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发言稿

策展发言稿(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6-09 08:34:50 来源:发言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策展方案

.

心有灵犀——杨山草堂家庭艺术展”策展方案

一、展览架构:

展览名称:

心有灵犀——杨山草堂家庭艺术展

宜昌市群众艺术馆

展览时间:

2015年3月5日-3月15日(乙未年正月十五,周四上午10时举行开展仪式)

艺术指导:

周吉荣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唐承华

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 孔

中央美术学院讲师 王

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田亚洲

三峡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学术顾问: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杂文学会副会长

周德聪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书协副主席、三峡大学教授 周立荣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宜昌市文联主席

宜昌市文联副主席、宜昌市作家协会主席 范长敏

三峡日报传媒集团总编辑

吴卫华

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院长、教授 杜

鸿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宜昌市文联秘书长 力

宜昌市文艺理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学术主持:

孙才清

中国美协会员、宜昌市文联副主席、宜昌市美协主席 黄

宜昌市美协常务副主席、油画家

中国书协会员、宜昌市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 学术支持单位: 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 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三峡大学艺术学院 宜昌市文艺理论家协会 媒体支持单位: 三峡日报 三峡晚报 三峡商报 三峡电视台

主办单位:

宜昌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宜昌市美术家协会 宜昌市群众艺术馆

宜昌市妇女联合会 宜昌市女作家协会 承办单位:

宜昌杨山草堂文化公司 北京·山河艺术工作室

策展人:

王玲儿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宜昌市女作家协会主席

参展艺术家:

可、柳

之、杨

诺、山

河、罗

二、展览安排:

、每位参展艺术家分别提供15件备选作品,选用60余件作品参展。

2、拟请著名书法家题写展名,请著名艺术家撰写前言。

3、邀请北京、武汉、宜昌有关艺术家、领导、企业家、媒体记者及社会各界人士出席展览开幕式。

4、心有灵犀—杨山草堂家庭艺术展策展专线:15711139006(北京手机号码)、13308600810

三、参展艺术家:

1、白

可:

本名杨启发,出生于1937年1月,籍贯湖北枝江市。宜昌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年轻时就喜爱绘画,曾于上世纪1950年代参加湖北省第一届工农兵美展,并在《湖北画报》、《宜昌日报》(三峡日报前身)、《三峡文学》等报刊发表美术作品。《枝江县志》专门介绍了其艺术成就。受其影响和熏陶,其家族在子辈和孙辈中有多人喜爱艺术创作、从事艺术工作。

2、柳

之:

本名杨柳,1985年10月出生于湖北枝江,白可长孙。2004年高考时,柳之曾获得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全国第38名)、中国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广州大学等全国知名高校美术专业考试合格证书,高考录取时在向中央美院投档后,因外语成绩3分之差未能如愿。2008年毕业于三峡大学艺术学院油画专业,曾在广州某高校任教、在北京某出版公司担任美术编辑。在三峡大学读书期间开始美术创作,油画作品《白合花》在《美术观察》2007年第7期发表。书画作品先后多次发表于《书法报》、《三峡日报》、《三峡晚报》等报刊。

2008年6月,在三峡大学艺术学院逸夫楼举办“杨柳油画作品展”。 2008年8月,油画作品《全家福》入选宜昌市青年画展,并获金奖。 2009年9月,油画作品《故乡小路》入选 腾讯·五四青年艺术节优秀书画作品展。

2014 年6月,油画《草垛》入选宜昌市第四届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 现任湖北三峡日报传媒集团视觉中心美术编辑,湖北省新闻漫画研究会理事、宜昌市美术家协会会员。

4、杨

诺: 1989年4月出生于湖北宜昌,白可孙女。受家庭环境的潜移默化,自幼喜爱书法和绘画。2011年毕业于重庆交通大学艺术设计系;后因兴趣爱好,于2012年跨专业考入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攻读硕士学位,现为在校学生。

2007年11月,重庆交通大学首届“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大赛”中获得三等奖 2007年12月,重庆交大第五届“科技文化艺术节”中表现突出,被评为风采之星

2008年3月,素描作品《羽绒衣》在重庆交大第二届学生作品展中荣获一等奖 2008年6月,创作的“静物”在重庆交大首届书画摄影展荣获二等奖 2011年5月,为重庆西美外国语学校执笔书写英语钢笔字帖

2013年12月,书法作品《兰亭序》获华师博雅原创作品大赛二等奖并永久收藏 2014年7月,作品《永乐宫》《痕》《兰亭序》入选2015年中国当代大学生艺术作品年鉴

2014年8月,作品《凝眸》入选湖北高校第六届美术与设计大展

2014年5月论文《巴山情怀画中立—走进真实的父亲》《写意速写—论速写对写意画的重要性》先后发表在《文艺生活》

2014年8月论文《“点”在现代首饰设计中的运用》发表在《美术教育研究》

4、山

河:

本名杨山河,1992年2月出生于湖北宜昌,白可次孙。

艺术简历:2010年9月至2014年7月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现在北京生活、工作,青年艺术家。

展览活动:

2011年

中央美术学院写生优秀作品展

中央美院地下展厅

2012 年

中央美术学院写生优秀作品展

中央美院地下展厅

2012 年

中央美院版画系第二工作室苏州创作实践作品展

苏州美术馆

中央美术学院、台湾地区国立台北艺术大学【台北京之靛青春】

两地版画创作交流展

台北乙皮画廊 2014年

《梦游者》系列作品之

三、之六入选 “千里之行——2014届全国重点美术院校毕业生优秀作品展”

获奖情况:

2011-2012 学年

写生作品《风景》(2幅)被中央美院美术馆永久收藏

2012-3013学年

中央美术学院优秀学生三等奖学金

2014年 6月

毕业创作《梦游者》被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永久收藏

5、罗

荣:

1978年9月出生于湖北宜昌,白可外孙婿。自幼爱好绘画,从十三岁起开始系统学习美术专业知识,毕业于三峡大学美术教育系。2002年,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平面设计专业和油画专业。2004年,创办荣宝堂画室。现任宜昌市美术家协会理事,宜昌市伍家岗区美术家协会秘书长。

作品参展及获奖情况:

2005年

油画作品《小溪》入选宜昌市美协举办的《宜昌市中国山水画、油画、水彩风景画展览》。

2008年

油画作品《乡村》入选宜昌市青年美术优秀作品展。

2009年

油画作品获宜昌市“工友杯”第四届职工书法美术作品大赛优秀奖。

2009年

油画作品《池塘》获宜昌市第十一届美术作品展览优秀奖。

2009年

被评为宜昌市伍家岗区文联工作先进个人。

2010年

油画作品《冬日阳光》入选宜昌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

2014年

《三峡夔门》入选宜昌市第四届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

四、展览目标:

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宜昌家庭艺术现象”。“心有灵犀——杨山草堂家庭艺术展”,集中展示了宜昌一个大家庭的5位书画艺术家的油画、版画、书法、中国画等艺术作品。在宜昌举办这个展览,旨在通过对一个家庭创作的艺术作品进行公开、集中展示,引导更多的市民和家庭,不断提升个人和家庭的艺术修养,促进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准则的价值取向成为人们的自觉追求,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宜昌全社会不断深入人心,让宜昌家庭艺术创造活动在助推宜昌现代化特大城市的伟大实践中,放射出更加璀璨炫丽的光芒。

推荐第2篇:视觉艺术策展研究

课程名称

视觉艺术与策展研究(visual arts and curatorial studies) 授课语言

意大利语授课 开学日期

每年1月

学制学费

2年

12590欧元每年

课程概述:

两年的文学硕士课程是意大利政府与欧洲政府在视觉艺术领域提供的唯一一个高度专业化的管理项目。

项目为学生提供了一系列的理论课程有:视觉文化,视觉艺术,表演,管理研究,展会设计和传播。

学生可以与艺术家和专业人士在视觉艺术领域广泛合作。

此外,现代艺术领域跨学科之间的各种活动通过演讲说明,工作室讨论,研讨小组会和展会的新模式连接起来。

学生可以实验不同的方案完成艺术作品。 学生也可以试验各种各样的展览模型:例如“群岛展览”陈列,根据 gliant’s 定义的)。

学校拥有众多声望较高的老师,他们分别是Celine Condorelli,Peter Friedl,Jens Hoffmann,Christian Marazzi,Chus Martinez.Angela Melitopoulos,Nomeda &Gediminas Urbonas ,Ber Theis,Patrick Tuttofuoco

就业机会

项目拥有广泛的网络合作伙伴,学生还有机会与知名机构和专业人士合作,例如,巴萨罗那当代艺术博物馆(MACBA), Van Abbe museum Eindhoven,法兰克福的Portikus画廊,(Wattis )旧金山的沃蒂斯当代艺术学院和Manifesta Journal,伯明翰的东部计划,波士顿的麻省理工,La Biennale di Venezia,Documenta in Kael。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学校专注于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拥有良好的交流平台,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向收藏家、画廊、公共机构和评论家推广他们的艺术作品。

硕士课程的毕业生还能从事作为艺术家,管理者,杂志刊物编辑,新闻工作者以及展会设计师等职业。

项目课程 第一年 视觉艺术1 管理 1 展会设计1 电脑图形图像1 摄影1 现代艺术历史

大众传播理论与方法 博物馆学

第二年

视觉艺术2 管理 2 展会设计2 电脑图形图像2 摄影2 艺术分析学

现代艺术现象学 视觉人类学 艺术经济

推荐第3篇:博物馆策展制度初探

博物馆策展制度初探

博物馆现行体制中在文物保管与利用、展览与推广等方面存在很多制约因素,影响了博物馆事业大踏步地向前发展。展览办得如何,不仅对于博物馆来说至关重要,而且对地区的文化局面带来深远影响。面对免费开放新形势,借鉴国内外博物馆的相关经验,长沙市博物馆在2010年“虎年话虎”展中进行了“策展人”制度的初步探索。该展览举办得很成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新年期间参观人次达到4万,是博物馆改革创新的有益尝试。

“策展人”一词源于英文“curator”,在英汉词典中以前通常被翻译成“博物馆馆长”“掌管者”或“监护人”等,现译为“展览策划人”(或“策划展览的人”),是指在艺术展览活动中担任构思、组织、管理的专业人员,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策展人。

策展人的产生与西方博物馆、美术馆体系的建立密切相关。在西方语境中,“curator”作为职业最早也主要是指16世纪以来随着私人博物馆的兴起而出现的在馆内负责藏品研究、保管和陈列的专职人员。在某些情况下,curator可能就是馆长(director),亦需负责博物馆的行政管理、资金筹集和社会关系等。后来,随着艺术品在馆藏中数量增多和重要性上升,出现了专门负责馆藏艺术品研究、保管和陈列的人员。17世纪以后,私人博物馆开始向公众开放。博物馆经常按时代或主题组织一些专题艺术展览或陈列,这样就出现了早期的“策展人”。18世纪以后,在欧美等地出现了众多的国家博物馆,特别是专业的艺术博物馆或美术馆,如英国大英博物馆、丹麦哥本哈根国立美术馆、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法国卢浮宫国家艺术博物馆等。在这些规模宏大的艺术博物馆或美术馆中,又进一步按照地区或时代细分,出现了专门负责某个地区或时代艺术藏品的研究、保管和陈列的专业人员,他们也负责相关领域的临时性展览,但一般不负责整个博物馆或美术馆的经营管理。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艺术机构常设策展人。日本的博物馆、美术馆也参照西方的策展人制度,建立了学艺员制度。这些策展人或学艺员的专业背景通常是艺术史和博物馆学,其工作也主要侧重于历史。近20年左右,西方一些博物馆或美术馆开始设立当代艺术策展人职位,这些人员专业背景五花八门,有艺术史、博物馆学、艺术批评、艺术管理,也有专门的艺术展览策划学。其工作内容主要是策划组织各种具有探索性的当代艺术展。

中国当今的博物馆构架基本沿袭行政和业务两大区划,保管、陈列、开放分别有专人专职。根据策展理念,长沙市博物馆试图将这一体制引入现代展览中来,从展览构思、文物甄选、策划大纲撰写、修改完善直到布展、施工、开放,包括观众的接待、互动,社会教育,甚至包括人员的调配、财务预算方方面面和展览有关的事宜构成一个体系。由一人或几人担当策展人,负责协调一切工作,并确保效应的最大化。这就要求策展人具有全方面的综合能力,他(们)是协调博物馆展示和大众艺术审美之间关系的桥梁,他(们)所扮演的是双重角色:一方面代表展览机构来甄选艺术藏品,以维护博物馆体制的水准和权威;另一方面又代表社会公众向展览机构提出他们的欣赏需求,成为公众愿望的“代言人”。

2009年底,长沙市博物馆向全馆上下发出2010开年展的号召,经过各方论证,馆长的“虎年话虎”选题得到了认可,一场由策展人主办的原创性展览拉开了帷幕。

主题确定后,策展人就要做出全局构思。如何将馆藏古代文物与现代工艺结合起来,将生物之虎与人文之虎向广大观众普及,展览档期又在春节,如何营造一种祥瑞、喜庆、欢乐、和谐的传统佳节气氛,都是策展人要考虑的问题。

在展览施工前期,策展人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是负责与展览相关的各种活动的协调与组织工作。例如:为展览确立一个清晰的观念框架来选择展品的范围、数量和质量,以及画册和各类宣传品中的文字诠释,协调展览机构和收藏机构的关系,预算施工、布展以及举办其他项目活动的经费,挑选或对展览制作公司进行招标,最后做出展览布展方案。

第一,方案。策展人按照博物馆展览设计和施工制作流程,让展览的内容设计人员首先依据学术研究资料和展品资料,编写类似于电影或电视剧剧本的展览文本。 经过一个多月的撰写和反复修改,此次展览分三个部分:百兽之王、世界虎文化和中国虎文化。“百兽之王”,讲述虎的自然属性,倡导虎的保护。“世界虎文化”,挖掘不同民族对虎文化不一样的理解和推崇。中国虎文化分两组展示:“虎啸千年”和“瑞虎迎春”。前者通过展示不同种类与虎相关的文物,凸显文物背后的文化因素。后者展示关于虎的民俗工艺品,告诉人们通俗易懂的民间虎文化。

第二,文物。在内容大纲撰写的同时,策展人把整理“虎”相关文物的工作交由保管部工作人员,将现有馆藏文物全部呈报。同时还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征集文物。在湖南省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向湖南省博物馆和衡阳市、常德市、湘西自治州等地博物馆借展文物,这是湖南省文博系统联合办展的一次大胆探索,也是全省范围内资源整合的一大亮点,达到了集全省文物优势办优质展览的效果。此外,还通过报刊、媒体发出征集公告,从长沙热心市民和收藏家手中征集了大量有关虎的实物。在展览未开展时就制造了舆论影响,在社会各界引起广泛观众,“博物馆里过大年、看虎展”的思想深入人心。经过多方努力和策展人的全面协调,展览展出120余件文物和实物,丰富了展览的视觉效果。

第三,设计。如果说展览方案的撰写,文物的保管与研究是博物馆人职能所在,那么形式设计是将所有空洞的文字,看起来并不尽善尽美的文物呈现在观众面前的美化师。将文字和文物进行合理搭配,展墙的布局,展柜的尺寸及文物的特殊要求,展线如何走,观众的情绪在哪些地方激昂,哪些地方平缓,都要统筹考虑。该展览以红色为主色调,通过场景复原、实物展示、多媒体播放等形式烘托喜庆氛围。

第四,施工。博物馆展览设计与布展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程序多、专业性强、涉面广,运转有内在的客观规律。要确保展览内容的科学性、艺术性以及展览设计制作工艺的严肃性、技术的可靠性、造价的合理性,必须确立科学合理的工作程序,并对每个程序提出明确的规范管理。策展人在总体设计方案出台后,需要在各个部门之间反复沟通和论证,以期顺利实施,划分好工作任务,每个环节都有对应的部门和工作人员把关。

第五,评估。这个展览是长沙市博物馆为迎接2010年农历庚寅虎年而推出的原创十二生肖文化系列展览之一,面向广大中小学生,普及虎的科普知识,宣传虎的传统文化内涵。展览开幕第二天,策展人就组织相关部门召开评估总结大会。就展览的优缺点及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工作进行部署。此次展览基本达到预期效果,广大观众、新闻媒体、博物馆界同行、部门的领导等社会各界对展览的评价都很满意,但很多经验值得我们总结,例如由于首次尝试整合全省博物馆资源办展览,加之时间紧,很多文物开展前才运输到位,使得内容方案策划人员对文物的熟悉度不深,没有深入挖掘文物内涵,很多亮点没有突出出来。另外,展览的互动环节没有完全达到预期效果,纪念品的开发也是空白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兼顾是今后策展中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博物馆的展览策划,是一项极具挑战并富于开创性的工作,也是一项需要付出艰辛和努力的智慧行动。博物馆的展览在具体运作上虽与商业展览所采用的方法不同,但都要先构思展览的主题、范围和方法步骤。策展人要对展览的整体结构形成自己的完整意向。这就要求特别重视博物馆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聘任有管理能力、年富力强的历史学家、美术史家、艺术评论家担任相应场馆的负责人、策展人,是进行有效改革的先决条件。 当然,就目前大多数国内博物馆的机构设置和人员安排来说,从事博物馆工作的业务人员大都历史专业出身,要想成为策展人,多方面知识的积累和多种能力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策展人需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广阔的视野、睿智的卓识等。策展人既要熟悉博物馆的运营规律,又要对文物有足够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同时还应具备总体协调能力,能够培养一支勇于创新不断开拓进取的团队。

策展人制度在博物馆的推行还处于初步尝试和探索阶段,真正成功的策展人需要时间的历练和整体良好的工作氛围。在博物馆事业日益全民化、社会化的今天,策展人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希望能推动博物馆体制改革,为公众提供更高层次的审美体验和精神享受。

推荐第4篇:策展人制度初探

博物馆策展制度初探

——以长沙市博物馆《虎年话虎》展览为例

长沙市博物馆 王倩

博物馆免费开放是从2003年在浙江杭州开始进行尝试的。2008年,国家决定对全国公益性博物馆、纪念馆实行免费开放。短短5年时间里,人们期待多年的“博物馆走向大众”步伐随之加快。免费开放以来,文博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在这种形势下长沙市博物馆做出了博物馆策展人制度的探索。2010年《虎年话虎》展览成功开展,此次展览整合全省文文物资源,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新年期间参观量达到4万人次,是博物馆改革创新的有益尝试。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在整个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作为博物馆命脉的文物展览,其主题策划、文化内涵和展览所带来的效应,也日渐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事实上,博物馆现行体制中对文物保管与利用、展览与推广存在很多制约因素,影响了博物馆事业大踏步地向前发展。那么,如何更好地整合资源,吸引社会各个阶层对博物馆事业乃至整个社会文化事业发展的关注,并借助社会整体优势发展博物馆事业,是值得博物馆人深入思考和不断探索的问题。

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现象以及现代城市文明的产物,博物馆展览对于整个文化的影响力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要。博物馆展览办得如何,不仅对于博物馆来说至关重要,而且对地区的文化局面带来深远影响。在这种形式下,借鉴国内外博物馆的相关经验,长沙市博物馆做出“策展人”制度的初步尝试。

“策展人”一词源于英文“curator”,在英汉词典中以前通常被翻译成“博物馆馆长”、“掌管者”或“监护人”等,和艺术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博物馆馆长”。在西方语境中,“curator”是指在博物馆、美术馆等非赢利性艺术机构专职负责藏品研究、保管和陈列,或策划组织艺术展览的专业人员。“展览策划人”(或“策划展览的人”),是指在艺术展览活动中担任构思、组织、管理的专业人员,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策展人。

策展人的产生于西方博物馆、美术馆体系的建立密切相关。在西方语境中,“curator”作为职业最早也主要是指16世纪以来随着私人博物馆的兴起而出现的在馆内负责藏品研究、保管和陈列的专职人员。在某些情况下,curator可能也就是馆长(director),亦需负责博物馆的行政管理、资金筹集和社会关系等。后来,随着艺术品在馆藏中数量增多和重要性上升,出现了专门负责馆藏艺术品研究、保管和陈列的人员。17世纪以后,私人博物馆开始向公众开放。博物馆经常按时代或主题组织一些专题艺术展览或陈列,这样就出现了早期的“策展人”。18世纪以后,在欧美等地出现了众多的国家博物馆,特别是专业的艺术博物馆或美术馆,如英国大英博物馆、丹麦哥本哈根国立美术馆、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法国卢浮宫国家艺术博物馆等。在这些规模宏大的艺术博物馆或美术馆中,又进一步按照地区或时代细分,出现了专门负责某个地区或时代艺术藏品的研究、保管和陈列的专业人员,他们也负责相关领域的临时性展览,但一般不负责整个博物馆或美术馆的经营管理。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艺术机构常设策展人。日本的博物馆、美术馆也参照西方的策展人制度,建立了学艺员制度。这些

策展人或学艺员的专业背景通常是艺术史和博物馆学,其工作也主要侧重历史。 最近20年左右,西方一些博物馆或美术馆开始设立当代艺术策展人职位,这些人员专业背景五花八门,有艺术史、博物馆学、艺术批评、艺术管理,也有专门的艺术展览策划学。其工作内容主要是策划组织各种具有探索性的当代艺术展。

中国当今的博物馆构架基本沿袭行政和业务两大区划。保管、陈列、开放分别有专人专职。根据策展理念,长沙市博物馆试图将这一体制引入现代展览中来,从展览构思、文物的甄选、策划大纲的撰写、修改完善直到布展、施工、开放,包括观众的接待、互动,社会教育,甚至包括人员的调配、财务的预算方方面面和展览有关的事宜构成一个体系。由一人或几人担当策展人,负责协调一切工作,并确保效应的最大化。这就要求策展人具有全方面的综合能力,他(们)是协调博物馆展示和大众艺术审美之间关系的桥梁,他(们)所扮演的是双重角色:一方面代表展览机构来甄选艺术藏品,以维护博物馆体制的水准和权威;另一方面又代表社会公众向展览机构提出他们的欣赏需求,成为公众愿望的“代言人”。

2009年底,长沙市博物馆向全馆上下发出2010开年展的号召,经过各方论证,馆长《虎年话“虎”》选题得到了认可,一场由策展人主办的原创性展览拉开了帷幕。

博物馆的特性,决定了它是一个“现代”与“过去”共同存在的无争议空间。在这个权威性的公共空间中,要将过去的藏品融入现代时空,做适当的演绎,同时它也承担着征集、保管、陈列和研究的社会公共教育职能。

《虎年话“虎”》主题确定后,策展人就要作出全局构思。如何将馆藏古代文物与现代工艺结合起来,将生物之虎与人文之虎向广大观众进行普及,同时展览档期在春节,如何营造一种祥瑞、喜庆、欢乐、和谐的传统佳节气氛,都是策展人要考虑的问题。

在展览施工前期,策展人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是负责与展览相关的各种活动的协调与组织工作。例如:为展览确立一个清晰的观念框架来选择展品的范围、数量和质量,以及在画册和各类宣传品中的文字诊释,协调展览机构和收藏机构的关系,预算施工、布展以及举办其它项目活动的经费,挑选或对展览制作公司进行招标,最后是做出展览布展方案。

第一,方案。策展人按照博物馆展览设计和施工制作流程,让展览的内容设计人员首先依据学术研究资料和展品资料,编写类似于电影或电视剧剧本的展览文本。

经过一个多月的撰写和反复修改,此次展览分三个部分:百兽之王、世界虎文化和中国虎文化。“百兽之王”,讲述虎的自然属性,倡导虎的保护。“世界虎文化”,挖掘不同民族对虎文化不一样的理解和推崇。中国虎文化分两组展示:“虎啸千年”和“瑞虎迎春”。前者通过展示不同种类与虎相关的文物,凸显文物背后的文化因素。后者展示关于虎的民俗工艺品,告诉人们通俗易懂的民间虎文化。

第二,文物。在内容大纲撰写的同时,策展人把整理“虎”相关文物的工作交由保管部工作人员,将现有馆藏文物全部呈报。同时还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征集文物。在湖南省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向湖南省博物馆和衡阳市、常德市、湘西自治州等地博物馆借展文物,这是湖南省文博系统联合办展的一次大胆探索,也是全省范围内资源整合的一大亮点,达到了集全省文物优势办优质展览的效果。此外,还通过报刊、媒体发出的征集公告,从长沙的热心市民和收藏家手中征集了大量虎有关的实物。在展览未开展时就制造了舆论影响,在社会各界引起广泛

观众,“博物馆里过大年、看虎展”的思想深入人心。经过多方努力和策展人的全面协调,展览展出120余件文物和实物,丰富了展览的视觉效果。

第三,设计。如果说展览方案的撰写,文物的保管与研究是博物馆人职能所在,那么形式设计是将所有空洞的文字,看起来并不尽善尽美的文物呈现在观众面前的美化师。将文字和文物进行合理搭配,展墙的布局、展柜的尺寸及文物的特殊要求,展线如何走,观众的情绪在哪些地方激昂,哪些地方平缓,都要统筹考虑。《虎年话“虎”》展览以红色为主色调,通过场景复原、实物展示、多媒体播放等形式烘托喜庆的氛围。

第四,施工。博物馆展览设计与布展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程序多、专业性强、涉面广,而目其运转有内在的客观规律。要确保展览内容的科学性、艺术性以及展览设计制作工艺的严肃性、技术的可靠性、造价的合理性,必须确立科学合理的工作程序,并对每个程序提出明确的规范管理。策展人在总体设计方案出台后,需要在各个部门之间反复沟通和论证,以期顺利实施。划分工作任务,每个环节都有对应的部门和工作人员把关。

第五、开放。《虎年“话”虎》展览是长沙市博物馆为迎接2010年农历庚寅虎年,推出的原创的十二生肖文化系列展览之一。主要为了迎接新年,面向广大中小学生,普及虎的科普知识,宣传虎的传统文化内涵。开展以来广大市民的积极参观,春节期间也迎来四万多名游客。

第六、评估。《虎年“话”虎》展览开幕第二天,策展人就组织相关部门召开评估总结大会。就展览的优缺点及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工作进行部署。此次展览基本达到预期效果,广大观众、新闻媒体、博物馆界同行、部门的领导等社会各界对展览的评价都很满意。但很多经验值得我们总结,例如由于首次尝试整合全省博物馆资源办展览,加之时间紧,很多文物开展前才运输到位,使得内容方案策划人员对文物的熟悉度不深,没有深入挖掘文物内涵,很多亮点没有突出出来。另外,展览的互动环节没有完全达到预期效果,纪念品的开发也是空白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兼顾是今后策展中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总之,博物馆的展览策划,是一项极具挑战并富于开创性的工作,也是一项需要付出艰辛和努力的智慧行动。博物馆的展览在具体运作上虽与商业展览所采用的方法不同,但都要先构思展览的主题、范围和方法步骤。策展人要对展览的整体结构形成自己的完整意向。这就要求特别重视博物馆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聘任有管理能力、年富力强的历史学家、美术史家、艺术评论家担任相应场馆的负责人、策展人,是进行有效改革的先决条件。

当然,就目前大多数国内博物馆的机构设置和人员安排来说从事博物馆工作的业务人员大都历史专业出身,要想成为策展人,多方面知识的积累和多种能力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策展人需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广阔的视野、睿智的卓识等。策展人既要熟悉博物馆的运营规律,又要对文物有足够深度的了解和研究,同时还应具备总体协调能力,能够培养一支勇于创新不断开拓进取的团队。

因此,策展人制度在博物馆的推行还处于初步尝试和探索阶段,真正成功的策展人需要时间的历练和整理良好的工作氛围。在博物馆事业日益全民化、社会化的今天,策展人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希望能推动博物馆体制改革的春天,为公众提供更高层次的审美体验和精神享受。

作者:王倩:长沙市博物馆保管部,助理馆员

联系方式: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八一路538号长沙市博物馆 邮编:410013 电话:15973160705

推荐第5篇:”一池春水“策展文本(推荐)

“一池春水”——纪念陆抑非诞辰

一百一十周年作品展

策划文案

一、展览题目

“一池春水”——纪念陆抑非诞辰一百一十周年作品展

二、展览意义与目的

陆抑非,生前为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教授、研究生导师,西泠印社顾问。作为杰出的花鸟画大家和卓越的美术教育家,陆抑非工写兼能,尤擅兼工带写和没骨法花鸟画。同时,他也是一位中国书法名家,以画入书,姿态无穷,其书风特征以方笔大草名重一时。

2017年6月,陆抑非家属向浙江美术馆捐赠陆抑非作品及藏品154件,共计画作510幅。为纪念陆抑非先生诞辰110周年,答谢捐赠,特举办此次展览。

展览汇除捐赠作品外,集了多家单位收藏的陆抑非书画精品共计120件160余幅,是历来规模最大的一次陆抑非作品展览,十分全面地展示了陆抑非的艺术历程及探索。展览根据陆抑非一生的艺术行迹分三大版块:虞山渊源、海上飞声、浙美教席。以花鸟画为主,全面地展示了陆抑非早、中、晚年的代表作品和精品佳作,这些活色生香的作品必将使观众得到美的享受。

三、展览主体、性质

展览主体:

陆抑非(1908-1997),江苏常熟人。名翀,初字一飞。1937年后改字抑非。花甲后自号非翁,古稀之年沉疴获痊,又号甦叟。生前曾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西泠书画院副院长、常熟书画院名誉院长、西泠印社顾问等职。

展览性质:个人纪念展

四、学术支持与策展人

主办单位:中国美术家协会 浙江省文化厅 中国美术学院 西泠印社

支持单位:农工民主党浙江省委员会 浙江省政协诗书画之友社 承办单位:浙江美术馆

协办单位:中华艺术馆 上海中国画院 中国美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 常熟博物馆 浙江旅游集团 浙江大学档案馆 西泠书画院 杭州芸廷美术馆

策展人:xx

五、展览地点和展期

展览地点:浙江美术馆4/5/6展厅 (杭州市南山路138号) 开幕时间:2018年3月16日 11:00 展期:2018年3月16日—4月15日

六、展览内容与布展安排(附展厅作品位置布置草图)

1展览内容(作品): 四号展厅:《虞山渊源》 五号展厅:《海上飞声》 六号展厅:《浙美教席》 三个板块共计作品521幅。

2作品展示方式:作品以立轴、横批、手卷、册页、扇面、镜片等方式展出

3展厅墙壁设置:采用海报主色调 4展览动线设置:如图1所示 5作品位置草图: 6布展安排:

四号展厅:《虞山渊源》 五号展厅:《海上飞声》 六号展厅:《浙美教席》

7展览海报:如图所示

8请柬:如图3所示

图3 9展签:如图4所示

图4 10 展览前言:

陆抑非(1908—1997),江苏常熟人。名翀,初字一飞。1937年后改字抑非。花甲后自号非翁,古稀之年沉疴获痊,又号甦叟。

生前曾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西泠书画院副院长、常熟书画院名誉院长、西泠印社顾问等职。

陆抑非早年在故里师从李西山,继师陈迦庵,而立之年入“梅景书屋”,师从吴湖帆。

陆抑非早年多工笔重彩,取法吕纪、林良、周之冕、陈洪绶诸家技法,画风清健明丽,讲究韵味。

上世纪30年代其花鸟画已享誉沪上画坛,兼工山水。与唐云、张大壮、江寒汀享有“江南花卉四才子”之美誉。

中年后又研习和吸取南田、新罗之精髓,精没骨,艳而不俗,工而不滞。晚年汲取青藤、白阳,旁及八大、石涛诸家,并以书入画,舒展灵性,老辣朴茂,而不失典雅之趣。

陆抑非的书法,早年从晋唐入手,中年研习文徵明,晚年专攻草书,得力于孙过庭《书谱》、怀素《自叙帖》等,以画养书,潇洒流畅,意到笔随,独具一格。陆抑非24岁起即任教上海美专先后达15年,并兼任新华艺专、苏州美专教席。

1959年应潘天寿院长之聘,到浙江美术学院执教,培养了大批美术人才,学生遍及海内外,可谓桃李满天下。

七、前期媒体报道与后期报道(附通讯稿)

报道媒体:雅昌艺术网、艺术头条、浙江美术馆、搜狐文化、网易新闻等 通讯稿:

春回大地,桃红柳绿。在这个细雨绵绵的初春,南山路上的浙江美术馆也迎来了一批来自各方各地的知名艺术家。他们冒着小雨,不少人还是从国美“重访孤山”的活动上匆匆赶来。无论多远,虽远必至,因为今天,他们要共同缅怀一位先生——陆抑非。

2018年3月16日是20世纪杰出的中国花鸟画大家和卓越的艺术教育家陆抑非先生诞辰110周年诞辰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省文化厅、中国美术学院、西泠印社主办,农工民主党浙江省委员会、浙江省政协诗书画之友社支持,浙江美术馆承办,中华艺术宫、上海中国画院、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学院、浙江大学档案馆、浙江旅游集团、常熟博物馆、西泠书画院、杭州芸廷美术馆等单位协办的“一池春水——纪念陆抑非诞辰一百一十周年作品展”于2018年3月16日在浙江美术馆开幕。

去年6月,陆抑非长子陆公望、次子陆公让及女儿陆友兰向浙江美术馆捐赠陆老作品及藏品154件,共计画作510幅。这一次展览,除了新捐赠作品,美术馆特别集结了多家单位收藏的陆抑非书画精品共计170件,涵括他早、中、晚年各个时期代表作,并根据其一生艺术行迹分为虞山渊源、海上飞声、浙美教席三大板块,是历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陆抑非作品展览。

陆抑非,原名叫“陆一飞”,遇到吴湖帆后,改名“陆抑非”。因时代之际,他一生波折,却频遇贵人,流连苏沪杭三地,终以高龄眠于西湖畔,铸就一番难得人生。生前为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教授、研究生导师,西泠印社顾问。作为杰出的花鸟画大家和卓越的美术教育家,陆抑非工写兼能,尤擅兼工带写和没骨法花鸟画。同时,他也是一位中国书法名家,以画入书,姿态无穷,其书风特征以方笔大草名重一时。王伯敏将其花鸟画分为早、中、晚三期:“早岁多巧趣,中岁富灵秀。晚年功力精到,老而弥笃,深孚众望。” 有人评论他是“当代中国花鸟画家中‘最优秀的全能运动员’”,此话不虚。其于工笔、写意、没骨、泼墨,兼及翎毛草虫,无所不长。工笔可上追两宋,写意可继元人水墨,并明人大写,经几收几纵,达炉火纯青之境。

据悉,此次展览根据其一生艺术行迹分为虞山渊源、海上飞声、浙美教席三大板块进行作品展示,向观者全方面多角度的展现陆抑非的艺术探索及其人生经历。

七、开幕式安排(确定主持人、讲话嘉宾)

① 进场处:设置签到处,备好签名册页与礼品券。 特邀嘉宾引入贵宾室,向媒体发放通讯稿。

② 开幕仪式: 主持人:xxx 致辞嘉宾:(按致辞顺序排列)

xxx xxx xxx xxx… 策展人:xxx 此次画展艺术家 陆抑非

③ 展览正式开幕

推荐第6篇:博物馆展厅的策展思路

从高端学术走向通俗展览—『早期中国』中华文明起源展回眸

查看次数:634 时间:2010-12-29 10:07:04 【大 中 小】【打印】 【关闭】

2009 年9 月26 日,由国家文物局、科技部、文化部、财政部主办,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北京市文物局协办,首都博物馆承办的“早期中国——中华文明起源展”在首都博物馆开幕。展览共展出来自全国14 个省市、23 家文博单位的精品文物212 组件,并辅以大量的辅助展品加图片、考古遗址图、器物线描图、中英文字说明等。10 月31 日,展览圆满落幕。在40 余天的展出期间,共接待观众近10 万人。先后有70 余家媒体做了宣传报道,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分别做了专题节目。配合展览,组织了四场高水平的学术报告,邀请了严文明先生、李学勤先生、陈星灿先生、许宏先生先后为千余名观众做了精彩演讲。

“早期中国——中华文明起源展”从2009 年2月筹备至9 月26日开展,历经半年,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司、北京市文物局的领导亲自参与或关心指导,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家直接参与把关大纲,形式设计广泛征求意见,多方密切配合,精心组织,深入研讨,共同完成了这件“前无古人”的作品。它是对国庆60 周年的献礼,也是献给长期从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专家学者们的礼物。

首都博物馆荣幸地领受了这么一项艰巨而又重要的任务,并组织了由十余位专业人员构成的项目组开展工作。作为展览的组织者,对“早期中国——中华文明起源展”有许多切身的体会,以及越来越深刻的认识。本文从三个方面追述如下,与大家探讨。

一、深入研究,确立展览主题和展览方向

中华文明何时起源?我们的国家何时形成?有无夏朝?夏朝存在于何时?新石器时代我们的文明状况如何?这些问题是千百年来无数中华民族的学子孜孜以求的,也是近年来海内外特别是西方学术界所关注的。历史进入20 世纪,随着甲骨文的发现和考古发掘成果的不断出现,学术界对早期中华文明有了更新的认识与更远的追求。21 世纪,国家组织推出的大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项目上马,它是继国家级科研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之后的又一个国家级科研工程。它汇集了国内相关学科数百位专家学者,跨领域、多学科、全方位研究。在近十年的时间里推进到了两个阶段的研究,获得了大量的成果。在此背景下,又适逢中华人民共和国60 周年大庆,推出了展览。展览的主题无疑是要展示中华文明探源的科研成果,展览的方向(或受众)是要在共和国60 周年大庆之际为广大观众推出一个关于我们的早期国家从何时开始建立,我们是否有五千年文明史,我们的文明何时起源的展览,是要在国人充分享受及感慨中华人民共和国60年建设所取得的巨大历史性成就的时候,追忆远古的文明、远古的中国,所谓“发思古之幽情”,从而更强烈地激发民族自豪感、认同感,弘扬和激励民族精神,也就是要为广大普通观众服务,要让他们看得懂、喜欢看,认同展览所揭示的主题,要在国庆期间形成一个文化热点。

项目组组织了来自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的十余位专家学者,前后三次集中研讨,经过专家们的三次讨论,最终确定了展览的题目和主题,也就是以“早期中国”为题,表现公元前3500 年至公元前1400 年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历程,以及早期中国国家从萌芽到初创的发展脉络,进而揭示早期文明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弘扬中华民族悠久灿烂、兼容并包的文化传统。从2009 年2 月开始启动,到2009 年9 月底展览开幕,大纲的修改和补充丰富工作就没有停止过,广泛而充分地吸收了各方面的专家意见,特别是大量吸收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的科研成果。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临时展览有如是之要求和过程。这个要求也是展览的特性,就是学术性强,追求学术上的严谨和一丝不苟,这个过程,就是不断加强研究,不断追求真理,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依据主题和展览方向,我们将展览定位为考古展或叫历史文化展,而非器物展,当然由于展期短,它自然属于临时展览。

同任何学术问题一样,关于中华文明探源在学术界自然也是百家争鸣,存在着诸多不同观点。我们确立的“早期中国”题目以公元前3500 年至公元前1400 年为跨度,来揭示展览主题,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可。

二、反复摸索创新内容与形式设计理念

抛开学术问题,一个展览的成功无外乎以下几方面的因素:好的命题、好的内容设定、好的文物展品、好的形式包装、好的宣传等等。

“早期中国”的展览内容,依据主题和定位以及对支撑展览的文物、相关展品的分析研究,我们确定了序厅、尾声,以及重点展示的“我们的家园”、“邦国之路”、“王国崛起”三个单元,共五部分。一头一尾,重点落在核心的三个部分,其中重点放在了“王国崛起”,如此设计体现了主题明确、结构清晰简练、前后呼应、重点突出的特点。

212 组件文物,来自全国14 个省市23 家文博单位,件件是精品,不少文物是第一次进京参展,也全都是第一次以“早期中国”展览文物的身份出现,汇集到一起。除了器物本身珍贵、精美,它们本身所赋有的深刻文化内涵,所散发及传播的公元前3500 年至公元前1400 年间中华大地各个文化圈的文明气息,也是最引人注目的。这些精美文物或单件或群组在整个展览中光彩夺目,而近三万字的文字说明以及百余件考古遗址发掘图、器物线描图、地形地貌图等与文物互相呼应,共同向观众讲述着展览的主题:我们的国家是怎样诞生的,我们为什么叫中国,中国龙的由来等等。

“早期中国—中华文明起源展”序厅实景图

总体看,内容编排简明清晰,结构合理,观众能依层次递进参观,看着题目入展厅,带着问题走展线,在50 分钟的参观过程中,听数百件文物展品或静或动地讲述,进而启发思考,带动联想,最后以得到知识、得到问题答案而结束参观。

好的内容当然需要有好的形式才对。如何把这样一个高端的学术科研项目转化为一个通俗的展览,如何让普通观众看得懂五千余年前的早期中国的历史故事,确实是要下功夫研究的。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我们把握了以下几条原则:

1、加强研究,不断摸索探讨。给全体设计人员强化学术性展览要求的概念,强化通俗性展览效果的概念。为了做好这项工作,项目组组织全体人员在大纲论证阶段就开始考察观摩,到兄弟馆或相关单位获取经验。

2、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这是不能动摇的,形式永远不能游离于内容之外,不能片面追求形式,一定要依据内容的要求,确立表现点。在筹备这个展览过程中,形式设计人员按要求做到了深入研究内容,介入工作与编写内容大纲人员同步,并随时与内容撰写者沟通磨合。

3、强调“美”。任何展览必须呈现给广大观众“美”,只有美的东西才能为观众接受。器物是美的,辅助展品是美的,文字是美的,环境是美的,整个展览应是美的集合体,是一幅美的画卷。

4、找难点,形成特点、亮点。一个好的展览,一定是参与人员用心去做的,一定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一定是有特点的,诸如一个好的方案,一定是解决了很多问题,经过好多次反复才最终确定。“早期中国”的形式设计,我们采取了找难点的办法,也就是一开始,我们就对形式设计人员提出,要找到最难设计的地方,然后大家共同攻关。“早期中国展”最难的地方在哪里?一是序厅,二是参观过程中的高潮点,三是尾声。序厅是起引导观众入展厅参观作用,是要说明主题,还要引人入胜。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呢?经过若干次讨论,最终我们确定采取天人对话,并辅以屈原《楚辞·天问》中的几句经典句子。天是满天星斗的蓝天,象征无限的苍穹,象征远古中华大地各个文化圈的诞生和光芒闪耀,象征“万邦并起”的远古中国社会形态。地上辅以一条时间带,展示公元前一万年前以降至公元前3500年这一跨度的文化发现;接着是一个进深4 米多跨度12 米多的半景画:远古的蓝天白云,荒蛮的山峦河流,简陋古朴的高脚屋;土地初耕,茅草丛丛,清水徐淌,虽静似动。向观众展现了一幅自然美的画卷,我们的祖先生存生长的条件清晰如见。

继之三个问题:我们从哪里来?我们的国家为什么叫中国?我们为什么称作龙的传人?也恰到妙处地呈现在观众的视线内。色调方面则是以浅灰蓝为主,淡雅而又深邃,平添几分美感。

二里头遗址展示区实景图

中西文明对照实景图

总体看,序厅设计妙而不玄,神而不诡,非常好的起到了引子的作用。

任何一个展览,都需要有高潮的设计,不可能让观众总是在平淡无奇中观览。“早期中国展”在内容编排上确定第三单元“王国崛起” 为最重点。因此在做形式设计时,自然也就把这一部分作为高潮来处理。通过前面的内容介绍,观众到这一部分自然感觉到:二里头时期王权国家诞生了,这难道就是那时的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吗?这里展示的是当时的王都吗?要把这些问题处理好也就成了设计的最难点。当然,之所以称为最难点,还在于我们将它确定为最高潮点,而它的可视性都非常“卑微”,绝无宏伟大气之象。要让它震撼观众必须有辅助手段,必须做艺术处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把有关二里头遗址发掘的资料(含影视)全部搜集到了,并请来亲自参加二里头遗址挖掘的专家反复探讨,最终确定大型电脑沙盘、航拍图、影视墙、大型器物陈列,四位一体,复合成一个主题景观。在做这个景观时,也同时考虑到了对声光电的合理使用,使之点睛但不能夺主。这么一个复合体很好地表现出了二里头王都的气派,表现出了几代学人为探寻夏王朝所付出的艰辛努力。观后,人们会对早期中国王都规模、形制、功能等有深入了解,对早期中国王都的气派观而仰止,并为考古工作者们的成就和奉献精神所叹服。

尾声怎么处理呢?观众带着问题进展厅,然后一点点进入高潮,达到了最高兴奋点。于是,我们便对尾声采取了轻松软处理的手法,所谓轻松软处理,就是不再“亮化”它,把它变成一个舒缓轻松地带,是观众的兴奋点从高点逐渐着陆的地带。展出内容有两块,一块是西周时期出土的青铜鼎铭文关于“中国”的解释,一个是中西文明对照时间走廊。何以中国?早期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居于何种地位,清晰即见,一目了然。

三、加强宣传与文化产品的开发

成功的展览需要有好的宣传策划。“早期中国”展览是一个偏学术性的展览,展期又被安排在国庆60 周年大庆前夕,且展出时间短,这几方面因素都对我们的宣传工作提出了挑

战。如何克服这些不利因素,达到我们预定的展览在国庆期间形成热点,产生重大反响的目标呢?项目组有针对性地与广告公司进行研究,确定了共同承担责任,分别发挥各自优势,点面结合,把握节奏的几条原则。

简而言之,

1、就是要求广告公司充分认识到这项展览的重要意义,把做好宣传工作当作他们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不只尽乙方义务,更要多一点奉献,与项目组配合,共同完成使命。

2、广告公司掌握着属于它们业务范围的媒体资源和宣传广告空间,项目组掌握着最权威的专业媒体资源,有专业优势,双方协调发挥好各自优势,以期达到最佳效果。

3、点面结合。以“面”为基础,以点为重心。由广告公司负责“面”的工作,按照常规做法,把展览信息通过地铁广告、站台广告、社区广告等,于展览开幕前半个月传输出去。此外,广告公司还印制了大量的单页广告,放置客站、车站、商场等人群聚集的地方。项目组把主要工作放在了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以及几大主要报刊,把这些媒介作为重点,适时推出“重磅”宣传信息。

4、把握好节奏,也就是把握好宣传的步骤,阶梯式报道。“早期中国”从8 月份开始预热,面上宣传启动是9 月上旬,中央电视台4 频道连续4 天推出“国宝档案”介绍“早期中国展”,开始深度宣传。9 月下旬,展览正式开幕,集中报道开始。10 月份,伴随着每周一次的学术报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相继推出重量级学术文章。至10 月底,北京电视台“五星夜话”栏目“早期中国介绍”作为展览结束前的又一重点宣传信息。展览前后,全国文博界最权威的报刊《中国文物报》自始至终给予关注,适时报道展出情况。

“早期中国—中华文明起源展”展厅实景图

文化产品一定是展览的一部分,“早期中国”项目组在研讨大纲的时候,就提出这个理念。因此,负责文化产品开发的部门及时了解了展览的内容,特别是文物的大概情况,很快就拿出了文化产品的开发目录。可以用以下一些数字来说明:三个月准备时间,自主开发产品9 种,组织相关产品50 余种,推出精装、平装图录各一本,普及书一本。这些产品对宣传展览,让广大观众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展览起到了非

常好的作用。

(作者为首都博物馆副馆长)

推荐第7篇:毕业展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首先我代表扬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2017届艺术硕士对各位老师,各位来宾和各位朋友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此时此刻,我依然清晰的记得去年的毕业展上,师兄师姐们因丰收而流露出的喜悦之情,今天,终于迎来了我们的丰收时刻。这是同学们 三年来学习成果的综合汇报,更是同学们各方面能力的集中体现。在三年的求学生涯中,我们不仅掌握了较好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完善了人格逐渐成熟。我相信在将来的工作中大家都能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用自己掌握的本领服务社会。毕业作品展不仅仅是我们三年学习生活的句号,更是艺术生命的又一个崭新起点。在这里,我代表2017届艺术硕士致谢,感谢倾注汗水和心血培养我们的老师,感谢给予我们鼓励和支持的父母以及共同进步的同窗好友。即将步入社会,希望所有的同学能在新的舞台上充分的展示自己的才华,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而努力。

今天参加展览的是我院2017届艺术硕士中的部分作品。应该说每件作品都在短暂却又漫长的时光中积累、沉淀、尝试、诞生,每件作品都承载着我们的理想和希望,每件作品的背后都凝聚着老师和同学们辛勤耕耘的汗水、不懈的努力与执着的追求。我们用线条与色彩,用材质与灯光,用写实与非写实的语言,诠释着对美的理解和感悟。这里的每一幅作品都像夏花般洋溢着真挚的热情。

此去经年,春秋三载。我们即将告别母校,走向社会。最后再次感谢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们。预祝2017届美术与设计学院艺术硕士毕业作品展圆满成功!

推荐第8篇:策展人的职能、工作范围的规范

策展人的职能、工作范围的规范

博物馆“策展人负责制”,其职能类似于项目负责人,负责博物馆某一个展览项目。其任命可以是策展人自己申请也可以由馆长委派。

1、博物馆策展人的主要职能:

(1) 策划各类文物主题展览。负责文物展览市场的前期调研、展览主题的确定、观众的定位、陈列主题与设计思想的确定、文物的选择、展览经费的预算、展览宣传模式的选择和确定、展览衍生纪念品的广、以及展览服务等多项内容的思考。

(2) 为展览确立一个清晰的观念框架来选择展品的范围、数量和质量,以及在画册和各类宣传品中的文字诠释。

(3) 负责与展览设计部门、展览施工部门、文物保管部门、场馆管理部门等其他各部门之间的总协调、联系与沟通。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信息所有信息。当展览项目在某环节遇到问题时,立即收集反馈信息,并迅速协调相关部门解决问题。

(4) 预算施工、布展以及举办其它项目活动的经费,把控施工材料。

(5) 做展览布展方案,并负责制定展览的进度表。严格按照展览进度表对展览全程进行监控。

(6) 参与整个展览从策划到实施过程中的每一个项目:选展览题材;定展览名称、宣传标语;选调文物;定展览形式设计基调;互动项目设计;定展版、广告等平面设计;文物展架设计;调研施工材料;项目现场管理;布展;展陈细节调控;调光等。

2、博物馆策展人的主要权利:

(1) 策展人拥有一切关于此次展览项目的决定权。 (2) 策展人拥有一切关于此次展览项目的一票否决权。 (3) 策展人拥有与此次展览项目相关的所有部门的临时指挥权。

3、博物馆策展人的主要义务:

(1) 策展人有组织、协调、管理、实施、监督展览项目,并确保展览工程按时按质完成的义务。

(2) 展览组织与施工过程中出现了重大问题时,策展人有向馆长汇报的义务,并不得私自做决定。

(3) 策展人有确保展览工程招标过程保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的义务。

策展人资格认证与任命

个人素质要求:

关于策展人的素质要求,前人做了一些研究,提出了一些应该具备的素质,但主要对象是美术市场上的独立策展人。本文是针对的是博物馆的策展人,在职能上会稍有些区别,以下是我在参与博物馆展览策划与设计项目时总结的一些素质:

1、美术功底 每个展览都是有主题、有定位、有情感的,展览是设计师的艺术产物,是设计师解读文物、解读历史的再创造,一个不懂审美、没有艺术感的人设计出的展览也是没有感染力的。有一定的美术功底,对于色彩的关系、线条的控制、具体与抽象的对比都会很敏感,时常会有好的创意和丰富的想象力。那么,他的艺术表现手段才会千变万化,策划的展览才会被不同的观众所喜爱。

2、空间设计理念

好的策展人一定要有很好的空间设计理念,对造型美学、色彩美学、灯光的使用要有精准的把握。一个好的展览从你还没踏进展厅就已经开始了,比如展厅外面环境氛围的烘托、灯光的铺设、色彩的使用等,让你很融入展览主题中,怀着愉悦的心情享受一段艺术旅程。好的空间设计能够有利于衬托主题、突出文物,但空间设计理念是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很多展览设计经验。

3、文化素养

这里的文化素养包含着很多方面,如:中外文学、世界历史、考古史、中外美术史、文物等相关知识。对文学艺术的了解有助于策展人提出创意的展览,对考古学、中外美术史等相关知识的了解有利于策展人对文物的学术研究,对馆藏文物的了解有助于策展人清楚的把握展览内容脉络。同时,策展人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这将有利于其工作的开展。还有一点是很多前人对策展人素质的要求里没有提到的,就是英语水平,现在很多的交流展、引进展都是与国外团队合作的,如果不具备一定的英语水平仅仅靠翻译来沟通,很多好的展览专业上的创意就会被淡化掉,也是不利于展览策划的。

4、掌握设计软件

现在的计算机有着更直观、更迅速的设计软件,如Photoshop、Illustrator、Cad、3DMax 等二维、三维设计软件。这些软件的运用提高了我们设计的效率、易于修改,是现在年轻设计师普遍使用的设计工具。而作为策展人,在讨论展线、展览各个单元分布时难免要和施工图纸打交道,这要求策展人对施工图纸的一定识图能力,这也是现在设计师的一项基本要求。不具备这些知识,作为展览的策划者,会无法与具体设计人员沟通,达不到应有的设计表现力。软件的更新换代速度是惊人的,也许过不了多久又会有新的软件产生,这就要求策展人对新知识有快速吸收的能力,了解这些新的手段,并应用到实际的展览陈设中,使展览增加吸引力。

5、展示材料的熟悉

对展览中常用的一些美工类材料的特点属性、使用方式、价格效果等要有准确的认识。常用的一些展示材料如轻钢龙骨、石膏板、木龙骨、木工板、吸音板、饰面板、射灯等这些材料的优劣、大小、材质、属性、使用范围、寿命等都要了解。现在的展示材料,由于原材料的不同,有很多使用的局限性。我们都知道,再宽敞的展厅,留给文物放置的空间也是有限的,如果材料使用不当可能会对文物产生影响或是存在安全的隐患,所以策展人对展示材料的选择上要严格把关。针对价值较高的展品的展示方式和设备方面,应尽量以环保安全的材料为主。而在在防火条件要求较高的环境下,要尽量避免木质和塑料材料的使用,有需要的可以单独用防火箱体进行隔离。

6、管理协调能力

作为一名策展人,要管理好整个团队,并让团队乐于与他共事,首先他要是个有个人魅力的人,有一定的管理技巧,团队在以他为中心的同时,每个独立的个体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都受到重视和关怀。其次,他要有一定的组织能力,每一个展览在策划的过程中不可能是一步到位的,要经过无数次的讨论和修改,不断地吸取有利的建议,策展人始终要把握好组织的力度,让团队时刻有工作的热情。再次,策展人要有协调监管的能力,协调各部门人员配合工作,协调政府、赞助、时间、场地、布置、施工等一系列问题之间的关系,确保展览如期如质的举办,并在这一过程中起到监督的作用。最后,策展人是要有职业道德操守的,要对自己负责的展览确保质量和效率,须遵守国际博物馆协会的职业道德准则。

7、展览经验

一个好的策展人,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有丰富的展览经验,他要有参加大型展览项目的经验,并主要负责过展览策划与设计,并参与了展览从策划设计到实施的全过程,有领导团队的经验与能力,有出版展览文集、画册、宣传册的经验,还要对展品的所有权、使用权、合同等相关法律规定熟识,只有这样策展人对今后操作的展览才会游刃有余。

总之,一个好的展览,既要将所要传达的信息表述清晰使领导及观众认可,又要将展览的艺术性表达清楚,这是每个策展人必须做到的,这不仅是对其能力的综合考验,也是关系到展览效益的关键。所以,每一个优秀的策展人,必须保持广泛的知识猎取能力、独到的思维能力,才能设计出为观众津津乐道的展览。

推荐第9篇:“策展人”到底是个什么职业?

“策展人”到底是个什么职业?

我的职业是个独立策展人(Independet Curator)。 在各种场合自我介绍的时候,别人常常就是一脸懵,要不然就是充满了各种误解——不仅对于非艺术行业的人来说,甚至很多国内的艺术从业人员、策展人本身也对此颇有误解。 常常见到的误解是——策展是做展会规划、活动策划的吗?是设计展厅吗?......于是我就想来写一篇给大众看的科普文——“策展人”到底是个什么职业?策展又是件什么事儿?甚至——展览是什么?同时我也想聊一聊自己“以人为本”的策展思维。

看完这篇文章,你会发现,其实“策展思维”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和我们任何一个人的生活都有关系。首先我交代一下我的背景,作为“策展人”我算是科班出身,硕士毕业于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艺术管理专业--我们专业的全称是“Innovation and organization in culture and arts(文化艺术产业上的创新与组织)GIOCA” 。

当然我想说的是,我不是维基百科,这很大程度上是我从学习、工作经验上的自己的理解,作为一些探讨,如果有才疏学浅不尽人意之处,也请诸位业内前辈指正。

策展人的官方定义策展人(Curator )这个词语最初指代的是在西方博物馆、美术馆系统里“监护人”这样一个角色,很多字典上依然把Curator这个词语翻译成“博物馆馆长”。 这些大型的博物馆美术馆需要定期按照各种主题、年代、艺术家来呈现展览开放给公众,于是就有了“策展”这样一个概念。中文“策展人”字面上的意义就是“策划展览的人”,在博物馆系统中,展览的内容不一定是艺术品。

在这样一个系统下的策展人需要有很深厚的学术、研究背景。“策展人”这个角色的学术背景大多来自于相关研究领域,以及包括了博物馆学、艺术史、艺术批评以及艺术管理等等。面对公众开放的博物馆、美术馆的主要社会功能和职责是公众教育(education)。策展人有可以比喻成为“讲故事的人(Story Teller)”--把专业领域的知识通过文字、图像以及后来的新媒体手段的解说,用不同主题概念穿起线索引导,通过展品合理的陈列设计,娓娓道来讲故事,把知识和信息转化为一种直观的体验与经验。

比如说古埃及的历史,读完文字亲眼就看到一个木乃伊--你可以通过一个实物去感受,那么一切就栩栩如生印象深刻了起来。

这是一堂自学为主的小课堂。好的策展人把故事讲得逻辑清晰,生动活泼,条理分明,引人入胜,潜移默化之中又把策展主题的概念--那个试图表达的Meage传递给了观众。这类策展人被称为是博物馆、美术馆以及艺术机构常设策展人。这通常是一个部门团队,他们的工作除了定期规划展览的内容(What to say)、呈现方式以及手段(How to say),也会根据每个机构的职责、功能以及定位,有着不同方向的研究。比如说偏学术化的国立机构对于当代艺术具有探索性实验性的研究;而盈利导向的私人美术馆会更偏向于市场以及品牌定位等等。独立策展人((Independet Curator)是当代艺术诞生之后的副产品。

理论上最早可以追溯到现代艺术之初,那些自立于沙龙展学院派体系之外的“野兽派”、“印象派”们自立门户的宣言式的展览。而1975在美国纽约成立旨在通过国际巡回展览等相关活动促进对当代艺术的理解和欣赏的国际独立策展人协会(Independent Curators International)被认为是这个行业真正意义上的开端。

如今的当代艺术领域,这些独立策展人逐渐拥有越来越大的影响力以及权力。比如“威尼斯双年展”等等国际大型双年展、三年展、文献展的总策展人无疑是一个展览真正的灵魂和主角,并且他们具有前瞻性的思考洞见也对整个行业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在中国,“策展人”这个职业是从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开始的,发展至今,国内不乏有着一些真正厉害具备国内影响力的策展人。

然而整个行业不规范,鱼龙混杂(当代艺术在中国本来就很混乱),早年很多诸如在北京混圈子攒局子的社交花蝴蝶也以“独立策展人”自居,多少让人雾里看花非常迷茫。 而国内的美术院校体系又把控了绝对话语权,让很多小圈子里自娱自乐的艺术展览本就在晦涩难懂的“当代艺术”明目底下,策展人又令其多了一层“不说人话”的学术解读,更让大众产生了隔阂。

很多展览邀请一些有权力有名望的艺术评论家写一个展览序言,生搬硬套扯一堆在哲学高度上把人绕晕不着边际的废话,然后冠以其“策展人”的头衔...诸如此类种种。

说到底,“艺术”、“艺术市场”甚至于“艺术行业”是不同的概念,而钱权名利又是令人容易迷失的东西。展览是什么? 在具体详细讨论“策展人”到底是做什么、“策展”是什么之前,让我们先来说说展览本身。

很多人都会有一个印象,展览是艺术作品的陈列:先有了艺术品,再有展览。其实我的理解是倒过来的——我们是先有了展览的需求,再有了艺术品。从某种意义上,艺术的起源和发展是因为展览而推动的。

我一直认为,艺术在变成市场上类似股票的等价物这个功能之前,它的起源也是功能性的,它并非仅仅是艺术家无意识的自我表达。世界上最早也最好的展览是神殿、教堂和寺庙。展览的核心理念是信仰的陈列,这就是像是一篇论文的论点(说什么What to say);而论据是什么呢?

——是用来支持论点成立的证据,于是展品和陈列方式一起构成了这个How to say怎么去说。 如何去说才能打动并且深入人心,才能给观众洗脑催眠接受输出自己想表达的东西。

除了经书那样通过理论直接去布道的文字之外(事实上,《圣经》和佛教就是一本以把道理寓意于一个个故事比喻的“故事大全),宗教形成之初的广大教众都是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文盲,于是问题来了:如何去给公众讲这个故事。 同时,感官语言是情绪的语言,它是能量的载体,绕开小我头脑的思维,直接引起人们的情绪共鸣与能量的变化。通过建筑(空间)、绘画、音乐、舞蹈等等感官语言表达方式来讲述信仰,构建一个具有强烈仪式感的场域,让观众在这种气氛中完成意识的转化(Transformations Of Consciousne)成为了教堂、寺庙、神殿存在的核心功能。 于是我们看到西方那些永垂不朽的名画最开始是讲述宗教题材,这是因为最初的这些艺术家们其实在今天对于艺术的定义里只能算是技艺超群的“工匠”,这是他们的工作。 无论是米开朗基罗的《圣殇》还是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都是教堂的Commiion委托作品——大量的壁画、绘画、雕塑作品都是为了教堂这一展览需求而委托的艺术家作品;而音乐方面,巴赫的十二平均律被认为是西方古典音乐的基础,而他本身就是教堂的“音乐总监”,管风琴也是宗教乐器,而多声部复调等等的诞生也是为了宗教需求唱诗班为了营造出神圣氛围而诞生的;建筑方面,哥特式风格的起源也是为了表达宗教气氛的需求...不胜一一枚举。在中国,无论是敦煌石窟还是西藏唐卡都是为信仰这个展览而诞生的。宗萨仁波切解释他为什么要拍电影的时候说了一句“我们这个时代的电影就是古代的唐卡”,这是不同时代表达手法和方式在变化,同样都是在讲故事。

我的老师解释古代那些大师的时候对我说——魏晋那些雕塑之所以伟大,是因为雕刻者本身的境界不同,他们是用生命和对信仰的理解在创作的;而之后明清很多雕刻者就只是工匠在机械性地雕刻——这也许就是真正“艺术品”的界定,是否带着灵魂的气息。沿着历史的脉络我们看到,是“展览”本身推动了艺术的发展。而“艺术家”、“艺术品”的高下来自于创作者境界(甚至不只是技术)的殊胜。

如果我们再往前走一点,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等来自于先民的“萨满信仰”——萨满带着部落族人在篝火边与神明与万物的对话,他们用乐器Chanting(唱诵)舞蹈进入一段意识转化之旅,最初的乐器都是法器,艺术在这个时候悄然诞生,伴随人类文明成长始终。如果我们把教堂寺庙比喻成一个展览,那么这种萨满仪式就是一个表演艺术的现场,两者的核心是一致的:就是仪式感的建立,建立一种精神性的场域来塑造敬畏与尊重,以及,在此其中让观众完成意识的转化。 这些,同样也是今天,一个展览的核心。Marina Abramovi?在纪录片《Space in between》里说她一直在寻找“Performance(行为艺术)”与“宗教仪式(Ritual)\'的共通之处,最后她找到了那个点:Transformation 转化。

同样,无论是展览是音乐舞蹈戏剧等表演艺术的现场所构建的“仪式感”的功能也是意识“Transformation 转化”的过程:我们会觉得什么展览是好的,看了什么样的演出是印象深刻的?是那些我们在结束观赏之后收获到灵感启发的,似乎有那么一些东西让我们在进场前后有一些不一样,开启了不同看待事物、世界的视角(Perspective),让我们发生微妙改变的东西——这就是意识的转化。

古代的萨满们在仪式中用音乐舞蹈等感官语言,以及神圣植物来带领人们进入到这种意识的转化之中,他们把这个过程叫做“Journey”或者“Trip\'(指代一场旅途)。那么同样的,我们可以把展览比喻成一场感官之旅——那些通过语言文字图像声光电新媒体等等各种手段让观众在此过程中情绪、能量以及意识发生哪怕微妙影响的一场Trip一场Journey。展览就是一场仪式。

而策展人就是那个设计、主持仪式的萨满,利用专业的对感官语言的把控能力、对场域构建呈现方式的实践能力,以及对观众情绪操控在微妙之处起承转合的引导能力去完成能量在艺术作品与人们之间转化的人。

让我们来看一看策展人Curator这个词语的拉丁词根“Cure\'——治愈,它最初的意思其实是:照料人们灵魂的人。 我们从策展人的人类学起源来看,萨满是最早的策展人艺术家也是最早的医生。医术治愈我们的身体,而艺术治愈我们的灵魂。而在萨满身心灵合一的理论里,利用能量(中医称之为“气”)治愈身心本就是一体的。

所以我常常戏称,My job is tripping people.不仅仅是宗教场所是一个展览,行为艺术表演现场是一个展览,一出戏剧一部电影的代入感、一本小说通过调动观众的想象力跟随着故事发展跌宕起伏情绪变化都是一个展览,我们购买艺术作品装饰房间也是一个展览——一个对来访者讲述主人的性格审美气质关于“我是什么样的人”的展览,其实我们的穿衣打扮配色也是一种对自我的呈现,也是一个展览。如果我们用更大的视野去看,“展览”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它是政治宣传、宗教布道、广告媒介、品牌营销、橱窗陈列、公关活动;是催眠洗脑的手段,是价值观输出,是风水布局,甚?一本书就是一个陈列在纸?面的展览——一切运?用多感官的语?言在不同维度赋予?们体验的集合体都是展览不同形式的呈现。一个好的写作者并不是着力于雕琢词句的精致,而是擅长于对于气氛的营造——等同于一个展览的场域构建,所以好的文章好的艺术作品具有的东西叫做“感染力”。 当代艺术是观念的艺术,从这个角度上说,当代艺术创作就是基于一种“策展思维”的艺术创作,是由观点(核心理念),表达方式(感官语言呈现)构成的。 特别到了当代艺术这里,很多诸如装置这些的艺术作品的概念和框架是由艺术家设计的,局部内容是利用现成品、委托工人、工厂制作的——其实一件艺术作品本身就是一个展览。当代艺术本身越来越像是一种“策展”的艺术,而艺术家的工作越来越像个策展人。策展人是个什么职业到了这里,我们对“策展人”的工作大致有了一个概念。

一个展览的实现包含了落地资源(场地空间和财务资源等等、社会资源等等)和展览的内容。严格说来,策展人的工作是解决后者即展览的内容的。

如果把一个展览比喻成一部电影的制作,那么前者作为资源的整合方那个搭台唱戏的人是电影的制片人,而策展人是一部电影的导演和编剧,是一个学术性和技术性兼备的工作。而艺术家们是一部电影的演员,大牌艺术家就像是明星,是走到幕前的人。

很多时候国内的标榜自己是“策展人”其实称为“筹展人”更为合适,他们更像是整合协调资源的制作人,他们策划的是一个展览的发生,而真正策展人的工作是策划具体展览内容。艺术管理是Project manage项目管理,只不过项目内容是艺术,策展人就像是产品经理。而一个展览作为一个产品,有着自己的功能、市场定位、研发目的等等。根据这些角色目的和定位不同,展览也有着不一样的分类,同时策展人的工作也有不同。 有面向公众偏向于教育型的艺术展(大多来自于公立艺术机构博物馆、美术馆);有偏向于研究学术性质的展览(比如学院派展览,是艺术家简历的重要资本);有私人美术馆盈利性质的展览;有小型画廊的艺术家群展、个展;有收藏家的作品公开展以及名艺术家的回顾展;有国际大型的当代艺术双年展、三年展以及文献展;也有商业地产(比如Shopping Mall)以及旅游地产为了吸引人流所需求内容的商业艺术展;现在也有很多商业与艺术的交叉项目——利用艺术来提升逼格的类似公关PR活动。

不同的展览有不同的做法,目的是积累学术资本,是教育公众,是卖作品,是吸引人流,是卖门票和衍生品,是提升品位,是为推艺术家而造势,是公益,是为了社交人脉, 还是基金会财团支持的真正为了推动艺术发展对时代发出的提问以及实验性的探索...论据向来都是为论点服务的,“为什么要做这个展览”是一个展览第一需要明确的内容。就像是一个项目的Miion, Vision, Value。第二步是根据这些来定位展览的受众“展览做给谁看的?”——艺术、艺术市场以及艺术行业是不同的概念,一个展览是面向大众还是艺术圈内群体,还是艺术收藏家,或者是服务特定群体?此后的工作,都是围绕着这个核心来展开的。

明确了“为什么要做展览”以及“展览做给谁看”,然后就是展览具体内容。策展人是那个Story Teller讲故事的人。展览的内容分为展览的概念设计、理论与学术支持(What to say),以及具体操作层面上的框架设计、艺术作品选择以及展陈设计(How to say)等等。

著名策展人侯瀚如认为:策展人必须首先是研究者和批评家。而今天大多数的策展人工作偏重于前者,也就是展览的学术高度。所以很多策展人出身艺术史论研究以及艺术批评,这部分工作就像是一个宗教里撰写纲领和圣经的人。艺术有着超前于时代的思考,一个展览所需要传递出去的这个Meage到底是什么?它提出了怎样的问题?邀请观众参与,引导他们思考的方向是什么?

即使是商业性质的展览,策展人也需要用学术理论和组织概念巧妙地去说这个故事,去拔高和提升“品牌高度”,这有点像是做广告做PR的Branding,是品牌故事的撰写者。策展人是一个展览的精神领袖,是学术支持者,是信息串联者。解决完了这个展览说什么,接下来继续解决怎么去说。大型展览有着各司其职的策展团队来一一落实How to say的这个问题,在中小型展览里策展人各种十项全能,所以说策展不仅仅是学术并且是技术性的工作。

就像编剧,确定了要讲一个什么故事,接下来就到了如何设计情结,故事主线,情绪冲突,人物关系,在什么时候抛出第一个故事高潮...等等。在一个展览的设计里,包括了展览的框架设计,分几个篇章段落来讲这个故事;用什么样的媒介手段来呈现;根据不同场地的性质来设计动线、空间结构;就像Casting那样选择符合展览气质的艺术家以及作品,以及对接沟通服务艺术家(这是一个极其耗费精力的工作);展陈设计具体到每一个作品的陈列摆放以及每一部分的文案介绍,引导指示图标设计、展览海报设计、衍生品、展刊设计;配套活动以及education program的设计:包括了开幕酒会、艺术家对谈Talk,workshop等等。还有涉及到成本控制,搭建材料、供应商的选择,志愿者引导人员的培训,门票定价,Marketing营销方向的定位,根据市场设计话题性,媒体邀请,新闻通稿撰写...策展人并不需要每一件事情亲力亲为,就像灯光摄像都有专人具体操作,但却是需要面面具到成为那个把控整体全局的人。而在之后的现场布展过程中,又会有无数意料不到的突发状况发生,需要策展人有随机应变灵活应对及时调整的能力,以及临危不乱的心理素质与协调沟通能力。而这里面每一项都大有文章,刚才讲到当代艺术家像是策展人,而策展本身也成为了一门艺术。在将近十年前的威尼斯双年展上,我就隐约有这样的感觉——仿佛这是策展人的双年展, 它的主角不再是艺术家,而是策展人。

策展,是一门关于Presentation呈现的艺术。Curator is presentation artist.策展人的工作是对艺术作品在呈现方式上的二次创作者,他是空间装置艺术家,是场景体验设计师,是感官之旅的引导者,是当代的萨满是催眠师,是风水师是室内设计师。它讲述的,是一门关于“控制力”的艺术。策展——呈现的艺术

而在此艺术家的角色也变得暧昧起来。展览如果以场地性质来区分,可以大致分为两类:画廊和咖啡馆小型空间以卖作品为首要目的的架上展览(比如绘画、摄影、小型雕塑等);以及在美术馆博物馆以及大型空间的展览,它更像是为“讲故事”输出核心理念而服务的。

这两类展览因为功能性完全不同,服务的对象也不一样,作品的性质也不一样。前者是为艺术家服务的,策展人所做的工作并不多;而后者策展人是绝对的主导。 “日常款” gallery exhibition

我通常的比喻是,前者的小型架上作品就像是衣服的日常款,大家可以买回家日常穿;而后者因为主体是展览本身,所以大型空间内出彩的是大体量的装置、雕塑以及影像等等,就像是时装品牌的“走秀款”——更多的是概念,极少能够被收藏家买回家。在后者的语境下,艺术家的身份更像是一个“展览产品”的“内容供应商”,为了论点服务的感官语言工具的制作方。

因为大体量的作品很少是艺术家事先创作完成的现成作品,收到场地和经费的限制,更多是一个构想动机和方案或者是雕塑小样。而更多情况下是因为展览的需要而被委托的commiion创作——先有展览,策展人根据其核心概念去设计呈现内容,发出open call征集以及通过各种渠道寻找挑选适合的艺术家以及作品。

论据都是为论点服务的,因此选择的标准不一定是作品的好坏,而是是否适合这个展览。

有一些情况下策展人首先设计了框架和艺术家沟通,艺术家在这个框架之内进行发挥和创作——在当代艺术观念为先的概念里,有的时候你很难去定义这个作品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家到底是谁。还有很多情况下,一个展览是对艺术家本身作品在呈现方式上的二次创作,策展人的工作就像是Stage艺术作品,橱窗里摆放的衣服是经过精心布置的,就像淘宝都会找摄影师模特拍大片——这跟把衣服随便摆放在地板上的效果是不一样的,造成了全然不同的购买欲望。这就是为什么艺术家个展也需要策展人——无论是现场呈现效果还是从讲故事理论高度branding的营销技巧上。一个比较容易理解的比喻是,策展人是厨子,艺术家的作品就像是食材,策展人利用这些食材烹饪摆盘做出一顿大餐盛宴,但是有的时候看起来已经不仅仅是食材原本的样子了。就像DJ,他并不需要是音乐制作人自己写曲子,但是他挑选音乐人的各种Track,拼接在一起,给予了听众一种情绪体验上的旅程。 在人工智能时代,艺术家的创作过程有可能将被AI取代,然而不可被取代的是艺术本身。 这也将是一次对于艺术的解放契机——也就是说我们不用去种菜了。如果说“当代艺术”的发展已经让艺术家有着策展人性质趋势,那么在人工智能时代,策展就是的艺术本身,艺术家就是策展人。举一个例子来解释厨子做菜这件事情。有一件现代舞的影像作品,我在几个城市不同空间巡展的时候,我分别对这个作品用了完全不同方式的呈现:有用全息投影悬挂在空中的,看起来就像是舞者在浮空舞蹈;有在独立搭建的空间里投影,并且利用了UV灯管和荧光几何图案布置房间的氛围;有在美术馆中庭设计成露天电影院,并且影像透过层层纱幔制造出影影绰绰的效果,开幕式当天艺术家和其它舞者穿梭于其中现场表演现代舞;还有在巨大的工业厂房中间布置出一块沙滩,把这段影像投影在其中一个天幕帐篷上,观众坐在其中仰望作品的。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空间里,即使是同一个展览同一批作品,因为呈现方式和设计的不一样,也会看起来变成完全不一样的展览。 在不同的城市与空间做展览,需要因地制宜,不是机械性的复制。地理位置、文化习俗、人群受众、交通环境、空间功能性与气质、甚至是否停车方便都是一个展览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这些细节都会影响观众的体验感。因为“展览”作为一个呈现载体与“艺术”是相辅相成的。它不仅仅是艺术品的Presentation,更大程度上是把?系列感官语?言作品聚合在?起,听觉、嗅觉、触觉、视觉,甚至是味觉以及知觉,用通感联觉(synesthesia)的方式互相交织渗透,去输出?种哲学、信仰、价值观以及理念。

展览本?是?个空间装置,?个沉浸式(Immersive)的感官场景体验。所以我说策展人是空间装置艺术家,是沉浸式场景体验设计师。

展览发生在空间里,每一个空间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能量场域,而每个作品也都有自己的能量场,而观众也有能量场。如何让“空间”、“作品”与“观众”的能量场互相交融,产生化学反应与连结(connection)就是策展,它讲述的是三者之间的能量流动关系。

一件作品如何浑然天成地摆放在空间之中,与此互相呼应产生关系,这就是一个装置;而观众在这个空间里驻留、感受,对话,交换能量,这就是一个现场。

空间、作品与观众,甚至包括时间都是展览的一部分。从当代艺术的视角来看,展览不是静态的,我们说到策展人的角色是一个Story teller讲故事的人,那么展览就是一个叙事空间,充满了Story Telling的剧情感。整个展览的过程发生是一件艺术作品;而观众人群的参与交互(Interaction)本身是一件行为艺术作品。

而更近一步,通过一个展览的发生,引导人们在此其中产生的情感交互和意识转化的过程,才是一个展览的真正价值所在。我们刚才说到--展览的核心是仪式感的建立,建立一种精神性的场域来塑造敬畏与尊重,以及,在此其中让观众完成意识的转化。

那么在不同的空间之中去建立这种精神性仪式感的场域就成为了策展人真正的工作,策展人所策划的,不是一个停滞静态的展览,而是一个牵引出情绪能量流动的感官之旅,一场journey,他所真正设计并且给予观众的,是一种的独特体验, experience。

就像萨满,他们带领人们进入的是一种有别于日常生活经验的另外一个维度的感官体验。我们说到展览是一场仪式,而“仪式感”是精髓。仪式感带来了“敬畏”,“尊重”以及“注意力”,迫使观众在一个特定环境下静下心来处于“临在”状态,用心调动所有感受力去面对眼前的作品,从而与之产生连结关系。 同样一件作品,印刷在A4大小的书本上和用独立整一面墙以巨幅呈现带给人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前者可能我们草草一眼略过,而后者也许我们会深受震撼。即使我们觉得这件作品不知道好在哪里,可是我们受到这种郑重其事的仪式感所蛊惑——我们所受到震撼的其实不仅仅只关乎于作品本身,而是这个能量场域。

一种庄重、肃穆令人静下心来的氛围,它帮助我们进入一种冥想式(Meditative)的环境,从而打开日渐麻木的感官触角,进入“当下”,与自己连结——没错,当我们用这种欣赏方式去看待任何一件事物的时候,都会发现他们独特的美——这种方式就是南传佛教Vipana所说的“观”——在这个时刻,我只能看到我所看到的,只能听到我所听到的,没有被过去的烦恼对未来的担忧所缠绕,我只在当下。

巨大的美能在瞬间让时间静止,令人忘记呼吸,全然沉浸于其中,感受到能量进入心轮,这就是西班牙语“Duende\'这个词语的意思——一种存在于艺术之中的神秘力量。 古话说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天堂”,当你专注凝视任何一件事情都可以发现它产生了一种近似于神性的意义。为什么“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因为我们与自己的感官失联,屏蔽了进入宇宙的那扇door of perception知觉之门。我们被日常琐事所占据,中国造字的这个“忙”字,说的是“心”的“离去”。心不在焉,因此我们无法接近自己。其实对于“仪式感”的需求遍布于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比如风水布局,比如室内设计,且不说“佛要金装,人要衣装”,小到一张照片的装裱,都靠这种“仪式感”的建立赋予了人们不一样的观看方式。

市场营销学说的是一种“注意力经济”,比如我们在奢侈品上的“溢出价值”就是对于这种“仪式感”的消费。策展思维与之一切都是相通的。策展这一门关于“注意力”以及“呈现方式”的艺术打开了看待事物不一样的Perspective,帮助和引导人们以全新的视角去欣赏去感知。其实事物本身并没有差别,可是当我们用不一样的Perspective去看待的时候,就会产生全然不同的感受体验。It\'s all about perspective.就像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充满能量的时候,能够看到事物积极面,觉得一切充满了希望,而能量低落的时候,总是容易打开事物消极的一面,进入Bad trip,觉得一切糟透了。其实事情的本质不变,只是我们打开其的视角不一样。 我在之前的文章里写过一些不同感官维度的体验的时候写到“并不存在一个高维空间,一切都在此时此地NoWhere is NowHere\'——所有维度都是叠加在一起的,我们所谓进入了“更高维度”,只是用一种“高维”的视角Perspective来看待此时此地的存在,感受到了不一样的体验。People will forget what do you do, forget what do you say, but never forget how you make them feel.人们会忘记你所作的,忘记你所说的,却无法忘记你如何让他们感受到的。

策展人设计的,是一段打开不一样视角的体验之旅。艺术的受众是人,而感受的主体也是人。这是我的“以人为本”的策展思维:空间的设计与作品的选择与陈列是围绕着策展理念这一核?而服务的,那么“人”——观众作为展览的受众就是最关键也是最需要去理解和分析的问题。有很多展览,说教式的策展前言,又或者是引经据典令人看得不知所云产生强烈的抵触心理,这是因为策展人并没有把“人——观众”当作根本问题来解决,也不理解艺术感官语言的重点是“Make people feel让人自己去感受\'。 他们放弃不了自己的ego在刷自我存在感,为了Impre people,为了彰显自己多么有学问多么有思考深度,时刻不忘记站在某个高度说教,把展览当作是个人表演的舞台,而忘记了作为艺术从业人员的使命。结果就是适得其反,并且暴露了自身的匮乏和不自信。

高明的策展人懂得讲故事,把深刻的东西讲得深入浅出,就像《圣经》和佛经里说的那些说给所有人听的寓言故事那样,而不是让观众与作品产生不可逾越的理解鸿沟——如果无法让人感受到你所想传递的信息,那么这个展览就是失败的。 因为艺术是为所有人而存在的,艺术最大的功能就是连结彼此。“以人为本”,所以策展这门艺术最后研究的就是人。有了这个前提,那么如何去设计动线,如何去选择展品,如何去渲染气氛,如何去选择呈现方式...一切都变得有逻辑可循了——那就是如何去刺激情绪和操控观众的心理节奏,如何去设置这个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说讲述的“刺点”。我们再来梳理一下策展的思路:“展览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个展览”“这个展览做给谁看?”“展览是如何在?个叙事空间?去影响观众的心理”“展览是通过哪些手段形成与观众的情感交互”“展览如何成为?个表达媒介去承载和传递信息”说到这里,我们从艺术的框架里跳出来,再来看展览本身--展览是一个利用多感官手段互相渗透去传递信息的表达媒介。在商业社会,它正在越来越多地成为一种传播手段,成为一种新媒体,有着潜移默化植入性广告的功能。

我们越来越多地愿意为体验而消费,而并非再是物质实体。而我们的消费模式也从理性消费进入了感性消费模式,展览作为一个用感官语言为主体的场景体验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和营销效果。沉浸式的场景体验将逐渐取代单纯的美学陈列,成为营销学上讲故事的主要手段。

这就是策展思维在一个更为广泛的语境里的应用,它在我们商业社会无处不在,和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我潦草地罗列了一下“以人为本”的策展思维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明确展览诉求,如何去精准对定位观众。#以Branding的思路设计概念——“说什么”与“怎么说”#作为?一个Story teller去把握和控制?人们的?理节奏,潜移默化地去叙事和输出观念@ 动线设计与情绪节奏的把握@ 空间设计& 场域构建@ 作品选择与陈列的序列@?理暗示与情绪交互@体验感的优化设计@信息点与刺点--情绪刺激# 如何在传递中减少信息损耗#如何在不同社会的语境中设置展览的呈现#如何理解人性以及对社会不同群体的行为的把握#如何利用科技与多媒体?手段去表达#如何巧妙设置传播点#如何根据不同情况灵活去调整展览的设计这张图叫做 #论一个策展人的自我修养

以上部分内容来自我在上海交大与美国南加州大学合办的创意产业学院的论坛上所做的一个讲座“感知与质感--以人为本的策展思维”。我在博洛尼亚大学的毕业论文研究方向是“Digitial performance\',我一直以为策展的未来趋势在于现场演出(新媒体,装置,audiovisual arts等等声光电digital performance)。

因为它更接近于策展的人类学起源萨满“仪式”本身,而一场演出的时长也更容易更有张力去传递有效信息,建立Intensive的能量场域。而电子艺术这种表达形式紧紧时代的脉搏,“通感联觉”手段的运用,以及它与意识科学的息息相关,它与时间的关系微妙,仅仅关于“当下”。“带着策展思维的数字新媒体演出现场”是我们这个时代必需的,也是正在降临的这场人类意识革命所无可回避的。

正如Joseph Beuys所说的“解决人类是艺术的目标,对于我而言,艺术是关于自由的科学”。最后我还是想说再次表达一下我对于艺术的初心:Why we\'re doing arts? not for power, fame and money, we\'re trying to delight people\'s shining arts.我们为什么做艺术?不是为了权力,名望以及金钱,而是为了点亮人们闪亮的眼睛。

?郑轶摄影师,策展人。嬉皮风格的旅行者.从事影像创作(摄影&Video),Audiovisual arts(Visuals & DJ) 以及写作。曾游学欧洲多年,毕业于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艺术管理专业,曾在奥地利维也纳从事Audiovisual arts.热衷于研究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以及跨文化跨学科研究,致力于研究基于人类学萨满文化与认知神经科学的艺术治愈理论的研究。在各种大学里把理工科文科艺术科以及经济管理都学了一遍,是个书呆子气十足的技术宅,立志当一个呆萌的学霸。

订阅《中国博物馆》杂志

推荐第10篇:策展与中国当代美术馆的发展解读

[深度观察] 策展顾振清

重新洗牌:策展人的兴起

1995年前后,艺术策展人开始在中国文化现实中出现。那时,一些年轻的批评家、艺术家开始在他们组织或加盟的艺术展览中公开自称为策划人或策展人,虽然这一新兴角色的“自封”,属于国内本土美术圈的“醒目”人士对欧美当代艺术体制下策展人职业的刻意模仿和主观搬用,但是在此之后,当代艺术展览越来越活跃,并日益走向公开、走向公众社会。展览总量的放大,客观产生了大量策展事务。于是,以做艺术展览为惟一职业选择的独立策展人群体开始登场。到1999年,策展人群体已成为艺术圈内外引人注意的焦点。他们带着一种超乎寻常的活力投入社会性的当代艺术推进工作,并逐渐走上当代艺术语境的话语权平台。他们的“鲇鱼”效应,搅动了艺术圈,让上下左右的艺术家和艺术人士都从沉寂中活动起来。2000年,国际策展人空降上海,参与了“上海双年展”的策展工作。国内土生土长的策展人也空前活跃,参与了当年几乎所有重大艺术展览和一些引人注目的艺术 事件。

随着中国的社会发展,纯粹公助性的活动在总体艺术机会中的比例有所减少,社会力量对艺术的支持变得越来越重要。活跃的策展人往往主动在社会力量与艺术家之间、社会愿望与艺术行为之间起到沟通、融汇、整合的作用,而且通过有意识的筹资开源工作把规模越来越大的社会资金导入到艺术活动之中。筹集展览资金方面的经验和能力极大地提升了策展人在展览中的现实地位。2000年,中国艺术展览体制发生了重大的转变,所谓的策展人中心制在投资方、艺术家的多向选择中应运而生,成为新展览体制的核心。计划经济时代艺术体制的遗留物如展览组委会委员和主任、评委会委员和主任、秘书长等头衔,经济转型初期临时出现的艺术主持、艺术总监等职位统统被策展人的角色囊括、取代。除了展览的经营之外,展览筹办、运作的几乎所有权力和责任都高度集中到策展人身上。2000年之后的当代艺术实践表明,许多展览的主

办单位不仅认同而且也接受了这种策展模式。

2009年第4期 51

[艺术评论]2003年,继上海双年展、成都双年展、广州三年展之后,拥有中国美术圈正统、主流话语权的北京国际艺术双年展也采纳了策展人机制,无疑是策展人制度在中国落地、生根、开花的一个缩影。

策展人

策展人的全部工作就是为艺术家的作品提供最优秀的展出条件。这是策展的原则和态度。具体来说,策展工作几乎包罗了展览中的万象。从确立展览主题、立项

申报与预算论证、遴选艺术家到选择展览规模与形式、把握展场设计与布展工程、落实展览保持和作品安全,从撰写展览前言与学术主题阐述文本到主持展览的学术研讨,从编辑展览画册、作品导读、文献资料到展览推广、媒体发布、社会宣传工作,从展览资金的分配到总体负责艺术家材料费的审核与发放,甚至作品的包装、运输、保险、报关、仓储,都由策展人来承担并统筹。在策展人的服务意识中有一条准则,即艺术家是对的。首先要努力把艺术家异想天开的创意实现出来。

当代艺术事关原创,具有较为特殊的操作方式、游戏规则和价值观,有别于其他人文科学的学理逻辑,有别于当代社会其他领域约定俗成的法度和规则,有别于流行的价值观。策展的理论与实践都是为了让社会更多地认同当代艺术的操作方式、游戏规则和价值观。当代艺术的策展,指涉的是当下和未来的文化建构。所以,策展无小事,策展要求策展人适应一种事无巨细、周密细致的工作。大到让展览意义如何影响社会文化的发展进程,小到把一颗钉子如何准确地钉在墙面上,都是策展人所要关心和落实的事。一个展览是否有意义,关键是看它能否打造无愧于这个时代的卓越的精神产品。

在21世纪的中国,随着当代艺术本土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也对策展人提出更高的要求,对艺术家鲜活的艺术实践的及时了解、对视觉经验的丰富积累、对艺术动向的敏锐判断、对艺术问题的深入把握、对艺术社会内外各种规则的洞察都是策展人必备的素质。此外,筹集资金、商务谈判、艺术管理和学理思维的能力以及中英文的书面、口头表达与交流能力,也成为对一个当下国际艺术交流大环境中的本土策展人自然而然的要求。一个独立的策展人,就有条件成为一个务实敬业、实践中出真知的知识者。当代艺术的实验性,使策展人难以因循守旧,受限于既有的艺术标准和规则。策展人时时面对突发问题、不得不挑战的是自身极限。当代艺术的创新,就要求策展人不断打破审美定势,跳出路径依赖,摆脱思维惯性。策展人不得不将自己塑造成一个通才,需要将人文科学的各种知识、技能融会贯通,否则难以应对艺术家千差万别的艺术方案及其语境。只有不断超越自己,才有卓越。 中国的当代美术馆

当代美术馆一般是公立或私立的非营利机构,宗旨是推动国际和本地的现、当代艺术。国际上的当代美术馆大多采用“白盒子”模式,场地简单大方、朴实无华,简单要素就是白墙、水泥地、色彩低调的天花板、专业灯光。许多现、当代美术馆还打造一些挑高空间,以应对当代艺术多样化的实验特性。 52NO.4 of 2009

[深度观察]

其实在美术馆整体的运作规范中,这一切并不简单。白墙需要能钉上钉子挂画,需要每次展览以后重新粉刷、维护。水泥地面必要时可以改造、开掘,以营造新

的空间条件。天花板横梁必要时可以悬挂一定重量的重物。专业灯光必须可以调节、重新定位。

美术馆往往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名片,具有巨大的品牌效应,一直是国内外基金会和赞助机构、公司追捧的对象。美术馆的形象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美术馆的策展工作是其软件中的重要一环,是保持其形象、学术品位、文化影响力的重要基础。一旦展览质量、学术水准不到位,美术馆的形象建设则无从谈起。

当代美术馆既是一个社会与时俱进的思想前沿,又是一个追究文化问题、进行文化反省和批评的现场。美术馆自身学术形象是否鲜明,在于其独到的思想深度和独特的文化洞察力。而这一切又是通过规范化、专业化和个性化并重的制度建设来体现,其中以确立自身的学术架构为要务。

当下中国的一些开放城市,各种背景的中小型美术馆不断在浮出水面。2003年起,在上海,有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上海当代艺术馆、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徐汇艺术馆等相继成立;在北京,有今日美术馆、北京皇城艺术馆、尤伦斯艺术中心、宋庄美术馆等不断登场。其中,既有各级政府设立或间接支持的美术馆,也有诸多企业和私人创办的美术馆,也还有一些由外资作主要后盾的非赢利艺术空间。中小型美术馆的建筑物一个个如雨后春笋般盖起来了,但问题也接踵而至。如何维持、如何管理、如何运作就成了所有美术馆热情创立者们所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其中的瓶颈往往是资金、管理团队和制度建设三大问题。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中小型美术馆,这种自我认识有助于中国的许多美术馆找到发展的方向和路径。继续按国际规范加强美术馆的专业性,使中国的现、当代美术馆在行政运作、展览策划、学术研究、典藏教育等方面与国际接轨,向国际优秀的美术馆规范化运作的水准看齐。同时,中国的现、当代美术馆必须确立自己的文化立场和态度,在本土文化建设和国际交流语境中形成独有的、不可替代的学术个性和学术地位,身段灵活地与本土社会互动,以历史的眼光建设打造一个真正有中国特色的国际文化平台。 中国新兴的美术馆策展机制

今天国内试图按国际惯例操作的美术馆,一般都实行正规化的策展人机制。设专业策展人,长年从事策展工作。美术馆的策展工作是日常性、持续性的。 美术馆的整体展览策划与管理机制是发展中国家在艺术行政管理的学科建设中的重点,是美术馆之为现、当代美术馆的核心要素之一。现、当代美术馆不是展览馆,自身场地的展览须有学术规划,规划须有学理思考和文化建设的思路。一年或多年的策展思路不同于单一展览的策展思路,必须有长远的文化战略眼光和思想理论建设的标杆。以量取胜,频繁展出,无助于展览水准的保持和提高。而且美术馆团队疲劳应战,美术馆资源过度开采和使用,也无助于自身的充电、调养、整顿提高。运筹帷幄, 2009年第4期53

[艺术评论]有张有弛,固然是美术馆展览科学规划、规范管理的要义。但更重要的是,在策展的学术架构中推进并提升展览,让展览独具建设性。以学术理性规划全年或多年的展览,让展览少而精,不断地减少展览数量、提高展览质量,不仅是美术馆策展规划的重要理念和长远思路,而且也是在相对艰难的条件下,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现当代美术馆能够脱颖而出的不二法门。

美术馆的主流展览大致可分为自创展、合作展,引进展、交换展、征件展等几种。这样的分类便于策展人在行政操作实践中建构宏观思路和架构。经过梳理,针对不同类型的展览,采取一整套相应的应对机制和解决方案。美术馆展览的整体决策、管理思路一旦明晰,就能抓住重点,把握比重,精简具体的策展流程,提高效率。

美术馆的这几种展览都需要美术馆专业策展人不同程度的工作投入。策展人员必须制订全年展览计划。首先要策划原创展览,其次要审核合作、引进展览的申请报告,并负责实施所有展览。策展人员必须根据展览程序和国际惯例操作展览,包括签订协议、准备展览文案、全程落实展览布置和展览保持、人员接待和撤展。

自创展是指美术馆自己发起、组织、策划的学术性的原创展及具有一些其他功能特性的展览。这是美术馆确立自身学术个性的关键,美术馆必须重视的首要的创造性工作。自创展是一个推崇文化原创精神的美术馆的立馆之本,往往倾美术馆之力,把它们打造成美术馆全年展览的学术标杆和龙头。自创展一年至少应确定数个,数量可以逐年递升。也可以在两至三年之间发起一个重中之重、具备较大学术容量、但绝非国际双年展模式的展览。自创展必须有文化针对性,强调内容与形式的原创性。但强调典藏性、教育性、文献性等功能特性的自创展也是可以超乎常规,策划出新意,让美术馆成为当地社区文化生活乃至本土社会文化需求的一部分。自创展由美术馆自身的策展团队独立策划,是但凡国际著名美术馆走向成功、树立独特学术形象的必经之路。纽约的MoMA、PS1、新美术馆如此,巴黎的市立美术馆和东京宫如此,伦敦的泰特美术馆更是如此,泰特甚至有一个人数庞大的策展团队。

客席策展人制度也是一些美术馆营造自创展的有效补充。自创展邀请客席策展人譬如独立策展人、来自其他美术馆的策展人联合策划,或加盟策展团队,利在整合学术资源、开放多元视野、交换不同经验。只邀请客席策展人联合策展,同时又不邀请客席策展人独立、完全地策划美术馆自创展,是一些坚持主导立场的美术馆的学术机制。这样的美术馆往往十分注重自身的发言权和独立文化形象。 自创展完全由客席策展人策划,美术馆自身策展团队仅履行策展行政的配合和服务之职,是中国中小型美术馆强调艺术行政的一种常规打法,这种打法的诉求主

要在于艺术的教育推广、典藏和社区服务。然而,致力于自身学术个性建构的美术馆,往往会慎用客席策展人以及完全由客席策展人策划的自创展。

引进展也是现代美术馆的常规展览之一。由于美术馆自身策展资源不足,引进其他美术馆的优秀展览和独立策展人策划的展览,仍不失为美术馆拓展并借力外部资源、学习并借鉴他者经验的一种方式。引进展分两种:被动引进,主动引进。 被动引进的展览俗称“接活”展,坐地观望,等待人家的展览项目打上门来,从中仔细选择质量、意义、价值超群的展览进行立项、磋商、谈判。条件成熟,即加以引进。这是发展中国家美术馆最常规、最有惰性的展览形式之一,是以往场租展的惯性延续。在操作上具 54NO.4 of 2009

[深度观察]

有不稳定性。展览的质量、时段、策划与运作方式深受展览提供方制约。几乎每个追求卓越的专业性美术馆,都以不断削减这类展览项目为荣。以开放的、不拘一格的心态、面对全球艺术圈主动出击,遴选那种可以整体打包、移师再展的现行展览,整体移入,或精选其中一部分引进门来。这种引进展就与守株待兔的“接活”展有本质不同。这种引进展的规划由于出于主动,预设条件可以较高,挑选余地可以较大,合作的空间可以较宽,酝酿时间可以较长。在量力而行的前提下,首先可以锁定国际艺术社会和展览供求市场的高端。用“猎头”的方式在国际、国内争取学术资源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俱优的展览

当下,中国国内的中小型美术馆安排引进展较多,有的美术馆往往全年要引进多次展览。在自创展资源不足的情形下,变主动为被动,主动引进优秀展览,是美术馆提升展览质量、确立文化建设价值取向的必要举措。

交换展是引进展的特殊方式。不仅引进,同时涉及输出。美术馆与国际上优秀的美术馆形成合作、展览交换的关系,可以用共同策划、两地交换展出的自创展进行交流,也可以在常规条件下直接交换各自的自创展。国内、国外的优秀美术馆都预设在交换合作的意向之内。交换展是不同美术馆资源和经验的互补,由此,一个新美术馆在自身提升、锻炼过程中可以大得裨益。但美术馆一旦成长起来,就会回避这类容易流于形式的学术交流。因此,一个中小型美术馆安排交换展,应着力加以递减。

征件展可以强调实验性和美术馆特色。美术馆拿出一定的空间上网征求展览提案。在一定时段内,召开美术馆策展部学术会议或艺术委员会成员的评审会,选出适合展出的优秀提案,由美术馆本着指导、支持、制约的原则辅助实施。征件展应该是一个发现、推举年轻策展人和艺术家的舞台。征件展的频率和预算应有所控制,中小型美术馆应以全年安排不超过六个为宜,展览预算积极寻求国内外基金会和民间赞助的支持。

巡回展可以是美术馆的自创展,在美术馆首展后出去巡回,也可以是引进展、交换展和征件展,在展出后到其他城市的美术馆或其他空间展出;也可以打包出口,到其他国家展出。巡回展既可以获得更大的文化影响力,也可以均摊展览成本、降低预算压力和资源浪费。当然美术馆作为展览原创单位的品牌行销,也会取得放大效果。巡回展必须视美术馆自身能力和馆外资源整合的能力而行,适合从一年作一次开始起跑,积累经验,再作发展。

展览的行政分类法特别有助于展览管理制度的建设。在统一管理的理念下,什么样的展览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和立场来对待,配合什么样的处理方式,什么样的展览应该侧重,什么样的展览应该缩减,应该清清楚楚。方针既定,就要贯彻到制度层面的具体建设和执行。这样,策展管理才能有条不紊,井然有序。 中国首家现、当代美术馆的策展实践

2003年12月28日至今,作为中国首家政府背景的专业性当代美术馆,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Shanghai Duolun MoMA)已成功运行五年多时间。五年多来,这家中小型美术馆硬件、软件建设初具特色。特别是由于一系列定位准确、文化针对性鲜明的当代艺术展览的举办,让美术馆获得了人气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其中,美术馆自创的《打开天 2009年第4期55

[艺术评论]空》、《上海酷》等注重本土平台视觉文化建设的展览,推出的《两个亚洲、两个欧洲》、《无人之境》、《Hexa计划:闪现》等较高学术定位的国际展,在国际与国内艺术圈中备受瞩目,国际媒体《纽约时报》、《南华早报》和专业媒体《Art in America》、《Art Press》、《ArtNews》、《 Artlink》等纷纷以专题多次报道了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的展览和学术倾向。这一系列以全球本土化模式举办的展览,通过本土社会视觉经验的不断刷新,致力于在纷繁复杂的艺术生态中,引导出塑造中国当代艺术主体性的全新语境。在国际视野中,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是中国自立、自为的一家成长中的小MoMA。在发展中国家的独特语境下,它不得不面对独创性、建设性乃至挑战性的美术馆工作。然而,它所打破的许多国内纪录,探索的许多前人未涉及的领域,都对中国其他中小型美术馆的制度建设具有启示意义。

既然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已经积累了五年多的经验,以分析、总结的方式看待美术馆自身的制度建设问题,从实际经验出发探讨完善中小型美术馆制度建设的可能性,不但是十分必要的,而且还可提供了许多可参考的经验。以“原创性、学术性、国际性”为办馆理念的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在一年多的摸索中逐渐确立了以原创思想为文化目标、以原创展为主打展览的学术定位。从发展的角度看,这些有利条件、经验的积累可以视为美术馆推进自己,创立自己文化个性的前

提。但是,如何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继续从美术馆的学术定位入手,调整在制度建设上的心理结构,确立一个可持续推进的、深具潜质的现代美术馆学术架构,是美术馆的当务之急。这也是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再次起跳,以卓越的文化建设形象真正跻身于世界美术馆之林的根本大计。

美术馆的制度建设中,自身学术架构的确立十分重要。就展览策划而言,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一反国内美术馆的常态,在开馆之初,率先设立总策展人职位和机制,并设策展部为美术馆的核心部门,就是重视策展在一个美术馆制度建设与学术架构中的重要性。通过策展的规范化管理,一个当代美术馆才能实现在中国社会转型期所不容替代的文化建构作用和不容推卸的文化反省角色,并由此体现出一种基于发展中国家之后发优势的文化原创的特色。

策展与媒体传播

中国当代美术馆的策展与媒体传播的互动机制,在美术馆公共推广、营销方面十分关键。原创层面的当代艺术,在生成方式上往往先拒绝商业性,仅仅依赖于传播存在。这是实验艺术能保持它的独立性、批判性和精神性的可能条件。实验艺术如果不传播,作用还是体现不出来,纸上和网络媒体的放大成为它传播的最重要方式,另一种方式是口口相传的“口碑”。恰当地处理好实验艺术与媒体的关系,实验艺术就有可能保存它的敏锐性与前瞻性。

公共传播一旦生效,美术馆动员社会赞助的号召力方能立竿见影,因此,美术馆推广、营销的这一市场环节往往在展览展出并传播之后发挥功效。公共推广、营销的成功应该是一系列优秀展览的结果,而不是动因。

当代艺术在中国国内的本土化进程中,除北京、上海以外,当代艺术也形成了对广州、深圳、南京、成都、重庆等几个媒体中心的依赖,在这几个非主流的信息传播中心,已经形成一种媒体惯性的行为力量。这种行为力量由港台地区开始,在国内得以实用,而且更加积极,更加主动。再就是,网络化的存在。以前在北京、上海做艺术活动才可能形成全国性乃 56NO.4 of 2009 [深度观察]

至世界性的辐射。现在,把好的艺术活动在成 都、南京、广州等地的美术馆或替代空间做, 同样可以取得在北京、上海的效果。原因之一 是当地媒体的主动参与,之二是通过网络的 继续放大和媒体信息的自我克隆,自身繁殖, 使当代艺术信息得到更多的传播。

美术馆的艺术展览在处理与媒体的关系

上,有以下三个点:学术性批评:局限于艺术圈;

报道式批评:更有社会性和广泛性,尽量强调通俗 易懂;媒体活动报道:兴奋热点在于新闻性,可能 会造成对某个艺术事件的误导,但其对新闻的捕 捉是最敏感的。在艺术策展时要考虑到 这三个点,考虑到和大众的关系。 当代艺术活动的公众互动方式大体

可以分几种:冲击型、灌输型和互动型。 冲击型的当代艺术活动,如在一个公共 空间里突然发生的行为艺术展,由于纸 上和网络媒体的集团化操作,一下子辐

射到全国上百家报纸。一个艺术行为,

通过国内媒体竞相报道的方式进行传播,至少让公众知道有当代艺术这码事,有行为艺术这码事。他们可能会批评,但至少人们开始谈论当代艺术、行为艺术。在谈论过程中,当代艺术可以进行传递。

灌输型的当代艺术活动,如雕塑公园请艺术家在城市市区或市郊做雕塑作品和户外的装置作品。公园形成后,几乎每天有许多市民和游人参观。无论是上海张江公共艺术计划“现场张江”,还是桂林的愚自乐园等等,都以亲民的姿态,形成了当代艺术对民众灌输式的艺术教育。

互动型的当代活动,以美术馆的电子艺术、多媒体艺术展览最为大众喜闻乐见。公众在参与作品互动时,往往明白,原来美术馆里发生的这些他们“看不懂”的东西也是艺术,然后逐渐接受,或反问。这就形成了公众与当代艺术之间的互动。 如果更多的艺术界人士多依赖纸上和网络媒体的力量,多考虑怎样利用媒体使当代艺术在中国当代社会塑造成型,当代艺术将不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不再是小圈子里“鸡尾酒会”上弹冠相庆的事情,而真正变成社会公众生活中必要的存在和精神上的家园。

顾振清:独立策展人、天津美术学院客座教授

栏目策划、责任编辑:李笑男 2009年第4期57 [艺术评论]

深度观察51. 58. 64.

50NO.4 of 2009策展与中国当代美术馆的发展策展的理论与实践都是为了让社会更多地认同当代艺术的操作方式、游戏规则和价值观。当代艺术的策展,指涉的是当下和未来的文化建构。所以,策展无小事,策展要求策展人适应一种事无巨细、周密细致的工作。大到让展览意义如何影响社会文化的发展进程,小到把一颗钉子如何准确地钉在墙面上,都是策展人所要关心和落实的事。一个展览是否有意义,关键是看它能否打造无愧于这个时代的卓越的精神产品。新艺术的开路者——评中国实验艺术进程中的展览策划人“新艺术”与“策展人”都是“改革开放”的杰作。在30年的起承转合间,中国策展人尽显了“斗士精神”:在新艺术的“本土化及全球化”进程、“合法化与系统化”事业中“披荆斩棘”,“开路没商量”;而在新生事物的“运行机制”层面为本土乃至全球创造了“批评家集体策划”、“批评家提名”、“学术主持人制”等切合实际的新方式;他们在90年代的 “另辟蹊径”,从改变现实的观念诉求回到艺术本体的“语言与媒介”实验;在21世纪头十年 “中西对话”的“建设”阶段中“打造系统”并“寻求内外两种目光的汇聚”……在新世纪即将跨入第二个十年的时候,当我们回望过去,画布上留下的是他们“马背上矫健的身影”!关于策展和策展针对性与有效性的思考策展人其实也是面对纷繁的历史、当代文化,艺术家的创作分析,乃至个人的考察、思考、研究的范畴,试图通过展览的主题、策展的理念和展览本身,包括撰写的展览论文、画册文本的编辑等等,提示出策展人对艺术对文化的一种观点。只不过

策展人的认知是通过他策划的一个展览来给予支撑和呈现的,而这个或者是个展或者是联展的展览又是由艺术家的若干作品来构成的。也就是说展览本身是策展人“创作”的一件“作品”。

第11篇:艺术学院毕业展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XX好。我是08级视觉传达班的xxx,很荣幸今天能代表即将毕业的同学们在这里发言。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所有即将毕业的同学们向辛勤付出的领导和老师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和最崇高的敬意。正是老师们孜孜不倦的付出,才使我们有了长足的进步。引领我们走进知识的殿堂,教会我们正直的品行。给予我们最无私的关怀和奉献,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发现美、阐释美、创造美。

青春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而在江大度过的这一段青春岁月无疑将成为我们人生中最为宝贵的记忆。大学生活如白驹过隙匆匆流逝,却又在而后的思念里细水长流,思念中夹杂着深情,夹杂着感动。大学里的学习生活中,每个人都有着自己太多的忘不了。忘不了去上课的小路,四年来我和你一同走过,走成了习惯,成了自然;忘不了田径场上同学们挥洒汗水,肆意的张扬青春;忘不了温暖的寝室,连绵夜话,细细的欢声笑语;忘不了参加的各类赛事,那里有我们曾经的拼搏与奋斗;忘不了艺术学院的绿叶红花,时刻飘荡着着青青香草的气息;忘不了三角湖的风,湖畔的柳,柳旁的小道,小道上行走的背影;忘不了未名山下这么一群可爱的同学,敬爱的师长。这么多忘不了将成为我们一生最珍贵的记忆,也将伴随着我们走向远方,成为将来路途上使我们奋勇向前的源源动力。

昨天,同学们满怀梦想,背负期望,聚首江大。明天,我们又将怀着对江大的留恋,奔向远方,开创属于自己的新天地。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展示我们的毕业创作。感谢XXX、XXX、XXX百忙之中抽空来参加我们的毕业展,感谢艺术学院全体老师养成了我们良好的艺术素养与专业能力,才有了我们今天的独立创作。毕业设计展题材多样、风格迥异,展现了我们四年来的学习成果以及对艺术的思考,是对教导我们的老师、艺术学院、江大最好的感谢方式。

时光匆匆,长绳难系,转眼我们将各奔东西。在此我真心祝愿各位同学们前程似锦,祝老师们工作顺利,祝艺术学院再创辉煌,祝江汉大学蒸蒸日上。

谢谢大家!

第12篇:专业的策展人需要具备什么素质

专业的策展人需要具备什么素质

上世纪80年代初,台湾的陆蓉之遇到第一个有策展人的国际展,想了两晚上,第一次将curator译成策展人。她做梦也想不到,此后20多年,中国的策展人会如此之多。

上世纪60年代策展人出现,鼻祖就是曾连任威尼斯双年展总策展人的瑞士人哈拉德·塞曼。1969年,他就辞掉伯尔尼美术馆馆长一职去纽约策划 “当态度成为形式”展。

而策展人在中国至少晚了30年。1989年“中国现代艺术展”是坐标,它造就了第一批策展人。尽管这个词当年还没从台湾传过来,但谁又能否定高名潞、栗宪庭、周彦、费大为、范迪安、王明贤、侯瀚如、殷双喜的策展实验呢?

90年代是中国本土策展人的形成期,那时,策展人绝对是一个新鲜词。因为体制内的美术馆没有专门设置策展人一职,所谓策展人,大多是在体制外独立策展的艺术批评家。1995年,留学意大利的黄笃回国后,名片上赫然印着“策展人”三字,那是杨卫第一次看到这个词。他当时很纳闷:这也是一种职业?而正是差不多那时起,中国策展人时代开始来临,王林、冯博

一、黄笃等新一代策展人崛起。

策展人绝不能是画贩子

NBA“大鲨鱼”奥尼尔2010年年初很炫地当起了“大小确乎关系重大”展策展人。37岁的他挑出39位艺术家的52件作品,甚至从华盛顿希尔斯伯恩博物馆借出雕塑家罗恩·穆克的《无题(胖人)》。当然,奥尼尔的策展人身份或许只是主办方的噱头。而在中国,艺术家、画廊经纪人、画廊老板客串策展人却是实在发生的事。

客串也引来**。2009年第53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定为艺术家卢昊时,朱其马上撰文质疑:“为何选一个二流艺术家当中国馆的策展人?”其实,早在2000年,日本评论家栗山明就问过艺术家张小涛:“你怎么看待艺术家当策展人,比如邱志杰策划的‘后感性’?”张小涛说艺术家跨界是好事,如果他的能力允许的话,是对批评和策展工作的补充,但自己不会当策展人。

做装置和空间作品的史金淞和巫鸿、冯博

一、范迪安合作过。“策展人的工作很重要,艺术家的工作更靠感觉,他们需要策展人,就像开车的人要有个GPS。方向盘在艺术家手中,但需要理论指导。”

侯瀚如认为策展是很专业的事:“策展人要能挑出好的艺术家,好的作品,研究文化环境,地理位置,这是很复杂的一个研究过程。展览的形成就像艺术作品的形成。”而冯博一也认为展览是策展人创作的作品:“策展人通过展览的策展理念、主题和展览本身,包括撰写的展览论文、画册文本的编辑、布展等,提示出策展人对艺术的观点。”

1980年开始做独立策展人的张颂仁,后来成立汉雅轩画廊,1993年在香港举办“后八九中国新艺术展”。他希望在市场上推出自己喜欢的艺术家,也乐意当策展人。“90年代张颂仁、乌里·希克、程昕东等对中国当代艺术进入国际舞台有推动作用,我认为他们是活动的组织者,但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策展人。”张小涛说。

张小涛认为策展是有门槛的,“不要又当裁判,又当运动员。我敬重那些真正独立的、‘干净’的策展人。”

艺术国际网站主编吴鸿也策划了不少展览,他说:“现在策展人的概念有些被泛化了,所以,很多策展人实际是一个‘召集人’、‘出资人’的概念。相当于在电影行业,‘制片人’、‘投资人’都要来当导演,肯定是不正常的。”吴鸿强调策展人被泛化,对这个行业的各个环节都没什么好处。“在急功近利的时代,人家要挂策展人的名头,你有什么办法?!”王林说道。

尤其是把持大批艺术品的人,通过展览推出,带来的市场增值直接与个人利益挂钩。策展人最容易成为投机分子圈钱圈地运动的遮羞布。所以,就算策展人可以是艺术家,也绝对不能是画商或收藏家。真正的策展人不倒买倒卖艺术品,他们通过展览推出艺术家,即使作品卖出天价,却没自己一点关系。总之,策展人绝不能是画贩子。

独立策展人活得很艰难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推测:博物馆策展人将成为2010年50个最佳职业之一。策展人数量有望增长23%,高于所有职业的平均水平。策展人年收入中等水平是4.7万美元。50% 策展人的收入在3.5万—6.4万元之间。10%年收入超过8.3万美元。人在美国的周彦也承认策展人在美国很体面、受人尊敬,但他说美国一般的博物馆策展人应该也就3万—5万年薪左右,而这个年薪只是保证基本温饱而已。

中国真正的策展人大多独立于美术馆体制外,吴鸿说:“目前的条件下,策展人是一份临时工,你能说临时工是份好工作吗?”

冯博一最近刚在何香凝美术馆为徐冰策划了个展“木林森”。已经策划了70多个展览的他,是没固定工作的独立策展人。“我的收入主要是文案策划的稿费和策展费,也许这个月策划了一个大展获得了不菲的收入,下个月就不那么理想了。”冯博一说。

“全球独立策展人也就那一二十个人吧,能走到今天的不多。靠这个生存还是蛮难的。”刚忙完里昂双年展的独立策展人侯瀚如已经策划了七八十个展览。他告诉《新周刊》:“欧洲独立策展人机会多一些,有各种双年展资源。而美国大都是大博物馆、画廊,没那么多机会。”

1990年费大为在法国策划“献给昨天的中国明天”展,陈箴、谷文达、黄永砯、蔡国强、杨诘苍、严培明等汇聚起来,成为西方规模最大的中国当代艺术展。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工作的侯瀚如去帮费大为,结果在那认识了女友,就一直留居巴黎。那时,也不可能马上进美术馆做策展人,于是侯瀚如就成了独立策展人。 因为经济原因,侯瀚如90年代在自家过道办展览,那时他的孩子刚出生。每个月请不同的艺术家,持续13个月,邀请了世界上13位艺术家。这招让他在法国很快有了名。有趣的是,今天很知名的法国策展人汉斯·尤利斯·奥布里斯特,那时也在自家厨房办展览。共同的经历让他俩合作很默契,1997年“运动中的城市”展和2004年广州三年展都口碑不错。

策展人必须是批评家

重大国际展的策展人都是批评家:策划过威尼斯双年展、横滨三年展的南条史生是日本批评家;策划过光州双年展、卡塞尔文献展的奥奎·恩威佐是美国批评家。肖戈曾任国际策展人温琴佐·桑福的策展助理。她说桑福是个人缘极好的工作狂,第45届威尼斯双年展主席奥利瓦和桑福是朋友。“奥利瓦更像批评家,学术性更高;桑福更像活动策划者,领导、外交部官员都会参加他的展览宴会。”肖戈说。

中国好的策展人也都是带有批评视角的。高名潞的每个展览都与他的研究分不开。“我策划的展览不多,不超过10个,1989中国现代艺术展、Inside Out、极多主义、墙、无名、公寓和意派等,还有前卫四人和全球观念主义等。”而其中他比较满意的就只有中国现代艺术展和巡展了好几个国家的 “蜕变与突破——中国新艺术展”(Inside Out),因为这是艺术批评的实体展示。

侯瀚如是1999年威尼斯双年展法国馆策展人,也是2003年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展策展人之一。可他更愿意被称为批评家。“我做的展览针对各个条件不同的地方,绝大部分都和现场发生关系。”侯瀚如认为策展人首先要懂专业、懂艺术,构思有意思的、合乎文化语境需要的计划,具体组织、研究艺术。“不是批评家做什么展览?对艺术没有看法做什么展览?”侯瀚如认为国内策展很蓬勃,但最关键的是学术深度欠缺。“策展人对国际的了解不够,绝大部分还是中国艺术家展。没有广泛的国际视野和深入的研究。”侯瀚如说。

批评家王林2007年在广东美术馆策划的“从西南出发”反响不错。他告诉《新周刊》:“策展和批评是两个相交的圆。策展是批评的实践活动,我只愿意在两者重合的范围内做策展人。”

正在筹备今年3月广东美术馆个展的张小涛说,大多数艺术家缺少批评家具有的理论体系和知识建构,因此策划的展览往往很碎片化,缺乏视觉的逻辑和思想谱系。“优秀的策展人应兼具批评家的思想,他们能把艺术家想不到的东西提升出来,把碎片重组在一个有序的结构里。”

2008年,巫鸿为张小涛策划了个展“微观叙事”,准备了两年,文献就编了一年多。“西方的策展人更注重细节,如:作品和展场空间的融合、文献编辑、版权。中国策展人更注意文章、概念,不注重展场和空间。巫鸿先生更像西方的策展人。”张小涛说巫鸿从访谈、布展、研讨会到文献都非常细致。

行为艺术家马六明和国外策展人接触多。他发现就算国内的双年展,策展人和艺术家沟通也很简单。1996年他第一次去国外参展是日本国际行为艺术节。“方案沟通非常多,作品怎么实施,甚至想办法帮我办到签证。”1999年塞曼来北京邀请马六明参加威尼斯双年展,花了一个下午坐在他工作室看行为录像带,也许国内策展人还缺少这股认真的劲。

艺术圈不会消失的十大职业

艺术家 中国史上第一位可考的艺术家是东晋顾恺之,斯人已逝上千年,但他的《女史箴图》人类还在仰慕。只要不发生《2012》那样的悲剧,艺术家将与人类永存。

策展人(批评家) 无论上海、北京双年展,还是威尼斯双年展、卡塞尔文献展,策展人(批评家)促使艺术家的再认识与再创作,赋予他们意义,为他们在历史中寻找坐标点。

画廊小姐 哪怕是最小最穷的画廊,可以缺展厅、缺艺术家,但绝不能缺少一位忠心耿耿的画廊小姐。她们是进门第一眼,是画廊的生招牌。

艺术经纪人 没有经纪人的时代,艺术掮客、艺术中介并不少见。西方上百年历史的艺术经纪人,正在中国以惊人速度增长,而买画的人越来越依赖他们的顾问。

收藏家 收藏家也分三流九等,有的是真喜欢艺术,有的是真喜欢钱。不管出于什么目的,流通中的艺术品永远不差接盘手。

拍卖师 中国拍卖业只有20多年历史,拍卖公司却已有3000家。在槌起槌落间敲出数字神话的拍卖师,是拍卖游戏中的体面荷官,是拍卖公司专业性的保证。

画廊主 佩斯进驻北京时,坊间就传言:它一来,中国画廊要倒一片。可是这两年新开的画廊数远远多于佩斯办的展览数。商人开画廊的速度超过了倒闭速度。

考前班老师 艺术家发达了,艺考热起来了。考生们相信,一旦考上全国八大美院,离名利双收的艺术家生活就近了一步。作为艺术家梦想的第一步,考前班永远有生意。

美术馆馆长 美术馆馆长少不了被艺术家簇拥,他们是执钥匙的看门人,是决定游戏规则的裁判。在最近的全球美术馆裁员潮中,绝对不会被裁的就是馆长。

艺术媒体人 不管是Hi Art,还是No Art,不管办杂志的是谁,艺术家永远需要展示平台,哪怕经济最萧条时,艺术媒体也有广告。

那些著名的国际策展人

阿基尔·波尼托·奥利瓦:他是意大利评论家,因1979年推出意大利超前卫三C声名显赫。他是1993年第45届威尼斯双年展主席,在栗宪庭帮助下挑选中国艺术家,但他感兴趣的只是政治波普和玩世现实主义。 温琴佐·桑福:他是意大利文化中心主席,1988年起参与策划威尼斯双年展和威尼斯电影节,策划过伦勃朗、雷诺阿、毕加索个展,并连续三届担任北京双年展国际策展人。他说“策展人做展览就是为了解决问题”。

南条史生:他是日本独立策展人和艺术评论家,策划过卡耐基国际展、台北双年展、悉尼双年展、横滨三年展。1995年,他在威尼斯双年展策划“超国度文化”展,推出了两位艺术家:除了伊朗裔的纳莎特,就是蔡国强。

奥奎·恩威佐:他是美国批评家也是活跃在世界各地的知名策展人,现任旧金山艺术学院常务院长和资深副校长。他是第11届德国卡塞尔文献展艺术总监。2008年,他策划了第七届光州双年展。

丹尼尔·伯恩鲍姆:他是法兰克福美术学院院长,同时担任学院Portikus画廊总监。过去十多年间,从意大利都灵到日本横滨,他在世界各地组织了多场大型展览。2009年,45岁的他成为威尼斯双年展史上最年轻的总策展人。

罗伯特·斯托:他是耶鲁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第52届威尼斯双年展总策展人。他说“展览不再作为一个导师向观众灌输任何知识或真理,而是不发一言地向观众袒露自身,听从审美直觉的裁断”。

定义策展人

奥尼尔:作为策展人,我要对艺术家们负责,他们就像我的队友,我们要保证每个人发挥出状态——这跟打篮球其实没什么区别。

高名潞:好的策展人就是不把自己看成策展人,这样才能策划好展览。

周彦:策展人是一个文化人,是文化的开拓者和守望者。

侯瀚如:策展人是艺术家和观众的保姆。

王林:所谓策展人,就是掰着指头计算还有哪些艺术家没有嫁出去的和尚尼姑。

冯博一:像贫下中农一样辛苦!现在是个傻逼就是策展人。

杨小彦:就是一个厨师嘛,配一桌好菜,送给社会尝一下。

张小涛:策展人既是活动的组织者,更应该是学术的发动机。

吴鸿:一个在展览中最重要和最不重要的人。

杨卫:策展人就相当于艺术界的政治家。

肖戈:策展人就像制片人、导演和领袖。

史金淞:策展人就是人肉GPS。(文章原标题:策展人就是这么拽!)

第13篇:《翰墨家风》画展上 策展人讲话(推荐)

《翰墨家风》画展

策展人讲话稿

各位老师、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下午好!

六月的天气是温暖潮湿的,在这个夏花盛开的日子里,我们在龙公馆艺术馆展出了近百幅纸本作品,其中,马萍的作品尚属首次面世,我们震惊于马萍的才华和思想,我们愿意把他们的艺术人生以作品的形式分享给各位。

我最想说的,其实是马萍,马萍是这次画展最惊喜的发现,她的作品干净通透,充满灵气,具有抚慰忧伤心灵的能量。

这些年马萍在美国读书,游历了很多个国家,回到国内就过起了隐居生活,她喜欢一个人旅行,游走于中国的山川河流之处,并把所见所想内化成笔下的作品,她在艺术的东方与西方、群体与个体、表象与内在、抽象与心灵整合做了不同的尝试,并将抽象的艺术手段和现代的艺术观念成功地融入到中国古典绘画的意蕴里。她的作品风格阴郁又平静,指引着我们回到内心春暖花开的地方,回到孤独得母体里,回到最初和最后的飞翔之中,我认为一个向艺术朝圣的人,应该获得更多关注,艺术将为虔诚的朝圣者准备天堂。马萍的作品在主流文化之外,在生长个性的地方,我相信马萍会成为另一个潮流的引导者,并在艺术史上,赢得属于她的一席之地。

感谢大家对本次画展的关注。谢谢各位。

链接:桑田 ,作家,诗人,策展人。

第14篇:我 为 学 校 发 展 献 一 策

我 为 学 校 发 展 献 一 策

二圣中心小学 王才明

学校的发展关系教师的利益,作为二圣中心小学的一员,对于学校的发展我更是责无旁贷。下面针对学校如何发展,结合本人对学校现有的了解,谈几点不成熟的想法:

一、开展校园开放日活动

目前社会、家长对教师、学校有许多的不理解,正因为这些不理解为我们在教学上设置了重重阻碍,也影响了我们的教学质量。如果学校每年在期中考结束后,专门安排一天时间,组织学生和学生家长来校参观,向他们集中展示学生的生活情况和学校的发展情况、教学情况、管理情况、收费情况等,并及时的开展座谈会,让家长能与教师、领导面对面的沟通、交流,那么家长对学校存在的偏见和对教师工作的不理解也会少些。

二、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一)加强青年教师的学习

俗语说“活到老学到老”,对于青年教师来说,学习尤其重要。学校应多请名师来校讲学交流,并听听本校青年教师的推门课,针对所听的课多提提教师自身的缺点和提高教学的方法,也可为一线的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困惑与名师交流创设一个平台。我相信通过不断的学习,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会更上一个台阶,教师队伍素质提高了,这样更能保障学校的教学质量。

(二)丰富学生生活,陶冶学生情操

走在课间的走廊上,发现孩子们娱乐的项目单一,运动的项目过多,修身养性的项目少了。学校开设一个较大的图书室,图书来源可以由学生自愿捐赠,互相共享,每周分年级轮流开放,丰富学生生活、开拓视野、增长知识,创设一种书香味十足的文化氛围。

(三)组织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把学生的看眼点、兴奋点、闪光点集中到有益的集体活动中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学校开展活动,设计要有针对性,切合学生的性格特点,是学生喜闻乐见,愿意参加的。课间学生最常开展的活动,也就是切合学生性格特点、喜闻乐见、愿意参加的。我们可否结合每个班学生的看眼点,以年级或班级为单位,组织有特色的集体活动,并每学期一次的进行活动展示和评比、奖励。年级或班级活动准备要充分,教师要用胜利的结果鼓舞人,激起学生一试身手的强烈愿望,让他们充满必胜的信念。通过这些活动,提高学生的自豪感、自信心,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学生争强好胜心理素质的形成,为建设健康向上、充满活力的班集体,起推动作用,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奠定基础。

最后我想说:在二圣中心小学工作我们是幸福的,二圣中心小学有这样一大批感觉幸福的人,那么我们学校的发展也必定是充满阳光的。

2011 9 6

第15篇:艺术策展人教育有哪些内容2

艺术策展人教育有哪些内容

英国皇家美术学院策展人教学述评(下)

作为全球顶尖的美术学院,花在教学上的时间与世界各地大部分美术学校基本相同。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能够培养出专业素质、技能水准极为不同的学生来呢?这里面有什么奥秘?真正的差别又在哪里?这是一组令人好奇的问题。

在此,还是以英国皇家美术学院为例,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从课程设置看,该校的策展人硕士研究生培养课程只有短短两年时间。按照学校要求,一个合格的硕士毕业生不仅要具备娴熟的专业知识、技能,还要有高度称职的奉献精神和职业素养,在策划及展览制作方面有足够的想像力与工作效率。

为此,学校在课程设计上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这几种能力:一是观察、解析、批判能力,要对收集的资料和展览情况进行详细讨论检查;二是理论运用能力,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将理论模型和分析框架恰当地运用到当代艺术的展示和研究上;三是有效沟通能力,要以清晰的口头和书面方式适当而又有效地与人沟通;四是熟悉对象能力,要对工作范围、工作对象,如博物馆、美术馆、画廊、中间机构及其它机构在管理实践上有切实了解;五是策展行政能力,对策划和展览制作的业务技能要能娴熟运用;六是职业道德和公共关系能力,要了解策展人的责任处理好作品、处理好与艺术家、公众、金融机构和投资人的关系。

这是一个大的框架,相信有不少美术学院也会有这样的设想。但是,魔鬼藏在细节中,真正能够将教学目标和设想完全甚至超预期地变为现实,主要看具体的教学安排,特别是

一、二学年的课程安排。这是透视学校教学情况的最好窗口。从英国皇家美术学院的安排看,他们有几个独特之处是很值得研究的。

1 首先看第一学年的情况。从该校最新一期策展人硕士研究生培养手册的信息看,密集的课时、扎实的内容、指向明确的教学要求让学生从一开始就进入了策展人专业的学习、实践和研究状态;在与策展及展览制作相关的的理论、实践,甚至写作技能上,进入了毕业研究项目的选择、准备阶段。也就是说,进入该校的研究生从入学第一天起,就是冲着毕业研究项目来的。这就排除了惯常所见的冗余程式,大大提高了在校学习的时间效率。

第一学年的主干课程是策展思维、策展实践、英语学术写作,以及经济与生态、人文讲座等。策展思维这是一门贯通理论研究和研究方法的基础课程,学生将探讨策展关系到的各类问题,引导学生细读相关的文献,要求学生深入了解和研究当前策展理论并能够把理论的论点应用到专业实践的内容上。这门课由从事当代实践的策展人和理论家做演讲;第二门是策展实践,这门课研究在不同背景和不同的策展环境中的转换模式,特别在空间和观众关系处理上采用合适的语言的问题,探讨在不同情境的艺术实践模式下的不同生态类型。而经济与生态这是二年课程,学生要了解当前的艺术家、策展人、作家,评论家和学者对与社会、文化以及经济的关注问题和研究的课题,艺术在其中政治背景下,所涉及到的全球化、迁移影响、技术发展以及艺术市场扩张的资金和转移,探讨艺术家、策展人、博物馆和美术馆在城市关系的变化中转变,并研究艺术与城市和经济以及民众的关系。课程会让学生做相关课题研究并请业内领衔的客座老师指导完成。

第一学年采取的教学方法主要有研讨座谈、专题演讲、展览考察、项目组织、写作实践等。另外,个别辅导也是一种辅助方式。从第一学年的课时安排以及教学方法看,很明显英国皇家美院采取的是目标管理、完全自主的方式。在时间上是相当紧凑的,在方法上则是自由开放的,学生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学习、消化、运用所学知识,没有积极主动的专研精神是不行的。所以这是一个炼狱般的学习过程,只有经过这种高强度的淬炼优秀学生才能脱颖而出,将自己的才华磨练得更加卓越。

与第一学年相比,第二学年的课程看上去按排得没那么紧,只有策展实践以及经济与生态二门课有延续。而第二年的策展实践增加了与策展实务相关的新内容,包括展览评论写作以及与各方面打交道的各种实务文本的写作。学生第二年主要围绕毕业项目和论文辅导来展开,但对学生来说其实难度更大,能不能过,

2 以什么样的成绩通过硕士研究生毕业考试,这是最现实的问题。课程主要由毕业项目和论文写作相应的教学与实践来展开。至此,学生要完成全部研究生教学的基本要求,完成毕业项目和通过论文由校内外专家组成的论文审查。

就像人们使用地图一样,从教学手册所列的课程安排与课程介绍上,人们只能了解英国皇家美术学院策展人硕士研究生教学的大致蓝图。要真正领略他们在教学上的特色,还有一个不太容易把握的方面,就是他们的师资构成和实践项目来源。这是一系列处于不断更新与变化中的动态信息,是时时更新的。但不管怎样,由于该校有卓越的校友、有广泛的影响力、有遍布全球的策展实践资源与人际网络,因此除了本校的师资和资源之外,他们能够动用的人才资源和策展与展览制作资源是极为丰富的。这是保证该校的高端人才培养始终处于领先地位的最大优势,是其他美术学校难以相比。

尽管如此,英国皇家美院的研究生教育还是能够给人以启发的。那就是,除了科学合理的教学安排之外,如何发掘和利用好校友资源、社会资源,是一个有意思的课题。

3

第16篇:综合实践成果展发言稿

“节约粮食、我行动”发言稿

石林小学

四年级一班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大家好!

我们是来之石林小学四年级一班的小朋友,我们给大家汇报的课题是 “节约粮食、我行动”。

我是体验组组长喻琴;

我是学校调查组组长冯晓晓;

我是社会调查组组长 蔡明星。

喻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日常生活中,随处都可以看到浪费粮食的现象。也许你并未意识到自己在浪费,也许你认为浪费这一点点算不了什么,也许你仍然以为我们祖国地大物博„„“节约”一词在人们的心里已日渐忽视和淡忘了。

冯晓晓:就拿我们学校来说吧,我校是寄宿制学校,有住校生200多人,有的学生节约粮食的观念薄弱,总多打饭,老吃不完,随地乱倒,既浪费粮食,又严重污染学校环境。学校的收剩饭菜人往往是满载而归,每当我看到他一担一担的往外担着同学们的剩饭菜,我的心里不由感到一阵阵的心疼。

蔡明星:对于同学们的浪费现象,学校德育处和各班班主任都时常教育我们,还设立了红领巾监督岗进行监督,但往往收效甚微。于是我们一直在思考,如 何让同学们更了解粮食的来之不易,更清楚的认识到节约粮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如何让同学们养成节约的好习惯。所以,我们就在老师的带领下一起进行了“节约粮食、我行动”的小课题研究。

喻琴: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了更好的进行研究,我们做了充分的准备。首先,为了更广泛的进行调查研究,我们设立了学校调查组,社会调查组和种粮体验组三个组别。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生活情况自愿组合,成立活动小组。然后每个小组分别制定研究计划,我们的研究步骤主要分为四步:第一步:活动准备阶段,第二步:实施阶段,第三步:总结汇报阶段,第四步:成果展示阶段。 冯晓晓:为了调查的有效性,我们还提前设计准备了调查问卷。

为了方便同学们观察记录,我们也在老师的带领下设计了“粮食浪费现象观察记录表”。 蔡明星:我们还考虑到我们到食堂和外面餐馆去调查可能会遇到阻挠,所以我们请老师帮忙提前做好沟通协调工作,与食堂、饭馆等负责人做好解释沟通工作,以便活动顺利开展。

喻琴:经过同学们精心的设计与准备,我们的研究工作终于正式开始了,活动进入实施阶段。 冯晓晓:我们学校调查组的同学对学校食堂、洗碗槽、垃圾桶等各角落进行观察,看是否有浪费粮食的情况,都有哪些食物被浪费掉了,拍下照片,做好记录。

同时我们还对学校餐厅工作人员进行调查采访,为了能顺利进行,我们在老师的帮助下事先设计好了采访的问题。(这是我们整理后的采访记录)。对同学们发放调查问卷,记录调查情况。

喻琴:我是体验组的组长,我们在学校教学楼的楼顶进行了种粮实验。有的同学中的番茄,有的同学种的是茄子,有的同学种的是辣椒,还有同学种的是大豆。我们每个星期照料并观察一次,做好观察记录。开学初我们就播下了种子,但到现在为止,我们的种粮实验还没有成功,因为它们生长得太慢了,到现在都还只是一颗小苗,有些同学的实验已经宣布失败了,因为现在连小苗都没有了。

蔡明星:我是社会调查组的组长,我们首先选定了调查范围及调查对象,我们选择的是石林镇政府食堂和街上的两个餐馆,然后我们请老师带领本小组的成员对餐馆的厨房和垃圾桶

等进行了观察,并做好记录,然后对工作人员进行了采访。

喻琴:经过一系列的观察、采访和记录,我们的手里有了大量的数据和资料。为取得有效的活动成果,我们把把这些数据和资料进行了整理,装订成册,以便保存。活动进入汇报、总结阶段。

首先我们对调查的数据和采访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并绘制了统计图,写了调查报告,我们分析发现。

(1) 很多同学的节约意识不强。

(2) 很多同学有一定的节约意识,但不能落实到行动上。

(3) 少数同学能够身体力行的节约粮食,但是不能起到带头作用,看到有人浪费粮食不能及时制止或批评。

(4) 社会上的浪费现象更为严重。

(5) 粮食作物的生长慢,种粮也很辛苦,粮食来之不易。

喻琴:针对这些现象和问题,作为小学生的我们,能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呢?每个小组都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这时老师教会了我们一个新的思维方式,那就是“思维导图” ,我们利用思维导图找到了许多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活动进入成果展示阶段。

蔡明星:

1、我们每个同学都写了活动的心得体会;张宇宁同学说:通过自己去种植粮食,我亲身体会到粮食种植的辛苦,而且粮食生长缓慢,没照顾好还容易死,我真正感受到了粮食的来之不易。我以后一定要注意节约粮食。现在还有很多同学和大人都把“节约”一词给忘了,浪费现象十分严重,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宣传活动,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节约粮食的重要性,大家一起行动起来,节约粮食。

2、小组合作写了小论文;比如社会调查组的同学们分析造成粮食的浪费现象的主要原因有:

1、有很多人没有节约意识,喜欢打饭菜,老吃不完。造成浪费;

2、办酒席讲排场、讲面子,办一大桌菜,基本都吃不完;

3、小孩打饭较多,剩很多饭菜,而家长又不对其进行教育,让小孩从小养成了浪费的习惯;

4、因为两河街上是5天才赶一次集,赶集天的饭菜准备多了,不好保存,只有倒掉。

3、写了倡议书,画了宣传画。并把倡议书和宣传画张贴到学校的宣传栏里面;

4、进行了以“节约粮食”为主题的手抄报绘画比赛,并挑选优秀作品张贴到校园手抄报橱窗里面;

5、还集体出资做了一块宣传牌贴到学校食堂;

6、开展了“节约粮食”知识竞赛;

7、开展了“节约粮食”诗歌朗诵比赛。

冯晓晓:我们进行了这么多宣传活动,到底效果这么样呢,我们身边的粮食浪费现象是否有所减轻呢?我们又进行了简单的观察。发现校园里面的浪费现象确实有所减少,很多同学的节约意识有所提高。

喻琴:最后,活动结束了,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展开了自评、伙伴评和师评的评价活动。老师说:这一次评出的分将占我们期末成绩的百分之六十。

合:我们的汇报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第17篇:毕设展开幕式发言稿

毕设展开幕式发言稿

各位领导们、老师们,17届毕业生们,大家下午好。我是环境设计专业的老师XXX。

3年前,也是在这样一个春意正浓的日子里,我踏入了XXX的大门。那时,年轻的我遇上了更为年轻的你们。记得第一次和你们相遇,是因为实验室咖啡厅的吊灯,我负责带领你们给灯增添一些色彩;第二次相遇在我的建构课上,难忘你们满头大汗的搜罗各种装饰材料来完成课程作业;再然后,就是5月的建造节,一天的纸板建筑搭建一定成为了你们珍贵的回忆。一直到今天,我们共同迎来了展示你们本科学习成果的毕设展。

与你们匆匆相遇了几次,转眼,三年的师生缘已近尾声。

如今你们羽翼丰满,各自奔波征战在工作岗位上,成为了梦想的软装设计师、室内设计师、服装设计师、交互设计师等等,人生的旅途才刚刚启程。且预祝你们春风得意,前程似锦!更多的话,我们留在毕业那天再诉。

第18篇:综合实践成果展发言稿

“节约粮食、我行动”发言稿

石林小学四年级一班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大家好!

我们是来之石林小学四年级一班的小朋友,我们给大家汇报的课题是 “节约粮食、我行动”。

我是体验组组长喻琴;

我是学校调查组组长冯晓晓;

我是社会调查组组长 蔡明星。

喻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日常生活中,随处都可以看到浪费粮食的现象。也许你并

未意识到自己在浪费,也许你认为浪费这一点点算不了什么,也许你仍然以为我们祖

国地大物博„„“节约”一词在人们的心里已日渐忽视和淡忘了。

冯晓晓:就拿我们学校来说吧,我校是寄宿制学校,有住校生200多人,有的学生节约粮食的

观念薄弱,总多打饭,老吃不完,随地乱倒,既浪费粮食,又严重污染学校环境。学校的收剩饭菜人往往是满载而归,每当我看到他一担一担的往外担着同学们的剩饭菜,我的心里不由感到一阵阵的心疼。

蔡明星:对于同学们的浪费现象,学校德育处和各班班主任都时常教育我们,还设立了红领巾

监督岗进行监督,但往往收效甚微。于是我们一直在思考,如 何让同学们更了解粮食的来之不易,更清楚的认识到节约粮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如何让同学们养成节约的好习惯。所以,我们就在老师的带领下一起进行了“节约粮食、我行动”的小课题研究。

喻琴: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了更好的进行研究,我们做了充分的准备。首先,

为了更广泛的进行调查研究,我们设立了学校调查组,社会调查组和种粮体验组三个组别。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生活情况自愿组合,成立活动小组。然后每个小组分别制定研究计划,我们的研究步骤主要分为四步:第一步:活动准备阶段,第二步:实施阶段,第三步:总结汇报阶段,第四步:成果展示阶段。

冯晓晓:为了调查的有效性,我们还提前设计准备了调查问卷。

为了方便同学们观察记录,我们也在老师的带领下设计了“粮食浪费现象观察记录表”。 蔡明星:我们还考虑到我们到食堂和外面餐馆去调查可能会遇到阻挠,所以我们请老师帮忙提

前做好沟通协调工作,与食堂、饭馆等负责人做好解释沟通工作,以便活动顺利开展。

喻琴:经过同学们精心的设计与准备,我们的研究工作终于正式开始了,活动进入实施阶段。 冯晓晓:我们学校调查组的同学对学校食堂、洗碗槽、垃圾桶等各角落进行观察,看是否有浪

费粮食的情况,都有哪些食物被浪费掉了,拍下照片,做好记录。

同时我们还对学校餐厅工作人员进行调查采访,为了能顺利进行,我们在老师的

帮助下事先设计好了采访的问题。(这是我们整理后的采访记录)。对同学们发放调查

问卷,记录调查情况。

喻琴:我是体验组的组长,我们在学校教学楼的楼顶进行了种粮实验。有的同学中的番茄,有

的同学种的是茄子,有的同学种的是辣椒,还有同学种的是大豆。我们每个星期照料

并观察一次,做好观察记录。开学初我们就播下了种子,但到现在为止,我们的种粮

实验还没有成功,因为它们生长得太慢了,到现在都还只是一颗小苗,有些同学的实

验已经宣布失败了,因为现在连小苗都没有了。

蔡明星:我是社会调查组的组长,我们首先选定了调查范围及调查对象,我们选择的是石林镇

政府食堂和街上的两个餐馆,然后我们请老师带领本小组的成员对餐馆的厨房和垃圾桶

等进行了观察,并做好记录,然后对工作人员进行了采访。

喻琴:经过一系列的观察、采访和记录,我们的手里有了大量的数据和资料。为取得有效的活

动成果,我们把把这些数据和资料进行了整理,装订成册,以便保存。活动进入汇报、总结阶段。

首先我们对调查的数据和采访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并绘制了统计图,写了调查报

告,我们分析发现。

(1) 很多同学的节约意识不强。

(2) 很多同学有一定的节约意识,但不能落实到行动上。

(3) 少数同学能够身体力行的节约粮食,但是不能起到带头作用,看到有人浪费粮食不

能及时制止或批评。

(4) 社会上的浪费现象更为严重。

(5) 粮食作物的生长慢,种粮也很辛苦,粮食来之不易。

喻琴:针对这些现象和问题,作为小学生的我们,能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呢?每个小组都展开

了热烈的讨论,这时老师教会了我们一个新的思维方式,那就是“思维导图” ,我们利用思维导图找到了许多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活动进入成果展示阶段。

蔡明星:

1、我们每个同学都写了活动的心得体会;张宇宁同学说:通过自己去种植粮食,我

亲身体会到粮食种植的辛苦,而且粮食生长缓慢,没照顾好还容易死,我真正感

受到了粮食的来之不易。我以后一定要注意节约粮食。现在还有很多同学和大人

都把“节约”一词给忘了,浪费现象十分严重,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宣传活动,让

更多的人认识到节约粮食的重要性,大家一起行动起来,节约粮食。

2、小组合作写了小论文;比如社会调查组的同学们分析造成粮食的浪费现象的主要

原因有:

1、有很多人没有节约意识,喜欢打饭菜,老吃不完。造成浪费;

2、办酒

席讲排场、讲面子,办一大桌菜,基本都吃不完;

3、小孩打饭较多,剩很多饭菜,

而家长又不对其进行教育,让小孩从小养成了浪费的习惯;

4、因为两河街上是5

天才赶一次集,赶集天的饭菜准备多了,不好保存,只有倒掉。

3、写了倡议书,画了宣传画。并把倡议书和宣传画张贴到学校的宣传栏里面;

4、进行了以“节约粮食”为主题的手抄报绘画比赛,并挑选优秀作品张贴到校园手

抄报橱窗里面;

5、还集体出资做了一块宣传牌贴到学校食堂;

6、开展了“节约粮食”知识竞赛;

7、开展了“节约粮食”诗歌朗诵比赛。

冯晓晓:我们进行了这么多宣传活动,到底效果这么样呢,我们身边的粮食浪费现象是否有所

减轻呢?我们又进行了简单的观察。发现校园里面的浪费现象确实有所减少,很多同学的节约意识有所提高。

喻琴:最后,活动结束了,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展开了自评、伙伴评和师评的评价活动。老师

说:这一次评出的分将占我们期末成绩的百分之六十。

合:我们的汇报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第19篇:策展人韩天杰北京别墅设计论坛新闻稿

策展人韩天杰策划2011年北京别墅设计论坛

由韩天杰策展HC营销策划公司与思恒展览联合承办,欧华尚美家居广场亲

情赞助的“2011年北京别墅设陈设计论坛”同期2011年北京高端陈设艺术展将于3月5日在北京国贸中心隆重举行,同时,欧华尚美(东四环店)也作为此次别墅论坛的分会场。北京别墅陈设艺术设计论坛是以“别墅生活,陈设艺术”为主题,以满足高端人群和部分国际人士的需求为目的顶级国际性的设计论坛,论坛特邀多位国内外知名别墅设计大师莅临现场,展示中国最优秀的别墅楼盘创意、设计案例及实景讲解,为现代别墅生活提供最有价值和权威性的参考,提升别墅生活的品味,打造中国别墅生活的新风尚!

邀请主要部分嘉宾:

意大利著名别墅设计师法布里奥德莱瓦

法布里奥〃德〃莱瓦(Fabrizio De Leva):意大利知名建筑及室内设计师,毕业于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曾进修于法国巴黎凡尔赛建筑学院。曾在巴黎与从事博物馆设计的著名建筑师Andrea Bruno 先生一起工作。2001年来到中国创立FDL国际设计机构。公司成员由国际资深建筑师和室内设计师组成,专业从事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及城市规划,并致力于为高端客户提供建筑(室内)设计及古建筑改建的全方位服务,公司成员以外籍设计师为主,配合大量中方优秀的设计师,形成中西合璧,韵味十足的众多著名设计。其中有:苏州大学校园、法拉利梦幻展厅,城市别墅、Duke Villa私人别墅样板间、THE HOUSE别墅样板间, 金碧湖畔私人别墅等项目。

著名别墅会所酒店设计师何山 何山 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 理事、国家高级室内建筑师

全国百名优秀室内建筑师、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环艺系名誉教授

中国饭店协会设计装饰专业委员会理事

北京何镇强装饰设计有限公司 设计总监

近期项目:王府井大饭店陈设设计、北京凯旋门夜总会整体艺术设计方案实施、北京建国饭、北京大江南酒店、北京玫瑰园别墅美国中心室内设计、北京玫瑰园别墅日本中心、王府井大饭店、人寿大厦、京城集团凯旋门娱乐城、富丽宫娱乐城、全国政协常委办公大楼贵宾厅、全国政协办公大楼、长沙时代帝景、北京裕龙大酒店、福建仙游大酒店等。

中国室内设计界的金牌主持人姜坤

姜坤

北京室内装饰协会设计委员会副会长 BTV生活+特约设计师

北京姜坤装饰有限公司设计总监 国家注册高级室内建筑师 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名誉讲师

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理事市美协会员

第20篇:策底坡小学六年级家长会发言稿

策底坡小学六年级家长会发言稿

各位家长:

大家好!今天非常感谢你们能抽出宝贵的时间来参加这次家长会,今天的家长会学校安排了两个环节,首先是由我结合我们班的实际情况向大家谈谈我的一些想法和一些建议,最后就是希望家长们能给我们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今天,我们聚在一起,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让我们的教师、我们的家长,携起手来,在教育孩子时,能“站得高些,看得远些,想得深些,做得实些”。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的孩子们渐渐地长大了,一转眼,他们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了,小学六年级,也是小学与初中的接轨点,学生素质的高低,成绩的好坏,即将面临到一个新的环境中受到一个新的挑战、新的评价。所以我们应该认识到,六年级应该是个非常重要的阶段。下面我就结合我们班的实际情况向大家谈谈我的一些想法和一些建议:

首先我向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班级的基本情况:

我们班共有学生10人。从各方面情况来看,总体是不错的,班级学习气氛浓厚,集体荣誉感强。在良好的纪律的保证下我们班级教育教学秩序井然,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关系融洽,学生生活、学习等各方面都在不断进步。作为学生的语文教师兼班主任,我和他们已经共同度过了1年多的时光,1年来,每一个学生在我的心中都留有深刻的印象。学生们在1年多的学习中取得了许多优异的成绩。例如:在刘强、高红军、蔡小强等几个组长的示范带领下同学们学习态度端正、积极认真完成各科作业,热心为班集体服务、耐心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同学们团结协作,遵守纪律,表现突出。这些成绩离不开家长对学校工作和老师工作的支持,在此,非常感谢各位家长的付出。

当然取得了这么多的成绩,也有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班上到现在还是有少数同学的学习态度极不端正,主要还是思想上懒惰,不爱动脑筋,学习不投入。如:李金龙、兰红艳、陈彬彬等,如果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按时完成作业,一定会是品学兼优的学生。在后一阶段,需要家长花更多时间监管,在与他人相处方面,也有一两个同学表现得很是尖锐,在班上总是和同学们闹一些矛盾,产生思想问题,影响了学习,这些都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孩子们辛苦了六年,多少风风雨雨,多少努力和付出。现在到了最后收获的季节,该给孩子的小学生活画上句号了,这一个句号能否划得圆满,这几个月的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下面我就谈谈我个人的想法:

我的第一想法是:让孩子不留遗憾。

作为老师,我希望我的学生,在长大以后,在回忆小学生活的时候,是快乐的,是幸福的,是没有遗憾的,是没有羞愧的。也希望他们每个人出现在别人的回忆里的时候,是个美好的形象。我希望我的学生离开母校的时候,带着三样东西:“高尚的品质,良好的习惯,优异的成绩。”我想在这方面,在座的各位家长和我是一样的。

我的第二个想法是:为孩子进入中学奠定基础。

孩子带着良好的学习习惯,与人为善,宽容的心态,在进入中学后会更快地适应,也会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欢迎。孩子的学习习惯好,中学再多的课业,他也能应对自如;孩子有好的品质,那么在和中学同学相处时就和谐了,孩子有了好人缘,他的心情就快乐,心情好了,学习的劲头的也就更大了。另外,小学毕业的时候有个毕业考试,中学开学的时候,每个中学开学前都有一个入学的分班考试,如果孩子以一个较好的成绩走出小学,步入初中,我想他一定会充满信心,对以后的学习生活势必也会报着乐观的、向上的态度;有句话说的好:“态度决定一切”。另外也可以给中学的老师同学留下一个好的印象。所以,也可以这么说,小学毕业既是一个学习阶段的结束,也是另一个学习阶段的开始。“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我希望孩子们在这关键的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方面,品

德方面等都能突飞猛进,各方面有大的飞跃,为孩子的中学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这两点想法不光需要我们老师的努力,更需要各位家长的配合,下面我就给大家在教育孩子时提几点建议:

1、多关心,少溺爱

我希望家长们在关心他们的生活同时也要多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多关心他们的学习情况,比如说,家长可以在家里多和孩子交流学校里的一些情况,以便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多看看孩子的作业,督促他们把错误的题目改正,我相信只要家长重视了,孩子也就不敢马虎对待了,还有就是希望大家不要太多的零花钱给孩子,这里有两点考虑,一是防止攀比现象的发生,二是防浪费,所以我希望家长们在每天给以的零花钱上要加以控制。

2、要教育学生遵守纪律。

家有家法,校有校规,班级也有班级的纪律,这些规定和纪律,是同学们提高成绩的保证,学生只有好好的遵守这些纪律,才能够形成一个良好的班级,才能够全面提高自己的水平。如下午4点30分放学后十分钟须离校,这些规定既考虑了学生的人身安全问题又考虑了学生的健康问题,稍不注意就会出现安全隐患。在这里我要请各位家长对学校和老师的工作多加支持给以我们一定的配合。

3、及时消除孩子的浮躁情绪

孩子们在渐渐的长大了,而在这个时间段最容易出现的一种情绪,就是浮躁,心浮气躁,学习不踏实,做事不认真,原来一直都是规规矩矩的学生,现在都会随时给我一点意外了,这些都是我们不想看到的。跟他们讲道理,使他们懂得,不努力不会有大的收获,我们必须认识到只有家庭和学校相互配合好了,孩子才会有变化。

4、加强对孩子课外时间的管理

5、要全面而准确地估计自己的孩子,要多给孩子一点信心,做孩子成长的强有力的后盾。

由于孩子的个体差异,免不了成绩有好有坏,孩子由于不肯学习,导致成绩差,我们就应该适当的批评,并督促其及时完成当天老师布置的作业,同时做好功课的复习巩固工作:如果孩子很尽力了,成绩却不怎么理想,我们更应该给他信心,而不是一味的给他泼冷水,这样反而会使他对学习产生反感的情绪。

我们要正确看待孩子的分数。我们应该知道分数并不能代表一切,高分未必高能,只有素质综合、全面发展,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学生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竞争和挑战。所以我认为培养孩子有一个好的性格是非常的重要的。

教育子女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更是一项艰巨的工程,需要爱心,需要用心,需要细心,更需要耐心甚至是智慧。我希望在座的每一位父母都能成为优秀的父母,也希望你们的孩子都能成人,成才。

家长会学生代表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家长、老师:

您们好!我是六年级一班学生高红军。今天很荣幸能作为六年级的学生代表发言,感谢老师给我这个发言的机会,并对各位家长能在百忙之中抽时间参加今天的家长会表示衷心的感谢!

其实,作为还没有长大的我,我今天想表达的心声也许违背了老师的初衷,也许有悖bei各位家长的期望,我也知道我们这一代承载了各位家长许多的期许,虽然我们在家长眼中还是不懂事的孩子,但是我仍然最想对您说的是我们懂得感恩。您为了我们的成长在不断地操劳,为了我们能够过上幸福的生活辛苦地工作,流下了无数的汗水。我们会珍惜您的关爱和付出。当我们为了某些事垂头丧气时,是您在身边不断鼓励我们,默默的付出,而不图任何回报;当我们犯错误惹您生气的时候,是您一次又一次的宽容和教导,让我们明白人生的哲理;当我们开心的时候,是您欣慰的笑容告诉我们,我们有多幸福。从我们出生到现在,您一直为我们担忧。担心我们的健康,担心我们的饱暖,担心我们的学习,担心我们学坏了,担心我们受伤了„„不管我们的年龄有多大,在您的心中,我们永远也都只是孩子。但是,我们正在慢慢长大,我们会更听话,更孝顺您!我们将心底的无限感激化成一句最真诚的话:“你们辛苦了!”。面对您,也许我们不够体贴不够懂事,但在学校里我们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培养了兴趣,提高了认识,我们已经懂得了孝顺父母,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和无微不至的关怀爱护。

父母对我们的爱,是无偿的付出,是无法用言语诉说的。同样的,我们也爱你们。也许这些话从不曾说出口。但我们对你们的感激,像一棵小树在心底慢慢的生长,总有一天它会长成参天大树„„爸爸妈妈的每一句问候,每一句叮咛,都是对我们的关怀,而每一份成绩单,就是我们对你们的回报。但是有时候我们会落后、会拿给你们一张不太理想的成绩单。我们满怀着愧kui疚和害怕的心理将成绩单交到你们的手里,我们担心你们生气的面孔、害怕你们的责骂和训斥、甚至有时候随之而来的是巴掌和棍棒。但是,我们还只是孩子,只有老师的教导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更需要你们的关心和帮助,需要你们平时关心我们的学习,帮助我们往正确的方向发展,而不是等到成绩出来以后才以家长的身份来训斥责骂。请你们抽出时间来关心我们的学习,因为你们才是学生真正的后盾和脊梁,只有你们的双手才能把我们托得更高、看得更远、活得更好!请相信,我们一定会继续努力,继续奋斗,以最好的姿态站立在你们的面前。我们都希望,你们会因为我们而感到自豪!

我们就要升入初中了,作为小学最高年级的我们,学习似乎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了,同学们对待学习的态度也有所改变。但我们要快乐的学习、快乐的成长,不要为一时的成绩所左右,更不能为暂时取得了一点点成绩而骄傲。其实,每一堂课都饱含着老师巨大的付出,每一道题都有知识的灌输,每一次的家庭作业都有家长灯光下的辛劳,每一次考试都试探着家长、老师和个人的心理。请你们在看到我们进步的时候多给一个鼓励、发现我们错误的时候正确引导,知道我们较劲的时候予yu以宽慰,我想我们都是优秀的,无论什么时侯都会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

最后这句话代表全班同学送给最亲爱的各位家长和老师:“爸爸,妈妈,我们爱你!”“老师,您辛苦了!”

六年级家长会议程

1、家长参观校园、检查学生作业情况。

2、班主任介绍班级情况。

3、公布中考成绩。

4、班主任针对成绩对家长提出要求。

5、科任教师发言。

6、校长发言。

7、学生代表学习经验交流。

8、家长发言。

9、会议结束。

策展发言稿
《策展发言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