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教学环境论教案模板(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13:20:03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论环境

论环境

环境是大自然赐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珍惜它们。植物是大自然的天然屏障;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臭氧层是大地的保护伞;淡水是我们的生命之泉。不过人们总是把环保挂在嘴边,而环保重在实际。

一棵树每天能吸收60千克的二氧化碳和其它的有害气体,放出同样多的氧气,可供一个工厂的人一天的呼吸。花草可吸取噪音,如果外面有40分贝的噪音,栽一片花草坪的话,那就降低到12分贝。由此可见,植物是多么重要。可是有些人却还不知道这些,每当我看见草坪被那些人践踏,爱护花草的标语牌被踢倒,我的心就象刀割般难受。如果失去了花草树木,那世界将变成什么样子!我学过《一个小村庄》的课文,那是一个美丽的小村庄,因为人们过度砍伐,使得大地裸露,大水冲没了村庄。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啊!难道还能让这种事情再发生在我们城市中吗?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是社会的财富,我们应当珍惜它们。美洲猎豹已长离世间;猛马象早已丧命冰河期;剑齿虎早就灭绝;欧洲大雷鸟接近灭绝;鲸类正苟延残喘;非洲象被逼在绝种深渊边。从现在开始,从我做起,少吃野生动物,阻止捕猎者猎取动物。记得去年SARS蔓延,都是因为人们吃果子狸,由冠状病毒变异而引起非典。

臭氧层被称为大地的保护伞,因为它可以挡住大部分紫外线,如果没有臭氧层的话,一刹间,大地将尽被烤焦。因为人们大量使用化学药品,南极上空已露出了个大洞。

淡水非常宝贵,全球百分之七十的水属于盐水,这种水不可饮用。据统计:三个人之中,就会有一人缺水,何况现在也没有发明出盐水转化机。水流声“哗哗”一定是有人没有拧紧好水龙头,节约用水只是挂在嘴边,根本没有人记住,那些不自觉的人洗完手之后,不关紧水龙头,让那些淡水白白流走。总而言之,保护环境,不能挂在嘴边上,要重在实际上。大家要用我们的双手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吧!

推荐第2篇:环境教学教案

环 境 教 学 教 案周 维教学目的:用轻松讨论的方式让孩子们--认识自然和大自然中的水、土壤、动物;了解生态与人的关系;思考我们每个人对生态环境所负的责任;引入:大家好!我来是想给大家讲一讲关于保护环境的问题,我在环保知识方面来当你们的老师。但是,我刚刚来这里,对这里不怎么了解,在这方面大家我想请大家当我的老师。我们互相是老师,互相讨论好不好? 先自我介绍一下,我的名字是周维,我来自\"自然之友\"。自然之友是一个北京的环保组织,是一个老百姓自发保护环境的组织?quot;自然之友\"的意思就是大自然的朋友--我们都是大自然的朋友。 那么,我们说到了\"自然\",有谁知道\"自然\"是什么意思呀?(自由发言)…… 自然里面都有什么东西呢?(自由发言)……对!有水、空气、土壤、动物植物--我们认识动物,是自然的一部分。水:我们先来看看水。我们都在哪里能看到水呀?(自由发言)我们从这里能够看到,地球上所有的水都是在不停地循环的。如果我们把这里的水弄脏了,那里的人可能就会因此而生病;反过来,别人弄脏了那里的水,我们可能也会受害。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这里有一条小河,在小河的上游有一户人家,他们用河里的水,河水很干净,他们觉得很方便。但是他们往河里倒脏水,扔垃圾。他们觉得无所谓,反正流下来的水还是干净的。但是,在小河的下游也有一户人家,他们也要用河里的水,他们用到的就只能是上游留下来的脏水了。--上游的人家可能想不到他们做的事会给别人造成多么大的麻烦。我们每一个人可能是上游的人家,也可能是的下游的人家。但是不管我们生活在哪里,我们做什么事都应该为别人考虑一下。我们每个人只有自己这样做到了,才有可能把环境变得更好,我们才不会喝到脏水。土壤:我们都认识土吧?有谁知道土有什么用处呢?(自由发言)……对!我们有了土壤才能让庄稼长出来,才有树,才有花,我们才有吃的,才有木头可以烧火盖房子。那谁知道土壤是怎么来的呢?……在亿万年前,地球上还没有土壤,只有海水和岩石,有一部分岩石经过风吹日晒慢慢风化成了粉末,但这还不是现在的土壤。后来,有了各种各样的动物和植物,它们在土壤上生长,它们死了以后就留在了土里,它们身体里的营养也就留在土里了。所以我们现在的土壤是无数生命的躯体和风化了的岩石组成的,正是因为那些死去了的生物和它们的排泄物,我们现在的土壤才有营养,庄稼才能长出来,我们才能看到小草开花。所以我们应该爱惜土壤,这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宝贝--它不光是我们每个人的,也是所有动物和植物的。我们怎样做才能保护土壤呢?……大自然只接受从自然中来的东西,不接受我们人自己合成出来的东西,土壤就是这样。那么什么是自然的,什么又是非自然的东西呢?(自由发言举例)……我们主要看看这两种非自然的东西:塑料袋和农药。我们家里的庄稼都用地膜吧?还有扔在外面的包装纸经常也是塑料的。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塑料这种东西,不管是埋在土里,还是泡在水里,是上百年都不会消失的,要是烧它,就会冒出毒气。如果土壤里的塑料多了,植物的根就不能正常地吸水了,就会死了。这就是自然不接受它的表现。所以我们不要乱扔塑料袋。大家知道农药是干什么用的?--杀虫子用的。那虫子吃了农药为什么会死呀?--因为它有毒。虫子很小,所以它们吃了一点点就死了。同样数量的农药,我们人吃了,就死不了。但是如果我们吃的太多了,或者老吃老吃,那些有毒的东西就会在我们身体里越积越多,我们就会生病的--甚至也会死的。所以我们应该尽量不用农药,或者不用太多,不要把用过的农药用具随处乱扔。如果我们乱扔这些东西,它们可能就会永远留在土壤里了。野生动物:我们这里都有什么动物呀?(自由发言)……那么,这些动物那些是野生的呢?……我们小的时候都听过大灰狼捉兔子的故事吧?我们可能都觉得大灰狼很坏。但是如果没有大灰狼,兔子就会越来越多,兔子多了就把草都吃光了。有了大灰狼,兔子才不会太多,大自然才能维持一个生态的平衡。(食物网游戏:请几个同学扮成不同的动物和植物,用绳子代表生态中的营养循环。大家围成一个圈,按照食物链的顺序牵住绳子,形成一个网。\"人\"可以安安心心地坐在网上。)我们觉得狼不好,把狼打光了,\"狼\"松开了绳子……很多动物都松开了绳子。这个网就不完整了,\"人\"还能放心地坐在网上吗?其实所有的动物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都是有它自身的价值的,没有好坏的差别。其他可做的游戏:小松鼠找食物冬天要到了,每个小松鼠得到了六颗种子,它们要分在三个冬天吃这些种子。如果一只小松鼠一个冬天吃三粒种子,就能饱饱地过冬;如果吃两粒,也能很正常地过冬;如果只吃到了一粒,就要挨饿了;如果一粒都吃不到就饿死了。小松鼠得到种子以后要把它们藏好,每个冬天取出一些来,直到第三个冬天。在藏种子的时候要小心别让别的小松鼠发现,同时也要留心其他的小松鼠把它们的种子藏在什么地方了,以便在自己的种子不够吃的时候吃别人的种子。这个游戏告诉我们大自然中的生存竞争是十分残酷的,在食物不多的情况下,每个动物都在努力获得更多的食物,有的动物就会因此而饿死。另外,每一个小松鼠都是这个种族中的一分子,如果一个小松鼠太贪心,吃得太多,不仅自己会撑死,也会让别人吃去它们应得的食物。猜动物游戏:每位同学想一种动物,然后用各种方式向大家形容这种动物,让大家猜。通过这个游戏,让孩子们了解身边的动物。

推荐第3篇:环境冲突论

公共危机管理

“环境”冲突

牟仕奎 222012301230017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由经济建设所引发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不断加剧,而在此之上所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也是屡见报端。今天我们就在此对由环境污染所引发的群体事件进行简单探讨。

首先我要简单解释一下题目中的“‘环境’冲突”。在此,“‘环境’冲突”是指由经济建设造成的环境污染所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主要体现为企业违规违法进行不合理生产经营活动造成环境污染,严重侵犯了部分群众的切身利益,而相关单位没有及时做出令利益受损群体满意的解决措施,从而使利益受损群体表达利益诉求演变为规模性的人群聚集、甚至与企业、政府机关爆发冲突的情况。

以下是部分近年来因环境污染所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2005年4月1 0日,浙江省东阳市画水镇农民因不满化工厂污染环境爆发大规模冲突。大量民众占据化工厂,与入厂警察发生冲突,致数十人被打死,逾千人受伤,遭推翻或破坏的警车多达数百部。2009年8月1 6日上午,陕西凤翔“血铅”案,引发恶性群体事件。8月,长青镇东岭集团冶炼公司环评范围内两个村庄731名儿童接受血铅检测后,确认615人血铅超标,其中166人属于中度、重度铅中毒,需住院排铅治疗。“血铅事件”的发生,造成群众恐慌。1 6日上午,公司附近数百村民冲击东岭厂区,东岭厂区铁路专用线近三百米围墙掀翻,村民还砸烂了前来送煤的货车挡风玻璃和停在厂区的工程车。2 009年湖南浏阳镇头镇发生镉污染事件。7月29日,数百名村民在镇政府聚集;30日,上千名村民围堵镇政府、派出所。

据国家信访局的信息,土地征收征用、城市建设拆迁、环境保护、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涉法涉诉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成为新时期信访工作的重点。据统计,环境污染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以年均29%的速度递增,对抗程度明显高于其他群体性事件。而根据国家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潘岳指出,“目前,我国有1/4的人口饮用不合格的水,1/3的城市人口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污染对公众健康的危害将引发社会的强烈不满。”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同样指出,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容易引发农民群体性事件的因素之一。

我们可以看出,“环境”冲突已然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经济正常运行的一大不稳定因素,并且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而通过以上的事件,我们可以得出一些“环境”冲突的普遍性特征。

首先,环境污染是造成“环境”冲突的导火索。在所给出的几个例子当中,我们可以明显的发现,所有“环境”冲突的诱因都在于部分企业违规生产随意排污、政府急于发展地区经济强行引进环评不达标的高污染企业,导致周围居民权益受到极大损害。例如在长青镇事件中,因东岭集团旗下公司排放的污染物造成周围村民血铅含量严重超标,并导致多人因此丧生。

其次,政府为维护地区经济利益,在处理居民正常权益诉求中存在效率低下、偏袒污染企业的行为,加剧了民众的不满情绪,是“环境”冲突的推手。在众多环境冲突事件中,政府的角色一直被淡化。但实际情况中,政府在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绝大多数环境冲突的发生都会与政府的不作为或被理解为不作为息息

- 12 -

推荐第4篇:教育环境论

1、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基本涵义及其理论基础。

答: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在对教育对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所

采用的一切方式、手段或途径的总和。它包括人们的自我修养方法与教育方法,也包括

思想政治教育者在进行教育过程中所采用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理论基础:

一、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

①、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原理是思政教育方法根本的途径和方法。

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思政教育方法提供了直接的指导和现实基础

③、唯物辩证法是思政教育一切方法的前提和基础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原则、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

2、简述并评价当代西方国家的主要思政教育方法。

答: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的主要方法有:实用主义教育方法、道德认知理论的教育方法、价值澄清方法论、社会学习方法论。

实用主义:杜威教育理论旨在解决三个方面的重要问题,即教育与社会生活脱节、教育与儿童生活脱节、理论与实践脱节,其理论所反映出的基本精神仍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及实践意义,但是他过分夸大了教育的社会作用,忽视了社会对个人的影响;没有有效解决课程与教材的问题;德育理论流于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

道德认知理论:重视道德认知与道德思维能力、重视儿童的主体性,对现代西方道德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他过分强调认知方面,忽视了情感因素及习惯的作用;两难问题与社会现实存在差距,不能代替实践。 社会学习方法论:把文化环境与人的道德发展联系起来,揭示示范榜样对道德发展的内在作用机制以及影响道德行为的各种形式与途径,主义理论与实际的结合,重视个体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这些都是有积极意义的。但这一理论立论的基础接着痕迹比较明显,对社会因素、社会环境的界定,只是指人际关系和社会风俗习惯,没有涉及社会物质生产这一主要因素,而且具体方法缺乏操作的程序,实施有一定难度。

价值澄清方法论:这一理论重视现实生活,针对西方无所适从的道德教育实际提出来的,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重视价值观形成的内部机制,从知情行三者的结合探讨个人价值观的形成;重视引导和提高个人对自身价值观选择、评价的能力,并设计了丰富的方法和技巧;将德育融于智育与校内外日常生活。但是这一方法有明显的局限:一是把相对主义价值观作为方法论体系的基础,把个体经验作为确定价值观的标准衡量和评判自身的社会行为,否定社会的客观价值标准,其结果必然导致社会成员独行其是;二是忽视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要求和道德行为的培养、训练,也容易导致形式主义。

3、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三大转变

答:以人的发展需要为目标指向;以人的权利为教育起点;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为活动建构的基础

4、简述思政教育方法的发展趋势。

答: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发展,从总的发展趋势上看,是一定的时代内容、理论内容、环境内容决定一定的方法。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改革的深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可能与必要。

宏观上:社会化 ①、有效地利用大众传媒 ②、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最大限度扩大教育的覆盖面③、加强部门间的联合与合作,开创家庭、学校、社会一体的全方位的教育局面

微观上:科学化 ①、利用科技发展提供的物质基础 ②、吸取科学理论的原理和方法

理论上:一体化 ①、思想政治教育与业务工作的一体化

②、充分整合利用多学科方法,用系统科学的思维方式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与方法体系 实践上:现代化 ①、在对传统方法的批判继承中创新教育方法

②、借鉴西方德育方法的优秀成果实现方法的创新与发展

③、吸收科技发展的成果实现教育手段方式的现代化

推荐第5篇:语文课程教学论教案

语文课程教学论教案

姓名:张亚中 学号:1993080346 班级:汉语言文学08(3)

《爱莲说》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说”的特点

2、继续掌握文言词汇,背诵并默写全文

3、学习以莲喻人的写法

4、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诵读全文,掌握重要实词 教学难点: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方法:讲读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为我们创设了一个美好的生活空间,它用用万紫千红的花来为我们渲染了一个清新的绿色世界。正因为有花,这个世界才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所以,人们都非常爱花,并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可以说,描写花的诗句比比皆是。但是,有一位古人,他却百花不爱,偏偏对莲花情有独钟,并为它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爱莲说》。

二、了解文体,熟悉作者

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 “说”这种文体可以灵活地运用说明、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偏重于议论。那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可以理解为“谈谈爱莲花的道理”或“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 他爱莲花有什么道理呢?大家在学习课文中一定要开动小脑筋。 作者周敦颐(1017-1073年),字茂叔,哲学家,北宋道州营道人(今湖南道县)濂溪人。后来他移居庐山莲花峰前,把峰下的溪水也称作“濂溪”,故后人称之为濂溪先生。死后谥号“元公”。周元公是宋代理学创始人,著名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都是他的弟子。虽然说他的学说糟粕居多,但他的人品有值得称赞之处。所以,他享有“人品甚高,胸怀洒脱,如光风齐月”(黄庭坚)的盛誉。

三、品味语言,领悟语感

(一)教师范读,同时要求学生给生字注音,并标出难句

(二)学生自读,整体感知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三)任抽两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余学生注意纠正错误的字音、语气、语调、节奏等

(四)全班齐读课文,并结合注解,疏通文意(字面意思)

四、深入研究

(一)

1、作者如此爱莲,那么,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哪里呢?

①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洁、质朴; ②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出了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 ③从风度方面写出了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

2、作者如此深情地为莲花高唱赞歌,文章是不是仅仅写莲花呢? 作者借莲花来写人,而又直接在文中点出来,那这种写法叫什么?

参考: “出淤泥而不染”一句比喻君子在恶劣的环境中不为世俗所污; “濯清涟而不妖”一句比喻君子在优越的环境中不媚于世; “中通外直”一句比喻君子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不蔓不枝”一句比喻君子性格正直,纯正无邪; “香远益清”比喻君子美德布于四方,声名远扬; “亭亭净植”一句比喻君子卓然挺立,坚守节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一句比喻君子端庄严肃,被人敬仰。

(二)说对比烘托手法

1、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作者以莲花为歌颂对象,却几次提到了菊花、牡丹,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①开头以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 引出“予独爱莲”的主旨。②作者以菊的隐逸,牡丹的富贵衬托莲的高洁。③结尾由三种花写到三种人:爱菊者少,爱莲者更少,而爱牡丹者很多。以此感叹社会上真隐士少,有道德的人更少,而爱富贵的人很多。

文章通篇以菊花为旁衬,以牡丹为反衬,突出莲花傲然不俗,超脱卓群的品性,表现了作者守身如玉的生活态度。

2、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前半部分均按“菊——牡丹——莲”的顺序写的,为什么文末却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呢?

[提示] 前半部分按“菊——牡丹——莲”的顺序,是为了突出作者对莲的喜爱;后文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写,是从褒贬的角度,说明凡是超凡脱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少,而趋势媚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多。把正面放在前写,最后用反面的反衬一下,更有独到之处;三句分别用陈述句、疑问句和感叹句表述,特别是最后写牡丹时用了感叹号,更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作者用清淡的色调、抒情的笔触和比喻的方法勾勒出三种优劣不同、高下有别的形象,通过评菊花,抑牡丹,赞莲花,褒贬现实中的各类人物,从而歌颂了“君子”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纯正坚贞的高尚人格,表现了自己不慕荣华、不图名利、不如世俗、恬静寡欲的生活态度和耿介孤高的品性,讽刺了当时社会上追求功名富贵的庸俗之辈。真是立意高远,不同凡响。作者笔下的莲花形象,无论在当时还是在现在,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但作者流露出来的自命清高的思想,则明显地打着阶级和时代的烙印。

为了达到中心突出、立意深刻的目的,作者采用的表现方法是独具匠心的。主要以衬托和拟人、比喻的手法托物明志,以品评形象代替说理明证。比如,用爱菊和爱牡丹衬托爱莲,用隐逸者和富贵者衬托君子,用爱菊、爱莲人数之少衬托爱牡丹者之多。这就分别显示莲花的高洁、自己品性的高洁、追求富贵的庸夫俗子的可鄙,一层层地突出并加深了主题。再比如用菊比隐士,用牡丹富贵人,用莲比君子,用七个短语写莲的生态,都含有很深刻的比喻意义。故名曰写莲,实则写君子,写自己。

文章语言上,句式多样。有对句,有排比,有长句,也有短句,活泼多变。

五、结束语

六、布置作业

1、请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写一种你喜欢的花草树木或其它物件。

2、背诵并默写课文。

推荐第6篇:生物教学论教案

生物的特征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一些生物与非生物,会比较它们的区别。

2.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能力目标:

培养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

1.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增强热爱生命、保护自然的情感。

教学难点

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展示实物】

石头、菊花(带有枯枝)、树叶、蝗虫、蚯蚓、杯子、水等。

【提出问题】

老师:观察并区分以上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你区分的理由是什么?

学生1:菊花、蝗虫、蚯蚓。因为它们是植物与动物,属于生物。 学生2:树叶不是,树叶不能自己生长。

老师:好,下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走进书本找寻答案。

二、问 题引导,自主探究

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教材

老师:什么是生物? 学生:有生命的物质

老师:那在你知道的有生命的物质中,生物有什么共同特征?举例说一下。 学生1:动物进行生长繁殖

学生2:植物需要吸收养分和气体交换 学生3:排泄废物 。。。。。。 老师:还有吗?从它的组成来看。 学生:都由细胞构成。

老师:那病毒呢,它也由细胞组成吗?那它是生物吗? 。。。。。。

老师:除了病毒外,生物是由细胞组成。还有一点同学们没想到,含羞草有什么特征? 学生:应激性

老师:对,这些就是生物的特征。 西面看一下教材中的10幅图片各说明生物的哪项特征?

学生:。。。。。。

老师:观察一下教室,哪些是生物哪些不是?

(人是生物吗?拖把、扫帚是生物吗?粉笔是生物吗?菊花的枯枝是生物吗? )

三、展示交流,释疑解

独立展示学习成果,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对于不能解决的问题,小组讨论共同总结。

【总结要点】:

(1)有生命的物体称为生物, 根据某一物体是否需要营养、呼吸、排除体内产生的废物、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等特征,来判断其是否是生物。

(2)植物和动物对营养物质的获得方式不同: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自身所需的有机物。

(3)动物和人排出体内废物的方式有:出汗、呼气、排尿。

【你说我辨】

下列现象,各反映了生物的哪一特征?

1、蟑螂捕蝉,黄雀在后。

2、葵花朵朵向太阳。

3、蜻蜓点水、金蝉脱壳。

4、望梅止渴

5、植物生长具有向光性、向水性、向地性

„„

四、视野拓展,感悟提升

课本知识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对于生物的特征,你还想知道哪些知识?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生物现象你有疑惑,提出来,大家一起探究„ „

1、阅读以下短文,说出小球藻是生物吗?从文中找出证据。

宇宙航行时代的到来,使“宇宙食品”的供应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于是人们想到了小球藻:它的直径只有3—5毫米,却能够吸收人们排出的二氧化碳,利用阳光,使自身产生大量营养物质并且放出氧气,净化太空飞船中的空气。它还能用一分为二的方式进行繁殖,一昼夜产生2—3代。

2、一个苹果、一个鸡蛋、一粒小麦种子、一棵小树苗,它们都是生物吗?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五、巩固训练,检测反馈

(一)、选择题 1.下列现象中的物体属于生物是(

A.机器人弹钢琴

B.火山爆发时岩浆喷出

C.钟乳石在慢慢长大

D.馒头上长出“白毛”

2.牵牛花清晨开放,傍晚关闭,这种现象说明生物具有的特征是

A.需要营养 B.进行呼吸

C.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D.生长和繁殖

3“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种生命现象说明生物体具有哪个特征(

A.呼吸

B.排出体内废物

C.对刺激作出反应 D.生长和繁殖

4.下列属于生物共同特征的是(

A.都能运动

B.都能呼吸

C.都有细胞结构

D.都生活在水中

5.下列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A.花开花落

B.北雁南飞

C.孔雀“开屏”

D.潮涨潮落

(二)、拓展题

1.请说出散曲名家马致远的《秋思》中的生物和非生物。

(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曲中的生物有:

曲中的非生物有:

判 断依据是;

___

2.下面是猫和鼠的部分生命现象,请分析说明它们各属于生物的何种基本特征: (1)小猫长成大猫属于

(2)猫生小猫属于

(3) 鼠听到猫叫,立即躲近洞里的现象属于

六、梳理总结,反思升华: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

【知识网络】

1、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2、生物的特征

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除身能产生的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

生物科学1001班 梁佳

20102513253

推荐第7篇:论求知教学教案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知识的价值,懂得求知应有的正确态度与方法。

(2)分析课文思路,了解课文的议论特色。

(3)本文语言精练,论述的范围广泛,学习时要抓住课文的特点,逐句体会,理解其深刻涵义,找出精彩的警句。

(4)学习本文以比喻论证为主,兼用其它论证方法的灵活多样的写法。

(5)体会比喻论证的作用。 教学建议

论证方法

文中运用了比喻论证、归纳论证、排比论述的方法,以很细的分段、密集的警句,自由畅达地发表对求知(读书)的各种看法。

比喻论证,即设立比喻论述某种道理。如第四段用“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问好比修剪移栽”一组比喻,论证“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的论点。

归纳论证,如第十段列举了六门学科的作用,最后引用一句名言,归纳出论点:“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这个结论因为有了前面列举的丰富而翔实的内容作依据,所以很有说服力。

文中多处运用了排比论述的写法,如第二段:“当你孤独寂寞时,阅读可以消遣。当你高谈阔论时,知识可供装潢。当你处世行事时,正确运用知识意味着力量。”第8段:“读书使人头脑充实,讨论使人明辨是非,做笔记则能使知识精确。”这样写,常用来列举同类事物或比较不同事物,使相同点或不同点更加明显,使论述语言更为鲜明有力,气势也更贯通。

排比

大量使用排比,也是本文的一大特点。我们初学写作的人,好好学习这种修辞方法,无疑会使自己的写作能力得到提高。那么什么是排比?排比的形式是什么?排比有什么作用呢?

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词组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以表达相关的内容的修辞方法,叫做排比。

排比的构成方式比较灵活,结构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词组的排比、句子的排比和段落的排比等几种形式,也就是最简单、最容易学、最好掌握的形式。

词组的排比。例如:鲁迅是在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句子的排比。例如“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国策。用这个办法解决香港问题,符合香港同胞的切身利益和长远利益,符合国家的整体利益,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排比的句式匀称,音韵铿锵有力,一气贯下,因而能增强语势,提高表达效果。排比用于叙事,可以使语意畅达,层次分明;用于抒情,能收到节奏和谐,感情奔放的效果。 《论求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论述广泛、思路清晰的写作方法。

(2)领会求知的目的、求知的方法,以知识塑造人的性格、弥补精神上的缺陷,鼓舞人们去求知。

(3)体会比喻论证和排比论述的写法和作用。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我们的先人李贽曾经说过:“不读书,不勤学,不求生世之产,不事出世之谋,盖有气骨而无远志,则亦愚人焉耳,不足道也。”这也就是论求知之说。那么,外国人是怎样论求知的呢?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论求知》(板书课文标题),是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的作品,他的主要著作有《论说随笔文集》《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等。

(2)阅读课文,理清思路,明确要点。

先让学生借助“自读提示”,各自朗读全文,然后按小组讨论后集中意见,来回答问题,最后经老师引导并修正后,采用投影等手段明确问题。

1.文章思路提示:

首先提出正确对待求知,然后重点论述怎样对待求知,最后从知识能对人的能力和精神面貌产生影响这一角度鼓舞人们去求知。

2.阅读要点:

根据课文思路,文章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各部分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各部分的先后顺序能不能调换?为什么?

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找出来,说说它的作用。

本文有哪些警句名言,用曲线把它们划出来,认真诵读、品味。

(3)研读课文

若干学生依次朗读课文,初步理出课文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小组讨论,教师指导,回答以下问题。

1.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段意是什么?各部分的次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第一部分(第1—5段)论述求知的正确目的。即“不是为了吹嘘炫耀,而应该是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

第二部分(第6—9段)论述求知(读书)的方法指出对好书、一般的书、粗糙的书、应该采取不同的读法,提倡多读、讨论和做笔记。

第三部分(第10—11段)论述“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鼓舞人们去求知”这一观点。

以上三个部分的先后次序不能对调。因为明确了目的,才能探讨达到目的的方法,再说明求知的意义,鼓舞人们去实践,这是符合规律的。

2.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的方法,找出来,说明其作用

文章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如人的天性好比野生的花草,求知好比修剪移栽”等,论证了“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的论点;运用了归纳论证的方法:如第10段先列举六门具体学科的作用后归纳论点:“总之,‘知识塑造人的性格’”;运用了排比论述的方法:“当你孤独寂寞时,„„当你高谈阔论时„„,当你处世行事时„„”,这样,使论述的语言更为鲜明有力。

3.本文有哪些警句名言,用曲线把它们划出来,认真诵读、品味。

警句名言,如“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而实验又可以改进知识本身。”“狡诈者轻鄙学问,愚鲁者羡慕学问,唯聪明者善于运用学问。”“读书使人的头脑充实,讨论使人明辨是非,做笔记则能使知识精确。”“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等等。这些文句蕴含深沉,丰富,给人以启迪。

(4)小结:(老师指导,学生主动思考并完成)

这篇短文用很细的分段,较多的警句,精辟地论述对求知(读书)的种种看法,论述范围广泛,内容丰富;谈了求知的正确的目的、知识的价值、实验的重要、学习的态度、读书的方法等等,蕴含哲理,促人奋进,鼓舞人去求知;文章运用多种论证方法;使论述的道理通俗易懂,得出的结论令人信服。

推荐第8篇:中学语文教学论教案

中学语文教学论教案 第一次课 引论

教学重点:了解中学语文教学论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教学模式、考核方式、学习要求。

教学难点:充分认识学习中学语文教学论的重要性。

教学主要内容:

一、中学语文教学论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教学模式、考核方式、学习要求。

1.性质:中学语文教学论

(一)

(二)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它以培养师范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必备的学科理论、教学技能和教育实践等方面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为目标,其理论的科学性、前瞻性和教学技能、教学实践的有效性,对培养师范生的中学语文教师素质产生直接影响。

2.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教学,旨在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理论,熟练掌握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技能和方法,为从事中学语文的教学工作和科学研究奠定扎实的基础。

3.教学模式:本科程有集理论讲授与实际训练于一身的特点,因此采用理论讲授与实际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理论讲授主要包括中学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功能、理念与目标、测试与评价,现行语文教科书的编写思想、编写体例、结构,语文教学原则、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师的使命和素养等。实际训练包括各种文体的教学策略、备课、说课、上课、评课、教师基本素质等。

本课程的理论讲授在普通教室进行,实际训练在微格教室进行。 4.考核方式:成绩采集以实际教学能力的测试为主。 中学语文教学论

(一)的考核由以下几方面内容构成: (1)各种单项训练的总成绩占期末考试成绩的60%。

单项训练包括:初登讲台、导语设计、板书设计、教材分析等。 (2)各种文体教案模拟撰写,占30%。 (3)平时出勤及课堂表现10%。

中学语文教学论

(二)的考核由以下几方面内容构成: (1)备课(写教案)占15%。 (2)说课占15%。 (3)讲课占40%。 (4)评课占10%。 (5)课件制作10%。

(6)平时出勤及课堂表现占10%。 5.学习要求:(1)每个学习小组凑齐一套现行初中语文教材(2)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进行各单项自我训练(3)认真按时完成教师布置的各类各项作业(4)课堂讨论发言踊跃,发言质量要高。

二、语文教学的特点及由此衍生的语文教师的责任

工具性与人文性密切联系,构成了语文课程的功能。体现在:知识传递功能、能力培养功能、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功能、文化教育功能以及启迪心智健全人格等功能。

语文课程的功能决定了语文教学区别于其他各科教学的独特性。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似的诗文与X+Y=Z 传递给学生的信息和从而引发的联想是截然不同的;任何一篇课文都会给学生以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启迪,这就是语文教学的特点。

由此决定了语文教师的教学活动较比其他学科更多更高的责任,显示更突出的教书育 1 人的特点。

实现目标: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教学和学习有明确认识。 作业:1.制订自己的自我训练计划

2.预习现行中学语文教科书的结构,并按学习小组分别研究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学习等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特点,下次课进行课堂讨论。

第二次课 语文教材论

(一)

教学重点:认识辽宁省现行中学语文教科书的编写体例及知识结构 教学难点:各单元之间的知识联系 教学主要内容:

一、现行中学语文教科书版本介绍: 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 江苏教育出版社(苏教版) 语文出版社(语文社版)

二、辽宁省现行中学语文教科书的体例:

全书四大板块,分别为: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汉语知识。外加一个附录。

各大版块之下设不同单元。

课堂讨论:各小组按照上次课布置的作业,先汇总个人意见,再派代表上台发言。 发言题目:1.你组所分担的那册教科书的各板块内容有哪些?(按板块梳理或按每册梳理)2.体会教科书内容所体现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特点,加深上次课对此问题认识的形象性。

实现目标:对中学语文教科书有初步了解。

作业:布置下次讨论内容——现行中学语文教科书的结构特点(人教版)。 第三次课 语文教材论

(二) 教学重点:同前次课 教学难点:同前次课 教学主要内容:(接上次课讨论)

三、现行中学语文教科书的结构

(一) 阅读内容结构 1.课文系统

关注多样文化,具有时代气息,体现人文关怀, 加强学法指导。 2.提示系统

编辑说明,单元提示,课文阅读提示,注释、题解、作者简介,参考资料。 3.作业系统

三大类:记忆性;理解性;应用性。

(二) 写作内容结构

以人教版为例,写作内容结构特点有三:第一,写作与学生生活相结合,让学生有话可说。如“这就是我”“我爱我家”“成长的烦恼”等。第二,写作与本单元的阅读相关联,体现读写结合的原则。如“让世界充满爱”就是结合以对普通人特别是对弱者的关爱为话题的单元教学内容而设置的。第三,写作与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共同的主题。如配合“走进小说天地”这一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总题目,设置“难忘的小说世界”“缤纷的人物画廊”“小说人物大家猜”等文题。

实现目标:对中学语文教材有进一步认识。

2 作业:1.梳理各本教科书“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内容,准备课堂发言提纲。 2.做好初登讲台考核的准备,向学生公布考核标准。 第四次课 语文教材论

(三) 教学重点:同前次课 教学难点:同前次课 教学主要内容:(接上次课讨论)

(三) 口语交际内容结构

这一内容,人教版的特点是与写作和综合性学习放在一起,而苏教版是设专题训练,突出时代特征。

(四) 综合性学习内容结构

人教版是与写作和口语交际放在一起,其他版安排专题实践活动。

(五) 名著导读

人教版在每册课本最后专门设置了“名著导读”栏目,每册课本集中介绍三部长篇名著。导读内容包括作者介绍、全书概要、阅读建议、精彩片段、点评、探究思考等。其他版都作为附录或插在单元后面。

(六) 古典诗词诵读

人教版每本书后面精选十首古诗词,有注释,但无练习题和相关学习指导。

教师对教材论学习要点加以总结,让学生深化理解,为教学论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 实现目标:学生全面深刻了解中学语文教科书的结构特点及相关内容。

课后思考题:1.你觉得语文学习的最大障碍是什么?2.记叙文的文体特点有哪些?3.抽签决定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各一篇的阅读教学准备。(课代表负责)

第五次课 语文教学论

(一)

教学重点:阅读教学的有关理念、模式 教学难点:问题意识与提问策略 教学主要内容:

一、阅读教学理念

阅读理念:注重读者的主体地位;允许文本解释的多元化。

阅读教学理念:开展对话互动;开展自主性学习;注重培养阅读能力。 问题意识:要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这就要求教师设置有价值的问题加以引导和进行提问。

二、阅读教学模式

(一)中国传统的教学模式:

1、三段六步教式(黎锦熙)

2、四步教段(朱自清)

3、三步教段(中华国语学会)

4、读、议、练、讲模式(上海育才中学)

5、读、划、批、写模式(北京三十一中学)

6、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模式

(二)外国教学模式

1、单元教学法(美国莫礼生)

2、四级阅读法(美国史密斯)

3、课堂五环节(苏联凯洛夫)

4、三阶段教式(苏联)

5、七段教式(日本芦田惠之助)

6、整体阅读法(日本垣内松三)

7、三读法(日本石山修平)

三、阅读教学模式的运用与创新

教无定法。每个教者一般经过三个过程,即机械模仿——灵活运用——自我创新。 讨论:请结合自己语文学习实际,大胆设想一下你将来想采用哪种阅读教学模式,并说明理由。

实现目标:树立良好的阅读教学理念,明白“教学有法而无定法”的道理。 作业:记叙文的文体特点是什么?

第六次课 语文教学论

(二) 教学重点:记叙文的阅读教学 教学难点:记叙文的教学策略

教学主要内容:

一、记叙文的文体特点 (提问学生回答问题):

1.给记叙文下定义: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文体。

2.文体特点:1)以记人为主的记叙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有:外表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2)以叙事为主的记叙文突出体现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结果。3)以写景状物为主的记叙文一般通过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融情于景。

二、中学生学习记叙文的心理特点 1.兴趣特点:容易引发兴趣 2.态度特点:绝大多数态度积极

3.习惯特点:多数能够或已经养成观察事物、关注身边事情、积极思考的习惯,有的学生已经开始关注人生、社会、自然,有坚持写日记等好习惯。

三、记叙文的教学策略

记叙文的教学策略从三个大方面展开。

1.引领学生依据记叙文特点和规律进行学习。具体从三个角度入手:1)抓要素—弄清写了什么。

2)寻线索,明结构,理思路—掌握怎么写的。 3)找意图,拎中心—思索为什么这样写。

2.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情感教育。具体从三个角度入手:1)利用形象化手段,创设与作品相关的特定情境,激起情感体验,使学生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2)挖掘人物的情感因素,激起学生心灵的共鸣。3)品位关键词语,探明深层含义,触动学生的情感。

3.有效拓展阅读与思考空间,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实现目标:从理论上搞清记叙文的阅读教学策略。

作业:以你抽到的那篇记叙文为例,设计你的阅读教学策略。写出简单教案。下周交。 第七次课 语文教学论

(三) 教学重点:记叙文的阅读教学 教学难点:记叙文的教学策略 教学主要内容:案例教学

让两名学生分别陈述自己的记叙文教学策略,全班同学加以评价。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加以总结,并强调重点和关键问题。

实现目标:学生用所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深刻理解记叙文的阅读教学策略。 课后思考题;说明文的文体特点有哪些?

4 第八次课 语文教学论

(四) 教学重点:说明文的阅读教学 教学难点:说明文的教学策略

教学主要内容:

一、说明文的文体特点 (提问学生回答问题):

3.给说明文下定义: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旨在介绍、说明事物或事理,给读者以相应知识的一种文体。

4.文体特点:1)说明性2)知识性3)客观性4)平易性。5.说明文的有关知识:1)说明对象2)说明顺序3)说明方法

二、中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心理特点

1.兴趣特点:有兴趣,但感到枯燥、乏味。2.态度特点:绝大多数态度比较冷漠。

3.习惯特点:多数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说明文习惯。

三、说明文的教学策略

说明文的教学策略从三个大方面展开。

1.依据说明文的文体特点进行教学。具体从三个角度入手:1)找说明对象2)理清说明顺序3)明了说明方法4)学习说明文的语言

2.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从三个方面入手:1)利用实物、模型、图片,增强形象化。2)通过实验、观察,激发好奇心和新鲜感。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

3.有效拓展阅读与思考空间,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实现目标:从理论上搞清说明文的阅读教学策略。

作业:以你抽到的那篇说明文为例,设计你的阅读教学策略。写出简单教案。下周交。 第九次课 语文教学论

(五) 教学重点:说明文的阅读教学 教学难点:说明文的教学策略 教学主要内容:案例教学

让两名学生分别陈述自己的说明文教学策略,全班同学加以评价。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加以总结,并强调重点和关键问题。

实现目标:学生用所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深刻理解说明文的阅读教学策略。 课后思考题;议论文的文体特点有哪些? 第十次课 语文教学论

(六) 教学重点:议论文的阅读教学 教学难点:议论文的教学策略

教学主要内容:

一、议论文的文体特点 (提问学生回答问题):

1.给议论文下定义: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剖析实物、明晰事理、发表见解、提出主张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文体。

2.文体特点:1)内容的说理性2)观点的鲜明性3)论证的逻辑性4)语言的严密性、生动性。

3.说明文的有关知识:1)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2)论据类型3)论证方法

二、中学生学习议论文的心理特点

1.兴趣特点:有一定兴趣,但有阅读障碍。2.态度特点:绝大多数能认识到学习议论文的重要性,但对问题的思考带有自发性特点。

5 3.习惯特点:多数缺乏问题意识及观察、思考习惯。

三、议论文的教学策略

议论文的教学策略从三个大方面展开。

1.依据议论文的文体特点进行教学。具体从三个角度入手:1)找论点,明中心2)谈思路、明结构3)析论据,明类型4)抓论证,明逻辑5)品语言,明特点。

2.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情感,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3.立足议论文教学实际,拓展阅读和思考空间。 实现目标:从理论上搞清议论文的阅读教学策略。

作业:以你抽到的那篇议论文为例,设计你的阅读教学策略。写出简单教案,下周交。 第十一次课 语文教学论

(七) 教学重点:议论文的阅读教学 教学难点:议论文的教学策略 教学主要内容:案例教学

让两名学生分别陈述自己的议论文教学策略,全班同学加以评价。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加以总结,并强调重点和关键问题。

实现目标:学生用所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深刻理解议论文的阅读教学策略。 课后思考题; 选一首你喜欢的古诗词,背下来,并要讲清诗意。 第十二次课 语文教学论

(八) 教学重点:古诗文的阅读教学 教学难点:古诗文的教学策略

教学主要内容:

一、提问学生朗诵古诗词并解释(2-3个学生)

二、古诗文的阅读教学任务

1、语言层面的教学 1)认读文字

2)积累词汇(古今词义的变化、辨别词的本意和引申义、词类活用) 3)把握古汉语句法(语序的变化、句子成分的省略) 2.文化层面的教学

1)感悟并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2)认识和传承民族传统美德 3.审美层面的教学

1)引导学生发现景物之美 2)带领学生探寻生活之美

3)提示学生剖析形象之美(心灵之美) 4)指导学生品位语言表达之美

三、古诗文阅读教学方法

(一)养成自主学习意识

可以布置学生利用工具书解决简单的问题,以增强学生的自信。

(二)指导学生掌握古诗文学习方法 1.熟读背诵 2.翻译讲解 3.总体把握

(三)帮助学生养成阅读古诗文习惯 1.背诵、积累 2.写作中运用

6 实现目标:从理论上搞清古诗文的阅读教学策略。

作业:指定一篇古诗文,以小组为单位,设计阅读教学策略。 第十三次课 语文教学论

(九) 教学重点:古诗文的阅读教学 教学难点:古诗文的教学策略 教学主要内容:案例教学

让各小组派一名学生分别陈述自己的古诗文教学策略,全班同学加以评价。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加以总结,并强调重点和关键问题。

实现目标:学生用所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深刻理解古诗文的阅读教学策略。 课后思考题; 作文如何实现愉快教学? 第十四次课 语文教学论

(十) 教学重点: 作文教学理念

教学难点:把握中学生的作文兴趣和习惯 教学主要内容:

一、作文教学的理念 1.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我们不希望看到全班学生写雷同的文章,而要避免雷同,就必须让每个学生有自己的作文思路。作文思路从哪来呢?从思维中来,有了思维才可能产生思路,而要产生好的思路,就要有发散的思维,所以,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最重要。

初中生的年龄决定了其形象思维大于抽象思维的特点,发散思维的启发还相当有效,一定要大胆运用。

2.鼓励个性化的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构思

个性化表达指在写作中说真话,抒真情。这一点很重要。作文如做人,做人要真诚,不做作,不虚假,不哗众取宠,同样,作文也要说自己想说的话,表达自己真真切切的体验、感受。朱绍禹先生说:“写作是学生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他们在文章中不断审视自己,校正自己精神的航向,使自己的精神世界健康发展”。不夸张地说,作文是学生的精神家园,是他们人生的历史记录。每个人的人生都会有自己的轨迹,因此,只要恰当指导,学生一定会在作文中有创意地表达。

二、中学生的作文兴趣与习惯

(一)兴趣

1.初一和初二上学期的学生,天真、热情、大胆,喜欢说真话。他们写作努力的着眼点往往在字数上,喜欢模仿和摘录。如果得到老师的一次表扬,兴趣会大增。

2.初二下学期和初三的学生,思想由活跃到封闭,自我感觉已经成熟,有摆脱束缚、独立生活的强烈愿望,他们努力的着眼点向内容的深刻性上转移。常常会从身边的小事中提炼出一些不太成熟的人生感悟。

3.高中生相对成熟了许多,作文时力图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对社会和人生的感悟和表达也相对初中生深刻和准确了许多。

(二)习惯

1.学习积极性较高的学生

热爱生活,心里阳光,在老师每次布置作文后,都能认真琢磨立意,想在作文中有创意地表达。

2.学习积极性较差的学生

不得不写,得过且过,自己对自己不抱希望,对身边的生活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三、培养中学生良好作文习惯的意义和方法

做生活的有心人,增强感悟力;养成思考的习惯,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深刻性;经常练 7 笔,具备写作天赋,为工作增添一份才能。

实现目标:学生了解目前中学的作文教学现状,养成责任意识。 课后思考题; 同上次。

课后作业:以小组为单位,整理出各册教科书中作文的类型和具体题目。 第十五次课 语文教学论

(十一) 教学重点: 认识中学作文教学内容 教学难点:话题作文

教学主要内容:梳理和归纳各册教科书的作文教学内容。 教学方式 :讨论汇报,即兴作文。

一、各小组派代表汇报本组分担的某册教科书上的作文教学内容。

二.随机(可根据当时的环境或天气特点)命题,让学生即兴写作百字文,限时10分钟左右。

实现目标:1.学生脑袋里装满中学作文教学内容 2.体验写下水文的感觉,增强课前指导意识。 第十六次课 语文教学论

(十二) 教学重点: 作文教学过程 教学难点:写作前的指导 教学主要内容:

一、一般过程

1.写前指导2.写中指导3.写后指导

二、各阶段指导的意义和具体内容

(一)写前指导

1.意义:决定本次写作质量的最有效指导。2.具体内容:1)为什么写2)写什么3)怎么写 这是作文指导中最麻烦最关键的一步。传统做法一般都是笼统地讲清题目写作范围,注意哪些问题,字数要求等。而要使写前指导真正有效,除了审题指导之外,更重要的是启发心智,拓宽思路,使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感觉。

3.指导方式:1)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写作材料2)指导课上展示教师准备的精彩作文案例或写作故事,渲染情感氛围,激发兴趣3)帮助学生将准备的写作材料剪裁、提炼,找到与本次作文的连接点。

实现目标:让学生克服畏难思想,重视写前指导,打破传统做法,培养创新意识。 作业:用一周的时间,设计一次作文写前指导。 第十七次课 语文教学论

(十三) 教学重点: 作文教学过程 教学难点:写作前的指导 教学主要内容:

一、随机抽查学生的写前指导作业,并指定学生到台前陈述。师生评议。成绩记载。

二、教师总结作文写前指导容易出现的问题

三、让学生模拟中学生,按照同学的写前指导,完成作文写作提纲。

第十八次课 语文教学论

(十四) 教学重点: 作文教学过程 教学难点:写作中的指导

教学主要内容:

一、作文写作中的指导

1.意义:写作质量出现问题时的最有效矫正。

8 2.具体内容:包括题目、内容、写法方法、情感态度、文字、标点符号等所有写作内容。 3.做法:1)自读自改2)同学互改3)师生共改

二、写作后的指导

1.意义:总结本次写作质量,对下次写作产生影响,是连接两次作文之间的桥梁。2.具体内容:1)批改2)讲评 作文批改是最能沟通师生情感,提高教学质量的指导环节,要求教师认真阅读每篇文章,针对每个学生的写作水平和情感表达,做个体批改和指导。这将对学生产生难以估量的作用。

作文讲评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讲评得好,可以起到鼓励先进,激励后继,带动中游的作用。但如果讲评得不好,就会适得其反。

讲评时要遵循多表扬、少批评的原则,让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能行—写得好的感觉下次还要继续努力,中游的感觉与好的只差一步了,下次要赶上,写得不好的感觉自己也有长处,不断努力一定会写好。

3.做法:1)选出上等佳作,大张旗鼓地宣读,并加以评价2)选出中等文章,找出其中与上等文章的差距,并指出超越的可行性写法3)寻找差文章中的好词好句,大加赞扬。在以上做法前提下,再将严重的因不认真而导致的问题提出,加以批评。

实现目标:提高作文中、作文后指导认识,掌握指导原则,思考具体办法。 课后作业:预习导语设计知识。 第十九次课 语文教学论

(十五)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教学难点:口语交际策略

教学主要内容:

一、正确认识口语交际

1.无声语言也是口语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善于使用奥妙的人体语言。2.善于倾听。培养话语评判能力。 3.要自信、负责地表达。 4.要清晰地表达。

二、口语交际的教学

1.进行必要的交际礼仪讲授。现代交际礼仪是每个人都应该了解和掌握的常识,也是一个人是否具备文明素质的标志。中学生的思想还相对单纯,行为习惯受外界干扰较强,因此,及时向他们灌输现代交际礼仪是非常必要的,也只有懂得了交际礼仪,口语交际才有了依据。

2.创设情境训练。分组自设情境,模拟现实生活,扮演角色,在课堂上表演,互评。在评议过程中,及时补充交际礼仪常识,纠正平时不大注意的无礼或礼节错误,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掌握得体的交际策略。

实现目标:学生对口语交际教学有清楚的认识,并掌握一定的现代交际礼仪。

课后作业:准备导语设计考核(相同课文不能超过两篇,且必须有不同的导语设计)。 第二十次课 语文教学论(十六)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导语设计的能力 教学难点:导语设计与教学内容的关系 教学主要内容:

一、导语设计的作用

1.集中注意力2.激发学习兴趣3.引到正文4.渐入佳境

二、导语设计的原则

1.与教学内容相关联的原则 2.与教学重点紧密联系的原则 3.引发兴趣的原则

4.启迪智慧、引发思考原则

三、导语设计类型 导语类型多种多样,不胜枚举。常被采用的大致有:悬念式、由此及彼式、引入式等等。我们主要根据课文结构设计几种实用的导语。

1.从课文标题切入的导语

2.从课文中涉及人或事或景切入的导语 3.从课文写作特点切入的导语

备课时抓住课文结构中的某部分要点,进行探幽览胜,纵横捭阖,精心设计一个寓知识性、趣味性、启发性于一体的导语,将对教学产生积极的事半功倍的影响。

实现目标:学生了解和掌握导语设计的相关知识,特别要懂得导语和课文内容脱节的后果。

课后作业: 将自己设计的导语与本次可所讲内容加以对照审查并进行修改,下次课开始考核。

第二十一次课 语文教学论(十七)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导语设计的能力 教学难点:导语设计与教学内容的关系 教学主要内容:导语设计的考核

考核方式:1.每人限时3分钟以内,从走上讲台开始(复习了初登讲台),到把课文题目写到黑板上为止(引出板书设计)。2.教师按评价标准打分。

附:导语设计评分标准

第二十二次课 语文教学论(十八)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板书设计的能力 教学难点:板书设计与教学重点的联系 教学主要内容:

一、板书设计的作用 1.揭示课文要点 2.理清课文脉络

3.化繁为简,便于记忆和理解 4.示范审美

二、板书设计的原则 1.规范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 3.条理性原则 4.目的性原则

三、板书设计技法

1.书写姿势:板书的书写姿势一般采用侧身书写的姿势。

2.字体的大小:板书字体的大小直接关系到效果问题。字体太大,写不了几个字,影响板面的利用率;太小,学生看不清,失去板书的作用,一般认为,字体的大小,以后排学生能看清为标准。同时字体的使用要注意适应学生的特点,分别主要采取楷、行楷、行草等字。

3.教师板书的字迹要求正确、清晰、认真。4.板位安排 。板位安排应精心设计,严谨布局,决不可满板乱画,使板书杂乱无章。 板位安排的基本要求:1)充分利用 充分利用黑板的有效面积,主要应做到三点:一是四周空间适当;二是分片书写;三是字距适当。 2)合理布局,注意整体效果3)主次分明。

5.板书行列。板书的书写大都站立面壁而书,最常见的毛病是字行写不直,不是偏上,就是偏下,或者是曲曲弯弯,很不整齐,很不美观,既影响学生观察,也不便于板面的充分利用。因此,有必要对这个问题加以研究。

10 行列不直的原因大体上有三个方面:一是意识的错位,主要表现是意识范围狭窄和意识分散;二是习惯动作的偏差;三是视区的狭小。

如何才能使行列写直:一是让自主意识参与调节;二是养成正确的书写习惯;三是不断调整和正确使用最佳书写区。

需要说明的是,最佳书写区的宽度只能在视平线上最大,距视平线越远,其宽度愈窄,书写时,在视平线上每行最多只能写8个字,超过8个字就应当移动 脚步,移动时两脚距离仍然保持不变。在视平线之外两行,每写6个字就要换一次;以此类推,视平线之外三行,则每写4个字就要换步一次„..。有经验的教师 在板书时,很注意时时换步,使自己始终在最佳书写区内书写,动作准确合理,有条不紊,带明显的程式化的特点,这正是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功。

四、板书设计类型

1.综合型板书。这种类型将教学意图诸多要点熔为一炉,它的优点是:精简扼要,一目了然。

2.专题型板书。这种类型是将所授课文的重点分门别类,系统地板书,让学生对重点知识有较完整的认识。

3.提纲式板书。这类板书是从内容结构的内在联系上来设计的。引导学生从逻辑联系上打开思路,深入课文内容。

4.应变型板书。这种板书是为临场解答学生质疑而设计的,它只需将黑板留一角当堂处理学生提出的字、词、句之类的小问题,但必须有规划,不能草率乱写。

实现目标:学生了解和掌握板书设计的相关知识,特别要懂得板书设计要有意图,要对课文学习起到积极作用。

课后作业:抽签决定一篇课文,进行板书设计。要求采用结构式设计方式,将课文主要讲授内容融入板书设计,达到提纲挈领、一目了然的效果。

第二十三次课 语文教学论(十九)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板书设计的能力 教学难点:板书设计与教学重点的联系 教学主要内容:板书设计考核

考核方式:1.每人限时5分钟以内,从把课文题目写到黑板上开始,到板书结束为止。2.教师按评价标准打分。

附:板书设计评分标准

实现目标:掌握板书设计技能。 第二十四次课 语文教学论(二十)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板书设计的能力 教学难点:板书设计与教学重点的联系 教学主要内容:继续板书设计考核 考核方式:同前次课

实现目标:掌握板书技能。 本学期小结:略

第二十五次课 语文教师论

(一) 教学重点:语文教师的使命与素养 教学难点:语文教师素养的提高

教学主要内容:

一、明确语文教师的神圣使命

随着21世纪教育的不断发展,语文教师的社会价值越来越显得非同寻常。教育是天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亦可成为隐形杀手。而语文教师由于语文 11 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使命更加神圣。

(一)语文教师是素质教育的实践者

(二)语文教师是教育改革的探索者

(三)语文教师是课程文化的建设者

(四)语文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

(五)语文教师是母语学习的促进者

二、语文教师的素养

(一)情意素养

1.专业理想。指教师对所从事的事业的向往和追求。2.专业情操。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带有理智型的价值评价的情感体验。它是构成教师价值观的基础。具有专业情操的语文教师工作投入真情,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3.专业道德。指教师在从教过程中必须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4.专业人格。指教师成功从事教学工作所具有的人格特征。5.专业自我。指教师对自我从事教学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

(二)知识素养

1.本体性知识。指教师应具备的学科知识。包括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外文学史、文学理论、语言学概论、阅读学、写作学等方面的知识。要求本体性知识要深。2.条件性知识。即教育学、心理学知识。3.实践性知识。驾驭课堂的能力。要求实践性知识要活。4.背景性知识。指教学中涉及到的各种知识,如哲学、美学、传播学、管理学、生物学、物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要求背景性知识要宽。

(三)能力素养

1.专业表达能力2.教学实践能力3.教学研究能力4交往合作能力。

三、语文教师素养的提高

(一)亲近阅读

(二)专业对话

(三)教学反思

(四)校本培训

实现目标:从理性上充分认识教师职业的崇高。 作业:结合上学期的学习,进一步探究如何备课? 第二十六次课 语文教师论

(二)

教学重点: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之“备课” 教学难点:备课的方法

教学主要内容:

一、备课的内容

(一)备学生

朱绍禹先生指出,要把“假如我是学生”作为备课的座右铭。备学生包括哪些方面呢?第一,备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已知什么,想知什么,教师要心中有数,而且教师要对每个学生的认知情况都有了解,讲课要让每个学生都全班学生受益,不能只照顾一部分,而忽略了另一部分。第二,备学生的身心特点。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考虑不同年龄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特征,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第三,备学生的兴趣爱好。找准学生的兴奋点,让语文教学更亲切地走近学生。

(二)备课标

课标是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和指导思想,备课时必须研究其内涵,把握其主旨,进行有效落实。

(三)备教材

教材是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凭借。研究教材是备课的首要任务,语文教师拿到教材以后, 12 要通览全书,理清所有内容的内在结构,再对照课标,确定教学重点,选择教学方法。“使知识的发现过程问题化”(朱绍禹)也就是要设置具有启发性的恰当的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知识,增长能力。

同时,要学会驾驭教材,不要被教材所束缚,亦步亦趋,要学会取舍和调整,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二、备课的方法

(一)抓准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备课和上课要完成的任务,一堂课时间有限,要学的知识很多,目标不明确的话,就会导致讲课无目的性,很难实现教学效果。

那么,教学目标设几个合适呢?一般来说,教学目标不宜太多,太多等于没有,一篇课文2-3个教学目标就够了。

(二)创设教学情境

这是为教学营造一个氛围,目的是调动学生参与认识活动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设教学情境的途径很多,如生活展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表演体会情境、语言描述情境、实物演示情境等。但创设情境时一定要考虑到这个班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学内容等。

(三)设计探究问题 1.设计问题的重要性

“没有问题的课堂教学是没有生命的课堂教学”。(朱绍禹)问题是打开思维的钥匙,是展开合作交流的导索,有问题才有创造、发现、体验。问题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切入点是多层次、多角度的。

2.设计问题的原则

1)价值性2)层次性3)情境性4)启发性 3.解决问题的原则

教师提出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尽量引导学生自己解决;学生提出的出乎意料的问题,师生都解决不了,可放在课后解决。

4.切忌

1)提出过于简单或过于难的问题(要掌握班级学生的认知水平)2)提完了问题教师自己回答3)遇到教师一时解答不了的意外问题,教师为了“面子”,就瞎编乱造。

实现目标:掌握备课内容有哪些。掌握备课方法的前三项抓准教学目标、创设教学情境、设计探究问题。

作业:抽签决定每人一篇课文,设计出教学目标和探究的问题。 第二十七次课 语文教师论

(三)

教学重点: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之“备课” 教学难点:备课的方法

教学主要内容:教学目标的设置和探究问题的设计 教学方式:课堂讨论 具体实施:每小组派一名学生汇报上次课所留作业完成情况,教师选出有代表性的课文所设目标和探究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达成共识。

实现目标:学生真正掌握教学目标的设置原则,掌握探究问题的设计原则和方法。 思考题:你认为你所准备的这篇课文,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为好? 第二十八次课 语文教师论

(四)

教学重点: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之“备课” 教学难点:备课的方法 教学主要内容:(接上次课)

(四)理清教学思路

课堂教学效果的好与不好关键在于教师的组织和引导,要想使课堂教学有序、有效,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理清教学思路。在理清教学思路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树立现代教学理念,主张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学生的“自我尝试在先,教师引导在后”为原则。

2.遵循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这就跟备课时对教材和学生的了解有直接关系了,离开了这些依据,再清析的教学思路也是无的放矢。

总之,教学过程一定要考虑有利于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问题的生成,有利于学生的资助、合作、探究学习,有利于活动的展开,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五)选择教学方式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教学方式很多,到底选择哪种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效果。以前是“教师将学生听”式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早已被否定,现在又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被绝大多数教师采用,但有时效果也未必好。那么到底如何选择教学方式呢?

我认为,教学方式的选择要遵循以下原则:1.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原则2.对学生负责,教师不偷懒的原则3.不固定的原则4.学生感兴趣的原则。

遵循了以上原则,教师在课前做周密安排,备课时对可能发生的情况有预案,教学目标就会得以实现。特别是让学生自主解决的问题,教师必须已经完全掌握,但抛给学生时却不露端倪,这样会让学生有解决问题的使命感和成就感。

(六)策划教学活动

教学通过师生互动达到效果。教学是多维的立体的对话。学习活动分为内含的和外显的。内含的包括思维想象、自我对话、师生的情态对话等,外显的包括独白式、谈话式、问答式、品读式、讨论式等。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兴趣特点,恰当合理地设计教学活动。可以事先跟学生商量,征求他们的意见,让学生选择他们喜欢的学习方式。设计教学活动时就可以考虑拓展连接,实现课内和课外、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连接,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具有强进的生长性。

总之,要上好课,首先要备好课,备好课需要教师有深厚的知识储备和教学技巧。语文教师要不断研究教学理念,研究学生,研究教材,掌握可行有效的教学策略,才能成为优秀的语文教师。

实现目标:完整认识备课的有关方法。 作业:接着上次课的讨论内容,继续完成你那篇课文的备课任务。主要是理清教学思路,即安排教学过程,在将你所设计的探究问题融入过程之中。

第二十九次课 语文教师论

(五)

教学重点: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之“备课” 教学难点:备课的方法

教学主要内容:理清教学思路 教学方式:课堂讨论

具体实施:每小组派一名学生展示自己的教学思路,师生进行讨论,培养能力。 实现目标:学生基本掌握了备课的实际操作程序和方法,对自己将来的教学设计有信心。 作业:根据学过的理论和课堂讨论所得,精心准备一课书的教案。要求交电子版和纸质版各一份。(一周后交作业)

第三十次课 语文教师论

(六)

教学重点: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之“说课” 教学难点:说课的实施

14 教学主要内容:

一、说课的特点

说课指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依据教材、课标、教学理论和教学实际,运用口头语言的表述方式,面对领导、评委或同行述说授课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及其理论依据的教学活动。说课的特点如下:

(一)说理性。备课和讲课展示给人的是“怎样教”的问题,而说课不仅要说出“怎样教”,而且要说出“为什么这样教”。这就要求教师能够运用教育教学理论,合理阐释教学活动,以理服人。

(二)科学性 与说理性相联系,科学性也是说课的一大特点。说课面对的都是内行,如果缺乏科学性,必然被听出破绽。

(三)预见性

说课的预见性指对课堂实际教学效果及学生的接受情况等做出较为准确的预计。这就要求教师:1.事先分析所教学生的知识水平、智力水平、学习态度、心理特点、非智力因素等。2.估计各层次学生对教师的教法会有何反应。3.学生对教师所设置的问题做怎样的回答,教师将如何引导。4.估计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偶发事件及解决办法。

二、说课的内容

(一)说教材—说“教什么”的问题

1.说本课题所在章节、单元结构的性质、与其他相关知识的纵横联系,在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2.说课标对此课题的要求及如何体现课标要求。3.说教学目标。注意体现知识、能力、审美等方面的具体目标。4.说重点、难点的设立。

(二)说教法和学法—说“怎样教”“如何学”的问题

1.选择怎样的教法和学法。2.选择根据。3.运用此教法此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注意,教法和学法是密切相连的,可以放在一起说,亦可以分开说。

(三)说教学过程—如何实施“怎么教”“如何学”的问题

1.教学条件的准备和教学情境的设置,特别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措施和办法。2.温故知新,由此及彼的教学安排,可以包括导语设计。3.教学资源的利用。4.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安排。5.重难点的设置。6.板书的设计。7.作业的布置。

教学过程的陈述要体现明析的教学思路,要有严密的逻辑性。 实现目标:对说可有完整而明确的认识。

作业:准备说课稿,下次课随机抽查到台前说课,作为说课考核的预演。 第三十一次课 语文教师论

(七)

教学重点: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之“说课” 教学难点:说课的实施

教学主要内容:说课考核预演

教学方式:随机抽查两名学生到台前说课,师生评议、指点、明确考核要求。 实现目标:学生学会说课,并明确考核要求。

作业:用POWEROINT做说课的课件,下次课开始考核。考核完毕,交电子版课件。 第三十二——三十五次课 语文教师论(八——十一)

教学重点: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之“说课” 教学难点:说课的实施 教学主要内容:说课考核

考核方式:给每个学生10分钟说课时间,按要求说课。教师按评分标准评分。 实现目标:学生说课能力得到培养。

15 第三十六次课 语文教师论

(十二)

教学重点: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之“上课” 教学难点:上课的实施

教学主要内容:

一、上课的含义

上课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它是在教师充分备课、学生积极准备,有一定的教学条件保障的情况下才能进行的。

二、好课的标准

1.要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也就是说,学生产生了求知欲望。2.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愉快紧张的学习气氛中学到知识,增长能力。3.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一个都不能少”应该使课堂教学所遵循的情感准则,有的课堂好像气氛挺活跃,但只是几个学生发言,有的学生几次举手都不能得到提问,严重打击了学习积极性。

三、好课的要求

1.尊重学生。2.讲练结合。3.自然本色。4.情趣盎然。

实现目标:在各单项训练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好课的要求。 作业:每人按要求准备一节课,下次课开始考核上课。 第三十七次课 语文教师论

(十三)

教学重点: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之“评课” 教学难点:如何评课

教学主要内容:

一、评课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要实事求是,公正评价。

(二)针对性原则

搞清所评价课的性质、层次等,避免“一刀切”。

(三)激励性原则

记住“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切忌“一棒子打死”,善于发现闪光点,注重交流、启发,以求共同进步。

二、评课内容

(一)评教学内容

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重点、难点的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思路等。

(二)评学生状况

1.注意状态2.参与状态3.交往状态4.思维状态5.情绪状态6.生成状态(学有所得并能生成新的学习动机)

(三)评教师素质

1.理念如何2.基础知识是否扎实3.教学语言是否准确、生动4.板书是否规范、美观5.教态如何6.现代媒体使用情况。

实现目标:学生从理论上了解和掌握评课的标准。

课后思考:在试讲考核中,教师会随机让学生参与评课,请用评课标准衡量自己和同学的上课。

第三十八—四十七次课

语文教师论(十四—二十三)

教学重点: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之“上课” 教学难点:上课的实施 教学主要内容:上课考核

考核方式:给每个学生20分钟上课时间,按要求上课。教师按评分标准评分。

16 附:试讲评分标准

实现目标:学生上课能力得到培养。 第四十八次课

教学内容:课程总结

教师对本门课程的学习情况进行全方位总结,点出每个学生还需努力的方面,并将下学期的毕业实习作简要介绍(系里还要统一部署)。

征求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以求进步。

注:“语文教师的科研”、“语文综合学习指导”、“现代语文教学媒体”、“语文试卷的编制”

四部分内容自学,可以布置学生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初步体会。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实训 初登讲台训练

教学重点:组织教学、仪态仪表 教学难点:用眼睛与学生说话

教学主要内容:站姿、衣着、眼神、表情、组织教学

教学目标:站姿挺拔、衣着得体、表情生动、眼神自然,能驾御课堂。

教学方式与手段:录象回放,每人演练一次,教师指导与评价,学生互评。

教学预案:

1、有的学生会因为胆小而紧张,如眼睛不敢看学生,声音细小,说话结巴等,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应多鼓励,给他们提供比普通学生更多的锻炼机会,以增强他们的自信;

2、很多学生会下意识的两手拄着讲台讲课,教师应及时加以纠正,要求学生身体与讲桌保持一拳的距离。

3、有的学生讲课时会有许多小动作,如摸鼻子、推眼镜、挠头、说话带口头禅等,教师应对这些细节提出严格要求,使学生从初登讲台始就养成良好习惯。

再登讲台训练: 教学重点:导语设计

教学难点:导语与课文的内在联系 教学主要内容:各种文体的导语设计 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导语设计的作用,使每篇课文的导语都能较好的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教学方式与手段:录象回放,每人演练一次,教师指导与评价,学生互评。

教学预案:

1、有些学生会设计出与课文内容相脱节的导语,而这些导语往往表面看上去似有文采或离奇风趣,但不能真正起到导语的作用。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全面把握课文内容的前提下巧妙设计导语,使之真正为课文教学服务。

2、有的学生导语设计的过长,九曲十八弯才绕道课文上,显得冗长拖沓,不仅不能起到引发学习兴趣的作用,反而画蛇添足,教师应指导学生提高语言能力。

3、有些学生好用古诗文设计导语,而所引诗文又为中学生所不熟悉,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应引导学生全面掌握中学课文内容。

三登讲台训练: 教学重点:板书设计

教学难点:用板书设计带动全文讲解

教学主要内容:

1、为课文的主要内容设计一个板书。

2、为全篇课文设计板书

17 教学目标:板书思路清晰,概括性强,有逻辑性,字迹工整,设计美观 。 教学方式与手段:录象回放,每人演练一次,教师指导与评价,学生互评。

教学预案:

1、有的学生字写的太差,缺乏美感,教师必须提出严格要求限时检查。

2、有的学生板书设计不能概括课文内容,难以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教师应引导学生熟悉课文,训练概括能力。

课件演示

教学要求:熟悉多媒体教学操作规程,熟练演示自己制作的课件。

试讲考核

教学要求:用普通教室上课,将前面的单项训练运用到讲课当中。

推荐第9篇:生物教学论教案

动物的节律行为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课描述动物的节律行为的概念和意义,阐明昼夜节律、季节节律和潮汐节律的概念及主要行为分类,说出生物钟的概念及其形成的原因。

2.区别动物的昼夜节律、季节节律和潮汐节律的概念,进一步得出动物的节律行为的概念和生物钟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联想及推理能力。尝试练习画概念图,应用学生的构建知识结构的能力,学生进行运用一定的认知技巧。

3.关注动物的节律行为,联系人体生物钟,学生确立生命运动有其内在规律的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学生形成讲科学、不迷信的教育。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本课的重点是有关动物节律行为的系列概念:昼夜节律、季节节律、潮汐节律的概念和 生物钟的概念。

植物和动物在自然界的活动都是有节律的,有的以日为周期,有的以月或年为周期。从本课的学习,学生从动物的节律行为开始去认识生物节律,有利于学生对自然 界的生命活动的内在规律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形成唯物主义的观点。动物的节律行为是动物行为类型的一个重要组成,动物的昼夜节律、季节节律和潮汐节律的概念 以及生物钟的概念使动物的节律行为概念具体化了,因而这一系列概念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2.对于生活在新疆,离海洋最远的地方的学生来说,潮汐节律是本课的难点。学生对生物钟会有一些理解上的难度,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需要结合小学自然课和中学地理课学过的有关自然界的周期变化的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动物的节律行为是对自然界周期变化的适应,并根据学生的情况补充相关的地理知识,辅助学生突破难点。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节课的参考课时:1课时

(二)教学过程 1.复习: 可以以秋季大雁结队向南飞为例,通过头雁的地位及雁群的组织和通讯方式复习动物的社群行为,并为动物的季节节律埋下伏笔。

2.引入新课:

从大雁南飞适应季节变化属于动物的节律行为引入新课。也可以从自然界的周期变化引入新课。

3.阅读、比较和画概念图:

①浏览课文,了解本节课要学习的基本内容。

②慢而仔细地阅读课文。细读动物节律行为的概念,把自己感到不易懂的地方划下来,随手记下自己的问题。

③比较昼夜节律、季节节律和潮汐节律的概念,尝试画动物节律行为的概念图。

④回忆自己曾知道的有关生物钟的例子,比较书上所介绍的概念与自己原有的概念有何异同,记下其中的差异。

⑤思考书上“动动脑”部分提出的两个问题。

⑥阅读书上《课外读部分》,了解鸟类的迁徙行为。

4.小组讨论:

①在小组讨论时,先讨论在阅读课文时各组员提出来的问题。在巡视过程中要特别留意学生提出的问题,在全班讨论时请学生谈谈自己发现的问题和对该问题的假设。

②组内交流概念图的画法。通过交流概念图,交流各自对动物的节律行为的概念的认识,对生物钟的认识,相当于进行自学本节的过程与方法的交流。

③讨论“动动脑”提出的两个问题。

5.全班讨论:

①请小组代表汇报本组同学发现了哪些问题,讨论的结果如何。教师可以强调发现问题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从书本中、从实际生活中、从社会中,发现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

②交流概念图,可以将部分学生的概念图画在黑板,讨论概念图设计的想法,进行自学交流。 6.请学生对本课做小结。教师可以用学生画的被公认较好的概念图做本节的板书,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结时完成板书。

四、【板书设计】

(一)动物的各种节律行为

1.动物的昼夜节律

举例:夜行性动物(猫头鹰等)和昼行性动物(麻雀、蝴蝶等)。

概念:动物在一昼夜中有节律的活动。

2.动物的季节节律

举例:候鸟的迁徙行为(大雁等);鱼类的洄游行为(鳕鱼等);动物的冬眠行为(蛙、蛇等)。

概念:动物随季节改变而发生的周期性行为。

3.动物的潮汐行为

举例:招潮蟹、牡蛎、珊瑚等。

概念:海洋生物与潮水涨退的变化相适应的节律行为。

(二)动物的节律行为的概念和意义

概念:动物随着地球、日、月的周期性变化,逐步形成的周期性的有节律的行为。

意义:有利于动物获取食物、避开不良生活条件、获得适宜的生活环境。

(三)产生节律行为的原因——生物钟的调节作用

概念:生物生命活动的内在节律性。

举例:“调拨”蟑螂的生物钟。

五、小资料

1.鸽子的飞行定向 鸽子擅长飞行认路。

晴天,鸽子靠太阳和生物钟定向。如果人为“拨乱”鸽子的生物钟,鸽子就不能正确地依靠大阳导航。有人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将鸽子关在暗室中,每天夜间0时照 明,中午关灯,将鸽子的生物钟拨快6小时。过一段时间后,早6:00于鸽舍西方80.45km处放飞。该鸽没有向东飞回鸽舍,其飞行的方向是东北方。这是 由于该鸽子的生物钟此时是中午,鸽子误以为太阳在南面,按中午该飞的方向,故向东北方向飞去。

阴天,鸽子靠地球磁场定向。若阴天在鸽子颈上系一块磁铁,它们会迷失方向。

2.生物钟的位置

生物钟不是具体的形态结构,而是以生化过程为基础的生理机制,很难确定其在生物体内的位置。用蚕蛾做脑组织的切除、嫁接实验,证明生物钟位于脑中。将一种蜥 蜴的松果体离体培养,在其存活的一周内,松果体按昼夜节律分泌褪黑素。鸟类和兽类的一些实验证明松果体有控制生物节律的作用。有些实验证明,哺乳动物的生 物钟存在于丘脑中。破坏丘脑的某些神经中枢,可以破坏动物的一些正常节律,如心率、激素分泌节律等。

生物学家推测,生物钟现象可能与细胞膜中的蛋白质或脂类有关。有人认为,也许动、植物体内有多种生物钟机制,它们共同作用使生物具有适应环境周期性变化的能力。

推荐第10篇:化学教学论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 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概念的含义、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互相转换的条件

(2) 溶液的稀浓与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这两组概念的区别。 (3) 溶解度的概念、影响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规律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和团队间的合作精神,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在实验基础上的分析能力与思维能力。 (2) 提高实验设计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潜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实验的分析,培养学生沿着提出问题、实验论证、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思路,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把理论应用于实践当中,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难题。

二、教学重点:

(1) 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的概念。

(2) 分析溶液的“稀”与“浓”与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这两组概念之间的区别。

(3) 掌握溶解度的基本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

(1) 利用实验与数据相结合,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2) 正确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区分溶解性与溶解度在概念上的不同。 (3) 掌握有关溶解度的计算。

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五、教学过程

通过前面对溶液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溶液的概念和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象。为了对溶液作进一步的了解,我们需要对溶液加以分类。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疑问:(1)在一定量的水中物质能不能无限溶解呢?

(2)改变溶剂的量或者溶液温度时,溶液的饱和状态会改变吗?

演示实验9-8与9-9目的:通过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有助于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实验过程中强调酒精灯的正确使用方法、玻璃棒的用途以及实验药品的存放方式,以便加深学生在正确使用实验仪器的印象,增强实验操作方面的能力。)

结论:(1)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

(2) 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溶质可以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2】疑问:为什么在提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时,要强调“在一定温度下”和“一定量溶剂”呢?

目的: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实验结果的分析,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论:(1)只有在指明“一定温度下”和“一定量溶剂”的条件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才有意义。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换关系

加入溶质或者改变温度

饱和溶液

加入溶剂或者改变温度

不饱和溶液

【3】疑问: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采用的“稀溶液”和“浓溶液”是什么意思呢?它们与我们这节课所提到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有什么关系呢?难道“稀溶液“就是“不饱和溶液”,“浓溶液”就是“饱和溶液”吗?

分析: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可分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而日常生活中为了方便,人们为了粗略表示溶液中溶质的含量是多少,在不给定条件的情况下把溶液分为“稀溶液”和“浓溶液”。 因此饱和、不饱和溶液与稀、浓溶液没什么必然联系。

【4】提供数据:

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溶解不同物质的质量:

硝酸铵:192克 碳酸钙:0.0013克 食盐:36克 氢氧化钙:0.17克 目的:为了溶解度概念的建立做好铺垫。

结论:当温度确定,溶剂量确定时,某溶质的饱和溶液表示溶质溶解的最大值。

课堂练习:

1.某硝酸钾溶液在20℃时,不能继续溶解硝酸钾,该溶液为 溶液,把该溶液升高温度到100℃,则100℃时该硝酸钾溶液是 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 2.下面关于饱和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含有溶质很多的溶液

B.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C.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D.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3.饱和溶液用水稀释变成不饱和溶液的过程中,保持不变的是( ) A.溶质的质量 B.溶剂的质量

C.溶液的质量 D.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

4.在一定温度下,向KNO3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KNO3固体后,溶液中溶质的质( ),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质量( ).(填“不变”、“增加”或“减少”) 5.在一定温度下,向KNO3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水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质量( ).6.下列关于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B.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C.在一定温度下,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要浓

D.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7.在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中溶有少量氯化钠经降温、冷却析出晶体余下的液体( ) A.只溶有氯化钠 B.只溶有硝酸钾 C.可以是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但一定是氯化钠的饱和溶液

D.可以是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但一定是硝酸钾的饱和溶液

8.20℃时,往50g硝酸钾溶液中加入5g硝酸钾晶体,充分搅拌后,尚有部分晶体未溶解.稍加热后,晶体全部溶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搅拌后加热前一定是饱和溶液 B.搅拌后加热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加热后一定是饱和溶液 D.加热后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2、溶解度

(1)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经常用易容、可容、微溶和不溶来表示物质的溶解性。

【1】疑问:溶解性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结论:溶解性的大小与溶质和溶剂、温度等因素有关。(没有给定条件,可以类比稀浓溶液)

【2】疑问:如何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大小? 视频中的实验操作:

结论: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大小应满足两个条件:a.在相同温度下 b.在等量溶剂中

(2)固体溶解度

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解里的溶解度。 练习: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食盐的溶解度是36克

B.100克水溶解了36克食盐达到饱和,所以食盐的溶解度为36克 C.20℃时,食盐的溶解度为36克 D.20℃时,100克食盐溶液中含有36克食盐,所以食盐的溶解度为36克

理解溶解度需要注意:

a.在一定温度下 b.标准:100克水中 c.状态:饱和 d.单位:克 (3)溶解度与溶解性之间的区别

物质的溶解性,即是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它是物质本身所固有的一种属性。这种溶解能力即取决于溶质的本性又取决于它与溶剂间的关系。而物质的溶解度,它是按照人们规定的标准来衡量物质溶解性的一把“尺子”,在客观上反映了它们溶解性的区别。 20℃时:溶解度大于10克 易溶物质 溶解度大于1克 可溶物质

溶解度小于0.1克 微溶物质 溶解度小于0.01克 不(难)溶物质 (4)溶解度曲线

【1】疑问:溶解曲线所代表的含义是什么呢?

引导并且讨论:目的培养学生识图、用图的能力,学会从图中获取相关的信息并加以分析。

A.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①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②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个点表示溶质在某一温度下的溶解度。此时,溶液必定是饱和溶液。

③通过溶解度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或者某一温度范围内溶解度的大小。两条曲线的交叉点表示两种物质在该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在该温度下,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④在溶解度曲线的下方的点,表示该温度下的溶液是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⑤在溶解度曲线上方的点,表示该温度下的溶液是该物质的过饱和溶液,也就是说,在溶液中存在未溶解的溶质。

练习:NaNO3在各种温度时的溶解度如下:

温度/℃ 10 20 30 40 50 60 80 溶解度/g 80 88 96 104 114 124 148 在60℃时将66gNaNO3固体和75g水混合后新得溶液为不饱和溶液。若要使该不饱和溶液转变 为饱和溶液要用哪些方法?请通过计算回答。

B.溶解度曲线变化的规律

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一般表现在曲线“坡度”比较“陡”,如硝酸钾;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小,表现在曲线的“坡度”比较“平缓”,如氯化钠;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表现在曲线的“坡度”下降,如熟石灰。 (5)气体溶解度

阅读38页的讨论

【1】疑问:气体溶解度的定义是什么?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什么有关呢?

目的:让学生通过学习固体溶解度,了解其特性来类比推出气体溶解度的概念。

结论:a.某气体在101千帕,在一定温度时,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数。 b.气体溶解度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注意:a.101千帕 b.在一定温度 c.1体积水 d.饱和状态 f.无单位 课堂练习:

1.某温度下,对于某固体溶质的饱和溶液,下列有关关系式中,不正确的是( ) A.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 B.溶解度100g溶解度100g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质质量溶液质量

C.溶解度100g溶解度溶质质量溶液质量 D.

2.(1999年西安中考题)KNO3在60℃时的溶解度为110g,该温度下KNO3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之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1999年安徽中考题)现有某温度下的质量分数相同的两份KNO3溶液100g,甲学生把其中 一份蒸发掉2.5g水后恢复到原温度,析出2g晶体;乙学生把另一份溶液蒸发掉5g水后,恢复 到原温度,析出4.5g晶体,该温度下KNO3的溶解度是________。

第11篇:《语文教学论》教案

《语文教学论》教案

语文教学论教案

教学目的与要求:贯彻校训、院训,增强团队与合作意识,树立责任意识,培养独立思维能力,具有科研意识,养成良好学习与生活习惯,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发展规律,准确把握本学科的性质特征与研究方法,从而更有效地学好本学科。

教学重点与难点:中学语文教学法学科性质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中学语文教学法学科建设的沿革

中学语文教学法是研究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的规律和方法的学科,是高师院校中文专业一门重要的教育专业必修课。明确本学科的性质、任务和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理指导下认真学好本课程,对于师范类大学生成长为合格的中学语文教师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古代语文教学法

我国古代学校没有单独设科,但它是以语文学习为基础,包括政、史、哲、经于一炉的社会科学教育。古代语文教学先集中识字,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为启蒙教材,然后以《四书》、《五经》为主要教材,以诗文选读为补充教材和写作范本,如《千家诗》、《昭明文选》、《古文观止》等。它的基本特征是带有浓重的政治伦理色彩,教学内容是千年不变的儒家经典,教学方法是师传生受,模仿经典;学习目的是“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跻身仕途,做官食禄,为巩固封建统治服务。

二、近代语文教学法

鸦片战争以后我国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发生剧变。1989年戊戌变法后,废科举,兴学堂。1900年爆发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清政府为缓和矛盾,开始改良,于1902年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改私塾为学堂,引进自然科学,增设外语,实行分科教学,但因故没有实施。l903年(癸卯年)颁布了由张之洞等人合订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才正式开

语文教学论教案

始实行语文单独设科,揭开了语文教学史新的一页。

三、现代语文教学法

“五四”运动以后教育改革浪潮不断高涨,语文教学理论与实践有了长足的发展。在白话文运动推动下,当时的教育部通令全国,将国民学校的国文科改为国语科,现代文正式进入教材,这在教育史上是第一次。黎锦熙在《改学校国文科为国语科》一文中引用胡适的话说:“这个命令是几十年来第一件大事,他的影响和结果,我们现在很难计算,但我们可以说,这一道命令,把中国教育的革新,至少提早了二十年。”①小学课程名称改为“国语”,中学仍为“国文”。而中学的国语、国文教材也不统一,但都编进了一些现代文。解放区的“国语”、“国文”课本均以现代文为主。总之,现代文正式编入语文教材,并逐步取得重要地位,在语文教育史上是具有重大意义的转折。

四、当代语文教学法

新中国成立以后,语文教学理论和实践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根据原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改经验,接受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等人的建议,决定不再用“国语”和“国文”这两个名称,而统称“语文”,并以现代文为主,组织编写中小学语文教材。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制定了《师范学院教学计划(草案)》,其中规定中文系要开设“中学语文(言)教学法”和“文学教学法”两门教学法课,但是因为1956年汉语、文学分科教学,这次实验仅两年左右而中断,加上师资水平等原因,实际各校开全的不多。值得一提的是1953年,北京师大叶苍岑教授接受苏联教育家普希金的建议,在师大女附中指导实习生试教《红领巾》(小说),注重用谈话法启发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指出朗读、复述、分析课文是语文课的主要因素,不能片面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这对改进语文教学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称之为“《红领巾》教学法”。

1958年的冒进,出现了三年困难时期,语文教学和语文教学法受到严重干扰。自1963年起,语文教学恢复生机,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师范院校教学计划(草案)》又将教学法课程定名为“中学语文教材教法”。

1966年受“文化大革命”影响,语文教学理论和实践受到严重破坏。l978 ① 黎锦熙.黎锦熙论语文教育.河南:河南教育出版社,1990.20

2

语文教学论教案

年,经拨乱反正,语文教学逐步走上正确轨道;教育部委托武汉师院等十二所院校编写“中学语文教学法”教材,至今各地编写的教材和专著近百部,取名有语文教学法、语文教学论、语文教学(育)原理等。自八十年代起,改名“语文教育学”的呼声日高,论著迭出。其原因是要从广度、深度上进一步拓展语文教学法学科建设,要更好地适应语文教改的需要,便于与世界各国学科教育发展接轨。

总之,新时期以来,语文教学理论与实践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本教材这次修订,在内容和理论层次上作了全新的拓展,但因为是“修订”,所以仍用原来的书名。

第二节 中学语文教学法学科的性质

中学语文教学法是研究中学语文教学实践和规律的科学。它既要研究语文,又要研究教育,是一门运用教育理论来研究语文教学的应用理论学科,或者说是一门以研究语文教学为对象的应用教育理论学科。

一、教学法正名

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第六章开头指出:“‘教学法’这一术语,既用来表示有关某一门学科的教学实践的规则,也用来表示从某门学科与教学的一般规律性的相互关系中研究该学科教学的一门教育科学,”并且还指出,“当我们谈到教学法的时候,我们是把它作为一种反映教育学本质的现象来厅待它的特征和属性的。”所以中学语文教学法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它更多地属于教育学科,部分地属于语文学科。它是研究语文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实践和规律的科学。

二、学科性质的特点

作为应用理论学科的中学语文教学法,它具有理论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一)理论性

它的理论性表现在,把语文教学一切现象作为研究的客体,揭示其内在规律,获得指导语文教学实践的普遍法则。它不是一篇课文或一堂课的局部研究,而是把语文教学过程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现象来考察,并上升为一种理论体系。

语文教学论教案

(二)实践性

它的实践性,表现在要从生动丰富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去探源真理,进行科学抽象,作出理论的概括,同时把科学抽象出来的理论又用来指导语文教学实践,并受其验证。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说:“通过实践而发展真理,又通过实践证实和发展真理。”语文教学法理论就是在不断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得以深化和提升的。

(三)综合性

它的综合性,表现在研究的对象与多种学科有着血缘关系,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文学、美学、哲学都是相关的基础学科,它拥有广泛而深厚的科学基础,但它们都只统摄于本学科研究对象之中,而不是简单的相加。

第三节 中学语文教学法的地位和任务

中学语文教学法在高师院校中文系有重要的地位和特殊的任务。

一、中学语文教学法的地位

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今世界已进入科学技术现代化的新时代,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一系列新技术、新产业的诞生,对语文教学将产生愈来愈重大的影响。科技革命、教育竞争的年代,人才培养是关键,科教兴国已定为国策,这是一个强大的动力和有力的措施。语文是最重要的一门基础学科,未来的语文教师应当意识到自己责任的重大,语文教学法学科在高师院校中文系是有着重要地位的一门专业课,对于培养合格语文教师、提高民族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中学语文教学法的任务

中学语文教学法的任务是:

(一)指引学生学习语文教学理论

首先是帮助高师中文系学生掌握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从中学语文教学实际出发,总结或吸收历史和现实、国内和国外的语文教学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理论去武装学生的头脑。

语文教学论教案

(二)培养学生语文创新教学的实践能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要求“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实施素质教育。为此,我们要把培养学生语文创新教育的实践能力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要改变传统教育“教师讲学生听”,“述而不作”的弊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创新思维,培养综合能力,最终形成语文创新教育的实践能力,能不断推出语文教学的新理念、新信息、新方法。21世纪教育发展的水平和速度,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都要求造就创新型、高素质的教师。语文教学法学科教育在这方面任重道远。

(三)激励学生献身语文教育事业的光荣感和责任心

中学语文教学法是反映和指导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的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热爱语文教学的事业心,肩负着重要任务。使学生通过语文教学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不断认识到语文教学在提高民族素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的人伟大事业中的重要意义,尤其是通过语文教育见习和实习等活动,使他们亲自受到优秀语文教师的影响,也使他们在与求知欲旺盛的中学生的实际交往中,对语文教学工作的意义进行更真切的体会。中学语文教师是塑造21世纪“四有”新人的灵魂工程师,他们工作的好坏事关系民族的兴衰和祖国的命运。语文教学工作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问题多、困难大,全国各地语文教育的发展也极不平衡,少慢差费现象还没有得到根本改观。许多优秀语文教师已作出了光辉的榜样,他们不断探索,不断革新,深受广大人民的爱戴。这些都会激励学生认真学好语文教学理论,增强语文教学能力,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立志投身语文教学改革洪流,不断探索语文教学科学化、艺术化的道路,树立起终生奉献语文教育事业的责任心。(引申魏书生等教育家)

第四节 中学语文教学法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明确中学语文教学法学科研究的对象和方法是建立和发展本学科的必要前提。

一、中学语文教学法研究的对象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

语文教学论教案

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中学语文教学法以整个中学语文教学现象为学科研究对象,揭示语文教学规律,发展语文教学理论,指导语文教学实践。

(一)研究语文教学思想、观念和理论

语文教学法要批判地继承传统语文教学的思想和观念,要大胆引进国外先进的语文教学思想和观念,确立语文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观念,才能促进语文教学理论的健康发展,语文学科的性质、目的、任务、教学内容、教学原则、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确定才有明确的目标,语文教学改革与实践才有正确的方向,所以,语文教学思想、观念和理论的研究是语文教学法首要研究的对象。

(二)研究语文教学的内容、过程和方法

中学语文学科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的基础学科,内容极为丰富,在培养“四有”新人过程中担负着特殊的重要使命。语文教学法要研究语文教材、研究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听说教学的内容、过程和方法,研究课内语文教学与课外、家庭、社会语文教学的关系和规律,还要研究传统语文教学方法和现代化语文教学媒体,从而优化语文教学过程和方法,丰富语文教学传递的信息,提高语文学习兴趣,增强语文教学的形象性和感染力,推动语文教学改革。语文教学法作为应用理论学科,这些方面是主要研究对象。

(三)研究语文教学的主体

语文学科的科学管理除了语文学科课程计划、语文教学大纲和其他教育法规的管理外,更多的也是由语文教师来具体实施的,所以,本教材学生的主体性部分:针对“学习法指导”一章中进行研究,而语文教师部分则立专章,作为本学科科学主体进行重点研究。

思考与练习:

1.举例说明学科教学论(语文)的研究方法。 2.简要概括现代、当代语文教学法的发展历程。

3.举例说明建国以来,我国教育工作者是如何进行中学语文教学的? 4.小组讨论:我们学习中学语文教学法的重要意义。 阅读资料:

1.陈建伟:《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

语文教学论教案

2.王松泉、王相文、韩雪屏:《语文教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3.宋利清:《浅谈中学语文教学法》,《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4.汪秀艳:《理论研究与应用训练在中的运用》,《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7年第9期。

语文教学论教案

第一章

语文学科的性质

教学目的与要求:准确、科学地把握语文学科的性质,充分认识语文学科的地位与功能;同时让学生全面准确地认识语文教学的各项目的及素质教育的关系,从而更自觉地进行语文教学。

教学重点与难点: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 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问法、讲授法、对话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语文学科性质概述

明确语文学科的性质极为重要,但是又极为复杂,而且众说纷纭。

一、语文学科性质的论争

从语文学科单独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一门课程以来,将近一个世纪,语文学科的性质问题一直争论不休。解放前,有文字与文学、国语与国文、技术训练与精神训练等等之争。解放后的争论也十分激烈,主要观点有:①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学科;②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思想性兼具的学科;③语文学科是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知识性等综合性学科。近年来有的学者主张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兼具的学科,有的则偏重在工具性,有的则偏重在人文性,有的学者回避学科性质的论述,有的则提出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基础性、教育性、社会性、实践性等等。

语文学科性质的论争说明:语文学科是一门具有多质性的极为复杂的人文学科;同时也说明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语文学科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二、语文学科的特征

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特征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显著的征象和标志,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别显著的征象,一是符号性,二是民族性。

语文教学论教案

第二节 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

语言是工具,是思维的工具,是交际的工具,又是文化传递的工具。工具性是语文学科固有的本质属性。

一、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思维和语言都是在劳动中产生的。语言,它就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维承载的工具和思维活动运行的工具。语言和思维是一股道上跑的车,它们的目的功能全都是相同的。相异之处仅在于思维是内在的、隐性的,语言是外在的、显性的。

对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历来有几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语言和思维是各不相同的东西,各有自己的结构原理和发展规律,甚至说语言是对思维的一种干扰,思维可以脱离。

第二种观点认为思维先于语言。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洛克最早提出先有思维,后有语言的观点,

第三种观点认为语言与思维是辩证的关系。思维必须以语言作为工具,但思维不等于语言。马克思、恩格斯早就说过:“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①

二、语言是交际的工具

第一,要明确语言的产生是为了人类交际的需要。人类语言作为交际工具,是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第二,要认识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交际工具。首先是神经生理基础不同,人类健全完整的发音器官和灵敏的指挥系统神经中枢是长期进化的结果,是动物所没有的。其次,“需要”基础不同,人类语言是一种社会需要,而动物“语言”只是本能的需要。再次,人类有抽象思维能力,使语言有一种置换作用,能用语言来表达人、事、景、物,动物“语言”无这种置换能力。

第三,要充分认识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类的交际工具除了语言以外,还有旗语、图示、红绿灯、电报代码、数学符号、化学公式以及手势、表情等语言。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25

9

语文教学论教案

三、语文是传递文化的工具

第一、语文是记载文化最重要的工具。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极为密切,人类在发展进化过程中创造了文字,开始有了文献记录,语文是记载文化最重要的工具。

第二、语文是传播文化最重要的工具。语文是各个国家和民族交流、传播科学文化最重要的工具。

第三、语文是学习文化最重要的工具。

第三节 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重要属性

语言与思想情感,语言与民族精神,语言与文化教育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语文学科不仅有工具性,而且有人文性。

一、语文学科人文性的提出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是在20世纪90年代重建人文精神的大讨论中提出来的,并且有深广的国际背景。语文教学正在跳出科学主义和应试教育的怪圈,逐渐实现文与道统一,语言与文化相融,科学与人文整合,教文与育人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和理想境界。语文教学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语文教育与人的发展

语文是人的生命活动。语文教育对促进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现代语文教育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运用语文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要教育学生成为思维敏捷、心胸开阔,具有主体意识、民主思想和创新精神的人。语文教育起源于人类语言的产生和人类在劳动过程中传递经验的需要。

三、语文教育与民族精神

语文学科教育是祖国语言的教育,即民族通用语的教育。语言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汉语是汉民族的共同语,反映了汉民族共同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心理素质的重要特征。

语文教学论教案

第四节 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融合

一、克服对“工具性”的片面理解,重塑语文学科的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人类精神的核心因素之一,语文教育需要重塑当代科学精神。应充分认识以下几点:

1.掌握语文这门工具性学科是学生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的一种最重要的基础工具,是学习生活和将来工作最重要的工具。

2.读、写、听、说、语、修、逻、文等语文科学知识都有丰富的科学内涵,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中特殊的子系统,对于学习其他科学知识具有基础性和指导性的作用。

3.语文学科需要进一步构建一个具有内在逻辑结构的、完整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4.语文教学过程是指导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求知和探索的科学活动过程,从不知到知,从假知到真知,从略知到详知,开拓学生科学认识的广度、深度和真度。

5.语文教学要讲求方法的科学性,应当采用实验的、实践的、逻辑的种种手段,来证实语文知识的真理性、科学性、合理性。

6.语文教学的评价体系和检测系统要科学,要具有科学信念和服从科学规律,要以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为标尺。

二、克服对“人文性”的偏见和误解,重建语文学科的人文精神

倡导语文学科“人文性”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偏颇,对人文精神作了片面的理解。

1.有的过分强化非理性精神,以之取代人文精神。 2.有的把人文精神曲解为伦理精神。 3.有的以为人文精神就是文人精神。

三、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融合的要求

我们要认识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具有内在的相通性。在表达层面上,语文教材中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在听说读写实践层面上,工具文化和人文文化,都是相互渗透和统一建构的,只是在具体形态功能和作用方面有所差异,如科技

语文教学论教案

说明文与文学作品就有明显区别。

(引申于漪等人的观点) 思考与练习:

1.语文学科的性质是什么?

2.为什么说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 3.举例说明语文学科性质的论争情况。

阅读资料:

1.饶杰滕:《语文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2.阎立钦:《语文教育学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 3.顾黄初:《语文学科性质之我见》,《语文学习》,1997年第1期。 4.朱绍禹:《从语文科目标看语文科性质》,《语文学习》,1997年第4期。

第二章

语文教学目标

教学目的与要求:明确语文教学目标和任务,使语文教学变为清晰而有意识的实践活动,减少教学的盲目性与随意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语文教学目标的达成 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问法、讲授法、对话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语文教学目标概述

语文教学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的一部分,只有置于一定的目标之下,才能变为清晰而有意识的实践活动,才能使教学过程具有可控性和可测性,同时为教师在实施和评价阶段保持洞察力,从而增强教学效果,因此,研究语文教学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语文教学目标及作用

教学目标是贯彻和落实教育目的的一些具体要求,是对教育目的的进一步阐述。因此,教学目标的制定受制于教育目的。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是一般和具体、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语文教学论教案

制定和确立语文教学目标,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贯彻落实《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有关要求,为语文教学确立指针与方向。

第二,有利于语文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策略的选择,同时对教学过程的组织亦起到积极作用。

第三,有助于教学效果的评价。

二、制定语文教学目标的依据

(一)社会发展与语文教学目标

(二)素质教育与语文教学目标

(三)语文学科性质与语文教学目标

(四)学生身心发展与语文教学目标

第二节 语文教学目标的构造

一、教学目标理论和语文教学目标体系

(一)运用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确立的语文教学目标体系

(二)依据语文学科任务及知能体系编制的语文教学目标体系

从语文学科内在结构看,它包括知识、技能、智力及思想道德诸方面,按照这一结构编制的语文教学目标体系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语文知识:即知识因素,包括语言知识,非语言的语言知识(即与语言相关的社会文化、生活知识)等。

2.语文技能:即技能、操作因素,包括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技能,具体地主要指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能力等。

3.语文智力:即智力因素,包括三种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灵感思维),五种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分析力、综合力)。

4.语文人格:即非智力因素,或称情意因素,包括四观七因素:世界观、

语文教学论教案

价值观、审美观、人生观;动机、兴趣、情感、意志、习惯、个性、行为等。

这种目标体系的特点是以语文学科的知能体系构建语文教学目标体系。显然,编制者尽力以语文学科的概念和特点来诠释和编制目标,它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和陶冶学生的个性等等,具有积极作用,但问题也还存在,有些目标仍然是教育目标,像世界观、价值观、个性等人格因素在课堂教学中很难具有操作性。

(三)依据素质教育理论构建的语文教学目标体系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和发展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以及健康的人格为核心的教育。这种教学目标体系包括思想情操因素、智力发展因素和语文能力因素三维。

思想情操因素主要指在语文学科中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及审美教育,简言之,是语文德育目标,包括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和人格。

智力发展因素主要是指学生的思维或一般的智力发展,这是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关键因素,简言之,是一般智力目标,包括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评价鉴赏和创造。

语文能力因素主要是指语文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简言之,是语文知识和技能目标。包括:

1.阅读能力:朗读与默读,精读与略读,速读与听读等。 2.写作能力:审题,立意,选材,谋篇,遣词造句,修改。 3.听话能力:辨音,会意,记住要点。

4.说话能力:说普通话,语音清晰,语意连贯,文明得体。

这种语文教学目标体系的特点是,注意把语文教学目标建立在整个素质教育目标的背景之上,既使思想道德素质和智力素质服从于整个素质教育目标,同时,又突出语文学科目标特点,尤其是有关情意方面的目标更多表现为表现性目标。所谓表现性目标是指学生在从事某种活动后所得到的结果。它关注的是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某种程度上首创性的反应的形式,而不是事先规定的结果,因此,它更为适合语文学科的特点,但是,这种目标的操作难度较大。另外,在智力发展因素和语文能力因素之间又存在着重复性,以阅读能力为例,朗读与默读、精读与略读、速读与听读等等,主要是从形式上作区分的,如果从层级上看,也可

语文教学论教案

分解为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等能力。因此,评价中要增加一定的难度。

二、大陆、港台语文教学目标比较及评析

由于汉语本身的一些共同特点和规律,大陆、台湾、香港在编制中学语文教学目标体系时,表现出了诸多相似性,同时,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存在着较大差异,它们在制定语文教学目标时,亦各有侧重,形成了不同特色。

现以大陆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台湾的《中学国文课程标准》和香港《中国语文科课程纲要》为例,比较和分析三地中学语文教学目标体系之异同。

(一)语文教学目标体系均由初中及高中两段组成,表述明确,层级分明,但分级教学目标阐述详略不一

大陆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包括《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和1990年颁行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台湾的中学国文课程教学标准目标分《国民中学国文课程标准》和《高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前者为初中国文教学的目标.后者是高中国文教学目标。香港的《中国语文科课程纲要》也包括前后两个阶段,即第一个阶段(中学

一、

二、三年级)和第二阶段(中学

四、五年级),每一阶段语文教学目标又分主要目标和辅助目标。大陆、台湾、香港对于语文教学目标体系的阐述都比较明确,在每一阶段教学要求上,大陆、台湾、香港都提出了几项具体明确的目标,其中大陆在各项要求提出之前,还集中阐述初、高中阶段语文教学要求,这些要求就成为两段语文教学的标志性目标。以《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为例,它提出初中阶段语文教学标志性目标是,在小学的基础上,继续培养听说读写的良好习惯,扩大识字量和词汇量,进一步提高运用现代语文的能力。阅读一般政治、科技读物和文艺读物,能理解思想内容,分清层次,领会词句的含义,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了解基本的写作方法。熟读、背诵基本课文的一些篇或段。能写简单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一般的应用文,做到思想感情健康,内容具体,中心明确,条理清楚,语句通顺,书写清晰,格式正确,不写错别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会使用常用的字典和词典。能用普通话发言和交谈。中心突出,结构完整,语句通畅。

香港在中学两段语文教学目标中虽标出主要目标和辅助目标,其实辅助目标 15

语文教学论教案

只是一种弹性要求,缺少对初中与高中阶段教学目标的总体阐述,由此可见,大陆《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不但对语文教学目标体系阐述完整,而且要求较为具体。

(二)语文教学目标体系较为相似,大致分语文知识、基本技能、智力和思想道德四个方面,但大陆语文教学目标体系相对完备

大陆、台湾、香港语文教学目标体系基本上由语文知识、基本技能、智力和思想道德四个方面构成,其中尤以大陆语文教学目标体系最为清晰、完备。它包括语文知识目标、语文能力目标、智力目标和思想道德目标,其中传授语文知识是基础目标,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是主要目标,发展智力是深化目标,而进行思想道德目标则居于核心地位。相比之下,台湾和香港的语文教学目标体系虽列出有关语文知识、语文技能、智力及思想文化目标,但其间关系却较为分散。

(三)听、说、读、写构成了语文能力目标基础,但重点和要求不尽一致

大陆提出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着重在现代语文,其中读、写为其核心。读的目标提出了阅读一般政治、科技读物和文艺读物,初步具有鉴别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写的能力则提出了写作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应用文的能力;虽然也提出了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但仅限于“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台湾的国文课程标准中,培养语体文的读、写能力是其中重要部分,除此之外,还提出了较高的文言文的读、写要求,尤其是写的要求目标。突出有关“书写”要求,这是大陆和香港课程标准中所没有的。以台湾《高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为例,它提出读、写的目标有两项:“指导学生研读语体文,提高其阅读及写作语体文之能力”;“指导学生精读文言文,培养其阅读浅近古籍之兴趣及写作明易文言文之能力。”香港的《中国语文科课程纲要》提出的读、写目标,主要侧重培养学生语体文的读、写能力。与大陆、台湾有关目标的不同在于,它提出了运用语体文进行创作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阅读、欣赏文言文的能力。其中第一阶段语文教学目标涉及读、写能力的是:“培养学生阅读语体文和浅易文言书报的能力、兴趣和习惯”;“训练学生运用语体文表达思想感情,使他们在日常应用的讲述和写作上能有条理,不犯语法上的错误”;“培养学生欣赏语体文和浅易文言作品的能力和兴趣”。第二阶段语文教学目标涉及读、写的是:“训练所有学生能

语文教学论教案

阅读普通文言书籍的能力”;“训练所有学生能作通顺语体文,部分学生能运用语体文创作文艺作品”。这些要求比大陆和台湾都高。

(四)语文教学目标体系中,思想道德目标占据重要地位,但其内涵差异较大

大陆明确提出在语文教育中进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目标,如提出“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台湾的思想道德教育侧重于传统伦理道德教育,如国中提出“养成伦理观念,激发爱国思想,并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而香港较为重视社会公德教育,如中学第一阶段国文教学目标提出“培养学生独立而有条理的思考、分析、推理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并增进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进一步增进学生对中国文化其他方面的认识,例如哲学思想、术、道德价值等”。究其原因,主要是大陆、台湾、香港三地意识形态不同,造成思想道德目标存在着显著差异。

第三节 语文教学目标的达成

美国行为主义课程专家泰勒认为,教学目标是用可见的行为来描述学生通过教学所应该达到的目标,因而具有可见性和可测量性。

语文教学内容可谓包罗万象,另一方面,语文教学内容与自然学科内容线性排列有着根本区别。同样一篇文章,往往既可以作为课文编进初中语文教科书中,也可以编入高中语文教材,因此,语文教材内容编排常常表现出无序性和随意性。但是这并不是说语文教学目标无须编排,相反,它恰恰说明了语文教学目标编排的复杂性、必要性和迫切性。

一、制定计划,明确要求

从语文教学整个目标体系建立看,只有在对语文教学大纲、语文教学内容等进行全局把握的基础上,制定计划,明确要求,才能在教学中实施有效控制,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首先,要按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有关规定和要求,统筹兼顾,合理安排,

语文教学论教案

建立语文教学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做到整体和局部的统一。中学语文教学总体目标,是语文知识教学和能力训练体系的总纲与指导思想所在。总体目标应规定得明确、具体、具有一定的导向性。阶段目标则分为初、高中两个阶段。从初、高中每一阶段人手,又依次可划分为学年的、学期的、单元的,直到课时的教学目标。总体目标统摄各阶段目标,各阶段目标指向总体目标。其中,每篇课文、每个单元及每册之间的语文教学目标应该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整体。总之,只有在对整个教学目标作出通盘规划的基础上,才能使各级教学目标发挥应有的作用,使语文教学具有可操作性。

其次,科学性和序列性的统一。教学目标具有指导教学,检测学习的作用。教学目标要明确,从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目标要确实起到组织教学、指导教学、合理安排教学过程以及供师生操作的作用,还必须使之做到科学性和序列性的统一。目标的科学性是指所确立的教学目标必须准确、严密,能充分反映每一学习阶段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及其分布情况;目标的序列性是指把语文看作一个教学整体,然后根据教学内容和训练需要分成若干教学阶段,每个阶段集中突破教学一个方面,阶段之间又环环相扣,形成由易到难、由低到高的目标及训练序列。如果说目标的科学性主要是就知识、能力及智力价值而言,那么,目标的序列性则强调其分布及操作的系统性和连续性。确立目标时,只有做到了目标的系统性和序列性的统一,才能正确地把握和处理好教学活动中的主要矛盾关系,明确要求,使教学过程趋于合理和优化,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

教学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活动,正因为教学中那些没有被预料到的、没有辨认出来的潜在目标的存在,才使教学充满了丰富性、创造性和艺术性。这一事实表明,一方面,我们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同时,又决不能死抱住目标教学的模式,否则,不但束缚和压抑了师生的抱负水平,也会对整个教学过程产生负面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实际及自己的特长、经验,对预定的教学目标作适时的补充、调整,使教学目标不断完善,同时,在制定语文教学目标时,适当留有余地,使目标保持一定的伸缩性,从而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及志向,不断拓宽知识面,否则,就会制约学生语文技能及智力的发展。

语文教学论教案

二、分类分级,科学安排

根据布卢姆目标分类理论,语文学科教学目标体系可以划分为认知目标、情意目标和动作技能目标三类。确立语文教学目标,划分出以上三类显然是不够的,还需更进一步,在每一领域内根据各个年级的不同需要及教学要求,对教学目标分级安排,才可能使语文教学目标体系趋于科学化和合理化。

首先,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我们在确立语文教学目标时应该统筹兼顾,既要考虑认知、技能、情感的目标;同时,又要突出重点,从语文学科目标的实际看,更要突出认知目标的作用。前面说过,教学目标对教学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制定目标不是为了理想化,而是为了付诸实施,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因此,我们在制定目标时不但要考虑其全面、合理,还要充分考虑其可行性。语文教学是整个学校教学工作的一部分,它必须服从于教育方针及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使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都得到全面协调地发展。它要求我们在制定语文教学目标时,必须将目标指向教育方针。比如,在制订初中语文教学目标体系时,就应该考虑三部分内容:(1)认知目标,包括初中六册语文教材知识与语文教材以外的语文知识两大方面的目标;(2)能力目标,包括语文基本技能及自学能力等方面的目标;(3)情意及道德目标,包括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良好的心理品质等方面。这些目标,就其表现形式看,既有识记、理解、运用、综合等层次上的显性认知目标,其特点是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可测性,又有思想教育、审美教育等方面隐性的情意目标。显然,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前者应该是语文教学目标的基础和主要方面,是教学的重点;而对于后者,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创设良好的情境,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思想因素、审美因素和道德因素,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从而使学生语文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其次,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不同形式的目标。陈述课程及教学目标,主要有三种不同形式,即行为主义目标、展开性目的和表现性目标。行为主义目标主要是“既指出要使学生养成的那种行为,又言明这种行为能在其中运用的生活领域或内容”。①展开性目的不以事先规定的目标(或结果)为中心,而以过程为中心,即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而展开,②表现性目标是指学生在从事某种活动后所得到的结果。它关注的是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某种程度上首创性的反应形 ①② 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87 同上.87

19

语文教学论教案

式,而不是事先规定的结果。①三种目标取向各有优点,也各有缺陷。行为目标具体、明确,便于操作和评价,然而,有关思想情感道德等目标,则很难用外显行为来表述。展开性目的考虑到学生兴趣的变化、能力的形成和个性的发展等方面,但同样很难用外显的行为使之落实;表现性目标顾及到学生的独特性和首创性,却难保证使所有的学生都达到课程计划的基本要求。语文教学内容包括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等领域的内容,教学过程更是千变万化,因此,仅仅以行为主义目标来陈述和组织语文教学过程,存在着一些无法避免的缺陷,因此,我们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确立行为主义目标为主要方式时,把展开性目的和表现性目标作为行为目标的补充形式,这样使语文教学的目标确立更趋于完善,对教学更富有指导性。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当侧重于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时,运用行为主义目标的形式;当教学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为主时,运用展开性目的的形式;而当阅读及写作中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时,则施以表现性目标。通过三种目标的实施,使语文教学的诸多方面都得到训练。值得注意的是,在确立语文教学目标时,一方面要以课文内容为基础,使教学目标呈现出从识记、了解、理解,到掌握、运用等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的层级体系特点,同时,又要注意使各类教学目标表述准确具体,使目标保持在适当的密度和程度上。

三、求质定量,具体落实

明确的目标是编制教学程序的前提。语文教学必须置于一定的科学目标之下,提高教学质量才有保障。有了具体而明确的教学目标,还必须付诸实施。制定语文教学目标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基本技能,推进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促进其心智、情感、思想道德全面发展。语文教学目标经过分级分类,合理安排之后,要使其发挥应有的功效,还需求质定量,具体落实。

第一,要具体、准确地设定语文教学目标。目标来自于对语文知识及语文能力等科学准确的认识。它应该符合年级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要求,反映某一学程内语文教学内容的主体等等。事实上,目标与教学内容不是一回事。也就是说,目标应该是反映教学内容的纲目,抓住语文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就能纲举目张。

第二,对一些语文教学目标应加以量化。教师应从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出发,根据课文的知识点分解出知识、能力及智力等各项具体目标。为使目标便于检验 ① 同上.88

20

语文教学论教案

和测试,对于思想道德情感等目标应提出较为具体的定性要求,但无需人为的、量化规定;而对有关语文知识性及能力性目标则应该提出严格的质量要求,诸如目标的数量及目标呈现的顺序等,均应精确性的量化要求,使之在教学中具有可操作性,从而使语文教学目标的实施与评定落到实处。

第三,对目标实施控制及检测。首先,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作定向、定度及定量控制,要将教学活动规定在既定目标所界定的范围之内。其次,当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有较大差距时,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实际及学生的行为变化,随时获取有关目标的反馈信息,并根据目标,修正教学方案,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对教学活动相应的反馈指导或采取一定的补救措施,有时还需对目标实施检测,以便使教学更符合实际,更有实效。

确立语文教学目标要具体、明确,但并非越细越好,也绝不能千篇1律地固守行为主义目标模式。对课文中的字、词、句、段等认知目标组织实施是可行的,但对于文章中的思想、情感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在意蕴则要通过让学生反复吟诵、感受、领悟、揣摩等方式实现,以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事实上,这些都很难用行为主义目标模式来测定。

建立语文教学目标体系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但应该看到,在确立语文教学目标时,应充分考虑学生接受水平,不能贪多求全。为达到教学预期效果,应该使教学目标保持适当的密度,并使语文教学目标控制在教学内容的范围之内。

(引申:《语文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等) 思考与练习:

1.目前较有影响的语文教学目标体系主要有哪几种? 2.语文教学目标的达成的重要性是什么?

3.小组合作探究:讨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雨巷》的教学目的 阅读资料:

1.李秉德:《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张哲以:《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定位》,《陕西教育(理论版)》,2006年第2期。

3.范会中:《谈中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多元化》,《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7 21

语文教学论教案

年第11期。

第三章

语文教学内容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语文教学大纲与语文课程标准的地位与作用,了解语文课程标准的发展过程;掌握语文教材的作用及使用原则,重新认识当代语文教材的特点,也要掌握钻研语文教材的要领。 教学重点与难点:语文教材

教学方法与手段:对比法、探究法、讲授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语文教学大纲

新中国建立之前,语文学科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教学呈无计划的状态。建国至今,语文课程标准先后制订过多次,发行过多套语文教材,体现了中学语文教学发展的历程。

一、语文教学大纲概述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又称语文课程标准,是由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用以指导语文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编写中学语文教材的依据,是实施中学语文教学的指南,是评估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标准。

大纲执行国家的教育计划,反映教育方针对本学科的要求,体现出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培养人才的规格要求。

大纲应反映当代科学的成就,并根据学科特点,对中学语文科的性质、目的、任务、内容和方法,作出整体解说。

大纲应注意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与继承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对语文学科科研的纵深发展,大纲应主动适应形势的需要,不断提高其科学性。

二、语文教学大纲的沿革(引申语文课程标准的沿革)

(一)建国以前语文教学大纲演变简介

22

语文教学论教案

从先秦到晚清,私塾蒙馆没有严格的学段划分,文史哲综合教学熔于一炉。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清政府制订了《奏定学堂章程》,这一年可以说是语文学科诞生的一年。该章程规定的教学目的、要求、内容与方法,可以说是课程纲要的前身。

《奏定学堂章程·学务纲要》中规定:“其中国文学一科,并宜随时试课论说文字,及教以浅显书信、词、文法,以资官私实用。但取理明辞达而止,以能多引经史为贵,不以雕琢藻丽为工。篇幅亦不取繁冗。由浅入深,由短而长,勿令学生苦其艰难。中小学堂于中国文辞,止贵明通。”这可以说,国文科的教学大纲的雏形。

1912年教育部公布了《中学校令施行细则》,其中规定:“国文要旨在通解普通话语言文字,能自由发表思想,并使略解高深文字,涵养文学之兴趣,兼以启发智德。国文首宜授以近世文,渐及于近古文,并文字源流、文法要略,及文学史之大概,使作实用简易之文,兼课习字。”1913年公布了《中学校课程标准》,l916年又公布了《国学校令施行细则》。

1923年开始实行新学制,公布了《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由叶绍钧(叶圣陶)起草的“初级中学国语课程纲要”,包含了目的、内容和方法、毕业最低限度的标准等条目,附有“略读书目举例”。高中国文科的教学要求概括起来是:①培养欣赏中国文学名著的能力;②提高使用古书的能力;③继续发展语体文的技术;④继续练习用文言作文。

以后有1929年国民政府大学院(以后的教育部)制订的《中小学国语暂行课程标准》、l932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制订的《初级中学国文科课程标准》和《高级中学国文科课程标准》、1936年修订的《中学国文课程标准》以及叶圣陶拟定的《实践国语课程纲要》、穆济波拟定的《高中必修本科国文学科课程纲要》,主旨大体相近,只在原基础上增减一点。

在解放区,1946年陕甘宁边区教育厅编审室曾拟订了一个《实践国文课程标准草案》。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主任叶圣陶在1948年草拟了一份《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草稿》,对中学语文科的教学目的任务提出了两项目标:

其一,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从感性的认识出发,在学生的情操和意志方面,培养他们对劳动和劳动人民的热爱、对祖国的无限忠诚、随时准备去克服困难战 23

语文教学论教案

胜敌人的决心和勇气、服从公共纪律爱护公共财物的集体主义精神。

其二,顺应学生身心的发育和生活经验的扩展,逐步培养他们用我国语言文字吸收经验,表达情意的智能。

此草稿总结了一些传统教学经验,提出的语文教学目的任务很明确,在今天仍有借鉴作用。

(二)建国以来中学语文课程计划的沿革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审局出版了第一套《初级中学语文课本》,在《编辑大意》中,对语言教学的目的任务、选材标准作了说明,指出“语文教学应该包括听、说、读、写四项,不可偏轻偏重”,“无论哪一门功课,都有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这个任务,在语文科更显得重要”。这虽然不是大纲,但已为后来的大纲所肯定和继承。

1951年3月,中央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中等教育会议,讨论各科教学大纲。1951年6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社论《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强调各级学校要有内容完备的语言课程,要重视语文的学习,提高语文实际运用的能力。l953年,中央语文教学问题委员会给党中央写了《关于改进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报告》,明确提出了“应当把中小学语文一门课程分为语言和文学两门独立的学科进行教学”。

1956年,《初级中学文学教学大纲(草案)》、《高级中学文学教学大纲(草案)》相继制订公布,并编写了相应的教材。这套大纲,强调了知识的系统性。如文学课本和文学史知识编排按照历史朝代的顺序,文学理论也按系统传授;强调了教学的思想性,而且知识覆盖面广。从此语文教学结束了无格、无序、无计划的状态,纠正了重道轻文。但过分强调了文学与汉语的系统,偏重纯文学教学,忽视了读写能力的培养和思想政治的教育,严重脱离了当时师生的实际水平。用了三个学期,1958年秋即停止使用。l958年3月,国务院第二办公室召开座谈会,决定汉语和文学还是合并为语文。确定语文教学的目的是:1.使学生学会正确地理解和熟练地运用祖国的现代语文,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2.讲授富有教育意义的作品,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主义觉悟和道德修养。l959年6月,人民教育出版社举行了中学语文通用教材编写问题讨论会,提出了“独特”、“统一”、“通过”三个概念。语文学科“独特”的任务是

24

语文教学论教案

向学生进行关于语文的知识、技能、技巧的教学,语文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是“统一”的,要坚持“通过”语文教学来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1963年5月,教育部制订了《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明确指出语文科的性质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工具”,教学的目的“是教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出“一般不要把语文课讲成政治课,也不要把语文课讲成文学课”。教学要求是:“实践阶段,在小学的基础上使学生继续认识生字,掌握较丰富的词汇,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基本上掌握现代语文,作文能够段落分明,语意清晰,用词得当,正确地使用标点符号,字写得端正,不写错别字;并且为获得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打下必要的基础。高中阶段,使学生继续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现代文,作文能够思路畅达,文理通顺,用词确切;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大纲使用了三年,到了“文化大革命”十年*,语文教学无纲可循,无本可依,语文课实际上被取消了。

1978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在1980年修改的基础上,l986年11月,国家教委颁布了《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这个大纲是建国以来中学语文教学的总结,从根本上弥补了过去的主要欠缺,并考虑到今后一个时期的要求。大纲前言阐明了语文科的基础工具性,强调语文教学必须为“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服务。指出:“语文学科必须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大力进行教学改革,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在“教学目的”中,增加了“听说能力”的要求,德育目标中加上了“发展智力”的要求和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等内容。大纲去掉了“语文知识短文在各年级的安排”的“附录”,将其中有关内容分别列人大纲的第六部分——各年级语文基本能力和基础知识教学要求。

1990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开始修订,调整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根据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的精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二是降低难度,减轻学生负担。把“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一段话放在开头,指出“语文教 25

语文教学论教案

学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教学目的”的末尾加上了“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在“教学中应重视的问题”中,把“思想教育”改为“思想政治教育”,丰富了内容。降低要求是调整的重点,教材篇目减少了,在写作能力上,初中用“简单”限制了各种文体的写作,高中以“一般的”代替了“比较复杂的”。阅读文言文和听说能力的要求也降低了。这个大纲仍然是一个过渡性的大纲,嗣后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和新的高中语文教育大纲相继问世。

三、语文教学大纲

(一)初中语文教学大纲

早在80年代,国家教委就着手编制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最近教育部组织有关专家对1995年原国家教委颁布实施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和语文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大纲于2000年秋季使用,主要变化有:

1.注重语文素质的培养

大纲对语文性质、语文教育作用和语文教育的指导方针等内容进行了修改,注重语文素质教育,转变教育理念,防止“纯工具性”的偏向。新大纲强调,初中语文教学应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文化的思想感情,培养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语感,提高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道德修养、思维品质、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注重培养创新精神,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2.调整语文知识和能力训练系统

大纲把原来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合并成“教学内容和要求”。原有48条“能力训练”和l9条“基础知识”形成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网络,过于纷繁复杂,实践证明利少弊多。现在按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常识的顺序排列,简化为22条,对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训练系统作了调整。同时,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增加了培养语感与语文相关的知识素养的内容。

3.增设“教学评估”与“教学设备”的内容

大纲力图矫正时弊,走出题海战术、获得分数第一等应试教育的困境,贯彻素质教育的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加了“教学评估”和“教学设备”的

26

语文教学论教案

内容。新大纲提出对教师的评估,要重视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考评,不能以学生的考试分数为唯一的评估依据。语文考试要以主观性试题为主,鼓励学生有创见,语文常识不列入考试范围,注重语文教育的导向性和可操作性。强调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动性、实践性,弱化了对学生带有强制性的训练。“教学设备”增加了对电视机、电子计算机、网络设备等“硬件”的要求和对教师开发制作教学课件的要求。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进步和科技日新月异的新形势的需要。

4.取消基本篇目,规定古诗文背诵篇目和课外阅读推荐书目

原大纲规定有基本课文篇目l08篇,此大纲取消了这一内容,以附录的形式规定了古诗文背诵篇目,其中包括古文20篇,诗词曲50首。课外阅读推荐书目规定了供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的10部中外文学名著。(*高考背诵50篇)

(二)高中语文教学大纲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于1997年起在局部地区试验,2000年秋正式实施。新大纲包括前言、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教学中应重视的几个问题、教学评估、教学设备及附录。大纲不再列出基本篇目,但附录中有:“古诗文背诵篇目”和“课外阅读推荐书目”。新大纲对语文学科的性质表述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第一次提出了“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的要求。对语文能力提出了量化的要求,如默读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600字;课外自读文学名著l0部以上;其他读物不少于300万字;恰当地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写一般实用文;45分钟要能写600字;作文每学期不少于5次;三年中其他各类练笔不少于3万字。新大纲规定,课程由学科类课程和活动类课程组成,学科类课程又分必修课、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必修课是各类高中生共同学习的,在高

一、高二开设;限定选修课是必修课的拓宽、应用,供预备升学、就业的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选修,在高三开设;任意选修课是为发展学生兴趣爱好、培养特长、提高语文能力,而设置的,学生自主选修。活动课程包括阅读活动、写作活动、听说活动等,如组织读书报告会、演讲会、文学社团等。

大纲增加了“教学评估”,指出:“对教师的评估要重视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不要以学生的考试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估依据。”“对学生的评估要着重

27

语文教学论教案

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有利于促进不同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发挥创造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并指出考试“要以主观性试题为主”。

大纲增加了“教学设备”,指出:“要配备充足的工具书、教学辅导用书”,“配备一定数量的录音带、录像带、光盘等声像资料”,“有条件的学校还可装备视听教室、语音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

大纲提出教学中应重视的几个问题,是对语文教学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对当前语文教学将产生重大影响。必须认真研究,落实在行动上。

1.在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3.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4.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学习、探究。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努力发展学生个性。

5.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注意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要加强课内外的沟通,可以采用读书报告会、辩论会、专题研究和社会调查等形式,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还可以组织各种文学社团,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

大纲的学习和贯彻,要转变教育理念,树立素质教育思想,冲出应试教育怪圈,要正确把握语文学科的性质和教学原则,注重语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新大纲在实践过程中将会不断发展和完善。

引申:

四、我国现行《语文课程标准》(略,见油印《语文课程标准》相关材料)

五、港台语文课程标准

(一)台湾中学语文课程标准

在台湾,小学为“国语”,中学为“国文”。中学课程标准经历了1952年、l955年、l962年、l968年、l972年、l983年、l985年7次修订。

28

语文教学论教案

台湾自1968年开始实行九年一贯制的国民教育,六年国民小学,三年国民中学。国民中学的课程标准强调国文以培养学生表达及欣赏、应用能力为主,同时也规定了文言文及语体文所占比例,并在三年级加授《论语》浅近部分。

中学的语文教学大纲名为《国文课程标准》,教学总目标50年代列十条,80年代列五条。l983年修订后的课程标准有两大特点:一是在原有“四育”的基础上,增设了“美育”,以培养德、智、体、群、美五育;二是课程设计富有弹性,不迁就学科的系统知识和“升学准备”,并形成了“基本科目”与“活动科目”结合的课程结构。

国民中学的国文教学目标有五项:

1.指导学生在国文学习中,继续国民小学教育,增进生活经验,启发思辨能力,养成伦理观念,激发爱国思想,弘扬中华民族文化;

2.指导学生继续学习标准国语,培养听话与说话的能力与态度;

3.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明了中国语文的特质,培养阅读能力及写作技巧; 4.指导学生阅读有益身心健康的课外读物,培养其欣赏文学作品的兴趣及能力;

5.指导学生明了汉字的结构,以正确的执笔姿势及运笔方法使用毛笔写楷书与行书。

高中的教学目标为六条:

1.指导学生研读语体文,提高其阅读及写作语体文的能力;

2.指导学生研读文言文,培养其阅读浅近古籍的兴趣及写作明易文言文的能力;

3.教导学生研读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培养其伦理道德观念和爱国淑世之精神;

4.辅导学生阅读纯正优美的文艺作品,增进其文艺欣赏与创作能力; 5.辅导学生阅读有关思想及励志的课外读物,培养其思考判断能力与恢宏坚忍的意志;

6.辅导学生临摹楷书及行书等碑帖,增进其书法鉴赏及书写能力。 《国文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极为概括,既无学段目标,也无年级目标。另行编辑的《国文教师手册》,其中列出每单元的教学要旨和课文的教学目标。 29

语文教学论教案

《国文课程标准》重视口语,几十年坚持将国语列入总目标,初中每两周安排口语练习课。同时强调练习毛笔字,规定每两周或三周开一节书法课,要求学生每天课外写楷书,每周交阅一次。定为国文成绩。

(二)香港中学语文课程纲要

香港于1975年公布并于1976年实施新课程,第一次把中文科分成中国语文科和中国文学科,同时也把中文中学与英文中学的中国语文课程统一起来。

香港课程发展委员会编了《中国语文科课程纲要》,1990年公布,l991年实施。纲要确定了两大教学目标规范:

1.培养学生阅读、写作、聆听、说话和思维等语文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使学生有继续进修语文的自学能力。

2.借助语文教学启发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品德,增进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加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

以前纲要分第一阶段(中学

一、

二、三年级)和第二阶段(中学

四、五年级),并在每一阶段的教学目标下设主要目标和辅助目标。新纲要仅在总目标下分设阅读、写作、聆听、说话、思维、自学方面的具体目标,并按初、高中阶段列出要求。

这纲要强调了培养自学能力,如“能使用书籍附录的索引和图书馆的目录”,“懂得汇集和整理资料(如剪辑资料、做札记、编制资料卡片等)”。重视培养思维能力,语文基础知识非常具体。目标要求形成一条线:目标水平——专文指导——教学项目。

学校如果实行五日星期制,周一至周五,每周教课不少于六节,每节40分钟;如果实行六日循环周制,则周二至周五每,每周教课不少于七节,每周安排一次写作教学。中国语文科为周一至周五的必修科,中国文学科为周

四、周五的选修科,周

六、周七设中国语文及文学科,属选修科,是高等程度入学试的必考科目。

第二节 语文教材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育内容系统而集中的反映,是由教育部门审核的教学用书,是借以实现语文教学目标,发挥语文教育功能的物质基础。从狭义上说,语

30

语文教学论教案

文教材就是语文教科书,它对语文教学至关重要,语文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改革语文教材。

教师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审美情趣。主要以课本为凭借。学生凭借课本获得学习语文的门径,达到学习语文的目标。

一、语文教材的沿革

(一)古代语文教材

语文教材自古至今历经漫长的历史阶段,教材从不完备到逐步完备,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古代语文教材主要由四书五经、蒙学读物、文选读本组成。“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儒家经典著作包括文话、文选、文法或修辞、习问四部分。

1945年5月,陕甘宁边区教育厅编了《中等国文》,共六册,每册30课,每五课为一组,前三课或四课是读文,后两课或一课是语文规律的说明。1948年3月和l949年3月,解放区重新编出全套《初中国文》和《高中国文》。

(二)当代语文教材

1951年的语文课本,由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审局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初高中各六册。初中课本《编辑大意》对教学内容有如下提示:

1.课本不再使用“国文”或“国语”,改称“语文”。 2.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在语文科中更显得重要。

3.选文要内容充实,思想正确,同时也要注意文字跟口语一致,真实而生动。

4.利用课本进行听、说、读、写四项作业训练,课后要有注释和提要,语法、作法相机进行。

1953年对语文课本进行修订,改写了一些注解、提示,包括思想内容、写作特点和诃汇辨析等。

1954年开始编辑文学和汉语教材,1956年秋全国中学实行文学和汉语分科教学。初中文学教材的内容,包括文学作品及结合文学作品讲授的文学理论和文学史常识。古典文学作品占三分之一,现代文学作品占三分之二。六册共编“文 31

语文教学论教案

学常识”二十课。高中文学课,有文学作品、中国文学史基本知识、文学理论基本知识。文学作品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是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第二学期是唐宋文学。第二学年第一学期从元、明、清到五四文学,第二学期是五四以来文学。第三学年学外国文学,第一学期是批判现实主义作品,第二学期学以苏联为主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品(后因为分科教材只实行三个学期,高三两册没有编出来),内容按文学史系统编排,加上这一时代的“文学史概述”。

这套课本文学教材分量过重,汉语教材内容繁多,文学课本从古到今编排,脱离了师生的实际。但在教材上应视为重大改革。

1958年重编了语文课本,1959年修订,l960年再修订。由于反右斗争的扩大化和大跃进的浮夸风,语文教材也片面强调“突出政治”,大量选用报刊“时文”,内容“假、大、空”,文字粗糙拙劣。

1961年——1964年,人民教育出版社陆续出版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课本(试用本),初中六册,高中四册。这套课本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注意培养读写能力,增加了文言文分量,但也选入一些艰深的课文,没编入应用文。

1963年新编的十二年制学校中学语文课本,根据大纲的精神,吸取了语文教学中盲目突出政治思想教育、忽视语文教学规律的教训,重视了语文的工具性,选材面广,共360篇,选文文质兼美,且十分注重语文基本功的训练,以培养读写能力为线索组织编排。但教学目的不提思想政治教育,忽视听说能力培养,缺少严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l964年以后,教育方面强调结合三大革命运动精简课程,这套教材被认为是宣扬“工具论”而受到批评。教育部于1965年通知初三以上年级仍旧使用1960年的修订本。

在十年*期间(至1976年),中学成了“重灾区”,语文教材恶性发展了极“左”的政治思想体系,各省自编课本,选人大量时文,大讲“阶级斗争”、“路线斗争”,什么《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一个小学生的日记》、《反击右倾翻案风》等文充斥课本,在“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反动论调下,根本谈不上语文教学。

粉碎了“四人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从1977年9月到1979年6月,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完了《全日制学校语文课本》(试用本)。这套课本用到1982年秋,它与1963年课本一脉相承,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顺序为主 32

语文教学论教案

线,训练顺序较清楚,项目较全面。l982年秋,这套教材经过较大修订成为定型本。随着中学学制由五年改为六年,又增编了高中语文第五册、第六册,于l983年秋发行。这套修订本增加了课文的篇数(每册30篇,全套360篇),抽掉了38篇。属于综合型课本,即把阅读、写作、语文知识等内容综合编入。各种文体比例是:初一重点是记叙,记叙文占80%;初二重点是记叙和说明,记叙文占60%,说明文占30%;初三重点是记叙和议论,记叙文占60%,议论文占30%;高一和高二比较复杂,记叙文占70%,议论文占20%。文言文90篇,约占总篇数的30%。选文章,组单元,作注释,配练习,附短文,是基本编写方式。

这时期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还编了分科型课本,有《阅读》与《写作》,l982年秋在部分重点中学试教,至1988年为一个试验周期。

1987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学语文教材,是经过再次修订而成的,l988年使用。初中语文课本,除此之外,编排大纲规定的110篇基本课文外,保留原课本47篇(未列入基本篇目),增选了83篇,共有课文240篇,分6册,每册40篇。课文分为讲读、课内自读、课外自读三类,讲读课文120篇,课内外自读课文各60篇。高中200篇。这套教材以能力训练为序编排,体系较严整。从纵向看,初中的阅读训练与作文训练、听说训练和基础知识一起贯穿六册;高中的读写知识及能力训练是与听说知识及能力训练文学鉴赏知识及能力训练、文言文阅读知识及能力训练、现代汉语的重点知识及能力训练等几条线索贯穿全套六册。从横向说,每个年级的语文基本能力和基础知识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就是一个层次,六个年级就是六个层次。纵横交叉,构成结构网络。

二、现行语文教材评价

(一)初中语文教材

从1990年开始,国家教委直接组织了义务教育初中的多套语文教材编写:人民教育出版社“六三”制、“五四”制各一套,北京师大“五四”制一套,广东、四川师范院校“六三”制各一套,上海、江苏、北师大实验中学、四川颜振遥的“六三”制各一套。其中九套已经1992年审查通过并试用。

人民教育出版社所编初中课本,其指导思想是:联系生活,扎实、活泼、有序地进行语文基本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训练的过程中传授知识,发展智力,进行思想教育。

33

语文教学论教案

这套教材有如下特点:

1.多样化与阶段性。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第一学期),认识学习语文与生活的关系;第二阶段(第

二、

三、四学期),联系生活,训练重点为三种表达方式;第三阶段(第

五、六学期),培养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

2.练习分为三个层次:①“理解·分析”;②“揣摩·运用”;③“积累·联想”。从理解到运用,从知识到能力。

3.具有较大的弹性。课文分教读、自读和课外阅读三类,练习题分必做和选做两种。

这套教材适合全国各地区不同条件的学校。据悉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在依据修订后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精神,对人教版三年制、四年制初中语文教材进行修订,于2000年秋季开始试用。

(二)高中语文教材

人民教育出版社从l996年开始,组织编写新一轮高中语文教材,l997年秋开始在江西、山西、天津两省一市试用。后又在上海、广东、吉林、辽宁、黑龙江等省市部分学校试用。l999年7月这套教材全部编写完成,到2000年,第一轮试验将结束。修订后于2000年秋将在全国使用。这套新教材有如下几方面的特点:

1.立足人的发展,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与过去的教材相比,新教材更注重选文的思想品位和文化内涵,以及是否适合教学的需要。如《离骚》(节选)、《孔雀东南飞》、《阿Q正传》、《荷塘月色》等传统名篇,也新选了不少“至性”、“至情”的素有定评之作如《诗经》中的《氓》、韩愈的《祭十二郎文》、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雨果《巴黎圣母院》中的《一滴水,一滴泪》,卡夫卡的《变形记》等。这些课文思想深刻、语言优美,文化底蕴丰厚,能引发学生心灵的震撼与共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2.突出文学教育,调整课文比例。沿袭20年的高中语文教材将退役,新一轮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新旧课文比例各占50%,改动幅度20年来最大。全套教材编入大量的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占课文总数的60%以上。古代作品包括文言文和诗词曲、古代白话小说等,占课文总数的50%以上。还有介绍世界最新科技成就的作品。如钱钟书的《论中国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宝玉挨打》、

34

语文教学论教案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马丁·路德金的《林肯纪念堂前的演讲》、史蒂芬·霍金的《宇宙的未来》等。这些名篇佳作,突出了文学语言教学,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优秀文化,对于提高文学鉴赏水平,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感悟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3.注重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和自学能力。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而非单纯传授语文知识。课文分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鼓励学生把课内所得运用于课外,课本还专门安排了迁移运用、质疑问难等能力训练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4.更加注重教师素质的提高。新教材的使用在语文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改革、考试和评估制度改革诸方面都会带来一系列的影响,关键是要提高教师素质。教师素质提高了,使用新教材,才能出现语文教学新面貌。《教师教学用书》也改变了以往详细讲解课文的做法,现在只提供一些解读思路的资料,甚至有不同的理解,不提供结论性的意见,便于教师更好地发挥创造性。

总之,这套高中语文新教材总结了以往教材编写的经验教训,吸收了语文教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反映了我国语文教育教学研究在教材建设方面的新水平,是建国以来编写得最好的一套高中语文教材。

三、港台语文教材评述

(一)台湾省的中学语文教材

台湾课程标准提出:“课文之选材,必须同时具有语文训练、精神陶冶及文艺欣赏三种价值(应用文注重实际应用价值),并切合学生心理发展及学习动力。”所谓精神陶冶的价值,即选文的思想内容标准,即“思想纯正,足以启导人生真义,培养国民道德者”,“旨趣明确,足以唤起民族意识,配合国家政策者”,“情意真切,足以启发思路者”等等。

文体配置为:初一以记叙文为主,占45%,论说文占30%,抒情文占20%,应用文占5%;初二以记叙文、论说文为主,各占35%,抒情文占20%,应用文占l0%;初三以论说文为主,占45%,记叙文与抒情文各占20%,应用文占l5%;其文言文比重是:初中占33.3%,高中占70%。他们主张:“编选课文

35

语文教学论教案

时,应将三学年六学期所选用之教材,作通盘计划,按内容性质、文体比例、文字深浅,作有系统之编排”。国文教材的内容全是选文。选文的内容为:传统的名家名篇:有关台湾人文地理风俗民情的乡土教材;有关劝学、立志、修身、处世的文章。每册选文为国中20篇左右,高中15篇左右。国中的课文分必读与选读,必读占3/4。但80年代后,由国立编译馆主编的国中《国文》,每册20篇课文中只有2篇属于选读。高中课文分精读与略读,两者比例为3:2。

在课外阅读方面,教材大纲规定:初一每月至少阅读一本本国名人传记或其他中外名著;初二每月至少阅读一本中外名人传记,或古今名人书信,或其他文艺作品,或科学论著;初三每月至少阅读一本科学家传记,或工商企业家传记,或古今名人书信,或其他文艺作品,或科学论著;高一每月至少阅读一本本国名人传记或短篇小说名著:高二每月至少阅读一本国通俗小说名著,或外国名人传记,或本国历史小说名著,或名人札记,或励志性论著,或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等;高三每月至少阅读一本古今名人书信,或学术思想性论著,或社会学科、自然学科论著。

高中除《国文》外,还有《中国文化基本教材》,1984年以前以《论语》、《孟子》的选本为内容,l984年以后,由陈立夫所著《四书道贯》一书改写的新教材为教材。可见,这是文言文为主的选文,以儒家思想为主流,选材面太窄,偏重知识灌输、道德教训,且教材也缺乏整体系统性。

(二)香港的中学语文教材

香港中学前三年为初中,后两年为高中。中学语文教材实行审查制,由出版社组织人员根据教育司署颁布的课程纲要编写,上报审查批准后印行,提供中学选用。

初中每年级选34篇,共102篇,教师每年可选教2014篇,其中语体文不少于一半,文言文则少于l/4。中

四、中五共选26篇课文作为会考指定篇目。

以张志和总编的《中国语文》为例,由福州宋光中、陈健、戴永寿编写。属于合编型,白话文与文言文合编,课文与知识、作业合编,语文基本知识、语文基本技能与思维能力、思想教育合编。突出了语文的工具性、综合性。初中每册依文体分六个单元,即抒情文、叙述文、写景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单元前有提纲,列举课文与重点,单元后有小结。高中不分单元,每册之后,各附一

36

语文教学论教案

篇《语文专论》。每课均有9项设计:学习重点、预习、作者、题解、课文、注释、讨论、活动建议、练习。除课文外,文字量在3千到5千字。

这套教材l6开本,既是“教本”,更是“学本”、“练本”。

对课外阅读提出了“配合读文教学”、“养成阅读习惯”、“分量应有节制”、“经常保持兴趣”四条指导原则及“适合程度”、“适合兴趣”、“选取适当的片段”三条选择标准。对“必读书籍”与“趣味性阅读的书籍”分别作了详细规定。

由于编者仅数人,教材是先印行,未经试用,所以教学质量很难提高。这套教材编者均有中学教学经验,所以有一定市场。这种编排要求使学生具有进修这一科目的自学能力,这是最大的优点。

四、语文教材的改革与发展

从中学语文教材的发展看,长期实行“一纲一本”的统编教材,在改革开放后有所改变。l986年的教学大纲要求实行编审分开,一纲多本,引入竞争机制。l992年后又出现中央制订的教学大纲与地方制订的大纲并存,多套教材共处的“多纲多本”。但“无论是中央教材还是地方教材,无论是正式教材还是实验教材,基本上都是以能力训练为主线的文选型教材。”这种编排有其优点,但并没给学生系统知识,能力总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在运用知识的活动过程中表现和发展的。语文教学应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规律可言。教材的知识结构可以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50年代以来,教材编写强调知识结构和以理论知识为主线。美国的布鲁纳提出了知识结构和学科结构的理论。前苏联赞可夫的教学和发展的实验教学法也制定了“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的原则。前联邦德国的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也主张既“重视学习主体的问题意识”’,也“重视把握知识的结构”。因此语文教材的建设如以理论知识为主线,将是一大改革与突破。

建国以来的几套全国通用教材,大体可分为综合型与分科型。从语文教学的实践看,这两种教材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分科型教材系统性较强,综合型教材听说读写结合较紧密。如果在编写教材时,进行了总体设计,确定了阶段的纵向与横向目标,使语文教材序列合称,后来成为封建科举取士的考试用书。“五经”,是《诗》、《书》、《礼》、《易》、《春秋》的合称,长期作为蒙学阶段之后的重要教科书。

37

语文教学论教案

蒙学读物流行广泛的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经》相传为宋代王应麟编,但历代有增补。《百家姓》北宋时人编,集姓氏四言韵语,通行本472字。《千字文》为南北朝梁武帝时周兴嗣著,约成书于公元535—543年。

文选课本影响较大的有梁·萧统的《昭明文选》、清·吴乘权、吴调侯的《古文观止》和《唐诗三百首》等。

(二)近现代语文教材

1904年,商务印书馆首先编辑出版了《最新国文教科书》。l907年,又另编了《简明国文教科书》。l908年,吴曾祺编《中学国文教科书》五册,共选文709篇,作者206人,从清明上溯秦汉;林纾编《中学国文读本》十册。

从国语教材看,文言文和语体文并存,文学作品开始占较大比重,按文体选文,分为记叙、抒情、说明、议论。废除了对课文的评语圈点,使用了新式标点和注音字母。主要有顾颉刚、叶绍钧的《初中国语教科书》(商务印书馆1922年版)、沈星一的《初级中学用新中学国语读本》(中华书局l924年版)、穆济波的《高级国语读本》和《高级古文读本》各三册(中华书局l925年版)。

从国文教材看,谢无量编的《国文教本评注》四册(中华书局1915年初版),1924年二十版,共选文319篇,作者l46人,全是文言文,按文体编排。还有傅东华编复兴初、高级中学《国文》各六册(商务印书馆l933年9月版),叶楚伧主编的高中《国文》共六册(正中书局1935年版),夏丐尊、叶绍钧合编初中《国文百八课》(开明书店1932年版),叶圣陶编《开明国语课本》(开明书店l932年版),宋文翰新编《初中国文》六册,新编《高中国文》六册(中华书局l935年版)。

这时期国文科,文言文与语体文兼授。副本高中229篇,宋本253篇,这两套选文,仅有少数几篇是当代人用语体文写的学术论著。宋本按从古到今顺序编排,副本按由近及远的逆序编排。《国文百八课》虽是教学自修用书,但阅读与习作教材混编,每单元为一课,化、系统化,在分量、难度上适应广大教师与学生,并有一套科学的训练能力练习设计,重视了知识结构的分布与延展,再与现代化教学设备“软件”结合起来,语文教材的建设就能摆脱困境,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符合“三个面向”的需要,步入科学化进程。

(引申:现行人教版与语文版教材的编排体例与背诵篇目)

38

语文教学论教案

思考与练习:

1.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2.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3.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教材编写建议。 阅读资料: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巢宗祺、雷实、陆志平:《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4.崔峦:《学习深化语文教学改革(下)》,《课程•教材•教法》2002年第4期。

39

语文教学论教案

第四章 语文教学原则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及其确立的依据,掌握处理语文教学诸多矛盾是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语文教学原则

教学方法与手段:对比法、探究法、讲授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语文教学与思维训练相结合的原则

“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语言与思维关系密切,语文教学最贴近思维这个智力核心,语文教学与思维训练相结合具有全程性和全息性的特点,是语文教学的固有规律和首要原则(以下简称语思结合的原则)。

一、语思结合原则的依据

(一)培养语文能力,首先要发展思维能力

语言和思维不是同

一、却也是统一的关系。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思维的载体和工具;思维是语言的内核,是语言的形式和内容。两者是相互依存、紧密相联的。虽然不断有人对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提出新的不同的见解,如形象思维有时可以离开语言,不用语言(如用体态)也可表达思想等等,但总体上都承认语言与思维是相互为用的关系。思维的结果要用语言来定型、交流,语言的发展有活化思维的功能,能促进思维的发展。叶圣陶说:“语言与思维密切相关,语言说得好在于思维的正确。因此,锻炼思维极关重要。”又说:“多年来人一直认为,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同时也训练思想品德,这是当然之理,语文课是教育的一部分,怎么能不顾到思想品德),而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儿童时期打下的基础极端重要。”①乌申斯基说得好:“谁要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① 卫灿金.语文思维培育学.北京:语文出版社,l997.91

40

语文教学论教案

首先应该发展他的思维能力。”心理语言学认为语言与思维:“从两者发展的起源说,总是先有认知而后有语言。认知是个体的和种系的语言发展基础,没有通过感知动作对事物特性和事物关系的认识,不可能有表达这些特性和关系的语句。”另一方面,语言作为思维的中介而对包括思维在内的整个认知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总之,认知是获得语言的基础,语言又促进认知的发展。

(二)语文知识、能力和智力需要协调发展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智力与知识、能力的关系极为密切。提高语文教学的全面质量,需要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智力三位一体,协调发展。这里有必要了解知识、智力、能力等不同的概念,一般说,知识是客观世界的现象和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系统反映;智力是观察、记忆、想象和思维等心理特点的有机结合;能力是指成功地完成一定活动的方法及其所必须的心理特征,语文能力指听说读写活动。知识与智力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

它们的区别是:

1.内涵不同。知识是智力的物化,属于学问的范畴;智力主要指认知反映的特性,属于心理品质范畴。

2.生理基础不同。知识是大脑皮层中形成的暂时联系系统,完全是后天获得的;智力是先天素质和后天环境及教育的合金。

3.发展规律不同。知识由少到多,由简到繁,不断学习不断丰富,活到老学到老,积累进程长;智力受生理素质,尤其是神经系统发育、成熟、衰退等影响,所以智力发展有最佳期。

它们的联系是:

1.知识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因为知识是智力的主要因素,“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字词句篇等语文基础知识就不可能很好理解课文,写好作文。

2.智力是学习知识的条件。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掌握语文知识的速度、数量和质量。

语文能力包括知识、技能(经过反复训练后在个体固定下来的行为方式)和智力等,知识、技能和智力与非智力都是能力的要素和基础。如写作能力,要具有审题立意,谋篇布局的知识,要有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智力活动参与其中,还要有熟练的写作技能技巧。因此,语文教学要把学习语文知识与发展智力

41

语文教学论教案

(以思维力为核心)和训练能力结合起来,要从学习语文知识入手,注重智力开发,落实语文能力的培养。以英国教育家洛克为代表的形式教育派强调教学主要任务智力与语文知识、能力关系图是训练思维形式,轻视基本知识的传授,以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实质教育派,否认发展学生智力的可能性,强调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传授在实际生活中有用的知识。他们把知识教学和能力培养与智力发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历史证明这是错误的。我们要用辩证的观点把知识、能力、智力有机统一在语文教学过程之中,全面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因此,语文教学应当与思维训练相结合。

(三)语文教学要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

创新思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核心。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思维是指运用新观念、新方法进行独立思考创造出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思维过程。人们在思维的时候,总是运用词和语法规律。由于人有了词、言语、第二信号系统,才能依靠第一信号系统协同活动,人脑才能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和综合,形成各种不同等级的概念水平,揭示事物的本质特点和内在联系。教育心理学家把教与学概括为记忆、理解和思考三个不同水平,认为只有在积极的智力运动中去探求未知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才能称为创新教育,达到最高的教学境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语文教学要加强素质教育,开发创造潜能,必须加强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力度。培养创新思维是造就创新型人才的必要前提,是知识经济时代我们教育工作者肩负的最具挑战性的历史重任。当前语文教育界普遍存在着缺少对学生创造力的开发的问题,教材、教法和测试都强求统一,“一刀切”,“齐步走”,求异思维、批判精神受到重压,与高学历、高竞争、多层次、多变化的人才要求和时代脉搏不合拍。创造学认为:“人人皆有创造力,创造力的水平可经训练提高。”美国学者哈里特‘朱克曼在他《科学界的精英》一书中,对l0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分析的结论是:完善的智力和人格结构是这些人的共同的心理特征,包括渊博的知识、超人的记忆力、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极强的综合思维能力和精湛的实验技巧等。①语文教学对发展学生的这些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极为有利,对聚敛思维、发散思维、辩证批判思维、隐喻联想思维等创造性思维能力都可以在语文教学过 ① 转引自岳晓东、龚放.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创新人才的培养,教育研究. l999年.第10期

42

语文教学论教案

程中得到经常的有效的训练。语文教材应当是作者创新思维的结晶,具有丰富的思维经验,语文教学应当努力实施创新教育,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建立新的语文学习的思维方法,改善思维品质和优化思维结构,善于把旧知迁移到新知中去,在读写听说活动中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开发创造潜能,培养成为创新型人才。语文教育工作者完全有条件有责任在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工程中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做一名光荣的奠基者。

二、语思结合原则的实施

语文教学与思维训练相结合原则的实施要遵循思维规律和语言规律,根据学生心理特征寻找最佳结合点。

(一)利用思维特点和规律,优化语文教学过程

人的思维具有问题性、概括性、间接性的特点。思维的问题性,要求善于提出问题,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发展思维。思维的概括性,要求引导学生研究各种语文知识的共同的本质特征,提高举一反三的能力。思维的间接性,要求运用已知来推断未知,不断地扩大新知。

思维过程的基本规律是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分析是在头脑中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或者把事物的个别属性等分解出来;综合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部分或个别属性联合起来。如把一篇课文分解为段落句子和词,把词、句子组成段落,把段落联结成文章。抽象是提取事物的本质属性(肯定抽象),舍弃非本质属性(否定抽象)的过程;概括是把抽象出来的本质属性联结起来,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分析与综合是抽象与概括的基础,抽象和概括是分析与综合的发展。例如教学曹禺的《雷雨》,先要分析第一部分是写三十年后周朴园和侍萍相见的矛盾:第一层写侍萍以叙述别人口吻诉说自己的悲剧遭遇,第二层写周朴园认出侍萍后的恶劣态度。第二部分是写周朴园与鲁大海父子和侍萍与周萍母子相见的矛盾。然后综合起来看是写一个封建大家庭的错综复杂的矛盾。接着要进行理性的抽象,从侍萍身上看到了周朴园的冷酷、伪善,从工人代表大海身上看出周朴园的残忍、贪婪,同时从侍萍、大海等形象身上也预示了人们在觉醒、在斗争、在批判中具有无比强大的威力。最后进行概括,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社会即将崩溃,大雷雨已经来临,社会将发生巨大的变革。一篇课文的教学过程要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思维

43

语文教学论教案

训练过程。

(二)遵循思维发展规律,培养思维品质,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1.遵循思维发展规律

学生思维发展规律大体分为四个阶段:

①动作思维(直觉行动思维),三岁以前的儿童最多能说800—1000个词,主要是常见的人与物的名称。甚至会看图听故事,特点是情景性强,连贯性差。

②形象思维,三岁左右开始发展。它是凭借事物的形象(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思维。三至六岁能说2500--3000个词,口语初步具有顺序性、完整性和逻辑性的特点。

③形式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小学生逐步开始发展。它是依靠概念,通过判断、推理来反映事物本质和内在联系的思想。小学生能掌握3700个常用字,读写听说能力,内部言语能力得到初步发展。

④辩证思维(辩证逻辑思维),初中生开始过渡,高中生逐步形成。它是凭借辩证概念,按照辩证逻辑规律进行的思维。因而中学生的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内部语言都在迅速发展。并且形象思维也处于优势发展阶段,中学生作文时,能通过想象将已有表象分解、组合,创造审美新形象。同时能与辩证思维互补,会综合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法。

2.培养思维的智力品质

①思维的敏捷性:据统计,中学生一般要求每分钟阅读200—300个词以上,写20字以上,说150个字以上。古人说“好古敏求”,“敏求”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②思维的灵活性:语文教学中思维方向灵活的训练,一词多义。一字多组,一题多作,举一反三,闻一知十。

44

语文教学论教案

③思维的深刻性:阅读教学由语言入手,研究内容,揭示思想,即“循文——析象——悟道”,开展系统的理性思维活动,培养分析概括事物本质的能力。

④思维的独创性:一般说,初中作文模仿多于创造,高中作文创造多于模仿。语文教学应重视学生独创性品质的发现和培养。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思维发展规律,重视培养思维品质,才能更好地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三)培育创造性思维品质,增进语文创新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主动独创地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的思维形式。托尔斯泰说:“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将永远是模仿和抄袭。”语文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给创造性教学以必要性和可能性准备了优越的条件。

语文教学要致力于培养创造性思维品质,增进学生的语文创新能力,这包括如下几点:

1.培养独立性品质

要敢于突破名流大家之说,做到“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易言之”。利用自变性因子,虚心求教,长善救失。课文要深入研讨,有独特感受;作文要反复修改,具有独创性精神。

45

语文教学论教案

2.培养连动性品质

发现一个问题后进行横向、纵向、逆向思维活动,分析探究问题的原因和结果。如分析都德的《最后一课》主人公是谁时,先要横向思维,对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作比较研讨;接着又要纵向思维,对他们在上课前后的具体表现、经过和变化作一番考察;比较中还要进行逆向思维,研究韩麦尔先生为什么是主人公的缘由。

3.培养多向性品质

要广辟蹊径,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找寻最佳答案。如教《故乡》,讨论杨二嫂是好人,还是坏人,还是中间人物,还是“多余人”?提出多种设想(发散思维),研究杨二嫂好与坏的具体表现(换元思维),认识到简单地说她是好是坏是不客观的(转向思维),最后认识到杨二嫂是封建社会的小市民典型,是病态社会扭曲的形象(创优思维)。

4.培养跨越性品质

要求思维速度快,功率高,覆盖面广。电影《青春之歌》中卢嘉川就义高喊“中国共产党万岁”,紧接着林道静张贴“中国共产党万岁”标语(前进跨度),从这两个对列感性形象的结合(联想跨度),认识共产党是不可战胜的,一个人倒下,千万个人站起来(转换跨度)。

5.培养综合性品质

求异创新要综合利用多种思维形式。阅读、作文需要读写知识、语言、文学知识和其他各种知识的杂交能力;研究文题、立意、谋篇、布局需要思维统摄能力;具体记叙、说明、议论需要辩证分析能力等。语文教学在进行思维训练时,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要共同培育,协调发展。同时要重视学生兴趣、情感和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才能使学生得到和谐的全面发展,从而更好地提高语文创新能力。

第二节 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与语文基本能力训练相结合的原则

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与语文基本能力相结合的原则(以下简称语文双基教学原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原则。实践证明,加强双基教学,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

46

语文教学论教案

一、语文双基教学的内容

语文基础知识包括字音、字形、字义等文字基础知识,词汇、句法、修辞等语言基础知识,记叙、说明、议论等实用文的读写知识以及文学常识等。

语文基本能力包括听话能力、说话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 语文教学是一个综合的、动态的、复杂的系统。这个系统的内部涉及语文知识、思想内容、语文能力和智力等;这个系统的外部关系到社会的、家庭的、学校的多方面环境的影响,必须有效地控制才能科学地确定语文双基内容的质量的规定性、教学过程的阶段性和有序性。特别是文体型教材,具有内容丰富性和辐射性,给教学要求带来了很大的伸缩性和不确定性。同样的内容,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在小学、中学、大学都可以选作教材。这就是明显的例证,语文能力的要求模糊性更大。因此,语文教学更要重视双基教学,从制订教学计划,确定课文教学要求到教学方法设计都要认真推敲,仔细斟酌,以便使语文教学逐步走向科学化、最优化。

二、语文双基的特点

列宁说:“我们需要用基本事实的知识来发展和增进每个学习者的思力。”语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是语文的基本功,它具有稳定性、普遍性和迁移性等特点。加强双基教学,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语文双基具有稳定性

最常用的字词、语法、篇章结构等知识,最基本的概念、基本的原理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是语文能力的轴心。.例如,据统计,中小学语文课本共52万多字中,64%以上是用733个汉字组成的,词汇量也只有1万8千多个。《毛泽东选集》四卷本66万字,常用汉字2975个字。老舍的《骆驼祥子》只用2413个汉字。如果掌握3000个汉字,组成的词汇量可达5万个左右。实际上文化素质较高的才用一万词条左右,最多是3万词条。所以拿字词教学来说,切实掌握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生字新词,学生一生受用不尽。

(二)语文双基具有普遍性

布鲁纳认为学习一门科学,“一开始是学习普遍观念”,“然后这个普遍观 47

语文教学论教案

念可以用来„„不断地扩大和加深知识”,①因为这种知识的共性愈强,覆盖面愈大,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就愈强,例如记叙文具有人、地、时、事等要素,说明文具有科学性、客观性、说明性等特点,议论文具有论点、论据、论证等要素。牢固地熟练地掌握这些具有共同性、普遍性的知识,就能提高实用文的读写能力。所以,布鲁纳认为,学生“对他所研究的现象的普遍本质4必须心中有数。他学到的观念越是基本,几乎归纳为定义,则它对新的问题的适用性越宽广”。②

(三)语文双基具有迁移性

布鲁纳认为“基本”这个词,含有“普遍而强有力的适应性之意,因为基本知识是思维的基本因子。所谓“举一反三”,“以一当十”,就是由“一”的基本知识为因子,获得了三倍至十倍的智慧之果。学会了汉语拼音知识,就能拼读所有的汉字,学习了汉字的构造,就能更好地认读理解汉字音、形、义,学习了词法知识就能较快地学习语法知识等。布鲁纳课程结构论,很重视“基本结构”,认为课程的基本原理和概念是通向“训练迁移”大道的桥梁。

三、语文双基之间的关系

(一)两者的统一性

语文知识是语文能力的基础,语文能力促进语文知识的提高。学习语文知识,有助于提高语文能力和文化素养。训练读写听说能力。有助于活化语文知识,掌握语言规律,使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更好地提高言语能力。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无知即无能,有能必有知。只有掌握一定程度的语文知识,才能进行独立的读写活动。如果学生缺乏字词句篇的基本知识,要学习有一定难度的课文,理解上会发生困难,要写出有一定质量的作文,表达上也难以做到。相反,语文能力较强,善读善写,能听会说的学生,语文知识往往学得活,钻得深,在运用中能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学得较扎实,语文水平提高快。总之,学好语文知识有利于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能力的提高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

(二)两者的差异性

①② 布鲁纳.教育过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l2 布鲁纳.教育过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l2

48

语文教学论教案

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还存在着不统一的差异性的一面。两者之间既同步又不同步。多数情况下,知识多、能力强,知识与能力成正比,同步发展,但在一定条件下,也会出现知识与能力不平衡,不同步的情况。如不采用启发式教学,填鸭式地硬塞死记的知识,会束缚学生的头脑,阻碍语文能力的发展。就叶圣陶批评的,这种“旧式教育可以养成记诵很广博的‘活书橱’,可以养成学舌很巧妙的‘人形鹦鹉,„„可是不能养成善于运用国文这一种工具来应付生活的普通公民”。①相反,有的基础知识薄弱一些,但他能积极地自觉参加智力性训练,语文能力很快提高,有时会超越比他知识多的学生。唐代十二三岁时的王勃当众挥毫写出脍炙人口名作《滕王阁序》。当代作家刘绍棠,十佘岁写出题为《青枝绿叶》的小说,被选作语文教材。他们年龄小,知识当然不能说很丰富,但他们的语文能力超过了比他们知识多的许多人。知识要日积月累,能力非一日之功。能力要在反复运用中养成,但决非任何训练都能发展能力。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题海战术,缺乏增进性的大运动量的技能训练是无效劳动,不仅妨碍语文能力的发展,还会影响学生身心的健康。所谓“高分低能”就是对双基差异性的生动概括。

四、语文双基教学的途径

语文教学不能追求花拳绣腿的形式,而要返朴归真,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从听说读写和精讲多练中去提高双基教学的质量。

(一)要组织最优的读写听说训练过程

语文教学大纲提出:要“教学生学好课文”。课文的学习是读写听说交替进行的言语活动,是学习语文知识和培养语文能力的综合的智力训练。大纲要求以阅读教学为中心,组织作文教学和课外语文学习,使读写听说结合起来,才能最优地促进学生语文智能的全面发展。

从形式上讲,听和说以口头语言传递信息,读和写是以书面语言交流思想;从功能上讲,听和读是吸收和理解,说和写是表达和运用。它们之间是相互交替、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语言的吸收和理解主要是学习语文知识,语言的表达和运用主要是培养语文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开展读写听说活动,是把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和培养语文基本能力相结合的最佳途径。如学习《谈骨气》一文,学生通过读和听的活劫,学到了“骨气”、“不食嗟来之食”、“人生自古谁无死, ①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l980.87

49

第12篇:论环境公益诉讼

论环境公益诉讼

07级法硕张洁学号 107262007649

摘要:环境公益诉讼是公益诉讼中的一种,是发生在环境资源领域,以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相关法为依据的一种公益诉讼。在我国,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非常严重,设置环境公益诉讼已经非常迫切。本文试从环境公益诉讼的特点,我国公益诉讼的现状来分析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必要性。并就环境公益诉讼的内容提出本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公益诉讼环境

公益诉讼是与传统的维护私人利益的私益诉讼相对的一种诉讼模式,指公民个人或社会团体对于社会公共利益遭受损害或可能遭受损害而提起的诉讼,公益诉讼突破了传统诉讼法体系仅仅立足于维护个人私益,即仅就私益纠纷,公民可以通过法院以司法力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限制。公益诉讼起源于古罗马,被赋予现代意义并引起广泛关注,始于20世纪,科技进步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导致社会利益关系发生变化,一些传统的民事行为不再单纯影响当事人自己,而且影响社会公共利益,这类纠纷具有传统诉讼方式难以容纳的新要素。

一、环境公益诉讼的内涵及特点

环境公益诉讼是公益诉讼中的一种,是发生在环境资源领域,以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相关法为依据的一种公益诉讼。具体是指公民、社会团体和其它组织针对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或其它组织及个人的不当行为或违法行为致使环境受到或可能受到污染和破坏的情势下,为维护环境公共利益不受损害而依法向法院提起诉讼的制度。环境公益诉讼与传统私诉讼私益诉讼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环境公益诉讼的诉讼条件不同于私益诉讼,环境公益诉讼被诉行为侵害或危及到的是社会性的公共环境权益,一般并不直接损害原告私人的利益。因此对原告的起诉资格不再是人身权和财产权受到非法侵害的人,环境的侵害成为具有原告资格的充分理由,申请人如能表明一些实质性的不负责任或滥用职权即为适格,而不在于是否涉及他的个人权利或利益。原告起诉资格的限制不断放宽,从而使越来越多的公民个人或其他组织(私人力量)通过司法力量维护(环境)社会

公共权益的渠道愈加畅通。

其次,环境公益诉讼具有公益性和显著的预防性。公益诉讼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和保全环境公共利益,与私益诉讼相比,公益诉讼的提起及最终裁决并不要求一定有损害事实发生,只要能根据有关情况合理判断有社会公益侵害的潜在可能,亦可提起诉讼,由违法行为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样可以有效地保护国家利益和社会秩序不受违法侵害行为的侵害,把违法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在环境公益诉讼中,这种预防功能尤为明显且显得更为重要,因为环境一旦遭受破坏就难以恢复原状,所以法律有必要在环境侵害尚未发生或尚未完全发生时就容许公民适用司法手段加以排除,从而阻止环境公益遭受无法弥补的损失或危害。

再次,环境公益诉讼不能简单的归为一种独立的诉讼类型,这种诉讼形式根据被诉对象的不同分别适用于行政诉讼或民事诉讼程序。如果被诉的对象是对环境公益造成侵害或有侵害之虞的行政机关或其他公共权力机构,即为适用于行政诉讼程序的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如被诉对象是公司、企业、其他组织或个人,即为适用民事诉讼程序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

二、在我国构建环境公益诉讼的必要性

首先,在我国,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非常严重,深刻的环境危机不仅使人民的生命健康和社会生活遭受严重侵害,而且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不断恶化的环境形势,在拥有十几亿人口的中国显得尤为严峻和突出。长期以来,对于环境的保护主要是通过各级政府的环境保护机关全面行使对环境保护的执行、监督、管理职能,并对全社会环境保护进行预测和决策,以实现对各类社会危害行为的监控,。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及经济的迅速发展,对环境的破坏形式和破坏程度较以前都有所扩展,仅以行政管理的力量已经不能全面的保护环境,行政监督的缺位与低效,及环境行政执法中的地方保护主义等所有这些因素,致使日益扩张的行政权力不仅未能有效地承担起维护环境公益的重任,甚至它本身还构成了对公共利益的威胁。我国是个人口大国,公民,社会团体等社会力量的监督能起到迅速制止各种环境侵害行为,及时地保护社会公共利益的作用。所以突破传统诉讼法理论,畅通公民提起公益诉讼的渠道,建立公众参与环境管理运作的环境公益诉讼机制已成为现实的迫切需要。

其次,当今中国的法律体系组含着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萌芽,在立法方面,出现大量含有环境公益诉讼内容或色彩的法律条款.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2条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第26条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既然人民是一切公权力或国家权力的所有者,在国家公共利益受到侵害的时候,普通人民当然有权提出救济,法律等其他规范性文件,诸如《行政诉讼法》第2条,《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都隐含了关于环境问题受到侵害时公众、社会群体是有权提出救济的;在司法实践方面,已经有环境公益诉讼的成功案例。例如山东省德州市金鑫化工厂的污染事件,理论界学者认为这是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中国化的典型案例。二十余年来,我国环境法学界(近年来甚至包括部分宪法学者)对环境权理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从最初的介绍西方理论到结合我国国情进行深入研究,我国环境法学者在环境权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最后,社会公众维权意识和环保意识的提高为公益诉讼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环境意识是人们对环境和环境保护的认识水平和认识程度,又是人们为保护环境而不断的调整自身经济活动和社会行为,协调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公民的环境意识是人类环保事业的基础和先决条件。任何国家的环保事业如果没有公众的参与和支持是不可能成功的。随着物质财富的丰富,公民对生活环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觉参与到环境保护中,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热情空前高涨。另外,中国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利益群体极其多样化,代表他们利益的社会团体,遍布社会的各种民间组织与非政府组织,其拥有的大小不等的社会权力的影响与支配力也无处不在。允许这些团体根据法律提起维护公益的诉讼,与当代权利多元化和社会化趋势正相契合。随着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出现了一些以维护环境公益为宗旨的环境团体组织,通过这些团体,公众可以更全面、更有效地参与管理环境事务。这些团体将一定范围内个人的力量聚合起来,并与公民个体一起奠定了环境公益诉讼的群众基础。

三、在我国建立环境公益诉讼的内容

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是与传统诉讼具有质的差别的新型诉讼制度,其在我国的确立不仅需要实践上的要求和经验探索,也需要深细致的理论准备。笔者在此提出几点建议:

首先,从环境公益诉讼的客体上讲,要从立法上确立环境公益诉讼客体,即环境权。无论传统诉讼还是公益诉讼,其目的都是保护相应合法利益,如果没有利益可保护,也就没有诉讼的必要,而我国现存的相关法律对环境权没有确切的规定,导致人民法院对此类案件审判盲区的形成,法院对侵犯环境公益的行为束手无策,使环境违法行为得不到有效的控制。所以在宪法和环境保护法中明文确立环境权,以使环境公益诉讼具有可操作性,使公民的环境权落到实处。关于环境权的内涵可参考1972年《人类环境宣言》中的定义:人类有权在一种尊严的和福利的生活环境中,享有自由、平等和充足的生活条件的基本权利,并且负有保证和改善这一代和世世代代的环境的庄严责任。

其次,从环境公益诉讼的主体上讲,应赋予一切自然人和单位以诉权。环境的好坏事关每个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存发展,既然是为保护国家环境权益和社会公共环境权益而设置的程序制度,就应当体现其社会性、公共性,任何人认为环境被损害,对自己的生活或社会公共利益造成影响都可以以环境权受到侵害为由提起公益诉讼。只有允许更广泛的更能代表不同层次利益的法律主体进行公益诉讼, 便于形成强大的诉讼合力,充分保障违反公益的行为受到法律追究,才能弥补国家行政机关在保护和监督环境方面的不足

第三,在举证责任方面,本人认为应实行举证责任倒置。举证责任事关诉讼的成功与失败,如果在环境公益诉讼中适用我国民事诉中“谁主张,谁举证”的一般原则,则无疑给原告设置了诉讼障碍,影响公众提起公益诉讼的积极性,因为,在环境公益诉讼案件中,作为原告,特别是公民个人作为原告,在许多情况下不可能就某些事实进行举证。一是由于受害人缺乏收集证据的技术手段;二是由于发生危害的复杂性和说明危害发生机制的困难性,使受害人无法举证;三是由于科技,文化水平的限制,一般人难以知道某种污染可能造成的危害。 因此,为了实现原、被告双方力量均衡,许多国家在环境侵害案件中实行无过错责任和举证责任倒置的原则,规定主要证据由被告提供。比如美国《密歇根州环境保护法》第3条规定:原告只需提供表面证据,证明污染者已经或很有可能有污染行为,即完成了举证责任,若被告否认其有该污染行为,或否认其行为会造成那样的损害结果,则必须提供反证。实行举证责任倒置,使公众的举证责任得到减轻,有利于公众为了维护公共环境利益向法院提起公益诉讼。

最后,环境公益诉讼中其他相关制度的设置,关于诉讼费,由于环境的治理和恢复往往需要耗费巨大的资金,如果根据标的计算将是一笔高昂的费用,再加上《人民法院诉讼收费办法》的规定,该笔费用应该由原告预交,将不利于鼓励公众积极诉讼,所以对诉讼费用的承担上的适当改进,民众提起环境公益诉讼是为了维护环境公益,受益人也不限于本人,往往是不特定的多数人或整个社会。如由原告独自承担诉讼费用就不公平,因此我认为应把民众的环境公益诉讼列入不预交案件受理费的范围。从而保证民众不致因负担诉讼费用显有困难而放弃对环境公益的保护。另外,对于需要做的鉴定及律师费用可根据公平原则由被告分担合理费用。

综上,由于我国环境破坏在程度和范围上都极为严重,影响了我国国民生活质量,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而以前仅靠政府力量单一,依靠公众力量保护环境已非常必要,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是公众维护环境,制止环境破坏的最有利的武器,加上我国公众环保意识的加强及理论和实践上努力,为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第13篇:论道德环境审计

论道德环境审计

在企业经营决策与日常管理工作中,正确处理各种关系的出发点就是必须站在企业的全局利益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不计较局部利益和个人利益,工作要有凝聚力、有团队精神,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道德环境与企业文化。这对于促进企业的发展与壮大是非常有利的,也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建设与维护良好的企业道德环境是至关重要的。但是,由于有些企业的道德环境比较差,发布虚假经济信息、销售产品时以次充好、售后服务不到位、言而无信等问题的存在,使得供、产、销过程中的检查、检测环节增加,交易成本加大,造成了社会资源严重浪费。而内部审计工作非常有利于监测企业道德环境的建设和运作情况。针对某些企业道德失范的现象,内部审计工作者必须在企业道德环境建设方面有所作为,本文针对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提供一些可供操作参考的道德环境审计的程序与方法,以便评估与审计企业的道德环境。

一、关于道德制度建设以及贯彻落实情况的审计

(一)道德制度建设情况的审计

美国的大中型企业一般都有成文的道德制度,这是每个企业道德环境的根本和基础。它要求企业管理当局重视企业各个方面的道德行为,使企业的管理层以及全体员工认真贯彻落实这些成文的道德制度。从公司总经理到普通员工,各个岗位都有成文的职业道德制度与行为守则,这些制度应该简洁明了,便于操作,利于执行,易于考核。

内部审计工作者在审计道德制度建设的时候,首先审查董事会会议记录,必须确保成文的道德制度已经在最高级的管理部门(董事会)的会议上讨论、审查、确认并表决通过了。然后才可以名正言顺地贯彻落实。因为大部分员工都能够自觉地强化道德观念而不需要借助于外界的压力实施道德行为。但是有些道德觉悟比较差的人就需要借助于道德制度的权威性和威慑力来落实。道德制度执行的威力来自于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以及职能部门,所以必须检查道德制度的制订情况以及董事会表决通过的会议记录,以及执行委员会会议记录中的有关操作性的条款。

在企业经营及管理方面,发展与改革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当然也包括道德环境的发展与改革,新出现的道德问题(例如,内部管理方面的弄虚作假、客服方面的乱收费、服务质量差等)、现存的道德发展与提高的问题,都需要对现行制度进行修订与完善。经理部门与董事会必须正确认识、认真对待业已发生的道德失范现象,以及那些至今还没有进行制度规范的道德问题。因此,经理部门与董事会应该制订与补充新的道德制度,每年对于道德制度进行一次修订,尽量使企业道德环境的发展变化能够与时俱进。

(二)关于道德制度贯彻落实情况的审计

企业道德制度建设是基础,而贯彻落实是关键。所以道德制度的贯彻落实也是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具体来说,主要是审计本企业员工个人的职业道德行为与经理人的职业道德行为。

美国企业的一般做法是:企业各部门负责思想道德的工作人员必须按照规定向内部审计部门汇报有关道德制度落实情况、违反道德事件等等。无论这项工作是全职还是兼职,其工作责任应该是:(1)全体员工都要学习、理解、贯彻、落实道德制度;(2)全体员工都要理解、支持公司有关违反道德行为的处罚规定;(3)各职能部门无论是否已经发生了违反道德的行为,都要定期汇报道德制度的执行情况;(4)对于已经发生的道德违规行为的处理情况都需要及时汇报;(5)道德制度贯彻执行情况,包括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原因以及解决对策也应及时汇报。内审人员应该检查和评估负责思想道德工作人员的工作绩效,使企业的道德建设更好地为经营、生产、管理等中心工作服务。

检查经理人的职业道德行为是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难点。首先是确认并核实经理人的工作职责范围,其中包括其所属部门以及权限之内是否维持了良好的道德环境。正如上述的做法一样,负责思想道德的工作人员应该与被审计的这个经理人一起,汇总该经理人所管辖的各个部门的道德制度贯彻落实的信息,然后分门别类、分析、概括之后,提出建议,上报给上级有关经理或董事会审议或处理。在这里,部门经理是第一责任人。各个部门经理必须采取有效、有力的措施在本部门把道德制度的贯彻落实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去抓,并将其列为经理人业绩考核的内容。在审计经理人工作绩效时,必须逐项审查其签订的职责任务书以及贯彻落实方面的各个细节,确保经理人已经完全理解了其职责的各个方面。所以审计的要点是:经理人是如何理解、贯彻落实道德制度的。

(三)关于道德制度修订与确认情况的审计

道德制度的定期修订对于建设高质量的道德环境是必不可少的。进一步说,随着工作场地以及经营环境的变化董事会也应随之修订与改进其道德制度。这样,企业的工作环境与道德制度就会协调一致,进而把这些道德制度及时、有效地传达、落实到员工的行动上去。这些道德行为、道德制度的变化应该是由内审人员必须确认的组成部分。

讨论、修订与确认道德规范应在全体员工会议,或者车间、班组、部门等会议上进行。同时,这些会议决定尽量形成决议性文件,以确保其形成足够的道德宣传覆盖面。修订与确认以后,每个员工必须分别签署道德行为保障书,其内容包括:(1)已经理解并愿意贯彻落实道德制度;(2)在聘任期内,不传播、不公开其他员工的道德违规行为,以减少负面影响。同时,采取一些必要的预防措施,对于那些阳奉阴违,口是心非,而又找借口推脱责任的人应坚决予以辞退。如果公司是第一次搞道德环境审计,至少在检查出了道德问题之后,应该与当事人签订一份下不为例的协议。内审人员应检查这些文件并确保其贯彻落实。

二、关于新聘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把关、道德教育以及宣传情况的审计

(一)关于新聘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把关与入门教育情况的审计

美国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要求人力资源部在招聘新员工时,必须按照道德制度严格把好新人的入门关。一定要确保企业的重要岗位必须是德才兼备之人占据,这是确保内部控制质量的基本前提。因为现在有许多公司仍然未能把道德责任与职业道德的要求非常有效地结合起来,所以人力资源部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与应聘人员交流工作性质、岗位责任与要求、职业道德等,认真把好进入关。许多事情都可以防患于未然,如果一开始就让新员工深刻理解道德原理和道德责任,那么就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与差错。在这种情况下,道德审计工作的内容就应该包括招聘人才的条件、标准与程序。至少,内审人员需要确认如下三点:(1)聘任条件与标准中必须附加有关道德要求;(2)聘任面谈时必须附加有关道德观念问题的探讨与交流;(3)职业责任与工作范围之内所有涉及的道德规范以及有关问题的探讨与交流,以确保新人的道德水平可以适应其岗位要求。

另外,检查对新员工进行道德教育工作的效果。内审人员应确保所有新员工必须接受道德教育。企业规章制度需要明确规定对于新员工进行全面教育与培训的具体的、合乎情理的时间要求,重点检查,未受训的新员工名单以及教育培训的内容(当然包括道德品行方面)、方式、方法、考核等。新员工一来,道德教育是头等大事。教育的方法要得当,形式要灵活多样,使新员工能够深刻理解董事会、管理层强调道德行为的重要性。新员工培训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它涉及到了企业的道德标准的要求,从而使每个员工必须把道德制度牢记在脑海里,落实在行动上。

(二)对道德失范行为的检查与处理情况的审计

企业应该有适当的、可操作性的道德失范行为的处理政策,必须引起全体员工足够的重视,并引以为戒。美国企业的具体办法:首先,确认前期(如上年度)已经发生的道德失范行为,然后按照已公布的处理办法严肃处理。上级管理部门非常有必要让员工知道不道德行为将被严惩,并记录在案,作为员工晋升的考核证据,使道德制度极具威慑力。内审人员通过评估近期不道德行为的处罚以及影响效果,而进一步评价道德制度的宽严程度以及适用性,尽量保持道德制度贯彻落实的一贯性、连续性。

具体工作从何处入手?首先,内审人员与负责思想道德的工作人员交流情况。他们必须按照规定的程序上报道德失范行为的人和事。这就要求负责思想道德的工作人员自己首先应该掌握这些规定的程序,然后检查与询问出现了道德问题的部门经理是否知道这些规定。一旦负责思想道德的工作人员与部门经理提高了思想觉悟,能够视道德建设与贯彻落实为己任,他们就会有效地交流有关道德问题的信息。内审人员应该核实他们之间相互交流的信息,其中包括道德制度的贯彻落实情况如何,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处理这些问题的等等情况。其次,检查、审核负责思想道德的工作人员给上级经理部门的道德问题报告。道德问题报告应该汇总与通报本部门(也包括下属单位、子公司)所有的道德违规行为与事件。将本部门的道德问题仅仅报告给人力资源部显然是不够的,应该建立信息反馈、处罚以及纠正机制。起码要求是必须有定期(如年度、季度)汇总报告给公司最高经理或董事会,以便于他们对于道德环境进行客观评估。汇总报告包括有关治理道德问题的原因与情况分析、建议与拟订采取的措施。这就便于经理部门评估、纠正、完善道德制度及其执行措施。内审人员应检查这些汇总报告,以确保及时、全面、准确、充分地掌握与反映有关道德问题,并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

(三)关于如何向客户、供应商、外界人士传播道德信息的审计

道德环境一般是要延伸到公司以外的,社会道德环境与公司的道德环境是相互影响的,所以尽量鼓励企业的合作伙伴也制定并实施道德制度,经理部门也要高度关注和严厉拒绝任何不道德的建议和提案。同时,道德制度也要贴在客户和供应商看得到的地方。这样的展示使品德高尚之人与良好的道德环境相处得非常融洽。例如,给有业务往来单位的贺年卡上可以写:“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真诚合作、互利共赢,成就卓越。在新的一年中,我们将献给你们最好的产品,愿我们携手共进,相互尊重,恪守最高的行业道德标准,开拓前进,共创辉煌。”现在,有许多公司强求供应商签署合同时附加道德条款,定期要求供应商重申自己的道德承诺。显然,公司与供应商、客户发展良好的道德关系,对于公司的发展战略是至关重要的。内审人员应检查这样的战略措施,确保道德制度的贯彻落实,同时检查采购部门与供应商之间、销售部门与客户之间的道德关系是否纯洁。重点审计公司涉外人员的道德行为的情况。^

第14篇:课程与教学论教案

《课程与教学论》教案 下篇

1 课程与教学概论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课程与教学的涵义,了解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深刻地把握课程与教学的相互关系,形成历史地看待课程于教学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课程与教学的多种涵义

2、难点:课程与教学的相互关系

三、教学的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

(1)从不同角度理解课程的概念

(2)从不同角度理解教学的概念

(3)了解课程概念复杂多样的原因

(4)把握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2、技能目标:

厘清课程与教学的概念,在共同的视阈中探讨二者关系

四、教学内容:

一、课程的概念 课程,是目前争议比较多的一个概念。随着西方课程理论的引进和我国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课程逐渐以一个独立的重要的研究领域而受到重视。尤其是伴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如何理解课程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理论与实践课题。

1、课程的词源分析

“课程”一词在我国始见于唐宋期间。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提及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等。虽然他对 “课程”没有明确界定,但含义是很清楚的,即指功课及其进程,仅仅指学习内容的安排次序和规定,没有涉及教学方面的要求,因此称为“学程”更为准确。到了近代,由于班级授课制的实行,赫尔巴特学派“五段教学法”的引入,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程序及设计,于是课程的含义从“学程”变成了“教程”。解放以后,由于凯洛夫教育学的影响,到80年代中期以前,“课程”一词很少出现。

在西方英语世界里,课程(curriculum)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一文中。它是从拉丁语“currere”一词派生出来的,意为“跑道”(race-course)。根据这个词源,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course of study),简称学程。这一解释在各种英文词典中很普遍,英国牛津字典、美国韦伯字典、《国际教育字典》都是这样解释的。

2、关于课程概念的不同界说及其实际意义

对课程的内涵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是进行课程研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在课程理论与实践中相互沟通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工具或凭借。但是,要对课程给出一个精确而又被大家认可的定义是相当困难的,因为课程本身是复杂的,是发展变化的,而不同的人看问题的视角又有所不同,因而导致对课程的理解莫衷一是。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对课程的定义是,“课业及进程。广义指所教学科(教学

1 科目)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指一门学科。”

《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中列出9种不同的课程定义 ,即:

(1)在学校教育中,为了使儿童和青年掌握一系列思维和行为的方式,而将潜在的经验按照一定的顺序组织起来,这种经验组织就叫课程。

(2)学生在学校指导下经验的全部历程。

(3)学校应为学生提供的一整套教学内容和实施计划。

(4)课程是旨在探讨能够体现教师、学生、学科、环境影响的学科内容的各种方式方法。

(5)课程是学校的生活和计划„„是一项指导生活的计划;课程构成了人们及前人积极的活动趋势。

(6)课程是一种学习计划。

(7)课程是通过对知识和经验的系统再现,有计划地说明人类的学习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成果,使学生在学校的指导下,能够有意识地不断发展个人——社会能力。

(8)课程基本上由5大方面的学科构成:掌握母语;数学;自然科学;历史;外语。

(9)课程被认为是关于人类经验的可行的思维模式,其范围广泛且不断扩大 ——不是指结论,而是指从中导出结论的模式,以及在这些结论中那些所谓有根据的经过检验的真理。

关于课程的界说还有很多,不一一列举。尽管各种定义的出发点有所不同,都在某种程度上部分地揭示了课程的本质。

台湾学者黄政杰综合各种课程定义的主张,将其归结为四种类型,即把课程看作学科(教材)、经验、目标、计划 。

(1)课程是学科(内容)、教材

以课程为学科和教材是最传统的课程定义,可以指一个科目或所有科目,如“数学课程”、“高中课程”等。除了学科外,课程也被视为学科的内容或教材,这时课程可以是一本教科书、一套教科书、教科书的内容及各种教学材料等。在这种课程定义的指引下,课程发展或开发的主要工作是各种科目的罗列、教材的编制与审定、教科书的撰写以及其他教学材料的生产;课程的价值取向是以知识为中心,教师最关心的是知识的传授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课程的编制、开发工作主要由学科专家负责,教师只是一系列课程材料的使用者和执行者。

(2)课程是经验

首先将课程界定为经验的是卡斯威尔和坎伯尔。他们在《课程发展》一书中主张学校课程包含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所有经验,这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课程概念的重大转变。持这一观点的课程学者所关心的是学校或教室内实际发生了什么,重视师生间的交互作用所产生的结果,关注的焦点由“教”(teaching)转向了“学”(learning)。课程不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课程,教师也不再是被动接纳的容器,而是拥有创造的自由与空间的课程发展者。课程的评价也不能再固守事先规定的文件课程,而必须充分考虑实际发生的课程和学生多方面的体验与收获。

(3)课程是目标

这种主张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兴起并流行。但早在20年代左右,博比特撰写《课程》及《如何编制课程》两书时就已经提出这种观念,后来泰勒等人又有所完善和发展。泰勒认为课程研究主要应该解决这样四个问题:一是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二是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三是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四是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课程是预期的,课程要对教学具有指导作用,因此课程目标要事先设计,课程编制人员的根本任务在于发现、选择和组织课程目标,至于课堂上各种活动和材料的选择与安排作为达成目标的手段,是教学的任务,当然教

2 学必须依照课程的导引而展开。

(4)课程是计划

“课程是计划” 的观念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逐渐受到重视,是在对学生经验的分析的基础上,加强学校对学生经验中可计划的部分的责任。主要代表人物有麦克唐钠、缪强普、布拉特、斯腾豪斯、薛勒等人。这种课程主张严格区分课程与教学两个概念,区分的标准是执行与否。而且课程计划包含了多种因素,如目标、内容、活动、评价等,更全面地体现了课程的面貌。

(5)其他观点

英国学者劳顿认为课程是一种社会文化选择。在制定新课程方案的过程中,必须对与之相关的社会文化进行分析、分类,并与现在的课程进行对照。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总是要考虑课程的社会文化价值问题。同时,他主张在制定与实施课程的过程中,应尽量多地发挥教师的作用。教师运用自己对哲学、社会等方面问题的看法,来认识课程,组织教学。每一位教师,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对与课程有关的一些要素进行选择。在不同的课堂中,就可能出现由不同的教师选择、确定的不同课程。

蔡斯不同意只将课程看作是书面文件的观点,要将文件规定的课程和在课堂中运行的课程区分开来。这两者确实有密切的联系,但肯定并不是一回事。如果将文件规定的课程看作理所当然地是在课堂中执行的课程,显然是不适当的。将这两者区分开,对明确课程研究领域是十分重要的。

古特莱德等人提出五种不同水平的课程,即理想课程;文件课程;理解课程;实施课程;经验课程。他认为可以在不同水平上理解和分析课程。

还有的人从课程的功能出发界定课程。如认为课程是社会文化的再生产;课程是社会变革的力量等等。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对课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层次来理解。这样就形成了对课程概念的不同认识。对课程概念的理解也随着人们对课程研究的不断深入,而不断地发展和延伸。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课程是按照一定的社会需要,根据某种文化和社会取向,为培养下一代所制定的一套有目的、可执行的计划,它应当规定培养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应当有一套具体实施的策略,也应当具备恰当的评价方法。同时,课程也应当包括具体的实施情形,因为书面的计划在实际中的落实程度,以及教师实际的执行过程中做了哪些调整,是与课程真正达到的目标直接相关的。实际的课堂情境中发生的事情,是将课程文件变为现实的关键所在,因而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实际表现,是确定课程实际达到水平的重要依据。研究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实际执行的课程,也就成为课程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教学的概念

1、教学概念的历史考古和词源考证

教学的概念是从教学现象和教学实践抽象和概括出来的,教学的内涵也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因此对教学这一概念的厘定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但人类对教学的认识是有连续性的。回顾历史上对教学这一概念的解释对我们正确认识教学这一概念具有重要意义。

早在商朝,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了“教”字,和 “学”字, “教”和“学”最初都是独立的单字。最早将“教学”二字连为一词,据有人考证见于《书·商书·说命》。

“教学”一词在英文中有很多词可以表达。在英语世界与教学相对应的词有 “teach”,“learn”,“instruct”,以及 “teach and learn”。

2、几种有代表性的教学定义例举

教学的定义有多少种恐怕是很难说清楚,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些教学的定义对我们科学地认识教学活动具有重要的启示。

3近年来出版的许多教学论专著对教学这一概念作了探讨。这些概念从不同角度,不同价值关注,甚至是不同指称事实对教学概念作了见仁见智的阐述。当不同的观点放在一起时,我们可能从不同观点的碰撞中,发现问题,为进一步认识教学的概念提供认识阶梯,导致我们对教学的内涵的更深入的认识。但可能也不总是这样,众多定义也给我们带来了无所适从的尴尬和价值追随的两难。对教学概念做一梳理和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3、对教学概念的分析

从一些教学概念看,对教学概念的厘定产生了分歧。分析其原因是有必要做的,但又是很难做的事情。我们认为产生这些分歧的原因是复杂的,并不是说是无法触及的。分歧的原因在于概念指称事实的差异和视角的不同。

王策三先生就曾经从教学概念指称的宽度不同对以往教学的概念做了归纳:

第一种,最广义的理解。一切学习、自学、教育、科研、劳动,以及生活本身,都是教学。

第二种,广义的理解。在这种理解下,教学已不再是某些自发、零星、片面的影响。从内容到目的都体现出有目的、有领导而全面的影响。这就区别于生活本身和一般的学习或自学。

第三种,狭义的教学。这指的是教育的一部分和基本途径。通常所说的教学或教学的主要特征表现的最典型的,就是这种教学。

第四种,更狭义的教学。在有的场合下,教学被理解为使学生学会各种活动方法和技能的过程,如在小学教学生阅读,写字,算算术。它有训练的意思。

第五种,具体的教学。以上四种类型的教学,都是教学的抽象。可是事实上,教学都是具体的,都是与一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相联系的。一旦谈论具体的教学,那么教学本身以及关于教学的观点就更加极其多种多样了。

在以下几方面我们还是能够达成共识的:

教学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

教学是以课程为中介、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或交往的过程;

教学将促进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

三、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一)目前关于课程与教学关系的几种认识

对于课程与教学关系问题的认识,有学者归纳为三种类型1:

1、独立模式

独立模式即课程、教学相对独立,各执一端,互不交叉。这种观点在教育理论界的支持者颇多。如布鲁纳指出:“将课程和教学看作是分离的实体。”蔡斯坚决主张将课程和教学分离研究,他的观点是将课程视为一个广义的概念,教学则是一个特殊的现象或亚系统,在某种程度上,教学是课程的延续。坦纳夫妇主张:“在当代的课程理论家中,课程与教学是两个独立的领域,这种论点已经获得广泛的认可。”就是说,各自在互不发生重大影响的情况下,自行发生变化。

2、包含模式

这种模式有两种情形:

(1)大教学小课程,即认为教学是上位概念,课程包含于其中,我国的学者和实践工作者长期持有这种观点。这种观点隐含有课程等同于教学内容的趋向,如把课程定义为“指学校教育科目及各科教材,也就是教学内容”。这样,课程就成了教学理论中的一个基本要素。 (2)大课程小教学,即把课程理解为上位概念,课程的内涵和外延都相对扩大。这种观点在北美影响较大。美国现代课程理论奠基人泰勒把教学作为课程理论的组成部分,这在其代表著作《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已经有所体现。美国学者比姆进一步阐明这种观点,如

4 在《课程规划与编制》一书中的图解:

在我国也有学者持这类观点,如认为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蓝图和规划,教学就是这种规划的具体实施过程。

3、循环模式

循环模式即两种系统虽然相对独立,但存在互为反馈的延续关系,课程不断地对教学产生影响,反之亦然。该模式意指教学决定在课程决定之后,并且在教学决定付诸实施与评价之后,根据成效,修正课程决定。这一过程周而复始,永不终止。在该模式中,课程与教学如图所示,虽为分开的实体,但是均为一个圆周的一部分,两个实体彼此相互调适与改良。

独立模式将课程与教学相互独立并分离,容易产生一种误导,出现教学研究与课程研究相互独立、相互脱离,教学实践与课程实践相互独立、相互脱离,最终给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课程事业和教学事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包含和循环模式都充分说明了课程与教学的密切联系,告诉我们课程与教学实际上是无法独立和分离的,其理论研究也无法单独进行。即使在“计划文件”层面上规划课程,也必须同时规划与特定“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形式、途径、手段和方法。课程规划出来后必然要投入实施,这就是教学。所以,教学就是作为“进程”的课程的有机环节。

(二)对课程与教学概念的不同界定决定着对二者关系的认识

提到事物间的关系,总不免要分析其区别与联系。从课程与教学不同层面的定义入手,会使二者的区别与联系相对明晰起来。

从静态的角度理解课程时,可以说课程是目标、是学科或教材、是计划。这时,课程与教学既有本质上的区别,又有实践上的联系。课程作为目标、学科(教材)、计划,体现着教育目的的要求,反映人类文明的成果,代表着社会各阶层的利益与需求,并且最终必然体现为物质形态的文件和材料;它是预期的,先于教学实践而有所规划。教学作为课程实施的有效途径,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因此,二者是完全不同的。但教学活动一旦展开便与课程发生了联系。教师必然以各种课程为中介,与学生进行互动与交往,从而促进学生的发

5 展。教学目标的确定源于课程目标;教学方法的设计也必然因教学内容不同而异,不同教育阶段、不同学科的内容不同,方法亦不同;教学评价也必然要参照课程中的教育目的和目标来进行。而课程实践在选择、确定目标、编排内容时也必须考虑教学实践的规律和可操作性,因此课程编制的过程也是对教学的规划过程;课程的评价也必然将重点放在教学实践中实际运行的课程,从而与教学评价密切相关。

由此可以看出课程和教学这一对概念有着紧密的联系,但又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分离、差异,我们简单地把来自不同概念框架的两者之中的一个归结于另一个的亚系统或将两者截然分开的论断是不科学的。只有在厘清课程与教学基本概念的前提下,在共同的视阈之中去探讨二者的关系才有其可行性和现实价值 。

五、本章思考题:

1、简述课程与教学的涵义。

2、简要回答课程与教学的历史发展。

3、课程的基本内涵和发展趋势如何?

4、分析课程与教学理论之间的关系。

六、实践与活动:

1、通过上网查阅资料,对课程与教学的不同观点进行分类,并加以讨论。

2、分组讨论“泰勒原理”的历史贡献与现实意义。

3、到中小学进行问卷或访谈,了解教师运用课程与教学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体会。

七、参考文献:

1、钟启泉主编:《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2、[美]拉尔夫。泰勒著,施良方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3、吕达著:《中国近代课程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4、王策三:《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八、相关链接:

1、http://www.daodoc.com/indexl.htm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

2、http://www .edu.cn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

3、http://www.daodoc.com K12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

4、http://www.daodoc.com中国基础教育网

第15篇:甲烷教案化学教学论

化学与材料科学 2010级5班 林蓉

甲烷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甲烷分子的结构式和及其正四面体结构

2.掌握甲烷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引入两个新概念:结构式、取代反应 2.技能目标

在甲烷分子结构的探究过程中,学习准确观察模型、利用模型帮助思维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揭示甲烷性质与结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的过程中感受化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 二.1.教学重点

甲烷的分子结构及其化学性质

2.教学难点

甲烷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ppt讲解展示为主,板书,视频观看为辅 四.教学过程

引入:在上课之前先给大家分享一则新闻,请看.......

(按键)

请问这场事故的罪魁祸首是什么? 生:甲烷!

师:我们都知道有机化合物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那谁知道最简单的有

机化合物是什么呢?

【讲述】今天我们就要开始学习有机化合物了,组成有机物的元素除碳外,通常还有氢、氧、氮、硫、卤素、磷等。仅含碳和氢两种元素的有机物称为烃。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一下最简单烃—甲烷。来源:天然气、沼气、石油气、坑气。

一.甲烷的分子结构及其四面体结构:

【板书】分子式:CH4 电子式:

结构式:

【提问】仔细观察甲烷的模型,大家可以发现它有怎样的特点呢?

【讲述】正四面体结构,碳原子位于正四面体的中心,4个氢原子分别位于正四面体的4个顶点上(键角是109°28/) 二:甲烷的物理性质

【板书】甲烷的物理性质

【实物展示】取一瓶纯净甲烷的气体,指导学生观察气体的颜色、形态,及闻气体气味的方法

根据讨论总结并给予适当纠正,得出甲烷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三:甲烷的化学性质

【板书】1.氧化反应——燃烧

【实验】点燃甲烷,燃烧,观察火焰颜色。分别用干燥的小烧杯和沾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观察烧杯壁和石灰水的变化。

【实验现象】燃烧火焰呈淡蓝色,可以发现干燥的小烧杯内有无色液体生成,沾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罩石灰水变浑浊。

【板书】反应方程式

点燃

CH4+2O2===CO2+2H2O 【讲述】沼气的主要成分就是甲烷,甲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用于煮饭烧水等。 【实验】把甲烷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观察紫色的高锰酸钾溶液是否褪色? 【实验现象】不褪色

【讲述】通常情况下,甲烷除了不与高锰酸钾溶液等强氧化剂反应外,一般也不与强酸、强碱反应,因此甲烷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但是,在特定条件下,甲烷也可以与某些物质发生反应,甚至爆炸。 【板书】2.取代反应

【实验】取一个100mL的量筒,用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收集20mLCH4和Cl2,放在光亮的地方,日光不要直射,等待片刻,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现象】量筒壁上出现油滴,量筒内的液面上升,气体颜色略微变浅。 【讲述】甲烷分子里的氢原子是被氯原子逐步取代的,共生成五种物质,四种取代产物。

引入取代反应的概念:有机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它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的反应叫做取代反应。

【板书】甲烷与氯气反应——取代反应:

CH4 + Cl2 → CH3Cl + HCl

一氯甲烷

CH3Cl + Cl2 → CH2Cl

2+ HCl

二氯甲烷

CH2Cl2 + Cl2 → CHCl

3+ HCl

三氯甲烷(氯仿)

CHCl3 + Cl2 → CCl

4+ HCl

四氯化碳 【讲解】甲烷的取代反应就是甲烷分子中处于四个顶点的氢原子逐个被氯原子取代,生成氯代甲烷的过程。 (播放多媒体动画)

【板书】3.甲烷受热分解

CH4

C + 2H2

【讲述】在隔绝空气的情况下,加热至10000C,甲烷分解生成炭黑和氢气。分解产物氢气是合成氨和合成汽油等工业的原料;炭黑是橡胶和染料的工业原料。

总结:甲烷的结构式及其物理、化学性质

第16篇:小学数学教学论教案

小学数学教学论·小组讲课 组长:刘一颖 组员:付仙、孙冬梅

《1~5的认识》教案

教学内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14~16页和第21页1,2,3,4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会读、会认、会写1~5以内的各数,并注意书写的工整。

②能用1~5以内的各数来表述日常生活中事物的数量,初步建立数感,并能进行交流。

③加强认真观察、积极动手操作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融入情境,加强对大自然的环保意识。 ②动手练习,端正书写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体验与同伴互相交流学习的乐趣。

②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强化人与自然要和谐共存的思想。 学情分析:

学生在幼儿园及日常生活中,由于经常接触1—5各数,所以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正确点数数量在5以内物体的个数,但对于5以内数的意义理解不够深刻。5以内数的组成学生虽然也有所了解,但掌握不够熟练。写数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由于学生刚刚入学,握笔姿势需要纠正,加上刚刚练习书写,灵活性较差,所以要想把1—5写规范,需进行一定的指导与练习。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数学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也是学习“数与代数”知识的起始阶段,对建立初步的数感及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重要的意义。这节内容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之一,教材通过让学生看野生动物园图,数图中的人和物,抽象出1~5各数,引导学生理解5以内数的意义,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源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同时对学生进行保护野生动物的环保教育。

教学重点:会用1~5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会读、会认、会写各数。 教学难点:写1~5各数。

教学关键:由于学生刚刚入学,所以教师的组织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课题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解法结合使用;辅助以演示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

1、教师:多媒体、动物卡片、1~5的数字卡片、小棒,苹果。

2、学生:5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读

1、谈话导入新课: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1~5”的认识(板书)

师:小朋友们,你们去过动物园吗?(去过、没去过)没去过的小朋友呢也别伤心,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动物园玩,好不好啊?(好) (课件出示14~15页主题图) 师:同学们,看看这副图画的是哪?谁能说一说呢? 生:这副图画的是动物园(预设)。·

师:对,大家看,这里有这么多可爱的小动物!跟你的小伙伴讲一讲,你看到了哪些动物?它们分别有几个?再看看除了小动物之外还有什么?

2、分小组讨论:每4个人分一小组进行讨论。(5分钟后汇报)让他们大胆发现、探讨。(教师参与到个别组的交流中,引导学生按不同事物类型分类数数,并且进行有序观察。)

3、结束讨论,引导学生作全面回答。师:图上有些什么动物呢?各几只?

生:图上有1头大象,有2头牛,有3只长颈鹿,有3匹马,有4只小鸟。(学生边说,教师边把相应的图挂出来)

如:一头大象(把一头大象的图挂出来)

师:图上除了动物园里面动物外,还有什么东西呢?

生:天空上飘着4朵白云,挂着一个太阳。地面上有2棵树、5朵红花、4个小朋友和1位老师一共5个人。

4、结合学生不同回答,教师逐步提问题:

师:同学们,现在呢我们已经把动物园搬过来了,大家看着黑板上的小动物来告诉我,一头大象可以用什么数字表示? 生:用数字“1”表示。

(教师适当的表扬学生,并适时把卡片1贴在黑板上进行认读)

师:同学们再告诉老师,刚刚大家看到的还有什么也是数量为1的呢?用相同方法讲授1~5,并让学生读一读。

5、让学生发挥充分的想象,说说1~5这5个数的形状像什么?充分肯定学生的想法。

教师引导总结:1像铅笔细又长;2像小鸭水上漂;3像耳朵听声音;4像红旗随风飘;5像秤钩来买菜。

二、反馈实践

1、师:现在,老师说一个数字,你能用小棒表示出来吗?可以摆出你喜欢的图形哦!你还能用其他方式表示吗? [从抽象的数中再回到实践中去,让学生通过摆学具进一步体会数的基本含义,使学生在丰富的操作和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数的概念,发展数感。] 学生出示小棒表示,鼓励学生从身边的事物中找到这个数字的表示方式。

2、师:老师拿出3个苹果,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和老师同样多的苹果数吗?请告诉你的小伙伴你是用哪种方式来表示这个数的。

3、同桌之间考一考,教师参与到个别组的活动中。

三、感知数的顺序

1、逐次感知1~5的顺序 (课件演示拨珠计数图)

师:同学们,大家来看一下老师课件上的计数器,有几颗珠子呢? (学生回答) 老师:用你们的小棍在课桌上摆一摆。 (学生操作)

老师:那老师再拨一颗珠子是几呢?这个2是怎么得来的?再摆1个得到几个?„„依次感知

3、

4、5的来源。教师依次板书:

1、

2、

3、

4、5,并让学生跟着摆出各数,最后全班齐读。

[通过亲自摆一摆,让学生感知每一个数都是在前一个数的基础上添1得来的。] 2.整体感知

师:我们来看一下黑板上的这些数字卡片,哎呀,它们摆的太难看啦,怎样摆才会好看呢?你们来给它们排排队。

请几个学生上台摆动,其他学生在下面自己动手摆。摆好后提问:你为什么想到这样摆呢?这些数为什么要挨着?3为什么不挨着1而要挨着2?(通过刚刚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原因,让学生再用小棒摆一下。)“5的前面一个数是几?”“3的前面一个数和后面一个数各是几?”

四、教学数的写法

师:我们学习了1~5 五个数字,现在呢我们要学习怎么把它们漂亮的写出来,大家拿起手中的笔,跟着老师一起学。(边写边引导学生念口诀)

设置好田字格,指导学生写数字。教写每个数字的起笔,运笔、落笔。先教师示范,紧接着,学生书写,然后学生在书本上照着笔画写。

教师及时表扬会写的同学,对于格式错的进行指导。

五、巩固训练

1、练习二第一题

①让学生看图说一说,图中是什么动物(没课本,直接出示课件) ②让学生数一数有几只就在下面的括号里写几。写数时要认真、工整,教师巡视,发现写的好的及时鼓励。

2、练习二第二题

①引导学生先看第一幅图,师问:有几只口哨?用数几表示?

②学生独立完成余下三题。连线时,连线时应要求学生用尺画线。

3、练习题第三题

应该使学生明确根据下面给出的数来涂色。学生涂完后及时反馈。

4、练习二第4题

引导学生先想想1~5的排列顺序,然后在小旗上填数。

5、猜数游戏。提问:

a.这个数在2的后面,可能是几?还可能是几? b.这个数在4的前面,有可能是几? c.这个数在3的后面,而且在5的前面,可能是几?还有可能是其它数字吗?为什么? (利用这个游戏引导学生逐步建立良好的数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六、小结

1、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教师给予指导。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生:①今天我们学习

1、

2、

3、

4、5 5个数字。②也学习它们的顺序和5个数字的表示意义。③学习5个数字书写。 师:你们回答的真棒!棒极了!

2、安排作业! 作业处理:

1、课堂中老师带领学生完成练习二1~4题。

2、学生课下练习书写1,2,3,4,5各数字,并思考在自己生活中有哪些物体可以用它们来表示。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17篇:教学论教案教学组织形式(简介)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变化规律

1、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历程

个别教学组织形式

古代社会学校出现以后,教学从生产劳动和生活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专门的活动。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有手工劳动为主的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社会对学校培养人才的规模,速度和质量的要求都有一定的限度,因此古代各国学校普遍采取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我国商周至隋、唐时期的各级官学和私学,古希腊、古罗马时代的各类学校以及欧洲中世纪的教会学校和宫廷教育等,均采用个别教学。如孔子,根据其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原则,自创私学,广收弟子,常与门下弟子逐个研讨,传授学问,指点疑难。汉代著名教育家马融,由于来学弟子众多,于是创造“次相传授”的教学形式,由资深弟子向后进弟子代为传授,只有学问精进者才可登堂人室,亲聆师教。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阿加德米学园及苏格拉底的“产婆术”都是基于混合教学的个别教学组织形式。 特点:教学规模小、效率低 教学内容:简单化、单纯化

教育目的:为统治阶级培养统治人才

集体教学组织形式

它是个别教学组织形式向班组教学组织形式过渡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班组教学组织形式

最先使用班级授课制教学方法的是15世纪末德国纽伦堡和萨克森选帝侯国的人文主义学校。在这些学校里,采用了视学生学力分成若干阶段、编成班级一起教学的制度,旨在能同时有效地指导大量学生。 17世纪捷克夸美纽斯在其《大教学论》中第一次为班级授课制提供了理论依据。随着17世纪资本主义的发展,

18、19世纪产业革命的促进,19世纪后半叶班级授课制开始普及。我国采取班级上课的教学形式是清朝末年,1902~1903年清朝先后拟定了《钦定学堂章程》、《奏定学堂章程》,1905年清朝政府废除科举,兴办学校以后,班级上课制教学组织形式才开始得到发展。

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

1、班级授课制能大规模地面向全体同学进行教学。【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说:“只要听凭一个老生就可以充分地教成百名学生,这样,实际上花在教学上的时间要比现在一个一个的教学少十倍。”】

2、班级授课制能保证学习生活循序渐进,并使学生有计划地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扎扎实实,有条不紊,使全体学生共同进步。

3、学生彼此间由于共同的目的和共同的活动在团体中受教,可以互相观摩,相互激励,提高教学效果。【夸美纽斯说“少年最好还是一同在大的班级里受到教导,因为每个学生可以把其他学生作为榜样并得到刺激,从而产生更好的学业成绩与更多的乐趣。”】

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

1、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不适应现代社会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趋势。【科技迅猛发展,我们需要不断发明创造,如果每个人都是同样的思维方式,我们无法去创新。】

2、不适应现代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趋势。

3、不利于教师与学生个体间的直接交流。【优秀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

现代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

国外: 英国的“导生制”:教师以年龄较大的学生中的佼佼者——“导生”去教年幼的或学习差的学生。

美国道尔顿制:是一种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个别教学组织形式。

美国的文纳特卡制:旨在探索一种个别教学与集体教学相结合的组织形式。

美国的特朗普制:是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别作业三种教学组织形式结合起来的教学实验。

此外,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程序教学、美国心理学家依据行为主义学习原理首创的凯勒计划和布鲁姆提出的掌握学习,都属于具有个别化教学特征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体系。

美国的威斯康星认知学习和发展“中心”还研究和设计一种名叫“多元学校”的新教学形式。它是以研究单位取代课堂教学的一种授课形式。每单位的学生100—150人,按年龄分为4组:4—6岁组、6—9岁组、8—10岁组、10—12岁组,每单位有一主任教师,配有2—3位教师和l一2位助手。由这些教师组成的集体对该单位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并专为天才学生进行课堂设计,他们通过加速法和加深法来使一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加速成长。所谓加速法就是允许这些学生提前上学跳级、提前毕业、提前上大学。所谓加深法就是在普通班内为天才生增加课程的深度和广度。

这种组织形式的效果尚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实验和在理论上作严密的论证,但它所采取的把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结合起来进行教学的做法颇值得借鉴。

国内: 中国科学院卢仲衡教授的数学自学辅导教学,邱学华提出的尝试教学法以及目标教学等等。近年来,在国内影响较大的教学改革先进单位,如:衡水中学、洋思中学和东庐中学等,也都在学生个体学习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县杜朗口中学,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态为主要特点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变革,特别引人注目。

杜朗口中学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主要表现在:①座位排列方式上的变革,由秧田式变为分组排位,学生对面而坐。②取消了三尺讲台。教师不再有固定的位置。③教室里三面黑板,教室外一面白板,供学生个体练习,小组合作展示,教师从多个角度进行班级授课。这样做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它强化了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培养了团队精神。在这样的课堂上,小组内同学相互交流、磋商、彼此耐心的讲解与辩论都是那么认真、诚恳;全班展示时,本组同学互相配合,阐发、补充,极力展示本组的探索成果和水平。通过这种合作学习,无论是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还是合作精神的培养,都体现了明显的实效。

杜朗口中学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不仅体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优越性,在促进学生的个体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方面,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它的“三三六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自学;三面黑板,一面白板,加大了每个学生的练习机会;学生争先恐后的展示,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教师穿行于教室的各个角落,与孩子们交流思想、研究问题,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杜朗口中学以小组为单位摆放桌椅,并不影响班级的集体授课。教师随时可以从各个角度,面向全班同学教学。

山东临淄朱台中学,是学习杜朗口中学的先进典型。他们在许多方面,有了自己的创造。仅就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一点,就创建了“842学习小组”。 所谓“842学习小组”,就是将全班学生分成6个“8人学习小组”,相互竞争。每个学习小组再分成两个4人组,每个4人组再分为两个2人组。有问题2人组先进行研讨,解决不了提交4人组讨论,再不行由8人组讨论。这样就充分发挥了兵教兵的功能,也克服了课堂放开初始时学生浑水摸鱼、打打闹闹的现象。又如:山西省太原市科技外语实验中学的初一(5)班,在课堂上,虽然也按合作小组排列座位,但比之于杜朗口中学也有了细微的变化。他们将8人的合作组又分成四个2人小组,小组与小组之间则又有相隔一尺的距离。问其缘由,回答说:“有利于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也便于防止个别不守纪律的学生影响集体”。

小班化教学

• 现状:1998年克林顿在一次讲话中提到,要争取小学1~3年级的班级规模控制在18人以下,这一目标被写进了《1999年全体儿童的教育优异法案之中》,2000年大规模实施。要小于40人,25~35最宜,德英法荷瑞士等人数都在22人,连日本台湾人数目前控制在30人左右,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上海、北京、南京、浙江等发达地区部分小班实验初步取得了探索经验。 • 特点:

a) 缩小班级规模。 b) 变革教室格局。

c) 尊重学生在班级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d) 注重个性教育。 • 小班化教学的优势:

a)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个性发展创造条件。 b) 师生互动,交往机会增加,有利于学生主动健康的发展。

c) 继承了班级授课制的所有合理内核,克服了大班授课的弊端,又增加了个别教学的优点。

此外,还有电化教学组织形式,将来的家庭个别教学组织形式。我认为还是小班教学最好,有利于孩子学习更多更广的知识。

2.教学组织形式变化的社会历史条件

第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第二,科学文化的发展水平。 第三,教学手段的先进程度。

二、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趋势

(一)改革、完善班级授课制

为了使班级授课制能够克服其局限性,继续在新时期发挥它的作用,各国都采取措施对它进行改革,以新的理论、新的实践经验去丰富它、完善它。苏联著名教育家赞科夫就反对死板、机械、倾向于形式主义的课堂教学结构,主张根据具体情况组织课的结构,强调对学生的个别辅导。苏联另一位教育家马赫穆托夫反对僵化的、四环节(提问、讲新教材、巩固所学知识、布置作业)的课堂结构,提出了“问题性的课”和“非问题性的课”两种新课型,前者主要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由学生发现、解决问题。苏联还以专用教室制代替班级固定教室制,以便更合理地利用教学设备,培养学生的求知欲。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广泛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实行电化教学,教师通过视听中心广播,向学生传授知识并进行辅导,学生在自己的视听座位上课,师生还可以互相问答。还有一些国家加强了对学生的个别指导,实行因材施教。英国等国家对班级授课制也进行了许多改革,并辅以多种形式,如按能力进行分班的小队教学组织形式等,以克服班级课堂教学的缺点。一些国家对班级规模进行了压缩,如法国要求班级总人数以30人为限,日本要求把班级人数压缩至40人。缩小班级规模的目的是为了使课堂教学尽量照顾到每个学生。

(二)分组教学制受到广泛采用

分组教学既能成批地培养人才,又能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潜力,它在许多国家被广泛采用。分组教学分为外部分组和内部分组两种,前者打乱了传统的按年龄特征编组的班级,而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重新编组:后者是在传统的按年龄编组的班级内,再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进行编组。外部分组有两种形式:一是跨学科能力分组,即把学生按他们的“智力”高,中、低或测验成绩的好、中、差分成平行的A、B、C、D等若干组,教师分别授以不同的课业,二是按学科能力分组,根据某一年级的学生某门学科的学习能力或学习成绩分成各种水平不同的甲、乙、丙、丁组,教师据此教授该学科的知识。苏联在高年级实行分组教学,主要形式有:选修课、学科深造班、专业化学校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程,发展自己的特长。日本中小学的分组教学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在一定科目里实行,如外语、数学等;二是在课外学习室里进行,分组标准主要是学生的学科成绩、学习兴趣和愿望。目前我国也有少数学校开展这方面的尝试,如北京四中,采用主要课程分A、B、C三组的形式进行教学,几年来取得了比较满意的。

(三)个别化教学成为改革方向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一些国家开始注重个别化教学。如美国,它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有:(1)小队教学。它由大班教学、独立学习和小组讨论三部分组成,其优点是提供个别化教学的机会。(2)不分年级制。根据个人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安排进度,废除齐步走式的升级制度。(3)独立学习。美国的各级各类学校都制订了独立学习的计划,鼓励学生自己寻找和获取知识,适视学生对学习自我负责和自我控制。(4)个别规定教学。这是从本世纪60年代开始的一种新的个别化教学实验。它由教师根据儿童的能力状况等因素,和学生共同制定一个书面规定,这个“规定”是师生间双向联系的重要环节。目前它被视为美国运用最广泛的、经过精心制作的个别化教学计划,受到师生双方的普遍欢迎。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特别是电子计算机辅助教学,也使教学组织形式朝着个别化方向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使学生按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定特殊程序和进度,没有任何外在压力,也不受限制。它是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的极佳方式,也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单向传授过程,能做到因材施教,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四)综合使用各种教学组织形式 在教学中采取何种组织形式,它要依据学科特点、学生水平、教师本人的能力、教学物质条件等多种因素。正如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所提出的:“一切教学形式都是相对的,他们各村长处和短处,都具有本身专门的特点和最适合的适用范围。”因此,现在各国都重视教学组织形式的恰当组合。发挥第一种教学组织形式的优点,弥补各种教学组织形式的不足。现在,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同个别化教学的结合是教学形式改革的一大趋势。 当前我国进行的教学组织形式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科学研究人员和广大中小学教师,在如何改革、完善班级授课制,改革教学组织形式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效果,比较有影响的有:

一是自学辅导实验。这是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院卢仲衡同志主持的。该实验突出学生的自学,把自学置于教师的直接指导之下,把个别教学同集体教学结合起来,把学生自我检查和教师检查结合起来。它突破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框架,易于发挥学生学习的潜力和主动性。

二是中学最优教学方式实验。这是黎世法同志主持的。他根据学生学习的环节的特点,提出了6种课型:自学课、启发课、复习课、作业课、改错课、小结课。它为完善教学组织形式提供了新的经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善教和学的关系。在教学中一切活动都是以学生为主,教师只是担负指导的责任。

三是活动课时制。这是上海育才中学实行的。它把课程分为大课和小课两类。大课55分钟,小课30分钟。不同学科使用不同单位时间。大课主要进行逻辑思维强的课,如数学等;小课主要进行形象思维强的课,如音乐等。它有利于适应不同学科、不同年龄的特点,可以调节学生的学习活动。

四、【巩固训练】

1.2.3.4.理解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发展。

理解并掌握教学组织形式发展变化的社会历史条件。 理解并掌握国内外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

如果你是教育部长,你会对我国的教育组织形式如何进行改革。

第18篇:《地理课程教学论》教案

《地理教学论》教案

第一章 绪论

教学目标:学生理解并掌握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十年历程,明确地理教师综合素质培养的方向和要求。

教学重点:课程的含义;新课程改革的特点。

教学难点:课程与学科的区别。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地理课程改革的背景

1.什么是课程?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百度百科定义)

2.什么是课程改革?

二、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十年回顾

(一)新课程出台的背景

(二)新课程改革的历程

(三)新课程改革的启示

三、优秀地理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教学质量评价有一公式:教学质量=[学生(1分)+教材(2分)+环境(3分)+教法(4分)]×教师。

蕴义:教师素质是教学质量提升基本素质

1.必须具备高尚的思想品德素质

2.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素质

3.必须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素质

(1)教材加工能力;

(2)语言表达能力;

(3)动手表达能力;

(4)指导实践能力;

(5)开展活动能力;

(6)运用技术能力。

4.必须具备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

5.必须具备一定的教学研究素质。

第二章 地理教学论概述

教学目的:掌握地理教学论研究的对象和任务;掌握地理教学论的学科属性和系统结构;掌握地理教学论的发展历程;掌握地理教学论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高师学生学习地理教学论的重要性;地理教学论的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地理教学论的学科属性。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讨论引入:地理教学法、现代地理教学论、地理学科教育学和地理教育学的区别与联系。

《地理教学论》含义:是一门研究地理教学现象和问题,揭示地理教学规律,并用于指导地理教学实践的学科。

第一节 地理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及学科属性

一、研究对象及任务(p9)

(一)研究对象(不同表述 )

1.研究对象的发展性:由具体到抽象,由单一到综合;

地理教学方法与技巧——教学过程——教学系统;

2.研究对象:中学地理教学系统,包括地理教学目的、任务及特点,地理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及地理教师素养,中学地理教育发展等(p10教学系统结构图)。

(二)研究目的任务(发展趋势)

1.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

(1)两个极端:重视普通教育教学理论研究,轻视学科综合性的教学理论研究;以具体经验来代替理论研究成果.;

(2)正确观点:研究地理教学系统,从理论上揭示地理教学的本质,解决地理

教学实践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2.教育研究与教学研究

(1)教育概念与教学概念的区别

(2)教学的构成要素:教师、学生、课程内容和教学手段,表现为地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3.教导研究与学习研究

(1)教导研究的目的是为教师提供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理论和方法。

(2)学习研究是研究学生学习观念、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培养终身学习习惯和可持续学习的能力;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机制.i:\如何在大学中学会学习.ppt。

4.内容研究与形式研究

既研究地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地图、参考书和软盘等内容,也重视课堂教学过程、课外活动、地理实习等形式的研究。

5.常规研究与改革研究

常规研究:地理教学系统的形成、发展,地理教学的地位、功能、过程、形式、手段等,地理课程、教材、教法;教师职责和素养,学生学习能力、心理、兴趣等。

改革研究:全方位多角度的改革。如新课程标准倡导的评估体系改革、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手段改革等。

6.现状研究与发展研究

研究现实的、已经或正在进行的研究领域,同时也研究潜在的、尚未引起重视或进行研究的领域。

二、学科属性

从教学内容看,具有地理学的内容,从教学方法看,又有教育学的内容。因此,它的学科属性是介于地理学与教育学这两大学科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

第二节 现代地理教学论的发展历程及学习方法

一、地理教学论的发展

(一)中小学地理课程开设的时间

(二)高师地理教学理论研究的演变历程

地理教授法——地理教学法——地理教材教法——地理学科教学法——地理学科教育学——地理教学论——地理教育学

(三)地理教学研究成果

(四)现代地理教学论研究不足

1.受普通教育学研究的影响比较大,没有学科特性;

2.偏重理论研究,忽视实践应用;

3.学科教育学核心理论有待完善。

二、地理教学论的研究内容(p21)

三、地理教学论的学习方法(师范生技能之一)

(一)把握地理学科的系统性,联系各学科进行综合学习;

(二)注重地理课程的实践性;

(三)提高自身的探究能力;

(四)关注当前地理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趋势;

(五)注重教育学、心理学、哲学和地理学基础理论学习。

附课外阅读文献

1.褚亚平等.地理学课教育学,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陈澄等.地理教学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3.袁书琪.地理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孙大文等.地理教育学,大连:大连海运学院出版社,1992

5.刁传芳等.中学地理教学法,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6.王树声.中学地理教材教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7.褚亚平.中学地理教材教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

附中学地理的新老教材

附国内地理教育学权威专家

褚亚平、褚绍唐、陈澄、袁书琪、刁传芳、王树声、林培英、王民、钟作慈、李晴、李家清、陈实、夏志芳等。

四、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1.学习中学地理教育教学的基础理论;

2.掌握中学地理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熟悉教学的各个环节;

3.了解中学地理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方向;

4.具体是熟悉中学地理课程、教材的现状,到中学听一节公开课并评析,组织一节中学地理课教案并试教,设计一节多媒体课件。

第三章 地理教学过程

教学目的:掌握地理教学论研究的对象和任务;掌握地理教学论的学科属性和系统结构;掌握地理教学论的发展历程;掌握地理教学论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高师学生学习地理教学论的重要性;地理教学论的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地理教学论的学科属性。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 地理教学过程概述

一、地理教学过程的含义

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活动组成,以实现教学目的和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有学者认为狭义的概念是指课堂教学过程。(对地理教学过程的误解)

其实质是:教师教导与学生学习双边互动的过程;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同步提高的过程;是师生身心活动相互融合的过程,如下模式:(观看教学录象,分析模式)

启发积极性——感性认识——形成概念、掌握规律——巩固知识——形成技能 应用知识——检验知识和技能

二、地理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

(一)地理课程标准

1.地理课程标准与地理教学大纲的区别(制定理念、实施效果);

2.大部分组成。

1.2.

1.

地理课程标准的结构: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四

(二)地理教师 新课标对教师教学理念、角色转变的界定;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学生 新课程对学生的要求;

2.怎样凸现学生地理学习的主导性。

(四)地理课程资源

1.概念

2.地理课程资源的类型

3.地理课程资源开发

(五)地理教学环境

1.概念;

2.地理教学环境优化。

国内外教学环境改革的新动态(图片展示)

讨论: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任何协调师生之间的关系

? 第二节 地理教学过程中的知识教学

一、地理教学三维一体目标(三维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体是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初高中地理教学三维目标的比较初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比较.doc)

?

二、中学地理基础知识系统

(一)按认知层次分类的地理基础知识系统(红线以上为感性知识,以下为理性知识)

? ﹡研究感性知识、理性知识的教学规律,对地理教学的意义(案例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教学.doc)地理感性知识属于认识地理事物过程中的初级阶段,是地理理性知识的基石而地理理性知识是对地理感性知识的发展,属认识过程中的高级阶段。这两类知识相互交织构成了中学地理基础知识体系。

例如:高中地理新课程中地理基础知识的认知层次构成

(二)学科要素构成的地理基础知识系统

例如:高中地理新课程中地理基础知识的学科要素构成(了解知识结构的意义)

(三)按要求层次构成的地理基础知识(教学目标)

其结构图如下:呈金字塔型

中学地理课程中地理基础知识的要求层次

(四)按学科分支的地理基础知识系统

包括综合自然地理知识、部门自然地理知识、地图知识、地理实践知识、地理信息系统知识、世界地理知识、分区各国地理知识、乡土地理知识等等。 ? 试一试

? 请每个组依次完成下面问题

? 1.设计下面地名的主要教学方法(1组)

? 洛阳、衡阳、喜马拉雅、呼和浩特、白云鄂博、克拉玛依、广西、湖南、拉萨、秦岭、淮河。

? 2.设计热带雨林气候特征的主要教学过程( 2组)

? 3.讨论怎样设计世界地震、火山的分布特征最有效(3组)

? 4.初一地理《海陆变迁》或《锋面系统》的最佳教学设计(4组)

? 5.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众多的人口》最佳教学设计(5组)

?

三、中学地理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的教学

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教学是中学地理教学的基本形式

(一)感性知识的构成及教学艺术

1.地名教学

目标:在记地理空间实体名称的基础上,掌握该实体包括空间特征的属性特征,确定地理事物及地理事象的相对位置。

方法:地名的方位意义教学,如江西是“江南西道”,广西是“广南西路”;地名的方言内涵教学,如哈尔滨为“荣誉”(历史上女真语)之意,呼和浩特的蒙古语意思为“青色的城”;借助地图来开展地名教学;编制地名顺口溜教学;地名的对比教学;从地形结构中开展地名教学;从地理环境演变中启发地名教学;从历史人物或事件中开展地名教学。

2.地理景观教学

学会观察、识别和判断地理景观;描述地理景观;归纳地理景观特征(理性知识)。如: 森林面积、树木密度

3.地理分布和空间形态教学

主要是依靠地图获取地理空间信息

与临近地理事象的空间关系 纬度位置

绝对位置 经度位置

海拔高度 海陆位置

相对位置 大区域的部位

4.地理演变过程教学

地理演变的时空尺度变化悬殊,教学难度较大。所以,展示演变过程(含真实或模拟)、观察演变过程至关重要,如用计算机模拟感性动画展示、图表展示、模型展示、手势展示和语音展示是有效的教学手段。

5.地理数据教学

数据教学的目的是了解地理意义、体现地理意义、把握地理规律等。

(二)理性知识的构成及教学艺术(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地理特征的抽象与概括教学(特征之间的联系)

外表特征(通过观察归纳而得):景观特征、数量特征、空间位置特征、空间形态特征

内在特征(通过抽象思维而得):如人口文化素质特征、经济实力特征等。

2.地理概念的抽象教学

空间概念教学为核心,包括地理空间位置、地理空间分布、地理空间联系等概念。

3.地理规律的归纳教学

观察法:通过观察一天的现象归纳天气变化规律;归纳法:石油和煤的分布归纳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推理法:由日地距离和地球的宇宙环境,推段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4.地理成因的探究性教学

探索地理成因能培养多种学生智力活动,中学地理成因教学,即为因果教学,包括由因导果和由果朔因的教学(初高中的差别)。

? 第三节 地理教学过程中的能力教学

一、地理教学能力的构成

二、地理能力的培养(能力培养的内容和意义)

(一)地理学习智能的培养

1.观察能力的培养

(1)观察习惯的形成

教师提出观察目的、要求,选择观察目标,提出观察计划和步骤。

(2)观察记录与资料整理

(3)观察方式多样化

(4)调动其他的技能

2.想象能力的培养

(1)奠定想象的基础

(2)充分利用地图展开想象

(3)以形象思维促想象(由表象来实现)

3.思维能力的培养(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1)判断能力

概念的正确选用,如领土与国土,土壤与土地,土地资源与耕地资源。如“我国土地资源丰富多样”是正确的判断;而“荒漠化减少了土地资源”则是错误的判断;力戒判断的绝对化;以错误判断来提高正确判断力,如“人工草场属于草场资源”,“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等似是而非的判断。

(2)推理能力

归纳世界著名畜牧业基地及成因,中国各类自然资源特征,上升为高层次的理性知识;由中国地理学习演绎世界地理学习,不能演绎的例子,如同纬度大陆东西气候的差异等; 拉丁美洲的教学可以用非洲来类比推理。

(3)综合分析能力

对地理要素、地理事象的整体认识为综合;对地理要素、地理因素的关系逐一了解谓之分析。整体特征上的综合,是高度的综合。

(4)比较能力

相反比较,相似比较,特色比较,排序比较等。

4.记忆能力的培养

回忆记忆,理解记忆,意义记忆,压缩记忆,联想记忆等。

5.空间能力

空间定位能力,空间信息收集、加工、处理、储存和提取等能力。

(二)地理学习技能培养

1.图像技能

读图习惯,多图像混合使用,图文转换

2.计算技能培养

实验运算,制表运算

3.实践技能培养

? 增加实验、实践机会,实践规范化,实践基地构建。

? 附高中地理技能项目

? 第四章 地理教学模式、方法及设计

第一节 地理教学模式

一、地理教学模式的含义

是基于一定教学思想下形成的、具有较为稳定的地理教学结构、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的教学策略体系,是地理教学方法论研究的最高层次。(用百度“教学模式”搜索共有2750000篇)

二、影响我国现代教育的教学模式

(一)早期,如中国古代

师讲生受——学生重复机械学习

(二)20世纪美国进步教育学家杜威

设置问题情景—确定问题—拟定解决问题的方案—执行计划—总结与评价。

(三)前苏联凯洛夫的“六环节”模式

组织教学—复习旧课—引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

(四)改革开放后的教学模式

1.输入的模式:如美国教育心理学家贝卢姆“掌握学习模式”、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程序教学模式”,德国瓦根舍因“范例教学模式”,前苏联巴班斯基“最优化教学模式”。

2.国内新模式:南京师大周靖馨“地理综合程序教学模式”,武汉地理教育届“地理图象信号教学模式”;成都七中特级教师范学瀚提出“地理读、讲、练教学法模式”。探讨中学地理教学模式的文章有33篇。

三、中学地理教学的常用模式

(一)讲解—接受地理教学模式

1.模式范式

2.模式评价:比较多地传授地理知识,并非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

(二)自学—辅导地理教学模式

1.模式范式

2.模式评价

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地位的到体现,但以学生强的自觉性、纪律性和自学能力为前提,教师要有强的组织管理措施。

(三)引导—发现地理教学模式引导.doc

1.模式范式

2.模式评价

3.模式案例 :高一第一册,p37全球大气环流的例

(四)咨询—研究地理教学模式

? 第二节 地理教学方法系统

一、地理教学方法的含义

在地理教学中,由教师设计,师生共同实施,以协调教学要素关系、有效实 现地理教学目标的活动方式系列,称教学方法。

二、地理教学方法的基础

(一)地理科学理论基础

如:空间分析方法、区域研究方法、对比分析方法、综合分析方法、图示法等。

(二)教育科学理论基础

如:学生心理发展方法、智力开发方法;国外教育教学理论,包括奥苏贝尔的有意义的学习理论、布鲁纳的学习发展理论、皮压杰的发展心理学理论等。

(三)心理科学理论基础

如:行为主义学派、认知学派、人本主义学习心理学等学派。它们对教学的实质、过程、规律及其与心理发展的关系有独到的见解。

(四)哲学理论研究基础

如: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地理教育、教学的方法论及其体系问题等等。对这些根本问题,都需要综合哲学的知识作出回答,给人们以理性思维。

(五)脑科学理论

1.注意力:脑科学认为,在任何一个注意时间段里,开始的时候和最后的时候注意力都是最集中的。

2.知识建构:脑科学认为新知识必须与以往旧的知识相加,已有的知识相连,才能进行有意义的建构,只有学生自己加工的经验,这样的学习效果最好,才是有效的。

3.图表功能:脑科学认为,学的慢的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分类、概括总结,区分现在的知识与过去的知识的关系,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是将所学的知识做成图标的形式,这样经过学生自我加工的记忆才不会产生记忆的误差。4.记忆理论:脑科学揭示了学生对知识的回忆程度与时间的关系。

三、中学地理教学方法系列

(一) 地理讲授方法系列:地理讲述法、地理讲解法、地理朗读法、地理谈话法等。

(二)地理引导方法系列:地理问答式引导法、地理研讨式引导法、地理辅导式引导法、地理范例式引导法。

(三)地理直观方法系列:地理象征图示直观方法、地理象形直观方法、地理直感直观方法、地理图解直观方法、地理实验教学法等系列。

(四)地理逻辑方法系列:地理比较法、地理分析综合法、地理归纳演绎法等系列。

(五)地理练习方法系列:地理问答练习、地理选择练习、地理读图练习、地理填充练习、地理计算练习等。

(六)地理普通专题方法系列:即讲授和学习一般地理课题的方法,如地理位置教法、地形教法、气候教法、河流教法等等。其功能主要在于使学生掌握地理基本原理知识,为学习地理特定专题奠定地理方法论基础。

(七)地理特定专题方法系列:即讲授和学习特定的具体地理课题的方法,如英国地理位置教法、中国地形特征教法、黄河教法等等。其功能主要在于使学生掌握具体的中外区域地理知识。

四、中学地理教学的方法及选择

(一)地理教学组织方法(教师组织学生学习)

1.讲授法:熟悉内容,表达清晰,激发兴趣,交叉应用。

2.谈话法:问题适当,考虑对象,难度适中,谈话精练,结论可靠。

3.讨论法:论题的内涵广泛,学生充分发言,教师总结。

4.指导自学法:明确自学内容,教师启发,鼓励多种自学方式,复习巩固。

5.练习法:明确任务、练习针对、注重方法、检查反馈、评估效果;

6.探究性学习:含探究课题(问题)组织、引导组织、学习组织三个层面。

(二)地理教学方法的选取(依据)(p130)

(三)地理学习的认知方法(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注重采取有利于学生认识的有效方法)

1.空间定位与属性分析方法:运用地图、图像、略图和心理地图为空间透视,确定地理空间信息,构建地理知识。

2.地理观察法:用地理实体、形象教具手段展示地理事象,获取地理知识的方法。(观察法应该注意的问题)

3.逻辑思维方法:分析综合方法、归纳演绎法、比较法、抽象方法、概括方法等。(掌握比较法的类型及运用的注意事项)

(四)地理教学手段(教学用具及使用方法)

1.地理教科书:正确使用教科书的方法,含教师与教科书、学生与教科书。

2.地理板书:板书的要求、格式与类型。

3.地理教学挂图:类型及使用要求。

4.地理形象直观教具:类型及使用要求。

5.地理示意图、地理统计图表:如地理略图(三山夹两盆),地理剖面图、地理过程图、地理关联图等。

6.电子信息技术教育手段:类型及使用要求。

? 第三节 地理有效教学方法设计

一、地理有效教学标准

(一)有效教学的含义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实施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得以全方位多层次的进步和发展 。

(二)有效教学的4个标准

1.教学指导思想明确(因生而异、因时而异、因课而异);

2.学生发展后劲充足;

3.教学方法兼顾多数;

4.学生知识技能全面。

本人《基于初中地理课程标准的有效教学方法研究》发表于《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对地理有效教学的界定如下:培养地理学习兴趣,塑造地理基本素质,拓展地理科学思维,解决乡土地理问题,奠定未来发展基础 。有效教学的方法如下:引入案例教学 ,实施活动教学 ,采取引趣教学,设计人机互动式教学 ,推进和谐教学。

二、地理有效教学方法案例分析-----参与式教学

三、地理教学方法的设计步骤

(一)教材与学生情况分析

(二)地理有效教学方法设计步骤

分析教学因子 理清教学内容的逻辑关系 设计认识方法的体系

确定教学手段 落实相应的组织实施办法 方法调整与平衡

案例:“西双版纳”教学方法设计p153

? 第五章 地理学习与教学设计

第一节 地理知识和技能结构

在第二章已讲述(地理事实、地理程序、地理概念和地理规律),不同的知识和技能结构所采取的设计策略有所差异。

第二节 地理事实知识的学习与教学设计

一、什么是地理事实知识

能直接感知或通过语言和符号来传递地理信息而获取的知识,如观察所得的地理属性、地理特征知识,特定情景下有步骤地理活动所获取的知识。

二、地理事实知识的教学设计

(一)判断地理事实,具体地理事实或间接地理事实(目的是选择有效教学的方法)(感知类型)

(二)选取合适的地理事实知识获取途径或平台(感知方式);

(三)有目的、有步骤地感知地理事实(感知过程):

(四)从地理事实中建构地理知识(知识习得):

(五)由地理知识重返地理事实(知识应用)。

三、地理事实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创造直接感知地理表象的教学条件;

(二)重视直观教具的灵活应用;

(三)发挥语言在地理事实教学中的效应;

策略)

(四)挖掘地理事实教学的有效资源。地理事实教学设计案例 第三节 地理程序知识的学习与教学设计

一、什么是地理程序知识教学 为建构某一终极地理知识而有步骤地学习一序列有联系知识的过程。

二、地理程序知识教学设计(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变式练习、认知

(一)链索程序知识教学(关联性知识逐步归纳总结)

(二)辨别程序知识教学(差异性知识逐步辩识总结)

案例分析

内容:绘制气温曲线图(初一地理)

(1)什么是气温曲线图及气温曲线图的分类;(2)如何阅读气温曲线图;(3)阅读气温曲线图的训练;(4)绘制气温曲线图。

第四节 地理概念性知识的学习与教学设计

一、地理概念及概念教学的重要性

(一)地理概念

反映地理事物本质特征和属性知识的特定符号,可以分为直观概念和抽象概念。

(二)重要性

二、地理概念结构

包括名称(符号)、关键特征、基本含义和概念列举(概念外延)四部分。概念教学就是帮助学生记忆概念符号,理解关键特征,熟悉概念运用,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

三、地理概念的教学设计

(一)地理概念的表象教学模式

1.地理概念的表象学习过程(直观概念)

2.教学设计

分析概念结构,引入地理表象,激发学生联系原有知识,总结关键性特征,表达概念的含义,促进概念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案例分析()

(二)地理概念的同化教学设计

1.什么是概念的同化学习(奥苏贝尔的同化学习理论)

在掌握原有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综合和比较新旧概念的内在联系,从而达到掌握新概念的目的。举例:气候概念学习通过同化天气概念,水体概念是通过同化水质概念;热带季雨林到热带雨林的同化学习;降雨和降水;地势与地形等。

2.同化学习过程(见课本p169)

3.概念同化教学设计及注意问题

呈现新概念定义 复习旧概念 概括新概念关键特征 应用新概念

4.概念同化教学设计案例

附概念教学方面的论文

? 第五节 地理技能的学习与教学策略

一、地理技能的内涵

地理技能是学生在已有地理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经过练习而形成的执行某种地理活动的方式与能力倾向。

美国《国家地理标准》对中小学地理教育培养技能有五个方面,即提出地理问题、获取地理信息、整理地理信息、分析地理信息、回答地理问题。

我国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规定的技能有:学会运用地球仪的基本技能;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基本技能,初步学会简单的地理观测、调查统计以及运用手段获取地理信息等基本技能;比较、分析和综合的技能;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作出正确评价的技能。这些多属于智力技能,而不是发明创造的技能,具体表现为:

1.掌握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理位置,了解某种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地理分布,探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理特征,分析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形成原因,都需要学生能够阅读和 运用地图、图表。

2.学习区域特征常常需要通过运用比较方法;掌握地理成因则又常常需要进行分析和综合。

3.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对自然和自然资源作出正确的评价是地理学科经常涉及的教学内容。

二、地理技能的习得过程

明确技能要求 接受刺激 主动感知 执行操作 反应刺激 反应结果 内在技能

案例:高一地理(p25 )制作地理资料卡片,或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学习。

三、地理技能学习的注意问题(个性差别与学习基础)

四、地理技能教学策略(理解策略的内涵)

1.2.

3.发现规律)

第六章

教学程序 教给形成地理技能的基础 技能应用 技能熟练 具体的地理技能教学方法 发现法(探究法)教学法、指导法教学、训练法教学 地理技能教学的注意问题(循序渐进、发现并突破难点、学生自主举例:判断南极洲任意两地方位就应循序渐进,时差换算应突破难点。 ? 地理课堂教学设计 导言:课堂教学设计与前面的方法设计、模式设计等的区别与联系; 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的构成:目标设计、方法设计、内容设计、过程设计等。

第一节 地理课堂教学的目标设计

一、课堂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见第二章第二节)

二、地理基础知识与技能目标设计

(一)地理知识与技能的内涵

(二)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目标的设计过程

1.分析教材,确定教学因子(圈定教学内容);

2.确定教学因子的目标层次(含知识目标层次和技能目标层次);

3.描述目标层次的实现过程。

如何进行目标设计的案例一:p195.表6.1;

案例二:高一“ 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目标设计讨论。

三、过程与方法的目标设计

(一)什么是过程与方法

采用的何种手段、通过什么途径来获取知识和建构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的目标设计过程(具有抽象性)

基本过程:确定教学因子,分析教学因子的学习过程与方法,挖掘教学因子所能发展的主要地理能力项。

1.分析教学因子;

2.确定能力发展项(突出重点能力的培养);

3.突出重点能力的培养,平衡能力结构。

案例:

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涵

教育大词典定义:情感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与个人需要之间关系的一种反映,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态度是指在一定情境下,个体对人、物、或事件,以特定方式进行反应的一种心理倾向,由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构成。价值观是指个体看待客观事物及评价自己的重要性或社会主义所依据的观念系统。其有隐蔽性和差异性特征,其目标实现有一定难度(以高中地理为例) 。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与政治思想教育的区别和联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设计步骤

1.分析教学因子中蕴涵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

2.确定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重点;

3.描述教育目标;

4.平衡教育目标。

? 第二节 编写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方案(p202)

一、课堂教学方案设计 (简称教案或教学计划)的准备工作

(一)教材分析(备教材,有学者提出备课标?)

目的是了解教学目标和要求、内容结构、知识逻辑关系等。

(二)了解学生知识、智能基础,以及学习心理过程(备学生)

(三)思考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备教法)

二、教案编写的基本结构和形式

(一)教案的基本结构及要求

1.教学目的(应该是“教学目标”);

2.教学重点和难点;

3.课堂教学方法和模式;

4.教具;

5.教学过程;

6 .教学检测和教学反馈。

有些教材还增加课的类型、小结、作业要求和指导等内容,甚至课后分析、主要参考书等。

(二)教案编写的基本形式(新论和现论p221)

1.系统化课堂教案(完全的教案)

(1)结构:教材分析、课程资源开发计划、教学模式、教学目的及方法、教学重点及难点、知识结构体系、教学过程。实际中“教材分析、课程资源开发计划”等往往被省略。

(2)特点:完整,面面俱到。

(3)案例分析:

2.分析式课堂教案(重在分析)

3.过程式课堂教案(重在活动过程与方式)

4.说课式课堂教案(重在说,见新论p225)

(三)地理教案编写举例

三、地理教案编写的过程

(一)明确教学目的;

(二)组织教材,编写讲授提纲;

(三)设计教学方法,准备教具;

(四)合理安排教学过程。

? 第三节 怎样有效备课、说课、上课和评课

一、备课

1.有效备课的含义

准备教案或学案

2.有效备课的标准

3.有效备课的实现(六备)

备课标、备教材、备学情、备教法、备过程、备练习。

二、说课(略)

三、上课(有效教学的主体)

1.一个中心

以学生学有所得为中心(三维目标)。

2.两个基本点

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环境为基点。

3.三个代表

任务完成教学良好为代表,师生教学关系和谐为代表,学生智能提高为代表。 见评分标准

四、评课

1.含义

评课就是对照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及由这些活动所引起的变化进行价值判断。评课是教学、教研工作过程中一项经常开展的活动,有同事之间互相学习、共同研讨评课;有学校领导诊断、检查的评课;有上级专家鉴定或评判的评课等等。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 ? 2.评课原则(五个是否有利)

(1)利于师生发展

(2)利于教学诊断

(3)利于创新提高

(4)利于教学改革

(5)利于把握问题

3.评课的标准(见)

? 第七章 地理教师专业化发展

? 第一节 地理教师的专业化培养小组讨论问题.doc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指出:我们无论怎样强调教学质量亦即教师质量都不会过分;学生和整个社会有权期待教师以献身精神和敏锐的责任感来完成他们的职责。

一、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含义(区别专业化与职业化的概念)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它致力于专业知识的完善,教师地位的改善,专业组织的建立和自主权力的争取,以及专业标准的提升。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含义是:

1.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

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

2.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

3.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

4.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育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二、教师专业化构成(见图6--1)

三、地理教师专业化发展

(一)新课程对地理教师专业化的要求

教师具有宽广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教师具有宽广的学术视野和较高的科研水平。教师要实现如下转变

第19篇:英语学科教学论教案

英语学科教学论作业

级:

号:

名:方09级(8)班294010305 玉 洁

班学姓

Background information: Students: 32 freshmen of Biology Major Leon duriation: 50 mins Teaching objections: By the end of the leon, students should be able to: 1.2.ask and answer questions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English learning.

talk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English learning with their own words and make their own dialogues.3.4.5.pse interview strategries to find out information and take notes.present the interview results confidently to other students.learn to be a good listener and brave to ask questions in English.

Teaching contents: Do you think English is important to you? The biggest thing is? Make a big difference What type of career are you thinking of? Teaching aids: blackboard, chalk, tapes, white papers with dialogue` Type of the leon: oral English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1.Review (10 mins) a) b) Warm up:let students listen to the dialogue on the tape.Ask some easy questions about the dialogue.

c) d) Let them read the dialogue and get the main idea.Learn to use some sentences to talk about the importantce of English learning.e) Students practice the dialogue with their partner and try to make a new dialogue.

Step 2.Learn the new sentence structures (10 mins) a) Use the structures: Do you think English is very important to you? What type of career are you thinking of? b) Pair-work: one ask the questions, the other answers them.Step 3.A task: use what is learnded to do an interview (10 mins) a) b) Group-work: an interview volunteers to present the results.Step 4.More practice (15 mins) a)

let student talk with their clamates.b)

volunteer to present the result.c)

Teacher gives feedback.

Optional activities and homework:(5mins)

Optional activitiy: work in pairs and find out the advantages of English learningand ask why.

Homework: write a short paages to introduce the advantages of English learning.Reflection: ( to be spoken immediately after the leon).

第20篇:信息技术教学论 教案(第五章)

第五章 信息技术教学原则 第一节 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

一、重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学生的学习以主动的意义建构为主

三、师生关系平等

四、教学方法多样化

五、探究学习、因材施教

第二节 信息技术教学原则

一、基础性与发展性相结合

1、重视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本态度的培养

2、以发展的眼光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一般发展

3、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变化的适应能力

二、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

1、教学目标上,在达到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基础上设立多级目标

2、教学内容上,在实现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基础上设计多种学习任务

3、教学策略上,在实现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认知风格给予不同的教学指导

1

4、教学组织形式要多样结合

三、信息技术与日常生活和学习相整合

1、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

2、教学要贴近学生的日常学习

٭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整合其他课程内容

٭ 利用信息技术支持信息技术课程自身的教学

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

1、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重要性

2、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思路

٭ 在教学中让学生体验信息技术的作用与价值

٭ 在信息活动中让学生感悟合作与探究精神

٭ 在信息作品分析中让学生理解其情感和态度

٭ 在信息交流中让学生善于表达、倾听

教学环境论教案模板
《教学环境论教案模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