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平均分》有感

发布时间:2020-03-02 06:35:1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朴实的教学 真实的课堂

──听范新林老师执教《平均分》有感

“平均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本节教材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在头脑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进而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范老师这堂课,让我感触颇深:

一、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起点 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范老师在设计本堂课时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一开始就让学生进行分棋子,分6个棋子,分成两堆,怎么样可以分得公平?学生一开始就分成了2堆,每堆3个。接着又让学生分成3堆,同样要公平地分,学生也和容易得分成3堆,每堆2个,其实学生本身已经会进行平均分了,在课后,范老师向我们透露了在上课之前,他特地进行了学生已有知识起点的调查,抽取了部分同学让他们进行平均分物品,很多同学都会进行平均分,在得知学生已经会进行平均分的情况下,范老师一开始就索性让学生去分,再告诉学生这种分法叫做“平均分”,并在教学中让学生去体会这种分法,弄清平均分的概念,在实践操作中,学生很快地理解了原来自己这种方法就是平均分。

反观我们有些老师的教学,有些知识明明学生会,还要花大力气去让学生探究,去做一些无谓的引导。比如一年级在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时,对于大部分同学都会计算,那么这时候我们究竟要教给学生什么呢?范老师的课给了我们答案,低年级学会知识的由来和思考过程缺乏认识,他们会平均分,却不清楚这是平均分,并且不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应用这种方法?他们所拥有的知识是零散的、无序的,对于平均分缺乏体验与认识,对于整个平均分的过程没有进行富有逻辑的思考,范老师通过让学生先分棋子,进行实践操作,再将一些生活的非平均分但是公平的分法展示给学生,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弄清了平均分的概念,真正意义上会用平均分的方法。

二、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素质教育力求使每个学生在本身原有素质基础上,获得和谐和充分的发展,从而提高其身体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使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自我教育,具备现代社会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素质教育强调基础的形成,注重能力的培养。因此加强基础知识教学,使学生形成扎实的数学基础,是素质教育的需要。范老师在课中特别注重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表述,在分棋子的时候,学生两堆分得同样多,学生说成了“一样多”,范老师进行了矫正,应该是“同样多”,对概念的表述的语言应该比较精确,再次,在对每次分物品的时候,都让学生进行表述“把几个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个”,通过个别说、指名说、集体说、集体读等等形式,从而让学生在本课中形成扎实的基础。

三、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课结尾,范老师出示了一个生活中的情境:学校进行讲故事比赛,选出了前三名,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在给这三名获奖者发奖品时,准备了6支钢笔,请学生帮忙分一分?有学生提出每人2支,范老师首先肯定这种方法是“平均分”,但同时提出了疑惑,第一名2支,第三名2支,这样分,你觉得他们会怎么想?马上有学生提出了不同的分法,第一名3支,第二名2支,第三名1支,范老师又问,这样分同意吗?同学们都表示同意,,这时,范老师提出疑问,刚才我们说平均分是公平的,怎么这里不平均反倒是公平的呢,学生讨论得出名次不一样,也就是取得成绩不一样,所以获得的奖品也应该不同,最后师生进行小结,在生活中,平均分要在不同情况下看,有些不平均分,却是公平的,让学生体会了生活中的平均分。

新课标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数学应当是来源于生活,并作用于生活的。平均分在小孩子眼里认为是公平的象征,然而在具体生活中平均分有时却是不公平的,就如课中给获奖者发奖品,不平均的分法才是公平的,因为每个人获得成绩是不同的,这样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平均分”的更深层次的内涵,从而使学生懂得生活中的平均分知识。

其实小学数学与学生生活具有密切的关系。“生活中的数学”强调学生学习数学的生活背景,是小学数学的一种学习方法,它体现了一种新的教学观点。首先,小学数学具有现实的性质,我们的数学应该来自于小学生的现实生活,再运用到他们的现实生活中去,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小学数学内容的基础。其次,小学生应该用现实的方法学习数学,即学生通过熟悉的现实生活自己逐步发现和得出数学结论。现实生活中很多问题都与数学息息相关。如果我们的学生能够深入生活,注意留心观察、认真思考,一定会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认识数学,并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例如我们在建立长度、质量、面积等概念时,我们不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入社会去亲自测一测、拎一拎、称一称、量一量„„这样,在实践活动中建立的有关概念,必将清晰、深刻地印入每个学生的头脑中。再如一年级学生在学习“元、角、分的认识”时,倘若事先让学生了解各种商品的价格,亲自尝试如何购买东西,再通过课堂上模拟购物,并相互交流,学生一定会获得准确、清晰的“元、角、分”的概念,并且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会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充满魅力与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数学教学带给学生的不是“题海”大战后的厌倦,而是探索、发现之余的喜悦。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的内在价值,增进了对数学的理解和运用数学的信心。

四、让“反思”走进学生的学习中 我们现在正在提倡教师要经常反思,学生的学习及其学习过程也要注重反思。学生对学习的反思不仅包括各个具体的学习环节(预习、上课、作业、复习、考试等),还包括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计划、学习意志进行反思,还可以对自己在学习中的经验或长处,教训或弱点进行反思等等。反思活动进行的愈全面、愈深刻,愈有利于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学生的潜能就易于激发,从而能全面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整体性,教学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平均分》这堂课上,范老师进行分礼品(分铅笔),首先拿出一桶铅笔,分给全班学生问怎么分是公平的,有人说每人6支,有人说每人4支,老师接着问这样分分完了,怎么办,让大家看看笔的多少,让学生估计然后进行反思,到底先分多少支比较合理,经过学生自己的估计和进一步的思考,大家认为先每人2支,肯定会剩下,剩下的再估计怎么分。本节课一共分了三次,每次分的时候,老师都让学生进行,估计和思考,应该每人几支比较合理,这一过程就是一个学生反思的过程,与刚开始学生胡乱地猜是完全不同的结果。在课后点评的时候,范老师也提出了我们的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反思,特别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注重反思。那么学生该如何反思呢?例如,可以在交流总结时引导学生反思。在数学活动结束后交流总结时,引导学生反思整个探索过程和所获结论的合理性,让学生在反思中“提炼”方法,学会学习。事实上,学生不仅仅是被反思的对象,而且是反思的主要收益者。在反思中自我评估,自我修改,从而反思自己到底学到了什么,自己又是如何学习的。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当数学活动结束后,我们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反思,第一步是“这个结论对吗?”,第二步是“这是不是最好的方法?”,引导学生反思、探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选择最佳方法;第三步是“刚才是怎样得出结论的”,让学生回顾与分析探索的过程,从而从中总结经验,提炼解决问题的方法。当然不止在教学活动结束的时候,在布置学习任务时、巩固练习时各个教学环节都可以让学生进行反思。经常让学生体验因反思带来的成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欲望,有利于对自己的学习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加深、巩固,理清知识形成的过程。

平均分教案

平均分教案

平均分教案

《平均分》说课稿

平均分反思

《平均分》读后感

认识平均分

平均分教案

平均分教案

《平均分》教案

《平均分》有感
《《平均分》有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平均分赏析 平均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