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教案模板课型是什么(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6-28 08:35:31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复习课型教案

九年级复习课型

课 题:课 型:课 时:上课时间:作 者:单 位:

复习课型

年10月26日

于 艳

薛城奚仲中学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比较复习

1 2012 复习课型教案

(一)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比较复习

复习准备:

1.背诵第三单元《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两篇课文。2.会翻译两篇课文并熟记重点课下注释。 相关课程标准

“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复习目标:

1.掌握“记”的文体知识和作家作品。

2.背诵默写重点句段,整理并掌握重点文言词句。3.通过比较鉴赏理解两课的内容、主旨和写法的异同。 评价任务

1.通过检查背诵默写,落实重点句段。

2.通过课堂练习检查文体知识和作家作品、重点句子和文言字词的识记。3.通过比较鉴赏能理解两课的内容、主旨和写法的异同。

4、通过当堂检测训练能掌握语段阅读的重难点训练。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都是优美的写景散文,一篇写雄浑的洞庭景色,一篇写秀丽的琅玡风光,文采横溢,交相辉映,是中国文学史空前绝后的“千古绝唱”。今天我们将通过比较复习,深入挖掘文本,再一次感受这些孤独而又高贵的灵魂,聆听他们发自灵魂深处的声音„„ 二. 展示目标,明确方向

1.掌握“记”的文体知识和作家作品。

2.背诵默写重点句段,整理并掌握重点文言词句。3.通过比较鉴赏理解两课的内容、主旨和写法的异同。 三. 重点回顾 , 夯实基础

(一)文体知识和作家作品回顾

1、“记”是古代一种文体,一般来说,作者对现实生活中某件事有所感受,而后不拘一格的记下来,都可以称“记”。记可以全是叙事,如《桃花源记》,也可以叙事、描写、议论相结合,如《岳阳楼记》。 学生回忆,梳理所学古代其他文体。

还学过“说”(《马说》《爱莲说》)、“序”(《送东阳马生序》)、“传”(《五柳先生传》)、“书”(《与朱元思书》《答谢中书书》)、“铭”(《陋室铭》)、“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

2、作家作品知多少(多媒体填空)

范仲淹,字_____,北宋____、政治家、军事家,作品有___________,我们曾学过他的词___________ 欧阳修,字_____,号_____,晚年号_____。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_________。

(二)美文再现,背诵默写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背诵,查缺补漏。教师抽查重点句段默写。

(1)文中范仲淹赞扬滕子京政绩的句子: , 。 (2)《岳阳楼记》中描写“洞庭月夜”景色的几句:

(3)《岳阳楼记》中范仲淹借鸟欢鱼跃描绘晴明之景的句子是 , 。

(4)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名句是:

, 。 (5)文中表现作者远大抱负的名句是: , 。 (6) 文中“进亦忧”“退亦忧”中的“进”与“退”分别指: , 。 (7)描写醉翁亭春夏之景的句子: , 。 (8)描写醉翁亭朝暮之景的句子: , 。 (9) ,在乎山水之间也。

(10)《醉翁亭记》表现太守与民同乐情怀的主旨句:

(三)重点词句整理复习

教师带领学生分小组按要求整理两课的重点文言词句,最后汇总归纳: 成语:心旷神怡

气象万千 水落石出 觥筹交错 醉翁之意不在酒 通假字:属予作文以记之 . 百废具兴 .

太守谓谁 .同义词:朝晖夕阴——春和景明——不见曦月 ...薄暮冥冥——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 ...古今异义: 去国怀乡

颓然乎其间

负者休于树

属予作文以记之 ....... 一词多义: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景象)

予观夫巴陵胜状(看) ..而或长烟一空(有时)

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 ..南极潇湘(尽,直通) 感极而悲者矣(到极点) 此乐何极(穷尽) ...云归而岩穴暝 (聚拢)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返回) 吾谁与归(归依) ...日出而林霏开(雾气) 若夫霪雨霏霏(繁密的样子) ...特殊句式:

判断句:环滁皆山也。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倒装句: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微斯人,吾谁与归? 固定句式:

然则何时而乐耶?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四. 巧对对联,比较欣赏

1.教师出示三幅对联的上联,要求学生对出下联。

联一:岳阳楼上范仲淹作文寄情

(醉翁亭里欧阳修即景抒怀。)

联二:琅琊山幽深秀丽

(洞庭湖壮阔浩淼。)

联三:范仲淹为天下先忧后乐

(欧阳修与吏民同乐共饮。) 在学生所作对联中择优展示,教师引导三幅对联分别从内容、写景、主旨三个方面对两篇课文作了总结。

2.赏析《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中景物描写并分析其作用。学生抓住描写景物的精彩的句子自由赏析。 例:“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这句话,使用对偶、比喻修辞,以动衬静描写了宁静的夜晚岳阳楼的景象,其中“静”字突出了夜晚的宁静,来衬托迁客骚人内心的喜悦、平静、心胸开阔,景物的特点是欢快明朗的。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作者选取最富有特征的景物加以描绘。使用对偶、排比句式描写四季变换,景物自有不同,各有其境界在,出现了四幅画面,变化有致,给人不同的美学享受。

教师点拨写景作用的异同:

同:写景时都注意了抓住景物的特点,情景交融。

异:写景的作用不同。《岳阳楼记》是通过联想写景,抒发了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产生的悲喜之情,从而引出古仁人形成对比,抒发作者豁达胸怀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而《醉翁亭记》则是通过醉翁记事这亲闻亲见,描绘滁州的山美、水美、亭美、人更美,抒写了他与民同乐的复杂情愫。

3.《醉翁亭记》中“醉能同其乐”与《岳阳楼记》 “后天下之乐而乐”中 “乐”的内涵是否相同?

同:寄情于山水表述了自己虽遭贬谪却仍怀济世安民之心的高尚情感。 异:

1、主题深度有别:《岳阳楼记》中范仲淹所追求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思想,主要突出一个“忧”字,先忧后乐,后天下人之乐,的远大抱负,规劝友人,勉励自己,表现了崇高的精神境界。但《醉翁亭记》中欧阳修所追求的是与民同乐,“醉能同其乐”,突出一个“乐”字,多少有寄情山水,排遣谪居的情怀。这两种思想是截然不同的。

2、表达主题的方式不同:《醉》文表述主题的方式是含蓄深沉的。醉翁把“与民同乐”的济民之情隐含在描写叙述之中,没有一语道破,而是在醉中写乐,在乐中写醉,因而才留下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千古名句。而《岳》文表达主题的方式是直抒胸臆。范公在比较了“迁客骚人”的仕途进退的悲喜之情后,直接道出了他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磊落胸怀,并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至理名言,展示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高风亮节。这精警之句振聋发聩,令人深省,明人心志,激人奋进。从这一点来说,范公明显高出醉翁一筹,也是醉翁难以企及的。

小结:欧阳修抛弃个人荣辱,把百姓的乐当作自己的乐,把百姓的安居乐业当作自己的社会理想,表现了自己与民同乐的思想,这是难能可贵的,但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先忧后乐,这种思想境界明显高出范公一筹的。 五. 拓展延伸 ,了解文化

这两文的作者,几乎在同一时期,因为同一政治事件,一贬邓州,一贬滁州,可说都是“迁客骚人”,但他们都没有“以物喜,以己悲”,从他们的身上,你能汲取一些怎样的精神力量?你知道我国古代文学史上还有哪些“迁客骚人” ?你能举例谈谈他们各自的人生态度吗?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点拨:

在数不清的遭贬人员之中,有很多“以物喜,以己悲”之人,但是也有一些人虽贬了官,失了宠,摔了跤,但创作愿望和创作激情更加强烈了。由于对人事变迁和世态炎凉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创作出的作品往往更有意味和品位。屈原放逐,乃有《离骚》;司马迁被宫(比贬谪更残酷),撰成《史记》; 李白流放夜郎,许多名诗传于后世;杜甫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便诞生了 \'三吏\'、\'三别\';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写出了千古传诵的近体诗;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永州八记》流传千年;刘禹锡两度被贬,终成一代大家;苏轼乌台诗案,前后《赤壁赋》闪烁熠熠光华;欧阳修多次被贬,《醉翁亭记》等名作如雨后春笋„„

这些人的作品不约而同的体现了一种共同的人生准则: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甚至“穷亦能心系天下”,无论他们处境如何艰难,但他们都能心胸豁达,借景抒怀,排解抑郁,心系天下,忧国忧民,这就是中国“儒家文化”和“贬官文化”的一大特色。(出示多媒体) 六.当堂检测 ,轻松中考

阅读《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选段,按要求答题。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大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大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若夫霪雨露靠,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墙倾揖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还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乎!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A负者歌于途( ) B.杂然而前陈者( ) ..C去国还乡( ) D长烟一空(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 微斯人,吾谁与归?译:

②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也。 译: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岳阳搂记》表达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B.《醉翁亭记》“句句记山水,却句句是记亭,句句是记太守”。 C 两文都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

D.两文在景物描写上都采取了情景交融的写法,两文的语言都清丽明快,气势磅礴。

4.从上面的两篇文章看,优美的自然景物都触发了文人们的思想感情。请你联系两文,说说两人与范仲淹笔下的“迁客骚人”们的种种“览物之情”有什么根本区别?

答:

5.读了两文,作为中国文人的杰出代表,范仲淹和欧阳修,两人的身上都闪烁着时代的进步的光芒,结合你的所学,请你概括几点体现在他们身上的时代的进步的光芒点。并说说你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什么?

答:

1.A负(背着) B.陈(摆放)C国(国都) D 一 (全) 2.(1) 没有这种人,我同讹一道呢? (2) 游人只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3. D 教学反思:

复习课既要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还要让学生温故知新,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更多收获,因此本节复习课有以下几大亮点:

1.注意基础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落实。基础知识部分 “文体复习”和“重难点词句复习”采取 “边讲解边练习”的教学方式是为了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合作探究,达到牢固把握语文基础知识和深入提高语文综合能力的目的。 2.通过比较鉴赏的方法进行复习,从两篇文章的内容到景物描写再到主旨理解,层层深入,在新授课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同种求异,异中有同,加深理解。

3.拓展延伸上升到中国文化的高度。读过余秋雨先生的散文,对中国古代文人的命运心常戚然,无论隐居还是被贬,其实都是一种无奈,但艰难困苦,玉汝乃成,正是这种无奈,使得他们的人生放射出熠熠的光华。而初中所选的课文又多此两类文章,若想读懂这些文章,并能发掘文中深层意蕴,首先要“知人论世”,对作者和作品的相关背景有所了解,并且不拘一人一时,把零散的知识点连缀起来,形成一个知识体系。因此,我把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与贬官文化作为本课的拓展升华,给学生人文文化熏陶。

推荐第2篇:我型我塑心理课教案

我型我塑

一、导入

暖身活动:猜猜他是谁

1、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公众人物小时候的照片,让大家一起来猜猜

2、导入新课

二、活动过程

1、“抓”出未来

1.1简单介绍抓周的意义

古时的“抓周”仪式:

将秤、书、钱币、升斗等物品放在大簸箕里,端至炕(床)上,任小孩选择抓取,众人围观,以小孩所取物件,预卜他(她)的前程。从前多信为灵验,今则引发欢笑而已。俗传,抓到秤,将来会做买卖;抓到书,必成文人;抓到钱币,做事能够发财;抓到升斗,全家皆可丰衣足食„„

1.2用多媒体展示抓周的内容

1.3任务:找一位学生从展示的内容中作出选择,并把选择的结果告诉老师,但不能让其他同学知道,由同学们来讨论可能的答案及原因

1.4由该学生公布自己的选项及原因

2、我塑我型

2.1塑造自我,先从自己的形体及行为开始(PPT)

2.2选取自我形象中的一个方面,如坐姿,指导学生进行相互探讨(可以由一位同学进行现场表演)

2.3小插曲:与人交谈的合适距离

3、我塑我神

3.1同桌之间相互观察各自的神情

3.2想一想

3.3分别体会自己最无精打采和最有精神的模样,并保持15秒

4、我塑我心(根据时间调整)

4.1听故事、明道理

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两个乡下人,外出打工。一个去上海,一个去北京。可是在候

车厅等车时,都又改变了主意,因为邻座的人议论说,上海人精明,外地人问路都收费;北京人质朴,见吃不上饭的人,不仅给馒头,还送旧衣服。

去上海的人想,还是北京好,挣不到钱也饿不死,幸亏车还没到,不然真掉进了火坑。 去北京的人想,还是上海好,给人带路都能挣钱,还有什么不能挣钱的?我幸亏还没上车,不然真失去一次致富的机会。

于是他们在退票处相遇了。原来要去北京的得到了上海的票,去上海的得到了北京的票。 去北京的人发现,北京果然好。他初到北京的一个月,什么都没干,竟然没有饿着。不仅银行大厅里的太空水可以白喝,而且大商场里欢迎品尝的点心也可以白吃。

去上海的人发现,上海果然是一个可以发财的城市。干什么都可以赚钱:带路可以赚钱,看厕所可以赚钱弄盆凉水让人洗脸也可以赚钱。只要想点办法,再花点力气都可以赚钱。

凭着乡下人对泥土的感情和认识,第二天,他在郊区装了十包含有沙子和树叶的土,以“花盆土”的名义,向不见泥土而又爱养花的上海人兜售。当天他在城郊间往返六次,净赚了五十元钱。一年后,凭“花盆土”他竟然在大上海拥有了一间小小的门面。

在长年的走街串巷中,他又有一个新的发现:一些商店楼面亮丽而招牌较黑,一打听才知是清洗公司只负责洗楼不负责洗招牌的结果。他立即抓住这一空当,买了些人字梯、水桶和抹布,办起一个小型清洗公司,专门负责擦洗招牌。如今他的公司已有150多个打工仔,业务也由上海发展到杭州和南京。

前不久,他坐火车去北京考察清洗市场。在北京火车站,一个拣破烂的人把头伸进软卧车厢,向他要一只啤酒瓶。就在递瓶时,两人都愣住了,因为五年前,他们曾换过一次票。

4.2结论:由于观念的不同,造成个人的命运有如天壤之别。可见观念影响我们对人生的态度,改变我们的命运。

5、我塑生活(根据时间调整)

5.1讨论:如何安排好自己的生活方式?

5.2作业:设计一天的生活安排,明天试着去实践一下

6、结束语

一位成功学家说过:每个人的天赋都是持久而独特的,每个人最大的成长空间在于他最擅长的领域。所以不要让你某些方面的不足阻碍自己奔向美好前程的步伐。与其把时间浪费在后悔上,还不如多花点心思和精力不断提升自己的优势。

推荐第3篇:美术拓展型兴趣课教案

巧用旧报纸 学生状况分析 :

现在城市生活的初中学生物质生活条件大多比较的富裕,随手浪费的现象也很常见,各种课外的阅读报纸,家庭的报刊量较大,经过观察初一学生对于废旧的报纸的处理,有的随手丢弃,有的能注意收集最后回收到废品收购站,也有个别同学用报纸包书,卷成纸筒进行游戏。但能观察报纸材料的特点,有效利用报纸,进行小创造的同学较少。同时初一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不少的艺术表现经验,对纸制材料的制作方法也做过不少尝试。绘画、拼贴、剪、折等都是美术课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这也为引导学生 “变废为宝”利用旧报纸进行小创作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报纸材质的特点、感悟材料的美感。能利用材料的特点,和不同的制作方法进行小创作。

过程与方法:设计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导入活动,欣赏(神奇的报纸服装)作品,分析报纸材质特点,结合材质特点,引发创作思考,进行巧用旧报纸的创作练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创作中激发学生发现美,感悟美的能力,从而达到环保的目的,体验一种环保、再利用的生活方式,并感受自己动手创作的无限乐趣。

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重点:感悟材料的美感。利用旧报纸特点进行小创作,潜移默化中体现环保意识。

难点:如何利用旧报纸的特点进行小创作。 教学准备: 教具:相关图片。

学具:学生收集的各种废旧报纸,绘画工具,制作工具等。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今天下午我们就要进行每周一次的大扫除了,有经验的同学都知道,大扫除中往往会有灰尘弄脏我们的头发。那该怎么办?有什么实用的解决办法吗?

1 学生各抒己见

那么我们现在就用废旧报纸为自己在大扫除中准备一顶帽子 学生开始活动

教师提出活动要求:用各种方法为自己做一顶防尘帽,大小要合适。 帽子做好了,各式各样,请同学们戴上感受一下。 教师再次提出要求:试着想想办法让你的帽子更漂亮 学生再次开始活动:

有的往上涂颜色,有的在帽子上添加其他装饰物,有的改变帽子的原有的造型, 美丽的帽子做好了(再一次的进行展示) 出示课题: 《巧用旧报纸》

说明:导入活动的设计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引导学生注意平时不起眼的废旧报纸,从试着做一顶实用的防尘帽子,到思考帽子造型色彩的美观性,逐步引导到美术活动中去。

二、感悟报纸材料的独特美感

教师 : 报纸制作的帽子有什么特点吗?

帽子的颜色有什么特点吗?

你们用什么方法来制作的? 引导学生总结报纸材质的特点

色彩特点:报纸的色彩既有黑白单色的,也有大篇幅的彩版。

制作特点:材质薄,柔软便于制作,剪、折、撕、贴、卷等方法都可以。 总结:利用这些特点,巧妙设计利用报纸,这样平凡普通的材料也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出示作品欣赏(神奇的报纸服装)

请同学欣赏并请学生挑选一组自己最喜欢的服装,分析设计师是如何巧妙利用报纸材质的特点。

例如:

图一中的服装,设计师收集有蓝色色彩的彩版报纸,巧妙利用报纸的色彩,用折的方法体现了裙子的特点,创作出非常时尚靓丽的服装。

2 图二中设计师选择黑白的单色报纸,巧妙运用黑色体现了一种怀旧的风情。 图三中小女孩的衣服选择报纸头版那一抹靓丽的红色,显得活泼可爱。 说明:引导学生对(神奇的报纸服装)的欣赏,关注生活中平凡普通的报纸材料,作品中出其不意的惊喜令人耳目一新。使学生感受“化腐朽为神奇”力量是来源与在生活中寻找美的能力。并能发现和感悟材料的美,从而转化为创作美。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三、结合材质特点,引发创作思考

1、板书回顾报纸材质的特点

色彩特点:报纸的色彩既有黑白单色的,也有大篇幅的彩版。

制作特点:材质薄,柔软便于制作,剪、折、撕、贴、卷等方法都可以。

2、教师提问:还可以利用报纸的特点创作哪些形式的作品呢? 学生讨论:

例:用贴的方法可以怎样设计呢?可以贴在哪儿呢?怎样贴呢?你喜欢用怎样的色彩贴呢?贴好报纸的作品还能往上填颜色吗? 通过提问设计引导学生进行创作思考。

可以整张报纸贴、撕碎贴、剪碎贴、用黑白色贴、彩色报纸贴等。

说明:根据报纸材质特点,引发创作思考。报纸材质的特点多种多样,如何结合特点进行创作是教学中的难点。教师列举了报纸材质可以贴的特点,设计了一系列的提问引导学生对创作进行初步的思考。

3、结合材质特点你还有什么设想吗?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从中点拨。

四、布臵练习要求,学生创作练习

练习要求:利用废报纸制作一个你喜欢的玩具或装饰品。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创作(例如:服装的设计),并为自己的作品起一个名字。(鼓励学生之间交换所需材料)

五、作业评价 1、成果展示,

3 2、学生自评互评,分析作品成功之处,评选最有创意的作品,最受喜爱的作品, 3、教师点评,鼓励学生进行更多的探索尝试。

说明:尽量鼓励学生进行自评互评。要善于在画面中寻找闪光点,培养学生发现美、评价美的能力。

课堂总结:我们要善于在生活中捕捉每一个细小的部分,发现美好的事物,一双慧眼、一双巧手、多一份琢磨、多一份创造,“化腐朽为神奇”改造自己周围的环境,在创作中体会动手的乐趣。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尽这份小小的力量,增强自身的环保意识,那么我们美丽的森林将更充满活力,我们的地球村也将会充满着希望。

六、布臵课后拓展练习

(1)除了收集报纸,回收再利用,还有什么纸张可以收集的。

(2)设计一条呼吁大家有效利用纸张、不浪费资源的标语。用美术字的方式书写,布臵校园宣传环保意识。 (3)思考:你能为保护森林做点什么?

说明:此环节是对这堂课内容的拓展,环保的意识不因为这堂课的结束而结束。在课外的创作中进一步激发学生发现美、感悟美的能力,从而达到环保的目的,体验一种环保、再利用的生活方式。“能为保护地球做点什么?”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无论是回收废旧物品还是旧物巧利用,或是参于到环保意识的宣传中,都是希望 “回收既是资源”这种意识渗透到生活中去。环保不只是一句口号、一种观念,更应该是我们每个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课题:拼贴人物 隐性渗透:

情感与审美:通过表现生活中的人物提高审美意识 想象与创意:想象人物的表情,创作有个性的人 教学准备学具:色纸、广告纸、花布等,剪刀、胶水 教具:示范作业,各种综合材料 作业内容:用各种材料拼贴一幅人物画 知识要素:色块之间的搭配 技能要求:色块的拼贴组合

4 教学重点:人物五官、发型的表现 教学难点:色彩搭配

要注意的问题:注意人物的比例和细节表现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表现生活环境中的人物,体验形式美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五官和动态来表现人物的神态与心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相互欣赏作品,评论作品的成功和失败

二、作业要求:

基础层面:能用各种材料简单拼贴出人物形象 深化层面:能注意到五官、发型、姿态等各种细节 探究层面:注意人物大致比例,采用水粉与拼贴相结合

三、教学环节与指导要点

(一)引入与交流:

1.教师出示范画,让学生说说各种制作方法,谈谈自己的感受。 2.教师展示制作方法,激发学生制作兴趣。 3.小组讨论,交流制作方法。

(二)分析与感受:

1.教师归纳学生意见,分析作品美在何处?分析头发面部与五官如何表现。 2.让学生感受拼贴与绘画的不同之处。

(三)创作与辅导:

1.学生制作: ①选择材料; ②画草图; ③选择表现方法;

④运用色彩搭配的基本知识。

2.尝试探索应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拼贴画面。

(四)欣赏与评论:

1.展示作业,分析存在的问题。

5 2.自评作品,鼓励学生的自信心。 3.交流、欣赏、互评。 4.教师总评。

四、讨论与探究

学生对拼贴画已有一些基础。巧妙拼贴产生的意外效果能使学生产生一种极大的成功感,但制作拼贴画较复杂,因此它也锻炼了学生的耐心和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创新。 操作技能(提示)

1)鼓励学生用主观色彩表现感受,不要求必须写实,可以对形、色进行大胆夸张。

2)注意脸、衣服和背景大色彩的对比关系,特别是脸的色彩倾向。 3)在制作过程中,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材料和方法塑造形象。

4)仔细回忆要表现人物的特征,并想象一下最渴望表现的五官、发型、姿态与装扮。对细小部位可用水笔画出。 5)巧妙运用不同的材料表现人物形态。

6)完善作业,鼓励学生结合水粉添加环境,达到画面完整。

(三)教学渗透

1.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2.关心身边的人,增加友谊,提高合作能力。 3.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材料美。 课题:摇摆不倒翁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会摇玩具的特点。

2、培养学生造型设计能力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启发学生运用多种材料进行创造。

2、培养学生折、剪、贴、画等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引导学生勇于标新立异,大胆想象与积极思考,

敢想敢说,培养学生大胆创造的意识。

2、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6 教学重点:学会合理巧用乒乓球,制作会摇摆的玩具。 教学难点:了解不倒翁会摇的特点和造型设计。

教学准备:学生:彩色卡纸、乒乓球、剪刀、双面胶、即时贴。

教师:不倒翁玩具、纸制不倒翁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欣赏

1、师:同学们,老师知道大家都很喜欢玩玩具,(出示)你们还记得一年级时我们学习制作的摇摆玩具吗?(生答:略)那么,会摇的玩具是靠什么方法使它能够摇动起来的呢?(生答:略)不错,会摇的玩具是利用底部的圆形使它能够摇起来。多有趣呀。(师演示玩具----小猪)。

2、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个玩具,(出示)知道这是什么玩具?对,它叫不倒翁。(师实物演示不倒翁玩具)它与会摇的小猪比较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生答:略),对了,他们都会摇,而且底部都是圆形。

3、对于不倒翁,你了解吗? 说一说:你在哪里见过或玩过不倒翁玩具?(启发学生回忆自己所见所玩会摇玩具的种类和特征。)(生回答)

4、师介绍:不倒翁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民间玩具,它从唐朝开始盛行,一直流传至今,那时的不倒翁造型大多都是这样的。(课件欣赏)现在,他的造型丰富了许多,也更可爱了。

3、【玩一玩,看一看,说一说】:老师这里有两个不倒翁玩具,(出示),我请两个同学上来动一动,玩一玩。(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找一找,不倒翁的特点是什么?【特点】出示,(生答,略)师:通过观察,我们知道了不倒翁摇而不倒是因为除了它的【底部呈圆弧形】,还因为它的身体是【下重上轻】,所以它才会摇而不倒。

4、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个小实验,请你和小组同学一起来动动脑筋,共同探究,用桌上的材料,使一个半乒乓球【摇摆】(出示课题)起来。

学生分组探究尝试。请小组代表说说探究结果。(用泥做重心固定) 老师总结:乒乓球会摇起来,是因为我们在它的里面加了彩泥,底部加重,所以,他会摇而不倒(演示)。同学们的本领真大,通过你们的试验,这两个乒乓球已经具备了不倒翁的外形条件。

二、欣赏、体验

1、要使它成为一件可爱的玩具还必须进行装饰,请同学们打开书本,看一看,说一说:书上的小朋友是用什么方法美化装饰的?(生回答)老师总结:【剪、折、贴、画等】。

2、你打算设计一个什么样的造型呢?又准备用什么方法把它变成一个更有趣的形象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互说想法、作法及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设计、装饰

1、师:刚才,同学们在小组交流时,都发表了自己一些好的想法,大家都有了装饰不倒翁的好创意,老师也产生了一些想法,现在请同学们来看看,老师是怎样利用材料,设计出可爱形象的。【演示】怎样?好玩吗?你们是不是又有了新的想法呢? 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你们的构思巧妙利用材料,进行设计装饰,使它成为可爱的摇摆【不倒翁】(课题完整)。

2、作业要求:【运用折、剪、贴、画】(出示)等方法,选用不同的材料, 进行装饰。

3、学生设计,教师适时指导(根据学生的能力,进行辅导帮助,使每个学生能享受成功的快乐)

引导学生将自己制作的玩具取名。评一评、看一看,我的玩具做的【会摇、有趣】、【造型新奇】、【巧妙利用材料】。

四、展示评价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比赛。【玩具展台】请已经做好的同学,把桌子整理一下,我们进行2分钟的参观活动。谁愿意为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玩具?说说你最成功的地方。你觉得这些玩具哪一个外形最有趣?为什么?

3、如果让你再做一次,你还可以利用哪些材料进行制作?

4、师及时鼓励有点滴进步的每个学生,同时提出要求,促进发展。师生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学有余力的同学可制作第二个。

五、小结

这节课,大家能积极地参与活动,开动脑筋,展开想象,利用平时一些不起眼的材料,学习制作出了一件件有趣的玩具。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充分

8 利用身边的各种材料大胆的积极地思考,将我们所学的美术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创造出更多更新的作品来,下课。 让纸条变成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体验板材组合的形式美和线条的剪、刻、贴技巧。 过程与方法:用立起来的纸条贴画,做成装饰品美化生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纸条贴画的特点和形式美感,并乐于用作品装饰和美化生活。发现他人作品中新颖的设计和独特的技法。 教学准备学具:铅画纸、纸条、彩色纸条、剪刀、白胶等 教具:纸条贴画作品图片等

教学重点:把纸条立起来粘贴成简单、美观的装饰画 教学难点:画面的线、形组合简单、富有装饰感

要注意的问题:纸条粘贴得不牢,有歪斜,影响画面效果。画面线条疏密安排不当,没有装饰意味 作业要求:

基础层面:用立起来的纸条贴出一幅简单美观的装饰画 拓展层面:作品线条的花纹装饰有一定的疏密变化 探究层面:能创造出多种纸条的变化方式进行综合设计 教学过程:

(一)体验与讨论:

1.出示纸条,请学生尝试对纸条进行怎样的加工,会有哪些变化。 2.分小组或班级形式开展交流活动。 3.教师小结:

纸条可长可短,可粗可细,可以卷曲、弯折,可以塑造出多种造型效果。 4.揭示课题。

(二)欣赏与启发:

1.欣赏用立起来的纸条粘贴而成的装饰画作品。 2.交流感受。

9 3.发现制作步骤,讨论相关要求。

①裁出粗细一致的纸条。②设计装饰画草图。③粘贴固定纸条

4.小结:装饰画面简洁,线条有疏密变化。纸条粘贴牢固,作品整洁挺括。

(三)想象与实践:

1.创意制作。

①画面简洁美观,有装饰性。

②线条组合有疏密变化,点线面多种组合相结合。 ③纸条粘贴牢固,弯折效果好。

④创意表现纸条的多种变化,并综合运用在装饰画面中。 ⑤色彩搭配和谐。 2.可合作进行作业。

(四)展示与评论:

1.展示作品。

2.介绍如何用这幅作品美化生活。 3.互评,教师评议。 ①画面图案的装饰感如何? ②点线面及疏密关系的组合设计。 ③线条粘贴的美观性。 ④纸条变化的创意性。 ⑤美化生活的好点子。

(五)评价内容参考

1.图案设计是否具有装饰感。 2.线条的排列组合是否有疏密变化。 3.能否创意纸条的表现方法。 4.作品的新意,整洁与挺括。

10

纸的立体造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发现生活中简洁、美观的立体造型 过程与方法:用纸设计制作简单的立体造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立体造型的丰富变化 作业要求:

基础层面:用折的方法,把纸设计制作成立体造型 拓展层面:用折、刻的方法,制作几个纸立体造型 探究层面:综合运用折、刻、卷等技法,制作出纸立体造型 教学环节与指导要点:

(一)欣赏与感受:

1.请学生在课前搜集一些立体造型的相关图片。

2.分小组或班级形式进行图片的交流,介绍自己搜集的立体造型。 3.教师出示立体造型图片,请学生欣赏并谈感受。 4.教师小结:

立体造型美观、简洁,具有立体感强、变化丰富、视觉效果好的特点。

(二)启发与尝试:

1.请学生尝试:把平面的纸张制作出立体效果。 2.讨论、交流不同的制作方法。

3.小结;折是最基本的制作方法,还可以进行刻、剪、卷等,都可以让平面的纸张呈现出立体效果。

4.设计草图并交流,相互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

5.小结:设计的时候,线条不宜复杂,要注意线条的疏密、曲直组合和变化。

(三)想象与实践:

1.在尝试作业的时候,有没有具体的困难? 2.讨论、交流,解决折痕不够清晰、流畅的问题。

11 3.创意制作立体造型。 ①设计草图。

②用刀片轻划需折制的线条。 ③用刀片刻划需刻的线条、部位。 ④折制,最后完成纸张的立体效果。

(四)展示与评论:

1.展示作品,介绍自己所用的方法。 2.互评,教师评议。

①线条组合如何,是否简洁又有变化? ②运用了哪些技法,是否有创新? ③线条折知是否清晰,立体感是否强? 3.立体造型还可以运用在那些地方?

1)导入方法:从欣赏生活中的立体造型入手,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欣赏纸立体造型作品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如何让平面的纸张有立体效果的设问,调动学生思维;尝试作业来引发学生动手的积极性。

2)在尝试作业的过程中能引出许多问题:制作的技法、线形的组合要求、折痕的光挺、立体感的体现等等。让学生在体验、发现、讨论、交流中主动地参与学习。

3)作业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单纯地制作几个纸立体造型,也可以让学生在制作时思考作品如何运用到生活中去。 2.操作技能

1)线形的组合设计要符合立体造型简洁的特点,不在多,而是要有一定的疏密变化,巧妙组合,凸显立体感。

2)直线的折制比较容易,但是曲线往往难以折得光滑、清晰。可以借助刀片先在折线上轻轻地划出印痕,再折。力气大小要把握好,不能划破纸张。同时要注意,设计曲线时,弯曲的角度大一些,也方便折制。

3)单个的立体造型在排列的时候也有丰富的变化:可一个方向整齐排列,也可以有规律地变化组合。组成的墙面就不会千篇1律。 4)作业时,提醒学生注意工具的合理使用,安全操作。

(四)评价内容参考 1)评价宗旨与基本要求:

①纸立体造型的设计制作是否简洁、美观,立体感强。 ②能否综合运用多种技能进行制作。 ③折制得是否光挺、整洁。 2)评价内容和方法:

①自评、互评教师评议相结合。 ②评议要求:

③作品的制作方法是否有新意? ④是否达到纸工作业的基本要求? 3)发现与讨论:

①怎样组合,能使

二、三个几何体的构成既有联系、又呈现出丰富变化的整体美感。

②经过组合,模型的形体发生了什么变化

13

纸的巧组合

课题名称:纸条巧组合 教学类别:版画 课时建议:约1~2课时

教学准备学具:收集各种材料、剪刀、糨糊等 教具:各种综合材料、剪刀、胶水、油墨、滚筒等 作业内容:综合版画制作 知识要素:肌理的搭配与组合 技能要求:制版与拓印技巧

教学重点:巧妙的运用不同的材料,创作出独特的作品 教学难点:掌握熟练的制作和印制过程

要注意的问题:粘贴要牢固,否则无法印制。注意画面的节奏感,合理运用构图原理

一、教学目标:

体验与发现:发现生活中的各种材料,感受其肌理效果 创意与表现:通过不同的材料和丰富的想象,组合画面 欣赏与评议:发现他人作品中的巧妙之处

二、作业要求:

基础层面:挖掘各种材料,制作出不同的肌理效果 拓展层面:发挥想象,巧妙运用材料,使造型富有创意 探究层面:印制出独特的富有美感的作品

三、教学环节与指导要点

(一)欣赏与感受:

1.出示次序打乱的版画制作步骤图。 2.请学生讨论并整理有序。

14 3.教师小结版画制作步骤。

4.欣赏各种版画,讨论它们的制作材料。 5.出示课题。

(二)体验与讨论:

1.出示不同材料,感受他们的不同肌理,激发起制作的愿望。 2.小组讨论想象,进行巧妙的构思。确立制作内容。 3.讨论、了解制作步骤以及相关要求。 ①设计草图 ②选择材料

③粘贴组合,固定在底版上 ④印制完成

(三)想象与实践:

1.创意制作 材料与构思巧妙结合 块面线条组合有节奏变化 印制清晰美观

2.可进行小组合作作业

3.“印版”可以再做修改反复印制

(四)展示与评论:

1.展示作品

2.交流独特的设计思路 3.互评、教师评议

是否产生了各种有趣的肌理效果? 巧妙的构思使其成为了一幅独特的版画。 印制清晰,画面效果美观。

综合版画的重点在对材料的巧妙组合上,可以是较为抽象的具有形式美感的作品,也可以是较为巧妙的具象构思作品。所以在制作过程中可以着力于一方面来进行。

4)教学展示时,可以发现巧妙运用的散光点。通过对比可以感受到画面整体布局的协调性和构图原理的合理运用。 2.操作技能

15 1)构思在本课中显得由为重要,因此操作之前小组的讨论要落到实处,扑捉到每个同学脑中的闪光点。

2)先将实物摆放到适合的位臵,如果不理想可以进行修改调整。调整满意后可以进行粘贴固定,要使它有足够的牢固度。

3)印制时,教师可以提供单独的场所,避免和制作时的材料混在一起,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四)教学渗透

1.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眼、手、脑的协调能力。 2.培养学生挖掘生活中的各种材料,运用头脑将其美化。

(五)评价内容参考

1)是否产生了各种有趣的肌理效果? 2)巧妙的构思使其成为了一幅独特的版画。 3)印制清晰,画面效果美观。

废旧方盒DIY——建筑模型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方立体”是我们在平时生活中遇到的最基本的几何形体,掌握“方立体”的形体和空间特点。

过程与方法:用“方立体”的构建手法和折、剪、粘、刻等手法制作建造模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创造能力和动手制作能力,通过建筑模型设计和竞赛,提高学生探索立体空间的兴趣和审美水平。通过对方立体的再创造——在建筑模型的设计过程中,赞美改革开放的伟大,体会上海发展的迅速。

教学重点:在理解方盒制作原理的基础上,对方立体再创造。用旧包装盒或图画纸为材料,设计制作建筑模型。

教学难点: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创造能力和动手制作能力,提高学生探索立体空间的兴趣。

教学准备:教师用演示软件,学生准备方盒,剪刀,图画纸,胶水等。 教学过程: 导入:

1.用提问方式让学生回答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召开、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

17 的举办,到那时将有许多表示性的建筑诞生。我们是建设未来的主人,为了上海美好的明天。让我们一起参与设计上海辉煌的未来。 2.引出课题:方立体的再创造——建筑模型设计。

3.多媒体图片欣赏。(2008年在北京奥运会的召开、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的举办,是中华民族崛起的象征,可以制作多媒体课件,引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创造能力和动手制作能力,通过建筑模型设计制作和竞赛,提高学生探索立体空间的兴趣。)

4.教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通过个体的模型设计,再组合聚集一个“XXX小区”、“XXX公寓”、“XXX别墅”。组与组之间开展竞赛。

5.建筑模型制作要求:对方立体的再创造(建筑模型设计造型要新颖、别致、有创造性)。可以利用旧包装盒,也可以用一至两张16K铅画纸为材料制作模型,先设计建筑模型的整体造型。

(详看下图几个方立体的变化造型,请学生说出下列模型与立方体有什么不同,还可以让学生设计更多的造型,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

(造型设计好后,不能粘合,剪好内外阳台,再进行粘合。这一点非常重要。) 6.学生优秀作品选:(把学生制作好的建筑模型,组合在一起,如何排列,提高学生探索立体空间的能力。并取一个“XXX小区”、“XXX公寓”、“XXX别墅”。组与组之间开展竞赛。) 7.师生交流小结。

8.本堂课中学生优秀作品展示。教学评价:

本堂课教师对学生的课堂中的评价以鼓励为主,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为学生的创造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1、能设计制作建筑模型的整体造型。

2、能设计制作新颖、别致、有创造性造型的建筑模型。

3、能设计制作造型有创意且细部制作精良的建筑模型。

我们可以因人而宜,分层对待,关键看想法,鼓励学生、保护学生的创作激情。

软陶小鸡仔的制作 塑个可爱小动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有关浅浮雕的知识,能运用已学过的泥工基本技能,尝试用浅浮雕的方法来捏塑自己喜爱的动物造型。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认识浅浮雕的特点。在了解相关动物基本造型特征的基础上,初步掌握浅浮雕的制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欣赏浅浮雕作品,感受其独特的形式美。通过制作培养学生热爱动物的情感,提高对浅浮雕作品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泥工浮雕的制作方法。 (2)、难点:表现动物的造型特征。 〃作业要求:

21 (1)、基础层面:能运用已经掌握的泥工技能,用浅浮雕的形式制作出一个动物形象。

(2)、拓展层面:主动发现浅浮雕作品的特征,表现出动物的基本特征。

(3)、探究层面:能夸张、概括地表现出动物的形象,特征鲜明。 〃教学过程与分析:

揭题:教 师 活 动:

1、观察、比较(欣赏:同一个动物的泥塑作品。一件用浅浮雕来表现,一件用圆雕来表现。)提问:它们有什么不同地方。

2、简单介绍浅浮雕。

3、揭示课题

用浅浮雕的方法来塑个可爱小动物

学 生 活 动:学生欣赏,发现两种不同的泥塑表现形式。简单了解什么是浅浮雕。

教 学 分 析:通过观察、比较,了解浅浮雕,并能感受其独特的形式美。 比较与发现: 教师提问:

1、我们可以用以前学习过的哪些泥塑方法来表现这种浅浮雕?

2、方法的简单演示:

方法①:搓圆或条-压扁-组合成形-添加完成。 方法②:压成一整块泥片-刻形-添加成形。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做出相应的演示方法,边演示边提醒学生应该注意的问题。)

3、成形演示

让学生看一个外轮廓,猜猜它会是什么动物。

教师演示:根据同一个外形,进行添加后,可以变成不同的动物。

学生:参与教师活动并知道做浅浮雕的方法。学生欣赏并发现每个动物都有不同特征,要抓住它们的特征进行表现。

设计意图:• 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活动,让学生对制作方法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与认识。

通过这个环节,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兴趣,也让学生明白要抓住动物的特征来表现。

22 创意与制作:教师:

1、欣赏一些常见动物的图片。请学生说说它们的不同特征。 (我们也可以对动物进行夸张、变形。)

2、和自己的小伙伴说说打算用什么方法来做小动物,它的特征是什么。

3、出示作业要求

4、请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5、及时展示、表扬和鼓励优秀学生作品。

学生:学生欣赏观察。让学生有针对性的认识某一个动物的特征。 学生尝试用浅浮雕的表现方法来制作一个小动物。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比较,让学生更清晰地发现动物的不同特征。

有针对性的说一说,加强了学生对动物基本特征的认识,更有利于学生的创作。 展示评价:教师:

1、教师设立几个奖项,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评出每个组员可以得到哪一个奖项。

2、教师点评。

3、教师小结。学生:学生自评,说说为什么给他这个奖。

设计意图:通过自评,让每个学生都分享到了各自成功的喜悦。 制作步骤:

1、根据自已所喜欢的颜色选择陶泥,注意色彩搭配,如下图,黄色的用来做鸡仔的身体,红色用来做羽毛,橙色用来做鸡仔的爪子和嘴,白色做眼睛。

2、将黄色的陶泥搓成两个圆球,用来做鸡仔的身体和头部,比例大致1:2。

3、再将红色的陶泥压成片,并用工具刀刻出星状的图案,大小能盖住大球的一半。剩下的泥片再刻出一个小三角形,用来鸡仔的鸡冠。

4、将星状的泥片覆盖住黄色的大球,随意调整它的尖角,并稍微压紧。

23

5、将橙色的泥搓成泥条,并用工具刀切成十小段。每五小段做成一个爪子,其中四小段做成贴地的部分,一小段做成小腿,如下图所示。差点忘了,还要做个小尖嘴。

6、现在来做鸡仔的尾巴,用红色的陶泥捏成同样形状,依次大小的泥条,注意底部稍微捏平一点,以便能容易的结合在一起。如下图:

7、将鸡仔的头部、尾巴、爪子还有尖嘴都和鸡仔的身子结合在一起。注意位臵要合理。另外再用黄色陶泥做两个翅膀,贴在身体的两侧。

8、用白色的陶泥捏两个小圆球,并用黄色的泥片将球体覆盖一半,然后在适当的位臵用尖的工具扎两个小眼当做眼珠。最后把一对眼睛贴在鸡仔的头部,贴的时候可以稍微用力将眼睛底压平一些,以便粘得更牢固。

9、最后贴上鸡仔的红色冠子,这就算是大公告成了,原来是一只小公鸡啊!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一下,感觉还不错吧。有兴趣的快快来试一下,相信你也可以做出可爱的小动物。

24

彩泥圣诞树

会用以学的制作软陶的技能,制作一颗能为我们带来好运和愉快的圣诞树。 第一步 和制作所有的东东一样,取一些软陶,放在手心里搓软,搓成一个球状备用。

第二步 将刚才搓好的软陶分出一大一小两部分,小的搓成圆柱形,大的搓成长条。

第三步 将两个部分按图的样子盘绕成一颗卡通树的样子。

第四步 取一些玫红色软陶,搓成长条,盘绕在圣诞树上做为彩带。

25

第五步 取一些白色的软陶和黄色的软陶,搓成一颗颗圆珠的形状,用手指轻轻按捏在圣诞树上,做成彩灯。

第六步 取一些白色的软陶和黄色的软陶,搓成一颗颗圆珠的形状,用手指轻轻按捏在圣诞树上,做成彩灯。

第七步 取一些黄色的软陶,先搓成圆形,再用手指按捏成如图所示的方形,我们用它来做一个小礼盒。

第八步 取一些红色的软陶搓成长条形如图所示围着礼盒绕一下,用手指轻轻压扁成礼盒上的包装带。

26

第九步 取一些红色的软陶搓成长条形如图所示,用来做礼盒上的装饰物。

第十步 将刚才做好的红色长条两端卷起。

第十一步 用手指轻轻按在礼盒上。

第十二步 用手指轻轻按在礼盒上。

第十三步 取一些黄色的软陶搓成两个长条,分别对折,做成半个蝴蝶结的形状。

第十四步 用上述方法用软陶做一个长方形的蓝色礼盒,搓一根黄色长条来做礼盒的包装带,并将上一步做好的蝴蝶结轻轻按捏在礼盒上。

27

第十五步 将圣诞树和两个礼物放进烤箱,130度左右烤15分钟左右。

可以用一颗星星的串球用胶水粘在圣诞树的顶端,瞧!好可爱的圣诞节!

28

推荐第4篇:拓展型作文指导课教案

《喜看美好家园、感恩党的伟大》

思维拓展型作文指导课教案 旺苍城关中学 赵宗良

一、指导目的

1、使学生努力形成感恩报恩、文明奋进、共建和谐的良好氛围

2、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和围绕主题选取最佳生活题材的能力

二、写作要求

1、紧扣“喜看美好家园、感恩党的伟大”这一主题。

2、以书信形式反映灾后重建后的家园、校园更加美丽,热情讴歌灾后重建中的先进人物和动人事迹,积极引导广大青少年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体现感动、感激、感恩情怀。

3、书信参与者可以写信给提供帮扶的各级领导、部队官兵、人民警察、医护工作者、地震中的英雄、援建单位、广大志愿者,以及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中给予自己帮助的所有人。体裁不限,诗歌、散文、绘画等均可。

三、指导过程

1、让学生明确专题书信的基本格式

(1)老师:专题书信的基本格式怎样?有哪些要求?(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

必须有一个专题。如:给×××的一封信;感谢×××伸出援助之手;重建后的“七一中学”„„称呼(必须顶格写);问候语(空两格写起);④正文(另起行,空两格写;可写诗、散文、小说,也可写人物通讯、夹叙夹议的记述文;语言通顺流畅、情感真实亲切、笔法灵活多变„„);⑤祝语(正文后换行,空两格。)⑥署名(正文右下角,名前要有称谓);⑦日期(署名下边)。

2、让学生明确:

①书信的写作对象(即阅读书信的人)很多,包括提供帮扶的各级领导、部队官兵、人民警察、医护工作者、地震中的英雄、援建单位、广大志愿者,以及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中给予自己帮助的所有人;

②写作内容丰富。灾后援建和重建中所有的人、事、景、物都是写作的范围,但必须围绕“感恩党的伟大”这一主题来写;

③选择最容易写出真情实感的题材。提示学生注意;我校是特殊党费援建学校,全国七千多万党员每人都交纳了特殊党费,为“旺苍七一中学”的重建伸出了援助之手。在你的亲人之中,只要他(她)是党员,都曾为我校的重建奉献了一份爱心。你可选一位你认识的亲人(无论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还是叔叔、阿姨、舅舅、舅妈、姑姑、姑父;或是哥哥、姐姐、表哥、表姐„„都可以),写信告诉他(或她),现在的“旺苍七一中学”是什么样儿的,描述一下“七一中学”高大的建筑和优美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介绍一下在“七一中学”的建筑中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并表明自己进入“七一中学”后,认真学习,以实际行动来感谢亲人的援助和党恩的伟大。同时,在“七一中学”的建筑中,旺苍境内有不少务工的农民和建筑工人,还有两位因公殉职的建筑工人,承建这一工程的“四川宏达建筑有限公司”的领导和员工,他们都不同程度的做出了奉献,只要我们熟悉的人和事,都可以给他们写信,表示感谢。

3、信封的填写。收信人邮编(要查清楚);收信人地址(省、市、县、镇、村、社;或市、区、街道、楼道、门牌号);收信人姓名(地址下,写中间);收信人地址(写学校的地址或家庭住址);寄信人邮编(旺苍628200)

推荐第5篇:小学英语对话课型教案

《牛津小学英语》3A Module 3 Places and activities Unit3 Parks and playgrounds

第 一 课 时 教 学 设 计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是: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识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经,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本课时教师抓住三年级学生特点,结合课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

一、教学内容:

本次授课内容为《牛津英语》在年级第一学期Module 3中最后一个单元Unit 3第一课时,本课是在Module 2中第二单元Unit 2中已学过的Is it a„?基础上,学习七种颜色和句型What colour is it?并根据颜色,套用Is it the„?来猜物体。

二、教学目标:

1、本课的知识目标是:(1)学习七种颜色的名称。(2)学习单词a tree,a slide,a ball,a balloon和the sun。(3)the的用法。(4)能够听懂What colour is it?Is it the„?等句型。

2、本课的能力目标是:(1)听读能力目标:能听懂What colour is it?Is it the„„?提问,并能作出正确的应答。(2)交际能力目标:学生能用颜色作为提示来判断物体。(3)思维能力目标:能在一定的范围内,通过不同的颜色的提示,来判断所猜的物体。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1)表示七种颜色的单词。(2)单词a tree,a balloon,a slide,a ball以及答语。(3)句型What colour is it?和Is it the„?以及答语。

2、教学难点:句型句型What colour is it?和Is it the„?以及答语。

四、教具准备:

图片、卡片、多媒体课件,鼓、各种颜色的花。

五、教学过程:

(一)师生互相问候、热身。

师生互相问候后,让同学们边说边做动作,Two fat boys in the rain„,活跃课堂气氛。

(设计意图:课前通过朗诵刚刚学过的歌谣,边说边做相应的动作,活跃课堂气氛,使同学们带着愉快的心情进入课堂学习。)

(二)复习旧知:

拿出pen,pencil,rubber,dog,ruler等物品,问What′s this?让学生用It′s a„?回答,然后把这些东西放在袋子里,让学生猜,学生套用Is it the„?来回答。

(设计意图;因为本课的核心内容为两组问答,其中第二组就是要用Is it the„?句型来猜物体,而这是已学过的,所以通过复习旧知,使用句型Is it the„?为本课教学内容做铺垫,同时能化解本课的部分难点。)

(三)新课呈现:

(1)拿一幅没有色彩,只有线条的图画问学生 T:What′s this? S:It′s a picture。 T:Is it beautiful? S:No。

T:Now I′m a magician.I can make the picture more beautiful。Don′t you belive?Come on!

(设计意图:教师扮演“魔术师”手拿“魔杖”在学生眼前一亮相,学生对这个造型充满好奇,并且对这幅由不美丽到美丽的图画充满期待,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2)教师拿起一个黄色的圆形问学生 T:What′s this? S1:It′a biscuit。 S2: It′a circle。

S3:„(让学生放开思维猜)。 T:It′s the sun (写板书。)Look at the sun.What colour is it?It′s yellow.(板书并解释。) Yellow,↗ Yellow,↘the sun is yellow.(出示几幅有色彩的图片)Look at the pictures,which one is yellow?

S1:Yellow,↗ Yellow,↘the car is yellow.„

(教师准备一些图片,课前把它们贴在小黑板上,让学生把图片当中黄色的物体找出来,并用此句型描述)。

依次出示绿色的树,桔黄色的气球,白色的兔子和红色的书包,教授的方法如上。黑板上只剩下一个黄色和绿色的球和一个橘黄色的和红色的滑梯.(3)T:Look at the ball.What colour is it?It has two colours.It′s yellow and green.教授学生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的读法。

(4)由于教师把色彩鲜艳的各种卡片一一贴在原本无任何颜色的卡纸上,所以图片变得非常漂亮。

T:Now boys and girls.Look at the picture again.Is it beautiful? S:Yes.(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

教师解释说,和刚才那幅图相比,这幅图要漂亮的多,是因为它具有多彩的颜色,正是有了这些颜色,我们周围的世界才会变得更加多彩和美丽。

(设计意图:由一幅色彩单一的图片,逐一增加色彩变成一幅美丽的图,学生们刚学完一种颜色就会期待第二种、第三种色彩的出现,正是由于对知识的期待,才会使单调的颜色学习变得不再单一。)

(四)练习及游戏:

(1)对单词和句子的练习:采用集体读,串火车读,看老师口型猜单词,把单词套用句子读,以组one by one等方式读。

(2)游戏: T:Next,let’s play a gane.XXX,come to the blackboard,please knock at the drum,you pa the flower,When he stops,the one has the flower must answer the questions like this:What′s this?What colour is it? 在多媒体课件中储存一些色彩艳丽的图片,鼓点停后,老师打开课件,拿花者必须看课件中的图片回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答对者奖励花,在奖励时,同学们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喜欢的花,继而在评价中体现教学重点。

(设计意图:儿童需要大量的机会来复习和巩固语言,教师则为学生大量使用语言提供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活动,鼓励孩子们用所学的语言来创造性进行交际,让学生在交际中建立自信,产生学习过程的乐趣和体验,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支配感,形成外语学习动机。)

(五)升华:

同学们,我们已学了颜色和物体,那么,我们能否做个游戏,通过提供颜色的信息来猜物品呢?(叫一个同学和我做两个练习)取出几张非常漂亮的小卡片让他记住,凭借记忆来回答老师的问题。

S:What colour is it? T:It′s orange and yellow.S:Is it the ice-cream? T:Yes.Good job.Now pair practise.Take out your pictures and play the gueing game.让他们四人小组取出事先自己画好的图片共四张,以组进行对话练习,并对这四幅画进行猜测。

(设计意图:在本句型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结合语境,采用推测和询问的方法进行学习,通过我和学生对物品进行猜测,无形中给学生做了两个句型示范。让学生以此为例,主动地去获取信息,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六)拓展:

打开课件,呈现出一幅幅美丽的风景画及彩虹。

T:Look at the screen,Wow! So many colourful pictures.They are so beautiful,那么颜色的作用除了能使我们的世界美丽外,它还有什么作用呢?Look at the screen.What are they?Yes,they’re traffic lights.What colour are they? S:They are red, yellow and green.T:Yes.Red means‘stop’,yellow means ‘wait’and green means‘go’.So there is a rhyme:Red, red, stop.Yellow, yellow wait.Green,green,go.解释含义,并学说小诗。强调我们必须要遵守交通规则。

(设计意图:拓展交通灯与颜色的关系,对学生而言相对熟悉,对学习资源进行整合,并强调学生要遵守交通规则,完成对情感目标的学习。)

(七)总结:

(放舒缓的音乐)这节课我们讲了关于colour的话题,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颜色有两个作用,它不仅能使我们周围的世界更美,而且还有一定实际功效。So colour is not only beautiful, but also useful.Let′s love the colourful world.(设计意图:在优美的音乐之中总结本课颜色的两个作用,并再一次升华情感目标,让学生热爱多彩的世界和人生。)

Unit 3 Parks and playgrounds

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本课是根据新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针对三年级学生心理和心理特点,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而设计的。

我将课分为三部分进行处理。第一部分是通过复习“猜东西”这个环节来让学生巩固以前内容,为新授内容作铺垫,化解本课难点。第二部分是通过在一副毫无彩色的图上“添色”的过程教授单词,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采用任务型教学途径,让学生在交流中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第三部分是通过游戏把前两部分内容合二为一,完整的呈现教学内容。

我们知道,如果课堂只是单一的知识传递的空间,学生难以产生学习的乐趣和体验,因此在课堂上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先是采用“变魔术”的方式把一幅没有色彩的图片变成一幅色彩艳丽的图片,让学生既学习了单词和句子又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然后又采用开火车读,根据教师口形猜句子等多种方式来练习句子。最后又通过游戏来巩固全文,并以热爱大自然作为课堂的德育目标,积极促进英语学科和其他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联系,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在活动中灵活运用语言,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在整堂课中还是存在一些不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多以机构训练为主,真实交际的场景设计不够,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的活动不够。在活动中,学生可以自己进行真实交流时,教师应退居其次,教师在这节课上教的内容只有一部分基础特别好的学生可以完全接受,学生还可以有更加广阔的拓展空间,这些在以后的教学中都有待加强。

(作者:山西省阳泉市实验小学 张继荣 )

推荐第6篇:三种课型

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三种课型的操作方法

一、新授课

新授课就是教学新内容、新知识的课,是基本课型之一。在正常的教学进度中,新授课占课时总数的70%以上。学生学习新知识,主要通过新授课。新授课的质量从根本上决定着学生学习的质量。

(一)认识三个问题

1、新授课的特点是“新”

这就要求我们,要研究新方法、讲出新味道、保证新收获。在教学对象不变的情况下,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方法。同是语文课,面对议论文、记叙文、古诗文的不同文体,教学方法应该有别;同是数学课,面对概念、公式、例题的不同形态,教学方法也应有所不同。“味道”指的是知识给人带来的美感。语文课,要讲出它的语言美、音韵美、形象美、情感美、哲理美、生活美等;数学课,要讲出它的简单美、对称美、整齐美、和谐美、奇异美等。新收获就是新进步。学生有无新进步,是可以通过观察、反馈等手段加以验证的。

2、新授课联着旧知识

这就要求我们,要及时指导学生温习旧知识,消除拦路虎。知识的新旧是相对而言的。在知识的链条中,已学的知识为旧知识,未学的知识为新。在严密的学科体系中,知识的链条是互相扣合衔接的,每一个环节都不可或缺,不可或断。所以,一切新知都以旧知为基础。在新授课中,第一个环节就是复习旧知,但仅仅靠这个环节还不知以修补断缺的知识链条。要真正消除拦路虎,需要做较多的工作——包括课下辅导、集中补课、同学互助等。

3、新知识不都是难知识

这就要求我们,要准确把握教学重点,切忌照本宣科、主次不分。新授课的内容不都是“全新”的。因为不管哪一学科,学生都不是“一无所知”、“一无所能”的。因为新知识以旧知识为背景,是能够超前学习或通过迅速扫描而粗知一恶二的。所以当讲授新内容时,有些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已经并不“新鲜”了。“新鲜”的地方,一是他们自学时没有弄懂的知识,二是理解错误或不到位的知识。在新授课教学过程中要准确把握这些“新鲜”知识并将其作为教学重点认真对待,这样才有可能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二)抓住一个关键

在新知教学过程中,关键之处是什么?就是对知识的当堂理解。当堂理解不到位必然导致不能当堂巩固,不能当堂巩固又必然导致不能阶段巩固——由堂堂欠账导致周周欠账、月月欠账和年年欠账。所以当堂理解应该成为新知教学的核心任务。

1、当堂理解的策略

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应针对他们在特定阶段的实际情况,提出对学习内容理解所应该和可能达到的标准。究竟某一种知识需要强化多少次学生才能到达应有理解水平,需要认真研究,做到心中有数。

2、当堂理解的标准 (1)初步理解

相当于布鲁姆认知目标中的“识记”。一是“识”:知道客观事物是什么或叫什么,即辨认、识别以确定事物的名称;一是“记”,即巩固在大脑中,能准确地回忆和提取。文字、符合、词语的学习主要是到达这种理解。具体标准如下: ①能背诵、能默写 ②能描述、能说明;

③能确认、能识别、能选择、能提起。 (2)深入理解

相当于布鲁姆认知目标中的“领会”。知道客观事物的为什么,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联系,把握材料的意义和中心思想。概念、原理、法则等的学习必须到达此种理解。具体标准如下:

①能复述、能变换、能分解、能压缩、能扩展; ②能理解、能运演、能比较;

③能举例、能阐发、能分析、能概括; ④能类比、能推论、能引伸;

⑤能联系、能贯通、能探幽、能发微。

3、理解标准的使用

以上列举的各项理解指标,同时也是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对学生的考评标准,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例如,“能复述”是一个标准。作为教学目标,它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准确复述某一内容;作为教学方法,是在具体 教学实践中,针对某一内容的教学由学生复述一番;作为考评的标准,是通过口头复述或书面复述的反馈检测来了解学生理解的情况。

从当堂理解的角度说,作为教学方法,这些理解标准为我们进行有效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有效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充分学习,达到应有的理解程度,从而使所学知识保持较高水平的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清晰性。要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选择不同的教法,从多角度、多侧面强化其认识。有了这些方法,我们就可以在这方面有所作为。

(三)复习课的方法

1、系统复习法

系统复习法就是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全面系统复习的方法,它依据教材呈现的知识体系循序进行。

(1)导学式

教师先提出要求,然后师生共同回顾,接着选择典型例题讲解或组织研讨。这种复习方法适合于对难度较小或大家比较熟悉的知识的复习。因为,“师生共同回顾”实际上就是引导和启发学生群答,而群答就可能滥竽充数者,所以一定要是连薄弱学生都能明确理解和会员的知识才宜使用此法。

(2)自主式

教师先提出要求,然后学生独立学习、合作探究,最后测试、反馈、点拨。这种方法适合对难度较大的知识的复习,但必须指导、组织和管理到位,不得放任自流。独立学习到什么程度才合作探究,合作探究到什么程度才进行反馈,都要认真对待。同时还要注意:

测试要定时定量,反馈要全面准确,点拨要精要得体。 (3)纲要式

指导学生把知识概括成纲要、表格、图示、口诀等,以加强理解和记忆。这种方法适合系统归纳、总结式复习和对重点知识的强化复习。具体的编写绘制工作,可在统一指导下由全体学生集体操作,也可以独立或分组进行。集体操作的方式,有利于集中智慧,加深印象,但不利于人人参与;独立于分组的方式,有利于人人参与,但还需及时全面反馈了解,并加以认定。

(4)竞赛式

学生竞选章节主持人,然后组织全班同学竞猜、竞答、争论、研讨等。这种方法比较有趣味,易于调动学生热情,可以一用。但要注意:第一,要有具体的操作规则和激励措施;第二,对学生主持人设计的试题,要进行适当的审查;第三,要合理调控,准确评价,及时点拨。

(5)训练式

按课本结构,设计系列试题,以做题的方式进行复习强化。这种复习方法,以训练带动复习,适合于在系统复习之后进行。

(6)自测式

引导和启发学生出题互测。可有几种变式:一人出题全班作答,或几人出题全班作答,或我出你答或我们出你们答等。

(7)资料式

针对重点内容,指导学生编写复习资料,并进行验收、评比。这种方法比较适合高年级的学生。编写的过程也是研究攻关的过程。编写时要立足教材,博取多家,认真比较,择其精华。

【二】复习课基本模式

为进一步加强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们就应该抓好“复习课”教法的探索。为此,通过认真分析总结,我们认为以下的“六步”基本模式比较符合复习课的基本结构。

1、出示复习目标。教师明确告知学生本节课复习的内容和要达成的目标。目标要简洁,可检测,切忌空泛。

2、回顾梳理知识。可以通过问、说、练等多种形式来回顾梳理、归纳整合知识点,给学生建立起清晰的要点体系。此环节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回顾梳理、归纳整合的过程中得到提升,切忌教师一讲到底,上成新授课。

3、明确考点考试。简洁明了地告诉学生考试的核心知识点以及命题的角度和方式,特别要做好“一题多变”的工作。

4、经典试题示例。通过经典的试题教给学生答题的思路、角度和规范。

5、当堂巩固训练。针对目标和考点,采取多种命题样式当堂训练,并当堂反馈。此环节至少安排20分钟,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完成情况,将巡视中发现的典型的问题及时评讲到位,做到堂堂清。

6、及时拾遗补缺。针对训练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辅导、补缺,特别是要注重个别辅导(此环节可以延伸到课外)。同时通过作业进行强化巩固,作业的设计既重点突出本节课的要求,又兼顾整个考试内容的核心知识点,做到反复滚动训练。

(二)讲评课的基本要求

1、基本情况介绍

介绍与本次考试有关的情况,让学生对次考试有一个整体的了解,这是讲评课不可或缺的内容。介绍情况就是概略地评,应在对试题正式讲评之前集中进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试题情况介绍

包括试题数量、内容范围、试题难度等。对于试题难度,除了说明预设的难度以外,更重要的是统计出每道题的错误率,作为具体讲评的起点。

(2)考试结果概述

包括年级及格率、优秀率、最高分、最低分;班级及格率、优秀率、最高分、最低分。

(3)存在问题说明

主要指出学生在基础知识的掌握、答题规范与技巧、学习态度等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对于一般性问题,扼要说明即可,对于比较重要的问题,可以展开剖析,重锤敲打。

(4)“亮点学生”名单

包括:总分班级前几名,单项班级前几名;总分进步较大者,单项进步较大者。获取这些信息,需要做认真细致的调查工作,备课时将学生的姓名写在教案上,上课时给予赞许或表扬。

2、信息采集方法 (1)全面统计法

可借助电脑进行操作。其优点是:范围广、数据准、效率高;不足之处是对学生的了解不具体。

(2)抽样调查法

在自己执教的班级中抽取一定数量的学生试卷,进行逐项调查分析,并做好记录。其优点是:了解一手材料,有助于评讲时有的放矢;不足之处是,不够精确,劳神费时。

(3)两者结合法

兼用全面统计法和抽样调查法。对于精确度要求比较高的项目,如年级及格率、优秀率、最高分、最低分;班级及格率、优秀率、最高分、最低分等,可以借助电脑做精细调查;对于试题难度既可以借助电脑精确分析,也可以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前者用于了解整体情况,后者用于设计班级讲评教案;“亮点学生名单”必须用定量的方法对学生答卷进行全面了解;对于“学生在基础知识的掌握、答题规范与技巧等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宜利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加以解决。

(三)讲评课的基本原则

1、针对性原则

要在统计的基础上有重点地讲评,根据试题的错误率分为不讲、略讲、详讲的等不同类型,以区别对待;不能不分主次地从头讲到尾。

2、主体性原则

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深入思考、积极讨论、认真发表、大胆质疑、细心运作等;不能不组织、不发动、不指导、不管理、不反馈,老师一讲到底。

3、理据性原则

要结合教材信息、题干信息、材料信息等提取知识、剖析试题、组织答案,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教材、理解教材,有效地识别信息、提取信息、迁移知识;不能离开教材考纲和题干材料等泛泛而谈。(理据性原则也叫“充足理由”原则)

4、类化性原则

要重点讲思路、讲意图、讲方法、讲规律、讲技巧,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学会设计,善于读文读图读表,善于组文绘图制表,让学生感到真切、印象深刻、心领神会、触类旁通。

5、强化性原则

要进行有效的横向比较、纵向贯通、深层挖掘、精细剖析或变式训练,以拓宽视野、深化理解、促其顿悟、固其技能;不能搞简单重复。

6、巩固性原则

要重视和加强课堂小结的设计、组织和指导,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纠错反思、总结经验、交流感受,确保人人有收获、个个能提高;不能讲完就结束。

7、灵活性原则

讲评试题是讲评课的主要任务。但要做到一题一法,既不可能、也没必要,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教法;不能用一种方法讲到底。

(四)讲评课的基本方法

1、简单点评法 简要陈述试题的考点、思路或答案等,目的主要在于确认其正确性。对于一些难度不大、学生出错较少的试题可用此法。

2、变换思考法

对某些难度不大的试题,在进行讲评后再进行临时变换,指导学生从新的角度思考探究,以检查其理解的深度与广度。

3、重做反思法

对某些试题在讲评之前,老师先做一些铺垫性指导、启发工作,让学生重做一遍,然后再行反馈和总结。

4、局部探究法

对于一些有特殊步骤或难点、疑点的试题,老师可先撇开部分步骤,做局部讲解或提示,然后让学生重新思考或运作。

5、分步探究法

对于某些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的试题,从审题到做题将其分解为系列小问题,引导学生一个个地解决。

6、循环讲解法

对于某些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的试题或步骤,实行老师、学生轮流讲解的方法:老师详讲——同桌对讲——全班选讲。

7、群体诊断法

老师说明学生常犯的错误,或学生自己说明错处,全班学生为其分析原因,寻求解决办法。

8、发散反思法

一题多想——想运用的知识、变换的方式或新的设计角度等;一题多解——寻求多种解法,鉴别最佳解法;归类思考——为试题所用的知识归类,为解题思路和方法归类等。

9、畅谈交流法

指导学生谈体会、谈经验、谈教训等,进行深度总结,将讲评的成果化为学生的内在收获,使学生人人有提高,个个得进步。

【三】试卷讲评课教学模式

试卷讲评教学是综合因素互动的特殊教学现象,涉及师生、生生之间的综合互动。只要有教学就必然会有考试,有考试就必然会有反思———试卷讲评。可见,试卷讲评是学科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环节。做好测试后讲评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知识能力水平,通过讲评要使学生能够做到发扬成绩、纠正错误、弥补缺陷,以此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完善知识系统和思维系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试卷讲评的原则: 1.时效性:

考后及时总结、反思是提高效率的重要因素。

学生完成一份语文试卷经历了从识记理解到鉴赏评价表达的复杂的思维过程,他们对于自己的劳动成效如何是非常关注的,但是常听到有些老师抱怨自己的学生只重分数不重反思太过功利,其实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之一是试卷讲评和结果反馈的相对滞后。有的老师由于改卷的难度大或者备课任务繁重而把试卷发放和讲评安排在考试过后一个星期甚至更后,而此时学生解题时产生的思维火花早已消失尽,能够刺激学生的也就只剩下分数了。因此,应及时将考试的结果和答案反馈给学生。

2.实效性:

做好每次考试的分数统计工作,是上好讲评课的前提条件。

为了追踪,学生掌握每个知识点的进展情况,作一份详细的得分统计表是有必要的。统计表可按照试卷结构来进行设计,如语文;A卷:语音、字形、句子衔接、成语运用、节奏划分、课内文言文、默写、议论文阅读、作文。B卷:诗歌鉴赏、课外文言文、名著阅读、散文阅读、语言运用等各项。每次考试过后由学生自己将得分情况分项填好,教师再加以整理统计出各项的平均分及得分率,并掌握最高分、最低分以及进步情况。这样做如果形成了习惯的话工作量并不会很大,却对于讲评课确定难点重点以及学生了解自己知识点掌握情况从而制定相应的复习计划有很重要的作用。

3.突出重难点,讲评课不能面面俱到:

(1)知道学生在公布答案之前做好试卷分析,答错的题目进行更正,答对的题目也应理清解题的思路。一般来说,语音、字形、默写等识记类的题目由学生自己找出答案比老师在课堂花几分钟匆匆带过的效果好的多。每次讲评安排几道题目由学生来介绍解题思路,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使讲评更贴近学生的心理。

(2)每次试卷讲评都应根据教学进度和学生答题的实际情况确定一两个重点采用专题式的奖品模式,宜精讲不宜多讲

4.举一反三,总结规律:

就考试来说,考查点是相对稳定,但命题人却可以随意变化题意、角度,在设计题目的条件、问题的设问方式上推陈出新,让应试者眼花缭乱,防不胜防。因为变换情景,学生很可能会由于思维的定势造成失分,因此善于分析和应变最为关键。所以每道题按原题讲完后,教师要把原题进行变化,同学生一起进行解题小结和反思,即对某个知识从多个侧面、多个角度进行合理的发散延伸,引发设题解题的积极性,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教师还要善于将试卷分类,总结答题方法与技巧,并教会学生进行比较性小结归纳。

5.突出学生主体,重在点拨

赞可夫曾说:“扎实地掌握知识,与其说是靠多次地重复,不如说是靠理解,靠内部的诱因,靠学生的情绪状态而达到的。”所以试卷讲评课同样要体现“教师是引导,学生是主体”的原则,不能上成教师的一言堂,而是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群言堂。要给予学生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机会,增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讨论问题的时间。允许学生对试题“评价”做出“反评价”,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得到相互启迪,使整个讲评过程学生情绪亢奋,容易接受大量的有关知识及解题的信息,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和解题能力的提高。

二、教学步骤 (课前准备)

1、课前要求学生按照自己考卷情况,认真填写得分统计表。

2、教师统计分析答题情况。

3、老师研读试卷,吃透试题内容,把握命题的立意,感受整个试题的难度。

4、确定讲评的目标和重点。一堂课突出解决两三个问题,重点讲解那些技巧性强、典型性强的试题。如果平时讲课中有漏掉的知识点,这时是最好的补漏机会。

(课堂讲授)

1、介绍题型和出题特点

上课开始,教师可以从命题意图、试卷特点(题型、难度、知识点、能力点)学生得失分情况等角度作简要评价,以求“心中有数,目中有人”。

2、准确、全面、及时地获取反馈信息,有针对性地确定矫正内容。

全班出错率较高、得分率较低的题目及相对应的知识点。 ②

具有典型性、针对性和综合性的题目。 ③

在以往教学中已多次接触,多次矫正,但学生仍未掌握的难点。 ④

关系到后继学习的重点知识,重点技能。 ⑤

平时教学中疏忽的“教学盲区”。

3、分析、讲解 (1)讲错例。

教师要引导出错的学生说出出现错误时的心理,以暴露隐藏在学生思维深处的错因,进行答卷失误分析,帮助学生提高应试能力。

(2)讲思路

讲试题题型的特点和解题的思路。要引导学生思考试题在考查哪些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之间有什么联系,解题突破口在哪?用什么方法解题最好。

(3)讲方法

抓住典型题目,讲基本解题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突破已有思维定势,敏锐抓住试题本质,排除干扰,速解、巧解,得出结论,解题要既注重结果,更注重过程。

(4)规律

即归类讲解,对某一类题目的解题方法进行高度概括和总结,总结出相对固定的解题规律,规范解题格式,真正使学生分析一道题,明白一个道理;纠正一道错题,会解一类题。

(5)讲变化

讲评中不能就题论题,要借题发挥,善于将原题进行变形,对某知识点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和不同的起点进行提问。如可以对习题的提问方式和题型进行改变(改一改);对习题所含的知识内容扩大使用范围(扩一扩);从某一原题衍生出许多新题目(变一变).

4、课堂小结

总之,一节高质量的试卷讲评课,需要教师精心准备,要能在抓住典型、择其要点、精讲精析的同时,延伸发散,创新思维,归结技巧,才能达到真正提高试卷讲评课效率的目的。

推荐第7篇:古典概型视频录像课例教案

古典概型视频录像课例教案第一课时

武威第三中学 授课人:唐天喜 视频录制:邵志光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在高中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古典概型》是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3第三章第二大节的内容,教学安排是2课时,本节课是第一课时。古典概型是一种特殊的数学模型,它承接着前面学过的随机事件的概率及其性质,它的引入能使概率值的存在性易于被学生理解,也能使学生认识到重复实验在有些时候并不是获取概率值的唯一方法。同时古典概型也是后面学习条件概率的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在概率论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这节课是在没有学习排列组合的前提下学习的,所以教学重点不是“如何计算”,而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与数学模型去理解古典概型的两个特征。)

2、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古典概型及其概率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古典概型的判断。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已经体验过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能计算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在初中又进一步丰富了对概率的认识,知道了频率与概率的关系,会计算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高中现阶段学生已经了解了概率的意义,掌握了概率的基本性质,知道了互斥事件的加法公式。有了这些知识作铺垫,学生接受起本节课的内容就会显得轻松很多。

(以教材为背景,根据学情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三、媒体运用

1、制作PPT课件;

2、使用电子白板教学;

3、摄像制作视频课件,供学生课后回放学习。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基本事件的,古典概型的概念和特点。

2、会用列举法计算古典概型中任何事件的概率

过程与方法: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理解古典概型的特征,观察类比各个实验让学生归纳总结出古典概型概率计算公式,体现了化归的思想,使学生掌握用列举法,分类讨论的方法解决概率计算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古典概率这一数学模型的学习,使学生能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判断,发展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学习兴趣,在不同的探究活动中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掌握古典概型这一模型 教学难点:古典概型中概率值的计算公式

五、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学生完成掷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和一枚均匀的骰子是试验,

试验一:抛掷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记录“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次数,每组同学至少做20次

试验二:抛掷一枚质地均匀的骰子,分别记录点数为“1,2,3,4,5,6”出现的次数,每组同学至少完成60次。

各组学生展示模拟试验的方法并汇报试验结果,教师汇总并提出问题:

1、用模拟试验的方法求随机事件的概率合不合理?

2、通过之前的学习,两个试验各自的每个结果之间有什么特点?

答1:不合理,因为需要大量的试验才能得出较准确的概率,在现实生活中操作起来不方便

答2:在试验中发现各个结果出现的次数几乎相同 (二(、思考交流形成概念

1、基本事件

从实验结果中我们可以发现:

试验一中出现的结果有两个,即“正面朝上”或“反面朝上”,并且它们是互斥 的,硬币均匀,所以出现这两种随机事件可能性相同,因此概率是相同的。

试验二中出现的结果只有6个,即“1点”、“2点”、“3点”、“4点”、“5点”、“6点”,这些随机时间是互斥的,出现的可能性相同,出现的概率也相同。 我们把上述随机事件称为基本事件。

2、基本事件的特点:

(1) 任何两个基本事件是互斥的;

(2) 任何事件(除不可能事件)都可以表示成基本事件的和 提问:针对第二个特点你能举出例子吗?

试验二中:出现偶数点的概率,出现奇数点的概率

例1:从字母a,b,c,d中任意取出连个不同字母的试验中,有哪些基本事件? 解:所求的基本事件共有6个

{a,b} {a,c} {a,d} {b,} {b,d} {c,d}

3、古典概型

观察上述试验以及例1,它们各自的基本事件有几个,它们有哪些共同特征?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逐步得到它们的共同特征: (1) 试验所有可能出现的基本事件只有有限个; (2) 每个基本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相等。

定义:我们将具有这两个特点的概率模型称为古典概率模型。 列举生活中古典概型的例子。(模球等) (三)、观察比较,推导公式

古典概型下,基本事件出现的概率是多少?随机时间按出现的概率又该如何计算?

实验一中,出现正面朝上的概率与反面朝上的概率相等,即P(“正面朝上”)=P(“反面朝上”)

由概率的加法公式,得P(“正面朝上”)+P(“反面朝上”)=P(必然事件)=1

1因此 P(“正面朝上”)=P(“反面朝上”)=2

1“出现正面朝上”所包含的基本事件的个数P(“出现正面朝上”)==2基本事件的总数即

试验二中,出现各个点的概率相等,即

P(“1点”)=P(“2点”)=P(“3点”)=P(“4点”)=P(“5点”)=P(“6点”) 由概率的加法公式,得

P(“1点”)+P(“2点”)+P(“3点”)+P(“4点”)+P(“5点”)+P(“6点”)=P(必然事件)=1 因此P(“1点”)=P(“2点”)=P(“3点”)=P(“4点”)=P(“5点”)=P1(“6点”)=6

进一步地,利用加法公式还可以计算这个试验中任何一个事件的概率,例如,

1113P(“出现奇数点”)=P(“1点”)+P(“3点”)+P(“5点”)=6+6+6=61=2

即P("出现奇数点")3"出现奇数点"所包含的基本事件的个数6基本事件的总数

问:根据上述两个模拟试验,你能概括总结出,古典概型计算任何事件的概率计算公式吗?

P(A)=A所包含的基本事件的个数基本事件的总数

问:在运用古典概型计算事件的概率时应当注意什么?

1、判断概率模型是否为古典概型

2、找出随机事件A中包含的基本事件的个数和试验中基本事件的总数。(四)、运用提高

2、单选题是标准化考试中常用的题型,一般是从A、B、C、D四个选项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如果考生掌握了考查内容,他可以选择唯一正确的答案,假设考生不会做,他随机地选择一个答案,问他答对的概率是多少? 解:这是一个古典概型,因为实验的可能结果只有4个:选A,选B,选C,选D,即基本事件共有4个,考生随机选择一个答案是指选A,B,C,D的可能性是相等的,由古典概型的概率计算公式得

“答对”所包含的基本事件的个数10.25 P(答对)=

44探究:在物理考试中既有单选题又有多选题,多选题是在A、B、C、D中选出所有正确答案,同学们可能有一种感觉,如果不知道正确答案,多选题跟难猜对,你能解释问什么吗?

3、同时掷两个骰子,计算: (1)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结果?

(2)其中向上的点数之和是5的结果有多少种? (3)向上的点数之和是5的概率是多少?

解:(1)掷一个骰子的结果有6种,我们把两个骰子标上记号1,2以便区分,由于1号骰子是每一个结果都可与2号骰子的任意一个结果配对,组成同时掷两个骰子的一个结果,因此同时掷两个骰子的结果共有36种 (2)在上面的结果中,向上点数之和为5的结果有

(1,4)(2,3)(4,1)(3,2)

其中第一个表示1号骰子的结果,第二个数表示2号骰子的结果。 (3)由于所有36种结果是等可能的,其中向上点数之和为5的结果(记为事件A)有4种,因此,由古典概型的概率公式可得

P(A)=41 369探究:如果不在两个骰子上标上记号,又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

答:如果不标上记号,则试验的所有可能将会是21种,这21个基本事件并不是等可能的,此时不能用古典概型的公式计算概率。

(五)、巩固练习

同时抛掷两枚质地均匀的骰子,由两枚骰子的点数之和为奇数还是偶数来决定乒乓球比赛中的发球权,公平吗?

解:这里共有(1,1)(1,2)(1,3)(1,4)(1,5)(1,6)(2,2)(2,3)(2,4)(2,5)(2,6)(3,3)(3,4)(3,5)(3,6)(4,4)(4,5)(4,6)(5,5)(5,6)(6,6)21个基本事件,因此得到奇数点的概率为

10,得到21

偶数点的概率为11,游戏并不公平21在解答本题时学生容易把类似(1,2)与(2,1)进行区别,从而在计算基本事件个数时容易出错

六、小结:

1、基本事件,古典概型的概念和特点

2、古典概型概率计算公式以及注意事项。作业:

1、完成练习

1、

3、4

2、预习例题

4、

5、6

七、课后反思

1、教学设计反思

本节课我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结合在一起,通过模拟试验让学生理解古典概型的特征:试验结果的有限性和每一个试验结果出现的等可能性,观察类比各个试验,使学生们理解并掌握了古典概型及其计算公式,会用会用列举法计算一些随机事件所含的基本事件数及事件发生的概率。让学生了解随机现象与概率的意义,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以科学的态度评价身边的一些随机现象。

2、教学过程反思

通过两个试验:抛掷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的试验,抛掷一枚质地均匀的骰子的试验,师生交流活动感受,教师最后汇总方法、结果和感受,并提出问题,归纳出基本事件及其计算公式。

3、优点与不足

本节课的教学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经历思考交流概括归纳后得出古典概型的概念,由两个问题的提出进一步加深对古典概型的两个特点的理解;再通过学生观察类比推导出古典概型的概率计算公式。这一过程能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小组讨论时指导的不够到位,应该赋予学生更多的时间,给他们更多的自主权。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在学生合作等方面加强指导,注意平时的培养与提高。感到课件运用比较成功。

推荐第8篇:物理典型课型

第五章 物理教学的典型课型

物理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物理现象、物理事实、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及其应用。这些内容的教学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的形式进行的,因此,物理课堂教学是进行物理教学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我们从实用性和典型性出发,提出物理概念课教学、物理规律课教学、物理实验课教学、物理习题课教学、物理复习课教学等5种物理教学的典型课型,对于每一种课型主要从教学要求、教学程序及注意问题等方面进行细致分析和阐述,供大家参考。

第一节 物理概念课教学

物理概念是构成物理知识体系的基本要素,它是物理学最重要的基础。纵观物理学内容,它可以分为物理现象、事实、概念和规律。其中物理概念是物理规律的基础。如果没有一系列的物理概念作基础,就无法形成物理学的体系。例如,若没有电路、电流、电压、电阻等一系列概念,就不可能形成电学内容体系;同样,若没有光源、光线、实像、虚像等一系列概念,也无法形成几何光学。

物理概念是物理教学的关键。如果不能形成正确的概念,不仅会影响到学生对有关物理规律的理解、掌握,而且还会直接影响到整个物理学科的学习质量。因此,在中学物理教学中,首要的就是让学生掌握物理概念。

一、物理概念及其特点

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方式,是物理事实的抽象,它是在大量的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把一些事物本质的共同特征集中起来加以概括而形成的。它有内涵和外延两个重要方面,包括:概念的定义是什么,物理量的定义式怎么样,决定它的条件是什么,它反映了客观事物的什么本质属性,其物理意义是什么,单位是什么,是否为矢量。

物理概念的内涵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物理概念的物理意义,例如,速度的物理意义可表述为:速度是反映物体运动快慢的一个物理量。物理概念的外延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物理概念所指的事物的总体或概念的适用范围,例如,“力”这一概念的外延包括重力、弹力、摩擦力、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

物理概念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1)物理概念是观察、实验与科学思维相结合的产物

一个概念的建立,通常是在观察和分析一系列事实或实验的基础上,抽象概括一系列具体现象的共同特征,进而判断在共同特征中,哪些因素和我们研究的问题有关,哪些因素无关,抓住的特征是不是共同的本质特征。对于所做出的判断,还要通过实践(实验)

- 1

可捉摸。

(2)运用实验引入新概念

有些概念所涉及到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并不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因此,在学生的头脑中尚没有形成观念,例如自感、互感等,这类物理概念的引入可以借助实验。运用实验来展示有关的物理现象和过程,不但可以使学生对物理现象、物理过程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还容易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实验愈新颖生动,就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主动的思考;同时实验也有助于学生认识物理学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征。例如,讲“振幅”(动能势能转换)时,可从天花板用粗绳吊一大石块或铁块,演示时,教师把重物拉离平衡位置到自己的鼻尖,放手后,教师站在原地不动,不少学生为教师捏着一把汗,唯恐重物摆回来会碰伤教师,但是,重物摆回来后教师却安然无恙,学生就有了探索原因的强烈愿望,他们迫切要求解释这个“意外”的实验结果,这时教师再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听课、探索,自然会更加细致认真。需要注意的是:运用实验来创设学习概念的环境,既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更要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被研究的对象和现象上来,注意观察它的变化及其产生条件,以便从中发现它的本质属性。

(3)从复习旧知识引入新概念

新概念往往与已学过的概念、规律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抓住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从已有知识出发,通过逻辑展开,把新概念自然地引申出来,也可以创设学习新概念的良好物理环境。例如,由电势能的改变量qU和重力势能的改变量mghGh→电势差U和高度差h→电场中的标准位置和地面上的标准位置→高度→电势。像这样步步深入地引出电势,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引入新概念的客观性和必要性,使知识系统连贯,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和不断深化,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利用物理学史资料或故事引入新概念

运用物理学史资料中的典型事例引入物理概念,也是一种重要的引入方法。例如,利用阿基米德鉴别皇冠的故事引入“密度”(在引入密度概念时,应该围绕如何鉴别物质这一核心),在引入“大气压”时,可介绍马德堡半球实验的故事,在引入“磁场”概念时,可讲述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的故事。这一引入概念的方法,既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又有助于启发学生科学思维。

此外,还有诸如通过问题、物理现象引入概念,应用类比法引入概念等方法。总之,引入新概念的方法多种多样,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最恰当的引入方法,才能产生较好的

- 3

vtv0做t

出正确的表达,教师要对学生定义概念时出现的问题及时加以纠正,最后教师准确陈述并板书概念及其数学表达式。

学生在学习物理概念上的很多片面认识,都反映在如何对待概念定义的问题上。有的学生认为,能一字不漏地将概念的定义背诵下来,就算掌握了概念。那么在教学中,怎样正确对待物理概念的定义呢?

第一,在条件成熟时,提出概念的定义。课本上概念的定义,经过前人仔细地研究和斟酌,十分明确,但是仅仅背诵概念的定义并不等于就掌握了概念。为了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某个物理概念,仍然需要让他们经过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而不能把概念简单地教给学生。

物理概念的定义法有以下几种。

①直接定义法:根据物理现象直接下定义,如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②比值定义法:物理概念的定义式是一个比值。如密度(电阻(Rms)、速度(v)、VtU)。这类概念一般是利用某一比值的大小从某个侧面反映事物的特性,这些I特性是由事物本身的属性所决定的,而与比例式中各量的数值大小无关。

③乘积定义法:物理概念的定义式是几个物理量的积。如电功(WUIt)、电功率(PUI),对这类物理概念应从它所能产生的效果去认识它的特性。

④差值定义法:物理概念的定义式是几个物理量的差。如位移(sx2x1)、电势差(UabUaUb)。

⑤和值定义法:物理概念的定义式是几个物理量的和。如合力(FF1F2)、总功(WW1W2)。

⑥极限思维定义法:物理概念的定义式是几个物理量的数学极限表达式。如瞬时速度(vlimsv)、瞬时加速度(alim)。 t0tt0t⑦函数定义法:物理量的概念的定义式是物理量的函数表达式,如正弦式电流(iImsint)。

第二,叙述概念的定义必须确切,要突出定义的科学性和逻辑性,对定义中的关键词要讲解清楚。

第三,明确概念定义的局限性。概念的定义与概念的本质并不完全相同,概念的本质

- 5

(3)对易混概念进行辨析,进一步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有比较,才能鉴别。把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加以对比、辨析,明确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理解、巩固、深化概念最有力的措施。例如,运动和力、惯性和力、功和能、力和能、温度和热量、压力和压强、浮力和浮沉等,都是易混的概念,可以用对比、辨析的方法达到巩固、深化的目的。

(4)通过练习巩固、深化概念。例如,•揭示做功的两个因素后,教师必须列举两要素同时具备,或缺少一个要素及力与移动的距离相垂直等一系列实例,让学生分析、判断,才能使“功”这个概念牢固地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中。

三、物理概念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知道影响中学生建立正确概念的因素

学生在形成物理概念时,往往由于种种内在因素或客观因素的影响,妨碍了正确物理概念的建立。在教学中以下几种情况值得注意。

(1)生活经验中形成的错误的前科学概念的干扰

前科学概念是学生在学习新概念以前的生活实际中,由于对各种物理现象和过程有了自己的经验和认识,而形成的比较固定的看法。前科学概念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正确的前科学概念是学生形成物理概念的基础,而错误的前科学概念是形成物理概念的障碍,在概念教学中应注意消除学生的错误的前科学概念。

(2)把外部的、非本质的属性作为依据来理解物理概念

各种不同事物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在这些联系中,有的是本质的、必然联系;有的是非本质联系。不论是事物中的本质联系,还是非本质联系对我们的感官都有一定的刺激作用,而其中刺激强的往往掩盖弱的,若把握不住思维的方向,就会受到非本质联系的迷惑或干扰,误入歧途得出错误的结果。因而在物理概念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形形色色的联系中,排除各种非本质的联系,透过表面现象,抓住它的本质。

(3)感性认识不足,已有概念不清造成概念混淆

学生学习物理概念时,往往将事物的一般属性与事物本身等同起来,与事物的状态或事物变化的规律等同起来,因而不能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例如,学生在形成惯性的概念时,往往把惯性与惯性定律混为一谈。另外,学生对某些互有联系或相似的概念,往往因为不了解它们的本质而混淆。例如,有些学生分不清速度的变化和速度的变化率,磁通量的变化和磁通量的变化率。

(4)错误地用公式中的数学关系来替代物理意义

- 7

U推出“导体的电阻与其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通过I

方程、洛仑兹公式、叠加原理等。

二、物理规律的特点

1.物理规律是观察、实验、思维、想象和数学推理相结合的产物

物理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它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人们只能通过生产实践和观察实验去发现规律,而不能凭主观意志去创造规律。物理学规律揭示了物质结构和物质运动的规律,因此必然与人们认识物理世界的途径有关,即都与观察、实验、抽象思维、数学推理有密切的联系。例如,楞次定律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归纳总结出来的;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虽然以实验为基础,但这一定律不能直接用实验加以验证,它是实验、推理和想象相结合的产物。

2.物理规律反映有关物理概念之间的必然联系

物理规律实质上是揭示物理概念之间的关系,因此物理规律的掌握是物理概念形成基础上的理性认识过程。物理规律把概念之间的一定关系用语言逻辑或数学逻辑表达出来。

例如,动量定理把冲量(过程量)与动量(状态量)联系起来;动能定理把功(过程量)与动能(状态量)联系起来;热力学第一定律把热量(过程量)、功(过程量)与内能(状态量)联系起来;而欧姆定律则反映了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

3.物理规律具有近似性和局限性

由于物理学研究的对象和过程,往往不是处于自然状态的实际客体和实际现象,而是采用科学抽象的方法适当简化之后建立的理想模型和理想过程;又由于在观察和实验中,限于当时仪器的精密程度、操作技术的准确程度,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误差。因此物理规律只能在一定精度范围内足够真实但又是近似地反映客观世界。

例如,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在不同表面上做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实验,发现平面越光滑,摩擦阻力越小,小车滑得越远。如果推理到平面光滑、没有摩擦阻力的情况下,小车则将永远运动下去,且速度不变,做匀速直线运动,从而总结出牛顿第一定律。现实世界中不可能有这种理想的情况,因此它只能近似地反映客观世界。

三、物理规律课的教学程序

学习物理规律是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它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特殊认识与一般认识反复结合、相互作用的发展过程。学生学习物理规律首先要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概括,得出结论;然后将得出的结论运用于实际,使知识从弄懂到会用。物理规律的教学过程就是帮助学生完成上述复杂的认识过程。基于上述掌握物理规律的认知过程,物理规律课的教学一般要经过提出问题、探索规律、讨论规律和运用规律四个阶段。

- 9

第五,限于实验条件,先介绍前人通过实验得出的结果,再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得出结论。如库仑定律等的教学就可以运用这种方法。

(2)运用已有知识,通过理论推导,得出新的物理规律的方法

第一,先用实验或实例做定性研究,再运用理论推导得出结论。如动量守恒定律等的教学就可以运用这种方法。

第二,在观察和日常经验的基础上,研究理想实验,通过推理、想象,得出结论。如牛顿第一定律等的教学就可以运用这种方法。

第三,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进行演绎推理,得出结论。如气态方程、万有引力定律等的教学就可以运用这种方法。

第四,运用物理量的定义式或函数图像,导出物理规律的公式。如由加速度a的定义式导出vtv0at等。

(3)提出假说,检验和修正假说,得出结论

对有些物理规律的研究,可以先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或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猜想,提出假说,然后再运用实验或理论加以检验,修正假说,得出科学的结论。如阿基米德定律、楞次定律等的教学可以采用这种教法。

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要在探索的基础上,得到物理规律的文字表述和数学表达(初中阶段有些规律只要求用文字表述)。

3.引导学生对物理规律进行讨论,加深理解 对物理规律的讨论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规律的物理意义。物理规律通常是用公式来表示的,明确公式的物理意义是应用物理公式的基础。所以,在进行物理规律的教学时,要特别注意搞清楚公式或图像的物理意义。例如,Qcm(t2t1)反映的是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和放出热量所遵循的规律。

(2)强调规律表述中的关键词语及公式中各字母的物理意义。规律中的关键语句是学生理解规律和运用规律的关键。在教学中应加以强调,并解释清楚。如阿基米德原理中的“排开”二字应予以强调,因为学生往往会把物体的体积跟排开液体的体积混为一谈。

(3)指明公式中各个字母所代表的物理量及其单位。

(4)明确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物理规律都是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总结出来的。如果不考虑规律的适用范围乱套公式,就会导致应用上的错误。因此,在讲解规律时,要指导学生明确规律的适用范围。例如,玻意耳定律的适用范围是“理想气体”、“一定质量”和“等温过程”;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条件是“质点”,而运用范围是“宏观物体的低

- 11

流也增大几倍的关系。在做实验时一定会出现误差,使得电流与电压并非是严格的正比关系。如果从科学和严谨的角度出发,应向学生揭示误差,并进行分析。这样做确实严谨了,但对初中学生学习欧姆定律反而是无益的。

2.了解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物理规律教学中,如果学生不清楚为什么要学习这个规律,不了解前人为得出这个规律所经历的曲折道路和付出的艰苦劳动,不知道这个规律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不知道这个规律对进一步学习物理的必要性,那么学生在学习这个规律时就必然带有盲目性,学习就是被动的,往往只是为了考试而学,学习效果就受到影响。因此,在规律教学中,应让学生了解建立这个规律的简要的历史过程,并知道这个规律所起的重要作用。例如,学习电磁感应现象时,让学生了解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曲折历程和他不畏艰难的进取精神、科学态度,会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3.有效组织学生探究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多数物理规律的教学,适合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亲历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为学生创造机会,使其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另一方面,应根据所学物理规律的特点,只涉及突出的科学探究要素,重点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某一方面。例如,在阿基米德定律的教学中,可以着重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在电磁感应现象和楞次定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并演示多个实验,为学生呈现多变的物理现象,要求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抽象出各种现象共同的本质的东西,培养学生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能力;在牛顿第二定律和玻意耳定律的探究过程中,可以重点要求学生参与设计实验方案这一环节,让学生明确研究3个变量的关系时,通常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总之,教师应该根据具体的物理规律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4.让学生主动建构物理规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物理规律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创设便于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的物理环境。但是,对于问题的提出、猜想与假设以及探索规律的实验方案的设计,应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只给予适当的引导,而不应由教师包办代替。对于规律的得出,教师应鼓励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或现象,交流讨论得出结论,对学生不完善的结论教师要引导学生完善。

5.精心设计练习,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

首先,应该针对学生对物理规律理解的模糊点、难点设计练习题,而不应搞题海战术,增加学生的负担。其次,设计的练习应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与社会生活,力求增强练习的

- 13

律。例如,通过对电动机的观察很难清楚地获得“电流在磁场中受力”这一规律的感性认识,而通过一根通电导线在U形磁铁形成的磁场中运动来建立“电流在磁场中受力”的规律则是轻而易举的事。

2.实验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与求知欲望

“激发学习兴趣”是中学物理教学目的任务之一,实验教学是“激发学习兴趣”的最有效方法。因为物理实验真实、形象、生动,对中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极易唤起他们的直觉兴趣。例如,“煮金鱼”、“猎猴”等实验出乎学生意料之外的结果,可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并唤起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另一方面,由于实验是一种有目的性的操作行为,所以,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很自然地会产生一种自己操作的欲望。如果教师善于观察学生的表现并因势利导,容易使学生的好奇心、直接兴趣逐渐转化为探求科学知识的持久兴趣和饱满热情。

3.实验教学是发展学生能力和技能的重要途径

实验是手、脑并用的实践活动。在实验过程中,通过阅读实验资料、操作实验仪器、观察实验现象、排除实验故障、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等活动,使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操作技能和手、脑并用能力以及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都能得到锻炼。并且,由于实践与思维、动手与动脑的相互联系,使学生的实际技能以及创造能力都能得到发展。所以说,做实验的过程是一种综合能力的培养过程。而且,这种综合训练过程,也是创造能力得以产生的基础。

4.实验教学有利于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归纳、演绎、判断、推理、数学、逻辑等多种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就能够对学生进行各种科学方法训练。

5.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作风和道德素养

实验本身是一个严格的科学过程,要获得实验的成功,必须一丝不苟,来不得半点虚假,这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严谨的科学作风是十分有益的。此外,实验对磨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爱护公物的优良品德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实验教学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不能仅仅把它理解为直观教学的一种手段,要充分发挥它的各种作用。

二、物理实验课教学的指导思想

1.用物理学的理论、思想和方法指导物理实验教学 (1)用物理学的理论鉴别实验的科学性

- 15

在实验中展现物理过程、突出实验原理有利于学生建立清晰的概念和掌握物理规律。例如,用示波器演示交流电路中电流与电压的相位差,其物理过程就不如用超低频交流电源和演示电流计演示所得效果明显,让学生直接从两个电流计上观察电流与电压的相位关系,直接展现物理过程效果好。

(3)根据实验类型,提出不同的要求

各类实验的教学目的和进行方式不同,设计要求也不相同。例如,演示实验主要以建立概念、总结规律为目的,特点是全体学生集体观察,因而应力求明显、直观、简单、可靠、富有启发性。学生分组实验以训练学生的实验技能为主要目的,同时注意培养实验素养,特点是以个别操作和定量研究为主,因而应突出实验研究的探索方法,加强实验技能训练,要有一定的测量误差要求,并注意安全。

3.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加强实验素质教育

中学生好奇、好问、好动、求知欲强,在实验教学中要遵循其智力发展的规律,因势利导地开发其非智力因素,并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动手以培养其能力。中学生的兴趣往往带有情绪色彩,在实验中,有时会因某些有趣因素而忘记观察重点,此时教师必须注意进行观察指导。中学生正处于发展阶段,可塑性强,教师要在实验教学中引导他们养成认真做实验的好习惯,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坚韧不拔的顽强精神以及遵守纪律、爱护仪器的道德素养。

三、自制教具和简易仪器,开发低成本实验,完善实验教学体系

早在五十年代,江苏师范学院(今苏州大学)朱正元教授就曾积极倡导“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我国人口众多,教育事业发展迅速,特别是中等学校量大面广,由于国家财力有限,教育经费必然难以应付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也就势必带来仪器经费缺乏,造成实验仪器设备的不足。虽然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教育经费将不断有所增加,但是在短时间内完全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解决教学仪器的不足,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因陋就简自制教具和简易仪器,开发低成本实验,是完善实验教学体系的有效方法。当然,自制教具和简易仪器的意义并不仅在于此。自制教具和简易仪器亲切生动、形象直观、易于突出事物本质的联系,富于创造性、启发性,而且教具的制作和完善、开发和应用,需要物理思想的指导以及实验技能和工艺技术的革新,需要吸取现代科学技术的精华,可以有效地提高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素质,充分体现现代教育思想与原理,这些作用是其它教学环节所不能代替的。所以说,重视自制教具和开发低成本实验的作用也是实验教学的一条重要指导思想。

- 17

理知识,就必须注意突出实验的思考性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

②要明显、直观

因为演示实验是一人表演,众人观察,必须使现象明显。因此仪器尺寸要足够大,仪表的刻度线应适当粗,并充分考虑仪器背景色彩对比、放置高低以及物体运动方向,必要时应借助机械放大、光放大、电放大等手段。同时,要考虑调动学生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协同作用,以强化有用信息的刺激。为了使学生在感知基础上顺利地进行抽象思维活动,演示实验还应力求仪器简单、过程明了,突出物理原理,排除非本质因素的干扰,尽可能直观,少转弯抹角。所以要提倡随手取材、自制简易教具进行演示实验。

③要安全可靠、确保成功

首先,教师在课前要做充分的准备,熟悉仪器的使用性能,了解实验的准确程度,估计实验所用时间,考虑教室的实验环境,以免课堂实验时失败;课堂教学时间十分宝贵,因此要求尽可能做到一次成功。课堂演示时,教师一定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认真仔细,确保人身和仪器设备安全,存在不安全因素的实验,不要让学生上台操作,要由教师自己进行。要正确对待实验中的失误,一旦失败,要尽快查找原因,迅速排除故障,万一不能及时排除故障,也不能搪塞、编造数据、弄虚作假,要以负责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向学生说明情况。

④要有启发性

在设计和编制演示程序时,要在启发性上下功夫。首先,以趣激疑,将认知矛盾转化为思维的动力,之后,在演示实验过程中不断引导思维,调动学生把观察和思维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思考,使学生的认识由表及里逐步深化。

⑤配合讲解,引导观察思考

在演示实验之前,要明确观察目的,做好观察准备;在实验过程中,要设法创造条件,突出观察对象,排除次要因素干扰,并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引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进行观察思考,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思路与思维方法;同时采用纵、横对比,正、反对比的方法,指导学生透过表面现象把握事物本质。

2.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整节课的时间在实验室里分组进行实验的教学形式。它要求学生自己动手使用仪器、观察测量、记录数据,并分析总结实验过程,进行数据处理,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地获得物理知识与实验技能的活动,也是学生手和脑、知识和能力、经验和创造获得综合性基本训练和培养良好道德素养的重要环节。在

- 19

第三步,拆除、整理仪器:按顺序拆除仪器,养成实验结束认真清理仪器、打扫卫生的良好习惯。

③总结阶段

总结阶段是把具体实验结果提高到理性认识的重要阶段。要求学生处理数据,分析结果,完成实验报告。在这个阶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挥思维的能动作用,学习数据处理的某些方法,了解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对实验结果不理想的组,要弄清是误差还是错误,属于错误的要改进或重做,属于误差要分析原因,提高认识,要防止为得到一个好结果而弄虚作假,拼凑数据,教育学生尊重事实,培养学生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

学生分组实验是以学生活动为主的实验,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讲得过于具体,也不可管得过多,更不可包办代替,要创造条件使学生有更多动手动脑的机会,启发诱导,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3.边教边实验

边教边实验是教师一边讲授(包括演示),一边指导学生做有关实验,从而使学生学习一定的知识和技能的实验教学形式。它是一个比较新的实验类型,有人认为,把它叫做边学边实验更合适。对一定的课题采用边教边实验的方法,由于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学习知识,所以积极性高,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有利于克服课堂教学满堂灌的现象;由于在实验的间隙穿插教师的启发、引导、讲解或师生讨论,所以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实验过程中可以及时反馈学生学习的信息,便于教师采取相应的强化措施;又由于这类实验小型灵活,运用方便,所以能够提供更多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使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在教学改革中,边教边实验的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和欢迎。

边教边实验的步骤一般为:

①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途径;

②教师讲解实验注意事项或对主要器材的使用进行示范性操作; ③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分析思考,记录数据; ④处理数据,得出结论; ⑤应用练习。

边教边实验一般在教室里进行,所以实验规模不要过大,仪器要简单,数量要充足,学生分组要小,要就近结合;操作步骤不能太复杂,操作技术不能要求太高,实验时间不能过长,成功率要高,实验不能有危险性。

边教边实验不是对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用,一般说来,适合边教边实验的教学内容有:

- 21

则并按应有的程序进行等。

5.光学实验

它包括几何光学和波动光学实验,成功的关键是选择适当的光源,显示出明显光路,正确使用背景、暗室和遮光设备等。

6.原子物理实验

它主要是观察粒子径迹的实验,关键是解决好放射源和正确使用云雾室。使用放射源时,要避免与人体直接接触,防止射线的伤害。

第四节 物理习题课教学

物理习题,是指学生在理解物理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以口头解答、书面解答,或实验设计、操作等形式,反复地针对某一课题完成一定的作业。物理习题教学是巩固与灵活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的一种主要形式,是中学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习题课教学的目标

1.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的确切涵义,掌握物理基本规律的适用条件以及它们的应用

对于物理学中的许多基本概念和规律,学生的理解往往停留在字面上,这样就难以深入透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若恰当地组织学生解答一些相关的习题,他们就会综合已有的知识寻找各个概念和规律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进一步了解这些物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一步了解物理规律的内容和适用条件。

2.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运用数学工具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思维能力的培养只能在具体的思维过程中实现。学生的能力只能在他们自己学习、探索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解答物理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独立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获得了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的某些思想方法,培养了终身受用的学习能力。

3.帮助学生加深和扩展物理知识,理论联系实际

物理习题不仅可以用来复习和巩固教材,它涉及的内容也是非常丰富和广泛的,在解答这些习题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并不断把掌握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各种实际问题中,实现理论联系实际。

二、物理习题的类型

中学物理习题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问答题、实验题、作图题、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和计算题等。下面分别作一简单介绍。

- 23

反映重点概念和规律的本质及其特征。在保证基础知识覆盖率和重点知识重复率的前提下,遵循“少而精”的原则,要对各种类型的题目进行严格筛选;适当控制题目的数量和难度。

例如,在光滑的斜面上,有一块竖直挡板挡住一个质量为m的球。试分析并计算球所受的各种力。通过分析和研究问题的典型含义,就可掌握这一类问题的分析方法和研究方法。事实上,在竖直墙壁上挂一个球及三角架等共点力平衡问题都可归结为同一物理模型。因此就有了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之功效。

2.针对性

从知识的角度出发,习题的选择要针对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尤其是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内容和方法要与学生的基础知识相联系。

例如,针对速度与加速度的区别以及力和运动的关系回答:物体的速度为零时其加速度是否一定为零?物体的运动是否一定有力的作用?并通过实例分析加以说明。

3.实际性

从实际问题出发,习题的选择要注意把理想化模型同实际客体密切联系,理想化过程与实际物理过程有机结合。这样,物理问题才更有实际意义。

例如,可否发射一颗周期为80min的人造地球卫星?并说明你的理由;又如,估算水分子的直径,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明确理想化与实际问题间的区别与联系。

4.启发性

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出发,要注意在培养定势思维的同时,更要注重变式思维的作用。为培养创造性思维奠定基础。使学生能够从内容和方法上都有所启发。只有这样,学生在各方面的能力才会有整体性提高。

例如,分析正电荷沿电场反方向进入足够大的电场中的运动情况,可以受到竖直上抛运动规律的启发。而竖直上抛运动又可通过运动学和动力学等多种途径进行分析和研究。这正体现了变式思维的作用。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

5.生活性和时代性

所选择的习题一方面应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联系学生积累的生活经验,让学生用所学到的物理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物理现象。另一方面,还应密切联系现代科技发展的新成果,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例如,学习了光的折射,让学生解释海市蜃楼的现象;学习了电磁感应现象,要求学生分析电磁灶的工作原理等。

- 25

助不变量来定性地分析变量的变化情况。问题也就有了答案。

在进行解题指导时,要让学生认真审题,明确题目涉及的物理过程,建立相应的、清晰的物理模型。学生解题中的种种错误,往往是因为被题目中复杂的物理过程所迷惑,不能建立相应的正确的物理模型。

例如,如图5-2所示,质量均为m的大小两块薄圆板A和

O B的中心用长度为l的不可伸长的线连接。将它们并拢,中心对齐,置于如图所示水平位置。在A下方相距l处有一固定水平板C,C上有圆孔,其中心与A、B两板的中心在同一竖直线OO\'A B l O\' C 上,圆孔只允许B自由通过。今将A、B释放,当B通过C时,A被C弹起,待A、B连线拉直时,A有可能再次下落与C发

图 5-2 生第二次碰撞,假定碰撞时间及能量损失不计,求A、C之间先后两次碰撞的时间间隔。

许多学生面对这个题目,往往弄不清A、C是如何发生两次碰撞的,感到解题无从下手。其实只要认真审题,分解物理过程,建立与之相应的物理模型,本题就可迎刃而解了。关于A、B运动,应建立如下的模型:

模型1:A、B一起做自由落体运动,直到A与C碰撞; 模型2:A与C碰撞时,由于没有机械能损失,A以原速率反弹;

模型3:A反弹后做竖直上抛运动,B继续做自由落体运动,直到连接A、B的绳子拉直;

模型4:绳子被拉直后,A、B通过绳子发生相互作用,彼此改变运动状态,在极短时间内,达到具有共同速度,由于相互作用时间极短,因此相互作用的拉力远远超过它们的重力,此过程可近似应用动量守恒定律求出共同速度;

模型5:A、B以共同速度为初速度,做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运动,直到A再次与C碰撞。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物理问题中的研究对象和物理过程进行全面、细致地分析,从而建立起正确的物理图景。

3.练习要循序渐进,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

这一要求是指:在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难度的练习题。例如,新授课上的练习及课后作业,应选择一些最基本的习题进行训练,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而章末或期末复习中则可以安排一些能深化、活化学生所学知识的题目,难度

- 27

上要注意区别对待,特别要注意指导在解题上困难较大的学生;在学生练习过程中,要注意发现不同的解法和典型的错误、问题,为练习后的分析及今后的教学提供依据。

4.反馈和总结

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学生的练习情况,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评讲。包括分析学生解题中出现的各式各样的问题及其原因;指出正确的方法和答案;比较各种不同的解法(注意发现学生解答中的好方法并予以肯定和推广)。

六、物理习题课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根据不同教学层次,区别对待习题教学

初中物理教学、高中必修物理教学和高中选修物理教学是三个不同的教学层次。在这三个层次中,无论是在教学目的与任务、教学内容与要求上,还是在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能力上,都有明显的差别。因此,不同层次上的物理习题教学,应在内容、要求和方式上有所区别。

2.习题课要有计划性、目的性和连贯性

一个学期、一个学年,以至整个初中或高中阶段的习题课教学,都要有计划,教师要心中有数。比如,习题课的数量、教学目的以及如何与其它教学活动配合等。

3.要精选练习题,杜绝“题海”战术

举例和练习的题目一定要精选,否则,随便找几个题让学生做,很难完成习题课的教学任务。要选好题,就必须对题目作认真的分析,一般应分析:解这个题要用到哪些物理知识;题中涉及的研究对象和物理过程的复杂程度,以及涉及到的条件如何(是否有隐含条件、多余条件);解题时所涉及的方法和技巧以及在这方面要训练达到的程度;解题中的困难、关键和易错处;解这个题在了解物理知识与社会、技术、生活的联系方面有哪些价值;解这个题在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智力和非智力品质方面的价值。而采用“题海”战术,对布置的作业不加选择,将泛滥成灾的各种试卷、复习资料原本发给学生,学生就成了解题机器。不少题目学生要重复练习多次,一些偏题、怪题更是让学生伤透脑筋。机械模仿、简单重复代替了创造性劳动,这种“题海”战术的效果微乎其微,而且耗费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要求要适当

对学生的解题训练,既要严格要求,做到一丝不苟,又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搞“题海”战术。在不同的发展时期,要提出不同的要求,逐步提高水平,使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逐步地、扎扎实实地不断提高,并落实到每个学生。使学生逐步做到:思路正、方法好、

- 29

按教学方法来分,可分为结构型、重现型、发展型、校正型、专题型。 1.结构型复习课

其目的是要学生在学完一章或一节新课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在更大的范围和更高层次上理清知识脉络,揭示纵横内在的联系,培养学生从学科基本结构的高度去掌握规律,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提高学生学科认知结构的层次。结构型复习课主要是利用图表纲要组织教学过程,使学生生动地了解到所学知识前面的“生长点”、后面的“延伸点”、中间的“连接点”。例如,在物理学中运动学和动力学是两个较大的知识体系,可以用列表的方式将它们归纳成两个彼此独立的知识系统,而它们的有机“结合点”就是牛顿第二定律,也就是说,只要在动力学中找到了合外力,通过加速度就可以解决运动学的问题,反之亦然。

中学生的思维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经验型,当要求他们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揭示生产、生活中的现象时,思维往往容易混乱不清,解答物理问题有一定的困难。这其中的关键是他们在信息的编码和贮存方面出了问题,不能正确提出信息。“图表纲要”能简明扼要、直观形象地把知识结构正确地呈现出来,帮助学生克服在这方面思维上的困难,培养其形象思维能力,引起思维的联想。

“图表纲要”有以下几种形式:知识结构图;方框流程图(它不但能展示要复习的全部知识点,而且还清楚地反映出各知识点间的相互联系);树干型图;列表格等。

2.重现型复习课

其目的是通过重现问题情境,唤起回忆,促使已经遗忘的知识重现。它通常采用重现情境、反复辨析、重点讲解、巩固操练等四个教学环节。教师应在深刻理解教材和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设计出新的教学情境,编制出概念性较强的问题让学生思索,并针对学生在理解上有困难,认识上易产生偏差的典型问题进行重点讲解,进行有效的澄清和矫正。

3.发展型复习课

它是以发展学生辨证分析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横向联系的思维能力和迁移知识的能力等为目标的复习课。发展型复习课是在学生对知识比较熟悉,并掌握一定的知识结构基础上进行的,每堂课都可以就发展学生的某种能力为主来组织教学。在物理教学中,教材内容可同时涉及力、热、声、光、电、原等各部分知识。如“牛顿力学中的决定论思想”、“静电学中的理想化模型”、“等效法在推导气态方程中的运用”,这些都属着重于思维能力培养的发展型复习课。

- 31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思考某教学单元的主要内容。随着学生的回忆教师完成板书,使复习内容复现在黑板上。例如,运动定律、电场等单元学完后,可用此法进行复习。

4.组题复习法

认真选择彼此独立而又有联系的题目组成一套练习题,大体上能把要复习教学单元中的概念和规律组织进去。在引导学生解答这些习题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复习并突出有关概念和规律,这种复习法就是组题复习法。例如,复习“光的初步知识”一章,某教师设计了这样的两组题:

(1)为什么穿衣、洗脸时用平面镜,汽车的观后镜用凸面镜,而医生检查耳道时用凹面镜?

(2)依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当u>2f时,成____像,_____机的设计运用了这个原理;当f<u<2f时,成____像,_____机的设计运用了这个原理;当f>u时,成____像,_____机的设计运用了这个原理。

5.实验复习法

依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恰当的实验不仅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复习有关的物理知识,而且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还进一步训练了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因此,它是进行物理复习的有效方法。例如,将课本上的演示实验让学生重演,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变换实验部件或条件,讨论实验的成败关键及现象的因果联系;采用与课本上不同的方法进行演示;配合讲解和讨论,穿插一些小实验;整堂课进行实验;举办实验仪器陈列;开放实验室,等等。

6.归类复习法

将所学内容按知识的性质来划分,同一类的知识归并在一起进行复习。例如,直流电路涉及的知识多而杂,可以引导学生把这部分知识归纳整理为“1234”,即要求学生掌握“1条定律--欧姆定律”、熟悉“2种电路--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会用“3种仪器--电流表、电压表和变阻器”、理解“4个概念--电量、电流、电压、电阻”。然后根据每项内容的特点选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复习。

7.知识结构复习法

以知识结构理论为指导,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所学内容的基本结构。例如浮力等单元的复习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最后,应该提出的是,复习方法和形式应该是多样的,它们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各有所适。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选择适宜的方法,并且多数情况下,宜交替使用各

- 33

缺、抓重点和难点、抓综合和提高,应当有所侧重。复习的方法也要因复习内容与要求的不同而不同。

1.复习课一般都应遵循以下原则

(1)依据大纲、课本及学生实际,确定复习要求; (2)根据复习要求确定复习内容,并考虑如何组织教材; (3)考虑并确定适合复习内容和学生特征的复习方法。 2.复习课的结构

由于复习课的内容多少不同,复习所用的时间长短不同,有的需要一节课,有的需要两节以上的课。一般我们说复习课的结构指的是一个完整复习单元的结构。

除了组织教学和布置作业两个环节外,复习课还有以下四个环节:

(1)知识的系统化。由教师引导学生,采用前面介绍的复习方法,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使学生形成最佳知识结构。它与习题课相比,其突出特点是:较全面、系统。并且在对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时,一般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穿插一些针对性的思考题。这样,一方面加深了对所复习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克服单一的复习方法易给学生造成的枯燥、乏味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教师示范举例或组织学生讨论。其示范举例的要求与习题课相同。

(3)学生练习。这一环节要根据复习的内容多少确定,有时内容较少,学生练习可多一些,有时要复习的内容较多,需要几节课才能完成,就不需要每次都有学生练习。

(4)小结。它的要求与习题课相同,但不是一个复习单元的每一节课都要小结,是否进行要根据复习的内容确定。

六、物理复习课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基础知识的复习,教师不应一讲到底

复习课应是师生共同探讨、共同提高的交流活动。在复习课上,教师不应从上课到下课一讲到底,这样会使得学生学习兴趣全无。复习课教学应该加强师生交往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需要每次复习都由教师构建知识网络,然后呈现给学生,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所学知识,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构建出科学而生动的知识结构图。

2.精选练习题

在复习课上,常常需要通过巩固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但是教师不能不加选择地搞题海大战,企图用“面广、量大”来求准,以“反复演练”来求实效。这种方法不仅不能达到复习的目的,而且加重了学生不必要的负担。教师应该根据所复习内容的特点、学

- 35

推荐第9篇:高中英语教学课型

高中英语的几种主要课型和实施步骤 一.新授课

新授课的特点:新授课一般在每个单元的开篇部分。新授课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要做好承前启后的工作,其次就是在新课内容的导入设计。

1.简单回顾和复习一下上一个单元所学的内容。可以通过口头或笔头来进行,在内容上可以是话题的回顾,也可以是知识上的回顾。 2.导出本课将要学习的话题。话题的导入要注意问题的设计和相关背景的呈现。(老师要提前将有关的话题教学资源准备好。资料来源可以通过文本(问题、小测验等)、图片或音像来导出。导入问题的设计既要新颖,又要有悬念,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兴趣所在。问题不宜过多,能紧扣话题就可以了。

3.新授课要注意和旧知识的衔接。新中有旧,旧中见新。

4.新授课要注意突出重点和难点,突出基础性。讲在关键上,练在基础中。 二阅读课

阅读课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一般分为几个阅读环节:

1.读前(pre-reading)读前的主要任务是激活学生原有的话题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和兴趣,为学生进入阅读之前,做好应有的铺垫。(见课本warming up 和pre-reading 部分,该部分一般控制在五分钟左右)

2.读中(while-reading):该部分是阅读课最重要的内容,一般按任务型的方式进行。

1)pre-reading: title reading(sub-title reading)/picture reading/(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短时内获取一些与文章有关的信息) 2)fast reading (for general idea/main idea) 可以提醒学生根据不同的文体然后带着问题去获取信息。如果是一般的记叙文可以按 who/what/when/where/how/why等线索去获取信息;如果是议论文。则要提醒学生关注和划出每段段首的主题句,以便更快捕捉文章的大意。(提醒学生可以采取跳读的方式来进行(skipping)

3)detailed reading(for detailed information)该部分一般是完成表格中的一些具体信息,提醒学生可以用扫读方式(scanning)来获取信息

4) word gueing (主要方法有:根据上下文的提示、根据构词法、根据前后的逻辑关系以及生活常识等。)

5)处理文章中的个别长难句子,引导学生分析句子结构,先找出主谓宾或主语+连系动词+表语结构(然后再看起附加修饰作用的定语或状语,主句与从句等,目的是让学生更好更快地理解句子。 3.读后(post-reading)学生的读后任务主要有:1)对某个问题或观点的进一步理解(深层次理解);2)就某一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话题讨论;3)布置课后的话题写作(先口头练习再到笔头表达) 三.语言点讲练课

语言点讲练课主要有几个任务:1)重点词汇学习;2)主要短语学习;3)重点句型学习

主要授课步骤:1)首先组织学生复习课本原文中语言点的出处,再现原文句子,感悟和发现;

2)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模仿练习;

3)创设新情境,进行活用练习; 主要练习方式:1)根据句中提示完成句子;2)单句翻译;3)根据语境进行口头练习(情景对话)4)综合练习(根据提供的单词、短语和句型,让学生说一段话或写一段话) 四语法讲练课

语法的讲练课的主要思路是:发现--感悟---模仿----运用--归纳和小结

1 引导学生回归课本原高中英语的几种主要课型和实施步骤文与语法有关的句子或结构(发现);

2.引导学生分析语法项目的特点、结构和表现形式(感悟);

3.设计相关的语法练习让学生初步模仿练习;

4.设计一定的语境或情景让学生在实际的语境中活用语法,体现语用的实践性和真实性。

5.对语法项目进行小结和归纳(先让学生阅读和分析课本附录部分的语法项目,然后进行自主分析和归纳) 新课程理念下的英语课堂教学策略 (文:朴实无华ztj)

与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比较起来,新课程理念下的英语课堂教学在理念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人认为,当今的英语课堂教学要体现以下五种理念:

1.学习主体生本化——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老师的主要任务不是教书,而是引导学生如何学习。如果按四十分钟一节课来算,至少有三十分钟是属于学生的。当然,这种学习是在老师指导下的学习,是一种经过老师认真设计的有效和有序的学习,而不是放羊式的学习。

2.学习内容生活化———课堂应该被看作是社会和生活的一部分,今天的在校学生就是未来的社会成员。因此,其学习内容必须与社会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应该首先把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结合起来。目的是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信心去说。在这个基础上再把学习内容与社会知识结合起来。教师必须明确,学生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掌握必要的语言工具和打下终生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3.学习活动互动化——学习过程不仅是师生之间的互动,更应该是学生本身的互动。教师的任务就是想办法让学生动起来,包括双人活动、四人活动和小组活动。活动的过程,不仅仅是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互动 4

中感受分享、探究、合作的乐趣,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学习兴趣和形成一定的价值观。

4.语言活动交际化---学习语言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应用,而语言运用是需要一定的语言情境为基础的。为此,教师的任务就是尽可能为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创设真实的语用情景,使语言运用活动交际化。一是为了体现语言运用的情景性,二是体现语言运用的实践性,三是体现语言运用的价值性。在创设语言情景时,一是要考虑语用的场合,二是要考虑语用的对象。在交际活动中,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老师应该给以适当的铺垫和引导,从而确保交际活动的有效、有序和有趣。

5.语言运用综合化---语言运用是一个综合能力的全方位使用,所以不能局限于某一方面的实践。理想的训练应同时把听说读写结合起来。其中听和读是输入,说和写是输出。在练习设计时,首先让学生听录音和读范例,然后进行说的练习,最后以写的形式来达到巩固的目的。

推荐第10篇:什么是课型

什么是课型? 所谓课型,一般指根据教学任务而划分出来的课堂教学的类型。换个角度来说,课型就是由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地位所决定的一种课堂教学结构。有讲析课型、讨论课型、活动课型,有文学作品课型、文言文课型等;

以教学任务作为课的分类基点,课可划分为: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讲评课、实验课等,统称单一课。

以课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作为分类基点,课可划分为讲授课、讨论课、自学辅导课、练习课、实践或实习课、参观或见习课等。

以按活动方式来进行命名,如赛读课、活动课、说话课、写作课、评讲课等。.教读课——教给学生的朗读方法,训练学生的朗读技巧,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2.析读课——通过“朗读”对课文进行文意、文理分析;3.品读课——就是赏析式地读,是朗读教学中的一种“美读”的方式;4.研读课——就是要研究、体会为什么要这样朗读;5.辨读课——在辨析之中朗读,主要用于文言文字词教学;6.理读课——在朗读训练中进行语言板块的积累指导;7.练读课——既进行朗读训练,也进行有关字词句段的练习;8.评读课——对课文进行评点,边评点边朗读;9.说读课——说说读读,读读说说,边说边读,边读边说;10.写读课——朗读中学写,写中有朗读;11.听读课——重点突出配乐诵读;12.背读课——指导学生读好、背好课文;13.演读课——用组织表演的方式进行朗读教学;14.想读课——在朗读教学中激发学生想象,训练想象能力和朗读能力;15.助读课——让学生在有关教学资料的帮助下学习朗读,进行阅读;16.联读课——也叫“扩读课”,就是将主题相近的课内外文章合在一起进行朗读教学;17.比读课——将能够进行比较的作品放在一起进行朗读教学。

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又创新了几种新的课型: 其中解疑存疑、自悟互教、讨论合作型课堂的导创优势最为明显。

第11篇:强化课型创新

强化课型创新,优化教材处理,简化教学思路,细化课中活动,诗化教学语言,美化教学手段。

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

1.定位准确。

映潮所进行的课堂教学艺术研究,是着眼于服务广大基层教师的。他说过:“多年来,我所面对的、所接触的,是大面积的农村初中的语文教学。有个性的教学风格、教学经验、教法设计不能解决大多数语文教师的‘温饱’,所以我更注重研究大众化的语文教学艺术,力图找到一些具有共性的、一般的语文教师都能接受的教学经验,力图为提高大面积的语文教学水平做一些教学艺术的普及工作。”他还说过:“我认为,让艺术的教学设计走进千万个普通语文教师的课堂,是语文教学改革所要达到的一个基本境界。这个境界的实现,主要靠语文教师自己的努力和语文教学科研的导向。”可以说,到目前为止,像他这样服务方向明确的研究工作,还真不多。

2.提炼精细。

近年来,映潮不仅对数百节课进行了研究与评析,而且还对所提炼出来的基本规律进行了教学实践,所以,他的研究就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他提出的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诵读、品析、运用、积累”的四要素,他总结的语文阅读教学设计“目标明确、课型新颖、思路清晰、提问精粹、品读细腻、活动充分、评点精美、积累丰富”的32字口诀,他推介的“一词经纬式、一线串珠式、选点突破式、多角反复式、板块并列式、美文助读式、读写结合式、一次多篇式”等八种教学设计思路,他提出的教材处理“简化、优化、美化”的三种基本手法,他主张的“课堂教学的高层次境界是学生活动充分”等等。总体风格是线条简单、明晰生动,是大众化的带有一定艺术性的先进的教学设计理念,能够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和运用。

3.积淀丰厚。

与其他名师相比,映潮同志精美生动的课堂教学被人们发现得较晚,也没有多少媒体对其进行有力度的宣传,这恰恰给映潮以充分的思考与时间,让他能够锲而不舍地有条有理地进行自己的探索,因而理论的丰富、资料的积累与教学经验的积淀都非常厚实。除了前面所介绍的种种教学设计的理念,他这种厚实的积淀还表现在:他连续12年带领弟子进行课堂教学艺术的研究,共作了近150场关于课程、教材、教法与教学设计的报告,在他的九百余篇各类教学论文中,有近二百篇是关于课堂教学艺术的。他还有大量的教学设计方案,仅2000年以来,就有《故乡》、《马说》、《回忆我的母亲》、《曹刿论战》、《满井游记》等几十篇的创新教学设计发表。

4.勇于创新。

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研究与推进上,映潮同志是一个孜孜不倦的创新者。首先,他有明确的课型创新意识,有在进入新时期之后深入探索的自觉性。他提出了“课型创新”的新理念并以朗读教学为主要内容进行了教读课、品读课、辨读课、说读课、演读课、联读课等新课型的探究。其次,他创造了“板块式教学思路”,他的学术报告《板块式阅读教学设计的六种思路》在第三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上受到欢迎。在这样一种教学创意下,教学结构呈“板块”状而又灵活多姿,组合丰富,可以充分地表现教师设计教学时的技艺、创新意识与审美意识。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板块式思路,可以使教学结构更加清晰,使教学程式更加有序,使教学内容更加优化,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对于传统的教学结构而言,板块式教学设计是一种很有特色的创新,是很有力的挑战。再次,他多角度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中活动,在他的课堂上,语言积累活动、有表情诵读活动、分层评说活动、反复品读活动、智能练习活动、课文集美活动、读写结合活动、妙点揣摩活动、探求感悟活动、思绪放飞活动等不同层次、不同方式的语文实践活动都能有机地得到安排,真正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编辑本段科研成果

从事课堂教学艺术研究、专题研究、教学论文写作研究、试题研究、中学生文学社团活动研究5个方面研究20余年,培养了一大批课堂教学能手、写作能手、试题研究专家、文学社团优秀辅导教师。勤奋地展示着自己高超的论文写作艺术,著述丰富。到目前为止,已发表大小各类教学文章1200余篇,出版《中学语文教例品评100篇》、《中考作文技法》、《怎样学语文》、《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听余映潮老师讲课》共5本专著。

编辑本段主持课题

“板块式教学思路”

“板块式思路”也可叫做“分步组合式思路”,就是将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分为几个明显的而彼此之间又有密切关联的教学“板块”,即教学的过程、教学的内容呈“板块”状并列而又一步一步地逐层深入。这是一种大众化的实用的而且具有一定艺术性的教学设计思路。

板块式教学结构呈“板块”状而又组合丰富,灵活多姿,可以充分地表现教师设计教学的技艺、创新意识与审美意识。它主要用于一节课的教学,使这节课布局完美、内容厚实;它也可以用到一个教学步骤之中,使这个教学步骤显得丰满细腻;还可以用到单元的综合学习活动之中,使这种活动的教学层次清楚而内含丰富。总之,对于传统的教学结构而言,板块式教学设计是一种创新与突破。

这种教学设计具有如下明显的特点:

1.教学过程中的“板块”显现得比较鲜明。

2.每个教学“板块”各自合理地占有一定的时间。

3.每个教学“板块”集中力量重点解决一个教学问题。

4.各个教学“板块”之间大致上呈现出一种由浅入深、由感知到品评、创造的逻辑顺序。

5.“板块”的“任务”表现在两个方面。有时它们明确地表现出教学活动的目的,有时它们明确地表现出教学活动的内容。

6.一节课或一篇课文,如果用“板块式思路”来安排教学,一般由三至六个“板块”进行结构;超过六个“板块”则会显得力不从心,匆匆带过。

另外,就教学的有序性而言,“板块式思路”还表现出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课堂教学清晰的教学层次表现为“一步一步地向前走”,即由浅入深地、由易到难地、由知识到能力地向前推进。第二,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构成完整的教学板块,即“一块一块地来落实”,将全课的教学板块连缀起来看,呈现出一种层进式的教学造型。此类教学设计,不管是三步、四层,还是五块、六点,都显现出鲜明的“分层推进”的特点,都显得步履扎实,思路清晰。

编辑本段教育名言

强化课型创新,优化教材处理,简化教学思路,细化课中活动,诗化教学语言,美化教学手段

第12篇:课型教学模式

“识字”教学的大致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根据课文内容,选择适当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将学生带入情境,自然引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汉语拼音,可以请教同学、老师等,争取把课文的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顺。

三、多种形式,自主识字

1、小组交流。(或自学生字词)在这一环节中,有预习习惯的班级,可以直接在小组内或同座俩互相检查预习情况。没有预习习惯的班级,可让学生自学生字词。如: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反复认读等。

2、全班交流。(或多种形式认读)此环节中,预习充分的班级,教师在掌握预习情况后,可抓重点强化。即抓住学生没学会的生字反复认读,说说好的记字方法,组组词,造造句,以及联系生活实际识字等。预习不充分或没有预习的班级,可按以下程序操作:

①出示带音节的词语多种形式认读。

②出示去掉音节的词语多种形式认读。

③出示单独的生字,多种形式认读。

④交流与生字相关的内容。如:提醒同学注意的地方,交流好的记字方法,组词,造句等。

四、朗读课文,感悟内容

这一环节的重点是读好课文,教师要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读文,并结合理解,相机抓好朗读指导。争取把文章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1、指读课文,纠正字音。

2、自读思考,了解大意。

3、细读理解,感悟内容。(具体做法可参考阅读教学步骤)

4、重点品读,体会感情。

教师要抓住有特点的句段,指导学生朗读,读出感受,读出韵味。

五、交流体会,加深感受

六、质疑释难,拓展延伸

在学生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将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解决。还可根据课文特点,将课文内容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知道的相关内容,或布置课后收集资料等。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内容可以是读字、扩词、说句子,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等。

二、阅读理解

把第一课时余下的内容完成。(参考阅读教学第二课时步骤进行)

三、仿说仿写(此环节时有时无,要根据课文内容来设计。) 抓住文中有特点的句子或段落,也可以是文中的插图等,引导学生进行仿说或进行小练笔活动。

四、指导写字

(1)出示要书写的字,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特点及主笔的位置。

(2)学生交流字形特点,教师抓难写的字范写。

(3)学生书写,教师巡回指导。

(4)作品展评。

教师把书写特别好的作品给大家看一看,互相学习。

五、自主选学

写完生字后,如果还有时间,可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生可选喜欢的词语练习说话。可以读《新阅读》和课外书。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练习内容。

六、课堂总结

阅读课教学模式

精读课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课

教师可使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课题,或用歌曲、谜语、彩图等引出课题,然后让学生读题,通过设置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便会看得认真,听得专注,很快进入课文情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一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书,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语。(高年级在这一步中要弄清生字中的重点字音、字形,低年级还应注重让学生自主识字,用多种方法识字,扩大识字量。)

第二步: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2、全班交流读书收获。

3、学生质疑,教师及时梳理问题,简单问题随机解决,有价值的问题放到学文中解决。

三、精读课文,品读感悟

1、这一环节教师要选好切入点,由点及面,抓住切入点展开课文的学习。应让学生个体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学文,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边批划,抓住一个大问题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教师要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充足,让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思维不仅仅停留在浅表层次上,应向纵深方向发展,保证下一步全班交流的有效性,不可走形式。

2、在学生个体自读的基础上,抓住切入点,找出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段落或最受感动的地方谈理解,谈体会,进行全班交流。

对于课文中的重点段落或学生个人学习理解有困难的地方,除了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互帮、互学外,教师可作适当讲解,以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要急于回答,可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互相启发。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小组讨论中不能解决的,可进行全班讨论,仍不能解决的教师作适当的点拨。这样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和体会,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又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对于文章的重点句段,可适时朗读,以便加强理解,升华情感。在读的方法上,教师可通过朗读指导,范读或录音朗读,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导他们展开想象和联想,将他们带入课文中的情境,并进入角色,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桌对读,分角色朗读和全班齐读等,读出变化的语气,表达出人物的情感。

此环节,还应根据学段要求,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听说读写训练,以确保有效性。

四、朗读背诵,体会情感

在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或感受最深的句子、段落,抄写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进行语言积累。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练习,朗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并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学生经过读、背的训练后,培养了语感,感悟到课文的情境美、文字美,受到了美的熏陶。若时间紧,背诵可放在第二课时,最好能在课堂上解决。

五、交流感受,课外延伸

在布置作业时,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读书收获,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可以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有关的课外知识;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画一幅画,作一首诗;可以让学生写广告词、心得;可以让学生读一些课外读物„„让学生在课下拓展思维,培养语文能力及创新能力,又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课文内容的美。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课都固定这一模式。由于每篇课文的要求不同,在单元里的地位不同,课文的题材、体裁、表达方式不同,因此,对课堂教学结构的分析应提倡多样化、个性化。有的课,可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自读为主,辅之以合作学习;有的课以合作学习为主,先分组,后交流,然后提取各组之长;有的课可直接从课文的重点切入,以点带面,从部分返回整体。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需要的不同决定课堂教学结构的多样化。要提倡不拘一格、标新立异,大胆尝试、勇于创新。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可利用不同形式激情或激趣导入,也可总结上节课内容,引出本节课教学内容。

二、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方法

1、回忆主要内容

2、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内容,体会思想。

(在这一环节要解决掉第一课时没解决的课后问题)

3、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初步领悟作者主要的表达方法,即弄清“为什么这样写”。

4、进行读写训练,或课后题,或自己设计的读写训练。

5、读、背、积累。

三、总结

四、布置作业

略读课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课

教师可使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课题,或用歌曲、谜语、彩图等引出课题,然后让学生读题,通过设置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便会看得认真,听得专注,很快进入课文情境。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的预习情况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三、读连接语的提示,明确要求

从连接语中梳理出学习的切入点,让学生抓住此切入点学习课文,独立地阅读、思考、交流,初步体会内容。切入点可以是内容方面的,也可以是表达方面的,一两个重点问题即可。

四、品读感悟,合作探究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形式细读课文,找出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段落或最受感动的地方,边读边体会,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与精读课文的主要区别是,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主要要求。教师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和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提高阅读能力。 略读课文也可在品读感悟阶段加入适当的听说读写训练,加强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五、朗读背诵,体会情感。

六、教师小结

七、布置作业

小学古诗词教学模式

一、古诗教学策略

“厚”读诗词,了解作者,读通字句,理解诗意;“薄”读诗词,抓住诗眼,创设情境,想象画面,吟咏成诵。

古诗语言精练,但简约而不简单。因此,我们要将诗词读“厚”。所谓“厚”读是指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通过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运用自己的语言来理解诗意词意,丰富古诗词的语言。而“薄”读诗词,是指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抓住诗眼,(诗眼即诗的主题)展开想象,理解诗歌意境。

二、古诗教学模式

解诗题——明诗意——抓诗眼——品诗情——诵诗韵。

(一)解诗题。

在解诗题时要灵活处理。

(二)明诗意

十分诗词七分读,一切语言学习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接触”,但除了通过读让学生明白诗意之外,还应教给学生解惑古诗的方法。 如高年级,应放手让学生自主质疑解惑。先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划出不懂的字词,提出疑问后,再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评议,从整首诗重点字词的理解到整首诗意思的理解,完全是让学生自读自悟出来的。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总结出理解重点字词的几种方法:查字典、联系诗句、看课后注释、看插图、问别人„„总之通过由学生质疑讨论,达到初步理解古诗词之目的。而在低年级明诗意的过程中我们孩子们的解惑明意大多需要老师的引导。如可以抓住低年级教材图文并茂的编排特点,充分发挥课文插图、还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展示让学生明朗诗意。

(三)抓诗眼

诗眼一般可以从人物行为、情感和炼字用词的艺术两方面来确定。有时一首诗可以找到两个诗眼,那就要从有利于教学的角度来确定。通过抓诗眼,形成教学主线,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体会古诗的意境,感悟诗人的感情。

(四)品诗情

品诗情有很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渲染气氛、理解诗人的创作的背景把握诗意诗情、借助联想想象等方式对作品进行再创作等。

(五)诵诗韵

诗歌句式整齐、音乐性强,极其便于诵读。而这种“读”并不是单纯的将书面的字形付诸于物理的声音,它要求通过声音表达出诗歌内在的韵律和附着其上的情感。这一点学生自己很难把握,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灵活采用多种形式的诵读方式加以指导。比如教师配乐朗诵、听名家录音、课堂个别或集体指导,散读、齐读、鼓励学生朗读等,都是较为有效的方式。

第13篇:分型阅读拓展活动(做课教案)

分型阅读拓展活动——好朋友(第三课时)

班级:大三班

教师:张冬

活动目标:

1、能主动、大胆地向他人介绍自己的好朋友,提高幼儿交往能力。

2、通过制作友情记录册,分享友情的温暖和美好。

活动准备:材料准备:音乐“好朋友”、光盘、幼儿自制小书

经验准备:已有制作小书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音乐导入——好朋友

二、回忆大书(幼儿跟读)

三、谈话活动

1、说说我的好朋友:

(1)交流自己好朋友的名字:“你有没有好朋友?你的好朋友是谁?”

(2)邀请一对对好朋友互相介绍自己好朋友的外貌特征:“你的好朋友长得什么样儿?喜欢穿什么样的衣服?”

(猜猜他是谁?)

2、夸夸我的好朋友:

(1)介绍好朋友的优点:“你喜欢你的好朋友吗?你为什么会和他成为好朋友?

他什么地方最棒?”

(2)教师总结

(总结优点提升经验,例如:舞蹈跳得好因为姿势优美、表情好。。。。)

3、小结:好朋友就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学习,这样你的好朋友就会越来越多。

三、我的友情记录

1、利用自己制作好的小书进行记录与好朋友之间的点点滴滴

要求:绘画封面、写页码、分页记录 (为自己的书起名字)

2、教师总结

3、好朋友音乐自然结束(好朋友舞)

第14篇:育才中学学案式教案复习课型

八年级英语(下)九单元复习导学案

一、课前任务检测

汉译英

1中国以外____________ 2著名人物_____________ 3乘船游览 ____________

4提高英语___________

5一年到头_____________ 6在东南亚____________

7靠近赤道___________ 8白天期间 ____________ 9事实上 _____________

10说英语的国家 _________________11最重要的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去海南最好的时间-______________13一个更自然的环境_________________

14一个度假的好地方_______________ 15在同一个地方结束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中任务辨析

Task1

have been to、have gone to与 have been in

I _______ never ______ ____ England.我去过英国。---现在我(在;不在)英国

A:Where is Li Ping ? B:He

____

-______

____ Shanghai.他已经去了上 海。---表明他(在;不在)这儿

I ______

_____

____ this school for eight years.我在这所学校八年了 My mother _____ ____ ___Qindao twice .结论:have been to 意为“曾经去过某地”,表示曾经到过某地,现在已_____那里了。

强调去过或没去过或去过______次。have gone to意为“到某地去了”表示已经(去 过;去往)某地,现在人可能在去的途中或已经在那里了,着重指现在人(在;不在) 说话的地点。 have been in 意为____________, 表示一直呆在那里。

Task2 since与for She has been a teacher since five years ago .(同义句改写) She has been a teacher _______________.Have you studied in Yu Cai Middle School for more than two years ?(同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________时态常常以since+___时间或for+____时间作为时间状语,如需互换,

只需要在since+___时间后加上______。

Task3 neither与either A:I don`t like the shirt. B:Me ______.==___ ___ I.(我也不) They can`t skate . ______ _____ we.==We can`t skate, _____.(我们也不会) I`m not strong . ____ _____ he .== He isn`t strong ,______._____ he ____ I ____ a student.(他和我都不是学生。) _____ of the twin brothers ___ hamburgers.(那对双胞兄弟都不喜欢汉堡包。)

结论:英语中表示后者与前者否定情况相同,“也不……”时,常用neither引起的倒装

句。形式为______ +_____/系动词/情态动词+______。与之相对应的肯定结构有

Me,____.或___+______/系动词/情态动词+_____。另外,如题5)当neither ___+复数名词做主语时,表达的意思为“两者都不”,其谓语动词用(单数;复数)形式。还应当注意neither …nor…的句型结构,它的句意为__________,当它并列主语时,请注意题4),后边的谓语动词应该遵循____原则。

6)There are many flowers on _______ side of the road.马路两边有许多花。 7)______ you _____ he is going to win .要么你赢,要么他赢。 8)________ of the two ways is Ok.两种方法都对。

结论:either 表示___者中的任何一个,作主语时,如题8)谓语动词用_____数形式; 也可以用作_____词,如题6)置于____数名词之前。either …or…结构意为 ___________,当并列主语时,如题7)要考虑谓语动词_______原则。

Task4

关于“population”

The population ____this city ___about 500,000.=This city has a population of about 500,000. 2) ______the population of China?=How large is the population of China? 中国的人口是多少? 3)_________ the population in the city ____workers.这个城市 三分之二的人口是工人。 4)The population of Shanghai is _____than that in Datong.上海的人口多于大同。=Datong has a_____population than Shanghai.

结论:population 意为____,为集体名词,被看作一个整体。在句中作主语时,如

题1)后面的谓语动词用_____数形式。当表示一个城市、地区或______的人口时, 如题1)用以下两种结构,即“The population of+某地+be+数词”以及 “某地 has +a population of +数词”意为“有多少人口”。如题4)

a large /small population 意为“人口___/____”。问“有多少人口”时如题2)应用 ______或________提问。population 前有_____或百分数修饰时,用于指具体人数, 作主语时,如题3)其后的谓语动词用______数形式。

Task5

关于完成时中的延续动词与非延续动词

改错:

1)She has borrowed this book for two month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I have bought the eggs since two days ago.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Have you started learning English for two year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Mr Wan joined the Party since 5 years ago.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His grandmother has died for one year.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在现在完成时态中,当谓语动词为____________动词时,不能与for 和

since 构成的短语连用,___________动词是指该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能;不能) 持续,是短暂的,瞬间完成的。如:________,come,arrive , get ,go, leave,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begin, _________,finish等等。许多________ 动词可以用意思相同或相近的__________动词来表示。如:_____/come 对应be in someplace;_______对应be in /be a member of; __________对应keep; ____对应be dead;_____/start对应be on;finish对应be over;____/go对应be away

三、课中巩固训练:

同学们,请根据本节内容自编题目,题型设置为选择或填空,每小组设计2道题

Test

Paper

1) We have two TV sets ,but ______works well.A.any

B.both

C.either

D.neither 2) I haven`t cleaned the desk.___________________ A.Neither did he.

B.Neither have he.

C.Neither has he.

D.Either has he .3) I __________Shanghai three times.It is a beautiful city.A.have gone to

B.have been to

C.have been in

D.went to 4) ---Would you like to tell your trouble to your mother or your father? -----___________.I usually keep it deep in my heart.A.Either

B.Neither

C.Both

D.None 5) The population of my city is becoming __________.A.larger and larger

B.more and more C.fewer and fewer

D.le and le 6) ----- Li Yuchun sings quite well.I like her very much.-------____________________! A.So am I.

B.So I do .

C.So do I.

D.So like I.7)---I`ll return the book to Helen, but I can`t find her anywhere.-----She ____________the teachers` office .You can find her there.A.has been to

B.has gone to

C.has left

D.went to 8) I could speak _____ Japanese _______Chinese, so I had to talk to him in English.A.not only ;but also B.both ; and C.neither; nor D.either; or 9) _______ is the population of Shanxi Province ? A.How many B.How much

C.Which

D.What 10)----Here`s coffee and tea .You may have _______.A.either

B.one

C.each

D.it 11)How long have you _____________the radio? A.bought

B.borrowed

C.had

D.lent 12) Mr li ________England.He _______London for two weeks.A.has been to ; has been to B.has gone to ; has been in

C.has been to ; has been in D.has gone to ; has been to 13)--- Is Runyang Bridge open to the public yet? --- Yes.It _______ for almost one and a half months .A.has opened B.has being opened C.has been open D.was open 14) My aunt has lived in Beijing _______1995.A.since

B.for

C.in

D.to 15) Neither he nor I____ right.A.are B.am not C.am D don`t

第15篇:《论语》(选读)课型示例

《论语》(选读)课型示例

基本教学构想

一、单元课时安排

共八课时。其中:教师讲解3课时,学生自读2课时,学生活动2课时,交流讨论1课时。

二、单元教学目标

以“仁”这一儒学核心思想为教学重点,将本单元中“当仁,不让于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三个章节串起,使学生对“仁”对儒学有一本质上的认识。具体目标如下: 1.学生搜集孔子论“仁”的有关语段,背诵相关语段15-20则; 2.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仁”的多重含义; 3.能够结合生活实际分析“仁”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与意义。

三、主要教学方法 1.讲授式教学法。充分发挥讲授教学的长处,使之成为有意义学习的桥梁。讲授要富有条理性、启发性、思考性,能够简明系统地介绍孔子的生平及主要思想。可以将三种讲授结合起来:教师讲授、专家讲座(或录像)、优秀学生讲授。

2.书院阅读法:以学生自我阅读为主,以读书笔记为主要载体。

3.体验、探究式教学法。教师积极构建开放的语文学习环境,通过给学生提供有关研究资料、网站、书籍等,让学生先自行阅读、探究;通过组织辩论会、举办成果展示栏,可将学生学习的成果在校园内及时展示。

基本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

正式开课之前,需做好以下两项工作:问卷调查、举办讲座。 1.问卷调查

旨在营造读书气氛、了解学生起始状态、打好教学基础。问卷调查侧重了解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高中生阅读《论语》的动机状况;高中生实际具备的阅读水平及其所面临的主要困难。

2.举办讲座

在开课前,精心为学生准备一次《论语》讲座,以激发学生阅读《论语》的兴趣,同时简要勾勒《论语》全书框架,为学生自读、为以后的教学打下基础。同时,教师通过讲座传授方法,介绍参考资料,督促学生通读全书。

读书笔记基本体例如下: ①解题。勾勒《论语》各章节主题思想,了解孔子的主要观点,理清其内在的

逻辑结构。②摘录。摘录阅读中感受最深的语段。③翻译。摘录重点语段,字字落实翻译(意在理解文意并培养文言文翻译能力)。④评述。先用一句话概括所摘录每段原文的主旨,然后简要发表摘录者的见解。

读书笔记是选修课重要的载体。师生间的交流,学生的自我阅读,学生的阅读成果,基本上借助笔记展开。这是十分典型的具有浓厚语文风味的学习方式。学生的疑惑、体会、偶然产生的思维火花、即兴的议论评价都在读书笔记上留下了记录。教师的指导、批语也借助这一平台实行。同时,教师可以借此全面真实地了解学生阅读水平所达到的实际程度,学生的阅读也不至于浮光掠影、大而化之。

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主要参考资料如下: ①于丹:《于丹〈论语〉心得》,中华书局。 ②南怀瑾:《论语别裁》,复旦大学出版社。 ③来可泓:《论语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

④杨树增:《论语》导读,中华书局。

二、教学环节

环节一:宏观把握与方法指导1.开设讲座:整体介绍《论语》,激发学生兴趣提出学习要求,介绍读书方法(1课时); 2.播放专家讲解录像(1课时); 环节二:专题解读与学生活动

本环节任务有三:任务一:了解孔子生平与为人;任务二:理解孔子思想核心概念—— “仁”;任务三:掌握若干孔子人生格言。其中以任务二为学习重点。具体环节如下。

1.学生自主完成任务一:分组搜集资料,撰写文章,推选代表向同学介绍孔子(1课时)。

2.重点突破任务二: ①教师示范导读《侍坐章》(1课时)。

②学生自读本单元第四节、第七节,按要求撰写读书笔记并交流读书心得(2课时)。

③创意表达———课下认真思考,尽可能用最独特、最擅长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仁”的理解并在课上交流(1课时)。

3.完成任务三:背诵孔子格言。以孔子格言为话题开展三分钟即席演讲活动(1课时)。

第16篇:英语说课 写作课型

写作

Part 5 Teaching Procedure Step 1.Read the requirements.(2____mi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urpose of my design: (1) to analyze the requirement of the composition.

Step 2.Collect the useful words and expreions about the composition.Task 1.(Individual work, pair work, group work, cla work; _____min) Let S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ask 2.(Individual work, pair work, group work, cla work; _____mi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ow, collect all the useful words and expreions about the composition.

Step 3.Make sentences.Task 1.(Individual work, pair work, group work, cla work; _____min) Skimming: Ss should read the material fast to find out the main idea/topic sentence for each paragraph.Para 1 ___________________ Para 2 ___________________ Para 3 ___________________

Step 4.Write the composition.Task 1.(Individual work, pair work, group work, cla work; _____min) (接task3)Ask Ss to close books and finish the summary according their notes.(接task4)Retell the story /Sum up the paage in Ss’ own words according to the chart.Step 5.Revise the composition themselves.

Step 6.Work in pairs to revise other’s compositions.

Step 7.Commend on the compositions.Show students the good compositions and give advice to those compositions that do not so well.

Step 8.Write another similar composition.

Module 2 Writing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及作用

本模块以________________为话题,旨在通过模块教学使学生了解__________。写作部分要求学生就__________写___________。英语写作是一个创作性的学习过程。它对语言表达的正确性和准确性、思维的逻辑性和文章的条理性都比口语要求更高。也因为在reading 等输入之后,写作做为输出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本单元的写作课,以及以往的每次写作课都是根据这一原则进行授课的。 2)教学目标

①认知目标:把握如何写____。 ②技能目标:掌握___的写作。

③情感目标:通过_____,培养学生_____,同时________。 3)教学用具:多媒体

二、教学方法

依据导入-分析—写作-讲评的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主要运用了学生为中心,任务为中心,活动为主合作学习的方法。合作学习是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写作水平的一个有效途径,通过小组讨论、大组交流、全班分享,学生不觉得写作课是单调的,反而觉得有兴趣。

三、学习方法

1) 教会学生如何成为一个成功的语言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去背 诵或模仿好的句子,只有平时积累了,考试时自然会胸有成竹。

2) 指导学生写一封好的求职信。

四、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阅读并翻译一则招聘广告,继而对比学生和老师翻译的不同。

把广告翻译成中文,主要是想让学生对比两种语言的差异,把握广告这种文体的语言特点。课本提供了五则广告,由于时间关系,课堂上只翻译了一则。

当在学生说了自己的答案之后,我把自己的翻译展示出来 由于这之间的差异,学生的积极性立刻调动起来。

既然有了兴趣,那么我们如果想要应聘怎么办? 同学们回答,写求职信,那么如何写好求职信呢? 自然进入第二个环节———写作文 2.写作文:

(1)阅读课本上所给出的求职信,并分析求职信的结构。(除了开头,结尾,主体是中间的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说明求职信的缘由及动机;第二部分介绍个人情况;第三部分通常是询问、安排参加面试的时间或说明彼此联系的方式。包括在结尾处的客套话。)

(2)拓展:1)由于考虑到求职信有很多可以套用的句型,所以在这里我给学生拓展了不少固定句型。 比如,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其中斜体部分可根据自己情况进行更改。这一环节主要运用了齐读,造句等方式,让学生记忆,为接下来写作文打基础。

2)拿到今天的课堂任务---中文叙述的求职信,进行写作。

(3)讨论。由于所给任务与所达要求有较大出入,所以这一环节很有必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讨论,至少5分钟,让各层次的同学共同做好写作的准备。针对考试要求,我提出一下要求:要点全面,结构准确,关键词正确。比如,一共包含几个要点;第一部分缘由是什么,第二部分又怎么介绍自己;具体到关键词“特别”怎么说,“秘书”“打字员”又怎么拼写。

(4)写作:根据刚才讨论所做的笔记,学生自己完成任务。这是本节课的中心,经过前面内容的输入,可谓水到渠成。按考试的要求,需要13-15分钟。一般情况下,学生在黑板上写较之下面写要慢,所以我找了两个同学,其中一个写开头和结尾的两段,另一个写中间自我介绍这段。 (5)①作文讲评。分析黑板上作文的错误。

②打分。拿出一分钟左右让同学们给打个分数,引导同学们不仅关注怎样写作文,更要注意什么样的作文可以得高分。这才是最终我们要达到的目的。

(6)范文展示。 看范文对于每个要点,结构,及关键词的处理。并让同学们齐读,把范文大声读出来。 3.总结:最后课堂小结,重现求职信的结构,如有时间,让学生改写作文。 4.作业。改写并课下上交。

五、时间分配:

导入:5分钟 分析结构:3分钟 展示句型,作业:4分钟 讨论:5分钟 写作:15分钟 讲评:3分钟 范文展示:3分钟 总结:2分钟

以上就是整节课的过程,其中有很多不足之处,殷切希望得到老师们的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第17篇:主题阅读的课型

主题阅读的课型 ——科右前旗归流河小学 刘立军

我先讲第一个问题,主题阅读的“一主两翼”。它解决了多读书,读好书的问题。什么叫“一主两翼”一主就是以人教版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为主,“两翼”就是《主题读写》和《经典诵读》。大家知道:一主教材中一个单元是四篇文章,而两翼教材中《主题读写》一个单元有八篇散文,《经典诵读》一个单元有十首诗,加起来22篇文章组成了一个主题大单元。我们一个单元要教22篇文章。怎么教?过去,一个单元,用14课时,教4篇左右课文;现在,一个大单元,同样用14课时,却要教22篇课文,于是就产生了这就是大单元教学法。一个大单元14节课的7种课型的整体安排。七种课型的位置顺序如何安排?它们的内容是什么?它们的目的是什么?他们的特色在哪里?我用一张表格将它囊括:

(“单元导读”课:“大单元教学法”的第1个课时。《单元导读》+“以文带文课型”=单元导读课型。教学目的:

1、以编辑思路为依据,总揽全局,明确单元主题;明确学习重点,明确主要的学习方法。

2、精读一篇文章,略读1-2篇文章。课堂结构:

1、读《单元导读》。领会编者的编辑思路 。从第一段提炼出单元主题,背诵其中的要点;从第二段找出学习的重点和学习方法。这两个要点要贯穿在整个单元教学的全过程。

2、精读一篇。领会单元主题,尝试使用本单元的学习方法。

3、略读1篇文章。

(整体识字课:先读书,后识字,读中识字,整体识字 ,使识字不脱离特定的语言环境。“一主”教材中的生字——集中识字;“两翼”教材中的生字——随文识字。读书模块:15分钟左右。说话模块:10分钟左右。写字模块:15分钟左右。)

(“基础训练”课:目标任务:本单元的教学任务已基本完成。对学习效果进行检查。落实“主体”教材中必须掌握的字词句及要求默写的内容,要少而精。

1、内容前置:教学本单元前发给学生,任务驱动,先学后考。

2、目标激励:利用儿童好奇、好胜的心理,自定得分目标。

3、检测验收:在过程跟踪的基础上,限时独立完成。

4、查漏补缺:更正错误,个别辅导,再次补测,力求过关。

5、定期复习:试卷归档,其中期末再次复习。

(“展示分享”课:所处位置:大单元教学的最后1个课时。教学目的:总结本单元教学内容,深化单元主题。展示学生在本单元积累的诗词、经典片段,为学生提供展示积累的平台。教学原则:贯彻“不求知识同一,鼓励自主创新”原则。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选择——“我的课堂我做主。” 同时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尽可能让所有的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 教学流程:课堂结构为三个模块:

1、整体诵读模块:全班齐诵积累的诗词,巩固记忆(凤头。5分钟左右)

2、阅读分享模块:在单元主题的统领下,展示个性化的积累,和独特的感受。(猪肚。30分钟左右)

3、表情诵读模块:(豹尾。5分钟左右)可以是配乐朗诵,学生可以在课前自己排练。 这种课型是学生积淀的出口,展示的平台,让学生课前有一种期待,课中有一种满足,课后有一种留念。)

第二个问题“以文带文”课型,在传统教学中是从未出现过的,课型特点:“大单元教学法”的核心课型。一篇精读文带一篇或多篇略读文,阅读量大,效率高。

1、精读文与略读文的关系: 1)得法于精读,用法于略读;

2)将精读文和略读文进行比较学习(对比、类比)

2、精读文与略读文时间比:一般为3:1。

3、策略:突出重点, 优化整合,取舍得当。“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以文带文”课型的课堂结构,一般为三个基本模块: ——读的模块(15分钟左右)读中认字;读中释词;读中品句;读中析篇;读中悟理。基本上不提问。

——说的模块(10分钟左右)说自己喜欢的词句或段落;说心得体会;说学习方法。围绕一个问题展开。

——背诵模块(5分钟左右)一学期完成课内30个片段背诵。

“读—说—背”都是学生的活动,从吸收到倾吐,从理解到表达,从感知到内化,将消极的语言转化为积极的语言,符合语言发展的规律。

第三个问题以文带文+写片断=“读写联动”课型

课时安排: 3—4个课时,高段比中低段多一些。每课时读一篇文章,写一个片段;或者2节课读2篇文章,写一篇文章。

课型特点:

读为基础,写为延伸,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读中学写,读写结合。

课堂结构分三个基本模块:

1、读一读(同“以文带文”课型)

2、说一说(同“以文带文”课型)

3、写一写:找准读写结合点(把“背一背”改为“写一写”) 1)从读联想写作内容——解决言之有物的问题。 2)从读学习写作方法——解决言之有法的问题。

内容的联想选材解决了言之有物的问题,我们读的是一个小动物比如说:公鸡。那让我们产生了联想,就可能写“小猫”、“小狗”„„其它动物;从读学习写作方法,解决言之有法的问题,写“公鸡”先从头写到脚,那么我们写“猴子”也可以从头写到脚。写“公鸡”先写它的外形再写它的生活习性,换而言之写其它动物也可用此方法。

其实还有第三个要点——语言的吸收和表达。

修改后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在官方的纲领性文件中,这种提法还是第一次。

“读写联动课型”是“主题阅读”的主要课型之一,建构“读写并重”的语文课堂,运用“读写联动”的教学方法,是“主题阅读”的特色与优势,是落实培养学生“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保证。我着重从“读写联动”的策略和方法进行探讨。

读与写,是语文素养的两大核心能力,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读是理解,写是表达;读是吸收,写是倾吐;读是积累,写是运用;读是源,写是流;读是通过视觉接触他人的文字信息,通过大脑加工感受其意的过程。写是将自己通过观察体验获得的思想感情,外化为相应的文字符号的过程。读与写的心理过程是相反相成的。读写联动,将读与写的训练紧密联系在一起,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读中学写,读写结合,读写同步,相得益彰。

“读写联动”分为两类:一是,整个单元的阅读教学完成之后的整篇习作,即阅读和作文的联系;二是阅读课中的小练笔。阅读教学中的小练笔,“写”的训练植根于阅读的土壤里,既是阅读的延伸与拓展,也是习作的预热与铺垫,是阅读与习作中间的桥梁。主要形式是写句子,写句群,写片断。

一、整个单元的阅读与习作,在四个领域发生联系:

1、从读什么联想到写什么,读写内容的联想选材,使之“言之有物”。如:四上,第三单元《插上童话的翅膀》,学生读了数十篇童话,从读写内容上联想到写什么,从写作方法上学习怎么写。

(1)自述式童话,用拟人的手法。 (2)翻新式童话,逆向思维出新意。 (3)历险式童话,虚构故事情节。 (4)书信式童话,角色转换。

2、从读学习写作方法,运用到习作中去,使之“言之有法”。如,四年级,学了《生命生命》一文后,学习“事例+感悟(事例+议论或抒情)”的结构形式,写片断。

3、从阅读移情到写作,心动而词发,使之“言之有情”。如:五年级第六单元,主题为“天下第一情”,在两个星期里,学生阅读了数十篇表现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的文章,受到激励与感染,写下了富有独特感染力的文章。一篇是母亲“真发火,假打人,火里有颗慈母心”;一篇是母亲“真发火,真打人,火里饱含慈母情”。取材独特,构思巧妙,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4、从阅读积累到习作运用,使之“言之有话”。这是一个长期的积累的过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二、阅读课中的“读写联动”小练笔。“读写联动”课要突破的首要问题是从教材中找到读写的“连接点和结合处”,找到“写”的起点,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在《用“说”架读与写的桥梁》的主题报告提到的那些说的训练的内容和方式,用笔写下来都是读写联动的好形式。如:

抓住续写的“延伸点”——内容延伸下去接着写。 发现扩写的“拓展点”——扩展开来发散写。 寻求仿写的“结合点”——写法迁移运用写。 巧设改写的“发散点”——想象发散出去写。 触动读后的“心动点”——有感而发一吐为快。 下面着重谈谈仿写新形式的8个例子。

1、仿写“四素句”起步训练。

“四素句”是一个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句子。

2、仿写“六个行为句”写话训练。

小学生作文从写“人做事”起步是比较容易的,人做事行为句就是六个基本句式,即:人看到什么?听到什么?说了什么?感到什么?想了什么?做了什么?

3、仿写文章开头的专项训练。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小学教材涉及的开头约九类。 点题式 交代式 描写式 设问式 引用式 抒情式 总起式 倒叙式 联想式

4、仿写文章结尾的专项训练。

小学教材结尾的5个类型:自然式 照应式 引申式 抒情式 评价式。

5、仿写场面描写专项训练。

“场面描写”是写事件、写活动的重要写作方法。《圆明园的毁灭》、《狼牙山五壮士》、《鸟的天堂》等文章,有不少精彩的场面描写。归纳出场面描写的规律:

场面描写=环境描写+人物活动(面:群体描写+点:个体描写)

6、仿写书面语言对话格式专项训练 小学语文教材和学生的习作里,经常会遇到、用到人物对话。书面语言对话的基本格式有:

“人+话”说字的后面用冒号。 “话+人”说字的后面用句号。 “话+人+话”说字的后面用逗号。

变式:“人+神态+动作+语气+话”——语言前面加上提示语,描写人物说话时的神态、语气、语速、动作、音量、表情等等。

7、人物动作仿写的专题训练。

把一个复杂的行动分解成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再分解为几个动作,写起来就容易了。如四年级上册21课《撘石》全文按照:说撘石,摆撘石,走撘石,让撘石,赞撘石的思路写的。“摆撘石”这个部分按照:“放下——找来——搭上——踏上——离去”有5个动作.。

8、人物外貌仿写专项训练。

人物外貌包括人物的性别、年龄、体形、相貌、衣着、职业和个性特点。

大单元主题阅读教学法

第18篇:课型达标心得 文档

第三课型达标活动学习心得体会

每一个老师都会希望自己成为优秀的老师,最好的办法就是不断地学习,五节(语文3节,品社2节)节立标课的观看,对于我来说是个很难得的学习机会,通过这次听课活动,让我看到课堂上上课的那些老师从容不迫的教学风度和深厚丰富的教学语言,这些深深地折服了我,我感觉到了自己的不足,更感觉到要提高自身素质。现就谈谈自己听课后的一些心得体会。

1、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从每位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能感受到教师的准备是相当充分的:不仅“备”教材,还“备”学生,充分体现三维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获得知识。

2、教学过程精致

从每一位授课教师的教学过程来看,都是经过了精心准备的,每一句话都很精炼、每一个问题的设置都恰到好处、板书也充分体现知识的结构体系。每位教师能根据自己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在知识深难度的把握上处理得很好,都能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

课堂中的突发事件老师们都能冷静的处理。调控课堂的能力强,

4、了解学生

从听课中我也发现这些教师在课前跟孩子培养一定的感情,让学生放松.在课中运用丰富的肢体,加上幽默的语言,适时的鼓励常常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投入,专心学习。

总得来说,通过这次的观课,它给了我很多的启示,丰富了我的教学经验和方法,给我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第三课型达标活动学习心得体会

乔庄镇中心小学

20

11、9

第19篇:闭合圆式课型

闭合圆式课型

□ 侯黎明

上海市金苹果学校的“循环课堂”拥有自主学习、合作展示、复习提升、检测反馈4种课型,这4种课型呈现出闭合圆的态势,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截取、独立成课。

“循环课堂”的几个片段

“循环课堂”是上海市金苹果学校的高效课堂新模式。近几年来,金苹果学校开展了以“颠覆传统课堂,再造学校文化”为核心理念的教育改革。在一节小学五年级语文“重组主题”的公开课上,出现了下面几个片段——

片段一

生1:如果文中的事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又有哪些办法来面对呢?

生2:如果德军闯入我家,我会立刻把情报看一遍,记在脑子里,再把情报烧掉,这样德军就无处可寻了。

生3:如果“大军兵临城下,城内弹尽粮绝”,我会模仿诸葛亮,打开城门,来一个“空城计”。 生4:如果是我,我会让士兵夜袭敌军阵营,放火烧了他们的粮草。

片段二

生1:看来,我们想的办法都行不通。《半截蜡烛》中,伯诺德夫人藏情报的地方十分特别,因为“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一曲胡笳救孤城》中,刘琨想出的办法也十分巧妙。两篇文章有个共同点,你觉得他们的办法好在哪里?

生2:能不战而胜。

生3:都是智斗,以智取胜。

生1:大家说得不错。我也有自己的感受,课文中的主人公用智慧与沉着取得了胜利,他们想到了巧妙的办法,战胜了敌人。

师:老师送给大家一句话——“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是战斗的最高境界。

片段三

生1:我们分析一下课文中的主人公是怎样“不战而胜”的。

生2:先让我们来理解一下“不战而胜”。“不战而胜”在字典里的解释是——不经过战斗就获得胜利。

生4:《半截蜡烛》中,杰奎琳以“上楼睡觉”为借口,端走了快要熄灭的蜡烛,保住了情报,更保住了一家三口的性命。这就是“不战而胜”。

生5:我来说《一曲胡笳救孤城》这篇课文。刘琨只吹奏了一支动听的胡笳曲,就勾起了匈奴人的思乡之情,使他们士气大减,连夜撤兵,这不正是“不战而胜”吗?

以上片段都发生在金苹果学校的一节合作展示课上。与常见的高效课堂流程不同,这节合作展示课的时间全部用于展示,而展示的内容,也不是一节课的知识,而是经过了教师的教材整合和结构调整,展示了相关联的许多内容。课堂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育理念,整节课上,掌声、笑声、辩论声不断,学校将这种课堂状态,形象地称为“三声有幸”。

“循环课堂”的基本理念

金苹果学校的“循环课堂”,德智相融,充满活力。这样的课堂,既促进了师生的自我建构、他我交融,更能将课堂学习与学生生活融为一体。“循环课堂”的核心,在于“成长为本”、“问题导引”。

为体现“以生为本”的课改理念,学校进行了一场“颠覆性”的革命,首先确立了“以学为先,学导同行”的理念。在观念改变上,开展了多层面、多形式的培训;在空间改变上,学生围坐、前后两大黑板;在流程改变上,将学习前置,先学后导、导学同行、学道贯穿;在行动改变上,教师站位退后,学生抢占黑板主阵地,成为真正意义的课堂主人。

此外,学校强调教师建立基本的课堂理念,它们分别是“三讲”、“六不讲”。

何谓“三讲”?教师要“讲学生不理解的共性问题”,“讲提炼出的重点和难点”,“讲知识缺陷和易混易错的概念”。

何谓“六不讲”?学生没有预习,教师不讲;学生没有问题,教师不讲;遇到问题,学生不进行讨论,教师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能通过讨论理解的,教师不讲;讲了也没有意义的,教师不讲。

这些基本理念,生动具体地体现了学校以“成长为本”的教育改革思想。

学生需要在遇到问题、解决问题中成长。如果将“问题导引”引入教育,教育的核心任务就不再是“知识传授”,而是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问题导引”模式突出了导航的引导性、学习的自主性、合作的探究性和展示的充分性。学生学习什么知识、什么时候学、怎么学、学多深,这些都是在问题、项目、任务的驱动下进行的。把握问题的解决,再生成新的问题,就是把握学生成长的全过程;注重问题的解决,再产生深层次的问题,就是注重学生成长的价值。 “循环课堂”的课型流程

为落实“成长为本”和“问题导引”,学校改变了原有的课堂结构,形成了“循环课堂”的4课型流程,即自主学习课、合作展示课、复习提升课、检测反馈课。

自主学习课给予能力支撑。

“问题导引”教学模式下的自主学习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自学。在课型上,与之相匹配的是自主学习课。

自主学习课上的自主学习是有规划的。教师在安排学生的自主学习任务时,会整合教材、规划流程,将单元模块式的内容让学生集中学习。在课堂上,教师随时接受学生的咨询并提供帮助,然后对学生所完成的任务进行详细评价。这样的自主学习,确保了每一名学生都能独立思考,也为后续的小组讨论、合作展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合作展示课激发学习潜力。

展示是解决学习内驱力的最好手段,是学习成果最直观的反映,是教师进行学情调查的最直接途径,也是课堂决策的重要依据。从某种意义上说,展示已经形成了高效课堂的独特文化。展示面向全体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凝聚了全体组员的智慧,让学生释放自己、展示自己的同时,也充实、完善了自己。

聚焦黑板,生进师退。学生的每一次展示都要坚持“主题化”原则。首先,组长要依照“学习方案”,对组员布置任务、让他们分工合作。展示开始,全体学生聚焦黑板,生进师退。退在一旁的教师,关注全局,关注展示的内容与进程,做倾听者、指导者、帮助者、评价者。

质疑对抗,大胆表达。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重要,勇于质疑可以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在质疑中学会学习,这是实现课堂质量的重要途径。要做到这一点,离不开教师的巧妙引导。教师应该“设疑激趣”,让学生关注知识的生长点与能力的提升点,让他们能够在质疑中提高、在对抗中升华。 精心点拨,突重破难。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要求教师时刻聚焦黑板,关注展示和质疑的学生。教师既要引导巧妙,又要点拨到位。对于疑难的问题,教师要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帮助他们将知识“形成网”、“织成块”,最终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

复习提升课提高课堂效益。

复习提升课是对所学知识的再次回顾、总结和提升。教师应该做到:精讲、少讲,把问题交给学生;增加容量、思维量、训练量,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益。学校为复习提升课制定了流程:概括导入、展示目标——梳理知识、构建框架——自主复习、落实双基——达标练习、提升能力。这几个环节,能够帮助学生回顾学习内容、巩固课堂知识。

检测反馈课保证目标达成。 在检测反馈课上,教师会结合学情,尽可能将检测的内容和形式,做到精练、有趣、实用,并将固定练习和随机练习相结合、个人练习和小组参与相结合,设计出对子法、小组检测法、限时训练法等多种检测方案。

以上4种课型呈现的是一个闭合圆的态势。对于一个课题的学习,不管需要几个课时,原则上都要经过这些环节点。教师可以根据课时量的需要,灵活截取、独立成课,但必须与下一节课无缝对接。学生通过自学、对学、群学、合作探究、展示质疑、总结反思、检测训练等方式进行学习,教师则负责观察、引导、点评等工作。由于“循环课堂”对学生的每一步学习都有组织、时间、空间上的保障,因此,确定了“成长为本”和“问题导引”的理念,也就保障了学生学习目标的顺利达成。

这样的课堂,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他们的情绪是高涨的、思维是活跃的,课堂自然也就是高效的。学生真正享有了成长权、选择权、表达权、展示权,并在享有的过程中,孕育未来,走向未来。

(作者单位系上海市金苹果学校)

第20篇:公 开 课 类 型

公 开 课 类 型

公开课可分为二类:第一类展示性质的课,如展示课、示范课、汇报课、观魔课;第二类研讨性质的课,如实验课、研讨课。展示性质的课特点与要求:这种公开课,不妨有点表演性,允许学生在教学内容上做点准备,例如学生预先认真地读过课文甚至其他材料,对教学内容有比较丰富的了解,在上课的时候可以给老师更多的发挥余地, 但不能“重演”,不能“排练”。这种类型的公开课必须是课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必须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听课老师能从中获得教学启发,听课教师重在学习执教者上课的理念与课堂操作方式,体现执教者的教学思想与教学艺术,展示执教者教学风格与课堂灵活处理学生的教学生成问题的机智,这样课基本属于优秀教师的专利品。这种课课堂容量大,提供信息多,适合大规模教研活动(至少是县级以上单位组织的)。这样的活动不宜过多、过频繁。

研讨性质的课特点与要求:常态下的实验、研讨课,追求的是真实、朴实、充实、有效;围绕一个主题,通过实验与研讨,执教师展示新思路、新方法、新策略,这样的课也允许有失败,关键是否体现创新精神,要有新的追求,课即使没有达到教学目标,也为教学研讨提供平台,让教师从中领会失败的原困,让教者而会从中吸取教训,有利促进执教者与听课者共同成长。这样课体现实验性与专题性,这样课最适合校本教研,教师可学、易学,教研效率高。这样课要常开,人人都能参与作课,有利于全体教师提高专业素质。

教案模板课型是什么
《教案模板课型是什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