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大学生心理学教案模板(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13:33:05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大学生心理学 心理学

大学生心理学——开启大学生活的另一扇门

大学生心理学作为一门阐述心灵的学问,让同学们开始有意识地与自己的心灵对话,与自己的心灵交流。如果说我们生活在实实在在的三维空间当中,那么心理学无疑为我们开启了第四维空间的大门。那里看似是一个虚拟的角落,然而当我们站在那个角落的时候,来反观我们的生活,我们所处的环境,我们自己乃至他人,我们便会猛然间意识到,生活中原来有“天高任鸟飞”的广阔,原来有“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奇观,原来有曲径通幽的迂回,原来有 „„

总述

大学生心理学与其说是一门学问,不如说是大学生活中良师益友。它不仅仅传授我们一些心理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它的是实用价值。

或许有人会说在大学生心理学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时,我们的大学生活不一样是风平浪静,学生们不一样可以学业有成吗?不错,然而大学生心理学的作用却在于对校园生活的完善,让它更趋于和谐,同时引导我们主动去经营自己的学习规划,调节自己的生活节奏。这样,当我们再次面对生活中突如其来的问题时,我们不再疲于应付,而是积极应对。任何时候,我们都可以自信地说: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推荐第2篇:大学生心理学

我觉得大学生活是否充实、是否有意义,这完全取决于学生本身的思维和心态。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价值观和人格的重要塑造期,在这期间,你所遇到的老师、朋友和你周遭的环境对于你自身的成长来说非常重要几乎每一个大学生都会经历一个莫名的低迷期,可能因为对未来无望的沮丧,可能因为家庭或长辈给自己的压力,也有可能是因为个人感情或人际交往方面的困惑。如何面对和处理这种情绪上的低迷,对自身后来的成长也非常重要。

职业生涯规划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也非常重要。几乎每一个大学都会安排这样一个讲座或是课程,旨在引导大学生对自己的人生做一个合理地规划。这种规划应该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及早地做出。以此来给自己的大学学习和生活定下一个目标。很多学生会抱怨大学生活空洞、无聊,大多缘于不知道自己来到大学是要干什么,在毕业时要收获什么。

在大学,学生学的绝不仅仅只有书本知识,很多有意义的东西其实是在书本、课堂之外。我们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通过正规的渠道去获得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通过这些实际锻炼去成长去感悟,包括人际交往的技巧、待人接物的方式,以期学生在毕业时能尽快地转换身份,由一个学生转变为社会人,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适应社会生活。大学学习环境改变了,生活环境改变了,社会交际圈子改变了!学习的要求也改变了!当然是丰富多彩的,但是不能抱着天堂的想法迈入大学的校园,因为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在你心中不能想得太美好和理想化了,不然一旦你的真实感受与你的想象的不一样,你就又会感到迷茫!大学很好,心态要端正,我就是这么认为的!大学生活不应该无聊: 大学生应该以学为主,全面发展.在大学里,有很多事要做。大学主要培养学生自学和自律的能力。用心学习的话,学习是很紧张的,主要靠自己。踏踏实实地学习,快快乐乐地去享受大学生活。

大学生活充满着丰富多彩也充满着新奇,但还是要以学本领为主哦,为就业做准备,为自己的前途做以下一些准备:

1、多交朋友。在班上,和同学们保持良好的关系,大学同学对你以后的事业很有帮助。还可以在学校里多交一些朋友,有了这些人你的大学生活会更有趣。

2、英语和计算机。记住学好这两门。不管你以后考什么都要用,比如考研、考公务员等等;平时玩电脑不要只顾玩游戏多学点计算机方面的知识。

3、参见学生组织,锻炼你自己。学校里有很多组织,广播台、学生会、社团等,去加入他们,这些组织很能锻炼人。我曾亲眼 看见一个极度对自己缺乏自信的同学,在社团锻炼了一年,能力突飞猛进的提升,后来成为社团负责人。

4、把大学当作社会。可以说大学是亚社会,自己去好好感受体会吧。

5、去干些兼职工作。可以锻炼你的能力,也可以赚点外快。

6、给自己定未来的目标,要有危机感。不要光顾玩,大一大二你没感觉,等你到大三大四你就会痛苦,因为没有目标,不知道以后干什么。我一直很有危机感,痛苦过一段时间找到了自己奋斗的目标,一直沿着这个方向努力,相信会过的很充实...

不断修炼自己,完善自己,善待他人,努力学习,不仅知,还要信、行。生命中最宝贵的一课,是从经验中学来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最快乐的人不一定拥有一切最好的东西,他们只是珍惜人生道路上遇到的每一样东西,让我们选择这样的生活。

推荐第3篇:心理学教案

树立自信,扬帆远航

一、背景分析

带着八年级的收获与喜悦,带着对九年级的憧憬与担忧,同学们迈入了九年级。进入九年级以后,同学们所学的科目增加了,难度增大了,同时中考的压力也随之而来,班里的部分同学开始出现上课听不懂、跟不上,成绩有所下滑的情况,尤其对一些女生来说尤其如此;而原本学习比较吃力的同学更是问题不断:今天作业还没做完,明天默写书还没背,后天还要抄补作业等。即使是一些比较优秀的学生也时常向老师反映:到了九年级觉得压力更大,时间不够用,每天忙忙碌碌,却又感到碌碌无为,有时真想放弃,但又不能这样做,觉得很压抑。许多家长在和老师的交流中也反映到许多学生在家里的脾气变得很大,经常为了一点小事发火。从某一方面来说,这些现象都是因为学生压力过大,同时又是缺乏自信的表现。

二、设计理念

积极,民主,轻松

三、教育目标

1.九年级的学习激烈紧张,学生要具备较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更好的适应毕业班的学习生活。此次主题班会的开展,旨在培养学生拥有积极健康的心态,勇敢面对学习中的困难、失败和压力并能及时适应,顺利度过人生的第一关。

2.通过主题班会,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心态,使之成为掌控自我情绪的主人,树立自信,扬帆起航。

3.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了解彼此,在初三这样的充满压力的时候互相鼓励,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四、形式

个人发言、同学互动、老师总结等

五、过程展开

(一) 学生齐背口号:我相信我快乐,我拼搏我成功

(二) 打开心窗,说说心里话:同学们各自发表自己进入大学来的变化及感受,叙述自己减压的方法

听了同学们的心声,老师深刻的理解大家,求学的路真是苦呀。有些同学,天

天都是这样的想法,你们不痛苦吗?大家知道吗?这是一种不良的心理,它会影响你们心理和情绪,最终影响中考。老师把你们的心理归纳了一下:

1、压力或焦虑心理。学校课业任务繁重,竞争激烈,父母的期望值过高,使得学生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

2、厌学心理。这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不好的同学不想学习,就连学习成绩很好的同学也有这种倾向。

3、人际冲突心理。包括老师、家长、同学的冲突,生活在不和谐、不协调的人际关系中,主要表现在:

(1) 曲解老师、心理不平衡

(2) 不主动理解人,却渴望别人理解 (3) 不能悦纳父母,家庭关系紧张

(三) 自我探索及相互探索

1.同学们找找自己在那些方面比较突出,然后听听同学对你的评价,找出自己的优点,从而提高自信。

2.让每个同学写一封信给未来的自己,比如自己要在这段时间做哪些事,并且相信自己可以做好

(四) 相互鼓励,相互打气

找三组同学,每组六人,围成一个圈,大家相互说一些鼓励的话,然后大家一起喊出来

通过这种方式,让同学们感觉的在学业繁重的初三,自己不是一个人,还有许许多多的同学与自己一起并肩作战。

(五) 教师总结阶段

我们已经是九年级的学生了,面对毕业、升学,我们更应该学会适应。我们无法改变环境,但我们可以自己的心境。多给自己一些鼓励,它就会回报你一个前进的动力;给自己一点追求,它就会回报你一个成功的惊喜。

大家一起来归纳一下上面所说的那些不良的思想,可以用哪些方法解决: 1.正确认识自我,找出自己的优缺点 2.自我调整,写信给自己 3.自我积极暗示

4.同学相互鼓励,相互打气,共同进步

六、总结与反思

通过本节课,使我更加深入的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更加全面的了解他们,同时也发现自己在班主任工作方面还是过于粗糙,忽略了很多细节,在今后的工作中会不断的改进

推荐第4篇:心理学教案

心理学教案

(一):做个受欢迎的人

物理组 孙百强

【辅导目的】

1、认识受欢迎的人的特质。

2、反思不受欢迎的人的特质。

3、推选出本班最受欢迎的人。【辅导地点】 教室

【辅导时间】 35分钟

【辅导方式】

(一)即兴小品表演

(二)讨论

(三)投票选举

(四)自测 【辅导准备】

1、课题黑板

2、选票、自测卡等

3、一份小礼物 【辅导步骤】

一、导入

老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一个人一生的成就决定于什么吗?有关专家声称,人一生的成就 20% 决定于智力,80% 决定于人际关系。爱因斯坦也说过:“智力上的成绩,依赖于性格上的伟大,这一点常常超出人们的认识。”作为一个学生。如果你与同伴合作良好,获得大家的支持,那么你就会心情舒畅、学习成绩上升;相反,如果你不与同学交往,受到大家的排诉,你就会缺乏安全感,产生严重的焦虑,自卑等不良心理,学习成绩无法提高,甚至不能进行正常的生活和学习。所以,不论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这一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受欢迎的人具有什么样的品质,并且选出我们班中最受欢迎的人,下面的活动请我们的宣传委员来主持。

二、小品表演

选取运动会、期中考试、值日、宿舍、以及排座位等镜头,表现受欢迎的人和不受欢迎的人的行为品质。

三、讨论

归纳受欢迎的人和不受欢迎的人的特征。

受欢迎的人:待人真诚、爱集体、有荣誉感、有责任心、有上进心、有礼貌。 不受欢迎的人:冷漠、虚伪、自私、嫉妒、没有责任心、甘愿落后。

四、推选班上最受欢迎的人

1、发下“谁是最受欢迎的人”的选票,无计名填写,交上。

2、打乱后重新发下

3、统计选票得出结果

4、请最受欢迎的人亮相

五、“做个受欢迎的人”自测 发下自测纸,每个学生填写 说明:若该项内容自己做到了,就在后面的括号内打“√”,若没做到的则打“×” 内容:

1、热心班集体活动,对工作负责

2、别人有苦恼,我会同情他、安慰他

3、能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

4、有了过失能勇于承认,及时修正

5、能接受别人的意见

6、别人取得成绩,我会为他高兴

7、批评同学总是善意的

8、不炫耀、不自命不凡

9、学习努力,要求上进

10、兴趣广泛,有特长

11、能遵守纪律

12、待人有礼貌,尊敬师长

13、风趣幽默、机智果敢

14、仪表整洁、爱护环境

15、信守诺言

六、总结自测情况

自测题中肯定的回答越多,越受大家的欢迎

七、结束语

老师: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很多,如人的因素、物的因素、时间因素、空间因素等。其中人的因素最为重要。虽然我们现在做得还不完美,但只要我们从自身的实际出发,跟据自测题目中的项目,慢慢积累不断改进,努力完善自身修养,一定会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

心理学教案

(二):如何把握自己的情绪

物理组 孙百强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有关情绪的科学知识,为下几节课做好准备。 教学设备:实物投影仪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情绪的正负性及影响 教学方式:讲述法、演示法

教学时数与场地:1课时;本班课室 教学步骤:

开头语:在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一种神奇的东西:它可以使你精神焕发,干劲倍增,也可以使你无精打采,萎靡不振;它可以使你头脑清醒,冷静处理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可以使你暴躁焦虑,在冲动中做出后悔莫及的蠢事;它可以使你安详从容,坦然自若,也可以使你紧张慌乱,揣揣不安„„

这种东西是什么呢?(提问 2-3 位同学) 总结:这种东西不是别的,正是人的情绪。

一、什么是情绪?

投影片:情绪是个体与环境意义事件之间关系的反映。是人的心理活动的重要表现,它产生于人的内心需要是否得到满足。

二、情绪的产生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永远快乐。在人生旅途中,昨天、今天和明天,总是有光明和黑暗、成功和失败、顺利和挫折,烦恼、忧愁是不可避免的。那么,情绪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同样的臆见事或一个物品、行为等会因时、因人而产生不同的情绪、情感体验呢?

解释:情绪通常是由一定的事物引起的,这里说的事物,可以是物品、事件、行为,也可以是人们的言论。但是情绪的产生和产生什么样的情绪,总是与个人的需要相联系的,脱离人的需要,脱离人的心理活动,情绪也就无从谈起。

三、情绪的分类:

1、\"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的情绪到底有那些呢?据统计,在我国的文字中,与情绪有关

的词汇有近千个。

据我国古代名著《礼记》记载,人的情绪有\"七情\"分法,即喜怒哀惧爱恶欲。 请3-5个同学讲一些有关情绪的词。

这种东西是什么呢?(提问 2-3 位同学)

2、小结:人类最基本的情绪有四大类:喜、怒、哀、惧。这些情绪从对人产生的作用来看可

分为积极的情绪、消极的情绪和中性的情绪。

凡是对人的行为起到促进、增力作用的情绪,我们称之为积极情绪。 凡是对人的行为具有削弱、减力作用的情绪,我们称之为消极情绪。 凡是对人的行为没有促进亦没有削弱作用的情绪,称之为中性情绪。

3、请同学们把以下的情绪词进行分类:

喜悦、悲伤、苦恼、开心、抑郁、紧张、兴奋、惊讶、失望、急噪、愤怒

4、情绪会随着个人境遇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例:

李白面对同样美丽的长江沿岸的景色,写出的诗句中饱含的感情色彩却因他情绪不同而不同。

在流放途中,写出的诗句是:\"楚江清若空,遥将碧海通。„„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 大赦时,写出的诗句是:\"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

3、请同学们把以下的情绪词进行分类:

喜悦、悲伤、苦恼、开心、抑郁、紧张、兴奋、惊讶、失望、急噪、愤怒

4、情绪会随着个人境遇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例:

李白面对同样美丽的长江沿岸的景色,写出的诗句中饱含的感情色彩却因他情绪不同而不同。

在流放途中,写出的诗句是:\"楚江清若空,遥将碧海通。„„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 大赦时,写出的诗句是:\"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

四、情绪对人的影响

情绪一旦产生,便会渗透到人的一切活动中,使活动染上情绪的色彩。具体来说,不同情绪对个人智力的发展、个人正常水平的发挥以及身体健康等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1、不同情绪会对个人智力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

科学研究表明,精神愉快,情绪乐观、积极的儿童,生长发育好,活泼伶俐,智商较高;情绪忧郁、悲观、消极的儿童,身心健康会受到影响,表情呆滞,性情孤僻,智商较低。

2、不同情绪也会对人的理智和正常水平的发挥产生不同的影响 愉快的情绪、紧张的情绪--操作效果呈倒\"u\"型

负情绪:痛苦、恐惧的强度与操作效果呈直线相关;由于愤怒情绪具有自信度较强的性质和指向于外的倾向,中等强度的愤怒一旦爆发出来,有可能组织个体倾向于面对任务,导致较好的操作效果。

3、不同情绪还会对一个人的身体健康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不同影响。

五、作业:

思考:在情绪紧张和产生消极情绪时,如何调整自己?下一次课请同学们来谈谈。

推荐第5篇:心理学教案

心理课

[课程目的] 心理学,是一门能让人们加强自我了解的课程。让孩子们学习心理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让他们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更好地了解自己,能控制自己的情绪,用积极的心态去看待人与物,能自主自强有信心地战胜自己的消极心态。并能帮助他人,理解他人,容纳他人。让孩子们有正能量,进而实现他们的梦想。本门课通过一些小游戏和生动的小例子,让孩子们在轻松学习课程之余,能学习到心理学的奥秘。 【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形式】

1.老师通过介绍生动的例子,结合自己和社会上的著名人士(家喻户晓的例子),通俗地向同学介绍心理对人的重要性。2.用一些心理小活动如“我是谁”、“欢乐动物园”等,让孩子们身体力行知道心理给他们带来的好处,并让他们更了解自己,更热爱身边的同学。

3.课外可以和一些孩子一起谈心,帮助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课程设计] 课时1

我是谁

一、授课内容主题引入:5-10分钟 老师:孩子们,大家好。我先做一个自我介绍,我是来自浙江工商大学的大学生,我叫„„,在这**个星期呢,给大家上的是心理课。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什么是心理课,我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心理课呢,就是„„,在这堂课里老师我具体用一些游戏和生动的例子给大家来讲述这堂课,让大家更好地了解自己和更好地生活。

二、“我是谁”的小游戏: 活动目标:

1.协助学生认识自己眼中的我,及他人眼中的我。

2.增进学生彼此熟悉的程度,增加班级凝聚力。

活动程序:

(一)教师发给每位学生一张A4纸。

(二)学生两两分组,一人为甲,一人为乙(最好是找不熟悉的同学为伴)

1.甲先向乙介绍「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乙则在A4纸上记下甲所说之特质,历时五分钟。

2.教师宣布活动的规定为:「自我介绍者,在说了一个缺点之后,就必须说一个优点」。

3.五分钟后,甲乙角色互换,由乙向甲自我介绍五分钟,而甲做记录。

4.五分钟后,教师请甲乙两人取回对方记录的纸张,在背面的右上角签上自己的名字。然后彼此分享做此活动的心得或感受,并讨论「介绍自己的优点与介绍自己的缺点,何者较为困难?为何会如此?个人使用那些策略度过这五分钟?」。两人之中须有一人负责统整讨论结果。

(三)学生三小组或四小组并为一大组,每大组有六至八人。

1.两人小组中负责统整的人向其它人报告小组讨论的结果。

2.分享后,教师请每位同学将其签名之A4纸(空白面朝上)传给右手边的同学。而拿到签名纸张的同学则根据其对此位同学的观察与了解,于纸上写下「我欣赏你„,因为„」。写完之后则依序向右转,直到签名纸张传回到本人手上为止。

3.每个人对其他组员分享他看到别人回馈后的感想与收获。

(四)全班学生回到原来的位子

1.教师请自愿者或邀请一些同学分享此次活动的感想与收获。

2.教师说明了解真实的我与接纳真实的我之重要性。

三、收集同学们手中的A4张,以便下节课用

课时2爱自己

(联系自信、自我鼓励,让同学在了解自己的同时,为自己的优点开心,接受自己的缺点并且能积极改正,教给他们爱自己的方法)(双手抱住自己)

课时3 正能量

1先给大家讲述一下正能量的意思

2.问同学们身边的正能量或经历,自己的感受,分享一下(同学要是没有,老师来分享) 3.老师讲述一些名人、社会故事

4.正能量的意义,对人的影响 (故事、例子、口号)

5.怎么样获取正能量,怎么给大家带去正能量,并让同学们互相鼓励

课时4 如何排泄负能量

课时5好情绪,寻找快乐

课时6 爱,分享,付出

课时7 信念

因为考虑到孩子们的年龄还小,很难接受大道理。老师用一些小游戏、同学的例子、自身的例子、一些家喻户晓的名人例子还有室外的素质扩展让同学们能简单的感受心理学的力量。 考虑到孩子们有些是留守儿童,可以增加与同学之间的友谊友情。让他们心中有爱,充满感恩之心,然后凭借信念成为了不起的人。 也可以单个和孩子们交交心,一起玩~

推荐第6篇:心理学教案

第一部分 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

 理解和掌握的基本概念有:心理学、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情感过程、个性、个性心理特征、

 应掌握的基本原理有: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的关系、认知过程与情绪的关系、认知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心理的实质等。

 应明确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或称心理活动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具体研究心理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性。研究个性心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研究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相互关系的规律性的科学。

 思路是:人的心理活动是内隐的,行为是外显的。外显行为受到内隐心理活动的支配,心理活动则通过行为而得到发展与表现。因此,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 人的心理活动包括有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和情绪过程。个性心理,又简称个性,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 人的心理实质的科学阐述是: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是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人脑的反映特性;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 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是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人脑的反映特征;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 心理学是一门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有关系的边缘科学,其研究任务包括理论探讨和为实践服务。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是探示心理、意识的起源、发展和规律,揭示心理与外部世界及脑的关系,以最新的心理科学研究成果论证和丰富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命题。

 心理学实践任务的总目标是为我国物质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对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来说,心理学的实践任务有为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健全个性、因材施教和教育教学改革、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以及提高自身心理养等诸方面。

第二部分 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

 要理解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要通过神经系统来实现。

 神经系统的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它由细胞体、轴突和树突三部分组成。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的机能。  神经元是通过树突及胞体接受传来的信息,胞体对信息进行整合,然后通过轴突将信息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或效应器。

 突触是神经元在机能上发生联系的部位 神经元之间联系的生理机制。它控制信息的传递方向、范围以及兴奋性或抑制性的作用,因此,把突触分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

 人的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椎和

1 脑,脊椎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低部分,其基本功能是进行反射活动,如排泄、膝跳等和传导神经冲动。人脑包括脑干(延脑、脑桥和中脑)、间脑、小脑和大脑。

 大脑皮层是脑的最高级部位,是心理活动的最重要器官。大脑半球表面上的外侧裂、中央沟和顶枕裂三大沟裂把大脑皮层划分为四个叶,即枕叶,它们是视觉中枢;颞叶,它们是听觉中枢;额叶,它们是语言中枢;顶叶,他们是感觉和运动中枢。

 神经系统活动的最基本的方式是反射,反射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有机体内外环境刺激所作的规律性反应。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称为反射弧,它包括五个基本环节: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 反射根据产生的条件不同分为无条件反射,是生来俱有的,和条件反射,是后天通过学习建立的。条件反射分为典型性条件反射和工具性条件反射,也称为操作性条件反射。

 条件反射是大脑皮层的信号活动,用刺激物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是第一信号系统;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是第二信号系统。

 中枢神经系统的基本过程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有机体一切活动都由这两种过程相互关系决定。抑制过程分为条件性抑制和非条件性抑制两类。  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有两个:扩散与集中;相互诱导.相互诱导又分为正诱导和负诱导。

第三部分 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  人类意识具有以下基本特征:意识的觉知性、意识的能动性和意识的社会历史制约性,它与动物心理本质区别表现如下:一是人类意识既有对客观对象的意识,也有自我意识.二是人类意识以抽象概念形式能动地反映与改造客体,而动物则以具体形象地感知、表象来适应环境以满足其生存需要;三是人类意识离不开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和传递信息,而动物的感性反映形式不需要语言;四是人类意识和动物心理具有不同的物质器官,人脑和大脑在量和质上存在巨大差别。  意识是人以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为基础的系统整体对自己身心状态与外界环境变化的觉知。意识内容包括对外界事物的觉知;对内部刺激的觉知;对自身的觉知和对由体验所引起的思维活动的觉知。  注意本身不是心理活动过程,它是心理过程的共同特性。注意不反映客观事物的属性与特点,但它保证着人的心理活动反映与变革客观现实的顺利进行。

 是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指向性指人的心理活动总是有选择地指向于一定地对象。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聚集在其所选择地对象上和心理活动深入于该对象的程度。  注意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占据重要位置,它具有选择、保持和对活动进行调节

2 与监督的功能,是人们获得知识、掌握机能、完成各项心理活动和实际操作的重要心理条件。

 根据注意有无预定目的和意志努力程度,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无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在实际生活中都需要以上注意并在活动中相互转化。

 反映人与人之间差异的注意发展水平的注意品质是:注意的广度(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转移。注意品质是在不同生活实践与教育训练中形成,并通过锻炼而得到提高。 第四部分 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

 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通过感觉器官作用于人脑,在人脑中引起的心理活动就是感觉。

 绝对感受性用绝对感觉阈限来衡量。绝对感觉阈限越大,绝对感受性越小,反之,绝对感受性越大。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关系。  差别感受性用差别感觉阈限来衡量。差别感觉阈限越大,差别感受性越小,反之,差别感受性越大。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关系。  感受性是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人的每一种感觉都有两种感受性: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感受性是用感觉阈限来度量的。感觉阈限分为绝对阈限和差别感阈限。

 适应是同一感受器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发生的感受性的变化现象。适应既可引起感受性的提高,也可使感受性降低。在视觉范围内,可以分为明适应和暗适应。

 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感受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根据刺激物同时或先后作用感受器的情况不同,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属性、各个部分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反映。  知觉是在感觉基础上产生,是对感觉信息整合后的反映,但它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总和。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但知觉极大地依赖于一个人过去的知觉和经验,同时也受到人的需要、动机、兴趣等心理特点的制约。

 知觉是多种分析协同活动对复杂刺激物或刺激物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综合的结果。同时,知觉活动是当前的刺激而引起的兴奋和以往相应的知识经验的暂时神经联系的恢复过程。

 根据知觉起主导作用的感官特性,把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嗅知觉和味知觉等。根据知觉对象的空间、时间存在形式和运动的特性,把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 知觉的基本特征有知觉选择性、知觉理解性、知觉整体性和知觉恒常性。  观察是知觉的高级形式,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观察力是敏锐发现事物细节和特征等方面的知觉能力,是人的智力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3 第五部分 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

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重现的过程,是人脑对过去所经历的事物的反映。用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记忆是人脑对所输入信息的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 记忆包括了“记”和“忆”的完整过程。“记”中含有识记和保持,是记忆的前提,“忆”中含有再认与回忆,是记忆的目的,也是检验记忆力的指标。  根据记忆的内容不同,把记忆分为动作记忆、形象记忆、词语记忆和情绪记忆。根据记忆过程中信息的编码

 感觉记忆中的信息若被注意或模式识别即进入短时记忆。短时记忆中的信息经过语言复述进入长时记忆。长时记忆中的信息经过语义编码加工永久贮存以便备用。

 瞬时记忆的信息的保持一般不超过1秒钟,短时记忆的信息容量大约为7±2个组块,长时记忆具有组织性和备用性,其容量几乎是无限的。  根据艾宾浩斯对遗忘的首创研究表明,遗忘变量和时间变量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即遗忘是先快后慢。有关遗忘的原因涉及两大理论假设:衰退理论和干扰理论。

 记忆品质有记忆的敏捷性、记忆的持久性、记忆的准确性和记忆的准备性。 第六部分 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

 表象是在人脑中以形象形式来对事物进行操作和加工,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人脑中的重现,它具有直观性、概括性和模糊片段性的特点。  想象是人脑对已存储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它具有两个显著特点是:形象性和新颖性。

 想象是在记忆表象基础上,以直观形式呈现人脑中具有形象性信息的表征,而不是言语符号。

 想象是以组织起来的形象系统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它的内容与其他心理现象一样,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 根据想象时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把想象分为有意想象(随意想象)和无意想象(不随意想象);根据想象内容的新颖性、把想象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根据想象与客观现实的关系,把想象分为幻想、理想和空想。  想象力是一个人创造性思维发展的重要能力之一,它既是科学文化知识学习的基础,也是进行创造性活动必备的条件。

 创造性想象的特殊形式是幻想。无意想象的特殊形式是梦。 第七部分 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

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概括性和间接性是思维的两个基本特征。思维根据不同划分标准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聚合思维、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

 人类思维活动的过程表现为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化、体系化与具体化,其中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其他过程均由分析、综合派生出来。

4  人脑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概念,它是构成人类知识的最基本成分。概念形成和概念掌握是人类认识事物、掌握知识的重要环节。  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过程一般分为认识问题(明确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问题所具有的特点与条件)、提出假设(解决问题的关键)和验证假设(主观与客观相互联系)。

 以新颖独特的思维活动揭示客观事物本质及内在联系并指引人去获得对问题的新的解释,从而产生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称为创造性思维,它给人带来新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成果,是一个人智力水平高度发展的表现。  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活动相关联,是多种思维活动的统一,但发散思维和灵感在其中起重要作用。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活动紧密相连,一般经历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和验证期四个阶段,它不同于一般问题解决的四个阶段。 第八部分 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

 语言是由词汇按一定的语法构成的复杂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 言语是个体借助语言传递信息的过程,既表达个体与了解他人语言和运用语言表达思想与感情的过程。  外部言语是进行交际的言语,主要有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口头言语又分为对话言语和独白言语。

 内部言语是非交际性言语,是借助语言进行思维与表达感情的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

 第二语言的学习特点与影响第二语言学习的因素 第九部分 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

 情绪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情绪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表现为喜、怒、哀、乐等内心体验。情绪除了与客观事物有关,还与需要相联系,情绪与生理性需要相联系,情感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  情绪和情感作为人反映客观世界的一种形式,对人的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具有重要作用。情绪包括适应功能、动机作用、组织作用和信号作用。  表情动作是情绪的外部表现形式,是一种独特的情绪语言。表情动作主要有三类: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和言语表情。  情绪状态指的是某种事件或情境影响下,人在一定事件中表现出来的一定的情绪,典型的情绪状态有心境、激情和应激。

 情感反映了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生活状况,它渗透到了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人类较高级的社会性情感有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 对情绪作出解释的理论较多,早期的情绪理论有詹姆士-兰格理论和坎农-巴德理论,还有情绪动机-唤醒理论、情绪的行为理论、精神分析理论以及情绪的认知理论。

 情绪的认知理论既继承了情绪有生物成分和进化价值的观点,又重视社会文化环境、个体经验和人格结构等对情绪的制约作用,强调情绪受主体认知功

5 能的调节,是一种较为全面的理论。

 马斯洛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需要所引起,而且需要是分层次的,低层是生理需要、中间层是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第十部分 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

 气质不是推动个体进行活动的心理原因,而是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它影响个体活动的一切方面。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指心理过程的强度、速度、稳定性以及心理活动的指向性等方面。它使一个人的整个心理活动都涂有独特的色彩。不能以个别的胜利亚系统作用气质的生理基础,但是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气质关系较为直接和密切。

 气质类型主要有6种特征:感受性、耐受性、反应的敏捷性、可塑性、情绪兴奋性和向性。各种特征的不同结合,就构成各种不同的气质类型:胆汁质、多血病、黏液质和抑郁质。  气质影响个体活动的一切方面,在个体活动上打上一定的烙印,在考察人的实践活动时要关注气质这一因素。但是,人的行为是在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影响下所形成的理想、信念和态度所决定。气质与理想、信念和态度相比,对人的行为的作用,只有从属的意义。  气质表现在个体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中,可以通过对人的行为特征的观察和了解来评定一个人的气质,,但不能凭对个体一时一事的行为特征的观察来确定个体的气质类型。由于气质的复杂性,有时个体的行为表现又会“掩盖”真实的气质特征。因此,对气质的测量应该综合运用心理学原理的各种方法,多方面收集资料,然后从中综合概括出一个人的气质特征和气质类型。 第十一部分 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  性格是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一个人的性格总是和他的意识倾向和世界观相联系,体现了一个人的本质属性,它最能表征一个人的个性差异。现代心理学把性格理解为一个人在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性格和气质关系十分密切。性格具有稳定性。  性格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心理构成物,它由各种不同的性格特征所组成,主要有: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和性格的理智特征。  性格的类型理论和性格的特质理论是两种性格理论。性格的类型论用一种或少数几种主要的特质来说明人的性格;性格的特质理论同时用多种特质来说明人的性格。应该把从质和整体上表示性格的类型论和从量上分析性格的特质论结合起来研究和阐述人的性格。实际上,这两种理论已经开始结合起来了。

 在性格形成和发展的问题上,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是两种极端的观点。一般认为,性格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习作用的结果。其中,遗传因素是性格的自然前提,在此基础上,环境因素对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起决定作用。性格是人在实践活动中,在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 心理学研究的方法一般可以用来测量性格,但由于性格的复杂性,测定一个

6 人的性格是相当困难的。这就要求测量者把多种方法结合起来,交叉应用、互相补充、互相印证。

 性格是一个结构完整的有机整体,性格结构的特点有完整性、复杂性、稳定性和可塑性。

第十二部分 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

 能力是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的必要条件。能力和活动紧密联系着。一方面,人的能力是再活动中形成、发展和表现的;另一方面,从事某种活动又必须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

 能力的种类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液态能力和晶态能力以及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 才能是多种能力的独特结合,一般在解决实际问题和应对现实事件的过程种体现出来。多种能力在活动中达到了最完备的发展与结合是天才,它是先天遗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主观努力和社会实践活动获得的。  人与人之间在能力上存在着明显的个别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能力的类型差异、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和能力表现的早晚差异。

 比率智商是智龄和实足年龄之比,其公式是智商=智龄/实龄×100;离差智商是代表一个人的智力水平偏离本年龄组平均水平的方向和程度,其公式是:IQ=100 + 15Z  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对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是重要的。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都有极大的片面性。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不能证实能力的发展只是由遗传或环境决定的。能力是在遗传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加上个体的主观努力在实践活动中发展起来的。  能力测量就是确定一个人能力的广度和发展水平。能力测量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按能力种类分,有智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和创造力测验。智力测验是通过测验的方法来衡量人的智力水平高低的一种科学方法。当前国际上常用的智力测验有两种:斯坦福-比纳智力测验和韦克斯勒智力测验;主要的特殊能力测验有:音乐能力测验、美术能力测验、飞行能力测验、机械能力测验和文书能力测验等。

 能力测验主要以信度和效度两项指标衡量。效度是测验所册得的结果是不是所要测的东西。信度是测验的结果的可靠程度。对测验来说,效度比信度更为重要。

 常模是依据测验适用对象总体的平均成绩来确定,它是解释测验结果的参照指标。测验标准化包括内容标准化、施测过程标准化、评分标准化和解释的标准化。

第十三部分 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

 态度是指由认知、情感、意向三个因素构成的、比较持久的个人的内在心理倾向,它是外界刺激信息与个体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

 态度是决定个体行为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是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产生

7 的桥梁。态度在刺激和行为反应之间的关系见图所示。

 态度形成理论1.态度学习论2.态度的分阶段变化理论3.态度的认知不协调理论 4.态度的平衡理论。

 社会印象是指人在社会生活中,形成并存储记忆中的认知对象的形象。印象形成是指个体在有限信息资料的基础上形成关于某人广泛印象的过程。

印象形成的三种模式:印象形成模式主要包括加法模式、平均模式和加权平均模式。

 刻板印象是指个体对某一特定人群的概括而固定的看法。  印象形成过程中的效应(1)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2)晕轮效应 (3)投射倾向。

 归因是指对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原因进行分析与推论的 过程。归因理论是关于个体如何对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因果关系做出解释和推论的阐述。  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过程中,在情感基础上形成的相互关系。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沟通与相互影响而建立起来的心理上的关系。 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一种距离,心理距离越近,说明相互之间越具吸引力;心理距离越远,说明相互之间越没有吸引力。人与人之间相互吸引的程度是人际关系的具体反映,也是人际关系的主要特征。

 群体是指由若干个具有共同目标、共同利益,并在一起活动的人所组成的集合体。

 在某一群体中,组成该群体的个体在心理上或利益上具有一定联系,在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形成特定的集合体。在日常生活中,群体一词运用范围很广,例如,企业团体、行业协会等都可以称为群体。

 社会促进是指群体对个人行为的影响或由于其他人在场对个人活动效果的影响。自行车选手和赛跑者参加群体比赛时,速度会更快。

 从众是指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个人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一致的行为。平时讲的“随大流”“人云亦云”,就是一种从众行为 。

推荐第7篇:心理学教案

(第一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教案

教学名称: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教学目标:1.掌握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内容和方法。 2.了解学习学前心理学的意义。 教学重点: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学难点: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安排:3学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需明确的几个概念

(一)“学前儿童”的概念

心理学中所涉及的“儿童”这一概念,略不同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儿童,其年龄跨度是从0~18岁。 学前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学前期等同于幼儿期,指的是3~6岁的儿童,而广义的学前期则指的是0~6岁的儿童。一般情况下,没有特殊说明,本课程所指的学前期,指的是广义的学前期。

(二)“发展心理学”的概念 1.发展的含义 2.心理学:

3.发展心理学:

(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念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属于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0-----6岁)的儿童的生理和心理机制的成长、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

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内容

(一)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

(二)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

(三)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

第二节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任务和意义

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任务 两大任务:

(一)阐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表现(发展趋势、年龄特征、个别差异);

(二)揭示心理发展的原因、影响因素和机制。

二、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

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学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践意义

(一)理论价值

1.可以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提供科学依据; 2.有助于丰富和充实心理学的一般理论。

(二)实践意义

1.社会实践的需要是儿童心理学产生的根源; 2.学前儿童心理学必须为实践服务。 练习作业

简述学前心理学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二章

教案

教学名称:研究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原则和方法 教学目标:1.掌握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方法。

2.尝试把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原则和方法运用到实践中。 教学重点:观察法的操作步骤,调查法的注意事项。 教学难点:作品分析法的要领。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安排:3学时 教学过程:

一、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

辩证唯物主义是我们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最高指导原则,同时也是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方法论原理。 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有: 1.客观性原则 2.发展性原则 3.教育性原则

二、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常用方法

(一)观察法:这是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方法。就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中的表现,包括其语言、表情和行为,并根据观察结果分析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征。 日记法或传记法是一种长期的全面的观察方法。

观察法要求有一定的技术训练。运用观察法研究学前儿童心理时应注意:

1.观察前观察者要做好准备

2.观察时尽量使儿童保持自然状态 3.观察记录要求详细、准确、客观

4.观察应排除偶然性,一般应在较长时间内系统地反复进行

(二)实验法:常用的实验法有两种即: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实验法的种类 1.自然实验法 2.实验室实验法

(三)测验法:根据一定的测验项目和量表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和水平的方法。除了以上介绍的以外,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还有调查法、问卷法、作品分析法、谈话法、调查访问法等。

(四)调查法:是通过家长、教师或其他熟悉被查儿童的人,以了解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

调查法可以采用当面访问的方式,也可以采用书面调查的方式,也就是问卷的形式。

当面调查可以用个别访问,也可以是开座谈会。个别访问有利于深入了解情况,而座谈会则有利于集体讨论研究,相互补充情况。对学前儿童的家长一般采用个别访问法,对托儿所和幼儿园的教师则可以用个别访问或座谈法。

书面调查法,即问卷法的优点是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资料,所得资料便于统计,较易作出结论。但是编制问卷表并非容易的事情。即使是较好的问卷,也容易流于简单化,其题目也可能被回答者误解。此外,儿童心理的复杂情况,有时难以从一些问卷题目上充分反映出来,因此,也不能过高估价由此得出的统计结论。

(五)谈话法是通过和幼儿交谈,以研究他们的各种心理活动的方法。谈话的形式可以是自由的,但内容要围绕研究者的目的展开。谈话者应有充足的理论准备,非常明确的目的,以及熟练的谈话技巧。

(六)作品分析法是通过分析儿童的作品(如手工、图画等)去了解儿童的心理。由于幼儿在创造活动过程中,往往用语言和表情去辅助或补充作品所不能表达的思想,因此脱离幼儿的创造过程来分析作品,难以充分了解其心理活动,对幼儿作品的分析最好是结合观察和试验进行。 教学后记

各种研究方法并不是独立的,而是根据研究目的可以实现融合,我们应该灵活运用研究幼儿心理的各种方法,有针对性 的灵活应用! 思考题:

为什么孩子的父母双休日带孩子“比上班还累”,而幼儿园的老师天天带孩子“不觉得怎么费尽”?

(第三章)《学前心理学》教案

教学名称:各年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教学目标:

1.知道新生儿心理产生的条件、无条件反射、条件反射的出

现和心理的发生。。

2.了解学习学前心理学的意义。

教学重点:新生儿、婴儿、先学前期、学前期的发展特点。 教学难点:婴儿动作的发展、亲子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安排:3学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 新生儿心理产生的条件

一、生存环境的巨大变化

二、新生儿的生理特征 1.身体特点 2.神经系统特点

第二节 新生儿无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遗传得来、不学而能对刺激做出的应答。

第三节 条件反射的出现和心理的发生

问题:为什么说条件反射的出现是心理发生的标志?

问题:如何理解教育应从0岁开始 问题:如何从0岁开始教育?

第二章 儿童心理的发展 第一节 婴儿的生理、心理发展

一、身体的发育

二、神经系统的发展

(一)婴儿神经系统结构的发展

(二)神经系统机能的发展 1.表现特点:皮质兴奋机能增强 2.条件反射建立方式的变化

三、婴儿动作的发展

(一)动作发展规律

(二)躯体和下肢动作的发展

(三)手动协调动作的发展 问题:婴儿动作发展有什么规律?

四、婴儿心理发展的特点

(一)亲子关系与婴儿心理的发展

(二)婴儿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问题:

母子交往在儿童心理发展中有什么意义? [小资料]中国父母常犯的十大错误:

第二节 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一、动作的发展 1.身体动作 2.手的动作

二、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 1.语言的形成 2.思维的萌芽

3.自我意识的萌芽

第三节 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

一、游戏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1.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 2.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无意性 3.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

三、幼儿初期的心理特点 1.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 2.爱模仿

3.思维仍带有直觉行动性

四、幼儿中期的心理特点 1.爱玩、会玩 2.思维具体形象

五、幼儿晚期的心理特点 1.好学、好问

2.抽象概括能力开始发展

3.个性初具雏形 教学小结:

各年龄段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第四章)《学前心理学》教案 教学名称: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上)

教学目标:1.了解学前儿童感觉发展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2.学前儿童感觉发展的特点。 教学重点:学前儿童感觉发展的特点。

教学难点:学前儿童感觉发展的特点及教育措施。。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安排:3学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 学前儿童感觉能力的发展

一、视觉的发展

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视觉敏度的发展和颜色视觉的发展。

(一)视敏度的发展

视敏度是指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处于具有一定距离的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

(二)颜色视觉

颜色视觉指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也称辨色力。

婴儿是什么时候开始有辨色力呢?研究表明:3个月的婴儿已经不但能根据明度辨别颜色,而且能够根据色调辨别颜色。

到了幼儿期,颜色视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区别颜色细微差别能力的继续发展。与此同时,幼儿期对颜色的辨别往往和掌握颜色名称相结合起来。

二、听觉的发展

(一)听觉的发生

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不仅新生儿具有明显的听觉能力,就是尚未出生的胎儿,也有了明显的听觉反应。 1.胎儿的听觉反应 2.新生儿的听觉能力

(二)听觉的发展

婴儿不仅能辨别不同的声音,而且表现出对某些声音的“偏爱”,即表现为对某些声音能更长时间地注意倾听。

保护婴幼儿的听力是很重要的。学前教育机构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减少噪声,保护儿童的健康。 (2)及时发现孩子听力方面问题。

三、触觉的发展

触觉是肤觉和运动觉的联合。触觉是学前儿童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在2岁以前,触觉在认知活动中占有更主要的地位,不仅如此,触觉还在儿童的人际关系形成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1.儿童触觉的发生

儿童从出生时就有触觉反应,许多种天生的无条件反射,也都有触觉参加,如吸吮反射、防御反射、抓握反射等等。 2.口腔的触觉

孩子出生后,不但有口腔触觉,而且通过口腔触觉认识物体。对物体的触觉探索最早是通过口腔的活动进行的。口腔触觉作为探索手段早于手的触觉探索。 3.手的触觉

手的触觉是通过触觉认识外界的主要渠道。换句话说,触觉探索主要通过手来进行。

四、痛觉的发展

儿童的痛觉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发展的,表现在痛觉感受性越来越高。

新生儿的痛觉感受性是很低的 教学小结: 儿童的感知觉特点及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一般趋势

(第四章下) 《学前心理学》教案

教学名称: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下)

教学目标:1.了解学前儿童感觉发展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2.学前儿童感觉发展的特点。 教学重点:学前儿童感觉发展的特点。

教学难点:学前儿童感觉发展的特点及教育措施。。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安排:3学时 教学过程:

第二节 学前儿童知觉的发展

一、形状知觉

(一)婴儿的形状知觉

很小的婴儿就已经能分辨不同的形状。

(二)幼儿的形状知觉

对幼儿期形状知觉发展的研究,往往是通过让幼儿用眼或手辨别不同几何图形进行的。

二、大小知觉

研究表明,6个月前的婴儿已经能辨别大小。

婴儿已经具有物体形状和大小知觉的恒常性。所谓视觉恒常性是指:客体的映象在视网膜上的大小变化并不导致对客体本身知觉的变化。

三、深度知觉

深度知觉是距离知觉的一种。 为了了解婴幼儿深度知觉的发展状况,吉布森(Gibson)和沃克(Walk)设计“视崖”试验。

四、方位知觉

方位知觉是对物体所处方向的知觉。

(一)空间定位能力的发生

(二)空间关系的掌握

五、时间知觉

时间本身没有直观形象,人也没有专门的时间分析器,所以我们无法直接感知时间,而只能通过一些中介。成人与儿童借助的中介是不同的,成人用表、日历,而儿童掌握这些工具则要经历一段时间。

六、观察力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1.目的性加强

2.持续性延长

3.细致性增加 4.概括性提高

5.观察方法的形成

第三节 感知觉规律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

一、适应现象

感觉是由于分析器工作的结果而产生的感受性,会因刺激的持续时间的长短而降低或提高,这种现象叫做适应现象。

二、对比现象

同一分析器的各种感觉会因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现变化,这种现象叫做感觉的对比。感觉的对比分为先后对比和同时对比两种。先后对比是同一分析器所产生的前一感觉和后一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对比是同一分析器同时产生的各种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

三、知觉中对象与背景的关系

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受到以下几种条件影响:

1.对象与背景的差别

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从背景中区别出来,反之,对象则容易消失在背景之中。例如,绿树中找红花容易,而在绿草中找青蛙就很困难。

2.对象的活动性

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活动的刺激物容易被知觉为对象。婴幼儿爱看活动的东西,与此规律有关。

3.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相邻性原则)

在视觉刺激中,凡是距离上接近或形态上相似的各部分容易组成知觉的对象。

4.教师的言语与直观材料相结合

由于词的作用可以使幼儿知觉的效果大大提高,有些直观材料,光让幼儿自己观察还不一定看得清楚,如果加上教师的讲解,幼儿就能很好的理解。因此,教师对直观材料的运用,必须与言语讲解正确结合起来。通过讲解,联系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并调动其学习兴趣,能够收到较好的效果。 5.观察方法的形成

第二节 学前儿童知觉的发展

一、形状知觉

(一)婴儿的形状知觉

很小的婴儿就已经能分辨不同的形状。

(二)幼儿的形状知觉

对幼儿期形状知觉发展的研究,往往是通过让幼儿用眼或手辨别不同几何图形进行的。

二、大小知觉 研究表明,6个月前的婴儿已经能辨别大小。

婴儿已经具有物体形状和大小知觉的恒常性。所谓视觉恒常性是指:客体的映象在视网膜上的大小变化并不导致对客体本身知觉的变化。

三、深度知觉

深度知觉是距离知觉的一种。

为了了解婴幼儿深度知觉的发展状况,吉布森(Gibson)和沃克(Walk)设计“视崖”试验。

四、方位知觉

方位知觉是对物体所处方向的知觉。

(一)空间定位能力的发生

(二)空间关系的掌握

五、时间知觉

时间本身没有直观形象,人也没有专门的时间分析器,所以我们无法直接感知时间,而只能通过一些中介。成人与儿童借助的中介是不同的,成人用表、日历,而儿童掌握这些工具则要经历一段时间。

六、观察力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1.目的性加强 2.持续性延长 3.细致性增加 4.概括性提高 5.观察方法的形成

第三节 感知觉规律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

一、适应现象

感觉是由于分析器工作的结果而产生的感受性,会因刺激的持续时间的长短而降低或提高,这种现象叫做适应现象。

二、对比现象

同一分析器的各种感觉会因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现变化,这种现象叫做感觉的对比。感觉的对比分为先后对比和同时对比两种。先后对比是同一分析器所产生的前一感觉和后一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对比是同一分析器同时产生的各种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

三、知觉中对象与背景的关系

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受到以下几种条件影响: 1.对象与背景的差别

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从背景中区别出来,反之,对象则容易消失在背景之中。例如,绿树中找红花容易,而在绿草中找青蛙就很困难。 2.对象的活动性

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活动的刺激物容易被知觉为对象。婴幼儿爱看活动的东西,与此规律有关。

3.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相邻性原则)

在视觉刺激中,凡是距离上接近或形态上相似的各部分容易组成知觉的对象。

4.教师的言语与直观材料相结合

由于词的作用可以使幼儿知觉的效果大大提高,有些直观材料,光让幼儿自己观察还不一定看得清楚,如果加上教师的讲解,幼儿就能很好的理解。因此,教师对直观材料的运用,必须与言语讲解正确结合起来。通过讲解,联系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并调动其学习兴趣,能够收到较好的效果。 教学小结:

学前儿童的知觉特点及感知觉规律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 作用:

感知觉规律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

说明“视觉悬崖”实验,你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学前儿童的知觉特点及感知觉规律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

推荐第8篇:心理学教案

心态的力量

莱西市第二实验小学 孙婷婷

[主题背景]

现实和未来都要求人们从小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些都与人的心态有关。可以说,如果没有较高的心理素质,就很难适应21世纪的激烈竞争。另外,现代社会的快速进步和发展也使得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面临着更多更大的压力和挑战。社会的发展变化对学校培养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设计此次活动,旨在让学生懂得不但要有强健的体魄,有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更要有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活动目标]

1、让学生知道烦恼是每个人都会经常遇到的,要用积极的心态看问题。

2、学习调整心态的方法,学会用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生活和学习。

3、培养积极、健康的心态,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增强应对挫折的能力。[活动准备]

1、课件(音乐)。

2、学生带好笔。学生奖品 [活动过程]

一、热身准备

一起听音乐唱《健康歌》,让自己的身心得到充分的放松。

师:请大家坐好,请大家轻轻的把眼睛闭上,轻轻的呼吸,慢慢的,你的身体从头到脚,一点一点的放松下来……你的注意力就在此时此地。随着呼吸,你的身体慢慢地越来越放松,你觉得自己更放松了,呼吸更慢了。你觉得舒服吗?

二、情景表演,感悟积极心态的重要性 师:是什么在左右着我们的心态,影响着我们的心情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小品。

(一)活动:表演《卖鞋的故事》

有两位朋友在同一天到一个岛上卖鞋,奇怪的是岛上没有人穿鞋。一位朋友很消极,发现没有人穿鞋,觉得没有市场,于是第二天愁眉苦脸地就离开了。另一个朋友却继续留下来考察,很高兴所有人都还没有穿鞋,都有可能买他的鞋,于是开始开拓他的市场,生意做得非常红火。

看完了这表演,让同学们互相说说自己有什么感受? 生交流。

师小结:是啊,当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往好的方面想,不要只看到困难。

(二)活动:听老师讲故事,帮老大妈解决难题:

一位老大妈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卖伞,二女儿卖鞋。晴天的时候,大女儿的伞就卖不出去,雨天的时候,二女儿的鞋就卖不出去。于是老大妈晴天的时候就为大女儿苦恼,雨天的时候就为二女儿困烦。聪明的小朋友你能不能帮帮她?

师总结:从以上两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积极乐观的心态会让我们的学习生活过得很高兴,而消极的心态会让我们很难过,所以,当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要换个角度来思考。

三、拓展延伸,培养积极的心态 师:假如你行进在沙漠里,饥渴的你,看到了半杯水,你会是什么态度?是高兴?还是怅惘?

生1:我会想还有半杯水,真好! 生2:我会想:怎么只剩下半杯了呢?

师小结:其实就半杯了,这个时候,谁都得喝,但喝的时候,心情却大不相同,同样喝的都是半杯水,那么为什么不以高兴的态度喝掉呢?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也会有不如意的时候,就如沙漠里的这杯水,永远不会满满一杯,因为会有风吹日晒,能剩下半杯,真的不错了。所以,当我们遇到半杯水的时候,要感恩,换个角度想,杯子有大有小,大杯子的半杯不就相当于小杯子的一杯吗?就像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不要向上比,要向下比。这样,你就会觉得知足,觉得快乐。

四、总结全课,运用积极的心态解决问题 师:哪位同学愿意说一说,你今天学会了怎样看待问题的方法?列一列自己在学习上碰到的难题,生活上的难题,换角度想问题看看能不能解决,然后互相讨论。

请同学来讲一讲自己知道的积极乐观的小故事,或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小情节。

师:今天的课马上就要结束了,你能说说这节课的收获吗?

同学们,我们要对同学们的积极表现给予充分地肯定,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上都能积极乐观。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才能成为自己心灵的主人,才能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

推荐第9篇:心理学教案

心理学教案

一米阳光

(有光的地方就会有阴影,既然不可避免为何不面对阳光)

一、活动背景(活动意图)

自卑,就是自我评价过低,自己瞧不起自己。自卑常以一种消极防御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嫉妒、猜疑、羞怯、孤僻、迁怒、自欺欺人、焦虑紧张、不安等。自卑的人,总哀叹事事不如意,老拿自己的弱点比别人的强处,越比越气馁,甚至比到自己无立足之地。有的人在旁人面前就脸红耳赤,说不出话;有的人遇上重要的会面就口吃结巴;有的人认为大家都欺负自己因而厌恶他人。因此,若对自卑感处置不妥,将会使人消沉,甚至走上自杀的道路。

形成自卑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没有形成成熟的自我概念。青春期的青少年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但还不成熟。因而会过高或过低地估计自己。青春期过分注重相貌、体型、体力、身体功能方面的缺陷常常使一些人感到见不得人,低人一等。因而陷于自卑的泥潭中难以自拔。据研究,自卑的人的智力水平和身材水平大都是中等或中上。可见,自卑的人之所以瞧不起自己,是主观评价标准太高的缘故。

二、活动目标

认知目标:

1、让学生认识到自卑心理的危害性和树立自信心的重要性。

2、帮助学生分析自身的自卑心理。行为目标:

1、帮助学生克服自身的自卑心理。

2、通过学习活动,让学生走出自卑的阴影,树立自信心,激发自身潜能。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

2.难点:探讨学生学习培养自信心的方法,指导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四、教学方法 1.游戏法

2.讨论法 3.问题探究式

五、教学准备

1.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课前了解学生学习、家庭背景等) 2.准备教学材料(礼品准备、填写资料准备、案例生活化) 3.准备教学过程

4.准备教学心理(学生心理和及教师心理) 5.准备教学目标(关键词、目标行为化)

六、活动程序(教学过程)

活动一

引出主题(10’)

1、做游戏(分礼品)

老师说明游戏的规则后挑选五位同学上台进行游戏。

第一次分:四件礼品,五个人分,最矮的没有。老师问没有得到礼品的最矮的同学有什么感觉,得到礼品的同学送给他一句安慰的话。

2、思考与讨论(呈现板书)

(1)第一次分礼品时是谁没有得到?为什么?

(2)那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分礼品时他得到了吗?又为什么呢?(条件改变了,视情况决定次数)

(3)同样是这位同学参与礼品分配,为什么有时能拿到,有时不能拿到?这说明什么?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

3、让学生自由讨论并自由发言。

4、老师认真倾听学生发言后,适当加以引导。(每个人都有强项也有弱项,有长处也有短处,只是这些都是相对的,在特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方面的弱势也许就是另一方面的强势,今天的失意不等于明天也会失意。引出主题:自卑是每个人都有的,正常的自卑可以作为我们前进的动力。因此自卑并不可怕,关键发扬自己的长处,避免短处)

活动二

认识自卑?(10’) 自我诊断

1.你认为自己在以下哪些方面不如别人

身材、娱乐、家庭、容貌、社交能力、性格、学习、知识面 、其他 其中最大的不满意之处是:

这是_________________ (可改变的/不可改变的) 每当谈起或想到这些不满意之处,就觉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我诊断结束后,我们就进入下一个环节:共同分析一下自卑者的表现。 (1)编辑部

首先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自卑常用语”小辞典的编辑工作 例:我很笨;我不行;我不是学习的料等 。(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小组中一位主编代表发言,由责任编辑记录。 ) (2)教师补充:“谁都比我强”“我天生不是唱歌得了”“我不敢”“我害怕”等。

(3)请你来画像 :以画的形式或语言的形式来描绘自卑者的表现。(范围涉及生活、学习、身体、性格、交往等诸多方面) 例:自怨自艾 消沉 失落

(4)教师补充:精神不振 沮丧 颓唐 自暴自弃 害羞 不安 内疚 胆怯 忧伤 失望

活动三

自卑的危害(12’) 1.案例

情景一:李伟因为自己是“豆芽菜”体型而苦恼。在学校组织的各种文体活动中,他羞于出头;在力量型的体育活动及比赛中,他往往不好意思在别人面前赤膊;上体育课时,他时时猜测周围的人都看着他,十分苦恼;即使在炎炎的夏日,他也穿着长衣长裤。

情景二:小强在跳山羊活动中,看到别人都跳过去了。唯独自己跳不过去,很懊恼,觉得自己在同学们面前失去了面子,抬不起头来,在这种古怪心理的支配下,他竟一直都未能跳过去,并且这一挫折影响到了其他方面。成了一个不可逾越的阴影。

情景三:马杰同学在一次联欢会上唱歌跑了调,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有的同学背后管他叫“马驴”。他很苦恼,觉得自己在同学们面前丢了面子,从此变得沉默寡言,学习成绩也急剧下降。

情景四:王利是个养子。虽然养父母对他很好,但他总是缺乏自信,在同学面前感到抬不起头来,时刻猜疑别人会指着他的后背说:“这个人不是爸妈亲生的。” 讨论

1、该同学的自卑来自于哪一方面?

2、该同学的弱点是可以改变的,还是不可以改变的?

3、若是可以改变的,他(她)应如何去做?若是不可以改变的,他(她)又该如何看待? 举出成功案例 走出自卑

2.比武招“亲”(12’) (1)擂台赛

每组派一名代表写出“走出自卑”的方法。哪个组办法越多,可操作性越强,就被视为优胜组

(2)每组出代表演讲《走出自卑》 (3)友情提示 战胜自卑小招术 (4)点拨分析 (看情况而定)

人贵有自知之明。所谓自知之明,不仅表现在能如实地看到自己的短处,也表现在能恰如其分地看到自己的长处,切不可拿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进行比较,这才是正确的与人比较。马克思曾说:“伟人之所以高不可攀,是因为你自己跪着。站起来吧!事实也正是如此,只要你勇于实践,你就会发现,别人能够做到的,你经过努力一定也能够做到。

不妨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较大的事情。哪怕事情“小”,也不要放弃争取成功的机会。换言之,要通过在小的成功之中表现自己来确立自信心,来循序渐进地克服自己的自卑感。

积极的心理补偿:一是“勤能补拙”华罗庚教授“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知道自己在某些方面有缺陷,但不要背思想包袱,以最大的决心和最顽强的毅力去克服这些缺陷,这便是积极的有效的补偿。二是扬长避短

活动四(备用)

尘封自卑(8’)

1、老师引导

要求学生回忆自己已走过的读书生涯或生活经历,回忆自己错失的机会和自卑的情景。(配音乐)

2、尘封“我不敢”

(1)给每位同学分发一张白纸。

(2)在白纸上列出我不敢做的事。要求:态度要认真诚恳,独立完成,不讨论。 (3)老师收回学生写好的纸,放进档案袋里,贴上封条,盖上印章。

(4)告别“我不敢”仪式。同学默默地说一句告别“我不敢”的话,在心灵深处与“我不敢”先生告别。 3.讨论自信的方法 (1)建立自信的方法: ①挑前面的位子坐。 ②练习正视别人。

③把你走路的速度加快25%,昂首挺胸,正视前方。 ④练习当众发言。

⑤咧嘴大笑,每天至少赞美别人一句。 ⑥提高说话的声音。

⑦自我暗示,如:遇到突然变故要能够镇静下来,可以暗示自己镇静;想你会成功,不要想你会失败;不时提醒自己,你比你想象中的要好。

⑧培养运动的习惯,可以是跑步,跳舞,远足,篮球等,最好是晨练。

⑨万一自卑起来,要马上改变一下自己的姿势,变的像自信时候的姿势。如:做几个深呼吸,看看蔚蓝的天空,暗示说“我不错,我不错,我真的很不错!” ⑩树立大志。

(2)建立自信的步骤: ①告诉自己:一定要实现目标。 ②要做最好的准备。 ③重心放在你最大的长处上。 ④培养信心。

⑤从你的错误和失败中记取教训。 ⑥放弃逃避的念头,方能产生信念。

推荐第10篇:心理学教案

大学生挫折应对技巧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事挫折和影响挫折感的因素

2、通过学习,向同学们介绍些提高挫折承受能力的方法 教材教法:多媒体教学+传统教学模式 教学内容:

一、挫折概述

1、挫折的概念

挫折是指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了障碍或干扰,导致其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产生的情绪反应。

挫折承受力是指个体在遭遇挫折时能够忍受和排解挫折的能力,也就是个体适应、应对挫折的一种能力。

2、挫折产生的条件

1)有行动动机和明确的行动目标。

2)有满足动机和达到目标的手段或行动。 3)有挫折的情境发生

4)主体必须对目标受阻有知觉

5)必须有对知觉和体验产生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

二、大学生的心理挫折

(一)影响挫折感的因素

1、社会因素 (1)文化因素。

当代大学生成长与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社会背景下,外国文化大量涌入,与中国本土文化产生激烈碰撞和冲突。面对诸如义与利、礼与法、集体之上与个人本位等价值冲突和选择,大学生常常感到混乱与困惑,大学生为此陷入紧张、压抑、混乱、空虚的状态,长时间的心理失调比然造成心理挫折。 (2)教育因素。

我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片面的将健康理解为身体健康。这直接导致我国的教育注重政治、思想和文化,而轻视心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环节的薄弱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是学生在面对挫折尤其是处理挫折的时候,迷茫而不得要领,久而久之导致心理疾病。 (3)家庭因素

在我国,由于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因此许多家庭对孩子都过分溺爱,许多家长忽视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甚至用错误的观点教育孩子,结果导致把孩子培养成缺乏坚毅、勇敢的意志品质的人。一旦进入大学,这些孩子实去的父母的庇护,非常容易感到不能适应,遇到挫折。

2、个人因素 (1)认知能力。

相同的事情不同的人可能做出不同的评价,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例如,同样考试失利,一个人可能认为很严重,产生对自己的责怪或是对自己丧失信心;另一个人可能认为没关系,鼓励自己弥补差距、发愤图强 (2)社会适应能力。

大学生由于心理成熟程度不高,表现出一定的幼稚性、依赖性和冲动性。 (3)心理承受能力。

当今的大学生由于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上大学前被父母保护的比较周全,挫折经验比较少。因此遇到刺激和打击,就容易造成心理苦恼,感到无法接受。 (4)自我调节能力。

一个人自我调节能力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挫折心理。每个人的能力的都不同,各有所长。能够根据个人的自身实力,适当调节自我发展的方向和重心,直接决定了大学生遭遇挫折的强弱。

(5)交际沟通能力。

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大学生处理不良的情绪和情感的控制和发泄,能够使人精神愉快,情绪饱满,充满信心。相反,如果缺乏积极的人际关系,或交往经验与技巧不足,交往过程中沟通不足,则会导致关系失调,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和别人,形成精神上、心理上的巨大压力和难以化解的心理挫折。 (6)抱负水平。

一个人是否觉得受到挫折与他自己对成功所定的标准有密切有关。抱负水平是指按一个人对自己所要达到目标规定的标准。规定的标准高,即抱负水平高,规定的标准低,即抱负水平低。报负水平高的人比报负水平低的人易产生挫折感。常遇情况甲乙丙三名同学考试都是80分,甲非常满意;乙觉得和自己预料差不多;而丙同学感到失败。丙同学抱负水平最高,乙次之,甲相比较最低。

(二)大学生常见挫折反应

常见的有升华、补偿、认同、抵消、幽默、文饰(合理化)、压抑、投射、反向、幻想、否定、退化、移位等。

三、如何提高大学生挫折承受能力

(一)善于调节自我抱负水平

大学生必须学会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正确设定生活的目标,调整自我抱负水平,并在前进中及时调整自己的目标。如果在目标实施过程中,发现自己设定的目标不切实际,前进受阻,就要及时调整目标,以便继续前进。对那些远大目标,要把它分解成中期、近期和当前目标。如对考研,就可以由易到难给自己设定目标,当受到挫折后,及时调整目标,改进方式或方法。这样,就可以在成功中体验到愉快和满足,逐步提高自信心,又能在失败、挫折后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最终战胜挫折,取得最后的成功。

(二)正确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

正确地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就是指大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成长要求,恰当地分析自身的长处和不足,对自己的不足要有充分的理解,这样才能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实现自我价值。

(三)确立合理的自我归因

大学生首先要学会多方面收集关于事件的信息,了解困难的原因所在;其次要学会合理的归因,避免归因的片面性,学会实事求是地承担责任,克服过分承担或完全推诿责任的倾向,避免过多自责带来的挫折感。再次要积极采取措施主动改变挫折情境因素,从而有效应对挫折。例如,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最近学习效率不高,通过原因分析之后,在解决内在问题的同时,可以尝试改变学习地点、学习时间,或改变学习科目的顺序、学习结构等,从而避免学习效率不高给自己带来的压力和困扰。

(四)增强挫折认知水平

正确地认识挫折首先应该认识到挫折的两重性:即挫折一方面对人有消极的影响,如挫折会影响个体实现目标的积极性,降低个体的创造性思维水平,损害个体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也有积极的作用,如挫折能增强个体情绪反应的力量,增强个体的容忍力,提高个体对挫折的认识水平。因此,辩证地看待挫折的两面性, 就能够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促使挫折向积极方面转化的。其次,大学生还应学会对客观事物、挫折情境的正确认识。

(五)构建成熟的心理防卫机制

心理防卫机制是挫折发生后人在内部心理活动中所具备的有意或无意地摆脱挫折造成的心理压力、减少精神痛苦、维护正常情绪、平衡心理的种种自我保护方式。建成熟的心理防卫机制,不仅有助于大学生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有助于大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与意志力的磨练

(六)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一个人与他人一起处在挫折压力中时,可以降低消极情绪体验。因此,大学生在面对挫折时,除了积极改变自我之外,还应学会交往,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对其压力的缓解也是很有帮助的。

(七)学习和掌握一些自我心理调适方法,主动寻求社会支持和心理咨询的帮助

学习和掌握一些自我心理调适方法可以有效地化解因挫折而产生的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从而提高挫折承受力。常用的自我心理调适方法有自我暗示法、放松调节法、想象脱敏法、想象调节法和呼吸调节法等 互动环节

请一位同学,现场讲述他所经历过的挫折,老师帮助他分析他所遇到的挫折,从而使其他的同学明白应如何应对挫折和提高挫折承受能力。 案例: 典型案例1] 某高校大学生杰说:“我以前在高中时可以说是佼佼者,到了大学里,好像每个人都比我强,我发现自己就好像巨人堆里的矮子,老担心自己考不好。师哥师姐还告诉我们要过级,要多拿证书,要考研,现在我每天一躺到床上就做噩梦,上课也不能集中精力,书也看不下去,眼看这要期未考试了,我究竟该怎么办?”

[案例解析] 能进入大学的学生,通常是中学时代的佼佼者,而大学里是人才辈出,精英汇集的地方,这种反差让那些对陌生环境适应能力较差的同学无法找准自己的位置,会暂时出现一个迷茫期。一般来说,发生这种情况的都是一些平时成绩较好,对自我要求比较高、喜欢追求完美的人。因为目前在大学里,考试成绩的好坏与就业、奖学金、评优、入党等有着密切联系,如果太过看重这些的话,就容易造成紧张心理。 [典型案例2] 大学生杨某说:“转眼就要毕业了,我很担心自己的工作。平时成绩不是很好,又没有什么‘关系’,找不到一份好一点的工作,对辛辛苦苦供自己念大学的父母来说,有点残忍;考研吧,家里又没有钱。自从实习后,我就很茫然,看着同学们都在忙着写自荐材料,联系单位,我都不知道自己到底该干什么,课也不想去上,没事情的时候就在街上瞎逛,走在路上也总是一副失魂落魄的样子。我知道自己现在的状态很不好,可是又实在没有办法。” [案例解析] 如今就业形势日趋严峻,面对着来自社会、家庭以及自身的重重压力,对未来充满了恐惧,产生难以把握自己的感觉。这是典型的就业恐惧症症状,面对未知的将来,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极易产生这样的焦躁心理。如果杨某能把这种就业挫折看作是对自己的一次考验,或者能认识到“所谓的好工作,并不一定会适合自己特长和才能的发挥”。那么这种就业挫折就会大打折扣。 思考题

1、挫折在人生发展中具有哪些积极意义,结合自己的体会谈一谈

2、如何降低挫折的负面影响?如何使挫折向积极方面转化? 心理学教案

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07物理二班 制作人:张礼松,07506058

第11篇:心理学教案

第十章青少年心理发展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

教学目标

一、心理学发展的基本性质

二、影响和制约心理发展的因素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心理发展的一般特性;

难点:影响和制约心理发展因素的交互作用 解决办法:举例说明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青少年”一词来源于拉丁文Adolescenre,指的是个体从童年向成年发展的过渡时期。国际上对青少年期的年龄界定一直比较混乱,有的学者把青少年阶段界定为从10或13岁至18岁或22岁这个比较宽泛的年龄阶段,但目前比较流行的是将青少年期界定为人生从

11、12岁到

18、19岁这个特定的年龄阶段,即相当于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小学高年级到高中教育阶段。青少年期是一个个体向成人转变的时期,也是生理迅速发育的时期,由于性成熟是这个阶段发展的主要特点,因而通常也称为青春期(The puberty stage)。此时,在内外因素的影响下,个体的生理、心理和行为都会发生一系列的重大变化。

二、明确目标

1.心理学发展的基本性质 2.影响和制约心理发展的因素

三、整体感知

一个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从出生直至死亡都在不断地变化。个体的这种在生命历程中表现出来的心里变化就是个体的心理发展。而个体的心理发展受着许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还有其独特的特性。

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重点:心理发展的一般特性;

1、心理发展的连续性 个体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表现为前后发展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先前的发展为后来的发展打下基础,是后来发展的前提。

2、心理发展的阶段性 尽管人的发展最好被描述为一个持续的、累积的过程,但个体心理发展同时又是一个矛盾运动过程,是一个不断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3、心理发展的稳定性 一般来说,个体心理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这是因为脑的结构和机能的发展,有一个大致稳定的速度和顺序,人们认识事物都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外表到本质的过程。

4、心理发展的可变性 由于社会和教育条件的不同,每个个体在发展速度、最终水平、优势领域等方面往往是千差万别的。

5、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 青少年期是个体在生物性和社会性的发展上走向成熟的时期,是个体心理成熟前一个矛盾多而又十分动荡的时期。

6、心理发展的差异性 不同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基本上是相同的,但其发展速度、各种心理机能的优势表现、情绪的稳定性、个性特征及其倾向性等,都存在着相当大的个别差异。

7、心理发展的方向性 心理发展过程可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一阶段又可分为若干小的阶段,各阶段之间既是连续的,又是不同质的或不完全同质的。

8、心理发展的联系性 发展不是零碎的,而是整体的。

难点:影响和制约心理发展因素的交互作用

(一) 生物因素

1、遗传:遗传指亲代(父母)通过基因(DNA),把自己的性状传递给子代(子女)的现象。

2、先天素质:先天素质是指机体从母体降生后所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它包括机体的形态,构造,感官特征和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等。

3、生理成熟:生理成熟是指由基因引起和控制的器官的形成,机能的展开,以及动作模式有程序的扩展。

(二)环境因素 心理发展在生物因素提供的可能性的基础上,其发展方向,发展内容,发展水平则决定于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是指客观现实中围绕并影响着个体发展的外在事物和现象,它是由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组成的多重水平的环境系统。这一系统无时不在发生着变化,并对心理发展产生着影响。 印度狼孩与中国猪孩的故事

(三) 主观心理状态

心理一经产生便自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具有自己的组成要素,独特的结构和功能。任何环境因素,必须通过青少年已有的心理发展系统和心理状态才能发生作用。从这一意义上讲,心理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而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

例如,不同抱负水平的学生对同样的考试分数,有着不同的反应,接下来的行为也就大不相同了。因此,主观心理状态更重要的作用是对自己目前的状态,以及未来发展的状态作出解释和判断,并主动采取措施向着预期的方向改变。

(四)活动因素

活动作为一个中介因素把主体和客体连接起来。当活动能够满足主体的心身发展需要时就会促进其发展,而且活动必须达到一定的重复水平。

(五) 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

其实不难看出,青少年心理的发生发展是个体在一定的遗传和机体生理成熟的基础上,在现有的心理因素的制约下,通过活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五、总结本课所学内容

本课内容我们主要讲到了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以及影响和制约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因素。

————————————————————————

印度狼孩故事

1920年10月,一位印度传教士辛格(Singh,J.A.L.)在印度加尔各答的丛林中发现两个狼哺育的女孩。大的女孩约8岁,小的1岁半左右。据推测,她们必是在半岁左右时被母狼带到洞里去的。辛格给她们起了名字,大的叫卡玛拉(Kamala)、小的叫阿玛拉(Amala)。当她们被领进孤儿院时,一切生活习惯都同野兽一样,不会用双脚站立,只能用四肢走路。她们害怕日光,在太阳下,眼睛只开一条窄缝,而且,不断地眨眼。她们习惯在黑夜里看东西。她们经常白天睡觉,一到晚上则活泼起来。每夜10点、1点和3点循例发出非人非兽的尖锐的怪声。她们完全不懂语言,也不发出人类的音节。她们两人经常动物似地卷伏在一起,不愿与他人接近。她们不会用手拿东西,吃起东西来真的是狼吞虎咽,喝水也和狼一样用舌头舔。吃东西时,如果有人或有动物走近,便呜呜作声去吓唬人。在太阳下晒得热时,即张着嘴,伸出舌头来,和狗一样的喘气。她们不肯洗澡,也不肯穿衣服,并随地便溺。

她们被领进孤儿院后,辛格夫妇异常爱护她们,耐心抚养和教育她们。总的说来,小的阿玛拉的发展比大的卡玛拉的发展快些。进了孤儿院两个月后,当她渴时,她开始会说\"bhoo(水,孟加拉语)”,并且较早对别的孩子的活动表现兴趣。遗憾的是,阿玛拉进院不到一年,便死了。卡玛拉用了25个月才开始说第一个词“ma”,4年后一共只学会了6个字,7年后增加到45个字,并曾说出用3个字组成的句子。进院后16个多月卡玛拉才会用膝盖走路,2年8个月才会用两脚站起来,5年多才会用两脚走路,但快跑时又会用四肢爬行。卡玛拉一直活到17岁。但她直到死还没真正学会说话,智力只相当于三四岁的孩子。 中国猪孩故事

中国辽宁省台安县有一个“猪孩”叫王显凤。

中国医科大学心理学教研室、少儿卫生教研室、基础儿科教研室曾组成9人专家组前往考察。当专家找到这个孩子时,她正在猪圈里,蓬头散发,穿一条尿湿的短裤,满身污垢,臭气难闻,直愣愣地瞪着双眼,惶恐茫然地看着来人。她四肢着地,扶起来也不能直立行走,脸有猪形。 这是怎么回事呢?经过专家组的调查访问,原来她出生于1974年12月23日,己8岁半。她的生父是聋哑人,生母患过脑炎,有智力缺陷。生母怀她4个月后改嫁到一个山村的养猪人家里。

她出生的偏僻山村文化落后,生活愚昧,加之家中只有一间半土房,四邻不靠,房前却有三个大猪圈,人和猪几乎生活在一起。

后父根本不喜欢这个不是他亲生的女孩,几乎忘记她的存在;而母亲无法正常抚养,偶尔管管她,但也经常把她忘了,于是孩子从小就经常爬进猪圈,饿了就跟小猪一起吃猪奶,长大一点就在槽中抢食,学会啃草根,嚼树皮,用手扒土,用身体蹭痒,并常与猪睡在一起,尿在一起,爬在一起,她接受了人和猪的双重影响。因此8岁多的孩子不会穿衣、吃饭,说不清话,不知颜色、大小、多少,也没有羞耻感,智商只有39. 以后专家组把她推荐给鞍山市科委进行重点研究和教养,她的“猪形”依然难改。看电视时只要一看到猪就异常兴奋,学猪叫;经常偷偷啃野菜,青草;并且一不留意就偷跑到猪圈里去,抱着老母猪,奇怪的是老母猪也不凶她。 后来科研人员把她严格控制起来,不让她看到和想到猪的生活,谁知,她经常半夜醒来,一个人学猪的动作。仅1984年9月28日夜间醒来,在80分钟之内,她就在房间里来回爬动,像猪那样哼哼114次,吧嗒吧嗒嘴巴96次,像猪一样甩头7次,在墙上蹭痒5次,像是那样嘶叫39次,后腿弹踢3次。

以后,科研人员就对她日夜守护,不让她表现猪的生活习性,并作各种方法训练3年,包括让她上幼儿园、进弱智班。到12岁时,她的智商提高到了68,可望进行基本的生活自理。

这个故事说明了对孩子早教的重要意义。

第12篇:心理学教案

心理学《从众与服从》的教案

系别:政法学院

班级:07级思想政治教育2班

姓名:陈斯敏

学号:200724021216

教材:高等院校公共课心理学

课题:从众与服从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简述从众与服从的含义

2) 了解影响人们从众行为与服从行为的因素

3) 通过了解从众与服从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让学生学会趋利避害,在

生活中做出正确的从众与服从的行为。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让学生在遇到各种事情时,不会一味从众或服从,而是对事情进行具体分析后,做出理性的行为。

2) 树立学生崇尚科学,坚持自己独立人格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从众与服从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2.难点:如何判断从众与服从行为的对错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

三、突破重难点的方法和手段

1,通过举出一些生活中学生所熟悉的从众与服从的事例,使学生明白不同的从众与服从的行为,可能会带来好处,也可能带来坏处。

2,通过对从众与服从行为所带来的益处及危害分别进行分析,归类,让学生面对从众与服从现象是能趋利避害做出正确的抉择。

四、教学手段与媒体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举例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讲述从众的真实事例:2007年2月28日,一名50多岁的男子在成都市青龙场综合农贸市场被小偷活活打死,周围行人竟无一人上前相助。

你认为行人的行为属于心理学中的什么行为?并反思,评议这一事件。

(二)讲授新课 上述事例反映了个人在群体中时常表现出来的一种心态——从众。那么,什么是从众呢?

从众的含义:个体在群体压力之下,在知觉、判断、信仰及行为上表现出和群体中大多数成员保持一致的现象。

其实生活中从众的现象有很多,那么影响人们从众行为的又哪些因素呢?

因素包括:

1,群体的一致性(举例:日本人过马路,遇到红灯却没有车经过时,会互相等待。只要有人先过马路,其余的人也会跟着过马路)

2,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举例:格林斯潘是美国股市的中心人物,他所投资的股票是万人跟风的焦点)

3,个性特征,如一个人的能力,自信心,独立性水平等与从众行为有密切的关系(举例:哥白尼没跟众人一样推崇地心说,而是凭着自己超强的能力提出日心说) 可见影响人们从众行为的因素有很多,那么从众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影响的?

从众是把双刃剑,对我们的影响既有利又有弊。 1,积极影响:(1)任何一个社会,无论从方面看,多数人的观念与行为保持一致是很有必要的。一个社会需要共同的语言,价值观与行为方式,也只有这样,人与人之间才能顺利交往,也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维护与社会的正常运转。(2)从个人角度来说,一个人只有在更多方面与社会的主导倾向取得一致才能适应社会,否则将为困难所扰。 2,消极影响:(1)从众容易使人产生惰性,抑制人的创造性,使个体创新意识日益薄弱,人云亦云,失去了接受挑战的机会和个性发展的空间。(2)从众容易使群体丧失活力,不利于群体的发展。(3)从众使个体不加分析地分析地跟随某种时尚的社会风气或思潮,助长社会上的不正之风。

可见,从众既有利又有弊。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当扬利除弊。

说到从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另一个词语“服从”。那么从众与服从具有什么关系呢?

服从和从众两者之间既有共同点,又相互区别。两者都属于社会影响的方式,有时候甚至还交织在一起难以区分。

服从不同于从众最显著的特点,是压力的性质更具有强迫性。因此,个体的意愿和心理也不同于众者,而是带有很强的被迫成分,也就是说,对于群体规范、行政命令或权威人物的意志等,不管是否理解都需要无条件的服从。而且服从行为久而久之还可以转变成为一种惯例行为。甚至在压力解除后,仍然按压力存在时的惯例去行动。很显然,从众行为不同于服务行为。从众是对群体压力的附加,一旦这种压力解除,从众行为就会自然消失。

之前已经对从众进行了分析,在这里再深入探讨服从。

首先是服从的含义:服从是指个体受到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的压力,而被迫作出的符合社会要求、群体规范、他人意志的行为。我们可以根据服从对象——压力的来源,把服从分为对权威人物的服务和对群体规范的服从两大类。所谓对权威人物有服从,主要指的是人们在群体活动对个别德高望重、学识渊博或掌握一定权力的权威人物(如领导、师长、知名人士„„)表现出服从行为。这种服从往往是有条件的。可能是出自对权威人物的敬仰,发自内心信服;也可能是对权威人特的惧怕,而做违心的服从。所谓对群体,下级服从上级,少数服从多数。服从这种组织原则,是维护和增强群体生命力、战斗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除此之外,还包括对群体的各种法律、政策及各种规章制度的服从。

其次是影响服从的因素:(1)命令者的权威性。有权威的人的命令,易被他人接受并作出服从行为。如法西斯头子希特勒的命令,纳粹分子就很容易接受他的说法而做出灭绝人性的事情。(2)权威的靠近程度。命令发出者或命令监督者离执行命令者越近,服从命令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亦然。如远方的分公司,很难管理,就是这个道理。正所谓天高皇帝远。(3)命令执行者的道德水平,人格特质等因素会影响其本人的服从行为。如在企业中,真正独立人格的职业经理,面对变态老板,会选择辞职而不是服从。

服从现象在我们生活中十分常见,那么服从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面对这个问题,我们不能一味说好或坏,而是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既要看到利也要看到弊。

首先,服从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要归属于某个社会群体,遵守与服从 这个群体的规范是十分必要的。它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果一个人不遵守国家规定的法律法规,就容易做出危害他人和社会的事情来。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服从带来的危害。某些陈旧落后的社会要求,特别是一些错误,反动,反人类的要求和命令,一旦服从,不仅使人们的正常生活造成混乱,还会危害到国家的统一。因此,对于那些反动的命令,我们应该坚持自己的独立人格和道德价值标准,拒绝服从。

可见,服从既有利也有弊,我们应该理智地对待服从,做到趋利避害。

第13篇:心理学教案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案

教案完成时间:2014年 2 月24 日

第二章 学会适应

[教学目标]:通过帮助学生分析大学生面临的变化特点,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大学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性,全面认识自我,尽快适应新环境,帮助学生尽快实现角色转换并有一个较为清晰的目标,树立新的形象,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

[教学内容]:

1、大学新生面临的变化;

2、大学生常见的适应问题;

3、大学新生适应期的调试方法。

[教学重点]:大学生常见的适应问题;大学新生适应期的调试方法。 [教学难点]:大学新生适应期的调试方法

[教学手段与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结合案例教学,教师部分讲授,重点指导学生参与并思考相关问题。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案例1:黄某的经历说明了什么?P.24 (强调大家可能有同样的经历,让学生思考片刻。)

进入大学后,大学新生都可能会遇到适应新的生活环境、新的学习任务、新的人际交往及新的社会角色。但是许多研究发现,多数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会出现许多不适应现象,容易产生对自我的认知摇摆不定,从而在心理上产生一系列的矛盾与冲突,造成心理发展不平衡,带来不适感、焦虑感、压抑感等消极心理体验。如果这些消极心理体验得不到及时消除,就会演变为心理问题,进而影响一个人的健康发展。

一、大学新生面临的变化

1、角色变化

高中生到大学生:多数学生在从中心角色向普通角色的转变中,自我评价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这种冲击基本上来自于两个方面:与别人学习成绩的比较和能力特长方面的比较。用原有的信念推论出“学习成绩不好个人价值就低”的结论,这结论沉重地打击着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许多人因此导致了失眠、神经衰弱和抑郁症。另一方面,能力特长是在实际生活中衡量一个人水平的重要因素,并且有愈来愈重要的倾向。那些只看重学习成绩缺少能力或特长的人心理上产生不平衡感。一方面自己成绩优秀却得不到掌声如潮,另一方面学业不如自己的入却在校园和社会上如鱼得水。因而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就发生了动摇。对这种困惑迷茫的心理状态调整不好,就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2、生活环境的变化

有父母的重点保护对象到独立性较强的集体生活;有老师的“重点培养”对象到自主性学习较强的大学环境。

3、学习方面的变化

学理内容的变化;学习方式的变化

4、人际交往的变化

交往需要;交往范围;交往方式与技巧。

5、管理制度的变化

二、大学生常见的适应问题

从高中进入大学,由于生活环境、学习内容、理想目标、情趣爱好、人际关系等方面都发生很大的变化,他们的心态也变得复杂,常常出现各种各样矛盾和问题。如果这些矛盾和问题得不到及时地疏导解决,就可能产生消极影响。

1、环境适应

案例2P26(学生自读三分钟时间),

远离他乡,对陌生环境的不适应以及对亲人家乡的“回归心理”。(解说“回归心理”:具体表现是迷恋过去,有一种希望回到过去的心态,主要是由于对大学学习生活不适应造成的。)

2、生活适应 案例3P25 由于生活方式,习惯,环境的变化,大学新生相对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和人际交往技能。

3、学习适应

案例4P27(教师讲故事)各种学习压力

正确对待学历、生活与就业所带来的压力,建立起一个适合自己的有规律的学习生活体系,制定适合自己的作息时间表,进行有规律的学习生活。 案例5P28,大学新生入学后的目标缺失

4、人际环境适应问题 案例6P27(宿舍人际问题)

集体生活中的矛盾,造成人际关系紧张,产生孤独和压抑。 做到三个主动:主动与同学打招呼;主动与同学讲话;主动帮助他人。

三、大学新生适应期的调试方法

教师:请问大家刚入学的时候是怎么做的呢?请大家讨论五分钟,然后发言。

结合讨论结果以及教师的总结:

(一)、做好准备,积极适应大学生活环境

1、了解并熟悉学校

校园、熟悉教学、生活设施(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食堂、运动场馆等的方位及开放时间和使用方法);老师和同学。

2、打开自己——为适应环境铺平道路

来自五湖四海的你们,包括语言、生活习惯、文化背景等有很多差异,打开自己去了解,积极主动接近别人,融入到集体环境之中,培养起自己的交往能力。

3、自我表现——为赢的机会添砖加瓦

发挥自己的艺体特长、兴趣爱好,加入到学校社团当中去,增强自己的社交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善于展示自我,才能赢得更多机会。 4,、设计人生蓝图——为将来发展制定目标

5、自律——为学有所成提供保障。

(二)提高心理适应能力

心理适应能力,是指一个人在心理上进行自我调节、自我平衡,以适应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的能力。

1、正确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在强手如云的高校里,昔日那种“鹤立鸡群”的愉悦感已荡然无存,一些新生会因此而感到失落和自卑。面临这种情况,新生应冷静地思考自我与观察社会,找出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并勇于正视结果,勇于通过由内向外、由外向内两种方式认识自我和社会,在真与幻之间抉择、取舍,在矛盾中探索,公正、客观的评价自我,给自己一个准确的“自画像”。这样,新生才能顺利的完成角色转变,消除“地位”的改变所造成的迷茫和不快。

2、理解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人最基本的需要之一是归属需要,即个人必须生活在集体之中,被集体接受和承认,离开了集体的个体是无法进步的。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完善自我意识、心理保健的需要,因此,大学生应学会与人交往。

大学生在交往中应坚持真诚待人、宽容待人、平等待人等原则,并掌握交往的技巧。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同时害怕别人的指责。所以,交往中不要总是批评、指责别人,而应真诚地赞扬和欣赏别人。

3、摸索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

一是向有经验的高年级的同学请教, 接受任课教师的指导与辅导员的帮助; 二是自身要根据大学的学习特点,从个人实际出发逐步摸索与自己水平基本相适应的学习方法; 三是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 四是学会科学管理支配时间。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教学后记]:

第14篇:心理学教案

《心理学》教案

王明珠

一、课程名称:心理学

教材:《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师范教材中心 组编,

二、授课班级:12春学前教育①②班、12秋学前教育

三、辅导内容

第一次课:复习各章节重难点 第一章

1、心理学研究什么?(第2-4页) 要点: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2、为什么学习心理学对师范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第8页)

要点:未来的教师只有掌握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年龄特点,遇见学生发展的前景,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教育与教学措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3、学习心理学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有什么意义?(第7-8页)

要点:(1)学习心理学对于人们掌握哲学的基本原理,自觉地树立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心理学是以提供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知识来为人类各个实践领域服务的。

4、研究心理学必须遵循什么原则?(第10页)

要点: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发展的原则、实践性原则、教育性原则。

第二章

用实例说明闹事心理的器官。(第18页)

要点:(1)失语症患者的大脑;(2)无脑畸形儿的生存;(3)左右脑的协调

第三章

1、什么是注意?(第33页)

要点:注意是意识的选择性活动。意识的选择性活动具体地表现为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与集中。

2、在学习活动中,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如何表现?(第40页) 要点:(1)有意注意要与无意注意协调配合。有意后注意不能脱离与无意注意或有意注意的联系。在任何活动中,没有无意注意的支持,有意后注意就会失去活泼性,而缺乏有意注意的支持,则有意后注意会失去严肃性。(2)三者可以相互替换。(3)三者可以相互转化。

3、注意有哪些品质?举例说明注意的品质对知识的掌握有什么影响?(导学第47-48页)

要点:注意的品质主要有注意的范围(一目十行)、注意的分配(一个人只有在完成听老师讲,看老师写,并同时动脑筋思考)、注意的紧张性(陈景润思考数学难题,走路碰树)、注意的稳定性(学生只有有了注意的稳定性,才能在45分钟的课堂中,完成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进行系统的知识学习)、注意的转移(刚上完一堂妙趣横生的语文课,学生显然不能继续沉浸在语文的美妙意境,而应该把注意转移到第二节数学课学习中)。

4、怎样组织学生的注意与控制他们的分心?

要点:(1)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精心组织教学内容;采用启发式的教与学的方法。(2)超前控制;信号控制;提问控制;表扬控制。

第四章

1、什么是感觉、知觉?两者有什么联系与区别?(第58-60页)

要点:(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人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各个不同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反映。(2)知觉的产生要以感觉为基础,但知觉是比感觉更复杂的心理反映形式;知觉比感觉复杂得多。

2、感觉、知觉是怎样分类的?举例说明某一类感觉或知觉在认识过程中有什么作用?(第60-65页)

要点:(1)感觉分为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肤觉)和内部感觉(运动觉和平衡觉、机体觉)。(2)知觉分为精确知觉、模糊知觉、错觉和幻觉。

3、举例说明某一感觉规律或知觉规律在教学中如何运用?(第80-83页) 要点:如知觉的选择性,用差别突出要求学生掌握的那部分内容。

4、观察力与感知有什么不同?(第83页)

要点:(1)观察是一种主动认识对象的形式,而感知是由对象的特点或人的兴趣所指引的;(2)观察是知觉、思维和语言相结合的活动过程,而感知知识在分析器的综合活动中体现了思维和语言的作用,所以,观察比知觉更具有礼节性;(3)观察过程要求观察者保持稳定的有意注意,而感知过程不必有着一要求;(4)观察活动常常受到人的情感和意志的影响,而感知活动则较少受到这种影响。

第五章

1、什么是记忆?(第86页)

要点:记忆是人对事物的识记与保持所形成的知识经验,以再认或重现的方式在脑中的反映。

2、用什么方法可以测量人的记忆?(第87页) 要点:再认法、回忆法、再学习法

3、记忆有哪些类型?各种类型的记忆有什么特点?(第88-89页)

要点:(1)形象记忆。人脑对视觉、听觉和运动觉形象的记忆发展得最好,储存在脑中的这几种记忆映象的数量最多;(2)逻辑记忆。在其他记忆类型基础上形成的,是人类所独有的。(3)情绪记忆。是人的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发展的基础,它也可以作为联想有关事务的起点。(4)运动记忆。通常识记时较难,但一经保持则不易遗忘。

4、记忆是以什么形式来存储知识的?(第89页) 要点:记忆表象、语词。

5、怎样解释遗忘现象?(第97页) 要点:消退说、干扰说。

6、举例说明记忆的某一规律在教学中如何运用?(第103-107页)

要点:(1)要有明确的识记目的;(2)合理安排识记材料的数量;(3)根据材料性质,精心组织识记;(4)让识记材料成为直接操作的对象;(5)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6)合理选择识记方法;(7)运用尝试重现

第六章

1、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思维区别于感知觉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第115页) 要点:思维是通过一定的推理、判断间接地去反映客观事物,而感知识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就反映的内容看,思维概括了事物的本质属性、内部规律性及其必然的联系和关系,而感知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和外部联系与关系。

2、思维和语言有什么联系和区别?(第117-118页)

要点:(1)联系: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是记载和巩固思维结果的工具;(2)区别:思维是一种心理现象。思维与客观事物是标志与被标志的关系。思维的内容是由概念组成的,而构成语言的材料是词。不同民族的思维规律是相同的。

3、不同的思维过程在人类的认识活动中各有什么作用?(第120-124页) 要点:(1)通过分析,我们才能具体地认识某个事物,并使这种认识从事物的表面开始深入到事物的内部。(2)通过综合,我们才能了解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与各种属性之间的联系和关系,使我们的认识更加全面与完整。(3)抽象是在脑中把同类事物、现象的本质属性抽取出来,而舍弃其非本质属性的思维过程。

4、利用想象怎样创造出新事物的形象?(第127-128页) 要点:拼合、联合、夸张、典型化、猜想。

5、创造性思维与一般思维相比有什么特点?(第135-136页) 要点:非逻辑性和发散性

第七章

1、什么是情绪、情感和情操?(第

15、153页)

要点:情绪是身体对行为成功的可能性乃至必然性,在生理反应上的评价和体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情操是一种以满足社会性的需要为中心的、有组织的情感倾向,是持续发生的若干情感的统一。

2、情感与认知有什么关系?(第153页)

要点:认识过程是产生情感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没有对事物的认识,就不能产生情绪和情感。人在认识事物过程中,随着对事物认识的不同,必然会体验到不同的情感,并随着认识的加深,情感体验也必然增强。

3、什么事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第160页)

要点:道德感是由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体验;美感是由人的审美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体验;理智感是由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认识、探求或维护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体验。

4、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品质?(第166-167页)

要点:(1)提高对情感的认识;(2)创设培养情感的情境;(3)组织培养情感的实践活动;(4)提高情感的自我控制能力

第八章

1、什么是意志?意志与认识、情感有什么关系?(第169页、第171-172页) 要点:(1)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2)意志的产生是以认识为基础的;情感可以构成意志行动的动力。

2、少年期学生的意志品质有哪些特点?(第179-181页) 要点: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自制性。

3、怎样培养学生的良好意志品质?(第182-183页)

要点:(1)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2)发展健康的情感;(3)发挥集体和榜样的作用;(4)教育学生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5)针对意志的个别差异,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第九章

1、什么事个性和个性倾向性?(第185页、189页)

要点:个性理解为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它是一个人的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性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也是个性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

2、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第195-196页)

要点:(1)启发学生学习的需要,加强学习目的教育;(2)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3)启发学生自觉培养学习兴趣

3、信念和世界观对个性发展的重要性如何?(第196-197页)

要点:信念是人们所遵循的与理想相联系的生活准则;世界观是一个人对整个世界的看法和态度,并指导着人的行动。

第十章

1、什么是能力?(第198页)

要点: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并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2、了解学生的气质类型对教学、教育工作有什么意义?(第223-224页) 要点:(1)依据气质类型的特征,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2)根据气质类型的特征,进行知识、技能教育;(3)教育学生认识和控制自己的气质。

第十一章

1、如何以概念同化的方式使学生获得“平行四边形”的概念?(第245页) 要点:先告诉学生“平行四边形是两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接下来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包括:(1)新概念平行四边形与认知结构中原有概念四边形联系,使新概念纳入原有概念之中;(2)新概念与原有的有关概念比较,区分异同;(3)新概念平行四边形与其他四边形有关概念融合,组成一个整体概念。

2、在教学工作中,如何促进积极的歉意,防止消极迁移的发生?(第261-261页)

要点:(1)教材的组织结构与迁移;(2)理解与迁移;(3)学习的指导;(4)学习定势与迁移。

第十二章

1、教师为什么要了解群体心理?(第267页)

要点:(1)有助于教师建立良好的班集体;(2)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在群体中特有的心理活动;(3)有助于教师在组织和领导班集体时,可以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去影响乃至控制群体心理,从而达到教育目的。

2、从教育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教师应该怎样领导一个班集体?(第276页) 要点:(1)帮助班集体确定集体的目标并阐明目标的意义;(2)将集体目标转化为识记行动,并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活动;(3)团结全体学生,帮助他们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4)在全班学生中和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心理气氛和人际交往;(5)热爱集体并锐意吧集体建立成为一个有效的学习集体,让学生心情愉快、充满信心地学习和工作。

第十三章

少年期心理发展的特点。(第290页-294页)

要点:(1)智力的发展特点;(2)情感和意志发展的特点;(3)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第十四章

如何才能促使学生接受外部的道德要求,并转化为内在的道德需要?(第309页)

要点:(1)教师通过说服教育、组织讨论等方式,让学生认识到道德要求的正确性和执行道德要求的必要性,从而激起实行道德要求的意向;(2)只有当学生按照一定的道德要求行动,给集体或他人带来益处,并受到赞扬和好评时,才能体会到道德要求的正确性。

第十五章

1、什么事健康的心理与不健康的心理?(第328页、331页)

要点:(1)在生理机能正常的情况下,人的心理活动与年龄特征相适应,没有异常、缺陷或疾病的表现,就是健康的心理;(2)不健康心理指在思想上、情绪上和行为上产生与社会生活习惯不相符合或偏离社会生活规范的现象。

2、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怎样进行教育与矫正?(第353页-356页) 要点:暗示法、心理置换法、比较法、幽默法、宣泄法、社会强化法、迂回法、合理认知法。 第二次课:讲解形成性考核册、往年考试试题(印发给学生,由学生提出疑难,师生讨论,解决问题)

第15篇:大学生心理学演讲稿

让花开的更灿烂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演讲稿

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是。。。。今天我要演讲的题目是让花开的更灿烂——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演讲稿

告别了中学时代,迈进大学校门,人生的历程翻开了新的一页,人生的道路跨入了新的阶段。面对崭新的学习环境,同学们既会充满好奇和兴奋,也容易遇到不适和困难.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有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但是我们在现实中却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以下是我所总结的几个方面:

一、是生活适应问题

这一问题在大一新生中表现最为突出。新生来自全国各地,以往的家庭环境、受教育环境、成长经历、学习基础等相差很大。来到大学后,在自我认知、同学交往、自然环境等各方面都面临着全面的调整和适应。由于目前大学生的自理能力、适应能力和调整能力普遍较弱,所以,在大学中,生活适应问题广泛存在,有的思家、恋旧,常常偷偷以泪洗面;有的厌学、仿徨、沉溺于无所事事;有的失眠、抑郁、在焦灼中挨度日子;更有的则想休学、退学,。

二、是学习问题。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上的困难与挫折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最为显著的。大量的事实表明,学习成绩差是引起大学生焦虑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大学生在学业方面是同龄人中的优秀者,但由于大学学习与中学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很多学生存在学习问题,包括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兴趣、考试焦虑等。

三、是人际关系问题。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学生较为封闭,人际交往能力普遍较弱。进入大学后,如何与周围的同学友好相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每个人待人接物的态度不同、个性特征不同,再加上青春期心理固有的闭锁、羞怯、敏感和冲动,都使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困难,从而产生困惑、焦虑等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甚至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四、是恋爱问题。

恋爱问题一直是大学校门的热门话题,也是大学生们倍加关注的自身问题之一。大学生处于青年中后期,性发育成熟是重要特征,恋爱问题是不可避免的。由于大学生接受青春期教育不够,很多学生根本未弄懂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对异性的神秘感和渴望交织在一起,由此产生了各种心理问题,严重的还导致心理障碍。他们有的求爱遭到拒绝后陷入深深的自责与自卑中,有的面对“第三者”而焦虑、抑郁,有的为单相思或暗恋某人而茶饭不香;有的为失恋而萌发报复或自杀念头,?

五、是择业问题。

职业选择方面的心理冲突往往出现在高年级学生中,经过三年或者四年的苦休苦练,总希望让自己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他们会考虑个人理想、收入多少、社会声望、工作条件、发展前途等因素,而如今社会竞争激烈,用人单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加之很多大学生在校时一心只读圣贤书,与社会接触少,对社会缺乏真正的了解,这些情况导致大学生在找工作时觉得不随人愿,与自己想象中的差距太大,从而失落、不安、仿徨和焦虑。

而对于这些问题如果没有及时加以调整将会带来很严重的后果:前段时间报道的日本留学生因生活费的事起了一点小争执,该生在候机厅对其母亲连捅8刀!!!对此我们真的很震惊,我们能说他的心理是健康的吗?前不久,北大一名学生涉嫌砍死同班同学的消息,令公众为之震惊。平息很长时间了的“马加爵事件”仍令我们记忆犹新,加上屡屡发生的大学生 自杀事件,不由得让人不断追问:大学生,你为何如此脆弱?

“远亲不如近邻。”但对当代大学生来说,“近邻”往往不一定能“先得和睦”,反而因为交往的频繁,同学个性和阅历的差异,造成各种摩擦和冲突。例如,某学院机械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林某,上了大学后不知道如何与人交往,怎样处理人际关系问题使他伤透了脑筋,吃尽了苦头。上学一年多,和班上同学很不融洽,跟同寝室人发生过几次不小的冲突,后来搬出宿舍,几乎不与同班同学来往,集体活动也很少参加,与同学感情淡漠,隔阂加深,常常感到特别的孤独和自卑,情绪烦躁,长期的苦恼和焦虑使他患上了神经衰弱症,于是失去了学习信心,厌倦学习,厌恶同学,坚持要休学. 要举的例子真的很多很多,我们不禁要问:我们大学生的心理究竟怎么了?

大学生现在面临的压力过大,造成心理的落差比较大,与整个社会发展的形势和家庭的影响是分不开的。而我们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历史的责任!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学会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他人,开发自身的潜能,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掌握心理调适方法,优化心理健康途径,预防心理疾病,纠正不良心理,促进身心健康与人格完善,都是大学生自我修养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课题。

所以我们要振作起来,调整自己。第一:完善人格。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与个人的思想境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挫折体验等有关。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人生经验。

第二:情绪调节。大学生处于青年期阶段,青年期的突出特点是人的性生理在经历了从萌发到成熟的过渡之后,逐渐进入活跃状态。从心理发展的意义上说,这个阶段是人生的多事之秋。进行自我调节,合理疏导不良情绪极其重要。 第三:确立目标,规划未来。人生,需要启明灯,没有目标,没有规划,极易走弯路,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树立目标,做好职业规划是一条避免迷茫颓废的良策,人无志不立! 第四:加强交流。交流,是双方的。交流时,不仅可以把自己想倾诉的诉诸于人,同时还能从他人那里吸取经验和教训,或者消除彼此间的误会矛盾等不安定因素。

总之,欲成才,先成人。只有时刻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工作中,才能无愧于心,无愧于父母,无愧于天地。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梁启超先生这一名言震荡着一代代年轻大学生的心灵,我们大学生要以良好的心理素质迎接未来的挑战,为国家的富强奉献自己的青春!

当茫然的时候,想想自己的梦想,给自己一个明确的目标,用激情去做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当自己累了的时候,多一些平静的心态放松自己,因为我们不是圣人,我们也有累了的时候,所以我们便要学会健康快乐的成长。 我们大学生还存在着对生活不够自信,我们往往缺少面对困难的勇气,遇到困难我们总是焦头烂额,束手无措,甚至还会选择逃避,要知道人的潜能是无限大的,不要低估了自己的能力,在生活中我们应该自信的面对困难,给自己一个微笑,你会一下子豁然开朗。心态决定命运,即使你失败了一千次,你也要想总会成功的一天,再困难只要保持乐观,自信的心态,成功就是你财富,做命运的主人,做生活的强者,健康、快乐的成长,我们要把自信和快乐带给别人,让大家更爱自己,更爱生命,做最好的自己。勇往直前,快乐成长,让花开的更灿烂!

我的讲话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篇2: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演讲稿 演讲稿

在新年伊始,欧老师便带领我们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讲座。在这屈指可数的几节课时间里,我感觉过得很快,也学到了很多东西,并且在以后学习生活和自己自我调节上受到很大启示,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我们都是独特的人。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就像“世上没有两片完全不同的叶子,也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 我们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截取那些人生片段,并且把它们串联起来,便成了一个人独特的故事。那些故事将会成为你追忆的焦点,尤其是你老的时候。同时影响着你现在的情绪和行为。

二、成功需要什么?

我曾看过中国最大、世界第二大网络公司淘宝网的创始人,阿里巴巴集团懂事局主席马云,他在《赢在中国》节目的精彩演讲,他说他的英语是在杭州西湖拉着老外自学的,每天疯狂的学习知识,他经历过四次创业,第三次创立了国富通,当时创了中国很多个第

一、14个月利润287万等等,当时因为跟老板的理念不对毅然退出,决定回杭州重新创业。起初马云是从杭州带来了5个朋友一起来到北京办了这家公司,他离开时对这5个人说:“我准备回家去,如果你们留在北京工资也不错,也可以去雅虎,一两个月拿一两万块钱都可以,但是如果你们愿意跟我回家创业,我给你们的待遇蛮简单,500块钱的工资,在我们家上班,所有的人在我家小区边上租一个房子在一起,日日夜夜干10个月,如果失败咱们再重新找工作。我给你们三天的考虑时间,反正我是要决定回家了。。他们走出我这个办公室3分钟就回来说马云,我们一起创业、一起回家,这里面就有淘宝现在的总经理孙彤宇。这是多么简单的话,多么铿锵的话啊!这就是朋友,这就是马云敢于再创业的自信。 通过马云的创业经历表明,我觉得成功需要有远见的卓识和丰富的知识,还要有自信的土壤,更要有朋友的支持与帮助。这就需要我们自身不断的投资自己,丰富自己的知识和视野,以便增加我们自信的筹码,而不是不断增加我们的狂妄;要想有朋友的支持与帮助,就要我们善于交往,善于积累自己的人脉,在提高我们智商的同时不断的提高我们的情商。如果马云自身没有远见的卓识和丰富知识,自身的魅力和自信没能感染到他身边的朋友,得不到他们的信任,能有这么多人才的归附吗?答案是否定的。这就是我们习近平总书记说的“打

铁还须自身硬”的道理是一样的。大学就像自助餐厅,我们交了钱进去吃自助大餐,都会想方设法吃个够本,我们是要吃最好的,还是只吃肉或只吃水果青菜,亦或是什么都不吃,这全由你自己决定,时间过了、出来了、饱与不饱就不能回头了。所以我们在这也尽可能的投资自己、充实自己、增强自信、学会交往吧,别白白浪费了这张自助餐票。千万不要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闹钟一关又睡了。

三、恋爱婚姻观

据某权威杂志调查得知:上个世纪80年代大学生恋爱成功的比例为12.1%,90年代的比例降为5.47%。同时,在回答“恋爱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时,“非常同意”者占8.30%,“同意”者占33.28%,二者相加为41.58%。得出的结论是大学生恋爱成功率不高。(数据摘自《当代大学生恋爱婚姻观扫描透视》)。大学阶段是人的一生智慧与才华发展最快的黄金季节,大学生只有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形成健康的恋爱心理,把爱情融进成才目标中,才能使爱情成为我们奋发向上的力量,成为我们学有所成、有所作为的动力 最后以华人首富李嘉诚名言结尾吧,他说:“你想过普通的生活,就会遇到普通的挫折。你想过上最好的生活,就一定会遇上最强的伤害。这世界很公平,你想要最好,就一定会给你最痛。能闯过去,你就是赢家。所谓成功,并不是看你有多聪明,也不是要你出卖自己,而是看你能否笑着渡过难关。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演讲人:刘永峰

工商企业管理2班

学号:012061225 2013年4月18日篇3: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演讲稿 让花开的更灿烂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演讲稿

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是。。。。今天我要演讲的题目是让花开的更灿烂——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演讲稿

告别了中学时代,迈进大学校门,人生的历程翻开了新的一页,人生的道路跨入了新的阶段。面对崭新的学习环境,同学们既会充满好奇和兴奋,也容易遇到不适和困难.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有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但是我们在现实中却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以下是我所总结的几个方面:

一、是生活适应问题

这一问题在大一新生中表现最为突出。新生来自全国各地,以往的家庭环境、受教育环境、成长经历、学习基础等相差很大。来到大学后,在自我认知、同学交往、自然环境等各方面都面临着全面的调整和适应。由于目前大学生的自理能力、适应能力和调整能力普遍较弱,所以,在大学中,生活适应问题广泛存在,有的思家、恋旧,常常偷偷以泪洗面;有的厌学、仿徨、沉溺于无所事事;有的失眠、抑郁、在焦灼中挨度日子;更有的则想休学、退学,。

二、是学习问题。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上的困难与挫折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最为显著的。大量的事实表明,学习成绩差是引起大学生焦虑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大学生在学业方面是同龄人中的优秀者,但由于大学学习与中学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很多学生存在学习问题,包括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兴趣、考试焦虑等。

三、是人际关系问题。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学生较为封闭,人际交往能力普遍较弱。进入大学后,如何与周围的同学友好相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每个人待人接物的态度不同、个性特征不同,再加上青春期心理固有的闭锁、羞怯、敏感和冲动,都使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困难,从而产生困惑、焦虑等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甚至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四、是恋爱问题。

恋爱问题一直是大学校门的热门话题,也是大学生们倍加关注的自身问题之一。大学生处于青年中后期,性发育成熟是重要特征,恋爱问题是不可避免的。由于大学生接受青春期教育不够,很多学生根本未弄懂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对异性的神秘感和渴望交织在一起,由此产生了各种心理问题,严重的还导致心理障碍。他们有的求爱遭到拒绝后陷入深深的自责与自卑中,有的面对“第三者”而焦虑、抑郁,有的为单相思或暗恋某人而茶饭不香;有的为失恋而萌发报复或自杀念头,?

五、是择业问题。

职业选择方面的心理冲突往往出现在高年级学生中,经过三年或者四年的苦休苦练,总希望让自己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他们会考虑个人理想、收入多少、社会声望、工作条件、发展前途等因素,而如今社会竞争激烈,用人单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加之很多大学生在校时一心只读圣贤书,与社会接触少,对社会缺乏真正的了解,这些情况导致大学生在找工作时觉得不随人愿,与自己想象中的差距太大,从而失落、不安、仿徨和焦虑。 而对于这些问题如果没有及时加以调整将会带来很严重的后果:前段时间报道的日本留学生因生活费的事起了一点小争执,该生在候机厅对其母亲连捅8刀!!!对此我们真的很震惊,我们能说他的心理是健康的吗?前不久,北大一名学生涉嫌砍死同班同学的消息,令公众为之震惊。平息很长时间了的“马加爵事件”仍令我们记忆犹新,加上屡屡发生的大学生

自杀事件,不由得让人不断追问:大学生,你为何如此脆弱?

“远亲不如近邻。”但对当代大学生来说,“近邻”往往不一定能“先得和睦”,反而因为交往的频繁,同学个性和阅历的差异,造成各种摩擦和冲突。例如,某学院机械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林某,上了大学后不知道如何与人交往,怎样处理人际关系问题使他伤透了脑筋,吃尽了苦头。上学一年多,和班上同学很不融洽,跟同寝室人发生过几次不小的冲突,后来搬出宿舍,几乎不与同班同学来往,集体活动也很少参加,与同学感情淡漠,隔阂加深,常常感到特别的孤独和自卑,情绪烦躁,长期的苦恼和焦虑使他患上了神经衰弱症,于是失去了学习信心,厌倦学习,厌恶同学,坚持要休学. 要举的例子真的很多很多,我们不禁要问:我们大学生的心理究竟怎么了?

大学生现在面临的压力过大,造成心理的落差比较大,与整个社会发展的形势和家庭的影响是分不开的。而我们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历史的责任!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学会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他人,开发自身的潜能,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掌握心理调适方法,优化心理健康途径,预防心理疾病,纠正不良心理,促进身心健康与人格完善,都是大学生自我修养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课题。

所以我们要振作起来,调整自己。第一:完善人格。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与个人的思想境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挫折体验等有关。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人生经验。

第二:情绪调节。大学生处于青年期阶段,青年期的突出特点是人的性生理在经历了从萌发到成熟的过渡之后,逐渐进入活跃状态。从心理发展的意义上说,这个阶段是人生的多事之秋。进行自我调节,合理疏导不良情绪极其重要。

第三:确立目标,规划未来。人生,需要启明灯,没有目标,没有规划,极易走弯路,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树立目标,做好职业规划是一条避免迷茫颓废的良策,人无志不立! 第四:加强交流。交流,是双方的。交流时,不仅可以把自己想倾诉的诉诸于人,同时还能从他人那里吸取经验和教训,或者消除彼此间的误会矛盾等不安定因素。

总之,欲成才,先成人。只有时刻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工作中,才能无愧于心,无愧于父母,无愧于天地。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梁启超先生这一名言震荡着一代代年轻大学生的心灵,我们大学生要以良好的心理素质迎接未来的挑战,为国家的富强奉献自己的青春!

当茫然的时候,想想自己的梦想,给自己一个明确的目标,用激情去做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当自己累了的时候,多一些平静的心态放松自己,因为我们不是圣人,我们也有累了的时候,所以我们便要学会健康快乐的成长。

我们大学生还存在着对生活不够自信,我们往往缺少面对困难的勇气,遇到困难我们总是焦头烂额,束手无措,甚至还会选择逃避,要知道人的潜能是无限大的,不要低估了自己的能力,在生活中我们应该自信的面对困难,给自己一个微笑,你会一下子豁然开朗。心态决定命运,即使你失败了一千次,你也要想总会成功的一天,再困难只要保持乐观,自信的心态,成功就是你财富,做命运的主人,做生活的强者,健康、快乐的成长,我们要把自信和快乐带给别人,让大家更爱自己,更爱生命,做最好的自己。勇往直前,快乐成长,让花开的更灿烂!

我的讲话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篇4: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演讲稿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演讲稿

在新年伊始,欧老师便带领我们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讲座。在这屈指可数的几节课时间里,我感觉过得很快,也学到了很多东西,并且在以后学习生活和自己自我调节上受到很大启示,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我们都是独特的人。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就像“世上没有两片完全不同的叶子,也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 我们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截取那些人生片段,并且把它们串联起来,便成了一个人独特的故事。那些故事将会成为你追忆的焦点,尤其是你老的时候。同时影响着你现在的情绪和行为。

二、成功需要什么?

我曾看过中国最大、世界第二大网络公司淘宝网的创始人,阿里巴巴集团懂事局主席马云,他在《赢在中国》节目的精彩演讲,他说他的英语是在杭州西湖拉着老外自学的,每天疯狂的学习知识,他经历过四次创业,第三次创立了国富通,当时创了中国很多个第

一、14个月利润287万等等,当时因为跟老板的理念不对毅然退出,决定回杭州重新创业。起初马云是从杭州带来了5个朋友一起来到北京办了这家公司,他离开时对这5个人说:“我准备回家去,如果你们留在北京工资也不错,也可以去雅虎,一两个月拿一两万块钱都可以,但是如果你们愿意跟我回家创业,我给你们的待遇蛮简单,500块钱的工资,在我们家上班,所有的人在我家小区边上租一个房子在一起,日日夜夜干10个月,如果失败咱们再重新找工作。我给你们三天的考虑时间,反正我是要决定回家了。。他们走出我这个办公室3分钟就回来说马云,我们一起创业、一起回家,这里面就有淘宝现在的总经理孙彤宇。这是多么简单的话,多么铿锵的话啊!这就是朋友,这就是马云敢于再创业的自信。 通过马云的创业经历表明,我觉得成功需要有远见的卓识和丰富的知识,还要有自信的土壤,更要有朋友的支持与帮助。这就需要我们自身不断的投资自己,丰富自己的知识和视野,以便增加我们自信的筹码,而不是不断增加我们的狂妄;要想有朋友的支持与帮助,就要我们善于交往,善于积累自己的人脉,在提高我们智商的同时不断的提高我们的情商。如果马云自身没有远见的卓识和丰富知识,自身的魅力和自信没能感染到他身边的朋友,得不到他们的信任,能有这么多人才的归附吗?答案是否定的。这就是我们习近平总书记说的“打

铁还须自身硬”的道理是一样的。大学就像自助餐厅,我们交了钱进去吃自助大餐,都会想方设法吃个够本,我们是要吃最好的,还是只吃肉或只吃水果青菜,亦或是什么都不吃,这全由你自己决定,时间过了、出来了、饱与不饱就不能回头了。所以我们在这也尽可能的投资自己、充实自己、增强自信、学会交往吧,别白白浪费了这张自助餐票。千万不要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闹钟一关又睡了。

三、恋爱婚姻观

据某权威杂志调查得知:上个世纪80年代大学生恋爱成功的比例为12.1%,90年代的比例降为5.47%。同时,在回答“恋爱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时,“非常同意”者占8.30%,“同意”者占33.28%,二者相加为41.58%。得出的结论是大学生恋爱成功率不高。(数据摘自《当代大学生恋爱婚姻观扫描透视》)。大学阶段是人的一生智慧与才华发展最快的黄金季节,大学生只有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形成健康的恋爱心理,把爱情融进成才目标中,才能使爱情成为我们奋发向上的力量,成为我们学有所成、有所作为的动力 最后以华人首富李嘉诚名言结尾吧,他说:“你想过普通的生活,就会遇到普通的挫折。你想过上最好的生活,就一定会遇上最强的伤害。这世界很公平,你想要最好,就一定会给你最痛。能闯过去,你就是赢家。所谓成功,并不是看你有多聪明,也不是要你出卖自己,而是看你能否笑着渡过难关。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演讲人:刘永峰

2013年4月18日篇5:陈安之给大学生的演讲稿(大学生必看) 找了很久终于找到我的恩师陈安之老师的完整演讲稿,和大家一起分享如何在大学就规划自己的未来,又是学习演讲的珍品,一定细细品味! 大学生成功学,各位大学生大家好,我是陈安之。今天非常高兴,有这个机会和大家分享“大学生成功学”这个主题。一个大学生怎样可以在学校里出人头地,怎样在毕业之后可以适当地找到自己最理想的工作,一个大学生到底怎样运用自己的时间,怎样发挥自己的专长,未来人才才会前途一片光明呢?

我认为一个大学生在大学时代、在学校中应该做的有5件事情。当然不只这5件,但我觉得如果你做了这5件事情,你一定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大学生,而且未来的前途一定非常良好。

一、任何大学生在全世界任何一个地点,第一个要做的事情是叫作“自我分析”。

所谓的“自我分析”就是分析自己的优点、分析自己的缺点、分析自己的专长、自己的兴趣。我时常问很多人说“你的优点是什么?”他说:“很善良、很专注、热爱学习?”我说:“你的缺点是什么?”他说:“缺乏行动力和自信心。”问到专长,会说:“唱歌、会跳舞。”我立刻问他,:“请问你是否可以把唱歌跳舞拿来当饭吃,也就是说,你唱歌跳舞的水平是否到达了一个职业的水平?专长是可以拿来当饭吃的东西,但如果你喜欢唱歌,可是没有办法成为天后级的人物,其实这不是你的专长,只是你的个人兴趣而已。所以每一个人都要了解自己的专长是什么,像我个人非常喜欢打篮球,但你说能不能进入nba,那当然是不太可能。这是我的业余爱好,我不能把它当成我的专长,记住:兴趣和专长不是一样的。因此大学生要认真地分析自己的优点、缺点、专长。

二、任何大学生在未来当中需要选对一个好的行业进行工作。

什么是好的行业,到底一个行业要怎样选择呢?我个人在大学时代就列了一些理想工作的条件,比如说,未来希望我的工作环境能够让我环游世界,可以让我不断学习和进步,希望我未来的工作收入可以依照我自己的努力而成长,希望我的事业和工作可以帮助很多人,最重要的是我希望我的工作可以和成功者在一起。

后来我想了想我个人有哪些兴趣和哪些专长,我发现我对煮菜很有兴趣,还有数学也不错,我可能想当个数学教授。我的高中和大学时代都学德文,我想到德国去留学,我想当奔驰汽车的工程师,因为我喜欢汽车和机械。但是我想了,我这个人非常向往自由,也就是说,我希望工作时间不受老板的时间限制,可以依照我自己的努力表现来晋升。

如果今天我喜欢做菜,去当一个厨师,我的时间肯定必须被绑死在那个地方,也就是说,别人要来吃饭,我就必须要炒菜。可能说当工程师非常好,但是我觉得我热爱自由,我可能喜欢做以结果为导向的事情,而不是以时间来换算我自己的工资。想了想,我的这些兴趣事实上和我自己理想的工作条件是不太一样的。

后来,我上了我老师安东林罗宾的课程,如果变成和他一样的人,和他做同样工作,做同样的文化教育的产业,可能会符合我的理想、我的兴趣以及我的专长。

第一、我从小喜欢讲话

第二、我乐于帮助别人

三、我觉得这些资讯非常棒,我乐于分享

第四、研究成功学肯定要和很多成功者在一起

五、不只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从事成功学这个行业,我需要到处旅游,到处结交很多的人际关系,因为从事成功学这个工作我可以发挥自己的专长,同时我也可以发挥自己的兴趣,同时这个成功学这份工作对我自己的理想工作的条件是很吻合的。因为它的时间是不受限制的,由我自己来主控。

三、我觉得任何大学生要需要取得工作经验

学校通常是用于学习,同时如果你是大学生,你应该出去打工,我17岁就去打工,在美国的一些大学生,他们几乎很作就出来打工。不是为了赚零花钱,而是为了学到一些宝贵的经验,当今大学生去面试的时候,最大的一个障碍点就是,老板喜欢用有成功经验的人。所以当你大学毕业,你的要求很高,但是你的实际经验不足的时候,这时老板可能只会对你“say hello”,但不会录用你。如果你在大学中有这方面的经验,将有助于你未来事业上的发展,有助于你面试的时候比较能够出人头地。 那什么样的工作经验对未来很有帮助,我个人认为有两种条件:第一个是销售方面的工作,因为任何人想出人头地,这个销售能力与技巧绝对是非常重要的。华人首富李嘉诚是推销员起家的,比尔盖茨,台湾的王永庆,我的老师安东尼罗宾,推员起家的,几乎这些世界上一流的人物,他们都是拥有丰富的销售经验。因为一个公司成功与否,是和销售能力有巨大的关系。如果大学时代具备了销售的经验,这有助于你销售自己给未来的老板,有助于你销售给对销售户,这样可以确保你的成功率。

同时如果你不想从事销售,那么你可以在大学中从事和你未来想要从事行业相关的工作。比如说工作想当律师,ok,你在大学时代就可以去律师事务所打工。你未来想当金融家,你可以去银行打工;要做餐饮业,你先去餐厅要打工。也就是你现在做的工作的经验和未来想从事的事业是一致的,这样就不会浪费你很多的时间。

四、做课外的阅读:

1、推销

2、行销

3、人际关系

4、领导力

5、几乎所有的报张杂志都需要大量的阅读

不仅是你在大学当中的知识,同时这些额外的知识或是在企业当中非常具备的这些技巧,如果你在的大学四年中就加以学习的话。这时候,你去面试,会让老板觉得你这个人态度非常好、形象一流、口才一流、有销售经验、会搞人际关系、还会带领团队、还会想行销的点子?天啊,这个人是个人才,那么,你被录取的几率就会大幅度提升。

五、加入社团,倍增人脉。

我的成功公式是“成功=知识+人脉”。至于什么知识最重要,我刚才已经和大家分享。那加入社团,可以大幅度扩大你的人脉。记住:不要当一个死读书的学生,在学校要活跃。累计自己的人力资源,最好可以当社团的团长,或者某某聚会的会长。从大学生时代就学会当一个领袖,因为在未来的这个社会当中,其实老板不是在找跟随者,而是着谁能够当领导者。如果你是一个领导的人才,有成功的领导经验,他比较容易把一个部门或营业单位给你管,甚至让你当办事处总经理。

也就是说,老板要找的人才不是跟随者。记住:所有的兵都是很容易买到的,但是所谓的“一将难求”,也就是干部。如果你在大学时代里可以做自我分析;可以分析自己理想工作的条件;适度地了解未来想要进入的行业;你能取得一些工作的经验;最好和你的未来是一致的,或者取得一些销售的经验,再加上一些广泛性的阅读;加上你可以当社团的领袖,你可以非常的活跃。如果你能做这五件事情,在你的大学四年当中,你未来就是一个很有价值的人。 接下来和大家分享如何找到工作的5个重点。今天我们所有的事情都以

5、

5、5这个数字来倍增。

一、找自己喜欢、感兴趣的行业

天啊,先不要研究哪一个行业赚钱,也不要研究哪一个行业有远景。各位,如果你自己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要一辈子,这是你要的生活吗?所以我给任何人的意见都是从自己喜欢,有兴趣的行业开始做起,然后再去研究这个行业的未来的趋势和潜力。

二、一定要加入自己喜欢、相信的公司。

而且是在那个领域,如果你不喜欢不相信那家公司,觉得在这个业界当中不怎么样,那你为什么要面试呢。不能说它愿意给你工作,愿意给你高工资就可以。高工资不是这样来的,你一定要喜欢自己的行业,喜欢自己的公司,相信自己的公司,有信心自己公司未来的巨大潜力。这时候你去面试的时候,你会充满自信,而且老板看到你这么有自信也非常容易录取你。

三、找对行业、找对工作,我们更要找对老板,

1、这个老板本身就很有成就,有很多的成功经验。

2、这个老板对人要求严格。安东罗宾曾经告诉我一句话,彻底改变了我的一生。他说:“对你要求严格的人,才是你人生真正的贵人;对你放纵的人,对你的人生是没有帮助的。”所谓“名师出高徒”,这句话的真正解释应该是“严师出高徒”。越是对你严格的人,才是你人生的最大贵人。

3、这个老板是否可以教给你一些东西。有些老板很有成就,但他的心胸狭窄,不愿意教给你。如果这个老板有成就,是你人生的贵人,而且可以把他知道的分享给你,那这应该是一个不错的老板。

四、找工作时要不计回报

什么意思呢?你要是天天研究钱的问题,钱就不会跟着你跑;如果你不研究钱的问题,你研究怎样让老板满意,怎样为公司创造利润,怎样帮公司省钱。研究有什么新的创意可以提供给公司,这个时候您得到的回报才是最大的。

五、当我们不计回报的时候,老板会问你要什么呢. 你说,我现在什么都不要,我在研究我能为您做什么,为公司做什么,为公司创造什么绩效。如果我能达到那个绩效,你再选择录用我;在达到之前,我只想要一个试用的机会。

因为大部分的大学生都没有什么太多的成功经验,所以老板在聘请你的时候,抱着巨大的风险。如果你能不计报酬,产生绩效之后,然后才愿意接受录取的话。这样老板觉得使用你这个人没有什么风险,因为你行才可以,不行也没有风险,所以千万不要计算报酬,而要以创造的绩效为保障。这就是你要找到工作的五个重点。

接下来,和大家分享的重点是面试成功的五大要素

市场有很多人到公司招聘,很多人都不被录取。因为事实上每次我只录取一个人,他们为什么脱颖而出是符合某些条件,不管是任何公司和任何老板,只要按照这5个步骤的话,相信你的录取几率会是其他应聘者望尘莫及的。

一、资料要完整,看起来要很专业。

任何人去一些公司,都要填一些简介。如果您提前就准备好一个电脑排版,而且上面有照片、有成功经验、反正就是把您整个的资料变成像宣传手册或者宣传彩页一样这么的专业。任何老板看到这样的个人资料或简介,就会知道你是一个很用心的人士。而不是到一个公司,都是用纸去填写,这样就和所有人都一样。要与众不同,需要更专业,需要追求完美。

所以你本身的个人简介看起来就要完美无缺,英文就是(英文),让老板看完之后,他就已经傻了,说天底下还有这么认真的大学生来面试,他对你的印象会非常好。

二、您的形象、以及自信心程度。 如果我在面试时,看这个人头发不整洁、衣服没穿好、裤子有点掉、鞋子有点脏。我的头脑中已经对这个人打了折扣,心想这个人不要录取了。因为成功在于细节,如果你看一本书的时候,会看标题;看报纸的时候会看标题;看杂志的时候会看封面;看一个人的时候会看他的形象。如果你有一个非常好的形象,又充满着自信,老板看到你就会喜欢你,爱上你这个员工。觉得你代表公司出去,会给他争面子,会觉得你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所以形象非常重要。还有就是你所提交的个人简介就是一个形象的表现。因为形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形象代表着一种信赖感。

三、必须知道老板今天面试你,到底要的是什么。 他要的是知识、是机能、是专业、还是态度?知道到底要什么是很重要的。象是在拜访任何顾客之前,必须知道顾客要什么,所以您今天要面试,最大的客户就是老板。比如说,我公司要什么样的人才,安之机构永远都在面试一种人才,那就是顶级的推销员,顶级的行销人才或者顶级讲师。如果您不是的话,到我公司来面试,你录取的机会几乎是0。当然这是安之机构老板要的,当然每个不同的老板要的是不同的,您一定要事先调查老板要的到底是什么,过去因为什么条件录取了哪些人,这些要做事前的准备。

四、应对能力要非常好

我的公司采用集体面试,很少有单独面试。都是一次来一群人,每个人问一些问题。从应对当中,我就知道他是否是顶级的推销员。如果问他什么都支支吾吾的,那我就觉得如果他拜访大客户的时候,肯定是不行的,不能代表我的机构。

第16篇:大学生交际心理学

2010级经济学实验班心理学概论课程论文

姓名:余雪晴学院:经济学院班级:经济学实验班学号:

心理学论文

1012016416

浅谈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

余雪晴

(河南大学2010级经济学实验班,开封,河南,475001)

摘要:与人相处是一门艺术,是我们在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必然行为,也是我们每天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几乎所有的行为都与别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会与人相处,可以让人少走弯路,尽早成功。当代大学生面临着人际交往多的困惑。了解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普遍缺陷,并从生理、思想观念、心理、生活环境等方面探讨缺陷产生的原因,并为解决大学生人际关系心理缺陷问题提出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

1.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心理上的距离。自有人类以来,人就有交往上的需要。所以,人际关系是人类得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和保证。也就是说,人际交往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相连结并形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网络系统。

人不是孤立存在的,在与社会的连结中,必然要建立各种各样的关系,包括亲戚关系、朋友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雇佣关系,同事及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等。在这些交往关系中人们借助思想、情感以及行为来进行与他人的互动和交流,这些关系因对象的不同,也会指向不同的发展方向。良性的关系是吸引与合作的;但由于环境影响、性格因素、心理因素等原因,许多人处理不好人际关系,难免会陷入矛盾与痛苦之中,关系中的当事人如果没有足够的智慧去化解由此带来的自己内心的冲突,则会陷入人际关系的危机之中,甚至会出现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从而降低自己的幸福指数。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栋梁。对于大学生来说,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活的需要。人际交往是每个大学生必不可少的“必修课”,大学生通过交往、沟通、交流情感,建立友谊,切磋学问,探讨人生,为以后进入社会进行进一步的交往奠定了基础,是今后事业发展与人生幸福的基石。大学生的交往效果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健康和成长发展,也影响着高校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培养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非常值得关注的话题。

2.大学生人际交往常见的心理障碍

2.1以自我为中心

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见到一些大学生有过于浓厚的自我中心观念或者说是严重的个人主义思想。他们希望周围的所有人都要以他为中心,服从于他。有这种心理的人强烈希望别人尊重他,却不懂得尊重别人。

只从自己的经验和角度认识事物和人,不能够虚心的接受别人的建议和意见,对人和事物的看法带有强烈的主观性。过过分的追求一些蝇头小利,和大家的交往只限于“点头之交”,同时大家也不愿意与这种事事只为自己考虑的人交往,所以,不可能有建立深厚的友谊。时间长久便会产生孤独、寂寞的心理。这些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一般自身意识不到自己人际交往的缺陷,不能够及时的改变

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待人态度以及交往心理,需要外界人的帮助和引导。如果不能及时的纠正会造成这些大学生的心理不健康,形成恶性循环,更加不利于人际交往情况的改善。

2.2自卑心理

自卑是一种过低的自我评价而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体验,属于性格的一种缺陷。表现为自己缺乏一种正确的认识,在交往中缺乏自信,办事没有胆量,畏首畏尾,随声附和。自卑形成的 深层次原因在于自己看不起自己,而非我们表面上所看到的是因为别人看不起自己而导致的。8如果遭受到一点挫折,就怨天尤人;如果受到别人的耻笑和侮辱,更是干咽苦果,忍气吞声。自卑心理主要来源于心理上的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对自己生理上,智力上,性格与气质上等方面的自我暗示,觉得别人瞧不起自己。

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与人交往缺乏自信,时常会想到“别人会怎样看我?” 对别人的言谈举止特别敏感,容易从他人的言行中发现对自己不利的评价。这些人处事过分谨慎,为减少挫折,尽力避开人群,凡事靠边站,因而丧失了许多的发展机会。还有一部分人心理自卑的大学生表现凡事对自己要求很高,在交往中总是力求完美,为避免遭他人的耻笑,则以一种盛气凌人的架势出现,以掩饰自己自卑而脆弱的心理,这种心理使他们将社交圈子限制的很小。

2.3 自负心理

与自卑恰恰相反,自负心理的人,自视过高,看不起别人,总是认为自己比别人强很多。这种人总是固执己见,唯我独尊,很少关心他人,于他人的关系疏远,嫉妒心强。

大学生自负心理的典型表现有:一,人际关系不和谐,具有较强的孤独感。他们在思维上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领会,不乐意与他人和睦相处。在此基础上他们产生了某种“排异性”。二,自控能力不强,自律观念淡薄。自负的大学生大多是成绩优异的学生,他们在学习中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对问题常常有独到的见解。在生活中,体现出较为强烈的独立人格意识与价值取向。但是,他们有些刚愎自用,固执己见,无视学校纪律法规。三,错误与负面的自我图式。自负的大学生于他人的关系常常显得那么脆弱与不稳定。他们会把别人的弱点看得很重,不易看到别人的长处和优点,对别人的缺点斤斤计较。

2.4 恐惧心理

人际交往中的恐惧心理主要是因为害羞和胆怯所导致的不敢去尝试。在开始着手准备一项工作的时候盘旋在头脑中的总是事情不成功或是不顺利的一面,这样就会失去信心。这类人总是担心自己做不好事情,担心自己的看法或行动无关紧要,怕别人嘲笑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畏首畏尾,甚至不愿与人交往。

由于胆怯和害羞,他们常常害怕在他人面前出错,特别是在人多或异性的场合下,会显得极度紧张,有的说话僵硬结巴,语无伦次。

3.大学生人际关系心理问题的原因

3.1家庭环境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喜欢个性张扬。这种成长经历导致他们缺少谦和、分享、合作等品质,不会理解、宽容和原谅别人,容易出现交往问题。另外,家庭结构、家庭教育的价值导向等因素都对大学

生的人际交往产生重要影响。一般情况下,单亲家庭的大学生性格孤僻,不善于沟通,不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双亲家庭的大学生性格比较开朗,喜欢与他人交往,容易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

家庭内部关系融洽的孩子心理比较健康,对他人不设防,善于与他人交往,而家庭内部关系不融洽的孩子则恰恰相反。在进入大学之前,孩子没有独立的生活机会,因此,家长对孩子灌输的价值观念会左右着他们的交往行为。

3.2 社会环境的影响

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知识素养,不同的价值观念,都会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以及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影响不同思维方式的形成。

现在的大学生所处的时代和以往大不相同,现代的社会竞争意识越来越强,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快,生存压力变大,大学生从小就接受竞争意识的培养,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意识逐渐淡化。网络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人际交往方式,扩大了人际交往的范围,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的负面影响,容易使他们产生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感。网络的虚拟性和欺诈性,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意识减弱。

3.3个人因素的影响

生活在校园中的大学生受到的教育程度和在自身的文化修养基本相同,一般来说,他们之间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因而人际交往问题受社会、文化的影响较小,受自身因素的影响较大。

一方面是对社会的认知不当。社会认知主要包括自我认知和对他人的认知。大学时期的大学生处于心理变化最强烈、最明显的时期之一,因而难以正确全面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在于他们比较的过程中,会造成自卑或自负心理。对他人的认知会由于认知偏差的影响,容易对别人产生“信任危机”。

另一方面遭受挫折,归因不当。在现实中,有的大学生把他们交往的失败仅仅归因一种原因,以至于产生自卑心理。大学阶段随着自我意识的成熟和自尊需要进一步增强,大学生非常看重自己同比人的关系和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嫉妒心理是大学生人际交往产生问题或障碍的重要因素。

4.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问题的对策

4.1 大学生健康的人际关系标准

人在一生中,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着与之相适应的心理特点。健康的大学生心理要是自己的认识、情感、言谈举止符合年龄特征。一个大学生应该活泼好动,精力充沛,勤学好问,喜欢探究和创新。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能和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思想和行动都嫩跟上时代的发展。如果发现自己需要愿望与社会需要发生矛盾,就要即使自我调整,以求和社会协调一致。

心理学家研究认为健全的人格是大学生必备的心理品质。也就是说,一个大学生所想的、说的、做的是要统一的。所以,只要知道一个人的心理品质上具有某些特点,一般就可以预见到它在某种情况下将会怎样行动。

4.2大学生怎样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

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学习、锻炼和提高。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要遵循一些原则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一,培养良好的的风度。注重礼仪,使用前党的称呼,让别人觉得被尊重。

握手、点头稳重有度,不要畏缩、莽撞等,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二,注意语言艺术的运用。学会用清晰、流畅、恰当、准确、文雅、生动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培养开朗、活泼的个性,让别人觉得和你在一起是愉快的。与人交往时不要论发脾气,要心平气和,让自己和别人都有好心情。

四,重视人际交往的第一印象。良好的第一印象对继续交往的发展常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要遵循一定的交际原则。平等原则、诚信原则、相容原则、互利原则和宽容原则是人际交往中必须遵守的一些原则。

5.结论

人际关系是建立在人与人在沟通与交往中建立起来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它主要表现在人与人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关系的深度、亲密性、融洽性和谐调性等心理方面联系的程度。和谐、友好、积极、亲密的人际关系都属于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一个人的工作、生活、学习都是有益的;相反,不和谐、紧张、消极、敌对的人际关系,是不良的人际关系,对一个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都是有害的。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是每个大学生都应该努力的目标。大学生处于一种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他们心理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个性品质形成和发展极为重要的时间阶段,如果大学生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在大学校园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一种团结友爱、朝气蓬勃的环境,将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和发展健康的个性品质。

大学生要学会自爱、树立责任感;关爱亲人、对家庭负责;正确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微观切入点,做到诚实守信、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胸襟开阔、自我调节。

参考文献

[1]程艳林,庞燕,何兵权.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普遍性缺陷及产生的原因与

对策.社会心理科学,2005,第5-6期 第20卷,592

[2] 陆卫明.人际心理学.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09-01,292

[3] 黄玉斌.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问题透视及消除策略

[4] 柳娟娟.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及调试

[5] 童梅珍,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分析与改善途径,2001-2,2

[6] 贾玉霞,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6-1,第21期 第3卷

[7] 夏雨,饶英,大学生自负心理的表现、成因及消除对策,宿州师专学报,

2003-12,第18期 第4卷

[8] 倪嘉波,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教育探索,2008,第

2期

[9] 徐曙丽,金钊,大学生人际关系影响因素,中国电力教育,2009-9

[10] 林秉闲,李大卫,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与特征,维普资讯

[11] 陈化,浅谈大学生人际关系,科技教育

[12]博天人才,如何处理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及心理,2007-12-20

[13] 刘真,王志强,大学生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基础理论研讨

第17篇:大学生心理学(优秀)

1、什么是心理:心理学(英文名称Psychology)是研究人和动物心理现象发自我监控是自己对自身行为与思想言语的控制,具体表现为两个

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现象包括感觉、知觉、表象、方面:一是发动作用,二是制止作用,也就是支配某一行为,抑记忆、思维、想象、情感和意志等;心理:心理是指生物对客观制与该行为无关或有碍于该行为进行的行为。 物质世界的主观反应,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人格

2、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因素。

二、环境因素 【——制约心理发展的方向和速度:内部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1、家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

2、学校——主导作用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有:第

一、教师的影响 :(1)教师的态度(2)教师的评价(3)教师的期望;第

二、同伴关系的影响——模仿;第

三、学校环境,班级风气的影响。

3、其他社会::个人主义: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拜金主义:一切向钱看;享乐主义:只求今朝拥有,不求地久天长】

三、文化因素:

1、传统文化::中国:情感、伦理、保守、安分守己;西方:理智、法律、开放、进取冒险;

2、民俗文化;

3、媒体文化。

四、实践因素 ——内因、决定因素。心理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而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

3、什么是心理健康?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是智力正常。 二是情绪健康。三是意志健全。 四是人格完整。五是自我评价正确。 六是人际关系和谐。七是社会适应正常。 八是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 4如何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 努力改善现实自我,使其逐渐接近理想自我;基本放弃理想自我而迁就现

实自我;

确立独立自信的自我,摆脱成长中的烦恼;

独立于他人评价,接纳现实自我;

独立于社会压力,完成自我与社会的协调 。

5、什么是心理问题?心理问题类型?

心理问题:心理问题不同于生理疾病,它是由人内在精神因素准确的说

是大脑中枢神经控制系统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它会间接的改变人的性

格、世界观及情绪等。

心理问题类型:1.难以适应生活环境的转变 ;2.学习紧张与竞争压力造

成心理负担过重 ;3.人际关系失调造成社交障碍; 4.理想、目标落空造

成内心困惑; 5.情感受挫促成心灵苦闷 。

6、理解精神病级神经病区别。

精神病是各种因素作用下引起大脑高级神经活动严重障碍的疾病。病人

有语言障碍、思维错乱、情感和行为的失常,可出现自伤、伤人、毁物

等行为,但病人从不认为自己有病,因而也不主动要求治疗。病人常常

出走,到处流浪、使病情不断加重。

目前精神病有两大类,一类为功能性精神病,大脑并无器质性病变,

各项检查也无异常发现。病因目前不太清楚,强烈的精神刺激或过于悲

痛可诱发本病。此类中又以精神分裂症最为多见。另一大类为器质性精

神病,即大脑器质性病变引起的精神症状。患了精神病应到精神病院或

综合医院精神科诊治,早治疗则效果好。

神经病是由于人体中枢神经(脑和脊髓)和周围神经病变。如偏瘫

多为大脑椎体束处损伤,小儿麻痹症是脊髓灰质受损,周围神经炎是周

边神经有炎症等等。如发现有神经系统病变,应就诊于综合医院神经内

科。

7、什么是自我意识?理解自我意识分类。

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

具体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体态等)、心理特征(如

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

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

理解自我意识分类:(1)自我认识。自我认识是主观自我对客观自我的认识与评价,自我认识是自己对自己身心特征的认识,自我评价是在这个基础上对自己作出的某种判断。正确的自我评价,对个人的心理生活及其行为表现有较大影响。如果个体对自身的估计与社会上其它人对自己客观评价距离过于悬殊,就会使个体与周围人们之间的关系失去平衡,产生矛盾,长期以来,将会形成稳定的心理特征自--满或自卑,将不利于个人心理上的健康成长。 自我认识在自我意识系统中具有基础地位,属于自我意识中“知”的范畴,其内容广泛,涉及到自身的方方面面。(2)自我体验。自我体验是主体对自身的认识而引发的内心情感体验,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所持有的一种态度,如自信、自卑、自尊、自满、内疚、羞耻等都是自我体验。自我体验往往与自我认知、自我评价有关,也和自己对社会的规范、价值标准的认识有关,良好的自我体验有助于自我监控的发展。(3)自我监控。第一节 大学新生常见的适应不良及心理健康教育

一、大学新生常见的适应不良:环境和生活的不适应 ;学习的不适应 ;人际交往的不适应。

二、大学新生适应不良的原因:个体原因:身心发展不平衡 ;自我评价失衡;不能主动寻求和利用社会支持;家庭原因 ;学校原因。

三、大学新生适应不良的处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建立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档案,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健康、和谐的氛围 第二节 大学生常见学习心理问题及处理

8、认识自我有哪些途径?

一、通过自我反思认识自己;

二、通过他人了解自己;

三、通过集体了解自己

9、什么是情绪?有哪些不同的情绪? 情绪:是人各种的感觉、思想和行为的一种综合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是对外界刺激所产生的心理反应,以及附带的生理反应,如:喜、怒、哀、乐等。情绪是个人的主观体验和感受,常跟心情、气质、性格和性情有关。 有哪些不同的情绪:基本情绪:快了、愤怒、恐惧、悲哀。派生情绪:厌恶、羞耻、悔恨、喜欢、同情等、喜、怒、忧、思、悲、恐、惊

10、影响情绪的因素:认识因素、气质类型、环境刺激

11、大学生常见情绪问题:焦虑、抑郁、社交恐怖、愤怒、嫉妒、多疑、自卑

12、如何培养健康情绪:(1)心理特征与年龄相符合。(2)保持乐观而稳定的情绪。(3)热爱学习。(4)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5)自我调节,适应环境。(6)接受自己的性身份。

13、什么是挫折,产生的原因? 挫折:挫折是指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 活动中,遇到了障碍或干扰,导致其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产生的情绪反应。产生的原因:

(一)客观原因 1自然因素。2社会因素。

(二)主观原因 :1生理因素。2心理因素。: (1)个性完善程度。

(2)动机冲突。(3)挫折容忍力影响挫折容忍力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种:①遗传及生理条件。身体条件好比身体条件差的人容忍力要强。②生活经历和文化修养。生活经历丰富、文化修养高的人,比生活经历不足、文化修养低的人容忍力强。③对困难或障碍知觉程度。相同的挫折情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感觉,获得的情绪体验也有区别,因此受到的压力和打击也不同。 ④性格特征。性格开朗、意志坚强、有自信心的人,比性格孤僻、意志薄弱、自信心差的人对挫折的容忍力要强。

14、什么是人际关系?什么是人际交往?人际关系:就是人们在生产或生活活动过程中所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1)、趋同性原则 (2)、互补性原则 (3)、互利性原则(4)、回报性原则。 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人际关系是人之基本社会需求;人际关系可助人自我了解。人际关系可达到自我实践与肯定;人际关系可用以自我检定社会心理是否健康。 人际关系的本质:人际关系从属于社会关系。人际关系是我们在社会实践中与人产生的交往关系。受个人的直接影响。人际关系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的人际关系。具发展性。 人际关系之类别友型人际关系 ;爱情型人际关系 ;性爱型人际关系 ;职员/专业型人际关系; 权力之人际关系; 交易之人际关系; 爱情之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人际交往就是在社会生活活动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意见沟 通,信息情报交流与相互作用的过程。交往具有两个最主要的特征:①信息交流--凡交往必须有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②交往必须有交往双方心理上的接触和相互作用。

15、交往中对他人的认识偏差:1.首因效应;2.近因效应 ;3.晕轮效应; 4.投射效应;5.定式效应。

16、人际交往的原则有哪些:一)要以诚待人,不要过于世故。(二)要言而有信,不要轻易作出许诺。(三)保持适度距离,不要过于亲近。(四)要自尊自爱,不要热衷于接受他人的馈赠。(五)要平等待人,不要盛气凌人。(六)要虚心听取不同意见,不要好为人师。(七)要善始善终,不要见异思迁。(八)要不滔不骄,不要见风使舵。(九)要宽以待人,不要

苛求于人。

17、性心理学:以心理学的观点,理论和方法研究人类性行为与行文明的发展历程对现代人类性行为的影响和塑造,研究人类的性生理发育、性心理发展、性别角色社会化过程以及婚姻、家庭与性卫生性健康等。

18、职业心理:同人一样,职业也有拟人化的心理和性格,不同的职业具有不同的性格特质。在职业心理中,性格影响着一个人对职业的适应性,一定性格的人适于从事一定性格特质的职业;同时,不同的职业对人也有不同的性格要求。在求职的路上,清晰自己所选择的职业性格对于自己的职业发展来说是非常关键的。

19、性爱心理:

一、大学生常见的学习心理问题: 学习动力不足;学习适应困难;考试焦虑过度;学习疲劳

二、大学生常见学习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没有明确学习的真正含义;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不强;对所学的专业缺乏兴趣;没有掌握大学的学习规律;外部不良因素的影响

三、大学生学习心理问题的处理:指导大学生树立现代的学习观;适当地调整抱负水平和学习动机的强度; 科学用脑,消除学习疲劳;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第三节 大学生常见人际交往问题及处理

一、大学常见的人际交往问题;人际孤独;人际冲突;人际关系失调;交往恐怖

二、大学生常见人际交往问题产生的原因:客观因素(家庭的影响、环境变化的影响 );主观原因:(社会认知不当 ;遭受挫折,归因不当 ;过分自尊或嫉妒

三、大学生常见人际交往问题的处理:了解大学校园人际关系的特点;学习人际交往知识;培养良好交往品质;加强人际交往能力锻炼 第四节 大学生常见情绪问题及处理

一、大学常见的情绪问题:焦虑;抑郁;愤怒、情绪失控;嫉妒;冷漠

二、大学生常见情绪问题产生的原因: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影响;家庭因素的影响;大学生自身原因影响;重要丧失

三、大学生常见情绪问题的处理:宽容待人、忍让克制:平心静气

法;冷静处理法 ;暂离现场法 ;转移注意力。

(二)合理疏泄、消除压抑:倾诉;哭泣;剧烈的活动。

(三)放松调节、有益身心:;想象法;音乐调节法;放松训练 ;系统脱敏法。

(四)积极交往、寻求支持。

(五)自我安慰,情绪升华法。

第五节 大学常见自我意识问题及处理

一、大学生常见自我意识问题:自卑;自负;自我不确定心理;自我调控能力欠佳

二、大学生常见自我意识问题形成的原因:家庭环境和早期教育的影响;生活事件的影响

三、大学生常见自我意识问题的处理: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形成悦纳自己的积极态度;增强自控能力

第六节 大学生常见个性心理问题及处理

一、大学生常见个性心理问题:偏执型人格;强迫型人格;回避型人格;被动攻击型人格;依赖型人格

二、大学生常见不良个性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家庭影响;社会文化的影响;学校影响

三、大学生常见个性心理问题的处理

(一)预防是减少大学生个性心理问题的有效手段:要提倡科学的民主的开放的父母教养方式,给孩子创造一个和睦温馨的家庭环境;重点培养独生子女的独立性,矫正不良的行为习惯,促进个性健康发展;优化人格成长的环境,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和良好的社会环境;重视人格教育,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学知识。

二、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是矫治大学生人格障碍的主要方法:认知疗法 ;行为矫正疗法 ;团体疗法;音乐疗法。

三、自我调适也是大学生人格障碍矫治的有效方法: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四、加强行为训练,增强适应环境能力。

五、学会情绪调节,增强控制力。

六、自觉塑造健全健康的人格。

第七节 大学生常见不良行为及其处理

大学生中常见的不良行为:

1、与学习有关的不良行为:迟到、旷课;考试作弊;课桌随笔泛滥。、

2、与生活有关的不良行为:吸烟喝酒;打架斗殴;请客送礼 ;偷窃;赌博 ;上网成瘾。

3、恋爱与性行为偏差。

4、其它不良行为

大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学校原因;社会原因;大众传媒的影响

大学生不良行为问题的处理:加强德育教育和纪律教育,这是防患于未然的必由之路;建立和完善校内防范系统,这是杜绝不良行为产生的组织保证;运用心理学方法对不良行为进行矫正。 第八节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

二、团体心理辅导理论概述:团体的概念及分类;团体是两

个或两个以上独立的个体通过彼此互动,互相影响的个人集合体;团体从类型上可分为:教育团体、讨论团体、任务团体、成长团体、咨询团体、支持团体;学校团体工作的基础;学生有团体活动的倾向;学生面临共同的成长课题(学业、交友、人际关系、恋爱情感、升学或择业等);学生有类似的困扰(身体、职能、心理健康、人际关系、人格等等)。

三、团体心理辅导概念: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

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互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适应的助人过程。

四、学校运用团体心理辅导的好处:了解和体验支持与被支

持;从相互帮助中获益;鉴别需要特别予以帮助的学生;增进个别的咨询;有益于发展社会性;获得治疗的效果;团体领导者可以与更多的学生接触;使学生获得安全感,增强信心;提供接近咨询员的机会;松弛学生的紧张与不安;咨询员和辅导员工作将更加有效

五、团体心理辅导的目标与原则

1、团体心理辅导的目标:团体心理辅导的目标具有四大功能,即:导向作用;聚焦作用;坚持作用;评估作用。

2、团体心理辅导的原则:专业原则;民主原则;共同原则;启发引导原则;发展原则;技术综合使用原则;保密原则。

六、团体规模和活动时间

1、规模:一般团体咨询的规模为8-15人,发展性团体咨询的团体规模

为15-30人。人数多的大班可分为两个团体来进行训练。

2、时间:一次团体活动时间控制在2-3小时之间 团体主持人的角色和基本态度

1、角色:团体领导者的角色、调解员的角色、教育者的角色、好朋友的角色、咨询师的角色、代理人的角色、“局内人”与“局外人”的角色。

2、基本态度:(1)共情:站在对方的立场去理解;了解导致如此情形的因素;把这种设身处地的了解让对方知道。(2)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无条件关怀和尊重每一个团体成员。(3)真诚

(八)团体主持人的基本职责和主要任务

1、基本职责:(1)调动团体成员参与的积极性;(2)适度参与并引导;(3)提供恰当的解释;(4)创造融洽的气氛。

2、主要任务:(1)营造气氛;(2)把握主题;(3)控制时间;(4)启发讨论;(5)充分准备。

二、团体活动注意事项:

(一)团体主持人必须严格控制活动时间,不得随意延长活动时间;

(二)活动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言语激励方式,不得强迫成员分享自身感受;

(三)团体主持人必须注意活动期间的着装以及言语举止,不得着奇装异服主持活动;

(四)团体主持人在活动开始前必须准备好一切活动使用道具;

(五)团体主持人不得在团体活动中因参杂个人目的而随意改变操作规程。

“亚健康状态”表现:生活质量低、学习工作效率低、注意力分散、生活缺乏动力、学习没有目标、茫然不知所措,感觉生活没劲。躯体反映为失眠,容易疲劳,身体乏力,食欲不振

“大学生亚健康”的表现: 人生目标茫然,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缺失,生活目标随波逐流,常有无意义感伴随,自卑与自负两极振荡,懒散与退缩,恐惧失败。 学者对心理健康的理解 (1)自我意识广延;(2)良好的人际关系;(3)情绪上的安全性;(4)知觉客观;(5)具有各种技能,并专注于工作;(6)现实的自我形象;(7)内在统一的人生观。

(1)智力正常。 这是学习、生活与工作的基本心理条件,也是适应周围环境变化所必需的心理保证。

(2)情绪健康。其标志是情绪稳定和心情愉快。包括的内容有:愉快情绪多于负性情绪、乐观开朗、富有朝气,对生活充满希望;情绪较稳定,善于控制与调节自己的情绪,既能克制又能合理宣泄自己的情绪;情绪反应与环境相适应。

(3)意志健全。意志是人在完成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时,所进行的选择、决定与执行的心理过程。意志健全的大学生在各种活动中都有自觉的目的性,能适时地做出决定并运用切实有准备的方式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能采取合理的反应方式,能在行动中控制情绪和言而有信,而不是行动盲目、畏惧困难,顽固执拗。

(4)人格完整。人格是个体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完善就是指有健全统一的人格,个人的所想、所说、所做都是协调一致的。人格完善包括人格结构的各要素完整统一;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不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目标和行动统一起来。

(5)自我评价正确。 正确的自我评价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进行自我观察、自我认定、自我判断和自我评价时,能做到自知,恰如其分地认识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既不以自己在某些方面高于别人而自傲,也不以某些方面低于别人而自卑,面对挫折与困境,能够自我悦纳,喜欢自己,接受自己,自尊、自强、自制、自爱适度,正视现实,积极进取。

(6)人际关系和谐。良好而深厚的人际关系,是事业成功与生活幸福的前提。其表现为:乐于与人交往,既有广泛而深厚的人际关系,又有知心朋友;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自明,不卑不亢;能客观评价别人和自己,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宽以待人,乐于助人,积极的交往态度多于消极态度,交往动机端正。

(7)社会适应正常。个体应与客观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秩序。既要进行客观观察以取得正确认识,以有效的办法对应环境中的各种困难,不退缩,还要根据环境的特点和自我意识的情况努力进行协调,或改革环境适应个体需要,改造自我适应环境。

心理层面的健康: 心理的成长或发育是否成熟可以从一个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对压力的调适,接受挑战的能力,面对挫折的反应状况以及解决冲突的办法来看,这些就是属于健康心理层面的特性。 心理层面的健康与否会影响到一个人对人生的看法,心理健康的人既使遭遇挫败,都能以正向积极的态度处之,不单不会损及其成就感和满足感,反而可使其生活更具挑战性,更激发创造力。心理的成长或发育是否成熟,可以从一个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对压力的调适,接受挑战的能力,面对挫折的反应状况以及解决冲突的办法来看,这些就是属于健康心理层面的特性。社会层面:人在社会中不断的学习、发育和成长。因此一个人的交际手腕,社交能力,沟通技巧,阅人能力等会与日常生活上、待人处事有极为密切的关系,这也就是关系个人健康的社会层面。智能层面 :这是在一般说明健康定义时较少提及的部分,实际上智能的高低与个人的健康状态有绝对的关系,此种关系因牵扯到信念的问题,显得较复杂。再说智力与人的应对进退,调适或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巧也有关,但这都不若智力让人判断新知的接受与否来得重要,因为这就关系到人的成长和发育。

第18篇:大学生心理学论文

大学生心理学论文

摘要:反映在学生心理意志品德品质上的问题之一——心理挫折行为,伴随着绝大部分学生一起度过金色年华。研究大学生的心理挫折成因及其现状,可以不可以帮助我们克服困难,使健康成长。增强我们的意志力以及对挫折的适应力有非常多种方法,我们研究收集了主要的几种有效的方法,主要针对大学生,使促进身心和行为的健康发展,为将来适应社会、适应工作等方面的压力做好前期的心理正在准备。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 挫折

挫折教育 意志力

正文: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挫折在所难免。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曾说过:“失败也是我所需要的,他和成功对我相同有价值。”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适度经受一些挫折是有益的。挫折能激励当事者增强韧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产生创造性的变迁。人的倾诉和宣泄,说出心中的委屈和疼苦,并得到及时的安慰和鼓励,通过释放达到了心理平衡。然后正确归因挫折,属客观必然性的、不可避免的挫折,要能正确对待;属偶然性或主观因素造成的,则须以顽强的意志通过不懈的努力摆脱挫折的阴影,才能获得最合适状态。当然,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挫折每天都会遇到,自我逃避和自我防御均是消极的反应,我们应该

积极地面对挫折,将挫折变成动力,在挫折中不断增强我的心理承受力。

一、如何面对挫折,怎么样接受挫折给我们带来的益处

现代的独生子女在其成长过程中,父母总想方设法排除一切干扰,让其顺利成长,缺少甚至没有应激和磨难,适应力从何而来,遇到挫折又怎能输得起呢?专家认为:为了不让我们的孩子受挫就败,而是奶垤能磨,经得起生活中的各种应激和挑战。

在人的一生中,必定会遇到许多的挫折、失败;在人的一生中,必定要品尝酸、甜、苦、辣……乐观的学生不是没有疼苦,而是能非常快从疼苦中解脱,重新振奋,即他们受挫的恢复能力极强。从出这种学习简单的说是指能从别人或外界的给予中得到快乐,能从内心深处激发出一种不甘人后,永不言败,自找快乐的本能。这样在任何困难禾垤折面前才能心态平和,处之泰然,克服困难,永远乐观。挫折未必总是产生负面影响,关键在于对待挫折的态度。对学生来说,一样的挫折可以不可以使他们产生消极的情绪,甚至心理障碍,也可以不可以磨练他们的意志,使他们奋发向上。

大学生主要可以不可以分成三个类型:外向型的学生,他们活泼、乐观、开朗、向上,同时也易骄傲自满,内向型的学生,则少言寡语,不善言表;抑郁型的学生心理表现一般为悲观,悲伤,失助,低自尊

和绝望,轻微疲劳,易怒,优柔寡断,回避交往和厌世,总之抑郁是以压抑占主导的情绪状态由于学生的自身素质、知识层次深浅、社会阅历、及家庭情况与性格的差异,大学生对挫折的忍耐力具有非常大的差别,那么对于不同的学生我们要怎么样不同的区面对呢?遇到挫折不要怕,学习中的挫折和磨难,会给人以打击,带来悲伤和疼苦,但也能使人奋起、成熟、变得坚强起来。了解到人的一生之所以如此的丰富多彩,是因为我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要不断地克服困难,不断与挫折作斗争,并且最终战胜它们的缘故。如果我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要是遇到困难禾垤折,不妨将它们看作炒菜时用的调味品,因为有了挫折,生活才有滋有味,这样会增强学生战胜困难禾垤折的勇气和自信心。奶垤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可以不可以在实践活动中养成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学生乐于参加的,在活动的过程中,同样会遭遇到成功、失败、欢欣、失落……此时,是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良机。学期中,班级开展了多次的文体活动,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且坚韧了学生的挫折感。

二、在正确认识了挫折的基础上如何培养我的意志力

对于每一个要克服的障碍,都离不开意志力;面对着所执行的甚至一个艰难的决定,我们所依靠的是内心的力量。事实上,意志力并非是生来就有或者不可能改变的特性,它是一种能够培养和发展的技能。词典上将“意志力”解释成“控制人的冲动和行动的力量”,其中最

关键的是“控制”和“力量”这两个词。“力量”是客观存在的,问题在于如何“控制”它。 (1)积极主动,下定决心

不要把意志力与自我否定相混淆,当它应用于积极向上的目标时,将会变成一种巨大的力量。主动的意志力能让你克服惰性,把注意力集中于未来。在遇到阻力时,想像我在克服它之后的快乐;积极投身于实现我目标的具体实践中,你就能坚持到低。有的人属于“慢性决策者”,决策时优柔寡断,结果无法付诸行动。 为了下定决心,可以不可以和实现我的目标规定期限。 (2)权衡利弊,目标明确

如果你因为看不到实际好处而对体育锻炼三心二意的话,光有愿望是无法使你心甘情愿地穿上跑鞋的。不要说诸如此类空空洞洞的话:“我打算多进行一些体育锻炼”,或“我计划多读一点书”。而应该具体、明确地表示——“我打算每天早晨起来步行45分钟”,或“我计划一周中

一、

三、五的晚上读一个小时的书”。(3)改变自我,注重精神

然而光知道收获是不够的,最根本的动力产生于改变我形象和把握我生活的愿望。道理有时可以不可以使人信服,但只有在感情因素被激

发起来的,我才能真正加以响应。 大量的事实证明,好像我有顽强意志相同地去行动,有助于使我成为一个具有顽强意志力的人。 (4)磨炼意志,坚持到底

早在1915年,心理学家巴雷特曾经提出一套锻炼意志的方法。其中包括从椅子上起身和坐下30次,把一盒火柴全部倒出然后一根一根地装回盒子里。他认为,这些练习可以不可以增强意志力,以便日后去面对更严重更困难的挑战。巴雷特约的具体建议似乎有此过时,但他的思路却给人以启发。例如,你可以不可以事先安排星期天上午要干的事情,并决心不办好就不吃午饭。

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其中含有与困难作斗争并且将其克服的意思。

(5)实事求是,逐步培养

如果规定我在3个月内减肥25公斤,或者一天必须从事3个小时的体育锻炼,那么对这样一类无法实现的目标,最坚强的意志也无济于事。且,失败的后果会将我再试一次的愿望化为乌有。在许多情况下,将单一的大目标分解成许多小目标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坚强的意志不是一夜间突然产生的,它在逐渐积累的过程中一步步地形成。中间还会不可避免地遇到挫折和失败,必须找出使我斗志涣散的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

实践证明,每一次成功都将会使意志力进一步增强。如果你用顽强的意志克服了一种不良习惯,那么就能获取与另一次挑战决斗并且获胜的信心。每一次成功都能使自信心增加一分,给你在攀登悬崖的艰苦征途上提供一个坚实的“立足点”。或许面对的新任务更加艰难,但既然以前能成功,这一次以及今后也一定会胜利。 参考文献:

1.叶苑 心理素质自测与咨询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9.9 2.雷雳

冯金华

心理健康自测与咨询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9.9

3.杨治良等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论文选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0.11

第19篇:大学生心理学论文

心理学教学学生实践能力提升分析摘要:应用心理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在当前的大学生教育中重视实践能力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接下来小编搜集了大学生心理学论文范例,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篇1: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模式创新分析

摘要:

本文主要分析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模式的创新,创新的核心目的是通过对教育体系的优化革新,满足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养,从而实现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素养教育体系的有效创新,促进高校学生心理素养的综合发展。

关键词:

新媒体;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模式;创新分析

新媒体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也影响着人们的道德标准及思想意识。因此,需要在新媒体环境下为学生打造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模式,通过优化学生思想道德管理的体系,明确学生的发展需求,为优化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提供稳定支持,实现教育体系的优化革新。在现阶段教育体系的创新发展中,需要将学生作为主体,通过创新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模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实现高校课程教育体系的稳定优化,实现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心理素质的综合提升。

一、新媒体环境特点

(一)便捷性

新媒体的信息传播速度相对较快,在信息发出后,可以实现信息的及时回复,为双方的互动交流及信息沟通提供有效支持。同时,新媒体环境下,其语言也呈现出便捷性的特点,出现了缩略语、数字单词的谐音,为人们的交流提供了便捷性的服务。

(二)新颖性

在网络资源日益完善的背景下,新媒体形成了新颖性的特点,例如,QQ、微信等网络社交平台的构建,为大学生提供了多样的网络语言环境及新颖的交流方式。学生在该平台上,可实现信息的及时沟通、及时传输,满足了学生对新媒体的基本需求,实现了网络资源运用的丰富性及个性化,完善了新媒体传播的核心途径。

二、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

(一)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心理的正面影响

第一,新媒体的出现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通过新媒体技术来分析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借助新媒体来加强与学生的交流,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而提升他们思想道德的综合水平。第二,新媒体为大学生营造全新的环境。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丰富了信息资源,拓展了技术的运用形式,实现了信息内容的及时性传输,为学生营造了全新的资源环境,丰富了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内容和形式。第三,新媒体环境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对于高校学生而言,通过新媒体信息平台的构建,可以实现大学生群体对知识内容的认知,通过实时地观察及分析社会因素,使学生全面地了解社会的基本需求,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规划,进而实现大学生心理素养的稳定提升。

(二)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心理的消极影响

第一,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道德教育环境更为复杂,道德认知存在冲突。新媒体的发展使得各种文化思潮交流碰撞,对于我国大学生群体而言,其成长中容易受西方文化理念的影响,西方文化中一些偏执的思想会对大学生心理的成长造成制约,如果不有效地进行大学生思想健康教育,会使学生的价值理念产生一定的偏差,从而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教育需要将心理教育作为基础,通过规范及引导大学生的行为,实现教育体系的优化创新,从而为大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指明方向。第二,在新媒体网络资源构建以及信息共享的背景下,信息资源的传播途径呈现出多样化,实现了信息内容的个性化、多样化传输,但信息的传输缺乏必要的监督,充斥着各种不良的信息,影响着大学生心理的健康。例如,在一些娱乐新闻、游戏信息等广告网站中,经常会弹出各种淫秽的图片,存在着不良信息,由于高校学生的好奇心强,辨识信息能力较弱,会吸引着他们去点击浏览,影响着其心理健康。第三,在新媒体网络环境不断优化的背景下,学生在网络中容易与陌生人建立信任关系,对学生的信息隐私造成影响,为学生的心理带来一定影响。盲目地信任陌生人,会制约学生正常的人际交流,形成不客观的人际观念,较易产生畸形的心理,不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成长。因此,在现阶段下要革新教育体系,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认识到新媒体环境带来的挑战,通过对学生基本需求的分析,进行教育资源的合理整合,强化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认知,从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模式创新

(一)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

新媒体的发展,信息资源的开发性及平等性使教学在某种程度上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因此,教师应逐渐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体能力,使学生自主选择学习课程及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拉近教师及学生之间的距离,为教育体系的优化革新提供良好基础。因此,现阶段的高校心理素质教育,需要认识到教师及学生之间的关联性,通过构建良好的互动、沟通平台,提升教学的整体质量,改变以往教学环境的限制,使学生在学习中及时与教师进行沟通,完善合作交流管理机制,从而为教育体系的革新及优化提供有效依据。在现阶段心理素质教育体系的优化中,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环境的营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需要及时转变教学思维,强化自身的基本职能,在教学中通过对教育环境改变因素的分析,革新教育体系,将学生作为主体,为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营造良好环境;第二,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需要坚持平等待人的原则,构建良好的交流平台,为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提供有效支持;第三,在心理素质教学活动开展中,需要构建一对一的交流环境,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使学生可以真实、客观地分析自己内心的想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保证。通过营造“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环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强化学生对心理教育内容的认知,为学生思想能力的提升提供有效支持。

(二)借助心理素养的信息教育平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

现阶段,新媒体已成为了一种全新的教育途径,为了使其在教学中充分地发挥作用,需要高校教育管理者认识到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并针对这些内容构建信息化的教育管理平台,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第一,通过网络平台的构建,实现借助电视、广播及报刊等介质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将自媒体与教学内容进行科学整合,提高信息资源运用的真实性及高效性;第二,可以在信息平台上开展咨询教育活动,咨询活动主要包括团体咨询及个体咨询两种,团体咨询主要是针对学生群体主要的心理状况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法;个体咨询主要是针对较少量学生心理问题的咨询活动;第三,构建自媒体信息资源的监管机制,肃清网络教育的环境,强化学生对客观信息的辨识度,从而为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提供稳定支持。

(三)有效增强学生的心理综合素养

新媒体环境可充分满足教育工作者的基本需求,通过在实际工作中优化设计,充分整合教育资源,充分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从而为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提升提供良好支持。在实际的网络教学环境的营造中,心理教育人员需要分析学生对网络的需求,及时地调整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通过综合设计网页、视频,使学生掌握不同的心理教育内容,通过对相关内容的分析,强化自身的心理素养,从而为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提供有效支持。同时,在高校优化教育体系的同时,也需要院校针对教育人员的基本现状,构建综合性的教育培训机制,实现教育人员综合素养的稳定提升,增加教育人员的知识储备,增强教育的有效性。对于教育人员而言,需要将多样化的心理教育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强化学生的网络技术运用能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为整体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提供基础。此外,在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中,还需要实现对师资力量的合理整合,引进专业性的网络通讯技术人才,丰富教师队伍的职能,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实现新媒体环境下学生心理素质能力的综合性提升。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现阶段新媒体不断发展的背景下,需要有效整合传统媒体资源,优化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使高校学生稳定提升综合能力,从而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革新提供良好支持。对于高校教育体系而言,教育不仅应是为了培养专业性的社会实用人才,而且还要在教育中强化学生的心理素养,通过对教育体系的优化革新,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从而为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提供有效支持。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教育者需要认识到教学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展途径,通过分析新媒体环境的变化,构建综合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育发展空间,从而为教育体系的稳定优化奠定基础,实现教育工作的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文娜.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与对策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6,(34):399.

[2]徐娟娣,乔婧芳,吴艳虹,等.新媒体视域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6,(11):15-16.

[3]阮文玲.工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5):103-104.

[4]陈军弟.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感恩教育路径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4,(21):81-83.

[5]刘洁,曹缪,侯祎,等.新媒体环境下军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解决对策[J].才智,2014,(31):246-247.

[6]石变梅.德育对心理健康教育影响的利弊分析[J].中国教育学术平台,2014,(4):133.篇2:谈心理学视域下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

从当今的我国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趋向来分析,为高等院校的学生建立内心的精神层面的教育方式是社会对如今高等院校主流的要求,一定要实现对以往心理专业教育方式中,对于一些情况矫枉过正的行为的抛弃,从把高等院校学生正面素质的建立这一方面当成学校工作中的重点了,来建立改良教育的工作过程,努力帮助高校学生深入开发本身的潜力。这篇文章利用正面的心理学专业的知识来分析这种新颖的教育模式和以往的心理专业的教育模式两者间的差异,以及各自的优势,产生的影响等,同时对建立改良心理专业培训系统提出一点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价值;对比;构建;人格

一、音乐

我国教育机构所公布的《有关加强一般大学中学生精神心理层面健全教育任务的建议》一文中重点指出“强化高校在校学生的精神思想健全教育任务是如今在这个时代中一定要整体落实的党提出的教育方案,同时也是发展以人为本教育的关键措施,是完成加速高校在校学生整体进步的关键通道,尤其是高等学校思想品德教育任务的关键构成成分。”能够看出来,发展新型的心理专业方面的教育方式对于高校在校学生的精神层面的健全依旧是重点教育任务,是非常关键的。

二、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探析

第一,拥有正面向上的心理专业的内容。积极心理专业指出,一个个体内心的心理素养并不会给这个恶人自身带来任何额外的能力或技能,然而当内心产生问题的时候,也会促使着人们去改掉自身的缺点,深挖所拥有的无穷的潜力,今儿完成对自身素质的提升,来完成对更加完美的自己的要求。我们能够这样说,具有正能量的积极心里专业可以激活人们内心拥有的无限的潜力,促使人们不断进步来获得更上一层楼的生活质量。根据相关信息能够看出,在人的大脑中,仅仅有百分之五的脑细胞得到了开发,依然有绝大部分的脑细胞还没有得到有效使用,这证明人们进步发展的未来前景是非常广阔的,从正面心理专业的眼光来观察人的话,人们在社会中以个体存在时,一个一个的都拥有自身独有的美好的素质,因此人们一定要重视钻研含有正能量的心理专业,把相关知识和所学习到的运用到对自己品德素养的培养上,使自己成为更加完美的自己。第二,积极心理专业的内容。积极心理专业包含的内容可谓是森罗万象,同时需要从许多不同的层面来分析看待这个专业牵扯的到的情况。首先是正面向上的品质,在基督教,伊斯兰教甚至中国土生土长的本土宗教,道教的书中都把智慧,仁德,勇气,公平,自省,出众几种道德品质糅合成一个新的整体,同时指出这些品德都是人们在发展自身的过程中最根本的表现,类似于创造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诚信,包容,有趣诙谐等这些品德则属于上述集中品德中衍生发展出来的,这些衍生的属性同样也为人们的发展发挥了正面的作用,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基于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模式构建

第一,为大学生构建积极向上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一开始是教育任务中内核部分的明确,当代的社会空间为高等学校学生带来的是没有条条框框舒服的,能够顺其自然生长发育的土壤和环境,这在一定程度上给高校学生带给了自主化的选择方案,能够自定义自身的发展,但是这种多样性和自主性也导致了高校学生未来发展的不可控,假如高校学生的水平和愿望都很明确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一直遭遇挫折,这说明他在最初也许是一个情绪悲观的学生,因此证明内心情绪是正面向上还是消极停滞的,对一个学生前进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然后就是明确教育培训的个体是谁,针对高校学生建立的心理专业的培训目标理所当然是在校的学生,这就和以往的心理培训方式不同,以往只是选取极个别学生进行培训,这就有可能伤害他们的自尊,没有考虑到他们的情绪。第二,从教育内容塑造和强化大学生人格特质与情绪。上边曾经指出,正面的心理专业糅合了几种主要的道德品质,也衍生出来了二十余种道德品质的具体细化,因此高等学校心理健全的培训需要适当培养这些品质,并且擅长去观察学生身上所具有的那些品质,用正面的角度来观察高等学校在校学生身上产生的心理状况,利用激励的方法来和内心产生问题的学生交流,让他们慢慢放下心中的隔阂,敞开心扉向老师请教,为这些学生设定好以后的发展道路,保证他们内心的健全。然后,高等学校在校学生的道德品质也具有相当水平的教育意义,由于不少高等院校的在校学生所具备的品德是难以察觉到的,这并非他们没有过人之处,没有本身的特点,只是因为他们并不会去可以展示这些品德,如此也许会导致高等学校的学生习惯了长久以来的隐忍,最终导致自身的特点和内心的思想慢慢流失。第三,构建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再者就是自助式心理暗示,这种暗示来自于大学生的语言和肢体动作,他通过外部环境来改善被训练者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强化他们的积极情绪,对大学生的自信心也是一种极大提升。利用网站论坛、舞台演出、文字报刊等等传播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信息,这些心理健康信息的传播都能激发对大学生的心理暗示,起到一定的积极正向的情绪体验影响作用,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与时效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高等院校应当为这件事负责,主动挑起完成重要社会任务的担子,为在校学生健全内心品质方面带来更大的发展,一定要重视这个任务,选择建立不同层次,不同方式的培训手段来开发高等学校在校学生内心的潜力,表扬他们内心的长处,激励他们进步,可以彻底实现积极心理专业对于当代高等院校在校学生,为他们健全的内心发展铺平前进的道路。

参考文献:

[1]任树林.积极心理学在构建幸福人生中的作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6(03).[2]李存君.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J].科技风,2016(13).

篇3:积极心理学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摘要:

大学生是祖国发展的未来,其心理健康状况关系着大学生自身的素质,更是关系着我国国民素质的提升。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全社会关注、重视的问题。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和发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为此,本文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的基础上,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内容、方式等方面来探讨提升对策。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

大学期间是大学生心理发展最为重要的阶段,是大学生个体心理素质提升的关键期。但该时期,因为大学生自身心理的不成熟,使得大学生成为了心理健康问题较为严重的群体。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大学生面临着诸多的生活、学习、就业压力,让大学生容易出现焦躁、抑郁、挫折等心理健康问题。真是因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本文针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入手进行分析,最后从积极心理学视角来提出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根据严重程度的不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可分为轻度心理障碍和严重心理障碍。河北省曾对一些高校新生进行心理普查,结果表明,20%-30%的学生存在轻度心理障碍;0.8%-2%的学生存在严重心理障碍。苏州大学心理咨询中心8年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测查数据显示,心理问题较严重的大学生比例基本稳定在6%左右。杭州市的调查研究发现,25.3%的大学生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国家教委曾对全国126万名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发现大约20.23%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近年来,心理健康问题己成为大学生体学、退学、自杀的一个主要因素。据统计,因心理健康问题而退学的大学生人数占总退学人数的30%左右,而且这一比例呈逐年增长趋势。大学生心理问题在数量、严重性和复杂性上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正是看到了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我国开始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视,通过出台一些文件和政策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如《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讲课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和心理健康监狱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等。这些政策文件的颁布实施,充分说明了党和政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二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础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在党和国家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影响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方式、突进得到了改进,心理健康辅导和心理课堂教育工作得到加强,普通高等学校通过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夯实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的形式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在局限于课堂说教,普通高等学校开始利用计算机技术、微信等形式来改善心理健康教育条件。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片面化。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包括积极和消极两种目标,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多以消极目标为主,关注大学生群体存在的各种心理疾病、解决方法以及如何对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教育矫正。但忽视了对大学生心理潜能的挖掘,对大学生积极的心理个体品质的培养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仅仅让大学生了解到自身存在的不良心理症状,而对如何积极进行健康心理的培养知之甚少,导致大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不高。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严重。普通高等院校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课程对待,设置了学时、学分,教学内容依照教材开展,理论知识较为丰富,但应用性不强,无法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目标相融合。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偏重治疗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对大学生存在的消极心理行为进行治疗,而忽视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规律,不重视心理健康防范性教育,导致治标不治本的现状出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认识的不足和偏差、心理学理论基础较为薄弱、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发展程度不高是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原因。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积极心理学倡导对大学生积极心理潜能的挖掘和发展,反对消极的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积极心理学反对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事后处理和解决,倡导积极的预防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通过防范性教育让大学生形成一种积极的、良好的心理或行为模式。

1.更多关注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积极心理学关注对大学生个体潜能的挖掘,这就需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要仅仅注重存在心理健康疾病的大学生,而应该将每一位心理健康的大学生都包含在内。通过重视发展大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如自信、乐观等来挖掘大学生的潜能,让每一位大学生都能树立起积极乐观的心态,增强抗压能力和抗挫折能力,通过积极预防来避免心理问题的发生。

2.强化大学生积极情绪的体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通过强化大学生积极情绪体验来培养大学生个体积极心理品质。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广泛开展,让大学生在活动中提升兴趣、增强满意度、激发大学生的爱心等,这些积极情绪体验最终会融入到大学生的血液之中,从而引导大学生的知行能力,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3.转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倡导心理健康问题个别咨询与团体辅导相结合的教育方式。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提倡团体辅导、交互式的心理问题处理方式,认为这种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最具高效性,但也不否定个别咨询具有针对性的优势,认为只有个别咨询与团体辅导相结合,才会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提升大学生的交往能力,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最终通过良好的人际支持来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肖永春,刘明波,高山川.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现状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05(2):50-55.

[2]刘浩,熊奕奕.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浅议[J].青少年研究,2008(1):76-79.

[3]李秀梅.积极心理学视域中的大学生情绪管理[J].青少年学刊,2015(2):19-21.

[4]秦安兰.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拓展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J].青少年研究,2010(4):5-8.

篇4: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教育研究

摘要:

积极心理学的本质在于改善人们生活,发现自身更多美好的品质,并激发出自身的积极力量。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积极心理学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己在国内开展了二十多年,然而很多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依然定位于防治性层面上,以此解决少数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为目标,而忽略了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而积极心理学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则能针对性的为学生提供帮助。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引言

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高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构成单元,可从多个维度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使其养成出众的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的作用重点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其生成更加积极的力量,将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视为最重要的教学使命。积极心理学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借鉴意义,在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心理的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应对困境与挫折的能力,最终为推动学生的健康成长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积极心理学下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意义

第一,推动教育目标的有效实现。积极心理学能够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回归最为本质的教学目的,如此一来,也可以更加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意义。毋庸讳言,既往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偏离了实际的教育目标,而基于积极心理学视域背景下,更加强调对学生采用“人文主义”关怀,更加重视对学生积极品质的培养,以助其形成积极的人格。毫无疑问,积极人格,更加有利于当前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融洽共处。在积极心理学的依托之下,推动教育目标的有效实现,并且强化学生心理健康。唤起学生潜在内心的心理素养,最终帮助学生提高自信心、社会责任意,以更好的心态面对社会。

第二,推动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众所周知,每个人的心理状态都存在正负两个方向。一般意义上,既往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其要点,就在于妥善处理好学生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疏导问题症状,而并未把教育的重点安置在学生积极品质的锻炼上来。有鉴于此,高校唯有主动出击,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方可健全学生的心理健康系统,以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实现教育目标。

第三,建设健全优质的教育环境。可以肯定,一个优质的教育环境,能够推动许多事情的良性展开,并最终促进教育目标的完成。同样,积极的教育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成长,也有着本质的推动意义与现实作用。随着外在教育环境中推动积极体验的形成,每一个学生个体的积极性也会随之不断增强,将环境的外在作用安置在学生的内在心理,也可以使学生的积极人格也两种作用下得到很好的发展。

三、积极心理学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对策

第一,树立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的。学生之间在心理素质层面上是相同,但又有显著的差异性。因此,基于每一个学生心理素质基本一致,也给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给予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并且在教育环境作用之下,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也不尽相同,学生与学生间的客观差异可以说普遍存在。而积极心理学的引导,正是倡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当从学生的差异性为出发点,并且,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让每一个大学生可以在原本的条件下获得更大的发展和健全。因此,高校不仅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期帮助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得到全面提升,还有必要最大限度上利用高校的心理咨询室,开展一些咨询活动还有其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保证每一个学生的整体发展、个性发展。

第二,树立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对于如何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内容,在既往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往往只是单方面地关注对消极层面的教育。因而,高校所有的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都是只是单一地围绕着一些消极环节进行衍伸,其中消极层面,主要是指对学心理疾病、心理障碍的治疗。而积极心理学的教学理念为其提供了全新的观点,即提出积极的心理品质教育,从源头上遏制消极情绪的产生,这样一来,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也就获得了极大地丰富,更加关注积极层面。当然,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必须要依托于学生、教师、校方这三个环节的共同努力。细化来说:学生应当重视和关注自己的积极品质,并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实现不断积累;教师在课堂教育中,更加全面地向学生展示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的内容,而课外活动中也需要关注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校方在这其中的作用是将工作的目标进行重新定位,推动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

第三,提高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一方面,高校的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的教师必须要充分体现其专业技能,可以让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有效地解决,积极的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要做到这一点也就一定要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以及心理咨询中心教师,努力加强自身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养。积极地学习与掌握当下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新路径。另一方面,教师要更加深入地学习积极心理学,自积极心理学的理论过渡到积极心理学的实践。惟其如此,教师在开展自身的教学工作过程中,就不在只是单纯的关注学生的消极层面,通过积极的教学治疗手段,更好的树立学生积极的心理健康养成。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过去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主要是以“解决问题”当成教育的唯一目标,而单方面的“解决问题”,显然充满了很强的功利性,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因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更有必要向积极的方面进行个性,借鉴积极心理学的引导下使得关注信息更为立体化。也只有真正的消除学生的一些消极心理,才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发展,推动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孝凤.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初探[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4,12(04):151-154.

[2]覃梅芳.基于积极心理学深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4,12(04):220-221.

第20篇:大学生心理学论文

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摘要:互联网作为新兴媒介带给现实生活巨大的影响。大学生作为网络社会中的主要群体之一,他们在网络社会中行为表现逐渐进入学者的视野。本文在参考以往关于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研究来回顾和总结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有关概念和特点,重点探讨影响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几个主要因素。关键词:大学生;网络社会;网络亲社会行为。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的生存方式都变成了数字化。网络社会成为人类生存的第二空间,然而这一新的信息交流平台作用日益重要,为社会学研究领域带来了新问题并成为社会学理论的新分支。研究网络社会学理论要从研究网络行为入手,因为网络行为是网络社会形态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网络亲社会行为是一种典型的网络行为,也自然是网络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之一。因为网络社会具有不同于现实社会的特点,许多经典社会学理论不再能解释网络社会现象,所以通过研究网络行为既能建构网络社会学理论体系又能完善经典社会学理论。网络作为一个虚拟空间,不确定性往往会给研究带来很大的阻碍,而学校网站其流动性较小会降低这种不确定因素;另一方面大学生作为最大的网络群体,研究中比较有代表性。本文根据以往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研究来介绍网络亲社会行为并探讨网络亲社会行为区别于现实亲社会行为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一、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及特点。

1.概念界定。

(1)亲社会行为。

根据研究的思路不同,亲社会行为有主人行为、利他行为和亲社会行为等名称,也有学者认为亲社会行为是广义的利他行为。亲社会行为的研究,最早开始于20世纪20、30年代,而真正关注并深入研究亲社会行为却是在20世纪60、70年代①。综合以往的关于亲社会行为的概念本文认为亲社会行为是指对他人和社会有益带来积极影响的助人行为、利他行为或其他更为广泛的行为。亲社会行为包括所有类型的帮助或想要帮助他人的行为,其中助人者的动机既体现为纯粹意义上的利他主义,也存在外在的社会性奖励、满足感某种利己主义的色彩。

(2)网络社会。

网络社会是一个争论不清的概念,学者争论的要点是网络社会的性质问题,即网络社会究竟是真实还是虚拟的?有些学者更倾向于强调它的虚拟性,如以Sproull、Stoll、Kiesler等研究者认为,互联网是一种虚幻,不真实的空间,在互联网上不可能建立真实、稳定的社会关系②;而还有一些学者认为网络社会是“现实存在的社会”而不是虚拟的。原因是作为人和人交往结果的网络社会在本质上等同于日常社会,它是日常社会的一部分,同时他们还认为“虚拟社会”又是“网络社会”的一部分③。本文概括以往的各种定义认为网络社会是指和互联网联系起来的各种关系的聚合。

(3)网络亲社会行为。

网络亲社会行为必须满足下述5个条件:(1)借助于网络媒体发生的;(2)以有益于他人、群体为目的;

(3)助人者自身有所物质损失(即助人者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所花的网络开销、时间、精力及虚拟的网络货币等);(4)没有明显的自私动机(即不期望有来自外界的物质报偿,但也不排除助人者自身因做了好事

而获得的心理满足感、成就感等内部奖励色彩;(5)自觉自愿而非强迫的行为④。综合起来网络亲社会行为就是指在网络环境中发生的符合社会期望并对他人或群体有益的,且自身会有所物质损失,又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的行为。

2.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特点。

(1)及时性:大学生网民由于自身的特点接受和反馈信息都很迅速,加之网络本身在信息扩散的速度及广度上的特点,几乎在他人发布求助信息的同时,就可以接受,有选择的进行复制、传播并根据能力进行反馈。

(2)知识优越性和广泛性:无论学校的网站还是其他各种网站汇聚了众多不同专业、不同城市、不同兴趣爱好、不同背景的大学生,他们的文化程度普遍较高、掌握了良好的网络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外语能力,所以求助某个问题时他们能提供比较全面地专业信息,以供求者选择参考⑤。

(3)非物质性:由于大学生经济条件的限制,他们的网络亲社会行为多为信息帮助,如信息咨询、技巧或方法指导、资源共享等,实质性的物质帮助较少。而且由于助人者的自发性,这种助人行为的商业化和市场化气息很少。

(4)连续互动性:网络提供了一种良好的交流互动的平台,使得助人者和求助者的身份可以即时互换,在这个问题上的助人者很有可能是在那个问题上的求助者或者这一刻的求助者很可能是下一刻的助人者,这样他们能够通过有问有答的形式,使自己和别人的问题得到持续的关注和解决。

三、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1.助人者因素。

虽然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具体表现与日常亲社会行为有所不同,但表现出网络亲社会行为的个体却仍然受到文化制度规范等因素的影响。以往的研究中通过访谈发现,促使大学生表现出网络亲社会行为的自身因素主要有以下三点。

(1)社会规范的影响。

社会规范对网络亲社会行为也有重要影响。有两种规范对亲社会行为很重要。首先是互惠规范;现实社会中的助人行为是相互的,同样在网络中,这种互惠互利的精神鼓励了不少亲社会行为的出现。另外一个是社会道德责任感也是影响网络亲社会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很多大学生网民表示他们出于自己的社会道德的需要⑥,在校园网络中发现有需要的同学时都会伸出援助之手。

(2)自我奖赏及自我价值的体现。

在网络亲社会行为所必须满足的条件中所提到的“没有明显的自私动机”,主要是指不期望有来自外界的物质报偿,但这不排除助人者自身因为做了好事而获得的心理满足感、成就感等内部酬奖。以往很多大学生都表示自己在网络中表现出亲社会行为后能得到心理满足感、成就感等。这种自我奖赏一方面有助于提升人的情绪,从而促进个体继续从事网络亲社会行为。⑦另一方面很多大学生都表示,当同学的问题在自己的帮助下得到解决时,自己都会有一种认同感,感觉自己的价值被体现了。

(3)兴趣动机。

兴趣是人们社会性动机的一种,是个人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或活动的心理倾向,并常常会伴随着积极的情绪体验。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会表现出更大的积极性。

2.求助者因素。

求助者是亲社会行为针对的对象,求助者的情况对助人者是否实施亲社会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为网络社会环境的特殊性使求助者自身的相关信息变得模糊,使得求助者的特征对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有所减弱。所以在网络社会中,求助者求助的文本信息所使用的语言和所传达的内容与助人者经历的相似性就成为网络亲社会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

(1)求助者文本的语言。

相对于实际的人际交往,网络交往更具有“文字化”。尽管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带宽的增加,网络交流的手段更加丰富,但还是以文字交流为主要形式。因此,网络求助语言的应用以及它所呈现出来的事件状态影响并制约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实施。求助文本的语言表达主要体现是否得体、是否诚恳等方面。往往那些看起来很紧急或者助人者较感兴趣的帖子更能引起他们的关注;诚恳的语气能提高求助者信息的真实性,消除助人者的顾虑和疑惑。

(2)求助者与助人者的相似性。

虽然网络上看不到求助者,使得助人者很难根据相似性来判断是否实施亲社会行为,但在网络上,求助者与助人者的相似性还是存在的,这就体现在求助文本上。人际吸引中的相似性因素仍然对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发生有着促进作用,尤其是个人兴趣的相似。研究发现,助人者对于那些自己感兴趣,或者是有过相同经历的帖子有较强的浏览和提供帮助的意愿。而且,相似性是网络环境下对亲社会行为的实施起着最主要作用的求助者因素。

3.情境因素。

相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亲社会行为,网络亲社会行为最大的不同之处便是行为发生的情境不同。由于网络环境自身的某些特征,它比起现实环境来更有利于人们做出亲社会行为。情境因素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旁观者效应、环境和时间三方面。

(1)零旁观者效应。

在现实社会中,旁观者效应是影响亲社会行为的重要的情境因素。社会心理学家拉塔涅和达利认为,责任扩散模式,旁观者的数目可能是人们没给出帮助的主要原因。其实旁观者效应还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他人在场会使人们在采取行动时产生更多的顾虑,更加小心地表现自己以赢得他人积极的评价;第二,情境不明确的情况下,人们往往参照在场的其他人的态度和行动来做出反应⑧。然而,网络社会行为以文本信息为互动主体,这使得在现实生活中影响互动交流的场域因素减弱,再加网络空间中,互动的主体则是ID,参与网络互动的行为主体的身份地位是不明确的,这就使个人摆脱外在的压力以及对评价的恐惧成为可能,从而增加了人们在网络中的互动和交流的频率⑨。所以,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发生很少受旁观者效应的影响。

(2)环境因素。

在网络社会中也存在着网络环境,但是网络环境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环境。在网络社会中,天气、噪音等自然环境的因素完全消失了,不再对人们的行为产生影响,也不再对网络亲社会行为产生影响了。相反社会规范等现实社会中的社会环境因素延伸至网络社会对网络社会行为产生影响。网络社会虽然有一些与日常生活不同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但榜样、个人的价值观、网络社区的道德风气等仍然是影响网络亲社会行为重

要的社会环境因素⑩。

(3)时间因素。

人们在匆忙的时候提供帮助的可能性很小,因为这种情况下的亲社会行为给助人者带来了很大的代价成本。在网络社会中,时间仍然是人们在进行网络亲社会行为决策中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在以往研究中,很多大学生网民都表示网络中表现出亲社会行为的前提是当时有时间或是整个帮助过程耗费的时间较少。因此人们投身于网络时并不是没有理性的,而是把网络生活当作现实生活的延伸,对其中的代价会做出理性计算。网络社会是一把双刃剑,有利又有弊。在以往的研究中更多的从大学生网瘾等社会问题的角度来探讨了网络社会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危害,而有一些研究者从网络社会积极的一面入手分析网络对大学生学习,成长带来的积极影响。我们想办法降低、避免网络社会对日常现实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的同时,把网络中积极人际关系和互动延伸到日常生活。

研究中发现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发生比起现实社会中亲社会行为的发生较少的受到限制,这样更多的人自觉自愿的实施网络亲社会行为,所以通过网络上的亲社会行为来促进大学生在现实人际互动中亲社会行为对他们的成长和人际关系都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注释:

①⑥⑩蒋雪。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研究。吉林大学。

2010,第8页、第37页、第43页。

②龚季兴。基于社会角色理论的网络人际关系分析。商业时代。2009,1。

③⑦危敏。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研究。山东大学。2003年,第8页、第27页。

④⑤王小璐,风笑天。网络中的青少年利他行为新探。广东青年干部学报。2004,3。

⑧侯玉波。《社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87页。

⑨丁迈,陈曦。网络环境下的利他行为研究。现代传播学。2009,3。

大学生心理学教案模板
《大学生心理学教案模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