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初三化学中考教案模板(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14:08:08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初三化学中考复习计划

初三化学中考复习计划

根据2010年中考化学考试特点,结合我校教学实际情况,为了把握好中考方向,提高教学效率,制定本校化学复习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课程标准确定的培养目标为依据,结合我校教导工作计划及我校学生现状,有计划、有步骤进行复习,强化学生基础知识,训练学生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实验技能,提升学生应试水平。

二、教学目标:

期末中考中,化学科的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三项质量指标排在县前七名。

三、学情分析

在上期期末考试中,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三项质量指标排在县14名。其中优秀率偏少,平均分、及格率严重偏低。今期要将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三项质量指标排在县前七名,难度相当大。

四、复习计划和措施

鉴于上述情形,我们深切感到,认真组织本学年度后期复习至关重要。为了化被动为主动,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我们将采用“三阶段”与“三到位”的复习模式,抓实抓好复习备考工作,全面提升学生应试水平和综合能力。具体计划和措施如下:

1.科任教师在确保教学效果的基础上抓好教学进度,力求在第八周前完成新课教学。

2.教师加强与学生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增进师生感情,令学生亲其师,爱其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3.深入研究考试说明和考点。在深入研究考试说明的基础上,研究近两年肇庆市中考试题,了解中考特点,把握今年中考方向,为复习备考明确方向。

4.加强对学生的辅导。针对学生的薄弱知识点,选择典型题目,加强训练和辅导,力争能够做到复习无盲点。

5.时间和内容安排。

第一阶段:分类复习(8至12周),根据《赢在中考》的第一模块进行。

第二阶段:专题复习(13至15周 ),根据《赢在中考》的第二模块进行。按实验题、推断题、探究题、计算题进行专题复习。

第三阶段:综合训练和查漏补缺(16至17周)。按中考模式进行两次模拟试,一方面提高学生考试心理素质,另一方面根据学生作答情况,做好查漏补缺。

2010年中考化学复习备考计划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多出人才,让更多的

学生上理想的高中继续深造,不让化学科拖中考的后腿,特制定如下复习计划:

一、现状分析

1、学生现状:多数学生能够主动学习,认真配合教师的教学,很多学生对化学有一定牢固的基础。个别学生则对化学不够重视,认为别的科目多考几分就可以了,尤其是基础知识比较薄弱的学生,当面临化学综合知识的试题时,总是无从下手,最后而失去了学习的动力。

2、教材分析

调整后的教材:内容更广泛,知识更全面。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和个性发展。创设自主探究的实验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以获得实验活动的亲身体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验能力。激发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中考趋向

通过近两年中考试题的分析,我认为中考试题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①面向全体学生,重查基础知识和生活常识。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看学生能否初步运用化学知识解答一些简单的现象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让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都能获得理想分数。

②不出偏题、怪题、冷题。

③突出学科特点,加强对化学实验的考查,加强对化学实验操作的考查,把学生必做的实验作为抽查的范畴,并且在考查化学知识试题也尽可能与实验产生联系。

④注社会现实,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已有的实际经验,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试题比率逐年上升。

⑤探究性试题的比例有所增加。

二、复习要求和措施

1、复习要求

①掌握各章节知识要点,将所学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②掌握几种重要气体化学性质和制取,化学基本反应的四种类型,化学式的计算,常见

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溶液的计算,综合计算以及实验题的设计。

③掌握化学实验的操作,步骤现象、结论以及物质的推断和鉴别。

④要求学生了解身边的化学,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化学就在身边。

2、具体措施

以专项考点为轴心,以课时测试为切入点,重在基础知识部分。

三、时间内容安排

(一)、第一轮:系统分块复习(时间为1---7周,2月19号--4月10号)

主要任务是:一是构建学科知识网络,通过比较、分析,逐步形成对学科体系的整体知识。二是进行一定量的综合训练,达到巩固基础,提升能力的目的。

1、化学基本概念

初中化学基本概念主要包括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组成与分类、结构、化学用语、溶液等方面知识。这部分内容知识点多,而且分散在教材各章节中。复习这部分知识进,每一个概念,要求学生理解、掌握其中的关键词,对易混淆的概念分析比较出相同与不同之处,对有包含关系的、有相互联系的概念分类归纳成网络。

2、元素及化合物

主要内容有:氧、氢、碳及其化合物;铁及铁合金;酸、碱、盐的性质及其代表物。复习时要以某种物质为中心,将其学名、俗名、化学式、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保存、鉴别、制法等,串成知识链。在学习的过程中强化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保存、鉴别等方面的意识。学生根据物质的性质,可推出相关的用途、保存、鉴别等知识。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到知识的条理化,便于记忆、理解和掌握。另外对比五种气体、三酸二碱、金刚石和石墨、白磷和红磷等,优化记忆内容。还有重视各类物质的化学性质,并由此归纳出各类反应的一般规律,并将知识综合运用到鉴别、转化、除杂、推断等方面,并与社会、生产、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联系起来。

3、化学实验

主要考查各种仪器的使用技能、实验操作技能和几个重要探究实验,是中考试题中增加区分度的题目。在复习时,要注重基础、突出重点、查漏补缺。对常用仪器的主要用途、使用方法和基本操作的复习,重点是弄清如何用、使用的注意事项,以及操作不当会导致那

些后果。复习时,老师将知识编成题,由学生判断、改错、指明原因。对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的复习,重点搞清实验原理和实验装置的选用依据,同时也要搞清在各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以及操作不当可造成的后果。对常见物质的鉴别和检验,重点放在如何选择鉴别试剂,以及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上。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重点放在如何选择分离和提纯的方法,除杂试剂的选择,以及对实验过程的叙述上。对综合实验方案设计部分,教给学生首先必须明确实验目的,在根据实验目的,设计实验方案或选择最佳方案,(要考虑到实验过程的操作简单、方便可行、节约药品,以及安全、环保等因素)。

4、化学计算

近几年化学中考试题中计算题在整个试卷中不算难题,但却失分率较高。出现的问题有:化学式写错或化学方程式未配平;书写格式不对;化学原理不清楚;读不懂题等。复习这部分内容时,要立足于化学基本概念,选择典型题型的精讲。讲题时,注重讲解分析过程,同时注意解题的规范化。

(二)、第二轮专项训练(时间8--10周,4月18号--5月1号)

以中考化学考题为准,主要训练:

①知识分类专项训练②题型专项训练

(三)、第三轮是综合训练,查漏补缺(时间11-17周,5月2号----6月19号)

这一阶段主要采取\"模拟测试加讲评\"的方法,其目的主要是提高应试能力,调整良好的心态。在以上知识块已复习的基础上,应对知识进行综合考查。对典型的错误,还要通过复习来弥补。强化训练,一方面可对前面的知识进行复习、查漏补缺;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见到更多的综合题型。学生做后,可以总结一些好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同时分析出自己的不足,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

初三级物理备课组备考计划

-----------------------------

2005——2006学年度第二学期初三级物理备课组备考计划新的一个学期已经开始,回顾第一学期的工作,分析第一学期期末考试的成绩,觉得任务重大,我们备课组将分工合作,彼此协调,共同奋斗,经过本学期的总复习,力争平均分在区里进入前三名的目标。为了实现

这个总的目标,我们必须通过科学有序的复习之后,对上层生,力争有学生上700分;对下层生,培养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夯实基础,使这一部分学生的分数有所提高;对中等生,则是使更多的人进入上层生的行列。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应做到以下几点:

1、科学的安排好复习的时间我们在第二周授完新课,第三周开始复习。我们打算从第三周开始至第十二周的时间作为第一轮复习的时间,这个时间段以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基本能力的提高为主。第十三周是区的模拟考试的时间。从第十四周起至第十六周为专题复习时间,将分计算专题、作图专题、实验专题和综合能力题专题进行复习,精选一些有代表性的题目进行讲练,以少讲多练的形式进行。第十七周和第十八周为综合训练的时间,选择一些比较有价值的模拟题进行训练。

2、

夯实基础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选用了初中升学指导丛书作为在第一轮复习阶段的复习资料,因为这本书有知识点的归纳,而且练习题的题量较少,比较基础,适用于大多数的学生。当然,在此过程中,必须参考其它的复习资料,根据实际,选择适量的练习题加以补充;每一章根据考点精选少量的题目,以课堂小测试的方式,巩固各个知识点,尽可能的把知识点落实到位。

3、

提高能力

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对各种题型的特点,解题的一些技巧,在平时的课堂教学、测试中不断的灌输。对综合能力题,在平时的测试和专题复习时,尽可能多的练习不同形式的题型,加强答题方法、技巧的指导,尽量减少对综合能力题的恐惧感。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目的的进行指导:上层生,在平时的测试中要求其解题的速度要快、正确率要高、解题过程要规范;中层生,在平时的测试中要求,解基础题目的正确率要高,尽量不要落下一些题目不做,解题过程要规范;下层生,在平时的测试中要求其能做的基础题目不能错过、解题过程要规范。

4、

发挥集体智慧

我们备课组将对A、B两个层次的学生,根据学生不同的实际情况,从不同的角度,在课堂教学中落实不同的要求,对A层次的学生以培优为主,对B层次的学生以扶差为主。不论是培优还是扶差,一切以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的要求为准。

总之,我们备课组将狠抓基础知识的复习,提高学生的能力,为实现我们的目标而努力。

推荐第2篇:初三化学中考总结

1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2 空气的组成成分、氧气与氮气的用途、空气污染物的主要成分 3 区分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 4 氧气的物理性质、氧气的化学性质

硫、木炭、红磷、铁丝、蜡烛与氧气反应的方程式及现象

如何检验氧气?如何检验二氧化碳?

5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氧化反应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 6 氧气的制取:(1)实验室制法(高锰酸钾、氯酸钾与二氧化锰、过氧化氢与二氧化锰)

的化学方程式、实验装置

(2)工业制法(分离空气的方法)

氧气的收集:排水法、向上排空气法

催化剂的性质

7 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氢气与氧气的正负极、体积比(2:1)、质量比(1:8)

8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用化学方法不能再分)

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不能再分

有的物质由分子构成(O2),有的物质直接由原子构成(Fe),还有的物质直接由离子构成(Nacl)

9 过滤操作时一贴、二低、三靠

如何区分硬水与软水?硬水软化的方法

10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由质子数和中子数决定) 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原子不显电性,原子核与质子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中子不带电

11 Ca:儿童缺钙,患软骨症,严重的患佝偻病

老人缺钙,骨质疏松

Fe:缺铁患贫血症

钠和钾:维持人体体液平衡

碘:缺碘会导致地方性甲状腺肿,儿童缺碘智力低下呆小症

氟:骨骼和牙齿必须的微量元素

12 元素的种类由质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13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前四种元素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14 “2N”表示的是2个氮元素?

错误,元素只能说几种,不能说几个元素,此处表示2个氮原子 15 失去电子变成阳离子,如Na+,得到电子变成阴离子,如Cl- 16 元素化合价、原子团化合价

17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质量均不变,元素种类、物质总质量也不变,

物质种类一定改变,分子数目可能改变也可能不改变 18 俗名:生石灰CaO

熟石灰、消石灰、石灰水的主要成分Ca(OH)2

石灰石、大理石CaCO3

纯碱、苏打Na2CO3

小苏打NaHCO3

火碱、烧碱、苛性钠NaOH

酒精、乙醇C2H5OH

醋酸CH3COOH

赤铁矿Fe2O3(也称氧化铁)

磁铁矿Fe3O4

菱铁矿FeCO3 19 C,H,或者C,H,O构成的有机物点燃都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20 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但物理性质有明显差异是因为: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21 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22 C,H2,CO具有还原性

写出它们与氧化铜、三氧化二铁的反应(注意C与他们反应时条件高温、生成CO2)

23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二氧化碳的工业制法:高温煅烧石灰石

收集二氧化碳的方法:向上排空气法(初中学过的气体中只有CO2溶于水)

如何检查装置气密性?

如何检验二氧化碳?

如何检验二氧化碳已收集满?

24 碳酸根离子的检验:先加盐酸,再加澄清石灰水(会发现变浑浊)

氯离子的检验:加入银离子,如AgNO3,(会发现有白色沉淀) 25 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方程式:

26 CO的收集方法:排水法(不能用排空气法)

27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为什么加热前要先通一会儿一氧化碳?

为什么反应完后还要通入一会儿一氧化碳直到试管冷却?

28 合金的概念是什么?

常见的合金:生铁和钢(他们含碳量不同)

生铁:含碳量2%~4.3%

钢:含碳量0.03%~2%

29 写出镁、锌、铁、铝与盐酸和硫酸的反应方程式 30湿法炼铜:Fe+CuSO4= 31 背诵金属活动性顺序,前面的活动性强,能把后面的元素从化合物中置换出来 32 炼铁:用一氧化碳高温还原三氧化二铁的方程式

注意实验装置结尾需点燃尾气一氧化碳 33 物质溶于水后,温度都升高吗?

答:NaCl溶于水后温度几乎不变

NH4NO

3、NH4Cl溶于水后温度降低

NaOH溶于水后温度升高 34 溶于水后吸热的有:NH4NO

3、NH4Cl

溶于水后放热的有:浓硫酸、NaOH固体、生石灰CaO(它是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热,据

说可以煮鸡蛋) 35 一般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但NaCl随温度变化不大

Ca(OH)2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36 气体的溶解度与温度、压强有关:压强增大,溶解度变大

温度升高,溶解度减小 37 如何判断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溶解度的公式、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公式?

如何配置一定50g质量分数为8%的NaCl溶液? 配制溶液的步骤:计算、称量、溶解

38 关于溶液稀释的计算主要根据: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 39 用盐酸除去水垢(碳酸钙和氢氧化镁)的化学方程式

治疗胃酸(主要成分HCl)过多:服用MgCO3的化学方程式

服用Al(OH)3的化学方程式 40 紫色石蕊遇酸、碱变什么色? 无色酚酞遇酸、碱变什么色? 41 中和反应的定义是什么?中和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42 PH试纸若不小心沾了水再去测酸会让PH值变大还是变小?

PH试纸若不小心沾了水再去测碱会让PH值变大还是变小?

43 溶洞的形成:碳酸钙与水和二氧化碳的反应化学方程式

碳酸氢钙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44 提纯粗盐的步骤: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45 碳酸根离子、碳酸氢根离子的特性:都能与酸反应放出CO2

写出碳酸钠与盐酸的反应方程式:

写出碳酸氢钠与盐酸的反应方程式:

46 常见的沉淀:BaSO4 AgCl 这两种白色沉淀不溶于任何酸

CaCO3 白色

Fe(OH)3红色

Fe(OH)2浅绿色

Cu(OH)2蓝色

炭、铜、氧化铜、铁、四氧化三铁、三氧化二铁的颜色是什么?

47 不能共存的:如钙离子与碳酸根离子,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银离子与氯离子,盐酸与氢氧化钠,铜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等等

总之, 能反应生成沉淀、气体、水的就不能共存 48 复合肥的定义是什么?

氮肥:促进茎叶生长茂盛,叶色浓绿

磷肥:增强抗寒抗旱、促进提早成熟、籽粒饱满

钾肥:抗病虫害、抗倒伏

49 氮肥中含氮量最高的是:尿素

推荐第3篇:初三化学中考复习计划

初三化学中考复习计划与策略

指导思想

2014你中考离我们越来越近,展望近年化学中考试题特点,在注重对“双基”考查的同时,将会更突出地体现新课改的思想理念:也就是更注重对考生科学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实验能力、综合能力的考查;注重对化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的考查;关注化学与社会发展的联系。面对这样的趋势,我们平泉四中初三化学备课组就中考复习方法和计划,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复习方法

一、要研究考试说明,明确考试要求

复习应有明确的方向,首先应认真研究《考试说明》,这是命题组的专家们中考命题的依据。通过研读《考试说明》可以明确考试的具体范围、内容和要求、试题类型及试卷的结构。特别是通过比较近三年的《考试说明》和中考试卷,哪些地方做了增减,就可以充分了解今年中考知识点、试题类型与往年要求上的变化。如2002年至2013年考中试题型包括单项选择、填空、实验探究、计算,今年还可能增加多选题,可以通过《考试说明》上的试题示例,多加了解和训练。

二、探究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复习效率

由于化学学科的特殊性,新课完成后复习的时间很短,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复习效率,是取得理想成绩的关键。平时教学中重视双基,构建知识体系。“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发展能力的基础和依据。

如果基本功不扎实,就不可能有大的发展和创新。复习好双基,并不是要求同学们将学过的内容简单的重复,死记硬背知识点,而因当突出重点,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几年来的中考题中都是考查考生对双基的理解,及运用双基去解决相关问题,而对概念的死记硬背内容越来越少。这就要求在复习过程中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个知识点孤立地复习某个知识。要把以前所学过的知识分块整理,通过对知识点的梳理、提炼,寻找出各部分知识块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网络,将知识系统化。我们学校的学生大多基础扎实,平时教学夯实基础的同时,加强知识深度和广度的联系,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每次月考都不复习学到哪里就考到哪里,不让学生吃夹生饭。这样我校化学结课时间大约在5月10日。

一、第一轮单元复习:时间5月11日至20日

首先要围绕课本,对上、下册课本的各个单元进行疏理。我们有许多学生会认为,新课学完了,完全可以与课本说再见了。其实,复习时,课本是学生复习的依据,也是中考命题的依据,更是教师编造一切练习题、测试题的依据,切不可抛开书本,用复习资料代替书本复习。回到课本,并非简单地重复和循环,而是要螺旋式的上升和提高。对课本内容引申、扩展,加强纵横联系;对课本的习题可改动条件或结论,加强综合度,以求深化和提高。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化学学科《考试说明》要求,上下两册课本总共12个单元,每个人承担几个单元的“备课”的任务,每个单元的复习内容主要包括:[知识要点]------将每个单元所涉及到的基础知识设计成

填空、图解式、图表式、问题式方案,在知识问题设计时要做到基础、全面、系统,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回顾和梳理知识,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讨论、辩析等方式,找准重点、突破难点、消除疑点、拓展生长点。目的是启迪思维,培养能力。 [典型题例]-----------精选或设计有代表性的例题(精选近两年全国各省市中考题) [课堂练习] ---------编写课堂练习题时,为保证教学质量,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涉及本专题知识为主,并重视知识的综合应用。要有利于知识巩固和技巧、方法的运用,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实验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②提倡多种题型合理搭配,题目编排由易到难;③控制习题数量,以课堂完成80%左右为宜;④避免教师占过多讲解时间,练习中可适当给出提示或答案。[跟踪训练]---------做到试题设计规范,题型新颖,材料新鲜,编写时力求增加与学业生产、日常生活、新科技等有关的新情景题,目的以激发学生的训练情趣,使考生变苦练为乐练;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

二、第二轮复习:时间5月20日至30日;

1、强化专题训练,促进学生能力提高

在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后,趁热打铁进行专题训练,针对中考题型特点,大致进行相关专题的专项训练。我校在教学中,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 专题的开设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又要略高于学生的平均水平。教师对所选专题的讲解要做到“知识、方法、能力”的统一,切实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与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题的能力加强巩

固薄弱环节。

( 2)、专题要注重“精、透、准、难”四字。“精”指内容要精选;“透”指教师要讲透,学生要吃透;“准”指重点、热点方向要准确;“难”指加大前后知识的网络建构联系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3)、开设方式要多样化,增强学生新鲜感。小专题的讲解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可先开讲座,并配以一定数量的练习,也可以边讲边练;还可以让学生先做,教师批改后评讲、归纳。这样做,在临近中考的气氛中能给学生一些新鲜感、一些“凉”意,增强复习效果。通过专题训练,对知识板块的复习起拾遗补缺的作用。根据我校学生状况,重点讲解的专题有:

1、框图推断题选择题 2实验探究题

3、物质的检验、除杂。

4、图像题、5计算题

6、理化综合题等。

通过专题训练,达到查漏补缺,使学生的成绩有大的突破与进一步的提高。

三、第三轮复习时间6月1日至15日

综合测试,注重实际应用

复习的最后阶段,必要的综合测试可以让考生早一点适应考试的氛围,更好把握考试节奏。

1、加强信息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在总复习中要重视 " 信息反馈 " 。我校对来自雪片般的信息加以整合,取其精华取其糟粕。经过精心的筛选大约做二十套的模拟训练题。每套均按中考题型设置。使学生尽快熟悉中考的题结构与特点,训练解题的方法与技巧。我们通常说: "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让

学生体会不认真审题的后悔及思考不全的懊恼和获得成功的喜悦,树立信心,找出不足,查漏补缺。

(2)教师讲题时不仅要精选题目,也要从多个不同层次进行讨论、探究“双基”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不可缺少的基础,这将是中考命题不变的主线。但纯粹考记忆性的内容已成历史,即使是化学用语,也大多将它放在一定的材料背景中,联系实际来考查。因此,“双基’’的教学不仅不可削弱,还要加强,但一定要与社会、生活、科技等信息联系起来,不能孤立、机械单纯记性教学,否则考题一加背景材料,学生一看就懵。我们的做法是:对“双基”的教学要在充分理解内涵和外延、把握关键词的基础上,强化应用训练。对于一些规律性知识,要让学生在所提供的资料中自己去总结、归纳。这样不仅学会了学习方法,也理解了规律,还学会了解此类题的思路

(3)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如;稳坐会,求全对,不求得高分,但求不失分,只有不失分,就能得高分。以上是我校在复习时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肯请同行批评指正。

推荐第4篇:初三化学中考备考复习计划

初三化学中考备考复习计划

学科教师:吴再兆

根据2011年中考化学考试特点,结合我校教学实际情况,为了把握好中考方向,提高教学效率,制定本校化学复习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课程标准确定的培养目标为依据,结合2012年我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考试说明”、我校教导工作计划及我校学生现状,有计划、有步骤进行复习,强化学生基础知识,训练学生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实验技能,提升学生应试水平。

二、教学目标:

三、学情分析

在上期期末考试中,从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三项质量指标来看。其中优秀率偏少,平均分、及格率严重偏低。今年中考要将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三项质量指标排在区前列,难度相当大。

1、特尖生少,学科带头人少。一个学科没有带头人,是很难成气候的,缺少榜样、少追赶的目标,就会失去竞争意识。

2、理科成绩不理想,数学、物理的成绩对化学影响也比较大。数、理、化通常是一条绳上的蚂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特别是数学基础,影响到学生的理科思维。

3、男同学成绩不理想,班级前20名仅有几位男生,这对理科教学是不利的。按往年的惯例,化学成绩优秀的学生大多是男同学,女同学很少有特尖的,而且女同学容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成绩不稳定。因而,这一届绝对又是一个新的挑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堕落。迎难而上,没说的,教师职业决定我们必需这样。

四、复习计划和采取的措施

鉴于上述情形,我们深切感到,认真组织本学期备考复习至关重要。为了化被动为主动,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我们将采用“三阶段”与“三到位”的复习模式,抓实抓好复习备考工作,全面提升学生应试水平和综合能力。具体计划和措施如下:

1.本有在确保教学效果的基础上抓好教学进度,在上学期末已完成所有初三化学新课教学。

2.注重加强与学生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增进师生感情,令学生亲其师,爱其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3.深入研究考试说明和考点。在深入研究考试说明的基础上,研究近两年我市中考试题,了解中考特点,把握今年中考方向,为复习备考明确方向。

4.加强对学生的辅导。针对学生的薄弱知识点,选择典型题目,加强训练和辅导,力争能够做到复习无盲点。

5、明确方向,制定目标,选好资料 。首先要认真研究2012年《中考化学说明》。每年的指要对本学科的考试性质、内容、形式及试卷结构和题型示例都有清楚的说明, 特别从指要的修订内容,我们可以获得许多重要的信息,它反映了当年中考的新要求,因此必须仔细的研究它,确定复习的目标,把握中考的重点和方向。另外,选择好复习资料也是提高复习效率的一个方面。

6、紧扣课本、巩固“双基”,限量用题 。中考试题往往是“题在书外,理在书内”,突出“双基”的考查,是中考永恒的主题,只有落实基础,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在复习选题上,精选历年各地中考试题,可纵横展开,也可多步设问,逆向思维等,这样,同学们才能真正透彻的理解这些典型试题,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推,收到“以一当十”的效果。切忌因为开放性试题的出现,盲目搞“题海战术”。

7、重视实验、科学训练、提高能力 。近几年中考化学关于实验知识的考核力度明显加强,分值有所增加,其试题的设计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强调知识的迁移和灵活应用,另外,实验考核中还涉及对基本实验的“设计”与“评价”以及“处理有关实验过程中的安全问题”等,这无疑是一种更高的实验能力考查的要求,因此,在实验复习时要多总结和多思考。同时,对中考中出现的新题型要适当的训练,讲究方法,用心体会,反思总结,提高能力。

8、注意化学思想方法的训练和培养,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的正确学习习惯,答题注意规范、准确、完整。

9、注意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在环境问题、生活实际、工农业生产以及最新科技发展方面,新材料、新技术、新发现不断出现,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有目的地收集这方面的素材,不断充实教学内容,扩展学生的信息来源。

10、面向全体学生:在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随意放弃一个学生,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既要重视“目标生”的培养,也要关注其他学生的学习情况,点面结合,互相促进,共同进步。 五.时间和内容安排。

第一阶段:2月13日至3月下旬,按单元分章节复习,以课本为主,落实双基,夯实基础。重视知识的归纳和总结。以《课堂同步训练》为主。

第二阶段:专题复习(3月下旬至4月下旬 ),根据《中考先锋》来分类进行。以《2012年中考说明》为主,按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实验、化学计算、推断题、探究题(等专题来组织复习。本轮复习要进一步提高和巩固基础知识,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探究能力、运用所学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善于总结和发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的能力。要重视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实际的联系。

第三阶段:综合训练和查漏补缺(5月初至6月中旬)。以综合训练为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要重视查漏补缺。按中考模式进行两次模拟试,一方面提高学生考试心理素质,另一方面根据学生作答情况,做好查漏补缺。

推荐第5篇:初三化学中考备考计划

初三化学中考备考计划

海南省琼中县岭头学校卢福安

一、指导思想:

进入初三阶段所有的工作都围绕着中考而进行,在备考中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强化教学常规管理为主线,不断探索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不断促使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突出教学特色,拓展教学时空,与时俱进,拼搏创新,突出整体化和尖子生的培养,争取使本学科在今年的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二、学情分析:

本届学生绝大部分学生基础较差,欠缺勤学好问,多钻研的精神,基础知识不扎实,灵活运用能力欠佳,学生整体学习意识淡薄,欠缺学习兴趣。所以在中考中要分层进行教学与复习。

三、中考目标:

1、加强教学研究,力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力争及格率、优秀率稳中有升,尤其要大面积提高中等生、中等偏下学生的成绩。

2、在 2011年中考中,力争完成学校下达的目标,争取化学成绩达到县的前10名。

四、备考计划:

1、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制定备考计划。以打好基础为主要目标,按照课程标准为基础,省中考说明为依据。抓住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逐步在大脑中形成一个基本的知识网络、知识系统。

2、授课阶段:(2月21日—3月底)为新课教学阶段。在教学中以班级的知识基础,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进行分层教学。学习上尽可能降低难度,作业、测试尽量由浅入手,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1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力争在本月底完成新课教学任务。

3、单元复习阶段:(4月份)进行第一轮“全面复习”,复习中要努力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化学的积极性,加强双基训练,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练习要把握好几点:(1)精选习题,选编有梯度层次的习题,并突出重点。(2)实行限时训练,做到既抓速度又抓准确度,不断提高学生解题的能力。(3)加强堂上和课外的辅导,对学生的训练要即时跟进。

4、专题复习阶段:(5月份)进行第二轮“重点复习”。集中解决他们共同存在的问题,并列举一些常见题型出错的原因,打好他们的基础。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应变能力,达到 “ 举一反三 ”“ 触类旁通 ” 的要求。抓好双基教学,打好基础,提高及格率。

5、应试训练阶段(6月份),进行第三轮“模拟测试”。根据学校中考计划安排,进行模拟考试。综合复习以及知识的查缺补漏。了解中考信息,熟悉近年中考题型,考试的方向,多与周边老师交流了解中考信息与动向。正确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介绍知识的综合运用,证明题的分析思路和开放、探索性题、尽可能采用一题多解的方法启迪、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综合运用、实际应用和创新实践能力,教会解综合题型的方法,培养考试应变能力。

总之,通过教师的精心备课,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而有效,力争及格率、优秀率稳中有升,尤其要大面积提高中等生、中等偏下学生的成绩。在2011年中考中,力争完成学校下达的目标,争取化学成绩达到县的前十名。

2011年2月22日

推荐第6篇:初三化学中考备考方案

2014年初三化学中考备考方案

五马中学刘银辉

2014年中考即将来临,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们的工作历程有拼搏、有付出、有感悟也有收获。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结合实际特拟定2014年中考化学备考方案。

一、本届学生的现状;

1、总体情况简介:

我任教九年级四个班级,总体情况良好,教学秩序和学生思想较稳定,但学生文化水平参差不齐。从入学生源来看,当时大部分学生来源于周边社区家庭;从入学成绩看,优秀率较低,学困生偏多。学生的学习成绩虽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仍有相当多的学生无心向学,严重厌学、甚至弃学。

2、学生课堂表现

大部分学生自觉性很好,课堂纪律有保障,上课时能认真听讲,普遍有危机感,女同学相对更认真、勤奋,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已经放弃学习了。优秀学生的比例相当少,落后面相当大,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大多数学生缺乏钻研精神和好问习惯,易满足于现状。很多学生无心向学,厌学情绪严重,课堂上经常发现“三没学生”,即:没笔、没练习本、没课本的学生。

二、备考循环思路:研究学情——走近学生——精心备课——构建和谐课堂——精心布置作业——考试反馈——讲评。

三、备考计划:

1—4周:新课阶段,争取第四周结束新课。

5—8周:第一轮复习,侧重于基础知识的过关。

8—12周:第二轮复习,侧重于知识的综合训练以及提升。 13—15周:第三轮复习,侧重于中考试题的实战演练以及查漏补缺。

三、备考具体方法和措施:

l

1、学情是一切课堂决策的依据和出发点。

符合学情的教学,学生才有兴趣学,才学得进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符合学情的教学,才是为学生而教。复习课容易变成“炒剩饭”,陷入“题海战术”,变成教师的“一言堂”,我们应该让复习课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学得有成就感。通过复习课,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为此,我们要走进学生,分析研究学生的变化,随时调整教学方法。

2、紧扣课程标准和中考说明

只有紧扣新课程标准和中考说明,才能瞄准目标,把准中考试题的脉搏,掌握好复习内容的深浅度。我们要吃透课程标准和中考说明,掌握中考考查的主干知识和能力,重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教法的总结,加强学法指导和考法指导!

3、构建和谐课堂

和谐的课堂需要沟通、需要关爱,关爱全体学生,关爱学生的一切。要精心设计教案或学案,精心选题,精心设计学生活动,要让学

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引导、组织、解疑、纠正、评价等作用。

构建和谐课堂要求在复习课中仍然要创设问题情境,要组织学生交流讨论,要制造悬念,要暴露问题,要演板,要做好一题多解、举一仿三,要做实验或设计方案,要强化训练,让学生动起来,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

学生是存在差异的,通过演板,暴露问题,能让基础更差的学生及时补上,落实好“关注全体学生”的理念,如:盐的俗名、用途等更容易的知识由基础差的学生来说,稳定他们的学习兴趣。

基础中等的学生要开始进行变式训练,因为在课堂上学生有动手操作、展示自己的机会,学生觉得复习课很有味道,是真正检验所学,将自己吸收、消化的内在东西“为我所用”的时候了,这时真感觉有点成就感了。这种探究性学习也有利于促进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其实,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可以互相促进的。只要我们多反思,反思课前的准备,反思学生的基础,反思课堂中自己的角色,反思课堂中学生的角色,反思自己对教材和新课标的把握程度,反思自己处理教材、用好教材恰当与否,反思课堂中选例的典型性,反思课后布置作业的质量,……等等,就一定能获取课堂复习的高效率。

4、充分发挥备课组的集体力量

(1)集体备课,发挥集体智慧

v 主要备:①中考考点、热点、难点、重点;

v ②出题方向、呈现方式;

v ③解题方法和技巧;

v ④对学生的指导方法和技巧。

(2) 教学四统一:备课组教学计划统

一、进度统

一、资料统

一、检测统一。

检测题有自我命题和外来试题相结合,不管哪种试题,都必须既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又要符合中考命题的格式,包括题型、难易梯度、分数分配等。让学生在平时的训练中体会考试题的内容、风格、难易程度。

(3)充分调动集体的力量、分工协作

集体出动:参加市里、学校里的各级中考备考会、教研会、在线研讨等。

分工协作:有的老师出题考试;有的老师与各个兄弟学校老师积极联系,及时了解各校的教学进度、学生成绩等最新动向;有的老师收集市里各方信息,及时把握中考动态。

5、加强学法指导和审题意识。

化学科稳定拿分的关键点是:会做的尽量不丢分,基础题尽量少丢分,综合题尽量多得分。化学学科的特点就是零零碎碎,细节末梢很多,细致耐心对于稳定拿分比其他科目更为重要。

教会学生最基本的方法:如何记忆?如何梳理知识点?如何找到自己丢分的原因? 如何审题?如何做到基础题不丢分?

很多学生在答卷中非知识因素丢分比较严重。如何减少失误?一是平时要养成严谨细致的写作业习惯,如细心审题,规范书写(特别是化学用语),文字表达全面准确,计算解答条理清楚等。

对于不同层次的考生最好是进行分层备考,考生应根据自己学习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目标进行有效的复习。如果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基础较差的、中等生、优生,中考目标分别为24--36分、48分,54分以上,那么第一轮复习,基础较差考生主要是补好基础,对新课学习没有学好的概念、化学用语等知识点重新学习和反复记忆,每个考点弄懂典型例题,适当选做几道基础题。

帮助学生树立中考必胜的信心。(每节课上打气,每张试卷上写评语,与成绩落差大的学生谈话,积极与班主任沟通了解学情,考前学生集中进行心理辅导等)。

推荐第7篇:初三化学中考复习计划 2

2013年化学备考方案

(龙陵县天宁中学)

根据2013年中考化学考试特点,结合我校教学实际情况,为了把握好中考方向,提高教学效率,制定本校化学复习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课程标准确定的培养目标为依据,结合我校教导工作计划及我校学生现状,有计划、有步骤进行复习,强化学生基础知识,训练学生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实验技能,提升学生应试水平。

二、教学目标:

期末中考中,化学科的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三项质量指标排在县前七名。

三、学情分析

在上期期末考试中,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三项质量指标排在县14名。其中优秀率偏少,平均分、及格率严重偏低。今期要将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三项质量指标排在县前七名,难度相当大。

四、复习计划和措施

鉴于上述情形,我们深切感到,认真组织本学年度后期复习至关重要。为了化被动为主动,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我们将采用“三阶段”与“三到位”的复习模式,抓实抓好复习备考工作,全面提升学生应试水平和综合能力。具体计划和措施如下:

1.科任教师在确保教学效果的基础上抓好教学进度,力求在第八周前完成新课教学。

2.教师加强与学生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增进师生感情,令学生亲其师,爱其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3.深入研究考试说明和考点。在深入研究考试说明的基础上,研究近两年肇庆市中考试题,了解中考特点,把握今年中考方向,为复习备考明确方向。

4.加强对学生的辅导。针对学生的薄弱知识点,选择典型题目,加强训练和辅导,力争能够做到复习无盲点。

5.时间和内容安排。

第一阶段:分类复习(8至12周),根据《赢在中考》的第一模块进行。

第二阶段:专题复习(13至15周 ),根据《赢在中考》的第二模块进行。按实验题、推断题、探究题、计算题进行专题复习。

第三阶段:综合训练和查漏补缺(16至17周)。按中考模式进行两次模拟试,一方面提高学生考试心理素质,另一方面根据学生作答情况,做好查漏补缺。

2013年中考化学复习备考计划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多出人才,让更多的学生上理想的高中继续深造,不让化学科拖中考的后腿,特制定如下复习计划:

一、现状分析

1、学生现状:多数学生能够主动学习,认真配合教师的教学,很多学生对化学有一定牢固的基础。个别学生则对化学不够重视,认为别的科目多考几分就可以了,尤其是基础知识比较薄弱的学生,当面临化学综合知识的试题时,总是无从下手,最后而失去了学习的动力。

2、教材分析

调整后的教材:内容更广泛,知识更全面。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和个性发展。创设自主探究的实验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以获得实验活动的亲身体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验能力。激发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中考趋向

通过近两年中考试题的分析,我认为中考试题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①面向全体学生,重查基础知识和生活常识。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看学生能否初步运用化学知识解答一些简单的现象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让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都能获得理想分数。

②不出偏题、怪题、冷题。

③突出学科特点,加强对化学实验的考查,加强对化学实验操作的考查,把学生必做的实验作为抽查的范畴,并且在考查化学知识试题也尽可能与实验产生联系。

④注社会现实,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已有的实际经验,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试题比率逐年上升。

⑤探究性试题的比例有所增加。

二、复习要求和措施

1、复习要求

①掌握各章节知识要点,将所学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②掌握几种重要气体化学性质和制取,化学基本反应的四种类型,化学式的计算,常见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溶液的计算,综合计算以及实验题的设计。

③掌握化学实验的操作,步骤现象、结论以及物质的推断和鉴别。

④要求学生了解身边的化学,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化学就在身边。

2、具体措施

以专项考点为轴心,以课时测试为切入点,重在基础知识部分。

三、时间内容安排

(一)、第一轮:系统分块复习(时间为1---6周,2月24号--4月10号)

主要任务是:一是构建学科知识网络,通过比较、分析,逐步形成对学科体系的整体知识。二是进行一定量的综合训练,达到巩固基础,提升能力的目的。

1、化学基本概念

初中化学基本概念主要包括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组成与分类、结构、化学用语、溶液等方面知识。这部分内容知识点多,而且分散在教材各章节中。复习这部分知识进,每一个概念,要求学生理解、掌握其中的关键词,对易混淆的概念分析比较出相同与不同之处,对有包含关系的、有相互联系的概念分类归纳成网络。

2、元素及化合物

主要内容有:氧、氢、碳及其化合物;铁及铁合金;酸、碱、盐的性质及其代表物。复习时要以某种物质为中心,将其学名、俗名、化学式、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保存、鉴别、制法等,串成知识链。在学习的过程中强化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保存、鉴别等方面的意识。学生根据物质的性质,可推出相关的用途、保存、鉴别等知识。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到知识的条理化,便于记忆、理解和掌握。另外对比五种气体、三酸二碱、金刚石和石墨、白磷和红磷等,优化记忆内容。还有重视各类物质的化学性质,并由此归纳出各类反应的一般规律,并将知识综合运用到鉴别、转化、除杂、推断等方面,并与社会、生产、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联系起来。

3、化学实验

主要考查各种仪器的使用技能、实验操作技能和几个重要探究实验,是中考试题中增加区分度的题目。在复习时,要注重基础、突出重点、查漏补缺。对常用仪器的主要用途、

使用方法和基本操作的复习,重点是弄清如何用、使用的注意事项,以及操作不当会导致那些后果。复习时,老师将知识编成题,由学生判断、改错、指明原因。对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的复习,重点搞清实验原理和实验装置的选用依据,同时也要搞清在各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以及操作不当可造成的后果。对常见物质的鉴别和检验,重点放在如何选择鉴别试剂,以及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上。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重点放在如何选择分离和提纯的方法,除杂试剂的选择,以及对实验过程的叙述上。对综合实验方案设计部分,教给学生首先必须明确实验目的,在根据实验目的,设计实验方案或选择最佳方案,(要考虑到实验过程的操作简单、方便可行、节约药品,以及安全、环保等因素)。

4、化学计算

近几年化学中考试题中计算题在整个试卷中不算难题,但却失分率较高。出现的问题有:化学式写错或化学方程式未配平;书写格式不对;化学原理不清楚;读不懂题等。复习这部分内容时,要立足于化学基本概念,选择典型题型的精讲。讲题时,注重讲解分析过程,同时注意解题的规范化。

(二)、第二轮专项训练(时间8--10周,4月18号--5月1号)

以中考化学考题为准,主要训练:

①知识分类专项训练②题型专项训练

(三)、第三轮是综合训练,查漏补缺(时间11-17周,5月2号----6月19号)

这一阶段主要采取\"模拟测试加讲评\"的方法,其目的主要是提高应试能力,调整良好的心态。在以上知识块已复习的基础上,应对知识进行综合考查。对典型的错误,还要通过复习来弥补。强化训练,一方面可对前面的知识进行复习、查漏补缺;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见到更多的综合题型。学生做后,可以总结一些好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同时分析出自己的不足,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

推荐第8篇:初三化学中考教学反思

初三化学中考教学反思

中考后的教学反思

通过对2017年中考试卷的分析,在今后的化学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重基础知识,联系生活实际

中考重点始终是初中化学那些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坚实的化学基础知识,清晰的化学知识结构,是解决新问题的坚实基础,所以对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应准确把握,并扎扎实实地落实到位。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注重基础知识和生活常识的联系,将化学知识回归到实际生产、日常生活中去,使学生能真正理解其原理,从而做到举一反三。

2.加强规范训练,提高书面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应注意化学用语的规范书写,提高学生书面语言的科学性,减少不必要的失误。如:(1)化学式的规范书写。(2)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条件、状态的标注。(3)化学专有名词及仪器名称的书写。(4)计算题解题格式的规范性等。

3.重视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基础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是化学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学们通过实验的操作和观察,激发学生兴趣,获得化学实验技能、启发思维、形成化学概念、巩固化学知识。同时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品质等都有非

常重要的意义。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发挥实验的功能,该学生动手操作的,该学生探究的,该学生观察、推理归纳的都要放手让学生去完成,老师不能越俎代庖。

4.加强审题能力训练

很多同学对题目要求尚未明确就答题而导致失分,如最后两题为两选一,而许多同学没看清要求,两题全做,既增加了难度,又耽误了时间,直接影响了得分。还有部分同学对一些综合题感到无从下手。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多应渗透这方面的训练。如在讲习题时,老师不要帮助读题,因为老师在读题时往往不经意就把题目的关键词通过语速、语调等反映出来了,要加强综合题的分解训练,一道综合题都是由若干个基础知识点拼接而成的,通过训练要让学生具备将综合题分解成基础知识点和从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如疱丁解牛一般,眼中是一头完整的牛,心中是一头被肢解后的牛。

二、我的复习做法

1.转变复习的观念,杜绝一张试卷一堂课。

把总复习当作一个系统工程,把单元复习、各个阶段的复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系统整体的作用。复习做到专题化,专题复习系列化。加强复习训练的针对性。复习时做到“堂堂清”。在强化基础知识的同时,要在学生能力培养、方法指导上多下工夫,把每一道题目都作为训练能力、方法的载体。教学的目的不是让学生只会做题目,而是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联系实际,能解决新问题。复习时,留给

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究、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实实在在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2.精选例题、习题、提高复习效率。

选编例题、习题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选编“精、新、活、透”的习题,对于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良好的解题习惯,发展学生的智力与创新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例题有目标性,习题有针对性,才能提高复习的效率。在练习选择上做到三点:一是“围绕重点集中练,”就是结合所复习知识,围绕重点,及时练习巩固;二是“变换形式灵活练”,就是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变换形式,稍加难度,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三是“新旧结合综合练”,就是将新旧知识结合,加深理解,学会运用,将已有知识应用到新的问题情景中去。

在评讲习题时,要讲透彻,注重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展,让学生真正能弄明白这一道题。讲题前留给学生充裕的思考时间,不急于提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教会学生把着重点放在如何审题、寻找突破口上,潜移默化地发展学生的解题能力。注重解题方法的指导不就题论题,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正确的思路恰好是同学们的问题症结所在,教师恰好抓住症结,对症下药,这样的效果更好。

3.吃透《中考指南》的要求,把握复习的深度和广度

《中考指南》既是命题的依据,也是我们复习的依据,是最权威的信息资料,其它各种渠道获取的所谓信息都只能

作为参考,都必须依照《中考指南》进行取舍。认真研究《中考指南》,要通过研究《中考指南》和研究题型示例明确中考化学命题趋势,要严格依据《中考指南》准确把握复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要与往年《中考指南》比较对照,对不作要求的内容要大胆放弃,对变化后的要求,要思考变化的原因并准确把握变化后的要求;还要注意研做《中考指南》后面的样题和题型示例,通过研做题例明确考试内容的能力要求是怎样通过试题来体现的,还可以进行怎样的变化都要认真思考。切忌选择一些需用特殊方法才能解答的试题来进行所谓的能力训练。

2017年5月

推荐第9篇:初三化学中考备考计划

2014年初三化学中考备考计划

进入初三下学期,所有的工作都围绕着中考而进行。在备考中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强化教学常规管理为主线,不断探索在复习中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我们采取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自觉性和积极性原则,诱导学生对化学的直接兴趣,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使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为其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学期初三年级化学新课将在3月中旬结束,其余时间将转入复习,复习时间约为两个半月,包括四轮的复习。现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初步制定如下中考复习备考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经过一个多学期的接触,对学生的情况已经较熟悉。他们的总体情况是:基础较差,缺乏对问题的钻研精神,一旦遇到难一点的问题往往是后退,自主性学习差,对学习缺乏信心,在平时的训练中有问题不问,遇难题绕道,作业的抄袭现象较重,整体的学习风气不浓。所以在中考复习过程中要分层进行教学与复习。

二、化学中考备考复习的思路与策略

1、立足教材,不超出教学标准中的考点。注意紧扣课本,回到课本,并非简单地重复和循环,而是要螺旋式的上升和提高。对课本内容引申、扩展。加强纵横联系,对课本的习题可改动条件或结论,加强综合度,以求深化和提高。

2、做到全面复习。由于考查面广,若基础不扎实,不灵活,是难以准确完成。因此必须系统复习,不能遗漏。

3、立足双基,重视基本概念、基本技能的复习。对一些重要概念、知识点作专题讲授,反复运用,以加深理解。

4、提高做题能力。复习中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发散性、独立性和批评性,逐步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探究能力和综合多项知识或技能的解题能力。

5、分类教学和指导。学生存在智力发展和解题能力上差异。对优秀生,指导阅读、放手钻研、总结提高的方法去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中等生则要求跟上复习进度,在训练中提高能力。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实行逐个辅导,查漏补缺。

三、教学规划

1、开学至4月24日:

(1)授完新课内容,做完基础实验和部分选作实验。采用自编资料等对学生进行训练与章节达标检测。

(2)进行第一轮的复习,具体的任务如下: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⑴化学基本常识(运动形式、仪器性能、药品使用、基本操作);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⑵空气的组成与污染防治;

⑶氧气的制备、性质、用途、燃烧与缓慢氧化;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⑷分子和原子;

⑸元素和元素符号;

⑹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

第四单元 自然界的水

⑺水及水的污染防治;

⑻氢气的制法、性质、用途;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⑼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及化合价;

⑽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⑾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⑿碳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单质、氧化物、碳酸盐);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⒀常见的有机化合物;

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

⒁铁和铁的化合物;

⒂生铁、钢和常见金属;

第九单元 溶液

⒃溶液和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饱和性、溶解度、组成表示法); ⒄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

⒅化合物的电离与溶液的导电性;

第十单元 酸和碱

⒆常见的酸、碱及其通性;

十一单元 盐 化肥

⒇常见的盐、盐的性质、化学肥料;

第十二单元 化学与生活

(21)初中化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2、4月27日——5月28日:第二轮——专题复习阶段

按四大块(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实验、计算)复习。

3、5月31日——6月18日:第三轮——综合复习阶段,心理辅导,中考模拟考试,强化训练。

4、6月18日至中考前,第四轮自由复习阶段。反思、归纳、梳理、心理调适。

四、教学措施

应从宏观、微观及心理等方面进行调整和调控,以提高学生复习效率,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讲究策略,读透教材

第一轮的复习,按教材的单元进行,复习内容要做到细致全面,复习时应用整理、分类、比较、类比、分析、综合、归纳等各种方法把表面杂乱无章的知识按一定的规律连成线,织成网,形成有序的知识系统。将前后内容注意融会贯通,注意问题的迁移和重组,注意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例如:环保问题每年必考,读书时应注意有关空气、水、土壤等内容的复习,抓住污染途径,防治措施等考点,切实做好查漏补缺,以不变应万变。

2、有的放矢,稳扎稳打

第二轮复习,按四大块(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实验、计算)复习,研究近几年中考中的热点、重点问题进行复习。复习时把同类型的题目放在一起反复练习,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掌握题型。例如:数据分析型计算题在近几年的化学考试中出现频率较高,可对这类计算题集中加强练习,直到完全掌握解题方法和技巧。

3、摸拟训练,成竹在胸

第三轮复习,很多学生因盲目选择资料而陷入题海之中,对此教师引导学生前期注意研究中考试题,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后期专项题型练习和模拟训练相结合,在熟悉题型、题量、做题速度等方面作好适应性准备。专项练习要注重提高速度和准确率,模拟训练要选择我省中考摸拟试题,并在审题、规范答题、自我检查到时间分配上进行自我调控和调节的训练。

推荐第10篇:初三化学质量守恒定律教案

初中学习网http://www.daodoc.com分享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对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及生成物质量的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及守恒的原因;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能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验事实,能推测物质的组成。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实验、思维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的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分析,学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品质及合作精神;

使学生认识永恒运动变化的物质,即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的道理。渗透物质不灭定律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定律,教材从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入手,从观察白磷燃烧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出发,通过思考去“发现”质量守恒定律,而不是去死记硬背规律。这样学生容易接受。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实质上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只是原子间的重新组合,使反应物变成生成物,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并没有变化,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同时也为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法建议

引导学生从关注化学反应前后\"质\"的变化,转移到思考反应前后\"量\"的问题上,教学可进行如下设计:

1.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的学习过程,教师应当采取\"自我发现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可首先投影前面学过的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然后提问:对于化学反应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最后把问题聚焦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上。这时教师不失适宜的提出研究主题:通过实验来探究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使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状态。

2.体验科学研究过程、设计、实施实验方案

学生以小组探究方式,根据实验目的(实验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利用实验桌上提供的仪器和药品设计实验方案。在设计过程中,教师尽量减少对学生的限制,并适时的给学生以帮助,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在设计方案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交流方案过程中,各组间互相补充,互相借鉴,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实施实验时学生体验了科学过程,动手能力得到了加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和严谨求实的科学品质及勇于探索的意志力。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自己探索,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也体验了科学研究过程。

3.反思研究过程、总结收获和不足

探索活动结束后可让学生进行总结收获和不足,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质量守恒定律

学习信息网(http://www.daodoc.com)免费的高中学习网,初中学习网,海量高考学习资源分享的高考资源网。

初中学习网http://www.daodoc.com分享

重点、难点:对质量守恒定律含义的理解和运用

教具学具:

溶液、溶液、溶液、溶液、溶液、白磷、锥形瓶、玻璃棒、单孔橡皮塞、烧杯、小试管一天平、酒精灯。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复习提问:在前几章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哪些化学反应?

投影:反应文字表达式

氯酸钾 → 氯化钾 + 氧气

氢气 + 氧气 → 水

氢气 + 氧化铜 → 铜 + 水

引言:这是我们学过的化学反应(指投影),对于化学反应你知道了什么?

思考讨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种类、分子种类、物质状态、颜色等发生了变化;原子种类、元素种类没发生变化;对于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原子数目是否发生变化存在争议。

引入: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有同学说改变,有同学说不变,意思不统一,那么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探讨。

设计与实施实验:

讨论:根据实验目的利用实验桌上提供的仪器和药品设计实验方案。

交流设计方案

评价设计方案

教师引导学生评价哪些方案是科学合理的,哪些需要改进,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设计过程。

1.实施实验:

同学们的设计方案是可行的,可以进行实验。

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检查纠正学生实验操作中的问题

1.依照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和测定的实验数据。

2.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

3.汇报实验结果

引导学生从实验内容,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发生变化汇报实验结果

同学们的实验结果是巧合,还是具有普遍意义?

汇报:

1.实验内容

2.实验结果

反应前物质总质量(烧杯+试管+两种溶液)_______g,反应后物质总质量为_______g。

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_______。

3.演示实验

演示:白磷燃烧前后质量测定。

1.观察记录

反应前物质总质量为_______g,反应后物质总质量为_______g。

2.书写反应文字表达式

3.实验结果分析: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_______。

总结:

思考:通过以上几个实验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科学家曾做过大量实验,无数实验都证明: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总质量相等。这是化学习信息网(http://www.daodoc.com)免费的高中学习网,初中学习网,海量高考学习资源分享的高考资源网。

初中学习网http://www.daodoc.com分享

学反应遵循的规律。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板书课题)

提问:哪位同学试着回答什么是质量守恒定律

板书:

一、质量守恒定律内容(略)

讨论: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原因

问题讨论:

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化学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投影:水分子分解示意图,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认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

板书:

二、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

投影:课堂练习

1.已知12g木炭与32g氧气恰好完全反应,则生成的质量是_______g。

A.44g B.32g C.22g D.12g

2.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的质量比金属镁的质量大,有人说这个事实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你说对吗?为什么?

3.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有二氧化碳和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物质的组成中一定含有_______元素和_______元素,可能含有_______元素。

反思研究过程:

通过对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的探讨,你有哪些收获?

总结:对于今天的学习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在今后的学习中相信大家会做的更好。

板书设计:

第一节质量守恒定律

一、定律内容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二、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原因

学习信息网(http://www.daodoc.com)免费的高中学习网,初中学习网,海量高考学习资源分享的高考资源网。

第11篇:初三化学试讲教案

【小结】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时,由于化学方程式是计算的依据,所以化学方程式必须写准确,以保证计算准确。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可以用下面几句韵语加以记忆。

化学方程要配平,需将纯量代方程; 关系式对关系量,计算单位不能忘; 关系量间成比例,解、设、比、答需完整。

【例题1】:工业上用电解氧化铝的方法制取单质铝的反应式为:

请计算电解10t氧化铝最多可生产多少吨铝。

【例题2】:有一种含水的过氧化氢样品10 g,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完全分解得到3.2g氧气,试求该过氧化氢样品中过氧化氢的质量分数。

第12篇:无锡中考:初三化学必备复习资料

2016年无锡中考:初三化学必备复习资料

基本概念与原理部分

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如石蜡熔化、水的三态变化、灯泡发光等。

2、化学变化: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如燃烧、钢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等。

3、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它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导电导热性、延展性等。如通常状况下,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降温后能变成固态的干冰。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还原性、氧化性、酸性、碱性等。

5、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如空气、自来水、矿泉水、海水、石灰水、粗盐、石灰石、盐酸、黄铜、生铁和钢等各种合金、石油、煤、天然气都是混合物。

6、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如O

2、N

2、CO

2、H2O等。

7、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决定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是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8、构成物质的微粒:

(1)分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由原子构成);

(2)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

(3)离子(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后形成的带电微粒,可分为阳离子[如Na+、NH4+ ]和阴离子[如Cl-、CO32-]。

9、原子结构:

(1)原子核:居于原子中心,体积极小但质量相当于整个原子质量。它虽小,还可分为带正电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

(2)电子:带负电,在原子核外很大空间作高速运转。跟原子比较,其质量和体积都可忽略不计。在原子里,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10、离子:带有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镁离子和镁原子具有相同的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11、稳定结构:①最外层8电子②第一层为最外层2电子。

12、自然界中的化学元素:(1)地壳中最多的元素:O(2)地壳中最多的金属元素:Al

地壳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依次是氧、硅、铝、铁。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氮元素。(3)海水、人体中最多的元素:O

13、化合物的命名:

(1)两种元素化合:\"某化某\",如MgO氧化镁,NaCl氯化钠,Fe3O4四氧化三铁,P2O5五氧化二磷,Ca(OH)2氢氧化钙;

(2)金属与酸根化合:\"某酸某\",如CaCO3碳酸钙,CuSO4硫酸铜,NH4NO3硝酸铵。

14、催化剂:在化学变化里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化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注:2H2O2===2H2O+O2↑此反应MnO2是催化剂)

15、燃烧的条件:

(1)物质具有可燃性;

(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3)温度达到着火点。

2

16、灭火的方法:

(1)移走可燃物;

(2)隔绝氧气(如油锅着火可用锅盖盖灭);

(3)降低可燃物的温度至着火点以下(如房屋着火时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灭火)。

17、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空间内急速燃烧,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热和气体导致爆炸。一切可燃性气体、粉尘、在遇到明火时都有可能发生爆炸。(也有物理变化的爆炸如车胎爆炸)。

18、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在化学反应前后,肯定不变的是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元素的种类、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肯定变化的是物质的种类和分子的种类。

19、合金:由一种金属跟其他一种或几种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一起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合金是混合物而不是化合物。一般说来,合金的熔点比各成分低,硬度比各成分大,抗腐蚀性能更好。

20、各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与离子的电荷数相对应。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在化合物里,各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

21、化学符号的意义:

a.元素符号:①表示一种元素;②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b.化学式:①宏观意义:①.表示一种物质;②.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②微观意义:①.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②.表示该物质的分子构成。

c.离子符号:表示离子及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d.化合价符号:表示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

当符号前面有数字(化合价符号没有数字)时,此时组成符号的意义只表示微观意义。

22、常见的酸根离子:SO42-(硫酸根)、NO3-(硝酸根)、CO32-(碳酸根)、PO43-(磷酸根)、Cl-(氯离子)、HCO3- (碳酸氢根)、HPO42-(磷酸氢根)、H2PO4-(磷酸二氢根)、S2-(硫离子)。

23、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溶液的组成:溶剂和溶质。(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固、气溶于液体时,固、气是溶质,液体是溶剂;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均

一、稳定。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

24、固体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就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20℃时,食盐的溶解度为36克。就是说在20℃时,100克水中最多可以溶解食盐36克。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是温度。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是温度和压强。

若要分离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明显增大的物质,应用冷却热饱和溶液法。

25、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值

说明:(1)PH值=7,溶液呈中性;PH值7,溶液呈碱性。

(2)PH值越小,酸性越强;PH值越大,碱性越强。

26、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

说明:(1)越左金属活动性就越强,左边的金属可以从右边金属的盐溶液中置换出该金属来(2)排在氢左边的金属,可以从酸(盐酸或稀硫酸)中置换出氢气;排在氢右边的则不能。

元素化合物部分

1.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中,如果两位同学的实验结果差别较大,可能的原因有(1)铜丝的量不足(2)系统漏气(3)加热温度达不到反应温度(4)反应的充分程度不同

4

2.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大约是:氧气占21%,氮气占78%,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0.03%;得出空气成分的化学家是法国的拉瓦锡。

3、O2的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O2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稍大,难溶于水,降温可变成淡蓝色液体和雪状固体。

4、O2的化学性质:各种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和化学方程式如下:

燃烧的现象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木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大量热点燃

C+O2═══CO2

硫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点燃

S+O2═══SO2

磷在氧气中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点燃

4P+5O2═══2P2O5

铁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点燃

3Fe+2O2═══Fe3O4

镁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色固体。点燃

2Mg+O2═══2MgO

5.实验室制取氧气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一般不用氯酸钾、高锰酸钾因为反应需要加热,收集氧气可用排水法,因为氧气不易溶解于水;收集氧气可用向上排空气法,因为氧气密度比空气的大。收集氢气可用排水集气法和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方法由气体的密度和水溶性决定)收集CO2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CO、N2只能用排水法。

6、工业制氧气是利用液氮和液氧的沸点不同,分离液态空气是物理变化。

7、氧气的重要用途是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利用氧气易于其它物质反应并放热的化学性质。水通直流电后,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负极气体能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H2),正极气体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前者与后者的体积比为1:2,质量比为8:1。

8、水的净化:自来水的净化步骤如下:沉降(加明矾);过滤;灭菌(氯气);煮沸。硬水是指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软水是指不含或含有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向两种类型的水中分别加肥皂水,搅拌,产生较多泡沫的是软水,否则为硬水。利用蒸馏、煮沸的方法可将硬水变为软水。

9、实验室制取氢气用锌粒和稀硫酸。一般不用镁、铁与稀硫酸反应,镁反应过快、铁反应缓慢不能用浓硫酸、硝酸,因有强氧化性,反应不能得到氢气。不用浓盐酸,生成的气体中会含有HCl气体可用氢氧化钠溶液等吸收HCl气体。

10、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CO2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降温可变成无色液体和无色固体(干冰)。

11、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1)CO2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CO2+H2O═══H2CO3;加热上述红色液体会恢复为紫色,因为碳酸不稳定易分解:H2CO3═══H2O+CO2↑(2)CO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O2+Ca(OH)2═══CaCO3↓+H2O,该反应可用于CO2气体的检验,和其他碱也能反应。

12、CO2的用途:(1)灭火(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2)人工降雨、舞台云雾(干冰升华吸收大量热,使水蒸气液化);(3)光合作用的原料;(4)保存食品。

13、CO2的实验室制法: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CaCO3+2HCl═CaCl2+H2O+CO2↑,不用Na2CO3,因反应太快;不用稀硫酸,因为石灰石或大理石的主要成分CaCO3与硫酸反应生成微溶的CaSO4,会覆盖在石块的表面而阻止反应的进行;也不用浓盐酸,因浓盐酸有挥发性,会使制得的二氧化碳混有HCl等杂质。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CO2,验满时用燃着的火柴放在瓶口,看火柴是否熄灭。

14、CO2与人体健康:CO2无毒,当空气中含量达到一定浓度对人体有害,因为CO2不能供给呼吸,故进入枯井或山洞前要做灯火试验。

15、实验室制取氢气用锌粒和稀硫酸。一般不用镁、铁与稀硫酸反应,镁反应过快、铁反应缓慢不能用浓硫酸、硝酸,因有强氧化性,反应不能得到氢气。不用浓盐酸,生成的气体中会含有HCl气体可用氢氧化钠溶液等吸收HCl气体

16、CO中毒,又叫煤气中毒。CO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有剧毒,不易被察觉。被吸入人体与血红蛋白结合,使人缺氧气。CO一半以上来自汽车排放的废气。用CO作还原氧化铜等实验时,一定要进行尾气处理。

17、金属材料包括铁、铝、铜等金属和合金.金属有很多共同的物理性质。例如:常温下它们的状态大都是固态,有金属光泽,大多数为热和电的良导体,有延展性,密度较大,熔点较高。

18、金属材料金属的物理性质:①常温下一般为固态(汞为液态),有金属光泽;②大多数呈银白色(铜为紫红色,金为黄色);③有良好的导热性、导电性、延展性。

19、金属的化学性质

点燃

(1)大多数金属可与氧气的反应

4Al+3O2══2Al2O33Fe+2O2═══Fe3O42Cu+O2═══2CuO

(2)较活泼金属与酸反应放出氢气Fe+H2SO4══FeSO4+H2↑2Al+6HCl══2AlCl3+3H2↑Cu不与盐酸反应

(3)金属1+盐1→金属2+盐2(活泼金属置换不活泼金属)Fe+CuSO4==Cu+FeSO4(\"湿法冶金\"原理),Cu+2AgNO3══2Ag+Cu(NO3)2★单质铁在发生置换反应时,生成的都是+2价的亚铁。★置换反应:单质1+化合物1══单质2+化合物2

20、金属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高温

(1)铁的冶炼原理:3CO+Fe2O3══2Fe+3CO2(赤铁矿:Fe2O3;磁铁矿:Fe3O4)

7

(2)原料:铁矿石、焦炭、石灰石、空气

(3)钢铁锈蚀的条件是:①与O2接触②与水接触

★在有酸或盐存在的条件下,会加速钢铁生锈(铁锈的主要成分:Fe2O3)。★铁锈很疏松,不能阻碍里层的铁继续与氧气、水蒸气反应,因此铁制品可以全部被锈蚀。因而铁锈应及时除去。而铝与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进一步氧化,因此,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

(4)防止铁制品生锈的措施:①保持铁制品表面的清洁、干燥;②表面涂保护膜,如涂油、刷漆、搪瓷、电镀、烤蓝等;③制成不锈钢。红色的铜,在潮湿的空气中易于与空气中的水、氧气、二氧化碳等作用下生成铜绿〔Cu2(OH)2CO3〕金属制品电镀、电焊前一般要用稀盐酸处理,目的是用盐酸除去金属表面的锈。

21、浓硫酸敞口放置质量会增加,质量分数会减小,因为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浓盐酸敞口放置质量会减少,质量分数会减小,因为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氢氧化钠(NaOH)敞口放置,质量会增加,因为氢氧化钠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潮解,而且可以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2NaOH+CO2=Na2CO3+H2O不能用NaOH干燥的气体是SO

2、CO

2、HCl。

22、紫色石蕊与无色酚酞都属于酸碱指示剂,可指示溶液的酸碱性。酸性溶液,石蕊遇之变红色,酚酞不变色,pH7。中性溶液:石蕊不变色(仍为紫色),酚酞不变色,pH=7。

23、氢氧化钠固体要密闭保存,原因是氢氧化钠不仅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潮解,还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产Na2CO3而变质,鉴定氢氧化钠是否变质,可用过量的稀盐酸检验(看是否有气泡产生)。除Na2CO3时可加适量的石灰水即Ca(OH)2。氢氧化钠溶液存放在试剂瓶中时应用橡皮塞,不能用玻璃塞。原因是玻璃中的SiO2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产黏性的物质。

24、Ca(OH)2:氢氧化钙,俗称熟石灰、消石灰,微溶于水,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其水溶液称石灰水,不饱和石灰水转化成饱和溶液的方法是升温(与大部分固体相反)或加石灰。石灰水的保存与氢氧化钠溶液相同。

25、氢氧化钠的俗称是烧碱、火碱、苛性钠。碳酸钠(Na2CO3)的俗称是纯碱、苏打。碳酸氢钠(NaHCO3)的俗称是小苏打。

8

26、工业上用石灰石(主要成分为CaCO3)、水、纯碱(Na2CO3)制烧碱的方法:(1)高温锻烧石灰石生成CaO;(2)CaO与水反应生成Ca(OH)2;(3)Ca(OH)2与Na2CO3反应可生成烧碱(NaOH)。

27、纯碱(Na2CO3)的水溶液呈碱性,pH>7,但它不是碱,属于盐;碳酸钠晶体即Na2CO3o10H2O是纯净物,属于盐类,俗称口碱;碳酸钠晶体易风化,属化学变化。硫酸铜晶体俗称胆矾、蓝矾,是蓝色晶体,化学式为CuSO4·5H2O;无水硫酸铜CuSO4是白色固体,易吸收水分而变蓝,可用其检验水的存在。

化学与生活部分

1.海洋资源包括化学资源、矿产资源、动力资源、生物资源等。

2.从海水中提取食盐,主要用蒸发溶剂的方法,这是因为食盐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先将海水引入蒸发池,经日晒蒸发水分到一定程度时,再导入结晶池,继续日晒,海水成为食盐的饱和溶液,再晒就会逐渐析出食盐来,该变化是物理变化。海水\"晒盐\"得到的粗盐中含有少量的泥沙等不溶性杂质,可采取溶解→过滤→蒸发结晶等步骤除去。\"工业上净化食盐时,先将粗盐溶于水中,过滤除去不溶性杂质,再加入氯化钡、纯碱、烧碱等物质,使SO42-、Ca2+、Mg2+等可溶性杂质转化为沉淀过滤除去,最后用盐酸将溶液的pH调节至7,浓缩即得精盐。\"

3.从海水中制取金属镁的原理是:向海水中加入石灰乳,产生Mg(OH)2沉淀,然后将沉淀过滤,向其中加入稀盐酸,产生MgCl2,再将熔融状态的MgCl2电解,就能制得金属镁。(方程式要掌握)

4.蒸馏法是海水淡化常用的方法,目前多采用\"多级闪急蒸馏法\"

5.Na2CO3(俗称纯碱或苏打)就是以食盐、石灰石为原料,以氨为媒介,采用氨碱法制得的。反应原理是:向饱和食盐水中通入氨气,制得饱和氨盐水,在加压并不断通入二氧化碳的条件下产生的碳酸氢钠(NaHCO3)由于溶解度小结晶析出,过滤后将碳酸氢钠加热分解即得纯碱。(方程式要掌握)

6.有机物(有机化合物):含碳元素的化合物(除CO、CO2和含碳酸根化合物外),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CH4)

7.食物的成分主要有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等六大类营养素,前四种是有机物。其中能提供能量的有蛋白质、糖类、油脂三大类。最主要的供能物质是糖类,它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如淀粉、葡萄糖、蔗糖等。淀粉是一种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它遇到碘水变蓝色,它在人体内分解为葡萄糖,葡萄糖的化学式是C6H12O6,它在人体内氧化释放出能量(方程式要掌握)。蛋白质是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维生素在人体内起到调节新陈代谢,预防疾病、维持身体健康的作用,缺乏维生素A患夜盲症,缺乏的维生素C会引起坏血病。

8、人体中含量较多的元素11种,排在前四位的元素依次为O、C、H、C。微量元素有Fe、Zn、Se、I等。如果人体内缺乏碘元素会导致甲状腺肿,缺乏钙元素会导致骨质疏松症,

缺乏铁元素会导致贫血症。人体中必需的元素长期摄入过量或不足,都不利于身体健康。

9.除毒气外,对人体造成危害的物质主要还有含铅、铜、汞、砷、锰等元素的无机盐。蛋白质受热或遇到浓硝酸、重金属盐、甲醛会失去原有的生理功能而变性,在急救重金属盐中毒时,可给患者吃大量牛乳或蛋清,其目的是使牛乳或蛋清中的蛋白质在消化道中与重金属离子结合成不溶解的变性蛋白质,从而阻止重金属离子被吸收进入人体内,最后设法将沉淀物从肠胃中洗出。可溶性的重金属盐有毒如BaCl2有毒,却BaSO4无毒,但BaCO3虽然不溶于水,但能和胃酸反应生成BaCl2,因此有毒,万一不慎服用氯化钡,应吞服鸡蛋白解毒,并加服一定量的解毒剂如MgSO4使其变为BaSO4沉淀。

10.烟草中的最为有害的物质是一氧化碳、尼古丁、焦油和重金属盐。常见的毒品有鸦片、、吗啡、海洛因、冰毒、可卡因、巴比妥类、大麻类等。

11.人类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能源是煤、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的化石燃料,而实验室用做热源的酒精是可再生能源。(1)煤:也叫煤炭,\"工业的粮食\",复杂的混合物,主要元素为碳;(2)石油:\"工业的血液\",复杂的混合物,主要元素为碳、氢;(3)天然气:\"西气东输\"的燃料,主要成分为甲烷(CH4)。它们既是燃料又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简单燃烧既浪费资源,又会产生二氧化碳而引发温室效应,产生热污染,释放SO

2、CO等有毒气体和粉尘污染环境。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二氧化碳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一方面我们要减少含碳燃料的燃烧,另一方面我们要大力开发氢能、风能、太阳能、核能等新能源。

12.要积极开发新能源有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核能、潮汐能等清洁能源。氢能是未来最理想的能源。因为氢气燃烧的产热量高,资源丰富(可以由水制得),燃烧后又生成水,不污染环境。目前,科学家提出了一种最经济最理想的获得氢能源的循环体系(如右图)。该过程可以使化学反应产生的能量转化为电能;能够实现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目前化学家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寻找合适的光照条件下分解水的催化剂。由于是一种易燃、易爆的气体,难液化,贮存和运输既不方便也不安全。如何安全贮存氢气是氢能开发研究的又一关键的问题。

13.电池是一种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适合宇宙飞船上使用的燃料电池是O2----H2燃料电池。

14.我们学过的材料有金属材料、硅酸盐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四类.玻璃是一种硅酸盐材料。在工业生产中,通常是用石英砂(主要成分是SiO2)、纯碱、石灰石按一定的质量比混合,在玻璃窑中高温烧制而成,它是混合物。常见的塑料有聚乙烯、被誉为塑料王的聚四氟乙烯,商品名称叫特氟隆,它们都是人工合成的有机高分子材料。玻璃钢是一种复合材料。

15.土壤里常缺乏N、P、K等植物生长必须的元素,因此需对农作物施用化肥。常见的氮肥有硝酸铵NH4NO

3、硫酸铵(NH4)2SO

4、碳酸氢铵NH4HCO

3、氯化铵NH4Cl、氨水NH3oH2O、尿素CO(NH2)2前四种氮肥又称为铵态氮肥,它们不能和碱性物质如熟石灰、草木灰K2CO3混用,因为它们会发生化学反应,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NH3,使肥效降低。常见的复合肥有NH4H2PO

4、KNO3等。

16.农药波尔多液用是胆矾CuSO4·5H2O和生石灰混合制得的,不能用铁桶盛装。(方程式要掌握)

17.水的污染源:工业生产中的\"三废\"(废渣、废水、废气);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农业生产中的农药、化肥的任意使用。防治:利用化学方法(如中和法、氧化法等)处理废水是治理水污染的常用方法。依据不同的水质标准对水资源进行分类管理;加强水质监测,禁止污水的任意排放;加强对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与应用,力争实现无污染生产。含氮、磷元素的大量污水任意排入湖泊、水库和近海海域,会出现水华、赤潮等水体污染问题。处理酸性污水的方法是加入CaO或Ca(OH)2或CaCO3,在没有指示剂的情况下最好用CaCO3。

18.大气污染可分为烟尘和有害气体两类,烟尘可来自工厂、建筑工地;有害气体主要包括SO

2、NO

2、CO,主要来自工业废气和化石燃料的燃烧。为了防 11 治大气污染,我们既要处理工厂废气,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又要大力提倡植树造林。

19.大量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气体排放到空气中。与大气中的水反应,形成酸雨(PH

20.\"绿色化学\"的核心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消除污染,符合\"绿色化学\"的反应类型是化合反应。

21.\"白色污染\"是指某些难以分解的\"塑料垃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防治措施是:研制、生产可降解塑料,使用一些新型的,可降解的塑料,减少使用不必要的塑料制品,回收各种废弃塑料。

化学计算部分

1.在化学式的计算中:某元素的质量等于物质的质量乘以该元素的的质量分数;物质的质量等于该元素的的质量除以该元素的的质量分数。

2.相同质量的铝、镁、铁、锌分别与足量的稀酸反应,放出氢气的质量,与金属的化合价成正比,与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成反比。因此上述四种金属放出氢气的质量由多到少顺序是:Al>Mg>Fe>Zn。

3.金属与酸反应时,溶液的质量都增大。金属与盐反应时,溶液的质量增大还是减小,要根据反应前后盐的相对分子质量大小判断。

4.某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无论溶液质量是多少,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等于该温度下的溶解度除以100+溶解度。

5.在一个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后质量减少,减少的质量一定等于生成的气体的质量.。

6、反应后溶液的质量一定等于反反应前所有物质的质量总和减去生成的气体(或沉淀)的质量。

7.化学实验数据分析计算题的解题思路是:根据实验数据对比分析出两种反应物质量各是多少时,恰好完全反应,且生成多少气体(或沉淀)的质量,然后进行计算。或根据实验数据对比分析出与计算相关的一种反应物完全反应时,生成多少气体(或沉淀)的质量,然后进行计算。

化学实验部分

1、常用器中,能在酒精灯上直接加热的是:试管、蒸发皿。应放在石棉网上加热的是:烧杯、烧瓶、锥形瓶。不能用于加热的是:量筒、水槽、集气瓶。

2、玻璃棒的作用:在过滤开始时,用于引流,结束后,用于转移物质;溶解时,用于搅拌,加速溶解;蒸发开始时,用于搅拌,防止液体飞溅,结束时,用于转移物质。

3、胶头滴管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滴加液体时,滴管竖直放在试管口上方,不可把滴管伸入试管内,不可把滴管放在试验桌上,不可倒持滴管。

4、酒精灯的使用:酒精不能超过灯体的2/3,不能向燃着的酒精灯添加酒精,不能用嘴吹灭酒精灯,要用灯帽盖灭。加热时用外焰加热。

13

5、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防止液体过多溅出;试管斜持45o,不要将管口对着自己或他人。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

6、称量固体物质用托盘天平,左物右码。错放后,实际质量少于读数,实际质量=砝码-游码

7、用量筒量取液体时,眼睛平视凹液面最低处,读出读数。俯视会导致读数大于实际体积,仰视导致读数小于实际体积。

8、配制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的步骤:计算、称量、溶解、装瓶。配制液体溶质溶液,需要的仪器是:量筒、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溶质是固体时,需量筒、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药匙、托盘天平。

9、pH试纸的使用:取pH试纸放在玻璃片上,用玻璃棒蘸取液体沾在pH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不能先用水湿润,会稀释待测溶液,导致测得的pH不准;不能把pH试纸直接伸进试液,会污染试液。

10、实验室制取H2的原料是锌和稀硫酸,制取CO2的原料是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O2的原料是双氧水和二氧化锰,装置都是固液不加热装置,仪器是锥形瓶(或大试管,或广口瓶)、长颈漏斗(或分液漏斗)、带双孔塞的导管。

11、鉴别O

2、H

2、CO、CO

2、CH4气体的方法: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使木条燃烧更旺的是O2。使燃着的木条熄灭,通入澄清石灰水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是CO2。点燃后检验燃烧产物可以鉴别H

2、CO、CH4:用干燥的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有水珠,翻转烧杯,加入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的是H2,烧杯内壁无水珠,翻转烧杯,加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CO,烧杯内壁有水珠,翻转烧杯,加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CH4(或其他含C、H、O元素的有机物)。

12、鉴别盐酸和硫酸:闻气味,有刺激性气味的是盐酸;加入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的是硫酸,(同理,鉴别NaCl和Na2SO4,也可用这个方法)。

14

13、鉴别Ca(OH)2:加水溶解,取上层清液,通入CO2,变浑浊;或加入Na2C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14、鉴别碳酸盐:大理石、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CaCO3,草木灰含有K2CO3,纯碱(面碱)是Na2CO3,鉴别碳酸盐的方法是: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或加水溶解,加入Ca(OH)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

15、分离和提纯:(括号内是要除去的杂质)

(1)NaOH(Na2CO3)加入适量的Ca(OH)2,过滤

(2)NaCl(MgCl2或HCl)加入适量的NaOH

(3)CaCl2(HCl)加入过量CaCO3粉末,过滤

(4)BaCI2粉末(BaSO4)溶解、过滤、蒸发(与粗盐提纯的方法相同)

(5)KNO3(NaCl)冷却热饱和溶液法(分离Na2CO3和NaCl方法相同)

(6)H2O(NaCl)蒸馏法

(7)Cu粉(Fe粉)磁铁吸附;加入过量CuSO4溶液,过滤;加入过量酸,过滤。

16、验证和除杂

(1)检验混合气体中有无CO2:混合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有CO2。除去CO2:混合气体通过盛有NaOH溶液的洗气瓶。

(2)检验混合气体中有无CO: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CuO,变红色,证明有CO。除去混合气体中的CO: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CuO;除去尾气中的CO:点燃尾气。

(3)检验混合气体中有无HCl气体并除去:混合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或通入硝酸银中有白色沉淀,证明有HCI;混合气体通过装有NaOH溶液的洗气瓶,可以除去HCl气体。

(4)检验混合气体中有无H2O蒸气:混合气体通过无水CuSO4,无水CuSO4变蓝色,证明有H2O。混合气体通过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或通过装有CaCl2的干燥管,或通过装有碱石灰(固体NaOH和CaO的混合物)可以除去H2O;

(5)检验气体的顺序:先检验水蒸气,后检验其他气体。气体净化的顺序:先除杂,后干燥(除去水分)。

17、鉴定和判断

(1)观察颜色。蓝色溶液:含有Cu2+的盐溶液,如CuCl

2、CuSO

4、Cu(NO3)2。浅绿色溶液:含有Fe2+的盐溶液,如FeCl

2、FeSO

4、Fe(NO3)2。黄色溶液:含有Fe3+的盐溶液,如FeCl

3、Fe2(SO4)3。

(2)闻气味:盐酸、硝酸有刺激性气味;氢硫酸(H2S气体的水溶液)有臭鸡蛋气味;氨气(NH3)、SO2气体有刺激性气味。

(3)观察生成沉淀。一般是:白色:、BaSO

4、AgCl、Mg(OH)2,蓝色:CuSO4,红褐色:Fe(OH)3,且不溶于稀硝酸有:BaSO

4、AgCl。能溶于稀硝酸并且有气体(CO2)放出的是CaCO

3、BaCO3。能溶于稀硝酸并且无气体放出的是Mg(OH)2。黑色固体有:C、MnO

2、CuO、Fe3O

4、、Fe粉。

(4)检验生成气体。复分解反应生成的气体一般是:CO2或NH3(NH3是碱性气体,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18、离子的检验

(1)检验H+:石蕊试液;pH试纸;碳酸盐溶液;活泼金属,有氢气产生;滴入酚酞的碱的红色溶液;不溶性的金属氧化物如CuOFe2O3;不溶性的碱如Cu(OH)2。

(2)检验OH-:石蕊试液;酚酞试液;pH试纸;石蕊试液和酸溶液。加入MgCl2或CuCl2或FeCl3溶液,分别产生白色、蓝色、红褐色沉淀。

(3)检验Cl-加入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

(4)检验SO42-:加入BaCl2或Ba(NO3)2溶液,有BaSO4白色沉淀产生。

(5)检验CO3-:加入HCl或稀H2SO4溶液,有气体产生;加入CaCl2或Ca(OH)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

19、实验探究(1)CO2与NaOH溶液是否发生了反应的实验探究的原理是:CO2与NaOH溶液的反应,使气压减小(如软塑料变瘪等)进一步探究的方法CO2与NaOH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生成了Na2CO3。(2)无明显现象的酸与碱中和反应的试验探究方法:向碱溶液中加入酚酞试液,溶液变为红色,然后滴加酸,至红色突然消失,证明酸碱恰好中和。(3)两种溶液反应产生沉淀或气体后,是否完全反应的试验探究方法:取上层清液,加入上述溶液中的一种,看是否还有沉淀或气体产生。20、常用干燥剂:(1)浓H2SO4,气体干燥剂。(2)固体CaCl,气体干燥剂。(3)碱石灰(固体NaOH和CaO混合物)气体干燥剂,不能用于干燥含CO

2、SO2的气体,(4)CaO或Fe粉,食品干燥剂(不能食用)。

21、常用仪器联接方法:铁架台:从下向上、从左到右。洗气瓶:长进短出。干燥管:大进小出。U型管:左进右出。

22、实验评价因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理论上是否正确;操作上是否简便、安全;经济上是否合理;是否消耗能量;是否对环境造成污染;产物是否便于分离。

第13篇:初三化学实验探究专题中考

实验题探究

1.(2013福建南平)根据硫酸、氢氧化钠、硫酸铜和二氧化碳等物质的性质,完成下列填空。

(1)稀释浓硫酸时,应把缓缓注入盛有的烧杯中。 (2)硫酸铜溶液的颜色是。

(3)氢氧化钠露置在空气中会变质,生成含钠的化合物是。 (4)任写出一个氢氧化钠溶液与上述物质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2013陕西)许多化学反应都伴随着明显的现象。但也有一些观察不到明显现象。请回答下列问题:(1)向FeCl3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出现的明显现象是。

(2)CO2与NaOH溶液的反应无明显现象。为证明二者发生了反应,小红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向一盛满CO2气体的锥形瓶中注入一定量的NaOH溶液,迅速塞紧橡皮塞(胶塞中插有一下端系小气球的玻璃管)。然后振荡锥形瓶,会观察到小气球逐渐胀大,其主要原因是。 (3)盐酸与NaOH溶液的中和反应也无明显现象,为证明二者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在向NaOH溶液中滴加盐酸前,应先向NaOH溶液中滴入少许。 3.(2013甘肃张掖)某化学课堂围绕“酸碱中和反应”,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老师引导下

开展探究活动。以下是教学片段,请你参与学习并帮助填写空格(包括表中空格)。 【演示实验】将一定量的稀H2SO4加入到盛有NaOH溶液的小烧杯中。 【学生板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提出问题】实验中未观察到明显现象,部分同学产生了疑问: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是什么呢?

【假设猜想】针对疑问,太家纷纷提出猜想,甲组同学的猜想如下: 猜想一:只有Na2SO4猜想二:有Na2SO4和H2SO

4猜想三:有Na2SO4和NaOH猜想四:有Na2SO

4、H2SO4和NaOH

乙组同学对以上猜想提出质疑,认为有一种猜想是不合理的,不合理的猜想是。 【实验探究】(1)丙组同学取烧杯中的溶液少量于试管中,滴加几滴CuSO4溶液,无明显变化,溶液中一定没有。

(2)为了验证其余猜想,各学习小组利用烧杯中的溶液,并选用老师提供的pH试纸、铜

【评价反思】老师对同学们能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究,并且得出正确结论给予肯定。同时指

出【实验探究】(2)中存在两处明显错误,请大家反思。同学们经过反思发现了这两处错误:(1)实验操作中的错误是。

(2)实验方案中也有一个是错误的,错误的原因是。

4.(2013福建)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往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时,没有看到明显现象。

【提出问题】氢氧化钠与盐酸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 【查阅资料】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会放出热量。

【拓展延伸】另有一位同学向自己配制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时,溶液变红色,可是红色即可消失了,出现此意外情况的原因是(填以下序号)。 A.所用的酚酞试液是变质的B.所用的氢氧化钠溶液浓度太小 C.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了空气中二氧化碳 5.(2013山东威海)像科学家一样“做科学”——探秘氢氧化钠

实验室有一瓶长期暴露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钠固体样品,观察发现,样品表面出现了大量的白色粉末.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对该样品进行了探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证明,这份氢氧化钠已经变质,但不能确定是否完全变质。请你从下列药品中选择合适的试剂,探究氢氧化钠是否完全变质。 药品:蒸馏水、酚酞试液、稀盐酸、氯化钙溶液。

你的实验方案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该实验中所依据的化学反应原理:。 (2)如果给你一份未知浓度的稀硫酸,要求通过定量实验,测定氢氧化钠变质的程度(即

(3)实验证明,氢氧化钠部分变质,请你设计一个提纯该样品的实验方案,以得到纯净的

6(1)B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A、B两个实验结束后,小明同学将两支试管中的物质同时加入一纯净的烧杯中(如图C所示),混合后,观察到烧杯中有蓝色沉淀.同学们将烧杯内的物质过滤,对所得滤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探究。 【猜想】小明猜想:滤液中的溶

质是Na2SO

4、CuSO4;小光猜想:滤液中的溶质是Na2SO

4、NaOH;

小英猜想:滤液中的溶质是Na2SO

4、CuSO

4、H2SO4;

你的猜想:滤液中的溶质还可能是。 【讨论】你认为的猜想一定不合理.如果滤液为无色,还可排除的猜想,理由是。7.(M(如

图)进行反应,有白色沉淀产生,过滤后得到澄清滤液.同学们对该实验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探究一M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 (1)【提出猜想】该组同学认为M溶液的溶质有两种可能:①是,②是CaCl2。 【收集资料】CaCl2水溶液呈中性。

【提出猜想】猜想一:NaOH和Na2CO3;猜想二:_____;猜想三:NaOH

8Na2CO3溶液也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碱溶液使酚酞试液变红,是因为碱在水中解离出OH﹣,那么Na2CO3溶液中究竟是哪种粒子使酚酞试液变红呢?小宁设计了如图三个实验,请你、小宁和小明一起探究并完成下列问题:

(1)Na2CO3属于(填“酸”、“碱”、“盐”); (2)实验Ⅰ的目的是为了; (3)实验Ⅱ加入蒸馏水的目的是探究水分子是否能使酚酞试液变红,小明同学认为实验Ⅱ没必要做,你认为小明的理由是; (4)实验Ⅲ滴入Na2CO3溶液,震荡,酚酞试液变红,向变红后的溶液中再逐滴滴加过量的CaCl2溶液后,震荡,红色逐渐消失,同时还观察到生成了(提示:CaCl2溶液呈中性)

由实验Ⅰ、Ⅱ、Ⅲ得出结论:溶液中的CO32﹣

以使酚酞试液变红;

(5)小明同学在和老师交流上述结论时,老师说:“其实Na2CO3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也是由

于溶液中存在OH﹣.”你认为Na2CO3溶液中存在OH﹣的原因是﹣

. 9.(2013.乐山市)(7分)小明和他的同学在实验室发现上一次实验后忘记塞上瓶塞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试剂瓶瓶口周围有一些白色固体。他们怀疑氢氧化钠溶液已经变质,于是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

【提出猜想】① 该氢氧化钠溶液没有变质;② 该氢氧化钠溶液部分变质;③ 该氢氧化钠溶液

全部变质。

【实验验证】

【讨论】小明同学认为,根据上述实验(1)(2)可推断,猜想②正确。而小张则认为猜想③也可能正确,理由是。 于是小王又设计了如下补充实验:

(1)取原溶液少量于试管中,逐滴加入BaCl2溶液至。静置,分层。 (2)取上层清液,向其中加入CuSO4溶液,若有蓝色沉淀产生,则说明氢氧化钠溶液部分变质,化学方程式:。反之则说明氢氧化钠溶液已经全部变质。 【反思】该氢氧化钠溶液变质的原因可能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第14篇:初三化学中考模拟试题1

2014年初三化学中考模拟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每小题2分,共36分.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 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铁生锈B.把石蕊放入水中,水变成了紫色

C.因电压过高,灯泡烧坏D.分离液态空气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木炭燃烧后生成黑色固体B.细铁丝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剧烈燃烧

D.硫燃烧后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C.红磷燃烧后生成五氧化二磷气体

3.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

B.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

C.溶液一定是均一稳定的

D.溶液中的溶剂只能为水

4.乙烯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乙烯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C2H43O2点燃2CO22H2O,下列关于该反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反应过程中放出大量的热

B.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

C.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D.参加反应的乙烯和氧气的质量比为7:2

45.下列基本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

A.称取氯化钠固体B.检验装置气密性C.存储氢气D.点燃酒精灯

6.空气的净化问题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下列气体组中能对空气造成污染的是()

A.氮气、稀有气体B.稀有气体、二氧化碳

C.二氧化碳、水蒸气D.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

7.某同学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物质时,把固体物质放在右盘,砝码放在左盘,称得固体物质的质量为10.8g(1克以下用游码),如果按正确的方法称量,这位同学所称固体的实际质量是 ()

A.9.2gB.9.8gC.10.8gD.10.2g

8.下列是二氧化碳的制取、干燥,收集和性质检验的装置图。(注: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其中错误的是()

9.据你的生活和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加油站、油漆厂等地方要严禁烟火B.焊接金属时,用稀有气体作保护气C.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前作灯火实验D.大量使用煤作燃料降低生产成本8.下表是某同学整理的实验报告。其中错误的是()

10.“安居乐业”。建筑材料有砖、钢筋、水泥、生石灰、大理石、PVC塑料(聚氯乙烯)等。对上述一些建筑材料主要成分的分类不正确的是()

A.铁——单质B.氧化钙——氧化物 C.碳酸钙——酸D.聚氯乙烯——有机物 11.下列对“化学与生活”的认识,错误的是()

12.某种氮的氧化物可用作医用麻醉剂,其中氮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7

。则该氧化物的化学式为()

A.N2OB.N2O3C.NO2D.N2O

513.如图为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t2℃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乙>丙

B.温度大于t2℃时,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大小关系是甲C.当甲中混入少量乙时,可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得到较纯净的甲 D.t2℃时甲、丙两物质的饱和液降温到t1℃时,两者所得溶液的溶质质

14.对下列实验现象进行解释错误的是

量的分数一定相等

15.金属钛(Ti)是一种具有许多优良性能的较为昂贵的金属,钛和钛合金被认为是21世纪的重要金属材料。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探究Ti、Mg、Cu的活泼性顺序,他们在相同温度下,取大小相同的三种金属薄片,分别投入等体积等浓度足量稀盐酸中,观察现象如下:

下列金属的说是

A.三

活泼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Ti、Mg、Cu

B.若Ti粉中混有Mg,提纯Ti时可用稀盐酸除去Mg C.用Ti从CuSO4溶液中置换出Cu是工业制取Cu的很好途径 D.温度、金属表面积、盐酸浓度等因素都会影响反应速率 16.科学家已研究出高能微粒N5,关于它的说法正确的是A.N5是由氮元素组成的单质B.N5中只有质子,没有中子和电子C.每个N5中含有35个质子和34个电子D.每个

N5中含有35个质子和36个电子

17 .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面推理中正确的是 A.酸中都有氢元素,所以含有氢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酸

B.碱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所以能使石蕊试液变蓝的溶液一定呈碱性 C.酸与碱反应有盐和水生成,因此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酸与碱反应 D.碳酸盐与盐酸反应放出气体,所以与盐酸反应放出气体的物质一定是碳酸盐

18、下列图像中有关量的变化趋势与对应叙述关系正确的是

++

++

+

有关三种法正确的

种金属的

A.向一定质量表面生锈的铁片中滴加盐酸至过量B.向一定质量的稀硫酸中滴加水

C.向盐酸和氯化铁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 D.高温煅烧一定质量的石灰石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40分) 19.用化学用语填空:

(1)两个氢原子;(2)三个铁离子; (3)空气中最多的气体;(4)一种钾肥。 20.用化学方程式解释下列问题:

(1)工业上用稀硫酸除去铁制品表面的铁锈;(2)食品包装常用生石灰作干燥剂; (3)用天然气作燃料。

21.有一包粉末,可能由NaCl、MgCl

2、FeCl

3、Na2CO

3、Na2SO4 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了探究该粉末的组成,进行了如下实验:

(1)取样加水溶解,得到无色透明溶液。

(2)取(1)所得溶液少许,加入NaOH溶液,观察,没有明显现象。 (3)另取少量粉末,滴加稀盐酸,观察,也没有明显现象。

根据上述实验可得到的结论是: 原粉末一定不含,可能含有的物质是。

22.生产生活中,钙元素的存在非常广泛.

(1)在元素周期表中,钙元素的信息如图所示.钙元素一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2)即热型快餐的外包装层里有两包物质,分别是生石灰和水,使用时拉动预留在外的拉线,使这两种物质反应,便可对食物进行加热的原因是

(3)次氯酸(HClO)具有杀菌消毒作用,制取HClO反应为:Ca(ClO)2+CO2+H2O═X+2HClO,则X的化学式为,HClO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价.

(4)长期盛放澄清石灰水的试剂瓶内壁往往附着一层白色固体,该白色固体形成的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5)清洁大理石地面,不能用“洁厕灵”(其有效成分为盐酸)的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3.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

1)25℃时,将25g甲固体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并恢复到原温度后,得

到溶液的质量为(2)要使35℃时接近饱和的甲溶液变成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可采用的一种

方法是

(3)现有操作步骤:a.溶解b.过滤c.降温结晶d.加热浓缩;若甲固体 中含有少量乙,则提纯甲的操作步骤是(填字母序号).

(4)将35℃时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25℃,则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5)向100g35℃的水中加入45g甲固体,发现全部溶解,一段时间后又有部分甲的晶体析出.你认为“全部溶解”的原因可能是24.如图化学反应的溶液颜色变化体现了“魔法世界,魅力化学”.请回答:

(1)若A是一种指示剂,则试剂A的名称是

(2)若X是稀盐酸,B是红色的氧化物,则B的化学式为(3)若X是稀硫酸,C是单质,则C的名称为

(4)若X是稀硫酸,D是碱,则X与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三、实验题共12分

25.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欲利用下列装置进行相关气体制取的探究,请你分析并填空。

(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应选择的气体发生装置..是,气体收集装置是;验满的方法是。

(2)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取氧气时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若用C收集氧气,实验结束时要先,其理由是,此时发现水槽中的水变成了浅紫红色,你认为产生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26.某碳酸钠样品中含有少量氯化钠杂质,为测定该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进行了如下实验: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操作A用到的玻璃仪器除烧杯外还必需有;使用托盘天平进行称量前,应先检查(2)在实验过程中加入饱和石灰水后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为探究上述反应后滤液中的溶质成分,甲同学向滤液中滴加过量稀盐酸,发现有气泡产生,则滴加盐酸前滤液中的溶质除氯化钠外还有.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12分)

27、某炼铁厂日产含杂质4%的生铁2240吨。冶炼这些生铁需含Fe2O3质量分数80%的赤铁矿吨。

28、配制184克质量分数19.6%的稀硫酸,需要98%(密度为1.84g/cm)的浓硫酸毫升。29.请根据下图所示的实验过程和提供的数据(步骤②产生的气体全部逸出),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所用稀盐酸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2)计算原混合物样品中CaCl2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

第15篇:初三化学中考备考计划[1]

2011—2012年度九年级化学备考复习计划

威宁第三中学叶茂

一、指导思想:

进入初三阶段所有的工作都围绕着中考而进行,在备考中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强化教学常规管理为主线,不断探索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不断促使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突出教学特色,拓展教学时空,与时俱进,拼搏创新,突出整体化和尖子生的培养,争取使本学科在今年的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二、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初三(6)班化学课的教学,我所担任的班级中绝大部分学生基础较差,欠缺勤学好问,多钻研的精神,基础知识不扎实,灵活运用能力欠佳,学生整体学习意识淡薄,欠缺学习兴趣。所以在中考中要分层进行教学与复习。

三、中考目标:

加强教学研究,力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力争及格率、优秀率稳中有升,尤其要大面积提高中等生、中等偏下学生的成绩。

四、备考计划:

1、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制定备考计划。以打好基础为主要目标,按照课程标准为基础,省中考说明为依据。抓住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逐步在大脑中形成一个基本的知识网络、知识系统。1

2、授课阶段:(2月—3月底)为新课教学阶段。在教学中以班级的知识基础,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进行分层教学。学习上尽可能降低难度,作业、测试尽量由浅入手,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力争在本月底完成新课教学任务。

3、单元复习阶段:(4月份)进行第一轮“全面复习”,复习中要努力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化学的积极性,加强双基训练,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练习要把握好几点:(1)精选习题,选编有梯度层次的习题,并突出重点。(2)实行限时训练,做到既抓速度又抓准确度,不断提高学生解题的能力。(3)加强堂上和课外的辅导,对学生的训练要即时跟进。

4、专题复习阶段:(5月份)进行第二轮“重点复习”。集中解决他们共同存在的问题,并列举一些常见题型出错的原因,打好他们的基础。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应变能力,达到 “ 举一反三 ”“ 触类旁通 ” 的要求。抓好双基教学,打好基础,提高及格率。

5、应试训练阶段(6月份),进行第三轮“模拟测试”。根据学校中考计划安排,进行模拟考试。综合复习以及知识的查缺补漏。了解中考信息,熟悉近年中考题型,考试的方向,多与周边老师交流了解中考信息与动向。正确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介绍知识的综合运用,证明题的分析思路和开放、探索性题、尽可能采用一题多解的方法启迪、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综合运用、实际应用和创新实践能力,教会解综合题型的方法,培养考试应变能力。

五、几个补充意见

1、复习是一个长期系统的事情,要持之以恒,夯实每个知识能力点,抓到每个具体的学生。

2、注重作业和试卷的批改,要有侧重点的有目的的批改,完善批后工作,真正让批改发挥作用,注重学生考试得失自我评价的指导,能够及时发现复习中教与学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纠正。

3、最后一点,加强自身业务的学习,提高教学质量。

2012年2月29日

第16篇:初三化学第一章复习教案

Ⅱ.与《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相关的大学化学知识

(一)无机化学

1.物质结构

(1)原子结构有关术语和概念

原子半径:共价半径、金属半径、范德华半径

电离能:使元素处于基态的气态原子失去一个电子成为+1价气态阳离子所需要的能量,叫第一电离能(I1)单位(KJ/mol)。同一主族元素,随原子半径的曾大,第一电离能依次减小。元素的电离能越小越易失去电子,金属性越强。 

电子亲和能:元素的一个处于基态的气态原子获得一个电子成为-1价阴离子所放出的能量成为该元素的第一电子亲和能E,单位(KJ/mol)。电子的亲和能越大,该元素越容易获得电子。同一周期从左向右,元素电子亲和能依次增大。同一主族,自上到下,电子亲和能减小。

④电负性: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一般金属的电负性较小,非金属的较大。同一周期从左向右,元素电子电负性依次增大。同一主族,自上到下,电负性减小。电负性最高的事氟,最小的是铯。

(2)四个量子数的意义和相互关系

((((会用四个量子数写出会用四个量子数写出会用四个量子数写出会用四个量子数写出1111----4444周期元素的周期元素的周期元素的周期元素的电子结构式电子结构式电子结构式电子结构式,,,,并由电子结构式确定元素所在的区并由电子结构式确定元素所在的区并由电子结构式确定元素所在的区并由电子结构式确定元素所在的区、、、、周期周期周期周期、、、、族族族族、、、、特征电子构型和特征电子构型和特征电子构型和特征电子构型和元素名称元素名称元素名称元素名称))))主量子数n:是决定电子运动能量的主要参数,决定电子的层数。取值为n=

1、

2、

3、4……,为自然数。N越大能量越大,其电子离核越远,半径越大。在关铺学上用符号K、L、M、N、O、P来代表n=

1、

2、

3、

4、

5、6等电子层。角量子数l:表示原子轨道或电子云的形状,l=0的s轨道;原子或者电子云呈球形分布。l=1的轨道p轨道,原子或者电子云呈哑铃形分布;l=2的d轨道,呈花瓣形分布。L只能取小于n的正整数。当n相同时,在单电子中能量Ens=Enp=End=Enf,在多电子原子中Ens

第17篇:初三化学实验教案1

九年级化学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初中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教者薛永成授 课 班 级:九年级2。3。5) 班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认识常见仪器及使用方法、熟练掌握常见药品的取用。

2、过程与体验:通过观看幻灯片,使学生体验到实验过程,经动手操作领悟出实验技能。

3、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和科学探究的热情。

二、重点难点:

掌握常见仪器的使用方法。

熟练掌握常见药品的取用方法。

三、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形成基本实验技能,将依据操作技能形成原理:积累原形动作知识,铺垫模范动作基础,完成整合动作的过程。

四、教学方法

1、演示法

2、合作练习法

五、教学过程

<一>认识常见的仪器

药匙、烧杯、坩埚钳、酒精灯、胶头滴管、铁架台、托盘天平、量筒、玻璃棒、橡皮管、导气管、镊子、蒸发皿等

<二>药品的取用

1、粉末状药品的取用方法

注意事项:用药匙或纸槽将药品准确送到试管的底部,以防洒落或粘到试管壁上。

2、块状药品的取用方法:

块状药品容易打碎仪器,取用时必须严格安要求操做,防止打碎实验仪器。

3、液体药品的取用方法:

液体药品的取用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粗略取用;一种准确取用,

粗略取用时打开试剂瓶,瓶塞倒放在桌面上、标签向手心、瓶口相互紧靠。

准确取用时一般用量筒(或移液管),首先粗倒,接近刻度时改用胶头滴管逐滴滴加,使凹液面底部与刻度线齐平。

4、胶头滴管和托盘天平的使用:

(1)胶头滴管使用一般专管专用,垂直滴加。且与试管口齐平。

(2)托盘天平的使用时先调平,药品放置时左物右码、砝码用镊子加取,顺序是先大后小。

<三>、练习提高。

<四>小结:

1、常用的实验仪器使用

2、固体药品的取用。

3、液体药品的取用。

4、胶头滴管的使用和托盘天平的使用。

<五>作业:

配套练习:填空题

第18篇:初三化学试卷讲评教案

初三化学试卷讲评

张文

一、学情分析

从成绩和评卷来看,学生基础不够扎实,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处于中等及偏下水平,基于这样的情况,立求通过试卷题目的具体分析,通过对知识点的归纳,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更能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从而争取在下一阶段的学习中化解困扰自己学习进步的障碍。

二、设计思想

在讲评过程中注意将试题分类进行:第一类,没有或很少有差错的试题,通常不讲评或点到为止;第二类,部分学生有差错的试题,视具体情况适当讲评;第三类,绝大多数学生有差错的试题,这类试题往往属于迷惑性、综合性较强的考题,重点讲评。

提前发试卷给学生,要求学生先独立纠错,通过查阅课本或与同学交流、互评中发现自己的错误,能够对试卷中的部分错误自行纠正。本节课重点讲评第三类试题:即绝大多数学生有差错的试题。 讲评试卷时,把每个失分率比较高的试题都归纳入知识体系中,按知识点分类讲评:身边的化学物质→溶液→化学实验探究→化学式及化学方程式计算等;首先让学生回忆相关的知识点,然后根据这个知识点去解决题目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找出自己考卷中的错误,并当堂纠正。这样的讲评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促使他们系统牢固地掌握和灵活地应用课本知识,增强了课堂的有效性,也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教学思路:

(一)讲评课前的准备工作

1、统计分析

统计每题得分率,对得分率较低的试题认真分析错误原因

2、归类分析

根据试卷的内容、特点和考试结果,将知识点归类分析

(二)讲评时重视“三要”

1、巧妙公布成绩,要重视激励

2、要借题发挥

3、要分析错因

三、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考试情况简要分析

1、成绩分析 表扬最高分的同学

鼓励30分以下的同学继续努力

2、答题存在问题分析

从成绩和评卷来看,学生基础相对较差,不重视化学学科的学习,忽略知识的巩固,学习的主动性较差,学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审题不清;读题、审题不仔细;

(2)知识不牢、理解不透彻,解题时无法再现所需知识; (3)答题不规范。解答简答题,有的层次不清,有的表达不准确等。 (4)化学方程式书写和计算错误。

(二)试卷讲评

1、学生自主订正(要求课前完成)

试卷提前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先独立纠错,通过查阅课本或与同学交流、互评中发现自己的错误,能够对试卷中的部分错误自行纠正。

2、选择题的答题情况分析

表扬全班学生:第一小题全部答对 失分多的题:

4、

6、

8、

11、12

3、知识点归类讲评

失分率低的略讲,重点讲解学生普遍做错的题。

考点一:对化学用语的理解(题

3、14) 复习(学生回忆知识点): 化学用语:三种微粒的表示方法、物质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要求、元素化合价、物质的命名规律等

【分析】题2,指导学生学会分析各选项的化学符号含义,然后根据有关知识解决。如:A:表示的是氮气分子;B:没有注意铝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D:离子符号书写要展示带电性及电量。

考点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实验原理、实验探究(题

6、

16、17) 学生回忆知识点:

1、常见仪器的操作要求:量筒、胶头滴管、试管、玻璃棒等的使用;药品的取用、读数、溶液的稀释等

【分析】题6:

1、粗盐的提纯实验:主要步骤、主要仪器及其用途。【分 析】题14(3)小题

考点三:常见气体O2 的实验室制法原理、装置、步骤、检验方法、验满方法、注意事项等。

考点四:物质的分类和性质(建构知识网络)

考点五:根据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10、18题) 【投影】让答得比较好的这些同学和大家分享一下注意事项,让学生去评价,进一步规范解题书写步骤。通过一起分析错误的答案,让学生以后不要再犯同类错误。

总结:试卷中、有些题目老师没有逐一详细讲解,请同学们自己回去思考,或者同学之间互相帮助解决。通过这次考试找出错因,有针对性进行复习,力争在下次考试中取得自己满意的成绩!

第19篇:初三化学第一课时教案

初三化学第一课时教案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一:物变和化变

1定义: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2特征: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物质形态发生改变,物质状态的改变,位置的移动。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长表现为颜色的变化,气体的生成,沉淀的生成等。3联系:发生物理变化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但发生化学变化一定会发生物理变化。

【例题1】下列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是(A )

A 镁条燃烧B火柴梗被折断 C干冰升华 D玻璃破碎

【例题2】下列变化中前者属于物理变化。后者属于化学变化的是(C)

A蜡烛融化 矿石粉碎B食物腐烂 光合作用

C酒精挥发 镁条燃烧D汽油燃烧 风力发电

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概念: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

2示例:常见的物理性质:颜色 状态 气味 温度 硬度,导电热性,沸点,溶解性等。、常见的化学性质:酸性 碱性 稳定性 活泼性 氧化性等。

【例题3】在日常生活中。下列物质用途由化学性质决定的是(B)

A用活性炭吸附异味B氮气作为保护气

C用金属做电线D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例题4】下列用途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C)

A金刚石做成饰品B生铁制成铁锅

C洗涤剂除去油污D铜丝做成导线

三: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1:常见的实验仪器

存放仪器:①广口瓶:存放固体 ②细口瓶:存放液体 ③集气瓶:存放气体

取用仪器:①镊子:取用块状,条状,颗粒较大的固体②胶头滴管:取用少量液体反应容器:①试管②蒸发皿③燃烧匙④坩埚以上可以直接加热

⑤烧杯⑥烧瓶以上不可以直接加热需要垫上石棉网

计量容器:①天枰 ②量筒

分离仪器:漏斗

2药品的取用

①固体药品的取用:存放在广口瓶中,用药匙取用。块状的可用镊子。用过的药匙和镊

子需要立刻用干净的纸擦拭干净

②液体药品的取用:液体药品一般存放在细口瓶中。

注意事项:瓶塞倒放 瓶口紧挨试管缓慢导入以免溅出 细口瓶标签朝

向手心立即塞进瓶塞放回原处。

取用液体也可以用胶头滴管

注意事项:胶头滴管不可平放不要把胶头滴管放在实验台或其他地

方用后立即清洗

3物质的加热

①酒精灯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加酒精。禁止用酒精灯点燃另

外一个。用完后用灯帽盖灭。若酒精灯碰倒立即用湿抹布

扑盖。

②火焰组成:外焰 中焰 内焰

【例题5】根据化学实验要求,你认为小东同学进行的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A称量时,砝码放在天平左盘 B为节约药品把用剩的药品放回试剂瓶C酒精灯的火焰用灯帽扑灭D把鼻孔凑到集气瓶口闻气温

【例题6】某同学用托盘天平称量10.6克的药品时,称量完后发现将药品放到了天平

的右盘中,该同学实际称量的药品质量为()

A 9.4克B9.6克C11.2克D10.6克

【例题7 8 9 10 11】在树上和图片有关。

第二单元

一:空气的组成

1: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杂质0.03%2::空气污染物:①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大概可以分为粉尘和气体两大类。

②气体污染物通常主要是一氧化碳 二氧化氮 二氧化硫等。

③这些有害物质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工厂废气排放和汽车尾气。

④二氧化硫的会形成酸雨。

⑤防治措施:植树造林 种花种草 使用清洁能源 工厂废弃处理后排放

二:氧气

1物理性质:密度比空气密度略大;不易溶于水;氧气在—183摄氏度时变为淡蓝色液体

一般储存在钢瓶中。

2化学性质:①氧气可以助燃,具有氧化性

②和硫单质在点燃的状态下发生反应(实验)

③和金属铁的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实验)

3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发生反应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4缓慢氧化:食物的腐烂 酒和醋的酿制 动植物的呼吸 农家肥料的腐熟

5氧气的检验:氧气可以让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实验)

6氧气的制取:共有三种方法

①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成水和氧气

②加热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的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实验)③加热高锰酸钾生成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和氧气(实验)

说明:二氧化锰在反应过程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它的质量和本身的化学性

质并不发生改变。

三: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测定(实验)

四: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例题12】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时,产生浓厚白烟的是()

(A)镁带(B)红磷(C)硫粉(D)铁丝

【例题13】、做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操作或现象不正确的()

(A)先在酒精灯上加热和引燃细铁丝

(B)盛氧气的集气瓶底没有水或沙子

(C)生成物为黑色固体

(D)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

【例题14】.氧气是我们身边常见的物质,以下有关氧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氧气具有可燃性(B)氧气能提供动植物呼吸

(C)氧气能支持燃烧(D)某些物质在空气中不能燃烧,但在氧气中能燃烧

【例题15】下列有关实验室用氯酸钾制氧气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氯酸钾受热熔化后,也不放出氧气

(B)要使氯酸钾受热分解放出氧气,必须加入二氧化锰

(C)二氧化锰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保持不变

(D)二氧化锰是一切化学反应的催化

【例题16】三个集气瓶中分别装有空气,氮气,和氧气中的一种。当将燃着的木条分

别插入各瓶中,观察到的现象分别是火焰熄灭,继续燃烧,燃烧更旺。则

三瓶气体依次应为()

A.氧气 氮气 空气B.氧气 空气 氮气

C.氮气 空气 氧气D.空气 氧气 氮气

【例题17】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

(A)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

(B)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C)将少量澄清的石灰水倒入集气瓶中、振荡

(D)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例题18】鉴别空气、氧气、二氧化碳三种气体,最好选用()

(A)带火星的木条(B)燃着的木条

(C)澄清的石灰水(D)灼热的木炭

【例题19】实验室用氯酸钾及二氧化锰混合物加热,反应完全后,试管中残余固体是

_________和__________,其中二氧化锰在反应中起的作用叫

_______________作用,它能___________氯酸钾分解速度、而本身的

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在反应前后_______改变,这种物质叫做

_______________剂。若改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加热到没有气体产生时,试

管内固体剩余物有______________。这两个反应的固体剩余物中都有

______,但它在两个反应中的作用不一样,在高锰酸钾分解中它是______

【例题20】下列反应中既为化合反应又为氧化反应的()

(A)水氢气+氧气(B)镁+氧气氧化镁

(C)水+二氧化碳→碳酸(D)酒精+氧气水+二氧化碳

【例题21】下列变化中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A)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B)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氧气

(C)乙炔燃烧(D)硫在氧气中燃烧

第三单元

一:水的组成

1:水的电离实验

①水中加入一定的氯化钠或者硫酸钠增加导电性

②两级产生气体且体积比例为2:1

③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二:氢气

1物理性质:无色 无味 难溶于水 密度比空气小。

2化学性质:氢气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3注意:氢气在燃烧前应该检验纯度,若氢气中混有空气或者氧气遇到明火会发生爆炸。4氢气纯度检验(实验):①用拇指堵住集满氢气的试管口

②靠近火焰,移开大拇指

③若发出尖锐的爆鸣声则氢气不纯,若声音很小则氢气较纯。 三:硬水和软水

1概念:含有较多的钙镁化合物的水叫做硬水

含有较少的或者不含有钙镁化合物的水叫做软水

2区分:向水中加入一定量的肥皂沫,产生泡沫多浮渣少的是软水,反之为硬水。3硬水的软化:生活中常用的方法是煮沸。实验室常用蒸馏的方法。

4硬水的危害

四:水的净化

1:利用明矾溶于水后形成的胶状物对水中杂质的吸附作用,让杂质沉降。

2::过滤实验

3:活性炭除杂

【例题22】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这说明()

A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B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C水中含有氢气和氧气D电解水的反应是化合反应

【例题23】洗脸的毛巾用过之后,常常会变硬。这是因为用于洗脸的水中常含有较多的

()

A.氧气B.钙、镁化合物C.氧元素D.氢元素

【例题24】电解水的反应属于()

A.化合反应B.分解反应C.物理变化D.混合物分离

【例题25】关于水的组成正确的说法是()

A.由两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构成B.由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C.由氢气和氧气组成D.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例题26】水是生命之源,我们应该爱护水资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为使水中的悬浮杂质沉降,可在水中加人适量的明矾

B.自来水厂常用ClO2消毒,ClO2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2

C.通过过滤的方法可以将不溶于水的固体杂质与水分离开来

D.硬水中含较多的可溶性的钙、镁化合物,软水中不含或少含可溶性钙、镁

化合物

【例题27】)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下列有关水的认识中错误的是()

A、自然界中的水都是混合物 B、可用肥皂水来区分硬水和软水

C、使用无磷洗衣粉有利于保护水资源 D、电解水时,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

【例题28】)下列关于电解水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为增强水的导电性,常在水中加入一定最的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

B.在水电解器中加满水,然后接通直流电源

C.电解水的实验证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索组成的

D.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得到的气体能在空气中燃烧

第20篇:初三化学第二单元教案

课题1 空 气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

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

4、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并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

2、学习运用观察、实验、收集资料,从日常生活经验进行总结等方法获取信息。

3、运用分析、对比、归纳的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变成自己的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验探究中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保持对生活中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3、逐步树立关注社会、热爱自然、为社会进步而学习化学的远大志向。教学重点: 1.空气的组成。

2.空气组成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3.空气的作用

4.纯净物与混合物的概念

5.介绍空气污染危害的严重性,以便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难点:

1.研究空气组成的实验过程及原理。

2.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3.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尽快适应化学课程的学习。 教学方法:

提出问题、实验探究、解决问题、联系实际、拓展思维、充分想象、激发兴趣。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 1.实验设备:水槽钟罩、燃烧匙、酒精灯、红磷。 2.有关拉瓦锡研究空气组成的幻灯片资料。 学生准备 预习课题1的内容。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过程;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过程;纯净物与混合物。

第二课时: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教学过程:

课时1 创设情境

1.[谜语]有一种物质你摸不到、看不着、也抓不住,但是我们却一刻也离不开它。这是什么?

2.空气就在我们周围,你对它有哪些了解呢? 3.桌子上有一个空杯子,它真的是“空”的吗?

[过渡]大家对上述问题答得都很好,但还不够详细、确切。为了让大家对空气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下面就来研究我们周围的空气。 授新课

(板书)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 气

[过渡]因为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所以人们对空气的认识比较晚,17世纪中叶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空气是一种单一成分的物质,直到18世纪,通过对燃烧现象和呼吸作用的深入研究,人们才开始认识到气体的多样性和空气的复杂性,那么,空气到底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呢? (板书)

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1.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过程,并观看图示。 [讲解]其实,拉瓦锡并不是最早研究空气成分的人,在他之前已有很多科学家着手研究空气的组成。如瑞典化学家舍勒和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里,他们很早就发现了空气中的氧气。

2 [播放有关拉瓦锡的实验的幻灯片] 结合幻灯片强调其显示的拉瓦锡在200多年前的实验装置,指出整个实验可以总结以下四点: ⑴汞→变红。 ⑵空气体积减少1/5。

⑶变红的汞→银白色的汞+氧气。

⑷剩余4/5体积的气体不支持燃烧,也不能供给呼吸。 [教师提问]为什么会产生这四种现象?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回答] ⑴因为汞在密闭的容器中与空气中的某种气体发生了反应,所以银白色的汞变成红色粉末。

⑵空气中的某些气体与汞结合在一起了,所以空气的体积减少了1/5。 ⑶红色粉末经加热后又得到了银白色的汞和一种气体,而体积恰恰是1/5,那么说明这种气体就是空气中所减少的那部分——氧气。 ⑷空气中剩余的气体不支持燃烧也不供给呼吸,叫氮气。 [教师提问]通过上述实验,拉瓦锡得出了什么结论? [学生思考,并总结] 拉瓦锡是最早利用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并得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其中氧气约占1/5,氮气约占4/5”的结论。

[过渡]拉瓦锡的实验由于受到当时条件的限制,他的实验比较麻烦。现在我们已经能用简单的实验来验证拉瓦锡所得出的结论,接下来我们就用红磷作原料来测定一下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2.实验室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看课本中的相关图示] [教师演示并提示]在集气瓶中先加少量的水,并作好记号(五等份);装置不能漏气;点燃红磷后要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塞子;最后等红磷熄灭才打开弹簧夹。

[学生活动,仔细观看教师的演示,归纳实验现象] ⑴燃烧的红磷会逐渐熄灭。

3 ⑵打开弹簧夹后集气瓶内的水面上升。 [小组讨论、交流] ⑴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生成一种白色固体,水面虽然上升了,但上升不到1/5。

⑵燃烧的红磷为什么会逐渐熄灭?

⑶燃烧匙中的红磷是过量的还是不过量的呢?

⑷集气瓶中的水面上升到一定高度就不再上升,说明了什么? [教师与学生一起归纳,并板书] ⑴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是因为红磷与空气中的氧气起反应,生成白色固体五氧化二磷的缘故。水面上升达不到1/5体积是因为氧气的含量低;或是我们在塞塞子的过程中,已经有少量氧气被消耗掉;或还没等温度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或红磷量过少。

⑵红磷逐渐熄灭说明空气中的氧气已经被消耗完。 ⑶红磷的量 应过量,否则测得的氧气含量小于1/5。

⑷集气瓶中的水面上升到一定高度就不再上升,说明剩余的气体不溶于水。 [小结]上述实验说明,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红磷燃烧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讲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空气中的其他成分也被科学家通过实验一一发现,实验证明:

(板书)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初三化学中考教案模板
《初三化学中考教案模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