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朗读课课教案模板(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13:13:06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微型课课教案

三角形的面积微型课

陕州小学 牛 晶

【案例背景】前几天上了一节“三角形的面积”感触颇深。“三角形的面积”是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材上学期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的内容,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基础上,尤其是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基础上开展的教学活动。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和学生已有知识设计教学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操作机会,从猜想、操作、验证到得出结论,再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案例描述】

1、假设猜想:展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图片。说出前三种图形的面积的求法,观察猜测三角形的面积会怎样求。该怎样转化推导。

2、操作验证:根据你的猜想,动手操作验证一下吧,教师巡视指导。

反馈:谁愿意说一说,你是怎样操作的,得到什么样的结论。 根据学生描述得出结论:把一张三角形纸片的三个角向内对折,变成一个小长方形,得到长方形的长是原来三角形底的一半,宽就是三角形的高的一半,为此,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小长方形面积的2倍。2倍与其中的一个“一半”抵消,还剩一个“一半”为此,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

3、继续引导:这个办法怎么样?谁还有不同想法,做法? 生:将三角形的顶角向底边平行对折,再沿折痕剪开,把得到的小三角形沿中间对折再剪开,分别补在剩下图形的两侧,变成一个长方形。三角形的底没变,高缩小了一半,为此,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 师:这个办法怎么样? 生:也很合理。(表扬,祝贺) 师:你还有其他做法吗?

生:选两个同样的三角形,将两个三角形颠倒相拼,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拼得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是原来三角形底的2 倍,高不变,所以,三角形的面积等

于底乘高除以2。

师:这个办法怎么样?看来同学们在探究三角形面积的推导想出的办法还真不少,那么,你感觉哪种办法最好?最有创意?

师:无论哪一种,我们都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就是。。。。 生: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

4、共同把这个结论用公式的形式表示出来。师:谁愿意到黑板面前写一下? 生:书写。集体订正。 如果用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用a表示三角形的底,用h表示三角形的高,那么,你会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吗?

生:在练习本上书写,师巡视指导反馈,自由到板前书写。集体订正。

5、公式的运用:要想计算一个三角形的面积,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生:三角形的底和高。

师:那么,我们应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计算一些题好吗? 生:独立完成课本中试一试题目

6、小结:其实,生活中,有很多问题可以运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来求出,让我们共同走进生活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师:(课件展示题目)

生:独立或与同伴合作研究完成。 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推荐第2篇:朗读教案

朗读(朗诵)技巧教案

一、什么是朗诵

朗诵,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美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其作用,大者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怀,文明言行,增强理解。小者,可以有效地培养对词句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以及确立口语表述最佳形式的自我鉴别能力。

朗诵别人的作品必须尊循作者的原味。依据主旨与情感,运用各种技巧,以优美的节奏,不同的音调,把原作品词句的意态、语气生动逼真地表现出来。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颇重要的一个环节。示范性地诵读是教学的最佳示范,把书面的、静态的字句读得充满立体动态感,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爱上你的语文课。并且朗诵可以促使你学习到正确的语音、语法、语调、语气等,让你尽情享受语言文学美。老师也可以用朗诵来辅助讲解课文,用声音给文字作最形象直观的诠释。还会促使学生自觉地专注于课文,从形、音、义上去充分掌握文章的思想、情感。

朗诵不同于朗读,朗诵比朗读多了把文章背出来,还可运用适当的体态语,声音也要艺术化处理(注意体态语不能过多、过火)。朗诵也不同于演戏,演戏时,演员不直接和观众交流,他扮演剧中人物,模仿剧中人物的语言,动作。他只和同台的演员进行交流,声音就不需那么洪亮了。

二、朗诵前的准备

朗诵是朗诵者的一种再创作活动。是用声音表现出原作的主要精神和艺术美感。不仅要让听众听明白,还要使其在感情上受到感染。 ⒈选择朗诵材料

朗诵是是为韵化诗文服务的一种时间上的传情的艺术。要选择那些语言具有形象性而且适于上口的文章。对书面语言进行形象化加工。还要根据场合和听众的特点,结合自身实际,选出合适的作品。 ⒉把握作品的内容

准确地把握作品内容,透彻地理解内涵,是作品朗诵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如果离开了这个前提,艺术技巧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定要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

⑴正确、深入的理解

朗诵者首先要扫除字词障碍,不要囫囵吞枣,望文生义。其次要把握作品创作背景、主题和情感基调。这样才会准确地理解作品,才不会把作品念得支离破碎,甚至变味。

例:高尔基《海燕》,扫除文字障碍后,就要对作品进行综合分析。这篇作品以象征手法,通过暴风雨来临之前。暴风雨逼近和即将来临三个画面的描绘,塑造了一只不怕电闪雷呜,敢于搏风击浪,勇于呼风唤雨的海燕(即“胜利的预言家”的形象)。

这部作品诞生后就不胫而走,被广大工人和革命群众在革命小组活动时朗诵,被视作传播革命信息,坚定革命理想的战歌。综合分析之后,朗诵时就不难把握其主题是:满怀激情地呼唤革命高潮的到来。进而我们又不难把握其基调应是对革命高潮的向往、企盼。 ⑵深刻细致的感受

有的朗诵,听起来也有抑扬顿挫语调,可就是打动不了听众。如果不是作品本身有缺陷,那就是朗诵者对作品的感受还太浅薄,没有真正走进作品,而是在那里“挤”情、“造”情。听众是敏锐的,他们不会被虚情所动。朗诵者要唤起听众的感情,使听众与自己同喜同悲同呼吸,必须仔细体味作品,进入角色,进入情境。

⑶丰富、逼真的想象

在理解感受作品的同时,往往伴随着丰富的想象,这样才能使作品的内容在自己的心中、眼前活动起来,就好象亲眼看到、亲身经历一样。使己动情,才会让人动心。

例:陈然《我的自白书》,在对作品进行综合分析时,可以设想自己就是陈然(重庆《挺进报》的特支书记):我被国民党逮捕,在狱中饱受折磨,但信仰毫不动摇,最后,敌人把一张白纸放在我面前,让我写自白书,我满怀对敌人的愤恨和藐视,满怀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自豪地写下了“怒斥敌酋”式的《我的自白书》。 ⒊用普通话语音朗诵

朗诵作品一般都是运用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即普通话)写成的,所以,只有用普通话语音朗诵,才能更好更准确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因而,在朗诵之前,首先要咬准字音,掌握语流音变等普通话知识。

三、常用的基本表达手段(停顿、重音、语速、句调) ㈠停顿

指语句或词语之间声音上的间歇。停顿是有思想,有内容的,并不是空的。停顿既是朗诵者生理上的需要又是为了给听者一个领略和思考、理解和接受的间歇。

1.语法停顿是反映一句话里面的语法关系的(即:在书面语言里的标点)。例:段落>句号、问号、叹号>分号、冒号>逗号>顿号。一般规律举例:①某些介词前面或后面②方位后③动词后④某些连词前面或后面(因为,如果,和等) 2.强调停顿为了强调某一事物或突出某个语意或某种感情(即:无标点处)。主要是靠仔细揣摩作品,深刻体会其内在含义来安排的。

例:遵义会议║纠正了│在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所犯的“左倾机会主义性质”的严重的原则错误,团结了│党和红军,使得│党中央和红军主力胜利地完成了长征,转到了│抗日的前沿阵地,执行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

“遵义会议”之后停顿是为了突出其地位,强调其在我党历史上的伟大意义,而且比下面的其它强调停顿时间要长一些。“纠正了”“团结了”“使得”“转到了”“执行了”这些词语后面停顿是为清楚显示“遵义会议”的伟大历史意义。

例:错误断句举例:《雷锋之歌》

“来呵!让我们紧紧挽住雷锋的这三条│刀伤的手臂吧!”

若在“三条”后停顿,就给听众造成“三条手臂”的错觉,影响其正确理解。 ㈡重音

是指朗诵时句子里某些词语读得比较重的现象。(即增加声音的强度来体现) 1.语法重音在不表示任何特殊的思想感情的情况下,根据语法结构的特点,把句子的某些部分故意读得重一些的音。常见重读规律是:①短句里的谓语; ②长句里定语、状语、补语等及连带成分;③有些代词。

例:我们是怎样度过这惊涛骇浪的瞬息!快把那炉火烧得通红。

2.强调重音,指的是为了表达某种特殊的感情或强调某种特殊意义而故意读得重一些的音。目的在于提示听众要注意所强调的内容。同一句话,强调重音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往往不同,

例如:我去过上海。(回答“谁去过上海”)我去过上海。(回答“你去没去过上海”)我去过上海。(回答“北京、上海等地,你去过哪儿?”) 强调重音与语法重音的区别是:

①从音量上看。语法重音在朗读中只是略有微弱表示。而强调重音则给人鲜明突出的印象。

②从出现的位置看。强调重音可能与语法重音重叠,这时语法重音服从于强调重音。但两种重音出现在不同位置上时,强调重音的音量要盖过语法重音的音量。 3.重音的读法

①低中见高法:就是把要强点的字词读得重一些,响一些。这是最常见的方法。

②实中转虚法:虚声指声轻气多的声音。采用重音轻读的形式。

③快中显慢法:把某些字词的读音有意拉长,形成拖腔。

④连中带停法:运用停顿来突出重音,几乎每个主要的重音都离不开它。 ㈢语速

是指朗诵时每个音节的长短和音节之间连接的紧松。朗诵的速度与文章的思想内容相联系。一般规律如下:①表现热烈,欢快、高兴、害怕、激动、愤怒、兴奋、紧张的内容朗诵速度快一些;②表现平静、庄重、悲伤、沉重、追忆、失望、生病的内容朗诵速度慢一些。③而一般的叙述、说明、议论则用中速。 例:《雷雨》中的对话,朗诵时应根据人物心情的变化调整语速,不应以一种速度读下来。

周: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吗?(慢速。周朴园故作与鲁侍萍闲谈状,以便探听一些情况。)

鲁:这个梅姑娘倒是有一天晚上跳的河,可是不是一个,她手里抱着一个刚生下三天的男孩,听人说她生前是不规矩的。(慢速,侍萍回忆悲痛的往事,又想极力克制怨愤,以免周朴园认出。) 鲁:我前几天还见着她!(中速)

周:什么?她就在这儿?此地?(快速。表现周朴园的吃惊与紧张) 鲁:老爷,您想见一见她么?(慢速。鲁故意试探) 周:不,不,不用。(快速。表现周朴园的慌乱与心虚。) 周:我看过去的事不必再提了吧。(中速)

鲁:我要提,我要提,我闷了三十年了!(快速,表现鲁侍萍极度的悲愤以至几乎喊叫) ㈣句调(语调)

是指语句的高低升降。句调是贯穿整个句干的,只是在句未音节上表现得特别明显。句调根据表示的语气和感情态度的不同分为:升调、降调、平调、曲调。 1.高升调:前低后高,语势上升。表示疑问、反问、惊异等语气。表示鼓励、号召、反问、申诉等感情。

2.降抑调:前高后低,语势渐降。一般用于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表示肯定、果敢、坚决、赞扬、自信、祝福等感情。

3.平直调:语势平稳舒缓,没有明显的升降变化。用于不带特殊感情的陈述和说明。还可表示庄严、悲痛、冷淡等感情。

4.曲折调。全句语调弯曲,或先升后降,或先降后升,往往把句中需要突出的词语拖长着读。常用来表示惊讶、怀疑、讽刺、厌恶、反语、双关等语气。 ㈤节奏(口吻、语气)

节奏是在一定思想感情起伏的支配下,呈现出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语音形式的循环往复整体效果。 基本要领:句首不同起,句腰不同峰,句尾不同落。 例:《最后一课》《卖火柴的小女孩》——沉稳型

《春》《天上的街市》 ——轻快型

《沁园春 雪》《济南的冬天》——舒缓型

除了以上外,还有一些特殊的表达手段,例如:声音艺术化、笑语、颤音、泣诉等。

四、朗读的类型

⑴范读:主要是给学生示范性地朗读。必须做到正确、清楚,流利而带有感情。 ⑵齐读:只求声调整齐。但齐读不易发现学生的错误,因此要尽量少用。 ⑶伴读:是师生互相伴读,起引导扶正作用。学生可隐约听出自己的毛病而改进。 ⑷轮读:带有比赛性质。常用于短课文。一个读完全文后,另一个接着读。 ⑸接读:在前个学生读中即兴换人接着读。随时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充满趣味性。 ⑹教读:教师读一句,学生跟着读一句。如此周而复始,读完为止。

⑺交互读:甲读第一句,乙读第二句,甲再读第三句,乙再读第四句,如此轮流。 ⑻分组读:分组读,可互相矫正错误。

⑼自由读:因速度不拘,可边读边思考。提问前采用这种读法效果最好。 ⑽指名读:由老师指定一名学生朗读。带有考试性质。

⑾表情读:课本若为韵文,学生可依字句的长短,借助音乐的节奏、体态语演读。 ⑿抽签读:谁被抽中就由谁站起来朗读,带有游戏性质。 ⒀对话读:即分角色朗读。此方式较活泼而有助理解。

⒁高低音和读:甲高音朗读乙低音相和。靠高低音产生幻变效果来提高学生兴趣。 ⒂引导读(提醒读),学生在老师的提纲挈领地提点下诵读课文。经过思考理解,收到口诵心传的诵读效果。 ※引导读有四种进行方式:

①提示式:用文中关键句提示。如古文,帮助学生理清诵读思路。 ②提问式:用问题提示。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

③插叙式:用解释语言提示。如诗歌,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领会其中意境。 ③添词式:准确添加词语提示。不变原意,起画龙点睛作用。让学生更清楚明了。 ④有听众的朗读(即听力测试)。

可用于积累素材的听读课。(可分组互听互读、个人朗读)

如果遇到诗歌韵文,配乐以吟诵,藉以提升学生文学雅趣,捕捉诗情、感悟诗境。

五、朗诵指导

⒈朗诵宜在学生对课文内容及生字新词有所认识之后才指导。老师先要范读,以供学生模仿,注意字音声调准确,语调上抑扬顿挫。如要纠正误读,宜在学生全文读完之后进行。

⒉语调要自然,声量要合宜(少用大声齐读)。朗读是一句一句地读,要扩张视音距(语音艺术化处理),切忌一字一字地读。 ⒊要读出标点符号来,惊叹号的读法与问号有别,句号读法当然与逗号不同。如:陈述句声调要平;疑问句声调由低而高;祈求句声调要缓;命令句收音快速;感叹句慢而沉重。

⒋每次朗读的时间不宜过长。视情况而定,最多不超过十五分钟。

六、朗读标注符号

你可以另创一套朗读标注符号。只要自己使用起来能得心应手,不易产生错误就可以。

停顿∣顿音’ 重读○弱读‧ 快读→慢读∧

语调升↗降↘ 连读︶ 重复 _

渐强<<渐弱>> 音量高起▽音量低起△ 换气V

饱满有力Q

颤音﹋﹋ 分段r 尾音拉长~ 注意表情△

....连续轻读 。。。。连续重读

推荐第3篇:朗读教案

朗读教案

【训练目标】

1.熟悉朗诵的基本技巧。2.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

【训练内容】

朗诵的综合训练

【训练程序】

(一)朗读的概念 朗读:(三方面认识)依据文字作品进行的口语表达;朗读材料覆盖一切文字作品;由表现形式看,不依靠表演等手段介入。 朗读与朗诵有区别也有联系,朗诵材料主要是文学作品,朗诵带有一定的表演性。我认为,朗诵是在朗读基础上形成的更高层次的要求。但教材在对朗读要求的讲解中基本是参照朗诵的要求。

(二)朗读的基本要求:

1、扫除语言障碍。

首先排查生僻字词,特别要注意多音多义字,古诗文中特别要注意按意定音。如上面一诗中“滟”(yàn)、“ 霰”( xiàn)、“纤”( xiān)纤(qian)夫。

其次发音正确,吐字清晰,用标准的普通话朗读; 再次不添字不少字不读破句,朗读清晰完整。

2、深入地理解文本。怎么理解文本呢?

首先,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孟子·万章下》 引申出“知人论世”,背景资料的了解对理解文章的情感有很大的帮助。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作者注明这篇散文是写于1927年7月。作者当时就在清华大学教书,住在清华园西院,文章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作者笔下的荷塘是那么静、那么美,但是从文字中我们能够读出,作者并非只是来到荷塘边欣赏月色,而是在向我们传达出一种情感,那么他的心境是怎样的呢?这就要从写作背景进行探讨,1927年中国接连发生了“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屠杀,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作为爱国的民主主义者,他选择了“暂时的逃避”,然而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荷塘月色》就正是作者想“超然”而又“挣扎”的心迹的真实写照。

了解了这些背景,再来阅读文本,就能够更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情感。

其次,充分调动各种感官,运用各种感知能力,使情景再现,揣摩作者想要传递出的情感,把握情感以后,还需要通过有声语言把作者的情感表现出来,这才达到朗读的目的。

(三)朗读的基本技巧

通过朗读来表达思想感情是需要技巧的,下面看一下朗读的基本技巧:

1、停顿

1 停顿是指朗读过程中声音的断和连。我们在朗读时,既不能一字一停,断断续续地进行,也不能字字相连,一口气念到底,无论是朗读者还是听众,无论是生理要求,还是心理要求,朗读中的停顿都是必不可少的;停顿一方面是由于朗诵者在朗诵时生理上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句子结构上的需要;再一方面是为了充分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同时,也可给听者一个领略和思考、理解和接受的余地,帮助听者理解文章含义,加深印象。 停顿的类型

(1)生理性停顿:作品中人物说话时由于换气或语噎、哽咽、气喘吁吁、欲言又止等生理现象造成的停顿。在朗读中要给予象征性的、恰当的突显。 (2)语法停顿:由整个语句的结构层次即语法关系形成的停顿。

(3)逻辑停顿:为了强调某一事物,突出某个语意或某种感情而作的停顿,靠深刻体会其内在含义来安排。

逻辑停顿包括:并列性停顿、陈述性停顿、转折性停顿、强调性停顿。

各种不同性质的停顿

1、顺应语法的停顿。这类停顿可以依据标点来处理,有时也可以突破标点的限制。(见停顿与标点符号的关系)。

2、显示层次的停顿。文章的层次可以借助于朗读者的停顿得到显示。一般说来,文章中的节(段)这样的大层次比较容易划分,而一节(或一段)文字,甚至一句话中,也往往有有更小更细的层次,划分这些层次并用朗读中的停顿表现出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例1: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鲁迅《祝福》)

例2.她一手提着竹蓝,/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鲁迅《祝福》)

3、体现呼应的停顿。文章中的呼应关系在朗读时主要通过停顿来体现的。全篇整体性的呼应较易把握,而文章中的局部的呼应关系,往往由于朗读者的忽略而造成呼应中断,或呼应模糊,因此影响了语意的表达。

例:下面有请高主任读一下文件。

4、指向强调的停顿。为了突出句中某些重要词语,引起听众的注意,加深听众的印象,可以在这些词语的前面或后面稍加停顿,这便是强调性的停顿。

例: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朗读最后一句时,如果在“爆发”和“灭亡”的前面作一停顿,就可以使听众充分感受到这里发出了“不爆发即灭亡”的呼告及对读者投入斗争的召唤。

5、表达音节的停顿。朗读诗词时,必须用停顿来表达音节,以加强节奏感。 例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二三式)

例2: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高/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二二三式)

6、区别语意的停顿。书面语中的某些歧义短语和句子,可以用朗读的停顿来揭示其不同的语法结构,从而表达不同的意义。

7、避免误读的停顿。朗读中,停顿还有一种区别意义的作用。

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

2 不见,为人为已,也还都不错。

(鲁迅《祝福》)

停顿与标点符号

书面语言中标点符号与停顿的关系密切,是确定停顿的重要依据。各种标点的停顿时间长短的一般规律是:顿号最短,逗号稍长,分号、冒号较长,句号最长,问好、叹号同句号停顿的时间相近,省略号表示话没有说完时停顿,破折号不需要停顿。

不一致情况:

1、没有标点却要停顿。如:

被你从你的公馆门口/一脚踢开的/那个讨钱的老太婆//现在怎么样了?

(马克·吐温《竞选州长》)

朗读这句话时,必须在“老太婆“后作一停顿,才能将语意比较明晰地传达给听众。如果一口气念下去,中间不作停顿,则必然混沌一片,模糊不清。

2、句中有标点,却不停顿。试看下面一段话:

桌子放在堂屋中央,系长桌帏,她还记得照旧去分配酒杯和筷子。“祥林嫂,你放着吧,我来摆。”四婶慌地忙说。她讪讪地缩了手,又去取烛台。“祥林嫂,你放着吧,我来拿。”四婶又慌忙地说。

(鲁迅《祝福》)

在句中划线的地方可以不停顿,一气读出,这样处理,可以突出四婶的紧张心理——“千万不要碰”!反映出对吃人封建礼教的深刻揭露和鞭挞。

训练:

1、方外人法无定法而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合理停顿,不要读破句子)

2、哥白尼认为日月星辰绕地球转动这种学说是错误的。(区别语义)

2、语调 什么是语调

为适应思想感情表达的需要,说话或朗读时,句子总是要有高低升降的变化,这种变化就形成了语调。它随着语气和说话人的感情变化而变化。借助语调,有声语言才有极强的表现力。语调是千变万化的,它的基本类型只有以下四种: 升调:调子平而升高,表示反问,疑问,惊异,兴奋和号召等语气。 降调:先平而降,表肯定,感叹请求,沉痛,惭愧等语气。

平调:语调平稳,没有什么重读或强调的显著变化。一般的叙述、说明,以及表示迟疑、深思、冷淡、悼念、追忆等思想感情的句子,用这种语调。

曲调:调子先升高而降低,曲折变化,表示含蓄,夸张,反语,讽刺,怀疑,意外,惊奇等预期

同样一个“我”字,采用不同的语调可以回答各种不同的问题: (师读,生分析) ① 谁是班长?——我。(语调平稳,句尾稍抑) ② 你的电话!——我?(语调渐升,句尾稍扬) ③ 谁负得了这个责任?——我!(语调降得既快又低) ④ 你来当班长!——我?!(语调曲折)

同样一句话“他怎么来了?”采用不同的语调可以表现出不同的语气。 他怎么来了?——柔而扬,表示询问。 他怎么来了?——柔而抑,表示疑问。

3 他怎么来了?——刚而抑,表示责问。 他怎么来了?——刚而扬,表示反问。

可见,朗读中的语调是细致而复杂的,它可以表达各种丰富的感情。 基本的语调练习

1、在我的家里,珍藏着一件白色的的确良衬衫。(《一件珍贵的衬衫》)

2、在一个睛朗的下午,总部和党校的同志刚做完宿营准备工作,朱总司令来到了。(刘坚《草地晚餐》)

3、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已的确死了。

(鲁迅《孔乙已》)

4、“这儿到底出了什么事?”奥楚蔑洛夫挤进人群里去,问道,“你在这儿干什么?你究竟为什么举着那个手指头„„谁在嚷?” (契诃夫《变色龙》)

5、“共产主义是不可战胜的!”

(杨沫《坚强的战士》)

6、„„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高尔基《海燕》)

3、重音

轻重音是由音强、音长决定的。气流量大,用力,发音时间长,音则重。反之则短。重音显得刚强,常用来表达坚定、果敢、豪迈、庄重的思想感情。朗读时为了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感情的需要,往往要把某些词语和句子读得重些,这些重读的部分就是朗读的重音。

如何确定重音的位置呢?

重音一般分成三种:语法重音、逻辑重音、感性重音。

1、语法重音(加黑点的词为重音),它是指语法结构成分所反映的重音。这种重音一般来说会自然流露。若探其规律,大致是:简单的主谓结构一般重读谓语:“天亮了。”带宾语时一般重读宾语:“我读语文。”凡的连带成份的,...一般重读连带成份:“人们举起愤怒的拳头。” ..

2、逻辑重音:为了突出句子的某种特殊意义而把某个词语加重读,它没有固定的位置,随着逻辑思维而变,完全由人的意志决定,又叫强调重音。

如:“父亲说:‘所以你们要向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堆巨浪,恶狠狠地扔到峭崖上,把大块翡翠摔成尘露和水沫。”

3、感情重音,是由于情绪特别激动而造成的重音,表示极度的喜怒哀乐之情。

如:“过不多久,忽然有一个更小的脑袋从叶间探出来。哟,雏儿!正是这小家伙!”

“风里带着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

4、节奏(速度) 语句的节奏指一定时间内语词的疏密程度。鲜明的节奏能使语音表达的更具有层次性和剔透感觉。掌握好节奏技巧,一要有快慢之分,二是快慢交替进行,三是随材料内容情感需要分清主导节奏和辅助节奏。

六种不同节奏类型:

轻快型:多扬少抑,多轻少重,语词密度大,语言速度较快,常常表达喜悦欣慰心情;

4 凝重型:多抑少扬,多重少轻,语词疏,语言速度慢,严肃,肃穆,谈心的内容可用

低沉型:声音暗沉,句尾显沉重,语速慢,叙述不幸事,表达悲哀之情多用此

高亢型:明亮高昂,扬而更扬,语言速度偏快,表达令人振奋,狂喜的激情 舒缓型:轻松明朗,轻柔舒展,语速较慢,表现品位及感觉上的惬意舒心; 紧张型:多扬少抑,多重少轻,音节短,气促,语言速度快,常表示急迫内容,焦急心情和恐惧、心情。

了解了六种不同类型,学生练习。

①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②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③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逝,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读法:①情感强烈,语速快;②感叹句,低沉,慢;③语势减弱,与前两句形成对比。

听录音,体会、学习朗读法。《海燕》,《一剪梅》

四、.模拟训练

(1)朗诵叶挺同志的《囚歌》,注意句调的处理: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平调)(冷眼相看)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平调)

一个声音高叫着:(↗曲调)(嘲讽)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曲调(诱惑)

我渴望自由,(→)(庄严)

但我深深地知道——(→平调)

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升调)(蔑视、愤慨、反击)

我希望有一天(→平调)

地下的烈火,(稍向上扬)(语意未完)

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降调)(毫不犹豫)

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降调)(沉着、坚毅、充满自信)

(2)重音练习

——读出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语法重音:

①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②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一一读出下面语句中的强调重音: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也都失掉了。

(3)朗读郭小川《团泊洼的秋天》诗的最后三段,注意停顿和重音。

请听听吧,这是战士/一句句从心中‖掏出的话。

团泊洼,团泊洼,你真是那样/静静的吗? 是的,团泊洼是静静的,但那里/时刻都会‖轰轰爆炸!

不,团泊洼是喧腾的,这首诗篇里/就充满着‖嘈杂。

5 不管怎样,且把这矛盾重重的诗篇/埋在坎下,

它也许不合你秋天的季节,但到明春

3、朗读练习

一棵开花的树

席慕容 如何/让你遇见/我 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为这

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求它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 长在你/必经的/路旁 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当你走近/ 请你细听

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 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 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那不是/花瓣 是/我/凋零的/心

6

朗诵教学研究及训练指导教后记 教学目标

1.朗读教学的意义和基本方法。2.在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印象和理解 教学环节:

1.听读课文,走入声音世界。2.揭开“朗读”的朦胧面纱。 3.重读温习优美的课文篇章。 4.比赛 教学过程:

一、听读美文,走入声音世界。

内容:利用精美的朗诵创设情境,引入课堂。侧重于对学生心理上的震撼。

方式:播放美文诵读素材。

二、识,揭开“朗读”的朦胧面纱。内容:

①明确朗读的意义和重要性。 ②明确朗读误区。 ③介绍朗读的三层境界。 ④介绍朗读的基本方法。

7 方式:课件播放与教师讲解相结合,重在对学生的启发和感染。

材料:朗读的意义和重要性。

古人的诵读方式主要以抑扬顿挫有节奏地吟咏为主,是一种寓情于声、以声传情、重感性的表达方式。而今人对诵读的理解,虽然也有不同,但一般地讲,主要指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粗解文意;一是背诵,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可以说,这种记诵活动始终伴随着思维与语言的训练,是一种自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言、心通其情、意会其理的阅读实践与情感体验活动。

朗读是一种特殊的口语方式,是我国几千年来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它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历史上运用诵读教学法培养出了成千上万像李白、杜甫、欧阳修、王安石、吴承恩、曹雪芹等这样的诗人、文学家、政治家,而且近代国学大师无不从熟读记诵启蒙而步入学林。可以说,“诵读”是传统语文教学遗产中的精华。每个学子都应当努力用我们最美的声音去装点最美的文字。 朗读的误区:

念字式朗读:语调平直,没有轻声,没有重音,顿连呆板,更无从谈起语言的感情色彩。

念经式朗读:发声含糊,频率细碎缺乏停顿、重音和语调的起伏,声音缺乏变化,感情由于语速过快而无法很好地得到表达。

八股式朗读:刻意追求声音的形式,而忽略不同的文本内容,表现为

8 朗读缺乏变化,缺乏生气。

朗读的三层境界

第一层次——品其滋味熟读。要能抑扬顿挫地诵读。(书读百遍,酝酿胸中,自然悟入)

第二层次——入其境界求静。这时候身心专注,读书求悟进入的一种读书状态(若能达到此种静态,则其义自现)

第三层次——悟其真谛妙悟。能在静态中达到对诗文精妙之处的感悟。(悟是诵读的最高境界,即便当时没有情出,以后说不定什么时候答案会一下子在脑海中出现,豁然开朗) 朗读的方法:

①读正字音——用普通话读是起码要求,纠正方言。口眼并用,心到口到,不添字、漏字,不读破句,读出标点符号,音量适当,语速合适。

②读通词句——这是诵读的基础。要解决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单音双音,词类活用等,以及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等问题。 ③读准停顿——这是诵读关键。包括虚词用法,句式、语气等,作用是训练语感,把握意脉,领悟内容。

④读清思路——这是诵读的深入。两个作用,一是训练思维,体味构思的妙处;二是便于背诵,会背文章者背结构。

⑤读出感情——这是诵读的熏陶感染。把握诗文基调,了解诗文基本感情倾向。论说类诗文语调较为平稳;记叙抒情类的语调较有表情;

9 散文类的语调

要体会其真情实感;韵文类的语调则要体会其韵律与节奏,声入心随。 ⑥读懂内涵——这是诵读的深化。读书的目的是求知,只有理解了文章的内涵才能真正将朗读表现至完美。

三、重读温习优美的课文篇章。

内容:学生自由选定所学过的课文篇章语段,进行温习式是朗读,加深对课文的印象和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方式:教师先行范读引领,然后安排学生自由进行诵读练习。 材料:《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音频朗读。

四、秀,超级男“声”女“声”秀。内容:学生表现自己非凡的朗读才华。

方式:各小组先进行小组内的朗读秀,然后选出最佳人员参加全班范围内的超级男“声”女“声”朗读秀。

结束语:用文字表达内心的人是幸福的,用声音表达情感的人也是幸福的,用声音装点文字的人则是双倍幸福的。

推荐第4篇:朗读教案

导语:小学低年级课文语言文字优美,浅显易懂,是落实大纲要求的极佳载体。那么,如何在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中落实以读为本,从而优化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一、整体感知,自由式朗读

根据学生认知规律,阅读教学一般要按照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顺序。因此,阅读教学的第一个层次是整体感知。依据学生对新异知识特别感兴趣的特点,我在教学新课开始,解题的时候,引导学生提出一些问题,激发他们饶有兴趣地去朗读课文。如《难忘的泼水节》一课,我板书课题后,就引导学生提问题。学生看到题目跃跃欲试,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课文中讲过泼水节?这个泼水节在哪一年?问题提出来了,我把握时机布置学生按以下要求自由朗读课文:(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遇到难读的词语、句子多读几遍。(2)一边读,一边思考前面的问题。(3)标出自然段,画出文中生字词。学生能按要求进行的自由式朗读,既有对生字新词的感知,又有对课文内容的初步了解。长期的训练,学生就会从不知不觉中形成从整体上着手,一边读,一边想,一边读一边画的良好阅读习惯。

二、抓住重点,理解性朗读

辩证唯物注意认为,任何一种事物都有关键之处。处理问题既要照顾全面,又要抓住重点,阅读也是如此。课本中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篇目,是一个个饱含知识的载体。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把这些知识细细地全部消化,吸收,是不符合学习规律的。因此,应该大力提倡一课一得。要让学生每节课真正有一点实在的收获,哪怕是一个词语,一句话的含义,一段课文的背诵,或者一种好的学习方法,都应该抓住阅读的重点,启发学生进行理解性朗读

(一)启发读准语气。

低年级课文中有许多生动有趣的小故事,这些小故事中一般有人物的对话及人物的心理叙述。这些对话和叙述能够很好地体现人物的特点,这就是课文的重点。如《狼和小羊》一文通过写狼和小羊的对话,表现了狼狡猾凶残的本性及小羊的善良可怜和无助,由此,启发学生读好他们之间的对话就可以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以下面的句子为例:

小羊吃了一惊,温和地说:我怎么会把您喝的水弄脏呢?您站在上游,水是从您那儿流到我这儿来的,不是从我这儿流到你那儿去的。

小羊说这话时的语气是温和的,但这时的温和同与同伴谈的温和是不同的,是在吃惊纳闷情况下保持的温和。这就可以看出小羊的善良与可怜。教学中,可这样启发学生来理解:(1)自己读句子,看一看小羊说了几句话。(2)读第一句,想一想什么意思?(3)自读第二句,明确水是怎样流的。(4)自读句子,体会小羊说话时的语气。(5)指生试用温和的语气读,师生予以评价。(6)齐读小羊的话,体会小羊的特点。以上教学以朗读为主线,把朗读、思维,表达融为一体,指导学生很好地感悟了小羊的特点。

(二)启发读好重音。

一个句子重音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就不同。在阅读教学中要启发学生读好重音,准确地理解句义,如《小蝌蚪找妈妈》一文中小青蛙同乌龟的对话,它包含着乌龟同青蛙的不同之处。此处,只要引导学生把握好重音,就会顺利地理解课文内容。文中的句子是这样的:

乌龟笑着说:我不是你们的妈妈,你们的妈妈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你们到那边去找吧! 在这句话中,你们、大、绿等词语都应读重音,以显示乌龟同青蛙的不同,教学时,可这样启发:(1)自由朗读句子,联系上文想一想,哪些词语要重读?(2)指生尝试朗读,师生予以评价(3)教师小结,学生齐读(4)再自由朗读,回答,读了乌龟的话,你知道了什么?以上教学,以把握重音为契机,启发学生在朗读中自学地理解句子的含义,从而实现自能读书,不待师讲的目标。

(三)启发把握语速与语调。

语速的快慢、语调的抑扬顿挫直接影响着感情的表达,学生能用合适的语速语调朗读课文,意味着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有了一定的深度。一般来说,高兴激动时用高昂的语调,悲伤难过时用低沉的语调,突发情况,激烈的场面语速快一些,自然的叙述语速平缓一些,有时还需要交叉运用,如《丑小鸭》一文的最后一句:原来我不是丑小鸭,而是一只漂亮的天鹅呀!这句话真实地再现了丑小鸭惊讶、兴奋、激动的心境,是丑小鸭历经不幸后理想实现的美好结局。教学时,可这样来启发学生:(1)默读课文,画出写丑小鸭心里想法的句子。(2)自由尝试朗读、体会丑小鸭的心情。(3)比赛性朗读。通过比较,启发学生怀着激动的心情,用高昂的语调,较快的语速朗读,这样教学以朗读作为理解体会的主要手段,让学生在琅琅的书声中自己辨别领悟丑小鸭当时的心境,真正应验了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的古今共识。

三、回归整体,品味性朗读

通过自由式朗读和理解性朗读,学生已经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但这时的理解是零碎的。要真正达到口诵心惟,还需要进一步深化理解,即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进行再一次的整体性朗读,加以感悟。如学完《画风》一课,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体会三位同学在碰到疑问的时候,是怎样开动脑筋,通过不同景物的变化把风的样子描绘出来的。这时的朗读虽然不用花很多时间,却能把学生零散的理解梳理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四、课内延伸,运用性朗读

任何一种知识,一种技能的内化,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反复练习运用。对于提高阅读能力来说,最好的办法仍是读书。因此,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还找一些相似的文章让学生自行阅读。如教完《难忘的泼水节》,我就让学生读《关怀》。教完《称象》,就让学生阅读《这个办法真好》。通过迁移性的读书训练,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方法及时地加以运用,不仅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实施以读为本,既是学生学习的需要,也是优化阅读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的优良途径。只要每位语文教师认真学习新大纲,从根本上转变教学思想,树立新型的学生观,真正坚持以读为本,就会使素质教育的累累硕果结满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

推荐第5篇:习题课课教案模式

习题课教案模版

课题

一、目标

二、重难点

三、教材分析

四、教学过程

(一)候课

1.师 2.生

(二)课堂教学过程

1.辅助环节 (1)导入板题 (2)示标

(3)示导(做题要求) 2.先学环节(学生做题) 3.后教环节(组织更正) 4.回归环节

五、板书设计

六、教后思

推荐第6篇:廉政党课课教案

如何学习贯彻《廉政准则》

廉政党课

2010年2月24日,《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以下简称《廉政准则》或《准则》)正式印发颁布,这是继《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一批重要法规出台后的又一党内重要法规制度。《廉政准则》的出台对于促进党员干部廉洁从政,加强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提高管党治党水平,推进新时期反腐倡廉建设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根据市公司纪委的安排,今天举办这个专题学习讲座,就是对如何学习贯彻《廉政准则》谈几点想法和体会,与大家共同交流。今天,主要谈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关于《廉政准则》出台的背景和重要意义。二是要全面把握《廉政准则》的基本精神和内容实质。三是如何认真学习贯彻《廉政准则》。下面,我就这三方面的问题逐一和大家交流。

一、关于《廉政准则》出台的背景和重要意义

(一)《廉政准则》的出台背景

1997年3月,《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试行)》印发。近13年来,试行版对于促进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新时期党建工作特别是反腐倡廉建设的不断深入,试行版已经不能

完全适应现实需要,亟须修订。这次对《廉政准则(试行)》的修订是在总结实践经验,适应新形势下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新任务、新要求的情况下进行的。本次修订全面吸收了中央和中央纪委关于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新要求和各地区各部门在加强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方面的实践经验,对原试行版的实施与监督部分加以充实和完善,体现了继承与创新、治标与治本、原则性与可操作性的有效统一。

(二)《廉政准则》出台的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正处于体制转轨的变型期、社会矛盾的凸显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期、经济增长方式的重叠期、改革的深化期和思想观念的碰撞期。六期交汇使新思潮、新观念、新知识不断出现,同时也使党员干部不断受到腐朽思想的侵蚀,以至于造成腐败现象在一些领域易发多发,还没有得到根本上遏制。主要表现在:一是案件易发多发,大要案频发。近几年来,党员领导干部违反廉洁从政准则的行为屡屡发生,从涉案金额、涉案人员、涉案性质、涉案范围来看,一些腐败现象在部分地区和领域甚至呈愈发愈烈之势。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一些案例让人看了触目惊心。二是从表现形式上,腐败现象正在从重要领域、要害部门向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展,正在演变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从群众生活上讲,腐败现象充斥着一个人从生到死的整个过程,在一些地区入托、入学、就业,都要找熟人、托关系;从经济活动上讲,在某些领域,商业贿赂现象非常严重;从行政管理上讲,有

些部门只强调部门和个人的利益,公事私办现象严重。这些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了群众的生产生活,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三是人民群众的反映越来越强烈。通过民意调查发现,人们对网络舆情出现“一边倒”现象,网民对贫富差距扩大、弱势群体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政商勾结、“黑砖窑”责任事故等深层次背景,特别是城建中的暴力拆迁、不公平补偿等现象让民众深恶痛绝、一片骂声,干群关系出现信任危机。这种情况的后果是,使我们的党和政府失去执政基础,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编印的《警钟声声》读本中收录了一些我们系统的典型案例。这些案例,从职务违纪违法的主体来看,既有单位或部门掌握决策权、处臵权的负责人,也有生产建设、营销服务、招投标、财务资产等领域关键岗位上的一线人员;从性质来看,既有滥用职权搞权钱交易的,也有肆意贪污和挪用巨额公款的;从腐败的过程看,既有不拘“小节”、铸成大错、渐行渐远的蜕变,也有心存侥幸、铤而走险、坠入深渊式的突变。这些干部员工之所以走上违纪违法的道路,根本原因是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忽视道德修养,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恶性膨胀。党中央出台的《廉政准则》,就是针对这些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方面出现的突出问题,明确提出8个方面、52个"不准",为党员干部提出了明确的自律标准,给党员干部戴上了“紧箍咒”。我们有理由相信《廉政准则》的颁布能够更加有效地规范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行为,更有效地指导今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实践,必

然会产生威慑、警示作用,从而使党员领导干部自觉遵守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达到规范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目的。同时,《廉政准则》也给党员领导干部安上了一道“防护网”。 从某种意义上说,《廉政准则》的发布和实施,在对党员领导干部违纪行为惩处的同时,更重要的还是警示、教育和保护,最大程度地使党员领导干部少违纪少违法乃至不违纪不违法。52个“不准”,就是52根带电的“高压线”,谁敢触碰,那就是“死亡线”;自觉遵守,那就是“防护网”。因此,我们只有进一步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认真按照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加强惩治和预防体系惩防体系,才能遏制腐败现象在一些领域的易发多发现象,才能把腐败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

二、全面把握《廉政准则》基本精神和内容实质

《廉政准则》共3章18条,概括起来为8个方面、52个"不准",重点是着力解决涉及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突出问题,进一步规范从政行为。学习贯彻《廉政准则》要重点理解把握廉政8条,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8条“禁止”、52个“不准”, 也是《廉政准则》的核心部分。《廉政准则》的全文大家都已经学习过了,在这里,我们不再逐条学习这8条“禁止”、52个“不准”,主要讲一下广大党员干部比较关心的廉洁从政行为规范的几个关注点。这几个关注点大致可以归纳为:收受他人财物问题;以交易或者委托理财等形式谋取不正当利益问题;经商办企业问题;配偶、子女经商办企业的限制和禁止婚丧喜庆事宜大操大办

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分别进行讨论。

(一)关于收受他人财物问题

违反规定收受他人财物,是最典型、最直接的以权谋私行为,危害大、影响坏,我们党历来坚决禁止。因此,《廉政准则》把这项要求摆在第一章第一条第一项的位臵,以凸显其重要性。根据该项规定,党员领导干部不准索取、接受或者以借为名占用管理和服务对象以及其他与行使职权有关系的单位或者个人的财物。它与《处分条例》规定的受贿行为的重要区别,就是没有规定“为他人谋取利益”的前提要件。也就是说,党员领导干部只要收受了“与行使职权有关系的单位或者个人”的财物,不论是否为对方谋取利益,都不影响违纪行为的认定和处理。第一条第二项不准“接受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礼品、宴请以及旅游、健身、娱乐等活动安排”、第三项不准“在公务活动中接受礼金和各种有价证券、支付凭证”,是对第一项规定的补充,在第一项规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领导干部不准接受其他不正当利益的政策界限。

现在,党员领导干部接受的标的物,往往已经超出了传统的“钱物”的界限和范畴,开始向非财产性利益延伸,包括旅游、健身、唱歌、按摩等休闲行为。同时,这种标的物是与领导干部执行公务是相关的,与正常执行公务是相冲突的,比如要受行政处罚的一方请实施行政处罚的一方吃饭、送礼,致使实施行政处罚的一方开罚款的时候少一点、处罚得轻一点,这就是禁止的。

党员领导干部在公务活动中,代表的是党和国家形象,行使的是公共职权,在这些活动中,不得接受额外的利益。这里,有价证券和支付凭证涵盖的范围很广,包括各类商品的提货单,银行的汇票、本票、支票,还包括股票、债券、基金等等。现在比较常见的是购物卡、加油卡、消费卡等等。因此,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警惕拉拢腐蚀的新型手法,只要存在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隐患的,无论是有形的或无形的小意思、小活动,都要时刻戒备、坚决拒绝。

(二)关于以交易或者委托理财等形式谋取不正当利益问题

根据《廉政准则》第一条第四项的规定,所谓“以交易形式谋取不正当利益”。这里的交易形式,主要是指,党员领导干部以明显低于市场价格购买或者用明显高于市场价格出售房屋、汽车、古玩字画等大宗贵重物品,明显违反等价交换和公平交易原则,实质是凭借权力通过交易来谋取私利。“以委托理财形式谋取不正当利益”中, 委托理财,本来是近年来我国逐渐兴起的投资理财的新方式,但是也成为了腐败滋生的一个新领域。主要指以委托他人理财的名义,未实际出资而获取收益,或者虽然实际出资,但获取收益明显高于出资应得收益。如同陪你赌博,让你只赢不输一样,让你只赚不亏,为的是把你套牢,好牵着你的鼻子为他办事。这些行为,都是近年来中央、省、市查办案件工作中发现的新的权钱交易形式。从性质上讲,该项规定与本条第一项规定的不准收受他人财物在性质上是一致的。之所以把这些内

容单列一项,主要是考虑到这些行为与直接收受财物,表现形式和行为过程有所不同,单独列出来能够使政策界限更加具体、明确。

(三)关于经商办企业问题

根据《廉政准则》第二条第

一、二项的规定,在这个问题上有两条政策界限:一是不准个人或者借他人名义经商、办企业。根据这项要求,领导干部不准个人或者借他人名义,以独资、合资、合股、合伙等方式经办商业或者其他企业,以承包、租赁、委托等方式从事商业和其他经营活动。这项要求在试行准则基础上增加了“借他人名义”,主要就是为了解决实践中一些领导干部规避法规规定,不以自己名义,而用亲朋好友名义经商办企业的问题。《公务员法》等很多党纪国法已明确规定,国家工作人员不得以独资与他人合资、合股、合作、合伙以及私自以承包、租赁、受聘等方式经商、办企业。党员领导干部与一般国家工作人员相比,手中往往掌握更多的资源,自己经商、办企业,既影响市场上的平等经营、公平竞争,又无法集中精力做好本职工作。因此,《廉政准则》明确规定,不准个人或者借他人名义经商、办企业。二是不准违反规定拥有非上市公司(企业)的股份或者证券。主要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党政机关的党员领导干部违反禁令,购买、拥有非上市公司的股份或者证券。这本身就是违纪行为;另一种是从企业、事业单位选拔、调任或者招考来的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原来合法拥有的非上市公司的股份或者证券,应当

在任职前或者组织规定的期限内妥善处理掉,不能继续持有。与上市公司相比,非上市公司不通过证券交易市场公开筹资,财务披露要求低,监管体系不够完善,违反相关规定拥有这类企业的股票,更易引发领导干部收受干股等多种问题。

(四)关于配偶、子女经商办企业的限制问题

根据《廉政准则》第五条第

七、八项的规定,这方面有两条限制,一是不准允许、纵容配偶、子女及其配偶,在本人管辖的地区和业务范围内个人从事可能与公共利益发生冲突的经商、办企业、社会中介服务等活动。二是不准允许、纵容配偶、子女及其配偶在异地工商注册登记后,到本人管辖的地区和业务范围内从事可能与公共利益发生冲突的经商办企业活动。该项要求实质上与第一项要求是一致的,不同之处仅在于配偶、子女经商办企业的工商注册登记地不在领导干部管辖的地区和业务范围内。这几个“不准”,都是对领导干部亲属经商、办企业提供便利条件提出的限制性要求。其中一些要求,以前是针对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提的,《廉政准则》扩大了限制范围,把它变成了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普遍要求。第

七、八项规定,没有“一刀切”地禁止在管辖地区和范围内经商办企业,而是出现了一个关键词——“利益冲突”。所谓“利益冲突”,是指公共职务所代表的公共利益与其本人的私人利益之间可能存在的抵触、违背或者侵害。例如,2006年国务院第456号令关于《娱乐场所管理条例》规定,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特别是文化主管部门、公安部门工作人员的

亲属不得开办娱乐场所或参与、变相参与娱乐场所的经营性活动。去年,公安部党委下发的《公安机关领导干部五个严禁》第二条明确提出:严禁近亲属在分管的业务范围内从事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经营活动。这些规定的本意就是这了防止“利益冲突”。总的来说,领导干部应当认真处理好亲情与党性的关系,不仅要管住自己,还要管好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切实加强对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的教育、提醒和约束,防止他们利用你的职权和影响,从事可能造成不良影响的活动。

(五)关于大办婚丧喜庆事宜的限制问题

第八条规定,不准“大办婚丧喜庆事宜,造成不良影响,或者借机敛财。”《准则》的试行版要求不得用公款公物操办婚丧喜庆事宜,正式版则要求领导干部私款也不得大肆操办。《廉政准则》的这一项规定,包含了两项禁止性要求或是关键词,请大家把握:(1)不得大办婚丧喜庆事宜,以免造成不良影响;所谓“大办”,是指超过当地一般群众举办类似事宜的规模或者消费标准;所谓“造成不良影响”,是指在群众中或者社会上造成负面反响,损害党员领导干部形象;(2)不得借机敛财。所谓“借机敛财”,是指借机收受各种名义礼金、红包、贵重礼品等物质性利益。

三、认真学习贯彻《廉政准则》

《廉政准则》不仅仅是对党员领导干部的纪律约束,对每个党员干部来说都是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尺,为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指明了方向。我们要通过学习《廉政准则》,知荣耻、明是

非、知“可为”“不可为”,知什么是“廉洁行为”,什么是“腐败现象”,从而廉洁从政、干净做人。

(一)加强学习,提高修养,奠定思想基础。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加强学习,提高道德修养是我们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多元思潮的侵蚀,物质享乐的诱惑,广大党员干部正在经受着严峻的党性考验。因此,我们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切实增强三种意识。一是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是一种带有预见性和防范性的意识,是一种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是认识和实践的主体在顺境和成绩面前头脑清醒、冷静的表现。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忧患意识源远流长。从《周易》中的“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到孟子的“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再到魏征的“自古失国之主,皆为居安忘危,处治忘乱,所以不能长久”等等,既反映了我国古代先贤圣哲的忧国忧民之心,又高度概括了他们对世事变易基本规律的的深刻认识。可以说,忧患意识不仅是先贤的智慧,是中华民族历尽磨难而不衰的精神基质,而且更是当今各级领导干部不可或缺的精神自觉。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全党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在新形势下增强忧患意识就是全党同志,每位党员,都要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勇于创新,勇于实践,为党的建设作出积极的努力。就我局而言,就是要把优化潢川县域经济发展环境、为全县广大用户更好的服务放在心上;要把我局健康稳定和谐的发展、员工生活条件的改善放在心上;要认真解决

全局职工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切实维护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绝不能任意滥用权利侵害职工和广大用户的合法权利,以实现国网公司“四个服务”的宗旨。二是责任意识。增强责任意识是对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也是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的重要内容。领导干部增强责任意识,就是要牢记肩上的重任,牢记党和群众的重托,把思想集中在干事业上,把精力凝聚在做实事上,把功夫施展到抓落实上,兢兢业业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卓有成效地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强烈的责任意识,是履职尽责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做好工作、开创工作新局面的重要保证。强烈的责任意识,需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作支撑。对党员干部而言,责任意识来自对党的宗旨的执着坚守,来自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来自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也来自对任务、使命和目标的正确理解,领导干部只有具备了强烈的责任意识,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党员干部的责任意识主要体现在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和为民务实的思想境界上,领导就是责任,责任意识强,就会未雨绸缪,时刻把自己的职责放在心上;就会在其位谋其政,想干事、肯干事、干成事;就会事不避难、攻坚克难,敢于担当、勇挑重担;就会以党的要求和群众的需要为己任,扎扎实实地抓好工作落实。责任感是一种品质、是一种追求,是党员干部做好工作的前提和必备的思想素质。我们要坚决克服敷衍塞责、得过且过、应付了事的不良作风,树立“无功即是过”的责任意识,真正把心思用在干

事业上,把精力用在抓工作上,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三是廉洁意识。廉洁意识是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认识到不廉政无以立身,就会栽跟头。要从思想上提高警觉,从行动上坚守原则,将自己的一言一行时刻臵于党和职工群众的监督之下,经得起考验,树立好形象。一要警钟长鸣,筑牢防线。任何腐化、腐败行为都是从思想的蜕化开始的,都有一个思想演变的过程。因此,把牢思想这一关是最有效的预防,加强思想教育也是反腐倡廉的根本之策。我们一时一刻都不能放松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要认识到权力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能为民造福,用不好也能为自己造“罪”。要倍加珍惜得来不易的工作,不要因一念之差给家庭、给亲人带来无以挽回的痛苦。二要从严自律,管住自己。当前市场经济的趋利性逐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形形色色的价值观不断充斥人们的思想,我们现在各方面的条件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但越是在这种形势下,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越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越要从方方面面严格要求自己。稍有不慎,就可能犯错误、栽跟头。“常在河边走,难得不湿鞋”,就是要时时刻刻谨小慎微。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在大事上一定要泾渭分明,小节上时刻从严把握,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脑子里要有明确的界限,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清清白白从政,踏踏实实干事,堂堂正正做人。三要自觉接受监督。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滋生腐败;脱离监督的

干部,往往会犯错误。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正确地对待监督。党组织和群众的监督是一面镜子,经常地照一照,检查一下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及时加以改正和纠正,对自己的成长进步大有裨益。“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常被泼点冷水,常听点逆耳之言,可以使头脑保持清醒。

(二)严格自律,认真遵守《准则》。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认真领会《准则》精神,熟知《准则》内容,牢固树立严格按《准则》办事的观念,养成自觉遵守《准则》的习惯,在遵守《准则》上率先垂范,做遵守《准则》的表率,进一步增强拒腐防变能力,用好手中的权力。英国的一位历史学家说过,“使人堕落和道德沦丧的一切原因中,权力是最永恒、最活跃的,从天堂到地狱,只有一步之遥。滥用权力,就是连接这两者的通道”。一要克服侥幸心理。纵观近几年来我们系统内发生的党员领导干部案件,大部分“落马”的党员干部错误地认为“腐败不一定会被揭露,被查处的只是少数人”。对自己逃脱党纪国法的制裁心存侥幸,甚至非常自信。四川省泸州电业局局长梁文斌随着退休年龄的接近,在思想上也放松了警惕,利用职务便利在承揽业务和划拨工程方面为他人提供方便,收受贿赂4万余元,其自认为组织难以觉察,群众不知道,只要自己不说,一定不会出事,自己退休后更不会出事,然而,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第二年即被查处,以受贿罪被判处三年零六个月,没收违法所得4万元。黄昏之年锒铛入狱,令人痛惜,发人深省。事实证明,在一

个法治社会里,在一个纪律严明的政党里,谁漠视法律的存在,谁就必然会付出沉重的代价。二要克服失衡心理。有些干部认为自己学历不比别人低、能力不比别人差、付出不比别人少,而收入却比别人相差甚远,享受更是不可同日而语,心理严重失衡。如果党员干部存在这种心理,迟早会滑入腐败的泥潭。原湖南省电力建设开发总公司总经理朱燕侠在忏悔书中说“在经济往来、业务交往,特别是与各种个体、民营企业老板的接触中,自己的“寒酸”与私企老板一掷千金的派头形成极大的反差,从而是自己心理严重失衡,产生了一种极不平衡的补偿心理,这种极不平常的补偿心理为自己收钱找到了一个借口。”因此,我们广大党员干部要坚决克服失衡心理,在工作和生活中要与普通群众比、要与先进典型比,要珍惜自己的工作岗位,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筑牢思想道德防线,增强拒腐防变能力。三要树立党员领导干部的的形象。党员领导干部的权力是人民群众给的,为官既赋予了责任,又意味着辛劳。组织上交给你一个单位,是要你去正确行使权力,为人民服务。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坐得端、行得正。试想一个单位主要领导不正,怎么能管好班子,带好队伍。因此领导干部只有把“奉献”二字作为人生的格言,方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拥护。广大党员干部要恪尽职守,勤政为民,奋发有为,真抓实干,认认真真地为党和人民工作,兢兢业业地为群众办实事、好事,特别是在当前群众面临危困的情况下,要向我们系统内那些投入到抗震救灾、抗冰抢险、抗洪救灾的党员干部学习,舍小家,顾大家,大力弘扬“献身、负责、求实”精神,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团结拼搏、开拓创新,心系群众、造福社会。内乡县衙有一副对联内容是,“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勿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对联的含义很值得我们党员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深思。

(三)加强监督,促使党员干部自觉遵守《廉政准则》。监督要以自律为基础。一个人在一个时期做好事并不难,但要求一个人一辈子只做好事、不做坏事却很难。所以要保证党员干部的行的端、做得正必须依靠他律的监督。能否主动和自觉接受监督,是衡量党员干部政治上是否成熟、作风上是否民主、工作上是否廉洁的重要标志,是一项要求、一种风格、一种责任、一种境界,是每个党员必须履行的承诺。首先,监督是一种需要。权力在运行过程中如果没有必要的约束,必须会出现腐败。党员领导干部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党员领导干部只有接受监督,才能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减少和防止工作失误;才能防止滥用权力,防止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才能更好地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做出正确的决策;才能更好地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其次,监督是一种要求。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这是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党和国家的要求,人民群众的要求,更是时代发展的要求。第三,监督是一种关爱。监督是一剂苦口良药,大量实践证明,党组织对干

部最大的爱护莫过于严格要求严格监督。第四,自觉接受监督是一种境界。自觉接受监督反映一个人的修养胸襟、觉悟、气度、品质,习惯接受监督体现的是一种政治素质和精神境界,领导干部越是欢迎别人监督,就越能在工作中行的正,站的稳、走的直,越能体现领导的魅力。

同志们,贯彻落实《廉政准则》责任重大,意义深远。我们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良好的精神状态,求真务实的作风,把学习贯彻活动组织好、开展好;要加强对《廉政准则》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切实把《廉政准则》的要求变成党员干部的自觉行为;要认真按照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新成效为******健康稳定和谐发展提供坚强的保证!

推荐第7篇:登高 双优课课教案

登高 双优课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杜甫在本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2.赏析本诗情景交融等手法的运用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杜甫在本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

教学难点: 运用诗歌的基本分析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理解杜甫晚年复杂的思想感情及艺术风格。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 教学课时:1课时

课前预习完成:作者简介、字词疏通、写作背景、诗歌翻译和背诵

一、诗人生平和背景介绍

(一)杜甫简介 杜甫(712—770),字 自号 , 唐大诗人,号称“ ”、“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 杜甫和 齐名,世称 。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青年时代有着“致君尧舜上, ”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代表作品有 “三吏” 。“三别” 。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二)知人论世:杜甫是唐王朝由兴到衰的见证者。

1.年轻的时候,曾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35岁以前)

2.曾有“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羹与冷炙,处处潜悲辛”的10年忍辱和辛酸的经历,十年长安困守才取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35岁—44岁) 3.曾有举家吃草度日,幼儿因饿而夭折的大悲痛

4.一生中最重要的经历就是“安史之乱”,并因之流亡了四年 5.曾有被叛军扣留9个月受尽侮辱的经历

曾有从叛军营里逃出,由于直谏而被贬的经历(45—48岁)

6.晚年,杜甫在成都凭借很难遮风挡雨的一草堂安居,漂泊他乡10年,生活只能靠朋友的救济

7.58岁时,客死舟中,一生坎坷(48—58岁)

(三)杜甫部分诗歌展示

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

2、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夜喜雨》

3、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

5、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

6、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7、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旅夜书怀》

二、请同学们对照书下注释,读一遍课文,正音并背诵这首诗。(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标注在书上

猿啸哀 ( ) 渚清 ( ) 鸟飞回( ) 繁霜鬓( ) ....(2)解释下列词语

① 渚 ②万里 ③ 作客

④百年 ⑤ 艰难 ⑥ 潦倒

三、写作背景:写这首诗的时候,杜甫55岁,这年秋天,正是重阳节,诗人来到夔州的一座山上,登高望远,面对苍茫的秋景和滚滚的长江,想到自己的人生遭遇,不禁感慨万千,诗人抑制不住内心的情绪,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的千古名作。然而三年后的秋天,诗人58岁时,却再也不能登高赋诗了。那年冬天,他病逝于漂泊湘江的船上。

四、请翻译这首诗,并将翻译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空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穷困潦倒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国唐代的诗歌史上有两座高峰!一座是李白,另一座是杜甫。我们刚刚学过李白的《蜀道难》,领略了他的豪逸浪漫,今天我们将走近杜甫这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学习他发自肺腑的诗歌《登高》,感受杜甫诗歌那深沉蕴藉的情感。

二、知人论世,请同学们说一说,你心中的杜甫。杜甫在你心中是怎样的一种形象?

例如:唐有诗仙李白,李白的一生都在作浪漫的想象飞行,较之李白的那份幻想,我更热衷于你的现实和责任。李白在愤世嫉俗,快意恩仇,醉眠酒家,笑傲王侯,挥金如土中度过了他的快意人生。而你的一生却都在现实的荆棘与泥水中行走,你吹过安史之乱的凄风,淋过了乱世的苦雨,聆听过人民的呻吟,尽管你的肉体在四处流浪,而你的心却寄放在了国家和

2 人民那里。位卑未敢忘忧国,自怜更怜天下士,是你的德行让我照出了自己的卑微,是你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句让我仰视。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请同学们带着对杜甫的这些感受,来诵读他的《登高》) 1.生自由诵读一遍,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悲

2.生旁若无人的自由朗读一遍,争取读出杜甫悲壮的情怀,注意语气语调的轻重缓急。3.个别学生示范朗读(两名)

4.听视频朗读 5.集体朗读

(遥想领悟一首诗歌的思想感情,光读还不够,还要依托于翻译了解诗歌的表面意思)

四、分析诗歌、领悟情感

1、前后座同学互译这首诗歌(懂了吗?可见若想真正鉴赏一首诗歌,还须一定的鉴赏诗歌的方法。

2、明确鉴赏一首写景抒情诗歌的基本方法:一般的写景抒情诗通过意象把握意境进而去理解它的思想感情及艺术表现手法。下面我们也按照这样的思路来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及艺术表现手法。(幻灯)

3、中国古代的诗歌大多是由景到情,这首诗哪几句是写景?那几句是抒情? 明确: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

(一)前两联

4、首联和颔联共写了几种景物(意象),共同描绘一幅什麽样的画面(意境)?它寄寓了诗人哪些情思和感受?

明确:①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首句全景描写,写出了三峡疾风猎猎、秋高气爽、啼猿悲秋的特点,颔联远望无边落木萧萧而下,近观滚滚长江奔涌而来。 ②诗人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境界阔大、苍凉悲壮的秋景图。

③风急——首先,秋天本来是个容易刮风的季节,而江边的风要比其他地方的风要大得多,江边高处的风就更大,再加上诗人年老多病,当然会感到秋风特别猛烈,所以,用了一个“急”字,很传神地写出了当时季节的特点。其次,这个“急”字,还寄予了诗人当时的深切感受。秋风本来就是凉的,江边高处的风就会特别凉,所以年老多病的诗人站在江边高岸上当然会感到凉彻透骨。这种寒凉,不仅是诗人皮肤的感觉,更是诗人内心的感受。

天高——秋的天空是高远的,明澈的。对于心情好的人来说,秋日的天空是令人神清气爽的感觉,对于像杜甫这样一位被家愁国难所困扰,同时又疾病缠身的老人来说,秋日的天空却显得那么高不可及。所以,一个“高”字就写出了诗人孤苦无助的凄凉心境。 猿啸哀——猿鸣凄切,有歌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一个“哀”字,不仅写出了猿鸣的特点,也传达出了诗人心中的浓浓哀愁。

鸟飞回——“回”字写出了鸟在风中吃力地盘旋,让诗人不由得想到了自己的艰难处境,战乱年代,诗人却有家难归,这怎能不让人感慨万千。

落木(无边、萧萧下) —— 生命的终结(状悲之广,从范围上)

长江(不尽、滚滚来) —— 人生短暂,历史长河永不停息(状悲之多,从数量上)

落木即落叶,到了秋天,树叶纷纷落下,意味着生命的终结。看到落叶诗人也感到自己到了生命的尽头,内心无限凄凉。

滚滚长江东逝水,东逝的流水会让人想到韶光易逝、人生苦短。 孔子就在长江边上感慨过:逝者如斯夫!苏轼在也在《赤壁赋》中写到: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后来人们就常用流水来比喻时光易逝、人生无常。)

(教师补充:这两句可以理解为诗人从生命的角度来写的。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到了自己年老迟暮。杜甫于58岁客死夔州一小舟上,诗人写这首诗时已55岁,是去世前三年。) 全诗起于“悲”

3 而终于“悲”,悲景起笔,悲情落笔。

5、前两联我们通过意象和意境的分析,可以看出作者秋日登高“悲”什么?

明确:自古逢秋悲寂寥,我们知道作者写的是秋天衰草凄迷,落叶飘零的萧瑟景观。中国的文人面对梧桐一叶而有天下知秋的遥想,杜甫也不例外,独自登高,面对眼前这萧瑟的秋景,作者有对“自然之秋”的悲慨。还有对行将暮年,人生之秋的感慨。

(二)后两联

后两联是作者集中抒情的句子,那麽作者除了悲自然之秋之外,可是诗人悲什么?

著名评论家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句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来吗?(分组讨论完成)

明确:①8层意: 系舟“万里”,故乡渺茫,此其一;“悲哉秋之为气”,节令凄凉,此其二;

“常”年如此,不知其终,此其三; 异乡“作客”,寄人篱下,此其四。

“百年”一生潦倒,此其五;

体弱“多病”,缠身不愈,此其六; 孑然“孤”独,此其七;

重九“登台”,倍思乡亲,此其八。

再结合诗文的最后一句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艰难苦恨:“艰难”主要指国运和时政的艰难。 苦:很、非常;“恨”感叹过分的愁苦和愤恨,以致两鬓过早地斑白了。) ②可见诗人既有常年漂泊,有家难归,晚年多病,孤苦无依,行将暮年却壮志难酬人生之秋的悲叹,更有对国事艰难、国运衰颓的国家之秋的感慨。晚年的杜甫往往将自身之感、生命之感、国运之感溶为一体,更现悲秋的深沉阔大。读了这一联诗,我们仿佛看到一位身患重病,面色愁苦的老人,站在高山之上凛冽秋风中。

我们来看,从自然之秋到人生之秋,再到家国之秋,是层层递进的。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既是自然之秋,又是人生之秋。“艰难苦恨繁霜鬓”既是个人艰难,又是国家艰难。“潦倒新停浊酒杯”既有对人生之秋的无奈,又有对家国之秋的无奈。三悲是互相交织的,回环往复的,不是孤立存在的。也就是说,自然、人生、家国,种种悲凉,在此刻就全部交织在一起了,喷涌而出,就形成了我们现在读到的被人称作“古今七言律第一”的《登高》。 小结1本诗的思想情感

2本诗的艺术表现手法

明确:思想感情——这首写于杜甫晚年的《登高》有诗人长期漂泊异乡的孤独,有年老体衰的惆怅,有对自身命运的嗟谈叹,有对国家命运的苦恨,也有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执着。老杜将自身之感、生命之感、国运之感溶为一体,更现悲秋的深沉阔大。

艺术表现手法——看到眼前的秋景,不禁将心中情与眼前景合二为一了,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我们说这种手法叫做情景交融。

五、个性探究、纵深拓展

(分小组讨论完成,每个小组可以自选一个题目完成)

1、历代名家对此诗甚为推崇,将此诗列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同学们可探究一下杜甫的《登高》被称为古今七律之冠的原因有哪些?(可从诗词格律、思想感情或艺术成就等方面进行分析)

2、我们初中所学过的杜甫诗《望岳》《春望》《石壕吏》都属于杜甫早年的作品,而我们高中阶段所学的《登高》等则是杜甫晚年漂泊西南时所做,跟他早年的诗歌相比,老杜晚年的诗风有何特点?

3联系《登高》并结合以上多首诗歌,探究一下杜甫的诗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法上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1、《登高》被称为古今七律之冠的原因:

明确(1)四联皆对、格律严整

(2)工笔细描、声色俱全

(3)大笔写意、横绝千古

(4)一联八意、深沉蕴藉

2、跟他早年的诗歌相比,老杜晚年的诗风有何特点?

早年作品:关注社会动荡、民生疾苦,写作比较直白,感情比较单一。例如《石壕吏》 晚年作品:将国家命运与自身命运结合起来,写得更加沉郁顿挫,质朴高华。独存精神、厚积博发,铸为更为深沉的诗情。

3杜甫的诗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法上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结语:在成都的杜甫草堂中有这样八个字: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这是朱德和郭沫若为杜甫写得对联。杜甫之诗歌,杜甫之胸怀,杜甫之心地足以光照日月!风雨飘摇中的唐王朝抛弃了杜甫,而历史却于风雨飘摇中造就了另一个杜甫。这个不论穷达都心忧天下的人,值得每一个华夏儿女去仰视、去膜拜! 现在请大家带着对本诗的理解,再次齐读《登高》!(能背的同学最好把它背下来) 板书设计:

推荐第8篇:集体备课课教案

第二十二课 一分钟的小站

课时:第十周 第三课时 课型:复习课(分析课)

授课时间 : 2018年5月7日 教学内容:课文一(深学) 教学目标:

知知识与能力:1.熟书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边读边想边记的读书方法,读懂每一句话,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3.学会新的句型。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快速阅读课文的技巧和方法,能抓住关键词,准确理解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情感与价值观:初步具备概括的能力,能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故事叙述的前因后果。

课时重点:正确、熟练地读并理解课文大意。

课时难点:能够概括段意,准确地把握文章的结构;通过对文中人物形象的描写,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

教学方法:讲述法、激励法、演示法、交流法 教学过程:整体感知人物形象

1.请大家通读课文,找一找在火车到来的那短暂的一分钟里,山村里的姑娘们都有着怎样的表现?

明确:这群姑娘都因为火车的经过而搅乱了年轻的心,都像过节一样梳妆打扮,去迎接那列只停一分钟的火车的到来。她们对山外的东西全都充满了好奇:一个发卡、一块比指甲盖还小的手表、一只人造革的书包、一个带磁铁的塑料泡沫铅笔盒……这些都会带给她们热烈的话题和美妙的遐想;在这好奇与向往的目光里,还融入了少女对未来生活的个人梦想。

2.她们感兴趣的东西是一样的吗?

明确:不一样。凤娇:忙着看头饰、手表,和“北京话”做买卖。她注意到的不是妇女头上的金圈子,就是比指甲盖还小的手表。总是用鸡蛋、红枣等土产换回自己喜爱的发卡、纱巾,甚至花色繁多的尼龙丝袜。香雪:注意的是车厢里的学生书包;渴望用一篮子鸡蛋换一个班上其他同学都有的自动铅笔盒,打听北京的大学、配乐诗朗诵、铅笔盒,渴望交换铅笔盒。

品味小说的语言

作者凭着她女性特有的细腻和优美的文笔写作,表现独特、语言清新淡雅,如一条清澈的小溪流过读者心里,两岸风景美不胜收,无论是叙述语言,诸如对火车拟人化的描绘,还是对人物如香雪做生意的描写,以及人物的语言对话,写得都很美。 品味下列句子的含义: 哦,五彩缤纷的一分钟,你饱含着台儿沟姑娘们多少喜怒哀乐! 明确:“五彩缤纷”表明姑娘们对这一分钟的期盼,这里有她们的“喜怒哀乐”,表明她们对这一分钟内发生的故事,心情是复杂的,既高兴,又伤心,高兴可以每天接触大山以外的现代文明,伤心是不能走出大山,融入现代文明的世界中去。 重点句型:

1.如果不是有人把铁轨铺进深山,你怎么也不会发现台儿沟这个小村。(1)如果你不告诉我,我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件事是你做的。 (2)如果不是大家帮忙,我怎么也干不完这件事。

2.它走得那样匆忙,连车轮发出的声音好像都在说,不停不停。前一小句叙述一件事,后一小句具体说明句中指示代词的程度、状态。 (1)她打扮得那样漂亮,连我都快认不出她了。

(2)她笑得那样开心,连老师都忍不住微笑起来。

小结:

女孩子们的心中,埋藏着人类原始的多种美德。小说的欣赏,角度很多,比如人物、情节、环境,还有主题,而这篇文章作者通过诗意的语言,抒情的笔调,描写了一群天真、活泼、朴实的山村姑娘的形象,而这个群体中,作者极力捧出美得“叫人心疼”的香雪。

巩固练习

选择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恰当解释。

1.它在山间悄悄地试探着前进,弯弯曲曲。(C) A.探险 B.爬 C.尝试 D.打探 2.不久这条线正式运营。 (D) A.营业 B.开通 C.运动 D.运行和营业

3.这短暂的一分钟,搅乱了台儿沟以往的宁静。(C) A.扰乱 B.混乱 C.打破 D.搅动

4.它那震天动地的轰鸣声也叫人们感到恐惧。(A) A.害怕 B.兴奋 C.高兴 D.恐吓

5.一切又恢复了寂静,静得叫人伤感。(B) A.感觉不到 B.伤心 C.奇怪 D.感动

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 2,重点句型造句 3,预习新课

板书设计:

一分钟的小站 段落大意:

第一段(1-3)铁路铺进台儿沟村的情景。

第二段(4-5)叙述火车在台儿沟停留一分钟给山村的人们带的震颤。 第三段(6-最后)描述台儿沟的姑娘们通过火车与外界交流的情景。

小说主要二个情节: 1.姑娘们对“北京话”的议论。 2.姑娘们与旅客做生意。

象征意义 : “大山”象征着封闭、传统; “火车”象征着开放、现代。

组长意见:

课后反思:学生基础在知识太差,提问的问题难度有些大学生回答不上来。以后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合理设置问题,让学生从学习中获得信心和鼓励。在今后的日子里,吸取教训,努力钻研,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

疏勒县亚曼牙乡八年级下册汉语集体备课

第二十二课:《一分钟的小站》

备课人:库尔班妮萨·如苏力

参加集体备课老师:冯雅歌 阿里米热 阿依西古丽 张召花威热比古丽 阿依努尔

2018年5月7日

推荐第9篇:朗读类型 教案

朗读类型

教案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朗读的基本要求,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2、掌握朗读的技巧,培养良好的语感

3、掌握朗读方法并灵活运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遣词造句的准确、鲜明、形象,掌握语言的结构美,音韵美、节奏美

2、学习朗诵的技巧,提高朗诵的水平。做到仪态大方,吐字清晰,语音标准,声音洪亮。 教学方法及手段:

1、讲解法、赏析法、训练法

2、录音资料辅助教学 教学步骤:

一、导入: 顾宪成:“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东林书院讲堂)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熟读成诵” 宋代朱熹也说:“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训学斋规》)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学习在于朗读。”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生命线。为什么这么说?

较之于书本上平面的文字或者默读,在声情并茂的朗诵中,我们可以更立体、更感性地感知到诗歌的音律美、节奏美,以及中国语言文字独有的抑扬顿挫的声调美。

这就是朗读带来的神奇效果。面对一个文本,应该如何朗读?朗读有什么具体要求?

二、朗读要求

(一)朗读的概念 朗读:(三方面认识)依据文字作品进行的口语表达;朗读材料覆盖一切文字作品;由表现形式看,不依靠表演等手段介入。

朗读与朗诵有区别也有联系,朗诵材料主要是文学作品,朗诵带有一定的表演性。我认为,朗诵是在朗读基础上形成的更高层次的要求。但教材在对朗读要求的讲解中基本是参照朗诵的要求。

(二)朗读的基本要求:

1、扫除语言障碍。

首先排查生僻字词,特别要注意多音多义字,古诗文中特别要注意按意定音。如上面一诗中“滟”(yàn)、“ 霰”( xiàn)、“纤”( xiān)纤(qian)夫。 其次发音正确,吐字清晰,用标准的普通话朗读; 再次不添字不少字不读破句,朗读清晰完整。

2、深入地理解文本。怎么理解文本呢? 首先,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孟子·万章下》 引申出“知人论世”,背景资料的了解对理解文章的情感有很大的帮助。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作者注明这篇散文是写于1927年7月。作者当时就在清华大学教书,住在清华园西院,文章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作者笔下的荷塘是那么静、那么美,但是从文字中我们能

够读出,作者并非只是来到荷塘边欣赏月色,而是在向我们传达出一种情感,那么他的心境是怎样的呢?这就要从写作背景进行探讨,1927年中国接连发生了“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屠杀,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作为爱国的民主主义者,他选择了“暂时的逃避”,然而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荷塘月色》就正是作者想“超然”而又“挣扎”的心迹的真实写照。

了解了这些背景,再来阅读文本,就能够更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情感。

其次,充分调动各种感官,运用各种感知能力,使情景再现,揣摩作者想要传递出的情感,把握情感以后,还需要通过有声语言把作者的情感表现出来,这才达到朗读的目的。

(三)朗读的基本技巧

通过朗读来表达思想感情是需要技巧的,下面看一下朗读的基本技巧:

1、停顿

停顿是指朗读过程中声音的断和连。我们在朗读时,既不能一字一停,断断续续地进行,也不能字字相连,一口气念到底,无论是朗读者还是听众,无论是生理要求,还是心理要求,朗读中的停顿都是必不可少的;停顿一方面是由于朗诵者在朗诵时生理上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句子结构上的需要;再一方面是为了充分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同时,也可给听者一个领略和思考、理解和接受的余地,帮助听者理解文章含义,加深印象。 停顿的类型

(1)生理性停顿:作品中人物说话时由于换气或语噎、哽咽、气喘吁吁、欲言又止等生理现象造成的停顿。在朗读中要给予象征性的、恰当的突显。

(2)语法停顿:由整个语句的结构层次即语法关系形成的停顿。

(3)逻辑停顿:为了强调某一事物,突出某个语意或某种感情而作的停顿,靠深刻体会其内在含义来安排。

逻辑停顿包括:并列性停顿、陈述性停顿、转折性停顿、强调性停顿。 各种不同性质的停顿

1、顺应语法的停顿。这类停顿可以依据标点来处理,有时也可以突破标点的限制。(见停顿与标点符号的关系)。

2、显示层次的停顿。文章的层次可以借助于朗读者的停顿得到显示。一般说来,文章中的节(段)这样的大层次比较容易划分,而一节(或一段)文字,甚至一句话中,也往往有有更小更细的层次,划分这些层次并用朗读中的停顿表现出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例1: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鲁迅《祝福》)

例2.她一手提着竹蓝,/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鲁迅《祝福》)

3、体现呼应的停顿。文章中的呼应关系在朗读时主要通过停顿来体现的。全篇整体性的呼应较易把握,而文章中的局部的呼应关系,往往由于朗读者的忽略而造成呼应中断,或呼应模糊,因此影响了语意的表达。 例:下面有请高主任读一下文件。

4、指向强调的停顿。为了突出句中某些重要词语,引起听众的注意,加深听众的印象,可以在这些词语的前面或后面稍加停顿,这便是强调性的停顿。

例: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朗读最后一句时,如果在“爆发”和“灭亡”的前面作一停顿,就可以使听众充分感受到这里发出了“不爆发即灭亡”的呼告及对读者投入斗争的召唤。

5、表达音节的停顿。朗读诗词时,必须用停顿来表达音节,以加强节奏感。 例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二三式)

例2: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高/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二二三式)

6、区别语意的停顿。书面语中的某些歧义短语和句子,可以用朗读的停顿来揭示其不同的语法结构,从而表达不同的意义。

7、避免误读的停顿。朗读中,停顿还有一种区别意义的作用。

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已,也还都不错。 (鲁迅《祝福》) 停顿与标点符号

书面语言中标点符号与停顿的关系密切,是确定停顿的重要依据。各种标点的停顿时间长短的一般规律是:顿号最短,逗号稍长,分号、冒号较长,句号最长,问好、叹号同句号停顿的时间相近,省略号表示话没有说完时停顿,破折号不需要停顿。 不一致情况:

1、没有标点却要停顿。如:

被你从你的公馆门口/一脚踢开的/那个讨钱的老太婆//现在怎么样了?

(马克·吐温《竞选州长》)

朗读这句话时,必须在“老太婆“后作一停顿,才能将语意比较明晰地传达给听众。如果一口气念下去,中间不作停顿,则必然混沌一片,模糊不清。

2、句中有标点,却不停顿。试看下面一段话:

桌子放在堂屋中央,系长桌帏,她还记得照旧去分配酒杯和筷子。“祥林嫂,你放着吧,我来摆。”四婶慌地忙说。她讪讪地缩了手,又去取烛台。“祥林嫂,你放着吧,我来拿。”四婶又慌忙地说。 (鲁迅《祝福》)

在句中划线的地方可以不停顿,一气读出,这样处理,可以突出四婶的紧张心理——“千万不要碰”!反映出对吃人封建礼教的深刻揭露和鞭挞。

训练:

1、方外人法无定法而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合理停顿,不要读破句子)

2、哥白尼认为日月星辰绕地球转动这种学说是错误的。(区别语义)

2、语调 什么是语调

为适应思想感情表达的需要,说话或朗读时,句子总是要有高低升降的变化,这种变化就形成了语调。它随着语气和说话人的感情变化而变化。借助语调,有声语言才有极强的表现力。语调是千变万化的,它的基本类型只有以下四种:

升调:调子平而升高,表示反问,疑问,惊异,兴奋和号召等语气。 降调:先平而降,表肯定,感叹请求,沉痛,惭愧等语气。

平调:语调平稳,没有什么重读或强调的显著变化。一般的叙述、说明,以及表示迟疑、深思、冷淡、悼念、追忆等思想感情的句子,用这种语调。

曲调:调子先升高而降低,曲折变化,表示含蓄,夸张,反语,讽刺,怀疑,意外,惊奇等预期

同样一个“我”字,采用不同的语调可以回答各种不同的问题: (师读,生分析) 谁是班长?——我。(语调平稳,句尾稍抑) 你的电话!——我?(语调渐升,句尾稍扬) 谁负得了这个责任?——我!(语调降得既快又低)

你来当班长!——我?!(语调曲折)

同样一句话“他怎么来了?”采用不同的语调可以表现出不同的语气。 他怎么来了?——柔而扬,表示询问。 他怎么来了?——柔而抑,表示疑问。 他怎么来了?——刚而抑,表示责问。 他怎么来了?——刚而扬,表示反问。

可见,朗读中的语调是细致而复杂的,它可以表达各种丰富的感情。 基本的语调练习

1、在我的家里,珍藏着一件白色的的确良衬衫。(《一件珍贵的衬衫》)

2、在一个睛朗的下午,总部和党校的同志刚做完宿营准备工作,朱总司令来到了。(刘坚《草地晚餐》)

3、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已的确死了。(鲁迅《孔乙已》)

4、“这儿到底出了什么事?”奥楚蔑洛夫挤进人群里去,问道,“你在这儿干什么?你究竟为什么举着那个手指头……谁在嚷?” (契诃夫《变色龙》)

5、“共产主义是不可战胜的!” (杨沫《坚强的战士》)

6、……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高尔基《海燕》)

3、重音

轻重音是由音强、音长决定的。气流量大,用力,发音时间长,音则重。反之则短。重音显得刚强,常用来表达坚定、果敢、豪迈、庄重的思想感情。朗读时为了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感情的需要,往往要把某些词语和句子读得重些,这些重读的部分就是朗读的重音。 如何确定重音的位置呢?

重音一般分成三种:语法重音、逻辑重音、感性重音。

1、语法重音(加黑点的词为重音),它是指语法结构成分所反映的重音。这种重音一般来说会自然流露。若探其规律,大致是:简单的主谓结构一般重读谓语:“天亮了。”带宾语时一般重读宾语:“我读语文。”凡的连带成份的,一般重读连带成份:“人们举起愤怒的拳头。”

2、逻辑重音:为了突出句子的某种特殊意义而把某个词语加重读,它没有固定的位置,随着逻辑思维而变,完全由人的意志决定,又叫强调重音。

如:“父亲说:„所以你们要向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堆巨浪,恶狠狠地扔到峭崖上,把大块翡翠摔成尘露和水沫。”

3、感情重音,是由于情绪特别激动而造成的重音,表示极度的喜怒哀乐之情。

如:“过不多久,忽然有一个更小的脑袋从叶间探出来。哟,雏儿!正是这小家伙!” “风里带着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

4、节奏(速度) 语句的节奏指一定时间内语词的疏密程度。鲜明的节奏能使语音表达的更具有层次性和剔透感觉。掌握好节奏技巧,一要有快慢之分,二是快慢交替进行,三是随材料内容情感需要分清主导节奏和辅助节奏。 六种不同节奏类型:

轻快型:多扬少抑,多轻少重,语词密度大,语言速度较快,常常表达喜悦欣慰心情; 凝重型:多抑少扬,多重少轻,语词疏,语言速度慢,严肃,肃穆,谈心的内容可用 低沉型:声音暗沉,句尾显沉重,语速慢,叙述不幸事,表达悲哀之情多用此 高亢型:明亮高昂,扬而更扬,语言速度偏快,表达令人振奋,狂喜的激情 舒缓型:轻松明朗,轻柔舒展,语速较慢,表现品位及感觉上的惬意舒心;

紧张型:多扬少抑,多重少轻,音节短,气促,语言速度快,常表示急迫内容,焦急心情和恐惧、心情。

了解了六种不同类型,学生练习。

①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②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③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逝,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读法:①情感强烈,语速快;②感叹句,低沉,慢;③语势减弱,与前两句形成对比。 听录音,体会、学习朗读法。《海燕》,《一剪梅》

(四)课后练习:

俞平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荀子《劝学》 臧克家《有的人》

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

(五)小结

本节课,主要讲解了朗读的要求和技巧,并通过学生练习、听录音等方式加强对朗读技巧的认识。

推荐第10篇:朗读教案(推荐)

朗读教案

【训练目标】

1.熟悉朗诵的基本技巧。2.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

【训练内容】

朗诵的综合训练

【训练程序】

1.简单的介绍一些朗读的技巧以及朗读时的注意事项。 2.模拟训练

(1)朗诵叶挺同志的《囚歌》,注意句调的处理: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平调)(冷眼相看)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平调)

一个声音高叫着:(↗曲调)(嘲讽)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曲调(诱惑)

我渴望自由,(→)(庄严)

但我深深地知道——(→平调)

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升调)(蔑视、愤慨、反击)

我希望有一天(→平调)

地下的烈火,(稍向上扬)(语意未完)

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降调)(毫不犹豫)

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降调)(沉着、坚毅、充满自信)

(2)重音练习

——读出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语法重音:

①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②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一一读出下面语句中的强调重音: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也都失掉了。

(3)朗读郭小川《团泊洼的秋天》诗的最后三段,注意停顿和重音。

请听听吧,这是战士/一句句从心中‖掏出的话。

团泊洼,团泊洼,你真是那样/静静的吗? 是的,团泊洼是静静的,但那里/时刻都会‖轰轰爆炸!

不,团泊洼是喧腾的,这首诗篇里/就充满着‖嘈杂。

不管怎样,且把这矛盾重重的诗篇/埋在坎下,

它也许不合你秋天的季节,但到明春

3、朗读练习

一棵开花的树

席慕容 如何/让你遇见/我 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为这

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求它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 长在你/必经的/路旁 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当你走近/ 请你细听

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 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 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那不是/花瓣 是/我/凋零的/心

第11篇:朗读课教案

城里最漂亮的巨人

教学目标:

1、带领学生阅读《城里最漂亮的巨人》一书,使学生读懂书本内容,了解乔治因为帮助了别人而觉得很快乐。激励学生向乔治学习,愿意做一个乐于助人的人。

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为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打下基础。

一、激趣导入

你见过巨人吗?(板书:巨人)在哪儿见过?是什么样子的?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的这位巨人朋友是城里最漂亮的巨人。 (补充题目)

二、介绍作者

作者朱莉娅.唐纳森,译者任溶溶,插画作者阿克塞尔.舍夫勒。

三、认识封面、封底

观察封面、封底,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如果让你来写这本书,你准备写巨人和小动物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

四、走进故事

1、带领学生观察图画,给学生讲故事,使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能明白乔治一次一次是怎样帮助小动物的。(书1——29页)

2、猜一猜小动物们会给乔治送来什么礼物呢?(书30页)

3、请学生读一读卡片上写了些什么。

4、说说小动物们为什么要送一顶美丽的金冠给乔治?

5、比较乔治前后不同的表情。

五、小结介绍

1、学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样的想法?

2、介绍同系列的书

第12篇:黄河颂朗读教案

《黄河颂》朗读教学案例

即兴范读,一石激起千层浪 ——《黄河颂》朗读教学案例

南航附属初级中学 吕正红

一、主题与背景: 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朗读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教学活动,也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针对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语文阅读教学应该从朗读着手,以朗读为教学的切入点。因为朗读能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抑制注意力的分散,同时朗读也是检验学生对课文理解程度的重要尺度。可以说“书声琅琅”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特征,然而要使学生的朗读达到“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的程度,并不是仅仅靠传统的“读书百遍”就能奏效的。在宝贵的45分钟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朗读的指导就起着“引路人”的作用。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我们常常会发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朗读教学常常流于形式,将朗读教学抽象化、简单化甚至以录音代指导。比如:一位老师教陆游的《示儿》,理解诗句后问学生,诗中哪句最能体现诗人强烈的渴望祖国统一的心愿?(但悲不见九州同)学生回答后,教师趁势指导,读这句诗时,要读出陆游的悲壮的爱国感情。学生齐读以后,教师不满意,再启发说还要读得深沉一些。学生依旧原样。假如这时老师能示范一下,或告诉学生如何深沉,再创设一下情境,学生定能读出真切的情感。针对这种情况,我在全区公开课《黄河颂》的教学中做了一点尝试。

二、情景描述: 《黄河颂》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篇歌词,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第二部。《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她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河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但作品创作年代已离我们学生较远,许多学生未必能体会到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的主旨。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重难点,我根据课文特别适合朗读的特点,在教学中设计以读为主,以读激情,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声情并茂,培养语感,增强阅读的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感。配合采用多媒体声像手段,创设情景,提高效率。更大胆的克服女教师羞涩的心理,毅然放弃现成的课文朗读录音,精心准备,在公开课上动情的朗诵这首语调激昂、感情豪迈的诗。通过朗读,让学生在动情的氛围里,充分感受其意蕴情操受到陶冶,从而成功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朗读教学环节如下:

一、欣赏:让我们静静地听。《黄河大合唱》第七章《保卫黄河》片段 (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使学生很快进入到了热血沸腾、壮怀激越的情感中,为下面的朗读蓄势。)

二、诵读:让我们琅琅地读。

学习这首诗歌,我们首先要学会朗读,像诗人一样热情歌颂我们伟大的母亲--黄河!大家想一想,怎样才能更好地朗诵好一首诗呢? 师生共议得出。如: a,把握诗词的节奏、重音。(语调激昂、感情豪迈。) b, 时代背景的把握 c, 对诗词语言的品味 d, 调节自己的感情。

更多„„(帮助学生回忆 巩固 老师曾做过的朗读指导知识)

1、老师配乐范读(《黄河钢琴协奏曲》),生作批注。

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无论在哪个时代,黄河都象征着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诗人光未然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站在高山之巅,代表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我们来一起吟诵诗作,感受那澎湃激昂的黄河情、爱国心。

首先听老师读,同学们将你听到的语气旁批到书上。听完后,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或一节,说一说应怎样读。

例:生:我觉得朗诵词部分的“伟大而又坚强!”应重读,因为这个词开门见山的表现了黄河的特点。

生:我觉得“望黄河滚滚”中的“望”应读重音,因为它统领了下面九句话。

生:我觉得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这几个部分是在歌颂黄河。

„„

师对同学们的说法予以肯定,要求每一位同学在表达自己的朗读见解后都做能大声朗读一下。 (教师激情澎湃的配乐范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也都能放得开,大胆、激情的读,感受到了黄河一泻千里的气势、伟大而坚强的民族精神,达到了朗读教学和德育渗透的有机融合)。

2、学生自由颂读,合作朗诵

(鼓励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设计多种形式合作朗诵

例如:人员数量的搭配——二人组、三人组、四人组、男女混合组„„

歌词篇幅的选择——全文、一小节、甚至一两句。 诗句的具体分工——学生对所选的语段进行分工朗诵,创造多样式的朗诵方法。) 3,全班评出最有情感感染力的最佳朗读组合,予以鼓励。

同时多媒体显示朗读提示: ① 诗歌分为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② “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掀”“奔”“劈”的重读,且四句不妨越读越激昂,以表现的黄河的气势。

③ 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

④ 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三、品析:让我们细细地品

我们学诗要读出诗的气势,读出诗人要表达的感情,我们还要更深刻地领会诗的内涵,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全文各部分,理清结构,品味语言。其间穿插齐读、小组读、个别读等朗读形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学生分成两组分别自由诵读望黄河、颂黄河两部分,用“我喜欢本诗中的 一句(词),因为这一句(词)写出了(表达了)(表现) ”的句式说说自己喜欢的句子或词,并做表情诵读。

四、师生合作配乐朗读: 师读朗诵词、女生读绘黄河、男生读颂黄河、齐读尾声。

(配乐《黄河钢琴协奏曲》,播放黄河视频,在画面、乐曲声中,进一步感受黄河勇往直前的气魄、伟大坚强的民族精神。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学生的朗读水平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又有了大幅提高,可谓是声情并茂。)

五、颂扬:让我们美美地说

学习黄河的伟大与坚强,号召中华儿女奋起抗争,这确实是作者的心声,读到这,我们都会热血沸腾,并将保卫祖国作为至高的誓言,下面让我们也来高声赞美黄河吧!(啊!黄河!我爱你!爱你的 !爱你的 !爱你的 !) (请学生高声朗读自己所写的句子,读写结合,学以致用。)

三、问题与分析: 这堂课就这样在琅琅读书声中结束了,整节课师生情绪高涨,读书声此起彼伏,连平时极不愿出声的几个学生能跟着大声朗读,积极回答。教学重难点在教师声情并茂的即兴范读和学生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得到了突破。整节课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我大胆的激情范读,更是得到了听课老师的广泛好评,感觉震撼力很强。

“课标”说: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通过这节课的朗读教学,我感受颇深,正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师有效的即兴范读不仅为自己的教学对象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创造了一个良好的课堂语言环境,使学生受到五彩斑斓的语言色彩的感染,最大程度的激发了学生的朗读欲望,而且为语文教学中的学生朗读训练起到了极好的示范作用,无形中也树立了老师的“高大”形象。之所以能达到这种效果是因为教师的即兴范读,不仅有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的有声语言,还有目光、姿态、表情、动作等无声的体态语言。研究表明:大量的信息需要凭借面部和肢体动作这类体态语言来传递。教师在范读中用自身的情感感染学生,从而使学生 和 老师一起对朗读内容产生共鸣,这种感染作用是播放录音无法代替的。通过教师的引读、范读、朗读技能的传授等,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和感悟能力。要注意的是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还应抓住指导的最佳时机进行即兴范读。比如(1)揭题后,范读全文,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2)在学生对重点句段理解的基础上,产生强烈的朗读欲望时即兴范读,能有效地指导学生进入情境,读出真情实感。(3)在学生朗读不到位时,通过范读起纠正作用,引导学生读出恰当的感情、语气。(4)在指导学生品赏课文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绘声绘色的范读。

吕叔湘 先生说:“语言之妙,妙不可言。”《黄河颂》朗读教学中的即兴范读,一石激起千层浪,让我们体会到“朗读之妙,妙不可言”。好的朗读教学,可以达到声情并茂、韵味幽回的效果;好的朗读教学,可以进入动人心魄,耐人寻味的境界;好的朗读教学,它的感染力不亚于一幅美丽的图画,一首动听的歌曲。朗读教学搞得好,有助于学生积累词汇,扩大知识面,增强语感、开掘深意,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朗读教学搞得好,能使学生在起伏跌宕、轻重有致的感情变化的波涛中受到多方面美的陶冶。所以,我认为:语文教师如果都能在自己的教学中把朗读这一教学手段运用得很得体,处理得有水平,那么,在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记”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中,必能收到“一举多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TAG: 学生 黄河 朗读 我们 教学 案例

第13篇:诗歌朗读教案

篇1:诗歌朗诵教案

新湖镇大闸小学

诗歌朗诵社团活动教案

1、?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

1.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对名句的深入理解。

教学方法和手段:讨论交流为主,多媒体教学,配以幻灯片,背景音乐等。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这首诗,结合对诗人身世、写作背景的了解,准确理解诗中深沉的爱国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一、导入新课,检查课前积累。 1.导入语。 2.学生活动:

举手发言,列举中国爱国名人名言或他们的爱国事迹1例。

3.切入本课,明确目标: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主题,并学会对名句进行赏析。?幻灯片出示本堂课学习目标?

二、配乐朗诵,总体感受并进一步理解四首古诗所表达的爱国情怀。 1.范读:

1)多媒体画面、诗文、配乐朗诵。

2)学生活动:静静地欣赏,并正音正字,正确把握诗句的朗读节奏,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小组讨论交流:

1)四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知道的?[投影] 2)学生活动:4人一组,各抒己见,并努力使对方接受。 3.组织班级交流。

1) 学生活动:每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在班级发言。

2) 教师适时点评,加以引导。[在交流中穿插幻灯投影,介绍背景材料,帮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诗人身世,正确理解诗歌内涵。]

三、重放配乐朗诵,学生比照自己,有感情地跟读。 1) 跟读。

2) 教师小结:诗歌是激情的产物,不是带着强烈感情的人是朗读不好诗歌的。要有感情地朗读好诗歌,我们必须做到以下两点:正确理解诗歌主题,深入体会诗人情感;采取多种朗读手段,充分调动自身激情。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通过讨论交流我们理解了四首诗的思想内容,学习了有感情地朗读这四首诗。希望同学们今后多加练习,养成良好的朗读诗歌的习惯。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教学目标

1、学习诗歌朗读的节奏,朗读与背诵前这首诗。

2、体味分析这首诗的意蕴,体会其中流露出的作者感情。

3、学习诗人豁达的心胸和对友情的珍惜。

教学重点:

1、学习诗歌朗读的节奏,朗读与背诵这首诗。

2、体味分析这首诗的意蕴,体会其中流露出的作者感情。教学难点:

学习诗人豁达的心胸和对友情的珍惜。

教学方法:导读讨论

教学手段:录音

教学过程

三分钟演讲:内容以心里话为主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由学生自由说出学过的描写朋友之间友情的诗,教师做简要总结:我国古代描写很多写朋友之间亲密友情的诗歌,而且非常优秀,

至今仍然是人们交友的一笔宝贵财富。今天先来学习一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二、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简要介绍王勃,侧重于其年少有才和英年早逝。

2、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抽三个学生试读,教师纠正(注意节奏)后学生自读三分钟准备背诵。

3.抽查背诵三人后齐背。

4、理解诗意:(学生思考后交流,教师抽样回答:) a、根据注释试描述一二句的景象。

b、作者是什么方式安慰自己的朋友的?(豁达) c、谈谈你对海内存知巳,天涯若比邻两句的体会。(友情)

5、自由发言:学过本诗后你有何感受?(根据学生情况,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进行一下说话训练。

6.小结节奏和押韵。 7.齐背一次结束本诗。

三、配乐朗诵。

1、

2、配乐师范读。指生配乐朗诵。

3、集体配乐朗诵。

四、本课总结:

篇2:经典诗文朗诵教案

课题:《诵读经典古诗 弘扬传统文化》活动设计方案。

一、课前准备

1、面向学生:高中学生

2、学科:语文

3、课时:2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让学生通过百度和学校图书馆查阅需要的相关资料。

5、教师课前准备:

一、活动目标

(一)、体会中华诗词文化的灿烂辉煌,感受古代诗词作品的丰富多彩,领略语言文字的美;

(二)、理解本次活动的意义,能够正确流利朗诵经典诗词,用积累的古诗词说话,猜谜、运用。

(三)、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根据画意配古诗。

(四)、积累古诗词,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二、活动描述

(一)、通过诵读的方式,感受古代诗词作品的丰富多彩;

(二)、通过搜集古诗、诵读古诗,欣赏古诗词歌曲,进一步理解古诗、鉴赏古诗、品味古诗及运用古诗;

(三)、通过欣赏精美的图片,根据画意配古诗,在渲染课堂教学氛围的同时,达到训练审美情趣的目的。

(一)、供教师使用的资源:语文教材、自制ppt课件;

(二)、供学生使用的资源:课本,课后收集积累的相关知识的电子文本、纸质资料,学生自制的课件,相关古诗文书籍。

(三)师生共同使用的多媒体大屏幕环境。

教学媒体选择分析表

四、活动程序

1)活动时间:两课时(共实施107分钟)。

(2)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首先进行活动前的思想动员,接下来进行活动准备,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教师建议学生充分利用学校的电子阅览室和图书室,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源,教师引导学生选择文学史上一些优秀的古代诗人和作品,并列出一份著名诗人和作品目录,让学生查找资料,小组分工过程中,遵从学生自愿和优势互补的原则进行分组,对资料按主题进行分类,组内推选至少5名代表对分类的资料进行简要说明,并对感兴趣的诗歌进行范读。诗配画组进行材料准备,诗歌朗诵组进行材料准备,整个一堂课,教师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科学分工,为下节课的活动成果展示做准备。第二课时(实施64分钟时间) 活动展示: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利用优美的音乐《云水禅心》导入新课。

( 教师导语)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千百年来,灿若星辰的诗歌把中国文坛照耀得分外明亮。诗人们用诗歌诉说的一个个故事,至今为人们传唱;他们抒写的缕缕情怀,感动了代代的中国人;他们创设的种种意境,迷醉了古今多少读者。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今天,就让我们漫步在这个风光旖旎的古诗苑,去吟唱,去感动,去陶醉吧!

2、展示本次活动的七个环节

(二)进行活动

1.腹有诗书气自华——声情并茂诵古诗

围绕主题,说出相应古诗句,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a、感悟四季;b、诗中山、诗中水; c、品味乡愁;d、话说友谊; e、抒壮志;f、述哲理 2.江山代有才人出——挑战自我接古诗

学生根据出示的诗句,说出下句,小组推荐代表回答,不会说的由小组其他成员作答,也可由教师提示作答。

3.山重水复疑无路——风情万种猜古诗 小组合作讨论,根据所给谜面,猜出谜底。 4.二月春风似剪刀——别出心裁赏古诗 欣赏两篇《唐诗素描》,分别说出是哪两首诗,并背诵该诗。 5.春江花朝秋月夜——醉花听月唱古诗 欣赏古诗词歌曲,感受优美的意境。 6.高山流水有知音——诗情画意品古诗 学生根据画意配古诗,学生自由抢答。 (三.) 总结本次活动

学生先小组交流收集积累知识的心得或参与这次活动的心得,然后组内推荐代表发言。各组之间相互评价,最后教师点评,总结。 (四).作业 运用之妙存乎心——诗苑漫步用古诗

由来和含义:

2.“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的意境你能用你的妙笔画下来吗? 以古诗苑漫步为主题,制作一期手

抄报。(要求:充满诗情画意)

3.尝试给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谱曲并演唱。(提示:可串谱,可请音乐教师帮助) 教学过程流程图:

五、活动评价

设计思想:我将传统式单一的教学评价方式转化为多样化的教学评价,将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再创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既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又能培养他们用客观、辩证的方法判别事物的能力, 同时也更利于教师掌握教学信息的反馈,及时调节改进教学策略。

1.评价内容:课堂表现评价、学习效果评价(课堂学习效果评价+作业)、小组合作评价 2.评价方式:自评、小组评、教师评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和反思相结合

(1) 学生自我评价: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表现给予肯定,也是一种自信心的表露。 (2) 小组评价:是指小组间的互相评价,具有促进小组合作的作用。

(3) 教师评价:这里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以及小组完成的作品进行一个全面的评价,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注:在评价中应尽量采用描述性的方式,不应按分数给学生排队。

六、活动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进行活动环节时,有学生不能正确按要求作答,教师要给予必要的帮助。

在作业环节中,有一项作业是尝试给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谱曲并演唱,为了让每个学生体验给古诗词谱曲和演唱的过程,在进行这次活动课之前,主动请求音乐老师利用音乐课的时间,教给学生谱曲和演唱的方法,保证让不敢向老师发问的学生都能有一个学习谱曲的机会。

本次活动中,我借助多媒体的形式,主要引导学生体会中华诗词文化的灿烂辉煌,感受古代诗词作品的丰富多彩,领略语言文字的美;也培养学生搜集古诗、诵读古诗、理解古诗、鉴赏古诗、品味古诗及运用古诗的能力;并通过此次活动,激发学生用多种艺术形式解读古诗词的热情,培养学生对中华诗词的兴趣与爱好,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化品位。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一开始,便播放背景音乐《云水禅心》,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自然地引出课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综合运用启发式、自我反馈式、竞争式、随机导拨式、自主学习等教学方法,提供学习资源,指导学生利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竞争等学习方法进行学习。

使用多媒体直观教学,通过说话实现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参与和合作的精神,努力营造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在快乐中自主地学习,教学效果很不错。

课前安排学生积累古诗文,通过练习说话和创新作业,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多的兴趣与爱好,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了他们的文化品位,也培养了他们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学生在课后兴致盎然的制作以古诗苑漫步为主题的手抄报,也有学生自主合作尝试给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谱曲,在年级内掀起一股热潮。 当然,这堂课也有太多的不足: 1.使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有部分学生没有把课堂学习做重点,而是在看热闹。

2.有个别学生课前准备不充分,积累的知识太少,课堂上不能跟上其他同学的学习进度,缺乏想象,课堂表现不够大胆,在课后创新作业时,敷衍了事,作业不认真,制作手抄报没有创新意识。

中华诗词文化的灿烂辉煌,感受古代诗词作品的丰富多彩,领略语言文字的美。 《古诗文朗诵》教学设计

活动背景:

古诗文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凝练的语言,和谐优美的音韵,让人徜徉其中而留恋忘返;其蕴含的人生这;哲理让人深思并引为箴言;其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光荣与骄傲。作为新世纪的接班人,更有责任继承这份优秀的文化遗产。

活动目的:

1、让学生感受古代灿烂的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学生的语言词汇。

3、通过活动,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古诗文、特别是识记古诗文的积极性。

活动地点:多媒体教室

活动准备阶段:

(一)、让学生自主选择一首诗或有关“莲”的一首诗,通过查找资料筛选资料,结合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感悟,写一篇赏析性的文章。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进行四人小组的交流讨论,选出本组最佳文章交上来。老师把交上来的文章仔细评阅,选出较好的4篇文章,辅导这四位同学进行精心的修改,精心选择配乐,用心朗读朗诵,尽力为同学献上一道道精美的大餐。

(二)、辅导写赏析文章时,要求学生在深入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把握诗人写诗时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从几方面进行赏析:一是从诗的词语进行赏析;二是从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方面进行赏析;三是从诗文索运用的表现手法进行赏析。指导朗诵时,主要从停顿、轻重音、速度和节奏、语气停顿、形体语言等方面加以指导。而音乐的选择则应注意和谐协调。

(三)、挑选主持人2名,评委8名,记分员1名,并与这些同学讨论制定评分表。同时要求全班同学对这4篇文章有一个了解,准备在活动中参与评论。

活动过程:

一、主持人:同学们,在阅读诗歌时,我们可以感受到悦耳的鸟鸣,怡人的花香;或时而激情澎湃,时而身心宁静。这就是诗歌赋予我们的美妙境界。今天我们准备带领大家一同步入这样美妙的境界??

二、请出第一位同学——柯立敏(《高山流水》的音乐响起)

1、简介作者及诗歌创作背景

2、朗诵《一剪梅》(李清照)

3、朗读赏析这首诗的文章——《离愁难遣,情真意切》

三、请几位同学评论。(老师在适当的时候也加入评论)

篇3:诗歌朗诵教案

诗歌朗诵社团计划

为了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理念,加大校园文化建设的力度,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特此组织“诗朗诵社团”。

朗诵是一门艺术,朗诵是口语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而诗朗诵则把古诗文和朗诵相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

根据社团学员特点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以下计划:

一、社团活动目的:

1.通过各项活动,拓展学生的朗诵水平,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培养朗诵新秀。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在文学实践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2.把朗诵、文学欣赏、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审美修养,定期开展活动,提高学生的朗诵理论水平和对作品的欣赏能力。

3.健全组织,积极开展各项活动,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好各项活动。

4.深化素质教育,通过朗诵社团开展表演、交流研讨等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让学生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二、社团活动计划

第一次:总结上学期社团活动情况,提出本学期社团计划。(共同讨论) 第二次:指导诵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第三次:指导诵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第四次:指导诵读文言文《我爱你,妈妈》

第五次:指导诵读《送沈子福归江东》—王维

第六次:指导诵读《过故人庄》—孟浩然

第七次:指导诵读《元日》— 王安石

第八次:指导诵读《望洞庭》—刘禹锡

第九次:指导诵读《宿石邑山中》— 韩翃

第十次:举办古诗文朗诵比赛。(社团全体成员)

第十一次:指导诵读《少年行》—袁枚

第十二次:指导诵读《乡村四月》—翁卷

第十三次:指导诵读《出塞》—王昌龄

第十四次:指导诵读《少年行》—王维

第十五次:根据朗诵内容选配乐,配乐朗诵

第十六次:总结收获,评选表彰优秀社员

诗歌朗诵社团活动教案

1、《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

1.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对名句的深入理解。

教学方法和手段:讨论交流为主,多媒体教学,配以幻灯片,背景音乐等。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这首诗,结合对诗人身世、写作背景的了解,准确理解诗中深沉的爱国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一、导入新课,检查课前积累。 1.导入语。 2.学生活动:

举手发言,列举中国爱国名人名言或他们的爱国事迹1例。

3.切入本课,明确目标: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主题,并学会对名句进行赏析。〔幻灯片出示本堂课学习目标〕

二、配乐朗诵,总体感受并进一步理解四首古诗所表达的爱国情怀。 1.范读:

1)多媒体画面、诗文、配乐朗诵。

2)学生活动:静静地欣赏,并正音正字,正确把握诗句的朗读节奏,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小组讨论交流:

1)四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知道的?[投影] 2)学生活动:4人一组,各抒己见,并努力使对方接受。 3.组织班级交流。

1) 学生活动:每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在班级发言。

2) 教师适时点评,加以引导。[在交流中穿插幻灯投影,介绍背景材料,帮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诗人身世,正确理解诗歌内涵。]

三、重放配乐朗诵,学生比照自己,有感情地跟读。 1) 跟读。

2) 教师小结:诗歌是激情的产物,不是带着强烈感情的人是朗读不好诗歌的。要有感情地朗读好诗歌,我们必须做到以下两点:正确理解诗歌主题,深入体会诗人情感;采取多种朗读手段,充分调动自身激情。

四、课堂总

结:

本节课通过讨论交流我们理解了四首诗的思想内容,学习了有感情地朗读这四首

诗。希望同学们今后多加练习,养成良好的朗读诗歌的习惯。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教学目标

1、学习诗歌朗读的节奏,朗读与背诵前这首诗。

2、体味分析这首诗的意蕴,体会其中流露出的作者感情。

3、学习诗人豁达的心胸和对友情的珍惜。

教学重点:

1、学习诗歌朗读的节奏,朗读与背诵这首诗。

2、体味分析这首诗的意蕴,体会其中流露出的作者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诗人豁达的心胸和对友情的珍惜。

教学方法:导读讨论

教学手段:录音

教学过程

三分钟演讲:内容以心里话为主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由学生自由说出学过的描写朋友之间友情的诗,教师做简要总结:我国古代描写很多写朋友之间亲密友情的诗歌,而且非常优秀,至今仍然是人们交友的一笔宝贵财富。今天先来学习一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二、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简要介绍王勃,侧重于其年少有才和英年早逝。

2、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抽三个学生试读,教师纠正(注意节奏)后学生自读三分钟准备背诵。

3.抽查背诵三人后齐背。

4、理解诗意:(学生思考后交流,教师抽样回答:) a、根据注释试描述一二句的景象。

b、作者是什么方式安慰自己的朋友的?(豁达) c、谈谈你对海内存知巳,天涯若比邻两句的体会。(友情)

5、自由发言:学过本诗后你有何感受?(根据学生情况,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进行一下说话训练。

6.小结节奏和押韵。 7.齐背一次结束本诗。

三、配乐朗诵。

1、配乐师范读。

2、指生配乐朗诵。

3、集体配乐朗诵。

四、本课总结:

以诵读为主,通过反复的朗读和背诵,来理解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为了训练优生的赏析能力,同时训练说话能力,也安排了对诗的感受的分析。

3、我爱你,妈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并且会背诵诗歌。

2、理解重点词句,感悟文章内容。

3、学生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如:看拼音识字、查字典、结合上下文猜字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齐读、师生互读、配乐读等形式让学生感情读诗歌;通过感情朗读、抓重点词句、续写来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

一、介绍生活中妈妈关爱我的小事。

在本节课之前,我已经安排学生门搜集回忆妈妈在生活中关爱我的小事,所以在本接课开始,我先让学生在组内,班上介绍妈妈关爱我的事情。(这样,用学生所熟知的事情来引入本课的学习,就一下子拉近了学生和文本之见的距离,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感悟文章的内容,为下面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做下了铺垫。)

二、初读诗歌。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注意字的读音。

2、学生自读,随文识字。

3、给五分钟时间,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诗歌。

4、小组长检查本组同学朗读情况。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指名读诗歌,其他学生边读边想这篇诗歌主要讲什么?

2、自己读,再思考这个问题。

四、配乐诗朗诵。

1、师配乐范读。

2、指生配乐读。

3、配乐师生齐读。

4、送沈子福归江东

王维

教学目标

1.学习《送沈子福归江东》,了解诗人望着大江南北两岸,春光荡漾,芳草萋萋,感受到诗人对友人无限依恋惜别之情,就像眼前春色的无边无际。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送沈子福归江东》。

3.通过品悟、诵读,了解内容,体会古诗描述的意境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诗的大意。(自由读)

二、品读感悟。

1.结合注释,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

(说得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纠正,教师适时点拨。) 2.师生交流。

(1)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渡口杨柳依依,行客稀少,艄公摇起桨驶向临圻。

(2)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让我心中的相思之情也像这无处不在的春色,从江南江北,一齐扑向你,跟随着你归去吧! 3.练读诗句,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三、朗读感悟。

1、师配乐范读。

2、指生配乐读。

3、配乐师生齐诵。

5、元日

王安石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过年的习俗,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情感的追求。通过引导学生自学,学习古诗,提出疑问。

2、朗读诗歌,通过各种方式的以读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自学提出疑问通过各种方式的以读悟情。指导背诵诗歌。

教具准备:

1、春节的传说故事

2、投影

3、各地过年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你喜欢过年吗?我国传统的过年是哪一天呢?你想知道年是怎么来的,过年的习俗是怎么来的吗?

2、阅读《过年的来历》

3、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一说过年的来历。

4、你觉得过年和平时有什么不一样。

5、学生交流。

6、无论何时何地,所有的炎黄子孙都很注重过年。这节课,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王安石所写的七言绝句《元日》,看看古人是怎样过年的。

二、自学古诗

1、回忆学法: 我们要学会一首古诗你有什么基本办法呢?

(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理解意思——展开想象)

2、你们有信心读准、读懂古诗吗?

三、学习古诗,交流。

1、你读准了吗?

2、你知道古人怎样过春节的吗?从诗中哪些地方知道呢? 燃爆竹 饮屠苏 迎红日 换新符

3、要读懂古诗还要先理解词语的意思,你理解了哪些词语的意思呢?

4、你还有什么不懂的或不理解的吗?告诉大家,让大家帮帮你。

5、在大家的帮助之下,是不是都理解了古诗了呢?请你试着把古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自己说——指名说

6、理解古诗可以把用在两部分间加上自己的话。使意思表达更通顺。 闭眼听老师范读,在头脑中想象,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7、小结:多喜庆,多热闹呀。能把这首古诗的热闹和喜庆通过读表现出来吗?如果你觉得读不足以把热闹和喜庆表现出来,也可以通过动作表现出来。 自己读——指名读——全班读

四、配乐朗诵诗歌。

1、师配乐范读。

2、指生配乐读。

篇4:诗歌朗读教学设计55555(11。20) 模块四:

朗读朗诵训练 (诗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诗歌朗读与教师语言的密切关系;

教学内容:格律诗《静夜思》教学准备:相关诗歌的教学步骤:考核标准:

2、掌握常见、特别是小学语文课本中格律诗的朗读技巧;

3、掌握常见、特别是小学语文课本中现代自由诗的朗读技巧;

4、努力做到声情并茂,以提高语言的综合表现力。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等。 自由诗《听听,秋的声音》;《有的人》等。 ppt。

1、学生朗读有关诗歌、朗读的名言警句;

2、学生讨论诗歌朗读与教师语言素质能力提高的关系;

3、格律诗朗读的技巧指导;

4、学生练习格律诗朗读及技巧指导

5、自由诗朗读技巧的指导;

6、学生练习自由诗朗读及技巧指导;

7、诗歌朗读技巧整体检查及个别学生考核。

1、语音正确;(60分)

2、技巧明显;(20分)

3、声情并茂,整体效果好。(20分)

一、教学要求

(一)对教师的要求

1、能熟练运用格律诗、自由诗的朗读技巧。

2、能指导学生朗读格律诗及自由诗。

3、能较好朗诵格律诗和自由诗。

(二)对学生的要求

1、掌握格律诗、自由诗的朗读技巧。

2、学习较好地朗读格律诗自由诗。

3、学会诗歌朗读分析指导。

(三)对教学条件和教学资源的要求

1、名家诗歌朗读朗诵录音录像资料。

2、多媒体教室。

3、微格训练教室。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格律诗朗读技巧训练。

2、自由诗朗读技巧训练。

3、诗歌朗读技巧指导训练。

(二)教学难点

1、格律诗朗读技巧的把握。

2、自由诗朗读技巧的把握。

3、诗歌朗读技巧分析指导。

三、教学设计

《教师语言》课程模块 四 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篇5:一年级诗歌朗诵教案

“诗歌朗诵”主题班会

一、活动目的:

1、通过本次主题班会活动,让孩子感受到校园生活的多姿多彩,通过投票选举“朗诵小能手”,培养孩子的小主人翁意识。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诵儿歌或者古诗,充分地展示孩子的童真、童趣,培养良好的语感。

3、引导孩子和书交朋友,拥有更多的知识。

二、活动准备:

1、教室提前布置好教室黑板,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

2、学生练习朗诵的儿歌或者古诗。

三、活动要求:内容积极向上;朗诵时间3~5分钟为宜;可自备背景音乐。 参赛者:①参赛者必须遵守比赛规则。。

②参赛者必须服从主持人与评委的判定。

四、活动过程:

一、老师宣布本次班会活动的内容。

宝贝们,我们在快乐地学习语文有一个多月了。瞧!我们学会了很多生字宝宝,还学习了许多儿歌和古诗,真棒!今天的班会,我们开展一次朗诵比赛,希望孩子们勇敢地走上讲台,朗出你们的精彩!

二、班长宣布比赛规则及评比要求。

1、依次请每个学生上台朗诵。

2、朗诵前,要先报朗诵的题目。

3、未朗诵的孩子争当文明的观众,当学生朗诵完要鼓掌。

4、评委评分标准:

语音:普通话发音规范,字正腔圆;30分

语速:朗诵抑扬顿挫、轻重缓急适宜;30分

台风:具有较强的感染力,能引起听众共鸣;20分

仪态:精神饱满、动作得体、衣着统一整齐;20分

评分办法:

①满分为100分;

②选手的最后得分:去掉一个最高分与最低分取平均分;

5、台下的小观众对优秀的朗诵者进行举手投票,由学习委员和老师一起数票并作统计。

三、宣布快乐朗诵会开始。

在比赛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表扬朗诵的好的孩子。对于纪律较差的孩子要进行教育。

四、公布比赛结果。

根据孩子投票的结果,选出了“朗诵小能手”数名,名单如下:

五、交流比赛的感受。

孩子们,看到同学们精彩的展示,你想说点什么? 指名说。

六、颁奖、总结。

亲爱的孩子们,看到你们勇敢地走上讲台,快乐、自信地朗诵儿歌,老师真高兴!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如果大家能和书宝宝做朋友,你们会拥有更多的知识呢!

七、宣布本次班会活动结束。

第14篇:朗读指导教案

朗读指导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以培养语感。

2、掌握语言朗诵技巧,通过有表现力的朗诵读出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指点、反复诵读,体会句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提高学习国语的积极性。

教学重难点:掌握语言的朗诵技巧,通过有表现力的朗诵读出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每一篇文章中词语的运用,句子的表达都倾注了作者的情感,当我们在读文章是,就是和作者在对话,那如何才能更好的和作者对话呢?今天,我们就来交流一下

二、初探情感

1、我低着头,手搓捻着衣角,不敢抬头看。

学生试着读一读,“我”的心情是怎样的?(害羞、难受的受到批评)你们是从哪里看出来的?这是什么描写?(动作描写)带

着你认为的情感读一读。师生共评议。并随机总结朗读时应注意的细节。

2、我自豪极了,高兴得脸都涨红了,立即跑楼去,找到母亲。这句我的心情如何?从哪里看出来的?“涨红了脸”是什么描写?(神态)同上

3、、“我不行!我会掉下来的!我会摔死的!”我大声哭着说。“你能爬上去,你就能下来,我会给你照亮。”父亲说。“不,我不行,太远了,太困难了!我做不到!”我怒吼着。 这是一组对话,从对话中看,“我”的心情是怎样的?(害怕,生气)父亲呢?(平静)注意看老师标红字的部分,这是什么描写?(语言)同上

三、深入情感

朗读时我们需要注意什么?句子的重点词语,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最重要的是发音标准。

1、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用你认为的情感去读,并告诉我们,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2、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进行指导评议

3、母子的对话,先同桌自由对话,再分成两组读,最后全班一起读。

板书设计 朗读技巧

第15篇:中级一班听力课课教案

第一课

教学目的和要求:

1、训练留学生分辨数字以及推断时间能力

2、学习部分新生的交流词汇以及对话

教学重点:一听句子A判断听到的句子和看到的句子的意思一致 B根据听的内容选择正确答案 二听对话,掌握词汇并选词填空 三听短文 并完成练习

课型:初级汉语听力课

教学方法:听说法、提问法、复述法、选择法、听写法

组织教学:学生为主,教师做适当引导并做出正确解释(具体到每个小题,针对学生情况,可多放一遍或两遍录音。)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2分钟) 教师点名,师生相互问候。

二、检查复习(10分钟)

1、请学生读第4 课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的词汇,纠正错误声调读音,先一人读4个,然后教师带读,学生跟读,问下他们还有哪些词汇有疑问

三、讲练新课 (60分钟)(下面我们来学习第1课。 )

1.提问,作出引导 eg:A你们住在哪里?是一个人住还是两个人?引出房租、单人房间、双人房间、床位等等B你们来中国之前作了哪些准备?需要办理什么?带了什么东西等等,引出新生,行李,箱子,办理,手续,护照,填等(10分钟)

2.生词(10分钟)

每个留学生读4个,纠正,并带读,适当造句

新生 行李 箱子 教学楼 (宿舍楼)办理 手续 护照 填 入学

申请表 学生证 签证 公安局 学费 单人房间 双人房间 以上 房租 床位 以下

聊天儿 比如(例如) 校园 提出 居留 借书证 大部分 小部分 租 让留学生就办理、比如造句

2放录音并练习讲解(40分钟)

第一部分 听句子 A判断是否与听到的句子意思相一致。前天 昨天 明天 时间问题

B听后根据问题选择正确答案 方法过程:①连续放完 5个小题的录音,让学生边听录音边确定答案→ ②个别学生读答案,不同意见的同学说自己的答案→③教师边说句子,边确认正 确答案。 第二题、听后跟读。并指出错误或者失误发音 区分时间 国别

第二部分 听对话 A听第一遍,判断正误 B听第二遍,大声跟读句子C选词填空方法过程:①分别放完两段录音,让学生边听录音边确定答案→ ②个别学生读答案,不同意见的同学说自己的答案→③教师根据对话内容,边确认正确答案。 第二题、听后跟读。并指出错误或者失误发音

第三部分 听短文 A听第一段短文,听后根据短文内容回答问题B第二遍听第一段短文,根据短文内容填空C第二段短文,听录音,听后根据短文内容回答问题D听第二遍,根据短文内容判断正误。方法过程:①分别放完两段录音,让学生边听录音边确定答案→ ②个别学生读答案,不同意见的同学说自己的答案→③教师根据对话内容,边确认正确答案。 第二题、听后跟读。并指出错误或者失误发音

四、本课小结(5分钟) 1.本课不仅仅局限于听,也让学生跟读、复述、默写,以听为主,听说读写相结合, 全面提高学生的汉语能力。 2.小结本课重点词语、本课内容

五、布置作业及预习任务 1.下去多听几遍CD,熟悉今天所学内容 2.预习第二课

第二课 我也不太清楚

教学目的和要求:

1、训练留学生听数字以及推断时间能力

2、训练学生的听力技能和交际能力,学会问地点

教学重点:一听句子A判断听到的句子和看到的句子的意思一致 B根据听的内容选择正确答案 二听对话,掌握词汇并选词填空 三听短文 并完成练习

课型:初级汉语听力课

教学方法:听说法、提问法、复述法、选择法、听写法

组织教学:发个每个学生四张卡片,分别写有 A/B/C/D。做选择题时,听后,所有学生都需举牌亮出自己所选的答案。 具体讲练: (具体到每个小题,针对学生情况,可多放一遍或两遍录音。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2分钟) 教师点名,师生相互问候。

二、检查复习(10分钟)

1、请学生读第1 课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的词汇,纠正错误声调读音,个别读,然后齐读一遍。

2、请学生复述第5页的第 2 题;听写所填的词语: 想 以上 安排 房租

三、讲练新课 (60分钟)(下面我们来学习第 2课。 ) 1.生词(20分钟)

领读并结合实际例子讲解,并让留学生作适当造句:

楼梯 左边 电梯 右边 钥匙 大厅 隔壁 西餐 中餐 开饭 敲 打搅 洗手间 洗衣房 托尼 真理子 商量 饭菜 历史系 年级 学院 研究所

2放录音并练习讲解(40分钟)

第一部分 听句子 A判断是否与听到的句子意思相一致。B听后根据问题选择正确答案 方法过程:①连续放完 9 个小题的录音,让学生边听录音边确定答案→ ②个别学生读答案,不同意见的同学说自己的答案→③教师边说句子,边确认正 确答案。 第二题、听后跟读。并指出错误或者失误发音

第二部分 听对话 A听第一遍,判断正误 B听第二遍,大声跟读句子C选词填空方法过程:①分别放完两段录音,让学生边听录音边确定答案→ ②个别学生读答案,不同意见的同学说自己的答案→③教师根据对话内容,边确认正确答案。 第二题、听后跟读。并指出错误或者失误发音

第三部分 听短文 A听第一段短文,听后根据短文内容回答问题B第二遍听第一段短文,根据短文内容填空C第二段短文,听录音,听后根据短文内容回答问题D听第二遍,根据短文内容判断正误。方法过程:①分别放完两段录音,让学生边听录音边确定答案→ ②个别学生读答案,不同意见的同学说自己的答案→③教师根据对话内容,边确认正确答案。 第二题、听后跟读。并指出错误或者失误发音

四、本课小结(5分钟) 1.本课不仅仅局限于听,也让学生跟读、复述、默写,以听为主,听说读写相结合, 全面提高学生的汉语能力。 由于是小班教学,发给学生每人四个选项、个别题目采取举牌 亮答案的形式。 2.小结本课重点词语、本课内容

五、布置作业及预习任务 1.下去多听几遍CD,熟悉今天所学内容 2.预习第三课

第16篇:《识字8》公开课课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识字8 》第一课时教案

. 教材分析: 《识字 8 》分成两个部分:第一二行是“鸟”和“隹”旁组成的新字,与鸟类有关;第三四行是带“月”旁的字,分别与月亮和肌肉有关。识字中还配有“鸟”“隹”“月”字旁的演变图,以及词语所指事物的具体形象图。四组词语连起来,是一篇适宜朗读的韵文,读起来琅琅上口。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的 4 个生字,并认识了解六种鸟。

2、认识“鸟、隹”这特殊偏旁,进一步了解象形字、形声字的构字特点。

3、培养学生的韵文语感及热爱祖国文字的思想感情。

一、象形字导入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象形字就是祖国文化长河中的一串美丽的珍珠。这些象形字你们认识吗?还有许多有意思的文字,你们想认识吗?(教师随即板书课题《识字8》),在这节课上,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些我们熟悉的鸟儿,并和一些新偏旁交朋友,你们愿意吗?

二、认识偏旁 , 了解演变 、认识“鸟”旁:

1、看图导入:指着“鸟”问:这是什么?师述:古时候人很聪明,看到鸟就照它样子写下来。这就是象形字“鸟”。

2、观察文字:说说象形字的“鸟”与鸟的图片有哪些异同。

我们现在为了方便写,就演变成现在这个“鸟”字。它既是一个字,又是一个偏旁。鸟字旁的字就是和什么有关系呢?(让生自由说)

3、巩固旧知:小朋友们,如果“鸟”作为偏旁,叫做“鸟字旁”,你们还认识哪些“鸟字旁”的字吗?(鸡、鸭、鹅)

有三只鸟飞来,它们想和你们做朋友,你们愿意吗?(出示 3 只韵文中的鸟的词语卡片)向他们打个招呼吧!(适当评价) 、认识“隹”旁:

1、师述:鸟朋友们看到小朋友们这么热情,想带你们到它们家去做客呢!还要介绍一位客人给你们认识,它也表示“鸟”的意思,想知道它是谁吗? [ 出示:隹( zhu ī)师领读 ,一起书空“隹”字笔画]

2、师述:“隹 ”特指短尾巴的鸟。 3、“隹”字家族的鸟听说小朋友们来了,也飞来欢迎大家呢!(出示 3 只韵文中的鸟的词语卡片)

三、诵读韵文,培养语感。

1、师述:这六位鸟朋友书上也有,就在识字 8 。让我们把这些鸟朋友的名字读一读吧!要求:先把生字的音读准,再把这 6 位鸟朋友的名字读准。(出示带拼音的韵文)

( 1 )自由读,把不会读的自己多读读。

( 2 )哪些字难读,快来提醒大家吧!

2、师述:天气渐渐热了,鸟朋友把皮帽子摘掉了,你还认识吗?(出示不带拼音的 6 个词)

( 1 )自由读。

( 2 )随机开火车抽读。(拿出词语卡片检查)

3、师述:鸟朋友听到小朋友读得这么认真,非常喜欢你们,你们喜欢它们吗?鸟朋友说光知道它们的名字还不算真正的朋友呢!还要了解它们,你们对它们了解吗?(指名说,相机指导朗读)如:

( 1 )学生说乌鸦虽长得不漂亮,但它吃好多害虫,而且还爱吃腐肉及一些废物,是益虫。还说了一些相关的成语、课文和歌曲,并学了鸟叫。再让学生读一读这个词。

( 2 )学生说对海鸥的了解时,让学生看看海鸥在海面上飞翔的动画,并让学生学学飞翔。当学生读的声音凶猛时,可夸它是一只勇猛的海鸥,当读的声音美时,可夸它是一只美丽的海鸥。

当学生说对这些鸟的了解时,可适当评价学生。(如:你真棒!你真了不起·!你知道的真多!你对朋友了解得真多!你真是一位小博士!„„)

4、师述:大自然中有这么多鸟,它们不仅可爱,而且把它们的名字连起来读一读还更好听呢!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吧。

( 1 )自由读。

( 2 )检查朗读(指读,愿意读的,齐读)。

( 3 )大节拍读(师示范,指名,齐打拍读)。

四、图文结合,理解韵文

1、看图说话:观察书上的图,看一看图上画了些什么。

2、一线相连:你能用一条横线将各种鸟的名称与相应的鸟图连起来吗?动笔试一试吧!

3、片语连句:

云层上空,(

)和(

)在自由地翱翔(老雕、大雁);枝头上,一只美丽的(

)在快乐地歌唱(杜鹃);(

)和(

)飞得那么低,他们在仔细地寻找着食物(乌鸦、麻雀);海面上,一只坚强的(

)正和风浪勇敢地搏击着(海鸥)。

五、认识生字,正确书写。

今天,我们认识了许多鸟儿,而且还交上了朋友,我们大家可要保护好它们。这些鸟朋友要回家了,跟小朋友要说再见了,可有几个字宝宝来和小朋友做朋友呢!看,是谁?(出示:杜、雕、麻、雁)

1、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指名说)

2、在写的时候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指名说)

3、让生提出难写的字(雕、雁),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4、描红P78 面的这两个字的笔顺。

五、课外延伸,拓展知识

1、你们还知道鸟类王国中哪些鸟吗?知不知道有关鸟的歌儿找来唱一唱或故事讲一讲?课后可要赶紧收集呀!

教学反思:

看图读韵文识字,它吸收了传统识字教材的编写经验,将同偏旁的字写在一起让学生认读。课文以偏旁带字的形式列出了两组词语。本课时主要学习第一组字、词,其中有一些是“鸟”旁,有一些是“隹”旁,但都表示鸟。

我在教学时,首先以象形字复习导入课题,因为是看图会意识字,所以我让学生认真观察实物图和象形字的异同,让他们建立印象,初步建立起图文联系,用此手段将图形和字义巧妙联系起来。其次从字音和字形方面认读四会生字。让学生说说他们所了解的乌鸦、大雁、老雕、麻雀、杜鹃等鸟类,其次,树立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的教学理念,通过连一连,画一画这个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对这些鸟类在头脑中建立表象,,让学生图文结合,更好的理解字义。 再通过片语练习,连图成画。最后指导学生认真书写,把写字教学落到实处。

总之,这节课最大的优点是,充分利用了教材资源,重难点清楚,层次分明。主要问题是教师主导部分不够,老师“把”得太多。要更新课程理念,尝试放手,让学生主动学习。

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钻研教材,在教法上要多学多问。改变传统理念,树立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的意识,课堂提问不要过于多,要精,要有实效性,通过练兵活动,全面提升自己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012-3-12

第17篇:课课练

体育“课课练”的理性思考

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体育“课课练”要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学校体育教学发展的具体情况,开展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具体而言,要和“课后练”相结合,要做到内容多样、形式有趣、时间安排合理有效,强调多元化评价,使之成为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

关键词:体育“课课练”认识内容形式评价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特别是在新课程实施后,“课课练”逐渐退出了体育课堂。近年来,多次的全国青少年体质监测结果显示出学生体能素质呈持续下降的趋势,亟待有效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在这种背景下,体育教学中“课课练”再次被学校体育工作者所关注。加深对中小学体育教学中“课课练”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创新体育教学中的“课课练”,推动体育新课程的实施,越来越显出其必要性和积极意义。

一、关于体育“课课练”的认识

体育教学中“课课练”一说,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颁布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当时的表述是“有些简单易行、发展身体素质的教材,要争取‘课课练’……”。近年来,业内对体育“课课练”的界定大致如下:吴健认为,身体素质“课课练”,简称“课课练”,即在每节课中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进行身体素质练习。毛振明提出,“课课练”是在每堂的体育课中合理地安排有针对性的,可以对学生身体产生改善作用的身体练习,并科学合理地实施这些练习。廖申生、熊利曾对“课课练”的理解是:在体育课中,经常进行素质练习,素质练习指的是教学内容,“课课练”指的是教学要求,练习方法则指的是教学形式或一种手段,而练习方法是由多种因素组成的,这些因素又决定了练习的效果。马晓凤、武继国对“课课练”的理解是:为了谋求身体全面发展而进行的有针对性的专项练习,是对基本教材的补充,是体育课素质练习的一种重要形式。

从上述研究成果中,不难看出,对体育教学中“课课练”的认识形成了以下三个共同点:(1) “课课练”是体育教学中的一种教学形式;(2) “课课练”的主要内容是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身体练习;(3) “课课练”要能促进学生提高身体素质。据此,笔者以为,对体育教学中“课课练”可以这样理解:“课课练”是针对学生学习现状,结合体育单元、课时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生理、身体特点,科学、合理安排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练习内容和方式,其目的是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体育“课课练”期待和“课后练”相结合

仅从字面上理解,“课课练”应该是发生在课堂上,与课后基本没有关系。这也是过去学校体育工作者的共识,大家从体育课堂中“课课练”的内容、时间、形式等方方面面入手,努力追求让学生在体育课上进行练习。正因为仅仅关注学生的“课堂练”,而忽视了“课后练”,导致了“练习内容太枯燥,学生不喜欢;对主教材教学有干扰;提高学生体能的效果不明显”,逐渐退出体育课堂。这是过去研究的薄弱点。

把“课课练”仅仅局限在课堂上,一方面,会缩小“课课练”研究的外延,使教师的视点只集中在课堂研究上,使其理论层面的研究内容变得狭窄。另一方面,从运动生理学的角度来看,仅仅利用每节课10分钟左右的时间,每周2——3节体育课,无论是运动强度还是运动密度都不到位,无法真正起到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作用。

在新课程背景下,体育“课课练”首先要让学生清楚“练什么”,知道“为什么这么练”,并在练习中明白“怎么练”,逐步掌握练习的原理、方法、注意事项等理论知识。其次,要努力把“课课练”中学习到的锻炼方法、手段、卫生理论知识,延伸到“课后练”、“天天练”,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之外、在校园外(如社区等场合)也能寻找到适合自己锻炼的方法。为此,学校要努力构建校园体育文化,通过宣传栏、板报、校园电视台、校园网络等,营造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经常举办各种体育竞赛活动、开设体育知识讲座等,为“课课练”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

三、创新体育“课课练”的练习内容、组织形式及时间安排 过去的“课课练”内容大多选择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方面的练习内容,如俯卧撑、仰卧起坐、引体向上、挺举重物、加速跑、原地高抬腿、坐位(立位)体前屈等等。这些动作规范,练习的指向性非常明确,锻炼的效果也比较好。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趣味性,加之练习过程中组织形式单

一、练习时间段固定,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疲劳感,导致学生不喜欢甚至厌倦。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的体育“课课练”,必须精选练习内容,设计不同的组织形式,科学合理安排练习时间。

第一,练习内容要结合学习内容、学生特点、场地器材等情况综合考虑,既要有传统的发展身体基本素质的耐力、灵敏、柔韧、速度、力量等内容,还要有结合新兴运动技能掌握的体能练习内容;既要有借助传统器材开展的内容,还要有结合新型体育器材设备开展的内容。

第二,根据教学需要精心设计组织形式,将传统练习内容与现代运动技术相结合,多安排竞赛性、游戏性的练习形式。比如,过去的仰卧起坐练习大多采用两人一组,或规定时间,或规定练习次数,轮换练习,现在可以在足球课上,开展两人(或分组多人)仰卧起坐传接球比赛;以前的各种柔韧素质练习,大多安排在课的准备环节的后段,采用全班集体练习的方式,现在可以安排在课的结束环节作为放松伸拉,等等。

第三,“课课练”的时间安排,要灵活、机动。一般情况下,若学习内容技术难度较大,应适当分解教学内容,在课的前面部分安排专项辅助练习,这样既锻炼身体,又为学习主要内容服务。如跨栏学习中,学生必须要先做大量的模仿练习和各种辅助练习,才能逐步体会和掌握跨栏跑的技术。若学习内容技术难度不大,则可以在课的后面部分,安排结合学习内容的竞赛活动。如篮球运球学习中,安排分组篮球运球比赛,让学生在竞赛中进一步巩固技术,同时也锻炼了身体。

四、体育“课课练”评价的多元化

新课程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理念,特别是课程目标主体取向评价的提出,更加强调每一个学生在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反省意识和能力”。在体育“课课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多元评价,能够促进学生反省自己的学习行为,从而不断提高自我。过去的体育“课课练”评价,大多是根据学生完成练习的成绩(如某个动作多少次、测试跑多少秒等),属于量性评价、结果性评价,评价的主体是教师。这样的评价缺乏过程性、质性评价,评价主体单一,评价中没有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容易加重学生的生理和心理负荷,不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因此,体育“课课练”在创新练习内容、组织形式的同时,更要做到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标准科学化、质性评价与量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课课练”是教学的一个具体部分,教师一定要及时观察学生练习动作质量和练习状态(如流汗、面部表情)等情况,根据学生的表现,使用即时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组间活动间歇,可以问学生:“还能不能坚持再来一组?”“大家对自己有没有信心?”鼓励学生从心理上自己战胜自己,增强练习的自信心。激励的同时还要辅以指导和点拨,如及时提醒学生:“注意动作要做到位”,“手型要正确”,“要协调用力”,等等,并用某个动作(点点头、摆摆手等)或表情(微笑、沉默等)向学生示意其改进的效果。对能力、水平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尺度的评价标准,让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对一些体能好、技能强的学生,适当增加练习内容或难度;而对一些体能较差的学生,则适当降低练习要求,加大辅导的密度。

总之,对体育“课课练”,需要我们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学校体育教学发展的具体情况,开展深入的研究和实践,使之成为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

*本文是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学体育教学中“课课练”创新实践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吴健。归去来兮身体素质“课课练”*J+.中国学校体育,2010(8) [2] 毛振明。在体育课中如何有效地锻炼学生身体(上)——论当前体育课改形势下的“课课练”回归[J].体育教学,2011(1) [3] 廖申生,熊利曾。谈“课课练”练习方法在体育课中的运用[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1985(1) [4] 马晓凤,武继国。浅谈体育课中的“课课练”*J+.体育健康知识画刊,2006

第18篇:课课练

阜宁县明达中学七年级语文课练

为你打开一扇门

出卷人: 朱井万审核人:徐开芸10-09-05

班级姓名学号

一、基础知识(52分)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16分)

诠释真谛跌宕帷幕..bì广màliú览chōnɡ jǐnɡ

2.填字成词。(16分)

无无束千百态危言听色彩斑

崇山岭五光色潜移化热泪沾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4分)

A.回想自己走过的道路,我深深体会到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

B.我们肩负着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

C.我用了整整一个小时左右,才写完了这篇文章。

D.语言通顺,这是衡量一篇作文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

4、请根据要求改写句子(可适当改动字词和标点,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原句:国庆60周年的礼花不止一次地点燃起我心中的火种。

改为突出“不止一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在下面的文字中,选出关于“杰出人才”的一个关键词语。(4分)

一个暮气沉沉的人是成不了杰出人才的。一个杰出的人才,必定是充满激情的。他会时刻为自己的目标心潮澎湃,时刻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他总是对自己的事业充满了忘我的崇拜和狂热,充满了无上的光荣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联系语言环境,仿照画线句子的句式,续写出一个句子。(8分)

我长大了,逐渐远离曾给我带来欢乐的卡通片和童话,畅游在“大部头的文学名著的海洋之中。我有时在环境恶劣的保尔筑路队里生活,有时在好汉林立的梁山泊中漫步,有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学,成了我的良师益友。

二、阅读理解(48分)

忆读书

冰心

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我自从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倒不是四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教科书第一册的“天、地、日、月、山、水、土、木”以后的那几册,而是七岁时开始自己读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我只学过那个字的一半部分。

谈到《三国演义》,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最后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这时我同时还看了母亲针线筐箩里常放着的那几本《聊斋志异》。聊斋故事是短篇

的,可以随时拿起放下,又是文言的,这对于我的作文课很有帮助,因为我的作文老师

曾在我的作文本上批着“柳州风骨,长吉清才”的句子。其实我那时还没有读过柳宗元

和李贺的文章,只因那时的作文都是用文言写的。

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官迫民反”的《水

浒传》尤其欣赏。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看了

使我气愤填胸!——武松、鲁智深等人,都有其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虽然因为作者要

凑成二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写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但我觉得也比没有人

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

《精忠说岳》并没有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虽然岳飞是我从小就崇拜的最伟大的爱

国英雄。在此顺便说一句,我酷爱古典诗词,但能够从头背到底的,只有岳武穆的《满

江红》“怒发冲冠”那一首,还有就是李易安的《声声慢》,她的那几个叠字——“寻

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写得十分动人,尤其是以“寻寻觅觅”起头,描写尽了

“如有所失”的无聊情绪。

到我十一岁时,回到故乡的福州,在我祖父的书桌上看到了林琴南老先生送给他的

《茶花女遗事》,使我对于林译外国小说引起了广泛的兴趣,那时只要我手里有几角钱,

就请人去买林译小说来看,这又使我知道了许多外国的人情世故。

《红楼梦》是在我十二三岁时候看的,起初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贾宝玉的女声女气,

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厌烦。还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才尝到了“满纸荒

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的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我永远感

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

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

因此,某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有个儿童刊物要我给儿童写几句指导读书的话,

我只写了九个字,就是: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7.作者冰心,原名,著有诗集。(6分)

8.“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这句话在全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第二段中“不是„„而是„„”一句突出表现了什么?(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指出加横线词语在句子中的表达作用。(8分)

①我只好带着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决定咬了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一知半解地读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越看越懂”的含义是什么?请用

自己的话加以说明。(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根据文意进行归纳整理:作者喜欢读哪些作品?不喜欢读哪些作品?喜欢和不喜欢

的理由是什么?(10分)

喜欢读的作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

不喜欢读的作品:

理由:

13.从作者对读书的回忆中,你得到什么启发?你对语文学习有什么新的认识?(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你打开一扇门》课练答案

3.A4..示例:不止一次,国庆60周年的礼花点燃起我心中的火种。5.激情6.在瀑布飞泻的花果山上嬉戏;在情感纠葛的大观园中思考。注意句式要与划波浪线的句子相一致,内容上紧扣住“大部头”的文学名著。7.谢婉莹《繁星 春水》8.落笔点题,统领全文,突出爱读书的感情基调。9.突出表现对《三国演义》(或自选读物)的喜爱。10.①表达出渴望和眷念之情。②形象地表现了决心之大。11.读书越多,知识积累越多,理解能力就会越强。12.喜欢的作品:《三国演义》《聊斋志异》《水浒传》《满江红》《声声慢》《茶花女遗事》《红楼梦》;不喜欢的作品:《荡寇志》《精忠说岳》。喜欢的理由是人物个性鲜明、故事情节感人;不喜欢的理由是没有人物个性。13.略 《为你打开一扇门》课练答案

3.A4..示例:不止一次,国庆60周年的礼花点燃起我心中的火种。5.激情6.在瀑布飞泻的花果山上嬉戏;在情感纠葛的大观园中思考。注意句式要与划波浪线的句子相一致,内容上紧扣住“大部头”的文学名著。7.谢婉莹《繁星 春水》8.落笔点题,统领全文,突出爱读书的感情基调。9.突出表现对《三国演义》(或自选读物)的喜爱。10.①表达出渴望和眷念之情。②形象地表现了决心之大。11.读书越多,知识积累越多,理解能力就会越强。12.喜欢的作品:《三国演义》《聊斋志异》《水浒传》《满江红》《声声慢》《茶花女遗事》《红楼梦》;不喜欢的作品:《荡寇志》《精忠说岳》。喜欢的理由是人物个性鲜明、故事情节感人;不喜欢的理由是没有人物个性。13.略 《为你打开一扇门》课练答案

3.A4..示例:不止一次,国庆60周年的礼花点燃起我心中的火种。5.激情6.在瀑布飞泻的花果山上嬉戏;在情感纠葛的大观园中思考。注意句式要与划波浪线的句子相一致,内容上紧扣住“大部头”的文学名著。7.谢婉莹《繁星 春水》8.落笔点题,统领全文,突出爱读书的感情基调。9.突出表现对《三国演义》(或自选读物)的喜爱。10.①表达出渴望和眷念之情。②形象地表现了决心之大。11.读书越多,知识积累越多,理解能力就会越强。12.喜欢的作品:《三国演义》《聊斋志异》《水浒传》《满江红》《声声慢》《茶花女遗事》《红楼梦》;不喜欢的作品:《荡寇志》《精忠说岳》。喜欢的理由是人物个性鲜明、故事情节感人;不喜欢的理由是没有人物个性。13.略 《为你打开一扇门》课练答案

3.A4..示例:不止一次,国庆60周年的礼花点燃起我心中的火种。5.激情6.在瀑布飞泻的花果山上嬉戏;在情感纠葛的大观园中思考。注意句式要与划波浪线的句子相一致,内容上紧扣住“大部头”的文学名著。7.谢婉莹《繁星 春水》8.落笔点题,统领全文,突出爱读书的感情基调。9.突出表现对《三国演义》(或自选读物)的喜爱。10.①表达出渴望和眷念之情。②形象地表现了决心之大。11.读书越多,知识积累越多,理解能力就会越强。12.喜欢的作品:《三国演义》《聊斋志异》《水浒传》《满江红》《声声慢》《茶花女遗事》《红楼梦》;不喜欢的作品:《荡寇志》《精忠说岳》。喜欢的理由是人物个性鲜明、故事情节感人;不喜欢的理由是没有人物个性。13.略 《为你打开一扇门》课练答案

3.A4..示例:不止一次,国庆60周年的礼花点燃起我心中的火种。5.激情6.在瀑布飞泻的花果山上嬉戏;在情感纠葛的大观园中思考。注意句式要与划波浪线的句子相一致,内容上紧扣住“大部头”的文学名著。7.谢婉莹《繁星 春水》8.落笔点题,统领全文,突出爱读书的感情基调。9.突出表现对《三国演义》(或自选读物)的喜爱。10.①表达出渴望和眷念之情。②形象地表现了决心之大。11.读书越多,知识积累越多,理解能力就会越强。12.喜欢的作品:《三国演义》《聊斋志异》《水浒传》《满江红》《声声慢》《茶花女遗事》《红楼梦》;不喜欢的作品:《荡寇志》《精忠说岳》。喜欢的理由是人物个性鲜明、故事情节感人;不喜欢的理由是没有人物个性。13.略

第19篇:朗读培训11教案

怀茂中心小学校本课程“广播剧社”教案1 朗读培训(1)

朗读的节奏 教案设计人:

白秀娟

一、让同学们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

二、教学什么是朗读的节奏。

语句的节奏指一定时间内词语的疏密程度。它是指朗读过程中由声音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而形成的回环往复的形式。鲜明的节奏能使语音表达得更具有层次性和剔透感觉。掌握好节奏技巧,一要有快慢之分,二是快慢交替进行,三是随作品的内容和情感需要分清主导节奏和辅助节奏 。

三、认识常见的朗读节奏。常见的节奏类型大体有:

(1)轻快型

这种节奏语速较快,多扬少抑,多轻少重,声轻不着力,词语密度大,有时有跳越感。多用来描绘欢快、诙谐的情志。

再以《燕子》为例,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这就是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我爱看天上的一片云,那片白白的、会变的云。瞧,它一会儿变成只小黄狗,摇着尾巴,追着太阳跑;一会儿变成只小灰羊,在草原上撒欢儿跳高。

(2)低沉型

这种节奏语势沉缓,多抑少扬,多重少轻,音强而着力,词语密度疏,常用来表现庄重,肃穆的气氛和悲痛、抑郁的情感。例如:

《永远的白衣战士》科室里似乎仍回荡着她那爽朗的笑声,病人似乎仍感受到她那春风般的关切与抚慰。然而,在万物复苏的阳春三月,47岁的护士长叶欣却永远地走了。她倒在了与非典型肺炎昼夜搏斗的战场上。

(3)舒缓型

这种节奏语速较缓,语势较平稳,声音轻柔而不着力,常常用来描绘幽静的场面和美丽的景色,也可以表现舒展的情怀。例如:《再别康桥》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大海上一片静寂。在我们的脚下,波浪轻轻吻着岩石。像朦朦胧胧欲睡似的。在平静的深黯的海面上,月光劈开了一款狭长的明亮的云汀,闪闪地颤动着,银鳞一般。

(4)强疾型

这种节奏语速较快,多扬少抑,声音强劲而有力,常用来表现紧张急迫的情形和抒发激越的情怀。例如: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高傲的飞翔。

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5)高亢型 如记叙我国第一架载人航天飞船神州成功发射的报道《梦圆飞天》的结尾:浩瀚的太空从此写下了中国人的名字,留下了中国人的脚印。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今朝终于成真了!

(四)学生练习

以上几种节奏类型,只是大体的分类,每一种还可以再分小类,不再一一列举。在实际的朗读过程中,一篇作品的节奏不一定是单一的,往往随着内容情节的变化,节奏也会相应发生改变。因此在朗读过程中,节奏必须因文而异,切忌死板单一,一统到低。

以艾青的《礁石》为例,这是一首短诗,第一小节共四句,描写浪花被礁石打成碎沫的情景,应读得舒缓些 。第二小节的前两句写礁石饱经风霜历经磨难,应运用低沉的语调读出悲伤和凄婉,而最后两句写礁石不屈不挠傲然屹立含着微笑看着海洋,则应该读得高昂。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象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第20篇:三年级上册朗读教案

三年级上册朗读教案

《我们的民族小学》

1、“傣”读dǎi,不要读成tǎi;“昌”是翘舌音,不要读成cāng。

2、作者是怀着自豪和赞美的感情写的。体现自豪感情的语句,比如,课题:我们的民族小学;课文中也出现了“这就是我们的民族小学”的句子,学生找出这样的语句后,教师可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要读出自豪的感情。

3、课文最后一段用“这就是我们的民族小学”点题,直接抒发了自豪之情,写铜钟和凤尾竹的影子,使人联想到钟声悠悠不绝和影子绵绵索绕,自然就会对民族小学产生一种难忘和怀念的情感。教学这一段,可以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自豪之情;通过思考课文的结尾为什么要写“铜钟”和“凤尾竹的影子”,体会难忘和怀念之情。 《金色的草地》

1、“假、朝”是多音字,在课文里分别读jiǎ、cháo。

2、指导学生进行表演。演之前,要把课文读熟,然后让学生揣摩兄弟两人的心理、神态,并据此设计相关的动作,还可以加进有关的对话。要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只要不脱离课文的原意,表演可以不拘一格,可以多样化。通过表演,学生要能体会到草地、蒲公英即大自然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快乐。

3、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能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爬天都峰》

1、指导学生通过默读和朗读,边读边想,把课文中的描写变成自己头脑中的画面。再通过朗读,读出天都峰的险峻峭拔,难以攀登,令人望而生畏;读出“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

2、“我” 和老爷爷的两次对话要引导学生充分地读,也可分角色朗读。 《灰雀》

1、读音难点主要有“渣”(翘舌音)、“胸”(后鼻音)。

2、首先是灰雀“惹人喜爱”,“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婉转地歌唱”,这是灰雀让人喜爱之处。其次是列宁的言语和行动表现了对灰雀的喜爱。他欣赏灰雀的歌唱,给它们带来食物。特别要提醒学生注意“每次”“都要”“经常”这几个关键词语,它们体现了列宁对灰雀喜爱的程度。当灰雀消失之后,列宁“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这表明他对灰雀的着急和担心。在列宁和小男孩的对话中,如“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它怕冷”和“可惜”这两个词语,可以体会到列宁对灰雀的喜爱和关心。学生在朗读相关的词句时,一定要将这种感情读出来。

3、当列宁问“他会飞回来”,表明了他喜出望外的心情,要引导学生读好。列宁的喜出望外进一步感染了男孩,“肯定地说”“一定会飞回来”说明男孩决心改正错误的心理。

4、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1)男孩听了列宁说的话,见到他着急、担心、惋惜的样子,内心受到了感染,认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

(2)男孩肯定地说灰雀“一定会飞回来”,第二天,灰雀果然飞回来了。表明男孩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是个明辨是非、诚实守信的好孩子。

1 (3)送回灰雀以后,“那个男孩站在白烨树旁,低着头”,表明他仍在为自己的错误感到惭愧。

(4)从列宁和男孩的全部对话中可以看出,列宁没有一点责怪男孩的话语,这体现了他耐心、巧妙的教育方法和尊重、爱护男孩的崇高品质。 《小摄影师》

1、读音难点主要有“摄、社”(翘舌音)、“躬”(后鼻音)。注意不要将“摄”读成nie。

2、要在对课文内容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如,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一切准备停当。”孩子用了很久的时间去准备,最后说这句话时,内心应该是充满喜悦的;“你怎么了”,高尔基不知出了什么事,上面已经说过,这句话体现了高尔基的迷惑和对孩子的关切,因此读书时语气要温和、轻柔;“是那个小男孩吗?”高尔基问,这句话体现了高尔基仍旧挂念着那个孩子,内心充满了关切,读书时应该读出关切之情。教师在指导过程中,一定要启发学生深入体会人物当时的心理活动,并思考如何通过朗读把人物的心理和情感表现出来。 《奇怪的大石头》

1、读音难点主要有“震”(翘舌音)、“坑、秦、震”(“坑”属后鼻音、“秦、震”属前界音)。

2、朗读,重点指导读好人物的对话,特别是问话和答话。本文的问话和答话较多,譬如,“是谁把它放在那儿的呢”“也许它就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吧”,“是谁”和“从天上掉下来的”是问话和答话的焦点,在朗读时应该加重语气。此外,还应注意关键词语的朗读。如,“他终于明白了,这块大石头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带点的词句表明了李四光最终揭开巨石的由来之谜,也应该加重语气来读。 《风筝》

1、丧”是平舌音,“坊”是后鼻音,不要读错。

2、.课文虽然以记事为主,但感情色彩很浓。要把指导有感情的朗读作为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可以用范读、指名读、齐读等方式,让学生把文中小伙伴们的心情变化读出来。让学生在朗读中再次走人那种情境中,感受童年的乐趣。 《秋天的雨》

1、注意不要与形近字的读音相混淆。如,“趁” 与“赵”,“喇” 与“刺”,“衔” 与“街”,“裳”与“常” 的区别。

2、第二自然段的“五彩缤纷”,这个词语比较抽象,但是当我们读完了这一段,眼前浮现出黄色的银杏树、红红的枫叶、金色的田野和美丽的菊花时,就自然而然地知道五彩缤纷指的是什么意思了。课文的语言很美,有些句子富有诗意,需要好好体会品味。如“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它告诉大家,冬天快要来了。”理解这些句子时,一要联系上下文和自己平时的生活积累;二要反复朗读品味。比如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讲秋天是在人们不知不觉中来到的,为什么会不知不觉?因为秋雨虽凉,但不冷,使人爽快,不大,润物无声;朗读的时候,声音要轻一些,要给人轻松舒服的感觉。

2 《花钟》

1、注意“燥”是平舌音,“致”是翘舌音。

2、课文思路清晰,语言很美。要让学生把朗读、理解、感悟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自由、充分地读。读出对花的喜爱,读出对修建奇妙的“花钟”的赞叹。要带着问题思考,如,植物学家修建花钟的做法真妙,妙在哪儿? 《蜜蜂》

1、“测、阻”是平舌音不要读成翘舌音;“证”是后鼻音。

2、指导学生初步学会默读。教学时,可先让学生明确默读要求,默读时要集中注意力,不出声,不指读,边读边想,还可以动笔画出重要的词语和句子。然后可采用分层次默读的方法进行训练;初次默读,整体感知全文,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再次默读,深入到词句或带着问题思考。如,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弄清楚作者试验的过程,然后画出文中自己感受比较多和比较深的句子或段落,多读几遍,细致深入地加以体会。 《玩出了名堂》

1、“调”“待”是多音字,在课文中分别读tiao、dai;还可以读diao。(调动)dai(等待)。

2、课文篇幅不长,语言平实,可放手让学生自读。读的方式要多样,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的内容。 《孔子拜师》

1、重点抓住孔子和老子的对话,通过分角色朗读或表演读的方式,体会二人在对话中表现出的谦虚、礼貌的品行。

2、朗读的题目,提出了关于朗读的情感和态度方面的要求,“很受启发”,“我要认真读一读”。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认真朗读课文,深人体会课文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的人物性格和品德。 《盘古开天地》

1、“血”字的读音是四声,不是三声,要提醒学生注意。

2、学生朗读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通过想象理解课文内容,从课文的神奇、丰富、美好的想象中受到感染。《赵州桥》

1、本课新学多音字“爪”,可以通过查字典的方法或组词的方法区分它的不同用法。爪(zhǎo):张牙舞爪;爪(zhǎo):爪子,鸡爪。

2、在学生朗读时,可以引导学生仔细体会这些数字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把“雄伟” 的气魄读出来。

《古诗两首》

1、教学要以学生的诵读为主,在读中整体感知,自悟词与句的大致意思。再比一比谁诵读得好。

2、指导朗读时,重点要放在怎样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诗韵。可以结合看图,边读边想象,感悟诗句的含义。在诵读中,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诵读,必须注意把握好停顿,把握好诗的节奏,读出诗的韵律。例如,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3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要突出“开”“回”“出”“来”等词语。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要突出“晴”“雨”“西子”“总”等词语。

《富饶的西沙群岛》

1、“富饶”的“饶”,有的学生可能声母读不准,要做好正音练习。“栖”是一个多音字,在课文里读qi,作“居住、停留”讲。它还有一个读音是xi。“屿”和“渔”发音相似,要注意区别。“粪”是前鼻音,这些字都要加强正音练习。

2、课文语言优美,用词准确生动,教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朗读。可以采用不同的朗读形式,如,自由读、小组读、同桌读、范读。让学生通过朗读从感官到内心体会到西沙群岛的景色优美、物产丰富。课文的第

二、

三、四自然段为朗读指导重点。第二自然段是对海水色彩的描写,朗读要带着欣赏、赞美的心情。为了让学生感受海面的瑰丽风光,可采用配画配乐朗读的方法,第

三、四自然段,学生会带着极大的兴趣,去读蠕动的海参、威武的大龙虾、色彩鲜艳的和外形奇特的鱼。也可以边朗读边伴有动作。

3、指导背诵,要以理解为基础。如第四自然段,要知道每句话分别写什么。第二句比较长,含四个分句,都用“有的”开头,写的是鱼的外形特征。依次写鱼的全身、头上、周身、眼睛和身上。可以把这几个词提示出来,练习背好第二句,整段的背诵就不难了。 《美丽的小兴安岭》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涨”是翘舌音,“葱”是平舌音,“融”“涨”“葱”“挡” 是后鼻音,“浸”“剑”“舔”是前鼻音,要注意读准。

2、描写小兴安岭春天的一段,像“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 中,“新的枝条”“嫩绿的叶子”是春季景色的特征,是那么鲜嫩可爱,要读得亲切柔和。“抽出”形象地展示出树木的活力,要读得干脆有力。要以活泼、愉快的语气读小鹿的动作神态。有条件的,可在朗读、背诵时配合画面的展示,为学生感受大自然复苏后的活力创设情境。

3、“夏天”一段,朗读时要以欢快有力的语调,表现树木的旺盛长势和森林的茂密。“封”“挡”“遮”“浸”等词很形象,感染力强,要加重语气,表现大森林的繁茂,显示遍布山野的勃勃生机以及早雾时的神秘色彩。 《矛和盾的集合》

1、指导以下字的读音:坦,读“tan”,不读“tong”;持,读“chi”不读“ci”;兵,读“bing”,不读“ping或bin”。

2、,“难以招架”,可以让学生通过读“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刺来”、“发明家左抵右挡”来体会。“难以招架”的意思是,对方来势猛,很难抵挡。“固然”可以让学生读第二自然段,联系发明家想到的钻在铁屋子里,来体会“固然安全” 的“固然”,有本来、原本的意思。句子教学要指导学生抓住难句来理解。比如,“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要让学生结合全篇内容来理解,通过把矛和盾的长处集于一身而制成坦克这个事例来体会。“善于”,就是很会观察、很会思考的意思。

4

《科利亚的木匣》

1、生字“匣多多,读xia,不读jia;“避”,读bi,不读pi;仍,读二声,不读一声。

2、课文11—13自然段是朗读指导的重点。第11段写科利亚第一次挖木匣失败后的思考和为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而高兴。“我知道是怎么回事啦!”说话时速度快,语调是上扬的。“本区是我四年前埋的„„而是五步”这是对第一次找不到木匣原因的分析。一些体现对比的词语要读重些,如:“四年前”“我还小,步子也小”“我现在九岁了”“大了一倍”“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们看,我马上会找到我的木匣子”。科利亚相信自己的分析没有错,因此,语气是肯定的。“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吗?”这是从生活中得到的感悟,科利亚心里特别高兴。心中充满自信,语调要上扬。要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老师也可以用范读加以指导。 《陶罐和铁罐》

1、指导学生读准生字的音,“耻、逝”是翘舌音,“素”是平舌音。

2、本课通过对话展开情节,因此对话的朗读是课文学习的重要内容。指导朗读要注意:首先要弄懂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内心思想感情。有的语句没点出说话时的神态,可引导学生从语句中体会该用什么语气来读。铁罐可以按照“傲慢──轻蔑──恼怒──怒不可遏”,这样的情感线索来体会朗读时不同的语气,“你敢碰我吗?”语调上扬,有挑衅的意味,显出他的傲慢;“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语调下沉,突出“懦弱”,以示看不起;“住嘴!„„”由于陶罐言之有理,铁罐恼羞成怒,因而声高气粗;“你算什么东西!”“总有一天,我要把你碰成碎片!”语调要紧凑高扬,读出铁罐混不讲理,怒不可遏的心态。而陶罐自始至终是谦和宽容的态度,语言也是平和讲理,语气自然平稳。比如,“我确实不敢碰你,但并不是懦弱”面对铁罐的傲慢无理,陶罐据理力争,“但不是懦弱”,语气要加重,以表达自己不与之相碰的原因,以及内心的坚强。在自己反复朗读体会的基础上,再分角色来读。分角色朗读,要把角色不同的语气读出来,可同桌轮换分角色朗读,也可集体分角色朗读。 《掌声》

1、“症”既是翘舌音又是后鼻音,“镇”既是翘舌音又是前鼻音;“姿势” 的“姿”是平舌音,“势”是翘舌音。方音地区的学生要注意正音。另外,本课还有两个多音字“落” 和“调”,要引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区别读音,也可以通过组词等方式帮助学生巩固。

2、朗读指导要穿插在对课文的理解中,可以提示学生,你觉得这里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为什么?例如,朗读“她和同学们一起游戏说笑,甚至在一次联欢会上,还让同学教她跳舞”这句话时,可以先联系英子的来信让学生讨论:英子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这是因为英子从同学们的掌声中感受到了爱,并从这种爱中获得了动力,鼓起了生活的勇气,她很珍惜同学们的掌声。因此,这里要读出欢快的语气。 《一次成功的实验》

1、课文有较强的现场感,可以在上课之前或上课之后,让学生按照教育家做实验的要求与方法演一演,也可以分角色表演课文内容。通过亲身实践,加深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提高认识,进一步体验情感。

2、本课的突出特点是对话较多,学生在朗读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说说,课文中的对话应

5 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例如:

“快!你第一,你第二,我最后。”(根据模拟实验的情况,这里的语气应该是低声而果断的。)

“你刚才跟他俩说了什么?”(教育家看见实验成功以后,既感到高兴又感到疑惑,这里应该把这两种语气读出来。)

“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教育家听见女孩的答案,感到吃惊和高兴,这里应该更多地读出探询的语气。)

“有了危险,应该让别人先出去。”(女孩的回答应该是响亮而平静的,语速应该稍快。) 《给予树》

1、需要注意读音的字:“圣”“偿”都是翘舌音和后鼻音,“予”读yu,不读yu。“担”是多音字,本文读dan,另外还有dan的读音;“卡”,可读ka,还可以读qia。

2、“母子之爱”和“手足之爱”,母亲在家里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仍然给每个孩子钱让他们买圣诞节礼物,这是母子之爱的表现;妈妈听完金吉娅的陈述后,没有责备她,却为她的行为而感动,也是母子之爱的表现。买礼物前,孩子们“希望送出最诚挚的祝福,收到最甜蜜的笑容”,这是手足之爱的表现;买完礼物后,孩子们“你给我一点儿暗示,我让你摸摸口袋,不断让别人猜测自己买了什么礼物”,这也是手足之爱的表现。这两种爱,是为金吉娅对陌生人的爱做铺垫的,更衬托出金吉娅对小女孩的爱的可贵。同时我们也可以感受到,金吉娅的“给予”行为虽然源于她善良的本性,但和她成长在这样一个“爱” 的家庭氛围中也有很大的关系。

朗读课课教案模板
《朗读课课教案模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