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地震父与子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0-03-02 17:24:5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课前目标:

1、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了解地震知识和作者的写作背景。

2、完成预习题:这是一个关于(

)的故事。对文本主题做出属于自己的初步判断。

3、完成预习题:对这篇文章提出自己的疑问。 课中目标:

1、推想课文中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2、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敢于修正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

3、感受地震中父与子之间以刻骨铭心的信任为核心的真情,感受爱与信任的力量。 课后目标:

1、

2、转变角色,以阿曼达的角度改写故事。

给编教材的叔叔阿姨写信,把学习过程中发现的教材问题告诉他们。

教学过程与方法

课前导入

【教师活动】同学们,正式上课文之前,咱们先来读几组词语。

出示第一组词语:混乱 废墟 瓦砾 破烂不堪

1 【学生活动】开火车读词。 【教师活动】由这组词能想到什么? 【学生活动】自由描述读词感受

【教师活动】你们的想象让这些词语有了一个具体的可感的情境,让我们一起一边想象这个情境一边读这些词。

【学生活动】齐读第一组词语

【教师活动】咱们再来看第二组词语:疾步 绝望 颤抖

由这组词你又想到了什么?

【学生活动】再读词语,谈感受。

【教师活动】突如其来的地震中震跨的不仅仅是房屋,还有许多人的心。汶川地震让我们对这些词感同深受。一起读词。

【学生活动】看大屏幕读词语

一、切入文本,梳理感受

【教师活动】导语:是的,对于2008年的中国地震注定是个绕不过去的词,细心的同学会发现这些词都来自与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这是一个以1994年洛杉矶地震为背景的故事。现在,让我们把这些词放回文中,拿起书本,挺直身体,带着自己的感情,自由地把课文读一遍。 【学生活动】生自由读课文

【教师活动】(轻轻拉起一位同学)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一连几位追问

【教师活动】那么今天这堂课咱们就不谈感动,谈什么呢,谈感动之

2 后的思考,这是一个关于什么的故事。把这个问题讨论清楚了,我想我们不但能够弄明白这篇文章究竟想要告诉我们什么,而且还能够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感动了。

出示昨天布置的第一道预习题:

“我”的阅读:这是一个关于( )的故事。找一找文中哪些文字哪些叙述让你产生了这样的感受,划一划,再想一想为什么。

老师整理了一下昨天收上来的预习纸,同学们大概有这么几类观点。请看大屏幕:

老师很高兴,每一个同学都有自己的感受,来,咱们先在四人小组里说说你的观点和你找到的理由。 【学生活动】(生自由说。。)

【教师活动】好,现在谁愿意把你的观点说给大家听,老师有一个要求,发言的同学要结合课文内容来谈自己的观点。这一阶段为学生的自由陈述,教师不做评判官,不做真理在握状,要做我也在思考状,不对学生陈述下判断

【学生活动】自由谈论观点。相同观点之间可以相互补充。

二、研读文本,提炼主旨

【教师活动】同学们都说了自己的观点,大家说的都有道理,其实理解文章跟打靶相似,一层一层的,越往里越接近靶心,那么同学们的观点,父子情深、坚持不懈、相互信任到底哪一个更接近靶心呢?咱们先放一放,老师刚才听同学们交流,看同学们笔记,发现很多持不同观点的同学都会提到课文的第十二自然段,下面就让我们先把目光

3 聚焦到这个段落,看看我们有什么发现?

课件出示12自然段: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教师活动】自由的读读这段话。读这段话的时候,哪一句话首先抓住了你的心。

【学生活动】研读语段,交流感悟。 【双向活动】 预设研读板块一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教师活动】三个层面的引导。

1、嗯,你留意到了父亲的形象。板书:形象。说说这句话里又是哪些词抓住了你的心?

2、到处都是血迹,从头到脚,这就是父亲的形象,当你想到这些时,你就会问父亲怎么会变成这样,在这三十八小时会发生哪些触目惊心的场面,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你看到什么?

3、毫无疑问这38个小时危险无处不在,但无论发生了什么,这位父亲都没有停止挖掘。你会怎样读。指名读。

【学生活动】生从句到词,从词到想象,以想象促朗读,感受一个血泪斑斑无怨无悔的父亲。。

【教师活动】引导语:读得真好。这是饱含着血泪的情啊,我们已经

4 感受到了这样一份令人心痛的爱啊,我们一起来读读。 【学生活动】(生齐读)

【教师活动】小结:在伤痕累累的险境中依然无怨无悔,这就是父亲。

预设研读板块二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教师活动】辐射前文多层面引导。

1、你注意到了父亲的行为,板书:行为。这句话中哪些词抓住了你?

2、你在这些时间词里面感受到了什么?比较“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和“整整38个小时”表达效果上的不同。

3、你从再次读出来曾经有人来阻挡他。不能小看这个词,到课文里找找看哪些人曾经阴挡过他,为什么阻挡他。分角色朗读“其他父母、消防队长、警察”的对话。

4、从这组对话中你发现了什么?

5、当你感受到他的孤独无助的时候,怎么读?

6、这么多人曾经劝过他,但后来为什么人们不再来阻挡他了呢?

7、真能干,她注意到眼神了,板书:眼神。这是呆滞的眼神,这是木讷的眼神,只有精神失常的人才有这样的眼神,但是我们知道这位父亲——

8、即使有人阻挡,他还是要这样挖,父亲很——

即使没有人来帮助他,他还要这样一刻不停的挖,父亲很—— 当你感受到他的坚定执着的时候,怎么读?

9、小结:在孤独无助的境遇下,依然坚定执着,这就是父亲。

5 【学生活动】以这句话为圆心,辐射课文2-11自然段,通过多种形式的回环往复的朗读和体悟,感受一个孤独无助,坚定执着的父亲。

预设研读板块三 “爸爸,是你吗?” 【教师活动】深刻含义的挖掘

1、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什么?

2、那么为什么这对父子的心能够朝着同一个方向努力,把他们的心紧紧维系在一起的究竟是什么呢?找到文中的一句话也许你就会有所得。

3、是的,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正是这句话把儿子和父亲紧紧的维系在一起。

4、当父亲看到倒塌的三层教学楼,悲痛欲绝地时候,支撑他的就是这句话——

当父亲疲惫不堪就要到下的时候是这句话让父亲充满了无穷的力量——

当儿子在瓦砾地下饥渴难耐难以支撑的时候是这句话给了他无穷的希望——

当生命的通道开辟出来的时候,是这句话让小小的儿子勇敢的选择了最后一个离开——

这句话让父亲成为一座大山,这一句话让7岁的儿子成为了一个英雄。读着读着,你觉得这还是一句普通的话吗?

5、这是什么?

6、是的,这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这是儿子在绝境中满怀信心的力量源泉;这是父子俩共同相守的信念,这句话在父子之间反复的传递,最终化成了生死不渝的信任。来,带着这份沉甸甸的信任,咱们再来读读这段话。

【学生活动】从埋在废墟里的儿子那深情的一问开始,深究原因,抓住本文反复出现三次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体会父子之间生死不离的信任。在教师排浪式的朗读引导中体会信念的力量。再次齐读核心段: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教师活动】小结,现在让我们从这段令人震撼的文字暂时走出来,再回到我们之前的主题之争上来。能梳理一下这三者的关系吗?坚持不懈、相互信任、父子情深。

【学生活动】学生再谈体会。(坚持不懈是父亲的行动,让他有这样行动的力量是父子情深,而这份情有别于其他父子与孩子的情感,在于令人不思议的信任。)

【教师活动】同学们,我相信每一个父母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但每一种爱都不一样。这对父子为我们呈现了爱的新境界,那就是生死不离的相互信任,那就是心灵与心灵的默默辉映。这种信任在灾难面前展示了强大的力量,这种信任是值得我们铭记的。

三、质疑文本,拓展阅读

7 【教师活动】现在让我们再来看看我们昨天的第二道预习题:

“我”的疑问:我在阅读中最难理解的问题是什么?请写下来。 同学很会提问,老师整理了一下大家的提问,主要有两类 出示有学生预习时提出的问题的投影片A(预设)

1、为什么不直接写38小时,而要写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

2、为什么“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要反复出现?

3、父亲为什么能坚信自己的儿子活着?儿子为什么能坚信自己的父亲会来救他?

…………

第一类涉及到理解这篇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很有价值,咱们已经在课堂上做了深入的研究。还有一类在课文里找不到答案,很有意思,我觉得也很有价值。

出示投影片B:(预设)

1、我知道洛杉矶大地震发生在凌晨四点,这个时候怎么教学楼里还会有小学生?

2、消防队员平时很勇敢,在文中为什么这么胆小?

3、那些父母怎么会哭了一会就离开? …………

【教师活动】关于第一类问题,我们刚才在研读课文中已经解决,关于第二类问题,我想先听听你为什么要这么问?

8 【学生活动】自由阐述质疑理由

【教师活动】结合学生质疑,超级链接三段资料。

链接一:

地震发生在1994年1月17日凌晨4时31分,损失很严重,但人员伤亡不多。

1994年1月17日凌晨4时31分,在洛杉矶市西北35公里处发生里氏6。6级地震,震中位于市中心西北200多公里的圣费尔南多谷的北岭地区。发生地震时大多数人还处于沉睡之中,还没有来得及反应,灾难就降临了。在持续30秒的震撼中,大约有11000多间房屋倒塌,震中30公里范围内高速公路、高层建筑或毁坏或倒塌,煤气、自来水管爆裂,电讯中断,火灾四起,直接和间接死亡造成62人死亡,9000多人受伤,25000人无家可归,财产损失300多亿美元。

摘自《地质科技情报》96。3 链接二:

1978年7月28日中国唐山大地震,7。8级,死亡人数约24万。 1995年1月17日日本阪-神大地震,7。2级,死亡人数约5千。 1994年1月17日美国洛杉矶大地震,7。1级,死亡人数62。 从这组数据中可以看出,面对突袭而来的地震灾害,美国联邦政府于1 987年通过的“对灾害性地震的反应计划”起到了重要作用。该计划涉及协调美国25个部委一级的部门和机构、联邦政府、州及地方政府各部门的紧急支援和救灾工作,突出显示了美国政府紧急救

9 灾的整体功能。

摘自中国国家地震局权威杂志《地质科技情报》96。3 链接三:

视频:选自电影《洛杉矶地震》地震演习的片段。 【教师活动】看了这些链接资料,你有何感想? 【学生活动】自由畅谈,不回避文本中的一些失实漏洞。 【教师活动】看来,马克汉林成功的塑造了一对了不起的父子,让我们领略到灾难中的人性之美,但是这个文本却并非完美无缺。它还存有很多疑点,当然,你会觉得这也许是个文学作品,可以虚构。但老师觉得不论哪一种创作,基于事实和常识是对读者最大的尊重。很高兴同学们提出自己的疑惑。咱们可以把这些疑问集中起来给编辑教材的叔叔阿姨写封信,让更多人来讨论。很高兴和大家一起经历这次美妙的学习之旅。

【教师活动】作业设计:下课之前,老师还要给大家留个思考题: 如果这个故事,由儿子阿曼达来写,他会怎样来讲述这黑暗的38个小时里发生的一切,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之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我想这会是一件很有趣也很有挑战性的事……

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红的父与子

父与子

父与子

父与子

父与子

《父与子》

父与子

父与子

父与子 漫画作文教学设计

地震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父与子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