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民间借贷机构接入征信系统行动

发布时间:2020-03-01 18:59:0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互联网金融新大陆:征信脱网5亿\"陌生人\" 核心提示:中国的征信系统目前覆盖了8亿人,但其中5亿人从来不向银行借贷。

没有比“冰火两重天”这词更适合用来形容眼下中国的P2P(个人对个人借贷)行业了。一方面,P2P老板跑路新闻不断;另一方面又有源源不断的人与资金杀入这一行业。

7月19-20日,“2014·上海新金融年会暨互联网金融外滩峰会”在上海举办。会场人满为患,“大数据与互联网征信”专场外的走廊里,挤满了听众——如此可见行业的热度。

而这样一个学术氛围颇浓的论坛,对互联网金融、对P2P行业的看法也是千差万别。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常务理事会副主席谢平指出,P2P行业可能是配置信贷资源效率最高的市场;中国最大的P2P企业宜信公司CEO唐宁认为,P2P行业是传统金融机构的补充。

央行征信中心副主任王晓蕾直接指出,中国的征信系统目前覆盖了8亿人,但其中5亿人从来不向银行借贷,换言之,这5亿人对于金融部门来说是陌生人,这对于所有的放贷机构都是机会。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特邀专家林采宜、宜信公司首席战略官陈欢、信而富创始人兼CEO王征宇就此展开讨论:互联网金融企业需要走出这3亿人,在5亿“陌生人”中开发新用户;而大数据提供了一种相对低成本、高效率的技术手段,它将作为央行征信局的补充,试图解决对5亿“陌生人”征信的问题。

P2P最大问题是征信体系脱网

王晓蕾:个人理解,征信至少应该分成两大部分:广义征信、狭义征信。狭义的征信,实际上是放贷人之间的信息共享平台;广义征信泛指所有的放贷机构贷前调查的行为,我认为这应该是P2P平台的核心竞争力。中国的征信系统目前覆盖了8亿人,但是在这8亿人里,真正和银行有信贷关系的只有3亿人,换句话说,5亿人跟银行从来没有信贷交易关系。这5亿人对金融部门来说是陌生人,这一点正好对于所有的放贷机构,包括P2P在内,既是挑战,又是机会。从中长期来说,P2P如何在这5亿人当中找到它的细分市场,找到管理这部分细分市场信用风险的独特技术,这P2P保持中长期竞争力的一个核心。

征信条例明确规定,所有的放贷机构(不是放贷金融机构)都应该接入征信系统。如果有个监管部门能够认定P2P是放贷机构,或者是从事放贷业务的机构,那么按照征信条例要求,把这些机构接入征信系统是征信中心的法律责任。在此之前,因为征信中心收购了上海资信(全称“上海资信有限公司”);而上海资信根据征信中心的统一部署,搭建了互联网金融的征信平台,现在已经有两百多家机构接进了上海资信的互联网征信平台,实现了P2P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对于征信中心来说,未来的后台是集中统一的,只不过是前台服务客户这方面可能会由上海资信来做。

林采宜:互联网借贷必须有一个“联网”的体系支持才是高效的,即你进入一个平台,输一个身份的属性进去,这一身份相关的信息,包括收入、职业资产都出来了。目前互联网借贷存在最大的一个问题是:它的征信体系是脱网的。每一个借贷的平台,都要使用者个人去输入信息,由这个平台完成信息的校验。每一个平台之间的信息是分散的,这样信息校验的成本很高,它决定了互联网信贷的效率以及坏账的程度。

这种互联网个人信誉数据割裂的状态,导致了现在的征信模型的失灵,因为对一个人信用等级的所有评估,基于真实的、可靠的个人数据,这是职业、收入等结构性数据。而不是“大数据”所指的非结构性,比如一个人的朋友圈、一个人平时的聊天记录等。

如果没有一个大家公认的比较客观、可靠的评级,那么贷方获取借方信用的成本非常高。最近P2P行业每天都有噩耗传来,这个跑路了,那个坏账了,我认为最根本的问题是,整个网络征信体系缺乏一种整合和快速的分享机制。那么如何开放分享机制,这是中国P2P可能要面临的一个最严峻的,也是最急迫需要解决的问题。

征信是否需要大数据?

王晓蕾:怎么去了解这5亿的陌生人,对所有的放贷机构来说都是挑战,但我认为它更是机会。互联网的发展使很多的个人和小企业在互联网上有了互联网生活,所以记录了很多信息,但是这些记录下来的信息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满足放贷人贷前对借款人的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审查,还要靠全行业去研究和探索。个人认为,不光是P2P,包括小额贷款机构,甚至包括现在的银行,在做贷前调查风险管理时,不应该明确地区分所谓的线上线下,应该是在现有的条件下,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陈欢: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越来越普及,我们的行为被数字化的越来越多。通过数字化的行为,能够采集到很多信息,无论是我们的身份信息、位置信息、交易信息、社交信息,还有行为习惯的信息,都被采集和被处理。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像国外有些机构提出的所有数据都是信用数据,而不像传统观点,只有金融交易的行为、一些社会公共的信息,个人身份的信息才是征信信息。这就是所谓的大数据和互联网发展所带来的机会。

王征宇:美国征信局回答了三个问题,大数据跟互联网金融征信结合也要回答这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你是谁;第二个问题解决的是你在哪儿工作,你是干什么的;把这两个问题延伸到第三个问题,就是还款意愿,还款能力、稳定性等。

互联网金融和征信环节上,目前最重要的是,通过技术手段获取征信局现在没有获取到的数据,中国互联网金融征信要解决的是覆盖的问题。这些数据的收集,不一定要通过走街串巷,挨家挨户去敲门,而是通过互联网用低成本、高效率的方法。

技术手段上如何用数据来进行评分,如何通过评分以后对这个人进行评估,这些问题在很多年以前就解决了。现在的问题不在于有没有一个评分,而在于:第一,数据到底解决什么问题?第二,用什么技术手段从数据中抽取信息?第三,得到了这些信息以后,用什么样的尺度来刻画一个人的风险行为和风险特征?第四,确定了这个人的风险特征以后,怎么样对他采取一个有效的授信策略,当然还有贷后管理等等。这些可能是大数据能够帮到我们的。

林采宜:我认为,征信不需要大数据。表达还款意愿的首先是长期的信用记录,央行的征信体系解决了这个;然后是你还款的能力,稳定性,这里面就是你的职业和你的收入。这几个数据对一个人会不会还款起到一个核心的作用。其实这三个数据的获取需要大数据吗?我认为不需要。它需要的是我们现在个人信誉数据的采集和分享机制。

第二,非结构化的数据像一个人在网络上的交易行为、采购行为,和征信没有正相关。我生活中就见过,有人开着奥迪车,过着很好的生活,吃着豪餐,但是他借我的5万块钱就是不还。你看他的信誉记录就可以发现,他不仅我的钱没还,也没还我朋友的钱。

中国和美国有点不同,美国人基本上不向朋友借钱;而中国人如果你信誉好,可以向同事、朋友、亲戚借钱;如果他们都不借给你,你基本上就是信用破产的人,这样你就去网络上借利息很高的钱。

王征宇:大数据之所以在征信问题上有意义,主要的意义是补充而不是取代。征信局覆盖的那3亿人,最好的数据就是央行征信中心的数据,你再怎么找数据比不上那3亿数据,对那3亿人借贷就是靠那个数据,不需要别的。问题是除了那3亿人外,央行征信中心也没法帮你。你自己做数据只能做一个黑名单的排除。怎么解决跨出3亿人的征信问题?互联网大数据提供了一种低成本的技术手段

民间借贷机构接入征信系统行动

核心提示:除了等待央行征信系统的“阳光普照”,民间具有放贷功能的机构的确尝试走通另一条路径,从而“双管齐下”。 “如果真有这么一天,我就没得玩了。”听说民间借贷机构未来将接入统一的征信系统,已在三家民间借贷公司获得贷款的孙某告诉《第一财经日报》,他的感受是“大难临头”。因为,孙某“糊弄”这些公司称自己“只有这一笔贷款”,这三家公司各自都查不到孙某在其他两家公司的借贷行为。

孙某的“大难”或许不太远了。从业内重视程度看,近两日的上海新金融年会上,来自监管层和机构的专家齐吁民间借贷机构接入征信。如在列举目前P2P网贷存在的问题时,中投公司副总经理谢平将“征信系统不健全、不开放”放在显著位置,称其为“核心障碍”。

如果说上述业内重视还只是一线曙光的话,事实上在上海,破冰之旅已启,当地一些小贷公司已于近期正式接入央行[微博]征信系统。

三大问题

从孙某视角切换到放贷机构,对它们来说,承贷人是否过度负债是一项重要的风控指标。但目前由于小贷公司、P2P,担保公司这些实际从事放贷的机构还基本不被接入现有央行征信系统,其借贷信息也就不被录入和为行业分享,而其行业自身亦无类征信机制,因此除了靠客户自己去央行征信系统里拉出银行授信情况,像孙某这种民间多头借贷就成了“盲点”,放贷机构只能依仗贷前团队的“人盯人”战术。

三大问题由此产生:第一,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的民间金融机构哪能家家如行业龙头一样重金培育风控团队?根据央行6月份的报告数据,国内光是P2P公司就有600多家。“我认识一家P2P公司,从外头几千块钱引入了一套IT系统就开始了撮合交易,风控都靠老板自己兼着看项目。”一名P2P业内人士告诉《第一财经日报》。

第二,该人士还表达了“羊毛出在羊身上”的逻辑,即便放贷机构有良好的贷审团队,但这些额外的经营和风险成本最后很可能会摊到客户的“管理费”头上。

第三,本具普惠功能的草根金融,在贷款定价上却因此不得不有所上升,以与风险匹配。

在评价P2P的征信建设时,谢平在参加上述年会时称:“直接制约P2P网贷的信用评估、贷款定价和风险管理问题,很多是征信系统不发达造成的,这种情况下不得不使很多平台开展线下的尽职调查,增加了交易成本,贷款利率就高了。”

双管齐下

从现有央行的征信体系来看,数据覆盖面有多广?P2P机构遇到的“多头借贷”的客户多不多呢?

央行征信中心副主任王晓蕾在会上给出数据称,目前央行的征信系统收录了约8亿人,但这之中只有3亿人和银行有信贷关系,换句话说,多达5亿人对金融部门来说是“陌生人”,缺乏信用数据参考。

但王晓蕾也把这5亿“陌生人”看成诸如P2P机构的机会,因为“从中长期来说,P2P如何在这5亿人当中找到细分市场,找到管理这部分细分市场信用风险的独特技术,包括一些数据来源,是P2P竞争力的一个核心。”

市场前景摆在面前,除了等待央行征信系统的“阳光普照”,民间具有放贷功能的机构的确尝试走通另一条路径,从而“双管齐下”。其行业已有所动。“行业中也开始研究推行信用信息分享的举措。”业内领军者宜信公司创始人、CEO唐宁在会后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时称,有隐瞒“多头借贷”企图的贷款人虽然是少数,但是一个完备的征信体系会使P2P发展上一个台阶。他表示行业的征信系统建设已经“在前进中”,宜信也在推动。

而据媒体报道,在前不久另一场新金融主体峰会上,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央行原副行长吴晓灵就称,央行正在计划发放民间征信机构相关牌照,来建立民间的征信公司。

除了讨论征信覆盖面,王晓蕾还提及征信系统应扩容的内容。她称,个人征信系统尚欠缺公共信息,比如法院判决、公安系统的居民身份,还有社保等等。这部分信息央行征信中心在过去几年已致力采集,其个人观点是,或可考虑通过立法强化政府信息披露,使得信息为社会可得。

至于民间放贷机构接入央行征信系统,从大方向看,去年2月份,央行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性担保公司接入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有关事宜的通知》,据此,上海已经试点的小贷公司接入是一个起点,未来汽车金融公司、资产管理公司、民间金融租赁公司等都有望将被央行陆续纳入征信系统接入管理模式。

不过,方向虽如此,一名业内研究人士告诉《第一财经日报》,监管的顾虑或有三点。其一,对于大面积接入而言,民间金融机构的数据报送质量,甚至是真实性需要把关;其二,如何确保对接系统的信息安全及对所涉信息人的“隐私保护”问题尚需探索;其三,如果是分批让民间贷款机构接入试点,还会涉及一个行业公平性问题,决策者难免会受到一些“落选”公司的质疑

P2P或接入征信系统不可忽视民间征信

____公司接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申请

小额贷款接入征信系统指日可待(推荐)

征信系统

P2P网贷将接入央行征信系统

民间借贷

浅谈对接入征信系统的认识及准备工作

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

民间借贷自查报告

民间借贷合同

民间借贷机构接入征信系统行动
《民间借贷机构接入征信系统行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