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问题设计让有机化学课堂更具张力”教学案例

发布时间:2020-03-03 18:02:3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问题设计让有机化学课堂更具张力”教学案例

一、主题与背景

由于高考改用全国卷,有机教学又重新热了起来,但对于我这种教学经验不足的年轻教师而言压力倍增,这还是第一次拿起《有机化学》这本书。新高考显然更注重解题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表层的记忆性的知识。然而,传统的化学经验教学模式中通常是教师一言堂,学生养成了依赖的习惯,导致一部分学生听不懂课就放弃学习活动,甚至有一类学生上课勤勤恳恳地听,但到了考试遇到新的问题情境就蒙了,这点显然在新高考中是非常不利的。那么,怎样上好必修有机,使之与选修有机更好的衔接,使得学生的解题能力在日常教学中得到切实的提高?哲学家波普尔说:“科学研究是从问题开始的。”个人认为,在教学时设计出一些与知识点相关的问题展示给学生,激发学生思考,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改变思维方式,使课堂更有效更具张力,显得异常迫切。

在这学期的化学2(必修)有机化学教学实践中,我便改变以往的教学习惯,尝试着把知识点变换成问题来激发学生们积极地思考,并组织学生讨论、回答问题,及时评价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最后,有针对性地讲解,准确地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二、教学片断回放及案例分析

案例

1、“乙烯”的教学过程中,讲解完乙烯相关性质后, [归纳]像乙烯这样含有碳碳双键的烃,称为烯烃。

[提问]请写出丙烯的结构简式,并推测丙烯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多数学生可以自主完成丙烯的结构简式,及根据乙烯性质完成对丙烯性质的推测,但书写方程式时问题较多,尤其是书写丙烯的加聚反应。) 案例分析:通过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情况,我及时了解到学生对这节课知识接受的难点在哪,并及时地给予引导指正。在这里,利用知识过渡处的认知冲突,巧妙设问,使学生了解知识是如何发展与深化的,这对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具有积极的作用。

案例

2、“乙醇”的教学过程中,则设计这样一系列问题使课堂结构得以层层递进: [问题1]乙醇俗名酒精,请同学们说说乙醇在生活中有哪些用途,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乙醇具有哪些性质?

[学生]乙醇可制成各种不同度数的酒,可用于消毒,做燃料等。说明乙醇可以任意比溶于水,可以燃烧等。

[问题2]已知乙醇的分子式为“C2H6O”,推测其可能的结构。

推测的过程中,有一小部分学生暴露出其在 碳氧成键特征上了解不足,多数学生可以推测出CH3CH2OH、CH3OCH3这两种结构。

[问题3]乙醇究竟是哪种结构,怎样证明?

引出乙醇与钠的反应,对比钠不与煤油反应,说明钠不能置换与碳原子相连的氢,可见乙醇的结构应该为CH3CH2OH,且反应产生的氢气来自于羟基上的氢,再对比钠与水的反应,显然后者反应更剧烈,可见水分子中羟基上的氢比乙醇活泼。 [问题4]已知丙三醇的结构中含有3个羟基,则1mol丙三醇与足量的钠反应可以生成几mol 氢气?

学生根据乙醇与钠的反应规律,不难推出1mol丙三醇可以提供3mol 羟基上的氢原子,组合成1.5mol氢气。

[问题5] 针对乙醇催化氧化制得乙醛,提出问题:对比乙醇与乙醛结构差异,归纳乙醇催化氧化生成乙醛的反应规律,并思考是否所有的醇发生催化氧化都能制得醛?(根据学生反应情况看是否需要适当提醒,可以写出CH 3 CH(OH)CH3及(CH 3 )3COH 的结构引导)

[学生] 乙醇发生催化反应的规律是脱去羟基上的氢以及与羟基相邻碳上的氢。因此只有与羟基相邻碳上有两个氢的醇才能催化氧化成相应的醛,与羟基相邻碳上只有一个氢的醇则被催化氧化成另一类有机物——酮,而与羟基相邻碳上没有氢的醇则不能发生催化氧化。 案例分析:这样的一堂课下来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并把这一主线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问题的设置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步步推进,层层深入,逐渐接近问题的本质,实现设问过程的梯度,逐步建立知识系统。这种教学方式能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掌握学习的主动性。

案例

3、“糖类”的教学过程中,针对葡萄糖性质的教学,可从葡萄糖结构上入手,提出:

[问题1]根据葡萄糖的结构,你认为葡萄糖可能具有哪些性质?

学生多数懂得从醛基、羟基两种官能团入手总结葡萄糖的性质,例如能发生银镜反应,能与新制Cu(OH)2发生反应,与氢气加成,能与酸发生酯化反应等;

[问题2]葡萄糖与氢气加成后的产物? [学生] 六羟基醇

[问题3]1mol葡萄糖最多可与几mol乙酸发生酯化反应? [学生]5mol [问题4]总结学过的哪些物质能发生银镜反应或与新制Cu(OH)2发生反应? [学生]乙醛,甲醛等醛类物质,还有刚学的葡萄糖。

这时教师可以写出HCOOH的结构式,引导学生观察其结构,发现甲酸中也存在醛基,可见能发生上述反应的不一定是醛类。

案例分析:在此根据已学知识因势利导,打开学生的思维通道,使教学过程顺畅有效。

三、反思与研究

问题设计是引发教学过程的基本保证,是组织学生主动学习的基本环节,是反馈信息的重要手段,其对教学的影响之重毋庸讳言。但在问题的设计上要考虑切入点,内在联系、逻辑顺序等要素,切忌存在以下问题:

1、问无所指 即问题的指向性不明确,范围太大,让学生无所适从,出现冷场;

2、问不促思 例如“对不对”“是不是”之类的学生无需思考的问题,或者问题太难,没有注意层次性。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最佳问题着眼点应在学生已解决的问题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难度呈螺旋式上升;

3、问不成链 即问题之间缺少逻辑联系,没有层次性。

综上所述,有效课堂不仅要以问题为中心,更应创设可探、可思的问题链,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发散思维,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为课堂知识增加外延,为学生的知识“生成”留有空间,使课堂更具张力,尤其是有机化学教学这样具有规律性的知识模块。

参考文献:[1]于鹤伟[2]周玉明

构建基于问题的科学思维课堂 化学教学,2016(3):42~45.情境教学有效设问策略研究 化学教学,2015(1):38~39

让笑容更具魅力

如何让演讲稿更具感染力

如何让培训更具吸引力

《水的神秘张力》教学设计

有机化学二轮复习教学设计

加强美育思维,让美术教学更具韵味

“换一换”让儿童散文教学更具吸引力

培训师如何让开场白更具吸引力

让居家养老服务更具特色

高中化学课堂探究中有效问题设计案例

“问题设计让有机化学课堂更具张力”教学案例
《“问题设计让有机化学课堂更具张力”教学案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