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小学乘法教案模板(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14:22:09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小学数学教案《乘法交换》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乘法交换》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乘法交换的产生 2.学会应用乘法的交换 3.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乘法交换的产生过程 教学难点:乘法交换的应用 教学具准备:课本插图 教学时间:35分钟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些好吃的,看这是一箱饮料 二.中心阶段

(一)探求乘法交换的产生 1.饮料图

(1)仔细观察它是怎么排列的

一共有几瓶,列出算式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4×3=12(瓶) 每行有3瓶,4行就是4个3 3×4=12(瓶) 每列有4瓶,3列就是3个4 4+4+4=12(瓶) 3+3+3+3=12(瓶) 这两道乘法题表示的意思相同吗?有何不同?(一份量不同)

(2)师:目前乘法的计算还没有学习,我们主要是利用相应的加法算式帮助计算的,这两道加法分别解决了哪道乘法题的计算 板书改成: 4×3=12(瓶) 3×4=12(瓶) ↓ ↓ 3+3+3+3 4+4+4

1 (3)说说这两道加法题你是怎么算的,分别要加几次?

3+3+3+3 我先算3+3=6,再算3+3=6,6+6=12,共要算3次

我先算3+3=6,在算6+3=9,9+3=12,也要算3次 4+4+4 我先算4+4=8,再算8+4=12,共算了2次

小结:同一幅图所看的角度不同,即我们定出的一份量不同,算式也是各不相同的,每道乘法题我们都能找到一道与之相对应的加法题帮助计算。

2.蛋糕图

(1) 这里还有一盒蛋糕,共有几块呢?模仿刚才的步骤同桌互相说一说 (2) 汇报

5×2=10(块) 每行有2块,5行就是5个2,我们可以借助2+2+2+2+2这道加法题帮助计算,我先算2+2=4,再算2+2=4,4+4=8,8+2=10,共加了4次

2×5=10(块) 每列有5块,2列就是2个5,我们可以借助5+5这道加法题帮助计算,5+5=10,只加了1次

3.草莓图

(1) 这是什么?(草莓)共有几颗呢?像刚才这样自己说一说 (2) 汇报

7×3=21(颗) 每列有3颗,7列就是7个3,我们可以借助3+3+3+3+3+3+3这道加法题帮助计算,我先算3次3+3=6,再算6+6=12,12+6=18,18+3=21,共加了6次

3×7=21(颗) 每行有7颗,3行就是3个7,我们可以借助7+7+7这道加法题帮助计算,先算7+7=14,再算14+7=21,共加了2次

4.师:每幅图我们都列出了2道乘法算式,也找出了相应的加法题帮助计算,在听汇报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感觉?(学生畅所欲言)

结合板书观察一下,每组的乘法题有什么特点?(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小结: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这里运用了乘法的交换

板:乘法交换

4×3=3×4 5×2=2×5 7×3=3×7 通过刚才3道题的计算我们发现这一规律是存在的,你还能举出形如一些形如□×□=□×□运用乘法交换的例子吗?

2 (板书学生所举出的一些例子)

5.师:既然它们的答案相同,你愿意计算哪一题,说说你的想法?

运用乘法交换可以使计算简便;加数个数少相加次数少计算起来简便 ※以加法题作为乘法算式的计算手段,通过每一道连加题的计算,连加次数的统计,使学生自主体验哪道算式计算起来简便,从而得出一些想法。 (二)应用

1.刚才大家在交流的过程中出现了这样两个想法 板:运用乘法交换能使计算简便

加数个数少想加次数少计算起来简便

通过相应加法题的计算验证一下我们刚才得出的结论对不对,或者说你还有哪些想法等会儿都可以交流。

2.汇报后小结,在目前乘法计算还没有学的前提下,在排除因数为5的情况后我们可以利用乘法交换将小的因数放在前面,减少加数个数从而减少相加次数使计算简便。

※通过观察、举例等不同形式让学生进一步体验乘法交换的产生过程,并在知识点的掌握中融入自己的想法,活学活用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练习阶段

1.小丁丁给小朋友带来了一道题 出示:3+3+3+3+3+3+3+3= 你能运用今天所学的本领想到一种简便的算法吗? 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 (8×3=3×8=8+8+8=24) 2.书上也有一道类似的题你会吗? 独立完成书P14/2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了解到了有关乘法交换的哪些知识? 你认为9个8连加简便还是8个9连加简便,得出都不简便,以后乘法计算我们要借助乘法口诀计算

3

由《乘法交换》这堂课所想到的„„

《乘法交换》这堂课中的知识点并不多,如何让这堂课上得有新意,如何在课中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成了自己在课前考虑得较多的问题,最终我决定尝试让这堂课的教学设计定位在让学生充分体验乘法交换的产生过程,课上完后听课老师对自己的这一设计予以了充分的肯定,认为体现出了新教材的“新”,认为在老教材的有些概念教学中也可以尝试用这一模式展开。没想到自己的一个想法,一项尝试竟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收获,自己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课后自己以这堂课为主线对此进行了再推敲,回顾自己2年多来走过的尝试新教材之路,产生了一些个人的想法。 1.转变教师角色,了解学生的想法与意见:

要打破在学生心目中教师的说法或出的题一定是正确的这一想法,让学生有这样的共识,老师出的题并非完全是正确的,一定要带着想法去研究问题。起初学生有些不适应,可以有意识地在教学设计中多一些看似对的再想想其实不然的题目或概念,使学生通过思考明白在课堂中老师和学生只是站在同一高度探究问题的人,教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和关键时刻的点拨者,一切都得想想再想想;在随后的阶段的学习中,可以对新课中出现的知识点让学生谈自己的意见、想法或联系到了哪些题,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其他同学对于他的想法或出的题目再深究看看有没有不同意见,如有再通过举例等不同方法进行验证,加深对某些概念的理解。

在这堂课中,学生表现出的已是第二阶段的学习过程,即自主说想法,为了将教材资源挖得更深些,我也作为一个参与者补充了自己的想法,交流的过程成为了这堂课的一个亮点。

2.打破以往教学模式,重过程而非结果:

自己在尝试新教材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练习还没怎么做就讨论了一个例题一节课就没了连练习课都没时间安排,起初自己曾产生过疑问,学生能懂吗?这本教材适合学生吗?通过后续的练习,自己发现,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能力得到了突飞猛进的提高,特别是那些中上水平的学生,听他交流方法 4 时的那种表达方式你很难想到他只是一个低年级的学生,简直可以和中、高年级的学生蓖美。

在这堂课中,通过板书的观察,学生能一针见血地说出我发现两个数交换位置结果不变,课后一位听课老师感慨地说,我们四年级前两天也在学乘法交换,还没你们学得好呢?她的这一说法确实也呼应了自己的想法,新教材不约束学生的思维,给学生创造了更大的思维舞台,教师的教学设计就更不能压抑了学生的发展空间。

3.困惑,如何缩短生生间的差距:

在与其他老师的闲聊中曾透露过自己的想法,我喜欢聪明的学生,他们是适合新教材的,学起来不累。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止一次为一些后进生感慨,我们班的某某某太累了。因为在新教材中过早地将一些以往是中、高年级教材中的内容放入了低年级的教材中,自己不理解的是这些知识是让学生掌握呢还是了解呢,一些抽象的概念作为教师只能以自己理解的所谓要达到的要求去要求每一个学生,这些要求对一部分学生是困难的,因为他们缺少的是自己独立思维的过程,课堂中讨论的过程对他们而言只是一个局外人,好与差的距离太远了„„

推荐第2篇:五年级小学数学乘法教案

小学五年级课时教案

课题 小数乘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小数乘整数的概念及意义

数学思考:让学生思考整数乘整数与整数乘小数的区别,推理当小数乘小数时与小数乘整数有什么异同,让学生了解转化的思想。 问题解决:让学生能顺利解决小数与整数相乘的问题。

情感态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将小数与整数相乘的模型简洁化。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要领。 教学难点:学生能自行运用小数乘整数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迁移类推、引导发现、举例说明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以买零食来进行课堂导入平时同学们都很喜欢吃零食吧

切入主题当同学们要出去自己买零食的时候一包糖果1.5元那么买5包零食需要多少元。

让学生列式子表示,学生列完后教师表示1.5+1.5+1.5+1.5+1.5=也可以用1.5*5=来表示。

问同学,该乘法与以前做的乘法有什么不同。

揭示以前做的乘法都是整数而这一次有小数加入算式。 让学生讨论计算结果。

分别板书加法与乘法计算公式。 分别引导学生分多方法计算,一种乘法,一种将元与角单位分开分别计算再相加,一种将元化为角单位相加再化整。

列乘法竖式,一个为角单位算法一个是小数算法。 课堂练习提出新问题,那么1.2乘9等于多少

让学生思考并分组讨论计算结果运用刚学到的知识进行计算 让学生报告结果并分享解法。

让学生出小数与整数乘法题并让其他学生来做 拓展延伸那么小数与小数相乘又是怎么样的呢 布置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1.5+1.5+1.5+1.5+1.5= 7.5(元 1.5 15+15+15+15+15= 75(角 * 5 1.5*5= ——— 7.5 1.2*9=1.2*10-1.2=8.8

1

推荐第3篇:小学四年级乘法估算教案

乘法估算

执教:李军宁

教学内容 第60页例5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乘法估算。 2.培养估算意识以及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教学难点

估算时确定两个因数的近似数 教学准备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

30×70= 50×90= 60×40= 300×20= 500×30= 60×800= 2.用你以前所学的知识,试着完成下面各题: 89×31≈ 58×39≈ 91×89≈ 607×8≈ 二.导入新课

我们学会了两位数乘两位数,一位数乘三位数的估算,三位数乘两位数怎样估算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探讨的内容。板书课题:乘法估算 全班学生齐读课题 三.新课教学 (1)创设情境

假设我们要组织一次去公园的秋游活动,作为策划者的你会考虑到哪些问题呢? 组织学生议一议,说一说。(人数 时间 地点 公园门票等)。 在学生的话题中引出例5 全班齐读小黑板上的题目 (2)审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一说为什么用乘法算?(一套就49元 共需要104套

那么就有104个49)

板书49×104 师: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只需估算一下大致结果就行了。(板书:≈)

(3)学生独立估算 师:你会估算吗?

学生独立估算,算好后,反馈学生不同的估算方法:

方法一:49×104≈5000(元)方法二:49×104≈5500(元)

50 100

50 110

(4)讨论、比较。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来估算,在这些估算方法中,你认为哪种估算方法更适合,更符合实际需要?为什么?

生 :我喜欢第一种估算方法,因为把49看成50,把104看成100,50×100等于5000,计算很方便。 生 :我喜欢第二种估算方法,因为把49看成50,把104看成110,两个数都看大了,这样估算出来的结果50×110等于5500,肯定大于49×104的结果,还有多余的一点钱,可以防止有什么意外发生。

师:从秋游买票准备钱这件事里,我们发现运用四舍五入法把49看成50,把104看成100来估算得的结果5000元并不符合实际需要。看来,在估算的时候,不能简单的考虑把数字四舍五入,为了计算简便就可以了,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把结果估大一些,这样才能保证所带的钱够用。

四.巩固训练 1.估算下列各题

32×104≈ 213×29≈ 252×41≈ 52×98≈ 69×203≈ 42×294≈ 195×29≈ 39×105≈ 21×299≈ 59×704≈ 52×402≈ 28×397≈ 89×102≈ 139×38≈ 107×42≈ 68×196≈ 2.小测验 (1)《新编小学生字典》有592页,大约是( )页。 (2)小俊每分钟打字108个,大约是( )个。 (3)本校有学生688人,大约是( )人。

(4)李平大叔今年收橘子1328千克,大约是( )千克。

2、刘宁走一步平均长度62厘米,他从操场这头走到那头共走252步。操场大约长多少厘米?

五.布置作业

六.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七.板书设计

乘 法 估 算

方法一:49×104≈5000(元)

方法二:49×104≈5500(元)

↓ ↓

50 100

50 110

计算简便

符合实际

七.教学反思

推荐第4篇:小学四年级数学口算乘法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口算乘法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乘数是整百数的口算乘法的算理,掌握口算方法,正确口算乘数是整百数的乘法.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迁移类推的能力.

3.培养学生主动探求新知,热爱数学的积极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乘数是整百数的口算乘法的算理,掌握口算方法,正确口算乘数是整百数的乘法. 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的口算乘数是整百数的乘法,提高口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口算下面各题.说出每个算式表示什么?你是怎样进行口算的?

1004 2018 3006 320 640 940

二、新授

1、1004表示什么?用图可以怎样表示? 每行有100个方格,需要多少行?

观察这副方格图,你还可以怎样列式?(4100) 这个算式表示什么?(100个4是多少?)

第 1 页

2、比较1004与4100这两个算式,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这两个算式中的数都是一样的,只是数的位置不同;它们表示的意义不同;它们都可以表示同一副图;它们的计算结果是一样的.)

归纳:1004与4100的计算结果是一样的.

3、独立试算: 10012= 19100= 12100= 10019=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你有什么发现?

(100乘几,就可以算成几乘100,他们的计算结果是一样的;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4.试算:720= 7200= 7300= 7400=

说出你的想法.(7和2个十相乘,得14个十,是140) 根据上面的方法,计算下面的题目: 12300= 8500= 24600= 21500=

5.讨论交流:通过上面的计算,你有什么发现? 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归纳:(1)一个因数与整百数相乘,可以用这个因数与乘数百位上的数相乘,然后在积的后面添上2个0.(2)用这个因数与几个百相乘,得多少个百.

6.同桌之间能互相出几道这样的题目,练一练吗?

三、巩固练习

1.口算下面各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第 2 页 1006 4002 30012 8700 15400 6100 2400 12300 20600 33700 2.列式计算: (1)30个15是多少? (2)25的200倍是多少? (3)6乘400是多少? (4)

3.四年级3班有学生50人,开学初每人交书本费及各种杂费共200元,四年级3班的老师共收多少钱?

4.一袋洗衣粉500克,一箱洗衣粉20袋,有多少千克?

四、质疑小结

1.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内容?

2.怎样口算一个因数与整百数相乘?如果是一个因数与整千、整万的数相乘又该怎样计算呢(补充板书)?请你举例说明.

3.还有什么问题?学生质疑并解疑.

五、课后作业 1.口算下面各题. 10017 2018 60011 12400 17100 8200 11600 14200 2.口算下面各题. 6100 5060 13300

第 3 页 4220 12200 20400 6300 13100 34200 3.(1)20个17是多少? (2)25的100倍是多少?

(3)40乘300得多少?第 4 页

推荐第5篇:小学四年级上册口算乘法教案

小学四年级上册口算乘法教案

目: 口算乘法 目

标:

1、使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2、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训练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点: 教给学生两位数乘一位、几百几十的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点: 使学生学会把两位数分成两个数,个位数和十位数分别与位数相乘,积相加的口算方法。

键: 把两位数分成十位数和个位数,然后再乘一位数。 教

法: 引导自学法 教

具: 卡片,小黑板 教 学 过 程:

一、利用卡片进行口算练习

二、新

1、由口算练习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2、出示自学提纲

﹙1﹚读书46页例

1、说说例1中有哪两个题目 ﹙2﹚一题中的两个数量各表示什么?

﹙3)书中是怎样计算16ⅹ3的?说出计算过程。

3、分组按着目标合作学习

4、检查自学效果,分组汇报,重点说计算过程。

5、计算过程是:

(1)把16---分成10和6, (2)先用10ⅹ3 = 30, (3)再用6ⅹ3 =18,

(4 )最后再再用30 + 18 = 48

6、用同样的方法第二题,

(5)怎样计算160ⅹ3?同样用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的百度文库

方法解决这个问题。重点说计算过程。

7、讨论其它算法,如:把160分成100和60分别乘3,积相加的方法等。

三、巩固训练、

1、板演下面各题

15ⅹ6=

23ⅹ4 =

45ⅹ8 =

78ⅹ3 = 64ⅹ9 =

34ⅹ7 =

78ⅹ5 =

32ⅹ6 =

2、同桌互相说口算过程

3、数学游戏开火车,方法:

(1)一组为一列火车,24道题(根据学生人数确定) (2)每列火车6个人,6道题,口算正确,速度快为胜。 (3)给获胜的火车插上红旗。

4、火炬传递口算游戏,方法如下:

(1)四把火炬,每把火炬上面有6道相同的口算题目。

(2)每组一把火炬,每生口算一道题,然后把火炬传给下一位同学。 (3)口算正确,传的快的为胜。 (4)把胜利的火炬插到黑板上。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总结了多种口算方法,运用你喜欢的方法进行口算吧,希望同学们在下次口算大赛上夺冠。

小学部:

2008年11月12日

百度文库

推荐第6篇:小学二年级数学乘法教案[人教版]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44—46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九第1—4题。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

2、认识乘号,会写、会读乘法算式。

二、智能目标:

1、通过练习,让学生正确把相同加数求和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2、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小组合作互助的精神。

2、教育学生思考问题应该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去想办法解决问题。教学重点:体会乘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同数连加与乘法的关系。 教学准备:

1、课前教学生唱《数字拍手歌》,配动作。

内容如下:一二拍拍手,三四点点头,五六挪挪腰,七八不说话,九十快坐好!

2、练习九第1题的挂图。

3、制作多媒体电脑课件。

4、制作卡片(内容为练习九第2题和补充的乘法算式。

教学过程:

一、交谈导入,提高兴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到游乐园玩吗?那么这节课学习认真,积极动 脑筋的同学,老师就带他到游乐园玩,好吗?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1、请看图,这五个小朋友在干什么?(课件出示例1的主题图)

2、你能根据这幅图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引导学生提出:每个小朋友用了多少根小棒?)

3、那么请四人小组分工合作,在堂上练习本上列式算一算,看哪个小组算得快,算得准。

4、请学生汇报,师分类板书:

14+6=20

10+10+10=30 4+4+4+1+1=14

5+5+5+5=20

3+3+3+3+3+3=18

5、我们一起看黑板上的这些算式,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左右两边的相同点都是加法算式,不同点是左边的算式中加数不都相同,右边的算式中加数都相同。

6、我们再次看这边的算式,你能照样子再编几个这样的算式吗?

请在本子上写一写。注意要求算式中的每个加数都要相同的。

7、让学生说出自己所学的算式,师质疑:如果再添加上5个、10个„„这样的数,那说起来很容易漏说或多说几个,这怎么办?

学生引导说出:几个几相加。

8、那么你们能说说右边这3个算式都是几个几相加呢?你们所写的算式是几个几相加呢?请同桌互相说一说。再指名说。

9、看来这些算式用“几个几相加”说真简便,那么写有没有方法能写得简单一点呢?稍让学生思考。

10、我们可以用另一种运算方式—乘法来表示。(板书“乘法)齐读课题。

11、现在以这一题(3+3+3+3+3+3=18)为例,相同加数是几? 有几个3?得多少?板书(6

3=18)

12、在6和3中间写上这样一个符号“×”,(6×3=18)读作6乘3等于18。

13、那同学们知道“×”是什么吗?乘号与我们认识的加号、减号一样,是一种运算符号,那“×”像什么?(提醒学生书写要端正,不要与“+”混淆。

14、那么在这个乘法算式中,6和3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15、6个3连加除3这样(6×3)写外,也可以先写相同加数3,再写6,写作3×6=18,那这个算式又怎样读?

16、质疑:请打开书45—46页,看看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17、小结:同学们,求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和,可以应乘法计算。要注意弄清楚相同加数是几和有几个相同加数。

三、练习巩固,掌握新知。

1、现在老师准备了一些算式卡片,你们会读吗?我们开火车读,其他同学要认真听。结束后,全班同学再齐读一次。

2、读会读了,那同学们还能把另外这两个算式(10+10+10=30、5+5+5+5=20)和你们所写的算式写成乘法算式吗?请在本子上做一做。学生汇报。

3、打开课本48页,做第3题。学生汇报。

4、继续做第4题。学生汇报。

5、同学们这节课表现得很好,老师真想马上带大家到游乐园。请再打开46页,看“做一做”的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引导学生提出: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荡秋千?)请在书上做。学生汇报。

6、好,现在我们一起唱着《数字拍手歌》到游乐园玩吧!

7、(课件显示44页游乐园情景图)。我们来到了游乐园,仔细看看,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说图意)

8、你能根据这些情景提一些数学问题吗?请四人小组的同学分工:①提问题;②列算式;③判断对错。

学生汇报。

9、同学游乐园的另一个角落还有这些小朋友。(出示48页第1题的挂图)。你们看,谁能帮助这只小鸟解答这个问题(共有几个小朋友)?请在本子上分别用上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来解答,学生汇报时,让他们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想①每个跷跷板上坐4个小朋友,有2个跷跷板。②两个跷跷板的每一端坐2个小朋友,有4端)师鼓励学生:同学们思考问题应该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去想办法解决问题。

四、拓展练习,扩阔思维

1、同学们真是一个聪明的乐于助人的小朋友,那能不能把4+4+4+4+1+1=14这个算式部分改成用乘法表示呢?(可小组讨论)再汇报。

2、玩了这么多,有点口渴了。这里有几瓶水(在讲台上摆成

0 00 000)列成加法算式是什么?(1+2+3=6)

那这个算式能不能改成乘法算式?那谁能移动一瓶、两瓶或三瓶水,使它们能够用乘法算式表示?指名出来移,并说出乘法算式。

(引导学生抓住“相同加数”去想。从这些方面去移,变成

00 00 00

或000 000或0 0 0 0 0 0)

五、畅谈收获,归纳总结

1、游乐园真好玩,是时间回去了,我们又唱着《数字拍手歌》回去吧!

2、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感觉自己表现得怎么样?

3、师总结:当出现相同加数连加的时候,可以把加法算式简写成乘法算式。这只是对乘法的一个初步认识,以后我们会学习更多这方面的内容。 板书设计:

14+6=20

10+10+10=30

( 10×3=30)

4+4+4+1+1=14

5+5+5+5=20

(5×4=20)

4×3+2×1=14

3+3+3+3+3+3=18

或3×4+2×1=14

6×3=18

读作:6乘3等于18

3×6=18

读作: 3乘6等于18

推荐第7篇:小学数学乘法的认识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和操作,使学生理解求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知道乘法算式的含义.

2.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会正确地读出和写出乘法算式.会正确地叙述乘法算式的意义;还要会用学具摆出乘法算式的含义.

3.培养和训练学生动手操作、抽象概括的能力;向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思考方法.

教学重点

知道乘法的含义,了解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教学难点

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算式:4+6+9和2+2+2.

(1)要求学生找出这两个算式不同的地方在哪里?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2+2+2这道算式的加数是相同的,那么2就是这个算式中的“相同加数”(板书).

(2)数数看是几个2相加?(3个)

2.出示算式:5+5+5+5.

提问:这个算式中的加数相同吗?这个算式中的相同加数是几?几个5相加?

3.要求学生说出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

教师小结:这些算式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板书)

4.设疑:2+2+2是3个2相加,•那么4个2相加,怎样列式?5个2呢?50个

2、100个

2、1000个2相加呢?

揭示:用加法列式,算式很长.

5.引入:今天我们学习一种简便的方法来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能使这些很长的算式缩短.这个方法叫乘法(板书).

教师出示教具加号“+”,然后向右旋转成乘号“×”,贴在黑板上.

6.介绍乘号“×”及其写法.

二、进行新课

(一)教学2×3=6.

1.出示小花图.

板书设计

乘加乘减

例5桃子图例64×3-2=

一共有多少个桃?

3+3+3+2=11 3×3+2=1

1(1)先出示2朵.提问:你们看,这是几朵小红花?(2朵)我们把2朵小红花看成一组.然后再出示2朵,又出示2朵.

(2)提问:一共摆了几组小红花?(生:3组.)求一共有多少朵小红花,用什么方法算?怎样列式?(板书:2+2+2=6)

2.教学用乘法计算.

(1)这道算式中的相同加数是几?(生:相同加数是2.)写乘法算式时先写相同加数“2”,再写乘号“×”.

(2)数数看这是几个2相加?(板书:3个2)乘号后面写“3”,这个3叫做“相同加数的个数”.(板书算式:2×3=6)

3.教学读法.

这个算式怎么读呢?(板书:读作2乘以3)教师带读,再要求齐读.

4.巩固意义.

提问:

(1)2×3里的2在加法算式中叫什么数?相同加数写在乘号的哪一边?

(2)这个3怎么得来的?它在加法算式中叫什么数?写在乘号的哪一边?

(3)2×3表示几个几相加?

(二)教学3×4=12.

1.指导学生摆小正方形:竖着摆,每3个为一组,摆4组.

2.提问:

(1)求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形?•用加法算怎样列式?

板书:3+3+3+3=12.

(2)这个算式能写成乘法算式吗?写成乘法算式,乘号前面应先写几?乘号后面应写几?板书:3× 4 = 12

(3)这个算式表示几个几相加?(板书:4个3)

(三)教学4×5=20.

1.投影出示:

提问:求一共有多少个小圆片?用加法算,怎样列式?

2.尝试:请小朋友试一试把这道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

板书:□×□=□

指名填写并讨论:乘号前面为什么写4?乘号后面为什么写5,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四)比较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

1.请同学们观察比较刚才我们写的三道加法算式和三道乘法算式,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1)每组里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2)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哪种方法计算比较简便?简便在什么地方?

2.小结:通过比较我们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以后我们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时,要用乘法计算.(板书:求几个相同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五).改写练习

1.将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3+3+3+3

4+4+4

5+5+5+5+5

2.讨论:8+8+8=3×8,对不对?应改怎样改正?

3.将乘法算式改写成连加算式.

3×88×3

4.课前我们讲的50个

2、100个

2、1000个2,怎样改写成乘法算式.

5.算式4+6+9,能否改成乘法算式?为什么?

小结:只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我们才能用乘法计算.

(六)质疑.

三、巩固练习

1.填空.

(1)3×4读作( )乘以( ),表示( )个( )相加.

(2)4×3读作( )乘以( ),表示( )个( )相加.

2.看演示图,叙述图意,再说出乘法算式.(用投影演示)

(1)苹果图:有5个盘子,每个盘子放3个苹果.

(2)苹果图:有3个盘子,每个盘子放5个苹果.

(3)青蛙跳格图:第一回,每次跳5个格,跳3次.第二回,每次跳4个格,跳4次.生回答后,再问一问4×4前面的4表示什么,后面的4表示什么.)

3.“送信”游戏.(详见探究活动)

四、课堂作业

1.看图先写加法算式,再写乘法算式.

2.把乘法算式与加法算式用线连起来.

3+3+3+3 8×2(学

9+9+9+9+9 3×4

7+7+7 9×5

8+8 7×3

3.写出乘法算式,再用圆形纸片摆一摆.

2个4连加; 4个2连加; 3个5连加; 5个3连加.

五、质疑归纳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1.凡是在加法算式中,每个加数都相同,就可以把这个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2.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

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新课的导入,层次清楚,目的明确。揭示“相同加数”和“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意义为新知识的学习作了铺垫。巧妙设疑,创设情境,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欲望。

教授新课时,以2×3=6为范例,引导学生认识乘法算式的写法、读法及表示的意义,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及时巩固,加深理解。

在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认识乘法,建立乘法的概念。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表示的意义一样,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两种算式的写法与读法不一样。求几个相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简便在写法与读法上。通过观察、比较和概括,达到初步认识乘法的目的,并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送信”游戏,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能再次吸引学生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最后两张卡片,有些变化,要想把“信”送出去,需要学生灵活地思维。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推荐第8篇:小学数学优质课教案《乘法分配律》

小学数学优质课教案《乘法分配律》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第八册第P36 页例3。 执 教:津市市灵泉中心小学 唐燕 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乘 法的分配律在本册书中所学的运算定律中,是学生最难掌握的知识。学生学习这一内容时往往没有学习兴趣,教师教学时往往只注重结论教学,而忽视了过程教学, 对于学生只要求掌握并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而能否用准确的语言表述乘法分配律不作要求。因此,学生并未真正发现和理解这个运算定律,未能自觉运用所学知识, 进行简便运算,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也没得到充分的发展。

本课设计旨在其一:创设问题情境,质疑、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本课设计故事情境引入,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意向,自主获取知识,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其二;培养学生“发现”、理解数学规律的能力。本课学习中,用启发与发现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入部分的初步感知,例3教学中的数形结合,教师的点拨,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使学生全体全过程参与,发现和理解了乘法分配律,变结论教学为过程教学,把教学生学会知识转变为学生会学知识,教给了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效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发现、理解数学规律的能力。

其 三;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抽象概括能力。学生在学习乘法分配律时,往往能掌握和运用这个运算定律,但大多数学生很难用准确的语言表述乘法的分配律,因 此,本课在各环节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如何运用语言表述乘法分配律,在练习设计中,通过专项训练,突破这个难点,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教学 中,当学生发现和理解了乘法分配律时,引导学生对比、分析,用语言抽象、概括这个定律,并用字母表示出来,这样也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目标:

1、发现、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

2、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述乘法的分配律,并能初步运用乘法的分配律;

3、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4、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究、自己得出结论的学习意识。教学重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今天能和大家一起学习,老师非常高兴,我想带大家一起走进神秘的数学王国,你们愿意吗?我先到口算殿看一看吧。

口算:

34×100= 4×25= 125×8= (8+4)× 25= 34×72+34×28=

最后二题能不能很快算出结果来呢?其实我就能一眼看出它们的结果!这里面藏着什么秘密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探讨。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进行口算训练的同时,为学习新课埋下伏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师:数学王国那里空气清新,鸟语花香是因为有了枝繁叶茂的树林。现在正是阳春三月,国王可不会错过了这个植树造林、绿化环境的好季节,他们国王也跟我们国家还把每年的3月12日定为植树节。

引入主题图(课件:植树情景及信息):每小组要4人挖坑种树、2人抬水浇树;有25个小组。

师问:怎样求一共有多少同学参加这次植树活动?(质疑问题,引出新知。)

1.课件出示:每小组要4人挖坑种树、2人抬水浇树;有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同学参加这次植树活动?

师:“你打算怎么帮助国王呢?” 教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

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引导学生说明不同算法的理由。 生回答师板书:(4+2)×25 4×25+2×25

2.结论:两个算式的结果怎样?用什么符号连接?生读等式 板书:(4+2)×25=4×25+2×25 生读算式(4+2)×25=4×25+2×25

师: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3.探究、验证。

出示:((出示一组算式)猜一猜:它们的结果会怎样? (3+2)×4 3×4+2×

4再来猜一组:

(5+10)×2 5×2+10×2

师:中间可以10用“=”来连接吗?(通过计算验证) 师:这两道算式相等是一种巧合还是有规律的呢? 4.小组讨论:

通过观察这几道等式从左边到右边,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指名汇报)。 5.合作探究

是不是任何三个数组成这样的算式都具有这样的规律呢? (1)下面我们共同合作,验证一下 谁能举出三个数。如:„„

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怎么表示?

谁能根据左边的算式,写出右边的算式? 请你分别算一算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吗? (2)下面请同座位合作来试一试:

左边的同学任意找出三个数写出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右边的同学再写出对应的算式,再分别算出结果,看是不是相等。

(3)指名两组汇报,并板书:„„

(4)你能写出具有这样规律的等式吗?

6、如果用字母a、b、c来表示任意的3个数,能不能把我们的发现用字母公式表示出来? 板书:(a+b)×c= a×c+ b×c

7.归纳小结:这个规律是具有普遍性的。你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就是我们的数学前辈们早已研究得出的“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也就是---(电脑出示下面的文字)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数分别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

三、巩固新知,尝试练习

1、数学王国正在举行有奖竞猜的活动,你能拿到那些精美的奖品吗?

(12+200)×3=□×3+□×3 15×(40+2)=□×40+□×2

2、数学游戏:找朋友

(1)找出得数相等的两个算式,(将算式卡片展示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一共出示了四组算式,让学生在辨别正误的同时,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兴趣)

提问: 22×7+18 和(22+18) ×7 是朋友吗?如果要让它们成为朋友,该怎么改?

(2)整理卡片,分成两组

甲组 乙组

① 100×31+2×31 ① (100+2)×31 ② 9×(37+63) ② 9×37+9×63 ③ (22+18)×7 ③ 22×7+18×7

分组计算比赛: 女生计算甲组的三道题,男生计算乙组的三道题.看谁算的快。

(设计意图:制造冲突,引出认知矛盾)

男同学这组为什么算的慢?你们认为这样比赛公平吗?你们有没有办法很快算出得数?(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简便计算的方法:把乙组题转化成乘法分配律的另一种形式,使计算简便。)

小结:能口算,并且能凑整

十、整百数,算起来比较简便。利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这一环节进行充分运用,渗透简便运算的意识)

四、运用规律,内化新知

回应课首,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现在你能很快算出原来那几道题的得数吗? (8+4)× 25= 34×72+34×28=

先观察,说一说算式特点,再尝试计算、指名板演、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前后呼应,既显示了内容的完整性,又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六、课堂总结与评价: 今天在数学王国你有什么收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乘法分配律?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意识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4+2)×25 = 4×25+2×25

(a+b)×c= a×c+ b×c

甲组 乙组

① 100×31+2×31 ① (100+2)×31 ② 9×(37+63) ② 9×37+9×63 ③ (88+12)×7 ③ 88×7+12×7

推荐第9篇:小学数学优质课教案《乘法分配律》

乘法分配律

教学内容: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26 页例7。 教学目标:

1、发现、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

2、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述乘法的分配律,并能初步运用乘法的分配律;

3、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究、自己得出结论的学习意识。教学重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及其应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感规律

师:不知道同学们注意过没有,平时我们说的话中存在着一种有趣的分配现象。比如说:“我爱爸爸和妈妈。”可以把它分成两句话来说:“我爱爸爸,我爱妈妈。”照这样,“我爱吃苹果和西瓜。”可以这么说?当然,也可以反过来,将两句话合成一句话表述。“我爱看漫画书,我也爱看故事书。”可以这样说:“我爱看漫画书和故事书。”是不是挺有趣的?其实在我们的数学中,也存在着这种有趣的分配现象。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学习。

引入主题图(课件):学 校 购 买 校 服。每 件衣服35 元, 每 条裤子25元。买 这 样 30套 校 服,一共要 多 少 元 ? 师问:怎样求?(质疑问题,引出新知。)

你打算怎么计算呢?

教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

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引导学生说明不同算法的理由。 生回答师板书:(35+25)×3035×30+25×30 2.结论:两个算式的结果怎样?用什么符号连接?生读等式 板书:(35+25)×30= 35×30+25×30 师: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3.探究、验证。

出示:((出示一组算式)猜一猜:圆圈里能填等号吗?

(3+2)×4 ○ 3×4+2×4

再来猜一组:

(5+10)×2 ○ 5×2+10×2 你是用什么方法验证的?

师:这两道算式相等是一种巧合还是有规律的呢? 4.小组讨论:

通过观察这几道等式从左边到右边,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指名汇报)。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合作探究

是对于刚才同学们发现的规律,仅凭这三组等式就能说明这个规律成立吗?

(1)你能写出具有这样的等式吗?生说,师写 (2)下面我们共同合作,验证一下 谁能举出三个数。如:„„

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怎么表示? 请你分别算一算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吗?

师:刚才同学们找了很多这样的式子,它们都相等,那说明这个规律是存在的,具有普遍性的,谁再来说说你们发现的规律。

生说。

师:这就是你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也就是---(课件出示)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数分别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

2、那这样的式子写得完吗?你能用一个等式把所有的等式都代表了吗?

如果用字母a、b、c来表示任意的3个数,能不能把我们的发现用字母公式表示出来?

板书:(a+b)×c= a×c+ b×c

三、巩固新知,尝试练习

1、根据乘法分配律填一填。

(1)(12+40)×3= □× 3 + □×3 (2) 15×(40 + 8) = 15×□+ 15×□ (3)78×20+22×20=( □ + □ )×20 (4)66×28 + 66×32 + 66×40 =( □ + □+ □)×□

2、下面哪些式子是 对的?对的打“√”,错的打“×”。 (1)48× (17+25)=48×17+25 ( ) (2)125×8+275×8=(125+275) ×8 ( ) (3) 14x(45-5) =14x45-14x5 ( ) (4) (11x25)x4 =11x4+25x4 ( ) (5)(100+1)×25=100×25+25 ( ) (6)102×52=100×52+2×52 ( )

四、课堂总结与评价: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乘法分配律? 课件出示:填一填 你记住吗?

两个数的()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数()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相加,结果不变。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35+25)×30= 35×30+25×30 (a+b)×c= a×c+ b×c

推荐第10篇:小数乘法教案

小 数 乘 法 教 案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确定积的小数位时,位数不够会用0补足。

2.使学生初步掌握“当乘数比1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比被乘数大”。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练习一的第10题。

全班学生一起做,教师记一下时间,看有多少学生3分能做完。教师要注意提醒学生不能只图快,看谁都能做对。

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的。

2.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先让两个中等水平的学生说一说,说得不完全的,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3.把下面各数缩小1000倍。

12.5256103

二、新课

1.教学例3。

教师:“我们上节课学习了比较简单的小数乘法,今天继续学习比较复杂的小数乘法。”

出示例3。指名说一说应该怎样写竖式、每一步怎样计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竖式。在点小数点时,可以让学生讨论该怎样点。

教师可以适当启发、引导。如:

“根据被乘数、乘数的小数位数,积的小数位数应该有多少位?”(5位。) “现在积的位数是几位?”(3位。)

“位数不够应该怎么办?”(用0补足。)

“怎么补?”(补在积的前面。)

“要补几个0?”(补两个0。)

“积末尾的0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去掉?”(在点小数点以后末尾的0可以去掉。) 如果班里的学生程度较好,也可以先让两名学生在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独立计算,然后再集体讨论怎样点小数点。

2.教学乘法验算。

教师:“我们在整数乘法中已经学过用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再乘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同学们能用这种方法对例3进行验算吗?”

学生独立验算,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3.教学例4。

出示例4。指名读一遍题目。

教师:“这道题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乘法。)

“怎样列式?”(18.5×2.4。)教师板书:18.5×2.4

“这个算式的意义是什么?”(是求18.5的2.4倍。)

“还可以怎样说?”(是求18.5的2倍和18.5的十分之四合起来是多少。) 让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4.教学小数乘法的积和被乘数比较大小。

教师:“同学们观察例3和例4,分别比较一下它们的积和被乘数的大小。”(例3的积比被乘数小,例4的积比被乘数大。)

“再观察这两道例题的乘数与1比较是怎样的关系?”(例3的乘数比1小,例4的乘数比1大。)

“乘数比1大或比1小对积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当乘数比1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比被乘数大。)

5.基本练习。

做教科书第3页下面的“做一做”。

先让学生判断一下,乘得的积要比被乘数大还是小。

然后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集体订正时,让两名中等水平的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一的第11题的前两道小题。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个别辅导,集体订正。

2.做练习一的第12题。

让学生独立判断。集体订正时,对每一道小题都指名让学生说一说道理。特别对判断有错误的学生,要让他们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并让他们知道自己为什么错了。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做练习一的第20*题。

四、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以及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五、作业

练习一的第11题的后四道小题,第13题。

第11篇:分数乘法教案

第二单元 分数乘法

单元目标:

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掌握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

3、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法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会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

4、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单元重点:

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单元难点:

1、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去解答这类应用题。

2、分数乘法计算法则的推导。

第一课时 :分数乘整数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分数加法及分数基本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对分数连加算式的研究,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通过观察比较,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演示,使学生初步感悟算理,并在这过程中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领略到美。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课件出示复习题。

(1)列式并说出算式中的被乘数、乘数各表示什么? 5个12是多少? 9个11是多少? 8个6是多少? (2)计算:

+ + = + + = 2.引出课题。

+ + 这题我们还可以怎么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乘法。 二:新知探究

1.出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2.课件出示自学题纲,让学生自学课本。

(1)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是什么?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吗? (2)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它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3)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3、课件出示例1 教师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

学生根据线段图列出不同的算式,并解答。

(1)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

”,就是把袋鼠跳一下的距离即这一整条线段看作单位“1”。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11份,其中的2份就表示人跑一步的距离。

(2) 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理解,人跑一步是袋鼠跳一下的 ,那么“人跑3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就是求3个 是多少?

2/11 + 2/11 + 2/11 = 2/11 × 3 =

(3).分数乘以整数的法则。 A.导出计算方法。

你会计算吗?看哪些同学不用老师讲解就能依据转化思想把分数乘以整数这个新知识转为已经学过的旧知识来进行计算。(可以互相说互相看。) B.归纳法则。

通过以上计算,想一想分数乘以整数怎样计算呢? 师:比一比,看哪个组的同学总结的语言准确又简练。

小组讨论,总结出法则:分数乘以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板书)

C.应用法则计算。

讨论,这两种方法哪种简单?为什么?

强调:能约分,要先约分;结果是假分数一定要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4、教学例2 (1)出示 ×6,学生独立计算。

(2)根据计算结果,学生观察讨论:乘得的积是不是最简分数?应该怎么办? (3)学生通过自己的想法的来约分:A、先约分再计算;B、先计算得出乘积后约分。 (4)对比,让学生体会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比较简便,同时向学生说明先约分的书写格式。

三、当堂测评(课件出示) 1.看图写算式

2.先说算式意义,再填空。

3.看算式,约分计算。(提醒学生,计算前先观察分数的分母与整数是否可以约分,养成先约分在计算的习惯)

四、学生课堂自评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每个学生给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板书设计 分数乘以整数

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 和的简便运算。

法则:分数乘以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2/11 ×3 = 2×3/11 = 6/11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个数乘分数 教学目标:

1、创设自主探索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合作交流、尝试练习、归纳领悟等过程中,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学会分数乘分数的简便计算。

2、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迁移、类推、归纳、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类推、归纳能力。

3、通过一个数乘以分数应用的广泛性事例,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推导算理,总结法则。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计算下列各题并说出计算方法。 ×

×

×

2、上面各题都是分数乘以整数,说一说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3、引入: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二、新知探究

1、课件出示教学目标 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掌握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 学会分数乘分数的简便计算。

2、教学例3 (1)出示条件和问题:每小时粉刷这面墙的 , 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根据公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学生列式: ×

(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把一张纸张看作一面墙,第一步先涂出1小时粉刷的面积,即这面墙的 ,第二步再涂出 小时粉刷这面墙的面积,即 的 ,由此得出 × 这个乘法算式表示“ 的 是多少?”

(3)根据直观的操作结果,得出 × = ,根据刚才操作的过程和结果推导出计算方法: × = = 。

(4)提出问题: 小时粉刷多少呢?让学生用前面的方法涂色、推导、计算,自主解决问题。

3、小结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1)意义:一个数乘分数,表示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2)计算法则:分数乘分数,用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4、教学例4 (1)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 × 。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自主探究,尝试迁移、合作交流的探究情境,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在观察、迁移、尝试练习、交流反馈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及思维的灵活性。

3、创设开放、民主、有趣的自主探究空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培养他们勇于实践的思维品质。教学重点:

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运算定律,灵活、准确、合理地进行计算。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么样?(先算二级运算,后算一级运算)

2、哪些运算属于二级运算,哪些运算属于一级运算?(乘、除法属于二级运算,加、减法属于一级运算)遇到有括号的题目该怎么来计算?(有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3、观察下面各题,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1)36×2+15 (2)5×6+7×3 (3)15×(34-27)

二、新知探究

1、向学生说明: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的运算顺序相同。按照此规则,学生仔细确定运算顺序后计算下面各题。(课件出示) (1) + × (2) × -

(3) - × (4) × +

2、复习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

(1)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2)这些运算定律有什么用处?你能举例说明吗? (3)用简便方法计算:25×7×4 0.36×101

3、推导运算定律是否适用于分数。

(1)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并勇于发表自己的个人意见。

(2)验证:有些同学认为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能适用于分数乘法,而有些同学认为不能,你们能找到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吗?

(利用例5的三组算式,小组讨论、计算,得出两边式子的关系) (3)各四人小组汇报讨论和计算结果。

4、教学例6 (1)课件出示: × × ,学生先独立计算,然后全班交流,说一说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应用乘法交换律)

(2)课件出示: + × ,学生先观察题目,然后指名说说这道题适用哪个运算定律,为什么?(适用乘法分配率,因为 ×4和 ×4都能先约分,这样能使数据变小,方便计算) (3)小结:应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在计算时,要认真观察已知数有什么特点,想想应用什么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三、课堂检测

练习三的第一题,第三题。 (1) 先让学生观察题目中的已知数的特点,想想怎样做简便?应用 了什么运算定律。再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回指点,发现存有问题。 (2)小组内评比,解决疑难问题。 (3)教师讲解疑难。

四、课堂自我评价

每个学生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并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

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这堂课我设计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放手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再利用四人学习小组相互探讨,利用实例进行验证,最后在班级这个大氛围内最后验证。 教学后记

第五课时 : 练习课 第六课时:解决问题

(一)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探究情境,使学生初步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应用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解答分数乘法一步应用题。

2、在观察、猜想、尝试练习、交流反馈等活动中,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3、创设开放、民主、有趣的自主探究空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教学重点:理解题中的单位“1”和问题的关系。 教学难点:抓住知识关键,正确、灵活判断单位“1”。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1、先说下列各算式表示的意义,再口算出得数。12×

×

2、列式计算。

(1)20的 是多少?

(2)6的 是多少?

3、学生得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

二、新知探究

(一)课件出示自学目标

1、通过学习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解 题方法并会分析数量关系。

2、知道解这类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3、知道如何找单位“1”。

(二)、教学例1

1、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1)、正确理解关键句“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 ”。 (2)、结合线段图理解题意,找到解题思路。

(3)、如何来理解单位“1”?(小组讨论,理解这句话是把“我们人均耕地面积”与“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相比较,其中“世界人均耕地面积”是表示单位“1”的量,知道世界人均耕地面积为2500平方米,求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就是求2500的 是多少) (4)、在分析题意的基础上,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2、学生根据提示自学 全班交流汇报:

2500× =1000(平方米)

3、结合计算结果,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进行国情教育。

4、巩固练习:“做一做”,让学生画线段图表示题意,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依据是什么?然后独立解答。

三、当堂测评

练习四第2题、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点,照顾差生。 小组内订正后

四、课堂总结

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解题步骤是什么?(找出关键句、确定单位“1”,画出线段图帮助理解题意,最后再列式解答) 设计意图:

本堂课是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教学中,我紧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进行复习,并事先复习如“20的 是多少?”的文字题,为解决与此相似的应用题做好准备。 由于本节课是分数应用题学习的初始,因而教学中,我除了帮助学生分析、理解题意之外,更重要的还在于教给学生分析、解答分数应用题的方法,特别是在如何找单位“1”这个关键点上,更是花了较多的时间,但我认为这是十分必要的。 教学后记: 第七课时:练习课 第八课时:解决问题

(二)

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应用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解答分数乘法的两步应用题。

2、发展学生思维,侧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根据多几分之几或少几分之几找出所求量是多少。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1、口答:把什么看作单位“1”的量,谁是几分之几相对应的量? (1)一块布做衣服用去 。 (2)用去一部分钱后,还剩下 。 (3)一条路,已修了 。 (4)水结成冰,体积膨胀 。 (5)甲数比乙数少 。

2、口头列式:

(1)32的 是多少? (2)120页的 是多少? (3)绿化造林对可降低噪音,原来80分贝的汽笛噪音,经绿化隔离带后,降低了 ,降低了多少分贝?

(4)绿化造林对可降低噪音,原来80分贝的汽笛噪音,经绿化隔离带后只剩下原来的 ,人现在听到的声音是多少分贝?

3、你能把口头列式计算中的第(3)(4)题合并成一道题吗?

4、根据学生回答,出示例4,并指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

二、新知探究

(一)教学例2

1、课件出示自学提纲:

1)画出线段图,分析题意,寻找解题方法。

2)小组间说出图中各部分表示什么?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要求的,哪一个是表示单位“1”的量?让后把线段图表示完整。

3)四人小组讨论,根据线段图提出不同解决办法,并列式计算。

2、学生汇报:

解法一:80-80× =80-10=70(分贝)

解法二:80×(1- )=80× =70(分贝)

3、学生讨论两种解法的不同:两种方法都是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入手。第一种思路是从 总量里减去一个部分量;第二种方法是求出部分量与总量的比较关系,再运用求一个数的 几份之几是多少的方法求出这个部分量。

4、巩固练习:P20“做一做”

(二)教学例3

1、读题理解题意后,提出“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比青少年多 ”表示什么意思?(组织学生讨论,说说自己的理解)

2、引导学生将句子转化为“婴儿每分钟比青少年多跳的次数是青少年每分钟心跳次数的 ”。着重让学生说说谁与谁比,把谁看作单位“1”。

3、出示线段图,学生讨论交流,结合例2的解题方法,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后全班交流两种解题方法。

解法一:75+75× =75+60=135(次)

解法二:75×(1+ )=75× =135(次)

4、巩固练习:P21“做一做”(列式后让学生说说算式各部分表示什么)

三、当堂测评

练习五第

2、

3、

4、5题。

1、学生依据例题引导的解题方法,引导学生抓住题目中关键句子分析,找到谁与谁比, 谁是表示单位“1”的量。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点,照顾差生。

2、小组间解决疑难,全班汇报,教师讲评。

四、谈收获、找疑难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设计意图:

例2和例3都是在理解和掌握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的基础上,学习解决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教学中,我依然依据教学例1时教给学生的解答步骤进行分析解答,找出单位“1”,并画出线段图帮助理解。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紧扣线段图,直观地理解题意,并引导学生从数量和分率两方面入手,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但本堂课,老师讲解的部分似乎多了一些,留给学生讨论、练习的时间稍为稀薄。

教学后记 : 第九课时 :练习课 第十课时:倒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体验、研究、类推等实践活动,理解倒数的意义,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自探问题、应用知识的过程,自主总结出求倒数的方法。

2、通过合作活动培养学生学会与人合作,愿与人交流的习惯。

3、通过学生自行实施实践方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创新的意识。教学重点:

理解倒数的意义和怎样求倒数。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 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1、口算:

(1) ×

×

×40 (2) × × 3× ×80

2、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倒数”,看看他们有什么秘密?出示课题:倒数的认识

二、新授

1、课件出示知识目标:

(1)什么叫倒数?怎样理解“互为”? (2)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 (3)0、1有倒数吗?是什么?

2、教学倒数的意义。

(1)学生看书自学,组成研讨小组进行研究,然后向全班汇报。 (2)学生汇报研究的结果: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3)提示学生说清“互为”是什么意思?(倒数是指两个数之间的关系,这两个数相互依存,一个数不能叫倒数)

(3)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两个数的分子、分母正好颠倒了位置)

3、教学求倒数的方法。

(1)写出 的倒数: 求一个分数的倒数,只要把分子(数字3闪烁后移至所求分数分母位置处)、分母(数字5闪烁后移至所求分数分子位置处)调换位置。

(2)写出6的倒数:先把整数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再交换分子和分母的位置。 6=

4、教学特例,深入理解

(1)1有没有倒数?怎么理解?(因为1×1=1,根据“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所以1的倒数是1。)

(2)0有没有倒数?为什么?(因为0与任何数相乘都不等于1,所以0没有倒数)

5、同桌互说倒数,教师巡视。

三、当堂测评

1、练习六第2题:

2、辨析练习:练习六第3题“判断题”。

3、开放性训练。

3/5×(

)=(

)×4/7=(

)×5=1/3×(

)=1

四、课堂总结

你已经知道了关于“倒数”的哪些知识? 你联想到什么? 还想知道什么? 设计意图

倒数的认识一课,教学内容较为简单,学生通过预习、自学,完全可以自行理解本课的内容。针对本课的特点,教学中我放手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理解“倒数”的意义,而在这其中,有一些概念点犹为关键,如“互为”,因此我也适当的加以提问点拨。对于求倒数的方法,我同样给学生自主的空间,自学例题,按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但对于“0”“1”的倒数这种特例,我并没有忽视它,而是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帮助学生加强认识。 教学后记

第12篇:乘法口算教案

口 算 乘 法

柳州市屏山小学 张洁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读讲精练探索中理解、掌握整

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口算。

2、学会运用整

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学生读讲口算乘法的算理,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读讲交流的能力以及正确的口算习惯。

教学重、难点:理解整

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比较正确和熟练地进行口算。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口算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设疑生趣

同学们,今年的8月8日,在我国北京成功的举办了第29届奥运会。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赞许,同时在北京也建立了一个奥运福娃乐园,这可是全世界第一个以奥运吉祥物命名的主题游乐园。那么你们愿不愿做导游,带着来自各地的旅游团到福娃乐园去观光啊!(出示课件)有趣吗?那我们先来解决入园问题。你看到了什么信息?(让自由学生说)

请根据票价,提出用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

A、这个问题提得真好!那你是怎么列算式?(你真能干!) 板书:300×4= 3个百×4=12个百 B、那其他小朋友还可以怎么提问?(不错!)你的算式怎么列? 板书:300×7= C、还有吗?(好!)会列式 300×9= 这三道题,大家会不会口算?(指名学生)你是怎么算的?(可能学生会说遮住“0”)

教师小结:300其实就是3个百,乘以4是12个百也就是1200。 看来,小朋友们,对一位数乘整

十、整百数的口算方法掌握得很好!今天,我们就用这些学过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

二、读讲结合 探究新知

1、精读信息

大家看!欢欢和贝贝出来迎接我们了,我们要解答出它们的问题才能顺利地进入福娃乐园。大家有没有信心?(声音真响亮,我已经感受到你们的信心了)好,我们先看看欢欢提出了什么问题? (问题出示出来)票价:游乐场 300元 冒险岛 60元 欢欢:10个小游客,进游乐场需要多少元?进冒险岛需要多少元? 请一位能干的小朋友给我们大声地读一读。

2、讲清算理

师:大家会不会列算式? 板书:300×10 60×10 那,300×10到底等于多少(会口算吗?)可能有部分学生已经报出答案。 这么快就知道了?你们是怎么想的?能把你的想法跟你的同桌小伙伴交流一下吗?

老师可要看看,哪个同学的方法最好!(走到学生中间,了解多种方法)

A、10个100是1000,10个300就是3000(不错,谁还想说)(她说得真好,谁能再说一次)

B、1个300是300,10个300就是3000(很好,还有不一样的吗?) C、3×1=3 再添上3个“0”,也就是3个百乘1个十得3个千。(接着学生的话说“遮住2个0”也就是把300看作3个百,再把10看作1个十,3个百乘1个十就是3个千)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很好,一道简单的口算式题,想不到大家竟想出了这么多种方法,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学生回答)

3、读算理

用你喜欢的方法口算:60×10= (不做评价)让两名学生说说 6个十乘1个十是6个百也就是600

4、迁移转化

欢欢的问题,我们已经圆满地解决了,那贝贝的问题呢?大家还有没有信心?我们来看看贝贝给了什么问题?全班来读一读。可以怎么列式?

贝贝:30个小游客,进游乐场需要多少元?进冒险岛需要多少元? 板书:300×30 60×30= 300×30怎么口算?你们先自己想一想。想好以后跟小组的同伴交流一下,看看你们小组想出了几种方法?(教师巡视)请一个代表起来汇报。

A、300×3=900(3个300是900) 300×30=9000(30个300是9000) B、10×300=3000(10个300是3000) 300×30=9000(30个300是9000) C、3个百乘3个十就是9个千(9000)

老师走了一圈,发现你们的讨论真激烈!好!想出了几种方法?请用手势告诉老师!真棒!那先请想出1种方法的小组来说说,其他小组认真听,看看他们的想法和你们的一样吗? 请有两种方法的小组来说说,和第一种方法一样的我们就不说了。(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

就用你们喜欢的方法把60×30口算出来,谁来说说答案?怎么想?

总结:今天老师和大家共同学习的就是整

十、整百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课题)

三、分层精练 巩固新知

1、基础练习

我们顺利地入园了,这可是靠大家的聪明智慧闯过来的,你们真不简单!可是有一条小河挡住了我们的去路,大家只有算对了小船上的题,才能乘小船到冒险岛,想不想试一试?好,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把小船上的题目算得又对又快!直接把答案写在你们的作业纸上。那就赶快行动吧!(让学生分别说答案)

奇怪!你们怎么算得又对又快呢?有什么窍门啊!(不错)肯定学生 也就是说“0”前面的数相乘,两个因数有个0,就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这种方法比较简便。那为什么50×40的因数中共有2个“0”,而它积后面却有3个0呢?(谁能告诉老师)哎!你真细心,看到这样的题,同学们可要当心哦!(全对的跟老师点点头。)好!恭喜你们可以驾着小船到冒险岛去了!

2、综合练习

现在,美丽的冒险岛正在进行打靶比赛,想不想参加?(出示课件)准备好了吗?看谁反应最快?(拿24×

10、12×200说说怎么算的)(真是个神枪手!你打得可真准!打中了,你真棒!祝贺你!)

3、拓展练习

我们的小导游今天的表现非常好!(开动了脑筋)你们每个人都为你们的团队争取到了2400的积分,赶快到乐园兑换处,为你们的游客兑换纪念品吧!(要注意看清楚兑换要求) ( )×( )=2400(分)

这节课,老师和大家共同学习整十整百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发现你们算得又对又快,真佩服你们!

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乘法 300×4 300×10 300×30 300×7 300×9 60×10 60×30 练习设计:

一、直接口算(乘船)

(1)80×10= 700×20= 60×20= 90×90= 50×40= 40×80= (2)60×10 80×50 24×20 300×50 12×20

二、抢答练习。

30×60= 400×20= 24×10= 1

2三、积分兑换处

(只能兑换一种积分的纪念品)

贝贝 晶晶 欢欢 迎迎 30分 100分 200分 80分 60

《口算乘法

(一)》教学设计×200= 600×70= 妮妮 分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和几百几十乘一位数(进位)的算理,掌握口算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引导学生探索思考,并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感受算法多样化。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口算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百以内)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算理。

三、教学准备 主题图、小方块等。

四、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导入新课 出示口算题:

学生口答,并任选两题说说口算的方法。

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每一组题目,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1:每组的第二题都是整十数乘一位数。

学生2:后两组的第三题都是在求前两题的计算结果之和。

教师:同学们真是善于观察,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新知识!(板书:口算乘法) 【设计意图】通过对旧知的复习巩固,建立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为新知的学习作铺垫。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观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 出示教材第41页例1主题图。

(1)让学生观察主题图,说说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先跟同桌说一说,再找学生回答。 (2)根据学生收集的数学信息,进行板书:每筐装15盒草莓,买了3筐。 (3)让学生根据刚才收集的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4)让学生将条件和问题完整地说一说。

【设计意图】把问题置于情境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并补充他人捕捉到的信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注意强调条件及问题的完整性。

2.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学生独立列式,汇报结果。(板书:15×3=?)

(2)小组讨论口算方法,并指定学生汇报。教师引导学生用规范语言表述,并板书学生的口算方法。

口算方法预设:

方法一:15×3表示3个15相加,即15+15+15=30+15=45。 利用学具小方块摆一摆,演示计算过程,如下图:

方法二:列竖式进行计算。

教师板书列竖式的计算过程。 方法三:15分成5和10,10×3=30,5×3=15,30+15=45。 利用学具小方块摆一摆,演示计算过程,如下图: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得出:将15拆成整十数“10”和一位数“5”, 先算每筐10盒,3筐就是10×3=30(盒),再算每筐5盒,3筐就是5×3=15(盒),两次计算结果相加,就可得到总数是45盒。

方法四:15分成9和6,9×3=27,6×3=18,27+18=45。 利用学具小方块摆一摆,演示计算过程,如下图: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得出:将15拆成两个一位数,比如“9”和“6”,每筐先算9盒,3筐就是9×3=27(盒),再算每筐6盒,3筐就是6×3=18(盒),两次计算结果相加,也可以得到总数是45盒。

„„

(3)教师对学生的口算方法给予肯定,并归纳总结板书,使学生充分感受口算方法的多样化。

(4)分析上述几种方法,讨论这几种方法的特点,并说说你最喜欢的方法以及原因。 学生先讨论交流,教师最后总结。 预设:

第一种方法是用连加解决问题的,过程比较麻烦。如果是计算15×6,一个一个地加,要加5次才能得出结果。

第二种方法是想竖式口算的,容易忘记进位而导致错误。

第三种方法是把两位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分别乘另一个乘数后,再把两次计算结果相加。计算比较简便,也不会因为有进位而出错。 第四种方法是把两位数拆成两个一位数,分别乘另一个乘数后,再把两次计算结果相加。与第三种方法类似,计算过程也相对简便一些,但并不适用于所有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这是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两位数都可以拆成两个一位数,比如27×5中的27就不能拆成两个一位数。

3.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完成下列练习。

22×4=

18×5=

26×3=

14×6=

(2)学生汇报自己的算法,感受将两位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的优势。 4.深入探究,发现规律。

(1)想一想:150×3=

小组讨论交流口算方法,指定学生汇报。引导学生知识迁移,将150拆成100和50,100×3=300,50×3=150,300+150=450。

(2)完成教材41页“做一做”前两列计算题。 11×5=

14×4=

110×5=

140×4=

参考答案:55,550;56,560。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思考,发现每组题目得数之间的规律。学生口述,教师纠正规范语言描述,共同归纳出计算规律:口算几百几十乘一位数时,先不看零,口算出结果再在结果后面添上零。

(3)利用规律,完成教材41页“做一做”后两列计算题。 15×6=

23×4=

150×6=

230×4=

参考答案:90,900;92,920。

【设计意图】在探究算法的环节,充分放手让学生去交流、讨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练习中,将多种算法进行对比,体验最佳算法。

(三)积极思考,提升练习1.完成教材43页练习九第1题。

独立完成,学生汇报,集体订正。 3.完成教材43页练习九第3题。

学生收集数学信息,突出“限乘21人”,培养学生安全乘车的意识。

【设计意图】本课练习设计了三个层次,基础应用旨在进一步巩固两位数乘一位数、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算法,并学会利用新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四)课堂小结,畅谈感受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位数乘一位数、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精炼的语言提炼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13篇:认识乘法教案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认识乘法 顾锋

一、创设情境:

师:春天到,动物园里真热闹;小鸭嘎嘎叫,小兔蹦蹦跳;小鸭小兔有几只,请你过来数一数。(逐一展示)

二、新授:

(一) 教学例一

1、看图列出加法算式

师:(出示课件)兔有多少只?是怎样列算式的? 2+2+2=6(只)

师:(出示课件)鸡有多少只?是怎样列算式的? 3+3+3+3=12(只)

师:(出示课件)鸭有多少只?是怎样列算式的? 1+2+4=7(只)

2、比一比

师:请仔细观察这些算式的加数。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和同桌说一说。

(同桌互说)

师:谁先来说一说你的发现?

生1:我发现2+2+2=6的加数都是2。

师:你的发现很重要,那其它几道呢?谁来补充?

生2:我还发现了3+3+3+3=12的加数都是3。

师:你的眼睛真厉害,发现了这几道加法算式的加数是相同的。还有补充吗?

生3:我发现只有1+2+4=7这道算式不一样,它不是相同的数相加。

师:说得很好。我们可以根据加数的特点将这些加法算式分为两类。一类是像左边这些算式,每一道算式的加数都相同。(点课件:加数相同)。另一类是像右边1+2+4=7这类加法算式,它的加数是不同的。(点课件:加数不同)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类加数相同的连加算式。

知识改变命运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3、说一说 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几。

师:请看大屏幕,(点课件)仔细观察2+2+2=6这道连加算式,在这道算式中这些加数都是几?

生:加数都是2。

师:2我们可以叫它相同加数。数一数,有几个2相加?

生:有3个2相加。

师:那3就是相同加数2的个数。(点课件)这个算式表示表示3个2相加得6。

另一道算式谁能用这种表示方法来说一说?

生4:3+3+3+3=12它的相同加数是3,表示4个3相加得12。师根据学生说的情况(点课件)

师:说得怎样?我们一起来试试。

(二)教学试一试,

师:拿出小棒摆一摆,填一填。 做拍手游戏。

师:你们喜欢玩游戏吗?(喜欢)老师拍节奏,请你说出是几个几相加。 (课件出示:2个3 3个2 3个4 4个3 ) 师:你想拍一拍吗?

(师指课件,学生拍,指名拍)

(三) 教学例二

1、初步认识乘法。

师:学校购进一批电脑,电脑有几台,请你来算算。

师:谁能列出算式?

生:2+2+2+2=8 根据学生回答,师(板书:2+2+2+2=8)

知识改变命运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师:这个算式相同加数是几?

生:2+2+2+2=8相同加数是2,( 师板书:加数) 师:是几个2相加。 生:有4个2相加。

师: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把几个相同数加起来的例子。用连加方法书写起来算式比较长,解决起来也很麻烦。我们可以用一种新的运算——乘法来解决。板书课题:乘法。

师:(指着板书)那2+2+2+2=8这道连加算式怎样写成乘法算式呢?

首先来找一找它的相同加数,它的相同加数是几?

生:相同加数是2。(师板书2)

师:再来数一数有几个2相加呢?

生:有4个2相加。(师板书4)

师:4个2相加写成乘法算式2×4(师在2和4 中间连上乘号)

师:这个像小叉的符号叫乘号(板书:乘号)跟老师学写,左斜,右斜。

乘号在乘法算式里读作“乘”。2×4读作 2乘4(板书读作:2×4读作2乘4)

同桌互相读一读。

师:联系加法算式看一看,这里的2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

生:2就是加法中的相同的加数,4就是有4个2。

师:对,在这道乘法算式中,乘号一边2就是原来加法算式中的相同加数,乘号另一边的4就是相同加数2的个数。我们把相同加数2和相同加数的个数4用乘号连起来,就表示有4个2相加。那4个2相加得多少呢?板书=8

师:在这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都有名称。乘号两边的数都叫乘数,乘得的结果叫积。(板书乘数 乘数 积)

师:4个2相加的乘法算式除了可以写成2×4=8以外,还可以把两个乘数的位置调换一下写成4×2=8。(板书:4×2=8)一起来读一读这道算式。(板书:4×2读作4乘2)

生齐读算式。

(四)教学试一试

1、读乘法算式

2、做试一试

知识改变命运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3、电脑图增至28个2.体会乘法的简便。

师:谁来说一说你用乘法表示几个相同数相加有什么感觉?

师:你能说说是把哪两个数用乘号连起来吗? 师: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比较简便。

三、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上得可真开心,老师和大家一起认识了乘法。谁愿意来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想说的?

生1:我知道了用乘法表示几个相同数相加真简便。

生2:我知道只有相同加数连加才能改成乘法算式

生3:我认识了乘号,还知道了乘号边的叫乘数,结果叫积。

生4:我觉得他的表现太好了。

四、巩固练习

1、摆小棒。

2、智力大冲浪

3、你来当老师

五、课堂作业

数学书第22页第1题和第4题。

沁园春·雪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知识改变命运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知识改变命运

第14篇:口算乘法教案

口算乘法教案

教学内容:教材49页例

1、例2及“做一做”,练习十二1-5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数是整百数的口算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比较熟练地口算,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用整百数乘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现总结出用整百数乘的口算规律.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投影片出示口算题)请同学们口算:

100×6 300×5 4×20 8×60

200×7 400×8 13×30 23×20

2.通过上述后四个题的练习,你能说出乘数是整十数的口算乘法应该怎么想吗?(通过以上两个内容的复习,使学生明确乘数是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和算理,突出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为学习新知识创设了条件)

3.引入课题:我们已经学过了乘数是整十数的口算乘法,那么乘数是整百数又该怎样口算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乘数是整百数的口算乘法.

板书课题,乘数整百的口算的乘法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投影)例1的坐标纸图,让学生横着数每排有几个小方格,有几排,这张坐标纸上一共有多少个小方格?

引导学生先明确,用乘法计算:100×4板书:100×4=400

(2)再引导学生竖着数有多少个小格?

启发学生明确:用乘法计算4×100板书:4×100

(3)教师启发学生观察上面两个算式,你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根据被乘数和乘数交换位置,得数不变.因为100×4=400所以4×100=400

2.出示100×1212×100启发学生先思考,然后分组交流

引导学生明确:100×12表示求12个100是多少,即12个一百是1200

12×100就是算一个数乘以100,可以想100乘以这个数,简便算法实际上是几乘以100就在几的末尾添写两个0.

反馈练习:6×10018×10027×10049×100

(先口算,再指名说说你的口算方法)

(通过说算理,既加深了学生对例1算理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为例2的学习做了铺垫)

3.教学例2:

(1)出示例2,7×200引导学生想200是几个百?

(2)那么7和200相乘得多少可以怎样表述

引导学生口述:7和2个百相乘得14个百,也就是1400

(3)出示算式:12×300学生独立试算,订正时汇报算法.

[通过(12×100)、(7×200)逐步过渡到(12×300)不但使教学的层次清楚,而且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总结用整百数乘的口算规律.

(1)教师提出问题:根据上面的学习,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分组讨论后汇报.

(2)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简要概括:用整百数乘,要把整百数看成几个百和被乘数相乘,得多少个百,再在得数后面添上2个0.

(3)完成49页做一做(订正时,找三个题说应怎样想)

(通过基本题的练习,检查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促进学生新知内化)

三、巩固发展

1.50页练习十二第1题,先独立完成,然后指名三人说说前三组题中上下两题的关系(含义和计算的想法)

2.练习十二的

3、4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练习十二的第2题,做为小组抢答题,教师出示题目,每小组指一名学生抢答,哪组抢答的多,哪组优胜.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练习十二第5题.

六、板书设计

乘数是整百的口算乘法

例1:100×4=400例2:7×200=1400

4×100=40012×300=3600

100×12=1200想:7和2个百相乘得14个

12×100×1200百是1400

第15篇:乘法应用题教案

用乘法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使学生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教师出示例6 故事引入:小熊想在森林里开一个小商店,这不,勤劳的大象兄弟正在帮它建房子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新知探究

1、观察画面,搜集信息。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你能搜集到那些数学信息? 引导学生描述出有3头大象,每头大象卷了2根木头。教师板书。

2、分析信息,提出问题

师:根据这些条件,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生:一共有多少根木头?

师:你们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吗?

3、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反馈:(1)2+2+2=6(根)

(2)3 ╳ 2 = 6(根) (3)2 ╳ 3 = 6(根) 为什么用乘法,你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说出每头大象运2根木头,3头大象运了3个2根,所以用 3 ╳ 2 = 6(根)

4、小结

师:像这样求几个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用乘法解决问题。教师板书课题。

三、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真棒,在同学们和大象的帮助下,小熊的商店建好了,森林里的小动物们都来凑热闹,我们也去看看吧!(出示课本59页插图)

师:你看到了哪些动物?(天鹅、小鹿、猴子)

1、天鹅图

师:仔细观察天鹅图,你能用数学语言描述出天鹅吗?

引导学生说出:有3群天鹅,每一群有3只。(多找几个学生说说,全班齐读,教师板书。)

师:你能根据天鹅图,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一共有多少只天鹅? 师:你会解决它吗?

学生说出算式,教师问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是求3个3是多少,所以用乘法。

2、小鹿图

师:仔细观察小鹿图,你能像上面一样用数学语言描述它吗?同桌互相说一说。 找几个学生反馈。板书:有2群小鹿,每群有5只。 师:根据这个条件,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一共有多少只小鹿? 师:你会解决它吗?

学生说出算式,教师问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是求2个5是多少,所以用乘法。

3、猴子图

师:你能用数学语言描述猴子图,并提出数学问题吗?

引导学生描述出有4群猴子,每群有2只,一共有多少只猴子。并找学生解决问题。

四、练习拓展

师:小熊的商店开业了,你们看。漂亮吗?我们进去看看吧,小熊在卖东西时遇到了难题,你们能帮它解决吗?完成课本60页的第3题的

1、2小题。

全班反馈。反馈时要学生说明是求几个几是多少。

师:除了这样简单的乘法问题,你还能提出比较难的数学问题来考考同学们吗?

学生反馈。教师将特别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并反馈算法。

五、小结

师: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六、作业

课本60页第

1、2题。

第16篇:乘法分配律教案

乘法分配律教案

教学内容

1.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2.掌握乘法分配律及逆运算的的应用。

2.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小黑板(转板)、、投影仪、投影片。

(一)锚垫孕伏

1.口算:(卡片)

再把得数相同的两个算式用等号连接起来。(投影片)

(6+4)×56×4+4×5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并且知道应用这些定律可使 一些计算简便。今天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乘法的分配律。(板书课题)2出示例题 •http:///Health/shi/78425.htm

(2)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交流。

(3)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两种算式,发现了什么?使学生懂得:

①两个算式相等。

②两个算式可用等号连接。

学生答,教师板书:(18+7)×6=150

18×6+7×6二150

(]8+7)×6二18×6+7×6.

(4)教师出示:20×(15+9)

20× 15+20×9=480

20×(15+9)二20×15+20×9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使学生明确:每组中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反馈练习:按题目要求,请你说出一个等式。(投影出示)

(——+——)×——=——×——+——×——

学生答,教师填写投影。

(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实践,使学生初感乘法分配律的知识,填空题的发

散思维训练,让学生拥有足量的感性材料,使得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知识的获捐

达到水到渠成。)

使学生明确:

①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教师引导学生明确:“相乘”指不固定被乘

数和乘数的位置。)

②两个加数分别同一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③等号左右两边两个算式相等。

3.概括定律:

通过学生观察比较,启发学生用数学语言概括乘法分配律的内容。让学生

结合板书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然后再引导学生回答其内容,加以巩固。

4.反馈练习:横线上能填几?为什么?

(32+35)×4二——×4+——×4

(62+12)×3=——×——+——×——5.我们知道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比较简便。同学

们观察我们练习的乘法结合律,在运算上有什么特点?

使学生明确:有的题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比较简便,有的题把两个加 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比较简便。

6.教学例题:

102×43想:把102看成(100+2),再用43分别去乘100和2,可以用口算 用了乘法结合律。

教师说明:熟练后第二步可以不写,画上虚线。

(2)出示9×37+9×63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学生有些经验,再加上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学习,学 生知识迁移类推,通过合作学习,能够自己学会新知。)

(三)巩固发晨

1。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

(”(24+8)×125=一×一+一×一

(2)25×(20+4)=25×——+25×——

(3)45×9+55×9=(——+——)×——

2。选择题:

(1)28×(42十29)与下面的()相等

①28×42+28×29②(28+42)×(28+29)

(2)与6×8—6×8相等的式子是()

(3)与(10+8+9)×5相等的式子是()

①10×5+8×5+9×5②10+5×8+5×9

3.计算,能简便的要用简便方法。

99×8565×128-65×28

(四)课堂小结:

第17篇:乘法分配律教案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中的活动,学生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初步学习体会提出猜想的方法及类比,说理,举例论证的方式,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创造力。

2、引导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3、能够运用乘法的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重点、难点:

重点:学生参与推导乘法分配律的过程。

难点:乘法分配律的推理及运用。

教学过程:

一、比赛激趣,提出猜想.

(1)同学们,学习新课前,我们先来一个小小的数学热身赛。请大家准备好纸和笔。 (请看大屏幕,左边的两组同学做A组的题,右边的两组做B组的题,看谁做的又对又快,开始)

9×( 37+63) 9×37 + 9×63

(2)评出胜负。(做完的同学请举手,汇报计算过程。可以看出左边的同学做得比较快,(问同学)你们有什么意见吗?)刚才的计算中你发现这两道题有什么关系吗?

教师让学生比较两个算式的异同点,并指名说一说自己找出的规律。 引导学生发现:这两个算式的运算顺序不同,但结果相同,两道题其实可以互相转化,可以用一个等式表示:9×( 37+63) =9×37 + 9×63

(3)将学生的发现以他(她)的名字命名为“**猜想”。

【设计意图:在课的开始,组织数学热身赛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引导探究,发现规律。

1、(我们下面就一起来验证一下这位同学的猜想在其它的题里也是否成立?请看大屏幕。)昨天,老师去超市里买东西,看到下面这些物品。橙子每箱28元,苹果每箱22元。如果橙子和苹果各买3箱,一共需要多少钱? (1)全班同学独立完成。

(2)谁愿意把自己的方法说给大家听听。(生回答,师板书)

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谁来说说看?(生回答,师板书)

板书:(28+22)×3 28×3+22×

3=50×3 =84+66

=150 =150

评讲:算式(28+22)×3 和28×3+22×3的每一步各表示什么?谁能说给大家听听?

(3)观察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比较两个算式异同点,并指名学生说一说自己

生:这两个算式的得数是一样的。

师:是的,虽然他们的格式不同,但他们的得数相同,所以我们可以用一个符号把这两个算式联系起来。 生:等于号

师:对,用等于号相连,表示这两个式子是相等的,一起读一读,认识这两种方法的结果是一样的,所以( 35+25)×3=35× 3+25×3 师:再和前面的一组式子一起观察, 9×( 37+63)=9×37 + 9×63

(让学生通过读,感悟到左边是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右边的两个数的积加上两个数的积)

2、举例验证,进一步感受

认真观察屏幕上的这个等式,你还能举出几个类似的例子来验证吗?(板书:举例)

(1)验证方法:要求每人出两组算式,数字随意举例,可以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验证你举的例子是否相等。然后拿到小组内交流(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回报:谁来说一说自己举的例子。

(3)同学们,请看一看这三个同学举的例子,每组的结果都是相同的,我们就可以用等号把它们连接起来。(板书)

(4)轻声读这些等式,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由于有了计算器的帮助,学生所举例的数的范围可以大一些,以便进一步说明这个规律的适用性。】

3、归纳总结,概括规律。

(1)现在谁能说一说这些等式有什么共同特点?(板书:总结)(运算顺序不同但结果相同)

(2)从刚才的举例过程中,你能发现乘法运算中的规律吗? 学生回报。

(电脑出示: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用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乘法的分配律。)

同学们发现的这个知识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 (板书:乘法分配律) (3)如果用a、b、c分别表示三个数,你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吗?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a+b)×c=a×c+b×c

齐声读两遍。

(4)对于乘法分配律,用字母来表示,感觉怎样。

引导学生发现:字母表示的式子简洁、明了,这就体现了数学的美。 【设计意图:让学生观察这些算式的特点,并举例来验证刚才的发现是否适合其他数据。在每个学生举例的基础上,全班进行交流,进而发现乘法结合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三、加强应用、深化理解

1、瞻前顾后填一填。

(10+7)×6=□×6 + □× 6 8×(125+9)=8×□+ 8×□ 7×48+7×52=□×( □ + □)

2、火眼金睛看一看:

判断下面算式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56×(19+28)= 56×19+28 ( ) 32×(7×3)= 32×7+32×3 ( ) 25×12+12×75 = 12×(25+75) ( ) 25×99+25 =(99+1)×25 ( )

3、利用乘法分配律,计算下列各题。( 80 + 4 ) ×25 34 ×72 + 34 ×28

师小结:通过这两道题的计算,我们可以看出,乘法分配律是互逆的。为了使计算简便,我们既可以从左边算式得到右边算式,又可以从右边算式得到左边算式。但遇到实际计算时,要因题而异。

4、找朋友

(10+6) ×4 10 ×4+6

10 ×4+ 6 × 4

5 ×(7+9) 5 ×7+ 5× 9

5 ×7 × 9

3 ×25+7 ×25 3+7×25

(3+7)×25

5、对口令

师:如果一个同学说出乘法分配律的左边部分,那你就说出它的右边部分,如果他说出的是右边部分,你就对出左边部分。看谁反应快。

6、脑筋急转弯。

猜一猜,等号后边是三个什么字?

木×(1+3+2)=?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找朋友、对口令、脑筋急转弯等游戏形式将所学习的知识进行有趣的应用与实践,使学生在游戏中应用,在活动中实践,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使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过程中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

作业P38 第七题

第18篇:乘法应用题 教案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初步理解并掌握速度、时间和路程及工效、工时和工作总量之间的关系,并能解答有关的应用题.

(二)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用术语表达数量关系并能解答应用题和在实际问题中加以应用.

难点:明确速度、时间和路程及工效、工时和工作总量三种数量的含义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口算:(口算卡片) 20×40

5×30

24×20

12×5 42×10

60×50

200×30

240÷2 2.复习上节课有关三量关系.

提问:我们在购买商品时,常用到哪几种量?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请举一例.

(单价、数量、总价) (单价×数量=总价) (每张课桌45元,4张课桌多少元?) 提问:单产量、数量、总产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单产量×数量=总产量) (二)学习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除了上节课学习的数量关系,还有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今天我们一起来继续学习.(板书课题) 投影出示:

例题 1.汽车每分行750米,4分行多少米?

750×4=3000(米) 2.小强每分步行66米,5分步行多少米?

66×5=330(米) 3.一艘轮船每小时行18千米,3小时行多少千米?

18×3=54(千米) 4.一列火车每小时行120千米,2小时行多少千米?

120×2=240(千米) 以上四道题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请同学口述解题过程,老师板书.

老师引导学生观察以上四小题,讲的是哪方面的事情,有什么特点?

(四个小题讲的是同一类事情,都是行车、走路的问题.特点是已知条件都是每分、每小时走多少路,所求问题都是求一共走多少路)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概括.以上每小题已知条件都是每分,每小时行的路程,我们叫它速度.(同学们互相说一说什么是速度,举出几例说明) 请用一句话概括一下什么叫速度.(每分、每小时行的路程叫速度) 教师给予肯定,并补充说明:根据物体实际运动的快慢,可以按秒、分、时、天、周、月、年等单位时间所行的路程叫速度.(还可以再让同学举一些平时生活中的实例,说明一下什么叫速度) 提问:那么题目中4分、5分、3时、2时又叫做什么呢?(回答是时间)(板书) 再问:我们计算出的结果(也就是题目中的问题)3000米、330米、54千米、240千米表示的是什么呢?(回答是共走的路程) 老师归纳:我们把一共走的路叫路程.从题目中可以看出速度和路程都用米、千米等不同的长度单位表示.想一想速度和路程有什么不同?各表示什么?

速度:单位时间内行的路程.

路程:一共所走的路.

根据上面的四个算式,分别指出速度、时间、路程三种量之间的关系.并引导学生总结出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

小组同学互相说说每道题里速度是多少,时间是多少,路程是多少.然后根据速度×时间=路程三量关系式,编一道应用题,再请其他同学说一说,速度、时间、路程各是多少.

师:我们掌握了数量之间的关系,可以应用这些数量关系解答相应的应用题.下面我们继续研究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

出示例题:

1.一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布3米,8小时织布多少米?

3×8=24(米) 2.修路队每天修路240米,5天修路多少米?

240×5=1200(米) 3.某机床厂每月生产机床450台,一年生产机床多少台?

450×12=5400(台) 师:引导学生观察上面三个小题,讲的是哪方面的事情?(生产、工作的事情) 说出各小题的已知条件是什么?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已知每小时、每天、每月干多少活) 师:在日常工作中,我们把每小时、每天或每月的产量多少叫做工作效率,简称工效.

(两个同学互相说一说你知道的一些与工作效率有关的问题) 引导学生归纳出“工效”的概念.每分、每时、每天、每月……生产的数量叫工效.

那么8小时、5天、1年又表示什么呢?

(学生很容易说出是“时间”)

师:对,我们把它叫工时.

老师指每题的结果,问: 24米, 1200米, 5400台表示什么?(共完成的数量) 师:我们把一共完成的数量叫做工作总量.请你用一个关系式概括出工效、工时、工作总量之间的关系.

板书:工效×工时=工作总量

师:请你编一道已知工效和工时求工作总量的应用题.(先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同学互相说自己编的题,进行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三)巩固反馈

关于乘法应用题常见的数量关系,同学们掌握的怎么样,我们来检查一下,看看哪些同学学得最好.

1.把已知条件和可以求出的问题用线连接起来.(出示投影)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请同学回答.

已知单价和数量

可以求出工作总量

已知速度和时间

可以求出总产量

已知工效和工时

可以求出总价

已知单产量和数量

可以求出路程

2.填空.(投影) (

)×数量=总产量

(

)×数量=总价

速度×(

)=路程

工效×工时=(

) 3.先补充已知条件,再解答.

要求:先读题,说出已知条件是什么?求什么?应补充什么条件?

(1)李刚每小时能走4500米,(

),一共走了多少米?

(2)每本《东方少年》5元,(

),共用了多少元?

(3)一台织布机,(

).8小时可以织布多少米?

(4)每棵苹果树收苹果45千克,(

),一共收苹果多少千克?

下面的练习由小组讨论,在练习本上只列式,然后互相交换检查.

4.说出下面各题的数量关系,再列式.

(1)每包毛巾有24条,50包共有毛巾多少条? (2)学校买了360张课桌,每张课桌48元,一共花了多少元?

(3)挖一条水渠,每天挖280米,20天挖了多少米?

(4)一列火车每小时行140千米,8小时行多少千米?

作业:看书第27,28页.第29页第8题.

小资料

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都可以归结为求b个相同加数a的和c是多少.即

a·b=c 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直接求b个相同加数a的和;二是求已知数a的b倍是多少,实际上也是求b个a的和.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教学例3,例4是在学生掌握了单价×数量=总价和单产量×数量=总产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于行程问题和工作问题,学生是接触过,会解答简单的题目,只是没有加以概括,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没有系统建立这些概念.速度、时间、路程及工效、工时、工作总量这些数量关系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物理、化学等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课教学重点是将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加以整理概括,加深对常见数量关系的认识,加强运用术语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概念.教学过程中注意给学生创设环境,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讨论,加深对常见数量关系的理解.为了巩固已学的知识,设计了形式多样的、大量的、有层次有梯度的练习.通过反馈,教师能准确掌握学生学习的情况.

板书设计

第19篇:乘法应用题 教案

教案示例

课题: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

教学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表达数量关系的能力.

2.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自己探求知识的欲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

教学重点

通过实例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以及能用术语表达这些数量关系,并在解答应用题的实际问题中加以应用.

教学难点

使学生熟练运用这些术语和关系式.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口算:

30×40= 6×40= 200×20= 80×50=

12×8= 32×20= 150×4= 240÷2=

二、探究新知.

1.导入: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各种数量关系.在乘法应用题中有哪些常见的数量关系?板书: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

2.数学例1: 认识:单价×数量=总价

(1)例1.铅笔每枝5角,买3枝用:

5×3=15(角)

15角=1元5角

篮球每个70元,买2个用:

70×2=140(元)

鱼每千克9元,买4千克用:

9×4=36(元)

(2)引导学生明确:以上三个问题都是买东西用钱的事.

每件商品的价钱叫单价;买了多少叫数量;一共用多少钱叫总价.

第一个问题里的单价是5角,数量是3枝,总价是1元5角.

第二个问题里的单价是70元,数量是2个,总价是140元.

第三个问题里的单价是9元,数量是4千克,总价是36元.

从例1可以看出,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是:单价×数量=总价

(3)反馈练习:

① 口答:每件商品的价钱叫( ),买多少叫( ),一共用多少钱叫(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

② 请你举出日常生活中符合以上数量关系的实际计算问题.

3.教学例2.认识:单产量×数量=总产量

(1)例2.每棵苹果树平均收苹果25千克,3棵苹果树收:

25×3=75(千克)

菜园每畦产菠菜150千克,4畦产菠菜:

150×4=600(千克)

(2)讨论思考:这两个问题都是说的什么事?这两个问题中单产量、数量、总产量分别是什么?从上面两个问题可以看出单产量、数量和总产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3)学生汇报:这两个问题都是说有关生产数量的事情.每棵树收多少苹果或每畦菜地产多少菜叫做单产量;有多少棵树或有多少畦菜地叫数量;把一共收多少苹果或产多少菜叫总产量.

第一个问题里的单产量是25千克,数量是3棵,75是总产量.

第二个问题里的单产量是150千克,4畦是数量,600是总产量,

从上面两个问题可以看出单产量、数量和总产量之间的关系是:

单产量×数量=总产量

(4)反馈练习:

① 回答:每棵树收多少苹果或每畦菜地产多少菜叫(单产量),有多少棵树或有多少畦菜地叫(数量).

② 举出日常生活中符合上述数量关系的实际计算问题.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两种数量关系?

四、随堂练习.

1.填空:

( )×( )=总价

( )×数量=总产量

2.判断下面各题的对错.

(1)知道每袋洗衣粉的价钱和买的袋数,求总价应用洗衣粉单价乘袋数.(

(2)生产队有土地20亩,每亩产粮400公斤,共产粮多少公斤,是求数量的题目(

五、布置作业.

1.编一道已知单价和数量求总价的应用题.

2.编一道已知单产量和数量求总产量的应用题.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行程当中学问多

活动目的

l.使学生能利用“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l.活动前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参与实践,求出公交车的速度,并填好下表.

路程

时间

速度

2.在学生亲自实践的过程中,提醒学生做到:

(l)认真做好记录.

(2)注意安全,靠右行走,走人行横线.

(3)乘车时,要讲文明,懂礼貌,助人为乐.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每天上学,有的乘车,有的步行.可在这些行程当中,你是否发现过有关“速度、时间、路程”方面的知识?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在行程当中,究竟会遇到哪些关于“速度、时间、路程”方面的知识,怎样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二、展开讨论.

出示表格

路程

时间

速度

师:你是怎样确定公交车行驶的路程的?

生l:用米尺量.

生2:用绳子量,再用米尺量绳子的长度.

生3:用卷尺量.

生4:知道步行的速度,再测算出步行一站路的时间,就能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式得出一站路的路程.

生5:知道自行车的速度,再测算出骑自行车行一站路的时间,同样得到一站路的路程.

师:上面5种方法,哪种方法最好?

学生讨论后师小结:第④种方法最好.因为方法①和方法②太麻烦,方法③中卷尺不容易找,方法⑤中骑自行车速度不容易把握,行一站路所需的时间难确定,所以求得路程就不准确.

师:你是怎样确定公交车行驶这一段路程所需的时间的?

生:分别记下公交车行驶这一段路程前后的时间,就能计算出所需时间.

师:怎样求得公交车速度?

生:根据“路程÷时间=速度”这一数量关系式,用所得的两个数据相除,就得到公交车的速度,大约为每分350米.

三、实际应用.

师:同学们在亲自实践的过程中,能利用有限的条件,采取不同的方法,探索出公交车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求出它的速度,点子新,方法活,老师非常高兴.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有关“速度、时间、路程”方面的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

生1:我家离学校有720米,如果每分钟行60米,需行12分钟.学校7:30上课,因此,我最迟7:18要从家里出发.

生2:××同学过生日,请我中午12点准时参加,但那天我把它忘了,直到11:50才想起.从我家到他家相距约1200米,如果我步行速度是每分60米,必须走20分钟.我一想,步行是来不及了,连忙借一辆自行车赶去,才没误点.

……

师:许多同学都能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很好,今后大家还要继续这样做.现在老师再出一道题考考你们:“××同学家与学校相距7000多米,请问,从他家到学校有几种走法?哪种方法最合适?”

分小组讨论,学生回答:有三种方法:①乘出租车;③骑自行车;③坐公交车.在这三种方法中,乘出租车价钱太高,骑自行车太慢,所以坐公交车最合适.

第20篇:《认识乘法》教案

《认识乘法》

教学三维目标

1、使学生认识乘号,知道乘法的含义,初步掌握乘法算式读法和算式,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乘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

让学生通过直观认识,从相同数相加引出乘法,理解乘法的含义。

教学准备

学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加法和减法,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算法,这就是乘法,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认识乘法)

二、新授

1、教学例1。(1)出示例1图。

(2)老师:同学们你们看看,那些小朋友都在玩什么呢? 学生:玩坐小火车、跳绳和碰碰车。

老师:那同学们,你们能告诉我玩碰碰车的有多少人?玩跳绳的有多少人嘛? 学生:跳绳的有3+3=6(人)碰碰车的有2+2+2+2=6(人) (3)老师指着算式提问。

这两个算式里加数分别都是几?是几个几相加?是多少?

2、教学“试一试”。(1)出示试一试图。

提问:横着一排一排地看,每排几朵花?有这样的几排?求一共有多少朵花?怎样算?求一共的花数,就是求几个几相加?

(2)学生填书,完成“试一试”,集中交流。

3、PPT案例

(1)你能求出一共有多少钢笔吗? 2+2+2+2=8,表示几个几相加,得几? (2)老师说明:4个2相加得8,还可以用乘法计算,写成2×4=8,像2×4=8这样的算式,是乘法算式,这个符号(“指×”)叫乘号(板书:乘号),可以这样写(示范写“×”)。

(3)4个2相加得8,不仅可以写成2×4=8,还可以写成4×2=8,谁会读这个算式? 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一样,各部分都是有名称的,谁先来说说加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老师说明:在乘法算式中,等号前面的数叫乘数,等号后面的数叫积。 同桌同学互说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谁能说说2×4=8这一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4)老师小结:求一共有多少钢笔,就是4个2相加是多少,不仅可以用加法计算,而且可以用乘法计算,可以写成“2×4=8”或“4×2=8”,读作:“2乘4”,“4乘2”,等号前面的叫乘数,等号后面的叫积。

4、教学“试一试”。

(1)提问:图中有几组小鹿?每组有几头鹿?求一共有多少头,是求几个几相加? (2)学生填书,并写出一道加法和两道乘法算式,集体交流。

三、巩固练习。完成“练一练”第1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乘法教案模板
《小学乘法教案模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