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行走在诗词中的人生(材料)

发布时间:2020-03-02 07:52:5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行走在诗词中的人生——周邦彦

【摘 要】宋词是一朵美丽而又耐人欣赏的花,周邦彦的词可以说是北宋末期婉约词的巅峰之作。周词既体现了其羁旅人生,亦体现了北宋末年的现实,更表现了词人复杂的内心变化。一篇《苏幕遮》传唱古今! 【关键词】宋词,周邦彦,苏幕遮,羁旅

中国,诗的国度!中国古诗词来源于春秋战国的《诗经》、《楚辞》,发展于汉魏时期的《乐府》和

四、六骈文;兼收而并蓄,久锤而始成;波澜壮阔于唐、宋;余波激荡于明清;是中国汉语言文学艺术的最高成就。

唐诗宋词,中国文学史上两颗耀眼的明星,直至当前仍被广泛传诵。这显著的成绩与当时的现实社会以及人才的个人因素都有着密切关系。相比于唐诗,我对于宋词有着更浓厚的兴趣。

词是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又被称为“诗余”或“长短句”。词经过晚唐五代的发展,到宋代达到了顶峰。北宋初期,词风继承了花间一派婉约绮靡的风格。词的发展,当然离不开柳永,他大都从下层人民生活吸取创作素材,简明易懂,因而可以在底层大为流传。而集北宋婉约词之大成的当属周邦彦,他在继承柳永词风的同时,加进了自己对音律的高超天赋,使得词显得更加优美。

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居士,中国北宋末期著名的词人,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他的词主要受到柳永词风影响同时吸收众家之长而集于大成,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 王国维在晚年写的《清真先生遗事》中,对周邦彦的评价为“:而词中老杜,则非先生不可。”王国维将周邦彦列于欧阳修、秦观、黄庭坚之上,将其比之于杜甫,可谓评价极高。

最初对周邦彦的认识是从“并刀如水,谁未曾年少”开始的,《少年游》的问世,充分展现了周邦彦的文学才能。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这首词能够流传下来,一是因为语意工新,对情致拿捏得很有分寸;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它所牵扯的关于宋徽宗、李师师和周邦彦的著名“三角恋”。

传说中的故事是这样的。有一天,周邦彦正在和李师师卿卿我我,你侬我侬,忽然探子来报,说宋徽宗莅临指导,请师师姑娘马上接驾。闻听此言,美成和师师都非常惶恐,不知如何是好,没办法,只好赶紧让周公子委屈一番,藏于床下。 徽宗贼头贼脑地进来,带来了一枚新鲜的橙子,于是和李师师开始温言软语地调笑。想那周郎趴在床下,心中必定五味杂陈,醋意横生。 后来宋徽宗碍于皇帝的面子终于走了,周邦彦爬起来写下了这首亘古名词《少年游》,记下了这酸酸甜甜的少年心事。 当然,也有王国维等词学家对这种说法始终持怀疑态度,并力争其必无。然而无论词作缘起何处,能够提供充沛的文学养分就足以下酒;至于野史逸闻,能够作为咀英嚼华的调料,被人津津乐道也是快意之事! 不管故事是否真实,我们都能看到周邦彦少年时期放荡不羁的个性,以及周邦彦的文学功底。

周邦彦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与道家道教的关系比较密切。周邦彦道家道教思想的产生与其父周原、叔父周邠的道教思想、行为影响有关;还与其太学读书时阅读的道典及其结交道友有关。潥水为官时茅山道教对其影响尤大,其作品中表现出明显的道家道教思想倾向,常常采撷《庄子》典故援入诗文。

周邦彦的人生有起有伏,大多处于漂泊之中,因而很多词写羁旅。少年时落魄不羁,后在太学读书,神宗时献上《汴京赋》,仕途坦荡,因精通音律,后屡被提拔,为朝廷作乐。故浪子气息较少,宫廷感受颇浓,有很强的帮闲意味;虽比柳永工密典丽,却没有柳永的世俗潇洒。生活有时候像一枚双面硬币,你选择了仕途坦荡,为官而歌,也就必须同时放弃世俗的支持和“井水皆可歌”的影响力。这恐怕也是上天的公平。周邦彦所处的宋徽宗时期,一国之君居然溜出宫跑去烟花柳巷之地玩,可见国运如何堪忧。周兄食人俸禄,所作词曲必定要为朝廷歌功颂德,粉饰太平,日子恐怕不好过,青楼自然成了他缓释精神压力的“桃花源”。

北宋末年的社会现实是官僚机构庞大,文官名目繁多,导致许多文人尤其是遭贬谪的文人长年生活在宦海浮沉中,疲于旅途奔波。这是当时北宋士人的真实写照。而周邦彦恰好是这群文人中的一个,“在清真的全部词作中,羁旅之慨似一条红线,它不仅和相思相望密不可分,切贯穿与咏物写景,甚至怀古之词中”。“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这不只是周邦彦个人的生存状态,也是整个时代许多士人所共有的生存状态。对于周邦彦来说,“荆襄之游”可能是其一生人格心态的转折点。而何时及因何游历荆襄有着两种分歧极大的说法:一是王国维《清真先生遗事》据《清真集》中相关词推测“其时在教授庐州之后,之溧水之前”。二是陈思《清真居士年谱》则据《清真集》中相关作品推断清真是在少年时代(19—21岁,未成年、未入官、未入太学之前)游学荆州。无论如何,周邦彦确有荆襄之游,彼时清真身份应为职位卑微之下层地方官吏。清真之羁游荆襄,可能是受到党争冲击,也可能与地方僚属相处不协有关。清真羁游荆襄期间,孤身远游,情怀牢落,精神苦闷,思归心切。而晚年,周邦彦与蔡京死党刘昺过从甚密,名节有污。

另外,周邦彦的仕途与新法行废有着密切联系。他早年入读太学、献赋得官,受到新法对太学的改革影响至深;中年重进《汴都赋》、得授秘书正字,亦与绍圣年间重行新法的政治背景相合。不难辨别他支持新法的政治态度是一以贯之的,即使在历经飘零之后仍能信念不改。正因如此,在新旧党争的背景下,他的个人命运不可避免地与新法行废息息相关。考察周邦彦的生平事迹、思想情感以及作品题旨,恐怕无法回避这一事实。

谈到周邦彦的词,有着明显的两个特点:“现实性”和“沉郁性”。北宋末年的官僚机构庞大,文人常年处于贬谪,生活在宦海沉浮中,疲于旅途奔波,而周邦彦自然是其中之一。因而周词在情感上以羁旅之愁、身世之感为主,夹杂着相思之情、知音之叹。这些情感相互融汇、彼此交织,表现出了北宋士人普遍的心理状态和思想情感。这就使得周词在情感上也极为厚重真实、沉郁真挚。比较有代表性的当属《苏幕遮》: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周邦彦《苏幕遮》

【注释】:燎:燃。沉香:水沉木制成的薰香。溽暑:盛夏湿热天气。侵晓:破晓,天刚亮。吴门:本为苏州别名,此指古属三吴之地的钱境(杭州)。长安:借指北宋汴京。芙蓉浦:长着荷花的水边。

读书求仕,是古代文人普遍的人生选择,一旦踏入仕途,便游宦四方,长期远离家乡,难免不思念故乡的亲人与风物,因此,思乡成为古代诗词中的永恒主题,最能引发天涯游子的共鸣。思乡的情怀往往借助作家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故乡景物来表达,周邦彦的这首《苏幕遮》正如此,它以荷为媒介,表达对故乡杭州的深深眷念。

此词上片描写盛夏早晨的风景:词人一早醒来,便嗅到昨夜点燃的沉香依旧弥漫在空气中,令人烦闷的暑热也已退去。窗外传来鸟儿叽叽喳喳的欢叫声,据说鸟鸣声能预测晴雨,莫非天已放晴?词人抬头朝窗外望去,只见天色才微微放亮,鸟雀在屋檐上跳来跳去,晃动着头脑争噪不停,似乎也在为雨后新晴而喜悦。盛夏酷暑时节,难得有这样一个清爽的早晨,词人漫步荷塘边,只见荷叶上的雨珠在朝阳下渐渐变干,看上去更加碧绿净洁,一张张圆圆的荷叶铺满水面。一株株荷花亭亭玉立在荷叶间,微风吹过,微微颤动着更显丰姿绰约。“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被誉为写荷名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赞此语“真能得荷之神理”,寥寥几笔,将荷的摇曳多姿、神清骨秀写尽,营造出一种清新恬静的境界。

下片转入思乡的愁怀与回忆。眼前的荷塘,勾起了词人的乡愁:故乡遥遥,就在那莲叶田田的江南,羁旅京师已经很久,何时才能归去?汴京(今河南开封)的荷塘唤起了词人的思乡浓情,思绪飞回故乡,不知儿时的玩伴是否还记得五月同游西湖的情景?多少次梦回故乡,依然是划着轻巧的小船驶向荷塘。杭州西湖上的“十里荷花”闻名天下,杨万里曾写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词人生长于斯,他对荷花的记忆是与童年的水乡生活联系在一起的。京城夏日雨后荷塘的景致牵动了词人对故乡最亲切的回忆,荷花成了词人思乡的媒介,同时将这首词的上下片联成一气,成为一篇写荷绝唱。

这首词天然真美,不事雕饰,它以质朴无华的语言,准确而又生动地表现出荷花的风神与词人的乡愁,有一种从容雅淡、自然清新的风韵,这在周邦彦以雕饰取胜的词作中当为别具一格之作,陈延焯称赞此词“风致绝佳,亦见先生胸襟恬淡。词人这份恬淡的胸襟不正是故乡“天然去雕饰”的荷花所赋予的吗?

美成词以化典为主要特色,将诗典融化在词句中,有痕迹但是却与词意严丝合缝,情感合一。美成词用典居多,其中亦有词作不曾用典,却也依然从容淡雅,结构精巧,自然出色,这与周邦彦深厚的文学素养和知识积淀分不开,这篇《苏幕遮》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 放眼当今社会,我们学生虽不说寒窗苦读十余载为求仕途,但也是希望通过知识改变命运,能让以后的生活道路更加平坦。我们也会背上形囊,离开故乡外地求学。孤身一人在外,莫过于思念之情,始终支撑我们下去的动力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够衣锦还乡,为了那份荣耀,如今的苦难必须克服。对于现代化的我们亦是如此,更何况古人呢?他们没有便捷的联系工具,那份思乡之情可以说是一种煎熬。在百般无奈之下,一首首名篇也油然而生,让人读了不自觉的陷入其中,感受词人当时的心理变化。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参考文献

[1]孟桂红.红大讲堂—-婉约词说

[2]马莎.新法行废与周邦彦仕途浮沉[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4):86~91.[3]李会诗.周邦彦:并刀如水,谁未曾年少[J].智慧·人物,2011:66~67.[4]张振谦.周邦彦与道家道教[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2):19~23 [5]张雅丽.“词中老杜,则非先生不可”—论周邦彦词中的“现实性”和“沉郁性” [J].艺术殿堂,2012,(2):70~72 [6]路成文.人生的炼狱—周邦彦“羁游荆襄”时期经历、创作、心态综考[J].文学遗产,2012,(2)

行走在人生路上

行走在人生的路上

行走在成长中

行走在美好中

行走在村落中

行走在消逝中

行走在书中

行走在消逝的足印中

文字版教案:行走在宋词中

《行走在消逝中》读后感[材料]

行走在诗词中的人生(材料)
《行走在诗词中的人生(材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诗词中的人生 诗词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