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新疆人力资源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20-03-02 08:11:0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调研报告

新疆人力资源开发与社会稳定①

——基于新疆调研分析

李 萌 娄 伟②

当今世界经济竞争的焦点是对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和经济技术水平的竞争。技术和具有现代化管理理念的人必将成为经济发展的原驱动力。或者说,当今国际竞争的胜利属于人力资源开发的成功者。市场竞争已从对货币投资的竞争转向对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的竞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作为祖国西部边陲的少数民族地区,重视并大力进行人力资源开发,不仅对其实现经济发展,跻身发达省区的行列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且有利于促进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建设与社会和谐共进。

有鉴于此,2007年9月1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人事教育局博士后管理办公室带领四位博士后研究人员,赴新疆进行了为期半个多月的实地调研,通过与新疆自治区、市各相关部门的深入访谈和居民的抽样调查,调研组取得了大量的第一手翔实数据。结合这些数据的系统分析,我们将在准确地把握新疆人力资源现状的基础上,剖析新疆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与成因,从而为新疆突破发展的“人才瓶颈”提供切实可行的对策方略。

一、人力资源开发与社会稳定的关系分析

(一) 社会稳定: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前提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持续稳定的发展,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79元增加到2006年的7543元,中国已经从一个贫困的国度进人了世界中下收入国家的行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取代了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并日益显示出蓬勃的活力;城市化进程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城市化程度从1978年的17.92%上升到2001年的37.66%;人民的生活水平更是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全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底余额从1978年的210.6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73762.4亿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33.6元增加到2006年的2366.4元,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人从1978年的343.4元增加到2006年的6859.6元;文化教育事业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平均每万人口的大学生人数从8.9人增加到2006年的56.3人,文盲率则从1982年的22.81%降至2000年的6.72% 。现在,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已经形成了一个普遍共识,即国家的强盛离不开改革开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离不开现代化建设。显然,国家的命运、我们每一个人的命运都已经同改革和发展能否得以顺利推进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然而,改革和发展需要有一个也必须有一个好的社会环境。中国近现代历史和当代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实践已经反复地证明,没有社会稳定,就不可能出现现代化建设的大好局面。改革和发展顺利进行的一个基本的前提条件就是保持社会的稳定。社会稳定是我们一切事业的必要保证,是改革和发展进程得以顺利推进的基本前提条件。尤其是中国偏远的新疆地区,其社会稳定对我国的民族团结和社会协调统一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从宏观上看,当前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因素主要表现在:

第一,就业的压力。中国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数量巨大。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已形成和将要继续形成庞大的剩余劳动力队伍。按照世界平均的农业生产率大致计算,我国的种植业最多需要4000万到5000万人,所以大量的农村人口必然会卷入非农化的过程。现在全国有超过8000万的民工,而且在未来5到10年左右的时间内,每年需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出1500万到200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10年内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出的总规模需要达到1.5亿人。 而在非农业生产领域,随着产业升级换代过程的展开,也出现为数众多的失业者和下岗人员。再加上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过程的推进,在企事业单位大多数部门中,许多人员也被精简下来。凡此种种,造成了中国社会不可避免而且日益加重的失业人口压力。就业的压力,不仅直接影响到劳动者的经济收入,还会影响到劳动者是否能够融人到正常的社会生活。这一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将会直接影响劳动者对于社会的基本态度和具体行为,进而影响社会的稳定。

第二,贫困问题。虽然这些年来中国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反贫困措施,绝对贫困人口的总量在迅速减少,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农村仍有3000万左右的绝对贫困人口和6000万的低收人人口,而且,大多数农民负担过重,收入增长缓慢。另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城市的贫困人口在迅速增加,现在已经超过3000万人。更为严重的是,中国贫困问题尤其是城镇贫困问题的严重程度尚未达到最高值,中国的贫困问题尚未达到“充分化”的状态。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改革的逐步深人,中国的贫困群体在不少方面可能会面临更大、更多的压力。贫困人口对于社会难以有一个积极认同的态度。大量贫困人口的存在对于社会稳定是十分不利的。

第三,贫富差距明显拉大。这主要表现在:其一,基尼系数迅速增大,现在已经突破了0.4。在短短的20年时间里,中国已经从一个平均主义盛行的国家,转变为贫富分化现象比较明显的国家,这么快的变化令人忧虑。其二,城乡收人差距迅速扩大,中国的城乡差距在世界上几乎是最高的。从近几年的具体数据看,199

8、199

9、2000年这三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收人分别是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2.82倍、2.66倍和2.80倍。 这是一般的统计状况。如果再进一步具体化,情况要严重得多。根据国家统计局专家的分析,如果扣除农民用于生产的费用,再把城镇居民享受的一些福利也考虑进来,那么差距就更大,城乡差距将进一步拉大到6:l,比照国际一般情况,当经济发展水平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800—l000美元阶段,城镇居民的人均收人大体上应当是农村居民人均收人的1.7倍。显然,中国的这一比例远远高于其他国家,并且呈现出不断增大的趋势。其三,行业之间的收人差距也在明显扩大。《中国统计年鉴》显示,同1990年相比,2006年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和技术服务业收人增幅最高,农林牧渔业和采掘业增幅最低。1990年收入最高的行业是最低行业收人的1.72倍,而2006年变为3.2倍。中国现阶段的贫富差距扩大现象已开始超出正常限度,对于中国社会的健康发展造成越来越大的负面效应。它会使大量的社会成员对于社会容易产生某种抵触的心理,严重的甚至会产生反社会的情绪,进而降低社会的稳定程度。

第四,社会安全网的薄弱。一个正常的社会尤其是一个现代社会,应当具备必要的社会保障能力,否则将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大量的弱势群体成员。不可否认,同经济发展幅度相比,中国的社会保障事业表现出明显滞后的情形。长期以来,我国对于社会保障重视不够,在社会保障方面严重欠账。例如,社会仅对一亿多国企老职工(首先是退休职工)的社会保障欠账就达1.9亿元。更为严重的是,中国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的着重点在退休职工的养老以及在职职工的福利方面,而失业保险制度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中最薄弱的部分,而且从总体上看,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把8亿农民排除在外的。因此,中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无法有效地保证庞大的失业队伍的基本生活问题,更不可能有效地保证为数众多的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问题。在这种情形下,中国城镇的失业人员及其亲属最有可能成为贫困者,而农村的贫困问题也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所以整个社会的贫富差距会不可避免地迅速拉大。中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无法有效地维护社会的稳定。

第五,社会焦虑现象的存在。社会焦虑是指在社会成员中普遍存在着一种紧张的心理状态。同以往相比,在中国的现阶段存在着明显的社会焦虑现象。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形,是因为国外发达国家在一个较高的经济水准上对中国社会产生着示范效应,使中国大量的社会成员形成一种高期望值。但由于现实条件的制约,这种高期望值难以兑现,这就难免使中国不少社会成员出现一种急躁不安的心情。再者,改革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价值体系的非整合性,使得社会制度相应弱化与紊乱,社会成员的长期性行为难以得到制度层面的有效保证。于是,“从事长期行为的人,只承担长期行为的成本,而得不到长期行为的收益。其结果,只能是短期行为的普遍化”。这样,社会焦虑现象便容易形成。社会焦虑是由酝酿、形成、呈指数扩张这样三个阶段组成的,它对中国社会问题的生成与加剧无疑会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不仅仅会使社会成员产生一种强烈的自保意识,从而特别注重自身基本生计一类的事情,而且会使社会成员的行为更加没有规则和约束,从而导致越轨行为增加,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

(二) 人力资源开发对新疆社会稳定的战略意义

新疆的社会稳定同全国宏观改革发展背景一样,也面临着上述的问题和挑战。其中,人力资源开发对新疆社会稳定的维护和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与教育体制改革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教育公平就实现不了社会平等。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问题在教育领域的折射和反映,也是公平价值观念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和延伸,随着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教育公平问题也日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在当今世界各国大多通过立法来保障公民平等的受教育权利的情况下,对教育公平内涵的关注大多集中于教育机会的均等。近些年,教育公平问题也日益成为我国教育工作的重点。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由于地理位置偏远,自然条件恶劣,居住分散,教育机会和财政支持明显弱于东部沿海一带发达地区,因此加大对新疆人力资源开发,是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和促进教育发展的关键,也能让更多的边远山村的儿童享受到平等的教育权利和机会,防止贫困的代际传递,促进民族和谐发展。

2、促进收入增加和西部开发

当前,新疆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其原因有自然环境恶劣、起点低等因素的影响,但人力资源开发不足,人力资本含量低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大量少数民族群众就业难、转移难,其根本因素还在于知识不足、能力不足。不断加大对新疆人力资源开发的力度,是促进收入增加,推动新疆及中国西部发展的重要途径。《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各种措施完善和创新人才开发机制,大力培养实用技能人才,增加农村劳动力的收入,促进西部开发。

3、促进能力建设和应用型人才培养

当前,由于教育体制、“官本位”思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应用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大量缺乏。一方面大量高校毕业生无法就业,另一方面企业需要的人才大量缺乏,供需之间的矛盾不仅导致社会资本的大量浪费,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新疆的情况也是如此,一方面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社会急需的石油、纺织、农技等方面的应用型人才又大量缺乏。对人力资源进行深度、有效地开发,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势在必行。进行新疆人力资源开发,应逐步向“四不唯”方向发展,不再单单重视学历、职称、资历、职位,还要日益重视能力及人品,强调能力建设的重要性,这是提升新疆整体竞争力的一条高效路径。

4、促进人才的“引进”和“留住”

人才大量流失是西部地区面临的共同难题,也是新疆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对新疆来说,流失的人才主要是汉族人才,这种状况如果持续下去,不利于新疆的稳定与发展,这也是新疆不同于其它地区的特殊之处。“引进”与“留住”人才对新疆具有更广泛的意义与价值。然而,无论是要“引进”人才还是“留住”人才,都需要给人才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人力资源开发,就是通过各种具体有效的政策措施,以及物质、精神、发展等多种激励措施,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人才,为各类人才有效发挥自己的能力创造更好的环境。尤其对于新疆来说,由于自然条件较差及经济发展落后,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方面,将面临更多困难,这就凸显出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意义。

5、促进社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社会的和谐首先需要发展与公平,没有发展就没有和谐的基础,没有公平也没有和谐的条件。确保每个人公平发展的重要措施是保证每个人公平接受教育的权利,并努力提升每个人特别是弱势群体谋生的能力。人力资源开发就是通过增加人力资本含量,提升更多人的能力,其中包含教育公平、选拔公开、评价公正等诸多具体措施元素。对于新疆来说,人力资源开发不仅能促进社会的和谐,也能通过培养更多民族人才,提升民族人才能力,促进民族的和谐。

与此同时,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也有两个最基本的方面,即发展与持续性。发展是前提,是基础,持续性是关键,没有发展,也就没有必要讨论是否可持续了;没有持续性,发展就行将终止。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战略,主要包括资源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是人,以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目标。人力资源开发就是通过提升人力资本含量,来谋求为社会经济的发展集聚资本。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人,新疆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通过人力资源开发提升人力资本含量。

二、新疆人力资源的现状及其成因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我国西北边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全区面积166.49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面积的六分之一。周边与8个国家接壤,陆地边境线长5600公里,占中国陆地边境线总长度的四分之一,是中国边境线最长、接壤国家最多的省区。国内与西藏自治区、青海省、甘肃省相邻。新疆是以维吾尔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地区,在49个民族成分中,有13个是世居民族。截至2006年底,新疆人口为2050万。现有14个地、州、市,88个县(市),其中33个为边境县(市)。

(一)新疆人力资源现状

1、新疆人口分布

(1)民族分布

新疆是中国唯一可以用汉字体现总体地形地貌的省区。一个新疆的“疆”字可以神奇地概括新疆的地形地貌。抛开“疆”字的左偏旁,“疆”字的主体就是新疆的“三山夹两盆”。“三横”就是三山,“两个田”就是两盆,“三山”即北部的1000公里长的阿尔泰山脉,中部的1500公里长的天山山脉,南部的2500公里长的昆仑山脉。“两盆”即北部的准噶尔盆地、南部的塔里木盆地。以天山山脉为中轴,把新疆分为北疆和南疆两个自然条件有明显差异的部分。习惯上,吐鲁番、哈密一带又称东疆。

新疆独特的地形地貌,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新疆人口的分布状况,使其人口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征。截至2006年底, 新疆人口出生率为15.97‰,人口死亡率为5.0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94‰。总人口为2050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约占60.38%。各民族中,维吾尔族941.38万人,占总人口的44.60%;汉族812.16万人,占39.62%;哈萨克族143.50万人,占7%;回族90.96万人,占4.44%;柯尔克孜族17.59万人,占0.86%;蒙古族17.46万人,占0.85%;塔吉克族4.47万人,锡伯族4.19万人,满族2.52万人,乌孜别克族1.6万人,俄罗斯族1.14万人,达斡尔族0.66万人,塔塔尔族0.47万人,其他少数民族共11.91万人。图1显示了新疆各民族的人口分布。

图1 新疆各民族的人口分布

资料来源:新疆统计年鉴2007,中国统计出版社。

不难看出,新疆是多民族聚居区,各民族中,维吾尔族人口最多,其次是汉族,其他民族人口相对较少。

(2)空间分布

新疆地域辽阔,平均人口密度低,因而人口的地理分布不可能是均匀的。特别是在历史上就已经形成了不同的经济区域和各个民族的传统居住地,大部分汉族人为1953年以后逐步迁入,所以在各个民族的地理分布上必然存在各自的特点。2006年新疆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8人。由于新疆人口的自然区域分布主要受区域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的影响,97%以上的人口集中分布在仅占全疆土地总面积8.22%的绿洲上,而且主要是山前冲洪积扇中下部、河流的中下游平原灌区和主要交通干线两侧,其他区域主要是荒漠和山地,由于自然条件差、环境恶劣,基本无人口分布,因此,人口的自然区域分布呈现明显的绿洲分布特点以及“地广人稀”总体特征下的“小集中”格局,新疆人口的空间分布极不均匀。

图2 2006年新疆15市(地区、自治州)人口分布密度 资料来源:新疆统计年鉴2007,中国统计出版社。 从表

1、图2可看出,石河子市的人口密度最大,每平方公里1397人,其次是乌鲁木齐,每平方公里177人,其他地区人口密度都很小,如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每平方公里2人,哈密地区每平方公里4人,阿勒泰每平方公里5人。

(3)地区分布

习惯上,以天山为界把新疆分为北疆、南疆和东疆。北疆地区包括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石河子市、奎屯和伊犁、塔城、阿勒泰、博尔塔拉、昌吉5地州共39个县市;南疆包括巴音郭楞、阿克苏、克孜勒苏、喀什、和田等5地州 共42个县市;东疆包括吐鲁番、哈密两地市共6个县市。北疆、南疆、东疆国土面积分别占全疆的23.3%、64.1%和12.6%。北疆人口多于南疆。

图3 2006年新疆各民族人口的地区分布

资料来源:新疆统计年鉴2007,中国统计出版社。

从表2和图3可见,与其他地区相比,2006年新疆各地区中总人口最多的地区是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为424.79万人,其次是喀什、阿克苏、乌鲁木齐、和田地区,总人口分别为376.27万人、231.02万人、201.84万人、185.76万人。维族主要分布在喀什、阿克苏、和田地区;汉族主要分布在乌鲁木齐、昌吉、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石河子等地区。哈萨克族主要居住在伊犁、塔城和阿勒泰等地。从人口总数上看,北疆多于南疆,汉族主要居住在北疆,维族主要居住在南疆。

2、新疆人力资源的总体特点

(1)新疆人力资源数量丰裕

从1983年至2006年的23年里,新疆的人力资源从685.4万人迅速增加到1386.62万人,净增701.22万人,年平均增速为4%。而同期人口数从1333.3万人增加到2050万人,净增716.7万人,年平均增速为3%。 因此,新疆人力资源数量的增速高于人口数量的增速,人力资源率(人力资源总数/人口总数)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新疆人口中劳动适龄人口的比重呈上升趋势。从就业人员的数量上看,尽管其绝对数有所增加,但从业人员占人力资源总数的比重却从1983年的79.6%下降到2006年的39.6%这说明新疆人力资源数量出现了严重的供给过剩,或者说从数量上看,新疆劳动力资源是丰裕的,且供大于求,失业现象严重 (见表3)。

资料来源:新疆统计年鉴2007,中国统计出版社。

(2)新疆人力资源质量状况

分析新疆人力资源的质量状况,主要从教育发展速度、教育普及率、专业技术人员在总人口中的比重等几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一、新疆教育事业整体发展速度较快

1949年,全疆只有一所高等院校,在校生397人,到1978年达到10所,在校生达到20.77万人,学科和专业也有了很大发展。1998年到2006年,新疆高等院校数由17所上升到31所,高校在校生由4.7万人上升到20.77万人,普通高校专任教师数由0.76万人上升到1.38万人(见表4)。

资料来源:新疆统计年鉴2007,中国统计出版社。

二、教育普及率和各族人民的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

截至2006年底,全区已实现“普九”的68个县市区的人口占到全区人口总数的72.3%,全区青壮年文盲率已降至2%以下,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15%,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85%。各类学校在校学生20.77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占61.5%。新疆从2003年开始,每年投入1.9亿元,实施边远贫困地区免费义务教育,使全疆56个县的205万名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享受到了完全的免费义务教育 (见表5) 。

资料来源:新疆统计年鉴2007,中国统计出版社;中国统计年鉴2006,中国统

计出版社。

第三、专业技术人员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较高,但增速较慢

从科技人力资源上看,2000年新疆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总数为36.83万人,每万人中专业技术人员达199人,专业技术人员占就业人员的比重为5.35%。这些指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新疆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增长速度低于全国,与新疆经济发展对专业技术人员需求加大的趋势背道而驰 (见表6)。

资料来源:新疆统计年鉴2007,中国统计出版社;中国统计年鉴2007,中国统

计出版社。 从新疆人力资源的质量状况上看,劳动者素质不断提高,教育事业有了长足发展,“普九”教育基本得到实现。但与全国教育发展水平相比,新疆人力资源的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还存在专业技术人员供不应求、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开发力度不够等问题。

3、新疆人力资源的结构状况

(1)新疆从业人员的产业结构特点

从新疆从业人员的产业结构看,第一产业劳动力主要向第三产业转移。改革开放后,第一产业就业人员的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变化的特点是先升后降,表现为1995年以前呈上升趋势,1995年以后的9年里呈下降趋势,到2006年有所回升,但升幅不大;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呈稳步上升态势,但相对于蓬勃发展的一些高新行业而言,新疆从业人员的产业结构还需进一步调整(见图4)。

图4 1978—2006年新疆三大产业从业人员数 资料来源:新疆统计年鉴2007,中国统计出版社。

(2)新疆专业技术人员的结构分布

专业技术人员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研究能力、创造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的总称,在我国通常指具有中专以上学历或具有初级以上技术职称的人。2006年,新疆企事业专业技术人员总数为41.30万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农业技术人员、卫生技术人员、科学研究人员和教学人员所占比重分别为13.91%、8.24%、17.22%、0.74%、59.89%(见图5)。

图5 2006年新疆专业技术人员构成状况

资料来源:新疆统计年鉴2007,中国统计出版社。

从表7可以看出,近年来虽然新疆的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不断增加,但专业技术人员分布不均匀,大多数人才主要集中在教学和卫生技术领域,其次是工业领域,而农业和科学研究的人才比重相对较小,科学研究人员比重最小。

整体而言,新疆人力资源在人口分布上不均匀,在数量上供大于求,在质量上表现为劳动者素质不高,在结构分布上表现为人才分配不合理。因此,要加快开发新疆人力资源,必须首先找出导致新疆人力资源目前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二)新疆人力资源现状的成因分析

1、人才认识和人才培养不到位

由于新疆人力资源数量的增速高于人口数的增速,使得新疆人力资源数量增幅加大,占总人口的比重也稳步提高,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市场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有限,加之思想观念相对落后,许多人宁愿赋闲在家,也不愿外出打工,出现了人力资源数量供给过剩的状况。同时,一些地区和部门对目前国内外科技人才竞争的严峻形势还缺乏清醒的认识,科技人才意识比较淡薄,没有把科技人才工作真正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知识分子政策落实不够,人才积压和浪费现象较为严重,人才短缺与相对过剩并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压抑了人才作用的充分发挥。另外,新疆对人才的开发与培养也亟待加强。人力资本与物资资本一样,是通过投资积累起来的。这种投资包括卫生保健、教育与培训、劳动力流动等方面的支出,其中教育、培训又是最重要的、最根本性的人力资本投资。新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导致了教育投资不足 ,人口受教育年限短、教师整体素质较低,新疆的教育质量与内地发达省区相比较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大批教育系统的优秀人才流向东部,使本已脆弱的大、中、小学教育雪上加霜。

2、近年来新疆人才流失现象严重,特别是高校人才流失严重

虽然新疆在人口机械变动上表现为净增长,但由于迁入者中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所占比例很小,远不能补偿新疆人才流失所造成的损失。据不完全统计,过去20年,新疆流失的人才达21万人(其中高级教师、学术带头人和技术骨干人员有10多万);另一方面,新疆高中学生到内地上大学,毕业后大部分留在内地就业,又使新疆在20多年中有近10万优秀青年流失,由于新疆高校在内地招生很少,因此实际是高素质人力资源的净流失。此外,新疆高校人才流失让人担忧。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疆大学流失的研究生、副教授以上人员达500多人,新疆财经学院流失的同类人员也在200人以上,这一数量占目前两校专任教师数量的比重约40%以上,其他高校情况也大体如此,这严重影响了新疆对后备人力资源的培养能力。

3.科技人才资源匮乏,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尽管新疆专业技术人员逐年增加,但是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员却相对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疆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2000年, 新疆每万人中从事研究开发的人员数为2.16人,居全国第29位;从事研究开发的人员数为4156人,居全国第27位。2004年新疆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为25071人,其中从事研究开发活动(R&D)的人员为5788人,占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数的23.09%,而全国从事研究开发的人员数为115.3万人,新疆只占2.17%;人均技术市场成交额新疆为67.94元,而全国为102.65元。从上述几方面可以看出,新疆科技人才资源匮乏,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4、少数民族教育质量不高,人力资源整体素质受到影响

在新疆总人口中,少数民族占多数。近年来,少数民族人才尽管在数量上有较大程度提高,但由于历史、观念、语言、地域环境等因素的制约,教育质量一直不高。在中小学教育质量难以保证的情况下,高等教育招生比例和分数的政策倾斜,使得高等教育在追求数量的同时却忽视了质量,甚至无法完成高等教育的目标,进而影响到少数民族毕业生的就业。这种重数量、轻基础、重文凭、轻质量的培养方式,使少数民族人力资源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因而必须加强少数民族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和人力资源素质。

5、新疆人力资源配置结构尚存在问题

一是人才分布过于集中、高科技人才不足和非生产性部门人才相对过剩三种现象并存。例如,新疆人才的地区分布过于集中,有80%的职业技术人员集中在县以上部门,其中有近50%的高级人员和20%的中级人员又集中在区级单位,边远贫困地区和基层一线人才严重短缺;新疆企业事业单位75.9%的专业技术人员集中在教育、文化、卫生等部门,这些部门人力资源总量相对过剩,而农业技术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存在短缺;另外,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低,市场对从事创造性工作及相应科研工作人员没有形成较大需求,致使工程技术人员和农业技术人员比例逐年下降,反过来又影响了

一、二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是三大产业人力资源配置结构存在偏差。2006年新疆

一、

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7.34%、47.91%和34.75%,而从业人员三大产业构成则是51.06%、13.71%和35.23%,产值与劳动力就业结构偏差很大,大量劳动力滞留在农业上。从专业技术人员在三大产业中的分布来看,第

一、二产业合计仅占1/3,第三产业高达2/3,

一、二产业人才明显不足,这严重制约了新疆经济的发展。

三、新疆人力资源开发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代西方经济学认为,资本主要有两种形式,即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体现在物质形式方面的资本为物质资本,体现在劳动力方面的资本为人力资本。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决定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更多取决于人力资源质量的提高,即人的知识、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因此,增加对人的投资、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有效开发人力资源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目前对人力资源开发的途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智力投资,一是体力投资。智力投资主要包括教育的发展、人力资源的配置(就业)以及劳动力流动等;体力投资主要包括营养和保健条件的改善。

新疆人力资源的现状和加大人力资本开发力度的战略要求,把新疆的人力资本开发提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

(一)新疆教育培训发展的比较分析

1、新疆教育培训发展的基本状况

(1)新疆初等教育发展状况

初等教育主要指九年义务教育,2006年新疆全区初等教育学校1891所,在校学生157.2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18.47万人),比上年增长5.8%。

图6 新疆九年义务教育情况

资料来源:新疆统计年鉴2007,中国统计出版社;中国统计年鉴2007,中国统

计出版社。

从表8和图6可以看出,新疆九年义务教育发展速度较快,与全国教育水平的差距在缩小。按照教育发展阶段的评价标准,新疆初等教育已达到普及化阶段。

(2)新疆中等教育发展状况

中等教育主要包括高中教育、普通职业中专教育和中等专业教育等。2006年新疆全区有中等教育学校2101所,在校学生173.94万人(其中少数民族18.47万人),比上年增长5.8%。

中等教育(含技工学校教育)毛入学率为49.9%。按照教育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新疆中等教育处在大众化教育阶段。

9、表10和图7反映了近几年新疆中等教育的发展速度,以及新疆与全国在中等教育招收人数增长率上的对比。

图7 新疆与全国中等教育发展状况对比

资料来源:新疆统计年鉴2007,中国统计出版社;中国统计年鉴2006,中国统

计出版社。

从上图可以看出,新疆中等教育发展速度很慢,特别是职业教育发展规模不断下降,成为新疆教育发展中的薄弱环节。

(3)新疆普通高等教育发展状况

高等教育主要包括普通本、专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2006年新疆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20.77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17.21%,因此可以说新疆高等教育处在教育精英化阶段。

11、表12和图

8、图9反映了近几年来新疆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以及新疆与全国在高等教育招收人数增长率上的对比情况。

图8 普通高等教育招生人数增长率 图9 研究生在校生增长率 资料来源:新疆统计年鉴2007,中国统计出版社;中国统计年鉴2007,中国统

计出版社。

从上图可以看出,近年来新疆高等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发展很快,发展速度已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4)企业在岗职工培训和再就业培训

2006年新疆自治区区企业在岗职工培训54.21万人,就业再就业培训35.86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54.26万人,致富技能培训46.71万人,创业培训0.84万人,专项职业能力培训6.91万人。全年新增持职业资格证书人数29.61万人,新培养高技能人才4.57万人。

同时,新疆自治区通过各种途径实现再就业培训,2006年全区共培训各类人员191.88万人,完成全年178万人目标任务的107.8%,培训合格率90%以上。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2.36万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23.6%,“4050”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72万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14.67%;全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7%。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120万人,完成全年转移就业55万人预期目标的218%。其中转移城镇就业49.2万人,完成预期目标的163%;有组织转移44.6万人,占37.17%,转移外省区就业10.7万人,全区15个地州市均超额完成全年就业预期目标。

2、新疆教育培训发展的质量状况

评价新疆教育发展的质量状况主要从每个教师负担的学生数、万人拥有大学生教师数、高等学校学生数与学生总数之比三个指标进行分析,从表13可看出,新疆教育发展的整体质量不高,与全国教育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资料来源:新疆统计年鉴2007,中国统计出版社;中国统计年鉴2007,中国统

计出版社。

3、新疆少数民族教育培训发展状况

新疆的少数民族学生在校率很高,这主要是受新疆人口特点的影响,即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大多数,2006年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占学生总数的87.57%,因而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质量状况影响和决定着新疆整体的教育质量。

资料来源:新疆统计年鉴2007,中国统计出版社。中国统计年鉴2006,中国统

计出版社。

表14说明,新疆的少数民族教育主要是以初等教育为主,少数民族在校生集中于小学和初中阶段,而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在校生很少,虽然从统计数字上看,新疆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在校生数呈逐年上升趋势,但依然没有改变少数民族教育的整体状况,少数民族教育还很落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二)新疆教育培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新疆教育培训发展速度、发展水平以及教育培训质量等诸多方面的分析比较,可以大致看出新疆教育发展的整体状况及其教育发展水平在全国的位置。从教育培训成就上看,近年来新疆教育培训取得了显著成就,学龄儿童入学率已基本接近全国平均水平,青壮年文盲率不断下降,2004年新疆青壮年文盲率降低到7.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再就业培训工作也得到了不断推进发展,2000年至2006年,新疆全区实现就业再就业250.59万人,年均实现再就业35万人以上。然而,总体来看,新疆教育培训发展总水平还很低,各级教育培训发展速度不均衡,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1、教育结构不平衡

图10从新疆大学生、中学生和小学生分别占学生总数的比重和发展速度上,显示出新疆教育总体发展水平的不均衡:小学生占学生总数的比重最大,其次是中学生,大学生占学生总数的比重最小,从发展速度上看,新疆教育呈现出“两头发展快,中间发展慢”的特点,即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速度快,中等教育发展速度较慢。

图10 新疆教育发展水平

资料来源:新疆统计年鉴2007,中国统计出版社;中国统计年鉴2006,中国统

计出版社。

2、知识性失业

尽管教育可以提高人力资源的素质,增加就业机会,并能使受教育者获得高额收入,但在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知识失业,即教育过度发展导致许多高学历者找不到工作。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受过相当教育的知识劳动者处于闲置或半闲置状态,这是人力资源的一种严重浪费;二是教育过度发展耗费了大量的物质资源,若把这些资源用在他处会产生更大的效益。这种情况可以用图11表示:

图11 教育的社会效益与成本

即社会收益曲线最初上升很快,后来上升很慢,这反映了对初等教育的投资效益很高,小学后的教育投资效益逐步下降。从社会成本方面来看,在基础教育阶段的社会成本上升缓慢,在高等教育阶段上升得异常迅速,其原因一是对高等教育投资耗费高,二是发展中国家大学常常得到政府的大量补贴。因此,一国的最优教育发展战略应该是为该国全体青少年提供OB年限的教育。超过OB年限,边际社会成本大于边际社会收益,从而增加教育投资将产生负社会收益率。2006年,新疆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数已达到609.94万人,占全国在校生的18.67%,高等学校在校生数占全区在校生的27.6%,从在校生人数上看,高等教育人口已占相当大比重,社会所提供的教育机会已远远超过了图11中的OB教育数量,从而必然导致资源配置的浪费,引起教育失业。通常情况下,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公众对教育的需求是无限的,但由于教育投资期限长、收益慢,在落后地区特别是偏远农村,父母往往选择让孩子外出打工挣钱,而不愿进行教育投资,因此造成辍学率高、教育与实际相脱节等问题。

3、职业教育发展滞后,成为新疆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

发展职业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国、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加快人力资源开发、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必然要求。通过对新疆整体教育发展状况的分析,可以看出职业教育是新疆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2003年,新疆职业教育招生数出现负增长,特别是少数民族在校生较少,直接影响到职业教育的发展。

职业教育成本高,是新疆职业教育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职业教育除了需要普通教育所需要的基本办学条件外,还需专业实验设备、实习场所及实验实习耗材等,成本开支很大,而新疆职业教育的生源对象大部分是农民、工人或下岗职工等弱势群体的子弟,其家庭收入不高,支付能力很低,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和质量,因此职业教育需要更多的政府政策扶持。

四、调研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调研结论

1、新疆人力资源分布特点突出

从民族分布上看,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占绝大多数;从人口数量上看,人力资源供大于求,从空间分布和地区分布上看,人力资源分布不均匀,从人力资源质量上看,劳动者素质不高,专业技术人员少。

新疆人力资源数量多,素质较低。目前新疆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已接近全国水平,青壮年文盲人口逐年下降,虽然专业技术人员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增加,但增速较慢,且高学历人员所占比重较低。从人才分布上看,高学历人才主要分布在教育和卫生部门,科学研究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少。

从人力资源的结构分布上看,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所占比重大,但增幅呈递减趋势。第一产业的劳动力资源主要向第三产业转移。基本与配第——克拉克定理的论述相一致。从产业结构内部来看,第一产业已由单一的农牧经济向农林牧渔业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的方向转变。

2、教育培训是提高人力资源素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主要途径

教育培训是提高人力资源素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主要途径,教育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从新疆各级教育的情况来看,教育与新疆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存在正相关的关系。从一定意义上说,人均 GDP 水平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新疆教育的发展水平。从教育发展阶段来看,新疆小学教育已达到普及化阶段,而高等教育处在精英化阶段;从经济发展阶段上看,当前新疆正处在从温饱型向全面小康型转变的过渡阶段,因此新疆的教育发展程度与经济发展阶段是相对应的。

3、新疆人力资源开发结构不平衡,亟需改善

从新疆人力资源开发结构上看,新疆教育规模呈现出“两头发展快、中间慢”的特点,即小学教育、初中教育和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扩大,发展较快,而处在中间的职业教育和中等专业教育发展缓慢,已成为全区教育体制中极为薄弱的环节。新疆这种人力资源开发的不平衡,导致一方面教育深化,出现知识性失业,另一方面,应用型人才缺乏,远远不能满足新疆经济社会的实际需要。

4、新疆教育培训质量有待提高

从新疆在校生率和人均受教育年限这两个综合指标上看,新疆教育整体发展水平较快,2006年在校生率达62%,少数民族在校生率达87.35%,人均受教育年限为8.49年。但从教育培训质量上看,新疆小学教育质量较高,中等及以上学校教育质量偏低。高校每个教师负担学生数高于全国水平,每万人拥有教师数偏低,教育成就指数不高。体现在就业培训上,新疆就业培训的市场导向性不强,培训的再就业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失业问题仍然较为严重。

(二)加强新疆人力资源开发,促进社会稳定的相关政策和建议

新疆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以概括为人口增长过快,劳动者综合素质低,教育结构和就业结构不合理,失业率高,教育培训投资效率低下、劳动力流动不畅等。因此,新疆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目标应该是降低人口增长率,提高劳动者素质及智力开发,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教育培训投资效率,促进劳动力自由流动。

1、降低人口增长率,提高劳动者素质

人口增长的一个根本原因是持续下降的死亡率和居高难下的出生率。2006年新疆人口出生率为20.82‰,死亡率为7.43‰,自然增长率为13.39‰。人口死亡率的下降是经济进步的必然趋势,因此,减慢人口增长速度的惟一途径就是降低人口出生率。

生育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一个家庭养育子女的成本:成本大,生育率就低;成本小,生育率就高。民族地区出生率之所以高,主要是因为抚养子女的成本很低,因此,控制出生率的关键就是采取多种措施包括刺激性措施和强制性措施来提高抚养子女的成本。这些政策措施主要包括:

(1)实行特殊优惠政策,扩大妇女的受教育和就业机会 作为母亲和未来母亲,妇女的教育对降低出生率至关重要。教育不仅增加参加社会和经济活动的机会,而且还增加劳动报酬,使得妇女在家照料孩子的机会成本增加。此外,政府应为妇女寻找工作提供各种便利,扫除限制妇女工作的一切陈规陋习。妇女就业率的提高无疑抬高了抚养子女的代价。

(2)适当提高各级正规教育的个人学习费用,特别是大学教育的私人费用

私人费用的增加直接提高了家庭抚养孩子的支出。在教育水平与就业机会、收入水平成正比的社会里,父母亲愿意用子女的质量来代替子女的数量。

(3)建立和完善老年社会保障制度

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特别在落后的农村,由于受“多子多福”, “传宗接代”传统思想的影响,父母亲拥有子女尤其是男孩的重要动机是为了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如果政府为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年人提供生活上的保障,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生育率就会大大下降。

(4)建立一套计划生育的奖惩制度

国家直接干预家庭的生育决策。对少生子女的家庭在就学、就业上给予优先考虑,在经济上给予适当的补贴,同时对那些拒绝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实行经济惩罚。这些措施人为地调节养育子女的成本。

(5)改善公共卫生医疗条件和儿童营养状况,提高婴儿存活率

很多经验表明婴儿死亡率的下降与出生率的下降有直接关系。这是因为一般家庭都有一个目标子女数,在婴儿死亡率很高的情形下,父母亲为了保证达到目标数目,只得多生孩子以防不测。

2、增加就业机会

加大新疆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在劳动力供给一定的情况下,努力扩大劳动力需求,具体措施有:

(1)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就业机会

目前新疆已形成了以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石油加工和化工为主导,以煤炭、黑色金属冶炼、农副产品加工、纺织、建材为支柱,包括电力、热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等门类齐全、结构合理、适合新疆经济发展的现代化工业体系,这些部门的发展将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2)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大中专毕业生之所以选择到大中城市就业,不愿到乡镇工作,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城市的高工资使求职者纷纷流向城市,使劳动力就业分布不均匀,失业人员增加。解决城乡收入差距的有效措施就是实行城市工资的最高限额和收入累进税制。

(3)选择适宜的劳动密集型生产技术

要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必须选择那些使用劳动多、资本少的技术进行生产。首先必须大力发展乡土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其次是从物资、技术和资金上大力支持创办和发展小型企业,因为这些企业一般是劳动密集型的,可以提供很多的就业机会。

3、提高教育培训效率,建立合理的用人机制

(1)调整教育培训体制的投资方向

长期以来,新疆把教育培训的重点放在高等教育上,其实高等教育的投资效益是很低的,一方面是因为出现了大量的知识失业和智力外流,另一方面是因为高等教育的投资收益率低于中学特别是小学的投资收益率。因此,新疆应放慢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加快中小学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和中等专业教育的步伐。

(2)改革各级学校教育培训体制

长期以来,新疆在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上存在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脱节的情况,这也是教育投资收益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改革各级教育体制,使之服务于新疆经济发展是人力资源开发的一项重要任务。

(3)加强少数民族的基础教育,提升新疆整体人力资本价值

由于地域及历史的原因,新疆少数民族教育仍处于落后状态,特别是南疆地区,城镇化水平低,直接影响了教育资金的利用效率,不能保证教育质量。因此,加强少数民族教育是新疆教育发展的前提条件。

(4)创新观念,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人才是第一资源,解决好新疆人才问题的关键在于必须有一套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稳定人才的运行机制,并对干部人事制度进行改革,建立一套对优秀人才具有吸纳和集聚功能的人事制度。由于历史和地理上的原因,新疆一度在引进人才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引不进人才”和“留不住人才”两者并存。近年来,随着新疆经济发展及改革开放程度的提高,人才引进的数量不断提高,加上国家政策支持,新疆的人才引进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

4、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为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近年来,新疆人口净迁移率已超过全国水平,成为我国人口流动较为频繁的地区。人口的合理流动不仅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而且有利于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我国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的发展中国家,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的差距依然很悬殊,户籍制度仍是限制人口自由流动的主要障碍。因此,加强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合理的流动人口管理体系,是促进经济发展并进一步实现人口城市化的必然要求;同时户籍制度改革将为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知识、才智、能力创造条件,使人才这种最重要的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从而有利于提高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

5、构建适合新疆职业教育培训发展的模式

新疆应根据实际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在实践操作中,可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适宜的职业教育培训发展模式:

一是“城乡联动”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充分发挥政府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主要做法为:政府根据辖区(县)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按专业大类统筹抽调城市相应的职业学校资源,集中力量进行支教扶持,并直接面向农村扩大招生,实现“城乡联动”,城乡合作办学。

二是“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发展模式。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日益扩大,转移就业培训对新疆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有强烈的市场需求,而通过举办短期职业培训可以很好地满足这种需要,这种培训方式不仅突出了职业学校的培训能力,还丰富了职业教育的内涵,是目前较为可行的职业教育发展方式。

三是“职成教互动”模式。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之间可以相互沟通、相互融汇,形成“职成教互动”模式。主要方式有:县(市)级职业学校与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结合、中等职业学校与社会培训机构相结合,中等职业学校与社会考试机构相结合等。

职业教育培训的发展,一方面有利于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发达地区和城市的转移,为城市发展提供技术人才,另一方面有利于积极开展农村成人教育培训,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同时,发展职业教育也是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促进劳动就业的一项重要举措。

五、新疆人力资源发展与社会稳定的未来展望

在当前我国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强调以人为本的大背景下,新疆人力资源开发与社会稳定面临着很好的机遇。但同时,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又使新疆人力资源开发与社会稳定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

(一)新疆人力资源开发与社会稳定面临着很好的机遇

1、国家对西部大开发的重视

1999年3月,时任总书记的江泽民提出,要研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6月,江泽民进一步提出,要把加快开发西部地区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2000年1月,党中央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了明确要求,国务院成立了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西部大开发战略拉开了序幕。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又陆续颁布实施了《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西部地区人才开发十年规划》、《“十五”西部开发总体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更进一步明确提出了一系列向中西部倾斜的政策措施,尤其是提出了进一步扶持西部省区教育事业发展的各项措施:

1、努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如期实现西部地区“两基”攻坚目标,强调继续办好内地西藏班和新疆高中班;

2、进一步增加公共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并加大向西部省份的倾斜力度,进一步改善西部省份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明确落实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

3、大力推进民族地区中小学民汉“双语”教学工作,组织实施民族地区骨干教师和“双语”教师培养培训计划,提高西部省份义务教育师资水平;

4、努力提高西部省份人才培养质量,继续做好对口支援西部省份高校工作,实施好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多形式、多渠道地向中西部农村学校输送优质教育资源,加快西部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

5、建立既面向全国,又倾斜于西部省份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为西部地区广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接受良好教育提供政策保障等。

国家对西部大开发的重视以及对新疆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视,为新疆人力资源开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社会经济环境,也为新疆人力资源开发的深入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2、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受到普遍关注

随着人力资源开发理论与实践的影响日益扩大,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也日益成为新疆各界领导群众的共识。近年来,新疆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以推动新疆的人力资源开发与人才队伍建设。2000年前后,为适应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新疆经济发展战略转移的具体要求,新疆提出人才资源开发“十五”计划和15年规划,总体战略是在提高新疆各民族文化素质的基础上,重点解决新疆区高级人才匮乏和人才效益低下的问题,同时大力推进人才管理现代化。新疆建设党委办公厅印发的《兵团人才队伍建设“十一五”规划》也明确提出,要紧紧抓住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求真务实、业务精湛、廉洁高效的党政人才队伍;建设一支熟悉市场、具有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的复合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一支门类齐全、技术精通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一支能增收致富、示范带动能力较强的团场实用人才队伍。

新疆各界对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的深刻认知与积极行动,不仅促进了新疆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开展,也为新疆人力资源开发与人才队伍建设等工作的深入实践与研究提供了可能。

3、新疆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积累了很多的经验与教训 多年来,新疆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积极实践与探索,不仅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积累了很多的经验与教训。经验包括对教育公平的经验、对民族地区教育支持的经验、对教育投入的经验、对大学生就业的经验、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经验等。教训包括对“双语”教育的总结、对民族学生就业状况不理想的总结等等。对新疆人力资源开发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及对其它地区人力资源开发与人才队伍建设经验的学习与借鉴,有利于新疆下一阶段的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深入开展,并能有效避开一些弯路。

(二)新疆人力资源开发与社会稳定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1、经济相对落后的现实将长期存在

相对于全国其它地区来说,新疆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并且在最近一段时间内,要赶上并超过经济发达地区面临很多现实的困难。经济的落后,不仅导致人才的培养缺少足够的资金,在吸引与留住人才方面也缺少有力的竞争力。因为人才流动的一个特点是“马太效应”,越是人才多的地方,越容易吸引人才,经济发展越快,越是人才少的地方,经济发展越慢,越不易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人才跟着资本走,资本到哪里,人才就到哪里,这是人才流动的根本所在。新疆人才的大量流失同经济相对落后就有着密切的联系。据有关方面统计,每年从新疆考到内地院校的学生有1万人左右,毕业后回到新疆的不足一半,回来的基本上是少数民族学生及一些长线专业的毕业生,汉族学生和紧缺专业的学生回来的却很少。近年来新疆高校虽然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吸引人才,凝聚教师队伍,然而,一些青年骨干教师仍然选择了跳槽,特别是不少高层次人才流失已严重干扰了高校的正常教学。新疆经济相对落后的现实将长期存在,由于经济落后带来的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困难也将长期存在。

2、多民族聚居的现实也给人力资源开发带来一定难度

新疆是多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人口占新疆总人口的60%,目前使用的文字有汉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柯尔克孜文、蒙古文和锡伯文6种。多种文化的同时存在,有其相互促进的优势,但同时也增加了人力资源开发的难度。如在内地学生的教育方面,汉语本身不存在问题,但在新疆就存在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问题,也就是“双语”教学问题。汉语不过关,不仅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同时也给今后的就业带来了很大压力。从目前新疆“双语”教育的发展速度来看,新疆人力资源开发面临的民族语言难题将不是短时间所能解决的。

3、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干扰也给新疆社会稳定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

尽管当前新疆社会政治稳定,民族团结,各族人民安居乐业,但同全国其它地区不同,新疆地区长期面临“三股势力”(民族分裂势力、暴力恐怖势力、宗教极端势力)的分裂破坏活动,给新疆的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经过多年来的发展,新疆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状况已今非昔比,具备了加速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前不久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快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文件使新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是,国内外敌对势力从未放弃破坏或干涉的企图,他们蠢蠢欲动,只要有机可乘,就会制造事端,影响新疆的稳定与发展。

①该课题为2007年博士后国情调研项目。

课题组成员:潘晨光、娄伟、李萌、李群、马蔡琛、骆克龙、李晓琳、袁媛。

课题负责人:潘晨光 该报告执笔人:李萌、娄伟

②李萌:城市中心2005年进站博士后研究人员,2007年出站留所工作。

娄伟:农发所2004年进站博士后研究人员,2006年出站留城市中心工作。

人力资源调研报告

人力资源调研报告

人力资源调研报告

人力资源调研报告

人力资源调研报告

新疆稳定调研报告

《酒店人力资源调研报告》

酒店人力资源调研报告

人力资源调研报告(优秀)

人力资源状况调研报告

新疆人力资源调研报告
《新疆人力资源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