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心理学绪论教案模板(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22:07:07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幼儿心理学教案绪论

幼儿心理学教案——绪论 教学目标_____________ 1.明确学习本课程的目的;

2.初步掌握什么是心理,简单了解心理学的发展历程;3.初步掌握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相关概念。

教学重点

及难点_____________ 心理学与心理现象 教__ 具_____________ 自制CAI课件

教学方法_____________ 案例分析、讲述、自学引导、体验感悟 课

时_____________ 3课时

教_ 学_ 内_ 容

案例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告状行为

___ 某幼儿园中班有20多个孩子, 可只有两辆遥控赛车,一天,老师面前说: “老师,老师,小利不让我玩遥控赛车”。

导语:心理学博士谈学心理学的误区

一个名叫宝宝的小朋友跑到 讲解新课

一、什么是心理

__ 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或者说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的反映。

(一)心理具有物质基础:脑是心理的器官,大脑是人的心理现象的主要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1.人脑的结构:人脑是由高级神经中枢和低级神经中枢构成。(1)高级神经中枢„„大脑

___ 大脑是由大脑皮层构成的。大脑皮层可以分成四叶:额叶、顶叶(它们主要是和言语活动、智力活动有关)颞叶(听觉中枢)、枕叶(视觉中枢)。

大脑的机能主要是接受、分析、综合、贮存和发布各种信息。机体的所有感觉器官都把刺激信息由神经传入大脑,经过皮层的加工、整理、决策,然后发出信息,控制各器官和各系统的活动,从而产生心理现象。

(2)低级中枢指的是大脑以下的中枢神经各部位,包括延脑、桥脑、中脑、间脑和小脑。低级神经中枢除了有传递和过滤神经信息的功能外,还对维持生命的基本活动起着重要作用,比如维持心跳、血压,发生吞咽、咳嗽,平衡和协调身体运动等。

2.大脑两半球各自管理身体对侧的那一半,并且,大脑左右两半球各有不同的优势。通常左半球的机能是阅读和运算,保障连贯的分析性的逻辑思维。右半球运用形象信息,保证空间定位、音乐知觉,以及对情绪和态度的理解。

3.人脑是如何产生心理的——反射(详细说明其种类)

(二)心理具有客观源泉:

____ 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社会生活是人的心理现象的主要源泉,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狼孩事例

___ 1920年,在印度的一个名叫米德纳波尔的小城,人们常见到有一种\"神秘的生物\"出没于附近森林,一到晚上,就有两个用四肢走动的\"象人的怪物\"尾随在三只大狼后面。后来人们打死了大狼,在狼窝里终于发现这两个\"怪物\"原来是两个裸体的女孩。一个大的年约七,八岁,小的约两岁。这两个小女孩被送到米德纳波尔的孤儿院去抚养,还给她们取了名字,大的叫卡玛拉,小的叫阿玛拉,到了第二年阿玛拉死了,而卡玛拉一直活到1929年。这就是曾经轰动一时的\"狼孩\"故事。

___ 据记载,\"狼孩\"刚被发现时用四肢行走,慢走时膝盖和手着地,快跑时则手掌,脚掌同时着地。她们总是喜欢单个人活动,白天躲藏起来,夜间潜走。怕火和光,也怕水,不让人们替她们洗澡。不吃素食而要吃肉,吃时不用手拿,而是放在地上用牙齿撕开吃。每天午夜到早上三点钟,她们象狼似的引颈长嚎。她们没有感情,只知道饥时觅食,饱则休息,很长时期内对别人不主动发生兴趣。不过她们很快学会了向主人要食物和水,如同家犬一样。只是在一年以后,当阿玛拉死的时候,人们看到卡玛拉\"流了眼泪——两眼各流出一滴泪\"。

___ 据研究,七,八岁的卡玛拉刚被发现时,她只懂得一般六个月婴儿所懂得的事,花了很大气力都不能使她很快地适应人类的生活方式。她两年后才会直立,六年后才艰难地学会独立行走,但快跑时还得四肢并用。到死也未能真正学会讲话:四年内只学会6个词,听懂几句简单的话,七年后才学会45个词并勉强地学会了几句话。在最后的三年中,卡玛拉终于学会在晚上睡觉,也不怕黑暗了。很不幸,就在她开始朝人的方向前进时,死去了。据狼孩的喂养者估计,卡玛拉死时己16岁左右。但她的智力只及三,四岁的孩子。

(三)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

___ 心理在反映客观现实时,并不是一种简单的、被动的、机械的、像照镜子那样的反映,而是一种主观能动的反映。

___ 所谓主观能动的反映,是指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会受到个人态度、兴趣、风俗习惯、世界观以有及个人当时的主观状况等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反映带有个人的特点。比如:两可图等。

__ 1.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从事物与自己的关系上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所以,个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陈述和规定往往会带有主观的色彩。(举例:把钱捐给谁)

__ 2.心理的主观能动性也表现在它能支配和调节人的行为,能反作用于客观现实,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以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表现在人们在行动前,往往能够对此次行动的可行性进行反复论证,权衡得失,然后对行为方式作出抉择,而且,在行动中,人们的行动能不断的接受大脑的评价和修正.心理的这一能动性,能使人的行动前后一致,从而保证内部动机与外部行为结果之间的一致性。

(四)心理具有发展过程

____ 无论是从人类的种系还是从个人的一生来看,心理都是在不断的发展,对于一个人来说,从出生到成熟期间,心理发展的总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混沌到分化的上升过程。而从成熟到衰老期间,心理发展的总趋势是从健全到衰减,从灵活到呆板,从清晰到朦胧的下降过程。

二、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一)起源

(二)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___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应用实验手段研究心理现象,才使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哲学中分离出来。„„

(三)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___ 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普莱尔所著的《儿童心理》一书,一般公认为是儿童心理方面的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

(四)积极心理学的产生及发展

三、学前儿童心理概论

(一)研究对象 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0—

6、7岁)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二)有关儿童心理发展的几个概念

__ 1.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和危机期

___ 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会出现在短期内突然急剧变化的情况,称为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

___ 比如:儿童在入园时所产生的诸多行为表现。儿童在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往往容易产生强烈的情绪表现,也可能出现儿童和成人关系的突然恶化。比如:儿童在满周时,虽然走路还不稳,但却坚持自己要到处走,到处钻,不再像以前那样,听人成人的指挥。另外,3岁儿童也常常会表现出各种反抗行为或执拗现象。如:3岁儿童对成人的任何指令都会说“不”、“偏不”,以示反对,有个孩子听到妈妈说:“你是个好孩子。”,他会说:“不,我不是好孩子。”

我们把可能在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常常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各种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表现,称为危机期。

___ 应该说,转折期和危机期的概念是密切相联,但又有区别的。我们说,转折期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但危机期却不是必然出现的,危机期的产生是由于儿童心理发展迅速而导致的一种心理发展的不适应现象。(口吃)3岁儿童的认识能力提高了,头脑中也储存了许多知识,迫切需要表述出来,而他的口语能力又还很有限,往往不能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不能使成人听明白,由此产生了愿望和能力之间的较大差距,情绪上的强烈不安,于是出现“口吃”现象。这时,如果成人也产生急躁情绪,或对儿童过多地指责,或要求过高,或表示不满,就会加剧儿童心理的矛盾,加重口吃现象。但是,如果成人能够对儿童的口吃现象及时加以正确引导,孩子可以在和成人的对话中学会慢慢地说话,用手势辅助语言来表达,问题就能得到解决。因此,在成人掌握了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情况下,正确引导儿童心理的发展,化解其一时产生的尖锐矛盾,“危机”会在不知不觉中度过,或者说,“危机期”可以不出现。

__ 2.儿童心理的关键期

___ 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某种特征的形成或儿童某种能力的发展,在某一个时期容易出现,过了这个时期,就难以产生,我们把容易形成某种心理特征的时期称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___ 儿童心理发展关键期现象,主要表现在语言、动作和感知觉方面。

__ 3.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或最佳期

___ 就儿童心理发展的话多方面来说,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关键期,也就是说,许多心理能力和特征,并不是错过了某一特定时机就不能发展的,因此,在一般情况下,有关儿童心理发展的时机问题,通常采用“敏感期”或“最佳期”的提法。

___ 所谓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或最佳期,是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形成。某种能力或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错过了敏感期或最佳期,不是不可以学习或形成某种知识和能力,但是比较困难,发展比较缓慢,比如:儿童学简单的口语,2—4岁是最佳期,年龄越大,效率就越低,而且,在掌握口语发音上,敏感性也越来越差,成人学外语,不但比儿童费力,而且往往还带有母语的口音。须要注意两点:

___ 第一,不同年龄儿童对学习和心理发展的某个方面有不同的敏感性。有的研究者认为:在掌握数概念方面,敏感期在5—5.5岁,4岁以前是形象视觉发展的敏感期,耳聋儿童如果在1岁前发觉而给他助听器,就能正常学会发音,而1岁后才开始采取措施,学习发音困难会增大。

___ 第二,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或最佳期的许多方面,还需加强研究,以便为幼儿教育工作提供心理学依据。例如,幼儿几岁进入托幼机构最为合适,不少老师认为,1岁半以前入托的孩子最易照顾;2岁孩子入托最不理想,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分离焦虑极强,入托时常常哭闹不休,也不愿意学习;2岁半—3岁是公认最理想的入托年龄,这时情绪比以前容易稳定,较易和小伙伴相处,也喜欢学习;4岁以后入园的孩子,在生活习惯和个人特点方面多已定型。例如,有的孩子过分畏缩;有的不会表达自己的愿望;有的孩子注意力难以集中;有的生活自理能力极差,依赖性过强等等。这些孩子的不良习惯,改变起来难度较大。在决定每个孩子的入托时间问题时,还应考虑到孩子具体的发展水平,他所在的环境,如家庭和托幼机构的条件等等。

__ 4.儿童心理的最近发展区

___ 是指儿童能够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儿童在成人指导下所能够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一般来说,儿童能够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都会低于他在成人指导下所能够表现出来的水平,也可以这样理解:站着够不到的果子,跳起来就可以够着。

最近发展区的大小是儿童心理发展潜能的主要标志,也是儿童可接受教育程度的重要标志,经过成人的引导、帮助,儿童的心理就会在已有的基础上,达到一个新的水平。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熟悉幼儿,查明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只有这样才可以向他提出稍高、力所能力的任务,促进儿童的心理达到一个新水平。

___ 最近发展区是儿童心理发展每时每刻都存在的,同时,又是每一时刻都在发生变化的,最近发展区因人而异,作为教师,当发现儿童心理发展达到新水平时,又要帮助他形成新的最近发展区,这样,才可有力推动儿童心理的发展。

(三)研究内容

_ 1.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P1—4)

___ 思考:如何看待学前儿童心理。(心理访谈事例) _ 2.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P4—9)

__ (主要说明学前儿童的心理同成人心理品质的区别)

___ 国内外研究资料表明: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

(1)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心理发展是一个过程,是按照从低级到高级的方向,按照固定的顺序进行的。

__ (2)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 ___ ① 儿童各阶段的划分(P6)。 ___ ② 着重强调二者的关系。 __ (3)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__ (4)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补充:男女两性的智力差异

_ (1)男女两性智力方面的差异受到年龄阶段的影响。研究发现:男女儿童在婴儿期几乎没有什么差异,到幼儿期女孩的智力略优于男孩的智力,但不明显;从小学阶段开始,女孩的智力明显的优于男孩的智力;到青春发育期,女孩的智力发展优势开始下降,到男性发育高峰期,男性智力逐渐优于女性,并且随年龄的增长,这种优势更加明显,青春发育期结束后才逐渐减弱继续扩大的优势。 _ (2)男女两性在智力发展上的不同优势(具体)

感知方面:男性的视觉能力特别是视觉的空间能力明显优于女性,与空间能力有关的领域(工程师)男性占有明显的优势,女性的听觉能力较强,特别是对声音的辨别和定位,明显的优于男性。

记忆方面:男性的理解记忆和抽象记忆较强,女性的机械记忆和形象记忆较强。例如:在复述课文时,男性一般不满足于逐字逐句的背诵或者老师的讲述,而总是喜欢加入一些自己的语言,他们所关心的是课文的思想内容而不局限于原文的词句。女生在复述课文时,常喜欢从头到尾、逐字逐句的进行,不是很注意对识记材料进行思维加工。

思维方面:男性更多偏向于逻辑思维,女性更多偏向于形象思维。

__ 3.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即年龄特征 教学实践:

____ 心理健康教育——结合所学内容,针对自身的某一方面做积极的辩证练习。

推荐第2篇:第一章 幼儿心理学绪论教案

第一章 绪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明确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含义,研究对象、任务及研究内容。

过程与方法:掌握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学习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作用与意义。 教学重点: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含义、研究对象、原则。 教学难点: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 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一、什么是幼儿 幼儿一般指的是3—

6、7岁的儿童

二、什么是教育

广义:教育是造就、培养人才的经验传递系统。 Eg:①你父亲教你怎样做人。

②看了这场电影对你有什么意义。

狭义:指的是学校教育 △教育的本质:“3个人” 人 教育 人 成人 人

(教师) (学生) (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人; 体现做人的人;使他懂得有尊严的人)

(家长) (子女)

三、学校教育的分类:大学 中学 小学 幼儿园教育等等

1、幼儿教育:幼儿园教育∕非幼儿园教育

2、幼儿教育的最典型的形式——幼儿园教育

3、幼儿园教育中:幼儿是主体,教师是主导 教师 主导 幼儿 反馈 教师

四、什么是心理学 心:心思、思想、感情 理:规则、规律 心理学——psychology Psychology=psyche(灵魂)+logos(科学)

1、心理学——研究人的心里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人的心理现象(心理活动)

3、心理现象包括的内容

心理现象:心理过程(共性)①认识过程(感、知、记、思、想)②情感过程③意志过程 注:注意伴随整个心理过程 个性心理(个性差异):①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②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性格、气质)

4、心理学的分类(把它形象的比喻成一棵大树)

普通心理学:感觉心理学 知觉心理学

记忆 思维 言语 情感等心理学 意志心理学 个性心理学等等

发展心理学:

1、比较心理学:①动物与人比较心理学 ②动物之间比较心理学

2、年龄及发展心理学:①婴儿、幼儿(婴幼儿)心理学 ②儿童心理学 ③青年心理学 ④成年心理学⑤老年心理学 等等

应用心理学:①教育心理学②工业心理学③医学心理学④护理心理学⑤司法心理学⑥艺术心理学⑦体育心理学⑧军事,商业心理学 等等

五、什么是幼儿教育心理学

1、幼儿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幼儿教育系统中,幼儿心理发展与变化的规律以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一门科学。

2、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①研究幼儿(3——

6、7岁)心理的形成规律。②如何应用规律。

3、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任务

①揭示幼儿教育系统中幼儿的心理形成和发展规律,从而心理科学在幼儿教育领域中得以向纵深发展。 ②研究如何应用幼儿的心理规律来提交教育效能,加速幼儿健康成长的心理原则。

4、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即本书的知识体系) 简单来说,本书由四部分组成:①导论 ②幼儿心理形成规律与教育③幼儿的心理健康 ④幼儿教学心理与教师心理

第二节 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作用与意义

一、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一)理论作用:①有助于了解、解释幼儿心理发展的内在机制,前因后果。

②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点。

(二)实践作用——有助于幼儿教育实践中的有关问题的解决。Eg:梅州市机关幼儿园大班不要求写字。

二、学习幼儿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一)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树立正确的“育人观”)

(二)提高幼儿教育工作效率。

(三)提高教师素质。

第三节 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一、研究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发展性原则

3、实践性原则

4、综合性原则

二、研究方法——观察法(最常用)、访谈法、测量法、实验法、问卷法、作品分析法等。

三、常用研究方法——观察法

(一)观察法的含义——指应用感官或借助于科学的观察仪器(如监视器),有计划、有目的地对研究对象的言语表现进行考察,从而搜集资料的一种方法。

(二)作用

1、有助于教师全面,深入地了解幼儿和客观地评价幼儿。

2、有助于教师确定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教学计划。

(三)观察的程序

1、对观察结果的记录、描述。

2、对观察结果的解释。

(四)有效观察的条件 “外门看热闹,内门看门道”

1、做好观察的前期准备工作(eg:确定目的和对象、制定计、准备工具等)

2、做好观察记录(eg:描述性的文子、数字、等级记录、视听设备等)

3、消除观察误差

(五)几种常见的观察方法

1、轶事记录——eg:幼儿玩玩具——是单独玩/合群玩——(可反映出)性格(孤僻还是开朗、合群)

2、时间取样 eg:每隔几分钟进行对同一个幼儿的观察。

3、事件取样 本章作业:

1、教育的含义?

2、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含义?

3、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4、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任务有哪些?

5、学习幼儿教育心理学有什么作用?

6、学习幼儿教育心理学有什么意义?

7、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有哪些?

8、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推荐第3篇:绪论 学前心理学教案14课时

学前心理学 【教学目标】

1.掌握心理学、学前心理学概念,明确学前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分支。2.掌握学前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3.掌握学习学前心理学的意义。 【重点难点】

学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意义。

一、什么是心理学?

导入1.观察图片;引发讨论你看到了什么?

2.你了解与心理学相关的知识吗?说说看

3.走出心理学的六大误区:

(1)读心术=心理学

(2)心理学家知道你在想什么?

(3)心理学=心理咨询

(4)心理学=梦的解析

(5)心理学是骗人的东西

(6)星座=心理学内容

(一)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是最普遍、最熟悉、也是最深奥的现象,心理学通常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

1.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1)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等 (2)情绪过程:喜、怒、哀、乐、惧等 (3)意志过程:克服困难、毅力等 2.个性心理。

(1)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性格、能力 (2)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等 (3)自我意识:自我认识、感受、控制等

(二)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虽然也研究动物心理,但是以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对象。

二、与心理学相关的学科

普通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管理心理学 犯罪心理学 军事心理学

性别心理学

消费心理学

性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 ···········

三、什么是学前儿童心理学?

(一)学前儿童及相关概念

儿童期从广义上,分为学前期和学龄期。 1.学前期:

(1)婴儿期:A.新生儿期(0-1个月);

B.婴儿期(乳儿期)1-12个月:又分为婴儿早期(1-6个月)和婴儿晚期(6-12个月) (2)先学前期:1-3岁

(3)学前期(狭义):A.学前初期(3-4岁);B.学前中期(4-5岁);学前晚期(5-

6、7岁);2.学龄期:

(1)学龄初期(

6、7-12岁) (2)学龄中期(

11、12-

14、15岁) (3)学龄晚期(

14、15-18岁)

总结:通常把正式进入小学阶段学习前的儿童统称为学前儿童。也这是我们专业所要研究的。本课程中将从出生到3岁(0-36个月)统称为婴儿或婴幼儿;3-6岁即36-72个月统称为幼儿,目前我国早教中心的服务对象主要集中在0-3岁儿童;托儿所接收的也大多是0-3岁儿童。而幼儿园则3-6岁居多。

(二)什么是学前心理学?

是研究学前期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规律的科学。(一般指从出生至入学前,即0~6岁。)

(三)学前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个体心理的发生

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3.学前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

(四)学前心理学的研究任务(WWW)

What是什么,揭示或描述心理发展过程的共同特征与模式

When 什么时间,揭示或描述这些特征与模式发展变化的时间顺序;

Why什么原因,对该发展变化的过程进行解释,分析发展的影响因素和内在机制。 总之,学前心理学的任务在于描述、解释、预测和干预学前儿童的行为。

(五)学习学前心理学的意义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既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也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理论意义

(1)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发展观

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提高同一切迷信思想和唯心主义偏见作斗争的能力。 (2)有助于丰富和充实心理学的一般理论。

我们也可以看到,学前儿童心理学还为学前教育学等学科提供理论依据。 2.实践意义

儿童心理学(包括学前儿童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的实践性表现在它和社会实践有密切的联系。它来源于社会实践,又必须为社会实践服务。 (1)实际工作的需要。如舞蹈、绘画等教学。 (2)为幼教实践工作服务

不仅早期教育,一切与学前儿童有关的工作,如婴幼儿卫生保健、儿童文学艺术创作、儿童玩具和服装的设计等,都需要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帮助。学前儿童心理学只有为社会实践服务才有生命力。

总结:学前儿童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课。为了更好地学习和研究学前教育科学,必须掌握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知识。学前教育如果离开了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就只能成为经验之谈,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同学必须认真学好学前儿童心理学。

(六)通过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学习,可望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收获: 1.掌握有关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基本知识。

2.培养对学前儿童的兴趣和感情,培养为学前教育事业献身的专业思想。 3.初步掌握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 4.促进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和巩固。

四、学前儿童心理学与有关学科的区别和关系 (一)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又称年龄心理学,它的研究对象是人的个体从出生到衰老整个过程中心理的发生发展。发展心理学又可分为儿童心理学、老年心理学等。它更多是研究个体从出生到成熟时期心理的发展。换句话说,发展心理学的对象常常主要是儿童心理的发展。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各阶段也可以分别独立成为一些学科,如学前儿童心理学、小学生心理学、青年心理学等等。学前儿童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或分支,而且是内容最充实的分支。 (二)普通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研究人类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儿童的心理活动,包括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的心理活动,服从人类心理活动最一般的规律。学前儿童心理学应以普通心理学为依据。我们在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时应该以普通心理学知识为基础。学前儿童心理学不仅是利用普通心理学的知识,反过来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资料和成果,又可以丰富和促进普通心理学的研究。 (三)学前教育学

学前教育学研究学前儿童教育的规律。学前儿童是在成人直接教育下成长的,他们的心理发展,一步也不能离开教育。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发生发展,必须了解学前教育学。同时,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又可以而且应该为学前教育学提出理论和实际资料的依据。 (四)儿童卫生学

儿童卫生学研究儿童身体结构和机能的发育。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发生发展必须了解儿童生长发育和成熟的规律。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更是需要以儿童神经系统和高级神经活动发展的知识为依据。

推荐第4篇:《绪论》教案

第一章 《绪论》教案

教学目标:

1.明确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掌握心理现象都有哪些

3.掌握遗传与生理发展是怎样影响幼儿的心理发展的 4.了解环境和教育对幼儿的心理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5.明确学习幼儿心理学的意义 教学重点:

1.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学难点:

1.心理现象都有哪些 导入:经典气质类型测验 授新课:

一、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心理现象与心理 1.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是个体心理活动或与他人交往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属于主观精神现象。人的心理现象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1)动机

人的一切活动,无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都是在某种内部动力的

推动下进行的。这种推动人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就是人的活动动机。动机的基础是人的内在需要。需要不同,动机的性质也不同。

(2)心理过程 (3)个性

每个人由于个体遗传特性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所受教育不同,心理活动也就表现出差异。心理的个别差异是相对稳定的,而且是经常出现的。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三方面。

2.心理的实质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具体来说体现在下列三个方面:①心理是人脑的机能,心理活动是由于大脑活动而产生的;②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的内容与源泉;③人的心理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心理主动地加以选择地反映周围事物。

(二)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幼儿心理学就是研究幼儿认识能力的发展特点、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行为活动的目的性及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以及幼儿个性心理特征形成与发展的特点。研究幼儿的心理活动,掌握其特点,可以为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实践提供科学的心理学依据。

二、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多种多样,归纳起来有:遗传、生理成熟、

环境和教育等,现代心理学主要关注这些因素是如何对儿童的心理发展产生影响的。

(一)遗传因素和生理成熟 1.遗传

遗传是指祖先的生物特性传递给后代的生物现象。遗传素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幼儿正是在这种生物的物质前提下形成了自己的心理。

遗传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①遗传为幼儿心理发展提供最基本的自然材质前提。心理活动是大脑的机能,有了大脑,人的心理活动才能产生。正常的大脑和神经系统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基础;②遗传奠定了幼儿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由于遗传素质不同,每个幼儿出生时他的心理发展已经存在不同的可能性,具有各自心理发展特点的基础。

②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是制约儿童心理发展水平与方向的重要因素。社会生活条件与教育水平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水平。儿童与成人的交往活动对儿童心理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儿童所处的生活条件是千差万别的,受教育的条件也非常不同。

(三)幼儿自身的心理和幼儿活动 1.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

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不仅有客观条件,而且有幼儿自身的心理

活动、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等主观因素。幼儿心理的发展过程是一种主动积极的过程。在遗传、环境的作用影响过程中,幼儿本身也积极地参与并影响他自身的心理发展。儿童年龄越大,其主观因素对他的心理作用也越大。幼儿对外界的影响是有自己的选择意向的。

2.幼儿的活动

幼儿的心理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幼儿的活动主要包括对物的操作活动和与人的交往活动。对物的操作活动使幼儿的心理获得了非常有意义的发展;模仿是幼儿的一种活动方式;幼儿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发展了社会性,同时也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个性。活动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有效途径。重视幼儿的各种活动,尤其是幼儿的游戏,对幼儿的心理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三、学习幼儿心理学的意义 (一)学习幼儿心理学的现实意义

学习幼儿心理学的现实意义有以下几方面:

①学习幼儿心理学有助于了解幼儿心理的特点,走进童心世界。科学有效地指导幼儿活动,其前提是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幼儿的心理特点有趣而且独特,只有在一些现象中发现情况和问题,才能真正了解幼儿。

①幼儿心理学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提供科学依据。幼儿阶段是认识处于逐步形成的阶段,分析幼儿心理特点有助于了解人的认识能力的发展历程。同时,对意识是在外界环境重要作用下,在人的大脑中产生

的认识这一点加深理解。

②幼儿心理学有助于我们反思自己的心理活动。通过对幼儿心理学的学习,有助于我们自我反思,正确地对待自己的认识水平,学习调整自己的心态,帮助自己处理面对的现实问题。

③幼儿心理学有助于丰富和充实心理学的一般理论。幼儿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分支,它的研究成果为人们了解和认识个体心理特征提供了参考价值。这些研究结果也为普通心理学提供了资料。

四、幼师生怎样学习幼儿心理学

(一)抓住幼儿心理学的学科特点,掌握基本知识,掌握基本概念

1、幼儿心理学是研究幼儿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规律,在学习

幼儿心理学时一定要注意研究的对象。

2、了解和把握幼儿心理学这一学科的结构特点。

3、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

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观察、实验和理论学习结合起来 课堂小结:

1、心理现象包括动机、心理过程、个性

2、心理的实质是人脑对现实的反映

3、幼儿心理学是研究幼儿认识能力的发展特点、情绪情感的发展特

点、行为活动的目的性及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以及幼儿个性心理特征形成与发展的特点。

4、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多种多样,归纳起来有:遗传、生理成熟、环境和教育等,现代心理学主要关注这些因素是如何对儿童的心理发展产生影响的。作业:

1、心理现象包括哪些部分

2、动机的含义

3、心理过程包括哪些

4、心理的实质是什么,表现在哪些方面

5、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6、学习幼儿心理学的现实意义

推荐第5篇:绪论教案

绪 论 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

目的要求:

通过绪论的教学,使学生从对大学的认识和感受出发,了解大学生活的特点,认识自身的责任和使命,认识到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与自己成人成才密切相关,明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性质和目的,课程的主线和特点以及学习这门课的方法。 主要内容:

1、大学生活特点以及适应的方法。

2、大学生的成才目标和形象要求。

3、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5、《基础》课程的学习意义和方法。教学重点:

1、树立新的学习理念。

2、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3、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理论品质及在全书中的地位。

4、《基础》课程的学习意义和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理论品质。

课堂导入:

经历了难忘的高三生活,经历了紧张而又刺激的高考,今天我们终于坐在了梦寐以求的大学课堂里开始了我们人生新的阶段。人生之旅,流光溢彩。大学时光,千金难买。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大学新生目前的当务之急,就是如何紧紧抓住这一重要的战略机遇,实现成人、成才、和成功的人生目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绪论部分的内容。

绪论部分“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主要学习三个问题:学习本课程的意义和方法,适应人生新阶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三个问题联系

密切 。

一、课程主要内容概述、学习意义、方法

(一)课程主要内容概述

课程性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重要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属于公共必修课,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课程主线: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时代为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也对当代大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要适应时代的要求,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既需要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专业能力,又需要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以德为先,德才兼备,已成为社会选人、用人、评价人的基本尺度。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最根本的是要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发展、成熟的重要阶段,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对大学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美国诗人 哈尼·鲁宾 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注意你的思想,它们会变成你的言语; 注意你的言语,它们会变成你的行动;注意你的行动,它们会变成你的习惯;注意你的习惯,它们会变成你的性格; 注意你的性格,它会决定你的命运。

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将会给我们的大学生活、人生以指导。不断提高完善我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和人格,培养法治精神、提高法律素质。

(二)学习本课程的意义及方法 意义

1、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有助于当代大学生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的成才之路。

大学期间同学们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是学会做人。

本课程帮助同学们正确认识学习知识与学会做人的辩证关系,避免走入“重智轻德”的误区。全面、深入地理解素质教育和“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的思想,深刻领会提高思想道德素养和法律意识对自身、对家庭、对国家、对社会、对民族的重要意义。

2、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掌握丰富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为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打下知识基础。

3、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摆正“德”与“才”的位置,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方法

1、注重学习科学理论。这里所说的科学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2、注重学习掌握思想道德和法律修养基本知识。

3、注重联系实际、注重学以致用。

二、适应人生新阶段

对于每位同学而言,大学是人生发展的新阶段,“新”的重要表现就是我们面临着一个全新的生活、学习、工作环境。对于一个大学新生来说,离开过去熟悉的环境,踏入一个全新的环境,同学们既会充满好奇和兴奋,也容易遇到不适和困难,需要尽快适应大学新生活。

同时,大学又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因为:对于国家而言,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历史的责任。对于自身而言,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学生所处的年龄段是智能发展的黄金时期,大学阶段正好和人才创造的最佳年龄区相衔接,大学时期也正是同学们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确立的关键时期。大学也是个体走向独立的关键时期,大学是个性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大学是个人走向社会的过渡环节。

总之,大学阶段对于每位同学而言是重要的又是全新的,由于重要因此要好好把握,由于全新因而要好好适应。只有尽快适应才能真正把握,只有真正了解才能尽快适应。所以,如何适应?我们可以从如下四个个方面把握:新的大学生活;新的学习理念;新的学习作风;新的社会形象。

(一)认识大学生活特点,提高独立生活能力

同学们想想看,为什么是新的大学生活?大学与中学到底有哪些不同?我的大学是怎样的?大学里的我是怎样?

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对大学的内涵要有所了解。

1、何为大学和大学教育?

900年前意大利波洛尼亚建立第一所大学的格言:“大家来学。”学:包括学习、研究、探讨、切磋。这就需要走到一起来,互相学习、互相讨论、共同研究。大学提供一个场所、一种环境、一套条件。

1638年英国伦敦大学和1694年德国哈雷大学的成立,是近代意义大学成立的标志。特别是1810年柏林大学建立后,校长洪堡确立了University”的办学理念。大学一词在德语中就有普遍、无所不包、万有、广博之义。由此可见,大学是一个新的理性组织,是对世界进行新的解释,发现新规律,不断地向真理接近,增长人类的新知识。

内涵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大学是高等教育的场所,培养高层次的人才是大学的核心功能。“高层次”是指教学内容、教育对象、教育目标的高层次。第二,大学具有学科覆盖的广泛性。第三,大学教育是有标准的。大学的功能在于:学习知识;继承知识;创造知识;实践知识。

因此,大学呈现出与中学自明显不同的特点,1931年到1948年曾经担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先生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蔡元培先生就任北京大学校长的演说中明确指出:“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络众家之学府也” ;“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2、大学的特点

大学具有3特点:大学是知识的海洋。大学有教书育人的良师。大学有浓厚的学习研究和成才的氛围。

大学之所以令人神往,是因为大学不仅是知识的海洋,还是成才的沃土 ,精神的家园,追求的领地,人生的灯塔,青春的舞台,年轻的天堂。大学是超市:各取所需 ;是富矿:能够开采;大学是镜子:认识自我 ;学是火箭:推动升华。

由于大学的这些特点,大学生活也就和中学生活明显不同。 学习和生活环境(商务学院校园图片展示)

新的日常生活环境宽松与自律并存 统一与独立并存,多彩与严谨并存 (配上校园环境、学生活动图片)

新的人际交往环境(与老师、同学、父母、网络 社会)

大学学习生活与高中学习生活相比,有哪些特点?

(1)学习上的自主性 。这个特点源自于大学阶段学习要求的改变: 学习要求的变化主要有三个:

学习内容更为广泛。学生首先要完成毕业要求的课程。其次,还需要学习提升素质类的内容。第三是要学做人。第四,学处事。

学习的途径更多。

1、书本。

2、老师。

3、同学。

4、互联网。

5、社会。评价标准多元化。现在到了大学,好的标准有所变化,是多元的。学习好是好学生,领导和组织能力强是好学生,有特长能歌善舞、能写能画是好学生,能够进行理论创新和发明创造是好学生。 因此,大学阶段学习的重要特点就显现出来了。

自主性特点,要求学生增强主体意识,自主能动参与学习。

(2)学生内容的广泛性特点:学习的多层面、多角度。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吸收知识。

(3)探索性特点:在学习的中的创新意识和初步的创造性活动。 (4)专业性特点:大学生学习的内容都是围绕着专业方向和需要来展开的。

3、提高独立生活能力 思考案例

2013年8月27日,南京东南大学格外热闹:3900名新生报到,拉开了在宁高校新生开学的序幕。今年,东南大学在新生接待口竖了个牌子,上面写着“家长请止步----由学生自己办手续”。(8月28日《南京晨报》) 你怎么看待这件事?新生的你在来校报道时是如何做的? (独立生活第一步,从迈进大学校园开始)

青年人升入大学之后,意味着“人生中的第二次断奶”。同学们离开了父母,告别了家乡,开始独立思考自己的人生,创造性地思考自己的未来。这对于长期依赖父母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一个痛苦而又必须的过程。然而,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学会自理、自立,变得成熟起来,坚强起来。因此,大学生进入大学后,正确认识自己的各种不适应现象并努力调适不良心理,要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1.确立独立生活的意识。进入大学,实际上就意味着独立生活的开始。大学新生应确立独立生活的意识,以积极的心态理性安排自己的生活,根据自己

的生活习惯,逐步树立自信、自律、自立、自强的精神,锻炼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2.虚心求教、细心体察。三人行必有我师。进入大学后会遇到很多以前没有遇到的问题,此时,大学新生应虚心向老师求教,向成熟和优秀的同学学习,细心体察自己的生活,循序渐进,逐步适应,自己来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3.大胆实践、不断积累生活的经验。实践出真知。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大学新生应在实践中不断磨砺,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大胆实践,积累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教师寄语: 从思考中确立自我 从学习中寻求真理 从计划中把握时间 从兴趣中获取快乐 从实践中锻炼能力 从追求中获得力量 从竞争中赢得价值 从表达中锻炼口才 从交友中品味真情 从独立中体验自主 从自由中领悟责任

(二)树立新的学习理念,培养优良学风 自主学习。

大学如同高中一样,也是一种学校,但是一种特殊的学校。它是高等教育的殿堂,也是寻求知识的场所。它需要学生们积极主动学习知识,研究学问,进而培养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大学里,当然有教师的引导、授课,而且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但就学生学习进步而言,主要是要靠自己,靠自己去探寻、去钻研、去拼搏。我国古谚云:“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就是这个意思。 随着角色的转变,学习方法也应该有所变化。承袭过去在高中阶段的学习方法,即使勤奋用功可能也难以获得能力的全面提高,这在大学新生

里是相当普遍的现象。大学的学习方法与中学有很大不同,比如,不再是老师追着学生,而是要学生主动求教老师;大量的时间需要自己去安排,而不是被老师占有;要学会研究性学习,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等等。大学的学习是变被动为主动,并非仅仅是听课和读教科书,和老师同学讨论、阅读参考书目、听学术讲座等等,都是学习,关键是要充分利用这些校园中的特殊资源,并将学到的知识很好地整合。从旧的学习方法向新的学习方法过渡,再也不能依赖于“事事有人管”的环境,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是每个大学新生都必须经历的过程。

全面学习。

要树立一个思想:承认一切学习的价值与作用。不能只局限在一个专业,甚至一个领域,要自觉地适应飞速发展的时代的变化,不断地更新知识或获取知识。因此,大学生在学校,要充分利用宝贵的时间,多学知识,学好知识。要学会如何收集、处理、选择和管理信息;学会分析和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向书本学,还要向实践学习、向生活学习;注意科学与人文的结合;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学会与他人协作;学会按照道德准则和法律规范做人处事,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成为一个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人。即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共处,学会做事。

创新学习。

一般说学习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维持性学习,也称适应性学习。它的功能在于获得已有的知识、经验,以提高解决当前已经发生问题的能力,即“学会”。另一种就是创造性学习,也称自主性创新性学习。它的功能在于通过学习提高一个人发明创造、创造新知识的能力,以迎接未来社会的迅猛发展和变化。

创新学习是一种以求真务实为基础,吸收前人留下的知识,而又不受这些知识的约束,采取创造性方法,积极追求创造性成果的学习。

打1折的营销创意案例(PPT中显示) 终身学习。

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人们如果没有终身学习的概念,就难以在21世纪生存。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信息的更新和增长空前快速电话从发明到1000万用户。用了30年;inter网发展到1000万用户,只用了3年。知识的无限性与人的学习时间和精力的有限性的矛盾显得格外突

出,对任何人来说,仅凭已有的知识都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人们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大学期间就要为继续学习、终身学习奠定良好基础。大学毕业只是告别学校,并不是告别学习。不断学习新知识、获得新本领,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讲话(PPT中显示) 培养新的学习作风

学风有二种含义,一指学校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原则;二指学生的行为规范和思想道德的集体表现,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有时也特指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风气。良好的学风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巨大而无形的精神力量,时时刻刻都在对学生产生着强烈的熏陶和感染,激励学生奋发努力,健康成长。

当今社会强调优良学风尤其重要。复杂的社会经济、文化和价值观的变迁,给高校的学风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出现一些不好的现象:“船到码头车到岸”、“该轻松了”、“大一新生综合症”、“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精,作弊就灵”、“问世间学为何物”“三无学生—无目标无兴趣无动力”“刚进大学想发奋,不到一年开始混,一看书本头发昏,是否自己真很苯”等。

优良学风要求:

勤奋:对求知过程的态度。就是要发奋努力、不畏艰难、锲而不舍、永不懈怠。

严谨:对求知行为的态度。就是要一丝不苟、认真负责,做到严肃、严格、严密。

求实:对求知结果的态度。就是要脚踏实地,求真务实,不轻信,不弄虚作假,不贪图虚名,“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创新:对求知目的的态度。就是要不拘陈规,敢为人先,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和思维。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优秀大学生的成长经验,给我们提供了借鉴。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2007年国家奖学金获得者曾毅的事迹。

市场营销专业介绍

培养目标 专业方向 主要课程 专业前景 (PPT中详细介绍) 补充材料 1 世界著名大学教训

哈佛大学:与亚利士多德为友,与真理为友

剑桥大学:剑桥---求知学习的理想之地

耶鲁大学:真理和光明

普林斯顿---为国家服务,为世界服务 北京大学: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中国海洋大学:海纳百川,取则行远

复旦大学: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补充材料

2、营销人员应当具备的核心能力:

1、专业能力。

销售人员要具备专业能力,如掌握产品知识、销售技巧、消费心理、促销策略、渠道管理、市场运作、谈判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才能面对市场挑战,应对自如。

2、洞察能力。

只要你能准确地把握客户的心理,其实是条条大道通罗马。

3、沟通能力。

成功始于合作,合作始于信任,信任始于理解,理解始于沟通

4、抗逆能力。

在销售的道路上,从来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在困难与压力面前,有的人选择逃避,有的人选择应战。你的前途取决于面对困难与压力时你所做的选择。

5、学习能力。

学习者不一定是成功者,但成功者必定是擅长学习者。

(三)确立成才目标 塑造崭新形象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历史发展对大学生的必然要求,是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也是大学生需要确立的成才目标。

1、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

亚里士多德认为:“德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智慧的德,一种是行为的德,前者是从学习中得来的,后者是从实践中得来的”。德是大学生成才的核心。

2、智是人才素质的基础

作曲家门德尔松认为:“智慧是知识的善于运用”。智是大学生从事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本领,是能否成为有用的人才的重要基础。

3、体是人才素质的条件

中国的保尔吴运铎说过:“旺盛的精力寓于健康的身体”。健康的体魄是大学生为祖国服务的基本条件。

4、美是人才素质的内容

德国古典美学家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曾断言:“从感觉的受动状态到思维和一致的能动状态的转变中,只有通过审美自由的中间状态才能完成。„„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

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对大学生提出了的“五点希望”,即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的人;成为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人;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成为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的人;成为知行统

一、脚踏实地的人。这“五点希望”是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要求和具体体现,是当

理想远大,热爱祖国。是对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方面的形象要求。 追求真理,善于创新。是对当代大学生思维方法方面的形象要求。 德才兼备,全面发展。是对当代大学生自身素质方面的形象要求。 视野开阔,胸怀宽广。是对当代大学生为人处世方面的形象要求。 知行统一,脚踏实地。是对当代大学生事业发展方面的形象要求。 形象是人的素质的外在表现,当代大学生承担着历史的重任,是社会上富有朝气、充满活力的群体。良好的形象不仅是大学生成才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同学们要适应时代要求,自觉塑造积极健康向上的崭新形象。当今社会,大学生的形象素质不应该是表现在外表堂堂,衣冠楚楚,而是内心的充实和完美,进而表现出来的潇洒风流。一个大学生的形象蕴含着本身的气质、性格、教养。它是一个人内在美的表现。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应该努力的塑造培养符合大学生的形象。

三、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时代为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也对大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提

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最根本的是要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道德与法律 二者的区别:

内涵、调整方式、目标等不同 二者的联系:

a、都是一种社会规范,是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b、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所体现的价值标准和观念为社会主义法律提供了价值准则和道义基础

c、社会主义法律的实施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 (2)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

1、思想道德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法律素质是人们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素养和能力

2、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的方法: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 (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a、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灵魂

b、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题

c、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

d、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基础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联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有机统一的整体。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马克思主义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价值认同,首先解决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价值认同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解决了对中华民族、国家的发展前景的价值认同问题,是对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的坚信。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精髓,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对实现共同理想的动

力之源的价值认同。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是人们实现从价值观念到价值实践,从道德意识到道德行为转化的内在动力。

四者是逻辑严谨、层次分明,由高到低,从理论到实践的逻辑体系。 (5)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大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做到:

懂:懂得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关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真:对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学真信、入耳入脑;

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

推荐第6篇:教育心理学绪论打印版

第一章 绪论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产生、发展与变化的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3、认知是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属性及其规律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

4、情绪情感过程是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

5、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去调节和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6、人格是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在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的心理品质或特征的总和。它包括人格倾向性和人格心理特征两方面。

7、人格倾向性是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心理特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自我意识等。

8、人格特征是一个人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集中反映了人的心理活动的独特性,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9、实验法就是有目的地严格控制和创设一定条件,引起被试某种心理现象,加以描述、分析的方法。

10、实验室实验法是在实验室中,严密控制实验条件,借助于一定的仪器,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

11、自然实验法也叫现场实验法,是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对实验条件做适当控制,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

12、测验法就是运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验,对被试的某些心理品质测定,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

13、调查法是以收集被试各种材料,间接了解心理现象的方法。调查法可分为书面调查和口头调查两种。

14、书面调查法即问卷法,是通过被试书面回答的方式以研究其心理现象的方法。

15、口头调查法即访谈法,是研究者通过与被试交谈的方式以了解其心理特点的方法。

16、临床法是通过谈话,观察个人的心理现象或行为,系统地、综合地描述心理现象的方法。

17、个案法是对某个人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他的某种心理现象和行为因素的方法。

18、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9、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有:描述心理现象,解释心理活动机制,预测和控制心理行为。

20、心理学是教育的基础科学,主要体现在:教育活动要遵循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教师工作要有心理学指导;掌握和运用心理学理论是教师专业化的主要指标。

21、教师职业必备的心理素质包括:高尚的职业品德、广博的知识、完善的人格、全面的能力和专业的技能。

22、教师职业应掌握的心理辅导技术包括:关注技术、倾听技术、沉默技术、宣泄技术、面质技术、自我表露技术和行为矫正技术。

推荐第7篇:有机化学 绪论 教案

第一课教案

课题

绪论

(一) 有机化学的研究对象

(二) 有机化学的发展简史

(三) 有机化合物的特性

(四)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教学目的

(一) 了解有机化学的发展简史

(二) 了解有机化学、有机化合物的定义

(三) 了解有机化合物的特性

(四) 了解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征,复习共价键理论,掌握价键理论的有关要点

重点

(一) 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

(二) 价键理论的有关要点

难点

共价键理论

教学资源

教材、教学资料

教学方法

讲授法

学时

2课时

授课班级

10医学检验技术;10医药营销

教学过程

【引言】:

有机化学是一门重要的科学,它和人类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多数的食物(糖类、蛋白质、脂类)、药物、塑料、汽油、柴油等都是有机化合物。

医学本身研究的对象是人体。人体绝大部分是由有机物组成的。这些有机物可以在人体内进行一系列非常复杂,但是有彼此协调的化学变化,支撑着人体的新陈代谢。因此,有机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理论课程。

作为医学检验(医药营销)专业的学生更是离不开有机化学的基本知识。例如,糖类及其代谢产物的测定、血红蛋白及其代谢产物的测定等等都离不开有机化学的知识。

1 通过今后的学习,我们来逐步认识、学习、研究这门课程。 【板书】:第一章 绪论 【教师】:通过中学的学习,我们知道,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的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那么,有机化学,实际上就上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的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也是就说,有机化学的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是有机化合物。什么是有机化合物呢? 【板书】:一:有机化学的研究对象 【教师】:

一般情况下,与机体有关的化合物(少数与机体有关的化合物是无机化合物,如水),称为有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对人类具有重要意义,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形式 ,主要是由有机物组成的。例如:脂肪、氨基酸、蛋白质、糖、血红素、叶绿素、酶、激素等。生物体内的新陈代谢和生物的遗传现象,都涉及到有机化合物的转变。此外,许多与人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物质,例如石油、天然气、棉花、染料、化纤、天然和合成药物等,均属有机化合物。

根据对有机化合物的研究,得知有机化合物都含有碳元素,觉得多数还含有氢元素,有的还含有氧、氮、磷、硫等元素。所以人们把有机化合物定义为“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也可以定义为“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衍生物是指碳氢化合物中的氢原子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取代而衍生出来的化合物。但是一些具有无机化合物性质的含碳化合物,例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和碳酸盐等,则不列入有机化合物,不在有机化学中讨论。 【板书】有机化合物的定义 【教师】有机化学就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科学,它主要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制备以及应用等。

【板书】有机化学的定义 【教师】:“有机化学”最初的提出是相对于“无机化学”这个概念。无机化学,是研究元素、单质和无机化合物的来源、制备、结构、性质、变化和应用的一门化学分支,它的研究对象是无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是指从非生物或矿物质中得到的物质。19世纪初,当时的化学家还是认为,在实验室里是不能通过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只有在生物体体内,存在所谓的生命力,才能产生有机物。从十九世纪初到现在,已经经历了两个多世纪,人们对于有机化学的认识取得了哪些进步呢?下面我们将系统的介绍一下:有机化学的发展简史 【板书】:二:有机化学发展简史 【教师】:1806年,由瑞典化学家伯则里首次提出“有机化学”的概念。这是针对无机化学的概念提出来的。也就是认为,有机物是通过生物体的生命力来产生有机物。 【板书】:1806年,伯则里创立“有机化学”一词 【教师】:1824年,德国化学家维勒将氰水解得到了草酸,1828年,他无意中用加热的方法把氰酸转化成了尿素。维勒把这一重要的发现告诉了伯则里:“我应当告诉您,我制造出了尿素,但是并不求助于动物的肾”。这是对于伯则里的“生命力学说”的第一次冲击,但是当时并没有得到当时其他化学家的承认。 【板书】:1824年,维勒实现无机物到有机物的转化 【教师】:越来越多的有机化合物在实验室被合成出来,而且绝大部分是在与生物体内完全不同的条件下合成的。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如,1845年,柯尔伯合成了醋酸,1854年,柏赛罗合成油脂类化合物等,才使“生命力学说”逐渐被抛弃。但是“有机化学”这个名词沿用至今。 【板书】:1845年,柯尔伯合成了醋酸;

1854年,柏赛罗合成油脂类化合物等,彻底否定了“生命力学说”

【教师】:

2 那么有机化学至此,都是萌芽时期,刚刚确定了这门学科的范围。19世纪下半叶,有机化学这门学科得到了快速发展,进入了经典有机化学时期。具体是指由1858年价键学说的建立到1916年价键的电子理论的引入。

几个标志性的事件:1858年,德国化学家凯库勒(F.A.Kekule,1829—1896)等提出了“价键学说”,该学说认为,碳是四价的,并第一次用一条短线“—”表示“键”。凯库勒还提出了在一个分子中碳原子可以相互结合,且碳原子之间不仅可以单键结合,还可以双键或三键结合。此外,凯库勒还提出了苯的结构。

1874年荷兰化学家范霍夫(J.H.van\'t Hoff, 1852—1911)和法国化学家列别尔(J.A.Le Bel,1847—1930)分别独立地提出了碳价四面体学说,即碳原子占据四面体的中心,它的4个价键指向四面体的4个顶点。 【板书】:1858年,凯库勒提出 “价键学说”

1874年,范霍夫和列别尔分别独立地提出了碳价四面体学说 【教师】:

在经典有机化学时期,有机物结构的测定,以及在反应和分类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价键还只是化学家在实践中得出的一种概念,有关价键的本质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

1916年路易斯(G.N.Lewis,1875—1946)等人在物理学家发现电子、并阐明了原子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价键的电子理论。他们认为,各原子外层电子的相互作用是使原子结合在一起的原因。相互作用的外层电子如果从一个原子转移到另一个原子中,则形成离子键;两个原子如共用外层电子,则形成共价键。通过电子的转移或共用,使相互作用原子的外层电子都获得稀有气体的电子构型。这样,价键图像中用于表示价键的“—”,实际上就是两个原子共用的一对电子。价键的电子理论的运用,赋予经典的价键图像表示法以明确的物理意义。

1927年以后,海特勒(W.H.Heitler,1904—)等人用量子力学的方法处理分子结构的问题,建立了价键理论,为化学键提出了一个数学模型。

之后,更多的科学家通过研究,为价键理论提供更多的补充。从1916年,路易斯引入价键的电子理论开始至今,都是现代有机化学时期。在这个时期的主要成就还有取代基效应、线性自由能关系、构象分析,等等。 【板书】:1916年,路易斯提出了价键的电子理论

1927年,海特勒建立价键理论 【教师】:前面我们提到,有机化合物是指“含碳元素”的化合物,碳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上的第二周期第四主族,碳原子的最外层有四个电子,正好处于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交界线上。它作为有机化合物的主要元素,使得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具有很多特殊性。 【板书】:三 有机化合物的特性 【教师】:

有机化合物的的第一个特性是数量庞大、结构复杂。 构成有机化合物的元素虽然种类不多,但有机化合物的数量却非常庞大。迄今已知的约2000万种化合物中,绝大部分是有机化合物。

有机化合物的数量庞大与其结构的复杂性密切相关。有机化合物中普遍存在多种异构现象,如构造异构、顺反异构、旋光异构等。这是有机化合物的一个重要的特性,也是造成有机化合物数目极多的重要原因。 【板书】:数量庞大、结构复杂 【教师】:

有机化合物的的第二个特性是热稳定性差和容易燃烧。 碳和氢容易与氧结合而形成能量较低的二氧化碳和水,所以绝大多数有机物受热容易分解,切容易燃烧。人类常用的燃料大多数是有机化合物,如天然气,汽油等。人们常利用这 3 个性质来初步区别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 【板书】:热稳定差、容易燃烧 【教师】:

有机化合物的的第三个特性是熔点较低。

有机物的熔点一般在400℃以下,许多有机化合物在常温下为气体或者液体,如甲烷、乙醇等。而无机物的熔点一般较高,如氯化钠的熔点在801℃。这是因为,有机物的晶体排列是靠分子间的范德华力来维系的,只需较低能量就可以破坏这种有规律的排列。无机物大多是离子晶体,晶格排列是靠离子间的正负电荷的引力,破坏它需要更多的能量。

纯的有机物的熔点是重要的物理常量之一,实验中常测定熔点以鉴别有机化合物或判断化合物的纯度。 【板书】:熔点较低 【教师】:

有机化合物的的第四个特性是难溶于水。

大多数的有机物都难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剂。例如油脂不溶于水,但易于汽油、乙醚等有机溶剂。这是由于有机物通常呈非极性或弱极性,而水是一种极强性的液体。溶解作为一个复杂的过程,一般服从“相似相溶”的规律,只有结构和极性相近的物质才能互溶。所以大多数非极性或弱极性的有机物难溶于水,但可以溶于极性相近的有机溶剂中。

衣服上有了油污,可以用汽油清洗,实际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板书】:难溶于水 【教师】:

有机化合物的的第五个特性是化学反应速度慢。 有机化合物之间的反应速度一般比较慢。例如地下的石油和煤是动植物遗体在地层下经历千百年的变化而形成的。

有机化合物起化学反应时要经过旧共价键的断裂和新共价键的形成,所以有机反应一般比较缓慢。因此,许多有机化学反应常常需要加热、加压或应用催化剂来加快反应速度。 【板书】:反应速度慢 【教师】:

有机化合物的的第六个特性是反应产物复杂。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比较复杂,在发生反应时,并不局限于分子的某一特定部位的共价键断裂,除主要反应外,常伴有副反应,产物往往也是复杂的混合物,使主要产物的收率较低。而且有机反应后的产物,往往需要蒸馏、重结晶和层析等操作来分离提纯。

因此,在进行有机合成时,需要选择适当的试剂,选择最佳的反应条件,减少副反应,提高产率。 【板书】:反应产物复杂,副反应多。 【教师】:以上六点是有机化合物特有的一些性质,但是实际上,有机与无机化合物的性质差别并不是绝对的。比如CCl4是有机化合物,但是它却是灭火剂,不能燃烧。有些材料可耐高温,有些化合物可以作为超导的材料。随着金属有机化学的发展以及各学科间的交互渗透,无机化合物与有机化合物的界限会逐渐缩小。 【教师】:

结构决定性质。有机化合物具有的特性与它的结构有密切的关系。了解有机化合物分子的结构,对于弄清有机化合物之间的千差万别和有机化学的基本规律,是十分重要的。 【板书】:四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教师】:

对于有机化合物结构的认识,也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最开始的时候,科学家是在有关结 4 构学说的基础上,发展的经典结构学说。 【板书】:经典结构学说 【教师】:

19世纪初,德国化学家凯库勒(F.A.Kekule,1829—1896)等提出了“价键学说”,该学说认为,碳是四价的,凯库勒同时还提出了在一个分子中碳原子可以相互结合,且碳原子之间不仅可以单键结合,还可以双键或三键结合。

1874年荷兰化学家范霍夫(J.H.van\'t Hoff, 1852—1911)和法国化学家列别尔(J.A.Le Bel,1847—1930)分别独立地首次提出了碳原子的立体概念。特别是范霍夫为碳原子做了一个正四面体的模型,碳原子占据四面体的中心,它的4个价键指向四面体的4个顶点。

以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为例,其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四个氢原子以共价键的方式结合而成。甲烷的五个原子并不在一个平面上,而是呈现正四面体的结构,碳原子处于正四面体的中心,而氢原子位于正四面体的四个顶点上。碳原子的四个价键从中心指向四个顶点,各个价键的夹角为109.5°。 【教师】:

随着20世纪人们对原子一般性质的认识有了提高之后,路易斯提出了共价键的概念。他认为原子的电子可以配对成键,使原子能够形成一种稳定的惰性气体电子结构,即最外层为两个或八个电子。

这样,氢的外层具有两电子的惰性气体氦的结构,氟、碳外层具有八个电子的氖结构。这就是常说的“八隅规则”。这种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学键称为共价键。用圆点表示价电子的电子结构式称为路易斯结构式。 【板书】:路易斯结构 【教师】:

通常两个原子间的一对电子表示共价单键,两对或三对电子表示双键或三键。两个原子间没有共享的电子称为非成键电子。一对非成键电子常常被称为孤对电子。氧原子、氮原子和卤素通常在他们稳定的化合物中有孤对电子,这些孤对电子有助于它们确定它们相应化合物的反应活性。

为了方便,路易斯结构通常用一短线表示成键电子,孤对电子可以省略。又是孤对电子是为了表示分子的某一特性。 【教师】:

路易斯理论有助于了解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但是未能说明共价键究竟是如何形成的。随着量子化学的建立,科学家将量子力学应用于有机化学,使人们对分子的形成和共价键的本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从而建立了现代共价键理论。 【板书】:现代共价键理论 【教师】:在介绍共价键理论之前,先简单介绍原子轨道。 【板书】:原子轨道 【教师】: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两部分组成的。电子绕核做高速运动。化学反应主要涉及原子外层电子运动状态的改变。核外电子作为一种微观粒子运动有不确定性,无法得到电子的具体位置,只好用电子出现的概率来描述(即为电子云)。电子云图像中每一个小黑点表示电子出现在核外空间中的一次概率(不表示一个电子!)概率密度越大电子云图像中的小黑点越密,离核近处,黑点密度大,电子出现机会多,离核远处,电子出现机会少。

把电子在空间可能出现的区域称为原子轨道,通常用1s轨道、2s轨道、2p轨道、3s轨道、3p轨道„„来表示。

1s电子云

【教师】:在了解了原子轨道之后,我们再来学习现代价键理论。 【板书】:现代价键理论 【教师】:

根据现代价键理论,共价键的形成可以看作是原子轨道的重叠或电子配对的结果。 原子轨道重叠后,两个原子核间电子云密度较大,因而降低了两核之间的正电排斥,增加了两核对负电的吸引,使整个体系的能量降低,形成稳定的共价键。成键的电子区域在两个成键的原子之间。(atomic orbital 原子轨道)

氢分子,图中电子出现几率较大处为共价键

【教师】:价键理论主要包括四个要点。 【板书】:(1):成键电子自旋方向必须相反;

(2):共价键具有饱和性; (3):共价键具有方向性; (4):能量相近的原子轨道可以杂化

【教师】:

首先,成键电子自旋方向必须相反。如果两个原子各有一个未成对电子且自旋方向相反平行,就可以耦合配对,成为一个共价键。若原子各有两个或者三个未成对的电子,就可以形成双键或三键。

6 同时,共价键具有饱和性。如果一个原子的未成对电子已经配对,就不能再与其它一个原子的未成对电子配对。

第三点,共价键具有方向性。电子云重叠越多,形成的键越强,即共价键的键能与原子轨道重叠程度呈正比。因此,要尽可能的在电子云密度最大的地方重叠,形成稳定的共价键。

最后,能量相近的原子轨道可进行杂化,组成能量相等的杂化轨道。这样可使成键能力更强,成键后可达到最稳定的分子状态。这节将在后面一章学习。 【教师】:以上介绍了关于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几种不同的理论学说,现在有机化学中,对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的表示方法,是利用结构式。 【板书】: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式。 【教师】:

定义:用来表示组成有机物分子的原子种类和数目,以及分子内各原子的连接顺序和连接方式的式子称为结构式,又称为构造式。 【板书】: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式的定义 【板书】: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式有:蛛网式、简写式、键线式 【教师】: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式有蛛网式、简写式和键线式。 蛛网式是将原子与原子用短线连接代表共价键,一条短线代表一个共价键。当原子与原子之间以双键或者三键相连时,则用两条或者三条短线相连。

为了书写方便,可以省略部分代表单键的短线,一般是碳原子或者是其他原子与氢原子之间的短线,就是简写式。

蛛网式与简写式都能反映出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组成、原子间的连接顺序和连接方式。但是简写式较蛛网式简单,一般常采用结构简式表示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

书写具有较长碳链或环状结构的有机化合物,也常用键线式来表示。在键线式中,碳原子和氢原子的元素符号都被省略。未来区别一个碳键与下一个碳键,把两条线画成120度的角度,大致代表四面体的角度。如果碳原子上有其他原子或基团,就把那个原子或者基团写出。键线式只能表示碳的骨架。 【教师】:

乙醇和甲醚具有相同的分子式C2H6O,但它们具有不同的结构。

结构不同,它们的性质也不同。乙醇常温下是液体,能与金属钠反应;甲醚在常温下是气体,不与金属钠反应。

同分异构现象:分子式相同而化学结构不同,因而表现出不同性质的现象。 同分异构体:分子式相同而化学结构不同的化合物互为同分异构体。

复习总结新课重点、难点内容

1:有机化学、有机化合物的定义 2:有机化合物的特性

3: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征,现代共价键理论,掌握价键理论的有关要点 4: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式,同分异构现象

推荐第8篇:材料力学教案绪论

西京学院机电工程系

第 1 次课学时

授课日期: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王晋鹏批准人: 章节名称

1.1 材料力学的任务

1.2 变性固体的基本假设

1.3 外力及其分类

1.4 内力、截面法和应力的概念

1.5 变形与应变

1.6 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

授课形式

理论课□√案例讨论课□实验课□习题课□其他□

本次授课目的与要求

1.了解材料力学的任务和基本假设;2.了解外力的分类;

3.掌握内力的概念及用截面法进行内力的计算;4.熟悉应力、应变的概念 5.熟悉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

本次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用截面法进行内力的计算

难点:材料力学的任务和基本假设及应力、应变的概念

教学内容提要及时间分配

时间分配

教学方法与手段设计

1.材料力学的任务 2.变形固体的基本假设 3.外力的分类

4.内力、应力的概念以及用截面法进行内力的计算 5.变形与形变的概念 6.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 7.小结 8.布置作业

10分钟 10分钟 20分钟 20分钟 15分钟 15分钟 5分钟 5分钟

启发式教学 理论联系实际 加强互动性

课堂导入提问、预习要求及作业布置 1.什么是力?都可以怎么分类?

2.材料力学和理论力学的研究内容有什么不同? 预习内容:2.1 轴向拉伸与压缩的概念和实例 2.2 轴向拉伸或压缩时横截面上的内力和应力

2.3 直杆轴向拉伸或压缩时斜截面上的应力 课后作业:

课后小结

1.材料力学的任务:在保证满足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要求(安全、实用)的前提下,以最经济的代价,为构件选择适宜的材料,确定合理的形状和尺寸,并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计算方法。

2.变形固体静力学的基本假设:连续、均匀假设和各项同性假设。 3.应力、应变的概念及关系。

4.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拉压、剪切、扭转和弯曲

教学内容

课堂组织

第一章绪论

1.1 材料力学的任务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相互之间的一种机械作用。这种相互作用的效果有:

一是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外效应)。二是使物体产生变形(内效应)。

2、力的分类:

按外力的作用方式可分为表面力和体积力。表面力是作用于构件表面的力,又可分为分布力和集中力。分布力是连续作用于构件表面的力,如作用于船体上的水压力。有些分布力是沿杆件的轴线作用的,如楼板对屋梁的作用力。如果分布力的作用面积远小于构件的表面面积,或沿杆件轴线的分布范围远小于杆件长度,则可将分布力简化为作用于一点的力,称为集中力,如列车车轮对钢轨的压力。体积力是连续分布于构件内部各质点上的力,如重力和惯性力等。

按载荷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可分为静载荷与动载荷。随时间变化极缓慢或不变化的载荷,称为静载荷。其特征是在加载过程中,构件不产生加速度或产生的加速度极小,可以忽略不计。随时间显著变化或使构件各质点产生明显加速度的载荷,称为动载荷。

布力是沿杆件的轴线作用的,如楼板对屋梁的作用力。如果分布力的作用面积远小于构件

3、材料力学的任务:

机械与工程结构通常是由若干个零部件构成的,我们把构成它们的每一个组成部分统称为构件。如机械的轴,房屋的梁、柱子等。在机械或工程结构工作时,有关构件将受到力的作用,因而会产生几何形状和尺寸的改变,称为变形。若这种变形在外力撤除后能完全消除,则称之为弹性变形;若这种变形在外力撤除后不能消除,则称之为塑性变形(或永久变形)。为了保证机械或工程结构能正常工作,则要求每一个构件都具有足够的承受载荷的能力,简称承载能力。构件的承载能力通常由以下3个方面来衡量:

(1) 强度:构件抵抗破坏(断裂或产生显著塑性变形)的能力称为强度。构件具有足够的强度是保证其正常工作最基本的要求。例如,构件工作时发生意外断裂或产生显著塑性变形是不容许的。

(2) 刚度:构件抵抗弹性变形的能力称为刚度。为了保证构件在载荷作用下所产生的变形不超过许可的限度,必须要求构件具有足够的刚度。例如,如果机床主轴或床身的变形过大,将影响加工精度;齿轮轴的变形过大,将影响齿与齿间的正常啮合等。

(3) 稳定性:构件保持原有平衡形式的能力称为稳定性。在一定外力作用下,构件突然发生不能保持其原有平衡形式的现象,称为失稳。构件工作时产生失稳一般也是不容许的。例如,桥梁结构的受压杆件失稳将可能导致桥梁结构的整体或局部塌毁。因此,构件必须具有足够的稳定性。

构件的设计,必须符合安全、实用和经济的原则。材料力学的任务是:在保证满足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要求(安全、实用)的前提下,以最经济的代价,为构件选择适宜的材料,确定合理的形状和尺寸,并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计算方法。 1.2 变形固体的基本假设

为了简化性质复杂的变形固体,通常作出如下基本假设:

(1) 续性假设:即认为材料无间隙地分布于物体所占的整个空间中。根据这一假设,物体内因受力和变形而产生的内力和位移都将是连续的,因而可以表示为各点坐标的连续函数,从而有利于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

(2) 均匀性假设:即认为物体内各点处的力学性能都是一样的,不随点的位置而变化。按此假设,从构件内部任何部位所切取的微元体,都具有与构件完全相同的力学性能。同样,通过试样所测得的材料性能,也可用于构件内的任何部位。应该指出,对于实际材料,其基本组成部分的力学性能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但是,由于构件的尺寸远大于其基本组成部分的尺寸,按照统计学观点,仍可将材料看成是均匀的。

(3) 各向同性假设:即认为材料沿各个方向上的力学性能都是相同的。我们把具有这种属性的材料称为各向同性材料,如低碳钢、铸铁等。在各个方向上具有不同力学性能的材料则称为各向异性材料,如由增强纤维(碳纤维、玻璃纤维等)与基体材料(环氧树脂、陶瓷等)制成的复合材料。本书仅研究各向同性材料的构件。按此假设,我们在计算中就不用考虑材料力学性能的方向性,而可沿任意方位从构件中截取一部分作为研究对象。 1.4 内力、截面法和应力的概念

构件在未受外力作用时,其内部各质点之间即存在着相互的力作用,正是由于这种“固有的内力”作用,才能使构件保持一定的形状。当构件受到外力作用而变形时,其内部各质点的相对位置发生了改变,同时内力也发生了变化,这种引起内部质点产生相对位移的内力,即由于外力作用使构件产生变形时所引起的“附加内力”,就是材料力学所研究的内力。当外力增加,使内力超过某一限度时,构件就会破坏,因而内力是研究构件强度问题的基础。 为了显示和确定构件的内力,可假象地用一平面将构件截分为A、B 两部分(下图),任取其中一部分为研究对象(例如A 部分),并将另一部分(例如B部分)对该部分的作用以截开面上的内力代替。由于整个构件处于平衡状态,其任一部分也必然处于平衡状态,故只需考虑A 部分的平衡,根据理论力学的静力平衡条件,即可由已知的外力求得截面上各个内力分量的大小和方向。同样,也可取B 部分作为研究对象,并求得其内力分量。显然,B 部分在截开面上的内力与A部分在截开面上的内力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它们是等值反向的。

上述这种假想地用一平面将构件截分为两部分,任取其中一部分为研究对象,根据静力平衡条件求得截面上内力的方法,称为截面法。其全部过程可以归纳为如下3 个步骤:

(1) 在需求内力的截面处,假想地用一平面将构件截分为两部分,任取其中一部分为研究对象。

(2) 在选取的研究对象上,除保留作用于该部分上的外力外,还要加上弃去部分对该部分的作用力,即截开面上的内力。

(3) 由理论力学的静力平衡条件,求出该截面上的内力。

必须指出,在计算构件内力时,用假想的平面把构件截开之前,不能随意应用力或力偶的可移性原理,也不能随意应用静力等效原理.这是由于外力移动之后,内力及变形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一般情况下,内力在截面上并不是均匀分布的。为了描述内力系在截面上各点处分布的强弱程度,我们需引入内力集度(分布内力集中的程度)即应力的概念。

如下图所示,在受力构件截面上任一点K 的周围取一微小面积Δ A,并设作用于该面积上的内力为Δ F ,则Δ A上分布内力的平均集度为:

Pm称为Δ A上的平均应力。由于截面上的内力一般并非均匀分布,因而平均应力pm 之值及其方向将随所取Δ A的大小而异。为了更准确地描述点K的内力分布情况,应使Δ A趋 于零,由此所得平均应力m p 的极限值,称为点K处的总应力(或称全应力),并用p 表示,即

1.5 变形与应变

在外力作用下,构件内各点的应力一般是不同的,同样,构件内各点的变形程度也不相同。为了研究构件的变形,可设想将构件分割成许多微小的正六面体(当六面体的边长趋于无限小时称为单元体),构件的变形可以看作是这些单元体变形累积的结果。而单元体的变形只表现为边长的改变与直角的改变两种。为了度量单元体的变形程度,人们定义了线应变与切应变两个物理量。

线应变是指单元体棱边长度的相对变化量,通常用ε表示。切应变是指单元体两条互相垂直的棱边所夹直角的改变量,也称为剪应变或角应变,用γ表示。 1.6 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

工程实际中的构件是各种各样的,但按其几何特征大致可以简化为杆、板、壳和块体等。本书所研究的只是其中的杆件。所谓杆件是指其长度远大于其横向尺寸的构件。杆件在不同的外力作用下,其产生的变形形式各不相同,但通常可以归结为以下四种基本变形形式以及它们的组合变形形式。 1.轴向拉伸或压缩

杆件受到与杆轴线重合的外力作用时,杆件的长度发生伸长或缩短,这种变形形式称为轴向拉伸或压缩。 2.剪切

在垂直于杆件轴线方向受到一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线相距很近的力作用时,杆件横截面将沿外力作用方向发生错动(或错动趋势),这种变形形式称为剪切。机械中常用的连接件,如键、销钉、螺栓等都产生剪切变形。 3.扭转

在一对大小相等、转向相反、作用面垂直于直杆轴线的外力偶作用下,直杆的任意两个横截面将发生绕杆件轴线的相对转动,这种变形形式称为扭转。工程中常将发生扭转变形的杆件称为轴。如汽车的传动轴、电动机的主轴等的主要变形,都包含扭转变形在内。 4.弯曲

在垂直于杆件轴线的横向力,或在作用于包含杆轴的纵向平面内的一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偶作用下,直杆的相邻横截面将绕垂直于杆轴线的轴发生相对转动,杆件轴线由直线变为曲线,这种变形形式称为弯曲(图5.6(e))。如桥式起重机大梁、列车轮轴、车刀等的变形,都属于弯曲变形。凡是以弯曲为主要变形的杆件,称为梁。

推荐第9篇:绪论高中生物教案

知识目标

了解生物与生物科学的研究对象;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了解生物科学的发展及高中生物学学习的主要内容;了解生物科学的研究方法;了解生物科学学习的意义和目标。

能力目标

在对生物特征的分析和讨论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对生物科学研究方法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探究意识和能力;在对生物科学发展的讨论中,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表达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

在生物科学发展过程的讨论中,激发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在对生物科学研究基本方法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在问题的讨论和科学研究方法的探究过程中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知识体系图解

章节地位和作用

本节为起始课,既是整个高中生物学学习的起点,同时生物的基本特征也是高中生物学学习的主要内容,因此应该是全书学习内容的概括,在整个高中学习占具有统领作用。 重点分析

(一)生物的基本特征

生物的基本特征是高中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既涵盖了生物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也是高中生物学的主要教学内容。生物的基本特征包括生命本身的特征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两个方面,生命本身的特征主要是新陈代谢和生殖,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主要是生物与环境的相互适应。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将有助于形成总体的概念,对高中的生物学起到重要作用。因此是教学的重点。

(二)生物科学的研究方法

生物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中所包含的科学研究基本程序,既是学习和探究生物学问题的基本方法,也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提出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和得出结论等基本程序,在具体的问题探究过程中体会和学习这些基本方法,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三)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是绪论课的重要目标,激发出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将非常有利于高中生物学的学习,绪论课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能否激发出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因此是教学的重点内容。 难点分析

(一)生物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生物学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属于绪论中没有的内容,因此在教学上对教师的要求较高,在教学中可采用案例法,即以一个需要研究的生物学问题的研究过程来体验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是本节教学的难点,教师可以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语言表达等各个方面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生完成高中生物学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法建议

(一)学生基础较好的学校或班级

可采用讨论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以讨论为主的综合课。通过对几个典型问题的讨论,学习生物科学的研究对象;通过几个生物新技术发展事例的讨论,认识生物科学将成为二十一世纪领先发展的科学;通过讨论,认识学习生物科学的社会意义以及生物科学普及教育的目标。

第二课时:以讨论为主的综合课。在第一节课的基础上,总结生物的基本特征;在学生对一个典型问题的探究过程中,体会生物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通过自学认识生物科学的发展史、认识生物学学习的方法和要求。

(二)普通学校

可采用讲解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讲解生物学的研究对象、生物科学将成为二十一世纪领先发展的科学和生物科学普及教育的目的和意义。教师列举、展示、讲解生物科学研究的事例、生物科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事例、生物学现象的趣事等,主要目标是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以及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第二课时:讲解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生物科学的发展史、学习生物学的方法等。教师归纳总结生物的基本特征,在对一个实际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归纳生物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最后引领学生阅读教材学习生物科学的发展史和学习生物学的方法。

推荐第10篇:建筑材料绪论教案

远古时期:“穴居巢处”

石器、铁器时代:凿石成洞,筏木为棚,此外泥

土也用来建筑房屋。

“秦砖汉瓦时代”:人类学会了用泥土烧制砖、瓦,用岩石烧制石灰、石膏。建筑材料进入了初期生产阶段。

注:秦砖汉瓦时代主要指公元前10世纪前后到18世纪。这一时期,人类创造了大量的建筑文明,许多古罗马建筑和中国古建筑直到今天仍完好无损。

18世纪:水泥、混凝土、钢材的发明和应用,使得建筑物的形式和规模随之改变,建筑材料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水泥的发明:

水泥的发明是人类在长期生产实践中不断积累的结果,是在古代建筑材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西方古代的建筑胶凝材料

在水泥发明的数千年岁月中,西方最初采用黏土作胶凝材料。用这种泥土建造的建筑物不耐水,经不住雨淋和河水冲刷,但在干燥地区可保存许多年。

大约在公元前3000-2000年间,古埃及人开始采用煅烧石膏作建筑胶凝材料来砌筑建筑物。

古希腊人则用石灰作为胶凝材料。

古罗马人使用石灰砂浆砌筑建筑物。采用石灰砂浆的古罗马建筑,其中有些非常坚固,甚至保留到现在。

“罗马砂浆” :“石灰-火山灰-砂子”,这种砂浆在强度和耐水性方面较“石灰-砂子”的二组分砂浆都有很大改善,用其砌筑的普通建筑和水中建筑都较耐久。

中国古代的建筑胶凝材料

中国建筑胶凝材料的发展有着自己的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

“白灰面”

早在公元前5000-3000年的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就有人用“白灰面”涂抹山洞、地穴的地面和四壁,使其变得光滑和坚硬。“白灰面”因呈白色

粉末状而得名,它由天然姜石磨细而成。姜石是一种二氧化硅较高的石灰石块,常夹在黄土中,是黄土中的钙质结核。“白灰面”是至今被发现的中国古代最早的建筑胶凝材料。

黄泥浆

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地穴建筑迅速向木结构建筑发展此时除继续用“白灰面”抹地以外,开始采用黄泥浆砌筑土坯墙。黄泥浆和草拌黄泥浆作为胶凝材料则一直沿用到近代社会。

石灰

公元前7世纪的周朝出现了石灰。有良好的吸湿防潮性能和胶凝性能。

到秦汉时代,除木结构建筑外,砖石结构建筑占重要地位。石灰是一种主要的胶凝材料,用来胶结砖材和石材。

三合土

在公元5世纪的中国南北朝时代,出现一种名叫“三合土”的建筑材料,它由石灰、黏土和细砂所组成。“三合土”与罗马的三组分砂浆,即“罗马砂浆”有许多类似之处。

“三合土”自问世后一般用作地面、屋面、房基和地面垫层。“三合土”经夯实后不仅具有较高的强度,还有较好的防水性,在清代还将他用于夯筑水坝。

中国古代建筑胶凝材料的发展,到达石灰掺有机物的胶凝材料阶段后就停止不前,未能在此基点上跨出一步。西方古代建筑胶凝材料则在“罗马砂浆”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朝着现代水泥的方向不断提高,最终发明水泥。

水硬性石灰

18世纪中叶,英国航海业已较发达,但船只触礁和撞滩等海难事故频繁发生。为避免海难事故,采用灯塔进行导航。当时英国建造灯塔的材料有两种:木材和“罗马砂浆”。然而,木材易燃,遇海水易腐烂;“罗马砂浆”虽然有一定耐水性能,但尚经不住海水的腐蚀和冲刷。由于材料在海水中不耐久,所以灯塔经常损坏,船只无法安全航行,迅速发展的航运业遇到重大障碍。为解决航运安全问题,寻找抗海水侵蚀材料和建造耐久的灯塔成为18世纪50年代英国经济发展中的当务之急。对此,英国国会不惜重金,礼聘人才。被尊称为英国土木之父

的工程师史密顿(J.Smeaton)应聘承担建设灯塔的任务。

1756年,史密顿在建造灯塔的过程中,研究了“石灰-火山灰-砂子”三组分砂浆中不同石灰石对砂浆性能的影响,发现含有黏土的石灰石,经煅烧和细磨处理后,加水制成的砂浆能慢慢硬化,在海水中的强度较“罗马砂浆”高很多,能耐海水的冲刷。史密顿使用新发现的砂浆建造了举世闻名的普利茅斯港的漩岩(Eddystone)大灯塔。

用含黏土、石灰石制成的石灰被成为水硬性石灰。

1824年,英国的阿斯谱丁获得了“波特兰水泥”的专利证书,一举成为流芳百世的水泥发明人。

20世纪:建筑材料大发展,建筑材料的品种和品质都有了极大的拓展和提高,各种新材料层出不穷,可以说是日新月异。

注:例如各种装饰材料、高分子材料、沥青材料、新型墙体材料等。

建筑材料决定着建筑物的规模和形式:

泥土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

龙山文化的人们发明了土坯。土坯不同于砖,它不用烧制,将以茅草为加强筋的硬泥用同一坯模塑造成形,利用太阳光自行晒干,就是很方便的建筑材料。

第一,用土坯作材料垒成厚重的墙,防风寒功能增强,因而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第二,把建房过程分解为若干步骤,建造效率大为提高。第三,建筑材料范围扩大。以前的建材以木石为主,泥土只作辅助材料,起抹平缝隙的作用,经过晒制土坯,土可以作为主材。木材砍削艰难,木石取之有限,石料挖取、破碎、搬运和垒砌都十分不便,泥土却取而不竭,经过简单的物理手段,就可以转变为预制件,房屋的建造更容易了。第四,土坯平整,垒成的墙体坚固,可以建造更大的房屋。土坯一般为矩形,用它们建造平面为正方或长方的房屋,在施工上更为便利。交错垒砌的方式符合重力学原理,墙体可以砌的很高,使“窝棚”提升为大房子。

赵州桥:

又名安济桥,位于河北赵县洨河上,它是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好的巨大石拱桥,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被誉为“华北四宝之一”。

是唐代著名匠师李春建造。桥长50.82米,跨径37.02米,券高7.23米,是当今世界上跨径最大、建造最早的单孔敞肩型石拱桥。

大雁塔

大雁塔坐落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南部的慈恩寺内。

大雁塔是楼阁式的青砖塔,七层,平面呈正方形,由塔基和塔身两个部分组成。塔基边长48米,高4.2米,其上是塔身,边长25米,高59.9米,塔基和塔身通高64.1米。

唐代以来,每逢正月十

四、十

五、十六三日,大慈恩寺内有传统的庙会,俗称“雁塔庙会”,极为繁华兴盛,同时这里也是文人墨客会萃之地,举子及第后均登塔题名,“雁塔题名”遂成为士子们仰慕向往之事,塔的前边留有唐代至清代千余年间的陕西举人题名刻石。此外,文人还常登塔题咏。

故宫

故宫,又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群,为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

紫禁城占地72万多平方米,共有宫殿9000多间,都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

南京长江二桥

南京长江二桥中的南汊大桥为钢箱梁斜拉桥,桥长2938米,主跨为628米,在当时同类桥型中居国内第一,世界第三。

三峡大坝

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坝顶总长3035米,坝顶高程185米,正常蓄水位175米,总库容393亿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能够抵御百年一

遇的特大洪水。配有26台发电机的两个电站年均发电量849亿度。

鸟巢

作为目前世界最大的钢结构建筑体育馆,鸟巢由一系列辐射式门式钢桁架,围绕碗状座席区旋转而成。整个屋面结构与立面结构的钢结构由2000多根箱形弯扭构件连接而成。总重量超过了6000吨,钢结构最大跨度达332.3米。

作为世界最大的钢结构建筑之一,鸟巢能够容纳91000人。

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的双子塔(Petronas Towers),高1483英尺(452米),88层。

2008年7月,湖北省武汉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粘土砖的通告

该技术是利用生化一体融合渗透技术,将垃圾一次性粉碎后合成低毒无害的建筑材料,垃圾无需分检,污染物达到“零排放”。 以此项技术为依托的天津市南开区垃圾资源化处理工程项目即将上马,拟建规模为日处理垃圾300吨的生产线,年产彩色路面砖200多万平方米,预计可实现年产值5000余万元,创利税1000余万元,

随着城市建设发展的不断加快,城市建筑垃圾也在不断增加,我区目前在建设装修,拆迁中产生的建筑垃圾已成为垃圾处理中的一大问题,如果将垃圾粉碎,做为再生资源,充分利用,既解决了垃圾处理...建筑垃圾制砖是以水泥、破碎筛分后的建筑垃圾为主要原材料,掺加少量砂和粉煤灰生产建筑垃圾标准砖或混凝土砌块。粉煤灰作为细骨料的同时有胶凝的作用,可替代部分水泥。

损伤自诊断混凝土

自诊断混凝土具有压敏性和温敏性等自感应功能。是在混凝土基材中复合部

分其它材料组分使混凝土本身具备本征自感应功能。

碳纤维混凝土本身就是传感器,可对混凝土内部在拉、压、弯静荷载和动荷载等外因作用下的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以及损伤开裂进行监测。

自修复混凝土

混凝土结构在使用过程中,大多数结构是带缝工作的。

在日本,以东北大学三桥博三教授为首的日本学者将内含粘结剂的胶囊或空心玻璃纤维掺入混凝土材料中,一旦混凝土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开裂,部分胶囊或空心玻璃纤维破裂,粘结液流出并深人裂缝。粘结液可使混凝土裂缝重新愈合。美国伊利诺伊斯大学的Carolyn Dry在1994年采用类似的方法,将在空心玻璃纤维中注人缩醛高分子溶液作为粘结剂埋人混凝土中使混凝土具有自愈合功能。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绿色和平等机构15日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的粉煤灰排放量在过去8年间增加了2.5倍,已成为中国工业固体废物的最大单一排放源,燃煤大气污染已成为威胁中国公众的主要因素之一。

上述机构15日上午发布的《煤炭的真实成本——大气污染与公众健康》研究报告指出,2009年,中国粉煤灰的产量达到了3.75亿吨,相当于当年中国城市生活垃圾总量的两倍多;其体积可达到4.24亿立方米,相当于每2分半钟填满1个标准游泳池,每天填满1个水立方。

第11篇:普通话教案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 绪 论

教学目的要求:

1、掌握普通话的定义

2、了解普通话的形成、推广及意义

3、了解普通话测试概况及如何学好普通话

教学重点:

普通话的定义

教学难点:

如何进行普通话水平测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读出符合普通话说法的句子,判断哪句是标准的普通话。 1)A、我追他不上。 B、我追不上他。 2)A、崭崭新。 B、崭新。

3)A、我说他不过。 B、我说不过他。 4)A、他个子比我高。 B、他个子高过我。 5)A、我教两年级语文。 B、我教二年级语文。

一.什么是普通话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是规范化的现代汉语,是全国通用的语言。它在台湾被称为国语,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被称为华语。

1955年,中国科学院在全国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上,把汉民族共同语称为普通话,会后经各方研究于1956年正式确定其三项标准含义,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这三项标准是从语言的三要素语音、词汇和语法上进行界定的。

“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即在整体上以北京语音系统为普通话语音的标准,但并不是说北京话里任何一个语音成分都是普通话成分。

北京话有许多土音,比如:老北京人把连词“和(hé)”说成“hàn”,把“蝴蝶(húdié)”说成“hútiěr”,把“告诉(gàosu)”说成“gàosong”等,这些土音,使其他方言区的人难以接受。另外,北京话里还有异读音现象,例如“侵略”一词,有人念“qīn lûè”、也有人念成“qǐn lûè”;“附近”一词,有人念“fùjìn”,也有人念成“fǔjìn”,这也给普通话的推广带来许多麻烦。从1956年开始,国家对北京土话的字音进行了多次审订,制定了普通话的标准读音。因此,普通话的语音标准,当前应该以1985年公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以及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为规范。

“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即一般以北方方言中比较通行的词语为标准,舍弃北方方言中过于土俗的词语,同时也要从其他方言吸取所需要的词语。

北方话词语中也有许多北方各地的土语,例如有的北京人把“傍晚”说成“晚半晌”,把“斥责”说成“呲儿”,把“吝啬”说成“抠门儿”;北方不少地区将“玉米”称为“棒子”,将“肥皂”称为“胰子”,将“馒头”称为“馍馍”。所以,不能把所有北方话的词汇都作为普通话的词汇,要有一个选择。

有的非北方话地区的方言词表达了某种特殊的意义,北方话里没有相当的词来表示,这样的词语可以吸收到普通话词汇中来。例如“搞”、“垃圾”、“尴尬”、“噱头”、“二流子”、“橄榄”、“青稞”等词就是从方言词汇中吸收到普通话词汇的。普通话所选择的词汇,一般都是流行较广而且早就用于书面上的词语。近年来,国家语委正在组织人力编写《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将对普通话词汇进一步作出规范。

“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即语法规范是可以供我们作为学习仿效的、标准的、经典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作品中的一般用例,带有地方色彩的语言形式须规范。语法上逻辑上有毛病的某些流行说法要从普通话里清除,普通话内部表达同一个意思的截然相反的两种说法,也是语法规范工作应予注意的现象。例如“难免犯错误”和“难免不犯错误”,“除非大家同意,才能决定”和“除非大家同意,不能决定”等,也都应当加以研究,确立规范用法。

二.普通话的形成

1.殷商时代:甲骨文

1889年在河南安阳小屯发现甲骨刻辞。甲骨文这种书面语言在一定程度上起了统一汉语的作用。

2.春秋时代:雅言 存在两种情况情况:

(1)“言语异声,文字异形”,“五方之民,言语不通”

(2)出现了以王畿成周一带(今洛阳)方言为基础的书面语——雅言

“雅言”,原本是汉语在中原地区的方言,其实就是早期的北方话。当时孔子讲学和周游列国,用的就是这种共同语“雅言”,《论语》就是孔子的弟子用雅言记录下来的孔子的言谈。《论语·述而》:“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孔子所说的雅言是诗经、书经以及行礼仪时用的的语言。成语:“南蛮鴃舌”原为孟子讥讽许行说话如鸟语,难以听懂。后用来讥讽说南方方言的人。语出“《孟子.滕文公上》“今也南蛮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

3、汉:通语

“通语”成了当时的书面共同语,出现了《史记》和乐府文学,对推广书面语起了推动作用。

杨雄《方言》:“秦曰娥,宋魏之间谓之嬴„„赵魏燕代之间曰姝,或谓之妦,自关而西秦晋之故都都曰妍。好,其通语也。

4、唐宋时代:白话(始终与口语相联系)

以北方方言为基础形成了新的书面语——“白话”,进一步促进了北方方言的推广和统一。

5、元代:天下通语

周德清《中原音韵》:“天下通语,则天下尽通,后世易晓。若为市语方言,则虽便捷一时,称快一地,而无以明天下后世。”

6.明清:官话(以北京话为代表)

(金、元)、明、清定都北京,北京成了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的中心,北京话作为“官话”得以在全国推广。

福建、广东设立“正音书院”教授官话,规定不会“官话”的人不能做官。 唐代变文、宋话本、元曲、明清小说等都用白话写作。 7.民国:国语

8、“五四”运动时期

“白话文运动”与“国语运动”互相推动、互相影响,使书面语与口语日益接近,对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9.中华人民共和国后: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 1955年,中国科学院确定了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

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五四运动(白话文运动)——白话文为文学语言普通 国语运动——北京语言为标准音话

“白话文”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书面形式的直接来源。 “官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口头形式的直接来源。

1955年

普通话

三.普通话的推广

(一)推广政策

1.1955年,中国科学院召开“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把汉民族共同语定为普通话。

2.1956年,成立推广普通话委员会,确立普通话三项标准 3.1958年,提出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订和推行汉字拼音方案

4.1982年——宪法总纲第十九条明确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5.1985年,国务院把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改名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扩大了它的工作范围和行政职能。

6.1986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召开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规定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和当前的任务。(做好现代汉语规范化工作,推广普通话等)

7.1994年,颁布《普通话水平测试标准》,在教育和广电系统开始了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

8.1997年,经国务院总理办公会议批准,确定每年9月第三周为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今年为第十一届。

9.2001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正式施行,这是我国第一部语言文字方面的专项法律。

10.2003年,颁布新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

11.建立孔子学院:中国设在海外的语言推广机构,2002年酝酿,2004年陈至立定名为孔子学院。截止2008年3月,已启动建设了238所。有消息称,到2010年将在全球建成500所“孔子学院”或“孔子课堂”。

(二)推广意义

1.进一步消除方言隔阂,减少不同方言区人们交际时的困难,构建和谐语言环境,利于社会交往,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团结。

2.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文化教育的普及和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推广,市场经济的开放和发展,都需要共同规范的普通话。

3.促进国际交流,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加速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

四.PSC ——普通话水平测试

(一).测试方式:口试

(二).测试内容:语音、词汇、语法 (三).测试题的组成:

1.读单音节字词100个( 3.5分钟,共10分)。 测——声母、韵母、声调;

2.读双音节词语100个( 2.5分钟,共20分)。

测——声母、韵母、声调和变调、轻声、儿化

3.朗读短文1篇(400个音节,4分钟,共30分)

测——朗读水平:声、韵、调、连读音变、停连、语调及流畅程度。

4.命题说话(两个题目任选一个,3分钟,共40分)。

测——在无文字凭借的情况下说普通话的水平。

重点测查语音标准程度、词汇语法规范程度和自然流畅程度。 (四)分数及等级(三级六等)

97分及其以上——————为一级甲等; 92分及其以上但不足97分,为一级乙等; 87分及其以上但不足92分,为二级甲等; 80分及其以上但不足87分,为二级乙等; 70分及其以上但不足80分,为三级甲等; 60分及其以上但不足70分,为三级乙等。

五.现代汉语方言(地方话)

章太炎、黎锦熙、赵元任、李方桂、王力、丁声树、李荣、董同和等语言学家都曾对汉语方言进行分区,据语言材料特点,现在较为一致的观点是分为七大方言,1981年出版的《现代汉语方言》,詹伯慧率先采用七大方言区。

1.北方方言:以北京话为代表,下分四个次方言;占汉族总人中的73%;内部一致性强。

(1)华北、东北方言

京、津、河北、河南、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以及内蒙古的一部分地区。 (2)西北方言

山西、陕西、甘肃、新疆汉族以及青海、宁夏、内蒙古的一部分地区。 (3)西南方言

四川、云南、贵州以及湖北的大部分(东南角咸宁地区除外)、广西西北部、湖南西北角。 (4)江淮方言

安徽省、江苏长江以北地区(徐州、蚌埠一带属华北、东北方言)、镇江以西九江以东的长江南岸沿江一带。

2.吴方言:以苏州话为代表,7.2%。内部存在分歧。 3.湘方言:以长沙话为代表,3.2%。新老湘语有别。 4.赣方言:以南昌话为代表,3.3%。

5.客家方言:以广东梅县话为代表,3.6%;自东晋起,由中原先后五次大迁徙到南方,居住虽分散,内部差别不太大。

6.闽方言:下分五个次方言,5.7%。

闽东————福州话 闽南————厦门话 闽北————建瓯话 闽中————永安话 莆仙————莆田话

7.粤方言:以广州话为代表,4%

六.作业:

1.什么是普通话?

2.熟悉教材中的普通话测试样卷。

第12篇:旅游概论绪论 教案

绪论

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旅游已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头戏。旅游学概论就系统介绍了旅游发展过程中以及旅游活动中涉及到的现象和问题,是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等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

作为旅游方向各专业的基础课,旅游学概论一是简单介绍旅游活动涉及到的各个部分,可以帮助同学们在脑海中构建旅游学的基本理论体系,二是为其它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掌握常用专业术语并熟悉基本专业理论知识。

所以,《旅游学概论》是旅游管理及相关专业学生学好专业课程、成为一名合格的旅游人才必须掌握的专业基础课程。

一、旅游学的概念及研究内容

好,现在请大家阅读绪论第1—2页,5分钟后来回答我两个问题。

1、什么是旅游学?

2、旅游学有哪些研究对象?

其实,不光旅游是一门朝阳产业,我们旅游管理专业也是一门朝阳学科。1988年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创设旅游酒店管理系,这是我国最早的旅游管理专业。也就是说旅游管理专业迄今只有25年的历史。那么大家想一想我们为什么要创设旅游管理专业呢?对,是因为对旅游的重视?那么我们又为什么要这么重视旅游呢,还要专门创设一个专业来对它进行研究。这里的主要原因就是旅游业,下面我给大家念一组数据:2012年,泰安接纳游客人数达4324万人次,旅游社会总收入386亿,同比增长幅分别为16%,21%。2012年泰安市旅游总收入占全市生产总值的14.8%。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旅游业对社会的贡献不容小觑,那么大家知

道它是怎么带动经济发展的吗?

好,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首先,假设我们全班一起去威海旅游三天,大家想一想我们要为这三天做哪些准备,这三天又会产生哪些消费呢?

行 交通 住 酒店 吃 餐馆 游 门票 购 纪念品 礼物 娱 温泉 等

在这六个过程中,我们产生了大量的消费,是不是带动了威海的经济发展啊?

另外,大家想一想,这些过程中都需要谁来给我们服务啊?谁来驾驶?谁来办理住店手续?谁来做饭、传菜?谁来讲解?谁来答疑?是不是都是人啊?所以,即使遇到金融危机,全球经济萧条,其他传统行业如制造业、钢铁业等的员工大量失业、下岗的情况下,我们旅游业对人才的需求也不会减少的,因此旅游业是一个具有光明前景的产业,大家学旅游就不用担心找不到工作。

不过,话又说回来,既然是这样一个有利可图、前景又光明的行业,我们能看到商机,其他人也能看到商机,所以旅游又是一个竞争十分激烈的行业。大家,到那些旅游城市看看,包括我们泰安,餐馆、酒店、旅社比比皆是,但是这些餐馆酒店的硬件设施相差大吗?不大,经济、科技都这么发达的今天,你有的,我也能有,你会做的,我也能会。所以这些竞争最终又落到了软件的较量上,也就是人才的竞争。同样是四星级的酒店,这家服务热情,待客周到,宾至如归,那家的

服务员却不冷不热,面无表情,像机器人,你说你会去哪家啊?同样是花钱,我们肯定会选择服务好的那家对不对啊?所以目前各大酒店、旅行社都需要素质高、服务一是高的从业人员,我们旅游管理专业恰巧就是以培养这样的人才为目标的。

另外,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有两面性,旅游推动了目的地经济的发展,但也给他们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例如,十一长假、五一小长假,大量的游客涌入景区,致使景区设施损坏加重,不止这样,大家想想这时候的泰城交通有多堵?我们普通市民到超市买点东西都十分不方便。这还只是一些不便,还有更严重的影响呢。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他们为了赚钱,为了迎合外来的游客,他们丢弃了富有自己民族特色的一些习惯和建筑,还过多地使用汉语,甚至孩子出生后都不在叫他们学习本族的语言,这些都是文化的流失,是宝贵财产的流失,而这又都是由旅游造成的,这也是旅游受到关注的原因之一。我们学习旅游概论也要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

好,接下来,我们就来说说这门课程的基本要求。

二、课程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在学习结束时,达到以下目标:

1、知识积累

掌握旅游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构筑旅游学的理论体系。

2、能力培养

获知旅游行业相关新闻信息的时候,养成先分析的习惯,具备简单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第13篇:第一章绪论教案三

第一章《绪论》教案三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导致烹饪原料腐败变质的因素,并针对变质因素采取适当的方法延长原料的保藏期。

〔学习要求〕学习引起原料变质的各种因素以及相应的变质现象,与原料保藏的关系,各种保藏方法的定义、原理、使用范围、特点、注意事项。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为由生物因素引起的原料变质原因,保藏方法中以保鲜贮藏法(包括低温保藏、活养保藏、食品防腐剂保藏)为重点。难点为动物肉的僵直解僵,低温保藏法的具体内容。 〔教学内容〕

第三节

烹饪原料的品质鉴别与保藏

(二)

一、导致烹饪原料腐败变质的原因

(一)、影响烹饪原料品质的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包括:酶、微生物。由生物因素导致的食品变质对烹饪原料的影响最大。

1、酶导致的食品变质

(1)植物性原料 ①呼吸作用

定义:呼吸作用是生物体中的大分子能量物质在多酶系统的参与下逐步降解为简单的小分子物质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实质:是大分子物质的一种氧化还原作用,把呼吸底物氧化为二氧化碳或中间代谢产物。 类型: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与原料保藏的关系:果蔬储藏保鲜的技术关键以维持最低强度的呼吸作用为前提。

A、有益作用:有利于原料抵御外界微生物的侵染,防止生理病害。

B、有害作用:呼吸产生呼吸热使果蔬升温,会使果蔬迅速腐烂变质;营养成分逐渐消耗,营养价值下降,滋味淡化;缺氧呼吸产生的代谢中间产物积累至-定浓度将导致细胞中毒而出现生理病害。

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

果蔬的种类、成熟度等内在因素和温度、空气成分、机械损伤和微生物侵染等外在因素。 ②后熟作用

定义:后熟作用是果实在采摘后继续成熟的过程。 表现:色泽由绿色向红色、黄色等成熟色转化,香味增加,风味好转,产生甜味,酸味下降,涩味减轻,质地软化。 作用:

A、有益作用:改善果蔬食用品质

B、当果蔬后熟完成时,就已处于生理衰老期而失去耐藏性 延缓后熟的方法:

适宜而稳定的低温,较高的相对湿度和恰当比例的气体,及时排除刺激性气体(乙烯)。 催熟:

利用催熟的方法来加速果蔬后熟。其机理是增加果蔬中酶的活性和创造缺氧呼吸的条件,如维持20~25℃的高温,在密封条件下保持适量氧气,利用乙烯等催熟剂。

③失水萎蔫

表现:重量减轻,损耗加大、萎蔫、破坏正常的代谢,降低果蔬的储藏性。 影响因素:包括内在因素和外界条件两个方面。

A、内在因素:果蔬品种、成熟度、结构紧密度和化学成分等。 B、外界条件:环境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和空气流速等。 ④采后成长

定义:果蔬储藏时常会因采后成长而发生贮藏物质、水分在果蔬中的转化、转移、分解和重组合的现象。

后果:营养物质和水分从食用部位转移至生长点而引起食用部位品质下降。 抑制措施:常借助休眠来抑制采后成长。如黑暗、低温都有利于形成休眠。

(2)动物性原料 ①尸僵作用

定义:屠宰后的肉发生生物化学变化促使肌肉伸展性消失而呈僵直的状态,称为尸僵作用。

僵直形成原因:由于肉中的糖原在缺氧情况下分解为乳酸,使动物肉的pH值下降,肉中的蛋白质发生酸性凝固,造成肌肉组织的硬度增加,因而出现僵直状态。

特点:尸僵阶段的肌肉组织紧密、挺硬,弹性差,无鲜肉的自然气味,烹调时不易煮烂,肉的食用品质较差。

与保藏的关系:僵直期的动物肉的pH值较低,组织结构也较紧密,不利于微生物繁殖,因此从保藏角度来看,应尽量延长肉类的僵直期。 影响尸僵期持续时间的因素:与动物的种类、肉温有密切关系。躯体较大的动物,如牛、猪、羊的尸僵期较长,而鸡、鱼、虾蟹的尸僵期较短。温度越低,尸僵持续的时间越长。

②成熟作用

定义:僵直的动物肉由于组织酶的自身消化,重新变得柔软并且具有特殊的鲜香风味,食用价值大大提高,这-过程称为肉的成熟。

成熟的原因:尸僵期的肉长期处于酸性条件下,蛋白质发生酸性溶解,重新变得柔软而有弹性。同时,肌肉蛋白质在肌肉中组织酶的作用下产生部分分解,形成与风味有关的化合物如多肽、二肽、氨基酸、亚黄嘌呤等,使肉具有鲜美滋味。

特点:肌肉多汁、柔软而富有弹性,表面微干,带有鲜肉自然的气味,味鲜而易烹调,肉的持水性和粘结性明显提高,达到肉的最佳食用期。

与保藏的关系:保藏性下降。

影响成熟的因素:肉的成熟与外界温度条件有很大的关系。外界温度低时,成熟作用缓慢;温度升高,成熟过程就加快。

③自溶作用

定义:组织蛋白酶继续分解肌肉蛋白质引起组织的自溶分解,大分子物质进一步分解为简单物质,肌肉的性质发生改变。

表现:肌肉松弛,缺乏弹性,无光泽,具有一定不良气味,肌肉表面色泽变暗,呈棕红色。此时的肉处于次新鲜状态,去除变色变味部分,经过高温处理尚可食用,但品质已大为降低。

与保藏的关系:处于自溶阶段的肉已丧失储藏性能,处于腐败前期。 影响因素:环境温度高时,肉的自溶速度加快;当温度降至0℃时,可使自溶停止。

④腐败

腐败的表现:自溶过程产生的低分子物质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营养条件,当外界条件适宜时,微生物就大量繁殖。首先在肉表面大量生长,并沿着毛细血管逐渐深入到肌肉内部,继而引起深层腐败。表现为肉的表面出现液化状态,发黏,弹性丧失,产生异味,肉色变为绿色、棕色等,失去食用价值。

2、环境中微生物的作用

定义:微生物是所有形态微小的单细胞、个体结构较为简单的多细胞甚至没有细胞结构的低等生物的统称。 微生物的特点:种类繁多,生长繁殖迅速,分布广泛,在空气、土壤、水中无处不在,代谢能力强,绝大多数为腐生或寄生的,需从其他有生命的或无生命的有机体内获取营养。

微生物一旦污染烹饪原料,就大量地消耗原料中的营养物质,使原料发生变质,甚至失去食用价值。

有利于微生物在食品中生长繁殖的条件:

① 大多数微生物在温度20~35℃时生长良好,此范围内温度越高微生物生长繁殖速度越快;

② 当湿度大或水分含量高、渗透压适宜、pH值中性、不存在其他不利的物理和化学条件时,微生物生长良好。 微生物导致的各种变质现象:

(1)腐败

定义:腐败是指在微生物作用下原料中有机物的恶性分解。常发生在富含蛋白质的原料中,如肉类、蛋奶类、鱼类、豆制品等。大多由细菌引起。

腐败现象:

① 变色。腐败细菌生长产生的色素以及其代谢产物与原料成分发生化学变化而产生的色素,会在原料表面或深层产生片状、斑点状、甚至呈全部分布的异常色泽,常见的如绿变、褐变、黑变等。

② 变臭。蛋白质、氨基酸等的腐败分解产物可在原料中积累大量的硫醇、硫化氢、吲哚、三甲胺、粪臭素等,使原料或食品产生不愉快的腐臭气味。

③ 变质。固体原料或食品变质时,组织细胞被破坏,细胞内容物外溢,出现变形软化。如肉类出现肌肉松弛、弹性差、发黏等现象;液态食品变质后则出现浑浊、沉淀,表面出现浮膜,变稠或变稀、分层、产生气泡等。

④ 中毒。有毒代谢产物还会引起食物中毒。 (2)霉变

定义:霉变是由霉菌污染原料而产生的发霉现象。多发生在高糖、高盐、含酸或干燥的粮食、果品、蔬菜及其加工制品。

霉变现象: ① 霉斑变色。霉菌在原料或食品中大量繁殖而产生霉斑、长毛、变色等现象。

② 变质。原料组织变得松软。

③ 异味。由于原料中营养成分被分解,导致营养降低并产生异样酸味或霉味。

④ 产生毒素。如玉米、花生被黄曲霉污染后产生黄曲雷毒素、大米被青霉污染后形成的黄变米中含有的青霉毒素等都会引起慢性或急性中毒。

(3)发酵

定义:发酵是微生物在缺氧情况下对原料中的糖不完全分解过程,主要产生各种醇、酸、酮、醛等代谢产物。

对食品的影响:

① 有益发酵产生的乳酸、酒精、醋酸等常常被用来制作泡菜、酸菜、酒饮料等食品。

② 异常发酵则导致原料或食品变酸,产生不正常的酒味、酸味,甚至带有令人不快的气味。

(二)影响烹饪原料品质的理化因素

1、物理因素

物理性因素包括光线、温度和压力等。

① 日照。日光的照射会促进原料中某些成分的水解、氧化,引起变色、变味和营养成分损失。强光直接照射原料或包装容器可造成温度间接升高,产生于高温相类似的品质变化。

② 温度。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原料的品质。高温加速各种化学性的或生化性变化,增加挥发性物质和水分的损失,使原料成分、重量、体积和外观发生改变,产生干枯变质。而温度过低会在组织内产生冰冻,解冻后使质地变软、腐烂、崩解。

③ 压力。重物的压挤可使食品变形或破裂,使汁液流失,外观不良。如为瓶装原料或食品则发生破损而不堪食用。

④ 异味。多孔性原料很容易吸收外界气味而产生异味。

2、化学因素

氧化、还原、分解、化合等化学变化都可使原料发生不同程度的变质,导致原料出现变色、变味等现象。

烹饪原料与空气接触可能发生氧化;金属物与酸性原料或食品接触可发生还原作用或使金属溶解;其中与原料保藏关系最密切的如淀粉老化、脂肪氧化、褐变等。

(三)影响烹饪原料品质的环境因素

1、温度

① 高温的影响:

A、促进酶的活性。进而促进呼吸作用、后熟作用、采后成长、蒸腾以及肉类宰后成熟等生理生化作用的进行。

B、促进微生物的活动。微生物在15~35℃的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繁殖和生长的速度越快。若外界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这一温度范围,微生物的活动就受到抑制,甚至失活。 C、促进化学反应速度。化学因素导致的变质速度与温度高低呈正相关,即温度越高,化学反应进行的越快,由此导致的变质就越快,后果越严重。 ② 低温的影响:

通过控制环境温度,造成不利于酶、微生物和化学反应进行的条件是低温保藏和高温保藏的关键所在。

2、湿度

① 环境湿度过高或原料含水量高,微生物可旺盛生长,导致食品变质加速

② 环境湿度太低,含水量大的新鲜原料产生剧烈的蒸腾,造成原料重量下降,外观萎蔫。

③ 综合考虑,对于大多数原料而言,应尽量降低含水量和环境湿度,尤其是干货制品、调味品等,防止因吸湿受潮而霉变、结块;对于新鲜蔬菜水果则可通过地面洒水等方式,适当增加保藏环境的湿度。

3、气体条件 ① 氧气的影响。 A、氧气加速氧化反应。

B、有氧条件下,需氧微生物引起的变质速度比缺氧时快得多。一些兼性厌氧菌在有氧环境中引起的变质也比在厌氧环境中快得多。缺氧情况下只有厌氧性细菌及酵母菌能引起变质。

② 二氧化碳的影响。

高浓度的CO2(2~5%),可防止需氧性腐败菌的生长,还可抑制果蔬的呼吸、采后成长和后熟等现象的发生。

③ 结论。适当降低环境中氧气含量、增加CO2含量可有效防止氧化变质和微生物引起的腐败变质。

4、渗透压

渗透压通过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而有利于原料的保藏。原料保藏过程中大多采用食盐、糖等物质来提高原料渗透压。

5、酸碱度

大多数微生物要求生长环境的pH值接近中性,过酸或过碱性条件常造成对微生物的毒害,从而使微生物受到抑制或死亡。

二、贮藏保管原理

原料保藏总的原则:

减少物理作用和化学作用对原料的影响;消灭微生物(使酶失活或钝化)或造成不适于微生物生长(酶作用)的环境,;防止食品与外界环境(水分、空气)接触,杜绝微生物的二次污染,从而尽量延长食品的保质期限。

三、常用保藏方法

(一)低温保藏法

定义:降低烹饪原料的温度并维持在低温状态的保藏方法,称为低温保藏法。常用低温为15℃以下。

特点:能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料的新鲜度、营养价值和固有风味。 原理:通过降低并维持原料的低温能有效抑制原料中酶的活性,减弱由于新陈代谢引起的各种变质现象,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从而防止由于微生物污染而引起的食品腐败。低温还可延缓原料中所含各种化学成分之间发生的变化,降低原料中水分蒸发的速度,减少萎蔫现象。

分类:

1、冷藏

定义:将原料在稍高于冰点的温度中进行贮藏的方法。常用冷藏温度为0℃~15℃。

使用范围:主要用于贮藏蔬菜、水果、禽蛋,以及畜禽肉、鱼等水产品的短期贮存,亦可用于加工性原料的防虫和延长贮存期限。

特点:①在冷藏条件下原料不发生冻结,能较好保持其细胞结构、胶体结构及原料的质地和风味特征。

②冷藏温度下原料中的酶及由酶催化的各种生化代谢并未停止,一些嗜冷微生物仍能生长繁殖,食品原料所含化学成分仍可缓慢地进行水解、氧化、聚合等变化,一定时间后仍然可使原料腐败变质。

③原料冷藏的贮存期限较短,一般为几天至几周。

④在冷藏过程中,不同原料要求不同的冷藏温度。动物性原料要求温度越低越好,常用0~4℃;植物性原料要防止产生生理冷害。 注意事项:

① 适当密封,防止串味以及水分过分蒸发导致萎蔫干枯。 ② 在原料的保质期内及时食用。

2、冻藏

定义:将原料冻结并在低于冰点的温度中进行贮藏的方法称为冻藏。 使用范围:常用于对肉、禽、水产品、预调理食品的保藏。

特点:①原料冻结后,原料所含水分绝大部分形成冰晶体,减少了生命活动与生化变化所必需的液态水分,能高度减缓原料的生化变化,可以更有效地抑制微生物的活动,保证原料在贮藏期间的稳定性。

②冻藏适合较长期贮藏,长的可以年计。 ③快速冻结可较好地保持原料品质。 注意事项:

①尽量选择较低的冻藏温度贮藏原料。

②避免长时间、频繁地打开冰箱而造成温度波动,引起原料内冰晶的成长现象。 ③可采用密封的方法缓解原料表面失水、串味和变色的现象。 ④解冻可采用缓慢解冻法、微波解冻法和烹调解冻法。

(二)高温保藏法

定义:利用高温(60℃以上)杀灭原料上粘附的微生物及破坏原料的酶活性而延长原料保存期的方法称为高温保藏法。

原理:由于微生物和酶对高温的耐受能力较弱,当温度超过60℃时,微生物的生理机能即减弱并逐渐死亡,可防止了微生物对原料的影响。同时高温还可以破坏原料中酶的活性,防止原料因自身的呼吸作用、自溶等引起的变质,达到保藏的目的。

分类:可分为巴斯德消毒法、煮沸消毒法和高温高压灭菌法几种。 ①巴斯德消毒法

将原料在62~63℃的温度下加热30分钟以杀灭原料中致病菌的方法。适合于啤酒、牛奶、酱油、醋等原料的消毒。只能杀死致病微生物的营养细胞,不能杀灭耐热性强的芽孢。常结合冷藏进行10天以内的短暂保存。现代的高温短时杀菌法和超高温瞬时杀菌法,一般用于牛奶和果汁杀菌后的长期贮存。

②煮沸消毒法

将原料置于沸水中煮沸的消毒方法。杀菌消毒效果较巴氏消毒法要好。餐厅中多用于餐具、易腐的肉类、豆制品等的消毒。

③高温高压灭菌法

采用100℃~121℃的高温灭菌的方法。可以杀灭各种微生物及芽孢,烹调次新鲜的肉类可用高温高压杀菌法消毒杀菌后供食用。

注意事项:①高温保藏法的保存期限与原料杀菌时密封程度有关。

②原料经过高温保藏往往有类似煮、蒸的致熟作用。 ③高温处理的原料还要注意防止重新污染,否则仍会变质。

(三)脱水保藏法

定义:利用各种方法将原料中的水分减少至足以防止腐败变质的程度并维持低水分进行长期贮藏的保藏方法称为脱水保藏法。 原理:食品通过干燥脱水,降低了水分活度,使微生物可利用的水减少,同时食品原料中的化学物质浓缩,提高了渗透压,最终使微生物失水而导致代谢停止,使其生长受到抑制或死亡。原料中酶的活性也因干燥而减弱,原料变质速度减缓。

使用范围:多用于对山珍海味、蔬菜水果的保藏,餐厅中可用干燥脱水的方法自行晒制干菜、猪响皮等。 分类:

①自然干燥。利用太阳晒干和风吹干食品。在较长的干燥时间里原料可继续完成后熟,形成特殊的风味。

②人工干燥。利用人工控制条件除去原料的水分,干燥效率高,常见的有热风干燥、真空干燥、冷冻干燥等,多见于工业化生产。

③烘烤油炸。餐厅可通过油炸或烘烤脱去原料水分,延长半成品保存期限。 注意事项:干货原料应密封保管,贮藏环境空气湿度不可太高。对于含水量低、易碎的干货原料应当轻拿轻放,以免破碎而影响外观。

(四)腌渍保藏法

定义:利用较高浓度的食糖、食盐等物质对原料进行处理而延长保存期的保存方法,称为腌渍保藏法。

原理:糖、盐等物质产生的高渗透压,可降低原料的水分活度,造成微生物细胞的质壁分离现象,细胞内蛋白质成分变性,杀死或抑制微生物活动。同时高渗透压可抑制酶的活力,达到保藏原料的目的。 分类:

①盐腌。多用于肉类、禽类、蛋、水产品及蔬菜的保藏,依原料不同分别使用食盐及硝盐、香料等其他辅助腌剂。一般使用食盐浓度在6~15%。盐腌有时与脱水干燥相结合。

②糖渍。主要用于水果和部分蔬菜的保藏加工,可制成蜜饯、果脯、果酱等制品。一般糖浓度在50%以上才具有良好的保藏效果。

(五)烟熏保藏法

定义:烟熏保藏法是在腌制或干制的基础上,利用木柴、树叶等不完全燃烧时产生的烟气来熏制原料达到保藏目的方法。 原理:熏烟中含有醛、酚等具有抑菌作用的化学物质,烟熏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可使原料部分脱水,同时温度升高也能有效地杀灭表面的微生物,减少表面粘附的微生物数量,具有较好的防腐效果。

使用范围:动物性腌腊制品的保藏,个别果蔬如乌枣、烟笋也用烟熏保藏。

(六)酸渍酒渍保藏法

1、酸渍保藏法

定义:酸渍保藏法是通过提高原料酸度而保存原料的方法。

原理:大多数腐败菌在pH值5.5以下时生长繁殖会受抑制,通过提高原料酸度,降低pH值达5.5以下,即可达到贮存原料的目的。

分类:

①酸渍。用风味纯正的可食用的有机酸,如乳酸、醋酸、柠檬酸等腌渍原料,除具有明显保藏作用外,还可使原料具有独特的风味。

②利用微生物发酵产酸。如泡菜、酸菜。

注意事项:用酸渍保藏时酸度一般都不大,往往需与低温或盐渍、糖渍结合使用。

2、酒渍保藏法

定义:利用酒精的抑菌杀菌作用保藏食品原料的方法称为酒渍保藏法。常用白酒、酒酿、香糟、黄酒来浸渍原料。

注意事项:

① 分别使用。白酒和酒酿等含酒精量高,杀菌力强,多用于水产品的腌渍,如红糟鱼、醉蟹;香糟、黄酒等适用于出水后酒渍的原料,如醉虾、醉鸡。

② 酒渍保藏多加入盐、醋及香辛料以增加保藏效果。 ③ 酒渍保藏法可以使制品带上特殊的酒香风味。

(七)活养贮存法

活养贮存法的特殊性:是餐厅对小型动物性原料进行饲养而保持并提高其品质的特殊贮存方法。

使用范围:适用于稀少罕见、价格昂贵或对新鲜程度要求较高的动物性原料。 优点:原料随用随杀,可以充分保证原料的新鲜度;短期饲养可消除原料不良风味,风味更加鲜美;经长途运输的原料躯体消瘦,活养后,可使其恢复元气,提高食用质量。 注意事项:注意动物的生活习性,提高存活率,提高食用质量。

(八)食品防腐剂保藏法

食品防腐剂的定义:能抑制原料中微生物的生长、延长保存期的一类食品添加剂。 使用特点:用量小、防腐效果明显,不改变食品原料的色香味,对人体无毒害作用。 常用食品防腐剂:丙酸及其盐类、苯甲酸及其盐类、山梨酸及其盐类。 注意事项:

用量。防腐剂在低浓度时只有抑菌作用,随着浓度增高或作用时间延长则有杀菌作用。但在使用时必须注意不超过国家规定的最大用量。

1、注意区别食品防腐剂与化学防腐剂。不能将有毒害作用的化学防腐剂如福尔马林等加入食品,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第14篇:第一章 绪论教案(版)

第一 章

食品添加剂概论

[教学要求]

1.了解食品添加剂定义、分类;

2.了解对食品添加剂进行安全评估的模式和方法;

3.掌握食品添加剂规范使用和监督管理方面的法规和标准要求;4.正确认识发展食品添加剂的积极意义以及建立法制管理机制的必要性。 [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掌握食品添加剂的概念,在整体上了解食品添加剂的作用,建立起学习各类食品添加剂的基础,具备在实际应用中把握食品添加剂的特点与正确发挥食品添加剂的功效的基本知识。 [教学重点]

食品添加剂的整体功效 [教学难点]

食品添加剂的评估与监督管理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手段]:常规教学讲授方法和手段,有条件时辅助多媒体教学等手段。 [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论

[引入]

食品添加剂与食品安全

食品添加剂与食品标签

1、发展概况

“食品添加剂”的定义尽管提出不久,但人们实际使用食品添加剂的历史久远,中国传统点制豆腐所使用的凝固剂盐卤,在公元25年的东汉时期就已经应用,并一直流传至今;

一、食品添加剂的早期使用

色素:公元6世纪,农业科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记载了天然色素用于食品的方法。

香料:周朝时已使用肉桂增香。

加工:北魏时期的《食经》、《齐民要术》中有用盐卤、石膏凝固豆浆的记载 ;从南宋开始,一矾二碱三盐的油条配方就有了记载,是老百姓早餐桌上物美价廉的食品

护色:在800年前的南宋时期亚硝酸盐被用于腊肉生产

二、食品添加剂的现代应用

民以食为天,食品在人们生活中占有很重要地位。人们要求食品方便化、多样化、营养化、风味化。

食品添加剂是现代食品工业的重要支柱。在食品中添加量通常仅为0.01%~0.1%,但对改善食品的色、香、味,调整食品营养结构,提高食品质量档次,改善食品加工条件,延长食品保存期,以及食品资源的综合利用等,有着极其重要作用。 (食品添加剂应用举例)

三、食品添加剂基本功能

① 有利于食品的保藏和运输,延长保质期

食品除少数物质如食盐等外,几乎全部来自动、植物。各种生鲜食品,在植物采收或动物屠宰后,若不能及时加工或加工不当,往往造成腐败变质,食品成品也会自然腐败变质。无论何种情况的食品腐败变质,都会带来很大损失。防腐剂可以防止由微生物引起的食品腐败变质,延长食品的保存期,同时它还具有防止由微生物污染引起的食品中毒作用。抗氧化剂则可以阻止或推迟食品的氧化变质,以提高食品的稳定性和耐藏性,同时也可防止有害油脂自动氧化产物的形成。此外,抗氧化剂还可用来防止食品,特别是水果、蔬菜的酶促褐变和非酶褐变,这同样对食品的保藏具有一定意义。

我国许多原来受地域所控制消费、物流范围的食品,如鲜鱼、鲜奶、鲜肉可以千里迢迢地走遍全中国、全世界,如果没有防腐保鲜剂和其他食品添加剂那是办不到的。 ② 改善和提高食品色、香、味等感官指标

食品的色。香、味、形状和质地等是衡量食品质量的重要指标。食品加工后有的褪色、有的变色,风味和质地等也有所改变。适当使用着色剂、护色剂、漂白剂、食用香料以及乳化剂、增稠剂等食品添加剂,可明显提高食品的感官质量,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 ③ 保持和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

食品应富有营养。毫无疑问,食品防腐剂和抗氧化剂的应用,在防止食品败坏变质的同时,对保持食品的营养价值具有一定意义。食品加工往往还可能造成一定的营养素损失。

在食品加工时适当地添加某些属于天然营养素范围的食品营养强化剂、品质改良剂,可大大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这对防止营养不良和营养缺乏、促进营养平衡、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食品添加剂对于食品和食品原料质量的提高作用非常重要。例如,我国的小麦品种选育方面曾经偏重于产量而品质较差,无法满足改革开放后专用面粉制品快速发展的需要,国外优质小麦原料曾一度占领国内高利润的专用面粉市场,我国也及时进行了育种方面的调整,但是专用小麦的育种往往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我国食品添加剂行业配合我国面粉行业创造性地针对面粉生产线进行了“在线”添加品质改良剂的设计,明显提高了面粉产品质量,使得我国专用面粉生产中使用部分或全部使用中国普通小麦原料获得了成功。现在每年我国至少有800万吨国产普通小麦在品质改良剂的配合下加工成专用面粉进入市场,相当于每年1000万一1200万亩土地小麦的收获量,有力地保证了我国农业的安全,保障了我国粮食政策能稳定的贯彻、实施。 ④ 增强食品的花色品种

今天,不少超级市场已拥有多达万种以上的食品可供消费者选择。尽管这些食品的生产大多通过一定的包装和不同加工方法进行处理,但它们大都取决于防腐、抗氧、乳化、增稠,以及不同的着色、增香、调味乃至其他各种食品添加剂配合使用的结果。生产出众多的食品,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以极大的方便。

目前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发展,要求一些食品加工能够节约大量的社会劳动时间、使用方便,在食品工业中工业化的主食、食品半成品、方便食品的发展就要配合社会的现代化发展,这就需要进一步开发食品添加剂,这也是将来食品添加剂的发展目标之一。 ⑤ 有利于食品的工业化生产

在食品加工中使用消泡剂、助滤剂、稳定和凝固剂等,可有利于食品的加工操作。例如,当使用葡萄糖酸—δ—内酯作为豆腐凝固剂时,可有利于豆腐生产的机械化和自动化。食品添加剂对食品加工的技术进步还在于配合我国传统主食的工业化生产,被称为传统主食“四大天王”的面条、米饭、馒头(包子)、烧饼,它们由手工制造进步为工业化生产后,产品的统一标准、批量生产的工艺条件等需要各种食品添加剂的应用,否则传统主食的工业化生产条件不易把握。在食品添加剂的配合下,我国城市传统主食消费的89%,农村传统主食消费的45%完成了工业化生产,食品添加剂对于改进食品工业生产工艺和技术,开发工业化传统食品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⑥ 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

食品应尽可能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例如,糖尿病人不能吃糖,则可用无营养甜味剂或低热能甜味剂,如用三氯蔗糖或阿力甜取代蔗糖或用山梨糖醇、木糖醇等制成无糖食品供应。对于缺碘地区供给碘强化食盐,可防止当地居民的缺碘性甲状腺肿。此外,近年来人们所大力开发的某些功能性物质如黄酮类物质等亦可望作为功能性添加剂以满足人们的需要。

三、物质属性与分类

1、食品添加剂定义

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的物质。摘自《食品安全法》第十章附则

“……营养强化剂、食品用香料、加工助剂也包括在内”。《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2011)

• 营养强化剂——为平衡、补充、增强营养成分而加入食品中的天然的或者人工合成的属于天然营养素范围的食品添加剂。

• 食品加工助剂——能使食品加工顺利进行的各种物质。本身与食品原有成分无关,

如助滤、澄清、润滑、脱膜、脱色、脱皮、提取溶剂和发酵用营养物等,它们一般应在食品中除去而不应成为最终食品的成分,或仅有残留。 • 食品用香料——能够用于调配食品香精并使食品增香的物质。 对定义的解释:

食品配料:主料、辅料、添加剂 非食品成分、非主料成分

使用目的针对性:改善品质、防腐、利于加工 来源:化学合成和天然物质

其它国家对食品添加剂的定义:

日本规定:在食品制造过程,即食品加工中,为了保存的目的加入食品,使之混合、浸润及其它目的所使用的物质称为食品添加剂。”(限定于有目的且直接使用于食品中的成分,并分为天然物和非天然物两大类 )

美国规定:食品添加剂是“由于生产、加工、贮存或包装而存在于食品中的物质或物质的混合物,而不是基本的食品成分。”

CAC和FAO/WHO 1962年规定:食品添加剂是指本身不作食品消费,也不是食品特有成分的物质。无论有无营养价值,在食品的制造、加工、调制、处理、装填、包装、运输或保管过程中,出于技术(包括感观)目的而有意识添加到食品中的物质。这些物质本身或其副产物直接或间接地成为食品的一部分,或改善食品的性质。它们不包括污染物质或者是为了维持或改善食品营养价值的物质。

2、食品添加剂的物种

世界范围内:总数25000种,应用在20000种食品中;80%香料,直接使用的4000余种,常用的近1000种

美国

2922种(FDA) 欧盟

近1500种 日本

1100多种

中国

1750多种(香料1528种、香精香料1250种,其余大类近500种)

3、食品添加剂的分类 (1)按来源分

天然食品添加剂:

动植物的提取物

微生物的代谢产物等 人工化学合成品:

一般化学合成品

人工合成天然等同物

(天然等同香料、色素等,如β-胡萝卜素、叶绿素铜钠) (2)按安全评价来分(CCFAC) A类(A

1、A2): B类(B

1、B2):

C类(C

1、C2)

(3)按使用功能来分(23个功能类别,16大类食品)

四、发展现状

1.作为新型制造产业迅速发展

2、存在的问题

(1)添加剂的毒性:20世纪50-60年代,发现不少合成色素具有致癌、致畸作用。亚硝酸钠与胺类生成致癌的亚硝胺,亚硝酸盐在饮水中按50-100mg/kg体重喂养动物,160-200d全部动物致癌使用基本准则:必须是通过安全评估,经法规确定的物种 (2)不合理使用 ① 超标: (3)掺杂作假 (4)曲解宣传

对食品添加剂,由于不正确的宣传,使人们产生不少误解,如有些食品的包装上醒目地写上“不含防腐剂”的字样,甚至有些广告也是这样。这里反映出对食品添加剂的认识问题,似乎是不含添加剂的食品就是安全可靠的。事实上食品只有超高温杀菌并进行无菌包装或者做成罐头,这种方式加工的食品才可以不加防腐剂,而大多数加工食品中,如果不按规定加入适量的食品添加剂,甚至无法生产,如豆腐、汽水、巧克力等,而且很容易霉变、酸败和变质,如干酪不用防腐剂,外表会产生有害于人体健康的霉菌;奶油不加抗氧化剂容易酸败;食用变质的食品后,轻则引起腹泻、中毒,重则有可能引起癌变。 (5)配料表上的猫腻 (6)规范管理的必要性

食品添加剂的管理应该包括安全管理、生产管理和使用管理三个部分。 安全管理:毒理学评价将确定食品添加剂在食品中无害的最大限量,并对有害的物质提出禁用或放弃的理由,以确保食品添加剂使用的安全性。

使用管理:允许使用的添加剂品种、食品添加剂使用范围和使用量。

生产管理:生产条件、质量监督、新产品管理等。

3、安全评估与应用要求

一、安全性评估意义:安全性应先于有效性!

二、毒理学评价:毒理学评价要进行一定的毒理学试验,通常要做急性毒性试验、遗传毒性试验、亚慢性毒性试验和慢性毒性试验。在慢性毒性试验方面除做一般的慢性毒性试验外,还要进行特殊试验,如繁殖试验、致癌试验、致畸试验等。 1)毒理学评价的内容

食品添加剂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和纯度,在食品中存在形式以及降解过程和降解产物。 食品添加剂随同食品被机体吸收后,在组织器官内的贮留分布,代谢转变及排泄状况。 食品添加剂及其代谢产物在机体内引起的生物学变化,即对机体可能造成的毒害及其机理。包括急性毒性、慢性毒性、对生育繁殖的影响、胚胎毒性、致畸性、致突变性、致癌性、致敏性等。

2)毒理学评价的对象:人体观察

实验动物研究 3)毒理学评价的方法:实验动物 :大白鼠、小白鼠、兔

;给予方式: 经口 4)毒理学评价试验:包括四个阶段试验:

– ①急性毒性试验;

– ②遗传毒性试验、传统致畸试验、30d短期喂养试验 – ③亚慢性毒性(90天喂养、繁殖、代谢)试验 – ④慢性毒性(包括致癌)试验。

LD50:半数致死量(50% Lethal Dose)定义:一群实验动物中毒死亡一半所需的最低剂量, 单位:mg/kg体重它是判断食品添加剂急性毒性的重要指标,一般将受试动物按其对大鼠口服的急性毒性大小做划分 MNL最大无作用量(MNL)(no observable effect level )长期摄入该物质仍无任何中毒表现的每日最大摄入剂量。(mg/kg)

ADI:每日容许摄入量 (Acceptable Daily Intake)人类每日摄入某物质直至终生而不产生可检测到的、对健康产生危害的剂量。

三、应用要求 限量、限范围

四、使用原则

1、使用添加剂不应对消费者产生任何健康危害

2、不应掩盖食品的腐败变质

3、不应掩盖食品本身或加工过程中的质量缺陷,或以掺杂、掺假、伪造为目的而使用食品添加剂

4、有利于保持或提高食品本身的营养价值,而不应降低或影响其营养价值

5、在达到预期的效果下,尽可能降低在食品中的用量

6、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一般应在制成最后成品之前除去,有规定食品中残留量的除外

7、所选择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应符合相应的质量标准

8、便于食品的生产、加工、包装、运输或者贮藏 3。法规管理

一、法规与标准 对食品、食品添加剂做出定义:食品——指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但是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

食品添加剂——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 第二十条:食品安全标准应当包括:包括食品添加剂的品种、使用范围、用量等内容。

第四十五条:食品添加剂应当在技术上确有必要且经过风险评估证明安全可靠,方可列入允许使用的范围。  第四十五条: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根据技术必要性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及时对食品添加剂的品种、使用范围、用量的标准进行修订。  第四十六条:食品生产者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标准关于食品添加剂的品种、使用范围、用量的规定使用食品添加剂;不得在食品生产中使用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

第四十五条:食品添加剂应当有标签、说明书和包装。

2、强制性标准

3、审批(新品种和扩大使用范围的)

4、监管

卫生部负责全国食品添加剂(包括食品营养强化剂)的卫生监督管理工作。依据《卫生部食品添加剂申报与受理规定》和《卫生部健康相关产品审批工作程序》进行食品添加剂新品种和需扩大使用范围或使用量的食品添加剂的审批,生产和使用新的食品营养强化剂的审批,食品添加剂卫生许可证的审批和管理

2)国家质量检验监督部门对食品添加剂的监管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负责管理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工作。企业生产列入《国家实行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的工业产品目录》中的食品添加剂产品,必须向企业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主管部门申请取得生产许可证后方可生产。 与质量和生产相关的方面。

(3)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食品添加剂的监管

食品安全综合监督、组织协调、调查重大事故。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作为食品安全管理的综合监督、组织协调部门,牵头建立食品安全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及时沟通情况,研究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4)工商管理部门对食品添加剂的监管

工商部门负责流通环节的监管。主要市场等各种流通环节,特别是从食品质量的全程监管。以食品质量监测和快速检测为主要手段,加强交易环节食品质量监控。

4、发展趋向与要求

一、新产品开发

开发以天然产物或以食品成分为原料的产品 研发高效、多功能添加剂 复配型添加剂 生物类添加剂 高纯度化学合成品

二、发展生产技术

选择廉价或回收物料作生产原料,降低生产原料成本 研究应用新生产技术或合成工艺 节能减排

三、监管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细化法规和标准 实施专职操作管理 标签的明注 明确监管只能 建立召回制度

5、关于GB2760 规范性的表A、B、C、D; 资料性的表E、F:食品添加剂功能类别表(及类别代码表)

食品分类系统(及类别代码表)

[带入原则]

是指当一种食品,不允许加入(或不想加入)某种食品添加剂,但因其使用的配料允许使用且也加入这种添加剂时,判定其添加剂卫生指标的准则。

• GB2760-2011 规定:

食品配料中该添加剂的用量不应超过允许的最大使用量;

应在正常生产工艺条件下使用这些配料,并且食品中该添加剂的含量不应超过由配料而带入的水平;

由配料带入食品中该添加剂的含量应明显低于直接将其添加到该食品中通常所需要的水平[同功能食品添加剂复配使用时的量之限制]

(1)种食品添加剂,在单独使用时,因其物理、化学的原因,作用的范围、效果有限,往往与有相同功能的另种食品添加剂配合使用,从而实现互补,总体显现最好的使用效果,此称为混合或复配使用。要求如下:

(2)每种食品添加剂加入量不能超过最大值; (3)搭配比例计算公式如下:

6、思考题:

1、食品添加剂的基本功能?

2、食品添加剂的定义?

3、中草药成分是否属于食品添加剂?

4、食品添加剂的发展趋势

5、食品添加剂的监管 专用名词代号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 世界卫生组织(WHO) 食品法规委员会(CAC) 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 食品添加剂法规委员会(CCFA)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 每日允许摄人量(AcceptableDailyIntake,ADD) 人类每日摄入某种物质直至终身,也不会产生可检测到对健康产生危害的量(ADI)

第15篇:机械设计基础绪论教案

绪论

§0-1 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一、基本术语

1.零件

零件是机器加工(制造)的最小单元体。若将一部机器进行拆卸,拆到不可再拆的最小单元就是零件。 2.构件

构件是机构运动的最小单元体,是组成机构的基本要素。构件可能是一个零件,也可能是由若干零件固联在一起的一个独立运动的整体 。如图所示内燃机中的连杆。 3.机构

机构是用来传递运动和力的、有一个构件为机架的、用构件间能够相对运动的连接方式组成的构件系统。 4.机器

机器是由若干机构组成的,用来变换或传递能量、物料和信息的装置。

将其它形式的能量变换为机械能的机器称为原动机。利用机械能去变换或传递能量、物料、信息的机器称为工作机。 机器的主体部分是由机构组成的。

一般机器包含四个基本组成部分:动力部分、传动部分、控制部分、执行部分。

机构与机器的区别:机构只有一个构件系统,而机器除构件系统之外还包含电气、液压等其它装置;机构只用于传递运动(或改变运动形式)和力,而机器除传递运动和力之外,还具有变换或传递能量、物料、信息的功能。 5.机械

机器和机构的总称。

二、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研究对象:机械设计。

研究内容:机械中的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基本的设计理论和计算方法。 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常用传动机构及机构运动方案设计

⑴ 机构的组成原理

研究构件组成机构的原理以及各构件间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

⑵ 常用机构的分析和设计

对常用机构的运动和工作特点进行分析,并根据一定的运动要求和工作条件来设计机构。

⑶ 机构运动方案设计

根据机器的工作要求选择机构的类型,并将这些机构合理地组合 成为传动系统。

2.

机械零件常用材料及结构强度

主要介绍机械零件常用材料及其选用原则,零件受力及变形的基本形式及其强度计算。 3. 通用零件设计

根据使用范围的不同,机械零件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广泛用于各种机械的通用零件;另一类则是只用在某些机械中的专用零件。本课程只研究通用零件的设计和选用问题,包括零件工作能力设计和结构设计,以及标准零、部件的选用等问题。 4. 机械结构设计

从使零部件具有较好的加工和装配工艺性及技术经济性出发,进行合理的结构设计。

5.有关机械总体设计中的一些问题

如机械的平衡和调速,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和一般步骤,工作循环图等。

§0-2

本课程在教学中的地位

机械设计基础是高等学校工科有关专业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课程设计实践,可以培养学生初步具备运用手册设计机械传动装置和简单机械的能力,为日后从事技术革新创造条件。

§0-3 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和一般过程

一、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

设计机械应满足的基本要求是:在满足预期功能的前提下,性能好、效率高、成本低,在预定使用期限内安全可靠、操作方便、维修简单和造型美观等。

二、机械设计的一般过程

 明确设计要求(设计对象的预期功能,有关指标及限制条件)  提出设计方案

 总体设计(进行分析计算和经济评价,绘制总体设计图)  结构设计(完成施工所需的总装图,零件图和技术文件)  试制,鉴定(从技术上,经济上作出全面评价)  产品定型

第16篇:植物保护技术教案绪论

课程名称:植物保护技术技术 课程类型: 专业课 教学进程:绪论 学时:2 班级:

1、19 教学目的

1.掌握昆虫身体分那三部分。2.掌握昆虫纲属于哪个动物们。 3.重点掌握昆虫纲的主要特征。

4、了解昆虫学的内容和任务、昆虫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重点

1.掌握昆虫身体分那三部分。

2.掌握昆虫纲属于哪个动物们。

3.重点掌握昆虫纲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昆虫纲的主要特征 教学用具

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课件(包括文字、表格、图片等)。 教学方法

教师讲述、演示多媒体幻灯片等直观教学与对学生提问相结合。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昆虫纲的特征:

所有的昆虫组成节肢动物门下的一个纲——昆虫纲(Isecta)。所以,昆虫既具有节肢动物所共有的特征,而又具有不同于节肢动物门下其它纲的特征。 节肢动物门的特征:

体躯分节,即由一系列的体节所组成;整个体躯被有含几丁质的外骨骼;有些体节上具有成对的分节附肢,“节肢动物”的名称即由此而来;体腔就是血腔;心脏在消化道的背面;中枢神经系统,包括一个位于头内消化道背面的脑,以及一条位于消化道腹面的、由一系列成对神经节组成的腹神经索。 昆虫纲的特征:

1.体躯的环节分别集合组成头、胸、腹三个体段:

2.头部为感觉器官和取食的中心,具有3对口器附肢和一对触角,通常还有复眼和单眼(复眼一对,单眼三个);

3.胸部是运动的中心,具3对足,2对翅;

4.腹部是生殖中心,其中包含着生殖系统和大部分内脏。无行动用的附肢(指成虫),但多数有转化成外生殖器的附肢; 5.从卵中孵出来的昆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通常要经过一系列显著的内部及外部体态上的变化,才能转变为性成熟的成虫。这种体态上的改变称为变态。

节肢动物门中其它六个较重要的纲:

有爪纲、蛛形纲(蜘蛛、螨)、甲壳纲(虾、蟹)、唇足纲、重足纲、综合纲。

二、昆虫与人类的关系:

昆虫纲不但是节肢动物门中最大的一纲,也是动物界中最大的一纲。全世界已知动物已超过150多万种,其中昆虫就有100万种以上。昆虫不但种类多,而且同种的个体数量也十分惊人。如一个蚂蚁群体可多达150万个。昆虫的分布面之广,没有其它纲的动物可以与之相比,几乎遍及整个地球。从赤道两极,从海洋、河流到沙漠,高至世界的屋脊——珠穆郎玛峰,下至几米深的土壤里,都有昆虫的存在。这样广泛的分布,说明昆虫有惊人的适应能力, 这也是昆虫种类繁多的生态基础。昆虫个体数之所以这样多,分布之所以这样广,主要是由于其特殊的繁殖能力。一个雌虫所产的卵超过100个的并不罕见,有的多达1000个。 昆虫不但数量极多,而其各种类之间的大小也有着极大的明显差别。现存昆虫中最大的个体有:鞘翅目独角仙科的象独角仙,其长可达12cm ;竹节虫目一种巨型竹节虫,长可超过26cm。但最小的昆虫如鞘翅目缨甲科的某些种类的长度不超过0.25mm。最小某些昆虫可比最小的脊椎动物还大。昆虫在地球上的历史至少已有三亿伍千万年,而人类的出现距今只不过100万年。 为什么昆虫纲能在地球上如此繁荣地发展?

1、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唯一有翅的动物,飞行给昆虫在觅食、求偶、避敌和扩大分布等都带来莫大的好处。

2、昆虫身体一般较小,只需少量食物即可维持生长发育。如一张白菜叶可给几千头蚜虫生活。

3、昆虫口器类型的分化,特别是从吃固体食物变成吃液体食物,大大扩大了食物范围。

4、昆虫有惊人的生殖能力。因而在环境多变,天敌众多的自然情况下,即使自然死亡率达到90%以上,也能保持它一定的种群数量水平。

昆虫与人类生活有极密切的关系,是使昆虫学成为一门专门学科的重要原因。对人类健康和国民经济直接影响的重要害虫共计10000种。尽管人们以最大的努力进行防治,全世界每年仍有20%的农产品为害虫所毁掉。在热带每年仍有成千上万的人死于 疾、睡眠病以及其它由昆虫传带的疾病。但也有些有益的昆虫,如可用以对害虫进行生物防治,或人工繁殖以清除杂草的益虫。在土壤内生活的昆虫能促进腐殖质的形成与土壤的通气,提高土地的肥力。水栖昆虫能作为鱼类的食物,可增进渔业的产量。昆虫本身的产物,如蜂蜜、蜡和丝,早已为人类所利用至今仍有相当的经济意义。

三、昆虫学的内容和任务:

农业昆虫学所研究的对象,一方面是害虫,研究它们的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种群数量动态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另一方面是作物本身,研究它对于损害的反应,从而找出足以提高其抗害性的环境条件,培育抗害的品种,或找出足以减轻甚至避免受害的方法。因此,农业昆虫学的任务是:根据农业害虫的发生规律及其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综合运用各种防治措施,安全、经济、简易、有效地将虫害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以下,从而更好地完成提高作物产量和保证农产品质量的要求。

第17篇:第一章流行病学绪论教案

第一章绪 论

(Introduction)

流行病学是人类与疾病斗争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它的它的思想萌发于2000多年前,但学科的形成不过百余年,但她在防治疾病和促进健康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WHO报告显示,20世纪全球公共卫生的十大成就体现在疫苗、安全工作场所、安全和健康的饮食、机动车安全、传染病控制、降低心脑血管病死亡率、计划生育、控烟、母婴保健、饮水加氟十个领域,而这些成就的取得都直接或间接地与流行病学有关。因此,流行病学不仅是预防医学的骨干学科,而且随着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不断完善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它也逐渐成为现代医学的基础学科。

【案例】

1854年秋季,伦敦宽街暴发霍乱,在以宽街与剑桥街连接点为中心,半径为250码的区域内,10天内死亡500多人。该地区属于St.James教区,靠近金广场。1853年统计全教区人口36 406人。在1848~1849年,该教区霍乱死亡率仅为15/万。本次St.James教区霍乱死亡率高达200/万,附近地区仅为9~33(/万)。惊人的死亡率促使当地居民纷纷逃往他处。在霍乱暴发后的6天内发病严重的街道有3/4以上的居民离去。

鉴于病例死亡具有聚集性的特点,提示其中有某种特殊情况存在。John Snow,英国医师,首先集中精力调查发生疫情的地点和死亡病例。John Snow首创了标点地图分析方法,把本次霍乱暴发调查中的死亡病例标点在地图上,同时标记宽街供水站及附近的其他供水站,见图1-1。

调查发现几乎所有病例都发生在离宽街水井不远的地方,只有10例住在其他水井附近。这10例中的5例家属说经常饮用宽街供水站的井水,另有2例学生上学时喝过该供水站的水,1例其父母说“大概喝过”,还有2例死于暴发前。调查73例中,有61例经常喝宽街井水,6例饮水史不祥,6例在病前未饮用该井水。但这些人很可能有机会喝该供水站的水,如附近饭馆和咖啡店使用该供水站的水作饮料。

John Snow也注意收集反面证据,当时波兰街有一家工厂,周围霍乱死者极多,但该厂535名工人中仅有5例患霍乱死亡。经调查发现该厂用自来水,且有自备水井供全厂使用,从未使用宽街井水。与此相反,凡饮用宽街供水站井水的,如在宽街的制雷管工厂,有工人200名,本次则有18例患霍乱死亡。 进一步调查显示,除了少数病例无法证实与宽街供水站有关外,所有死亡病例都在得病前喝过该供水站的水,情况与最初调查的83例所得结果完全相符。因此,John Snow认为St.James教区的霍乱暴发与宽街供水站密切相关。

9月8日当局接受John Snow的建议,封闭该供水站。9月8日以后病例显著减少。9月8日12例,9日11例,10日5例,11日5例,12日仅1例,以后没有1天超过4例。

以后对宽街水井又进行多方面的调查,可能是宽街附近40号住宅曾有霍乱病例,而住宅下水道较水井高9英尺多,距井仅2英尺,可能患者的排泄物污染水井。宽街霍乱暴发与井水污染的调查证明了霍乱经水传播的假设,英国由此开展了清洁水源运动。

除了开展伦敦宽街霍乱暴发的调查,为了明确霍乱流行与水源污染的关联,John Snow进一步研究伦敦霍乱流行时各地区的死亡率与自来水源的关系,

图1-1 伦敦宽街霍乱暴发死亡病例的地区分布

【问题的提出】

一、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现象?John Snow是如何有效地开展疾病调查和疾病防制工作的? 针对伦敦霍乱流行,John Snow从描述疾病的分布入手,通过描述疾病的三间分布规律,为疾病的流行因素的找寻提供线索。通过使用描述病例分布的标点地图法,对伦敦宽街的霍乱流行及不同供水区居民霍乱的死亡率进行调查分析;同时对病例的时间分布进行描述。研究表明病例主要集中分布在宽街供水站周围,而其他供水站周围的病例较少。提示本次霍乱与宽街水井可能有关。进一步开展对水井的调查,最终提出“霍乱病例的排泄物污染水井,进而造成大伦敦区霍乱流行”的假设。在此假说基础上,积极采取现场干预措施,经封闭污染的供水站后,霍乱病例显著减少。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又进一步提示霍乱流行与水源污染的关联。

由此可见,流行病学现场调查方法的正确应用对于查明疾病的病因和流行因素具有重要的价值。John Snow在伦敦霍乱流行的应对中,开展了两项流行病学现场调查工作,创造性地使用了病例分布的标点地图法,对伦敦宽街的霍乱流行及不同供水区居民霍乱的死亡率进行了充分的对比分析。首次提出“霍乱患者的粪便含有能繁殖的病原体,霍乱在人群中的传播途径主要是被患者粪便污染的水源”的著名科学论断,并通过干预成功地控制了进一步的流行,成为流行病学现场调查、分析与控制的经典实例。在21世纪的今天,谁都知道霍乱的病原体是霍乱弧菌,但在霍乱弧菌发现前30年,John Snow能够应用流行病学现场调查方法并实施伦敦霍乱流行的有效干预,则是最难能可贵的。

二、如何理解流行病学?

控制伦敦霍乱流行,John Snow正是遵循了流行病学(epidemiology)的现场调查研究思路。

流行病学的英文来源于希腊字epi(在……之中、之上)、demos(人群)和logos(研究),直译即为“研究人群中发生的事情的学问”。在医学范畴中自然首先指的就是人群的疾病问题。由于不同时期人们面临的主要疾病和健康问题不同,流行病学的定义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并且与时俱进。

在传染病肆虐的20世纪上半叶,英国Stallybra(1931年)把流行病学定义为“流行病学是关于传染病的主要原因、传播蔓延以及预防的学科”。前苏联出版的《流行病学总论教程》(1936年)中定义“流行病学是关于流行的科学,它研究流行发生的原因、规律及扑灭的条件,并研究与流行作斗争的措施。”可以看出,此时期内流行病学是以防制传染病为其总任务的。

随着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大幅度下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20世纪中后叶的主要卫生问题。与之相呼应,流行病学的定义也随之发展,从传染病扩大为非传染性疾病。较知名的定义有:MacMahon(1970年)提出“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类疾病的分布及疾病频率决定因子的科学”;Lilienfeld(1980年)提出“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群体中疾病表现形式(表型)及影响这些表型的因素”;苏德隆(1964年)提出“流行病学是医学中的一门学科,它研究疾病的分布、生态学及防制对策”。这些定义都比较强调流行病学方法学的性质。

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在预防控制疾病的同时,也开始关注如何促进健康的问题。因此,Last在1983年主编的《流行病学辞典》中将流行病学定义为:“流行病学研究在人群中与健康有关状态和事件的分布及决定因素,以及应用这些研究以维持和促进健康的问题”。

我国在流行病学统编教材第三版(连志浩,1992)和第四版(李立明,1999)中给出的定义均为“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该定义与Last提出的定义一致,既适合目前我国的卫生实践又充分显示了学科的本质。《流行病学》第六版(李立明,2007)的定义为: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三、现代流行病学定义的铨释

1.流行病学研究内容的三个层次 流行病学是从以传染病为主的研究内容发展起来的,目前已扩大到全面的疾病和健康状态,包括了疾病、伤害和健康三个层次。疾病包括传染病、寄生虫病、地方病和非传染性疾病等一切疾病。

2.流行病学任务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的任务是“揭示现象”,即揭示流行(主要是传染病)或分布(其他疾病、伤害与健康)的现象。第二阶段为“找出原因”,即从分析现象入手找出流行与分布的规律和原因。第三阶段为“提供措施”,即合理利用前两阶段的结果,找出预防或控制的策略与措施。依序完成上述三个阶段的任务,才算完整的流行病学工作。

3.流行病学工作深度的三个范畴 不同的任务需要通过不同性质的工作来实现。当我们的任务是“揭示现象”时,开展的基本上是描述性工作,即通过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来实现。这个工作深度通常不能直接找出原因,更不能检验措施的效果,仅能提供深入探讨原因的基础,对现象作初步分析。深入一步的任务是要求“找出原因”,这时我们就需要借助分析性流行病学方法来检验或验证所提出的病因假说。最后的任务是以找到的原因为基础来“提供措施”,并进一步确证措施的有效性,这要用人群流行病学实验,即实验流行病学的工作来完成。

4.流行病学研究的三种基本方法 从方法学看,科学的方法不外历史法、观察法、实验法和数理法几大类。但流行病学以观察法、实验法和数理法为其基本,其中尤以观察法最为重要。思维的逻辑推理是任何学科及日常生活都离不开的,流行病学工作也不例外。

5.流行病学学科中的三大要素 一门独立的学科必须具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内容和任务,要有自己的原理和方法,应用学科还必须到特定范围内去发挥其推动生产力的作用。流行病学的内容和任务前面已作了交代,而全部流行病学内涵则可概括成原理、方法和应用三部分。流行病学主要是一门应用科学,也是一门方法学,有别于理论科学。纯理论的内容在流行病学之中是比较少且不够成熟,因此我们认为以原理代替理论二字为宜。

四、流行病学具备哪些基本特征?

流行病学与其它医学学科比较,其学科体系和学术思想体现着如下一些特征。

1.群体观点,以分布为起点

从群体角度宏观观察人群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动态变化是流行病学区别于其它医学学科最显著的特点。群体和分布是流行病学中两个最基本的概念,依研究目的不同,群体可大可小。从一个县、一个省、一个国家乃至全世界的人口。在较多的情况下,群体常用于指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人群,年龄、性别、职业、居住地、易感性和暴露史都常作为规定人群的特征变量。例如,某次聚餐的所有参加者,某卷烟工厂直接接触烟草操作的工人,某县0~5岁儿童,全中国恶性肿瘤患者等。

分布是指一种疾病或卫生事件在人群中“人”、“时”、“地”三方面的动态分布。正如临床医师要根据就诊者的病史、症状和体征对一个个病例作出诊断并进行治疗,流行病学医师要根据人群的某种疾病或卫生事件的自然史、各种分布特点、变化趋势和调查结果对一个个特定的人群做出群体的诊断,从而确定群体存在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或发生某一公共卫生事件的原因,从而“对症下药”,提出恰当的预防对策或公共卫生服务计划。

既然是群体诊断,就往往要用统计学和概率论的方法去做分析和表达结果,常涉及到分子、分母、率、危险性、显著性检验和可信限范围等概念,用以描述群体诊断的结果。近年来在这方面发展很快,引入了包括多元统计方法在内的各种概率统计方法。

2.重视现场研究和基础信息的准确性 明确流行病学研究的主战场在现场这一点至关重要。临床医师不去门诊、病房和手术室就会无所事事,流行病学医师不深入现场也会一事无成。现场是疾病和卫生事件实际发生的地方,是一切病因线索的来源。不深入现场或不认真调查研究,就不能获得充分、准确的信息,也很难提出符合实际情况的疾病控制对策和措施。反之,深入现场调查研究则可以实际考察疾病群体分布的情况,在取得深刻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往往能启迪调查者的灵感,找出事件发生的原因所在。

3.对比观点 在流行病学研究中自始至终贯穿着对比的思想,对比是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核心。只有通过对比调查、对比分析,才能从中发现疾病发生的原因或线索。流行病学研究的经典例子中有许多都涉及到比较。正是对比了饮用足够量含氟饮水的人群龋齿发病率和低氟地区人群的龋齿发病率,才发现缺氟是龋齿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Snow关于著名的宽街水井区霍乱调查和伦敦霍乱流行的死亡调查及三种不同的自来水供水区的流行情况的调查,都充分而巧妙地运用了对比观点和对比法。从而使他有可能依据非常有说服力的结果数据,作出了霍乱经水传播的科学论断。 4.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特征 在描述某个地区或某个特定人群疾病发生或死亡的情况时,我们常常是用相对数,如率来反映,而不是用绝对数表示。率体现的是某个事件发生的平均水平,这有助于我们去认识疾病的严重程度。

5.社会医学的特征:人群健康同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疾病的发生不仅仅同人体的内环境有关,还必然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在研究疾病的病因和流行因素时,我们应该全面考察研究对象的生物、心理和社会生活状况。

6.预防为主的观点 作为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流行病学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并以此作为学科的研究内容之一。与临床医学不同的是,它面向整个人群,着眼于疾病的预防,特别是一级预防,保护人群健康。以冠心病为例,流行病学的工作重点要放在预防冠心病的发生上,通过研究发现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肥胖、酒精中毒、吸烟等,这样就可以在高危人群中及早加以干预,防患于未然。

五、流行病学的应用

(一)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

流行病学的根本任务之一就是预防疾病。预防是广义的,包括无病时预防使其不发生,发生后使其得到控制或减少直至消除,这就是近年来形成的疾病三级预防的指导思想。这一用途在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预防上已显而易见。例如,通过接种麻疹疫苗来降低麻疹的发病,通过杀灭钉螺来消灭血吸虫病。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方面,对目前危害人们最严重的肿瘤、心血管病和糖尿病等,也都经过研究后采取了相应的预防措施。如对肺癌,提倡以戒烟作为主要措施;对冠心病,采取控制高血压、戒烟、限酒、合理膳食和积极的体育锻炼等综合措施来预防。

流行病学预防分为策略和措施两类。前者是防制方针,后者是具体防制手段。过去人们往往注重具体措施的提出与实现,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学科的实践性与应用性,忽略了流行病学在制定与提出策略方面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例如,提出“加强疾病监测、及时发现病人、对病人及时隔离治疗、并同时对周围人群有计划地接种牛痘(所谓环状种痘)”的策略,代替了过去长期过分依赖普种牛痘的做法,在全球实现了天花的消灭。

值得一提的是,流行病学在健康促进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事实上,学术界已有健康流行病学的出现,现代流行病学已向健康状态研究领域扩展。

(二)疾病的监测

疾病的监测是贯彻预防为主方针的一项很好的措施。监测地区可大可小,可以是一个地区或是整个国家,可以是长期也可以是短期,疾病可以是一种或多种,可以是传染病也可以是非传染性疾病或其他(如伤残或健康状态),既监测发生的疾病又监测已执行的措施。实际上,它是考察流行病学工作的一个动态过程,是一项主动的工作,一旦疾病暴发,便于及时采取行动,如用在天花的消灭上。我国目前已有卫生部建立的全国传染病监测系统和死因监测系统,他们都正在发挥很好的作用。

(三)疾病病因和危险因素的研究

这是为了彻底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而必须进行的工作。因为只有透彻地了解疾病发生、多发或流行的原因才能更好地防制乃至消灭某一疾病,也就是说流行病学必定要有发掘病因及疾病危险因素的工作。

有些疾病的病因是单一的,如传染病中的麻疹,利刃作用的割伤等。有些却不这样单纯,非传染性疾病就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高血压、高血脂、吸烟、肥胖等,这些都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其实,对于很多传染病也是如此。流行病学的主要用途之一就是尽量逐个澄清这些危险因素。有时,真正的病因尚未完全被阐明,而诸多危险因素已被发掘出来,据此防制疾病仍可收到很好的效果。如吸烟可致肺癌,但吸烟只是肺癌的一个危险因素,病因可能是烟草中的某个成分;尽管如此,控制吸烟仍能有效地预防肺癌。因此,流行病学工作不拘泥于非找到病因不可,若找到一些关键的危险因素,也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防病的问题。这是很实际的,是流行病学应用中的一大特点。

流行病学工作常常遇到“未明原因”(指一时原因不明,不意味着原因根本不能查明)疾病的调查。这些疾病是突然暴发或是短时期内多发的,而临床医务人员一时不能作出诊断。以流行病学观点,采取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的方法,再配合临床检查和检验,由寻找危险因素入手,最终这类暴发大多都能找到原因。如1957年,某市暴发了预防注射后引起的接种者四肢瘫痪,后证明是由鼠脑制作的乙型脑炎疫苗所引起;1958年,新疆的“察布查尔病”证明是肉毒杆菌毒素引起的中毒;1959年,若干地区出现的“烧热病”由长期进食生棉籽油引起;1972年,上海大规模的皮炎流行由桑毛虫引起。有的暴发虽然原因未明,也能得到控制。如1980年,河南、湖北等省中学生中发生的“红斑性肢痛症”,其原因尚未查明,但已得到了控制;20世纪50年代发生的克山病,经数十年的研究,并未最终阐明病因,但疾病已大幅度下降。

(四)疾病的自然史

该应用是通过流行病学方法研究人类疾病和健康的发展规律,以进一步应用于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疾病在个体中有一个自然发展过程,如亚临床期、症状早期、症状明显期、症状缓解期、恢复期。在传染病中有潜伏期、前驱期、发病极期、恢复期。这是个体的疾病自然史。疾病在人群中也有其自然发生的规律,称为人群的疾病自然史。如研究正常人群中葡萄糖耐量试验,过一段时间后重复检验,根据其转归可判断糖尿病的亚临床状况,有助于早期发现和早期预防糖尿病。又如,对慢性肝炎或迁延性肝炎病人进行定期随访,研究其转归状况和规律,有助于采取有效措施以促进恢复健康。再如,儿童血压轨迹的研究,定期随访儿童血压至成人,考查血压有无轨迹现象以及血压的变化是否受年龄、性别和其他因素的影响。类似的工作还有许多。自然史研究既有理论意义也有实际意义。如通过自然史观察,我们了解到乙型肝炎有很大可能通过孕妇垂直传播给新生儿,故采用接种疫苗来实现早期预防。

(五)疾病防治的效果评价

这涉及到防治疾病效果的最终判断。如观察儿童接种某种疫苗后,是否阻止了相应疾病的发生,可用实验流行病学的方法比较接种儿童和对照儿童的发病情况。又如考察一种新药是否有疗效,除在医院临床实践中短期观察外,还需在大规模的社区人群中长期观察才能作定论,尤其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更需要上市后的监测,此即药物流行病学。在社区中实行大规模干预,如饮水加氟以防龋齿,减少吸烟以降低肺癌等疾病,也需使用流行病学实验方法去评价。类似的评价也用于卫生工作或卫生措施效果的评价,这属于卫生事业管理流行病学。在评价人群有关疾病、健康诸问题时,个体测量是办法之一,实验室检验也是办法之一,但归根结蒂要看人群中的效果,看是否降低了人群发病率,是否提高了治愈率和增加了健康率等。只有人群中的结果才能最终说明人群中的问题。因而,只有流行病学才能承担此任务。

六、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从流行病学这门学科的发展史来看,流行病学方法的发展,是流行病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流行病学内容日益丰富的主要原因。

流行病学研究从早期限于死亡数的登记统计和其他生命统计,尔后关于疾病率(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等)的统计,发展至目前的对多种类型疾病的分布与决定疾病分布因子的研究,以及病因的研究,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近

四、五十年来,流行病学设计和分析方法的技术迅速发展。数理统计学和数学方法被更多地引入到流行病学研究中,统计软件(EPI、SPSS、SAS等)不断完善,电子计算机亦广泛地应用于贮存、传送及分析资料。这样不仅提高了流行病学研究工作的效率,更重要的是在流行病学研究中可以应用来源广泛的资料,使流行病学资料分析不断深化。

流行病学方法的科学分类,可以使我们对不同类型的流行病学方法的含义、目的、功能、优点和弱点有较明确的认识,以利于我们在实践中正确而充分使用各种流行病学方法,发挥各类方法的长处,也有利于学习和应用。

目前,国内外虽然已公认流行病学是医学研究的一门方法学,但如何将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科学分类的意见不尽一致,难于统一。这里从设计类型和工作性质对流行病学研究方法进行以下分类(表1-1,表1-2)。

表1-1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按设计类型分类)

表1-2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按工作性质分类

--病例(病家)调查

--爆发调查: 传染病、非传染病

--专题流行病学调查: 现况调查、动态观察

(一)观察性研究

观察性研究(observational study) 指研究者不对被观察者的暴露情况加以任何限制,通过现场调查分析的方法,进行的流行病学研究,在概念上与实验性研究相对应。由于医德、研究经费和受试者是否合作等原因,实验性研究开展的较少,大多数流行病学研究为观察性研究。

观察性研究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判断致病因素是否存在,而且要决定分析致病因素对人群危害程度的大小,并为疾病防治和健康促进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观察性研究的现场可以包括整个社会人群,而社会人群的构成、易感性、暴露情况千差万别,且致病因子的种类可能众多,分布不均,因此观察性研究的难度较大。 观察性研究主要包括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三种方法。近年来,后两种研究方法学进展很快。

1.横断面研究(cro-sectional study) 指选择一段时间,对人群的患病情况或卫生事件的分布做现况调查的研究。通常可采用典型调查、抽样调查或筛查的方式进行,对重要的问题或是为了特殊目的也可以开展普查。我国对1990年全国四种疫苗(麻疹、脊灰、百白破、卡介苗)的接种率以县为单位达标情况检查,即属于横断面调查。例如调查肺癌的三间分布规律,为深入研究提出病因线索。

2.病例对照研究(case control study) 调查特点:选择一定数量的某病病例为病例组,另选择一定数量的未患本病的为对照组,按照同样方法,调查病例组与对照组中某些可疑因素暴露的频率和强度,分析这些可疑暴露因素与疾病有无关联及关联强度的大小,从而对病因学线索进行验证。病例对照研究是一种从果到因的调查,是流行病学病因学研究中最常用和最基本的方法。

3.队列研究(cohort study) 队列研究是按观察对象可疑的暴露因素有无分成暴露或非暴露组,或者按照不同暴露程度分成若干组,对两组同时进行观察,经过一段观察期后,比较各组的某病(或死亡)的累积发生率或发病密度有无差别。分析这些可疑暴露因素与疾病有没有关联及关联强度的大小,从而对病因学线索进行验证。队列研究是一种从因到果的调查,所得到的病因线索一般较病例对照研究可靠。

(二)实验性研究

实验性研究又称实验流行病学(experimental epidemiology),是指在研究者控制下,对人群施加某种因素或干预措施,抑或消除某种因素,以观察对调查者发生疾病或者健康状态的影响。实验研究可分为临床试验,现场试验和社区干预试验三种试验方法。

1.临床试验(clinical trial) 以病人为试验对象,目的为评价一种或者多种临床疗法对疾病转归的影响。在临床试验中经常采用严格的随机分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和盲法(单盲、双盲或三盲)原则,以保证试验结果的科学性。

2.现场试验(field trial) 以社会人群为研究对象,受试者一般为未患某病的人,最常用于生物制品(疫苗)预防效果的评价。与临床试验相同的是,现场试验也要遵循随机化分组和盲法的原则。

3.社区干预试验(community intervention trial) 是选择不同的社区,分别施以不同干预措施的试验。与现场试验不同的是,社区干预试验不针对个人,而针对受试社区的人群,不对受试社区的人随机化分组,只对受试社区分组。严格地说,这种试验是一种流行病学准实验(epidemiology quasi-experiment)。适用于饮水干预和环境干预等流行病学研究。 3.理论流行病学(theoritical epidemiology)研究 又称数学模型研究(mathematical model study),即通过数学模型的方法模拟疾病流行的过程,高度概括地探讨疾病流行的动力学。例如,人们可以应用Reed-Frost模型研究在均匀的封闭人群中,模拟某些呼吸道传染病流行的过程,然后分别增加预防接种以及隔离等以观察流行过程的变化,从而加深对疾病流行规律的理解,为制订具体预防措施提供理论依据。目前正处于研究阶段。

七、流行病学的基本原理

现代流行病学中的原理如下:

1.疾病与健康在人群中分布的原理,其中包括疾病的流行现象。2.疾病的发病过程,其中涵盖了机体的感染过程和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3.人与环境的关系,即疾病的生态学。 4.病因论,尤其是多因论。 5.病因推断的原则。

6.疾病防制的原则和策略,其中包括:疾病的三级预防,疾病发展的数学模型。

【扩展的知识】

一、流行病学研究内容的变化

随着死因谱、病因谱和医学模式的改变,流行病学的研究内容也发生了变化。

(一)把研究内容从传染病扩展到包括非传染病在内的一切疾病中

我国慢性病占死因的比例随着人口老龄化、城市化和污染的加重,正在逐步攀升。1998年城市恶性肿瘤(死亡率139.28/10万)、脑血管病(137.72/10万)、心血管病(106.58/10万)、呼吸系统疾病(86.84/10万)和伤害(38.73/10万)占全死因82.5%。农村呼吸系统疾病(142.06/10万)、脑血管病(113.06/10万)、恶性肿瘤(105.57/10万)、血管病(80.07/10万)和伤害(7.46/10万)占全死因75.65%。城乡慢性病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分别占死因80%和75%。

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1980年发生癌症117.2万,2000年发生213.6万。男性发病率这两个时期分别为126/10万和174/10万;女性为109/10万和120.5/10万。死因谱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1973~1975年与1990~1992年每10万人死亡率来看消化系癌症除肝癌、肠癌外都有不同程度下降;筛检有效的子宫颈癌城乡分别下降78%和64%,鼻咽癌分别下降38%和32%;肺癌和肝癌还在上升。上升的原因与吸烟人数在增加,粮食霉变,饮水污染,膳食结构不尽合理等有关。消化系癌症下降可能与生活改善,病因得到控制,环境卫生改善,多吃谷类、豆类、蔬菜和水果,盐的摄取减少,良好的饮茶和生活习惯和癌前期早期治疗等有关。

心脑血管病每年新发病例500多万,死亡300多万,经济损失约1000万。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相似,主要是:高血压、高血脂、吸烟和坐业劳动等。我国估计35岁以上高血压患病率1596,病人数为5000万(血压>140/90mmHg)。有效控制高血压可以减少心脑血管病的40%。由于长期高血脂摄入,肥胖率上升(BMI>28)。上海人平均盐的摄入每人每天12g。

糖尿病1979年患病率为0.67%,1995~1997年为3.21%,糖耐量低下患病率4.76%,由此估计我国有4000万病人,2025年估计可能达到1亿病人,处世界第

一、第二位。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中摄入高蛋白、高脂肪和高糖的机会大大增加;坐业劳动和少体育活动再加上吸烟酗酒等的作用可能是糖尿病的上升的因素。预防可结合各种体检或临床检验及早发现病人,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以控制饮食和加强锻炼为主的措施。

(二)把健康作为研究对象

因而研究范围又从疾病扩展到健康。随着人们经济文化水平的逐步提高,人类寿命逐渐延长,人们不仅要求保持健康,更渴望提高生存质量,促进健康,因而流行病学的研究范围自然也就从疾病引伸到诸如异常生理状态、心理卫生、人类遗传、计划生育及意外死亡等并非疾病的方面。所谓遗传流行病学、生理代谢流行病学、意外伤害(它杀、车祸等)流行病学等等,便不一定是疾病的问题。又因为疾病的对立面是健康,疾病与健康又是一个相互衔接的过程,所以有的学者提出流行病学的任务不应只限于研究“疾病”的分布,而应从疾病再引伸到“健康”,并研究健康在人群中的分布频率及其影响因素,此即所谓“健康流行病学”或“群体健康机理学”。当然,在这一发展动向中,首先应解决的是健康的客观指标,否则很难用确切的数据反映出人群的实际健康水平和分布,自然也就谈不上用流行病学来研究健康和促进健康了。

(三)从“流行”的概念引伸到“分布”的概念

从只研究流行,爆发到也研究少数病例。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认识到,任何一种疾病在人群中出现时,病例数目的多少是随时间而变动的。有时表现为病例数众多的“流行”(Epidemic),有时也表现为病例数稀少的“不流行”(non-epidemic),两者相互衔接,形成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为了更好地研究疾病的流行机理,就有必要同时研究疾病不流行期间的发病水平、分布特点及有关因素,也就是研究疾病不流行的机理。因此有人主张不应再把流行病学规定为只研究疾病“流行”的学科,而认为“流行病学是一门研究疾病分布及其影响(决定)因素的学科”。因为“分布”一词已包括了“流行”和“不流行”两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当然,流行病学中所说的“分布”是指动态的分布,而非静态分布,也就是指各病的病例在“时间”、“空间”和“人间”三方面的分布动态。由于既研究涉及多数病例的流行,也研究病例数不多的不流行,所以对于少细菌例的研究,也就成了本学科的任务之一。

(四)传染病的控制仍是需要重视的一项长期任务

自1854年John Snow 对伦敦霍乱流行进行调查分析以来,随着人类进步,科技发展,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努力,传染病防制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全球消灭了天花,脊髓灰质炎的消灭亦指日可待,一些常见传染病、寄生虫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各个国家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尽管如此,传染病迄今仍是危害人类健康十分严重的疾病。近年来俄罗斯、乌克兰等独联体15个国家白喉爆发;印度的苏拉特、孟买、加尔各答等大中城市爆发流行人间鼠疫;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结核病全球告急”,全世界总人口约1/3感染了结核杆菌,仅1995年因结核病死亡者即达300万人。同时还发现耐药结核杆菌,并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发生多种耐药结核病爆发流行。

古老的传染病未能有效控制,新发现的传染病则不断出现。近20年来,世界上己发现30余种,其中包括艾滋病、军团病、莱姆病、各种病毒性出血热、隐孢子虫病、0139霍乱、大肠杆菌Ol57:H7出血性肠炎和疯牛病等。尤其今年发生的传染性非典性肺炎,其传染性之强、传播速度之快、死亡率之高、危害之大,引起世界震惊。

因此,我们必须提高警惕,充分认识当前传染病流行的特点,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传染病在人群中的流行。针对传染病防治的新形势,WHO总干事在《1996年世界卫生报告》中告诫:“我们正处于一场传染性疾病全球危机的边缘,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免受其害,也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对此高枕无忧”。

二、新的分支学科不断涌现,研究领域越来越广

近20年来,由于流行病学的研究内容日益增多,流行病学已渗入到临床、基础和预防医学的各个领域。本学科与有关学科相互结合、相互渗透,进而逐渐交融,产生了不少边缘学科,使流行病学的分支学科与日俱增,至今已不下三四十种,所谓血清流行病学、遗传流行病学、代谢流行病学、分子流行病学、移民流行病学、职业流行病学、环境流行病学、临床流行病学、药物流行病学、行为流行病学学、理论流行病学、实验流行病学、地理流行病学、评估流行病学、健康流行病学、卫生管理流行病学等分支皆应运而生。至于因病种而冠名者,如肿瘤流行病学、冠心病流行病学、高血压流行病学、精神障碍流行病学等等,更是不一而足。此外,因意外伤害和非正常死亡而进行流行病学研究的,还有所谓车祸流行病学、自杀流行病学等等,名目繁多。可见流行病学不仅在概念上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由于研究对象越来越多,又进一步促使本学科不断衍生出若干新的分支。由于流行病学应用的范围日拓宽到整个医学范畴,因此本学科的发展必将极大地有利于整个医学科学的全面发展。

三、流行病研究方法的发展

四、流行病学的未来

(一)从黑箱理论到工具箱应用

长期以来,流行病学研究结果的分析和推断是以黑箱理论为基础的。对危险因素和疾病病因的推断、对干预措施的评价是通过危险因素分布对疾病发生频率及其变化的影响而获得的。至于危险因素和干预措施是通过何种途径影响疾病发生的、疾病在受到各种因素的作用后通过什么样的机制启动、发展直至演变为不同阶段的临床病变、干预措施如何引起疾病发生频率的下降等病因学作用机制,就如同黑箱一样,并不能通过观察性和实验性流行病学研究来阐明。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和遗传医学的飞速发展,对生物标志物的流行病学研究日趋深入,流行病学研究拥有了它自己设备齐全、种类繁多的工具箱。以实验室研究为主要技术手段的分子流行病学、血清流行病学和遗传流行病学等,运用现场流行病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逐渐打开了病因学研究中的黑箱。其中较为典型的是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分子流行病学是介于流行病学观察研究和实验研究的一座桥梁。分子流行病学通过对疾病从暴露至发病过程中生物标志物的识别和测量,较好地反映了从暴露到疾病这一事件的连续性,并可用于鉴定较低剂量暴露和既往暴露,还能在无症状个体而不是临床病例中发现逐渐增强的危险因素作用,减少对疾病和暴露因素的错误分类,从而更准确地揭示了疾病的发生机制,并能回答诸如为什么相似暴露水平的人并不一定会发生同样的疾病等问题。

遗传病因模型也得到了流行病学的认同。遗传流行病学以有亲缘关系的人群为对象,通过对遗传性疾病分布特征的描述,采用家族聚集性分析、双生子分析、系诺分析、单基因和多因子遗传病分析手段,结合对疾病相关基因位点和基因多态性的测量,从机体对疾病易感性的角度来阐明遗传危险因素对疾病发生的作用,并反映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对疾病发生的作用大小及两者间的相互作用。

除了各种实验室技术的应用外,流行病学在因果推断过程中,越来越多地应用定性研究的方法来处理数量上的关联。在一定程度上柔化了硬科学与软科学的界限。例如,可以通过策略性抽样来反映特定人群的疾病特征,尽管很可能会因此牺牲样本的代表性。此外,直觉思维、混沌理论以及不确定性也逐渐地溶人流行病学研究,预示着流行病学正朝着多样性方向大步迈进。

(二)从健康领域研究到宏观生态流行病学研究

在第一次“流行病学革命”中,流行病学家发现了19世纪传染性疾病流行的原因。这些发现带来了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卫生改革。在“第二次流行病学革命”中,流行病学家和生物统计学同行们一起,共同发展了流行病学的设计和分析策略,建立了确定慢性病危险因素的方法,使对慢性病多因素病因机制的研究成为可行,而慢性病是工业化社会的主要死亡原因。而且,临床医生在其循证医学实践中正在更广泛地使用流行病学方法。流行病学的原理和方法,为在个体水平和社会水平上预防疾病、改善健康状态的卫生行动提供了基础。

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和行为模式的变化,未来的重大疾病除了受到生物、理化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外,更重要的是还将在较大程度上受到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环境的影响。1990年,Loomis和Wing建议流行病学家去寻找一些新的理论,不再把疾病的病因因素看成是单个的特征,而应把其当成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这样不仅可以解释单个的观察现象,而且能为综合干预实施打下基础。当前,由于全球环境变化、人口及社会发展对公共卫生的影响越来越大,简单的方法已不能满足研究的要求,他们预测流行病学的研究模式将会发生转变,并面对严峻的挑战。而社会科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将为流行病学研究提供许多值得借鉴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模式,如从社会支持、工作需求,物质调控和报酬等多方面因素来预测疾病的发生。

1989年,Suer在《流行病学的今天:一个痛苦思索的世界》中指出,流行病学必须在人群的疾病现象与病毒、分子和基因研究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同时,还应将社会行为、政治结构和经济状况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理解并有效地预防疾病。

现代流行病学已经拥有了它功能齐全的“工具箱”,它应该承担起从群体的角度来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控制的重任。

例如,如果仅仅从个体的角度(如吸烟)而不是从群体的角度(如烟草产量、广告、分布、及社会经济因素对烟草消费的影响)来研究公共卫生问题,那么研究的结果则只具有个体方面的意义,所提倡的公共卫生措施也仅仅是改变了问题而不是解决了问题。

同样,第三世界国家儿童高死亡率问题,可以从三个层次进行分析,既可以认为是直接的生物学因素所致的死亡,或认为是儿童生活环境因素(如卫生服务、母亲的照顾等)间接造成,又可以认为是由社会、经济及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996年,Suer在“选择流行病学的未来”序列论述中将流行病学演变划分为三个时期:以瘴气理论为代表的卫生统计时期;以细菌病因论占主导地位的传染病时期和以黑箱理论为代表的慢性病流行病学时期。他们指出,目前公共卫生已不再围绕一个中心理论进行研究了。流行病学的第四个发展时期,应是“生态流行病学”时期,其特征是分别从社会整体水平以及分子水平来研究疾病的发病机制。在过去的50年中,尽管“黑箱理论”并没有帮助研究者们掌握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的病因机制,但对肿瘤和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和病因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然而,面对流行病学研究的新纪元,黑箱理论已不能满足对新出现的疾病如HIV感染的研究需要,同时也不能满足对全球健康状况变迁的研究需要,因为“黑箱理论”无论是在微观上还是宏观上都已落伍。

新的疾病和健康状态,要求新的研究手段。在流行病学发展的第四纪元,生态流行病学必须用功能齐全的“工具箱”装备自己。Suert以HIV研究为例强调了工具箱理论的重要性:为了解和控制全球HIV的流行状况,需要从不同的水平进行病因学研究。在分子水平的研究上,需要通过精确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来发现疾病传播的途径和时间,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阻断HIV传播。在分子和群体水平研究的中间界面上,个体的一些特定的社会行为助长了病毒经性行为及其他途径的传播。在人群水平上,HIV流行的动力学是由HIV感染的流行率及人群的易感性和行为特征决定的,如性行为方式、哺乳方式、其他性传播疾病的流行率以及营养因素如母体维生素A水平等。在社会整体水平上,在全球范围内,各种社会群体间的互相联络决定了HIV的流行过程。作为研究者,自然会受到自身能力的限制,不能纵览从微观到宏观的各个层面;同时在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特别是因果联系时,流行病学研究还受到简化原则的限制。然而,每个研究HIV的流行病学工作者都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对研究信息的解释和评价必须是多层次和多方位的,因为控制HIV流行最有效的途径正是在多维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综合性的防治策略。

SARS的出现,并在局部地区的爆发与流行,几乎让公共卫生界一时反应迟钝,“束手无策”。随着对SARS控制的进展,流行病学家感到又一只“黑箱”出现在面前。SARS-Cov病毒从何而来?不同临床期的传染性如何?疾病的传染力如何?是否有隐性感染的发生?是否存在间接传播?除飞沫传播外,是否还有其他传播渠道?为何儿童的感染率低?SARS的发病趋势如何?SARS的流行向社会告诫,时代需要流行病学。而现场工作的流行病学家感到,我们的工具箱内的工具还不齐备。SARS控制与研究的进展,再次显示了需要流行病学在病毒、分子、基因、社会、政治、经济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只有通过这座桥梁,我们才能认识在人群中的现象。

由于流行病学主要是通过对疾病的观察而不是通过解决公共卫生问题而发展起来的,因此,健康常常被认为是个体疾病状态中的一段插曲,而不是指人群的一种存在形式。为了使人群健康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目标,有必要将以社区为基础的预防措施转化为政策和策略。预防工作不仅仅是一种卫生运动、一本宣传手册或者一个电视广告,它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这是预防工作的一个基本条件,也是流行病学面临的重要挑战。

【后 记】

霍乱(cholera)是由霍乱弧菌所致的肠道传染病,可通过水源、食物、生物接触等途径传播,常常表现为局部地区的疾病暴发和一定范围地区的疾病流行。由于其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危害十分严重,因而和鼠疫、黄热病一起,被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为必须实施国际卫生检疫的三种传染病,在中国属法定管理的“甲类”传染病。

霍乱作为一种古老的传染病,自19世纪初以来,曾先后发生7次世界大流行,给人类的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在19世纪还没有发明抗生素和补液疗法的时代,当时医生们最习用的两大传统疗法,即放血术和清泻疗法,对霍乱的治疗不仅无济于事,反而能加速病人的死亡。对于这种新瘟疫,若仅以临床诊断和对症治疗作为处理方式,其防治疾病的效果不理想。此时,人们便采用应对鼠疫的隔离检疫办法,得到了一定的赞同,但这仅隔离了病人而没解决污染水源的问题,霍乱仍继续扩散。

第18篇:仪器分析绪论教案

第一章 绪论

一.教学内容 1. 2. 3. 仪器分析的产生与发展概况 仪器分析的分类与特点 仪器分析的发展趋势

二.重点与难点

1.仪器分析与化学分析的联系和区别 2.仪器分析的分类依据与各类特点 3.仪器分析的发展趋势 三.学时安排

1 学时

一、课程简介

仪器分析法是以测量物质的物理性质为基础的分析方法。这类方法通常需要使用较特殊的仪器,故得名“仪器分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分析化学在方法和实验技术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新的仪器分析方法不断出现,且其应用日益广泛,从而使仪器分析在分析化学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长,并成为化学工作者所必需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仪器分析是化学类专业必修的基础课之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1. 要求学生掌握常用仪器分析方法的原理 和仪器的简单结构; 2.要求学生初步具有根据分析的目的,结合学到的各种仪器分析方法的特点、应用范围,选择适宜的分析方法的能力。 分析化学—化学分析、仪器分析

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状态和结构的科学,它包括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两大部分。

1 化学分析是指利用化学反应和它的计量关系来确定被测物质的组成和含量的一类分析方法。测定时需使用化学试剂、天平和一些玻璃器皿。

仪器分析是以物质的物理和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种分析方法,测定时,常常需要使用比较复杂的仪器。

仪器分析的产生为分析化学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仪器分析是分析化学的发展方向。

仪器分析的特点(与化学分析比较)

1.灵敏度高,检出限量可降低。如样品用量由化学分析的mL、mg级降低到仪器分析的g、L级,甚至更低。适合于微量、痕量和超痕量成分的测定。

2.选择性好。很多的仪器分析方法可以通过选择或调整测定的条件,使共存的组分测定时,相互间不产生干扰。 3.操作简便,分析速度快,容易实现自动化。 仪器分析的特点(与化学分析比较)

4.相对误差较大。化学分析一般可用于常量和高含量成分分析,准确度较高,误差小于千分之几。多数仪器分析相对误差较大,一般为5%,不适用于常量和高含量成分分析。 5.需要价格比较昂贵的专用仪器。

仪器分析与化学分析的区别不是绝对的,仪器分析是在化学分析基础上的发展。

不少仪器分析方法的原理,涉及到有关化学分析的基本理论;不少仪器分析方法,

还必须与试样处理、分离及掩蔽等化学分析手段相结合,才能完成 分析的全过程。

仪器分析有时还需要采用化学富集的方法提高灵敏度; 有些仪器分析方法,如分光光度分析法,由于涉及大量的有机试剂和配合物化学等理论,所以在不少书籍中,把它列入化学分析。

2 应该指出,仪器分析本身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是多种仪器方法的组合。可是这些仪器方法在化学学科中极其重要。它们已不单纯地应用于分析的目的,而是广泛地应用于研究和解决各种化学理论和实际问题。因此,将它们称为 “化学分析中的仪器方法 ”更为确切。

二、仪器分析方法的分类

三、发展中的仪器分析

1. 20世纪40~50年代兴起的材料科学,60 ~70年代发展起来的环 3 境科学都促进了分析化学学科的发展。80年代以来,生命科学的发展也促进分析化学一次巨大的发展。仪器分析是分析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随之不断发展,不断地更新自己,为科学技术提供更准确、更灵敏、专

一、快速、简便的分析方法。

2. 如生命科学研究的进展,需要对多肽、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进行分析,对生物药物分析,对超微量生物活性物质,如单个细胞内神经传递物质的分析以及对生物活体进行分析。

3.信息时代的到来,给仪器分析带来了新的发展。信息科学主要是信息的采集和处理。

4.计算机与分析仪器的结合,出现了分析仪器的智能化,加快了数据处理的速度。它使许多以往难以完成的任务,如实验室的自动化,图谱的快速检索,复杂的数学统计可轻而易举得于完成。信息的采集和变换主要依赖于各类的传感器。这又带动仪器分析中传感器的发展,出现了光导纤维的化学传感器和各种生物传感器。 5.联用分析技术已成为当前仪器分析的重要发展方向。将几种方法结合起来,特别是分离方法(如色谱法)和检测方法(红外光谱法、质谱法、核磁共振波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等)的结合,汇集了各自的优点,弥补了各自的不足,可以更好地完成试样的分析任务。

联用分析技术:

1.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

2.气相色谱—质谱法—质谱法(GC—MS—MS)

3.气相色谱—原子发射光谱法(GC—AED)

4.液相色谱—质谱法(HPLC—MS)

四、仪器分析方法的优点是:

1.操作简便而快速,对于含量很低(如质量分数为 10 -8 或 10 -9

数量级)的组分,则更具独特之处。

2.被测组分的浓度变化或物理性质变化能转变成某种电学参数(如

4 电阻﹑电导 ﹑电位 ﹑ 电容﹑电流等),故易于实现自动化和连 接电子计算机。因此,仪器分析具有简便 ﹑ 快速﹑灵敏﹑易于实 现自动化等特点。对于结构分析 ,仪器分析法 也是极为重要和必 不可少的工具。生产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不仅对分析化学在提 高准确度 ﹑灵敏度和分析速度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且还不 断提出更多的新、课题。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要求分析化学能提供更 多﹑更复杂的信息。

课时分配

光学分析法(33学时)

1.绪论(1学时);

2.光学分析法导论(2学时) 3.原子发射光谱法(5学时)

4.原子吸收光谱法和原子荧光光谱法(6学时) 5.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5学时) 6.红外光谱法(3学时)

7.分子发光分析法(5学时)

8.核磁共振波谱法(3学时)

9.质谱法(3学时) 电学分析法(17学时)

1.电分析化学导论(3学时)

2.电位分析法(4学时)

3.电解和库仑分析法(4学时)

4.伏安和极谱分析法(6学时) 色谱分析法(14学时)

1.色谱分析导论(4学时)

2.气相色谱法(5学时)

3.液相色谱法(5学时)

*其他仪器分析方法简介: (2学时)

参考书

仪器分析

(武汉大学)(教材)

仪器分析教程

北京大学化学系

仪器分析教学组 (主要参考书)

分析化学(仪器分析部分) 仪器分析原理

方惠群等 参考书(学术期刊) 国内

1.分析化学

2.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3.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国外

1.Analytical

Chemistry

2.Analyst

林树昌等

(北京师范大学) (南京大学) 6

第19篇:《物种起源绪论》教案

《绪论》教案

教学目的

一、学习达尔文为科学而不懈努力,严谨求实的精神。

二、通过对本课内容的学习,训练学生筛选各种信息的能力,使筛选信息迅速、准确的要求落到实处。

三、深刻领会一些词句在文章中的表意功能。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筛选局部信息。

教学难点

分析长句,对长句中一些词语的作用进行挖掘、归纳。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就象是不知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人们总在对生物如何产生这一问题做着不懈的探索。

《物种起源》是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的一部重要著作。物种,即生物的种,指具有一定形态和生理特征以及一定的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起源,即生物怎样产生的。导言,即绪论,一种文体,一般用来说明著作的编写经过,出版意图,编写体例,资料来源和作者情况。

二、明确学习重点,指导学生完成下列工作:

1.用“跳读法”初读课文,了解本文主要写了几方面的内容。 明确:可以有不同理解。

(一)四方面:写作经过;提前发表的原因;书的性质;书的主要观点。

(二)两方面:书从写作到出版的一些说明;书的基本观点和研究方法。

(三)三方面:写作经过;出版说明,书的基本观点。

1 2.解决需要注意的词语:

趋向:V,朝着某个方向发展;N,事物发展的方向。 札记:读书时摘记的要点和心得。 传布:广泛散布。 3.网页提示本文背景知识

三、师生共同讨论解决下列问题,完成对文中信息的筛选: 1.提问:作者认为“物种”是怎样产生的?

明确:物种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的,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自然选择是物种产生的最重要的条件。(此题其实就是课后练习一的变换,训练对作者观点的把握)

2.胶片选择:第4段中,作者以啄木鸟、槲寄生为例是想证明以下哪一种看法?A.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的,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B.一般的博物学家,常以外部环境„„作为唯一可能引起变异原因是不合理的。C.要想了解“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就不能单凭一方面的条件。明确:选C。因为作者对这两个例子的分析有明显区别。对于前者的例子,作者说“仅仅归因于外界的条件是不合理的”。对于后者的例子,作者说“仅仅以外部环境或植物习性的影响,或植物本身的倾向来解释„„是不合理的”。而植物习性的影响,植物本身的倾向不属于外界条件(外部环境),因此可排除B,对于A,只要抓住作者举两例主要想否定不正确的作法即可排除。 3.提问:第五段开头的“因此”,“此”指代什么内容?

明确:代四段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即“仅仅以单方面的条件来解释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是不合理的。 4.阅读第五段,完成课后练习二。

明确:目的:我们对于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迫切地需要有个明确的了解。

意义:我经常获得动物因由家养而变异的知识,虽然还不够完备,但总可以为处理这个问题和其他一切复杂事件提供最良好最可靠的线索。

两点认识:大量的、遗传的变异是可能的;人类选种力量的伟大,能使微小的变异逐渐累积起来。

2 5.第六段开头,“根据上述理由”具体指什么理由?

明确:家养变异的意义,即为处理“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的问题和其他一切复杂事件提供最良好最可靠的线索。 6.阅读下列文字,完成相应问题:

为什么某些生物的分布广泛而繁多,而它的邻种却分布得狭小而稀少呢?谁能解决这个问题呢?然而这些关系,实在是非常重要,因为我相信,这是决定地球上每一生物的现在和将来的命运,以及变异的趋向的。这些关系指的是(某种生物和邻种)的关系,它决定着地球上每一种生物的(命运)和(变异趋向)。

四、小结:

本节课涉及到以下几项筛选信息能力:

1.对重要信息与一般信息的筛选把握能力。如本文中体现作者观点的句子即为重要信息。

2.对文中相关信息和无关信息的辨析与把握能力。如第4段中两个“不合理”的异同。

3.对所筛选信息的全面理解和重新组合能力。筛选信息时,可以抓关键语句,捕捉重要信息,也可联系上文,把握相关信息。

五、作业:同步训练。

第二课时

一、明确本课学习重点,检查作业情况: 课后

二、

三、四题。

二、关于长句及长句的分析:

长句:容量大,信息丰富,显得庄重的句子,有时是单句,有时是复句。适用于详尽地叙述事物或严密地阐述道理,多用于书面语,特别是科技文和政论文。 长句的分析:首先要注意寻找主干(主、谓、宾),剔除枝叶(定、状、补)或分清各分句间的层次关系(偏正、并列、转折等),以达到对句子大意的把握;其次要注意“枝叶”在句中的作用,它们往往在程序、时间、范围、条件、数量、位置等方面对句子主干进行限制,从而使长句严密而周到,很多时候,“枝叶”在句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去掉它们会使句意大变。

三、从文中选出几个长句,分别运用找主干法和划分层次法进行分析:

3 1.我曾以博物学者的资格参加贝格尔号巡洋舰的环球远航,在南美洲看到的关于生物的地理分布和现在生物与古生物在地质上的关系,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明确:一二句并列关系,二句是个单句,主语“关系”。

2.如果把像啄木鸟的构造,它的足、尾、嘴、舌如此巧妙地适应于捉取树皮里面的昆虫,仅仅归因于外界的条件是不合理的。

明确:一个长单句,主语从开头到条件,是一个句子来充当一个成分。 3.这个结论,即使很有根据,但是如果不能说明地球上的无数生物,怎样经历变异而达到它们的极其完善的构造和相互适应,仍然是难以令人满意。 明确:一个复句,第一层在“根据”后边,转折关系;第二层在“仍然”前面,假设关系。

教师归纳:用这两种方法,主要是从主体上把握句意,而对句中细微之处的分析则必须注意句中关键词语的表意功能。

四、从信息筛选、挖掘的角度对下列长句进行讨论分析:

1.在1837年我就想到,如果耐心搜集与这问题有关的各种材料,加以整理研究,也许可以得到一些结果。

引导学生筛选出相应的词语:写作前三个必不可少的过程:搜集、整理、研究; 搜集过程中的关键:耐心、全面(各种) 说明估计的谨慎:也许、一些

2.我虽然力求审慎,使一切能根据正确的证据,但是错误的窜入,还是不可避免的。

提问:作者既然使一切能根据正确的证据,为什么还会有错误出现?

明确:“力求”二字不可忽视,它对后文起了限制作用,是“极力追求”的意思,它在句中一直修饰到“使一切能根据正确的证据”,所以会有错误出现。 3.又如槲寄生,它生长在某几种树木上以吸取养料,需要鸟类传布它的种子,更因为它是雌雄异化,必须依赖昆虫才能完成传粉作用;如果我们仅仅以外部环境,或植物习性的影响,或植物本身的倾向,来解释这种寄生植物的构造以及它与其他几种生物的关系,必然也同样是不合理的。 (投影)对本句的四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以槲为例,说明一切生物(包括植物)的构造和相互之间的关系都是十分复杂 4 而又难以理解的。

B.我们想正确解释生物的构造、生物之间的关系,就不能归因于某一方面。槲寄生就是一个例证。

C.若只以外部环境,植物习性的影响以及它本身的倾向来解释植物的槲寄生的构造和相互关系,必然是不合理的。

D.在研究槲寄生时,往往同研究其他生物一样,对它的结构以及它和其他生物的关系不能做出合理的解释。

明确:B正确。A中“又难以解释的”在原句中找不到对应点,原句主要是“仅仅以„„来解释„„,必然也是不合理的。”C与原文的不同是把原文中的“或”变成了顿号,使原有的选择关系变为并列关系。D的错误与A同,程度还甚于A,故不对。

4.我们处理一个问题,必须把两方面的事实和证据,加以详细叙述和比较,然后才能得到完善的结果,但是这里所不能办到的。 提问:句中“事实”与“证据”两词能否去掉一个?

明确:不能。因为事实是指一般的感性材料,而“证据”是指材料中足以反映事物本质的例子,两个词联用,体现了作者的周密。 提问;“叙述”和“比较”两个词能否去掉一个?

明确:不能。前者能使人了解得比较全面、具体,但还不能表现本质;后者能使人鉴别感性材料,去粗取精、由表及里,以掌握事物的本质,体现了作者的严谨。5.我经常获得动物因由家养而变异的知识,虽然还不够完备,但总可以为处理这个问题和其他一切复杂事件提供最良好最可靠的线索。 提问:把本句中的“线索”换成“证据”会有什么不同效果?

明确:因为本句中有“还不够完备”的话,所以作者只说“提供线索”,说明作者是实事求是地估价自己的研究成果。如果换成“证据”,句意就变成了可以提供带规律性、能反映事物本质的结论。这句话也鲜明体现了作者的严谨、周密。“一切”、“最”两词表现了对自己研究成果的自信。

五、小结:

本节课,主要针对文章中的一些长句作了相应训练,理解长句,不能简单停留在懂得大意,而应深入挖掘句中关键词语的丰富信息,还要注意一些修饰性词 5 语如“必须”“最”“应该”“可能”等,对于关键词语在程度、时间等方面的限制作用。

六、布置作业: “思考与练习”

(二)

第20篇:《物种起源》绪论教案

《物种起源》绪论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本课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筛选各种信息的技巧,能迅速准确地筛选出有关信息。概括出作者关于物种起源的两个观点。

2.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能力,深刻领会一些词句在文章中的表意功能。 3.学习达尔文为科学而不懈努力,严谨求实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整体把握文章,筛选文章中的重要信息,并训练学生对相关信息的组合输出能力。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整体把握文章,筛选文章中的重要信息,训练学生对相关信息的组合输出能力。 一.导入:

1928年的一天,在伦敦郊外的一片森林里,一个大学生正围着一颗老树转悠。突然,他发现在将要脱落的树皮下,有虫子在里面蠕动,便急忙拨开树皮,只见两只奇特的甲虫正急速地向前爬去。大学生立即抓住这两只虫子,兴奋地观看起来。

正在这时,树皮里又跳出一只甲虫,大学生措手不及,他把手里的甲虫藏到嘴里,伸手又把第三只甲虫抓到。看着这些奇特的甲虫,大学生真有点爱不释手,他只顾看着手里的甲虫,早把嘴里的甲虫给忘记了。

嘴里的甲虫终于憋不住了,它放出了一股辛辣的毒液,把这大学生的舌头蜇得又麻又痛。他这才想起嘴里的甲虫,张口把它吐到手中,然后洋洋得意地向市内的剑桥大学走去。 这个大学生就是日后的“进化论之父”——达尔文。 请看达尔文的像片。 „„

这只幸运的甲虫后来也被命名为“达尔文虫”。 今天,我们就来走进达尔文以及他的“进化论”。 二.走近作者达尔文。

除了老师刚才讲的,还有谁知道达尔文的有关情况? „„

达尔文,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者。著有《物种起源》、《人类起源及性的选择》等。 教师补充:

达尔文本来是个神学论者,认为宇宙万物是由神创造的,物种时不变的。1835年,他以博物学家身份随海军考察船“贝格尔号”作了5年的环球旅行。在途中他亲眼见到的大量事实与他原有的观点大相径庭,使他彻底跳出了神创论的旧范畴,把进化论置于真正的科学基础之上。达尔文为人坚忍不拔,虚心好学73岁因心脏病发作逝世。他对生态学、行为学、心理学等都有很大的贡献。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物种起源》绪论 三.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

1.读一读,拼一拼,说说他们的意思。 琐屑审慎趋向札记传布 琐屑(xiè):琐碎 审慎(shèn):周密而谨慎 趋向:朝着某个方向发展

札(zhá)记:读书时摘录的要点和心得 传布:传播

2.绪论,又叫“导言”,学术论著的开头部分,是一种用来说明著作的写作经过、出版缘由、文章内容介绍、作者的基本观点、作者情况等的文体。一般由作者自己写作。 读完课文,请问:达尔文在这篇绪论中,主要写了几方面的内容呢? „„

主要写了著作的写作经过、出版缘由、文章内容介绍、作者的基本观点等 3.按照刚才同学的回答,我们可以把课文分成两个部分,该怎么分? „„

第一段(1-4):交代写作经过及提前发表的原因。 第二段(5-9):说明书的内容、阐述作者对物种起源的观点。 四.筛选信息

阅读说明文,主要是能了解、把握作者写作意图,有关观点,要能够根据要求筛选信息,找到相关段落或句子,并进行适当的概括和拓展。 下面有几个问题,请同学们寻找或归纳。 1.阅读第一自然段,我们可以看出达尔文是一个怎样的科学工作者?找出具体的句子来阐明。 2.阅读第二自然段,说说作者提前发表的原因是什么? 3.阅读第三自然段,找出这段中心句。

4.阅读第四自然段,说说作者写作这段文字的意图是什么? „„ 明确:

1.可以看出达尔文对待科学工作严谨审慎的态度和长期刻苦钻研的精神。 主要句子:

经过5年的工作之后,我曾专心思索这个问题,并且写出若干简短笔记。 从那时候起直到现在,我曾不间断地专心于同一事物的研究。

我希望读者能够原谅我讲这些私事,我之所以说明这些事情,是为了表明我并没有轻率地下结论。 2.(1)我的工作即将结束,加上健康很坏,所以要早日出版。

(2)华莱士先生写了关于进化论的论文,促使达尔文要尽早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 主要句子:

„„所以被催促来发表这个“摘要” 特别诱使我这样做的原因„„

3.我现在刊印的这个“摘要”必然是不完整的。

没有人比我更感觉到有把结论所依据的一切事实和参考资料在这里详细刊印出来的必要,我希望在将来的一部著作中做到这一点。

4.向曾经帮助过自己的自然科学家尤其是虎克博士表示深深的感谢。 五.小结。

我们只学习了1-4段,却深切地感受到了达尔文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他这种精神和态度不仅体现在他对科学的研究上,还体现在他的作品语言的运用上。 课文后面有个练习题,我们可后去探究一下,进一步认识达尔文的这种科学精神。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继续根据要求筛选信息,深刻领会一些词句在文章中的表意功能。进一步体会达尔文为科学而不懈努力,严谨求实的精神。 一.复习提问

1.昨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文章?作者是谁? „„

《物种起源》绪论达尔文

2.文章主要讲述了哪两个方面的内容?作者是怎样看待自己的观点的?请找出相关词语。 „„

(1)交代写作经过及提前发表的原因。

(2)说明书的内容、阐述作者对物种起源的观点。 二.昨天我们主要运用筛选的方法,通过寻找相关语句,找到了达尔文提前发表的两个原因,并从中感悟到了达尔文对科学的严肃谨慎,实事求是的态度。 今天我们再来筛选有关信息。

1.阅读第五自然段,思考作者以啄木鸟、槲寄生为例是想证明什么问题? 2.为了解决生物进化的原因是什么的问题,达尔文在第六自然段中提出了一种科学实验的方法。请问是什么方法?达尔文是怎样评价这种方法的? 3.分别找出第

七、自然段的各两句中心句。

4.阅读第九自然段,归纳达尔文对物种起源的主要看法有哪些。 „„ 明确:

1.把气候、食物等外界条件归为“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唯一原因是不合理的。 2.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

为给了解这个难题的问题提供最良好的机会;虽然不完备,却能给研究提供最良好和最安全的指导;表示我对于它的高度价值的确信。

3.我把“摘要”的第一段用来专门讨论“在家养状况下的变异”。 此一章将考察全世界整个生物界中的“生存斗争”。 “自然选择”的基本问题,将在第四章里有若干论述。

以后的五章中将论述在承认此学说时所遇到的最显著和最严重的困难。 4.(1)物种不是不变的。

(2)那些属于所谓同属的生物都是另一个并且一般是已经灭绝的物种的直系后代。 (3)“自然选择”是物种变化最主要的但不是独一无二的手段。 三.通过学习,我们已经深切地感受到了达尔文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他这种精神和态度不仅体现在他对科学的研究上,还体现在他的作品语言的运用上。 看课文练习2,想一想这些加点词语对体现达尔文的人格魅力有神表现作用。 „„ 1.“当时”与现在相比较而言,说明随着时间的推进,这个结论可能会有变化发展。“当时”一词体现了达尔文对科学审慎谦虚的精神。唯一可能,从某一狭隘的意义上来说,两个词语同样体现了达尔文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精神。

2.经常,虽然不完备,这两个词语很好地体现了作者刻苦钻研,亲身实践的精神。

3.至少是可能的,这个结论是作者经过长期研究以后得出的,它强调了作者对自己研究成果的坚信和毫不动摇,表现了达尔文对科学的坚定信念。

四.小结。

《物种起源》的深远影响

①马克思:这本书可以用来当作历史上的阶级斗争的自然科学的根据。 ②恩格斯:这是一本划时代的著作。

③李卜克内西:达尔文远离大城市的烦嚣,在他宁静的庄园里准备一个革命,马克思自己在世界喧嚷的中心所准备的也是这种革命,差别只在杠杆是应用于另一点而已。” ④进化论为辩证唯物主义提供了牢固的自然科学论据。 五.作业。

心理学绪论教案模板
《心理学绪论教案模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