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警民共建结硕果科技兴场谱新篇

发布时间:2020-03-02 03:10:1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警民共建结硕果科技兴场谱新篇

武警四川总队

武警四川总队生产基地位于绵竹县玉泉镇的石亭江畔,共有河滩地1000亩。1997年 1月 组建以来,以军委江主席“把部队农副业生产搞得更好”的指示为指导,坚持因地制宜,突 出重点,分批建设,逐步配套,滚动发展的原则,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警民 共建,科技兴场”的发展道路,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和省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特别是

四 川农业大学从优良品种、技术指导、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了真切关心和鼎力支持,受到了 代省长张中伟的高度评价:“川农大为武警部队„菜篮子‟工程办实事的精神,令人可敬, 值得赞扬”。总队与四川农大一年来的警校共建,我们深深地感到:千亩乱石滩,如今变桑 田,是警民共建结出的累累硕果,是科技兴场谱写的时代新篇。

一、省长牵线搭桥,以培养农科人才为纽带,开创了校警协作的新篇章

科教兴场离不开人才,而培养一支政治合格,业务技术精湛的农科队伍,是武警部队“ 菜篮子”工程建设取得成就的重要保证和首要条件。只有搞好人才培养,打牢基础,武警部 队农副业生产才能结出丰硕成果。过去,我们采取选送培训、以老带新等办法,培养了一批 半路出家的生产技术骨干,但收效欠佳。为从根本上改变部队农业技术人才缺乏的突出问题 ,省委副书记、代省长张中伟在视察总队生产基地得知这一情况后,把总队农业技术人才培 养问题常挂心上,为总队农科人才培养牵线搭桥。1998年底,张省长到川农大视察工作时, 专题就农大为总队培养农科人才问题作了重要指示,要求川农大以培养农科人才为纽带,开 创“警民共建,科教兴场”的新篇章。

支持部队建设,四川农大优秀本科生圆了军人梦。

当兵从戎,为国奉献,是不 少优秀大学生的理想和追求。为圆农大优秀生的军人梦,川农大站在讲政治、顾大局的高度 ,以支持部队建设为已任,不顾自身得与失,不惜血汗赔老本,把毕业留校的优秀人才送到 部队,加大了对部队农副业生产的智力支持。1999年毕业实习分配中,校党委就分配到总队 生产基地的实习人员进行专题研究,严格把关,将政治思想好、专业技术精、吃苦精神强的 8名品学兼优学生送到部队实习锻炼达3个多月。实习期间,他们带着全校师生对武警部队建 设的深情厚意,安心基地,勇于吃苦,勤奋工作,传授技艺,解决了许多技术难题,带出了 一批生产技术骨干,缓解了基地生产建设之中的燃眉之急。毕业分配时,川农大又为总队科 技兴农输送新鲜血液,增添智慧的源泉,将3名留校工作的优秀本科生送到部队,使他们圆 了军人梦。

农大特事特办,总队优秀生产技术能手圆了大学梦。

望子成龙,考上大学,是 为人父母的最大心愿;有所作为,服务社会是当代有志青年的崇高理想和追求目标。部队农 垦战线虽然不是造就大学生的摇篮,但在川农大的关心支持下,生产岗位同样是孕育优秀人 才的天地。为保证总队生产技术骨干摆脱半路出家、基础不牢、技术不精的困扰,确保部队 农业技术后继有人,川农大本着特事特办的原则,敢为人先,从1999年起,每年免试、免费 接收总队5名优秀生产技术能手到学校本科和专科班学习深造,对川农大的这一做法,《解 放军报》、《四川日报》、《人民武警》先后作了专题报道,同时也在全军开创了农业技术 人才培养的先河,圆了农垦战士的大学梦。

校警共育人才,支队生产基地技术骨干圆了求学梦。

当今时代既是信息时代, 也是知识的时代,世人早已形成知识就是金钱,知识就是财富,知识就是效益的共识。然而 ,从支队生产基地实际情况看,由于受地域因素的影响和培训渠道的限制,多数生产技术骨 干都是从基层中队抽调而来,致使相当一部分支队的农副业生产还停留在传统的水平上。为 适应形势和任务的要求,支队许多生产骨干都迫切希望能通过正规培训,洗一洗“脑”,淘 一点“金”,充一充“电”。川农大把支队生产基地官兵的美好愿望变成了现实。今年9月 ,四川农业大学在扩招新生800多人,教学保障压力都非常大的情况下,抽调12名专家教授 ,组成强有力的班子,无偿为总队举办了一期现代农业技术培训班,对基层部队60名技术骨 干进行了为期1个月的系统培训,圆了支队生产技术骨干的求学梦。

“三梦”之圆,是川农大以实际行动谱写的一曲新时期拥军颂歌,不愧为“真情献武警 ,赤心筑长城”。目前,总队生产基地官兵人人都掌握了一至二项生产技术,支队生产基地 技术能手形成梯队结构,基层中队达到有一名种植、养殖技术骨干的要求,为“菜篮子”工 程建设的向前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二、书记校长搭台,以支持国内外新产品、新技术为基础,推动了总队生产基地的全面 发展

川农大不仅为总队农科人才培养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且书记、校长一心,主管协力共抓 ,在新产品、新技术上给予大力支持,弥补了生产项目上的空白,使总队生产基地达到了名 特优配套,种养加并举,促进了生产基地的全面发展。

把新品种送到基地,增大了生产科技含量。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农副业生产只 有走科技兴场的道路,才能向高层次发展。近几年来,我们总队生产基地在省级各厅局的关 心支持下,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美国杜洛克种猪、法国番鸭、南江黄羊、美国江团等许多 新品种已在基地安营扎寨,无土栽培、异体架接、保护地栽培等新技术也在实践中得到广泛 运用。但与武警总

部提出的“实现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8%,新技术普及率达到95%,科技贡 献率达到55%以上”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针对这一实际,川农大领导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把提高生产基地科技含量当作自己的科研任务来抓,真心实意办实事、解难题,无偿提供 2只世界名羊——波尔山羊杂交一代种羊,并帮助指导生产基地搞好饲养管理和杂交繁殖。 同时,在总队生产基地养鸡场没有竣工的情况下,将赠送总队的100只常羽全黑乌骨鸡种鸡 长期寄养,仅饲养管理费和直接饲料费开支就达8000多元,而川农大分文不取,作了奉献。

把宝贵的精神食粮送到战士手里,提高了官兵的整体科技水平。学政治、练军 事是每个官兵的职责和本分,而战斗在生产建设岗位上的农垦官兵,不懂得如何种菜、养猪 ,就等于战斗人员不知怎样执勤、处突。基地组建初期,中队图书室里的农科书籍潦潦无几 ,战士们劳动之余、休息之时,对农科书籍总是争相抢看,爱不拾手。1999年8月,川农大 得知这一情况后,主动关心,大力支持,积极协调,科研处、教务处、图书馆等业务部门, 本着买新书、赠好书、一次到位的原则,把宝贵的精神食粮送到官兵手中,为基地购买、赠 送5000多册农科书籍、文学名著和一个书目柜。如今,生产基地图书室已是名著满柜,万书 上架,应有尽有,战士们再不为无书看而发愁,每当遇到技术难题、难解之谜,官兵都主动 扎进书堆,寻找谜底,并在实践中总结提高,形成了一种学科技、用科技的良好氛围,使官 兵的科技生产水平明显提高。

把先进设备送进警营,提高了畜禽防疫能力。总队生产基地养殖有四大家鱼和 武昌鱼、大口鲶、江团、白乌鱼等特种水产102亩,养殖种猪4600头、番鸭25000只、黄羊600只、蛋鸡15000只。项目齐全、规模较大,禽畜生病在所难免,禽畜防疫无疑成为工作的关 键和难点,稍有不慎,就有造成“全军覆没”的危险。过去,我们大多采取打预防针、服预 防药、定期消毒等传统的“经验主义”办法,而对禽畜流行病实施预防和治疗,缺乏先进手 段和现代化检测设备,找不到病因和症结所在,工作经常处于被动状态。每当季节变化、地 方性禽畜病流行之时,养殖人员整天担惊受怕、惊恐不安。对此,川农大看在眼里、急在心 头、牵挂于心,坚持为基地养殖人员分忧,以为养殖业发展解难为已任,千方百计办实事, 解难题,无偿支援生产基地一套现代化的化验设备,提供了大量的化验用药,并指派1名教 授,帮助基地培训化验人员。川农大的支持,生产基地养殖业发展好似如虎添翼,如鱼得水 ,疫情预防已不再是难题。如今,每当慢步在生产基地家禽、家畜养殖和水产养殖区时,只 见百亩鱼塘碧波漪漪,鱼跃水翻;鸭舍的法国番鸭不停地扇动着洁白的翅膀,好似欢迎远方 来客;猪圈的种猪膘肥体壮,油光发亮;羊场的黄羊哼着小调,慢悠悠地嚼着青草。此情此景,就是校警协作的真实写照,是警民携手绘制的一幅丰收画卷。

三、领导专家“唱戏”,以解决技术难题为突破口,促进了武警总队“菜篮子”建设的 整体推进

小平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践中我们深深地感到,发展农副业生产的根 本出路在于实施科技兴农。总队生产基地组建初期,由于土壤沙化严重,传统农业比重较大 ,技术含量偏低,致使效益不高。近年来,我们在川农大领导、专家的全力指导下,以解决 技术难题为突破口,把发展农副业生产的立足点放在依靠科技进步上,坚持向科技要产量、要效益,取得了明显成效,促进了“菜篮子”建设的整体推进。

领导现场办公,找到了科技兴农的切入点。在军队不经商,全部吃“皇粮”后 ,如何保证官兵生活水平不降低,确保部队的高度稳定和集中统一,是摆在武警部队后勤建 设中的一道难题。四川农业大学党委“一班人”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武警部队发展 “菜篮子”工程建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他们认为,支持武警总队生产基地建设,不仅是地 方农业科教部门的政治责任,而且也是落实省委、省政府“警民共建,科技兴场”指示精神 的实际行动。开展校警合作,对于实现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把学校雄厚的农业科技实力转 化为生产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学校成立了以书记、校长为组长的“警民共建,科 技兴场”领导小组。1999年3月9日至10日,党委书记于伟、校长文心田率领科研处、农学院、动物科技学院、林学园艺学院及成人教育学院等部门领导和有关专家12人,深入总队生产 基地实地考察,开展科技拥军,实施技术指导,共商警民共建总队生产基地问题。4月9日, 副校长任正隆再次率领6名专家、教授到基地,进一步调查、论证,结合基地实际,就如何 帮助总队搞好技术人才培养,优良品种引进,农业科技试验、示范、推广,加强校警合作等 进行酝酿协商,找到了技术支持、科技兴农的切入点,为具体帮助指导基地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专家经常帮助,河滩地结出丰收果。总队生产基地种植用地,是从乱石河滩改 造而成的,既不保水,又不保肥,“只长草,不产菜”已在当地老百姓中成为定论。为搞好 土质改造和土壤改良,川农大科研处和各学院积极响应校党委号召,有关学科的20多位专家 经常深入基地,穿荆棘、下菜地,一个项目一个项目的实地考察、论证,找到了蔬菜种植、果树栽培、土壤改良、花卉培育的锦囊妙计。已近退休年龄的蔬菜专家李能芳,两次到基地 调查研究,与青年教师郭学君一道,帮助基地制订了“蔬菜优质高产栽培方案”,并把她的 学生从美国专门寄来的500多株樱桃西红柿,主动无偿地送到基地种植。已退休的土壤学副 教授王宪章,当他得知总队生产基地是在杂草丛生、乱石成堆的河滩地上建设成为初具规模 的现代化农场,土壤问题仍是制约种植生产发展的“瓶颈”时,年近古稀的老教授主动向校 领导请缨,加入到帮助生产基地建设的行列,组织6人攻关小组,加班加点进行土壤检测、化验和营养物质分析,制定了土

壤改良实施方案,然后到基地任劳任怨地指导土壤改良工程 ,直到改良达标才收兵。如今,280亩种植用地已经达到土壤营养标准,每到收获的季节,800米绿色长廊就象系在蔬菜种植区的一条银色彩带,登高鸟瞰,生产基地一片郁郁葱葱、瓜 果满枝、蔬菜满园的丰收景象尽收眼底,实现了四季不断、均衡生产、常年供应部队的目标 ,为补助部队供应,改善官兵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

教授蹲点指导,养殖生产出奇效。总队生产基地养殖业生产可谓兴旺发达,蒸 蒸日上,目前已是猪羊满圈,鸡鸭满场。在这丰硕成果的背后,凝聚着一位不计名、不计利、拚命工作,被喻为“编外武警”的川农大退休教授王文仕的心血和汗水。63岁的王教授, 长期从事兽医教学科研工作,是全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外科分会常务理事、四川省畜牧兽医 学会兽医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退休后,绵阳市一饲料公司高薪聘请他为高级顾问。1999年3 月,他从同事那里了解到:总队生产基地养殖业生产规模大,发展迅速,但由于没有专职兽 医,一旦发生疫情,后果不堪设想。王教授听在耳里,记在心中。经过一夜的思考,他主动 放弃了原来的高薪聘请,向校领导请缨,来到总队生产基地发挥余热。来到基地后,他坚持 与战士同吃、同住、同劳动,主动找官兵座谈,了解情况,针对存在问题,帮助基地健全了 猪场管理规定。每当基地的熄灯号吹过,官兵进入梦乡,他还要深入猪场巡视一次。1999年 6月的一天,正在猪场进行疫情预防检测的老教授发现仔猪患有“仔猪白痢”,他就和基地 官兵一道,投入到紧张的抢救工作之中。几天过去了,王教授消瘦了,但看到几百头仔猪活 蹦乱跳、健康如初时,老教授双眼噙满了欣慰的泪水。王教授到基地蹲点指导一年来,他一边工作,一边给官兵传授科学养殖技术。王教授还有两个心愿:一是帮助基地建立科技阅览 室,为官兵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二是将自己的科研项目“发酵血粉”、“单细胞酵母 蛋白”变成基地生产项目,再为部队建设出一分力、发一分光、尽一分心。

警民共建合谐校 文明校园谱新篇

仁爱教育结硕果,高效课堂谱新篇

2援疆支教结硕果民族团结谱新篇

共建园区谱新篇(初稿)

植根沃土结硕果 文化育警谱新篇1

与时俱进谱新篇 素质之花结硕果

层层落实点面结合结硕果教研结合实践展示谱新篇1

辛勤结硕果,青春谱华章

警民共建

军民鱼水一家亲 双拥共建谱新篇

警民共建结硕果科技兴场谱新篇
《警民共建结硕果科技兴场谱新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