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案例小学(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15:09:36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小学数学案例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组合图形的面积

科目

数学

年级

五年级

教学时间

2011-11-12

执教者

王冬梅

一、教材内容分析

《组合图形的面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中的一节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75——76页的内容,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形与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研究图形的面积,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解决的问题。 设计理念:

数学课的教学应当以注重引导学生亲历数学知识探究过程、突出思维训练为主要目标。主要设计理念是:一是以学生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关注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经验,选择适合学生的学习素材、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自主的投入学习,教师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二是以活动为课堂教学的载体,注重学习情境创设,引导学生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去探究数学知识,亲历数学知识探索过程,感受成功的快乐。三是以问题为思维训练的源泉,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激活思维。四是以生活为学习数学的基础,数学生活化,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数学知识,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解决数学问题,并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组合图形的含义,理解并掌握组合图形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有关组合图形面积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具体的题例,使学生感受到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必要性,产生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掌握用割、补法求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

教学难点:割补后找出相应的计算数据解决问题。 。

四、学习者特征分析

现在的家庭,独生子女偏多,生活条件优越。很多孩子不知道努力读书,缺少竞争意识与自悟能力。由于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他们也较容易被引导,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直观操作,对组合图形的认识不会很难。所以在探索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时,我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达到方法的多样化。重视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让活动有实效,真正让学生在数学方法、数学思想方面有所发展.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多媒体教学法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并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良好的知识体系,特别是分割图形的几种方法通过课件的演示,学生一目了然,直观形象,印象深刻,从而使计算方法水到渠成,更好的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2)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教学法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六、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实验(演示)教具

图画,图片,教科书,粉笔,

教学支持资源

课件,投影,幻灯片

网络资源

多媒体教室

七、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让学生猜一猜(学习过的平面图形),说一说(面积公式),看一看(给出的图案像什么)

学生在猜,说,看的过程中巩固旧知,引入新知。 让学生在猜一猜,说一说,拼一拼,看一看,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来,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感受到知识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明确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和组合图形的面积有关.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学生独立与小组合作交流解决组合图形面积计算问题。 小组汇报学习情况

汇报时用多媒体将学生的学习成果演示出来,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

3、师生总结分割法填补法。

学生合作交流,探讨解决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方法。 板书并计算面积 总结方法,学以致用

这一环节中我真正的转变们了教师的角色,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获取更多的解题方法。让他们都有成功的掌握“分割法”和”添补法”这两种计算方法.让学生明确分割图形越简洁,解题方法越简单。与此同时,教师要适时提醒学生们要考虑到分割的图形与所给条件的关系,有些图形分割后找不到相关的条件就是失败的。这样做有利于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综合实践、学以致用

1,为了巩固新知,我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提高。前面情景导入时几个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解决了一个,剩下的我放在练习里。 2设计一个组合图形的草坪,面积大约45平方米。

学生在画图程序中,自己设计出组合图形的图画,并涂上漂亮的颜色。让学生把掌握的知识拓展到实际生活中去。

我注重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让不同的学生都有不同层次的提高,让他们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信心百倍,勇于向困难发出挑战。同时我还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总结收获、小结全课

学习这节数学课,你有什么收获,或者有什么心得?

学生自由说,畅所欲言

学生可以说知识上的收获,也可以说情感上的收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又将本堂课的内容进行了总结.也可以评价他人的学习表现,生生互动评价,学生既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又共同体验了成功,促进了发展。

教 学 过 程 流 程 图

八、教学评价

形成性检测与评价

1、是否能够通过自学、掌握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

2、是否能正确计算简单的基本图形的面积。

3、是否能够积极参与课堂上的学习活动。

4、是否能够与老师同学交流心得体会。

5、是否能够倾听他人发言。

6、是否能够理解,掌握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

九、教学总结与反思

“组合图形的面积”是北师大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是在学生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安排学习的。本节课是以学生已经学习过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等基本图形面积计算为基础,结合实际情境和具体的图形来探索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不仅能够巩固已学的基本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情景,激发学习情感。

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本课一开始我就从谈论生活中的各种组合入手,进而出示七巧板拼图让学生观察得出这些图形都是一些组合图形,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为下一步探究组合图形做好铺垫。

2、注重方法的指导与总结。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组合图形,从不同的角度认识,每个图形均可分为相应的几个部分。学生在解答中也将产生不同的思考方法。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注重分析、解题方法的指导,在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学习过程中,始终坚持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情境,启发学生多角度、多方向、多层次挖掘新奇思路、各自提出有价值的分割方法,让学生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培养发散思维,体验成功的愉悦.

3、问题来源于学生,回归于学生。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放手让他们拼图,画图,分割图,并自行解决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在拼一拼、画一画,分一分的活动中,初步形成“组合”的概念,从而对“组合图形”的意义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新课程理念强调:人人在数学学习中有成功的体验,人人都能得到发展。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发展。本节课的教学始终贯穿着学生的自主参与,我只是辅助学生参与到整个过程中,学生由探究到发现到总结,思维活跃,兴致勃勃。课堂成为师生、生生的互动过程,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在数学知识技能的形成、情感态度的发展、思维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当然也还有很多细节的地方需要改进,比如教师语言的精练度,课堂教学时间的掌控、学生操作的方式,以及汇报的形式等等,这都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以完善。

推荐第2篇:小学英语词汇教学设计案例

第五册Module 9 Unit 2词汇教学活动设计

一、教学内容:外研版五年级上册

Module 9 Unit 2 I feel happy

二、课型:词汇课

三、教学目标:

1.复习Unit1学过的单词:feel,sad,mi,bored,angry,nothing,secret,tell,surprise 2.能听说、认读并能在图片提示下识别tired,grandfather,farm,game,lost,smell,并能书写单词hungry,game.3.学习感知字母和字母组合在单词中的发音,通过朗读含有这些字母或字母组合的单词,让学生感知发音规律。

四、教学重点:能听、说、认读新单词tired,grandfather,farm,game,lost,smell

五、教学难点:能在真实情景中运用单词sad,bored,happy,tired,hungry,angry.

六、教学准备:图片,单词卡片,录音机,磁带,

七、教学过程:

(一)热身活动

1.师生之间打招呼

2.唱I get up in the morning /*通过热身活动,让学生尽快进入课堂学习的氛围中来*/

(二)复习Unit1学过的单词

1.师找9名学生上讲台,拿出feel,sad,mi,bored,angry,nothing,secret,tell,surprise的单词卡片,每个学生发一张,学生依次高举自己的卡片,下面的同学大声读出来。

2.师问Are you feeling sad/bored/angry? 找学生回答。 /*通过复习,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呈现与操练

1.用词卡展示生词tired,grandfather,farm,game,lost,smell并领读。对单词进行听说认读的操练。讲解字母和字母组合在单词中的发音。 2.通过游戏学习生词。使用“击鼓传花”“快听快指”和“快听快说”的方式操练。对单词进行听说认读的操练。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3.词不离句。通过前两部分的学习,学生对单词有了基本认知,还应该把单词放在句中学习.要求学生会用How do they feel?来向别人提问, 学会用sad,bored,happy,tired,hungry,angry.来回答。 /*教学设计意图:词汇尽量放在语境中*/

(四)选词填空

happy sad tired bored hungry angry 1) A:You won the race.How do you feel?

B: I feel _____but_______.2) A: Are you feeling _________?

B: No, I \'m just____________.3) A: Can you smell any nice noodles soup?

B: No, I can\'t.You must be ___________.4) A: Ms Smart is_______.I was late for school.

B: You should be early./*通过做练习来检测本课学习效果,并及时进行反馈*/

推荐第3篇:小学英语词汇教学设计案例

词汇教学设计案例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Unit 6 B Let’s learn

二、课型:词汇课

三、教学目标: 1.复习数词1-9 2.能听、说、认读新单词balloon, kite, plane, boat, doll, ball, car 3.能用所学单词进行“听单词贴图片”游戏

四、教学重点:能听、说、认读新单词balloon, kite, plane, boat, doll, ball, car

五、教学难点:balloon, doll的读音

六、教学准备:图片,单词卡片,录音机,磁带,

七、教学方法:活动教学法

八、教学过程:

(一)热身活动(包括组织教学与复习) 1.师生之间打招呼 2.一位同学过生日,出示蛋糕与蜡烛图片,唱Ten Little Candles Dance 3.数蛋糕模型上的蜡烛数目,复习数词。

(教学设计意图:词汇复习放在语境中)

(二)呈现与操练 1.第一组balloon, doll, ball, car用词卡展示生词并领读。对单词进行听说认读的操练。

2.第二组kite, plane, boat使用“寻宝”游戏学习生词。使用“快听快指”和“快听快说”的方式操练。对单词进行听说认读的操练。

3.把7张单词卡片编号练习,根据数字说单词,根据单词说数字。

4.通过Let’s do 巩固词汇。

(三)游戏

采用快看快说到方式让学生完成“听单词贴图片”的游戏。

(四)结束教学

向过生日的同学祝贺,齐唱生日歌,完成本课教学。

推荐第4篇:小学二年级体育教学设计案例

小学二年级体育教学设计案例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二年级的小学生,自己控制能力较差,但是

低年级小朋友具有好动、好玩、等特点。所以,抓住这点在学习的

形式下,为学生提供练习、观摩、通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之

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使教、学、练有机的结合起来。充

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

二、教案

教学进程

三、反思及点评

利用小组活动形式,培养乐于合群的性格。性格是个性的核心要素,

良好的性格对于学习具有重要的影响。小学阶段是性格形成期,我们应当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使他们乐于交往,兴趣广泛,与人和谐相处和积极进取。

推荐第5篇:小学安全教育课教学设计案例

交通安全教案

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的学习,明确遵守交通法规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

2、认识常用的交通信号、标志、标线,知道它们所代表的意思

3、学习掌握一般行人交通法规。

教学重点

认识常用交通标志,掌握基本交通法规。

教具准备

图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一.谈话交流

1.小朋友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交通运输业迅猛发展,各种车辆来来往往,穿梭不息。为此,我们应感到高兴和自豪。然而这令人兴奋的背后,也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不便、烦恼和危险。能谈一谈你们的切身感受吗? 我们来看一下这些图片。 师生交流

2.是呀,车辆阻塞,交通拥挤,交通事故时常发生的现象的确令人担心。在交通情况非常复杂的今天,交通安全已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大家都希望自己“高高兴兴地出门,安安全全地回家”。那么,怎样才能保证自己和他人的安全呢? (板书课题:注意交通安全)

活动二.

(一) 观察图片

1. 出现的是谁?他站在什么地方,正在干什么?

2. 你们觉得交警叔叔的工作重要吗?

3. 你们还在哪儿见过交警叔叔,他们都做了些什么?

4. 同学们对交警叔叔的工作真了解。交警叔叔的工作非常重要,就像交通线上的喉舌,起

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他们用自己辛勤的劳动换来了千千万万个生命的安全。所以我们

不但要尊敬交警叔叔,还要――

(板书:服从交警的指挥)

5.我们不仅要服从交警的指挥,还要学习交通知识。下面,看课件我们学习一些关于交通安全的知识。

(1)先学习关于躲避汽车的知识。

(2)可能许多同学都会骑自行车,但你知道关于使用自行车的常识吗?

我们看一看这些情况正确吗?为什么?

(3)我们在学习乘车须知。

(二) 看图片,学习交通标志

1. 可是,聪明的同学们也许知道在道路上除了交通警察以外,还有许许多多忠于职守、永

不下岗的“交通警”。它们是谁呢?(交通标志)

2. 小组讨论,看看我们常见的交通标志有哪几种。

1)指示车辆行人行进的标志叫(指路标志

)。

2)传递道路方向、地点、距离信息的标志叫( 指示标志 )。

3)禁止或限制车辆、行人前进的标志叫( 禁令标志 )。

4)警告车辆、行人注意危险地点的标志叫( 警告标志 )。

3.同学们学得真快,下面看看你能识别哪些交通标志。说说图中有哪些交通标志?它们各自表示什么意思。

4.同学们还知道哪些交通标志,说出来让大家长长见识。

5.有了这些默默无闻的“交通警”,我们的行动真是既方便又安全了。

活动三.游戏反馈

1. 为了确保道路通畅,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我国于1998年8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其中第六十三条和第六十七条明确指出了行人必须遵守的法规。

2.游戏“过马路”

一个同学准备交通灯图片,随时变换图片。一个学生演汽车,演时手学开汽车的样子,嘴发出汽车开动的声音,几个学生表演过马路的小朋友。要按交通灯行驶。(行人靠右行驶)

三、五处错误:

1)红灯亮,自行车行

2)行人靠左行

3)追车奔跑

4)过马路不走人行天桥

5)跨越护栏

5.(略举一-二个交通事故案例)同学们想一想,他们为什么会发生意外呢?

6.小结:因此,我们大家都应遵守交通法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自己和他人的平安。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许多常用的交通标志,学会了行人交通法规。老师祝同学们今后交通规则牢牢记,交通安全要注意,一路平安!

推荐第6篇:小学四年级体育教学案例设计

小学四年级体育单脚起跳、双脚落地教学案例设计

在实施新《课程标准》发展素质教育的今天,体育课堂教学不再是传统单调、枯燥的学习氛围,而是要通过教学让学生充分展示、体现自我。充分体现一个中心、四个特点。以让学生自动学习,积极实践,努力创新为中心,结合体育学科突出四个特点。特别是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通过唱游形式进行体育教学,达到教学目的,提高学习成绩,激发学习兴趣,已逐步成为体育教师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

案例介绍:小学四年级班

㈠ 学习内容:

(1)游戏:模仿各种小动物

(2)单脚起跳、双脚落地

㈡ 学习目标:

1、学生能在轻松愉悦的歌舞中做出基本跳跃的动作。

2、学生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创新活动。

㈢教学设计:

让每个学生通过唱中游、游中练感受到愉悦,在愉悦中初步掌握"单脚起跳双脚落地"简单的动作方法,同时在激活思维、拓展能力过程中体验合作、创新、成功时的心情,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

㈣ 片段介绍:

1、调动情绪,激发兴趣。

⑴ 课堂常规(略),明确学习内容和要求。

⑵ 小游戏:模仿各种小动物,随音乐跟教师一起跳舞。

2、合作探究,掌握技能。

⑴ 跳跃:单脚起跳,双脚落地。

⑵ 唱儿歌→进入情景→探究学习→自主学练→知识技能评价。

⑶ 学生唱一编一跳一练一评,在活动过程中掌握技能。

3、激活思维,拓展能力。

⑴ 小游戏:模仿各种小动物,创编各种跳的方法。

⑵ 唱儿歌→分组游戏→能力拓展→创新能力评价

⑶ 学生唱、唱→创、创→评、评,展示创编内容。

4、稳定情绪,恢复身心。

⑴ 放松:听音乐、师生共同舞蹈。

⑵ 小结:师生共同讲评。

小学四年级体育教学反思

1、这节课教案编写的主要特点是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

⑴ 本课能紧紧围绕学习目标,利用各种游戏创设情景,用音乐贯穿全课,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乐、乐中思、思中创,即玩中有所得,从而充分感受到自主与合作的乐趣。

⑵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提高学生的跳跃能力,课堂上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空间。让学生自我表现,努力创新,从而在课堂上教学中,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教师的补救手段,使每个学生都能学会,都有所得,应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创新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和创新意识。在学习方法上,运用了自主学习方式,通过情景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技能和拓展能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把教材和游戏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提高,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互相学习、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

⑶在跳跃教学过程中,教师力求目标分层化、组织游戏化、学生个性化,给学生创设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尽情玩耍,享受其中的乐趣,通过想象进行各种创编练习。通过小游戏,把游戏和体育教材有机结合,构成了新的教学情景,有利于调动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在实践中去体验的积极性,体现了“快乐体育”的思想。因为成功与失败都是收获,酸甜苦辣都有营养,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亲自体验各种活动的感受。教师尽量激发学生学习的灵感,让学生有选择的练习,自我展示风采,学生的自主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有了求知、求学的欲望,与此同时,教师的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

2、玩中乐,中乐学,学中思,思中创,创佳绩。

为了突破学生被动接受较具常规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巧妙地采用各种小游戏的形式,用音乐贯穿全课,让学生更早地进入角色,然后,教师再根据教学效果进行适当的点缀(提示),使动与静、张与驰、快与慢有机的结合,控制好整个教学节奏。学生们既有原地又有行进间和转方向的动作,既有站着又有坐着,根据音乐的旋律、节奏,进行队形变化。小游戏的设计更是体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良好学习氛围。教师始终处在学生中间,和学生一起分享快乐。

推荐第7篇:小学安全教育课教学设计案例

交通安全教育教案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了解交通、活动、意外事件中必备的安全知识,懂得安全的重要性,知道时时刻刻要注意安全,培养自我保护意识,并把自己学到的安全知识传达给周围的人们,做安全教育的小小宣传员。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生命是宝贵的,每个人都只有一次,她不象财富能失而复得,也不象离离原上草周而复始。谁失去了生命,不仅仅是自己失去了一切,还要给活着的亲人留下心灵的创伤。上星期五,发生了一件谁也不希望发生的事故,葛威,一个可爱的小姑娘,她永远地离开了我们。那天早上,就在那个寒冷的早上,她倒在了无情的车轮下,她才7岁啊! 出示主题:珍爱生命、健康成长

(二)、明理导行

1、这位可爱的小姑娘,才7岁,就这样离开了我们。像她那样的悲剧,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展示资料

2、在你的生活当中,你还知道哪些像发生在葛威身上的悲剧。

(1) 生讨论、介绍

(2) 小结、过渡:我们每天上学、放学,都是路上最拥挤的时候,一不小心,就可能发生意外。因此,我们必须注意交通安全。现在,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交通方面的常识。

3、安全过马路

(1)认识红绿灯

板书:红灯停,绿灯行,黄灯等一等

(2)讨论:没有红绿灯的马路或公路怎么过? 板书:先往左看,再往右看,靠右行

(3)游戏“过马路”

一个学生演汽车,演时手学开汽车的样子,嘴发出汽车开动的声音,几个学生表演过马路的小朋友。

4、我们在学校里或外出活动、乘车回家时也要注意安全。否则,后果就不堪设想。

说说应该注意哪些不安全行为

(如:爬楼梯扶手、爬栏杆、追赶汽车、在上下楼梯时拥挤……)

5、认识特殊作用的电话号码

我来考考大家,你们知道哪些特殊的电话号码? 它们有什么样的好处呢? 出示: 120 110 114 119

6、了解在家里、在校外自己保护自己的方法 我们不仅要注意交通安全、活动安全,还必须对我们身边的人和事保持一定的警惕。说说如果遇到了以下情况,你会怎么做。

A、有人敲门,称你妈妈受了伤,让他来接你去医院。

B、外出活动时,天黑路又偏僻,小明不知如何才好;

C、放学回家的路上,两个陌生人强迫你跟他们走; D、外出活动中,同大家走散了,迷了路。

E、遇到雷雨天气,躲在大树下。

(三)、总结

1、说说自己学了这节安全课后的感受

2、在写有“珍爱生命、健康成长”的倡议书上集体签名。

交通安全教育教案

教学目的:

1.知道有关的交通安全标志和规则.

2.知道不遵守交通规则会造成交通事故,给自己或别人带来痛苦。3.如何安全度过小桥。

教学准备:教学平台及有关交通安全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上学路上的安全

1.行走的安全常识

每位同学必须牢记如下行走安全常识:

指挥灯信号绿灯亮时,准许行人通行;黄灯亮时,不准行人通行,但已进入人行道的行人,可以继续通行;红灯亮时,不准行人通行;黄灯闪烁时,行人须在确保安全的原则下通行.人行横道信号灯绿灯亮时,准许行人通过人行横道;绿灯闪烁时,不准行人进入人行横道,但已进入人行横道的可以继续通行;红灯亮时,不准行人进入人行横道.行人必须遵守的规定行人须在人行道内行走,没有人行道靠右边行走;穿越马路须走人行横道;通过有交通信号控制的人行横道,须遵守信号的规定;通过没有交通信号控制的人行道,要左顾右盼,注意车辆来往,不准追逐,奔跑;没有人行横道的,须直行通过,不准在车辆临近时突然横穿;有人行过街天桥或地道的,须走人行过街天桥或地道;不准爬马路边和路中的护栏,隔离栏,不准在道路上推扒车,追车,强行拦车或抛物击车.行走时,哪些情况最危险呢 (1)横穿马路很容易出危险.(2)三五成群横着走在非人行道上,这样最容易发生交通事故.(3)上,下班高峰过后,马路上车辆稀少,因为路中车少人稀思想麻痹.麻痹加麻痹就等于危险.(4)行走时一心两用,边走边看书,或边走边想问题,或边走边聊天,边走边玩……这样做,可能车子不来撞你,你倒自己去撞车子,因此也十分危险.2.骑车安全

(1)不满12周岁的孩子,不能在道路上骑车.这是交通规则规定的.(2)不打伞骑车.(3)不脱手骑车.(4)不骑车带人.(5)不骑“病”车.(6)不骑快车.(7)不与机动车抢道.(8)不平行骑车.最后还要注意,在恶劣的天气如雷雨,台风,下雪,或积雪未化,道路结冰等情况下,也不要骑车.3.乘车安全

(1)上车前先看清公共汽车是哪一路,因为公共汽车停靠站,往往是几路公共汽车同一个站台,慌忙上车,容易乘错车.(2)待车子停稳后再上车或下车,上车时将书包置于胸前,以免书包被挤掉,或被车门轧住.(3)上车后不要挤在车门边,往里边走,见空处站稳,并抓住扶手,头,手,身体不能伸向窗外,否则容易发生伤害事故.(4)乘车要尊老爱幼讲礼貌,见老弱病残及孕妇要主动让座.(5)乘车时不要看书,否则会损害眼睛.4.怎样提高心理素质

(1)树立正确的人生兢,始终保持开阔的心胸,提高对心理冲突和挫折的忍受能力,热爱生活,热爱学习.(2)充分认识自己,正确估价自己,有自知之明,不自卑也不自负.(3)积极交友,宽容待人,善于与他人交流思想,感情,相互帮助,相互学习.(4)积极培养自己的各种兴趣爱好,如琴棋书画,参加有益的娱乐活动,积极参加各种体育活动.(5)多读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岩》等,陶冶情操,树立远大的理想.(6)学会思考,爱动脑筋,学会全面分析复杂问题,要矿遭受挫折的思想准备.(7)家长不宠孩子,从小不过分迁就孩子,不使孩子养成任性,什么都以自己为中心的坏习惯,坏脾气.(8)要让孩子参加劳动,即使孩子在劳动中受了点伤害也不能中止,要让孩子吸取教训,接受艰苦的磨炼.(9)要教育孩子尊重他人,首先从尊敬长辈,尊敬教师做起,教育孩子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进而要求爱护财物,培养勤俭节约的品质.

小学交通安全教案

教学要求:通过学习有关安全知识,使学生树立自护、自救观念,形成自护、自救的意识,使学生安全、健康成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出示:安全两字问:看到这两个字你想到了什么? (找学生说)引出课题:交通安全找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交通安全事例,并谈体会。

二、探究新知.我给同学们带来了两个故事,请同学们认真听。老师讲交通事故问:你了解什么?你有什么感想?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都很深刻,可见交通安全对于我们每个人都很重要,要想减少这些悲剧的发生首先我们必须严格遵守交通规则,同时还要掌握一些必要的交通安全标识和安全常识,下面我们一起先来认识一些交通标志。 出示:指示标志问:认识吗?它是什么标志,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说)问:这些标志都具备什么特征? 小结:类似这样蓝底白图案的标志是指示标志。它是指示车辆、行人行进的标志。 出示第二幅交通标志先小组讨论它们都是什么标志。 (小组讨论)他们都具备什么特征。

学生汇报师给出结论:类似这样的标志是禁令标志,共35种。是禁止或限制车辆、行人交通行为的标志。一般为白底、红圈、红杠、黑图案、图案压杠。 出示第三组图:警告标志处理方式同上。

后师给出结论:类似这样的标志是警告标志,共23种。是警告车辆、行人注意危险地点的标志。其形状为顶角朝上的等边三角形,其颜色为黄底、黑边、黑图案。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像辅助标志、指路标志、道路施工安全标志等,咱们将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认识。

三、讨论与应用刚才我们认识了一部分交通标志,下面我想统计一下咱们班同学都是采取什么方式来上学。过渡到上学路上:交通安全采取先分组讨论后汇报交流是总结的方式展开。

1、行走时怎样注意交通安全?

(1)在道路上行走,要走人行道,没有人行道的道路,要靠路边行走。 (2)在没有交通民警指挥的路段,要学会避让机动车辆,不与机动车辆争道抢行。

(3)穿越马路时,要遵守交通规则,做到“绿灯行,红灯停”。

2、骑自行车时怎样注意交通安全? (1)要在非机动车道上靠右边行驶。

(2)未满十二岁的儿童不准骑自行车上街。 (3)不要骑车横穿马路。

3、乘车时应怎样注意安全?

(1)上车前先看清公共汽车是哪一路,因为公共汽车停靠站,往往是几路公共汽车同一个站台,慌忙上车,容易乘错车.( 2)待车子停稳后再上车或下车,上车时将书包置于胸前,以免书包被挤掉,或被车门轧住.(3)上车后不要挤在车门边,往里边走,见空处站稳,并抓住扶手,头,手,身体不能伸向窗外,否则容易发生伤害事故.

四、拓展

五、小结:只要我们处处小心,注意安全,掌握自救、自护的知识,锻炼自己自护自救的能力,机智勇敢的处理遇到的各种异常的情况或危险,就能健康地成长。下面让我们再次回顾一下那些血的场面和血的教训,不要再让那些悲剧重演。

六、布置任务: 设计一幅关于交通安全的手抄报或图片。

交通安全教育教案

一、目的意义

为了贯彻落实公安部、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校交通安全工作的通知》精神,继续进一步搞好我校的交通安全教育,减少交通违章,杜绝交通事故。

二、重点内容

1、加强交通法规知识的学习,遵守交通法规。

2、组织各种安全教育活动,增强遵守交规的意识。

三、教育内容

1、交通法规法律条文,见校本教材《北京市昌平区第一中学交通安全读本》 法规篇(1)道路、交通(2)交通安全(3)交通法规(4)道路交通标志和交通信号(5)看图识标志

常识篇(1)行人为什么要在人行道上行走,没有人行道要靠路边行走?(2)行人横过马路为什么要走人行横道?(3)没有划设人行横道的马路应该注意哪些?(4)为什么不能翻越护栏?(5)为什么不准扒车、追车、强行拦车?(6)为什么走路时不能看书或做其它活动?(7)骑自行车应该注意什么?(8)乘汽车时要注意什么?(9)遇到交通事故怎么办?警示篇(1)骑自行车违反交通法规(2)行走时违反交通法规(3)铁路或铁路口违反交通法规(4)交通安全教育卡

2、案例

(1)《车祸是孩子意外伤害的第一杀手》(2)《和孩子一起安全上路》(3)《车祸重伤孤儿,企盼事故救助基金》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已经连续3年每年死亡人数突破10万大关,这个数字相当于一年消失一个小城镇,如果以每一位死者直系亲属3人计,一年中有30万个家庭遭到家破人亡的灭顶之灾,一年经济损失高达33亿之多!10万鲜活生命葬于滚滚车轮之下,如此触目惊心的人间惨剧,留给世人的该是多么沉重的警示和思索。 日前我国道路交通安全形势十分严峻:事故持续上升,伤亡惨重,损失巨大,事故总量已由1986年的29万起上升到2002年77万起,年均增长6.3%。死亡人数由1986年5万人升到2002年的10.9%万人,年均增长5%。

在许多领导和群众的观念中,有这样一种误区:天上掉下一架飞机便大呼小叫,成了震惊全世界的新闻;出一场车祸不就死几个人嘛,司空见惯不足为怪。 时光进入新的世纪新的千年,时代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我国的年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也跨过了10万大关。

2001年,我国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由上一年的83853人上升到105930人,交通事故起数由上一年年616971起上升754919起,受伤人数由上一年的418721人上升到546485人,经济损失由上一年的2668903994元上升到3087872586元,万车死亡率由上一年的15.60下降到15.46,10万人口死亡率由上一年的7.27上升到8.51。

2002年死亡人数再次突破10万大关,达到109381人,事故起数773137起,受伤人数562074人,经济损失3324381078元,万车死亡率13.71,10万人口死亡率8.79。

2003年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667507起,死亡人数又一次突破10万大关,达到104372人,伤494174人。在机动车和驾驶员增长的情况下,道路交通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均比2002年有所下降,分别下降下13.7%、4.6%、12.1%,实在难得可贵。2003年全国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特大道路交通事故共41起,造成643人死亡,576人受伤。

连续三年每年死亡人数突破10万大关,一年10万人是什么概念?

一年消失一个小城镇;一个月被吃掉一个万人的军团;一天从天上掉下来一个载有300人的大型客机。

如果仅以每一位死者直系亲属3人计,一年中有30万个家庭遭到家破人亡的灭顶之灾;如果以10位亲属计,死者牵连到的亲属约100万人。10万个鲜活生命葬于滚滚车轮之下,碾下车轮的有多少个撕心裂肺的人间惨剧。

一年经济损失33亿多元,相当于国家城市化试点县山西清徐县2002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可以养活100万个下岗职工;可以使200万个穷困地区失学儿童重新走进学堂,改变他们的人生轨迹。 统计部门的数据表明:1986年,全国公路客运量为54.4亿人次、货运量为62亿吨;至2002年,全国公路客运量高达146.6亿人次、货运量高达110.6亿吨,分别是1986年的2.7倍和1.8倍。1986年全国汽车保有量为362万辆;到2002年全国汽车保有量达到2141万辆,是1986年的5.9倍。1986年,全国公路通车里程为78万公里;到2002年,全国公路通车里程为175.8万公里,是1986年的2.3倍。

数字是枯燥的,可谁又能否认数字催人奋进?人流、物流、车流的快速增长,是伟大祖国经济发展、市场繁荣、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必然趋势。光明总也甩不掉阴影,没有阴影也显示不出光明的辉煌。事物的另一面向世人昭示:我国已经进入道路交通事故的高发期。日前我国道路交通安全形势十分严峻:事故持续上升,伤亡惨重,损失巨大,事故总量已由1986年的29万起上升到2002年的77万起,年均增长6.3%。死亡人数由1986年的5万人升到2002年的10.9万人,年均增长5%。2002年一年全国交通事故共造成56.2万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33.2亿元,分别比2001年上升2.9%和7.7%。2000年至2002年,平均每年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群死群伤特大道路交通事故40起左右。2003年,陕西、甘肃、湖南、内蒙古等地相继发生群死群伤特大交通事故,其中陕西省在一周内连续发生两起一次死亡20多人的特大恶性道路交通事故。

鲜活的生命之花,转瞬之间凋谢了。10大交通事故,多少人生悲剧,撼人心魄的生命哀歌„„

7月32分,林正旭在与爱妻的缠绵中驾驶着客车向前冲去,当他清醒过来时,一切都为时已晚。只听山崩地裂般的一声巨响,客车与货车撞到一起,两车失控,翻入316省道北侧的大水坑里,鲜血染红了水面,有些人当场丧命,幸免一死的人们哭天响地,一片凄惨的景象。

这就是国务院“9•5”会议后发生在山东省的“9•13”特大交通事故,这次事故造成14人死亡,18人受伤。

9月15日,国务院四部委道路交通检查组赴山东小组6人聚集泉城。我们这个检查组由公安部交管局的陈洁副局长带队,成员有公安部交管局的王京副部长,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的卢希处长,公安部的专家秦煜麟研究员、应朝阳副研究员。陈洁告诉我,四个检查组分赴各地,我们这个组之所以选择山东省,是因为山东省道路交通安全事故位居各省市自治区的第二位,是交通事故大户。 车祸猛于虎。谈起交通事故,大家无不感到形势严峻,谈起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双无不感叹唏嘘。

林正旭所制造的惨剧仅仅是成升上万特大交通事故中的一例,被列为2002年的10大交通事故之一,也仅能使人看到交通事故的冰山一角。

1月14日17时44分,云南省澄江县望江办事处许家村驾驶员朱云秋,驾驶云F——14037号东风牌大货车,由马金铺驶往许家村。在由北向南通过望海公园十字路口时,遇澄江县海口镇新村办事处大陷村王家明驾驶的F—27926号金杯小客车(核载10人,实载21人)由西向东行驶,由于路口无信号控制且不分主干道,双方车辆速度过快,导致两车相撞,造成16人死亡,只有5人幸免于难。 2月25日12时30分,湖南省龙山县第二运输公司一辆车辆为湘U—60499的双层卧铺大客车,载客53人,由广东开往龙山县,行至省道1891线119KM处张家界市慈利县境内时,因避让一辆对向行驶的摩托车,车辆失控冲出路外,翻到距路面70米深的陡坡下,造成24人死亡,29人受伤。

推荐第8篇: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专题二文本: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讲座文本:

《教学设计案例分析》课程开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和把握教学设计的基本流程结构,每个结构的基本内容。并通过案例具体说明教学设计内容的合理性与基本要求。本课程将通过两讲对这一问题进行阐述。

从教学设计的依据入手,到例举不同文本教学设计的内容,主要解决教学设计需要和文本解读与研究学生密切相关;只有关注文本的自身特点和内容,研究学生学习特点,才能制定出有效合理的教学内容。

第一讲: 教学设计的依据有

教学内容的分析 包括:

第一.语文教材体系的分析;教师首先要明确语文教材体系的构成;对使用的小学语文教材进行整体结构分析和单元结构分析,把握语文课程的知识体系和逻辑层次。

第二,小语单元教学的设计

第三小语教学内容的确定,要根据课文特点和学情学段特点,确定教学内容。

学生分析 包括:

第一,学生学习基础与认知规律的分析;

第二,学生需求与学习动机的分析

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表述 包括:

第一,单元教学目标的确定;

第二,三维目标的统一

4.教学过程的 设计

包括:

第一,教学环节的设计; 第二,问题的设计;

第三,学生的设计;

第四,板书、课件的设计

如阅读教学过程中诸环节的设计策略与方法:导入、整体感知、问题设计、学生活动设计、背景知识的运用、板书与课件设计、拓展迁移练习的设计等等。

5.教学评价的设计

包括:

第一,针对单元或课文教学目标的评价设计;

第二,试卷编制与分析;

第三,语文活动的评价量表设计;

第二讲:例举说明不同文本体式优秀教学设计

1.记叙文阅读教学设计——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例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同时,阅读教学还要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成长的故事”专题中的第一篇课文,承担着引领单元主题,继续在阅读中学习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任务。

本文写的是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中国人在外国租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文中通过对人物语言、神态等描写,细致地刻画了人物,有利于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生情况: 学生在二年级时学过《难忘的泼水节》一课,周总理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读周总理小时候的故事,会感到亲切。学生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了解了文章内容。通过对1—6自然段(第一件事)的学习,对 “中华不振”有了初步的认识。由于学生对当时的社会背景不了解,所以在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时会遇到困难。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不仅以文本为依托,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深入感悟,同时,还需要将课外资料引入到学习中,在课内外的结合中,在读与思的结合中,在读与写的结合中,增进理解,感受人物形象。

技术准备:自制课件。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词语。

2.学习第

二、三件事,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产生敬佩之情。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流程示意

复习字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4分钟)

课内外结合,理解“中华不振”(12分钟)

读写悟情,感受志向远大(18分钟)

总结拓展,升华情感(6分钟)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复习生字词。

租界 模范 中华不振 帝国主义

巡警 吵嚷 惩处 训斥 耀武扬威

铿锵有力 喝彩

2.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回忆课文内容,思考:这三组词分别出现在本文的哪三件事中呢?

3.交流:少年恩来初到沈阳,听了伯父的话后,心中充满了疑问,他常常想„„他都想到了什么?

二、课外内结合,理解“中华不振”

(一)品词析句,体会“中华不振”。

1.默读

7、8自然段(第二件事),思考:少年恩来来到租界,看到了怎样的情景,画出感受深的语句,把体会写在书上。

2.汇报交流:

预设1:学生能抓住描写人物外貌、行为、神态的词语,体会到妇女可怜,洋人可憎,巡警可耻可悲,围观群众无奈等。

预设2:学生对“中华不振”的体会还不够深入时,教师抓住妇女这一典型人物,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采取的策略:

(1)对比读描写租界的语句和描写妇女的语句。

(2)引发思考:妇女“原指望”的是什么?得到的又是什么呢?

(3)进入情境:如果你在场,看到这幕情景,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讨论:围观的人们和我们一样愤怒,但他们却“只能劝说”,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3.体会当时的情境,完整朗读这个典型事例。

(二)资料拓展,理解“中华不振”。

1.第一次交流资料(社会背景):从收集的资料中,筛选出反应帝国侵占我国领土,欺侮我们同胞的资料进行交流。(资料:略)

2.教师补充典型资料:(视频+介绍)

1868年,上海的租界当局建了一个外滩公园。租界当局不允许中国人入内,中国人民愤怒了,他们联名向租界当局抗议,但外国人根本不把中国人放在眼里,没有多久,在上海外滩公园门口,竟然挂出了这样一块刺目的牌子:“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3.联系上述资料,谈感受,理解“中华不振”。

(三)有感情地朗读

7、8自然段。

1.回读伯父说的话。

2.带着此时的感受读

七、八自然段。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抓住发生在租界地的典型事例,深入读书,点拨学生细细咀嚼语言文字,在读读、品品、议议中,一步步与文本展开深层次的对话。然后引导学生交流课外资料,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为学生构建身临其境的情感场。课内外结合,了解旧中国的现状,理解“中华不振”的含义,为突破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这一难点做好铺垫。

三、读写悟情,感受志向远大

(一)读懂内容,理解“崛起”含义。

1.自由读9—17自然段(第三件事),思考:少年周恩来在修身课上是怎么说的?

2.运用换词语填空的方式,理解“崛起”的含义:

“为________________而读书!”

3.继续运用补充句子的方式,来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志向与同学们的不同。

同学们是怎么说的?

“为___________________而读书。”

(二)读中悟情,体会志向远大。

1.练习朗读少年恩来说的话:你想怎么读?为什么?(抓住“清晰”“坚定”“!”交流自己的体会。)

预设:在学生交流过程中,依据学生体会的情况,相机引导,层层展开,深入体会。

(1)读议中深入体会什么是“清晰”的?

层一:周恩来说的话是清晰的。

层二:周恩来读书的目的是清晰的。

(2)读议中深体什么是“坚定”的?

层一:周恩来说话的语气是坚定的。

层二: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是坚定的。

2.自由练读这句话:周恩来清晰而坚定地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三)读写结合,探究立志原因。

1.回顾全文,思考:少年恩来为什么会有这样与众不同的回答呢?从租界地回来后,他到底沉思了什么呢?把想到的写在书上。

2.生生交流。

预设:中国人为什么这样受人欺辱?用什么方法让中国人不再受欺凌?

学生会写道:为什么外国人在我们的国土上这么蛮横无理?为什么我们的同胞受外国人的欺侮,却无处申冤、无法报仇?

学生会写道:为什么国家的执法人员不但不为民做主,反而在同胞面前耀武扬威,助纣为虐?

学生会写道:这一切都是为什么?“中华不振”啊,国家落后就被人欺负,我一定要好好读书,长本领,让国家强大起来,让祖国不再受人欺侮,让同胞能在外国人面前挺起胸膛„„

(四)反复诵读,激发敬佩之情。

1.引读:

是的,当周恩来看到洋人在我们的国土上耀武扬威时,他想(生1: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当周恩来看到自己的同胞受尽苦难时,他想(生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当周恩来想到决不能再受帝国主义的欺侮时,他决心(生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当周恩来想到国家要振兴,民族要富强时,他决心(生4: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所以,当校长问为什么而读书时,周恩来站起来,清晰而坚定地说:(生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有感情地朗读9—17自然段。

设计意图

文章中的情感都是蕴含在字里行间的,只有理解、品味了文章的语言,感知了人物的形象,对情感的体验才有了基础。在各种形式的读书中,逐步领会“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深刻含义,及其表达出的人物情感。抓住文中空白,联系全文深入思考,感受人物内心世界。在读与写的过程中,与文中人物融为一体,层层深入地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感受少年恩来志向之远大,产生敬佩之情。

四、总结拓展,升华情感

1.第二次交流资料(总理生平):从已有资料中提取有关总理生平的资料,生生交流。

预设1:周恩来青少年去国外求学的事。

(当学生交流这方面资料时,相机引导学生理解课后“资料袋”中的诗句,并有感情地朗读。)

预设2:周恩来在战争时代的事。

周恩来在建国后为国操劳的事。

„„

2.总结:根据学生的交流,进行总结,促进情感的升华。

设计意图:

这次资料的交流,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到,我们的周总理,小时候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从此以后,他把自己一生的心血都献给了祖国和人民!

青少年时代,为了中华之崛起,他远渡重洋,刻苦求学!

战争年代,为了民族的解放,他不怕牺牲,浴血奋战!

建国以后,为了祖国的富强,他鞠躬尽粹,死而后已!

这样的交流,让周总理光辉的形象树立在学生的心中;让我们的子孙万代都记住我们敬爱的周总理!

布置作业:

1.积累本课的四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推荐阅读《大地的儿子》。

板书: 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华不振 振兴中华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听写本课生字词,评价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评价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情况。

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了( ),立志( )。读了这篇文章后,我深受启发,我要为( )而读书。

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

课内外信息相结合,突破学习难点,激发学生情感。本课教学中,两次引导学生筛选、提取、运用课前收集的信息帮助课内的学习。第一次交流关于文本社会背景的资料,促进学生对“中华不振”的理解,为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原因奠定基础。在学生感受到少年周恩来博大胸怀,远大志向后,第二次交流周总理生平的资料,升华学生情感,激发学生更多地阅读伟人故事的兴趣。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筛选、提取、运用信息的能力。

(二)说明文阅读教学设计——以《长城》为例

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据此,本课立足于学生充分的自主读书,“一唱三探”读《长城》,“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

2、教学背景分析

《长城》一课作为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开启了“我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本组课文将带领学生观赏我国的世界遗产。《长城》一课不仅让学生感受到长城的高大雄伟,还要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同时,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想像课文描写的情境,留心文章表达的方法。

我班学生思维活跃,有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基本掌握了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学习方法。在教学前测中获知,73.8%的学生亲自攀登过长城,同时对长城相关知识有着强烈的学习渴求。但是,对于长城凝结着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这一深刻内涵,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

教学中,在学生充分读书的基础上,抓住“奇迹”这条主线,图文结合,一唱三“探”读《长城》。

3、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不同层次地、有感情地读书,了解长城气势雄伟等特点,体会长城的建造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3.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体会重点段落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不同层次地、有感情地读书,了解长城气势雄伟等特点,体会重点段落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长城的建造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4.教学流程示意

整读课文,复习巩固,引出“奇迹”(约5分钟)

精读课文,品读语句,探究“奇迹”(约30分钟)

回读课文,感悟写法,唱响“奇迹”(约5分钟)

教学过程

一、整读课文,复习巩固,引出“奇迹”

(一)复习字词

1.听写:高大坚固、蜿蜒盘旋、气魄雄伟、嘉峪关等词。

2.自由读课文,再检查字词是否正确。

3.结合以上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结合复习内容,理清主线

1.这些内容是围绕课文哪一句话展开描写的?(课件)学生根据提示找到本文核心语句(文中最后一段话)。

2.文章中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长城是伟大的奇迹。

设计意图:针对上一课时所学,加强巩固,在巩固的同时,提炼主要信息,理出文章主线。

二、精读课文,品读语句,探究“奇迹”

(一)学生默读1——3自然段,边读边批注。

(二)小组交流。

(三)全班汇报。

预设从三部分内容探究“奇迹”

1.远看长城,探寻“奇迹”

图文结合体会气势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读完第一自然段后,引导学生从教材中选择与文字相对应的插图。

(1)借助插图,使学生体会(出示: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这句话所呈现的气势。

(2)这段描写中哪些内容是插图展现不出来的?

学生会关注到13000多里的长度,教师相机结合中国版图中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的具体路线,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长城的气势。

(3)这就是蜿蜒盘旋在中国大地的一条长龙,请同学们放声读第一自然段,读出你感受到的气势。

设计意图:通过图文结合,使图片与文字相对应,把直观与抽象统一起来,促进学生对长城雄伟气势的感知,从而帮助学生初步把握“奇迹”。

2.近看长城,探讨“奇迹”

图文结合了解构造

教师引导学生近看长城,继续探讨“奇迹”所在。

先让学生默读勾画出介绍长城构造的相关语句,然后进行小组交流,尝试以导

游的身份对照插图介绍长城各部分的位置、样子及作用。

指名做导游,其他同学做游人,在导游的介绍和游人的提问中,感知长城设计的巧妙。预设学生会围绕以下几句话进行探讨:

(1)“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课件:用箭头指向图。)

这句话设计的巧妙在于——便于作战人员的通行。

(3)“两米多高的垛子”“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

设计的巧妙在于——既有利于保护自己,又有利于作战。

(4)“每隔三百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

这句话设计的巧妙在于——城台可以屯兵,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此时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学生自然从长城设计的巧妙感受这是伟大的奇迹。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图文结合,帮助学生解决对长城结构认知的难点。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为进一步了解劳动人民的智慧打下基础,同时帮助学生再次把握“奇迹”。

3.置身长城,探究“奇迹”

读文补图感受血汗与智慧

引导学生读文后结合文字想像画面,根据所想的画面,发现这段文字描写上的特点。

(1) 想像人们艰辛劳作的画面

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

① 抓住“两三千斤重,无数”体会条石巨大沉重,数量众多,想像到劳作的艰辛。

② 抓住“一步一步”体会人们劳动时全力以赴,挥汗如雨,想像到劳作的艰辛。

③ 抓住关键词语“陡峭的山岭”体会劳作环境的恶劣与危险,想像到劳作的艰辛。

结合学生想像的画面,教师适时引读,学生接读

两三千斤重的条石呀,压在他们的肩上,他们将沉重的条石——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在炎炎酷日下,在呼呼寒风中,他们将沉重的条石——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身边是万丈的悬崖,脚下是崎岖的山路,他们将沉重的条石——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2)结合想像体会描写特点

引导学生再读本自然段内容,请学生边读边填写。

作者从( 条石的沉重和众多 )想到了( )。

根据学生填写情况,教师小结,从眼前的事物想到当年人们艰辛劳作的场面,这就是作者的联想。

(3)展开联想,感悟劳动人民的智慧

借用文本的描写手法,请学生回读第二自然段,展开联想,继续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

从(成排的垛子)想到了( )。

从(瞭望口和射口)想到了( )巧妙防御和有效进攻。

从(屯兵的堡垒)想到了( ) 当年屯兵和屯积粮食的巨大作用。

从每一块方砖的摆放到每一个设施的安排,都可以使我们想到当年人们构思的精心,设计的周密。每一个细微之处都凝结着劳动人民的智慧。

(4)整合理解,表达崇敬之情

老师相机出示资料。

一万三千多里的长城凝结着成千上万人的辛勤劳作,苦心设计。说长城是伟大的奇迹,这奇迹不仅是对这座宏伟建筑的赞颂,更是对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赞颂就让我们再读一读这句话,(出示最后一句话)读出对劳动人民的崇敬和赞颂。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引导学生结合文字想像画面,旨在帮助学生解读重点段落的描写特点,并根据本自然段的内容及前一自然段的描写,为学生创设运用文本表达方法的途径,使表达与理解相结合,并通过此方式建立起段与段间的联系,深入理解劳动人民血汗与智慧的内涵,从而深层感知“奇迹”。

三、回读课文,感悟写法,唱响“奇迹”

(一)回读全文之后,再次出示最后一句话,鼓励学生结合最后一句话谈出新感受。

“奇迹”来自于长城雄伟的气势,来自于巧妙的设计,来自于无数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所以说,学生接读最后一句话。

(二)借助板书,总结行文之序(出示板书)

板书设计:

远看 气魄雄伟

长城近观 设计巧妙 奇迹

置身其间 血汗智慧

从远看到近观到置身其间,作者就按照这样的写作顺序安排文章内容的。

设计意图:遵循学生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归整体的阅读规律,整合内容与写法。

5、教学效果评价设计

评价内容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评价方式采用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相结合方式进行,具体的评价设计方案如下:

自我评价:

1.通过本课的学习,我知道了

(A、长城的建筑特点 B、长城的作用C、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

晶 D、长城是奇迹)

2.我明白了文章的表达方法

(A、列数字 B、打比方 C、由远及近的叙述顺序 D、观察、想像与感受相结合)

3.在课上,我了解到了有关长城的( )方面的知识;课外,我还想了解有关长城的( )方面的知识。

同伴评价:

1.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A、能有感情地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B、能正确、流利地朗读 C、能基本正确地读下来 )

2.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句子是

3.教师根据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本教学设计与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

1.图文结合,达到唤起学生直观形象与学生感悟抽象语言相统一。

2.把作者眼中所见与心中所想相结合,达到学生理解文本与向学生渗透写法相统一。

3.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达到工具性与学生的认识性、发展性相统一。

推荐第9篇: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知识是密不可分的,使数学课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从而产生学习和探求数学的动机,主动应用数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3、注重呈现形式的丰富多彩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努力让孩子们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

教学内容:《义教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3~4页 教学目标:

1.以生活中有关“左、右”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通过学生参与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建立“左、右”方位感的过程。

3.能正确辨别“左、右”的位置关条,体验其相对性。

4.培养学生运用“左、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与人交流的能力以及观察能力,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5.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乐于助人”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安全教育。 教学重、难点:

正确辨别左、右的位置关系,体验其相对性。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感知自身的左右 1.创设问题情境。

师:小朋友们会念拍手歌吗?喜欢玩吗?谁能来表演一下? 问:小朋友们,刚才他们是用什么拍掌的? 2.体验左、右。

(1)师:请伸出你的右手,再伸出你的左手。 (2)看一看。 师:请小朋友们看一看自己灵巧的小手。 (3)说一说。

师:谁来告诉大家:在生活中,你常用右手做什么?左手做什么呢? (4)师小结:左手、右手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可以做许许多多的事情,小朋友们瞧瞧自己的身体,还有像这样的好朋友吗? (5)生说。(要求学生摸着说。) (6)揭示课题。

3.小游戏:听口令,做动作。 举左手,举右手;举右手,举左手。 左手摸左耳朵,右手摸右耳朵。 左手拍左肩,右手拍右肩。 左脚跳两下,右脚跳两下。 拍一拍:

在身体的上面、下面、前面、后面、左面、右面各拍两下掌。

二、感知群体中的左边、右边,建立方位感 1.找一找。

(1)第一横排坐在最左边的是谁?最右边的又是谁?

(2)第二横排中,从左往右数,第__个同学是谁?从右往左数,第__个同学又是谁?

师小结:同一个人,从不同的方向去数,顺序也就不同。 (3)你的左边是哪个同学?右边又是哪个同学? (4)同桌互相说一说。 你的左面、右面都有哪些同学? (5)全班交流。 2.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创设问题情境:一只小猪找不到回家的路,请小朋友用学到的前、后、左、右的知识帮小猪找家。 (2)学生展开讨论。 (3)计算机演示结果。

(4)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乐于助人的思想品德教育。

三、体验左右的相对性,加强理解 1.创设问题情境。

(1)师:老师和你们是面对面站的。请你判断:老师举得是哪只手呢? (2)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3)全班交流、验证。

师小结:两个人面对面站的时候,左、右刚好相反。 2.游戏巩固认识。 (1)师生齐举左手。 (2)师与生演示。

老师的右手搭在同学的哪只肩上? 老师的左手搭在同学的哪只肩上? 学生的右手搭在老师的右肩上。 学生的左手搭在老师的左肩上。 (3)两生演示。

伸出右手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 自己的右手褡在对面同学的右肩上。 自己的左手搭在对面同学的左肩上。 (4)全班齐做。 3.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1)判断:上楼、下楼的同学都是靠右边走的吗? (2)同桌讨论、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3)汇报:计算机演示结果。

师小结:方向不同,左右不同。判断时应把自己当做走路的人。平时我们上、下楼时,都要靠右走,按次序地走。

四、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拓展运用

1.计算机演示:小白兔用前、后、左、右的知识介绍自己的卧室。 2.学生运用前、后、左、右的知识介绍生活中的情境。 3.师小结,全课结束。 分析:

每个学生的生活与数学知识背景、数学活动经验、所处的文化环境、自身思维方式都各不相同。因此新课程标准教学新理念指出,数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应多样化,以保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使他们的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1、突出知识之间的联系与综合数学是一个整体,其不同的分支之间存在着实质性联系。按照教材的编排意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全过程。

2、设计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创设生活情境,引发学生兴趣。这节课教学内容是左右,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一个问题情境,从自身入手,从真实的生活中提出问题。用学生熟悉的,有兴趣的,贴近他们现实生活的内容进行教学,才能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知识是密不可分的,使数学课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从而产生学习和探求数学的动机,主动应用数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3、注重呈现形式的丰富多彩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努力让孩子们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喜欢数学,从而主动地从事数学学习。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特征,采取适合于他们的表现形式,培养他们一种愿意甚至喜爱的积极情感。

4、关注对数学的理解,发展富有个性地学习促进随着开放式教学的深入开展,课堂中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应用有关数学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课堂上应尽量抓住学生出现的一些问题,关注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及时调控课堂教学。

推荐第10篇:教学案例设计

自主 合作 探究——小学一年级美术《小挂饰》教学案例设计

一、设计理念:

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小挂饰》是人教版第二册当中的一堂造型表现课。在教学中紧紧围绕自主学习、与人合作、共同探究的教学线索进行教学活动,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挖掘创造潜能,并使学生在动脑、动手的过程中充分享受成功所带来的快乐。

二、教材分析

我们生活在一个美丽的星球,如何保持它的美丽并使它更加易于人类居住是每个地球公民的责任。在我们生活中,经常会出现这些留之无用、弃之可惜的纸餐具,但稍加改变,就可以成为情趣盎然的艺术品。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蕴含着美的源泉,艺术来源于生活,一件件废旧物品给了孩子太多的启迪,在这里孩子们找到了联想的立足点,擦亮了思维的火花,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激发了创造美、表现美、点缀美好生活的兴趣和欲望。

三、教学目标:

认知:通过实践活动,触发学生能够对手边材料去发现和认识,能够考虑到物体的特性灵活运用、适时造型,使这些废旧物品焕发新的光彩。

情感:通过尝试让学生深深感受到生活处处隐藏着美的构件,激发学生从小懂得依照美的规律去创造美,点缀生活的兴趣和欲望,形成初步的环保意识。

能力:通过对各种废旧材质进行造型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对艺术作品的造型表现能力,大胆创造的创新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根据不同材质形态,使用多种手段进行新的造型表现。

难点:对不同材质形态的联想迁移。

五、教学准备:

教师:纸杯、纽扣、纸盒、吸管等废旧物品,废旧物品做成的图片课件。

学生:收集彩色纸、吸管、果核、落叶、纽扣一次性纸杯等废旧物品

六、教学过程:

(一)、游戏

1、变魔术:

小朋友,你们看过变魔术活动吗?

你们想不想看老师变魔术呢?

教师边说边用早准备好的一次性纸杯快速穿成一个挂饰,并把它挂到脖子上,让学生欣赏。

(教学意图: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老师边学模特展示项链边提问:“你在看老师的魔术表演吗?你能告诉大家这项链是怎么变出来

(教学意图:以这种形式让孩子们轻松自然地进入学习情境,及时回顾“变”的过程,形成初步的适时造型意识。)

2、看谁脑子转得快:

教师将纸杯、吸管、费旧纽扣、果核等一一展开,让学生观察,然后随意组合,看一看谁能马上联想到最好的组合方式。

(教学意图:联想是再创造的基石,没有生动的活跃的联想,艺术作品就缺少打动人心的闪光点。活跃的课堂气氛也有助于学生放松自己的思维神经,为创造出与众不同的作品打下良好基础。)

(一)小组合作联想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把自己准备好的费旧物品摆放在一起,通过大家动手拼一拼、合一合、剪一剪等方法共同探讨各种造型。

(教学意图:再次联想,给学生一个自由探究放飞理想的空间。在合作探讨的同时培养了一种共同努力、互帮互学的协作精神。)

(二) 反馈交流结果

1、小组汇报

用什么材料经过怎样改造能做出什么?

为什么这样组合?你是怎样想到的?

(教学意图: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总结探讨的结果,由此上升到一个提炼经验的高度,让学生初次展示自己的学习结果,在听取别人成果经验的同时也补了自己的短处。)

2、点拨引导

教师把堆纽扣和一张纸放在一起问:看着它们,你想怎样利用它们呢?还需要进行那些方面的改进?需要镂空或者什么呢?

(教学意图:让学生知道将它们改造成想象中的东西,还可以用许多手段去修饰,保留它们原有的美,稍加改进就可创造出各种美丽的小挂饰。)

(三)小挂饰造型图片欣赏

看了这些图片后自己的想法?你觉得这些作品哪一件最有趣?你最喜欢?它是巧妙地利用了什么装饰变形的?

(教学意图:启发学生联想,为下面的创作学习做铺垫。)

(四)各小组活动学习

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积极参与学生的创作活动,帮助解决学生作业中的问题。

(五)展示评价

一段激情飞扬的音乐响起。

1、以小组为单位,各成员带着各自的作品上台展示,请小组长当解说员介绍本小组制作的成果。

2、教师手拿纸话筒以记者身份进行采访活动:

1)你们小组制作出这么多的作品,真是厉害!谈谈你们现在的心情好吗?

2)你们是怎么想到这些方法的呢?

3)看了他们的作品各位观众有什么话想对作者说吗?

(教学意图: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满足表现的愿望,激发他们学习美术的持久兴趣。教师以“记者”的身份加入到评价展示活动中,既起到了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又可随时调节学生们的学习评价方向。)

3、小组和他们的创作成果拍照留念。

(教学意图:让学生感受收获的无比喜悦,增强了小组集体荣誉感。)

(六)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学到这里你有什么话想告诉大家吗?

(教学意图:回顾学习过程,加深对课业内容的理解。

(七)课后延伸

结合班会课等时间,充分利用学生们创作的作品,作为道具,设计童话情景,进行与环保有关的剧情表演。

(教学意图:拓展延伸,升华主题思想,提供一个展示个性的空间。)

七、反思:

(一)创新能力的培养具备敢于创新的勇气是创新的前提。有位名人说:“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和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并且要在课堂上营造和谐、平等的学术氛围,让学生相信自己是具备巨大的创新潜能。但我们看到仅有创新的勇气是不够的,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经常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充分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积极倡导和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保护好他们独特的视觉语言形式,张扬每个孩子的独特个性,有效地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

(二)合作意识的形成

长期以来,我们的学习方式是单调的,传授式的教学几乎成了唯一的学习方式。这种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特别是在学习技能、技巧的课上,教师忙于示范,完全成了知识的

传授者,学生只有被动的接受教师所讲的一切。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美术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合作性学习方式,是不同以往的学习方式,它把学生立于主人的地位,教师从课堂中的主导者变成幕后的引导者、共同学习交流者,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合作学习易使人与人之间产生情感上的沟通与联系,在这里学生不仅能够充分体验到平等、民主、友情,也感受到在集体中探求知识、积极参与的乐趣。在未来的社会中,才能适应信息社会高度发展的需要,取得更大范围内竞争优势。

(三)教学评价的综合性

传统的美术教育评价,往往只要求学生提供美术课的作业,而对于学生是如何完成这张作业并不是十分关心,对学生的教学评价完全是取决于教师对学生单一的美术作业好坏的肯定与否定来实现的。这样,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创造空间和创新意识,抹杀了学生的个性体现。教学中,我们应密切关注每个学生的创作动机、创作环境、创作条件、年龄性格等诸多因素的不同而形成的主观能动性。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多的关注学生求知、探索和努力的过程,抱着一种充分尊重和信任的态度,耐心的运用恰当的评语说出自己的体会和对学生的期望,让孩子们感到老师是关心帮助和尊重欣赏他的。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第11篇:教学设计案例

《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熟练习的进行运算。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用具:幻灯、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习要求

今天我们要学习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要比一比,看谁学的快,看谁教学会的徒弟多,看谁教的徒弟运算的正确率高?你们说好吗?揭示课题:学与教大比武

二、学与教大比武

1、出示

60+240÷[(30-10)×2] ⑴区分会与不会

⑵开始学与教大比武

⑶汇报学与教的情况

自己学会了吗?教会了几个徒弟?

2、考核(过五关)

请徒弟们接受老师的提问,同学们当评委,指出讲的不好的地方,和精彩之处。

⑴提问:

[ ] 是什么括号?

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

里面的,再算 里面的。

⑵划运算顺序

118+1536÷[12×(63-59)]

[60+240÷(30-10)]×2 [(60+240÷30)-10]×2

(60+240)÷[(30-10)×2] ⑶下面的运算对不对?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700-(600+300÷15)]×2

第一步运算顺序错误

=[700-(900÷15)]×2

=[700-60]×2

=640×2

=1280 ⑷实力比拼

用递等式计算

[514-(123+217)]÷(29×6)

⑸评选 先秀师傅

出色徒弟

三、课堂练习

课本练一练

第14页

第3、4题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最满意的是什么?最大的改获是什么?

“年、月、日”练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练习一 目的要求:通过练习使学生系统地理解年月日等相关的知识,并能利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重点:整理与应用 教具: 幻灯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基础知识的复习

1、学生自由回忆本单元学习的内容

2、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时间单位:

年————月——日——时——分——秒

31

24

60

60

7、

4、1) 30

29(30) 计时的方法:

⑴普通计时法 (12小时计时)

⑵24小时计时法 主要让学生举例说明互相转化的方法 求经过时间

⑴求经过的小时数

⑵求经过的天数

⑶求经过的年数

二、基本练习

1、填空

1年=(

)个月

1日=(

)小时 1小时=(

)分

1分=(

)秒 讨论

1年=(

)天

2、把下列时刻用普通计时法写出来。

19时

8时

22时30分

5时13分

24时

3、把下列时刻用24小时计时法写出来

上午10:50

早晨3:20

下午 2:25

晚上9:45

4、练习一的第

4、

5、

6、7题

采用的主要形式 生报生写

师报生写

三、加深练习

练习一的第8 题

讨论后反馈

方法 ⑴先加小时数

⑵再加分数

⑶满60进1小时

实际应用: 计算是否过保质期

四、课堂练习

作业本

“三步计算应用题

(一)”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课本第20页

应用题例1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解答三步计算应用题的基本步骤,学会验算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正确地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解答三步计算应用题的基本步骤,学会验算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验算的基本方法 教学用具:幻灯、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

先补条件再解答 生产小组要加工780个零件。

1、

,实际用了多少天?

2、

,实际每天加工多少个? 师:补条件应根据已知的条件和要求的问题来进行。

二、新课学习

1、出示例1 : 玩具厂要生产3000套电动智力玩具,计划用12完成,实际每天比计划多生产50套,实际用了多少天? ⑴默读题目,想一想题目告诉我们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⑵通过读题你知道了什么? ⑶提问:要求“实际用了多少天?”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

这两个条件都知道吗?应先求什么? (先求实际每天的工作效率)怎 样求呢?

⑷学生列式计算

并要求学生列出综合算式。 反馈:教师出示解答过程

请一位同学列出综合算式。

提问:这些应用题比较复杂,容易出错,所以要进行检验,你觉得如何来检验呢? 先让学生讨论方法:验算已知条件是否相同。 ⑸让学生自主选择一种方法进行验算 反馈时让学生说清验算什么及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2、试一试

要求学生先解答,再验算。

服装厂要生产1000套衣服,计划每天生产40套,实际比计划少用了5天。实际每天生产多少套?

反馈时着重让学生自己讲解题方法及验算的方法。

3、总结解答应用题的步骤

⑴学生同桌讨论解答应用题的步骤 ⑵指名交流 在交流中逐步出示

课本第21页

方框中的内容

三、巩固练习

1、先说解题思路再列式 ⑴ 一本故事书有120页,计划每天读15页,实际每天比计划多读5页。实际用了多少天? ⑵一本故事书有120页,计划8天读完,实际比计划少用2天。实际每天读多少页? ⑶一本故事书有120页,计划8天读完,实际每天比计划多读5页。实际用了多少天?

⑷一本故事书有120页,计划每天读15页,实际比计划少用2天。实际每天读多少页?

2、课堂练习练一练

第2、

3、

4、5题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那些新知识?

第12篇:案例教学设计

《南北气温的差异》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

这是一所农村初中校,这是一个活蹦乱跳的班级,这是一堂临时接到通知的公开课,这是一名有十几年教龄的老师,这是一群刚刚接手的学生。

前天,教研组长临时通知我说今天要开一堂学校的公开课,并说要请摄像师随堂拍摄。完了,只有一天的时间准备,太急了!按照教学计划,我这一堂课要上的应该是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 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的第一课时——《南北气温的差异》。公开课倒是上过不少,但面对摄像机还是头一遭,学生们也是如此,并且时间这么急,有点赶鸭子上架的意思。没办法了,只好抓紧时间搜集资料、备课,制作课件。

【案例描述】

课前,同学们纷纷走进多媒体教室,教室后面齐刷刷地坐着一排老师,一前一后摆着两台摄像机,这阵势真的是有点让人“毛骨耸然”,就连我这身经百战的老师都有点腿软。事实证明,这两名“大炮”还是相当有杀伤力的,原本活跃的班级在它们的“火力覆盖”下变得战战兢兢、鸦雀无声,这让我费了不少力气,努力调动课堂的气氛,所以也浪费了不少时间。

上课铃响了,为了活跃课堂的气氛并顺理成章地引入新课,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同学们,现在老师有个问题需要大家帮帮忙。这时,学生们满脸疑惑:老师竟然要我们帮忙?于是,我顺势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寒假来临,刘星的妈妈准备带上刘星去北极村感受北国的风光;夏东海准备带上小雨、小雪到海南旅游。一家人在讨论准备行李的时候犯愁了,该如何准备去两地旅游的衣物呢?请大家帮帮忙。用这几个学生非常熟悉的电视角色来导入新课确实很不错,学生们开始活跃起来,纷纷给出了建议,从而打破了刚才的恐惧心理。其实这个问题我并不要求学生给出准确的答案,只不过想调动一下气氛并给学生建立“南北温差大”的初步印象。接下来好戏开场:我模仿电视节目创设了这样一个环节:“大家猜猜看”并进行了抢答,用大屏幕打出几幅照片并配上文字说明,让学生猜这是我国的北方或南方,具体是什么地点?课堂气氛进一步活跃起来,最终,学生们猜出了哈尔滨和海南三亚,这时我顺便也引导学生复习了“我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巩固了旧知识也初步认识了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异大的特点。

“同学们,刚刚我们看到的这几幅图是真的吗?我们能不能来验证一下呢?”学生的胃口被吊了起来,于是,我请同学们打开了“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指导学生阅读了本图的图例,接着要求学生讨论几个问题:(1)分别读出广州、武汉、北京、哈尔滨的气温值。(2)找出1月0℃等温线的位置并用彩笔描出。(3)计算海口和漠河的温差。经过了各组的讨论之后,我每个小组各抽出一名同学来读出上面4个城市的气温并按照南到北的顺序把这4个城市的气温写在黑板上,学生很容易就得出结论:随着纬度的不断升高,气温逐渐降低。接着,我又请了一名学生上台指出了1月0℃等温线的位置,并说出这条线最弯曲的部分在哪里,学生调用了上节课的知识指出最弯曲的部分在横断山区,从而复习了地形对气候的影响这一知识点。最后,我请一名学生上台计算出了海口和漠河的温差是44℃。经过一步步的启发和引导,培养了学生阅读“气温分布图”的能力并最终得出:“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别很大”的结论,从而也验证了上个环节中同学们的判断是正确的,并且知道了造成这一差异的根本原因是纬度位置的影响。有了前面的经验,我又要求学生阅读了“我国7月平均气温图”,并和“1月平均气温图”进行比较,同时按照前面的学习方法一步步地引导学生得出了:“夏季全国普遍高温,除青藏高原外”的特点。最后引导学生得出青藏高原夏季气温低的原因是地势太高造成的。

“同学们,经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现在能不能初步知道我国冬季最冷和夏季最热的地方在哪里呢?”这时,有学生说冬季最冷地方在黑龙江,夏季最热的地方在海南。为了验证学生的答案,我引导学生们齐读了书本的阅读材料——“我国冬季最冷和夏季最热的地方”,同时要求学生把阅读材料中出现的地方一一在地图上标出,并且与学生们探讨了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之所以出现在吐鲁番的原因。

根据气温的南北差异并结合农业生产的实际,我国从南到北划分了五个温度带和一个区,到底是哪些呢,大家看一看书本的地图——“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在学生们看图的时候,我很快在黑板上画出了中国轮廓图,说实话这幅板图一直都让我引以自豪也是学生们佩服我的一个地方。接下来,我请了一名学生在我的轮廓图上填出了这几个温度带的名称,至此,学生们对本图有了初步的认识。接着我又引导学生们认识了这几个温度带在位置排列上的规律,巩固了知识。这时,我又卖了一个关子:唉,这幅图上有几条分界线我们似曾相识!于是,我又请了几名学生在我的轮廓图上分别标出了:北回归线、1月0℃等温线、地势第一级和第二级阶梯的分界线。至此,学生们深刻地认识了温度带的划分与旧知识的关联。在画线的时候有个学生用一条直线表示了北回归线,我马上在全班同学面前给予纠正,这时同学们都意识到北回归线应该用虚线来表示,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作图能力。

为了进一步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我又抛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学校所处的是哪个温度带?学生马上答出是亚热带。接着我又分别要求学生分别说出几个省级行政区和地形区所处的温度带名称。至此,中国温度带的划分这一幅地图已深深印入学生的脑海,并且也很好地复习了中国政区图和中国地形图。

不同的温度带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老师则在大屏幕上打出了不同形式的建筑、不同的运动方式、不同的水果„„,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且得出答案。至此,本课在老师的引导下,在融洽的气氛中,学生们通过读图、画图、讨论、计算等方法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最后,老师又引导学生通过分组抢答的方式完成了本课的随堂练习,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在抢答的过程中,一位平时被学生们称为“傻子”的同学表现十分积极,所以我又引导学生给予了热烈的掌声,可以看得出这位学生满脸的欢喜,我想,学生的自信比什么都重要!

【案例反思】

通过这一堂课的教学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1、学习生活化的地理,挖掘生活素材,把枯燥的地理知识融入其中。本课中,“大家帮帮忙”和“猜猜看”这两个环节,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气氛空前活跃。我想,难怪新课程要提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地理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融合是实现新课程目标的有效策略,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学习一些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不仅可以丰富教材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培养良好的地理观。

2、师生关系的融洽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而这一切的实现就需要融洽的师生关系。一堂课,师生若能在轻松活泼中自由交流,激热讨论,那么这堂课就成功了一半,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你了,学习积极性高了,教学效果自然就好了。

3、学生的读图和作图能力要用心去培养。新课程倡导“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而读图和作图以及应用知识解决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就是学生非常重要的地理能力,也是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能力,所以值得我们用心去培养。地图是学习地理的必要手段,在教学中重视地图教学,帮助每位学生不仅学会读图与析图而且用好地图,用活地图,培养学生用图的习惯与能力,这既是学好地理的关键,又是提高学生能力促进终身发展的有效途径。

4、学生的自信心需要我们去保护和激发。“傻子”在抢答中的表现让我动容,值得我们去关爱和保护。我们常说“态度决定一切”,我们常说“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我想,这就是了。一个人有了足够的自信,他将有无穷的力量去面对未来的学习和生活。

《印度》教学案例及分析 南安市实验中学黄柳耀

一、案例背景:

七年级地理下册学习的是区域地理,学生通过亚洲、日本、东南亚的学习,对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学生已初步具备读图分析一个国家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的能力和具备从各种统计图表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

二、案例主题: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二章第三节是《文明古国—印度》,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知识结构我在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等方面的教学中,事先设计相关的学习任务并以地理“导学案”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利用地理“导学案”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变被动学为主动学,让地理课堂更高效。

三、案例过程: 片段一

师:我们已经学了亚洲、日本和东南亚,学会了如何分析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那印度在哪里呢?请大家看地理导学(教师事先设计与准备并在课前分发)

展示学习任务一:认真观察图7.

31、7.34,说出印度的地理位置和邻国位置。(1)印度的地理位置

a.半球位置:从南北半球看,位于 半球,从东西半球看,位于 半球。

b.纬度位置:印度大部分在 纬线和 纬线之间, (纬)线从其中部穿过,所以大部分属于 带。

c.海陆位置:位于 洲南部、南临 洋、东临 湾、西临 海。 (2)找出邻国位置

东北部与、国家相邻,西北邻 国 ,东邻 国、国。南与岛国 隔海相望。 我让前后桌四个同学进行讨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一中的相关内容。话刚一落下,全班同学就讨论开了。而我巡视整个教室,悄悄地走到学生小组中,倾听学生的讨论并适时地给予指导。讨论结束后,我请两三个学生上讲台利用相关地图对学习任务一中的每一个该掌握的知识进行说明,并让其他同学充当评委进行评价。最后我总结“不管学习哪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重点都是找出重要的纬线和周围的海洋与相邻的国家。” 片断二

师:先与学生共同复习地形的五种基本类型及其特点,并抛出问题“请大家思考:如何利用分层设色地形图描述地形的特点与地形的分布特点?”

这一问题一抛出,全班沉默了,我看到这一情况,鼓励大家说到“同学们,请先别着急,再想想,如若真的无从下手的话,请先完成地理导学中的学习任务二并进行小组讨论,比一比哪一小组更有效率,答案也更准确,更规范。”

展示学习任务二:读图7.34“印度的地形”,完成下面任务

(1)查找并标记喜马拉雅山脉、恒河平原、德干高原、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

(2)总结印度地形分布特点:印度北部为 山脉,中部为平原,南部是面积广大的 高原。印度的地形特点是地形类型以、地形为主,大部分地区地势 。

听到这话,全班又讨论开了,我又一次参与到小组讨论中。我发现,这一次学生的讨论更激烈也更投入,似乎都想着尽快地把问题的答案找出来。很快就有了结论,我请一位学生代表上讲台指着图进行回答“首先应该看图例,确定哪种颜色表示的海拔高度,颜色越深,表示海拔越高,平原用绿色来表示;地形分布特点通常描述为哪个方位有什么样的地形类型,地形的特点则通常描述为‘地形以什么类型为主’”然而我发现该学生在指图的时候,不管是山脉,还是平原高原都只是指着某一点来进行说明。为此,我首先肯定了该生的回答并指着地图补充到“山脉在地形图上是用线来表示,而高原平原是用面来表示。

四、教学反思:

这是地理课堂教学中两个普通的案例,却始终围绕着地理课堂的有效教学而进行的。所谓“有效课堂教学”就是教师有效的教与学生有效的学。具体地说就是教师要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和教师的进步和发展,实现教学目的,达到预期效果显著,实现投入与产出比率的最大化。具体体现在:

(一) “地理导学案”的应用让学生易学。

在导学案中设计学生合作探究的环节,而每个环节的设计都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的目标来进行,设计的问题也比较有讲究,既让学生容易理解,又突出了学生读图能力的训练,真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变学会为会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导学案的设计突出“地图和图表”。中学地理学科的教学内容,牵涉到方方面,都是以一定空间分布作为基础的。教学中牵涉到某个地理事实、地点或者地区,无论其大小,应该在落实在地理空间上,也就是地图中。通过地图,判断其地理位置的特点、周围的环境及其相互影响。所以,教师事先进行地理导学案设计,设计时始终坚持“以图导学”的原则,比如“请大家观察图7.

31、7.34,说出印度的地理位置和邻国位置”等;在课堂教学中也始终要求学生一定要运用地图和地理图表来学习,在进行总结的时候也总是围绕着地图来进行,将读地图、用地图贯穿在地理课堂的始终,紧扣学科特点。

2、导学案的设计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事先进行分组,每个小组分层次安排成员,即基础好与基础一般和基础较差的相互搭配。设计地理导学案时设计相关的学习任务并注意分层次设计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而不是毫无目的。教学中以学生分小组讨论和小组竞赛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小组成员的合作,小组间的互动,让学生以“主人”的角色融入到课堂中,学生乐学课堂也更高效。

(二)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乐学

“我巡视整个教室,悄悄地走到学生小组中,倾学生的讨论并适时地给予指导”、“鼓励大家说到“同学们,请先别着急,再想想”等看似简单的动作却让课堂氛围变得更和谐,学生在参与讨论时更投入,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望。教师不再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模样,而是置身于学生当中,参与学生的讨论,在老师和学生之间搭起平等交流的桥梁,使学生真正投身到地理课堂的学习中来,变被动为主动。

第13篇:教学设计案例

教学设计:水变成水蒸气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水的蒸发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通过实验了解加快蒸发的条件。

2、指导学生观察、分析、描述水在蒸发时所发生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以及想像推理能力。教学准备:

酒精灯、火柴、小烧杯、水、一块湿抹布,毛巾等

一个大烧杯,有水,一小袋盐,小药匙一把,一根玻璃棒。两个中烧杯,事先贴上标号(1号和2号),半杯水,每组一块手绢,培养皿,吹风机,小电池,热水袋,电熨斗,小电风扇

教学过程:

一、初步了解蒸发现象

1.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的单元,水单元(用湿抹布在黑板上写一个水字),请你猜测一下,这个“水”会有什么变化? 2.学会汇报,(变干了,变成水蒸气,蒸发掉了等等) 3.这是怎么回事呢?(或你知道为什么吗?)

4.你看到水蒸气了吗?由此,你觉得水蒸气它是什么样的?(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5.小结:像这样由水变成水蒸气的现象,我们就叫做蒸发。(板书) 6.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这样的蒸发现象吗? 7.学生举例。

二、知道加快蒸发的三个条件。

1.从刚才的回答中,唐老师发现大家在平时生活中都是一个有心者,这一点唐老师非常喜欢。不知道大家的生活经验怎么样。比如说,唐老师这儿有一块湿毛巾,你能想到几种方法让上面的水蒸发掉呢? 2.学生思考后回答。

3.不错,其实还有一种方法,那就是我们什么也不做,就让他这样放在这,过了一段时间后,它会不会干?对,但这样做时间就比较长了。

4.那怎样做能让这块毛巾快点干呢?看哪组想到的方法比较好。 5.小组讨论。

汇报时注意说出所需的器材和实验过程 6.汇报(按方法汇总)

7.唐老师事先准备了几样实物,但还有几组的同学只能对不起你们了,加入到其它组去吧,好吗?

8.分组实验

9.刚才的实验大家都做得很认真,谁能说说你们观察到的现象? 10. 现在,谁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怎样就可以加快蒸发呢?

三、巩固,小结

1.今天,我们主要研究了水的蒸发,关于这水和水蒸气,你们还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2.唐老师倒准备了几个问题,看你们能不能回答。 (1)你知道盐是从哪来的吗?(出示盐)

现在,唐老师把它放入烧杯中,搅拌一下(边说边演示),现在,我又想把放进去的盐取回来了,你有办法吗?

(2)有1号和2号这样两杯水,我想让1号中的水以最快的方法蒸发掉,你有什么办法?你能让2号中的水尽量不减少吗?

温度与温度计

教材依据

《温度和温度计》是教科版小学科学第二册(三年级下册)“冷与热”单元第三课时的内容。

教材共有3页,由3个活动组成。

活动一:观察几种温度计。先以学生们在“冷水与热水”一课所积累的经验为基础,引出温度计和温度的概念。这个活动分3层,第一层是观察温度计的构造以及上面的刻度、标记和数字。温度计主要是由玻璃管、玻璃泡(内有水银、煤油或酒精等液体)、刻度3部分组成的。最好配备多支温度计,以供学生仔细观察。教材呈现了观察提示,也是观察目标,教师要介绍摄氏温度计的标定方法。第二层是指导学生认识温度计制造的原理。教材提供了液体热胀冷缩实验装置和温度计的比较图,通过比较,启发学生认识到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性质设计的。第三层是观察各种各样的温度计,最好用实物。插图中有干湿球温度计,热电偶温度计,体温计,液晶显示温度计,摄氏温度计,水温计。

活动二:摄氏温度的读和写。这个活动的重点是训练学生认读和记录摄氏温度。教材对25℃、8℃的读写方法做了示范。这两个温度都是整数,比较容易认读,重点是零上和零下的区别。可以增加几组温度,如0℃、36℃、-5℃ ,以便加以巩固。这几个温度的认读稍复杂,教师在教学中可利用温度计模型组织学生认读、书写。要强调零下温度自0℃ 向下,数字越大,表示温度越低。

活动三:读出温度计指示的温度。这个活动是指导学生如何准确地使用温度计。这是科学技能的训练,教材的插图对学生的活动具有指导意义。读温度计显示的温度时应注意视线与温度计液面应持平行,并消除一切对测定温度的不利影响。

学情分析:学生们在“冷水与热水”一课积累了与温度相关的知识与经验,部分学生通过看天气预报对温度已经有所了解,有的同学家里有温度计对温度计的用法也有所了解。但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温度,也没有学习和探究过温度计正确的使用方法和构造。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物体冷热的程度可以用温度来表示,我国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设计制造的。

过程与方法:能仔细观察温度计,了解温度计的基本构造;能说出温度计的制造原理;能正确地读写出温度计指示的温度;能区分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意识到“利用温度计能准确地了解物体的冷热程度”;意识到“为了观测比较正确的温度,人们对观测温度的方法作了一系列的规定”。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能认真细致地观察;乐于提出观察中产生的问题,并对问题提出自己的看

重点: 摄氏温度的读和写。

难点: 正确的使用温度计。

教学准备:温度计、各种温度计的图片、记录中卡、冷热水、烧杯、筷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你感觉今天的天气怎么样?

设计目的:教学开始的导入,以学生为本位,从生活实际入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今天的天气进行判断,在谈话中理解温度,引出温度的概念。(物体的冷热程度)要想知道准确的温度,光靠感觉是不行的。要使用工具——温度计。

(板书:温度与温度计)

(二)学习温度的读法与写法。

1、猜一猜今天13:00时操场上空气的温度?

(距地面1,5米处)

2、猜一猜操场地表的温度。

3、你们知道养蚕的最佳温度是多少么?

4、猜一猜合肥地区的历史上最高温是多少?

5、猜一猜合肥地区的历史上最低温是多少?

(要求:请学生把所猜测的温度写在黑板上,其他同学在科学活动手册上记录。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我国常用的温度单位——摄氏度的读法与写法。)

设计目的:猜测与假设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这里让学生在教师所提供的信息上做一定猜测,既训练学生推理思维,又激发了利用温度计的欲望;还可以了解当地的气象史;学会科学的养蚕。(养蚕是本学期科学课的重要内容。)而预测地表和距地面1,5米处的温度是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因为百叶箱的高度是距地面1.5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游戏中完成了摄氏度的读法和写法。

(三)认识温度及温度计

1、回忆你所见过的温度计是什么样子。

2、观察、了解温度计的构造。

3、小组观察、交流、汇报:

(1)温度计由哪几部分组成?

(2)同学们在观察温度计时发现了什么意外的现象?引发对这种现象的探究,从而得出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设计制造的。

(3)关于温度计你还知道哪些?引出温度计的发明史。

设计目的:告诉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要注意观察,教会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了解温度计的基本构造和制造原理,渗透温度计的发明史。

(四)分组测量一杯水的温度。

1、小组汇报测的数据。

2、为什么一样的温度计、一样的水测得温度不一样?

3、师生共探讨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4、再次测量烧杯里水温度。

5、小结。

设计目的:学生第一次测量烧杯里水的温度。(由于学生还不会使用温度计,测量结果可能会相差很大。这里我们可以充分考虑学生年龄特征与生活经验,“将错就错”地让学生动手测量,满足他们的欲望。因为满足了第一次接触这个材料的兴奋,又发现生活经验与事实产生了强烈的冲突。这时,当再次分小组观察时,学生的头脑是冷静、理性的,观察目的是明确的、观察活动是带着“思维”的。第二次测量温度,并比较两次测量的结果说说感受与事实产生矛盾冲突时,通过有效的观察与了解后让学生反思起先测量的过程,学生就能自发地对已有经验进行重新的审视与自我构建,从而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也有了新的感受与体验。它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探究活动、培养能力的过程中,使三维目标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六)认识不同的温度计。(多媒体课件)

设计目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课后学习研究温度计的热情。

(七)作业:用温度计测冰水和冰盐水的温度。

设计目的: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可以更好地了解摄氏温标和华氏温标的来历。

(八)板书设计: 刻度平

玻璃管 上

液柱 停

液泡 里

第14篇:教学设计案例

教学设计案例

高考中的线性规划问题探究

温州市第二十二中学 刘蓉蓉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线性规划问题从2004年进入高考后,逐步成为高考的一个热点,命题多以选择题、填空题的形式出现。随着这部分内容研究的深入,线性规划的试题从单

一、静态的线性规划发展到较全面、动态的线性规划问题。

本节课作为一节高三线性规划问题的复习课把重点放在对含参数的线性规划问题的讨论与解决,及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和转化化归思想的培养和渗透。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的几何意义,能用平面区域表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这是进一步顺利解决线性规划问题的前提条件。

2.掌握简单二元线性规划问题的解决方法,以考查线性目标函数的最值为重点,并进一步涉及代数式的其他几何意义(如斜率、距离、面积等)。

3.掌握含参数的线性规划问题的解决方法,从中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和转化化归思想,以此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大部分学生对简单的线性目标函数的最值问题已能熟练掌握和运用,但是对含参数的线性规划问题,由于平时接触不多,而且含参数就意味着该问题是运动变化的,解决的过程中必将遇到很大的困难。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就是本节课要去重点设计和安排的。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为了有效实现教学目标,根据问题诊断分析,将采取以下两个方面的教学支持条件:

1.本节课借助几何画板软件帮助学生更好地体验线性规划问题中的运动变化的过程,从而有利于含参数问题的顺利解决。

2.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利用教室的实物投影将部分有代表性的学生的推导过程或者解题过程展现出来,从而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同时也促进师生、生生间的交流和对话。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旧知,巩固提高

xy2,引例:(09浙江高考题)若实数x,y满足不等式组2xy4,则2x3y

xy0,的最小值是__________.设计意图:复习巩固线性目标函数的最值问题的求法,同时也让学生近距离接触高考题,了解高考的动态和难易程度。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解题过程。教师巡视并在一旁指导,选取学生当中有代表性的解法通过实物投影展示出来。 【解法一】

画出其平面区域,作直线l0:2x3y0,将其

2平移,可知直线yxZ过点A2,0时,

32x3ymin4

【解法二】

采用特殊值法,将顶点A(2,0),B(4,4),C(1,1)分别代入目标函数,可知在点A2,0时,2x3ymin4

思考:你能结合向量的数量积及几何意义找到其他解法吗?

设计意图:通过用向量法求线性目标函数的最值,加强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拓宽解题的思路。

师生活动: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寻找解题思路。 【解法三】

设OM(2,3),OP(x,y)

Z2x3yOMOP|OM||OP|cos13|OP|cos

故2x3y的最小值转化为确定OP在OM方向上的投影|OP|cos的最小值。

2 所以结合图形,在点A时,ZminOMOA(2,3)(2,0)4

探究:在可行域不变的前提下,你还会出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这个探究问题,能促使学生去整理归纳这部分的知识,同时复习如斜率、距离、面积等涉及代数式的其他几何意义的问题,并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师生活动:学生分小组讨论。请学生代表口述,并简要说明解题思路。 学生1:求x学生2:求2y2的取值范围

y的取值范围 x学生3:求2x3y的最小值 学生4:求ABC的面积

小结:抓住目标函数的几何意义。

二.化静为动,突破提高

xy2,例1.若实数x,y满足约束条件2xy4,目标函数zaxy仅在点(2,0)

xy0,处取得最小值,求a的取值范围。

设计意图:此题属于目标函数中含有参数的线性规划问题,是由09陕西高考题改编,保留了引例中的可行域,从而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思考问题的核心。

师生活动:因为这个问题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故要预留充分多的时间给学生思考。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请解法典型的学生口述解题过程,同时借助几何画板演示运动变化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 【解法一】

3 在A(2,0)处,目标函数z=2a 在B(4,4)处, 目标函数z=4a+4 在C(1,1)处,目标函数z=a+1 目标函数zaxy仅在点(2,0)处取得最小值

2a4a4,解得2a1 2aa1【解法二】

目标函数可化为yaxz,结合图形可知 当a0时,显然成立

当a0时,akAC10a1 当a0时,akAB22a0 综上得 2a1 【解法三】

问题转化为当直线l:axyz0经过点(2,0)时,点B,C在直线的同侧,此时直线l:axy2a0

要使点B,C在直线的同侧,则(4a42a)(a12a)0 即(a2)(a1)0,解得2a1

评注:解法一简单易行,但解法不严谨不适用于解答题;解法二对实数a进行分类讨论,容易讨论不全;解法三联系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巧妙的解决了此题,但是不容易想到。

小结:灵活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和转化化归思想。

xy2,变式1:若实数x,y满足约束条件2xy4,目标函数zaxy取最小值的最

xy0,优解有无穷多个,则a=

xy2,变式2:设x,y满足约束条件2xy4,若目标函数zaxby (a>0,b>0)的最

xy0,41大值为4,则的最小值为 ab设计意图:变式1是对例1的补充,通过这一变式让学生掌握线性规划问题的最优解的各种情况。变式2是对例1的延续,本题改编自09年山东的高考题,目标函数中出现了两个参数,同时还与基本不等式相结合,能很好地考查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

师生活动:由学生各自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及时了解学生对此类问题的掌握情况,从而有针对性的加以辅导。

xym,例2.若实数x,y满足不等式组2xy4,如果目标函数z2x3y的最小值是4,

xy0,则实数m= 设计意图:此题属于可行域中含有参数的线性规划问题,是由08陕西高考题改编,保留了引例中的目标函数,方便学生进行思考。

师生活动:鼓励学生相互间讨论,合作探究,同时借助几何画板演示运动变化的过程,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 【解析】

整个可行域是一个随着m变化而变化的三角形,求目标函数z2x3y的

2z最小值即求直线yx的纵截距

33的最小值。

由图可知直线2xy4与直线xym的交点出取得最小值。

5 由4m2m42xy4,得交点A() 33xym4m2m434,解得m=2 33代入2x3y4得2评注:解题关键是抓住问题中不变的量,变动为静来破解。

三.练习反馈,归纳小结 练一练:

x2y501.(07浙江卷)设m为实数,若(x,y)3x0{(x,y)|x2y225},

mxy0则m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 x0,2.(08浙江卷)若a0,b0,且当y0,时,恒有axby1,则以a,b为

xy1坐标点P(a,b)所形成的平面区域的面积等于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同时也检测出学生的掌握应用情况。另外,通过这一练习可以让学生及时了解和把握近几年的浙江高考卷对线性规划问题的考查内容和变化趋势。

想一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抓住目标函数的几何意义

2.遇到含参数的问题,要变动为静,以静制动

3.在解题中要灵活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和转化化归思想 ……

设计意图:促使学生整理归纳所学,将其内化。 师生活动:由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引导。

【问题研讨】

1.对于线性目标函数的最值问题的解法有很多,除了本课中提到的三种解法外,还可以转化为点到直线的距离,或是变化角度,作出z0y的可行域,又或者是利用增元代换等等。到底哪些方法要介绍,介绍几种方法为宜,还有待进一步商榷。

6 2.本课中设置了一个探究问题:“在可行域不变的前提下,你还会出什么问题?”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如果让学生一直探究下去,那势必会影响本节课的整个设计安排。但是如果学生能进一步编出含参数的问题,那学生从中收获到的肯定比现在要更多。因此,如何把握开放题的收和放,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认真去思考。

3.对于高三复习课,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大多时候采用两种形式,一是先复习知识点再讲解典型例题,一是由典型例题回顾归纳知识点。到底怎样的复习模式更能提高课堂复习的效率,更能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还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摸索和探究。

第15篇:案例教学设计

《 餐桌上的发现 》教学案例

活动目标:

1、通过一些农产品,探究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

2、在了解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农业与各行各业的关系,知道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实物投影,餐桌上的食物图片,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图片,课件。

2、学生准备:走访调查父母或邻居的工作单位,完成表格;与爷爷奶奶等长辈聊天,了解他们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状况。 活动过程:

一、情趣导入

播放一个家庭早餐的课件。

师:你家一日三餐都吃些什么呢?今天老师也为同学们带来一桌丰盛的美味佳肴,你们想知道都有些什么吗?

生回答后师出示:肉、蛋、奶、水果、米饭等。

师:不断变化着的一日三餐,为我们的健康提供了保障,那你知道这些食物的原料都来自于哪里吗?

生回答,师板书课题:餐桌上的发现。

二、探究学习

1、了解食物的分类。

师:刚才同学们说出了很多食物,如果按农产品、水产品、畜产品分类的话,这些食物分别属于哪类呢?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说出五种或五种以上的食物,然后

把它们分类,填在你们手中的表格里,最后在班上汇报交流。 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始活动。

2、衣食住行与农业生产。

师:不仅我们每天吃的食物是有农产品加工而成的,就连我们住的房子、穿的衣服、书包里的学习用具都和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请一位同学上来) 师:你知道他身上的衣服的原料是什么吗? 生回答后师出示棉花的图片。

那你知道我们平时用的铅笔的原料是什么吗? 生回答后师出示树木的图片。

(师继续出示橡胶树的图片)这种橡胶树又是谁的原料呢? 生回答后师给予鼓励,并出示汽车轮胎的图片。

3、农业生产与各行各业的关系。

师:看来,农业生产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板书:衣食住行),其实,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农业。课前老师让同学们作了一个调查,了解你的父母或邻居的工作单位,看看他们工作与农业有着怎样的关系。谁来汇报你的调查结果? 生纷纷说出自己的调查结果,师相应的板书。

4、农业与人们的生活质量。

师:同学们,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在20世纪70年代,我们的长辈都经历了粮油不足、副食品短缺的困难,你的爷爷奶奶都经历了那个年代。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去了解他们那个时候是怎么生活的,你们都做了吗?有什么感受? 生纷纷说出爷爷奶奶那个年代的生活状况,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师:刚才很多同学都说到了那个年代买东西要凭“票”购买,那你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生说出自己的看法) 师: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发展缓慢,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使粮食粮食产量不足、各种副食品供应紧张。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农业发展了,商品丰富了,鱼肉蛋奶等应有尽有,过去人们想的是怎么能吃饱,现在人们想的是怎么能吃好、吃的健康。很多农产品除了满足国内需求以外,还远销国外,为国家换回了大量的外汇,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师出示农产品出口的图片)

三、总结结束

师:同学们,由此可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兴衰直接影响着各行各业的发展,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农业的发展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

第16篇:教学设计案例

自己去吧

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大阁第一小学 兰海燕(068350)

E-mail:fnlanlan123@126.com

一、概述

《自己去吧》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一册中的第14课。本课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小鸭在妈妈的鼓励下,自己学会了游泳;小鹰在妈妈的鼓励下,自己学会了飞翔。故事内容鼓励学生自强自立,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设计理念:第一课时以语言运用为中心,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利用多种方法识字、灵活用字,利用生字口头创编小片断或小故事;第二课时以读为主,以读促悟,以语言运用为中心,说写结合,仿编、续编或创编出与本课主题相关的小故事或小片断,在读写的过程中进行思维深层次加工训练。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12个生字,能准确读出生字卡片上和含有生字的文字片断或小故事中的生字字音并且认清字形;

(2)会写“自、己、东、西”四个生字,书写端正整洁,笔顺正确,间架结构规范; (3)认识偏旁“学”字头,能够说出学过的或认识的带“学”字头的字; (4)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5)至少能用三个新学的生字在8~10分钟内口头组词造句或创编谜语、儿歌、小故事;

(6)能够根据提示在10分钟内仿编、续编或创编写出与主题相关、语言流畅的儿歌或小故事。

2.过程与方法

(1)能够提出不认识的生字朋友,进一步掌握和体验识字的方法;

(2)能够通过自主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动脑思考、同桌交流、表达反馈的课文学习过程,体验和感悟探究的一般过程;

(3)能够通过仿、续或创编的方法,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意见或看法; (4) 能够仔细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有将生字识记方法或对课文的理解感悟用语言表达出来与其他同学交流的愿望,体验合作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够注意到写字姿势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2)认同从小就要树立不依赖父母、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这一思想,能够完成一篇语句通顺的、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为主题的小儿歌或小故事。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是7~8岁的儿童,思维活跃,课堂上喜欢表现自己,对语文学习有浓厚的兴趣; 2.学生在学习中随意性非常明显,渴望得到教师或同学的赞许;

3.学生在平常的生活当中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经历和体验,比如自己整理书包、系红领巾等;

4.学生已有一定的拼读能力,能借助汉语拼音阅读拓展材料;

5.学生已经认识“氵”、“口”、“心”三个偏旁和“自”、“己”、“吧”、“那”四个生字;

6.学生对于识字兴趣很高,识字方法已有所掌握,能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识记生字,并且能自己创设情境来巩固、应用生字;

7.学生能根据提示仿、续或创编写故事,并乐于表达。

四、教学策略

1.以问题解决为主的教学策略:a.学生通过朗读课文自己提出不认识的生字或生僻字(问题),在其他同学的帮助或教师的提示下自主运用谜语、儿歌、组词造句、加减、同音、形近等方法识记不认识的字(解决问题);b.学生通过朗读课文自己提出问题(如鸭妈妈为什么不带小鸭去游泳呢?)通过同桌讨论和教师对重点词句(如:“过了几天”、“自己去游吧”)的点拨,学生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并和全班同学交流(问题解决)。

2.自主学习策略: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拓展资料和进行创新写作,在深入理解课文主题的基础上,提高阅读识字能力和写作水平,促进思维的深层次加工。

五、教学环境和资源准备

1、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

2、资源准备:教学PPT、打印的拓展资源、自制教学图片。

六、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1.师: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两位朋友,看,它们来了、(贴小鸭、小鹰的图片)老师想通过《自己去吧》这篇课文,让大家对它们有所了解,可以吗?

2.学生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自己去吧

3.随机识字:自、己、吧 (师:作标记的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生字,谁有办法记住它们?) 4.学生说出自己识记上述生字的方法,教师适时鼓励。(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把学生说的字或词快速书写在黑板上。)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要求:(1)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自己认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2)一边读,一边圈画生字,标出自然段。

2.例举生字:课文中要求会认的生字,你还和哪一个没有交上朋友,把他请到黑板上来吧! 3.自主识字:谁愿意帮助他们记住这些生字朋友呢?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 4.教师学生互出谜语,利用谜语来识字。(强化学字头。)

5.学生自读教师在PPT上列出的扩展词语或句子。(教师同时指导个别同学。) 6.再读课文。

(三)扩读儿歌(学生阅读打印的拓展材料上的“识字通”)

(四)口语表达训练

要求:一个个生字娃娃手拉手组成了优美的句子,好听的故事,你可以采用说一句话、说一段话,或者编一个小故事、编儿歌等方式来和生字做游戏,至少用上三个今天学过的生字,能多用就更好了。 1.学生自己练习。 2.反馈说话。

(五)指导写字

1.学生观察书中生字的笔顺、占格位置。 2.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3.学生描红,练写,教师巡视。

第 二 课 时

(一)片段导入,引出新课

1.师:生字朋友要和大家捉迷藏,看看你还认识它们吗? 2.学生自读PPT上的生字故事。 3.指名读。

(二)自读课文,理解感悟

1.第1自然段

(1)学生自己读课文第1自然段,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2)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问题。

(3)学生自己思考,同桌讨论交流。(教师点拨:A、小鸭为什么不敢自己去?B、鸭妈妈为什么不带他去?C、“过了几天”是什么意思?)

(4)学生想象:小鸭在那几天中能够遇到什么困难,是怎样克服的?如果自己是小鸭,会怎样做?

(5)指导朗读。 2.第2自然段

(1)自读第2自然段,和同桌说说你的想法。 (2)汇报说。

(3)指导读。

3.诵读全文,尝试记忆。

(三)扩展阅读,深化主题

过渡:小鸭通过努力,学会了游泳;小鹰通过努力,学会了飞翔;还有许许多多的小动物,它们都是通过努力,学会了生活的本领,让我们共同走进“阅读天地”吧!

(四)创新写作,思维训练

要求:编一个能说明“自己的事自己做”道理的小故事,可以仿照《自己去吧》编,也可以自由续编、创编。相信你能成功!

1.学生构思;2.创新写作;3.汇报反馈。

(五)教师寄语:能够独立自主的孩子是多么讨人喜欢呀!孩子们,你们不要做什么事都依赖父母的“小皇帝”呀,要懂得“自己的事自己做”!

第17篇:教学设计案例

《密度知识应用交流》活动课设计案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节课的交流进一步巩固密度概念及其应用,同时练习天平、量筒等实验室常用器材的使用。

(2)通过交流,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能揭示生活中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4)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交流活动,熟练掌握测算液体和固体密度的一些方法。

(2)学会利用密度公式,间接地测定某物理量(如体积或质量)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3)使学生从实验中体味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这段时间学习了三个重要的物理量:密度、质量、体积,请问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三者的关系呢?

生:三者的关系可用一表达式来说明:

对于同种物质,它的密度不受 m 和V 的影响。

(教师对学生的表述给予表扬,同时指出他们所述之处的不足,物质的密度受到状态的影响。)

师:我们还学习了测量质量和体积的仪器:天平和量筒。请哪位同学来描述一下,器材使用时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生:(描述使用方法,找几位同学补充,使表达更完整。) 师:课下我有几个问题,请大家帮助我来解决,每个实验小组都选择了一个探究课题,采用各种方法进行了探究,我听说了,有些小组有“新”的发现,今天各小组将把自己

1 的探究课题的进展情况,向同学们进行陈述报告。

二、课件

三、实验探究和汇报

第一组:我们选择的探究课题是:铅球是铅做的吗?

学生甲:我们从体育器材室选择了一个铅球,体育老师告诉我们这是6斤的铅球,为了得到精确的数据,我们在课下用台秤测量了一下,其质量为2.9kg。

学生乙:(板书)m=2.9kg。

学生甲:在测量铅球的体积时,我们遇到了一个难题,没有合适的量筒,于是我们使用了水槽,把铅球放入水槽中,用烧杯向水槽中注水,直到水没过铅球,用粘贴纸在此处作一标记。

学生乙:在学生甲的描述下进行操作。

学生甲:将铅球取出,水面下降,然后用量筒向水槽中注水,直至再次达到标记,记下注入的水的体积,即铅球的体积。

学生乙:(板书) V水 = V铅球 = 0.38L 学生甲:根据

可计算出铅球的密度,密度表中ρ

=11.3g/cm3。

学生乙:(板书)ρ

<ρ

学生甲:通过测量和计算,我们澄清了一个事实,铅球的基本成分是铁,而不是铅做的!请同学们对我们的实验提出改进意见。

学生丙:有一种更直接的方法:测量铅球的体积,利用墙角、直尺和三角板直接测出铅球的直径d,根据球体的积公式:

进行计算。

学生丁:为测量球的体积,我对实验器材进行了改进。自制量筒,利用直径足够大的

3透明塑料瓶,去掉顶端较细的部分,在瓶的外壁贴一张纸条,用标准量筒量好100cm的水,倒入瓶内,在纸条上画出液面的位置,再用量筒倒入400cm3的水,作标记500cm3,将二者之间进行平分,用自制量筒测出铅球的体积。

师:大家太棒了!每个同学的想法都非常有创意,让老师受益匪浅,尤其是自制量筒。下面,哪组同学再为大家作一次汇报?

第二组:测砖的密度

学生甲:我们探究的课题是:测砖的密度。用天平直接测量砖的质量m。 学生乙:(板书) m=60.5g 。

3 学生甲:用量筒测量砖的体积时,我们发现砖放入水中时,砖具有吸水性,这样测出来的砖的体积偏大。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在量筒中倒入一定体积的水 V水 ,让砖头吸饱水之后,再放入量筒中,测出体积V,由此计算砖的体积。

学生乙:(板书,演算)V水 = 20cm3 V =60cm3

V砖 = V -V水 = 60cm3- 20cm3= 40cm

3学生甲:也许我们的办法不是最好的,让大家提出更巧妙的办法。

(学生进行一番激烈的讨论,由学生代表发言,对改进的方法进行表述)

学生丙:砖吸水后会膨胀,同样体积会变大,为了克服砖的吸水性,我们采取在砖的表面涂层油漆或包一层保鲜膜的方法。

学生丁:我在想,我们为什么不测量整块砖的密度呢?这样,我们可以用直尺直接测量砖的长、宽、高。计算出整块砖的体积。

第三组:测量方糖的密度

学生甲:我们的探究课题是:测量方糖的密度。首先用天平测出几块方糖的质量m,然后除以方糖的个数,求出一块方糖的质量。

(板书)

学生甲:在测量体积时,我们想到一些方法来克服糖溶于水的问题,如包上保鲜膜等。后来我想起妈妈在沏糖水时,糖达到一定程度就不再溶解了,于是我们就想到用不再溶解糖的糖水来测方糖的体积,实验中由于一块方糖体积较小,测量时误差较大,所以我们测量出几块方糖体积,再除以方糖的个数,求出一块方糖的体积。

学生乙:(进行操作,板书) V糖水=20ml V=25ml

学生丙:我有一个更好的方法来测方糖的体积,糖溶于水,但是糖不溶于油啊,如果我们用油来测体积,就避免了糖溶于水这一问题。

师:大家的方法都很好,尤其是用油测方糖的体积,更让我们有新的思路。 第四组:测课桌体积有多大

学生甲:我们的探究课题是:课桌的体积有多大。我们利用密度是物质的特性这一点,采用测样本的方法,取和课桌一样的木料来测密度。我们先用台秤测一张课桌的质量m1,

4 用天平测小木块的质量m2

学生乙:(板书)m1=15kg m2=28g 学生甲:在量筒中倒入一定体积的水V1,将木块放入量筒中,它在水面上漂浮,用铁丝将木块压入水中,读出体积V2,计算木料的体积V样本。

33学生乙:(操作并计算) V1= 40cm V2= 80cm V样本= V2- V1= 40cm

3学生丙:在测木块体积时,用铁丝将木块压入水中不易操作,我有一个更便于操作的方法:1.用细线将一石块系在木块下。2.将量筒倒入一定体积的水V1。3.将石块先浸没在水中,读量筒中的示数V2。4.将石块和木块一起浸没在水中,读出量筒中的示数V3。5.木块的体积V=V3-V2。

四、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进行评价

今天我很受感动,从同学们的身上我深刻体会到团结协作的精神,和不断探索勇于克服困难的态度,同时,大家也教会了我很多新的方法,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所收获。当然大家在实验操作中可能有些地方不够规范,例如:胶头滴管的使用。我相信经过大家的不断努力,会做得更好。

五、家庭小实验(进一步对知识加以巩固)

这是一项挑战性的活动!

给你“8个黑瓶子”,每个瓶子中都装满了某种材料。瓶中都被封住,并且表面积都被涂黑了,使你不能看到里面的东西,而且只能靠动脑筋、想法子。已知,每个瓶中装的都是同种材料,8个瓶子中共装了4种。在不打开瓶子的情况下,请你想办法将瓶子归类,若判定瓶子内装的材料相同就放在一起。对于每一个“黑瓶”,我们都提供了一个空瓶子(同样的瓶子,只是没有被涂黑,没有装东西),同样提供了量筒、弹簧秤和水供你使用。

(此实验设计加深了学生对密度、质量、体积三者之间关系的认识,同时也渗透了一

5 种物理研究的方法:控制变量法)

第18篇:教学设计案例

第一课时 《观潮》教学设计 .........................................................................................................2

一、教学目标 .........................................................................................................................2

(一) 知识目标 .............................................................................................................2

(二) 能力目标 .............................................................................................................2

(三) 情感目标 .............................................................................................................2

二、教学重点 .........................................................................................................................2

三、教学难点 .........................................................................................................................3

四、教学步骤 .........................................................................................................................3

(一) 导入 .....................................................................................................................3

(二) 诵读 .....................................................................................................................3

(三) 理清思路 .............................................................................................................3

(四) 串讲 .....................................................................................................................4

(五) 小结 .....................................................................................................................4

(六) 拓展延伸(略) .................................................................................................5

(七) 布置作业(略) .................................................................................................5

(八) 板书设计: .........................................................................................................5

第二课时 《寓言四则》教学设计 .................................................................................................6

一、教学目标 .........................................................................................................................6

(一) 知识目标 .............................................................................................................6

(二) 能力目标 .............................................................................................................6

(三) 情感目标 .............................................................................................................6

二、教学重点: .....................................................................................................................6

三、教学难点: .....................................................................................................................6

四、教学过程: .....................................................................................................................7

(一) 导 入 ...................................................................................................................7

(二) 诵读 .....................................................................................................................7

(三) 学习字词 .............................................................................................................7

(四) 朗读课文 .............................................................................................................7

(五) 串讲课文 .............................................................................................................7

(六) 概括寓意 .............................................................................................................7

(七) 总结 .....................................................................................................................8

(八) 布置作业 .............................................................................................................8

(九) 板书设计 .............................................................................................................8

*内容参考网址:http://resource.ahedu.cn/statics/jspx/czpd/xkjx/c2yw/c2yw.htm 1

第一课时《观潮》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字的读音:霆、艨、艟、履、倏、舸、泅、鲸、溯、仞、绮、僦、赁。

2.掌握重点实词和短语:既望、际天、沃、岁、艨艟、乘骑、弄旗、标枪、履、倏尔、略不、舸、逝、文身、溯、出没、万仞、腾身百变、江干、溢目、倍穹、僦赁、席地、容。

3.掌握重点虚词:以、而、于、既而、为、虽。4.多种修辞方法的综合运用。

(二)能力目标

1.学习生动简洁地描绘自然之美和人情之美的笔法。2.学习对比映衬的写法 3.学习简练生动的语言。

(三)情感目标

体会文章所描写的自然之美和人情之美,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学习字词,理清思路,学习描写景物的笔法。

三、教学难点

映衬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步骤

(一)导入

钱塘江大潮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一大奇观,钱塘江观潮的盛事古已有之,南宋时,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潮来之前有水军操练,轰轰烈烈;潮来之时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技艺奇绝。那时从宫廷到民间,万人空巷,观潮者黑压压挤满江头,场面热闹非凡。今天,我们学习南宋作家周密写的《观潮》。题目中的“观潮”,就是观看钱塘江大潮。

简介作者周密及其作品。

观看中央电视台拍摄的钱塘江大潮的景况。

(二)诵读

老师范读课文,学生画下生字词。可以采用幻灯片展示课文,需要突出的字词用红字强调。

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扫除文字障碍。

学生朗读课文,注意准确读出生字的读音。采用多种方式朗读。如个读、全班齐读、小组齐读,轮读。巩固生字读音,熟悉课文内容。

(三)理清思路

学生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讨论,总结。 第一段:写钱塘潮的雄伟景象。 第二段: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 第三段:写吴儿弄潮的高超技艺。 第四段:写江岸观潮的盛况。

(四)串讲

学生串讲课文第

一、二段:

结合语言环境解释重点实词、虚词和短语,边解词边翻译句子。 既望、际天、沃、岁、艨艟、乘骑、弄旗、标枪、履、倏尔、略不、舸、逝;

以、而、于、既而、为。 讨论这两个段落的内容和写法。

(五)小结

文章结构清晰,紧扣“观”字,突出“潮”字,抓住典型场景,集中描述,从几个侧面把江潮壮阔景象和观潮的热闹场面艺术地再现出来。

第一段起句点题,提挚全文,接着采取居高临下、由远渐近的写法,着眼于色彩、声响、力量、气势几个特点,正面描写江潮,然后以“势极雄豪”一语收结,并引诗印证形象,使读者一开始就对此“天下之伟观”,获得强烈的印象。 第二段聚焦于水军演习。水军演习,虽然仅是每岁一次,但它选择在潮盛之日,作为一项盛大的活动,这一段的描写与对江潮的描写映衬呼应,共同构成雄伟的奇观。

学生进一步朗读课文的第一段和第二段。 文章结构单纯,但内容却丰富多彩,原因何在?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

本文突出地运用了映衬手法。在第

一、二段中,以滔天的江潮映衬出水军操演的从容;水军操练的盛况反过来也衬托了江潮的波澜壮阔。

文章第

一、二段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学生讨论,老师总结。

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银线”“玉城雪岭”的形象比喻,使大潮自远而近滚滚而来的镜像生动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吞天沃日”“鲸波万仞”的惊人夸张,令读者感受到江潮的澎湃的气势。

总结:

4 文章前两个自然段生动描写了钱塘江潮水的雄伟景象,那玉城雪岭际天而来的潮头,那一年一度动人心魄的水军演习,都生动形象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使人恍如身临其境,目不暇接。阅读此文,不仅能丰富我们的知识,而且能唤起我们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六)拓展延伸(略)

(七)布置作业(略)

(八)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寓言四则》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字的读音:祠、卮、椟、椒、竽、廪、湣、遽、髀、跛。

2.掌握重点实词和短语:卮、子、亡、椟、辑、说、廪、立、术、居、将、吊、引弦、

十九、跛、相。

3.掌握重点虚词:之、安能、遂、为、以、何遽、其、而。4.关于寓言的常识。

(二)能力目标

1.串讲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概括寓意。

(三)情感目标

联系实际,从寓言中受到启迪。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词语,了解内容和寓意。

三、教学难点:

使用成语造句。

四、教学过程:

(一)导

今天学习《寓言四则》,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指带有劝喻或讽刺的短小故事。我国在春秋战国时代,寓言就已经盛行,先秦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不少优美的寓言。例如《守株待兔》、《叶公好龙》、《狐假虎威》、《愚公移山》等。

课文《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买椟还珠》和《滥竽充数》选自《韩非子》,这两个故事都是战国时期的。《塞翁失马》选自《淮南子》,《淮南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组织他的宾客编写的。书中涉及祸福的文字很多,这与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

寓言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寓较深的道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具有鲜明的训诫性、讽刺性和哲理性。寓言一般结构简短,情节集中,故事风趣幽默,人物性格突出,常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寓言的语言生动形象,常用简约的语言勾画人物的动作和心理。

(二)诵读

老师泛读课文。

(三)学习字词

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学习生字读音,解释重点实词、虚词和短语。

(四)朗读课文

采用不同方式,请同学朗读课文四遍,熟悉课文内容。

(五)串讲课文

同学串讲,老师适时指点。

(六)概括寓意

学生分小组讨论,概括寓意,然后交流。

(七)总结

《画蛇添足》:事情已经到了完美无缺的地步,再做多余的事,不仅无益,而且有害。过和不及也许仅仅相差一点点,但是要掌握分寸必须明智。过分聪明,思想方法不对,有时反倒被聪明贻误。

《买椟还珠》:没有眼力,只重外表,取舍不当,就会舍本逐末。 《画蛇添足》、《买椟还珠》都是讽刺寓言,有生动的喜剧情节,活泼风趣,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忍俊不禁,并从中体会其蕴含的道理。

《滥竽充数》:成就一番事业关键是有真本领。没有真本领,一味地投机取巧,只能得逞于一时,终归要碰壁的。这则寓言叙事平实,情节简括,由于前后对比,并不显得平板。突出了人物于变化的环境的应对,一个“逃”字活画出南郭处士的狼狈。

《塞翁失马》:这个故事说明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生活哲理和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这是一篇哲理寓言,叙事多用对话,情节曲折,用白描的手法,生动地刻划了一个深谋远虑的老者的形象,通过语言描写表明了他对突发事件的冷静的思考与平和的心态。读者从中可以感悟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生活哲理和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

(八)布置作业

1.复习字词,熟读课文。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并翻译句子。

(1)未成,一人之蛇先成,夺卮酒,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2)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3)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入胡。

(九)板书设计

寓言四则

画蛇添足 —— 多此一举弄巧成拙 买椟还珠 —— 取舍不当舍本逐末

8 滥竽充数 —— 鱼目混珠投机取巧 塞翁失马 一一 安知非福祸福无定

第19篇:教学设计案例

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磁现象和磁场》

【教材分析】

磁现象和磁场是新教材中磁场章节的第一节课,从整个章节的知识安排来看,本节是此章的知识预备阶段,是本章后期学习的基础,是让学生建立学习磁知识兴趣的第一课,也是让学生建立电磁相互联系这一观点很重要的一节课,为以后学习电磁感应等知识提供铺垫。整节课主要侧重要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磁现象的了解如我国古代在磁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生活中熟悉的地磁场和其他天体的磁场(太阳、月亮等),故本节课首先应通过学生自己总结生活中与磁有关的现象。电流磁效应现象和磁场对通电导线作用的教育是学生树立起事物之间存在普遍联系观点的重要教学点,是学生在以后学习物理、研究物理问题中应有的一种思想和观点。

【学生分析】

磁场的基本知识在初中学习中已经有所接触,学生在生活中对磁现象的了解也有一定的基础。但磁之间的相互作用毕竟是抽象的,并且大部分学生可能知道电与磁的联系,但没有用一种普遍联系的观点去看电与磁的关系,也没有一种自主的能力去用物理的思想推理实验现象和理论的联系。学生对磁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是比较感兴趣的,故通过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能了解地磁场、太阳的磁场和自然界的一些现象的联系(如黑子、极光等),满足学生渴望获取新知识的需求。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自己总结生活中与磁有关的现象,了解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磁现象和应用,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2、通过实验了解磁与磁、磁与电的相互作用,掌握电流磁效应现象。使学生具有普遍联系事物的能力,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3、通过直观的多媒体手段让学生熟悉了解地磁场和其他天体的磁场及与之有关的自然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参与课前的准备工作,收集课外的各种磁有关的现象和应用。

2、在电流磁效应现象的教育中,本节课采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还原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强调学生自主参与。

3、学生对物理现象进行分析、比较、归纳,采用老师与学生双向交流感知现象下的物理规律的普遍联系。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对奥斯特的电流磁效应现象的教育中,要让学生知道奥斯特的伟大在于揭示电和磁的联系,打开了科学中一个黑暗领域的大门。也让学生懂得看似简单的物理现象在它发现的最初过程中是如何的艰难。

2、通过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精神,树立起事物之间存在普遍联系的观点。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对磁的应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3、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产生积极情感。

【重点难点】

电流磁效应的研究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设计思想】

1、这是磁场章节的第一节课,教学过程应重在显示学生对磁这一知识的了解和对磁知识的生活的体验。为此,本节课采用以问题为主线、实验为基础的教学策略。问题情景的创设,是思维的启动点和切入口,而实验是物理研究的理论支持。

2、电流磁效应的研究是本节课的重点,在设计中可让学生自己讨论研究的思想,在这基础上再提出奥斯特的实验及其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困难。然后自然得过渡到磁场对电流的作用上来。

3、在天体磁场的教学中,本设计注意用多媒体手段,将大量的图片、影象资料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对地磁的应用及其它天体磁场的认识,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和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调查、准备

教师提出问题:

1、你对生活中有关磁的现象和应用了解多少,能否举出你所熟悉的一些现象和应用呢?

任务:在课前请同学通过网络去获知磁有关的知识

二、实验演示,引入新课

1、利用磁钢堆硬币积木。

实施过程:在木凳的下方可事先藏一小块磁钢,在木凳的上方在磁钢的磁化作用下可堆起四层高的硬币积木。

2、演示“磁悬浮”小实验

师:以上两实验的现象是如何出现的呢?具体的奥妙在那里呢?

学生非常新奇,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猜测各种原因,激起学生学习磁知识的兴趣

三、实验探索、新课教学

师:在初中我们已接触了一些磁有关的知识,生活中有哪些与磁有关的现象和应用?同学之间可互相讨论。

(因课前有准备,学生相对比较活跃,要充分把学生所知道的知识表述出来) 师:对磁的认识和应用,早在我国古代就开始了 多媒体投影补充说明磁有关的现象和应用:

1、天然磁石(成分:Fe3O4)

2、司南的照片

东汉王充在《论衡》中写道:“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

3、磁悬浮列车

上海磁悬浮列车专线西起上海地铁龙阳路站,东至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列车加速到平稳运行之后,速度是430公里/小时。这个速度超过了F1赛事的最高时速,车厢里上下颠簸很小,左右摇摆得相对还大一些。

4、飞鸽依靠地磁场识路等

从学生最熟悉的磁知识着手,引出磁的一些概念: 磁铁吸引铁质物质

5、实物投影指南针的指向 磁性:磁体能吸引铁质物体的性质

磁极:磁体中磁性最强的区域。从中引出N、S极的定义。

让学生从磁铁使铁质物体磁化联系到电能使铁质物体磁化,从而来说明电与磁的关系,引出奥斯特电流磁效应现象。

师:磁铁能吸引铁钉,铁钉是磁铁吗?为什么磁铁可以吸引铁钉? 学生回答:铁钉被磁化

师问:那么在自然界中还有没有什么其他的东西能使铁质物体磁化的呢? (请同学互相帮助想一想,然后回答) 学生:电流可以使铁质物体磁化

可以向学生说明:1731年,英国商人发现雷电后,刀叉具有磁性。1751年,富兰克林发现莱顿瓶放电可以使缝衣针磁化。

另师:自然界中磁铁的相互作用早已被人所知,同名磁极排斥,异名磁极吸引,这与我们学过的什么力的作用很相似?

学生:电荷之间的作用力相似。

师:那么会不会说明两者存在联系呢?如果让你去研究电与磁的关系,你会如何去设计?

学生由于已受初中磁知识学习的影响,大部分都提出让通电导线对小磁针作用。

投影介绍奥斯特的生平

实验演示奥斯特的电流磁效应:

师说明:在奥斯特研究的最初,他受到力总是沿着物体连线方向这个观念的影响,总是在沿电流的方向放置磁针,使磁针在导线的延长线上,均以失败告终。1820年4月,在一次讲课中,他偶然把导线沿南北放置在一个带玻璃罩的指南针的上方,通电时磁针转动了

老师在此说明奥斯特的生平和发现电流磁效应的历程,让学生知道每一次科学新发现是艰难的,需要付出的是前期不断的努力和对科学的执著、自信。

实验说明:通电导线会产生磁场,对磁针产生力的作用。

提问:既然电流对磁铁有力的作用,那么磁铁是否也应该对通电导线有力的作用呢?

学生回答:应该有。但可能有部分学生因没有普遍联系的观点而不知如何进行逻辑推理。

提问:综上所述,磁铁与磁铁的力,磁铁和电流的力,它们是如何产生的呢?是通过什么去实现这力的作用呢?

学生:磁场

因磁场是一种抽象的物质,学生对其了解较少,故可能有一些疑问。 多媒体演示磁场是力发生的媒介,让学生对磁场的作用有更形象的理解。 师问:司南、信鸽传书等都是利用了地磁场对它们的受力作用,那么地磁场是如何产生,又是如何分布的呢?同学们对此的了解有多少?

(先请学生说说自己对此的认识,可分组讨论,最后由代表发言) 师:总结学生的观点,后通过视频说明:

地磁场的分布及与地磁南北极与地理南北极的方向关系 视频介绍:

地磁场形成的一种原因。

投影介绍地磁场的衰减及其可能的原因 介绍磁偏角的概念及其发现的实际意义

指南针所指的南北(磁场的南北极)与地理上的南北极并不完全一致,两者之间存在着偏角,即磁偏角。

师指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指出:“常微偏东,不全南也”。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磁偏角的记载。

师问:除了地球有磁场外,其他天体是否也有磁场呢?

有些学生的课外知识较广,可请个别学生把自己对其他天体的磁场的认识阐述一下。

师投影介绍:地球的磁场不是独立的,太阳、月亮等天体都有磁场,并且太阳光、太阳黑子、极光形成都与太阳磁场有关。

视频介绍:太阳黑子的形成

视频介绍:太阳风、极光的形成原因

本教案设计保留了传统教案的一些优点,采用了问题讨论式探究的模式,通过精心创设情景,一路与学生一起摸索,相互讨论,得出结论,再引发新的问题,从而加深学生对磁场这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外,这节课通过大量的图片介绍古代和现代对磁的应用,了解我国古代在磁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并通过直观的多媒体手段让学生熟悉地磁场分布,使学生从中了解磁偏角的概念、让学生能了解太阳的磁场和自然界的一些现象的联系,如黑子、极光等,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知识面,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在整节课中,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发现,让他们自主寻找问题的根源,注重情感教育和德育渗透。

第20篇:教学设计案例

测量旗杆的高度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本节课是在前面学习“相似三角形”和“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之后的一节研究活动课。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初步理解了相似三角形的特征,掌握了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具备了利用三角形相似来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具体问题的基本知识;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本节课根据“理论——实践——理论”的指导思想,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求某建筑物的高度,学生活动中所需的工具与活动所需测量的数据都是给句问题的实际情况所决定的。在具体活动中,测量长度的过程学生还是比较熟悉的,而方法二中对于如何调节标杆,使眼睛与杆顶端、旗杆顶端三点在一条直线上和方法三中如何调整镜子的位置,找出最佳反射点都需要教师进行指导。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和综合运用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条件和性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测量旗杆的高度,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以课后分组合作活动的方法进行实践以及进行全班交流,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情感与态度: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培养学生积极的进取精神,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实现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体现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

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重点:综合运用相似三角形判定、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解决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如何与课本中有关知识相联系.

三、教学方法

本节课侧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活动课的方式学习,先集中讨论、确定测量方案,后分散实际操作,最后再集中总结交流.活动的展开主要以“引导发现—学习探究—归纳拓展—分组实践—交流总结” 的模式进行.学生通过猜想、推理验证、实践和归纳等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测量高度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

师:我们要上一节活动课,任务是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测量升旗台上旗杆的高度。首先请同学们回忆判定两三角形相似的有关方法,以便设计可行的方案。 学生回答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①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②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③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第一环节 原理探究

活动内容:学生课前预习、教师课堂引导、学生课上讨论,归纳总结出测量一些不能直接测量的物体的高度的方法:

1.利用阳光下的影子来测量旗杆的高度,如图4-20’:

图4-20’

操作方法:一名学生在直立于旗杆影子的顶端处测出该同学的影长和此时旗杆的影长.

点拨:把太阳的光线看成是平行的.

图4-20 ∵太阳的光线是平行的,∴AE∥CB,∴∠AEB=∠CBD,

∵人与旗杆是垂直于地面的,∴∠ABE=∠CDB,∴△ABE∽△CBD ∴CD=ABBD BEABBE 即CDBD因此,只要测量出人的影长BE,旗杆的影长DB,再知道人的身高AB,就可以求出旗杆CD的高度了.此法中学生站位可以灵活,关键在同一时刻测量数据。

2.利用标杆测量旗杆的高度

操作方法:选一名学生为观测者,在他和旗杆之间的地面上直立一根高度已知的标杆,观测者前后调整自己的位置,使旗杆顶部、标杆顶部与眼睛恰好在同一直线上时,分别测出他的脚与旗杆底部,以及标杆底部的距离即可求出旗杆的高度.

如图,过点A作AN⊥DC于N,交EF于M.

图4-21 点拨:∵人、标杆和旗杆都垂直于地面,∴∠ABF=∠EFD=∠CDH=90° ∴人、标杆和旗杆是互相平行的.

∵EF∥CN,∴∠1=∠2,∵∠3=∠3,△AME∽△ANC,∴

ANCN AMEM求出CN,∵∠ABF=∠CDF=∠AND=90°,∴四边形ABND为矩形. ∴DN=AB,∴能求出旗杆CD的长度. 还有别的方法吗? 3.利用镜子的反射

操作方法:选一名学生作为观测者.在他与旗杆之间的地面上平放一面镜子,固定镜子的位置,观测者看着镜子来回调整自己的位置,使自己能够通过镜子看到旗杆项端.测出此时他的脚与镜子的距离、旗杆底部与镜子的距离就能求出旗杆的高度.

点拨:入射角=反射角

图4-22 ∵入射角=反射角 ∴∠AEB=∠CED ∵人、旗杆都垂直于地面 ∴∠B=∠D=90°∴△ABE~△CDE ∴

ABBE CDDE因此,测量出人与镜子的距离BE,旗杆与镜子的距离DE,再知道人的身高AB,就可以求出旗杆CD的高度.

活动目的: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测量某些不能直接测量的物体的高度,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的意识.因此首先要明确测量方法.

活动的注意事项:

1、对学生在讨论中的可能的想法要及时予以点评、指导.

2、在总结测量方法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运用方法1时可以把太阳光近似地看成平行光线,计算时还要用到观测者的身高. 运用方法2时观测者的眼睛必须与标杆的顶端和旗杆的顶端“三点共线”,标杆与 3

地面要垂直,在计算时还要用到观测者的眼睛离地面的高度.

运用方法3时应注意向学生解释光线的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的现象. 第二环节 丰富联想

活动内容: 通过以下问题的解决,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想一想]同学们经历了上述三种方法,你还能想出哪些测量旗杆高度的方法?你认为最优化的方法是哪种?

思路点拔:

1、如果旗杆周围有足够地空地使旗杆在太阳光照射下影子都在平地上,并能测出影子的长度,那么,可以在平地垂直树一根小棒,等到小棒的影子恰好等于棒高时,再量旗杆的影子,此时旗杆的影子长度就是这个旗杆的高度.

2、将一个45度角的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放置水平,然后眼睛从斜边的一端沿斜边望去,移动自己与旗杆的距离或者拿三角板的高度,使得斜边对准旗杆的顶端。然后测出三角板的高度以及旗杆离三角板的距离。两者加起来就是旗杆的高度。

3、可以采用立一个已知长度的参照物在旗杆旁照相后量出照片中旗杆与参照物的长度根据线段成比例来进行计算.

4、拿一根知道长度的直棒,手臂伸直,不断调整自己的位置,使直棒刚好完全挡住旗杆,量出此时人到旗杆的距离、人手臂的长度和棒长,就可以利用三角形相似来进行计算.等等.活动目的:通过本环节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活动的注意事项:注意将学生的思路引导到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有关知识上来. 第三环节 实践活动

活动内容:将全班学生分成五人小组,选出组长,分头进行户外自行寻找测量对象进行实际测量,被测物不一定是旗杆,也可以选择楼房、树等进行测量.

活动目的:通过实践,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活动的注意事项:

1、教师要提前将学生分组,活动工具必须课前准备好,各小组都必须准备小镜子、标杆、皮尺等测量工具.

2、教师在活动中要加强巡视观察、引导,对学生测量中的不当之处要立即纠正.

3、学生实际测量后回教室进行计算,小组间交流测量结果.

4、在实际测量时,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

5、进入小组汇报总结阶段时,应引导学生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点和缺点,寻求最优化意识.

第四环节 活动评价

活动内容: 问题:

1、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教材中给的三种方法的优缺点是什么?

3、在运用科学知识进行实践过程中,你是否想到最优的方法?

4、在与同伴合作交流中,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5、你的同伴中你认为最值得你学习的是哪几个人? 第五环节 布置作业,反思提炼

课本144页习题4.9第

1、

2、3题

五、教学反思

这节课通过分组活动,交流研讨,介绍测量旗杆的高度的几种常用方法,了解其中的数字原理——相似三角形偶那个的有关知识,初步积累数学建模的经验。

1、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加强了对同学的了解,在合作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完善解决问题的方式;

2、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在解决同一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尝试不同的方法,这里面就可能出现不同的解决方式、不同的限制条件以及不同的难度,所以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多角度理解问题,分析各种方法的优越性,最终顺利解决问题。

测量旗杆的高度

王菲琴

、5

6

2011

教学设计案例小学
《教学设计案例小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