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高中人教历史必修三教案模板(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13:48:48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历史必修三

必修三1

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的宏观大背景是社会大动荡、大发展、大变革

2、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主要的派别有哪四家 儒家、道家、法家、墨家

3、儒家学派的开创者是谁,生活时代是 孔子 春秋

4、孔子的主要哲学观点和政治观点是 “仁” “礼”“为政以德”

5、孔子的主要教育思想(举二例)

“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礼乐射御书数)、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并重

6、孔子编订的六经是

《诗》、《书》、《礼》、《易》、《乐》、《春秋》

7、孔子言论被编为 《论语》

8、孟子的主要政治观点是 “仁政” “民贵君轻”

9、战国末期儒家学派的代表是 荀子

10、荀子在天人关系上的主要观点是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11、春秋时期道家学派代表是 老子

12、老子思想中具有朴素辩证法的观点是 无条件向相反方向转化

13、影响中国哲学和文学发展的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代表是 道家

14、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是 韩非子

15、法家思想的主要特点是

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和严刑峻法、奖励耕战、主张变革

16、法家对中国古代政治产生的两大影响是 推动中国专制主义政体确立和秦统一全国

17、墨家的创始人是 墨子

18、墨子的主要观点是

“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贤

19、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是以上哪一派 墨家

20、中国历史上的首次思想解放运动是指 百家争鸣

21、奠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是 百家争鸣

22、儒学被确立为正统思想的时代是 汉代

23、董仲舒提出的主张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春秋大一统”

B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C三纲五常

D“仁”和“仁政”民本思想

24、使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是 兴办太学

25、古代选官制度变化的四个阶段 先秦“世官制” 汉武帝“察举制” 魏晋“九品中正制” 隋唐“科举制”

26、科举制开始实行的朝代是 隋唐

27、科举制下的选官标准和考试内容分别是考试成绩、儒家经典

28、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表现在 理学兴起

29、“理”学之“理”主要是指 忠孝节义、三纲五常是“天理” 30、“理”学对儒学的发展表现在 探索了宇宙自然规律和天人关系

31、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是 朱熹

32、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是 陆九渊、王守仁

33、南宋朱熹的主要观点是 “三纲五常”是天理、“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

34、心学集大成者是明代的 王守仁

35、王守仁的主要观点是

心是万物的本源、“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致良知”

36、明清时期带有民主色彩的思想产生的经济因素是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37、明朝李贽反正统的主要观点有 “吃饭穿衣,即为人伦物理” “儒家经典不是万世之至论” 绝假存真的“童心说”

38、明末清初的三个思想家是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39、黄宗羲的主要观点是 “工商皆本”

“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限制君权

学校是公众评价是非的地方 40、顾炎武的主要观点是

主张“众治”、改革弊政、经世致用

41、王夫之批判封建专制的角度是 唯物论

42、推动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的中国四大发明是

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

43、在四大发明是影响最为久远的是 造纸术

44、秦汉时期主要书写材料是 竹木简

45、纸发明和改进的时代分别是 西汉、东汉

46、最早的“指南针”是战国的 司南

47、指南针传入欧洲是在什么时候南宋

48、指南针产生的世界影响是

为哥伦布发现美洲、麦哲伦环球航行提供技术保证

49、火药运用于军事开始于 唐末五代 50、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是 北宋毕升

51、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是 长期领先、尊重自然和探求自然 重实用、重经验、重综合

52、商代比较成熟的文字是 甲骨文

53、“汉字七体”指的是(按顺序) 甲、金、篆、隶、草、楷、行

54、秦代始创的富于图案美的字体是 小篆

55、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是,代表作是 王羲之、《兰亭序》

56、唐代书法中的欧体、顏体、柳体都是擅长(字体) 楷书

57、宋四家指的是

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或蔡京)

58、宋四家擅长的是(字体) 行书

59、中国书法的特点是

是自由多样的线的曲直运动和空间构造、表现感情气势意境、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 60、按内容分中国画可以分为哪三类 人物画、花鸟画、山水画 6

1、山水画的特点是

A、自然风光B讲究布局C意境深远 6

2、北宋以后中国画的主要艺术形式是 文人画

63、文人画的特点是

抒情写意、强调个性、多方面文化修养 6

4、宋代著名的风俗画是 《清明上河图》

65、我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是 《诗经》 6

6、《诗经》奠定的中国文学传统是 人文主义精神和现实主义手法 6

7、产生于楚国的新的诗歌体裁是 楚辞体

68、《楚辞》奠定的中国文学传统是 浪漫主义

69、汉代的文学成就是 汉赋

70、唐诗成就最高的代表作家是(写两个)

李白、杜甫

71、宋词中豪放派的代表是(写两个) 苏轼、辛弃疾

72、明清四大小说的作者分别是

吴承恩《西游记》、罗贯中《三国演义》、施耐庵《水浒传》、曹雪芹《红楼梦》 7

3、明清四大小说体现的时代特征是 商品经济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扩大 7

4、集中体现中国戏剧精华的剧种是 京剧

75、京剧产生的时间是

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给乾隆作寿 (1840道光时期正式形成) 7

6、京剧的最大艺术特色是 全面地集中地体现了中国戏剧的精华 7

7、京剧的主要表现手段是 念、唱、做、打 7

8、京剧的四个角色是 生、旦、净、丑

79、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是 林则徐

80、《海国图志》的作者是 魏源

81、《海国图志》中学西方的主要主张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82、农民阶级(洪秀全)学习西方主要体现在“拜上帝教”、《资政新篇》 8

3、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主要代表是 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 8

4、洋务运动的起止时间是 19世纪60—90年代 8

5、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

“师夷长技以自强”、“中体西用” 8

6、洋务运动的四个内容是 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创建海军、新式学校和出洋留学

87、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中的作用是 是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起步

88、早期维新思想与地主阶级洋务派的关系是 从地主阶级洋务派中分化出来 8

9、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有 康有为、梁启超

90、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

把西方的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 9

1、康有为代表作是《孔子改考制》 9

2、维新运动中理论贡献最大的人是 严复

93、严复阐述变法必要性的作品是 翻译《天演论》

94、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归纳为三点 ①挽救民族危亡②实行君主立宪 ③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95、维新思想的主要作用(概括为四个词) 爱国、进步、启蒙、有利

96、维新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起到的最突出作用是 思想启蒙、思想解放

97、维新思想推动的社会变革是 戊戌变法运动

98、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是 三民主义

99、1905年中国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是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100、孙中山的民族主义的二层含义是 推翻清王朝和满州贵州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独立

10

1、孙中山的民族主义的二个缺陷是 大汉族主义倾向、没有明确反帝 10

2、孙中山的民权主义的含义是

推翻帝制(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10

3、孙中山的民生主义的含义是 “平均地权”

10

4、孙中山“平均地权”的方法是 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涨价归公 10

5、孙中山的民生主义的缺陷是 没有彻底反封

10

6、三民主义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哪些愿望(三个)

争取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国家富强10

7、三民主义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作用是

辛亥革命

10

8、孙中山为捍卫共和努力是(三个) 1913反袁独裁的二次革命; 1915反袁复辟的护国运动; 1917反段祺瑞独裁的护法运动

10

9、孙中山把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时间是 1924国民党一大

110、新三民主义中的最突出的进步之处在于 突出反帝(明确反帝)

1

11、新三民主义中的民权主义强调 强调普遍的平等的民权

1

12、新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提出(三个新内容)

“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改善工农生活 1

13、孙中山的“三大政策”是指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1

14、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是 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具体体现、方法、途径

1

15、新三民主义与国民大革命的关系指导思想 1

16、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 新三民主义

1

17、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的标志是 1924国民党一大

1

18、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时间是 1924-1927

1

19、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目的是 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120、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成果是 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1

21、新文化运动的直接原因是 袁世凯尊孔复古。妄图复辟帝制 1

22、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间是 1915

1

23、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是 民主与科学

1

24、新文化运动后期的指导思想(核心)

马克思主义

1

25、新文化运动前期、后期的分界点是

五四运动

1

26、新文运动的代表人物有

3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 1

27、新文化运动的四个内容是 四“提倡”四“反对”

1

28、新文化运动中“旧道德”指的是 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 1

29、新文化运动对思想解放的作用是 彻底批判了封建思想.........,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130、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关系是

新文化运动.....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

31、新文化运动对民族觉醒的作用是 促进民众觉醒,唤起了人们对国家事务关心 1

32、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关系是 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五四运动的爆发 1

33、新文化运动对文化发展的作用是 白话文运动有利于文化的普及、繁荣

1

34、从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角度看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是

对西方文化完全肯定,对传统文化完全否定 1

35、近代前期学西方的思潮经历的三个阶段是 从学军事科技(“器物”)-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思想文化(民主科学) 1

36、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贡献最大的是谁

李大钊

1

37、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有(三篇) 《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1

38、五四时期各种思潮广泛传播的历史条件 从社会转型、经济发展、外来思想、思想解放 1

39、马克思主义在各种思潮中脱颖而出根本上是因为

马克思主义高度的科学性、革命性

140、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关系是

理论指导

1

41、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运动结合的结晶是

中国共产党产生

1

4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的三大理论成果是(三个)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

43、20世纪引领中国人民前进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有(四个)

①三民主义;②毛泽东思想;③邓小平理论;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

44、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时期是

1927~1937土地革命时期(井冈山时期) 1

45、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是

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1

46、毛泽东论述“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三篇文章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

47、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时期是 1937~1945抗日战争时期(延安时期) 1

48、毛泽思想成熟的标志是

1945春延安中共七大;毛泽东思想被确定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1

49、毛泽东思想成熟时期最重大的理论成果是 新民主革命理论

150、“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中国革命的两步走战略是

(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 1

51、“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中国革命的动力是

无产阶级(领导)

农民(主体,最可靠同盟军) 民族资产阶级(联合)

部分大资产阶级(特殊条件下联合) 1

52、“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中国革命的最终前途是 社会主义

1

53、毛泽东思想成熟时期的代表文章有(列二篇)

《新民主主义论》、《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1

54、建国前夕中共中央所在地是 河北平山 西柏坡

1

55、建国后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体现在 对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 1

56、毛泽东对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理论有(四个)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思想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社会主义时期的两类矛盾学说 中国的工业化道路理论

1

57、毛泽东体现建国后革命和建设探索成就的著作有(三个)

《论人民民主专权》、《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

58、概括毛泽东思想的三大内容 ①中国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理论;

②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

1

59、毛泽东思想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作用是(三个)

指导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早期的社会主义建设

160、1978年真理标准大讨论最主要的社会影响是

解放思想

16

1、邓小平理论就是什么理论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16

2、邓小平理论形成标志是 1978.12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6

3、1982中共十二大提出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6

4、1987中共十三大提出

初级阶段理论、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步走战略

16

5、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改革的目标是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6

6、邓小平理论成熟的标志是 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

16

7、邓小平理论的精髓(理论品质)是 解放思想

16

8、“三个代表”指的是共产党要代表 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6

9、“三个代表”的历史地位(指导意义)是 指导中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70、1945中共七大确定的党的指导思想是

毛泽东思想

17

1、1997中共十五大确定的党的指导思想是 邓小平理论

17

2、2002中共十六大确定的党的指导思想是 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7

3、毛泽东思想回答的问题是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如何进行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并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一些探索

17

4、邓小平理论回答的问题是

“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17

5、“三个代表”回答的问题是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 17

6、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指导意义)是 如何进行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并对社会

主义建设作了一些探索

17

7、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指导意义)是 指导了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 17

8、“三个代表”的历史地位(指导意义)是 指导中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7

9、近代中国两大历史任务是 ①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②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共同富裕。 180、20世纪中国的三次历史性巨变是指 ①1911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中华民国。②1949~1956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独立,推翻三座大山);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③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成就举世瞩目。

18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的两大历史飞跃分别在什么时期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18

2、表明中国人民找到自已的革命道路的理论是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18

3、表明中国人民找到自已的建设道路的理论是

邓小平理论

必修三2

1、“双百方针”含义是 不同风格“百花齐放” 不同学派“百家争鸣”

2、“双百方针”提出的时间是 1956

3、“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是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正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

4、“双百方针”的目的是

调动知识分子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5、建国初我国的教育内容主要是 扫盲教育;工农识字教育

6、“*”中教育破坏造成的影响是 文化断层”“人才断层” 文盲、半文盲剧增

影响全民族文化素质和现代化事业

7、“*”后的第一次高考在哪一年 1977

8、为指明教育方向,1983年邓小平提出了 “ 三个面向”

9、1995年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的 “科教兴国”战略

10、我国教育实现的“两基”是指 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11、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哪一年 1964

12、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是在哪一年 1967

13、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上天是在哪一年 1970

14、袁隆平培育出籼形杂交水稻是在哪一年 1973

15、1883后中国成功研究出每秒运算1亿次的 “银河”巨型计算机系统

16、2003年中国载人航天方面的成就是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

17、新中国科技取得重大成就的政治因素是 新中国成立,美国敌视中国

18、新中国科技取得重大成就的世界背景是 第三次科技革命,世界高科技的迅速发展

19、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何时开始 二战末

20、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什么时代 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

21、科技进步对现代化建设的作用是(四点)加强了国防;促进现代化建设;增强中国综合国力;提高中国国际地位

22、人文主义起源于(地点)古希腊

23、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是 智者运动

24、智者运动产生的政治因素是

雅典城邦民主政治达到顶峰,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25、智者运动产生的经济因素

古希腊工商业发展(平民地位提高、个人主义成长)

26、智者学派代表人物是普罗塔戈拉

27、普罗塔戈拉的核心观点是 “人(的感觉)是万物的尺度”

28、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的人是 苏格拉底

29、苏格拉底的名言是“认识你自己 ” 30、苏格拉底认为“人”应当具有 知识、美德(道德)、理性

31、西方人文主义的核心理念是 “天赋人权、人生而平等”

32、自希腊智者运动之后欧州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是 文艺复兴

33、文艺复兴的起止时间是14-17世纪

34、文艺复兴是时期的人文主义的含义是 人 人性

35、欧州第一部现实主义的短篇小说 《十日谈》

36、《十日谈》的作者是 薄加丘

37、《十日谈》讽刺的是 教会腐败、虚伪,歌颂的是 自然的人性

38、文艺复兴高潮时期代表莎士比亚

39、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哈姆雷特》 40、中纪纪宗教神学观点有哪些(列四项) 神为中心;神权束缚;等级观念;来世观念;禁欲主义(体现蒙昧主义、神秘主义)

41、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观点有哪些(列四项)

人为中心;个性解放;平等观念;现世观念;追求幸福、财富、享乐(推崇人的经验和理性)

42、宗教改革的时间是

16、17世纪(1517年)

43、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的含义是 打破天主教权威(精神独裁);理性和思想自由

44、宗教改革兴起的根本原因是

罗马天主教会的反动统治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45、德国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直接原因是 教皇的搜括(1517年出售“赎罪劵”)

46、宗教改革发端于哪个国家

47、德国宗教改革的领袖是马丁 路德

48、德国宗教改革的矛头指向 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

49、马丁路德的核心主张是 因信称义(即信仰得救) 50、宗教改革的实质是

用资产阶级神学取代封建天主教神学(或:披着宗教外衣的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

51、宗教改革的最重要的意义是

打破天主教权威(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

52、启蒙运动的起止时间是17-18世纪

53、启蒙运动兴起于哪个国家、高潮在哪个国家

54、启蒙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的含义是

理性

55、启蒙运动的经济、政治、科学条件分别是

6 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政治: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与封建制度(专制王权和贵族特权、宗教神权、等级制度)的予盾。

科学:自然科学的发展(牛顿力学)

56、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的二个主张 自然权利(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开明专制”

57、孟德斯鸠提出的学说是 “三权分立”、制约与平衡

58、对资本主义社会政治制度确立影响最大的人是 孟德斯鸠

59、启蒙运动中激进的思想家卢梭的观点是人生而自由、社会契约、人民主权说

60、对法美资产阶级革命有直接影响的人是 卢梭

61、德国的哲学家康德认为人应当 “思想自由”

62、浪漫主义的创始人是 卢梭

63、浪漫主义为人文精神增加了哪些新内涵 情感、个性、尊重自然、宽容心态 6

4、思想解放与科技进步的关系是 相互促进

65、近代自然科学的的奠基人是 伽利略

66、伽俐略开创的认识自然的方法是实验 6

7、牛顿创立经典力学体系是站在哪三个“巨人的肩膀上”

伽利略、笛卡尔、开普勒 6

8、牛顿运动三定律是指 惯性、加速度、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6

9、牛顿经典力学体系包括哪些定律 运动三定律

万有引力定律

70、牛顿经典力学体系产生于哪个世纪

17世纪(1687)

71、牛顿经典力学体系产生标志是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发表 7

2、根据万有引力定律找到的行星是 海王星

73、牛顿经典力学体系在自然科学理论中的地位是

近代自然科学产生的标志

74、牛顿经典力学体系“促进了人类的思想解放”指的是

对自然界的现象做了系统的、合理..的解释,使科学摆脱神学束缚

75、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是 量子理论、相对论

76、提出量子理论的德国科学家是 普朗克

77、量子理论产生于哪一年1900

78、用量子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的是谁 爱因斯坦

79、量子理论使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领域发生了什么变化

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从宏观深入到微观 80、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产生于哪一年 1905 8

1、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如何否定牛顿的绝对时空观

指出时间、空间的可变性(时空的本质属性) 8

2、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产生于哪一年 1916

83、奠定原子能利用的理论基础的是什么原理

质量能量转化原理

84、20世纪初产生的全新的时空观、运动观、物质观指的是 相对论

85、相对论与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关系是 否定;发展、概括(牛顿力学体系是低速状态下的特例)

86、在生命起源问题上,科学与宗教的根本分歧是 谁创造万物 8

7、科学与宗教分歧的根源是 生产力水平低,对自然认识有限 8

8、达尔文进化论创立的时间是 19世纪中(1859)

89、达尔文进化论创立的标志是 《物种起源》发表

90、进化论基本观点(核心观点)是 物种是不断进化的、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进化规律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9

1、赫胥黎对进化论的贡献是 促进 进化论的传播

92、进化论“促进了人类的思想解放” 指的是 推翻了神创说,动摇了宗教 神学的根基

93、人类社会发展最主要的推动力之一 工业革命

94、瓦特改良的蒸汽机为什么被称为“万能原动机”

应用广泛,用于一切生产部门和交通运输部门 9

5、工厂大量出现的动力因素是 蒸汽机的产生

9

6、在电的发明和使用上有突出贡献的人物是 爱迪生

97、交通运输领域产生巨大影响的动力机是 内燃机

98、两次工业革命后人类分别进入什么时代 蒸汽时代、电气时代

99、1946年第一电子计算机产生于哪国 美国 100、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进入什么时代 信息时代

10

1、网络技术带来的挑战有

信息泛滥、有害信息腐蚀青少年、网络犯罪、一些青少年沉溺网络影响健康和学习10

2、工业革命影响下的19世纪两大文**流是

浪漫主义文学、(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10

3、浪漫主义文学兴起于什么时候 19世纪初(头30年)

10

4、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政治、经济背景分别是

经济:工业革命

政治:资产阶级革命;欧洲民族、民主运动 10

5、浪漫主义盛行反映了人们的哪种情绪 对“理性社会”感到失望;对现实强烈不满

10

6、浪漫主义文学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是英 拜伦《唐璜》

10

7、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兴起于什么时候 19世纪中期

10

8、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兴起的经济、政治背景是

经济:工业革命完成

政治: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暴露,社会矛盾尖锐 ;人们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发生变化(拜金) 10

9、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是 巴尔扎克

《人间喜剧》

110、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是 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 1

11、印象派绘画产生于什么时候 19世纪中期

1

12、印象派绘画受科学(光学)影响的艺术特色是 追求光色效果

1

13、后期印象派绘画的主要代表是荷兰画家凡〃高,其代表作是《向日葵》

1

14、将绘画对象分解为若干几何切面、然后加

以主观并置重叠的绘画风格叫 立体派 1

15、立体派绘画产生于 20世纪 1

16、立体派绘画产生的背景是 心理压力和科技发展(支离破碎感) 1

17、最有影响力的现代立体派画家是西班牙的毕加索,其代表作是《格尔尼卡》 1

18、德国贝多芬在音乐史上的地位是 承前启后(把古典音乐推向高峰;又开创浪漫主义音乐先河)

1

19、影响贝多芬的时代因素是 启蒙运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120、贝多芬充满着追求民主、自由、平等的时代精神的代表作品是(两部)

《第三(英雄)交响曲》、《第五(命运)交响曲》

1

21、贝多芬以英雄为主题的交响曲是《第三(英雄)交响曲》、《第五(命运)交响曲》

1

22、贝多芬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交响曲是 《第六(田园)交响曲》

1

23、音乐史上最早加入合唱的作品是贝多芬的《第九(合唱)交响曲》(音乐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杰作)

1

24、电影兴起的根本原因是科技发展

1

25、电影产生的时间是1895年,发明者是 (法)卢米埃尔兄弟

1

26、电影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哪两个过程 默片时代、有声时代

1

27、电视产生于何时 1926 1

28、1931年美兹沃尔金研制出 电子显像管

推荐第2篇:人教必修三历史期中总结

期中考试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思想

本单元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春秋儒家思想的出现 战国孟子荀子发展儒家思想 秦朝焚书坑儒 西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魏晋南北朝儒学危机 唐宋

后三教合一 宋明理学 明清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一、孔子与老子

(一)孔子

1、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

2、学说:

①政治学说:A、“仁”(仁者爱人 ) B、“礼”(“克己复礼”) C、“为政以德”

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

③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

3、历史地位:

①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二)老子:

1、生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

2、学说:

①哲学思想:

A、“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

B、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

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

3、历史地位:

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1、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

2、分裂的政局和社会变革时代,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3、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

4、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竟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二)儒家:孟子和荀子

1、孟子

①孟子的思想 A仁政学说 B性善说 C义利观: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②历史地位:A《孟子》成为四书之一 B他被称为“亚圣”

2、荀子

①荀子的思想:

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B、性恶论 C 政治思想:“以礼为主,礼法并施”

②荀子思想的历史地位

A、被视作儒家异端 B、唯物思想在中国哲学上具有深远影响

(三)墨家

1、墨子: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2、墨家思想:①兼爱 ②非攻 ③尚贤、尚同 尚力、节用、节俭

3、墨家思想历史地位

①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

②战国一度成为显学,之后不被重视

(四)道家

1、庄子与道家

2、庄子的思想: “齐物” “逍遥” 天与人“不相胜”(天命观)

(五)法家

1、韩非与《韩非子》

2、韩非的思想:

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②今必胜古、主张变法革新

3、法家思想的历史地位

①在当时适应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②在后世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六)兵家

1、《孙子兵法》

2、孙膑与《孙膑兵法》:重视战争规律

(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意义

1、儒家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2、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思想

3、法家学说:其中的变革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三、汉代思想的大一统

(一)汉初的黄老之学

1、出现的社会背景:经济残败,百业待兴,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2、主要内容:

①黄帝的学说:治身(养生) ②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而无不为,积极无为)

3、特点:兼采众家、积极无为

4、作用:西汉初年的指导思想,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元气,但到汉武帝时被新儒学取代。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原因:汉武帝大一统事业的需要。

2、新儒学理论来源: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黄老和法家思想

3、新儒学内容: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大一统 ;

4、新儒学的影响:

有利于君主统治和巩固国家统一; 也有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的作用。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及其影响:

①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②使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四、宋明理学

(一)理学兴起的社会背景:

1、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使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2、魏晋南北朝以来,到唐宋达到鼎盛的“三教合一”潮流,各家思想互相渗透。

3、儒学志士吸收佛、道思想,探讨匡时济世的新儒学体系。

(二)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开创:程颢、程颐;集大成者:朱熹)

(1)内容:

①“理”是世界的本原。“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②把握“理”的方法 “格物致知”。

③存天理,灭人欲

(2)历史地位:

①宋朝被斥为“伪学”。 ②明初确立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2、陆王心学

(1)内容:

陆九渊: ①“心即理也” ②通过“发明本心”以求理

王阳明: ③“致良知” ④知行合一

(2)历史地位:重视个体的主动作用,反对束缚,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

3、宋明理学的评价:

①压抑人性,扼杀人生自然欲求

②重视主观意志力、崇尚气节强调社会责任感等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五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一)异端思想家李贽

1、李贽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①明代晚期的思想界因循守旧; ②商品经济冲击下人们竞相逐利;

③士人强烈追求个性和发展经济的要求。

2、李贽思想主要内容:

①批判孔孟儒家思想,揭露批判程朱理学的虚伪,倡导个性的自由发展。 ②万物源于阴阳二气,根本上否定天理的存在。

(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1、代表人物: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

2、三大思想家的共同主张:

(1)经世致用思想:提倡务实学风和行为;振兴工商;“工、商、皆民生之本”

(2)君主专制的批判:批判君主专制,提出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

3、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思想评价:

①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冲击; ②给后世民众以深刻启迪。

③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六 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和实践

(一)天文学

①战国:《甘石星经》中《石氏星表》为世界最早的星表

②东汉:张衡:水运浑象仪;地圆说早1000多年;地动仪早1700多年

③唐:僧一行:黄道游仪;世界首次测量子午线长度;水运浑象仪。

④元:郭守敬:简仪早300年;《授时历》我国古代最精确的历法

(二)数学:

①春秋:九九乘法表;度量衡;筹算

②西汉:《周髀算经》勾股定理早500年

③东汉:《九章算术》

④南朝:祖冲之圆周率点后七位,早1000年

(三)四大农书:

①南北朝《齐民要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②元:王祯《农书》介绍工具改进

③明:徐光启《农政全书》“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宋应星《天工开物》“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

(四)医学:

①西汉:《黄帝内经》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

②东汉:“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介绍四诊法;华佗发明麻沸散,创立“五禽戏”

③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创立世界最先进分类法

(五)四大发明:

1、造纸术:西汉植物纤维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2、印刷术:

①唐:现存世界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

②北宋毕升,活字印刷术

③13世纪后传入朝鲜、欧洲

3、火药:

①唐:发明火药,孙思邈《丹经》记载,唐末用于军事。

②五代、宋:广泛应用。火炮、火箭、突火枪等

③14世纪: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4、指南针:

①战国:司南 ②北宋:人工指南针用于航海

③13世纪:传入欧洲

专题二:中国古代的文艺

一、书法艺术

1 汉字起源和演变:

商甲骨文-商周金文-西周籀文(大篆)-秦统一小篆-汉隶书-三国楷书(钟繇)

2 书法艺术发展

1、秦汉小篆、隶书

2、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书法艺术:王羲之 《兰亭序》

3、隋唐达到新高峰:张旭、怀素狂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楷书;书法理论

4、两宋: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家各具情态

5、明代:平民化、世俗化,强调个性:祝枝山、文徵明

二、绘画艺术

1、起源:新石器时代

2、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

3、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

4、唐代: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5、宋代:山水画兴起;民间风情画: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6、明清:八大山人 木刻版画、年画等

三、文学

(一)诗歌

1、《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2、楚辞:战国屈原新体诗歌《离骚》

3、汉赋:司马相如

4、唐诗:李白、杜甫、白居易

(二)宋词: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三)元曲:元朝民族歧视,常用散曲抒发愁闷情怀。关汉卿《窦娥冤》

(四)小说

1、唐代:传奇《柳毅传》《南柯太守传》

2、宋代:话本

3、明清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达和市民阶层的崛起;

代表作品:四大奇书、“三言二拍”、《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

(五)戏曲

1、原始-汉唐:傩舞

2、两宋:南戏

3、元代:杂剧(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为元曲四大家)

4、清代:京剧

推荐第3篇:历史必修三问答题

必修三专题一

1、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什么?它的演变过程是,它开创发展在什么时候,代表人物是哪三位?它什么时候变成正统思想,代表人物是谁?它的新发展在什么时候?新发展成什么思想?代表人物是谁?它在什么时候遭到批判,代表人物是哪些人?它在什么时候正统地位被打倒,代表人物又是哪些人?

2、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分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孔子出生在什么时代?代表思想有哪些?他的政治主张是什么?政治理想是什么?他的教育思想是什么?对教育做出了什么贡献?

4、孟子提出了怎样的道德规范?他的政治主张是什么?他的“君轻民贵”的原则体现了中国早期的什么思想?荀子在天人关系是怎么表达的?指出人道有为,又提出什么观点?他的思想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唯物主义。

5、道家的处世方法是什么?历史观是什么?老子指出事物向相反方面转化,体现了什么思想?庄子提出了什么思想,说明万物无界限和差别。庄子追求逍遥自得的境界。道家老庄是怎么看待自然的?怎么看待功利和自由的?

6、君主集权、奖励耕战是哪个学派的观点?韩非子是法家集大成者,他吸收了哪家的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法家是怎样的历史观?法家思想对中国的政治体制和当时的历史影响分别是什么?独立法家学派什么时候消失,它的思想去哪里啦,对中国政治产生什么作用?

7、墨家代表人物是谁?他的核心思想有哪两个?它与儒家的主张区别有哪些?墨家讲究实际功利。

8、西汉董仲舒提出了“君主受命于天”的思想,这对中国政治产生了什么影响?他又提出“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这体现了什么主张?这个主张对中国学术发展产生了正反哪两方面的影响?董仲舒的新儒学,新在哪里?使儒学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

9、太学创立在什么时候?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培养什么人才的官立学校?太学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它的建立对儒学发展有什么影响?对中国官僚体制有什么影响?

10、宋代对儒学发展做出了什么贡献?二程(程颐、程颢)、朱熹分别对理学起到了什么作用?理学的新发展是在儒学思想中,吸收了哪两种思想?

11、二程确立理学的最高范畴是什么?它是将儒家的哪些思想提升,并形成了天人关系的思想体系。朱熹的理气论,强调理在先;修养论,所谓“慎思明辨,格物致知”,强调日积月累,循序渐进。道统论,认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又提出获得“天理”,要“存天理,灭人欲”。朱熹的理学后来就逐渐演化为封建礼教。理学的积极作用是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的高尚气节情操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理学的消极作用是维护了君主专制,以三纲五常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扼杀人性。

12、

13、

儒家经典的“四书五经”分别是什么?四书是谁提出的概念?五经是谁整理编撰的?

南宋的陆九渊和明朝的王守仁分别对心学起到了什么作用?心学的出现对儒家信仰有什么作用?

14、陆九渊提出“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发明本心”。总之他认为,理在哪里?获得理的方法是什么?

15、王守仁提出天理就是“灵明”,就是本心,就是良知。推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强调“愚夫愚妇与圣人同”,请问是在什么方面相同?又提出至圣的修养关键是什么?而且特别强调“知行合一”。

16、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分别是哪些人?他们在政治、经济、学术上的共性主张分别是什么?

17、黄宗羲思想最精彩的地方是什么?代表作是什么?他认为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是什么?他提出工商皆本的思想,是哪种经济的具体反映?他的思想对近代历史的影响是什么?

2

18、顾炎武注重实学,提倡什么思潮?代表作是哪两部?他认为“亡国”是什么?“亡天下”又是什么?梁启超把他的思想归纳为哪一句话?有人认为顾炎武具备了近代“民权”意识,你同意这种看法吗?并说明理由。

19、

王夫之在哲学上提出了怎样的唯物史观?

20、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思想与同时代法国启蒙思想家的思想有什么相同之处?他们之间最大的不同是:前者是仍旧主张明君贤臣的儒家专制政治,没有提出未来社会新的政治构想。而后者主张是三权分立、人民主权的民主政治。请问造成中外思想最大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1、下面这些话是谁的主张?请注明作者。

“尊孔子,不知孔子何自可尊”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循天下之公”

“天地之化日新”

专题二

1、中国科技明清之前一直领先世界,之后落后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四大发明中哪一项最为久远?一般认为它在什么时候就已经出现?东汉蔡伦在其中发挥了什么作用?西汉时期是哪四种文书用品并用?造纸术对社会文明和思想文化起到了什么积极作用?

3、指南针运用于航海是在什么时候?它经阿拉伯传入欧洲,对欧洲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

4、火药开始运用到军事是在什么时候?明朝的火器已经达到了世界最先进水平。它经阿拉伯传入欧洲,对欧洲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

5、雕版印刷术出现在什么时候?活字印刷术又出现在什么时候?活字印刷术有哪些优点?它经阿拉伯传入欧洲,对欧洲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这三项发明在什么朝代有了质的发展?

6、三大发明传入欧洲之后,总体上对欧洲社会的文明转型起到了什么作用?而在中国它们并没有发挥这种的作用,请问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三大发明在中西方发挥了不同作用,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3

7、中国比较成熟的文字是什么?中国书法有哪五种主要字体?哪种字体富于图案美?哪种字体工整清晰,飞洒活泼?哪种字体写意最佳?书圣是谁?生活在什么时候?擅长哪两种书体?唐朝的欧体、颜体、柳体都是哪种书体?唐代狂草的代表书法家是哪两位?宋代四大书法家(苏黄米蔡),以什么书体闻名?

8、中国画在什么朝代逐渐成熟?中国画按题材分有哪三类?按技法分有哪两类?按作者分有哪三类?山水画是中国画的精粹,山水画特别讲究什么?山水画的灵魂是什么?士大夫画又称什么画?它在创作上特别强调什么?它是哪些艺术形式的综合运用?文人画的鼻祖是谁?文人画注重什么?中国画杰作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9、中国文学发展的大致线索是什么?它体现了怎样的发展趋势?

10、诗经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作品的大致时间是什么?它分哪三部分?其中精粹是什么?它反映了什么?诗经奠定了中国文学的什么传统?

11、屈原是什么时期的哪国人?他是楚辞的杰出代表,楚辞的特点是句式灵活,使用方言。它奠定了文学的什么传统?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怎么的体裁?怎样的风格?“风”“骚”对汉魏之后是诗文影响深远。

12、李白和杜甫分别是什么艺术风格?造成他们艺术风格不同的原因有哪些?李白的诗风是盛唐气象的体现,被称之为“诗仙”。杜甫生活在唐帝国由盛转衰的时代,诗风有强烈的什么意识和什么色彩?他被称为“诗圣”,诗被称为“史诗”。

13、北宋词坛的旗帜是谁?他的特点是市井风光入词,语言清浅婉约,流传最广,即“凡有井水饮处,即有歌柳词”。苏轼打破了哪两种体裁的界限,词风清新俊逸,刚健豪放。南宋李清照和辛弃疾的词都蕴含着强烈的爱国情怀,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特征?宋词繁荣的原因是符合哪个社会阶层的文化需求,体现了宋代经济发展的什么特点?

14、元曲的代表作是什么?作者是谁?是什么艺术风格?作品揭露了黑暗现实,讴歌了什么精神?

4

15、明清小说出现的政治、经济、社会原因分别是什么?明清四大长篇小说都是章回形式的长篇白话小说,哪两部作品分别树立了历史演义小说和英雄传奇小说的楷模?哪部作品表现了个性解放,冲破传统,积极进取的精神?哪部作品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败落的历史命运?四大名著,请按产生时间先后排序,并写出对应的作者。

专题三

1、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是向西方学习。分别经历了哪三个层次?体现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发展趋势。学习器物阶段的代表人物是哪两位?代表作是什么?典型主张是什么?学习制度阶段,先是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什么派别,提出了什么主张,发动了什么事件?后是孙中山等资产阶级什么派别,提出了什么主张,发动了什么事件?学习思想文化阶段是资产阶级的什么派别,代表人物是谁?提出了什么主张,发动了什么事件?

2、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谁?他的代表作是什么?中国第一部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是什么?作者是谁?书中明确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长计”是指什么?是指西方第几次工业革命的“长计”?这个主张最大的进步性体现在哪里?又有什么局限性?

3、康有为代表作是什么?他利用孔子宣传变法理论的目的是什么?他的这种方式叫什么?采用这种方式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康有为整个戊戌变法的精神领袖,构建了变法的理论基础。

4、梁启超的《变法通议》宣传了西方什么学说,提倡维新变法?认为“„„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请问要把什么官制变成什么官制?因此他提出要“伸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5、谭嗣同的思想比较激进,他对什么和什么进行了大胆的批判?他谴责专制君主是大盗,号召人们同封建束缚彻底决裂。

6、严复代表作是什么?他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实际就是宣传什么理论?对维新变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5

7、维新思想和维新变化是什么关系?并用三个词概括维新思想的积极影响。维新思想是爱国的,因为它是为了什么?维新思想是进步的,因为它是要求在中国建立什么制度?维新思想是启蒙的,因为它传播什么学说和知识?宣传什么观念?

8、新文化运动开始在哪一年?在哪里?标志是什么?发生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前期的指导思想是什么?中心在哪里?代表人物是哪五位?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是哪三个提倡?哪三个反对?

9、新文化运动的德先生指什么?具体含义是什么?赛先生指什么?具体含义是什么?旧道德是什么?谁是批判旧道德的旗手?新文学是什么?旧文学是什么?提倡新文学的代表人物是哪两位?代表作分别是什么?

10、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是什么?它对封建专制思想起到了什么作用?对儒家的权威地位有什么影响?对新思想的发展有何作用?它对民众的思想启蒙起到了什么作用?它对中国文化转型起了什么作用?新文化运动最大的局限是什么?

11、谁最早在文章中踢到了马克思,因此他是社会主义的鼻祖。马克思主义是在什么时候在中国变成强大的社会思潮?新文化运动后期的指导思想是什么?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旗手是谁?有哪三篇代表文章?

专题四

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是哪三民?是哪十六字?是哪个政党的革命纲领?是哪一年提出的?

2、“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指什么革命,是哪个民?鞑虏是指什么?这八个字的含义主要是什么?

3、“创立民国”是指什么革命,是哪个民?这个四个字的含义主要是什么?这个民是什么地位?它有什么重大意义?

6

4、“平均地权”是指什么革命,是哪个民?是为了解决什么社会问题提出的?反映了孙中山怎样的美好愿望?

5、三民主义反映了哪个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直接指导了什么历史事件的发生?在中国历史起到了什么巨大作用?

6、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的标志是什么?改造三民主义的主观原因是什么?客观上又得到了谁的帮助,使孙中山实行哪三大政策?

7、新三民主义在民族方面提出了什么新的主张?在民权方面提出了什么新的主张?在民生方面提出了什么新的主张?

8、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什么?新三民主义和中共的什么纲领是基本一致的?新三民主义直接指导了什么历史事件的发生?新三民主义的提出,体现了孙中山怎样的品格?

9、毛泽东思想是在哪里形成的?形成的标志是哪三篇文章?这三篇文章阐述了怎样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也就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毛泽东思想成熟在哪里?这一时期什么理论是最大的理论成果?哪次会议确定了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原理和中国具体国情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的什么化?

10、邓小平理论又叫什么理论体系?它回答了什么根本问题?哪一次会议和哪一个报告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标志?南方谈话和十四大标志着邓小平理论形成一个完成的体系,也就是成熟的标志。十四大明确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邓小平理论首次提出是在哪一次会议上?成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哪次会议上?

专题五

1、新中国成立后,哪五位科学家成为我国尖端科技领域和薄弱空白学科的开拓者?

7

2、20世纪60年代我国在国防领域取得了哪两项重大进步?医学领域取得了哪一项世界第一?20世纪70年代在国防和农业领域分别取得了哪些成就?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谁在哪一年明确提出的?提出的直接原因是*使我国与发达国家的科技差距越拉越大。邓小平在全国科学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了什么号召?哪两次会议后,中国科学事业迎来了春天?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主张,反映了当时科技发展的特点,是对科技在社会发展中作用的理论概括,是中国实施什么战略的理论基础?

4、改革开放后,我国在空间技术和运载火箭领域取得了如下成就:1980年向南太平洋成功发射什么运载火箭?1984年成功发射第一颗什么卫星?掌握了卫星什么技术和什么技术?1999年以来,成功运用什么系列火箭进行了五次什么飞船的发射与回收试验?2003年在甘肃酒泉成功发射了神舟几号载人飞船,谁成为中国航天史上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

专题六

1、西方人文精神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次是智者运动,人文精神的产生。第二次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人文精神的复兴,指导思想是什么?反对的是什么?第三次是启蒙运动,人文精神的发展成熟,指导思想是什么?反对的是什么?这三次运动,都起到了什么作用?

2、文艺复兴发生在什么时候?首先发生在哪里?是哪个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是借助什么形式来表达新文化,它用什么思想反对基督教教会神权统治?

3、文艺复兴最初人文主义的表现形式是肯定什么歌颂什么?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的“三杰”分别是谁?代表作是什么?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什么?作者是谁?高潮阶段讴歌人性的高雅和精致,代表作品是什么?作者是谁?

4、文艺复兴初期描绘人性本能和质朴的作家是谁?提升人性高尚和尊严的作家又是谁?

8

5、文艺复兴对宗教和科学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它最大的局限是什么?

6、宗教改革发生在什么时候?首先发生在哪里?爆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爆发的标志是什么?马丁路德的核心主张是什么?宗教改革后欧洲产生了哪三个新教?新教都倡导与上帝怎样对话?

7、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都反对什么?都倡导什么?都起到了什么作用?都对人文主义有怎样的主要诉求?

8、启蒙运动发生在什么时候?首先发生在哪里?高潮又在哪里?启蒙运动发生的政治原因是英法等什么国家形成;经济原因是新航路开辟后哪种经济的发展;直接原因是文艺复兴后什么的兴起?启蒙运动的斗争对象是什么?思想武器又是什么?最终想构建怎样一个理想王国?

9、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是谁?他提倡什么学说?赞成什么政治体制?他的名言是什么?代表作是什么?他的思想局限是什么?

10、资产阶级国家学说和法学理论的奠基者是谁?代表作是什么?他提出了什么学说?这个学说体现了什么原则?对近代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

11、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是谁?代表作是什么?他的核心思想是哪两个学说?他的思想影响是,否定了什么的合法性,描绘了什么的蓝图,成为哪个事件的思想先驱?直接影响了哪个国家政治制度的建立。

12、启蒙运动起源于西方社会对什么的新要求?人们已经从对人的崇拜发展到对什么的崇拜?启蒙思想应该包含以下内容:认为人是自由、平等的。崇尚什么,肯定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提倡科学。提倡“天赋人权”和“自由、平等、博爱”。是批判什么制度的思想武器?

13、启蒙运动最重大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什么?启蒙运动对法国历史和中国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

9

专题七

1、古代科学和近代科学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科学与技术关系这三方面有什么不同?

2、近代物理学的奠基者和革命者分别是谁?

3、牛顿经典力学体系建立的标志是什么?建立在哪一年?牛顿经典力学中的什么内容,是近代力学体系的基础,是整个近代物理学的重要支柱。经典力学对人类认识自然界有何重大影响?

4、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诞生的时间和标志分别是什么?狭义相对论是对牛顿经典力学的否定吗?请说明理由。牛顿力学反映的是什么物体在什么运动下的客观规律,而狭义相对论反映的是什么物体在什么运动下的客观规律,因此狭义相对论是对牛顿力学的继承和发展。1916年,他又提出了广义相对论,这是第一次阐述了什么和什么相关联的重要思想?

5、爱因斯坦相对论是对近代物理学的重大突破,揭示了什么和什么的可变性?时空的变化和物质运动密不可分,这种全新的观点,是人类思想发展史的一次根本性变革。相对论是构成现代物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之一。

10

推荐第4篇:历史必修三测试题

高二历史必修三

一.选择题:

1.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大起大落。春秋战国时期遭到冷遇;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康有为把孔子装扮成改制的先师;新文化运动提出了 “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当今孔子学院在全球开花。这说明儒家思想的扬弃归根结底取决于

A.统治者个人喜好

B.当时的经济状况

C.文人学者的喜好

D.时代发展的需要

2.汉代儒学增加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内容,下列行为中与此思想有关的是 ..A.祭天仪式的兴盛

B.皇帝的微服私访

C.郡县制的实施

D.科举制的推行

3.五代有个叫冯道的人,一生中也做过不少对百姓有好处的事情,但因为他先后追随过好多皇帝,为后世的文人所不齿。在他们看来,其行为和那些一嫁再嫁或失去贞节的妇女一样丑陋不堪。这些文人的评价标准是

A.民族气节

B.忠孝观念

C.义利思想

D.文化修养

4.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较为系统的世界历史地理著作,摒弃了天朝中心说,树立了五大洲、四大洋的新世界史地知识。该书是

A.《海国图志》 B.《资政新篇》

C.《天演论》 D.《变法通议》 5.有人认为:“近代百年第一次民族反思是中日甲午战争引发的”。这次“反思”使先进人士认识到必须

A.唤醒民众进行反侵略斗争

B.彻底批判儒家传统思想

C.学习西方的政治文明

D.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6.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的倡导者和19世纪末的中国维新思想宣传者的手段都很高明。两者的“高明”之处是

A.利用宗教反对封建思想

B.建立政党宣传政纲 C.组织团体宣传新思想

D.借助传统文化外衣

7.中国近代思想主要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及“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过程,这些思想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政治的民主化

B.救亡图存

C.经济的工业化 D.思想的自由化 8.一位学者对发生于近代的某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评价是:“爱国”却“不爱”中国旧文化,“反帝”却“崇拜”帝国主义文化。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指的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9.1912年中华民国国歌歌词中有“揖美追欧,旧邦新造”之句,此句体现国人的追求是

A.师夷长技以自强

B.用民主和科学改造社会 C.维新变法救亡图存

D.建立民主共和的新中华

10.在十九世纪最后十年和二十世纪的前二十年中,各种思潮纷纷涌现,下列不属..于此阶段出现的思潮是 .

A.实业救国思潮

B.中体西用思潮 C.民主共和思潮

D.社会主义思潮

11.某研究性学习小组选择中共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为研究主题,他们可以查阅

A.《湘江评论》

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论联合政府》

D.《论十大关系》

12.文艺复兴时期一位作家说:“人是能够随心所欲地改变自己的。”这反映了

A.肯定人的价值及其创造性的思想

B.人文主义藐视宗教作用的思想

C.提倡追求物质生活幸福的思想

D.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的思想 13.杰克到图书馆借了一本书,其章节包括“个人的发展”、“古典的复兴”、“人的发现”等,此书最可能是

A.《地理大发现》

B.《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C.《科学与启蒙运动》

D.《论自由与代议制度》

14.马克思说:“启蒙思想家已经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并且从理性和经验中而不是从神学中引出国家的自然规律”。启蒙思想家的“理性和经验”主要是基于

A.君主的权力与党派的信仰

B.权威的判断与历史的传统

C.自然科学进步和资本主义发展

D.民族国家的意志与精神的寄托

15.中国古代帝王的典型形象是:“一手捧着儒家经典,宣示教化;一手高举法家利剑,厉行专制。”这种帝王的典型始于

A.秦代 B.汉代 C.唐代 D.宋代

16.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其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该思想是

A.经世致用思想 B.君民共主思想 C.自由平等思想 D.重农抑商思想

17.文艺复兴是西方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先驱们所承担的历史任务是 A.把人从禁欲主义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B.把人从宗教信抑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C.把人从罗马教皇的控制下解放出来 D.把人从封建主的控制下解放出来 18.民国时期著名的军事理论家蒋方震说,欧洲近世史之曙光,发自两大潮流,其一,希腊思想之复活,„„其二,原始基督教复活。这“两大潮流”指的是( )

A.智者运动 文艺复兴 B.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C.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 D.文艺复兴 启蒙运动 19.称林则徐是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主要是因为他

A.认识到清朝国势日趋衰弱 B.认识到发展对外贸易的重要性 C.认识到列强侵华的必然性 D.主张突破传统观念,学习西方

20.孙中山先生认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者亡。他于20世纪20年代毅然改组国民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之“新”主要体现在

A.完善了民族主义 B.提出了世界各国平等的要求 C.提出了平均地权的要求 D.提出了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21.2006年11月1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纪念孙中山诞辰14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最忠实的继承者”主要体现在

A.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实现了主权在民 B.将新三民主义也作为自己的政治纲领 C.把土地分给了农民实现了平均地权 D.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22.毛泽东思想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 ①指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②指导中国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③指导中国人民推翻了封建帝制 ④指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

23、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二者根本的共同点是( ) A.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B.始终不渝地贯彻党的最高纲领 C.把反“左”作为革命进程中的重要任务 D.实事求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24.如果让你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你选择的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在抗日战争和解放

战争时期的发展,你应该借助的历史资料是( )

A.《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B.《论十大关系》 C.《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D.《新民主主义论》

25.若要写一篇集中反映新中国科教文发展的专稿,需要确定一组体现当时概况的关键词,依据相关知识,选出最准确的一组是( )

A.“双百”方针、“教育大革命”、“三个面向”、和平赎买 B.“两弹一星”、“科教兴国”、“双百”方针、载人航天工程 C.上山下乡、籼型杂交水稻、“三步走”、和平共处 D.“863计划”、“样板戏”、三个世界、希望工程 二.非选择题

1.(22分)

【材料】中国人在“救亡”心情下要求以西方“真理”来彻底而迅速地改造中国。康有为“上皇帝书”便说:“守旧不可,必当变法;缓变不可,必当速变;小变不可,必当全变。”这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基本心态,一直到今天都还不失其代表性。依照这种心理发展下去,革命便成了唯一的“救亡”之道。一旦“革命”登场,政治(包括军事)力量便必然上升到主宰的地位,而文化力量则退居于无足轻重的位置。长期的“革命”最后是许多人相信“政治是决定一切的”。

革命是以政治暴力改变现状,其效果是直接的,真可以说是“立竿见影”。革命可以摧毁旧政治秩序,并建立新政治秩序,但这种变动只是表面的、形式的……

——引自余英时《中国文化的重建》

(1)为了救亡,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先后以哪些西方的“真理”来改造中国?(6分)

(2)康有为提出“全变”主张的原因是什么?(2分)为此,他提出了什么办法以实现“全变”?(2分)

(3)结合二十世纪初中国的史实说说材料中的“旧政治秩序”和“新政治秩序”分别指什么?

(4分)孙中山为建立“新政治秩序”做出了怎样的努力?(2分)你怎样理解“这种变动只是表面的、形式的” ?(2分)

(4)谈谈你对“政治是决定一切的”这一观点的认识。(4分)

2.(18分)人文思想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格拉底说:“如果知识包括了一切的善,那么我们认为知识即美德就将是对的。”孟子(对美德的认识):“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材料二】 我们人类的骨肉都是用同样的物质造成的,我们的灵魂都是天主赐给的,具备着同等的机能和一样的效用。

——簿伽丘《十日谈》

【材料三】要有勇气运用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

——康 德

【材料四】中国近代人文思想是在西方文化传入的基础上,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互动,在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卢梭的天赋人权说、赫胥黎的进化论对中国最早向西方学习的知识分子来说,具有很强的震撼力……

——文池《思想的灵光》 (1)苏格拉底和孟子分别代表什么思想流派?他们对美德的认识有何不同?(6分)

(2)材料二体现了作者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在当时有何积极意义? (4分)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将人文思想发展到怎样的新高度?(2分)

(3)为什么说“卢梭的天赋人权说、赫胥黎的进化论对中国最早向西方学习的知识分子来说,具有很强的震撼力”?(4分)

(4)你认为倡导人文思想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2分)

3.(14分)在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拙,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以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倘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材料二

受制于“皇帝制度”两千年,是这个民族不能逃避的命运。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比如“德先生“赛先生”迟迟不能落脚,比如公民意识、规则意识、宽容意识的缺乏,比如“熟人社会”,比如“守旧症”、“非我症”、“不合作症”、“麻痹症”,其根源都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夏商周时代或者更远的尧舜禹。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化转型的艰难。

——张宏杰《十国皇帝的五种命运》序

(1)材料一中,陈独秀认为“西洋文明输入吾国”后,国人的“觉悟”经历了哪个三阶段?其实践和结果如何?(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分析近代中国文化转型难得原因。(3分)

(3)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有学者认为中国文化转型呈现出“传统文化现代话,西方文化本土化”的趋向。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这个观点的理解。(2分)

答案: ( l )三个阶段: ① 学术觉悟;林则徐、洋务派“师夷长技”(或答“洋务运动”) ,学习西方科技尤其是军事科技;结果失败。(3 分。每点1 分) ② 政治觉悟;维新派、革命派效仿西方政治制度,进行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结果都失败了,未能拯救中国。(3 分。每点1 分) ③ 伦理觉悟;新文化运动;促进思想解放和民族觉醒,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和五四,自• 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3 分。每点1 分) ( 2 )原因: ① 政治:专制制度(或“皇帝制度,\' )的阻碍。(1 分) ② 经济: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1 分) ③ 思想:儒家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或传统文化思想的制约。(1 分)

4、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周秦之际),学者辈出,各著书立说,欲以改制救世。学者不止一人,流派不止一家,著书不止一种,故称之为“诸子”,又谓“诸子百家”,又谓之“百家争鸣”。官失其守,学术分裂,由天子而诸侯、而私学,乃百家之背景也。

(1).古代中国在秦朝之后再也没有出现“百家争鸣”局面,试根据秦、汉、隋唐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6分)

材料二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如果说,在中世纪的黑夜之后,科学以意想不到的力量一下子重新兴起,并且以神奇的速度迅速发展起来,那么,我们要再次把这个奇迹归功于生产。„„”

(2).据材料二,结合西欧16—18世纪所学史实指出这些科学技术“重新兴起”的主要原因。举例说明它对欧洲思想领域产生的积极作用。(6分)

5、材料一 17世纪中期,牛顿创立了经典力学理论后,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为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材料二 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时间与物质分布、运动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了新的宇宙观,同时使得现代物理学和天文学如此结合而产生了天体物理学,为人类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更广泛的途径。 ——以上材料均摘自《宇宙探险》

材料三

达尔文推翻了哪种把动物、植物、各物种看作彼此毫无联系的、偶然的、“神造的”、不变的东西的观点,第一次把生物学放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确立了物种的变异性和承续性。

材料四 自然科学借以宣布其独立并且好像是重演路德焚烧教谕的革命行为,便是哥白尼那本不朽著作的出版,他用这本书(虽然是胆怯地而且可说是只在临终时)来向自然事物方面的教会权威挑战,从此自然科学便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

——恩格斯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经典力学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2分)经典力学体系的形成等科学成就对当时的欧洲思想界的主要影响是什么?(1分)

(2)指出材料二中科学理论有什么新发展?(1分)简要分析其发展的主要原因。(2分)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进化论在欧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分)

(4)依据材料四回答,从事科学研究的重要条件是什么?(1分)17—18世纪的中国为什么不能产生“哥白尼”、“伽利略”式的科学家?试结合中国当时的经济、思想文化状况进行分析说明。(3分)

参考答案 1.(22分)

(1)①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②洋务派——中体西用;③康有为——维新思想,君主立宪;④孙中山——三民主义,民主共和;⑤新文化运动——民主和科学;⑥马克思主义。

(每点1分,只答到技术救国、制度救国、文化救国,每点可得1分。本题最多不超过6分。)

(2)原因:社会危机严重(民族危机,专制统治危机);(2分,如果答到洋务运动失败认识到技术不能救国也可给2分。只写“甲午战改”给1分。)

方案:维新变法运动(2分)(写出“君主立宪”或能准确答出维新变法内容也可相应给分。)

(3)旧政治秩序——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2分) 新政治秩序——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2分)

努力:发动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2分。如只答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给1分)。

理解:围绕“民国有民国之名,无民国之实”分析,民主共和国有名无实,三民主义没有真正落实,封建军阀(北洋军阀)独裁、破坏民主政治;民主共和的影响力有限等(2分。每对任意1点得2分。)

2.(18分)

(1)苏格拉底代表早期人文主义(古典人文主义,古希腊先哲);孟子代表儒家(2不同点: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即美德(2分),孟子强调协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2分)。

(2)观点:人生而平等。(2分。答“人文主义”得1分)

积极意义:批判了封建等级观念,促进了人性的解放和思想自由。(2分) 新高度:从对人性的尊重发展到对理性的推崇(或答理性主义)。(2分) (3)原因:①民族危机严重,救亡图存成为共识,中国人急需先进的理念;②这些思想成为先进知识分子批判封建专制、唤醒民众的强大武器。(4分,每点2分。)

(4)树立“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关注民生;增强公民意识等 (答对一点得2分,其它观点,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 3 )理解:材料

一、二及中国近代史的史实说明,全盘西化不行,全盘传统化也不行。应该古为今用,批判继承,开拓创新;洋为中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2 分) 4(1).秦朝统一开创了我国大一统王朝的局面;西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主要以儒家思想和伦理为考试内容。(6分) (2).原因: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思想解放潮流的推动: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推动。(4分)(学生任答两点即得满分)

影响: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创立冲击了教会的学说。(2分)(其它例子5(1)背景:①资本主义的发展。②文艺复兴运动,人文精神不断发展。(2分)

影响:推动了欧洲启蒙运动的兴起和发展。(1分)

(2)科学理论:由牛顿的经典力学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1分) 原因:经典力学无法解释研究中遇到的一些新问题;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2(3)否定了封建神学创世说,对欧洲思想界产生了巨大影响,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2(4)重要条件:不盲从权威,敢于创新。(1分)

分析说明:经济:小农经济仍然占据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2分) 文化:程朱理学和科举制度禁锢了人们的思想。(1分)

推荐第5篇:美术高中人教新课标第4课天上人间—壁画教案.

七彩教育网 www.daodoc.com 免费提供Word版教学资源

第四课 天上人间—壁画

第一部分 幽冥世界的奢华──墓室壁画

教学目的

1、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样式之一的壁画在体现社会功能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2、了解古代壁画发展盛期汉唐时代壁画作品的特点、代表性作品的题材、艺术成就。

3、了解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的作用、制作特点及艺术价值。墓室壁画、画像石、画像砖与俑类随葬品在性质、内容上的相互联系。

4、唐代章怀太子等墓壁画对当时政治生活的表现。教学重点和难点

1、讲清中国画在其历史发展中,适应社会生活需要产生过的多种绘画样式,建立大中国画的观念。

2、墓室壁画与同时期宗教壁画具有同步发展的特点相互参照、比较。

3、中国现代壁画在题材内容、艺术形式、制作方法上有很大发展,可以作为教学的参照。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展开鉴赏:

提问:什么是壁画?讲述中国壁画的地位。

2、汉代墓室壁画: (1)分布: (2)内容:

(3)欣赏代表性墓室壁画。

3、南北朝时期墓室壁画: (1)概述:

(2)具体赏析墓壁画。

(3)学生讨论比较墓壁画与汉代墓室壁画在画法和表现技巧的异同。

4、鉴赏区别画像石、画像砖

(1)画像石:中国汉代的石刻画。主要用于墓室、墓前祠堂、石阙等墓葬建筑的建造与装饰。它产生于西汉,盛于东汉故又称汉画像石。画像石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南、江苏、陕西。

画像石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以下6类: ① 庄园经济条件下的生产劳动。

② 体现墓主人仕宦身份、经历的礼仪与象征物。有数量众多的车骑出行、射猎、谒见、属吏、武库、收租、讲学、建筑等画面。

③ 墓主生活。有以人、物数量多为特点的燕居、宴饮、宾客、庖厨、乐舞、百戏、博弈等画面。 ④ 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像。 ⑤ 神话故事、祥瑞物象与天象图。 ⑥ 各种以植物为母题的花纹和图案。

画像石内容因地而异。如山东为历史故事、战争、刑徒,河南为天象、杂技、斗兽、收租,陕西为农作、祥瑞物象、云气蔓草,江苏为纺织、犁耕,四川为宴饮、伏羲、女娲等。

画像石艺术风格是构图方式、造型特点、雕刻技法统一的体现。主要的构图方式遵从了传统法则,即以平面的散点和分层方式布局,形象按上下层次、左右关系获得在空间中的位置,没有提供向纵深延伸的暗示。另一部分作品──典型的如庄园、收租、宴饮、乐舞等有了依据直观感受构成画面的迹象,描绘了高视点俯瞰下的景物,形象有序地向上方发展,上下间距表示了远近关系。建筑和坐榻、等用具的透视造型,也辅助性地制造出空间深度。

七彩教育网 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七彩教育网 www.daodoc.com 免费提供Word版教学资源

(2)画像砖:中国古代用于墓室建筑的砖刻绘画。画像砖作为一种具有装饰意义的建筑构件,一般认为始于战国晚期,盛于汉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继续流行,且取得很高的成就。

题材与内容——作为一种艺术体裁,画像砖与当时的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其题材内容广泛地表现了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风俗、民情及生产劳动等。画像砖与画像石在题材内容方面具有共同性,反映了同一时代艺术在题材上的一致性。

教师归纳总结。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再指名说说。

画像石是汉代厚葬习俗的产物。统治阶级提倡孝廉,使厚葬成为与仕途升浮相关的社会行为。与此同时,死后灵魂升天的希冀在战国木椁墓向汉代砖石墓演变之后,更多赋予墓室以象征意义,即墓室是墓主生前环境的缩影。功利目的与“死即再生”的观念吻合,不仅导致画像石在墓中的数量渐多,而且规定了画像石的功能通过它们在墓中的位置体现出来。

三、学生观看课件,欣赏代表作品。

四、分组讨论:

欣赏古代壁画有何感受和体会?

五、课堂小结:

墓室壁画、画像石、画像砖与俑类随葬品在性质、内容上的相互联系。

六、布置课外思考:

墓壁画怎么表现当时政治生活的?

第二部分 天地之间──宗教壁画

教学目的

1、了解中国古代宗教壁画在中国美术史上的意义和价值。

2、通过典型作品的介绍、分析,了解中国古代宗教壁画的丰富内容和艺术成就。教学重点和难点

1、讲清楚佛教石窟寺壁画各种题材,如佛本生故事、佛传故事、经变故事、供养人、藻井图案等在石窟寺内的布局、相互关系,体现的宗教意义。

2、宗教美术中,佛教美术居于主导地位,道教美术作品比较少,在表现形式上受佛教美术的影响,而道教、儒教思想和一些美术表现手法也对佛教美术产生影响,在后期的发展中出现“三教合一”的造像。教学过程

一、导入:世界上有哪些宗教?你在哪见到有宗教雕塑

二、新课:

1、欣赏敦煌249窟狩猎图

249窟的狩猎图描写了山林间各种不同的动物──鹿、羊、狼、猴、犀、虎、野猪,表现手法简练,有的只用一两种色傅染,有的还只是单色的线描,用笔虽少,并不影响充分表现物象的效果。画家善于描写出各种动物的真实情态,使它们活跃地出现在壁上。画家还在外来佛教题材里,渗入了本土的神话与传说;在外来的样式里,渐渐换上了自己所塑造的符合于群众审美观点的形象;在题材的处理上,也显示了民族性和独创性。

在绘画技法上,画家汲取了外来的强调表现对象体积感的晕染方法,而把这种方法紧密地与传统的能明确生动地表现对象形态的线条结合起来,加强了绘画的表现力。同时,画家适应群众爱好与社会思想的发展,不断地丰富了壁画的题材、创造了新的形式。佛本生故事和佛传故事(降生为净饭王子后的一生事迹)是敦煌早期石窟中最常见的绘画题材。早期的本生故事采取单幅构图,表现故事中的一两个场面,佛本生故事画都是以慷慨牺牲,舍己救人为主题。除了本生故事、佛传故事以外,还有许多种表现佛经经义与故事的壁画,那些画总称为经变。在魏隋之际就出现了少数的法华变与维摩变,到唐代巨大构图的经变成为壁画的主要部分,本生故事与佛传故事这时不过只是大幅经变的附属部分了。

七彩教育网 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七彩教育网 www.daodoc.com 免费提供Word版教学资源

在经变中最常见的是净土变。净土变很注意利用图画描绘极乐世界,藉以引起信徒向往的热忱。这想象的极乐世界是以现实作借鉴的,以当时人间认为美的东西组成幻觉中的净土。这里不但有楼台伎乐,水树花鸟,琉璃钵饭,百味馨香,而且这冬夏不分、有飞天散花的世界被描述成:“极乐国中无昼夜,花开花合辨朝昏。”“化生童子舞金田,鼓瑟箫韶半在天。”因此净土变中除了佛、菩萨,画面表现了极其壮丽的楼台亭榭,在画面上部有飞天散花,前有杂鸟莲池以及奏乐跳舞的仙女。这些净土变相,运用来自生活的想象创造了欢乐的景象,透过那些美丽物象的表现,曲折地反映了对于现实物质生活的赞美与愿望。

2、赏析永乐宫三清殿壁画(李 松)

1952年在山西芮城永乐宫元代壁画的发现,深刻地影响了当代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全真道教三大祖庭之一的永乐宫,其建筑、壁画、雕塑,作为设计构思的统一体,有非常明确的目的,就是要确立全真教在道教神仙体系中的正统地位,以此来巩固已在元代社会成为显贵的全真教派后期掌教人的社会地位。

朝元图规模宏伟,气象庄严,将近三百身超过真人身高的群像组合动静相参,疏密有致,在变化中达 到高度统一和谐,是交响乐、颂诗性质的巨构,特别能够体现传统壁画艺术吴道子传派“以气胜”的特色。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再指名说说。

《朝元图》中的八位主像,有更多的超凡入圣的理想化成分,不仅仅是表现于面相和华贵无比的服饰、坐具、华盖、供具上,更重要的是在群像组合间形成的众星捧月氛围中所突出的一派王者气象。三清殿《朝元图》是一个整体布局完整的宏伟巨构,但各壁的绘画技巧还是有一定的差距。艺术水平最高的是西部诸天众。八个主像之中也以绘于北壁西部的勾陈最为成功。八主像皆能表现出帝王之尊,而勾陈一像微微下视的眼神中更流露出帝王之威。其部众的组合,有内在的呼应顾盼关系,在程式化手法中注意到人物一定的性格表现,包括手的男女老少形态差别和动作表情。勾陈前方的传经法师一组和后边的南斗六星等眼神都向勾陈方向凝注,表现出对奏事者和勾陈反应的注意。勾陈左右的玉女和金母身侧的玉女都是《朝元图》中最美的女性形象。

三、小结

佛教石窟寺壁画各种题材,如佛本生故事、佛传故事、经变故事、供养人、藻井图案等在石窟寺内的布局、相互关系和艺术特色。

四、布置课外思考:

七彩教育网 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推荐第6篇:体育高中人教新课标运动中腹痛教案解读

七彩教育网 www.daodoc.com 免费提供Word版教学资源

高三体育教案 运动中腹痛

体育与健康课教案

地点:各班教室 班级:106---108 执教:叶海辉时间:2004/6/

教学内容:运动中腹痛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运动中腹痛发生的原因,掌握防治措施。

教学重点:分析运动中腹痛产生的原因。

教学难点:预防运动中腹痛的发生。

课的结构

教学内容与过程

导入部分

腹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在运动时会发生,尤以中长跑、竞走、自行车等项目发生较多。运动时腹痛的原因极为复杂,不单是由于运动引起了机能失调和肝脾淤血等,而且还可能融合各种腹部内科疾患,例如可能是由于慢性病因激烈运动而导致急性发作,或由于运动时发生了急腹症等,因此需要认真对待,及时鉴别诊断,妥善处理,防止意外。

展开部分

一、运动中腹痛是由激烈运动引起的一时性的机能紊乱,不应是疾病,随着运动停止,症状可以逐渐缓解。其产生的原因如下:

1、多因食物不当、暴饮暴食、离比赛时间过近或吃得过饱、喝得过大 多(尤其是冷饮),或因吃的是产气食物和不易消化食物(斗豆、薯类、牛肉等)而发病。此种原因引起的疼痛多在上腹部,疼痛性质多为钝痛、胀痛、严重者可产生绞痛。

运动训练安排不当(如空腹训练、胃酸分泌过多或吸入冷空气等),可能引起胃部痉挛。

另外有些因素可能引起宿便,使粪便过于干燥,刺激肠黏膜而引起痉挛疼痛。此类疼痛发生在左下腹,蛔虫或其他寄生虫所致疼痛。

2、运动是可引起肝脾区疼痛,其原因如下:

如果发生在运动早期,其原因多为准备活动不足,开始速度过快,内脏器官活动与运动器官不相适应,在内脏器官功能还没有提高到应有的活动水平时就加大运动强度。如果心肌收缩较差时,会引起搏动无力,大量的上下腔静脉血向心脏回流受阻,血液大量淤积在腹腔、肝和脾,而肝脏的门静无静脉瓣,连接门静脉的两端都是毛细血管,这种解剖结构的特点不但能造成肝部血液回流,更会发生肝、脾有血性肿胀,使门静脉压力增高和肝脾被膜牵扯产生七彩教育网 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七彩教育网 www.daodoc.com 免费提供Word版教学资源

疼痛或胀痛。

3、腹直肌痉挛,多在运动后发生的,诊断容易,发生位置表浅,用手可触及腹直肌痉挛情况,主要是由于运动时大量排汗,盐分丧失,水盐代谢失调所致。

展开部分

4、腹部慢性疾病,运动者原有慢性阑尾炎、溃疡病、慢性盆腔炎或肠道寄生虫等,参加激烈活动时,由于受到振动和牵扯即可产生运动中疼痛,这种腹痛部位与原来一致。

5、原因不明的右上腹痛

运动员主诉“肝区痛”已持续甚久,大多数安静时不痛,运动时痛,其疼痛程度与运动量大小及运动强度成正比,减慢速度,减小运动强度或作深呼吸或按压腹部后,疼痛可减轻,除腹痛外,无其他特异性症状;检查肝功能、肝脾超声或胆汁检查未见异常,各种“保肝”药物治疗无效。

二、运动中腹痛的处理和预防

处理:

1、在运动中发生腹部疼痛时,不但是运动性疾病的运动中腹痛,还有可能是内脏器质性病变及其它内科疾病发生,尤其是首先要考虑到急腹症发生的可能性,要迅速准确地做出鉴别,停止训练送医院急救。

2、腹痛在没有明确诊断前,不能服用止痛药,因为会掩盖病情造成误诊。

3、一般运动过程中腹痛时,可适当减速,调整呼吸,并以手按压。如果把用上述方法疼痛仍不减经并有所加重,即应停止运动,进行检查,找出原因,酌情处理。、、

4、如属胃肠痉挛,可针刺、手刺、手指点揉内关、足三里、大肠俞、阳陵泉、承山等穴,亦可用阿托品0.5毫克即刻注射,或口服“十滴水”。如属腹直肌痉挛,可作局部按摩和背伸动作,拉长腹部肌肉。

预防:

1、因腹内或腹外疾患所致的腹痛,以治疗原发性疾病为主,加强医务监督,定期做各项身体检查。

锻炼要讲究科学,运动量的增加应循序渐进,并应合理安排膳食,饭后1——2小时才可参加剧烈运动,不吃冷饮和难以消化食物。

准备活动要做得充分、合理,要由一般的慢的身体练习开始,逐渐加大运动量和强度,直至把身体调节到与激烈运动相适应的程度,再进行专项练习或比赛。运动过程中应注意呼吸节奏,失水较多时应注意补充水和盐。

七彩教育网 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七彩教育网 www.daodoc.com 免费提供Word版教学资源

结束部分

运动中腹痛是体育运动中的常见疾病,在长距离运动和足球等项目中,经常会出现运动中腹痛发生的原因,分析确定腹痛的部位,对有效预防和减缓腹痛,将起着积极作用。

思考题:你在运动中出现过腹痛吗?是如何解决的?

课后小结

七彩教育网 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推荐第7篇: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11课教案

历史必修三第十一课教案

课标

1了解经典力学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的历史地位 2 知道相对论、相对论的主要内容,认知其意义 重点:经典力学和相对论

难点:相对论物理学科术语自然科学的影响 学时:1课时

1927年第五届索尔维会议图片导入新课

一近代自然科学诞生的历史背景:

新兴的资产阶级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对自然科学的迫切需要 自然科学自身发展的 需要

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宗教改革的推动

二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历程

(一)经典力学奠基者──伽利略 (1)背景

文艺复兴解放了思想,对科学研究产生重要影响 (2贡献

A、物理学:外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发现自由落体定律等定律;

意义:开创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为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B天文

利用望远镜观察天体并取得大量成果第一人;证明了哥白尼“日心说”的正确性;

经典力学的适用范围

1.只适用于宏观物体(宏观世界)的运动;

2.只适用于低速运动的物质,是绝对的时空论。

(二)经典力学的建立者---牛顿( 1642—1727)

(1)标志:1687年,牛顿出版了《

》 (2)主要内容:

提出了物体运动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定律.(3)特征: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 (4))意义:

①形成了一个以

为基础、以

为表达形式的牛顿力学体系,即

体系。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

②这一体系对解释和预见__________,具有决定性意义.根据_________定律,人们发现了_______和__________等

思考:牛顿经典力学的历史影响

把自然界的一切理学现象囊括在理学体系中,是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第一次理论大革命

使理学和天文学在理论上达到相当完备的成就,并且在科学实验中得到刚发你的应用和验证,标志着近代科学的产生和人类科学时代的开始

促使科学拜托了神学的束缚不断向前发展,为18世纪的工业革命及其以后的机器生产奠定了科学理论基础

④牛顿力学体系使用数学方法精确描述宇宙运行的自然法则,为法国启蒙思想家和唯物主义哲学奠定 了科学理论基础

(三)相对论的创立-----爱因斯坦

1、相对论的提出及主要内容:

(1)背景:19世纪经典力学陷入危机,面临巨大挑战

(2)提出:1905年

:狭义相对论

1916年:广义相对论

(3)内容

狭义相对论认为:

物质运动时,质量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增大而增大,同时,时间和空间随着速度的变化而变化,即发生尺缩效应和钟慢效应; ★广义相对论认为:

空间和时间的性质不仅取决于物质的运动情况,也取决于物质本身的分布状态

2、相对论建立的意义

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领域的一次重大革命,它否定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论,深刻地揭示了空间、时间的本质属性。  它发展了牛顿力学,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思考:相对论和经典力学有何关系?

相对论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但并非全盘否定牛顿力学。

相对论发展了牛顿力学,打破了传统的时空观。牛顿力学是相对论在低速运动状态下的一个特例

(四)量子论的诞生与发展

1、背景: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电子和放射性的发现,人们对物质认识深入到原子内部。 ②实验表明微观粒子的运动不能用经典力学的理论来说明

过程:

1)1900年,德国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说(标志) 2)爱因斯坦解释光电效应;波尔提出量子理论 3)20世纪30年代,量子力学建立起来

3意义

(1)量子论标志着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取得革命性的进步

(2)量子论和相对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与相对论弥补了经典力学在认识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方面的不足

(3)不仅推动了物理学自身的发展,而且还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总结近代自然科学pk中国古代科技(特点)

近代自然科技注重实验

数学化 研究人们生活的宏观世界

中国古代科技特点 (1)很强的实用性

(2)大多对生产经验的直接记载,具有较强的经验性 (3)不具有开放性,没有转化为较为普遍的生产力

推荐第8篇: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2课教案

篇1:2012年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三教案 第12课 探索生命起源之谜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识记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观点;掌握进化论的主要观点,概括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的分歧并认识其根源,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世界观认识世界的能力。理解18世纪下半期到19世纪生物学领域发生重大转折,取得革命性进展的原因;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对社会进步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过程与方法:

1、联系宗教关于人类起源的传说和时代背景去分析达尔文关于生物进化观点的产生原因。引导学生联系生物所学内容去归纳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观点。

2、通过学生预习(围绕胡克、拉马克、达尔文等生物学家,自制小课件)、课堂展示本课主要内容,促进同学的互相学习。教师给予必要的补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科学家的顽强探索和不懈努力赢得了科学的进步,科学的进步又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通过学习理解生物学的巨大进步,了解进化论带来的世界性影响,树立继承和发展科学的信念。注重个人品德、修养的培养。

重点与难点

重点:进化论确立的历史条件、进化论的主要观点和影响。

难点:分析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今天关于生命起源的五种说法。神创论(或神造说);自生论(或自然发生说);生源论(或生生说)“腐草化萤”、“泥土变鱼”;宇宙生命论(或泛生说)“地上生命,天外飞来”;新自生论(或化学进化说)。你认可哪种观点呢?

讲述新课

一、教会的禁锢:

1、神创说内容: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类,都是由神创造的。

世界各民族由于所处的地区、生产活动、生活习俗都不尽相同,在此基础上也就产生了不同的文化。各种文化都毫无例外地留下了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这些神话虽然说法不一,

2、欧洲基督教上帝创世说的影响:

(1)基督教会在欧洲成为精神支柱,被视为天经地义。

(2)基督教会打击异端,致使生物学研究进展缓慢。

指导学生阅读历史纵横与回顾已学知识。

①16世纪,西班牙医生塞尔维特为了进行血液循环的研究,违反教会不许解剖人体的禁令,被教会以异端罪判处死刑。

②17世纪被罗马教皇处死的布鲁诺:

二、拉马克和早期生物进化思想:

1、生物进化论思想诞生的条件和原因(背景):

(1)思想基础:文艺复兴(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洗礼)人文主义思潮对基督教神学的冲击,面向现实世界、重视实践、崇尚理性的追求蔚然成风;

(2)物质基础: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发生,使人们思想和视野更加开放;

一方面从17世纪后期开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英美法德等国建立,打击了封建势力和教会力量。另一方面18世纪60年代开始于英国后扩展到其他欧美国家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迅猛发展。

(3)理论基础:18世纪下半期到19世纪,生物学研究陆续取得重大成果,细胞学说确立,为生命科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①发现:17世纪,英国科学家胡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软木片时发现了细胞;

②发展与完善:(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历史纵横,向学生稍作介绍,不必花过多教学时间) 1838年德意志植物学家施莱登提出植物细胞学说;

1839年德意志动物学家施旺把这一学说从植物学扩展到动物学,并进而建立起统一的细胞学说。

19世纪50年代,德国医生德马克等人把细胞学说和胚胎学结合起来研究,发现了细胞分裂,进一步完善了细胞学说。

③意义:细胞学说的确立与发展,为生命科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过渡:正是在对细胞学说研究的基础上,一批生物学家逐渐认识到生物界中不同物种之间不仅存在联系,而且物种是可变的。拉马克提出生物进化论。

2、拉马克——进化论的的倡导者和先驱

(1)生平简介:拉马克(jean-baptiste de lamarck,1744-1829)是法国伟大的博物学家。生物学一词是他发明的,最先提出生物进化的学说,提出了高等动物是由低等动物演变而来的。是进化论的倡导者和先驱。

(2)主要成就:

①提出生物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进化的观点;

②肯定环境对物种变化的影响,提出“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两个著名的进化原则。

前者指经常使用的器官就发达,不用会退化,比如长颈鹿的长脖子就是它经常吃高处的树叶的结果。后者指后天获得的新性状有可能遗传下去,如脖子长的长颈鹿,其后代的脖子一般也长。并认为这两者既是变异产生的原因,又是适应形成的过程。

(3)意义:早期的生物进化思想开始形成,为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创立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达尔文——进化论的创立者:

1、创立标志: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一书,标志着生物进化论的诞生。

─勤勉观察和收集资料──相当的发明能力和常识”。

2、理论观点:(d76知识梳理)

(1)一切生物都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2)生物界现存的物种具有共同的原始起源,不同物种的变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3)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是生物界的普遍规律。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为核心的进化论,认为一切生物都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是生物界的普遍规律。凡能较好地适应环境和发生变异的个体,将获得较多生存和繁殖的机会,那些有利的变异,经过世代的传递,逐

(1)对欧洲思想界的影响:生物进化论从根本上改变了当时绝大多数人对生物界和人

(2)对欧洲学术界的影响:把发展变化思想引入生物界,开创了生物科学发展的新时代;

比如把发展变化的思想引入生命世界,使人们不再把动物与植物之间、动物和人之间的区别看作是绝对和神圣的。

(3)对社会进步产生的影响:进化论思想在欧洲引起轩然大波,成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特权的思想武器。达尔文被称为“生物学领域的牛顿”。

如对处于国家危亡时期的中国思想界也产生巨大震动。救亡图存的变法运动和革命运动蓬勃兴起。 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严复(1853—1921年)译述了赫胥黎的部分著作,名曰《天演论》,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号召人们救亡图存,“与天争胜”,对当时思想界有很大影响。他们还把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当作改造社会的利器,掀起了救亡图存的维新变

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本课小结

19世纪生物进化论的诞生是人类破解生命起源之谜取得的重大突破。达尔文进化论的提出,是人类思想史上划时代的大事。它打破了上帝7天造就世上万物和人类的神话,极大地促进了欧洲的思想解放,使人们的世界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不仅丰富、发展了生物学本身,也使生物学成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获得了新的发展方向。其“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和“优胜劣汰”的思想促进了亚洲等为救亡图存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篇2: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12课 破解生命起源之谜(精品) 第12课 破解生命起源之谜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识点:神创说,上帝创世说和精神独裁,施莱登、施旺提出和确立的细胞学说,拉马克的进化论观点,达尔文发表的《物种起源》及其进化观点。

(2)能力:理解神创说长期盛行的原因;理解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对思想界、科学界、宗教界、社会进步等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神创说能够成为生

命起源的共识并长期流行的原因的思考,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发散思维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对进化论产生的历史条件进行认真的分析和归纳,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辉煌科学成就背后科学家的艰辛和努力,领略其严谨的态度和细致的作风,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吃苦精神和毅力品质的目的。

(2)加深对进化论是时代进步的综合产物的认识,进一步把握政治、经济、思想、科学几方面之间的关系,充分体会历史发展的复杂性。 教学重点 达尔文进化论产生的历史条件及进化论思想的影响 教学难点 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内容

教学方法 谈话法 问题法 启发式教学法

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背

景和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请三位同学讲故事:《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上帝创世》。这三个故事围绕的中心问题都是人类和世界万物的起源问题,它们的共同之处都是认为神创造了世界。那么同学们是怎么看待生命起源这个问题的呢?

(授新课) 第12课 破解生命起源之谜

几千年来,人们一直不停地在探索生命起源的问题,但在19世纪以前的人们更多的是相信神创说,其中以基督教会的上帝创世说影响最大。

一、教会的禁锢 1.上帝创世说

(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上帝创世说能够长期流行?

(投影)2.上帝创世说能够长期流行的原因:

(1)生产力低下,导致知识贫乏;

(2)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为现实不平等辩护;

(3)教会垄断教育,推行愚民政策和精神独裁。

(知识升华)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上帝创世说的长期流行是生产力

低下的结果,是教会禁锢的结果。这也论证了“社会存在决定 社会意识”的哲学原理,也就是我们常常提起的“一定时期思想文化的现象是由一定时期经济政治的现象决定的”。

那么,教会的禁锢会给科学的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投影)文艺复兴时期的三位科学家的图片:哥白尼、布鲁诺、塞尔

维特。

(学生) 讲述他们遭到教会打击的经历并由此分析教会禁锢给科学

带来的影响。

(投影)3.影响——阻碍了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过渡)神创说虽然长期流行,但不可能永远流行。在神学的夹缝中,

科学正悄悄发生着变化,至19世纪中期终于创立了生物进化论。

(投影)

二、生物进化论

1.创立的标志——1859年,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一书。

(师)简单介绍不同时期人们对《物种起源》的评价

(提问)在这本书里达尔文阐述了哪些观点?请阅读课本进行归纳。 (生)回答略

(投影)2.主要观点:

(1)生物是进化而来的;

(2)自然选择;

(3)物竞天择;

(4)适者生存。

(投影)图片和材料说明以上观点

(学生探究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分析:为什么生物进化论在19世纪

中期由达尔文创立?

(投影)3.创立的原因:

政治方面、经济方面、思想方面、科技方面和个人因素等。 (知识升华)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生物进化论的创立是时代进步的综合产物,同时也是科学家顽强探索、大胆创新的结果。正所谓“时势造英雄”,而“英雄”人物则是“梅花香自苦寒来”。

(投影)阅读三则材料,分析生物进化论带来的影响。 4.影响:

(1)对思想和宗教的影响;

(2)对自然科学本身的影响;

(3)对人文科学的影响;

(4)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学生探究活动)由生物进化引发的思考

(结束语)(1)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正是自然选择保持了生物界的平衡,使各种物种得以正常生存。人类必须正确处理与环境的关系,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2)关于人类社会的和谐:“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一生物界的理论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今日之世界充满竞争,中国只有大力发展经济和科技才能“适者生存”;今日之中国同样充满竞争,而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把自己塑造成社会需要的栋梁之材,惟有如此才能“适者生存”。

篇3: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6课教学案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6课教学案

主备人李荣建 审核人刘军 时间 编号 1 2 3 4 5 篇4:高中历史必修三12课

第12课 文艺复兴巨匠的人文风采

本溪县第一中学 孙明霞

教材地位: 本课是第三单元第二课,重点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巨匠j作品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人文主 义 贯穿本课始终,它是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文艺复兴反封建的基本体现.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文艺复兴运动不仅产生许多人文主义思想文化巨匠,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欧洲宗教改革,使欧洲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所以本课在本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文艺复兴的时间和实质,主要代表人物及作品,理解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原因,通过文艺复兴巨匠的作品体会人文主义思想的内涵

2,过程与方法:采用情景设置,设题引思,探究合作,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自主探究,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理解掌握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文艺复兴背景和实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密切关系;通过对人文主义的认识使学生充分认识人的价值,尊重人和人性的情怀,培养热爱生活,追求理想,积极进取的精神;通过对文艺作品的介绍欣赏,使学生认识到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和鉴赏美的情趣态度. 教学重点:文艺复兴巨匠及其成就;人文主义的含义

教学难点:通过文艺复兴巨匠的作品来理解人文主义的含义

教具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者特征分析: 通过平时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交流,沟通以及测试考核了解到: 1,学生主要来自农村,底子薄,基础比较差,学习自主性需要慢慢培养,因此以课前发学案方式让学生先预习,学案主要是填空,问题提纲,目的是督促学生看书预习; 2,经过一年的教学训练,高二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分析能力; 3,学生正处于个性发展的时期,喜欢展示自己,张扬个性,具有一定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认识; 4,学生能根据预习和提示进行回答,并乐于表达,渴望得到教师或同学的赞许

教学手段: 本课题设计的基本理念: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营造课堂自主和谐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全面发展学生积极性,培养能力,树立积极向上民主团结的道德情感;主要采用课前发学案学生自主预习查资料,课上采用提问式,讨论式,阅读讲解,适时展示历史史料让学生阅读并结合本课的知识进行分析总结,关键问题是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去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歌曲——我的太阳

导言: 这首歌曲是意大利著名男高音帕瓦罗蒂的——《我的太阳》听着这样美妙的歌声,我们的思绪会情不自禁地飞向那个以自由,浪漫,艺术而文明的国度——意大利.今天就让我们乘着时光隧道回到14世纪的意大利,去了解一下发源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正是这场运动,才为意大利注入了更加浓烈的自由,文明,艺术的色彩. 讲授新课: 第12课 文艺复兴巨匠的人文风采

多媒体展示问题提纲:1,什么叫文艺复兴运动 2,14世纪的欧洲人们的生活状况怎样 3,文艺复兴运动为什么会首先出现在意大利

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和史料分析回答

教师总结(特别指出根本原因)目的引导学生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14世纪的欧洲处于宗教神学的垄断控制下,宣扬蒙昧主义,禁欲主义,人们长期生活在缺少理性和人文精神的蒙昧中,而此时的意大利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新兴的资产阶级要求获得财富利益和人生的享受,可是这些都受到封建神学的严重束缚,于是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这场反封建反神学的运动. 继续展示问题提纲: 4,那么为什么叫文艺复兴 从中说明了什么问题 (这个过程目的是引导学生充分挖掘教材,调动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过渡: 文艺复兴时期是一个需要巨人而诞生了巨人的时代.这一时期,人才辈出,群星灿烂,正是他们天才般的创造力,卓越的文学艺术成就,引领人们打破了中世纪的宗教神学束缚,走向了尊重人性,崇尚科学,追求自由的近代社会.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些文学巨匠,通过他们的作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一同来感受这场伟大的文艺复兴运动. 多媒体展示薄伽丘画像导入

一,薄伽丘与《十日谈》

学生发言:介绍薄伽丘与《十日谈》主要内容

教师总结:《十日谈》的写作背景

课件展示《十日谈》的一个故事: 一位父亲将儿子从小带到深山隐修,以杜绝人欲横流的尘世生活的诱惑.儿子到了十八岁,随父亲下山到佛罗伦萨,迎面碰上一群健康美丽的少女.头一回见到女性的儿子问父亲这是些什么东西,父亲让他赶紧低头,说这是些名叫绿鹅的祸水.岂料一路上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的儿子却偏偏爱上了绿鹅,恳求父亲让他带一只回去喂养.老头这时明白了自然的力量比他的教诫要强的多了. 设计问题:父亲将女人形容为祸水,绿鹅是受什么观念的束缚 儿子在五光十色的世界里唯独看上了绿鹅说明了什么 故事的宗旨要说明什么

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分析并回答(自由发挥) 教师总结:小说的宗旨在于抨击中世纪神学所宣传的禁欲主义,蒙昧主义,歌颂爱情,肯定人性,要求把人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追求现实生活的享受. 过渡:《十日谈》成为欧洲文学史上第一篇现实主义文学巨著,薄伽丘也被称为欧洲短篇小说之父.那么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为打破宗教神学束缚作出贡献的人物还有哪些呢 (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回答:还有但丁——《神曲》,彼特拉特的《歌集》——人文主义之父. 过渡: 当然,在文艺复兴运动中除了我们所介绍的文学家以外还有许多伟大的艺术家,他们大胆的直接从宗教题材的艺术创作中发掘出人性的精神,将现实世界中真善美注入到宗教画的艺术形象中,弘扬人文主义.下面我们来介绍文艺复兴全盛时期的艺坛三杰. 二,文艺复兴全盛时期的艺坛三杰

多媒体展示:《蒙娜丽莎》导入文艺复兴最负盛名的艺术大师——达芬奇 1,达芬奇

学生发言: 简介达芬奇

赏析《蒙娜丽莎》

提问:从《蒙娜丽莎》的微笑和蒙娜丽莎的形象中大家能感受到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蒙娜丽莎》使我们感受到一个清新自然恬静幸福的贵妇形象,她来自生活,来自现实.达芬奇将人物内心丰富的感情与美丽的外形巧妙的结合表现了艺术家对女性美和人的丰

富精神生活的赞赏. 提出谁不尊重生命,谁就不配有生命的人性觉醒口号.肖像画《蒙娜丽莎》被誉为世界美术杰作之冠. 过渡语: 欣赏完《蒙娜丽莎》,我们在感受一下达芬奇的另一作品《最后的晚餐》 多媒体展示:《最后的晚餐》学生阅读材料,进行艺术欣赏,感悟人文主义内涵

教师总结:中世纪的绘画和雕刻只能围绕着《圣经》的故事来表现.耶稣,圣母,天使和圣徒都有固定的画法,其姿态和表情都是固定不变的.而达 芬奇的画突破了圣像图的画法,画中所有的人物包括耶稣等都被刻画成现实生活中的人,形态与常人无异,用写实的笔法解释了人性的善恶. 过渡语:在达芬奇名声传遍意大利之际,另一颗璀璨的明星出现在艺坛上,这就是雕刻家米开朗琪罗

多媒体展示画像导入——米开朗琪罗 2,米开朗琪罗

学生发言:简介米开朗琪罗

多媒体展示:《大卫》 《摩西》两幅作品,学生阅读材料进行赏析

设计问题:从两幅雕塑作品身上,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挥:力量,希望,勇气,自由,人体的美

教师总结:很好,米开朗琪罗的雕塑强劲有力,雄浑壮美,体现了人物的思想,意志,战胜困难的信念和勇 气,这就是人性的觉醒. 多媒体展示画像导入——拉斐尔 3,拉斐尔

学生发言:简介拉斐尔

多媒体展示:《西斯廷圣母》和中世纪的圣母圣子图

探究合作:引导学生欣赏作品比较两幅作品的不同之处(学生进行讨论派代表发言) 得出结论:中世纪的圣母表情严肃呆板,没有体现出母子之间的温情,而拉斐尔笔下的圣母温柔,美丽,恬静,洋溢着母性的慈爱,富有人情味,这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的回归. 过渡语:以上我们学习的是14,15世纪发源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巨匠,到了16世纪文艺复兴运动扩展到了欧洲其他国家.一时间,群星荟萃.在英国诞生了一位伟大的戏剧家,文学家——莎士比亚

三,莎士比亚的戏剧

学生发言:介绍莎士比亚和他的代表作品

多媒体展示:哈姆雷特的一段经典独白,学生朗读体会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 多么高贵的理性! 多么伟大的力量! 多么优美的仪表! 多么优雅的举动! 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 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 宇宙的精华! 万物的灵长! 提出问题:从哈姆雷特的话中我们能感受到什么

学生回答:赞美人,肯定人,提升了人性的尊严

教师可以补充介绍《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内容,带领学生共同感受人文主义者对爱情,理想的追求与封建现实之间发生冲突而出现的充满诗意的悲剧. 小结:14,15世纪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越来越要求突出人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要求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来获得财富和利益,为此文艺复兴运动兴起.通过学习我们会发现文艺复兴巨匠们的作品有共性,是什么呢 那就是都表达了人性的美,强调人的价值,要求解放人性,鼓励人们追求现实生活的享受,在所有的作品中都弘扬了一种精神——人文主义精神.因此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思想就是——人文主义.(在此强调人文主义的含义和文艺复兴运动

的实质——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在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名义下进行的思想文化运动.) 那么弘扬人文主义的文艺复兴运动对当时以及以后的欧洲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展示史料学生阅读分析概括: 1,适应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 2,促进了思想的解放; 3,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扫清了道路. 教学反馈:以上我们对文艺复兴时期五位巨匠生平进行了了解,对他们的作品进行了赏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巨匠的风采: 多媒体展示图表(学生探究合作,培养总结概括能力) 人物

作品

艺术特色或内容

作品的相同之处

影响(作用) 薄伽丘

达芬奇

米开朗琪罗

拉斐尔

莎士比亚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总结: 结束语: 法国文豪雨果说过:比大地更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正是文艺复兴运动解放了人的心灵,宣扬了人的理性,人类才能步入这个思想解放,自由文明的社会.那么今天,我们该如何理解人文精神 作为处于自我,国家和世界中的个人应该具备哪些人文品质 (学生反思,知识的升华) 板书设计: 第12课 文艺复兴巨匠的人文风采

一,薄伽丘与《十日谈》

二,文艺复兴全盛时期的艺坛三杰 1,达芬奇 2,米开朗琪罗 3,拉斐尔

三,莎士比亚的戏剧

总结: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思想——人文主义精神

教学反思:认真备课备学生,了解学情,设计合理的问题提纲让学生提前预习,这对教学过程的顺利完成有非常大的帮助,应该让学生养成这个好习惯;要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尽可能多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合理设置问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注意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为适应高考平时教学中适时展示历史史料让学生阅读并结合本课的知识进行分析总结,不断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篇5:高二历史必修三教案(人民版)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通史概要:

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这一过程共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各有时代特色。概要如下:

(1)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在互相争鸣,发表不同政见、彼此驳难的同时,也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的。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战国末期的荀子,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当时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派别有用的合理的科学的成分),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2)汉武帝时代形成儒术独尊的局面。

遭受秦代“灭学之祸”的儒学,经过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的系统改造,形成适应大一统时代需要的新儒学。

董仲舒“倡导儒学”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术取得独尊地位;太学的建立,标志着儒学教育形成官方化和制度化。

自汉武帝时代起,儒学思想逐渐被确立为我国封建社会长达二千年的正统思想;隋唐开始的科举制,使儒学思想全面影响了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3)宋明时期程朱理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儒学发展到新阶段。

在北宋儒学复兴运动中孕育而生的理学,经过南宋朱熹的总结,形成庞大而严密的理论体系。程朱理学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以陆九渊和王守仁为代表的陆王心学,是理学的一大流派。心学认为 “心即理也”,主张“知行合一”。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4)明清时期一些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与时俱进,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

明朝中后期 “反正统思想”的异端李贽提出了“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挑战“天理”学说;反对以孔孟学说为权威和教条;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都以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道统闻名,敢于向封建正统观念挑战,勇于批判盲目尊孔颂经的迷信思想。他们的共同特色是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民为主”。 ②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 ③提倡务实的学风和行为。④批判继承宋明理学。

一、百家争鸣

课标要求: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难点:

1、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内容较多而且新知识、新内容多,不易掌握。

2、如何结合相关史实,以及情感体验、主观认识,正确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教学建议:

本专题是新课标“思想史”的第一专题,教师要帮助学生逐句分析教科书正文前面的“导语”,向学生交代两点:第

一、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第

二、要从四个阶段认识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

本目教材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第一,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第二,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一、关于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建议教师向学生讲明确: 1.“百家争鸣”的含义: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教科书以四个子目分别讲述儒家、道家、法家、墨家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张,教师要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提炼诸子思想主张知识要点,以利于记忆。方法可以选择结构法或表格法。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

(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孔子的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文化传播者。 2.孟子

(1)思想内容: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2)影响: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 3.荀子

(1)主要思想:

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在讲完本子目后,归纳孟子、荀子在哪些方面发挥了孔子的思想及早期儒学的基本特征。

(二)其他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学产生的社会基础。

对于同一学派内部,不同思想家的思想也要加以区别分析。从总体与局部两个方面来把握各家学派的思想特点。

记住:法家代表除了上述三人外,还有吴起、申不害等。法家内部形成重“法、”重“术”、重“势”三个不同学派,韩非子是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二、建议分组讨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启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结合当时及以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史实来理解。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主观认识、独立思考与判断,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思想对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二 儒学的兴起

课标要求: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原有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独立思考与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教师要予以适当的指导与及时而准确的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发展路程的认识,弘扬和培育自己的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难点: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几个问题形成客观的评价。

教学建议:

本节教材主要包含四个方面内容:第一目,汉代以来对“焚书坑儒”的批判。第二目,汉武帝时代“罢黜百家”,儒学获得独尊地位。第三目,太学的出现,标志着儒学教育的官方化和制度化。第四目,科举制的实行,儒学因此而荣,同时也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可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汉武帝时代,是中国古代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在思想文化方面的特征是秦代“焚书坑儒”后大受限制的儒学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结合相关知识思考:汉武帝时代儒学地位得以提升的原因有哪些?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导入新课。

一、“‘焚书坑儒’的批判”讲两个问题:

1、秦代“焚书坑儒”的时代背景、过程及评价。

讲授时要结合课本p8“学习思考”“为什么秦王朝不禁焚医药、卜筮、种树之书?”来分析理解秦代“焚书坑儒”的目的:为了维护专制统治,遏止思想文化的泛滥。 评价:虽有维护专制统治,巩固统一的目的;但更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成为二千年来文化专制政策的开端。

2、汉代以来主流文化对“焚书坑儒”的批判。

“焚书坑儒”被称之为“灭学之祸”,对思想文化的传播造成了恶劣的影响。这种批判基本上是中肯的。

二、“罢黜百家”主要讲述儒学获得独尊地位的原因及评价

1、原因

讲授时,让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和“学习思考”,回答这两个问题:汉武帝时代儒学地位得以提升的原因有哪些?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1)汉武帝时代中国政治“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

(2)儒学大师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为儒学获得独尊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3)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献策,从而完成了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转变。

2、客观评价

一方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儒学地位的上升,汉王朝加强对

文化教育的重视,促进了历史文化的发展。

三、“太学的出现”

1、汉武帝创建太学,建立郡国学校

2、太学兴立的标志和影响

(1)太学的建立是汉王朝对文化教育的重视的表现之一,标志着儒学教育的官方化和制度化。

(2)太学的兴立,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为普通地主阶层子弟入仕提供了机会。

(3)太学生接受儒学教育,其中的民本思想对他们的观念倾向有一定的影响,东汉形成了太学清议的政治现象。当时太学的议政运动,使黑暗的政治势力被迫有所收敛。

建议教师在讲授时,充分利用课本已有资源如“史学争鸣”、“学习思考”等,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相互交流学习,使自己的认识、理解和分析更接近真实与客观。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

引导学生回顾新课标历史教科书必修一:

从世管制、察举制,再到隋唐开始的科举制。

2、科举制的实行对儒学的影响

引导学生从两方面分析:一方面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儒学因此而荣,同时也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3、科举制对文化影响

让学生联系课本资源如“学习思考”、“资料卡片”等,并用辨证的观点从两方面分析,归纳出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五、小结:通过对汉代起占主导地位的儒学与早期儒学加以比较,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是一个不断吸纳各派观点的过程,以此来把握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趋向。

三 宋明理学

课标要求: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宋明儒学发展过程的认识。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要注重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推荐第9篇:必修三教案

2014——2015年度《文化创新的途径》教案

政治组 易莲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

《文化创新的途径》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第五课第二框题的内容,本框内容主要讲述了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一方面,针对传统文化,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另一方面,针对不同民族文化之间,要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从而清晰地告诉我们文化自身发展的一般过程。培养青年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仅要反对“守旧主义”,而且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本框具有很强的思想理论性,也具有很强的探索实践性。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理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明确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②理解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③在文化创新过程中要把握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2、能力目标:

①增强学生文化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②初步具备认识和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赏析《舌尖上的中国》制作花絮,使学生感悟文化创新必须立足于实践; ②通过辩论《舌尖上的中国》的惊喜与遗憾,激发学生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③通过为《舌尖上的中国》推荐一味具有本地特色的美味,激发学生学习世界优秀文化,发展本(地区)民族文化的热情,投身于社会实践,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文化创新的途径。

【教学难点】①怎样看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借鉴界和融合。 ②如何在文化创新中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二:学情分析

①在思维方式方面,教学对象为高二学生,他们思维活跃已具备一定归纳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但看问题往往比较片面,缺乏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所以,在文化创新的途径上要对他们进行指导,以免走入误区; ②在知识的理解方面,对于文化创新途径理解起来难度不大,但是困难在于对于文化创新的深层次思考,对我们以前走过的那些弯路的思考,对于从中华文化的高度理解创新的意义的思考,对身处全球一体化环境下的中华文化往何处去的深层思考。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涉及到中华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核心,是本课内容在整个课程中应具有的价值,应加以重视。 三:教法、学法分析

本节课采用互动教学方式,核心教法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课下合作学习与课上自主探究相结合。具体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自由辩论法和讨论探究法;具体教法——情景体验法、讨论归纳法、实践探索法。 四:教学过程构思 [课前展示]:《舌尖上的中国2》宣传片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好,我们今天上课的主题是《文化创新的途径》。在上课之前,先看看大家对娱乐新闻有没有关注?刚才我们在屏幕上看到的画面是出自哪里?——对,是《舌尖上的中国》。 [思考]:《舌尖上的中国1》如此成功,让我们对《舌尖上的中国2》有了更多的期待。2014年4月18日晚,《舌尖上的中国2》正式登陆央视。同学们有看过这一部纪录片吗?与《舌尖上的中国1》相比,你感觉它给你带来了哪些惊喜?又有哪些遗憾呢?

——惊喜:很多精致的美食让我们欲罢不能,小时候的美道,家乡的味道让我很感动等

遗憾:美食没有《舌尖上的中国1》哪么多。

[老师总结]:无论是《舌尖上的中国1》还是《舌尖上的中国2》都是一部对以往美食类纪录片的一场革命。两部最让人期待的是哪些垂涎欲滴的美食,那大家了解这些美食是如何拍摄出来的吗?

——学生:不知道。

(二)新课讲授

[展示]:下面我们通过《舌尖上的中国》Ⅱ—脚步的一些拍摄花絮来了解一下。

[展示]:共分为八集。摄制组历时半年时间,行程40多万公里,400个调试点,走访拍摄近150个地点,遍访各地“美食”,足迹遍布全国各个省份、香港、澳门、台湾,以及部分海外城市,积累了1000多个小时素材。

[思考]:看完这个拍摄的花絮,你又有何感受呢? ——很辛苦、很危险;拍摄工作组成员们很敬业等等

[老师总结]: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任何文化作品的创作,都离不开人们的艰苦的努力,而这种努力,我们用文化中的专业术语叫——社会实践。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板书)

[思考]:常言道: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为什么不是来自创作者的灵感,或文化创作者的聪明才智,而是要立足社会实践呢? ——因为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地动力,社会实践的发展要求进行文化创新,文化创新必须立足于社会实践,否则文化创新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

[过渡]:对《舌尖上的中国2》的开播,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全社会引起广泛的热议。有人说美食太少,人物故事等人文信息太多,没有舌尖Ⅰ好看。但有的人认为正是这些人文信息深深地刺中了我们神经,这神经就是来自故乡的命脉。 [思考]:你认为应该美食多一点,还是人文多一点好呢?

[准备]:将全班分为两组,正方:认为人文应多于美食;反方:认为美食应多于人文。讨论时间为2分钟。以自由辩论形式,轮流发言,每位同学发言时间不超少1分钟。 正方主要观点: 反方主要观点:

[老师总结]:辩论中,双方针锋相对,非常精彩。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无论你认为应该美食多一点,还是人文多一点,都不可避免地要解决一个问题,在文化创新的过程中,应如何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2、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纵向)(板书)

[讲述]:认为《舌尖》离不开人文,这说明文化创新要继承传统。也即:

继承传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1)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重视文化继承)(板书)

[讲述]:认为《舌尖》离不开借助碎片似的剪辑方式、高清摄像机等现代科技,展示出来的垂涎欲滴的美食。这说明文化创新离不开时代精神。也即:

推陈出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2)要体现时代精神,是创新的重要追求。(重视文化发展)(板书)

可见,美食与人文并重,口水与泪水齐飞。才使这部纪录片呈现出与众不同的魅力感召。这也是这部纪录片成功的主要原因。

[实践]:根据前面所学知识,做以下这道练习。

1、明末清初著名的国画大师石涛说:“我之为我,自有我在。古之须眉不能生在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安入我之腹肠。我自发我之肺腑,揭我之须眉。”石涛的这段话认为 A.创新就是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修补 B.创新就是要彻底抛却传统 C.创新就是要张扬个性,彻底否认传统

D.在向传统学习的过程中,要突破传统,形成自己的风格

[老师总结]:易错点1:文化创新就是要彻底抛弃(或全盘继承)传统(板书)

——分析:把握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克服“守旧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过渡]:《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如此成功,还有一个大家所不知道的重要因素。 [展示]:《舌尖上的中国》的叙述语言,镜头节奏,讲故事的方式,都明显是对以往中国纪录片的一次刷新和颠覆。执行导演任长箴愉快地承认了自己对BBC的模仿,他说:“因为人家先进。我并不觉得我可耻,我觉得自己模仿BBC,你们能看出来说明我模仿得到位”。 [思考]:以上材料给我们文化创新怎样的启示? ——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3、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二(横向)(板书)

思考: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就是指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那交流、借鉴与融合的内容是什么呢? ——(1)三个过程。(学生在课本上找)

[过渡]:所以说模仿并不可耻,关键是不能仅仅停留在模仿上。要“青出蓝,更胜于蓝”。 [展示]:《舌尖上的中国》该片先后在台湾、香港TVB翡翠台、新加坡、比利时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播出。专家认为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叙事方式和语言比较会让西方的观众接受,相信也会有更多的共鸣。只是中国太大,片子的空间跨度跳跃也很快,不了解中国地理的观众,可能反应不过来。为此,有人认为,要扩大《舌尖上的中国》在国外的影响力,应该按外国人的饮食习惯,宣传我国的饮食文化。

[思考]:你如何看待上述观点?你认为《舌尖上的中国》要走出国门,到国外去谗人,要注意什么问题?

——(2)注意:①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②遵循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 [思考]:怎么理解“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呢?

——“以我为主”,就是在对世界文化精华的吸取中,保持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和独立性。 ——“为我所用”,就是辨证取舍、择善而从,批判地吸收对我们有用的东西,并结合本国国情进行改造、整合和创新。

[实践]:根据以上知识,完成以下这道题。

2、当前,很多中国人热衷过洋节日,如漫画中的现象给我们的启示是(

) ①要抵制外国民族文化

②要弘扬优秀民族文化

③要正确对待外国民族文化

④要完全吸收各民族文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老师总结]:易错点2:文化创新就是要完全吸收(或抵制)外来文化(板书) ——分析:把握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要海纳百川、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克服“封闭主义”与“民族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三)课堂小结:通过全面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两个基本途径,能把握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同时应反对两个错误倾向。思考:既然我们明确反对的错误倾向,那我们应坚持怎样的正确方向呢? ——找课本总结。

[课堂拓展]:在前面,我们了解到,《舌尖上的中国2》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惊喜,但也有很多遗憾,下面弥补我们遗憾的机会来了。《舌尖上的中国之一城一味》征集现已开始。 [展示]:《舌尖上的中国之一城一味》征集广告

[探究]:请为《舌尖上的中国之一城一味》节目组,推荐一味本地美食。 要求:

1、美食具有本地特色。

2、要说明推荐的理由。(要口水与泪水齐飞)。

(四)板书设计

§5-2文化创新的途径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

2、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纵向)

(1)继承传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①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重视文化继承)

(2)推陈出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②要体现时代精神,是创新的重要追求。(重视文化发展) 克服“守旧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3、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二(横向) (1)三个过程。(学生在课本上找)

(2)注意:①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②遵循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 (3)克服“封闭主义”与“民族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五)课堂练习(选择题见课堂练习)

主观题:材料:中国作家莫言获得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作协《贺辞》云:“……莫言的作品深深扎根于乡土,从生活中汲取艺术灵感,从中华民族百年来的命运和奋斗中汲取思想力量,有力地拓展了中国文学的想象空间、思想深度和艺术境界。

诺贝尔委员会给莫言的颁奖词及相关评论为:“鉴于莫言的小说将魔幻现实主义(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前后在拉丁美洲兴盛起来的一种文学流派)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特将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莫言。他创作中的世界令人联想起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作品的融合,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 思考:阅读材料,用“文化创新的途径”分析莫言成功的原因

参考答案:①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莫言的作品深深扎根于乡土,从生活中汲取艺术灵感。②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莫言的作品融合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③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是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莫言的作品吸收魔幻现实主义,令人联想起福克纳和马尔斯作品的融合。

推荐第10篇:历史必修三练习(四)

历史必修三练习

(四)

一、选择题:(共10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一百多年前,孙中山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成为革命党人奋斗的纲领。以下论述能够体现民权主义思想的是()

A.“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B.“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C.“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物价”D.“涤二百六十年之腥膻,复四千年之祖国”

2、《民报》创刊号刊登黄帝像的主要目的是()

A.提倡民主自由B.宣传排满革命C.倡导个人崇拜D.反对帝国主义

3、根据毛泽东同志的论述,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理解不正确的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终结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过度阶段B.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C.新民主主义革命禁止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D.新民主主义革命为社会主义创造前提

4、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上所做的政治报告中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他在这里强调的是()

A.少谈些抽象的主义,多研究些具体的问题B.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C.必须研究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具体历史条件D.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比基本原理更重要

5、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根据中国近代社会的特点,指出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两步: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下列事件属于革命进程第二步的是()A.辛亥革命B.国民革命C.解放战争D.三大改造

6、邓小平曾公开评价某次会议,“虽然过去我们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我们仍然有足够的理由去说,这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这次会议是()

A.中共八大B.中共十四大C.中共十二大D.十一届三中全会

7、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写到:“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对材料中“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的准确理解是()

A.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和反对封建地主富人专制相结合,避免出现贫富不均B.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和反对封建地主富人专制相结合,追求政治民主C.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和反对满洲贵族专制统治相结合,避免出现贫富不均D.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和反对满洲贵族专制统治相结合,追求政治民主

8、1978年底,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了《在武汉、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这两次讲话都()A.推动了经济特区的发展B.深化经济体制改革C.加速了对外开放的进程D.冲破了思想藩篱

9、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发表的主要著作有()①《论十大关系》②《论人民民主专政》

③《新民主主义论》④《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10、有人在评论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是说:“革命之举,必假借于暴民乱人之力,天下岂有与暴民乱人共事而能完成者乎?终亦必亡,不过举身家国同毙耳。”这段话的意思是()A.清朝统治最终必然灭亡B.必须发动群众参加革命

C.革命只会导致国家灭亡D.必须用暴力推翻清政府

二、非选择题:(共20分)

材料一似乎欧美各国该家给人足,乐享幸福„„然而是看各国现象„„富人极少,贫者极多„„所以倡民生主义,就是因为贫富不均„„闻得有人说,民生主义是„„夺富人之田为己有;这是他未知其中道理,随口说去,不必管他„„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1)结合材料一,分析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的原因?(2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先后提出过哪些具体举措(6分)?

材料二必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方面„„鉴于苏联和我们自己的经验,今后务必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拿工人讲,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他们的劳动条件和集体福利就需要逐步有所改进。我们历来提倡艰苦奋斗,反对把个人物质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同时我们也历来提倡关心群众生活,反对补关心群众痛痒的官僚主义。随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工资也需要适当调整。关于工资,最近决定增加一些,主要是加在下面,加在工人方面,以便缩小上下两方面的距离。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2)根据材料二,概述毛泽东改善民生的基本主张(3分)。

材料三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我们允许一部分人先好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好起来,目的是更快地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答美国记着迈克华莱士问》(1986年9月) (3)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改善民生的主张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4分)。

材料四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当然,太早这样办也不行,现在不能削弱发达地区的活力,也不能鼓励吃“大锅饭”。什么时候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在什么基础上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要研究。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1月) (4)根据材料四,指出邓小平防止两极分化的主要策略(2分)。

(5)综合上述材料,对百年以来解决民生问题的思想发展历程,你有何认识(3分)?

第11篇:历史人教版必修三12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识记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观点;掌握进化论的主要观点,概括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的分歧并认识其根源,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世界观认识世界的能力。理解18世纪下半期到19世纪生物学领域发生重大转折,取得革命性进展的原因;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对社会进步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过程与方法:

1、联系宗教关于人类起源的传说和时代背景去分析达尔文关于生物进化观点的产生原因。引导学生联系生物所学内容去归纳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观点。

2、通过学生预习(围绕胡克、拉马克、达尔文等生物学家,自制小课件)、课堂展示本课主要内容,促进同学的互相学习。教师给予必要的补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科学家的顽强探索和不懈努力赢得了科学的进步,科学的进步又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通过学习理解生物学的巨大进步,了解进化论带来的世界性影响,树立继承和发展科学的信念。注重个人品德、修养的培养。 重点与难点

重点:进化论确立的历史条件、进化论的主要观点和影响。 难点:分析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今天关于生命起源的五种说法。神创论(或神造说);自生论(或自然发生说);生源论(或生生说)“腐草化萤”、“泥土变鱼”;宇宙生命论(或泛生说)“地上生命,天外飞来”;新自生论(或化学进化说)。你认可哪种观点呢? 讲述新课

一、教会的禁锢:

1、神创说内容: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类,都是由神创造的。

世界各民族由于所处的地区、生产活动、生活习俗都不尽相同,在此基础上也就产生了不同的文化。各种文化都毫无例外地留下了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这些神话虽然说法不一,并带有强烈的民族特色,但都认为世界的万物,包括人类,都是神创造的,这就是神创说。 【合作探究】1:为什么神创论能够成为生物起源的共识,并且长期流行? (1)生产力落后,对自然界的认识非常有限; (2)生物知识缺乏;

(3)统治阶级巩固统治的需要,宣扬神秘主义,推行愚民政策; (4)宗教盛行,推行精神独裁。

2、欧洲基督教上帝创世说的影响:

(1)基督教会在欧洲成为精神支柱,被视为天经地义。 (2)基督教会打击异端,致使生物学研究进展缓慢。 指导学生阅读历史纵横与回顾已学知识。

①16世纪,西班牙医生塞尔维特为了进行血液循环的研究,违反教会不许解剖人体的禁令,被教会以异端罪判处死刑。

②17世纪被罗马教皇处死的布鲁诺:

高中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

二、拉马克和早期生物进化思想:

1、生物进化论思想诞生的条件和原因(背景):

(1)思想基础:文艺复兴(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洗礼)人文主义思潮对基督教神学的冲击,面向现实世界、重视实践、崇尚理性的追求蔚然成风; (2)物质基础: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发生,使人们思想和视野更加开放; 一方面从17世纪后期开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英美法德等国建立,打击了封建势力和教会力量。另一方面18世纪60年代开始于英国后扩展到其他欧美国家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迅猛发展。

(3)理论基础:18世纪下半期到19世纪,生物学研究陆续取得重大成果,细胞学说确立,为生命科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①发现:17世纪,英国科学家胡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软木片时发现了细胞; ②发展与完善:(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历史纵横,向学生稍作介绍,不必花过多教学时间) 1838年德意志植物学家施莱登提出植物细胞学说;

1839年德意志动物学家施旺把这一学说从植物学扩展到动物学,并进而建立起统一的细胞学说。

19世纪50年代,德国医生德马克等人把细胞学说和胚胎学结合起来研究,发现了细胞分裂,进一步完善了细胞学说。

③意义:细胞学说的确立与发展,为生命科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过渡:正是在对细胞学说研究的基础上,一批生物学家逐渐认识到生物界中不同物种之间不仅存在联系,而且物种是可变的。拉马克提出生物进化论。

2、拉马克——进化论的的倡导者和先驱 (1)生平简介:拉马克(Jean-Baptiste de Lamarck,1744-1829)是法国伟大的博物学家。生物学一词是他发明的,最先提出生物进化的学说,提出了高等动物是由低等动物演变而来的。是进化论的倡导者和先驱。 (2)主要成就:

①提出生物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进化的观点;

②肯定环境对物种变化的影响,提出“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两个著名的进化原则。 前者指经常使用的器官就发达,不用会退化,比如长颈鹿的长脖子就是它经常吃高处的树叶的结果。后者指后天获得的新性状有可能遗传下去,如脖子长的长颈鹿,其后代的脖子一般也长。并认为这两者既是变异产生的原因,又是适应形成的过程。

(3)意义:早期的生物进化思想开始形成,为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创立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达尔文——进化论的创立者:

1、创立标志: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一书,标志着生物进化论的诞生。【合作探究】2:1859年11月24日清晨,雾霭中,伦敦几家书店的门口人声鼎沸,人们争先恐后地排队购买刚出版的新书——《物种起源》。初版1250本书在发行的当天就被销售一空。„„书中的观点震撼了世界,动摇了禁锢人们思想许多个世纪的特创论。

《物种起源》一书为什么能引起人们的热情?什么观点震撼了世界? 书中阐述的观点极大地冲击了神创论,生物进化论的提出震撼了全世界。 在达尔文的自传中,他这样总结自己的一生,“最重要的是,爱好科学──不厌深思──勤勉观察和收集资料──相当的发明能力和常识”。

2、理论观点:(D76知识梳理)

(1)一切生物都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2)生物界现存的物种具有共同的原始起源,不同物种的变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3)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是生物界的普遍规律。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为核心的进化论,认为一切生物都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是生物界的普遍规律。凡能较好地适应环境和发生变异的个体,将获得较多生存和繁殖的机会,那些有利的变异,经过世代的传递,逐步积累为显著的变异,从而形成生物新种。

【合作探究】3:“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选择”是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思想。这一思想之所以能在19世纪中期产生的原因是什么?(D76合作探究)

(1)由于欧洲经历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洗礼,基督教神学思想遭受重创,人们开始面向世界、重视实践、崇尚理性;

(2)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相继发生,为进化论的产生提供了政治和物质基础; (3)科学技术的长足进步也为进化论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3、影响:(D76合作探究)

(1)对欧洲思想界的影响:生物进化论从根本上改变了当时绝大多数人对生物界和人类在生物界中地位的看法,有力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D76思维启迪3) 【合作探究】4:【学思之窗】(1)围绕着达尔文的进化论,出现了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那么产生这些分歧的原因是什么?(2)你如何评价这些观点?

(1)达尔文进化论打破了基督教神学的上帝创世说,给神创说以致命一击。基督教会不甘心失败,拼命进行还击。

(2)达尔文提出人类起源于古猿的观点,给上帝创世说以致命一击。

【合作探究】5:1860年的英国牛津,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刚刚在上一年出版并引起广泛的注意和争论,学术界内部亦有分歧。达尔文主义的著名斗士赫胥黎坚定地捍卫进化论,遭到牛津大主教威尔伯福斯的讥讽,他责问道:我要请问一下坐在我的旁边,在我讲完以后会把我撕得粉碎的赫胥黎教授,请问“与猴子发生关系的是你祖父这一方,还是你祖母这一方?”面对这恶意中伤,赫胥黎从容不迫地先从科学事实方面进行驳斥,然后说:“我过去说过,现在再说一次,一个人没有理由因为猴子作他祖父而感到羞耻。在我的回忆中叫我感到羞耻的倒是这样一种人:他惯于信口雌黄,并且不满足于他自己活动范围里的那些令人怀疑的成就,却要粗暴地干涉他根本不理解的科学问题。所以他只能避开辩论的焦点,而用花言巧语和诡辩的辞令来转移听众的注意力,企图煽动一部分听众的宗教偏见来压倒别人。这才是真正的羞耻啊!”

赫胥黎认为真正羞耻的是什么事情? 没有科学的态度和精神 (2)对欧洲学术界的影响:把发展变化思想引入生物界,开创了生物科学发展的新时代; 比如把发展变化的思想引入生命世界,使人们不再把动物与植物之间、动物和人之间的区别看作是绝对和神圣的。

(3)对社会进步产生的影响:进化论思想在欧洲引起轩然大波,成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特权的思想武器。达尔文被称为“生物学领域的牛顿”。 如对处于国家危亡时期的中国思想界也产生巨大震动。救亡图存的变法运动和革命运动蓬勃兴起。

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严复(1853—1921年)译述了赫胥黎的部分著作,名曰《天演论》,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号召人们救亡图存,“与天争胜”,对当时思想界有很大影响。他们还把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当作改造社会的利器,掀起了救亡图存的维新变

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合作探究】6:达尔文的进化论和拉马克的进化观之比较 达尔文是现代进化论的奠基人,而拉马克则是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先驱者。达尔文进化论与拉马克的进化观的基本相同点在于: (1)他们都认为地球有很长的历史地球包括生物在内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进化之中; (2)他们都是渐变论者,认为生物的变化是逐渐的; (3)他们都承认在生物进化中,环境起了主导作用; (4)他们都承认获得性遗传。 达尔文的进化论与拉马克进化观的主要区别在于:

(1)达尔文广泛地研究了变异,把变异分为一定变异(定向变异)和不定变异,认为微小的不定变异是进化的主要材料;拉马克认为环境的变化会引起生物的定向变异,以适应变化的环境。定向变异、器官用进废退为进化提供了材料。

(2)达尔文认为环境是通过自然选择而起主导作用的即不同生物具有的不定变异,通过生存斗争,有利的变异得到保存并传留后代,有害的变异则被淘 汰。如此逐代汰劣留良,微小的变异会逐渐积累而成为显著的变异,由此形成新的物种;拉马克认为,生物在适宜变化的环境中产生的性状(即获得性)会遗传给后代,生物是通过获得性的遗传而逐渐改变了旧类型,转变成新类型,即形成新的物种。

(3)达尔文认为所有的生物有共同的起源;拉马克认为不同系统的生物 有不同的起源,而且认为物种可以自然发生。 总之,拉马克学说主要是从定向变异和获得性遗传出发提出的理论在实践中未得到证明;达尔文进化论则主要从不定变异出发,通过生存斗争而进行自然选择,在实践中得到了证明,取得了胜利。 本课小结

19世纪生物进化论的诞生是人类破解生命起源之谜取得的重大突破。达尔文进化论的提出,是人类思想史上划时代的大事。它打破了上帝7天造就世上万物和人类的神话,极大地促进了欧洲的思想解放,使人们的世界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不仅丰富、发展了生物学本身,也使生物学成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获得了新的发展方向。其“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和“优胜劣汰”的思想促进了亚洲等为救亡图存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第12篇:美术高中人教新课标第十七讲 传统工艺美术教案综述

第十七讲 传统工艺美术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外国传统工艺美术的概念、种类和造型特点及其是实用与审美的统一体。

2、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时代、思想意识、服务对象审美趣味与艺术形式的关系。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感受、体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教学重点与难点:

1、启发学生将“罗可可”家具与下一讲的现代家具作比较,体会艺术功能与审美观念的变迁。

2、强调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美术的服务对象不同,从而体会不同的功能要求和审美趣味的变化。

3、强调作品之间的比较,引导学生直观感受作品。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授法、讨论法、发现式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检查学生的准备工作情况。

2、师生礼仪。

二、导入新课:

1、概述如何欣赏外国传统工艺美术。

2、复习肯定中国工艺美术的成就,设疑导思。

3、揭示课题:第十七讲

外国传统工艺美术

三、传授新课:

1、分析欣赏《图坦卡蒙黄金面具》和《黄金人型棺》: 出示投影。

提问:这件作品为什么采用珍宝和黄金制造?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

2、分析欣赏古希腊陶瓶: 引导学生欣赏。 观察陶瓶的样式。 观察陶瓶的瓶画。 教师总结。

3、教师总结。

4、分析欣赏《林岛圣经封面》: 引导学生欣赏。 材料相同: 用途相同: 美感不同: 教师总结。

5、分析欣赏“罗可可”风格的客厅和家具工艺: 出示投影。

提问:大家看这个客厅和家具与我们现代的居所和家具有何不同?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

四、学生观看录像,欣赏代表作品。

五、分组讨论: 同样以珍贵的材料制造,同样追求豪华富丽,为什么黄金面具、圣经封面和“罗可可”的装饰艺术在美感传达上有所不同?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课后思考题:

古希腊陶瓶有哪几种风格?

第13篇:历史必修2教案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考点解读】

考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知识梳理】

一、农业的起源

(1)原始农业:由采集经济向 经济发展。

(2)地域差别:北方以 生产为主,南方以 生产为代表。 (3)产业结构:以 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二、生产工具的革新

三、水利设施的完善

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的兴修,治理黄河以及地方特色的水利工程如 。

四、生产方式 (1)千耦其耘

①原因:商周时期,农具原始。

②特点:多采用大规模 的方式生产。 (2)个体农耕 ①出现:春秋时期。

②原因:生产工具和 的进步以及 的出现。

③特点:以家庭为单位;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自给自足。 ④地位: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近代以后,小农经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之一。 【典例探究】

1.(2012高考文综广东A卷12)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

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字 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牵引犁头启土状

2.(2012高考历史海南卷1)《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这反映了

A.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 格奉行 B.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 C.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 D.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3.(2011年山东省文综10)图4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它反映出当时

A.开始使用铁器 B.注重精耕细作 C.尚未推广牛耕 D.雇佣关系盛行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代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

-------西汉 晁错《论贵粟疏》

材料三 白居易诗《朱陈村》描写了唐代农村生活景象;“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1)据材料

一、二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农业发达的原因。

(2)据材料

二、三,概括自然经济的特征。

(3)据材料二指出自然经济对中国古代王朝统治起到的作用。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考点解读】

考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知识梳理】

一、土地所有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实行土地 。

2.商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即 。

(1)特点:名义上为国家公有,“公田”为贵族占有,“ ”是劳动者的份田。 (2)瓦解: 时期,各诸侯国进行税制改革,加速其瓦解。 3.封建社会:实行土地私有制。

(1)确立:战国时期, 从法律上正式确立土地私有制。 (2)形式:君主私有土地、私有土地和自耕农私有土地。 (3)发展

①宋初:“ ”、“不抑兼并”,使两极分化更加激烈。

②明清时期:随着 经济繁荣,通过 广占田土的现象日益普遍,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4)后果:土地兼并影响国家赋税收入,社会动荡,统治者采取“ ”、“限田”的措施,保护自耕农经济。

二、经营方式—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1.概念: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土地经营方式。地主与佃农之间形成 关系。 2.发展

(1) 时期已经产生。

(2)宋代日益普遍化, 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经营方式。 (3)明清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 3.影响

(1)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 。 (2)佃农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有利于农业的稳步发展。 【巩固练习】

1.据《左传》记载:“晋郤(xi,姓)至与周争鄇(晋之温地)田。王命刘康公、单襄公讼诸晋„„。”材料中历史现象所反映的实质是

A. 贵族之间的争权夺利 B.土地私有化趋势明显

C. 地主兼并土地的现象趋于严重 D. 周天子对土地拥有最高所有权

2.中国古代农业社会中的农民分为自耕农和佃农。下列对此表述正确的是:①自耕农承担田租、兵役、徭役等负担 ②佃农向地主交纳地租等负担 ③自耕农拥有自己的土地,佃农没有自己的土地 ④都有小生产者意识,都是落后阶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2012高考文综全国新课标卷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意义。 二.非选择题

4.土地制度是农耕社会最主要的生产关系,对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

——[西汉]晃错《-------西汉 晁错《论贵粟疏》

材料二 北宋苏洵说:“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己得其半,耕者得其半。”到了明清时期,都实行定额地租,佃农所交地租,多的占到收获物和80%。 请回答:

(1)材料

一、二分别体现了什么形式的土地制度?根据材料一的指出劳动者“卖田宅、鬻子孙”的原因。

(2)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土地经营方式?明清时期,这种经营方式大规模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嘉靖八年,霍韫奉命修会典,言:“自洪武迄弘治百四十年,天下额(份)田已减强半,而湖广、河南、广东失额尤多。非拨给王府,则欺隐于猾民。广东无藩府,非欺隐即委于寇贼矣。司国计者,可不究心?” ——《明史·食货一》

材料二 凡官地,例禁与民交易。然旗人不习耕种,生齿日繁,不免私有质鬻。……自和珅管大农,奏改前章,于是旗人及府庄头率多撤地别佃,贫民始多失业。

——赵尔巽《清史稿·食货一》

材料三

俗有田底、田面之称,田面者佃农之所有,田主只有田底而已。盖以佃农各有其半,故田主虽易而佃农不易,佃农或易而田主亦不易。

——《周庄镇志》卷四,风俗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面对材料一中出现的严重的社会问题,封建政府采取什么措施来应对?

(2)材料

二、三反映出农村怎样的经营方式?“田底”和“田面”的实质是什么?

(3)根据材料和问题(2)中的信息,简要分析明清这种经营方式和土地生产关系如何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4)有学者认为,中国政府具有没收和再分配土地以及向庄田征税的特权,但它没有阻碍土地的随时买卖和继承。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判断这一观点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

第4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考点解读】

考点:手工业的发展

课标要求: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解读: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主要史实有:冶金术的进步主要包括青铜技艺、冶铁技术、炼钢技术,突出青铜文明辉煌灿烂和冶铁技术成就对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变革的促进作用;丝织业、棉纺织业技艺的发展与成就;陶瓷技艺,制瓷业的成就以及古代中国陶瓷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掌握官营手工业发展的特征和官营手工业的衰败与私营工业发展的辩证关系;理解资本主义萌芽的相关知识。

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基本特征有:第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第二,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的格局;第三,官营手工业规模庞大、分工细致、组织严密、管理完善,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第四,“男耕女织”的个体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的形式趋向典型化,成为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的基础,它是古代中国经济的根本特征。

【知识梳理】

一、三大手工业的发展 1.冶金业

(1)冶铜业:青铜时代是指从二里头文化时期到春秋末期,商代青铜技术已臻于成熟。 (2)冶铁业

①产生:春秋时期人们发明了冶炼 和钢的技术。

②燃料:汉代开始用 作燃料冶炼。北宋时,用煤冶铁已相当普遍,南宋末年,我国开始用 冶铁,明朝流行开来。 2.纺织业 (1)丝织业

①上古时代:人们就已经学会养蚕缫丝了。 ②西周后:丝织工艺有突飞猛进的发展。 ③汉代:丝绸远销欧洲,中国获得“ ”称号。 ④唐代:出现 技艺。 (2)棉纺织业

① 以来,边疆地区种植的棉花迅速向内地传播。

②元代 推广先进棉纺织技术,使 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 ③到 后期,棉布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 3.陶瓷业

(1)制陶业:陶器发明是新石器时代手工业最重要的成就。种类有彩陶、黑陶、白陶。 (2)制瓷业

①东汉晚期:烧出了成熟的 。

②南北朝时期:烧制出 ,是制瓷技术上的重大突破。 ③隋唐时期:陶瓷工艺臻于成熟,制瓷业成为 的生产部门。 ④宋代: 成为“瓷都”,全国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 ⑤元代:开始进入 生产时期。

⑥明清时期:创造出更丰富多彩的制瓷工艺,瓷器与 一起成为对外出口的大宗商品。

二、经营形态的变迁 1.家庭手工业

(1)特点:与农业相结合,其产品多供自己消费和 ,很少进入市场。 (2)影响:家庭手工业生产对于稳定 起了一定作用,但妨碍了市场发育。 2.官营手工业

(1)概况:西周时期,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管理,直到明代前期为止,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 地位。

(2)特点:资金雄厚,规模经营,分工细密,从征役制到 。 3.私营手工业

(1)产生: 时期,私营工商业蓬勃兴起,工、商与士、农并称为“ ”。 (2)发展过程: 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3)经营方式变化: 以来,私营手工业的商品大量进入市场;明朝中后期出现 关系。 【要点突破】

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点

突破提示: 史实归纳分析法

突破归纳:

1. 2. 3. 4. 5. 6. 7. 【典例探究】

1.(2012高考历史江苏卷2)《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 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2.中唐诗人元稹《织女词》:“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对诗中所述社会现象理解准确的是

A.官方保护手工业技术的沿袭 B.政府禁止男方到女方家落户 C.手工技术传男不传女陋习的形成 D.唐朝由盛转衰 3.(2012高考文综山东卷11)《登州府志》记载,“纺织花布,以自衣被。穷乡山陬(zōu,山脚),无问男妇为之,其织作须织工。勤有余布,亦兼鬻(yù,卖)于乡市,复有布贾贩之城市”。这反映出当时登州:①自然经济解体 ②家庭手工业发展 ③商品经济发展 ④出现经济区域分工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景德镇的制瓷业有悠久的历史,有我国“瓷都”之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景德镇原名昌南镇,在江西饶州浮梁县,位于昌江东南,处在昌江及其支流的汇合处,四面环山。景德镇附近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瓷土资源。浮梁县境内及附近地区,横卧着怀玉山脉。盛产松柴,是很好的燃料。昌江及其支流,便于运送物资,河水又可用于淘洗瓷士,并安装水碓用于粉碎瓷土。景德镇的制瓷业出现于南朝,至五代时已经远近闻名。北宋景德年间,朝廷派官员烧制瓷器充作贡品,遂改地名为景德镇。入明以后,一些传统瓷窑日趋衰落,大批拥有特殊技能的制瓷工匠纷纷向景德镇集中,这里的制瓷业发展更加迅速。

材料二 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资金充足,设备先进,民窑不过20座。但官府管理腐败、成本高昂,很快衰落下去。为完成上贡任务,只好改行“官搭民烧”,由民窑烧造。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迅速崛起,明末达到二三百座„„。清代御窑仅6座。

材料三 据史书记载,江西景德镇制瓷业分工极细,“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万历年间“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长年受雇者按年或季发钱,临时工按日或计件发给工价。

——以上材料均出自各版本的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材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明代景德制瓷迅速发展有哪几方面的有利条件?(8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官窑”“民窑”之间的最主要区别是什么?(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末景德镇“民窑”崛起的原因。(6分)

(3)材料三反映景德镇的制瓷业出现了什么根本性变化?(3分)请说明你得出这一结论的理由。(2分)

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和城市

【考点解读】

考点:商业的发展;“重农抑商”政策

课标要求: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了解“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

【知识梳理】

一、农耕时代商业的产生、发展

1.原始商业的产生: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 的交换行为,产生了原始商业。 2.商朝:出现职业 和货币。

3.周朝:实行“ ”政策,对商业进行集中统一管理。

4.春秋战国: 逐渐成为商人的主体;随着商业的繁荣,形成了许多著名都会。 5.隋唐:陆上和海上 都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 6.宋元:出现世界上最早的 ,集镇、夜市兴盛;

元朝出现新高峰,广泛流通纸币。

7.明清时期:商业市镇兴起, 经济占据主要地位;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经济作物广泛种植; 在流通中广泛使用; 商人群体形成。

二、农耕时代城市的繁荣 1.城市功能与格局的变化

(1)自周秦迄唐代:城市的主要职能是、军事重镇;县城以下一般禁止设市,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唐朝长安城实行整齐划一的 制。

(2)宋代以后:城市的 增强;允许县城以下的城郭和乡村设市贸易,还出现了 市、晓市和草市等,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监控; 界限也不复存在。 2.港口贸易城市的繁荣:唐宋时期 (1)原因:海上贸易的兴盛。

(2)表现:广州、泉州、、杭州、扬州、(今蓬莱)等港口城市的兴盛。 3.工商业市镇出现: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尤以 地区为盛。

三、“重农抑商”

1.原因: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 等特点,与战国时期强调、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取向发生矛盾。 2.表现

(1)战国:重农抑商思想崛起,以 变法为代表。 (2)西汉:汉高祖强化重农抑商,压制私人商业。

(3)中唐及宋元:政策有松动,鼓励海外贸易,实行 政策,商人地位提高。 (4)明清:压制商业发展,对商人进行盘剥。

3.影响:阻碍 因素的成长,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 潮流。 【典例探究】

1.(2012高考文综安徽卷14)北宋东京(今开封)“通宵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图景表明 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B.市已经遍布城内各处

C.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 D.坊和市已没有区别

2.(2012高考文综全国新课标卷26)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农业的衰退 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3.(2012高考文综全国大纲卷15)清帝雍正朱批谕旨说:“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联所悉知,习俗殊可笑。”这反映出当地

A.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

C.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

B.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 D.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

4.(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开国前后,四川通行的是铁钱。 铁钱体重值小,买卖交易用钱量大。大铁钱每千枚重二十五斤,小铁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买一匹绢,需用二万个小铁钱,重量共达一百三十斤,得用车载驴驮,极为不便。于是在淳化,至道年间出现了交子。

——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 材料二 宋代的 “市”“自大街至诸小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空虚之屋,每日凌 晨,两街巷门上行百市。买卖热闹。”“都城之夜市,酒楼极繁华处也人物嘈杂,灯火照天,每至四鼓罢„„” ——吴自牧《梦梁录》 材料三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的意义。„„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下和为中心的大城市。„„中国人首次大规模从事对外贸易,不再 主要依靠外国中间商。„„此外,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后来的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出现交子的原因。(4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及产生的根源。(7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西方商业革命对西方社会产生爆炸性影响的最主要表现,并分析宋朝的商业革命为什么丝毫未对后来的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5分)

第6课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考点解读】

考点:资本主义萌芽 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课标要求: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知识梳理】

一、农耕经济高度发展

1.农业:当时的 水平明显提高。 2.手工业:明中叶以来, 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主导地位。 3.商业:明中叶以来,商品流通扩大,加上广泛使用白银,异常活跃。 4.城市:工商业市镇兴起。

5.明清国力强盛,突出表现为耕地面积的扩大和 的增长。 6.明清盛世的综合国力较历代王朝明显提高,在世界范围仍大体保持领先地位。

二、资本主义萌芽

1.原因: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概况:明中叶以后,苏州的 中最先出现,江西景德镇的制瓷业中也随后出现,另外采矿等部门也有出现。 3.特征

(1)为购买劳动力增殖利润而进行的商品生产和以 为经营特点。 (2)大量雇工集中分工协作, 程度和劳动效率极高。

4.地位:发展缓慢,只是在局部发达地区的一些生产部门中 出现,其力量远不足以分解封建生产方式,在全国范围内,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仍占 地位。

三、近代前夜发展的迟滞 1.原因

(1)经济结构:耕织结合、的经济结构在全国仍占据主导地位。 (2)封建剥削:官府的沉重剥削,导致农民极端贫困,购买力低下。

(3)专制统治:明清帝国的 也成为新经济因素成长的阻碍。 (4)不利政策:明清两朝实行的“ ”政策、闭关锁国,使中国脱离世界发展大势。 2.危机

(1)中西国力兴衰的易位便已大体定局。

(2)西方主要国家相继完成向近代工业国家的转变,对外积极殖民扩张。

(3)中国对外紧闭国门,对内压制打击工商业,厉行文化专制,严重摧残近代化因素萌芽。 【典例探究】

1.清政府曾经规定:“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反映的实质是 ( ) A.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清朝前期大机户兼并小机户

C.清政府限制手工工场规模 D.封建专制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2.有一族谱记载:明清时期外出经商者日众,不少人依旧“壮则服贾,老则归田”。这说明

A.社会风气日益恶化 B.经世致用思想受重视 C.商品经济繁荣发展 D.重本抑末观念占主导

3. “明代海禁政策的出台并不是单独出现的,而是与朝贡贸易一起出台的,并构成了明代天朝礼治天下的基本内容。明代海禁政策的出台与发展很大程度上是消极的抗倭。”这表明,明朝“海禁”政策的出台 ( ) A.是明代朝贡贸易发展的必然结果 B.是明代天朝礼治天下的要求 C.受国际和国内形势发展的影响 D.是明代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结果 4.(2012高考历史海南卷26)(1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皇明祖训》记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

材料二 实行海禁,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溃裂以出”。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东南沿海一带出现颇有实力的海寇、海商集团,走私贸易兴盛,“海禁愈严,贼伙愈盛”。有识之士认 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

隆庆年间(1567~1572年),因福建巡抚涂泽民之请,明廷“准贩东西二洋”。福建漳州月港兴起,“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或移居于吕宋(今菲律宾)者甚众。学者 估计,隆庆开禁后输入中国的白银至少1亿两左右,促成了税收等政策的改变。 ——摘编自晁中辰《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4分)

(2)根据材料

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中后期海禁政策调整的原因及其影响。(8分)

第14篇:历史必修1教案1

《第19课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教学设计

教师:郭金花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革命前的俄国基本情况;十月革命的基本过程及其影响;通过内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比较问题、史料研读、概括的能力等地培养。

2、过程与方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手段,情景再现,资料应用,问题探究,达到能力的提高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历史唯物史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历史的必然。

【重点:】 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 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难点:】 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 苏维埃政权采取的措施 【导入:】

材料导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索,明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材料

共产主义革命将不仅是一个国家的革命,而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即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

--恩格斯

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中获得胜利。

--列宁

问:恩格斯和列宁的观点有何不同? 事实证明谁的观点是正确的?

恩格斯强调“共同胜利”“发达国家”

列宁否定了“共同胜利”得出“社会主义首先在一国、数国获得胜利的新结论” 【讲述新课】

问题设计,结合材料影视,层层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 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

1、材料一反映出俄国当时的社会状况如何?

材料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垄断组织已经分布于各工业部门……1913年按人口计算,俄国的钢产量只及美国的1/11,德国的1/8,英国的1/6,法国的1/4 ……国民经济人均收入只及美国的1/7,英国的1/5,法国的1/4。俄国在经济和政治生活中存在严重的封建农奴制残余,农村保留有贵族地主大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剥削形式。 …… ----王斯德主编《世界现代史》

帝国主义国家、落后、保留着大量的封建残余

2、材料

二、三能够说明当时的俄国存在着什么问题?

v 材料二:1905年1月16日,也就是俄历的1月3日,俄国首都彼得堡普梯洛夫工厂的一万多名工人为反对工厂主开出四名工人举行罢工,……到这一年的8月吧,全国的罢工人数达到了80万人,……出现了工人代表苏维埃这一组织形式,工人运动迅速发展。在工人运动的推动下,全国有一半以上的县出现了农民反封建地主的斗争。……

v -------选自《必修一教师用书》第278页

v 材料三:自16世纪起,沙俄就不断对外侵略扩张,到19世纪中叶,已经吞并了乌克兰、白俄罗斯、波罗的海沿岸、西伯利亚、中亚等地区,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殖民帝国。在这个帝国中,有一百多个民族,非俄罗斯人占人口的57%,是人口的多数。沙皇政府将非俄罗斯人称为“异族人”,对他们实行残酷镇压,……

v ------《列宁全集》第6卷第12-13页 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非常尖锐

3、材料四能够体现出俄国工人具备什么特点?

材料四:无产阶级受剥削、压迫严重,工作时间一般长达10小时,但工资低微(1910年俄国工人的工资相当于美国工人工资的1/3)。

革命性强

通过这些材料得出三个结论

l ①俄国是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矛盾尖锐 l ②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性强 l ③广大农民成为革命同盟军

教师介绍1914年发生了世界大战,俄国也参加了一战,然后播放二月革命的视频 根据影视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为接下来的十月革命做比较做铺垫 思考:二月革命具有什么性质?为什么?

思考:二月革命的结果怎样?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四月提纲》原始材料 l ……

l

2、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度,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性和组织程度不够,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第二阶段则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

l 这个过度的特点是:一方面有最大限度的合法性…… l

l 思考:列宁在《四月提纲》中作出什么样的指示?列宁给中央委员会的信(1917年10月24日公历11月6日) 材料: 同志们:

我写这封信是在24日晚上,情况已经万分危急,非常清楚,现在拖延起义却是等于自取灭亡。

……无论如何必须在今天晚上,今天夜里逮捕政府成员,解除士官生的武装(如果他们抵抗,就击败他们),……

思考:列宁又做出了什么指示? 观看十月革命的视频

整个设计都想体现“论从史出”,并通过这些材料得出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除了刚才的3点之外,还包括④一战加剧了社会矛盾

⑤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

再设计问题问:为什么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不干涉俄国革命,难道他们希望世界上出现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吗?由此得出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还包括⑥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无暇顾及俄国

学思之窗

因为涉及到十月革命的措施,而这个是教学的难点,通过学思之窗的内容让学生一方面思考十月革命胜利后在政治、经济、外交各采取了什么措施,分析为什么会得到广大工农群众的拥护的原因,来解决教学的难点。

问题设计:

思考:给世界带来什么影响 播放视频 意义和影响:

1、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劳动人民当家作主

2、为俄国社会发展开辟了新道路

3、在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

4、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新局面

5、给全世界送去了马克思主义

6、促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迅速终结

7、殖民地半殖民地展开民族解放的新浪潮 【小结】

十月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俄国实际相结合的列宁主义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世界现代史的开端,从此以后。在十月革命的伟大旗帜的指引之下,世界开始了社会主义的新浪潮。今天虽然社会主义出现了一些挫折,我们不要悲观气馁,任何事物的成长都不会是一帆风顺,不经历风雨怎么可以见彩虹?我们一定要坚信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

第15篇:历史必修一教案

【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

一、至高无上的皇权 1.“始皇帝”的来历 ⒉特点:(1)皇帝神圣

(2)皇权至上

二、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度 ⒈三公九卿制的职能 2.三公九卿制的特点

三、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⒈郡县制的职能

2.中央到地方统治机构的特点及实质

四、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和影响

重点: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影响;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 难点: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和作用 【教学方法】

本课多是基本史实,有关知识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可现在课前布置学生自学,掌握基本史实;教师还可指导学生收集资料,引导学生收集一些有关的典故、成语,通过这些典故、成语来回忆春秋战国的诸侯争霸的概况。像老马识途、唇亡齿寒、退避三舍、一鸣惊人、卧薪尝胆、纸上谈兵、围魏救赵、图穷匕见、朝秦暮楚等等。为上课讨论和评价做准备。在课堂手段上可采取投影和情景设置等手段,将教学的重点放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上。 【导入新课】

从西周分封制到秦朝的中央集权制,中间经过了群雄割据的春秋战国。关于这段历史我们大家并不陌生,尤其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典故、成语,如老马识途、唇亡齿寒、退避三舍、一鸣惊人、卧薪尝胆、纸上谈兵、围魏救赵、图穷匕见、朝秦暮楚等等,尤其为我们大家所熟识。战国后期,商鞅入秦,助秦孝公变法,使秦国后来居上,国力跃居七雄之首。从公元前230年起秦国采取各个击破的办法开始了大规模的统一战争。秦王嬴政“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贾谊《过秦论》),不到十年的时间,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局面,于公元前221年建立起中华民族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正如诗歌记载的:“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秦王扫六合》)由此导入新课。 【讲述内容】

秦朝建立后,创制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这一制度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组成:一是建立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二是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是地方上实行郡县制。

一、至高无上的皇权 1.“始皇帝”的来历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以后,嬴政认为“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于是下令大臣“议帝号”。他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秦王政决定从三皇五帝的称号里摘出皇、帝二字合成一个新词“皇帝”,作为统一大王朝的君主的正式称号,称“始皇帝”。秦始皇帝的名号有两点含义:一是创立皇帝称号;二是其中含有序号,自己为始皇帝,以下顺序为二世、三世,直至万世。。从此皇帝就成了封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凡行政、军事、经济等一切大权,均由皇帝总揽,一切军国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皇帝制度为此后历代王朝所沿用,自秦开始至清末,延续了二千一百多年。历代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都沿用了“皇帝”的称号。

然后教师给学生介绍一下皇帝的称谓,拓展学生视野。对于皇帝的称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皇帝自称为朕。我们知道,皇帝制度的基本特点是唯我独尊,如果不是具有独一无

二、至高无上的特点,也就无法具有特殊的政治和社会的意义了。(“孤”则是王的自称。)本来在先秦时期朕是男子的第一人称单数,从秦始皇帝开始不再通用,只有皇帝可以用。一类是第二人称单数,如皇上、圣上、陛下。

皇帝的特殊权力和地位使得皇位继承意义重大,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引起政治动荡,导致无序、失控。皇太子继承制是历史上形成的传统,把父系家族内部的继承秩序稳定下来,并且明确化、法律化。

提问:中国皇帝制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呢? ⒉特点

(1)皇帝神圣

皇帝地位至尊。天子自称为“朕”、命为“制”,令为“诏”,印称“玺”。 在讲此问题时,可以找如下资料进行补充,使学生了解皇帝至尊的地位。 ①名号制度体现皇帝至高无上的尊贵地位,包括皇帝以及附属的皇后妃嫔、太上皇、皇太后、皇子、皇太子、皇孙、公主等在内的皇帝宗族名号系列,还有谥号、庙号、尊号等称号系列,突出皇帝制度的神圣、尊严。②有祭祀天地山川的权利,显示其联系上天与人间的特殊身分。③有历法、年号、礼仪、乘舆、宫廷、陵寝等一系列体现正统与等级的规章制度,表现其特殊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形象。④有后妃制度、宗室制度、以及有关皇子、公主、外戚等的一系列制度来保护、协调家族利益,其核心是宗法制度。⑤有皇太子继承制体现皇权的延续和稳定,并保障皇权的顺利交接。⑥皇室开支有财政保证。⑦有宦官制度为之服务。 (2)皇权至上

皇帝权力至上。皇帝是国家的代表和象征。皇帝拥有最高权力,比如最高决策权、政务的最高决定权、财政的最高支配权、立法和司法权、官吏任免权、军事指挥权,等等。皇帝是封建社会政治权力金字塔形结构的尖,他通过从中央到地方的庞大的官僚机构来处理日常事务,实现政治统治。

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是以皇帝制度为中心的等级制度、宗法制度、社会秩序的理论基础。

皇帝制将国家的一切大权,即司法、立法、行政、军事等大权总揽于皇帝一人手中,并且实行皇位继承制。这都体现出权力的高度集中,而高度集中的权力是秦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另外,秦朝还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系列的官制和行政机构。

二、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度 ⒈三公九卿制的职能

三公九卿制是在皇帝之下的中央政府。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辅佐皇帝治理天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负责监察百官;太尉主持军事。三公下面设置九卿。秦朝的九卿是指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延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和少府这九个部门的长官。(教师通过投影让学生了解秦朝的官职及分工) 中央

“三公”

太尉: 协助皇帝掌管全国军队

丞相: 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御史大夫: 掌图籍章奏,监察百官,辅佐丞相处理事务

“九卿”

卫尉: 皇宫保卫

郎中令: 宫廷警卫

太仆: 宫廷车马 廷尉: 司法

典客: 少数民族事务及外交

奉常: 宗庙礼仪

宗正: 皇室内部事务

少府: 全国山河湖海税收和手工业制造

治粟内史: 全国财政税收

2.三公九卿制的特点 中央设“三公”诸卿,构成中央政府,他们都听命于皇帝。通过让学生了解三公九卿的名称、职能,而且要让学生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思考后,引导学生概括出三公九卿在地位、职责上互不相属,互相牵制,最终使军国大权集中在皇帝一人手中。中央设“三公”诸卿,构成中央政府,他们都听命于皇帝。

三、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⒈郡县制的职能

郡县制实行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本课的“学思之窗”中的材料,讨论一下秦始皇推行郡县制的原因;并结合上节课的知识,分析一下郡县制和分封制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影响。 然后再介绍郡县制。

郡的长官叫郡守,县的长官叫县令,都由皇帝任免。他们直接管理人民,收取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使西周实施的分封制被郡县制所代替,削弱了地方的独立性。三公、诸卿和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皇帝能够有效地控制封建朝廷和地方权力。(教师通过投影让学生了解秦朝的郡县制体系结构) 郡

郡尉

郡守

监察史 县

县尉

县令

游徼

三老

啬夫(小乡)

有秩(大乡)

亭长

里正

2.中央到地方统治机构的特点及实质

通过以上学习,让学生概括秦朝从中央到地方统治机构的特点及实质。培养学生主动思 考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然后把特点概述为:官职有明确分工,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最终使最高统治权集中在皇帝一人手中。实质是: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

四、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和影响

秦的统一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幅员空前辽阔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那么秦朝的疆域相对前朝有怎样的变化呢?(投影显示《秦朝疆域》图,让学生注意秦朝疆域的外围颜色)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也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秦朝疆域广大,秦朝境内生活着各族人民两千多万。 秦朝统一后,颁布秦律。商鞅入秦,助秦孝公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后来居上,跃居七国之首。秦朝制定秦律的基础是秦国自商鞅以来的律令。秦律集中体现了新兴的地主阶级的意志,影响了后世封建律令的制定。但秦朝的秦始皇父子片面地强调了法家学说中严刑重典的一面,忽视了“赏罚并用”“刑当无多”的重要内容。 关于其他巩固统一的措施,可以设计类似的游戏:“秦有一壮士,身高八尺,是真还是假”,使学生了解古今度量衡标准的差异。也可以借助“历史假设”,巧妙设问把学生的思绪引到两千多年前的历史情境中:“假如你是秦始皇,你会采取哪些措施巩固政权?”学生兴趣盎然,进入角色、“扮演古人”,展示自己的“雄才大略”。学生在讨论、争论和思考活动中进一步了解巩固统一的措施:统一文字、度量衡及货币,销毁兵器,广修驰道以及“焚书坑儒”,制定法律等等,并体会秦始皇采取措施巩固统一的必要性。 灵渠在今天广西兴安县境内,全长三十多公里,沟通湘水和漓水,连接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秦始皇在北伐匈奴取得大胜后,在原来秦、赵、燕三国修建的长城基础上,修葺、增补、新筑,建成了今天驰名世界的万里长城。秦代的长城西起临洮(今甘肃眠县),东至辽东,蜿蜒万余里。长城的修建,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对抵御游牧民族骑兵的进攻,保障中原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起到一定的作用。

关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作用,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然后概括出

积极方面:①为维护封建统一提供了条件;②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发展;③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消极方面:皇帝权威的加强,大大加强了统治人民的力量,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

秦始皇大兴土木,增加徭役、赋税,超过了当时社会经济所能担负的程度,典型的工程是骊山陵墓和阿房宫。秦朝每年服役者不下三百万人,大量人口脱离生产,造成“丁男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的悲惨景象(《汉书•严安传》)。赋税十分沉重。秦朝的赋税是前期的20倍,农民要将三分之二的收入交给政府。除此以外刑法严酷。如“族诛”“连坐”,死刑就有“腰斩、车裂、活埋”等。严酷的刑法使阶级矛盾激化,大规模的农民战争爆发,秦短暂而亡。

【课后研讨】

1975年,湖北云梦秦墓发掘一批竹简,其中记载的《秦律•田律》规定:“春二月,毋敢伐树木山林及雍堤水,不复月,毋敢业草为灰,取生荔,麛(卵)榖,毋„„毒鱼鳖,置肼罔,到七月而纵之。„„邑之近皂及它禁苑者,麛时毋敢将犬以田。”你能明白这段话的意思吗?这说明了在当时的秦朝已经开始注重什么问题?

思路:让学生在了解秦朝短暂而亡,刑罚残酷,暴政的同时,也了解秦朝注重环境保护的一面,以突破学生光通过教材了解知识,达到突破教材思维定式的目的。 【本课小结】

战国时期,各国通过变法,扫荡了旧奴隶主贵族势力,完成了向封建制国家的过渡,加强了君主集权,确立起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和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即皇帝制、中央官制和郡县制,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秦始皇首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为我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选择了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不管后来的封建王朝作了多少改革,其基本原则没有发生根本变化。西汉王朝建立后,刘邦承袭了秦始皇所开创的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第16篇: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教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教案 第3课 宋明理学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理顺知识系统,通过温故导入到本节课的探新。

【导入新课】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从春秋战国到唐朝之前儒学的发展过程。(把握要点:形成——发展为大宗——“焚书坑儒”——复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教师点出本课要点:唐朝时候,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唐朝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北宋的儒家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在儒学复兴运动中诞生的理学,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的严密体系,也称新儒学。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在本课学习中,要求同学们思考的问题有:宋明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它的发展过程怎样?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相比,出现了哪些变化?你怎样看待这种变化?

学生回答

把握本节课重点内容(程朱理学)的时代背景。

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一、三教合一

【合作探究】

1.提问:何为三教合一?(提问式一带而过) (课件简要展示三教合一的典型图片)。 2.提问:儒学地位动摇的原因是什么? (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佛教和道教的盛行,对儒学的冲击,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3.归纳: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 4.提问:为何儒学家提出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的“三教合一”,而不是要求统治者打压道教、佛教等? (教师引导)顺应时代、与时俱进等。 (举例启迪)基督教能在今天依然受欢迎的原因在于不断反省;禅宗在中国的繁盛的原因亦在于其佛教思想的中国化;艰难修炼才能成佛到后来解释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等。

学生回答

学生互相补充回答。

学生分小组探究并回答问题。

1.课文内容理论性,概念多,学生不易理解,所以结合一些事例讲解以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通过观看图片、师生互动来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实现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思维拓展

学生根据理学内容得出结论,旨在提高学生分析能力。

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历史地位。

二、程朱理学 1.理学的概念

2.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

3.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

【合作探究】

4.程朱理学的在当时产生的影响

三、陆王心学

【合作探究】

1.宋明理学的特点

2.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

【课堂讨论】

讲述:北宋时期,儒家学者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的义理。他们建立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称之为“理学”。

教师讲述并展示课件中准备好的例子加以说明: (1)二程理学(北宋)

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先有理后有物。——核心思想 (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也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

②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理”不仅是自然界的普遍法则,也是人类社会的最高法则。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制度、封建秩序都是天理的体现,是不可改变的。认为天理是世界的本原,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的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③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 所谓“格物”就是指“即物穷理”。格物穷理,是教人从待人接物的具体事情中去体认道学家所讲的天理。格物是致知的基础,致知则是格物的目的和深化。“致”,有推致和穷尽两重意义,这和“格”字的意义相近。致知是指通过格物达到对于天理的真知。

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有何区别? 格物致知认为“理”是先天存在的,接触世间万事万物是为了加深对“理”的体验和理解;实践出真知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出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即这一理论并不是先天存在的,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

(2)“朱子学”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大师,地位仅次于孔孟;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请谈谈程颐和朱熹关于“格物致知”的做法,对我们的学习有什么启发?

首先在脚踏实地、认真学习每一个具体的知识,然后才能融会贯通,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水平。等等

你认为程朱理学被官方化的原因是什么? 程朱理学是一种以儒、道、佛三教合一为特征的新儒学,把人的自我完善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对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道德规范和修养方法,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巩固封建统治秩序的需要。 探究问题:

根据材料评价程朱理学

积极影响:宋明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有着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教师讲述:

过渡:明初,为了强化思想统治,朱元璋和明成祖大力提倡程朱理学。从此,程朱理学成为官方统治思想。明中叶,明朝的封建统治出现了严重的政治危机,王阳明认为程朱理学崇尚空谈,不务实际,遂继承与发展了陆九渊的心学,以克服人们心中的“私欲”,挽救封建社会的政治危机。心学蔚然形成一代学术思潮。 1.代表人物:陆九渊(南宋)王阳明(明朝) 2.陆九渊的“心学”主张

①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 ②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③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反省内心就得天理。 3.王阳明的“心学”主张 (1)王阳明“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2)“致良知”“知行合一” 王阳明的“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都是要强调道德的自觉和主宰性。

探究问题:

1.宋明理学的特点

①儒学进一步思辨化。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就此而言,它体现着宋明理学家们融合创造的哲学智慧。 ②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无论是理学哲学各种各样的本体论、作为道德基础的人性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③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它带有明显的佛学化的特点。宋明理学的佛道化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是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建构儒学的伦理道德形而上学,其二是借鉴佛道二家的传教谱系,创立儒家学说的传道体系,即儒学的“道统”,其三是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2.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 共同点:

(1)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2)影响相同:①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②都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 不同点:(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深化提高:

作为一种流传几百年的传统文化,你认为儒家思想有哪些内容在当今仍是可取的?你能不能找到当今蕴涵儒学精髓的政治理念? 儒家思想的合理部分

教育理论: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因材施教等 伦理道德:孝、仁义、诚信等(社会主义荣辱观)

建立和谐社会:仁、德治、民本思想等(解决三农问题)维护国家统一:大一统思想:(统一祖国) 个人修养: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 现实意义:当代中国领导人倡导的“以德治国”、“以民为本”、“和谐社会”的思想,是儒学在当代中国政治理念中的新体现。

学生倾听

师生研讨并得出结论

回答问题

学生分小组探究,互相补充回答。

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

学生适时完成相关知识的学案。

学生分小组探究,互相补充回答。

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

学生讨论,各抒己见,解决问题之余实现学以致用。

【本课小结】

宋明理学适应我国封建社会从前期向后期转变,封建专制主义进一步增强的要求,它以儒学为根本,吸收佛教道教的长处,直承孔孟而又继续发展,使之从传统启蒙思想上升为中国传统哲学,它把天理人欲、仁政、三纲五常内在有机统一起来,使儒学政治思想哲理化,更有效维护封建等级制度,深得统治者欢心,宋元明七百多年儒学出现真正独尊局面。

板书设计:

第3课 宋明理学 一.三教合一

1、三家交融(魏晋南北朝)

2、三教合一(隋唐) 二.程朱理学

1、程朱理学形成

2、二程的思想主张

3、朱熹的思想主张

4、程朱理学的影响 三.陆王心学

1、陆九渊的心学主张

2、王阳明心学主张

3、宋明理学的影响

第17篇: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教案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主要思想流派及主要代表,孔子,在思想文化教育方面的主要成就,孟子、荀子的主要思想主张;理解“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孔子“仁”的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学会运用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探究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

分析图文材料,概括归纳知识,史论结合,阐释历史,联系现实;历史比较,问题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百家争鸣”是时代的需要,以祖国的历史文化而自豪,以人为本的精神境界!

[知识结构]

[教学重难点] 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带领学生看本课引言,本课引言是由图画与文字两部分内容组成的。《孔子讲学图》体现出孔子作为一个教育家的风采。文字内容则重点指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两部分内容旨在说明: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哲学家,同时,孔子也是属于全世界的,孔子的思想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将图画和文字内容作为材料,让学生阅读材料后回答问题。提出问题一:通过观察《孔子讲学图》,你从中可以获得哪些历史信息?问题二:通过阅读引言文字内容,你认为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如何?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

(讲授新课)

一、“百家争鸣”的局面

(1)“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思想领域异常自由和活跃的时期,几乎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此时的“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有其深刻而复杂的社会原因:

第一,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二,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第三,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第四,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这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历史纵横】,了解“子”与“夫子”称呼的由来。

(3)“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

春秋战国时期,最主要的思想流派有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反映其思想的书是《老子》,又名《道德经》。老子提出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观点,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老子反对新兴地主阶级的“有为”措施,主张“无为而治”。战国时期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庄子。庄子认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叫做“道”,“道”生出天地万物。庄子的散文非常富有哲理,是文学与哲学的完美结合,如《逍遥游》等名篇。

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墨子,反映其思想的书是《墨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他要求有一个社会秩序安定的政治局面,反对互相侵犯,要使“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

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见第二目“孔子及儒学的勃兴”和第三目“战国时期儒家代表”。 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韩非子,是法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的集大成者。韩非子的学说,后来成为秦代的官学,对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起了积极的作用。

(4)“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可以说,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不会五彩缤纷。

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孔子和儒学 (1) 孔子的生平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或孔夫子是对他的尊称。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夏历八月二十七日,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夏历二月十八日,享年73岁。教师可引导学生看【学思之窗】中的孔子像。

孔子3岁丧父,17岁丧母,生活十分惨淡。然而,孔子自小就勤奋好学,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孔子曾先后担任过下级官吏和地方官,政绩十分显著,五十多岁时担任司寇,成为政府高官,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后在55岁左右仕途失意,官闲居家。之后孔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达十四年之久,其目的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然而屡遭冷遇,远大的抱负和理想最终未能实现。于是,孔子开始专心从事文化教育活动,为改造社会培养人才,并在教育上获得了巨大成功。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教师可引导学生看《孔子和他的弟子在一起》一图。孔子晚年对《诗》《礼》《书》《易》《乐》《春秋》进行了整理,是为“六经”,即儒家的经典,对发展儒家文化、繁荣学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 孔子的思想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的思想,以至后来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仁学”。在《论语》

一书中,“仁”字的出现达一百多次,说明“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而如何实行仁,孔子主张克制自己,恢复“礼治”,即“克己复礼为仁”;主张推己及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思想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这种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的精神,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即孔子的民本思想。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的这一思想仍具有普遍的现实性和永恒的价值。

在教育上,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著名主张,这是孔子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在论述他的教育对象时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也就是说,只要是主动亲自带着干肉到我这里来登门求教,就表示有尊师重道之意,我就没有理由不把我的知识和学问传授给你。这与奴隶制“学在官府”、“礼不下庶人”的严格等级制的教育有着质的区别,是划时代的进步。

孔子的私学打破了受教育对象的地域、族类和家庭出身的限制,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尤其是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利地推动了春秋以来的学术下移运动,壮大了士阶层的队伍,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三、战国时期儒家代表

孟子和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并在适应时代要求的情况下有所创新,为儒学的新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教材首先介绍了孟子的思想,接着介绍了荀子的思想。

(1) 孟子的思想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他曾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自认为是儒家学派的正宗。一生以教书为主,也曾游说于各诸侯国。晚年著书立说,他的言论被整理成《孟子》一书。冯友兰认为孟子是儒家的理想主义代表。

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是继承了孔子的“仁”,并将其发展为系统的“仁政”思想。孟子认为,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就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孟子的仁政贯穿着民本思想,孟子提出“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是劝说统治阶级要善待民众,不要过分地剥夺他们。民本思想是孟子哲学思想中的精华,也是对孔子民本思想的发展。孟子总结战国时期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也是孟子用仁政来解释君民关系。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为了说明这些道德规范的起源,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其理由是人人都有“善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性善学说虽然是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但孟子强调君王要善待人民,要制民之产,使民有恒产,又有恒心地安于生产生活的思想,在当时是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的。

(2)荀子的思想

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还有荀子。荀子,名况,战国晚期赵国人。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有两位有名的学生:一位是杰出的学者韩非子,一位是秦始皇的丞相李斯。当代哲学家冯友兰认为荀子是儒家的现实主义代表。

孔孟荀一脉相承,荀子大体遵循了孔孟的路线。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他所提出的“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从道不从君。”等观点,都可见诸于孔孟的思想学说。所以说荀子是属于儒家学派的,他的礼义学说是直接从孔子的思想中脱胎而来。

在君民关系上,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这就是著名的“君舟民水”的观点,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影响很大,为后来历代有见识的封建帝王所采纳,对封建时代“治世”局面的出现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对于孟子所说的人之性善,荀子驳斥他说:“是不然,人之性恶。”荀子为什么说“人之性恶”呢?荀子说:人饿了便喜吃,冷了便喜穿,疲劳了便喜休息;苦饭不愿吃,破衣不爱穿,辛苦的事不乐意干;爱听好听的声音,爱看好看的颜色。顺着这些天性,人就不会循规蹈矩,因此人性本是恶的。

荀子分析批判诸子百家的言论,并吸收了各家的优秀思想。如荀子说“天行有常”,就是说自然界的运行变化有其固定的次序的,这同老子说的“道法自然”,在客观物质世界都有其一定的运行规律这一点上是相通的,显然是受了道家思想的影响。荀子主张以礼治国,这跟孔子的重视礼是源流相通的。可是荀子所说的礼,重在分定界限,对人制裁。强调礼的制裁的一面,已隐含着法的作用,表现出趋向法治的观点,并以此影响了他的学生韩非子、李斯等人,成为主张法治主义的法家学派,促成了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课堂小结):

本课我们学习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影响。儒学的兴起和发展,到了战国时期,儒学经过孟子、荀子的发展,改造。儒学已经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了。

[布置作业] 本课讲学稿

[教后记]:

第18篇:高二历史必修三孔子与老子教案

高二历史必修三孔子与老子教案

知识与能力:知道孔子和儒家、老子和道家,理解孔子和老子思想的主要方面及其内在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历史图片的解读和对《论语》《道德经》摘录的阅读分析,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理解孔子和老子的主要思想;通过模拟孔子和弟子、国君的问答,体会孔子的主张;通过对今天城市管理问题的思考和对1987年美国国情咨文引用老子话语的分析,领会孔子、老 子的思想对社会现实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儒家的仁爱思想和以德治国主张,领会道家的智慧,认识孔子和老子两位思想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培养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重点:知道孔子的主要思想;理 解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难点:理解“仁”、“礼”、“道”等概念;体会老子思想的智慧。

【课前】播放背景音乐,展示本课相关图片,让学生提前进入学习氛围。

【导入新课】近代学者夏曾佑说过:“中国之教,得孔子而 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 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这话道出了孔子对中国文化产生 了深远影响。这节课,我们将了解孔子和与孔子同时代的思想家老子,他们一个创立了儒家,另一个是道家的鼻祖。

【新课学习】

一、孔子及其思想

孔子的主要活动和历史地位

看图学史:师生共同解读一组图片,了解孔子的主要活动和历史地位。

走进山东,它的自然风光令人着迷,比如五岳独尊、蓬莱仙境、大明荷花、微山芦苇,但是它的人文景观更胜一筹,它承载着历史的厚重,给人以智慧的启迪。认识这片金壁辉煌、规模宏大的建筑吗?这是孔子故里曲阜的孔庙,它与孔府、孔林并称为“三孔”,1994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孔庙大成殿里,孔子的塑像被当作神一般供奉着。大成殿前的杏坛,是孔子晚年讲学的地方,它记刻着这位伟大教育家的功劳。孔庙周遭一座座拔地 而起的牌坊彰显着一位圣人的业绩。看看孔林中的孔子墓,墓碑上刻着什么字? ——“大成至圣文宣王墓”, “大成”,乃集大成之意,“至圣”,最高的圣人,这是何等的荣誉!孔子先后获得这些封号:汉平帝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唐玄宗封孔子 “文宣王”,元代封他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清代孔子被尊为 “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 我们是否可以从中洞察出什么呢?类似的孔庙、孔子塑像散落于世界各地,在韩国汉城、越南河内、日本东京、德国柏林、英国伦敦等地都能见到,这说明了什么?

死后的孔子倍享殊荣,生前的孔子却十分落魄。这张图片反映了孔子生命历程中的一件大事——周游列国, 55岁时他率领一群弟子周游列国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没人理睬他,这时的孔子像一只流浪狗。但他坚持了十四年,直到68岁才回到鲁国 ,然后把主要精力用于教育,同时整理了《诗》、《书》等古代典籍,为文化传承做了很大贡献。

如果我们要了解孔子的思想,当读什么书?下面让我们根据《论语》摘录了解孔子的思想。

孔子的思想

1. “仁者爱人”和“为政以德”

模拟对话 情境体验:

幻灯展示三则与“仁”有关的材料,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模拟孔子和学生的对话。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教师引导:从刚才的对话,可以看出“仁”的本质和基本内涵是什么?教师:从文字学的角度看,“仁,从人,从二”,反映人与人的关系。怎样“爱人”? 孔子是在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下提 出“仁”的学说的?统治者心存“仁”的话会怎么做?

仁者爱人的思想在政治上的反映是“为政以德”,解读材料: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对执政者的要求是什么?“为政以德”有什么积极作用?

案例思考 学以致用

崔英杰案

案件中的崔是一个小贩,一个从河北来到北京的23岁的年青人,这之前他曾是个军人,荣获“优秀士兵”称号,复员后找了份保安工作,但连续几个月没有领到工资,父母又身患疾病,于是就在 马路边摆摊卖烤肠。案件中另一个人是北京市海滨区城管监察大队副队长李志强。XX年8月11日,李志强带领十几个人到中关村路段执法,遇到了卖烤肠的崔英杰,执法人员扣押了他的三轮车。事后,崔英杰回忆当时的情况,“我哀求他们,什么东西都可以拿走,就是请把我的三轮车留下,因为那是我头天刚刚借钱买的。”但是城管还是把三轮车装上卡车,准备拉走,于是崔英杰冲上去想要回他的车,这时,他的手和李志强碰了一下,他以为李志强要抓他,随 手一扒拉,不料切烤肠的刀刺中了李志强的颈部,造成李志强死亡,这是他始料不及的。XX年4月10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对这一案件作出一审宣判,被告崔英杰犯故意杀人罪被判*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终身。一次城管执法行动,改变了两个人的命运,使两个家庭陷入无尽的痛苦。而类似的城管与小贩冲突事件屡见不鲜,在中国许多城市每天都在上演着猫和老鼠的游戏,你来我跑,你退我进。

学生活动:试着以孔子的“仁者爱人”、“为政以德”的思想来看待城市管理问题,应该怎么做才能避免悲剧的重演?

2.“礼”的学说:等级与秩序模拟对话 情境体验:

幻灯展示三则与“礼”有关的材料,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模拟 孔子和学生、诸侯国君的对话。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教师引导:从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礼”是什么意思?

“仁”和“礼”是有什么内在关系?

孔子关于“礼”的主张值得肯定吗?

3.鬼神观:重人事,远鬼神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从材料可知,在鬼神观上,孔子主张敬天地远鬼神,其关注点放在人事和现实社会上。

4、孔子的教育思想

学生列举:孔子一生用了大量的精力来办教育,成绩斐然。他在教育中总结了不少精彩的话。由一个小组的同学列举孔子的教育主张,每人一句,不重复。如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当仁不让于师。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与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教师引导:2500多年过去了,孔子的教育主张是否还有指导意义?

过渡:现在,我们来做一道选 择题,以下四种政府,你们认为哪一个是最好的?

A.人民只知道政府的存在,但不知道它做了什么事情

B.政府的执政得到广大人民的赞扬

C.政府充满威严,人民因为对 它畏惧而安分

D.被人民轻视、打心眼里瞧不起的政府

如果是孔子,他会选择第二种,但在老子的眼中,最好的政府是第一种,这出乎一般人的意料,老子的思想真是非同寻常。

二、老子及其思想

老子还有很 多与常人不同的看法,比如,有和无哪个作用比较大?一般人注意到了有,而老子却重视无,一个房间,我们利用了它的无容纳人和物,门窗、器皿,正是它们的无成就了其作用;柔弱与坚强哪个好呢?在老子的眼中,柔弱胜于坚强,人活着时躯体是柔软的,死后僵硬了;草木活着时是柔软的,死后僵硬了;天底下最柔弱的莫过于水,可是水却能攻克最坚硬的东西,比如水滴石穿,所以刚强不是最高层次,柔弱才是最高境界;力争上游好吗?老子却发现水是往低处流的,大江大海能成为百 川之王,是因为它们处在一般人瞧不 起的卑下之处。老子特别崇尚水的品质,在他看来,水柔弱、不争,还能滋养万物,已经达到道的境界了。总之,一件事情,一种东西,一般人注意到正面,老子却看到了反面。

让我们来了解这个思想不同寻常的人。

老子其人

结合教材简要了解老子其人:姓李,名耳,楚国人,曾做过东周王室管理典藏的史官。

结合清源山老君岩图片了解老子的精神。全国老子像有几千尊,以清源山的最为著名,同学们能理解其中的缘故吗?

老子的思想

学生活动:一边阅读教材,一边结合幻灯出示的《老子》摘录,归纳老子的基本思想。

道可道,非常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第19篇:新人教必修三_Unit1_Festivals_around_...

易仁荣特级教师工作室:

国家级课题“英语模块教学法”正式开题

4月10日下午,国家级课题“英语模块教学法提高教学效率研究”在北京市第八十中学正式开题。该课题是由国家基础教育中心外语实验中心批准的2009-2010年度资助金项目,本年度北京市仅此课题获批。

“英语模块教学法”(english modular approach)是由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易仁荣老师历经十年探索出的一种新的英语教学方法。该方法以“模块”(module) 为原理,以辩证法和系统论为理论指导,把复杂的英语语法、3500个英语单词和英语听说读写等语用能力的培养优化为若干个教学模块,模块的内容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衔接。“英语模块教学法”使英语教学内容板块化、简单化,系统化,既节省英语教学时间,减轻师生教学负担,又能提高英语教学效率。教育部主管的国家级核心刊物《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课程 教材 教法》等先后发表了易仁荣老师的系列论文,北京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易仁荣老师编著的《高中英语语法7天会》、《高中英语写作7天会》、《高中英语词汇7周会》等5 本专著,颇受读者欢迎。

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组专家鲁子问教授、朝阳分院副院长夏秋荣、教研中心教研员朱丽萍、八十中学校长田树林等分别在开题会上对“英语模块教学法”给予高度评价,并希望课题组认真做好此课题的扩大实验和推广工作。朝阳区教委特级教师工作室管理办公室王雪梅老师、易仁荣工作室核心成员以及八十中学、日坛中学、九十四中学部分英语老师也出席了开题会。

(八十中学 易仁荣 供稿)

朝阳区职业高中第二期青年教师培训班启动

2009年3月27日,朝阳区教研中心职成教研室组织完成了第二期培训班的开学典礼暨培训课程第一阶段讲座,培训工作正式启动。 全区八所职业高中上报本期学员30名,涉及9类学科。教研室针对学员具体需求,拟聘13位职高校骨干教师和5位教研员,组建了师资力量比较雄厚的指导教师队伍。本期培训班将延续上期“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指导教师与学员密切配合、教研室对导师和学员跟踪管理”的特点,与时俱进地完善课程设计方案、完善管理方法,将本期课程分为教学理念学习、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践与听评课、教学论文撰写等四个阶段,为期四个月,主体课程拟在本学期结束。

(区教研中心职成教研室 陈 清 供稿)

第八十中学

◆日前,由中国教育学会教育机制研究分会和教育杂志社联合举办的“第三届全国中学优秀校内报刊活动颁奖典礼”在京铁大酒店举行,八十中学报送的教科研刊《八十教研》获最佳科研刊特等奖、《晨光报》获最佳社团报一等奖。

◆2009年2月13日,八十中组织全体教职工召开了首届教科研年会,会议主题确定为: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会议由张恩海副校长主持,朝阳区教委姜继为副主任、朝阳区教科所桂富荣所长、朝阳分院教科研处刘继玲主任出席了会议。

在会上,刘丽斌书记宣读了获奖名单,教科研室童嘉森主任做了学校2008年教科研工作总结报告,于冬云助理对《教科研年会章程》进行了解读,随后对评选出的优秀科研成果3个一等奖、8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和4个先进科研集体进行了隆重的颁奖仪式。

颁奖仪式结束后,教委姜继为副主任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姜主任首先对八十中的教科研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高度评价了老师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的成果,同时对八十中的教科研工作提出了指导性意见。获奖代表刘亦工、涂洁、吴卫东三位老师做了典型经验介绍,向全校教师介绍了他们开展校本教研的切身体会。最后田校长做了大会总结,肯定了八十中2008年的教科研工作,同时指出,学校将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创造条件、搭建平台,造就一支具有创新精神的科研型教师队伍,实现培养创新性人才的目标。

(八十中学 童嘉森 供稿)

望京实验学校

我校承担的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办课题《培养中小学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策略的研究》即将于今年结题。为了配合学校结题工作的顺利开展、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实践研究能力及总结反思能力,2009年2月12日,我校请来课题指导专家——北京市基础教育研究所评价研究室张爱兰主任,对全校教师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的培训。会后各教研组针对专家讲座内容,结合各组研究进展情况,就前期实践中的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策略进行交流、讨论,结合学校的科研计划,各教研组、各子课题组对即将开展的课题研究进行规划,制定了本学期各教研组详细的研究计划,这对后期的课题研究工作将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望京实验学校 黄秀英 供稿)

呼家楼中学

◆2009年1月6日下午呼家楼中学召开“呼家楼中学第十一届教育教学论文年会”,会议由学校教科研负责人主持。该年会共收到60篇论文,有14篇获奖,其中一等奖3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6名,获奖比例占25%。学校领导为获奖者颁发了荣誉证书。两位获奖论文教师分别做了交流发言;李献国校长做了重要讲话,强调教育教学实践与教育教学思想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强调教师必须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强调教师必须准确把握考纲、考点等。本次活动搭建了展示教师教育教学智慧的平台,营造了积极向上、努力钻研业务的校园文化氛围。 ◆2009年2月12日上午,呼家楼中学召开2008-2009学年度第二学期“校本培训暨专家讲座”会议。学校特邀我区教研中心语文教研员王丹就《对中学校本课程的认识》做专题讲座。该讲座涉及四个版块内容:

一、开发校本课程的意义。

二、开发校本课程的基本原则。

三、开发校本课程中学校和教师的角色。

四、关于校本课程的评价。该讲座逻辑性强,环环相叩;科学性强,引经据典;实用性强,联系实际;思路开阔,旁征博引。通过聆听该讲座,全校教职工受益匪浅:徜徉在论证严密的科学之中,领略到如何研究的方法之中,将尝试在新学期的实践之中。

◆2009年2月27—28日,呼家楼中学在朝来农艺园召开毕业年级教育教学双研会。与会领导有区中教科乔科长、教研中心苏主任、各科教研员以及学校领导。会议由教学主任李锋主持。首先,李献国校长致开幕词。主管教学的白光副校长、李锋主任就高三和初三年级学情现状先后做了认真细致地分析,就新学期工作任务、工作重点、工作措施和注意要求做了认真布置。初三和高三年级组长就各自年级教情与学情现状先后做了详细剖析。之后初中、高中组进行分组讨论,区教研员随组参加,针对学科特点做出指导;

中教科乔科长参加了初中分组讨论,就中考报名、查漏补缺、采取措施和注意事项等提出了指导性意见。最后初三和高三两个年级组长将分组讨论情况进行汇报。区教委中教科乔科长对这次校本培训——双研会,予以充分肯定、体现了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精细化、文本化,希望教师认真细致地做好教研、考研,为质量工程的推进落到实处。区教研中心苏主任肯定了教师的学情分析细致、到位,针对中高考工作重点强调四个要点:思路清晰、安排合理、方法得当、落实到位。这次双研会,气氛热烈,集思广益,受益匪浅,意义重要,影响长久。

(呼家楼中学 供稿)

劲松职业高中

阳春三月,春光明媚。劲松职高“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主题的校本培训拉开帷幕。学校聘请北京市职教专家庆敏校长进行了《如何上好一节课——做好教学设计》的专题讲座。区职成教研室张俊英主任解读了《朝阳区职高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学校组织全体教师观摩赏析了市区级优秀课,进行课例分析。在理念讲座与课例观摩的基础上,“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主题的校本培训进入到实践演练阶段。4月底,学校开展了“教学开放周”活动,中层干部推门听课实地了解培训效果。5月份,学校将在推门听课的基础上,推出典型全校展示,并组织优秀教师参加区市级教学基本功大赛。

(劲松职高 孙敬梅 供稿)

第20篇:历史必修2课时教学案

历史必修2课时教学案 编号:5 编制者:王秀娟 使用时间:09年2月

日 班级:

姓名:

第4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 课程标准: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 知识重点: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主要成就  旧课复习:

 新课学习――先预习,再学习,后巩固

一、金属冶炼技术的进步:(学习要求:列举中国古代金属冶炼技术的主要成就)

1、青铜冶炼:(1)青铜时代: (2)商周时期青铜器的特点:

2、冶铁业和炼钢业:(1)主要成就: (2)钢铁应用的影响

(3)冶炼燃料的变化(按时间顺序列举)

二、纺织业的发展

1、丝织业:(1)按时间顺序列举中国古代丝织业的主要成就。

(2)汉代的中外贸易之路被称为“丝绸之路”说明了什么?

2、棉纺织业:

(1)棉纺织业何时在中国内地兴起?黄道婆为中国棉纺织业的发展作出了什么贡献?

(2)棉纺织业的出现和发展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有什么影响?

三、陶瓷制造业地(根据了解陶器与瓷器的区别)

1、制陶业:了解中国古代制陶业的主要成就

2、制瓷业:按时间顺序列举中国古代陶瓷业的主要成就,概括每个阶段的特点 (1)东汉南朝时期:

(2)唐代:

(3)宋代:

(4)元以后:

四、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经营

1、中国古代手工业经营有哪些方式?

2、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有何特点?其长期存在对我车古代经济的发展有何影响?

3、中国古代私营手工业是怎样产生的?在发展过程中其经营方式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4、中国古代手工业经营经历了一个由官营手工业为主到私营手工业为主的变化过程。你认为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 巩固练习

1、我国古代用煤冶铁的时代出现在(

A 春秋

B 战国

C 西汉

D 唐朝

2、我国古代从何时起获得“丝国”的称号(

) A 西周

B 春秋

C 战国

D 汉代

3、元代黄道婆革新的技术是(

A 丝织技术

B 麻织技术

C 毛织技术

D 棉纺织技术

4、古代制瓷业成为独立的手工业生产部门始于(

) A 战国

B 汉代

C 南北朝

D 唐朝

5、士农工商并称为国家的“四民”始于(

A 西周

B 春秋战国

C 秦汉

D 南北朝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典制六材。

——《礼记

曲礼》 材料二

(官府工匠)相语以事,相示以功,相陈以巧,相高以知。

——《管子 小匡》 材料三

(豪强)得管山海之利,采铁石、鼓铸、煮盐,一家聚众或千余人。

——《汉书 盐铁论 复古》 请回答:上述三则材料各反映了什么问题?

 反思总结

附答案:选择:CDDDD 材料题:材料一反映了西周官营手工业内部分工细致;材料二反映了战国时期齐国官营手工业具有技术人才的优势,且工匠们在一起相互促进提高;材料三反映了汉代一度出现私营手工业发展的局面。

历史必修2课时教学案 编号:6 编制者:刘金花

使用时间:09年2月 日 班级:

姓名:

第5 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 课程标准: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 重点:商业发展的特点  难点:重农抑商  旧课复习:

 新课学习――先预习,再学习,后巩固

一、商业的发展:

1、思考:与商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9

2、不同时期商业发展的特点: (1) 商朝时期: (2) 周朝:

(3) 春秋战国时期:

(4) 隋唐时期:

这一时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5) 宋代: (6) 元代:

(7) 明清时期商业的新特点有哪些?

二、城市的繁荣

1、商业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如何?

2、自周秦迄唐代城市的特点有哪些?

3、与唐代长安城相比,宋代城市有哪些特点?

4、唐宋时期沿海港口城市的发展情况如何?

5、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

三、“重农抑商”

1、王朝政策与商业的重要性

2、重农抑商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3、不同时期商业政策的变化:

10 商周时期: 战国: 汉朝:

中唐以来:

明清时期:

4、如何评价重农抑商政策:

 巩固练习:

1、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是在(

A 西周

B 春秋战国

C 西汉

D 唐朝

2、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包括(

) ①商业市镇兴起 ②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 ③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④ 烟草等经济作物普遍种植,成为商品化的组成部分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3、下列关于城市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周到唐代的市与居民区分开

B 县城以下禁止设置市的规定在唐朝被打破 C 宋朝的市取消了时间的限制 D 明清出现了大批工商业市镇

4、自战国至明清,统治者极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然而,某一朝代重农抑商政策有了某种松动,这一朝代是(

A 隋朝 B 唐朝 C 明朝 D 清朝

5、下列关于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正确的是(

①限制了商业的发展 ②有利于保证农业生产的劳动力 ③避免了逃避生产劳动的现象 ④后期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A 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故诸侯挠其弱,乘其衰,„„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也,纷纷则易使也,信可以守战也。

——《商君书•农战》

材料二

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

11 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根据材料,结合商鞅、晁错所处的时代背景,从目的和结果两方面评述两人的重农主张。

 反思总结

附答案:选择:BABBB 材料题:(1)商鞅处于战国兼并战争时代,认为只有发展农业,国家才能强大;百姓从事农业,则易于治理驱使。这是赢得兼并战争的保证。这种主张的实行,为日后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晁错处于西汉初年经济凋敝时期,主张通过发展农业生产满足人民基本生活,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统治秩序,恢复社会经济。这种主张的实行,为“文景之治”的出现奠

历史必修2课时教学案 编号:7 编制者:葛美玉 使用时间:09年3月 日 班级:

姓名:

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 课程标准: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  知识重点:重农抑商、海禁、中国资本主义萌芽  旧课复习:

 新课学习――先预习,再学习,后巩固

一、近代前夜的发展

(一)传统经济:农耕经济的高度发展(简单了解)

1、农业的发展

2、手工业的发展

3、商业的发展

4、明清国力强盛

(二)新的经济因素:资本主义萌芽

1、产生的时间和地点:

2、原因:

3、含义:(从中概括出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三个要素)

4、萌芽的典型表现:

5、阻碍萌芽发展的因素 (1)

(2)

(3)

(4)

二、近代前夜的危机

1、危机的原因(结合教材和课后阅读与思考)

2、危机的表现:

巩固练习:

1、下列关于明清农业发展状况的表述,正确的是(

A 水稻的种植南北比较普遍

B 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引进

) C 粮食产量减少,经济作物增多 D 耕地面积日益缩小

2、明清时期商业和手工业发展,最重要的影响是(

A 造成货币制度的变化

B 促进了对外贸易的繁荣

C 促进了城镇集市的发展

D 促成了雇佣劳动关系的产生

3、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主要标志是(

A 出现了不少工商业繁荣的城市

B 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C 制瓷业中出项很细的技术分工

D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4、体现江西景德镇制瓷业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史实是(

A 官办手工工场

B 民间小手工作坊

C 分散的雇工集中起来的民营劳动组合

D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5、清朝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产生的影响是(

①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② 强化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③ 造成了中国的日益落后 ④ 加速了小农经济的解体

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 反思总结

答案:BDDCD

高中人教历史必修三教案模板
《高中人教历史必修三教案模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