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新课标教案模板(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13:12:41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新课标教案

责任与角色同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责任的含义;知道的责任的来源;懂得人因不同的社会身份而负有不同的责任;懂得每个人应该自己对自己负责;知道负责任的表现和意义,了解不负责任的后果.

能力目标:能够分清责任的来源;能够随着角色的变换,调节角色行为,承担不同的责任;能够为自己负责,也为他人负责

情感态度:对自己的责任有明确地认识,增强责任意识;愿意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以积极的态度承担那些不是自愿选择而应该承担的责任;崇敬那些不言代价与回报而无私奉献的人,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重点和难点:

责任的概念;责任的来源;履行责任对于他人和自己的好处;履行责任的代价;关于责任冲突。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

教学方法:探究;活动情感激励法;讨论法;小品表演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授课过程:

〔导入新课〕

小品表演(引言的内容)

提问:

1、小方面临的问题是什么?

2、你认为应该由谁来解决这个问题?为什么?

3、如果你是小方,你会如何决定?

教师指导:当多种责任发生冲突时,可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进行选择。先做重要的、必须马上做的,再作重要的,不需要马上做的,最后做自己爱好的一类事情。应该由自己做出选择,并且必须对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

作业布置:

怎样才能做一个负责任的好公民?

珍惜新起点

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新的学习环境、心的同学、新的班级,与同学友好相处,掌握一些学习方法和策略,学会珍惜学习机会,同时对初中生活充满兴趣,满怀信心地迎接初中生活。

教学重点:

创建新集体、享受学习。

教学难点:

珍惜新友谊掌握初中学习方法和策略。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课时安排: ,

1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看我们身边还有些陌生的同学,看看我这个完全陌生的老师,我们就知道新的生活开始了。

其实,说到新,大家肯定还有更多的感受,不仅仅是因为环境的不同。现在,就请同学们说说自己这几天的学习、生活、心理和小学时相比,有什么显著的变化。

一、新学校 新同学(板书)

(一)初中生活新体验(板书)

(学生发言或小组讨论,提示:比如军训生活的紧张有趣、心理压力的增大、学习内容的复杂等等。)

师:同学们刚才都谈到了新生活带给自己的兴奋和不安。兴奋是因为那么多新奇有趣的事物等着我们去认识,不安是因为还有那么多我们未曾了解的问题。我想,同学们肯定急于想知道的东西很多,比如我们的学校是一个什么样的学校,它对我们有什么要求和期望?比如各科老师是什么样的性格,是和蔼可亲还是严厉苛刻?再比如班里的同学,谁爱学习,谁比较淘气,谁能和我成为好朋友?还有,我们这个班集体会是一个什么样的集体,是一盘散沙,还是团结和睦?这么这么多的问题,有些需要我们认真观察,有些需要细细调查,当然也有一些可以通过相互交流来获得信息。

学生发言:

1、自己对学校的印象——教师总结出学校的特色及对学生的要求。

2、介绍自己,其他同学谈对他的初步印象。

师:听了大家的话,我觉得许多同学已经对新的生活开始逐步适应了,对其他同学也已经了解很多了,有的甚至成了朋友。所以,这个“陌生”的环境对我们来说其实也不那么陌生,小学的同学、朋友很多不在身边了,但我们又有了新的朋友,而且这段新的友谊将陪伴我们走过三年的求学路程,让我们不会感觉到孤单、寂寞。所以,希望同学们能珍视我们的新友谊。

学生发言,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小结。(略) 作业:怎样才能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

礼仪展风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懂得什么是礼仪,礼仪有什么作用。了解生活中基本的社交礼仪,知道礼仪是一个人的基本素养。

能力目标: 掌握基本的社交礼仪,并能够在交往中加以运用。

情感目标:

乐于以礼待人,形成讲文明、讲礼貌的交往态度,从内心愿意做讲礼仪的人,并体验举止优雅、文明礼貌带给自己的乐趣以及对人生发展的价值。

教学重点和难点:

懂得待人接物的一般礼仪与中学生有关的礼仪规范,并能熟练掌握社交的一般礼节是本框的教学重点。 如何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落实礼仪知识,从而展示自

己的风采是本框的难点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

教学方法:探究;活动情感激励法;讨论法;小品表演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授课过程:

〔导入新课〕看北京奥运会上礼仪小姐的画片, 提问:

2学生对此的认识?

3你有可感想?

4今后你应在哪些方面向他们学习?

教师总结:(略)

作业:同学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展你的风采

竞争合作求双赢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什么是合作中竞争。认识什么是竞争中合作。

2、过程与方法:把握在合作中竞争的技能。把握在竞争中合作的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中如何竞争与合作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如何做人。

二、教学重点:竞争与合作及其关系。

三、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合作精神。

四、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看电视片段:中国女排在世锦标上获得冠军。 引入《竞争合作求双赢》

学生分组讨论完成以下问题:

1解释合理竞争和不合理竞争,区别,联系。

2合理竞争带来的好处?带

3不合理竞争带来的后果? 教师总结:(略)

结论:竞争不忘合作。双赢才是最佳效果。

作业:

1在时常生活,学习中怎样加强合作?

2竞争在团体中人作用有哪些?

我国人口问题的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我国面临严峻人口形势,了解我国人口现状的特点。 情感目标:

通过大量的事实资料的分析对比,引导学生面对现实,冷静分析,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增强社会责任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祖国建设做出贡献。 教学重点:

1 我国面临的严峻人口形势。

教学难点:人口问题已成为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情景设置──讨论启发─交流展示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导入环节:

图片:中国地图和人口密集

春运期间北京火车站一幕

提问: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

学生讨论:

教师导入新课:春运这个词实际上是中国特有的,春运所反映的许多问题无不与我国的人口有着直接关系,因为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多给我国带来许多问题,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人口问题。

板书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人口问题

我国五次人口普查图表

计算题:中国人口如果手拉手可绕地球赤道几圈?中国人口增长每分钟一个排,每小时一个团,每天一个集团军,中国每两秒钟就有一个婴儿诞生,请你计算每分钟,每小时,每天,每年新出生的人口数?

我国有文化人口在人口中的比例图及与世界发达国家人口受教育程度比较图。

我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及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比较。

6.我国60岁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预测表。

7.中国人口分布的图表

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担一个问题,小组讨论后,全班进行汇报交流。

讨论题目是:每个情景分别反映我国人口现状的特点是什么?

师生小结

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速度快,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农村人口多,我人口老龄化速度快,这些就是我国人口的特点。

作业:人口过快增长寻我国产生哪些影响?

严峻人口形势带来的后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我国面临严峻人口形势,了解我国人口过多过快增长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式学习或小组合作学习,收集整理大量的图文、音频、视频资料,帮助学生了解我国人口形势带的影响。

情感目标:

通过大量的事实资料的分析对比,引导学生面对现实,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增强社会责任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祖国建设做出贡献。

教学重点

我国人口形势带的影响。

教学难点:人口问题已成为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方法:情景设置──讨论启发─交流展示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1.我国主要资源人均占有量与世界发达国家比较图

2.环境破坏的漫画

3.城市垃圾包围居民生活圈

4.中国与世界教育经费对比图

5.新增人口消耗的图表

6.北京人才招聘会

提问:以上情景说明什么问题,你对此有什么切身感受。

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然后在全班汇报交流

师生小结:

图1.说明人口多给自然资源造成压力,人均占有量少。

2、3.说明人口多给生态环境和城市生活带来压力。

图4.说明人口多影响人口素质的提高

图5.说明新增人口多影响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图6.说明人口多给就业带来压力

板书 2.人口过多过快增长制约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作业:回家调查你们老家的人口问题,并写出调查报告。

人口政策——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内容及具体要求。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式学习或小组合作学习,收集整理大量的图文、帮助学生了解我国人口基本国策的具体要求。

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面对现实,冷静分析,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增强社会责任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祖国建设做出贡献。

教学重点:

1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教学难点: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环节:

新加坡、印度的人口政策

\"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宣传画。

提问:结合上述事例,说说我国应该采取什么样的人口政策。全班讨论,各抒己见,发表看法。

师生小结:(投影)

解决各国人口问题的出发点是各国的基本国情。我国人口过多的国情决定我国必须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同时也要提高人口素质,双管齐下,才能解决我国的人口问题,为此1972年开始国家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实行晚婚晚育,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30年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使中国人口少生2.8亿,为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做出贡献,它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将长期坚持下去,一百年不动摇。

人口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因此必须从可持续发展高度看待人口问题;人口问题又是世界性问题,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大问题,必须从整个地球,全人类的高度认识人口问题。

为此我们的口号是:关注地球!关注社会!关注未来!关注人类!

板书:3.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作业:回家调查计划生育执行情况?

我们是国家的小主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知道自己是中家的小主人,有多种政治权利。特别是监督权并有多种合法方式行使监督权的权利。

能力目标:让学生尝试依法提出合理建议,体验公民的主动参与对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作用。

觉悟目标:提高学生关心开平建设和参与开平政治生活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

公民有参与政治生活的责任,可以行使多种政治权利,特别是监督权。

教学难点

如何采取不同合法方式行使监督权。

教学用具:

图片、投影仪、多媒体、录像。

教学方法:

启发式、激励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广东开平市是中国著名的华侨之乡,更是文明遐迩的碉楼之乡。碉楼鼎盛时期达3000多座,现经普查登记在册的有1833座。开平碉楼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一种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开平碉楼分为更楼、众楼、居楼三种类型,建筑材料和结构分石楼、三合土楼、砖楼和钢筋混凝土楼。根据现存实证,开平碉楼在明代后期(16世纪)已经产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成为表现中国华侨历史、社会形态与文化传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群体建筑形象。

开平碉楼罕有地体现了近代中西文化与中国乡村的广泛交流。开平碉楼丰富多变的建筑风格,凝聚了西方建筑史上不同时期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建筑风格,成为一种独特的建筑艺术形式。

【存在问题】

1、碉楼分布太散,又多分布在农村,交通不便,不利于游客参观,也不利于保护。

2、有的游客说开平旅游项目太单调,没有什么好玩。

3、有的村镇看到旅游好赚钱,因而一哄而上搞旅游开发,为了吸引游客,把碉楼修复一新等。

3、有的农民用碉楼来存放东西或其他用途。

尝试建议:

建设好祖国,让我们的家变得越来越漂亮,关键在于我们每位学生的积极参与。碉楼是我们的骄傲,行使监督权,保护好碉楼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请同学们多提宝贵的意见。重在参与!!

发扬艰苦创业精神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认识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懂得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觉悟目标:使学生自觉向古今中外艰苦创业的先进人物学习,从小树立艰苦创业精神。教学重点: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

教学难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大力发扬艰苦创业精神。

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层层剖析讲解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当前国家实行鼓励消费的有关政策,提出问题:“鼓励消费与艰苦奋斗矛盾吗?在当前形势下,还需要艰苦奋斗吗?”引入课题。

二. 讲授新课:

通过“铁杵磨针、寓公移山”的故事,学生讨论得出艰苦奋斗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列举革命烈士的先进事迹说明艰苦奋斗的精神在战争年代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列举大庆油田两代“铁人”王进喜、王启明无私奉献、顽强拼搏、艰苦创业、刻苦攻关的感人事迹,说明艰苦奋斗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继续发扬光大。

再次,通过对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的分析,说明人类要进步,社会要发展,就要不断创业。而伟大的创业实践需要有伟大的创业精神,我们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需要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

三. 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懂得了无论是个人理想的实现,还是全民族共同理想的实现都必须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虽然,艰苦奋斗精神在不同时期有不同内涵,但是,这种精神永远不会过时,也与鼓励消费不相矛盾,我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仍要继续发扬这种精神。

四. 练习及布置作业:

比较题:不同历史时期的艰苦创业精神有何异同?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了解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勾结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科学地理解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2、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光辉历程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深刻理解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

3、深刻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能力目标

1、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比较鉴别、综合分析和归纳整理的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通过教学,逐步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认识问题的能力。

觉悟目标:

1、通过重温发生在近现代的几次历史大事,特别是通过对中国人民,在党领导下,走上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的分析,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正确性,从而使学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提高社会主义觉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提出问题,介绍问题的背景-将学生分组-教师要提供研究的参考资料和相关的资料来源-学生研究提出问题,这样共四步。

1提出五组问:略

2学生分组,明确任务。(如,分为四组)每组确定一个重点研究对象,小组成员共同讨论确定小组负责人和中心发言人。

3推荐学习资料,主要有:初三政治课教材,初中历史课本,其他书籍,有条件的可上网查寻

4学习研究。包括分组学习,各组简单讨论,各组分别对所讨论的问题作简单的分析。

结论: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必然性。

推荐第2篇:雷雨新课标教案

联系生活入情境图文结合悟表达 ———《雷雨》教学片段及反思

二年级下册课文《雷雨》,叙述了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的自然景象,两幅彩图描绘了与课文对应的雷雨时和雷雨后的景色。文章语言通俗浅显,具体形象;画面色彩鲜明,景点清晰。教学可通过联系生活使内容活化、画面动化,引导学生走进情境,理解内容,体会表达,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片段】

一、联系生活,进入情境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小朋友们,雷雨来了,你会看到什么景象呢?

生1:我看到天空都是乌云。

生2:我看到满天的乌云飞也似地向这边涌来。 生3:我看到大片大片的乌云像一匹匹野马向这边飞来。 生4:一道道闪电划破天空,那情景真吓人。 师:说得不错,再看看四周,你还会看到什么呢?

生1:风刮起来了,大大小小的树木在风中东倒西歪,地上的落叶被吹得到处乱飞。

生2:我看到人们急匆匆地往前赶。 师:说得好,你会听到什么呢?

生1:我听到了呼呼的风声,轰隆轰隆的雷声。 生2:我听到雷声,那么响,那么可怕。雷声过后,就是哗哗的雨声。

„„

师:小朋友们说得真好。看看这道题,会填吗?(出示:①闪电像_____ 一样划破天空,风吹得小树_____,雨像_____;②雷_____地响,风_____地刮,雨_____地下。)

生1:闪电像金色的长龙划破天空,风吹得小树东倒西歪,雨像从盆 里面往下倒似的。

生2:雷隆隆地响,雨哗哗地下,风呼呼地刮。

二、指导观察,把握特点

师:刚才同学们描述了雷雨的情景,现在请大家看看课本中的两幅彩 图又是怎样描绘雷雨的呢?(出示投影片)两幅图分别画的是什么时候的情景?说说你的理由。

生:第一幅是下雨时的情景,我看到了闪电的光;第二幅是下雨后的 情景,我看到了彩虹。

师:图上各有哪些事物呢?请仔细看看,一边看一边想想怎样来表述 这些内容。

(学生看图,自由表述,引导交流。要求把画面内容说清楚,说具体。) 师:大家看得很仔细,说得也具体。看看这道题,口头填一填。(出示:下雨了,你看雨真大啊! _____,风真大啊!_____;雨停了,雨后的景色是多美啊!太阳_____,彩虹_____,一棵棵大树____,花坛里的花儿 _____,花坛的草_____,池塘里的荷花_____。) (自由填空后指名填空。)

三、认真学文,感悟表达

师:课文是怎样写雷雨的呢?请大家轻声读读课文,按“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把课文分为三部分。(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分为三部分。)

师:请大家轻声读描写雷雨前情景的句子,边读边想:读了这一部分, 你眼前好像出现了怎样的情景?(学生轻读想象。) 师:请用自己的话叙述看到的情景。

生1:我看到天空鸟黑乌黑的,整个大地也是黑黑的,好像到了晚上一样。

生2:天黑了下来,周围的一切都变得模模糊糊。没有一点风,树一点儿也不动,蝉趴在树上不出声。

师:通过想象,小朋友们仿佛真的看到了雷雨前的情景。再来看看课 文是怎样写下雨前的情景的呢,请读读下面三组句子,看看每组中的两个句子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第一组:①乌云飘过来。②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飘过来。

第二组: ①树上叶子不动,蝉也不叫。②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

第三组:①闪电很亮,雷声很响。 ②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学生自读比较后交流。)

生1:第一组两个句子都说乌云飘过来。第二句话加了“满天

”和“黑沉沉”,就让我们知道整个天空到处是乌云,乌云又黑又厚。 生2:加了个 “黑沉沉 ”还说明这场雷雨一定很大,要不,云不会这么多,云层不会这么厚。

生3:第二组句子都是写叶子不动,蝉不叫。但第二句里的 “一动不动”写出叶子一点儿也不动,让人知道天气非常闷热; “一声也不叫”写出了蝉一点声音也没有,可能是天气闷热,它没有力气叫。 师:把从课外了解到的知识用到课堂上,很好!谁来说说第三组句子。 生1:第三组中的两个句子都是说闪电亮,雷声响。第二句中的“越来越”写出了电闪雷鸣的过程。

生2:加了 “越来越 ”写出了闪电由暗到亮,雷声由小到大。 师:说得不错。请大家看一道填空题(出示:乌云是那么 _____,那么 _____,天气真闷啊,所以_____。风真大啊,吹得树枝 _____,吹得蜘蛛 _____),先口头填一填。组内交流后再全班交流。 师:下面请大家用上面的方法自学第

二、三两部分:先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看到的景色,接着细细读读课文,说说景物有什么特点,哪些词语写出了这些特点,最后连起来想一想,句子与句子之间有什么联系。(学生自学课文后引导交流。)

生:第二部分主要写雨大。从“哗哗地响”,我知道雨声很大,从“树啊,房子啊,都看不清了”,我知道雨点很密,大地灰蒙蒙的一片。

师:下面看这道填空题(出示:雨真大呀,你听,它_____地响,你看,它 _____地下,树啊,房子啊,都看不清了。因为雨越下越大,所以_____),先自己填填,然后同桌互相说说。 师:谁来汇报第三部分的自学情况。

生1:这部分写雨后的景色很美,写了雨后的太阳,美丽的彩虹、蝉、蜘蛛,还有池塘里的水、青蛙。

生2:雨后的景色很美,有金色的太阳,美丽的彩虹,唱着歌的蝉和青蛙,还有坐在网上的蜘蛛。

师:雨后的景色与下雨和雨停有什么关系呢?谁能用“因为 „„所以 „„”说个句子。

生1:因为雨停了,所以太阳出来了。

生2:因为雨停了,太阳出来了,所以天空挂起了彩虹。

生3:因为下雨,什么都被洗刷干净了,雨停了,空气新鲜了,所以蝉和青蛙都唱起了歌,蜘蛛也重新回到蜘蛛网上。

四、情节延伸,促进情境感受

师:请大家再读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想象眼前的情景,准备把看到的和听到的告诉大家。(学生朗读想象。)

师:小朋友们,雨后的景色实在太美了!请想象你就是雨后的彩虹、蝉、蜘蛛、青蛙,你想跟大家说些什么呢?

生1:我是雨后的彩虹,高高地悬挂在空中,我是多么的美啊!你们到我这里玩一玩吧!

生2:我是七色的彩虹,想到天空旅游吗?请从我身上走去,我会带你到神奇的天空。

生3:我是雨后的蝉,雷雨之前,天气闷热,我受不了,只得一声不响。现在,空气清新,我舒服无比,我又开始唱歌了。 生4:我是蝉,看到太阳重新露出了笑脸,彩虹横跨在天空,景色这么美丽,我要好好唱一唱。

【教学反思】

如何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引导他们联系生活,发挥想象,进入文本情境,感受语境,感悟情感,品味语言,提高他们的语言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呢?教者在《雷雨》教学中做了尝试。

一是引导回忆,描述生活画面想象情境,为引导学生借助生活,感悟 情境,促进表达,教者以 “看了课题,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好像听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回忆生活,再现画面,让他们谈所见,说所闻。这就缩小了学生与课文的差距,唤起了他们的记忆表象,通过想象描述,勾画出了 “乌云密布、雷声大作、天昏地暗 ”的雷雨情 景。想象描述后,又借助填空题引导梳理,促进画面向语言的转换,从而为感受课文奠定了基础。 二是图文结合,走进语言情境。

《雷雨》借图画和课文再现了下雨前、下雨时、下雨后的景色。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和描述画面,正确感悟和理解景色特点,是本课阅读的重点。为引领学生走进课文,感受语境,教师首先借图画,观察想象,描述画面,继而凭借文本,还原画面,欣赏语言。教者以“下雨前”为例,渗透了 “默读想象,说说眼前情境;细读课文,体会景色特点;品读课文,体会句子联系 ”的方法,设计了三组句子,通过想象比较,领悟雨前的闷热,感受语言的运用。并借助“填空”和“造句 ”,引导梳理形象,体会景物之间的关系。进而鼓励学生运用学法,学习第

二、三部分。教师还抓住 “雨后 ”,引导想象画面,拓展情境,扮演角色,叙述感受,感受雨后景色的美好。这样,通过语言向形象的转换,再现了雷雨的情境,感受了雷雨的特点;通过形象向语言的转换,描述了雨中的见闻,发展了学生的语言,促进了学生语言感悟能力与表达能力的同步提升。

推荐第3篇:《自选商场》教案(新课标)

一、教学要求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巾、牙、尺、毛4个字。认识1个偏旁。

2观察自选商场,了解自选商场的售货方式,体会它给购物的人带来的方便。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教材分析

这课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图画,展现自选商场的一个部分。图下安排了三组词语,都是自选商场里商品的名称。第三部分是短文,介绍了自选商场的售货方式及其优点。最后两部分分别是要认识的字和要求会写的字。

五部分内容联系紧密,通过看图认识事物,把认字(词)与认识事物、观察和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便教易学。

三、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城里的同学可让学生随爸爸妈妈去自选商场(超市)购物,观察商场里的商品及顾客购物的方式。

让学生收集一些商品的包装,认读商品名称。

(二)认字、写字

1认字

14个生字的教学,音形义要各有侧重。商、场、尺要注意是翘舌音,奶要读准鼻音n。在字形上,商注意里面,奶场注意右边。字义教学要与词义紧密联系,为了与厂字区别,可让学生用场字组词,如操场、草场、牧场、商场、农场,以加深对场字的理解。结合认识奶字,让学生认识女字旁。

2写字

指导巾、牙、尺、毛的书写,要突出笔顺笔画。要引导学生观察这几个字在田字格中怎样摆放,哪些笔画要写在竖中线上,注意像尺这样没有居中笔画的字,该怎样写得平衡与对称。

(三)词句

这课多数词语,学生在口语中已经理解运用,不必一一解释。短文中的东西方便,则可联系句子的内容,联系上下文理解。可让学生先说说自选商场里有哪些商品,然后告诉学生东西指的就是这些商品。理解了东西,也就理解了自选商场里的东西真多的意思。方便一词,可联系上一段内容,从我和妈妈购物的方式、营业员收款的方式上,体会出方便、快捷,从而理解在自选商场里买东西真方便。

(四)朗读

1朗读第二部分的词语,要把词与词的间隔用停顿表示出来,行与行的间隔,通过一行中的尾音的强调表示出来。

2短文的朗读要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好长句子的自然停顿。

如:自选商场里的东西/真多。

我和妈妈/从货架上/选了一些食品。收款的阿姨/用电脑/很快算出了要付的钱。

3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把自选商场里的商品多、买卖方便的特点,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五)课时安排

教学本课可用2课时。

四、教学设计举例

(一)谈话

可交流一下到自选商场的感受。

你看见了、买了哪些商品? (二)学习词语

1认读词语。

2认识生字。

(三)学习短文

第一段:

1自选商场里有哪些商品? 2理解东西。

3指导朗读,第一句要求读出商品的多。

第二、三段:

1朗读第二段。思考:

在自选商场里购物与别的地方有什么不同? 2看图指出货架、收款台、营业员。

3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购物方便的? (四)复习巩固生字词

1用生字卡片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

2小小擂台赛。

出示9个表示商品名称的词语和东西这个词,让两个学生比赛认读,其

他学生做评委,看谁读得又快又准。(可进行两到三次)。

(五)自主识字

1小组交流。

(1)每人出示自己准备好的商品包装,带领小组同学认读商品名称,并用

一、两句话介绍这种商品。

(2)交换商品包装袋,尝试认读生字,看谁认得快,学得多。

2全班交流。

(1)让学生把准备好的商品包装贴在教室四周。

(2)这些商品可分成哪几类,让学生尝试进行分类,再分别把每一类词语读一读。

推荐第4篇:静摩擦力教案(新课标)

摩擦力教案1 伊宁市第四中学 牛英杰

学习目标

1.知道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会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2.知道静摩擦力的变化范围及其最大值. 3.知道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4.会根据物体的平衡条件简单地计算静摩擦力的大小.

学习重点

1.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2.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静摩擦力大小的简单计算. 3.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学习难点

1.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和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2.静摩擦力大小的简单计算.

引入:

图片展示生活中的一些和摩擦力有关的情景,简单分析摩擦力的存在情况。

自主学习:(给学生5分钟时间,提出以下问题)

1、什么是摩擦力?

(两个相互接触、相互挤压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2、互相接触的物体相对静止的时候,是不是也可能产生摩擦力?(能)

3、什么是静摩擦力?

(静摩擦力:两个物体之间只有相对运动趋势,而没有相对运动,这时的摩擦力就叫做静摩擦力。)

4、什么是最大静摩擦力?

(静摩擦力的最大值Fmax叫做最大静摩擦力(将动未动时摩擦力)。它的数值等于物体刚开始运动时的拉力的大小。)

交流合作:(给学生提出以下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1、举例说明物体受到静摩擦力作用,总结出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让学生尽量多举例子。

产生条件:a.两物体间有弹力

b.接触面粗糙

c.有相对运动趋势)

2、静摩擦力大小、方向是怎样确定的呢? (小孩推箱,据二力平衡的知识,这时一定有一个力与推力平衡,阻碍相对运动发生的力。

静摩擦力的方向总是沿着接触面,并且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强调静摩擦力的方向确定举实例分析

3、最大静摩擦力如何确定?静摩擦力的范围如何确定?

(推力继续增大,箱子总会运动,此时推力的大小就是最大静摩擦力。 静摩擦力的范围:0<f≤fmax)

小结:

1、摩擦力定义

2、静摩擦力的定义

3、最大静摩擦力的定义

4、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

5、静摩擦力的大小、方向的确定。

*着重强调可以用假设法确定静摩擦力的方向。假设接触面光滑,看物体将向哪个方向运动,实际物体没有运动,但有朝这个方向运动的趋势,则静摩擦力有朝着这个方向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方向沿着接触面,与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巩固提高:

1、如图所示,用了5N的力拉地面上物体,但没有推动,试分析物体受到地面的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2、如图所示,一质量为m的物块放在倾角为α的斜面上,物块处于静止状态,请判断物体受到摩擦力的方向。

3、静摩擦力能不能发生在运动的物体之间? 静摩擦力一定是阻力吗?请根据生活实例去分析.如走路时脚和地面间的摩擦力、骑自行车时前后轮和地面间的摩擦力。

4、置于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在沿水平方向的拉力作用下,仍处于静止,则物体所受静摩擦力的大小

A.与压力成正比

B.等于水平拉力

C.小于滑动摩擦力

D.在物体上叠放另一物体,该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不变

5、用手握瓶子,瓶子静止在手中,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手对瓶子的压力恰好等于瓶子的重力

B手对瓶子的摩擦力恰好等于瓶子的重力 C手握得越紧,手对瓶子的摩擦力越大

D手对瓶子的摩擦力必须大于瓶子的重力

作业:完成学案后习题

教后感:摩擦力知识是物理力学部分的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教授过程不可操之过急。尤其是静摩擦力的方向判断,学生理解容易只看表象,没有抓住相对性。因此,教学过程要循序渐进,不断改变学生的认知错误和不足,强调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方向判断方法。在这节课中,基本抓住了这一基本原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足之处,学生实验较少,今后应加强。

推荐第5篇:新课标教案1

湖北大悟 马谦益

一、教案主体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1. 能够听、说、认读以下短语:Stop at a red light.Wait at a yellow light.Go at a green light.能够听、说、读、写短语和单词:stop,wait,traffic lights,traffic rules。

2. 能够了解基本的交通规则,即红灯、黄灯、绿灯的功能;并能听懂英语指令做出

相应的动作。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1.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四会短语和单词:stop,wait,traffic lights,traffic rules。 2. 本课时的教学难点是书写短语traffic light,traffic rule和理解动词stop,wait的含义。

三、课前准备

1. 教师准备兔子舞的音乐和录音机、本课时的录音带及教学挂图。 2. 教师自制教具模拟红绿灯:即在一块板上挂红黄绿三张圆形纸卡。 3. 学生准备本课时的单词卡片。

四、教学步骤和建议 1.热身(Warm-up) “兔子舞”游戏

教师放兔子舞的音乐,全班学生排成长队,后面学生把手搭在前面学生的肩膀上,随着音乐的指令“Left-Right-Go-Turn around-Go,g。,go”,队伍开始向前慢慢移动,教师最好也参与游戏。 2.预习(Preview) (1)师生一起吟唱Let\'s chant的歌谣。

(2)教师从歌谣中引出问题:“How d。you go to school?”请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回 答,复习A部分主要句型。

新课标教案

3.新课呈现(Presentation) (1)教师指着教室里的日光灯说:I like the lights because I can see things clearly at night .Can we see lights in different colours in our city ? Yes! turn light , traffic lights.„

(2)教师边画简笔画,边说:“We have red,yellow,and green lights.We call them traffic lights.,教师板书traffic fights,然后问学生:“What do they mean,do you know?,,学生可能会用汉语回答,教师点头表示肯定,再请学生回答:“When do we stop/wait/go?’’引导学生回答:We stop at a red light...- (3)教师出示自制红绿灯,请一名学生随意指向不同的颜色,教师示范动作,比如:看见绿灯,教师一边向前走一边说:“It is a green light.I can go.Go-go。go!,,看见黄灯,停住不动但摆动双臂示意要走:“It is a yellow light.I must wait.Wait-wait-wait! I can go in a moment.”看见红灯,提问学生:“The light is red。Call I go? No,no,no! It\'s dangerous !I must stop.Stop-stop-stop!” (4)教师板书stop,wait,go在相应的交通灯旁。为了帮助学生区别stop与wait,可以适当使用汉语解释词义。 (5)Let\'s play 教师请出若干名学生,根据指令做相应的动作,连续做错两次动作的学生将被淘汰,如:教师说red light,学生停着不动,教师说yellow light,学生做好走的准备,教师说green light,学生往前走。然后换一组学生再做这个游戏,由其中一名学生来发指令。也可让全班学生分成六人一组分别进行小组活动。最后教师小结:\"Stop at a red fight.Wait at a yellow light-Go at a green light Red light.yellow fight,green light.These are traffic lights.”教师再指着以上三句话总结说:These are traffic rules.

(6)教师继续提问:“What does the‘ traffic rule ’mean?”板书并解释traffic rule, 鼓励学生说出Let\'s learn部分的三个句子。然后教师说.Yes.These are traffic rules.You must remember the traffic rules.”通过手势帮助学习理解remember的意思。 (7)教师放Let\'s learn部分的录音,学生跟读。

(8)教师引导学生以竞赛的形式书写四会单词和短语。可先引导学生利用学生卡片背面的灰体词进行单词描红,学生边描边拼读单词。 4.巩固和延伸(Consolidation and extension) (1)师生讨论不同的出行方式及其应当遵循的交通规则。下列问题可供参 (2)学生做B Let\'s learn部分活动手册配套练习。 (3)学生背诵并抄写四会词语。

(4)学生画一张从家到学校(或从学校到家)的简单路线图,准备下一他同学进行交流。

二、启发

这次网上培训扩展了自己的视野,在很多方面给了我启发,下面我从一下几点谈这次教学对我的改变。

一.语言的教学的方向多元化

在培训中多次提到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所谓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是指外语学习不只是语言知识的学习,也不单是外语技能的掌握,而是情感态度、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素养的整合发展。这五种素养也给我的教学提供了新的方向,从单一的知识性教学到能力性教学。

二.教学方法的突破:从填鸭式到Experiential learning

我想以前似乎有种想法,想把自己有的全给学生,不管他们接不接受,现在我明白了,只有让学生参与到教学里面才会让他们真正学到东西。Experiential learning 就是教学方法的一个方向,这个里面可以有很多可以做,让音乐,舞蹈,绘画这些元素融进教学中。这样的体验式教学也是根据人的大脑育需要而做的.

三.英语中文化意识和情感态度给教学锦上添花

通过培训我深刻意识到自己教英语的任务不仅仅是让他们学会一门技能,更是为培养一个人格健全、具有国际视野,对异国文化有包容心的人。从这个出发点来教学,学生得到的知识是更全面而对他们未来更有意义的。

三、设计理念和思路

基于以上自己从课堂上学习的,我设计理念就是每一堂课在轻松自然的过程中,让学生既能学到语言技能,同时能理解一种英语国家的一种文化。 1.写教案时候把语言教学点做个框架式结构

2 .再次构建各种语言环境,让学生能够在环境中参与教学过程,体验英语学习快乐 3.最后巩固教学成果,布置一些区别于以前的家庭作业,把课堂体验延伸到课堂外。

四、教案自评

教案优点:

1.突出了语言环境的塑造,教学氛围较以前轻松,学生充分参与 2.教学有效性提高

3.体验式学习延伸到课外

缺点:

1.英语文化意识和情感态度教育没有融入其中 2.互动过于简单

推荐第6篇:荷塘月色 新课标 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

3.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进而学习运用比喻、通感、拟人和叠字表情达意的技巧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

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

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

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预习找疑自学

一、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文学研究会早期成员。江苏东海人,因祖父、父亲都定居扬州,又自称扬州人。原名自华,号秋实。病逝前,谆谆嘱告家人,说已签名拒绝美援,不要买政府配售的面粉,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

二、课文背景:

本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这年中国接连发生“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大屠杀,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本文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三、作品结构分析

第1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心境:“颇不宁静”) 第2段:去荷塘,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 第4段:观荷塘,写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写 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写荷塘四周的景物。(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 第7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8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全文结构为:

第一部分(第1段)写“观荷缘起”(情) 第二部分(第2—6段)写“荷塘月色”(景)

第三部分(第7—8段)写“景中人”,由现实而思古,再返现实收束全篇(情)

互动解疑合学

四、找出全文的文眼、脉络,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眼:心里颇不宁静

脉络:心里颇不宁静——觉得是个自由的人——我什么也没有——想起采莲的事 分析思想感情:

1 对黑暗现实不满——寻求超脱、不肯同流合污——回到现实——对美好追求的寄托

反映淡淡的哀愁

得到淡淡的喜悦

五、明线:游踪

(带上门——荷塘上的月色——月色下的荷塘——江南旧俗——回家) 暗线:情感

(心中颇不宁静——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思乡愁——不宁静)

仍是淡淡的哀愁

六、感知课文

1927年,发生过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朱自清先生这时的心境如何呢?让我们从他的优美散文《荷塘月色》中寻找答案吧!

本文属于写景散文,即“荷塘”和“月色”,课文哪些段落是描写这两种景物的呢?

明确:

4、

5、6三段。

七、鉴赏、分析课文的景物描写部分

(一)诵读、鉴赏第4段

1、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明确: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

2、作者是怎样从这五个方面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的?

清找出这些句子,展开想象,阅读品味它的妙处。

明确:(第1组)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

(第2组)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

(第3组)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

(第4组)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第5组)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3、小结本段写景重点。

本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这些手法令人浮想联翩。

2 更绝的是全段不着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请同学们朗读品味。

5.齐声朗读课文第4段,品味其写景特点。

(二)诵读鉴赏第5段。

1.本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荷塘上月色的特点?

明确:叶、花、树,写出了月色朦胧飘渺的特点。

2.提问:月色本是难状之景,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如:“泻”“浮”“洗”“画”等),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

明确: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

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飘状态。

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

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师生共同小结:本段虽着意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请同学们看着挂图展开想象,进入情景,朗读课文。

3.齐声朗读第5段,体味作者写景的高明手法。

(三)诵读、鉴赏第6段

1.齐声朗读。

2.提问:本段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与课文第2段照应,试比较两段写景的异同。(阅读比较后回答)

明确:相同:都写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写了树、小路。

不同:第2段重点写了小煤屑路的寂静、阴森,写得简略。而本段则以树为着眼点,由近及远,写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再由静到动,写到蝉声、蛙声,显然,

3.提问:本段写月下荷塘的景色,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等),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学生阅读后回答)

明确: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

重重、阴阴、隐隐约约——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叶色的浓重气氛。

3.小结。

叠字叠词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应了第2段中“蓊蓊郁郁”的树,“阴森森”的小路。读起来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请大家再次朗读体会。

5.齐声朗读第6段,体会其特点。

四、提问:月下荷塘的美景使作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但蝉声和蛙声又打破了他内心的宁静,作者的思绪由理想回到现实,似乎可以收尾,为什么还要写一段描写古人采莲和记起《西洲曲》情景的文字?试结合语境谈谈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诵读,讨论后回答)

明确:从全文看,这是在游完荷塘往回走的路上想起的,刚游完荷塘,由荷花想到采莲,这顺理成章。游荷塘没有使作者摆脱“不宁静”,于是作者又回忆历史,描绘出了一幅热闹欢快的景象,这不仅反衬出此时的静,更表现了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可是我

3 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历史只能想想而已。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西洲曲》是以谐音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犹如两幅画图,形成了“冷”与“热”、“静”与“动”的强烈对比,写出了一个知识分子内心的矛盾与冲突。“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既是因回忆而勾起了乡思,也含蓄地揭示了“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所在。深切而又微妙地反映了作者想摆脱这种不宁静而又摆脱不掉的万分苦恼的心情。

测评现疑研学(见ppt)

归纳拓展生成

五、小结全文

整篇文章作者以艺术的笔法,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月下荷塘美景图,充满了诗情画意。这清新、美丽、宁静的大自然正是作者的精神避难所。

六、布置作业。

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的博喻写一段写景的文字。

推荐第7篇:新课标识字教案

一、教材简说

成语是我国汉语宝库中的精华。它言简意赅,能够帮助我们以最简洁的语言,把思想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让学生从小了解、积累一些成语,对他们以后的说话、作文,将大有裨益。“识字4”有三组成语。第一组是说人应该“取长补短”;第二组是说看事物要全面,不能以偏概全;第三组是说做事应该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不能急于求成。三组成语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二、学习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成语,体会其中的韵律感。

3.初步感知成语的特点并有收集成语的兴趣。

三、学习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成语,体会其中的韵律感。

学习难点:自己想办法了解成语意思。

四、教学准备:

教师要多查找一些资料,多准备一些成语的典故。学生自读课文,自己想办法了解成语的意思。

五、教学时间:

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目标:认识9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成语,体会其中的韵律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1、听老师或同学讲《拔苗助长》的故事,揭示课题。

2、教师简单介绍成语的特点。(如,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有的成语从字面上不难理解,像“后来居上”。有些成语必须知道来源或典故才能懂得意思,像“杯弓蛇影”。)

二、正确朗读

1、自由读,不认识的字查书中“树叶”上的拼音。

2、同桌互读,互相正音。(寸:平舌音,彰、障分清声调。)

3、展示读,看谁读得正确、流利。

三、讲故事,读词识字

1、老师讲故事,读第一组成语并识字。

(1)、讲《骆驼和羊》的故事(三年级语文教材中有),让学生找出与故事内容相符的成语。

(2)、出示成语,自由认读。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取长补短 相得益彰

(3)、学习生字“寸、益、彰”,问:谁有办法记住它们?(4)、读了这四个成语你懂得了什么?

2、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二、三节

(1)、自由读

(2)、小小组交流讨论(互相读,讲自己知道的故事,说说读懂了哪个成语。)

(3)、全班交流。

四、整体朗读感悟

1、各种形式读(分组读,小组赛读等)

2、说说最喜欢的成语,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3、说说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哪个成语?

五、复习巩固,拓展延伸

1、复习本课要认生字,开火车,做《随堂练习》37页第三题。

2、拓展:

(1)、准备一些知道的成语故事,讲给同学听。

(2)、收集成语,进行一次成语接龙比赛。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会写8个字,培养收集成语的兴趣。

一、复习巩固

1、复习字卡

2、齐读课文。

3、游戏:猜成语。(由学生表演或画图,让其余学生猜相应的成语。)

4、熟记成语。

二、生字教学

1、想:这8个生字有什么特点?(六个左右结构,寸是独体字,落是上下结构。

2、说: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寸”:横要写长一些;“落”:不要写成三点水旁的字;“补”:左边不要写成示字旁;“拔”:右边不要写成发;“助、功”是力字旁,左半部分最后一笔是提。)

3、看:看老师写。

4、写:自己描红、临写。

三、巩固练习与拓展:

1、完成《随堂练习》

1、

2、

4、5。

2、在班级中开展“故事大王”评比活动,积极参加成语故事比赛。

课后反思

推荐第8篇:《菜园里》教案(新课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卜、又、心、风4个字。认识1个笔画

和2个偏旁、。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

3认识一些蔬菜,了解它们的一些特点。

二、教材说明

本课是看图归类识字。通过图帮助学生认识一些蔬菜及名称,通过儿歌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蔬菜的特点。让学生认识表示蔬菜名称的汉字,了解有关蔬菜的特点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三、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在教室四周摆放上蔬菜,有茄子、辣椒、黄瓜、豆角、萝卜、南瓜、白菜、卷心菜、西红柿。在每样蔬菜旁插上表示蔬菜名称的字词卡片(要注拼音),再在每样蔬菜旁放上一个盒子,盒子里准备若干表示这种蔬菜名称的字词卡片(数量最好与学生数同)。

(二)认字、写字

1认字

本课14个生字,字音中需注意的是:读准菜、藏、捉的平、翘舌音,读准心、藏、风的前、后鼻音。

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认记生字的积极性。可以让学生自由下位,先仔细观察每种蔬菜,看看、摸摸,然后认读卡片上的字,认识了这种蔬菜的名称后可以从旁边盒子里取一张字词卡片,再去观察另一种蔬菜,取出另一张卡片。学生观察、认读完上位后,教师任意出示一种蔬菜,让学生从自己面前的字词卡片中挑出表示这种蔬菜名称的卡片,举起来带大家读一读。学生在这样较充分的自主活动中,既认识了蔬菜,又认记了生字,而且始终处在一种较为兴奋的状态,有利于将字的音、形、义结合起来。

2写字

本课写字教学要注意心与风这两个字的指导。

指导心字时,首先让学生整体观察一下,引导学生发现三个点不同的方向、位置及高低。是新笔画,可先启发学生形象记一记:一个人正躺在床上,抬头弯腿在锻炼身体呢,然后范写,注意讲清起笔轻,运笔渐重,到钩之前要顿一顿再钩,最后让学生自己描红、临写,体会写心字的要领。

风字也可让学生先整体观察一下,整个字如同被风略略吹开裙摆的裙子,写时注意丿尖与的钩底持平,都朝外略斜,写里面丿时要像柳叶轻拂,写丶注意与卜、心的点进行比较,教师边讲边范写,然后让学生自己描红、体会。

(三)词句

本课要掌握的词语中有一部分是表示蔬菜名称的,可与前面谈到的识字教学结合进行,有一部分词语是在儿歌中出现的,可结合儿歌的学习进行教学。如细又长,先让学生读读这个词所在的句子,然后让学生看看豆角的样子,学生即可明白。再如捉迷藏一词,可让学生先说说怎么玩这个游戏的,然后读书上有关句子,告诉学生我们吃的萝卜是植物的根,是埋在地底下的,走到萝卜地里,只能看到绿色的叶子,看不到萝卜,萝卜就像躲起来跟我们玩捉迷藏呢!又如越字的学习,一定得结合课文语句南瓜越老皮越黄进行。为帮助学生形象理解这个表示程度逐渐加深的词,教师可绘制一组表现南瓜由小到大、皮色越来越黄的图给学生看,由此,越长越大、越老越黄都能迎刃而解。最后风光一词,结合课文语句和插图,启发学生感受到菜园里成熟的新鲜的蔬菜瓜果五颜六色、光泽诱人,让人看了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四)朗读

本课的儿歌是为巩固识字学词服务的。同时,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这些蔬菜瓜果的认识。儿歌语言生动形象,琅琅上口,也非常适合朗读训练。教学时,可放手让学生自由朗读,提示学生看看图,做做手势动作,把各种蔬菜瓜果的特点表现出来。然后组织儿歌朗读比赛,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既检查、交流了朗读情况,又复习巩固了生字新词。

(五)实践活动

本课课后练习中安排了一项画画连连,目的是通过涂色连线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字词,巩固对本课蔬菜瓜果的认识。在学生完成此项练习后,教师可让学生课后随父母去菜市场认识更多的蔬菜瓜果,将认识的新的蔬菜瓜果用彩笔画下来,再写上名称,然后贴在教室一角,布置一个蔬菜瓜果园,既美化环境,又使学生将认识事物、学习汉字结合起来。

(六)教学时间

教学本课可用2课时。

四、教学设计举例

片断一

本片断教学设计注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依据本课看图归类识字的教材特点,让学生将认识事物与学习生字词紧密地结合起来。

(一)谈话揭题,提示学法

1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地方,什么地方呢?(师当堂板书:菜园里)谁来读一读?看到菜和园,你有什么好办法再见面就能认识它们呢?(可提示学生利用形声字特点来记)。

2大家看,菜园里的菜可多啦!下面就请同学们下位,看看、摸摸这些菜,再读读卡片上的字,记住它的名字,确认自己记住了,就从旁边盒子里取一张字词卡片。等到把所有蔬菜名字都记住了,你就上位。

(二)汇报交流,巩固认字

1(师任意举起一种蔬菜)请同学们在自己面前的生字卡片里找出这种蔬菜的名称,然后站起来带大家读一读。

2(师出示生字卡片)请同学找出相应蔬菜,然后带大家读读这个词。

片断二

本片断教学设计注意充分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自主地朗读儿歌,让学生在读中巩固认字,认识事物。

(一)朗诵比赛

1下面,我们要举行儿歌朗诵比赛。请每组选出一名平时朗读有困难的同学参加比赛。

比赛前,有一段准备时间,请小组成员一起帮助这位选手,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特别是要通过手势、动作表现出蔬菜的特点。通过比赛,不仅要选出最佳朗诵能手,还要选出最佳合作小组。

2学生自由准备,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进行朗诵比赛。教师注意点拨,肯定学生朗诵的精彩之处。

(二)课外扩展

我们平时接触的蔬菜瓜果还有很多很多,感兴趣的同学也可学着课文的样儿,说说这些蔬菜瓜果的特点。

推荐第9篇:新课标6册作文教案

小 学 语 文 第 六 册

1 作教

全册作文分析

教学目标:

1学习用硬笔书写正楷字,能写正确、整洁,行款符合要求。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2能结合有关内容展开合理想像。

3学习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4、学习看说明书。

5、留心周围事物,乐于动笔,不断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像写出来,感情真实,语句比较通顺,会用学过的标点符号。学习使用冒号、引号。

6、认识3种修改符号,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地方。

7、能用普通话与别人交谈,愿意把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认真听别人讲话,能边听边想,了解大概的内容,能比较清楚地讲述一件事,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

8、学习收集和交流资料。

9、感受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的欢乐。

教学重点:

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动笔,不断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像写出来,感情真实,语句比较通顺,会用学过的标点符号。学习使用冒号、引号。

2、认识3种修改符号,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地方。

3、能用普通话与别人交谈,愿意把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认真听别人讲话,能边听边想,了解大概的内容,能比较清楚地讲述一件事,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

教学难点:

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动笔,不断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像写出来,感情真实,语句比较通顺,会用学过的标点符号。学习使用冒号、引号。

2、能用普通话与别人交谈,愿意把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认真听别人讲话,能边听边想,了解大概的内容,能比较清楚地讲述一件事,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

培养习惯、能力:

1、指导学生能用普通话与别人交谈

2、培养学生写完作文就要自读自改的习惯,使他们掌握作文的写作方法,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3、每周积累一篇习作、摘录好词好句。

课时安排:

1、第2课仿写总分段

1课时

2、一单元习作:想象根绝颜色写话

2课时

3、第5课把自己吹肥皂泡的情景写下来 1课时

4、二单元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说明书

2课时

5、三单元习作:观察春天给周围环境带来的变化 2课时

6、四单元习作:看图写话,填补空白 2课时

7、第18课仿写总分段

想象

1课时

8、五单元习作:爱的故事 2课时

9、六单元习作:写见闻 2课时

10、七单元习作:鹬蚌相争(发生争执后的想象) 2课时

11、八单元习作:我的科技小报 2课时

教学设计: §1仿写

2、放风筝

教学目标:

完成课后练习,会用“精致”造句,能仿照第4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能仿照第4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

教学难点:能仿照第4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

教学过程:

一、朗读、背诵。

1、分小组朗读(表演读,练习有语气)

推选小组背的最好的同学参加朗读比赛,评比小小朗诵家。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组内试着背诵,同桌互相提醒,指小组名背诵。

二、按要求摘录词语。

表示颜色的词语:

三、听写

读读写写自读,同桌互背生词,在桌上写写易错的字,听写。

四、体会引号的用法

1、哥哥说:“咱们去放风筝吧!”

2、风筝花花绿绿,有“鹞鹰”“鹦鹉”“仙鹤”“蜈蚣”„„就是没有“大蜻蜓”。通过朗读,比较引号的不同用法:

第一句是在对话中用引号。[这叫直接引用] 第二句是表示特殊含义,因为不是真的鹞鹰、鹦鹉,提醒大家伙注意。

五、仿照第4 自然段的写法,以“下课了,操场上立刻变得热闹起来”为重点句,写一段内容比较具体的话。

1、课下观察,操场上同学们在干什么?

2、重点句可以放在第一句,或者最后一句,自由选择

3、指名说说,按照总分的顺序,说清楚、明白

4、小组内练习后在班中说一说,并写在本上。

六、作业:

完成仿写作业,写在练笔本上

摘抄:从课文中摘抄两种不同的引号的用法 板书设计:

2、放风筝

直接引用

特殊含义

教学小记:

§2 作文:实践活动

1、想象作文 第一课时:分析要求,讨论写作。

教学目标:

1、能根据想象的内容,展开合理的联想。

2、能围绕这种颜色展开多角度想象。

3、能在想象的基础上写成一段话。教学重点:能围绕这种颜色展开多角度想象。

教学难点:能够围绕这种颜色联想到什么事物、什么 情景、什么事情;联想到自己喜欢的原因; 还能联想到这种颜色可以做什么。 板书设计: 作文

事物、情景、事情 颜色 喜爱的原因

做什么

它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我们知道大自然中有很多颜色,红色、绿色、兰色、紫色等等,五彩缤纷。我最喜欢兰色,因为兰色象征着安宁、和谐。每当我看到兰色,我的心也会跟随着平静下来,变得踏实了。我喜欢大海那波涛滚滚的样子,站在海边迎着海风,向大海深处看去,好宽广!看,海浪一个个接踵而来,就像在对我说着:“别放弃,往前冲,你会像我 勇敢!”你听,海的声音是多么好听,多么耐人

寻。我好想站在这里不离去,和大海融为一体,体味着世间的美好。因此,我爱兰色!

二、新授:

(一)明确要求、内容:

1、师:同学们,你们都喜欢什么颜色呢?(指名)

2、你看到这个颜色会想到什么? 板书 (什么事物?说一些名词如:黄——梨

什么情景?说一些小事:蓝——海边的游玩

什么事情?说一些具体的事情:红——医院

为什么喜欢?说出自己的感想;可以是事情。

想用这种颜色去做什么?为人类造福。

它有什么变化?过度到别的颜色上。)

(一) 小组讨论: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并能说成文章。 教师参与评论。

(二) 全班交流,互提意见。

(三) 这次写作写出自己的所想就可以,话要说清楚,段数可自由定,注意标点符号。

三、总结:

师:大自然是美丽的,今天就让我们用手中的笔去谱

写出一副副你认为美丽的画卷吧!

四、作业:打作文草稿。

例文:

假如风是有颜色的

风是无色的,可我喜欢风是有颜色的,而且风的颜色随季节变化。假如春天的风是绿色的,绿色的风吹在盛开花朵的脸上就像红花配绿叶,美极了。到了夏天,风变成了浅兰色,一阵浅兰色的风吹来,像在泳池里,多凉爽!秋天到了,金黄色的秋风像一块块黄金,闪闪发光,增添了丰收的气氛。冬天,鹅黄色的风轻轻飘来,不是觉得很暖和吗?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分析作文

教学目标:

1、能根据想象的内容,展开合理的联想。

2、能围绕这种颜色展开多角度想象。

3、能在想象的基础上写成一段话。

4、写的话要有重点句。

教学重点:能围绕这种颜色展开多角度想象。

教学难点:能够围绕这种颜色联想到什么事物、什么

情景、什么事情;联想到自己喜欢的原因;

还能联想到这种颜色可以做什么。 板书设计: 作文

事物、情景、事情 颜色 喜爱的原因

做什么

它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颜色是美丽多彩的,你写的作文有什么优点呢?

今天就让我们来修改作文。

二、新授:

(一)明确要求:

师:同学们写的作文都很精彩,但有欠缺的地方,为

了大家能写出更丰富的作文,我们今天来小组讨 论互相修改。 出示投:

1、说得越多越好,说得清楚、明白。

2、讲明自己的喜爱之原因。

3、条理较清楚。

(二)小组讨论修改,教师巡视指导。

注:互相提一些建议,一人读后三个人帮忙修改不通

顺、不完整、不生动、不清楚的地方。要在修改 过程中学会思考,学到别人作文中的优点。

一、总结注意事项。

二、作业:写正式作文。课后小结:

§3 第5课把自己吹肥皂泡的情景写下来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快乐的情感。

2、完成课后练习,能仿照课文写法写一段话。

3、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学情分析:对吹肥皂泡这件事情非常有兴趣,但未仔细观察过肥皂泡的样子、大小、颜色。已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的方法,帮助学生巩固学习方法,能够自主运用学习方法学习。

设计理念:抓住关键词语,联系生活实际,想像吹肥皂泡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和作者的情感。同时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教学重点: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难点:练习仿写。 教 学 具:投影 教学过程:

一、朗读、背诵。

1、分小组朗读(表演读,练习有语气)

推选小组背的最好的同学参加朗读比赛,评比小小朗诵家。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3——5自然段) 组内试着背诵,同桌互相提醒,指小组名背诵。

二、按要求摘录词语。

表示动作的词语:

表示形态的词语:

三、听写

自读词语,同桌互背生词,在桌上写写易错的字,听写。

四、仿写

在写文章时要注意观察,并且用上一些恰当、准确的词语就能把当时的一些情

景和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清楚。

写短文时注意用上一些好词好句 展示范文,评析[板书优点、不足] 说出修改意见 同桌互改

小组内修改后在班中说一说,并写在本上。

五、作业:

完成仿写作业,写在练笔本上 板书设计:

(学生的发言:文章的优点、不足) 课后小记:

§4实践活动2 介绍产品说明书 第一课时:交流学习阅读产品说明书 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收集、阅读产品说明书,通过用口头和书面的形式介绍说明书。 教学中难点:

让学生通过收集、阅读产品说明书,通过用口头和书面的形式介绍说明书。 教学过程:

1、阅读《爸爸买来电饭锅》一文后,安排学生课余时间收集几份产品说明

书,然后读一读,从中选择一份自己感兴趣的。

2、再次阅读自己选择的产品说明书,想想介绍其中哪些内容,怎样介绍的。

3、以售货员、推销员的身份向同学们介绍这种产品。在组内交流。 (从用途、使用方法、产品特点、注意事项等方面去选)

4、互相评议介绍得怎样,评选出“最佳售货员”或“推销员”。

5、把自己向同学介绍的内容写出来。(学生写的形式不限,可以仿照阅读短文的内容)

第二课时:习作

教学目标:

1、写自己介绍的内容

2、要写清说明书上介绍的要点。

3、要有一定的顺序,语句通顺。教学重点:要写清说明书上介绍的要点。 教学难点:要有一定的顺序,语句通顺。 教学过程: 新授:

一明确要求:

1、师:同学们,你们都刚才都介绍了呢?(指名)

2、问:你看到这个学习说明书你会想到什么? 板书 (介绍什么?说明书的作用?我学习后的感受)

3、问:那你觉得最重要的是什么内容?? 板书:说明书的作用?我学习后的感受

4、打开书:第32-33页齐读题目要求。

二、动笔习作

三全班交流,互提意见。

这次写作写出自己的所想就可以,话要说清楚,段 数可自由定,注意标点符号。 课后小结:

§5实践3:观察春天给周围环境带来的变化 教学目标:

1、能够仔细观察周围有什么变化,写出见闻及联想。

2、内容比较具体,语句通顺。

3、培养学生热爱环境的情感,训练观察环境变化及想象的能力。教学重点:能够仔细观察周围有什么变化,写出见闻

及联想。

教学难点:能够找出周围的人和事物有什么变化,动

笔写出来。

教学准备:课前让他们观察春天周围环境的变化,找

出周围的人和事物有什么变化。 板书设计: 变 化 花;草;树;动物;

人: 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春天到了,百花开了,小鸟来了,小动

物们都出来活动了,人们也比起冬天来 更有活力了!你们觉得春天美吗?

二、新授:

(一)引入情景:

1、问:你觉得春天哪里美?它们怎么美?

(重点回答景物的变化) 板书:花;草;树;动物;人

2、问:它们为什么美?(天气变暖了) 板书:原因

(二)联想重点:

1、问:看到这些景物你能想到些什么?

2、问:你周围的人有什么变化?

(衣服穿得少了;在户外活动得多了;做好事学雷锋 的多了;人们更加忙碌了等等。)

3、问:你周围的事物有什么变化?

(好多高楼大厦建成了;许多工程完工了;如:梅源的复式结构的高层等等。)

4、问:看到这些景象你有什么看法和见解? (自由发言)

(三)把自己想说的话屡一屡,自己先想一

想层次。

(四)小组讨论互相说一说。教师指导。

(五)全般汇报交流。

三、总结:

师:文中要表达清楚你的思想感情,把景物描写得具体,要求语句要通顺,意思要完整。

四、作业:打作文草稿。例文: 变

你发现了吗?我们身边的事物正在发生着变化,它们都变得更加美丽了!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天地间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黄嫩嫩的迎春花开了,它向人们露出了笑脸;候鸟们飞回来了,看,小燕子在建造它们美好的家园呢! 春风吹拂在脸上,暖暖的;天空一片晴朗,白云朵朵浮现,有的像猴子,有的像西瓜,还有的像字符„„ 真是千姿百态。

人们经过一个寒冷的冬天后,终于能出来活动了,草地上、马路边、公园里到处能看见人们锻炼的身影,真是一派热闹的景象。

我当然也在变化,我又长大了一岁,我还长高了,

我想:新的一年又来到了,在这一年里,我还要继续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教好学生,继续深造,要努力为国家做贡献。我还要学好英语,将来2008年开奥运会时,我能够为奥运会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给祖国添光彩! 课后小结:

附:

《寻找春天的足迹》

——作文教学设计

一、教学要求:

1、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春姑娘给我们的讯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使学生能够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观察。

3、让学生将自己寻找的过程写清楚,并将自己的情感贯穿与其中。

二、教学重、难点:

1、能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观察。

2、能写出自己的真切感受。

三、教学准备:

带领学生观察春天的校园,收集描写春天的诗歌。

四、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俗话说得好“一年之季在于春”,春天是一个富有朝气的季节,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季节。著名的诗人雪莱曾说过:“冬天到了,春天还远吗?”当我们还没有从严寒的冬天中解脱出来时,春姑娘已经不知不觉地来到了我们的身边。你们想去找春姑娘吗?那么。下面我们就到校园里去找一找,春姑娘究竟在哪?出发!

[激发学生的兴趣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课初通过谈话,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是符合儿童的心理规律的。]

(二)带领学生观察校园。

1、观察花坛。(花坛里花草树木的变化:桃花开了;夜来香传来阵阵沁人心脾的花香;玉兰花也开了,幽香扑鼻;松树依然屹立在花坛中央„„)

2、观察荷花池塘。(枯萎的荷花还在池塘中央,河水渐渐的开化了,波光粼粼,用手捧一把水不觉得冷了,河底的水草在微风中摇曳„„)

3、观察院墙边的草丛。(拨开草丛,枯黄的小草渐渐脱掉身上的旧衣服,换上了一件新衣服,嫩嫩的,软软的,柔柔的„„)

4、观察河塘边的柳树。(这是学生最爱看的一处景色,“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那刚睁开媚眼柳姑娘,在春风中翩翩起舞,像发丝,像春天的门帘„„透过这门帘学生看到了春天的美景。)

[上面的活动都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自由观察,教师做适当的指导、点拨。教师要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抓住各景物的特点观察。]

(三)汇报交流自己发现了什么。

1、花坛里的变化。

2、河水的变化。

3、草丛的变化。

4、柳树的变化。

5、你还发现了什么?(小草探出了头,柳树发芽了,桃树开花了,春风不那么冷了,春阳有点暖了,春天的人们更加精神了„„)

[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将观察到的景物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说是写的基础和前提。]

(四)总结说稿。

1、要求学生将自己观察的过程说清楚,并讲清自己发现了什么,最后说明自己的想法及感受。

2、指导学生说话要有序、完整。

3、旁听者进行适当的补充和指正。

[在观察的基础上,并且说了观察到的内容之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习作的主要内容或提纲是为了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更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是非常必要的。]

(五)自由撰稿,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六)点评个别习作。

1、指名读。

2、旁听者进行适当的补充和指正。

3、同桌互阅,自己修改。

[文章百改不嫌厌,教师要教育学生养成认真修改的习惯,教给学生修改的方法的同时,要教会学生修改。]

(七)誊清作文。

五、板书设计: 寻找春天的足迹

春天的特点 有序 发现的过程 真实的情感 真实 第二课时:分析作文 教学目标:

1、能够仔细观察周围有什么变化,写出见闻及联想。

2、内容比较具体,语句通顺。

3、培养学生热爱环境的情感,训练观察环境变化及想象的能力。

4、小组分工合作,学会批改作文用修改符号。教学重点:

能够仔细观察周围有什么变化,写出见闻及 联想。内容比较具体,语句通顺。 教学难点:

小组分工合作,学会批改作文用修改符号。 板书设计:

表达清楚你的思想感情 把景物描写得具体

要求语句要通顺,意思要完整。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我们已经对周围的环境做了细致的观察,

并找出了它们的变化,每个同学都有自 己不同的见解与看法,今天就让我们来 动笔修改自己的作文,让文中的景色变 得更加美丽迷人。

二、修改作文:

(一)明确要求:

师:同学们写的作文都很精彩,但有欠缺的

地方,为了大家能写出更丰富的作文, 我们今天依旧来小组讨论互相修改。 出示投:

4、说得越多越好,说得清楚、明白。

2、表达清楚你的思想感情

3、把景物描写得具体

4、要求语句要通顺,意思要完整。

(二)小组讨论修改,教师巡视指导。注:互相提一些建议,一人读后三个人帮忙

修改不通顺、不完整、不生动、不清楚 的地方。要在修改过程中学会思考,学 到别人作文中的优点。

(三)明确修改符号:

三、总结注意事项。

四、作业:写正式作文。课后小结:

§6实践4:看图写话,填补空白 教学目标:

(一) 知目标:1)通过看图编故事,提高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2)根据画面内容合理想象,编成完整的故事。做到情景合理、内容具体,语句通顺。

3)用自己的语言,将所编的故事写下来。

(二) 情感目标:遇事爱动脑筋,并做一个助人为乐的好孩子。

二、教学重难点、训练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构想编写故事。合理想象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二) 整体感知画面。

1、用一句话说说画面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事情的原因是什么?经过是什么?结果怎样?

(三) 根据图画编故事。(1) 老师先说个开头。

(2) 学生根据老师的开头接下去想象编故事。提示:会出现哪些人?他们看到了什么?可能会怎样想?怎么说?

(3) 合理想象在第2幅图上应该画些什么?

(四) 指导编说故事。

(五) 指导编写故事。

(1) 学生开始写作。教师要提醒注意字迹清楚,要写清故事发生的前因后果。即故事的完整性。

(2) 教师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帮助纠正。

(六) 交流评议。

(1) 名朗读所写的故事。 (2) 师生共同评议

(七)课堂总结 写作指导

1.指导学生认真看图,可分三个层次来细致看图.

(1)要明确画面上的内容都有用,要对画面细致观察,都要在作文里写出来.(2)分析画面内容的主次和所表达的中心.(画面内容是写景,还是写人,记事;写景,主要景物是什么;记事,是件什么事,画面上是事情的哪一部分;写人,写什么人,写他在干什么;画面上人和人,人和事,人和景,景和事有什么关系近景和远景有什么关系 )

2.指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围绕画面所提供的特定情景,让画面动起来,让画面上的人物活起来.

(1)从图内到图外,思前想后.(2)从表象到实质,左思右想.3.指导学生多角度地表达图意.

根据学生实际,尽可能抓住图所表达的思路与中心的内涵,指导学生多角度构思图意,进而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与辐射思维的品质.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学生口头练说后,独立写作,师巡回指导。 选择优、中、下各一名学生的习作进行讲评:

1、这件事是否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写?

2、作者有没有把事情经过写清楚?

3、是否是件“新”事?“新”在哪里?

4、本文在遣词造句方面有哪些优点或不足? 学生对照要求自己进行修改。 同桌互读修改好的习作,互评互改。 誊抄:

把修改好的习作认真地抄到作文本上,注意标点和格式。 讲评:

1、小结本次习作优点。

2、指出本次习作存在的不足。

指导部分不符合要求的学生进行修改。 课后小结:

§7第18课仿写总分段

想象

1如果你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想画什么?去帮助什么人? 2学生汇报发言 3教师出示填空

我希望有一枝马良的神笔, 要给(

), 画(

)。

)再不会(

), (

), (

), (

)„„

4当堂小习作[发挥想象,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 体会美好情感。] 18我希望有一支神笔

画一双好腿 西西 方便活动 板书设计:

画一架飞机 飞飞 免于批评 画一个家 小鸟 爱护动物

画白云太阳 小树 冬日里成长 课后小结:

§8五单元习作:爱的故事 实践活动

[意图:通过系列活动,体现书本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学语文与学做人的融合发展]

需要爱——设计爱——实施爱——表达爱——展示爱 建议:

1、在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2、寓听说读写的训练于活动的全程中。开展活动要课内外结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写叙事文的必要内容。 能按事情发展顺序写出故事内容。 做到语句通顺,标点正确,层次清楚。 能够把活动中发现的爱贯穿在作文始终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写叙事文的必要内容。 能按事情发展顺序写出故事内容。 教学难点

能够把活动中发现的爱贯穿在作文始终 教学过程:

在我们的身边到处都有爱,有来自父母的,比如„„ 有来自老师的,比如„„

还有来自身边不认识人的,比如„„

请你们以各小队为单位,采访并记录下来这些身边的爱。他们都为你们做了什么?

10

指名几人交流

引导:还有其他方面的吗?

1、亲人

爸爸妈妈的爱

学习、生活、教我做事„„

2、老师

3、同学 互相帮助

4、陌生人

帮助我:指路、让座、捡东西归还„„ 动笔习作 范 文 爱的故事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这首歌是来赞颂我们母亲的,而在这后面,也肯定了“世上只有妈妈好”这一理念,事实上却否定了世上的爸爸好。经过我的亲身体验,我认为应该在这儿写上,世上的父母一样好。

我原本生活在一个幸福美满、安定快乐的家庭里,家中的爸妈把我当成了宝。可是,好景不长,在我五岁那年,妈妈因一场车祸离开了我们父子俩,当时,我人小不懂事,现在回想起来,觉得自己太傻了!妈妈走后,家庭的重担就全都落在了爸爸身上,但爸爸却从没有因工作、家庭的重担而对我的照顾有了松懈,反而更加关心、体贴我。

随着我一年年长大,我也渐渐地懂事了。一天,我好奇地问爸爸:“爸爸,什么叫‘后妈’呢?”爸爸一听,很惊讶,也很是尴尬,他犹豫了一会儿,对我说:“小孩子不要问这些问题,好吗?”我也点了点头。现在,我回想起那时的我,觉得太不应该了。

到了三年级,我长大了,也更懂事了。一天,我找了爸爸在家里,一起商量家里的事。我义不容辞地说:“爸,这么多年了,你也孤身这么多年了,也该娶个后妈了!”爸爸听了,没有回答我。我又接上一句:“爸,你太苦了,娶吧!”爸爸听了,仍然没说话,呆了好长一会后,说:“为了你的学习,我不娶!”此时,我已眼泪汪汪,爸爸为了我的学习,不想影响我的情绪,而„„我扑到了

爸爸的怀里,哭了,哭了„„ “为了你的学习,我不娶!”这是多么纯真的一句话,可这需要承受多少的辛苦啊!这就是一位平凡的父亲为了自己的孩子而说出伟大的话,你说世上只有妈妈好吗? 板书设计:

习作5 起因 经过

结果

课后小结:

第2课时:

教学内容:爱在我身边

教学目标:能按事情发展顺序写出故事内容。能使语句通顺、连贯 教学重点:按一定顺写一段完整通顺连贯的话

教学难点:把话写清楚明白

教学 具:作文本

教学过程:

一、格式

1、开头 写一段话,开头应该空两格

2、

标点 , 。 ? ! 注意:人物语言要会使用:“ 。”

3、

语言 语句通顺、连贯

二、写一段话

1、提要求:书写工整、句子通顺、不写错别字。

2、落笔写。

三、修改作文

1、朗读习作

2、修改

§9六单元习作:写见闻

把自己说的或听别人说的见闻写下来,注意把意思表达清楚。 第一课时:

例文:

新加坡街头见闻

一天早晨,下起了大雨。街头没有警察,也没有汽车行驶。我看见一个小女孩站在红绿灯前等着过马路,很奇怪:“既没有警察,也没有汽车,他怎么不过去呢?”直到绿灯亮了,小女孩才沿着斑马线穿过了路口。小女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觉得能够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人,就是文明的人。

1、这是一篇见闻,在自己写作时,先感受作者是怎样写清楚见闻的,然后可以仿照其写法,进行写作。

2、也可以根据同学们在口语交际课上,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见闻,综合同学们的发言,自己整理,作为自己写作内容。

3、客商让学生自己经过思考、整理后,动笔写文,然后让学生展示具有代表性的例文,通过分析、比较、感悟写好见闻的方法。

4、进行自我修改,把句子写通顺,纠正错别字,完成则此写作。教学目标:

1、初步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2、懂得什么叫见闻。

3、初步学会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一段话。教学重点

按一定顺序写,把主要内容写清楚。 教学难点

选择“新”事写,把主要内容写清楚。 教学过程:

(1) 指导审题。

① 揭题,了什么叫“见闻”。

(什么叫“见闻”?“见”就是看到的,“闻”就是听到的;“见闻”也就是看到的或者听到的事情。

② 读文,明确哪些是“新事”。

A 读课文第一句,思考:

课文向我们提示了“见闻”的哪些场所?

指导:“见闻”一般指自己家庭以外所看到、听到的新鲜事。

B 出示判断:

下列材料,哪些属于新鲜事?哪些不属于新鲜事?为什么?

a) 老师带我们参观开发区,我们见到了开发区日新月异的变化。

b) 村民集资新修了一座庙,许多老太太来烧香菩萨,不海豹小朋友围着看热闹。

c) 星期天,我跟随爸爸妈妈逛义乌小商品市场,市场很大,小商口琳琅满目,习东西的人大包小包提了很多,人人都喜气洋洋。

d) 上学路上,我看到一个小偷被人抓住了,送到派出所去。

e) 学校组织了援建“浙藏希望小学”捐款仪式,同学们把自己的零花钱都捐了出来。

f) 班上有名的“小调皮”今天美术课被美术老师批评了,老师还扣了我们班里的纪律分,同学们都指责“小调皮”损害了班级荣誉。

g) 住在乡下的家新装了电话机,还打算买一只BP机。

1、指导习作方法:

(1)本次习作在连句成段方法上与前几次习作有什么不同?

(前几次有的要求写总分段式,有的要求写并列段式,本次习作却是要求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

(2)讨论:怎样才能把主要内容写清楚? a、要把时间、地点、人物交代清楚。 b、为了把过程写清楚,可以用上“起先”、“然后”、“接着”、“最后”等交代

经过的连接词。 c、可以写见到、听到的,也可以只写见到或只写听到的。

d、写见闻要避免孤立地说某事某物,要用几句话说说自己的感受、体会,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e、最能突出“新”的地方,要通过主要人物怎么说、怎么做及怎么想,把它

第一课时:打作文草稿 教学目标

让学生在想象的基础上写出自相矛盾后面的故事。 围绕一个观点写具体。

写详细。 练习说话: 学生各自准备。

指名说,对照要求集体评议。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一、学生口头练说后,独立写作,师巡回指导。

二、选择优、中、下各一名学生的习作进行讲评:

5、这件事是否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写?

6、作者有没有把事情经过写清楚?

7、是否是件“新”事?“新”在哪里?

8、本文在遣词造句方面有哪些优点或不足? 学生对照要求自己进行修改。

三、同桌互读修改好的习作,互评互改。

四、誊抄:

把修改好的习作认真地抄到作文本上,注意标点和格式。

五、讲评:

3、小结本次习作优点。

4、指出本次习作存在的不足。

指导部分不符合要求的学生进行修改。 课后小结:

§10七单元习作:鹬蚌相争(发生争执后的想象)

做到语句通顺,标点正确,层次清楚。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想象的基础上写出鹬蚌相争后面的故事。 教学难点:

做到语句通顺,标点正确,层次清楚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根据“鹬蚌相争(发生争执后的想象)”这个开头写一句话,并“注意正确使用冒号和引号”。练习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描写人物语言的能力。 学生分小组活动。全班进行交流。 完成练习:鹬( )地说:“( )”。 蚌( )地说:“( )。”

师:大家改写后的结果都很好,特别是语气和用词上注意了情节的需要。

1、激发学生展开想象是首要的环节。引导学生思考:那个鹬和蚌会说些什么呢?

2、先练习“说”,后练习“写”。学生想象出来的话语,说给大家听,师生参与评价、补充。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能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3、因为续写的内容需要与原文保持逻辑联系,所以,要指导学生想象要合乎情理,使学生的创造思维与逻辑思维有机地结合,共同发展。

昨天,老师让同学们都续编了自相矛盾这个故事。谁愿意说说自己的故事? 1、老师要提示大家想像要合情合理。

同时,在写人物对话时要注意标点符号。 2、你想好了吗?愿意说说吗?

力求每个学生都说。 3、把你说的写下来,就是一篇特别精彩的文章。 (1)讲明道理(2)进行试验(3)再次叫卖 4、学生写作文。

13 续写就是围绕文章中心,联系生活实际、课外阅读或电影故事,给课文补充一个适当的段落,或插进一个合理的情节。续写还可以结合我们的生活实际,根据老师提供的文章开头,续写成文;也可以根据文章的结尾,写出故事的延续和可能的结局。续写文章时要注意一是要根据所提供的文章开头、结尾或其他线索,明确续写的方向和路子。二是续写时,情节的发展要合乎逻辑,人物的思想要前后一致,叙述的语气上下也要一致。 课后小结:

范文:

河滩 上,一只蚌张开壳在那儿晒太阳,正在觅食的鹬一见,张开嘴,就去啄蚌的肉,蚌急忙把壳合上,夹住了鹬的嘴,于是它俩争吵起来。这时,来了一个渔翁,一下子把它俩捉住,放到渔篓里,渔翁高高兴兴地向家走去。

在渔篓里,鹬和蚌都非常生气。鹬说:“都是你夹住我的嘴,不然我怎么会到渔篓里来呢?”蚌听了这话,气得跳了起来,说:“你还有理了,都是你啄我的肉,你看,我这不也是到渔篓里来了吗?”

不一会儿,渔翁就回到了家里。他高兴地想:“今天既可以吃到蚌肉,又可以吃到鹬肉,真是口福不浅啊!”他烧了开水之后,心想:“蚌的壳太硬了,得用锋利的刀才能打开。”于是,他就去磨刀。此时,渔翁越想越高兴,磨刀的速度也越来越快。

正在渔篓里争吵的蚌和鹬听到了霍霍的磨刀声,大吃一惊,鹬马上对蚌说:“不好了,渔翁要杀咱们俩了!你得马上想办法。”蚌灵机一动,说:“我叼着你的嘴,在渔篓上打个大洞,咱们趁机飞出去。”鹬连说:“好!好!”

这时,渔翁听见渔篓里有声音,赶紧跑过来。此时蚌已经把渔篓打了个大洞,出来了,它马上夹住了渔翁的脚,渔翁痛得哇哇大叫,一下子倒在了地上。鹬趁机啄了渔翁的头,立刻叼着蚌飞向了蓝天。从此,鹬和蚌成了好朋友,再也没吵过。

第二课时

学生口头练说后,独立写作,师巡回指导。 选择优、中、下各一名学生的习作进行讲评:

9、这件事是否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写?

10、作者有没有把事情经过写清楚?

11、是否是件“新”事?“新”在哪里?

12、本文在遣词造句方面有哪些优点或不足? 学生对照要求自己进行修改。

同桌互读修改好的习作,互评互改。 誊抄:

把修改好的习作认真地抄到作文本上,注意标点和格式。 讲评:

5、小结本次习作优点。

6、指出本次习作存在的不足。

指导部分不符合要求的学生进行修改。 课后小结:

§11八单元习作:我的科技小报 第一课时:打作文草稿 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能按先后顺序,把做我的科技小报的过程一步一步的写下来。

2、把过程分步写具体,做到语句通顺连贯。

3、培养学生帮助家里做事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要能写成一整段话,能按先后顺序,写具体。 教学难点:把过程分步写具体,做到语句通顺连贯。 教学过程: 活动目的:

1.通过制作剪报激发学生对科技知识的兴趣。

2.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

3.将科技知识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

四、活动所需资源:

1.报刊杂志或从图书馆、网上收集来的有关科技方面的资料。

2.胶水、剪刀、画笔。活动过程:

㈠、激起兴趣

1.请学生谈谈他们所了解到的科技信息。

2.展示老师做的科技小报。

3.鼓励学生亲手做一张科技小报。

㈡、认识报纸

1.了解报纸由哪几部分组成(报头、文章、图片、图案、花边)。

2.弄清什么是报头,知道报纸上为什么要有图片、图案和花边。

㈢、师示范讲解制作过程

1.确定报名

2.做好选材工作(选择自己所需要的科技信息)

3.剪下并分类(强调:剪下来的应该是自己订阅的报纸,如果是借阅的则复印后将复印件剪下)

4.排版粘贴(将分类后的文章试着在纸上摆一摆,每个版面最好有一个主题,注意排列要错落变化,确定后可粘贴)

5.装饰(在报纸空白处适当添加一些图案或花边)

㈣、学生分组制作

以4~5人为一组,分工合作,制作科技小报。

㈤、评价、传阅

1.作品展示、评价

将同学的作品在全班展示,由全体同学进行评价,并评选出“优秀科技小报”。

2.小组间互相交换,取长补短

3、小组讨论互相说一说自己的家务劳动的过程。

4、全班集体交流。

5、听范文,讲优点,及其重点写的内容。

6、小结注意事项:

(1) 按先后顺序,把做科技小报的过程一步一步的

写下来。

(2)把过程分步写具体,做到语句通顺连贯。

三、总结:

师:写这篇文章时要注意什麽?

四、作业:打作文草稿

板书设计:

科技小报

要有先后顺序;把分步写具体 课后小结:

例文:

第二课时:分析作文

教学目标:

1、强调按先后顺序,把做一种家务的过

程一步一步的写清楚。

2、把过程分步写具体,做到语句通顺连

贯。

教学重点:要能写成一整段话,能按先后顺序,写

具体。

教学难点:把过程分步写具体,做到语句通顺连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指名

1、范读好的作文。

2、说一说写这篇作文时要注意什么?

二、修改作文:

(一)明确要求:

师:同学们写的作文各有千秋,但还有些欠缺的地方: (1) 语句欠完整、具体;有的语句不通顺;用词

不准确;

(2)有的句子比喻不恰当;

(3)层次欠清晰,要有表顺序的词; (4)内容欠完整,不能虎头蛇尾。

我们写的作文一定要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有层次,有开头就有结尾,课后小结:

记事就要有六要素。 出示投:

1、话讲得清楚、明白,通俗易懂。

2、要表达清楚你的思想感情,怎么做的这件事,家长看了之后有什么反映。

3、事情叙述要完整,语句要通顺。

4、适当运用人物的语言或表示动作的词。

5、有六要素。

(二)小组讨论修改,教师巡视指导。

注:互相提一些建议,一人读后三个人帮忙修改不通

顺、不完整、不生动、不清楚的地方。要在修改 过程中学会思考,学到别人作文中的优点。

(三)读一些好的例文学习长处。

(四)自己修改作文,运用修改符号,可以参考作文

书上的一些好的词或段。

一、总结注意事项。

1、讲得清楚、明白。

2、做的事情叙述具体,表达清楚你的思想感情。

3、事情叙述要求语句要通顺,意思要完整、有层次。

4、能适当运用人物的语言或表示动作的词。

二、作业:写正式作文。板书设计:

要求:

1、讲得清楚、明白。

2、做的事情叙述具体,表达清楚你的思想感情。

3、事情叙述要求语句要通顺,意思要完整、有层次。

4、能适当运用人物的语言或表示动作的词。

推荐第10篇:新课标人教版《老人与海》_教案

老人与海

【教学目的】

1、了解海明威的生平创作及本小说写作的背景。

2、理解本小说的思想内容,理解“硬汉性格”。

3、掌握内心独白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

4、学习本文的艺术手法。【教学设想】

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来把握人物——桑提亚哥这位硬汉子形象,找出文中人物的内心独白,进一步明确人物的永不屈服的精神和丰富的内心世界。通过教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从而把握课文的知识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老人的永不服输的顽强精神

教学重点:分析故事情节,找出人物内心独白,把握人物“硬汉”形象 教学难点:掌握内心独白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 教学方法:情境法、启发法、问题探究法、讨论法 【教时安排】1课时。划线部分就是【板书】 教学过程:

一、背景。

着重介绍其简洁明快的文风和他的作品中百折不弯的硬汉形象。(作者简介)

一个酷爱打猎、钓鱼的作家。他到过第

一、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他的身上中过237块弹片。他的头上缝过57针。他曾在非洲两度飞机失事,严重的脑震荡使他的视力和健康每况愈下。他的经历,孕育出他那硬汉的性格。这就是海明威 (l899~1961)美国小说家。195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

二、故事概况及主题

《老人与海》叙述的是古巴老渔夫桑提亚哥84天未捕到鱼了,同行都远离他,最崇敬他的孩子也离开了他。第85天他又独自一人乘船出航到很远的地方竟捕捉到一条比小船还长两英尺的大马林鱼。可大马林鱼是鱼中豪杰:它机灵、沉着、“搏斗起来一点也不惊慌”,老人被它拖了两天两夜,还不断被它掀起的大浪摔倒在船上,被它牵走的钓索勒得背脊生痛,两手血肉模糊。当时老人只要割断绳索就可以摆脱困境,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靠喝冷水、吃生鱼片加大体力,最终制服了大鱼,猎获了他梦寐以求的目标。但在归途中,又被成群的鲨鱼轮番侵食。桑提亚哥拼出全力搏斗,最终还是输给了鲨鱼。当他回港上岸时,老人带回的只是一艘空船和自己疲惫不堪的身躯,因为大马林鱼被鲨鱼吃得只剩下一副骨脊。所幸的是极度困乏的老人在梦里梦见了那蓝色的海洋和勇猛的狮子,而最崇敬他的孩子也一直守在他身旁。

课文节选的是老人与鲨鱼搏斗的情景,是小说临近结尾的部分,也是小说情节的高潮,约占全书的六分之一。塑造了一个面对困难百折不饶、坚强不屈、敢于面对暴力和死亡的“硬汉子”形象,是一个胜利的失败者,一个失败的英雄。

三、分析课文

(一)梳理课文情节

因为小说节选的部分比较长,共有几段?(97段)那我先给大家一些提示,大家可以根据五次与鲨鱼搏斗、两次搏斗后的心理活动、最后返港回家把全文分为八个部分。 [学生从文中找,讨论交流后明确] [课件展示] 第一部分(开头-后来它就慢慢地沉了下去),老人与第一次与一头鲨鱼的搏斗。 这一部分,以鲨鱼的巨大勇猛来衬托老人的勇敢,一个高大的形象就在与鲨鱼的搏斗中刻画出来了。

第二部分(“它咬去了大约四十磅”-他连一只鸟儿也看不见),写老人杀死一条鲨鱼之后的心理活动。

(在与鲨鱼的搏斗之后,又是老人内心的激烈斗争,是自己信心与毅力的较量。) 第三部分(他已经在海里走了两个钟头-也许结果会很好的),写老人与两条星鲨的搏斗。(在与两头鲨鱼的较量中,我们看到了老人的智慧与勇敢。)

第四部分(“下一个来到的鲨鱼是一条犁头鲨”-“鲨鱼才又向他扑来”),与犁头鲨的战斗。

第五部分(“老头儿看见两上褐色的鳍”-“即使现在也能行”),老人又与另两条星鲨搏斗。

第六部分(“他不愿再朝那条死鱼看一眼”-“我多么希望我不必再跟它们斗呀”),写筋疲力尽的老人的心理活动。

第七部分(“可是到了半夜时候”-“没有其重无比的东西在旁边拖累它了”),与群鲨的搏斗。

第八部分(“船还是好好的”-结尾),与鲨鱼搏斗了一夜的老人回到家里。

(二)老人在什么状况下与鲨鱼接二连三进行搏斗的?老人先后五次与鲨鱼搏斗结果如何?从中可以看出桑地亚哥是个怎样的人?

A、年老体衰 精疲力竭 头昏眼花 右手受伤 左手抽筋 没有食物 缺乏武器 孤立无援 B、五个回合的搏斗

1、用(鱼叉)杀死(一条灰鲭鲨)----鱼叉被带走,大马林鱼被吃掉四十磅;

2、用(刀子)杀死(两条星鲨)----大马林鱼被吃掉四分之一;

3、用(刀子)杀死(一条犁头鲨)----刀子折断;

4、用(短棍)击退(两条星鲨)----大马林鱼半个身子都被咬烂了;

5、用(短棍)劈打(成群结队的鲨鱼)----短棍丢掉又用舵把,大马林鱼再也没什么可吃的了,只剩下残骸„„

五个回合的搏斗结果却是一无所有,“他知道他终于给打败了,而且一点补救的办法也没有”。

C、每次胜利都付出惨重的代价,最终遭到无可挽救的失败。

D、硬汉形象: 孤独,背运,贫穷,年老体衰,但是他乐观,自信,坚韧 忍着饥饿,疼痛,贫穷,竭尽全力,不屈不挠,顽强 (一个面临厄运甚至绝境 永不屈服 永不放弃„„ 的硬汉子!)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桑地亚哥

四、文学特征

1.以对立面之强来反衬人物性格之强。

作品中无论是大马林鱼还是鲨鱼都是凶猛而强悍的,不好对付的。节选部分写的是鲨鱼的凶残嗜杀和贪婪。但是写鱼是为了反衬人,意在表现孤身斗鲨鱼、在强大的自然力面前不退缩、不屈服而顽强斗争的老人的英雄性格,也就是硬汉性格。例如当星鲨出现的时候,主人公也惊得“呀”了一声,而且“他的手痛得不听使唤了”,他仍然做好对付星鲨的准备,说“星鲨,来吧,星鲨”,表现了不畏强敌,敢于迎接挑战的斗争精神。[来源:ɡじκ[s+t`κ.com] 2.避免使用过多的描写手法,特别是华丽的辞藻,而是运用写实手法,使人物形象真实可信。

首先,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并没有将英雄形象神化,从物质的角度、从力量的角度来看,他并非神圣不可战胜的。他顽强、自信,但也能充分认识到对手的强大和斗争的困难。比如文中写道老人刚杀死一条鲨鱼,疲惫不堪时,忽见两条鲨鱼又袭来了。小说写道:“‘呀,’他嚷了一声。这个声音是没法可以表达出来的,或许这就像是一个人在觉得一根钉子穿过他的手钉进木头时不由自主地发出的喊声吧。”“‘星鲨,’他高声说„„” 可见老人看到星鲨时的惊愕和不安。小说后部写到老人失败后,抱着疲倦的身子由岸边回到他的窝棚,路很近,可他不得不一连歇了五次。这些描写都真实地反映了斗争的艰苦。也正因为这样,才更好地表现了主题。

3.结构单纯,主人公性格单一而鲜明,主要运用简洁明快的叙事手法。

本文情节单一,只在关键处设置一个重要转折,即桑提亚哥战胜马林鱼后又陷入鲨鱼重围的情节逆转。但个人与大自然对抗这一主题,通过单一情节得到渲染,符合“冰山原则”。,海明威认为,“冰山在海上移动很是宏伟壮观,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作者回忆小说本可以写一千页长,但最后还是删去了大部分,如他所说:“把狗扔掉了,只留下尾巴。”,这是他一直以来追求的一种含蓄、凝练的境界,另外,小说的语言也极为简练,有电报式的特点。

4.简洁的对话,运用独白式的心理刻画。

有时由老人说出口,有时由作家交代。 这类心理描写构成作品的主干。正是这些有声无声的独白,将人物在悲壮的拼搏过程中的心路历程生动、完整地记录下来,同时也便于表达作品的主题思想。“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这样的独白,就能很好地揭示题旨。 5.象征手法的运用。

作者借助象征手法突出主体,渲染主题。如:小说中的大海和鲨鱼象征着与人作对的社会与自然力量。无论是桑提亚哥还是他的对手,都具有鲜明的象征性。小说也因此带有了寓言化的特征。人们很自然地从桑提亚哥身上领略到人的意志之风采,也会直接从鱼与大海的形象意蕴中,悟出人类所应面对的考验与挑战。另外,作品还综合运用了意识流手法、电影艺术中的蒙太奇、绘画艺术中的点染等手法。[来源:高α]

四、讨论探究

(一)老人为什么说:“可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搏斗中老人获胜的原因是什么?

这句话是桑地亚哥的内心独白,也是小说的核心精神,它生动地揭示了桑地亚哥的内心世界和人生追求,也是作者海明威的思想观与价值观的反映。这句话意味着,人生的使命是奋斗,是与命运做不懈的抗争。人生下来虽然面临种种自然与社会的挑战,也许这些挑战

3 强大到足以把人的肉体消灭,但一个人只要保持旺盛的斗志和在任何艰难险阻面前不屈服的精神,人就永远是胜利者。

小说中的老渔夫桑地亚哥虽然最终没能保住大马林鱼,但在与鲨鱼搏斗的过程中,他表现出无与伦比的力量和勇气,不失人的尊严,是精神上的胜利者。

在这场勇气、毅力和坚韧的较量中,毅力支撑着老人的身体,希望支撑着老人的精神,而经验使老人获得希望。年老的圣地亚哥用智慧而不是靠仅有的体力,用知识和机智而不是靠仅存的傲慢来支撑自己,最后取得了这一次的胜利。

(二)你如何看待桑地亚哥的失败?从桑地亚哥身上你获得什么启发?

这是一场人与自然搏斗的惊心动魄的悲剧。老人每取得一点胜利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最后遭到无可挽救的失败。

但是,从另外一种意义上来说,他又是一个胜利者。因为,他不屈服于命运,无论在怎么艰苦卓绝的环境里,他都凭着自己的勇气、毅力和智慧进行了奋勇的抗争。大马林鱼虽然没有保住,但他却捍卫了“人的灵魂的尊严”,显示了“一个人的能耐可以到达什么程度”,是一个胜利的失败者,一个失败的英雄。这样一个“硬汉子”形象。小说中的大海和鲨鱼象征着与人作对的社会与自然力量,而老人在与之进行的殊死搏斗中,表现了无与伦比的力量和勇气,不失人的尊严,虽败犹荣,精神上并没有被打败。可以说,这样一个形象,完美地体现了作者所说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的思想。

(三)文中的独白有什么特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从刻画人物性格和表现文章主题两方面分析)

本文除了有关老渔夫桑地亚哥与鲨鱼搏斗场面的描写,还有大量人物的内心独白,它们忠实地记录了桑地亚哥的内心活动,写出他在海上漂泊的这几天的心态,通过自由联想的方式,真实地再现了老人的思想与感受。这些内心独白不仅深刻揭示了主人公那内心的自豪感、坚毅以及寻求援助的孤独感,而且闪烁着深邃丰富的哲理光彩,丰富了小说的思想,构成小说的重要特色。海明威早期小说中的硬汉子多是“哑巴公牛”,言语不多,缺乏思想,而老渔夫桑地亚哥却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具有坚强的理性,是用思想支配行动的人,因此成为海明威小说中刻画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

五、小结:

在归航的途中,面对鲨鱼一次又一次的进攻,他一直战斗到手无寸铁,赤手空拳为止。尽管失掉了那条费尽千辛万苦才捕到的大鱼,但是,他却是一位英雄和胜利者。其实,当他的鱼刀被折断的时候,我们谁都明白:完了,再也无法击退鲨鱼的袭击了。往后,无论怎样的努力,终将归于失败。不知你怎么看,要是我,一定举起双手向鲨鱼投降。但是,那个倔强的老头根本没有屈服和妥协的念头——不管能不能赢,他决不低头。不论你是多么凶恶的鲨鱼,只要你敢于咬我的鱼,我就要向你举起木棍——只要有东西可举,我就要举,然后重重地敲下来。实在无物可举时,我还会举起赤空的拳头——尽管这于事无补。那么,是什么支撑起这位勇士的不屈的灵魂的呢?那就是是自信,那就是毅力!

这部小说表现了一种奋斗的人生观,即使面对的是不可征服的大自然,但人仍然可以得到精神上的胜利。也许结果是失败的,但在奋斗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如何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就如这位老渔夫一样,虽然老了,倒霉、失败;但他仍旧坚持努力,而能在失败的风度上赢得胜利。

六、课外拓展:

1、阅读下面这首诗,理解一下诗人描绘的画面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水口行舟

宋·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青山绿树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制。(或\"人生道路总不会一帆风顺,只要逆流而上,搏击风雨,就能达到青山绿树的理想境界,享受胜利的乐趣\")}

2、阅读《老人与海》可以领悟到很多做人的道理,尤其是懂得如何面对困难,做生活的强者。请写一篇读后感(800字左右),记下自己读书的收获。(写作训练)

第11篇:新课标语文三年级《燕子》教案

三年级语文下册《燕子》教学设计

学校:新蔡县化庄乡赫庄小学

姓名:李靖

时间:2018.3.26

1 三年级下册《燕子》教学设计

新蔡县化庄乡赫庄小学 李靖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经久不衰的优美散文,课文描写了燕子的外形和它在烂漫无比的春天从南方赶来,在天空中、湖面上飞行,在电线上休息的情景。课文共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燕子活泼可爱的样子。第二自然段写燕子在春光烂漫时从南方赶来了,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第三自然段写燕子在天空中、湖面上飞行的情景。第四自然段写燕子落在电线上休息。本文语言清新明快,描写准确生动。燕子活泼可爱的外行特点、追赶春天的候鸟习性、轻快灵活的飞行姿态、文静优雅的休息场面,都一一跃然纸上,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春天及“燕子”这一春天使者的喜爱之情。课文插图意境优美,有利于配合课文进行朗读和背诵训练。

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下学期这个时候的学生在学习语文方面,基本上可以独立识字,还积累了一部分的语言文字,在学习方法上也有了一定的积淀,同时他们也具备一定的欣赏美、辨别美的能力,他们能够自主、合作、探究地进行语文学习,对学习语文的兴趣浓厚。但是同时他们的个人表现欲望也是十分强烈,自我控制能力不好。在教学时决定凭借教参, 确立教学重点、难点和目标, 继续加强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循序渐进, 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使课内外语文学习紧密联系,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使学生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

设计理念:

《燕子》是三年级下册第一组围绕大自然景物专题而安排的其中一篇精读课文。作者描绘了充满生机的如诗如画般的春天景色,赞美了活泼可爱的小燕子,表达了对春天到来的欢欣之情。作者细致观察、丰富的想象,使一只活泼机灵的小燕子呼之欲出。在备课时让我感受到春天带给了大自然的无穷的活力,处处都充满的生机。

于是在本课教学上,我决定充分利用文本这个独特的语言现场,演绎那份旺盛的生命力,在品词析句中引导孩子去感受大自然的美。了解作者用词的恰当与准确。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里的一草一木,感受春天带来的美。

一切语文知识的学习都是建立在读的基础之上,多读是感悟的基本方法。因此,我采用以读为基础,读中感悟的教学方法,切实落实互动交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去完 2 成对词语的理解、对课文的理解,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使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教育融为一体。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燕子、赶集”等22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描写燕子和春天的语句,培养热爱大自然春天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细致地观察和一些表达方法,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燕子的可爱以及作者细致观察和描写生动的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教学准备:搜集有关春天的图片(特别是有关燕子的资料)。

教学流程:

一、谜语导题,激发兴趣

1、猜谜语:小小姑娘穿黑袄,尾巴像把小剪刀。屋子造在房梁上,捕捉虫子本领高。

2、揭课题:《燕子》。在揭示课题的同时,指导学生书写“燕”字。

3、引导读:说到燕子,我们马上会联想到春天,你们想了解大作家郑振铎笔下的燕子和春天吗?那么赶快打开书,好好读一读。

设计意图:谜语导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些写“燕”字,又让学生对汉字有了“审美”的愉悦。

二、初读课文,把握整体。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并思考: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燕子?

2、小组合作学习生字词。

(1)读准字音:开火车读,个个过关。 (2)讨论、识记难记的生字和不懂的词语。

3、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燕子的?

(设计意图:课文内容比较浅显,让学生从整体入手,自学生字词,并理清课文脉络。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又锻炼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近观燕子,抓住特点

1、出示燕子的图片让学生介绍燕子的外貌。

2、齐读第一自然段,让学生对比一下作者又是怎么样描写燕子的外貌的。

3、指导朗诵。

4、词语训练:“凑成”换成“组成”好吗?为什么?

5、归纳作者写燕子外貌的顺序,并出示青蛙的图片,让学生模仿第一自然段口头描述青蛙的外貌。

(设计意图:通过看——说——对比——说的训练来了解作者观察的仔细,用词的准确,并从中指导学生掌握写动物外貌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四、欣赏春光,感受生机

1、活泼机灵的小燕子,在春天里从南方飞来了,那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呢?

(1)请女同学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想一想作者抓住了哪些最能体现春天特色的景物。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把主要词语画下来。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2)请同学们齐读第二段,体会春天的景色之美。

投影出示:“才下过几阵雨。风吹拂着柳丝。草、叶、花聚拢来,形成了春天。”请同学们将课文上写的和屏幕上的内容相比较,讨论哪句话写得更好。

(指导学生把两句话对比着朗读,促使学生自己分辨。或者通过几个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比如:用教鞭指着屏幕上的雨、风、柳丝、草、叶、花等,提问什么样的雨、什么样的风、什么样的柔柳、什么样的花和草等。学生很快就能明白课文写出了这些景物的色彩、姿态、数量,非常生动形象。而屏幕上的内容就显得很干巴巴的了。

“雨”前面加上“细”而且是“蒙蒙细雨”,这样就写出了春雨的特点,比单纯的“雨”要好得多。其它的景物都可以通过增加附加成分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

小草儿,绿叶儿,各种美丽的花儿,都一起赶到春天里来了。课文中用了一个什么比喻句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把它们比作像“赶集”一样聚拢来。这样写突出了春天树木茂盛,花草芬芳,充满了生机。)

阳春三月,细雨蒙蒙,微风轻轻,柳枝飘荡。课文接着写了草、叶、花,你能在这些景物的前面加上适当的词语吗?可以是表示色彩的,也可以是表示姿态的,也可以是既表示色彩又表示姿态的,甚至数量的,各种鲜艳的花,你也可以具体说说什么花怎么样:

( )草______________

( )叶______________

( )花______________

( ) ______________

( ) ______________ (3)在这百花争艳的季节里,小燕子也赶来了,为什么说“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机”呢?

指导学生理解“生机”一词,很有生气,很有生命力。因为春天本身已经很有充满活力,很招人喜爱了,现在小燕子又飞来了,使得春天更有生机,所以说是“增添了生机”。

4 (板书:生机)

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练习背诵。同学们可以把这段话分成四个层次来背诵:第一句写季节、细雨;第二句写微风吹拂着柔柳;第三句写草、叶、花;第四句写燕子。

(4)教师小结第二段:燕子在春天里飞来了,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小燕子为春天增添了什么样的生趣呢?我们继续学习第三段。

(设计意图:想通过让学生多读,多想去了解作者描写春天的景物方法和一些生动的词语,帮助学生积累词语。)

五、动静结合,欣赏燕子。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

1、大家再读第三自然段,从这一段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燕子飞行的情景,燕子飞得很快,很轻)

2、你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再读第三节第一句。(板书:斜、掠过、唧)

3、师:一个“斜”字把燕子飞行的特点写出来了,给人以又轻又快的感觉,杜甫曾经写过这样的诗句:“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斜”字不但写出了燕子飞行轻快,而且写出了小燕子飞行的优美姿态,“掠过”这个词字典里怎么解释的?

4、你从中看出了什么?读读这个词所在的句子,体会体会。5、我们从“唧”这个字也可以看出什么? 6、还有哪些地方看出燕子飞得“轻快”?

7、大家把第三节朗读一遍,看谁读得让人感觉到燕子飞得轻快,姿态优美。(学生练读)

8、师:“那小圆晕就一圈圈地荡漾开去”要读得慢一点,要有个想象的余地,谁再把这句读一读?

师:“小圆晕”是什么?想过吗?(教师板画)

师:作者为什么不说“小圆圈”而说“小圆晕”“晕”是什么意思?想过吗? 师:“晕”就是日光或者月光透过云层折射出来的七彩圈,你们见过日晕或者月晕吗?那七彩的光圈可真美!在作者的眼里,燕子点水荡起的一圈一圈的波浪就像日晕、月晕。不但作者笔下的燕子美,就连这小圆圈也是美的!咱们再读读这一句,领略一下其中的美。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1、读了第三节,我们知道燕子飞得很轻快,姿态很优美。我们接着读第四节,看看写的是什么,谁读懂了谁说。

2、指名说。(燕子落在电线上休息的样子)

3、读懂了,哪些语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读读、划划。

5 4、“这多么像一首正待演奏的曲谱啊!”“这”指的是什么?看图。

5、老师这里有一段五线谱,也就是曲谱,请想象一下,并对照一下插图,远远地看去,落在电线的燕子连同电线,像不像五线谱?

师:这是一个多么贴切而又生动的比喻!我们不能不佩服作者惊人的想象力!同学们想一想,这会是一首什么样的正等着我们去演奏的曲谱?唱出你心中写春天的歌。

6、这一节还有两个词用得特别传神,不知有人注意没有,请读读第二句。这里的“痕”字用得好,为什么不用“条”?(因为电线远,而且高,看不清楚,在蓝天里只留下一丝痕迹)

7、大家细细读读这一节,再自己细细体会。

[设计意图:文章最后一自然段中的两个比喻句是一个难点。我从网上下载了两幅图片,一幅是燕子停歇在电线上的摄影,一幅是一段五线谱,两张图片放在一张幻灯片上,孩子们一看就懂了,准确地说出把电线比作五线谱,把燕子比作音符。我接着问:“你觉得这是一首什么歌呢?能唱给大家听听吗?”有两个孩子用甜甜的童音分别唱起了《春天在哪里》和《小燕子》,其他的孩子不由自主地轻轻跟唱。优美的旋律回荡在教室里,也回荡在孩子们的心间。]

六、拓展延伸,春意融融。

(一)师有感情地总结全文:“如果说春天是一首诗,那么燕子就是诗中最优美的词句;如果说春天是一幅画,那么燕子就是画中最动人的点缀;如果说春天是一首歌,燕子就是歌中最美妙的音符。”

(二)布臵作业:

1、“烂漫无比的春天”是怎样的景象?想一想,再去大自然中观察一下,然后写成短文。

2、课外阅读推荐:朱自清的散文《春》。

(设计意图:这篇《燕子》最妙的还在于燕子与春天的融为一体,我在课的结尾特地用了一个排比句:“如果说春天是一首诗,那么燕子就是诗中最优美的词句;如果说春天是一幅画,那么燕子就是画中最动人的点缀;如果说春天是一首歌,燕子就是歌中最美妙的音符。”在课后作业中我除了一个小练笔,还重点推荐了朱自清的《春》,并出示了片段,学生美美地读着,沉浸在浓浓的春意中,而下课铃声在不知不觉中响起。)

板书设计:

主角:燕子─ 活泼机灵 布景:春天 ─光彩夺目 演出:飞行─ 掠叫横沾 造型:赞歌─ 音符细线

6 (设计意图:此板书设计简洁明了,紧扣课文内容,有助于课文内容,有助于学生理清课文脉络,并帮助背诵记忆。)

第12篇:新课标曹操献刀教案

曹操献刀

【设计思想】

人们常常爱用一个“奸”字来概括曹操形象的性格特征。其实,《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也不是“奸”到了极点的人物,而有着复杂个性特征的立体形象。后人更认可其性格内涵有“奸”和“雄”两个层面。本教学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分析曹操的“奸”(多疑、狡诈、残忍、自私等)中有“雄”(有胆识、重谋略、讲忠义、视死如归等),并让学生通过探究、思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法设计】

对曹操这一人物的认识学生多停留在表面,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引导学生分析和教师点拨相结合,运用多元解读的方法(剧中角色、读者、历史等角度)鉴赏探究曹操性格。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运用多元解读法,分析小说节选部分曹操形象。

2、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多元化。

3、深刻理解历史上的曹操的是非功过,感受《三国演义》的艺术魅力。【教学重点】

多角度分析鉴赏小说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多元化。 【教学难点】

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多元化和辩正的分析历史人物。 【学法指导】

把握人物形象,通过小组互助讨论交流探究,使学生掌握描写人物的方法以及多角度鉴赏人物形象的技巧。 【课时计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自读课文 下发导学案,结合课文文本分析曹操是个怎样的人?

2曹操是小说中人物,历史中也有真实的人物,如何评价他?学生课外收集相关资料,撰写成文。

导入

如果说历史为英雄搭建了表演的舞台,那么小说则为豪杰做了诗意的诠释……中国古典文学的园地中涌现了许多英雄形象,如:荆轲、岳飞等等。曹操更是罗贯中塑造的众多形象中的典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位备受争议的形象。

节选情节概括(即“借刀”“献刀”“遇陈宫”“杀伯奢”四个部分)

探究过程

一、我是剧中人

身临其境

(换角度表述小说内容)

1.第一人称 曹操自述

下面先请一位同学以第一人称的身份来介绍曹操的经历。

2. 剧中人看曹操

不同人的眼光,会使形象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面前。分别让学生就课前选择的角色准备发言

先看在王允等人眼中的曹操 再看董卓的眼中是—— 在陈宫的眼中呢? 在吕伯奢的眼中呢

3.总之,从不同的角度使曹操表现出不一样的性格。

“奸雄”: 智谋机警,志大才高,奸诈狡猾,自私残忍

“雄” 胸有大志、有勇有谋、有胆识、机敏、果断、有政治家的眼光 ;

“奸” 奸诈、生性多疑、极端自私自利、心狠手辣。

二、我是读者

置身事外 (避免主观片面)

1.如何把握人物形象?(方法点拨)

你通常从哪些方面入手分析人物形象,小组交流进行归纳 描写句----------正面刻画与侧面烘托归纳(《三国演义》中塑造人物的方法) (1)人物描写方法:动作、语言、神态、心理

(2)对比、衬托、夸张等手法的运用

(3)抓住最富特征的细节描写人物的思想性格。 (4)他人言行或环境烘托

2.师:当然曹操这个形象在本文中表现得还很不够。如果我们读了〈三国演义〉全文后就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印象。现请读过或看过著作影视剧的同学补说情节,认识其人,使学生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认识。

学生交流《三国演义》中熟悉的曹操的故事。

预设

焚书不较(宽宏大度) 杀杨修(羡才又妒才) 义释关羽割发代首(言而有信)

梦中杀人„„孤独又疑心

煮酒论英雄

官渡之战

败走华容道

杀华佗

望梅止渴

3问题

(1)节选部分的情节中,你最不认可的曹操作为是哪里

A假如你是曹操,离开庄子时遇上打酒归来的吕伯奢,你准备怎样做?

(预设

向吕伯奢说明缘由,求得吕伯奢的谅解;待刺杀董卓成功后,再来向吕伯奢谢罪。)

B曹操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你怎么看待他的这种观点?

(预设

反对这种观点:因为这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极端自私的人生观;或赞成这种观点:要成大业就要在关键时刻忍痛割爱,不能有妇人之仁。)

(2)罗贯中为什么要这样来写曹操呢? (

深度探究——主旨探讨)

《三国演义》的作者显然是以 儒家的政治道德观念为核心,同时也糅合着百年来广大民众的心理,表现了对导致天下大乱的昏君贼臣的痛恨,对于创造清平世界的明君贤臣的渴慕。引导关注《三国演义》的创作意图。

其实历史上的曹操是个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有功有过。但《三国演义》中更多地把他塑造成反面形象,这样是因为“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因此受到它的影响,曹操的民间形象也很差,如戏曲舞台上白脸等。

4.小结补充

把握人物形象切入点

(1).从作者对人物的感情倾向和创作主题来把握人物(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

(2).从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来理解人物

三、曹操不只是曹操

历史客观

1.

曹操是小说中人物,历史中也有真实的人物,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学生课外收集相关资料,撰写成文,课堂交流展示。

【预设】

(一)、曹操之功。

(1)削平群雄,统一北方。

(2)为三国鼎立、三国归晋奠定了基础。

(3)对建安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二)、曹操之过。

(1)镇压起义,充当屠夫。

(2)欺君罔上,窃国谋逆。

(3)玩弄权术,残暴不仁

(4)虚假伪善,奸诈狡猾。

(5)骄奢淫逸,嫉贤妒能。

(三)、曹操仍不失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1)目光远大,胆识过人

(2)求贤若渴,重视人才;

(3)胸襟开阔,豁达乐观。

(1)军纪严明、爱护百姓。

(2)豪爽多智,指挥若定。

(3)身先士卒,以身作则。

(4)善于总结,著述颇丰。

历史上的曹操:

曹操

(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在政治方面,曹操消灭了北方的众多割据势力,恢复了中国北方的统一,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文化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一千多年来,曹操在历史和文艺作品中是一个被严重歪曲和丑化了的人物,许多史书把曹操写成一个暴君,小说《三国演义》也把曹操刻画成一个阴险毒辣的奸臣。出现在戏曲舞台上的曹操也是个大粉白脸,连三岁小孩都知道曹操是坏蛋。总之,小说和舞台上的曹操是个十足的奸雄形象。

公正评价历史上的曹操:

2.世人解读人物形象

“夫英雄者,胸有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这段关于“英雄”的见解出自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人名)之口。 再扩展到后世人看(评说)曹操

“历观古今书籍所载,贪残虐烈无道之臣,于操为甚。 ----裴松之

“曹瞒篡乱从此始” -----元稹

“曹操是奸雄,不过前面要加上‘可爱的’三个字 。” ———易中天

曹操)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陈寿

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鲁迅

四、我就是我

择善而从

口语表达与写作练习

选择曹操身上闪光点 ,解析成因 ,说说对你有什么影响

教师总结

曹操被称为“奸绝”,但同学们又从这篇文章解读出一个文韬武略、胸有大志的曹操,可见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留给读者巨大的想象空间,这就是经典的魅力。我希望同学们通过本文学习走近曹操,走进《三国演义》,走进经典名著。

曹操仅是《三国》中一人,《三国》仅是名著中一部,去读书吧,亲近他们,丰富自己,读好书,立好志,做好人,行好事 。

第13篇:新课标水的净化教案

第四单元

自然界的水

课题2

水的净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纯水与天然水的区别,初步了解硬水与软水,并学会鉴别,硬水软化方法。

(2)了解吸附,静置,沉淀,过滤,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掌握过滤的操作。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来水的净化过程了解净化水的方法。

(2)让学生学会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获取净化水的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爱惜水, 爱护水的思想。

(2)通过水的净化,感受化学对生活,社会的意义,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纯水与天然水,硬水与软水的区别

(2)沉淀,过滤,吸附,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

难点:掌握过滤的操作。

三、教具准备:

三瓶水样样品(浑水,湖水,自来水)

明矾

活性炭

肥皂水

铁架台

漏斗

玻璃棒

烧杯

试管

滤纸

蒸馏装置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展示三瓶水样样品

讨论:它们的区别是什么?

过渡:人类可直接食用的淡水资源是有限的,要珍惜身边的每一滴水,怎样将含有杂质的天然水净化成可食用的淡水呢? 这就需要水的净化。

2、新课讲授:

学生观察:自来水厂的净化水过程

(一)、不溶性杂质去除方法:(板书)

1、静置

实验:一杯浑浊的水静置一段时间的水

现象:水中细小的泥沙沉到杯底,水的上层液面比较浑浊

问题:经过静置后,水并没有变澄清,怎样将水中悬浮杂质去除呢?

2、沉淀

实验:在浑浊的水中加入明矾,搅拌后静置

现象:水中上层液面变澄清

说明:明矾溶于水后生成的胶状物吸附悬浮杂质,使之沉降,达到净水效果。

问题:怎样才能使杂质与水分离呢?

3、过滤

要点:一贴

——

滤纸紧贴漏斗内壁(用少量的水润湿滤纸)

二低

——

滤纸边缘低于漏斗

滤液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

——

待过滤液体的烧杯紧靠玻璃棒

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

漏斗的下端紧靠烧杯内壁 玻璃棒的作用 :

引流

实验:

过滤实验

(边讲边做实验) 强调:

过滤去除的是不溶性杂质

注: 学生自己总结过滤要点及不规范操作造成的结果。 讨论:生活中利用什么代替实验室中的滤纸和漏斗来净化水?

(二)、可溶性杂质的去除

吸附(活性炭)——消毒(氯气或漂白粉) 强调:活性炭吸附色素和臭味 问题:家中的自来水是直接饮用了吗? 实例:烧开水时有水垢生成。

(三)、硬水与软水

1、定义:

硬水:含有较多的可溶性钙和镁的化合物的水。

软水: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问题:如何区分硬水和软水

实验:把等量的肥皂水分别滴加到盛有等量的硬水与软水的试管中,振荡,观察两支试管中产生泡沫的情况。 现象:软水中浮渣较少,产生的泡沫较多。

硬水中浮渣较多,产生的泡沫较少。 问题:硬水有哪些危害?(在课本上画出来)

问题:既然硬水有危害性,怎样才能将硬水转化成软水呢?

2、降低硬水硬度的方法:

工业上: 离子交换法和药剂法

生活上: 煮沸

实验室: 蒸馏

3、介绍蒸馏装置

强调:蒸馏烧瓶中加入碎瓷片或沸石防止暴沸

冷凝管的接水口一定要下进上出。

加热蒸馏烧瓶时要垫上石棉网。 课外实验:自制简易净水器 课堂练习:学练优考点一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知道天然水的净化过程。掌握过滤的操作,知道如何区分硬水与软水。

六、板书设计:

(一)、不溶性杂质去除方法: 静置

沉淀

过滤(一贴 二低

三靠) (二)、可溶性杂质去除方法:

吸附(活性炭)——消毒(氯气或漂白粉)

(三)、硬水与软水

1、定义:

硬水:含有较多的可溶性钙和镁的化合物的水。

软水: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2、区分:肥皂水

软水中浮渣较少,产生的泡沫较多。 硬水中浮渣较多,产生的泡沫较少。

七、布置作业

学练优

八、教学反思

第14篇:新课标七年级上《春》教案

9.春

授课日期: 2014 年 10 月 15 日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品味作者描绘祖国秀丽的自然风景时那诗一般的抒情笔调,优美的语言,从中得到美的熏陶。

2.深刻理解作者通过细致、生动地描绘充满生命力的春天景象,来表现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为建造人类美好的春天而奋发努力的崇高理想。3.学习作者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和抓住“春”的特点,用鲜明、准确、生动的语言,具体地、绘声绘色地描绘了春天的各种景象,以表现季节特征的写作特点。 4.体会本文构思精巧、结构严谨的特色。 教学重点

分析文章内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弄清全文的段落结构,精讲“春花图”。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分析“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理清每幅图画内部描写景物的层次,继续体会用语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3.分析课文第三部分,继续体会散文语言的特点,总结全文,讨论练习。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 课时安排 ——3课时。

二、课文字词

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

朗润:明亮润泽。朗润—湿润:都有“润泽”的意思,前者还有“明朗”的意思,课文中指山形清晰,山色润泽;后者有潮湿的意思,表明事物的干湿程度。 水涨zhǎng起来:涨: 水位升高。 赶趟tàng儿 :凑热闹。

散sǎn在草丛 :零碎的; 散(sàn 分散) “吹面不寒杨柳风”:春风吹在脸上,没有一丝寒意。语出南宋释志南和尚《绝句》,全诗是“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杨柳风:春风。 酝yùn酿niàng:这里指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巢:鸟搭的窝。

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伙伴。 卖弄nîng :有意显示炫耀自己的本领

宛wǎn转:形容声音抑扬动听。现在写作:婉转。 应yìng和hâ 应: 呼应。 嘹liáo亮:亦作“ 嘹喨 ”。声音清脆响亮。 薄báo烟 薄(báo 厚度小):“薄”是个多音字。它有三种读音:báo、bï、bî。

读bî的,只有一个,即薄荷的“薄”。

读bï的,或表示量少(如“薄礼”)体弱(如“单薄”);或表示态度不庄重、不厚道(如“刻薄”),瞧不起、看得轻(如“鄙薄”“厚今薄古”),或表示迫近、靠近(如“薄暮”“日薄西山”);还有人的姓(如“薄一波)。

读báo的,或专指扁平的东西,上下两面距离很小的(如“薄被”“薄冰”);或指感情冷淡

1 (如“薄情”);或指贫瘠、不肥沃(如“薄田”)。

由此可见,句中的“薄烟”的“薄”,正确的读音是báo。 黄晕yùn :昏黄不明亮。 烘托:hōng 衬托:

披着蓑suō :指蓑衣,用草或棕制成的、批在身上的防雨用具。 戴着笠lì :用竹或草做成的帽子。可以遮雨,遮阳光。 静默:宁静沉默;不发出声音。 抖擞sǒu:振作 “一年之计在于春”:见注释⒀。语出萧绎的《纂要》其中有“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工夫—功夫:都是名词,常互换使用;表时间多用“工夫”,表本领、能力多用“功夫” 盼望—期望—希望:都可做动词,“盼望、期望”含有殷切等待的意思,语意较重,只能对别人涌对自己,“希望”只是一般的想想,语意较轻,对别人,对自己都可以用,“盼望”只作动词,后两都还兼做名词。

花枝招展:花枝迎风摆动,婀娜多姿。比喻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

三、课文朗读:

四、课文导语:

春天是一屡轻轻吟唱的和风,一捧温暖明亮的阳光;春天是声声婉转清脆的鸟语,阵阵馥郁醉人的花香;春天是青青草尖上的一颗露珠,红红的花朵上的一抹彩霞;春天是种子破土而出是拱动的力,树木拔节时喧响的节奏;春天是透明纯净的梦,火热沸腾的歌,灵感、流溢的诗;春天是孩子脸蛋上的天真无邪,姑娘面颊上秀美羞怯;春天是我们用汗水、勤劳和智慧栽种的一茬茬希望、梦幻和理想„„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带着憧憬和欣喜,一起走进朱自清先生的《春》吧!

五、常识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字佩弦。现代散文家、语文教育家。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海州(今连云港市),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他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有:《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后类散文,朱自清写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抗战胜利后,参与爱国民主运动,在身患重病时,仍签名于《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死于贫病交迫之中,被誉为有骨气的爱国文化人。

六、课内问题--串讲:

1、理清作者思路,分析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盼春

第二部分(第2~7段):绘春 (描绘了五幅春天的图画:) 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特写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五幅图画 第三部分(第8~10段):赞春

第一部分(第1段) 1课文第一部分作者为什么连用两个“盼望着”?

2 反复,表达期盼春天心情的急切。朗读时要上扬。

2“近”和“盼”有什么关系?

“近”准确地表达出春天还没有到来,照应了“盼”字。 3 体会两个“着”、两个“了”的作用。

明确:给人以非常亲切、柔和的感觉,两个“了”中又充满了喜悦之情。

第二部分(第2~7段) 1 第2段和第3至7段是什么关系?

第2段是总写春景,宏观勾勒;第3段至第7段是分写,微观描绘。 2 这一部分是怎样安排写景的层次的?

先总写,从大处勾画春的轮廓;后分写,依次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五幅图画。 3 课文第2段。第一句和第二句之间是什么关系?

“一切”是总写,山、水、太阳是扣住“睡醒”,从大处落笔分写。由面到点 4 体会“刚”字的作用。

“刚”照应“春天的脚步近了”的“近”。“近”是说靠近而未到,“刚”是说已到,才到。 5 引导学生想象山“朗润”、水“涨”、太阳的脸“红”的情境。

山“睡醒”的情态用“朗润”描绘,这时林木抽芽,山川变绿,使山色由暗淡渐渐明朗,由枯干转为润泽;水“睡醒”的情态用“涨”描绘,再现了冰消雪化后春水涣涣的样子;太阳 “睡醒”的情态用“红”描绘,表现出春日融融的暖意。 6 体会三个“起来了”的作用。 照应“刚睡醒”“张开了眼”。

7、本段的修辞方法及作用。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刚睡醒的样子”“张开了眼”生动地表现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情态。“欣欣然”的意思是欢欢喜喜地,赋予大自然的万物以人的感情,不仅人们喜欢春天,大自然的万物也喜欢春天。太阳的“脸红”则更使人感到春日的可爱。 1.学习“春草图”。

1、第3段共四个句子,各是从什么角度描绘春草的?

明确:第1句是从“点”上描绘,第2句是从“面”上描绘,第3句写孩子们的游戏,侧面写春草带给人的欢乐,第4句以风衬草,从感受的角度表现春草的可爱。(由点到面,由近及远,从正面到侧面。) 2 体会“钻”所表现的内容,弄清“偷偷地”在文中的意思。

“钻”表现出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儿,表现了春草旺盛的生命力。这里的“偷偷地”是悄悄地、不知不觉的意思。

可启发学生联系白居易的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去体会春草旺盛的生命力。 3 体会“嫩嫩的”“绿绿的”和“嫩的”“绿的”有什么不同。 “嫩嫩的”比“嫩的”更嫩,“绿绿的”比“绿的”更绿,准确地表现了春草“新”的特点。 4 体会“一大片一大片”给人的感觉。

使人似乎看到春草遍地萌发的旺盛长势,感到春草的勃勃 生机。

5 作者用了哪些动词写孩子们在草地上的游戏?这和写春草有什么关系? 用了“坐”“躺”“打滚”“踢”“赛跑”“捉迷藏”等动词。侧面表现春草带给人的欢乐。

2.学习“春花图”。

(由上而下、由实到虚、由正面到侧面。)

1 讨论作者是按什么层次描写春花的。 作者是按“树上”“花下”“遍地”三个层次,从高到低地描写春花的。 2 如果不写“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赶趟儿”,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这些句子以拟人的方法描绘出各种花竞相开放,百花争春、百花争艳的情景,非常形象,把树写活了,不写这些句子,就显得平淡、呆板,缺少生气。

3“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三个句子顺序能不能颠倒?为什么?

不能颠倒。因为这三种颜色是和上句桃树、杏树、梨树的花的色彩一一对应的。 4 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写“树上”的花的? 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仿佛”一词由实及虚,由春花联想到果实,表现花儿甜香得引人遐想,令人心醉。

5“闹”改为“飞”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因为“闹”字中不仅有嗡嗡的声响,而且呈现出一派喧闹沸腾的景象;如果用“飞”字,则无声无息,只能表现飞时的形态,而不能表现声响和景象。 6写“花下”只写了蜜蜂和蝴蝶,这与写花有什么关系? 写“花下”的蜂闹蝶舞是侧面表现花儿的多、艳、甜。 7 “遍地”和“杂样儿”从什么角度写野花? “遍地”写野花的数量多,“杂样儿”写野花的种类丰富。

8 体会“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两个比喻的妙处。

这两个比喻描绘了阳光下野花闪闪烁烁、逗人喜爱的样子。这里没有明写阳光和风,但已寓于描写之中了。因为有阳光,野花才会像眼睛、像星星一样亮;因为“风轻悄悄的”,野花摇摇摆摆,才会像眼睛、像星星一样“眨呀眨的”。这两个比喻又互补:眼睛和星星都有“眨呀眨”的共性,但眼睛没有星罗棋布的特点,不能照应“遍地”,星星又无眉目传情的妙处,两者一结合,真把野花写活了。

3. 学习“春风图”。

1春风是无形的,看不到、摸不着,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把春风写得有形、有味、有声的? 借助其他事物,从触觉、嗅觉、听觉三个角度来写春风。 ▲六种感觉。触觉、嗅觉、听觉、味觉、视觉、感觉

2、引用志南和尚的诗句“吹面不寒杨柳风”有什么作用? 引用是一种修辞。“吹面不寒”写春风的温暖;“杨柳风”(拂动杨柳的风)写春风的柔和。 3 “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个比喻给人的感觉。

温暖和柔情。

4、春风本身是无味的,作者又是怎样写出春风的味儿的呢? 作者写了风里带来的“新翻的泥土的气息”,再“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这就化无味为有味了,而这些味道都是春天所特有的。

5、这些味儿和前文的“春草图”“春花图”有没有关系? “青草味儿”照应了“春草图”,各种花的香照应了“春花图”。 风里带来的“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总的是从嗅觉角度写春风特有的芳香。

6、春风“轻悄悄的”,本身也没有什么声响,作者是怎样化无声为有声的?

作者写了春天里特有的几种声响——清脆、宛转的鸟的歌声,轻风的声音,流水的声音,牛背上

4 牧童嘹亮的短笛声。

7、体会“应和”和“也”的作用。

使四种声音浑然一体。组成一支非常动听的春天交响乐。总的从听觉角度写春风吹送的悦耳的音响。

4.学习“春雨图”。

顺序(由近及远、由景及人)

1、“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表现了春雨的哪些特点?

牛毛、花针、细丝都有细的共同特点,但又各有个性特点——牛毛多而细密,花针亮而闪烁,细丝柔而绵长。所以,这三个比喻表现了春雨细密、闪烁、绵长的特点。

2、体会“斜”“织”“全”“笼”所表现的内容。

“斜”含蓄地写了“轻悄悄”的春风,“织”照应了“像细丝”的比喻,“全”表现了开阔的视野,“笼”准确地写出“薄烟”的情状。

3、为什么树叶儿会“绿得发亮”,小草儿会“青得逼你的眼”? 经雨一洗,灰尘没有了,又沾了迷蒙的细雨滴,色彩更艳。

4、体会两个“儿”读起来的感觉。使人感到亲切、柔和。

▲通过儿话韵的运用,读起来轻快、活泼,语意亲切,形成了轻松、明快的旋律,表现了作者欣喜的心情,也引起读者对春的强烈向往。

5、为什么要先写“傍晚时分”的景象,不把这一句放到最后去说?

一是要先说春雨中“安静而和平”的气氛,这种气氛一直贯到末句;二是“黄晕”也是色,与上文的“绿”“青”正相接连。

6、“黄晕”和雨有什么关系?

这里所见的灯光是隔着雨幕所见的光,没有写蒙蒙细雨,但也隐含其中了。

7、体会“静默”二字所表现的境界。

用拟人笔法传神地写出了春雨中“安静而和平”的景象,表现出一种静态的美,把人引入了一种妙不可言的意境。

8.总结以上四幅图画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及语言中所蕴涵的感情。 以上四幅图画,从四个侧面描绘了春景的美,字里行间到处洋溢着作者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这就是寓情于景的表现方法。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写景的目的最终还是要表达自己的感情,因此融情于景,或借景抒情,是写景散文的共同特征。

5.学习“迎春图”。

1、“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表示的意思。“城里乡下”说范围的广阔,“家家户户”表人数之多,“老老小小”表年龄之全。

2、“也赶趟儿似的”的“也”照应前文何处?这里的“赶趟儿” 是什么意思?

这里的“也”照应前文“春花图”中花的“赶趟儿”。前文的“赶趟儿”写百花争春,这里的“赶趟儿”写人在争春。

3、“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如果写成“舒活筋骨,抖擞精神”,读起来感觉上有什么不同?

前一种写法读起来给人以动感,后一种写法读起来使人觉得呆板。

5 ▲全篇用叠字17处。叠字的运用,可以放慢句子的节奏,造成舒缓亲切的语气,也可以使书面语尽量向口语靠拢,使书面语更平易、自然、顺畅;更重要的是,叠字的恰当运用,可以更准确地描绘形象。如用“嫩嫩的”写小草的质感,用“绿绿的”写小草的颜色,用摹声词“嗡嗡”表现成千成百的蜜蜂飞舞的景象,都极生动逼真。同时读起来,还可以产生独特的韵味。试读这一句:“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开头“家家户户,老老小小”连用四个叠字,与“城里乡下”两个对偶词组结合在一起,造成有规律的三组六顿,读起来自然形成欢快的调子。在两个散句之后,再次出现两个重叠词:“舒活舒活”、“抖擞抖擞”,在构词法上又有变化,由AABB式变为ABAB式,顿时产生一种运动的力感。

4、“一年之计在于春”句有什么含义? 写春天激励人们把握时机,奋发向上,辛勤劳作,也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进而要创造美好生活,积极向上的感情。

5、讨论“迎春图”和前四幅图画的关系。

这幅图画由景及人,颂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的精 神。

第三部分(第8——10段)

1、三个比喻句抓住了春天的什么特点? “刚落地的娃娃”表现春天的“新”,像新生命的开始,给人以无限的希望;“花枝招展的小姑娘”状写春天的美,令人喜爱;“健壮的青年”赞美春天充满活力,给人以信心和力量。

2、三个比喻句和前文有什么联系? ——可不讲。

(1)娃娃新。因为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①刚睡醒张开眼是新,山朗润、水涨起、太阳红都是新。②刚从土里钻出来的小草,树上的、草丛里的花儿是新的。③泥土的气息、青草的味儿,甚至空气、鸟鸣、牧曲满是新的。③春天的一切,整个春天都是新的。④朱自清把春天比喻成刚落地的娃娃,目的既是让人们为娃娃的成长辛勤劳动。又是为了让人们从娃娃身上,看到未来,看到希望。

(2)春姑娘美。喜欢春姑娘的美:①园子里、田野里满是嫩嫩的、绿绿的、软绵绵的小草,给人一种轻盈、舒适的美。②树上的桃红像火,杏粉像霞,梨白像雪,遍地的野花散在草丛中像眼睛、像星星,层次分明,参差错落,是一种匀称、和谐的美。③花丛中嗡嗡的蜜蜂和飞来飞去的蜂蝶,絮花嫩叶中的鸟儿和牛背上的牧童,都欢欢乐乐,舒舒畅畅,给全种愉悦的美。④细雨、薄烟笼罩下的村庄朦朦胧胧,隐隐约约,诗情画意般的很美很美。⑤蓝天上放飞的风筝,悠悠扬扬的,激发人们无尽的深思和遐想,更是美。

(3)青年健壮。①一个“张”字,不仅仅指苏醒,“朗润”“涨”“红”等字词,也不仅仅指春天的山、水和太阳的变化,更是指在春风的吹拂下,春天的一切都充满了活力。②一个“钻”字,更是春天充满活力的高度体现。因为这个“钻”字,田园绿了,诱得人们在上面尽情地玩耍,诱得人们也充满了活力。③一个“让”,一个“闹”,一个“眨”,花儿竟相开放,蜂蝶竞相追逐,热热闹闹的景象令人惊讶不已。花、草、生物都人性化了,这就是春天,这就是充满活力的春天!④即使是在薄烟般的细雨笼罩下,树叶仍绿得发亮,小草仍青得逼眼,勃勃的生命力真教你无法抵御。即使是在上灯的傍晚,那点点黄晕的灯光,也闪射出无法抵御的光芒。春天,就是具有这么一股永恒的魅力!因而,朦朦细雨之中撑伞的、披蓑的、戴笠的,仍在行走、仍在劳作,这种执著、这种精神,让人感受到春天不可抵御的巨大力量。户外,拥抱春天,放飞希望。于是,舒活筋骨,抖擞精神,“一年之计在于春”,所有的工夫为的

6 都是所有的希望。于是,人们簇拥着春天,挽着春天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去憧憬美好的生活。去实现美好的希望。去建设美好的未来。去奋斗、去追求、去创造。

3、这三个比喻句能不能颠倒?为什么?

这三个比喻句从“娃娃”写到“姑娘”再写到“青年”,形象地表现了春天成长的进程,排列有序,不能颠倒。

4、这三个比喻句和“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句有什么内在联系? ——可不讲。

两者都赞美春天有不可遏制的生命力,它给予人们以奋发向上的精神、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辛勤劳作的力量,因而人们要抓紧这大好春光,抓紧生命的春天,认真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获取丰收。但三个比喻句着重用美好的形象感染,而“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句则着重从思想上启迪。

▲[结束语]奋斗、追求、创造,是春天赋予人们的神圣使命,因此,生活才有收获,希望才会美好,未来才会辉煌。所以,我们要珍惜自然的春天,更要珍惜人生的春天,振奋精神,鼓足干劲,为人生、为理想而不懈奋斗。千万不要“雄心万丈,躺在床上”。

5、“领着我们向前去”一句中“去”字的作用。

这一句表达了作者追求美好未来的强烈感情。用“去”结尾,正与开头“东风来了”的“来”字相呼应。开头是春天在盼望中到来,末尾是进入春天的行列向前去,一“来”一“去”,一呼一应,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

6研讨这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关系。

这一部分赞美春天蓬勃的生命力,强调它的“新”“美”“力”。这个结尾正是对五幅春景图含义的概括,点明了全文的中心思想。

总结: 1分析课文写作特点。 (1)缜密精巧的构思。(可联系全文的思路和各部分写景的层次作适当分析。) (2)情景交融。(可联系在各幅图画的描写中所蕴涵的感情适当分析。) (3)准确生动的语言。(可启发学生从词语、叠词叠句、比喻、拟人等方面适当举例体会。)

▲总结:如何把把句子写优美:——可不讲。

①明白各种句式:从字数来看,有短句、长句;从结构来看,有单句、复句;从用途来看,有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从修辞来看,有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等,不同句式表达效果不同。

②用丰富恰当的词汇把语言写得畅达,文气贯通,增强文章的审美意蕴,从而感染读者。 ③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还可以运用贬词褒用、褒词贬用、大词小用、正话反说、巧用谐音,使语言显得幽默俏皮,增加生动感。

④锤炼语言,使句子具有丰富的内涵,给人以启迪,富有哲理,耐人寻味。

2、用一句话概括自己读《春》的感受。我觉得《春》像一首赞美诗。

我觉得《春》像一幅山水画

我觉得《春》像一阙田园牧歌式的词。

我觉得《春》像一首节奏明快的歌。

我觉得《春》像一杯蕴涵了绵长而清洌韵味与芳香的醇酒。要真正品尝出它的滋味并非易事。在这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事实上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及至人

7 格的追求。

七、中心思想:

这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抓住春景的特点,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激励人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

八、课文引申:——名言等

写春佳句荟萃

(1).春联

春染一片绿,花开万朵红。 春风送暖燕剪柳,飞雪迎春蝶恋花。 芳草春回依然绿,梅花到时自然香。

(2).春谚

春天多流汗,秋天多打粮。

春雨贵如油,下的多了却发愁。

春分秋分,昼夜平分。

立春一日,百草回春。 (3)、春诗

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3.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王维:《相思)) 4.“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

5、‘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

6.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7、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杜甫 8.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9.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10.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11、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12、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钱塘湖春行》 1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14、“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南宋释志南和尚《绝句》

15、“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的《江南春》

16、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的《春日》 17.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18、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xiá.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寒食》 [唐] 韩翃 hïng 8 [译文] 暮春时候长安处处飘絮又飞花,寒食节日风吹皇家花园柳枝斜.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家.(4).含有“春”字的成语

春风得意:旧时形容考中进士后的兴奋心情。后形容职位升迁顺利。

春风和气:春天和煦的春风吹拂着人们。比喻对人态度和蔼可亲。 春风和煦,夏雨滋润,足以养育万物。常比喻及时给人以教益和帮助。

春风沂yí水:原意是大人和儿童在沂水洗个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指放情自然,旷达高尚的生活乐趣。

第15篇:辗转相除法 新课标教案

高一数学 序号08 课题:算法案例————辗转相除法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辗转相除法中蕴含的数学原理,并能根据这些原理进行算法分析。

2.基本能根据算法语句与程序框图的知识设计完整的程序框图并写出算法程序。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辗转相除法求最大公约数的学习过程中对比我们常见的约分求公因式的方法,并从程序的学习中体会数学的严谨,领会数学算法计算机处理的结合方式,初步掌握把数学算法转化成计算机语言的一般步骤。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阅读中国古代数学中的算法案例,体会中国古代数学对世界数学发展的贡献。

2.在学习古代数学家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的过程中培养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利用算法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培养理性的精神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二、学习重点

理解辗转相除法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把辗转相除法的方法转换成程序框图与程序语言。

四、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直到型循环与当型循环的程序语言分别是什么?

(二)探究新知

思考1: 18与30的最大公约数是多少?你是怎样得到的?

思考2: 对于8251与6105这两个数,由于其公有的质因数较大,利用上述方法求最大公约数就比较困难.注意到8251=6105×1+2146,那么8251与6105这两个数的公约数和6105与2146的公约数有什么关系?

思考3: 又6105=2146×2+1813,同理,6105与2146的公约数和2146与1813的公约数相等.重复上述操作,你能得到8251与6105这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吗?

思考4:上述求两个正整数的最大公约数的方法称为辗转相除法或欧几里得算法.一般地,用辗转相除法求两个正整数m,n的最大公约数,可以用什么逻辑结构来构造算法?其算法步骤如何设计?

(五)实战演练

1、分别用辗转相除法求下列两数的最大公约数 (1)228 ,1995

(2)5280 ,12155

2、算法

第16篇:第三章 数列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第三章 数列教案

一、数列的概念

1、数列:按照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与顺序有关)

2、通项公式:数列的第n项an与n之间的函数关系用一个公式来表示。(通项公式不唯一)

3、数列的表示: (1) 列举法:如1,3,5,7,9„„; (2) 图解法:由(n,an)点构成; (3) 解析法:用通项公式表示,如an=2n+1 (4) 递推法:用前n项的值与它相邻的项之间的关系表示各项,如a1=1,an=1+2an-1

4、数列分类:有穷数列,无穷数列,递增数列,递减数列,摆动数列,常数数列,有界数列,无界数列

5、任意数列{an}的前n项和的性质 Sn= a1+ a2+ a3+ „„+ an anSnSn1n2S1n1

anan1anan

16、求数列中最大最小项的方法:最大 最小 考虑数列的单调性

aaaan1n1nn

二、数列通项的求法

1、由等差,等比定义,写出通项公式

2、利用迭加an-an-1=f(n)、迭乘an/an-1=f(n)、迭代

3、一阶递推an1panq,我们通常将其化为an1ApanA

4、利用换元思想

5、先猜后证:根据递推式求前几项,猜出通项,用归纳法证明

6、对含an与Sn的题,进行熟练转化为同一种解题

三、等 差 数 列

1.定义:an1and(常数)(nN)

2.通项:ana1(n1)d,推广:anam(nm)d 3.前n项的和:Sn看成{bn}的等比数列

n(a1an)n(n1)na1d 224.中项:若a、b、c等差数列,则b为a与c的等差中项:2b=a+c 5.性质: 1amanmnd,daman

mn2在等差数列中,若pqmn,则apaqaman,若2mpq,则2amapaq

用心 爱心 专心

117号编辑

1

3若an,bn均为等差数列,且公差分别为d1,d2,则数列pan,anq,anbn也为等差数列,且公差分别为pd1,d1,d1d2.(4)在等差数列中,等距离取出若干项也构成一个等差数列,即an,an+m,an+2m,„,为等差数列,公差为md。

2(5)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也构成一个等差数列,即Sn,S2n-Sn,S3n-S2n,„为等差数列,公差为nd。 (6)若等差数列的项数为2n,则有S偶S奇nd,S奇S偶an。 an1S奇S偶n1。 n1(7)等差数列的项数为奇数n,则SnS奇S偶且an中间项S奇S偶,(8)an为等差数列,S2n12n1an。

(9)通项公式是an=An+BA0是一次函数的形式;前n项和公式SnAn2BnA0是不含常数项的二次函数的形式。(注当d=0时,S n=na1, a n=a1)

a0(10)若a1>0,d

an10若a10,Sn有最小值,可由不等式组6.等差数列的判定方法

(1)定义法: an1and(常数)(nN) (2)中项法:2an1anan2 (3)通项法:ana1(n1)d (4)前n项和法:SnAn2Bn 7.知三求二(a1,d,n,an,Sn),要求选用公式要恰当.3.设元技巧: 三数:ad,a,ad 四数a3d,ad,ad,a3d

四、等 比 数 列

1.定义与定义式: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的数列称作等比数 列.an0来确定。

a0n1an1q(q为不等于零的常数) annm2.通项公式:ana1qn1,推广形式:anamq

,变式qnman(nm,m,nN)

am3.前n项和:Sa(1qn)aaq

11nn(q0且q1)1q1q用心 爱心 专心

117号编辑

2 na1(q1)

注:应用前n项和公式时,一定要区分q1与q1的两种不同情况,必要的时候要分类讨论.4.等比中项:若a、b、c成等比数列,则b是a、c的等比中项,且bac

5.等比数列性质: 1amanqmn,qmnaman

2在等比数列中,若pqmn,则apaqaman,若2mpq,则amapaq。

23若an,bn均为等比数列man(m0),,且公分别为p.q,则数列也为等比数列,且公差分别为pq,1p,pq,,q.qq1a,n,an,anbnanbn(4)在等比数列中,等距离取出若干项也构成一个等比数列,即an,an+m,an+2m,„,为等比数列,m公比为q。

n(5)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也构成一个等比数列,即Sn,S2n-Sn,S3n-S2n,„为等比数列,公比为q。 6.证明数列为等比数列的方法: (1)定义法:若an1q(nN)数列an为等比数列 an2(2)等比中项法:若anan为等比数列 1anan2(nN且anan1an20)数列(3)通项法:若ancqn(c,q均是不为0的常数,nN)数列an为等比数列 (4)前n项和法:若SnAqnA(A,q为常数,且q0,q1)数列an为等比数列 7.解决等比数列有关问题的常见思维方法 (1)方程的思想(“知三求二”问题) (2)分类的思想

①运用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时,需要对q1和q1讨论 ②当

a10,q1或a10,0q1时,等an为比 递数(an1ana1qn1(q1))

an为递减数列 a10,q1或a10,0q1时,等比数列

六.数列的求和

1.直接用等差、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求和。

用心 爱心 专心

117号编辑

3

na1(q1)n(a1an)n(n1)Snna1d Sna1(1qn) 公比含字母时一定要讨论

221q(q1)2.错位相减法求和:如:an等差,bn等比,求a1b1a2b2anbn的和.

3.分组求和:把数列的每一项分成若干项,使其转化为等差或等比数列,再求和。 4.合并求和:如:求10029929829722212的和。

5.裂项相消法求和:把数列的通项拆成两项之差、正负相消剩下首尾若干项。

常见拆项:1n(n1)1n1n1

1(2n1)(2n1)12(12n112n1)

111n(n1)(n2)2[n(n1)1(n1)(n2)]

6.公式法求和 1222n2n(n1)(2n1)6

1323n3[n(n1)2]2 7.倒序相加法求和

8.其它求和法:如:归纳猜想法,奇偶法等

用心 爱心 专心

117号编辑

第17篇:新课标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教案

新课标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教案

教学目的 :

一、诵读。

二、感受陶潜的隐士情怀。

三、教学重点

1、知识: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了解宾语(疑问代词)前置的规律。

2、能力:赏析“三美”(田园美、人情美、志趣美)。

3、人文:鉴赏、诵读,陶冶性情。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诗句内容、意境;积极意义和消极性。

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问答法、讨论法和讲解法。让学生在一问一答的形式中,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老师的必要讲解,巩固和加深对较难问题的理解。 辅助手段——幻灯片 。 教学安排

教学内容和步骤

预习准备

1、自读课文,熟悉字音(将注音及生字写在练字本上)

2、了解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自读新课堂P101 陶渊明资料介绍(课堂上让学生复述)

陶渊明(367-427)名潜,字渊明,世号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诗人,我国的第一位田园诗人.散文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歌有《归园田居》、《饮酒》。

“辞”是一种古代文体。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也称楚辞;又因屈原所作《离骚》是这种文体的代表,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赋并称,统称为辞赋。这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富于抒情和浪漫气息,很象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

3、参照课下注释,疏通课文,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齐读初中《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

问:这些文章诗歌的作者是(齐答:陶渊明),他的作品主要表达什么情感?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

二、教师检查课文预习:

1.学生个读课文,其他学生纠正评价 2.学生齐读课文(两遍)

3.初中学过很多陶渊明的文章诗歌,那么关于陶潜你们了解多少呢?(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见陶潜的高尚情操,

复述新课堂P101中关于陶渊明的介绍

三.整体把握

《归去来兮辞》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文章是如何逐层表达这种情感的。

1.本文是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归隐田园时所写。时间是晋义熙元年(405),作者41岁。序中写了就任彭泽的心境及弃官归田的缘由。全文流露出对仕宦生活的鄙弃和归隐田园的乐趣。

2.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

开头至“恨晨光之熹微”为第一部分,主要写作者对官场的厌弃和归家时的急切心情。

“乃瞻衡宇”至“感吾生之行休”为第二部分,主要写归家隐居后的家园之乐、劳作之乐和田野之乐。

其余文字为第三部分,主要表达了年寿有限,应顺天应命,不必遑遑追逐的人生态度。

3.本文叙事思路:

决意辞归——归途——抵家——室内——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安度余生。

4.本文的情感思路:

(一)归心似箭,自责自悔:辞官

(二)天伦之乐,自安自乐:归途 抵家

(三)田园之乐,隐居之乐:家园之乐--田野之乐 --劳作之乐-- 出游之乐

(四)综述情志,乐天安命:如何度过余生

四.文言知识探究

(一)指出下列句子是何种文言句式

1.既自以心为形役

2.农人告余以春及

3.复驾言兮焉求

4.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5.乐夫天命复奚疑

(二)解说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活用情况

1、眄庭柯以怡颜

2、园日涉以成趣

3、时矫首而遐观

4、悦亲戚之情话

5、乐 琴 书以消忧

6、或棹孤舟

五.讨论探究

(一)、读解课文

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而陶潜不愿为官,难道是当官不好吗?(指名朗读本段)陶渊明为什么要选择一条归隐田园的道路? 明确:1.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向往恬静的田园生活。

2.在当时的现实条件下,作者既不愿卖身求荣,又不愿服食求仙,顺乎自然、乘化而归、回归田园就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3.作者显然是经过大彻大悟之后才作此决定的。

怎样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某种消极情绪?

世与愿违——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岁暮年衰——善万物

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人生无常——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乐天知命——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设问:结合此诗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蔑视权贵,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隐士情怀。

赏析三美:田园美;人情美;志趣美。好一个桃源世界!

六、课堂小结

陶潜,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 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七、布置作业

(一)作文训练

将《归去来兮辞》改写为记叙文。

要求:

1.注意刻画人物的心理,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有场景描写。

2.改写时不改变文章的原义,忠实于原文的主旨

(二)、以《我眼中的陶潜》为题,写一篇随笔。

(三)背诵全文

第18篇:新课标语文三年级《燕子》教案

三年级下册《燕子》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经久不衰的优美散文,课文描写了燕子的外形和它在烂漫无比的春天从南方赶来,在天空中、湖面上飞行,在电线上休息的情景。课文共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燕子活泼可爱的样子。第二自然段写燕子在春光烂漫时从南方赶来了,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第三自然段写燕子在天空中、湖面上飞行的情景。第四自然段写燕子落在电线上休息。本文语言清新明快,描写准确生动。燕子活泼可爱的外行特点、追赶春天的候鸟习性、轻快灵活的飞行姿态、文静优雅的休息场面,都一一跃然纸上,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春天及“燕子”这一春天使者的喜爱之情。课文插图意境优美,有利于配合课文进行朗读和背诵训练。

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下学期这个时候的学生在学习语文方面,基本上可以独立识字,还积累了一部分的语言文字,在学习方法上也有了一定的积淀,同时他们也具备一定的欣赏美、辨别美的能力,他们能够自主、合作、探究地进行语文学习,对学习语文的兴趣浓厚。但是同时他们的个人表现欲望也是十分强烈,自我控制能力不好。在教学时决定凭借教参, 确立教学重点、难点和目标, 继续加强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循序渐进, 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使课内外语文学习紧密联系,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使学生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

设计理念:

《燕子》是三年级下册第一组围绕大自然景物专题而安排的其中一篇精读课文。作者描绘了充满生机的如诗如画般的春天景色,赞美了活泼可爱的小燕子,表达了对春天到来的欢欣之情。作者细致观察、丰富的想象,使一只活泼机灵的小燕子呼之欲出。在备课时让我感受到春天带给了大自然的无穷的活力,处处都充满的生机。

于是在本课教学上,我决定充分利用文本这个独特的语言现场,演绎那份旺盛的生命力,在品词析句中引导孩子去感受大自然的美。了解作者用词的恰当与准确。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里的一草一木,感受春天带来的美。

一切语文知识的学习都是建立在读的基础之上,多读是感悟的基本方法。因此,我采用以读为基础,读中感悟的教学方法,切实落实互动交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去完成对词语的理解、对课文的理解,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使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教育融为一体。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燕子、赶集”等22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描写燕子和春天的语句,培养热爱大自然春天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细致地观察和一些表达方法,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燕子的可爱以及作者细致观察和描写生动的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教学准备:搜集有关春天的图片(特别是有关燕子的资料)。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抓住燕子和春天的语句,培养热爱大自然春天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细致地观察和一些表达方式。

4、小练笔,描写动物的外貌特征。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燕子的可爱以及作者细致观察和描写生动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课前准备:

请学生到课外找春天。 教学过程:

一、交流我的发现,导入新课

1、谈发现。(出示春天美丽的图片)

2、师小结:同学们在课外找得都很仔细,谁会用一些描写春天的词语来说一下春天的景色呢?

3、春天这么美,燕子也赶来凑热闹,它的到来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机。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

(设计意图:通过课外找春天,调动学生学习的参与性,上课的积极性。另外让学生说出描写春天的词语,一是想帮学生复习学习过的知识,另一方面想通过复习让学生运用这些词语。)

二、初读课文,了解文章的脉络。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并思考: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燕子?

2、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初步朗读,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写了什么,然后理清课文作者描写燕子的顺序,为后面的学习铺垫。)

三、深入学习课文,了解燕子的特点。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出示燕子的图片让学生介绍燕子的外貌。

2、齐读第一自然段,让学生对比一下作者又是怎么样描写燕子的外貌的。

3、指导朗诵。

4、词语训练:“凑成”换成“组成”好吗?为什么?

5、归纳作者写燕子外貌的顺序,并出示青蛙的图片,让学生模仿第一自然段口头描述青蛙的外貌。

(设计意图:通过看——说——对比——说的训练来了解作者观察的仔细,用词的准确,并从中指导学生掌握写动物外貌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二)、学习第二——四自然段。

1、活泼机灵的小燕子,在春天里从南方飞来了,那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呢? (1)请女同学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想一想作者抓住了哪些最能体现春天特色的景物。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把主要词语画下来。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2)请同学们齐读第二段,体会春天的景色之美。

投影出示:“才下过几阵雨。风吹拂着柳丝。草、叶、花聚拢来,形成了春天。”请同学们将课文上写的和屏幕上的内容相比较,讨论哪句话写得更好。

(指导学生把两句话对比着朗读,促使学生自己分辨。或者通过几个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比如:用教鞭指着屏幕上的雨、风、柳丝、草、叶、花等,提问什么样的雨、什么样的风、什么样的柔柳、什么样的花和草等。学生很快就能明白课文写出了这些景物的色彩、姿态、数量,非常生动形象。而屏幕上的内容就显得很干巴巴的了。

“雨”前面加上“细”而且是“蒙蒙细雨”,这样就写出了春雨的特点,比单纯的“雨”要好得多。其它的景物都可以通过增加附加成分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

小草儿,绿叶儿,各种美丽的花儿,都一起赶到春天里来了。课文中用了一个什么比喻句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把它们比作像“赶集”一样聚拢来。这样写突出了春天树木茂盛,花草芬芳,充满了生机。)

(3)在这百花争艳的季节里,小燕子也赶来了,为什么说“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机”呢?

指导学生理解“生机”一词,很有生气,很有生命力。因为春天本身已经很有充满活力,很招人喜爱了,现在小燕子又飞来了,使得春天更有生机,所以说是“增添了生机”。

(板书:生机)

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练习背诵。同学们可以把这段话分成四个层次来背诵:第一句写季节、细雨;第二句写微风吹拂着柔柳;第三句写草、叶、花;第四句写燕子。

(4)教师小结第二段:燕子在春天里飞来了,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小燕子为春天增添了什么样的生趣呢?我们继续学习第三段。

(设计意图:想通过让学生多读,多想去了解作者描写春天的景物方法和一些生动

3 的词语,帮助学生积累词语。)

3、请男同学朗读第3自然段,这一段写了燕子哪些特点,然后用最少的字概括燕子飞行的特点。

课文中哪些词写出了燕子是怎样飞行的。

找学生回答,教师抓住重点词板书。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4、指名说说第四自然段写了什么?为什么说“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这个“落”字用“停”来代替好不好?

(不好。因为“落”字把燕子从高处到低处,伶俐轻巧的动作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这段话里有几个比喻句, 分别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要用“五线谱”打比方了。

(1)先让学生找出句子,并读一读。

(2)请学生思考,然后找学生上台划出电杆的样子,教师在电杆上不同的位置划出燕子的简笔画。

(3)拿出五线谱和黑板上划好的图作一个对比,学生马上明白作者比喻的适当。 (设计意图:把画的任务交给他们,想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也使学生的记忆力增强,会比简单的说教效果要好。)

5、齐读第四段,试着背诵。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板书背诵课文。

这篇课文文字优美,内容生动形象,感情色彩浓厚。教学时要不断地指导朗读,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在此基础上背诵课文,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设计意图:为了使学生充分学会,学好本文,让学生感受作者观察的细致、用词的准备,培养学生通过背诵去解更多。)

五、布置作业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课文。

2、用习作簿练习描写青蛙的外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词,然后用两个或者三个生字词组词并进行说话训练。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教学重点:

掌握本课生字词。并能用字组词然后说话训练。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1、教师范读。

2、学生齐读。

3、指名读并让学生自己评议一下这个同学读书的情况。

4、学生前后座位的同学互相计书,然后评出好的一个同学,请他们再来齐读一次。

5、请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设计意图:形式多样的读,把课堂学习的主权交还给学生,老师只是当一个示范作用,而不是主宰者。设计这环节,只是希望在课堂上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大部分同学的参与性,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二、学习本课生字词,然后选自己喜欢的生字词组词说话训练。

1、出示本课生字词拼音,然后开火车认读拼音。

2、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学习末出现过的生字的部首,学习过的部首就检查一下。

3、请学生给生字组词,并用自己组的词说话训练。

4、书写练习:请同学当小老师,告诉同学们写生字词要注意的问题,提个醒。(设计意图:三年级学生的拼音基本上都掌握得不错,但如果不经常复习,学生又会忘记的。所以在学习新的生字词时,我会先学习生字词的拼音,然后再学习生字的字形,结构,组词。最后让学生用生字组成词语并说一句完整的话,目的是想帮助学生更深对生字词的印象和培养学生用词的准确性。)

三、作业布置

用拼音簿把生字词每个抄三次,并各组词两个。

板书设计:

外形 活泼机灵

1、燕子 赶来

飞行 轻 快

休息 音符

第19篇:新课标语文教案 王羲之传

王羲之(303—361年),汉族,字逸少,号澹斋,身长七尺有余约为(1.83米),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两为\"二王\",另一个儿子王凝之官至左将军,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兰亭集序》等。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冶于一炉,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被后人誉为“书圣”。其中,王羲之书写的《兰亭集序》为书家所敬仰,被称作“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对真书、草、行主体书法造诣都很深。

生平

少从叔父,后又从卫夫人学书,得见汉魏以来诸名家书法,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兼善隶、草、正、行各体,博采众长,备精诸体,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笔势开放俊明,结构严谨。楷书以《黄庭经》、《乐毅论》为最;行书以《兰亭序》为最;草书以《快雪时晴贴》、《初目帖》等为最。唐太宗视为国宝,号召天下临摹他的字体,其书法成为代替汉魏笔法的书体正宗。其字被誉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铁书银钩,冠绝古今”,后世尊称为“书圣”。据传说其行书真迹《兰亭序》随葬李世民。现传世均为临摹本。

他认为养鹅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能从鹅的某些体态姿势上领悟到书法执笔,运笔的道理。有一天清早,王羲之和儿子王献之乘一叶扁舟游历绍兴山水风光,船到县禳村附近,只见岸边有一群白鹅,摇摇摆摆的模样,磨磨蹭蹭的形态。王羲之看得出神,不觉对这群白鹅动了爱慕之情,便想把它买回家去。王羲之询问附近的道士,希望道士能把这群鹅卖给他。道士说:「倘若右军大人想要,就请代我书写一部道家养生修炼的《黄庭经》吧!」王羲之求鹅心切,欣然答应了道士提出的条件。这就是「王羲之书换白鹅」的故事。

二十岁时,有个太尉郗鉴派人到王导家去选女婿。当时,人们讲究门第等级,门当户对。王导的儿子和侄儿听说太尉家将要来提亲,纷纷乔装打扮,希望被选中。只有王羲之,好像什么也没听到似的,躺在东边的竹榻上一手吃烧饼,一手笔划着衣服。来人回去后,把看到的情况禀报给郗太尉。当他知道东榻上还靠着一个不动声色的王羲之时,不禁拍手赞叹道:这正是我所要的女婿啊!于是郗鉴便把女儿郗浚嫁给了王羲之。这故事便成了「东床」和「令坦」两个典故。

在他身上出现的成语还不只这些,据说有一次,他把字写在木板上,拿给刻字的人照着雕刻,这人用刀削木板,却发现他的笔迹印到木板里面有三分之深。这就是成语「入木三分」的由来。

王羲之一生最好的书法,首推《兰亭集序》。那是他中年时候的作品。

东晋有一个风俗,在每年阴历得三月三日,人们必须去河边玩一玩,以消除不祥,这叫做[修褉]。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一些文人,共四十一位,到兰亭的河边修褉。大家一面喝酒,一面作诗。作完了诗,大家把诗蒐集起来,合成一本《兰亭集》,公推王羲之作一篇序文。这时王羲之已醉了,他趁着酒意,拿起鼠须笔,在蚕茧纸上,挥起笔来。这篇序文,就是后来名震千古的《兰亭集序》。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当时兴致高涨,写

1 得十分得意,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行书第一”。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对《兰亭序》十分珍爱,死时将其殉葬昭陵。留下来的只是别人的摹本。今人所见,皆为《兰亭序》临摹本。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很丰富,除《兰亭序》外,著名的尚有《官奴帖》、《十七帖》、《二谢帖》、《奉桔帖》、《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乐毅论》、《黄庭经》等。其书法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苔惊蛇”,王羲之的书法是极美的。

第20篇: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

龙跃文化培训中心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

《师说》教案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探讨认识从师的重要意义

2、领会课文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

3、掌握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的多义词,解释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文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能解释具体语境中意动词的含义

4、区分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理解它们的古今义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远古,教师有着较高的地位,“天地君亲师”可以一见;然而在一段历史时期,尊师重教的风气一直不是很浓,在元代,甚至有“八娼九儒十丐”的说法,文化大革命时的“臭老九”之称便由此而来教师地位之低,从师风尚不浓,可想而知实际上,在唐朝这种风气已然出现,尤其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当时的情况正如韩愈的盟友柳宗元所言:“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韩愈的这篇战斗檄文——《师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诵点拨

龙跃文化培训中心

(1)学生齐读课文一遍

(2)教师简要点拨朗读时的注意事项

注意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注意课文第二段的语气重音变化,要读出韩愈文章气势磅礴,感情充沛的特点,读准作者蕴含的感情

2、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1)设疑讨论交流,了解课文内容

(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研习课文,从课文中找答案,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在研讨的过程中感受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要抒发的情感)

【问题一】这篇文章为谁而作?何以见得?文中有没有信息?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明确)

【明确】“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从课文的最后一段可以得出答案,韩愈的这篇《师说》是写给一个叫李蟠的十七岁小伙子的

指点学生结合注释阅读课文第四段,疏通翻译(重点强调“经传”“贻”的理解和句式“不拘于时”):

"古文"指先秦散文"不拘于时"的"于"相当于"被""作《师说》以贻之",句中"贻"现在称为"赠送","以"在两个动词之间,作连词,相当于"来"

【问题二】一代文学宗师为什么要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写下这一篇流芳千古的名篇佳作——《师说》?

【明确】可以总结为三个原因:

①李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②他“不拘于时,学于余”;

③“能行古道”

【教师点拨】

以上三个方面都是原因,当时“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人也许不多,但一定还有其它的,为何只选择了李蟠?“学于余”,我们说向韩愈这样一个文坛领袖学习应该是求之不得

龙跃文化培训中心

的事,韩愈有必要为他写文章吗?所以说根本的原因是不拘于时和能行古道

三、解题

文末说“余嘉其能行古道”,所谓的“古道”指的是古人从师之道由此可以看出题目《师说》不是“说说老师”的意思“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写作背景】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重视“家传”,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耻于从师的风气却很盛行,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他们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由魏晋世以下,不益不事师进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并著《师说》千古佳文在这著名的《师说》,作者借为文送学生李蟠来抨击那些上层“士大夫之族”,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师说》即说说从师的道理

【问题三】那么,古人从师的道理是什么呢?课文中的原文是怎样说的?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

一、三两段,相互讨论完成答案,教师总结明确)

【明确】古人从师之道——“古之学者必有师”且“无常师”

【点拨分析】课文的

一、三两段中韩愈谈到了古人的从师之道,可以总结它的核心为“古之学者必有师”“圣人无常师”,古代的知识渊博之人必定有自己的老师,正如韩愈所说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同时古代的圣人不仅向老师学习,还“无常师”,向各种人甚至一些远不如他的人请教和学习,自然让我们想到了孔子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且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四、再读课文

(一)研读课文第一段

1、方法:(1)教师范读课文

(2)注意理解下列问题

①哪句可以看作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首句:推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托古言事,乃针对当时士大夫以从师为耻而说的,更增加力度)

②为什么要从师?选择老师的标准是什么?

龙跃文化培训中心

2、理解本段中的古今异义词语

学者 古:求学的人

今: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

所以 古:用来„„的 凭借

今:因果关系连词

从而 古:跟从„„并且

今:连词,表示结果或目的即因此、就

3、词类活用

吾师道也

师,名词用作动词即“学习”

吾从而师之

师,名词用作意动词即“以„„为师”

4、讨论:

(1)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如果说,现在的老师的作用仍然是“传道、授业、解惑”,这种说法对不对呢?能不能解释一下?

(现在的老师还是在做“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所不同的是“道”的含义、“业”的内容都发 生了变化韩愈所说的“道”指的是儒家之道)

(2)现在的“道”指的是什么?

(所有的思想品德教育)既然当代教师仍旧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那么老师的作用就不是可有可无的啊!

(韩愈在《师说》中开篇就说:“古之学者必有师”我认为今之学者也一定有老师,天才的出现同样离不开老师,他与常人不同之处只是智商高些罢了用韩愈的话就是闻道在先者为师!这样看来,老师不一定都有职称,不一定都站在讲台上凡在某一问题上对我们有启发、有帮助的人都是我们的老师大家同意这个说法吗?那么,我们可否得出这样的推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老师? 当然,“老师”这个概念的外延在这里得到了拓展,可以是人生方面,可以是文化科学的,也可以是劳动技术方面的在历史和现实中,不是有大量的“一字之师”、“一题之师”、“一文之师”吗?

(3)现在我们再来讨论一个问题:伟人和他的老师之间是什么关系?有同学说,徐特立是靠毛泽东才名扬天下的,这句话怎么理解呀?谁知道小鸡崽儿是怎样来到人间的?还有别的办法吗?(也可以用孵化器)就是说,先有鸡蛋,然后用老母鸡或孵化器,经过二十一天然后,小鸡崽儿就破壳而出了如果把一堆鸡蛋大的石头放进孵化器或者放在老母鸡身子下面,二十一天后能孵出小鸡来吗?时间再长一些,比如二百一十天„„为什么?

那么,为什么小摊上卖的鸡蛋摆了二十多天,还是出不来小鸡崽儿?(因为缺少外部条件)缺少外部条件,鸡蛋就不会变成鸡崽儿?

龙跃文化培训中心

师:成才固然离不开个人奋斗,它和一个人的志向、品德、才能有直接关系这是事物变化的内部根据,是第一位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毛泽东成为一代伟人是因为他具有伟人的素质,除此之外也和机遇、和他的老师 的教诲等外部条件不无关系徐特立六十大寿的时候,毛泽东特意给他写了一封贺信,开头就说“你是我20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这说明毛泽东十分尊重自己的老师这种尊重不是仅仅出于礼貌,出于客套,而是发自内心的,认为在徐特立先生身上,不仅过去,就是现在乃至将来仍有很多值得自己学习的东西毛泽东的贺信,我们可以理解为是对恩师作用的充分肯定和真诚的感谢

同学们,你现在有何感想?毛泽东成为伟人离不开教师的培养,我们要成为跨世纪人才同样需要老师的帮助!

师:我们反对否定教师的观点我们也不赞成过分夸大教师作用的主张有些学生和家长错误地认为老师有“点石成金”的本事,只要分进“好班”,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从而放松了主观努力刚才我们讨论了,主观努力是成才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教师只是外部的一个条件,外因要通内因起作用你明明是一块石头,我怎么把你变成小鸡崽儿呀?就算你是个鸡蛋,可你不愿意变成小鸡崽儿,我这老母鸡一趴上去,你就滚得远远的,宁可“淌黄儿”也不转世,我也没有一点办法嘛!所以,我们要正确评估老师的作用,要尊重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当然,尊重老师并不是唯师是从《论语》“当仁,不让于师”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在真理面前,对老师也不让步用一位科学家的话就是“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

5、背诵本段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让学生课外搜集韩愈的名言警句:

(1)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调张籍》)

(2)不塞不流,不行不止(《原道》)

(3)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进学解》)

(4)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初春小雨》)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提名背诵

龙跃文化培训中心

2、提问个别字词

二、研读第二段

1、指导朗读

指导正确断句:如:师道之不传也/久也

2、词句辨析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从师的道德风尚)

吾师道也

(学习道理)

师道之不复

(从师的道德风尚 )

惑而不从师

(老师 )

吾师道也

(学习)

师道之不复

(从师)

不耻相师

(学习)

3、古今异义词辨析

众人 古:一般的人众人

今:许多人

小学 古:小的方面要学习

今:初等教育的学校

4、重点句子解释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宾语前置句,之,提宾的标志)

②古文句子连解法:

古人指导阅读有“奇句相续,偶语相连”的方法,即逢单(奇数)的句子与逢单的句子连在一起理解,逢双(偶数)的句子与逢双的句子连在一起理解如:

句读之不知①,惑之不解②,或师焉③,或不焉④,小学⑤而大遗⑥,吾未见其明也

这儿应当把①③⑤句连在一起,②④⑥句连在一起理解:

龙跃文化培训中心

句读之不知,或师焉,小学

吾未见其明也

惑之不解,或不焉,大遗

③彼童子之师„„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否定判断句,“非„„也”构成否定判断)

5、讨论:

【问题一】古人如此的注重从师学习,那么择师的原则是什么?(原文语言回答)

【明确】择师的原则:

①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②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点拨分析】

韩愈阐述古人从师之道,其真正的意图是引出对择师原则和标准的阐述,作者认为择师的原则是不分高低贵贱,年长年幼,道存在的地方就存在老师,同时,作者打破传统观念,认为老师不一定要比学生强,学生也不一定比老师差,只要他有我比不上的地方,他就是做我的老师,详细地展现了择师的原则

【延伸小结】

以上是古人的从师之道,也是韩愈对于从师的观点,许许多多的成功者正是得益于这种古道,才成就了他们的辉煌,相信这对于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所启发的

【问题二】前面说过,韩愈为李蟠写文章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个:不拘于时,即不被当时的社会风气所拘束当时的社会风气是怎样的呢?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分析并批判这种风气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

(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第二段,讨论明确)

【明确】①社会风气——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耻学于师

②作者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手法,从三个方面批判了当时的社会风气,总结表格如下:

对象

从师的态度

结果

观点

A.“今众人”

“耻学于师”

“愚益愚”

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龙跃文化培训中心

“古圣人”

“从师而问”

“圣益圣”

B.于其子

择师而教之

小学

于其身

耻师

大遗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智不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群聚而笑之

【点拨分析】

作者在课文的第二段给我们展示了当时“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并通过三组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批判了“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此段中韩愈用了大量强烈语气的句子,来表明了自己的对“耻学于师”这一社会风气的不满和痛心,如:“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等,朗读时注意语气

6、引导学生体味收获,教师小结课文内容

全文通过对师的讨论,表达了作者对古人从师之道的赞扬,对“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的无情批判我们深切体会到作者那因“师道不传”而痛心疾首的情感的同时,也为这位伟大文豪非凡的斗争勇气和正直的品行所倾倒

三、思绪拓展

【问题设计】虽然文章说,这篇文章是写给那个叫李蟠的学生的,可是读到这里我们还会只是这样看吗?他还是写给谁看的呢?

【点拨】这个问题可以从韩愈《师说》一文当时的现实意义及长远影响来谈,学生可以展开思维,拓展想象空间

【明确】可以说,韩愈的文章还送给以下的两种人:

①写给当时那些不愿学习的士大夫阶层看的提醒他们改掉这种坏习惯,否则后果会很严重 再读文章最后一段文字,我想我们就不难理解韩愈写这篇文章的感情了,那种社会风气造成的忧心如焚是远远超过李蟠个人勤学好问带给自己的喜悦的(再读课文最后一段)

②1200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人在重复着唐人同样的错误,社会上不尊重教师的现象比比皆是:家长袒护孩子,辱骂老师;学生课堂 和 老师顶嘴甚至围攻老师;学生在路上碰见老师却形同陌路„„,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篇文章何尝不是写给今天的我们的呢?

正是这种穿越时空的恒久价值,使这篇文章历久弥新,成为经典同学们,反思自己吧,让中

龙跃文化培训中心

华名族的美德在我们身上发出更耀眼的光芒

四、作业布置

1、背诵全文

2、试说说作者的观点在当时有哪些进步意义,在今天仍有什么借鉴作用

3、查阅资料,了解韩愈和古文运动

韩愈(768一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第四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第三课时

一、检查复习

1、背诵

2、字词

二、分析第三段

1、指导朗读

2、自译:师,不必 古指“不一定”今指“不需要”

龙跃文化培训中心

3、简析:列举孔子为例,进一步论证从师的重要性

以孔子为例的好处:一石三鸟,典型精当

1)阐明了从师的意义;2)也说明了从师的做法;3)与“古之学者„„”和“古之圣人„„圣益圣„„”等呼应

4、诵读课文

三、积累相关文言知识

1、找出本文的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

传授

(2)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

不是这样,不然

2、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①古之学者

古:求学的人

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②句读之不知

古:句子停顿的地方

今:看字发出声音

③小学而大遗

古:小的方面学习

今:小学校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用来„„的

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⑤吾从而师之

古:从,跟随,而,顺承

今:"从而"是连词

⑥是故无贵无贱

古:无论

今:没有

⑦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古:一般人

今:许多人

⑧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不一定

今:用不着,不需要

龙跃文化培训中心

3、讨论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1)师:课文中出现26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

①作名词,有三种情况:

作“老师”讲

古之学者必有师

作“专门技艺人”讲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作“姓”讲

孔子师郯子„„师襄

②作动词,有三种情况:

作“学习、效法”讲

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作“从师”讲

或师焉,或不焉;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

作“以„„为师”讲,意动用法:吾从而师之

【一词多义】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C、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D、吾师道也

E、不耻相师

F、或师焉,或不焉

G、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2)之: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

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

郯子之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

古之学者

龙跃文化培训中心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表示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

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

作动词,“到”、“往”:

吾欲之南海

【一词多义】

A、择师而教之

B、君将哀而生之乎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D、古之学者

E、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F、句读之不知

G、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H、蚓无爪牙之利

I、吾欲之南海

(3)其: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复指,作主语: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作兼语:

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语: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②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龙跃文化培训中心

表猜测: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叹: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欲(多么)

【一词多义】

A、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C、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D、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E、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

F、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4、归纳特殊句式的类型: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4)师不必贤于弟子

(5)学于余

(6)而耻学于师

(7)不拘于时

(8)生乎吾前\生乎吾后

(9)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10)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11)则群聚而笑之

(12)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

(1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1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5、指出下列各句的词类活用现象:

(1)吾从而师之\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2)而耻学于师

(3)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4)吾师道也

(5)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6)则群聚而笑之

(7)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龙跃文化培训中心

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动用法是指名词或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以形容词最常见,其次是名词,还有少数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意动用法翻译成现代汉语,基本格式是:

名、形(动)宾=以宾为名、形(动),例如:

吾从而师之名词以„„为师

渔人甚异之形容词以„„为奇异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动词以相师为耻

四、体会语言:整散结合

顶真手法

(1)整句散句结合

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如,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

(2)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

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本文有好几处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五、作业:

1、背诵全文;

2、让学生课外搜集名人从师的故事,作文作文素材

(1)先师百人:齐国名臣晏婴勤奋好学,不管什么地方,只要有才能有知识的人,他都去拜之为师,虚心求教,博采众长,相传他有"先师百人",因此他学识精深,能言善辩,成了齐国名臣.他多次代表齐国出使,不辱使命,捍卫了国家的尊严.

(2)程门立雪:北宋学者杨时尊师好学,一次他和同学游酢去洛阳见老师程颐.当时正值三九严寒,天空飘着雪花,来到老师门前,只见老师在打瞌睡,他们不愿打扰,就静静地肃立在门前的雪地里.程颐醒来看到他们,连忙让他进厅堂,这时门外的积雪已有一尺多厚.

(3)卖衣求师:南北朝时贾思伯、贾思同两人求学于老师阴凤门下,由于家贫,只好把身上穿的衣服典卖出去,筹集学费人们为他们好学的精神所感动,便凑了不少丝绸之类的物品让他们去他们送给老师阴凤知道实情后,坚决不肯收礼这则卖衣求师的故事便成了千古流传的佳话

龙跃文化培训中心

3、齐白石有一句话“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你能不能结合《劝学》《师说》的内容来分析一下?两文都谈到学习的重要,那么正确的学习目的究竟是什么?

(《劝学》认为学习的本质其实是“改变自己”;“学不可以已”,永远不停止,也即常言所说的“活到老,学到老”《师说》中认为学习是为了闻道解惑——这些认识都是正确的作为现代人,黑塞论述得更全面,他认为读书学习是获取教养的途径,是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扩展,并非是为了提高某种能力或本领(因为那样的学习过于功利),而在于寻找生活的意义,也就是说,学习者需要有自己的精神追求没有追求的学习是低效的学习,只能满足一般的生存需求)

新课标教案模板
《新课标教案模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