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医学心理学笔记

发布时间:2020-03-02 11:33:5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一、序论

1.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和医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医学实践,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预防,诊断和治疗作用的一门学科。其研究对象是“人”。 2.医学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①研究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心理因素的作用规律; ②研究心理因素特别是情绪对各器官生理,生化功能的影响; ③研究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在疾病发生,发展,转归,康复中的租用; ④研究如何通过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和认知思维来控制或调动自身生理机能,以达到治病,防病和养生保健的目的。 3.几个关键人物及作用

①1852年,德国洛采为医学心理学奠定了基础; ②1879年,德国冯特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③1896年,美国韦特卖创立了第一个心理诊所,美国心理学之父 4.医学模式:是指一定历时时期内医学的基本观点,概念框架,思维模式和发展规范的总和。

分类:①神灵主义模式,②自然哲学医学模式,③生物医学模式,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系统沦为框架,心身一元论为基本思想。 5.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①观察法,自然观察法和控制观察法,②实验法,③调查法,④个案法,⑤测验法

二、心理学基础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也叫心理活动,它指的是人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反映。 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2.心理的实质:所谓想“人的心理实质”,就是从理论上弄清楚什么事心理,心理与物质是怎样的关系,心理如何发生以及人的心理有哪些主要特点等问题。其主要内容:心理是物质世界中的一种反映形式,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3.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认识过程

①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称作感受性。分为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前者刚刚能感受到最小刺激的能力,后者刚刚能察觉出最小差异量的能力。

感受性是感觉阈来衡量,二者呈反比关系。

感受阈限:是指引起某种感觉刺激的持续了一定时间的刺激量。 感受性的变化:各种感觉器官的感受性并非一成不变,常因内外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包括感觉的适应和感觉的对比。

②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的特性: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 ③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本身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伴随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的一种状态。

注意种类: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注意的特征: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④记忆:

根据信息在头脑中保持的时间的长短可将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根据记忆内容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运动记忆,情感记忆。

记忆的基本过程是:识记过程,保持过程,再认过程,再现过程。 ⑤思维:是对客观现实概括间接反映。

根据性表现:反映的是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属性;反映的不是事物的外部联系,而是事物的内部的规律性联系。

⑥想象:是在外界刺激的影响下,在人脑中对过去形式的若干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就是表象的加工。 根据想象有无预定目的,可把想象分为无意想象(如触景生情,浮想联翩)和有意想象(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 情感过程:

①情绪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与愿望而产生态度的体验。

②情绪种类:心境,激情,应激 ③情感种类: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④情绪与情感的区别联系

情绪属低级层次是和机体的生理需要能否获得满足向练习的体验,为任何动物共有,有明显的情境性,激动性,临时性。

情感属高级曾经,是和机体社会需要能否获得满足相联系的体验,为人类所特有,有明显的稳定性,深刻性,持久性。 意志过程:

人在实践活动中自觉的确定目的,根据目的调节自己的行为,客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叫做意志。

意志的特征:明确的目的,克服困难,意识对行为的调节

4.个性:一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是指一个人带有倾向性,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个性的形式和发展的因素:①生物因素,个性形式的自然基础;②环境因素,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决定因素;③实践活动;④自我教育。 个性的一般特征:个性的复杂性;个性的独特性;个性的稳定性 个性的心理结构:个性倾向性(人的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和性格)

个性倾向性:一般认为个性倾向性由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组成

①需要:是有机体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生活条件的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它通畅以意向,愿望和动机的形式表现出来,需要同人的活动紧密相连,是人活动的基本动力。 需要的种类: 按需要对象性质分类:物质需要,精神需要 按需要的起源分类:生理需要,社会需要 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而需要是分层次的,这个层次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代表个性发展的最高水平)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局限性:

首先,他的理论依据观察和推理较多,当然反映了一定的客观事实,但缺乏客观的测量指标。

其次,他离开了社会历史条件,离开了社会制度和借机地位抽象的谈人生,这是行不通的,他的理论只单纯强调个人发展,没有强调为实现人类理想,为劳苦大众献身的需要,这是不可取的。

②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因和动力 动机形式要具有两个条件,及需要和外界的刺激或诱因。

动机具有三种功能:一是引起和发动个体的活动,二是指引活动向某一目标进行,三是维持,增加或制止,减弱活动的力量。 动机的种类:分为有意识动机与无意识动机。

③兴趣:是力求认识某种事物,与肯定情绪状态相联系的积极的意识倾向。

兴趣按倾向性分为:直接兴趣(对活动本身产生)和间接兴趣(对活动结果产生)

④理想:是对未来有可能实现的目标的向往和追求。

⑤信念:是坚信某观点的正确性,并按照自己的观点,原则去行动的动机表现形式。

⑥世界观:是一个人对整个时间的总的看法和态度,其中包括对人生的看法—人生观,世界观是个性心理的核心,也是人行为举止的最高调节器。

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

①能力:人类成功完成某项活动必须具备的某项心理特征。 分类:一般能力(智力),特殊能力。

能力差异性的表现:能力的类型差异,能力发展的水平差异,能力表现的早晚差异

制约能力发展的主要条件包括:素质,环境,教育及实践活动。 ②气质:是不依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性。

气质的特征:①气质是心理活动的动力的特性,②气质的天赋性,③气质具有独特性和稳定性。

气质的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气质的生理机制理论: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 神经系统具有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三种基本特征。

③性格: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生活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的个性心理特征。

性格具有态度,意志,情绪,理智特征

性格的类型:按活动倾向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按照一个人独立性的程度分为顺从型和独立性。 影响性格形式的因素:性格形成的生物学条件;家庭因素;学校教育的作用;社会文化因素;性格形成过程中的主观因素。

三、医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①行为学习理论:一般指刺激—反应理论,是心理学关于行为的性质和行为改变过程的理论,主要包括: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华生的刺激反应理论,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论和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等。

行为:一般指个体在主观因素影响下产生的外部活动,如表情,动作和语言等。

学习:是指经验和行为的获得,发展和变化过程。

②精神分析理论包括:潜意识理论,人格结构学说,性心理学说,释梦理论。

③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

患者中心论(自己叙述问题和自己解决问题)是人本主义关于心理治疗的学说,由罗杰斯首创。他反对医生对患者作出频繁的指示,拟定医疗方案的传统做法,而强调来访者的经验和主观世界,采用“非指示疗法”,后来发展为“患者中心疗法”。 ④认知心理学理论

艾理斯的观点:是把认知心理学运用于临床的创始人之一。他认为神经症症状不是由于情绪困扰,而是不正确的信念造成的,有些人根据想象而不是根据事实行事。 贝克的观点:他提出情绪障碍认知理论认为,人的情绪障碍不一定都是由神秘的,不可抗拒的力量所产生,相反,它是可以从平常的事件中产生。 ⑤心理生理学理论

坎农:丘脑假说;塞里:应激适应假说;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学说;沃尔夫,思格尔 ⑥几种条件反射类型 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实验:

食物刺激—唾液分泌 cvcs 非条件反射

食物刺激(非条件刺激);给予(中性刺激)—唾液分泌—强化 给予(CS)—唾液分泌(CR)条件反射 意义:强调了环境刺激与人行为之间的关系

特点:强化(环境刺激对行为的促进作用);泛化;消退。 操作条件反射:积极;消极;消退;惩罚。 内脏操作条件反射

四、变态心理学

①变态心理学:又称病理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异常心理过程和异常个性心理特征的科学

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内省经验标准,统计学标准,医学标准,社会适应标准。

五、心理应激

①全身适应综合症(GAS)的全过程分为警觉,抵抗,衰竭三个阶段 ②应激:是机体与环境直接缺乏适应,是机体对各种各样的刺激,包括环境的,心理的,生物的刺激所呈现的一种非特异性反应。 应激原:凡是向有机体提供适应要求,并引起应激反应的客观变化都是应激原,也可称为刺激原或刺激。

心理应激:是指以心理社会因素造成的精神紧张刺激为应激原,作用于人体后引起的非特异性适应性反应,这种反应不仅是生理的,也是心理的

应激反应的形式分为生理应激反应和心理应激反应。前者包括神经内分泌方面的变化,生理方面的变化和免疫方面的变化;后者包括情绪反应(焦虑,悲伤,抑郁,愤怒,恐怖),行为反应(战斗和逃避,退化与依赖,敌对与攻击,物质与滥用),认知上的反应(主要指不良认知活动,言语混乱,感知混乱,不现实的想象等)。

③心理防御机制:又称为心理防卫反应,是指人们为了应付心理压力或挫折,适应环境而使用的一种策略。

心理防御机制的常见形式:否认,转移,退化,合理化,压抑,升华,幽默。

六、心身疾病:也称心理生理疾病,是指那些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演变,转归一级治疗预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有病理改变的一类躯体疾病。

心身疾病的理论基础:心里动力学理论,心理生理学理论 心身疾病的诊断程序:躯体诊断,心理诊断。

完整心身疾病的诊断:①病人人格(性格的类型或特点);②病人当前的心理状态;③致病的心理社会因素;④躯体疾病的诊断。 心身疾病的防治原则:①用药物治疗躯体疾病;②改变环境;③精神药物的治疗;④心理治疗

常见的心身疾病:消化性溃疡;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原发性高血压;支气管哮喘;癌症。致病因素:社会,文化,心理,躯体因素。

七、临床心理测验

心理测验:是指在标准情境下,对个人的行为样本进行客观分析和描述的一类方法,

心理测验实施的条件:①效度:指一个测验能够量出索要测量的事物的真实程度,反映测量工具的准确性或真实性。②信度:指一个测量在对同一对象进行几次测量中所得结果的一致程度,即测量工具的可靠性与稳定性。③常模:为了对个别测量结果进行正确评定,必须与规范的标准比较后才能作出判断,这种标准称为常模。④标准化:测量一致性。⑤鉴别力:区分段。

八、论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疗法的理论基础和治疗方法 ①潜意识理论是精神分析理论的基石,他把人的心理分为意识和潜意识两个部分,意识指人能自觉的到的东西,是与语言有关的那部分心理活动。潜意识 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人们对自己的一些行为的真正原因和动机不能意识到,二是指人们在情形的意识下面,还有一个潜在进行着的心理活动。前意识则介入两者之间属于潜意识,是靠近意识附近的心理活动。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活动中有一种保持意识生活不受干扰,不受潜意识侵犯的压抑作用,强迫那些潜意识的冲动留在原处,并一次又一次的顶回企图来闯的潜意识。

②人格结构学说:以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组成。 ③性心理学说:把性作为潜意识的核心问题,他认为潜意识中被压抑的欲望,归结人的性欲冲动,人的性本能是一切本能中最基本的东西,是人行为的唯一重要动机。

④释梦理论:梦是对清醒时对被压抑到潜意识中的欲望的表达,弗洛伊德把梦境分为“显梦”和“隐义”。梦工作有四个基本过程:凝结,移置,象征,润饰

九、名词解释

思维: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

思维的特点:概括性: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间接性: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一定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

思维的分类:直接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辅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

情绪:一种由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包含体验,生理和表情的整合性心理过程。

情绪的几种状态:依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度,可以把情绪状态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心境: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缓和而微弱,持续时间较长。激情:一种有激动性和冲动型,力度较强,发作短促的情绪状态。冲动一过迅速弱化或消失的,通常由专门对象引起,指向性较为明显的情绪体验。应激:出乎意料的紧张与危险情境所引起的适应性反应。

情绪的认知理论:评定-兴奋学说;认知-评价论;三因素学说;美·沙赫特。把情绪的产生归之于三个因素的整合作用:刺激因素,生理因素和认知因素。这一理论的基本观点是:认知的参与以及认知对环境和生理唤醒的评价过程是情绪产生的机制。各种情绪状态的特征是交感神经系统以一定形式的普遍唤醒。人们通过环境的暗示和认知加工对这些状态进行一定的解释和分类。认知对刺激引起的一定的生理唤醒的引导与解释导致情绪的产生。

情绪与健康的关系:良好的情绪调节能促进身心健康:情绪调节可以减少表情行为,降低情感体验,从而减轻焦虑等负面情绪对人们的不良影响。不良的情绪调节不利于身心健康:长期压抑悲伤和哭泣容易引起呼吸系统疾病,抑制爱会引起支气管疾病和癌症,不表达情绪会加速癌症的恶化,对愤怒的压抑与心血管疾病及高血压的发病率有着密切联系。

意志:一个人自觉的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动机的功能:激活动能,具有发动行为的作用,能推动个体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由静止状态转向活动状态。指向功能,动机不仅能激发行为,而且能将行为指向一定的对象或目标。维持和调节功能,表现为行为的坚持性。

冲突的形式:接近—接近型冲突,一个人以同样强度追求同时并存的两个目的但又不能兼得时产生的内心冲突。回避—回避型冲突:一个人同时遇到两个威胁性的事件,但又必须接受其一才能避免另一个时产生的内心冲突。接近—回避型冲突:一个人对同一目的产生两种队里的动机,一方面好而趋之,另一方面恶而避之的矛盾内心冲突。多重接近—回避型冲突:一个人面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的,每种目的都具有吸引和排斥作用,而不能简单地选择一种目标,回避另一种目标,必须进行多重的选择而引起的内心冲突。

意志品质优良与不良:优良:自觉,果断,坚韧,自制。不良:怯弱,优柔寡断,懒惰,冲动。

人格的特征:独特性:人与人没有完全一样的人格特点。功能性:稳定性:不易改变,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人格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会决定某些人的命运,因而是人生成败的根源之一。

人格的因素: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系统。

气质: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上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的分型:传统的气质类型的理论:胆汁质(热血),多血质(开朗),粘液质(安静),抑郁质(抑制);艾森克理论:气质的二维模型,四个组合,各包含八种特质;荣克理论:内外倾向。

性格的核心:态度,意志品质,气质。个性的核心是性格。

能力:一种心理特征,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液体能力: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晶体能力:获得语言、数学等知识的能力,它取决于后天的学习,与社会文化有密切关系。

斯皮尔曼二因素说:提出能力由两种因素组成:G因素(一般能力或一般因素)—人的基本心理潜能,是决定一个人能力高地的主要原因。S因素(特殊能力或特殊因素)—保证人们完成某些特定的作业或活动所必须的。

元认知:对认知的认知,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和控制。

心理学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统计分析法。

心理学流派核心观点:

构造主义:(冯特,铁欣钠)心理学应以意识经验为研究对象,并主张运用实验内省方法对意识构造进行分析,从而找出意识的构成元素及其结核方式和规律。

机能主义:(詹姆士,杜威,安吉尔)主张心理学应以意识为研究对象,心理学应当研究意识的技能而非意识内容,并反对对意识进行繁琐的元素分析。

行为主义:(华生)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用试验方法。 格式塔学派(韦特海默,柯勒,考夫卡)强调经验和行为的主体性,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并由此主张心理学应从整体的动力结构观出发来研究心理现象。

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人类的一切个体的和社会的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或动机,特别是性欲的冲动。

条件反射: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后天的学习而产生的反射,是习得行为,由高级中枢在后天建立的暂时性联系来完成的。

信息加工系统:将人看作是一个信息加工的系统,认为认知就是信息加工,将操作符号转化为物理符号系统。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感受器(接受外界信息)—效应器(作出反应)—加工器—记忆(贮存和提取符号结构)—操作显示。

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受性变化规律与感受阈限的关系: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受阈限:E=1/R(E代表绝对感受性,R代表绝对感受阈限);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K=ΔI/I(I为原刺激量,ΔI为差别阈限,K为常数)

感觉适应: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官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感受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的产生过程:自上而下的加工:由外部刺激开始加工,依赖于直接作用与感官的刺激物的特征。自下而上的加工:由有关知识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依赖于感知的主体,不仅要加工由外部输入的信息,而且要加工在头脑中已经储存的信息。

知觉特性:选择性: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的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而把其他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以便更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与对象。整体性:在知觉过程中,人能够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理解性:人在知觉过程中,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作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意义。恒常性: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转变时,知觉的映像在相当程度上都保持着它的稳定性。知觉定势:主体对一定活动的预先的特殊准备状态。

空间知觉:对物体的空间关系的认识。深度知觉:涉及 三维空间的知觉,不仅能够直接物体的高和宽,而且能够知觉物体的距离,深度,凹凸等。运动知觉:物体的运动特性直接作用于人脑,为任务所认识。

似动现象: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记忆:在头脑中累及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记忆的分类:内隐记忆:在个体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外显记忆:在意识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有意识的影响。

艾宾浩斯遗忘规律:遗忘的过程是不均衡的,学习了之后立即开始,过程最初近战很快,以后逐渐缓慢,到了相当时间,几乎不再遗忘,可以说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性变化。

材料位置与遗忘的关系:近因效应:最后呈现的材料最易回忆,遗忘最少。首因效应:最先呈现的材料较易回忆,遗忘较少。中间部分的材料最后回忆起来,遗忘最多。

提高记忆效率的方法:复习—及时复习,复习多样化,合理的分配复习时间(分散复习)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儿童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重要的人物的行为而学得社会行为,这些观察以心理表象或其他符号表征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来帮助衙门模仿行为。交互决定观:个体、环境和行为是相互影响,彼此联系的。观察学习的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复制过程,动机过程。

医学心理学 作业题

医学心理学教学大纲

医学心理学重点

医学心理学总结

医学心理学感想

医学心理学名词解释

医学心理学教学计划

医学心理学心得体会

某医学心理学心得体会

医学心理学案例总汇

医学心理学笔记
《医学心理学笔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