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教学设计语文3学段

发布时间:2020-03-02 12:59:1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教学设计语文3学段

«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学设计

应城二中 张进芳 教学意图

本教学设计,意在让学生积累一些实词和句式以提高读懂粗浅文言文的能力,通过阅读文章感知作品在叙事说理感受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感受作品蕴含的深刻道理对自己的教育与启发。

教学切入从情感线索上切入;在文章中不管是说理还是叙事都围绕二人友情而谈

整体教学实施

课前准备

学生自学,查阅字典结合课下注释,疏通课文大意,并勾画课文中难懂的字词句。

一导入

人的一生不能没有朋友,也不能不交朋友,然而在人际交往中,朋友纷繁复杂,有学友。战友,棋友,牌友,酒友等。交什么朋友不仅决定于一个人的情趣,喜好,更取决于一个人的志向品德。在文学上颇有建树的苏轼在这里交了什么样的朋友,让我们来读这篇文章。

二、解题

文与可(1018-1079),即文同,北宋画家,字与可,梓州永泰(今四川盐亭东)人。与苏轼为表兄弟。善画山水,尤善画竹,创深墨为面、淡墨为背的竹叶画法,开后世“湖州竹派”。

筼筜谷,山谷名,在洋州(今陕西洋县)西北,盛产一种叫“筼筜”( 筼筜:生长在水边的大竹子)的竹子。

偃竹:仰斜的竹子。

文与可在洋州时,苏轼先为密州知州(今山东诸城),后改知徐州,这时文与可已去世。七月七日作者晾晒书画时,见到了文与可在洋州时赠给他的“偃竹图”,睹物思人,悲不自禁,乃写成了这一篇情深意切,凄恻动人的优秀散文。

三、整体感知,

1齐读第一段,思考下列问题

﹙1﹚从题目中可知文与可是开创湖州竹派的大画家,关于画竹他有什么理论呢?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孰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 以追起所见,如兔起鶻落少纵则逝。

﹙2﹚与可之教予如此。这理论对苏轼有什么启发?

苏轼认为自己只是明白了文与可所讲的道理,却不能完全做到。他感到自己心里所想和手里所做的达不到真正的统一,“乃不学之过也”。作者又把绘画的体验加以引申、扩展,联系到社会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说:“平居自视了然, 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在社会生活中也要重视实践,不断积累经验。这里说的是作者自己的宦途经历,是对人生的一种自省与领悟。

并转述弟苏辙所作《墨竹赋》里的话,苏辙说:表兄文与可画墨竹就像庖丁解牛、轮扁斫轮一样,是依托绘画技艺传达出一种精妙、深邃的道理。作者看来弟弟不会画画,所以只是领会了文与可的绘画意义而已。至于自己,则是不单领会了他画竹的用意,懂得了他的绘画理论,同时也学到了他画墨竹的艺术技巧。这一部分所触及的是生活积累与绘画创作、艺术的构思与灵感的把握、神似与形似等美学问题。

﹙3﹚这个道理对你有什么启发? 提示:对一件事物必须仔细观察,注意积累生活经验把握,学会把握灵感。 小结语

文与可在艺术上的成就得到苏轼的认可,欣赏,这就是形成朋友的一个过程。文与可身上的长处亮点让苏轼终身受益,朋友的智慧知识能力成为吸引苏轼靠近的磁石和力量。让我们再次放声朗读这段,感受苏轼对文与可的钦佩之情。

2男生齐读第二段,然后思考下列问题。

(1)文与可画竹理论很精辟,让苏轼受益匪浅,那么他的画作该如何的受欢迎呢?文与可又持什么态度?

求画者足相蹑于其门,文与可并不想倚仗绘画传世,以博得声名也不想以画谋得财富。所以他很厌烦人们拿着丝绸前来求画,他把缣素扔到地上,还说要拿它做袜子。这在士大夫间被当作话柄,广为流传。这件事突出地体现了文与可漠视名利,恬淡、狂放的性格特点。

(2)品行高洁的人肯定会获得苏轼的欣赏,那么围绕画竹文与可和苏轼之间又发生了什么故事?

第一件事,记熙宁十年(1077)文与可离开了洋州,回到京师,而苏轼则自密州改任徐州知州。文与可写信给苏轼,在信尾附诗中有“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之句,于是二人便围绕着二百五十匹绢和万尺长之竹开起了玩笑。作者回忆说“筼筜谷偃竹图”就是那里赠给他的,并且文与可还说自己画的竹虽只数尺,却有万尺之势。在这里又明确地提出了艺术创作中神似重于形似的美学观点。

第二件事,追述文与可在洋州时曾经让他作《洋州三十咏》诗相和,他的“筼筜谷”一首曾引得文与可夫妇为之喷饭。所谓“清贫馋太守”则幽默地称赞了文与可为官清廉、不贪图奢侈享乐的品格。“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这两句诗本来是歌颂文与可的品格,赞扬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但由于恰好是在文与可吃笋的时候收到,故巧合造成了幽默。

小结语

在言笑宴宴中,可见苏轼的风趣狡黠,文与可的睿智与无奈,就在这些琐事中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成为密友。 朋友是彼此一种心灵感应,是一种心照不宣的感悟,朋友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一言一行,哪怕是一个背影,一个回眸,朋友都心领神会,不 需要彼此的解释,不需要彼此的多言,都会心心相印,那是一种最温柔最惬意最畅快最美好的意境。大家自由读体会这种意境。

3 然花开终有花谢时,生命开始亦有终结时。亲密的朋友文与可去世了,苏轼是如何的悲哀?让我们读第三段,

作者在湖州晾晒书画,这时距文与可去世已将近半年。他见到“偃竹图”,不禁失声痛哭。

4文章本有悼念的性质,可是为什么偏偏要记叙一些趣事?

苏轼引经据典地解释说:曹操的祭文中也曾有“车过”“腹痛”的诙谐之语,自己也记载下往日的幽默、戏笑之谈,正是为了说明与表兄情感的深厚、关系的亲密无间。

朋友曾经相伴而行,共同探讨学问,共同欢笑,现在不得不分离,痛苦时就让我们记住往昔的乐趣,如同黑暗时记住光明,干渴时记住甘泉的甜美。 总结全文

本文以抒情为主,兼具叙事和说理。对绘画理论的阐述、对《偃竹图》的由来和种种有关琐事的叙述,其实都是围绕着文与可、苏轼与竹的这段深厚的感情展开的,文章的中心是通过对与画竹相关的绘画理论的阐释和生活琐事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对文与可的真挚情谊,流露了苏轼对文与可的深切怀念。

四、问题探究

1、本文从表面看,写得随意闲散,意脉却流畅而完整的原因是什么? 全文以画竹及二人情谊为中心点,紧紧围绕中心展开,所以脉络清楚,真正达到了“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境界。

第一段,阐述了文与可的绘画理论和自己在艺术实践中的体会。 第二段,追忆二人在交往过程中与画竹相关的的三件趣事。 第三段,交代写作此文的缘由。

本文以抒情为主,兼具叙事和说理。对绘画理论的阐述、对《偃竹图》的由来和种种有关琐事的叙述,其实都是围绕着文与可、苏轼与竹的这段深厚的感情展开的,文章的中心是通过对与画竹相关的绘画理论的阐释和生活琐事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对文与可的真挚情谊,流露了苏轼对文与可的深切怀念。

文章多处引用诗文、典故,随手拈来,自然贴切,绝无矫揉造作之感。他引用的诗文有苏辙的《墨竹赋》、文与可“书尾复写一诗”和苏轼的和诗,以及苏轼《洋州三十咏》其一《筼筜谷》、曹孟德祭桥公文。引用的典故有:庖丁解牛、轮扁斫轮、“渭川千亩竹”表现了作者对文与可的真挚情谊,流露了苏轼对文与可的深切怀念。

2、苏轼的文章放得开,“横说竖说”,都能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服务。一篇回忆、悼念亲友的文章,写了许多戏笑的内容,却更能见作者与文与可生前之情和失去友人的悲痛。试对照以下两小节文字,说说它的艺术效果。

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

【设题意图】表达悲痛的感情的方式有很多种,本文与众不同,将自己深沉的悼念之情融在诙谐、轻松的叙述中,却产生了更为强烈的艺术效果,本题意在引导沉重从字里行间体会这份动人的感情。 【明确】苏轼总是能用极精练的几个字就形象鲜明地描绘出人的外部动作或内心情感。如写文与可夫妇在谷中“烧笋晚食”时收到了苏轼的来信,当看到苏轼称他为“清贫馋太守”,并夸张地说他能吃掉千亩竹子时,信中假想之情景与现实的巧合,竟使得文与可夫妇“失笑喷饭满案”。失笑、喷饭两个动作,既说明了苏轼的幽默诙谐的艺术效果,也证实了文与可与苏轼之间思想上的相互理解和情感上的默契。而在文章的最后,写苏轼在湖州晾晒书画时,一见到了文与可的《偃竹图》,便“废卷而哭失声”。只废卷而失声痛哭两个动作,不用言语就充分地传达出了苏轼与文与可的真挚、深厚的情谊。尽情地写往昔两个人从真挚的友情中得到的快乐,正是为了极写现在失去挚友的悲痛。“乐”与“悲”形成的感情反差更强化了那“乐”得醉人,“悲”得痛心。

五 质疑疑难字词句

让学生将自己在文章中困惑或者不理解的词句提出来与老师、同学交流,从而获得解决

六 文言知识积累

(一)重点掌握词语

1、为《墨竹赋》以遗与可 遗:赠送

2、投诸地而骂 诸:之于

3、以为口实 口实:话柄

4、而读书者与之 与: 许可,同意

5、余因而实之 实:证实

6、月落庭空影许长 许 :如此的,这样的 7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

8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 畴昔:从前

(二)通假字

1、与可没与陈州

2、少纵即逝矣 少通稍,稍微

(三)词类活用现象

1、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归:使…归附

2、余因而实之 实:使……实 3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

4、初不自贵重 贵重:以……为贵重

(四)虚词

1、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 为 :勾勒,动词

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 为 :写,动词

3、余为徐州 为 :担任,动词

4、而予以为有道者 以为:

5、吾将以为袜 为:作为 乃

1、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 乃:

2、乃见其所欲画者 乃 :才 其

1、乃见其所欲画者 其:自己

2、岂独得其意 其:它,代画竹这件事

3、而予亦悔其随之 其:自己

4、以追其所见 其:自己

5、其所以然 其 :它 然

1、自视了然 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2、予不能然也 然 :这样

3、然二百五十匹绢 然 :然而 以

1、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 以:把,介词

2、与可以书遗予曰 以 :把,介词

3、吾将以为袜 以: 把,介词

(五)文言句式

1、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判断句

、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3、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 介宾短语后置 4吾将以为袜 省略句

5、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省略句

6、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 定语后置

7、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状语后置

8、轮扁,斫轮者也 判断句 作业设计

1课后积累有关朋友的名言名句和故事 仿本文写法,写一篇有关友情的文章。 教学反思

学习本文, 感知本文形散神聚的特点。神,作者贯注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是沟通各个部分的精气血脉。苏轼信笔挥洒,“横说竖说”,都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服务。而且感知本文蕴含的哲理,有助于我们正确的认识世界;感知本文美好的感情,有助于我们健康美丽的情感世界的形成,让我们做一个快乐的人,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智慧的人。

地址: 湖北应城第二高级中学

电子邮箱:1604693886

小学语文3学段作文目标

《孔子学琴》教学设计3

3 学编中国结 教学设计

《英英学古诗》教学设计3

浅谈小学第一学段语文识字教学

语文新课程第一学段教学实施建议

第一学段一课时教学设计模式

3、丁丁冬冬学识字(一)教学设计

《香菱学诗》教学设计3

四年级语文《猫》教学设计3

教学设计语文3学段
《教学设计语文3学段.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