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科学技术部部长万钢同志在全国基础研究工作会议上讲话

发布时间:2020-03-01 18:35:3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关于印发科学技术部部长万钢同志在全国基础研究工作会议

上讲话的通知

科技部门户网站 www.daodoc.com

2011年08月03日

来源:科技部

国科办基„2011‟4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中央国务院有关部门科技主管单位,总装备部司令部,各有关单位:

2011年5月23日,全国政协副主席、科学技术部部长万钢同志在2011年全国基础研究工作会议上作了《大力加强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新的贡献》的讲话。现将讲话全文印发给你们,请认真学习,贯彻落实。

附件:大力加强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新的贡献

科学技术部办公厅

二O一一年七月二十七日

— 1 — 附件:

大力加强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新的贡献

——在2011年全国基础研究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全国政协副主席、科学技术部部长 万钢

(2011年5月23日)

这次会议是继1989年、2000年两次全国基础研究工作会议之后,我们举行的又一次重要会议。借此机会,我谨代表科技部等五部委,向长期以来从事基础研究工作的科学家、技术人员和管理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基础研究发展的各级领导和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次会议旨在回顾过去十年基础研究工作取得的重要成绩,总结积累的珍贵经验,谋划“十二五”基础研究发展思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十分重视这次会议,今天亲临会场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延东同志的讲话,回顾了我国基础研究工作在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下的发展历程,高度肯定了我国基础研究工作取得的成绩,准确分析了当前基础研究发展趋势和特点,就今后推动基础研究繁荣发展作出了重要指示。延东同志的讲话对于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深入贯彻执行。同时,来自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地方的代表也做了很好的大会发言,交流了从事基础研究工作的心得体会和经验 — 2 — 做法,并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值得我们认真研究。下面我谈几点意见。

一、我国科技工作成就巨大,基础研究进步显著 1.“十一五”我国科技工作成就巨大,成效突出。

“十一五”期间,我们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各部门、各地方、科技界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显著增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进展顺利,创新型国家发展步伐加快推进。归纳起来,科技工作的巨大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科技资源总量跃居世界前列,科技产出总量快速增加,科技重大专项实施初见成效。二是科技融入经济建设主战场,为高技术产业发展、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和民生改善做出了积极贡献,形成了全方位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格局。三是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得到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取得新进展。四是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政策法规、科技金融、科技人才、科普等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全社会自主创新的氛围日益浓厚。五是科技统筹协调工作得到加强,部门之间的协商机制、部省会商机制不断完善,正在形成合力推动创新发展的新局面。

总体而言,“十一五”期间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科技发展进入重要跃升期。不久前结束的“十一五”科技

— 3 — 成就展,重点展示了五年来我国科技发展的一批代表性成果,党中央、国务院主要领导同志都亲临会展,给予了充分肯定。

2.基础研究发展迅猛,进步显著。

自2000年以来,尤其随着《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的实施,我国基础研究投入不断增加,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创新能力逐步提高,国际影响日益扩大,先后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整体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

(1)基础研究的战略意义和重要作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广泛共识和高度重视。全社会对基础研究认识不断深化,基础研究在科技进步与创新中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中央财政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大幅增长,为基础研究发展提供了根本保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经费快速增长,2008年中央财政增设了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基础研究投入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稳定支持的力度不断提高。

(2)学科研究体系更加完备。我国稳步推进基础学科发展,积极推动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进步,推动各学科均衡协调发展,形成了较为合理、多层次的科研和学科布局。学科整体水平进步较大,学术影响全面提升,部分学科进入世界前列。

(3)创新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大科学工程等基础研究创新基地稳步发展,已成为我国开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公益性研究的重要载体;同时,我们 — 4 — 还创建了一批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推进了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这些创新基地在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人才队伍不断壮大。2010颁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科技人才作为其中的重点内容。有关部门和地方采取了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培养和造就了一批领军人才和优秀团队,从海外吸引了众多高层次创新人才,已形成了一支规模适度、创新能力较强的基础研究队伍。

(5)研究水平大幅提升。近十年来,我国国际科学论文的数量强劲增长,论文质量持续提升。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通过专利合作条约申请的国际专利申请量大幅度上升。部分基础研究成果如高温超导、量子通讯、诱导多功能干细胞等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一些研究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彰显了我国的科研实力。

(6)基础研究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基础研究的长期积累和多学科的交叉综合,为我国载人航天、青藏铁路、南水北调等各项重大工程的巨大成功,为推动我国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和高新技术及新兴产业的发展,为解决粮食安全、气候变化、资源短缺、生态脆弱等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奠定了可靠的科学基础。

(7)科研诚信建设取得新进展。科技部会同相关部门建立了科研诚信建设联席会议制度,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我国科研诚信建设的意见,以及关于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办法。坚持教育引导、制

— 5 — 度规范、监督约束并重的原则,认真开展案件调查处理工作,加大惩处力度。加强科研诚信宣传教育,不断增强科技人员自律意识和职业规范。积极参与科研诚信国际合作与交流建设,共同探讨科研规范以及科研不端行为调查处理机制。

总之,我国整体科技工作和基础研究进步显著,原始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整体科研实力显著增强,学术水平不断提升,部分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已经进入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的重要跃升期,将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国家安全提供有力支撑。

二、新时期我国基础研究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世界科技发展进入空前活跃的创新时代。

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更加紧密,学科分化与交叉融合不断深入,新兴学科不断涌现,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化。基础研究新方法、新工具带动新的研究模式不断呈现,科学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尺度上不断向纵深发展。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界限趋于模糊,成果转化的周期明显缩短,知识创新、传播、应用的规模和速度前所未有。基础研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互动日益增强,深刻改变人类的思维和生产生活方式。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在新能源、材料、信息、生命科学等领域不断取得重大进展,展现了新时代的曙光,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兴起。在科技发展酝酿变革与突破的关键时期,我国科学家应该抓住机遇,有所作为,坚持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勇于探索未知世界,开辟新的科学前沿,为人类科学文明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 6 — 2.围绕科学前沿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当前,科技全球化迅速拓展,大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呈现出合作与竞争并存、开放与垄断交织的新态势,科技和人才成为竞争的焦点。去年我参加了“创新与可持续增长”部长论坛、第38届卡内基集团科技部长会议、首届全球清洁能源部长会议以及出访加拿大、美国等活动,深刻体会到了世界发达国家重视科技创新、重视通过创新来应对全球性的挑战、重视发展以清洁能源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达国家纷纷借助其经济、科技优势,利用优惠的移民政策、充足的科研经费、一流的科研环境等手段,在全球范围争夺创新人才和资源,加大科技经费尤其是在基础研究领域的投入,保持其在科学前沿的优势地位和国际竞争力。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在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网络、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低碳技术和绿色经济等领域投入巨资,抢占未来科技制高点,以期赢得未来的竞争优势。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形势面前,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在新的形势下追赶世界先进科学水平、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战略任务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3.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基础研究的需求愈加旺盛。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根本的是要依靠科技的力量,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道路。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矛盾和压力,产业结构不合理,能源、资源和环境的瓶颈制约日趋严峻,高投入、高能耗、高

— 7 — 污染、低效益的生产方式难以为继。企业在技术创新中也存在着大量的技术难点,诸如在制造业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摩擦、振动、热传导、耐久性以及工艺过程等方面的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基本的科学问题没有搞清楚,从而制约了我国企业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只有加强基础研究,深入探索其中的基本规律,依靠科技创新破解提高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中的诸多难题。

总体而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切需要强大的科技支撑,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迫切需要科技超前部署和引领发展,建设和谐社会迫切需要依靠科技创新改善民生福祉。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创新提出了广泛迫切的需求,为基础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正如温家宝总理所指出的那样,“只有大力发展基础研究,不断取得重大原始性创新成果,才能奠定能够改善民生、创造未来产业的新发现和新技术的基础,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学理论支撑”。

4.客观认识我国基础研究发展面临的问题。

面对新形势下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1)现代科学在我国发展的历史不长,基础研究积累还不够,开辟新的研究方向、引领学科发展的能力尚欠缺。(2)学术环境不够宽松。一是对于突破常规的奇思异想不够宽容;二是门户之见、论资排辈观念犹存,青年科学家难以脱颖而出;三是学术思想不够活跃,许多本应由激烈争论和思想碰撞而产生的学术观点却碍于“情面”无法产生。(3)除中央财政外,地方政府和企业对基础研究的投入还不 — 8 — 够。

我国相当一部分企业对技术创新中的基础研究问题缺乏足够的重视,制约产品质量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目前世界企业500强中已有不少中国企业,但多数依靠行业垄断、规模经济、资源占有等因素,科技创新还未能从中发挥主要作用。我调研过国内一些企业,企业领导跟我讲,虽然在规模上我们居世界同行前列,但普遍感觉到主导行业发展方向的能力不强,与一些跨国公司相比差距较大。我调研过国外某家公司,它瞄准行业发展趋势并超前部署相关方面的基础研究,其投入占到公司科技投入的20%以上,历经10年研制成功一款芯片传感器。只有这样,公司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和主导地位。

另外,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如何看待基础研究的作用?面向市场应用的科技成果能够进行转化、投产并进入生产生活,但基础研究成果则不应按照这样的标准来衡量。在这方面,我们要根据科学发展的规律和基础研究的特点,来设计和确定相应的评价规范。一是要充分认识知识的创造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其效益和意义是长久而深远的。如果没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人类到现在对于核能等领域可能还是根本无知的;二是要充分认识各领域的前沿技术对本行业技术变革所起到的作用,多数也是来自于基础研究前沿探索的结果;三是要充分认识基础研究成果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培养了大批高水平的科研人员。所以,在衡量基础研究成果转化时不能简单地用一个“成果转化率”指标,而要全方位、科学地

— 9 — 评价,否则会影响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和作用的评价。

我们必须要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宽广的世界眼光,从夯实科技工作发展的基础着手,把基础研究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吸引、稳定和培养创新人才,加速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三、“十二五”我国基础研究发展的基本思路

“十二五”是深入实施《规划纲要》的关键时期,也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攻坚阶段。科技部党组出台了《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创“十二五”科技工作新局面的意见》,今年年初召开的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和即将颁布的《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对“十二五”科技工作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做出了系统部署和整体安排。在基础研究方面,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正在制定《国家基础研究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近期将颁布实施。另外,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已在会上印发给与会代表,希望大家带回去认真研究,并将意见及时反馈给我们。延东同志在刚才的讲话中,对推动我国基础研究繁荣发展提出了希望和要求。下面,我就“十二五”基础研究工作再补充几点具体说明。

1.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基础研究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就是要创新体制机制,改革阻碍科技进步的因素和做法,增强科技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一是要优化市场机制 — 10 — 与环境,把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推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二是要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深入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大力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三是要以国家科技计划和经费管理改革为切入点,推动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科技评价奖励制度,营造宽松和谐的创新环境。四是要强化科技工作的宏观统筹与协调沟通,完善部省会商、部际合作机制,发挥行业协会、学会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作用,形成全社会重视和支持基础研究的合力。

基础研究涉及到的部门较多,要在科技体制改革方面开展大胆的探索。第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统筹协调机制,完善国家各相关部门对基础研究投入的协同机制,避免重复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等基础研究主体计划要定位准确、分工明确。第二,基础研究计划与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要加强衔接,为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提供更多的理论成果。第三,要加强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紧密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建设,解决创新型人才培养问题,推动跨部门的合作和优势互补,增强国立科研机构和研究型大学的创新能力。第四,要改进经费资助结构,加大稳定支持的力度,对经过科学论证的重大项目、优秀团队和重点基地给予稳定持续的支持,让科学家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潜心研究。第五,要进一步提高管理的水平和效率。最近,973计划在复评阶段采用了网络视频答辩,全程录像录音,不但简化程序、节约经费,还能净化评审环境,更重要的是减少了申请人员的往返奔波,节省

— 11 — 了他们的科研时间。

2.加大基础研究经费投入,优化资源配置。

目前,我国基础研究投入主要来自中央财政以及地方政府。要充分发挥国家财政支持基础研究的主导作用,继续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通过制定有关政策法规,引导和鼓励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力量增加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完善多渠道支持基础研究的格局,逐步扭转我国基础研究投入强度偏低的局面。尽管我国企业研发投入在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中的比例不断增长,但由于企业很少关注基础研究,我国基础研究经费占全社会R&D投入总量的比例呈现下降趋势。要通过建设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等方式,引导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和转制院所重视基础研究并加强投入。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要做出表率和示范,对行业中的技术难点和共性关键技术从基础研究的角度进行探索,这样才能对技术创新提供理论支撑,才能为整个行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3.加强基础研究前瞻性布局,提升基础研究原始创新能力。 要稳步推进学科建设,鼓励科学家自由探索。积极调整和优化学科结构,不断拓展学科方向,促进学科协调可持续发展。要通过自然科学基金、“985工程”、“211工程”和知识创新工程等渠道,加大学科建设力度,加强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的建设,努力推动更多的学科挺进世界前列。要注意扶持弱势学科、传统学科和特殊学科。鼓励科学家大胆创新,支持他们好奇心驱动的基础研究和对未 — 12 — 知世界的自由探索,鼓励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多学科和交叉科学研究中心,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不断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要稳定支持一批仰望星空的专家学者,要引导科学家的自由探索自觉地聚焦于国家战略,特别是事关国家发展和改善民生的深层次科学问题。

围绕国际科学前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进行超前部署,集中力量攻克一批重大科学问题,提升我国原始创新能力。要充分发挥973计划等的作用,在农业、能源、人口健康、信息、资源环境、材料、制造与工程等领域进行重点部署,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为改善民生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学支撑。瞄准国际科学前沿孕育重大突破的热点问题进行部署,继续组织实施纳米科学、量子调控、蛋白质研究、发育与生殖、干细胞、全球变化和聚变能研究等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力争取得一批重大原始创新成果,抢占科学制高点。

同时,要创新基础研究成果转化的新机制,通过产学研联盟等方式,促进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加快基础研究成果的转化步伐,让更多的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市场、惠及群众,使基础研究更好的回馈社会。

4.大力培养创新人才,提升基础研究队伍整体水平。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技、教育和人才规划纲要,遵循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与成长规律,完善人才管理体制,建立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激励机制,营造良

— 13 — 好的人才成长环境,构建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要促进大学之间、院所之间、院所和大学之间的人才流动,改变“师传徒、徒传孙”等学术近亲繁殖的状况。继续组织实施好“千人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百人计划”等人才计划,加强全球范围拔尖人才引进工作。加快实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培养和引进各类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支持优秀青年基础研究人才和创新研究团队,努力造就一批引领国际科学前沿的领军人才和世界一流水平的科学家。要加强基础研究后备人才培养,进一步完善博士后工作站机制,进一步加强实验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制定符合实验技术人员工作特点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形成合理的科研队伍组成结构。

5.营造宽松自由的基础研究学术环境。

创新思维往往来自于激烈的学术讨论和思想碰撞之中,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是基础。一是要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倡导敢于质疑、敢于争鸣、敢于辩论的研讨风气,鼓励不同学术思想观点进行充分的交流和碰撞。二是要鼓励科研人员自由流动,促进学术交流、交叉和融合;特别是国家(重点)实验室要主动吸纳接收来自于其他院校、尤其是普通高校的青年学者参与或者自带课题进行研究工作。三是要“尊权威”但不“唯权威”。学术权威是在创新实践中产生的,并得到了大家的公认,应该受到尊重。但“唯权威”则会阻碍创新。对确实有创见、敢于挑战权威或公认观点的青年学者,哪怕他们的观点还有待完善,学术界和管理部门也要满怀热情地鼓 — 14 — 励支持。要倡导学术自由,允许同一个研究单位内部有不同的学术观点,反对“学霸”作风、反对压制不同学术观点和拉帮结派行为。四是要改进和完善科学技术评价办法,在科研立项管理过程中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遴选机制,对“非共识”项目要给予认真对待。

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有利于风清气正的科研诚信建设。只有这样,高校和科研院所才能产生引领学科发展的学术观点和学术大师,企业才能产生引领行业发展的新技术和工程大师。真理在不断的交流中越辩越明,虚假在研讨和争论中终将露出马脚。当然,争辩也要以理服人,讲学术文明,要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人身攻击行为。

6.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基础研究基地。

要进一步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网)等基础研究基地建设,加大稳定支持力度,凝聚高水平的科研团队,推动人才、基地和项目紧密结合。加快深海、深空、深地和高能物理等领域的大科学装置建设,完善布局,提高运行效率,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学研究创新基地,为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基础条件和保障。积极鼓励和支持自主研制科研仪器设备,推动先进科研仪器和设备的研究与开发,提高基础研究装备水平和能力。鼓励有关部门和地方建设各级重点实验室,以此为抓手推动行业和地方基础研究工作发展。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依托创新型企业和行业骨干企业建设的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更要加强基础和能力建设,有关主管部门要加强指导和支

— 15 — 持,引导创新资源尤其是高素质研发人员向企业集聚,发挥实验室在产学研联盟中的核心作用。

7.推动基础研究的开放与交流,加强国际合作。

要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大力推动基础研究国际合作交流,吸引更多外国科研人员来华从事科研与交流,鼓励他们承担重大项目或成为项目骨干,提高科研机构的国际化水平。要充分发挥政府间科技合作的主渠道作用,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研究计划和大科学装置建设,推动高水平基础研究的开放、合作与交流。组织有我国特定优势的重大国际合作研究计划,力争形成以我为主的国际科技合作格局。鼓励我国基础研究机构与境外优秀研究机构、国际联合实验室开展长期稳定、实质性的合作,努力营造有利于科学家广泛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的环境,进一步推动国际(地区)合作研究基地和网络建设,提升我国基础研究的国际化水平。

8.推动基础研究的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 要高度重视基础研究对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作用。“瘦肉精”、“三聚氰胺奶粉”、“苏丹红”等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除暴露出部分从业者唯利是图、道德沦丧外,也反映出他们不懂科学。日本地震后在我国一些地方出现了“抢食盐”现象,同样也反映出部分群众的科学素养有待提高。上述这些事件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我们要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将科学知识、基础研究的最新发展动向和成果介绍给群众,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这是我们基础研究工作者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义不容辞,责无旁贷。我们的科技计划管理工作要 — 16 — 加强科普宣传工作,每个结题的项目承担者都应该写一些相关的科普文章,让群众更好地理解和支持科研工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科技管理部门、专家学者要主动通过新闻媒体宣传、讲座、参观、展览、开放等方式,结合生活和时代的热点事件,向群众尤其是中小学生大力宣传科学知识,树立讲科学的理念。

同志们,当前我国正处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机遇期,时代赋予基础研究新的使命和任务。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引,坚持科学发展观,继续发扬求真务实、不畏艰险、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道路上努力开创基础研究工作新局面!

— 17 —

万钢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在县委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_____同志在全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周强同志在全国金融系统青年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万利国同志在

万磊同志在全区手足口病防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atdxalq冉万祥同志在全州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陈全国同志在全省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推荐)

黄明同志在全国社区矫正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科学技术部部长万钢同志在全国基础研究工作会议上讲话
《科学技术部部长万钢同志在全国基础研究工作会议上讲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