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爱心教育

发布时间:2020-03-03 07:54:3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爱心教育

爱是尊重,是信任,是鼓励,是宽容,是帮助,是奉献。

爱心是指关怀、爱护的思想感情,它包括爱自己、爱他人、爱集体、爱社会、爱自然等内容。

当爱、爱心与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一种教育精髓后,就形成了爱心教育。

爱的教育是一种用爱作为一种手段和把爱作为培养目的的教育思想。

就狭义而言,爱的教育就是指充满感情的教育,指教育者用爱心关注受教育者的健康成长。就广义而言,爱的教育则是一种情感教育思想,它主要包涵有两个要义:一是在教育过程中,强调教育者教育爱的付出;另~是在教育口标上,追求受教育者爱的情感的生成。综上所述,爱的教育就是以人文关怀为核心的,强调人的价值、尊严、权利的,以求培养具有爱心的人的教育活动。

爱的教育有四大目标:(1)培养对人的爱心。(2)培养对自然的爱心。(3)培养对集体和社会的爱心。(4)培养对祖国的爱心。

学校教育不是通往上流社会的阶梯,而是通向幸福的道路。一个有爱心的普通人比一个没有爱心的“成功人士”更成功。爱的教育是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一个教师,如果不热爱自己的学生,而是常常以简单粗暴的态度对待学生,就会堵塞通向学生心灵的道路,直接导致各种不良后果,这对学生个性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教师的对的爱对学生个性健康发展不可少的环境条件。教师的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后进生是德育的难点,教师对后进生诚挚的爱是转化他们的基础和首要条件)。后进生比较自卑、敏感,戒备心理重,往往认为教师轻视、讨厌自己的,甚至周围的人都是抛弃他们。爱,更是转化他们的基础和首要条件。教师的爱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内在动力—亲其师而信其道道。而现在教育目标忽略了情感层面的追求,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基本上是唯理智教育占统治地位。。日本教育家井深大在60年代中期批评日本的教育偏重理智,因缺少情感层面而成了“忘掉了另一半的教育”、“牺牲了另一半的教育” 青少年情感体验没有能与理性认知一起同步发展,培养爱心是青少年完善人格的需求,爱的教育正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爱的教育把培养爱心,健全人格作为教育的目的。爱的教育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教育方面的要求和体现。受爱者所领略的是人世间最纯净最无私的心灵奉献和情绪的感染,在这种情况下,他也会施爱于人的。所以,爱是沟通人际关系的桥梁,是和谐人际的中介。“感知爱”是“实践爱”实现的关键和标志;“体会爱\"起中介和“催化剂’’的作用。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必须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促进四要素的统一和谐地发展。后进生,对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要在感情上亲近,兴趣上引导,学习上帮助,生活上关心,对后进生真正做到以情育情。教师的爱,是启迪后进生心扉的钥匙,是促进学生奋进的动力,是师生之间达到心理交融的催化剂。施以爱心教育提高特殊儿童的能力

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真心的爱,是不含杂质的爱,宽容而不纵容、关心而不包办、严管而不强行干预的爱,绝不是溺爱。让学生和谐健康而充分全面得到发展是教育的本真,爱心教育不能偏离这个方向。

“爱心”的施予是有条件的,要以具体的学生而决定施予的方式与“度”。如果把爱以同样的方式、同样的内容施予不同的学生,自然得不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教育思想都有所不同,教育风格也各有千秋,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爱的教育”。爱,是教育的前提,而且这种爱应该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让学生能感受得到的,尤其对那些不自制不自律的常犯错误的后进生,教师们更应该爱护他们、关注他们。100名来自湖南各地的中小学骨干教师就“学生爱心品质状况”作问卷调查(以下称调查[1]),结果表明,赞同“现代孩子智商越来越高,情感却越来越冷漠”的人有49.1%,有58.9%的老师在比较自己所教过的历届学生情况之后,赞同“学生爱心越来越少”的说法。

教师在工作中必须用心去教育即做到“以心教心”

爱的教育作为手段,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调适认知活动,完善人格品质,发展个性爱,是对人类存在问题的回答,是人身上的一种积极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冲破人与人之间的樊篱并使人与人结合。爱可以使人克服孤寂与疏离感,同时又能使人保持个性,保持自身的完整性。积极的情感(爱)对认知有的以下作用:第一,情感影响认知的选择性。第二,情感提高认知的积极性。第三,情感导致认知优化。第四,情感促进认知深化。第五,情感有利于认知内化。第六,情感增进认知传递,爱的教育思想把爱看作是促进教育的手段,把培养学生的爱心作为办教育的目的。爱的教育是有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符合时代主旋律的为人民谍求幸福的教育思想。

教育的真谛,就在于以仁爱之心点燃希望之火,以信任之剑斩断心灵枷锁,以唤醒之手开启知识大门。只有这样,学校才能将知识转化成智慧,使文明积淀成人格;只有这样,教育才能焕发出人性的光辉,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和持久的效力;只有这样,教育才能彻底地走出无情偷梦者的行列,而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神圣称号。

古有儒家的“仁爱”、墨家的“兼爱”和佛教的“慈悲”,近有孙中山先生的“博爱”主张;在国外,既有马斯洛对“爱的需要”的探讨。也有卢梭“以爱心对待儿童”的教育主张;既有弗洛姆对“爱的艺术”的专题研究,还有亚米契斯推崇的“爱的教育”??

1马卡连柯说:“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的教育肯定是残缺的教育,而不讲究爱的艺术的教育就是不完美的教育。

2、18世纪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和教育家卢梭在其教育名著《爱弥儿》一书中提出,“爱是人类最基本、最自然的感情,也是进行教育的基础。

3、古人曾说:“少小若成性,习惯成自然’’。

4、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提出“仁爱\"的思想。孟子明确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古之人所以大过于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5、近代教育家夏丐尊况: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他认为: “教育的形式如同水池,惟有情和爱才是池里的水:没有情和爱,教育就成了无水之池,任你形状各异,总逃不出一个空虚。”

6.“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育的教师。”这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名言,作为一名教育者,笔者懂得教育的规律,即爱生—— 尊师——更爱生——更尊师。这种师生感情互相反馈,螺旋上升的发展规律就是“师爱”最好的结果。只要教师对待学生像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样亲,懂得营造心中的爱,以情育情,以心唤情,用情、用心去浇灌他们,他们虽然是后飞的雁,但一定会展翅高翔;他们虽然是迟开的花,但一定会盛开怒放。这样一个个新的生命的个体复活,一个个美好的心灵也将诞生。

7.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良好的情感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如果童年蹉跎,失去的将无法弥补。” 爱的本质已昭然:爱就是以自己的生命力去激发对方的生命力.用自己全身心的爱的能力去引发另一个人的爱的能力”。 8.“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导师,生活的导师,也是学生精神上的导师,是爱的承继者和传递者。学生的世界是纯真而透明的,充满了爱与梦想,是一个与成人世界大不一样的天地。。一味的管教、苛责、束缚只会压抑个性,使学生原本丰盈的心灵之泉枯竭,原本充满希望的梦破灭,原本多彩的人生因此而黯淡。

9.“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是因为教师对学生的爱,代表着国家对下一代的关怀,是人际间一种特殊的爱 10.l 8世纪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和教育家卢梭在其教育名著(馁弥儿》_一书中提出:爱是人类最基本,最自然的情感,也是进行教育的基础。因为“人l生最深刻的原则就是恳求别人对自己的关怀” (威姆斯)

10.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童年时代,每个人都需要得到关怀和爱抚,如果孩子在冷漠无情的环境中长大,他就会变成对善和恶都无动于衷的人。

北京青年李兵已经考上了大学,可是,他在一天之内,分别将身为教授的父母杀害了。并将尸体切掉头颅装箱后扔到了大街。李兵讲起在杀死父亲之前,父亲讲的最后一句话:“你有什么要求、需要可以对爸爸讲嘛,何必走此下策!”样,当李兵下午用皮带结成一个环套住母亲的脖子时,母亲用很少有的平静口吻对儿子说:“你有什么要求,需要什么,完全可以向我们提呀!”儿子却回答:“晚了,妈妈,你们要旱这样和我谈话,听我的意见,我也不会走这一步。但是,现在说什么也没有用了。”当李兵讲完这段令人恐怖的凶杀过程。说:“他们都死到临头了,还在问我需要什么,好像我只是因为物质上的要求得不到,才去杀他们的。他们一点没有意识到,他们的儿子需要的是精神上的东西——平等、自主。

两个“差生”在宿舍里为了争夺一把吉他而扭打起来,最后找老师评理。出乎意料的是老师听罢不仅没有批评他们,反而表扬了他们有进步,理由是: “第一,你们为了吉他而打架,比上次为抡帽子而打架要好多了。因为想弹吉他是好事.第二,动手打人不对,但没有上次厉害。第三,最重要的是,你们想到了解决问题的新方式~一找老师,而不是像以前那样非打出一个输赢来。”接着老师提出了让他们凭借自己的

智慧、理智友好地解决问题的要求。最后,两个同学手拉手离开了老师。

关于爱的理论:

(一)爱还是实现自我的方式,是个人价值的真实体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二)爱是一种需要:美国心理学者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把爱的需要归属为缺失性需要,即不可缺少的需要。

(三)爱的要素。弗洛姆在《爱的艺术》提出爱有三个要素:给予(爱是一种能够创造爱的力量)、责任和尊重。

马克思极其优美地表达了(给予)这一思想。他说:“我们现在假定人就是人,而人对世界的关系是一种人的关系,那么你就只能用爱柬交换爱,只能用信任柬交换信任,等等。如你想感化别人,那你就必须是一个实际上能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

学生,就像盛了“半罐水”的瓶子。若我们只看到“空”的那一半,你就会觉得学生什么也没有;若我们重视到“满”的那一半,你就会觉得学生还是不错,从“0”增加到“一半”是多大的进步啊!两种不同的看法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理念。哪一种会对学生产生激励作用呢?显然是后者。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来自教育者期待的变化,会对学生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E.弗罗姆在他的《爱的艺术》中对爱认为爱是无条件地给予,是永恒长存的创造性需要,爱是后天习得的。爱的教育就是要用爱去感染学生,培养他们爱的意泌,发展他们爱的能力。罗洛·梅在《爱与意志》指出,爱与意志都是沟通意识的形式,同时又都是一种情意,即“种影响他人和世界的方式

我国与爱的教育有关的研究有陈艳华《论爱与爱的教育》、孙明博《走出过度“关爱”教育的误区》、张莉《师爱一一教育的基础和动力》、罗海峰《爱的教育的思考》、湖南师范大学黄建春的硕士论文《论青少年爱心培养与爱的教育》

校园暴力倾向趋向低龄化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中学生基本是独生子女,使他们在家中占有特殊 地位 以情育情是转化后进生的前提;创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以心唤情是转化后进生的根本,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是关键,宽容教育是转化学生的催化剂。

1.教师打破师生的所有界限,视学生如弟兄姊妹。教师“放纵”.结果是学生太随便,教师放松了对学生的要求。

2.教师对学生学习过多、过细地关心,干扰了学生独立学习的自由,导致学生产生超越生理承受能力的压力。产生逆反心理,反而嫌老师罗嗦。

3.教师打着关心的幌子,肆意地给学生增加学习负担。(如:另布置作业,课间抽查,强制课余补课? ? ) 4.教师对学生家庭生活过多探问与谈论,导致一些自尊心强的学生产生自卑感虽然这些现象也包含爱心.但是这些“爱心”却不能让学生欣然接受.教师予以学生的关爱可能已经变味,不再是我们一路叫好的“爱心教育”了.而已经成了爱心教育的“泡沫”了。

独生子女处于命令、领导位置,可能会形成专横、惟我独尊、以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易患有骄气和经不起挫折等毛病。

曾经有一个男孩,他认为自己是一只小鸡。他脱下自己全身的衣服,赤裸着坐在家里的餐桌下面。他用手抓着从盘子里摔下来的食物。无论他的父母怎么做,都不能使他重新坐在餐桌旁。他为此去拜访了一位聪明的老师。老师要求他某个晚上请自己吃晚饭。老师在餐桌旁坐下。当饭菜刚端上来时,他站起来,脱下衣服,来到桌子底下,与男孩在一起。“你在做什么?”老师问。“我是一只小鸡,”男孩答道. “好巧啊,我也是,”老师说道。他们在一起坐了很长时间,男孩谨慎地看着这位客人, “难道你不认为小鸡也可以穿衬衣吗?”过了一会儿,老师问。“小鸡当然可以穿衬衣,穿上衣以后还是小鸡。”老师示意父母把他们的衬衣递过来,他们都穿上了。“你觉得仅仅因为穿着裤子,他就不是小鸡了吗?” “不,他当然还是。”他们又都穿上了裤子。这样的情景一直继续着,他们两个都完全穿好了衣服。老师又说了: “你认为仅仅因为吃了人的食物他就不是小鸡了吗?” “不,他当然还是。”于是,他们津津有味地吃了食品, “你认为小鸡必须坐在桌子底下吗?很有可能即使小鸡坐在桌子旁,他仍然还是小鸡。”终于,男孩哈哈大笑,从桌子底下爬了出来。不难看出,当老师把自己与孩子平等起来后,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了。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所谓“将心比心”以心换心。

爱心教育

爱心教育

爱心与教育

爱心教育心得

爱心浇灌教育

爱心教育心得体会

爱心无限 教育无限

爱心与教育

《爱心与教育》

班主任爱心教育

爱心教育
《爱心教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教育与爱心 教育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