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统计学教案模板(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13:30:35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统计学教案

第一章 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第一节 财政概念

课 时:2课时 授课序号:第1次

【教学目标】

学生应掌握公共财政的基本概念、公共物品的概念以及特征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财政的概念、公共物品的概念以及特征 难点:公共物品的概念与特征

【教学方法及手段】

教学准备:查阅相关资料和新闻热点,从日常的生活入题,以大量的、感性的实例说明财政 现象是无处不在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方法:教师主讲,课堂交互式教学。

【教学过程】

1、引导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生活中的财政现象

2、财政的概念

3、公共物品与公共需要

【作业布置】

1、讨论财政职能为什莫从政府与市场关系谈起?

2、结合现实归类公共物品

【课后反思】

第二节 政府与市场关系

课 时:2课时 授课序号:第2次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的学习,要求正确理解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掌握市场失灵的表现,理解政府干预的手段。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市场失灵的表现

难点: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干预经济的必要性

【教学方法及手段】

教学准备:查阅市场失灵表现的具体案例分析 教学方法:教师主讲,课堂交互式教学。

【教学过程】

1、检查和巩固上节知识

2、提问学生思考题并指出优缺点及改进之处。

3、从知识体系上衔接本节教程:政府与市场;市场失灵的表现;政府干预市场。

【作业布置】

1、我国经济转轨中财政职能范围调整的方向该如何考虑?

【课后反思】

第三节 财政职能

课 时:2课时 授课序号:第3次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的学习,熟练掌握市场经济中的财政职能,并能案例分析法分析财政的三大职能。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的职能。 难点: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的职能。

【教学方法及手段】

教学准备:查阅市场失灵表现的具体案例分析 教学方法:教师主讲,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1、提问学生思考题并指出优缺点及改进之处。

2、串讲“两会”期间涉及到市场与政府职能的热点问题。

3、从知识体系上衔接本节教程: 资源配置职能 收入分配职能 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作业布置】

1、我国经济转轨中财政职能范围调整的方向该如何考虑?

【课后反思】

3 第二章 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问题 第一节 公共物品的提供、生产和定价

课 时:2课时 授课序号:第4次

【教学目标】

学生应掌握公共物品、混合物品的提供方式,掌握公共定价的概念,并熟悉分析特殊物品的提供方式。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公共定价的概念 难点:什么是公共生产

【教学方法及手段】

教学准备:准备幻灯片课件,准备教学材料 教学方法:教师主讲,课堂交互式教学。

【教学过程】

1、讨论上节课留下的思考题

2、检查和巩固重点知识

3、衔接本节内容: 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 公共生产和定价

【作业布置】

1、混合品应采取什么样的生产与提供方式?

2、为什么要对公共物品定价?

【课后反思】

第二节 财政支出效益的分析和评价

课 时:2课时 授课序号:第5次

【教学目标】

学生应掌握财政支出效益评价的两种方法,并在具体方案中灵活运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成本收益分析法和最小成本法的概念 难点:成本收益分析法和最小成本法的计算

【教学方法及手段】

教学准备:准备幻灯片课件,准备教学材料 教学方法:教师主讲,课堂交互式教学。

【教学过程】

1、提问学生巩固上节重要知识点

2、引导学生怎么思考作业题

3、衔接本节课知识点 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 公共生产和定价

【作业布置】

1、成本收益分析法与最小成本法的区别?

2、如何完善我国财政支出效益的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

【课后反思】

第三节 财政支出的法制化、民主化和财政监督

课 时:2课时 授课序号:第5次

【教学目标】

理解公共选择理论对我国财政民主化与法制化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公共选择理论 难点:公共选择理论

【教学方法及手段】

教学准备:准备幻灯片课件,准备教学材料 教学方法:教师主讲,课堂交互式教学。

【教学过程】

1、提问学生巩固上节重要知识点

2、学生回家思考题

3、衔接本节课知识点

【作业布置】

1、自选和指导案例

【课后反思】

6 第三章 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

第一节 财政支出分类

课 时:1课时 授课序号:第6次

【教学目标】

了解财政支出的分类,重点掌握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 难点:财政支出的功能分类与经济分类

【教学方法及手段】

教学准备:准备幻灯片课件,准备教学材料 教学方法:教师主讲,课堂交互式教学。

【教学过程】

1、讨论上节课留下的思考题

2、检查和巩固重点知识

3、串讲财政支出的热点问题

4、衔接本节知识点

【作业布置】

1、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的区别

【课后反思】

第二节 财政支出规模分析

课 时:1课时 授课序号:第6次

【教学目标】

要求学生在理解财政支出结构的基础上,掌握瓦格纳法则、替代规模效应理论、经济发展阶段理论,掌握影响财政支出结构的主要因素以及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发展变化的特殊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瓦格纳法则、替代规模效应理论、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影响财政支出结构的主要因素。 难点:衡量财政活动规模的指标。

【教学方法及手段】

教学准备:准备幻灯片课件,准备教学材料 教学方法:教师主讲,课堂交互式教学。

【教学过程】

1、讨论上节课留下的思考题

2、检查和巩固重点知识

3、串讲财政支出的热点问题

4、衔接本节知识点 衡量财政活动规模的指标 财政支出规模增长的一般趋势 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发展变化的特殊性 财政支出的影响因素

【作业布置】

1、如何衡量财政支出的规模?

2、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有哪些? 【课后反思】

第三节 财政支出结构分析

8 课 时:2课时 授课序号:第7次

【教学目标】

理解内生增长理论,掌握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了解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我国财政支出结构优化调整的思路 难点:内生增长理论。

【教学方法及手段】

教学准备:准备幻灯片课件,准备教学材料 教学方法:教师主讲,课堂交互式教学。

【教学过程】

1、讨论上节课留下的思考题

2、检查和巩固重点知识

3、串讲财政支出的热点问题

4、衔接本节知识点

关于财政支出发展变化的学说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与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思路

【作业布置】

1、我国财政支出结构优化调整的思路

【课后反思】

第四章 经常性支出

第一节 行政管理与国防支出

课 时:1课时 授课序号:第8次

【教学目标】

熟悉了解我国历年行政管理费与国防费支出情况以及国际部分国家间的对比,掌握影响我国行政管理费规模的主要因素。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影响我国行政管理费规模的主要因素。

难点:我国历年行政管理费与国防费支出情况以及国际部分国家间的对比分析。

【教学方法及手段】

教学准备:准备幻灯片课件,准备教学材料 教学方法:教师主讲,课堂交互式教学。

【教学过程】

1、串讲行政管理费支出的热点问题

2、衔接本节知识点

行政管理与国防支出的经济属性 行政管理支出 国防支出

【作业布置】

1、我国行政管理费高居不下的原因分析。

【课后反思】

第二节 科教文卫支出

课 时:2课时 授课序号:第8次

第二节 教育、科学技术和医疗卫生支出

10 课 时:1课时 授课序号:第8次

【教学目标】

理解科学、教育、文化、卫生支出的含义、重要地位及确定这类支出应考虑的基本因素,以把握这类支出的主要理论与业务知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教育支出的提供方式。

难点:我国近年来在科教文卫方面的投入规模。

【教学方法及手段】

教学准备:准备幻灯片课件,准备教学材料 教学方法:教师主讲,课堂交互式教学。

【教学过程】

1、检查学生对上节课的理解

2、让学生讲解作业题

3、串讲我国在民生领域投入的热点问题

4、衔接本节主要内容 经济属性 教育支出 科学技术支出 医疗卫生支出

【作业布置】

写一篇经济小论文,5000字左右。选题方向:财政教育科技投入、农业投入、行政管理投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与问题。

【课后反思】

第三节 社会保险支出

课 时:2课时 授课序号:第9次

11 【教学目标】

了解社会保险的社会意义以及中西社会保险的对比分析,重点掌握我国改革开放后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进展以及面临的挑战。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我国改革开放后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进展以及面临的挑战。 难点:我国改革开放后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进展以及面临的挑战。

【教学方法及手段】

教学准备:准备幻灯片课件,准备教学材料。 教学方法:教师主讲,课堂交互式教学。

【教学过程】

1、检查学生对上节课的理解

3、串讲我国在社会保险领域投入的热点问题

4、衔接本节主要内容

社会保险支出的性质和重要社会意义 中西社会保险的对照

我国改革开放后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以及面临的挑战

【作业布置】

讨论:我国是否可以开征社会保险税?

【课后反思】

第五章 财政投资性支出

第一节 财政投资性支出的一般分析

课 时:1课时 授课序号:第10次

12

【教学目标】

了解投资在经济发展的地位,理解政府投资与非政府投资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投资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难点:政府投资与非政府投资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方法及手段】

教学准备:准备幻灯片课件,准备教学材料 教学方法:教师主讲,课堂交互式教学。

【教学过程】

1、串讲投资支出的热点问题

2、衔接本节知识点 投资与经济发展

政府投资的特点、范围和标准

【作业布置】

1、政府投资的特点与作用?

【课后反思】

第二节 基础设施投资

课 时:1课时 授课序号:第10次

【教学目标】

13 了解基础设施在经济发展的地位,理解基础设施的属性,掌握基础设施的提供方式。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基础设施的提供方式。 难点:基础设施的提供方式。

【教学方法及手段】

教学准备:准备幻灯片课件,准备教学材料 教学方法:教师主讲,课堂交互式教学。

【教学过程】

1、串讲基础设施支出的热点问题

2、衔接本节知识点 基础设施投资的性质 基础设施投资的提供方式

【作业布置】

1、写一篇小论文,说明郑州高铁对郑州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课后反思】

第三节 财政投资性支出的一般分析

课 时:1课时 授课序号:第11次

【教学目标】

了解财政对三农投入的意义所在,理解政府介入三农的原因以及财政加大三农的投入力度。

14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政府介入三农的原因。 难点:财政加大三农的投入力度。

【教学方法及手段】

教学准备:准备幻灯片课件,准备教学材料 教学方法:教师主讲,课堂交互式教学。

【教学过程】

1、串讲政府在三农支出的热点问题

2、衔接本节知识点 财政对三农投入的重要意义 政府介入三农投入的原因 财政加大三农的措施和力度

【作业布置】

1、我国取消农业税的原因分析

【课后反思】

第四节 财政投融资制度

课 时:1课时 授课序号:第11次

【教学目标】

理解财政投融资的概念意义计特征,了解我国的政策性银行。

【教学重点和难点】

15 重点:财政投融资的概念意义计特征。 难点:我国的政策性银行。

【教学方法及手段】

教学准备:准备幻灯片课件,准备教学材料 教学方法:教师主讲,课堂交互式教学。

【教学过程】

1、分析我国取消农业税的原因

2、衔接本节知识点

财政投融资的概念、意义和特征 我国政策性银行

【作业布置】

1、财政投融资的基本特征

【课后反思】

第六章 转移性支出 第一节 财政补贴

课 时:1课时 授课序号:第12次

【教学目标】

掌握财政补贴的概念、分类以及财政补贴经济影响的机理和财政补贴的效应,了解财政补贴的调整和改革。

16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财政补贴的概念、分类以及财政补贴经济影响的机理和财政补贴的效应。 难点:财政补贴经济影响的机理和财政补贴的效应。

【教学方法及手段】

教学准备:准备幻灯片课件,准备教学材料 教学方法:教师主讲,课堂交互式教学。

【教学过程】

1、串讲财政补贴的热点问题

2、衔接本节知识点 财政补贴的概念和分类

财政补贴经济影响的机理和财政补贴的效应 财政补贴的调整和改革

【作业布置】

1、我国财政补贴中遇到的问题有哪些?

【课后反思】

第二节 税收支出

课 时:1课时 授课序号:第12次

【教学目标】

理解税收支出的概念和分类,掌握税收支出的形式。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税收支出的形式。 难点:税收支出的形式。

17 【教学方法及手段】

教学准备:准备幻灯片课件,准备教学材料 教学方法:教师主讲,课堂交互式教学。

【教学过程】

1、串讲税收支出的热点问题

2、衔接本节知识点 税收支出的概念 税收支出的形式

【作业布置】

1、举例说明税收抵免与税收扣除的不同点

【课后反思】

第七章 财政收入规模与构成分析

第一节 财政收入规模影响因素及我国的实证分析

课 时:2课时 授课序号:第13次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的学习,掌握财政收入的含义、作用和形式,同时了解财政收入的原则,进而理解有关财政收入的内容、结构和规模的分析方法及基本观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因素。

18 难点:我国的实证分析。

【教学方法及手段】

教学准备:准备幻灯片课件,准备教学材料 教学方法:教师主讲,课堂交互式教学。

【教学过程】

1、串讲我国财政收入状况

2、衔接本节知识点 财政收入的分类

影响我国财政收入规模水平的主要因素 我国财政收入增长变化趋势的实证分析

【作业布置】

1、查找近年来我国财政收支规模的数据资料

2、分析近年来我国财政收支规模的变化情况

【课后反思】

第二节 财政收入构成和非税收收入分析

课 时:2课时 授课序号:第14次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的学习,了解财政收入构成分析,了解政府性基金收入和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分析。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税收和收费的区别。

难点:政府性基金收入和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分析。

【教学方法及手段】

19 教学准备:准备幻灯片课件,准备教学材料 教学方法:教师主讲,课堂交互式教学。

【教学过程】

1、本节知识点 我国财政收入构成分析

政府性基金收入和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分析

【作业布置】

1、思考收费不同于税收的性质和特殊作用。

【课后反思】

第八章 税收原理 第一节 什么是税收

课 时:1课时 授课序号:第14次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的学习,掌握税收的概念以及税收的特征。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税收概念和税收特征。 难点:现代经济学关于税收的学说。

【教学方法及手段】

教学准备:准备幻灯片课件,准备教学材料

20 教学方法:教师主讲,课堂交互式教学。

【教学过程】

1、讲解近年来我国税收收入状况

2、衔接本节知识点 税收的概念 税收的特征

【作业布置】

1、思考税收的作用

2、国家征税会不会影响社会经济生活?

【课后反思】

第二节 税收术语

课 时:2课时 授课序号:第15次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的学习,掌握税收术语和税收分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税收术语和税收分类。 难点:税收术语和税收分类。

【教学方法及手段】

教学准备:准备幻灯片课件,准备教学材料 教学方法:教师主讲,课堂交互式教学。

【教学过程】

21 本节知识点 税收术语 税收分类

【作业布置】

1、纳税人与负税人的区别与联系,课税对象与税源的区别与联系,起征点与免征额的区别与联系

2、直接税与间接税、价内税与价外税、从量税与从价税的区别于联系

【课后反思】

第三节 税收原则

课 时:1课时 授课序号:第14次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的学习,掌握税收原则,掌握税收中性、税收超额负担的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税收原则。

难点:税收中性、税收超额负担概念。

【教学方法及手段】

教学准备:准备幻灯片课件,准备教学材料 教学方法:教师主讲,课堂交互式教学。

【教学过程】

亚当斯密税收原则

22 瓦格纳的税收原则 现代社会税收原则 税收中性 税收超额负担

【作业布置】

1、画图说明税收超额负担是怎么形成的。

【课后反思】

第四节 税负的转嫁与归宿

课 时:2课时 授课序号:第16次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的学习,掌握税负转嫁的概念、税负转嫁的方式以及税负转嫁的一般规律,了解我国的税负转嫁。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税负转嫁的概念、税负转嫁的方式以及税负转嫁的一般规律。 难点:税负转嫁的一般规律。

【教学方法及手段】

教学准备:准备幻灯片课件,准备教学材料 教学方法:教师主讲,课堂交互式教学。

【教学过程】

1、举例说明生活中税负转嫁现象

2、税负转嫁概念

23

3、税负转嫁方式

4、税负转嫁的一般规律

5、我国的税负转嫁

【作业布置】

1、税负转嫁具有什么现实意义

【课后反思】

第九章 税收的经济效应 第一节 税收经济效应的作用机制

课 时:1课时 授课序号:第17次

【教学目标】

掌握税收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会用图形分析税收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税收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难点:用图形分析收税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教学方法及手段】

教学准备:准备幻灯片课件,准备教学材料 教学方法:教师主讲,课堂交互式教学。

【教学过程】

1、税收的经济效应

2、税收的收入效应

3、税收的替代效应

【作业布置】

24 用图示说明税收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课后反思】

第二节 税收的经济影响

课 时:1课时 授课序号:第17次

【教学目标】

掌握税收对劳动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税收对居民储蓄的影响,税收对投资的影响,会用图形分析收税对劳动、投资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税收对劳动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税收对居民储蓄的影响,税收对投资的影响。 难点:图形分析收税对劳动、投资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教学方法及手段】

教学准备:准备幻灯片课件,准备教学材料 教学方法:教师主讲,课堂交互式教学。

【教学过程】

1、税收对劳动影响

2、税收对居民储蓄的影响

3、税收对投资的影响

4、税收对个人经济的影响

【作业布置】

用图示说明税收对投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25 【课后反思】

第三节 税收与经济发展

课 时:2课时 授课序号:第18次

【教学目标】

掌握拉弗曲线,理解供给学派的税收观点,了解减税政策评价。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拉弗曲线。

难点:税收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观点。

【教学方法及手段】

教学准备:准备幻灯片课件,准备教学材料 教学方法:教师主讲,课堂交互式教学。

【教学过程】

1、税收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观点

2、供给学派的税收观点

3、减税政策评价

【作业布置】

1、试用拉弗曲线分析税收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课后反思】

26

第十章 税收制度的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税收制度及其历史演变

课 时:2课时 授课序号:第19次

【教学目标】

了解税收制度及其历史演变,了解税收改革理论简介,了解世界各国税制改革的实践和趋势。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什么是税收制度。 难点:税收改革理论简介。

【教学方法及手段】

教学准备:准备幻灯片课件,准备教学材料 教学方法:教师主讲,课堂交互式教学。

【教学过程】

1、税收制度概述

2、税收改革理论简介

3、世界各国税制改革的实践和趋势

【作业布置】

为什么要开征绿色税收?

【课后反思】

27

第二节 我国税收制度的历史演变及税制改革

课 时:2课时 授课序号:第20次

【教学目标】

了解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工商税制的演进,理解我国农村税费改革,掌握黄宗羲定律。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黄宗羲定律。 难点:我国农村税费改革。

【教学方法及手段】

教学准备:准备幻灯片课件,准备教学材料 教学方法:教师主讲,课堂交互式教学。

【教学过程】

1、改革开放前工商税制的演进

2、改革开放后工商税制的改革

3、我国农村税费改革

4、关于我国建立绿色税收体系的问题

【作业布置】

建立绿色税收体系能可行途径?

【课后反思】

28

第十一章 我国现行税制 第一节 商品课税

课 时:2课时 授课序号:第21次

【教学目标】

掌握商品课税的特征和种类,熟悉了解我国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的征税模式。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商品课税的特征、消费税的征税模式。 难点: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的计算。

【教学方法及手段】

教学准备:准备幻灯片课件,准备教学材料 教学方法:教师主讲,课堂交互式教学。

【教学过程】

1、讲解我国商品课税的热点问题

2、衔接本节内容 商品课税的特征和种类 增值税 营业税 消费税

【作业布置】

分析我国增值税为什么要从生产型转为消费型增值税?

【课后反思】

29

第二节 所得课税

课 时:2课时 授课序号:第22次

【教学目标】

掌握所得课税的特征和种类,会灵活计算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了解土地增值税。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所得课税的特征和种类、个人所得税。 难点: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计算。

【教学方法及手段】

教学准备:准备幻灯片课件,准备教学材料 教学方法:教师主讲,课堂交互式教学。

【教学过程】

1、讲解我国个人所得税调整的热点问题

2、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在税收中的地位和作用

2、衔接本节内容 所得课税的特征和功能 企业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 土地增值税

【作业布置】

分析我国个人所得税扣减费用不断调整的原因?

【课后反思】

第三节 资源课税与财产课税

课 时:2课时 授课序号:第23次

30 【教学目标】

掌握资源课税和财产课税的特征和种类,了解资源课税和财产课税的征税范围。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资源课税和财产课税的种类和特征。 难点:资源课税和财产课税的征税模式。

【教学方法及手段】

教学准备:准备幻灯片课件,准备教学材料 教学方法:教师主讲,课堂交互式教学。

【教学过程】

1、讲解我国二手房税率调整的热点问题

2、我国为什么要对财产和资源征税

2、衔接本节内容

资源课税和财产课税的一般特征 现行资源税 现行财产税

【作业布置】

分析我国二手房交易税率提高的原因?

【课后反思】

第十二章 国债和国债市场 第一节 国债原理

课 时:2课时 授课序号:第24次

【教学目标】

31 掌握国债的概念、熟悉国债的种类、结构与负担,了解国债的发行和国债的还本与付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国债的概念。

难点:国债的种类、结构与负担。

【教学方法及手段】

教学准备:准备幻灯片课件,准备教学材料 教学方法:教师主讲,课堂交互式教学。

【教学过程】

1、讲解国债在国内和国际间重要性的热点问题

2、衔接本节内容

国债的含义及其产生和发展 国债的种类、结构和负担 国债的发行和国债的还本与付息

【作业布置】

分析国债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课后反思】

第二节 国债的经济效应和政策功能

课 时:2课时 授课序号:第25次

【教学目标】

了解李嘉图等价定理及其实证研究,熟悉了解国债的经济效应,掌握国债的政策功能。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国债的政策功能。

难点:李嘉图等价定理及其实证研究。

32 【教学方法及手段】

教学准备:准备幻灯片课件,准备教学材料 教学方法:教师主讲,课堂交互式教学。

【教学过程】

1、讲解上节课作业题

2、衔接本节内容

李嘉图等价定理及其实证研究 国债的经济效应 国债的政策功能

【作业布置】

分析国债的政策功能?

【课后反思】

第三节 国债负担率和国债依存度分析

课 时:2课时 授课序号:第26次

【教学目标】

了解国债负担率和国债依存度的概念以及与国外的对比分析。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国债负担率和国债依存度的概念。

难点:我国国债负担率与财政赤字的简单动态关系分析。

【教学方法及手段】

教学准备:准备幻灯片课件,准备教学材料 教学方法:教师主讲,课堂交互式教学。

33 【教学过程】

1、讲解上节课作业题

2、衔接本节内容 国债负担率分析 国债依存度分析

【作业布置】

试比较衡量国债依存度的不同方法,并分析我国当前的国债依存度。 【课后反思】

第四节 国债市场及其功能

课 时:2课时 授课序号:第27次

【教学目标】

掌握国债市场的概念和国债市场的功能,了解我国国债市场现状和进一步完善国债市场的基本思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国债市场的概念和国债市场的功能。 难点:国债市场进一步完善国债市场的基本思路。

【教学方法及手段】

教学准备:准备幻灯片课件,准备教学材料

34 教学方法:教师主讲,课堂交互式教学。

【教学过程】

1、讲解上节课作业题

2、衔接本节内容 国债市场 国债市场功能

国债市场进一步完善思路

【作业布置】

试分析完善我国国债市场的建议。

【课后反思】

35

推荐第2篇:统计学 教案

总论

学习重点:本章是全课程的总纲,主要讲述统计学的对象和方法、统计的作用和统计学的基本概念,难点是统计学概念的理解和运用以及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一章 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

看了上面的资料,你能说出什么是统计吗?你能否体会到统计已是人们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是人们认识世界、探索现象数量差异的本质极其规律的方法,是人们进行明智决策的一门艺术,随着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统计作为一种方法和工具就变得越来越重要。

一、统计的概念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统计”这一术语。一提到统计,很多人可能首先想到的是统计工作,这种理解是不全面的。统计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已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说,自从有了国家就有了统计实践活动。最初,统计只是一种计数活动,为统治者管理国家的需要而搜集资料,通过统计计数以弄清国家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作为国家管理的依据。然而在“统计”一词已被人们赋予多种含义,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已有许多种不同的解释。

请思考:下列资料中“统计”一词的含义是什么?

那么,把统计作为一种专业用语,其含义到底是什么?目前,在国际统计理论界,关于统计一词的含义比较趋于一致的解释为:统计包含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三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统计工作,即统计实践,是对社会经济现象客观存在的现实数量方面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预测等活动的总称。一个完整的统计工作过程一般包括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等环节。

1 统计工作是统计一词最基本的含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数量表现、数量关系和数量变化进行描述和分析的一种计量活动。如银行的计划统计科,每月编制项目报表,这个过程就是统计工作。又如:我国进行人口普查时要经过方案设计、入户登记、数据汇总、分析总结和资料公布等一系列过程都是统计工作。在我国,各级政府机构基本上都有统计部门,如统计局,它们的职能主要就是从事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工作。

二是统计资料(统计信息):统计工作过程中所取得的各项数字资料和与之相关的其他实际资料的总称。如:

(1) 我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顷,其中山地约320万平方公顷,高原约250万平方公顷,平原约115万平方公顷,丘陵约95万平方公顷。

(2) 2003年我国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53612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即国有工业企业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 17.0%。工业产品销售率98.1%,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

这些由文字和数字共同组成的数字化的信息就是统计资料,是统计提供数据信息的基本表现形式,是统计工作的直接成果。

统计资料包括原始资料和整理后的资料即次级资料。例如企业各车间的统计抬帐、人口普查时初次登记的资料就是原始资料,而统计公报、调查分析报告等现实和历史资料就是次级资料。统计资料的表现形式有统计表、统计图、统计分析报告、统计公报和统计年鉴等。

三是统计学,是系统论述统计理论和方法的科学,是长期统计工作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其中,应用纯逻辑推理的方法研究抽象的随机现象的数量规律性的科学称为理论统计学,而应用统计方法研究各领域客观现象的数量规律性的科学称为应用统计学。社会经济

2 统计学则是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现象数量方面的调查、整理和分析的原理、原则和方式方法的科学,按其性质它属于应用统计学。

统计的三种含义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

首先,统计工作和统计资料是统计活动与统计成果的关系。一方面,统计资料的需求支配着统计工作的局面,另一方面,统计工作的好坏又直接影响着统计资料的数量和质量。

其次,统计工作与统计学是统计实践与统计理论的关系。一方面,统计学于统计实践,只有当统计工作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可能形成独立的统计学。另一方面,统计工作的发展又需要统计理论的指导,统计科学研究大大促进了统计工作水平的提高,统计工作的现代化和统计科学的进步是分不开的。总之,三者中最基本的是统计工作,没有统计工作就不会有统计资料,没有丰富的统计实践经验就不会产生统计科学。

二、统计的产生和发展

统计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是为了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距今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而统计学或统计理论则是在长期统计实践活动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距今只有300多年的历史。回顾一下统计的渊源极其发展过程,对于我们了解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性质,学习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提高我们的统计实践和理论水平,都是十分必要的。

(一)统计实践史

人类的统计实践是随着计数活动而产生的。因此,对统计实践发展的历史可追溯到人类社会初期的打绳结、画道道计数,这可算是最初的统计。而统计实践的真正萌芽是在古代奴隶社会。当时的统治阶级为了治理国家的需要,常常进行征税,征兵、服劳役等统治活动,因此有了了解社会基本情况的需要。我国早在公元前21 世纪的夏朝,就

3 有了人口与土地数字的记载,当时全国分为九州,人口1355万人。世界上,古代埃及、希腊罗马的历史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古代埃及在公元前3000年已经有人口、居民财产统计;古代希腊据说公元前600年就进行过人口普查。古代罗马在公元前400年建立了人口普查和经常性人口出生、死亡登记制度。这些就是原始形态的统计。 进入封建社会后,随着人类社会生产的发展,统计的范围逐渐由人口、土地发展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但由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生产力低下,经济落后,长期的封建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应地也阻碍了统计实践的发展。统计实践的广泛发展始于资本主义社会。17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由于工、商、农、贸、交通的发展,统计实践从国家管理领域扩展到社会经济活动的许多领域。从18世纪起,各资本主义国家都先后设立专业的统计机关,收集各方面统计资料,定期或不定期举行人口、工业、农业、贸易、交通等项调查,出版统计刊物,建立国际统计组织,召开国际统计会议。

(二)统计学说史

随着统计实践活动的不断发展,统计实践经验的日益丰富,作为统计实践活动理论概括的统计学也就随之而产生了。

17世纪中叶,英国的威廉•配第《政治算术》一书的问世,标志着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诞生,也标志着统计学的诞生。统计学从诞生开始,许多人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态度去认识研究有关统计理论,逐渐形成不同的统计学派,它们同时共存,互相影响,互相争论。在各学派的争论中又产生新的学派。在统计学的发展史上,比较主要的学派有政治算术学派、记述学派和数理统计学派。300多年来,统计学就是在这种争论中逐步得到完善、充实和发展。

4 (1) 政治算术学派。其代表人物是英国学者威廉•配第(1623-1687),在他所著的《政治算术》一书中,对当时的英国、法国、荷兰三国的国情国力作了系统的数量对比分析,明确英国的国际地位并不悲观,提出了英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威廉•配第做了前人没有做过的从数量方面来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工作。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称威廉•配第是“政治经济 学之父,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统计学的创始人。 威廉•配第采用数字、重量、尺度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数量对比分析的思想和方法,为统计学的创立,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配第的朋友约翰•格朗特,通过对伦敦50多年的人口出生和死亡资料的计算,写出了第一本关于人口统计的著作,所用的具体数量对比分析方法,对统计学的创立,同样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为统计学作为一种从数量方面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开辟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2) 记述学派,又称国势学派,所谓国势学就是记述国家显著事项的学科。其代表人物是德国哥丁根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阿亨•华尔(1719-1772)等,代表著作是《近代欧洲各国国势学概论》,该书通过研究“国家显著事项”,分析各国的政治经济情况,提出一些治国方略。阿亨•华尔在大学中开设了一门新课程叫做“国势学”,后人把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德国学者称为国势学派。他们所做的主要工作是对国家重要事项的记录,因此又被称为记述学派。也正是阿亨•华尔最早将“统计”一词当作学名来使用。严格地说,这一学派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都不符合统计学的要求,只是登记了一些记述性材料,借以说明管理国家的方法。

政治算术学派和国势学派都以社会经济现象作为研究对象,以社会调查作为研究基础。但政治算术学派注重用数字说话,进行定量分析。而记述学派注重文字表达,进行定性分析。在是否把数量方面

5 的研究,作为这门学科的基本特征方面,两个学派互相争论了200多年,直到19世纪中叶,德国的克尼斯于1850年发表了《独立科学的统计学》论文,提出“国家论”和“统计学”的科学分工,主张把“国家论”命名为“国势学”,把“政治算术”正名为“统计学”,争论才告结束。

(3) 数理统计学派。产生于19世纪中叶,创始人是比利时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和统计学家阿道夫﹒凯特勒(1796-1874),其著作有《统计学的研究》、《关于概率论的书信》等。他是当时统计学界的中心人物,担任过比利时中央统计局局长,主持过第一次国际统计会议(1853年),他最先将概率论应用于人口、人体测量和犯罪等问题的研究,完成了统计学和概率论的结合。从此,统计学开始进入更为丰富发展的新阶段。许多学者从各个角度研究统计学,不断增加新内容,相继提出和发展了相关和回归理论、t分布以及抽样理论等,使数理统计学很快发展成为一门比较系统、完善的学科。国际统计学界称凯特勒为“近代统计学之父”,就在于他发现了大量现象的统计规律和开创性地应用了许多统计方法,促使统计学向新的境界发展。由于这一学派主要在英美等国发展起来,故又称英美数理统计学派。

数理统计学派在理论上混淆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之间的本质区别,过分夸大了概率论的作用,认为统计学就是数理统计学,是现代数学的一个分支,是通用于研究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方法体系,否认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存在,因而又导致了与社会经济统计学派的长期争论。

(4) 社会经济统计学派。这一学派于19世纪后半叶兴起于以德国,即原来政治算术意义下的统计学。但由于它在理论上比政治算术学派更加完善,在时间上比数理统计学派提前成熟,因此它很快占领了“市场”,对国际统计学界影响较大,流传较广。

6 主要代表人是恩格尔(1821-1896)和稍后的梅尔 (1841-1925)。他们主张统计学是研究社会现象的社会科学。这一学派融会了记述学派和政治算术学派的观点,并把政府统计和社会调查融合起来,进而形成社会经济统计学。

数理统计学派与社会经济统计学派共存并争论至今已有100多年,目前,虽然数理统计学派在国际统计学界占据着优势,但二者已出现了融合的趋势。

统计发展史表明,统计学是从设臵指标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开始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实践的需要,统计学家对统计方法的不断丰富和完善,统计学也不断发展和演变。从当前世界各国统计研究状况来看,统计学已不仅为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也为研究自然技术现象的数量方面提供各种统计方法;它既研究确定现象的数量方面,又研究随机现象的数量方面。从统计学的发展趋势来看,它的作用与功能已从描述事物现状、反映事物规律,向抽样推断、预测未来变化方向发展。它已从一门实质性的社会性学科,发展成为方法论性质的综合性学科。

三、我国统计发展史

解放前,由于我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计工作非常落后,统计学基本上照抄照搬西方统计理论,传播的主要是数理统计学派的观点。

解放后,我国在学习前苏联统计工作经验的同时,引进了前苏联的统计学即社会经济统计学,数理统计遭到批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术界又开始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数理统计又重新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人们突破了以往狭隘的观点,承认社会经济统计学、数理统计学和自然科技方面的统计学都是独立的统计学科,它们可以同时并存,相互借鉴,共同发展。

7近年来,社会经济统计学和数理统计学出现了融合的趋势,数理统计方法在社会经济统计中得到 了广泛的应用。统计学已划入国家一级学科,随着大统计学学科体系的建立,统计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其运用已渗透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统计科学工在总结本国经验的同时,吸收了世界各国统计科学发展的成果,正在努力建设一门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统计学。

请思考:从统计理论的发展看,你认为统计学、数学和数理统计学是一种什么关系?

第二章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指统计研究所要认识的客体。只有明确了研究对象,才可能根据它的性质特点指出相应的研究方法,达到认识对象客体规律性的目的。由统计学的发展史可知,统计学是从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开始的,随着统计方法的不断完善,统计学得以不断发展。因此,统计学的研究对象为大量现象的数量方面。而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在质和量的辩证统一过程中,研究大量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

所谓数量方面是指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及数量界限,通过对这些数量方面的研究,表明所研究现象的规模、水平、速度、比例和效益等,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反映现象的本质。统计学和统计工作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它们所要认识的研究对象是一致的。

社会经济现象包括自然现象以外的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人民生活等领域的各种现象。比如,国民财富与资产、人口与劳动力资源、生产与消费、财政与金融、教育与科技发展状况、城乡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等。通过对这些基本的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的认

8 识,达到对整个社会的基本认识。

社会经济统计学虽然不研究自然现象与科学技术本身,但是社会、经济和自然、技术总是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的。社会经济统计学也研究自然技术因素对社会生活变化的影响,研究社会生产发展对社会生活自然条件的影响。例如,研究资源条件和技术条件的变化对于社会生产生活的影响程度,研究社会生产的发展引起自然条件的变化等等。

下面举例说明如何根据统计数据说明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及数量界限。

[例1] 我国历次人口普查的总人口情况。

表1-1描述的统计数据,反映了不同时间我国总人口的规模,显示了我国人口基数过大、人口增长速度过快的基本国情,所以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就成了我国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一项基本国策。

[例2] 2002年,我国接待人境旅游者达到979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旅游业总收人5566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1.4%,其中国际旅游收人1688亿元人民币,增长14.6%,国内旅游收人3878亿元人民币,增长10.1%。2003年,我国旅游业虽然受到非典疫情的严重影响,但全年人境旅游者仍达到9166万人次。这些统计数据具体地描述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势头,说明我国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正在进人全面加速发展期,发展势头非常强劲。

[例3] 2003年,全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890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9.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540元,实际增长4.3%。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城市为37.1%,比上年降低0.6个百分点;农村为45.6%,降低0.6个百分点。年末全国私人轿车拥有量已达489

9 万辆,比上年末增加146万辆。这些统计数据充分说明我国居民生活继续改善和提高。

从以上例子中可以看到,利用各种统计数据说明社会经济现象的发展状况,发扬成绩,揭露矛盾,预测未来,不仅生动形象,而且具有较强的说服力。所以在我们国家,各行各业都离不开统计。要用好统计,便要学习统计。

请思考:降雨量是否属于社会经济现象?降雨量与农作物的产量有关,风调雨顺的时候,农作物的产量是否一定就高?为什么?农作物的产量受降雨童的影响,又是否属于社会经济现象呢?

二、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研究特点

社会经济统计学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时,具有自己独立的思维形式和研究特点。表现

(一)数量性

社会经济统计学最基本的研究特点就是以数字为语言,用数字说话。具体地说,是用规模、水平、速度、结构和比例关系等,去描述和分析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表现、数量关系和数量变化,揭示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发展的规律,推测事物发展的前景。

但应注意,统计学研究现象的数量方面,不同于数学上研究的纯数量,它不是抽象的数量,它是以现象质的规定性为基础的,是带有一定具体内容的数量。因为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辨证统一,没有质也就没有量。

例如:要了解哈尔滨市重工业产值,首先要明确什么是重工业。所谓重工业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技术装备、动力和原材料的工业,包括采掘工业、原材料工业和制造工业。然后要确定重工业产值的含义和统计口径以及哈尔滨市哪些企业属于重工业企业,这些都是质的规定。在此基础上,还要解决怎样搜集、整理和汇总重工业产值

10 资料,最后才能得到哈尔滨市重工业产值的具体数值。 (二)总体性

总体性又称大量性或综合性。统计研究的着眼点是大量社会经济现象总体,而不是少量或个别现象,它是通过对个别事物大量观察,占有丰富材料,加以分析综合,来反映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揭示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性。例如,2004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3.9%,这个数量反映的是550多种消费商品及服务项目价格总的平均上涨水平,而不是指哪一种具体消费商品或服务项目的价格上涨水平。而要对这550多种消费商品及服务项目的价格上涨情况进行调查,就必须先对每一种个别消费商品及服务项目的价格情况进行调查, 然后进行汇总综合,从而达到对550多种消费商品及服务项目价格的总体认识。

统计研究并不排除从个别现象入手,但统计研究个体是为了综合个体而认识总体,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其最终目的是要认识总体。例如,2000年11月1日进行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逐一登记了全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的每个人的性别、年龄等特征,但人口普查的目的并不是要了解关于某个人的特征,而是为了通过对全国人口情况进行汇总计算,得出关于我国人口总体的特征资料,从而达到对全国人口现象总体的认识。汇总后结果显示, 祖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福建省的金门、马祖等岛屿,下同)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共126583万人。同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1990年7月1日0时的113368万人相比,十年零四个月共增加了13215万人,增长11.66%。平均每年增加1279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07%。同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4.80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39 个百分点。从总体着眼,从个体入手,体现

11 了统计工作中总体和个体之间的辨证关系。

(三)社会性

社会经济统计学通过研究大量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来认识人类社会活动的条件、过程和结果,反映物质资料的占有关系、分配关系、交换关系以及其他的社会关系。其定量研究是以定性分析为前提的,而定性使其在客观上就有了社会关系的内涵。社会经济现象与自然科学技术问题是不同的,对于同一社会经济现象,站在不同的立场,持有不同的观点,运用不同的方法,可以得出差别较大的结论。这些都体现出社会经济统计活动的社会性。

(四)变异性

又称差异性。统计研究同类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它的前提是总体各单位的特征表现存在着差异,而且这些差异并不是由某种固定的原因事先给定的。例如一个地区的居民人口有多有少,居民的文化程度有高有低,住户的生活消费水平有升有降等等,正是各单位之间这种差异的存在,才需要研究地区的人口总数、居民文化结构、住户平均生活消费水平等统计指标。如果各单位不存在这些差异,也就无需进行统计,如果各单位之间的差异是按已知条件事先可以推定的,也就无需进行统计调查研究。

(五)具体性

统计研究的总体数量是一个有具体时间、具体地点、具体条件限定的数量。如利润额800万元,在团结看来,它只是一个毫无意义的抽象数量。如果说2004年12月某企业利润额800万元,这就是统计中所说的具体数量了。可见具体性就是指在时间、地点、条件三方面有着明确的规定性。

统计工作虽然是研究具体的数量,但为了进行复杂的定量分析,还需要借助抽象的数学模型和数理统计方法,遵循一定的数学规则。

12 以抽象方法为手段,以具体数量为目的,体现了统计研究中具体和抽象的辨证关系。

请思考:统计研究的总体性排斥对个别典型事物的深入研究吗? 统计数据与数学中的数字有什么区别?

三、统计学的研究方法

统计学作为一门方法论科学,具有自己完善的方法体系。统计研究的具体方法有很多,这将在后续课程中学习,而从大的方面看,其基本研究方法有:

(一)大量观察法

这是统计活动过程中搜集数据资料阶段(即统计调查阶段)的基本方法:即要对所研究现象总体中的足够多数的个体进行观察和研究,以期认识具有规律性的总体数量特征。大量观察法的数理依据是大数定律,大数定律是指虽然每个个体受偶然因素的影响作用不同而在数量上几存有差异,但对总体而言可以相互抵消而呈现出稳定的规律性,因此只有对足够多数的个体进行观察,观察值的综合结果才会趋向稳定,建立在大量观察法基础上的数据资料才会给出一般的结论。统计学的各种调查方法都属于大量观察法。

(二)统计分组法

由于所研究现象本身的复杂性、差异性及多层次性,需要我们对所研究现象进行分组或分类研究,以期在同质的基础上探求不同组或类之间的差异性。统计分组在整个统计活动过程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在统计调查阶段可通过统计分组法来搜集不同类的资料,并可使抽样调查的样本代表性得以提高(即分层抽样方式);在统计整理阶段可以通过统计分组法使各种数据资料得到分门别类的加工处理和储存,并

13 为编制分布数列提供基础;在统计分析阶段则可以通过统计分组法来划分现象类型、研究总体内在结构、比较不同类或组之间的差异(显著性检验)和分析不同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统计学中的统计分组法有传统分组法、判别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等。

(三)综合指标法

统计研究现象的数量方面的特征是通过统计综合指标来反映的。所谓综合指标,是指用来从总体上反映所研究现象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的范畴及其数值,常见的有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和标志变异指标等。综合指标法在统计学、尤其是社会经济统计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描述统计学的核心内容。如何最真实客观地记录、描述和反映所研究现象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是统计指标理论研究的一大课题。

(四)统计模型法

在以统计指标来反映所研究现象的数量特征的同时,我们还经常需要对相关现象之间的数量变动关系进行定量研究,以了解某一(些)现象数量变动与另一(些)现象数量变动之间的关系及变动的影响程度。在研究这种数量变动关系时,需要根据具体的研究对象和一定的假定条件,用合适的数学方程来进行模拟,这种方法就叫做统计模型法。

(五)统计推断法

在统计认识活动中,我们所观察的往往只是所研究现象总体中的一部分单位,掌握的只是具有随机性的样本观察数据,而认识总体数量特征是统计研究的目的,这就需要我们根据概率论和样本分布理论,运用参数估计或假设检验的方法,由样本观测数据来推断总体数量特征。这种由样本来推断总体的方法就叫统计推断法。统计推断法已在统计研究的许多领域得到应用,除了最常见的总体指标推断外,

14 统计模型参数的估计和检验、统计预测中原时间序列的估计和检验等,也都属于统计推断的范畴,都存在着误差和臵信度的问题。在实践中这是一种有效又经济的方法,其应用范围很广泛,发展很快,统计推断法已成为现代统计学的基本方法。

上述各种方法之间是相互联系、互相配合的,共同组成了统计学方法体系。

请思考:这些方法中你以前运用过哪几种呢?

四、统计的职能与工作任务 (一)统计的职能

统计是在质的规定的前提下,对客观事物进行量的研究。它既可以观察量的活动范围,又可以研究质的数量界限,还可以观察现象之间相互影响的数量关系。因此,统计具有信息、咨询、监督三大职能。

统计信息职能是指统计具有信息服务的功能,也就是统计通过系统地搜集、整理和分析,得到统计资料,在统计资料的基础上再经过反复提炼筛选,提供大量有价值的、以数量描述为基本特征的统计信息,为社会服务。

统计咨询职能是指统计具有提供咨询建议和对策方案的服务功能,也就是指统计部门利用所掌握的大量的统计信息资源,经过进一步的分析、综合、判断,为宏观和微观决策,为科学管理提供咨询建议和对策方案。统计咨询分为有偿咨询和无偿咨询两种。统计咨询应地走向市场。

统计监督职能是指统计具有揭示社会经济运行中的偏差,促使社会经济运行不偏离正常轨道的功能,也就是统计部门以定量检查、经济监测、预警指标体系等为手段,揭示社会经济决策及其执行过程

15 中的偏差,使社会经济决策及其执行过程按客观规律的要求进行。 统计信息职能是统计最基本的职能,是统计咨询和统计监督职能能够发挥作用的保证,反过来统计咨询和统计监督职能的强化又会促进统计信息职能的强化。统计的三种功能相辅相成,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故又称为整体功能。

请思考:试从统计职能的角度说明统计的现实意义。 (二)统计工作的任务

统计的职能决定了统计工作的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一章第二条规定:“统计的基本任务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实行统计监督。”与其相适应的具体任务是:调查、整理社会经济活动的各种数字资料;在此基础上,对社会经济活动过程极其结果进行主观与客观、横向与纵向、静态与动态的综合分析,提供信息产品;判断社会经济活动的运行状态,提出相应的咨询意见,监督社会经济活动的运行过程,为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企业经营管理和科学研究提供客观依据。为了完成上述任务,统计工作必须做到“准确、公正、及时、方便”,这是衡量统计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准。

五、统计工作过程

统计工作是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调查研究以认识其本质和规律性的一种工作。作为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活动,统计工作是无止境的,但就一次具体的统计活动而言,一个完整的统计工作过程一般要经过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四个阶段,才能完成由定性认识到定量认识再到定性认识与定量认识相结合这一完整过程,从而使人类的认识得到升华。

统计设计是对统计活动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所作的通盘考虑和

16 合理安排。如确定调查对象、设计指标体系、编制分类目录、制订调查、整理和分析方案等。优良的统计设计是科学、有效地组织统计活动的前提。

统计调查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通过科学的调查方法,搜集社会经济现象的实际资料的活动。从统计工作的全过程来看,统计调查是搜集资料获得感性认识的阶段,它既是认识客观经济现象的起点,也是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的基础环节。

统计整理是对调查来的大量统计资料加工整理、汇总、列表的过程。通过统计调查取得的原始资料只能反映总体各单位的具体情况,是分散的、零碎的、表面的,而且精粗并存,真伪混杂,不能说明事物的全貌。要说明总体情况,揭示出总体的特征,还需要对这些资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整理,以便对总体做出概括性的说明。统计整理处于统计工作过程的中间环节,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统计分析是将加工整理好的统计资料加以分析研究,采用各种分析方法,计算各种分析指标,来揭示社会经济过程的本质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通过统计分析阶段,对事物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统计工作过程的四个阶段并不是孤立、截然分开的,它们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其中各个环节常常是交叉进行的。例如,小规模的调查,常把调查和整理结合起来;在统计调查过程中就有对事物的初步分析;在整理和分析过程中仍须进一步调查。 第三章 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统计学中的概念很多,为了叙述方便,有利于以后各章学习,本节先集中介绍几个常用的贯穿于全书的基本概念。

一、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

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统计需要研究有关的统计总体。所谓统

17 计总体,是由客观存在的、具有某种共同性质又有差别的许多个别单位所构成的整体,当这个整体作为统计研究对象时称统计总体,简称总体。例如,研究某个工业部门的企业生产情况时,该部门的所有工业企业可以作为一个总体,因为它是由许多客观存在的工业企业组成的,而每个工业企业都是进行工业生产活动的基层单位,具有同质性。

如果一个统计总体中包括的单位数是无限的,称为无限总体,例如,连续大量生产某种零件时,其总产量是无限的,构成一个无限总体。总体中包括的单位数是有限的,称为有限总体。例如,在特定时点上的人口总数、工业企业总数等等,都是有限总体。对于有限总体,既可以进行全面调查,也可以抽样调查。对于无限总体来说,只能进行抽样调查,根据样本数据推断总体特征。此外,统计总体还可以分为静态总体和动态总体,前者所包含的各个单位属于同一个时间,后者所包含的各个单位则属于不同时间。根据一定的目的,针对这两类总体就可以分别进行静态研究或动态分析。

综上所述,可见总体和总体范围的确定、取决于统计研究的目的要求。而形成统计总体的必要条件,亦即总体必须具备三个特性:大量性、同质性和变异性。 (一)大量性

大量性是总体的量的规定性,即指总体的形成要有一个相对规模的量,仅仅由个别单位或极少量的单位不足以构成总体。因为个别单位的数量表现可能是各种各样的,只对少数单位进行观察,其结果难以反映现象总体的一般特征。统计研究的大量观察法表明,只有观察足够多的量,在对大量现象的综合汇总过程中,才能消除偶然因素,使大量社会经济现象的总体呈现出相对稳定的规律和特征,这就要求统计总体必须包含足够多数的单位。足够多数,是指足以反映规律的数量要求。当然,大量性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与统计研究目的、

18 客观现象的现存规模以及总体各单位之间的差异程度等都有关系。

(二)同质性

总体的同质性,是指构成总体的各个单位至少有一种性质是共同的,同质性是将总体各单位结合起来构成总体的基础,也是总体的质的规定性。例如,全国工业企业作为统计总体,则每个总体单位都必须具有从事工业生产活动的企业特征,而不具有这些特征的就不能称之为工业企业。如果违反同质性,把不同性质的单位结合在一起,对这样的总体进行统计研究,不仅没有实际意义,甚至会产生虚假和歪曲的分析结论。

同质性的概念是相对的,它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而确定的,目的不同,同质性的意义也就不同。例如,研究全国工业企业的生产状况时,所有工业企业都是同质的,而研究民营工业企业生产状况时,那么,民营工业企业与国有工业企业就是异质的。可见,同质性是相对研究目的而言的,当研究目的确定后,同质性的界限也就确定了。

(三)变异性

总体各个单位除了具有某种或某些共同的性质以外,在其他方面则各不相同,具有质的差别和量的差别,这种差别称为变异。正因为变异是普遍存在的,才有必要进行统计研究,是统计的前提条件。总体中各个单位之间具有变异性的特点,这是由于各种因素错综复杂作用的结果,所以有必要采用统计方法加以研究、才能表明总体的数量特征。

请思考:要研究某银行职工的工资情况,其统计总体是什么?想一想这个总体是否同时具备统计总体的三个特征?

构成总体的每一个事物或基本单位称为总体单位。原始资料最初

19 就是从各个总体单位取得的,所以总体单位是各项统计数字最原始的承担者。例如,研究某个工业部门的生产情况时,该工业部门的所有工业企业可以作为一个总体,每个工业企业则是总体单位,将每个工业企业的某些数量特征加以登记汇总,就取得该工业部门的统计资料。

总体和总体单位是相对而言的,在一次特定范围、目的的统计研究中,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是不容混淆的,二者的含义是确切的,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但是随着统计研究目的及范围的变化,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可以相互转化。同一事物在不同情况下,可以作为总体,也可以作为总体单位。例如,在上述某一工业部门所有工业企业的统计总体中,每个企业是一个总体单位。但为了要研究一个典型企业的内部问题时,则被选作典型的某一企业又可作为一个总体。

请思考:总体和总体单位可以指单位也可以指人,请问可以指物吗?举例说明。

二、标志

每个总体单位都具有许多属性和特征。例如,就全国工业企业这一总体来说,每个工业企业所属的经济类型、行业性质、职工数目、产品产量和产值等的特征,可以说明每个企业的具体情况。这些说明总体单位属性或特征的名称,在统计上称为标志。

标志的属性或数量在各总体单位的具体表现称为称为标志表现。如果说标志是统计所要调查的项目,那么标志表现是调查所得结果,标志的实际体现。 统计研究是从标志表现开始的,标志表现是最基础的统计资料,是形成指标数值的原材料。每个标志的具体表现就是

20 在标志名称之后所表明的属性或数值,例如,当我们研究的总体是全国工业企业时,企业的“行业性质”、“经济类型”、“工业总产值”是调查标志,企业的“工业”特征就是“行业性质”的标志表现;企业的“国有经济”、“集体经济”、“股份制经济”、“私营经济”等,就是“经济类型”的标志表现;企业的工业总产值“4000万元”、“6000万元”、“9000万元”就是“工业总产值”的标志表现。

(一)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

标志按其性质可以分为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品质标志是表明总体单位的质的特征的名称。例如,工人的性别、民族、文化程度、工种等这一类标志,不能用数量而只能以性质属性上的差别即文字来表示,称为品质标志,表示事物的质的特征。

数量标志是表明总体单位的量的特征的名称。例如,工人的年龄、工龄、工资,工业企业的工人数、产量、产值、固定资产等等,只能以数量的多少来表示,称为数量标志,表示事物的量的特性。

就一个品质标志或数量标志而言,其具体表现可能多种多样,不能将标志与标志表现混为一谈。例如对三个工人的月工资计算平均数,只能说是对三个标志表现或三个标志值计算平均数,不能说对三个数量标志计算平均数,因为数量标志只有一个,即工人的“月工资”。

(二)不变标志和可变标志

标志按变异情况可以分为不变标志和可变标志。如上所述,标志在总体单位之间各有一定的具体表现,有的相同,有的则不尽相同。标志如果在总体各单位之间的具体表现完全相同,该标志就称为不变标志。例如,国有工业企业的经济类型是属于国家所有,这个标志对国有工业企业这一总体来说,就是不变标志。任何总体的各个总体单位至少要有一个共同的不变标志,才能使它们结合在一起,这个不变标志就是构成总体同质性的基础。

21 总体单位的标志的具体表现,大多数都是在各单位之间变化其性质和数值的。如果某些标志在总体各单位的具体表现不完全相同,这些标志称为变异标志或可变标志。例如,国有工业企业的产量、产值、工人数等标志,是随着每个企业的具体情况而变动的,这些标志就是可变标志。

请思考:每一个学生作为总体单位具有哪些标志?指出其中的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

三、统计指标和统计指标体系

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和要求,确定了总体、总体单位及其各种标志以后,就应采用一定的统计方法对各单位的标志的具体表现进行登记、核算、汇总和综合,以说明各个总体的数量特征。这主要是通过统计所特有的指标来实现的。

(一)统计指标

统计指标是反映统计总体的数量特征的概念和数值。与标志不同,它是依附于统计总体的。例如,人口数目,土地面积、工农业产品产量、工农业总产值、成本、利润、国民收人等等,这些概念用于反映一定统计总体的数量方面时,就是统计指标。任何统计指标总是要通过一定的数值来加以说明的,这种数值称为统计指标数值。统计指标数值是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在一定时间、地点和条件下的数量表现。一个完整的统计指标是由两个部分所构成,即指标名称和指标数值。指标名称和指标数值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指标名称是统计所研究的社会经济现象的科学概念,表明社会经济现象的质的规定,反映某一社会现象内容所属的范围;指标数值则是统计所研究现象的具体数量综合的结果,对某一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特征从数量上加以说明。统计指标名称及其指标数值的有机结合,也就是事物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有机联系的表现。

22 统计指标一般包含有六个要素:即指标名称、计量单位、核算方法、时间限制、空间限制和指标具体数值。例如,我国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36515亿元。该统计指标就包含上述六个要素。

从事统计指标的理论设计主要是制订和规范前三个要素,而从事具体的统计调查和数据搜集工作,则是要准确核算后三个要素,这也是具体统计工作所要承担的繁重任务。

统计指标按其所反映的数量特点和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两类。凡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范围的广度、规模大小和数量多少的指标叫数量指标,它表示事物外延量大小。例如人口总数、企业总数、耕地面积、工业总产值和商品流转额等,都属于这一类指标。数量指标是用绝对数表示的,并具有实物的或货币的计量单位。统计实践中这类指标通常是以总量指标的形式出现。由于数量指标反映的是现象总体的绝对量,因此其指标数值大小随总体范围的大小而增减变动。

反映现象本身质量、现象的强度、经营管理工作质量和经济效果等的统计指标,称为质量指标,它表示事物的内涵量状况。例如产品合格率、固定资产的利用程度、单位成本指标、利润率、劳动生产率等等。质量指标是用相对数或平均数表示的,统计工作中,这类指标通常是以相对指标或平均指标的形式出现。由子质量指标反映的是现象总体内部的数量关系,因此其指标数值大小与总体范围大小没有直接的关系。 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的关系表现在,数量指标是计算质量指标的基础,质量指标往往是相应的数量指标进行对比的结果。 最后还应指出,统计指标与标志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①反映的对象和范围大小不同。统计指标说明的是总体的数量特征,而标志则是反映总体单位的数量特征。②表述形式不同。统计指标都可以用数值表示,而标志既有能用数值

23 表示的数量标志,又有不能用数值只能用文字表述的品质标志。

两者的联系主要表现为:①具有对应关系。在统计研究中,标志与统计指标名称往往是同一概念,具有相互对应关系。因此,标志就成为统计指标的核算基础。②具有汇总关系。许多统计指标的数值是由总体单位的数量标志值汇总而来的。如某地区工业总产值就是各企业总产值加总之和,这里,地区工业总产值就是统计指标,而各企业总产值则是标志。同时,通过对品质标志的标志表现所对应的总体单位数进行加总,也能形成统计指标。例如上述的工业企业经济类型,汇总后可得出具有某种属性的总体单位数,如国有经济企业数、集体经济企业数等。③具有变换关系。由于统计研究的目的不同,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具有相对性。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规定的非确定性,导致相伴而生的统计指标和标志也不是严格确定的。随着研究目的的变化,原有的总体转变为总体单位,相应的统计指标也就成为标志;反之亦然。这说明指标与标志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和变换关系。

(二)统计指标体系

社会经济现象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各类现象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关系。一个统计指标往往只能反映复杂现象总体某一方面的特征,要了解客观现象在各个方面及其发展变化的全过程,仅靠单个的统计指标是不行的,必须建立和运用统计指标体系。

所谓统计指标体系,就是若干个反映统计总体数量特征的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所组成的整体。例如,一个工业企业把产品产量、净产值、劳动生产率、质量、消耗、成本、销售收人等统计指标联系起来就组成了指标体系,这便于我们全面、准确地评价该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

由于现象之间相互联系的多样性和人们认识问题的多视角,反映

24 现象总体的统计指标体系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指标体系按其反映内容不同,可分为社会统计指标体系、经济统计指标体系和科学技术统计指标体系。它们分别从人口社会、国民经济运行和科学技术发展三个方面,反映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国民经济和社会科技发展的总体状况。

指标体系按其考核范围不同,可分为宏观指标体系、中观指标体系和微观指标体系。宏观指标体系反映整个社会、经济和科技情况;中观指标体系反映各个地区和各个部门、行业的社会、经济和科技情况;微观指标体系反映各企、事业单位的生产经营或工作运行情况。

指标体系按其作用功能不同,可分为描述性指标体系、评价性指标体系和预警性指标体系。描述性指标体系主要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现状、运行过程和结果;评价性指标体系主要是比较、判断社会经济现象的运行过程、结果是否正常;预警性指标体系是对经济运行过程进行监测、起预警作用的指标。

上述各类统计指标体系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实际工作中可以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选择运用或结合运用,以便充分发挥统计的信息、咨询和监督的整体功能。

请思考:你平时对哪些统计指标体系有过了解?请举例说明。

四、变量

可变的数量标志称为变量,各种统计指标也是变量。变量的具体表现,就是可变数量标志或统计指标的不同取值,称为变量值(亦即标志值)。一个变量可以取多个变量值,二者不能混淆。例如,工资这个变量,可具体表现为840元、780元、900元、680元等多个变量值。

25 按照变量值的连续性不同,变量可以分为连续变量和离散变量。前者是指它的数值是连续不断的,即在任意两个相邻数值之间可以取无限多个不同的数值。例如,人体的身高、体重等都是连续变量。连续变量的数值是通过测量或计算方法取得的,既可用小数表示,也可用整数表示;离散变量的数值是通过逐个计数的方法得出的,变量值只能以整数断开,而不能表现为小数的。例如,职工人数、企业数、机 器台数等都是离散变量,其可能数值的个数是有限的,构成有限总体。

请思考:人的年龄是连续变量还是离散变量?为什么?

变量按其性质可以分为确定性变量和随机变量。在一个系统中,如果某一变量的值能够被另一个变量或若干个变量(因素)的值,按一定的规律惟一地确定,则该变量就可以称之为确定性变量。例如,在销售价格P为一定的条件下,某商品的销售额Y的变动完全由销售量X所确定,Y就成为确定性变量。所谓随机变量,其数值的变动受到许多种因素的影响,在相同条件下进行观测,由于影响因素的作用不同,其可能的实现值(或观测值)不止一个,数值的大小随机波动,带有偶然性,事前无法确定。例如,除了某种正常的、起决定性的因素外,影响某企业生产的同一批次灯泡的质量波动还有许多因素,如果抽取一部分灯泡进行检验,这种灯泡的寿命值不尽相同,数值的大小带有偶然性的波动,检验前是不能预先确定的,则灯泡寿命就是随机变量。随机变量具有随机性或偶然性,但它的数值变动却有一定的规律性,通过大量观察,应用统计技术方法,可以揭示和描述其数量特征以及变动的规律性。

第四章 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的设计

一、统计指标的设计要求

26 由于统计指标具有反映现象总体数量特征的作用,因而也就成为统计设计的主要内容。设计统计指标应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一)目的性

设计任何一个统计指标,首先应当明确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何种目的。换言之,设计统计指标取决于统计研究的目的。只有明确了目的,才有可能确定所要研究总体应设计哪些指标进行观察和考核。不同的目的.就有不同的需要,就应设计不同的指标。例如,当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观察零售商业企业人力资源的利用效果时.应设计业务人员劳动效率和全员劳动效率指标进行度量;当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观察零售商业企业房屋设备使用效果时,应设计每平方米营业面积所产出的营业额和每平方米经营利润率指标进行度量。

(二)科学性

设计统计指标要求以正确、科学的理论作指导,以客观事物内部及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为依据。无论是统计指标名称与含义的确定,还是统计指标计算方法的选择,都应准确地反映研究对象内部及其彼此之间的相互联系。例如,我们研究商业企业的劳动效率问题,在设计指标时就有三种选择,即营业员劳动效率、业务人员劳动效率和全员劳动效率。在这三个指标中,前两个指标只是反映企业局部的劳动效率,唯有选择全员劳动效率指标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企业劳动效率的全貌,这样才体现了指标科学性的要求。

(三)度量性

统计指标是用数据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特征的,是可以测定和计量的,没有不能用数量表现的统计指标。统计指标的量化特点既区别于纯数学计算又为运用数学方法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提供了条件。设计统计指标要求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在量化层次、计量单位、量化方法和形式等方面具有可操作性。例如,研究人们的“精神生活”是一个非

27 常抽象的内容,在国家统计局和国家计委联合研制的“小康生活水平指标体系”中,将“精神生活”设计了两个指标,即“教育娱乐支出比重”和“电视机普及率”,这使得“精神生活”的内容具有了度量性。

(四)可比性

在设计统计指标时应注意各地区、各部门指标的一致性和不同时期统计指标的相对稳定性,以便同类指标能在不同空间和不同时间相互比较。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和统计资料使用要求的变化,统计指标的含义和计算方法将会有所修改,修改时就必须考虑到前后时期的可比性。特别是在指标口径、分类标准、计算价格和计算方法等方面发生变更时,应当规定统一的换算方法。

二、统计指标的内容设计

统计指标就其完成形态而言,由定性规范、定量方法和指标数值三大要素组成。定性规范包括指标名称和指标含义,定量方法包括计量单位和计算方法,指标数值是在具体时间和空间上所获得的实测值。设计统计指标,就是将其定性规范、定量方法和资料操作化。 (一)确定统计指标的名称和含义

确定统计指标的名称和含义要以相应学科的理论为依据。如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人,工资、利润、劳动生产率等统计指标的概念,就离不开经济学的有关理论。但是,某些学科的概念是通过科学抽象得出来的理论概念,而统计指标是反映客观现实数量特征的概念,它不可能完全照搬理论,而应当在统计实践中对其加以“改造”,即在设计和构建统计指标时,凡借用有关学科的理论概念,都必须结合统计对象和统计指标的特点,准确界定指标的内涵,使之成为可以计量的数量概念。统计指标的内涵确定以后,还需要明确其外延,应统计哪些内容,不应统计哪些内容,即确定指标口径。

28 (二)确定统计指标的空间标准和时间标准

统计指标数值的大小受一定的空间范围影响,空间范围包括全国范围、地区范围和系统范围等,如职工人数统计指标有全国职工人数、某省职工人数、某部门职工人数之分,如果空间范围发生变化,就要规定具体的处理方法。统计指标的时间标准有两种,即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时期指标要规定时间长度(如月、季、半年、一年)和具体的起止日期;时点指标要规定统一的标准时点,如第一次至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就规定为当年7月1日零时,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规定为2000年11月1日零时。

(三)确定统计指标的计量单位和计算方法

统计指标有无名数指标和有名数指标。无名数指标是一种抽象化的数值,大多数用百分数、系数、倍数等形式表示,多用于质量指标。有名数指标包括实物量、价值量、劳动量等,多用于数量指标。实物量指标要规定用自然实物计量单位或标准实物计量单位,并且还要规定自然实物量折合为标准实物量的方法。复合计量单位适用于表现强度一类的相对指标的数值,如人口密度用“人/平方公里”、医疗床位保证程度用“人/张”计量等。统计指标计量单位的确定.主要取决于所研究的社会经济现象的内容特征。

有些统计指标通过登记、点数、测量和简单的加总即可求得指标数值,如职工人数、播种面积、牲畜存栏数、在校大学生人数等。这类指标在确定了总体范围和指标口径之后,一般不需要再规定具体计算方法。有些统计指标的计算则比较复杂,如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社会劳动生产率等,这类指标必须以一定的经济理论为依据来确定其计算方法。理论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一般的、本质特征的一种思维形式,而统计指标是认识、管理的工具,它既要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及其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要符合客观实际.满足人们认识

29 和管理的需要。因此,这类指标的计算方法必须结合统计实践加以具体化,使之能够度量。

三、统计指标的体系设计

统计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而一个总体往往具有多种数量表现和数量特征.因此,必须借助统计指标体系,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揭示现象总体的特征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由于统计研究目的不同.指标体系的设计也会有所变化,不同指标体系突出的重点会有所区别,具体内容更是各具差异,但其基本要求是一致的,都要遵循统计指标设计的目的性、科学性、度量性和可比性原则。为了比较具体地阐述指标体系的设计内容,现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统计指标体系为例进行介绍。

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是社会再生产运行的基本组成部分。为了便于国家宏观调控,也为了企业对自身的行为作出校正,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必须对企业的产销情况、经济效益和外部环境做的分析研究。故此,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企业生产经营统计指标体系。设计这一指标体系时应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一)全面系统与简明扼要相结合,突出重点指标

在设计统计指标体系时,应尽可能地从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貌。既要有投人方面的内容,也要有产出方面的成果;既要反映当前的生产经营状况,也要反映长远的发展问题。同时.还应保持指标的系统性和指标间的逻辑性,并尽可能减少指标数,本着少而精的原则进行筛选,选出其中富有综合性、代表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指标。

30 (二)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突出动态分析

静态分析着重于企业的现实状况,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在现阶段达到的水平、规模和发展程度。动态分析则是揭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发展变化的过程和趋势。静态分析的结果为动态分析提供基础,动态分析的成果可以指导和影响企业生产经营决策,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三)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突出定量分析

一个产品的上马,一种营销方式的诞生,一个重大决策的形成等,都是大量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综合而成的结果。由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具有渐进性和微观性的特点,因而定量分析显得特别重要。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大多需要量化而且可以量化,这种量化是内部分析和外部判断的重要依据。

(四)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突出微观分析

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是构成国民经济运行的基本要素,国民经济总体运行会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产生影响。因此,在建立指标体系时不仅要看到本企业,还要看到同行业、相关行业以至整个国民经济;不仅要观察国内市场,还要观察国际市场;不仅要分析生产、流通,还要分析科技进步;不仅要研究经济因素,还要研究非经济因素。当然,在微观与宏观结合的过程中要突出为微观服务,围绕微观看宏观,以便分析企业的利弊得失。

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除了本企业的内部状况以外,还有许多与本业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外部因素,这决定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统计指标体系内容的广泛性和复杂性。为此,设计统计指标体系时,应抓住主要因素进行。其基本框架见图1-1。

统计指标体系是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方面的一个重要工具,企业可以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设计不同的指标体系。随着时间的

31 推移和客观环境条件的变化,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也可以设计不同的指标体系,以便有重点地研究和解决一些问题。在现实的统计工作中,国家统计部门和各地统计部门都设计了一些标准的社会经济方面的统计指标体系,其中相当一部分作为制度下发执行,研究社会经济问题时可以直接运用或借鉴这些统计指标体系。

图1-1 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统计指标体系

32

推荐第3篇:社会统计学教案

一、大样本(Large-sample)总体均值检验

根据大样本的假定(n≥50)(这在社会调查中都是满足的)。样本均值X趋向于正态分布:XN(,2n)

其中,:总体均值;2:总体方差;当2未知时,可以用样本方差S2来代替,2S2;n:样本容量。 其标准化形式为:

ZXnN(0,1)

该值当原假设H0:0成立的条件下,可以唯一地为样本值所确定。因此,大样本总体均值检验所用的统计量为

ZXnX0X

有了统计量Z,再根据显著性水平,就可以对大样本均值检验作如下的归纳:

(一)原假设H0:0

(二)备择假设H1:

单边 双边

H1:0 H1:0

或 H1:0

(可以省略)

(三)统计量

ZX0XXnN(0,1)

如果未知,可以用s。

(四)拒绝域

单边 1.ZZ(H1:0)

Z2.ZZ (H1:0)

Z双边

ZZ2或ZZ2

2Z2Z22

[例]1.为了验证统计报表的正确性,作了共五十人的抽样调查,人均收入的结果有:X=871元,S=21元

问能否证明统计报表中人均收入=880元是正确的(显著性水平=0.05)。 解:根据题意,可写作如下的假设

H0:880元

H1:880元 则统计量可选为:ZX880X880 Snn拒绝域:因为=0.05,查附表得拒绝域的临界值Z2=1.96

2拒绝域21.96接收域拒绝域1.96

根据样本值,代入统计量表达式中,得

ZX8808718803.03 S21n50因为Z=3.03>1.96,所以拒绝原假设,即根据抽样调查不能认为人均收入为880元,因此可以认为统计报表是有误的。

[例]2.接上题,如果根据以上的样本资料,但却采用区间估计的方法。试问是否也能作出对原有假设H0:880的判断? 解:可以。根据样本值:

X=871(元);S=21(元);1-=1-0.05=95% 下面计算置信度为95%的区间估计值: 因为Z2=1.96,所以

[XZ2n,XZ2n]≈[8711.962121,8711.96] 5050=[8715.82,8715.82]=[865.18,876.82]

现在根据小概率原理来推论总体880是否成立,首先假设总体均值确为880的话,那么95%样本计算出来的区间估计都应该包含880。而现在一次样本的调查结果,区间[865.18,876.82]并没有包含880,也就是出现了小概率事件。从而推翻了原假设:880(元)。

推荐第4篇:生物统计学教案(4)

生物统计学教案

第四章 抽样分布

教学时间:2学时 教学方法:课堂板书讲授

教学目的:重点掌握样本平均数的t分布、F分布和样本方差的X2分布,掌握两个样本标准差比的分布。

讲授难点:t分布、F分布和X2分布

4.1 从一个正态总体中抽取的样本统计量的分布 4.1.1 样本平均数的分布

标准差已知时的平均数的分布 从平均数为μ,标准差为σ的正态总体中,独立随机地抽取含量为n的样本,其样本平均数为一服从正态分布的随机变量。它的平均数和方差分别为:

xxnσ/n 称为标准误差。标准化的平均数

uxn服从N(0,1)分布。

标准差未知时的平均数的分布-t分布 若上述总体的标准差未知,可以用样本标准差代替总体标准差,标准化的平均数称为t xtsn统计量t不再服从N (0,1)分布,而服从n - 1自由度的t分布。 S/n称为样本标准误差。

35 t分布也是一种对称分布,在密度函数中只有自由度一个参数,随着自由度的增加,t分布越来越接近于标准正态分布。

不同自由度下的t分布

与标准正态分布类似,t分布的上侧、下侧和双侧临界值,由以下各式给出: 对于给定的α从附表4中可以查出相应的上侧、下侧和双侧临界值。

PtPtttPtt24.1.2 样本方差的分布

从方差为σ2的正态总体中,随机抽取含量为n的样本,计算出样本方差s2,标准化的s2称为χ2。

2dfdfs22n1s2236 在这里,χ2服从n-1自由度的卡方分布。它是概率曲线随自由度而改变的一类分布。

附表6给出了P(χ2 >χ

) =α时的χ

2α,称为上侧临界值。该图形是不对称的,求下侧临界值时不能用标准正态分布和t分布的方法查找。正确的做法是,只要查出1-α的上侧临界值即可。

χ2分布的上侧和下侧分位点

4.2 从两个正态总体中抽取的样本统计量的分布 4.2.1 标准差σi已知时,两个平均数的和与差的分布

xx

1x212211x2n122n237 如果两个总体的分布都是正态或近似正态的,平均数的和与差的分布也是正态的

2212N12,nn21ux1x21221n1标准化的变量服从标准正态分布

22n24.2.2 标准差σi未知但相等时,两个平均数的和与差的分布

当σ1和σ2未知时,可用s1和s2代替,标准化变量t服从df1+df2自由度的t分布,统计量t为:

tdf1df2x1x21221n11s12n21s21n11n21n1n24.2.3 两个样本方差比的分布—F分布

统计量F的定义为:

2s1F212s222F分布的密度函数是由两个自由度df1和df2决定的。属于不对称分布,分布曲线如下图。F分布的临界值的查法,将在下一章中介绍。

38

推荐第5篇:生物统计学教案(3)

生物统计学教案

第三章 几种常见的概率分布律

教学时间:3学时 教学方法:课堂板书讲授

教学目的:重点掌握正态分布,掌握二项分布,了解泊松分布,中心极限定律。 讲授难点:正态分布、二项分布

3.1 二项分布(重点) 3.1.1 二项分布的概率函数

满足二项分布的条件:

1、在一随机试验中,每次试验都有两种不同的结果。

2、两种结果是互不相容的。

3、每一种结果在每次试验中都有恒定的概率。

4、试验间应是独立的。

独立地将此试验重复n次,求在n此试验中,一种结果出现x次的概率是多少?

例:从雌雄各半的100只动物中抽样,抽样共进行10次,问

其中包括3只雄性动物的概率是多少?包括3只及3只以下的概率是多少?即求P(X=3)和P(X≤3)

该例符合二项分布的条件。规定以下一组符号:

n = 试验次数

x = 在n次试验中事件A出现的次数

φ= 事件A发生的概率(每次试验都是恒定的) 1-φ= 事件A发生的概率

p(x) = x的概率函数=P(X=x)

25 (累积分布函数) F(x) = P( X ≤x ) 上例中:n=10 x=3 φ=0.5 求p(3) 和F(3)。在一次抽样中抽到的结果为:mmmfffffff,它的概率为

P(mmmfffffff)=φ3(1-φ) 7 抽到3雄7雌的数目相当于从10个元素中抽出3个元素的组合数

3p3C10317对于任意n和x有以下通式:

pxCxnx1nx,x0,1,2,,n

上式称为二项分布的概率函数。该式正是二项展开式的第x+1项,因而产生“二项分布”这一名称。因为φ+(1-φ)=1,所以

pxx0n1n1将x=0,1,2,3,代入二项分布概率函数,可以得出出现0,1,2,3只雄性动物的概率。

P(0)= 0.0009766 P(1)= 0.0097656 P(2)= 0.0439453 P(3)= 0.1171876 抽到3只和3只以下雄性动物的概率为:

F(3)=P(0)+P(1)+P(2)+P(3)

=0.1718751 3.1.2 服从二项分布的随机变量的特征数

平均数: μ=nφ 或 μ=φ 方差: σ2=nφ(1-φ) 或

3.1.3 二项分布应用实例

21n例1 以杂合基因型Wvwv的小鼠为父本,隐性纯合子小鼠wvwv为母本杂交(wv波浪毛,Wv直毛),后代两种基因型的数目应各占一半。实验只选每窝8只的,多于

26 8只和少于8只的都淘汰。结果列在下表中。 直毛后代数 观测频数

(x) (f) fx fx2 p(x) Np(x) 0 0 0 0 0.003906 0.124992 1 1 1 1 0.031250 1.000000 2 2 4 8 0.109375 3.500000 3 4 12 36 0.218750 7.000000 4 12 48 192 0.273437 8.749984 5 6 30 150 0.218750 7.000000 6 5 30 180 0.109375 3.500000 7 2 14 98 0.031250 1.000000 8 0 0 0 0.003906 0.124992 总数 N=32 139 665 0.999999 31.99968 样本平均数、总体平均数;样本方差、总体方差如下:

321n84.0000002fx2fx139x4.343750Ns2fxN2N11392665321.974798312n12 例2 遗传学中单因子杂交RR×rr,F1代为Rr,F1自交,F2基因型比符合二项分布。在F2中P(R)=φ=1/2,P(r)=1-φ=1/2,n=2。展开二项式:

1222112122111222221RR1Rr1rr424 27 对于两对因子,n=4 在为人类或动物遗传学研究中,为了保证实验顺利完成,在制定试验计划时,首先要以指定概率求出所需样本含量n。

例3 用棕色正常毛(bbRR)的家兔和黑色短毛(BBrr)兔杂交,F1代为黑色正1111111114464222222221464116161616161/16bbrr。问最少需要多少F2代家兔,才能以99%的概率得到一个棕色短毛兔?

答: φn =(15/16)n = 0.01 n(lg15-lg16)= lg0.01 -0.02803n =-2.00000 n =71.4 3.2 泊松分布

3.2.1 泊松分布的概率函数

在二项分布中,当某事件出现的概率特别小(φ→0),而样本含量又很大(n432234常毛长的家兔(BbRr), F1代自交,F2代表型比为:9/16B_R_ : 3/16B_rr : 3/16bbR_ : →∞)时,二项分布就变成泊松分布了。泊松分布是描述在一定空间、长度、面积、体积或一定时间间隔内,点子散布状况的理想化模型。泊松分布的概率函数为:

pxxx!e,x0,1,2,3.2.2 服从泊松分布的随机变量的特征数

泊松分布的平均数: μ= μ

可见,泊松分布的平均数就是泊松分布概率函数中的μ。

泊松分布的方差: σ2= μ

概率函数中的μ不但是它的平均数,而且是它的方差。 3.2.3 泊松分布应用实例

28 例1 在麦田中,平均每10m2有一株杂草,问每100m2麦田中,有0株、1株、2株、„杂草的概率是多少?

解: 先求出每100m2麦田中,平均杂草数μ

μ= 100/10= 10株

将μ代入泊松分布的概率分布函数中,

p(x) = 10x/x!e10, 即可求出x= 0,1,2,„ 时所相应的概率。结果如下:

x ≤5 6 7 8 9 10 p(x) 0.0671 0.0631 0.0901 0.1126 0.1251 0.1251 11 12 13 14 ≥15 0.1137 0.0948 0.0729 0.0521 0.0835

例2 绘制遗传连锁图时,制图函数是通过泊松分布推演出的。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的出现是服从泊松分布的,将x=0代入泊松分布的概率函数中,

p000!ee得出两基因座之间无交换出现的概率。两基因座之间至少出现一次交换的概率P(x≥1) = 1-e-μ。从遗传学理论可知,在两基因座之间大于等于1的任何有限次交换其重组频率恒等于50%。因此重组率

RF解出两基因座之间的平均交换次数

11e2 μ= -ln(1-2RF )

两基因座之间平均交换一次,其图距为50m.u.,从而可以得出图距 MD=-50ln(1-2RF)

3.4 正态分布(重点)

29 3.4.1 正态分布的密度函数和分布函数

对于平均数是μ,标准差是σ的正态分布,其密度函数为:

fx1x2222e,x,0正态分布密度函数的图象称为正态曲线

正态分布曲线

以符号N(μ,σ2)表示平均数为μ,标准差为σ2的正态分布。 随机变量X的值落在任意区间(a,b)内的概率

PaXb累积分布函数

ba1fxdx2bae2x22dxFxPXx3.4.2 标准正态分布

xfzdz12xez222dz当μ=0,σ=1时的正态分布称为标准正态分布,标准正态分布记为N(0,1)。标准正态分布的密度函数为:

u12eu22,u标准正态分布的分布曲线如下图

30

v2uPUu122uedv标准正态分布曲线

累积分布函数分布图如下:

标准正态分布的累积分布曲线

标准正态分布有以下特性:

1、在u=0时φ(u)达到最大值。

2、当u不论向哪个方向远离0时,φ(u)的值都减小。

3、曲线两侧对称。

4、曲线在u=-1和u=1处有两个拐点。

5、曲线与横轴所夹面积等于1。

6、累积分布曲线围绕点(0,0.5)对称。3.4.3 正态分布表的查法

31 为了简化计算,随机变量(U)的值(u)落在区间(a,b)内的概率,根据标准正态累积分布函数,已经把不同u值的Ф(u)值列成表(附表2),称为正态分布表。根据以下关系式可以扩展正态分布表的使用范围。

P0Uuu0.5PUuuPUPUu2uu12uPu1Uu2u2u1例1 查u=-0.82及u=1.15时的Ф(u)值。 解:Ф(-0.82)=0.20611 Ф(1.15)=0.87493 例2 随机变量U服从正态分布N(0,1),问随机变量的值落在0,1.21间的概率是多少?落在-1.96,1.96间的概率是多少? 解:

1) P(0

32 =1-Ф(-1.96) =1-0.05000 =0.95000

对于服从N(μ,σ2)的随机变量X,首先要进行标准化变换,使之变为标准正态分布,再按上述方法查表。变换的方法是:

u对于随机变量X

xxxPXxPU在对x进行标准化变换后,即可从正态分布表中查出相应的概率值。

例3 已知高粱品种“三尺三”的株高X服从正态分布N(156.2,4.822),求:1)X164厘米的概率;3)X在156-162厘米间的概率。

解:

1)2)161156.2PX16110.843144.82164156.2PX164111.624.8210.947380.05262P152162156.2152156.21624.824.821.20.870.884930.192510.692783)X3.4.4 正态分布的单侧临界值

附表3给出了满足P (U >uα) =α时的uα值。即曲线右侧尾区一定面积(α)下,所对应的u值uα,uα称为α的上侧临界值。

对于左侧尾区,满足P (U

33 将α平分到两个尾区,每一尾区的曲线下面积只有α/2,满足P (|U| >uα/2) =α时的uα/2称为α的双侧临界值。

正态分布的单侧(上侧)和双侧临界值

3.6 中心极限定理

假设所研究的随机变量X可以被表示为许多相互独立的随机变量Xi的和,如果Xi的数量很大,而且每一个别的Xi对于X所起的作用很小,则可以认为X服从或近似地服从正态分布。

推理:若已知总体平均数为μ,标准差为σ,那么,不论该总体是否正态分布,对于从该总体所抽取的含量为n的样本,当n充分大,其平均数渐近服从正态分布N(μ,σ2/n)。

34

推荐第6篇:统计学

1.统计调查方案设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调查目的、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调查项目和调

查表、调查时间、调查的组织实施计划等。

2.统计数据的质量标准有哪些?准确性、精确度、关联性、及时性、一致性和有效性。

3.什么是统计分组?统计分组有何作用?①统计分组就是根据被研究对象总体的内在特

点以及统计研究的目的,将总体按照一定的标志分为若干个性质不同的组成部分的一种统计方法。②划分现象的类型、揭示现象的内部结构、分析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

4.统计分组有哪些基本类型?①按分组标志不同,可分为 品质分组和数量分组。②按每

组变量值的取值范围,可分为 单项分组和组距分组。③按分组标志的多少及排列方式,可分为 简单分组、平行分组和复合分组。

5.什么是集中趋势?测度集中趋势常用指标有哪些?①集中趋势是指一组数据向某一中心

值靠拢的程度,它反映了一组数据中心点的位置所在。②众数、中位数、四分位数、算术均值、调和均值、几何均值。

6.什么叫离散程度?测度离散程度常用指标有哪些?①离散程度是反映各变量值远离其

中心值的程度。②异众比率、四分位差、极差、平均差、方差、标准差、离散系数。

7.什么是时间序列?分析时间序列研究的目的。时间序列就是将反映某种现象的统计指标

在不同时间上的数值,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而成的数列。 时间序列分析研究的目的:①描述现象发展的动态变化;②判断现象发展变化的趋势,并探索其数量规律性;③预测现象未来的发展趋势

8.什么是统计指数?它有何作用?①广义指数泛指两个关联数值对比所形成的相对数。

狭义指数仅指反映不能直接相加的复杂现象总体在不同时间或空间上综合变动情况的特殊相对数。

9.什么是指数体系,指数体系的作用有哪些?①广义指数体系泛指若干个内容上互相关联

的统计指数所构成的体系。 狭义的指数体系是若干个在经济上有联系、数量上有对等关系的指数所形成的整体。②作用:利用各指数之间的联系进行指数间的相互推算,即根据已知的指数推算未知的指数。进行因素分析,即分析现象的总变动中各有关因素的影响方向与程度。

10.什么是概率抽样与非概率抽样?二者有何根本区别。①概率抽样是指根据随机原则从总

体中直接抽选若干个体构成样本的方法。②非概率抽样是指不遵守随机原则,而是根据调查者的主观愿望、经验和知识,从总体中有意识地抽取若干个体构成样本的方法。③根本区别:概率抽样遵循了了随机原则,非概率抽样则没有遵循随机原则。

11.了解参数估计的特点与概念、作用。①概念:参数估计是在随机抽样基础上,用样本统

计量估计总体参数。②特点:以随机取样为前提;运用概率估计法;存在着可控性误差。③作用:用于不可能或不必要进行全面调查的总体数量特征的估计;用于全面调查资料的评价和验证;用于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

推荐第7篇:统计学

统计学

判断题

B.部门统计调查项目都应当经过同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审批。(× ) B.部门统计机构是指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各业务主管部门,根据统计任务的需要而专门设置的统计职能机构(对 B.必须发表属于绝密级的统计资料时,要征得管理该资料主管部门的同意,送统计部门审核,全国性数字报国务院审批,地方性数字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对)

B.部门统计调查项目,其调查对象超出本部门管辖系统的,由国务院审批。(错) C、抽样调查应当建立科学的抽样框(√) C.查处的统计违法案件是一项涉及到被查处人合法权益的行政执法行为,必须遵D.地市级人民政府都有权制定发布统计行政规章,在本地区实施。错

D.地方性统计法规的内容不得与统计法律、统计行政法规及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的统计规章相抵触。

循法定程序,按照基本步骤进行。(对)D.地方统计调查项目应当经同级地方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审批。(×)

D.对于未标明法定标志的统计调查表,统计调查对象有权拒绝填报。(√)

D.对取得统计从业资格的人员实行统计继续教育.( √) D、对于报告期和报送日期相同的一套统计调查表,不论行为人是迟报其中的一张还是几张,甚至是整套统计调查表,均只认定行为人迟报一次。(对)

D.对国家统计局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国家统计局申请行政复议。如对国家统计局的复议决定不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也可以向国务院申请裁决。(对)D、当事人对所受行政处分不服的,可以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提起行政诉讼( ×

) D、对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必须向其上一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申请复议。(×)

D.地方性统计法规的内容不得与统计法律、

统计行政法规及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的统计规章相抵触。(错)

D.对违反《统计法》有关规定,我国统计行政处罚的种类主要有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行政处分。(错)

D.对属于私人、家庭的单项统计资料,非经统计部门审批,不得泄露。(错)

F、非秘密的统计资料,在国家以法定形式公布前,有关单位如果需要发表,需征得该资料的管理部门同意,综合性统计数据要送统计部门审核同意。( √ )

F.凡履行了法定的审批或者备案程序,并标明法定标志的统计调查表,任何统计调查对象,均有义务如实提供统计资料,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不得伪造、篡改。(对)

G.国务院无权制定统计行政法规错

G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四条的规定,我国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建立由政府综合统计系统和部门统计系统组成的集中统一的政府统计系统对

G.国家统计局派出的调查机构,其人员和编制由国家统计局统一管理对

G.按统计调查组织方式的不同,统计调查可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 G.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等统计调查对象应当建立健全统计资料的审核、签署、交接、归档等统计资料管理制度。(对)

G.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等统计调查对象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原始记录、统计台账。(对)

G.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各部门根

据统计任务的需要设立统计机构,或者在有关机构中设置统计人员,并制定统计负责人.这些统计机构和统计负责人在统计业务上并受国家统计局或者同级地方人民政府统计机构的指导.( √)

G、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细则》,

企业事业组织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二十七条第一款所列违法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予

以警告,并可以处10万元以下的罚款。(错)

G、国家统计局派出的调查机构,其人员和编制有国家统计局统一管理(√) G、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四条的规定,我国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建立由政府综合统计系统和部门统计系统组成的集中统一的政府统计系统(√

G.国务院及其所属机构都有权制定统计行政法规。(错)

G.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等统计调查对象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原始记录、统计台帐。(对

G.根据《统计法》的规定,利用虚假统计资料骗取荣誉称号、物质利益或者职务晋升的,由作出有关决定的单位或者其上级单位、监釜察机关取消其荣誉称号,追缴获得的物质利益,撤销晋升的职务,对编造虚假统计资料或者要求他人编造虚假统计资料的行为,可以不予追究。(错)

G.《关于修改的决定》于1996 年5 月15 日由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对)

G.根据《统计法》的规定,我国的统计调查项目分为三类,即国家统计调查项目、部门统计调查项目、地方统计调查项目。(对) G.按照《统计法》的规定,统计工作应当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这是保证统计工作质量的有效法律措施。(对)

G.按照《统计法》的规定,制定统计调查项目计划,必须同时制定相应的统计调查表,报国家统计局或者同级地方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审查或者备案。(对)

G.根据《统计法》规定,国家统计调查、部门统计调查、地方统计调查,必须明 G.各地方、各部门、各单位的领导人对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依照统计法和统计制 G.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各部门的统计业务,应在国家统计局的指导下进行。(错)

G.按照《统计法》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资料保密管理办法》的规

定,对外公布统计资料必须经过严格审批,并实行统一审批的原则。(错)

G.根据统计法律、法规的规定,统计法律责任一般可以分为行政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刑事法律责任三种。(对) G.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和多年统计执法实践经验,查处统计违法案件的程序为立案、调查、处理、执行。(错)

G.根据《行政处罚法》有关规定,篡改统计资料、编造虚假数据,骗取荣誉称号、物质奖励或者晋升职务的由做出有关规定的机关或者上级机关、监察机关取消其荣誉称号、追缴物质奖励和撤销晋升的职务。(错)

G.根据泄露的统计秘密不同,违反《统计法》有关保密规定的行为可分三类:泄露国家秘密的行为、泄露私人、家庭的单项调查资料的行为、泄露统计调查对象的商业秘密的行为。(对)

G.国家统计系统对部门统计系统的统计业务具有监督权和管理权。(错)

G.国家统计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应当定期、无偿地向本级人民政府提供有关综合统计资料。(对) G.国家统计局统计调查取得的统计数据,由国家统计局公布。国务院有关部门统计取得的统计数据,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公布;其中,与国家统计局统计调查取得的统计数据有重复、交叉的,应当在同国家统计局协商后,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公布。(对) G.各级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应当自觉接受领导人和社会公众的检查。(错)

G.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国家统计信息工程列入发展计划。国家统计信息工程建设由国家统计局统一领导,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分级负责。(对)

G.国家建立全国统计数据质量评估的制度,加强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内生产总值等重要统计数据的评估。(错)

J.具备会计从业资格的人员即相当于具备了统计从业资格.(×) J行政机关在做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在告知当事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并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

(对)

J.境外组织、个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进行统计调查活动,须事先依照规定报请审查。(错)

L、利用统计调查窃取国家秘密,是指统计调查者违反国家保密法律规范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规定,以统计调查的名义窃取、刺探或者非法提供国家秘密,使国家的安全和利益遭受破坏的行为。(对) L.理体制,建立由政府综合统计系统和部门统计系统组成的集中统一的政府统计系统(√)

L.能够独立行使统计检查权的主体是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机构。(错) M、某涉外调查公司经合法审批,受国外某公司委托从事市场调查。调查到某企业时,该企业负责人明确表示拒绝接受调查。该企业的行为构成拒绝接受统计调查的违法行为。(错)

M.民间统计调查实际上也属于政府统计调查。(错)

M.某乡镇企业1996 年实际产值为9.3 亿元,若上报为10.2 亿元,则构成虚报统计资料的统计违法行为;若上报为8.4 亿元,则构成瞒报统计资料的统计违法行为。(对) Q、强令、授意统计机构、统计人员篡改统计资料或者编造虚假数据的行为,其违法主体是地方、部门、单位的领导人。(对) Q.《全国经济普查条例》是一部规范经济普查活动的统计法律。(错

Q.企业事业组织的统计基础建设有两个重点:一是,要求企业事业组织设置原始 Q.企业事业组织根据统计任务和需要设立统计机构,或者在有关机构中设置统计人员,并指定统计负责人。(对)

Q.企业事业组织的统计资料,由企业事业组织的统计机构或者统计负责人统一管理。(对)

Q.确认违反统计法律法规构成犯罪的,由查处机关提请司法机关追究其行政责任。(错) R.如果行为人在《统计报表催报通知单》规定的期限内仍未报送统计资料,则构成拒报统计资料的统计违法行为。(对) S.属于绝密级的统计资料,必须发表时,先

征得有关部门同意,全国性数据由国家统计局批准,地方性数据由地方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批准.(错)

S.势性的技术差错,也不存在故意提供虚假数字的现象(√)

S、属于绝密的统计资料,必须发表时,先征得有关部门同意,全国性数据由国家统计局批准,地方性数据由地方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批准。(×)

T.统计法律体系整个框架共分以下几个层次:即统计法律.统计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错

T.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是指统计数据要能够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客观实际情况,既不存在趋势性的技术差错,也不存在故意提供虚假数字的现象对

T.统计法规定,统计标准分为国家统计标准、部门统计标准和企业统计标准。(×) T.统计编码,是指对统计指标的编号,是计算机汇总的标志。(√)

T.统计资料具有客观性.合法性和相关性三个特征.(对)

T.统计专业职务分为总统计师、高级统计师、统计师、助理统计师、统计员五种.( × ) T.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属于国务院决定设定的行政许可项目.( √)

T、统计违法行为必须是行为人故意违反统计法律、法规的行为。(错)

T、统计行政机关除对本机关违反统计法律规范的有关人员可以依法直接给予行政处分外,对其他行政领导和责任人员的统计违法行为,不能直接给予行政处分。(对) T、统计法律体系整个框架共分以下几个层次:即统计法律、统计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

T、统计资料具有客观性.合法性.相关性三个特征。( √ )

T、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属于国务院决定的行政许可项目(

)

T、统计违反行为必须是行为人故意违反统计法律.法规的行为( ×

)

T、统计行政机关除对本机关违反统计法律规范的有关人员可以依法直接给予行政处分外,对其他行政领导和责任人员的统计违法行为,不能直接给予行政处分( √

) T、统计执法检查方式按不同标准有不同分类。根据检查在时间上的不同,可分为定期检查、临时检查和单独检查。(×) T、统计行政复议以引起行政争议的抽象统计行政行为为审查对象(×)

T、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是指统计数据要能够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客观实际情况,既不存在趋势性的技术差错,也不存在故意提供虚假数字的现象(√)

T.《统计法》规定,统计标准分为国家统计标准、部门统计标准和企业统计标准。‘(错 T.统计违法行为必须是行为人故艾意违反统计法律、法规的行为。(错

T.统计监督检查方式按不同标准有不同分类。根据检查在时间上的不同,可分为定期检查、临时检查和单独检查。(错 ) T.《统计法》规定,统计的基本任务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对()

T.统计管理体制是指国家组织管理政府统计工作的体系和制度。(对)

T.《统计法》规定,国家建立集中统一的统计系统,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错)

T.《统计法》颁布以来,我国统计的职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统计的部门成为具有信息、咨询和监督三大职能的统计信息管理机构。(对)

T.统计最基本的职能是监督职能。(错) T.统计机构,是指根据统计工作的需要,专门设立的负责统一领导和协调统计工作,从事统计活动的职能机构。(错) T.统计人员对领导人强令或者授意篡改统计资料或者编造虚假数据的行为,不能拒绝、抵制、但应当向上级统计机构报告。(错) T.统计人员行使统计调查权,尤其是人户调查时,必须出示证明,表明身份,以维护统计调查活动的严肃性。(错)

T.《统计法实施细则》属于部门统计规章。(错) T.统计资料管理,按照我国统计工作的管理体制,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的原则。(错)

T.统计资料是国家和社会的重要信息资料。除少部分统计资料应该保密外,大部分统计资料应由社会公众共同享有。(对) T.《统计法》规定:国家统计局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政府依照国家规定,定期公布统计资料。(错)

T.《统计法》规定,对统计资料的保密管理分为对国家秘密统计资料的保密管理和对私人、家庭的单项调查资料及调查对象的商业秘密的保密管理两种情况。(对) T.《统计法》规定:统计机构、统计人员对在统计调查中知悉的被调查者的商业秘密,负有保密义务。这是1996 年修改《统计法》新增加的重要内容。(错)

T.统计行政诉讼是统计部门对统计行政案件依法进行审理并作裁决的活动。(错) T.《统计法》中所说的统计调查主要是指从基层组织收集统计资料。(错)

T.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依照《统计法》规定,独立行使统计调查、统计报告、统计分析的职权,不受侵犯。(错)

T.统计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就是在统计工作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对)

T.《统计法》规定:禁止利用统计调查窃取国家秘密、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或者进行期诈活动。(对)

T.《统计法实施细则》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组织实施的部门统计调查,应当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报送基本统计资料或者综合统计资料。(错) T.《统计法》赋予了统计调查制度相当于法的效力。所有统计调查制度等同于法。(错)

T.统计资料公布,是指有关部门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手续把统计资料向社会公开化的行为。(对)

W.我国现行的统计基本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及其实施细则.错

W、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垂直领导型的统计管理体制(×)

W.我国实行的是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统

计管理体制,建立由政府综合统计系和部门统计系统组成的集中统一的政府统计系统。(对)

W.我国的政府统计调查项目,包括国家统

计调查项目和地方统计调查项目两大部分(错

W.我国集中统一的统计系统包括国家统计系统、部门统计系统和地方统计系统三个部分。(错)

W.我国统计工作实行统一领导与分级负责的关系是,在集中统一领导的前提下实行分级负责;在分级负责的基础上加强统计的集中统一领导。(对)

W.完成国家统计调查任务的主系统是国家统计系统,企业事业统计组织是完成国家、部门和地方统计调查任务的基层统计单位。(对)

W.我国《统计法》规定: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依照本法和统计制度的规定,如实提供统计资料,准确及时完成统计工作任务,保守国家秘密。(对)

W.我国现有的统计检查员有以下三类:专职统计检查员、兼职统计检查员、统计检查特派员。(对)

X.狭义的统计制度,仅指统计调查阶段所应遵守的技术性规范,即统计调查制度。(√) X.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根据统计任务的需要,可以在统计调查对象中推广使用计算机网络报送统计资料。(√) X.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立独立的统计机构,乡镇人民政府设置统计工作岗位,配备专职或兼职的统计人员,依法管理、开展统计工作,实施统计调查,负责组织领导和协调本行政区内或内的统计工作.( √)

X.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根据统计任务的需要设立统计机构,或者在有关机构中设置统计人员,并指定统计负责人。这些统计机构和统计负责人在统计业务上受本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的指导。(√) X、行为人明确表示不履行提供统计资料的义务,且在统计制度规定的期限内未报送统计资料,应认定其构成拒报统计资料的统计违法行为。(对)

X、行为人未在规定的期限内对《统计检查查询书》查询的问题进行答复,或者超过了规定的期限再进行答复,均属于迟报统计资料的统计违法行为。(错)

X、行政处分的适用对象只能是国家机关人员,不适用于企业事业组织和社会团体中的工作人员。(错)

X、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立独立的统计机构,乡镇人民政府设置专职或兼职的统计人员,负责组织领导和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的统计工作( √

) X、行为人明确表示不履行提供统计资料的义务,且在统计制度规定的期限内未报送统计资料,应认定其构成拒报统计资料的统计违法行为.( √

) X、行为人如果在规定的期限内对查询的问题不予答复,或者超过了规定的期限再进行答复,均属于迟报统计资料的统计违法行为( ×

) X、行政处分的适用对象只能是国家机关人员,不适用于企业事业组织和社会团体中的工作人员( ×

) X、行政机关在做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并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

X.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根据统计任务的需要,可以在统计调查对象中推广使用计算机网络报送统统计资料。(对 X.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立独立的统计机构,乡镇人民政府设置统计工作岗位,配备专职或兼职的统计人员,依法管理、开展统计工作,实施统计调查。(对 X.行为人未在规定的期限内对《统计检查查询书》查询的问题进行答复,但规定的期限之后进行了答复,这属于迟报统计资料的统计违法行为。(错

X.行政机关在做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并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对

Y、已经汇总的综合性统计资料,尽管通过其中的单项指标能够识别出单个调查对象的身份,也可以公布和对外提供。(错 Y、要求统计机构、统计人员或者其他机构伪造、篡改统计资料的行为,其违法主体是地方人民政府、政府统计机构或者有关部

门、单位的负责人。(对)

Z.政府统计的信息、咨询、决策三大功能,是互相作用.相辅相成的.共同构成了政府统计的整体功能错

Z.《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是我国的第一部统计法律。错

Z.在我国,政府统计调查具有强制性,统计调查对象对依法批准的统计报表有义务填报。( 对)

Z.政府统计的首要任务是为各级党政领导提供统计资料和决策咨询意见。错

Z.政府统计活动既受到法律的保障,又受到法律的约束。对

Z.重点调查和综合分析方法是一种补充性的统计调查方法。(√)

Z.《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二十三条第二款规定:“统计人员依法进行统计调查时,应当出示乡、镇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颁发的工作证件”。(×)

Z.重点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因此难以反映出总体的基本情况。(×)

Z.重大国情国力普查所需经费,由国务院和地方人民政府共同负担。(√)

Z.《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细则》规定,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统计制度规定之外提供的统计信息咨询,可实行有尝服务.(对) Z.《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规定:“属于私人、家庭的单项调查资料,非经本人同意,不得泄露。”由这些单项调查资料汇总成的综合性统计性资料,非经本人同意,也不得对外提供或者公布.(错) Z.《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规定设立的统计机构划分为两类:国家统计机构和民间统计机构.(×)

Z.政府综合统计机构只包括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 ×)

Z《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规定,乡、镇人民政府必须设置专职统计员(×)

Z、在统计执法检查过程中,检查人员要求单位提供若干职工的人事资料以核对指标数据。受查单位可以以涉及个人隐私为由,拒绝提供上述资料。(错)

Z、《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细则》规定,

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统计制度规定之外提供的统计信息咨询,可实施有偿服务( √ ) Z、《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规定:“属于私人.家庭的单项调查资料,非经本人同意,不得泄露。”由这些单项调查资料汇总成的综合性统计资料,非经本人同意,也不得对外提供或者公布( × )

Z、政府统计机构只包括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 ×

)

Z、《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规定,乡、镇人民政府必须设置专职统计员( ×

) Z.在我国,政府统计调查具有强制性,统计调查对象对依法批准的统计报表有夕务填报。对

Z.政府综合统计机构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对

Z.《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规定,乡、镇人民政府菏必须设置专职统计员。错) Z.政府统计机构除对本机关违反统计怯律规范的有关三人员可以依法直接给予处分外,对其他行政领导和责任人员的统计违法行为,不能直接给予处分。(对

Z.在统计执法检查过程中,检查人员要求受查单位提供若干职工的人事资料以核对指标数据。受查单位可以以涉及个人隐私为由,拒绝提供上述资料。(错)

Z.在国际上,统计体制有集中型和分散型两种基本形式。(对)

Z.针对数出多门的问题,《统计法》第十四条规定国家统计数据以国家统计局和有关部门公布的数据为准。(错) Z.总统计师也属于统计职务。(错) Z.在调查统计违法案件的过程中,检查人员不得少于二人。(对)

Z.政府统计的三大功能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制约的。(错)

Z.职业道德,是指人们的道德标准和要求在社会和各个职业领域的体现及具体化,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自己特定工作中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对)

推荐第8篇:统计学

标志是用来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

指标也称统计指标,是说明总体的中和数量特征的

调查对象就是我们需要进行研究的总体范围,即调查总体

调查单位就是我们索要研究的总体单位,也即所要登记的标志的承担者

调查时间是指调查资料所属的时点或时期

调查期限是指调查工作进行的起讠乞时间(从开始到结束),包括搜集资料和报送资料的整个工作所需的时间

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面调查

抽样调查是一种飞全面调查,它是在全部调查单位中按照随机原则抽取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的结果推断总体的一种调查方法

重点调查是在调查对象范围内选择部分重点调查单位搜集统计资料的非全面调查

典型调查就是在调查对象中有意识地选取若干具有典型意义的或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非全面调查

分配数列是在统计分组的基础上,将总体的所有单位按组归类整理,并按一定顺序排列,形成各个单位在各组间的分布

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居民消费指数反映居民家庭一般所购买的消费品和服务价格水平变动情况的标准

随机误差是指遵守了随机原则但可能抽到各种不同样本而产生的误差

统计的三重意义:即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统计工作是指对社会经济现象数量方面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工作的总结,它是一种社会调查研究活动。统计资料也即统计信息,是统计部门或单位进行工作所搜集、整理、编制的各种统计数据资料的总称,它是进行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决策依据,是社会公众了解国情、国力和社会发展状况的信息主体,统计学是关于统计过程的理论和方法的科学

时期和时点指标的区别:1.时期指标的数值是连续计数的,它的每一个数值是表示现象在一段时期内发生的总量;而时点指标的数值是间断计数的,它的每一个数值是表示现象发展到一定时点上的所处的水平2.时期指标具有累加性,即各期数值相加可以说明现象在较长时期内发生的总量;而时点指标不具有累加性,即各时点数值相加是没有意义的 3.时期指标数值的大小受时期长短的制约;而时点指标数值的大小与时点间的间隔长短无直接的关系

指数的概念:广义的指数是指一切说明社会经济现象数量变动或差异程度的相对数,如动态相对数、比较相对数、计划完成相对数等都可称为指数。狭义指数是一种特殊的相对数,也即专指不能直接相加和对比的复杂社会经济现象综合变动程度的相对数

推荐第9篇:统计学

[摘要] 现代化的商场经营与管理要求经营者必须进行科学管理和科学决策,文中所用的假设检验是统计学中一类重要的统计推断方法。在一次市场调查分析中,应用假设检验,为决策者进行科学决策提供了有参考价值的依据。

[关键词] 科学决策 市场调查 假设检验

假设检验是一类重要的统计推断方法,它是利用样本统计量并按一种决策规则对零假设H0作出拒绝或接受的推断,决策规则运用了“小概率”原理。

一、理论基础

在次试验中,事件出现的频数与期望数有差异,卡尔·皮尔逊提出了这种差异程度的统计量

并证明了如下的定理。

定理当为总体的真实概率时,由上式定义的统计量的渐近分布是自由度为的-分布,即其密度函数为

在上面的定理中,我们假定是已知的,但是在实际问题中,通常依赖于个未知参数,而这个参数需要用样本估计,这时皮尔逊定理不再成立。不过,1929年费歇证明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先用极大似然估计方法估计这个参数,然后再算出,这时统计量

当时还是渐近服从-分布,不过自由度为。

二、应用实例

石市万方商城准备在东开发区几个大中专学校内建连锁店,商城文化用品专柜销售经理安娣要为本专柜在各连锁店内的投资规模提供资料,供决策层参考。于是,对准备建连锁店的几个学校的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其中某大专学校每月生均消费(本文中专指学生用于购买文化用品的支出)的资料如下:

解:(1)统计假设:

(2)对水平,查自由度为的-分布得临界值,故拒绝域为[)

(3)计算统计量的观测值

(4)作判断:由于,故接受零假设,即此大专学校学生的每月人均消费(本文中专指学生用于购买文化用品的支出)X服从正态分布。据此推断结论,再综合其他因素,销售部经理、商场决策层等最后商讨在此校开连锁店事宜。

参考文献:

[1]魏宗舒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

[2]吴远芬:浅析抽样调查在应用中的局限性[J].商场现代化,2006年8月总第475期

[3]杜子芳:抽样技术及其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

推荐第10篇:统计学

统计学原理教案

(一) 第一部分.课程介绍:

一、课程性质:(及课时安排)

本课程是国家教委所列的高等院校财经类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学计划规定的经济类各专业的共同必修课程。课内学时90学时、学分4学分,开设时间一学期,学校共安排面授辅导

1、业余班 12次*3=36学时

2、脱产班 16次*3=48学时

二、课程特点:

1、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为指导思想,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

2、覆盖面较大,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是我国经济建设中的一项基础工作,实用性较强。

3、概念多、计算方法多,前四章主要阐述了统计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和方法,所以是整本书的基础,必须连续学习,后几章是具体研究统计分析的方法,各章之间联系较少,所用概念和方法都和前四章紧密相连,这点同学们在学习中一定要注意。

4、本课程虽与数学密切相连,但所用的数学基础要求较低。大家只要掌握小学的四则运算即可。但由于课程的特点,计算量较大,所以要求大家细心。

三、教材特点及使用说明

本课程由主教材统计学原理(黄良文、陈仁思主编),教辅教材新编统计学原理学习指导(刘建华、黄思霞、熊应进主编)构成。配合统计学原理期末复习指导及统计学原理形成性考核册(中央电大财经部编)组成主要的学习材料,大家学习使用中要注意:

1、在预习和课堂面授时,首先学习主教材,学习完主教材内容后,一定要注意学习本章小结,通过小结自己再总结一下学习的主要概念、方法。

2、学习完主教材,就应及时学习教辅教材学习指导,首先看一下重难点解析,然后看第二部分例题分析,接下来做部分练习题,注意学习指导是我们考试的题库,题量较大,要选择重点内容有关的题目来练习。

3、在前两个步骤完成后,你就可以做一下形成性考核册上的题目,检验一下你的学习效果。

4、如果在学习过程中你有不懂的内容可到中山电大教学平台专业论坛里面向老

师求教。

四、考试内容、题型、结构:

1、本课程的考试内容主要是主教材的

1、

2、

3、

4、

5、

7、

8、9八章内容。第六章假设检验和第十章统计综合分析与评价不做考试要求。在考试要求的各章中,有一些小节考试时基本上也不涉及,例如:第八章中的现实中的几种经济指数等,希望大家在面授课上注意。

2、考试形式采用平时形成性考核占30%与期末终结性考试(占70%)相结合的形式,无形成性考核不得参加期末考试。

3、试题类型:

1)判断 5*2=10 2)单项选择 6*2=12 3)多项选择 4*2=8 4)简答题 2*10=20 5)计算题 2*15+1*20=50分

2、常用公式附在试卷后

五、课堂学习要求

1、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不准接打手机,不得影响其它人学习。

2、预习教材内容做好课前准备,课后及时复习完成各类作业。

3、参加小组讨论,自主上网学习。

4、尊师敬教,上课讲普通话。

六、联系方式:电话13450993280,QQ:547518033 注意:

1、

第一章 总论

第二部分.理论知识讲解及分析

一、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

1、统计的涵义P2 1)统计工作:即统计实践,它是对社会自然现象客观存在的现实数量方面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的活动过程。

2)统计资料:指统计实践活动过程中所取得的各项数字资料以及与之相关的其它实际资料的总称。

3)统计学:是关于认识客观现象总体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的科学。 统计的三种涵义是密切联系的: 统计工作和统计资料是统计活动和统计成果的关系,

统计学和统计工作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2、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P2 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通过这些数量方面的研究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3.社会经济统计学研究对象的特点可概括为P3: 1)数量性 2)总体性(大量性) 3)变异性

二、统计研究方法P8

1、大量观察法(第二章)、

2、统计分组法(第三章)、

3、综合指标法(第四章)、

4、统计模型法(第七章)、

5、归纳推断法(第五章)

三、国家统计的职能P19(1,3,0)

国家统计兼有信息职能、咨询职能、监督职能等三种职能。

四、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及相互关系

1、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P11 统计总体是根据统计研究的任务目的所确定的研究事物的全体,是客存在的具有共同性质的个体所构成的整体。

构成统计总体的个体单位称总体单位。

在一次特定范围、目的的统计研究中,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是不容混淆的,二者的含义是确切的,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但是随着统计研究任务、目的及范围的变化,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可以相互转化。

统计总体同时具有大量性、同质性、变异性等特点。

大量性是指构成总体的总体单位数要足够的多,总体应由大量的总体单位所构成,大量性是对统计总体的基本要求;同质性是指总体中各单位至少有一个或一个以上不变标志,即至少有一个具有某一共同标志表现的标志,使它们可以结合起来构成总体,同质性是构成统计总体的前提条件;变异性就是指总体中各单位至少有一个或一个以上变异标志,即至少有一个不同标志表现的标志,作为所要研究问题的对象。变异性是统计研究的重点。

样本:从总体中抽取作为代表总体的部分单位组成的集合体

2、标志与标志表现P13

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所共同具有的属性和特征的名称。或者说:单位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属性和特征的各称 标志有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之分。

品质标志说明总体单位的属性特征,无法量化,如职工的性别、文化程度,企业的经济成份,产品品牌等。

数量标志说明总体单位的数量特征,能够量化,如职工的工龄、工资水平,企业的职工数、总产值、总产量、劳动生产率等。

总体单位与统计标志是有区别的。总体单位是统计标志的直接承担者,是载体;统计标志依附于总体单位并说明总体单位的属性和特征。依附于某个总体单位的标志可以有多个。

标志表现即标志特征在各单位的具体表现。如果说标志是统计所要调查的项目,那么标志表现是调查所得结果,标志的实际体现。 标志表现有品质标志表现和数量标志表现之分。

品质标志表现只能用文字表述,因此不能直接转化为统计指标,但对其对应的单位进行总计时就形成统计指标。

数量标志表现是一具体数值,也称标志值。

3、常量和变量:P14 在数量标志中不变的数量标志称为常量(参量), 可变的数量标志称为变量

变量一般分为离散变量和连续变量,离散性变量通常取整数。

可变的数量标志和所有的统计指标称变量。变量的数值表现称变量值,即标志值或指标值。

4、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 P14 (1)概念:统计指标是反映实际存在的客观现象总体某一综合数量特征的 概念和数值

(2) 统计指标的特点:P15 1)具体性:是一定社会经济范畴的具体表现

2)可量性 3)综合性 (3) 统计指标的种类:P16 1)数量指标: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总规模水平或工作总量的统计指标。 2)质量指标: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相对水平和工作质量的统计指标。

统计指标体系是各种互相联系的指标群构成的整体,用以说明所研究的社会经济现象各方面互相依从和互相制约的关系。

统计指标体系大体上可分为基本统计指标体系和专题统计指标体系两大类。

第三部分:典型例题讲解及分析

一、单项选择题:

1、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 A ) 2007第一学期 A.它分为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两类 B.品质标志具有标志值 C.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都具有标志值 D.数量指标具有标志值

2、下列分组中哪个是按品质标志分组(C) 2007第一学期2007第二学期 A.企业按年生产能力分组 B.企业工人按日产量分组 C.人口按性别分组 D.家庭按年收入分组

3、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为( C )2008第一学期2009第二学期

A.调查总体 B.调查单位 C.总体单位 D.标志值

4、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称为( D )2008第二学期2009第一学期 A.统计单位 B.标志值 C.品质标志 D.总体单位

5、下列分组中那个是按数量标志分组( A )2008第二学期 A.企业按年生产能力分组 B.企业工人按性别分组 C.人口按民族分组 D.家庭按城镇分组

6、几位学生的某门课成绩分别是67分、78分、89分、96分,则“成绩”是(B 省管2009第二学期

A.品质标志 B.数量标志 C.标志值 D.数量指标

二、多选题

1、在工业普查中(B C E )2007第二学期, 2009第一学期,

。)

A、工业企业总数是统计总体 B、每一个企业是总体单位 C、固定资产总额是统计指标 D、企业设备台数是连续变量 E、企业职工人数是离散变量

2.下列分组哪些是按品质标志分组(B C D E ) 2008第一学期2008第二学期2009第一学期

A.职工按工龄分组 B.科技人员职称分组 C.人口按民族分组 D.企业按经济类型分组 E.人口按地区分组

3.国家统计系统的功能或统计的职能有(A B C )。省管2009第二学期 A.信息职能 B.咨询职能 C.监督职能 D.决策职能 E.协调职能

三、判断题:

1、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各个方面( 错) 省管2009第二学期

2.质量指标都是用相对数和平均数表示的( 对)2009第一学期

1、统计工作的研究对象是客观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 对)2009第二学期

四、简答题:

1、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有什么区别?2007第一学期

答:品质标志表明总体单位属性方面的特征,其标志表现只能用文字来表现,无法量化;数量标志表明总体单位数量方面的特征,其标志表现可用数值表现即标志值。

2.举例说明标志与标志表现的区别。2008第一学期,2009第一学期

答: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属性和特征的名称,标志表现是标志特征在各单位的具体表现。如果标志是调查项目则标志表现是调查结果。

例:一个同学是总体中的一个单位,性别是标志,女是标志表现,年龄是标志 19岁是标志表现。

3、统计指标和统计标志的区别是什么?联系是什么?

1)范围不同:统计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的属性和特征的一个概念,不具务综合的特征;统计指标是说明总体的综合数量特征的概念具有综合特征。

2) 表现形式不同:统计指标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它们都是数值,而标志分为数量标志和品质标志而品质标志只能用文字来描述。

3) 联系:①数量标志的标志值直接汇总就可形成指标,而品质标志的标志表现所对应的单位加以总计也可形成指标,所以指标往往来源于标志表现。②随着研究目地的不同指标与标志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第四部分 小结

本章讲述的主要知识点有

1、统计的三个涵义

2、统计研究的对象及三个特点

3、统计研究的5种方法

4、常用的统计的9个术语(总体、单位、样本、标志、标志表现、参量、变量、指标、指标体系)

5、五个相互关系:

1)统计工作与统计资料 2)统计工作与统计学 3)总体与单位 4)标志与标志表现 5)指标与指标体系

6、统计的三大职能

重点:9个术语、五个相互关系 难点:五个相互关系

第五部分 课外复习作业及讨论

1、复习学习指导统计总论: 重难点解析

2、形成性考核作业册:判断题:

1、

5、8 。单项选择题:

1、

3、4.

多选题:1.简答题:

1、2

3、预习第二章统计调查

第11篇:《统计学原理》教案上海政法学院

第五章集中趋势和离中趋势的度量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达到:①明确平均数和标志变异指标的概念和作用;②熟练掌握数值平均数和标准差的特点及其计算方法;③了解众数、中位数的概念、特点及其计算方法;④能正确区分数值平均数和位置平均数,了解几种平均数之间的关系;⑤了解计算平均数和离中趋势指标应注意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

①平均数和标志变异指标的概念和作用;②数值平均数和标准差的特点及其计算方法;③众数、中位数的概念、特点及其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

①平均数和标志变异指标的概念;②众数、中位数、数值平均数(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等度量方法的选择问题;③偏度、峰度的度量问题。

四、教学时数:8学时 第一次课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明确平均数的概念和作用

二、教学重点 平均数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

①总体分布及其数字特征的定义与估计问题; ②平均数的定义。

四、教学时数:2学时

五、课堂设计

一、回顾与引入 〖要点〗

描述性问题与探索性数据分析

二、统计分布及其数字特征 〖基本内容〗

1、统计分布:概念与问题

(1)总体分布(理论分布、抽象分布):分组逼近过程(分布函数与密度函数) (2)数据分布(经验分布):频数(率)分布数列

2、数字特征的概念与问题 (1)总体参数 (2)样本估计量

三、平均数(集中趋势指标):定义、特点、作用与类型 〖基本内容〗

1、定义

(1)教材与参考书上的描述 (2)“在某标志的(随机)变化过程中,我们(‘客观上’)发现或(‘主观上’)认为存在一个可能的标志值,它是该变化过程的均衡点或均衡状态,此即该标志的‘平均数’。” (3)例释(有大量的均衡存在的现象): ①人类性别比; ②中国汉族人在人类学意义上的一般特征。 (4)理论上的解释:大数定律

2、特点、作用与类型〖阅读教材〗

六、本次小结

当我们欲估计总体的种种性质时,其中一类即总体的“同质性”。这种“同质性”真义何在?它的确是存在的吗?此即本次讨论的主要问题。

主要结论是:这种“同质性”即某标志变化过程的均衡状态;其存在的基本理论根据即所谓“大数定律”;其度量方法又可分为二类:位置平均数与数值平均数。

七、练习与思考

1、查阅相关文献。

2、《习题集》P44:五(1,4) 第二次课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众数、中位数的概念、特点及其计算方法

二、教学重点

众数、中位数的概念与计算(估计)方法

三、教学难点

众数、中位数的的定义。

四、教学时数:2学时

五、课堂设计

一、回顾与引入 〖要点〗

1、平均数的定义;

2、“均衡状态”真义何在?

二、位置平均数 〖基本内容〗

(一)众数

1、作为总体参数的众数:定义 (1)教材与参考书上的描述 (2)“当标志的变化没有方向时(即‘定类标志’),若存在均衡状态,则其理应为‘最有可能的标志值’” (3)例释:“多子多福”,“成王败寇”

2、样本估计量:各种数据资料情形下的计算公式 (1)数据资料情形 计量尺度 数据整理

定类

定序

定距

定比

原始数据

单项分组

组距分组

(2)直观的估计公式

(二)中位数

1、作为总体参数的众数:定义 (1)教材与参考书上的描述 (2)“当标志的变化有方向时(即‘定类标志’),若存在均衡状态,则其理应为‘向两种方向变化的可能性相同的标志值’” (3)例释:“中庸之道”

2、样本估计量:各种数据资料情形下的计算公式

六、本次小结

当我们视总体的“同质性”为某种“均衡状态”时,。这种“均衡状态”的真义又是什么呢?我们可以有哪些角度?又如何估计?此即本次讨论的主要问题。 主要结论是:当标志的变化没有方向时(即“定类标志”),若存在均衡状态,则其理应为“最有可能的标志值”,即所谓众数;当标志的变化有方向时(即‘定类标志’),若存在均衡状态,则其理应为‘向两种方向变化的可能性相同的标志值’,即所谓中位数;而估计则根据数据资料情形有直观的估计公式。

七、练习与思考

《习题集》P44:六(6) 第三次课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①熟练掌握数值平均数的特点及其计算方法;

②能正确区分数值平均数和位置平均数,了解几种平均数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

数值平均数(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的概念、性质及其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

①数值平均数的定义

②众数、中位数、数值平均数(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等度量方法的选择问题

四、教学时数:2学时

五、课堂设计

一、回顾与引入 〖要点〗

1、众数、中位数:两种情形下的“均衡状态”

2、还有哪些情形?

二、数值平均数 〖基本内容〗

(一)一般定义

1、教材与参考书上并无一般描述;

2、〖与“众数”、“中位数”相对应〗“当标志的变化有方向且可观测其变化程度时(即‘定距、定比标志’),若存在均衡状态,则变化程度作为一种“作用力”将影响该均衡状态,其理应为‘两个方向‘作用力’相等时的标志值’” (3)例释:“拔河”,“均衡价格” (4)理论上的解释:大数定律

(二)算术平均数(数学期望):线性作用方式

1、作为(有限)总体参数的算术平均数:定义

2、样本估计量:简单算术平均数与加权算术平均数;“矩估计方法”

3、算术平均数的性质

(三)调和平均数:非线性作用方式之一

1、作为(有限)总体参数的调和平均数:定义

2、样本估计量:简单调和平均数与加权调和平均数

(四)几何平均数:非线性作用方式之二

1、作为(有限)总体参数的几何平均数:定义

2、样本估计量:简单几何平均数与加权几何平均数

(五)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的选择

1、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的选择 (1)示例:菜市场的蔬菜平均价格 (2)结论:

2、几何平均数的应用

(1)示例:多道工序平均合格品(废品)率

(2)结论:公式“”中“除”运算的“平均分配”

六、本次小结

本次讨论的主要问题与上次相似。

主要结论是:当标志的变化有方向且可观测其变化程度时(即“定距、定比标志”),若存在均衡状态,则变化程度作为一种“作用力”将影响该均衡状态,其理应为“两个方向‘作用力’相等时的标志值’”;而估计则根据数据资料情形有直观的估计公式,这些估计公式皆属于所谓“矩估计方法”。

七、练习与思考

《习题集》P44:五(2,3,4,5)、六(1,2,3,4,5,6) 第四次课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①明确标志变异指标的概念和作用; ②熟练掌握标准差的特点及其计算方法;

③了解计算平均数和离中趋势指标应注意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

①标志变异指标的概念; ②标准差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

①标志变异指标的定义; ②偏度与峰度的度量。

四、教学时数:2学时

五、课堂设计

一、回顾与引入 〖要点〗

1、总体“同质性”的定义与估计问题;

2、这些估计有何误差?或:总体“变异性”真义何在?如何估计?它又是如何影响估计的可靠性的?

二、离中趋势的度量 〖基本内容〗

(一)离中趋势:含义

1、描述总体变异性

2、集中趋势的代表程度

3、影响推断的可靠性:描述性问题与推断性问题

(二)众数与异众比率

1、异众比率(总体参数):概念与定义公式

2、异众比率(样本估计量):计算公式

(三)中位数(分位数)与极差、四分位差

1、四分位差(总体参数):概念与定义公式

2、极差与四分位差(样本估计量):计算公式

(四)算术平均数与方差(标准差、离散系数)

1、方差(标准差、离散系数)(总体参数):概念与定义公式

2、方差(标准差、离散系数)(样本估计量):计算公式

(五)偏度与峰度

1、阶原点矩与阶中心矩:总体参数与样本估计量

2、偏度的度量:Pearson经验公式

3、偏度(峰度)的度量:阶(阶)中心矩

六、本次小结

本次讨论的主要问题是:总体“变异性”真义何在?如何估计?它又是如何影响估计的可靠性的?

主要结论是:总体“变异性”与“同质性”相对而立,相辅相成;标志变异指标即对平均数代表程度的度量,它同时也影响估计的可靠性;而所介绍的估计公式也属于所谓“矩估计方法”。

七、练习与思考

《习题集》P44:五(6,7,8,9,10)、六(7,8,9,10,11) 本章小结

1、本章所度量的性质是总体分布的数字特征,即总体的“变异性”与“同质性”。

2、总体的“变异性”与“同质性”相对而立,相辅相成。同质性即标志变化过程的某种“均衡状态”,而变异性则表明这种均衡状态的“稳定性”或“代表性”。

3、可从三个角度度量总体的同质性:众数(标志变化没有方向),中位数(标志变化有方向),数值平均数(标志变化有方向且有向各方向变化的程度,这种变化程度作为一种“作用力”将影响均衡状态。根据三种不同的作用方式,又可分为算术平均数(线性方式)、调和平均数(非线性)与几何平均数(非线性))。

4、总体变异性的度量问题与相应的同质性特征有关。主要有:异众比率(众数),分位差(分位数),标准差(算术平均数)。

5、度量问题总是有两个方面:度量角度(总体参数)的定义和相应的估计方法(样本估计量)。本章所介绍的估计量主要是采用矩估计方法获得的。

第12篇:统计学教案习题01绪论

第一章 绪 论

一、教学大纲要求

(一)掌握内容 1.几个基本概念

样本与总体、频率与概率、资料类型、随机变量、误差。 2.统计工作的步骤

设计、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

(二)熟悉内容

医学统计学的含义、内容及其医学应用。

(三)了解内容 医学统计的历史发展。

二、教学内容精要

(一) 统计学、医学统计学、卫生统计学

统计学是研究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与推断的科学。

医学统计学是用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生物医学现象的一门学科。

卫生统计学则是把统计理论、方法应用于居民健康状况研究、医疗卫生实践、卫生事业管理和医学科研的一门应用学科。

(二) 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1.随机变量

随机变量(random variable)指取值不能事先确定的观察结果,通常简称为变量。随机变量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不能用一个常数来表示,而且理论上讲,每个变量的取值服从特定的概率分布。

随机变量可分为两种类型:离散型变量和连续型变量。 2.误差

误差(error)指实际观察值与观察真值之差、样本指标与总体指标之差。误差可分为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两种误差的区别见表1-1。

表1-

1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的区别

误差分类

系统误差

随机误差 产生原因

仪器未校正、测量者感官的某种偏差、医生掌握疗效标准偏高或偏低等。

排除系统误差后,其他多种不确定因素。

对观察值的影响

处理方法

使观察值不是分散在真值通过实验设计的完善和的两侧,而是有方向性、系技术措施的改进来消除统性或周期性地偏离真值。 或减少。

使观察值不按方向性、系统可通过统计处理估计随性而随机的变化,误差变量机误差。 一般服从正态分布。

3.资料类型

观察单位的某项特征的测量结果按其性质可分为三种类型:

(1)计量资料:对每个观察单位用定量的方法测定某项指标量的大小,所得的资料称为计量资料(measurement data)。计量资料亦称定量资料、测量资料。.其变量值是定量的,表现为数值大小,一般有度量衡单位。如某一患者的身高(cm)、体重(kg)、红细胞计数(1012/L)、脉搏(次/分)、血压(KPa)等。

(2)计数资料:将观察单位按某种属性或类别分组,所得的观察单位数称为计数资料(count data)。计数资料亦称定性资料或分类资料。其观察值是定性的,表现为互不相容的类别或属性。如调查某地某时的男、女性人口数;治疗一批患者,其治疗效果为有效、无效的人数;调查一批少数民族居民的A、B、AB、O四种血型的人数等。

(3)等级资料:将观察单位按测量结果的某种属性的不同程度分组,所得各组的观察单位数,称为等级资料(ordinal data)。等级资料又称有序变量。如患者的治疗结果可分为治愈、好转、有效、无效或死亡,各种结果既是分类结果,又有顺序和等级差别,但这种差别却不能准确测量;一批肾病患者尿蛋白含量的测定结果分为 +、++、+++等。

等级资料与计数资料不同:属性分组有程度差别,各组按大小顺序排列。

等级资料与计量资料不同:每个观察单位未确切定量,故亦称为半计量资料。 4.总体与样本

总体(population)指特定研究对象中所有观察单位的测量值。可分为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总体中的所有单位都能够标识者为有限总体,反之为无限总体。

从总体中随机抽取部分观察单位,其测量结果的集合称为样本(sample)。样本应具有代表性。所谓有代表性的样本,是指用随机抽样方法获得的样本。

5.概率与频率

概率(probability)又称几率,是度量某一随机事件A发生可能性大小的一个数值,记为P(A)。0<P(A)<1。

在相同的条件下,独立重复做n次试验,事件A出现了m次,则比值m/n称为随机事件A在n次试验中出现的频率(frequency)。当试验重复很多次时P(A)= m/n。

(三)统计工作的步骤

1.设计:设计内容包括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全过程总的设想和安排。设计是整个研究中最关键的一环,是今后工作应遵循的依据。

2.收集资料:应采取措施使能取得准确可靠的原始数据。

3.整理资料:简化数据,使其系统化、条理化,便于进一步分析计算。

4.分析资料:计算有关指标,反映事物的综合特征,阐明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分析资料包括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

(四)医学研究中统计方法的应用

医学统计方法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主要有三个方面: 1.以正确的方式收集数据; 2.描述数据的统计特征; 3.统计分析得出正确结论。

(五)医学统计历史发展

最初的统计主要是数据汇总。统计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种对客观现象数量方面进行的调查研究活动,是收集、整理、分析、判断等认识活动的总称,数据汇总仅仅是统计工作的一小部分。医学统计的发展起源于生物统计、遗传统计,经过了描述统计、大样本统计、小样本统计推断、临床统计和多变量统计几个发展阶段。

三、典型试题分析

(一) 名词解释 抽样误差。

答案:抽样误差(sampling error)是指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的差别。在总体确定的情况下,总体参数是固定的常数,统计量是在总体参数附近波动的随机变量。

[评析]

本题考点:抽样误差的概念。

抽样误差是统计学中的重要概念。在抽样研究中是不可避免的。产生抽样误差的根本原因是生物个体间存在的变

异性。

(二)单项选择题

1.统计学中所说的样本是指(

)。

A.随意抽取的总体中任意部分 B.有意识的选择总体中的典型部分

C.依照研究者要求选取总体中有意义的一部分 D.依照随机原则抽取总体中有代表性的一部分 答案:D [评析]

本题考点:统计学中样本概念的理解。

统计学中的样本是指从总体中随机抽取的部分观察单位测量值的集合。这里的“随机抽取”并非通常所说的“随意抽取”,而是保证总体中每个观察单位等概率被抽取的科学方法。随机抽样是样本具有代表性的保证。

2.下列资料属等级资料的是( )。

A.白细胞计数

B.住院天数

C.门急诊就诊人数

D.病人的病情分级

答案: D

[评析] 本题考点:统计资料的分类。

统计资料按其性质可分为三种类型: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和等级资料。计量资料变量值是定量的,表现为数值大小,一般有度量衡单位,如本例中白细胞计数(109/ L),住院天数(天)。计数资料其观察值是定性的,表现为互不相容的类别或属性的观察单位数,如门急诊就诊人数可按门诊、急诊分类清点各组人数。等级资料的属性分组有程度差别,各组按大小顺序排列,如病人的病情分级为轻、中、重。

(三)简答题

一位研究人员欲做一项实验研究,研究设计应包括那几方面的内容?

答案:一般来讲,研究设计应包括两方面的设计:专业设计和统计设计。专业设计是针对专业问题进行的研究设计,如选题、形成假说、干预措施、实验对象、实验方法等;统计设计是针对统计数据收集进行的设计,如样本来源、样本量、干预措施的分配、统计设计类型测量指标的选择等。统计设计是统计分析的基础,任何设计上的缺陷,都不可能在统计分析阶段弥补和纠正。

[评析]本题考点:研究设计包含的内容。

研究设计是整个研究中最关键的一环,是整个研究过程中始终遵循的依据。正确、严谨、周密的设计是研究工作顺利进行、研究结果真实可靠的保证。因此,应深刻理解并掌握研究设计的内容及其意义。

(四)是非题

描述不确定现象,通过重复观察,发现生物医学领域的不确定现象背后隐藏的统计规律是医学统计的显著特征。( )

答案:正确。

[评析] 本题考点:统计方法的特征。

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由于存在较大的生物变异性,并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实验或观察结果往往成为不确定现象。在大量的重复试验中,这种不确定现象却呈现出明显的统计规律性。统计方法能够帮助人们分析数据,达到去伪存真、去粗存精,透过偶然现象认识其内在的规律性。这正是统计方法的显著特征。

四、习

(一) 名词解释

1.总体与样本 2.随机抽样 3.变异 4.等级资料

5.概率与频率 6.随机误差 7.系统误差 8.随机变量 9.参数 10.统计量

(二)

单项选择题 1. 观察单位为研究中的(

)。

A.样本

B.全部对象 C.影响因素

D.个体

2. 总体是由(

)。

A.个体组成

B.研究对象组成 C.同质个体组成

D.研究指标组成

3. 抽样的目的是(

)。

A.研究样本统计量

B.由样本统计量推断总体参数 C.研究典型案例研究误差

D.研究总体统计量

4. 参数是指(

)。

A.参与个体数

B.总体的统计指标 C.样本的统计指标

D.样本的总和

5. 关于随机抽样,下列那一项说法是正确的(

)。

A.抽样时应使得总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有同等的机会被抽取 B.研究者在抽样时应精心挑选个体,以使样本更能代表总体 C.随机抽样即随意抽取个体

D.为确保样本具有更好的代表性,样本量应越大越好

(三)是非题

1.研究人员测量了100例患者外周血的红细胞数,所得资料为计数资料。 2.统计分析包括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

3.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和等级资料可根据分析需要相互转化。

(四)简答题

某年级甲班、乙班各有男生50人。从两个班各抽取10人测量身高,并求其平均身高。如果甲班的平均身高大于乙班,能否推论甲班所有同学的平均身高大于乙班?为什麽?

五、习题答题要点

(一) 名词解释

1.总体:总体(population)是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同质的观察单位的全体,更确切的说,是同质的所有观察单位某种观察值(变量值)的集合。总体可分为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总体中的所有单位都能够标识者为有限总体,反之为无限总体。

样本:从总体中随机抽取部分观察单位,其测量结果的集合称为样本(sample)。样本应具有代表性。所谓有代表性的样本,是指用随机抽样方法获得的样本。

2.随机抽样:随机抽样(random sampling)是指按照随机化的原则(总体中每一个观察单位都有同等的机会被选入到样本中),从总体中抽取部分观察单位的过程。随机抽样是样本具有代表性的保证。

3.变异:在自然状态下,个体间测量结果的差异称为变异(variation)。变异是生物医学研究领域普遍存在的现象。严格的说,在自然状态下,任何两个患者或研究群体间都存在差异,其表现为各种生理测量值的参差不齐。

4.等级资料:将观察单位按测量结果的某种属性的不同程度分组,所得各组的观察单位数,称为等级资料(ordinal data)。等级资料又称有序资料。如患者的治疗结果可分为治愈、好转、有效、无效、死亡,各种结果既是分类结果,

又有顺序和等级差别,但这种差别却不能准确测量。

5.概率:概率(probability)又称几率,是度量某一随机事件A发生可能性大小的一个数值,记为P(A),P(A)越大,说明A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越大。0﹤P(A)﹤1。

频率:在相同的条件下,独立重复做n次试验,事件A出现了m次,则比值m/n称为随机事件A在n次试验中出现的频率(freqency)。当试验重复很多次时P(A)= m/n。

6.随机误差:随机误差(random error)又称偶然误差,是指排除了系统误差后尚存的误差。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使观察值不按方向性和系统性而随机的变化。误差变量一般服从正态分布。随机误差可以通过统计处理来估计。

7.系统误差:系统误差(systematic error)是指由于仪器未校正、测量者感官的某种偏差、医生掌握疗效标准偏高或偏低等原因,使观察值不是分散在真值的两侧,而是有方向性、系统性或周期性地偏离真值。系统误差可以通过实验设计和完善技术措施来消除或使之减少。

8.随机变量:随机变量(random variable)是指取指不能事先确定的观察结果。随机变量的具体内容虽然是各式各样的,但共同的特点是不能用一个常数来表示,而且,理论上讲,每个变量的取值服从特定的概率分布。

9.参数:参数(paramater)是指总体的统计指标,如总体均数、总体率等。总体参数是固定的常数。多数情况下,总体参数是不易知道的,但可通过随机抽样抽取有代表性的样本,用算得的样本统计量估计未知的总体参数。

10.统计量:统计量(statistic)是指样本的统计指标,如样本均数、样本率等。样本统计量可用来估计总体参数。总体参数是固定的常数,统计量是在总体参数附近波动的随机变量。

(二) 单项选择题

1.D 2.C 3.B 4.B 5.A

(三) 是非题

1.错。外周血的红细胞数是对血液中红细胞含量的测量值,其测量单位为(109 / L),属计量资料。

2.正确。 3.正确。

(四) 简答题

答案:不能。因为,从甲、乙两班分别抽取的10人,测量其身高,得到的分别是甲、乙两班的一个样本。样本的平均身高只是甲、乙两班所有同学平均身高的一个点估计值。既使是按随机化原则进行抽样,由于存在抽样误差,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一般很难恰好相等。因此,不能仅凭两个样本均数高低就作出两总体均数熟高熟低的判断,而应通过统计分析,进行统计推断,才能作出判断。

(倪宗瓒

王霞)

第13篇:《统计学》读后感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是我们获得知识宝库的钥匙。人的一生总是伴随着许许多多的书,有的书在你脑海中匆匆一过没有留下一点痕迹,有的书则是在你的心中留下不灭的印记,更是有些书将会伴随着你走过很长很长的人生道路。《统计学》就是这样一本伴随了我两年,并且还将继续陪伴着我的书。

记得第一次接触《统计学》是在20xx年,当时的我还是一名懵懵懂懂的大三学生,由于所学专业并非统计,因此对这门课程这本书不太感兴趣,对它唯一的印象就是艰涩难懂,考试完了就束之高阁,渐渐的将之遗忘。谁知道在几年之后,这本书却和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20xx年初,我进入了国家统计局福州调查队城镇住户处,成为了统计队伍中一名普普通通的统计人。由于之前并没有接触过统计相关的知识,唯一接触过的《统计学》也早就被抛之脑后,刚开始工作的我显得有些手忙脚乱。工作是上手了,但是却只是傻傻的依葫芦画瓢,照着前辈的做法而做,对很多东西并不是很能理解,时常感到困惑却无从下手,不知该如何整理脉络,渴望能够得到指引。于是我翻箱倒柜,从纸箱的旮旯里翻出了那本《统计学》,从此,这本书就成了我身边的必备书籍。

困惑时,我会读读它,闲暇时,我会翻翻它,它是我的良师益友,指导我进步。它告诉我什么是统计,统计的重要性。统计是认识客观世界的工具,是实行科学管理的工具,是实行国家监督的重要手段,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是宣传教育的重要手段,特别是统计的国家监督职能,它能通过信息反馈来检验决策是否科学、可行,对决策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提出矫正意见,统计的监督作用日益显着。这就要求我们统计部门要充分发挥统计的监督作用,充分运用各种的统计手段,对经济、社会、科技及自然的运行状况进行检测,及时发出预警;对政策、计划、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监督,使其不偏离目标;对违纪违法现象进行揭露,实事求是地反映客观实际情况。

我牢记统计的重要性,在平时的工作过程中,我收集、录入福州市区部分城镇居民常规调查户资料,协助处室领导做好专业报表的审核汇总,真实准确地为福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消费性支出等数据提供第一手的原始资料,为城镇居民低保标准等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同时,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优势,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深入民众进行调查,如居民对火炬传递过程满意度调查、居民对提高个税起征点的看法调查、市民超标电动车使用情况调查等等,掌握第一手资料,反映当前社会经济热点和群众的呼声,为政府提供民生的重要信息。

翻它,我了解了统计数据来源即调查方式,包括直接调查、间接调查。我认识到目前福州调查队使用的正是直接调查中的抽样调查,具有经济性、时效性强、适应面广的特点,且在一些专项任务中,还使用了询问调查法中的访问调查、电话调查、邮寄调查等方式。

读它,我学习如何对统计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知道了抽样方法、相关与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主成分分析,excel、sp等统计软件的运用等。城镇住户专业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对居民的收支情况进行数据分析,从数据中找源头,从数据中找趋势,我努力学习书中的方法理论,加强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深入对消费结构,收入结构,家庭基本情况以及成员基本情况变化的分析思考,希望能够从纷繁复杂的数据中挖掘有用的信息,了解随着社会发展城镇居民的各个方面发生的变化,分析政府各项政策对居民生活产生的影响。

它让我思考,使我收获,每一次翻读都有新的收获,但我深深感觉到对它的了解还不够。古人云: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学问勤中来,我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继续深入学习思考,希望能够读懂、读透它。

一路行来,书香相伴,在未来的工作学习中,《统计学》将继续充当我的导师、伙伴,陪伴我成长成为一名合格的统计人。

第14篇:医学统计学

单词:

Actual frequency 实际频数

Alternative hypothesis 备择假设

Average平均数

Bar chart 直条图

Cause fatality 病死率

Coefficient of correlation 相关系数

Confidence interval 可信区间(置信区间)

Constituent ratio 构成比

Cure rate 治愈率

Death rate 死亡率

Incidence rate 发病率

Interval estimation 区间估计

Line chart 线图

Mean 均数(算术均数)

Nonparametric test 非参数检验

Normal range 正常值范围

Null hypothesis 无效假设

Parameter estimation 参数估计

Parametric test 参数检验方法

Percentage chart 百分条图

Probability 概率

Reference value range 医学参考值范围

Regreion coefficient 回归系数

Relative number 相对数

Relative ratio 相对比

Sample 样本

Sampling error 抽样误差

Type Ⅰ error Ⅰ型错误

Type Ⅱ error Ⅱ型错误

参数S标准差Reference value range医学参考值范围Ratio比r

2统计量CV变异系数X值X均数rate率

名词:

1样本:从总体中随机抽取部分的观察单位构成的集合。

2总体: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同质的个体所构成的全体。

3抽样误差:由抽样造成的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的差异。

4标准误:样本均数的标准差。

5相对数:原始的两个资料(绝对数)之比所得指标的统称。

6率:表示某种现象发生的频率和强度。

7构成比:表示事物内部各个组成部分所占整体的比重。

8相对比:两个有关联指标之比,用以描述两者对比水平.

9概率:描写某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一个量度。

10变异系数:相对于均数而言标准差的大小。

11中位数:将一组观察值从小到大按顺序排列,居中心位置的数值。

12四分位数间距:把所有的观察值排序后,分成四个数目相等的段落,每个段落的观察值数目各占总例数的25%,去掉两端的25%,取中间50%观察值的数据范围。

13百分位数:在一组数据中找到这样一个值,全部观察值的x%小于Px,而其余(100-x)%大于Px。

14参数:描述总体的统计指标。

15统计量:描述样本的统计指标。

16相关系数:说明具有直线关系的两个量间相关密切程度和相关方向的统计量。

17回归系数:线性回归方程ý=a+bx 中的b叫做回归系数,它表明x每变化1单位ý变化b单位。

18医学参考值范围:传统称正常值范围,指正常人的解剖、生理、生化、免疫及组织代谢产物的含量等各种数据的波动范围。

填空或选择:

1配对设计的原则:对子之间差异大、对子内个体之间差异小,其优点为:减少实验的误差和个体差异,提高统计处理的效率。

2描述正态分布集中趋势的是均数,离散趋势的是标准差。

3描述偏态分布集中趋势的是中位数,离散趋势的是四分位数间距。

4统计分析包括统计描述、统计推断(参数估计、假设检验)。

5要比较甲乙两地某病发(患)病率时注意标准化(对年龄、性别构成等进行标准化)。 6估计医学参考值范围常用正态分布、百分位数法。

27四格表x检验校正的条件: N≥40,且1≤T<5。

28四格表x检验不校正的条件: N≥40,且T≥5。

9统计表编制的主要原则:重点突出,简单明了、主谓分明,层次清楚。

10标准误反映了样本均数间的离散程度,也反映了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的差异,它衡量了抽样误差的大小。

问答题:

1医学统计学工作的基本步骤(简述医学统计学工作的主要内容):实验设计、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

2简述描述定量资料(数值)集中趋势的统计指标及其适用条件。⑴平均数:包括①算术均数:主要适用于对称分布或偏斜度不大的资料②几何均数:多用于血清学和微生物学中⑵中位数和百分位数:①中位数:适用于所有计数资料,尤其是用于偏态分布资料②百分位数可用于任何频数分布的资料。

3简述描述定量资料(数值)离散趋势的统计指标及其适用条件。⑴极差和四分位数间距:①极差:仅用于粗略地说明变量的变动范围②四分位数间距(所有分布类型资料)⑵离均差平方和、方差(正态或接近正态分布的资料)、标准差(正态分布资料)和变异系数

4标准差和标准误区别和联系:联系:都是反映变异的统计指标,标准误是由标准差推导而来的.区别:1定义不同.2计算公式不同.3应用不同.标准差s的应用:1描述个体观察值变异.2S结合均数X计算变异系数CV=S/X.3S结合X计算医学参考值范围.4S结合n计算标准误Sx=S/√n.标准误应用:1度量抽样误差.2参数估计.3假设检验

5简述统计表的主要结构:标题、标目、线条、数字、文字。

6编制统计表的基本原则:①重点突出,简单明了②主谓分明,层次清楚③数据准确、可靠。 7常用的统计图有哪些,它们分别适用于哪些情况?①直条图:主要适用于分类变量、计数资料或计量资料的非连续资料②构成图:常用于描述构成比的资料③趋势图:适用于分组标志为连续性变量的资料④直方图:适用于表示连续变量频数分布情况⑤箱图:用于比较两组或多组资料的平均指标和变异指标⑥散点图:适用于连续性定量资料

8什么是抽样误差?如何度量抽样误差?

由抽样造成的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的差异称为抽样误差。标准误可以衡量抽样误差的大小。 9什么叫相对数?常用的相对数有哪些?

为了使计数资料具有可比性取原始的两个资料(绝对数)之比所得指标统称为相对数,常用的种类有率、构成比与相对比。

10相对数应用时注意事项:①不要把构成比与率相混淆②使用相对数时,分母不宜过小③要注意资料的可比性④要注意使用率的标准化⑤要考虑存在抽样误差。

11应用直线回归分析时的注意事项:①只有将两个内在有联系的变量放在一起进行回归分析才有意义②在回归分析中,因变量是随机变量,自变量既可以是随机变量,也可以是给定的量③回归方程建立后必须做假设检验,只有经假设检验拒绝了无效假设,回归方程才有意义④使用回归方程计算估计值时,不可把估计的范围扩大到建立方程时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之外。

12实验设计的三要素:受试对象、处理因素和实验效应;必须遵循的基本统计原则:对照原则、随机原则、重复原则和均衡原则。

13什么叫非参数检验,优缺点有哪些?

非参数检验是指不考虑总体的参数和总体的分布类型,而对总体的分布或分布位置进行检验。优点:适应性强,应用范围较广。缺点:若符合参数检验方法而用非参数检验,会损失信息,增加Ⅱ型错误。

分析题

1构成比只能说明某事物内部各组成部分的比重和分布,不能说明该事物某一部分发生的强度和频率,只有率才能描述某事物某部分发生的强度与频率,根据提供的信息只能计算构成比,把率和构成比混淆了.

2统计表的缺点:①标题不够明确,而且未注明时间地点②发病季节、年龄、职业三项指标机械地放在一起,内容繁杂,不简明突出③标目设计不合理“人数”、“%”多次重复,不便比较分析④表内文字和线条过多.

计算题

1配对t检验;(同一受试对象分别接受两种不同处理, 同一受试对象接受某种处理的前后;配对的两个个体分别接受两种不同处理).1建立假设检验,确立检验水准.H0: μd=0

H1: μd≠0

α=0.05

2计算检验统计量.

分别计算配对样本的差值d,然后求出均数d,标准差Sdd

代入公式t=自由度ν=n-1

Sd/√n

3确定P值得出推断结论.

t>t0.05(ν)或t>t0.01(ν)

P

2独立样本t检验: 1建立假设检验,确立检验水准.

H0:μ1=μ2

H1:μ1≠μ2

α=0.05

2计算检验统计量.

分别计算n

1、x

1、s

1、n

2、x

2、s2

(n1-1)s12+(n2-1)s22x1-x2

代入公式sc2=t=ν=n1+n2-2 2n1+n2-2√sc(1/n1+1/n2)

3确定P值得出推断结论

t>t0.05(ν)或t>t0.01(ν).

P

3四格表X2检验:首先通过两率或相对比编制规范四格表

1建立假设检验,确立检验水准.

H0:π1=π2aba+bH1: π1≠π2cdc+dα=0.05a+cb+dn=a+b+c+d2计算检验统计量.

通过标准判断是否需要校正即计算Ta=(a+b)(a+c)/n,n≥40,T≥5,应用公式 22X=(ad-bc)n/(a+c)(b+d)(a+b)(c+d) n≥40,1≤T<5,应用公式

22X=(︴ad-bc︴-n/2)n/(a+c)(b+d)(a+b)(c+d)

3确定P值得出推断结论.2222X>X0.05(1)或X>X0.01(1)

P<0.05或P<0.01在α=0.05或α=0.01的检验水准下,拒绝H0, ,可以认为两种方法反应有差别,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

第15篇:统计学调查报告

大学生对水资源的使用状况的调查

报告名称:大学生使用的水资源状况的调查

调查地点:

调查方法: 调查问卷

调查时间: 2010年3月

样本量: 50

被访者: 南京XX大学在校学生

调查人:XXX

报告内容:

近来我国西南地区发生严重旱灾,引发大家对水资源使用的思考。因此我们对本校学生使用水的状况进行了调查。

1.在水的使用方面,98%的受访者遇到水龙头未关的情况时会立即关上,同时,我们还了解到,28%的人认为水龙头未及时关上的原因是忘记,还有14%的人认为是习惯使然。当看见别人没有关掉水龙头时所采取的措施当中,66%的人会进行提醒,但是也有32%的受访者表示会自己关上。而且,94%的人认为水龙头未关对水资源的浪费是严重的。96%的人会选择一水多用的方法来节约用水。78%的受访者在浴室里养成了节水习惯。另外还有78%的受访者表示,一般情况下尽量使用手洗而非使用洗衣机清洗衣物。

2.在节水意识上,78%的受访者认为自己节水意识不强,86%的受访者不知家里一个月的用水量是多少。

3.节水常识方面,86%的受访者知道全球的淡水只有1%,还有58%

的人对节水法不太了解或是有模糊的理解。另外,56%的受访者知道3月22日是世界水日。

4.针对这次西南大旱我们特别设计了几个问题,得到如下结果:首先,对于这次旱灾,86%的受访者形成了节约用水的习惯,8%的人捐款但是节水意识并没有改进。80%的同学的家乡并无缺水状况。对于最近提出的水价上涨的消息,赞成与不赞成的人数参半。最后,86%的受访者认为,节约用水的最好方法是一水多用。

以上反映出一系列的问题,首先,大家的节水意识和常识还是欠缺的,第二,大家对节水的方法了解比较单一。此外,我国东部地区还没有严重的缺水情况,可能是导致大家对水资源的使用不重视的原因。此次调查所反映出的问题在水资源使用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急需解决。

第16篇:统计学判断题

三、判断题

1.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但它在具体研究时也离不开对现象质的认识。 ( √ ) 2.品质标志表明单位属性方面的特征,其标志表现只能用文字表现,所以品质标志不能直接转化为统计指标。 ( √ ) 3.总体单位是标志的承担者,标志是依附于总体单位的。( √

) 4.总体的同质性是指总体中的各个单位在所有标志上都相同。 ( X ) 5.能计算问题指标的总体必须是有限总体。(

X )

6.在全国工业普查中,全国企业数是统计总体,每个工业企业是总体单位。

( X ) 7.对某市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普查,该市工程技术人员的工资收入水平是数量标志。( X ) 8.统计调查过程中采用的大量观察法,是指必须对研究对象的所有单位进行调查。(

X ) 9.全面调查包括普查和统计报表。

( √

10.重点调查与抽样调查的目的是一致的,即都是通过对部分单位的调查,来达到对总体数量特征的认识。 ( √ ) 11.对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产区进行调查,以掌握全国主要粮食作物生长的基本情况,这种调查是重点调查。 ( √ ) 12.在对现象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选择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调查,这种调查属于重点调查。 ( √ ) 13.与普查相比,抽样调查的范围小,组织方便,省时省力,所以调查项目可以多一些。( √ )

14.对某市下岗职工生活状况进行调查,要求在一个月内报送调查结果,所规定的一个月时间是调查时间。

X ) 15.统计分组的关键是确定组限和组距。

( X ) 16.统计分组以后,掩盖了各组内部各单位的差异,而突出了各组之间单位的差异。( √ ) 17.按数量标志分组的目的在于区分现象在数量上的不同。( X )

18.连续型变量和离散型变量在进行组距式分组时,均可采用相邻组组距重叠的方法确定组限。 ( X ) 19.我国的人口普查每十年进行一次,因此它是一种连续性调查。

X ) 20.我国人口普查的调查单位是“人”,填报单位是“户”。( √

21.对全国各大型钢铁生产基地的生产情况进行调查,以掌握全国钢铁生产的基本情况。这种调查属于非全面调查。

( √

22.对我国主要粮食农作物产区进行调查,以掌握全国主要粮食作物生长的基本情况,这种调查是重点调查。

( √

23.我国人口普查的总体单位和调查单位都是每一个人,而填报单位是户。

( √ ) 24.任何一个分布都必须满足:各组的频率大于零,各组的频数总和等于1或100%。( √

) 25.分配数列的实质是把总体单位总量按照总体所分的组进行分配。( √ ) 26.按数量标志分组形成的分配数列和按品质标志分组形成的分配数列,都可称为次数分布。( √ )

27.次数分配数列中的次数,也称为频数。频数的大小反映了它对应的标志值在总体中所起的作用程度。( √ ) 28.在特定条件下,加权算术平均数等于简单算术平均数。

( √ )

29.用总体部分数值与总体全部数值对比求得的相对指标,说明总体内部的组成状况,这个相对指标是比例相对指标。

X )

30.国民收入中积累额与消费额之比为1:3,这是一个比较相对指标。

X ) 31.某年甲、乙两地社会商品零售额之比为1:3,这是一个比例相对指标。( X )

32.总量指标和平均指标反映了现象总体的规模和一般水平,但掩盖了总体各单位的差异情况,因此通过这两个指标不能全面认识总体的特征。

( X )

33.用相对指标分子资料作权数计算平均数应采用加权算术平均法。

( X )

34.标志变异指标数值越大,说明总体中各单位标志值的变异程度就越大,则平均指标的代表性就越小。

( √

) 35.对两个性质相同的变量数列比较其平均数的代表性,都可以采用标准差指标。( X )

36.同一个总体,时期指标值的大小与时期长短成正比,时点指标值的大小与时点间隔成反比。( X ) 37.某企业生产某种产品的单位成本,计划在上年的基础上降低2%,实际降低了3%,则该企业差一个百分点,没有完成计划任务。( X ) 38.某年甲、乙两地社会商品零售额之比为1:3,这是一个比例相对指标。( X ) 39.权数对算术平均数的影响作用只表现为各组出现次数的多少,与各组次数占总次数的比重无关。( X ) 40.从全部总体单位中抽取部分单位构成样本,在样本变量相同的情况下,重复抽样构成的样本个数大于不重复抽样构成的样本个数。( X ) 41.抽样平均误差总是小于抽样极限误差。( X ) 42.样本单位数的多少与总体各单位标志值的变异程度成反比,与抽样极限误差范围的大小成正比。 ( X ) 43.抽样平均误差反映了样本指标与总体指标之间的平均误差程度。( √

44.抽样推断是利用样本资料对总体的数量特征进行估计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因此不可避免的会产生误差,这种误差的大小是不能进行控制的。( X )

45.从全部总体单位中按照随机原则抽取部分单位组成样本,只可能组成一个样本。( X )

46.在抽样推断中,全及指标值是确定的、唯一的,而样本指标值是一个随机变量。 ( X ) 47.抽样成数的特点是,样本成数越大,则成数方差越大。( X )

48.在总体方差一定的条件下,样本单位数越多,则抽样平均误差越大( X )

49.抽样估计的置信度就是表明抽样指标和总体指标的误差不超过一定范围的概率保证程度( √ ) 50.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提高抽样估计的可靠程度,可以提高抽样估计的精确度。( X )

51.相关系数是测定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唯一方法( X )

52.负相关指的是因素标志与结果标志的数量变动方向都是下降的。( X )

53.甲产品产量与单位成本的相关系数是-0.8,乙产品单位成本与利润率的相关系数是-0.95,则乙比甲的相关程度高( √ ) 54. 利用一个回归方程,两个变量可以互相推算( X )

55.根据建立的直线回归方程,不能判断出两个变量之间相关的密切程度。( X ) 56.估计标准误指的就是实际值y与估计值yc 的平均误差程度( √ ) 57.完全相关即是函数关系,其相关系数为±1。 ( √ ) 58.相关系数为+1时,说明两变量完全相关;相关系数为-1时,说明两个变量不相关。( X ) 59.若变量X的值增加时,变量Y的值也增加,说明X与Y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若变量X的值减少时,Y变量的值也减少,说明x与Y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X )

60.在任何相关条件下,都可以用相关系数说明变量之伺相关的密切程度; ( X ) 61.估计标准误是说明回归方程代表性大小的统计分析指标,指标数值越大,说明回归方程的代表性越高。( X ) 62.在简单现象总量指标的因素分析中,相对量分析一定要用同度量因素,绝对量分析可以不用同度量因素。( X ) 63.总指数有两种计算形式,即个体指数和综合指数。( X ) 64.总指数的计算形式仅表现为综合指数。(

X ) 65.数量指标指数反映总体的总规模水平,质量指标指数反映总体的相对水平或平均水平。( X ) 66.从指数化指标的性质来看,单位成本指数是数量指标指数。 ( X ) 67.数量指标作为同度量因素,时期一般固定在基期。

( √ ) 68.设P表示单位成本,q表示产量,则

pqpq11(

X ) 01表示由于产品单位成本的变动对总产量的影响。69.算术平均数指数是通过数量指标个体指数,以基期的价值指标作为权数,进行加权平均得到的。( √

) 70.分析复杂现象总体的数量变动时,若研究的是数量指标的变动,则选择的同度量因素是数量指标。 ( X ) 71.平均指数也是编制总指数的一种重要形式,有它的独立应用意义。

( √

) 72.动态数列是由在不同时间上的一系列统计指标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形成的。( √ ) 73.若将1990-1995年末国有企业固定资产净值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此种动态数列称为时点数列。 (

√ )

74.若将某地区社会商品库存额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此种动态数列属于时期数列。(

X ) 75.将某班学生按考试成绩分组形成的数列是时点数列。 ( √ ) 76.同一个总体,时期指标值的大小与时期长短成正比,时点指标值的大小与时点间隔成反比。 ( X ) 77.在各种动态数列中,指标值的大小都受到指标所反映的时期长短的制约。

( X ) 78.用水平法计算的平均发展速度只取决于最初发展水平和最末发展水平,与中间各期发展水平无关。 ( √ ) 79.计算平均发展速度有两种方法,即几何平均法和方程式法,这两种方法是根据分析目的不同划分的。( X ) 80.发展水平就是动态数列中的每一项具体指标数值,它只能表现为绝对数。

( X ) 81.定基发展速度等于相应各个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所以定基增长速度也等于相应各个环比增长速度积。

( X )

82.发展速度是以相对数形式表示的速度分析指标,增长量是以绝对数形式表示的速度分析指标。( √

) 83.环比速度与定基速度之间存在如下关系式:各期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等于定基发展速度。 ( √ ) 84.平均发展速度是环比发展速度的平均数,也是一种序时平均数。 ( √ )

第17篇:统计学论文

论统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

统计作为认识社会的有力武器,具有信息、咨询和监督三大职能,而统计信息职能是保证统计咨询和监督职能有效发挥的基础。而近年来,统计信息失真现象严重,且相当普遍。统计信息的失真,不但影响到经济预测与分析的准确性,而且也会影响到宏观经济政策的合理性和准确性,进而可能对经济运行本身产生消极影响,同时也导致了国内外对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统计数据可信度的怀疑。

一、造成统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一)行政部门领导干部的干预。领导干预对统计信息的准确性的影响非常大。当前行政干预由原来的直接干预逐渐转向间接干预,由原来的公开干预逐渐转向隐蔽干预。“横向比较要先进,纵向比较要前进”。在上级主管领导的暗示和诱导下,统计人员明知在数据上弄虚作假是违法的,但在一种无形的压力下,他们出于一种“无奈”的心态,只得顺从领导者的意图虚报统计信息。[1]

(二)统计工作法规制度不健全。当前统计制度改革严重滞后,矛盾比较突出,还带有一定的计划经济色彩。主要表现在:一是统计指标体系结构性矛盾突出反映两个根本性转变的进程指标不健全,与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配套的统计指标存在较大缺口,而一些过时的统计指标依然存在。二是统计调查方法体系较笨重,过分依赖全面统计报表的状况还没有根本转变,抗干扰性差,而且难以及时反映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三是统计标准体系不健全、不配套,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不便于同国际接轨。这样,统计人员仍处于层层的报表堆集工作,对统计工作如何适应市场经济显得力不从心,知识欠缺,概念不清,在数据采用及事理分析中,就容易产生错误,造成统计数据质量下降,影响统计工作。

(三)统计数据采集不准确。数据采集是统计数据的源头,力求统计信息准确就必须保证所采集的数据是真实的。目前,统计数据采集存在四大问题:一是报表单位有顾忌,瞒报统计数据。有的单位为了避免其他部门依据所报统计表了解其真实情况,从而将其数据报低。比较典型的是劳动工资报表,有相当多的单位有少报劳动工资数据的倾向。二是报表人责任心不强,报表随意性大。有的报表人员认为报表数据与自己关系不大,即使报错了,一个单位的数据对总体影响也不大,因而随便报个数了事。三是报表人员素质不高,对报表不理解。有的报表人员根本就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也没有统计上岗证,对统计报表不熟悉,对报表中的统计指标不理解,从而不能保证所报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四是报表多,不能及时填报报表。目前,很多的企业不重视统计,逐年裁减统计人员,有的则是会计人员兼职,同时需填报的报表繁多,只得疲于应付,不能保证统计报表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四)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统计工作的任务不断加重,对统计工作人员的要求也更高。但在现实中,一些企事业单位的统计人员没有专职专责,兼职过多,统计人员素质也是参差不齐,许多不具备统计专业知识和技术资格的人员从事统计工作,相当多单位的统计人员未经过系统的专业教育和专业培训。这在客观上造成统计数据填报不清,审理不严,评估不准,偏差较大等诸多问题。[2]还有少数统计人员思想作风不端正,职业道德素质欠佳,缺乏“依法统计”的思想,不进行调查研究,只按领导意图取得统计资料。不能正确履行职责,不能坚持原则,不能执行国家统计制度,缺乏同不正之风作斗争的勇气

二、对统计信息失真的对策分析

(一)淡化统计数字的政绩观,建立科学的干部考核制度。这是走出“官出数字、数字出官”怪圈,让统计数据不受个人意志左右的治本之策。首先应当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目标,防止因考核目标不切实际而引发的虚报浮夸的歪风蔓延。其次,应完善干部实绩考核统计制度,将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有机结合起来,改进目标考核实绩的统计方法,确保目标考核实绩数据的准确性;最后,应建立干部政绩公议制度,扩大干部政绩考核的民主。[3]干部的政绩大小群众最掌握、最了解,也最有发言权和评判权。实施领导干部政绩公议制度可改变过去那种干部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的弊端,组织部门通过政绩公议制度定期开展对领导干部政绩评议活动,以提高干部工作的公开化、民主化程度,让群众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干部政绩考核工作中去,不断增强干部政绩考核准确性,增强他们工作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为民服务意识。

(二)加强统计制度改革,确保统计数据的质量。推进统计制度的改革,形成新的国家统计制度,建立新的统计体系,是减少和避免统计信息失真的根本措施。广大统计人员要广大统计人员要紧密联系统计工作实际,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摒弃“盲目求细,机构求全”的观念,树立新的统计数据质量观;摒弃不计成本,不讲经济效益的做法,树立统计工作效益观;摒弃满足现状,不思进取,因循守旧的观念,树立开拓进取,迎难而上,锐意创新的改革精神。这些观念的转变,是保证统计数据质量的前提条件。

(三)积极发展民间统计。所谓民间统计也就是非政府统计,是指除国家统计、部门统计和地方统计之外,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非法人单位及个人以自己的名义或接受委托进行的统计。开放民间统计将会打破政府对统计信息的垄断,对屡禁不止的统计作假将产生釜底抽薪的效果。而且,有了民间的统计数字,官方的统计数字就有了一个参照系,一家独大的局面也就会改变。如果这两方面的数字差距过大,便会很自然地引起民众、舆论乃至司法机关的质疑,官员们再要作假成本就高多了。

(四)综合使用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提高统计违法成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是对违法的统计工作人员除依法处理外,一律清除出统计队伍。二是对参与违法的领导,一经查实,必须依照有关法规从重从快处罚,决不手软,达到以儆效尤的目的。三是将处罚费用与统计违法行为责任人挂钩,从经济上处罚责任人。这样,就可以把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处罚,让违法者得不偿失。

(五)加强统计队伍建设,确保统计人员素质整体提高。首先要提高统计人员的责任感,牢固树立统计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生命线的思想。在统计工作中,做到“不惟上、不惟财、只惟实”,并敢于抵制和大胆揭发统计上的弄虚作假行为。其次要提高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我国加入WTO后,统计的改革目标应该是建立一个既能与世界接轨、又能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统计体系。这样,统计知识的更新、统计方法的改革、统计技能的提高,都有赖于全体统计人员的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包括统计专业知识的培训和经济理论、会计、计算机、法律等相关知识的培训,所有统计人员都必须通过严格考核,获得专业技术证书才能持证上岗。

总之,相信统计工作在国家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下,在广大统计工作者的努力下,其可靠性、真实性和权威性会逐步提高,统计信息失真的现象会得到有效的控制。

参考文献

[1]朱传云.对统计信息失真的思考.经济师[J],2005,(7).

[2]王德运.统计信息失真现象透析.平原大学学报[J],2005,(4).

[3]罗建梅.浅析如何减少我国统计信息失真.统计教育[J],2005,(6).

第18篇:统计学心得

走进统计

在经历了专业导论课的学习之后,我对统计学有了一定的认识。在学习中,有很多感想,也有很多收获。无疑的是,我认识了统计学这门实用的工具,在我未来的人生中,也必将会运用这个工具,陪伴我们前行。

最初对于统计学的了解是因为志愿的填报,上网查阅关于统计学的相关资料,但是抽象的文字,无法清晰地将统计学的概念,统计学的内容展示出来,长篇大论、洋洋洒洒的文字,最后也只是很模糊地了解统计学的历史——18 世纪,德国的阿亨瓦尔首先将“国势学”定了新名词—— “统计学” 。在当时英国人眼里, “统计”就是用数字表述事实。相对于统计学而言,统计的历史更为悠远。

在进入大学之前,我一直把统计学看成是会计学的另一种形式。而学校安排的课程里,有专门的学科导论,这为我提供了更方便,更直接地途径去了解我所学的这一门专业知识,课堂上老师从各个方面来阐述统计学在社会生产和国家经济的发展的重要作用及其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的必不可少的角色。

在第一节导论课后,我上网查找了统计学的应用历史。统计实践远早于统计学得诞生,在一些文明古国中较早付诸于实践。据历史记载,在中国古代,大禹治水的时候,统计已初具雏型,大禹按山川土质,人口物产,贡赋的多少分中国为九州,著有 “禹贡九州篇” ,记载当时的人口约 1355 万,土地约 2438 顷,这便是人口和土地统计的雏型;秦朝“商君书”中已有全国的人口调查记录,并把反映国情、国力的 “十三数”作为富国强兵的重要依据;汉朝实行口钱制,表明当时已有全国户口与人口年龄的统计,并据此征收赋税;明朝初期编有记载全国户口,丁粮的黄册,作为核定赋税、劳役的依据。在世界的其他文明古国中,统计实践也是很早的,埃及在公元前 3000 年建造金字塔时,为了征集建筑费用和劳力,对全国人口和财产进行调查;古罗马在公元前 400 年就建立了出生、死亡登记制度。

这些悠久的历史都证明了统计在我们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统计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进入经济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统计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了。

在听了第二节导论课后,我更加了解了作为经济统计学专业的学生,我今后的发展前途。老师在PPT首页的一张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统计学就是朝阳,做为进入大数据时代后快速发展的新兴学科,统计学具有光明的前途。因为我们的生活已被统计学所充斥,我们的衣、食、住、行无不与统计学挂钩,社会生产发经济发展离不开统计学,国家政府工作与统计学息息相关,统计学的发展趋势呈现乐观的走势,越来越受重视,因为我对我们学习统计的前途充满希望,这也激起了我的学习兴趣。

从刚开始对统计学的陌生,对统计学的不了解,到现在,在未接触到真正的统计学,仅仅是通过听取,查阅资料了解统计学的大概,所以还谈不上热忱,用一种积极说法就是对统计学的憧憬。希望我能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找到学习的兴趣,能够熟练掌握统计学的一种软件,用扎实的知识功底,在大数据的海洋中自由遨游! 经济统计学学习规划

在经历了专业导论课的学习之后,我对统计学有了一定的认识。在学习中,有很多感想,也有很多收获。无疑的是,我认识了统计学这门实用的工具,在我未来的人生中,也必将会运用这个工具,陪伴我们前行。我也将对以后的学习进行规划。 首先大一,基本上都是公共必修课,极少涉及统计学的专业科目。在学完公共必修课的基础上,我将努力学习大学英语,努力在大学四级六级中考出一个好成绩,并努力提升自己的口语水平,为今后或许自己有留学的机会打下基础。其次,我将努力学好微积分等高等数学的科目,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为今后学习统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二大三,关于统计的课程将全部提上课程,我将保持学习的激情,努力学好经济计量学、应用抽样技术、统计指数基础与应用等统计学专业课程,充分利用上课时间。毕竟,学好统计学的必修课,是学好统计的必修课。我还将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课外锻炼,参加更多的社会实践,并努力在学习中提出自己的见解,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为今后找工作或选择考研之路打下基础。

进入大四,面临着就业的压力,我不想向别人一样迷茫。所以在大四,我希望对大学四年进行一个总计,如果我在大二大三发现了我对统计学的兴趣,我会选择考研,继续钻研统计学。如果我选择就业,我会积极参与工作招聘会,在检验中提升自己的准备与能力。大四是检验大学前三年学习成果的时期,要以饱满的精神和认真的态度迎接挑战。

在听了五节的导论课后,我对统计学的前途充满希望,暂时不想转专业,考研的问题,现在还没有具体思考过,我希望若是在大二大三发现了对统计的兴趣,我会选择考研。

在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中,我会树立强烈的进取精神,发扬严谨务实、勤俭刻苦的精神,只争朝夕,提高办事效率,度过一个不让自己后悔的大学四年,让自己的青春熠熠闪光!

第19篇:统计学重点

1.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意义和步骤。意义:为一项调查或者研究提供必要的输入;用与评估某项正数据进行分析,因此做好数据收集工作很重要。步骤:首先要明确收集目的和收集方向,制在进行的服务或产品流程的客户反馈情况;检测各项标准的一致性;满足管理者某一方面的好定数据收集计划,实施数据收集计划,明确所叙述句的获取渠道。

奇心;管理工作能否顺利进行,都依赖于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数据支持,企业管理需要对大量的25.正态分布的性质:A:如果随机变量服从正态分布,

数据进行分析,因此做好数据收集工作很重要。步骤:首先要明确收集目的和收集方向,制则:p(u-6

2.正态分布的性质:A:如果随机变量服从正态分布,组合,即服从正态分布,。C:如果x~n(u,6平方),则x-u/6~N(0.1).

则:p(u-6

组合,即服从正态分布,。C:如果x~n(u,6平方),则x-u/6~N(0.1).27.参数点估计区间估计的基本原理。A:点估计,如果已知总体x的分布形式,但是其中一个或多

3.x拔抽样分布于总体分布的关系,样本均值对总体均值进行估计是无偏的,(样本均值的均值为个参数未知,这种借助于总体x的一样样本来估计其未知参数的数值,被称为参数的点估计。B,u) 区间估计:区间估计是在点估计的基础上,根据给定的置信度估计总体参数的取值范围的方法。

4.参数点估计区间估计的基本原理。A:点估计,如果已知总体x的分布形式,但是其中一个或多28.x拔的抽样分布与中心极限定理之间的关系。当样本容量逐渐增多时,来自不同的样本均值的抽个参数未知,这种借助于总体x的一样样本来估计其未知参数的数值,被称为参数的点估计。B,样都趋向于正态分布,这是由于中心极限定理造成的,中心极限定理可以简述为,从一均值为区间估计:区间估计是在点估计的基础上,根据给定的置信度估计总体参数的取值范围的方法。 u方差为6的总体中进行抽样,不论总体服从何种分布,只要当样本容量足够大(n>=30),样

5.x拔的抽样分布与中心极限定理之间的关系。当样本容量逐渐增多时,来自不同的样本均值的抽本均值的分布都近似服从正态分布,并且有x拔~(u,6平方/n),即样本均值的均值为u,样本样都趋向于正态分布,这是由于中心极限定理造成的,中心极限定理可以简述为,从一均值为均值的方差为6平方/n。

u方差为6的总体中进行抽样,不论总体服从何种分布,只要当样本容量足够大(n>=30),样29.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基本步骤。 A,基本原理,也成为显著检验,是实现作出一个关于总体本均值的分布都近似服从正态分布,并且有x拔~(u,6平方/n),即样本均值的均值为u,样本参数的假设,然后利用样本信息来判断原假设是否合理,即判断样本信息与原假设是否有显著均值的方差为6平方/n。 差异,从而决定应接受或者否定原假设的统计推断方法,对总体作出的统计假设进行检验的方

6.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基本步骤。A,基本原理,也成为显著检验,是实现作出一个关于总体法依据是概率论的“在一次实验中小概率事件几乎不发生”的原理,即概率很小的事件在一次参数的假设,然后利用样本信息来判断原假设是否合理,即判断样本信息与原假设是否有显著试验中可以把它看成是不可能发生的。B,基本步骤:a,根据问题要求提出原假设H0和被选假差异,从而决定应接受或者否定原假设的统计推断方法,对总体作出的统计假设进行检验的方设H1,b,确定适当的检验统计量及相应的抽样分布,c,选取显著水平a,确定原假设H0的法依据是概率论的“在一次实验中小概率事件几乎不发生”的原理,即概率很小的事件在一次接受与和拒绝域,d计算检验统计量的值e,做出统计决策。

试验中可以把它看成是不可能发生的。B,基本步骤:a,根据问题要求提出原假设H0和被选假30.相关与回归性分析区别。相:变量之间有关系,担不是一一对应。回:研究变量之间相互联设H1,b,确定适当的检验统计量及相应的抽样分布,c,选取显著水平a,确定原假设H0的系的一种统计方法,其用意是研究一个被解释变量(又称因变量)与一个或多个解释之间的相接受与和拒绝域,d计算检验统计量的值e,做出统计决策。 关关系。区:相关关系是研究两个变量之间是否有关系及相关的强弱程度,而回归分析是找

7.相关与回归性分析区别。相:变量之间有关系,担不是一一对应。回:研究变量之间相互联到一条直线来适当的代表个点的趋势。

系的一种统计方法,其用意是研究一个被解释变量(又称因变量)与一个或多个解释之间的相31.

关关系。区:相关关系是研究两个变量之间是否有关系及相关的强弱程度,而回归分析是找32.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意义和步骤。意义:为一项调查或者研究提供必要的输入;用与评估某项正

在进行的服务或产品流程的客户反馈情况;检测各项标准的一致性;满足管理者某一方面的好到一条直线来适当的代表个点的趋势。

奇心;管理工作能否顺利进行,都依赖于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数据支持,企业管理需要对大量的8.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意义和步骤。意义:为一项调查或者研究提供必要的输入;用与评估某项正

数据进行分析,因此做好数据收集工作很重要。步骤:首先要明确收集目的和收集方向,制在进行的服务或产品流程的客户反馈情况;检测各项标准的一致性;满足管理者某一方面的好

定数据收集计划,实施数据收集计划,明确所叙述句的获取渠道。 奇心;管理工作能否顺利进行,都依赖于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数据支持,企业管理需要对大量的

33.正态分布的性质:A:如果随机变量服从正态分布,数据进行分析,因此做好数据收集工作很重要。步骤:首先要明确收集目的和收集方向,制

则:p(u-6

量x1 x2…xn是相互独立的正态分布,且E(xi)=ui,var(xi)=xi平方,则随即变量x1 x2…xn的线性9.正态分布的性质:A:如果随机变量服从正态分布,

组合,即服从正态分布,。C:如果x~n(u,6平方),则x-u/6~N(0.1).则:p(u-6

(样本均值的均值为量x1 x2…xn是相互独立的正态分布,且E(xi)=ui,var(xi)=xi平方,则随即变量x1 x2…xn的线性34.x拔抽样分布于总体分布的关系,样本均值对总体均值进行估计是无偏的,

u) 组合,即服从正态分布,。C:如果x~n(u,6平方),则x-u/6~N(0.1).

10.x拔抽样分布于总体分布的关系,样本均值对总体均值进行估计是无偏的,(样本均值的均值为35.参数点估计区间估计的基本原理。A:点估计,如果已知总体x的分布形式,但是其中一个或多

个参数未知,这种借助于总体x的一样样本来估计其未知参数的数值,被称为参数的点估计。B,u)

区间估计:区间估计是在点估计的基础上,根据给定的置信度估计总体参数的取值范围的方法。 11.参数点估计区间估计的基本原理。A:点估计,如果已知总体x的分布形式,但是其中一个或多

36.x拔的抽样分布与中心极限定理之间的关系。当样本容量逐渐增多时,来自不同的样本均值的抽个参数未知,这种借助于总体x的一样样本来估计其未知参数的数值,被称为参数的点估计。B,

区间估计:区间估计是在点估计的基础上,根据给定的置信度估计总体参数的取值范围的方法。 样都趋向于正态分布,这是由于中心极限定理造成的,中心极限定理可以简述为,从一均值为

u方差为6的总体中进行抽样,不论总体服从何种分布,只要当样本容量足够大(n>=30),样12.x拔的抽样分布与中心极限定理之间的关系。当样本容量逐渐增多时,来自不同的样本均值的抽

本均值的分布都近似服从正态分布,并且有x拔~(u,6平方/n),即样本均值的均值为u,样本样都趋向于正态分布,这是由于中心极限定理造成的,中心极限定理可以简述为,从一均值为

均值的方差为6平方/n。 u方差为6的总体中进行抽样,不论总体服从何种分布,只要当样本容量足够大(n>=30),样

本均值的分布都近似服从正态分布,并且有x拔~(u,6平方/n),即样本均值的均值为u,样本37.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基本步骤。 A,基本原理,也成为显著检验,是实现作出一个关于总体

参数的假设,然后利用样本信息来判断原假设是否合理,即判断样本信息与原假设是否有显著均值的方差为6平方/n。

差异,从而决定应接受或者否定原假设的统计推断方法,对总体作出的统计假设进行检验的方13.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基本步骤。 A,基本原理,也成为显著检验,是实现作出一个关于总体

法依据是概率论的“在一次实验中小概率事件几乎不发生”的原理,即概率很小的事件在一次参数的假设,然后利用样本信息来判断原假设是否合理,即判断样本信息与原假设是否有显著

试验中可以把它看成是不可能发生的。B,基本步骤:a,根据问题要求提出原假设H0和被选假差异,从而决定应接受或者否定原假设的统计推断方法,对总体作出的统计假设进行检验的方

设H1,b,确定适当的检验统计量及相应的抽样分布,c,选取显著水平a,确定原假设H0的法依据是概率论的“在一次实验中小概率事件几乎不发生”的原理,即概率很小的事件在一次

接受与和拒绝域,d计算检验统计量的值e,做出统计决策。 试验中可以把它看成是不可能发生的。B,基本步骤:a,根据问题要求提出原假设H0和被选假

设H1,b,确定适当的检验统计量及相应的抽样分布,c,选取显著水平a,确定原假设H0的38.相关与回归性分析区别。相:变量之间有关系,担不是一一对应。回:研究变量之间相互联

系的一种统计方法,其用意是研究一个被解释变量(又称因变量)与一个或多个解释之间的相接受与和拒绝域,d计算检验统计量的值e,做出统计决策。

关关系。区:相关关系是研究两个变量之间是否有关系及相关的强弱程度,而回归分析是找14.相关与回归性分析区别。相:变量之间有关系,担不是一一对应。回:研究变量之间相互联

到一条直线来适当的代表个点的趋势。 系的一种统计方法,其用意是研究一个被解释变量(又称因变量)与一个或多个解释之间的相

39.关关系。区:相关关系是研究两个变量之间是否有关系及相关的强弱程度,而回归分析是找

40.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意义和步骤。意义:为一项调查或者研究提供必要的输入;用与评估某项正到一条直线来适当的代表个点的趋势。

在进行的服务或产品流程的客户反馈情况;检测各项标准的一致性;满足管理者某一方面的好15.

奇心;管理工作能否顺利进行,都依赖于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数据支持,企业管理需要对大量的16.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意义和步骤。意义:为一项调查或者研究提供必要的输入;用与评估某项正

数据进行分析,因此做好数据收集工作很重要。步骤:首先要明确收集目的和收集方向,制在进行的服务或产品流程的客户反馈情况;检测各项标准的一致性;满足管理者某一方面的好

定数据收集计划,实施数据收集计划,明确所叙述句的获取渠道。 奇心;管理工作能否顺利进行,都依赖于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数据支持,企业管理需要对大量的

数据进行分析,因此做好数据收集工作很重要。步骤:首先要明确收集目的和收集方向,制41.正态分布的性质:A:如果随机变量服从正态分布,

则:p(u-6

量x1 x2…xn是相互独立的正态分布,且E(xi)=ui,var(xi)=xi平方,则随即变量x1 x2…xn的线性17.正态分布的性质:A:如果随机变量服从正态分布,

组合,即服从正态分布,。C:如果x~n(u,6平方),则x-u/6~N(0.1).则:p(u-6

(样本均值的均值为量x1 x2…xn是相互独立的正态分布,且E(xi)=ui,var(xi)=xi平方,则随即变量x1 x2…xn的线性42.x拔抽样分布于总体分布的关系,样本均值对总体均值进行估计是无偏的,

u) 组合,即服从正态分布,。C:如果x~n(u,6平方),则x-u/6~N(0.1).

18.x拔抽样分布于总体分布的关系,样本均值对总体均值进行估计是无偏的,(样本均值的均值为43.参数点估计区间估计的基本原理。A:点估计,如果已知总体x的分布形式,但是其中一个或多

个参数未知,这种借助于总体x的一样样本来估计其未知参数的数值,被称为参数的点估计。B,u)

区间估计:区间估计是在点估计的基础上,根据给定的置信度估计总体参数的取值范围的方法。 19.参数点估计区间估计的基本原理。A:点估计,如果已知总体x的分布形式,但是其中一个或多

44.x拔的抽样分布与中心极限定理之间的关系。当样本容量逐渐增多时,来自不同的样本均值的抽个参数未知,这种借助于总体x的一样样本来估计其未知参数的数值,被称为参数的点估计。B,

区间估计:区间估计是在点估计的基础上,根据给定的置信度估计总体参数的取值范围的方法。 样都趋向于正态分布,这是由于中心极限定理造成的,中心极限定理可以简述为,从一均值为

u方差为6的总体中进行抽样,不论总体服从何种分布,只要当样本容量足够大(n>=30),样20.x拔的抽样分布与中心极限定理之间的关系。当样本容量逐渐增多时,来自不同的样本均值的抽

本均值的分布都近似服从正态分布,并且有x拔~(u,6平方/n),即样本均值的均值为u,样本样都趋向于正态分布,这是由于中心极限定理造成的,中心极限定理可以简述为,从一均值为

均值的方差为6平方/n。 u方差为6的总体中进行抽样,不论总体服从何种分布,只要当样本容量足够大(n>=30),样

45.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基本步骤。A,基本原理,也成为显著检验,是实现作出一个关于总体本均值的分布都近似服从正态分布,并且有x拔~(u,6平方/n),即样本均值的均值为u,样本

参数的假设,然后利用样本信息来判断原假设是否合理,即判断样本信息与原假设是否有显著均值的方差为6平方/n。

差异,从而决定应接受或者否定原假设的统计推断方法,对总体作出的统计假设进行检验的方21.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基本步骤。 A,基本原理,也成为显著检验,是实现作出一个关于总体

法依据是概率论的“在一次实验中小概率事件几乎不发生”的原理,即概率很小的事件在一次参数的假设,然后利用样本信息来判断原假设是否合理,即判断样本信息与原假设是否有显著

试验中可以把它看成是不可能发生的。B,基本步骤:a,根据问题要求提出原假设H0和被选假差异,从而决定应接受或者否定原假设的统计推断方法,对总体作出的统计假设进行检验的方

设H1,b,确定适当的检验统计量及相应的抽样分布,c,选取显著水平a,确定原假设H0的法依据是概率论的“在一次实验中小概率事件几乎不发生”的原理,即概率很小的事件在一次

接受与和拒绝域,d计算检验统计量的值e,做出统计决策。 试验中可以把它看成是不可能发生的。B,基本步骤:a,根据问题要求提出原假设H0和被选假

46.相关与回归性分析区别。相:变量之间有关系,担不是一一对应。回:研究变量之间相互联设H1,b,确定适当的检验统计量及相应的抽样分布,c,选取显著水平a,确定原假设H0的

系的一种统计方法,其用意是研究一个被解释变量(又称因变量)与一个或多个解释之间的相接受与和拒绝域,d计算检验统计量的值e,做出统计决策。

关关系。区:相关关系是研究两个变量之间是否有关系及相关的强弱程度,而回归分析是找22.相关与回归性分析区别。相:变量之间有关系,担不是一一对应。回:研究变量之间相互联

到一条直线来适当的代表个点的趋势。 系的一种统计方法,其用意是研究一个被解释变量(又称因变量)与一个或多个解释之间的相

关关系。区:相关关系是研究两个变量之间是否有关系及相关的强弱程度,而回归分析是找 到一条直线来适当的代表个点的趋势。

23.

24.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意义和步骤。意义:为一项调查或者研究提供必要的输入;用与评估某项正

在进行的服务或产品流程的客户反馈情况;检测各项标准的一致性;满足管理者某一方面的好

奇心;管理工作能否顺利进行,都依赖于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数据支持,企业管理需要对大量的

第20篇:统计学试卷

二○一一年度全国统计专业技术初级资格考试 统计专业知识和实务试卷 1在你拿到试卷的同时将得到一份专用答题卡所有试题均须在专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卷或草稿纸上作答不得分。2答题时请认真阅读试题对准题号作答。

一、单项选择题以下每小题各有四项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本题共40 分每小题 1 分。

1下列哪一项不可能是统计资料的具体表现形式  。

A调查表B行政区划图C统计图表D统计报告2统计信息、统计咨询、 是统计工作的三大职能。

A统计标准B统计应用C统计监督D统计调查3在 10 年内进行两次统计普查的是  。

A水利普查B人口普查C经济普查D农业普查

4不宜推算全面统计数据的方法是  。

A典型调查B等距抽样调查C农业普查D整群抽样调查5国家统计调查项目中不包括  。

A科技统计B劳动工资统计C计划生育统计D工业统计

6一个法人单位 产业活动单位组成。

A只能由一个B可以由多个C至少由二个D最多由四个

7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按层次划分我国经济活动为 个门类。

A913B20C95D396

8某居委会统计用的区划代码是 640105002007其中乡级码是  。

A007B002C01D05

9第二产业应包括  。

A渔业B房地产业C建筑业D金融业

10下列行业属于第三产业的是  。

A渔业B纺织业C石油开采D软件业

11统计上的城乡分类代码用 位表示。

A1B2C3D4

12统计上大中小企业划分依据不包括  。

A从业人员数B企业利润C销售额D资产总额

13非公有经济不包括  。

A外商经济B私有经济C集体经济D港澳台经济

14在就业情况调查表中不应包括 指标。

A失业率B调查时点前一周工作时间C职业D行业15农村耕地面积不包括  。

A水稻田地B果园田地C小麦田地D玉米田地

16轻工业不应包含  。

A日用化工业B烟草加工业C水泥制造业D食品制造业

17工业统计调查单位不包括  。

A非法人工业企业B企业集团C工业产业活动单位D从事工业生产的个体户18工业销售成品价值不包括 。

A实际销售的成品价值B定货者来料加工的成品价值C实际销售的半成品价值D自制设备价值

19用收入法计算工业增加值时  不应包括在计算公式里。

A工业总产值B生产税净额C劳动者报酬D固定资产折旧20房地产统计中的 不可计算为空置面积。

A报告期已竣工可售但未售出的商品房B报告期已竣工的公共配套建筑C以

前年度竣工可售但未售出的商品房D报告期已竣工可租但未租出的商品房

21二次能源包括  。

A天然气B核燃料C太阳能D液化石油气

22某物质的热值为140000 千卡该物质相当 个标准煤。

A10B20C14D140

23工业企业能源消费量不包括 。

A用于劳动保护的能源B其他非工业生产消费的能源

C工业性作业活动的能源D回收利用的剩余能源

 24下列各项中属于无形资产的是  。

A土地使用权B房屋C存款D原材料

25在岗职工统计中包括 人员。

A离休B退职C内部退养D由单位支付工资休病假

26根据使用期限将全部在岗职工分为长期职工和  。

A固定职工B临时职工C合同制职工D使用期限一年以上的计划外用

27劳动统计中  不可作为失业人员统计判断的因素。

A年龄B工作能力C劳动能力D工作愿望

28某城镇就业人员加失业人员共 1000 人失业率为 5%则该城镇的就业人员为

人。A900B950C50D500

29工资总额构成包括 部分内容。

A8B4C6D2

30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是指单位价值在 500 元以上、使用期限在 的设备和物

品。

A半年以上B一年以上C两年以上D五年以上

31计算成人文盲率的年龄限制在 及以上人口。

A6 岁B12 岁C15 岁D18 岁

32某地区男性人口 1100女性人口 1000该地区的性别比为  。

A110.0B52.4C90.9D47.6

33下列各项中不应包括在科技著作统计中的是 。

A计算机教科书B地球物理教科书C翻译的国外著作D科普著作

34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统计范围限于经费在 及以上的项目。

A5 万元B10 万元C15 万元D20 万元

35工业废水排放量不包括 。

A外排的直接冷却水B外排的间接冷却水C生产废水D与工业废水混排的厂区生活污水

36下列各项指标中能客观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是 。

A基尼系数B人口负担系数C恩格尔系数D老年人口系数

37城镇住户调查中 不应包括在城镇住户中。

A户口在外地居住在调查区域内不满半年的非农业户

B调查区域内所有常住农业户C调查区域内所有常住非农业户D户口在外地居

住在调查区域内半年以上的非农业户

38城镇居民家庭非现金收入中包括 。

A朋友赠送的消费卡B银行存款利息C咨询费D住房公积金

39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调查按消费品用途可划分为 大类。

A8B263C16D229

40下列表述中违反了价格统计中代表规格品的选定原则的是 。

A选定销售量大的规格品B选定的规格品有较大的同质性C选定的

规格品有较大的异质性D选定的规格品有较好的生产前景

二、多项选择题以下每小题至少有两项正确答案每选对一项得 0.5 分全部选对得满

分。多选或错选不得分。本题共 30分每小题2 分。

41下列各项中可归属为改革后的统计调查方法体系的是 。

A周期性的普查B统计理论研究C经常性的抽样调查D全

面定期统计报表E重点调查

42下列各项中属于国家统计调查项目的是 。A残疾人调查B

基本单位统计C投入产出统计D农村住户调查E东莞市外

来农民工就业状况调查

43按统计法规定设计的统计调查报表应当标明 等标志。A表号B制表

机关C调查目的D批准文号E有效期限

44统计分类标准包括 。A三次产业划分规定B划分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的

规定C中文信息编码规则D邮政编码规定E统计基本单位划分规定

45无论是天然的还是养殖的水产品产量都应包括 。A海水鱼类B海水

藻类C淡水鱼类D淡水生植物E淡水贝类

46计算工业总产值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 。A工业生产的原则 B能耗最小

原则 C最终产品原则 D成本节省原则 E.工厂法原则

47建筑业统计中房屋、构筑物修理产值包括 。A被修理的房屋本身的价值B生产设备的修理价值C构筑物本身的价值D构筑物修理所完成的价值E房屋修理所完成的价值

48下列各项中属于能源消费统计中的耗能工质的是 。A煤B水C氧气D柴油E压缩空气

49下列各项中可计入企业固定资产的是 。A存货 B短期投资 C在建

工程 D已使用三年的汽车 E四年前购买的高档照相机

50企业会计资产负债表中所有者权益包括 。A预收账款B实收资本C

资本公积D未分配利润E未交利润

51下列各项中应计入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中的是  。A出差伙食补助费B

加班报酬C工作岗位津贴D劳动保险费E讲课费

52下列经济活动中属于固定资产投资范畴的是 。A新建厂房B厂

房加固C更新生产设备D水库的岁修E铁路维修

53房地产开发投资统计中的住宅包括 。A别墅B集体宿舍C用作宾馆的地下室D人防用、不住人的地下室E设备管道的

地下室

54城镇住户调查中财产性收入应包括 。

A存款利息 B出租房屋的租金 C投资股票获得的红利 D失业救济金 E稿费

55为保证房地产价格指数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选择大

的房地产经营服务项目有较强的代表性B不能选择合资企业C多选地段价

格比较高的房地产项目D适当选择商业营业用房E不能选择办公楼

三、判断题

本题共20 分每小题 1 分。

56统计调查的任务是取得原始资料并加工整理形成规范的统计数据。

57与调查相比普查取得的资料更全面、更系统并且工作量不大。

58经批准的合法统计调查表的右下角需标明法定标识。

59统计设计应遵循“有所不为方可有为”的原则。

60会计上独立核算能够编制资产负债表是法人单位需要具备的条件之一。

61统计部门不编制县以上行政区划代码。

62从事两种以上经济活动的单位要按主要活动确定其行业性质。

63《关于划分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的规定》将全部企业划分为 4个大类。

64基层表指标是综合表指标在一个调查单位的具体体现。

65物业管理包括独立房屋维修及设备更新活动。

66根据财务制度的不同财务统计分为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两大部分。

67固定资产投资经济效益是指固定资产投资活动中投入与利润之间的比率。

68生育子女数项目的被调查对象仅为已婚妇女。

69老年人口系数和负担老年系数是同一个人口指标。

70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不包括在校研究生。

71自然保护区包括文物保护区。

72国际上一般将恩格尔系数在 40%50%划分为小康生活水平。

73农村转移劳动力是指无论在本地或外地从业其从业时间不少一年的劳动力。

74考虑样本老化问题农村住户调查网点实行样本轮换制度。

75居民消费价格调查原则要求同一规格品的价格必须同质可比。

四、综合应用题以下每道综合应用题包括 5道小题每道小题有一项或一项以上的正确

答案每选对其中的一项得 0.5 分全部选对得满分。多选或错选不得分。本题共 30 分

每小题 2 分。

一为了解全国汽车产业发展情况将对全国大中型汽车企业开展生产产量和产值的调查。

请根据上述资料从备选答案中选出正确答案。

76在设计调查方案时首先应考虑的问题是 。A调查经费B调查

方法C调查目的D调查指标

77该调查的调查对象是 。A汽车企业经理B汽车企业工人C汽

车企业D汽车销售商

78在设计调查基础表式时不应出现 指标。A企业名称B平均每

个工人产值C汽车产值D汽车产量

79在设计调查方案时应考虑的因素包括 。A汽车产品的样式B调查表

的格式C调查时间空间范围D调查的组织方式

80被调查的企业从业人员规模是 。A300 人以下B300 人以上C

1000 人以上D2000人以上

二某企业 2009年年平均从业人员为 7 人。为了发展企业在 2010 年第二季度扩招

员工保证二季度内每月平均人数之和达到 27 人6 月每天实有从业人员之和达到 330

人。2010 年该企业工业总产值为 3500万元用于购买原材料及销售费用为750 万元

支付给银行、保险、行政管理等费用为 250 万元本年应交纳的增值税为 120 万元

请根据上述资料从备选答案中选出正确答案。

812009 年该企业全年每月平均从业人员之和是 人。A21B28C70D84

822010 年6 月月平均人数是 人。A10B11C33D3

832010 年第二季度的季平均人数是 人。A9B10C

3D27

84企业的中间投入费用是 万元。A250B1000C750D3250

85企业工业增加值是 万元。A2620B2480C2500D3250 

三某企业 2010 年二季度的相关指标如下固定资产折旧额 300万元产品销售利润

55 万元职工工资、奖金、福利费及劳动待业保险费等 2600 万元利润总额 60 万元

生产税净额 40 万元产品销售成本165 万元营业盈余 200万元产品销售收入 240

万元固定资产平均净值 80万元 流动资金占用额月末3 月为 120 万元 1 a

 4 月为 119 万元 2 a  5月为 125 万元 3 a  6 月为 130 4 a  。请根据上述资料从备选答案中选出正确答案。86该企业 2010 年二季度的工业增加

值为 。A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B劳动者报酬

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C3140 万元D2540万元87

该企业 2010 年二季度的流动资金平均占用额为 万元。88该企业 2010 年二

季度的成本利润率 。A越小表明该企业报告期每付出一元成本费用可获得的利

润越少B越大表明该企业报告期成本费用控制得越好盈利能力越强C等于二

季度产品销售利润/同期产品销售成本D等于二季度利润总额/同期产品销售成本89

该企业 2010 年二季度的销售利润率 。A表明报告期单位销售收入获得的利润B

越大表明该企业报告期销售收入的收益水平越高C等于二季度利润总额/同期产品

销售收入D等于二季度产品销售利润/产品销售收入90该企业 2010 年二季度的资

金利润率 。A表明报告期单位资金获得的销售利润反映企业资金的利用效果B

等于二季度利润总额/同期资金平均占用额C等于。。。。 D等于。。。

二○一一年度全国统计专业技术初级资格考试 统计专业知识和实务试卷标准答案 满分

120 分

一、单项选择题以下每小题各有四项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本题

共40 分每小题 1 分。1B2C3C4A5C6B7

B8B9C10D11C12B13C14A15B16

C17B18B19A20B21D22B23D24A25

D26B27B28B29C30B31C32A33C34B35

B36A37A38A39A40B

二、多项选择题以下每小题至

少有两项正确答案每选对一项得 0.5 分全部选对得满分。多选或错选不得分。本题共

30分每小题2 分。41ACDE42BCD43ABDE44ABE45ABCE46ACE47DE48BCE49CDE50

BCD51BC52AC53ABC54ABC55AD

三、判断题本题共20 分每小题 1 分。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

72√73×74√75√

四、综合应用题以下每道综合应用题包括 5道小题每道小题有一项或一项以上的正确答案每选对其中的一项得 0.5

分全部选对得满分。多选或错选不得分。 本题共 30 分每小题 2 分。76C77C78B79BCD80B81D82B83A84B85A86AC87BD88ABC89ABD90ABD

统计学教案模板
《统计学教案模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