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国有企业:用改革促进发展

发布时间:2020-03-02 12:41:2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国有企业:用改革促进发展

2012-05-03 08:00 编辑:梁恒 来源:半月谈网

通过改革让国企成为参天大树,更要让国企荫庇亿万国民 国企改革一直引人关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和前不久发布的《关于201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对国有企业改革作了重要部署。无疑,国企改革还需向前走。那么当前改革的方向是什么?重点在哪里?本刊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有改革才有发展

谈到国有企业,不少专家都十分感慨:没想到,只是十几年时间,国有企业发生了这么巨大的变化;同时,社会公众对国企的关注度也迅速提升。国资委研究中心竞争力研究部部长许保利说,今天人们所关注的国企红利、工资福利等问题,在十年前根本不可想象。 “国企从上世纪末的三年脱困,到现在的业绩骄人,无论怎么说,都是一种巨大的发展和进步。”许保利说,这种业绩的取得,我们长期跟踪研究国企的人,更愿意把它看做是国企市场化改革释放活力的必然结果。

许保利介绍,自2003年国资委成立以来,国企尤其是央企改革的动作不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完善经营管理者的激励机制。2004年,国资委开始对央企负责人实行经营业绩考核,从此结束了国有企业领导人有任期无考核的历史。在业绩考核的同时,国有企业进行了领导人薪酬改革,实行同经营业绩挂钩的年薪制。业绩考核与年薪制给予了国有企业经营者有效的激励。

二是进行大型国企的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央企及所属子企业的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从2005年的40%提高到2010年的70%,实现主营业务整体上市的央企有43家,央企控股的境内外上市公司达336家。目前,央企资产总额、净资产、营业收入的一半以上都在上市公司,处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

三是推进大型国企董事会制度。2005年,央企开始建立和完善国有独资公司董事会试点,首批董事会试点企业为10家。截至2011年,董事会试点已扩大到42家。董事会试点企业规范了公司治理结构,有效地实现了决策权与执行权的分离,提高了试点企业的决策水平和执行效率。 改革至今,国有企业的数量大大减少,但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不断增强。以央企为例,2002年到2011年,其资产总额从7.13万亿元增加到28万亿元;营业收入从3.36万亿元增加到20.2万亿元。

“在三年改革脱困之前,国有企业还是国家经济的包袱和社会稳定的隐患。而现在,国有企业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积极的、稳定的因素。”国资委副主任邵宁认为,这种历史性的变化在短短十几年中发生,关键是靠改革。

国企还须做强做优

2011年,在世界500强企业中,我国央企有38家入围,比上一年增加了8家,展现了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

国资委研究中心主任李保民说,我们不能指望国有企业在短短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就能从体制机制、经营管理、产品研发和服务上全面赶超很多有着悠久历史的世界500强企业。我们应该站在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以这些企业为参照物,肯定已有的成绩,走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国企发展道路。

许保利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是与一个国家拥有世界级企业的数量和质量相匹配的。中国作为一个大国,要有国际影响力,必须有一批名副其实的世界级企业,这些企业是中国大国地位的基石。 因此,国资委在2010年把“做强做优中央企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作为新一阶段改革发展的目标。李保民说,这一目标具体来讲就是要打造30家至50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公司。

围绕这一目标,国企改革当前正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是引导企业突出主业,提升核心竞争力。

二是加强内部整合,提高集团管控能力,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三是推动企业建立风险管理体系,促进企业稳健发展。 四是通过推进信息化,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

五是支持企业积极稳妥开展国际化经营,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 李保民说,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做强做优国有企业,必须坚持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的方向和原则。无论是中国一流企业,还是世界一流企业,都不是哪个机构、哪个部门评比认定出来的,更不是依赖政府、依靠政策扶持出来的,而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拼搏、磨炼出来的。

改革仍在继续深化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深入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打破垄断,放宽准入,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铁路、市政、金融、能源、电信、教育、医疗等领域,营造各类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环境。

对于下一步国企改革的方向和重点,邵宁表示,未来几年,我国将继续促进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与此同时,推动具备条件的国有大型企业实现整体上市,不具备整体上市条件的国有大型企业则要加快股权多元化改革,对有必要保持国有独资的国有大型企业要加快公司制改革,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国有大型企业改革的总体方向是公众化、市场化,就是通过资本市场把现有的大型国企改造成为上市公司,使之成为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成为公众企业。”邵宁认为,这项改革能使大型国有企业实现市场化、多元化,使其完全按照市场的要求进行经营和运作。

在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的同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宇等专家认为,国有企业还须承担更多的责任,要在完善宏观调控、推进自主创新、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实际上,这正是国企近年来不断强化的工作方向。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至2010年央企累计用于扶贫、救灾、公益事业等对外公益捐赠133.7亿元。一些企业还建立了企业基金会,探索企业慈善公益事业规范化管理模式。截至目前,93家央企定点扶贫189个国家重点扶贫县,占全国定点帮扶国家重点贫困县数量的近一半。 与此同时,在上月国务院同意并转发的国家发改委《关于201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中也明确提出,要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收益分享制度,提高国有资本收益用于社会公共支出的比重。

张宇表示,这种改革的取向体现了国有经济的性质和要求,下一步,还应遵循民主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的原则,逐步建立完善人民群众民主参与和监督国有资产管理的机制,特别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对国有资产经营管理进行监督的机制,同时加强企业内部的民主管理。(《半月谈》2012年第8期,记者 高远至)

珍惜“来之不易” 稳步推进改革

该如何评价国企改革成就?国资委副主任邵宁强调,一定要历史地看待。

在1994年,我国最大的500家国有企业全年销售收入的总和还不如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一家的销售收入。甚至在2003年国务院国资委成立时,196家央企中的不少企业还在为不良资产处置发愁。而2011年公布的世界500强企业中,中央企业已有38家上榜。“十一五”的5年,中央企业资产总额、营业收入、上缴税金和税后净利润等主要经营指标均实现了翻番,年均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达到115%。

“在三年改革脱困之前,国有企业还是国家经济的包袱和社会稳定的隐患。而现在,国有企业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积极的、稳定的因素。”邵宁认为,这种历史性的变化在短短十几年中发生,关键是靠改革。

他回顾,通过三方面的改革,国有经济的布局结构、国有企业的体制机制,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其一,通过“抓大放小”,在不具备比较优势的中小企业领域,国有经济实施了大规模的主动退出,由此完全改变并优化了国有经济的布局结构;

其二,对由于经济转型或经营不善而造成的困难国有企业,疏通了破产退出的通道,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机制开始发挥作用。力度最大的1998年到2003年,约5000户困难的大中型国有企业实施了破产,涉及到职工900多万人;

其三,对正常经营的国有企业,通过成立国资委,初步建立了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解决了多年存在的国有企业多头管理、责任不落实的问题。与此同时,通过建立对经营者的激励约束机制,如业绩考核制度等,大大激发了企业内在的发展活力。

2003年国资委成立时,央企的数量是196户。国资委在2006年确定了中央企业数量减少至100户的目标。从2006年到现在,每年都有约10家规模较小的企业并入大型优势企业,目前,央企户数已减至117家。数量虽然减少,但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大大增强。 2002年到2011年,中央企业的资产总额从7.13万亿元增加到28万亿元;营业收入从3.36万亿元增加到20.2万亿元。“十一五”期间,中央企业国有股减持转入社保基金589亿元,成为社保资金的重要来源。

邵宁说,国企改革是世界性的难题,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进行到这样的深度、取得了如此大的成就,可谓来之不易。

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国有企业

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保障,在大企业层面提升国家竞争力 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今天的国有企业主要承担哪些职能、发挥哪些作用?

邵宁表示,中央企业、地方国有企业对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保障条件,二是在大企业层面提升国家竞争力。目前,这两个方面没有国有企业不行。

保障方面,具体讲包括保供电、保供气、保供油、保基础设施、保人民生活的一些基本方面。“为什么这些领域没国有企业不行呢?因为这些领域中社会效益是第一位的,有时候不赚钱,企业也得继续供给,亏损也得做,这是其他类型企业难以接受的。”他举例说,5家电力央企占我国电力市场份额的66%,在电价倒挂的时期,真正持续保量发电的主要是这些国有企业。 如果是非国有企业,不可能亏本发电。这不是谁好谁不好的问题,是企业的性质不一样。而且,中国是个大国,保供电、保供油、保供气等保障功能所要求的规模极大,只有特大型企业才能承担起来。这也正是当前央企在这类领域比较集中的一个原因。邵宁认为,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做好保障是国有企业当前以及今后很长一段时期最重要的任务。

提升国家的竞争力,同样离不开大型国企。当前的竞争是全球性的。尤其是在一些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比如军工、航天航空、石油勘探、通信等,规模经济要求很高,需要由大企业支撑,其技术创新和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当前还只能靠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企业。

“比如大飞机的研制,技术要求高、投资大、风险大,除了央企,谁还能来做?”邵宁介绍说,如三峡工程、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重点工程和神舟系列飞船的发射,中央企业都作出了重大贡献。

邵宁特别强调,中国的国家产业竞争力是由多层次构成的。我国的民营企业、广大中小企业的竞争力很强,是国家产业竞争力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改革,目前我国大型国有企业的竞争力也在提高,这也是国家产业竞争力的组成部分。这几个层次缺一不可,互不矛盾。

“不能说在竞争性行业,只要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的竞争力,不要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少了哪一方面,中国的国际竞争力都会塌一块。”他认为,现在很多人把国有和民营的发展人为地对立起来,把大企业和小企业的发展人为地对立起来,是完全没有道理的。

国企改革要稳中求进

推动具备条件的国有大型企业实现整体上市,不具备整体上市条件的国有大型企业加快股权多元化改革

邵宁认为,国企改革所取得的成就,说明了今后继续深化改革的极端必要性。那么,下一步国企改革走向何方?

邵宁介绍说,根据“十二五”规划纲要,未来几年我国将继续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健全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促进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

与此同时,推动具备条件的国有大型企业实现整体上市,不具备整体上市条件的国有大型企业则要加快股权多元化改革,对有必要保持国有独资的国有大型企业要加快公司制改革,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国有大型企业改革的总体方向是公众化、市场化,就是通过资本市场把现有的大型国企改造成为上市公司,使之成为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成为公众企业。”邵宁认为,这项改革能使大型国有企业实现市场化、多元化,使其完全按照市场的要求进行经营和运作。成为公众公司还会使这些企业中的国有资产实现资本化,进而具有良好的流动性,进退都会变得容易。如果国家需要钱,也可以通过资本市场直接变现国有资产。

目前,117家中央企业中,有43家实现了主营业务整体上市。虽然整个央企资产的60%以上在上市公司,但多数央企集团仍是国有独资。邵宁表示,国企改革要“稳中求进”,要一步一步往前走,不可能一蹴而就。现在的国企还有很多包袱,做不到一步实现股权多元化。特别是其中的存续企业,需要慢慢地消化掉,具备上市条件的向股份公司里面注,不具备上市条件的进行改制分离,最后成为一个干干净净的上市公司。

国有企业——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 自主创新“排头兵”

中央企业在国家技术创新体系中承担着重要任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我国需要突破的11个重点领域,中央企业都有涉及。16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央企业参与了15个;863计划的参与率达到29.5%。

历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及绝大部分的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均有中央企业获得。在载人航天、绕月探测、特高压电网、支线客机、4G标准、时速350公里高速动车等领域和重大工程项目中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成果。中央企业主要专利指标年均增长都在35%以上。 重大工程“顶梁柱”

三峡工程、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奥运场馆„„“十一五”时期国家的各项标志性重大工程建设中,中央企业做出杰出贡献。

进入“十二五”,中央企业继续发挥“顶梁柱”作用,承担起一项项国家重大项目。“电力天路”青藏交直流联网输电工程于去年建成,从根本上解决了西藏缺电问题。神华集团世界首套百万吨级煤直接液化示范工程成功建成并投入运行,标志着我国实施能源替代战略取得突破性进展。C919大飞机、高速铁路,其研制和建设都在稳步推进。

社会责任“主心骨”

保民生履行社会责任,中央企业主动担当。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保障市场供应、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中央企业发挥带头作用。非典突袭、冰雪灾害、汶川救援„„在国家和社会遭遇重大自然灾害和危机时,中央企业挺身而出。北京奥运、上海世博等重大活动中,中央企业承担了主要保障任务。

许多中央企业承担了援疆援藏和定点帮扶老少边穷地区的任务,帮助当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改变贫困落后面貌做出了积极贡献。

国资委要求,到2012年底,所有央企都要形成定期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制度。 走出国门“探路者”

中央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境外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资源保障能力大幅提升,在世界各地建设了一批技术居国际领先水平的大型工程项目。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设计、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建设了尼罗河上全长9800米的世界级长坝——苏丹麦洛维大坝。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运用我国技术标准,在委内瑞拉建设了时速220公里的北部平原铁路,赢得当地赞誉。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连续四年在全球最大225家国际承包商排名中,位列亚洲公司首位。中央企业在国际化经营的进程中迅速成长,在全球资源配置和国际竞争力上取得明显进步。(人民日报)

国企“舆论偏见”背后

当代国家间的竞争,在经济层面的直接表现就是企业之间的竞争。在关系国家安全与经济命脉的重要产业和关键领域保持国有经济的控制力,既是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原则的要求,也是出于国家战略的需要……

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中国的国有企业似乎正经历着“冰火两重天”。

在事业发展上,国有企业近年来一直阔步前行。在《财富》杂志公布的2011年世界企业500强中,共有59家国企榜上有名,其中中石化、中石油和国家电网更是位列前十。需要强调的是,这59家国企中,当年新增的超过10家,继续保持强劲的增长态势。

尤其是作为国企核心的中央企业,表现出更充分的市场活力与竞争力:“十一五”期间的资产总额、营业收入、上缴税金和税后净利润等主要经营指标均实现了翻番,年均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达到115%。

即使是在最困难的2008年,中央企业利润同比虽下降30.8%,但上交税金不降反升,达到10426亿元,同比增长18.6%,占当年中央财政收入的17%,成为社会事业的支撑力量。

然而与国企贡献没有同步的是,一些声音在评价国企时,往往想到的却是垄断暴利、高薪低效、腐败浪费、与民争利这样的“负面”词汇。

“尤其是自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伴随着国有企业的集体崛起,对‘国企凶猛’的批评指责之声纷至沓来、不绝于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杨斌如此表示。

在另外一些场合,国企在一些舆论中似乎成为“落后”的代名词。 在全球经济大潮中纵横捭阖、风生水起的中国国有企业为何成为社会舆论中的“弱势群体”?

“这在一定程度上既有国有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又是国有企业与公众之间日益密切关系的反映;同时,这也是国有企业与跨国公司、国内非公有制企业均是市场竞争主体而难免存在矛盾和冲突的反映。”采访中,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部部长许保利给出了这样的分析。

不可否认,今日之国企,自身仍存在一些需要深化改革的问题,但用过于苛刻的言辞来形容这些中国经济的中流砥柱不免有失公允。无论从承担公共责任还是从国有企业作为经营主体的进步来讲,国有企业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以及自身所取得的进步都有目共睹。

用中国的尺子衡量国企

虽然中国社科院已经连续多年在其发布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报告》中表示,国企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表现要远远优于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但有些声音一直不肯承认这一事实。

采访中,当记者提到这一现象时,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的一位教授感到有些无奈,“不但上榜的国企被质疑,甚至连发布报告的社科院都受到牵连。在一些人眼中,只要是给国企说好话的就一定有问题。”

这样明显的偏见近年来屡见不鲜。对此,有人认为是时常传出的有关国企的负面消息,给外界的一些人提供了口实。

“问题在于,哪个企业没有些负面新闻呢,为什么总是国企在挨骂?”该教授反问,“退一步说,如果这些言论真是出于完善国企发展而提出的善意批判和建议,当然也很欢迎。可现在一些人一提到国企,只有诋毁甚至是谩骂,缺乏全面客观理性的分析和思考,乃至连国企的正面消息都不肯承认。”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采访中,许保利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国有企业既有市场经济中企业所具有的一般属性,又有不同于其他一般企业的特殊属性,比如承担的公益责任等。”他感慨道,这使得国企很容易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就如同公众和媒体对于明星具有强烈的关注欲望、更高的要求和道德期望一样,国企这样的‘经济明星’同样容易受到社会严格甚至苛刻的审视。”许保利认为,因此发生在国企身上的很多舆论热点,尤其是负面消息,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久而久之会让不少人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

不过杨斌并不认为答案如此简单。

“一些将西方经济理论视为绝对真理的人在这一过程中所起到的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样不可低估。”他向记者谈到,“有的人往往将国企视为市场经济中的‘异类’,偏颇地认为,国有企业是计划经济的残留物,只有彻底‘消灭’国企才能建立真正的市场经济。在有的人眼里,国企发展究竟是好是坏并不重要,只要存在就是一个错误。”

杨斌认为西方的某些理论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而只能在特定的条件下适用。同时,应该注意西方国家和某些国际组织在全球推行这些经济理论和经济模式背后的用心。 国企成为跨国公司强劲对手

在今年的瑞士达沃斯论坛上,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公开谈到,“中国的国家资本主义及其补贴和扭曲对中国的贸易伙伴们非常有害。”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此前也在纽约表示,美国希望全球商务领域能够实现“竞争中立”。对此,美国副国务卿霍麦茨直言不讳地指出,“竞争中立”原则主要针对中国,“因为中国国有企业近年来凭借政府支持,实力大增,在国际经济竞争中对美国企业构成巨大挑战”。

中国的国有企业或许是真的让美国人感到“芒刺在背”,要不然美国的政府高官们不会如此密集地讨论这一话题。

“种种迹象表明,美国对中国国有企业的发展显露出了更多的担忧和不满,遏制中国国有企业发展的意图已相当明显,并且已经开始行动。”采访中,上述中国人民大学的教授谈到。

“这并非什么新鲜现象,只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感受到的压力更大,促使他们要在这一方面下更大的力气。”杨斌谈到,多年来,欧美等国的跨国公司,一直力图使发展中国家成为其商品的销售市场、原料和劳动力的供应来源,使发展中国家的生存服务于甚至服从于发达国家特别是跨国公司的需求。

然而在中国,他们的这一愿望很可能会落空,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中国国有企业实力的提升,为中国经济打造了一道抵御外部大的冲击的防波堤。 “许多国有企业不仅跻身世界500强,还通过商品贸易、对外投资、资源收购等方式,开始在境外市场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美欧等跨国公司的强劲对手,打乱了跨国公司的发展布局和扩张步伐,对其利益最大化构成了直接挑战。”在杨斌看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壮大,作为中国经济中流砥柱的国有企业变成外部集中攻击的对象“只是时间问题”。

他分析,在这些攻击手段当中,除了利用国际组织规则、双边和多边机制以及国内法等制度手段来加以制约之外,深谙舆论战之要的欧美发达国家自然不会忘记通过各种手段来诋毁以至污化中国的国有企业。

“确实存在一种现象,就是一些西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开始通过跨国媒介,借各种个案负面事件渲染、突出我国国有企业的阴暗面或弊端,以从‘软实力’上削弱后者的竞争力,破坏其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采访中,一位国企高管向记者表示。

“此类言论往往精心策划、精选时机,因而极易误导人们对国有企业的看法。”中国人民大学的上述教授也持有类似观点。

在今年2月3日《华尔街日报》中文网刊登的一篇题为《美国对中国公司发动攻势》的文章中,作者颇有心得地表示,“美国贸易官员们对美中商业冲突的核心环节——受到大量保护和补贴的中国国有企业,发起了协同攻击。” 虽然经济层面的解析已经充分,可杨斌认为,背后的真实目的可能还不止于此。

有专家认为,当前国际上出现了一股“倒中国国有企业”的思潮,实质上是以经济理由为借口鼓吹彻底消灭国有企业,以实现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目的。

坚持做大做强不动摇

“重大问题绝不能含糊,国企一定要坚持做大做强。”采访中,杨斌一再说,“不是‘要不要保留’的问题,而是‘必须保留,如何搞好’的问题。”他谈到,当代国家间的竞争,在经济层面的直接表现就是企业之间的竞争。因此,在关系国家安全与经济命脉的重要产业和关键领域保持国有经济的控制力,既是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原则的要求,也是出于国家战略的需要。

“特别是其中的大型骨干国有企业,是维护国家经济、科技、国防安全的基础,是国家财政收入和民生建设的支撑,是以自主创新支撑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经济基础。”他说。

对于做大做强国企的重要意义,国情专家、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曾有一段论述: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必然发展国有企业,作为后发国家,依靠私营企业很难赶上发达国家。在南北竞争的背景下,在西方国家独占、主导、垄断的前提下,你只能培养自己的500强航母,而不是摧毁它。 胡鞍钢说,国有企业可能因为老体制生锈了,可以给它除除锈,改革机制,卸掉包袱,让它向新型企业转变,但绝对不能把它变成私营企业。俄罗斯当年全部私有化,导致列宁称之为“国家脊梁”的国有企业都没有了。中国则是“抓大放小”,保证了国家安全的完整性。我们的目的就是要把国家脊梁真正培养起来。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金碚的观点同样很明确。他认为,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国有企业仍将在中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的关键性地位。

而且,既然中国需要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具有特殊的优越性,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其他类型的企业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那么国有企业就一定要办成真正名副其实的国有企业。他相信,这些国有企业将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最积极的力量之一,并且,能够有效发挥宏观经济控制力的作用。

此外,他还特别强调,鉴于我国历史和现实的因素,国有企业在我国将占有比一般市场经济国家更高的比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发展、做强做大,是现代国有企业发展的方向。改革的重点是国有企业向跨国公司看齐,把国有企业培养成能够在世界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的、有控制力的、有影响力的跨国公司。”杨斌最后表示。(瞭望,记者 尚前名,实习生 牟婉君) 国企的价值

翻开中国近代史,那是一段屈辱和饱经沧桑的岁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没有自己的近代工业。新中国成立后,首要大事就是建立一个独立完整、门类齐全的近、现代工业体系:第一辆汽车、每一架喷气式战斗机、第一艘万吨油轮、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人造卫星„„缔造这一项项伟大壮举的,是中国的国有企业。

从登上历史舞台起,国有企业就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主体和主导力量。新中国的前30年,本着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精神,国有企业几乎由零起步,使中国工业化从一张白纸一跃成为世界第六大工业强国;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又承担了巨大的改革成本,几度陷入困境„„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国有企业的担当与付出,就没有新中国60多年的成就与辉煌。

国企难,改革亦难。曾几何时,国企改革脱困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主题词,1998年全国国有企业一年总利润只有200多亿元;仅仅10年后,如今中央企业月利润即可实现近千亿元。截至2010年,全国国有企业资产总额已达到100多万亿元。

2008年,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动荡的大背景下,“只要国有企业不倒,中国经济就不会倒”,中国经济实现了一枝独秀,与国有企业着重提高发展质量与效益密不可分。 在高铁领域,中国人用5年走完发达国家40年的路,创造了运营时速486.1公里的新纪录;在航天领域,以国企为主体的中国企业铺就了38万公里的漫漫奔月路;在电力领域,中国人用5年时间研制出特高压输电核心技术,建成世界首个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国有企业是书写“中国创造”当之无愧的主力军。

没有“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铁人精神,就没有令世人惊叹的中国速度;没有“风暴强意志更强,海拔高追求更高”的精神海拔,就不可能在青藏高原建成人间天路。国有企业的优良传统已成为当今中国最可宝贵的时代精神。

一支支常年奋战在高寒恶劣环境下的建设者队伍,不计条件,不讲困难,书写着挑战人类极限的奇迹;一个个肩负着争创世界一流时代重任的光荣群体,矢志不渝,勇于创新,为实现国家走向繁荣富强的梦想顽强拼搏;一群群危难之处敢于担当的共产党人,可以置生命安危于不顾,只要国家和人民需要,就挺身向前他们属于国有企业,是共和国之脊梁,他们以忠诚铸魂,以责任立世。

国有企业是维护国家利益与经济自主权的先锋。当前的竞争,是全球性的竞争;国家之间的较量,实际上是国之企业间的较量。相比之下,我国企业的数量与质量与我国经济地位还不相称,在全球的市场份额和话语权还很小。

但正是由于国有企业的存在,使得我国在关系国家安全和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拥有经济主权。2011年,我国有61家公司进入世界500强,其中绝大多数是国有企业。中国跃升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有企业可谓居功至伟。

眼下,国企在发展与改革中凸显出来一些问题与现象,在一些时候、一些问题上,有些人对国企发展现状不甚了解,甚至产生误解。同时,社会上出现对国有企业发展提出非议的论调。这种倾向与国有企业为法律所赋予的地位以及在现实中的作用都是不相符的。

国有企业在效率、垄断、腐败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需要依靠制度创新与管理提升加之纠正。但包括国有经济在内的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我国宪法第六条规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第七条规定,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名副其实的主导和支柱。

国企的力量显示着中国的力量,国企的力量更是关系到我们每个中国人的民生基础。否定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必然会加剧劳资对立和财富分配的两极分化,催生私人资本,破坏社会稳定,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基。这一点上,不能有丝毫的含糊和犹豫。

以史为鉴可以知未来。20世纪90年代初,东欧一些国家实行大规模私有化政策,其结果是制造出庞大的失业队伍和恶性通货膨胀,公有财产被瓜分后不但没有使绝大多数民众成为“所有者”,却使少数人一夜之间成了“亿万富翁”。 国有企业的利益与大众利益、国家利益是一致的。在公益性、自然垄断性、部分资源性、关系国家安全、民间资本无力投入的高资本与高技术密集、外企可能垄断同时民营企业薄弱的行业,国有企业承担着诸多其他性质的企业所不愿、不能、不应承担的角色,国有企业的价值不可替代。

毫无疑问,在发展的进程中,中国企业的改革还远远没有完成。改革任重道远,只有不断地深化改革,中国的国有企业才能创造更多辉煌。(光明日报,文 温源)

国有企业职代会改革

关于国有企业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的思考

促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的建议

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促进医院改革发展

深化课程改革促进均衡发展

改革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发展

用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用社改革和发展目标

论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

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优秀)

国有企业:用改革促进发展
《国有企业:用改革促进发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