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总复习材料

发布时间:2020-03-03 23:12:3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总复习材料

第六单元

21.《论语》六则

一、文学常识

1.《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论语》是语录体散文集,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南宋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2.孔子(前551-前479),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主张“仁”、“爱”。

二、理解默写

1.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会见来自台湾的国民党主席连战时,引用了《六则》中孔子的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达了他见到远道而来的朋友的喜悦心情。

2.当另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认为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六则》中,孔子论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两个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六则》中论述终身学生的效果的句子是:“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5.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六则》“三人行,心有我师焉”来表示。

7.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而借鉴的意思(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我们常引用《六则》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成语

1.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2.随意所欲:随着自己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

3.不亦乐乎:原意为“不也是很快乐吗?”, 现常用来表示达到过甚的程度 4.择善而从:挑选好的,并加依从。指挑好的学,按好的做。

1

5.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同行,应该不耻下问,其肯定有作我老师的。指要虚心向别人学习。

6、三十而立:指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

7、四十不惑:指一个人到了四十岁,经历了许多,已经有自己的判断力了。

四、字形字音

不人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ɡ)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说(yuâ)乎 知之者不如好(hào)之者 不逾矩(jǔ)

五、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高兴 2.学而不思则罔:“罔”通“惘”,迷惑不解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六、古今异义:

1.可以为师 古:可以凭借(这一点) 今:能够 ..

七、一词多义

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温故而知新(理解) .而:学而不厌 学而不思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 ....温故而知新 学而时习之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表顺承) ....

八、词性活用

1.温故而知新(新:新知识,新领悟,形容词作名词) 2.学而时习之(时:按时,名词作状语)

九、句式归纳

1.温故而新知,可以为师矣。

省略句,省略宾语,可以(之)为师矣。

译:温习学过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做老师了。 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

固定句式,不亦„„乎?古代委婉反问的句式。

译: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与我探讨学问),不也很快乐吗?

十、重点问题

1.归纳文中有关谈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谈思想修养的例句? 关三则主要涉及学习方法,后三则主要涉及学习态度。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各从不同的侧面表明学习的正确方法。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三人行,心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各从不同的侧面表明学习的正确态度。

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三人行,必有我师可用于思想修养。 2.下面这句话与文中哪句话意思接近?请写出来,并谈谈你从中受到的启示。 不患不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人不知而不愠。启示做人应该宽容。

22.《世说新语》二则

一、《世说新语》与刘义庆

1.《世说新语》古代笔记小说集,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主要记述了东汉末年到晋代之间士大夫清高放诞的言谈逸事,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层人物的精神状态和生活情况。鲁迅称之为“一部名士的教科书”。本书故事以短小精悍为主。写法上直叙其事,是六朝志人小说代表作。 2.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人。

二、字形字音

歆(xīn) 辄(zhã) 尊君在不(fǒu)

三、重点实词 日中(正午) ..下车引之(牵引,拉) . 3

相委而去(相,偏指友人) .

四、通假字

1.

尊君在不?“不”通“否” .2.

宁可以急相弃邪?“邪”通“耶”,相当于“吗”,表示疑问 .

五、古今异义

1.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所以 古:„„的原因 今:因果关系连词) 2.

与人期行。(期 古:约定 今:日期) 3.

相委而去。(委 古:丢下,抛弃 今:委托) 4.

元方入门不顾。(顾 古:回头看 今:照顾) 5.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 古:离开 今:到)

六、一词多义

时:元方时年七岁(当时)

学而时习之(时常,常常) 以: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根据) 宁可以急相弃邪(因为) 可以为师(凭借这一点) 可:何为不可(肯,同意)

宁可以急相弃耶(能,可以)

七、词性活用

歆辄难之(难:形容词作动词,对„„感到为难) .

八、翻译句子

1.

幸尚宽,何为不可? 译:(船里)恰好很宽松,为什么不同意? 2.

宁可以急相弃邪?译:难道能因为情况紧急就抛弃他吗?

九、重点问题

1.《二则》中《期行》与《乘船》虽然都谈到了“诚信”的问题,但侧重点却有所不同,试说明。

4

《期行》侧重于要守信明礼,《乘船》侧重于要对自己说的话负责,不能轻诺寡信。 2.《乘船》中华歆和王朗的做法有何不同?你如何评价他们的优劣?

做法:华歆的做法是犹豫不决,不愿接受他人的请求;王朗则很轻易接受了他人的请求。后来作乱的人追来,华歆却能急人所难,始终如一;王朗则轻诺寡信,只为自己。 评价:华歆的品行优于王朗。尽管开始他对别人的要求感到为难而犹豫不决,但这是他处事谨慎的表现。而一旦答应了别人,他就一诺千金,不因情势危急而弃人不顾,他是一个重诺重信的人。而王朗尽管开始有救人帮人之心,但一旦自身难保,便只顾自己,不顾别人,他是一个对自己说的话不负责任、轻诺寡信的人。

3.《期行》中,“友人惭,下车引之”,而“元方入门不顾”,怎样理解元方的行为?你认为文中元方是个怎样的孩子?

对:父亲的朋友不守信用,还出言不逊,“无信”“无礼”在先,我们不能对七岁的小孩子求全责备。

不对:父亲的朋友“下车此之”已经是悔过了,应该原谅他,而元方仍“入门不顾”,显得不礼貌。 (言之成理即可)

聪明伶俐,明白事理,能言善辩,落落大方,但有些傲慢 4.请写出两句关于“诚信”的名言警句 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子 民无信不立。 ——孔子 5.划分层次(见书本)

24. 木兰诗

一、文学常识

1.《木兰诗》又叫《木兰辞》,这是南北朝时北方民歌中的一首叙事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乐府双壁”。

2.乐府:古代一种诗体。原是古代朝廷中管理音乐的机构,负责采集民间的诗歌,后来把乐府采集的诗歌也叫做乐府。

5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机杼(zhù) 可汗(kâ hán ) 鞍鞯(jiān) 辔头(pâi) 燕山(yān) ......戎机(rónɡ) 朔气(shuò) 金柝(tuò) 著我旧时裳(zhuó) 阿姊(zǐ) .....

三、理解默写

1.南北朝乐府北方民歌《木兰诗》中木兰从军的原因是: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2.面对可汗大点兵,木兰作出的决定是: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3.木兰出征前紧张准备的句子是: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4.木兰奔赴前线思念亲人的句子是: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5.《木兰诗》中的“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这两句诗,通过环境描写,渲染出十年军旅生活悲壮、严酷的气氛,烘托出木兰勇敢、坚强的性格。 6.写木兰奔赴战场的矫健雄姿的诗句: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7.描写木兰军营中苦寒生活的句子: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8.概括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诗句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9.有诗云:“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木兰诗》中有相似的两句诗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0.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是: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11.从“归来见天子”一段里你揣摩一下木兰希望过什么样的生活?

“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12.《木兰诗》中概括木兰十年征战生活的句子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3.成语“扑朔迷离”出自《木兰诗》,其原话是: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四、成语

“扑朔迷离”(出自《木兰诗》):比喻事情错综复杂,难于辨别。

6

五、通假字

1.对镜帖花黄:“帖”通“贴”,贴上,粘贴。 2.出门看火伴:“火”通“伙”,伙伴。 3.著我旧时裳:“著”通“着”,穿。

六、古今异义

1.卷卷有爷名。爷:古义:指父亲 今义:指爷爷,即父亲的父亲。 2.双兔傍地走。走:古义:跑 今义:行走

3.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古义:只,副词 今义:转折连词 4.出郭相扶将。郭:古义:外城 今义:姓氏 5.赏赐百千强。强:古义:有余 今义:强壮,强大

七、一词多义

市 东市买鞍马。(集市,市场) . 愿为市鞍马。(名词作动词,买。我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帖 对镜帖花黄。(“帖”通“贴”,贴上,粘贴) . 昨夜见军帖。(名词,文告) .户 木兰当户织(门) . 当户理红妆(窗) .

八、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1.愿为市鞍马。

省略句。愿为(此)市鞍马。“此”指代父从军这件事。 译: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2.问女何所思?

倒装句。“何所思”是“思所何”的倒装。宾语前置。 译:问一声闺女想的是什么?

九、指出一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十、重点问题

7

1、全诗按照时间顺序可分为五部分,各用四个字简单概括内容。 第一部分(1-2段)替父从军。 第二部分(第3段)征途思亲。 第三部分(第4段)十年征战。 第四部分(第5段)获胜辞官。 第五部分(第6段)归家团聚。 结尾附文

2.这首诗是如何安排详略的?

这首诗在叙事上有详有略,对木兰从军缘由、恋别、辞官和还家写得比较详细,淋漓尽致地写出了木兰深明大义,不慕名利,爱国也爱亲人的品质,与“木兰是女郎”的形象相吻合,突出本诗的中心。

3.将下列句子填空完整,品味叠词的表达效果。 ①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②(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③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④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品味:这些叠词使诗句具有节奏美,还加强了声音的质感,体现了民歌质朴的风格。 4.归纳诗歌主题:

通过记叙木兰代父从军,荣归故里的故事,塑造木兰这一爱国爱家的巾帼英雄形象,赞颂了木兰勤劳善良、深明大义、勇敢机智、纯朴孝顺、坚忍不拔和不贪图利禄的精神。

25.《诗五首》

一、文学常识

1.贺知章:唐代诗人,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性情放诞,善长诗歌,擅长草隶,“吴中四士”之一。代表作《咏柳》《采莲曲》

2.

李商隐:唐代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代表作有《登乐游原》等。 8

有《李义山诗集》。与杜牧并“小李杜”。

3.郑谷:唐代诗人,字守愚。其诗多写景咏物之作,诗作有《云台集》

4.

王勃:唐代诗人。字子安。著作《王子安集》。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诗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5.刘禹锡:唐代著名诗人,字梦得。诗集有《刘宾客集》。

二、理解填空

1.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写送别的地点和友人要去的地方的诗句是: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劝慰友人不要哀伤,表达出诗人豁达、爽朗的胸怀的诗句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本诗中把对朋友的真挚感情升华为哲理,写出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就是在天涯海角也还是近邻一样亲近,说明知心朋友声息相通的两句诗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毕业了,你和你的好友将天各一方,彼此也许有些伤感,但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是对彼此最好的劝慰。虽然现代社会通讯便捷、快速,但分别时,不妨还是用苏轼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作为对彼此的衷心祝福吧。

4.唐朝陆龟蒙《别离》诗中有“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的诗句。由此可联想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两句诗是: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5.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本诗中,表达了诗人豁达的胸怀和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或:喻含新事物不断涌现的理趣)的诗句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6.《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引用典故表现诗人复杂心情的诗句是: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回顾贬谪生活,表达不满愤懑的诗句是: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7.《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与“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蕴涵哲理一致的诗句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8.《夜雨寄北》借景物描写表达诗人愁苦之情的诗句是巴山夜雨涨秋池。表达诗人奇特的想象美好的憧憬的诗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9

9.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超越时空,想象日后重逢时的情景的诗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0.《回乡偶书》中写诗人离乡之久,回乡之晚的诗句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三、主题

1.《回乡偶书》:通过对诗人初来乍到故乡之时的情景描写,表达作者老来还乡,感到物是人非,无所适从的思想感情。

2.《夜雨寄北》: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表达了游子羁旅巴山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 3.《淮上与友人别》:通过对诗人与友人握别于淮上渡口情景的叙述和描写,表现了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

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通过对别离赴任友人的宽慰和劝勉,表达了对友情的豁达态度。 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但并不甘心沉寂,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进取精神。

26、卖油翁

1、欧阳修,宋代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重点字词:(1)、徐以杓酌油沥之

“杓”通“勺”

(2)、以:①因为:以此自矜②凭:以我酌油知之③用:以钱覆其口/以杓酌油沥之。

(3)、自矜:自夸。

释:放下。

睨:斜着眼睛看。

,但:只是。

颔:点头。 之:补足音节,不译。

忿然:恼怒的样子。

乃:于是,就。

置:放。

遣:打发。

3、翻译:(1)无他,但手熟尔。(没有什么别的,只是手法熟练而已。) (2)尔安敢轻吾射?(你怎么敢轻视我的射技呢) (3)以我酌油知之。(凭我倒油懂得了这个道理)

(4)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用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勺子舀油往葫芦里倒

10

4、本文告诉人们一个道理:熟能生巧,即使有什么长处也没骄傲自满的必要。

5、课文分析:第一段写陈尧咨因“善射”而“自矜”,而卖油翁对此不屑一顾:“睨之”“但微颔之”,为下文两人的碰撞埋下伏笔。本段主要以动作描写为主。第二段主要是对话描写,对过对话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陈尧咨“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尔安敢轻吾射”,言语之中不乏轻蔑和质问之意。卖油翁答道:“无他,惟手熟尔。”流露出藐视之意,并亲自酌油,用事实说明了这个道理。

6、文中塑造了陈尧咨和卖油翁两个人物,你认为哪一个才是主要人物?为什么

27、三峡

1、作者是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选自《水经注》。三峡指: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2、重点字词:(1)、通假字:略无阙处

“阙”通“缺”,缺口 (2)、一词多义:绝:①断:沿溯阻绝

②极高的:绝yan多生怪柏

③断绝,消失:哀转久绝

(3)、其它重点词:自:在。

略无:一点没有,完全没有。

襄:上。

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或:有时。

飞漱:这里是“冲荡”的意思。

清荣峻茂:江水清澈,两岸山峰高峻,山下草木茂盛。

良:确实,实在。

属引:连续不断(属:连续;引:延长)。

3、翻译: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译:如果不是(晴朗的)正午或半夜,是不能见到日月的。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译:即使是骑着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么迅疾。

(3)、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译:白色的急流清波回旋,绿色的水潭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

4、原文填空:

(1)、本文先写山势,突出其“连绵”(“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和“高耸”(“重岩叠嶂,隐天蔽日”)的特点。继写水势,“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写水之盛;“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写水之速。不仅如此,还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来烘托,更加写出水之盛与水之速。这样的描写我们会联系到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不

11

朽诗篇。

(2)、写春冬之景的句子,秋季景色的句子,写猿声的句子。 5、欣赏:

(1)、引用渔歌的作用:反衬出三峡深秋的清幽寂静,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季肃杀凄凉的气氛。

(2)、本文语言精致洗炼,用语俏丽贴切,选一点分析。(如:描写三峡深秋清幽静寂,说明人们的感伤程度;描写三峡春冬之时,因急流险滩,雪浪飞溅,故以“素”字修饰“湍”,因潭水澄碧,深沉宁静,故以“绿”字修饰“潭”字;“飞漱其间”的“飞”字形象写出了瀑布从天而降,落下深谷的气势,“或王命„„不以疾也”从想象角度侧面虚写三峡水流汹涌湍急的特点。) 6、文章第一段写山,第二段写水,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写山的特点,为写水设置了条件或为下文作铺垫,山高水的落差大,水速自然急速。)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诗词复习

一、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

1、《杂诗》以 白描 的手写来,于平淡无奇中简洁而形象地抒发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2、这首诗开篇连用两个“故乡”有什么作用?“应知”有什么妙用?

答:看似重复,实则形神毕现地表达了离家游子的欣喜之情。“应知”一词近乎口语,又略带主观臆测,却生动地表现出“我”急于了解故乡风物人情的殷切乡思。

3、所谓“故乡事”包括宗族家眷、邻里乡情、风物民俗等等,应该很多很多,可诗中只问:“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为什么“我”唯独眷恋着“绮窗前”的寒梅呢?

答:人的思乡之情怀,往往是和那些跟自己关系密切的事物相联系的。可以这样设想,绮窗前的寒梅与“我”在家乡时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使“我”想起家人朝夕相处的亲情,想起友人围炉夜话时的温馨„„这里的寒梅已不再是纯粹

12

的客观事物了,它已被诗化、典型化了,成为一个意象。诗人正是通过“寒梅”这个意象,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了。

4、这首诗的语言特点是:语言质朴、平淡,却又意味无穷。

二、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夜雨寄北》中“巴山夜雨涨秋池”,说明自己身处的环境,透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何当”这个表示愿望的词,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是由当前的苦况所激发的对未来的欢乐的憧憬。这首诗中“期”字两见,“巴山夜雨”重复,正好构成了音调与章法上的音调与章法上的回环往复之妙,恰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上的回环往复之妙。

1.这首诗选自《李义山诗集》。作者李商隐 ,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 唐代诗人。 这首诗是(体裁)七言绝句。

2、“巴山夜雨涨秋池”说明了自己身处的环境,不仅遥远,而且惨淡,透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

3、赏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①描绘:我什么时候才能在西窗之下同你一道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②写法:这两句是虚写,想象回家后与亲友团聚时的情景。 ③抒情:抒发游子羁旅巴山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

三、淮上与友人别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1、“杨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这一联,先交代握别的时间和地点,次写彼此分别,愁上心头的况味。“愁杀”二字,将友人间依依惜别的思绪写到极致。这里虽只写“渡江人”,然而彼此羁旅漂泊 ,南北乖离,君愁我亦愁的内心波动, 跃然纸端,这 一联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结合。

2、“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这一联即景生情,“风笛”“离亭”都具有特殊的意蕴,烘托了离人的特殊的心境,颇具典型意义。

四、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3 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属“工对”中的地名对,写得十分壮阔,十分工整。

2、颔联写离情别意,重在写出相同之处,即同为宦游人。

3、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只要是相知如己,即使天涯海角,也像邻居那样近在咫尺,意思是亲密无间。这是惜别之意,也是宽慰的话,道出彼此情意之深,为下句作了铺垫。

4、尾联以“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互勉。王勃这道送别诗,一洗酸楚的情调,意境开阔,音调爽朗,独标高格。

五、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是一首酬答诗,是诗人刘禹锡回赠给诗人 白居易(字乐天)的。

2、“情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这两句通过用典(哪两个典故,分别有什么作用?),表现了诗人颇具复杂的心情。阔别已久,今朝归来,人事全非,抒发了无限怅惘的心情。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自喻,固然不无惆怅,却也颇为豁达。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逢春。诗人用这样异常达观的态度来应对世变,劝诫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遭遇而感到寂寞、蹉跎、忧伤。这一联,突然振起,一变忧伤低沉的情调,尾联便乘势而下,表现了诗人振作的精神。含义:新事物终将代替旧事物。

4、“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情酒长精神”。刘禹锡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振作精神,投向生活,表现了诗人坚韧不拔的意志。这首诗写得起伏跌宕,沉郁中 见豪放,是酬答诗中的优秀之作。

25课各诗主旨

1、《杂诗》表面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2、《夜雨寄北》表达了游子羁旅巴山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

14

3、《淮上与友人别》表达了作者和友人依依惜别之情。

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通过对别离赴任友人的宽慰和劝勉,表达了对友情的豁达态度。

5、《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进取精神。

六、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诗中“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首句写景兼写时令。写景则专取杨花,寓意为“漂泊无定”;而子规鸣叫,是用其“不如归去”的谐音。这种写法,既合事理,双能表现出李白当时的心情:对王昌龄被贬谪一事的悲哀和同情。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运用拟人手法,通过想象,将明月人格化,托月寄情,使明月成为诗人的化身,形影相随地送老朋友于贬谪之地,表达了对友人的同情、关切、思念之情。

七、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登飞来峰》中“飞来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据传说,这座山是从天上飞来的,自然就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山的高耸自不必说,塔建在山上更显其高,故云“千寻”。这里极写登临之处的高耸,为下句伏笔 。不仅山高,而且时值破晓,雄鸡高唱,红日喷薄,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又为下句蓄势。这两句表面上看是写景,实际上是为下面的抒情作铺垫。

2、“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浮云”常被用来比喻谗佞小人或其他的消极事物。这首诗,前两句侧重写景,后两句侧重抒情;前者为后者铺垫,后者为前进升华。

八、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通过写游破山寺后禅院的观感,抒发了寄情山水

15

的隐逸情怀。整首诗以“静”字贯之。

2、“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清晨时分,万物尚未醒来,诗人已登山入寺 。旭日东升,照耀着高山上的树林。首联既点题,又突出一个“静”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曲径”已暗含“静”意,通往的又是幽深的后院,禅房则坐落在花从树林的深处。这是何等幽深静谧的环境!诗人惊叹、陶醉、艳羡之情跃然纸上。

3、“山光悦鸟性,潭景空人心”。青山映着朝阳的光彩,使鸟儿欢跃不已、放声歌唱。诗人以动写静,以鸟儿衬托山谷的幽静,正所谓“鸟鸣山更幽”。这里表面写鸟写山,实则写人。诗人赋予鸟儿的情感,借助鸟儿抒写自己的内心感受。幽谷清潭令人摈弃了尘世的喧嚣和一切世俗杂念,超然物外,心中唯有清净空灵。此联承接上联,又递进一步;幽静的环境净化了人心,物我合一,连心底也“静”了。

4、“万籁此都寂,但余钟馨音”全诗至此,这“静”也达到了绝顶境界;山静、林静、潭静、寺静,万物静、人心静,简直是无物无我。

5、简析全诗如何体现“静”字?

答、清晨时分万物尚睡,诗人已登山入寺,突出“静”;“曲径”已暗含“静”,“禅房”深藏花木从中,环境幽深静谧;“山光悦鸟性,潭景空人心”以动衬静,映衬出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

九、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望岳》全诗无一“望”字,却处处写望见的泰山的景物:由远而近,由大而小,由望岳而想象到将来登岳的情景。

2、“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首句设问,总(望)括泰山的全貌,而突出其雄伟高大的山势。

3、“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描写)大自然把神奇秀丽都聚集到泰山,山南山北明暗不同。写近望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此句运用拟人手法,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有义,表现出近望泰山的神奇秀丽,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气势。

16

4、“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描写)山中升起层层云气,看后使人心胸开阔激荡。这是由远观而近看,诗人仍然在望,表现了诗人对大好河山的无限眷恋和热爱的感情。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愿望。写出泰山雄伟高俊的特点,充分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十、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观沧海》这是曹操《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作于建安十二年(207)写曹操北征乌桓时的体验和复杂的心态。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日月的运行,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仿佛大海孕育了宇宙天地,缔造了世间万物,用夸张、互文的修辞手法和奇特的想象,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生发出作者气吞山河,囊括宇宙的豪迈气概。

30课各诗主旨

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和关切。

2、《登飞来峰》作者登塔远望,表现了他高瞻远瞩,不畏困难的心情。

3、《题破山寺后禅院》通过写游寺后禅院的观感,抒发了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4、《望岳》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5、《观沧海》通过写大海之景象,表现了作者气吞山河、囊括宇宙伟大的气概。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总复习材料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期末试卷

七年级上册英语总复习材料

七年级上册语文.生物总复习

七年级上册 历史总复习(推荐)

七年级历史上册总复习试卷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古诗文精练(期末复习专用)

七年级上册《风筝》学案语文版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月考试题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翻译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总复习材料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总复习材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