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民歌欣赏》教案模板(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5-28 08:36:33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民歌欣赏

中国民歌欣赏

我最喜欢的一首歌《小河淌水》

一、深井里舀出的一口甘泉

那是一种什么声音?是从月夜山林中流出的一条干净的小河!不知是歌声融进了河水,仍然一条小河淌进了歌中,总是水淋淋的,带着云南红土高原土壤的芳香,飘溢着林木花卉湿淋淋的芬芳。像浸泡小河中的玉环,自然清澈。年华的流水再长再多也冲洗不去,类似,它却和这年华流水的反响融汇成一曲动听动人的协奏曲,流进的生存,流出了永不枯槁的情节。

倘使说中国有“笔墨之美”,恐怕只属于“小河淌水”这几个字了。你想像一下:夜间的山林,夜虫鸣叫,月光在流淌着;竹楼左右,一条清清的小河在流淌着;望见玉环中的阿哥,女子的想念心也在流淌着——小河淌水,一个“淌”字,把那安静而又滚动的“清悠悠”融入夜色,静又不静,固然更不暄闹,一个“淌”字,再恰到好处然而的了。

“小河淌水”是来自《小河淌水》,源自一个有着很深厚古代的音乐乡土:真是在一眼深井里舀来的一口甜泉,命定就要出极品。《小河淌水》,出自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音乐歌舞之乡弥渡,有“丽江粑粑、鹤庆酒,到了弥渡不想走”的谚语;关于弥渡的花灯之乡密祉,有“十个密祉人,九个会唱灯。才进密祉坝,各处闻歌声”的传说。自清代乾隆年间起,密祉的元宵节,即已经举行狂欢两夜而遐迩着名的大型花灯嘉会,三百年来代代相传,未尝中断,被外国盛赞为“东方狂欢节”。书有纪录:“入夜,圆圆的玉环挂天中,整个密祉山村沉浸在一片快乐的海洋中。各村灯队都要抵家家户户唱家数灯,主要唱折子戏和花灯歌舞。人们席地而坐,围圈观察,悠然欣赏剧中的故事和音乐。按古代,每天晚上每个灯队要玩几十家,从入夜到玉环偏西,无论走到哪村,随处是鼓乐声喧,丝竹继续。”(《弥渡花灯品鉴》)

这个音乐之乡有着多元的音乐文化资源,汉族的、白族的、彝族的,融会在一起。明代大量汉族生齿迁入定居密祉,籍贯多系南京。乾隆年间即时髦《倒板桨》《打枣羊》等,多为吴声歌曲江南小调。至今老人谈花灯,仍多说“老祖宗从南京应天府到云南从军时带来的”。然而弥渡西山的彝族居住地,所散布的《放羊调》《磨豆腐》等曲调,也是《小河淌水》中要害旋律的母胎。一曲《小河淌水》,足以阐明中国各民族灵魂气质的和睦相生。

中国的好工具多数是“鼎足而三”的。密祉的其它两首广为人知的名曲,一是《十大姐》,一是《绣钱袋》。前者黄虹早在1956年莫斯科天下青年联欢会唱驰名,后者由朱逢博二十世纪八十年月初唱驰名。二曲至今也还是各大演唱会的经典保存节目。

《小河淌水》为尹宜公老师改编。他出生于音乐世家,年青时深恋一女子,终身不渝。“诵吟两乐音,系我一生心。”此歌亦融入自家生命体验。他改编这首民歌,也就改写了开头这一个乐句——“亮旺旺”,然而那两个切分音,尤如宝刀刃上的精钢,超出了千首万首的凡铁庸铜。细听两个切分的重复,是谁人妹妹不坚信分袂、不供认分别,更要一程一程地相随;是她站在高坡坡上,更把歌声一声一声地相送。是中国人关于民气长在的信心,在艺术中最经典的证明。

二、众人尊崇的“东方小夜曲”

《小河淌水》是一首特别美好的中公民族乐曲,阿妹歌声意千万,阿哥听来情真真,被西方人称为“东方小夜曲”而享誉海表里。在上海音乐出书社1981年版的《音乐欣赏手册》相关《小河淌水》条款中是这样纪录的:小河淌水(汉族),云南弥渡山歌(本地称‘音调’),经赵桦记实,尹宜功填词,歌咏家黄虹整理并演唱后,广为散布。

《小河淌水》全曲只用了5个音,又由5个乐句组成。以从容伸张、对照自由的节拍和回环滚动、清爽美好而具有云南地方特色的旋律,音乐织体之洗练,乐思之美好明确、质朴平静邃远深沉,泛动的抒咏形容了一个充实诗情画意的深远意境。这首歌音区较高,音乐较宽,音色清脆甜蜜,歌声像小河淌水那样流利。全曲都以气味支持着声音的坎坷走向和轻重缓急,音量自始至终由弱渐强,再由强渐弱,营造一种歌声由远及近,逐渐流向远方的氛围。 《小河淌水》歌词质朴自然,情感真挚、内涵,富于想像,文学语言则甜蜜、朗朗顺口,如“亮汪汪”、“清悠悠”、“天上走”。歌词情节为,阿哥上山去了,阿妹在家里很想他,晚上,银色的月光照在默默的山林,周围一片平静,只有山下小竹屋左右的小河发出潺潺的淌水声。玉环的影子在水里荡漾,那是阿哥在对着她微笑。聪慧俊秀的阿妹,见景生情,望月抒怀,把对阿哥的一片蜜意,倾注在美好的旋律中。她身不由己的轻声喊着心爱的阿哥,那么情真意切,那么动人。柔婉的歌声,深厚的情义,随着小河的流淌,飘向阿哥居住的地方。

《小河淌水》这首脍炙生齿的歌曲,因其美好的旋律和质朴的感情感动过多数中外音乐喜爱者,作曲家孟贵彬、时乐蒙曾将它改编为混声合唱曲。比年,《小河淌水》在中外歌坛上继续刮起旋风,演绎出了普通唱法、美声唱法,演唱式样也由女生独唱成长为男生独唱、男女对唱、女生合唱、男生合唱、童声演唱、混声合唱及无伴奏合唱。这首美好的情歌一贯是很多歌咏家所钟爱的演唱曲目,歌咏家黄虹、李谷

一、张也、崔健、迪里拜尔、腾格尔、彭丽媛、韦唯的演唱,黑鸭子的和声演绎及朱婧等歌坛新人的翻唱,使这首民歌越发增添了迷人的色彩。而迈克尔·史女士博士与韦唯用泰西音乐配器来献技《小河淌水》,经历钢琴、人声、二胡三重奏式样重新诠释,变得特别美好,令人线人一新。简略的歌词,平静的画面,带有爵士乐的情韵,动听空灵的意境,听起来特别动人。

三、凝听净土里的“小河淌水”

一贯就偏幸《小河淌水》,但每次凝听,总在动听声中觉得带着丝丝的惆怅。说不清为什么,在这样的“小河淌水”覆盖中,貌似生存中缺少了这种工具,人 生就恍如虚度。在生命的小河里,潺潺流水奏响出来的不悦是快乐的歌声,更多的,可能是幽咽。月光下的小河滨,就缱绻着阿哥和阿妹的恋爱,可最终,阿妹的长发也只能化做一条绵延的小河,把不尽的想念流向远方。这种“小河淌水”的感想没有什么欠好,欢快,偶然会让人忘记追究事中的原委,而在“小河淌水”的情愫里,默默地思维,便会同那动听的音乐一样,瑰丽而生动。原来生存本就如斯,河水般平凡却又息息不止,流尽了多数的心声,也流尽了多数的沧桑。沉醉在音乐里,寻求为自己的激动,倒也是一种快乐。

花着花落,秋去冬来,生掷中总会沉没诸多遗憾于尘迹,然花尽果累,冬至雪飞,却也别有一处风物在枝头。怀旧的情节中,惆怅即是那枝头上的一粒果实,一线白雪,不经意间就会让心灵颤抖。在音乐中,那种颤抖便一遍又一处处复印,成绩一本感情,读来让人自醉不醒,体验血液的小河攻击心壁的感想,隐隐的,源远流长,无休无止。即日重复着昨天,来日诰日又重复着即日。一样的景象,一样的心绪,一样的人。“小河淌水”如烟,散去又聚起,“小河淌水”如露,蒸

发又固结。学会体认“小河淌水”,一种莫名的俊秀才会真真千万的到来。这样的气味深长、透亮肯定,那样的如水柔情、百转千回。“玉环出来亮旺旺”,通亮、明亮、纯洁而又些许惆怅的意境,让人满眼月光,满心小河。一开口就通透,地隧道道的活泼天真、模糊未凿。

《小河淌水》在中外歌坛上不断刮起旋风,演绎出了通俗唱法、美声唱法、器乐演奏曲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2004年7月27日,在莫斯科举行的纪念中俄建交55周年中国文化节开幕式上,再次响起了《小河淌水》的歌声;应奥地利政府的邀请,云南青少年艺术团10月1日走进维也那“金色大厅”,把《小河淌水》带到了世界音乐的最高殿堂。2008年8月24日晚,《小河淌水》放歌北京奥运会闭幕式,向世界展现中国民歌的魅力,并正式署名:整理改编填词:尹宜公。2008年11月20日晚,在 “七彩颂歌”大型专题文艺晚会上,云南省改革开放30周年最具魅力十大文化品牌评选揭晓,《小河淌水》名居榜首。

《小河淌水》,是中国民歌皇冠上的一颗最通亮的钻石。是中国文化的音乐与自然之美神,积数千年之工夫与修行,才修成确当代真身。

推荐第2篇:外国民歌欣赏教案

外国民歌欣赏教案

刘奎华

【年 级】 高一

【课 型】 综合欣赏课

【教学内容】

一、欣赏曲目

《樱花》、《阿里郎》、《铃儿响叮当》、《伏尔加船夫曲》、《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我的太阳》

二、音乐知识

【教学目的】

一、通过欣赏外国民歌,使学生初步了解几个国家民歌的风格和特点。

二、结合欣赏外国民歌,让学生感受音乐作品的速度、力度在表现内容与情感方面所起的作用。

三、结合欣赏外国民歌,讲解外国民歌相关知识。

【教学重点】

感受外国民歌的特点、音乐风格。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歌曲所表达的内容,感受歌曲的基本情绪及其变化,体验歌曲的基本风格及特点。

【教学方法】

一、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声像、视听相结合。

二、充分发挥欣赏教学的“通感” ,引导学生进行多渠道参与和感受音乐。

三、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的方法,获取新知识,并独立地进行音乐的再体验。

【教学用具】

电脑、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旅游已成为现代人追求的一种时尚,谁来说说你都到过哪些地方?大家想不想出国旅游? (学生交流自己曾经旅游过的地方,通过交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兴趣)同学们,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到国外去走一走、瞧一瞧,了解一些国家的风土人情与民歌特点。(板书:外国民歌欣赏)

二、新课

(一)欣赏日本民歌《樱花》

了解日本国家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及其民歌特点。

了解日本国家的民歌特点。

1、地理位置

第一站日本,谁能指出日本国家的地理位置?(课件:世界地图)

2、风土人情

关于日本民族你都了解哪些?(学生回答)让我们来听听导游的介绍。(课件:日本简介) 日本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岛国,但日本的经济却走在世界的前列,日本传承的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唐朝的文化,所以同学们一定要好好学习,提高专业技能,增强固本强国的本领。接下来,让我们欣赏日本民歌《樱花》,感受一下她们的音乐特点。(点出课件)

3、分析日本民歌特点

欣赏时请大家再思考两个问题:①这首歌曲的旋律和节奏有什么特点?②与我国民歌旋律进行有何不同?欣赏后回答问题。

(二)欣赏朝鲜民歌《阿里郎》

了解朝鲜国家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及其民歌特点。

了解朝鲜国家的民歌特点。

1、地理位置

第二站朝鲜,谁能指出朝鲜国家的地理位置?(课件:世界地图)

2、风土人情

关于朝鲜民族你都了解哪些?(学生回答)让我们来听听导游的介绍。(课件:朝鲜简介)

3、人声类别

朝鲜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舞蹈典雅多姿,歌声更是令人回味,让我们欣赏朝鲜民歌《阿里郎》,感受一下其音乐特点?(出示课件)

4、民歌特点

歌曲中反复唱到“道拉基”,谁来谈谈你是怎样理解“道拉基”这三个字?道拉基究竟是什么,让我们在下面的音响画面中寻找答案,欣赏时请大家再思考两个问题:①这首歌曲的旋律和节奏有什么特点?②与我国民歌中哪种体裁相似??欣赏后回答问题。

5、即兴表演

朝鲜人民用载歌载舞的形式欢迎我们,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入乡随俗,即兴表演一个节目?让我们一起演唱《阿里郎》,哪些同学愿意伴舞?(表演歌伴舞《阿里郎》)

(三)欣赏美国歌曲《铃儿响叮当》

了解美国国家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及民歌特点

1、地理位置

朝鲜一游结束了,接下来,我们将飞往第三站美国,谁来指出美国的地理位置?(课件:世界地图)

2、风土人情

谁来介绍美国?让我们听听导游的解说。(课件:美国简介)

3、民歌特点

美国汇集了各大洲100多个民族的后裔,有“民族熔炉”之称,各民族文化相互影响、融合,形成了美国民歌独特的风格。接下来,我们一起去感受那里的音乐文化欣赏一首大家较为熟悉的美国儿歌《铃儿响叮当》,欣赏后回答以下问题:

①歌曲的音乐有什么特点?

②歌曲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四)欣赏俄国民歌《伏尔加船夫曲》

了解俄国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及其民歌特点

了解俄国的民歌特点听后回答问题。

1、地理位置

继续我们的旅游,到达第四站俄罗斯(课件:世界地图)

2、风土人情

谁来介绍一下俄罗斯?

3、民歌特点

伏尔加河是欧洲最长的一条河,俄罗斯人民称它是“母亲河”,伏尔加河流域自然风光秀丽,资源丰富,两岸人民勤劳勇敢,用双手建立起美好的家园,现在他们过着幸福的生活,但是,在过去沙皇统治下的俄国人们又是怎样的生活呢?(欣赏列宾的油画《伏尔加纤夫》)各小组讨论画面描写了怎样的内容? 俄国一位作曲家用了这样一个动机53 6 3 创作了一首世界着名的表现纤夫劳动的歌曲《伏尔加船夫曲》,让我们一起来倾听伏尔加船夫们的心声。(播放歌曲《伏尔加船夫曲》)

听后回答问题: ①歌曲的力度有什么变化?

②歌曲表达了纤夫们怎样的心情?揭示了什么?

(五)欣赏爱尔兰民歌《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

了解爱尔兰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及其民歌特点

了解爱尔兰的民歌特点听后回答问题。

1、地理位置

继续我们的旅游,到达第五站爱尔兰(课件:世界地图)

2、风土人情

谁来介绍一下爱尔兰?

3、民歌特点

爱尔兰是一个西欧国家,有着5000多年历史,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西临大西洋东靠爱尔兰海,与英国隔海相望,爱尔兰为北美通向欧洲的通道。首都位于爱尔兰岛东部的都柏林。爱尔兰共和国也是世界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因经济发达赢得了“欧洲小虎”的美誉。

这座翡翠岛国,摄人心魄的自然美景,不失现代都市的热闹繁华,风风雨雨的曲折历史,从大河之舞到激情的流行音乐,整个岛屿处处弥漫着艺术气息。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聆听欣赏《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感受一下她那浓烈的艺术气息。(播放歌曲《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

听后回答问题: ①歌曲的速度有怎样?

②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六)欣赏意大利民歌《我的太阳》

了解意大利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及其民歌特点

了解意大利的民歌特点听后回答问题。

1、地理位置

继续我们的旅游,到达第六站意大利(课件:世界地图)

2、风土人情

谁来介绍一下意大利?

3、民歌特点 意大利是一个高度发达的民主共和国,亦为欧洲民族及文化的摇篮,曾孕育出罗马文化及伊特拉斯坎文明。服务业、旅游业及对外贸易尤为突出,同时也是北大西洋公约和欧盟的创始会员国之一。

意大利在艺术、科学和技术上拥有悠久的传统,拥有47项世界遗产并位居世界第一。

意大利在欧洲具有社会、政治及军事上的重要影响力,也在政治、文化、科学、医疗卫生、教育、体育、艺术、时尚、宗教、料理、电影、建筑、经济及音乐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力。意大利是北大西洋公约和欧盟的会员国,也是20国集团之一。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聆听欣赏颇具影响力的意大利歌曲《我的太阳》感受她那浓烈的艺术气息。(播放歌曲《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

听后回答问题: ①歌曲的速度有怎样?

②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同学们,我们的国外之旅即将结束,临行前热情好客的外国朋友托我给大家带来三个音乐盒,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他们分别是哪个国家的民歌?

第一个音乐盒:《莫斯科郊外的上》

第二个音乐盒:《桔梗谣》

第三个音乐盒:《哎哟,妈妈》

加深学生对各国民歌风格的了解提高其听辨能力。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国外旅游转眼就结束了,谁起来说说这次旅行都有哪些收获?总结:世界各个民族都有自己丰富的民歌,我们要多留神细听所有的民歌,因为它们是最优美旋律的宝库,它们会打开你的眼界,开阔你的音乐视野,使你感受到各种不同的民族性格!

谈论本节课的收获

鼓励学生多搜集欣赏中外优秀的民歌来拓宽自己的视野提高审美情趣。

推荐第3篇:高中音乐教案:《民歌欣赏》教案

http://www.daodoc.com

高中音乐教案:《民歌欣赏》教案模板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简介中国民歌的分类,欣赏《川江船夫号子》、《上去高山望平川》、《放风筝》三首民歌。

教学难点:听辨号子、山歌与小调

教学过程:

一、简介中国民歌的三大类的不同特点: 劳动号子:音调铿锵有力、豪迈。 山歌:节奏舒缓、旋律明朗。 小调:结构规整、旋律优美。

二、欣赏一组民歌。

1、四川民歌《川江船夫号子》:感受歌曲的演唱形式对歌曲所起的作用。说说歌曲音调有什么特点?属于哪类民歌?

2、青海民歌《上去高山望平川》:感受歌曲的旋律特点—延长音较多。说说山歌为什么用那么多长音

3、河北民歌《放风筝》:想一想这首歌与刚才的有什么区别?你能根据歌词内容画一幅图吗?

三、活动与练习:分组说说自己收集的有关中国民歌的知识。

四、教师小结民歌种类及特点。

http://www.daodoc.com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结合音乐知识进行民歌欣赏,引导学生从民歌的不同特点进行 区别、归纳。

教学难点:说出号子、山歌与小调不同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赏陕北民歌《脚夫调》,想一想:歌曲属于哪种民歌类型?

二、哼唱云南民歌《放马山歌》,感受山歌的曲调特点——节奏自由、衬词多。

三、欣赏河北民歌《盼红军》,想一想:歌曲的曲调属于山歌类吗?为什么?

四、随伴奏音乐哼唱《盼红军》,感受小调旋律优美、结构规整等特点。

五、听辩练习:

1、《黄河船夫曲》、《码头工人歌》属于哪种类型的号子?

2、《牧歌》、《小白菜》、《茉莉花》属于哪种民歌类型?

六、活动与练习

1、你会唱哪些广东方言歌?

2、创作民歌:

应用

1、

2、

3、

5、6五个音创作一首有民歌风格的歌曲。

3、教师示范再集体创作。

七、集体评议。

八、小结。

http://www.daodoc.com

来源:中师教育 www.daodoc.com

推荐第4篇:欣赏西藏民歌

独特的民族风—西藏民歌

教学目标

一、对西藏民歌有初步的认识,进一步了解西藏民歌常见的节奏特点。

二、通过欣赏蒙古、新疆的民歌与西藏民歌的对比欣赏,分辨不同民族的音乐特点

三、初步了解西藏民间舞蹈特点。教学重点

通过对比欣赏,分辨不同民族的民歌特征。 教学难点

根据西藏音乐,创编舞蹈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感受美丽的西藏(展现西藏之美的图片)

(二) 视听感受,了解西藏民歌节奏特点

1、我们听到的是《走进西藏》,你们对西藏有哪些了解?

学生:西藏有高原、雪山,有喇嘛,有青颗酒,有洁白的哈达.

2、教师:今天老师带你们欣赏西藏民歌,请看大屏幕,音乐响起才旦卓玛演唱的《宗巴朗松》。

( 西藏被称为歌舞之乡,藏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藏族音乐可分为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和宫廷音乐三大类,《宗巴朗松》属于民间音乐的歌舞音乐。)

3、对比《走进西藏》、《宗巴朗松》思考: 教师:这两首歌有什么音乐特点?

学生:音域比较宽广、旋律起伏比较大、声音高亢

(三) 对比欣赏西藏民歌、蒙古民歌与新疆民歌

1、教师:刚刚我们已经欣赏过两首藏族民歌,接着我们欣赏两首歌曲,请大家先猜猜这两首歌的歌名

A、蒙古民歌《草原夜色美》。 B.、新疆民歌《掀起你的盖头来》

2、听歌对号入座: 聆听欣赏《辽阔的草原》、《牡丹汗》 教师:请将这两首歌曲对号入座

蒙古民歌 ——《草原夜色美》——《辽阔的草原》。 新疆民歌——《掀起你的盖头来》——《牡丹汗》

3、总结,蒙古民歌、新疆民歌的特点

蒙古民歌:旋律舒展悠长,节奏自由,句幅宽大,富有浓郁的草原气息。 新疆民歌:旋律生动活泼,热情奔放。

(四)大家一起来跳舞

1、教师:请看大屏幕(藏族舞蹈片段、新疆舞蹈片段) 学生跟着大屏幕学习简单片段

2、大家一起跳呀跳呀

学生跟随音乐一起律动

3、创编藏族舞蹈

教师简单教几个藏族动作,学生根据音乐创编舞蹈

4、分组表演,教师进行评价

(五)小结 播放爱我中华

大中华的五十六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这些音乐构成了中华的胜利乐章。希望同学们让这首乐章奏的更加动听!

推荐第5篇:中国少数民族民歌欣赏

中国少数民族民歌欣赏

(此教学设计获2011年全国中青年骨干教师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深圳市田东中学 胡 冰

教育目标:

1. 以一斑窥全豹,感受和了解我国灿烂的民族音乐文化。使学生为我国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所折服和感染,使学生从心底里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2. 通过学唱和欣赏少数民族民歌,了解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都有自己别具风格的灿烂的民族音乐文化。 教学目标:

1. 欣赏和学唱几个大的少数民族的的民歌,感受这几个民族民歌的特点。(一节课欣赏一个民族的民歌,主要欣赏几个大的民族。) 2. 能基本上听辩出这几个主要的民族的民歌。 单元思考问题:民族歌曲的魅力何在? 教学方法:

1. 听、视、唱、律动于一体,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去感受音乐; 2. 多媒体教学,在学唱和欣赏的基础上,简介各少数民族的风情、文化和特点,特别介绍他们的过去和今天,开拓学生的视野,增长见识,并适时滲透德育教育的内容; 3. 启发式教学。

1 以下以一节课为例:

课 题:《藏族民歌欣赏》

本节的教学目标:

1、欣赏藏族民歌;

2、学会演唱

一、两首藏族民歌;

3、感受藏族民歌的风格、特点;

4、能从众多民歌中听辩出藏族民歌。教学重点:

1、听赏、了解藏族民歌及歌舞片段;

2、感受藏族民歌的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

感受藏族民歌的风格特点;

教学时数:1课时 课 型:欣赏为主的综合课 教学过程和内容:

一、导入新课:

1、课前提问:你喜欢听少数民族民歌吗?最喜欢哪个少数民族的?

你会唱哪些少数民族歌曲?

一. 直入主题,先声夺人导入。

播放几个民族的民歌片段,让学生感受少数民族丰富的民歌,并让学生根据自己以往的生活经验,试试能不能听辩出是哪些民族的歌曲。 二.新课教学:介绍西藏民歌

1、导入新课:放映《解放西藏》的电影片段,让学生感受旧社会西藏人民的生活、服饰、歌曲,并欣赏才旦卓玛演唱的歌曲《唱支山歌给党听》,进行新旧社会的对比,(政治上把农奴解放成了国家的主人,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服饰也更加鲜艳,歌曲也更加明快,歌中表达了翻身农奴当家做主人的激动心情和对共产党、毛主席的感激之情。适时滲入德育教育的内容。)

2、听辩歌曲是哪个民族的?----播放《翻身农奴把歌唱》

3、让学生展示他们分组搜集的藏族的民俗风情

4、欣赏藏族民歌:《走进西藏》(创作民歌)

(简介:《走进西藏》是电视剧《孔繁森》中的主题歌。张千一,朝鲜族作曲家。这首歌并没有直接歌颂孔繁森的只言片语,却用含蓄的话语提出了两个“也许”的问题。孔繁森究竟发现了什么理想?芽他又看见了什么样的天堂?芽歌中的回答也是含蓄的。即:“走进雪山”、“走进高原”、“走向阳光”。这种回答概括了孔繁森走进西藏的功绩,也歌颂了孔繁森为西藏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歌词中的“呀拉嗦”、“呀啦哩嗦”是藏族民歌的一种衬词,没有实际含义。)

5、欣赏藏族民歌:《逛新城》

(简介:男女声表演唱:《逛新城》。由邓先恺等作词、才生作曲,创作于1959年。 歌曲以浓郁的民族风格,采用表演唱的形式,塑造了翻身农奴父女俩的形象,反映了拉萨的新气象,表达了西藏人民获得新生后无比兴奋的心情。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艺术魅力,很快流行全国,受到各族人 3 民欢迎,对增进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和相互了解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是西藏人民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在音乐上的形象记录。)

6、藏族歌舞欣赏:《洗衣歌》(加舞蹈的版本)

(简介:民族歌曲和舞蹈通常是紧密相连的,通常称民族歌舞。中国的少数民族几乎全都能歌擅舞,被人们羡慕地赞叹为生活在“歌舞海洋”中的幸运儿。其实,中国的舞蹈历史,至少可以回溯到5000到5800年前的新石器期时代。为什么少数民族大都能歌善舞,而汉族却似乎缺少这方面的水平呢?或许是因为儒学过于强调教化了;或许是因为理学过于规范言行;或许是因为东方演艺传统过于重视综合性,致使舞蹈萎缩、戏剧形成……总之,舞蹈史上分明留下了这样的记载:汉族人的舞蹈本能至此受到了极大的抑制;而地处偏远的少数民族,却一直保持着感官中的率真天性。

藏族舞蹈《洗衣歌》是一个富有情趣的歌舞表演。它把藏族民间舞蹈“锅庄”和“踢踏”舞的动作,与“用脚踩衣”这样的生活片段结合起来,十分生动有趣。“出打出打”、“阿拉黑司”等藏语劳动呼号嵌在歌曲中,使它生机勃勃,情趣盎然。60年代,《洗衣歌》成了普及全国的舞蹈作品。是西藏军区政治部歌舞团于1964年创作演出的。舞蹈通过藏族姑娘略施巧计、帮助解放军洗衣服的生活片断,表现了军与民的鱼水深情。)

7、提问学生:你还知道哪些藏族歌曲?让学生跟着一起唱,并给学生看学生自己跳的独舞录像《唱只山歌给党听》。

8、师生互动----巩固、与延伸:

藏族舞蹈律动:《北京的金山上》

4 说明:民歌分两大类:

(1)民间流传下来的民歌,创作者是广大劳动人民,由专业音乐工作者搜集整理出来。如一些原生态的藏族民歌。

(2)创作民歌——由作曲家根据这个民族的音乐音调和风格创作出来的民歌。如:《走进西藏》等。 总结:这节课的教学重点: 你会演唱至少两首藏族民歌吗? 你能从少数民歌当中听辩出西藏民歌吗?

你能从藏族的歌曲中感受出它们的特点和魅力吗?(藏族歌曲的魅力何在?) 布置作业:

1、下节课抽查:各选一首藏族歌曲有表情地完整演唱。

2、课余搜集藏族民歌。两周完成。

3、思考、讨论并总结:藏族歌曲的魅力何在?四人一组,写成Word电子文档下周课前上交,并抽两组上台宣读。

4、分小组用废旧材料如报纸、彩纸、易拉罐、各种包装彩带等每个小组做一套藏族的服饰,两周完成,在课堂上展示或穿出来。

于2010年6月

推荐第6篇:民歌教案

《中国民歌》教案

一、学校名称:郑州大学西亚斯学院

二、授课教师:初健

三、授课班级:歌剧系

四、课时:3学时

五、教学课题:

中国民歌——民歌是最直接、最质朴地反映人民的思想感情、劳动生活的声乐表现形式。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文化历史悠久,各民族民歌数量繁多,艺术价值高。让学生多欣赏我国的民歌或由民歌改编的乐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情感。

六、教学目的:

1、通过中国民歌教学,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从绚丽多彩的中国民歌中学习历史、了解社会、认识生活;

2、通过中国民歌教学,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音乐想象能力、音乐理解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

七、教学过程:

1、准备活动:为上好本堂课,应引导学生做好心理上和生理上的准备活动,根据学生来自不同地方的特点,提问并让学生介绍自己家乡的民歌,引起学生兴趣并进入本堂课的主题——中国民歌;

2、发展活动: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在学习活动中发展思维,完成学习任务,本课设计进行以下活动: (1)请学生演唱自己家乡的民歌或介绍自己熟悉的民歌,以活跃课堂气氛,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2)教师根据本堂课内容,分体裁介绍并范唱各种体裁和各地的民歌,并总结各地民歌的特点; (3)归纳总结本堂课的主要内容,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以便更好的达到教学目的。

3、综合活动:通过多种活动(听、唱、奏、动、答、议、写等),复习、巩固所学内容,显示掌握运用知识、技能的能力,体现教学目的的圆满完成。

八、教具准备:

根据本课时的教学要求,需准备以下教具:课件、有关音乐磁带、碟片等。

九、教学内容:《中国民歌》

概论:我们伟大的祖国,具有灿烂的民族音乐文化。它历史悠久,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中华民族民间音乐种类繁多,品种齐全,具有独特的魅力,绚丽多彩的民族音乐,是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它反映着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是世界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民族音乐的五大类:民歌、歌舞音乐、曲艺音乐、戏曲音乐和民族器乐。

四大文明古国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文化艺术,尤其是中国和印度,这两个国家的文化没有因为外敌的入侵而彻底中断过,根植于中国悠久文化土壤中的民族民间音乐,绚丽多姿,具有独特的魅力。它同西方交响音乐一样,叩击感染着每个人灵魂最深处的门。五千年来,中国音乐文化向着多角度、多层次发展和延伸,形成了中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的五大类:民歌、歌舞音乐、曲艺音乐、戏曲音乐和民族器乐。

民歌的艺术特征

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体裁的一种,是人民群众在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歌曲艺术。 民歌的产生和发展

我国的民歌,历史悠久,蕴藏丰厚。最早的民歌,产生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和劳动之中。

因为民歌一直是口头传唱,就是有了记谱法以后,劳动人民也不用它。宜到19世纪末才有民俗学家用工尺谱记录几首民歌。全面、有计划的搜集、整理、记录、出版民歌只有在新中国才成为现实。只是限于历史条件,20世纪以前的民歌文献几乎全部是歌词集。有关古代的民歌,实际音响已不可能再现,只有它的歌词,从古代文学著作中及文献记载中进行分析。

2000多年前刘安在《淮南子》中记述了古代劳动号子《邪许》。“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记述了人们在举重物时,一领众和,人们有力、自然的有节奏、有音调的演唱。

古代对民歌的记载:

各年代的的民歌,都有不同的称谓。春秋、战国—诗、辞、声,如楚辞、楚声即楚地民歌

1、约公元前六世纪左右,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在该集的305篇作品中,有165篇是民间歌诗。它们总称为“风”,因收录了当时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十五个国家(地区)约500余年间(前1006-前570)的民间歌唱之作,故又称“十五国风”。《国风》中的民歌,特点:

1、体现了现实主义的传统,大部是揭露统治阶级的剥削实质,表达劳动者的反抗思想和斗争精神的内容的,以这些作品所反映的社会历史内容典型深刻,如《伐檀》,它以辛辣的语言讽刺和诅咒了剥削阶级的不劳而获;在《硕鼠》中,更把剥削阶级比作贪得无厌的老鼠,刻画出劳动人民对奴隶主的切齿痛恨和对于“乐土”、“乐园”的向往。

2、这些歌诗大都采用了“四言体”句式。这一词格的相对稳定和广泛使用,为以后中国民歌的唱词句式的进一步发展和多样化,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如《诗经》的开篇之作《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下略)。不但内容清新明畅,而且词格句式本身已包含了丰富的歌唱性。

3、各国民歌在演唱时,一般都无乐器伴奏,叫做“徒歌”,有时也使埙、缶(FOU,一种瓦罐)等简单的伴奏乐器。

举例“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战国时代的齐国有个歌唱家韩娥,有一次因为断粮到临淄的城门演唱,她美妙而婉转的歌喉深深打动了听众的心弦,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三天以后,还感觉到她歌声的余音在房梁间缭绕。由于贫困,她一次遭受到旅店主人的侮辱,她在悲痛中歌唱了一曲,声音是那么的悲凉,听到她歌声的人都沉浸在哀怨中,三天之后还不能自拔。只好又把她请来唱一曲愉快的歌,人们才被欢快的情感所激荡。

2、在春秋时期,楚国的民歌十分繁荣。战国后期,诗人屈原等人,对楚国民歌进行了搜集整理,并根据楚国民歌曲调创作新词,称为《楚辞》。《楚辞》中的不少作品,充满了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感情,热烈面富于幻想,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楚国的民歌艺术达到一个很高的高度。有个成语叫“曲高和寡”就说明了这一点。当时有个著名的文人宋玉,很懂音乐,一次,楚襄王问他“为什么士大夫和庶民都不说你的好话呢?”他回答:“我在市井中演唱自己的歌曲,开始时,演唱《下里》《巴人》,能够一起演唱和帮腔的有数10人,后来,唱到《阳春》、《白雪》时,能够一起演唱和帮腔的有只数人。歌曲的艺术性越高,能够欣赏的人就越少啊。”这说明当时楚国的民歌已经有了很深的内涵和高度。

3、汉代以后,西汉武帝时成立了专门音乐机构--“乐府”,从事民歌的搜集和整理,入乐的歌谣叫“乐府诗”,它在记录和推广民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乐府由著名音乐家李延年领导,还有象司马相如这样的大文学家和上千乐工组成,即使在乐府衰败的汉哀帝时期,乐府还有乐工829人,有选读民歌的5人,专做测音的1人,乐器制作和维修的19人,学员142人,管理乐工的2人,其它的560人都是进行艺术表演的。人们把汉魏时期流传的民间歌诗总称为“乐府”,同时也把(特点1)这一时期民歌所采用的基本体式--五言体总称为“乐府体”。“乐府”是继《诗经·国风》之后中国民歌迭起的又一个高峰,在长达

五、六百年的漫长岁月中,不仅民间广泛使用这一体式,而且也直接影响了文人的诗歌创作。

(特点:2)、乐府民歌,多以描写民间疾苦为主要内容,直接道出了人民的爱憎,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种种矛盾。这一时期的民歌在形式上已发展成为长短句和五言、七言体,并开始加进了乐器伴奏,《孔雀东南飞》等长篇叙事歌曲的产生,同时标志着这一时期的民歌在不断发展和日臻成熟。

从《诗经》民歌到汉乐府民歌,可以说是中国民歌的古代早期,其内容之丰富,表现力之强烈,已相当完美,可以想象到在此之前,民歌已经有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发展阶段。

4、东汉和南北朝时代的《陌上桑》(陌上桑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 十四学裁衣 十五弹箜篌 十六诵诗书 十七为君妇 心中常苦悲 君既为府吏 守节情不移 贱妾留空房)《木兰辞》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等乐府民歌,有的气势恢宏,有的清丽婉转,即使曲调早已失传,但只读其词,也会立刻让人动容。“五言体”乐府是对“四言体”国风的合理继承和新发展,它们为接着出现的“七言体”句式和长短句词格提供了先决条件。

5、唐宋的民歌称作“山歌”或“曲子词”,唐代,在李氏王朝大力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并广泛吸收其周边民族音乐的历史背景下,民间歌唱仍然保持了自己旺盛的生命力。统治者专门成立了教坊,对民歌进行搜集整理。中唐诗人刘禹锡(772-842)在巴楚一带听到一种当地民歌“竹枝词”,十分兴奋,于是,模仿其歌体,一连写了十首。其中最为人称道的如: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情。又如:山头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通过他的仿作,我们可以体会到这种“七言体”的民歌那种兴比自如,“含思婉转”的民间风格。

此外,刘禹锡还写了一首《插田歌》,描述了他在广东连州看到农民一边插秧一边唱“田歌”的真实场面。为后人留下了有关这种源远流长而又传播至今的民歌品种的珍贵记录。总的来说,除了产生新的体裁品种外,唐代民歌在体式上的最大特征,便是“七言体”句式的全面成熟和广泛应用。

李隆基登位,杨玉环得宠,建立了杨家的裙带关系,她的姊妹都被封为夫人,气焰之盛竟至“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的地步,谣曰:“从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因为“男不封侯女做妃,看女却为门上楣”。这未必代表老百姓心里的向往,只是一种对皇家的讽刺而已。

6、宋元明清以来,一方面是原有的各种民歌体裁的继续传播,诸如农夫唱的“田歌”、渔夫的“渔歌”、山民的“山歌”、船夫的“船歌”等。另一方面,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开始出现,伴随着城镇商业经济日益繁盛民间小调体裁广泛流传。如见于宋代话本的“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骨肉团圆叙,几家飘零在他州。”歌词是十分典型的“七言四句体”,曲调是各种各样的江南小调。 到了南宋,民间产生的讽刺性歌谣就更多了。南宋的统治阶级,贪污腐化,玩弄政权,有民歌讽刺道:“若要官,杀人放火受招安;若要富,跟着皇帝卖酒醋。”可谓一针见血。

元代的民歌称为“小令”,明清“俗曲”“小曲”。到了元明时代,人民的痛苦越来越深了。人民作歌道:“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由于阶级和民族的双重压迫,激起了农民起义的洪流。其中,以颖州的刘福通声势最大,他率领了10万农民,头包红中,号“红军”,所向无敌,所以歌谣道:“满城都是火,府官四散躲,城里无一人,红军府上坐。”

进入明清时代,我国的封建制度面临崩溃,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这一时期,产生了大量的具有民主性和进步性的民歌。如明代民歌:“吃闯王、穿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盼星星、盼月亮,盼着闯王出主张”

至清末民初,中国民歌在经历了数千年的传播、流变、创新、积累之后,题材范围和体裁类别都已达到十分丰富成熟的境地。另一方面则是它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特定环境下所蕴积起来的民族和地域性风格的全面展示。从而使这类民间音乐成为历史悠久、传承不断、体裁多样、色彩斑烂、蕴藏丰富的一个民族文化宝库。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人明确指出:中国民歌是中华民族社会生活的一部“百科全书”,也是为其他民间音乐不断提供丰富营养的永不枯竭的源泉。

据粗略统计,各省、市采集到的56个民族的民歌已达万首以上,全国有40万。

1900年,作为历史的见证,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壮丽史诗,在民歌中有着鲜明的反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主,赋予了民歌新的生命,民歌创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劳动人民翻身当家做了主人,美好的前景,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这正像一个人在经过艰苦跋涉的沙漠旅行后,突然看到了碧波万顷的大海,人们的情绪激动了,歌不断从激动的心头流出来。人们用歌声唱出了对党、对毛主席、对新生活的无限热爱。人民创作了如《东方红》、《咱们的领抽毛译东》、《浏阳河》、《八月桂花遍地开》等传世之作。民歌在新中国的土壤上得到培育,像春天田野里的野花,连片密布,摇曳生姿。社会主义民歌创作的沃野展现在眼前,劳动人民的歌声冲天而起,响彻云霄。

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民歌的搜集整理工作,先后派出工作组对全国的传统民间文化,尤其是民风进行大范围的抢救挖掘工作。自1984年起,又开展了编辑《中国歌谣集成》工作。通过这些大规模的活动,使得流传于民间的歌谣得以典藏保存,为丰富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民间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民歌的分类和特点

民歌的定义—人民群众在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歌曲艺术。

民歌特点:P4口头性(民歌是一种口碑艺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集体性(是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每一首流传至今的曲目,都是在流传过程中集体加工,经过了千人唱、万人传,并在即兴的不自觉的磨研、锤炼中,日益精炼、成熟,这民歌是一个永远不结束的创作过程。)、流传变异性(大部分民歌都是很久远的年代流传下来的,在流传过程中,由于演唱者地域、自身条件、情绪的不同,容易形成一首歌曲的不同变体。)、短小精悍(由于民歌口创作的特性,使得民歌的形式非常简洁、朴素,这也符合了中华民族的美学原则--简洁、精炼。即无论词曲,都应以最简单、明畅、质朴的语汇、技法表达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凡是达到这个要求的,就会成为一首优秀之作被保留、传唱;凡是不能达到这个要求的,或被淘汰,或被继续打磨。事实上,所谓简洁、单纯、明畅,也是自然存在的一个法则。民歌是大众创造的艺术,向来以“返朴归真”为宗,以便与自然法则保持一致。)、鲜明的风格色彩(民歌同创作它的人民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密切关联,因此,不同地域、民族的民歌各有不同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

民歌是民族民间音乐的基础。

在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中,民歌的产生最早,是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其他各类民族音乐的基础。 民歌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以及民歌的不同风格色彩,中国民歌大体可以分为7个不同的风格色彩区。 1.北方草原文化民歌区;

2.西部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的新疆民歌区; 3.西部受佛教文化影响的藏族民歌区; 4.西南高原多民族古老原始文化民歌区;

这一民歌区包括云南、贵州、广西等地的少数民族地区一带。有二十几个不同民族聚居在这里。由于许多民族没有文字,民歌成了他们记载历史、传播知识以及进行社交活动的重要手段,已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份。这一地区代表性民歌是多声部民歌。多数民族都有二声部、三部民歌。民歌的又分为“大歌”、“小歌”。大歌主要指在公共场合演唱的歌曲。小歌内容以爱情为主,一般是青年男女在室内用小嗓轻声唱。侗族大歌50年代即闻名全国,其他民歌如《桂花开放贵人来》、《阿细跳月歌》

5.东北受萨满教影晌的狩猎文化民歌区;大小兴安岭。以鄂伦春族民歌为代表(包括鄂温克、赫哲、达斡尔、满族筹),鄂伦春族在1949年前还保留着不少原始社会的痕迹。这是一个喜爱歌舞的民族,过去以狩猎为生,每当狩猎满载归来,或者民族节日,都要进行歌舞狂欢。 6.西北高原多民族半农半牧文化民歌区; 7.中原及东部沿海有着古老传统文化的汉族民歌区

蒙古族民歌健朗悠扬,鄂伦春族民歌则粗旷有力。同是“花儿”,保安族和东安族的韵味不同,宁夏和青海的也各有异。同是汉族民歌,北方的以豪放见长,南方的则比较委婉。

按题材形式分为:

按民歌体裁形式可以分为:号子、山歌、小调。

1、号子是民歌的一个类别。北方常称“吆号子”,南方常称“喊号子”,四川称“哨子”。是伴随劳动而歌唱的一种常带有呼号的歌曲。在民歌中,号子产生的最早。我们的祖先在劳动中,为了把大家团结在一起,常常发出前呼后应的呼喊。这些伴随着劳动重复出现的、有强烈节奏和简单声音的呼喊,就是萌芽状态的民歌——早期的劳动歌。它是一种由体力劳动直接激发起来的民间歌谣。先秦《吕氏春秋·审应览》:“今举大木者,前呼舆讠雩,后亦应之。”便是劳动号子的最早记载。宋代高承《事物经原》:“今人举重出力者,一人倡则为号头,众皆和之曰打号”,说明号子是一人领唱,众人齐声应和。起着指挥劳动、协调动作、鼓舞劳动热情、解除疲劳的作用。多种多样的生产劳动,产生多种多样的劳动号子。

劳动号子的定义:是一种和劳动节奏密切相结合的民歌,它产生在体力劳动之中,直接为生产劳动服务真实地反映着劳动者的劳动状况和生产者的精神面貌。分为搬运号子、农事号子,工程号子、作坊号子和船渔号子。 劳动号子的特点:它伴随着劳动节奏歌唱,与劳动行为相结合,具有协调动作、指挥劳动、鼓舞情绪等特殊功能。 1)即兴编创,内容和生产劳动有关;

2)律动感强,节奏鲜明,风格坚毅质朴、粗犷(GUANG)豪迈; 3)演唱形式以一领众喝为主。

A欣赏船渔号子《黄河船夫号子》,请学生说出其特点,然后总结归纳:

變現船工集體寫作勞動的歌曲。属于船渔号子类;内容是船夫在行船中在风平浪静,和遇到险滩和风暴的时候的不同的表现,为协调劳动、鼓舞士气所演唱,由于船上劳动强度不一,航行环境不同,船号变化的幅度相当大。有的劳动强度大,协作紧密,操作紧张,这类号子实用性强,如《冲滩号子》;有的在风平浪静,平滩行船时唱,这类号子实用性弱,抒情性相当浓厚,如《下滩号子》。歌词方面,前者多为劳动呼号用语;后者见景生情,即兴编词较多。;流行在西北的黄河流域;;工程号子:《打硪歌》 B 搬运号子: 《扁担歌》 C D 作坊号子: 《打蓝调》E 农事号子《舂米号子》

劳动号子作为民歌的一个主要体裁,早在原始时代人们开始从事集体劳动时就已产生,而直到现代社会某种机器取代某种集体劳动才逐渐消失。数千年来,它伴随着劳动大众在与自然的搏斗中发挥了巨大的社会功能

2、山歌

定义山歌中国民歌的基本体裁之一。:P22是人们在山野、田间、牧场(行路、砍柴、放牧、割草或民间歌会上为了自慰自娱而唱)的劳动中即兴抒发思想所编唱的民歌。

山歌和号子的区别:山歌在山野、田间、牧场的个体劳动中为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而演唱,不象号子是在集体劳动中演唱,直接为生产劳动所服务,因此它不同于号子那样讲究节奏性和动作性强,它的节奏更自由,抒情性更强。 山歌的特点:

1、题材广泛,歌词带有即兴性;

2、节奏自由、音调悠长;

3、乐段结构简单,上下句的形式居多;

*

4、音调先高后平,高亢明亮(由于是在户外演唱,無論是為了畅快淋漓地宣泄郁积的强烈感情還是為了放縱一下自己,都是吆喝似的高音区起唱,使各声传得更远),常常一开始就出现很高的音。在高音区,山歌还常使用延长音,使声音长久地回荡在山间和旷野,充满了浪漫的气息。)

山歌的歌词:山歌都是内容上多为对爱情的讴歌和对苦难生活的倾诉。歌手们浸注着自己的人生感慨。它的歌词大多数是即兴创作,感情淳朴,想象大胆,鲜活生动,感人真挚。甘肃的一首“花儿”这样唱“我送阿哥到黄河沿,眼看着上了渡船,哭下的眼泪调成面,给阿哥烙下上写盘缠”意思是眼泪多得可以和面做成干粮送给远去的爱人;湖南的一首民歌“韭菜开花细绒绒,有心恋郎不怕穷;只要二人情谊好,冷水泡茶慢慢浓。”这样真挚鲜活的歌词只有在山歌中才可以看到。

山歌常常划分为一般山歌(山区)、田秧山歌(平原)和放牧山歌(丘陵)

山歌十分丰富,南方:兴国山歌(江西南部的兴国县)老区;弥渡山歌-云南小河淌水,安徽的挣净红;客家山歌等;北方:信天游-陕北;山曲;花儿;爬山调(内蒙中西部农业区的短调民歌)。江南的山歌流畅、秀丽;高原山歌高亢、粗旷,旋律起伏大,草原上的牧歌悠长、舒展、奔放。

山歌欣赏:

“信天游”,又称“顺天游”“小曲子”,流行于陕西北半部及宁夏、山西、内蒙古与陕西接壤的部分地区。以往,由于交通不方便,这里的生产、经贸全靠驴、骡驮运,当地把从事此种劳动的人称作“脚户”“脚夫”“赶脚的”。“脚户”长期行走在寂寞的山川沟壑间,便顺乎自然地以唱歌自娱。

特点:

1、信天游的格式简单的说都是两句一对。音乐由上下句乐段构成;

2、常用比兴手法,上句比兴,展开意境和想象,下句具体诉说。比即比喻,兴即寄托,比如“兴”青线线那个蓝线线,用青、蓝的色彩,象征、映衬蓝花花的形象。五谷子那个田苗子,数上高粱高,一十三省的女儿呦,数上兰花花好,这里用的是比的手法,用农作物中个头最高的高粱来比喻兰花花的出色。

3、曲调的音高运动规律,先高后平,先是激情宣泄,再进行描述,由虚到实。

曲调多建立在“徵-宫-商-徵”这样一种“双四度框架”上,上句分成两个腔节,并在头一个腔节上作较长的延伸,给人以辽阔悠远之感。下句一气呵成,在上、下句变化反复的歌唱中,代表曲目有《脚夫调》《兰花花》《赶牲灵》《横山下来游击队》等。 曲目欣赏:鸡娃子的个叫来狗娃子咬, 我那当红军的哥哥哟回来哟嗬了。 羊肚子的个手巾哟三道道的兰, 俺的红军哥哥跟的是刘志丹。 你当你那红军呀我劳的那动, 咱二人的那一心一意闹革的那命。 一杆杆那红旗呀半空中那飘, 当红军的哥哥哟出发那了。 我送我的那哥哥坡坡里下, 红军哥哥你骑上大红哟嗬马, 红军哥哥你走到那,都记住我。 歌曲欣赏:脚夫调\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

学唱《赶牲灵》83岁的柴根是陕西府谷的歌王,老人是赶牲灵的,最后一代脚夫。柴根一辈子就是牵着骡子给人拉货,从山西到陕西到内蒙,沿着河套就这么走,一路走一路唱。柴根家里四世同堂,儿子60多岁,重孙都十几岁了。老柴根就是爱唱,见啥唱啥,而且现编现唱,唱了一辈子。柴根是陕西《摇三摆》的开创者。十几岁的时候,柴根一个人赶着毛驴去内蒙古赶集,路上累了就唱两嗓子。到了内蒙古他看到那里的女孩子很漂亮,特别是女孩子们走起路来一摇三摆的样子让他很动心,于是就哼唱出了这首流传至今的《摇三摆》。

1注意民歌是有感而发的艺术形式,在演唱歌曲时,注意如何以声代情,在深刻精炼的艺术素材中表达自己深刻的思想感情。

2信天游是陕北劳动人民的精神、思想、感情的结晶,是陕北人民最亲近的“情人”伴侣。演唱的时候想象自己走在寒冷的冬天,在白格生生的雪原中,无论在曲曲弯弯的山道沟壑里,赶牲灵的人们一路走一路歌,把人们从那寒冷、荒漠的天地中呼唤到今人心旷神怡的童话般的境界。 3乡土气息的表达

兴国山歌

兴国山歌是江西南部客家民歌,是它没有娇柔浓艳、缠绵悱恻一类的情歌,具有一种秀丽直率、明快硬朗的风貌。山区赣民在生产劳动和生活斗争中,创作出大量引喻生动,内容丰富的山歌,其普及程度超过人们一般想象,无论男女老少,有文化或没有文化,几乎个个张口即唱。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兴国山歌曾作为一种杀敌武器而风靡整个苏区。兴国山歌,有固定的歌头格式:“哎呀嘞——哎”,音调既高且长,回荡山谷,意在引人注意。中间是字多腔少的数板性音调,然后又经过一个固定的句式:“心肝格”或“心肝哥(妹)” (苏区时期改为“同志哥”),预示着歌唱将要结束。如:“哎呀嘞哎!打只山歌过横排,横排路上石崖崖;行了几多石子路,心肝格,着烂几多禾草鞋。”过去这里山高林密,人烟稀少,常有虎豹出没,人们走山路时,便唱起过山溜:“喔喂,打嗒——啊喂......"声音激越高亢,可传数里.以此一则邀集同伴,二则惊散猛兽,故一般都用假嗓高腔或真假嗓结合唱, 技巧性很高,难度较大。

欣赏—红军干部好作风

西南高原山歌,与西北高原遥遥相对的包括陕南、四川及云、贵地区的西南高原,也是一个蕴藏极丰的山歌流布区。但这里的自然景观同山川仓茫的大西北完全不同。温和的气侯使它山青水绿、植被丰茂,流传在此种环境的山歌自然就有另一种个性和风格。首先是音调的变化,它们常常围绕羽、商及其

三、四度音调展开,并以“羽”为常用调式。另外,在曲体上,四句体居于主要地位。虽然,山歌体裁的音乐性格就其主流来说是奔放、高亢的,但随着上述骨干音及调式、曲体的变化,西南高原的山歌已于高亢激越之中渗入诸多柔性的因素。大歌、小歌风格开朗\热情。例如著名的《槐花几时开》欣赏(分析见B13)、《小河淌水》(歌舞19分55)、《放马山歌》(歌舞晚会15’)、《赶马调》等恰好是这一风格色彩的最鲜明的体现。此外,这一地区流传的各少数民族的山歌也都大体上具有这种特色。 槐花几时开,放马山歌欣赏

花儿

“花儿”又名“少年”,别称“野曲儿”(因为它在当地有特定的男女定情的意义,它不能在室内或村内唱.也不能在辈分不同或有血缘关系的人面前唱,除在野外演唱外,每年农历4-6月,还有专门聚会对唱花儿的场合-花儿会),是流传在甘肃、宁夏、青海等地回、上、撒拉、东乡、保安以及汉族中的一种民歌。分为河湟花儿、姚岷花儿和陇中花儿。无论哪个民族的花儿,都用汉语演唱。

花儿以令相称,每个令就是一种曲调,共有上百种。分为长调子和短调子,长调子高亢、悠长,节奏自由,音域宽广,多用真假声结合的方法,男女演唱同样的音。短调子曲调短小,平和,节奏规整,紧凑,音域较窄,多用真声演唱。

甘、青、宁由于其封建社会的封闭性和生活在穷山僻壤这样特定的地理环境所决定,这里的人民都具有艰苦卓绝的忍耐性与简单朴素的生活方式,因此,“花儿”格调的悲壮、声音的高亢颤动、形式的单纯,都是从游牧民族的歌唱脱胎而来,不同于其他山歌的靡靡之音。虽然在内容上也是以歌咏爱情为主题,但是直率豪迈的气概,

“花儿”在内容上有倾诉苦情的“花儿”,有抒发爱情的“花儿”,有反抗封建婚姻的“花儿”,有宣传革命的“花儿”„„

上去高山望平川是青海地区的花儿,它是花儿中具代表性的,影响最大的曲令,属于河湟花儿.P21 “长调”

蒙古族自称“蒙古”。其意为“永恒之火”。别称“马背民族”。内蒙古草原“长调”民歌,也属于中国音乐体系(五声调式),蒙语称“乌日听道”,即“悠长的歌曲”。流行于内蒙古阿拉善、锡林郭勒、呼伦贝尔等大草原。是牧民放牧时演唱的民歌。以歌唱草原、骏马、骆驼、羊群、蓝天、白云、水草为内容,表达牧民向往和追求自由生活的愿望。蒙古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辽阔的草原上,几乎每个人都会演唱大量的长调民歌。2004年1月11日-13日,“CCTV西部民歌大赛”决赛在北京举行,扎格达苏荣拿到了金奖。他说:那儿每个人都会唱长调。在结婚娶亲的时候,人去世的时候,朋友聚会的时候,都能听到长调。就这样一辈一辈往下传。只是很多牧人因为抽烟喝酒嗓音好坏不一样。长调是草原上生活的人用生命发出来的声音。这东西在蒙古草原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甚至几千年的历史。草原是学长调最好的地方。”只有面对着辽阔的草原,你才会演唱出草原的宽广和博大。

“长调”在音乐上的主要特征一般为上、下两句,所以四句歌词分两遍唱完。歌词既擅于抒情,又注重写景,情景交融,表现人和大自然的和谐关系。牧歌的节奏悠长、徐缓、自由,歌腔舒展,节奏自由。曲调行进多用大跳,装饰音多而细腻,并具有较强的朗诵性,让人感觉嘹亮、悠长、亲切,沁人心脾。奇附林也是一个令人叫绝的歌手。他来自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有人把唱漫瀚调的奇附林说成是高音D之王。这个人连谱都不认,到了北京编导说你这个漫瀚调跟大乐队和一下吧,不能民族唱法都清唱。编导让中华民族乐团给漫瀚调配乐,把奇附林拉到民族大学,然后他在那儿唱,编导就让指挥给测,看他的最高音是什么音,琵琶手拿着琵琶就给测,测出来是HighA,在场的学生就炸了:实在是不可思议 “但是老头自己根本都不知道。我们说你唱到HighA了,他说High是怎么回事?我们说你认不认识帕瓦罗蒂呀?他说不认识。他比帕瓦罗蒂高六度,其实高一个八度也没问题,因为当时没有设计那么高。”李罡介绍说,“这样的民间唱家有的是,他们的嗓子也唱不倒。当时编导坐到一起议论这事,奇附林就指着65岁的希礼生,说这老先生唱得比我还高。

唱法以真声为主,并使用一种叫“诺古拉”的特殊润腔方法,波折音,类似颤音,使悠扬的歌声更富有草原味道和生命力。伴奏乐器以马头琴为主。

欣赏—辽阔的草原、牧歌(对于节奏自由的音乐的记录,一直是困扰音乐界的难题,仅仅从谱面上,歌曲中“风吹草低现牛羊”的气魄无法展现。听音乐欣赏,学唱。腾格尔-天堂(07歌舞晚会2开始)

如果说,诚如”花儿”的两句唱词所说:“花儿本是心上的话,不唱是由不得自家”,尽抒胸意,自由奔放,这是山歌体裁的最大特征,也是她千百年来广为传播的根本原因。爬山调也叫爬山歌、山曲儿,是流行于内蒙古中西部农业区和半农半牧区的一种短调民歌,有后山调、前山调、河套调之分。后山调流行于阴山北麓,旋律高吭悠长,音程跳动大;河套调流行于巴彦淖尔盟河套地区,旋律优美,感情细腻;前山调则主要流行于土默特平原,其特点是兼有后山调与河套调之长。爬山调的结构与信天游、山曲相近,多为两个乐句的单乐段,曲调则有汉族与蒙古族交融的因素。

爬山调有着悠久的历史,数百年来或山顶沟底,或道路村舍,或田间草场,到处都可以听到牧羊人、赶车人以及耕地、收割的人们那高亢悠扬的歌声。

爬山调的演唱形式有室内、室外之分:室外歌者多为男性,腔长调宽,内容不限;室内歌者多为女性,调门较低,旋律柔美婉转。其题材十分丰富,喜怒哀乐、笑骂褒贬,插科打诨皆能成颂。

它的节奏较有规则,拍节较为固定,句式为典型的上下句结构,每句字数不等,这就构成了这种短调民歌简单而又不呆板,铿锵顿挫的语句特点。节奏上多用高音的自由延长音,旋律上多用大跳,上下句的前半句曲调相同,只有后半句有所变化。

爬山调常用比兴、夸张等手法,最值得称道的是演唱者的即兴性,想到什么就唱什么,看到什么就唱什么,走到哪儿唱到哪儿,而且所唱的内容还要合辙对称,上口押韵。歌词语言多用乡土重叠词,显得格外亲切生动,具有灵俏幽默的艺术风格,动人心扉,有着浓厚的山野风味。

爬山调朴实无华、平中见奇,既是塞北劳动人民心声的自然流露,又是这个地区社会历史、时代生活和风土人情的一面镜子。字里行间洋溢着百姓的情、百姓的爱,以其浓郁的乡土风味和泥土气息葆有其旺盛的生命力。)

小调

定义:流行于城镇集市的民间小曲。多产生于民间日常生活和风俗性活动,经过历代流传,艺术上多经加工。小调分布于大多数汉族地区,以山东、河北、江苏更具代表性。

特点:这类歌曲在句法结构上经常使用“启承转合”的形式,所以它的音乐特点是

1、传唱环境:号子山歌多传播于山野,并依附于集体或个体劳动,而小调则基本上离开了劳动现场,主要流行于市井之酒肆茶楼、节日庆典场合;其次是传唱阶层,除了农民,它更多地是在市民、商人、小手工业者以至一部分职业、半职业歌手中传唱。

2、流传广泛: 有人说:小调有“脚”,由于在城市中传唱,使得它容易流动于四方。而山歌、号子往往仅限于一地。这是它们在传播方面的一个很大的差异。因此,同一首小调常常会有多种曲调。民歌数量最多的一种。

3、题材广泛。涉及社会的各个层面。号子、山歌具有很强的自娱性和实用性,而小调的这类功能已基本褪化,成为一种主要是“娱人”的体裁。特别是在出现了以歌唱为生计的民间艺人之后,它的表演性日趋强化,由此也就在题材和形式表现方面逐步形成了一系列有别于其它体裁的特性,并为其进一步与说唱、戏曲相结合而走上舞台创造了条件。

4、歌词特点一般不是即兴创作的,小调体裁将抒情性与叙事性融为一体,从而在总体上获得了一种叙咏兼顾的体裁属性。很多小调都是以“五更”“四季”“十二月”等时序以及数字序为基本体式。

5、旋律特点:由于流传的广泛性,及专业艺人的参与,使得小调的音乐形式更为规范,音乐手法更为丰富,旋律性强,易于流传。但由于它的精致性,因此不象号子和山歌的鲜活、生动、淳朴、强悍的特点减弱了。小调的结构规整、匀称、旋律优美、结构稳定,便于清晰、从容的陈述事物,常常用来叙事和陈述爱情。分为对应式和起承转合式,对应式为一上一下两个乐句,相互应答,相互补充,表达一个音乐内容。起承转合式基本曲体是四句型结构,即民间所说的“四句头”。首句是全曲的引子,具有开启并确定音乐的基本情绪、形象的作用,所以特别重要;第二乐句是对首句的回应,起到巩固、强化前面乐思、乐旨的意义;第三乐句常常引入新材料新乐思,以便有意地造成对比、反差的效果,从而使音乐获得一种新动力;第四句是前三句的总结,起到收拢、结束的作用,也有其举足轻重的结构意义。这样,四句头的基本关系便是“起、承、转、合”。直观地看,它是一种具体的曲式结构关系的体现。但若作历史的综合的考察,那么,它又是一个民族的音乐思维乃至文学艺术思维逻辑、思维方式的反映。可以说,小调中的“四句头”,历来以它的普遍性和简洁性深刻而又典型地揭示了这种极具民族特征的思维逻辑。

即民间所说的“四句头”。首句是全曲的陈述句,具有开启并确定音乐的基本情绪、形象的作用,所以特别重要;第二乐句是对首句的回应,起到巩固、强化前面乐思、乐旨的意义;第三乐句常常引入新材料新乐思,以便有意地造成对比、反差的效果,从而使音乐获得一种新动力;第四句是前三句的总结,起到收拢、结束的作用,也有其举足轻重的结构意义。这样,四句头的基本关系便是“起、承、转、合”。

6、演唱形式:以独唱为主,也有独唱和齐唱,常有乐器伴奏。了解不同地域的小调特点: 分析:

1、地域及类别;

2、描写的主要内容;

3、调式;

4、曲式;

5、特色分析。

西北:绣荷包P30绣荷包在我国的河北\四川\云南\山东\山西等地流行,曲调各异,尤其以这首山西晋中的流行.绣荷包都是反应男女爱情生活的民歌.由于地区不同,音乐风格也各有差异.山西的这首刻画了一位少女思念情人并亲自绣荷包送情人时的内心活动.全曲是有5段歌词的分节歌形式.旋律明快优美,有起有伏,抒情性的特点.山东:沂蒙山小调 河北:放风筝 江苏:茉莉花

叫啊我这么里来,我啊就来了, 拔根的芦柴花花,清香那个玫瑰玉兰花儿开.蝴蝶那个恋花啊牵姐那个看呀,鸳鸯那个戏水要郎猜.小小的郎儿呐,月下芙蓉牡丹花儿开了.

金黄麦那个割下,秧啊来栽了, 拔根的芦柴花花,洗好那个衣服桑来采.洗衣那个哪怕啊黄昏那个后呀,采桑那个哪怕露水湿青苔.小小的郎儿呐,月下芙蓉牡丹花儿开了.

泼辣鱼那个飞又跳,网啊来抬了, 拔根的芦柴花花,情郎那个劳动来呀比赛.情姐那个勤劳啊山歌那个唱呀,情郎那个送姐把谜猜.小小的郎儿呐,月下芙蓉牡丹花儿开了.东北:丢戒指P34 儿歌:小白菜

推荐第7篇:民歌教案

中国民歌教案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首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从咱们湖南湘西飞出了一只凭借歌声享誉全球的百灵鸟,大家知道她是谁吗?——宋祖英 大家都知道她歌唱的好啊!她曾经成功地在悉尼歌剧院和音乐之都维也纳开办个人演唱会,把我们中国的歌曲展向世界,这是中国第一人,也是亚洲第一人!那大家想不想看看她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的精彩演出呢?现在我们来欣赏她当时的演唱曲目之一《龙船调》。

看大家听得那么入迷,真的不愿意打断你们,以后有时间我们再欣赏好吗?那么,大家能说说,是什么让你们这么陶醉吗? 。。。。。。

有很多,但是都离不开她所选择的歌曲——民歌的魅力!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遨游民歌世界!

二、探究学习

师:同学们,你们听过哪些民歌? 生:略

师:看来大家对于民歌还不是很了解啊。这些歌曲是大家非常喜爱的,但,并不都是民歌!为什么?我们这节课的研究就能让你找到原因!民歌有很多种体裁:号子、山歌、小调、舞曲和风俗礼仪曲等,今天我们重点研究这三种:号子、山歌、小调。 说到号子,大家肯定不陌生。拔河比赛时,大家是怎么为队员加油的?

一二,加油!18*,加油!

收割稻子时家里人抬打谷机总会有人吆喝:一二,三哟~ 这些可以说都是民歌号子的原型。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首号子的代表作——咱湖南的《澧水船夫号子》,在欣赏之前,咱们先来体验一下船夫的感觉,好不好?要做船夫,首先要会什么?(划船。)怎么划?大家试一下,就当我们现在坐在18*号船上。如果船夫都像你们这么划,那估计就危险了!咱们也得有个号子啊。我们用力是都会说什么?(嗨!)那我来喊:同学们哪,你们就一起用力划,同时喊:嗨

非常不错!只要我们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无论什么困难,都能战胜!我们再来看看澧水上的船夫们是怎么样来对抗风浪的。 同时想想,号子有什么特点?

注:一边放音乐,一边带领学生随着音乐的节奏划船,加上适当的表情.师:号子有哪些特点?如何产生的/演唱形式是怎样的?

三、合作探究

师:大家对音乐的感受能力相当的不错!这样吧,剩下两种体裁交给大家分析.分成两组,上课前我发给大家每人一份歌谱,左边的同学分析,右边分析。每组推选一位主持人和一位记录员。主持人负责组织组员演唱和分析歌曲的体裁,看能不能举一反三,联系歌曲探讨出那种体裁的风格特点等等,书记主要负责记录。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到时主持人上台公布各组的研究成果,老师当公正裁判,比比看哪组同学更团结合作,效率高!

注:在学生分析过程中帮助并引导学生,让学生把歌曲唱出来,鼓励学生即兴创作。并就学生报告情况简要点评或补充,适当 表扬。对研究效果进行星级制评比。

师:这三种体裁的共同特点有哪些?一般有固定的作者吗? 那么,谁能用一句话概括:什么是民歌?

大家明白为什么《辣妹子》、《青藏高原》等不属于民歌了吗?

四、活动与探究

师:刚才大家分析的很详细,合作的效率非常高,这点非常重要,尤其是将来大家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也要记得与同事之间保持团结,注重团队精神。接下来我要检测一下你们的运用能力了。我需要一位帮手,谁来帮我颁奖?

我将播放一些民歌作品的片段,看谁最先辨别出它是属于哪种体裁。举手抢答,答对奖励本组一个苹果,错的就要拿走一个哦! 从作品的音乐风格如节奏、演唱形式、题材、歌词等方面进行引导。

五、综合评价

1、总结比赛结果

2、希望大家在课余时间多留意一下民歌,我们56个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各个民族的歌曲都非常具有吸引力。我们浏阳也有许多的民歌,大家的研究性学习里也可以加入这一课题!我们要把这些民族的璀璨发扬光大!

推荐第8篇:民歌篇 教案

高一音乐导学案

必修一

编制人:郭萌

使用日期:2011-12- 08

编号:6 第二单元 音乐与民族 第一节 多彩的华夏之音——民歌篇

【教学目标】

1、喜欢聆听、演唱民歌,愿意探索有关民歌的音乐文化知识。

2、掌握有关民歌的基本知识。

3、通过欣赏,初步感知南北民歌的风格特点,感受民族音乐与民俗风情的丰富多彩。【教学重难点】

重点:听辨《槐花几时开》《拨根芦柴花》《上去高山望平川》等民歌。

难点:本篇以“花”为立足点,使学生借此了解东南西北民歌的不同风格,感受民歌的绚丽风采。 知识链接

1、山歌中国民歌的基本体裁之一。流传分布极广,蕴藏也极为丰富。一种看法认为,凡是流传于高原、山 区、丘陵地区,人们在各种个体劳动如行路、砍柴、放牧、割草或民间歌会上为了自慰自娱而唱的节奏自由、旋律悠长的民歌,就是通常所说的山歌。另一种看法认为,从体裁特征而言,草原上牧民传唱的牧歌、赞歌、宴歌,江河湖海上渔民唱的渔歌、船歌,南方一些地方婚仪上唱的“哭嫁歌”,也都应归属于山歌。

2、号子也称劳动号子、哨子,是一种伴随着劳动而歌唱的民间歌曲,流传于中国各地,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创作演唱、并直接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民歌。其曲调高亢激奋,节奏沉稳有力,调式调性变化频繁。一领众和或众人齐唱,变化多端。

3、小调中国民歌体裁类别的一种。小调又称“小曲”、“俚曲”、“时调”等,是人们在劳动之余,日常生活当中以及婚丧节庆用以抒发情怀、娱乐消遣的民歌。 小调的节奏规整,节奏型丰富多变,歌唱形式以独唱为多,其次为对唱和一领众和等。

4、原生态民歌顾名思义,就是我国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原汁原味”的民间歌唱音乐形式,它们是中华民族“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原生态民歌是老百姓很自然地表达出的东西,而把很多民歌进行改编等则是原生态状况的变异,属于非原生态。

5、时尚民歌是在传统民歌和新民歌(指在原来的民歌中加入流行时尚等元素,歌曲大多民通结合)的基础上加入了流行的新元素。吸收传统民族音乐及歌曲的特点,加入国际音乐时尚新元素,用现代手法、技术、技巧来进行编曲、演唱,并有机地结合其他曲风的优点,以此种手法来展现风格的现代歌曲,又称时尚民歌,时尚民歌是时代和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茉莉花》(江苏民歌)

刚才欣赏到的是江苏民歌《茉莉花》,我们知道“花”是中国民歌中最常见的主题之一。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探究一组以“花”为题材的民歌,借此了解东南西北民歌的不同风格,感受民歌的绚丽风采。

二、新课:

(一)什么是民歌?

民歌是指每个民族的传统歌曲,每个民族的先民都有他们自古代已有的歌曲,这些歌绝大部分都不知道谁是作者,而以口头传播,一传十十传百,一代传一代的传下去至今。不同的文化又赋予了音乐不同的形式和内涵,形成了风格迥异的民族音乐。它们是音乐文化的基础和源泉。了解了民歌之后,我们先来看一下民歌的分类。

(二)民歌的分类:山歌、号子、小调(知识链接

1、

2、3)

听辨以下三首民歌,并说出其类型和特点是什么? 《黄河船夫曲》(山歌) 《川江船夫号子》(号子) 《无锡景》(小调)

(三)中华民族的本色就是勤劳、善良、勇敢、智慧;热爱生活,追求真善美,因此,“花”是中国民歌中最常见的主题之一。

①有以花喻人,借花表达感情的,如《槐花几时开》;

②有借花起兴,以花为歌唱媒介的,如《拔根芦柴花》;

③有以“花”为体裁的,如《上去高山望平川》。

欣赏这三首以“花”为主题的各少数民族民歌,共同探究民歌的音乐风格表 现在哪些方面,风格的形成受哪些因素影响?

1、欣赏《槐花几时开》

(1)《槐花几时开》是一首晨曲,晨曲的定义(课本186页)。 (2)分别从歌词、节奏、旋律、地域四个方面分析此曲。(学生先回答)

歌词:淳朴含蓄,形象生动,言简意赅,富于想象,体现了东方人含蓄的特点。衬词“啥”,

“啥子”体现了四川方言的特点。

节奏:节奏自由,富有山歌的特点。同时与语言紧密结合,松紧有致。

旋律:优美流畅,朗朗上口。衬腔的运用,既加强了语言的地方色彩,又渲染了幽默乐

观的情趣。 高一音乐导学案

必修一

编制人:郭萌

使用日期:2011-12- 08

编号:6 地域:四川宜宾地区。 (3)学唱《槐花几时开》

2、欣赏《拔根芦柴花》

刚才我们欣赏了晨曲《槐花几时开》,接下来我们再来一起欣赏一首秧田歌,《拔根芦柴花》

1、首先了解一下秧田歌定义,什么是秧田歌(课本186页,小词典)。

2、分别从歌词、节奏、旋律、地域四个方面分析此曲。(学生先回答)

歌词: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借“花”寄兴,既美化歌曲,又显示纯朴的乡土气息,隐喻美好的爱情。

节奏:欢快、活泼、跳跃。

旋律:全曲音调在明快、奔放、昂扬的基调中糅合了一点委婉的因素,刚柔相济,兼容

江南与江北、劳动歌曲与抒情山歌的特点。

地域:江苏北部。

3、欣赏《上去高山望平川》

刚才我们欣赏了两首民歌,一首是晨曲《槐花几时开》,一首是秧田歌《拔根芦柴花》,接下来我们再来一起欣赏一首,河湟花儿《上去高山望平川》。

1、首先还是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河湟花儿(课本186页,小词典)。

2、分别从歌词、节奏、旋律、地域四个方面分析此曲。(学生先回答)

歌词:质朴简练,寓意深刻,以牡丹花比喻心爱的姑娘,表现了青年男子对心爱姑娘的思念和倾慕之情。

节奏:节奏自由,富有山歌的特点。

旋律:音域宽广,旋律既高亢刚健又抒情缠绵。用真假声相结合的演唱方法,富有浓郁的西北民歌特色。

地域:青海、甘肃、宁夏。

三、课堂探究:

通过学习,谈谈民歌的音乐风格表现在哪些方面,风格的形成受哪些因素影响?(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1、音乐风格的表现

民歌的音调大多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它与方言结合紧密,音乐表现很生活化,形式灵活、生动,善于变化,对各种不同的内容、唱词、演唱场合与条件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其音乐风格形成的主要因素表现在歌词、衬词、曲调、节奏、结构、调式等等方面。

2、影响的因素

受民族语言、民族性格、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影响,所以,民歌在其题材形式、风格色彩、表现手段、艺术经验、音调素材等方面呈现出即兴性、地域性、方言性和多样性等特点。

四、拓展学习:

1、原生态民歌(知识链接4) 欣赏《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演唱:阿宝

2、时尚民歌(知识链接5) 欣赏《天堂》 演唱:腾格尔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本节课通过赏析三首以“花”为主题的各少数民族民歌,共同探究了民歌的音乐风格表

现和形成的因素。

民歌犹如浩瀚的海洋,民歌的过去、现在、将来都是值得我们去追寻的踪迹。

本着热爱家乡,弘扬乡土文化的精神,我们先从家乡入手,课后请同学们去收集、了解山东的民歌。

六、欣赏:《槐花几时开》 演唱:凤凰传奇

新民歌代表作《天空》 演唱:谭晶

高一音乐导学案

必修一

编制人:郭萌

使用日期:2011-12- 08

编号:6

当堂检测

课后作业

1、民歌的分类:山歌、号子、小调,其代表作品分别是:《黄河船夫曲》《川江船夫号子》《无锡景》

2、本节课欣赏的三首民歌作品,分别是:晨曲《槐花几时开》、

秧田歌《拔根芦柴花》、河湟花儿《上去高山望平川》

3、中华民族“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部分是原生态民歌

4、晨曲,亦称“神歌”,主要流行于四川南部的重庆、宜宾为中心的低山丘陵地区。

5、河湟花儿又称为“河州大令”,流行于黄河及其支流湟水流域,是花儿两大系统之一。

从家乡入手,课后请同学们去收集、了解山东的民歌。

推荐第9篇:印度尼西亚民歌教案

印度尼西亚民歌教案

1、印尼简介:

印度尼西 ,简称印度尼西亚或印尼,为东南亚国家之一;约由17,508个岛屿组成,是全世界最大的群岛国家,疆域横跨亚洲及大洋洲,别称“千岛之国”。 在亚奥两大陆及太平洋印度洋之间。岛上居住着100多个民族。 印度尼西亚人口超过2.38亿,为世界上人口第四多的国家。

2、民歌特点

众多的民族致使印尼的音乐文化绚丽多彩, 印度民歌的风格极为多样,题材以表现爱情,热带风光为多。旋律缓慢、悠扬、富于抒情性。

接下来让我们一同到苏门答腊岛的托巴湖上去感受那里的音乐文化欣赏一首印尼歌曲《星星索》,

世界名曲《星星索》是一首巴达克人的船歌。巴达克主要分布有苏门答腊中部和北部地区,大多数聚居在多巴湖的周围。他们主要从事渔业、农业。这里湖水清澈,风和日丽,阳光明媚,巴达克人经常在湖上泛舟歌唱。这首印度民歌是无伴奏合唱曲,

想一想“星星索”指得是什么?听一听歌曲表达的是怎样一种情感?(播放课件《星星索》)听后回答问题: ①歌曲中反复出现“星星索”的伴唱,“星星索”指得是什么? 以固定音型“星星索”作为伴唱,星星索是划船时随着浆起落节奏而发出的声音。

②歌曲的音乐有什么特点?与我国民歌中的哪种体裁相似? ③歌曲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演唱者的声音属于男声中的哪一类? 曲调缓慢悠扬,略带忧伤。每句前紧后松,唱法柔和,松弛,表达了一种思念之情。上世纪50年代传入我国,优美动听的曲子,优美动听的曲子让人听了陶醉入迷,深受人们喜爱,邓丽君,田震,黑鸭子组合,童丽,张也等歌手都演绎过这首歌。在无伴奏合唱中,男高音以悠扬委婉的歌声,倾吐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极富诗意。优美抒情的旋律,简练集中的合唱手法,使它成为无伴奏合唱的保留曲目。

推荐第10篇:民歌篇教案

【教学年级】:高一年级 【教学课时】:一课时 【设计思路】:通过聆听,了解民歌的风格特征,感受民歌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对中国民歌的喜爱和兴趣,体现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理念。通过民歌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宝贵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帮助学生树立“音乐作为文化”和“文化中的音乐”的观念,培养学生“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理解多元文化的理念,从而达到理解和尊重多元的世界文化的目的。 【教学目标】:

1、喜欢聆听、演唱民歌及具有民族风格的通俗歌曲,愿意探索有关民歌的音乐文化知识。

2、掌握有关民歌的基本知识。

3、通过欣赏,初步感知南北民歌的风格特点,感受民族音乐与民俗风情的丰富多彩。【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着重欣赏广东民歌《对花》,同时听辨《槐花几时开》《拨根芦柴花》《上去高山望平川》《猜花》等民歌。

难点:本篇以“花”为立足点,使学生借此了解东南西北民歌的不同风格,感受民歌的绚丽风采。

【教学准备】:多媒体、视频、音频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欣赏流行音乐视频片段:《茉莉花》——梁静茹 师提问:大家熟悉这首流行歌吗?喜欢吗?

这首流行歌曲是中国江南民歌《茉莉花》改编而成,一曲茉莉花,芬芳香四方,这首脍炙人口的江苏民歌几乎是我们国家在重要事件和相关国际重要场合下的必奏之歌。在北京奥运会上,《茉莉花》作为主旋律背景音乐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文化,让世界了解了中国。可见,民族音乐之于民族的重要性。

2、民歌是什么?

3、民歌的分类:山歌、号子、小调。

二、新授:

在中国的民歌中,“花”是一个最普遍的主题,其用法有三种:一是以花喻人,借花表法情爱;二是歌颂大自然,传授自然知识;三是借花起兴,以花为歌唱媒介,而花本身没有特定含义。 我们今天这堂课正是从“花”出发,了解东南西北民歌的不同风格,感受民歌的绚丽风采。(点出本课围绕的中心话题,引发学生的关注。)

1、以“花”为题材的各地民歌 ①、四川民歌《槐花几时开》 (介绍“晨歌”,聆听歌曲,体验歌曲中富有地方特色的“啥子”的唱段) ②、江苏民歌《拔根芦柴花》 (介绍“秧田歌”,聆听歌曲,了解歌词中出现的众多花名的意义) ③、青海民歌《上去高三望平川》 (介绍“河湟花儿”,聆听歌曲,谈谈自己所感受到的演唱风格) ④、辽宁民歌《猜花》 (介绍“嬉游歌”,聆听歌曲,了解对花体的含义——月令体、数序体) ⑤上述四首歌曲,都是以“花”为题材,但是“花”的意义却各不相同。(请学生来为其“花”归类,分析各个地方民歌中“花”的意义) 《上去高山望平川》—以花喻人 《对花》—传授自然知识; 《拔根芦柴花》—借花起兴

教师利用幻灯片简述各区域民歌产生的不同特点(民俗、地理环境、历史原因等)

2、广东音乐《对花》 作品背景介绍:

珠江三角洲地区,人们为了调剂生活、增加村与村之间的右倾,逐渐形成了一种对歌酬答的习俗。有时在中秋节将船摇至江心,连成“中秋咸水歌擂台”进行笔试。“咸水歌”的分布中心在广东中山县,因歌腔不同而分,一般采用男女对歌的形式。 聆听歌曲并感受歌曲地方特色,提出问题请学生通过讨论作答: 歌曲所属地域。

歌曲的歌词有什么特点? 歌曲对感情的表达是怎样的? 引导回答:

歌曲地域是:广东中山 体裁:咸水歌

歌词:质朴简练,衬词富有地方特色 节奏:节奏规整

旋律:抒情委婉,曲调优美 情感:含蓄细腻

分析歌曲:歌词为上下句结构,每句字数较自由,同节(上下句)同韵,换节可以转韵。具有本地特点的是对歌者相互之间的称谓和着旋律进行,如“妹好啊咧”和“好妹啊罗嗬哎”两个衬句,大大增加了歌曲浓郁的地方色彩。它所表现出的是一种恬淡、宁静、抒情、柔婉的趣味,与江边人的生活方式、性格、气质有一定联系。而北方的“对花体”如《猜花》大多欢快、热烈,由此进行比较学习。

三、实践:学唱一段《对花》

注重对地方特色衬词的朗读,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白话优势,让学生体会民歌的演唱特色。

(请学生对歌)

四、扩展:列出民歌对流行音乐的影响(请学生谈谈自己所知的) 根据安徽民歌《凤阳花鼓》改编《名扬花鼓》曾宝仪

根据青海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改编《在那遥远的地方》王力宏 根据广西民歌《知道不知道》改编《知道不知道》刘若英 根据湖南民歌《浏阳河》改编《浏阳河2008》周笔畅 根据云南民歌《阿诗玛》改编《阿诗玛》郑均 根据江苏民歌《茉莉花》改编《茉莉花》梁静茹

五、课堂小结: 下课

【教学反思】:

这节课以民歌鉴赏为中心,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通过让学生欣赏不同地区的民歌,使学生了解了民歌的基本知识。感受了不同地区民歌的特点,也知道了我国音乐文化的丰富多彩。 存在的问题:由于学生对各地方言的不熟悉,致使在体验过程中有一定难度,有时实践时间把我不均导致扩展部分作为课后内容进行,希望吸取时间分配的经验,再认真反思,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中国民歌更加喜爱和产生兴趣。

第11篇:广东民歌教案

广东民歌教案

主讲:曾瑞兴

教学目标:

1、学唱《渔歌(哩哩美调)》、欣赏《渔歌(阿里啰调)》,了解两首歌曲的特点以及渔歌的特点。

2、通过歌曲的欣赏,让学生找出它与原来的哪一首歌曲的旋律相似,懂得歌曲创作的源泉来自民族民间音乐。

3、欣赏歌曲《渔家姑娘在海边》,了解和感受歌曲的旋律,并思考来自于我们学习的哪一首民歌?欣赏由这首歌曲改编的管弦乐曲《织网》,从而进步感受音乐家创作的思路和来源。

教学过程:

一、介绍哩哩美调

在临高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之中,渔歌《哩哩美》和被誉为“世界少有,中国一绝”的临高人偶剧最为著名。

如得名于衬词的渔歌《哩哩美》就是起源于新盈后水湾一带渔姑的叫卖声(临高方言):“卖鱼(雷),大家来卖鱼(雷)„„”。后来,渔民在生活和生产劳动中,如在赶海、织网、婚嫁等的时候,逐步以该旋律为口头创作并不断伸展,久而久之形成了优美动听的渔歌《哩哩美》。

渔歌《哩哩美》从产生到历经上千年的长期流传过程中,不断得到继承和发展,愈加焕发出了灿烂的夺目光彩,并已走向了我国的艺术殿堂。临高县的许多音乐爱好者以《哩哩美》的主旋律进行再创作并取得了不少成果。原县总工会主席、省音乐家协会理事黄育平以《哩哩美》为素材创作的器乐曲《鱼满舱来歌满港》,曾被中国唱片社灌制成唱片并畅销全国。

二、欣赏《渔家姑娘在海边》

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我们身处于烟雨蒙蒙的江南,也有人生长在波涛翻滚的大海之滨,你们去过南国海岛吗?见过渔家姑娘在海边织网打鱼的情景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音乐走进大海,仔细听,歌曲的演唱形式是单一的还是变化着的,你听到了些什么,仿佛能看见些什么呢?(欣赏歌曲)

师:请向大家描绘一下你所听所见所想的,好吗?(生发表意见) 师:在歌曲中有领唱还有重唱的部分,你们都注意到了,说明你们都有一双音乐的耳朵,也很懂得观察。

1、介绍歌曲: 《渔家姑娘在海边》歌曲是电影《海霞》的插曲,由四体乐段加补充并重复一遍而构成。第一遍连贯流畅,体现出抒情性;第二遍在力度上有所变化,强调了革命性。歌曲的节奏自由多变,一字多音为主的词曲结合,装饰音的使用,衬腔的运用,使整首歌曲的曲调即优美委婉又具有民歌风味。歌曲结尾渐慢渐弱的衬腔,韵味独特。

(2)教师范唱:声情并茂地演唱歌曲的第一段,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意境。 (3)学生演唱歌曲

(4)指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 教师指出演唱中存在的问题,并要求学生和老师一起认真思考。 歌曲演唱

(2)教师范唱:声情并茂地演唱歌曲的第一段,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意境。 (3)学生演唱歌曲

(4)指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 教师指出演唱中存在的问题,并要求学生和老师一起认真思考。同时,回放上课时演唱歌曲的录像,让学生在直观的通俗易懂的声乐教学中,从被动的学习转为积极主动的学习,学生和老师都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回放四次),针对上课时存在的问题,逐一找到解决的办法。

(5)教师启发学生分析作品,并做歌曲处理:

演唱时要抓住歌曲的艺术形象,注意声音位置的统一性,保持气息、喉头的平稳。 (6)学生完整演唱作品:要求在自然声区内尽量将歌唱技术的控制与运用结合,加强歌曲作品的艺术处理,注重歌曲的艺术表现力。

动动脑筋

山歌与劳动号子(渔歌)在场合、作用、特点、形式上有什么区别? 场合:山野、田间、牧场/劳动

作用:抒发感情/协调动作、鼓舞干劲

特点:高亢、嘹亮、自由、吆喝性强/铿锵有力 形式:独唱、对唱/一领众唱 3、欣赏咸水歌

思考:A:《对花》和《画眉唱歌似弹琴》是以什么的形式来演唱? B:听完两首歌后有什么感受? 4、即兴创作

两首歌都带有即兴性,演唱者常常想到什么唱什么,表现了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才能,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教师: 我说一个花,谁能对上个花?

哎,什么花花开一盏灯?什么花花开一盏灯? 你说一个花,我能对上个花。

哎,荷花花花开一盏灯。荷花花花开一盏灯。 改编《对花》 5、欣赏小调 《卖杂货》和《唱春牛》是小调歌曲。载歌载舞在广大农村是一种喜闻乐见的歌舞形式。 先了解一下民间的庙会和集会 6、欣赏儿歌童谣

思考:听完《牧童谣》和《月光光》,你有什么感受呢? 听音乐片段: 你能说出以下童谣的歌名吗?

月亮月光光

春笋

茉莉花 7、动动脑筋 哩哩美调是属于?

A: 咸水歌 B: 渔歌

下面图片,是体现哪一首歌?

A: 《对花》 B: 《唱春牛》 8、民歌不同类型的特点对比和总结。(出示幻灯)

9、巩固练习,听音乐,辨别民歌类型(放CD)10、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第12篇:浅谈欣赏中外民歌之感想

浅谈欣赏中外民歌之感想

民歌,人民之歌。从古至今,无论东西南北,每一时代、地域、民族、国家;在不同的地理、气候、语言、文化、宗教的影响下,都不其然会产生一类别人类自娱、文化留传或生活实质的宣泄。他们会以不同的形色传递他们的历史、文明及热爱,而歌谣亦是其重要之一环,而社会学或大众俗称之为民歌。美国民歌手 WOODY GUTHRIE在五十年代的唱片可说是最早的民歌唱片录音,所以普遍被认定是现代民歌 (FOLK)的祖师。之后 PETE SEEGER、THE WEAVERS继续推动这类音乐。六十年代越战,反战民歌手如 BOB DYLAN、JOAN BAEZ、PETER、PAUL AND MARY等成为时代的呼声。如此类推,可以有中国的民歌,美国的民歌,英国、俄国、苏格兰、澳洲或非洲民歌等等。就像如果这几天大家有到海运大厦天台参与德国啤酒节,大家一定到听到不少他们以吉他、手风琴等奏出的的普鲁士民谣。民歌的特色,是在于其能否反映它的出处和环境、文化特色,而不只是在乎其使用的乐器的多少、轻重。(当然无可否认,乐器本身很多时亦能反影民歌本身的文化背境。)今天,我们活在香港,民歌音乐的文化早以支配在西方篷裙之下,我们今天说的民歌,大多数也就是西方(美国)的民歌。民歌还分少儿,成人。

一、民歌的起源

原始的民歌,同人们的生存斗争密切相关,或表达征服自然的愿望,或再现猎获野兽的欢快,或祈祷万物神灵的保佑,它成了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类2008年世界民歌博览音乐周活动。

历史的发展、阶级的分化和社会制度的更新,民歌涉及的层面越来越广,其社会作用也显得愈来愈重要了。《诗经》中的《国风》,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民歌选集。它汇集了从西周到春秋约500多年间,流传于北方15个地区的民歌。《国风》中的民歌,大部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剥削实质,表达了被剥削阶级的反抗思想和斗争精神,如《伐檀》,它以辛辣的语言讽刺和诅咒了剥削阶级的不劳而获;在《硕鼠》中,更把剥削阶级比作贪得无厌的老鼠,刻画出劳动人民对奴隶主的切齿痛恨和对于“乐土”、“乐园”的向往。

二、中国民歌

民歌在新中国的土壤上得到培育,像春天田野里的野花,连片密布,摇曳生姿。社会主义民歌创作的沃野展现在眼前,劳动人民的歌声冲天而起,响彻云霄。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民歌的搜集整理工作,先后派出工作组对全国的传统民间文化,尤其是民风进行大范围的抢救挖掘工作。自1984年起,又开展了编辑《中国歌谣集成》工作。通过这些大规模的活动,使得流传于民间的歌谣得以典藏保存,为丰富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民间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国民歌的体裁形式主要有劳动号子、山歌、小调三种。我国各民族的民间歌谣蕴藏极其丰富,从《诗经》里的《国风》到解放后搜集出版的各种民歌选集,数量相当多,至于目前仍流传于民间的传统歌谣和新民歌,更是浩如烟海,这些民歌就形式而言,汉族的除了民谣,儿歌,四句头山歌和各种劳动号子之外,还有“信天游”、“扑山歌”、“四季歌”、“五更调”,至于像藏族的“鲁”“协”,壮族的“欢”,白族的“白曲”、回族的“花儿”、苗族的“飞歌”、侗族的“大歌”等,都各具独特的形式,民歌的内容丰富,种类繁多。

我国各民族、各地区、各时期的民歌都以自己独特的风格特征丰富着祖国音乐文化的宝库,它们犹如绚丽的百花遍地盛开,美不胜收。

1、陕北民歌

相信大家熟知《信天游》吧,《信天游》是陕北民歌中最具代表性、最富有陕北地方特色的一种体裁,它的内容和曲调都异常丰富,其节奏一般较自由舒展,声音高亢、嘹亮,音域宽广,旋律有的起伏很大,有的则平稳委婉,有的感情豪放率直,有的则柔和抒情,表现出了各种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意境。

2、江南民歌

江南民歌包括江苏、浙江、上海、安徽这些地区的民歌。江南素有“鱼米之乡”之称,风景秀丽,景色迷人,人民勤劳心细,历代文人辈出,形成了江南民歌婉转轻盈、含蓄细腻的风格,和北方的豪爽粗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比如说《采红菱》、《杨柳青》、《茉莉花》等。尤其是《茉莉花》被引用,发展,成为世界音乐经典。

3、四川、湖南民歌

这一代的民歌许多是以劳动号子为形式的,因为那里有一条长江从他们的土地上流过,湖南民歌的特色是音调嘹亮悠长,演唱时真假声运用自如,高声区音高所以多用假声,高腔发挥淋漓尽致。所以要唱好湖南民歌,一定的嗓音条件和演唱技巧是不可少的。

4、东北民歌

由于地理、语言、生活习惯性养就了东北人豪爽的气质,在民歌中往往得以充分体现。东北民歌中有些曲调是受地方戏二人转唱腔的影响,因此显得非常富有地方色彩,生动活泼,反映了劳动人民开朗的性格和丰富的生活情趣。东北民歌的特点一般音调比较高亢嘹亮,旋律宽广,气韵悠长,声音运用也比较刚直。比如说,感人肺腑的血泪控诉——《松花江上》,1936年11月,被蒋介石驱赶到“剿共”前线的东北军官兵,布满西安街头。他们被迫流亡关内,有家归不得,有仇不能报,却为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去卖命,人人心头都郁结着悲苦怨愤,要倾吐,要爆发······当时正在西安二中教学的张寒晖,天天见到这种流浪彷徨的惨景,耳中充斥着嗟叹痛苦的呼声,于是便谱写了这首感人肺腑的传独唱曲,以饱含着热泪而带有哭泣的音调,倾吐着悲愤交加的心声: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得家乡······歌曲的结构是带尾声的二部曲式。倾诉性的音调贯穿全曲,兼有叙事和抒情的特点,真切感人。旋律以环回萦绕、反复咏唱的方式展开,感情越来越激动,具有回肠欲断的效果。当尾声唱出呼天抢地似的旋律时,歌曲达到高潮,在声泪俱下的悲痛中,蕴藏着要求起来抗争的力量。张寒晖谱成这首歌曲后,亲自教给学生演唱,后来又传到东北军的学生队伍里,不久就唱遍了东北军。埋头苦干的革命音乐家张家辉,就是这样代表人民倾吐呼号,为我们留下了这首不朽的战斗性的悲歌。所以说,民歌是一个民族灵魂的一部分。

5、蒙古民歌

内蒙古地区有“歌海”之称,这与内蒙古地域广阔,地处草原有关。蒙古歌曲最显著的特点是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一种字少腔多,且拖腔悠扬,舒缓的长调歌曲。长调歌曲在旋律上来看,乐句气息悠长,气势连贯,旋律起伏很大,音律也比较宽广。从节奏上来看,一般节奏自由,可以任意发挥,强弱的关系也不明显,歌曲虽有小节线划分,但实际演唱起来并不受限制,往往在一些地方运用延长音,是音乐更加连绵不断,意蕴更浓。

6、藏族民歌

藏族民歌的曲调质朴、流利、高亢、节奏较有规则,具有舞曲的特点,深受大家的喜爱。藏族民歌清脆嘹亮的风格我们还可以从新创作的大量藏族歌曲中深深体验到。如脍炙人口的《珠穆朗玛》、《青藏高原》。

综上所述,我国民歌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丰厚的艺术沉淀,而且我国有是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56朵花,各自演唱的民族独具特色,自成一派。当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文艺百花园中民歌演唱迈出了一大步,架起了民歌与通俗歌曲之间的桥梁。

三、外国民歌

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歌,它不但可以经受时代和历史的筛选而长存,更能够跨越国家和民族的疆域而远播。茫茫世界,纵然远隔千山万水,但人民的心,却是相呼应的。各民族、国家、地区的优秀民歌,都蕴含着人民的愿望和心声。外国民歌也是如此。对于民歌的概念,在某些国家同我国一样,主要是指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歌曲,但在另一些国家,将个人创作的民间格调的歌曲和个人创作但已在民间广泛流传的歌曲也称为民歌。

世界各民族的民歌,反映着各自的历史、文化、风俗、生活和自然环境,由于民族性格和文化传统的不同,各国民歌又具有各不相同的风格、体裁和形式。世界各族人民的民歌都在不同的时代产生的,所以有古老的农民歌曲,也有近代的市民歌曲和现代民歌。

1、日本民歌

日本民谣大多清淡,单纯,发声自燃,内容有的抒发爱情,有的描绘风景,有的反映劳动生活,有的反映风俗习惯和社会生活。由于日本处于大海之中,许多人世世代代以渔业为主,因此渔歌和描写海的民歌比较多,生活和劳动的环境使得日本民歌具有豪放的一面,但也是因为大海环境的风云变幻常常表现出多愁善感细腻的一面。

2、俄罗斯民歌

俄罗斯民歌在世界民间音乐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不论是题材、形式、风格都非常广泛多样,而且表现力极为丰富。辽阔的疆土和独特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造就了俄罗斯民族特有的豪爽、乐观,长期的战争纷乱又使他们具有强烈的尊严感,俄罗斯民歌体现了俄罗斯民族的精神气质。

歌曲有反映在沙皇残酷统治下人们奋起斗争的革命歌曲;有描绘人民乐观、诙谐性格的游戏歌曲;有表现人民苦难的,音调悠长缓慢带有忧伤情感的抒情歌曲。悠长缓慢的歌曲气息宽广,旋律连绵不断地展开,歌调中的一个音节往往唱一连串的音;而活泼快速的歌曲,则结构整齐清晰,节拍单纯,旋律常常反复多次。如《伏尔加船夫曲》,我们一听到这首沉重、粗壮而又富于反抗精神的歌,就使人想到俄罗斯著名画家列宾的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首歌形象的表现出被纤夫们拉着的货船由远及近的情景,有力的钢琴伴奏又加强了纤夫们沉重的步伐,并且可以听到低音区连续的三连音所描绘的伏尔加河的滔滔奔流。

3、美国民歌

美国民歌成分十分复杂。美国只有200多年的历史,在2亿多人口中,汇集了世界各地域的多种族民族。在这个民族大熔炉中,其主体部分来自欧洲。所以美国民歌的民族风格就直接受到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法国、匈牙利、西班牙、加拿大、墨西哥和印第安人等民歌的影响,在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之前,一直居住着印第安人,所谓的美国本土音乐,指的是印第安音乐。印第安音乐常常是单声部的,节奏比曲调更重要,演唱技巧模仿自然声,乐器中各种类型的鼓占主导地位,也用笛箫等吹奏乐器。由于早期的移民多是因宗教迫害而离开欧洲的清教徒,因此在美国宗教歌曲一直活跃在民俗生活中。宗教民歌有圣诞歌、民间颂歌和黑人的灵歌。

4、德国民歌

德国民歌纯朴、严谨,结构整齐,往往以叙事歌曲为主,大多是许多段歌词反复演唱着一个短小的曲调。德国民歌的曲调和形式结构总是非常的简洁而富于概括性,节奏比较单纯,主要的调式是大音阶,音域一般比较小。德国人民坚定稳重的性格,鲜明地反映在他们的民歌中,没有花巧的装饰,也没有变幻不定的表情,始终表现着充满信心的绅士风度。

5、意大利民歌

意大利民歌以流利生动,富有歌唱性和浪漫色彩著称于世。是世界音乐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意大利语言明亮、圆润,民间文学丰富多彩,构成了意大利民歌得到发展的既有利因素。哪里的人民热情豪放,善于歌唱。威尼斯的船歌,那坡里的情歌、小夜曲和饮酒歌都十分著名。民歌演唱者常用六弦琴伴奏。旋律一般都比较朴素,没有很多的装饰音,三拍子占多数。“船歌”是一种声乐体裁,只具有歌唱般的优美旋律与摇摆般伴奏音乐的声乐曲。如世界最红的歌曲之一——《啊,我的太阳》,啊,多么辉煌,灿烂的阳光,暴风雨过去后,天空多晴朗······这首歌把爱人的笑容比喻为“我的太阳”,又以赞美太阳来表达真挚的爱情。歌曲前部分以富于歌唱性的中音区曲调,赞美着灿烂的阳光和蓝色的晴空,令人精神爽朗;后半部分以高音区的热情奔放,倾诉者对心爱的人的爱慕之情。其中在“啊,太阳,我的太阳”一句中出现了和声大调降六级音,更使音乐色彩一新,深情感人。

四、民歌的特征 民歌就是人民的歌,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逐渐形式和发展起来的,和人民生活紧密地联系着的歌曲艺术,悠久深厚的历史传统,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博大的文化背景,众多的民族和人口是造就民族音乐的最大原因,民歌有着三个基本特征:

1、和人民的社会生活有着最直接最紧密的联系,民歌的作者是人民群众,是他们在长期的劳动,生活实践中,为了表现自己的生活,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的意志,愿望而创作的,在过去,劳动人民被剥夺了掌握文化的权力,不识字,更不懂谱,但他们却用口口相传的方式编唱自己的歌曲,以满足生活的需要,如《长工苦》、《揽工人儿难》,倾吐了遭受欺诈压迫的长工的悲苦情怀,《绣荷包》,抒发了少女对情人的思恋和对幸福生活的惮憬等。(明·冯梦龙)有“但有假诗文,无假山歌”之说,民歌所表现的人民群众的思想是最真实,最深切的。

2、民歌是经过广泛的群众即兴编作,口头传唱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无数人的智慧结晶。(民歌的创作过程和演唱过程,流传过程是合而为一的,在传唱过程中即兴创作,在编制过程中演唱流传)。

3、民歌的音乐形式具有简明朴实,平易近人,生动灵活的特点。民歌是民族的,也是时代的;既是继承的,也是发展的。

历史在不断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民歌从山野飘向城市、融入“城市文化大餐”,成为沟通城乡的独特的情感语言,我们要使民歌成为传播精神文明的使者,不断使民歌艺术得到创新和发展。

第13篇:民歌的学习与欣赏作业

民歌的学习及欣赏

结课论文

系别:美术系

班级:10级艺术设计本科1班

姓名:刘珈邑

学号:20101108016

2012年5月25日

《在那遥远的地方》

摘要: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无比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它犹如一棵古老而常青的参天大树,以其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和多彩多姿的繁花硕果独立于世界音乐之林。其成就之辉煌,影响之深远,在世界文化史上留下了无比光辉灿烂的一页。

关键词:民歌 情感 生活 艺术

正文:音乐是能给人们带来快乐的东西,应该说它不仅仅是一种东西,更重要的是它是人们精神境界达到一定高度之后产生的产物,是人们内心中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当然在这里并不是指所有的音乐,人分善恶,音乐也会有优劣,只有我们真心的融入到其中就能够感受它那惟妙惟肖的情感。

《在那遥远的地方》成于1939年,原型来自哈萨克族民歌《羊群里躺着想念你的人》。这是王洛宾传唱最广的歌,也是华人歌曲在世界传唱最广者之一。这首歌第一次被外国人公演是1947年,由美国男低音歌唱家保罗•罗伯逊在上海演出。1998年,台北跨世纪之声音乐会,美国爵士天后戴安娜罗斯、世界三大男高音之卡雷拉斯、多明戈,以此曲压轴。这是在艺术上被专家给予最高评价的王洛宾歌曲,被称为“艺术珍品,皇冠上的明珠

歌词表达了一位男士对一位女士的爱情,被称为净化了的情歌 ,感情纯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国地域辽阔,由于各地各民族的历史发展、社会状态、自然环境、风俗习惯及语言诸方面不同,也就使得民歌显示出不同的色彩和情调。那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风味扑面而来,作者们就像一个个能织善绣的能工巧匠,从生活中抽出各色彩线,将各地区壮伟的自然景物、古朴的民情风俗同生活中各种人物、故事巧妙地拧在一起,绣出了一幅幅既生动感人、又风趣诙谐的金匾。每一幅金匾都呈现出不同风格的情调和色彩。其中的自然风光和人情风味具有一种特殊的美的魅力,一下就将人引入它所描写的生活之中,使我们仿佛饱览各地风光,不禁心旷神怡,耳目为之一新。不同民族的生活土壤,孕育着自己民族的艺术,而艺术的真正含义应是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结合。世界上没有比民族更具有地方色彩和情调的艺术了。

哈萨克和藏族放牧生活为“在那遥远的地方”留下美丽动人的源泉。被誉为“西北民歌之父”的民歌音乐家王洛宾,一次,他和作者萧军、萧红等人结伴前往西北旅行,因为连日大雨,使他们一行受阻,在六盘山的一间客栈住院下。就在那儿,王洛宾初次接触到了西北最原始的山歌。唱山歌“花儿”的女老板,有一个美丽的绰号,叫做“五朵梅”。他被“五朵梅”征服了,被这美妙的“花儿”征服了。

《在那遥远的地方》人见人爱,不分国界民族。真实的感情,优美的音调,如诗如画的情景,让人听不够、唱不够。半个世纪已经过去,这首“古老”的情歌却越来越年轻,像一朵永不凋谢的玫瑰花吐露着芳香,滋润着人们的心田。那句“我愿她拿着细细的皮鞭,不断轻轻打在我身上”的歌词,不也是哈萨克族传统的叼羊游艺活动中“姑娘追”的真实写照吗 ?不同民族可以有不同的审美习惯飞审美情趣,也可以有相同的审美习惯飞审美情趣,其根源在于情感的真实性。 《在那遥远的地方》生动具体的描绘固然与哈萨克族的“姑娘追”巧合,但它的意义却不仅是形式的巧合,最根本的还是以鞭代言??鞭成为传神、表情之道具,成为爱情的信物,含蓄中给人以无限想像的空间和丰富的审美愉悦。多么深厚的情,多么炽热的爱, 都任你放飞想像的双翅。

王洛宾生活在老百姓之中,他自己也是一个普通百姓,他像维吾尔族民间艺人和哈萨克族民间游吟诗人那样来往于民众之中,深刻体会民众的思想感情,学习民间音乐,极大地丰富了他的艺术修养。这些感情经验的积累为他的音乐创作起到了奠基的重要作用。他的作品中,没有重大历史事件、重大社会变革和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的描写,大部分是对普通老百姓中的人和事、情和理的体现,是对这些普普通通的人物命运、情感与生活的讴歌。他是把自己的位置认真地摆在人民大众之中,为他们创作,为他们唱出心声。同时,也接受着人民对他的作品的鉴赏和评判。

《在那遥远的地方》,亲切、生动、优美、流畅,有很强的可唱性、可听性。同时又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好记忆,便于传唱。歌中不乏风趣、幽默、诙谐、夸张的特色,常用比兴的手法塑造形象,以小见大,寓意深长,如同中国画的白描,寥寥数笔就把一个形象树立了起来。一首短小的民歌,经他的神来之笔 的拔动 ,面目一新,熠熠生辉。深刻的寓意、委婉的情趣、丰富的想像、多情的曲调,使人爱不释手。有时你真搞不清哪些是他创作,哪些是他改编。他是改编中有创造,创造中有改编 在这首歌里,王洛宾成功地抓住了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有着明显的动感,描写的人物在典型环境中动了起来,让他们自己出来说话、表演。听这样的歌,往往能使欣赏者同时仿佛看到了画,好像是歌曲中的主人翁自己在抒情、在说话、在表演。作曲家的审美态度却隐蔽在背后,这常有视听转换、互相补充的作用,从而使形象逼真、感染力更强。本来音乐不擅于造型,而王洛宾却把造型艺术的特点巧妙地运用到抒情艺术(音乐)中来,使欣赏者一饱耳福又一饱眼福,双重的审美享受使人们怎么能不产生强烈的共鸣呢?短小的民歌、民谣式的作品,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呢?这正是作曲家深谙歌曲创作的规律,精心设计、巧妙安排的结果。它让表演者和欣赏者之间心心相印,把二者通常情况下都存在着的心理距离大大缩小,让他们的情感沟通,使交流更加直接。特别使欣赏者参与再创造的主动性大大增加。换句话说,就是让欣赏真正成为主动创造性的欣赏,而不是冷静、旁观式的被动的欣赏,是表演者与欣赏者一同参与歌曲的再创作,从而把创作飞表演、欣赏三者结合成一个整体,最终共同完成了美的创造。

第14篇:课题 民歌欣赏与情感教育

课题

民歌欣赏与情感教育

授课日期

教学目的

(一)知识目标:通过对中国东西南北不同地域的民歌欣赏与教

学,了解掌握因地理环境、风俗习惯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的民歌特色。

(二)能力目标:在欣赏与思考中,培养学生的鉴赏力和独立思

维能力,语言表述能力。

(三)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教育学生应热爱并传承自己祖国的民族艺术和民族文化,增强主人翁责任感。

2、通过对情歌主题的讲解,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青春期的独特情感,从而逐步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教学难点

了解与掌握南北不同地区的民歌特色 教学重点

在音乐欣赏学习中突现情感教育 教

多媒体、材料、课件 课

1课时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出勤,师生问好!

二、导入新课

1、

2、展示中国地图,设置疑问,引出民族文化与民歌。

展示冼星海对于民歌的诠释——民歌是中国音乐的中心

部分,要了解中国音乐,必须研究民歌。

3、复习:民歌的特点——取材于生活,质朴地体现生活,朗朗上口,易于传唱。

三、引言

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拥有56个民族,而且中国有许许多多的名胜古迹,每年都会接待成千上万的外国游客。旅游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身为旅游专业的你们,更应该努力去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名胜古迹,了解中国的民族文化,才能够骄傲的把中国介绍给全世界更多的人。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几个景点旅游观光,并且为你们介绍这些地方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民歌。

四、民歌欣赏(多媒体展示中国地图,表现不同方位的民歌)那么,现在请大家系好安全带,飞机马上就要起飞了。我们第一站将降落在那里呢?——云南(云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有傣族、彝族、白族、藏族等许多少数民族)--------------

(一)云南民歌《婚誓》——电影《芦笙恋歌》插曲

1、

2、

3、课件展示——相关风俗、服装图片 播放歌曲

请同学谈谈听后感——可围绕旋律的特色、歌词的意境等 第二站我们将走进江苏,人家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的美景是另人赞叹的,那么他们的民歌具有什么样的特色呢?请听这首用方言演唱的《燕燕做媒》。

(二)江苏民歌

紫竹调《燕燕做媒》

1、展示相关图片

2、播放音乐

3、请同学谈谈听后感

第三站,我们要告别美丽的南方,飞向华北的那片黄土高原。

(三)山西民歌《绣荷包》

1、展示相关图片

2、播放音乐

3、请同学谈谈听后感

同学们,今天飞了好多地方,有点累了,大家一起到最后一站去歇歇脚吧。让我们一起来品尝这里香甜的哈密瓜和葡萄吧!

(四)新疆民歌《大阪城的姑娘》

1、展示相关图片

2、播放音乐

3、请同学谈谈听后感

五、结合四首民歌进行小结——民歌的特色

1、从旋律上:南方音乐风格较抒情秀气,富于甜美和灵气;西北地区的音乐风格较粗犷豪放,富于热情奔放。

2、从歌词上:南方表白较委婉含蓄;西北地区表白较豪爽直接。

3、小结:北方的民歌旋律起伏较大,音域较宽,甩腔使用较多,格调阳刚、开朗、奔放;南方民歌曲调抒情、委婉、细腻,音乐性较强。

六、拓展教学

(一)请同学说说对于民歌的具体认识,拓展至对民族文化与民族艺术的体会。

小结:由于中国历史的渊远,使得中国的民族文化与艺术更加的绚丽,更加的丰富多彩。身为中国的年轻一代,更应该主动去了解自己祖国的历史、文化与艺术,并传承其中优秀的民族特色。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二)从四首民歌的主题出发,请同学谈谈自己对“爱情”的认识及中学生“早恋”的看法

小结:爱情、亲情与友情是全世界人民永恒歌颂的三大主题。那么,什么是爱情呢?爱情是指经济独立、人格成熟的两个异性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彼此有了深入的了解,从而建立起来的持久亲密关系。青春期是不同于儿童期而又有异于成人期的独特是时期,此时学生很自然会对异性产生一种纯洁而又朦胧的感情。但这只是一种好感而不能等同于爱情。爱情是美丽的事物,但它只会在准备好的人群中散发出它美丽温和的光芒!

七、布置作业 ——寻找身边的民歌

第15篇:欣赏蒙古族民歌 《嘎达梅林》说课稿

欣赏蒙古族民歌 《嘎达梅林》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欣赏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我准备从设计理念、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学目标、为克服重难点采取的教法和学法、教具准备、教学过程等方面对本节课进行阐述。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本课的设计理念应该是: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表现活动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开发音乐的感知力,体验音乐的美感。并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想象和创造力。

一、学情分析:小学段的孩子在对音乐的感受和表现上:能对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音响感到好奇有趣,能用自己的声音对它们进行模仿。能听辨不同情绪的音乐。在课堂上能够在律动、集体舞、音乐游戏、歌表演等活动中与他人合作。在创造方面能够自制简易的乐器。在评价方面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演唱作出简单的评价。

二、教材分析:

1、内容分析

马头琴曲和歌曲《嘎达梅林》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五十六朵花》的内容。 蒙古族民歌历史悠久,内容非常丰富,《嘎达梅林》是一首短调蒙古族民歌,具有叙事性的特点。它描写并歌颂了蒙古英雄嘎达梅林为了保护草原,率领牧民起义,与当时残酷的封建王爷、军阀英勇战斗的悲壮事迹。在教学中,我在欣赏马头琴曲的基础上学唱了歌曲。并在此基础上欣赏了不同音乐题材的《嘎达梅林》。并详细介绍了蒙古族代表性乐器马头琴。

2、教材中的地位

本单元是“五十六朵花”的系列总结,以前对于蒙古族的音乐介绍和欣赏的少,本单元的内容安排上,此内容不太偏重,但蒙古音乐学生还是特别喜欢的,因此我把蒙古族音乐的欣赏单独安排了一课时,让学生能初步了解蒙古族的风俗人情和民族音乐。 从各民族音乐体系来说,四年级教材上册安排了傣族的民族音乐,五年级安排了羌族的歌曲,而蒙古族音乐尽管在教材中曾有出现,但也不是作为重点。因此我认为作为一首以蒙古民歌为素材的音乐作品,它也应当承担起帮助学生了解蒙古民族民间音乐的作用。

三、根据本课的教材和学情我制订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欣赏马头琴演奏的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感受歌曲悲壮的情绪,并熟练演唱歌曲。

2、认识马头琴,初步感受其深沉、浑厚的音色和独特的草原气息。

3、通过欣赏歌唱家演唱的《嘎达梅林》,引导学生从多个艺术角度去理解和感悟《嘎达梅林》,激发学生对民族英雄的敬仰和热爱。

4、简单了解蒙古族相关的风俗、文化。

四、结合本课重难点应是:马头琴《嘎达梅林》和民歌《嘎达梅林》为本课欣赏的重点。难点是如何让学生感受不同歌唱家所演唱的《嘎达梅林》所表达的感情和情绪的不同。

五、为克服重难点我采取的教法和学法有:

1、想象体验法(因为马头琴《嘎达梅林》是表现蒙古族历史故事的作品,体验音乐音响,想象音乐形象是这节课最重要的一种学习方法。在体验中审美,在想象中理解音乐内涵。

2、情景创设法(通过音画结合的方式,创设情景,让学生体验音乐,学习音乐欣赏的方法,解决重点和难点。

3、律动练习法、

4、对比欣赏法

5、聆听法

6、感受法

六、本课的教具是多媒体。下面是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

一、课前播放蒙古民歌

二、师生音乐问好

三、导入新课、交流蒙古族的风俗人情

四、讲马头琴的故事,认识马头琴

五、欣赏马头琴独奏曲《嘎达梅林》

六、欣赏蒙古民歌《嘎达梅林》 共六个环节完成本课的教学。

一、课前播放蒙古民歌《我从草原来》。

二、师生音乐问好。

三、导入新课、交流蒙古族的风俗人情:

师:同学们课前我们欣赏的歌曲大家熟悉吗?它是那个民族的歌曲,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大家对蒙古族都有那些了解呢?谁来给我们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蒙古族的风俗人情。)

师:同学们了解的可真不少,在刚才的歌曲中还唱到了蒙古族的一样乐器,同学们听出来了吗?

四、讲马头琴的故事,认识马头琴。认识马头琴。(课件出示马头琴图片)。

师:马头琴是蒙古族特有的一种传统乐器,因在琴杆的顶上雕着一个精致的马头而得名。它是蒙古族人民最喜爱的一种乐器,几乎家家都有。马头琴的声音非常好听,不光人们爱听,就连骆驼听到这琴声都不肯走开。马头琴的琴声甘美、浑厚、悠扬、动听,表现了蒙古牧人的深沉情怀。

五、欣赏马头琴独奏曲《嘎达梅林》。

师:也许是浸染了马的灵性,其音色空灵中有奇绝之境,感人肺腑。马头琴,尤可模仿马的嘶鸣,萧萧然,几可乱真。马语中常有悲声,而马头琴也如马语,深情悲悯之情,令倾诉者翻卷衷肠。有人曾经说过:对于草原的描述,一首马头琴曲的旋律,远比画家的色彩和诗人的语言更加传神。这话十分贴切,当一首悠扬的马头琴曲在人们耳边奏响时,你随着那旋律闭目冥思吧„„下面我们来欣赏马头琴独奏曲《嘎达梅林》。

1、播放马头琴独奏曲《嘎达梅林》。

师:欣赏了刚才的乐曲,他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在音乐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

1、我感受到了乐曲中透露着一些悲壮。

2、我仿佛看到了辽阔的内蒙古大草原。师:为什么这首乐曲会有悲壮情绪在里面呢?因为我们方才欣赏的一段马头琴独奏实际上是一首内蒙古民歌《嘎达梅林》。这首民歌唱的是历史上一个真实非常悲壮的英雄的故事。让我们在深情悲悯的马头琴曲中来了解这个故事吧。

2、在马头琴曲中讲述嘎达梅林的故事。

师:1929年前,蒙古族封建王公达尔罕企图出卖旗地,便勾结东北军军阀强行开垦土地。这一暴行引起蒙古族人民的强烈反抗。嘎达梅林代表人民的利益到沈阳去控告。但是,事与愿违,不仅控告无效,他反被捕入狱并被判处死刑。嘎达梅林的妻子牧丹闻讯后,带领群众劫狱,救出了嘎达梅林。嘎达梅林率众起义,形成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抗封建贵族统治的大规模武装斗争。后来,嘎达梅林被蒙奸李守信陷害,在辽河畔被敌人包围,后在战争中壮烈牺牲。

六、欣赏蒙古民歌《嘎达梅林》。

(一)欣赏蒙古族歌手腾格尔演唱的《嘎达梅林》。

1、播放。

师:让我们来欣赏一下有我国著名蒙古族歌手腾格尔演唱的《嘎达梅林》。腾格尔是怎样用歌声来讲述这个故事的。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2、学生谈感受,谈体验。

生:深情的,怀念的,悲壮的。

生:还有蒙古人的粗狂,和豪情在里面。 生:隐含的辛酸、哀痛和激动。 课堂小结

嘎达梅林是一首诗,一首用音乐凝成的诗,是一首赞歌,一首英雄的赞歌,让我们记住英雄,歌颂英雄,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唱响这首优美动人的颂歌! 本课的教学我是以表扬和鼓励为主,引导学生在音乐活动中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审美能力。使学生能积极自信的参与音乐表现、能与其他的同学协作配合。 以上是本课的总阐述,不到之处请老师给予指正!

第16篇:《茉莉花》河北民歌 教案

《茉莉花》河北民歌 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歌曲《茉莉花》的演唱,培养学生音乐感觉,增强自主学习和相互协作的意识与能力,且能自信、自然、有表情地歌唱。

2、通过欣赏河北民歌《茉莉花》,感知音乐中的民族风格和情感,加深对民族音乐作品的感受与理解,有效地促进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 教学重点:

1、培养自主学习歌唱的能力。

2、学会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茉莉花》。教学难点:

对民族音乐作品做出恰当评价。通过听赏音乐作品,培养学生评价音乐的能力。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引导聆听、感受想象、参与体验教学法、比较欣赏法、探究式学习。

学法引导:

1、通过对音乐作品的对比欣赏感受,关注学生对音乐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参与态度和程度,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

2、通过对歌曲的学唱,采用自主参与演唱及跟唱法和模唱等方式来充分体验歌曲的情感。教学用具:

钢琴、听觉多媒体、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课前播放河北民歌《茉莉花》,让学生轻松地走进音乐教室。

1、导入:提问: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首民歌,你知道它是民歌当中的哪一种体裁,看看你是否知道它的名字,你知道这首歌曲的发源地是哪儿吗?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课题《茉莉花》)。

3、教师:你知道这首《茉莉花》是哪个地方的民歌?

4、学生回答。

5、教师:让我们一起来哼唱这首美丽的歌。

二、学唱河北民歌《茉莉花》:

1、教师:我们知道民歌是在流传的过程中不断得以加工的,那么流传势必会带来变异,今天老师带来了这首河北民歌《茉莉花》,同学们想听听它的旋律变成什么样了吗?

2、学生回答。

3、播放河北民歌《茉莉花》的视频。

4、教师提问,河北民歌《茉莉花》的风格有什么特点?

5、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豪放、高亢、带点戏腔。

6、教师让学生跟音乐伴奏学唱两次。

三、演唱河北民歌《茉莉花》,结束本堂课。

四、课堂小结:

引用舒曼的名言:“仔细听听民歌,它们是那些描述各民族特征最美的旋律和取之不尽的源泉。”

第17篇:优美的民歌教案

优美的民歌

年级:初中一年级

教学内容:音乐知识:民歌、山歌、小调、劳动号子 教学目的:

一、通过对中国民歌的欣赏,弘扬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使学生了解和热爱中国民歌

二、通过对劳动号子的欣赏,使学生了解号子的基本特点,通过参与活动,感受劳动号子顽强的拼搏精神。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播放两首不同体裁的《青春舞曲》导入新课——优美的民歌

二、新授

(一) 民歌 1 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刚才听到的《青春舞曲》是哪个地区、哪个民族的民歌? 生:

师:那么同学们还知道我国哪些地方的民歌? 生:

师:究竟什么是民歌呢? 2 出示民歌的概念 3 总结

(二) 山歌 1 导入

师:民歌就象人们心中的河流一样,源远流长,我国幅员辽阔,拥有960平方公里的土地,而且民族众多,各民族各地区的音乐更上是浩如烟海,各具特色,所以我们把汉族民歌按照体裁分为:山歌、小调、劳动号子

师:接下来,老师让同学们听一首陕北民歌《兰花花》,请同学们猜一猜,这首民歌属于民歌体裁中的那一种? 生:

2 出示山歌的概念

师:听了这首歌同学们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生:

3 出示山歌的音乐特点

(三) 小调

1、导入

播放江苏民歌《茉莉花》,请同学说出歌名。 生:《茉莉花》

师:对了,《茉莉花》是属于民歌体裁中哪一种? 生:小调

师:那么小调的概念又是什么呢? 2 出示小调概念

师:从民歌《茉莉花》中,我们感受到它的音乐特点是什么呢? 生: 3出示小调的音乐特点

(四) 劳动号子

1 播放劳动号子《打夯歌》,出示歌词。 师:听了这首歌,同学们说这些人在干什么? 生:劳动

师:这种劳动是沉重的还是轻松的? 生:沉重

师:他们在劳动的过程中口里还喊着什么? 生;口号声、吆喝声 2出示劳动号子概念

师:汉族传统的号子多种多样。一般按照不同的工种分为五类:搬运、工程、农事、船渔和作坊号子。欣赏船渔号子《船工号子》

3 号子的音乐特点 生:

4 创设活动

师:同学们,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劳动人民劳动的场面。

要求同学们带者问题来思考:号子有什么作用? 生:

三、反馈练习

请同学们听辨不同地区不同体裁的民歌:

民歌 体裁

山西民歌《绣荷包》 小调

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 山歌

东北民歌《哈腰挂》 劳动号子

云南民歌《猜调》 小调

四、总结

第18篇:东北民歌《茉莉花》教案

第四单元 茉莉芬芳 东北民歌《茉莉花》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会演唱东北民歌《茉莉花》,明确歌曲的速度,风格特征。讨论学习不同地方的《茉莉花》的风格特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把握歌曲演唱时的情绪及表现音乐情感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在课堂活动中,使学生感受集体协作的力量,并培养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歌曲的演唱,使之能唱出东北民歌的特点。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学习比较不同地方音乐的风格特点。

三、课前准备:

钢琴、音响、图片、手绢花

四、教学方法:

演示法、讨论法、教授法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东北二人转的旋律来吸引学生,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思考回答这个是什么地方的音乐,以此导入新课东北民歌《茉莉花》。

2.板书课题:东北民歌《茉莉花》

(二)合作学习

1.学习与体验 学唱歌曲、体验情感

(1)教师范唱。并要求学生用节奏帮老师伴奏。(老师先教学生打二拍子,一拍拍手,一拍拍腿)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相互合作的的能力,也有助于对乐曲节奏的熟悉。

(2)教师用钢琴弹奏《茉莉花》,同学们再次熟悉这首歌曲的旋律。 (3)请同学们跟着钢琴哼唱歌曲的旋律。 (4)填唱歌词,并引导学生运用下滑音来处理表现歌曲情感,使歌曲的演唱更完美。让学生在歌唱中体验,体验中感悟,更好的理解《茉莉花》,产生美好的艺术形象,在这一教学环节中解决本课的重点。 2.感受与比较:

播放学习过的第一首中国民歌《茉莉花》乐曲,让学生感受并比较与东北民歌《茉莉花》的异同。并说说理由,学生分组讨论回答。比较中感受歌曲旋律,感知民族音乐的地方特色,以此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3.展示、质疑、点拨

请学生讨论选择何种形式来表现歌曲《茉莉花》。

根据学生现有演唱知识的积累在老师指导下选择不同的表现形式,如:独唱、对唱、边跳边唱等。(教师也可以帮助学生编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 在这一实践活动中,教师将全面关注学生,给学生及时的指导和恰当的鼓励,并引导学生相互评价,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三)拓展欣赏

(1)江苏民歌《茉莉花》并说说乐曲的特点。(旋律流畅、委婉抒情) (2)欣赏萨克斯独奏曲《茉莉花》。

教师随着音乐讲解:这是一首由美国作曲家肯尼·基改编和吹奏的萨克斯曲。改编体现了西方人对中国民歌的热爱和理解。也充分说明了音乐是无国界的。

(3)钢琴独奏《茉莉花》由江苏民歌改编的。主要增添了左手的弹奏部分,跟歌曲的伴奏不同,弹奏模拟了民歌中的常见的对歌形式,此起彼伏,好似一对姐妹有音乐的语言促膝长谈,娓娓动听。

(四)课堂小结:

学生讨论总结,教师补充。

第19篇:彝族民歌 教案(版)

彝族民歌《跳月歌》教学设计

XXX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观看一组云南彝族服饰、火把节及民间集体舞“跳月”的图片。 设问:这组图片描绘的是哪个民族的哪种节日?这种民间集体舞叫什么?

学生经过讨论认为是云南彝族的火把节。

教师引出“跳月”这一舞蹈形式及《跳月歌》。(出示课题)

二、倾听与感受 (1)欣赏《跳月歌》 a.介绍作品

流行于云南弥勒西山彝族阿细人之中。在节日或农闲的月夜里,阿细人喜欢在松林或空旷草坪上举行“跳月”。参加者多为男女青年,小伙子们手拿笛子、月琴、小三弦、中三弦、大三弦等乐器。边奏边舞;姑娘们随着音乐,边拍手边舞,至兴高采烈时唱《跳月歌》。

b.欣赏作品(大屏幕出示歌曲曲谱)

要求学生注意感受作品的节拍、节奏和情绪等风格特点。

教师小结:这是一首欢快、跳跃、活泼的彝族民歌,表达了彝族人民获得幸福生活的愉快心情。

c.设问:音乐是如何表达欢快、跳跃这一情绪特点的?

回顾音乐的基本要素,即音阶、调式、旋律、节拍、节奏、速度、力度等。

但不要求学生立即作出回答。

(2)教唱《跳月歌》,更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彝族民歌的风格特点。 要求学生在学唱的过程中注意旋律、节奏、节拍的特殊性。 (3)复听全曲,继续体会作品的音乐风格。

(4)引导学生认识作品的基本节奏和节拍,注意它们在音乐中的重要性。(出示节奏型)

a.讲解5/8拍,并且用手拍出

的节奏型。

b.把《跳月歌》的歌词用固定节奏型进行拍手说唱。加深对这一节奏型的认识,理解节奏在音乐中的重要性。

(5)引导学生跳彝族舞蹈的基本舞步。(讲彝族民间关于“火”的传说故事,使学生更加形象的理解作品的舞步特点。)

(6)随着《跳月歌》,学跳彝族舞蹈,加深对这一民间舞蹈音乐的认识。

组织几名学生随音乐跳舞,其他学生在最后两拍拍手配合。

三、分析探究(出示乐谱)

A.从音乐的基本要素方面分析形成云南彝族民歌《跳月歌》特殊音乐风格的原因。

引导学生排列作品音阶,分析曲谱。

教师小结:全曲只由

1、

3、5三个音组成,采用5/8节拍。有一个固定节奏型贯穿全曲,旋律活泼跳荡,富于动感,节奏鲜明而有特色。

B.分布区域、地理环境、生活特点、风俗习惯也是促使彝族民歌音乐特点形成的原因。

四、拓展延伸

A.欣赏另外一首《阿细跳月》的作品,引导学生注意节奏的变化。 这首歌曲节奏变化为×× × × × ×× ×

教师: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彝族音乐也走出了山寨,与其他地区、其他国家的音乐进行了融合,形成了另一种具有现代气息的歌曲。

B.欣赏山鹰组合的《七月火把节》片断,进行对比,感受这部作品所展示的音乐风格。

设问:你认为这部作品与本土气息浓郁的《跳月歌》有什么区别? 教师:《七月火把节》更具有时代特征,节奏感强,它融合了非洲的音乐元素,美洲的爵士和摇滚的特点,显现出独具特色的风格。

五、创作活动

要求学生用5/8拍,以

1、

3、5为主,以固定节奏型进行创编具有彝族风格的旋律。

教师先展示自己的创作,学生进行参照对比。

教师巡回在各小组进行辅导。最后展示学生3~5人的作品,并鼓励学生在课下积极进行创新性的创作尝试。

六、课堂小结

A.彝族民歌的音乐风格特征不是抽象的,而是可感的,它主要体现在构成音乐作品的音阶、调式、旋律、节奏、节拍、演唱、演奏法和表演形式等方面。

B.音乐的民族风格在民歌里最能得到直接、鲜明的体现。音乐离不开人民和以人为主体的社会生活,人民在民歌里直接生动地反映了自

己的生活习俗、语言特点、思想感情.可以说,哪里有人民、有生活,哪里就有民歌。

C.民族音乐也应该有全球化的意识。然而,当前人们并不是很重视民族音乐,而是一味地去学习欧洲音乐,脱离了自己的文化根基,丧失了主体,失去自己的文化身份。我们只有拿出自己具有特色的内容,才会平等的与其他国家进行对话、交流。因此,我们大家应该积极踊跃地去了解其他民族的作品,努力做民族音乐的传承者,为弘扬民族音乐做一些贡献。

教学反思:

1.能够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中的要求完成教学任务。无论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美育目标,在本课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所涉及的目标基本符合学生的能力范围,从讲课中感受的目标比较实际,而且容易达到。但能力目标 拍节奏时,都暗示性的涉及到教学难点要解决的内容。因此,事实上,在分析探究时,学生很轻松地找到了答案,教师小结后即可顺利进入下一环节。

4.课堂小结延伸的“全球化意识”非常有必要。因为只有具备与其他各国进行平等对话、交流的意识,我们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来关注民族音乐,弘扬民族音乐才不会是一句空话。

5.由于创作活动时间安排略紧,不能充分辅导学生进行创作。因此,只能以本课《跳月歌》曲谱为参照,进行几小节的旋律创编,有些创新性的任务只能安排在课下进一步完成。

第20篇:活动主题:欣赏新疆民歌,缅怀西部歌王

活动主题:“欣赏新疆民歌,缅怀西部歌王” 活动过程:【投影展示】 【情境导入新课】播放MV:《在那遥远的地方》。

第一步 怀念西部歌王王洛宾

1.我最早听说(接触、感受)西部民歌是通过:

A、老师、家长 B、同学朋友 C、大众传媒

D、其它 2.我知道西部歌王王洛宾是通过:

A、报刊杂志 B、网络查询 C、亲友传颂

D、其它

3.我最喜欢的王洛宾的歌有

(活动目的:要求学生课前预习,鼓励学生通过查询资料等多种途径,围绕活动主题做好充分的准备,引入“文化创新”话题。)

第二步 追踪歌王足迹,感受文化创新

1.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师生互动,分类指导

2.【投影展示】片段一:西部歌王王洛宾一生中无数次参加各地巡回演出,并经常深入民间采风,他所创作的《在那遥远的地方》、《马车夫》、《达板城的姑娘》、《康定情歌》等大批的歌曲,既优美、舒展,富有民族风味,又有许多创新内容,因而深受群众喜爱。

我的感悟 【导语】经典的歌曲,轻松地音乐,让我们身心舒缓愉悦。想一想:王洛宾为什么能写出众多脍炙人口的歌曲?材料告诉我们什么?

【生讨论】回答:深入民间采风,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文化的发展的实质在于创新,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投影展示】片段二:早在30年代,王洛宾还未进入新疆,就已经开始了对新疆民歌的收集整理,第一个把新疆民歌传入内地。在此后的半个世纪中,他的足迹遍布大西北,先后收集整理、改编翻译了十几个民族的700多首民歌,并创作了大量具有浓郁西部特色的优秀民歌,先后出版了8部歌曲集, 使中国的西部民歌不仅流传全国,而且传遍了全世界。

我的感悟 【师生合作,总结归纳】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投影展示】片段三:王洛宾是一位具有强烈爱国精神的音乐艺术家。在中华民族危难之时,他毅然奔赴抗日前线,几次参加抗日传组织,积极进行抗日救国的宣传工作。他用满腔的爱国热情,先后创作了《老乡,上战场》、《洗衣歌》、《风凌渡的歌声》、《奴隶之爱》等大量抗日歌曲,唱遍华北前线,鼓舞了许多的有志青年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全国解放以后,他又满怀对新中国的热爱之情,创作了《萨拉姆毛主席》、《社会主义光芒照在我老汉的心坎上》、《亚克西》等100多首歌颂党和社会主义的歌曲,在整个新疆乃至全国广为传唱,鼓舞着各族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中国而努力奋斗。

我的感悟 【问题探究】想一想:在不同时期,王洛宾的创作主题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情景导入,激发探究兴趣。通过查询资料、比较发问,激发思维兴趣。 【生讨论】学生阅读P49的教材,并结合相关资料,分组讨论。

【教师精讲,理论提升】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一方面,社会实践呼唤着文化创新;另一方面,社会实践为文化创新提供资源和条件。总之,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也是文化创新的动力。新的文化形态的诞生、旧的文化形态的消亡、先进文化的发展,都是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的。

【投影展示】片段四:当记者问起他那许多脍炙人口的歌曲如《阿拉木汗》、《大板城的姑娘》、《半个月亮爬上来》、《可爱的一朵玫瑰花》和《在那银色的月光下》等为何那么感人,他坦然表示这些歌曲并非他的原作,而是经过采风,改写以及艺术加工而成的。他谦逊地说:“这些歌曲是由几千首歌曲中筛选出来的。有时在

一、两百首歌中只精选出

一、两首,怎么能不好听呢?真正的功劳应属于那些民间音乐家,假如没有他们写出那么美的旋律,我也无法把它们艺术加工,改编出来。

我的感悟 【生讨论】王洛宾的这段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师生合作,总结归纳】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工作者必须自觉投身于社会实践,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这是当代中国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

(活动目的:教师有意识地整合资料,选择典型资料片段设置讨论话题,通过师生互动、分类指导,引导学生落实该框题知识点。)

第三步

传承先辈创新精神,做有作为的文化创造者

1.最让我感动的王洛宾的歌曲是:

2.最让我感动的王洛宾的精神品质是:

3.学习和传承先辈创新精神,做有作为的文化创造者,我准备:

(活动目的:该环节应注重鼓励学生拓宽思维,大胆发言,注重反思总结和理论提升,注重情感熏陶和觉悟培养。)

【课堂小结】本节课以“欣赏西部民歌,缅怀西部歌王”主题活动为主线,运用讨论法、分类指导法和归纳法,引导学生明确社会实践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和意义,明确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也是文化创新的动力。文化创新的作用,即表现为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又表现为不断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意义。

《民歌欣赏》教案模板
《《民歌欣赏》教案模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