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体现跨学科教案模板范例(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14:51:39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跨学科创新

从自身的学习历程谈跨学科创新

我理解中的跨学科是不仅仅局限于本专业的学习,综合学习各类科学文化知识,在综合中求专,在专中综合发展。大的道理我讲不出,也想不出,下面我就从自己的学习历程谈谈对跨学科的认识。

我来自一所理工科大学,本科专业学习是通信工程,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任然是通信。从高中二年级分科我选择理科后,5年多的学习就是数理化不断打交道。从以前的基础知识,到现在的越来越专业;从开始的数理化教科书,到现在的一本本厚厚的专业书;从以前的全面学习,到现在只专攻于自己感兴趣和擅长的方,面。我的学习之路可以说是越来越窄越来越专,增长扩宽的是我的年龄与社会阅历,是我的承受能力和心里素质。从实际讲,这样的变化无可厚非,因为我们迟早要走上社会,要去工作,而千千万万的岗位,千千万万的人才,我们不可能去什么都能干,不可能什么都去学,在这强大的竞争环境中,我们必须有自己的一份特长,一份别人无可替代的能力,那样才能在社会上立足。这样看来,越来越专的知识是对的,不仅可以将有限的精力用于自己专业上达到一定的深度,更可以将自己培养成一个社会需要的人才。

但是,往往事情皆是利弊结合。越来越多的社会现象中有很多只会读书,只懂某一方面的书呆子,太专注于某一方面的研究,以至于在其它许多事情上都无法去感受和学习,走向了偏激。很普遍的例子是我们理科生已经好多年没有再学习过语文了,好多初中高中烂熟于心的诗词歌赋都早已忘的一干二净,更有好多汉子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错。这样看来,太专的学习得到一个深入的同时,是普通的缺失,这也正是哲学中经常出现的矛盾与统一。而跨学科的出现就是将这种矛盾进行调和折中,使其达到一个理想的程度。

跨学科的学习是应该要做的,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和知识广度,不局限于某一方面的思考。国外好多著名的学者就是不仅仅在自己的本专业的领域有很高的成就,而且在其它方面也能取得不少的荣誉,比如说伟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就是一位小提琴高手,伟大的数学家、物理学家欧拉就不仅仅数学和物理深有造诣,在天文、医学上也是赫赫有名。这些都说明跨学科的学习中其实是一个互补的作用,选择适当,把握的好,不仅不会带来负面的影响,而且会使其在各个方面都能起到促进作用。

我自己在大学的本科学习中就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了金融学的第二专业,获得了工学学士和经济学学士额双学位。在大学的双课程学习中我不仅没有感到两者有什么冲突之处,而且越发觉得两者有着许多的联系。许多我在经济学中学到的理论和思想会不由自主的在我考虑通信的问题中想到,而许多早在通信中学到的技巧有会自然而然的在我的经济学学习中去用。这样的学习使我感到一种交叉学习的乐趣,而不是两者的繁重,更可贵的是这种学习提高了我的能力,使得自己竞争力加强。

最后,我觉得跨学科的学习用得好无疑是有助于自身发展的,而怎样去用的好还需要不断的试验与研究,期待在以后的教育中能不断发现跨学科的身影。

推荐第2篇:跨学科教学之我见

跨学科教学之我见

长春市希望学校 孙巍巍

摘要:为适应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课改要求,打破学科界限,实施跨学科教学和深度学习成为必然选择。

关键词:跨学科教学

STEAM 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艺术(Arts)和数学(Mathematics)的简称,它是由美国政府提出的 STEM 教育战略衍生而来,最初只有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四门,后来加入艺术,成为包容性更强的跨学科综合教育。STEAM 教育旨在打破学科领域的界限,倡导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强调体验性和实践性,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学习方法。STEAM 教育发源于美国,自20世纪90 年代以后,逐渐风靡韩国、英国等国家和地区。STEAM教育注重知识的跨学科运营,这种跨学科的学习方法对培养综合性人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跨界的本质是整合、融合。通过自身资源的某一特性与其它表面上不相干的资源进行随机的搭配应用,这样就可以放大相互资源的价值。

这两个新出现的名词在中国已经越来越被更多的人关注,作为教师更是首当其冲,因为这两个名词意味着教育界的又一次改革已经初露端倪,那就是学科融合,跨学科教学。

原来的教育绝大多数都是在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的驱动下,各学科课程逐渐走向分科和专门化,各学科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和有效的整合,这使学生的知识具有片面性,不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也不利于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而随着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颁发和实施,“核心素养”成为深化课程改革的着力点和新航标。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素养”概念, “核心素养”的解释是知识、品格、能力和立场态度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是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核心素养的提出,标志着以知识为中心的学科教学转向以核心素养为核心的学科育人。为适应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课改要求,打破学科界限,实施跨学科教学和深度学习成为必然选择。

首先跨学科教学利于拓展教师视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

在传统教学体系下,教师往往只专注于本学科知识的教学和研究,对学科外知识较少涉猎,即使是有所涉猎,也只是皮毛,这就导致了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面对某些学科交叉处综合性较强的知识时常感到“力不从心”,可能还会出现被学生问的哑口无言,令教师在学生心中的高大形象一落千丈,也不利于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实施跨学科教学则可以促进教师不断去学习新的知识和新的技能,在与其他学科教师之间进行交流的过程中碰撞出新的教学火花,不仅拓展了教师的教学视野,而且还能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和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其次跨学科教学有利于增进学生知识理解,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

在传统的教学中,各学科教学活动都是分科进行的,教师“孤立”地教,学生“孤立”地学,最后的的结果就是学生的知识结构孤立、死板,无法将不同的学科知识进行相互联系,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没有整合,没有融会贯通,从而影响到学习效果。通过跨学科教学,教师则可以先从自己所教学科中的某一知识为出发点,建立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并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帮助学生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通过不同学科的交叉渗透对知识能够形成整体性和系统性的认知,利于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的思维,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有利于学生掌握思考的方法和辩证思维的养成,这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是十分有利的。

再次想要进行跨学科教学,教师必须要有敏锐的感知意识,才能及时捕捉有价值的信息和切入点。

在了解了本学科新的思想、新的发展动向、新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教师对所涉及的其他学科知识要进行整理加工、分析研究、系统整合、重新建构以最终实现学科间的真正融合。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此需要教师对不同学科的知识、素材及跨学科的社会、社会现象有着敏锐的感知意识,有着充满情感和理智的领悟能力。这种敏锐的感知意识是教师捕捉到学科教学中有价值的信息和切入点的关键,是从浅表联系到深度理解的桥梁,是教师对事物的认识由外在表象深入到内在必然的通道。

最后,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做好教学规划,整合多学科知识,开发跨学科课程资源。

学生的学习需求是教师组织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在进行跨学科教学时首先要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在很好的了解学生的智力基础和学习规律后,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吸引更多学生的关注与参与。同时,教师在开展跨学科教学时,还要考虑到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根据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跨学科教学规划,将适合学生的多种智能学习资料进行合理归类。教师可根据需要随时组合利用教学资源,合理科学的安排教学,已发展学生智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推荐第3篇:简述跨学科教育

小学跨学科教育作业

姓名:郭思雨

学号:1143000274

班级:2014级数学二班

STEM教育介绍

通过阅读文献和查阅资料,我将我了解到 STEM 教育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简单介绍。

一、什么是STEM

STEM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数学(Mathematics)四个英文首字母的缩写,简言之STEM教育就是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的教育,但现实问题往往无法单凭STEM中的某一门学科知识来解决,必须依靠多学科的协同因此STEM教育关于如何综合运用STEM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的教育,也就是STEM素养教育。

STEM教育起源于美国,最初是美国为保持其科技创新的国际领先地位提供充足的STEM劳动力储备,以便这些技能娴熟的人才能够为美国提供更加持久而强盛的竞争力。美国近年来高度重视STEM教育,联邦STEM教育进展报告显示美国在STEM教育领域的投资逐年增加,2016年预算突破30亿美元。值得注意的是,在大力发展STEM教育的同时,美国充分利用企业、非营利机构等组织与政府部门共同建立了一个高效的跨部门合作的新模式。我国现阶段也越来越关注STEM教育,并取得一定进展,但是相比美国充分调动社会各种力量共同开展STEM教育来说做得还很不够。因此,了解美国STEM教育发展,尤其是其政府与社会力量合办STEM项目的情况,对我国促进社会力量办STEM教育具有借鉴意义。

二、特点介绍

STEM 教育中四门学科的教学必须紧密相连,以整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并能进行灵活迁移应用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融合的STEM 教育具备新的核心特征:跨学科、趣味性、体验性、情境性、协作性、设计性、艺术性、实证性和技术增强性等。

它重点关注四种素养(Literacy):(1)科学素养是指学生运用科学知识理解自然界、解释自然现象、参与自然界有关决策的能力;(2)技术素养是指学生使用、管理、理解与评价技术的能力,学生应当了解某种技术的发展历程,并知道如何使用新技术来改造社会、国家乃至整个世界;(3)工程素养是指学生应当以工程的视角去理解项目的设计与开发过程;(4)数学素养是指学生对不同情境下数学问题的分析、推理和有效交流思想的能力,学生应当主动发现问题,并清晰表达对这些问题的分析。

( 一) 跨学科

将知识按学科进行划分,对于科学研究、深入研究自然现象的奥秘和将知识划分为易于教授的模块有所助益,但并不反映我们生活世界的真实性和趣味性(Morrison,2009)。因此,分科教学(如物理、化学)在科学、技术和工程高度发达的今天已显出很大弊端。针对这一问题,理工科教育出现了取消分科、进行整合教育的趋势。STEM 教育因此应运而生,跨学科性是它最重要的核心特征。美国学者艾布特斯(Abts)使用“元学科”(meta- discipline)描述 STEM,即表示它是代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学科的统整的知识领域,它们存在于真实世界中,彼此不可或缺、互相联系(Morrison ,2006)。跨学科意味着教育工作者在 STEM 教育中,不再将重点放在某个特定学科或者过于关注学科界限,而是将重心放在特定问题上,强调利用科学、技术、工程或数学等学科相互关联的知识解决问题,实现跨越学科界限、从多学科知识综合应用的角度提 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教育目标。

( 二) 趣味性

STEM 教育在实施过程中要把多学科知识融于有趣、具有挑战性、与学生生活相关的问题中,问题和活动的设计要能激发学习者内在的学习动机,问题的解决要能让学生有成就感,

因此需有趣味性。STEM 教育强调分享、创造,强调让学生体验和获得分享中的快乐感与创造中的成就感。有的项目还把STEM 教育内容游戏化(将游戏的元素、方法和框架融于教育场景),因为将基于探索和目标导向的学习嵌入游戏中,有利于发展学习者的团队技能、教授交叉课程概念和负责的科学内容主题,可以得到更多、更理想的教育产出。例如,芬兰大学和美国北伊利诺伊大学合作成立了Finnish - US,在 K - 16 阶段开展基于游戏的 STEM教育。

( 三) 体验性

STEM 教育不仅主张通过自学或教师讲授习得抽象知识,更强调学生动手、动脑,参与学习过程。STEM 提供了学生动手做的学习体验,学生应用所学的数学和科学知识应对现实世界问题,创造、设计、建构、发现、合作并解决问题。因此,STEM 教育具有体验性特征,学生在参与、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中,不仅获得结果性知识,还习得蕴含在项目问题解决过程中的过程性知识。这种在参与、体验中习得知识的方式对学生今后的工作和生活的长远发展会产生深刻影响。例如,我国台湾学者赖恩莹等利用乐高作为模组教具培养学生有关齿轮、力矩等工程概念(Lai ,Zhang & Wang ,2012)。学生通过搭建乐高组件测试相关原理,不仅可以了解物理概念与知识,还在工程设计体验中感受到这些知识的重要作用,将抽象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连接起来,很好地体现了 STEM 教育的体验性特征。

( 四) 情境性

STEM 教育具有情境性特征,它不是教授学生孤立、抽象的学科知识,而强调把知识还原于丰富的生活,结合生活中有趣、挑战的问题,通过学生的问题解决完成教学。STEM 教育强调让学生获得将知识进行情境化应用的能力,同时能够理解和辨识不同情境的知识表现,即能够根据知识所处背景信息联系上下文辨识问题本质并灵活解决问题。STEM教育强调知识是学习者通过学习环境互动建构的产物,而非来自于外部的灌输。情境是 STEM 教育重要而有意义的组成部分,学习受具体情境的影响,情境不同,学习也不同。只有当学习镶嵌在运用该知识的情境之中,有意义的学习才可能发生。教师在设计 STEM 教育项目时,项目的问题一方面要基于真实的生活情景,另一方面又要蕴含着所要教的结构化知识。这样,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能获得知识,还能获得知识的社会性、情境性及迁移运用的能力。情境性问题的解决,可以让学生体验真实的生活,获得社会性成长。

( 五) 协作性

STEM 教育具有协作性,强调在群体协同中相互帮助、相互启发,进行群体性知识建构。STEM 教育中的问题往往是真实的,真实任务的解决离不开其他同学、教师或专家的合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与他人交流和讨论。建构主义指出,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包括“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何克抗,1997)。STEM 教育的协作性就是要求学习环境的设计要包括“协作”和“会话”两要素: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搜集和分析学习资料、提出和验证假设、评价学习成果;同时,学习者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需指出的是,小组学习最后的评价环节以小组成员的共同表现为参考,而不是根据个人的表现进行独立评价。

( 六) 设计性

STEM 教育要求学习产出环节包含设计作品,通过设计促进知识的融合与迁移运用,通过作品外化学习的结果、外显习得的知识和能力。设计出创意作品是获得成就感的重要方式,也是维持和激发学习动机、保持学习好奇心的重要途径。因此,设计是 STEM 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美国学者莫里森认为,设计是认知建构的过程,也是学习产生的条件(Morrison ,2005)。学生通过设计可以更好地解完成了的工作,从而解决开放性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习知识、锻炼能力、提高 STEM 素养,因此设计性是 STEM 教育的又一核心特征。科学在于认识世界,解释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技术和工程则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

础上改造世界,实现对自然界的控制和利用,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按照科学和数学的规律开展设计实践是科学、数学、技术与工程整合的重要途径。

(七) 艺术性

也有人提出 STEAM 的概念,强调在 STEM 中加入“Art”学科。这个“A”狭义上指美术、音乐等,广义上则包括美术、音乐、社会、语言等人文艺术,实际代表了 STEM 强调的艺术与人文属性。STEM 教育的艺术性强调在自然科学教学中增加学习者对人文科学和社s会科学的关注与重视,例如在教学中增加科学、技术或工程等相关发展历史,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增加学习者对 STEM 与生活联系的理解以及提高学生对 STEM 相关决策的判断力;再如,在对学生设计作品的评价中,加入审美维度的评价,提高学生作品的艺术性和美感。概括来说,STEM 教育的艺术性是以数学元素为基础,从工程和艺术角度解释科学和技术。

( 八) 实证性

实证性作为科学的本质(Nature of Science) 的基本内涵之一,是科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也是科学教育中学习者需要理解、掌握的重要方面。STEM 教育要促进学生按照科学的原则设计作品,基于证据验证假设、发现并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要促进学生在设计作品时,遵循科学和数学的严谨规律,而非思辨或想象,让严谨的工程设计实践帮助他 们认识和理解客观的科学规律。总之,STEM 教育不仅要注重科学的实证性,更强调跨学科情景中通过对问题或项目的探索,培养学生向真实生活迁移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理性。

( 九) 技术增强性

STEM 教育强调学生要具备一定技术素养,强调学生要了解技术应用、技术发展过程,具备分析新技术如何影响自己乃至周边环境的能力。在教学中,它要求利用技术手段激发和简化学生的创新过程,并通过技术表现多样化成果,让创意得到分享和传播,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STEM 教育主张技术作为认知工具,无缝地融入到教学各个环节,培养学生善于运用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个人驾驭复杂信息、进行复杂建模与计算的能力,从而支持深度学习的发生。

三、STEM 课程的跨学科整合模式

在课程方面,STEM 教育代表了课程组织方式的重大变革。目前中小学最广泛应用的课程模式是分科教学模式,即数学、科学等学科教师负责教授各自科目,很少重视学科之间的联系。然而,要让学生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准备,他们必须超越学科的界限进行思考。有研究表明,学习者接受 STEM 教育有助于获得对数学和科学等内容更加深入的理解。同时也有助于培养他们获得在真实世界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这些问题从本质上就是跨学科的。因此,STEM 教育的课程设计应该使用“整合的( integrated)课程设计模式”,即将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整合在一起,强调对知识的应用和对学科之间关系的关注。

( 一) 跨学科整合的模式

针对 STEM 教育整合的课程设计,美国马里兰大学赫希巴奇(Herschbach,2011) 提出两种最基本的课程模式:相关课程(the correlated curriculum)模式和广域课程(the broad fields curriculum)模式。相关课程模式将各科目仍保留为独立学科,但各科目教学内容的安排注重彼此间的联系。例如,上物理课可能需要学生预先掌握数学概念,数学和物理教师要通过沟通,将这两次课安排在时间节点相近且数学课教学排在前面。相关课程模式与学校目前的课程模式很相近,但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需要不同学科之间的教师对课程安排进行详细、周密的协调和计划。广域课程模式则取消了学科间的界限,将所有学科内容整合到新的学习领域。STEM 教育的广域课程模式不再强调物理、化学甚至科学作为独立的学科存在,而是将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内容整合起来,形成结构化的课程结构。

总的来说,上述两种课程整合模式各有优劣势。相关课程模式对教师来说比较熟悉,但

需要各学教师之间密切协商与交流;广域课程模式打破了学科间的界限,通过活动促使学生在真实情景中学习各学科的知识,但如何在打破的学科之间取得平衡、建立新的课程结构对一线教师和政策制定者提出了新的挑战。

( 二) 跨学科整合的基本取向

STEM 教育要求四门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紧密相连,以整合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掌握概念和技能,并运用技能解决真实世界中的问题。如何将四门独立学科知识紧密关联实现整合,有三种取向: 1. 学科知识整合取向

分析各学科最基本的学科知识结构,找到不同学科知识点之间的连接点与整合点,将分散的课程知识按跨学科的问题逻辑结构化。将各学科内容造成以问题为核心的课程组织,通过序列化的问题有机串接起各学科知识,使课程要素形成有机联系和有机结构。

知识整合取向模式一般采用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problem - based learning),强调把学习设计在复杂、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学生合作解决嵌入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或与真实世界相关的问题,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建构,从而习得隐含于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它可以使学生通过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促进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发展,通过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达成对知识的灵活掌握,并能对知识进行社会 性、情境性的迁移运用。解决问题的目的是为了掌握蕴含于问题之中或支持问题解决的知识,问题是多学科知识融合的交叉点与整合点,是触发学生学习与探究的触发器,是创新学习的载体。一般来说,问题解决的过程不会持续很长,具体开展的方式方法也会多样化,比如 Web Quest 网络探究、5E 教学法。研究性学习等。

2. 生活经验整合取向

注重知识的社会功能,也就是基于学习者的需求,以第三次工业革命为代表的知识经济社会所必须的知识与技能为核心整合多学科知识,然后以项目设计与实施为载体,将学术性的学科知识转化为可解决实际问题的生活性知识。基本做法是从儿童适应社会的角度选择典型项目进行结构化设计学习者在体验和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习得蕴含于项目之中的多学科知识与技能,或从改造和完善现社会的角度,选择挑战性项目。这种课程整合方式强调社会实践活动以及社会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强调多学科知识融合到真实的社会性项目中,在项目活动中寻找各学科知识整合点。因此,项目的过程分析、活动设计等社会分析是核心。生活经验与社会取向课程整合模式一般采于项目的学习模式( project - based learning),以实践性的项目完成为核心,将跨学科的内容、高级思维能力发展与真实生活环境联系起来。项目学习一般以开发最终作品或“人工制品”为出发点,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按自己的设计思路,采用科学的方法完成作品设计。作品设计是项目学习贯穿的主线和驱动力,学生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进行检索、讨论、演算、设计、观察等学习活动,并解决一个或多个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和技能。作品制作是这种学习的重点,但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制作作品过程中获得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并获得创造性运用知识的社会性能力。基于项目的学习并非只强调学科知识的掌握,还侧重对教材内容以外知识的体验与经历,旨在丰富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注重生活经验知识的增长。整个学习过程应真实可信,是反映真实情境和现实生活的体验性活动,体现将学术性学科知识转化为生活经验知识价值取向。

3. 学习者中心整合取向

这种模式不强调由教师预设问题或项目,而由学习者个体或小组调查、发现问题。它不仅强调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还强调发现问题的创新能力,是一种依据学习者需求,以学习者生活经验为基础寻找各学科整合点的模式。它强调学习者成就感与自 我效能感,强调学生好奇心与兴趣的维护与保护,强调分享、创造的愉快。在理念上,它清晰地体现了教育的人本主义思想。

学习者中心取向整合模式采用学生主导项目的方式,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提出任务,任务内容需要学习并运用跨学科知识。学生在项目问题解决过程中,教师发挥协调、指导、检查、监督、计时和评价作用。其优点在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摆脱传统

的结构化课堂教学对个人学习与设计活动的约束,能更好地发挥个人能力;缺点在于能力的学生会对学习过程中的自由度不适应,需要教师更多的指导;同时由于项目任务非结构化,所以很难实现对学生技能最终结果的全面评估。学习者中心取向整合模式强调创设学习者可以主动介入、研究与发现的丰富教育环境,让学生在蕴含丰富 STEM 知识的环境中进行交互、探究与发现创造意义、学习知识,在建构性的环境设计中寻找蕴 含 STEM 知识的整合点。

4. 三种整合取向的共性问题及应对

上述三种课程整合取向代表了课程的知识属性、社会属性与人本属性的不同侧面,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没有绝对的优劣,各有适合的领域与对象,在课程跨学科整合的实践中应该配合使用种取向。

不管采用哪种取向的整合模式,将知识情境化与社会化都是其优势,但各学科原有知识体系结构的劣构化是它们面对的共性问题,容易造成学生学习知识结构的不均衡,可能某些知识掌握得较好些知识却没有触及(因为所学项目没有覆盖)。这种基础知识的结构性偏差对于中小学生是个很大的问题。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可持续性,其根源还在于学习者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并能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基础教育领域知识的结构性缺失,会给儿童一辈子的成长带来障碍。因此,STEM 的跨学科整合,一方面要将分学科的知识按问题逻辑或项目逻辑进行跨学科重组,另一方面又要确保设计的问题和项目对所有学科基础性知识结构的全面、均衡的覆盖。设计和实施 STEM 跨学科整合的课程,要在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与解决实际问题/项目中所获知识的随机性之间保持一定的张力和平衡,于整体知识结构的系统性设计问题,使各问题之间包含的学习议题(如专业概念、原理等)多次地相互邻接和交叉重叠。

在此过程中,知识地图技术是很好的课程设计工具。知识地图可以对课程的核心知识及其关系予以可视化展示与管理。设计具体学习问题或项目时要对其涵盖知识进行分析,并与知识地图进行关联。当所有学习项目都与知识地图关联时,通过结构化的知识地图,学生可以清晰地了解每个知识点上学习项目覆盖的频次与强度,如果某知识点出现结构性缺失,可以通过定向覆盖的学习问题或项目设计进行平衡调节。

推荐第4篇:跨学科意识培养

高考化学新题型分析

点击数:105 次 录入时间:2011/4/20 11:16:00 编辑:zhuofuyu近年来,以选择题和简单填充题为代表的“标准型”习题在化学考试中占很大的比例。标准型有利于知识点的覆盖,也便于“客观”地评分,但往往不利于理论联系实际,不利于课外知识的拓展。这次推荐的“应用型”、“开放型”、“拓展型”、“综合型”和“探索型”习题希望能帮助高三同学开阔眼界。

综合型问题

综合型习题分两大类,一是化学本科内知识的综合,如无机化学知识和有机化学知识的综合,多种理论概念的综合辨析,实验条件或现象的比较等;二是学科之间的综合,如化学与物理学或生物学知识的综合等。综合型的能力要求自然比单个知识点的题目高,也是符合实际需要的。

例将少量固体甲投入液体乙中,充分反应后有白色沉淀物和一种难溶于水且在空气中可燃的无色气体产生。甲和乙可能是。

探索型问题这里的探索指的是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前面说的拓展是由已知知识向未知知识拓展,两者有联系也有区别。

跨学科学习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作者:李文忠 出自:爱的教育浏览/评论:668/1 日期:2008年12月9日 20:22 把自己对跨学科背景下的语文学科的认识拿给诸位,欢迎批评指正。

摘 要:跨学科学习虽早已有之,但目前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跨学科学习的社会背景,分析课程设置、教材与试题围绕跨学科学习发生的变化,初步总结语文跨学科学习的方式和意义。

关键词:跨学科学习语文

优化课程结构,改变目前中小学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跨学科学习以崭新的姿态进入教育,迅速得到不同层面、不同学科的关注。语文学科亦不例外。《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有这样的表述:“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有这样的表述:“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从中可看出,就功能而言,语文学科承担着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帮助学生学好其他学科的任务,需要“跨”出去;就自身发展而言,语文教学也需要“跨”出学科的藩篱,主动和其他学科握手,拓展学习与运用的范围,保证语文学习能够与学生生活建立密切的联系。

“跨学科学习”的特殊意味就表现在其鲜明的动词形态上,“跨”意味着一种交流、对话和融通,意味着对某种既定的隔阂、差异和误解的洗涤和消除;它并没有设置特定的对象和内容,却面对着人类以往创造的所有文化遗产和观念形态。本文试图在跨学科学习的背景下,从必要性、发展现状、实现途径等三个方面,思考语文教学。

一、语文跨学科学习的必要性 1.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跨学科教学成为教育决策者、教师以至全社会的一种共识,其产生和发展的背景是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信息的扩大和人才流动的高频化。由于对人才的要求的提高,专业化已经成为了过去,综合性人才越来越在求职及事业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世界各国也基本形成共识:“21世纪最成功的劳动者将是最全面发展的人。”全面发展,这是时代对人才提出的新标准,也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作为基础教育的语文教学,理应顺应这一时代的召唤。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起学生的学科共通能力,打破学科壁垒,使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更加适应今后的学习、工作的需要就成为了当务之急。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就需要跨出学科的限制。有大量的事实表明,不同的学科之间的有效沟通,是促进人才发展的重要渠道。爱因斯坦说:“陀斯妥也夫斯基给予我的东西比任何科学家给予我的都要多。”钱学森也认为音乐对自己从事的科学研究的影响极大。他们都强调工科专家非常需要文学艺术上的情感与想象。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与想象,如何让语文给予科学教育强有力的支持,是语文教师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惟有如此,语文教育才能充分发挥它的基础学科的作用。

2.语文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 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彼此影响的规律在各科教学中表现相当突出,重视教学的互动性至关重要。语文学科的教学离不开其他学科的支撑。学习古代文学作品,语文和历史学科有着天然的联系;发挥语文的道德教育功能,又和政治思想学科脱不了干系;学习科技作品,会涉及地理、生物、数学、物理和化学等学科的知识;朗诵优美的散文,需要配上优美的音乐需要学生想象画面„„语文伴随着这些学科的发展而发展。

就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和写作而言,其他学科为之提供的帮助也很大。阅读能力与一个人的文化知识的准备密切相关。文化知识的准备,包括语文基础知识、与读物相关的背景知识、文化常识及个人的生活体验等。这里提到的背景知识,很大程度上都依靠其他学科提供。作文教学最困难的环节是学生缺少写作的素材,如果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其他学科知识,则可以为作文教学注入活水。有一篇小作文,主要内容是:早晨,一个孩子看到一位老大爷围着大树跑步,就问为什么要这样做。老大爷回答:“听说树能产生氧气,围着树跑,就是想多呼吸点新鲜空气。”孩子告诉老大爷:“树是和阳光发生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现在太阳没出来,氧气造不出来,您没有必要围着树跑。”如果没有生物知识的支撑,就不会有这样的创意。

3.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课程是立足于继承的一场变革,改革针对目前教育的弊端。勿庸置疑,学生的知识结构有缺陷是弊端之一。以有缺陷的知识结构作为背景去面对社会,可能会得出荒唐的结论。2008年《读者》第14期有一篇文章《数学题里的人道精神》,说的是:一位朋友因为一道数学题跑去学校和老师理论。题目的大意是:发生山难,登山者A君获救,碰到B君和C君。B拿出4条面包,C拿出5条,肚子饿了,三个人平分这些面包。A从身上掏出600元钱,B和C应该跟他要多少钱?这道数学题的正解是:B应得200元,C应得400元。从数学的观点看,命题逻辑严密,解答正确。但朋友认为:“怎么会这样呢?竟然教小孩子向发生山难的人收面包钱?”文章中,科学和人文发生了碰撞,如果跨学科学习得到有效落实,这样的摩擦可能会减少。

新课程也强调继承优良的传统。跨学科本有着很好的传统,李四光的《向沙漠进军》、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华罗庚的《统筹方法》曾长时间作为经典入选语文教材。那一代科学家都有着很高的文学素养。这样的传统对我们的教学还是有影响,跨学科学习一直在以一种微弱的力量发生着,现在只是到了强化这样意识的时候。沈致远先生在《科学是美丽的——科学艺术与人文思维》一书中,沟通科技前沿与中国传统文化,执着地表达着自己的发现。其他学科的教师也在有意识地建立与语文联系,一位物理老师这样表述自己的感受:“水是常态,自自然然;水遇热就变成汽,轻飘飘的,就像人遇到赞扬变得忘乎所以;水遇冷就变得坚硬,就像人遇到困难变得坚强。”在这样的表述中,跨学科学习在自自然然地进行。优良的传统,教学中存在弊端,教学中有意无意的继承,都使跨学科学习具备了发展的可能。

二、语文跨学科学习目前发展的现状 1.课程设计发生大的变化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综合性学习”的概念,综合性学习的突出特点就是“综合”,其中就包括了各学科之间的综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是这样表述的:“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高中课程改革特别突出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统一与融合,这反映了人们对高中新课程的更理性的思考。从课程设置而言,是在学科之上设置“学习领域”,“其宗旨就在于打通科目之间的壁垒,将内容相近的科目整合为大的学习领域”。

目前,我市义教段使用的苏教版教材中的“专题”,就是对课程设置的回应。例如在《狼》专题中,就汇集了蒲松龄表现其狡诈特点的“狼”、毕淑敏表现其智慧特点的“狼”、《中国大百科全书》中“狼”的词条、维持生态平衡的“狼”、英语中有关“狼”的谚语等相关内容,目的就是让学生跨学科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教材发生大的变化

课标版的各科教材与大纲版教材比较,都发生较大变化,变化之一就是,都在有意识地建立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人教版生物教材中“细胞的能量通货”是这样导入的:“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让我们重温唐代诗人杜牧这情景交融的诗句,想象夜空中与星光媲美的点点流萤思考有关的生物学问题。”这样文学性极强的导入显然有引导学生关注生物与语文之间的联系的意识。

北师大小学数学课本关于数字的教学涉及以下内容三项内容。一首儿歌:“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一首古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楼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一个古代儿童习字字帖的内容:“一二三四五,金木水火土。天地分上下,日月明今古。”知识就是认识数字,但是通过这样的途径,不仅让学生体会到数字的奥妙,也让学生感受到文化的魅力。数学也在向语文招手。

苏教版七年级教材在“金色年华”单元后设计了这样的探究题:

田晓菲从小立志进北大,13岁时这个理想就实现了。可是贾里做伟人的理想却屡屡受挫,现实生活使他认识到自己是一个“普通人”。阅读《石墨与金刚石》,联系田晓菲和贾里的成长道路,说说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石墨与金刚石

人们称赞金刚石的坚硬和耀眼的光泽,而化学家却告诉我们,金刚石的元素就是碳。金刚石和石墨一样,都是结晶碳,只是前者的原子排列比后者紧密得多。在50000—100000个大气压和1200°C—2000°C的高温下,利用人工方法改变原子排列,就可以使石墨变成金刚石。

一边是人的成长,一边是原子的排列,编者巧妙地将二者组合在一起,让学生结合自身体验,结合从科学知识中获得的启示,抒发成长感悟。这里,语文与化学联手,跨学科学习的意图非常明显。

3.试题发生大的变化

不管是中考,还是高考,学科之间的交叉和渗透都在逐渐加大力度。作为最重要的评价方式,这样的命题形式显然会对教学产生导向作用。2008年历史高考试题:中国古代地名中的“阴”“阳”往往体现了该地与相邻山、水的关系。“阴”的方位是( )。该题为选择题,如果学生有较丰富的语文知识,解答这样的试题应该没有什么困难。政治学科常常用“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等熟语与哲学观点对应,如果不理解这些熟语的含义,怎么能完成这样的试题?

语文试题也在和其他学科握手。太原市2004年中考试题选取了电影《狮子王》中的片段,片段主要内容是:狮子王穆法萨让小狮子辛巴尊重所有的生灵,包括爬行的蚂蚁和跳跃的羚羊。辛巴提出疑问:“我们不是吃羚羊吗?”穆法萨的解释是:“我们死后尸体会变成草,而羚羊是吃草的。”试题让学生说说对这一解释的理解。试题显然与生物学科中的食物链等内容建立了联系。

4.语文课堂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有意识进行跨学科渗透的行为还很少,大多数教师还没有开始主动地探首其他学科。原因有二:一是认识不到跨学科学习的重要性;二是其他学科理解起来较难,老师们有畏难情绪。其实,只要语文教师作出努力,适当了解其他学科的发展,语文的课堂就可能发生较大的变化。把语文学科放在其他学科中进行思考,可能比单独面对语文学科的思考要灵活和深入。

三、语文教学如何“跨学科”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和新变化,语文学科有必要实现这种“跨越”。跨入其他学科,更好地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服务;让其他学科跨进来,更好地促进语文学科的发展。对语文学科而言,让其他学科跨进来可能更重要。下面,梳理语文课堂教学,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科的性质等方面,初步总结跨学科带给语文教学的变化。

1. 引入其他学科知识,简化或充实语文教学内容。

语文学习过程中,需要对新知识进行讲解,如果适当选择其他学科的知识加以补充,可以使新知识化难为易。英语的语法结构就和文言文的语法结构有诸多相似之处,而这些英语语法是学生学习过的,引入文言文教学,可以强化学生的理解。例如:

英语例句:We know that air holds some of warmth coming from the sun .

(我们知道空气包含的一些热量来自于太阳。)

文言例句: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以上两例中,宾语部分都是有完整意思的句子,而在整个句子中,它们不再独立成句子,只能充当句子成分。英语语法采用的办法是,在谓语后加“that”引领宾语从句,使之失去独立性;而文言文则采用这样的办法,在宾语部分的主谓之间用“之”取消其独立性,这样使句子主干分明而又能表达更复杂的意思。

其他学科知识的引进还可以使语文教学得到充实,这一点不需赘述,仅举一例说明。“癌”是一个令人恐怖的字眼,字型怪异,这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又是如何造出来的呢?《汉语大字典》上解释:病名,恶性肿瘤。我假设这是一个形声字,“喦”的准确读音和含义是什么呢?《汉语大字典》上解释:同“嚴”。而“嚴”有“山峰”和“险要”之意,看来“癌”很可能是一个会意字,但是没有定论。人教版生物教材上有这样的知识:“Cancer(癌)来源于拉丁文,原意是‘蟹’,形容癌在扩散时,像螃蟹一样横行霸道,侵害周围的健康组织。”面对前面的难题,我们可能引导学生做出这样的推断:“癌”在造字时很可能受到西方的影响,意思是“险要的病”或者“危险的病”。其他学科知识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或新的依据,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运用其他学科知识,为学生创设培养能力的生活情境。

培养创新精神离不开探究,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做到各科知识的综合渗透,对于强化学生的探究意识意义重大。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1)设置发散性的问题,给学生更大的思考空间。学习自读课《从宜宾到重庆》一文,关于“城市多位于两河交界处”这一普遍现象,我让学生展开讨论,要求是:大胆思考,看哪个组答案最丰富。学生们热情很高,思想活跃,答案出乎我的意料:便于饮水,便于耕种,便于捕鱼,河岸肯定有树木,便于搞建筑,可以发展运输业,运输业又促进了商业,商业频繁人员流动就大,又可以促进文化交流等等,一个小小的问题调动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想象力,他们不止是回答了一个问题,而是描绘出一幅古代城市的生活画卷。(2)运用其他学科知识,引导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学习《内蒙访古》一文,谈完和平谈战争,我让学生分析赵长城与汉城堡的地理位置,答案是都围绕阴山。为什么要围绕阴山呢?因为阴山南北地理环境有较大差异。为什么有这样大的差异呢?我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推断,又求证于地理、生物教师,然后向学生提出了这一问题。一篇课文,融文学、历史、政治、军事、生物、地理于一身,引发了学生全方位的思考。以上是过去大纲教材中的两篇文章,课标教材中这样的设计可以更丰富,由上面谈到教材内容的变化可知。这样的教学设计,把知识与生活情境结合起来,最好地体现了知识的价值,也使知识得到内化。

3.思维碰撞,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探索新的学习方法。

语文学习需要思考,语文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碰撞后,可以使这种思考更灵活。当然,其他学科知识的进入,也可能因为新的发现从而改变原先的思考。正是这种跨学科的联系,让语文学习的过程更为丰富。笔者有体会,曾经写一篇《杨花柳絮满城飞》的文章,原意是练习描写方法,描写杨花柳絮满城飞的可爱。不经意间问生物老师,杨花是什么?答案竟是种子。文章原来的立意变了,既是种子,便是一个小小的生命,一个小小的生命在水泥铺满的城市上空寻找一个生存的空间,引发出的情感是复杂的,引发的思考是深沉的。

跨学科还可以更新我们的学习方法。针对学生写记叙文时缺少感受和不会描写的现状,我尝试着在写作与电影之间建立联系。电影艺术的两个特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生感受、观察和表达的不足。

一、电影具有“整体的虚构性和细节的真实性”的审美特征。电影的故事是虚构的,但追求细节的真实。电影中的人物、情节、思想都是通过真实的活动的画面实现的,正是这种“活动的画面”使电影显得非常逼真,因而具有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如果引导学生认真欣赏电影中的细节,欣赏这些细节是如何组合成活动的画面的,进而把这种手法运用到写作中,就会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进行观察,学生就会在细节描写方面做得更好。

二、电影浸染着强烈的情感体验。情感在电影的审美心理活动中,主要体现为观众的“移情”与“共鸣”。今天的中学生,在人与人的交往,尤其是与父母的交往中,不容易产生这样的沟通与交流,如果我们借助电影的冲击力,给学生一些更直接的震撼,引发他们的思考,就可以引导学生尝试着与“人”进行更深入的沟通。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明白,各学科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可以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4.思想交融,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深化。

科学研究日新月异,学生有必要了解世界最前沿的科技成果。可用板报、摘抄、讲座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克隆技术”“神七飞天”“超导研究”等前沿知识。学习科学家们的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精神,获得科学思想则更为重要。教学《赤壁赋》时有一个难句:“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我引入了梁衡的《跨越百年的美丽》。文中写到居里夫妇经过三年又九个月,在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0.1克镭。镭“有极美丽的颜色,在幽暗的破木棚里发出略带蓝色的荧光。”“时时刻刻是自己又不是自己。”镭就是这样“不能以一瞬”而存在的物质。居里夫人放弃了上帝的恩宠投身科研,“甘愿让酸碱啃蚀柔美的双手,让呛人的烟气吹皱她秀美的额头”。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科学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理,变成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她得到了永恒。科学与人文联姻,哲理与情感交融,这样的精神影响带着强烈的情感体验,往往带给学生较大的震撼。

5.不同学科思维进行比较,让学生深刻认识语文学科的性质。

不同的学科用不同的眼光观察世界,打通不同的学科可以让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性质有更深入的理解。例如,面对“三聚氰胺”事件,我们可以研究各学科的不同反应。语文教师就可能运用联想得出这样的结论:“被查出有问题的广东雅士利奶粉出口到孟加拉、缅甸和也门的产品不含三聚氰胺;各厂家所有供应奥运会和残奥会的奶粉未检出三聚氰胺。这条新闻告诉我们,中国的生产厂家执行的是两条生产标准,宁可用毒奶粉喂养本国的孩子也决不给外国友人造成一点伤害。那样的话,毒奶粉将成为某些中国人歧视同胞的最准确的注脚。”而化学老师可能会分析“三聚氰胺”的成分,然后得出结论:“检查奶粉本应该检查蛋白质的含量,质量检查总局却检查氮的含量。三聚氰胺中含氮66%,尿素含氮46%,三聚氰胺具备了无色无味且溶于水的特点,如果尿素具备这样的特点也可能会被添加进去。”比较两个结论,语文教师更侧重批判,带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化学教师更注重理性剖析,却同样具有批判的力量。面对同样的问题,不同学科从各自学科的角度做出反应,都凸显出各自的性质。

跨学科还可以帮助我们澄清一些疑惑。教学朱自清的《背影》,一位教师让学生品析语言并发现问题,一位学生提问:文中写父亲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黑色”在这里有什么作用?学生找到的答案很多:①祖母刚去世,父亲是在给祖母戴孝;②说明父亲年纪大了;③说明天气很冷,穿上深色衣服暖和;④烘托了一种悲凉的气氛。学生得出的四个结论应该说都非常不易。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对这些结论应该如何评价。学生之所以得出第③个结论,显然受到物理知识的影响,它和语文学科没有太大关系,我们点评的时候就应该提醒学生。在这样的比较中,我们对语文学科的理解也会加深。

语文教学跨学科早有实践,却缺少深入,故而没有系统的阐述。我们试图做出一些努力,让语文教学给科学教育插上想象的翅膀,为其他学科更好地服务;让科学知识给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促进语文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走进高中新课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

2、韦志成:《现代阅读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

3、沈致远:《科学是美丽的》,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

4、金元浦:《影视艺术鉴赏》,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

随着高考综合能力测试的全面推进,试题综合性的特点渐趋突出,跨学科综合的比重将不断加大。因此,跨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必须进一步加强。

一、文科跨学科综合能力释意。

文科跨学科能力,是指综合运用政治、历史、地理学科知识,根据事物及其发展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将学科知识重组、整合、迁移,使知识、认识和方法相互交融,形成更为深刻的思想内涵,多角度、多层面分析、解释、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

就学科的发展来看,由于现实社会发展的需要呈两种趋势和特点。一方面学科越分越细、越来越专;另一方面,学科间联系又日益密切,综合化、整体化日渐突出。这使得我国课程设置和教育发展的滞后性与学科发展趋势之间的矛盾逐渐突出。我国的学科课程,有着各自独立的学科体系,认知结构、逻辑结构和学科方法,是人为设定的。这种状况与现实生活往往有一定距离。我们所面对的形形色色的现实问题大多是综合性的,不是单一学科的,如能源、环境、人口问题等。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解决,仅以单一学科知识是无能为力的。正因如此,高考关注学生综合意识的形成和人文精神的培养,突出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由此确立了“以问题为中心、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或现实、重大的社会问题为素材的主体设计思想”。基于这一认识,今后的综合能力测试,会在继续注重考查考生对历史、政治、地理学科能力的基础上,加强学科间的综合,加大历史与现实联系的考查力度,进一步强化跨学科综合能力的考查。

二、深化学科教学,夯实跨学科综合能力形成的基础。

目前,在教学和复习中,实行的是分科教学,教育行政部门也反对开设综合课。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内容并没有脱离高中现有的各单一学科的知识体系,主要是以现有的学科基础知识为命题素材和命题情景,考查对学科基础知识的重新整合和运用学科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跨学科的综合只是有关内容的有机结合点”,这一知识点与政治、历史、地理学科虽有关联,但一般在学科教学中不会讲到。对这些“结合点”的把握,仍要以学科内知识的理解和深化为基础,以学科能力目标为基础。学生只有对某一种事物认识深刻了,才有可能旁及多种事物。可以说,文科跨学科综合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政、史、地三学科基础知识和学科能力的基础之上的,只有踏踏实实地搞好三科教学,全面地掌握三科的基础知识,建立起完整的开放的学科知识结构,形成较强的学科能力,才能为跨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如果舍弃学科基础知识教学,忽视学科能力培养,一味地进行“综合”训练,既有悖于实施综合能力测试的初衷,也不符合目前高中教学的实际,最终将使跨学科综合能力成为无源之水,得到事倍功半之效,甚至使跨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落空。

三、加强历史与政治、地理的联系。

历史与政治、与人文地理同属人文社会科学,都着眼于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历史与政治及人文地理的天然联系,为在教学中加强历史与政治、地理的跨学科联系创造了条件。

历史与政治的联系是密切的。要实现历史“通古今之变”的目的,必须借助政治学科有关世界观、方法论等政治理论的指导。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和把握历史发展趋向最重要的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是形成历史学科能力的前提和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阶级和阶级斗争等理论是我们认识、把握历史现象的基本观点。对于错综复杂历史现象的认识,更要运用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以及矛盾分析等观点。经济常识中商品、货币、市场等理论问题,对我们认识资本主义的各种经济现象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此外,我们在分析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政治、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时,可以联系政治常识中的政党理论和民族宗教理论等。在历史教学中,可以广泛联系、运用政治学科的理论和观点;同时,也可以相关历史事实,进一步阐释、理解各种政治理论。

时政热点多是跨学科综合的切入点,也是与历史、地理、政治联系的交汇点。任何时政热点,都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是历史和现实各种矛盾的综合反映。当今众多时事热点问题的发生,都可从复杂的历史中找到根源;而许多已逝的历史现象,仍制约、影响着今天。加强历史与时事热点的联系,既是文科综合考试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渗透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还可以此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与地理的联系也是十分密切的。人的一定历史活动,都是在一定地域内展开的,历史的发展离不开地理条件。我国古代历史学家,十分注重历史与地理关系的研究,在中国古代二十四史中,有十六部编有专门的地理志。马克思主义认为地理条件是人类历史发生、发展的重要前提,也影响着社会生产力的分布和发展水平,还制约着国家政权的形式和职能,但马克思主义也反对惟地理条件论。总之,地理因素,是社会现象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各种地理要素对历史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从历史与地理联系的角度分析各种历史现象,如从地理环境和经济生活方面,分析中国古代游牧民族与中原王朝的和战关系;再如,结合美国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全面分析美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四、努力寻求政、史、地三学科的交汇点。

三门学科分别从不同角度,对人类社会现象进行研究和认识,正如文综“考试说明”所说:“社会现象是由地缘、事实、意识三个主要因素构成的。”“地缘因素是指社会现象的空间范畴,它包括人类活动的自然条件、生存环境、文化种类等”,这与地理学科紧密相联。“事实因素是指社会现象的时间范畴,它包括人类活动的社会根源、表现形式、发展过程等”,这与历史学科相关。“意识因素是指社会现象的精神范畴,它包括人类活动的道德规范、价值取向、信仰选择等”,这与政治学科相联。通常情况下,历史从时间,地理从空间,政治从意识,构建起文科综合的知识体系。三个学科虽有各自的学科特性,但在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方式方面又有相互关联的条件,各学科知识间交叉渗透,趋向融通,人们对学科联系的综合方式也进一步关注。正因如此,人们常说,政史不分、史地不分。在课程设置方面,人们还将历史、人文地理及政治常识相结合,设立了《社会》、《历史与社会》等综合课程。

跨学科综合能力测试,冲破了人为设置的学科界线,强调学科之间的交融,突出各学科相关内容的有机结合点。这个“点”,多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这个“点”也正是跨学科综合测试的“点”。因此,我们要善于运用辩证思维和发散思维,善于捕捉和把握跨学科知识的结合点。在复习中,可采取“点线结合”的方式,把一些现实问题编制成与政史地相关知识的应用表。如人口问题,与地理学科相关的知识点有:人种和人口、人口的增长、人口分布及迁徙;与历史学科相关的知识点有:历代人口数、人类迁徙、人口与赋税、人口观念等;与政治学科相关的有:经济发展与资源、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政策、对人口问题的辩证认识等。通过这种表,建立起三个学科的知识连接,再运用政史地三科的学科能力和通识能力进行阐释和解决。

五、注重多种能力的培养。

从目前综合能力测试试题的难度看,跨学科综合的难度是低于学科内综合难度的。但跨学科综合,更强调考查考生对政史地三科知识整体和内在联系的把握上,注重考查知识迁移、多层次多角度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考生对这种能力考查还有一个适应的过程,目前这部分考题的得分率比较低。因此,要根据综合能力测试的能力要求和命题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以培养和提高跨学科综合能力。

要加强对图表解读和运用能力的培养。文综“考试说明”特别强调对数据、图表、公式、简图的意义及关系的把握。图表、数据、公式等是重要的资料,它们储存了有关社会、人及环境资源和事物发展变化的大量信息,也比较明显地反映了政史地知识的综合。要强化对图表等解读能力的培养,运用各种知识领悟图表的含义,充分挖掘其信息价值,进而把握图表所反映的事物特征、规律和各事物间的关系,并对图表所反映的社会现象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还要根据题目的设问进行准确表述。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是历史科学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相结合,并且运用于社会领域,实现了辩证唯物主义与自然观、历史观的统一。正是由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才使历史学与自然科学一样成为一门科学。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对政治、历史学科具有特殊重要意义,正是借助其历史观和方法论,我们才能正确分析各种社会矛盾、各种社会思潮,才能正确分析历史的、现实的各种社会和人生的种种问题,才能正确理解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我们要培养学生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看待各种历史和现实的社会现象,积极进行辩证思维和发散思维训练不断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要努力提高通识能力。学科知识及学科能力是形成综合能力的基础,各学科能力的培养,都应参照“考试说明”中关于记忆、理解、应用等认知目标进行落实。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文科各学科中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表述等通识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社会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表述和论证,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中小学的课程改革逐步形成了以学科为中心的多学科课程、以各学科共有的学习内容为中心的跨学科课程和以学生的疑问与兴趣为中心的超学科课程等基本模式,从而对教师角色提出了由单一型向综合型转换的要求。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课程的执行者和唯一的指导者,而且也是多元知识的汲取者、课程生成的开发者和指导课程的合作者。应进一步强化教师的课程意识,赋予教师充分的课程权力,重建教师共同分享彼此价值、沟通思想、同伴互助的合作文化。

关键词:跨学科课程;课程模式;教师角色;角色重构

中图分类号:G423.07(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lOOO-0186(2010)02-o109-04

一、美国中小学跨学科课程模式

跨学科活动最早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20世纪60年代以来,跨学科活动水平不断提高,创建跨学科课程的运动盛行于美国教育的各个阶段,尤其进入90年代以来,这场运动的规模更加宏大。美国中小学跨学科课程模式的主要类型有以学科为中心的多学科课程、以各学科共有的学习内容为中心的跨学科课程和以学生的疑问与兴趣为中心的超学科课程。 (一)多学科课程

多学科课程(multidisciplinary curriculum)以学科为中心,教师多围绕某一主题组织各学科的学习标准。创建多学科课程的方式有很多种,它们会因跨越程度的不同而显示出不同的整合水平,主要有学科内整合(intradisciplinapproach)和融合课程(fusion curriculum:当教师在一个学科领域内整合各级次学科时,他们即是在运用学科内整合的方式。比如,教师们常常在社会研究项目中把历史、地理、经济和政府管理整合起来。在融合课程中,教师把技能、知识甚至态度等融合到常规的学科课程中。比如,在华盛顿蒙特·瑞纳(Mount Rainier)基础学校,教师们把和平的主题融入到了学校的每一门课程中。在阅读中,学生对故事中的人物特点进行积极分析;在社会研究中,他们会学到各种不同文化相互合作的重要性。此外,教师还会积累“和平日”(学校没有打架的日子)天数。多学科课程中教师们要谨慎地使他们的活动和各自的学科标准联系起来。

(二)跨学科课程

这里的跨学科课程(interdisciplinarycurriculum)是狭义上的,在这种课程形式中,教师围绕各学科的共有学习内容组织课程,他们共同挖掘各不同学科中共有的学习内容,强调跨学科技能和概念的学习。但和多学科课程有着本质的区别,正如美国跨学科学专家波特(A.L Porter)所指出的:多学科好比一床百衲被,而跨学科好比一件无缝天衣,或用化学术语说,它们之间的区别就像混合物和化合物一样。跨学科课程中的每一门学科都是可以单独成为一个体系的,但并不像多学科课程那样强调各学科的学科性。比如,佛罗里达州的孩子在学习语言、培训能力的同时还试验制造风和雨的发生模型,因为他们在学习信息交流的跨学科技能(进行有逻辑的、连贯的思考和写作)。教师关注的是学生高一级的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不是简单地停留在风和雨的发生模型上,概念的学习会随着其他科目的学习而迁移。

(三)超学科课程

在超学科课程(transdisciplinary curriculum)方式中,教师们围绕学生的疑问和他们关注的事情组织课程,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生活技能(1ife skills)。超学科课程主要存在两种方式:项目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和协商课程(negotiating the curriculum)。在项目学习中,学生学习解决局部的问题,一些学校把这种学习称为问题中心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或位置中心学习(place-basedlearning)。根据学者查德(Chard)的观点,设计项目学习的课程主要包括三个步骤:(1)根据学生兴趣、课程标准和当地资源,教师和学生共同选择研究主题;(2)教师要明确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并帮助他们形成要探究的问题,同时,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源,给他们创造解决问题的机会;(3)学生在活动中要和其他同学合作,最终,学生们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相应的观点并评价该项目。宾夕法尼亚州拉德诺郡的马克·斯布瑞英格(Mark Springer)和他的学生们一起创建了协商的跨学科课程。该课程项目是探通术(soundings),在该项目中,八年级的学生们根据兴趣开发自己的课程、教学方法及评价方式。 以上三种跨学科课程模式的跨学科程度有所不同,但在课程目标、内容、方式上存在诸多跨学科特性。与传统单一学科教学相比,跨学科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往往围绕活动主题,内容的融合及渗透涉及多学科知识;跨学科课程的实施强调以学生问题、兴趣和需要为生长点以及学生的主体参与。这些都对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及有效驾驭活动的能力提出了挑战。

二、跨学科课程模式中的教师角色

在学科发展向超越学科的界限,向协同化、综合化方向发展的大趋势下,跨学科课程应运而生。“儿童的身心发展未分化,他们的生活现实具有未分化性、综合性的特点”。基础教育更需要重视跨学科课程。而任何“排斥教师”的课程都不可能实现其预期目标,跨学科教学要求对教师角色进行重新定位。

(一)教师角色转换的客观要求

社会角色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体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当教师具有了作为教师职业特有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并发挥出传递人类文化促进学生成长的作用时,便扮演了“教师角色”。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不同类型的课程中教师角色又有所不同。作为美国中小学教育的一种重要模式,跨学科课程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传统课程相比,美国的跨学科课程更注重学生通过亲身操作和感受去积累经验、体验方法、学会探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与之相应,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课堂里的研究者,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是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指导者。美国跨学科课程内容的综合性、课程功能的发展性以及学习方式自主性的特点,客观上要求课程实施中教师具备综合素养,教师角色面临新的挑战。

综观美国中小学跨学科课程的建设,其显著特点是要求教师角色从单一型走向综合型。单一型教师是指,教师仅拥有单一学科的知识,并在教学活动中仅注意从本学科知识角度进行施教,而对其他学科的知识、技能则不予关注。跨学科课程内容和课题研究涉及多门学科知识,这就要求教师需要转换角色、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成为综合型教师。

(二)教师角色转换的具体表现

1.从仅是单一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多元知识的汲取者 不论是多学科课程、跨学科课程还是超学科课程,它们主要区别在于学科领域中的跨越程度不同,但课程均超越学科界限,关注综合性问题。其课程内容和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所选择的课题往往会涉及多门学科的知识,这对中小学教师的综合性知识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中小学教师具有宽广的专业知识背景和专业能力,有更全面和更新的教学技能、更强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跨学科课程的实施需要教师具备综合的专业素质,只有多元知识的汲取才能为教师综合发展提供全面的智力支持。

2.从仅是课程的执行者转向课程的开发者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课程计划的“忠实执行者”,只负责“怎样教”,充当了“传声筒”的角色。教师自主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学缺乏生命活力。跨学科课程重体验、重参与、重实践,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实践活动中去。其课程开展是一个不断有新思考和新问题产生,学生认识不断深化和丰富的过程。跨学科课程的生成需要教师制定自己的计划策略,教师须根据不同教学需要灵活地创新地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跨学科课程的生成取向符合当今基础教育强调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价值追求,而赋予教师相应的课程开发的权利,是实现课程生成的重要条件。

3.从仅是唯一的指导者转向指导课程的合作者

跨学科课程活动空间的广阔性、活动时问的延续性以及其综合性、生成性、自主性等特点,决定指导跨学科课程的教师不能是一个或少数几个专职的教师。任何一个教师都不可能具备所有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跨学科课程的指导工作需要教师问的合作与互补。同时,跨学科课程的开放性,要求教师与各种社会力量合作(包括与家长、校外人士、有关部门合作等),以取得社会的理解、支持和参与。跨学科课程的构建不仅是课程概念的重建和课程结构的再造,更是对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跨学科课程对教师由单一型教师向综合型教师的转换要求,为中小学教师对自身在课程中所起的作用和所扮演的角色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径。

三、对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的启示

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而教师与课程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人的因素是关系到课程改革成功与否、关系到课程改革质量和改革进展的关键因素。美国中小学跨学科课程模式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小学教师角色的重构提供了参考。

(一)强化教师课程意识 长期以来,课程的垄断性管理使得我国的中小学教师思考最多的是“怎么教”的问题。在此种思维模式的支配下,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了强烈的“教学意识”。随着课程管理权利的下放,教师被赋予了参与课程开发的权利,“教什么”和“为什么教”的问题就先于“怎么教”而提出。这意味着教师必须首先具有课程意识。明确的课程意识具体影响教师教育理念的树立、教育行为与教师角色的选择。具有课程意识的教师以自己对课程的独特理解为基础,从目标、内容、教学、评价等多维度来整体规划教育活动和行为方式,从而使教师成为课程的动态生成者。宣传培训可以有效争取教师对课程改革的理解和支持,开展教育实践及其反思会有助于教师建立积极的课程意识,而且建立课程实施规范是确立教师课程意识的保障等,全方位重塑教师科学的课程观、增强教师反思能力是形成课程意识的主要途径。

(二)赋予教师课程权利

跨学科课程强调教师作为课程的开发者,教师不仅要具备课程意识以发现课堂动态生成的课程因素,还需要赋予课程权利以使教师能真正根据教学情景调整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现课程生成。我国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使得教师参与课程发展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国家课程管理体制应加大放权力度,扩大地方和学校的权限,培植中央、地方和学校三级共存的课程发展机制,从政策上保障教师参与课程发展,给他们充分的参与权。由此应该提高教师在课程决策、课程设计、课程评价等过程中的地位,让他们对“教什么”、“什么时候教”、“以什么方式教”等问题有更多的发言权。在具体操作上,可通过教师与专家、学者共同讨论进行课程设计决策,教师自主评价课程实施,开发校本课程等措施,使教师的课程权利落到实处。

(三)重建教师合作文化

多学科的融合需要广博知识做支撑,而这需要教师通过交谈和对话以构建一个反思型的教师共同体(作为载体)。新课程能否被基层教师接受,进而推进教师自身发展,首要的条件是教师能否改变观念和行为,能否具有一种发自内心并自愿成长的动力;否则,就可能会流于一种行政要求下的非常态的应付而已。实现教师作为指导课程合作者的关键,就是通过相互教学观摩、合作项目研究、共同阅读探讨、构筑网络平台等措施,构建教师共同分享彼此价值、沟通思想、同伴互助的合作文化。

推荐第5篇:跨学科培训学习心得

用先进理念武装自己

当今社会发展迅速,知识更新日新月异,想当一名合格的教师,只有不断学习,用先进的理念武装自己,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在近段时间的跨学科培训学习中,我深深地感受到,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

在学习过程中,以下几个方面令我受益匪浅:

一、核心素养的塑造。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现在好多人只顾追名逐利,渐渐丢失了基本的素养。尤其是孩子,在某些不良环境的影响下,个人素质越来越差,任性、自私、暴力、粗俗,等等,令人深感惋惜。其实,孩子就如同一张白纸,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我们既要用彩笔在这张白纸上绘出多彩的图画,同时也要适时擦去不好的粉色。做到这些,社会得净化孩子成长的环境,家长得树立良好的榜样,教师得提高自身的核心素养。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不仅教给学生知识,还教育他们如何做人,坚持“做事先做人”的基本教育理念,努力将孩子培养成新世纪的合格有用的人才。

二、四有教师的形成。

习总书记在考察北师大时,在教师代表座谈会上提出,全国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的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作为培养社会主建设人才的教育工作者,祖国与时代寄予深厚的希望,吸取中华文化的教育精髓,争做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这一指示无疑给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发展的方向。

首先教师必须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这样才能正确引导学生,也才能培养出爱国爱家的良才。其次,教师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这样才能真正感染学生,也才能引导学生从小就培养恰当的道德情操。再次,教师要有扎实的学识,这样才能有效指导学生学习,也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最后,教师要有博大的仁爱之心,这样才能真心关爱学生,也才能帮助学生走向成功。

三、三维目标的制定。

教师的教学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还有能力的培养,甚至包括思想的教育和品德的塑造。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说的其实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我们确定教学目标,应该做到三维化,立体地表现出教学活动,从知识与能力,到过程与方法,再到情感态度价值观,必须同时具备,这样才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对此,我每节课都这样严格要求自己,从学生和教材的特点着手备课,从三维目标的高度设计方案,最后从科学有效的课堂环节检验自己的教学策略。通过不断实践,不断改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在教起来感觉轻松多了,得力多了,效果也明显多了。

其实,在近期的学习中,我还有很多收获,让我感受到了学习的价值。今后我会继续学习,并大胆尝试,用科学规范的教学方式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力求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推荐第6篇:90学时跨学科

小学跨学科(音乐)教师上岗90学时培训班开班流程 2014年4月日8上午9:30

地点:教师进修学院信息楼三楼教师会议室

主持:林素云

流程:

1.介绍与会局领导(陈松清)、(周义强)学院领导(戴院长)等

2.班主任陈老师方案解读

3.学院领导戴院长讲话

3.县教育局副局长陈松清讲话

4.主持人总结

二、破冰活动

1.小组活动

2.成立班委

主席台就坐:、林素云、陈松清、(周科)戴敦荣、蒋秋英、陈雪梅 横副:小学跨学科(音乐)教师上岗90学时培训班开班典礼 准备资料:40份方案、课表、培训日志、笔、文件袋

推荐第7篇:体现多媒体的教案

《祖国的宝岛——台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初步了解台湾的地理位置;通过收集、分享资料及多媒体教学的辅助,了解台湾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物产。

2.能认识到台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知道两岸尚未统一这一事实。

3.能在生活中关注台湾和大陆两岸情、一家亲的事,从而感受两岸人民期盼统一的迫切心情。

4.能简单地自主学习,有与人交流、分享资料的意识,能在引导下逐步学会搜集、运用信息的能力。

二、教法和手段

《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教学本课,我将课前指导学生搜集资料,课中小组交流、班级反馈。同时我利用网络的便利条件,运用多媒体,采用引导法、情景设计法,创设特定的教学情景,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受到情绪的感染,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以情入理,情理交融。

三、教学流程

本课教学是基于网络教室进行的(即教师和学生都是利用计算机进行教与学的活动,多媒体课件包括教师和学生两部分)。

本课教学分为五个环节:

一、歌曲激情,走进台湾;

二、欣赏风景,感受美丽;

三、了解物产,感受富饶;

四、体验情感,祈盼统一;

五、呼唤台湾,寄托祝福。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歌曲激情,走进台湾 多媒体课件出示:《外婆的澎湖湾》

1.你们知道这首歌曲唱的是哪里吗?(对,就是宝岛台湾) 台湾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我国领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今天就让我们借助计算机,一起到我国的宝岛台湾去游览。老师做导游,你们就是游客。准备好了吗?那就让我们坐上飞机出发吧! 2.游客们,飞机要起飞了。啊,飞机离开跑道了,飞起来了,飞上了蔚蓝的天空。让我们看看祖国的地图,找一找台湾在哪里。 多媒体课件出示:中国地图和台湾地图。 教师介绍台湾的地理位置。 第二环节:欣赏风景,感受美丽 (这一环节的教学分四层进行。)

1.看书上“望远镜”中的三张台湾风光图片。

2.走进“日月潭”:学生讲述日月潭名字的来历;学生或老师讲述日月潭的传说。(注:因为学生在二年级语文的学习中已学过“日月潭”,所以选择先走进日月潭。)

3.多媒体课件播放:日月潭的风光片 过渡:

像日月潭这样的美景在台湾数不胜数。“耳听为虚,眼见为实”,随我来吧。

4.多媒体课件播放:台湾风光(配乐《阿里山的姑娘》)。教师介绍 提问:

欣赏了台湾这么多美景,你觉得台湾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学生谈对台湾的感受。(教师随机板书:风景优美) 第三环节:了解物产,感受富饶 过渡语:

台湾不仅风景迷人,物产资源还特别丰富。你瞧,台湾正在举行盛大的博览会。你们看,这里有五彩蝴蝶馆,美味水果馆,兰花王国馆,动物世界馆。

1.学生点击课件,进入展馆了解台湾物产。教师走进小组参与指导。 2.交流反馈。 3.教师小结:

大家走进展馆,看了台湾这么多的物产,了解了台湾那么多美称,你觉得台湾又是个怎样的地方?(引导学生感受到“台湾是个物产丰富的地方。”)

教师根据回答板书: 物产丰富 4.教师小结:

台湾不但风景优美,而且物产丰富,不愧是祖国的宝岛啊!(同时板书:祖国的宝岛)

第四环节:体验情感,祈盼统一 (此处分两层进行教学。)

(一)借诗《乡愁》,感受盼统一。

(二)感受两岸情深

1.以小组交流自己收集的两岸人民互帮互助的事例。并选取一则你们组认为最令人感动地事例来全班交流。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整理资料。 全班交流、分享。

2.多媒体课件出示:两岸情深的事例,配乐《两岸一家亲》。3.此时此刻,你心中一定有话想说,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第五环节:呼唤台湾,寄托祝福 1.教师:

这每一个事例都令人感动。两岸人民你帮我,我帮你,不愧是一家人。让我们共同祝愿台湾和大陆早日统一,让台湾回到祖国妈妈的怀抱。让我们一起神情呼唤:“台湾,快回家吧!”(学生全体起立,呼唤台湾。)

多媒体课件出示:台湾,快回家吧! 2.课件出示作业:

同学们,让我们把心中的祝愿化为实际行动。课后,请大家结合课堂上对台湾的了解,再去查阅图书,登陆“中国台湾网”等网站,利用微机课制作一份关于台湾的电子小报,寄托你心中的祝福。

推荐第8篇:学科教案体现禁烟

课题:

亿以内数的读法(一) 教学内容: 比万大的数、计数单位、数级、数位等(课本第2~4页内容及相应练习).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计数习惯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以及没相邻两个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2、理解、掌握我国计数习惯。

3、体会大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寻找数学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4、了解我国人口普查状况,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难点:

数级、数位、计数单位的区别以及”位值”的理解。 教学重点:

计数单位以及各计数单位间的关系。 教学媒体:

实物投影、计数器、小卡片、表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让学生写出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数。如:

学校里共有多少名学生?你家里没月收入大约是多少元?一年的收入大约有多少元? 教师多媒体展示:找出材料中的大数

尼古丁具有极强的成瘾性,一旦吸烟成瘾,很难摆脱。开始吸烟的年龄越早,成为常吸者的可能性越大,成年后的吸烟量越大,受烟草的危害也越大,戒烟的可能性越小。

我国现有13-18岁青少年1.3亿,据专家估算,青少年现在吸烟者约1500万,尝试吸烟者不下4000万[2],遭受二手烟雾危害的人数高达6500万[3]。

师:看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感想? 生:远离吸烟……

2、万以内数的计数单位。教师板书:25000 老师:这是老师家里的存款,请同学们说一说,老师家里有多少存款? 这个数是几位数?(五位数)各个数位的名称是什么?各个数位上的计数单位分别是什么?

2 5 0 0 0 „„万千百十个

位位位位位

→数位 „„万千百十个

→计数单位

二、学习新课。

1、导入新知,揭示课题。

老师:以上所说的到的是我们过去学过的知识─万以内的数,其实在声国中我们已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这就需要我们学习更大的数─亿以内数的认识。

2、介绍主题图。

老师:2000年我国开展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现在老师提供几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人口数,请同学们看看这几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人口数据。

(1) 投影出示:

(2) 看了这些数据,你了解了什么?有什么想法?有没有什么问题需要提的?

3、教学例1 教师:从同学们刚才尝试读数中,我们明白要想正确地读出这些大数,应该先了解掌握这些数的数位和计数单位。现在,我们就先来学习这些知识点。

(1) 投影出示图例:

老师:3819000这个数有多大呢? (2) 计数单位的认识: 计数器上遮去万以上的计数单位 ① 一千一千地数,数到10个一千。

老师:10个一千是多少

学生:10个一千是一万。(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满10向前一位进1,得出结果。) 教师用计数器表示: ② 一万一万地数,数到10个一万。

老师:10个一万是多少?(在计数器上显示“十万”)

③同样方法认识百万、千万。 ④认识亿的计数单位。

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千万位左边一位是什么位?它的计数单位是多少? 老师明确说明:千万位左一位是亿位,它的计数单位是亿。在计数器上显示”亿”。 (3) 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同学们请你们想一想: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4) 认识数级.① 引导学生观察数位及计数单位的排列规律.学生回答探讨结果,并在自己的数位顺序表中填出新学习的数位以及相应的计数单位.② 进一步向学生说明:按照我国计数的习惯,每死个数位为一级.最低一级是个级.引导学生理解掌握个级左边一级是万级,万级左边一级是亿级,并填写完整.(5) 认识“数值”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8页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自己尝试制作数位顺序表,加深学生对数位排列顺序的数级划分的认识.2.课本第8页练习一的第3题

四、课堂总评

让学生自己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推荐第9篇:浅议跨学科人才培养论文

现代科技的发展历史表明,大多数科技创新的成果都不是也不能由单一学科来完成,这也说明单学科体制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科技和人才培养的发展需求,跨学科、宽口径人才在解决复杂问题以及创新理论方面越来越体现其特有的优势,更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本文以“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跨学科人才培养”为研究课题,拟从培养模式构建、课程体系构建和质量评价等几个方面来阐释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相关问题。

一、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一)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跨学科人才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模式培养出的具有宽厚基础理论和广博的知识面,基本掌握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富有跨学科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人才。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是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一种重要的教育理念与模式,其目的是培养具有复合型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由于人才培养模式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为不同高校和不同专业提供了宽广的试验平台,各校各专业可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和目标去探索人才培养的途径;不同的培养模式也为新时期人才个性的充分展现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可能。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是一个典型的多学科交叉专业,同时也是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工科专业。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选择了学科专业多元复合型跨学科人才模式(简称多元复合型模式)进行探索和实践。

依据上述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指导思想和培养模式,制定了江苏科技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多元复合型模式下跨学科人才的培养思路

1.以动态社会需求为出发点。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正是应对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产生的,该专业本身就具有宽口径、大专业、多方向的特点。另一方面,该专业主要培养的是企业应用型人才,涉及到航空、汽车、电器、仪器仪表、电子等多个行业,反映这些行业的发展水平,影响着我国与国外同类企业的竞争力。因此,需要时刻关注该学科的前沿和动态,用动态的、发展的知识来完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跨学科人才培养内容。

2.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重点。受学业年限和人的精力所限,如何做好该专业所涉及的众多学科之间的衔接,成为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不仅要避免知识的重复和脱节现象,还要处理好德育和智育、理论与实践、课内和课外、校内和校外之间的关系。学校应该科学地安排各教学环节,根据培养目标综合考虑、整体构建该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从而使“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落到实处。

3.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保证。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跨学科人才作为该行业未来建设的中坚力量,学生素质不仅关系到该行业的发展,更关系到民族的未来。在向学生传授广博知识的同时,必须树立其正确的价值取向,要求时刻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行为的准则和习惯,以正确的价值观念作为行动的指南。

二、跨学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

为了实现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目标,江苏科技大学制定了跨学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以课堂教学为主体的创新知识教育和以实践为主体的创新能力教育。该课程体系分为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性教学环节两部分。

(一)理论教学环节

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新课程体系。即指,受体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机械工程学科)从供体学科(力学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等)中借用知识、理论的各种形式,通过受体学科板块和供体学科板块组合而形成的课程体系,也是理论教学环节的核心课程体系。

1.受体学科板块。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是一个具有典型材料特征的机械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和机械工程学科的相关课程是该专业的学科基础课。该课程板块主要是使学生对本专业所研究的对象(材料)和加工方法(成形)有比较透彻的认识。主干课程包括:材料科学基础、材料近代分析方法、材料成形技术基础、高分子材料概论等。这类课程涉及到加工对象的性能、材质,加工的原理,是否适合加工,如何选择最合适的加工方法,如何控制加工的过程,等等。

2.供体学科板块。计算机科学是该课程体系最重要的供体学科之一。近年来,计算机技术在模具设计及制造、焊接、锻压等方面的应用非常广泛,相关课程主要有微机原理及应用、材料成型CAD/CAM、主流CAE软件概论、逆向工程等。

自动化涉及到成形工艺的四大类设备:金属液态成形设备、金属塑性成形设备、金属连接成行设备及塑料成形设备。为此,学校开设了电工电子技术、材料成型设备及自动化等课程。力学也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主要的供体学科之一,作为一门研究宏观物质运动规律的科学,一直被运用于材料成形的各个环节。通过设置弹塑性力学基础、工程力学、材料力学性能等课程,运用力学的计算方法、法则等研究成果来解决材料加工过程中的受力、变形及传质等问题,从而完成材料的模拟计算、实际测量、优化选择等诸多相关任务。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跨学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还应该包含信息管理学、经济学和人文艺术类的课程。

(二)实践教学环节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是一个传统的工科,所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备坚实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具备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

1.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实验课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除了在实验课的教学内容上注意学科交叉外,更多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加强专业实习基地建设。为了满足跨学科人才培养要求,结合本专业特色,并充分利用地域优势,我校选择专业技术实力雄厚、管理水平高的几家公司作为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在生产实习过程中,强调充分利用企业生产实践的优势,弥补学校教育动手实践机会少的不足。

3.强化“本科生创新计划”训练。为扩大跨学科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时空范围,学校积极鼓励学生从大二起就参与院、校、省及国家级的各类社团活动、课外科技竞赛、“模具拆装”大赛、“本科生创新计划”等课外活动。同时,激励学生通过本科生导师制主动、连贯、系统地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研究,并通过多学科交融,参加江苏省和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三、跨学科人才培养质量评价

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是人才培养的关键,贯穿了整个人才培养过程。而收集和分析人才培养过程中各方面的信息,是对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和培养模式等工作进行监控和调节的依据。

(一)跨学科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原则

1.导向性原则。这是跨学科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最基本的原则,希望通过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发挥评价的导向和甄别功能,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实现高校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功能。

2.多元性原则。要打破以“知识掌握的多少”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多侧面、多角度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创新程度,避免评价“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模仿轻创新”等问题。

3.差异性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是具有不同个性的个体,应鼓励教师在考核时减少客观题型,加大对非智力因素考核的比重,给学生更多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空间,以适应创新人才的培养。

4.实践性原则。提倡让考试“走出”教室,“走进”实验室,“走进”工厂,让考试不拘泥于传统形式,不局限于理论知识,通过实践操作,考察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操作性原则。评价要注意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对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程度很难量化评价,只能靠实际观察,并用描述性的语言加以定义,最后形成结论,必要时也可以用一定的评价等级来表示。

(二)跨学科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体系构建

结合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可操作性,我们在培养质量方面主要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来进行评价。

综合评价,是一种横向评价的模式,即对学生毕业时的相关数据进行评价,包括毕业率、学位授予率、协议就业率、就业对口率、考研率等。进步度评价和追踪评价是纵向评价的模式,主要是对连续几届毕业生毕业后各方面情况进行追踪评价,通过比较,不断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进行改进。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就业单位层次的比较、学生就业满意度调查、用人单位对人才的满意度、职业稳定率、职业晋升率等。

四、结语

通过对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进一步深化了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认识,对认清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新形势,突破我国高等教育中传统的单一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树立起适应21世纪社会需要的教育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期望对理工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推荐第10篇:跨学科听课好处多

跨学科听课好处多

西苏总校路燕

常会在校长门口的小黑板上看到:今天××老师上语文公开课,请全体语文老师准时参加。或者数学公开课也是全体数学老师参加。我认为听同科老师的课有助于提高老师的专业素养,提高对本学科领域的研究对本科目的调控掌控,但是我觉得这样做也有一些缺点,比如:知识面狭窄,内容单一等,所以我提倡跨学科听课,因为它有很多好处。

首先,它可以扩大教师的知识面。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个老师都有其自身的优点和值得别人学习的地方。听其它科目的课,可以使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更加完善,也可以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否则就如井底之蛙,只顾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看不到外面的别有洞天了。尤其是现代社会,各门功课紧密相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割。新课标也强调:课程的综合化趋势,特别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之间的教师要相互配合,齐心协力的培养学生。所以应当跨学科听课。

第二,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相互沟通,优化教学机制。由于现在教师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大家缺少沟通和交流,而听课则是大家相互交流的一种好方法,它可以促进教师相互沟通,优化教学机制。听课不仅是课程内容的整合,更是教学方法的整合,可以达到优势互补,最大限度的开发教育资源。也可以让各科老师相互学习,交流,不断的提高自身素质。 第三,听课可以丰富教师的教学语言。听语文老师的课,我们可以学到聪慧睿智的语言,听数学老师的课,我们可以学到精确严密的语言,听英语老师的课,我们可以学到轻松幽默的语言,听体育老师的课,我们可以学到得体到位的语言,所以,跨学科听课不仅丰富了我们的语言,同样也丰富了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

第四.有助于了解学生,改进学生,更好的因材施教。在语言课上表现不好的学生,未必在数学和英语课上就表现不好,所以听课,可以让我们中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从而更好的带动其它科目的学习。以点带线,以线带面,以面带片,达到因材施教,提高学习成绩的目的。还有助于教师根据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更合理的编排教学内容,有利老师全面了解评价学生,促进学生充分发展。

第五,有助于教师的横向发展。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则是老师展示才艺的舞台,只有博学多才的老师才能真正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尊重。所以教师在纵向发展的同时,也有注重横向发展。而听课无疑就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

综上所述,跨学科听课有很多好处。我们也不妨打破一下清规戒律,勇敢尝试,取他科之石,攻本科之玉,以此来获得更好的发展。

第11篇:跨学科教学好处多

跨学科教学好处多

新课程的一个特点,就是打破学科界限,注重本学科与其它学科的联系,重视本学科知识解决其它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不同学科的教材中,有不少内容互为联系,可以相互沟通,学生可以利用其它学科中学习的知识和经验,解决本学科的问题,为新知识的学习铺平道路。所以,跨学科教学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

另外,不同学科特点不同,教师在自己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往往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教学方法,通过听课,可以使不同的教学内容相互沟通,将这些内容与本学科教学联系起来,以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同学科间的教师也可以互相借鉴好的教学方法,取它科之“石”,攻本科之“玉”,为自己的教学服务,完善课堂教学,打造高效课堂。

总之,历史上民族的融合,促进了历史的发展;跨学科教学实现了学科融合,必将促进教育的发展。

敢于尝试新的教学方式

以前我在教学中总愿意墨守成规,总觉得简单易行,效果还不错,何必改呢?通过学习,我知道旧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但还是不愿改变自己,因为一个“怕”字,怕效果不好、怕课堂难以控制、怕耽误时间难以完成教学任务„„一次听课学习后,我决心拿出几节课试一试,于是我在讲“电磁铁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一问题时,我按照学习的新教学理念,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发现探究问题能力出发,改老师演示为学生操作;改老师提出问题学生猜想,为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提出问题。上完课,我认真做了反思总结,虽然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学生动手能力差,效率低,耽误了时间没有完成教学任务,但是我可以通过努力改变。重要的是我迈出了新的一步,我开始敢于尝试,而且有信心在不断尝试中提高。

第12篇:跨学科教研活动体会

跨学科教研活动体会

本学期,学校进行了跨学科的大教研活动。参加的老师很踊跃。每次观课,都密密麻麻地坐了几大排。尤其是体育老师,他们在我面前笑着说,我给他们的压力太多了,听课的老师比学生还要多。或许真因为如此,所以执教的老师,所在学科的教研组组长,教导处都认真地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教具的充分准备(音乐组由于敲击乐器的缺乏,甚至想到了用一次性的竹筷子进入课堂),教案的印刷(尽量做到人手一份),人员的分工(有时候由教导处派发教案,有时候由教研组长派发,有时候由上课班级的班主任负责,感觉很团结,和谐)。在前两天的常规检查中,我发现了有部分老师几乎比我还积极参与观课活动。看来,教研的气氛被带动起来了。那么,结合自己平时的阅读,也为老师们提示一下观课议课的重点吧。

一、参与者要对课堂教学有不满意的态度。

就课堂教学而言,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要致力于发现缺陷和不完美,知道不完美后,我们期望通过不断的努力追求去实现完美。如:谢老师的《街心花园》,罗老师,陈老师执教四年级的Unit 5 Where are you going?黄老师的《陈嘉庚办学》他们一次次地解读教材,根据学生反馈的情况,不断调整教学方案,从自身角度找原因。结果课例得到老师们的赏识,体现了教师们不断改变自己,超越自己的教育追求。

二、参与者要有直面问题的勇气。

一般来说,人们都喜欢倾向于保护自己、掩盖自己、美化自己,喜欢听好话是人之常情,我们在教育学生时,不也是倡导赏识教育吗?但是,对于教研活动,我们要有直面问题的勇气。新课的导入是否恰当?引导学生是否有序?练习设计能否有梯度?是否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之类的问题,我们不妨问问自己,问问执教的老师,看看问题出在哪儿,应该如何改进,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进入一个新的台阶。

三、参与者要有坦诚对话的精神。

议课不是一言堂,不是教研组长起个头,其他老师符合一番,等着铃声响起,就完成了议课任务。执教的老师应坦诚地提出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处理不流畅,不成熟的地方,提出来让大家想办法解决;观课的老师也要积极介入,在互动中实现多种视界的对话,沟通,汇聚,融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纠正,并产生新的视界,引起自身更深邃,更新颖、更富有启发性的自我对话,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此外,作为教研组的领头人,必须要做好以下三方面:

一是实践理念,以身示范。在议课时,我们要向全体老师渗透课程理念,做新课程理念的身体力行者。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什么?(以学生发展为本)观课议课中如何体现?(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本)新课程主张建立什么样的师生关系?(平等对话)

二是引领反思,善于提问。要学会探询和了解参与教师更深层次的观念和思想,促进教师的自我对话,以便对症下药地进行专业引领;要紧扣课堂教学细节,帮助教师建立行为与效果之间的联系,促进教师积累经验,引发教师对深层次的教育观念、教育理念的深入思考,实现观念更新和行为转变的有机统一。

三是揭示可能,理论引导。在对话的过程中,组织者要不断引导教师认识教学活动和变化可能,拓宽参与教师视野,引导教师运用和借鉴议课成果。

第13篇: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优化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单一的语言文字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外语人才培养方案的需求,跨学科培养成为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就商务日语专业跨学科课堂而言,在教学内容上,改革课程体系,拓宽研究方向。在教学方法上,促进以讲授式为代表的单向教学模式向以研讨式为代表的双向教学模式的转变。在培养方案上,在保证语言基础教育的同时,注重实践活动,大力推动跨学科课程的发展。

〔关键词〕商务日语;跨学科;课程体系;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

章编号:10084096(2015)05005205

一、引言

广义的跨学科指把不同学科的知识结合起来作为一个知识统一体。如今,跨学科主要指突破学科界线建立一套研究策略,该策略适用于涉及两个以上学科问题的研究工作。例如,通过量子力学、基本粒子学、固态物理学和宇宙大爆炸模型,自然科学获得了知识上的统一[1]。

随着中国融入国际社会、参与国际事务的进程和步伐加快,市场对外语水平扎实、知识丰富的跨学科应用型外语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传统的高校日语专业教学已经不能与时俱进,单一的语言文字教学已经不能满足日语人才培养方案的需求。因此,应在日语语言文学专业建设日趋完善的基础上,谋求向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和“外语+专业”模式转变的有效途径。为适应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跨学科培养无疑是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在此背景下探究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日语课程改革,对课程体系的调整和增容具有重要意义。

二、跨学科教育的发展历史

三、建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1有利于高校学科建设和专业改造

在创新立国战略的背景下,稳步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和学科建设,需要在丰富专业内涵的同时拓宽专业口径。而建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恰恰是落实这些政策的有效办法,为高校优化学科建设和推进专业改造提供了契机。

2有利于提高复合型人才的质量

当今就业市场面临“就业难”和“招人难”的两难窘境。高校应将适应社会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的标准。跨学科的发展原本便是适应工业革命时期的社会需求。同样,现如今科技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更新,为应对经济社会迅猛发展而带来的各种挑战,就必须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建设。这就要求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应不断创新,提升自身教育水平,进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3有利于整合高校资源,提高办学效益

跨学科教育摒弃专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固有思想和教条观念,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弱化“专业”的单一性特质,外语专业要突出“外语+专业”的多元化特质,充分利用高校多方面资源,增强学科间的交叉互动。

4有利于促进日语(国际商务方向)专业向国际商务日语专业顺利转型

与商务英语专业不同,目前我国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中尚未正式设置商务日语专业。商务外语作为外语与经济学、管理学相交叉的跨学科专业,其性质决定了必须围绕跨学科问题进行教学方面的改革与尝试。在多年来积累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跨学科课程的教学改革问题,可以为专业转型提供理论基础和可行性保障。

四、商务日语专业跨学科课程的教学内容

跨学科课程体系优化应创新教学内容,依据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结构需求,将人才培养与日语专业设置标准进行学科复合建设,在专业负责人带领下,组织专业教学师资队伍进行研究与修整,指定专业教学计划,实施专业教学管理,进行专业教学改革。对课程模块的设计、安排与实施达到语言专业技能、语言专业知识、经济专业知识和金融专业知识协调发展,实现知识结构的多元化和能力的综合化。目前,许多高校的商务日语专业都开设了市场营销学(日语)、国际贸易(日语)、日本社会与经济(日语)、日本商务礼仪和跨文化交际等课程,教学内容融入了市场营销学、国际贸易学和经济学的相关知识。日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讨论稿规定:专业特色课程由各高校根据办学特色和师资力量等灵活设置。因此,各高校也应根据自身办学特色,修改适合本学校的教学内容。 高校日语专业跨学科人才培养体系下的课程设置应在巩固必修课的基础上丰富选修课。适当合并内容重复或相似度高的课程,并对实训课程统一授课。

1 选修课程方面

东北财经大学在日语专业跨学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将选修课程(包括学科基础选修和专业选修)按照类型进行了语言能力拓展、跨学科和专业任选三种定位,如表1所示。因为日语专业招收的是零起点考生,大学一年级是学生奠定语言基础的重要时期,为了给学生以充裕的时间集中精力夯实基础,所以不设置其他选修课。从大学二年级开始,逐渐增加可供选修的课程,开设中文授课的西方经济学和管理学等跨学科课程。而在中高年级阶段,逐步把日语和跨学科的课程整合起来,开设国际金融(双语)、国际技术贸易、国际商法、日本商务礼仪、跨国公司与企业文化、商务日语谈判、市场营销学(日语)、基础会计(日语)和中级财务会计(日语)等实用性强的课程。

通过日语专业跨学科课程一览表可知,日语专业自大学二年级开始逐渐增加可供选修的课程。大学三年级以专业知识课程和跨学科课程为主,跨学科课程所占比重明显加大。但在目前东北财经大学日语专业性质定位的限制下,跨学科课程皆为选修课。大学四年级上学期安排以就业和考研为导向的课程,如跨文化交际和跨国公司与企业文化属于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如表2所示。

2实训课程方面

日语专业跨学科课程是将日语语言教学(即听说读解译的教学)与商务礼仪、经贸知识和it知识融会贯通的课程。在跨学科人才培养中,把提高语言技能与提升专业能力并重,推广研究型教学理念,充分重视实践教学的作用。将商务日语学科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相结合,使高校培养的人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因此,需要增强教师的外语专业跨学科教学意识,转变教学思维。改变灌输式教学方式,积极探索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和任务型语言教学等教学方法,关注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各种实践教学中,突出实践性,把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付诸于实践教学体系内,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

综上所述,在该课程培养方案下,选修课的比重,尤其是跨学科课程的比重较以往明显增加。在保证语言基础教育、注重实践活动和大力推动跨学科课程的新培养体系下,《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3-4]规定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课程学时没有缩短,但在专业实践和跨学科课程上却有更多的学习机会。新的课程体系更加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并通过这种课程体系,培养出宽口径的复合型人才。通识教育类中的语言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是指精读和听说类等。其中具有实践教学特点的语言技能训练课占有较大比重,如翻译和写作等。另外,还增加了有较强实践性的日本商务礼仪和情景日语等模拟实践课,专业知识类课程保留了语言、文学和文化等方面的课程,增加跨文化交际、国际贸易(日语)、市场营销学(日语)、国际金融(双语)、国际商法和中国经济问题等课程。

五、商务日语专业跨学科课程的教学方式

1加强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应用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组织教学,可以使课堂内容更生动、形象,可以促进学生听说能力的提高。目前,音频、视频和ppt等多媒体的运用已经很普遍,但存在信息化程度较低等问题,最关键的是缺乏创新性与互动性。因此,应进一步加大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与传统教学模式的结合力度,充分发挥各种资源的作用,以先进的教学理论为指导,实现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多元化。2005年利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天空教室”建立起在线教学系统,经过不断充实和改进,发挥了良好的作用。该网站提供了日语精读课的所有教学材料、详实的阅读文献和视听说材料。网络课堂24小时开通,学生可以通过email与教师讨论和沟通,也可以在讨论专区通过留言的方式提出问题,其他学生和教师均可参与讨论。基于现有网络课程平台,进一步充实和完善网上资源,包括课件、模拟试题、文化背景介绍、精品课录像、新闻时事和讨论区等内容。

2研讨式教学法的导入

大学日语专业通常招收零起点学生,为了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日语水平,教师往往采用“注入式”教学法,讲授过多和灌输过多使得课堂缺乏探究活动和理性互动。这种单项教学过程导致教师很难全面了解学生,因而谋求一种由单项教学过程向交互式教学过程转变的教学方式势在必行。研讨式教学法的运用可以促进大学日语课程由单项教学过程向双向教学过程的转变。

研讨式教学法适用于围绕一个具体问题寻求普遍性解决方案的情况,而不适用于必须通过实证研究提供信息的情况。在大学日语课堂中,教师担负着指导发音、讲解语法和分析表达等方面的责任,同时又要纠正学生的错误并使其充分认识且牢记。巧妙采用研讨式教学法有助于引导学生自己找出问题、更正错误和深刻记忆。但并非大学日语教学中的所有环节都适合导入研讨式教学法。因此,需要对大学日语教学各个环节按照解决问题的途径进行分类,分析各环节的特征和目的,如该环节属于寻求普遍性解决方案还是通过实证提供信息。在对各教学环节有了清晰认识之后,再探讨是否适合导入研讨式教学法以及适合导入哪一项或哪几项要素。切忌忽略可行性分析,盲目照搬西方教学法的“拿来主义”做法[5]。 3校企共建的实践教学方式

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开辟日语第二课堂。在华工作的日本人成立了日本人会,日资企业的多数高层皆为日本人会或日商俱乐部的成员,邀请此类人员到高校为学生做人才需求和企业文化相关报告,为学生搭建了解行业现状的平台。另外,加强与软件外包公司的往来关系,介绍学生进企业实习,使在课堂和实践课上学习的相关知识能够学以致用,并在实际工作中加深理解和提升水平。与戴尔、埃森哲、ibm、惠普、东软和简柏特等公司保持联系,力争借助对方平台建立固定的实习对口岗位。邀请软件外包企业高管做企业文化和员工素养要求等方面的讲座,让学生在与公司近距离接触的同时,了解社会需求和公司需求,明确学习目标,激发求知欲。联合日资企业和软件外包相关企业,筹划建立实习基地,在假期或大学四年级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学生可以通过实习基地的学习掌握实战经验,同时也有利于今后的求职活动。为学生创造并提供良好的第二课堂,对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起到积极作用。即在实践中提升学习效果,在学习中提高实践能力。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鼓励学生与日本外教和日本留学生交流。组建日语协会,积极开展日语角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与“佳能杯”、“中华杯”和“天地杯”等日语演讲比赛、配音大赛和作文比赛;普及茶道、花道和香道等日本文化知识;积极筹建日语口语教学实训室,实训室的布局具有日式风格,包括日式饮食店和日式办公环境等,让学生能够非常直观地了解日本社会、企业文化、饮食文化和人际交往之道等[6]。

六、结语

《高等学校日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规定,日语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人文素养,掌握日语语言文学和文化知识,具备语言运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思辨与创新能力,能从事涉外工作、语言服务和日语教育并具有一定研究能力的国际化、多元化外语人才。在此背景下,对高校日语专业跨学科课程体系优化方面的教学内容、教材选择、教学方法、授课规范和教学效果检验等问题进行探讨,有利于进一步提高高校日语专业教学水平,为向社会输送宽口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提出一定的见解并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新的尝试;有利于学生掌握跨学科、交叉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有利于教师宽泛地组织教学;有利于高校学科建设和专业改造;有利于整合高校资源,提高办学效益;有利于提高人才的质量,为高校创建了商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传统单一的语言文字教学已经不适应商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需要。本文以商务日语专业的跨学科课程作为切入点,深入探讨国际商务日语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实践问题。采用问卷调查、测评和反馈等研究方法,全面探讨和论证日语专业跨学科课程体系优化问题,并结合辽宁省多元化教育优势提出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跨学科课程体系优化方案及解决对策。

在商务日语专业跨学科课堂教学内容的改革上,改革课程体系,拓宽研究方向。我校日语本科专业(国际商务方向)在2014年重新修订的培养方案中开设的主干课程除了日语精读、日语听说、商务交际日语、商务日语阅读、商务写作、跨文化交际、国际贸易(日语)、市场营销(日语)、日本社会与文化(日语)、基础会计(日语)、中级财务会计(日语)、市场营销、中国经济、国际商法和西方经济学等课程。课程设置由语言文学研究型课程逐步转向综合研究型课程,由单一学科发展为多学科和跨学科。

在教学方式的改革上,首先,改变教师“讲授型”的授课方式,避免“一言堂”和“满堂灌”。教师应活用教学方法,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推进互动式教学。其次,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运用音频、视频和ppt等多媒体教学。再次,导入研讨式教学法,促进大学日语课程由单项教学过程向双向教学过程转变。最后,积极采用校企共建的实践教学方式。与日资企业、中日合资企业和外贸公司等合作。

我校日语专业进行了跨学科课程改革的探索。在2014年重新修订的培养方案中开设的主干课程有:日语精读、日语听说、商务交际日语、商务日语阅读、商务写作、跨文化交际、国际贸易(日语)、市场营销(日语)、日本社会与文化(日语)、基础会计(日语)、中级财务会计(日语)、市场营销、中国经济、国际商法和西方经济学等课程。培养方案在保证语言基础教育的同时,注重实践活动,大力推动跨学科课程的发展。新的课程体系更加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并通过这种课程体系,培养出宽口径的复合型人才。通识教育类中的语言专业基础课程群主要是指精读、听说类等。其中具有实践教学特点的语言技能训练课占有较大比重,如翻译和写作等。另外,还增加了有较强实践性的“日本商务礼仪”和“情景日语”等模拟实践课,专业知识类课程保留了语言、文学和文化等方面的课程,增加跨文化交际、国际贸易、会计和商法等课程。

第14篇:跨学科远程培训心得、感悟

这次跨学科远程培训我最想说的话是:受益匪浅!感触颇深!有这样的培训机会对我来说太需要了,所以在这次培训中我十分投入,学到了很多的知识和方法,不但让我开阔了眼界,更让我对教学理论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提高了自己的认识水平和理论水平,进一步增强了自己抓好教学和提高自己本身业务水平的信心和决心。以下我谈几点自己的学习体会。

1、培训让我更新了教学理念

教师是新课改的具体执行者,执行者的意识和素质是很关键的,所以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并自觉进行教学反思,发扬继承优秀的教学传统,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努力实践、探索,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在培训中研讨了很多问题,让我反思再不能用老一套的教学方式了,在课堂上教师要更多的引导学生参与教师设计的课堂和问题探究中。

视频讲座中我学到教师要具有无限的爱生之心,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真诚的、无私的、广泛的、一视同仁的,尽管孩子情况不同,但要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在老师爱的教育下长大成才,对每一个学生的关爱,都应该是毫无保留的,无论是对品学兼优的学生,还是对顽皮、学习成绩不理想、需要心理疏导的学生,教师都要主动去亲近和关爱他们,让学生感到老师是自己最信赖、最尊敬、最亲近的人。

2、积极学习,深刻感悟。 作为教师,我体会到要终身学习,平时要勤读书、勤思考、勤动笔。只有及时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面对竞争和压力,我们才可能从容面对,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同时还要学会以“诚”待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要靠自己用心经营的,和家长真诚地沟通,懂得顾及家长的感受,有责任心、公平心,这样家长就会慢慢地信任你,对待学生要公平、平等、不高高在上,要有威严、言出必行,做孩子的表率,还要学会“容”纳一切。比如学生的表现、成绩、来源等。我想这是作为教师应该做到的非常重要的一点。每一个学生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天地、成长于不同的环境,拥有不同的个性,这是要成为优秀教师必须知道的非常重要的基石,永远不要看到一个侧面就觉得了解一个人的全部,而对学生做出不客观的评价。我们应尽量多关心他们,从而达到进一步的了解,以实现了如指掌的境界。有的孩子在学校非常内向,在家里却活泼外向,老师就要不厌其烦的引导学生在学校也走向活泼开朗。同时我们也要充满爱心,要懂得原谅,要学会用另一种眼光看待学生,尽量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

3、课后及时反思 ,积累教学经验。

教学反思不简单是教学经验的总结,它是伴随整个教学过程的观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简单的说,反思,是一个认知的过程,是对教学结果的总结和探究过程,是对出现的问题的进一步解决的活动。有效反思是有效教学的保证,有效教学是通过有效的反思来实现的,以反思教学促进有效教学的进行。

由于课堂教学的许多临时生成性因素,致使事先设计好的教学同实施之间有一定的落差,所以每一堂课后要及时反思,及时写下心得体会,总结“成功亮点”,考虑“失误不足”,思考“创意闪光点”,不仅要善待“生成的问题”,还要会鼓励、期待甚至帮助学生去“生成”问题,不要害怕自己解决不好这些问题,只要培养自己有足够的教学机智,就可能将这些问题变成新的教学资源,把原先可能成为难点的问题转化成教学的亮点。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积极写出教学心得,用以反思自己的教学,结合课堂上的细节和同事们的交流,来积累自己的教学经验。

4.这样的培训当然更让我发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我体会到新课程教学应该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亲自去体验、尝试,来逐渐打下学会生活、学会学习的基础,从各个方面来培养学生探究事物的兴趣和积极的态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尽量起到指导的作用,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中心,为重点。上课的教师自身素质要高,驾驭课堂能力要强,对于学生错误性的认识,教师能够及时予以讲解、纠正。另外教师要善于运用启发,提问题时要有针对性,让学生有的放矢;幽默、流畅、优美的语言也很有吸引力。教师要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这次跨学科远程培训这个无形的课堂给我们更广阔的学习天地,大家有很多的话题在一起探讨,有很多的观点在一起交流。通过交流和探讨,我们互相了解了各个学校发展的状况,获得了教学改革、课程设置等许多方面很多好的成功经验。

第15篇:小学跨学科音乐培训总结

小学跨学科音乐培训总结 槐坎中心小学

钱兰

很荣幸有机会参加县跨学科音乐培训,这是一个新型的培训班,参加培训的都有任教各个学科的一线老师。整个培训经过三个阶段的培训学习,让我受益匪浅。通过认真细致地学习,不仅使我开阔了视野,同时也使我对音乐新课程理念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总的说来,通过培训学习所获得的感想与心得体会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专业知识。在音乐学科领域中,“唱、弹、跳”是所有音乐教师应具备的三大基本功。“唱”即歌唱能力和自弹自唱能力。“唱”在音乐教学中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激励性。歌唱教学是训练学生的音乐感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声情并茂地范唱能给学生带去最直接的美的感受。“弹”即键盘弹奏能力和即兴伴奏能力。只有具备娴熟的、能为各种风格的歌曲伴奏的即兴能力,才能组织好课堂,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我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只要是老师边弹边唱示范过的歌曲,孩子们都会学得特别的快。在许萍老师对低年级音乐课分析教材中,看似一首很简单的歌曲,在许老师的熟练弹奏,活泼、欢快演唱中,学生学得是那么愉快!我想歌唱教学也是音乐教师应有的、起码的教学基本功,在音乐教学中具有示范性和激励性。“跳”即舞蹈表演能力,也在音乐课堂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第二阶段的学习中,陈雪华老师给我们示范了一堂公开课《赶圩归来啊哩哩》,这是一首彝族歌曲,陈老师带着学生一起来表演歌曲中,教了几个彝族舞步,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有模有样。简单的舞步为歌曲增添了新的活力。《新课标》强调师生的互动性,使整个课堂处于一种轻松、愉快、活泼的氛围中。音乐教师的舞蹈表演能力对于小学音乐课堂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抓住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模仿的特点,从而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来引导学生体会音乐、表演音乐,建立一种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并让学生在情操上受到陶冶,道德上受到影响,心灵上受到启迪,乃至意志上受到熏陶、感染,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地,这才是一个真正有魅力的音乐教师。

二、采用灵活的教学形式,面向全体学生

新的教学理念提出:面向全体学生。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应使每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每一个孩子的天性都喜欢音乐,乐于自我表现。可如果总是单调呆板地教学,就违背了孩子的年龄特征与认知特点,时间长了,孩子的兴趣就会丧失。大部分的孩子就会产生厌学情绪,每堂课只有少部分的好学生来勉强配合老师完成教学活动,长此下去又怎能达到新课改的要求呢?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恶性循环,我在备课中注重备学生、备教法,采用灵活可行的教学形式来组织进行课堂教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提供可能和空间。

1.师生互动,主动参与。

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定学,即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让学生配合教师的教,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渐渐丧失,不愿学也不会学。新课程倡导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我在课堂中能够摆正教师的主导位置,主动自觉地做好角色转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成为学生学习的同行者与促进者,和学生们一起学习与发展,让自己的课堂建立起师生平等互动的学习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2.合作学习,鼓励创造。 音乐学科是一门综合艺术,它不仅需要学生的各个感官都积极参与,而且更需要学生形成一股合力,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来完成。尤其是处在倡导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今天,如何在课堂上给学生留点“交往”空间,引导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优势,进行良好的交往与合作,共同去探究新知、获得新知就显得尤为重要。正是因为有了这层思想上的认识,我在教学中就比较注重学生小组学习与竞赛的环节设计,抓住教材中生动有趣味性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鼓励学生大胆地合作创造,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集体学习的乐趣,都分享集体合作成功的喜悦。

3.重视实践,培养能力。

轻松愉快的音乐实践活动,可以引导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同时又增强了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对发展其想象力、创造力及其他各种能力很有益处。为此,在教学中,我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一些轻松有趣的游戏活动,为学生创设一个自由、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玩中认识、体验、创造音乐,培养了各种能力,达到新理念的最终目的。

三、提升个人魅力。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喜欢你,喜欢听你的课,进而喜欢听你的指导。这就要求个人魅力不断提升,在积累经验中获得一种平和优雅的心境,在和学生相处的过程中获得学生的信赖。给我们培训的几位老师,无论是她的课堂,还是她个人的素养,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同时书是最好的老师,多读书,提升自己,在实践中反思自我,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四、热爱学生。

真诚可以是一面镜子,也可以是一种无敌的武器,对待学生,对待花样年龄的青少年,除了真诚还能用什么方式来打动他们,获得他们的信任呢?记得在陈老师给我们上的课《赶圩归来啊哩哩》中有这样一幕:当时陈老师在教颤音中,要求学生边唱边动头感受颤音,可是班级中有个调皮的男生却不一样,他边唱边抖动的自己的肩膀。陈老师及时发现了这一幕,她没有批评这个男孩,而是友好地让他给大家表演一下他对颤音的理解。小男孩羞涩的站起来表演了一下,赢得了陈老师和同学们赞许的表扬。我想正是陈老师对学生的喜爱,才能发现这细小的一幕。在教师生涯中,我也将本着对学生对职业的热爱坚决地走下去。

五、不断反思。

要想从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就少不了这个环节;不断的反思、改进。教师职业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不断的反思与积累中获得属于自己的经验与方法,并且能将这种方法深化为一种理论,这便是做一名教师的最高境界了

经过培训学习,聆听到各位音乐专家精彩的讲座,深深地喜欢上音乐课,也深刻地意识到肩上的责任和使命。如果我能成为新时代的音乐教师,我愿意迎接各种挑战,不断充实完善自我,做一名称职的“美的使者”,投身于音乐教学的改革,为提高全体学生的音乐素质,改进音乐教学做出贡献!

第16篇:小学科学跨学科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跨学科教学设计

在学习了《小学科学跨学科主题单元教学设计》这次课程之后,笔者又在网上搜索并研读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心理与学校咨询研究所李亦菲老师另一篇题为《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概述》的讲座稿,下面是我对这两部分内容的学习进行的简要总结。

教学设计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在有关教育原则的指导下,对教学诸要素进行的系统谋划。根据 OCREA 模型,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的基本流程包括解读课程目标、分析教学内容、陈述教学目标、安排教学事件、开展教学评价等五个环节。就这五个环节,李老师分别进行了讲解性的介绍:(1)从学科能力的角度解读课程目标;(2)基于广义知识观的教学内容分析;(3)根据教学内容陈述三维目标;(4)围绕教学事件整合三维目标;(5)评价三维目标实现程度。其中,针对第三个环节陈述三维目标的论述较为精辟深刻,并且还对学术界其它关于“二维目标”的论述进行了分析和反驳。感兴趣的同行可自行搜索并阅读这篇文章。

在《小学科学跨学科主题单元教学设计》这次课程中,李老师着重从如下四个方面进行了讲解:(1)如何理解主题和主题单元;(2)如何理解跨学科教学;(3)跨学科主题单元教学的设计要点;(4)跨学科主题单元教学的局限性。以基本概念层面的讲解出发,并在后续列举出相应可行性的操作方法,虽然不一定是具体细节性的介绍,但是对我们一线教师的教学还是具有一定的指导性意义,可以其作为理论性的指导,结合自己教学经验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自己教学条件实际的教学设计计划。

第17篇:跨学科教研提升校本教研高度

跨学科教研提升校本教研高度

作者:崔弘谅来源:中国教育报更新时间:2007-11-26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与深入,跨学科教研方式越来越成为校本教研的需要。一方面,新课程“综合性”、“开放性”的理念倾向要求实施跨学科教研。与“综合性”和“开放性”的教学相适应,校本教研必然要突破传统思维模式的局限,由以单一学科为组织单位的固有模式向跨学科模式过渡。另一方面,“强势学科”与“弱势学科”的两极分化也呼唤跨学科教研的开展。

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实际课程安排中,艺术、综合实践等新生课程及其他所谓“副科”课程师资薄弱,先天不足。通过开展跨学科教研,还可以使这些学科得到“强势学科”的带动。在校本教研中进行跨学科教研活动,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多元化的组织建设。跨学科教研意味着突破学科局限,建立更加灵活、更加开放的动态教研机制。首先,可以利用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分科教研组之间建立关联,为不同学科的教师创造沟通的机会。关联的方式有:相近关联,将性质相近的学科教研组关联在一起;对比与互补关联,在性质差异较大的学科教研组之间建立教研关系;研究专题关联,学校在校本教研工作计划中统筹安排教研专题,为各科教研组拟定相同的选题。其次,可以建立跨学科的综合教研组,实现各学科平等、均衡、同步发展。综合教研组可以有以下两种类型:一是以年级(或班级)为单位成立教研组。二是确立若干研究专题或校本小课题,每个专题或小课题将一部分各学科的教师聚集到一起,共同开展研究,形成专题教研组。这样,各学科能够相互协调,保持同步,共同达到某一研究高度。

多视角的教学设计。跨学科集体备课可以将集体备课的优越性发挥得更好,由于众多“门外汉”的参与,其视野与思维空间远比同学科的集体备课开阔。让其他学科的教师带着新异的目光,从截然不同的视角去关照和审视所备学科,多个视角的碰撞与交汇会生成创造性的设计,使得集体备课由“取众人之长”,上升到“取众科之长”。

多渠道的资源共享。听课评课是常规教研活动最主要的形式。在跨学科听课中,资源的获取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学科渠道,而可以具有广泛选择性,拥有更多的学科渠道。这样,资源的丰富性、多样性远非同学科听课可比。教师只有坚持长期的跨学科听课,才能更好地为自己的学科教学积累丰富而全面的资源储备。

多内涵的专业发展。当前,仅仅追求在某一学科领域成为名师的教师已经不再是合格的教师,教师的专业素养的内涵正在发生重要的转变——由单一趋向综合。因而,校本培训也要把着眼点放在教师人文素养的综合提升上,我们应该在更高更新的层面上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多内涵发展,这样才能使广大教师的个人素质满足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中国教育报》2007年11月23日第5版

第18篇:跨学科教学的感悟和体会

跨学科教学的感悟和体会

——政治学习发言稿

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小学:邹 阔

尊敬的领导,亲爱的老师们:

大家下午好!

我是邹阔,是华润校区一年级阅读与生活老师,今天走到台前来和老师们分享交流在课程整合中,我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跨学科教阅读与生活的感悟和体会,我感到十分荣幸。

我的第一点感受是:因为了解,所以幸福。作为阅读与生活教师,我很喜欢我教的这门学科,每天,我面对着我的孩子们,看着他们天真可爱的笑脸,听到他们稚嫩的嗓音,我的内心都会涌动着无比的幸福,这幸福来自于我能叫出所有孩子的名字,这幸福来自我能知道他们每个人的具体的兴趣爱好,这幸福来自当家长打来电话询问他们孩子的近况时,我都能进行具体的沟通和说明,这幸福更来自于他们的成长和点点滴滴的进步。这种状态较之我教音乐课的时候,还真是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在我教音乐课的时候,年级多,班级多,面对面交流时间少,了解学生相对少,就是记住众多的名字也不是件易事。

第二点感受:因为兴趣,所以精彩。实事求是的说,有心上好一节课,与其备教案不如先备好学生,了解学生的喜好才能在更大程度上正确把握和引导他们。现在,我一周有6节阅读与生活课,有一节音乐课,都上的是同一个班,每次我备课前,我都会回想一下我们班孩子的兴趣和爱好,我会把这些他们喜欢的东西有意识的整合到我的每节课里。孩子小,喜欢动,我就让他们边读古诗边做律动,他们喜欢表现自我,我就把古诗加上优美的旋律,让他们尽情的演唱和表演,评选出每节课上的最佳表演之星。我真切地感受到:孩子们喜欢上彰显着每一位老师个性色彩的,富有特色的课,喜欢上满足他们兴趣爱好的课。课堂,因为融入个人特质而精彩。

现在的每一天,我和孩子们都很快乐,很高兴,当我问到,孩子们,你们下午上选修课的时候都学到什么了?他们会兴奋的告诉我说,邹老师,我上的是厨艺课,我学会了做可乐鸡翅,我在家给爸爸妈妈做了,他们夸我做的好,还有的说,邹老师,我学的是陶艺,我做了一个小小的水罐送给你。我觉得,孩子们真的很快乐,他们找到了成功的感觉,找到了属于他们自主学习的那份乐趣。孩子们的校园生活,因为满足了兴趣爱好的发展而精彩。

第三点感受:因为团队,所以成长。从事阅读与生活教学工作这段时间,教研组的老师们给了我很多的帮助,教我制作课件,帮我解决一些不懂的知识,让我随时去听他们的课,和我分享他们的教学感受,他们这种热情和积极面对工作的态度深深的吸引和打动了我,我从他们的身上看到了谢家湾小学教师的文化信念和执着精神,现在,我也每天醉心于熟悉课程标准、研读教参教材之中。一个小小的班级,42朵小小的红梅花竞相绽放,孩子们喜欢上了我。我慢慢感受到,家长从最初的质疑到现在逐步接受了我,是的,只要你对孩子有满腔的热爱和真诚的关怀,有深入的了解和细致的呵护,有无限的耐心和温暖的宽容,家长怎会不放心,怎会不认可?

第四点感受:感动2014,一路同行。希娅校长曾说过:在战略上确定了一个正确的方向之后我从来没有犹豫过,懂孩子并且与孩子心心相通,是作为一个校长的骄傲与幸福所在。只有孩子们喜欢的、理解的、接纳的教育理念和策略,才能够真正地影响孩子的一生。我想:2014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我校课程整合必将在中国的教育改革史上绘出浓墨重彩的一笔,因为注定不平凡,所以老师们的参与研究就是课程整合的最好动力。

我这个人,很直率,也很认真,自我感觉在工作上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还有好多需要向老教师学习讨教的地方,接下来,我会积极主动学习,提升学习力,认真完善自我。借着这个对话平台,我还要深深的感谢一直以来关怀我的领导和帮助我的老师们,感谢你们帮助我成长,成熟。让我们共同在课程整合的路上携手前行!谢谢大家!

2014.3.31

第19篇:植物保护专业解读:跨学科特色明显

植物保护专业解读:跨学科特色明显

植物保护专业曝光度并不高,这个专业有什么特点?就业前景又如何呢?

植物保护是农学门类中植物生产专业类下设的一个专业,且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特色,综合性很强。作为农学门类中4个与种植业有关的学科之一,它不仅与种植业中的作物学、园艺学等紧密相关,还与生物领域中的大多数二级学科如动物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等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专业解析

什么是植物保护?

植物保护专业是以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农业生态学、信息科学为基础,研究有害生物的发生发展规律,并提出综合治理技术的学科,它是植物界的医学。植物保护是生命科学领域的传统专业,随着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仿生技术等高新技术在本专业的应用,在新时期焕发出新的活力,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食品安全生产、植物检疫、农产品贸易等培养科技人才和提供技术保障。

“植物保护分为两大块:一个是病,一个是虫。”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副院长刘庆昌说,“植物保护是针对植物主要的病害、虫害,研究怎样防治,从而来提高植物的产量和品质。简单来说,植物保护专业的任务主要是治疗植物疾病和害虫。就好比医学,只不过它是植物界的医学,不仅要治好植物的疾病,还要研究相关药物,甚至是帮植物做手术。所以过去的植保站有的叫植物医院,实际上和医院的工作是一样的,只不过对象不同。”

跨学科特色明显

植物保护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衍生出许多交叉学科,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特色。多数开设该专业的高校都会为学生们安排五门主要课程:普通植物病理学、普通昆虫学、农业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植物化学保护等。

植物保护专业主要培养具备植物保护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从事植物保护技术研究、农产品有机安全生产技术应用推广、农用化学品研发及营销、进出口植物的安全生产监控及植物产品的检疫或报检、植物有害生物疫情监测与控制、现代植物保护和植物检疫技术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应用性专业人才。

二、专业与就业

就业率及就业流向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13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不可能仅靠进口粮食。除了吃饭,还有食品安全、植物检疫等一系列问题也要靠我们自己来解决,所以上至

整个国家,下至每个国民都对农业非常关心。”刘庆昌还指出,“农学类专业也许不是最好的专业,但却是个很重要的专业。不管中国未来如何发展,农学类专业都会处于中等水平,不会太高但也绝对不会太低,这是大家普遍认可和希望的。”

在教育部2012年公布的本专科专业就业状况中,植物保护专业的本科就业区间为85%至90%,处于B+阶段,属中等水平。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为3500人至4000人。其中考取研究生继续深造的人数比例较多,约为40%左右。

植物保护专业主要培养从事植物保护与生物技术的研究与设计、推广与开发、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可以简单的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内动植物检疫部门、海关进出口检验检疫局、环保部门。

二、地方基层农业局、植保站、农技推广中心等。

三、农药化工企业。大部分选择就业的植物保护毕业生都流向了农药化工企业。主要从事销售、农药产品的研发、登记、生产、管理等工作。

四、进入大中专院校从事教学、管理工作。当然这个对学历要求比较高。

部分学生不乐观

从毕业生规模来看,该专业全国毕业生人数不算太多。这和未来的就业情况有一定关系,除了那些能够进入国家机关和科研院所的毕业生外,很多学生认为就业形势并不乐观。

一位网友在论坛上表示,“这个专业名牌学校的就业形势还是不错的,但对于一般院校的毕业生来说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情况并不理想。对口单位用人需求较少,就业范围较窄,最终不是去农药厂卖农药,就是去和农药贸易相关的公司企业当销售。”当然,也有部分人持不同意见,认为这个专业的毕业之后想找个工作很容易,如果大学的专业知识比较过硬,学到真东西,发展空间很大,如农产品安全、农用化学品等领域都有用武之地,只要肯吃苦有技术,依然有发展。

三、报考指南

了解院校实力和特色

目前,全国开设植物保护专业的本科院校共有50余所。一些著名的高校的该专业都有自己的特色方向。其中,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浙江大学的植物保护一级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福建农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二级学科植物病理学方向;华南农业大学的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方向;南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贵州大学的农药学等都是实力雄厚、颇具特色的国家级重点学科。

除此之外,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南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的植物保护专业都是在2012年教育部全国学科评估中排名前10的院校。

考生报考时可先对这类院校进行详细了解,选择与那些自己成绩相对应的院校报考。

看清专业所属大类

在这里要提醒考生家长,一些院校的植物保护专业是涵盖在植物生产专业类中的,如果考生想报考植物保护专业需要到植物生产专业类中去查找。如中国农业大学2013年与农业相关按学科大类招生的有:植物生产类、农业科学与工程类。其中,植物生产类包括农学、植物保护、园艺、种子科学与工程4个专业。

考生家长在选择时,一定要认真阅读考生家长在选择时,一定要认真阅读招生章程,看清自己所选报的专业包含在那个大类,以免发生错漏。

什么样的学生不适合

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涉及农学类专业对考生身体条件是有一定要求的。例如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农学院等在招生章程中都有具体说明。

还是以中国农业大学为例,该校2013年普通高校招生章程中明确规定,患有下列疾病者,我校有关专业将不予录取。轻度色觉异常(俗称色弱)不能录取的专业:理科试验班(生命科学)、农学、园艺、植物保护、种子科学与工程、园林、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态学、资源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动物医学、动物科学、草业科学、生物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葡萄与葡萄酒工程、工业设计、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土木工程、农业水利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化学、应用化学、传播学、水产养殖学、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等专业。

另外,如一些院校在章程中没有明确规定的,考生家长在报考时可以咨询该校招办,问明详细情况。

资料来源:gaokao.zgjhjy.com/Html/kh/201406/65410.shtml

第20篇:跨学科五步互助教研活动心得体会

《跨学科五步互助教研活动》心得体会

这次的跨学科教研活动让我感触颇深。下面将我的一些感受分享如下:

在听语文课之前感觉对于语文课程完全一无所知,有种隔行如隔山的感觉。不知语文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是怎样的,学生的状态是怎样的,通过这次的活动,让我走进了语文课堂,更让我走入了长征的那个阶段。

上课的准备阶段,张凤老师让学生小组汇报了本小组所读书目的主要内容及心得体会,可以看出教师对于学生平时的阅读与积累非常重视,这也是语文学习不可或缺的一步。课前预习时,张老师给学生布置了搜集查阅有关长征的资料,使学生对于本课的学习和理解本首诗的背景有一定的帮助,也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课堂上,首先,张老师先让学生说了说对于毛泽东的了解,通过学生的表达,看得出来部分学生的知识储备还是非常丰富的,这得益于教师平时的引导;接着,用自由朗读、学生示范读、带着敬重的感觉读、读出磅礴的气势等方式,反复地读诗,体会作者写诗时的思想情感;然后,学生自学每一联,说出诗中哪里具体写出了长征的“难”与红军的“不怕”,

ZHENG DE ZHENG SHEN

ZHENG JI ZHENG REN

正德正身 正己正人

并结合资料谈体会。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选词恰当,读诗感情充沛,体会也谈的非常深刻。我纠正、我补充等充分体现了小组合作的有效性。汇报过程中教师的引导页非常到位,比如:这句诗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请你再读一遍;请你再把红军的不怕读出来好吗。教师的追问恰当、及时,每一个问题要求明确、具体。最后,利用播放飞夺泸定桥的视频片段,使学生更能直接、深切的体会到了红军长征的艰难,体会到铁索寒中的“寒”的意思,并将你的心情你的感受读出来。用毛泽东的其他诗边读边结束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感受伟大领袖的情感。

听了张老师的这节课,感觉非常的震撼,心中悲伤的情感久久挥之不去,我相信很多听课的老师和学生也和我有相同的感受,虽然听不出具体的哪个环节哪个问题的优劣之处,但却感受到了汉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感受到了古人伟大领袖的精神风貌。张老师整节课语言生动、情感充沛,学生激情澎湃,慷慨激昂,可谓是一节非常成功的示范课,也让我对语文课堂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ZHENG DE ZHENG SHEN

ZHENG JI ZHENG REN

正德正身 正己正人

ZHENG DE ZHENG SHEN ZHENG JI ZHENG REN 正德正身 正己正人

体现跨学科教案模板范例
《体现跨学科教案模板范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