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医学心理学第十章教案模板(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14:10:55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医学心理学教案医学心理学实验

授课日期:

教 案 编 号: 01

课程名称 医学心理学 教

师 教学安排 罗献明 年

级 学

2010级临床医学

专业、层次

医学本科 地

7B410 课型:

理论

实验

见习

其它 教学方式:讲授

讨论

指导

示教

其它

教学资源

授课题目(章、节) 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多媒体

模型

标本

实物

音像

其它 实验一 时间知觉实验

《医学心理学》 主编 姚树桥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心理学实验指导》主编 才让措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

教学目的与要求:

测定个体对时间的知觉能力,掌握时间知觉差别阈限测量常用方法。

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知识点回顾:时间知觉、常用测量方法、时间知觉的影响因素;(讲授20分钟)。 学生实验(100分钟)。 。 重点和难点:

掌握时间知觉的常用测量方法,控制实验误差。

授课日期:

教 案 编 号: 02

课程名称 医学心理学 教

师 罗献明 年

级 学

2010级临床医学

专业、层次

医学本科 地

7B410 教

教学安排 课型:

理论

实验

见习

其它 教学方式:讲授

讨论

指导

示教

其它

教学资源

授课题目(章、节) 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多媒体

模型

标本

实物

音像

其它 实验二 反应时实验

《医学心理学》 主编 姚树桥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心理学实验指导》主编 才让措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刺激-反应的过程和简单反应和选择反应的实验原理,比较简单反应和选择反应的差异。

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知识点回顾:反应时原理(讲授20分钟)。 学生实验(100分钟)。

重点和难点:

理解减法反应时的原理。

授课日期:

教 案 编 号: 03

课程名称 医学心理学 教

师 教学安排 罗献明 年

级 学

2010级临床医学

专业、层次

医学本科 地

7B410 课型:

理论

实验

见习

其它 教学方式:讲授

讨论

指导

示教

其它

教学资源

授课题目(章、节) 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多媒体

模型

标本

实物

音像

其它 实验三 记忆实验

《医学心理学》 主编 姚树桥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心理学实验指导》主编 才让措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

教学目的与要求:

测量个体短时记忆的容量,掌握短时记忆容量的测定方法。

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知识点回顾:短时记忆容量及其影响因素;(讲授20分钟)。 学生实验(100分钟)。

重点和难点:

掌握短时记忆的常用测量方法,控制实验误差。

授课日期:

教 案 编 号: 04

课程名称 医学心理学 教

师 教学安排 罗献明 年

级 学

2010级临床医学

专业、层次

医学本科 地

7B410 课型:

理论

实验

见习

其它 教学方式:讲授

讨论

指导

示教

其它

教学资源

授课题目(章、节) 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多媒体

模型

标本

实物

音像

其它 实验四 心理评估

《医学心理学》 主编 姚树桥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心理学实验指导》主编 才让措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心理测验的练习,初步了解心理测验的条件,记分方法,并学会分析结果。

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学生实验(60分钟)。

量表使用方法讲解(60分钟)。 重点和难点:

掌握临床评定量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的测试方法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掌握艾森克人格问卷的测试方法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推荐第2篇:医学心理学 作业题

2012年5月医学心理学 期末作业题

一、名词解释

1、临床心理学(clinical psychology):指根据心理学原理、知识和技术,解决人们心理问题的应用心理学科。

2、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al Psychology):是研究心理发生发展过程和规律的心理学分支性科学。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描述心理发展现象,揭示心理发展规律。广义的心理发展是指包含心理的种系发展(包括动物心理学或称做比较心理学)、心理的种族发展(包括民族心理学、进化心理学等)和个体心理发展;狭义的心理发展仅指个体心理发展。个体心理发展的研究对象是人生全过程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包含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等时期。

3、感觉和知觉(sensation & perception):前者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后者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应。

4、投射测验(projective test ):广义是指那些把测评目的加以隐蔽的一切间接测评技术。狭义是指一种特殊的测评手段,即把一些无意义的、模糊的、不确定的图形、句子、故事、动画片等呈现给被测评者,问其看到、听到或想到了什么,以此作为反馈信息,在此基础上加以分析处理和解释。所谓投射测验是指采用某种方法绕过受访者的心理防御,在他们不防备的情况下探测其真实想法。 在投射测验中,给受测者一系列的模糊刺激,要求对这些模糊刺激做出反应。如抽象模式,可以作多种解释的未完成图片,绘画。分别要求受测者叙述 模式,完成图片或讲述画中的内容。从受测者的解释会带有自己潜意识的思想,这种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被试内心想法。

5、应激(stre):指机体在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及社会心理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全身性非特异性适应反应,又称为应激反应。包括①应激源的存在;②人的一种主观反应;③伴有一定的生理反应,是指内、外环境中各种因素作用于机体时所产生的非特异性反应,表现为一类特殊的症状群。根据过程模型,心理应激被定义为:个体在应激源作用下,通过认知、应对、社会支持和个性特征等中间多因素的影响或中介,最终以心理生理反应表现出来的作用“过程”。根据系统模型,心理应激可以被定义为:个体的生活事件、认知评价、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人格特征和心身反应等生物-心理-社会多因素构成相互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当由于某种原因导致系统失衡,就是心理应激

6、广场恐怖症(agoraphobia):又名广场恐惧症,为焦虑症的一种。特指在公共场合或者开阔的地方停留的极端恐惧,因为要逃离这种地方是不可能的或者是会令人感到尴尬的。广场恐怖症原意是指患者怕到公共场所或到人多拥挤的地方。患者最怕去开会或去商场购物,也不敢到空旷的场所,如运动场、广场,即便是乘公共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也非常害怕、紧张。

7、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s)又称心理生理疾病。广义的心身疾病就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狭义的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如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肠道易激综合征等。至于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功能性障碍,则被称为心身障碍(psychosomatic disorders),如神经性呕吐、偏头痛。

8、心理治疗(psychotherapy)也称精神治疗,由受过专业训练的治疗者,在一定的程序中通过与患者的不断交流,在构成密切关系的基础上,运用心理治疗的有关理论和技术,使其产生心理、行为甚至生理上的变化,促进人格的发展和成熟,消除和缓解其心身症状的心理干预过程。也就是说,它是以医学心理学理论为指导,以良好的医患关系为前提,由经过专

门训练的医生运用心理学的技术或手段,改善、矫正或消除病人的不正确认知活动、情绪障碍、异常行为和由此引起的各种躯体症状的一种治疗方法。

9、强迫性人格障碍(ananka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以过分谨小慎微、严格要求与完美主义及内心的不安全感为特征。同时这种病人心理总笼罩着一种不安全感而导致怀疑和缺乏表达温情的能力。

二、简答题

1、心理测验的分类。

答:①根据功能分为:智力测验、人格测验、精神心理学测验、评定量表;

②根据测验方法分为:问卷法、作业法、投射法;

③其他分类:根据一次测验的人数可以分为个别测验和团体测验;根据沟通方式,可分为言语测验和非言语(或称操作)测验。

2、知觉的特性。

答:①知觉的相对性 ②知觉的整体性 ③知觉的理解性 ④知觉的恒常性

3、行为主义的基本观点。

答:①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俄国生理学家Pavlov IP

②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创立行为矫正技术——美国心理学家Skinner BF

③社会学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BanduraA

4、ABC理论的基本观点。

答:Ellis的ABC理论:

①A指刺激性事件(activating events);

②B指个体信念系统(belief system),即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即信念; ③C指继事件之后,个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的后果(consequence)。

三论述题

1、如何应用心理学知识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答:所谓良好的医患关系,关键是使患者对医务人员充分信任,它有利于医疗质量的提高。医务人员在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中应做些什么?首先,决定医患关系的主导方面还在医方。所以医务人员要在医患关系的调节中,主要应做到如下几方面:①医务人员应具备有良好的医德医风。它是对医务人员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的基本要求,也是卫生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是全体医务人员共同追求的理念。②医务人员应该承担和履行自己的义务。医师对患者有治疗疾病和解除患者痛苦的义务,有解释说明的义务和为患者保密的义务。医师有维护社会整体利益,有普及和宣传医学科学知识,有发展医学科学和预防疾病发生和流行等社会义务。③医务人员在和患者交谈时,要善于运用语言艺术。医务人员应学会使用安慰性、解释性、鼓励性和规范性的语言。④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转变观念,要以新的医学模式来指导自己的行为,用真情、爱心、耐心、诚心去关爱患者。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途径:

①加强医务人员人文素质教育

⑴加强理论知识学习,提高人文素质。

⑵强化医德医风教育,树立服务理念。

⑶学习医患沟通技巧,培养沟通能力。

②协调外部因素,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⑴深入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促进医患关系的改善。

⑵媒体是医患沟通的桥梁。 技术性医患关系有三种基本模式:①主动枣被动型:医师完全主动,病员完全被动;医师的权威性不受任何怀疑,病员不会提出任何异议。②引导枣合作型:医师和病员都具有主动性。

医师的意见受到尊重,但病员可有疑问和寻求解释。③共同参与型:医师与病员的主动性等同,共同参与医疗的决定与实施。医师此时的意见常常涉及病员的生活习惯、方式及人际关系调整,病员的配合和自行完成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技术性医患关系在医疗过程中以病人的诊治利益为准则,对医疗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 积极的医师行为会营造积极的医患关系。 处理医患关系的方式方法:医务人员要有患者至上,患者是亲人的意识和思想,服务才能到位,才能尽到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职责。作为一个为人们服务的医疗单位,病人才是医院的主体。应做到:①多看、多问、耐心听之。②多说、多笑、坦然对之。③做细、做准、严谨待之。 总之,医患关系是一种信任和被信任、尊重和被尊重的社会伦理关系。改善医患关系,既要加强医德建设,改进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又要让全社会了解医学知识和医疗卫生工作的特点与性质,还要加强相关立法,依靠法律制度手段来维护医患双方的正当权益。只有在理解医生,关爱患者的基础上,通过医患双方、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医患关系不尽如人意的现状。

2、试用心理学知识来分析自己人格的形成受哪些因素影响。

答:人格(个性心理):

人格倾向性: 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

人格心理特征: 能力、气质、性格

自我意识: 自我认知、自我体检、自我控 制

人格的特征:独特性、稳定性、倾向性、完整性

人格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具有感觉,情感,意志等机能的主体。(如同电脑的软件。)它可以离开人的肉体,离开人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而独立存在在人类的精神文化维度里。

从心理学角度对人格所下的概念有以下五种:①罗列式概念。通常采用”人格是„的总和”的形式来描述人格,显然有助于确定人格的外延,但无法构建外延之间的关系,而且外延的边界有多大也难以说清楚。②整体性概念。强调人格是个人各方面属性所组成的整体,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罗列式概念的缺陷。③层次性概念。在整体性的基础上,层次性概念把人格的属性或特征按一定的层次结构排列起来,把人格特征具有内在的相互联系和统一性,而最高层次的属性或特征具有统合的作用。④适应性概念。此类概念深受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影响,把人格看作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不断适应环境的结果。⑤区别性概念。如果说前面四种概念都反映了人们在人格上的共同性的话,区别性概念更多地看到了人与人之间在人格上的差异性,更强调个体人格的独特性方面。

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的关系与作用。心理学家们认为,人格是在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逐渐形成并发展的。

(一)生物遗传因素

遗传对人格作用包括:①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 ②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随人格特质的不同而异。通常在智力、气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质上,遗传因素的作用较重要;而在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因素关系密切的特质上,后天环境的作用可能更重要。③人格的发展是遗传与环境两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人既具有生物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人在胚胎状态时,环境因素的影响就开始了,这种影响会在人的一生中持续下去。后天环境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小到家庭因素,大到社会文化因素。这些因素对人格的形成与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

(二)社会文化因素

每个人都处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

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性的方向发展,这种相似性具有维系社会稳定的功能,又使得每个人能稳固的“嵌入”在整个文化形态里。社会文化对人格具有塑造功能,还表现在不同文化的民族有其固有的民族性格。如“勤劳勇敢”的品质便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的人格特征。

(三)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的差异(包括家庭结构、经济条件、居住环境、家庭氛围等)和不同的教养方式,对人格发展和差异有不同的影响。正如研究发现,权威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在子女的教育中表现得过于支配,孩子的一切都由父母来控制。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容易形成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弱,做事缺乏主动性,甚至会形成不诚实的人格特征。放纵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让孩子随心所欲,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有时出现失控的状态。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多表现为任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惟我自尊、蛮横胡闹等。民主型教养方式的父母与孩子在家庭中处于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当中,父母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和积极正确地指导。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能使孩子形成一些积极的人格品质,如活泼、快乐、直爽、自立、彬彬有礼、善于交往、富于合作、思想活跃等。由此可见,家庭是“人类性格的工厂”,它塑造了人们不同的人格特质。

(四)早期童年经验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人生早期所发生的事情对人格的影响,历来为人格心理学家所重视。需要强调的是,人格发展尽管受到童年经验的影响,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儿童发展健康的人格,不幸的童年也会使儿童形成不良的人格,但二者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比如溺爱也可能使孩子形成不良的人格特点,逆境也可能磨炼出孩子坚强的性格。另外,早期经验不能单独对人格起作用,它与其它因素共同决定着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五)自然物理因素

如气温会提高某些人格特征的出现频率,如热天会使人烦躁不安等。但自然环境对人格不起决定性的作用。在不同物理环境中,人可以表现不同的行为特点。

(六)学校教育 学校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施加影响的教育场所,是成长过程中重要的环境影响因素。 总之,要形成一个健全的人格,必须有各方面的积极性的影响。

推荐第3篇:医学心理学教学大纲

医学心理学

Medical Psychology

一、课程说明

课程编号:147L06A 学分数:1.5

总学时:26

学时分配:理论26 适用专业:供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使用 先修课程:基础医学课程

二、课程教学的目的与任务

了解心理因素在人体健康和疾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和规律。掌握心理学基础部分和临床心理学部分基本知识。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 绪论

2学时 教学内容:

一、总论

二、医学心理学与医学模式转变

三、医学心理学研究方法 目标要求:

一、掌握医学心理学的定义和性质;医学模式转变的原因;生物心理医学模式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医学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二、理解医学模式的定义;医学心理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影响医学心理学研究结果的有关因素;医学心理学中的心理行为定量方法。

三、了解医学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分支和相关学科;发展历史和现状;生物医学模式。 心理学的基础

4学时 教学内容:

一、心理的脑基础

二、心理的社会学基础

三、心理的认知过程

四、情感过程

五、意志过程

六、个性 目标要求:

一、掌握心理的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二、理解心理的社会学基础;个性的定义、心理结构。

三、了解心理的脑基础。

第三章 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自学) 教学内容:

一、总论

二、儿童及少年期心理健康

三、成年期心理健康 目标要求:

掌握心理健康的概念及判断标准。

理解儿童、青少年期的心理特点。心理健康的意义、幼儿期、学龄期、青春期的生理心理特征;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存在的心理应对方法。

了解人的生命周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的心理发展特点。 第四章 医学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2学时 教学内容:

一、行为学习理论

二、精神分析理论

三、认知理论

四、心理生物学理论

五、其它 目标要求:

一、掌握行为和行为学习理论的概念;操作条件反射理论的意义和类型;精神分析心理结构和人格理论的内容;广义和狭义的认知概念;认知对个体行为和情绪的影响;临床常见的认知特点;心理生物学研究的现状;罗杰斯对潜能的理解及自我论的要点。

二、理解内脏条件反射理论的意义;经典条件反射的特点;埃圼斯的认知ABC理论;贝克的认知中介及认知两层次理论;运用认知理论分析心理障碍的形成;心理生物学研究述评;社会变量社会心理变量与心身健康的关系。

三、了解示范作用的意义;对行为学习理论的评述;操作条件反射实验原理;认知心理学形成和发展以及对邻近学科和理论的影响;心理生物学研究简史;人本主义心理学述评;中医主要的医学心理学思想。

第五章心理评估

2学时 教学内容:

一、总论

二、智力测验

三、人格测验

四、神经心理测验

五、评定量表 目的要求:

一、掌握心理评估的主要内涵和目的;心理测验的定义;常用心理测验的分类;标准化心理测验的基本特征;智商的定义和分级;人格测验的基本概念;SCL-90、SAS、SDS、LES等常用评定量表的意义和作用。

二、理解心理评估的观察法和晤谈技术;标准化心理测验常用的技术指标及概念;心理测验的选用原则与合理使用;比率智商与离差智商的共同点与区别;智力测验与发展量表的适用范围及理由;常用人格测验的应用范围;神经心理测验的基本概念;SCL-90、SAS、SDS、LES等常用自评评定量表的使用方法和解释原则。

三、了解心理评估的基本条件和职业道德;标准化心理测验的技术指标分类及计算方法;常用智力测验与发展量表的分测验内容及功能;常用人格测验的分量表内容及结果分析;神经心理测验的分类及功能;常用神经心理测验的主要内容和分析提纲;Hamilton 抑郁量表、Hamilton焦虑量表和儿童行为量表等其他量表。 第六章心理应激

2学时 教学内容:

一、总论

二、生活事件

三、应激反应

四、认知评价

五、应对方式

六、社会支持

七、个性与应激 目标要求:

一、掌握心理应激理论的主要内涵;生活事件(应激原)的概念、分类和生活变化单位;应激反应的心理、行为和生理三方面内容及其心身中介机制;认知评价在应激过程中的作用;应对方式的概念和主要类型;社会支持的定义和分类。

二、熟悉一般适应综合征(GAS);心理防御机制四种类型和几种主要心理防御机制(否认、合理化、反向、潜抑);社会支持在应激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个性在应激中的作用。

三、了解心理应激的宏观和微观研究方向;生活事件不同量化方法存在的问题;心理反应、心身反应、心身障碍、心身疾病概念的比较;心理应激反应对健康的积极和消极意义;应对的多种维度研究实例;应对指导模式的主要内容;应对与心理防御机制的区别和联系。 第七章 心身疾病

4学时 教学内容:

一、心身疾病

二、内科心身相关问题

三、儿科疾病的临床心理问题 妇产科心身相关问题 肿瘤科心身相关问题 目标要求:

一、掌握心身疾病的概念和诊断标准、发病机理、防治原则,内科疾病发病学中的心理社会因素,特殊的心理因素与妇产科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心理社会因素与癌症的发生发展的关系,癌症病人常见的心理变化。

二、理解心身疾病的心理动力学、心理生理学和行为学习研究途径,心身疾病的诊断标准,内科疾病引起的身心反应,影响儿科疾病的心理社会因素,妇产科病人女性特有的生理现象引起的心理问题及其干预,癌症病人心理问题的干预措施。

三、了解心身疾病概念的演变和心身疾病的范围,内科心身疾病的干预方法,儿科病人常见的心理问题和干预方法,闭经、痛经、经前期紧张症、子宫、卵巢、切除综合征等的临床心理问题及其治疗,妊

第八章 异常心理

4学时 教学内容:

一、总论

二、焦虑性障碍

三、抑郁性障碍

四、躯体形式障碍

五、人格障碍 睡眠障碍 进食障碍 自杀行为 目标要求:

一、掌握异常心理的概念及判断标准;异常心理的医学心理学学分类。

二、理解焦虑性障碍的概念、分类及诊断标准与心理干预;抑郁性障碍的概念、分类及诊断标准与心理干预;人格障碍的概念、分类及诊断标准与心理干预;失眠的定义、原因及其治疗。自杀的定义、基本线索及其干预。

三、了解焦虑性障碍的病因及其心理学理论;抑郁性障碍的病因;人格障碍形成的心理社会因素;

贪食与厌食的危害。 第九章健康行为

2学时 教学内容:

一、健康行为与行为转变

二、烟、酒和网络成瘾

三、饮食、运动与肥胖

四、性行为与性传播疾病 目的要求:

一、掌握健康行为的概念和影响健康行为的因素。自我效能理论和健康信念理论与损害健康行为的转变。成瘾(如烟、酒、网络成瘾)行为、饮食行为、性行为、锻炼等行为与健康的关系。性行为与性传播疾病的含义。

二、熟悉烟、酒和网络成瘾的成因、特点、危害及其预防。肥胖的危害与合理体重的控制。艾滋病的危害及其流行与心理社会因素的关系。

三、了解影响肥胖的心理社会因素。合理饮食的原则及合理饮食饮食的注意事项。合理锻炼的原则及锻炼对健康的积极意义。 第十章病人心理

2学时 教学内容:

一、病人心理概述

二、病人的一般心理特征

三、各类病人的心理特征 目的要求:

一、掌握病人角色的概念及基本要素涵;常见的病人角色适应问题;影响求医行为的因素;影响遵医行为的因素;病人的一般心理反应和基本干预方法。

二、熟悉病人的心理需要;求医行为的原因、类型和影响因素;病人心理干预的基本方法;不同病期病人的心理特征;手术前焦虑反应的原因;手术后病人心理反应的影响因素;伤残病人康复期心理问题;癌症病人心理问题干预。

三、了解病人角色的权利和义务;影响病人角色适应的因素;求医行为的类型和原因;手术病人心理问题的干预;伤残病人康复期心理问题的干预;癌症病人常见的心理变化。 第十一章医患关系与医患沟通

2学时 教学内容:

一、医生角色与医疗行为

二、医患关系

三、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基本原则

四、医患沟通 目的要求:

一、掌握医患关系的概念;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基本原则;沟通的概念和沟通中应注意的问题。

二、熟悉医生的责任、权利和义务;病人的基本权利;医患关系的特点、类型和主要影响因素。

三、了解广义医患关系的基本结构、特点及类型。医生的心理特征;医患沟通的功能和基本方法。

第十二章心理干预概述

1学时 教学内容:

一、心理干预概述

二、心理治疗 目的要求:

一、掌握心理干预的基本概念;健康促进与预防的基本概念;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基本概念及其二者的区别;心理治疗的基本过程和原则。

二、熟悉预防性干预的基本概念;综合性医院临床各科的心理问题;社会适应不良及其他行为表现;心理治疗的基本技术。

三、了解心理治疗的简史;实施各种心理治疗技术时应注意的问题。 第二章心理干预各论

3学时 教学内容:

一、精神分析与心理动力学治疗

二、行为治疗

三、认知治疗

四、以人为中心疗法

五、森田疗法

六、暗示和催眠疗法

七、家庭治疗

八、团体治疗

九、危机干预

十、临床心理会诊服务 目的要求:

一、掌握心理治疗的概念;经典精神分析疗法的指导思想;行为治疗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主要方法;认知治疗、行为治疗和分析性治疗三者间的关系;认知治疗的5种基本技术;常见的认知歪曲形式;森田疗法的主要实施阶段;催眠和暗示治疗的基本原理;家庭治疗的干预技术;团体治疗的基本原理;危机干预的概念和一般原则;心理联络会诊的综合治疗策略。

二、理解精神分析的治疗过程,自由联想、抗拒、移情、发泄等概念;行为治疗的适应症;认知治疗的基本过程和适应症;来访者中心疗法的特点,来访者中心疗法中对医生的态度要求;森田疗法的基本原理、适应症与评价;催眠和暗示治疗的方法;团体治疗的适应症;家庭治疗的基本概念;危机干预的技巧;心理联络会诊的适应症。

三、了解认知领悟疗法的基本原理;行为治疗的基本过程,行为治疗对常见疾病的疗效情况;常见认知治疗的各类,认知治疗对常见心理障碍的疗效情况;来访者中心疗法的适应症及评价;森田疗法的治疗方法;暗示催眠的适应症和评价;家庭治疗的流派和种类;危机干预的伦理学原则;临床心身医学的多位系统。 教学内容学时分配 内

学时分配

绪论

2

心理学的基础

4

主要理论流派

2

心理评估

2

心理应激

2

心身疾病

4

健康行为

2

与不良行为

2

病人心理与医患关系

2

心理干预及各论

考试

合计

28

四、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五、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 理论考试(100%)。

六、教材及参考书目 教材:《医学心理学》主编:姜乾金人民卫生出版社(四版) 参考书目:李心天主编《医学心理学》北京医科大学、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洪炜主编《医学心理学》北京医科大学、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徐俊冕主编《医学心理学》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6年4月第二版 张春兴主编《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布恩.埃克斯特兰德主编《心理学原理和应用》,知识出版社

推荐第4篇:医学心理学重点

医学心理学大纲掌握内容

第一章 绪论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科,是根据我国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新兴交叉学科,它既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也重视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或行为问题。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

1.研究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 2.研究心身相互作用关系及机制;

3.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4.研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及变化规律;

5.研究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及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促进及疾病防治。 学科性质:

医学心理学一方面是涉及多学科知识的一门交叉学科;另一方面,从基础和应用的角度来看,它既是医学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临床应用学科。 1.交叉学科 2.基础学科 3.应用学科 医学模式转变的动因

1.人类疾病谱发生变化,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意外死亡等已取代传染病成为主要死亡原因。 2.证明心理、社会、行为因素与目前导致人类主要死亡的疾病有关。 3.对心理社会因素与躯体疾病的中介机制有较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4.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竞争的激烈,压力对人健康的影响越趋明显。 5.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需求不断增加。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的医学模式,它要求把人看成是一个多层次的、完整的连续体,也就是在健康和疾病的问题上,要同时考虑生物的、心理和行为的,以及社会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医学心理学的量化方法 1.描述 2.序量化 3.间接定量 4.直接定量

观察法是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科学观察和分析,探讨心理行为变化规律的一种方法。

第二章 心理学基础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情绪和情感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的态度体验。

情绪的功能

1.情绪是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 2.激发心理活动和行为动机 3.心理活动的组织作用 4.情绪是人际交往的手段

情绪状态的分类

医学心理学大纲掌握内容

1.心境 2.激情 3.应激 情感的分类 1.道德感 2.理智感 3.美感

情绪的维度与两极性

1.情绪的动力性有增力和减力两极 2.情绪的激动性有激动与平静两极 3.情绪的强度有强、弱两极 4.情绪的紧张度有紧张和轻松两极

表情:

人的外显行为主要指面部可动部位的变化、身体的姿态和手势,以及言语器官的活动等等,这些与情绪情感有关联的行为特征称为表情。

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人格的特征 1.独特性与共同性 2.社会性与生物性 3.稳定性与可塑性 4.整体性 人格心理结构 1.人格倾向性 2.人格心理特征 3.自我调节系统

需要:是个体对生理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的反映,是个体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 一般把需要分为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1.生理的需要 2.安全的需要 3.归属和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

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着一定目标的内部心理动力。

动机冲突 1.双趋冲突

医学心理学大纲掌握内容

2.双避冲突 3.趋避冲突 4.双重趋避式冲突

挫折:动机受到干扰阻滞、被迫暂时放弃或完全受阻所导致的需要不能满足的情绪状态,都称为挫折。

心理的社会学基础 1.环境与心理

2.文化环境对人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3.人的心理和行为社会化

第四章 主要理论流派

行为:

狭义的行为:个体活动中可以直接观察并进行科学研究的对象。

广义的行为:个体内在的和外在的各种形式的运动,也包括主观体验、意识等心理活动和内脏活动 。

潜意识:是指个体无法直接感知到的那一部分心理活动,主要内容是不被外部现实、道德、理智所接受的各种本能冲动、需求和欲望,或明显导致精神痛苦的过去事件,如已经被意识遗忘了的童年时期不愉快的经历、心理上的创伤等。

自我防御机制:是自我为了对抗来自本能的冲动及其所诱发的焦虑,保护自身不受潜意识冲突困扰,而形成的一些无意识的、自动起作用的心理手段。

内脏操作条件反射

通过内脏学习过程可获得对内脏的意识控制;

某些心身疾病症状的产生如心跳加快、肠蠕动增加、哮喘等可能与个体的意识性条件操作有关; 生物反馈、气功治病等的原理可能与内脏学习有关;(为临床疾病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内脏学习现象也是对传统的随意和不随意神经肌肉系统概念的一种挑战。

操作性条件反射:又叫工具性条件反射。它的关键是描述了有机体(动物或人)做出一个特定的行为反应,这个行为反应导致环境发生某种变化,即发生了一个由有机体引起的事件。

社会学习理论称作观察学习或模仿学习,人类的大量行为的获得不是通过条件作用的途径进行的。 观察学习四个具体过程

1.注意过程,集中观察所要模仿的行为示范,是后面过程的基础;2.保持过程,把观察得到的信息进行编码并储存在记忆中的活动; 3.运动再现过程,通过自己的运用结合再现被模仿的行为;

4.动机确立过程,多数有目的的模仿行为都需某种动机力量的支持。观察、记忆和重现,如果没有动机推动和支持,都有可能不发生。

认知的主要内容 1.认知心理学 2.认知与情绪的关系 3.与心理治疗有关的认知理论

医学心理学大纲掌握内容

第五章 心理评估

心理评估:是依据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人的心理品质及水平作出的鉴定。

心理评估的方法 1.观察法 2.会谈法 3.调查法

4.心理测验法及临床评定表

所谓心理测量就是依据一定法则,用数量化手段对心理现象或行为加以确定和测定。

标准化心理测验的基本条件 1.施测条件 2.主试者因素 3.受试者因素 4.信度、效度及常模

信度reliability:是指一个测验工具在对同一对象的几次测量中所得结果的一致程度。 效度validity:是指一个测量工具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东西的真实程度。 常模norm:是指某种测验在某种人群中测查结果的标准量数。

在应用心理测验时,应坚持下述原则: 1.标准化原则 2.保密原则 3.客观性原则

智商:是智力的量化单位,即通过智力测验将智力水平数量化,用数字的形式表达出来,以便于人民的理解与比较。

第六章 心理应激

心理应激定义

根据过程模型定义:个体在应激源的作用下,通过认知、应对、社会支持和个性特征等中间多因素的影响或中介,最终以心理生理反应表现出来的作用“过程”

根据系统模型定义:心理应激可以被定义为个体的生活事件、认知评价、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人格特征和心身反应等生物、心理、社会多因素构成相互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当由于某种原因导致系统失衡,就是心理应激。

应激源(生活事件):就是引起应激的刺激,也就是应激的原因,包括来自心理的、社会的、文化的和生物的各种事件。

认知评价的概念

所谓评价就是指个体对遇到的生活实践的性质、程度和可能的危害情况做出估计。

(认知评价过程分为初级评价和次级评价。初级评价是个体在某一事件发生时立即通过认知活动判断其是否与自己有利害关系。一旦得到有关系的判断,个体立即会对事件的是否可以改变即对个人的能力作出估计,这就是次级评价。)

应对方式

应对可以被直接理解成是个体解决生活事件和减轻事件对自身影响的各种策略,故又称为应对策略。 定义为:应对是个体对生活事件以及因生活事件而出现的自身不平稳状态所采取的认知和行为措施。

(心理防御机制与应对比较相近,但两者理论基础不同,前者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概念,是潜意识的;后者是应激理论的概念,主

医学心理学大纲掌握内容

要是意识的和行为的。但两者也存在着一定联系,例如两者都是心理的自我保护措施。)

应对的分类

1.从应对的指向性看问题关注的应对情绪关注的应对(emotion-focused coping)

2.从是否有利于缓冲应激看分为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

社会支持:是指个体与社会各方面所产生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联系程度。

社会支持保护健康的机制研究 有两种理论解释:

1.缓冲作用假说:社会支持本身对健康无直接影响,通过提高个体对日常生活中伤害性刺激的应对能力和顺应性,从而削减应激反应,起到缓冲生活事件的作用。

2.独立作用假说:通过社会支持本身的作用以维持个体良好的情绪进而促进健康。

应激的心理反应 1.情绪性应激反应 2.认知性应激反应

表现为:意识障碍;注意力受损;记忆、思维、想象减退等

3.行为性应激反应

主要包括:逃避与回避、退化与依赖、敌对与攻击、无助与自怜、物质滥用。

心理应激的生理反应以神经解剖学为基础,最终可涉及全身各个系统和器官(包括GAS三阶段)。这其涉及神经、内分泌和免疫三条中介途径。但必须指出,这三条中介途径其实是一个整体,而且其中有关细节问题正是目前深入研究的领域。

(1)心理- 神经中介机制

(2)心理- 神经- 内分泌中介机制

(3)心理- 神经- 免疫机制

应激的行为反应

逃避与回避 退化与依赖 敌对与攻击

无助(helplene)与自怜 物质滥用(substance abuse)

应激与疾病的伴随关系 共同的生理反应假说:

→生理反应→躯体损害 应激刺激→脑内模块

→心理反应→身心疾病 薄弱部位假说:

→易感性基础→躯体损伤

医学心理学大纲掌握内容

应急刺激→应激反应

→正常躯体

身心疾病 应激管理的切入点 1.针对应激刺激的管理 2.针对认知评价的管理 3.针对应对方式的管理 4.针对社会支持的管理 5.针对个性特征的管理 6.针对应激反应的管理

应激易感模型:是一个概念,简言之就是通过各种定性定量的方法在人群中筛选出应激易感者,并进行多种途径的干预。

第七章 健康行为

健康行为:指有助于个体在生理、心理和社会上保持良好状态的行为,包括健康的饮食习惯、不吸烟、规律运动、维持合理体重等。

损害健康行为:是指偏离个人、团体乃至社会健康所期望的方向,是一组相对明显、相对确定的、对健康有不良影响的行为。

影响健康行为的因素 1.民间医学

2.文化环境和文化适应

3.教育、职业、收入、社会地位和城乡差异 4.落后习俗 5.工业化和媒体宣传

药物成瘾:是由于反复使用某种药物所引起的一种周期性或慢性中毒状态。

酗酒的预防和干预(心理治疗)

早期干预:适量饮酒的概念及安全饮酒量。制定严格的饮酒法律,控制青少年饮酒。

吸烟的预防和干预

预防青少年吸烟;改变吸烟环境 戒烟

网络成瘾诊断标准 1.耐受性增强; 2.成瘾症状;

3.上网频率总是比事先计划的要高,上网时间总是比事先计划的要长; 4.企图缩短上网时间的努力,总是以失败告终; 5.花费大量时间在和互联网有关的活动上;

6.上网使用病人的社交、职业和家庭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7.虽然能够意识到上网带来的严重问题,仍然继续花大量时间上网; 如果在12个月中的任何时期有多于所列的三种症状出现,即为网络成瘾。

医学心理学大纲掌握内容

网络成瘾治疗的根本宗旨是预防为主。心理治疗采用警示卡、团体治疗和家庭治疗。采用药物+心理治疗+行为规范+家庭治疗的综合疗法帮助患者戒除网瘾。

第八章 病人心理

病人:即为患病的个体。

病人角色:人称病人身份,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角色,是处于患病状态中同时有求医的要求和医疗行为的社会角色。

病人角色的转换和适应

角色适应:是指病人与病人角色的期望基本相符,如承认自己患病,积极接受治疗,主动采取各种措施促进恢复健康,疾病痊愈后能及时地从病人的角色在转换到原来正常的社会角色。

病人的心理需要 1.患病期间的生存需要 2.患病期间的安全需要 3.社会联系和交往的需要 4.患病期间尊重的需要 5.患病时的自我成就需要 慢性病病人的心理特征 1.主观感觉异常 2.抑郁心境 3.怀疑心理 4.病人角色强化 5.药物依赖和拒药心理

对心理问题进行干预,包括:

1.支持性心理治疗,慢性病病程长、病情容易反复,所以,要充分理解和尊重病人,给予心理支持和安慰,帮助病人建立社会支持系统,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情绪管理,帮助病人学习识别和觉察自己的情绪变化,培养积极乐观的情绪,让病人意识到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有利于机体的康复。

3.认知行为治疗,以更加合理的思考模式来评价自己的疾病、生活和工作,发展有效的应对策略来应付生活中的变化,学习适应性的行为,使病人保持良好的心态,提高病人对慢性病综合干预计算的依从性。

康复期心理问题 1.错误认知: 2.不良情绪 3.不健全人格

康复期心理问题干预的原则 1.培养积极的情绪状态 2.动员心理的代偿功能 3.纠正错误的认知

4.积极进行康复运动锻炼,合理地使用运动锻炼程序,对残疾人和病人有良好的心身康复作用。

医学心理学大纲掌握内容

5.调动各种积极的社会因素来帮助病人的康复,如家庭、社会、各有关专业人员均参与伤残病人康复工作,给予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

手术病人心理问题及干预 1.手术前焦虑

2.手术前焦虑反应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3.手术前焦虑对手术的影响

手术后病人心理反应的特点 1.手术后常见的心理障碍 2.术后病人心理反应的影响因素

手术病人心理问题的干预 1.心理支持与指导 2.行为控制技术

癌症病人常见的心理变化 1.休克-恐惧期 2.否认-怀疑期 3.愤怒-沮丧期 4.接受-适应期

癌症病人心理问题的干预原则 1.告诉病人真实的信息 2.纠正病人对癌症的错误认知 3.处理病人的情绪问题

第十章 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或称心理生理疾病,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 (心身关系分为三类: 1.心身反应 2.心身障碍 3.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的特点

1.以躯体症状为主,有明确的病理生理过程。 2.某种个性特征是疾病发生的易患素质。

3.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心理社会应激(如生活事件等)和情绪反应有关。

4.生物或躯体因素是某些心身疾病的发病基础,心理社会因素往往起“扳机”作用。 5.心身疾病通常发生在自主神经支配的系统或器官。 6.心身综合治疗比单用生物学治疗效果好。

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

心理动力理论:这一理论强调潜意识心理冲突在各种心身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医学心理学大纲掌握内容

心理生理学理论:心理社会刺激→应激反应→神经内分泌免疫变化→疾病发生

学习理论:某些社会环境刺激引发个体习得性心理和生理反应,如情绪紧张、呼吸加快、血压升高等,由于个体素质上的问题,或特殊环境因素的强化,或通过泛化作用,使得这些习得性心理和生理反应可被固定下来而演变成为症状和疾病。

综合的心身疾病发病机制:不再拘泥于某一学派,而是综合心理动力学、心理生理学和行为理论等各种理论,互相补充,形成了综合的心身疾病发病机制理论。

心理社会因素在高血压发生和发展中作用 1·慢性应激。长期慢性应激状态较急性应激事件更易引起高血压。 2.人格特征 受压抑的愤怒表达和过分的愤怒表达与高血压发病有关。在不良环境下(受教育程度低下、社会经济地位低下),采用不成熟应对方式的人容易患高血压。 3.婚姻状态 根据Framingham的资料,寡妇和鳏夫的血压高于配偶健在者。 4.不良行为因素 发病率与高盐饮食、超重、肥胖、缺少运动、大量吸烟及饮酒等因素有关,这些不良行为因素又直接或间接地受心理或环境因素的影响。 高血压的心理社会干预 1.松弛训练 2.生物反馈是内脏学习的过程,血压成为一种能被患者“随意”操作的内脏行为,从而达到降压目的。 3.运动疗法 耐力性运动训练或有氧运动训练均有中度降压作用。有人还指出运动可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防止粥样斑块形成。 4.改变生活习惯 减重、限盐、戒烟和控制饮酒是降压的有效措施。 心理社会因素在冠心病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 1.A型行为模式 较高的成就欲望,富于挑战和竞争精神,争强好胜,不耐烦,有时间紧迫感等。 ( B型行为:有耐心的,谦虚的,放松的,有安全感的)冠心病患者大都有A型行为。 2.生活事件。有1/2~2/3的心肌梗死病例有诱因可寻。其中情绪激动、精神紧张及体力劳动最为多见。日常烦恼和生活事件对冠心病的影响,是通过主观评价、应对方式和A型行为为中介的。 3.损害健康行为 吸烟、缺乏运动、过食与肥胖、对社会压力的适应不良等。 冠心病的心理社会干预 1.教育患者 认识疾病、减少焦虑。 2.危险行为的矫正 矫正A型行为、吸烟、酗酒、过食和肥胖、缺少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 3.焦虑抑郁的治疗 心理社会因素在糖尿病发生与发展中作用

1、应激性生活事件。糖尿病的发生与应激性生活事件有一定关系。急性应激可使正常人在饱餐后血糖反应峰值延迟。地震、重大火灾后,糖尿病的发病率较灾前明显增加。心理应激可使正常人显示糖尿病的某些症状(如血糖升高、尿中糖和酮体含量增多)。 一些患者由于生活事件的突然袭击,病情迅速加剧,甚至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2、糖尿病人格。Dunbar (1936) 认为大多数糖尿病患者性格不成熟,具有被动依赖、做事优柔寡断、缺乏自信、常有不安全感。这些人格特点被称作糖尿病人格。大量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具有内倾型、不稳定型及掩饰型个性特征。 糖尿病患者的综合心理社会干预 1.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庭的健康教育; 2.改变生活方式; 3.治疗不良情绪; 4.对出现复杂并发症、病情反复者应当及时向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和有效的药物治疗。

慢波睡眠(slow wave sleep,SWS):又称非快动眼睡眠(NREM)。此时相没有快速的眼球运动,全身肌肉张力下降,但仍保持一定的张力。脑电图随睡眠程度的加深逐渐变慢,根据脑电图变化特点,又可将慢波睡眠区分为4个期。 S1期:浅睡期。此期持续0.5~7分钟,对外界刺激仍有反应,有躯体麻木、颤动和浮沉感等,仍有思维活动,醒后可以回忆;

- 9

医学心理学大纲掌握内容

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民族,对疼痛的耐受性也是不同的。

疼痛的心理干预

(1)认知疗法 对疼痛的认知评价以及应对策略的正确与否都对疼痛产生重大的影响。临床证明,凡能减轻焦虑、紧张、抑郁、恐惧情绪的心理措施,都可有效地减轻疼痛。

(2)行为疗法

行为学派认为疼痛、焦虑和恐惧都是通过患者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同样可用习得的方法减轻与疼痛有关的行为模式,以达到治疗疼痛的目的。 (3)暗示疗法

使用安慰剂和积极的自我暗示可治疗疼痛。 (4)生物反馈疗法和各种放松疗法

放松疗法种类很多,常用者有调息法、肌肉顺序收缩松弛法、气功、太极拳、散步等。生物反馈疗法是一种自我放松训练疗法,对紧张性头痛、偏头痛、背痛、腰疼等效果较好。 (5)转移注意力 疼痛患者都有白天疼痛较轻、夜间疼痛较重的体会,这便是白天事多分心,而夜间注意力集中在疼痛部位的结果。看电视、听音乐、与好友谈话、打牌、游戏、跳舞、散步等都是转移注意力的方法。 (6)药物的治疗

第十一章 异常心理问题

人正常的心理活动: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各个心理过程之间互相联系、相互影响,协调一致地在实践活动中发挥作用。

心理异常:是指个体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发生异常改变,是大脑的结构或机能失调;或是指人对客观现实反映的紊乱和歪曲。

心理异常的判断标准 1.内省经验标准 2.统计学标准 3.客观检查标准 4.社会适应标准

神经性厌食症:是一种多见于青少年女性的进食行为异常,特征为故意限制饮食,使体重降至明显低于正常标准,为此采取过度运动、引吐、导泻等方法以减轻体重。

神经性贪食症:也是一种进食障碍,特征为反复发作和不可抗拒的摄食欲望及暴食行为,病人有担心发胖的恐惧心理,常采取引吐、导泻、禁食等方法以消除暴食引起发胖的极端措施。

性心理障碍:又称性变态或性欲倒错,泛指在两性行为方面的心理和行为明显偏离正常,是指一组以性对象歪曲和性行为异常为特征的心理障碍。

性心理障碍分类 1.性对象的障碍 2.性偏好障碍 3.性别认同障碍 4.其他

人格障碍是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使病人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

人格障碍分类 1.偏执性人格障碍

- 11121314 -

推荐第5篇:医学心理学笔记

一、序论

1.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和医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医学实践,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预防,诊断和治疗作用的一门学科。其研究对象是“人”。 2.医学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①研究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心理因素的作用规律; ②研究心理因素特别是情绪对各器官生理,生化功能的影响; ③研究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在疾病发生,发展,转归,康复中的租用; ④研究如何通过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和认知思维来控制或调动自身生理机能,以达到治病,防病和养生保健的目的。 3.几个关键人物及作用

①1852年,德国洛采为医学心理学奠定了基础; ②1879年,德国冯特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③1896年,美国韦特卖创立了第一个心理诊所,美国心理学之父 4.医学模式:是指一定历时时期内医学的基本观点,概念框架,思维模式和发展规范的总和。

分类:①神灵主义模式,②自然哲学医学模式,③生物医学模式,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系统沦为框架,心身一元论为基本思想。 5.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①观察法,自然观察法和控制观察法,②实验法,③调查法,④个案法,⑤测验法

二、心理学基础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也叫心理活动,它指的是人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反映。 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2.心理的实质:所谓想“人的心理实质”,就是从理论上弄清楚什么事心理,心理与物质是怎样的关系,心理如何发生以及人的心理有哪些主要特点等问题。其主要内容:心理是物质世界中的一种反映形式,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3.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认识过程

①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称作感受性。分为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前者刚刚能感受到最小刺激的能力,后者刚刚能察觉出最小差异量的能力。

感受性是感觉阈来衡量,二者呈反比关系。

感受阈限:是指引起某种感觉刺激的持续了一定时间的刺激量。 感受性的变化:各种感觉器官的感受性并非一成不变,常因内外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包括感觉的适应和感觉的对比。

②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的特性: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 ③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本身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伴随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的一种状态。

注意种类: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注意的特征: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④记忆:

根据信息在头脑中保持的时间的长短可将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根据记忆内容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运动记忆,情感记忆。

记忆的基本过程是:识记过程,保持过程,再认过程,再现过程。 ⑤思维:是对客观现实概括间接反映。

根据性表现:反映的是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属性;反映的不是事物的外部联系,而是事物的内部的规律性联系。

⑥想象:是在外界刺激的影响下,在人脑中对过去形式的若干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就是表象的加工。 根据想象有无预定目的,可把想象分为无意想象(如触景生情,浮想联翩)和有意想象(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 情感过程:

①情绪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与愿望而产生态度的体验。

②情绪种类:心境,激情,应激 ③情感种类: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④情绪与情感的区别联系

情绪属低级层次是和机体的生理需要能否获得满足向练习的体验,为任何动物共有,有明显的情境性,激动性,临时性。

情感属高级曾经,是和机体社会需要能否获得满足相联系的体验,为人类所特有,有明显的稳定性,深刻性,持久性。 意志过程:

人在实践活动中自觉的确定目的,根据目的调节自己的行为,客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叫做意志。

意志的特征:明确的目的,克服困难,意识对行为的调节

4.个性:一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是指一个人带有倾向性,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个性的形式和发展的因素:①生物因素,个性形式的自然基础;②环境因素,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决定因素;③实践活动;④自我教育。 个性的一般特征:个性的复杂性;个性的独特性;个性的稳定性 个性的心理结构:个性倾向性(人的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和性格)

个性倾向性:一般认为个性倾向性由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组成

①需要:是有机体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生活条件的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它通畅以意向,愿望和动机的形式表现出来,需要同人的活动紧密相连,是人活动的基本动力。 需要的种类: 按需要对象性质分类:物质需要,精神需要 按需要的起源分类:生理需要,社会需要 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而需要是分层次的,这个层次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代表个性发展的最高水平)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局限性:

首先,他的理论依据观察和推理较多,当然反映了一定的客观事实,但缺乏客观的测量指标。

其次,他离开了社会历史条件,离开了社会制度和借机地位抽象的谈人生,这是行不通的,他的理论只单纯强调个人发展,没有强调为实现人类理想,为劳苦大众献身的需要,这是不可取的。

②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因和动力 动机形式要具有两个条件,及需要和外界的刺激或诱因。

动机具有三种功能:一是引起和发动个体的活动,二是指引活动向某一目标进行,三是维持,增加或制止,减弱活动的力量。 动机的种类:分为有意识动机与无意识动机。

③兴趣:是力求认识某种事物,与肯定情绪状态相联系的积极的意识倾向。

兴趣按倾向性分为:直接兴趣(对活动本身产生)和间接兴趣(对活动结果产生)

④理想:是对未来有可能实现的目标的向往和追求。

⑤信念:是坚信某观点的正确性,并按照自己的观点,原则去行动的动机表现形式。

⑥世界观:是一个人对整个时间的总的看法和态度,其中包括对人生的看法—人生观,世界观是个性心理的核心,也是人行为举止的最高调节器。

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

①能力:人类成功完成某项活动必须具备的某项心理特征。 分类:一般能力(智力),特殊能力。

能力差异性的表现:能力的类型差异,能力发展的水平差异,能力表现的早晚差异

制约能力发展的主要条件包括:素质,环境,教育及实践活动。 ②气质:是不依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性。

气质的特征:①气质是心理活动的动力的特性,②气质的天赋性,③气质具有独特性和稳定性。

气质的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气质的生理机制理论: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 神经系统具有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三种基本特征。

③性格: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生活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的个性心理特征。

性格具有态度,意志,情绪,理智特征

性格的类型:按活动倾向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按照一个人独立性的程度分为顺从型和独立性。 影响性格形式的因素:性格形成的生物学条件;家庭因素;学校教育的作用;社会文化因素;性格形成过程中的主观因素。

三、医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①行为学习理论:一般指刺激—反应理论,是心理学关于行为的性质和行为改变过程的理论,主要包括: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华生的刺激反应理论,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论和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等。

行为:一般指个体在主观因素影响下产生的外部活动,如表情,动作和语言等。

学习:是指经验和行为的获得,发展和变化过程。

②精神分析理论包括:潜意识理论,人格结构学说,性心理学说,释梦理论。

③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

患者中心论(自己叙述问题和自己解决问题)是人本主义关于心理治疗的学说,由罗杰斯首创。他反对医生对患者作出频繁的指示,拟定医疗方案的传统做法,而强调来访者的经验和主观世界,采用“非指示疗法”,后来发展为“患者中心疗法”。 ④认知心理学理论

艾理斯的观点:是把认知心理学运用于临床的创始人之一。他认为神经症症状不是由于情绪困扰,而是不正确的信念造成的,有些人根据想象而不是根据事实行事。 贝克的观点:他提出情绪障碍认知理论认为,人的情绪障碍不一定都是由神秘的,不可抗拒的力量所产生,相反,它是可以从平常的事件中产生。 ⑤心理生理学理论

坎农:丘脑假说;塞里:应激适应假说;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学说;沃尔夫,思格尔 ⑥几种条件反射类型 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实验:

食物刺激—唾液分泌 cvcs 非条件反射

食物刺激(非条件刺激);给予(中性刺激)—唾液分泌—强化 给予(CS)—唾液分泌(CR)条件反射 意义:强调了环境刺激与人行为之间的关系

特点:强化(环境刺激对行为的促进作用);泛化;消退。 操作条件反射:积极;消极;消退;惩罚。 内脏操作条件反射

四、变态心理学

①变态心理学:又称病理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异常心理过程和异常个性心理特征的科学

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内省经验标准,统计学标准,医学标准,社会适应标准。

五、心理应激

①全身适应综合症(GAS)的全过程分为警觉,抵抗,衰竭三个阶段 ②应激:是机体与环境直接缺乏适应,是机体对各种各样的刺激,包括环境的,心理的,生物的刺激所呈现的一种非特异性反应。 应激原:凡是向有机体提供适应要求,并引起应激反应的客观变化都是应激原,也可称为刺激原或刺激。

心理应激:是指以心理社会因素造成的精神紧张刺激为应激原,作用于人体后引起的非特异性适应性反应,这种反应不仅是生理的,也是心理的

应激反应的形式分为生理应激反应和心理应激反应。前者包括神经内分泌方面的变化,生理方面的变化和免疫方面的变化;后者包括情绪反应(焦虑,悲伤,抑郁,愤怒,恐怖),行为反应(战斗和逃避,退化与依赖,敌对与攻击,物质与滥用),认知上的反应(主要指不良认知活动,言语混乱,感知混乱,不现实的想象等)。

③心理防御机制:又称为心理防卫反应,是指人们为了应付心理压力或挫折,适应环境而使用的一种策略。

心理防御机制的常见形式:否认,转移,退化,合理化,压抑,升华,幽默。

六、心身疾病:也称心理生理疾病,是指那些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演变,转归一级治疗预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有病理改变的一类躯体疾病。

心身疾病的理论基础:心里动力学理论,心理生理学理论 心身疾病的诊断程序:躯体诊断,心理诊断。

完整心身疾病的诊断:①病人人格(性格的类型或特点);②病人当前的心理状态;③致病的心理社会因素;④躯体疾病的诊断。 心身疾病的防治原则:①用药物治疗躯体疾病;②改变环境;③精神药物的治疗;④心理治疗

常见的心身疾病:消化性溃疡;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原发性高血压;支气管哮喘;癌症。致病因素:社会,文化,心理,躯体因素。

七、临床心理测验

心理测验:是指在标准情境下,对个人的行为样本进行客观分析和描述的一类方法,

心理测验实施的条件:①效度:指一个测验能够量出索要测量的事物的真实程度,反映测量工具的准确性或真实性。②信度:指一个测量在对同一对象进行几次测量中所得结果的一致程度,即测量工具的可靠性与稳定性。③常模:为了对个别测量结果进行正确评定,必须与规范的标准比较后才能作出判断,这种标准称为常模。④标准化:测量一致性。⑤鉴别力:区分段。

八、论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疗法的理论基础和治疗方法 ①潜意识理论是精神分析理论的基石,他把人的心理分为意识和潜意识两个部分,意识指人能自觉的到的东西,是与语言有关的那部分心理活动。潜意识 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人们对自己的一些行为的真正原因和动机不能意识到,二是指人们在情形的意识下面,还有一个潜在进行着的心理活动。前意识则介入两者之间属于潜意识,是靠近意识附近的心理活动。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活动中有一种保持意识生活不受干扰,不受潜意识侵犯的压抑作用,强迫那些潜意识的冲动留在原处,并一次又一次的顶回企图来闯的潜意识。

②人格结构学说:以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组成。 ③性心理学说:把性作为潜意识的核心问题,他认为潜意识中被压抑的欲望,归结人的性欲冲动,人的性本能是一切本能中最基本的东西,是人行为的唯一重要动机。

④释梦理论:梦是对清醒时对被压抑到潜意识中的欲望的表达,弗洛伊德把梦境分为“显梦”和“隐义”。梦工作有四个基本过程:凝结,移置,象征,润饰

九、名词解释

思维: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

思维的特点:概括性: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间接性: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一定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

思维的分类:直接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辅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

情绪:一种由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包含体验,生理和表情的整合性心理过程。

情绪的几种状态:依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度,可以把情绪状态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心境: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缓和而微弱,持续时间较长。激情:一种有激动性和冲动型,力度较强,发作短促的情绪状态。冲动一过迅速弱化或消失的,通常由专门对象引起,指向性较为明显的情绪体验。应激:出乎意料的紧张与危险情境所引起的适应性反应。

情绪的认知理论:评定-兴奋学说;认知-评价论;三因素学说;美·沙赫特。把情绪的产生归之于三个因素的整合作用:刺激因素,生理因素和认知因素。这一理论的基本观点是:认知的参与以及认知对环境和生理唤醒的评价过程是情绪产生的机制。各种情绪状态的特征是交感神经系统以一定形式的普遍唤醒。人们通过环境的暗示和认知加工对这些状态进行一定的解释和分类。认知对刺激引起的一定的生理唤醒的引导与解释导致情绪的产生。

情绪与健康的关系:良好的情绪调节能促进身心健康:情绪调节可以减少表情行为,降低情感体验,从而减轻焦虑等负面情绪对人们的不良影响。不良的情绪调节不利于身心健康:长期压抑悲伤和哭泣容易引起呼吸系统疾病,抑制爱会引起支气管疾病和癌症,不表达情绪会加速癌症的恶化,对愤怒的压抑与心血管疾病及高血压的发病率有着密切联系。

意志:一个人自觉的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动机的功能:激活动能,具有发动行为的作用,能推动个体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由静止状态转向活动状态。指向功能,动机不仅能激发行为,而且能将行为指向一定的对象或目标。维持和调节功能,表现为行为的坚持性。

冲突的形式:接近—接近型冲突,一个人以同样强度追求同时并存的两个目的但又不能兼得时产生的内心冲突。回避—回避型冲突:一个人同时遇到两个威胁性的事件,但又必须接受其一才能避免另一个时产生的内心冲突。接近—回避型冲突:一个人对同一目的产生两种队里的动机,一方面好而趋之,另一方面恶而避之的矛盾内心冲突。多重接近—回避型冲突:一个人面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的,每种目的都具有吸引和排斥作用,而不能简单地选择一种目标,回避另一种目标,必须进行多重的选择而引起的内心冲突。

意志品质优良与不良:优良:自觉,果断,坚韧,自制。不良:怯弱,优柔寡断,懒惰,冲动。

人格的特征:独特性:人与人没有完全一样的人格特点。功能性:稳定性:不易改变,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人格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会决定某些人的命运,因而是人生成败的根源之一。

人格的因素: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系统。

气质: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上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的分型:传统的气质类型的理论:胆汁质(热血),多血质(开朗),粘液质(安静),抑郁质(抑制);艾森克理论:气质的二维模型,四个组合,各包含八种特质;荣克理论:内外倾向。

性格的核心:态度,意志品质,气质。个性的核心是性格。

能力:一种心理特征,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液体能力: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晶体能力:获得语言、数学等知识的能力,它取决于后天的学习,与社会文化有密切关系。

斯皮尔曼二因素说:提出能力由两种因素组成:G因素(一般能力或一般因素)—人的基本心理潜能,是决定一个人能力高地的主要原因。S因素(特殊能力或特殊因素)—保证人们完成某些特定的作业或活动所必须的。

元认知:对认知的认知,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和控制。

心理学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统计分析法。

心理学流派核心观点:

构造主义:(冯特,铁欣钠)心理学应以意识经验为研究对象,并主张运用实验内省方法对意识构造进行分析,从而找出意识的构成元素及其结核方式和规律。

机能主义:(詹姆士,杜威,安吉尔)主张心理学应以意识为研究对象,心理学应当研究意识的技能而非意识内容,并反对对意识进行繁琐的元素分析。

行为主义:(华生)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用试验方法。 格式塔学派(韦特海默,柯勒,考夫卡)强调经验和行为的主体性,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并由此主张心理学应从整体的动力结构观出发来研究心理现象。

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人类的一切个体的和社会的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或动机,特别是性欲的冲动。

条件反射: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后天的学习而产生的反射,是习得行为,由高级中枢在后天建立的暂时性联系来完成的。

信息加工系统:将人看作是一个信息加工的系统,认为认知就是信息加工,将操作符号转化为物理符号系统。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感受器(接受外界信息)—效应器(作出反应)—加工器—记忆(贮存和提取符号结构)—操作显示。

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受性变化规律与感受阈限的关系: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受阈限:E=1/R(E代表绝对感受性,R代表绝对感受阈限);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K=ΔI/I(I为原刺激量,ΔI为差别阈限,K为常数)

感觉适应: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官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感受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的产生过程:自上而下的加工:由外部刺激开始加工,依赖于直接作用与感官的刺激物的特征。自下而上的加工:由有关知识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依赖于感知的主体,不仅要加工由外部输入的信息,而且要加工在头脑中已经储存的信息。

知觉特性:选择性: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的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而把其他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以便更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与对象。整体性:在知觉过程中,人能够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理解性:人在知觉过程中,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作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意义。恒常性: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转变时,知觉的映像在相当程度上都保持着它的稳定性。知觉定势:主体对一定活动的预先的特殊准备状态。

空间知觉:对物体的空间关系的认识。深度知觉:涉及 三维空间的知觉,不仅能够直接物体的高和宽,而且能够知觉物体的距离,深度,凹凸等。运动知觉:物体的运动特性直接作用于人脑,为任务所认识。

似动现象: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记忆:在头脑中累及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记忆的分类:内隐记忆:在个体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外显记忆:在意识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有意识的影响。

艾宾浩斯遗忘规律:遗忘的过程是不均衡的,学习了之后立即开始,过程最初近战很快,以后逐渐缓慢,到了相当时间,几乎不再遗忘,可以说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性变化。

材料位置与遗忘的关系:近因效应:最后呈现的材料最易回忆,遗忘最少。首因效应:最先呈现的材料较易回忆,遗忘较少。中间部分的材料最后回忆起来,遗忘最多。

提高记忆效率的方法:复习—及时复习,复习多样化,合理的分配复习时间(分散复习)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儿童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重要的人物的行为而学得社会行为,这些观察以心理表象或其他符号表征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来帮助衙门模仿行为。交互决定观:个体、环境和行为是相互影响,彼此联系的。观察学习的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复制过程,动机过程。

推荐第6篇:医学心理学总结

1、精神分析疗法

理论:由五大支柱构建起来的庞大体系,包括:潜意识学说、人格三层结构学说、人格发展性力演化学说、梦的分析以及心理防御机制。心理分析的实质就把潜意识的内容意识化,心理问题都是由其潜意识的冲动及生活环境的限制所造成的。其治疗目标是重建个体心灵内部的和谐,增加本我的自我表现机会,降低超我的过分要求,是自我的力量强大起来

治疗方法:

1、催眠术与心理分析

2、自由联想与阐释

3、释梦

4、移情法

2、行为治疗

理论:行为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的,不好的、不正常的行为是在不利环境条件影响下,某种不适当的学习结果。通过后天的有效系统的学习过程就可以改变、矫正来访者的不良或不正常行为,达到适应环境的目的。

治疗方法:

1、暴露疗法:系统脱敏疗法、冲击疗法

2、厌恶疗法

3、行为塑造法

4、代币法

5、松弛疗法

6、示范法

7、生物反馈治疗

3、病人的求医行为与尊医行为

求医行为是指人们发现症状后寻求医疗帮助的行为。求医的类型包括:主动求医型、被动求医型、强制求医型。尊医行为是指病人遵从医务人员的医嘱进行检查、治疗、预防疾病的行为。病人是否遵从医嘱决定了治疗效果和疾病的后果,影响遵医行为的因素主要有:①病人的人口统计学特点②所患疾病的特点③治疗计划的特点④医患关系的特点⑤病人的社会行为特点

4、病人角色适应不良:①角色行为缺如②角色行为冲突③角色行为减退④角色行为强化⑤角色行为异常

5、病人的心理需要与满足:①安全感与早日康复的需要②信息的需要③被认识与接纳的需要④关心、体贴、尊重的需要

6、人际关系结构中的人际知觉、人际吸引、人际沟通

人际知觉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认知,包括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和他人与他人的关系。 影响人际知觉产生片产的因素:①晕轮效应②刻板印象③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④投射防御反应

推荐第7篇:医学心理学感想

医学心理学感想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八周的医学心理课就这样结束了。虽然时间很短暂,但是,这门课程还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也从中学到了很多教科书上没有的东西,让我对自己现在和将来的学习生活有了一些新的看法和打算。

在市场竞争和社会舆论压力如此之大的人文环境下,心理和生理都备受着各种巨大的压力,心理、生命健康都岌岌可危,而较之生理,心理往往被大众忽视,在近十几年才被的逐步提上舞台。而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和医学相交叉的一门科学,将心理学的知识、理论和实验技术应用于医学领域。

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疾病,心身疾病逐渐增多。当生活中过久过强的应激事件发生时,人们渐渐发现有很多疾病与心理有着紧密的关系,其中就有冠心病、支气管哮喘、神经性厌食、糖尿病、肥胖病以及阳痿等。研究发现,这些是由不同的人的不同个性或者心理活动所造成的,同时也影响着疾病的发展及转归。医学心理学的应运而生,在心身疾病的治疗,给医生和患者打开了另一个新的视角。

作为一名医学生,我很庆幸当初选了这门课,课堂上经过老师生动形象的语言以及富有深意的小视频,让我对以后的医患关系,以及如何避免病人角色加强等有了新的认识。

相信医学心理学的陪伴,会让我的医学之路走得更远。

推荐第8篇:医学心理学名词解释

医学心理学:研究医学领域中心理现象的科学,具体讲,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技术和方法研究心理因素在人体健康与疾病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及规律,并将其运用于临床实践的科学。

医学模式:从整体上认识健康和疾病以及相互转化的哲学观点。 心理: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的反应。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的适应: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感受性提高降低)的现象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错觉:是在客观事物刺激作用下产生的对刺激的主观歪曲的知觉,是不正确的知觉

记忆: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遗忘:对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再认或回忆,或是错误地再认或回忆。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注意: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思维:是人脑借助于表象动作或语言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复杂的形式。

想象:是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并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需要:人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在头脑中的反映,人行为活动的内部原因,人的需要是人性的基本方面,是人心里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动机: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直接推动行为的动力,与具体的活动相联系,是激励个体发动和维持其行动并导向目标的心理活动

情绪:人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它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的态度的体验

意志:人自觉的确定活动的目的并根据其目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克服困难,力求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人格: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经常地心理特征的总和。一般也等同于个性,个性着重强调了人的独特性,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人格则强调的是人的整体性

能力: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那些心理特征,是影响活动效率和水平的直接因素。

气质:指人的高级精神活动类型特征在后天行为方式上的表现,是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性。(气质比性格、能力更具有稳定性)

性格: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对客观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

心理应激: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中被引发出来的具有较高激动水平或持续紧张的情绪状态。

挫折:当个体在朝向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障碍,行为受阻,动机受到压抑需要不能满足的应激状态 心理冲突:动机冲突,指存在于内部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矛盾着的动机状态。 应对:应付,个体在应激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地进行心理上和行为上的调适。 心身疾病:在长期的心理应激条件下,若躯体伴有器质性变化,如:冠心病,消化性溃疡

心理障碍:是指个体无法按社会规范或适宜的方式来适应日常生活要求,而表现出的心理异常或行为偏离。

幻觉:在没有相应的客观刺激时所出现的知觉体验一种病理性的客观体验,见于精神病患者

焦虑:一种内心紧张,预感到要发生不幸的负性情绪状态 抑郁:失去有价值的东西时的情感体验,与悲伤相似

人格障碍:指非适应性的根深蒂固的和持续不变的行为模式,从儿童或少年开始延续到成人生活的大部分时期,是在人格发展的内在不协调,在内在没有认知障碍智力障碍的情况下出现的情绪反应,动机和行为活动异常,对社会环境非适应性方面。 神经症:一组没有器质性病变,由于病态的心理冲突而使之长期处于痛苦之中,从而妨碍了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心理障碍。

心理评估:依据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采用间接的手段对个体的心理品质及水平所作出的评定

心理测验:对行为样本的客观的标准化的测量,即测量一个行为样本的一种标准化程序

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师协助来访者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过专业训练的咨询者依据心理学理论和技术,通过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帮助其认识自己,克服心理困扰,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促进其成长的过程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师或咨询师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通过其言语和其他特殊手段来改变病人不正确的认知活动,情绪障碍和异常行为的一种治疗方法。 行为治疗:行为主义理论上发展起来的,是以减轻或改善患者的症状或不良行为为目标的一类心理治疗技术的总称 条件反射:由无条件刺激与无关刺激经过一次或多次在时间上的叠合一致出现,而最终只有无关刺激便能引起动物或人得反应的现象。

生物反馈:一种运用仪器(通常电子仪器)通过视觉或听觉信号,揭示人体内部正常或异常活动的一种方法。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 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心理健康:个体及有效的心理活动,平稳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对当前和发展着的社会环境保持良好的适应功能

心理卫生:培养,维护,增进心理健康以及预防心理障碍和人身疾病的各种措施

社区心理卫生:指卫生及有关部门向社区居民提供预防咨询治疗康复和健康教育等一系列事的心理卫生保健服务。

医学心理学:研究医学领域中心理现象的科学,具体讲,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技术和方法研究心理因素在人体健康与疾病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及规律,并将其运用于临床实践的科学。

医学模式:从整体上认识健康和疾病以及相互转化的哲学观点。 心理: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的反应。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的适应: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感受性提高降低)的现象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错觉:是在客观事物刺激作用下产生的对刺激的主观歪曲的知觉,是不正确的知觉

记忆: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遗忘:对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再认或回忆,或是错误地再认或回忆。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注意: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思维:是人脑借助于表象动作或语言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复杂的形式。

想象:是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并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需要:人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在头脑中的反映,人行为活动的内部原因,人的需要是人性的基本方面,是人心里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动机: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直接推动行为的动力,与具体的活动相联系,是激励个体发动和维持其行动并导向目标的心理活动

情绪:人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它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的态度的体验

意志:人自觉的确定活动的目的并根据其目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克服困难,力求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人格: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经常地心理特征的总和。一般也等同于个性,个性着重强调了人的独特性,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人格则强调的是人的整体性

能力: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那些心理特征,是影响活动效率和水平的直接因素。

气质:指人的高级精神活动类型特征在后天行为方式上的表现,是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性。(气质比性格、能力更具有稳定性)

性格: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对客观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

心理应激: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中被引发出来的具有较高激动水平或持续紧张的情绪状态。

挫折:当个体在朝向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障碍,行为受阻,动机受到压抑需要不能满足的应激状态 心理冲突:动机冲突,指存在于内部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矛盾着的动机状态。 应对:应付,个体在应激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地进行心理上和行为上的调适。 心身疾病:在长期的心理应激条件下,若躯体伴有器质性变化,如:冠心病,消化性溃疡

心理障碍:是指个体无法按社会规范或适宜的方式来适应日常生活要求,而表现出的心理异常或行为偏离。

幻觉:在没有相应的客观刺激时所出现的知觉体验一种病理性的客观体验,见于精神病患者

焦虑:一种内心紧张,预感到要发生不幸的负性情绪状态 抑郁:失去有价值的东西时的情感体验,与悲伤相似

人格障碍:指非适应性的根深蒂固的和持续不变的行为模式,从儿童或少年开始延续到成人生活的大部分时期,是在人格发展的内在不协调,在内在没有认知障碍智力障碍的情况下出现的情绪反应,动机和行为活动异常,对社会环境非适应性方面。 神经症:一组没有器质性病变,由于病态的心理冲突而使之长期处于痛苦之中,从而妨碍了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心理障碍。

心理评估:依据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采用间接的手段对个体的心理品质及水平所作出的评定

心理测验:对行为样本的客观的标准化的测量,即测量一个行为样本的一种标准化程序

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师协助来访者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过专业训练的咨询者依据心理学理论和技术,通过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帮助其认识自己,克服心理困扰,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促进其成长的过程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师或咨询师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通过其言语和其他特殊手段来改变病人不正确的认知活动,情绪障碍和异常行为的一种治疗方法。 行为治疗:行为主义理论上发展起来的,是以减轻或改善患者的症状或不良行为为目标的一类心理治疗技术的总称 条件反射:由无条件刺激与无关刺激经过一次或多次在时间上的叠合一致出现,而最终只有无关刺激便能引起动物或人得反应的现象。

生物反馈:一种运用仪器(通常电子仪器)通过视觉或听觉信号,揭示人体内部正常或异常活动的一种方法。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 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心理健康:个体及有效的心理活动,平稳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对当前和发展着的社会环境保持良好的适应功能

心理卫生:培养,维护,增进心理健康以及预防心理障碍和人身疾病的各种措施

社区心理卫生:指卫生及有关部门向社区居民提供预防咨询治疗康复和健康教育等一系列事的心理卫生保健服务。

推荐第9篇:医学心理学教学计划

医学心理学教学计划

第三篇 医学心理1 第一章 绪论

一.医学心理学的概述

1、医学心理学的概念与性质

2、医学心理学在现代医学中的意义

二、医学心理学的任务与观点

1、医学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2、医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第二章心理学基础知识 一 、心理学概述

1、心理学的概念

2、心理现象的分类

3、心理实质的内容

二、心理过程

(一)认知过程

1、感觉与知觉的概念

2、记忆的概念

3、思维的概念与特征

(二)情绪与情感

1、情绪与情感的概念

2、情绪与情感的分类

3、情绪的作用

(三)意志过程(自学)

1、意志的概念与特征

2、意志品质

三、人格

1、人格的定义

2、人格形成的标志

3、气质的概念、类型与意义

4、性格的概念与分型

5、需要的概念与层次论

6、动机定义与分类

7、动机冲突的类型

第四章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

一、心理应激

(一)心理应激的概念

(二)心理应激与健康

(三)应激源

(四)应激反应

(五)心理应激的中介因素

(六)应激的应对方式

二、心身疾病

(一)心身疾病概念

(二)心身社会因素与心身疾病

1、情绪

2、人格

3、社会环境

(三)心身疾病的诊断标准及防治原则

(四)常见的心身疾病

第六章 心理评估

一、心理评估概述

1、心理评估的概念

2、心理评估的基本程序和常用方法

3、对心理评估者的要求

二、心理测验

(一)心理测验的分类

1、按测验的目的分类

2、按测验材料的性质分类

3、按测验方法分类

4、按测验的组织方式分类

(二)应用心理测验的一般原则

1、标准化原则

2、保密原则

3、客观性原则

(三)标准化心理测验的主要技术指标

1、信度

2、效度

3、常模

三、常用心理测验

1、智力测验

2、人格测验

3、评定量表

第七章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

一、心理咨询

(一)心理咨询概述

(二)心理咨询形式

(三)心理咨询的程序

(四)心理咨询的注意事项

二、心理治疗

(一)心理治疗概述

(二)精神分析的理论基础及主要技术手段

(三)行为疗法的理论基础及常用方法

(三)人本主义学派及询者中心疗法

推荐第10篇:医学心理学心得体会

《医学心理学》心得体会

本学期通过教师在线培训学习了医学心理学这门课,本门课程培训主讲教师为北京大学胡佩诚教授。老师讲了很多东西,这门课其实讲的东西也很多,但是课时所限只能初略学一些,稍微讲讲我对这门课的心得。

医学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也是医学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是全国医学院校的医学生的必修课,也是许多医学院校招收的一个心理学或医学的一个专业方向。本次培训围绕着如何学好这门课来进行教学。从本门课程的内容进行全面的分析,对于难点、重点有特别的分析;对于医师资格要求掌握的重点有深入的讲解;对于教学方法有全面的介绍,特别有最新的情景教学法与英文演讲的介绍;全课贯穿着对于人生和医学生以至于医生如何健康的度过一生、保持心理健康具有非常有益的引导;对于心理评估与心理治疗两大手段有精辟的要点分析。其中普通心理学知识是学习任何一门应用心理学包括医学心理学的基础知识。与医学有关的理论也很多,但行为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心理生物理论、认知理论等能较全面解释医学中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疾病增多。心理咨询门诊的诞生为心理疾病患者提供了场所。心理测验已被越来越多的医院所应用。心理常识的宣传 ,对预防心理疾病起到了积极作用。基础心理学的部分,他几乎包括了基础心理学的全部内容,比如认知的形成啊,怎么会形成记忆啊,注意,思维,感知啦,兴趣还有我们一直看重的气质啦。甚至是马斯洛的精神需求理论。在没有学习这门课之前我一直觉得马斯洛先生的这套理论很神秘,学后也觉得很有意思。临床应用部分。这又更加专业了,我觉得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论,包括荣格的理论都是非常深奥的东西,等到真的看到这一部分时,觉得非常有意思,关于梦的解释啊,分析啊,还有移情等等都让我觉得非常有前文所说的“兴趣”。这也成为现在我时常查阅有关弗洛伊德的资料以及阅读其著作的一个契机,极大的丰富了我的生活,非常感谢这门课。

几周的医学心理学学习,只是我对我对心理学的一个简单入门,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合理的应用心理学会是人生的一段美丽插曲。

第11篇:医学心理学情绪和情感教案

情绪和情感的过程

一、设计思路

通过英国科学家法拉第的“一个小丑进城胜过一打医生”的故事来导入今天上课的主题“情绪”,进而介绍情绪的含义。再通过课堂活动让学生了解情绪和的外部表现。最后通过一个案例分析情绪和情感的功能。

二、教学目的

1.知识层面:了解情绪的含义、知道情绪、情感的外部表现和功能。

2.能力层面:加深学生对情绪、情感的了解和把握,能觉察和分析自己的情绪,认识情绪对我们的影响。

3.情感层面:引导学生明确情绪、情感是一个人的心理活动的正常表现。学会正确认识和评价情绪,树立正确的情绪态度。

三、课型

新授课

四、课时

20分钟

五、教学重点

本课的重点是学习情绪的基本知识,通过对生活中小事的分析认识到什么是情绪,切实理解情绪的含义。

六、教学难点

本课难点是通过课堂活动让学生在案例中切实理解情绪的功能。

七、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情景表演法。

八、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利用故事:“一个小丑进城,胜过一打医生”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小丑可以治好法拉第的病?

(二)讲解情绪的基本内涵

引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来让学生感受情绪的变化,并提问大家我们的情绪是如何产生的。引导学生来回答。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对比下雨这件事引出情绪是和自我认识相联系的,相同的事会引出不同的情绪。强调自我需要在情绪中的作用。

(三)开展教学互动,调动学生积极性

情绪表演:出示词语卡片(手舞足蹈、泪流满面、咬牙切齿、心

1 惊肉跳),请学生上台做情绪表演,其他同学猜猜他表演的是什么情绪。让学生讨论下大家是通过什么猜到的学生表演的是什么情绪。引导学生分析情绪的外部表现,然后总结情绪的外部表现。

(四)进行案例分析,引发学生思考。

1.此时无声胜有声

心理学家在对英语国家人们的交往状况进行研究后发现,在日常生活中,55%的信息是靠非语言表情传递的,38%的信息是靠言语表情传递的,只有7%的信息才是靠言语传递的。特别是在言语信息不清时,表情往往具有补充作用,人们可以通过表情准确而微妙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也可以通过表情去辨认对方的态度和内心世界。表情作为情感交流的一种方式,被视为人机关系的纽带,很多时候我们用情绪的表露代替了语言的表达。

通过这个研究我们可以分析出情绪情感的第一个功能--信号功能。

2.哪只猴子死了

两只猴子同时关在笼子里,一只被捆住,不能动;一只可以在笼子里活动。实验者每隔20秒对猴子进行一次电击,每次放电前5秒,笼里的红灯就会亮起。笼里有一个开关,每当红灯亮起,只要按动开关就可以逃出笼子。可以活动的那只猴子发现了这个开关。实验进行二十多天后,结果有一只猴子死了。

引导学生回答,最后总结学生的回答。分析正确答案,死掉的猴子是会动的那只。因为这只猴子一直处于焦虑和恐惧的负性情绪下。而焦虑会引发消化道类的疾病。

3.羊羔之死

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把两只同窝生的羊羔放在两个不同的地方,给它们相同的养料,相同的水分,相同的阳光....几乎什么都相同,但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就是在某只羊羔旁边拴了一只狼。没有拴狼的羊羔正常地发育起来,而旁边拴了狼的羊羔在惊恐万状中,不思饮食而死。这个实验生动地说明了情绪对动物生长有着不可思议的作用。同样,对人来说,良好的情绪是健康的基础,不良的情绪是产生疾病的原因之一。

4.嫉妒的力量

医学心理学家用狗做嫉妒情绪实验:把一只饥饿的狗关在一个铁笼子里,让笼子外面另一只狗当着它的面吃肉骨头,笼内的狗在急躁、气愤和嫉妒的负性情绪状态下,产生了神经症性的病态反应。

5.生气水实验。

把人在不同情绪状态下呼出的“气体”分别进行采样。然后,将这些气水混合物依次放人实验基样中,进行技术性处理,结果表明:

2 人们在心平气和时呼出的“气水”,呈无杂色,清澈透明;悲痛时呈白色;悔恨时呈乳白色;生气时呼出的“生气水”呈紫色。接着,把生气时呼出的气水混合物注射在实验用大白鼠的体内,大白鼠会死掉。

通过以上的对比实验,生理学家得出结论:(1)人生气时会耗费大量人体精力。(2)生气时的人体生理反应十分剧烈,体内各种分泌物比其它任何情绪下所产生的分泌物都复杂、多样,且具有一定程度的毒性。

通过以上四个实验告诉我们:恐惧、焦虑、抑郁、嫉妒、敌意、冲动等负性情绪,是一种破坏性的情感,长期被这些情绪问题困扰就会导致身心疾病的发生。

(五)课堂总结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它以需要为中介,以态度体验的形式表现出来。通常是通过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语调表情表现出来的。人们的需要得到满足时,就会感到快乐和兴奋。而得不到满足,则可能显得沮丧和难过。而这些不良的情绪往往又会对我们的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今后的生活中,请大家保持健康良好的心态,拥有幸福美好的生活。

九、布置思考题

生活中有不良情绪时,你是如何调控的?

十、小结

通过认真分析教学目的和重难点,以互动的形式和学生进行交流,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重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有助于融洽师生关系,改善教学效果。运用多媒体课件,采取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等生动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从情感上乐于参与,产生乐学、爱学、主动去学的愿望。

在课堂活动中,特别是在学生对“情绪的表演”活动中,由于时间的关系没有深入地展开,没能和学生做进一步的交流。如果做进一步的交流,课堂效果应该会更好。

另外,由于教学经验尚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不足,比如对教学环节的掌控及对学生表现的评价和反馈等,需要日后继续改进。

第12篇:某医学心理学心得体会

XX医学心理学心得体会

XX医学心理学心得体会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XX医学心理学心得体会

这个学期学习了医学心理学这门课,老师讲了很多东西,这门课其实讲的东西也很多,但是课时所限只能初略讲一讲,我也浏览了一下网上的课件,稍微讲讲我对这门课的心得。

先是常规的,关于医学心理学包含的部分等。

第一是基础知识部分。其中普通心理学知识是学习任何一门应用心理学包括医学心理学的基础知识。与医学有关的理论也很多,但行为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心理生物理论、认知理论等能较全面解释医学中的问题。

第二是临床基础部分。指发病、诊断、治疗中的医学心理学知识和技术,主要有心理应激、心理评估和心理干预等章节。这部分是对心身相关知识和理论在疾病发生发展、诊断、治疗中的作用做纵向的描述。是医学心理学在临床应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部分。

第三是临床应用部分。指医学心理学知识和技术直接应用于临床的实施。包括心身疾病、病人心理、医患关系、睡眠和疼痛心理,以及专业的心理咨询等章节内容。

那我们先说说为什么要学。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疾病增多。如神经病。心身疾病多了。医学样式的形成要求要懂得医学心理学。心理学为医学作出了贡献:心理咨询门诊的诞生为心理疾病患者提供了场所。心理测验已被越来越多的医院所应用。心理治疗——临床医生认识。心理生常识的宣传 ,对预防心理疾病起到了积极作用。当生活中过久过强的应激事件发生时。为什么有人患冠心病,有人患消化性溃疡,有人患支气管哮喘等,研究表面就是每个人的个性不同造成的,同时它也影响着疾病的康复。

为什么要学习心理学之后,再讲讲基础心理学的部分,他几乎包括了基础心理学的全部内容,比如认知的形成啊,怎么会形成记忆啊,注意,思维,感知啦,兴趣还有我们一直看重的气质啦。甚至是马斯洛的精神需求理论。在没有学习这门课之前我一直觉得马斯洛先生的这套理论很神秘,学后也觉得很有意思。

然后是临床基础部分,我觉得这对于一个医学生来说是很有价值的一部分,而且这也是专业医学心理学生的基础部分。

最后是临川应用部分。这又更加专业了,我觉得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论,包括荣格的理论都是非常深奥的东西,等到真的看到这一部分时,觉得非常有意思,关于梦的解释啊,分析啊,还有移情等等都让我觉得非常有前文所说的“兴趣”。这也成为现在我时常查阅有关弗洛伊德的资料以及阅读其著作的一个契机。非常感谢这门课。当然关于弗洛伊德的争论啦还有很多的“花边新闻”让我真的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意识潜意识啦,自我本我超我啦。包括很多时候我在思考关于梦的物象(弗洛伊德所说的人在做梦是暴露潜意识把意识投射到物体之中比如“胸部”到气球等等)的问题的时候也会想到比如一个人受到的教育以及文化的不同也会造成不一样的“物象”等等极大的丰富了我的生活,并且在我的大学生活中还由于看了看弗洛伊德而结识了几个学心理专业的学长学姐。还有立志要研究精神分析论的学长,他们都非常有意思。真的要感谢这门课。

XX医学心理学心得体会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社会压力也越来越大,也导致了更多心理问题的产生。这使很多生理性疾病和心理性疾病综合在一起,这更加突出了医学心理学的重要性。

人对某种目标的渴求和欲望是人们的需要,动机则激励人们去行动。然而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人们总会遇到一些挫折,它可能引导我们积极的面对问题,也可能导致心身及精神疾病。这就需要我们积极的面对,如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的学习压力很大,特别是高三的学生在经历了12年的学习努力后,迎来了高考。然而一些人的高考成绩并不理想,面对这样的挫折,很多学子因无法面对而选择了自杀来结束这样的问题。

生活中我们还会因各种各样的关系而遇到一些困扰我们的问题,在如今的社会很多人开始选择心理咨询来解决这些问题。如广场恐怖症,密闭空间恐怖症,强迫症等都可以通过心理学的方法来治疗。还有很多人是因为恋爱问题,如那位高尔夫球场的球童,她因为对自己未来的不确定性而感到非常苦恼,老师采用了让她拥有企业竞争实力的方法让她对自己的未来有了安全感,从而解除她的困惑。

作为一名非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我将来可能不是一名职业的心理咨询师,但周围的朋友常常也会因一些问题而把自己当做倾诉的对象,这就需要我们做一名很好的倾听者。例如认真地听朋友的讲述,或许她们在哭泣时需要的只是我们默默地递过去的纸巾,静静的聆听。

不同的气质类型也会造成人们在面对问题时的态度不同。我是一个多血质和粘液质混合的人,这使我面对问题时比较乐观而有时候做事不能够做到面面俱到。

学医的我,在不久的将来会走向临床。在面对病人时,我就需要建立一个良好的医患关系,以便获得更加全面的资料和病人的积极配合来达到一个更好的治疗效果。这也就体现了医学心理学对每一位医生的必要性。

因为医生与病人之间关系越来越紧张,医疗纠纷也越来越多,很多是因为医生与病人的沟通不够而致。一位优秀的医生不仅要有医技更要有医德,正如古人云“大医精诚”。

12周的医学心理学学习,只是我对我对心理学的一个简单入门,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合理的应用心理学会是人生的一段美丽插曲。

第13篇:医学心理学案例总汇

医学伦理学案例复习汇总2015

【实例1】

一位5岁女孩患肾炎继发肾功能衰竭住院三年,一直做肾透析,等候肾移植。经父母商讨,同意家人进行活体移植。经检查:其母因组织类型不符被排除,其弟年纪小也不适宜,其父中年、组织类型符合。医生与其父商量用为供者,但其父经一番思考决定不做供者,并恳请医生告诉他的家人他不适合作供者,因他怕家人指责他对子女没有感情,医生虽不大满意还是按照他的意图做了. 讨论:医生“说谎”道德吗?其父的做法对吗?从伦理角度进行分析,并说明理由。 [伦理分析] 1.医生“说谎”是保护其父的自主权,为了维护家庭关系的和谐,是可以理解的。但最好是让家庭内部商量,以遵守医生的诚实原则。

2.从伦理学的理论基础出发,有两种理论是并存的:一是义务论,另一个是目的论即效果论。由于理论起点不同,对此案例可得出不同结论:

A。从义务论出发,父亲对其子女有抚养的责任,当女儿生命处于危机之中,父亲为了保全自己,连亲骨肉也“视死不救”,在道德上是有缺陷的,为中国的传统道德所不容,会受到人们的谴责,也影响家庭的和睦,在个人良心上也是一件憾事. B,从目的论即效果论出发,女孩的生命质量已很低,即便移植成功生命质量也难以保障,以一方的器官丧失来挽救成活未卜的5岁孩子,从效用上未必有价值。况且,其父是中年人,还有扶养另一子女的责任,正是干事业的最佳年龄,从代价效应分析,他不做供体也是有理由的。 【案例2】

某医院20年前收治一名两度烧伤,面积达98%的10个月女婴,医护人员积极抢救,患儿得救了,但造成了终身残废。面对此情况,患儿父母决定放弃抚养,交医院处理。当时,医护人员出于人道主义,将患儿收治、喂养,但至今仍在该院病房.于是,人们对当时该不该收留患儿引起争论。对此,你的态度如何?

【伦理分析】

1.面对严重烧伤患儿,医护人员积极抢救,始终如一地履行人道主义责任,完全是正确的。

2.有些人从生命质量、生命价值论观点提出值得不值得抢救这个问题,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价值不光从经济消耗上去看,还要从人道精神和科研意义上去看,而且这种价值是难以用经济去衡量的。

3.此案例涉及社会问题,医院可以同有关部门联系,取得社会上的支持。【案例3】

患尹李某,女,14岁。现测iQ在25一30之间,这是出生5个月时由于车祸导致大

脑受损造成的智力严重低下,只相当于1一2岁的水平,但外貌比较漂亮。因不能独立生活,被姥姥带去与其同住.李某、现已到青春期,每次月经期间疼痛难忍,而且无法应付这种情况以使自己保持清洁。姥姥想解除孩子月经期间的痛苦,也想保护她以后不会被强奸怀孕,于是来某医院寻求子宫切除术. 试问:作为医生,你是否会为其提供帮助? 【伦理分析】

1.子宫切除手术是否实施对一个女性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李某无明显的手术指征,似乎不能满足手术的要求。尤其是患者还未成年,此类手术更需要慎重。

2.考虑到患者的智商水平很低,难以应付月经期间的不适,也不会保护自己,因此,家属的要求还是可以理解的。

3.本着为患者谋利益的原则,在此特殊案例中为患者提供子宫切除术,从道德上说还是可以的。【案例4】

患者周某,女,35岁,在某医院妇产科就诊,医生问病人,你怎么不舒服?病人回答:我没有什么不舒服,然后,患者看了看周围的病人,接着小声说:厂医务室在普查时说我可能得了性病,让我速到医院检查和治疗,医生又问,你怎么得上了性病?病人回答我也不知道,我素来是个规矩人!医生冷笑着说:不知道!好吧,上床检查检查看,围观的病人笑了,病人满脸通红地上床接受检查.请对医生的言行进行伦理分析。 [伦理分析] 患者是否患本性病尚不清楚,而医生顺着厂医务室的可能诊断进行问诊,并且当着围观的病人采取讥笑和触动隐私的行为是不当的,即使是真正的性病患者也不能如此。医生诊治疾病,应当让其他病人回避,避免病人参与“会诊”。该案例有病人围观,而且病史涉及病人的隐私,因此医生没有尊重病人的隐私权。 【案例5】

患者程XX,男,67岁,知识分子。因胸透发现左下肺阴影,进一步CT检查,CT结果为肺左下叶后段胸膜下结节,恶性可能性大,故医生疑肺癌收入住院。住院后,主管的胸科医生告知患者准备在B超引导下进行肿物穿刺以确定诊断和制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患者也告知医生自己无子女,仅与66岁老伴相依为命,如果确诊为肺癌千万不要告知老伴,免得她冠心病发作或精神崩溃,自己已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手术前可以履行签字手续。肿物穿刺结果为低分化腺癌,准备开胸手术。

请问:开胸手术之前医生应不应告知家属真相。 [伦理分析] 患者在肿物穿刺之前已告知医生如果是肺癌对家属保密,加之患者本人已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因此医生应尊重患者的自主性。但是,开胸手术和术后都要求家属的密切配合,如果 2

医生欺骗家属不利于配合治疗。因此,医生应劝说患者选取最佳方式和时机亲自告知老伴真相,以利于医生与家属的协调,并避免不必要的纠纷。 【案例6】

一对农村夫妇抱着白喉病患儿来院求治,患儿因呼吸困难,医生决定马上做气管切开,但患儿父母坚决不同意。这时患儿呼吸困难,面部紫绀,生命垂危。医生反复解释劝导,患儿父母拒绝手术签字,不同意气管切开。急诊医生看到患儿病情危急,毅然将患儿抱到手术室,患儿父母不顾一切追到手术室。在这关键时刻,急诊医生以特有的权威劝服了患儿父母,并实施手术。患儿得救,患儿父母给医生下跪致谢。

请对此案例进行伦理分析。

「伦理分析」

此案例涉及如何对待监护人选择权问题。一般情况下,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要尊重病人(或监护人)的权利,并让其自觉履行承诺手续。这不仅是伦理要求,也是法律要求。通常医生的愿望与病人(或监护人)选择是一致的,但本案例中监护人的选择给医生带来棘手的伦理难题。对此,医生的态度可能有四种:

1.以监护人的态度为转移,一切听从监护人的意见,免得引来麻烦;

2.向监护人做必要的解释,摆明利害关系,最后听其自然;

3.医生从患儿生命利益出发,果断地替监护人作主,尽职尽责;

4.医生对患儿生命负责,既尊重监护人选择权,又敢于在关键时刻以患儿利益为重而采取行动。

以上四种态度各有其理由,然而从医德原则出发,第四种态度体现医德基本原则“救死扶伤、防病治病,实行社会主义的医学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精神,又体现了有利、不伤害、尊重等具体原则,属于最佳选择。 【案例7】

患者孙某,男,35岁,单身。近日因大便性状有改变,怀疑自己患胃肠疾患而带着沉重的心情到某医院检查。经直肠镜及组织切片检查,确诊为直肠癌。医生见其精神状态不好,唯恐刺激本人,只对其亲属讲述了病情并决定收入住院作直肠癌根治术。术后,医生将手术情况告知患者,患者十分恼火,要求追究医生的责任,对此,请做伦理分析. [伦理分析]

此案例涉及知情同意与保护性医疗之间的矛盾冲突,二者都有其正确性的一面,如果强调知情同意而告知患者真情,会刺激患者不利于治疗;如果强调保护性医疗而不及时告知患者,又违背了知情同意的原则.该案例中,医生全面了解患者的情况特别是精神,心理状态作出保护性医疗的抉择,并且将病情告知了家属,因此,不负道德责任. [案例8] 一位三年级医学生到某教学医院实习,带实习生的老师告诉他在病人面前一律自称大 3

夫.某天查房之后,一位病人对这位实习生说:|今天我真幸运没有遇到实习生来实习,我决不允许一个实习生来给我检查治疗.试问:当带实习生的老师派这位实习生为这个病人做检查时,这位学生是否应告诉他自己是实习生? [伦理分析] 1.教学是教学医院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教学医院住院的病人有接受实习生实习的义务。

2.实习生应该坚持边服务边学习,在服务中学习和提高,虽然实习给病人带来一些麻烦和痛苦,但病人也从实习中得到益处。

3.当病人未询问实习生身份时,可以不告诉病人,但一旦问起应如实告诉,或在检查之后告诉。只要和病人建立起良好的医患关系,一般病人会接受实习生,即使有个别病人拒绝实习生检查,可以耐心解释,但是最终要尊重病人的自主性。 【案例9】

一位年轻的未婚妇女因子宫出血过多而住院,她主诉子宫出血与她的月经有关,而且去年发生过几次。一位正在妇科实习的医学生和她关系融洽,在一次聊天时谈及病情,病人说:“你能为我绝对保密吗?”在医学生保证为她保密的前提下她说怀孕了,自己服了流产药物后造成出血不止。此时,医学生面临以下选择:

(1)遵守自己的承诺,为病人保密并且不告诉任何人;

(2)向她保证为其守密,然后告诉指导医生全部实情,但要求指导医生不要让病人知道是谁告诉的;

(3)不能为她保密,给她解释如果医生不了解病人真情, 就不能适当治疗,这样会发生危险。

请问:你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理由是什么? [伦理分析] 1.医学生面临上述选择,任何选择都有它的理由。保守病人的秘密,尤其保护病人的隐秘是医务人员的义务,也是一种职业道德。然而,当保守病人秘密的原则和病人治疗的需要之间存在冲突时,如果医学生纠缠所谓的绝对保密,置病人治疗的需要于不顾,那么保守秘密就失去了它的意义所在。保守秘密的目的:一方面尊重病人的权利,另一重要方面在于有利于治疗。

2.考虑到医学生在医院中的角色和病人治疗的需要,必须让主管医生知道病人的真情,以便于治疗,最好是尽力劝说病人自己告诉主管医生,因此第三种选择是最佳的。 【实例10】

患者李某,男,84岁。因肺部感染住某医院内科,既往有糖尿病需用胰岛素治疗,并有多发性下肢溃疡及陈旧性左股骨颈骨折。住院3周后肺部感染已控制,通知病人出院,但家属提出因患者行动不便且家离医院较远,隔天来院换药十分困难,故提出转住外科治疗下肢溃疡。经请外科会诊后认为患者糖尿病较重,下肢溃疡治疗困难,加之左股骨颈陈旧骨折活动不便,对其溃疡愈合也不利,特别是左足跟部溃疡较深较大,应请烧伤科治疗。烧伤 4

科会诊后也认为患者年龄大,有较重的糖尿病,左足跟部溃疡植皮也难以成活,仍建议由外科换药治疗。因此,病人只能仍留在内科,达4个月之久,最终因下肢溃疡感染后败血症死亡。请问:此案例存在什么问题,并进行伦理分析。

[伦理分析] 此病例为高龄多科患者,内科治疗肺部感染后,外科或烧伤科本应接受转科积极采取治疗措施,但却因治疗有困难而不愿接受,最终在内科因下肢溃疡反复不愈、败血症死亡。本案例中有关科的医务人员没有一切从病人的利益出发,而是强调病人的特殊性,互相推倭,这不符合医际关系中相互协作的医德规范,也违反了有利的医德原则。 【案例11】

患者蔡某,男,48岁,农民。在北京某大医院确诊为肝癌,癌肿已拳头大、经会诊已排除手术治疗的可能性。于是,住院后进行其他疗法,但疗效不佳,故家属要求出院返回当地县医院治疗。县医院外科医生认为诊断无疑,准备以“死马当活马医”,经家属同意而进行手术治疗。术中发现腹腔广泛转移,虽勉强将癌肿大块切除,但术后第二天病人便死亡。

请对县医院医生的行为进行伦理分析:

「伦理分析」

根据手术治疗的道德要求,在手术前医务人员必须作出手术对病人的疾病治疗在当时的条件下是最理想的判断。凡是其他疗法优于手术治疗或可做可不做的手术、凡手术可能加速病人病情恶化或加速病人死亡的、凡尽管需要手术而不具备手术条件的等等,都不应当实施手术治疗。否则,都是违背病人利益和医德要求的,该案例中,病人虽然对某些非手术治疗不敏感,但也不能证明手术治疗就是最好的,况且北京某大医院已排除了手术治疗的可能性。县医院外科医生以,死马当活马医.的侥幸心理、虽经家属同意而进行外科手术,结果加速了病人死亡,这是不符合手术治疗道德要求的,而且也不排除医生潜在的不良动机.【案例12】

一对恋人到某医院进行婚前检查,医生在检查女方下腹时见有花纹,怀疑是“妊娠纹”。于是,医生问:“你生过孩子吗?”女方惊愕地回答:“没有!”医生又问:“那你腹部怎么会有妊娠纹?女方解释说:“我以前较胖,现在瘦了会不会出现这种情况?请你进一步检查。”该医生又请另一医生检查,另一医生检查后说:“好象是妊娠纹。”但是,医生却在体检表上签上“正常”。

女方的男友在屏风后面听到了医生的问话,就对女友产生了怀疑。他俩原计划婚前检查后就去登记结婚,男方却借口忘带户口簿而回家。后来,男方通过介绍人解除了婚约。为此,女方痛不欲生,并到医院要求领导就“妊娠纹”进一步检查,于是该院请上级医院重新检查,结果是外阴未婚型.因而,女方又向法院起诉该医院医生. 请问:女方为什么起诉该医院医生?你认为该医院医生有责任吗?

【伦理分析】

因为该医院医生的语言不当伤害了女方的男友,使之解除婚约,进一步也伤害了女方, 5

这是女方上诉的原因。

该医院医生虽然在体检表上签上“正常”,但是缺乏足够根据的怀疑,并且让其女方男友听见,这就侵犯了女方的名誉权,因此是有责任的。 【案例13】

某医院住有两位患者需要进行肝脏移植:一位是张某,男,45岁,因多年饮酒导致严重肝硬化;另一位是李某,男,25岁,待业青年,在一次购物中因抓歹徒而使肝脏破裂,生命危在旦夕。现有一肝脏可供移植,两位患者组织配型都符合,但当时张某能交出手术费而李某不能。一些医生认为医院不是慈善机构,只有付费才能得到医疗服务;另一些医生认为不给李某移植在感情上不能接受,也不公平,因为李某是为社会而负伤的。

试问:你认为肝脏应移植给谁?

[伦理分析]

1.从对肝脏移植需要的迫切性上看,李某更需要,因为:这属于抢救范围。而对张某来说这不是致命的,可以再等待肝脏的来源。 2.从现实性上看,经济效益是各个医院都重视的问题,要得到医疗服务就得付费,这也是患者的义务。因此,似乎应该给张某进行移植。 3.从伦理上分析,李某年轻,负伤是由于见义勇为所至,这是一种高尚的行为,社会对他应该给予回报,医院也应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即使这家医院在经济上不能完全免除李某的医药费,社会各界也应伸出援助之手,帮助李某得到对其生命迫切需要的肝脏。张某若能主动加入这一行列,那么本案例将无矛盾可言了。 【案例14】

产妇燕某,26岁,第一胎足月顺产一女婴,体重2960g,兔唇,经医生体检还有先天性肛门闭锁。于是,医生向家属交代新生儿的病情,并说明兔唇不必急于矫治,而先天性肛门闭锁需要马上手术,其手术比较简单。家属与产妇商量后,认为新生儿有先天性缺陷,又是女婴,将来长大不美观,况且产妇年轻而今后仍有生育的机会,故决定将新生儿舍弃,让医院进行处理。医生不同意家属的意见,动员家属尽快同意进行肛门手术,但是家属却不签字,而且声言如果手术医生将承担一切后果。

此时,医务人员应如何决策。

[伦理分析]

我国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因此人们普遍希望优生,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目前新生儿的先天性缺陷还难以完全避免,因此提出了一个先天缺陷新生儿能否舍弃的伦理问题。该案例中新生儿并非严重的先天性缺陷,是可以矫治的,而且矫治后对孩子的未来智能和体能没有影响,容貌也可以矫治得比较理想,因此医生不同意家属的意见是正当和合理的。此时,医生出自对新生儿生命权利的尊重,既不能见死不救,也不能让家属接回家听凭家属处理,而应取得有关领导部门的支持,即使家属最后仍不履行签字手续,也要马上进行肛门手术,同时把家属的行为上告法院. 6

第14篇:医学心理学(五年制)教学大纲

《医学心理学》课程(五年制)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医学心理学旨在研究人体健康与疾病相互转化过程中心理因素的作用规律。在理论方面,医学心理学把心理学中关于人的心理过程和人格特征的知识以及基本规律应用于医学。在临床实践中,医学心理学不仅研究精神疾病的心理障碍,而且还要对人体的各种疾病的心理问题和转化机制进行探讨以及医务人员如何帮助病人掌握正确的心理学方法和处理好各类心理学问题。因此,医学心理学的研究不仅在医疗实践上可进一步提高临床医疗效果,增进人类的身心健康,而且在理论上也丰富了心理学和医学的内容。

当前,医学模式正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密切关系的生活方式疾病与精神疾病有了明显的增长,医学对心理学的需要也更为迫切。医学心理学这是为了适应这一转变而设置的课程,医学心理学课程成为临床医学专业的必修课程。通过医学心理学的课程、电化教学,可以全面提高医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及临床医疗的质量,培养适合二十一世纪需要的医学人才。

一、课程基本要求

1. 掌握健康的概念、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主要特征;熟悉医学心理学主要学派的理论观点、主要分支;了解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 掌握感觉、知觉、学习、记忆、思维、语言、动机、挫折、心理防卫机制、情绪、人格等概念;熟悉心理学研究的对象;记忆过程;思维过程;动机的特点、分类、动机与冲突;心理防卫机制的类别;情绪状态。了解正常人格结构,人格发展理论;人际吸引理论。

3.熟悉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的心理发展和心理卫生特点。

4.掌握应激的概念、基本过程 以及应激的反应;熟悉应激源和生活事件;了解应激障碍。

5.掌握心理生理疾病的概念、范围、发病机制,常见心身疾病以及防治原则;了解心身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6. 掌握变态心理的概念;正常与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精神病性障碍与非精神病性障碍的区别;熟悉恐怖性焦虑障碍、强迫症的诊断与治疗;情感障碍、焦虑性神经症的诊断与治疗。熟悉变态心理发生的原因。了解躯体形势障碍、转换性障碍、人格障碍、性变态的诊断与治疗。

7. 掌握病人角色、医患关系、和疾病体验的概念;掌握医学会谈的基本技巧;熟悉临床各科病人的心理问题;了解药物对行为的影响,医务人员心理素养与医学会谈的目的。

8.掌握睡眠的分期与节律;失眠的诊断和治疗;神经性厌食和神经性贪食症的诊断。熟悉睡眠的生理调节与心理健康;睡眠过渡;和睡眠有关的功能障碍。了解与睡眠障碍有关的问题及治疗;梦;神经性呕吐。

9.掌握疼痛的概念、特点以及影响疼痛的心理社会因素;熟悉抑郁性疼痛、焦虑性疼痛、心因性疼痛、幻觉妄想性疼痛的特征;了解疼痛的意义、癌症病人的疼痛及治疗。

10.掌握危机和危机干预的概念;熟悉危机干预的技术应用和步骤;了解自杀的相关因素;危机发展的理论。 11.基本掌握心理测验原理和心理测验的要求;熟悉各类量表的原理及主要用途;了解心理测验的分类、常用量表的应用方法。

12.掌握心理治疗的定义、分类和一般心理治疗原则;熟悉心理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熟悉集体治疗、家庭治疗和夫妇治疗;了解心理治疗发展简史和精神动力学治疗的理论和方法;心理治疗疗效的评估。

13.掌握行为治疗、认知治疗、生物反馈治疗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熟悉常用行为技术、方法及适应证;认知治疗的临床应用;了解行为认知治疗的的疗效评价。

14.掌握心理咨询的准则与过程;熟悉心理咨询的形式与治疗要素、医学心理学的定义、范围及会谈原则和注意事项;了解心理咨询的概念、意义和范围。

三、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章 绪论

医学心理学概念及发展简史;医学心理学对象、任务、分支及研究方法;医学心理学主要学派的理论观点。 第二章 心理学基础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感觉和知觉;学习和记忆;思维和语言;动机和挫折;心理防卫机制;情绪;人格与社会交往。 第三章 心理发展与心理卫生

心理卫生的概念与发展;儿童心理卫生;青少年与青年期心理卫生;中年与老年心理卫生;妇女心理卫生。 第四章 应激与应激障碍

应激的概念;应激源与生活事件;应激的反应与应对;应激障碍。 第五章 心理生理障碍

概述;常见心理生理障碍;心理生理障碍防治原则。 第六章 变态心理

正常与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变态心理发生的原因;变态心理的分类;神经症性障碍;心境(情感)障碍;人格障碍;性变态。 第七章 综合医院常见心理问题

病人角色与医患关系;疾病诊治过程中的心理反应;临床各科病人的心理问题;药物与行为;医务人员心理素养与医学会谈。 第八章 睡眠与进食障碍

正常睡眠节律、梦与生理调节;睡眠障碍;进食障碍。 第九章 慢性疼痛

疼痛的概念与特点;影响疼痛的心理社会因素;与心理障碍相关的疼痛;癌症病人的疼痛。

第十章 自杀与危机干预

自杀的流行病学调查;影响自杀率的相关因素;自杀危险性的检查与评估;危机干预。

第十二章 临床心理评估

测量与心理测量;心理测量的基本原理;智力测验;人格测验;临床神经心理测验;临床精神症状评定量表;常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常用精神症状他评量表。 第十三章 心理治疗

概述;一般心理治疗;精神分析与长程精神动力学治疗;短程精神动力学心理治疗;集体、家庭和夫妇心理治疗;如何看待心理治疗的疗效。 第十四章 行为与认知治疗

行为治疗概述;常用行为技术及方法;行为治疗临床应用及评价;认知治疗的理论及技术;认知治疗的临床技术;生物反馈。 第十五章 心理咨询

概述;心理咨询的形式与治疗要素;心理咨询的准则与过程;心理咨询的实践。

四、教材与主要参考资料

教材:〖医学心理学〗(季建林主编)第三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主要参考资料:〖医学心理学〗(李心天主编);〖医学心理学〗(徐俊冕主编)第二版;〖综合医院精神卫生〗(吴文源、季建林主编);〖精神科量表手册〗 (张明园等主编);〖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 (徐俊冕主编)。

第15篇:医学心理学 整合试题

第一章 绪论 单选题 (注:各题干后的罗马数字表示该题的估计难度: I 易; II 较易; III 较难; IV 难) 1.从教材的概念描写,医学心理学最象是:( ) I A 交叉学科 B 心理学学科 C 医学学科 D 精神病学科 2.医学模式是:( ) II A 某一时代各种医学思想的集中反映 B 某一时代各种医学学派的集中反映

C 对医学各门类的总称 D 对医学知识和技术的总称

3.促进医学模式转变的因素不包括:( ) I A 现代人心身素质降低 B 心脑血管病等已成为人类主要死亡原因

C 社会发展对人的适应要求提高 D 现代人对健康的要求提高

4.开设心理学课程的主要目的:( ) A 培养以学生的整体医学观 B 掌握一些心理学研究和实践方法 C掌握应对和处理个人可能出现的人生难题的方法 D以上全都是 第二章 心理学基础 1 .人的社会化主要影响因素为 : ( ) Ⅰ A 遗传 家庭 社会环境 B 家庭和父母 学校 社会环境 C 父母 老师 朋友 D 家庭 学校 单位 2.认知过程包括:( ) Ⅰ A 感觉、知觉、记忆、意志、思维 B 知觉、记忆、注意、兴趣、思维 C 感觉、记忆、思维、想象、表象

D 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注意 3.3 .皑皑白雪,在晚霞的映照下,呈现出一片红色,但是我们对雪地的知觉仍然是白色。这是因为人的知觉具有:( ) Ⅱ A 理解性 B 对比性 C 恒常性 D 整体性 4.过去经验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仍能认识,称为:( ) Ⅰ A 再现 B 识记 C 保持 D 再认 5 .在大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并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称为:( ) Ⅱ A 再现

B 想象

C 思维 D 幻想

6.思维的两大特征是:( ) Ⅰ

A 复杂性、逻辑性 B 逻辑性、概括性 C 分析性、抽象性 D 间接性、概括性

7.强、平衡、不灵活这种神经活动类型所对应的气质类型是:( ) Ⅱ

A 胆汁质

B 多血质

C 粘液质

D 抑郁质

8.“人逢喜事精神爽”指的是:( ) Ⅱ A 心境 B 激情 C 美感 D 应激 9.情感是与人的一种需要相联系的体验,这种需要是:( ) Ⅰ

A 自然需要 B 生理性需要 C 社会性需要 D 精神性需要

10 .较之情感,情绪的特点是:( ) Ⅰ

A 持久而强烈 B 持久而微弱 C 短暂而稳定 D 短暂而强烈 11 .“不知道为什么这几天这么烦闷。 ” 是表示人的情绪状态中的:( ) Ⅱ A 激情 B 心境 C 应激 D 觉醒 12 .动机受干扰阻滞,被迫放弃而导致需要无法满足的负性情绪状态为:( ) Ⅱ A 动机冲突 B 抑郁 C 挫折 D 焦虑 13.下述内容不属于意志行动特征的是:( ) Ⅲ A 意志行动是有自觉目的的行动 B 意志行动总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 C 意志行动是以随意运动为基础的 D 意志行动是与情绪状态相联系的

14.14.一个术前病人既想通过手术解除病痛,又担心手术会影响机体的某些功能。所形成的动机冲突是:( ) Ⅱ A 双趋冲突 B 双避冲突 C 趋避冲突 D 双重趋避冲突 15.一个人所表现出的同情心或自私、诚实或虚伪的性格特征属于:( ) Ⅱ A 性格的态度特征 B 性格的理智特征 C 性格的情绪特征 D 性格的意志特征

二、名词解释 1.感觉 [答案] 感觉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在人脑的反映。物体的大小、颜色、声音、气味等个别属性,直接作用于人的眼、耳、鼻等感觉器官而产生感觉。

2.知觉 [答案] 知觉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及其外部相互关系在人脑的反映。任何事物的整体,都是由许多个别属性,按一定关系综合构成的。例如香蕉就是由它特殊的外形、特有的表皮、味道、果肉等多种特征综合构成。 3.记忆 [答案]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回忆)。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信息编码、存贮和提取的过程。

4.思维 [答案]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5.想象 [答案]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6 .知觉的选择性 [答案] 人们周围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但在一定时间里,人们总是有选择地把某一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这就是知觉的选择性。 7 .知觉的整体性 [答案] 知觉的对象都是由不同属性的各个部分组成的,人们在知觉它时却能依据以往的经验把它组织成一个整体,知觉的这种特性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8 .知觉的理解性 [答案] 人们知觉事物时总是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释它、理解它,并用词把它标志出来,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 9 .知觉的恒常性 [答案] 当知觉条件改变以后,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 10.情绪和情感的概念 [答案]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出现的态度的反映。情感则是情绪的高级形式,侧重对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出现的态度的反映。 11 .心境 [答案] 是一种带有某种倾向性的、微弱而持续的基础情绪状态。 12.激情 [答案] 是一种猛烈、短暂、爆发的情绪状态。常常是由于某种有重大意义的事件突然来临时而产生的暴怒、狂喜、悲绝等。 13.道德感 [答案] 道德感是衡量人的行为是否符合人的道德需要和道德观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14 .动机 [答案] 是由需要所推动的、达到一定目的的行为动力,具有激发、调节、维持和停止行为的作用。 15 .双趋冲突 [答案] 即两个目标对个体具有相同的吸引力,引起同样强度的动机。但由于受条件等因素的限制,无法同时实现,二者必择其一。 16 .双避冲突 [答案] 指一个人同时受到两种事物的威胁,产生同等强度的逃避动机,但迫于情势,必须接受其中一个,才能避开另一个。

17 .趋避冲突 [答案] 指一个人对同一事物同时产生两种动机,即向往得到它,同时又想拒绝和避开它。 18.气质 [答案] 是指一个人生来具有的典型,稳定的心理特点,是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的总和。所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指心理过程的速度、强度、指向性和稳定性的特点。 19 .性格 [答案] 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客观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

三、论述题 1.个性形成的影响因素 [答案] 遗传素质是个性发展的自然前提条件。一般认为气质、能力和性格三者中以气质受遗传素质的影响最明显。 生活环境是形成个性差异的社会基础。环境影响着个性形成的过程和行为模式。值得注意的是,在环境因素中,家庭尤其是父母行为对早期儿童个性的形成影响极大。 教育(包括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在健全个性的形成中起着积极和主导的作用。

2 . 性格与气质的区别和联系 [答案] 性格与气质的区别在于:首先,从性质上看,性格是指由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他的行为方式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性。而气质是表现在人心理过程和行为中的动力特点。其次,从形成机制看,气质较多地受个体生理条件,主要是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影响,在社会评价上无好坏、优劣之分。性格主要是在后天的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下形成发展起来,更多的受到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在社会评价上有好坏之分差别。第三,从表现看,气质形成的早,表现在先,可塑性小,变化慢。性格形成的晚,表现在后,虽然具有稳定性,但在社会生活的作用下,它与气质相比较,具可塑性较大,变化较快。 气质与性格的联系表现在:首先,气质可以按照自己的动力方式,渲染性格特征,从而使性格 特征具有独特的色彩。其次,气质可以影响性格形成和发展的速度。如粘液质的人容易形成自制的性格,而胆汁质的人则需付出更大的努力。第三,性格 也可以影响气质,在一定的程度上掩盖和改 造着气质。

第三章 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 1.青春期主要的自我意识矛盾是:( ) IV A 成长与发展 B 独立与依赖 C 精神与物质 D 幼稚与成熟 心理健康的标准:(1)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并能恰当评估自己的能力(2)能充分了解自己(3)生活理想切合实际(4)不脱离现实周围环境(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能适度的宣泄情绪和控制情绪(9)在符合团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度的发挥个性(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提前下,能适当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第四章

主要理论流派 1.经典条件反射把环境刺激对个体行为的促进作用称为:( ) II A 强化

B 消退

C 有效 D 泛化 2.`斯金纳进行的动物行为实验研究称为:( ) I A 杠杆动作研究 B 经典条件反射 C 奖励惩罚研究

D 操作条件反射 3.行为发生后积极的刺激增加,导致了该行为增强的操作条件反射称为:( ) II A 泛化 B 正强化 C 积极刺激 D 有效刺激 4.行为发生后引起消极的刺激增加,导致该行为减弱的操作条件反射称为:( ) II A 消退

B 惩罚

C 负强化 D 泛化 5.饮酒后感到“烦闷解除”,逐渐形成了饮酒的嗜好,这属于:( ) III A 惩罚 B 消退 C 正强化 D 负强化 6.精神分析把无法被个体感知的心理活动称为:( )

III A 催眠状态

B 潜意识

C 前意识 D 消失的意识

7.下列不属于精神分析人格理论的内容是:( ) I A 自我 B 本我 C 潜意识 D 超我

8 .贝克( Beck AT )认为认知是情绪和行为反应的中介,这一观点是指:( ) II A 不同的情绪反应导致不同的认知评价,然后引起不同的行为反应

B 不同的行为导致不同的认知评价,然后引起不同的情绪反应

C 不同的生活事件导致不同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D 生活事件经过个体的认知评价导致相应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9 .现代心身作用的生理机制研究涉及:( ) I A 心理神经内分泌学 B 心理神经免疫学 C 现代分子生物学

D 以上都是 10 .罗杰斯认为儿童自我不协调的原因是:( ) I I A 条件性积极关注所致 B 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距离接近C 无条件性积极关注所致 D 潜能发展的阻碍

二、名词解释 1. 行为学习理论 [答案] 该理论认为,人的正常和病态行为包括外显行为及其伴随的心身反应型式,都可通过学习过程而形成。这样,学习就成为支配行为和影响心身健康的重要因素。通过对行为学习各环节的干预,可以用于矫正问题行为,进而治疗和预防疾病。 2. 强化 [答案] 某些环境刺激对行为反应产生促进作用的过程称为强化。 3. 经典条件反射 [答案] 指某一中性环境刺激(铃声、气味、语言等)通过反复与无条件刺激相结合的强化过程,最终成为条件刺激,从而也能引起原本只有无条件刺激才能引起的行为反应。 4.操作条件作用

[答案] 当某一行为反应 R (如压杠杆行为或回避行为)出现时总能一次次获得某种积极的结果 S

(食物刺激或撤消电击),则个体逐渐学会对这种行为反应 R 的操作,这就是操作条件作用 10. 认知行为学习理论 [答案] 与传统的行为学习理论不同,认知行为学习理论强调认知等个体因素在环境刺激和行为反应之间的作用,即 S → O → R 的关系。 11.潜意识 [答案] 精神分析论认为,潜意识就是不能被人感知到的那一部分心理活动。它包括人的原始的盲目冲动、各种本能活动和被压抑的愿望、被意识遗忘的童年经历等。 第五章 心理评估 1.不属于心理评估常用方法的是:( ) II A 实验法 B 调查法 C 会谈法 D 观察法

2.下列哪项不属于标准分:( ) I A Z

分 B T分 C 标准20 D 划界分 3.结构效度检验的最常用的方法是:( ) III A 相关分析 B 因素分析 C 一致性分析 D 效标分析

4.离差智商适用于:( ) IV A 16岁以上成人 B 18岁以上成人 C 20岁以上成人 D 任何年龄 5.一位20多岁的男青年,与同事相处不好,总觉得他们跟自己过不去,不知如何处理而就诊心理门诊。如果需要作心理评估,应首先考虑选用的量表是:( ) IV A 16PF B EPQ C MMPI D WAIS-RC

6.信度是指测验分数的:( ) II A 有效性 B 灵敏性 C 可靠性 D 精确性 7.在标准化心理测验中测查了所要测验内容的技术指标是:( ) III A精确性

B 效度 C 信度 D 灵敏度 8.用某评定量表测定抑郁症患者,两名评定者结果截然相反,说明该量表:( ) IV A 一致性检验系数低 B 重测信度系数低 C 分半信度系数低 D 正副本相关系数低 9.按比奈-西蒙智力量表的智商概念,如果某儿童的智力年龄是8岁,而实际年龄是10岁,表明他的智力水平处在:( ) I A 低于同龄儿童的一般水平B 处于同龄儿童的平均水平

C 高于同龄儿童的一般水平D 超常儿童的智力水平10.卡特尔人格因素测验将人格根源特质分为多少种:( ) I A 8种 B 12种 C 16种 D 18种 11.对标准化心理测验应具备条件而言,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II A 效度、信度 B 随机使用的指导语 C 常模、固定测试条件 D 统一的计分标准 12.某病人易焦虑抑郁、过分敏感,遇挫折有较强烈的情绪反应。如要求填写艾森克人格问卷,其结果可能性最大的是:( ) IV

A E分低 热情 B L分低 C N分高 抑郁 D P分高 同情心等,对人友好程度 13.不属于症状评定量表的一项是:( ) I A SCL-90 B MMPI C SDS D SAS 焦虑 14.SDS评估以下什么内容:( ) I A 生活事件 B 抑郁症状 C 心理症状 D 焦虑症状 15. 反映被试者面对困难挫折时的积极与消极的态度和行为特征的方法是: ( ) I A 生活事件量表 B 症状评定量表 C 社会支持量表 D 应对方式量表

二、名词解释 1.心理评估 [答案] 是通 2.智商( IQ ) [答案] 智力测验结果的量化单位,用于衡量个体智力发展水平的一种指标。 过观察、晤谈及心理测验等手段对个体的心理现象作全面、系统、深入的客观描述。

第六章 心理应激

1.关于目前心理应激概念,以下叙述不确切:( ) III A 生活事件、认知评价、应对方式、应激反应等主要应激因素之间界限清晰

B 包含了应激是刺激物、是有害刺激的反应以及是多种中间变量的综合认识

C 应激刺激和应激反应均涉及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内容

D 应激是应激源、应激中间(介)因素和应激反应多因素的作用过程

2.表示生活事件(应激源)的强度最好用以下方式:( ) I A 情绪焦虑程度 B 累计LCU 的值

C 心身疾病发生率

D 转化为生物学指标

3.Lazarus和Folkman认为应激过程最关键的因素是:( ) II A 认知评价 B 应对方式 C 个性特征 D 社会支持 4.所谓否认机制(denial)是指:( ) II A 调整认识,否定生活事件的消极方面 B 隐瞒事实,避免应激事件的产生 C 隐瞒事实,避免应激反应的产生 D 否定应激事件,降低潜意识中的焦虑

二.名词解释

1 .生活变化单位( LCU ) [答案] 用以标记生活事件,来检测事件对个体的心理刺激强度。 2 .应激反应 [答案] 指个体因为应激源所致的各种生物、心理、社会、行为方面的变化。

第七章 心身疾病 1. 广义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 ) I A 躯体功能性障碍 B 躯体器质性疾病 C A、B均对 D A、B均错 2.心身疾病的主要干预方法:( ) I I A 消除心理社会刺激因素 B 行为矫正 C 认知干预治疗 D 以上都是 3. A 型行为的特征是:( ) III A 时间紧迫感 B 竞争敌意 C A、B都对 D A、B都错 4.以下疾病何种不属于心身疾病:( ) II A 冠心病 B 胃溃疡 C 癌症 D 精神分裂症 5.以下不是心身疾病特征的一项是:( ) III A 神经症 B 有器质性的病变或功能障碍 C 疾病发生发展与应激存在时间关系 D 疾病的发生有明确的心理社会因素

二、名词解释 1.心身疾病

[答案] 采用广义概念。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 能性障碍。医师资格考试中使用狭义概念,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 2.A 型行为 [答案] 指“冠心病倾向个性”,主要特点是时间匆忙感和竞争敌对倾向。

第八章 异常心理 1.认为“异常心理是由生物学因素影响而形成的”的理论模式为:( )I A 行为模式 B 心理生物学理论模式 C 心理动力学模式 D 社会模式 2.判断心理活动正常与否时,相对更客观的标准是:( )III A 以经验为标准 B 社会适应标准 C 心理测验的标准 D 以上都是 3.在下列症状中不属于知觉障碍是:( )III A 错觉 B 幻觉 C 感知综合障碍 D幻想 4.CCMD这一精神疾病分类体系的制订国度是:( )II A 美国

B 欧洲

C 中国 D WHO 5.关于焦虑,下列论述不正确的是:( )III A 焦虑的主题是危险 B 过度焦虑即造成应激 C 焦虑往往伴有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激活乱 D 焦虑有时是无意识的 6.抑郁性障碍可能导致的最严重后果是:( )I A 意志丧失 B 木僵 C 症状躯体化 D 自杀 7.患者夜间易醒,或醒后不能再入睡,属于睡眠障碍中的:( ) II A 失眠 B 保持睡眠困难 C 入睡困难 D 早醒 8.失眠的心理社会因素不包括:( ) I A 过度疲劳或紧张 B 对健康过度关心 C 不良自我暗示 D 入睡前饮用兴奋性饮料

二、名词解释

1.异常心理(mental abnormal or mental disorder) [答案] 是指个体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发生异常改变,又称变态心理。 2.焦虑(anxiety) [答案] 是因受不能达到目的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使个体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或失败感和内

疚感增加,预感到不祥和担心而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及带有恐惧和不愉快的情绪。 3.抑郁性障碍(depreion) [答案] 是一种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多伴有焦虑、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属情感性障碍的一个方面 4.失眠 [答案]通常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量不满足并影响白天和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

三、论述题 1. 失眠的原因和治疗 [答案] 失眠的原因: (1) 心理因素,包括各种应激有关因素、暗示因素等。 (2) 环境与外在因素。 (3) 疾病和药物因素的影响。 2. 失眠的治疗: (1) 对症处理。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睡前不饮酒,不喝咖啡或浓茶;睡前 1~2 小时不做使身心兴奋的脑体力活动;主动调节自己的不安情绪,创造良好的入睡环境等。

(2) 心理治疗:①消除心理压力,保持愉快的情绪,避免产生不良的自我暗示,减轻对睡眠的紧张、焦虑和不安,指导他们认识做梦是人的正常的心理活动。②安慰剂的应用。③放松训练、行为疗法或气功的应用。

(3) 药物治疗 第九章 健康行为 名词解释 健康行为 [答案]是指有助于个体在生理,心理和社会上保持良好状态的行为,涵盖健康相关行为和健康保护行为 日常损害健康的行为

[答案]吸烟,酗酒,吸毒,不良性行为 第十·十一章 病人心理和医患关系 1.进入病人角色的根本原因是:( )Ⅰ A 从原有社会角色中解脱 B 环境发生改变 C 患病 D 处于被帮助地位 2.常出现在治疗中后期的角色适应不良现象是:( )Ⅱ A 角色行为缺如 B 角色行为恐惧 C 角色行为冲突 D 角色行为强化

3 .指导—合作型医患关系的特点是:( )Ⅱ

A 医生为病人做什么 B 医生教会病人做什么 C 医生帮助病人自我恢复 D 以上均不是

4 .交谈的原则包括:( )Ⅰ

A 尊重病人 B 有针对性 C 及时反馈 D 以上均是 5.在交谈中期,医生应该:( )Ⅱ A 采用开放式唔谈 B 善用“半结构式”启发诱导,促使双方交谈 C 总结交谈内容 D 以上均可 6 .动态非言语交往不包括:( )Ⅱ A 面部表情 B 身段表情 C 衣着打扮 D 人际距离 7 .通过言语表现的非言语交往方式是:( )Ⅳ A 面部表情 B 身段表情 C 语调表情 D 人际距离 二.名词解释 1.病人角色 [答案] 是指那些与医疗卫生系统发生关系的那些有疾病行为、求医行为和治疗行为的社会人群 2.求医行为 [答案] 是指当人们发现自己处于疾病状态而向医疗机构或医务人员寻求帮助的行为。 3.医患关系 [答案] 是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交往过程。 4.非言语性交往 [答案] 包括表情动作、目光接触等方式以达到信息交往目的,在人际交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三.概述题 1.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的基本原则 (1)医患关系应建立在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基础上 (2)医患关系应该保持职业的关系 (3)处理好“移情”与“反移情”的问题 4.良好的医患沟通 2.病人的一般心理特征

(一)病人的认知活动特征(1)感知觉异常

在感知方面,病人的注意力由外部世界专项自身的体验和感受,感知觉的指向性,选择性级范围都相应发生了变化。(2)记忆和思维能力受损

(二)病人的基本情绪 (1)焦虑(2)抑郁(3)愤怒

(三)病人的意志行为特点 主要表现为意志行为的主动性降低,对他人的依赖性增加 (四)病人的个性改变 可表现为独立性降低而依赖性增强,被动,顺从,缺乏自尊等。 3.病人心理问题的基本干预疗法

(一)支持疗法 了解病人的不良精神因素及各种应激,要充分了解和尊重病人

(二)认知疗法 首先,帮助病人识别自己的不良情绪和认知系统里的问题,然后,通过各种认知治疗技术,帮助病人改变问题的角度,赋予问题不同的解释,使病人的情绪和行为问题有所改善,努力达到纠正错误的认知,重建合理的信念和认知模式。 第十二.十三章 心理干预概论 1.据调查,目前多数心理治疗者采取的治疗方法是:( ) I A 精神分析 B 行为治疗 C 折衷主义 D 认知疗法 2.心理治疗的基本过程有:( ) III A 探索问题、心理测验、治疗行动、疗效评价和结束巩固

B 建立关系、分析认识、治疗行动、疗效评价和结束巩固

C 建立关系、探索问题、心理测验、治疗行动和疗效评价 D 探索问题、分析认识、治疗行动、疗效评价和结束巩固 3. 精神分析疗法中,要求病人毫无保留地诉说他想要说的一切的做法称为 :( ) II A 发泄 B 自由联想 C 了解潜意识 D 解释 4 .行为治疗的目的是:( ) II A 纠正不适应的认知模式 B 改变不适应的行为模式 C 重现童年期的心理冲突 D 发挥个人的潜能 5. 列心理治疗不属于行为治疗的是:( ) I A 厌恶疗法 B 满灌疗法 C 暗示疗法 D 参与示范疗法 6 . 统脱敏的步骤不包括:( ) I A 放松训练 B 列出等级脱敏表 C 暴露于强烈的焦虑环境中 D 放松状态下想象脱敏 7 .认知治疗重视的是:( ) II A 个体适应不良的行为 B 个体潜意识的冲突 C 个体童年的创伤经历 D 个体对现实事件的评价 8 .来访者中心疗法不主张:( ) I A 发展来访者主观能动性 B 对来访者明确诊断 C 促进来访者成长 D 医生与来访者是平等“角色”

9 .森田疗法的绝对卧床阶段时间一般为:( ) II A 三天 B 五天 C 七天 D 十天 10 .支持疗法的理论基础中, 不 包括:( ) II

A 认知调整 B 善用“资源” C 提高应对能力 D 挖掘幼年体验

11 .松弛方法,一般 不 包括:( ) II A 对照法 B 直接法 C 穴位法 D 静默法 12.生物反馈疗法的理论基础是:( ) III A 生理学、信息论和控制论 B 行为学习理论、生理学和信息论 C 行为学习理论、信息论和控制论

D 生物学、行为学习理论和信息论 二.名词解释 1.系统脱敏法

[答案] 是行为治疗的一种,采用深度肌肉放松技术拮抗条件性焦虑。包含了三个步骤:放松训练、等级脱敏表,以及这二者的配合训练(脱敏)

第16篇:级医学心理学试题

河南科技大学

硕士研究生课程考试试题

考试课程代码: 100200001考试课程名称: 医学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30分)

1.知觉的理解性

2.双重趋避冲突

3.性格

4.意志

5.言语表情

6.心理干预

7.心理评估

8.心理应激

9.心身疾病

10.性心理障碍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9分)

1.汽车正在行驶中,一名儿童突然冲向马路对面。司机急刹车,汽车在发出刺耳

的刹车声后停住,儿童在车前的半米处跑过。这时司机顿感心跳加快,头上冒

汗,手脚无力,这种情绪状态是。

2..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遵循“现实主义原则”的是,

遵循“快乐主义原则”的是。

3.男性,48岁,平时和同事相处甚难,某同事想让其就诊心理咨询,但该职工

坚决反对,心理医师也不主张这样的人来门诊治疗,是因为心理治疗的性质有。

4.小张的性格聪明、好动、热情、反应敏捷,而且容易兴奋和激动。但是常常

缺乏耐心和毅力。根据气质的体液学说,这种气质类型属于。

5.心理应激的情绪反应有,,,

激惹和愤怒,。

6.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人际关系,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从本质上看,医患关

系应该属于。

7.个性心理特征包括,,。

8.睡眠障碍的防治原则,,。

9.影响求医行为的因素有,,,,。

10.一个人所表现出的同情心或自私、诚实或虚伪的性格特征属于性格

的。

11.“勉从虎穴暂栖身,说破英雄惊煞人。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

这首诗描述了曹操和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故事。该故事中说的刘备筷子从手

中掉到地上属于应激反应的反应,刘备在喝酒过程中使用了的心理防御机制。

12.“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属于心理防御机制中的机

制。

三、单项选择题:(请把正确选项写在下面的表格里,每题1分,共15分)

1.对一批A型行为类型者,目前开始做综合行为矫正指导,此后追踪5个月实

施过程中的被试行为改变程度,以验证该行为矫正技术的效果,这是:

A.前瞻性研究 B.回顾性研究.以上都对 D.以上都不对

2.在为一名强迫症病人的治疗中,医生鼓励病人回忆从童年起所遭受的精神创

伤与挫折,帮助他重新认识,建立起现实性的健康心理,这种疗法是:

A.梦的分析B.移情C.自由联想D.系统脱敏

3.人的认识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

A.个性心理B.心理过程C.心理现象D.个性倾向性

4.人本主义常利用的方法是:

A.梦的分析B.生物反馈C.系统脱敏D.真诚通情

5.为保证材料真实,也为了维护心理治疗本身的声誉及权威性,因此心理治疗

要坚持:

A.真诚原则B.回避原则C.保密原则D.中立原则

6.下列哪项不是表演性人格障碍的特征:

A.富于自我表演性、戏剧性、夸张性地表达情感

B.不断渴望受到赞赏、情感易受伤客

C.自我中心、自我放纵和不为他人着想

D.有突发的愤怒和暴力倾向,对导致的冲动行为不能自控

7.哪种类型的人格障碍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经常违法乱纪、对人冷酷无情

为特点:

A.分裂样人格障碍B.反社会性人格障碍

C.冲动性人格障碍D.癔症性人格障碍

8.人生会遇到无数应激源的作用,只有那些对人有意义的刺激物才能引起心理

应激反应,这些事物是否对人有意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A.应激源的强度 B.应激源的性质 C.应激源的数量 D.人的认知评价

9.病人经过医护人员的有效治疗之后疾病基本痊愈但却无出院的打算属于:

A.角色行为缺如 B.角色行为强化C.角色行为异常 D.角色行为减退

10.办事见异思迁,虎头蛇尾的人,其意志活动缺乏:

A.果断性B.自制性C.自觉性D.坚韧性

11.下列内容哪一项不属于标准化心理测验的基本条件:

A.信度.效度.被试者的应试动机

.常模与标准化

12.人生会遇到无数应激源的作用,只有那些对人有意义的刺激物才能引起心理

应激反应,这些事物是否对人有意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A.应激源的强度 B.应激源的性质 C.应激源的数量 D.人的认知评价

13.期望继续享有病人角色所获得的利益,是病人角色的:

A.角色行为缺如B.角色行为冲突

C.角色行为减退D.角色行为强化

14.临床工作中最常用的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是:

A.以经验为标准B.社会适应性标准

C.症状和病因学的标准D.统计学标准和心理测量的标准

15.非言语沟通的技巧不包括:

A.目光接触沟通B.面部表情沟通C.身体动作沟通 D.环境氛围沟通

四、问答题:(共26分)

1.解释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及意义。(10分)

3.简述心身疾病的特点?(6分)

4.简述病人的义务和医生的权利?(10分)

第17篇:医学心理学练习题 第八章

医学心理学练习题 第八章

(一)A型选择题

1.急性焦虑反应的特点是( A

)

A.血压下降

B.心动过速

C.面色潮红

D.手足痉挛

E.精神错乱

2.关于心理应激的叙述错误的是( D

)

A.相信事件是可控制可预测的可减轻心理应激

B.适度的应激能促进人的健康

C.长期的超强度应激会损害人的健康

D.防御机制的应用可以从根本上消除

紧张

E.有效的放松训练可以降低心理应激

水平

3.关于引起神经症的应激事件,不正确的说法是( D

)

A.研究表明,神经症患者不比其他人遭受更多的生活事件

B.应激事件的强度一般不太强但持续时间比较长

C.在别人看来无足轻重的应激事件可能引起神经症患者的强烈反应

D.患者对应激事件往往有一定的认识 E.应激事件更多来源于患者内心

4.不在心身疾病的范围之内的是(B

)

A.原发性高血压

B.继发性高血压

C.冠心病

D.溃疡病

E.习惯性便秘

5.文化性应激源不包括( D )

A.语言

B.生活方式

C.风俗习惯

D.结婚或离婚

6.急性心理应激反应的症状最可能和哪种疾病混淆?( A )

A.甲亢糖尿病

C.肺结核

D.胃溃疡

7.调整对刺激事件的认识态度就是使事件变得( C )?

A.不可控制

B.不可预测

C.可控制可预测

D.不可控制不可预测

8.改善心理环境主要指( D )?

A.自己安慰自己

B.得到别人的同情

C.增强身体健康

D.寻求社会支持

9.森林中遇见老虎和在公园中见到老虎,心理反应不同,是因为( A )?

A.心境不同

B.环境不同

C.动机不同

D.认识不同

10.适应是指刺激物持续作用于感受器官,引起感受性( B )

A.升高的现象

B.降低的现象

C.不变的现象

D.改变的现象

11.心身疾病通常不包括下列哪种疾病( C )

A.高血压

B.冠心病

C.肺结核

D.糖尿病

12.型行为特征不包括( B )

A.竞争性极强

B.随遇而安

C.总有时间紧迫感 D.对工作过度热衷

13.下列哪种方法属于情绪集中性应对( D

)

A.预期应对

B.获得信息

C.行动规划

D.自我调控

E.改变认知

14、心身疾病是(1)

1) 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躯体疾病

2) 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精神疾病

3) 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神经症

4) 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生理反应

5) 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器官系统功能性反应

15、下列哪一项与心身疾病的诊断无关(5)

1) 器质性病变的临床特点

2) 有明确的心理社会因素参与发病

3) 排除神经症和精神病

4) 单纯生物医学措施疗效甚微

5) 由某种躯体疾病引发心理障碍

16、可预防心身疾病的措施不包括(4)

1) 减少负性情绪对健康的不良影响

2) 正确认识各种生活事件

3) 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

4) 多参加社会活动

5) 劳逸结合不超负荷工作

17、现代应激理论将应激过程分为四部分,其中不包括(4)

1) 结果

2) 中介

3) 反应

4) 评价

5) 输入

18、癌症的发生与下列何种行为有关(3)

1) A型行为

2) B型行为

3) C型行为

4) D型行为

5) E型行为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心理应激源的是( ABD

)

A.受奖励

B.休假

C.吸烟

D.失眠

2.下列哪些是急性焦虑反应的临床表现

( ABCD )

A.烦躁不安

B.呼吸困难

C.面色苍白

D.心动过速

3.广义的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 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的( CD

) A.精神障碍

B.神经症

C躯体功能性障碍

D.躯体器质性疾病

4.C型行为的特征是( CD )

A.无时间紧张感

B.长期焦虑抑郁

C.习惯压抑愤怒

D.过分小心谨慎

5.应激是对刺激的( BC )

A.特异反应

B.防御反应

C.适应反应

D.应对反应

6.心理应激对健康的影晌包括(BCD

)

A.可减轻已有的躯体疾病

B.造成躯体不适与精神痛苦

C.是人成长发展的必要条件

D.维持人的正常功能活动

7.下列疾病不属于心身疾病的是(CD

)

A.焦虑症

B.冠心病

C.肺气肿

D.前列腺炎

8.急性心理应激临床综合征包括( ACD )

A.过度换气综合征

B.神经血管性虚弱

C.急性焦虑反应

D.血管迷走反应

9.关于心身疾病( AB

)

A.存在社会心理紧张刺激因素

B.心理刺激因素与病情密切联系

C.单纯生物治疗方法疗效甚微

D.患者常具有一定的人格缺陷

10.A型行为特征包括( ABCD

)

A.时间紧迫感

B.过分竞争和敌意

C.好胜心强

D.易焦虑和激动

11.冠心病的发生与下列哪些行为相关(AD

)

A.A型行为

B.吸烟行为

C.C型行为

D.情绪激动

12.现代应激理论把应激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 ABCD

)

A.中介

B.反应

C.输入

D.结果

13.下列疾病属于心身疾病的是( ABD

)

A.心肌梗死

B.恶性肿瘤

C.呼吸道感染

D.消化性溃疡

14.关于心身疾病( ABCD )

A.确定有肯定的心理社会刺激存在

B.社会心理刺激与发病有密切关系

C.病情的波动与心理社会刺激有关

D.有一定的性格特征或心理缺陷

15.与原发性高血压发生关系密切的心理因素有

( ABC

)

A.遗传因素

B.精神紧张

C.应激环境

D.抑郁情绪

16.糖尿病的发病原因包括( AB

)

A.生活方式

B.重大生活事件

C.人格特征

D.A型行为

第18篇:医学心理学单选试题

医学心理学测试题及答案

(一)

选择题

1、情绪由哪三个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E】

A、环境、心境、生理变化

B、情景、心境、条件反射

C、情景、刺激、生理过程 D、认知、反应、结果评价

E、情景、认知、生理变化

2、从心理或行为角度研究躯体疾病的预防和健康促进,该项工作属于以下哪个范畴【B】

A、临床心理学

B、健康心理学

C、行为医学

D、心身医学

E、神经心理学

3、应用心理学的方法影响或改变病人的感受、认识、情感和行为,调整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称之为【B】

A、心理诊断

B、心理治疗

C、心理卫生

D、心理咨询

E、心理适应

4、人类能创造出“猪八戒”这一并不客观存在的文学形象,这恰好说明了【D】

A、心理是脑的功能

B、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C、心理是极其复杂的

D、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E、动物进化中产生了神经结构这一物质基础之后才有了心理机能

5、H.Selye认为对机体有害的各种应激源,可引起以什么为主的非特异性反应【B】

A、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轴

B、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

C、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

D、下丘脑-垂体-性腺轴

E、下丘脑-垂体后叶轴

6、给来访者以心理上的指导和帮助的过程,叫做【E】

A、心理评估

B、心理诊断

C、心理治疗

D、心理支持

E、心理咨询

7、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已的理想与抱负的需要是【E】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爱与被爱的需要

D、尊重的需要

E、自我实现的需要

8、医学心理学是哪一门科学的分支学科【C】

A、医学

B、社会学

C、心理学

D、生理学

E、生理心理学

9、儿童病人的求医行为属【B】

A、主动型

B、被动型

C、强制型

D、参与型

E、合作型

10、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属于【A】

A、人格测验问卷

B、智力测验

C、人格投射测验

D、评定量表

E、神经心理学测验

11、一男性,某省厅干部,平时不嗜烟酒,生活规律;但性情急躁,易激动,工作认真,争强好胜,雄心勃勃。一年前单位减员时调入某厂工作,常因小事上火,发脾气。三日前因心绞痛入院,诊断为冠心病。病前病人的人格类型是【A】

A、A型

B、B型

C、C型

D、混合型

E、以上都不是

12、下列哪项不属于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A】

A、动物的心理发育

B、病人的焦虑

C、人际关系紧张 D、人的不良行为

E、人群心理健康水平

13、人们在遇到压力、痛苦、困境时,引起自杀的主要原因是【C】

A、逃避应激源

B、排除应激源

C、难以应对应激源

D、没意识到应激源

E、想超越应激源

14、艾森克人格问卷的分量表中,代表情绪稳定性特征的是【B】 A、E

B、N

C、P

D、L E、以上都不是

15、由病人的家长、家属或他人作出求医决定的求医类型是【B】 A、主动型

B、被动型

C、强制型

D、顾虑型

E、合作型

16、不属于病人权利的内容是【B】

A、受到社会尊重和理解

B、遵守医疗部门规章制度

C、享受医疗服务

D、保守个人秘密

E、免除或部分免除健康时的社会责任

17、语言知觉测验属于【E】

A、人格测验问卷

B、智力测验

C、人格投射测验

D、评定量表

E、神经心理学测验

18、当感知过的事物重新出现在眼前时,能够识别出来,这是【D】 A、回忆

B、识记

C、遗忘

D、再认

E、保持

19、医务人员称呼病人的姓名,而避免叫床号,这是为了满足病人的【B】 A、被认识接纳的需要

B、被关心尊重的需要

C、获取信息的需要

D、安全需要

E、早日康复需要

20、按一定的练习程序,学习有意识地控制或调节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动,以降低机体唤醒水平,调整因紧张刺激而紊乱的功能,这种疗法称为【E】

A、系统脱敏法

B、厌恶疗法

C、条件操作法

D、模仿疗法

E、放松训练法来源:考试大-

21、艾森克认为人格有哪几个维度【B】 A、情绪性维度、气质性维度和稳定性维度

B、情绪性维度、内外向维度和精神质维度

C、气质性维度、内外向维度与稳定性维度

D、理智性维度、情绪性维度和意志性维度

E、理智性维度、内外向维度和精神质维度

22、情绪可通过哪些系统的生理反应对人体的健康产生影响【D】 A、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泌尿系统

B、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和泌尿系统

C、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免疫系统

D、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

E、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

23、一个昏迷病人被送到医院,医生对他进行处理,这种医患关系属于【A】

A、主动-被动型

B、指导-合作型

C、共同参与型

D、强制-被动型

E、指导-参与型

24、当机体处于强烈的应激状态时,可表现出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呼吸加速,血糖升高,这些生理反应说明哪个系统活动增强【C】 A、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

B、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

C、交感-肾上腺髓质轴

D、下丘脑-垂体-性腺轴

E、下丘脑-垂体后叶轴

25、医生劝病人“你应该参加一些晨间锻炼”,这种医患关系属于【B】

A、主动-被动型

B、指导-合作型C、共同参与型

D、强制-被动型

E、指导-参与型

26、一女性,55岁。丧偶八年,现独居,嗜烟酒,不爱运动。平时性情抑郁,过分容忍,办事无主见,常顺从于别人。1月前行胃癌切除,术中及术后情绪低落,兴趣下降,独自流泪,有轻生之念。患者病前的行为特征为【C】

A、A型

B、B型

C、C型

D、混合型

E、以上都不是

27、智商同为85,其一是山区农民,结合他受教育程度和所处环境,考虑其智力基本正常;其二是某大学教授,结合其他表现,考虑有大脑退行性改变的可能,这是遵循心理测验的【C】

A、标准化原则

B、保密性原则

C、客观性原则

D、统一性原则

E、以上都不是

28、为保证材料真实,也为了维护心理治疗本身的声誉及权威性,因此心理治疗要坚持【C】

A、真诚原则

B、耐心原则

C、保密原则D、中立原则

E、回避原则

29、弗洛伊德认为正常人的心理活动大部分是在哪一层次运行【C】

A、意识活动

B、前意识活动

C、潜意识活动

D、前意识与潜意识活动

E、以上都不是

30、一男性,某省厅干部,平时不嗜烟酒,生活规律;但性情急躁,易激动,工作认真,争强好胜,雄心勃勃。一年前单位减员时调入某厂工作,常因小事上火,发脾气。三日前因心绞痛入院,诊断为冠心病。发病的明显原因是【D】

A、物理性因素

B、化学性因素来源:

C、生物性因素 D、心理社会因素

E、以上都是

31、一女性,55岁。丧偶八年,现独居,嗜烟酒,不爱运动。平时性情抑郁,过分容忍,办事无主见,常顺从于别人。1月前行胃癌切除,术中及术后情绪低落,兴趣下降,独自流泪,有轻生之念。病人患胃癌的主要原因为【E】

A、生活事件

B、易感性人格特征

C、情绪因素

D、不良生活习惯

E、以上都是

32、依据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人的心理品质及水平作出的鉴定称为【E】 A、心理诊断

B、心理测量

C、心理测验

D、心理调查

E、心理评估

33、心理治疗有4个基本过程,应除外【A】

A、技术手段准备阶段

B、问题探索阶段

C、分析认识阶段

D、治疗行动阶段

E、结束巩固阶段

34、心理健康标准不包括【B】

A、人格健全

B、思想内容健康

C、情绪乐观稳定

D、行为和生活方式健康

E、智力正常

35、不属于医学心理学分支学科的是【E】

A、健康心理学

B、变态心理学

C、神经心理学D、药物心理学

E、教育心理学

36、下列哪一项与心身疾病的诊断无关【E】

A、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和特殊检查明确器质性改变

B、疾病的发生有相平行的心理社会因素

C、排除神经症和精神疾病

D、单纯的生物医学疗法收效甚微

E、由某种躯体疾病引发心理障碍

37、心理治疗医生是否成熟称职的重要条件以及心理治疗成败的关键是【D】 A、医生的技术水平

B、心理治疗实施的计划性

C、是否坚持保密原则 D、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E、治疗方法的灵活性

38、面对威胁性的应激源,通过各种适当的心理和行为对策来消除或缓解个体的紧张状态,称之为【D】

A、激励

B、解脱

C、回避

D、应对

E、超脱

39、人的行为不是由本能决定,也不简单是外部刺激的结果,而是人的理性评价的结果,这种观点符合【D】

A、精神分析理论

B、行为主义理论

C、人本主义理论

D、认知理论

E、心理生理学理论 40、“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种情绪状态是【A】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美感

E、悲哀

41、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是【B】

A、认识

B、意志

C、情感

D、感知

E、思维

42、执拗和一意孤行的人,其意志活动缺乏【C】

A、自觉性

B、果断性

C、坚韧性

D、自制性

E、独立性

43、弗洛伊德提出五个阶段的性发展理论,“肛门期”在【B】

A、出生至一岁半时期

B、一岁半至三岁时期

C、四至六岁儿童期

D、七至十二岁的儿童期

E、十三岁以上青春期及成人期

44、一女询者,35岁,某大学教师。三个月前因出国问题与领导争吵,而后逐渐表现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对未来悲观失望,认为领导和同事都疏远她,常有怨天尤人的表现。能主动求医,接触良好。其主要的情绪反应是【D】 A、焦虑

B、恐惧

C、愤怒

D、抑郁

E、痛苦

45、人格包括【D】

A、人格特质和人格维度

B、人格模式和人格倾向

C、人格特质和行为模式

D、人格特征和人格倾向

E、人格特征和行为模式

46、反映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心理过程是【A】

A、感觉

B、知觉

C、记忆

D、思维

E、想象

47、《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其动作稳定缓慢,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敏感多疑,孤独多虑,情感体验深刻且持久。根据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林黛玉的神经活动类型属于【A】

A、抑制型

B、兴奋型

C、活泼型

D、安静型

E、均衡型

48、激情的特点是【D】

A、持久且强烈

B、持久且微弱

C、积极且短暂

D、短暂且爆发

E、积极且稳定

49、SCLˉ90属于【D】

A、人格测验问卷

B、智力测验

C、人格投射测验

D、评定量表

E、神经心理学测验

50、下列生活事件中,哪条属于正性生活事件【B】

A、夫妻分居

B、结婚

C、坐牢

D、子女离家

E、改行

51、一个家庭关系紧张的人,尽可能缩短在家逗留的时间,变成一个“工作迷”,这一现象是【A】 A、应激的行为反应

B、应激的情绪反应

C、应激的生理反应

D、应激的防御反应

E、以上都不是

52、一位外科手术前的病人,坐卧不安,眉头紧锁,小动作多,这一现象是【B】 A、应激的行为反应

B、应激的情绪反应

C、应激的生理反应

D、应激的防御反应

E、以上都不是

53、有效应对应激的评价调整方法是【A】

A、分散对消极应激源的注意

B、努力忘却消极应激的情景状态

C、增加对威胁情境的回避能力

D、利用各种放松技术

E、锻炼意志

54、应对应激以减轻紧张的措施是【D】

A、分散对消极应激源的注意

B、努力忘却消极应激的情景状态

C、增加对威胁情境的回避能力

D、利用各种放松技术

E、锻炼意志

55、心身疾病的治疗原则是【D】

A、培养健全人格,锻炼应对能力,获取社会支持

B、药物治疗

C、病情变化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

D、心身相结合的原则

E、心理治疗

56、心身疾病的诊断原则之一是【C】

A、培养健全人格,锻炼应对能力,获取社会支持

B、药物治疗C、病情变化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

D、心身相结合的原则

E、心理治疗

57、不属于人格的投射类测验的是【E】 A、洛夏墨迹测验

B、主题统觉测验

C、霍兹曼墨迹测验来源:

D、词语联想测验

E、范畴测验

58、临床心理评估是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的【E】

A、前提

B、依据

C、效果判定

D、效果评价

E、以上都是

59、心理测量的误差主要来源有【E】

A、施测条件

B、主试者素质

C、应试者动机

D、应试者生理状态来源: 考试大

E、以上都是 60、效度反映心理测量结果的【C】

A、一致性

B、可靠性

C、真实性

D、代表性

E、客观性 6

1、下列哪项不属于心理测量标准化要求的内容【D】

A、有固定施测条件

B、标准的指导语

C、统一的记分方法

D、符合实际情况

E、使用标准化工具来源: 考试大

62、心理测量工具好坏的最基本标志是【B】

A、常模

B、信度和效度

C、代表性

D、标准化

E、以上都不是 6

3、目前最常用的智力高低表示法是【B】

A、比率智商

B、离差智商

C、百分位数

D、智力年龄

E、项目数 6

4、目前我国最常用的智力量表是【C】

A、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

B、洛奇-桑代克智力量表

C、韦克斯勒智力量表来源:考试大

D、瑟斯顿智力量表

E、勒特国际操作量表 6

5、卡特尔人格因素问卷,将人格因素分为【B】

A、18个

B、16个

C、14个

D、12个E、8个

66、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最初是根据什么需要编制的【E】

A、心理学应用

B、职业选择

C、临床医学

D、人类学研究

E、精神病临床 6

7、使用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MMPI)测查某人的人格特征,并计算各人格因子得分,这是【B】

A、心理评估

B、心理测量

C、心理测验 6

8、使用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MMPI)对某人的人格特征测量、分析和评价,属于【E】

A、调查法

B、观察法C、会谈法

D、作品分析法

E、以上都不是 6

9、投射性测验的理论基础是【A】

A、精神分析理论

B、行为主义理论

C、人本主义理论

D、认知理论

E、心理生理学理论 70、一位心理学专家为了对一3岁幼儿作心理评估,去孩子所在的幼儿园观看该儿在游戏中的表现,这种心理评估的方法是【D】

A、现状调查法

B、自由式会谈法

C、控制观察法来源: D、自然观察法

E、心理测验法

71、为了了解被检者的思维品质,检查者使用了填词测验,这种测验方法属于【A】 A、投射法

B、问卷法

C、作业法

D、操作法

E、以上都不是 7

2、主题统觉测验属于【C】

A、人格测验问卷

B、智力测验C、人格投射测验

D、评定量表

E、神经心理学测验 7

3、替代学习疗法属于【C】

A、询者中心疗法

B、精神分析疗法

C、行为疗法

D、认知疗法

E、生物反馈疗法 7

4、人本主义疗法有以下特点,但应除外【B】

A、以询者为中心

B、放松训练

C、把心理治疗看成一个转变过程

D、非指令性治疗的技巧

E、言语操作性条件试验

75、不论进行何种心理治疗,治疗者均应遵守以下原则,但除外【E】

A、真诚原则

B、保密原则

C、耐心原则

D、中立与回避原则

E、标准化原则来源: 7

6、一般问题解决模式包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实践和检验假设的几个要素,那么心理治疗过程中哪个阶段相当于提出假设【B】

A、问题探索阶段

B、分析认识阶段

C、治疗行动阶段 D、结束巩固阶段

E、以上都不是 7

7、心理咨询的对象大多数是【E】

A、精神病人

B、躯体疾病患者

C、心理异常的病人

D、人格障碍者

E、心理困难的正常人

78、心理咨询的基本手段不包括【C】

A、宣泄

B、领悟

C、帮助选择和决定

D、强化自我控制

E、增强自信心 7

9、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本质上是相同的,但也有下列差别,应除外【B】

A、工作任务不同

B、工作时间长短不同

C、对象和情境不同

D、身份和工作方式不同

E、解决问题的性质和内容不同

80、心理咨询的意义有以下方面,但除外【C】

A、解除紧张应激压力的手段

B、防治心身疾病

C、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要手段

D、促进健康长寿

E、心理卫生知识的传播途径

81、在为一名强迫症病人的治疗中,医生鼓励病人回忆从童年起所遭受的精神创伤与挫折,帮助他重新认识,建立起现实性的健康心理,这种疗法是【C】

A、梦的分析

B、移情

C、自由联想

D、系统脱敏

E、自我调节

82、为了戒除烟瘾,在每次吸烟后,应用某种引起恶心、呕吐的药物,反复几次,就再不想吸烟了。这种戒烟方法是【D】

A、系统脱敏法

B、条件操作法

C、自我调整疗法

D、厌恶疗法

E、暴露疗法 8

3、向一孤僻、忧郁、被动的病人讲明,每当能主动接触人,与人亲切交谈时,就给他几枚代币。他可用代币换取他所喜爱的物品。经过一段时间,病人原有症状逐渐消失。这种疗法是【A】 A、条件操作法

B、自我调整疗法来源:考试大

C、系统脱敏疗法

D、模仿疗法

E、厌恶疗法

84、心理治疗的目标是促进求助者的成长和自立,不能代替病人作出任何选择与决定,这是心理治疗的【D】

A、真诚原则

B、耐心原则

C、保密原则

D、中立原则

E、回避原则

85、一女大学生,19岁。病前有强迫性人格特征。在一次动物实验中,因抓大白鼠的方法不对而被鼠咬,引起焦虑和恐惧发作。而后表现为见鼠就惊叫、害怕、心跳剧烈,发展到有人谈到鼠也出现焦虑、紧张、出汗症状。病人主动求医,要求治疗。对这例病人心理评估的最佳方法是【B】

A、调查法

B、观察法

C、会谈法

D、作品分析法

E、心理测验法

86、一女大学生,19岁。病前有强迫性人格特征。在一次动物实验中,因抓大白鼠的方法不对而被鼠咬,引起焦虑和恐惧发作。而后表现为见鼠就惊叫、害怕、心跳剧烈,发展到有人谈到鼠也出现焦虑、紧张、出汗症状。病人主动求医,要求治疗。根据临床表现,应诊断为【C】

A、焦虑性神经症

B、疑病性神经症

C、恐怖性神经症

D、抑郁性神经症

E、强迫性神经症

87、一女大学生,19岁。病前有强迫性人格特征。在一次动物实验中,因抓大白鼠的方法不对而被鼠咬,引起焦虑和恐惧发作。而后表现为见鼠就惊叫、害怕、心跳剧烈,发展到有人谈到鼠也出现焦虑、紧张、出汗症状。病人主动求医,要求治疗。心理治疗方法应首选【D】

A、自由联想

B、厌恶疗法

C、奖励方法

D、系统脱敏疗法

E、生物反馈疗法 8

8、一女询者,35岁,某大学教师。三个月前因出国问题与领导争吵,而后逐渐表现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对未来悲观失望,认为领导和同事都疏远她,常有怨天尤人的表现。能主动求医,接触良好。针对此例,在心理评估上宜采用【C】

A、调查法

B、观察法来源:

C、会谈法

D、作品分析法

E、心理测验法

第19篇:某年医学心理学心得体会

XX年医学心理学心得体会

XX年医学心理学心得体会

通过半学期的学习,此门课给我的感想可归纳在四个方面:1.爱情 2.生活 3.学习4.工作

一.爱情

在大学校园里,随处可见成双成对的身影,大学生谈恋爱已经是很普遍的现象。当自己身边的人尤其是舍友逐渐找到了自己的爱情,每天晚上都跟男朋友煲电话粥,向他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而自己仍然是孤身一人时,环境的影响会对自己的思想上造成一定的冲击。我在想我会不会因为自己内心某处的空白或偶尔精神上的空虚去随便接受一个人的表白而谈恋爱呢?

抛去大学里的浮土,我静下来去思考,我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爱情?是的,我渴望爱情,但我对爱情是慎重的,徐志摩说“不要因为寂寞而错爱,不要因为错爱而寂寞一生”,我不逃避爱情,如若有幸能够在大学里牵手一位我爱的和爱我的,这将会是我人生中幸福的一件事情,我们会为了共同的理想去奋斗去努力,将爱情的力量转化为学习的动力,爱情与事业双丰收,这是一种双赢的智慧。

爱情的真谛是什么,理解、信任、责任、奉献。爱情是两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案例:一个男同学禁止他的女朋友与其他的任何异性有近距离的接触,当他发现他们有接触时竟然让他女朋友在他们两之间做出提个选择,女孩很痛苦,因为无论是爱情还是自由她都需要。她们是相爱的,但爱情却让她们两个人受到了伤害,因此,确立了恋爱关系之后,要相互理解信任,彼此间对对方有了一个责任,相互支持、相互关心,这样两人的感情才能长久。

关于恋爱过程中性行为,不少大学生由于性心理的不成熟,导致在恋爱过程中双方不能把握好性与爱的区别,做出越轨的行为,有人说如果你爱我那你就用行动证明给我看,其实性不能证明任何问题也不能挽留任何人,不良的性行为也许会对女孩的一生造成无法抹灭的伤害,所以应慎重考虑。

人际关系心理学对于正在处于青春期的我们我那是多么的重要。没有恋爱的大学生活是一个不完美的大学生活,但是我们更需要正确的恋爱观和健康的恋爱心理知识,这样才能让我们在大学里面过得精彩,让我们的学习与爱情双丰收。

二.生活(宿舍生活)

我们宿舍一共四个人,我们来自不同的城市,我们在性格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有位舍友总认为有人在她不在的时候翻她东西,当有一天用犀利的眼神对着我说的时候,我觉得很苦闷,觉得回宿舍也没有什么意思,所以每天早上出去后,晚上下了晚自习才回来,直到那天老师在课上说了这件类似的事情,才引起我对我这一行为的反思,想一想真没必要,其实大家在一起就是一种缘分,为什么不好好享受宿友间的友谊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呢?积极健康的心态不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都很重要!

通过这件事给我的启发是1应争取多沟通多交流,增加彼此的了解和信任;2心胸宽广,对别人多加理解和包容,对一些生活中出现的鸡毛蒜皮的纠纷,不要太放在心上,把有限的精力用在学习上或是业余活动上。3真诚地对待他人

其实人心中脆弱一面,有时心灵事多么的需要他人的呵护,那种心与心的交流才能让人体会到交流得喜悦,大学四年中难免会遇到不少的困难,有需要舍友帮助的地方,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以互相帮助为前提的。我现在可以发自内心的说我很喜欢我的舍友,其实多一份宽容和理解很多矛盾是可以避免的。

三.学习

转眼间大一的学习生活就要结束了,不得不感慨时间过得真快啊!其实大一上学期过的很是迷茫,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自己想做什么,没什么目标,但经过一年的摸索后,我找到了我人生的新的目标,我有了新的规划,顿时生活又开始忙碌起来,我觉得每一天都很充实,但我的压力也越来越大,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学会了如何正确的处理内心烦恼和压力,觉得累的时候,就去打打球,跑跑步,释放一下自己的压力,不让负面情绪影响到我第二天的学习,但如果没有一个能够有效解除烦恼的方法就会很容易迷失、很容易消沉、很容易颓废。

四.工作

对于以后的工作,我充满着期待,我希望用我的热情与爱心去减轻病人的痛苦,给病人及其家属带去快乐。对于病人我不希望是同情,我要做到带移情,作为医务人员应站在病人或病家的立场上去理解、思考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护关系。每天用微笑去对待每一位患者,多一句问候,让他们感受到一种关爱,这样不仅有利于病人的康复也有利于自己工作的发展。我想这是我在此课上学到的学到的很有用的交流技巧之一。

总结:完成了大学心理学的学习,我对自己以后的大学生活及职业生涯有了一个初步的规划,心理学对我的帮助之大是显而易见的,我们无论在生活、还是学习、交际方面都可以用到这方面的知识。这门选修课我很感兴趣,因为在这门课上我学到了很多对我有用的东西,虽然心理课结束了,但我对心理知识的学习却还没有结束,作为医护工作者,心理学跟我以后的职业有很大的联系,我想心理学知识对于我的帮助是长远的,甚至是一生的!

XX年医学心理学心得体会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社会压力也越来越大,也导致了更多心理问题的产生。这使很多生理性疾病和心理性疾病综合在一起,这更加突出了医学心理学的重要性。

人对某种目标的渴求和欲望是人们的需要,动机则激励人们去行动。然而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人们总会遇到一些挫折,它可能引导我们积极的面对问题,也可能导致心身及精神疾病。这就需要我们积极的面对,如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的学习压力很大,特别是高三的学生在经历了12年的学习努力后,迎来了高考。然而一些人的高考成绩并不理想,面对这样的挫折,很多学子因无法面对而选择了自杀来结束这样的问题。

生活中我们还会因各种各样的关系而遇到一些困扰我们的问题,在如今的社会很多人开始选择心理咨询来解决这些问题。如广场恐怖症,密闭空间恐怖症,强迫症等都可以通过心理学的方法来治疗。还有很多人是因为恋爱问题,如那位高尔夫球场的球童,她因为对自己未来的不确定性而感到非常苦恼,老师采用了让她拥有企业竞争实力的方法让她对自己的未来有了安全感,从而解除她的困惑。

作为一名非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我将来可能不是一名职业的心理咨询师,但周围的朋友常常也会因一些问题而把自己当做倾诉的对象,这就需要我们做一名很好的倾听者。例如认真地听朋友的讲述,或许她们在哭泣时需要的只是我们默默地递过去的纸巾,静静的聆听。

不同的气质类型也会造成人们在面对问题时的态度不同。我是一个多血质和粘液质混合的人,这使我面对问题时比较乐观而有时候做事不能够做到面面俱到。

学医的我,在不久的将来会走向临床。在面对病人时,我就需要建立一个良好的医患关系,以便获得更加全面的资料和病人的积极配合来达到一个更好的治疗效果。这也就体现了医学心理学对每一位医生的必要性。

因为医生与病人之间关系越来越紧张,医疗纠纷也越来越多,很多是因为医生与病人的沟通不够而致。一位优秀的医生不仅要有医技更要有医德,正如古人云“大医精诚”。

12周的医学心理学学习,只是我对我对心理学的一个简单入门,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合理的应用心理学会是人生的一段美丽插曲。

心得二:医学心理学心得体会

这个学期学习了医学心理学这门课,老师讲了很多东西,这门课其实讲的东西也很多,但是课时所限只能初略讲一讲,我也浏览了一下网上的课件,稍微讲讲我对这门课的心得。

先是常规的,关于医学心理学包含的部分等。

第一是基础知识部分。其中普通心理学知识是学习任何一门应用心理学包括医学心理学的基础知识。与医学有关的理论也很多,但行为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心理生物理论、认知理论等能较全面解释医学中的问题。

第二是临床基础部分。指发病、诊断、治疗中的医学心理学知识和技术,主要有心理应激、心理评估和心理干预等章节。这部分是对心身相关知识和理论在疾病发生发展、诊断、治疗中的作用做纵向的描述。是医学心理学在临床应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部分。

第三是临床应用部分。指医学心理学知识和技术直接应用于临床的实施。包括心身疾病、病人心理、医患关系、睡眠和疼痛心理,以及专业的心理咨询等章节内容。

那我们先说说为什么要学。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疾病增多。如神经病。心身疾病多了。医学样式的形成要求要懂得医学心理学。心理学为医学作出了贡献:心理咨询门诊的诞生为心理疾病患者提供了场所。心理测验已被越来越多的医院所应用。心理治疗——临床医生认识。心理生常识的宣传 ,对预防心理疾病起到了积极作用。当生活中过久过强的应激事件发生时。为什么有人患冠心病,有人患消化性溃疡,有人患支气管哮喘等,研究表面就是每个人的个性不同造成的,同时它也影响着疾病的康复。

为什么要学习心理学之后,再讲讲基础心理学的部分,他几乎包括了基础心理学的全部内容,比如认知的形成啊,怎么会形成记忆啊,注意,思维,感知啦,兴趣还有我们一直看重的气质啦。甚至是马斯洛的精神需求理论。在没有学习这门课之前我一直觉得马斯洛先生的这套理论很神秘,学后也觉得很有意思。

然后是临床基础部分,我觉得这对于一个医学生来说是很有价值的一部分,而且这也是专业医学心理学生的基础部分。

最后是临川应用部分。这又更加专业了,我觉得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论,包括荣格的理论都是非常深奥的东西,等到真的看到这一部分时,觉得非常有意思,关于梦的解释啊,分析啊,还有移情等等都让我觉得非常有前文所说的“兴趣”。这也成为现在我时常查阅有关弗洛伊德的资料以及阅读其著作的一个契机。非常感谢这门课。当然关于弗洛伊德的争论啦还有很多的“花边新闻”让我真的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意识潜意识啦,自我本我超我啦。包括很多时候我在思考关于梦的物象(弗洛伊德所说的人在做梦是暴露潜意识把意识投射到物体之中比如“胸部”到气球等等)的问题的时候也会想到比如一个人受到的教育以及文化的不同也会造成不一样的“物象”等等极大的丰富了我的生活,并且在我的大学生活中还由于看了看弗洛伊德而结识了几个学心理专业的学长学姐。还有立志要研究精神分析论的学长,他们都非常有意思。真的要感谢这门课。

XX年医学心理学心得体会

这个学期学习了医学心理学这门课,老师讲了很多东西,这门课其实讲的东西也很多,但是课时所限只能初略讲一讲,我也浏览了一下网上的课件,稍微讲讲我对这门课的心得。

先是常规的,关于医学心理学包含的部分等。

第一是基础知识部分。其中普通心理学知识是学习任何一门应用心理学包括医学心理学的基础知识。与医学有关的理论也很多,但行为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心理生物理论、认知理论等能较全面解释医学中的问题。

第二是临床基础部分。指发病、诊断、治疗中的医学心理学知识和技术,主要有心理应激、心理评估和心理干预等章节。这部分是对心身相关知识和理论在疾病发生发展、诊断、治疗中的作用做纵向的描述。是医学心理学在临床应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部分。

第三是临床应用部分。指医学心理学知识和技术直接应用于临床的实施。包括心身疾病、病人心理、医患关系、睡眠和疼痛心理,以及专业的心理咨询等章节内容。

那我们先说说为什么要学。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疾病增多。如神经病。心身疾病多了。医学样式的形成要求要懂得医学心理学。心理学为医学作出了贡献:心理咨询门诊的诞生为心理疾病患者提供了场所。心理测验已被越来越多的医院所应用。心理治疗——临床医生认识。心理生常识的宣传 ,对预防心理疾病起到了积极作用。当生活中过久过强的应激事件发生时。为什么有人患冠心病,有人患消化性溃疡,有人患支气管哮喘等,研究表面就是每个人的个性不同造成的,同时它也影响着疾病的康复。

为什么要学习心理学之后,再讲讲基础心理学的部分,他几乎包括了基础心理学的全部内容,比如认知的形成啊,怎么会形成记忆啊,注意,思维,感知啦,兴趣还有我们一直看重的气质啦。甚至是马斯洛的精神需求理论。在没有学习这门课之前我一直觉得马斯洛先生的这套理论很神秘,学后也觉得很有意思。

然后是临床基础部分,我觉得这对于一个医学生来说是很有价值的一部分,而且这也是专业医学心理学生的基础部分。

最后是临川应用部分。这又更加专业了,我觉得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论,包括荣格的理论都是非常深奥的东西,等到真的看到这一部分时,觉得非常有意思,关于梦的解释啊,分析啊,还有移情等等都让我觉得非常有前文所说的“兴趣”。这也成为现在我时常查阅有关弗洛伊德的资料以及阅读其著作的一个契机。非常感谢这门课。当然关于弗洛伊德的争论啦还有很多的“花边新闻”让我真的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意识潜意识啦,自我本我超我啦。包括很多时候我在思考关于梦的物象(弗洛伊德所说的人在做梦是暴露潜意识把意识投射到物体之中比如“胸部”到气球等等)的问题的时候也会想到比如一个人受到的教育以及文化的不同也会造成不一样的“物象”等等极大的丰富了我的生活,并且在我的大学生活中还由于看了看弗洛伊德而结识了几个学心理专业的学长学姐。还有立志要研究精神分析论的学长,他们都非常有意思。真的要感谢这门课。

第20篇:医学心理学知识汇总

医学心理学知识汇总

Medical

Psychology

心理学(Psychology)是研究机体的心理活动与行为规律 (mental proce and behavior)的科学。

心理学分类 基础心理学

应用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管理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犯罪心理学商业心理学

第一章

绪论

心身医学:A型行为——冠心病B型行为——肿瘤

c型行为——癌症

一、医学心理学概述

医学心理学(medical psychology) 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科,既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也重视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或行为问题

二、医学模式的转变

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 :人类在一定历史时期,观察和处理医学领域中各种问题的一般思想和方法。它是某一时代的各种医学思想的集中反映,包括疾病观、健康观等。 生物医学模式(起源于17世纪) 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1977) 整体医学模式(1990)

生物医学模式 (biological medical model) 将人看成是生物的人,在医疗过程中重视躯体的因素而忽视心理和社会的因素。 心身观:二元论

健康观:生理功能良好

疾病观:微生物入侵(细菌、病毒)、外伤造成有机体的组织破坏,任何疾病都可以在组织、细胞或生物大分子上找到生物病因

治疗观:运用药物、手术等生物疗法,消灭入侵的微生物,机体组织修复即可恢复健康。 特点:单一病因——单一方法,方法机械化、绝对化、心身分离、人与环境分离。 医学模式需要改变的理由

1.人类疾病谱发生变化,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

管病、意外死亡等已取代传染病成为主要死亡原因。 2.证明心理、社会、行为因素与目前导致人类主要死亡的疾病有关。 3.对心理社会因素与躯体疾病的中介机制有较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4.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竞争的激烈,压力对人健康的影响越趋明显。 5.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需求不断增加。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 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的医学模式,它要求医学把人看成是一个多层次,完整的连续体,也就是在健康和疾病问题上,要同时考虑生物的、心理和行为的,以及社会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心身观:心身统

一、相互影响

健康观:生理、心理、社会功能完善

疾病观:社会、心理、生物因素都影响人的健康和疾病

治疗观:从社会、心理、生物三轴系统全面对疾病进行诊断、预防、治疗和护理

整体医学模式(holistic medical model)

认为健康是整体素质健康,即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素质、道德素质、审美素质等多种素质的完美组合。 WHO1990年“生活方式病”----整体医学模式

人的生物性、心理性、社会性是一体的、相互影响的、不可分割。 健康即整体素质健康,疾病是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生活方式病”主要与行为卫生和生活方式有关)。 医生要对病人进行整体诊断、治疗、护理,并提高病人整体素质健康,预防现代病。

三、医学心理学在现代医学中的意义 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

承认心理因素是致病的重要原因 指导预防疾病战略的转变 临床医疗工作的需要 改善医患关系

健康概念的改变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而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功能的完满状态。——WHO

医学心理学是新医学模式中的三大支柱学科之一。

预防疾病战略的转变

第一阶段——环境卫生:改善环境卫生、隔断、消灭传染源,预防疾病。

第二阶段——个人卫生 :母婴保健、围产期检查、免疫注射等提高个人体质,预防疾病。

第三阶段——行为卫生 ;改变有损健康的不良卫生行为习惯,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现代病”。

(健康行为习惯主要包括:不吸烟、少饮酒、合理膳食、规律生活、锻炼身体、应激控制等)

临床医疗工作的需要 适应临床疾病谱变化 提高诊疗水平降低医疗费用 临床疾病谱

美国:躯体疾病、心身疾病、神经症各占 1/3 中国

抑郁症:中国的抑郁症发病率为4-5%,约7千万抑郁症患者,成为中国医疗负担最大的第二号疾病。

WHO调查我国五大城市的大医院中仅有1/5的医生能正确诊断出抑郁症,仅有1/5的医生会正确处理抑郁症。 每年受生物医学模式指导的医生滥开不必要的药物、检查、手术、误诊造成的医疗费用浪费难以计数。

改善医患关系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良好的医患关系本身有治疗作用。

四、医学心理学的发展简史

医学心理学是19世纪50年代后逐渐形成的一门学科。

德国哥顿大学的哲学教授洛采(Lotze)于1852年出版了一本《医学心理学》的著作,最早提出“医学心理学”这一概念。

六、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 调查法 心理测验法 实验法

七、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式 个案研究 抽样研究 纵向研究 横向研究

二认知过程

1.1

心理学Psychology: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及其对行为的影响的科学。

个人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心理问题以及各种心理疾病的治疗。

当代神经科学研究重点:心理与大脑是如何相互影响的,采取实证科学的研究方法,透过实验和观察来检验假设。 1.2

心理现象的分类 个体心理 2

认知过程 认知(cognition)

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者说是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

2.1

感觉

感觉(sensation):感觉是人脑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的意义 感觉剥夺实验

差别阈限与差别感受性

心理学上把能够引起感觉差别的最小变化量叫差别阈限。

心理学上把能区别出同种刺激最小差别的能力叫做差别感受性。

2.2 知觉(perception)

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区别

感觉是一种生理、心理活动

受感觉器官的生理特性及外界刺激物的物理特性的影响; 知觉是一种心理活动。

感觉而知觉并非只是单纯地对环境中客观事实的反映,而是其中带有相当成分的主观意识和主观解释,受一个人的兴趣、爱好、价值观和知识经验的影响。

注意:不能完全分开。 知觉的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 (2)知觉的整体性 (3)知觉的理解性 (4)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选择性

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时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对象,而把其他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以便更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与对象。

只有当刺激物之间存在某种差别时,一部分刺激物才能成为知觉的对象,而另一部分刺激物便成为背景,从而使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

知觉的整体性

我们不是将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组成部分知觉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是把它知觉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 格式塔心理学将整体知觉的组织原则概括为:接近法则、相似法则、闭合法则、连续法则。

知觉的理解性

人对于知觉对象总是以自己的过去经验予以解释,并以概念(词)来标记它。过去的经验和定势影响对当前事物的知觉。

上述例子说明,知觉的理解性有助于我们从背景中区分出知觉对象,有助于我们形成整体知觉,从而扩大了知觉的范围,使知觉更加迅速。

知觉的恒常性

当外在刺激的物理特性受环境的影响有所变化时,我们的知觉经验在一定范围内保持不变的心理倾向。 视知觉中的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颜色恒常性。

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不同于幻觉。 视知觉错觉最多。

2.3 记忆(memory)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的事物的反映

信息加工过程: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遗忘:对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再认或回忆,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再认或回忆

Ebbinghaus 的遗忘曲线 干扰理论

遗忘是我们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

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后继学习的干扰作用。

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回忆先前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动机性遗忘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遗忘是由于压抑。

将意识不愿意接受的、令人痛苦的经验排斥到意识之外。 遗忘不是保持的消失而是记忆被压抑。 2.4

思维(thinking)

解决问题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提出假设、验证假设

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①动机水平

②问题情景的特点 ③定势

④认知结构的限制 ⑤功能固着 2.5

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伴随各种心理过程的共同属性。 注意的特点:①指向性②集中性 三 情绪与意志

什么事情会引发情绪?

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个人因素等 情绪怎么来?

事件想法心理反应+生理反应行为反应 1.1 情绪与情感的概念 情绪Emotions 情绪是个体受到外界刺激或内在需求所引起的一种全身激动状态;这种状态虽为个自我意识所察觉,但不为其所控制,因而对个体(生理)和心理干扰,及其行为有促动作用,并导致生理、心理与行为产生变化。 情绪的成因

同一种刺激在不同人身上由于个人的经验不同会引起各种不同反应。因此情绪反应既受外在刺激影响,也受个人内在因素所影响

情绪理论

1.詹姆士-兰格:刺激引发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产生生理状态上的改变,生理上的反应导致了情绪。2.坎农—德学说:认为个体引起情绪时,生理变化与情绪经验系同时产生。 3.沙赫特—辛格学说:认为是个体内在的生理反应与认知经验历程交互作用的结果,强调个人过去认知经验以及对情境之感受与判断在情绪上扮演极为重要角色。

情绪的组成

(1)认知评估:指对刺激内容的意义进行分析、解释与推论。 (2)生理反应:自主神经系统的变化

(3)表情反应:面部及肢体的表情反应

(4)行为倾向 情绪的解读 正确性:60%

脸部表情带来最多的信息,其次是身体,声音的音调居末 但脸部表情最易作假,身体、声音则易泄漏讯息 女性重视脸部表情,男性则重声音与身体

脸部表情最能表现快乐、愤怒;声音则最能表现悲伤和恐惧;身体动作则表现情绪的强度,如握拳—愤怒,搓手—焦虑

表情不只是情绪之副产品,有时表情也可以引发情绪经验。 1.2 情绪与情感的分类

情绪可为为正向与负向两大类 正向的情绪有喜爱与快乐

负向情绪则有愤怒、恐惧与厌恶

情绪与情感同属一种基本的感情作用,情绪比情感的反应激烈,它能使个体的身体与生理产生反应。

1.3 情绪的作用

人类行为是由需求促成的,所以每当个体有某些需求时,心理上就呈现紧张而失去平衡,而产生一种驱力,该驱力就使个体引起行为动机,而采取某种行为以达成其动机,来满足其需求。

适应是指个体为满足其需求,而与环境发生协调作用的过程;亦指个体与环境的互动过程。 良好适应至少要符合两个基准:

(一)依个体而言,个体需求已获得满足,紧 张情绪已消除。 (二)依社会而言,满足个体需求的行为是社会认可的。

情绪的功能

情绪可以激发或增强行为,提升工作的效果;亦可以阻碍或迟滞行为,干扰或消弱工作的成效。

研究发现负向情绪,如紧张、焦虑、愤怒等均会导致身体疾病。 心身疾病与个人的情绪问题或人格特质有密切关系 情绪的抑压对癌症出现机率似有较高趋势

猴子的心理学实验

实验步骤1:把一只猴子放在铜条里,双脚绑在铜条上,然后给铜条通电。猴子挣扎乱抓,旁边有一弹簧拉手,是电源开关,一拉就不痛苦了,这样猴子一被电就拉开关,建立了一级反射。然后每次在通电前,猴子前方的一个红灯就亮起来,多次以后,猴子知道了,红灯一亮,它就要受苦了,所以每次还不等来电,只要红灯一亮,它就先拉开关了。这就建立了一个二级条件反射。预备试验完成。

步骤2: 正式试验:在这个猴子的旁边,再放一猴子,与第一个猴子串联在铜条上,隔一段时间就亮红灯,通电,每天持续6小时。第一只猴子注意力高度集中,一看到红灯就赶紧拉开关,第二只猴子不明白红灯什么意思,无所事事,无所用心,过了二十几天,第一只猴子就死了。

第一只猴子是为什么死的呢?科学家发现,它死于严重的消化道溃疡,胃烂掉了,实验之前体检它没有任何胃病,没有溃疡,可见这是二十几天内新得的病。

第一只猴子要工作,他的责任重,压力大,精神紧张,焦虑不安,老担惊受怕,它的消化液和各种内分泌系统紊乱了,所以就会得溃疡。

由此说明,不良的情绪会产生过高的应激值,将严重损害身体的健康。

某医学研究报告:患有严重胃溃疡的75个病人中,竟然有63人曾经有长期的紧张情绪经验; 医学证实部份高血压、偏头痛或气喘等疾病也是长期生活在紧张情绪中所导致者。

个体在发怒时的分泌物具有毒性,如心脏病者因发怒而致死可能性是正常人的五倍,孕妇若经常发怒,流产的机率是正常人的三倍。

情绪障碍

Affective Disorder Mood disorder 心境障碍 2

意志(WILL)

2.1

意志的概念与特征 意志(will):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行动,克服困难,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2.2 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是指人们行动中自觉克服困难,以达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特点:独立性(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持性(坚韧性)

四人的心理现象 人

人格(personality)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一)人格的本质特征:

独特性——“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稳定性——“江山易改,秉性难移” 整体性——“分裂人格” 社会性——“性格决定命运”

(二)人格的心理结构 1.人格倾向性 2.人格心理特征 3.自我调节系统

1.人格倾向性

决定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基本动力

人格心理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主要是在后天社会化过程中形成 主要包含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价值观等 各种成分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 2.人格心理特征

个体心理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集中反映了人的心理活动的独特性,主要包含能力、气质和性格 3.自我调节系统

自我认知(self-cognition)——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

自我体验(self-experience)——伴随自我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 自我控制(self-regulation)——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是实现自我意识调节的最后环节

(三)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人格是在个体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在后天社会环境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中教育发挥了主导作用。

(四)人格特质理论 1.卡特尔的特质理论 2.艾森克人格维度理论 3.大五人格理论 1.卡特尔的特质理论

特质是指个人的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对刺激发生反应的一种内在倾向,是人格最有效的分析单元 表面特质(surface traits)——从外部行为能够直接观察到的特质

根源特质(source traits)——相互关联而以相同原因为其基础的行为特质

卡特尔16种人格特质(16PF)

乐群性

怀疑性 聪慧性

幻想性 情绪稳定性

世故性 恃强性

忧虑性 兴奋性

激进性 有恒性

独立性 敢为性

自律性 敏感性

紧张性 2.艾森克人格维度理论 三因素模型

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H.J.Eysenck,1947,1967)

外倾性:内倾外倾 神经质:情绪稳定性

精神质:孤独、冷酷、敌视等偏负面的人格特征

3.大五人格理论

I.

外倾性(健谈的、自信的、活跃的) II. 宜人性(善良的、合作的、可信的)

III.责任心(有条理的、负责任的、可依靠的)

IV.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平静的、非神经质的、不易发怒的) V.开放性(明智的、有想象力的、独立思考的)

二、需要

需要(need)是个体对生理的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的反映,是个体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

三、气质与性格 气质(temperament)——指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活泼好动 ——安静稳重

粗枝大叶 ——细腻

特点:先天的,无好坏之分

性格 (character) ——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诚实——虚伪、勇敢——怯懦

谦虚——骄傲、轻信——多疑

勤劳——懒惰、果断——忧柔寡断

特点: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同时也受生物学因素影响。 气质与性格的关系 气质类型

胆汁质——直率热情、精力旺盛、反应迅速、脾气急躁、易于冲动,如《三国演义》中的张飞、《水浒传》的李逵。

多血质——活泼好动、反应迅速、善于交际、灵活多变、注意易转移、情绪情感易生易变,体验不强,如《红楼梦》中的王熙凤。

粘液质——安静稳重、交际适度、反应缓慢、寡言少语、善于克制、情绪不外露、注意稳定不易转移,如《水浒传》中的林冲。

抑郁质——行为孤僻、多愁善感、体验深刻、高度敏感、观察细致、情绪不易外露,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

A-B人格类型

A型人格的主要特点是,性情急躁,缺乏耐性。他们的成就欲高,上进心强,有苦干精神,工作投入,做事认真负责,时间紧迫感强,富有竞争意识,外向,动作敏捷,说话快,生活常处于紧张状态,但办事匆忙,社会适应性差,属不安定型人格。

B型人格的特点是,性情不温不火,举止稳当,对工作和生活的满足感强,喜欢慢步调的生活节奏,在需要审慎思考和耐心的工作中,B型人较A型人更适合,他们属于较平凡之人。

四、能力

能力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具备的那些心理特征。 能力的种类

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一般能力——intelligence,智力

特殊能力 ——如数学能力、音乐能力、绘画能力、机械操作能力等

关系:一般能力在某种活动中的特别发展,就可能成为特殊能力;特殊能力得到发展的同时也发展了一般能力。

瑞文推理测验举例

Raven’s Progreive Matrices

液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液体智力——是指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如注意力、知识整合力、思维的敏捷性

晶体智力——获得语言、数学等知识的能力。如知识的广度、判断力

液体能力受教育文化的影响较少,20岁以后到达顶峰,30岁以后随年龄增长而降低;晶体能力在人的一生中一直在发展,只是到了25岁以后,发展的速度日渐平缓。

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认知能力(cognition ability)——人脑加工、存储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即一般所讲的智力。 操作能力(operation ability)——人们操作自己的肢体以完成各项活动的能力。 社交能力(sociability)——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能力。 五心理学理论 主要内容 精神分析理论 行为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理论 认知理论

心理生物学理论 精神分析 意识层次理论 意识(conscious)

意识层次论-是个人所觉知的部分,只占心灵总体的一小部分。 无意识/潜意识(unconscious)

无意识储存了个人所有的经验、记忆,以及被压抑的需求和动机。它无法直接观察,但可由梦、催眠、等得知有关无意识的线索。

前意识(preconscious) 人格理论 发展理论

口唇期(0-1岁):安全感和信任 肛门期(1-3岁): 自我控制 前生殖器期(3-6岁):性别认同、性取向 潜伏期(6-11岁):

探寻外在世界 青春期 (11岁开始):被同龄异性所吸引

自由联想(Free aociation)

使当事人处于松弛的状况下,立即说出当事人心中所流露出的任何情感或想法,不必经过意识的审察。

梦的分析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梦为通往无意识的王道,人一切无意识的欲望、需求和恐惧都会在梦中以歪曲形式间接出现。透过梦的解析能够揭露当事人的无意识,让当事人获得内省某些问题的机会。 梦的机制

Condensation\displacement\象征 防御机制

Defense Mechanisms 合理化拒绝投射转移升华退行反向形成

强调个人的早期生活经验对人格发展的影响。认为被压抑在潜意识的心理冲突(主要是幼年时期的精神创伤和焦虑情绪体验)可以通过某种防御机制以病态方式表现出来。

精神分析理论述评 :有很深、很广的影响,但缺乏实验室证据。

行为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 (behaviorism),或称行为论和行为学派, 系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John B.Watson,1878 ~ 1958),在 1913 年所创立。 行为主义的主张

1.科学心理学所研究者,只是能够由别人客观观察和测量的外显行为。2.行为基础者是个体的反应,集多个反应即可知行为的整体。

3.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不是由遗传决定 的,而是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被动学习的。 4.对动物或儿童实验研究所得到的行为的原理原则,即可推论解释一般人的同类行为。 经典条件反射 强化 泛化

反复强化使某些与条件刺激(CS)相近的环境刺激也引起条件反射

消退

取消强化,条件反射可逐渐消失

理论意义:强调环境因素对行为的影响

华生认为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而不是心理或意识。

应对环境刺激(S)与人和动物的行为反应(R)之间的关系进行客观研究(S-R)。 强化对行为的养成很重要。

华生

“恐惧实验” 阿尔伯特 反思

操作条件反射

研究起源——桑代克猫的研究

代表人物斯金纳(B.F.Skinner)及其“斯金纳箱”学习实验 Trial and Error

操作条件反射的类型

正强化:行为的结果导致积极刺激增加,则该行为增强 负强化:行为的结果导致消极刺激减少,则该行为增强 消退:行为的结果使积极刺激减少,从而使行为减弱。 惩罚:行为的结果使消极刺激增加,从而使行为减弱。 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

理论认为:人可以通过对—个具体模型(榜样)的行为活动的观察和模仿,学会这一种新的行为类型。

行为学习理论的意义

人类的个性可以被理解成是一系列习得性行为的综合。

人类的异常行为多是在日常生活经历中尤其是在心理创伤体验中,通过学习并经条件反射固定下来的,既然异常行为和正常行为一样,是通过学习获得,那么也可以通过学习而矫正,进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以各种学习理论为依据的行为治疗方法。 也存在一定局限性。

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的观点 主要观点

人是理性的、善良的、值得信任的。

人的取向是成长、健康、独立自主、自我认识和自我实现。

人是具有潜能的,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独立的个体,有自身的尊严。 人有能力认识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 核心理论:自我实现理论。 注重对“健康人”进行研究。

困扰产生的原因

婴幼儿从重要照顾者(父母)内摄(introjection)入外界的评价,并内化之形成自我评价,当父母亲给予有条件的接纳时,婴幼儿便形成有条件的自我评价,不是完全接纳自己,同时也不能完全接纳他人; 当现实环境的经验与内在的评价抵触时,个体感受到受威胁,焦虑便产生,防卫也因之而起。

内摄(introjection)

硬生生地吞进外界标准,不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

投射(projection)

把自己不承认的人格属性加诸别人身上,以免自己痛苦或是把对方当成过去曾让自己不舒服的人,将情绪投注于对方。

罗杰斯认为实现自我潜能的关键是人与人之间建立真诚相处、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关系。

认知理论

认知的概念:是个体对“感觉信号的接受、检测、转换、简约、合成、编码、储存、提取、重建、概念形成、判断和问题解决等信息加工的过程”。

Ellies的ABC理论

认为人的情绪主要不是由于刺激所引起,而是基于个体本身的信念、解释与想法。 强调人的思考是决定困扰发生与否的最大关键。

人类天生具有理性与非理性的思考潜能,人有保护自己、追求爱、价值感与自我实现的倾向,也有毁灭自己、逃避责任、扭曲现实、自责的倾向。

人会犯错是很自然的,没有人必须完美。

人的困扰主要来自非理性的信念,源自童年或自己创造。

人有能力改变信念为合理性的想法,合理的信念带来愉快的情绪及适应的行为表现。 Ellis' Irrational Beliefs

一、每个人都需要得到自己生活中所有重要他人的喜爱和赞许。

二、一个人必须能力十足,在各方面都有成就,这样的人才有价值。

三、坏人都应该受到惩罚。

四、事情不如我们预期的发生,那就很糟糕、很可怕。

五、不快乐、不幸都是由外在因素造成,个人无法控制。

六、我们应该非常挂心危险或可怕的事,它们随时都可能发生。

七、面对困难与挑战不如逃避来得容易省事。

八、一个人应该要依靠别人,并且需要一个比自己强的人做依靠。

九、过去的经验决定了现在,并且是永远无法改变。

十、每个人应该为他人的难题或困扰而

烦恼。

十一、人生中的每个问题,都应该有一 个正确完美的解答,如果得不到 将是很糟糕的事。

非理性公式比较

非理性/理性信念性质对照表 叙述一:

贝克的认知歪曲

心理障碍的产生并不是激发事件刺激的直接后果,而是通过了认知加工(一种反应的基本模式),是在那些具有逻辑错误的思维的影响下促成的。

外在刺激要引起行为反应,取决于当事人内在如何思考。

常见的逻辑错误思维 任意的推断

例如,你觉得你们领导对你有看法,因为你上次跟他打招呼的时候没有清晰地称呼他,他不再把某个工作交给你——但事实上,他不把某件事情交给你,可能有很多别的原因。 选择性概括

如:我们平时说话都很好,就一次说话不好,之后就把注意力集中在那失败的一次上,让自己抑郁。 过度引申

例如:一个人有几次在会议演讲时口吃了,他结说:“我是个无能的人,我连话都没办法好好说”,而不是说:“我演讲时候不那么顺畅”。”

夸大或缩小: 会夸大自卑而缩小好的方面

夸大的例子:一位口吃毕业的学员有一次又口吃了,他想:“我今天又口吃了,我的口吃好不了了”;缩小的例子:一位口吃学员说“尽管我今天练习很好,我感觉到进步,可还是不够,没有达到我的标准”。因此,这两位都抑郁着。

“全或无”的思维

(

) 如:除非我考试得100分,否则就是失败。除非我说话完全没有一点障碍,否则我就是有病

不良的认知在脑海中不断重复时,成了自动化思维 遇到事件后的脑子出现的想法称作自动思维。

自动思维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应和非适应之分。非适应部分也称歪曲思维或错误思维。

贝克认为不良认知指的是“不正确的结论”,比“非理性信念”涵盖更广

六心理健康

一、健康的概念

“健康乃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现象。”

——世界卫生组织(1985) 心理健康概述

个体心理健康的发展

二、心理健康概述

心理健康是“在身体、智能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1946) 心理健康是“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

马斯洛认为的心理健康 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

能充分了解自己,并能恰当估价自己的能力; 生活理想切合实际,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 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能适度地宣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在符合团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使个人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心理健康特征 自我评价正确 了解自己

悦纳自己

信凤姐,得自信

人际关系和谐

宽容他人

接受他人

悦纳他人

社会适应良好

面对现实

接受现实

适应现实

改造现实

意志品质健全

自觉

坚持

果断

自制

情绪积极稳定

调节情绪

控制情绪

人格和谐完整

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智力正常

三、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活动强度 心理活动的耐受力 周期节律性 意识水平暗示性 康复能力 心理自控力 自信心 社会交往 环境适应能力

对比一下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

注意正确对待心理健康:

心理不健康不等于不健康的心理。 心理健康是一种连续状态。 心理健康是动态的。

四、个体心理健康的发展

个体心理行为的成长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应根据个体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特点,研究心理卫生的对策措施。

胎儿期的心理健康

孕妇的营养全面合理

孕妇的情绪积极乐观

避免有害物质的刺激及不良行为习惯 患唐氏综合症的舟舟

反应停导致畸形

胎儿酒精综合症(Fetal Alcohol Syndrome,FAS)

婴儿期心理健康(0~3岁) 提倡母乳喂养

满足婴儿依恋的情感需要 加强训练与教育

恒河猴实验

感觉统合训练

羊角球 让孩子坐在球上,双手紧握着手把,身体屈曲,向前跳动。姿势和双侧的统合,并可促进高程度的运动企划。

小 结

心理健康是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 心理健康的特征包括自我评价正确、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适应良好、意志品质健全、情绪积极稳定、人格和谐完整、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和智力正常。

个体心理行为的成长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各年龄阶段均存在心理冲突,应根据个体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特点,研究心理健康的对策措施。

七心理应激(psychological stre) 内容提要

一、应激及心理应激的概念

二、应激源

三、应激的中介变量(影响因素)

四、应激反应

五、应激管理

一、应激的概念

应激是引起机体发生应激反应的刺激物; 应激是某种威胁性刺激下所产生的反应; 应激是应激源和应激反应的中间变量。

应激(stre)是机体对紧张刺激的一种非特异性的适应性反应。

一般适应综合症

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 (GAS) 心理应激的概念

心理应激是个体在察觉需求与满足需求的能力不平衡时倾向于通过心理、生理及行为反应表现出来的多因素作用的适应过程。

二、应激源(streor) (一)概念

引起应激反应的各种事件或环境。也就是说对个体有威胁的事件或环境。

1、生理性应激源(physiological streor)

直接作用于躯体而产生应激反应的刺激物。

2、社会性应激源(social streor) 重大的应激性生活事件生活琐事环境因素应激源

自然灾害

战争

空气污染

噪音

恐怖事件 (1)重大的应激性生活事件(life events)

指个人生活中发生重要改变的事件。 (2)生活琐事(hales of daily life )

所谓生活琐事,指的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且无法逃避的小事。 (3)环境因素_自然灾害 日本大地震

空气污染直接威胁人类的健康 (3)环境因素_噪音

交通噪音建筑噪音机场噪音

3、心理性应激源(mental streor) 是来自人们头脑中的紧张性信息。

4、文化性应激源(culture streor)

文化性应激源主要源于社会文化环境的改变,如语言、风俗、信仰、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等。

4、文化性应激源(culture streor)

三、应激的中介变量也指影响应激的因素。

三、应激的中介变量(影响因素) 认知评价 社会支持 应对方式 人格特征

1、认知评价

定义指个体对遇到的应激源的性质、程度和可能的危害情况作出估计。 是应激作用过程的关键性中介因素。

2、社会支持

定义:指个体可利用的具有减轻应激作用的外部资源。

3、应对方式 (coping style)

又称应对策略,是个体在应激期间处理应激情境,保持心理平衡的一种手段。

4、人格特征

四、应激反应

四、应激反应

应激反应是指个体因为应激源所致的各种生物、心理、行为方面的变化。

四、应激反应 生理反应 心理行为反应 情绪反应 行为反应 认知反应 心理防御反应

(一)应激的正面效应

(二)应激的负面效应

生理反应:Hans.Selye的一般适应综合征 (genaral adaptation syndrome,GAS)

2、心理反应

3、行为反应 逃避

逃到另一个现实中 逃向幻想世界 逃向疾病

敌对和攻击行为 直接攻击 转向攻击 退化与依赖 物质滥用 小结: 作业:

1、概念: 应激、应激源、应激反应 2、应激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八异常心理

第一节 异常心理概述

人类正常的心理活动具有三大功能:

1.能保障人作为生物体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地生存发展

2.能保障人作为社会实体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在家庭、社会团体、机构中正常地肩负责任,使社会组织正常运行 3.能使人正常地、正确地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性,创造性地改造世界,创造更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条件

一、异常心理的概念

异常心理:个体在遗传和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导致身体(尤其是大脑)的损伤或功能异常而表现出来的与所处文化环境不相符的、不恰当的行为、情感或认知方面的功能失调,主要体现为无法摆脱的内心痛苦或明显的社会功能损害。

二、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 医学标准

社会适应性标准 经验标准 统计学标准 医学标准: 心理障碍是疾病,是脑功能失调,应该有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根据,也就是说存在病因和症状。 是医学模式常用的标准。 适应标准: 行为给他们带来情感上的痛苦 行为给他们造成生理上的伤害 行为严重妨碍他们的日常生活 脱离现实并无法控制其思想或行为 经验标准: 个体的主观经验

观察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对被观察个体的心理与行为处于正常或者异常状态的判断 很大的主观性和局限性,因观察者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目前精神科医生常用的方法 统计学标准: 不寻常或少见的行为属于变态行为。 问题:

少见如何界定?5%、10%?

一些少见行为对个人和社会有积极意义!

三 异常心理的分类 按照心理过程分类 认知过程障碍 情感过程障碍 意志行为障碍 意识障碍

医学心理学的分类体系 1.轻度心理障碍 2.严重心理障碍 3.心理生理障碍

4.躯体器质性疾病伴发的心理障碍 5.人格障碍

6.行为问题和不良的行为习惯 7.特殊条件下产生的心理障碍 1.轻度心理障碍

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的、程度较轻的心理障碍

如强迫症、焦虑症等各种神经症,以及创伤后应激障碍等

病人有程度不同的心身不适感,但生活能力和社会功能基本完好,可以照常生活、工作,从表面上看与正常人区别不大

往往需要采用心理和药物的联合治疗。 2.严重心理障碍

因各种因素,使人的精神活动功能严重受损而导致的一类精神疾病 如精神分裂症、反应性精神病、情感性精神病等

既可表现为自身精神活动诸方面的不协调,也可表现为人与外部现实环境之间不能正常地接触和反应,因而无法进行正常的社会生活 3.心理生理障碍

由于心理社会因素的作用而导致的躯体功能性障碍和躯体器质性病变的一类疾病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转归过程中都与心理社会因素的刺激有关各种心身疾病 4.躯体器质性疾病伴发的心理障碍

由大脑损害和一些躯体疾病伴有的精神障碍以治疗其躯体疾病为主,同时辅以心理治疗

6.行为问题和不良的行为习惯影响健康的行为习惯如烟瘾、酒瘾、药瘾、厌食和贪食、网络成瘾等 7.特殊条件下产生的心理障碍

在药物、催眠、航空等特殊条件下产生的心理障碍如海洛因、烟草和酒精等状态下的精神障碍 三 异常心理的分类 按照病因和症状分类

《疾病及有关保健问题的国际分类》 《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DSM-4) 《中华医学会精神疾病分类》(CCMD-3)

第二节 神经症性障碍

一、神经症的定义

神经症又称神经官能症,是一组常见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精神活动能力下降、烦恼、紧张、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症状、疑病症状或各种身体不适感。

二、神经症的特征

1、起病常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

2、患者人格特征常构成其发病基础

3、没有任何可证实的器质性病理改变

4、无精神病性症状,如无幻觉、妄想等症状

5、社会适应相对良好

6、病人自知力完整

三、常见的神经症 焦虑症 恐惧症 强迫症 疑病症 神经衰弱 抑郁症 癔症 焦虑症

焦虑症是一种以焦虑情绪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症。患者常常伴有显著的运动神经紧张和植物神经活动过度的症状,如心悸、头晕、胸闷、憋气、呼吸困难、口干、出汗、等运动障碍。

焦虑症

多发于16-40岁,女性患者较多,一般居民中的发病率为5%,焦虑症患者人数占心理门诊人数的6—26%,占心脏科门诊的10—14%。 焦虑症临床表现

焦虑症一般情况下有以下几种具体的症状 身体紧张

自主神经系统反应性过强 过分机警

对未来的生活不抱有信心 焦虑症临床表现

焦虑症分为急性焦虑、慢性焦虑

急性焦虑症(惊恐发作)的特殊症状有

躯体症状

当急性焦虑发作时,常会伴随严重的心血管系统、胃肠症状。

睡眠障碍

不易入睡,入睡后易惊醒,常伴有噩梦,醒时不安宁,醒后感到很恐惧。

焦虑症临床表现

慢性焦虑症有区别于急性焦虑的以下表现:

焦虑情绪

躯体症状

以植物神经功能亢进为主

运动症状

心理和社会因素刺激(诱发因素) 遗传因素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焦虑症的治疗方法 心理治疗

心理支持治疗

认知行为治疗

生物反馈疗法

音乐疗法 药物治疗 生活疗法

芳香疗法

指压疗法

饮食疗法( 玫瑰花烤羊心、枣麦粥)

恐惧症

恐惧症又称恐惧性神经症,是以恐惧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症。

恐惧对象有特殊环境、人物或特定事物,每当接触这些恐惧对象的时候患者立即产生强烈紧张的内心体验。 恐惧症临床症状 恐惧症分类:

社交恐惧症

空间恐惧症

单纯性恐惧症 恐惧症临床症状 社交恐惧症有

赤颜恐惧

见人恐惧

恐惧症临床症状

空间恐惧症有

旷野恐惧

闭窒恐惧

高空恐惧 恐惧症临床症状 单纯性恐惧症有:

动物恐惧

疾病恐惧

其他恐惧

恐惧症临床症状 其他:

利器恐惧

黑暗恐惧

雷雨恐惧等

恐惧症的病因 遗传因素

个性特征(常偏于高度内向,表现为胆小,怕事,害羞及依赖性强。自卑者)

心理社会因素( 强烈刺激会诱发恐惧症,如夫妻分离、亲人去世、意外事件、恐怖事件等) 恐惧症的治疗方法 认知疗法 行为疗法

系统脱敏法、满灌法

药物疗法 饮食疗法

深海鱼、香蕉、葡萄柚、菠菜、大蒜

强迫症

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指患者在主观上感到有某种不可抗拒和被迫无奈的观念、情绪、意向或行为的存在。

强迫症流行病学

终生患病率:2%-3% 常常在青少年期开始,男性高峰期为6-15岁,女性高峰期为20-29岁。 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难以治愈,追踪数据显示:只有20%的人会完全康复。

强迫症的临床症状 强迫症的临床上分为

强迫观念、强迫意向、强迫动作

强迫症的临床症状 强迫观念包括:

强迫回忆

强迫怀疑

强迫联想

强迫性穷思竭虑

强迫症的临床症状 强迫意向:

强迫症的临床症状 强迫动作具体包括:

强迫检查

强迫性洗涤

强迫计数

强迫性仪式动作

强迫症的病因 生物学因素: 遗传因素 器质性因素

抑制重复行为的大脑回路出现异常 额叶存在激活的异常模式

调节躯体运动的基底神经节功能紊乱 社会心理因素:

人格特征:完美主义者

“不完善感”,“不安全感”,“不确定感”。“三不”之中只要有一个非常突出,就是典型的强迫人格。

工作和生活环境:责任重、要求过分严格等

强迫症的治疗方法 药物疗法:

抗抑郁药物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心理疗法:

系统脱敏疗法

厌恶疗法

认知疗法

森田疗法 抑郁症 抑郁症

是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也有人称之为“心灵感冒”。 抑郁症的特殊类型

季节性抑郁障碍 产后抑郁障碍 更年期抑郁障碍 抑郁症临床表现 情绪低落,儿童青少年表现为易激惹 活动与快感显著降低或失去兴趣 食欲/体重增加/下降(>5%) 睡眠困难,睡眠过多 精神性运动激越或迟滞 疲倦,缺乏精力

无用感,过度或不恰当内疚

思维困难,注意力不集中,难以决定 反复考虑死亡或自杀 抑郁症的病因 生物学因素

1、家族及遗传影响:家族病史、双生子研究,养子研究

2、神经递质紊乱:单胺类物质

3、大脑异常:前额叶

4、激素不平衡

抑郁症的病因 心理因素

抑郁型人格特征:情绪低落、寡言少语、喜欢思考、精神不足,凡事都看得十分悲观,回忆过去的时候经常会谴责自己,面对困难重重的现实的时候又会对未来失去信心。 社会因素

1、压力因素

2、社会地位

3、文化差异

抑郁症的病因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健康研究报告对女性易患抑郁症的原因进行了如下分析: 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将女性患抑郁症的几率提高了50%。

月经

经前期紊乱也容易诱发女性抑郁症。大约2-10%的女性患有月经前焦虑精神障碍。

生育

妊娠、产后的特殊生理时期是女性患抑郁症的高风险期。产后抑郁症而导致的自杀是造成妇女产后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社会压力

抑郁症的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抗抑郁药 心理治疗:

“自我及时强化法”。 其他:

家庭关系要和睦

纠正睡眠

饮食护理(巧克力)

预防患者自杀

癔症(歇斯底里)

癔症:也称歇斯底里,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症,乡村多见。常由于精神因素或不良暗示引起发病。可呈现各种不同的临床症状。此类症状无器质性损害,可因暗示而产生,也可因暗示而改变或消失。 癔症发病因素

人格因素:情感代替理智、暗示性强、自我中心、好幻想 心理因素:暗示有致病作用 社会文化因素 遗传因素

躯体因素 癔症临床表现

“癔症的症状包括整个医学的内容” “伟大的模仿者”

“不好的演员,各种角色都可以扮演” “调皮的孩子,恶作剧”

没有人能够完全描述癔症的全部症状 癔症临床表现

癔症的临床表现分为两种类型:

分离症状

转换症状

癔症临床表现

分离性障碍(又称癔症性精神障碍)表现: 情感爆发 意识障碍 癔症性遗忘 癔症性漫游

癔症性假性痴呆

Ganser综合症

童样痴呆 癔症性神鬼附体 癔症临床表现

转换型癔症(癔症性躯体障碍)表现为: 感觉障碍

感觉过敏、感觉异常、视觉障碍、听觉障碍、心因性疼痛。 运动障碍

全身僵直、瘫痪、失音 躯体障碍

以胃肠道症状为主

癔症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癔症性遗忘 癔症性漫游 癔症性多重人格 癔症性精神病

癔症性运动感觉障碍 其他癔症形式 鉴别诊断: 癫痫大发作 诈病

癔症的治疗 心理治疗:

解释性心理治疗

暗示治疗

催眠疗法 药物治疗:

氯丙嗪、盐酸异丙嗪、安定 中医治疗:

中药、针刺、电针,(加言语暗示效果更加)

第三节 人格障碍

一、概述

二、病因学

三、常见人格障碍的类型及其临床表现

一、概述 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是指明显偏离正常且根深蒂固的行为方式,具有适应不良的性质,其人格在内容上、性质上或整个人格方面异常,由于这个原因,患者自己遭受痛苦或使他人遭受痛苦,或给个人或社会带来不良影响。

二、病因学 生物学因素

遗传因素

大脑发育成熟延迟

二、病因学 心理社会因素 幼年心理应激 教养方式不当 不良的生活环境

三、常见人格障碍

反社会性人格障碍 偏执性人格障碍 分裂样人格障碍 冲动性人格障碍

表演性(癔症性)人格障碍 强迫性人格障碍 焦虑性人格障碍

“怪僻”---行为障碍 常见的行为障碍:

进食障碍

过度饮酒吸烟

异食癖

赌博成瘾等

1、神经性厌食

致病因素: 生物学因素: 下丘脑功能紊乱 心理社会因素: 认知因素、情绪因素 行为因素、个性因素 性别因素、职业因素 经济因素

个性因素:

拘谨、刻板、敏感、易焦虑、强迫倾向,幼稚、不合群、多幻想、追求完美主义者等性格特征。 诊断标准:

比正常平均体重减轻15%以上

正常体重期望值:

身高厘米数-105=正常平均体重

诊断标准:

比正常平均体重减轻15%以上 故意造成体重减轻

至少有下列中的l项:

①回避“导致发胖的食物”;

②自我诱发呕吐;

③自我引发排便;

④过度运动;

⑤服用厌食剂或利尿剂等。

诊断标准:

比正常平均体重减轻15%以上 故意造成体重减轻 有病理性怕胖

诊断标准:

比正常平均体重减轻15%以上 故意造成体重减轻 有病理性怕胖

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分泌紊乱

诊断标准:

比正常平均体重减轻15%以上 故意造成体重减轻 有病理性怕胖

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分泌紊乱

症状超过3个月

诊断标准:

比正常平均体重减轻15%以上 故意造成体重减轻 有病理性怕胖 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分泌紊乱

症状超过3个月 间歇性暴饮暴食

排除躯体疾病所致的体重减轻

2.神经性贪食

致病因素: 生物学因素: 躯体疾病,如脑炎、丘脑下部病变,内分泌疾患,均可以出现贪食症。

心理社会因素: 负性生活事件刺激;错误认知。

诊断标准: 难以控制的进食欲望 抵消食物的发胖作用 ①自我诱发呕吐; ②滥用泻药; ③间歇禁食;

④用厌食剂、甲状腺素类制剂或利尿剂。 如果是糖尿患者,可能会放弃胰岛素治疗。

致病因素: 生物学因素:

本病生物学病因报告少见。 心理社会因素: 个性因素

暗示和自我暗示

职业性别因素

家庭环境因素

个性因素:敏感、抑郁、内向沉默、沮丧、不合群、好幻想、自我为中心,易感情用事,爱好夸张做作。

暗示和自我暗示:患者对自身健康过度关注,在感到不良刺激后发病。

职业性别因素:常见于女性,在演员、模特、空中乘务员中发病率较高。 家庭环境因素:童年双亲早亡,缺少爱抚,儿童期有呕吐史者患病率高。

二、过度酗酒吸烟 俗话说:“男人不喝酒,白来世上走;男人不吸烟,白来世上颠。”

“无酒不成席、无酒不足庆”。

有文章说,国人的饮酒量相当于每年喝干两个西湖。

酒文化:适当的饮酒能展示高雅和喜庆的风范,并且适当饮酒还能健身。 《本草备要》载:“少饮则和血运气,壮神御寒,遣兴消愁,避邪逐秽,暖五脏,行药势。”

相对于酒而言,吸烟则是对身体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事情。

全世界每年因吸烟导致死亡的人数达250万之多,可以说,烟是人类的第一杀手。

酗酒吸烟上瘾的成因之四: 固定的饮酒吸烟模式 过度酗酒吸烟的危害:

3.酗酒对大脑、肝脏和心血管的损伤

4.慢性酒精中毒可影响性功能过度酗酒吸烟的危害:

5.酒精依赖者的心理变化:情绪抑郁、焦虑、易激怒、睡眠障碍、幻觉、妄想、意识错乱及人格改变。

案例:酗酒者,男性,49岁,机关干部。

经诊断,患者是典型的酒依赖和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

十一

患者都没有器质性病变,为 “肠易激综合征”

心身疾病的标准

发病原因以心理社会因素为主 有明显的躯体症状和体征

与人格因素、情绪因素关系密切 与生理性薄弱器官有关

单纯生物医学治疗,效果不好

四、心身疾病的致病因素 社会因素 心理因素 生理因素

紧张情绪可导致动脉硬化

愤怒、激动、焦虑、恐惧都能使胃液分泌和酸度升高 抑郁、悲伤则可使胃液分泌减少和胃肠蠕动减慢 心理上损失感的刺激,对健康的危害最大 生理始基

高胃蛋白酶原是溃疡病的生理始基 高甘油三酯血症是冠心病的生理始基 高尿酸血症是痛风症的生理始基

高蛋白结合碘者则为甲状腺机能亢进的生理始基 十二致病因素

生物学因素: 遗传因素

超重与肥胖

食盐摄入过多 心理社会因素: 情绪因素

个性因素

社会文化

高血压人格:易激动,行为带有冲动性,求全责备,刻板主观,容易暴露自己的思想和情绪,过分耿直,又较为固执、保守、多疑、敏感、自卑、胆小,有不安全感。

A型性格的人表现为:

雄心勃勃,工作认真、办事讲求效率、节奏快、嫉恨拖拖拉拉、喜欢干净利索。不管上班还是在家,总有干不完的事,工作使他兴奋,无事使他感到发慌。一件事没做完,就准备安排第二件事,甚至同时做几件事。

工作程序就像机器,充分利用时间,前后衔接很好。出门时经常回头看看锁好了门没有,寄信要多次看看邮筒。 事必躬亲,对别人做的事不放心,喜欢包办代替。见到别人做事慢条斯理很不耐烦,恨不得自己干。

A型性格的人表现为:

行为浮躁,讲话声音洪亮,走路大步流星,吃饭狼吞虎咽。别人讲话时好插话,不喜欢排队购物。

有很强的进取心,喜欢与别人比高低,在工作中看不起工作效率慢的人,对强手不甘示弱。在闲暇娱乐时,好赢怕输,像孩子似的为输赢争得面红耳赤。

时间观念强,整天有种紧迫感。一般提早到达会场、机场、车站,下车也比别人提早做好准备。有一点事情挂心就会失眠。

不会娱乐、享受除了工作很少有什么兴趣爱好,不会享“清福”。对自己不关心的病痛漠不关心,最不喜欢看病。 A型性格 时间紧迫感 争强好胜、暴躁 敌意

冠心病发病率西方国家高于东方国家,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城市高于农村,脑力劳动者高于体力劳动者。

不良行为因素:吸烟缺乏运动过食肥胖

心理治疗

(1)心理支持和心理咨询

(2)矫正A型行为

(3)冠心病焦虑障碍、抑郁障碍的治疗

(4)不良行为矫正

A型行为模式 不良环境刺激

自幼成长在不良家庭,与领导的关系紧张,女儿的慢性病,是爱人的问题。

心理治疗方案 改变A型行为 认知观念改变

说明教低年级工作负担不重对身体有利,同时可照顾好有病的女儿是一举两得的事,对丈夫没有足够的证据不可随便怀疑,不然会影响夫妻感情。

遗传因素 诱发因素

吸入物

感染

食物

气候改变

运动

药物

月经 诱发因素 家庭教养方式 心理应激 情绪因素

个性与行为特征 大气污染

十三心身疾病

Psychophysiological Disorders(cont.)

本节内容

1.

了解常见的心身疾病

2.

掌握心身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原则 常见心身疾病

1.原发性高血压病 2.冠心病 3.糖尿病

4.支气管哮喘

5.消化性溃疡

6.恶性肿瘤(Cancer) 糖尿病

(一)心理社会因素

1.应激性生活事件

应激性生活事件如夫妻关系不和、家庭成员患病等可降低胰岛素分泌,升高血糖,诱发或加重糖尿病。 生活事件与糖尿病患者的代谢也密切相关。 2.负性情绪和精神障碍

抑郁可能增加血糖控制的困难和糖尿病并发症,抑郁障碍时患者对血糖控制的依从性下降,包括不及时、按量用药,饮食控制困难,运动减少,社会功能受损,医患沟通不良等。

精神分裂症患者2型糖尿病患病率高于一般人群,可能与抗精神病药物导致的肥胖、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和较差的卫生保健有关。 3.个性特征

“糖尿病患者人格”:性格不成熟,具被动依赖性,做事优柔寡断,缺乏自信,常有不安全感。

(二)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反应

1型糖尿病,青少年:激动、愤怒、抑郁、失望的情绪反应,孤僻、不成熟的性格特点,表现出对亲密关系的恐惧。 2型糖尿病,成年人:烦躁、对生活和未来失去信心,应付外界挑战和适应生活的能力下降,甚至导致自杀行为。 糖尿病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影响人的认知功能、情绪、性格、运动能力等,并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如糖尿病患者抑郁发生率>25%,抑郁和高血糖显著相关。

(三)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社会干预 1.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庭的健康教育 2.改变生活方式

3.心理治疗和精神药物治疗 支气管哮喘

Bronchial Asthma 气管支气管树对于不同的刺激源产生呼吸道平滑肌痉挛的反应,依反应程度的强度,产生不等程度的阻塞病变。 临床症状

身体反应:

呼吸急促,喘息,胸闷,咳嗽 心理反应:

发作时呼吸困难,使患者产生濒死感,同时伴焦虑和恐惧,形成“发作-恐惧-发作”的恶性循环。 对本病人格特征的研究发现病人依赖性大、暗示性高、易焦虑,常常压抑自己的情绪而不表露出来。 案例 某女,16岁,学生,独女。女孩的父亲常年在外地工作,母亲工作较忙,女孩从小由祖父母和保姆带大。性格胆小,依赖性强,上幼儿园后不太合群。假日经常纠缠母亲要求带她出去玩,但母亲经常加班,很少能满足女孩的要求,当其他小朋友问其父亲在哪里时,女孩便追问母亲:“爸爸在哪儿?你给我把他找回来。”

7岁时在一次与母亲冲突中大声哭闹后呼吸困难,面色青紫,其母急忙将其送到医院。经短暂吸氧后很快缓解,其母事后赶紧满足了患儿的要求。

此后,患者经常在受刺激后便憋气呼吸困难,且多于母亲在场时发作,持续时间短暂。

Asthma – Triggers 诱发因素

个人因素 – 疾病, 愤怒和焦虑的情感„„ 环境条件 – 污染, 花粉, 温度„„

过度紧张或艰苦的运动 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 家庭关系失常的人

哮喘病孩的母亲一般是典型的过分保护性母亲: 母亲过分溺爱孩子,孩子过份依恋母亲.。 或者父母管束过严,家庭矛盾冲突频繁者。

哮喘发作是病孩对母亲的不断接近和不断要求所产生的逃避行为,哮喘症状不但有争取注意和接近的意义,也有抗议的表示。

如临床上常见到有的哮喘患儿,在父母面前发作很重,离开父母在医护人员照料下则很少发作;

对变应原过敏的孩子在家里时哮喘病一再复发,可一离开家庭,即使变应原依然存在,孩子也不发病了。 敏感强烈、惯于压抑

强烈的紧张性刺激,如人或动物打斗的场面,社交的紧张体验均可使这些人发生哮喘,甚至形成条件反射。

有位20多岁的女青年,每当收到恋爱对象爱情有波折的来信,就出现胸闷,继而哮喘发作。还有的人因吸入花粉而患哮喘,后来当他看到人造的玫瑰花后,也出现喘息症状。 容易接受暗示的人

Luparello等人曾选择40名有过敏史的哮喘病人和正常人作对照实验。首先向所有的被试者宣布:这是一个空气污染实验,每个人必须吸入几种浓度不同的物质(其实所吸入的都是根本无害的非过敏性溶液)。

结果病人组的三分之一出现了呼吸困难,其中12人哮喘发作,而健康组无一人出现反应。然后告诉病人“这是暗示的作用而不是溶液引起的”真相后,那些受影响者也就恢复了正常。对这些人来说哮喘与心理暗示密切相关。 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

包括胃、十二指肠溃疡。是多因素交互作用破坏了胃及十二指肠粘膜的防卫屏障,并被胃液和胃蛋白酶损伤的结果。 消化性溃疡是指胃肠黏膜被胃液消化所形成的溃疡。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规律性上腹疼痛,一般经胃镜确诊。常见的并发症有溃疡出血、穿孔和幽门梗阻。 消化性溃疡一直被列为常见的心身疾病之一。 情绪与胃粘膜

著名学者wolff对一位因食道烫伤而不得不通过腹壁造瘘进食的病人阿汤进行过细致的观察。通过病人的瘘口,wolff直接观察到:

当阿汤处于忿怒、怨恨或焦虑时,他的胃和脸一样充血发红,胃液分泌增多,胃运动增加,甚至看到胃酸和胃蛋白酶腐蚀胃粘膜;当他悲伤、忧虑时,胃粘膜苍白,胃液分泌不足,胃运动减弱,此时即使把食物放进去也不易消化,还损伤胃壁。

心理社会因素与溃疡病发作 个性与行为特点

①争强好胜,不能松弛。 ②独立和依赖之间的冲突。 ③情绪易波动但又惯于克制。“怒而不发”类情绪虽然被压抑了,但却导致了强烈的植物神经系统的反应,引起疾病的发生。

④过分关注自己,不好交往。

精神分析认为儿童口腔期未得到满足 溃疡病的心理治疗和预防

溃疡病愈合慢、易复发,所以病程较长,数年、数十年甚至终生。慢性疾病所致的精神压力尤其影响治疗。

心理治疗采取认知疗法。

调整不良的生活方式与饮食习惯,消除各种心理社会压力。 适当处理自己的不良情绪,不至于太压抑自己。 CANCER

肿瘤

心理理社会因素与癌症之间的关系

①具有某些情绪或个性行为特征的人其癌症发病率较高;

②直接影响癌症发展和转归的内分泌和免疫防卫功能,受患者本人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的影响; 研究发现,那些不愿表达个人情感,不善于宣泄负性情绪体验者,其癌症发生率较高。 ③具有某些心理行为特征的病人,其生存期较长; ④采用情绪支持和行为干预等心理治疗方法,可使癌症病人的平均生存期延长。

附: C型行为

行为特点:过分合作、协调、姑息,谦让、自信心不足,过分忍耐、回避冲突,负性情绪控制能力强,追求完美、生活单调等。

具有C型行为者癌症患病率是非C型行为的4倍。 生活事件与癌症的发生

国内外很多研究发现,家庭不幸方面的事件如丧偶、近亲死亡、离婚等负性生活事件与癌症的发生有密切联系。

治疗方法

心身疾病的治疗原则 心、身同治

心身疾病应采取心、身相结合的治疗原则,但对于具体病例,则应各有侧重。 心理治疗目标

(1)

消除心理社会刺激因 (2)消除心理学病因

例如对冠心病病人,在其病情基本稳定后指导其对A型行为和其它冠心病危险因素进行综合行为矫正 (3)消除生物学症状

Drug interventions (药物干预)例如采用松弛训练或生物反馈疗法治疗高血压病人,能改善循环系统功能,降低血压。

心身疾病的预防

心身疾病是心理、社会和生物学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其预防不能只着眼于生物学因素,而应从更广泛的方面设计预防方案和具体措施,才能保持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三方面的健全状态,收到良好的效果。

心身疾病的预防

对那些有明显心理素质弱点的人,例如有易暴怒、抑郁、孤僻及多疑倾向者应及早通过心理指导加强其健全个性的培养;

对于那些有明显行为问题者,如吸烟、酗酒、多食、缺少运动及A型行为等,应利用心理学技术指导其进行矫正; 对于那些工作和生活环境里存在明显应激源的人,应及时帮助其进行适当的调整,以减少不必要的心理刺激; 心身疾病的预防

对于那些出现情绪危机的人,应及时帮助加以疏导。

某些具有心身疾病家族史如高血压家族史,或已经有心身疾病的先兆征象(如血压偏高)等情况者,则更应注意加强心理预防与生理监测工作。 十四心理诊断

第一节

心理诊断概述

一、心理诊断 心理诊断

广义:是指临床心理学中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的诊断,临床精神病学的辅助诊断、疗效和预后评定问题。 狭义:专指临床心理学中各类心理紊乱的定性区分与评估。

二、心理评估 心理评估的概念

指应用多种方法获得信息,对个体某一心理现象作全面、系统和深入的客观描述的过程。 心理诊断与心理评估的关系

心理诊断强调结果和确定性,是一个相对静止和孤立的概念 心理评估强调过程,是一个侧重动态和变化的概念。

二、心理诊断的特征

诊断结果的多维性

诊断结果的个体差异性 诊断结果的矛盾性

诊断标准的多重性

三、心理诊断的对象、任务和步骤 心理诊断的对象

处于没有任何心理紊乱与患有精神疾病之间过渡带的人群

心理紊乱状态分类图

心理诊断的任务

正确区分正常与异常精神活动

一致性原则

个性相对稳定原则

寻找心理紊乱的原因

对心理紊乱状态作出分类诊断

(包括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边缘三类)

心理问题指近期发生的,不可能持久的,尚未泛化的,反应强度不太剧烈的心理紊乱状态。主要表现为心境和情绪产生一定波动,思维却保持着逻辑性,人格也较完整,对人的正常生活影响不大。如婚姻问题、人际关系问题、考试焦虑问题等。

心理障碍表现为初期反应剧烈,持续时间久,内容充分泛化和自身难以克服的一种沉重心理负担,行为出现异常,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正常生活。心理障碍者不仅在情绪方面波动大,而且会出现各种反逻辑的思维错误,人格也有可能出现某些缺陷。如冲动毁物、广场恐惧等。

精神疾病边缘是心理紊乱的最严重状态。这类人会出现不甚典型的精神异常现象,如注意力涣散、好幻想、意志力减弱、自我评价过分偏离常态、社会交往和人格方面发生较大改变。 心理诊断的基本步骤

详细收集资料 初步分析诊断

从诊断到咨询,再从咨询到诊断,反复确诊

四、心理诊断的意义

心理诊断是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重要前提和依据,同时,还可作为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效果评定的参考 心理诊断是医学诊断的重要组成部分

心理诊断可以为临床干预提供相关信息,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在预防医学、心理卫生工作中,心理诊断对于维护和促进人群的心理健康是必不可少的

第二节

心理诊断的主要方法 观察法 访谈法 心理测验法 医学检查法

一、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被观察者的外显行为表现,如表情、语言、动作等,以及内部体验反应,并根据观察结果,研究或了解个体心理状况和活动规律,做出判断的一种方法。 观察法的种类

长期观察和定期观察

二、访谈法 访谈法又称晤谈法,是通过与来访者交谈,让其叙述和追忆所要研究的心理活动的表现、性质及其原因,以进行心理评估和诊断的方法。

根据对访谈的控制程度,访谈法可分为3种方式: 标准化访谈 非标准化访谈 半标准化访谈

三类访谈法特点比较

三、心理测验法

心理测验的概念及特点

心理测验法是指依靠各种心理测验量表对人的心理特征进行定量的心理评估和诊断的方法,是心理诊断的主要方法之一。

特点:间接性、相对性和客观性。

心理测验的种类

按测验目的分(能力测验、人格测验、神经心理测验 ) 按测验方法分 (问卷法、作业法、投射法 ) 按测验材料的性质分 (文字测验、非文字测验) 按测验方式分(个别测验、团体测验)

心理测验的编制

标准化的心理测验 必须满足如下4个条件: 常模

某同学在两次考试中分别得了60分和90分,他哪一次考的更好? 所谓常模,是指某种心理测验在某一人群中测查结果的标准量数,即可比较的参照标准。

信度

信度是指测验结果的可靠性和一致性程度。也就是说,用同一测量工具反复测量某人的同一种心理特征,多次测量结果之间的一致性程度就是信度。

信度可分为重测信度、分半信度、复本信度、同质性信度以及评分者信度。

效度

效度是指一个测验实际测出的所要测量的心理特征的正确程度,即测验结果的有效性。

根据估计效度的方法不同,效度可分为 内容效度 结构效度 实证效度

标准化

标准化是指任何一种心理测验在施测时都要有统一的、标准的施测方法,即对任何被试实施测验、记分等每一个环节和过程都必须相同,不得例外,否则将影响对测量结果的正确评定。

第三节

常用心理评估工具

一、智力测验 智力的有关概念

智力——是一种潜在的、非单一的能力,它是一种知觉、分析和理解信息的混合体。它在发展过程中可由于环境和学习的影响而促进和延缓,它也与人的生长、发育以及成熟、衰老等生理状况关系密切。

智力年龄(MA)——简称智龄,也称心理年龄,是对智力的绝对水平的度量,它说明了一个儿童的智力实际达到的年龄水平。

比率智商(IQ)——是指智力年龄(MA)与实际年龄(CA)两者的比率,计算公式是: IQ= MA/CA×100

二、人格测验

人格测验(personality test)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对在人的行为中起稳定的调节作用的心理特质和行为倾向进行定量分析,以便进一步预测个人未来的行为。

人格的概念

人格(personality)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模式包含了一个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特征。

医学心理学第十章教案模板
《医学心理学第十章教案模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