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11《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1 18:51:4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11、中国建筑的特征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教学难点: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教学关键:通过学习,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方法:反复诵读,了解大概,串通文义,学习文法。

四、教学过程:(结合投影)

作者简介: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共产党党员,籍贯广东省新会县。1901年4月20日出生于日本,1915~1923年就读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人康乃尔大学,不久转学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至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到沈阳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31年。1931~1946年担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法式部主任。1941年还担任前中央研究院研究员。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在这期间。还曾于1946年11月、1947年6月,应美国耶鲁大学之聘为访问教授。1947年1月~1947年6月,作为中国代表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顾问。1948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解放后,于1952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当选为第

一、

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三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及民盟中央常委等职。历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城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中国建筑科学院建筑历史理论研究室主任、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科学普及协会北京分会副会长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学术研究方面,梁思成教授自20世纪30年代起,对我国古代建筑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他生前写的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和论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梁思成教授还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议,并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

梁思成教授,是我国最早用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献的学者之一。他的学术著述,引起子中外学者的重视,他的著述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份宝贵遗产。

1.释题

题目“中国建筑的特征”是偏正短语,中心词是“特征”,指事物作为标志的显著特色。这两个字字统摄全文。定语逻辑严密,分为两个层面:“建筑”一词,界定了作者研究的专业学术领域;“中国”一词,气宇轩昂,视野宏观,表现了作者作为中国建筑学一代宗师开阔的视角和强烈自豪的民族情感。

2.引子

第一段讲了建筑体系的分布情况,从文中“西至、冬至、南至、北至”等词可以看出,中国建筑体系的分布极广;

第二段讲了建筑体系的历史情况,从文中“至迟、3500年来”等词可以看出,中国建筑体系的历史长久。

作者通过这两段,指出了中国建筑体系的独特性,并从地域和历史,即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作了简要的说明。

3.基本特征:(观察投影上的图片)

立体构成: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和上部屋顶 。总体特征平面布置:一所房子由一个建筑群落组成,左右呈轴对称,主要房屋朝南

,整个建筑群有主有从,有“户外的空间”。

结构方法: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的框架结构,并解释了中国建筑的力学

原理。

斗拱的作用: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 ,以减少梁的折断可 能,而且 结构方法

有装饰作用。

举折、举架的作用

屋顶:它是“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并在与其他建筑体系的比较

中,盛称翘起如翼的屋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

颜色的使用 :“在使用颜色上,中国建筑是世界各建筑体系中最大胆的”,外观装饰

不但在大建筑物中使用朱红色,而且还大量用彩绘来装饰

木架部件。

装饰部件:大到结构部件、脊吻、瓦当,小到门窗、门环、角叶,都具有

很强的装饰形状或图案。

用材上的装饰特点:有色的琉璃砖瓦、油漆、木刻、石雕、砖雕等,无不

尽显中国建筑的装饰特征。

作者在对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进行高度概括的时候,是按照先总后分,先主后次的顺序来写的,从结构特征到装饰特征,层次简洁严密。

4.“特征”的形象表述:

1.词意理解:

“文法”——中国建筑几千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守之则能体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创新则能建造出各具其妙的独特建筑。有“拘束性”, 也有灵活性。

“词汇”——中国建筑中如一轩、一楼等那些相对独立的建筑个体,如同“词汇”遵循“文法”构成文章一样,它们能遵循中国建筑法式组织起来,形成建筑的整体。

2.句意理解:

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

解析:以“文章”比喻建筑,用“大文章”比喻宏大壮观的建筑,用“小品”比喻小巧别致的建筑,让读者利用对文章大小的感觉经验,来体会建筑规模大小的不同,恰切明了。

5.“特征”的外延:

词意理解:

“可译性”——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理解性。之所以需要理解,是因为各民族建筑的表现风格不一样;可理解的基础在于它们的“同一性质”。在文中,作者主要强调了各民族建筑在相同的内容中的不同形式。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深入探究“可译性”的内涵,可从中感受到梁思成作为一代建筑宗师“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费孝通语)的大文化观。

(总结文章结构,见投影)

6.“特征”的思想内核和美学价值

据历史记载,北京和平解放之前,毛泽东曾秘密派人拜访梁思成,请教北平城内历史古迹的保护问题。解放初期,梁思成曾就保护北京城墙奔走呼吁,并为此遭到不公正对待。梁思成在他的文章中,反复表达的思想是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他呼吁:“中国建筑的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一国一族之建筑是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他满怀忧患意识地提醒后人:“一个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的代表为我们文化衰落消失的现象。”(《中国建筑史》)我们通过品读这篇小论文,研究透视其中一些关键语词所传递的信息,感受梁思成强烈的民族情怀和高尚的审美境界。

7.讨论、交流与学习(看投影欣赏图片)

① 你能不能举出家乡保存完好的传统建筑?

② 探讨中国古建筑的传统风格和现代风格的交融?

③ 结合所欣赏的图片,你认为中国的建筑和国外的建筑有什么异同?

五、作业

1.完成课后作业及相关的练习

2.回去预习下一篇课文

11《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定稿)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材料]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教师版)

11《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11《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