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国语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0-03-02 02:39:0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齐 语

1、鲍叔让相位于管仲

这个事重在说明自知、知人。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柔民,弗若也;治国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弗若也;执枹鼓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

2、桓公迎管仲

当你想得到某物时,别人不想让你得到。齐桓公对鲁说:我要亲手杀了管仲。于是鲁送回管仲。

3、管仲对桓公以社会划分

管子根本上是法家,但是又不同于韩非子的法家,阳光明脆而没有韩非的术、势那么阴险而为世人所诟病。

管仲建议国家一方面立法规范民众,一方面选举贤德,也就是好人好事,为世人的榜样。这样人民就安定了。总结起来就是四个字:赏善罚恶。

这四个字是一切政府的基本责任。无论美国、中国、日本、苏联,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无论是服务式政府、还是家长式政府,赏善罚恶乃是一个政府的根本,如果一个政府做不到这一点,离结束也就不远了。

具体怎么执行,各个政府有不同的做法。管仲认为:要把百姓分居。士工家商各有一片地方,互相之间少交流,可以使社会稳定。农民看不到商人的赚钱与轻松,也就愿意在土地上踏实的干活了;商人看不到工人的生活充满乐趣、稳定,也就以自己的财富为得意了;工人看不到土族的高雅也就以为自己的生活算完美了;而士族以为自己高高在上,谈论一些思想、玄妙的话题,就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逍遥的人了。

农民似乎在社会的最底层,但是在管仲的设计里,商人的后代永远是商人,工人的后代永远是工人,但是农民的后代纯朴,没有沾染不良习气,那些能当官的优秀者一定值得信赖。有关官员见到这样的人才不予推荐,要受到五刑的处罚。他们必须推荐贤才,才可谓之称职。

4、管仲对桓公如何速霸

想称霸就要有军队,但是你有训练军队的时候其它大国看到了肯定也不会闲着;小国诸侯也会有所防备。要想迅速称霸,做事情就要隐蔽,把战备寄寓在政令里。

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全民皆兵”,和管仲的差不多。基本上是各个村几成几个小生产队,生产队的人天天在一起,生产劳作、军事训练都在一块。由于非常熟悉,夜间打仗一说话就知道谁是谁。白天一看身形就知道谁是谁。这样的人打倒时能够拼死互助,战死时大家都很哀伤。所以,防守就坚固不移,作战就英勇顽强。

“你若能拥有三万名这样的兵士,率领他们横行天下,讨伐无道,保卫王室,天下的大国诸侯还有谁能与你对抗”。

5、管仲让齐国铠甲和兵器充足

齐国的铠甲和武器不够,怎么筹备呢?一般的思路是国家召集人日夜加班赶制。管仲的思路是:罪犯可以用铠甲来赎罪。犯普通小过的罚钱。

这种惩罚措施现在还在用。而以罚钱而最为普遍。因为钱能间接的做到一切。任何事,多考虑一下都会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出现。

6、霸道与王道的区别

秦统一六国的策略人所共知,即“远交近攻”。而管仲为齐桓公制定的称霸诸侯的策略是和睦邻国,征伐那些腐败、不安分的国家。

向南以鲁国为军事中转基地。西则为卫国,北方为燕国。

令人惊诧的是,齐国的军队向西一直进攻到西河,既后来吴起替魏国防守秦国之所在。并向北渡过黄河、穿越太行山,征讨了流沙和西吴。

总计齐桓公执政期间,共组织过有阅兵仪式的盟会六次,乘车举行盟会三次。

7、面对领导、上级应持的态度

葵丘之会,天子对齐桓公说:你呀,为人谦虚谨慎,劳苦功高,又是我的伯舅,所以你不必对我下拜了!桓公问管仲怎么办?听还是不听呢?管仲说:为君不君,为臣不臣,乱之本也。(为君者不讲君威,为臣者不讲臣礼,这是造成祸乱的本源啊。)

齐桓公很恐惧,马上出来行了礼。别的诸侯都认为桓公的行动顺乎礼仪。(诸侯称顺)。虽然有时同上级交往的时候感觉客套什么的很虚伪,但是如果人人对领导不敬,又怎么管理呢?公司、组织不就乱了吗?即使你到了齐桓公的地位,请记住你的身份,你仍然只是个诸侯,而不是天子。

8、霸主的迷失

齐桓公称霸了。“拘之以利,结之以信,示之以武,故天下小国诸侯既许桓公,莫之敢背”。如同现在的国际形势一样,经济活动始终默默的发挥着作用。在建立了国际格局之后,国家在相对和平的局面下,增加自己的实力,形成自身的良性循环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在将来这一平衡被打破以后,将又是一次实力的对抗。

而齐之所以霸的原因是:唯能用管夷吾、宁戚、隰朋、宾胥无、鲍叔牙之属而伯功立。

晋语一

1、栾共子

人要为自己做的事找个理由。死也要有理由。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那些没有为自己所做的事找好足够理由就去做的人可称为莽夫。栾共子的理由 :“民生于三;事之如一” 。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从君而贰,君焉用之?

2、史苏、郭偃、士偃

预知祸害,无力制止,但提前防备,总能将祸害减到最少。

史苏占卜,见口而惧,意思是人言不可不畏!舆论是事变的前奏。现代社会的情报司,主要的工作就是搜集民众的议论,媒体的舆论。

战胜骊戎,俘获的晋献公罚史苏----只能喝酒,不许吃菜。在愉快心情下,对下属做的搞笑式惩罚。看来人在心情愉快时,确实会相对的宽宏大量一些。同所有历史名人一样,史苏接受惩罚后,说了一顿理由,义正辞严:我只是按照卦象做的实事求是的解释。

看到献公此行,史苏出来后对士大夫们发了一通议论,援引历史上因女人亡国的事例,似乎晋国已大难临头!

郭偃根据晋国的实际形势说,晋只是一个小国,旁边有秦、齐等大国,国君不行的话,国内大臣和邻国都会教训他。会用新君代替旧君,而不会亡国。

郭偃一眼看出那个骊姬是个笨蛋。空有闭月羞花的美貌,但是大脑空空如也。 大夫士偃说:“与其告诫不如预作准备,有了准备一旦出事就好对付了。” 后来,果然。

2、知本

骊姬生奚奇,请晋公让太子去沃,夷吾去屈,而奚奇留在国都。史苏说:乱本生矣!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塞水不自其源,必复流;灭祸不自其基,必复乱。

君子们都说:史苏洞察了灾难的根源。

3、献公伐翟柤

郤叔虎先以床第之事刺探,探明晋献给公的真实意图。出来碰见士蒍,对他说献公肯定是想伐翟。并做了合情合理的分析,让士蒍向献公进言。士蒍对献公讲了,有点模糊的是士蒍在报告过程中有没有提到郤叔虎?在攻城的时候,郤叔虎身先士卒,事后被封为子爵!为后来在晋国很有权势的郤氏的始祖。

郤叔虎留在史册上的人有这一件事。 推测士蒍应该没有在献公前提到郤叔虎,因为郤叔虎最后说:“既无老谋,而又无壮事,何以事君?”。意思是又怎么能让国君提拔自己呢?而他明明是有谋的。

结论可能是士蒍在这一件事上占了郤叔虎的光,肯定在献公面前替郤叔虎说了好话;而郤叔虎又知必攻翟,所以事先准备,文称“被羽先升,遂克之”,其中的‘羽’可能就是事先精心准备的。

4、太子申生

申生也算一个有才能的太子吧。带兵打仗基本都能胜利。可以称得上一个勇字。优施也说他十分聪明,爱护自己的名声,为人沉稳持重;但是在拥有这些人人想有而难以具有的优点的同时,他又有些太过小心,可以说小胆;而且受不得侮辱(开不起玩笑?);稳重但是不灵活;不忍心害人(必然被人忍)---不够狠?。

最后,献公已经很明显不立他为太子的时候,他也只是认命。 做人不应该以申生为借鉴吗?

也许上天佑晋国吧,献公虽然为女色所迷,但是三个儿子却一个比一个聪明。而且在外流亡19年的重耳,在生活的磨砺下,终于具有了使晋国称霸的品质。如果献公不犯错误的话,历史岂不是变得没有晋文公了吗?

晋语二

一、申生的师父

申生的师父在死之前对托人转告太子说:我才能不行,没有看出主公要废了你的太子之位;吾闻君子不去情,不反谗,谗行身死可也。。。。孺子勉之!死必遗爱,死民之思,不亦可乎?”申生许诺。 真是有其师必有其徒啊。

可惜夷吾、重耳不是这样,不然骊姬真是要得逞了!

二、重耳出奔

重耳逃离晋国,去哪呢?决定抛硬币决定去齐还是楚。狐偃说:不用占卜,哪个都不能去。齐楚不仅路途遥远,而且两个国家奢望都很大。去了日后肯定有很多要求你的地方。在困厄中投奔他们肯定会后悔。还是去狄国吧,他与晋有仇,所以献公不会去那里抓人,而且有共同的仇人---晋国,更容易帮助。

于是去了狄国。

下面是夷吾,做为弟弟,晚一年逃离晋国。本想也去狄国,和哥哥在一起增加安全感。他的师傅冀芮不同意,说:两人在一起有合谋的嫌疑,而且两人的性格不合,处久了肯定会闹矛盾。不如去梁国。梁国离秦国近,骊姬会害怕我们向秦国求助,这样一来,我们也就有了免罪的可能了。

这一步,整体来说是比重耳高明的。为什么不直接去秦国呢?因为秦和齐、楚一样,都是大国。等将来有朝一日,你当了晋国皇帝,这些大国会跟你翻旧账,说当年怎么怎么的,你应该怎么怎么报答我。你如果不做点实际回报,他可以名正言顺的征伐你。这样就很危险。

而在小国就不一样了。等你当了国君以后,以金钱和盟约表示感谢就已经足够了,即使心存怨言,他们也没有征伐的力量。

虽然最后名垂青史的是重耳,但是开始是夷吾占上风的。好比象棋,开局走好了,但是中残局没走好,结果输了。笑到最后才是好笑,诚然。

三、虢国国君之梦

梦是虢国国君心里有所忧才出现的。但是又害怕别人看出自己的忧虑,所以死不承认。但是这样,却失去了民心。有些掩耳盗铃的意思。

那时候的小国国君就像现在的一个乡长、县长一样,管没多大点地方,又没多大才能。除了享受就是害怕。

说是天下是天下人之天下,不知道天下人包不包括那些无才无德的人?

四、宰周公论齐侯好示

当初看齐语的时候,就对齐桓公称霸以后的那些政策有些怀疑。诸侯拿些薄礼来,他送厚礼让他们回去。这不是削弱自己么?

在这里宰周公详细论述了这样做的错误所在。“齐桓公喜欢向别人施舍,以表现自己崇高的美德(很多人都是这样)。致力于武功而不修德——这话有点不通,桓公其它这也叫修德,桓公真正没修的是长远发展之道。有管仲在时,农业发展良好,各种经济贸易持续顺差。但是没有这些基础以后,靠给别人东西来拉拢人心,就没有基础了。‘吾闻之,惠难遍也,施难报也。不遍不报,卒于怨仇。’这也是普遍规律吧。靠小恩小惠,怎么能长久呢?在曹刿论战那一篇里,曹刿也说到了这个问题。

五、秦穆公定晋君

里克为人无甚远见,一开始是听取史苏、郭偃等的意见,对晋国未来走向有了一个基本的判断。他的执行力很强,当他知道走向的时候,他知道怎么做。但是他不会自己判断走向,所以当史苏等大夫纷纷离世的时候,他就犯错了。连杀二君,逼死荀息,让人对他爱不起来。

后来诛杀里克的夷吾,有远见吗?还有他的师傅,开始很清醒。当面临可能做国君的巨大诱惑时,一下子见钱眼开,只见美食,而不知道陷阱就在旁边。相比重耳,显得猥琐,卑鄙。通过贿赂的方法想换得国君的位置。唉。。。。

近朱者赤!重耳身边的人都是品行高洁,智谋深远的人。他们看出来,现在回去肯定不能稳,因为根基不稳,甚至可以说没有根基。而且会把悲当做喜,因为在父亲死的时候,你得到了至高无上的权力。会喜欢乱而讨厌和平,因为*使得你做上了王位。!透彻!

公子絷也算是知人高手。“絷敏且知礼,敬以知微。敏能窜谋,知礼可使;敬不坠命,微知可否。”

晋语三

1、郭偃的感叹

对于晋惠公,说不出来是什么感情。没有兑现当王公以前的诺言,似乎不信。但是之所以不兑现,又主要是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怕后世子民骂他丧失土地。错就错在当初太想当晋公了,可怜!

郭偃最后总结道:夫众口祸福之门。是以君子省众而动,监戒而谋,谋度而行,故无不济。内谋外度,考省不倦,日考而习,戒备毕矣。”

意思是:有见识的人体察民众的愿望后才行动,了解民众的舆论后才谋划,谋划的事经过揣度后才实施,所以没有不成功的。谋划于心而揣度于外,不倦地思考比较,每天反复研究,警戒防备之道就全在于此了。”

2、惠公改葬共世子

惠公把共世子改葬,就是以前的太子申生。但是尸体有臭味。为民众恶评,并开始怀念重耳。郭偃说:好事难做啊!“夫人美于中,必播于外,而越于民,民实戴之;恶亦如之。故行不可不慎也。”

何止行动,言亦不可不慎;何止言语,心亦不可不慎。

3、惠公毁杀里克

惠公既杀里克而悔之,曰:“芮也,使寡人过杀我社稷之镇。”冀芮啊,你让我杀了国家的栋梁之臣!

郭偃说:不经过谋虑就进谏的就冀芮;不经过思考就轻易杀人的是国君自己。不谋而谏,不忠。不图而杀,不祥。

后来重耳回国时,冀芮被秦人杀死。 做事情,果断与三思,如何抉择,完全是个人的能力了。有人说果断是说一个人的性格,现在我更认为果断属于一个人的能力范畴。三思也是。

4、杀丕郑

冀芮也算一个聪明人。丕郑去秦国时礼物菲薄,而回来时秦使却礼物丰厚。什么原因呢?肯定是在引诱我们。所以先下手为强,杀了丕郑。

如果不顺应天道,聪明有什么用呢?不应该做国君,却偏要做,恐怕孔明、姜尚再世也有难度吧!具体到这件事,所谓的天道指什么呢?大概就是民意吧。人民心里普遍归于重耳,又何必强求呢?

老谋深算的秦穆公。丕豹去秦国说晋国杀了里克等大臣,已经大失民心了。秦穆公说:足者不处,处者不足,胜败若化。胜负在不断转化。晋惠公的罪还没有激起民愤,只是激起了老世族的不满罢了。

把个人的不满,当做所有人的不满,全社会的不满,这是丕豹被仇恨冲昏头了吧。 穆公说:慢慢来。从长计议。

5、秦晋借粮

当我上高中的时候读史记,看到这一情节的时候,感觉秦穆公真是一个敦厚的人,堂堂正正,难怪为五霸之一。“我憎恶晋国的国君,但是他的人民有什么罪呢?”扶危救困,是天下大道,我不能违反道啊。

公孙枝也建议说:如果秦国不借粮,那么本来对国君背信不满的人,愤怒也会平息,因为秦国真的不是好东西。这样晋国君也有了借口可以解释。而借粮,就更加重了晋国君的恶行。民众也会更加责备他。况且晋国缺粮也只是暂时的,并没到亡国的地步,即使不帮上天也会让它度过难关,不如帮助!

相反到秦向晋借粮的时候,晋国却不答应。因为即使借粮也不会减轻秦对晋的怨恨。虽有人反对,但惠公决心已定。

通过这一事件,常常令我思考:是单纯的利益重要,还是获得名声,获得人心更重要?虽说没有永远的朋友,永恒的只有利益。但是由这里看出,利益退而居其次了。

直到看到《列子》后,才有所明白:真正的好人往往不会得到好名声。“实无名,名无实;名者,伪而已矣!”

老子曰:大奸似忠!

6、秦俘晋惠公

秦俘虏了晋惠公。然后呢?杀了他?还是怎么处置?秦国考虑了很久,放回去,而让他的儿子做人质呆在秦国。 公孙枝(很高明):“羞辱了一国的将士,又说我立有道的国君来管理你们,恐怕行不通吧?倘若行不通,必定被诸侯嘲笑。战胜大国却被诸侯嘲笑,不可以说是威武。杀弟弟而立他的哥哥,哥哥假如感德于我却忘了他的亲人,不可以说是仁义。假如不忘亲人,就是再次施恩而不成功,不可以说是明智。”

7、惠公归晋

虽然大方向已定,但是如何实施的漂亮还是个问题。欲学习执行技艺、言语磨合者,必看此篇。

8、庆郑之死

庆郑确实该死!但是再大的仇恨也要转化成义正辞严的理由才行。由法官宣判,名正言顺。以法治国,理该如此。

晋语四

1、重耳自狄适齐

重耳的舅舅狐偃----重大决定往往出自他的决定。舅舅不就是母亲的兄弟吗?重耳和夷吾不是一母所生?何以跟重耳而不跟夷吾呢?对自己的行为有清晰的判断,这是著之史册的人的共同点。

狐偃认为:当初为什么来狄国呢?“非以狄为荣,可以成事也!”。“奔而易达,困而有资,休以择利,可以戾也”,戾的意思是停留居住的意思。

“今戾久矣,戾久将底,底著滞淫,谁能兴之?盍速行乎?”这段话对人生很有启示意义。当你弱小时,为了找个地方安身,只求活命。时间久了,形势变化了,如果还是呆在一个地方,整天无所事事,就会停止不前,停止不前再加苟且荒废,怎么还能振作有为呢?

人啊,还是出去走走吧。不为别的,只为刺激自己的脑细胞。使自己不至于荒废。 狐偃再分析现在的齐国也已经不是当年的齐国了。桓公老了,管仲去世了。当年称霸的气候已经衰落了。不能武力征服,又还怀念那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就会欢迎远方的诸侯国来投奔。借以搞好关系。而且即使以后重耳当政,齐国也没有什么资本来要胁了。

2、途中遇野人献土

这件事在一篇高中课文里学过。当时并不知道那个贵族公子就是晋文公。觉得挺SB一个人。真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如果不是流亡途中遇到这么多打击,就不会成就日后的晋文公。以后再面对类似的刺激时,晋文公学会了冷静的处理。

如何化解尴尬,是人生必学的一堂课。

生活中很多这样的时刻,别人开玩笑,你生气显得你没胸怀;你不反驳又显得你没能力,被人看不起。伟人的言行中通常都有这方面的典型事例,通过尴尬来显示自己的机智。所谓福祸相依。

3、重耳耽于安乐

到齐国后,桓公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重耳,还给了他二十辆豪华轿车(二十乘)。重耳说:人生不就是为了这些东西吗?以后还想什么呢?

重耳的想法很正常。看如今13亿国人,有几人不是如此想法。国家领导人也把“住有其居,老有所养”当成自己的使命。但是重耳的身份决定的,他不能就此打住。他负的晋国复兴的使命。

狐偃又开始忧虑了。怎么办呢?他和其他人在桑树下商量这件事。准备离开齐国。但是被一个采桑女听到了,报告给了齐姜,齐国的太后,桓公的老婆。齐姜竟然把她杀了。然后把这件事告诉了重耳。劝他走。反复对重耳说:不可以有二心。不能鱼与熊掌兼得啊。“子必从之,不可以贰,贰无成命。”但是重耳冷冰冰的说:我只是想老死在这里。想想那时重耳年龄也不小了吧。40多岁?

畏威知疾,民之上也。从怀如流,民之下也。见怀思威,民之中也。齐姜这段话把人分为三等。上等人敬畏天威,该做什么做什么。下等人呢,就只是跟随自己的欲望,贪恋逸乐。中等人呢,在享受的时候,会想起来上天的威严。不至于太过堕落。齐姜说自己可以称得上中等人,管仲绝对上等人。而你如果继续贪恋下去,那就不算人了。但是重耳还是不听。

最后重耳被手下强行带离齐国。 唉,战胜自己真的很难啊!

4、论以礼相待

卫文公因为邢人、狄人入侵过他,就迁怒于重耳。因重耳在狄国呆了12年。但是宁庄子建议卫文公以礼待之。不仅礼是国家的纲纪,更重要的是重耳以后的前途不可限量,哪里得罪的起啊!

曹公也犯了同样的错误,同样对重耳没有礼遇。怎么国家越小,实力越弱就越是对人不敬呢? 不以礼待人,不搞好关系,最后是要完蛋的啊。

宋国表现的很不错。对重耳非常友好。送豪华车二十辆。公孙固对宁襄公解释的时候,重要一条就是重耳对手下的三们贤人:狐偃、赵衰、贾佗。非常尊敬,谦虚。看来人不可有傲气啊!得不到别人的帮助,仅凭一己之力,能做什么事呢?

郑国也不礼。但是出来了一个狠角色,叔詹。他提出了四条意见,应该礼遇重耳。郑文公不听。叔詹又建议:不礼遇,就杀了他!免得将来报复。郑文公还是不听。

看到这一幕,想起了公叔挫向魏文候举荐卫鞅,也是先劝重用之,不听,又进言说,不重用请杀之。

说起卫鞅,总是不免想起管仲。这类人和另一类人单襄公,都属于极端聪明人,但是又高出许多。单襄公一类擅长预言某个人,某个国家的兴衰,谈论得失很在行;但似乎缺乏大的规划,具体的执行办法。

卫鞅和管仲,虽对这类事情论述不多,但是能使国家从根本上强盛。单襄公一类人应该属于能言之但不能行之;卫鞅和管仲属于不言而行之的人。有时候我看看自己的情况,很悲哀,我属于襄公一类的。如重耳一样,安逸的太久了,应该出去走走了?

楚成王以周礼迎接诸侯的规格对待重耳。重耳一下子接受不了,狐偃说:你家准备了,你就接受吧。不接受是在指责成王事情办错了。况且,这也可能是上天的意志吧! 楚成王果然不安好心,无事献殷勤。“子若克复晋国,何以报我?”重耳大概早就预感到了这个问题了吧。没有什么可报答的,晋国有的楚国都有了。相比夷吾,高出太多了。

这个时候,晋惠公死了,他的儿子怀公回到晋国。秦国派使者来楚国邀请重耳。

5、秦穆公做错事了?

到秦国后,穆公把自己的五个女儿嫁给重耳。其中有怀赢,曾经嫁给过晋怀公。所以重耳对其他意见,但是怀赢一生气,重耳又害怕了,怕穆公生气。但是秦穆公说:恐怕是以前她嫁给你侄子的缘故吧。名声不好,但是有才能,我比较喜欢她。这件事的责任都在我啊。怎么处置你看着办吧。没关系!

重耳不想要。毕竟名声不好,娶了自己侄子的老婆。但是其它人说:没关系。你现在都要夺取他的国家了,她的女人自然也是你的。只管听从秦的命令吧。赵衰更是指出这是一桩政治联姻。不娶以后就不好借助秦国办事。

于是正式结婚。 《礼志》有之曰:‘将有请于人,必先有入焉。欲人之爱己也,必先爱人。欲人之从己也,必先从人。无德于人,而求用于人,罪也。’

6、吃饭的学问

历史上很多事,都是在饭桌上谈成的。

秦穆公设宴款待重耳,重耳对子犯说:咱俩一块去吧。子犯说:论会说话,赵衰无人可比,还是让他去吧。于是赵衰陪重耳一块去赴宴。

中间说了什么,没记载,但是结束时候,秦穆公竟然做了如下总结::“为礼而不终,耻也。中不胜貌,耻也。华而不实,耻也。不度而施,耻也。施而不济,耻也。耻门不闭,不可以封。非此,用师则无所矣。二三子敬乎!”

穆公的意思,我们一定有始有终,不会半途而废,你们请放心。

中国人办事讲究含蓄,这是含蓄的典型。大家都没有明说承诺,明说请求;但是已经有了承诺,已经有了请求。

第二天,又是一块吃饭。双方通过念诵诗经里的诗,重新加深了这种约定。中间又有繁琐的礼仪。

很多情况下,对方是通过细节观察一个人。所以对日常琐事也不能不在意。

7、开创基业

晋文公初登君位。干什么事能尽快恢复晋国的地位呢?

机会只会和认识它的人做伴。当机会来临时,你必须能辨认出它是机会,你才能拥有机会。

周襄王在外避难。(避难的原因是皇后与弟弟昭叔私通,王废后,狄人攻周)。同时派人向晋、秦求助。子犯说:“民亲而未知义也,君盍纳王以教之义。若不纳,秦将纳之,则失周矣,何以求诸侯?不能修身而又不能宗人,人将焉依?继文之业,定武之功,启土安疆,于此乎在矣,君其务之!”

很多人在苦苦追求,创立基业的机会,但是很可能机会来临时,他根本不认识。 公元前635年,晋文公杀昭叔,迎周王于郑。自以为牛B的晋文公竟然请求周襄王允许他用隧葬。这是只有周天子才可以用的葬礼。周襄王说:国家不可以有两个天子。你不能用这种规格。但是可以赏给你田邑。

这些田邑中有阳樊,但是这里的人不愿意归晋,而仍愿意属于周天子。晋文公就攻打。其中一个叫仓葛:你安定周室,却又屠杀周室人民。这样合乎道德吗?

8、文公讲诚信

晋文公攻打原,言三日攻下。三日未下,撤退,别人说再有一日就打下了。文公说不能失信。

9、城濮之战

城濮之战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有名的战役。

这一战先轸锋芒毕露。城濮之战的全盘计划都是出自他。首先晋国的处境很棘手,不救宋,宋会仇恨晋国;请楚停止进攻,肯定不可能有结果;直接攻打楚国,齐、秦会有意见。先轸说:让宋使请齐、秦去请楚国。我把曹、卫分给宋。楚国舍不得曹、卫,必然不答应齐、秦,这样齐、秦就会怨恨楚国。然后让齐、秦出战就会很勇猛了。

楚国派令尹子玉来见晋,请恢复曹、卫。楚国将宋围。子犯说楚国得到两个好处,而晋国只有一个不答应。先轸说:应该答应。如果不答应等于不允许解除宋国的包围,宋投降了楚,只会增大楚国的实力。是楚一言而有三施,子一言而有三怨。楚国一句话,等于给三个国家了好处,而你一句话等于得罪了三个国家。怨恨多了,打击人就会没有力气。不如私下允许恢复曹、卫两国,以离间他们,然后逮捕宛春来激怒楚国,等战争打起来之后再作打算。”晋文公很高兴,于是把宛春囚禁在卫国。 这样一来,愤怒的楚国就把矛头对准了晋国。然后晋以兑现承诺为由,后退九十里。楚军因此都主张停止战事,因为感觉有些过分吧。结果子玉不肯,到了城濮,楚军大败。

由城濮之战可以看出,如何激励士气,是战争指挥者必须注意的。

9、叔詹之幸

郑国的叔詹曾建议郑文公礼遇重耳, 否则杀了重耳。在晋文公来报仇,要将叔詹烹了。叔詹于临死前大喊:自今以往,知忠以事君者,与詹同。文公放了他,因为不能杀忠臣。叔詹也算幸运了吧。

10、文公任贤与赵衰举贤

文公任贤出于国家、也考虑到人的资历、名望等。赵衰让贤出于国家,主要还是考虑到能力问题。

赵衰的能力真的很一般,论谋不及先轸那是肯定的,论忠贞谨慎不及栾枝,论见多识广不及胥臣。文公任命赵衰可能主要还是考虑到威望。

能够理智的看到自己的足与不足,可谓明智。

11、郭偃论治国之难易

文公问于郭偃曰:“始也,吾以治国为易,今也难。”对曰:“君以为易,其难也将至矣。君以为难,其易也将至焉。”

郭偃终于又出现了。高人啊!

12、胥臣论教育

文公问:胥臣让阳处虎做欢的老师怎么样?

胥臣说:主要在于学生,而不是老师。瞎子不能看东西,矮子不能攀高。再教也没什么用。周文王从小就知道替别人着想,不让父母操心;没人教不也很好么?

文公问:那教育就没什么用了吗?

胥臣说:胡为文,益其质。故人生而学,非学不入。教育是为了让本质更加美好。所以人一生下来就要学习,不学习就不能步入人生大道。

文公问:那你前面说的8种人怎么办呢?

胥臣说:因才使用罢了。驼背的用来敲钟,矮子用来演杂技,瞎子用来演奏音乐。教育,就是根据他内在的性能、本质加以因势利导,就像河川有它的源头,迎它到江河里然后让它汇成大流。

对比现在的教育,这种说法也有一定的道理。很多大学生不是高分低能么?但是矮子不一定非得用来演杂技啊,我的身高也很低,但是也有一份正常的工作啊。

13、文公称霸

子犯谋划的称霸步骤:先向世人显示自己的义(辅助周室,迎归周襄王);显示自己的信(攻原三日而归);显示自己的知礼(举行盛大阅兵式)。然后于城濮一役中,战败楚国,称霸。

但是,子犯在城濮之战中的表现很没有水准。要不是先轸制止,几乎要一言而结三怨了。

中国的史书,似乎都喜欢这样。某某一策划,然后几年后成功了。这样让看史书的人易于把握,比较吸引人;但是也会造成事情的简单化,造成后来的腐儒以为自己谋划一番就能安邦定国。但是事实很复杂。

西方的蝴蝶效应比较能解释这种现象。

晋语五

1、臼季荐冀缺

冀缺是冀芮的儿子,冀芮就是夷吾的老师。因为心术不正,智力有限,最后下场很惨。臼季见他待妻子很尊敬。就向文公进荐。文公,其父有罪,可以吗?臼季说可以,以前禹的父亲有罪,管仲也曾有罪。文公问:你怎么知道他贤呢?臼季说:臣见其不忘敬也!敬是品德的根源啊。

平常人讲话的时候经常忘乎所以,忘记对人尊敬。而时刻记着尊敬别人,认为别人像自己一样有自尊心,那就会少冒犯人。所以敬是一切德行的根源和保证啊。

2、旅店老板论言与情

不知道古时候的旅店什么规格,有没有营业执照。但是古代人大概没把旅店当成什么大事业,就是农活之外的兼职吧。

话说晋国的一位旅店老板,内心是一个充满渴望的人,渴望改变自己的处境,想提高自己的境界。所谓老板只是他的外表,其实他真正的职业是一个研究生。研究什么呢?研究人们的外貌与言语。

有一天阳子晚上在他的旅店住宿。店老板很高兴,对自己的老婆说:我今天终于等到贤人了。之后就跟着阳子走了。可是不久,他又一个回来了。老婆很不解:你不是张于碰见贤人了吗?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啊,不舍得我啊。。。

店老板说:不是。我看阳子的外貌很吸引我,但是他的言辞又让我厌恶。外貌是人性情的表露。言语则是外貌的关键。言语如果与外表一致,办事就能成功;否则,互相背离就会出毛病。。。。言语是用来表明自己的诚信的,应当非常看重它,所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而不能去亵渎它。现在的阳子,内心是有水平的,外貌也很合乎他的内心,这掩盖了他的缺点;他性情刚愎,自以为才能超群,不本着仁义办事,就会触犯别人,招致众人的怨恨。我担心跟着他不但不能有所进益,恐怕还要受连累。

第二年,由于阳处父惹怒了狐偃的儿子贾季,被杀。

3、赵盾论比与党

赵盾说:自己推荐的人如果为了报答自己而做违反法令的事,那就有为私的嫌疑,可称为党。反之称为比。

4、赵盾鸣钟攻宋

宋人弑其君,赵盾伐之。准备钟鼓几个,弟弟赵同问:怎么回事?战前应该安抚人民,悄悄的进行啊!赵盾说:大罪讨伐,小罪威吓它。偷袭、入侵这类行动是欺凌别人,而现在是要讨伐。就是现在,我还怕别人听不到呢!

5、赵盾恭敬

赵盾天天进谏,灵公烦的要死。就派人去刺杀他。但是刺客见到赵盾早早起来上朝,因为时间早,坐在那里闭目养神。觉得真是国家栋梁啊。不忍心下手,又不能违抗君命,于是自杀了。后来又想杀赵盾,赵盾的弟弟赵穿,把灵公杀了。

敬!真可谓人的第一修养要务啊。

6、对事情考虑的深厚

郤克是个跛子,出使齐国,被妇人嘲笑。回来请示伐齐。范武子回家对儿子说:“触犯了别人的愤怒,肯定会获得报复。夫郤子之怒甚矣,不逞于齐,必发诸晋国。不得政,何以逞怒?余将致政焉,以成其怒,无以内易外也。尔勉从二三子,以承君命,唯敬。”。

人有了愤怒必然要发泄。如果不能报复当初惹怒他的那个人,他会把怒气发在其它地方。小心不要撞在枪头上。

给他机会让他发泄,让他消消火,整个世界就和谐了。

7、老子打儿子

范武子见儿子范文子下朝很晚才回来,武子问:怎么回来这么晚啊?

文子说:有个秦国人在朝中出了三个谜语,大家都不知道,我三个都猜出来了。呵呵!

武子说:其它人不是不能,而是出于对长辈父兄的谦让。你还是个小孩,却在朝中三次抢先,掩盖了他人的光芒。如果不是看我的面子,你早就遭殃了。 说着说着,武子忍不住用手里的拐棍打起来文子了,把他帽子上的簪子都打断了。

俗话说:不打不成器。后来文子果然很历害,当了晋国的上大夫。

8、郤克分谤

韩厥将按军法处置一个人,郤克赶来求情,但是晚了一步。然后他命令陈尸示众。旁人问,你不是要救他吗?他说既然救不了,我不能让韩长官一人接受骂名啊。

处理同事关系要时时注意啊。

9、郤克的司机

就是这次战役,郤克受伤了,以司机小张说:不行了,我喘不过气来了。张司机说:不行,现在三军都看着我们的车子,忍一忍吧。军人即使牺牲生命也要战斗到底。于是继续猛进,打败了晋军。

10、文子学会了礼让

靡笄之役,胜利回来,范文子最后入城。武子说:你不知道我天天盼你早点回来呀。

文子说:军队是郤克率领的军队,胜利属于他。如果我过早回来,别人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到我身上。所以我不敢这样做。

武子说:不枉费我当初打你呀。现在可以免祸了。

11、郤献子等推功

战胜归来,晋景公说:这次胜仗都是你出的力吧。三人都说:我只是传达命令,然后士兵听命罢了。我哪里有什么功劳啊

值得学习的榜样啊。

12、郤献子不知礼

靡笄之役,是郤克为报当年羞辱发动的。战后,齐顷公来朝,郤克用对待被俘国君的礼仪来接待。同时对齐顷公说:回去好好整顿你的宫中。

苗棼皇说:“郤子勇而不知礼,矜其伐而耻国君,其与几何!” 能文能武,考虑长远,才能长久啊。

13、伯宗之妻

伯宗喜气洋洋的回了家,他老婆问,今天什么事这么高兴啊。伯宗说:今天在朝廷上大家都夸我机智善辩像阳处父一样。

伯宗之妻说:阳子华而不实,善于辩论而没有谋略,最终被杀了。你高兴什么呢? 伯宗说:回来我请大夫们来家里喝酒,你看看就知道了。 酒宴过后,老婆说你确实历害别人都比不上你。但是一直以来人们都不会拥戴比他们高明的贤者。灾难必然会降临到你的头上。你还是物色一个人来保护你的儿子吧。

鲁成公十五年(前576)晋国的“三郤”即郤锜、郤犨和郤至谋杀栾弗忌,那些大夫们妬恨伯宗,将他谋害处死。毕阳把伯宗的儿子伯州犁护送到了楚国。

晋语六

1、赵武的成人礼

《赵氏孤儿》里的那个孤儿名叫赵武,在他二十岁那年,晋历公发现赵氏还有后代,作为对他父亲、爷爷做的贡献的报答,重新任用他,并举行了盛大的成人礼。举行了成人礼,表明赵武现在已经是成年人了,可以做官了。

但是晋国的几个大卿势力都不小。在成人礼这一天,他还要一一拜会他们。

首先是栾武子:美啊。以前你父亲华而不实,希望你以后能务实。光外表好是没用的。 中行宣子:美啊!可惜我老了。 (言外之意:可惜我不能帮你了,以后靠你自己了。) 范文子:以后年龄大了,要学会警戒啊。不要再像孩子那样随意了。贤人在别人宠爱自己的时候会更加戒惧,而一般人会在受宠爱时变得骄傲。。。。历代先王最痛恨的毛病就是骄傲。 郤驹伯:美啊!但是壮年人也有很多地方不如老年人。

韩献子:要谨慎警戒啊,这就叫做成人。成人的关键在一开始就要亲近善人。一开始就亲近善人,善人再推荐善人,那么,不善的人就没法到自己身边了。一开始就亲近不善的人,不善的人又引进不善的人,那么,善人也就没法到自己身边了。这就好像草木的生长一样,各以其类聚在一起。人戴上冠冕,就如同宫室有了墙屋,只是去除污秽、保持清洁罢了,其他还有什么可增益的呢?”

去见智武子,武子说:“你好好努力吧!作为赵成子、宣子的后代,老大了还在做大夫,这不是耻辱吗!成子的文才,宣子的忠心,难道可以忘记吗!成子通晓前代的典章,用来辅佐文公,精通法令而终于执政,这能说不是文吗!宣子在襄公、灵公时尽心谏诤,由于强谏而被灵公所憎恨,还是冒死进谏,这能说不是忠吗!你好好努力吧,有宣子的忠心,同时加上成子的文才,事奉君王就一定能成功。”

去见苦成叔子郤犨,叔子说:“年少而当官的人很多,我怎么安排你呢?” 去见温季子郤至,季子说:“你比不上别人,那么可以退而求其次。”

去见张老,把各位卿大夫的话告诉了他。张孟说:“好呀,听从栾伯的话,可以使自己不断进步;听范叔的教诲,可以恢弘自己的德行;听韩子的告诫,有助于你成就事业。条件都具备了,能否做到就要看你自己的志向了。至于三郤的话,是使人丧气的言论,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呢?智子的话说得对呀,是先人的恩泽庇护滋润着你啊。”

各位大卿共同着重强调的是:警戒!成人与小孩的区别就是戒与不戒。

2、范文子不欲伐郑

做事要看自己的实力。皇上做的事,大臣不一定能做得。没有土地还想富有,可能吗?

3、晋败楚师于鄢陵

战争胜利了。但是栾书开始怨恨郤至。看晋国的大臣和文公手下那班人真是没法比啊。这到底是怪郤至太嚣张呢,还是栾书气量狭小。

5、郤至勇而知礼

郤至在打倒的时候,追击楚成王,每当快追上的时候就下车。这在君子看来是知礼。在晋国人看来就是造反了。

6、范文子内睦而后图外

这同蒋先生当年的攘外必行安内是一个意思。但是蒋先生纯粹是教条主义的死搬硬套。这句话的潜台词是顺应民心。如果内部民心不安,又怎么能对外呢?但是当日抗日战争时期,在大家一致对外抗日的时候,哪里来的安内呢?

这也是老蒋失民心的所在。

7、范文子论内忧外患

由于晋国内法律执行的不行,小民犯罪从严处理,而大夫犯罪基本没有受过惩罚。国内尚且有刑罚不到的地方,何况外国呢?战争,是一种惩罚的手段。过错是由大臣造成的,而怨恨来自一般小民,因此要用恩惠来消除小民的怨恨,下狠心禁止大臣的过错。小民没有怨恨,大臣不犯过失,然后可以用兵,去惩罚国外那些不顺服的人。如今我国的刑罚施加不到大臣,却下狠心来对付小民,那么,想靠谁来振作军威呢?军威不振而打胜仗,只是一种侥幸。依靠侥幸成功来治理国家,一定会有内忧。况且只有圣人才能做到既无外患,又无内忧,如果不是圣人,必然只有偏于一头才行。如果偏失的一头在国外,那还可以补救,如果毛病在国内发生,那就难于应付了。我们何不姑且撇开楚国和郑国,把它们作为外患呢。”

这是孟子的思想!国无内忧外患者,国恒亡!

8、范文子论胜楚必有内忧

范文子说:唯厚德者能受多福,无德而福者众,必自伤也。 能力和品德没有达到一定高度的人,定然会伤害到自己。就像有人无故得了500万一样,反而会害了自己。

如果战争胜利了,晋历公就会认为自己文武双全,对人民疏于教化而横征暴敛。增加宠臣俸禄,分给爱妾田地。这些东西从哪里来呢?肯定要从其它大臣那里得到。大臣有人愿意白白交出来么,结果必然社会混乱。

栾武子不听。结果果然这样。胜利真是失败之母啊!

9、范文子论德为福之基

鄢之役,楚军逼进晋军,晋军陷入恐惧之中。范文子的儿子范匄说:楚军填灶平井,是撤退的表现。范文子斥责道:你一个小孩懂什么,况且又没有让你发言,应该把你杀头。

击败楚军以后,晋军要吃楚军留下来的粮食。范文子说:我们怎么知道这不是上天陷害晋,而在勉励楚国呢?大家要戒备啊。德是福的根基。没有深厚的德行,而享受到大福,就好像地基没有打好,而在上面盖起高墙一样,不知道哪一天它就倒塌了。

10、栾书发难

三郤之死,源于栾书。中间又有晋历公的私心。三郤也算是忠心,但是做人有问题。做人难啊。

11、长鱼矫

长鱼矫杀了三郤之后,同时胁持了栾、中行。对晋历公说如果不把他们杀了,必有内乱。历公说:一天之内已经死了三个了,还要杀吗?长鱼矫说:治内乱靠的是德,治外乱靠的是刑。但是现在历公你即无德,又无刑。这样内乱外乱会一起发生。我没什么才能,不敢在晋国呆下去了。

长鱼矫逃到狄国。三个月后,历公被栾书杀死。

对什么事怎么处理,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啊。

12、韩献子不从栾书

栾书、中行偃把历公围在一大臣家中后,召见韩献子,意思是大家一起行动。韩献子说:通过杀害国君来立威,这种事我不会做。做事得到好处,但是却落个恶名声,这种事我不会做。

中行偃一听,决定攻打韩献子,栾书说:不行。韩厥办事果断,说话有道理。有道理办事没有行不通的,办事果断没有达不到目的的。违犯了道理不吉祥,讨伐果断的人不会成功。他果断而又顺理行事,百姓不会违犯他,我们虽然想进攻他,能办得到吗?”于是便取消讨伐。

能过这段历史,可以学习学习韩厥的为人。

晋语七

1、悼公立

悼公就是单襄公预言必当晋国君的孙周。 《中国官场学》曾讲新官上任第一天很重要,以后很多事能不能施行第一天就已经订下了基调。

晋悼公继位时才十四岁。他对大臣说:命令不合理,是我的过错。但是如果接受了命令又不执行那就是你们的过错。如果我不成器,你们废掉我,我能怨谁呢?但是如果国君贤明而你们又专横的对待他,那就是你们太蛮横了。

若欲奉元以济大义,将在今日;若欲暴虐以离百姓,反易民常,亦在今日。图之进退,愿由今日。

上面段话的意思是,你们要废我,还是拥戴我,就在今天。不要等我干了几天后又不满意。你们今天表个态吧,不表态,我不敢当这个领导。

大臣们都说服从。

与人初次交往,宁可威严一点。放纵溺爱必然引起无穷的仇恨。

2、祁奚推荐自己的儿子

祁奚在推荐自己的儿子的时候,不是把他当做自己的儿子,而是当做一个合适人选择来看待。后来证明了,他的儿子确实称职。

3、韩穆子推辞

韩穆子说:没有功劳,不可以身居高位。论智、仁、勇都没什么出众的表现,所以不敢做。悼公说:虽然没什么功劳,但是谦让也是应该奖赏的。

没有功劳,没有才能,尚且贪恋高位,只会让别人心生怨恨,引起混乱。不如不做,对已,对国家都有好处。

4、悼公奖励魏绛

悼公说:没有你我不会怀柔戎、狄,没有你我不会渡过黄河讨伐郑国。请接受这些礼物吧。

君子说:悼公记得别人的好处。

不忘记别人的好处,给予奖励,是鼓励别人,也是免得别人灰心。

晋 语 八

1、栾氏之灭

栾氏覆灭的根本原因是不尊重皇权。而皇帝如果没有了威严,国家就会乱。不灭栾氏国家就会乱。

凡事找其根本。做事情也要考虑清楚自己是否触动了事物的根基。万一触动根基,要么进行到底,要么出逃。不然早晚会死。

像各个王朝的最后,权臣和皇上始终都像敌人一样,互相防备。

2、范氏的家教

范氏从范武子开始兴旺,武子教导文子,文子也为正卿,后来文子教导宣子,宣子也成了正卿,而且晋国发展的也不错;宣子之后又教导献子。教导的内容大概就是谦虚,不自以为是。这样虽不一定能成功业,但可以免祸。

不过范氏子孙的能力确实是一代不如一代了。宣子对献子说:我看你一个人做事不行,但是商量的人又没有,怎么办呢?

3、叔向进谏

晋平公射鹌鹑,没射死。让宫里小臣襄去捉,也没有捉住。平公十分生气,决定把襄杀掉。叔向知道了,对平公说:以前先君唐叔可以射死犀牛,所以被封于晋国。现在您继承了君位,射鹌鹑没射死,捉也没捉到,这可是耻辱啊。一定要赶紧杀了他。

平公一脸羞愧,放了竖襄。

4、子朱与叔向斗力

晋平公听了很高兴,说晋国要大治了吧,大臣们争的都是国家大事。师旷说:公室的地位恐怕要衰落了,因为这两位大臣是斗力不斗智。

以现人来看,师旷说的也不对,不能同心同德,怎么能谈的上国家大治呢?

5、忠信而本固

忠诚出自内心,信义来自自身。只要自己做好了这两点,还怕什么呢?

晋军自始至终,都只是简单设防,随意驻扎。楚军反而不敢进攻。

明白得失,所以胸有成竹。

6、务德与不争先

盟会之时,楚国代表要求领先歃血。叔向对赵文子说:歃血谁先都无所谓,关键是德行。如果德行不好,即使争得一时之先,诸侯也会背叛的。

有时候不要拘泥于形式,而是要看本质。

‘善人在患,弗救不祥;恶人在位,不去亦不祥。

7、赵文子称贤随武子

有时候看一个人推崇什么人,就可以知道他的为人如何,甚至他的将来如何。因为推崇一个人,势必要以他为榜样而去努力。

叔向说了两个人,一个阳子,一个舅犯。阳子不说了,一个傲慢的知识分子吧,死非其所。舅犯我还是挺看好的,当初和文公一起时出了不少主意。但是文子说他有时候只顾自己利益而忘记了国家的利益。

赵文子最推崇的是范武子。“纳谏不忘其师,言身不失其友,事君不援而进,不

阿而退。”

8、越武之死

秦后子说他整天苟且偷安,旷废时日。大概将要死了。

另有说赵武虽费尽心力,但还是不能挽回晋国颓败的趋势。所以日渐消极了。

9、一种病

晋平公远男而近女。惑矣。惑以丧志!

直不辅曲,明不规闇,拱木不生危,松柏不生埤。

10、叔向均禄

秦国公子、楚国公子都因逃难来晋国做官。但是秦国公子富有,楚国公子贫穷。韩宣子两个人工资标准不应该一样,因为二人本来贫富不一样。

叔向说:首都的富人金很珠宝多的时,但是国家不会因此而发给他们傣禄。同样,也不会秦国公子富有就多给他俸禄。

做人即不要偏袒弱者,更不要顺从富贵者。

叔向忧德不忧贫。贫穷固然使人发愁,但是没什么危险。但是没有德行,却是可能会有杀身之祸的啊。

晋语九

1、叔向论罪

叔鱼贪赃枉法,雍子用女儿收买法官,邢侯不是法官而干与刑法。以奸邪出卖国家的法律,和弃绝亲人来换得胜诉,与不是法官而擅自杀人,其罪状都是相同的。

有时候感觉一个人哪里出错了,却又模糊的说不清楚。这是一个人分辨能力的问题。看事情要看主线。

2、范献子论学

一个人有学问,就像树干有了枝叶。树有了枝叶可以让人遮阳乘凉,更何况是君子有学问呢?而况君子之学乎?

3、董叔欲为系援

这个故事说起来更像一个笑话。

董叔想通过婚姻往上升。叔向劝他说算了吧,范家太富有了。董叔不听。一次,董叔的老婆回去跟自己的哥哥范献子说董叔不尊敬自己,于是范献子把董叔抓来绑在树上。正好,这时候叔向经过。董叔让他替自己求情。

叔向说:你求系,现在已经系上了;想攀援现在也攀援上了,还请求什么呢?

4、魏献子不受贿

有人向魏献子行贿。阎没,叔宽准备进谏。退朝后留下来没走。

吃饭的时候,魏献子看他们还没走就让他们陪自己一块吃饭。中间两个人三次叹息。

饭毕,魏献子问:人常说“唯食可以忘忧”,你们为什么叹气呢?

两个人说:饭刚上来的时候,我们害怕不够吃,所以叹气;吃到一半的时候,觉得怎么可能上的不够吃呢,所以又叹气;饭吃完了,我们想但愿小人的胃口,像君子的心思一样,只要吃饱就知足了。

魏献子说:好。于是拒绝了贿赂。

5、赵简子以晋阳为保障

赵简子派尹铎治理晋阳。尹铎请示说:“是让晋阳提供赋税呢?还是使它成为您可靠的保障?”简子说:“当然是保障!”尹铎便减少了户税的数目。简子告诫他的儿子襄子说:“晋国一旦发生了祸乱,请你不要认为尹铎年轻,也不要嫌晋阳距这里太远,一定要前往投奔。”

做人做事,是得利还是得民心呢?与其得利而失民心,不如舍利而求民心。

6、人天天都在发生变化

赵简子叹曰:“雀入于海为蛤,雉入于淮为蜃。鼋鼍鱼鳖,莫不能化,唯人不能。哀夫!”窦犨侍,曰:“臣闻之:君子哀无人,不哀无贿;哀无德,不哀无宠;哀名之不令,不哀年之不登。夫范、中行氏不恤庶难,欲擅晋国,今其子孙将耕于齐,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人之化也,何日之有!”

7、不为侥幸而快乐

赵襄子说:德不纯而福禄并至,谓之幸。夫幸非福,非德不当雍,雍不为幸,吾以是惧。和睦快乐不是靠侥幸获得的,我因此感到恐惧。

8、智果论长处

通常我们认为一个人的优点多是好事。但是在智果看来,一个人的优点太多对别人是一种压力,甚至是一种欺凌。如果内心再不仁厚,必然覆灭。

智果是我佩服的一个人,预言极准。他说智伯有五大贤于人之处:高大威猛,力大武功高,多才多艺,巧文辩惠,强毅果敢。但只有一个缺点就把这个五个长处变成了致命伤: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

9、张狂的智伯

蓝台宴会时,智伯不仅对弄了韩康子,还侮辱了段规。智伯国听说后,对智伯说:主人如果不防备,大祸将临头。

《周书》说,怨恨没有大小。君子注意小事情,因此没有大的祸患。?连蚊子、蚂蚁、黄蜂、蝎子都能害人,更何况是君主、国相呢!

做人要注意细节啊。不要让别人积怨!

10、晋阳之围

晋阳没有其他地方有钱,城墙高大,但是得民心。那些有钱的地方,钱都是从百姓那里搜刮来的,城墙高大的都是强迫人民修的。表面没什么的地方,却是人民最忠诚的地方。

看现在的国家,国富民穷,不也危险吗?

郑语

朝代和国家的兴衰或许是客观规律,人类也有兴衰吗?

一个个王朝起来又倒下,一个个国家强大又衰落,然而整个人类而却似乎没有倒退过。从山顶洞人到现在的高楼大厦里的现代文明人,从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铁器时代、钢铁时代、电子时代,核时代。

从悲惨的奴隶制到封建制,再到现在的民主制度。人类不是越来越自由、越来越聪明了吗?

历史上数不清的朝代和国家,还有领导人,都为这些进步做了贡献。虽然他们或许没有意识到。但是社会发展是残酷的,那些不能带动社会进步的朝代和国家必将死去,换上一个新的能胜任的。 马克思的社会进化学说就是这个意思吧。

人类进步的原因在于不断的新陈代谢。那些落后的,衰落的死掉未必不是件好事。

虽然如此,但任何人都惧怕看到自己的衰落,就像惧怕看到自己的死亡一样。

所以做为一个被人永恒关注的话题,兴衰的关键在于是否对社会有益。

所以要想保持长盛不衰必须保持自己旺盛的创造力,生产力。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一直在忧虑自己没有足够的创新能力、生产能力的根本原因。

如果有一天在我已经无力为社会做贡献,我会欣然接受我的死去。但是如果某天某个政党、某个政府已经不被社会和人民接受的时候,他会不会安然的接受自己的退场。

就像前苏联共产党悄悄地,他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

看看利比亚。

卡扎菲应该衰落吗?

反对派能代表先进生产力吗?

美国代表先进的文明,代表自由吗?

如果真是这样,那我赞成卡扎菲安静的退出。

何必呢,打打杀杀,死那么多人,有什么意思呢?

但是做为身处其中的人,我们都看不清,似乎他们的动机真的只是那点石油。

那点石油真的有那么大威力吗?

整个郑语谈论的是西周末年,西周为什么衰败的问题,及哪个诸侯将要兴盛的问题。论调玄虚,似乎没有触及本质。古代人看问题还是有局限的。不过预测基本是对的,古代人对于哪里兴哪里衰似乎很敏感。

楚语上

1、申叔时论教太子

这里论述了古代教导太子的一般方法。

历史、世、诗经、礼、乐、令、语、故志、训典。

如果这还不行,就要讽谏、找良臣辅助,经常阐明道理。

如果这样还教不好,说明太子确实是个笨蛋、废物。等太子继位的时候就可以告退了,教不好也没办法,但是尽力了,也可做到问心无愧。

2、定谥号

楚恭王自己认为自己的谥号定为‘灵’或‘历’比较合适。但是子囊认为:定谥号应该先从善。楚王还是做出一定成绩的,并且能明确知道自己的过失,不失为一个明君,所以名为恭。

做人都有得失。何必抓住别人的过失不放,冷静的看看别人的事迹与成功之处,也是一种德行啊。

3、以法为先

父亲喜欢吃菱角。嘱咐说死后祭奠用菱角。但是儿子认为屈建认为,祭奠用什么国家有法律规定,而且这法律还是自己父亲定的。怎么能依着自己的嗜好,而违反法令呢?

从这一个小事,可以看出楚国兴旺的原因。

4、楚材晋用

楚国由于内乱,自己的人才都跑到晋国那边去了。所以晋楚之争,楚国多败。

蔡声子一番话很透彻。

后代也多有此类事情发生,自己人投降到对方,对自己的危害最大。

所以不能不防止此类事情发生,搞好内部团结很重要。

5、何为美

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小大、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

6、沉默

殷高宗武丁敬慎德行,三年沉默不语,思考治国的道理。

7、尊道而行

司马子期想把妾立为正妻,问于左史倚相。

倚相说:以前大夫子囊不执行楚恭王遗命要用的谥号,子夕喜欢吃菱角,子木用羊祭祀而不用菱角。君子说:这违反命令却符合道义。谷阳竖心痛子反的辛劳,献给他酒喝,结果子反死在鄢地;芋尹申亥顺从楚灵王的欲望,结果灵王死在乾溪。君子说:这是顺从却违背道理。

‘君子之行,欲其道也,故进退周旋,唯道是从。’

子木能够违背子夕的欲望,以符合道义而不用菱角,您经营楚国的政事,却想如同用菱角祭祀那样违犯道义,可以吗?”于是子期放弃了自己的想法。 楚语下

楚语下

1、根据别人的谈话推测

人的话是从内心发出的。有时候迂远不知所以的话,细细品味,才能发现说话人的内心。

令尹子常,问关且子如何积聚财富和马匹,关且子知道楚国将乱,或者子常不免于难。

2、不要忘记失败

昭王失败时,蓝子不载其过河。意在儆。昭王回来时,蓝子见王,观察王是否吸取了失败的教训。

普通人也是如此啊。不要忘记自己失败的教训。当时时默念之!

3、叹息

子西叹于朝,蓝尹亹曰:“吾闻君子唯独居思念前世之崇替,与哀殡丧,于是有叹,其余则否。

(君子不轻易叹息吗?轻易叹息,容易影响别人的情绪吗?)

君子临政思义,饮食思礼,同宴思乐,在乐思善,无有叹焉。今吾子临政而叹,何也?” 子西曰:“阖庐能败吾师。阖庐即世,吾闻其嗣又甚焉。吾是以叹。”

对曰:“子患政德之不修,无患吴矣。夫阖庐口不贪嘉味,耳不乐逸声,目不淫于色,身不怀于安,朝夕勤志,恤民之羸,闻一善若惊,得一士若赏,有过必悛,有不善必惧,是故得民以济其志。今吾闻夫差好罢民力以成私好,纵过而翳谏,一夕之宿,台榭陂池必成,六畜玩好必从。夫差先自败也已,焉能败人。子修德以待吴,吴将毙矣。”

4、何为宝?

王孙圉:“圉闻国之宝六而已。明王圣人能制议百物,以辅相国家,则宝之;玉足以庇荫嘉谷,使无水旱之灾,则宝之;龟足以宪臧否,则宝之;珠足以御火灾,则宝之;金足以御兵乱,则宝之;山林薮泽足以备财用,则宝之。若夫哗嚣之美,楚虽蛮夷,不能宝也。”

观察一个人看重什么,基本可以知道他能做什么。

5、知人之明

叶高。怎么那么了解王孙胜呢?靠的是平时细心观察吧。

知人能力的获得,在于自己平时的留心观察。天长日久,想不知人都难。

吴语

1、勾践听大夫种之论不与吴战

对勾践这个人没有好感,虽然他最后是个成功者。大夫种劝他不要硬来,硬来不一定赢。而且几乎是必输。没有把握就不要冒险玩命。 于是勾践求和。送一女一子于夫差。

2、轻信的夫差上当了

夫差这个人挺可爱的,其实也是一老实人。但是老实人往往被人骗的很惨。一个老实的笨蛋,成为了很多人的反面教材。

越国连个盟约都没立,只是口头说一下,他就信了。

3、申胥

申胥是伍子胥吧。很历害的一个人。肯定是伍子胥。

可惜,再聪明的人也帮助不了一个笨蛋。 夫天之所弃,必骤近其小喜,而远其大忧。

4、勉强称霸

晋国董褐善于察言观色。一看就知道夫差有大忧。高

5、论战争

申包胥说:战争最重要的是智谋,仁义次之,勇又次之。没有智谋,就不会知道民心的向背,也就不会衡量双方的力量对比;不仁义,就不会和三军将士共同分担饥饿劳累的痛苦;不勇敢,就不会果断排除疑难以决定大计。

越语上

本篇所讲的正是那个卧薪尝胆、忍辱负重的勾践复国的故事。 此处略去1000字!

越语下

1、范蠡

国家之事,无非三点:持盈、定倾、节事。

强索者不祥,得时不成,反受其殃。

范蠡谓人事与天地相参乃可以成功——这句话的意思用孟子来解释就是:天时、地利、人和。

《开明国语课本》读后感

学好国语

国语学习制度

国语教学计划

国语总结

国语心得体会

国语训练计划

出自国语名句

国语学习方案

国语学习方案

国语读后感
《国语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