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高中政治新授课教案模板(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8-05 08:32:35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高中政治新授课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高中政治新授课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高效课堂是以最小的教学和学习投入获得最大学习效益的课堂,基本特征是“自主建构,互动激发,高效生成,愉悦共享”。衡量课堂高效,一看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增长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程度;二看教学效果是通过怎样的投入获得的,是否实现了少教多学;三看师生是否经历了一段双向激发的愉悦交往过程。因此面对今天的学生已不能用传统的教育方法(满堂灌、教师主讲),应该更多的教给学生的不是课本的知识点,而最重要的培养其能力和情感道德,而提升教育质量的载体在课堂,因为教学的“根”在课堂。只有打造高效课堂,才可能提高教学质量。

一、理论依据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也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而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学生的主体性发展的最高表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为了创造出师生在教与学中的最佳组合方式,使教师主导作用的功能,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功能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优势互补,提高课堂效益。我们把 “自主合作、优质高效、精讲点拨、强化训练”的指导思想和我们高中政治学科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对新授课课堂模式进行研究,形成了我们自己的”精讲善导”新授课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二、教学目标(三维目标)

三、新授课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流程介绍:

精设学案,自主探究——创设情境,温故导新——交流互动,合作探究,释难解疑——针对训练,矫正落实——总结反思,自主构建,交流提高

四、新授课课堂教学模式具体流程及操作

(一)、精设导学案,自主探究。

本环节属于课堂前延部分,主要利用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首先教师需要精心备课、认真钻研教材、熟悉学情、集思广益的基础上编写学案。编写学案时注意四点:(1)设计”真问题”贯穿始终,既启发学生思考又激发学生探究兴趣。(2)安排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活动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避免仅为搞形式无谓浪费课堂时间,降低课堂效率。(3)针对重难点、考点、易错易混点等精选习题并体现层次性,这样既达到训练落实的效果又贯彻了素质教育。(4)学案上要设计疑难问题展示卡,有助于老师在批阅学案时集中学生预习过程中发现的疑难问题,这样使备课、讲课更具有针对性。

其次,教师要善于指导并敢于放手给学生利用学案结合课本自主预习探究。蔡元培先生就说过:”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教员竟不讲也可以,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通过自主探究让

1

学生在”自学”中充分暴露思维、暴露问题,提高老师上课的针对性。老师如果怕学生出问题而不让学生”自学”,就会使学生养成了一种思维惰性,学到的知识也是假知识、死知识。 学习的效率自然也高不了。

再次,学生应该利用自主学习时间,按照老师指导的方法结合学案自主探究新课知识,完成自主探究相关问题,并把预习过程中发现的疑难问题如实填在展示卡上。

(二)、创设情境,温故导新。

创设情境是导入新课的基本要求。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原有的知识背景,在原有的知识背景中寻找到学生的新知识生成的最佳结合点结合学生身边的事例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教师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渲染气氛,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要善于运用学过的知识切入问题并对新知识形成感性认识。这样的情境既达到巩固原有知识的目的又启发学生对新知识有所思考激发求知欲,也就是既温故又导入新课,同时因为是贴近学生的情境有利于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三)、交流互动,合作探究,释难解疑。

本环节通过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共同完成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有两步:

1、学生交流展示自主探究成果,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这些成果,相互评析去粗取精;并作简洁评价同时指导学生总结归纳形成正确的观点。

2、合作探究,释难解疑。老师首先要根据学情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提出合作探究问题(来源一是学生疑难问题展示卡出现比较集中并比较典型的问题,二是老师为了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而设计的问题);其次,各小组分工明确进行讨论。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在学生相互质疑问难、辩驳解疑过程中提高学生辨析能力,同时在过程中学生可以借助同学的观点来纠正或完善自己的观点达到”兵教兵”的效果。老师在该过程巡视检查参与到小组的活动中去了解学生的思维找准问题所在。最后,各小组把本组达成的一致意见交流共享,小组之间相互补充、相互辩论。在交流结束后老师要做准确、客观鼓励性的评价,并对出现的疑难、重难点精讲点拨,对知识、能力、方法进行总结归纳,使学生实现对本堂课知识的升华。

(四)、针对训练,矫正落实。

本环节让学生限时完成学案设计的针对性训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完成后,老师展示答案,小组成员互批,错点当堂反馈。老师对发现的问题针对讲评点拨,及时矫正,甚至可以对错点变式训练达到巩固的效果,提高课堂效率。

(五)、总结反思,自主构建,交流提高。

本环节是在完成新授课之后,给学生几分钟让其在知识、方法、能力认真总结反思的基础上构建知识树,感悟自己本堂课的收获。学生之间对自己的知识树及收获进行交流,老师对学生的交流作简洁评价指导学生总结完善,既系统的掌握知识又搞清知识之间的联系,达到升华提高。

四、实现条件

一、教师要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适应政治新课程教学的需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努力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

2

的转变。教师应改变“满堂灌”,板着“棺材脸”授课法,传统授课方式扼杀了学生们的思维空间,对培养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不利的。因此教师应切切实实做学生的启发者、引导者及帮助者。坚持精讲多练,多启善导。例如,在实际教学中,可将全班同学分为若干学习小组,每组学生好中差搭配好,然后让他们一起讨论问题。形成一致的意见,真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第二、学生要学会课前预习。学生学习政治的方法不正确,许多学生对政治课学习动机缺乏,而且也没有形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这些不良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势必影响高效课堂进展,因此要想使高效课堂顺利高效进展学生必须要学会课前预习。

而教师也应教会学生自主学习政治的方法。(高效课堂以学生为主,因此学生必须学会课前预习这是高效课堂能够顺利进行的保证)(1)要求学生按照课本提示的“如何阅读这本教材”进行学习;(2)教学生运用划分句子成分的办法,提高学生阅读政治课本的能力,全面把握政治概念,理解政治课本知识的策略和方法;(3)教学生抓住关键词和知识重点。注意最、决定、第

一、首要、前提、基础、基本、关键、核心、主要、主导、实质、本质、根本、根源、标志、目标、目的、原则、源泉,等等“关键词”。提醒学生在学习中可以采用在课本上对关键词划上点、线、圈、勾等着重号,或用彩色把关键词加以突出;(4)教学生注意区分易混词、近义词、对应词、反义词正确全面地理解知识点;(5)要求学生注意前后两课之间的联系;(6)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不能忽视各种标题,在各种标题下做重点符号。复习时,把各种标题有机的“串”起来;(7)提醒学生阅读政治课本时,必须把每句话同前后句、前后段、前后节、前后课的内容联系起来。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问题进行学习复习;(8)教学生运用逻辑推理方法理清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构建起知识网络,便于对知识的记忆;(9)要求学生联系实际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10)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对类似容易混淆的知识进行归纳、辨别,并进行练习;(11)要求学生在 “咬文嚼字”地把课本读准、联系“实际”地把课本读活、读“厚”的前提上,把教材“化繁为简”。从而达到便于理解、记忆的效果;(12)教学生会使用配套工具书等等。 第

三、努力创设思想政治课自主学习的氛围环境。(1)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教师在课堂上不但要有亲和力、感染力,而且要参与到学生中去,成为学生的朋友,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和想象力,使整个课堂成为自主、热闹有序的学堂。(2)尽量留给学生一定的自主学习空间,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自主学习、探究中去。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品质习惯。

五、教学评价 (1)、教学目标

1.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2.与学生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相适应,关注学生的差异 (2)、学习条件

1.学习环境的创设(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2.导学案处理(学习内容的选择和处理科学) (3)、学习活动的指导与调控

1.学习指导的范围和有效程度(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参与的机会;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根据学习方式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

3

2.教学过程调控的有效程度(能够根据反馈信息对教学进度、难度进行适当调整;合理处理临时出现的各种情况)。 (4)、学生活动

1.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参与活动积极主动)

2.学生参与活动的广度(学生参与活动的人数较多;学生参与活动的方式多样;学生参与活动的时间充足)

3.学生参与活动的深度(能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或能发表个人见解;能够按要求正确操作;能够倾听、协作、分享) (5)课堂气氛

1.课堂气氛的宽松度(学生讨论回答问题得到鼓励;学生的质疑问题得到鼓励;学习进程张弛有度)

2.课堂气氛融洽程度(课堂气氛活跃有序;师生、生生交流平等、积极) (6)、教学效果

1.目标达成度(基本实现教学目标;多数学生能完成学习任务;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

2.解决问题的灵活度(有些学生能灵活解决教学任务中的问题)

3.师生的精神状态(教师情绪饱满热情;学生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愉悦;学生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推荐第2篇:新授课教案模式

新授课教案模版

课题(课时)

一、目标

二、重难点

三、教材分析

四、教学过程

(一)候课

1.师 2.生

(二)课堂教学过程

1.辅助环节 (1)导入板题 (2)示标 (3)示导 2.先学环节 3.后教环节 4.当堂训练环节 5.回归环节

五、板书设计

六、教后思

推荐第3篇:内能新授课教案

《内能》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

3.知道热传递过程中,所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4.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的一些事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观察、实验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

2.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与物体内能的变化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和内能变化的关系。

3.通过分析、类比、学会用类比的方法研究问题。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帮助学生树立勇攀科学高峰的理想和志向。 【重点难点和关键】

重点:内能概念的建立;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难点:正确理解内能的概念。

关键:做好探究实验,从实验中分析,总结完成知识的建构。 【教学资源】

多媒体电脑、PowerPoint课件、网络视频、酒精灯、铁丝、钳子、布、火柴、热功互换器、压缩空气引火仪、铅笔、砂纸、冰块等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教师:播放神州八号火箭发射视频。(学生:欣赏视频并交流。)利用视频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让学生为我国有这样的先的进科学技术而自豪。 引入新课:(1)神州八号发射时,为什么要携带大量的燃料?

(2)火箭利用那种能量做动力升空呢? (学生思考讨论)引入本课课题:内能

1 新知建构:1:内能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能量呢?

2:结合大屏幕图片提问:什么是动能?什么是势能?什么是机械能?(学生思考并回答) 3:应用类比的方法说明分子有“分子动能”、“分子势能”。 建立内能的概念,认识内能包含的两种形式

4:内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是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分析分子动能,分子势能有哪些影响因素,从而了解内能的影响因素。)

5:内能与机械能有什么不同?(学生讨论并交流,发表观点)进一步理解内能和机械能是不同形式的能。

6: 改变内能的方法。

提出问题:我们如何能使手的内能增大?、

猜想假设:根据事例、生活经验,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猜想。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实验探究:分组实验(每两组一个探究问题)

1.如何使一根铁丝烫手? 2.如何点燃火柴头? 3.如何使一块冰熔化? 4.如何使水沸腾?

归纳总结:通过以上实验,讨论、归纳、交流,相互补充,改变内能的方式可以归纳为哪两种?

知识深化:1热传递和热量。

(1) 热传递发生的条件是什么? (2) 什么是热量?热量的单位是什么?

(3) 发生热传递的两个物体的内能是如何变化的?

2做功。

(1)演示1:压缩空气引火仪实验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筒内现象,思考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2 (2)演示2:热功互换实验 1.观察到的现象有哪些?

2.出现水雾是什么现象? 3.瓶塞跳起说明了什么?

4.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得出结论.小结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情况。

3.做功和热传递的异同点:

课堂小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布置作业:请学生完成课后相关练习题 板书设计:

10.2内能

一.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 二.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1.热传递: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低温物体温度升高,高温物体温度降低的过程

2.做功: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减少

【教学反思】

内能是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在教学中我采用了类比的方法,希望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能教好的理解内能概念;这种教学方法是我们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方法,教会学生掌握这方法意义重大。

本课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体会到了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热传递;二是做功。探究实验帮助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从而降低了他们学习本课知识的难度。在物理教学中实验探究教学的作用不容忽视,实验探究不但帮助师生攻克教学中的难点而且实验探究方法的设计及小组交流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造能力及合作精神,本节课就力图让学生通过探究实验及小组讨论来完成本节重要教学内容,在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同时,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师生取得良好的教与学的效果。

3

推荐第4篇:教案新授课模式

1.1线段的比较与作法

课 型:新授课(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比较线段的长短

2、理解线段的性质。

教学重点:熟练选择合适的方法比较线段的长短

教学难点: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究

要求:自主学习18-20页,思考并小组内交流下列问题:

1、比较线段的长短有几种方法?

2、两点之间__,叫做这两点间的距离.。

3、两点间的所有连线中 最短,简单说成 4测量工具有 或借助仪器 自我完善:

(二)教师点拨

1、度量法,叠合法,截取法

2、距离指两点间线段的长度 3,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举例说明

自我完善:

(三)尝试训练并小组内交流(典型例题分析) 1,课本20页练习1,2,3 2,课本25页5题

自我完善:

(四)拓展提升(补充知识、新典例等)

自我完善:

四、小结

补充:

五、达标检测 要求 :定时5分钟,然后交流。

六、板书设计

七:作业布置及批改反馈:

反馈

八、课后反思:

推荐第5篇:新授课

“新授课”研究报告

“新授课”研究团队是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以冉少杰老师为组长的带领下组成的研究团队,旨在改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目标。

新授课主要目标是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思想。由于我校班级人数较多,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仍然是教学的主要形式,这种教学主要弊端为:老师教的累、学生学的苦。学生没有积极思考、发问、质疑的机会,这些都降低了课堂效果。

为改善这一状况,通过借鉴他校课改模式,“新课型”研究团队以《中庸·第二十章》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为理念,提出“新课型”五要素:新课导入、博学新知、审问慎思、明辨解疑、目标达成。

下面就五要素做主要汇报:

一、新课导入:

课堂“导入”,又称“开场白”或“导课”,是课堂上正式教学的前奏,它是课堂教学开始之前,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状态的教学组织行为。

1、直接导入法:最简单的导入方式,特点“短、频、快”。

2、温故导入法:

温故导入是根据新旧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找准新知识的连接点,以旧知识为基础发展深化,从而引出新的教学内容,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3、创设情景法:利用语言、设备、环境、活动、音乐、绘画等各种手段,制造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

4、兴趣导入法:是教师在授课开始之前通过多种方式(观看与本节有关科普知识、组织学生实践操作),引导学生渴求新知识方法。

5、实验导入法: 实验导入法是物理、化学、生物课等让通过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或观察教师操作实验导入新课的方法。

课堂导入目的是激发学生兴趣,激起学生求知欲;使学生能够把心理调整到进入新课学习的最佳状态,提高教学效率,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博学新知:

“博学新知”是一种自律学习、主动学习。这样能提高学生的主体责任意识,使学生的学习状态发生根本变化,从他律到自律、从被动到主动、从消极到积极。不仅开发了学生的潜能,而且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责任心。

1、查阅资料法:即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料增加对新知识的了解的方法。学生可查阅的资料有字典、学习报、参考书等。

2、小组讨论法:即让学生分成小组分享各自的想法、信息、知识的方法。小组讨论可以达到集思广益,知识共享的效果。

3、师生互动法:教师可以指导预习,按“扶——放”原则,起先可设置“导学提纲”以设计一系列问题的形式,在“学什么”“怎样学”两方面加以引导。

4、借助互联网: 借助互联网进行课前预习。

三、审问慎思:

好的问题,能启迪学生的思维,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因此为了保证一节课的质量,为了让课堂更加精准、实效,初步设计“审问慎思”环节由教师作为这一环节的主导,作为问题的设计者。

1、层递式提问:对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问题进行分层次由浅入深的提问。通过一环扣一环、一层进一层的提问,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发展。

2、列举式提问: 列举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这一类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努力搜寻记忆中的生活知识,在相互启发下,可举出更多的例子。

3、对比式提问:可以诱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共性、区别个性、加深理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

4、引发争论式提问:争论可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通过争论解决的问题,理解特别深刻,其效果是一般性讲解所无法达到的。

5、类比式提问:能帮助学生发生联想、想象,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提高。

四、明辨解疑的策略:

1、要注意组员之间的层次性,差异性和互补性:教师要注意组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 教师应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

2、注意问题难易程度,优生带领,中下学生优先,因“生”设问:优等生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带领者,除了自己积极表达对问题的看法和意见外,还要组织组内的成员围绕目标共同学习,归纳成员的发言要点,鼓励其他成员畅所欲言,与他们交流自己的观点,使学习小组成为学习的共同体。

3、学习任务、要求要明确:教师要把小组内进行合作学习的任务、要求布置清楚,要让每个小组及每个人都明确自己要完成的任务。

4、时间要充足:任课教师要根据“合作学习”的任务、要求,留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探究的时间。

5、养成良好习惯。

五、目标达成:

1、概括总结式:在一节课要结束时,对整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概括出知识的脉络与主线,深化主旨,强化重点,明确关键性知识,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形成条理,起到突出主题的作用。

2、分析比较式:为了使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本质特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教师可以将新学知识的各个部分以及新知识与原有知识进行比较分析,明确它们的内在联系或找出它们各自相同或不同的特点,以起到更准确、深刻理解知识的作用。

3、回顾反思式:课堂结束时,教师可以通过小结与学生一起回顾新知识,加强学生的记忆,巩固新知识。小结时也可以用板书,让学生归纳出有哪些知识点、重点、难点。

4、交流评价式:课堂教学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和活动。同时要让学生有机会去畅谈自己的体验评价、感受和收获,有机会表达自己的困惑和喜悦,提出建议和见解。

推荐第6篇:五四运动教案新授课高效

第16课《五四爱国运动》教案

高一历史组 安新

一、教材

1、教材分析

《“五四”运动》是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一,也就是政治文明历程专题的第四单元第16课的内容。“五四”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次承上启下的革命运动。它上承辛亥革命即旧民主主义革命,下启“五四”运动以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因此,本节课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这一节学好了,将为学生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应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一问题。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掌握日本加紧对中国侵略的“二十一条”,巴黎和会概况及性质;五四运动的爆发、口号、发展及结果;五四精神。

②、引导学生对比五四运动前后中国革命(特别是辛亥革命)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小组讨论,师生合作共同探究,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②、通过对五四运动彻底性的探究,学习历史时间评价的基本思路。 ③、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学会寻找资料,探究历史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二十一条”是日本妄图灭亡中国而提出的,“二十一条”激起了人们的反帝斗争,为五四运动的发生提供了深层背景。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②、认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在五四运动后期,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全国人民团结是斗争胜利的保证。

3、教学重、难点

重点: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背景。

难点:如何理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4.教学方法:讲解法;电教手段应用:电影资料剪辑《五四运动》。

二、教学过程

结合本节内容的学习过程,我设计了以下四步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复习旧知识,提问, 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仁人志士为救国进行的探索与抗争”的内容,引入本课主题。

2、新课过程:

发给学生预习学案,给7——10分钟完成学案,梳理本课知识。本课三目内容简洁明了,呈现出因果关系,教学中可以层层推进,逐步做好铺垫,最后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

(1)互动探究一:五四运动的背景

1 教师首先给出一系列材料,并提出设问五四运动的背景有哪些?学生根据所给材料进行回答:

材料一:军阀扩充军队数目:1914年全国陆军45万多人;1918年85万多人。

材料二:对人民的压榨:1912~1919年田赋增加了7倍;盐税、烟税、酒税增加了3倍,印花税增加了6倍。

材料三:1916~1919年5月北洋政府共借外债100多次,债权国包括:日、美、英、法、德、俄、比、荷等国,以中国的银行、矿山、交通、税收、国库券、期货为担保。

材料四:据统计1913日本在华投资总和4.9亿日元;1914年输华货值1.6亿日元,1919年增至4.47亿日元;美国对华贸易额从1913年0.35亿海关两增至1919年1.08亿海关两。

材料五:日本首相寺内称:在他任期内1916~1918年日本对华借款3倍于前,日本在华权利何止十倍于二十一条。

①日本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的有关日本侵华的史实,阐明日本侵华野心不断膨胀的历史根源,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从而让学生对此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然后对日本出兵山东、向袁世凯政府秘密提交“二十一条”的情况作一简述,再由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二十一条”的内容,由学生共同分析其对中国主权的侵害和显示出来的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野心。日本通过迫使中国接受“二十一条”,使日本在华侵略势力迅速膨胀,开始打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同时也使中日民族矛盾空前激化。

②巴黎和会。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讲述巴黎和会的情况,播放《我的1919》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据理力争得片段。建议教师首先简单提问学生:巴黎和会召开的时间、背景、目的是什么?然后向学生展示在巴黎和会上,中国政府的正义要求。最后介绍巴黎和会对于中国政府的正义要求予以拒绝,此时教师出示材料:巴黎和会关于山东问题决议案。对中国代表团参加和会提出收回主权的7项正义要求的内容知道学生阅读并理解。让学生学生正确认识“一战”的性质和巴黎和会的实质。但巴黎和会中,帝国主义出卖了中国的主权,这表明:弱国无外交。一场反帝国主义侵略、争取民族自决的斗争如火山一样即将爆发。

(2)互动探究二:五四运动分为哪几个阶段?及其各自特点?

连接上一目内容,让学生分析到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是运动爆发的导火线。 两个阶段。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小字内容和插图,进行分析和归纳,这样既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可提高其分析、归纳和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分析和归纳,让学生明白第一阶段是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各自特点,突出第二阶段工人阶级是主力军,明确“三罢”斗争的参加者及其特点。

五四运动的结果。用提问的方式,使学生明白北京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三个卖国贼、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这些胜利的取得是全国人民英勇斗争的结果。

(3)互动探究三:五四精神

教师首先要求学生结合辛亥革命的失败,分析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69的有关内容,并进行提问。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然后教师依据教

2 材做出以下补充分析:

第一、“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五四”运动过程中,青年学生喊出了“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口号,并且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相比较以前的革命,在反帝反封建的要求中更坚决、更坚强。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在运动后期发挥了主力军作用。“五四”运动过程中,在上海工人罢工声援学生爱国运动后,全国的斗争形成新的高潮,正是工人阶级的巨大作用,迫使北洋军阀政府让步,“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先进知识分子指导和推动了运动的发展,并起了领导作用。

第二、启导广大人民的觉悟,准备革命力量的团结。“五四”运动过程中,全国二十多个省,一百多个城市,尤其是工业相对集中的城市都爆发了声援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参预的群众超过历次革命,人们在反帝反封建的旗帜下空前的联合。

第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基础。“五四”运动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选择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为振兴中华的革命理论,并为之积极行动。

第四、“五四”运动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五四”运动受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影响,并成为当时社会主义潮流的一个组成部分。

总括上述,“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因为有新的生产力、新的革命力量——工人阶级,新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新的奋斗目标——社会主义。中国革命较之以前的革命,由于这些新的因素,进入到新的阶段。

三、课堂小结。

根据板书,让学生自己进行总结。讲明那些是重点,那些是难点。

四、随堂练习。

让学生做配套练习,并进行一些题目的讲解。让学生加深对本课知识的理解。

五、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学生比较五四爱国运动前后两个阶段、辛亥革命与五四爱国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教师分析相关问题,补充相关材料,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附:板书设计:

第16课

五四爱国运动

一、“二十一条”与巴黎和会

1、日本提出“二十一条”

2、巴黎和会

二、“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1、五四运动的爆发

2、五四运动的发展

3、五四运动的结果

三、五四精神

3

推荐第7篇:高中政治教学论文:如何上好一堂新授课的思考

高中政治教学论文:如何上好一堂新授课的思考

《当代教育科学》中吴永军先生是这样写的:课程改革视野中好课的总体要求应该体现在建构性、生成性和多元性的统一。建构性是好课在科学规律上的体现;生成性是好课在教学展开过程中的基本要求;多元性是好课判断中的一个重要标准。他还写到:从教学过程的“结构要素”讲,好课的具体标准应包括:

1.教学目标要指向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目标要做到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三方面内在统一;要因材施教,按照多元智慧理论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目标要有弹性,给学生留有其发挥主体性的空间和时间;以创新能力与个性发展作为教学目标中的重点。

2.教学内容组织得当。内容要体现基础性、现代性、综合性的统一;作为教的内容的教材、教程与作为学的内容的学材、学程要规划好。

3.教学方式方法选择运用要贴切。选择的标准要以自主、合作、探究作基本参照;运用上要强调科学化、艺术化、个性化地运用。

4.教学评价要完善。一切评价围绕“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宗旨;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情感、意志、人格等方面的发展及学生的需求、潜能等也需要予评价;评价的方法与手段要多元化;让学生以主体身份参与教育教学的评价。

因此,要上好一堂课,必须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不同的学习阶段针对不同的学习对象选择合理可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安排好课堂教学步骤。教学步骤一般可分为复习旧知识,告知教学目标,呈现新知识和促进新知识的理解。

一、复习旧知识:目的在于激活原有知识。

教师通过对学生提问、或进行小测验等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以利于新知识的接受。检查复习的方法有:口头问答、黑板演示、默写单词、公式或事件发生的年份、检查课外作业、纠正作业错误等。检查后一般要给予评定,运用五级记分法或百分制记分法,并指出优缺点,给予解释和说明。检查复习的内容可以是上一次课上学习的内容,也可以是以前学过的和与即将学习的新知识有关的内容。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尽力创设新颖的情景和有趣的问题,加深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

二、告知教学目标:目的在于指引注意,激发兴趣。

这时,教师要让学生做好上课的各种准备,通过讲述,板书或提出问题引入教学内容。比如在内容上,可以用一些学生喜闻乐见、与实际生活相关的知识;或者也可以提供学生平时并不一定了解、却能很快激发学习热情的新领域信息,使学生迅速集中对新课的注意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不断引导学生的积极性,循循善诱,并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

三、讲授新教材: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新知识。

在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需求后,教师就应及时地将新授课的内容,有计划有层次,由浅入深地展现给学生。当触及到新旧知识的结合点,或者说是新知识的生长点时,教师就应根据学生实际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运用恰当的形式(朗读、讨论、简笔画等),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运用多种知觉器官真正参与和探究新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千方百计地启发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自觉地领会所听到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必须清楚:讲授新知,不仅是使学生学到知识,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必须指出的是:教师提的问题必须提得恰到好处,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吃透教材,又要吃透学生,对不同的对象提出不同的要求,因材施教。其次,教师的启发点拨要适度,要引导学生自己总结规律,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和运用语言能力,使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当堂理解,当堂进行巩固。此外,教师也可以使学生初步练习和运用新知识,并使学生及时了解

练习的效果,及时反馈,巩固和纠正,从而形成正确的、熟练的技能、技巧、进一步发展智能;或者也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讨论总结和阅读教科书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四、讲授新教材的过程中课堂管理工作至关重要。我们的课堂活动一般可以分成课堂教学、课堂评价和课堂管理三个主要的活动模式。课堂管理始终制约着课堂教学和课堂评价的有效进行,因此,不仅在上课开始时,而且在全部教学过程中,直到一堂课的结束,教师都要注意调节学生在课堂过程中的过度紧张和焦虑,缓和和解决各种冲突,维护学生身心健康,激励学生潜能的释放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始终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开拓思维活动,实现教学内容。

五、布置作业: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并培养学生独的能力。

作业有课内的和课外的,口头的和书面的。无论是哪种形式的作业,都是为了使学生消化和巩固所学的知识,熟练技能和技巧,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和技能以及独立工作的能力。作业是学生的学习产品,产品是否合格表明学生的学习质量,也反映教师的教学质量。所以教师布置作业要提出明确的要求,有时还需提示和示范,教师应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的检查,批改和评定,通过检查了解教与学双方的情况,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发扬成绩,克服缺点,改进教学,做到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对于课内作业,可以通过提问启发学生思考,激起他们思维的浪花,让大脑处于高度专注,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抓住学生急于求知的思维最佳时刻,进行指点,引出新授内容。这时再提出新问题,给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践,启发引导他们分析归纳,使学生能够把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及时消化,吸收和应用。

至于课外作业,教师要注意督促学生养成当天作业当天完成和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教师检查作业时要区分合作完成和抄袭作业两种不同性质的表现,前者值得表扬,后者要予以说服教育。同时,教师布置课外作业,要注意学生的用脑卫生,练习要少而精,不要搞题海战术折磨学生。作业的形式也应多样化,让不同能力、不同兴趣的学生有更多的自由时间发展个性。

六、反思:这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作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没有十全十美的一堂课”,为使每一堂课上得更好,每一节课课后我们都要静心沉思。反思自己一堂课的成功之举、失败之处;反思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机智以及独到的见解,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完善,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思路,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反思的同时,我们应该及时记下得失,重新设计教案,这样才能不断改进和完善课堂教学,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才能把教育手段与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以上内容简单描述了关于课堂教学步骤的安排工作。但是,在实际教学实践过程中,由于教学任务、教学内容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教师、学生的各种不同特点,决定了我们不能生搬硬套任何一种课堂教学结构模式,同时也不能用一种结构模式否定另一种结构模式。不同的教学模式有各自不同的侧重点,世界上没有一种教学模式是普遍适用的,因为教学情境是千变万化的。由于教学工作者选择的教育理论和教学理论上的倾向不同,其操作的式样也会不同。只有明确这一点,我们才能灵活地、恰当地选择和应用教学课堂模式,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参考书目:

皮连生著:《教与学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王策三著:《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4

叶 澜主编:《新编教育学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0

青岛市第六十四中学仇永慧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上好一堂生物课》

推荐第8篇:初三传统文化新授课教案《论语

初三传统文化新授课教案

授课内容:

《论语·季氏》(四则之

1、2则) 执教人: 胡 江 杰 教学目标:

1.聆听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明确交益友与损友的利害关系。

2.明确何谓有益的乐趣,何谓有害的乐趣。

3.结合时代的需要,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完善学生个性和人格。教学重点: 明确交益友与损友的利害关系 教学难点: 明确何谓有益的乐趣,何谓有害的乐趣 教学方法: 采用耐心疏导、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投 影 仪 入境生趣

好的孩子们在一起,攀比的不是梳妆打扮,吃喝玩乐,而是成绩,大家暗中较劲,你追我赶,看了就叫人舒心。且不要说恶友,即使交上一个不对路的朋友,麻烦也就接踵而至。初中的孩子,世界观尚未形成,这种年龄的孩子尤其有逆反心理,自以为自己什么都懂了,父母的话很难听进去。在这种情况下,不同家庭环境、生活习惯,不同审美观点、生活情趣,不同处世原则,不同学习态度的朋友,便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自古以来,人们一直重视交友,就是传统的文化也非常重视交友的重要。俗话说:“鱼有鱼伙,虾有虾伴。”“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就是正统的儒家思想也十分重视交友的选择。孟母三迁接芳邻,是重视孩子耳濡目染的教育典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理学思想的重要内容。 朗读选文,自学生疑

1、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①。友直,友谅②,友多闻,益矣。友便辟③,友善柔④,友便佞⑤,损矣。”

【注释】 ①损:损害。②谅:信实。③便辟:阿谀奉承。④善二次备课 柔:当面恭维,背后诽谤。⑤便佞:花言巧语。

2、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

【注释】节礼乐:孔子主张用礼乐来节制人。骄乐:骄纵不知节制的乐。佚:同“逸”。晏乐:沉溺于宴饮取乐。 理解文意,学习释疑

1、孔子说:“有三种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同正直的人交朋友,同诚实的人交朋友,同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们,这是有益的。同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当面恭维,背后诽谤的人交朋友,同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

2、孔子说:“有益的喜好有三种,有害的喜好有三种。以礼乐调节自己为喜好,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为喜好,以有许多贤德之友为喜好,这是有益的。喜好骄傲,喜欢闲游,喜欢大吃大喝,这就是有害的。” 师生交流,点难拨疑

1、人生不可无友,交友是很有必要的,我们该交怎样的朋友呢?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交友问学的快乐。“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不能与忠信不好的人交朋友。交友的快乐,择友的慎重,孔子都已反复告诫。本章又告诫我们“益者三友,损者三友”,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正直的朋友,帮助你成就仁德,直者能正言直谏,“以友辅仁”,谅,诚信。诚信的朋友是你的依靠,谅者能忠信不欺,“信则人任焉”。见闻广博的朋友,讨论学问帮助你获取知识和智慧,多闻者能识政治之要,“以文会友”。朱熹说:“友直则闻其过,友谅则进于诚,友多闻则进于明。”“便辟”,便,偏也;辟,偏也。偏爱,偏嗜,偏好,凡事偏颇,不公正,不正直,不能修身者。《大学》说:“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亩之硕。”因亲爱而偏私,因贱恶而偏恶,因畏敬而偏敬,因同情而偏怜,因傲慢而偏激,一言以蔽之,“便辟”之谓善柔善于柔媚,谄媚,阿谀逢承,巴结讨好,向则不若,前则谩之。“工于媚悦而不谅”。“便佞”,便言,巧言,便佞但能品辩,非有学问,与多闻相反,“习于口语而无闻见之实。”

2、人生须有快乐,人们对于快乐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我们应该养成自己的快乐观呢?有一个富翁背着许多金银财宝去寻找快乐。可越过千山万水,也未能寻找到快乐。一位农夫告诉他:“快乐也很简单,放下就是快乐。”富翁顿时开悟:自己背着这么重的珠宝,老怕别人抢,总怕别人暗害,整日忧心忡忡,当然不快乐!于是富翁用钱财接济穷人,慈悲为怀。人生的快乐在于懂得选择与放弃,如果总是抓住一些无谓的东西,只会是负担。只要你心无挂碍,心胸豁达,有一颗理解和宽容的心,什么都看得开,放得下,何愁没有快乐的春莺在啼鸣,何愁没有快乐的泉溪在歌唱,何愁没有快乐的鲜花在绽放。 共同研讨,反思学习

我们应怎样培养“道人之善”的乐趣? “乐道人之善”,喜欢讲人家的好处,优点。这是中国文化特有的一点,也很难做到的,有正反面,

暂时不去讨论它。一般人喜欢批评人家的坏处,是普遍的现象,尤其中华民族性,喜欢对人问长问短,像调查户口一样,太关心人,很多外国来的同学就不习惯,觉得你在妨碍他的自由。

这有一个故事,有个法国学生,我曾经问他,在法国是不是有许多女孩子,被劫持到中东卖作女奴?他说确实有这种事,每年都有很多女孩子被卖到中东去,都是十几岁的女孩子,他们晚上在街上走,后面常会突然跑出一个人,将女孩一掳就抢走了。我问他这情形如被别人看见怎么办,他说:老师这句话问对了,我初到中国来的时候,所不喜欢的事,现在很习惯:中国人在街头讲话多站片刻,就有第三者围拢来打听是什么事,一只死老鼠会有一大堆人围着看,西方人没有这一套,各走各的路,你们两人打架是你们的自由,与别人无关,所以女孩子被抢走,是他们两人的事,别人不知道这两人干什么,根本不管就走了。我再问他:你们的治安人员呢?他说,过去中国有句成语,什么“天下乌鸦„„”。我笑了不接他的下文。

这是真实的事,我们讲到中国人这许多习惯,人与人之间一碰到就谈论别人,这就是乐道人之恶,这就要讲到以前我们必读的两本书,一本是《太上感应篇》,一本是《文昌帝君阴文》,这两本书,中国过去读书人,为了功名,第一要隐恶扬善。朋友有错误,要关起门来劝,在外面总是替人掩盖丑恶的事,这是道德。但是只是过去争取功名的教条,人的习惯并不是这样,而是喜欢道人之恶。所以应该培养道人之善的乐趣。尤其朋友之间,谁无短处?但要多讲别人的长处,宋代的名宰相王曾就能作到。“扬善公庭,规过私室”。是必要的修养。一个成功的人物,在修养上自有他的长处,就是现在数十年来,看到各界成功的朋友,都各有他们的长处。所以这一节提出道人之善,是真正的好处。 引导实践,修养身心 孔子曰:“乐多贤友”,你是否以交了贤明朋友为快乐?读读房龙著的《与世界伟人谈心》,谈谈你是否经常与古往今来的伟人谈心?

推荐第9篇:高中政治教案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案例

【学生情况分析】

1、认知起点:高一学生思想活跃,学习过程中他们比较乐于参与,积极发言,有探究精神和活动实践能力,但只能简单对社会上发生的事件进行分析,没能形成较为完善的认知结构。

2、学习兴趣:①对发生在身边的真人真事有了解的兴趣;②对社会中发生的事件有探索的欲望;③对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辅助手段的应用有认识的兴趣;④对通过活动的方式来获取知识有参与的兴趣。

3、学习障碍:①学生知识结构的不健全;②科学的思维方法的欠缺。③过分依赖多媒体信息,没能形成自我认识

4、学习难度:①情感的升华;②实际生活中的践行。 【教学策略设计】

1、教育理念:\"教材向生活的回归\",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要到生活中去体会,去体验,去拓展。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联系实际生活感知、思考。

2、教学原则:坚持启发性、直观性、理论联系实际、知识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3、教学方法:探究分析法:教师引导,层层剖析,淡化结论,注重参与,强调过程。【教学目标解析】

1、知识与技能

知识目标:明确我国政府的性质和主要职能,理解从本质上看,政府在政治、经济、文化的职能都是一种\"管理\"的职能,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的职能正从管理向服务过渡。同时,让学生能够对我国政府对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公共服务的管理予以评判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政府职能的学习,结合实际生活中政府为民服务的实例,感受我国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利用实例引导法、讨论法、图示法、讲授法相结合,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验政府面对困难和挑战所做出的果断决策,感受我国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作出了解政府、相信政府、支持政府和监督政府的价值选择。并积极寻求政府的帮助,培育现代公民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政府的性质、职能及处理人民与政府的关系 (2)教学难点:评价我国政府部门履行职能的效果 【教具】:黑板、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在讲解新课之前,请你们请看屏幕的视频展示,思考这段视频说明了什么问题?(温家宝总理视察和指导灾区抢险救灾工作) 学生答

教师总结:道理很简单,总理代表了政府,政府应该本着为人民服务的态度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开展各项管理工作,这是政府认真履行职能的表现。那么,政府的职能包括哪些内容,我们应该如何处理与政府的关系。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共同学习的新内容,政府的职能:管理和服务。(板书) 第二:讲授新课

教师:首先,我们要了解政府职能指的是什么?

教师:政府职能是指政府在阶级社会管理中的功能,是国家活动的基本任务和目的。通俗来讲,就是政府在管理工作中发挥的作用。那么,这些作用又是由什么来决定的呢?这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第一个内容:

一、履行政府职能的依据(板书)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联系《政治常识》第一单元的知识回答。 屏幕展示。(国家性质、政府性质和政府职能的关系) 教师分析

教师:接下来让我们进一步了解政府的这四个职能 教师:政府的主要职能(板书) 教师:在这四种职能中,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是前提。为什么呢?请同学们看此职能的内容。

从内容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个职能的履行主要是为了国家更好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为此,国家必须处理好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教师:在政治常识第一课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最大的特点是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为的是保障人民民主,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教师:对此,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你认为在哪些事情的处理上政府很好的履行了以上职能。 学生答

(参考例子:3.14西藏的打砸抢烧事件中,藏独分子企图通过极端的方式达到分裂祖国的目的,对于这种不法行为国家予与了打击;与此类似的还有政府对\"台独\"言论的回应、打击\"东突\"恐怖分子等行为,这有利于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的完整,有利于国家统

一、民族团结。除此之外,打击\"两抢\"也是此职能的表现。)

过渡:同学们,一个国家的发展,是不是只要有一个稳定、和谐的政治环境就可以了? 生答

教师: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是经济的发展。为此,政府必须履行好经济建设的职能。这是我们学习的第二个知识内容。(板书)教师:政府要切实履行好经济建设的职能,就必须了解当前我国的主要矛盾。

请问同学们,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学生答

教师: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因此,解决这个矛盾的主要途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同时,政府为了保障我国经济快速、稳定、健康的发展,在履行经济职能时政府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教师:展示幻灯片

教师:政府在经济职能中有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责。 教师:我们首先来了解经济调节的内容。 (1)经济调节

教师:经济调节职能在《经济生活》中主要表现为宏观调控。

教师在这里引导学生复习下列问题:①宏观调控的原因是什么?(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为弥补市场自身的弱点和缺陷)、②宏观调控的目标是什么?(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③宏观调控的手段有哪些?(经济、法律、行政手段) 教师:政府通过宏观调控的调节保证经济正常运行。在经济手段中,国家通常会利用价格、利率、税收等方式调节经济。请同学透视2008年中国经济的\"五大取向\",结合自己掌握的知识,分析国家在哪个\"取向\"中体现了经济调节,是怎样体现经济调节的。 教师总结:正是因为有了政府的宏观调控,才保证了我国经济持续的发展势头。

教师:现在请同学们把目光转回海南省,今年是我省建省20周年,在这20年里,我省经济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请你们谈谈,我省政府在哪些政策的实施上体现了经济调节的职能。

生:参阅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回答。

过渡:我们也必须看到,我省经济的发展,同样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但是,经济发展的速度越快,出现的问题也就越多。所以,政府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必须做好市场监管的工作。这是政府履行经济职能的第二个方面的表现。 (2)市场监管

教师:政府的对市场的监管主要表现在打击假冒伪劣、打击地方保护和垄断,这有利于规范市场秩序,维护消费者权益 ,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教师问:省政府在哪些工作的开展中体现了市场监管的作用呢?

学生举例说明(对淫秽光碟、制假药、卖假药行为的查处,对大润发商场擅自提高猪肉价格的行为给予警告和罚款等等)

教师:除此之外,政府在履行经济职能时还要做好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工作。 (3)社会管理

教师:社会管理职能主要是指维护社会安全秩序。依法惩处各种犯罪活动;妥善处理突发性、群体性事件;解决好各种利益矛盾和纠纷;在安全生产方面实行严格的监督管理;做好防灾减灾工作;等等。 (4)公共服务

教师要引导学生弄清经济性的公共服务主要表现为哪些方面? 教师:经济性的公共服务主要有五表现:

第一,政府通过有效的宏观经济调控和管理,为全社会提供良好的金融环境和经济发展环境;第

二、提出科学的中长期规划,为企业和社会提供经济社会发展预测;第三,政府通过严格规范的市场监管,形成良好的市场环境,保持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第四经济信息是最重要的经济性公共服务,政府要及时、公开地向全社会提供经济信息和市场信息;第五,政府要为全社会提供水、电、气、交通等最基本的基础设施。

过渡:这是我们对文化职能内涵的剖析。在当今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职能的履行离不开良好的社会环境,如何营造一个适合国家快速发展的氛围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最后一个职能: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师:为什么政府把这些内容作为公共服务的内容呢?道理很简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可是,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严重,人民的贫富差距过大,人口素质偏低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为此,为了给社会提供一个良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环境,政府必须认真履行好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第三:课堂小结

师:以上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全部知识内容。下面我们把今天学习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请看屏幕。 评价与反思: 值得学习的方面:

(1)能充分利用本地区资源,做到学以致用。教师利用海口市玉沙村的改造、农村医疗工作的顺利推行等本地信息,提高了学生对本地区的关注程度,从而进一步了解本课内容。 (2)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和课堂发言,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教课堂教学生动,对观点也把握得透彻。本节课有较多的知识讨论点,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参与讨论或发言,学生的学习参与的积极性较高,师生之间形成一种互动的关系,师生双方在表达与倾听中共同分享对方的经验和体验,从而实现共同发展。

推荐第10篇:高中政治教案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3页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总结,发表见解

教师引导:在我国,个人收入的分配除去按劳分配之外还存在多种分配方式,到底还有哪些?他们各有什么特点和作用?为什么在我国存在多种分配方式?这些问题,我们将通过下面内容的学习来了解。

(1)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

教师活动:为什么我国所有制结构和我国的分配制度有相同的地方?都以某某为主,多种并存?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有什么内在联系?

学生活动:分小组讨论,推荐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

这种分配方式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根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分配方式。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和多层次的状况,不可能实行单一的分配方式,必然存在多种分配方式。

这种分配方式也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公有制是主体,在公有制经济中只能实行按劳分配。但在其他多种非公有制经济中,就不能按劳分配,而只能采取其他非按劳分配方式。

这种分配方式也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2)多种分配方式的主要形式

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个体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收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从而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讨论在这里劳动者充当了什么角色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发表见解:他们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不仅付出劳动、

谋划发展,还要承担经营风险。

按生产要素分配

就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受益分配。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4页漫画与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总结,发表见解

教师点评:参与受益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与生活中能要做到能分清一种分配属于哪种要素的收入。

教师活动:在我国为什么允许这些要素参与分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有什么重要作用?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总结,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总结学生的结论

(3)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有利于让一切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民。

法制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七十五条 公民的个人财产,包括公民的合法收入、房屋、储蓄、生活用品、文物、图书资料、林木、牲畜和法律允许公民所有的生产资料以及其他合法财产。公民的合法财产受法律保护,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侵占,哄抢、破坏或者非法查封、扣押、冻结、没收。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四条 国家、集体、私人的物权和其他权利人的物权受法 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

(三)课堂总结、点评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具有客观必然性,也有重要的意义。

★课余作业 组织学生撰写社会调查报告,要求学生调查自己家里的收入情况,分清哪些收入是按劳分配所得,哪些是非按劳分配收入,并进一步分析现在的收入形式与以前相比有哪些变化,这种变化给家庭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教学反思本节内容是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内容,在学习中应该多引入日常生产、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实例,让学生去深刻理解这些知识,并能够从自己的实践中理解、把握我国分配政策的合理性。

第八课

财政与税收

全章概述

社会生活中,无论是百姓生活保障,还是国家的政治活动,经济文化建设,都需要依靠国家提供的财力,因此,国家必须直接掌握一定的收入。国家的收入从哪里来,用到哪里去?国家收入的分配使用有什么作用?这是本课要向大家介绍的有关国家收入分配方面的知识。

8.1 国家财政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财政、预算、决算、财政收支平衡、财政赤字的含义,我国财政收入和支出的种类。

2、理解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如何正确使用财政手段调节经济运行。

3、运用财政图表、数字分析领会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辨证的、全面的认识问题的能力,针对事实说明问题的能力,正确分析、观察社会经济现象的能力和调查研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框学习,增强学生国家观念,教育学生关心支持财政工作,以国家利益、经济建设为重。

★教学重点、难点 财政支出问题

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财政收支平衡

★教学方法 学生收集、整理有关资料,教师启发、引导,课上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式。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9页“上海徐家汇地铁战”材料,议论材料提出的三个问题。 学生活动:讨论问题,在教师引导下明确:地铁耗资巨大,只能有国家出资兴办,国家必须有一定的收入,才能保证其各项职能的顺利实施。

(二)进行新课

财政收入

1、什么是财政

教师活动:讲解引导财政的含义

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

从这一含义中我们可以看到,财政的实质就是国家在社会范围内获得国家收入,并将它集中性分配使用。

(2)国家预算和国家决算

教师活动:请大家想一想,财政实施过程中首先需要做什么工作?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讨论,回答问题。制定收入、支出计划。

教师点评: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年度收支计划,叫做国家预算。 上一年度的财政实际执行情况,叫做国家决算。

国家就是通过财政收入和支出这两个方面,参与社会分配,实现国家职能的。

2、财政收入的渠道

教师活动:财政收入就是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请同学们阅读教材70页,想一想,利财政收入有哪些具体渠道?什么是主要的财政来源?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总结,得出结论 教师总结:四大渠道,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其他收入。 其中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3、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教师活动:根据财政收入的来源,同学们主要有哪些因素影响国家财政收入?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发表见解

教师总结: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有很多,

但主要是两个方面:

第一,经济发展水平,这是基础性的因素。因为国家收入主要依靠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壮大,税收、利润才有保证,没有经济的增长,就不会有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因此,经济发展水平与财政收入的关系,是根与叶、源与流的关系。

第二,分配政策。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创造的总财富是一定的,国家要的多,企业和个人的分配收入就减少;反之,企业和个人要的多,国家收入就减少。它们是彼此消长的关系。国家应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财政支出

财政支出就是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1页彩图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总结,发表见解

教师引导:这里面基础工程属于经济建设支出,治理环境、兴建体育馆、奥运举办费用等属于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

财政支出的分类

按财政支出的用途,分为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五大类型。

(1)经济建设支出

经济建设支出占据财政支出的首位。在全部经济建设支出中, 基本建设和支持农业的支出占绝大多数,反映了国家财政参与经济建设的重点。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72页财政在经济建设方面支出图表,并列举国家经济建设方面的重大投入项目,了解我国财政在经济建设方面的作用。

学生活动:积极发言。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西气东输工程等等。

(2)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

主要包括这些单位的人员经费支出, 设备购置、维护及公务费用支出。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72页财政在科教文卫方面支出图表,并思考回答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发表见解。

图表说明科教文卫方面的支出逐年增加,但所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有所下降。

(3)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

是指用于政府机关、司法部门、驻外机构、军队建设、国防建设、国防科研方面的支出。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73页财政在行政管理和国防方面支出图表,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发表见解。

图表说明行政管理方面的支出稳中有增,但国防建设方面的支出稳中有所下降。

(4)社会保障支出 是指国家财政为公民提供的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的各种费用。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73页相关链接,并了解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的内容。

学生活动:阅读思考。

(5)债务支出

用于偿还国家各种债务本息方面的支出。

教师点评:注意国家财政发行债券、向金融机构借款,形成财政收入, 偿还这些债务属于财政支出。 财政收支平衡和财政赤字

(1)财政收支的三种情况:收大于支,支大于收,收支相等。

在财政预算、决算中,收支相等是最理想状态,表明国家筹集的资金得到充分利用。但收支平衡是在动态中实现的,由于具体条件不断变化,收支完全相等的情况几乎是不存在的。

(2)财政收支平衡

是指当年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 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

(3)财政赤字

是指当年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部分。赤字意味着要靠借债过日子,有可能导致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不平衡,引发通货膨胀。必须把财政赤字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思考教材75页虚框内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思考,积极发言

教师点评:发行国债可以增加财政收入,扩大政府投资,刺激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发展。但是国债发行规模过大,会增加政府还债负担,不利于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在经济生活中,国家可以通过调整财政收入支出控制经济运行。当经济增长缓慢时,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以刺激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反之,当经济发展过热时,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以抑制社会需求,降低通货膨胀率,给经济降温。

三、财政的巨大作用 集中力量办大事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下列材料

材料一:三峡工程静态总投资(未含物价上涨及施工期贷款利息),按1993年5月末价格计算,为900.9亿元人民币。其中枢纽工程投资500.9亿元,水库淹没处理及移民安置费用400 亿元。三峡工程施工期17年,全部完建约需20年,第11年(2003年)开始发电受益,后期工程投资较易解决,因此,工程投资的关键是发电前11年的资金,按1993年5月末价格计约650亿元。

材料二:总投资超过1400亿元的西气东输工程是中国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于2002年7月4日全线开工。沿线经过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上海、浙江十个省(区、市)。东段运营一年来,已累计向下游四省一市21家用户供气超过7亿立方米。按照部署,工程将于2005年1月1日实现全线商业供气。

材料三:南水北调工程堪称世纪工程,该项工程通过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联通,逐步形成“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格局。工程总投资近5000亿元,不仅是我国投资最大的水利工程,也将成为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实施东线和中线第一期工程的静态总投资为1548亿元人民币,其中主体工程投资1240亿元,配套工程投资3808亿元。

请结合教材神舟五号、青藏铁路等材料,讨论它们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发表见解

教师点评:国家通过财政支出,调节资源配置,集中财力办大事,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等等。

可见,国家财政在社会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集中力量搞好基础设施、基础工业、高科技研究开发

这些行业是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的重要基础和保障,资金投入大、建设工期长,技术要求高,风险大,利润少。一般来说都是通过国家财政力量来兴办,从而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2、国家通过财政调节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国家通过财政支出的数量、方向结构的控制和调整,促进供求平衡和经济结构优化,促进经济发展。如青藏铁路、三峡工程、西气东输等等,既使西部地区的丰富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带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又改善了我国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改变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促进了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3、国家财政促进教科文卫事业发展

大家知道,经济发展要靠科技,科技进步靠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科文卫事业的发展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这些部门不能直接创造财富,只能靠国家财力取得发展。

教师活动:请看教材7

6、77页材料,联系神州五号、承办2008年奥运会材料, 说明国家财政发挥了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发表见解

教师总结:促进教科文卫事业发展 ,保障人民生活

教师活动:请学生阅读教材77-78页内容,并思考国家财政是从哪些方面为人民生活提供保障的?。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总结,发表见解

教师点拨:

巩固国家政权,保证人民稳定的社会环境, 如国防建设、维护社会治安、社会秩序,协调社会矛盾等等。 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创造安宁、和谐的生活环境

如加强全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和应急措施,建立新型的医疗合作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解决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等等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

如提高职工和离退休人员的工资待遇,提高下岗职工生活保障标准,逐步取消农业税,多种措施增加农民收入等等。

(三)课堂总结、点评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国家收入与分配的有关知识,知道了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国家是通过财政预算和国家决算参与社会分配的,知道了财政收支的具体途径和用途,以及要保持财政收支平衡等常识。这对于我们在经济生活中正确地理解国家用财政手段调控经济、管理经济的政策和措施,将有重大指导作用。

★课余作业 讨论:

财政收入增加,有利于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因此,财政收入越多越好。

★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相对学生生活实际来讲,有一定的抽象性,在学习中应该多引入日常生产、生活中常见的一些财政活动实例,让学生去深刻理解这些知识,并能够从自己的实践中理解、把握国家财政的实质。

★课余作业

讨论:联系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实际例子, 讨论国家财政对国家、社会、公民个人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在学习中应该多引入日常生产、

生活中常见的一些财政活动实例,让学生去深刻理解、把握国家财政的作用。

8.2

征税和纳税

全章概述

税收世组织国家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与每一个人的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了解税收和税法,认识依法纳税的必要性,有助于我们增强权利义务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本课要向大家介绍有关国家税收方面的知识,让大家更深刻的理解财政,认识个人在社会分配中的地位。

本课分为2个框题

一、税收及其种类

二、依法纳税

新课标基本要求

分析个人所得税、增值税等重要税种;知道征收个人所得税对调节个人收入具有重要作用;理解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偷税、欠税、骗税、抗税是违法行为。

新课程学习

税收及其种类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税收、税收的基本特点、增值税、个人所得税。

2、理解税收基本特征之间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辨别比较能力,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框学习,增强学生国家观念,教育学生懂得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是爱国的具体表现,偷税等行为是违法的,可耻的。

★教学重点、难点

税收的含义

税收的基本特征及其关系

★教学方法

教师讲解为主,通过启发、引导学生讨论,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忆第八课财政收入的组成,说明财政收入由哪四部分组成,其中最主要的来源是什么。

学生活动:积极回答问题:财政收入由税、利、债、费四部分组成,其中,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教师引导: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可见税收对国家财政的重要性。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税收的有关知识。

(二)进行新课

税收及其基本特征

1、什么是税收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79页虚框内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积极思考

教师点拨:从税字的构成上可以看出,古代的税就是送给国家的农产品,无论东方还是西方,税收的共同点就在于,都是交给国家的财富。请大家想一想,交给国家的税收财富有没有直接的补偿?国家凭什么让人们不得不交这部分财富?国家收取的这些财富有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税收是没有直接补偿的,但是为了实现国家的各项职能,国家必须收取一部分社会财富,形成国家财政收入。为此,国家依靠政权的力量,强制收取这部分收入。(归纳出税收的本质)

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有国就有税,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最理想、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最主要的源泉。 从税收的含义中我们可以想到,税收应该具有什么特点?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

2、税收的特点

(1)强制性。请大家想一想,没有政权力量作后盾,强制人们缴纳,能不能获得?

学生活动:积极回答问题。不能。

教师点评:强制性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的主要标志。请看教材80页“相关链接”,了解一下我国税法的有关规定。

(2)无偿性。国家取得税收收入,不需要偿还纳税人,纳税人也不能提出回报要求。

(3)固定性。税收是无偿的、强制的,处理不好就会引发社会矛盾,因此,国家征税之前必须依法律形式,规定好征税对象和税收数额之间的比例,不能随意变动、征收。当然,国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调整税收政策。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80页虚框内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

税收的这三个特征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请大家阅读教材80页内容,看看能否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

学生活动:阅读讨论。

教师点评:无偿性要求必须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强制性、无偿性决定了必须具有固定性。

二、我国税收的种类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想一想,你知道我国有哪些具体税收项目?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积极发言

教师总结:农业税、增值税、所得税、营业税、关税等等。根据税收的征税对象,目前我国的税收分为五大类,共20多种。请大家看教材80页“名词点击”,了解一下五大类税收的特点,看看它们都是针对什么对象征收的。

学生活动:认真阅读思考。

教师活动:在这些税收种类中,影响最大的是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 下面我们重点学习一下这两种税收。

1、增值税

增值税属于流转税,是以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的税收。纳税人是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其基本税率是17% 计税方法:增值税=商品销售额×税率-上一环节已缴税金 请大家看教材82页,增值税计算题,并回答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教师点拨:服装厂应缴纳的增值税=15000×17%-1445=1105元;或者=(15000-8500)×17%=1105元。织布厂缴纳的增值税由产品使用者――服装厂直接负担。由此可见,增值是以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产品销售价-原材料价)为征税对象的,它的直接负担者是下一环节的购买者。如织布厂的布的增值税由服装厂负担,服装厂的服装的增值税由百货商场负担。

教师活动:同学们想一想,这样缴税有什么好处呢?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点拨: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防止前一环节企业偷漏税,有利于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和体现公平竞争,有利于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2、个人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是国家对个人所得额征收的税收。纳税人是在我国境内居住满一年,从我国境内外取得所得的个人,以及不在我国境内居住和居住不满一年,而从我国境内取得所得的个人。 请大家看教材82-83页“相关链接”及有关图表,了解个人所得税有关征税项目、发展情况和计税办法。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思考讨论

教师总结:近二十多年来,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发展迅速,这也反映了我国经济水平、人民生活收入有了较大提高。与增值税的计税方法不同,个人所得税采用累进税率的计税办法, 就是个人所得越高,税率越高,纳税人个人收入越多,缴纳个人所得税越多。这一特点从教材83页个人所得税税率表上可以看出。

教师点拨:个人所得税的计算办法是分段计算的,个人收入800元以内不计税,多余800元以上部分,按不同税率分段计税。请同学们计算教材所列题目。

学生活动:计算。应税所得额:4000元;不超过500元部分:25元;500――2000元部分:150元;2000――4000元部分:300元;累计所得税:475元 教师活动:同学们想一想,这样计算个人所得税有什么意义呢?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点拨: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有利于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

(三)课堂总结、点评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税收的有关知识,知道了税收的特点和种类,重点介绍乐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知道了它们的征税对象和计税方法。这对于我们在经济生活中正确地理解国家税收政策和税收意义,将有重大指导作用。 ★课余作业

简述税收的基本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相对学生生活实际来讲,有一定的抽象性,在学习中应该多引入日常生产、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税收实例,让学生去深刻理解这些知识,并能够从自己的实践中理解、把握国家财政的实质。

第11篇:新渡中学初中化学新授课教案模式

课题:

备课时间:________ 使用时间:_____________ 总:第___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情景设疑

二.探究释疑

三.总结新知

四.应用反馈

教后记:

第12篇:《新媒体理论与应用》授课教案

《新媒体理论与应用》授课教案

课程特色

以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支撑的新媒体正在日益改变我们当下的生活。本课程从理论阐述和实务讲解两方面对新媒体进行了系统分析,涉及与新媒体相关的新闻传播、教育、法律、管理等多个学科,研究了宽带网络、博客、播客、电子期刊、数字电视、户外新媒体等多种新媒体形式。本课程既反映了当前新媒体领域学术交叉研究成果,也对新媒体进行较系统的介绍。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全面认识“新媒体”概念中有关技术层面、传播层面等方面的内涵。

2.掌握相关的传播理论,并深刻认识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和影响。 3.了解新媒体产业和盈利模式。 4.理解媒体融合的内涵。

5.能深入分析新媒体的失范之处并理解加强管理的迫切性、重要性。 6.激发学生深入学习新媒体其他相关课程的兴趣。

第一章 新媒体的概念与特征(6课时)

教学要求:理解新媒体概念,分析新媒体发展迅速的动因,掌握新媒体的主要特征。

重点、难点:新媒体概念和特征。 第一节 新媒体的概念 第二节 新媒体发展迅猛

第三节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 第四节 新媒体的特征

第一节 新媒体的概念 1.1 新媒体定义 1.1 什么是新媒体

1.新媒体(New media)概念是1967年由美国人戈尔德马克率先提出的。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严格地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

2.不同学者对新媒体的概念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

相对论: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相对于传统媒体“新”的就是新媒体, 新媒体往往兼具多种媒体的特征与特长。

凡数字论:凡是基于数字技术在传媒领域运用而产生的新媒体形态即是新媒体。

互联论:新媒体是在互联基础上实现多对多或点对点传播,具有与用户互动等交互功能的媒体形式。

媒体定义回归论:因为媒体应该是泛指从事大众传播的机构,所以新媒体应

该定义为新的大众传播机构。

规模论:当新的传播形态达到大众传播的规模,即是新媒体。

多维论与一言难尽论:新媒体定义有广义上的、狭义上的,应该多角度、多层面综合定义„„一言难尽,目前很难给新媒体下确切的定义,需系统研究。

1.2 新媒体构成要素

1.新媒体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基础上;

2.新媒体在信息的呈现方式上是多媒体; 3.新媒体具有全天候和全覆盖的特征;

4.新媒体在技术、运营、产品、服务等商业模式上具有创新性; 5.新媒体的边界不断变化呈现出媒介融合的趋势。

第二节 新媒体发展迅猛 2.1 新媒体快速发展

新媒体只用了短短不到10年就接近了报纸、广播和电视用数十年、上百年才拥有的受众群。新媒体上市公司是传统媒体的二到三倍。

2006年中国新媒体产业市场总值达到1140亿元,占中国传媒产业总值的近三分之一。移动媒体总收入达到888亿元,同比增长41.3%;网络媒体总收入为252亿元,其中网络游戏和网络广告收入增长较快,同比分别增长62.0%和48.2%。

2007年新媒体增长的势头在传媒产业中的比重增加到28.07%,而传统媒体下降到71.93%。

截至2008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达到了2.53亿,首次大幅度超过美国,网民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目前全国手机年产量3亿部,全世界年产量8亿部,中国手机用户4.61亿,世界手机用户超过12亿。据信息产业部统计,在2000~2005年的6年中,中国手机短信增长了300倍

2.2 新媒体发展的原因 1.技术与市场 2.资本市场 3.政府支持

第三节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 3.1 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继承发展 传统媒体的主流地位难以取代,新媒体发展必须建立在对传统媒体的继承基础上,内容优势、受众对传统媒体信息质量的信任是传统媒体受大众青睐的原因。一些新的媒介形式诞生,如电视与网络结合即出现网络电视,手机与电视结合即出现了手机电视。信息时代的互联网已经成为有效提高传统媒体到达率的重要载体。

3.2 传统媒体借助数字技术转变为新媒体

1.模拟电视正在向数字电视转变 。在芬兰、瑞典,电视传输已经全部转为数字方式。

2.借助新媒体技术,传统的印刷媒体也在进行着蜕变:在信息的生产和处理方式上由模拟流程转向数字流程,媒体呈现方式由物理媒体转向数字媒体,存储方式由仓库存储转向高密数字存储,传输方式由交通传输转向数字网络传输。

第四节 新媒体的特征

4.1 有关新媒体特征的种种理论 4.2 新媒体的主要特征 1.交互性与即时性; 2.海量性与共享性; 3.多媒体与超文本; 4.个性化与社群化

第二章 新媒体的类型(4课时) 教学要求:理解各种新媒体的形式,并清楚上述几种新媒体形式的发展概貌。 重点、难点:手机报的困境和解决方案、IPTV的盈利模式。 第一节 互联网新媒体 第二节 手机新媒体 第三节 电视新媒体

第一节 互联网新媒体

1.1 互联网成为“第四媒体” 1.互联网定义 1995年,“联合网络委员会”通过了一项关于“互联网定义”的决议:‘互联网’指的是全球性的信息系统。

2.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把互联网正式列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出现的“第四媒体”。2006年网络新闻作品正式进入中国新闻奖的评选范畴,是对经历十多年发展的网络媒体“主流”身份的认可。

3.中国网络媒体的发展阶段:

(1)1995年—1998年 ,网络媒体步入中国传播领域。

(2)1998年底—1999年,商业门户网站涉足网络新闻传播领。 (3)2000年—2001年,党领导的网络媒体体系形成。 (4)2002年以后,网络媒体成为中国重要的传媒形态 1.2 博客、播客、维客 1.博客: “博客”一词是从英文单词Blog翻译而来。Blog是Weblog的简称,而Weblog则是由Web和Log两个英文单词组合而成。Weblog就是在网络上发布和阅读的流水记录,通常称为“网络日志”,简称为“网志”。

博客实现了多重的传播效果,横跨人内传播、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3种类型 。

2.播客 不同的定义 3.维客

一种新技术,一种超文本系统

一种多人协作的写作工具,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 一种超文本系统,是任何人都可以编辑网页的社会性软件 维基百科、百度百科等 1.3 网络电视

1.网络电视即WebTV,是指采用IP协议、通过互联网、以计算机为终端的视频传播业务。

2.在美国,YouTube成立一年达到每天2000万独立访问者,提供超过7000万的视频和超过6万的用户上传。

3.网络电视迅猛发展的原因。

4.商业视频网站上开辟页面广告和视频嵌入广告的情况已经比较普遍。 1.4 网络广播

1.网络广播是指采用IP协议、通过互联网、以计算机为终端的音频传播业务。

2.目前中国国内的网络电台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一为政府网络电台、二为商业网络电台、三为个人网络电台。

3.网络广播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是缺乏盈利模式 1.5 网络报刊

1.网络报刊,即通过互联网发行和传播的报刊,将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应用到报刊出版、发行、利用的全过程。网络报刊有网络报纸和网络

杂志。

2.网络报纸的发展阶段

3.网络杂志又称电子杂志、互动杂志。通常指的是完全以计算机技术、电子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依托而编辑、出版和发行的杂志,以flash为主要载体独立于网站存在。

第二节 手机新媒体

2.1 手机成为“第五媒体”

1.手机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沟通和信息传播方式,不仅仅是一种通信工具,而且已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

2.目前中国已经无可非议成为全球最大移动通信市场,中国手机用户已经超过全欧洲国家手机用户总和。

3.手机在语音信道之外有了专用的数据信道,使手机在数据通信速率上获得较大幅度的提高。

2.2 手机报

1.手机报是依托手机媒介,由报纸、移动通信商和网络运营商联手搭建的信息传播平台,用户可通过手机浏览到当天发生的新闻,因而手机报被誉为“拇指媒体”和“影子媒体”。它的实质是电信增值业务与传统媒体相结合的产物。具体来说,手机报是将传统媒体的新闻内容通过无线技术平台发送到手机上,从而在手机上开发发送短信新闻、彩图、动漫和WAP(上网浏览)等功能。

2.手机报有两种模式 一种是彩信手机报模式。这种模式类似于传统纸媒,就是报纸通过电信运营商将新闻以彩信的方式发送到手机终端上,用户可以离线观看。

另一种是WAP网站浏览模式。这种模式是手机报订阅用户通过访问手机报的WAP网站,在线浏览信息,类似于上网浏览的方式。

2.2 手机电视 手机电视,指以手机等便携式手持终端为设备,传播视听内容的一项技术或应用。手机电视具有电视媒体的直观性、广播媒体的便携性、报纸媒体的滞留性以及网络媒体的交互性。

第三节 电视新媒体 3.1 数字电视

指节目信号的摄取、记录、处理、传播、接收和显示均采用数字技术的电视系统,包括了节目采集、节目制作、节目传播到用户端接收的全过程。其具体传输过程是:由电视台送出的图像及声音信号,经数字压缩和数字调制后,形成数字电视信号,经过卫星、地面无线广播或有线电缆等方式传送,由数字电视接收后,通过数字解调和数字视音频解码处理还原出原来的图像及伴音。因为全过程均采用数字技术处理,因此,信号损失小,接收效果好。

尽管数字电视被众多企业看作是巨大的商机,但是其在中国的推广却不顺利,数字电视用户增长十分缓慢。目前,青岛、佛山、杭州、大连等试点城市已经形成了较为成功的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模式,数字电视用户初具规模。

3.2 IPTV 1.IPTV全称是Internet Protocol Television,中文名称是互联网协议电视,也叫交互式网络电视。按照国际电联的定义,IPTV是指通过可控、可管理、安全传送并具有质量保证(QoS)的无线或有线IP网络,提供包含视频、音频(包括语音)、文本、图形和数据等业务在内的多媒体业务;其中,接收终端包括电视机、掌上电脑(PDA)、手机、移动电视及其他类似终端。现阶段我国的IPTV特指通过可控制、可管理、具有质量保证(QoS)的有线IP网,提供基于电视终端的多媒体业务。

2.IPTV的播出终端主要有三种:一是PC;二是电视;三是以手机为主流的个人移动终端

3.我国正在运行的IP电视存在三种模式:

一是上海模式,即由上海文广百视通与网通、电信部门合作的模式;

二是杭州模式,即由杭州华数公司(股份制公司)在五类线和HFC两张网上同时开展IP交互式业务和数字广播式业务的模式;

三是河南的党员教育网模式。

其中上海模式、杭州模式运行情况较好。 3.3 移动电视与户外新媒体

1.移动电视以数字技术为支撑,通过无线数字信号发射、地面数字接收的方式播放和接收电视节目。

2.2009年,移动电视服务将创造每年54亿美元的价值。

3.我国内地已有上海、北京、广州、武汉、长春、南京等十多个城市开始在公交车上播放移动电视。

4.对于公交移动电视来说,“强迫收视”是其最大的特点。 5.户外新媒体是指安放在人们一般能直观看到的地方的数字电视等新媒体。 6.数据显示,户外广告的增长主要是来自户外视频、户外LED。

7.分众传媒、航美传媒和华视传媒是三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户外新媒体经营商。

第三章 新媒体的技术推动(4课时)

教学要求:理解麦克卢汉、戈夫曼、梅罗维茨等的相关理论在新媒体语境下的表现,全面分析技术对媒介的正负面影响。

重点、难点: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第一节 媒介发展与技术推动

第二节 媒介即讯息 第三节 数字化生存

第一节 媒介发展与技术推动 1.1 媒介发展简史

从原始媒介、语言(口语)媒介、文字媒介、印刷媒介到电子媒介,再到网络媒介。

20世纪50年代以后,分散的媒介系统在各自的领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功能也越来越强。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不是一个单一的传媒时代,而是混合媒介时代。在这个时代,媒介的容量空前扩大。90年代以来一个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各种不同的媒介功能出现了融合的趋势。过去由分散的媒介系统所执行的不同功能,今后将会整合到互联网信息高速公路这一综合的信息传播系统中。

1.2 媒介发展的技术推动

1.科技是一种创世的力量,它是人类为自己找到的上帝 。

2.技术一路高歌,引导人类建构一个完全独立的、与客观世界相脱离的世界。

3.与技术相适应的媒介形态和文化形式得以昌盛,不相适应的逐渐走向衰亡。

4.网络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虚拟世界。

第二节 媒介即讯息 2.1 几种媒介理论

1.哈特把历史上依次出现的媒介系统分为示现的、再现的、机器的三类媒介系统。

2.英尼斯从时空偏向的角度来考察媒介,提出了媒介的时空偏向理论 2.2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1.“媒介即是讯息” -

媒介引起了人间事物的尺度变化和模式变化,媒介改变、塑造和控制人的组合方式和形态。

2.“媒介是人的延伸”

媒介就是人的身体、精神的延伸。媒介改变了人的存在方式,重建了人的感觉方式和对待世界的态度

3.热媒介和冷媒界

2.3 技术对媒介的正面影响 1.戈夫曼:“拟剧论”“

人赋予社会秩序或特定行为以意义。社会行为就是社会表演,社会成员在社会舞台上扮演多种角色,使自己的形象服务于欲达目的。

“污记说”先赋的或自致的污记贬低了个人或群体的价值,限定了他们的社会地位。人们一旦给异常行为者标上污记,他们就走入了“越轨生涯”,结果是异常行为被强化

2.梅罗维茨

梅罗维茨--媒介情境论: “构成信息系统的是“谁处在什么地点”和“什么类型的行为可被谁观察到”的两种情形”

“每一种独特的行为需要一种独特的情境” “电子媒介能促成原来不同情境的合并”

3.沃尔特·本雅明

机械复制技术的进步就在于它对传统艺术的颠覆。传统艺术侧重于艺术品的 膜拜价值,现代艺术侧重于艺术品的展示价值。 电影展示了异样的世界和视觉无意识,不但在视觉,而且在听觉方面导致了对感官的深化,是人类艺术活动中的一次革命。

2.4 技术对媒介的负面影响

1.法兰克福学派对技术对媒介的负面影响进行了猛烈批判。 2.“媒介依存症”就是对这种不良影响的概括。

第三节 数字化生存 3.1传媒化生存 1.媒介环境

在媒介环境中,存在着三种不同的现实:

第一种是现实的客观现实,指我们生活在其中的现实世界。 第二种现实是媒介现实,指媒介所呈现出的文件情景。

第三种现实是受众现实,指受众通过媒介获得的对客观现实的认识。 2.“媒介事件”

是指一种特殊的电视事件,通过电视的现场直播,本来在一个较为狭小地方发生的事件,可以表现出对时空,以及一国、数国乃至全世界的“征服”;而且这类事件一般是经过提前策划、宣布和广告宣传的,一定意义上,大众被“邀请”来参与一种仪式,一种“文化表演”。

3.“媒介人物”

大众传媒还具有塑造社会活动家等媒介人物形象的功能。公众对于媒介人物形象的材料,基本上取之大众传媒营造的世界,人们所见所知的不过是经过传媒折射的现实人物的影像,甚至人们对现实人物本身并不感兴趣,感兴趣的仅仅是媒介上的人物。

4.拟态环境: 所谓“拟态环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3.2 摩尔定律、梅特卡夫定律、科斯定律

1.摩尔定律:指IC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

2.梅特卡夫定律:网络的有用性(价值)随着 用户数量的平方数增加而增 加。换句话说,某种网络,比如电话的价值随着使用用户数量的增加而增加。 2.科斯定律揭示了交易费用对企业产生的影响 3.3 数字技术发展 3.4 web3.0与3G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从web1.0发展到了web3.0。Web1.0是随着互联网的产生而产生的,web1.0是网站到用户的单向行为。2005年中国互联网传播进入Web2.0阶段,以博客大众化及博客中国、亿友交友、联络家等各类Web2.0网站的涌现为标志。

研究者认为,真正的Web3.0时代不仅仅是按照拥护需求提供综合化服务,创建综合化服务平台,关键是提供基于用户偏好的个性化聚合服务。

第四章 新媒体的影响(10课时) 教学要求:理解新媒体哪些方面改变了传统媒体的固有领地;掌握公共领域和公共新闻的内涵。

重点、难点:公共领域和公共新闻。 第一节 新媒体改变媒介生态 第二节 公共领域与公民新闻 第三节 数字鸿沟与数字机遇

第一节 新媒体改变媒介生态 1.1 新媒体打破传统媒体霸权 新媒体铺天盖地的信息,使得人们的注意力成为一种稀缺资源,而以往媒介缺乏而形成的渠道霸权也早已被渠道过剩所取代。

新媒体业务应用进一步成熟,价值进一步提高。无线通信网络的发展,使新媒体呈现移动化趋势,新媒体分流传统媒体的广告资源和用户资源更加明显,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将继续加大。新媒体的内容已经成为传统媒体重要的信息来源。

1.2 发行量、收听收视率变化 1.发达国家报纸发行下降。 2.中国报纸发行增速减缓。 3.广电收听收视率下降 1.3 经营收入变化

1.中国传统媒体广告增速下滑 2.西方报业出现经营困境 3.新媒体广告收入高速增长

1.4 受众结构变化

1.受众人数和时间减少 2.年龄结构老化

3.网络媒体分流传统媒体受众 1.5 阅读习惯变化 从经典阅读到浅阅读

浅阅读产生的背景是新媒体的发展和信息量的爆炸。

浏览式娱乐式阅读成为浅阅读的重要特点。

浅阅读的阅读介质从以往的纸质为主转变到电子与纸质并存。

浅阅读的过程由以前在阅读过程中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

1.6 报纸“消亡论”、“寒冬论”与“春天论” 1.报纸消亡论:报纸在2043年消失 2.报业寒冬论

具有400年历史的传统报业,作为工业化时代的产物,将在信息化时代一步一步走向深谷。一个时代就要结束了。而网络媒体以灵动而矫健的身姿跃上新时代的舞台。

3.报业“春天论”

1.7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共生共荣

1.生态意味着共生共存

2.媒介的发展是融合而不是取代 3.传统媒体的独特优势

第二节 公共领域与公共新闻 2.1 新媒体对公共领域的重构 1.公共领域的“再封建化”

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是指“允许市民自由发表和交流意见,以形成共识和公共舆论的地方。

公共领域向公众开放,所有社会成员都享有平等的权力和机会,在这块地方自由讨论有关公共利益的任何事务”。

2.新媒体语境下的公共领域重构

在新媒体中,传统媒体的“点对面”被ICQ、BBS、博客等“点对点”、“多对多”的新传播形式所取代,它使每个人既有“听”的机会,也有“说”的条件。而且,ICQ、BBS、博客等新媒体是一个开放、平等和互动的空间,可以进行“自由的交流”和“理性批判”。“在一定程度上不依赖于他人而独立生存,更重要的是要有一种对公共事务保持热切关注的态度,特别是要有独立思考和批判的能力。

3.电子乌托邦

这种观点对媒介技术的发展寄予无条件的乐观主义期待,认为新的传播技术必将会把人类带入一个高度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理想国。

2.2 公民新闻对传媒接近权的实现 1.传媒接近权

从法学角度看,传媒接近权称为表达渠道权。指的是“公民或社会组织享有的,有法律规定、认可和保障的,为公开发表、传递自己的意见、主张、观点、情感等内容而使用各种媒介手段与方式,不受任何他人或组织非法干涉、限制或侵犯的权利。

在数字技术和新媒体催生下产生的公民新闻,公民新闻使“人人都可以成为记者”,传媒接近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实现。

2.公民新闻

各种不同定义,掌握其中核心要素。 3.公民新闻实现传媒接近权 首先,公民新闻改变了传统的新闻生产模式,公众从被动的受众地位转变为主动的传播者而成为公民记者,在对传媒的深度参与中实现传媒接近权。

其次,公民新闻改变了传统的舆论形成模式,打破了传统媒体的话语垄断权,公众在民意表达和舆论监督中实现传媒接近权。

4.公民新闻的规范

公民新闻在实现传媒接近权的同时,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

第三节 数字鸿沟与数字机遇 3.1 什么是数字鸿沟

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指的是一个在那些拥有信息时代的工具的人以及那些未曾拥有者之间存在的鸿沟。

数字鸿沟体现了当代信息技术领域中存在的差距现象 3.2 数字鸿沟产生的原因

1.一些学者认为,所谓的“数字鸿沟”应当被称为“知识鸿沟”或者“教育鸿沟”。

2.国际政治经济的不平等、不平衡是造成南北国家间数字鸿沟的根本原因。

3.一个国家内的不同阶层、不同地区间存在着经济水平之间的差异性是造成一个国家内部数字鸿沟的重要原因。

4.其它一些社会因素也对数字鸿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传播技能、已有知识储存量差异、社交范围差异、信息的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的因素、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等.

3.3 化数字鸿沟为数字机遇

第五章 新媒体产业(10课时) 教学要求:了解我国传媒产业的相关知识点;掌握新媒体商业模式的相关理论。

重点、难点:传统媒体的商业模式;长尾理论;新媒体盈利模式。 第一节 传媒产业

第二节 我国新媒体产业的发展 第三节 新媒体的商业模式

第一节 传媒产业 1.1 西方的传媒产业

1.经济文化一体化已成为市场经济的趋势之一 。

2.文化产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蓬勃发展,成为20世纪文化的基本形态。 3.传媒业是文化产业的高端产业。 4.西方传媒产业的发展历程 1.2 中国的传媒产业

1.文化产业在中国并不是没有自己的传统,至少在 “十里洋场”的上海,20世纪30年代已有产业化规模的新闻出版、电影和娱乐文化。

2.当代中国文化产业的起步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之初,有学者将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5年以前的起步阶段,它以文化的流通领域的发展和规范之外的娱乐业的兴起为标志;

第二阶段:1985—1992年,这一时期产业化的浪潮扩展到了文化制造业和文化服务业,还出现了各种形态的文化企业,广告公司大量出现;

第三阶段:1992年以后,文化产业化的声浪从多种所有制企业进一步扩展到国有大型骨干文化单位,并且这些文化单位实行了初步的体制改革,与政治、政府的关系有所松动。

3.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是近年来的事情。 4.我国的文化产业相对落后。

5.目前,新闻传媒产业化、市场化、集团化的浪潮已席卷全国。

第二节 我们新媒体产业的发展 2.1 新媒体产业快速发展

1.目前,中国上网人数和手机拥有量世界第一。

2.新媒体已经成为今天众多产业关注和投资的热点。

3.2006年中国新媒体产业市场总值达到1140亿元,占中国传媒产业总值的近三分之一。

2.2 新媒体主流地位逐渐确立

1.新媒体产业的发展,不仅在经济上取得了成功,而且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逐渐获得了主流的社会地位。

2.2008年发生的奥运会、汶川大地震等重大公共事件中,为新媒体的主流化提供了机遇

3.普通网民政治博客影响起步,开拓了个性化的政治表达平台。 2.3 新媒体的发展前景

1.对传统媒体冲击加强,融合替代趋势加速。 2.营销价值凸显,营销属性加强。

3.产业投资价值看好,合作、收购力度加强

4.产业创新速度加快,新的产品,新的服务不断涌现。 5.数字阅读热度持续攀升,移动新媒体初露端倪。

第三节 新媒体的商业模式

3.1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商业模式的差异

1.商业模式就是能够为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赢利能力的模式,是探求企业利润来源、生成过程、产出方式和管理控制的系统构架和方法。

2.传统媒体的商业模式可以抽象为规模经济和“二次售卖”模式。

3.新技术所衍生的新媒介形态和新产业形态对这些产 生了冲击甚至是颠覆。

4.在中国,传统媒体市场其实是政府限业的垄断市场,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是在垄断的前提下内部寡头之间形成竞争的一种产业形态。

5.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有自身的优势

3.2 建立在长尾理论与微内容生产上的新媒体经济模式 1.长尾理论与微内容 长尾理论的基本原理:只要存储和流通的渠道足够大,需求不旺或销量不佳的产品所共同占据的市场份额可以和那些少数热销产品所占据的市场份额相匹敌甚至更大

2.长尾理论和微内容在新媒体产业中的运用 3.3 新媒体的主要盈利模式 1.广告盈利。 2.销售盈利 3.渠道盈利 4.增值服务盈利

第六章 媒介融合(4课时) 教学要求:理解媒介融合趋势;了解媒介融合的类型;掌握媒介融合的特征。 重点、难点:媒介融合的特征。 第一节 媒介功能从分散走向融合 第二节 媒介融合的概念与类型

第三节 媒介融合的条件 第四节 媒介融合的特征

第一节 媒介功能从分散走向融合 1.1 不同媒介功能的三项实验 1.2 从单一媒介到混合媒介

1.混合媒介时代的“妄下断言” 2.混合媒介文化特征 1.3 从跨媒体到媒介融合 1.跨媒体传播的优势 2.数字技术打破媒体界限

第二节 媒介融合的概念和类型 2.1 媒介融合具有多维视角

2.2 媒介融合的五种类型与模式 1.所有权融合 2.策略性融合 3.结构性融合 4.信息采集融合 5.新闻表达融合

2.3 媒介融合引起传媒变革

1.业务形态融合:多媒体日益兴起; 2.市场融合:产品相互嵌入多元组合;

3.载体融合:发行渠道的“合”与接收终端的“分”; 4.机构融合:更高层次的再分工

第三节 媒介融合的条件 3.1 技术条件

1.媒介融合产生的先决条件是媒介技术的发展。 2.技术力量改变着媒介的现有特征。 3.2 社会需求 3.3 产业政策

第四节 媒介融合的条件 4.1 技术化与全能化

1.媒介融合首先是技术的融合 2.媒介融合整合不同媒介功能 4.2 集约生产与全民写作

1.变单一的内容生产为集约化生产 2.变传媒组织的内容生产为全民生产 4.3 内容融合与渠道融合 1.内容融合实现内容增值

2.渠道融合打造跨媒体跨地域传媒集团

第七章 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转型(4课时)

教学要求:理解报业和广电的数字化转型;掌握数字报业的实现途径;掌握数字电视;理解广电与电信的融合趋势。

重点、难点:数字报业实现路径;数字电视。 第一节 报业的数字化转型 第二节 广电的数字化转型

第一节 报业的数字化转型

1.1 数字报业是报业的战略转型 1.数字报业的内涵与外延

2.数字报业是报业战略转型系统工程 3.数字报业与传统报业的区别 4.数字报业误区与发展障碍 5.数字报业的商业模式 1.2 数字报业实现路径

1.渠道拓展实现数字化生存

2.内容拓展提升创意核心竞争力 3.经营拓展延长产业链

1.3 数字报业战略与实验计划

1.数字报业战略已成为报业管理的指导性政策 2.数字报业目标

一是跨媒体、包含报刊、出版、广播、电视、网络等 二是跨地区,不局限在行政区划,跨地区发展经营

三是充分利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和信息技术,搭建数字化平台

第二节 广电的数字化转型 2.1 新媒体与传统广电的差异

1.从“你播我看”到“我点我看” 2.从纯节目形态到全节目形态

3.从单纯依赖广告到多元化赢利模式 2.2 广电布局新媒体 1.国际集团布局新媒体 2.国内广电布局新媒体 2.3 广电与电信的融合 1.三网融合 2.数字家庭 2.4 数字电视

1.西方数字电视的发展 2.中国数字电视的发展

我国广电系统制定了数字电视广播的“三步走”、“四大平台”和“整体转换”三个核心战略。

第八章 新媒体的失范与管理(6课时)

教学要求:全面理解人肉搜索;分析网络世界中各种侵权行为;了解新媒体

管理中的相关政策法规。

重点、难点:人肉搜索;网络暴力;新媒体的管理。 第一节 很黄很暴力 第二节 谁在统治网民

第三节 知识产权,谁动了我的奶酪 第四节 新媒体的管理

第一节 很黄很暴力 1.1 人肉搜索

1.什么是人肉搜索

人肉搜索是与机器搜索相对而言的另一种搜索信息方式。在机器搜索中,信息的搜集是通过机器完成的,而人肉搜索是通过其他人来搜索自己搜不到的东西,更强调搜索过程的互动。在人肉搜索中,传统的网络信息搜索变为人找人,人问人的关系型网络社区活动,这种搜索活动是一般是网友在网络社区上提出一个问题,通过广聚五湖四海的网友力量,由人工参与解答而非搜索引擎通过机器自动算法获得结果的搜索机制。

起源:虐猫事件,“人肉搜索”威力初次展现 畸变:铜须门事件,网民力量开始走向“暴力” 失控:“最毒后妈”事件,不了解真相的网络很伤人 2.人肉搜索的是与非 1.2 艳照门 1.3 恶搞

“恶搞”是当前网络上流行的,以文字、图片和动画为手段表达个人思想的一

种方式,完全以颠覆的、滑稽的、莫名其妙的无厘头表达来解构所谓“正常”。“恶搞”作品正在成为一种流行的“文化时尚”,应当引起高度警惕。从视频到文本,从网络到电视,从流行歌曲、热门节目到古典名著、标志性图像、主旋律影片、英雄人物等,都难逃被“恶搞”的命运。

1.4 网络暴力

网络暴力是指网民在网络上的暴力行为,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

其表现形式有:网民对未经证实或已经证实的网络事件,在网上发表具有攻 击性、煽动性和侮辱性的失实言论,造成当事人名誉损害;在网上公开当事人现实生活中的个人隐私,侵犯其隐私权;对当事人及其亲友的正常生活进行行动和言论侵扰,致使其人身权利受损等等。

第二节 谁在统治网民 2.1 百度事件

2008年11月15日、16日两天,央视“新闻30分”栏目以《记者调查:虚假信息借网传播百度竞价排名遭质疑》《记者调查:搜索引擎竞价排名能否让人公平获取信息》为题先后对百度搜索引擎模式进行了报道。央视新闻称,由于愿意出较高价格购买关键字,例如“癌症”“性病”等,一些非法医疗网站在百度搜索结果中的排名,位于合法网站前,而一些正规网站由于没有资金购买关键字,而遭到了百度屏蔽。

2.2 垃圾短信

2.3 病毒经济

据中国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处理中心估计,目前木马黑色产业链的年产值已超过2.38亿元人民币,造成的损失则超过76亿元。

“病毒经济”是网络经济时代孵化出来的畸形儿,高额利益的驱动,使得以经济利益为目标诉求的病毒制造与传播活动持续存在,并且不断兴盛。

2.4 网络推手

网络大大降低了权力的门槛,一些网民通过互联网获得了原来不可企及的权力。然而,广大网民的背后站着更多、更强大的统治者。这就是网络推手。

第三节 知识产权,谁动了我的奶酪 3.1 传统媒体维护知识产权 《纽约时报》在Yahoo逐渐壮大时,及时发现危机,拒绝向其提供新闻转载,专心经营自己的报纸网站,从而保护了内容产品的专有性。

在我国,2005年10月,在南京召开的中国都市报研究会总编辑年会,发出了“坚决维护报纸的新闻知识产权„„改变新闻产品被商业网站无偿或廉价使用的现状”的《南京宣言》;2006年初,解放日报集团向全国39家报业集团发出了旨在“共同制定向网络媒体提供新闻内容的定价规范,提高网络转载的门槛,捍卫自己的知识产权,让新闻内容回归应有的价值”的《全国报业内容联盟倡议书》,联合成立“报业内容联盟”。

3.2 新媒体空间中的著作权

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开辟了作品新的传播和使用方式,著作权人对其在新媒体上传播的作品难以控制,擅自下载、传输、复制其作品的行为十分普遍。

以网络视频为例,从制作者角度划分,国内的网络视频内容大致有三种:专业影视机构所生产的内容,用户或非专业工作室所创制的UGC,以及流传经年、版权不明的内容。

就第一类内容而言,最大的问题仍然是版权。

对于第二类的UGC而言,由于用户在使用编辑材料上不会过多考虑有无使用权,因而所创制出的内容,其版权更是难以界定。

第四节 新媒体的管理 4.1 国外新媒体的管理

1.国外新媒体的管理是以传统媒介管理模式为基础的。 国外:经济性管理和社会性管理。

经济性管理主要侧重于对各种经济关系的协调,如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 社会性管理则侧重于对社会效益的控制,如经济行为带来怎样的社会影响等。

2.在国外,目前主要的有代表性的网络舆论管理模式有4种: 政府立法管理; 技术手段控制; 网络行业、用户等自律; 市场规律的自行调节。 4.2 我国新媒体的管理 1.相关法规:

《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 《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公约》

《互联网站禁止传播淫秽、色情等不良信息自律规范》 《文明上网自律公约》等 2.备受争议的网络实名制

第13篇:新授课英语教学模式

英语新授课课堂教学模式

通过对仁爱版英语这套新教材的使用,总结归纳,初步形成的新授课课堂教学模式如下:Greeting and Warming up Lead in Presentation Consolidation Project

一、课堂教学过程:

Step1: Greeting and Warming up (问候语热身) 活跃课堂气氛,集中学生注意力

Step 2: Lead in(导入) 教学的导入应尽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不断引导学生去思考,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复习的作用是温故知新,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以旧引新,减小教学的难度。我们常用谈话或问题式导入、借助图像或音乐素材导入、表演式引入等。课堂导入的设计应力求花样翻新,多彩多姿。任意一种导入设计,都要为全课的教学任务和教学重点做好铺垫,与讲课的内容紧密相联,自然衔接。一个好的开头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开头,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自然。

Step 3:Presentation (1).Learning tasks(出示学习任务)

教师将本课内容以自述或者多媒体等方式整体的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明确自己本节课所学内容。呈现任务时应突出重点内容,列出学生需要掌握的重要的语音、词汇、主要句型、语法。 (2).Learning time 在这个环节中,要利用各种教学辅助手段,采用规范的英语配以面部表情、手势动作、及其他直观教具创造情景,教授新的语言知识。讲授新知(单词:可以采用游戏教学法对重、难点单词进行操练,举例讲解其意义 句型:进行大量的输入与输出的练习,可以以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练习语法:则要多举例句,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教师对其进行总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Step 4:Consolidation(巩固)

此环节是对本课所学内容的结构和功能进行综合的巩固、操练,主要对新课中的语言知识结构采用竞赛等多种方式进行练习。也是对本课内容的一个归纳和总结。 Step5:Project(综合探究活动) (1).在该环节教师可以多样式、适当的拓展与本课内容相关联的课外知识,以丰富学生知识量。

(2).教师设置口头与书面上面的练习,对本课内容进行检测,并布置适量作业。

第14篇:高中物理新授课模式

物理新授课课堂教学模式

一、教学指导思想:“启发式”。启发式,就其指导思想来说,是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相信学生愿意学习,能够学好,同时强调教师的作用,从实际出发,要求学生在各种活动中积极地思考,亲自动手、动脑,完成认识上的两个飞跃。即使是教师讲解,也要引导学生经过分析思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具体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无论哪种方法,都带有不同程度的启发因素。这些因素能否在实际教学中发挥出来,取决于教师运用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是不是启发式。

不能把启发式简单地理解为“提问”的方式,这是对启发式的形式主义理解。即使在教学中教师经常提问,也不一定是启发式教学。相反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向学生提出问题,而是通过讲授诱导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动手操作,也可以是启发式的教学。

启发式指导思想的核心是相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学生通过亲自观察、实验,积极的进行思维活动,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

具体地讲,就是尽最大可能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和热爱科学、勇于攀登高峰、克服困难的意志,启发学生进行观察实验,了解现象,取得资料,发现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建立概念,发现规律;启发学生掌握方法,认识本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二、教学环节:

1、情境导入:教师应利用故事、音频、视频、实验现象、设问等情境的创设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引起学生思维的活跃。导入环节应力求快速有效。

2、探究新知:实验探究、体验感悟。物理实验(演示或学生实验)准备充分,设计合理。学生能带着疑问有目的地观察或操作实验,现象明显,可见度大,效果良好,确实促进学生由物理现象上升为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思维进程,并培养学生的初步科学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

体验交流、教师点拨。学生围绕自身观察体验,发现问题,主动参与小组的合作交流、讨论,会倾听他人观点,会质疑,能及时抓住要点,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能参与到学生的小组讨论过程中,并能适时点拨,使学生的交流讨论更加顺畅,课堂氛围活跃。

师生互动、知识生成。教师引导学生小组汇报交流讨论结果,师生共同总结提炼,归纳出物理知识。

3、拓展迁移:例题和习题的选择应围绕制定的目标,应具有典型性、针对性、有梯度且适度,处理方法得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4、总结归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总结归纳出学习收获,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有利于前后知识的衔接。

三、新课内容特点的概括:

一、概念课,集中体现“形象”二字。在概念的教学中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1.创设学习物理概念的环境,在物理概念的教学中,必须首先给学生创造一个适应教学要求、借以引导启发学生发掘问题、思考问题、探索事物的本质属性的物理环境。常用的办法有:a 运用实验,运用实验来展示有关的物理现象和过程,不但较之学生在生活中所感受的要深刻和典型,而且创设的情境愈新颖生动没救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主动地思考。b利用学生积累的生活经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接触过许许多多物理现象和应用物理知识的事例。善于恰当的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也能创设良好的物理环境。c 抓新旧知识的逻辑展开 新概念往往与已学过的概念、规律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抓住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从已有的知识出发,通过逻辑展开,把新概念自然的引申出来,也可以创设学习新概念的良好物理环境。

2.进行思维加工 物理概念是对物理现象、过程等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的产物。在概念教学中,若只向学生提供形成概念的感性材料,而不同时让学生参与思维加工活动,尽管教师在将概念的文字或者数学表达讲得很清楚,但是对于学生来说,表面联系和内在联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生活经验和科学概念仍处在分离的状态。因此,要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就必须在他们获得足够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按照物理学中建立概念的方法,引导他们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进而抽象概况出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使他们形成概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精炼的语句将这个概念的内涵表达出来。

3.运用

当学生初步形成概念后,必须及时给他们提供运用概念的机会,让他们将抽象的概念“返回”到具体的物理现实中去,使他们在运用概念联系实际或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巩固、深化和活化概念,看到自己在学习中的收获,会更激起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同时,特别要注意逐步教给学生正确运用概念去分析、处理和解决物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引导他们在运用已有的概念去面对新的物理现象时,勇于提出问题,勤于思考你,扩大认识范围,逐步提高他们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实际能力。

二、规律课,集中体现“通法”二字。规律课的教学一般包括以下四个有序的步骤: 1.创设便于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的物理环境

教师要带领学生学习物理规律,首先要引导学生在物理世界中发现问题。因此,在教学的开始阶段,要创造便于发现问题的物理环境。在中学阶段,一是通过观察、实验发现问题,也可以从分析引申和逻辑展开中发现问题。另一方面,创造的物理环境要有利于引导学生探索规律。

2.带领学生在物理环境中按照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探索物理规律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怀着对科学的热爱,对探索的兴趣,对学生的信任,情绪饱满地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探索规律。在中学阶段,主要是运用实验归纳法和理论分析法,或者把两者结合起来进行。

3.引导学生对规律进行讨论

a 讨论规律(包括公式和图像)的物理意义,包括对文字表述含义的推敲,对公式和图像含义的明确;

b 讨论和明确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c 讨论这一规律与有关概念、规律、公式间的关系。

在讨论的过程中,应当注意针对学生在理解和运用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以便是学生对这一物理规律获得比较正确的理解。

4.引导和组织学运用物理规律

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要用典型的问题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师生共同讨论,使学生结合对世界问题的讨论,深化、活化对物理规律的理解,逐渐领会分析、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组织学生进行运用规律的练习。要引导和训练学生善于联系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习物理规律,经常用学过的规律科学地说明和解释有关的现象;通过训练,是学生逐步学会逻辑地说理和表达。

四、、教学效果的判断标准:判断一节新授课的教学效果怎么样,就要看在新授课过程中是否做到了以下几点,

1.教学重、难点突破;教师能够恰当地处理教材,运用有效的方法,使学生完成重点和难点知识的突破。

2.学生的参与度:参与的人数和参与时间达到一定的比例。 3.检测反馈:例题应围绕知识与技能目标有针对性、有梯度的制定,难度和题量适当;通过学生基础知识的达标率能反馈出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4.教师基本功

教学语言生动准确,逻辑性强,无科学性错误;并经常使用表扬鼓励性语言激励学生;

板书规范,条理清晰,概括性强,重点突出,字迹工整;

教态亲切,仪表庄重自然,师生信息交流畅通;

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使用得当,提高教学效率;

依据课标和教材,分析学情,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并有效地实施;

课堂组织和调控能力强,各环节安排紧凑、衔接得当,时间分配合理,并有一定的应变能力。

第15篇:1.1.2《余弦定理》新授课

投入时间重在理解加紧训练探究方法收获成功

高一年级数学导学案(必修五)

给自己一个梦想,让自己因为有这个梦想而每天自信、快乐!

第16篇:新授课教学流程

新授课教学流程

一、引入新课

说明:教师要精心设计新课的引入,力求简明得体、富有情趣,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促使学生以良好的心态、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欲望进入学习。

二、预习检测

1、利用全体小测、教师抽测、组内互测等方式检查课前预习的情况,主要内容是文学常识或者生字词的音、形、义。

2、初步感知

学生以随笔的方式写出自己读完文章之后的认识。根据学情引导学生从内容、写法、感受等方面选择一个或几个方面,形成自己独到的认识和体验。起始年级可以设计成问题,例“课文哪里打动了你?”、“你了解到了什么信息?”等。

说明:为保证预习效果,教师可利用一节课的剩余时间或自习、早读等时间安排课上预习,待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后再留预习作业。

三、整体感知

1、自主阅读

出示读文要求,学生阅读、思考(根据文章长短安排阅读任务)。

说明:读文要求包括阅读方式的选择和关于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问题。例如,记叙文中把握线索、概括事件、梳理情节等,说明文中的把握说明对象、特征、理清说明顺序等,议论文中的论题、论点、论据等,根据文体特点灵活设计。主要目的是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即“文章写了什么”。

2、交流展示

说明:根据学生自学情况教师决定交流展示方式。

四、精读细品

1、自主阅读 ① 出示思考题。

说明:思考题要少而精,必须针对本课的重难点,且不贪多,每篇课文抓住一两点即可。问题的形式可以是几个提纲挈领的“主问题”,也可以是一系列层层

深入的“小问题”。主要目的是把握文章写法、主旨等,即“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

② 学生自读。

学生细读文本,独立完成思考问题。

说明:此环节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圈点批注的阅读习惯。教师巡回指导、掌握学情。

2、合作探究

组长带领全组同学在组内进行交流。

说明: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小组交流,切忌把“合作”变成组长的“独角戏”。

3、展示交流

教师具体明确各组展示任务,小组代表按照任务要求展示本组探究结果。其他小组同学认真倾听,并进行互动:问难、纠错、补充。

说明:此环节中,教师要注意评价标准的设定、交流方向的把握,促进各小组之间的良性竞争,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4、精讲点拨

在小组展示的基础上,教师围绕学习中的疑点、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进行更高层次的点拨,深入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刻感悟文章的主题。

说明:以谈话法、讲授法为主,并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把“读”作为主要的学习手段,在读中感悟、品析,提升学生对文本的认识,把学生个体自学、合作学习中形成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五、归纳总结

以师生、生生互动的方式,归纳、整理文章主旨以及在内容或写法等方面的特点,使学生形成对文本的整体印象,把握学习重点。

说明:小结主要针对本课学习重难点,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六、质疑问难

学生提出在学习活动中尚不明确的疑难问题,师生互助解决疑难。

说明:通过此环节,引导学生确立“堂堂清”的学习意识,避免知识掌握的模棱两可、一知半解。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七、巩固运用

练习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设定,有层次、有梯度,突出重点,击破难点。同时要注意基础巩固与能力提升、课内学习与课外拓展、阅读练习与写作训练的结合。

说明:巩固练习根据每节课的课时容量而定,可在当堂以检测的形式完成,也可以留作课外练习作业。

要点提示:

1、此流程的使用:此教学流程为阅读课流程,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文体进行灵活的增删。

2、教学目标:“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教师在设计教学流程时,一定要首先做到心中有目标,并选择精要的教学目标。

3、小组学习:高效课堂要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让小组长做“老师”。小组学习策略即人为地把大班授课制变成“小班”化教学,小组长即“小班”的老师,要让小组长在学习小组内行使教师职责。

4、多媒体的作用:要把多媒体作为语文教学的辅助,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为达成教学目标而服务。不能为了“使用”而使用。

5、作文教学:阅读教学中可以随文进行“小写作”训练,同时教师要完善作文教学流程,抓好指导、写作、评改各个环节,做到“小作文训练经常化”、“大作文训练完整化”,变“重写轻改”为“重评重改”。

第17篇:高中政治 政治生活 第一课 人民民主专政教案 新人教版

云南省陇川县第一中学高中政治 政治生活 第一课 人民民主专政教

案 新人教版

[教材内容分析]

本框内容是全书的统领。后面所介绍的知识,比如人民的权利,政府的性质职能,我国的政体,我国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等都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所以本框很重要。 本框主要介绍了国家的含义、产生、本质属性,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我国人民民主的特点,我国人民民主的新特点以及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正义的事情。 本框共三目:

第一目“面对新旧社会两次特大洪灾的思考”,这是本框的情景导入,通过新旧社会不同时代的两次洪灾,不同的抗灾措施,不同的灾后情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感悟我国国家性质的具体体现,由此导入本框的内容。 第二目“广泛、真实的民主”,是对我国国家性质的具体分析,是对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内容的理论阐释。新课标要求引述宪法规定,明确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部分内容具体介绍了国家的本质、根本属性,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我国新型民主的广泛性、真实性特点,新型专政的特点。通过这一框内容的学习,要能够明确我国的国家性质为什么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结合。这一目内容是本框的核心内容,是学习的重点。

第三目“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正义的事情”,主要介绍三点内容:一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立国之本,二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三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

本框的教学重点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和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正义的事情。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国家的含义,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的表现,人民民主专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内容。

2、理解国家的产生和本质属性,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和本质,我国民主职能和专政职能的关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

能力目标:

1、运用比较法,理解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2、对比新旧中国的变化,结合我国人权事业取得的巨大进步,体会人民民主的真实性和广泛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我国国家制度的学习,提高对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必要性的认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坚持社会主义政治方向。

1 [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

(一)开开心心走进政治生活 (投影)

图片一:“主题是政府取消农业税,农民喜过年”

材料二: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由800元调整为1500元。

材料三:2010年10月11日,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温习旧知,探索新知)

上述材料反映了有关经济生活的一些政策和规划。我们要积极参与经济生活,同时,也要积极参与政治生活。送给大家一副对联,与大家共勉: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趁热打铁\"引导学生进入本框的导入情景\"共同感悟一些现象背后隐藏的政治生活的内容)

(二)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阅读教材第4页第一目:“面对新旧社会两次特大洪灾的思考”。

思考两个问题:

①比较两次洪灾发生的不同时代,从社会制度方面思考:中国发生了哪些根本性的变化?

(一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一是社会主义时期)

②比较两次抗洪救灾的过程,从国家政权方面思考:中国发生了哪些根本性的变化?

(一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利用国家政权为其阶级利益服务,一是人民群众掌握国家政权,利用国家政权为人民服务)

(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历史知识进行思考回答。还可以增加1998年抗洪救灾的图片,以增加感性认识)

[过渡]国家,国家,有国才有家,有什么样的“国”,就有什么样的“家”。我们来具体认识一下我们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一、广泛的、真实的民主

(三)联系现实、耐心求证、细致探究 1、国家

(看书回答)国家是如何产生的?(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看书回答)什么是国家?其根本属性是什么?(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其根本属性是阶级性。)

(注意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来理解国家的产生、含义和根本属性。可以通过设问来引导,如:为什么要有国家?国家是干什么的?国家通过什么来表现它的存在?可以用概念分析法来理解国家的含义,来理解国家的根本属性,还可以通过设问:“国家保护所有人的权益对不对,为什么?”来理解国家的根本属性。)

2、我国的国家性质(国体):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

(准备一个国徽,让大家仔细观察)上面的图案有哪些事物,表现了什么?

(我国的国徽由五颗五角星、**、齿轮和谷穗构成。**象征民族精神,齿轮象征工人阶级,谷穗象征农民阶级,五颗五角星,大的一颗象征着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小的四颗象征着人民大众,四颗小五角星各有一角正对着大五角星的中心,代表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象征着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掌握了国家权力,成为国家的主人。整个国徽图案庄严大方,内涵深刻,鲜明地表现了新中国的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让学生观察并表述出来,使学生对我国的国家性质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问:大家走过本地政府大门时,看到政府大门上有国徽吗?

(学生回答,可能会有一些学生没有注意到,可以引起学生的观察。)

[过渡]从我国的国徽可以看出我国的国家政权掌握在人民的手里,即广大的人民群众享有民主权利,同时,对极少数的敌人实行专政,这就是:

(1)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

所以,我国的民主是新型的民主,我国的专政是新型的专政,我国的国家性质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统一。

(这一知识点要强调一下,让学生注意理解)

[过渡]由此可见,人民掌握国家政权,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所以:::

(2)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

3

(投影)

材料一:2010年。9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举行《关于调整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听证会。参加听证会的代表有政府部门;工薪收入的公民,如企业管理人员、教师、各种技术人员、进城务工人员;总工会代表;地方财政或税务部门代表等。

材料二:浙江某村的村委会进行换届选举没有按照程序逐户进行无记名投票,绝大部分选票都是原村干部及其家属代填的,村民认为自己的权利受到了损害,遂向上级有关部门反映了这一情况,并要求重新选举,县人大表示,该村这次选举违反了《选举法》与《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责令重新选举。结果,在上次选举中落选的原村委会主任再次当选。

结合上面所学知识,谈谈这两则材料说明了哪些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回答,教师点拨)

(两则材料说明,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的本质,同时,也说明我国人民享有的权利是广泛的,真实的,有法律保障。)

进一步设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耳闻目睹的还有哪些事例说明了这一点?

(注意引导学生回忆,回答。相关的材料很多,正面的、反面的都有。激起学生关注现实的兴趣,从生活感悟知识,让知识回归生活。)

(3)人民民主的特点:广泛性、真实性。

(学生看书回答)广泛性表现在哪?真实性表现在哪?

(广泛性表现在:民主权利的广泛性和民主主体的广泛性。真实性表现在:民主权利的实现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教师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我国的人权事业发展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就充分反映了人民民主的真实性。

(带着学生了解)我国政府关于人权问题的基本观点:

◇生存权、发展权是根本和重要的人权;

◇保护和促进人权,必须从保障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入手;

◇实现人权的根本途径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国家主权是一国人民充分享受人权的前提和保障。

4

(模拟记者招待会)

美国国务院2005年2月28日发布《2004年度国别人权报告》,对其他国家的人权提出多方面批评,但报告没有提到自身的人权状况。报告全面批评了古巴、朝鲜、缅甸,尤其是中国西藏地区的人权,还对中国打击东突恐怖势力提出批评。

你如何应对美国的批评?

(学生模拟政府发言人作出回应。把学生置于“身临其境”的感觉中,激活思维,发掘潜能)

[承上启下]我国打击东突势力,体现了我国国家性质的哪一方面内容?其与民主是什么关系?

3、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1)民主与专政的含义

民主是指在一定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专政是指依靠暴力实行的统治。

(2)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思考①国家都是民主与专政的统一吗?

(我国是民主与专政的统一。但是,并非任何类型的国家都是民主与专政的统一,只有民主制的国家才是。)

②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和其他类型国家是一样的吗?

(不一样,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对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这是新型的民主和新型的专政的统一,与其他国家是不一样的)

[过渡]我国通过对敌人的专政来保障人民的民主,所以,邓小平曾经说:

二、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正义的事情

(看书回答)为什么说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正义的事情”?

1、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立国之本,是四项基本原则之一,已被写入我国宪法

5

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思考第7页下面虚线框里的问题。例如,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来看,如何理解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意义呢?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包括对人民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两个方面。一方面,只有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确保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民主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才能调动亿万人民群众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只有坚持国家的专政职能,打击一切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才能保障人民民主,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结合上面的内容说明,一方面强化对这一部分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培养学生抓取有效信息,准确表述的能力)

3、人民民主专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

(让学生明确新的时代内容有哪些。)

[评析]

本框的教学着重抓住两点:一是情景材料的铺垫、二是生活实践经验和课本知识的互动生成。

政治生活离我们的生活似乎较远一点,不像经济生活那么贴近和感性,而且本框是政治生活的第一节课,好比人们初次见面的第一印象,很重要。所以,导入新课时,先以三则时政材料和大家都熟知的一副对联作情景铺垫,显得活泼有趣,希望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中走进这一学期的政治生活,也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奠定了情感基础。另一方面,通过这一情景可以起着从“经济生活”到“政治生活”的一个过渡作用。

在正课的教学中,从情景导入到知识点的学习,都尽可能地通过设置情境材料来感知知识,体验知识。

比如,在导入新课时,用了教材上的材料“两次特大洪灾的思考”。因为高中生对这两次洪灾都会有直接或间接的感知,对学生思考问题、理解问题有较好的帮助。有了这些感性的、理性的经验储备,再来思考相关的问题就会显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

在讲到我国的国家性质及其特点’我国人民民主的特点时、都在材料上花了一番工夫。

对于我国的国家性质及其特点,怎样让学生直接感知,能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很重要。如果口说无凭,就会失之于枯燥乏味、无激情、无效果。而通过一个小小的国徽,课堂氛围就不一样了。可能在没有学习相关知识之前,学生没有更多地去思考,我国的国徽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呢?现在,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明确了我国国徽的设计意图,也就清楚了我国的国家性质,还可以推动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勤思考。

6 我国人民民主的特点,也是本框学习的一个重点。当前,我国对人民的权利关注的越来越多,下的力气也越来越大,所以,这方面的材料很多,要让学生明确我们在这方面的努力,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思考,去判断我国民主权利的特点。一切知识源于生活实践,所以,从生活实践中获取的东西,易于理解,掌握和应用。正如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这也正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教学生活化,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特别是学生的生活实际。核心还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

值得一提的是“模拟记者招待会”。首先有一个背景介绍,关于美国发布的《2004年度国际人权报告》对中国的人权横加指责。中美的人权交锋已不止一次了。如何去反驳,让美国无话可说,也让别的国家心服口服呢?把学生置于这样一个境地中,其实是一个“模拟实践训练”。对学生的锻炼是多方面的:知识综合能力、分析表达能力、随机应变能力、包括个人的心理素质都会得到培养提高。总之,学好这一框,要在现实情景的基础上,来发掘学生的已有经验积累,从而延伸、拓展学生的知识(即学习新知的过程),这就是在学生的生活实践和新的知识之间产生一个互动,促进新知的内化。使学生的观念、知识处于不断的生成状态。

资料宝库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各国的民主是由内部生成的,而不是由外力强加的。

回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难的探索,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真正获得了当家做主的权利。中国人民十分珍惜并坚决维护这来之不易的民主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正在与时俱进,不断呈现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近20多年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在实践中取得了许多重大进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国家民主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城乡基层民主不断扩大,公民的基本权利得到尊重和保障,中国共产党民主执政能力进一步提高,政府民主行政能力显著增强,司法民主体制建设不断推进。国家领导制度、立法制度、行政管理制度、决策制度、司法制度、人事制度和监督制约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目标的指引下,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不断加强,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形成,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主要方面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

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为指导,借鉴了人类政治文明包括西方民主的有益成果,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制度文明中的民主性因素,因此,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国的民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也就没有人民民主,这是被历史证明了的客观事实。中国人民当家做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实现的。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建的。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从根本上保证了人民当 7 家做主。

中国的民主是由最广大人民当家做主的民主。人民当家做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在中国,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就从经济基础上决定了中国的民主不受资本的操纵,不是少数人的民主,是最广大人民的民主。在中国,享有民主权利的人民范围包括一切不被法律剥夺政治权利的人。

中国的民主是以人民民主专政作为可靠保障的民主。人民民主专政,一方面要求在人民内部实行最广泛的民主,尊重和保障人权,保证国家权力掌握在人民手中,为人民服务;另一方面要求对破坏社会主义制度、危害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贪污贿赂和渎职等各种犯罪行为依法使用专政手段予以制裁,以保障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国的民主是以民主集中制为根本组织原则和活动方式的民主。

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国家政权的根本组织原则和领导原则。实行民主集中制,就是要求充分发扬民主,集体议事,使人民的意愿和要求得到充分表达和反映,在此基础上集中正确意见,集体决策,使人民的意愿和要求得以落实和满足。实行民主集中制,还要求“尊重多数,保护少数”,反对无政府主义的“大民主”,反对把个人意志凌驾于集体之上。

第18篇:家长学校授课教案

家长学校教案

家长学校授课教案

授课人:王卫彬

授课题目:家庭环境对中学生发展的影响

目的: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而发生并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亲属间的社会生活群体。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个体素质的发展有着重大而深刻的影响。其主要方面是性格特征、基本生活技能、道德情操、理想志趣。

意义:

鉴于家庭环境影响的深刻性和潜移默化性,家长对子女要精心培养,爱而不宠、尊重信任、严而不苛、民主平等,让家庭充满和睦、向上、愉快的气氛。

家教方法

一、怎样才能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天下的父母、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早成栋梁?但很多家庭并不真正知道怎样做才能使孩子成才。有的家庭认为给孩子吃饱穿暖就是尽了家长的责任,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情;有的家长奉行“树大自然直”的信条,对孩子放任自流,不管不问;有的家长则一味要求孩子学习、学习、再学习,自己却从不看书、读报等待,这些均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现象。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对家长提出了一些要求,希望能帮助家长掌握一些基本的教育原则,走出教育“误区”。

1、加强对家教理论的学习

有些家长认为养育后代是连动物都会的事情,还需要学习吗?殊不知,家庭教育也是一门科学。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得到家长的指导、帮助。家长只有掌握了家庭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懂得孩子在不同时期的生理和心理的特点,懂得儿童教育的方法和规律,才能为孩子提供科学的指导和有针对性的帮助。因此,家长平时应通过家长学校的学习、读书、看报等途径,有意识地加强家教理论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教育的盲目性,乃至错误的认识和做法。

2、正确理解和履行父母的职责

不少家长认为自己的主要责任就是赚钱养家,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经济环境。其实,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古语说“养不教,父之过”,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懂得父母对孩子的责任,不仅要把他们抚养好,而且还要教育好。在我国的婚姻法中也明文规定“父母对子女的抚养教育的义务”。家庭是人才的摇篮,父母是孩子最早也是任期最长的老师。从“孟母三迁”“岳母刺字”这些流传甚广的故事中,我们都能看到父母的教育对孩子发展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因此,家长不仅要为孩子提供足够的生活条件,更为重要的是要重视孩子的优良品德、良好习惯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只有正确理解一履行父母的职责,才有可能抚养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3、加强与学校的密切配合

孩子的大部分学习时间是在学校度过了。因此,家长要经常与老师取得联系,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同时主要地向老师反映孩子在家里的情况,取得老师对家庭教育的了解和支持。只有家庭和学校密切配合,双管齐下,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4、父母要作孩子的好榜样

父母是子女最早接近之人。不论父母自身是否意识到,你们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因此,父母不仅需要具备科学和家教知识,还要处处用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

家长学校教案

为子女树立榜样,率先和垂范。如果家长自己整天沉湎于电视节目中,而要使孩子信奉读书比看电视更重要,更有益处,这实在是难为了自己的孩子。父母在注意言教的同时,还要注意身教,身教和言教并重,才能引导孩子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家庭生活困难的时候怎样教育孩子

现在,社会上有一股攀比风。不少人爱比吃、比穿、比派头。学校不是世外桃源,这股不良风气也侵蚀了学校,影响了孩子。有些孩子常与同伴比衣报、比学习用具,甚至比谁家有钱、谁的父母“官”大。在这种情况下,家庭生活比较困难的家长应采取怎样的方式教育子女,使之真正顺应我国“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这句古话呢?

下面一些建议可供参考。 1理解孩子的心情

中学生尽管自我意识增强,自我评价能力逐渐成熟,但仍然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和被动性;外界的评价易造成孩子内心世界的波动。因此,家长若一看见孩子情绪低落就呵斥、责骂、不仅不利于调整孩子的低落情绪,反而会引起孩子的抵触情绪。明智的家长应该是先容忍,待搞清楚原因后,有针对性地因势利导地对孩子进行教育。

2、让孩子适当参与家政管理

家长可让孩子了解家长的经济收及支出状况,一起进行家庭收支记帐、核算等待。这样,既能让孩子体恤父母的辛苦,防止其提出过高的物质要求,又为培养孩子勤俭、踏实、坚毅的品质提供了生活感性经验。

3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家长不要让孩子仅仅在满足了吃、穿、用时才产生愉快的情绪,而应同时让孩子在完成学习和劳动任务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心情。因此,家长应引导孩子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业上,并指导孩子做些简单的事情或家务劳动等等。孩子的生活充实了,就易形成积极的情绪,增强自信心,相反,一味地让孩子自我封闭,容易使他们精神状态不佳,再加上因家庭生活困难而带来的自卑感,孩子极易形成消极的心态。

4、鼓励孩子多向名人学习

让孩子多读有关名人成功的书籍,尤其是让他们了解那些曾被家庭生活困难所困扰,后经不懈努力奋斗而成功的名人事迹,从中获得克服困难的信心,进而鼓励自己、集中精力,发挥所长,矢志不渝地达到目标。这样,自卑心理也就会不驱而散。

5、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因为父母无意识情绪的流露也会影响孩子的精神面貌。所以家长要十分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在孩子面前流露出对生活的消极和不满情绪,更不要因为生活条件差而争吵,甚至离异;而应当用自己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来影响孩子。

三、父母离异后怎样教育孩子

父母离异后,常会导致家庭经济条件变差,孩子失去应得的爱,心灵遭受创伤,产生诸如自卑、内向、敏感、冷漠等心理健康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杜威曾说过:“家庭关系的失调是产生精神和情绪病态的肥沃土壤。”为此,离异父母应该特别注意履行自己为人父、为人母的职责,加强对孩子的关怀和引导。

1、要和孩子真诚地讲述家里发生的事情

在夫妻双方的婚姻挫折问题上,忽视孩子是不明智的。什么也不告诉孩子,会增大孩子窥视大人隐私的欲望,或对大人产生种种怀疑的心理。而告诉孩子太多,又会使他处于为父母忧

家长学校教案

虑的状态。较好的方式是,自然而又恰当地表述你们当前关系的变化。你可以这么说,“我和你爸爸之间有些矛盾,不过我们正在着手解决。”更重要的是,你还要真诚地对孩子说:“不论发生什么事情,我们将永远是你的妈妈和爸爸,我们会永远爱你的。”

2、离婚后父母双言应继续关心孩子

离了婚的父母虽然已经不是夫妻,但仍是孩子的父母、妈妈,仍是孩子的监护人。有些离婚后,的父母觉得孩子成了累赘,是“拖油瓶”,不抚养孩子。勉强抚养孩子的一方往往也不真心爱护孩子,甚至经常拿孩子出气,随意训斥、打骂、这既违反了我国《婚姻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规,也不符合人之常情。我们知道,家庭在孩子心目中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地方。家庭的破裂,对孩子来说已经是很大的不幸,如果离婚的父母双方再不关心爱护孩子,不仅会加剧孩子对爱的失落感,而且表碍于他们对人生道路的正确理解,或自暴自弃,或郁郁寡欢。如此,何谈将来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3、要满足孩子生活上所必需的物质要求

离异家庭,因为经济条件 下降,容易使孩子产生羡慕同伴生活条件的心态。若孩子的物质要求未能得到满足时,便会产生嫉妒的与憎恨,甚至出现偷窃或其它违法乱纪行为。很多少年犯出自父母离异家庭,其原因即在于此。因此,离异后,作为孩子的父亲、母亲,应加位履行家长之责,尽量关心自己孩子的生活,使他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同一般健全家庭的孩子相差不要太大。即使稍差些,也应该向孩子讲明道理,以消除其自卑心理和不良行为。

4、还应主动关心孩子的学业

家庭破裂常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因此,家长平时应多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并鼓励孩子多参加有意义的集体活动。这样,一方面可使孩子从忧郁、悲伤的情绪中解脱出来,另一方面可使其孤独、内向的的性格在活动中和到矫正,促进其性格朝着健康方向发展。

5、尽可能加强与学校的密切联系

家长应主动加强与学校的联系,告诉老师家里发生的事情,让老师能针对孩子的情况因材施教,关心,爱扶父母离异家庭的孩子,使他们感到处处有亲人,到处有温暖,以补偿所失去的爱。.

四、怎样给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作为家长,其主观愿望一般都是关心、重视子女教育的。那么,孩子放学回到家里,应怎样给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其能顺利完成学业呢?

1、创设必要的学习场所

中学生是小孩子眼中的“大人”,大人眼中的“小孩”。这一时期他们已具有一定的独立意识,希望有一块属于自己的活动场所,因此为他们准备一张书桌、一个书架、设置一个固定的学习角,是非常必要的。这既可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也便于学习。为增强学习气氛,家长和孩子还可以在墙上布置些激励学习的字画条幅、学习计划、课程表等。

2、不要随意干扰孩子的学习

只要孩子是在进行正当的学习,家长就不要轻易去打断孩子的思路。我们常看到这种情况:孩子在学习时,家长在一旁唠唠叨叨,教导不止,还自以为在督促孩子。珠不知,这种教育方针不仅破坏了安静的学习环境,更不利于的是孩子会因此产生厌烦情绪,影响到以后家长的说服教育效果。

家长学校教案

还有的好心家长在孩子做功课时,喜欢给孩子去送吃、送喝,以为这样可以补充营养,提高学习效率。其实,这不光打断了孩子的学习思路,而且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也会在娇惯中给“吃”没了。

3、避免“过度教育”

所谓“过度教育”就是指父母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对子女管教过多,监督过多,尤其是在子女教育上的要求过多。事实上每个人的天赋和成长环境不同,实在无法处处都顶尖拔萃。作为家长,知道自己的孩子在某一方面比不上别人,当然不是一件愉快的事。但若再逼他,他只有是更沮丧而已,退而求其次,让他成为一个守本分而有信心的快乐人,实比让他成为一个压抑、自卑的人要好得多。因而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指导他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使其学习成绩逐步提高,让孩子从中体味学习的兴趣,增强自信心,这无论是对当前的学习,还是对将来的处世做人都极有好处。实事求是,是为人之道,也是家教之道。

4、长的榜样作用

常言说:“身教重于言教。”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不爱学习的家长,其子女会有学习兴趣。其实,在工余时间,家长钻研业务,或通过读书,看报等途径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不仅有益于自己,同时也有益于孩子。这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适应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同时也给家庭营造了一种好学、向上的气氛,为孩子的学习带来促动力。须知,在一个天天行酒令、日日设牌局的家庭中,再聪明的孩子也难以成才。

5、要创造一个民主、和谐、向上的家庭气氛

孩子进行了中学阶段,逐步有了自己的思想和主见。这时他们希望家长能成为自己的知心朋友,而不是“教导员”民主、和谐的家庭气氛会激励孩子的向上心理。这对一个人的潜能和创造力的发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若孩子整天生活在枯燥泛味、责骂不休的家庭里,只会滋长压抑、悲观等消极情绪,何谈专心致志地学习?

五、怎样加强两代人之间的沟通

现在很多家长有亮这样的感觉:孩子上中学后,似乎不像以前那么听话了,甚至还和父母顶嘴;有什么事情也不爱和父母商量。家长们觉得越来越难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两代人之间有了一层隔阂。其实,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正常的心理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逐渐有了成人感,自尊心和自主性大大增强;讨厌父母喋喋不休的指教,不愿父母干涉他们的行为;内心的秘密往往不肯告诉家长等等。要想获得两代人之间自然、亲密的关系,就需采取适当方式加以沟通。下面一些建议,可供家长们参考。

1、必须在时间上有所投资

家长们常常认为自己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好好赚钱养家。其实对孩子来说,最需要的是父母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一个可以让孩子倾吐心事的朋友。要达到这种地步,非得平日有足够的时间沟通不可。建议大家平时多和孩子在一起聊天、看电视、散步、游玩等。在这种轻松的气氛中,谈话才能渐入佳境,至于平时连回家吃饭都“没有时间”的家长,就不要太期望孩子会与你畅所欲言了。美国关总统布什夫人在美国一所著名女子私立学校的一次毕业典礼上曾深情地说:“年轻的女士们,有一天当你们到了我这样年纪的时候(布什夫人当时已70岁)你们回顾你们一生,决不会因为曾经错过一次赚钱的机会、一笔生意的交易而感到后悔,你们却会因为没有好好花时间和你们的孩子、和他们的丈夫、和你们所心爱的人建立美好的关系而感到后悔不已。”布什夫人的肺腑之言,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迪。

2、跟孩子沟通必须讲究语言艺术

家长学校教案

沟通的意义绝不是“我有话要说”,更不是“大人说,小孩子听”。如果是这样的话,孩子当然不喜欢和你在一起。因此,父母与孩子谈心,若要取得好的效果,既要注意谈话主题,也要考究语言方式。比如“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是大人教育小人的“古训”,而“多读书才能实现你自己的理想”更符合当今儿童的语言特点,可能更容易被孩子所接受。

3、话多不灵

孩子在学校听到的几乎全是教师滔滔不绝的教诲,一堂课接一堂课,天天如此。回到家里,要是父母还是喋喋不休地教导,孩子当然会反感、会顶牛。因此,建议父母的话要简练,准确,能带些风趣幽默更好。有些话可以只说一半,结论让孩子自己想出来。要是家长的话太多、太碎,孩子把耳朵堵住,那么,家长的话就成了没人收听的广播电台。

4、多鼓励、少批评

这个社会因为人多,竞争也厉害,家长对子女的期待也高。这样,家长与子女的对话就难免批评多于鼓励,强调孩子的不良习惯并与别的孩子相比,与自己的过去相比等待。其实这一比毫无积极意义,相反只有使孩子丧失处信,产生自卑和自弃感。倒是鼓励的话能让孩子有自我肯定感,激励上进心。

5家长需多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

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难题,因此,建议家长诸一点有关书刊,了解一些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以利于为两供之间的沟通提供科学性的指导,减少家庭教育的盲目性。

家长学校教案

家长学校授课教案

授课人:葛海卫

授课题目:家长的基本职责 目的:

家庭是家庭成员赖以生存的区域,使每个家长明白自己应尽的职责,来共同维系自己家庭的稳定,履行在家庭中的各项义务。

意义:

是每个家庭得以生存发展的基本前提,可以为家庭生活和子女学习提供保障,还可以根据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培养子女成长。

第一节 家长的基本职责

一、为家庭生活和子女学习提供保障

(一) 提供家长的物质生活保障 1必备的物质生活保障是家庭存在的前提 2必备的家庭物质生活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需要 3家庭的生活保障有赖于家长的辛勤劳动 为此家长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加强学习,提高素质 (2) 勤奋工作,增加收入 (3) 勤俭持家,为子女着想

(二) 营造良好的家庭精神生活氛围 1家庭要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 (1) 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

(2) 培养孩子具有良好的作息时间和生活习惯 (3) 为孩子营造和睦的心理氛围 2教育孩子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3带领孩子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庭活动

(三) 当好子女的法定监护人 1经济生活保障 2法律执行保障

二、根据国家和社会需求培养子女成长

(一) 了解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及对下一代的要求 1了解我国的教育方针

家长学校教案

2了解国家颁布的《家长教育行为规范》 3了解21世纪的人才培养目标 4认同素质教育 5深刻认识课程改革

(二) 了解家庭教育的特点,配合学校育子成才 1家庭教育及其特点 (1) 家庭教育的早期性 (2) 家庭教育的持续性 (3) 家庭教育的权威性 (4) 家庭教育的感染性 (5) 家庭教育的适时性 (6) 家庭教育的时代性 2学校教育及其特点 (1) 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

(2) 学校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系统教育 (3) 学校有经过训练的专职人员

(4) 学校有专供教育人、培养人的教学场地和设施 3家庭教育的发展趋势 (1) 功能得到强化 (2) 育人观的转变 (3) 出现新模式

4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区别 (1) 施教育的环境不同

(2)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不同 (3) 教育者自身的条件不同 (4) 确定培养目标的依据不同 (5) 教育内容不同

(6) 教育的方法,途径不同 (7) 组织管理的形式不同 5配合学校育子成才

(1) 家庭与学校配合的重要性

A、家长要充分认识到,孩子的成人和成才,离不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自我教育

B、家长应该认识到,孩子成人成才,必须要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得到发展

C、家庭还应该认识到,家庭教育一学校教育不同 (2) 家庭教育要与学校教育相一致 A、要克服单纯依赖学校的思想

B、老师对孩子的意见,家庭要正确对待 C、对孩子的要求应与学校一致

家长学校教案

家长学校授课教案

授课人:邱亚峰

授课题目:家庭教育的基本内容 目的和意义:

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一个人成长发展无法离开又不可缺少的。我们常说,“家庭是孩子的永远眷恋且永不停课的学校,父母是孩子第一任且永不卸任的教师。”正是通过家庭教育,家长把自己崇高的品德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生活经验,潜移默化地传授给下一代,并将伴随孩子们走完全部人生旅途。而且家庭教育又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培育孩子按照国家和社会规定的目标成长。

原则上讲,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因此在教育内容上也是与学校教育内容相配合的。归纳起来,家庭教育的基本内容有如下六点:

一、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

一个孩子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拥有一个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才能为将来的人生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李岚清副总理曾指出:“家长对孩子不能只注意在校的学习成绩,也要关注思想品德方面的修养,注意他们在社会上可能受到的不良影响,否则好孩子也有可能变坏,有的甚至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有的家长成天把孩子禁锢在家里学习,不注意开拓孩子视野,增长社会实践经验等,也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品德的发展像涓涓细流,需要日积月累,成长中的孩子道路品质还没定型,需要家庭、学校乃至整个社会良好教育环境的营造,这个过程是由浅入深的。低年级的小学生只是初步掌握一些道德上的判断,知道了一些诸如公平、自私之类的概念,并且主要是依据家长、老师、小伙伴们以及各类传媒的种种言论和行为,来形成自己的判断。到了高年级,他们才开始有了一些自己的标准,对一件事情或一个人做出比较独立的评价。总体来说,小学生的种种道德上的表现是不稳定的,容易受外界的影响。这就决定了道德培养的长期性和及时性,它贯穿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要求家长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在培养孩子良好道德品质的过程中不要怕麻烦,要反复地讲道理、举例子,以及自身经常的影响,才能有助于将道德观念在他们心中扎下根来,仅有言教还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的是要通过父母的身教和结合生活实践中的各种情境施教。孩子们是通过模仿来学习各种不同的行为方式的,模仿是没有道德判断的,但通过模仿学到的不同行为方式,就是别人评价个体道德品质的依据。孩子们模仿最多的就是父母,因此对于家长来说,在孩子面前要做到慎言、慎行,家长一句随便说出的话,对于一件小事的处理,都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良好品德的培养。身教胜于言教,这句话用在父母对孩子的品德的教育上是再合适不过了。

家长学校教案

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就家庭而言,要着重抓好孩子文明礼仪和健康思想观念的教育,这是形成良好品德的基础。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用适宜的方式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

1重视文明礼仪教育

父母要教育孩子衣着得体,整洁朴素,美观大方。男孩子不蓄长发;女孩子不烫发,不化妆,不穿高跟鞋,不配戴成人的道饰。

父母要教给孩子对长辈或初识者称呼“您”;对教师、社会工作人员称号“老师”“师傅”、“阿姨”“叔叔”等;对他人提出要求时要说“请”;与人打招呼时要说“您好”;与人分手时要说“再见”;给人添麻烦时说“对不起”;得到帮助时说“谢谢”。要使孩子正确使用礼貌用语,一方面,家长必须在待人接物过程中正确使用礼貌用语,让孩子有一本活的学习教材;另一方面,家长要创造机会让孩子随时随地练习,逐渐形成自觉使用礼貌用语的习惯。

孩子在公共场所的文明举止,既显示出个人的修养,也反映出家庭的教育水平。所以,家长要特别重视并经常利用可能的机会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如电梯门口,看见先生给女士让路,家长可以告诉孩子这就是一种文明举止;饭店里,看见服务员举止优雅、热情大方地招待客人,家长可以告诉孩子这也是一种文明举止等等。

2、关注网络道德教育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以计算机为载体的网络文化,已开始走进我国社会的家庭。网络文化作为人类未来的一种生存方式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虚拟性。即各种网络行为、形式没有现实社会行为的实体性、可感知性,是虚拟的、非真实的。二是互联、互动性。即网络传播提供了一种开放的双向信息交流方式,并以此改变人们的思想品德及行为人格。三是多元性。即文化传播的多元性和受众选择的多元性。前者指各种不同价值取向的文化共存于网络之中,后者指接受信息的公众可心得到全方位的信息。四是快捷性。即任何一种网民关注的现象,瞬间便可传遍世界。五是开放性与非中心全球性。即网络传播是开放的、无中心的,没有把关人的控制功能。任何网民都可以成为中心。六是自主性,即任何网民都可以自由、自主和不受约束地在网络上发表意见和吸取信息。七是创意性。即网络为所有人提供了各种潜能发挥的机会。八是交互式思维。即多元性和互联性的网络文化特点为网民提供了交互思维的条件。

网络文化的特点表明,它将对当今青少年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产生巨大的影响。孩子们可以在网上开拓视野、学到新知,也能受到网上错误的、不健康思潮的负面影响。因此,网络道德教育是家长们不可忽视的。这里主要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网络免疫力教育。教育孩子对网络色情、暴力、诈骗、犯罪等不良或有害信息的正确分辨、判断和选择,以免受到侵蚀、传染。

(2)网络公德与自律教育。教育子女自觉遵守网络的有关法律、规则及公德,不危害网络,不制造传播非法及有害信息,自我约束,自我规范、自我管理、自我引导网络行为,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人格、成为合格的网络社会公民。

(3)网外社会教育。加强子女网外社会生活、社会实践指导与辅导,引导子女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交往活动,避免沉溺于网络,将人机交流模式带入现实生活,代替复杂的社会关系。

(4)安全上网教育。家长要教育子女坚持以下准则:

1)在网上与朋友交谈或写电子邮件时,要保持礼貌的态度;2)邀请父母和自己一起上网,并把有趣的事告诉他们;3)上网时间不超过一小时,以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4)不把自己和家长的照片、地址、电话等自然情况告诉对方;5)千万不要与从未谋面的网友约会、除非

家长学校教案

有人陪伴,见面地点一定要在公共场所;6)未经网站管理人员允许,不要任意使用站上的图片、文字,也不可随意张贴文章、图片等,以免侵犯他人著作权;7)收到来历不明的电子邮件不要回信和保存,尽快删除后告诉父母;8)不要将自己网上使用的密码告诉别人,以免别人冒用;9)只要看到感觉不舒服的网站、点或邮件,马上离开告诉父母;10)当在公共场所上网时,离开后一定将浏览器关掉,以免别人有机会使用自己的个人资料。

二、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品质

在孩子的学习中最强大的动力就是来自孩子自身的学习动机,如果孩子自己有着强烈的学习动机,那么他的自觉性、刻苦努力的程度都会很鲜明的表现出来,在学业上,子女是否有强烈的学习动机所得出的结果是大不相同的。有关研究表明:孩子的学习动机,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父母的要求。家庭长者对孩子学习的看法和学业的要求,对孩子的学习动机的形成起着巨大作用,尤其对于天真烂漫的小学生来说,他们的良好的学习动机更多是来源于外部影响,家长对于学习动机明确的孩子要使他们维持下去,因为小学生的学习动机的维持具有短时性和易变性,很容易因为一件小事而改变。而对于缺乏明确学习动机的孩子,也可以巧妙应用奖励的策略,对于孩子在学习上付出的努力,取得的成绩,不管是多么微小,家长都应及时给予肯定的评价,还可以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不断地进行正面强化,这可以极大地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功感,促进良好学习动机的形成。但要注意,对孩子的奖励一定要适度,过分的奖励反而会使孩子依赖于父母的表扬,或产生骄傲情绪,削弱良好学习动机形成的力度。

兴趣爱好是孩子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有了兴趣,学习才不会成为孩子的沉重负担,而是愉快、主动地投入学习当中去。学习兴趣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在

一、二年级的时候,孩子主要对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本身感兴趣。如早上背起书包去上学,在课堂上一会儿念拼音,一会儿写字,一会儿做算术题。这些形式的变化让他们充满了兴趣。家长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为孩子安排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如先阅读一篇文章,再做手工。然后再学一会儿数学,听一段音乐,这样用不断变化和富有新意的学习内容充分刺激孩子的学习兴趣。一般从三年级开始,孩子就开始喜欢开动脑筋独立思考问题了。因此需要一些具有一定创造性的学习内容。这时家长应帮助孩子制订一步步适当的学习目标,既让孩子感到新颖又具有挑战性还不会因为大难实现而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如鼓励孩子读一些有趣的数学读物,科普书籍,有适量生字和思想内涵较深刻的文章,以对孩子学习兴趣进行充分的调动与开发。一些孩子在这个阶段开始出现对各个不同学科的兴趣分化,这和不同学科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的天赋、家庭内的学习氛围和家长的期望都有密切的关系,不过这种对不同学科的兴趣,还不十分稳定,很容易发生变化。家长应鼓励孩子对特定学科的主动探索,尽量创造条件满足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充分发挥创造性,也许这就是一个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的事业道路的开始。

在培养孩子学习品质上,家长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发展孩子的智力优势

作为家长,应善于发现孩子的优势与弱项,注意发展孩子的智力优势,这样做的意义不仅在于促进孩子的某一方面智力潜能最优化发展,而且更在于提高孩子的自信心、自尊心。

发挥智力优势并不是对弱项不管不顾,而是帮助孩子把在优势领域获得和自尊心、自信心迁移到弱势智力领域中去。如家长可以这样试着引导幼儿:“如果你在学儿歌时能够像绘画那样,不走神,积极地动脑筋,不怕困难,你唱的儿歌一定会和你画的画一样好,来咱们试试。”

每个孩子都渴望认识世界。把孩子领出家门,让他多与外面的环境接触,有利于孩子开阔视野,健康成长。玩,有助于孩子智力发展,也有助于许多非智力因素的发挥。玩要满足了孩

家长学校教案

子们的欲望,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和同伴们一起玩耍,既完善了孩子的个性,又发展了相应的社交能力。善玩的孩子有许多优点,聪明、伶俐、乐观、愉快、朝气蓬勃,有幽默感,乐于与人交往,富于幻想,勇敢大胆,具有强烈的自我发展倾向。

注意和孩子语言交流的方式。与孩子进行语言交流时,请弯腰或蹲下,看着孩子的眼睛说话,孩子感受到重视和平等。多用直接的肯定句说出要求,不让孩子总是感到被否定。需要孩子做出选择时才用选择句,可避免某些情况的为难。不要同时给孩子多种指令,低年级的孩子无法理解复杂的、连续的命令。

(二)认识和了解孩子的长处

及时发现孩子的天赋,意味着及时发现孩子在某些方面的超常表现。 你的孩子属于哪种脑功能类型

科学家根据人类特有的高级神经活动现象,即人类脑功能活动的特点,把人划分出三种类型:艺术型、思维型、中间型。艺术型的人脑功能活动的特点是具有直接印象的鲜明性、知觉和记忆的形象性、想象的丰富性;思维型的人脑功能活动特点是倾于分析和系统化,倾向于比较概括和比较抽象的思维;中间型的人,有的两种系统发展平衡但水准较低,有的两种系统发展平衡而水准较高,尤为重要的是,教育中间型的孩子,父母应按照科学的方法,开掘孩子的潜能,打破两种系统的平衡,使孩子被埋没的潜能得到迸发。

关心和培养儿童的天赋

有天赋的儿童对周围环境的要求很苛刻,他们经常用捣乱的方式以吸引别人的注意。如果他们在家里或在学校里不能引起父母或老师的重视,那么他们经常会成为捣乱分子。强烈的好奇心经常会使这样的儿童把听来的东西付诸实施,所以很容易成为吸毒、或犯罪的牺牲品。如果成年人不知道如何对待这样的儿童,那么他们的天赋往往不能得到发展,以至最后完全泯灭。

(三)孩子需要创造教育

1、珍惜孩子的好奇心

家长在培养孩子的创造力的过程中,要特别珍惜孩子的好奇心,鼓励他们大胆思考。孩子的创造潜能靠发现,靠培养、靠挖掘,尤其是需要家长给他们创造宽松的、适宜他们成才的环境,并善于引导其正确的思路,在创造中享受成功。

一般来说,一旦孩子的好奇心受到家长的重视,孩子就会有更多的思考和大胆的提问。这种问题是大胆的、自由的、无拘无束的,所以可以会经常出现错误。碰到这种情况,家长应该抛开平日里习惯于纠正孩子错误的意识,注意给孩子留有余地,启发其自己发现问题并加以改正,珍惜和保持孩子不断探索的好奇心和创新的兴趣。如果纠正过多,管理过严,孩子在考虑问题时就会怕犯错误,久而久之,就会感到自己啥也不行,只有从成人那里接受现成的安排结论,使孩子丧失信心、自尊心和创新精神,从而阻碍儿童创造能力的发展。正确的做法是,家长以积极肯定的态度鼓励孩子大胆思考、勤于提问、勇于探索。如果是新奇的问题,即使是错的,也要给予鼓励,因为关键是孩子在思考。

2、珍惜孩子创造的萌芽

创造力是正常人在不同程度上具有的一种普遍特征,孩子同样有与其自身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创造的萌芽,家长要加以珍惜,为进一步培养和发展孩子的创造力打好基础。具有创造力的孩子大多表现出:兴趣广泛,对创造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质疑问题:目标专一,有顽强的毅力和坚韧性,做起事来一丝不苟,孜孜不倦,不达目的不罢休;自信心强,即使受到别人的嘲

家长学校教案

讽也不改变信念;想象力丰富,喜欢虚构和叙述;思维灵活流畅,主意多,喜欢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复杂的事物。

(四)多给孩子一些启发式指导

提出一些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科学上的实验技能而已,而提出一个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以及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都需要创造性的思维。素质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是孩子进步的动力。人类创造智慧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

目前,我国的学校教育正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核心即是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也要将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放在重要位置上,对子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多采取启发引导的方式加以指导,以保护其创造的积极性。

21世纪是以信息为特征的社会,若要在信息化的社会中求生存、求发展、求强大,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关键的课题。教育的重要性已不仅是知识本身,而是获取知识的过程。为此,要让孩子充分参与教育过程,积极培养自我训练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培养积极性思维能力。

三、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李政道在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做报告时说:“美国的孩子从小就有动手做各种用具、家具的习惯,动手已成为不可缺少的内容。18世纪前,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中国人搞的,因此不会动手决不是中国人的传统。现在学生不重视动手,这显然是错误的。”我国的留学生与外国学生相比,动手能力远远不可,其主要原因,一是学校和家庭忽视实践能力培养,二是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尤其是劳动的机会太少。有统计数据表明,上学生每天参与家务劳动的时间,美国是1.21小时,泰国是1.1小时,韩国是 0.7小时,法国是 0.6小时,英国是 0.5小时,日本是 0.4小时,而我们中国的孩子呢,仅有 0.2小时。上海市家庭美德调查与研究课题组的研究指出:只有31.2%的家长“每天要求女子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家务”。在天津的一次对低年级小学生生活能力的调查显示:一年级小学生,不会洗脸的有49%,不会穿衣服的占37%,而不会整理书包的占90%以上,这样最基本的自理能力都没有得到锻炼,那就更谈不到家务劳动了;另一个调查显示,1/3的城市小学生极少参加家务劳动,更谈不上公益劳动和集体劳动了。这是孩子劳动教育严重不足的真实写照。

有专家研究认为,学生劳动教育应作如下的划分:

低年级:穿衣服,系鞋带、洗手、洗脸、洗脚、叠被、洗手帕,洗袜子、整理图书和玩具,擦桌子、扫地、削铅笔、整理书包、作值日。

中年级:洗小件衣服,收拾屋子,倒垃圾、钉纽扣、包书皮、帮家长买菜。

高年级:布置房间、缝补衣物、刷鞋,打扫院子、打扫楼道,积极参加社区和学校组织的活动。

家长应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做这些事情,以锻炼动手能力,还应指导孩子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从而锻炼实践能力。

第19篇:网络营销(授课教案)授课教案

第八章 网络营销(授课教案) 【教学目标与要求】 ①了解营销的概念;

②了解网上广告的定义与形式; ③了解网上广告的特点;

④熟悉广告主策划网上广告的模式; ⑤掌握网上广告的收费模式。 【教学重点与难点】

①熟悉广告主策划网上广告的模式; ②掌握网上广告的收费模式。 【教学授课学时数】 8学时 【教学过程】 第八章 网络营销 第一节 网上广告

一、营销的概念

1、定义:发掘需求,满足需求,从而实现企业目标。需要:缺乏的客观状态。 欲望:需要的主观表现。 需求:有购买力的欲望。

2、功能:解决生产和消费的矛盾(时间上的,空间上的,信息上的等等)。

二、网上广告的定义与形式

1、定义

网上广告是指在INTERNET上传播、发布的广告,或者通过广告超级链接到广告主的站点上,让受众了解广告销售商的更多信息,达到广告的目的。

2、网上广告的形式 (1)文字广告 (2)图标广告

(3)旗帜广告:静态旗帜和动态旗帜,轮换播映和买断播映。

3、网上广告的作用 (1)建立组织形象; (2)树立产品或服务品牌;

(3)引导消费者和挖掘潜在的消费者;

三、网上广告的特点

1、受众范围广;

2、价格便宜,方便修改;

3、精确的统计便于广告主决策广告投放策略;

4、灵活的交互方式;

5、普及率低;

6、可供选择的广告位置少;

7、创意空间有限。

四、广告主策划网上广告的模式

1、网上广告计划 (1)界定广告受众; (2)确定广告渠道: ①通过电子邮件发布广告; ②在新闻组或BBS发布广告;

③通过赞助发布网上广告:赞助网上的活动,如零点调查公司与搜狐合作对一些社会问题的在线调查,扩大了零点公司的知名度;栏目赞助,广告主赞助某个站点或站点的某个栏目等。

④在WEB上发布广告,这是目前采用最多,也是最重要的网上广告渠道,如在一些门户站点、导航站点、分类广告站点上作广告。

⑤在广告交换网上发布广告。如网盟(www.daodoc.com) (3)、选择广告提供商

2、网上广告的执行 (1)价格谈判和合同签订 (2)设计广告 广告词要简单明了; 使用具有震撼力的词汇; 协调文字与图形、色彩、动态。

3、网上广告效果评估 (1)量的评估

(2)研究广告的衰竭过程

统计软件的安装。第三方安装,则数据有较高的可信度。

五、网上广告收费模式

1、基本概念

(1)综合浏览量(page view):网站各网页被浏览的总次数。 (2)印象(impreion):含有广告的网页被访问的次数。

(3)点击次数(click throughs):网上广告被访问者点击浏览的次数。

(4)点击率(click-through ratio):点击次数与印象的比值。点击率可以精确的反映广告效果,也是网上广告吸引力的一个重要标志。

2、千人印象成本(CPM,cost per thousand impreions)收费模式 千人印象成本=广告购买成本*1000/印象

即,1cpm表示每一千各印象的广告购买成本为1元(假设货币单位默认为元)

3、每次点击成本(CPC,cost per click-throughs)收费模式 一般来讲,CPC的费用要比CPM高得多。

4、行动成本收费模式 广告主为回避风险,只有在广告带来产品的销售后才按销售量付给广告站点一定的费用。 第二节 网络营销模式

一、在线商店模式

二、供应链管理模式

三、中立交易平台模式

四、网络招投标模式

五、网上拍卖模式

六、门户网站模式

七、信息发布模式

八、在线服务模式

九、邮件列表营销模式

十、电子邮件营销

正规的Email营销是基于用户许可的,也就是说只有在事先得到潜在顾客许可之后,通过Email的方式向顾客发送产品/服务信息,因此,正规的Email营销也称为许可营销。进入2002年之后,垃圾邮件增长速度之快却让人吃惊。但是,这种未经许可收集用户邮件地址并大量发送电子邮件的做法并非正规的Email营销方法。

由于垃圾邮件的泛滥,Email营销在人们的心目中已经避之尤恐不及,更不要说信任了。正如2000年底前后互联网泡沫破裂之后,人们听到“网站”两个字就会用诧异的眼光看着你:现在还谈什么网站,那不是烧钱吗?于是使得很多企业网站都不敢建设了,好像建个网站就要毁掉一个企业。当然,现在很少再有人会否定一个专业的企业网站对于企业经营的价值,但对于正规的Email营销(当然不是指垃圾邮件),又要经过多久才能获得认可?

十一、网上教育模式

二、中介服务模式

第三节* 网上市场调查

一、网上市场调查的概念

市场调查是企业营销前期工作中重要的环节之一,通过调查可以获得竞争对手的资料,摸清目标市场和营销环境,为经营者细分市场、识别受众需求、确定营销目标等提供相对准确的决策依据。因特网所具有的许多特性,为企业开展市场调查提供了一条便利途径。

市场调查是针对特定营销环境进行简单调查设计、收集资料和初步分析的活动。它有两种方式: 直接调查,直接收集一手资料,如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电话调查等; 间接调查,间接收集二手资料,如报纸、杂志、电台、调查报告等现成资料。

二、网上消费者行为调研技巧 调整调查问卷内容组合以吸引访问者 监控在线服务

有针对性地跟踪目标顾客 传统市场调研和电子邮件相结合 创建顾客服务中心小组 定期与顾客保持联系 使顾客便于和你联系

在顾客的生日或假日定期保持联系

邀请顾客出席公司会议、午宴,参观车间或参加讨论会

【思考题】

1、根据你的了解,广告媒体主要有哪些形式?

2、除了我们讲到的以外,网上广告的形式还可以有哪些?

3、请你评价网上广告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20篇:谢授课教案

老人与海鸥 南阳市油田第八小学 谢永莲

【教材简说】

本组课文,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发生的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读来令人难以忘怀。《老人与海鸥》本课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写的是一个人与海鸥之间充满深厚情谊的感人故事:有一位老人每到冬季来临就到昆明的翠湖之畔去喂到那里越冬的红嘴鸥,与海鸥结下了不解之缘。老人去世后,海鸥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后又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不忍离开自己的亲人。

《军犬黑子》则通过具体的事例写出了人如果欺骗了动物,动物就不会再信任人,让我们明白了要爱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 【设计理念】

本设计以人为本,以读为本,以读引读,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在阅读体验中感悟文本,使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和同情等感受”。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走进自主探究的境界,使学生感受人与动物的亲情,感悟大自然的和谐之美。 【三维目标预设】 知识与能力: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感受人与动物的深情。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前自主阅读并搜集关于“海鸥老人”吴庆恒的资料,课上积极探究,再以《军犬黑子》拓展延伸,做到厚读升华。

2、细读深品,课间交流。

3、利用两篇课文对比学习,凸显本单元主题。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

【教学重点】

1、理解感悟人与动物之间真挚的情感。

2、受到热爱大自然,爱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教育。【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是怎样真实、具体地表达出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的。 【教学方法】导学引路、自主感悟、合作探究。 【学生学法】读-悟-说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资料,根据预习提纲预习课文。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给学生布置课前在家自学任务:

1、课前自主阅读《老人与海鸥》、《军犬黑子》两篇课文,搜集关于“海鸥老人”吴庆恒的资料。

2、推荐阅读沈石溪的文章:《斑羚飞渡》、《第七条猎狗》、《退役军犬黄狐》、《盲孩与弃狗》等。

3、认真读课文,画出最能体现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感情的语句,并批注感受。

4、读了《军犬黑子》一文,你有何感受?

(二)、激情启动 预习对话

1、教师播放幻灯片,创设情境。

2、教师引导学生谈体会。

(设计意图:用配乐欣赏图片的方式让学生对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有自己初步的感悟,另外,使学生轻松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迅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与老师交流的勇气。)

(三)、品悟赏析 展示提升

1、读薄:交流课文大意。

(1)教师用课件出示问题:《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交流文章大意。

(设计意图:从巩固学习内容入手,实现自然过渡,导入新课。可以使学生的新旧知识达到自然迁移,顺利地进入新课的内容另外,锻炼学生提炼概括的能力。)

2、读懂:小组合作探究重点问题

(1)教师课件出示问题:你从文中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了人鸥情?

(2)小组内交流问题,教师巡回指导并了解学情。(教师提出要求:小组内交流时要注意倾听,交流时不重复他人的观点,但可以提问或补充。)

(3)教师引导全班交流展示。

(全班交流设计意图:学生课前预习时已获得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初步感悟老人和海鸥之间的真挚感情。课堂上利用全班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再次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产生思维的碰撞,在充分理解词句的基础上,让学生读懂作品,领悟真谛。)

(4)重点句品赏,感情朗读,升华情感。

预设:

重点感悟语句:

(1)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利用抓住描写动作的关键词感悟老人对海鸥的爱,感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动人情景。) (2)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侧耳细听,原来是亲呢得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

(启发引导:老人似乎在呼唤谁?) (3)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朋友告诉我,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

(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利用抓关键词的方法感悟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 (4)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

(引导学生抓“纷纷”“肃立不动”等词体会海鸥对老人的尊敬、爱戴。) 重点感悟语句:

(5)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漩涡中脱出身来。

(①启发学生:为何用“扑”而不用“飞”?引导学生想像海鸥大声鸣叫似乎在说些什么?②引导学生体会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的好处,从而体会海鸥对老人的不舍、悲痛,对老人的一片深情。)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在朗读、理解、感悟过程中,渗透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体会情感和人文价值,使语文课堂的“语文味”更浓些。)

(四)厚读文本,延伸拓展

1、教师课件出示问题:《军犬黑子》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交流主要内容。

3、教师引导学生谈读完这篇文章的感受。

4、教师引导全班交流:你们课外还读过哪些描写人与动物之间真挚情感的文章?

(设计理念:通过拓展阅读,达到以一带读,把文本读厚从而使学生更进一步的感悟人与动物间真挚的情感。另外,通过对比阅读的方法深化主题,使学生明白只要我们人类爱护动物,动物就会回报以爱。要爱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

(五)总结,升华主题 板书:

无私的爱

老人 → 海鸥

震撼的情

欺骗

人 → 军犬

不再信任

高中政治新授课教案模板
《高中政治新授课教案模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