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教案模板(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12-04 08:38:00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本族语和非本族语 ( 按民族的界限来区分)本族语就使本民族的语言。通常可与“母语”通用。非本族语是指民族以外的的语言,可能是外语,也可能是指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

学科的性质:首先,对外汉语教学是语言教学,不同于语言学教学。其次,对外汉语教学是第二语言的教学,不同于第一语言教学。再次,对外汉语教学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最后,对外汉语教学是针对外国人的第二语言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

1、以培养汉语交际能力为目标

2、以技能训练为中心,将语言知识转化为技能

3、以基础阶段为重点(基础阶段的学生占大多数)

4、以语言对比为基础(母语和目的语、汉语间的对比)

5、与文化因素紧密结合

6、集中强化教学 小班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体系分为理论基础、学科理论和教学实践。理论基础(提供依据和支撑):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化学是最直接、最重要的理论基础。语言学、文化学—作用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内容和目的。教育学、心理学—作用于方法和途径。学科理论 A基础理论:对外汉语语言学、对外汉语习得理论、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学科研究方法。 B:应用理论(四大环节、教学管理、师资培养等)。教学实践

是教学理论服务的对象,也是学科理论产生的土壤。

对外汉语1.初创阶段(1)1950年7月在北京成立了清华大学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最早)1958年,(2)我国第一部正式出版的对外汉语教材《汉语教科书》2,巩固阶段(1)1962年成立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这是我国第一所以对外汉语教学为主要任务的高校。 是对外汉语教学进入巩固阶段的标志。(2)教材《基础汉语》、1980年《基础汉语课本》、1981年出版的《实用汉语课本》是第一部吸收功能法的教材。

语言的基本特征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1、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1)符号是指代事物的标记。包括形式与内容。形式和内容之间没有必然联系(2)语言符号的形式—语音;内容—意义音义结合是任意的,约定俗成的(3)语言是一个分层装置,通过组合和聚合规则来运转。 启示:(1)要掌握音义联系,遵守约定俗成的规则。(2)要有系统的观念:语音、词汇、语法和汉字。(3)语言教和学要从听说开始,首先着眼于口头语言。

2、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言语与语言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语言存在于言语中,言语是语言的运用和表现。启示: (1)以言语为对象,从言语入手,训练抓听说读写技能以培养交际能力。(2)总结语言教学中规则,教师总结要与学生自觉总结相结合。

3、语言具有生成性。有限的材料、有限的规则可以生成无限的句子。启示:(1)要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汉语的能力。用有限的语言材料理解和表达丰富的思想。(2)引导学生掌握并灵活运用语言规则。学会举一反三

4、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启示:(1)交际工具是本质功能,对外汉语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为了让学习者掌握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2)体现工具课、技能课的特点。不能仅仅教授或学习语言知识,要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并形成能力,最终熟练运用语言进行交际。

5、语言是人类的思维工具。不同民族的思维能力是一样的,但是思维方式有很大的不同,东方人注重感性,西方人注重理性。启示:(1)学好目的语,须了解目的语民族独特的思维。(2)培养学生用目的语思维的能力,课堂中尽量用目的语进行教学。不借助学生母语媒介。

6、语言产生于特定的社团并体现该社团的文化。启示:理解语言必须理解该语言反映的语言社团的文化。对外汉语教学不能脱离汉语所体现的中国文化。

7、语言是人类独有的,只有人类才具备学习和运用语言的特殊生理基础。启示:(1)语言是可以学会的,正常人都能掌握母语,也能学会第二语言。(2)必须考虑到学习者的生理和心理因素。(3)第二语言学习具有普遍性质,人类学习第二语言的规律有共同之处。

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定义:语言能力:(乔姆斯基)人们所具有的语言知识,是内化了的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的语法规则体系。与形式结构有关,高度抽象的语法能力,脱离外语语言环境的、人的内部心理机制。 交际能力:(海姆斯):运用语言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包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和表达感情。既用口头形式,也用书面形式;既指说、写的表达能力,又指听、读理解能力。主要特征:语法性、可接受性、得体性、现实性。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难点

1.语音方面:(1)声调是汉语语音教学的最大难点。(2)送气音和不送气音的区分不易掌握。(3)音变,包括变调、轻声和儿化等也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难点。

2.词汇方面 (1)汉语词汇丰富,同义词在语体色彩、感情色彩、词语搭配、句法功能等方面存在细微的差异,这给学习者准确运用每一个词造成困难。(2)带有鲜明汉文化色彩的词语以及现代汉语里遗留的部分文言词语词义不好把握。(3)汉语里有丰富的成语、惯用语等熟语,结构简练,含义丰富,出现频率较高,对外国学生来说,理解和准确使用都比较困难。eg 惯用语 一个巴掌拍不响) (4)在书面语中,汉语的词语排列不实行分词连写,给阅读带来不便。(eg 发展中国家)。

3.语法方面(1)虚词的运用 介词、助词、副词„(了)(2)量词的运用(动物前的量词 一匹马 一头牛 一条狗)(3)代词的活用(疑问代词不表疑问 eg 你去哪儿我去哪儿)(4)离合词(后面会带宾语 结婚他)(5)兼类词(6)补语问题(7)汉语的语序(修饰语与中心语的语序)(8)汉语的省略(9)句式与同义句式辨析以及某些特殊格式的用法 (10)意合为主 4.汉字方面(1)从对外汉语教学实践来看:“写”比“认”难,“用”比“写”难。汉字也确实是大多数学习者的主要障碍之一,尤其对欧美国家学生来说。(2)从书写的角度看:对于一个外国人来说,面对几千个笔画数平均高达10笔以上的通用字,笔顺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3)从认读的角度看:汉字中形声字的声旁是借用的,不是专职的,数量多,表音不准,有的同一个声旁有多种读音。(4)从字义的理解上看:由于汉字形体的演变和汉字的简化,现代汉字出现了不少既不是表音又不表义的“记号”,这些记号是无理据的,如“鸡”、“邓”中的偏旁“又”。

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的冲突与适应有的过程 (1) 蜜月阶段(2)挫折阶段 “文化震荡症”(“文化休克”)(3)调整阶段(4)适应阶段。

语言交际文化是隐含在语言系统中的反映一个民族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道德标准、是非标准、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等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因素。是与语言教学关系最密切的文化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词汇系统、语法系统、语用系统。语用系统:是培养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内容,是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重点之一。

1、称呼

(1)中国人讲究长幼、尊卑、亲疏的人际关系,对长者(包括老师)、对上级不能直呼其名。

(2)在称呼中喜欢把别人的辈分抬高

(3)为表示亲近和尊重,有时对不熟悉的人用亲属称谓

(4)作为“官本位”思想的残留,汉语中常用“姓+职务/职业”构成称谓

2、问候和道别

(1)“你好”是在不特别熟的人之问比较正式的问候语

(2)用得更多的则是根据当时对方的具体情况,提出一些明知故问或无疑而问的问题 ; (3)道别时用“再见” 还有“慢走 ”“路上小心”等 ; (4)主人送客有时会走出家门以表示对客人的尊重,客人则用“请回吧”、“请留步”、“别出来了”等表示劝阻。

3、道歉和道谢

(1)中国人用“谢谢”一词的频率大大低于西方人。

“谢谢”在汉语中是表示礼貌、客气的用语,因此关系越亲密用得越少,家人之间一般不用;

(2)道歉也很少使用

“不好意思”。

4、褒奖辞让

(1)对别人表示尊重,对自己则尽量谦逊,这是中国文化最基本的交际规约; (2)对长辈、对不太熟悉的同辈甚至晚辈,一般都要用敬语; (3)介绍别人时常把对方说得高一点以示尊重;

自我介绍时一般都不愿炫耀自己的业绩,甚至故意压低自己以示谦虚和有修养。

5、自谦和自卑

(1)谦虚在中国文化中被认为是美德,中国人不仅很少夸奖自已,对别人的赞扬也多辞让,把自己的成绩贡献归功于集体或领导;

(2)答复别人的夸奖时常用“哪里,哪里”,表示自己担当不起,或者强调自己不足的一面;

(3)当别人对自己的行为表示感谢时,在比较正式的场合还常常回答“这是我应该做的”。

6、邀请和应邀

(1)中国人接到别人吃饭的邀请,除了极熟的朋友外,在答应以前一般都要推辞一番; (2)作客时的举止要注意文雅而合乎礼仪,以少麻烦主人为原则;

(3)中国人招待客人时,则又十分热情、主动,不仅不住地劝食劝酒,而且在未得到客人同意的情况下就可能给客人夹菜添酒。这样做是热忱好客的表现而并非强加于人; (4)尽管菜肴十分丰盛,但主人还要强调是“便饭”,“没有什么菜”,“没有什么准 备”。

7、隐私和禁忌

(1)朋友之间 推心置腹 无所不谈;

(2)卧室并非禁地 客人也可以进,床上也可以让客人坐;

(3) 两性之间不宜身体接触 不能当面赞扬年轻女性的美貌、身材。同性之间可以互相牵手

西方一般不会 。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原则

1.要为语言教学服务,与语言教学的阶段相适应

2、要有针对性,针对不同国家的学生确定应教的项目。3.要有代表性,代表中国的主流文化和“活”文化

4.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习者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宽容性。 5.要有发展变化的观点

6.要把文化知识转化为交际能力

学习和习得的区分:习得是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下潜意识的获得一种语言。 狭义的学习是在课堂环境中,根据大纲、教材、系统地掌握语言规则,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

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不同点 (1)主体不同

第一语言:幼儿 ,第二语言:成年人 (2)学习的目的和动力不同

第一语言,生存本能,强烈的好奇心, 是自然的需要,动力强。

第二语言,教育目的、学术目的、职业目的,动力受意志支配 不稳定,不具有天然动力。 (3)学习的环境和方式不同

第一语言习得在天然的语言环境中,丰富的语言输入,彻底的沉浸

第二语言习得在课堂环境中, 并非全是目的语输入 ,习得时间和输入量和第一语言是没有办法比的,缺少真实的语言环境。

(4)理解和接受能力不同

儿童 先听后说

形成思维的过程 第二语言 听说读写同时进行 (5)语言习得过程不同

幼儿学习语言的过程是建立概念、建立思维的过程,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是同步发展的

第二语言习得之前已经建立概念系统、语言系统,现在要建立新的音义联系,学习一种新的符号表达形式。 (6)教育者及相关因素不同

第一语言重内容,学习慢 重复多 时间长 带有语言照顾性鼓励多 第二语言重形式,时间短。注重错误,鼓励少 (7)文化因素习得不同

第一语言不存在文化的负迁移 语言习得同时伴随文化因素习得 第二语言会受到 文化干扰 ,不能沉浸在第二语言文化中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方法

一、对比分析:对比母语与目的语;代表人物:拉多;理论基础:结构主义;行为主义心理学。对比分析的步骤与方法:描写、选择、对比、预测。对比分析对第二语言教学的局限性:(1)把学习者看做机械刺激的对象。不重视学习者的研究。忽视学习者的实际语言表现和学习者的特点;(2)基于两种语言系统表层结构的对比是否具有可比性遭到质疑;(3)只有语言表层结构的对比研究,没有语义、语用、话语、文化等方面的对比。(4)把“差异”等同于“难度”。认为两种语言相同之处产生正迁移,不同之处产生负迁移,差异越大,干扰越大,实际上并非如此。(5)只研究第一语言对目的语学习的迁移作用,忽视了语内迁移作用以及社会和心理等许多其他因素所产生的迁移作用。

二、偏误分析: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起点。是第一个关注学习者语言系统的理论,并提出了对学习者语言系统进行描写和分析的方法。偏误分析方法出现的标志是科德的论文《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语言学基础:普遍语法理论(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 )心理学基础:认知理论。偏误分析的步骤:(1)搜集语料(2)鉴别偏误(3)偏误分类(4)解释偏误(5)评估偏误。 偏误的来源

(1)母语负迁移:不熟悉目的语规则情况下,学习者会受到母语的影响出现一些偏误。该类偏误初级阶段占优势,语音方面最突出。例如:英语背景的学生把不送气音b d g 发成浊音 b d g ;

日韩背景的学生把送气音p t k 发成不送气的b d g ;韩国学生不会发r;日本学生h f 相混;西班牙、法学生h 不发音,都是受到母语的影响。

(2)目的语知识负迁移:也叫过度概括又叫过度泛化。指学习者把他所学的有限的、不充分的目的语知识,用类推的办法不适当地套用在目的语新的语言现象上,造成了偏误。这种偏误往往不同语言背景的学生会出现同样的偏误。中高级占优势。例如:*我两小时学习了。*我把汉字写的很认真。

(3)文化负迁移:即母语和目的语文化的差异对目的语学习产生干扰。例如:“老师的媳妇”“老师跑得像狗一样快”。 (4)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和运用语言过程中会主动采取一些计划和措施,从而达到有效地学习和顺利的交际。这就是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例如:主要的学习策略是迁移、过度泛化和简化。例如:他不高兴,他走了。交际策略主要是回避和语言转换。例如:“请你拿给我那本精读课本(回避把字句)”老师的office (5)教学环境的影响:主要指课堂语言环境。包括教师不严密的引导、不正确的示范,教材编排不当、课堂训练偏差等。例如:语音b p m f的实际读音,“我以为老师是个好人。(以为、认为)”“今天的作业没被我写完。” 局限性:

1、自然语料收集困难,早期收集语料多为测试语料,不能准确反映学习者的习得规律和过程。

2、各种偏误研究不平衡。

3、偏误来源的分析陷于模式化。

4、只研究中介语中偏误部分,忽视了正确部分。

5、原因部分和对策部分缺乏实证研究。

三、中介语理论:定义:中介语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独立的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既不同于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并且随着学习的发展不断向目的语系统逐渐过渡的动态的语言系统。

个体因素:

语言学能:也叫第二语言学习的能力倾向,是指学习第二语言所需要的特殊的认知素质。语言学能包括四种能力: 语音编码解码能力(感知记忆新的发音)

语法敏感性(识别语法结构和功能)归纳推导能力

强记能力

情感因素:在影响第二语言学习的诸因素中,动机占33%,学能占33%, 智力占20%,其他占14% 。动机的定义:

动机是推动学习者学习并达到掌握第二语言目的的一种强烈愿望。其中包括目的、心理的冲动、对学习的态度和努力行动四个方面。 动机的分类:

内部动机

外部动机

近景动机

远景动机

融合型动机 工具型动机

临时性动机

如何激发动机?

A:充分利用学习者本身已有的动机。

B:语言作为交际工具是最根本的动机,要激发学习者交际的需要。

C:教师的教学活动是最直接的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教师要不断地改进教学 D:以鼓励和表扬为主,多给学习者成功的机会,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 E:适当运用竞争机制,激发学生上进心,调动积极性。

课堂语言环境与第二语言学习“无关联”观点

(克拉申)

课堂教学对第二语言学习不起作用,非课堂环境也可以习得语言,课堂环境学习的语言结构并不能用于交际 ,因此他认为不应该在课堂上教授语言规则,主张把课堂变成语言习得的场所。

第二语言教学法流派

直接法:针对“语法——翻译法” 提出,用目的语教授,对母语严格控制。 听说法:强调以句型为中心进行训练,反复机械的操练。

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结构

定义:由跟第二语言教学有关的各种因素构成的一种统一体的构成方式。这种统一体中的每一个因素都是这个统一体中的一个构件,全部因素和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了这种结构的结构方式。 四大部件:

(1)底层结构:跟第二语言教学有关的客观条件 A: 目的语国家的科技文化发展水平以及经济实力

B:国家的语言文字政策、语言教育政策和能提供的经费 C:师资的培养 教师聘用和培训制度 D:基础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E:教学设施和设备的现代化程度 (2)基础结构

理论和经验是教学本身的基础,第二语言教学必须建立在有关理论和一定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 (3)主体结构

第二语言教学的表现形式就是教学实践活动。

包括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语言测试四个环节。(教学活 动四大环节 ) 中心环节:课堂教学

(4)上层结构

教学原则

是总体设计的任务之一 特殊的部件,反映教学实践活动的客观规律,对整个教学实践活动发挥着居高临下的指导作用。 总结:第二语言教学是一个立体结构

课堂教学的主要因素

教师 学生 教材 课堂教学的特点

1、课堂的教学原则

更多的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把知识转化为技能。

2、课堂的教学方式:

要进行高密度、快节奏、多形式的语言操练活动和交际活动,更好的帮助学生把只是转化为技能

3、课堂教学气氛:

轻松愉快 缓解焦虑 激发兴趣

课堂教学的结构

1、教学过程

2、教学单位

3、教学环节

4、教学步骤

1、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的总称

2、教学单位:指教学活动相对集中的某个教学时段,分为教学课时、教学单元、教学阶段。(1)教学课时:分学期总课时和课文课时两种

(2)教学单元:若干篇课文组合起来的较大的教学单位。单元可按题材划分,按语法点划分,按功能划分,按情景划分。

(3)教学阶段:时间跨度比教学单元长,通常将一个学期划分为自然的两个教学阶段。

3、教学环节 :每个教学单位划分为多个教学环节。 一般包括五个环节:

(1)组织教学(3%-5%) 包括教的组织和学的组织。

教的组织主要指教具的准备,如图表的张挂、投影的安放、录音机的插放等;

学的组织主要指让学习者做好学习的准备,如准备好课本和学习用品、坐定并保持良好的学习情绪、集中注意力等。

(2)复习检查 10%-15% 了解学生对已学信息的掌握 一般巩固率达80%才能进行新课。

方法有多种,比如提问、改错、小测验、回忆学过的知识、课外作业订正。

(3)讲练新内容 (重点环节) 50%-60% 这个大环节可分为导入新课、讲解新知和操练新知三个小环节。

①导入新课:常用的导入方法有复习检查、利用图片、录音录像、文化背景介绍等。

②讲解新知。一般以教师讲述为主,但要避免满堂灌,时而穿插一些问答和练习,恰当运用板书、图片等方式辅助讲解。

③操练新知。可在讲解后进行专项操练,也可将操练与讲解结合起来进行 (4)巩固新内容 (15%-20%)

由上一阶段的机械操练作为有意义的练习,初步的运用练习。

主要方式有:教师归纳总结;学生复述总结;学生做快速练习等。一般用时不多,可起到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的作用。

(5)布置课外作业,继续巩固

下课前3-5分钟,可从课后习题中挑选一部分,也可由教师自拟补充一些习题。

4、教学步骤:每个教学环节都包含几个教学步骤,一个教学步骤有一个具体的教学目的。一般由视 听 读 写 问 思 说 练 等要素组合而成 主要用于复习检查 讲新内容和巩固新内容等环节。

总体设计的定义

1、是为全部活动选择一种最优化的方案,它既指设计过程,又指设计结果。

2、具体来说总体设计是根据语言规律、语言学习规律和语言教学规律,在全面分析第二语言教学的各种客观条件、综合考虑各种可能的教学措施的基础上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案,对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途径、教学原则以及教师的分工和对教师的要求作出明确的规定,以便指导教材编写或选择、课堂教学和成绩测试。使整个教学环节成为一个相互衔接统一的整体,使全体教学人员根据不同的分工在教学上进行协调行动。

总体设计的主要依据

《汉语水平等级标准》1988年 《汉语语法等级大纲》1995年

《汉语水平词汇和汉字等级大纲》1992年

教材编写和选用的原则

1、针对性

教材要适合学习者的环境和条件,适合学习者的特点和需求。跟学习者的学习目标一致。

在国内使用的教材和国外的教材在内容上会有不同。即使同是国外,泰国的教材和美国的教材也会不同。 明确教材适用于哪种教学类型, 哪一种课程类型

教学对象(学习者的年龄 国别 文化程度 学习目的 学习起点 学限等)

2、实用性

(1)教学内容必须是学生所需要的、常用的,避免“教科书语言”“教室语言”。 (2)语言材料必须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现实,要有真实性、提供真实的语言情境。 (3)要有利于精讲多练原则,既有知识讲解,又有充分练习(4)有利于开展交际活动,教学内容话题化

3、科学性

(1)要教规范、通用的语言,普通话、简化字

(2)教材内容的组织要符合语言教学规律,循序渐进 新词和语法点的分布要合理 (3)对语言现象的解释要注意准确性,避免造成误导

(4)教材内容要反映学科理论研究的新水平,及时更换陈旧内容,同时又要持慎重态度。

4、趣味性

(1)教材的趣味性和教材的实用性和交际性紧密相关; (2)教材内容要反映现实,是学习者所关注的话题;

(3)教材内容要逐步加大文化内涵,多方面介绍目的语文化; (4)题材、体裁、语言风格、练习方式等多样性; (5)教材版式设计活泼醒目、插图生动风趣等

5、系统性

(1)系列立体的教材体系

(2)语言知识传授 语言技能训练 综合课教材与专项技能课教材要平衡,还要考虑图片 幻灯片 电脑辅助教材。 (3)学生用书 教师用书 练习册 单元复习等要配套 (4)

初中高不同阶段的教材要衔接

不同时期的对外汉语教材

(一)结构法教材

1、邓懿等《汉语教科书》(1958,第一部对外汉语教材。语法为纲)

赵淑华、王还等《基础汉语》大大压缩了《汉语教科书》的语法点,强调“句型”,突出了基本句式“范句”的教学。赵淑华、李培元等《基础汉语课本》(1980,结构法教材的集大成者,代表了80年代以前教材编写的最高水平。)

刘珣等《实用汉语课本》(1981,第一部专供国外使用,句型功能结构相结合,当时最高水平)

教材编写的前期准备工作

1、制定总体设计方案和教学大纲

2、调查研究有关情况: 教学对象、教学单位、教师

3、分析比较已有的同类教材和相关教材

优点、缺点

4、分析利用有关的 特别是最新的研究成果

5、制定教材编写方案

(1)所编教材的类型(教学目标、起点、终点要体现出来) (2)所编教材的特点

(3)所编教材的结构和体制 (4)所编教材的使用

推荐第2篇: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名词解释: 文化休克

文化休克是指在非本民族文化环境中生活或学习的人,由于文化的冲突和不适应而产生的深度焦虑的精神症状。处于异文化环境中的人一般都要经历这一挫折期和文化震荡症。只不过文化震荡症在不同人身上表现的形式和程度不完全相同。对文化差异了解越多,挫折感越小。 中介语

中介语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其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伴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度的动态语言系统。 HSK HSK指中国汉语水平考试,是为测试母语非汉语者(包括外国人、华侨和中国少数民族考生)的汉语水平而设立的国家级标准化考试。HSK由北京语言大学汉语水平考试中心设计研制,包括基础汉语水平考试,初、中等汉语水平考试和高等汉语水平考试。 失误和偏误

偏误分失误和偏误两种。失误是指偶然产生的口误或笔误。偏误是指由于目的语掌握不好而产生的一种规律性错误,它偏离了目的语的轨道,反映了说话者的语言能力和水准。 语言习得关键期

伦尼伯格于60年代提出语言习得的“关键期”假说。所谓语言习得的关键期,就是指在青春期(12岁左右)以前,由于大脑语言功能侧化尚未完成,左脑和右脑都能参与语言习得的这段时期。 交际文化

80年代初,张占一等人按文化在交际中的功能提出区分“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交际文化指跨文化交际中直接影响信息准确传递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吕必松提出“语言交际文化”:隐含在语言系统中的反映出一个民族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道德标准、是非标准、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等的特殊文化因素。 问答

1.学习和习得的区分

习得是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旨在沟通意义的言语交际活动,不知不觉地获得一种语言,如儿童获得第一语言。

学习则是指在课堂环境下有专门的教师指导,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课本,通过讲解、练习、记忆等活动,有计划、有系统、也是有意识地对语言规则的掌握,如成人在学校学习第二语言。 广义的学习包括习得和狭义的学习。区分:

①习得是一种潜意识行为,学习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

②习得一般是在使用该目的语的环境中进行,学习主要是在课堂环境中;

③习得时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语言的功能和意义方面,学习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语言的形式;

④习得习得的方法主要是靠语言交际活动进行的,学习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大量的模仿,练习来掌握和运用语言规则;

⑤习得需要大量时间,效果较好,学习需要的时间相对较少,效果不确定。

2.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原则有哪些?方法有哪些? 原则

1、要为语言教学服务,与语言教学的阶段相适应

与学生语言水平和实际需要相适应,由浅入深、由远及近、由简到繁、循序渐进;适度

2、要有针对性—— 针对外国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障碍和困难。

3、要有代表性—— 主流文化、国家文化,或者说是中国人共通的文化;有一定教养人身上反映的文化

4、要有发展变化的观点—— 在年轻人身上所反映的习俗文化已经有很大变化

5、要把文化知识转化为交际能力 方法

1、通过注释法直接阐述文化知识

2、文化内容融汇到课文中去

3、通过语言实践培养交际能力 3.词汇教学法,举例说明(五种):

词汇教学法有:直接法,翻译法,情景法,语素义法,搭配法,话语联结法,比较法,类聚法,联想法。 (1)直接法。如用已学过的“互相”、“帮助”来解释“互助”

(2)翻译法。在用目的语难以解释的情况下,若母语与目的语的词对应明显,可以用母语翻译,一点就通。如“苹果”翻译“apple“

(3)情景法。如区别“家”的两个含义,可以用问答来解释清楚:“你家有几口人?”(指家庭),“你今天回家吗?”(指家庭住处)。

(4)语素义法。如用“黑”“板”解释“黑板”

(5)搭配法。区分“的”与“得”,“快乐的一天”,“跑得快” (6)话语联结法。如“虽然……但是……”等关联词的学习(7)比较法。如比较“叙述”和“讲述”,“喜欢”和“讨厌” (8)类聚法。如将“叔叔”,“舅舅”等同类词放在一起讲解

(9)联想法。如“下雨”可联想到“刮风”、“水灾”、“凉快”等多方面的词语 4.语音教学法,举例说明(五种):

语音教学法有:教具展示,夸张发音,手势摹拟,对比听辨,以旧带新,声调组合 (1)教具展示。如运用发音部位图、以吹动纸片来演示送气音等。

(2)夸张发音。有时为了突破难点,适当加以夸张。如轻声前的音故意拖长、加重,然后发出低而短促的后一个轻声音节。为了让学习者注意发音部位,有时唇形、口形也可以适当夸张

(3)手势摹拟。用手势摹拟舌位的变化:手心向上、四指并拢翘起表示翘舌;手心向下、手背隆起表示舌根隆起。四个声调可用手指在空中画调号等。

(4)对比听辨。学生母语的发音与汉语的发音对比,汉语本身如送气音与不送气音的对比,学生的错误发音与教师的正确发音对比。

(5)以旧带新。如z、c、s可以带出zh、ch、sh (6)声调组合。如练习四声加二声可以用“复习”、“姓名”等常用词 5.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和特点 性质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也是一种外语教学。 ⑴、对外汉语教学首先是语言教学。

⑵、对外汉语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这一性质使其不同于第一语言教学。 ⑶、对外汉语教学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

⑷、对外汉语教学是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不同于我国少数民族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 特点

①、以培养汉语交际能力为目标

②、以技能训练为中心,将语言知识转化为技能 ③、以基础阶段为重点

④、以语言对比为基础,找出难点、重点,进行分析和纠错。 ⑤、与文化因素紧密结合

⑥、集中、强化的教学,课程集中、课时密集、内容多、速度快,班级规模小。 6.偏误的来源 (1)母语负迁移,学习者不熟悉目的语规则的情况下,只能依赖母语知识。

(2)目的语知识负迁移,学习者把他所学的有限的、不充分的目的语知识用类推的办法不适当地套用在目的语新的语言现象上,造成了偏误,也称为过度概括或过度泛化。 (3)文化因素负迁移,如,姓名称教

(4)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造成偏误的学习策略主要有迁移、过度泛化和简化。

迁移:主要指学习者在遇到困难的情况下求助于已知的第一语言知识去理解并运用目的语,而产生的偏误。(母语负迁移)

过度泛化:主要指学习者采用推理的方法,把新获得的目的语知识不恰当地扩大使用而造成偏误。(目的语负迁移)

简化:指学习者故意减少他们认为目的语的冗余信息,将复杂的句子分成几个简单的句子。 (5)学习环境的影响。外部因素也会使学习者产生偏误,如教师不够严格的解释和指导、不正确的示范、教材的科学性不强或编排不当,课堂训练的偏差等。

7.怎样在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这条原则是针对教与学的关系而提出的,是一条根本的原则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只能通过学才能起到作用,“教”必须为“学”服务。这条原则主要体现在:

(1)从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出发,制定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并确定教学内容、教材和教学方法。学习的内容应该是真实而实用的,“学以致用”才能提高学习者的兴趣。

(2)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在学习方法上给予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3)课堂要营造轻松愉快的气氛,加强趣味性;课堂教学多用启发式,发展学生的智力,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积极性原则;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排除学生心理障碍。

(4)让学生参加设计教学活动,多听取学生意见,并根据所得到的反馈不断调整课程计划,改进教学。 (5)对待学生的偏误应采取严格纠正的态度,但纠错要根据其性质和发生的场合区别对待,注意方式方法。

推荐第3篇: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高文利老师 教学课件

第一章

绪论

一.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和任务

(1)性质:是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

第二语言教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是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教学,其性质是一种外语教学,也可以说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

(1)中国人学外语; (2)少数民族学汉语; (3)少数民族学外语;

(4)外国人学中文(即对外汉语教学)

母语:从亲属角度,一般指本民族的语言。Mother

tongue

外语: 从国别角度,一般指外国语或者外族语。Foreign

language

第一语言:一出生就接触、学习、习得的语言。通常是指学习者的母语或本族语而言的。尽管有些时候,学习者的第一语言并不是他的母语或本族语。First language

第二语言:第二语言是在第一语言之后学习和使用的其他语言。在习得第一语言以后学习和使用的本民族的语言、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和外国语言都叫做第二语言。Second language 目的语:Target language

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地位

应用语言学: 1.语言教学 2.语言规划

3.辞书编纂

4.计算语言学 (机器翻译、情报检索、信息过滤„) 5.实验语音学

对外汉语教学的内部构成

(2)任务:研究——

(1)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原理;

(2)教学的全过程;

(3)教学体系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4)教学规律和学习规律。

并由此制订出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用以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

(3)根本目的:培养学习者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培养外国汉语学习者用汉语进行社会交际的能力。简单地说,就是培养汉语交际能力。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高文利老师 教学课件

1)语言是交际工具,教语言就是要让学习者掌握这个工具。

2)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的目的是为了进行交际。

3)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之间联系密切,人员交流往来越来越多。 所以,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

3.“语言教学”和“语言学教学”的区别 (1)目的不同

语言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不是讲授语言学知识,所以应进行大量的技能训练,培养交际能力,而不是大量讲理论。 (2)教学内容

语言学:

A.学习语言四要素:语音、词汇、语法、汉字的规则,保证正确性。

B.学习语言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的使用规则——语用规则,以保证语言的得体性。 C.学习言语技能:听、说、读、写。要掌握言语技能,主要是掌握语言要素;言语交际技能受语用规则、语言规则制约。

D.学习相关文化知识:和语言使用密切相关的文化要素;国情 (3)教学原则:语言教学应生动、有条理,理论联系实际。 (4)教学方法:语言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教学以技能训练为主,教师适当总结、归纳规则。

(5)教学技巧:„„

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

美国社会学家海姆斯提出“交际能力”:语法性,合乎语法;可接受性,在情境中的得体性和实现性。

社会语言学家认为语言交际能力包括:

A.语言学能力:语音、词汇、正字法、语法、语义、听说读写技巧

B.社会语言学能力:功能、意念、场合、社会地位、性别、身份、心理因素、行为语言、语体等

C.话语能力:即连贯的话

D.交际策略:解释、迂回、改正、重复、忧郁、回避、猜测、语体转换、代码转换等

1.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

定义:一个人掌握语言要素和语用规则的能力,是一种内在的能力,属于语言的范畴。

语言要素包括:语音、词汇、语法、文字。 语用规则:语言的使用规则,根据一定的语境对谈话 的内容、言语的语音形式、词、句式以及应对方式等进行选择的规则。

语言要素+语用规则=语言知识

语言知识+相关文化知识=语言能力的构成因素

2.语言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高文利老师 教学课件

定义:一个人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包括口 头交际能力和书面交际能力,是一种外在的能力,属于言语范畴。

语言交际能力=言语技能+言语交际技能

言语技能:听说读写的技能,听、读用于口头交际,是理解;说、写用于书面交际,是表达。

3.语言要素、言语技能、言语交际技能的关系 (1)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

1)初创阶段(20C 50¡¯s初¡ª60¡¯s初)

汉语预备教育:

a.1950年,清华大学成立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是我国第一个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专门机构)。周培元、吕叔湘负责业务工作;邓懿、王还等6人授课。 b.1952年,由于全国高校院系调整,该班调到北大,更名为北京大学外国留学生中国语文专修班。

c.1960年9月,北京外国语学院成立了非洲留学生办公室。 2)巩固和发展阶段(60’s初—60’s中) a.1962年,北京外国语学院外国留学生部独立,成立了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是我国第一所以对外汉语教学为主要任务的高校)。 b.1964年,改名为北京语言学院。

c.1964年暑假,越南政府派来2000名留学生,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单位扩展到23所。

d.1965年暑假,北语为新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22所院校举办了对外汉语教师培训班。 e.1965年下半年,北语创办《外国留学生基础汉语教学通讯》(是我国第一份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刊物)。

1962年,中国国际广播电视开始了汉语教学节目。 f.1966年,*,教学停顿。

1971年,北语被撤消。

3)恢复阶段(70’s初—70’s后期)

a.1972年6月,北京交通大学首先接受200名坦桑尼亚、赞比亚学生。

b.1972年10月,北语恢复,1973年秋开始接受留学生。 4)蓬勃发展阶段(70’s末至今)

a.1987年7月,组成“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常设机构“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b.现在全国有300多所高校开展对外汉语教学工作。

c.20世纪70’s下半期开始是对外汉语教学确立学科时期。

 学历教育:1975年,北语试办四年制“汉语言”专业本科(留学生为对象);1986年,北语开始招收现代汉语专业外国硕士研究生;1997年,北语建立全国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课程与教学论”硕士以及带有对外汉语教学方向的“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博士。  应用语言学 d.学科建设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高文利老师 教学课件

1978年,第一次提出把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作为一个专门学科来研究。

1983年6月,正式提出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名称。

1984年6月,我国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的专门研究机构“语言教学研究所”在北京语言学院成立。

1984年12月,“对外汉语”发展成为一门新的学科。 e.学术机构

1988年,“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从“中国教育学会”中独立出来。

1987年,成立“世界汉语教学学会”,首任会长朱德熙。 f.刊物

1979年9月,《汉语教学与研究》在北语正式出版。(我国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刊物)

1987年9月,《世界汉语教学》,转为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刊,季刊。

1987年,北语创办了以外国留学生为主要阅读对象的《学汉语》。 g.师资

1983年,北语首先开设对外汉语教学本科专业。

1986年,北语、北大开始招研究生。

1997年,北语建立全国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教学论”(后改为“课程与教学论”)硕士专业,以及获准建立全国第一个带有对外汉语教学方向的“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学位点。 (2)对外汉语教学法的发展

最早为对外汉语教学构建语法体系的教材?

1)初创阶段(50’s初—60’s初)  特点:

a.重视系统的语法、词汇教学。

b.以语法为主线,但同时强调听、说、读、写技能的培养,强调“四会”能力全面发展。

c.培养实际运用汉语的能力。

1958年,正式出版对外汉语教材《汉语教科书》。(我国第一部正式出版的对外汉语教材

2)改进阶段(60’s初—70’s)  特点:

a.对原有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强调实践性的原则。

b.提倡“精讲多练”。

c.采用“相对直接法”。

d.教学内容结合学生专业学习的需要,注意学以致用。  1977年《汉语课本》首先引入了句型教学。 3)探索阶段(70’s初—80’s初)  特点:

a.对实践性的原则再认识。

b.打破旧的、脱离实际的科学系统,代之以符合实践性原则的新的科学系统。

c.引入了剧情教学,提出“听说领先”,形成“以听说法为主,结构为纲,兼 4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高文利老师 教学课件

顾传统方法”的综合教学法。  具体措施:

a.试验分课型,听说、读写分开。

b.改革精读课,加强听力、阅读,改名为“综合技能课”。  1980年《基础汉语课本》 以常用句型为重点。 4)改革阶段(80’s至今)  特点:

a.引进“功能法”,提出结构与功能相结合。

b.根据成年人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与特点,提出 “先读写,后听说”。

c.按照语言技能分课型。

d.对本科课程教学法有全面、科学的研究,90年代提出了“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原则。

e.对教学活动进行了科学化、规范化的研究。(全国制订教学大纲)  1981年出版《实用汉语课本》。(是第一部吸收功能法优点的教材) (3)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论的发展

学科理论包括教学理论和基础理论两部分。

1)教学理论的研究

A.开始于50’s—60’s初(十年初创阶段)

1953年,周祖谟发表《教非汉族学生学习汉语的一些问题》(第一篇论文)

1958年,《汉语教科书》出版。(我国第一套对外汉语教材)  特点:

a.一开始就注意把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教学与对本国人进行的母语教学区分开来,探索第二语言教学路子。

b.在重视掌握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的同时,强调四项技能的基本训练,强调对语言的实践和运用。

B.60’s初—“*”之前

总结建国以来的教学经验。

特点:提出一系列对外汉语教学原则。

a.“精讲多练、课内外相结合”的实践性原则。

b.用汉语进行课堂教学的直接性原则。

c.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相结合的学以致用原则。

d.“语文并进”,听说读写全面要求、阶段侧重的

主要教学原则。 C.70’s

 特点:着重解决教学中的具体问题。

a.在论述具体教学问题时,较多受到听说法、结构主义语言学、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

b.把实践性原则定为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原则,教材编写中进行句型教学试验。

c.在语言技能训练方面听说和读写作为两类课进行了分开教学。 D.80’s开始,真正从学科建设的高度进行教学理论研究。

a.进行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宏观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高文利老师 教学课件

b.对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和教学活动展开了全面的研究。

c.对教学法原则的研究进一步深化。

d.提出用不同的方法训练不同的语言技能。 E.90’s以来,理论研究深化。

逐渐引进了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文化学、跨文化交际学等相邻学科的理论成果。

三、与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相关的理论基础

 组成:语言学理论、心理学理论、教育学理论

对外汉语教学规律是由语言学规律、心理学规律、一般教育规律等共同决定的。

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框架

 教谁?学习对象

只是培养新的语言习惯:

已掌握一套语言规则,善于类推,精于比附  教什么?

“彼无我有”或“彼有我无”的语言现象  教多少?

“量”:取舍、详略  何时教?教学顺序  如何教?教法

3-1.语言学

(1)普通语言学基础理论

 语言学:是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 语言学的基本任务:研究语言的规律,使人们懂得关于语言的理性知识。 (2)汉语语言学基础理论

(3)与语言学相关的跨学科分支学科理论  理论语言学注重的是:研究语言的结构。  社会语言学注重的是:研究语言的社会功能。

 心理语言学关注的是:语言的(心理)过程,过程是如何使结构去实现功能的,语言是如何被感知、理解和产生的。

A.社会语言学:研究语言与社会的关系,把语言放在社会环境中进行研究,从社会生活的变化与发展中探究语言变化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从语言的变化和发展中考察社会生活的某些倾向和规律。

B.心理语言学:主要研究语言习得、语言学习和使用的心理机制和心理过程。 3-2.心理学

(语言学习理论、语言教学理论,同心理学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  为什么说心理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理论之一?

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几乎与一切学科都有关系。语言教学活动的研究必然包括对学习者心理活动的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高文利老师 教学课件

 语言习得理论和语言教学理论都离不开心理学理论。历史上的每一种教学法流派都有一定的心理学基础。

 心理学是对外汉教的重要理论支柱。一些热点问题必须将语言研究和心理研究结合起来。包括汉教在内的第二语言教学理论要取得新的突破,必须从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吸取营养。

(1)跟语言学习相关的心理学基本概念 A.注意

a.定义:注意是人们对外界作用于感官的信息刺激做出的选择性反应。

b.注意有一定范围:指人在一瞬间内清楚地觉察或认识客体的数量。

c.注意具有稳定性:指注意维持在同一对象上的时间或知觉指向相应内容上的时间。

d.注意的分配:人在进行两种以上的活动时,能同时注意不同对象的能力。 B.知觉

a.定义:是将感官获得的信息转化为有组织有意义的整体的过程。

b.知觉的组织性:将输入的刺激组成有意义的整体。

c.知觉的整体性:由知觉的完整模式补充或解释部分(不完整)的感觉。

d.知觉的恒常性:指对于熟悉的物体,不管它的透明度、颜色、形状和大小有什么变化,在知觉中的映像始终保持不变。 C.记忆

a.定义:指知觉到的信息被编码、转化、联系、储存、复述、回忆以及遗忘的加工过程。

b.记忆编码过程:人脑将感官接收的信息转化为神经系统可传递和贮存的代码,信息代码化为一个个相互联系的“结节”储存于记忆库,人脑可根据需

要从记忆库中提取编了码的信息来复述或记忆,但也可能因长久不提取而遗忘。

c.短时记忆:以听觉、视觉编码;长时记忆:以语义编码。 D.遗忘:与记忆相对,是一种普遍和自然的联系。  易迅速遗忘:机械学习的材料未及时复习。

 不易遗忘:有意义学习的材料,一般概念和原理。  防止遗忘:改进学习方法,适当安排复习。 3-3.教育学

(1)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

 底层结构:跟第二语言教学有关的客观条件。  基础结构:有关理论和一定的教学经验。

 主体结构:包括总体设计、教材编写(选择)、课堂教学、测试。(教学活动四大环节 ) A.总体设计:分析各种客观条件,综合考虑各种可能的教学措施并选择最佳教学方案。

B.教材: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和主要依据。

C.课堂教学:是全部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实施检验总体设计的内容。

D.成绩测试:不但是对课堂教学的检验,也是推动课堂教学、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 7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高文利老师 教学课件

重要因素。

 上层结构:教学原则。

一方面是总体设计的一项内容,反映教学实践活动的客观规律;另一方面是教学法的一个组成部分,指导全部教学实践活动。

(2)“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点

 20世纪50’s末、60’s初,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纳提出的: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2)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3)学习应是解决问题、创造和发现式的活动;

4)要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章

语言习得理论

一、语言习得理论概述

1、第一语言习得通常指的是儿童不自觉地自然地掌握/获得第一语言(通常是母语)的过程和方法。

2、第二语言学习通常指的是在学校环境(即课堂)中有意识地掌握第二语言的过程和方式。

3、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学习的对比 (1)共同点:

1)都是为了获得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

2)都需要建立声音和意义之间的联系。

3)都需要建立形式结构和语义结构的联系。

4)都需要经过感知、理解、模仿、记忆、巩固和应用几个阶段。

5)语法习得都有一定的顺序。

6)都使用某些相同的学习策略。

7)都是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相结合的结果。

(2)不同点:习得是潜意识的自然的获得;学习是有意识的规则的掌握.1)学习的主体不同,理解和接受能力不同。

2)学习的起点不同。

3)学习条件、学习环境、学习方式不同。

4)学习的目的和动力不同。

5)语言输入的情况不同。

6)语言习得过程不同。

 小结:儿童习得母语时,主体的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的特点与活动方式的基本特征

A.生理特点:儿童1—5岁是生长发育时期。

B.心理特点:是借助于实物、实情建立概念,形成思想与思维能力的过程。

C.社会环境:有自然的语言环境,而且沉浸于其中,父母与家人用照顾式语言 8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高文利老师 教学课件

与其不断地进行交际。

D.活动方式:通过交际,进行反复模仿、记忆、应用,达到熟练的程度。  学习第二语言时,主体的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的特点与活动方式的基本特征 ①生理特征:已过了青春期的成年人,发音器官、肌肉已经定型,模仿能力差些,大脑已经定型,智力发育健全。

②心理特征:已有大量概念,具有思维能力,已经有完整的第一语言系统,借助于第一语言来学习第二语言。

③社会环境:有、无语言环境两种情况。

④活动方式:以课堂学习为主,进行反复操练。

二、儿童语言习得

1.儿童第一语言的习得过程  五个阶段:

喃语阶段(6个月-12个月)

独词句阶段(1岁左右)

双词句阶段(1岁半以后)

电报句阶段(2岁至2岁半)

成人句阶段(2岁半至5岁)

2.儿童习得母语的基本过程的理论解释

①刺激—反应论

 是行为主义理论的解释。代表人物:华生(早期);斯金纳(后期)

 理论:语言不是先天所有的,是后天通过刺激—反应—强化(反应后的刺激)的模式而获得的,是后天形成的一套习惯,因此在儿童习得语言的过程中,外部的环境条件是十分重要的。 ②先天论

 是心灵主义的解释。代表人物:乔姆斯基

 理论:LAD假说,认为人类具有一种先天的、与生俱来的习得语言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受遗传因素所决定的“语言习得机制”(LAD)。

 “普遍语法”:即人类语言所普遍具有的语言原则。当儿童接触到具体语言时,就会不断地通过假设—验证的演绎过程对“普遍语法”的参数进行定值以形成具体语言的规则系统。

 认为后天环境的作用是次要的,只是起了触发语言机制和提供具体语言材料的作用。

 与生俱来的语言能力才是人类获得语言的决定因素。 ③认知论

 代表人物: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

 理论:儿童语言的发展是天生的心理认知能力与客观经验相互作用的产物,是认知能力的发展决定了语言的发展。 ④语言功能论

 代表人物: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

 理论:语言是交际工具,儿童习得语言就是学会如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达到自己的交际目的。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高文利老师 教学课件

 大脑功能侧化有关键期,错过很难弥补。

 三、第二语言学习

1、定义: 通常指的是在学校环境(即课堂)中有意识地掌握第二语言的过程和方式。

2、学习第二语言时,主体的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的特点与活动方式的基本特征

1)生理特征:已过了青春期的成年人,发音器官、肌肉已经定型,模仿能力差些,大脑已经定型,智力发育健全。

2)心理特征:已有大量概念,具有思维能力,已经有完整的第一语言系统,借助于第一语言来学习第二语言。

3)社会环境:有、无语言环境两种情况。

4)活动方式:以课堂学习为主,进行反复操练。

3、第二语言学习的基本过程的理论解释

(一)语言对比分析

1、定义:是将两种语言的系统进行共时比较,以揭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的一种语言分析方法。

2、代表人物:美国 拉多

3、理论基础:语言学基础:结构主义语言学;心理学基础:行为主义心理学 迁移理论

4、观点:认为第二语言的获得也是通过刺激——反应——强化的过程形成的习惯,但与第一语言习得不同的是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已产生了迁移的作用,两种语言最不同的地方最难掌握,相同或类似的地方较易掌握,因此主张对两种语言进行语音、语法对比,从而确定两者的相同点、不同点,对不同点加强教学。

5、四个步骤:描写、选择、对比、预测

6、意义与局限:

A.对比分析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作用  对比  预测

B.局限

 重视语言形式,忽视语言功能  重视语际干扰,忽视语内干扰  重视预防,忽视诊断

(二)语言偏误分析

1、定义:是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所产

生的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其来源,揭示学习者的中介语体系,从而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与规律。  失误:偶然产生的口误或笔误。

 偏误:因目的语掌握不好而产生的一种规律性错误。

2、代表人物: 科德

3、理论基础:语言学基础:普遍语法理论

心理学基础:认知理论

4、偏误的来源: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高文利老师 教学课件

(1) 母语的负迁移。

(2)目的语知识的负迁移。 “泛化” (3)文化因素的负迁移。

(4)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 (5)学习环境的影响。

5、对待偏误的态度

 对偏误的本质要有全面的认识。

看到偏误的积极意义;对偏误在交际中所产生的影响要有实事求是的估计;偏误是第二语言习得中必然有的现象,是正常的现象,伴随习得过程的始终。  利用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教师预先了解学习者可能产生的偏误及偏误的来源,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掌握主动;从一开始就提供正确的示范,让学习者正确地模仿、记忆和运用并帮助学习者克服偏误。

 纠正学习者的偏误,要有正确的态度,采取不同的纠正方式,启发学生自己发现并改正错误。

6、意义与局限

意义:(1)是对比分析的继承和发展。

(2)改变了人们对语言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偏误本质的认识。

(3)对习得过程和习得规律的研究丰富了第二语言教学理论,促进了第二语言教学的发展。

局限:(1)正确与偏误的区分标准很难确定。

(2)研究很不平衡。

(3)对偏误来源的分析陷入公式化。

(4)未研究中介语的正确部分。

(三)中介语理论

1、定义: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特有的一种目的语的语言系统。这种语言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化和交际等方面既不同于自己的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而是一种随着语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不断靠拢的动态语言系统。

2、代表人物:美国 塞林克

3、特点:

(1) 是一种语言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都有自己的系统,可以作为一种交际工具。

(2) 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学习的进展不断地向目的语靠拢。 (3)中介语的存在是由于偏误产生的,要掌握目的语,就要慢慢减少中介语的偏误。 (4)中介语的偏误有反复性。

(5)中介语的偏误有顽固性,其中一部分进而形成僵化。

4、失误与偏误

偏误分析的理论基础是中介语理论。

5、中介语理论的研究目的:

(1)可研究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习得规律。

(2)能了解学生偏误产生的原因。

A.母语的负迁移。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高文利老师 教学课件

B.目的语知识的负迁移。 “泛化”

C.文化因素的负迁移。

D.交际策略的影响。

E.学习环境的影响。

(四)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外部因素

1、社会环境对目的语学习的影响——目的语环境/非目的语环境

2、课堂语言环境与第二语言学习——有关联/无关联

3、充分运用语言环境提高学习效率

(五)第二语言习得的个体差异

1、生理因素

2、认知因素

(1)智力

(2)语言学能力

(3)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

(4)认知方式

 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

 场依存性:看待事物往往倾向于从宏观上着眼,从整体上审视。  场独立性:看待事物常常倾向于以微观为基

点,善于对每一个具体信息做出分析和辨认,而较少受整体背景影响。  沉思型和冲动型

 沉思型:深思熟虑,谨慎而全面地检查各种假设,错误较少。  冲动型:遇到问题急于作答,常常出错,元认知和记忆水平不高。 容忍倾向和排他倾向

 容忍倾向:易于接受概括性广的类别,能兼收并蓄。

 排他倾向:易于接受概括性小的类别,有时会拒绝与他想法不一致的内容。

3、情感因素

 动机:是驱使人们活动的一种动因和力量,其中包括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的冲动或企图达到的目标等。融合型动机/工具型动机

外国人学习汉语动机:掌握工具、升学、深造、研究、不明确。(第二语言学习动机 )

 态度: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应,是情感上的好恶以及因之而采取行动的倾向性。学习态度分为3个方面:积极、一般、消极  性格——内向/外向;自尊心和意志;焦虑;移情

第三章 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一、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性质和特点

(一)性质和目的

1、性质:对外汉语教学是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教学,其性质是一种外语教学,也可以说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高文利老师 教学课件

2、目的;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外国汉语学习者用汉语进行社会交际的能力。简单地说,就是培养汉语交际能力。

①语言是交际工具,教语言就是要让学习者掌握这个工具。 ②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的目的是为了进行交际。

③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之间联系密切,人员交流往来越来越多。 所以,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

(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与汉语作为母语教学之异同 第

一、第二语言学习的区别性特征。

(1)起点不同

第一语言教学: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能力

和语言交际能力,教学主要是为了进一步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读写能力,以及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第二语言教学:由于学生不具备最起码的言语能力,

教学要从教目的语最基本的发音开始,要从教说话开始。 (2)第一语言的影响

由于第二语言学习是在第一语言习得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第一语言会对第二语言学习产生影响,可以产生正迁移,也可能起负面的作用。充分利用正面影响,预防或排除负面影响,是第二语言教学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第一语言教学不存在类似问题。

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

根据迁移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相互干扰、阻碍。

泛化:当某一反应与某种刺激形成条件联系后,这一反应也会与其它类似的刺激形成某种程度的条件联系,这一过程称为泛化。 (3)文化冲突

由于语言本身既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学习第二语言自然也要了解、学习、掌握第二语言的文化。第二语言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要结合语言教学进行相关文化的教学,扫除第二语言学习中的文化障碍。 第一语言教学中不存在此问题。

(4)教学对象不同,教学对象的学习目的不同 第一语言教学:对象是儿童。

第二语言教学:相当部分是成年人,目的多样,使得

教学要达到的目的也发生了变化,影响到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三)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学类型

教学类型:是根据语言教学的某些综合特点划分出来的跟教学对象、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等有关的类型。 第二语言教学类型可分为:

1、按教育性质分:普通教育(指中小学的第二语言教学)、预备教育、专业教育、13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高文利老师 教学课件

特殊目的教育.

2、按学习期限分:长班(一学年及以上)和短班

3、按教学组织形式分:班级教学、个别教学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学类型:

1、汉语言专业教育

2、汉语进修教育

3、汉语短期教学

4、汉语速成教学

(四)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课程类型:

1、综合课

2、专项技能课(口语、听力)

3、专项目标课(报刊阅读、应用文写作)

4、语言知识课(语音、词汇、语法、修辞、

文字)

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的基本内容

1、课程设计:就是针对特定的教学类型和具体的教学对象,根据既定的教学对象所必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来决定选定的课程类型,制定课程设置计划,同时要考虑有关的主客观条件,包括教学规模的大小。它是总体设计的核心内容,是联结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

2、总体设计 (1)定义

总体设计:第二语言教学的总体设计是根据语言规律、语言学习规律和语言教学规律,在全面分析第二语言教学的各种主客观条件,综合考虑各种可能的教学措施的基础上选择最佳教学方案,对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途径、教学原则以及教师的分工和对教师的要求等做出明确的规定,以便指导教材编写(或选择)、课堂教学和成绩测试,使各个教学环节成为一个相互衔接的、统一的整体,使全体教学人员根据不同的分工在教学上进行协调行动。 (2)最佳教学方案的选择——总体设计的根本任务要取得语言教学的最佳效果,就要遵循第二语言教学的客观规律,根据各种特定的条件,充分研究其共性和特殊性,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出适应解决各种普遍性矛盾和特殊性矛盾的最佳教学方案,把语言规律、语言学习规律和语言教学规律统一起来,把教学需要和各种客观条件统一起来,从而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3)教学环节的衔接

第二语言教学的四大环节: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成绩测试。 (4)教学人员的分工

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作用和地位可以从纵向和横向两方面来考察,这样就有纵向的衔接、连贯和横向的协调、平衡关系。总体设计在确定教学对象、目标、内容和原则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使全体教学人员明确教学的全过程以及自己在全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分工,明确自己承担的任务,从而能自觉地担当起自己的教学工作并协调好与其他教学人员的任务和关系。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高文利老师 教学课件

3、总体设计的程序和方法 (1)分析教学对象的特征

①自然特征:年龄、国别、文化程度、第一语言文化与目的语及文化的关系。

②学习目的:受教育目的、职业工具目的、职业目的、学术目的、临时目的。

③学习起点:根据学习者的目的语水平而定。

④学习时限:依据学校的教学制度而定或依据学习者的特殊要求而定。

(2)确定教学目标

①使用目的语的范围:使用目的语的领域及范围不同时,教学内容也应不同。

②目的语水平的等级:指培养学生达到目的语水平的哪一个等级。 (3)确定教学内容的范围和指标

总体设计既要确定教学内容的范围,又要规定每一项内容的指标。如:词的数量;听、说、读、写四项分技能要达到的水平;等等。 (4)确定教学原则

①语言要素和言语交际技能之间的关系。 做法:

A.以语法结构为纲编排教学顺序,以语言要素为中心组织语言材料。——听说法 B.以语法结构为纲编排教学顺序,以言语技能训练为中心组织语言材料。——听说法的改进

C.以功能项目为纲编排教学顺序,以言语交际技能训练为中心组织语言材料。——功能法

D.以语法结构为纲编排教学顺序,以功能项目和言语交际技能训练为中心组织语言材料。——结构—功能法 ②言语技能训练的方式 方式:

A.综合训练:在一门综合课中贯彻语言要素、语用规则、文化背景知识的综合教学以及言语技能、言语交际技能的综合训练。 B.分技能训练:开设专项技能训练课。

C.综合训练和分技能训练相结合:开设综合课的同时开设专项技能课。

③言语交际技能训练的方式 言语技能与言语交际技能 方式:

A.以结构为纲,兼顾功能。 B.以功能为纲,兼顾结构。

C.以话题为中心,注意结构和功能的结合。 D.以情境为中心,注意结构和功能的结合。 E.纯功能方式

④语言要素和语言知识的关系

总体设计要处理讲不讲语言知识和如何讲的问题。 ⑤语言和文字的关系

汉字教学的基本立场是:以简化字为规范汉字。 在汉字教学中要考虑语素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高文利老师 教学课件

⑥目的语和媒介语的关系

要处理是否用媒介语解释、对比、对译以及何时用的问题。

⑦语言要素和相关文化知识的关系以及“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的关系 ⑧语言和文学的关系

上述八方面内容的选择依据:

A.学生的特点以及由此确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B.对语言教学规律的认识。 (5)规定教学途径

教学途径: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原则贯彻到教学过程中去的途径。 内容:

①教学阶段:划分依据: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尤其是要达到的目的语等级,可划分为初、中、高三大阶段,再分解为小阶段。 ②课程设计:

A.是总体设计的核心内容。

B.是联结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

C.是针对特定的教学类型和具体的教学对象,参考课程类型制定课程设置计划。 ③周课时和总课时

1学期20周,1周20学时,1学期一共是400学时。

1学期:400学时,词汇量1000~1500,掌握初等阶段的基本语法点。

1学时:40分钟、45分钟、50分钟。 (6)明确教师分工和对教师的要求

了解自己所承担的工作的性质、特点,明确自己的工作与其他教学任务间的关系,协调好相关教学工作。

(二)教学目的、教学原则的确定

1、教学目的

(1)掌握汉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基本技能,培养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2)增强学习汉语的兴趣和动力,发展智力,培养汉语的自学能力。

(3)掌握汉语的文化因素,熟悉基本的中国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提高文化素养。

2、教学原则

(1)掌握汉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原则

(2)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重视情感因素,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原则

(3)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原则

(4)强化汉语学习环境,加大汉语输入,自觉学习与自然习得相结合原则 (5)精讲多练,在语言知识的指导下以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的训练为中心原则 (6)以句子和话语为重点,语音、语法、词汇、汉字综合教学原则

(7)听、说、读、写全面要求,分阶段侧重,口语、书面语协调发展原则

(8)利用母语进行与汉语的对比分析,课堂教学严格控制使用母语或媒介语原则 (9)循序渐进,螺旋式提高,加强重现原则

(10)加强直观性,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

(三)课程设计与教学大纲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高文利老师 教学课件

1、课程设计:

是在教育目的和具体教学目的的指导下,从学习者的特点和需要出发,根据专业对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最优化的选择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进程,形成合理的、相互配置的课程体系。

2、教学大纲:

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制定的、对具体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进行规范的指导性文件。

分类:语法大纲、句型大纲、词汇大纲、情景大纲、功能大纲、意念大纲

(四)课程规范

1、对课程性质及课程特点的规范

2、对课程目标和课程教学要求的规范

3、对课程内容的规范

4、对课程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的规范

5、对测试进行规范

第四章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课堂教学

一、课堂教学的性质和地位

(一)课堂教学的性质和地位 1.课堂教学的性质和地位

性质:是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目的语的主要场所,也是帮助学生学习交际的场所。 地位:是语言教学的四大环节的中心环节,其他环节都要以课堂教学的需要为出发点,适应和满足课堂教学的要求。 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形式——课堂教学

衡量课堂教学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标准是什么? 2.课堂教学的要求 (1)对教师的要求

①教师必须全面展示和传授计划内的教学内容。 ②教师必须使学生全面理解所学的内容。 ③教师要给予学生的模仿以正确的引导。

④教师要尽量给学生创造记忆的条件,教给学生记忆的方法,运用各种手段加强学生记忆。

⑤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营造交际的气氛,创造交际的条件。

(2)对学生的要求

①理解:理解所学的内容是学生学习目的语的第一步,也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要完成的首要任务。

②模仿:学生要尽量利用课堂教学的有利条件,充分地进行模仿操练,同时要把握模仿的正确性。

③记忆:学生要尽可能利用课堂教学的各种因素来帮助记忆。

④运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各项课堂操练和课堂活动,以达到运 17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高文利老师 教学课件

用所学语言进行交际的目标。 3.课堂教学的设计(结构) (1)教学过程 (2)教学单位

(3)教学环节:教学步骤、时间分配

(4)教学步骤:一个教学环节可分为若干个教学步骤。

组织教学→复习检查→讲练新课→新课小结→布置作业 4.课堂教学的原则、方法、技巧(见后)

二、课堂教学的内容

任务:学习语言知识(语音、词汇、语法、汉字)、言语技能、文化背景。

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偏重培养学生听和说的言语交际能力。 1.语言要素:

语音、词汇、语法 + 汉字 2.言语技能:

听、说、读、写

3.言语交际技能:语用规则、话语规则、交际策略

根据语境得体运用、连贯表达完整语义、具有应变调整能力 4.相关文化知识:文化因素、基本国情、文化背景知识

1、语言和文字知识:语音、词汇、语法、汉字

对外汉语语言要素的教学包括语音、词汇、语法、汉字等四个方面 (1)语音

A.语音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

B.任务:使学习者掌握汉语普通话标准的、正确的发音及普通话的语音系统,为运用汉语进行交际打下扎实的基础。 *C.教学原则:

音素教学和语流教学相结合音素的单独发音和在语流中的发音有很大的不同。在语流中,有些音会弱化(变得较弱或不太清晰);有些音会脱落(弱化的音消失):

星期天,我们一起去买衣服。

弱化

脱落wom

脱落yif

最好的做法是:

语流(通过句子教语音、语调)→ 单音素(分解)→ 语流

1、科学性原则:掌握规律,循序渐进

2、实践性原则:精讲多练

3、对比性原则:通过语音对比突出重点和难点

4、直观性原则:辅助手段的运用

5、趣味性原则:机械性练习与有意义的练习相结合

6、语音教学必须贯彻始终 D.辅音和声母教学的难点

a.送气音与不送气音的区别(教学方法:吹纸)

b.清音和浊音的区别 除m.、n、ng、l、r 外,都是清音

c.三组难音 z c s;zh ch sh ;j q x

 在语音教学中,你用什么方法让学生分清送气音与不送气音的区别?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高文利老师 教学课件

E.元音和韵母教学的方法

a.利用学生母语的正迁移

b.采用以旧带新的方法

c.教复元音韵母和带鼻音韵母时,一般作为整体来教,不必分解 F.声调教学 一靠模仿,二靠记忆 辨调练习的较好方式是:

一和二不连读,四和一不连读,四和三连读。 较好的连读练习形式是:二一四三。如:

学说汉语

滑冰跳舞

图书报纸

服装市场

研究历史„„ 据研究,从四声的发音难度来依次排列,比较好的教学顺序是:

第一声 → 第四声 → 第三声 → 第二声 (2)词汇

简论词汇教学的任务和选择所教词汇的原则

①选词标准:常用、构词能力强

对外汉语教学中选词标准最重要的是常用和构词能力强

②对留学生的要求:初等:2500~3000;中等: 5000;高等:8500

学过800学时(在中国相当于初等即一年级)的零起点学生掌握的词汇量应为2500~3000 教学原则

(1)提倡“词不离句“。

(2)掌握构词法规律:偏正(汉语)、并列(语言)、述宾(结婚)

重视语素教学:通过语素义解释词义(电→电灯、电话、电视机) (3)重视比较:

汉语内部比较(忽然、突然)

汉外比较(参观、访问——visit) (4)分清运用性(表达性)词汇和领会性(接受性)词汇(如:人名、地名、专名)。 (5)加强词汇的重现与复习,减少遗忘。

展示词汇的技巧:

(1)直接法:实物展示,便于理解。

* 利用卡片,A面是汉字,B面是词的汉语拼音

和外文翻译。认读时,可以先认拼音,后认汉字。也可以直接辨认汉字,发出读音。如果认读失败,教师再用B面提示。

(2)类聚法:重新排列,便于记忆。如重新排列课文中依内容出现的生词:

* 按不同的词性归类排列:名词、动词、形容词

* 按意义的相关性来排列:哥哥、姐姐

// 学习、工作

* 分话题排列:病——舒服、感冒、咳嗽„„

看病——挂号、内科„„

药——开药、药片、一天吃几片„„ 注意: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高文利老师 教学课件

* 避免循环释义:货币 → 钱 → 钞票 → 货币。 * 讲清语义、语法、语用的区别:

局面 // 场面(使用范围 )

大方 // 小气(褒贬色彩 )

爸爸 // 父亲(语体风格 )

解释词汇的方法

(1)利用汉字字形:如“深“,为什么有“深色”、“夜深”的说法?

深 → 水深 → 颜色浓(深色)→ 离开始的时间久(夜深)

(2)以旧词释新词:如学习新词“立刻”,可利用已学过的“马

上”。

(3)根据语素义推测词义:如学习“电铃”,已学过的语素是 “电”:→ 电话、电视、电脑、电冰箱„„

(4)类比释义:汽车站 → 火车站、地铁站

(5)利用句子释义:“凭”(根据、依靠)→ 凭票入场、凭劳动吃饭

(6)形象与动作释义:如画眼睛表示“看”,在瞳孔中画一个人,说明“看见”。又如表演“拿”、“掏”、“摸”的动作。

(7)利用语境释义:A:菜做得不太好。B:没关系,凑合吃吧。

“俭朴”——他虽然很有钱,可是从不买名牌衣服,也从不上高级饭馆„„

(8)近义词比较:如“忽然”和“突然”。

* 我走在路上时,突然(忽然)下雨了。

* 事情发生了突然的变化。// 事情的发生很突然。// 事情发生得突然极了。//汽车突然一停。

(9)反义词对比:如“深”和“浅”、“表扬”和“批评”。 „„ (10)转述法:如“贪污”,把公家的钱放在自己的口袋里。 (11)符号法:加、减、乘、除、等于、大于„„

(12)汉外翻译 :

注意:* 不要把一个词语的义项都罗列出来。如:打、搞、弄

* 要注意一词多译的现象,如“to play”, 可译成“玩儿”。

在英语中,可以说:play game,play ball,play piano

在汉语中,分别说:玩(做)游戏,打球,弹钢琴 ④练习词汇的方法:

练习是语言学习的重要一环,练习的种类有理解性练习、模仿性练习和记忆性练习等等。

A.感知性练习:语音识别 ,词形识别 (听录音、跟读、认读、给字注音)

B.理解性练习:(说出或写出反义词,同义词替换,图示方位词,数量词„„)

C.模仿性练习:语音模仿(听录音、跟读); 汉字书写模仿(描写、临页)

D.记忆性练习:(以上各种都可以使用)

E.应用性练习

:(选词填空,用指定的词造句、组词)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高文利老师 教学课件

(1)记忆练习

* 直接问答(反复说,反复用)

例如:学习“中国、美国、法国、日本;美元、人民币、日币、法郎”

问:人民币是哪国的钱?

答:人民币是中国的钱。

问:中国的钱叫什么?

答:中国的钱叫人民币。 * 利用实物或图片

如:利用图片,学习“游泳、跳舞、唱歌、滑冰„„”,请学生说出图片上人的动作。

* 说出动词的宾语、名词的量词、同义词、反义词等,如:量词搭配(一叠卡片写名词,一叠卡片写量词。学生随意抽取一张名词卡片和一张量词卡片,如果能搭配得一分;若不能搭配的话,则必须说出与量词搭配的词。) (2)辨别练习

* 辨析一个词的不同意思和用法(例如,“打算”)

假期里,我的打算(1)是去北京玩儿,但是不打算(2)坐飞机去。到北京后,去什么地方玩儿,我还要打算打算(3)

A:准备

B:考虑

C:计划

* 选词填空:

明天晚上,我去看电影

在家里看电视。

A:还是

B:或者

C:还

* 改错(A:明天你千万要来!B:放心吧,我千万来。 ) (3)理解练习

* 用汉语口头解释

例如:打电脑游戏(玩)、打的(坐)、打毛衣(织)

例如:固定词组“电视大学”、俗语“生米已成熟饭”)

* 词语联想

例如:“蔬菜”:青菜、萝卜、番茄„„

“恋爱”:爱情、约会、结婚;误会、吵架、离婚

* 画面联想( 例如,画面是“香烟”:身体、健康、有害、寿 命„„)

(4)运用练习

* 填写关联词:因为我身体不好,(

)没去上课,

)很想去

* 关联词抢答:因为(所以)、不但(而且)、只要(就)„„

* 运用形容词 :他感到很(高兴、难过、激动„„)

* 接龙:中 → 中国 → 国家 → 家庭 → „„

* 模仿造句:我一时糊涂,„„。// 他一说就好几个小时

* 替换词语:你应该努力学习

( 认真、刻苦„„)

* 扩展词语:学习(如:学习汉语 / 努力学习)

* 说序号念词语 :把商品广告单上列的商品编上序号。教师说出某序号,学生找到该序号的商品后,念出商品的名称和价格。 * 完成对话:设置情景,规定必须使用的词语或固定词组.请两位同学充当情景所规 21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高文利老师 教学课件

定的人物进行对话:

如:你的一位同学好几天没来上课,有一天遇到了他。

怎么了、感冒、不要紧、严重、没什么、建议、经常、锻炼、健康„„

⑤积极词汇(表达性词汇):要学会用来表达思想和意图,能说能写

消极词汇(接受性词汇):只需理解意思即可,能听能读 ⑥词汇的记忆问题

A.重视首次感知

B.及时巩固,防止遗忘 定期复习,不断重现

口谈、耳听、眼看、手写多种渠道掌握 (3)语法

语法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

作用:①通过一定规则,有利于理解和运用语言所以语法学可以帮助学习者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语言的形式

②承认学习第二语言,必须要总结语言规则,语法学习更符合成年人的学习规律

③对大多数外国学生来说,汉语的语法体系和他们的母语的谱系关系相去甚远,所以更需要掌握语法

地位:只有掌握了语言形式,才能表达语言的功能。

但另一方面,单独教语法也不行,要结合功能

才能掌握交际能力。

任务和目的:让学生通过理解语法规则进而理解目的语本身并运用语法规则在交际中进行正确的表达,即遣词造句。 ②教学内容:各种规则

词→ 词组 →句子→ 语段→ 语篇 ③作用

A.通过一定规则有利于理解和运用语言

B.总结规则符合成年人的学习规律

C.汉语的语法体系和大多数学生的母语语法谱系关系相去甚远,更需要掌握语言结构。

重点语法项目的选择

A.表示汉语特征

B.不同学生的难点:(量词、语气词、助词(了、着、过„„)、各类补语、特殊句式(“把”字句„)、语序(多项定语 / 状语„) 语法教学的原则

要体现规范性、稳定性(×你有去过北京吗?)

A.对比分析,突出重点、难点

B.语言形式结构要教,语言功能也要教

C.语法不能只是句子的一个层面,要语素(汉字、音节)、词、词组(短语)、句子、话语(语段、语篇)综合。

D.“精讲多练”、语法、语义、语用相结合,操练形式

22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高文利老师 教学课件

多样化:替换、转换、扩展„„

E.启发式教学 ,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则 ④教学方法 (试述语法教学的主要方法)

A.归纳法:先给例子,后总结规则

B.演绎法:先给语法规则,再举例说明

C.引导性的发现法: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语法规则 外国学生易犯的语法错误 (1)遗漏

* 即使你不同意,我(也)要去。

* 我学汉语(学)了一年。

(2)错序

* 我们上课八点。

* 我把作业能做完。

(3)误代

* 她怎么(这么)漂亮,当然有很多人喜欢她。

* 你什么时候去北京吗(呢)? (4)误加

* 我们班有十五个同学(×们)。

* 昨天他来了,我很高兴(×了)。 展示语法点的技巧:

(1)实物展示:

* 利用地图:可以学习方位词(如:上、下、前、后、左、右、东、西„„)介词词组(如:从„到„、往„动词、„„)

* 利用物件:可以学习“比”字句(如:出示长短不一的笔)

(2)动作演示:

* 表演开门和关门,学习补语:打开、关上;如 :介绍趋向补语。 (3)对话引出:

*

A(老师):这是什么?

B(学生):这是书。

A(老师):对,这是我的书。(学习表示领属“的” )

*

A(老师):我们的教室里都是留学生吗?

B(学生):不是,还有一个中国老师。

A(老师):如果用“除了„„以外,还„„”,怎么说?

B(学生):我们的教室里除了留学生以外,还有一个中国老师。

解释语法点的方法(形式、意义、功能):

*形式:结构本身、相关结构(如一个结构的肯定式、否式、疑问式)、必要成分

(如“被”字句的补语)、语法成分的排列顺序(如时量补语)和虚词的位置等。

*意义:语法点的语义特点。

23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高文利老师 教学课件

*功能:语法点的功能和使用环境。

解释语法点的方法:

(1)列出公式:如板书时量补语的三种形式: 我学汉语学了一年。

我学了一年(的)汉语。

汉语≒我学了一年。

(2)以旧释新:如学习“把”、“被”:

我关了门------我把门关了------ 门被我关了。

例:一个句子里同时出现几个表示时间的状语,其顺序的排列是外国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对此,可先呈现出其语序选择的规律:时间词——介词短语——副词

* 他最近常常感冒。

* 我从现在起永远不吸烟了。

* 他昨天从早上七点一直睡到下午四点。

(3)内部对比:

* 如:存在句 “P有N” 和 “N在P” 的语义重点不同。

“房间里有衣服”在于描写,“衣服在房间里”说明N的位置。

* 例:她一连哭了三天。

× 她连连哭了三天。 (4).汉外对比:

汉语和英语的基本语序:S—V—O

日语和韩语的基本语序:S—O—V

例:不同点对比,如存现句:

处所+有+NP

There + Be +

NP

+

place

湖上 有 一条船

There

is

a

boat

in

the

lake

又如,在空间(地址)和时间(年、月、日)的表达上,汉语也是从大到小,而

英语则是从小到大。

(5).说明功能:如“太---了”:太贵了! 太好了!

(6).推理法

利用人们的知识、经验,以及对事物的判断推理能力,讲练语法点。

如学习假设条件复句“如果没有A,就没有B”:如果用“父母和孩子的关系、鸡和蛋的关系”这种人们共知的认识来讲解,那么就不需要多讲解语法,学生通过简单的推理就能明白,并学会使用。

注意:

归纳语法点的方法有:系统归纳、对比归纳、提问归纳、实例归纳。

归纳语法点的内容包括:形式特点、语义特点、语用特点、与学过的相关、相近的易混淆语法点的对比、与学生母语中相同语法点的对比、指出常见错误和避免方法。

⑤练习方法 过程上:

A.理解性练习(造句、填空、改错、翻译、是非选择)

B.模仿性练习(句型操练)

C.记忆性练习(反复、在不同语境中重现 以求长时记忆)

24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高文利老师 教学课件

性质上:

A.机械性练习(老师控制 重复、替换„„)

B.有意义的练习(老师控制答案、问答)

C.交际性练习(老师只控制答案类型,内容由学生发挥) 练习语法点的方法:

( 1)机械练习:模仿、重复、

*替换:他在床上躺着

(椅子上

坐着)

你多吃一点儿

(睡

一会儿)

*扩展:菜——中国菜——吃中国菜——我吃中国菜„„

* 句式变换,如:陈述句 —— 把字句 —— 被动句

他关了门

他把门关了

门被他关了

* 句子变换,如:我比较高,他不太高 —— 我比他高。

我一米八,他一米八 —— 我跟他一样高 (2)造句法

* 功能造句:一种功能的多种表达方式

例如:建议 —— 我们走吧。

催促 —— 我们快走!

* 串联造句:提供词语,让学生成段表达(例如:严格、要求、认真) (3)交际性练习

创造交际环境,设计情景,使学生能把所学的语法点用于实际交际中。

* 真实情景问答:到商店购物,去邮局寄信

* 情景问答:“问路” —— 让学生编写问答式对话

* 自由发挥:感想、意愿、热门话题、交流体会 交际性练习举例:

*

用卡片做游戏,例如学习“有、要、是”:

第一轮:发给每人一张卡片,上有某动物图象,标汉字和拼音,要求每人说出自己有什么。如:我有大象 / 熊猫。

第二轮:做交换游戏,如“我有大象。我要熊猫。谁有熊猫?

第三轮:发给每人一页动物名称表,只有汉字。要求学生写拼

音,然后写出并说出“我最喜欢的动物是„„。”这个练习既认汉字,写拼音,又练习语法,能使学生活动起来:交换卡片,寻找自己需要的卡片,请教别人,查词典,写出并说出„„。

* 你说我做(A说“请把你的书放在桌子上” ,B 做 )

*

教师先说起始句,学生完成后续句或结局,例:小伙子说:“我们分手吧” ,姑娘说:“既然„就„„ 。” 小伙子说:“但是„„”

*

比高低,例:

A 进攻“我比你高” ,B 反击“虽然我没有你高,但是我比你强壮”„„ (4)汉字

外国人说汉语难学,主要指的是汉字。

①任务:教会学生读(汉字)写汉字(书写文字)

25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高文利老师 教学课件

②常用字、次常用字 2500~4000

掌握2500以上的汉字,阅读一般书籍已无大碍 ③教学方法

A.先认读,后书写。学习汉字时要尽可能把形、音、义结合起来

B.先教可以作为部件的独体字,后教包含学过的独体字的合体字

C.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D.教学时要一笔一划展示新部件的笔画、笔顺及笔画与笔画、部件与部件之间的正确位置和布局。

E.对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和形声字可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适当作些说明 F.帮助学生区分同音字的不同字义

G.对区别性小、易混淆的字要作对比练习H.对学过的部件要及时归纳总结

I.做用字组词的练习,帮助学生学会通过字义理解词义

J.练习汉字的方法:描写、临写、抄写、根据拼音写、组词等

2、言语能力:听、说、读、写、译 言语技能训练的理论、内容和方法

我国传统的汉语“精读课”是听、说、读、写全面训练的综合性课程。 把汉语课分为会话课、阅读课、听力课是根据言语技能划分的。 听、说、读、写既是课堂教学的手段,也是内容之一。 (1)听

①听力的重要性 :听总是先于说,听的能力总要大于

说的能力。 ②听力训练的任务:

A.打听力基础:课内的听力训练是为走出课堂进行社会交际铺路。 B.培养听的技巧:抓关键,跳障碍。

C.培养听的适应能力 :方言、口音、非标准语言、条理不清、外界干扰„„情况。 D.培养注意力和开发智力 :帮助学生养成好的听的习惯。 ③听力训练的方法 :听和练习

聆听:听老师口述、听录音、广播„„

视听:看电影、电视、录像

B.练习:语音识别、词义和语义理解

a 语音识别:声、韵、调、连续、停顿、重音、语调、语气„„ 

练习形式:听写(拼音)、注声母、韵母,标调号、标句重音„„

b 词义理解

练习形式:听后解释、听后联想、猜测词义、多项选择解释词义、辨别近义词和同义词

c 语义理解 (语义:大于词的语言单位,即词组、句子、语段和语篇的意义。) 练习形式:听后回答问题、画图、填表、选择正确答案、听后讨论„„ ④听力课

A.精读: 理解听力内容的细节

B.泛读:抓大意,让学生找出所要求的信息或归纳大意 。 (2)说

为什么许多口语教材以会话为基本形式?口语交际有多种形式,主要是会话。

26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高文利老师 教学课件

会话教学有利于初学者掌握语言结构,有利于培养话语能力,有利于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一般分为理解和表达两种。 理解能力指的是读、听的能力 表达能力是指说和写的能力

说:口头表达能力。 表现为语音能力、用词造句能力、话语能力。就内容而言,狭义的口头表达包括日常生活、社交、会议、会谈中的口头表达;广义上还包括讲演、讲课、解说„„ 写 :笔头表达能力 。

初级阶段:写字、写话能力

中高级阶段:应用文写作能力 ①口头表达训练的必要性

要求学生综合学过的语言知识和材料进行创造,所以可以有效地促进第二语言的习得。

②口头表达训练的内容和目标

内容: 狭义上包括学习、日常生活、社交、会议、会谈中的口表达。广义上包括讲演、讲课、解说„„。

口头表达所用语言是口头语言,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要素,也离不开语用和文化要素

目标: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③口头表达训练的途径: A.课堂教学

B.课外语言实践活动 ④口头表达训练的方法

口头表达能力表现为:语音能力、用词造句能力、话语能力

A.语音教学(原则:语音训练和说话训练相结合,单项训练和综合训练相结合) 单项→综合a 以音素教学为纲 (音素发音→拼音、音节→词的发音、声调→短句发音、声调)

优点:可以有计划、有系统地组织练习材料,根据发音部位、方法对有关音素

进行对比练习

缺点:进入语流后,语音语调易变形走样,而且单纯的语音练习会使学生感到枯燥。

综合→单项b 以话语教学为纲 (常用话语→词、词组、句子→分解出新的音素、声调)

优点:可以提高学生兴趣;可以发现难点,进行针对性训练;音调可练得比较自

然。

缺点:不能根据语音系统组织教学材料;容易对语音、语调放松要求。 c音素教学和话语教学相结合

方法:根据话语教学的要求选择言语材料,

同时充分考虑语音教学的需要,尽量使选出的话语中出现的音素符合语音教学的需要。

27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高文利老师 教学课件

优点:可以兼顾说话教学和语音教学,使两者相互促进 问题:对教材编写的要求很高,不容易实现

B.用词造句能力的训练方法

a 单项→综合 (单词→词组→句子)

b 综合→单项 (词组、句子→重点词、词组) C.成段表达能力

a 语言能力的训练 (句与句→段, 段与段→篇) b 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掌握目的语思维方式。

训练方法 :复述课文;叙述体﹤﹦﹥会话体;围绕一定话题进行课堂讨论;用汉语解释语言点;看图说话;演讲;叙述事件;描写。 ⑤口头表达训练课堂教学

A.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主要是学生练习说话。 B.尽量使课堂教学交际化,要使每一个学生都参加进来。 C.不能见错就纠,要有计划、有重点地纠正学生的错误。 (3)读

根据阅读方法的不同,阅读可以分为略读、跳读、精读和泛读等几种。 ①阅读训练的目的和任务

A.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包括字、词、段落、篇章) B.培养阅读技巧:格瑞莱特提出四种主要阅读方法

a 略读:即快速阅读,目的是了解文章的宗旨或掌握大意。

b 跳读:(掠读)目的是快速查找所需的信息。 c 泛读:(粗读)目的是个人的消遣性阅读。

d 精读:(细读)目的是正确理解文章的细节,以获取特定的信息。

e 评读:评论性的阅读方法,以发现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对象。 C.通过培养阅读能力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培养学生发现新的语言现象和文化现象的能力。

②阅读训练的内容和方法:

识字训练、语言训练、相关文化知识的介绍、阅读技巧训练。

A.初级阶段:识字训练和词语理解训练。

方法:识字训练以分析为主;组词;分词阅读;朗读;组句。

B.中级阶段:a 继续初级阶段的训练 .b 突出语法训练,帮助语句理解 .c 加强文化知识的介绍 .d 培养猜测、推断能力 .e 培养“抓关键、跳障碍”的技巧。 (4)写

①笔头训练的目的和任务:

A.培养学生笔头表达能力。

B.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

②训练的内容和方法: 初级阶段

a 写字训练

b 写话训练

28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高文利老师 教学课件

中级阶段:重点是应用文写作 (读后写作

书信、假条、便条、请柬、通知、日记、申请书、表格填写„„) 高级阶段:较难的应用文写作训练(读后写;语体变换练习布告、协议书、备忘

录、说明书、产品介绍、读书笔记、工作总结„„)

三、课堂教学的原则、方法、技巧

1、教学原则:

是指从宏观上指导整个教学过程和全部教学活动的总原则。课堂教学原则主要如下:

1) 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以培养技能和能力为最终目的。

2) 以学生为主体。

3)文化、结构、功能并重。

2、教学方法:

是在教学理论和教学原则的指导下,在教材编写和课堂教学中处理语言要素和文化知识、训练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的具体方法。(课堂教学方法) 1)以学习者的活动为主,进行高密度、快节奏、多形式的语言操练活动和交际活动。 2)提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动。

3)提倡更多地运用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3、课堂教学的技巧

(1)教学单位程序的编排

①开头 (A.复习旧课;B.检查预习;C.复习旧课和检查预习相结合)

②展开:学习新课(朗读课文→句型练习→回到课文) 三步骤:

A.展示:用体势语演示,让学生感知(一边做动作,一边把句子讲出来;一边说句子,一边用图

片展示动作;实物、录像„„)

B.讲解 C.练习

a.模仿或机械性替换。

b.半机械性、有意义的练习,促成记忆。

c.运用(也可以先练习、后讲解)

③总结:A.画龙点睛;B.提问方式帮助学生总结;C.引导学生总结的基础上修正。

④布置作业

(2)交际性练习的组织

①根据教材提供的内容选择适当的语境和话题。

②根据话题的特点选择适当的练习方式。

③进行话题练习时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话语。 语境练习

(3)课堂秩序的稳定

教师主观上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以此来吸引学生,同时融洽师生关系,身体力行,以积极的态度影响学生。

29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高文利老师 教学课件

(4)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

①教师应自始至终掌握全场。

②选择话题时要考虑到大部分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具体情况。

③要注意提问的质量,要经常提一些能促使学生思考的问题。

④对程度不同的学生要区别对待。

第五章 第二语言教学法主要流派

一、语法翻译法

时间:18世纪末

代表人物:[德]奥伦多夫

语言学理论基础:机械语言学或历史比较语言学认为所有语言同出一派。

心理学理论基础:官能心理学或联想心理学。

官能心理学:认为心理的各种官能可分别加以训练例如:记忆、思考、概括„„ 联想心理学:把一切心理活动看成是各种感觉或观念的集合。心理活动主要依靠联想的力量来实现。例如:记忆单词依靠和母语的联系。 主要特点:

A.以语法为纲,教授系统的语法知识。

B.课堂教学使用学生的母语,教学法以翻译为主。

C.注重书面语的教学,轻视口语。

D.教授所谓的“规范”语言,重视使用所谓经典的“名著”“原著”。 成就:

A.强调母语教学的理论。

B.强调发展学生的智力,学生语法知识扎实。

C.由于注重书面语教学,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比较高。 D.对教师本身的口语要求不高,该教学法使用方便。 缺点:

A.忽视言语交际技能,尤其是听说能力的培养。

B.过分依赖学生的母语和翻译的手段,无法培养用目的语思维的习惯和能力。 C.过分强调语法的重要性,教学内容枯燥乏味

或深奥难懂。

二、直接法(改革法、自然法)

针对“语法——翻译法”

“直接”:用目的语教授目的语。

又称“自然法”,主张仿照幼儿学习母语的自然过程来设计第二语言教学过程。 直接法是作为“语法——翻译法”的对立物在西欧出现的,代表人物是贝立兹。 直接法主张在外语教学中完全不使用学生的母语 直接法的“直接”指直接用目的语教授目的语

直接法的优点之一是有利于学生外语思维和语言能力的培养

时间:19世纪后半叶 西欧

代表人物:[德]贝立兹 [法]古安 [英]帕莫·艾盖尔特

30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高文利老师 教学课件

心理学基础:联结主义心理学 ,强调语言与客体的直接连接。 特点: A.在语言和外界事物或经验之间建立起直接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不使用学生的母

语。

B.以口语为基础(与“语法——翻译法”针锋相对) C.句本位,以句子为基本的教学单位。 D.以模仿为主。

E.用归纳法教授语法规则

先操练,后归纳。 优点:

A.打破语法——翻译法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创了新路子。

B.利用直观手段(实物、图片等)进行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 C.注重口语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

D.不使用学生母语,有利于培养学生用目的语思维的能力。 缺点:

A.把幼儿习得母语和成人学习第二语言混为一谈是不对的。

B.完全摒弃学生母语,忽视其积极意义,有时反而影响学生对目的语的理解。 C.过分强调模仿、重复,不符合成年人需要适当给出规则的学习方式。 D.对读写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

三、听说法(结构法、句型法)

时间:20世纪

四、五十年代 二战时美国训练士兵所用方法。

外语教学听说法产生于美国,其语言学基础是结构主义语言学 代表人物:[美]弗里斯

埃比

拉多

语言学基础:结构主义语言学 (强调先搞清语言的结构) 心理学基础:行为主义心理学 (刺激——反应——强化)

听说法的心理学理论依据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华生) 特点:

A.听说领先,读写跟上。 B.反复实践,养成习惯。

C.以句型为中心进行训练。

强调以句型为中心反复进行操练的教学法是听说法 D.排斥或限制使用母语(不完全排斥)。

E.大量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 如:录音、语音实验室、视听设备等。 F.注重语言结构的对比,找出学习的难点,确定学习的重点。 G.有错必纠。 优点:

A.以句型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中心,并建立了一套培养语言习惯的练习体系。 B.充分利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找出教学的难点和重点。 C.不完全摒弃学生母语,克服了直接法的某些片面性。 D.广泛利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 缺点:

A.轻视读、写能力的培养。

B.机械的句型操练枯燥乏味。

31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高文利老师 教学课件

C.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D.偏重语言形式的训练,忽视内容和意义。

四、功能法(意念——功能法、交际法)代表教材《跟我学》 时间:20世纪70年代

功能法产生于70年代的西欧

代表人物:[英]威尔金斯

亚历山大 威多森 [荷兰]范埃克

功能法产生于70年代的西欧,创始人是英国语言学家威尔金斯 语言学基础:社会语言学 功能语言学 心理学基础:人本主义心理学 特点

功能教学法

A.把第二语言/外语教学的目标设定为培养学生运用目的与进行交际的能力。 B.以功能(和意念)为纲,功能是用语言做事,完成一定的交际任务并把语法视为实现功能的手段来让学生掌握。

C.教学过程交际化,为学生创造接近真实交际的语言环境。 D.单项技能训练和综合性训练相结合。

E.强调表达内容,不过分苛求形式,对学生的错误要确定一个容忍度。 F.圆周式地安排语言材料,循序渐进地组织教学。

G.发展“专用语言”教学,针对不同的交际需要开展教学。 优点:

A.培养学生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B.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确定学习目标。 C.教学过程交际化。

D.发展“专用语言”教学。 缺点:

A.如何科学地设定功能、意念项目,如何合理地安排。 B.如何把语言结构和功能结合起来。

C.对学生出现的错误采取容忍态度的“度”如何把握。 D.课堂交际化难以真正做到。

E.教师培训、教材编写、测试评估还难以适

应交际法的要求。

五、交际法 (早期称为功能法)

核心思想:语言学习者在表达意义和传递意义的过程中学习语言。

步骤:展示新语言材料;对每段对话进行口头练习;学习对话中出现的基本交际表达法及其相应的语言结构,帮助学习者发现并总结用于表达功能的结构规则;教师提供一定的交际情境,学生运用语言形式,培养实际生活的交际能力。

六、任务教学法

是交际法在上世纪80年代的新发展,是交际法的一种新形势。其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设计具体的、带有明确目标的活动,让学生用目的语通过协商、讨论,解决这一具体问题。

所谓"任务"指有目标的语言交际活动。(2001年2月,中国教育部制定《中学英语课程标准》,规定尽量采用任务型教学法)

32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高文利老师 教学课件

两个来源:

交际法的进一步发展,将以表达意义为目的的活动称为“任务”。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展,除了足够的输入以外,语言习得还需要有输出的过程。关键是输入和输出的质量以及学习者在输入和输出过程中经历的认知过程。

时间:20世纪80年代的英国

代表人物:伯拉胡、纽南1982年英国伯拉胡在印度教英语时提出此方法。1989年,纽南发表文章正式提出交际课堂的任务设计。至 90年代成为英语教学的国际主流。

语言学基础:社会语言学 功能语言学

心理学基础:人本主义心理学

心理语言学

特点:

A.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语言。

B.强调学习活动和学习材料的真实性。

C.学习活动以表达意义为主。

D.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

E.鼓励学生创造性的使用语言。

F.鼓励课堂教学活动之间的联系。

操作过程(Ellis模式)

任务前阶段:让学生了解任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任务中阶段: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实施任务。 任务后阶段:分析语言重点。

优点:

有利于解决传统语言教学中长期存在的问题。 有利于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 有利于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有利于个性化的学习。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简而言之:以具体任务为学习动力(教、学的是真实价值的交际行为),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过程,以展示任务的成果而不是考试的成绩来体现学习成就(发挥了学生主动性、积极性) 不足:

教师发挥指导作用不够。学生摸索时间长,效果难说。 与交际法的关系。 ●强调任务的真实性。

●要求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学习语言知识、发展言语技能。 ●强调学习过程(即完成任务的过程)。

●通过前期准备、后期巩固等步骤,弥补了交际法在语言使用方面的准确性、流利性问题。

33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高文利老师 教学课件

七、认知法

认知法又叫“认知——符号法”,被认为是“现代的语法——翻译法”。其主张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智力的作用,注重对语言规则的理解、发现和创造性的作用,目标是在听、说、读、写全面掌握语言。

理论基础:

1.语言学基础: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言学

2.心理学基础: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学 1.教学原则:

①把培养语言能力放在教学目标的首位。

②以学生为中心。

③提倡演绎法,启发学生发现语言规则。

④主张听、说、读、写齐头并进,全面发展。

⑤适当使用学生母语。只用母语解释一些比较抽象的语言现象。

⑥反对有错必纠,主张不影响交际的错误,不急于纠正。

⑦强调有意义的学习和有意义的操练,先理解(认)再操练(知)。 2.不足:

①转换生成语法尚无法应用到外语教学的实践中。

②完全排斥机械性训练值得商榷。

③认知法作为一个教学法体系还不够完善,须进一步研究。

第六章 教材的编写、选择与使用

一、教材分类

1、语言技能类教材

综合技能类:精读、读写、听说

专项技能类:口语、听力、阅读、写作、翻译

2、语言知识类教材(语言、词汇、语法、汉字)

3、文化知识类教材

4、特殊用途语言教材

1、以教学类型分类

(1)按教学目的分:普通教育、预备教育、专业教育、特殊目的教育 (2)以教学期限划分:长期班、短期班 (3)以组织形式分:班级教学、个别教学

(4)从特殊教学媒体的角度划分:函授、刊授、广播教学、影视教学 (5)自学教材

2、以课程类型分类:一种教学类型中往往要开设多种课程或课型,各有不同的教材。综合课 ( 听力→ 听说教材、视听教材、新闻听力) 语言课

专项技能课 (口语→ 实用会话、热门话题)

专门目标课 (阅读→ 报刊阅读、泛读教材)

(写作→ 写作基础、应用文作)

3、以教学手段分类

34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高文利老师 教学课件

教学手段是指为达到某种教学目的而采取的教学措施.例如:运用多媒体、通过视觉和听觉进行教学是需要光盘这种无纸教材。

4、以教学方法分类:

(1)结构型:以结构为纲 (80年代以前) (2)功能型:以功能为纲

(3)结构——功能型: 以结构安排为基础(《实用汉语课本》第一本) (4)功能——结构型: 由功能占支配地位(中级以上采用此方式) (5)话题型和语境型: (初级不适用) (6)文化型和语用型: (汉语中不存在)

二、教材编写原则  选用教材的原则

实用性原则、知识性原则、趣味性原则和科学性原则为基础 (1)实用性原则:“易教易学”

A.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指教材中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确定要从学习者的需要出发,教学内容必须是学习者在生活中常用的,在交际中所必需的。

B.语言材料的真实性:语言教材要尽可能选择现实生活中真实的语料,尽量避免无使用价值或仅仅为了解释语言点的“教科书语言”或“教室语言”。 C.教学方法的实用性:指教材在提供必需理论和知识的同时,更要提供大量的练习。 (2)知识性原则

指教学内容要包含一定量的新知识,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能增长知识。 (3)趣味性原则

教材的趣味性主要体现在教材内容的生动有趣和形式的活泼多样。 A.题材多样化。 B.体裁、语言风格和练习方式的多样化,版式设计、装桢、插图等形式上活泼醒目。

(4)科学性原则

A.语言的规范:要教规范、通用的语言。

B.内容组织符合教学规律:内容的编排顺序;题材内容;生词和语法点的分布;词汇和句型的重现率;练习的内容和方式„„

C.反映学科理论研究的新水平,更换旧内容、慎重选择新成果„„ 增加:

(5)交际性原则:

A.要选择有交际价值的教学内容。

B

语言材料的组织要体现生活的真实性。 (6)针对性原则:要适合使用对象的特点

A.最基本的特点是母语,母语文化背景与目的语、目的语文化对比所确定的不同的教学要点。

B.还要针对学习者的年龄、国别、文化程度特点、学习者学习目的特点、学习者学习起点和学习时限的特点„„ (7)系统性原则

要考虑到横向和纵向的关系,要考虑到该教材在整个教材体系中所处的位置和作用。

35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高文利老师 教学课件

三、教材编写依据

1、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是理论基础。

2、语言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是直接理论依据。

3、目的语语言学和目的语文化是教材内容的源泉。

4、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是教材编写的直接依据。

四、教材编写实施

1、教材编写的思想准备

2、教材编写的理论准备

3、教材编写的资料准备

4、教材编写方案的制定

五、教材分析和评估

1、原则:

信度:评估是否公正而客观地反映了被评估教材的实际表现。

效度:评估的内容是否就是教材评估所应考察的内容。

2、分析:

(1)教材是否符合学生的需要。(2)教材是否符合教师的需要。(3)是否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略)

3、评估:赵金铭评估表(略)

一部好的汉语教科书应该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知识性和趣味性。

编写与评估对外汉语教材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实用性原则、知识性原则、趣味性原则、科学性原则

六、发展 结构法时期

第一部对外汉语教材《汉语教科书》1958(枯燥)

第二部《基础汉语》,中文:吕叔湘 英文:许国璋

70年代末《基础汉语课本》 结构功能结合时期

《实用汉语课本》

结构功能文化结合

《中文听说读写》美国(介绍美国文化)

2001《新实用汉语课本》

第七章 测试与评估

一、测试的作用与目的

1、评估教学,提供反馈信息。

2、评估人才,提供用人的重要依据。

3、是语言教学研究和语言研究的重要手段。

4、推广母语教学,扩大母语影响。

二、测试的种类

第二语言测试可分为:水平测试、成绩测试、诊断测试和潜能测试四大类。H.S.K.是一种水平测试

36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高文利老师 教学课件

1、水平测试

目的:测量测试对象的第二语言水平。

特点:有专门的大纲、统一的试题和统一的评分标准客观。

原则:能够有效的测量测试对象的实际语言水平。

2、成绩测试(课程测试)

目的:检查测试对象在学习的一定阶段掌握所学课程的情况。

特点:跟教学过程和教学对象紧密相关,可以测定受试者的学习成绩,但不一定能反映受试者的语言水平。例如:期中、期末考试,结业考试、毕业考试。 成绩测试和水平测试

 成绩测试是一门或一种课型的一定学习阶段的测试。用以检查测试对象在学习的一定阶段掌握所学课程的情况。包括:期中、期末考试,结业考试、毕业考试„„  水平测试的目的是测量测试对象的第二语言水平。一般而言有专门的考试大纲、统一的试题和统一的评分标准,以尽可能客观的标准来测量考生的目的语水平。包括:HSK、TOFEL„„

 期中、期末考试是语言测试中的成绩测试。

3、诊断测试

目的:检查受试者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以及教学效果是否达到教学大纲所预期的要求。

特点:

A 不受教学进度的限制,随时可以进行。

B 测试内容可以相对集中,突出针对性。

4、潜能测试

目的:了解受试者学习第二语言的潜在能力。

测试内容:模仿能力;记忆能力;理解能力。

三、命题

1、标准化试题和非标准化试题(从命题过程和试题的可靠性程度的角度划分)

A.标准化测试:一般以现代教育测量学的理论为依据,遵照科学的程序,对考试的全过程,从设计、命题到评分、分析等实施标准化运作,严格控制误差,能高效、准确的测出受试者的真实语言水平。

B.非标准化测试:由任课教师根据具体教学需要而自行设计、命题、实施测试以及进行评分的测试。

2、主观性试题和客观性试题(按评卷的客观化程度划分)

A.主观性试题:指测试结果的评判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阅卷者的主观判断.例如:作文、口试、翻译„„

 按评分的客观化程度区分,作文属于主观性试题

B.客观性试题:有统一的阅卷标准、答案固定,不因阅卷人的主观意愿而改变.如:

多项选择、判断正误„„

3、分立式试题和综合性试题(按试题所包含的测试内容的特点划分)

A.分立式试题:对受试者所掌握的语言知识和言语技能进行分项测试,以考察受试者各个单项的能力。如:填空、改错、多选„„

B .综合性试题:对受试者的整体语言能力(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进行综合性测试,全面考察受试者的语言能力。如:听力理解、完形填空、写作„„

37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高文利老师 教学课件

 按照测试的内容特点划分,“多项选择”属于分立式测试。

C .分立式试题的优点:

①针对性强

②客观性、标准化

缺点:各个项目测试的结果的总和不一定能反映受试者的整体语言水平和语

言能力。

四、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

1、性质: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是为测试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的汉语水平而设立的国家级标准化考试。

 HSK的全称为汉语水平考试,是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制订的,其初、中等共分8级。

 HSK:HSK是“汉语水平考试”的简称,是专为测量外国人和非汉族人的汉语水平而设计的一种考试,由基础、初中等、高等三个平行的考试组成。(初中等)考试内容分听力理解、语法结构、阅读理解、综合填空四部分。主要形式是多选题,设计依据是《汉语水平等级标准和等级大纲》

2、作用:主要体现在《汉语水平证书》的效力上。A.作为达到进入中国高等院校入系学习专业或报考研究生所要求的实际汉语水平的证明。

B.作为汉语水平达到某种等级或免修相应级别的汉语课程的证明。 C .作为聘用机构录用汉语人员的依据。

3、分级

 基础汉语水平考试(HSK基础)

a.分1,2,3级

b.掌握400~3000汉语常用词(甲、乙级)和与之相应的语法项目。

c.考试内容:听力理解、语法结构、阅读理解  初、中等汉语水平考试(HSK初、中等)

a.分1,2,3,4,5,(初等)6,7,8(中等)级

b.要求掌握2000~5000词和相应语法项目(甲、乙、丙级)

c.听力理解、语法结构、阅读理解、综合填空  高等汉语水平考试(HSK高等)

a.分9,10,11级

b.要求掌握5000~8000词及相应语法项目(甲、乙、丙、丁级)

c.听力理解、阅读理解、综合表达、作文、口试。

第八章 汉语作为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一、跨文化交际

定义: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行为 特点:

1、文化差异与交际障碍。

2、交际原则与价值原则。

3、母语文化的思维定势和对异文化的成见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因素。

38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高文利老师 教学课件

4、交际过程中的相互接近和求同趋向。

5、交际的结果:文化的相互影响。(1)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文化的分类: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

 西方 “C文化”: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教育、哲学、文学、艺术„„

“c文化”:风俗习惯、思维方法、心理素质、生活方式、行为准则、人际关系„„

 通常所说的大写字母“C”文化(Culture)指的是知识性文化  我国

知识文化:即“C文化”

交际文化 :隐含在语言系统中的反映一个民族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影响语言表达的特殊文化因素。

非语言交际文化:语言以外的传递信息的方式中的文化因素。

语言交际文化 :主要体现在语言的词汇系统、语法系统和语用系统中,这类因素对语言和语言交际有规约作用,且本族人不易察觉。  文化的属性

A.民族性

B、社会性

C、系统性

D、阶段性 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A.语言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语言和文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B.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语言的特殊性。

C.语言是文化发展的基础,社会成员是靠语言交流共同发展文化。 D.语言和文化是相互依存的。

 因此,要掌握和运用一种第二语言,就必须同时学习这种语言所负载的该民族的文化。

 对外汉语教学界的基本共识是:以语言教学为主,同时紧密结合相关的文化教学,但不能以文化教学取代语言教学。

(二)文化差异与交际障碍

A.词汇系统中的语言交际文化因素表现在:对应词的有无;对应词的词义范围的大小;词义的褒贬;引申义和比喻义的多少„„

B.语法系统中的语言交际文化因素表现在:词形变化的有无;句子的组织方式不完全相同;方位、数量、顺序等的表达方式的不同„„

C .语用系统中的语言交际文化因素:称呼、问候和道别;称赞和批评;自谦和自卑;邀请和应邀;隐私和禁忌„„

(三)文化的冲突与适应

1、蜜月阶段

2、挫折阶段

 “文化震荡症”“文化休克”:在非本民族文化环境中生活和学习的人,由于文化的冲突和不适应而产生的深度焦虑的精神症状,表现为感到孤独、气恼、悲伤、浑身不适乃至生病。随着对第二文化的了解和适应而逐渐消失。

3、调整阶段

39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高文利老师 教学课件

4、适应阶段

(四)对待不同文化的态度

1、尊重不同的文化。

2、理解与适应目的语文化。

3、求同存异对待文化冲突。

4、外为我用,发展本国文化。

5、从跨文化交际的需要出发,选择文化依附。(“文化依附”:人们言行所代表和体现的是哪一种文化。)

二、文化教学的层次

(一)语言中的文化因素:语构文化、语义文化、语用文化。

(二)基本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最基本的 “知识文化”,学习者感兴趣、希望了解。

(三)专门文化知识:高年级的文化课,不属于语言教学,是提高汉语交际能力的文化底蕴。

三、文化教学原则与方法

(一)基本原则

1、要为语言教学服务,与语言教学的阶段相适应

2、要有针对性

3、要有代表性

4、要有发展变化的观点

5、要把文化知识转化为交际能力

(二)教学方法 “文化揭示”

1、通过注释直接阐述文化知识

2、文化内容融会到课文中去

3、通过语言实践培养交际能力

第九章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学会(A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And Technology,AECT)在1994年发布的有关教育技术的定义为:教育技术学是对学习过程和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一.计算机及常用软件的使用 1.常用软件:

(1)文字处理工具MicrosoftWord是目前普遍采用的软件,它是强大的文字处理工具,有很强的编辑、绘图、制表功能

(2)二维表格处理软件Excel,数据统计SPSS(主要用于心理学、统计学)。 (3)复杂数据可以用c语言(或c++),FoxPro。 (4)文稿制作Microsoft Power-Point

40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高文利老师 教学课件

(5)其它软件

a)

图象处理PhotoShop b)

二维动画Flash

c)

网页制作DreamWaver

d)

声音处理软件(需要用声音采集卡进行声音模式转换)CoolEdit e)

视频处理软件(需要用视频采集卡进行视频转换)Premiere 2.语料库建设

(1)现代汉语语料库

建设现代汉语语料库是一项非常有意义和非常基础的工程。它可以为汉语教学工作者提供有力的帮助。我们可以用它来辅助制订教学大纲,编写教材、查找例句,编写教案,编出试题,等等。

(2)现代汉语句型语料库

现代汉语句型统计与研究是一项通过对文本语料进行句型分类统计和句法结构分析,从而对现代汉语进行句型调查和研究的基础工程。

(3)汉语中介语语料库

建立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的基本目的,是为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建设做一项基础性的准备工作,同时也为有关的汉语本体研究、汉外语言对比和语言共性研究,以及其他相关的研究工作提供来自汉语中介语方面的语料和数据。

研制“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系统”,可以为对外汉语教学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成绩测试和水平考试的研究工作提供依据。

在教学实践方面,它可以帮助老师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影响学习进步的因素,从而使教师有效地优化影响学习的条件,自觉地按照学习规律组织教学、提高教学的效率。

(4)面向语言学研究的汉语语料检索系统

语言学研究需要以语言事实作为依据。过去,主要通过研究者用卡片大量摘录语言材料,这种方法因受到数据规模的限制而效率较低。近十几年出现了大量的电子文档,可以组成大规模的电子语料库,并出现了相当成熟的文本信息检索技术。这一技术可用于电子文档中的语言事实的检索,比起人工收集语言事实,这种方法的好处是效率高,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在大规模电子语料库中找到相关文本的文章、段落、句子结果可以编辑、复制、打印;查询表达式可以是关键词语同逻辑符号组合成的复杂的关系式。

(5)汉语教学多媒体素材库和资源库

对外汉语教学多媒体素材库,存储的是汉语教学所用的形形色色的基本“元件”,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设想或者根据他人所提供的“图纸”,搭建成自己所需要的教材或者课件,形成配合课堂教学使用的或者在网络上供学生使用的教学资源。各种各样的素材库便构成了理想的教学资源库。 二.现代声像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1.多媒体(CAI)课件的特点

(1)体现集成性(把声、图、文、像并用)

(2)体现交互性(区别其他教学软件的特点之一,结构

是非线性的)

41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高文利老师 教学课件

(3)个别性(个性化)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选择适合自己特点、能力的途径。 (4)体现教育性(体现重点、难点)、科学性(不可有错

误)、艺术性(颜色协调、构图合理)。 (5)技术性(声音、图像要清楚)。 2.多媒体素材的采集

(1)文字信息

包括题目说明、题目、答案、文字解释(汉语、母语)等。可以通过文字处理软件录入、通过扫描仪输入(OCR输入)、语音输入软件输入到计算机中,并按照一定的格式存储在计算机中。

(2)声音信息可以将已有的磁带录音(模拟信号)转入到计算机中(数字信号)。

(3)图片信息。图片的获取可以从图形素材库中查找,或将已有的照片、图片通过扫描仪扫描到计算机中;通过数码照相机拍摄后转入计算机中;通过电脑绘图软件或者对已有的图片经加工修饰得到。 (4)动画信息。

动画的获取可以是从动画素材库中查找,或者通过电脑动画软件制作得到。第三种方法是在已有的数字视频数据中选取。

(5)视频的获取

视频的获取主要有三种方式,一种方式是通过数码摄像机摄录后转入到计算机中。另一种方式是将已有的录像带中的内容转入到计算机中或截取电视、新闻中的一部分。上述这种方式需要一块视频捕捉卡。第三种方法是在已有的数字视频数据中选取。

注意:无论哪种信息的采集都应注意版权问题。

三.汉语知识与言语技能的计算机辅助教学

(1)CAI

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Aisted lnstruction)的定义是:“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师教学,以对话方式与学生讨论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进程,进行教学训练的方式与技术。”

(2)CCAI 汉语计算机辅助教学(Chinese-Computer-Aisted

lnstruction)。用来存储、传递、交换、解释、处理教学信息,并对它们进行选择、评价和控制的教学程序(软件)叫课件(courseware)。

(3)ICCAI

智能汉语辅助教学(Intelligence Chinese-Computer-Aisted

Instruction)。

2.汉语计算机辅助教学类型

(1)应用于课堂教学(2)应用于课下辅助训练 (3)应用于自学 3.汉语计算机辅助教学区别于其他教学手段的特点

计算机辅助教学具有交互性,可以由学习者自由地选择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进度,这正是计算机辅助教学区别于以往使用电教设备进行教学的重要标志。

4. CCAI的特点 (汉语计算机辅助教学) 优越性:

(1)直观性。如利用CCAl的汉字教学,可以在屏幕上看到汉字笔顺的动态演示。

(2)个别化特性。CCAI可以针对不同母语背景的学生提供指导,或提供辅助学习材料。

42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高文利老师 教学课件

(3)保护性。为学生提供各自独有的学习环境,从而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特别是对他们的口语练习有帮助。

(4)自由性。学生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边学边用,随学随用。

(5)公平性。CCAI可以不厌其烦对每一个学生进行这种训练并能作出客观的评价。 局限性:

(1)软件设计的局限性。实际上,大多数CCAI并不具有相同适应性,即它是按预先确定的有限方式来进行各种教学活动。学生学习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术人员对学习者和学习情况的预测能力,取决于设计方案和设计技术是否完全表达了这种预测。

(2)学生对电子教学的不适应性。不适应性是指有些人患有技术恐惧症,他们面对计算机系统提供的各种操作感到无所适从,甚至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操作上,影响了正常的学习。

(3)缺少竞争和约束机制。面对计算机接受语言训练的学生,常常缺少面授教学中的竞争和约束机制,他们一旦遇到困难或挫折便很容易停课或丧失信心。 (4)缺乏人格化品质。计算机虽然与学生有交互活动.但它缺乏人类教师特有的品质。长期面对计算机进行语言学习,缺少人际交流,学生有时会感到单调乏味。 (5)周期长、制作成本高。汉语教学的特性不仅要求较多地使用多媒体形式,还要求具有较高的技术指标。与CCAI教学有关的汉语信息处理技术的使用成本,也会增加CCAI的制作成本。

5.CCAI课件类型(汉语计算机辅助教学)

(1)操练与练习型

包括编排题目、比较答案和登记分数,通常作为正常教学的补充。

最典型的应用是针对某一语法点或词汇而设计的机械性操练,像“这是一(A把、B张、C个)桌子的填空练习。

最困难的应用是学生可以自由发挥的造句、写作或翻译练习,像“用‘从„„到„„造句”。 (2)个别指导型

包括教授规则、评估学生的理解和提供应用的环境等。

例如,母语为英语的学生,有时把“我在北京大学学习”说成“我学习在北京大学”,这时应告诉他们,在汉语里,介宾结构放在动词前做状语与放在动词后做补语意义是不同的。

(3)对话与咨询型

允许学生与计算机之间进行限定性的“对话”。例如,使用《多媒体汉字字典》可以从中查看每个汉字的笔顺书写过程,可以听到汉字的读音,可以按拼音、按部首检索到某个汉字,也可以按部件检索到某个汉字。

(4)游戏型

创造一个带竞争性的学习环境,将游戏的内容和过程与教学目标相联系,也可以是在竞争的环境中进行。例如,在计算机上演示汉字的笔顺让学生判断正误时,如果正确,则学生可以听到该字的读音,看其古文字形,听中国民乐等。 (5)模拟型

43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高文利老师 教学课件

用计算机模仿真实环境并加以控制。例如,提供在机场接人的场景,学生与计算机中的人物分别扮演一个角色,练习会话。

在具体的CCAI 设计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教学目的的要求,有选择地、综合地使用以上各种类型。

6.CCAI设计原则

(1)内容正确、规范

CCAI的内容可能包含多种媒体:文字、声音、图片、动画、录像等。无论是哪种媒体都有其行业标准。

 文字内容的标准是:表述通顺流畅,所使用的语言及格式应参照国家出版业相关的标准和规范:拼音标注要符合《汉语拼音方案》。  汉字书写应依据《现代汉语常用字笔顺规范》。

 汉语发音要符合普通话标准。除涉及报刊、文化艺术方面的内容和标题外,一般不使用竖排。

(2)媒体素材的有效性

CCAI中往往包含了一些声音、图片、动画、录像等媒体素材,在语言教学中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但语言教学中的媒体素材并不是越多越好,也并不是越复杂越好.

媒体素材的有效性包括:

 素材运用要恰当,不可滥用,以免喧宾夺主;素材的质量要符合教学要求,字体、音质、画质、录像要有一定的清晰度;

 文字解释要采取有效措施,尽可能做到易懂(如对比的手法、表格的形式),对初学者可以考虑使用母语进行解释;图标要直观,含义要明确,最好能提供在线帮助:解说速度适中等等。

(3)交互方式恰当

交互性代表了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体间的根本区别,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重要特征。它的作用应是使学习者能够融入所提供的学习环境。交互的关键是引导学习者主动参与各种学习活动。交互方式要简洁、明确,不要给使用者在操作上带来困难。 7.CAI发展方向

(1)多媒体型系统:利用计算机进行视、听、触等多种方式的形象化教学。

(2)分布式大容量(网络化)系统:采用计算机网络、卫星通信等现代通信技术进行局

部或区域性联网。

(3)智能型系统:汉语教学专家系统的设计和外国人汉语学习模型的建立是其关键因素

8.CCAI发展方向

(1)多媒体型系统:利用计算机进行视、听、触等多种方式的形象化教学。

(2)分布式大容量系统:采用计算机网络、卫星通信等现代通信技术进行局部或区域性联网。 (3)智能型系统:汉语教学专家系统的设计和外国人汉语学习模型的建立是其关键因素

44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高文利老师 教学课件

(4)语音合成。

9.多媒体课堂教学

 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在原来的已经构成的教学系统中增加多媒体课件元素,由此形成的新的教学模式。

 是在多媒体教室中进行的。该教室包括:大屏幕数据投影机和含有计算机的综合控制系统。课件在计算机上运行,同时显示在大屏幕上。

 教师通过无线遥控鼠标或电子教鞭或屏幕遥控器,控制课件的运行和屏幕的显示。大屏幕居中(侧),侧面有黑板或白板供教师书写必要的教学内容。

四.网络远程汉语作为外语教学

1.网络远程教学形式

目前开展的汉语远程教学活动主要有两种形式:网络型教学和远程电视会议型教学

 网络型远程教学(网络教学)是以网络技术为主的远程教学。

基本形式有以下五种:

以网页为主的网络课件教学、通过e-mail交流、向BBS投稿、利用Internet进行的双向视频笔谈式交流和网络语音会话。

 远程电视会议型教学的基本形式有如下三种:远程直播、远程会话训练和远程电视讨论

2.CCAI远程教学特点

汉语远程教学的目标是通过远程的方式培养汉语听说读写等技能。强调个别化教学、增强交互性是汉语远程教学的基本特点。 3.现代教育技术与对外汉语教学

(1)定义:对学习过程和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2)带来的变革

a)

备课方式的变革 b)

授课方式的变革 c)

学习方式的变革d)

考试方面的变革e)

科研方式的变革 4.现代教育技术引入目的

现代教育技术的影响越来越大,汉语教师逐渐从被动接受信息技术向主动学习转变。

《国际汉语教师标准》的要求

标准九:现代教育技术及运用

教师熟悉并掌握有关计算机的基本知识与操作方法,了解常用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及网络技术,并能应用于汉语教学实践。

《国际汉语教师标准》的要求

标准 9.1

教师应熟悉计算机的基本组成部件及相关电子设备,熟悉与汉语教学相关 45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高文利老师 教学课件

的常用计算机软件和多媒体教学设备,并能应用于实践。

一、基本概念范畴:

1.计算机基本组成部件

2.操作系统与基本操作命令

3.常用办公软件

《国际汉语教师标准》的要求

4.相关电子设备

5.软件安装与卸载程序

6.计算机辅助教学

7.计算机病毒

8.课程管理系统

《国际汉语教师标准》的要求

二、基本能力:

1.了解包括外接部件在内的计算机基本部件,并能根据相关参数大致判定其性能。

2.能以正确的操作命令使用计算机并指导学习者进行操作。

3.了解常见操作错误,并能进行相应的修复操作。

4.能自行安装或卸载各种常见软件。

5.熟悉并能熟练运用常见的办公软件完成教学资料的

编写、制作。

《国际汉语教师标准》的要求

6.熟练掌握至少一种汉字输入法。

7.能使用幻灯片演示软件制作和演示主要教学内容。

8.能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对象、场景的不同,合理安排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引导学生在

9.中文操作系统下进行自学和互动。

10.了解计算机病毒,掌握基本的病毒预防、查杀方法。

11.能熟练使用所在地的课程管理系统。

《国际汉语教师标准》的要求

标准 9.2

教师应了解并掌握基本的网络知识,并能合理利用各种网络资源服务于教学。

一、基本概念范畴:

1 .互联网

2 .下载、上传

3 .浏览器、搜索引擎

4 .网页、网址

5 .个人主页、博客、告示板

6 .电子邮件、论坛、聊天室

46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高文利老师 教学课件

7 .视频会议、远程教学

8 .黑客、网络安全、防火墙

《国际汉语教师标准》的要求

二、基本能力:

1.能熟练地使用计算机上网,搜集和使用互联网上的教学资源。

2.能自行下载和上传各种文件和汉语教学资料。

3.能建立个人主页或博客,以加强与学习者的沟通和交流。

4.能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视频等方式及时向学生传达信息及收集反馈。

5 .了解常见的网络安全问题并能采取相应的措施。

第十章 教师综合素质

标准10.1:

教师具备对自己教学进行反思的意识,具备基本的课堂教学研究能力,能主动分析、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效果并据此改进教学。

一、基本概念范畴:

1.反思性教学

2.自我评估

3.研究方法

4.行动研究

5.课堂研究

6.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

7.研究型教师

二、基本能力:

1.能了解进行研究的目的和主要的教育研究方法。

2.能了解课堂教学研究的主要概念、研究课题、研究目的以及此类研究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3.能阅读并大致了解在学术杂志上发表的专业文章。

4.能区分专业论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5.能区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

6.能根据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设计研究课题。

7.能熟悉教育研究常用术语并和同行沟通。

8.能了解反思教学的概念、方法与技能,并应用于教学研究。

标准10.2

教师具备自我发展的意识,能制定长期和短期的专业发展目标。

一、基本概念范畴:

1 专业发展

2 专业发展计划

3 专业发展机会

4 专业书籍

5 专业杂志

47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高文利老师 教学课件

6 专业资源

7 专业组织

8 专业标准与目标

二、基本能力:

1.能了解专业发展的重要性,能通过学术会议、学术论坛、职业培训、专题讲座、学术书刊及与同行进行交流等方式积极寻求专业发展的机会。

2.能了解自己教学中的优势与不同,建立切实可行的目标以改进教学。

3.能了解并参与业内相关组织并积极参加各种活动。

4.能参加专业会议、撰写论文并与同行交流。

5.能积极参与相关学术团体的项目和活动。

6.能熟悉汉语教学的常用概念与术语。

标准10.3

教师积极主动参与相关社区活动,丰富自己的教学实践。

一、基本概念范畴:

1.社区

2.社区领袖

3.社区设施

4.社区与学校的关系

5.社区活动

6.志愿服务

二、基本能力:

1.能了解当地社区在汉语教学中所起的作用。

2.能了解当地社区与学校的关系,并能积极为

社区服务。

3.能了解并尊重当地社区的信仰、风俗习惯、价值观和宗教取向。

4.能了解当地的社区成员、社区问题、困难与冲突,能与社区友好相处。

标准10.4

教师应在各种场合的交际中显示出亲和力、责任感与合作精神。

一、基本概念范畴:

1.校园文化

2.学校组织结构

3.学校重大活动

4.教师工会

5.人际关系

6.家长及家长协会

7.单亲家庭

8.教师、家长见面会

9.家长志愿者

10.学校行政管理人员

二、基本能力:

1.能了解学校(项目)的目标、组织形式、校纪校规,重大活动并能尽快地适应 48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高文利老师 教学课件

新环境。

2.能够和同事团结合作,在出现问题时及时沟通。

3.能了解家长与社会对学生的期望,并能就学生的进步和学习上出现的问题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

4.能按照当地的习惯,通过各种渠道与家长沟通。

5.能了解家长协会,并鼓励家长志愿者在学生的学习中发挥积极作用。

6.能在学校组织下定期召开家长见面会。

7.能寻求家长的支持与帮助,以督促学生的课外学习。

标准10.5

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应对教学过程中突发事件,无论是在什么场合

下进行教学,都应具有高度的职业道德标准。

一、基本概念范畴:

1.挑战与对策

2.毅力与意志

3.教学理念、动机和态度

4.心理压力

5.心理压抑

6.心理承受力

7.心理冲突

8.心理抗拒

9.心理失衡

10.情绪稳定性

11.心理咨询

12.职业道德

二、基本能力:

1.能意识到并注意不断提高自己应对心理压力的能力。

2.能应对在教学、社会和家庭各种环境下出现的挑战和困难,以避免对教学工作的干扰。

3.能作好随时应对各种压力与冲突的心理准备。

4.能从不成功的教学经历中吸取教训提高自己的教学。

5.能按照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教学现场的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目标和方法。

6.能了解学习者在学习不同阶段的各种心理问题,积极寻找有效的策略加以解决。

7.应尊重学生的需要,关注学生的困难,并对其学习加以正确引导。

8.能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出现困难时与同龄人和师长进行交流。

9.能了解自己的性格,随时调整自己的情绪以最佳状态投入教学。

10.能以良好的职业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身修养。

11.对汉语教学充满热情,并具有足够的责任感。

49

推荐第4篇: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1对外汉语教学为什么要以学生为中心?P100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2)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3)学习应是解决问题、创造和发现式的活动

4)要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从教学过程上看,学生是教学这一认识过程的真正主体,是教学实践和认识活动有目的的承担者;教材(教学内容)是教学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客体对象,是主体实现目的的必要条件和手段;教师则是作为主体实现目的过程中必要的设计者、引导者、解惑答疑者----也即助体----而存在的,本质上讲,教师的作用就是辅助主体(学生)更好地实现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

第二,从教和学的关系系上看,“教”是为“学”服务的,“教”所要达到的目标和结果必然要由“学”体现出来。“学”是学生自己的独立的主动的活动,教师包办代替不了。(王策三,1985)

第三,从内外因上看,学生是内因,教师和其他条件都是外因,没有内因的能动作用或活动不符合主体的要求,再好的外因也起不了作用。

第四,从教学原则体系上看,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才可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精讲多练等;才可能真正建立起平等的人际关系和民主化的课堂;也才更有利于语言学习规律和习得理论的研究。

2.对比分析法的主要内容,优点及不足

优点:对比分析可以为语言教学提供必要的信息,预测教学中可能产生的困难,有利于教师更有针对性地更有效地制订教学大纲,设计课程,编写教材,改进课堂教学

不足:1)对比分析不研究学生,抛开学习的主体,不通过分析学生对第二语言的实际使用来分析学习中的难点,而是单纯从两种语言本身进行对比。因而预测就不一定准确,真正的难点不一定能抓到。事实上很多预测的错误学生并没有出现

2)把语言看成封闭的结构系统,采用用静态的形式分析,不分析语言的功能和意义 3)简单地将“不同”等同于“困难”。语言教学的实际表明,并非不同点即是 难点。有时两种语言的相近之处反而是学生最大的难点,另外学习中的困难也不完全是来自第一语言的干扰。

3.第二语言教材的基本功能

(一)教学功能

(二)课内外媒介功能

(三)文化交流功能

(四)激发学习兴趣的功能 (P162)

(五)促进学科建设的功能

4.儿童第一语言学习与成人第二语言学习差异 ①学习的主体不同 , 理解和接受能力不同。

第一语言习得的主体是儿童,而第二语言学习的主体大都是过了青春期的成年人。生理上、记忆力以及智力都有较大差异。 ②学习的起点不同。

③学习的条件、学习环境、学习方式不同。

儿童总是处于一种自然的语言环境之中,不受时间限制,大量地接触自然的语言。第二语言学习一般在正式场合(课堂)里进行,时间有限。 ④学习的目的和动力不同。 ⑤语言输入的情况不同。 ⑥语言习得过程不同 。

5.对外汉语教学法发展趋势

(一)理论研究的并进化

(二)教学法形态的模式化

(三)语言材料的语篇化

(四)语法教学的强势化

(五)教学的活动化和任务化

(六)教学的立体化

6.汉语派生词的类型

1)前缀+词根 老板 阿妹 小伙 2)词根+后缀 鬼子 短儿 花头

3)词根+叠音后缀 红彤彤 喜洋洋 气鼓鼓

7.主观性测验的优点

(1)考查有深度和层次(书面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2)命题容易

(3)增加了测验对考生能力区分作用

8.对外汉语教学最基本的语言观,教学观,目的观

对外汉语教学最基本的语言观是,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此际工具;

最基本的教学观是,要把语言当做交际工具来教,而不能当做知识体系来教; 最基本的目的观是,培养学习者的汉语交际能学力。

9.对外汉语教学的课程含义

1.一般的课程就是学生学习的学科。这种理解的实质是强调向学生传播学科的知识体系,是一种典型的“教程”和“学程”的定义。 2.对外汉语教学以培养汉语交际能力为目标,这种性质任务决定对外汉语教学的课程设置和特点。

3.对外汉语教学课程含义

课程即学习过程;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课程即教学科目;课程即文化意识的再造。

10.语料库语言学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简答) 1.基本语料库的建设

2.语料加工工具研究(自动分词、词性标注、句法分析„„) 3.通过语料加工,建立各种带有标注信息的“熟”语料库

4.研究从语料库中获取语言知识的技术与方法(查询、样本采集、统计和语料库管理„„)

11.语料库的五种类型。1.现代汉语语料库 2.现代汉语句型语料库 3.汉语中介语语料库

4.面向语言学研究的汉语语料库检索系统 5.汉语教学多媒体素材库和资源库 (语料库的分类: 共时与历时语料库

平衡语料库与整群语料库 通用语料库与专用语料库 书面语与口语语料库 单语种与多语种语料库平行语料库 监控语料库)

12.客观性测验的优缺点 客观性测验的优点: (1)题量大,覆盖面广 (2)评分简单

(3)比较容易做出科学的分析 客观性测验的缺点:

(1)不适合考查综合能力 (2)存在一定的猜测性

13.第二语言教材的规范性

这主要是指教学内容(语音、词汇、语法、课文语言等)要符合民族语言的规范,就对外汉语教学来说,常规的汉语教学要教授汉语普通话。因为学习一种民族语言,首先要学习这种语言通用的标准语,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学习者当前和未来生活、研究、工作的需要。如果作为语言学习范本和工具的教材不够规范,学习者学到的某种语言形式或表达方式不能在目的语社会中广泛地加以应用,那么掌握这样一些语言形式或表达方式的用处就十分有限了,将不利于发展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学习者“学习教材”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对教材所提供的范例和范本的模仿来掌握这种语言的结构规则和运用规则,进而在创造性地使用这种语言的过程中“掌握这种语言”。显然,如果“范例”和“范本”不够规范,就难以实现这样的目的。教材的这一属性,要求常规的语言学习,其教材的语言要素及文字要规范,课文语言的编写或采样不但要符合目的语的规范形式,而且要具有典型性和实用性,这样才可能使学习者对学到的目的语知识和能力进行有效的发挥,才可能做到通过“学教材”来“学语言”。

14.语法教学的一般性策略和方法

要体现规范性、稳定性(×你有去过北京吗?) A.对比分析,突出重点、难点。

B.语言形式结构要教,语言功能也要教。

C.语法不能只是句子的一个层面,要语素(汉字、音节)、词、词组(短语)、句子、话语(语段、语篇)综合。

D.“精讲多练”、语法、语义、语用相结合,操练形式多样化:替换、转换、扩展„„ E.启发式教学 ,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则。

汉语语法教学方法 A.归纳法:先给例子,后总结规则。 B.演绎法:先给语法规则,再举例说明。

C.引导性的发现法: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语法规则。

15.对外汉语教学的总教学原则 基本的教学原则是实践性原则

教学原则:即教学活动应当遵循的基本要求。

原则一:以学生为中心。(为什么?怎样做?教材100-101) 原则二:以交际能力的培养为核心。

原则三:以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为框架。

(文化教学的原则

适时性 适度性 针对性

敏感性和宽容性)

16.对外汉语教学法初创阶段的特点

1.以传授语言知识为主的教学法阶段(50年代到60年代初)。

采用“语法翻译法”和“演绎法”进行教学。“语法翻译法”是这一阶段具有标志意义的教学法。

“语法翻译法(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几百年历史,代表人物奥伦多夫(H.G.Ollendoff),语言主讲教师通过翻译讲授相关的语言知识。 《汉语教科书》(1958)是我国第一部正式出版的对外汉语教材,第一次提出比较实用的汉语语法教学体系。 2.体现实践性原则的教学法阶段(60年代初到70年代初)

特点:强调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性。

标志性教学法形式:相对直接法。

“相对直接法”,把国外的直接法与我国过去的语法教学法相结合的产物。 “直接法(Direct Method)”,代表人物贝力兹(M.D.Berlitz),直接用外语教外语,教学目标是外语口语。受联结主义心理学(aociationist psychology)和语音学等影响。 标志性教材——《基础汉语》《汉语读本》强调实际语言在教材中的地位,压缩了一些不必要的语法项目。 3.深化实践性原则的教学法阶段(70年代初到80年代初)

强调实践的交际性含义,提出实践性原则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

具有明显的听说法烙印。句型体现结构、兼顾传统教学法的综合教学法。

强调语言结构的操练;课堂教学以对话和句型操练为主;各种技能中强调口语的第一性地位。

“听说法(Audiolingual Method)”,40年代美国陆军使用此法训练外语口语人员,吸取直接法重视口语的特点,但不完全排斥学生的母语。语言学基础是结构主义语言学,心理学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 《汉语课本》、《基础汉语课本》最大特点是引入句型教学。 《初级汉语课本》是我国最早的对外汉语分技能训练的系列教材。 17.刺激反应论的积极意义

① 儿童最先学会接触最多的那种语言(假定他处于多语环境)。

② 儿童常因观察、模仿成人和同伴的话语而获得快乐。模仿确实是儿童习得语言的重要手段。

③ 词语与反复出现的语境之间的联系确实能使儿童理解语义。儿童最初习得的词语很可能就是通过刺激—反应—强化的过程建立的。

在语言教育中,巧妙地使用示范、练习与评价(强化)等方法,对儿童达到语言目标有积极的意义。

家庭和幼儿园语言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儿童的语言水平(缺乏语言交际环境的儿童,语言发展的进程要比正常儿童推迟一年多)。

18.现代汉语语法的基本特点 (1)语法形态比较少。

(2)词序对语义表达具有重要作用。 (3)虚词是重要的语法手段。

(4)词法和句法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5)主题比主语更为突出。

19.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展特点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习得过程的研究;二是学习者自身的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具有跨学科性质。它涉及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心理学、心理语言学、认知心理学以及教育学等多种学科,但又不同于上述学科,是一个独立的学科。

20.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及启示

(1)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与文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二者不可分割。 (2)语言是用于记录文化的符号体系,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3)语言与文化相互依附、促进和制约。 启示

语言与文化相互依存,密不可分,是一个整体。要真正理解或研究一种文化,必须掌握作为该文化符号的语言,而要习得和运用一种目的语,必须同时学习该语言所负载的文化。对目的语的文化了解越多,越有利于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

21.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有利因素:

① 语法方面: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名词不用变格,动词不用按人称、性、数、时、态来变位。如:我去学校。在主语和时间变化的复杂情况下总是同一个谓语。

② 语音方面:汉语总共只有400多个基础音节,加上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一共1300多个,而且按照声调发音很有规律。英语的单音节形式有上万种。并且汉语里双音节词占85.6%,这比很多语言有多音节词更容易掌握 。

③ 词汇方面:汉语词的音节较少,便于记忆;汉语词汇广泛采取词根复合的方式,便于学习者理解词汇意义。

如:电话、电视、电脑、电影、电磁炉、电冰箱„„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不利因素:

① 语法方面:汉语中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虚词和语序成为最重要的语法手段,并且词有多功能性,所以对于学习者来说,有时很难搞清楚错综复杂的语法关系。

② 语音方面:语音方面最大难点在于声调,如“睡觉”——“水饺”。汉语语音特有特点,如送气与不送气的对立,“肚子饱了”——“兔子跑了”。

③ 词汇方面:汉语有大量的同义词和近义词,有丰富的量词和语气词(啊、吧、呢、吗、啦、哇),加重了学习者的负担和难度。

④ 汉字方面:汉字是汉语学习的最大困难所在。难学、难记、难认。

22.第一语言教学与第二语言教学的不同

(1)第二语言教学要从培养最基本的言语能力(发音)开始。 (2)第二语言教学要面对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干扰。

(3)第二语言教学要面对第二语言学习中的文化障碍和文化冲突。

23.汉字教学的原则与方法

A.先认读,后书写。学习汉字时要尽可能把形、音、义结合起来。 B.先教可以作为部件的独体字,后教包含学过的独体字的合体字。 C.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D.教学时要一笔一划展示新部件的笔画、笔顺及笔画与笔画、部件与部件之间的正确位置和布局。

E.对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和形声字可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适当作些说明。 F.帮助学生区分同音字的不同字义。

G.对区别性小、易混淆的字要作对比练习。 H.对学过的部件要及时归纳总结。

I.做用字组词的练习,帮助学生学会通过字义理解词义。

J.练习汉字的方法:描写、临写、抄写、根据拼音写、组词等。

24.汉语水平等级标准研制的具体原则 (1)综合性原则

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 其他多种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 语言教学的三大要素 语言的五种主要表现形式 (2)针对性原则

外国人学习汉语的特点 各语言要素和言语技能 中国对外汉语教学 (3)限定性原则

对教学要求、等级水平进行定性描写和定量限定 (4)系列性原则 纵向(循序渐进) 等级划分 内容确定 语言技能 语言能力描述 横向(相互协调) 话题内容 语言范围 语言能力

(5)导向性原则(全国对外汉语教学向统一目标靠拢) 教学内容 教学水平教学方法

25.语法教学的主要方法

A.归纳法:先给例子,后总结规则。 B.演绎法:先给语法规则,再举例说明。

C.引导性的发现法: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语法规则。

26.中介语的特点

①中介语是一种语言系统,它在语音、词汇、语法和文化上都有所表现。它具有人类语言所有的一般特征和功能,学习者能运用这套规则系统去生成他们没有接触过的话语。可以作为人们交际的工具。

②中介语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学习水平的提高和交际需要的增加而不断变化,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渐离开母语向目的语靠拢。

③中介语的存在是偏误产生的根源,要掌握目的语就要不断克服中介语的倾向,但中介语不都是错误的,有正确的部分。

④中介语的偏误有反复性,不是一条直线向目的语靠拢,而是有曲折的,纠正了的错误,可能有规律地再现。

⑤中介语的偏误有顽固性。语言中的某一部分停滞不前,不再发展了,产生“僵化”或“化石化”现象。特别是语音方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27.为什么说语言学是对外汉语教学核心性的语论基础

28、第二语言教材的工具性

第二语言教材是一种语言知识传授和语言技能训练的工具,是教师施教和学生学习、并最终以促进学生语言知识的增长和语言技能的提高为目的的教学工具。显然,教材是达到学习和掌据第二语言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因为任何一种语言,都是由无数语言事实组成的,而且句子的变化无穷无尽,所以很难列出一组事实和一组句子(无论这个集合有多大)就算穷尽了这种语言的一切可能(刘润清等2000)。教材仅仅为学习某种语言提供了一部分样本性的事实,为进一步掌握这种语言提供基础和能力。所以本质上说,教材是第二语言学习的工具和手段。教材的这一属性,要求教材编写既要设计先进、样本规范,又要便于教学和学习,这样才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工具”的效益。实际上,教材的工具性就是教材的教学工具性,即教材的编写和设计要服务于教学,要适合于教学,要有利于学习者对教材以外的语言事实的掌握,这便是教材的本质属性。

29、词汇教学的原则 1.提倡“词不离句”。 2.掌握构词法规律:偏正(汉语)、并列(语言)、述宾(结婚)„„重视语素教学:通过语素义解释词义(电→电灯、电话、电视机)。

3.重视比较:汉语内部比较(忽然、突然);汉外比较(参观、访问——visit)。 4.分清运用性(表达性)词汇和领会性(接受性)词汇(如:人名、地名、专名)。 5.加强词汇的重现与复习,减少遗忘。

30、外国人学汉语的偏误类型

⑴遗漏(少成分),例如:*打球(打)了三个钟头。*他有照相机也(有)收音机。*你不(要)做那件事。

⑵误加(多成分),例如:*他非常(很)高兴。*从前我每星期都看(了)一个电影。*房间(被)打扫干净了。

⑶误代(所用不当),例如:或者/还是,一点儿/有一点儿,不/没,次/下儿等成对的词语中,发生误用的情况。还有语法的误代,如,*(太晚)来(应用补语“来得太晚”而误为状语);*他的话我(不能)听见;*我把那么重的箱子搬不动(不能用“把”字句) ⑷错序(词序有误),例如:*(常常)我们去旅行。

31、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原则

要体现规范性、稳定性(×你有去过北京吗?) A.对比分析,突出重点、难点。

B.语言形式结构要教,语言功能也要教。

C.语法不能只是句子的一个层面,要语素(汉字、音节)、词、词组(短语)、句子、话语(语段、语篇)综合。

D.“精讲多练”、语法、语义、语用相结合,操练形式多样化:替换、转换、扩展„„ E.启发式教学 ,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则。

32、学习者的认知因素有哪些

A.语言学能——是学习一门外语的认知能力 ,由听辨音及发音能力、语法敏感度、语言记忆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组成。

B.认知方式(风格)——是人们在面对问题、情景时,通过感知、记忆、思维等智能因素在对信息和经验进行积极加工过程中表现出的心理倾向,以及在行为上表现出来的习惯性特征。也可以说是个体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

场独立与场依存

冲动型与审慎型

容忍(宽)型与排他(窄)型

C.学习策略:学习者为了有效地掌握目的语的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而采取的各种计划、方法、技巧以及调节措施。

回避 使用交际套语

简化 利用交际环境

母语直译 等待

语言转换 体态语

语义替代 使用媒介语求助对方

D.迁移:一般指已经学得的经验(包括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方式)对后续学习的影响。 分为:

正迁移——对后续的学习起积极的、促进 的作用。

负迁移——对后续的学习起消极的、阻碍 的作用。

33、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性质理论的基本内容 即关于第二语言教学性质和特点的理论。

① 对外汉语教学最根本的性质在于它既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又是一种外语教学。

② 对外汉语教学最基本的语言观是,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最基本的教学观是要把语言当成交际工具来教,而不是当成知识体系来教;最基本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习者的汉语交际能力。

34、语法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

35、偏误分析的意义

偏误分析(error analysis)是通过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得过程中的偏误现象的分析,揭示第二语言的习得规律,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步骤和学习策略。它是论证中介语理论的重要方法。

多项选择

1制约教材针对性因素

2.复合词的类型

(1)陈述型:后词根陈述前词根,如:体察、神交、手软、面善;

(2)支配型:前词根表示动作行为,后词根表示动作行为支配的对象、方式等,如:打针、看病、埋头、出席;

(3)偏正型:前词根限制、修饰后词根,后词根是复合词的中心,如:花园、海浪、山峰、人心;

(4)补充型:前词根表示示动作行为,后词根表示结果或趋向等,如:解决、提高、说服、摧毁;

(5)联合型:前后两个词根具有相同、相近、相反或相关的意义联系,两个词根互为补充说明,如:重复、反正、解释、尺寸

(6)重叠型:同一语素重叠而成,如:妈妈、常常、连连、刚刚。

3.对外汉语教学中常用的基本的语用语法

4.教材的通用性原则

学术界对教材通用性原则的认识大同小异,其中科学性、趣味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原则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5.常识

(1)国际汉语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 品德素质:爱人、明理、守信、感恩 专业素质:达到《国际汉语教师标准》。 (2)全国对外汉语教学基地 北京大学

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教学的核心基地) 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南开大学 复旦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3)小知识: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特长学科 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教学

北京传媒大学:语言传播学、应用语言学理论、新词语、社会语言学、计算语言学 中国社科院:实验语音学、辞书学、社会语言学

北京大学:社会语言学、计算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 中央民族大学:社会语言学

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社会语言学、规划语言学、语言评测 北京师范大学:汉字规范化

清华大学:计算语言学、民族文字 北京外国语大学:外语教学 山东大学:中文信息处理

徐州师范大学:病理语言学、实验语言学

南开大学:规划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实验语音学 复旦大学:修辞学、手语研究、辞书学 上海师范大学:社会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外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修辞学 中山大学:对外汉语教学

暨南大学:对外汉语教学、华文研究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心理语言学、语用学、语言测量、辞书学 厦门大学:计量词汇学、对外汉语、计算语言学 黑龙江大学:辞书学 武汉大学:中文信息处理

华中师范大学:语言教学、规范语言学 南京师范大学:计算语言学 (4)知识拓展

探讨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的重要学术期刊:

《世界汉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中国语文》、《汉语学习》、《华文教学与研究》、《对外汉语研究》及八所研究基地的学报(相关刊物)。

对外汉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外国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范开泰先生早在1992年就有过专门论述(《论汉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世界汉语教学》1992年第1期)。 (5)知识拓展

20世纪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八大家 1.黎锦熙(北京师范大学) 2.王力(北京大学) 3.吕叔湘(中国社科院) 4.胡裕树(复旦大学) 5.张斌(上海师范大学) 6.朱德熙(北京大学) 7.邢福义(华中师范大学) 8.陆俭明(北京大学) 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 王力《中国现代语法》 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

胡裕树、张斌《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朱德熙《语法讲义》 邢福义《邢福义自选集》 陆俭明《陆俭明自选集》

6.词汇与汉字大纲(注意数字)

对留学生的词汇要求:初等:2500~3000;中等:5000;高等:8500 学过800学时(在中国相当于初等即一年级)的零起点学生掌握的词汇量应为2500~3000.

7、从用途和方法上给测试分类

 几种不同用途的测验 :(1)成绩测试(课程测试)(2)水平测试(3)能力倾向测 验(4)诊断性测验  主观性测验和客观性测验  分立式测验和综合式测验  标准化测验和非标准化测验

8、语音常识

现代汉语上册15页

推荐第5篇: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第三节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假说

一 第二语言习得的主要理论和假说

1、对比分析假说   这是由拉多于50年代中期,行为主义鼎盛时期提出的假说。

认为第二语言的获得也是通过刺激——反应——强化形成习惯的结果。在习得第二语言时,存在第一语言的迁移问题。    迁移是心理学的概念,指在学习过程中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态度等对学习新知识、技能的影响,有正迁移(促进、积极作用)和负迁移(阻碍,也叫干扰)之分。 拉多认为两种语言结构特征相同之处产生正迁移,差异导致负迁移。

负迁移造成第二语言习得的困难和学生的错误,这就是对比分析假说。这一假说认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的主要障碍来自第一语言(母语)的干扰,需要通过对比两种语言结构的异同来预测第二语言习得的南端和易产生的错误,以便在教学中采取强化手段突出难点和重点,克服母语干扰建立新习惯。这一理论以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强化理论为基础,成为听说法、视听法和句型替换操练的理论基础。

 缺点:只强调学习者通过刺激反应被动地养成一定的语言习惯,否认学习者语言习得的认知过程,忽视人的能动性和创造力,是行为主义理论根本的缺陷。不能全面解释第一和第二语言习得。

2、中介语假说  美国语言学家塞林克于1969年提出中介语的概念。1972年发表的《中介语》是试图探索第二语言习得者在习得过程中的语言系统和习得规律的假说。此前,科德与1971年提出“个人特异方言”和后来的“学习者的语言”。美国语言学家奈姆瑟于1971年提出“近似系统”等。   中介语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其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伴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度的动态语言系统。 中介语特点:

A中介语在其发展过程中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是学习者创造的一种介于第一语言和目的语之间的独特的语言系统。

B中介语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语言系统,呈现一定阶段性。

C塞林克把中介语产生的原因归纳为语言迁移、目的语规则的过度概括、训练造成的迁移、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等五个方面。也就是说中介语是学习者对目的语的规律尚未完全掌握,所做的不全面归纳与推论而产生的语言系统。中介语中存在一定偏误,但并非都是错误的,正确成分随着学习的进展不断扩大。

D中介语的偏误有反复性。

E中介语的偏误有顽固性,产生“僵化”或“化石化”现象。   产生原因:可能是第一语言影响无法消除;学习者意识到该偏误不妨碍交际;甚至可能也得到过积极的反馈,满足于已取得的进步而停滞不前;对目的语的某些方面形成偏见无法接受等。

中介语假说以普遍语法理论和先天论的母语习得理论为基础,把第二语言获得看做是逐渐积累、逐步完善的连续过程,也看做是学习者不断通过假设——验证主动发现规律,调整所获得的规律,对原有知识结构进行重组并逐渐创建目的语的过程。

3、内在大纲和习得顺序假说

科德于1967年在其《学习者言语错误的重要意义》一文中提出,第二语言学习者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有自己的内在大纲,而学习者的种种偏误正是内在大纲的反映。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服从于教师的教学安排,接受所教的语言知识,而是有其自身的规律和顺序。这一顺序也并非完全按照语言形式的难易。内在大纲实际上是人类掌握语言的客观、普遍规律,教师只能在有限范围内控制教学过程,无法完全控制学习者对输入的语言的内化过程。这方面,70年代的“儿童英语语素习得顺序”研究给以了证明。

4、输入假说

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1985年在其《输入假说:理论与启示》中正式归纳为:习得与学习假说、自然顺序假说、监控假说、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总称输入假说理论。 A习得与学习假说

克拉申区分习得(潜在的、日常的、暗含的学习)与学习(有意识的、明确的、正规的),并认为习得是首要的,学习是辅助的,通过学习获得的语言无法成为目的语习得的基础,也不能用来自然地表达思想,在交际中流利地运用第二语言只能靠习得。 B自然顺序假说

克拉申赞同科德的内在大纲假说,认为人们习得语言规则有一个可以预测的共同顺序,有的先习得,有的后习得。 C监控假说  克拉申认为,人脑中有两个独立的系统,一个是潜意识的系统,一个是有意识的系统。流利地运用第二语言靠习得,交际中使用输出的话语是由潜意识的习得系统引起或“驱动”的。通过学习获得的有意思的系统语言知识,并不能使学习者表达更流利。有意识的系统在言语行为中只起到监控作用(编辑、监督、检查、控制等)。克拉申强调这种监控只是很小的纠正,是微调,对交际不是很重要。  实现监控的条件是:①要有时间 ②注重形式(做语法练习、谈话) ③性格的影响 ④要知道规则 实现上述条件而实现监控的情况并不多。 D输入假说

第一,克拉申认为,人类获得语言的唯一方式是对信息的理解,通过吸收可理解的输入习得语言知识。注意力集中在语言本身而非语言形式。当理解了输入的信息,并让输入多少包括一点超过他们能力的语言时,语言结构也就习得了。语言结构也是在交际过程中习得的。

第二,输入的语言信息既不要过难也不要过易,克拉申用i+1表示。

第三,克拉申强调听力活动对语言习得最为重要,语言习得是通过听力理解来实现的,而不是通过说获得的。

E情感过滤假说  也称屏蔽效应假说。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输入的语言信息并不都被吸收。第二语言课堂学习也总是输入大于吸收。人类头脑中这种对语言的堵塞现象,是由于情感对输入的信息起到了过滤作用,成为“情感过滤”。  造成的因素是:心理因素,如学习的动力,对所学语言的态度,自信心,是否紧张焦虑,是否处于防卫状态,怕出丑甚至精神和身体状况不佳等。 F 总结

克拉申认为第二语言习得的实现,主要决定于两个方面:一是习得者必须听懂可理解的输入,二是习得者在情感上必须对输入采取开放、接受的态度。

5、普遍语法假说

有实验证明,在第二语言习得中普遍语法仍起作用,人们对所接触到的第二语言的语言参数可以再定值。学习初体现第一语言参数规则及偏误,之后逐渐把第一语言参数进行调整或重建。也有研究证明,语言参数不能二次定值。成人学习第二语言不是先天语言功能体系起作用,而是大脑中的推理思维功能体系起作用。

6、文化适应假说  舒曼提出文化适应假说,从文化与语言的关系出发,把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看作是逐步适应目的语文化的过程,把整个第二语言习得看做是文化适应的一部分,认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的适应程度决定该目的语的掌握程度。      文化适应:是指学习者与目的语社团的社会和心理结合。因此,学习者与目的语社团的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就成了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主要因素。

缩短的社会距离和好的社会环境:平等的社会地位、被目的语同化、分享目的语国家的社会福利设施、文化上和谐等都是一些有利的积极因素。

心理距离:主要指学习者在情感方面影响到第二语言习得的因素,包括语言障碍带来的焦虑,文化震荡带来的恐惧紧张以及动机、自尊心等。 社会距离与心理距离比起主导作用。 文化适应假说优缺点:(P178)

文化适应假说强调文化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重要性,这是正确的,但把文化适应看做是第二语言习得的唯一关键因素,把语言习得过程完全等同于文化适应过程,特别是又把文化适应理解为对目的语设图的社会和心理的结合,则未必全面。文化适应的过程并没有也不能解释第二语言知识的内化过程和运用过程。

二 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异同比较(P179)

1、相同点(反映了语言习得的普遍规律)

A两种语言的习得都必须具备一定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

主观:健全的大脑、语言器官;客观:一定的语言环境。两种语言习得都是主客观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 B两种语言习得都是为了培养语言的交际能力

C两种语言习得都必须掌握语音、词汇、语法等要素和受文化制约的语用规则,都必须形成一定的听说读写技能。

D两种语言习得大体上都经过感知、理解、模仿、记忆、巩固和应用阶段。

2不同点

A习得动力不同: 儿童是出于本能、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成人动机等多方面 B习得的环境和方式不同   儿童是在天然语言环境中习得的,充满感情、有丰富体势语,体现i+1式特点的“照顾式”语言,是以交际活动的参加者身份在真实交际中运用第一语言;

成人在课堂中习得要从学发音、基本的词汇和语法开始,进展取决于教学计划和老师的指导,缺少真实的交际环境。 C习得的过程不同   儿童从接触实际事物开始,同时建立有关概念(包括时间、地点、空间等)。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同时发展

成人要学一种新的表达方式,要经过第一语言的思维,借助已有的系统知识和经验来帮助习得第二语言,有时有益,有时干扰。 D文化因素的习得不同   儿童通过交际自然习得语言的同时也自然习得了文化和社会价值;

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特别是在非目的语环境中,如果没有专门安排则不一定能同时习得该目的语文化,而且不同文化之间还可能产生文化冲突。 E主体的生理、心理特点不同

第一语言习得过程伴随着学习者的认知、情感、生理等方面的发展变化,而第二语言习得则是在上述变化基本完成以后进行的,两者习得的条件也不同。成人第二语言习得的特殊规律需要进行充分研究。

第六章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 第二语言习得除了在理论上侧重从学习者的内部机制探讨第二语言是如何习得以外,主要还包括三个方面:

A对语言习得过程和学习者语言特征的研究,如对比分析、偏误分析、运用分析和话语分析。 B对第二语言学习者个人因素的研究,研究学习者生理、认知和情感等方面。 C对语言习得外部因素,即语言习得环境的研究,包括课堂教学环境和社会大环境。 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对我们的特殊意义: A我们是汉语的故乡人,对汉语习得规律研究责无旁贷

B西方语言学理论取得了很多假说、成就,但这些研究是以西方语言为基础的,是否适用于汉语,有待于我们的研究。

C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和研究人员,大都以汉语为母语,无法亲身体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学习过程,感受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规律。

第一节 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研究

一 对比分析

1、对比分析的目的    对比分析:是将两种语言的系统进行共时比较,以揭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的一种语言分析方法。始于40年代的美国,

代表人物——著名教育家弗赖斯,及其学生拉多。

拉多1957在《跨文化语言学》一书中指出:凡跟学习者的母语相似的项目,对他们就比较容易,而和他们母语不同的项目学起来就很困难。教师应该把目的语和学生的母语进行比较,找出差异,确定教学难点和重点。对比分析还用于对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的体系进行比较,预测差异所造成的难点,从而在教学中采取预防性措施,建立有效的第二语言教学法。

2、对比分析的理论基础和步骤  理论基础是结构主义语言学(对语言结构进行客观、静态描写),心理学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把语言看成是习惯,习得第二语言就是克服旧习惯并形成一套新习惯)和迁移理论(在习惯的形成过程中就产生迁移理论)。  负迁移对学习产生两种干扰:一是阻碍性干扰,指目的语中需要学习的某一种语言项目是第一语言中所没有的,第一语言中所缺少的东西在学习时就要受到阻碍,如汉字的学习;另一是介入性干扰,即第一语言的某一语言项目虽然在目的语中没有,但在学习过程中要顽强地介入。  对比分析的四个步骤:

A描写:对目的语和学习者第一语言进行详细、具体的描写。 B选择:选择进行对比的某些有意义的语言项目或结构。 C对比:对选择好的语言项目进行对比,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D预测:在对比基础上,预测可能出现的困难和发生的错误。

3、对比分析在教学中的应用——“难度等级模式”(普拉克特提出)

A零级:指两种语言中的相同成分,在学习中产生正迁移,不会发生困难,如语序。 B一级:在第一语言中分开的两个项目,在目的语中合成一项。如,他(she/he)

C二级:第一语言中有而目的语中没有的语言项目,学习者必须避免使用,防止介入性干扰。

D三级:第一语言中的某个项目在目的语中虽有相应的项目,但在项目形式、分布和使用方面有着差异,学习者必须把它作为目的语的新项目重新习得。如,被动句。

E四级:目的语中的某个语言项目在其第一语言中没有相应的项目,学习时会产生阻碍性干扰。如,把字句。

F五级:与前边一级相反,第一语言中的一个语言项目到了目的语中分成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项目,需要学习者克服第一语言所形成的习惯,逐渐加以区别。如,visit可译为:参观/访问/看望。

4、对比分析的意义与局限  对比分析盛行于20世纪50、60年代,对语言学与语言教学的贡献:

通过目的语与第一语言的对比,从差异中发现了学习中的干扰性因素,发现了学习的难点,揭示了教学重点,加强了教学针对性,便于有效地制定大纲、设计课程、编选教材和改进课堂教学与测试。近年来,对比分析把研究内容扩大到语用、文化和话语结构方面。  局限:  第一,对比分析的主要观点是两种语言的相同之处产生正迁移,不同之处产生负迁移,两种语言的差异越大,干扰越大,困难也就越大。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语言的差异与学习者可能遇到的困难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是简单的成正比的关系。  第二, 对比分析只研究第一语言(母语)对目的语学习的迁移作用,而第二语言学习者遇到的困难和所犯的错误并不只是来源于第一语言的干扰。事实上,学习者困难和错误来源是多方面的。   第三, 对比分析在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的影响下,只对语言的表层结构进行对比,而且主要集中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没有语义、语用、话语和文化方面,因此是不全面的。

第四, 对比分析最大的问题是把学习者看做机械刺激的对象,不重视对学习者的研究,甚至根本没有涉及到学习者的实际语言表现和学习者特点。因此,有学者认为对比分析只是一种语言的研究。

    沃德霍把对比分析假说分为强式和弱式两种。

强式:是以事前对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对比分析为基础来预测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可能产生的错误,这种预测常常不能达到目的。

弱式:则是从两种语言的相似与不同点事后解释学习者已形成的错误的原因。这样对比分析在更大范围内寻找错误的来源方面仍能发挥作用。

于是,从70年代开始人们的研究重心也就转移向了偏误分析。

二 偏误分析(P191)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人们把研究重点放在学习者语言本身,对学习者所产生错误进行系统地分析研究,从而发现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

1、偏误分析的理论基础和作用。      偏误分析:是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其来源,揭示学习者的中介语体系,从而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与规律。 偏误分失误和偏误两种。(科德) 失误:是指偶然产生的口误或笔误。

偏误:是指由于目的语掌握不好而产生的一种规律性错误,它偏离了目的语的轨道,反映了说话者的语言能力和水准。

偏误分析的心理学基础是认知理论,语言学基础则是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 科德认为偏误分析的作用是:

A通过偏误分析,教师可以了解学习者对目的语的掌握程度。

B通过偏误分析,研究者可以了解学习者是如何习得目的语的,有助于了解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采取的学习策略和步骤。

C通过偏误分析,学习者可以更好地检验对所学的语言规则做的假设。

2、偏误分析的具体步骤和偏误分类

A搜集供分析的语料:从第二语言学习者口头表达、书面表达、听力理解中 B鉴别偏误:区分有规律性的偏误还是偶然的失误,是结构偏误还是语用偏误。 C对偏误进行分类 D解释偏误产生的原因

E评估偏误的严重程度,是否影响到交际  对偏误的分类:          传统的分类方法:按语音、词汇、语法等不同方面的偏误来分类(着眼于语言形式,忽视语言交际方面的偏误)。

偏误的严重程度:整体性偏误(涉及到句子总体组织结构的错误,影响到对整个句子的理解)局部性偏误(指句子中某一次要成分的错误,不影响对句子的理解)

语内偏误:根据学习者在学习中由于对目的语规则掌握不全面或因错误推断而造成的偏误。 语际偏误:由于第一语言的干扰造成的偏误。

理解偏误:表示学习者对某一语言规则并不了解,这类偏误较为严重,需要及时纠正。 表达偏误:不一定是对该规则不了解,可能是有其他因素,如因交际中的快速反应二监控不够,也可能是一定的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

另外,也区别对待口语中偏误和书面语中的偏误。

科德提出显性偏误(明显带有结构形式错误的句子)与隐性偏误(语法虽然正确,但在一定的语境或交际情境中显得不恰当的句子)的分类方法。 科德还根据中介语的发展过程,把偏误分为三类: A前系统偏误:指目的语的语言系统形成之间的偏误。

B系统偏误:指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正逐渐发现并形成的目的语规则和系统,但还不能正确地运用这些规则,因而出现的规律性错误。 C后系统偏误:指目的语系统形成后的偏误。

3、偏误的来源

A母语负迁移,学习者不熟悉目的语规则的情况下,只能依赖母语知识。

B目的语知识负迁移,学习者把他所学的有限的、不充分的目的语知识用类推的办法不适当地套用在目的语新的语言现象上,造成了偏误,也称为过度概括或过度泛化。 C文化因素负迁移,如,姓名称教

D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造成偏误的学习策略主要有迁移、过度泛化和简化。    迁移:主要指学习者在遇到困难的情况下求助于已知的第一语言知识去理解并运用目的语,而产生的偏误。(母语负迁移)

过度泛化:主要指学习者采用推理的方法,把新获得的目的语知识不恰当地扩大使用而造成偏误。(目的语负迁移)

简化:指学习者故意减少他们认为目的语的冗余信息,将复杂的句子分成几个简单的句子。 E学习环境的影响。外部因素也会使学习者产生偏误,如教师不够严格的解释和指导、不正确的示范、教材的科学性不强或编排不当,课堂训练的偏差等。

4、对待偏误的态度

A完全从消极的方面看待偏误。行为主义认为学习者必须通过正确形式的强化来养成正确的语言习惯,而偏误对形成正确的语言习惯是极其有害的,必须避免出现偏误,对已出现的偏误要有偏必究

B如内在论认为偏误是走向完善的路标,在学习过程中必然出现,也会自然消失的现象,因此任何偏误都可以听之任之不必纠正。  中介语理论和偏误分析启示我们正确对待偏误的态度是: 对偏误的本质要有全面的认识。  首先,把偏误看成是尝试过程的反映,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不断地、主动积极地建构目的语规则体系,根据所接触到的语言输入,采取种种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对目的语的规则做出假设并检验其正确性。当学习者假设与目的语体系相符时就形成中介语中正确的部分,当不符时就出现了偏误。偏误是学习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对学习者目的语系统的形成不仅是无法避免的,而且也是十分必要的。  其次,对偏误在交际中所产生的影响也要有实事求是的估计。对一般的学习者来说,应追求成功的,但不一定是完美的交际,并非所有的偏误都会对交际中的信息传达和理解产生阻碍性影响。  正确对待的态度是:偏误是第二语言习得中必然有的现象,是正常的现象,伴随习得过程的始终。学习者正是通过不断克服偏误学会语言的。教师对待偏误既无须视为大敌,也不应过分挑剔,恰当地采取方法进行纠正,以免产生僵化,重要的是鼓励学习者进行积极的语言交际。(P200) B利用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教师预先了解学习者可能产生的偏误及偏误的来源,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掌握主动。从一开始就提供正确的示范,让学习者正确地模仿、记忆和运用。

C纠正学习者的偏误既不能有错必纠也不宜采取能不纠就不纠的过分宽容态度。首先对错误的性质进行分析,也要看偏误发生的场合,采取不同的纠正方式。最好的方法是启发学生自己发现并改正偏误。

5、偏误分析的意义与局限

意义:A偏误分析是对比分析的继承和发展,弥补了对比分析的不足。

B偏误分析改变了人们对语言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偏误本质的认识。

C偏误分析对习得过程和习得规律的研究丰富了第二语言教学理论,促进了第二语言教学的发展。 局限:A正确与偏误的区分标准很难确定。 如,语言在实际运用中会产生许多变体;并非所有学习者都希望达到目

的与国家的播音员水平,有些往往故意显示外国腔调,第二语言使用者之间往往不愿使用过于地道的目的

语,尤其在语用和文化方面。

B从目前对各种偏误的研究情况来看,还很不平衡。 对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研究较充分,对语用和文化方

面研究不够充分;对语言表达的偏误分析较多,对语言理解的偏误分析较少。

C对偏误来源的分析研究不够深入,陷于公式化,另外偏误来源本身也很复杂,有时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D偏误分析最大的弱点在于只研究中介语的偏误部分,而且是横切面式的静态分析,并为研究中介语的正确

部分,割裂了中介语体系,看不到中介语的全貌及其动态发展的轨迹。

三 运用分析和话语分析(始于70年代)

1、运用分析   运用分析:是对第二语言学习者运用目的语的全部表现进行分析,从而揭示中介语的发展轨迹。 局限:只研究句子平面而且仍只侧重于语言结构,脱离了语境,特别是抛开了直接引起学习者语言行为的语言输入,这就无法全面分析学习者的语言表现。

2、话语分析:要全面研究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和中介语的特征,仅研究学习者一方的语言表现的运用分析是不够的,必须进行以研究语言交际活动中双方应接的连贯表达为目的的话语分析。 70年代末哈奇倡导把话语分析用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特别强调研究话语分析中的会话分析,尤其是说母语者提供的输入与学习者的中介语形式之间的关系。有学者指出,不仅要研究学习者如何掌握形式,而且要研究如何恰当地运用这些形式,强调研究言语行为和功能。如,如外国人谈话的话语研究——着重研究说母语者在与该语言的学习者交谈时如何调整自己的话语以及这种调整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   连贯与衔接——研究连贯与衔接在超句子的系统中如何实现。

交际策略——研究第二语言学习者在未获得目的语完整知识的情况下,为进行交际采取何种补偿策略。     语境分析——研究语境对语言形式的影响。

课堂话语分析——研究第二语言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交互活动。

话语功能分析——研究学习者如何运用已掌握的目的语句法的初步知识,在口语表达中完成话语功能。

言语行为分析——研究某一言语行为是如何在语言中实现的。

第二节 学习者的个体因素

一 生理因素

语言习得的有关生理因素主要是年龄。较多学者认为:

第一, 年龄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是存在的,不同年龄的第二语言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方面具有不同的优势。

第二, 影响第二语言习得成功与否的根本原因是学习时间的长短,而并非学习开始得早晚。

第三, 正是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学习者的生理、心理特点不一样,因此很难确定适合所有人的最佳第二语言习得年龄段,结合认知、情感等因素做综合分析研究。

第四, 教师应根据不同年龄学习者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发挥学习者优势,克服其弱点,以达到理想的教学和学习效果。

二 认知因素

1、智力:是人的一种心理机能,是成功地认识客观事物和解决问题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和,是由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组成的综合能力。

2、语言学能:学习第二语言所需要的特殊认知素质叫做第二语言学习的能力倾向,也称语言学能。 语言学能测验,根据卡罗尔的观点主要考察四部分。 A语音编码解码能力 B语法敏感性 C强记能力 D归纳能力  对语言学能的看法: A语言学能是可以分析的

B第二语言学习者不同程度地具备这些能力 C语言学能的差异影响到第二语言习得的速度

3、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        学习策略:是语言学习者为有效地掌握语言规则系统,发展言语技能和语言交际能力,解决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而采取的各种计划、途径、步骤、方法、技巧和调节措施。 学习策略大体可分为认知学习策略和元认知学习策略。

求解:学习者对所接触大的新语言材料首先必须理解,往往是通过已有的语言知识和具体情境进行猜测,并通过各种办法证实其所做的假设。

推理:学习者通过原有知识(包括第一语言知识)以及新获得的语言知识,进行概括推理或演绎推理以及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以内化规则。在这一过程中会导致偏误的迁移,过度泛化和简化等策略。 实践:学习者通过大量练习或言语交际活动,从模仿、重复、记忆到运用,以熟练地掌握目的语。 记忆:记住所学规则和语言材料。 监控:发现错误,并纠正。 ①认知学习策略:直接影响到第二语言学习的一般性策略。如:

②元认知学习策略:学习者通过计划、监控和评估等方式对自己的认知过程进行反思和研究。包括:     计划:根据认识活动的性质、任务、应达目标制定活动计划,确定认知策略,如预先了解教材内容,确定注意的重点并进行预先演练。 监控、评估、调节(P

213、214)

交际策略:是学习者为顺利进行语言交际活动,有意识采取的计划措施或方法技巧,是语言使用者交际能力的一部分。

交际策略的分类(15项):回避、简化(属于回避一类)

语言转换、母语目的语化、母语直译(依赖母语)

语义替代、描述、造词、重复、使用交际套语、利用交际环境(以目的语为基础解决问题) 等待、体势语、使用其他语言、求助于对方(其他)

2、认知方式(P216)——是人们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方式。

A场独立性:是易于从整体中发现个别的认知方式,善于剖析事物和问题,把部分与整体区分开来,能集中于某一部分而不受其他部分的干扰。

B场依存性:易于感知事物整体的认知方式,倾向于从宏观上看事物,并把事物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C审慎型:有此性格的的人在学习中善于周密地思考,全面分析,反复权衡以后才做决定或反应。 D冲动型:这类人在学习中反应快捷,甚至不假思索,在没有现成答案的情况下,宁愿用猜测的办法。 E歧义容忍度:对模糊不清或有歧义的问题的接受与容忍的程度。(P217)

三 情感因素(动机、态度、性格)

1、动机:是激励个体从事某种行为的内在动力,常表现为为达到某种目的而付出努力的愿望。       内部动机:是个体自身所产生的动力,常常来自个体对所做事情的兴趣和对其意义的认识。 外部动机:外部因素作用的结果,如别人的影响、奖赏、惩罚等。近景动机:是指与学习活动直接联系、具体、局部的动机。如,考试。 远景动机:与长远目标,特别是有社会意义的目标相联系。

融合型动机:是指为了跟目的语社团直接进行交际,与目的语文化有更多的接触,甚至想进一步融合到第二语言社团中成为其一员。

工具型动机:是指把第二语言用作工具的实际目的,如查阅资料,进行研究,寻找工作等。 如何激发学生动机:

A要充分利用学习者本身已有的动机,并不断“充电”,使之进一步增强。 B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学习语言的最根本动力应是交际的需要。 C教师的教学活动是最直接的增强学习者学习动机的因素。 D以鼓励和表扬为主,多给学习者以成功的机会并及时加以肯定。 E适当地运用竞争机制。如,竞赛、激发上进心等。

2、态度   态度:态度是构成动机的主要因素之一,是个体对某种客观事物的评价性反应,是在对事物了解的基础上产生情感上的褒贬好恶,并反映出对之采取行动的倾向性。 影响学习态度的几个方面: A对目的语社团和文化的态度 B对目的语的态度

C对课程和教师、教材的态度  学习态度大体可分为积极态度、一般态度和消极态度

3、性格

A内向和外向:(P222) B自尊心与抑制  自尊心:是个体对自身价值的自我判断。自尊心强,即充分肯定自己存在的价值,对自己持肯定积极的态度。  抑制:是个体的一种防御外部伤害、保护自我的心理屏障。

C焦虑:焦虑是一种性格特征。具有这种性格的人在做事之前或做事之后都可能产生对能否做好事情的焦急、担心和忧虑的情绪。

D移情:是设身处地地领会别人的思想和感情。这是人与人交往中相互沟通、消除隔阂、达到和谐相处的必要条件。如,假设、揣摩、推测等。  人的情感、认知等方面的特点是十分复杂的,常常是多方面因素同时起作用,很难将单个因素分离出来加以专门研究。

第三节 语言学习环境

一 社会语言环境对学习的影响

社会环境包括语言环境和人文环境。语言环境包括视觉环境、听觉环境,特别是在该社会中广泛使用的鲜活的目的语口语是最重要的语言环境。(p228)

二 课堂语言环境与第二语言教学

课堂语言环境:主要指由教师、教材和学习者相互之间所提供的目的语语言输入以及学习者用目的语进行的各种操练和交际性语言活动。

1、“无关联”与“有关联”的观点(P229)

①无关联:课堂教授的语法规则,除了能起到监控作用外不能变成习得的东西。克拉申认为许多人能在完全没有课堂教授的情况下习得第二语言,主张把课堂变成语言习得的场所,让学习者在课堂上尽可能地接触体现i+1原则的可理解输入,由他们按自然顺序通过假设和验证在目的语交际活动中习得目的语的基本规则。

②有关联:认为获得语言结构的速度受到正式教学的影响,语法知识发展和被掌握的速度较快。前提是,教学内容符合学习者的语言发展水平、认知程度,而且也能在心理上被接受。代表人物:沙伍德-史密斯:认为学习先于习得,是习得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学习到的东西可以直接帮助习得语言,而且通过练习可以把学习来的项目转变为习得项目。

③白丽斯托克:中立。认为对语言知识掌握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分析性的掌握,即对语言规则进行分析,经过分析的语言知识易于灵活运用;另一种是自动掌握,即语言知识能迅速准确地加以利用,达到脱口而出的程度。自然习得重流利地运用语言而不是语法分析,课堂学习既重视语法的分析能力,也强调提高语言运用的自动化程度,因而最终也能流利而灵活地运用语言。

2、课堂教学的作用和局限性  优势:

A课堂教学能充分利用人们长期积累的对语言本身和语言教学的研究成果,通过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精心安排,进行集中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收到相对来说短期速成的效果。

B课堂教学的重点往往是语言形式的掌握,课堂能有目的地提供比自然语言环境更集中,范围更广、形式更为复杂的语言形式。

C课堂教学强调教授语言规则,符合成人的思维特点和学习特点。

D课堂教学有经验丰富的老师指导和帮助,可以迅速提供反馈,及时纠正错误,从而加快语言学习的速度。  局限:

A通过课堂教学接触目的语的时间是极其有限的,目的语的输入量也无法与自然习得相比。 B课堂教学所提供的不都是真实的语言材料,教给学生的常是“课堂语言”或“教科书语言”,与实际生活中的语言有一段距离。 C课堂教学侧重语言形式,但不可能教给学生所有的语法规则,最好的语法规则体系也是不充分的。另一方面,课堂教学也可能产生误导。

D课堂教学最根本的缺陷在于难以提供真实的交际情景,也难以进行真正的交际活动。

三 充分利用语言环境提高学习效率(p232)

建立新的教学体系,突破课堂教学的框框,由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社会语言环境里的交际活动三个层面组成。

A首先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

B是把作为语言实践的各种课外活动纳入到教学计划中去,进行精心的设计安排。 C充分利用汉语的社会大环境,引导学生投身到社会环境中。

推荐第6篇: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语音教学的方法:1.教具演示。如运用发音部位图。2.夸张发音。3.手势模拟4.对比听辨5.以旧带新6.声调组合 语音教学原则:1.短期集中教学与长期严格要求相结合2.音素教学与语流教学相结合3.通过语音对比突出重点和难点4.声韵调结合教学,循序渐进5.听说结合,先听后说。6.以模仿和练习为主、语音知识讲解为辅7.机械性练习与有意义练习相结合

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1.掌握汉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基本技能,培养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2.增强学习汉语的兴趣和动力,发展智力,培养汉语的自学能力3掌握汉语的文化因素,熟悉基本的中国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提高文化素养 偏误分析的意义与局限:1.偏误分析是对比分析的继承和发展2.偏误分析改变了人们对语言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偏误本质的认识3.偏误分析对习得过程和习得规律的研究丰富了第二语言教学理论,促进了第二语言教学的发展;偏误分析的具体研究成果对整个教学活动包括总体设计、课堂教学、教材编写和测试提供了积极地反馈和依据,有利于教学实践的改进与提高。1.正确与错误的区分标准很难确定2.从目前对各种偏误的研究情况来看,还很不平衡。3.对偏误来源地分析本是偏误分析的一大特点,但这方面的研究并未深入下去,对指导教学与学习实践意义不大4.偏误分析的最大弱点在于只研究中介语的偏误部分,而且是横切面式的静态分析,并未研究中介语的正确部分。

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1.语言能力是指人们所具有的语言知识,是一种内化了的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的语言规则体系2.语言交际能力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语言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包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和表达感情。①语法(言学)能力。包括语音、拼写、词的组成、词汇、句子结构等规则、能辨别并造出合乎语法的句子和听说读写的技巧。语法性--语法上是否正确。可接受性—在交际中能否被人接受。得体性--在具体的情境中是否得体现实性--是否是现实中常用的。 ②社会语言学能力。掌握语用规则,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得体地运用语言的能力(包括功能、场合等)③话语能力—运用话语进行连贯表达的能④交际策略能力—交际中根据发生的情况,策略地处理语言的能力。(包括解释、迂回、改正、请求证实、重复、犹豫、回避、猜测、语体转换、语码转换)

儿童第一语言学习的主要理论:1.刺激—反应论。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斯。2.先天论—对刺激反应论的批判代表人物: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3认知论。代表人物: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4.语言功能论。 代表人物: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假说:

一、对比分析假说

二、中介语假说

三、内在大纲和习得顺序假说

四、输入假说

五、普遍语法假说

六、文化适应假说

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学习的对比:

一、共同点:①都是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相结合的结果。②都是为了获得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③都必须掌握语音、词汇、语法等要素和受文化制约的语用规则,都必须形成一定的听说读写的技能。④习得一种言语现象都需要经过感知、理解、模仿、记忆、巩固和应用这样几个阶段。不同点; ①习得的动力不同。 ②习得的环境和方式不同。③习得的过程不同。④文化因素习得的不同。⑤主体的生理、心理特点不同。

对比分析的理论基础和步骤:语言学基础:结构主义语言学 心理学基础:行为主义心理学和迁移理论。步骤 (1) 描写:对目的语和学习者的第一语言进行详细的、具体的描写,作为对比的基础 (2) 选择:在两种语言中选择进行对比的某些有意义的语言项目或结构;(3) 对比:对两种语言中选择好的语言项目或结构进行对比,找出两种语言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 预测:在对比的基础上对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发生的错误进行预测

对比分析的意义:

1、有利于确定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2、有利于预测学生可能会犯的错误

3、有利于选择测试项目

4、有利于发现单语研究中发现不了的问题

5、对比分析强调的语言形式的分析,是每一个语言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也可以作为语言教学的资源和背景,在语言教学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局限:第一,主要观点是两种语言的相同之处产生正迁移,不同之处产生负迁移;两种语言的差异越大,干扰越大,学习的困难也就越大。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两种语言差别大,虽然掌握起来要慢一些,但干扰反而小,掌握的准确度要大。第二,对比分析只研究第一语言对目的语学习的迁移作用,而第二语言学习者所遇到的困难和所犯的错误并不只是来自第一语言的干扰.第三,对比分析在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的影响下,只对语言的表层结构进行对比,而且主要集中于语音、词汇、语法几个方面,没有语义、语用、话语、文化等方面的比较,因此这种对比是不全面的。第四,对比分析最大的问题在于把学习者看作是机械刺激的对象,不重视对学习者的研究,抛开学习者,只是进行目的语和学习者母语的对比,甚至根本没有涉及学习者的实际语言表现和学习者的特点。因此有的学者认为对比分析只是一种语言的研究,不应包括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范围之内。

偏误分析:偏误分析的理论基础和作用 偏误分析是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其来源,揭示学习者的中介语体系,从而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与规律。偏误:科德把学习者所犯的错误分为失误(mistake)和偏误两种。失误是指偶然产生的口误或笔误偏误则是指由于目的语掌握不好而产生的一种规律性错误,它偏离了目的语的轨道,反映了说话者的语言能力和水平.偏误分析的心理学基础是认知理论,语言学基础则是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第二语言习得过程被看成是规则形成的过程,即学习者不断从目的语的输人中尝试对目的语规则做出假设,并进行检验与修正,逐渐向目的语靠近并建构目的语的规则体系。科德是偏误分析最早的倡导者。他认为偏误分析有如下作用(1) 通过偏误分析,教师可以了解学习者对目的语的掌握程度及其所达到的阶段;如语音偏误、“是”的偏误;“被”的偏误等出现在不同的阶段 (2) 通过偏误分析,研究者可以了解学习者是如何习得目的语的,有助于了解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采取的学习策略和步骤;(3) 通过偏误分析,学习者可以更好地检验对所学的语言规则做的假设。学习者了解后可指导自己的学习。偏误分析的步骤和偏误的分类(1) 搜集供分析的语料:从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口头和书面表达中或听力理解中选择供分析用的语料。 (2) 鉴别偏误:首先要区分是有规律性的偏误还是偶然的失误 (二者的鉴别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同时要区分是结构形式偏误还是语用偏误。 (3) 对偏误进行分类。 (4) 解释偏误产生的原因。 (5) 评估偏误的严重程度,是否影响到交际。偏误的来源1.母语负迁移2.目的语知识负迁移。3.文化因素负迁移。4.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

语音测试的种类:1.按用途分:学能测试、成绩测试、水平测试、诊断测试2.按评分的客观化程度分:客观性测试、主观性测试3.按命题方法分:分立式测试、综合性测试、交际性测试4.按分数解释的方法分:标准参照测试、常模参照测试5.按测试的制作要求分:标准化测试、非标准化测试

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从一定的教育和教学目的出发,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根据对教学过程客观规律的认识而定制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1.科学性与思维性相结合的原则2.知识传授与智能发展相结合的原则3.理论结合实际与理论知识为主导相结合的原则4.教学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自觉性相结合的原则5.统一的培养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6.系统性与循序渐进性相结合的原则7.直观性原则8.巩固性原则9.量力性原则。

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对外汉语教学是语言教学。

语言教学和语言学教学的差异: 教学目的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教学原则不同、教学方法不同、教学技巧不同五不同

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以培养汉语交际能力为目标,以技能训练为中心,以基础阶段为重点:在初级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非常重要,以语言对比为基础:通过与母语对比确定难点和重点,以纠正错误,与文化因素相结合:应包含用目的语成功交际的文化内容(乌龟、帽子) 集中强化的教学方式

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

(1)语言能力—是指人们所具有的语言知识,是一种内化了的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的语言规则体系(2)语言交际能力—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语言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包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和表达感情。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戴尔﹒海姆斯第一次提出交际能力的概念,他还提出了交际能力的四个特征:语法性--语法上是否正确。可接受性—在交际中能否被人接受。如:人骑车、骑车人、车骑人、车,人骑、骑人(家的)车“人家喜欢嘛!”

老子、庄子等。得体性--在具体的情境中是否得体。现实性--是否是现实中常用的。 语言形式通常指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的结构体系,也称语言结构。 语言功能:语言功能是指语言所能发挥的作用,这里所说的是用语言做事或用语言完成交际任务。

学习与习得这两种获得语言的途径,并非完全隔绝或相互排斥,而是相互交叉、相辅相成。

1、无论是儿童或成人在获得语言的过程中,都同时存在这两种途径,只是主次不同。

2、学习与习得不仅相互交叉,而且还主要体现在不同的学习阶段。

推荐第7篇: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一、总论

1.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和任务

(1)性质:是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 第二语言教学与对外汉语教学(96年解释;9

9、0

2、03年填空) (2)任务:研究——

①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原理; ②教学的全过程;

③教学体系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④教学规律和学习规律。

并由此制订出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用以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

(3)目的:培养学习者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99年填空) 2.建国以后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概况 (1)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

①初创阶段(20C 50’s初—60’s初) 汉语预备教育:

a.1950年,清华大学成立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是我国第一个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专门机构)。周培元、吕叔湘负责业务工作;邓懿、王还等6人授课。

b.1952年,由于全国高校院系调整,该班调到北大,更名为北京大学外国留学生中国语文专修班。

c.1960年9月,北京外国语学院成立了非洲留学生办公室。

为什么说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学习者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96年问答)

②巩固和发展阶段(60’s初—60’s中)

a.1962年,北京外国语学院外国留学生部独立,成立了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是我国第一所以对外汉语教学为主要任务的高校)。 b.1964年,改名为北京语言学院。 c.1964年暑假,越南政府派来2000名留学生,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单位扩展到23所。 d.1965年暑假,北语为新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22所院校举办了对外汉语教师培训班。 e.1965年下半年,北语创办《外国留学生基础汉语教学通讯》(是我国第一份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刊物)。

1962年,中国国际广播电视开始了汉语教学节目。 f.1966年,*,教学停顿。 1971年,北语被撤消。

③恢复阶段(70’s初—70’s后期)

a.1972年6月,北京交通大学首先接受200名坦桑尼亚、赞比亚学生。 b.1972年10月,北语恢复,1973年秋开始接受留学生。 ④蓬勃发展阶段(70’s末至今)

a.1987年7月,组成“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常设机构“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b.现在全国有300多所高校开展对外汉语教学工作。 c.20世纪70’s下半期开始是对外汉语教学确立学科时期。(98年选择) 学历教育:1975年,北语试办四年制“汉语言”专业本科(留学生为对象);1986年,

1 北语开始招收现代汉语专业外国硕士研究生;1997年,北语建立全国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课程与教学论”硕士以及带有对外汉语教学方向的“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博士。 d.学科建设

1978年,第一次提出把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作为一个专门学科来研究。 1983年6月,正式提出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名称。 1984年12月,“对外汉语”发展成为一门新的学科。 e.学术机构

1988年,“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从“中国教育学会”中独立出来。 1987年,成立“世界汉语教学学会”,首任会长朱德熙。 f.刊物

1979年9月,《汉语教学与研究》在北语正式出版。(我国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刊物)

1987年9月,《世界汉语教学》,转为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刊,季刊。(96年选择) 1987年,北语创办了以外国留学生为主要阅读对象的《学汉语》。 g.师资

1983年,北语开设对外汉语教学本科专业。 1986年,北语、北大开始招研究生。 1997年,北语建立博士学位点。 (2)对外汉语教学法的发展

最早为对外汉语教学构建语法体系的教材?(01年选择) ①初创阶段(50’s初—60’s初) 特点:

a.重视系统的语法、词汇教学。

b.以语法为主线,但同时强调听、说、读、写技能的培养,强调“四会”能力全面发展。 c.培养实际运用汉语的能力。

1958年,正式出版对外汉语教材《汉语教科书》。(我国第一部正式出版的对外汉语教材)(96年选择)

②改进阶段(60’s初—70’s) 特点:

a.对原有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强调实践性的原则。 b.提倡“精讲多练”。 c.采用“相对直接法”。

d.教学内容结合学生专业学习的需要,注意学以致用。 1971年,出版《基础汉语》(黄皮书)。 ③探索阶段(70’s初—80’s初) 特点:

a.对实践性的原则再认识。

b.打破旧的、脱离实际的科学系统,代之以符合实践性原则的新的科学系统。

c.引入了剧情教学,提出“听说领先”,形成“以听说法为主,结构为纲,兼顾传统方法”的综合教学法。 具体措施:

a.试验分课型,听说、读写分开。

b.改革精读课,加强听力、阅读,改名为“综合技能课”。 1980年《基础汉语课本》 以常用句型为重点。 ④改革阶段(80’s至今)

2 特点:

a.引进“功能法”,提出结构与功能相结合。

b.根据成年人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与特点,提出“先读写,后听说”。 c.按照语言技能分课型。

d.对本科课程教学法有全面、科学的研究,90年代提出了“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原则。

e.对教学活动进行了科学化、规范化的研究。(全国制订教学大纲) 1981年出版《实用汉语课本》。(是第一部吸收功能法优点的教材)(99年选择) (3)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论的发展 ①教学理论的研究

A.开始于50’s—60’s初(十年初创阶段) 1953年,周祖谟发表《教非汉族学生学习汉语的一些问题》(第一篇论文)(01年选择) 1958年,《汉语教科书》出版。(我国第一套对外汉语教材) 特点:

a.一开始就注意把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教学与对本国人进行的母语教学区分开来,探索第二语言教学路子。

b.在重视掌握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的同时,强调四项技能的基本训练,强调对语言的实践和运用。

B.60’s初—“*”之前

总结建国以来的教学经验。

1964年,钟 著《十五年汉语教学总结》(79年发表)。 特点:提出一系列对外汉语教学原则。

a.“精讲多练、课内外相结合”的实践性原则。 b.用汉语进行课堂教学的直接性原则。

c.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相结合的学以致用原则。

d.“语文并进”,听说读写全面要求、阶段侧重的主要教学原则。

…… C.70’s

特点:着重解决教学中的具体问题。

a.在论述具体教学问题时,较多受到听说法、结构主义语言学、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 b.把实践性原则定为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原则,教材编写中进行句型教学试验。 c.在语言技能训练方面听说和读写作为两类课进行了分开教学。 D.80’s开始,真正从学科建设的高度进行教学理论研究。 a.进行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宏观研究。

b.对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和教学活动展开了全面的研究。 c.对教学法原则的研究进一步深化。

d.提出用不同的方法训练不同的语言技能。 E.90’s以来,理论研究深化。

逐渐引进了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文化学、跨文化交际学等相邻学科的理论成果。

几个概念的区别

1.“第二语言”和“外语”的区别 第二语言(03年解释术语)

第二语言教学包括(00年术语解释): ①中国人学外语;

3 ②少数民族学汉语;(01年选择) ③少数民族学外语;

④外国人学中文(即对外汉语教学)

……

2.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不属于对外汉语教学,属于第二语言教学;外国华侨的汉语教学属于对外汉语教学。因为少数民族同属中华民族,同属中华文化。外国华侨在国外出生、成长,受外国文化影响,同中华文化有巨大差异,会造成汉语学习、运用的障碍。 3.“语言教学”和“语言学教学”的区别 ①目的不同

语言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不是讲授语言学知识,所以应进行大量的技能训练,培养交际能力,而不是大量讲理论。 ②教学内容 语言学:

A.学习语言四要素:语音、词汇、语法、汉字的规则,保证正确性。(96年填空) B.学习语言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的使用规则——语用规则,以保证语言的得体性。

C.学习言语技能:听、说、读、写。要掌握言语技能,主要是掌握语言要素;言语交际技能受语用规则、语言规则制约。

D.学习相关文化知识:和语言使用密切相关的文化要素;国情。 ③教学原则:语言教学应生动、有条理,理论联系实际。

④教学方法:语言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教学以技能训练为主,教师适当总结、归纳规则。

⑤教学技巧:……

语言教学的教学原则:

①正确处理言语要素的传授与言语技能、言语交际技能训练的关系,掌握语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原则。

②正确处理语言的形式结构教学与语义结构教学的关系,语法—语义—语用相结合的原则。 ③正确处理语言与文化、语言知识与言语要素的关系,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原则。 ④要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选择和编排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加强重复,螺旋式提高的原则。 ⑤强化学习环境,自觉学习与自然习得相结合的原则。

⑥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原则。

二、与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相关的理论基础 1.语言学

(1)普通语言学基础理论

语言学:是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语言学的基本任务:研究语言的规律,使人们懂得关于语言的理性知识。 (2)汉语语言学基础理论(98年填空;03年填空) 语言学理论、心理学理论、教育学理论 对外汉语教学规律是由语言学规律、心理学规律、一般教育规律等共同决定的。(98年填空) (3)与语言学相关的跨学科分支学科理论

A.社会语言学:研究语言与社会的关系,把语言放在社会环境中进行研究,从社会生活的变化与发展中探究语言变化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从语言的变化和发展中考察社会生活的某些倾向和规律。

B.心理语言学:主要研究语言习得、语言学习和使用的心理机制和心理过程。

4 理论语言学注重的是:研究语言的结构。

社会语言学注重的是:研究语言的社会功能。

心理语言学关注的是:语言的(心理)过程,过程是如何使结构去实现功能的,语言是如何被感知、理解和产生的。 C.语义学

应用语言学(98年解释术语) 2.心理学

(语言学习理论、语言教学理论,同心理学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98年选择) (1)跟语言学习相关的心理学基本概念 A.注意

a.定义:注意是人们对外界作用于感官的信息刺激做出的选择性反应。 b.注意有一定范围:指人在一瞬间内清楚地觉察或认识客体的数量。

c.注意具有稳定性:指注意维持在同一对象上的时间或知觉指向相应内容上的时间。 d.注意的分配:人在进行两种以上的活动时,能同时注意不同对象的能力。 B.知觉

a.定义:是将感官获得的信息转化为有组织有意义的整体的过程。 b.知觉的组织性:将输入的刺激组成有意义的整体。

c.知觉的整体性:由知觉的完整模式补充或解释部分(不完整)的感觉。

d.知觉的恒常性:指对于熟悉的物体,不管它的透明度、颜色、形状和大小有什么变化,在知觉中的映像始终保持不变。

C.记忆(第二语言学习策略 02年解释术语)

a.定义:指知觉到的信息被编码、转化、联系、储存、复述、回忆以及遗忘的加工过程。 b.记忆编码过程:人脑将感官接收的信息转化为神经系统可传递和贮存的代码,信息代码化为一个个相互联系的“结节”储存于记忆库,人脑可根据需要从记忆库中提取编了码的信息来复述或记忆,但也可能因长久不提取而遗忘。

c.短时记忆:以听觉、视觉编码;长时记忆:以语义编码。(03年填空) D.遗忘:与记忆相对,是一种普遍和自然的联系。 易迅速遗忘:机械学习的材料未及时复习。

不易遗忘:有意义学习的材料,一般概念和原理。 防止遗忘:改进学习方法,适当安排复习。 (2)语言学习跟人的心理活动的关系 个体的心理因素会影响到学习的效果。 A.认知风格:个体对信息加工的方式。(学习风格的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 96年解释术语) a.场依存性:看待事物往往倾向于从宏观上着眼,从整体上审视。

场独立性:看待事物常常倾向于以微观为基点,善于对每一个具体信息做出分析和辨认,而较少受整体背景影响。

b.沉思型:深思熟虑,谨慎而全面地检查各种假设,错误较少。

冲动型:遇到问题急于作答,常常出错,元认知和记忆水平不高。 c.容忍倾向:易于接受概括性广的类别,能兼收并蓄。

排他倾向:易于接受概括性小的类别,有时会拒绝与他想法不一致的内容。 B.情感因素

a.动机:是驱使人们活动的一种动因和力量,其中包括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的冲动或企图达到的目标等。

外国人学习汉语动机:掌握工具、升学、深造、研究、不明确。(第二语言学习动机 01年

5 解释术语)

b.态度: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应,是情感上的好恶以及因之而采取行动的倾向性。(积极、一般、消极) 3.教育学

(1)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

①底层结构:跟第二语言教学有关的客观条件。 ②基础结构:有关理论和一定的教学经验。 ③主体结构:包括总体设计、教材编写(选择)、课堂教学、测试。(教学活动四大环节 96年填空;99年填空)

A.总体设计:分析各种客观条件,综合考虑各种可能的教学措施并选择最佳教学方案。 B.教材: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和主要依据。

C.课堂教学:是全部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实施检验总体设计的内容。(01年选择;02年选择)

D.成绩测试:不但是对课堂教学的检验,也是推动课堂教学、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

④上层结构:指教学原则。 一方面是总体设计的一项内容,反映教学实践活动的客观规律;另一方面是教学法的一个组成部分,指导全部教学实践活动。

(2)“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点(00年填空;96年填空)

20世纪50’s末、60’s初,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纳提出的: 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②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③学习应是解决问题、创造和发现式的活动; ④要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语言学习与语言教学

为什么要区分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03年论述) 1.第一语言习得 (1)语言习得

通常指的是儿童不自觉地自然地掌握/获得第一语言(通常是母语)的过程和方法。 (2)儿童习得母语时,主体的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的特点与活动方式的基本特征 A.生理特点:儿童1—5岁是生长发育时期。

B.心理特点:是借助于实物、实情建立概念,形成思想与思维能力的过程。

C.社会环境:有自然的语言环境,而且沉浸于其中,父母与家人用照顾式语言与其不断地进行交际。

D.活动方式:通过交际,进行反复模仿、记忆、应用,达到熟练的程度。 简述儿童第一语言学习与成人第二语言学习的差异。(02年论述) (3)儿童习得母语的基本过程的理论解释 ①刺激—反应论

是行为主义理论的解释。代表人物:华生(早期)(98年选择);斯金纳(后期)

理论:语言不是先天所有的,是后天通过刺激—反应—强化(反应后的刺激)的模式而获得的,是后天形成的一套习惯,因此在儿童习得语言的过程中,外部的环境条件是十分重要的。 ②先天论

是心灵主义的解释。代表人物:乔姆斯基

理论:认为人类具有一种先天的、与生俱来的习得语言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受遗传因素所

6 决定的“语言习得机制”(LAD)。(01年解释术语:LAD假说)

“普遍语法”:即人类语言所普遍具有的语言原则。当儿童接触到具体语言时,就会不断地通过假设—验证的演绎过程对“普遍语法”的参数进行定值以形成具体语言的规则系统。

认为后天环境的作用是次要的,只是起了触发语言机制和提供具体语言材料的作用。 与生俱来的语言能力才是人类获得语言的决定因素。 ③认知论

代表人物: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01年填空) 理论:儿童语言的发展是天生的心理认知能力与客观经验相互作用的产物,是认知能力的发展决定了语言的发展。 ④语言功能论

代表人物: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

理论:语言是交际工具,儿童习得语言就是学会如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达到自己的交际目的。

大脑功能侧化有关键期,错过很难弥补。(01年填空) 2.第二语言学习

对外汉语教学与我国第二语言教学有何异同?(02年大问答题) (1)第二语言学习的定义

通常指的是在学校环境(即课堂)中有意识地掌握第二语言的过程和方式。

(2)学习第二语言时,主体的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的特点与活动方式的基本特征

①生理特征:已过了青春期的成年人,发音器官、肌肉已经定型,模仿能力差些,大脑已经定型,智力发育健全。

②心理特征:已有大量概念,具有思维能力,已经有完整的第一语言系统,借助于第一语言来学习第二语言。

③社会环境:有、无语言环境两种情况。

④活动方式:以课堂学习为主,进行反复操练。 (3)第二语言学习的基本过程的理论解释 ①对比分析理论

代表人物:美国 拉多 1957年提出

理论:认为第二语言的获得也是通过刺激—反应—强化的过程形成的习惯,但与第一语言习得不同的是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已产生了迁移的作用,两种语言最不同的地方最难掌握,相同或类似的地方较易掌握,因此主张对两种语言进行语音、语法对比,从而确定两者的相同点、不同点,对不同点加强教学。 四步骤:描写、选择、对比、预测。(01年填空) 对比分析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影响。(00年论述) ②中介语理论和篇误分析

篇误分析的理论基础是中介语理论。(00年选择;02年填空) 代表人物:美国 塞林格 70’s初提出 中介语:第二语言学习者特有的一种目的语的语言系统。这种语言系统在语音、词、语、文、交际等方面既不同于自己的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而是一种随着语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不断靠拢的动态语言系统。(99年解释术语) 中介语的特点:

A.是一种语言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都有自己的系统,可以作为一种交际工具。 B.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学习的进展不断地向目的语靠拢。

C.中介语的存在是由于偏误产生的,要掌握目的语,就要慢慢减少中介语的偏误。

7 D.中介语的偏误有顽固性,其中一部分进而形成僵化。 失误与偏误(00年术语解释) 中介语理论的研究目的:

(1)可研究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习得规律。 (2)能了解学生偏误产生的原因。 A.母语的负迁移。

B.目的语知识的负迁移。 “泛化”(98年解释术语) C.文化因素的负迁移。 D.交际策略的影响。 E.学习环境的影响。 ③输入假说

代表人物:美国 克拉申 70’s提出 理论:

A.习得语学习假说

认为成人有两种获得第二语言的方法:潜意识的习得;有意识的学习。其中习得是首要的,学习是辅助性的,而且交际用的语言都是习得来的,学习来的语言不能用于交际。 B.自然顺序假说

认为人们习得语言的规则有一个共同的顺序,教学时按顺序教学习容易,顺序打乱对学习造成困扰。 C.输入假说

人们通过对信息的理解,吸收可理解的输入语言知识,“i+1”。 D.情感过滤假说

输入的信息没有全部被吸收,因为有情感的因素被过滤掉了。 3.第二语言教学跟第一语言教学比较 简论第

一、第二语言学习的区别性特征。(98年大问答题) (1)起点不同 第一语言教学: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教学主要是为了进一步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读写能力,以及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第二语言教学:由于学生不具备最起码的言语能力,教学要从教目的语最基本的发音开始,要从教说话开始。 (2)第一语言的影响

由于第二语言学习是在第一语言习得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第一语言会对第二语言学习产生影响,可以产生正迁移,也可能起负面的作用。充分利用正面影响,预防或排除负面影响,是第二语言教学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第一语言教学不存在类似问题。 正迁移(99年解释术语) 迁移与泛化(98年解释术语) 负迁移(03年解释术语) 迁移(02年解释术语) (3)文化冲突

由于语言本身既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学习第二语言自然也要了解、学习、掌握第二语言的文化。第二语言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要结合语言教学进行相关文化的教学,扫除第二语言学习中的文化障碍。 第一语言教学中不存在此问题。

(4)教学对象不同,教学对象的学习目的不同

8 第一语言教学:对象是儿童。

第二语言教学:相当部分是成年人,目的多样,使得教学要达到的目的也发生了变化,影响到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四、对外汉语教学的总体设计

四、对外汉语教学的总体设计 1.总体设计的任务和作用 (1)总体设计的定义

第二语言教学的总体设计是根据语言规律、语言学习规律和语言教学规律(00年填空),在全面分析第二语言教客观条件,综合考虑各种可能的教学措施的基础上选择最佳教学方案,对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原则以及教师的分工和对教师的要求等做出明确的规定,以便指导教材编写(或选择)、课堂教学和成绩测试,环节成为一个相互衔接的、统一的整体,使全体教学人员根据不同的分工在教学上进行协调行动。 (2)最佳教学方案的选择——总体设计的根本任务(99年选择)

要取得语言教学的最佳效果,就要遵循第二语言教学的客观规律,根据各种特定的条件,充分研究其共性和特殊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出适应解决各种普遍性矛盾和特殊性矛盾的最佳教学方案,把语言规律、语言学习规律和语言一起来,把教学需要和各种客观条件统一起来,从而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3)教学环节的衔接

第二语言教学的四大环节:总体设计、教材编写(选择)、课堂教学、成绩测试。

教学对象、目标、内容、原则四者保持一致和统一,就能使各个教学环节有机地衔接起来。 (4)教学人员的分工

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作用和地位可以从纵向和横向两方面来考察,这样就有纵向的衔接、连贯和横向的协调、总体设计在确定教学对象、目标、内容和原则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使全体教学人员明确教学的全过程以及自己在动中的地位、分工,明确自己承担的任务,从而能自觉地担当起自己的教学工作并协调好与其他教学人员的任务2.总体设计的程序和方法 (1)分析教学对象的特征

①自然特征:年龄、国别、文化程度、第一语言文化与目的语及文化的关系。 ②学习目的:受教育目的、职业工具目的、职业目的、学术目的、临时目的。 ③学习起点:根据学习者的目的语水平而定。

④学习时限:依据学校的教学制度而定或依据学习者的特殊要求而定。 (2)确定教学目标

①使用目的语的范围:使用目的语的领域及范围不同时,教学内容也应不同。 ②目的语水平的等级:指培养学生达到目的语水平的哪一个等级。 (3)确定教学内容的范围和指标

总体设计既要确定教学内容的范围,又要规定每一项内容的指标。如:词的数量;听、说、读、写四项分技能要等等。

(4)确定教学原则

①语言要素:言语交际技能之间的关系。 做法:

A.以语法结构为纲编排教学顺序,以语言要素为中心组织语言材料。——听说法

B.以语法结构为纲编排叫顺序,以言语技能训练为中心组织语言材料。——听说法的改进 C.以功能项目为纲编排教学顺序,以言语交际技能训练为中心组织语言材料。——功能法

D.以语法结构为纲编排教学顺序,以功能项目和言语交际技能训练为中心组织语言材料。——结构—功能法 ②言语技能训练的方式(99年术语解释)

9 方式:

A.综合训练:在一门综合课中贯彻语言要素、语用规则、文化背景知识的综合教学以及言语技能、言语交际技能B.分技能训练:开设专项技能训练课。

C.综合训练和分技能训练相结合:开设综合课的同时开设专项技能课。 ③言语交际技能训练的方式

言语技能与言语交际技能(96年解释术语) 方式:

A.以结构为纲,兼顾功能。 B.以功能为纲,兼顾结构。

C.以话题为中心,注意结构和功能的结合。 D.以情境为中心,注意结构和功能的结合。 E.纯功能方式。

④语言要素和语言知识的关系

总体设计要处理讲不讲语言知识和如何讲的问题。 ⑤语言和文字的关系

汉字教学的基本立场是:以简化字为规范汉字。 在汉字教学中要考虑语素教学。 ⑥目的语和媒介语的关系

要处理是否用媒介语解释、对比、对译以及何时用的问题。

⑦语言要素和相关文化知识的关系以及“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的关系 ⑧语言和文学的关系

上述八方面内容的选择依据:

①学生的特点以及由此确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②对语言教学规律的认识。 (5)规定教学途径

教学途径: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原则贯彻到教学过程中去的途径。 内容:

①教学阶段:划分依据: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尤其是要达到的目的语等级,可划分为初、中、高三大阶段,再分②课程设计:

A.是总体设计的核心内容。

B.是联结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

C.是针对特定的教学类型和具体的教学对象,参考课程类型制定课程设置计划。 ③周课时和总课时

(6)明确教师分工和对教师的要求

了解自己所承担的工作的性质、特点,明确自己的工作与其他教学任务间的关系,协调好相关教学工作。

五、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形式——课堂教学(00年选择;03年选择;02年选择) 衡量课堂教学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标准是什么?(99年论述) 1.课堂教学的性质和地位

(1)性质:是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目的语的主要场所,也是帮助学生学习交际的场所。

(2)地位:是语言教学的四大环节的中心环节,其他环节都要以课堂教学的需要为出发点,适应和满足课堂教2.课堂教学的要求 (1)对教师的要求

①教师必须全面展示和传授计划内的教学内容。 ②教师必须使学生全面理解所学的内容。

10 ③教师要给予学生的模仿以正确的引导。

④教师要尽量给学生创造记忆的条件,教给学生记忆的方法,运用各种手段加强学生记忆。 ⑤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营造交际的气氛,创造交际的条件。 (2)对学生的要求

①理解:理解所学的内容是学生学习目的语的第一步,也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要完成的首要任务。 ②模仿:学生要尽量利用课堂教学的有利条件,充分地进行模仿操练,同时要把握模仿的正确性。 ③记忆:学生要尽可能利用课堂教学的各种因素来帮助记忆。

④运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各项课堂操练和课堂活动,以达到运用所学语言进行交际的目标。3.课堂教学的设计(结构) (1)教学过程 (2)教学单位

(3)教学环节:开头、展开、总结

(4)教学步骤:一个教学环节可分为若干个教学步骤。 4.课堂教学的技巧(02年解释术语:教学技巧) (1)教学单位程序的编排 ①开头

方式:A.复习旧课;B.检查预习;C.复习旧课和检查预习相结合。 ②展开:学习新课(朗读课文→句型练习→回到课文) 三步骤: A.展示:用体势语演示,让学生感知(一边做动作,一边把句子讲出来;一边说句子,一边用图片展示动作;实物B.讲解 C.练习

a.模仿或机械性替换

b.半机械性、有意义的练习,促成记忆 c.运用

(也可以先练习、后讲解)

③总结:A.画龙点睛;B.提问方式帮助学生总结;C.引导学生总结的基础上修正。 ④布置作业

在课堂上如何进行符合趋向补语的教学?请举例说明。(00年论述) (2)交际性练习的组织 要点:

①根据教材提供的内容选择适当的语境和话题。 ②根据话题的特点选择适当的练习方式。 ③进行话题练习时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话语。

错误纠正基本点:A.纠正常犯的错误;B.纠正带有普遍性的错误。 语境练习(03年术语解释)

课堂教学中怎样组织交际性练习?(00年论述) 课堂上怎样贯彻“以学生为中心”?(03年论述) (3)课堂秩序的稳定

教师主观上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以此来吸引学生,同时融洽师生关系,身体力行,以积极的态度影响学生。 (4)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 ①教师应自始至终掌握全场。

②选择话题时要考虑到大部分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具体情况。 ③要注意提问的质量,要经常提一些能促使学生思考的问题。 ④对程度不同的学生要区别对待。

11 ★5.教案的编写

(1)教学内容、结构、功能。

(2)教学目的、要求。如:列语言点。 (3)教学重点。

(4)教学时间的分配:应大量用于练习。 (5)教学步骤。

其余历届考题:

(一)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和任务

1.第二语言教学与对外汉语教学(96年)

第二语言教学:由于学生不具备最起码的言语能力,教学要从教目的语最基本的发音开始,要从教说话开始。

对外汉语教学:是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2.从教学性质上看,对外汉语教学既是一种第二语言的教学,又是一种外语教学。(99年) 3.对外汉语教学既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又是一种外语教学。(02年) 4.对外汉语教学是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03年) 5.简要说明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和目的。(01年)

6.为什么说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学习者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96年) 答:①语言是交际工具,教语言就是要让学习者掌握这个工具。 ②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的目的是为了进行交际。

③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之间联系密切,人员交流往来越来越多。 所以,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

(二)建国后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概况

1.第一部称作“以结构和功能相结合”的原则编写的对外汉语教材是《实用汉语课本》。(99年选择)

2.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个需要专门研究的学科而被提出来的时间是70年代末。(98年选择) 3.世界汉语教学学会的会刊是《世界汉语教学》,该刊物为季刊。(96年选择) 4.我国正式出版的第一本对外汉语教材是《汉语教科书》。(96年选择)

5.《教非汉族学生学习汉语的一些问题》是建国以来第一篇全面讨论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的论文,它的作者是周祖谟。(01年选择)

6.最早为对外汉语教学构建语法体系的教材是《汉语教科书》。(01年选择)

(三)相关理论基础

1.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基础理论主要有:语言学理论、心理学理论、教育学理论。(98年) 2.语言学习理论研究历来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98年) 3.应用语言学。(98年)

4.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规律是由语言学规律、心理学规律、一般教育规律等共同决定的。(99年)

5.社会语言学家认为语言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话语能力和交际策略。(00年)

(四)语言学习跟人的心理活动的关系

1.学习风格的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96年)

12 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信息进行加工的两种方式。 ①场独立性:…… ②场依存性:……

2.(第二语言)学习动机

(五)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

1.对外汉语教学的全部教学活动可概括为总体设计、教材编写(选择)、课堂教学、测试评估等四大环节。(96年)

2.第二语言教学的全过程和全部教学活动包括总体设计、教材编写(选择)、课堂教学和测试等四个环节,其中心环节是课堂教学。(99年) 3.课堂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的中心环节和基本方式,是语言教师的根本任务。(00年选择) 4.对外汉语教学四大环节的中心环节是课堂教学。(01年选择) 5.第二语言教学的中心环节和基本方式是课堂教学。(02年选择) 6.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形式是课堂教学。(03年选择)

(六)“以学生为中心”

1.如何理解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02年) 2.课堂上怎样贯彻“以学生为中心”?(03年)

答:①要了解学生的需要、困难,确定教学重点。

②最重要的是“精讲多练”,以学生活动为主。

③启发式的教学、发现式的教学,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3.作为一项处理教与学关系的教学原则,对外汉语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96年)

4.对外汉语教师对不同民族的文化应采取尊重的态度。(96年) 5.第二语言教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中,现代教学理论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更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研究的重点在“教”和“学”之间更加重视学。(00年)

(七)第一语言习得

1.许多学者区分学习和习得,按照一般的看法,儿童掌握母语的过程是方法是习得。(01年)

2.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对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和儿童语言发展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01年)

3.有一种假说认为,存在着语言学习的最佳年龄或时期,过了这段时期,语言学习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大减低了,这种假说称为语言功能假说。(01年) 4.“语言习得机制(LAD)”假说。(01年)

(八)第二语言学习

1.第二语言。(00年;03年) 2.中介语。(99年) 3.失误与偏误。(00年)

4.偏误分析的理论基础是中介语理论。(00年选择;02年选择) 5.国内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属于第二语言教学。(01年选择)

6.典型的对比分析包括描写、选择、对比和预测四个步骤。(01年)

7.赛林格(L.Selinker)提出的“中介语”是指介于本族语和目的语之间的独立的语言系统,它是由第二语言学习者创造的语言系统。(02年)

13 8.第二语言学习策略。(02年)

9.对外汉语教学与我国的英语、日语等外语教学有何异同?(02年) 10.对比分析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作用。(00年) 11.为什么要区分“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03年)

答:①这两种学习方法是客观存在的,成人有这两种学习方法。

②要研究这两种学习方式的特点,利用语言习得形式,提高教学效率。

(九)第

一、二语言教学比较 1.迁移和泛化。(98年)

2.简论第

一、第二语言学习的区别性特征。(98年) 3.正迁移。(99年)

4.第二语言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99年) 5.迁移。(02年) 6.负迁移。(03年)

7.简述儿童第一语言学习与成人第二语言学习的差异。(02年)

(十)总体设计

1.言语技能与言语交际技能。(96年) 言语技能:即听、说、读、写的技能。 言语交际技能:用言语进行交际的技能。 受语言规则制约——保证言语的正确性。 受语用规则制约——保证言语的得体性。

……

总体设计的根本任务是选择最佳教学方案。(99年选择) 3.言语技能。(99年)

4.设计教学环节要能够体现语言、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的规律。(00年)

(十一)课堂教学

1.在课堂上如何进行复合趋向补语的教学?请举例说明。(00年)

例如:拿过来、走上去、坐下来、走进来。用体势语、图片(画楼梯表示上来、下去、上去、下来)

2.课堂教学中怎样组织交际性学习?(00年)(吕书P113) ①根据教材提供的内容选择适当的语境和话题。

②根据话题的特点选择适当的练习方式。例如:问答式、陈述式、描写式、辩论式。 ③在进行话题练习时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话语。方法:对话、会话、看图说话、分角色表演。 3.教学技巧。(02年)

4.衡量课堂教学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标准是什么?(99年)

14

推荐第8篇: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0944612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学分:2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预修课程:古代汉语 现代汉语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

内容简介: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视为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开设的选修课,本课程讲授对外汉语教学的历史演进、教学理论、特点、教学规律、总体设计、教学原则、课堂教学教学方法和测试方法以及一般的语言教学规律和各种教学理论、方法,并把文化因素、语用规则纳入对外汉语教学的范畴之内,从而使从事这一事业的有关人员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掌握其教学规律和方法,最大可能地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效率。

教材及参考书:

《对外汉语教学发展概要》吕必松著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刘珣主编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1997年出版

《对外汉语教学课程研究》李杨主编编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1997年出版 《对外汉语教学与文化》周思源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出版

推荐第9篇:对外汉语概论

解释

1.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对与语言教学相关的内外部因素进行的综合考虑,并对教学的实施进行的全面设计。它涉及教学的计划、实施、评估、管理以及与教学相关的行政管理等多方面内容,主要是对语言学习的性质、目的、过程、评估、教师和学生的作用等问题作出一般的规定和描述。

2.“正式语言”(formal speech)

指在某些交际场合所使用的一种仔细的、非个人的公共说话模式。采用这种说话模式可能对说话者的发音、选词和句子结构产生影响。

3.“挫折期”

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文化接受过程中经历的第二个阶段,出现时间大致在接触目的语国家文化4-5个月之后,主要表现是(也是原因)语言上有隔阂,生活上不习惯以及功课压力大。

补充:

第一个阶段:观光期(指刚接触第二语言的新鲜感、有意思感)

第二个阶段:挫折期(老师作用大,其应缓减学生的紧张和不适,教学内容尽量在生活上帮助学生)

第三个阶段:逐渐适应期 第四个阶段:完全适应期

(PS:老师在前两个阶段作用较大)

4.“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

内在主义的代表人物乔姆斯基指出,人类天生具有的一种适合于语言学习的“语言习得机制”。这种语言习得机制离开人类其他功能而独立存在,其最终目的是使语言规则(即普通语法)内化。

补充:

离开其他功能独立存在:eg语言习得机制与智商没有必然关系,其独立存在

5.HSK:

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是为测试母语非汉语者(包括外国人、华侨和中国国内少数民族人员)的汉语水平而设立的国家级标准化考试。包括基础汉语水平考试(简写为HSK【基础】),初、中等汉语水平考试(简写为HSK【初、中等】)和高等汉语水平考试(简写为HSK【高等】)

补充:

关键词:测试母语非汉语者;汉语水平;国家级标准化考试 传统HSK考试,高等的才有口语考试

新版HSK6个级别,全部都有相应口语考试

识记

1.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应用理论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即:总体设计理论;教材编写理论;课堂教学理论(影响较大的八种教学法);语言测试理论和教学管理理论。

2.迁移:迁移一般指学得的经验对于后来学习的影响。起促进作用的影响是正迁移;起干扰作用的影响是负迁移。负迁移也叫干扰。 (迁移与对比分析有何关系?)

3.归纳和演绎是概括过程中的两个极端。前者是由很多特殊事例得出规律、规则或结论;后者是由概括到特殊事例的运用,被包容的事实从一般原则中推论而来。

(两者正好相反;学习过程中自觉得、不自觉的运用这两个方法学习新内容)

4.第二语言教学的支撑理论包括语言学、心理学和教育学

5.语言测试的类型:

一般包括 学能测试、成绩测试和水平测试 三种

(学能测试:测试学习语言的潜能,故可以是对此语言完全没学过的人参加,此方法在中国很少,在欧美较多

成绩测试:eg期末考试,测试对知识掌握程度 水平测试:eg大学英语四六级)

6.通常认为语言的现代对比分析始于Robert Lado 在1957年发表的《跨越文化的语言学》一书。

(对比分析对听说法产生巨大影响,而听说法对功能法等后来的教学法产生巨大影响。) (重点:人、时间、书名)

7.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人才可以分为三类,即教学型人才、研究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

8.语法大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语言结构为基础,按照语法项目的难易程度编排教学内容。

9.课堂教学建设包括:建立完善的课堂教学制度、方法,具备实现教学手段的设备、条件,使教师掌握良好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技巧,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0.跟其他学科一样,对外汉语教学学科也需要有一些专门从事或偏重于理论研究的人才。如教材编写理论研究、测试理论研究、语言习得研究等,以保证学科的高水平发展。

(研究方向)

(目的)

补充:

测试理论研究:口语测试

语言习得研究:从学习者得角度,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问题eg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的影响;语言习得的顺序等等。 11.第二语言教学法理论根据大纲对教学内容描述的侧重点的不同,把教学大纲分为结果式大纲和过程式大纲。 {交际法(听课法)}

12.《汉语水平等级标准》是对学习者学习和使用汉语所要达到的水平和能力的界定和描述,其本质特征就是规定统一的教学要求、统一的教学等级和统一的教学水平。

13.上世纪80年代初,由李培元等编写的《基础汉语课本》在语法点的编排和解释方面合理、精当,被认为集中了以往教材编写的各种优点。(重点:时期,作者,哪个方面做的好)

14.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研究对象“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汉语的学习和教学,也就是研究外国人学习和习得汉语的规律和相应的教学规律。” (引号以内死记)

15.课堂教学是语言教学的基本教学形式,是语言教学最基本的实践。

16.著名语言学家Z.S.Harris在上世纪50年代为外语学习总结了一个公式:RTL=RSL+(RTL-RSL)。其中R代表规则,TL代表目的语,SL代表母语。

(书P20-21)

17.语言三要素指语音、词汇和语法

对比分析

Contrastive analysis 一.对比分析的确立

1.pull of mother language 2.Fries

3.Lado(1957) lingualistcs Acro Culture 二.

三.理论前提 主要理论迁移理论

四.迁移理论

1.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 2.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又称“干扰”)

①语际干扰

②语内干扰intralingual interference(经典分析理论不考虑其在内) Eg:

“她今天打扮得非常漂漂亮亮” “我带我的家人回来中国” “我一个天都很开心” 3.干扰和差异的关系辨:

A.干扰源于差异(Ture on Faise)

语际干扰(T) 语内干扰(F) 语内干扰源于泛化{eg:一个月、一个星期 便泛化 一个天} B.二者成正比关系(Ture on Faise)

五.强假设(strong version)和 弱假设(weak version) 强假设(即经典对比分析)的步骤:

Description selection contrast itself prediction

Clifford prater 的困难层次模式:(也可以告诉大家两者不一定成正比关系,往往是是而非的最易造成干扰)

Transfer(正)迁移:没有难度

Coalescence合并(汉语中亲属称谓合并到英语)

Under differentiation 差异不足 (俄语中的“弹舌音”)

Reinterpretation 再阐释(英语中的可数名词“复数概念”的表达在双语中不止一种对应形式)

Over differentiation超差异:在母语中没有,目的语中有(汉语数量众多的“量词”、“把”

字句等)

Split分裂(一次多译) 六.对比分析的理论危机

1.从教学实际的层面看,来自“心灵学派”的质疑。(人类语言的复杂性和创造性绝非来自动物试验的“条件反射”理论可以解释,否则动物就应该学会人类的语言) 2.传统的结构对比分析在语用层面的空白(即使是完全合乎语法规则的言语也未必就能成功交际——“得体性”问题)

补充:

语言使用中3个层面 A语法层面

B语意层面,包括声调、结构、重音的变化

C语用层面,同一句话在不同的时间、场合、上下文中意思完全不同

3.忽视语内干扰的因素

继对比分析出现的偏误分析,指出语际干扰(interlingual transfer)以外还存在另一个重要的错误来源——语内干扰(overgeneralization)引起的。

Example:

1.我的中文很马马虎虎 2.sheeps

简述

1.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教学他不同于其他第二语言教学的特点,请简述之(注意阐释和举例) 要点:

(1)教学重点不同:重视虚词;特别是语序+eg我去重庆坐飞机、我坐飞机去重庆(意思不一样);我带来一本书、我带来了一本书、我带了一本书来(意思一样);动态助词“这”“了”“过”;“来”和“去”的问题;语音教学角度,声调很重要 (2)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不同

(3)处理各种技能训练之间的关系的原则和方法不同:“听说读写”基本的语言技能,在有些语言中编排都可以,有些偏向于“听说”领先;汉语一般要求听说读写一起做,汉语汉字在生活中很重要

书P111

会话含义与教学设计有什么联系(指导意义or作用)?

A.上下文、语调 eg 不同的上下文一个句子,意思可能完全相反;某些词是是而非,但某些B.情况下,意思用法不同,这些会引起交际误解

C.阅读中也很重要有些意思隐含在字里行间,需要学生分析 D.中国交际文化相对比较委婉,思维方式, E.中国式的幽默有时也与留白有关系

2.会话含义的两个基本原则

美国语言哲学家H.P.Grice ,于1967年在哈佛的演讲中指出,为保证会话的顺利进行,谈话双方必须共同遵守一些基本原则,特别是所谓的“合作原则”。请简述“合作原则”的四个主要方面。 要点:

(1)量的准则:说话者所说的话应该包含、达到交谈目的所必须的信息量;说话者所说的话不应该超出所需的信息量

(2)质的准则:不要提供自知虚假的信息,不要提供缺乏足够证据的信息 (3)关系准则:提供的信息与交际目的要有关联

(4)方式准则:避免晦涩、避免歧义、避免啰嗦、井井有条

重点是这些准则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 (1)量的准则:quality maximum说话者所说的话应该包含、达到交谈目的所必须的信息量;Eg:-“昨天怎么过的?” –“玩”/-“昨天早上在„„然后„„昨天又„„”

牛生病了,喂药的故事

警察审犯人,“挤牙膏”式

考试中,纸条上“你会吗”-“我会” 说话者所说的话不应该超出所需的信息量

That is浪费时间,容易引起新的误会

(2)质的准则:不要提供自知虚假的信息lie to me,不要提供缺乏足够证据的信息 流言就是这么产生的;要别人信服就应提供让人信服的有关信息:“据有关XXX研究分析”

(3)关系准则:提供的信息与交际目的要有关联

鸡同鸭讲;适当加入些连接词、逻辑概括和提示;语音听力考试中、听力训练中的方法“关于xxx问题,我们的看法是„„”;训练捕捉语言和话题中的逻辑关系的能力 eg:一些提示词

(4)方式准则:四个避免 避免晦涩 -“你喜不喜欢我” -“你猜”、避免歧义

你好坏啊、避免啰嗦 大话西游、避免混乱(井井有条)

3.简述20.c80年代以来,对外汉语教学法研究的四个主要方面: (1)结构与功能结合的教学法

(2)结构、功能和文化结合的教学法 (3)“教”“学”结合的教学法 (4)科学结合的教学法

分析:

(1)90年代后,功能教学越来越被强调

处理单词

呈现课文内容

结构讲解(语法点) 

回到语境、句型操练 (2) (3)“教”“学结合”

60年代后,老师“教”得好不好,转向学生如何“学”好,学习规律是什么?最好的学习风格:有限的容忍错误

(4)科学综合的教学方法:60年代前

method (方法);60年代后 approach(思路、理念)

4.简述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一般性策略和方法 (1)突出语法教学的重难点 (2)循序渐进 (3)精讲多练

(4)语法教学与语义、语用和功能教学相结合 (5)重视在语篇和语境中体会句子的语法意义 (6)句型操练与语法规则的归纳相结合 (7)重视纠正系统性语法错误

补充:

(1)汉语语音、词汇、语法(有时语用)的重难点 eg:“把”字句、虚词使用、语序 (2)开门  请开门  请打开门 请把门打开  请把门打开一下 功能法圆周式的教学(几次反复)

长期教学不需要考虑,教材按这个方法编排的;短期培训和个性化教学中要注意 (3)语法的三个操练阶段: A.机械的操练:(办法)重复、模仿、替换

B.理解的操练:连线、重组句子、选择、完形、填空、造句 C.交际情景的操练:具体情景中

针对教学设计;练得方法很多,eg语法对比分析、句型操练;语言课不是知识传播课,而是技能训练课 (4)(与前一题有点联系)“你去哪?”语义上,有时可以是“你好”;语用上考虑时间、地点、场合 意义不同;功能教学与语法教学相结合,由易到难 (5)语言输入应该是成段成篇的,有语境、上下文 (6)MMC (M mechanical trail M meaningful trail C communication trail) 听说法框架下进行句型操练,熟悉句型,但忽视语法规则的归纳。故要重视句型与语法规则的归纳的相结合,举一反三。

Eg:顺序重组、替换等来进行句型操练

(7)听说法和功能法的一个主要区别:听说法是逢错必究,其认为语言是习惯,发现错误必定纠正,并且反复强化;功能法持中介语理论,认为肯定会犯错、需要犯错(不犯错的办法就是大量使用熟悉的、简单的表达方法、句型,这样就不能有所提高。只有学生大量犯错,老师才知道在这个班系统性的错误是在哪,是在语法上,在语用上,还是在功能上?) Eg:时间状语:时间点和时间段 “我三个小时到教室”

5.为什么说第一语言教学和第二语言教学是两种不同性质的语言教学?请简述之。P10页

要点:

(1)第二语言教学要从培养最基本得言语能力开始

(2)第二语言教学要面对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

(3)第二语言教学要面对第二语言学习中的文化障碍和文化冲突

(什么是文化障碍和文化冲突;举例;不重视其的后果;如何应对文化障碍和文化冲突: 首先要了解中国文化,学生的背景文化)

6.上世纪60年代以来,语言学界普遍认识到:为保证会话的顺利进行,谈话双方必须共同遵守一些基本原则,其中包括所谓的“礼貌原则”。请简述“礼貌原则”的六个主要范畴: 要点:

(1)得体准则 (2)慷慨准则 (3)赞誉准则 (4)谦逊准则

(5)一致准则(理性上,不应老是反对别人观点) (6)同情准则(感情上,“最喜欢李宇春”-“最不喜欢她”/“这人很有个性”)

(拯救了“合作原则”,“礼貌原则”补充了“合作原则”,解释一些违背合作原则的现象)

教案设计

评分标准:

1.教学目标清楚明确(达到个什么教学功能) 2.教学时间安排得当

3.教学重难点把握准确(并不只是语法结构)

4.教学用具丰富实用(学生学习风格不同,丰富的教学能最大限度满足不同学生需要) 5.教学过程完整

复习/导入  展示  三要素(语音、词汇、语法)讲解  分步骤  操练 实际应用 6.教学思路清晰 7.教学设计得当

8.课后作业设计得当(作业量、作业是否与当天课堂重难点有关)

推荐第10篇: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试题

简答题

一、请在比较文学三个阶段线索中,谈谈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实质。第一阶段:法国学派——影响研究

梵第根:‚比较文学的目的实质上是研究不同文学相互间的关系‛,而且规定只许研究两个国家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超过两国即超出了比较文学的界限。他为两国之间文学作品的相互关系设计了一个‚经过路线‛,即后来人们所说的‚影响研究。‛

卡雷:‚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国际间的精神关系,研究拜伦和普希金、歌德和卡莱尔、司各特和维尼之间的事实联系,研究不同文学的作家之间文学作品,灵感甚至生平方面的事实联系。‛

基亚:‚比较文学就是国际文学关系史。‛ 综述,法国学派对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不是比较‛,是国际关系史,从而抛弃了‚比较‛,强调实际影响关系的‚文学关系史‛;把比较研究局限在两国之间,提倡‚影响研究‛,强调的是可以依靠事实根据加以解决的问题,而把文学批评排斥在比较文学领域之外;重事实、讲考证,只求“事实联系”的研究方法;

第二阶段:美国学派——平行研究 俄苏派——历史比较文艺学 美国学派

雷马克:‚比较文学是超越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和其它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例如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换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文学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它表现领域的比较。‛

艾德礼:‚比较文学最简单的定义,可以理解为通过一个以上的民族文学的视野来研究文学现象,或者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的关系。‛

综述,美国学派对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文学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知识与信仰领域的比较;主张超越事实联系的平行研究;提倡跨学科的比较学研究。 俄苏派

日尔蒙斯基:‚历史-比较文艺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国际联系与国际关系,研究世界各国文艺现象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文学事实相同一方面可能出于社会和各民族文化发展相同,另一方面则可能出于各民族之间的文化接触与文学接触;相应的区分为:文学过程的类型学的类似和“文学联系和影响”,通常两者相互作用,但不应将它们混为一谈。

第三阶段——中国比较文学

1、中国内地第一部比较文学概论性著作是卢康华、孙景尧所著的《比较文学导论》,该书在谈什么是比较文学时借用了两位学者的观点。一是季羡林:顾名思义,比较文学就是把不同国家的文学拿出来比较,这样可以说是狭义的比较文学。广义的比较文学是把文学同其它学科比较,包括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二是钱钟书:比较文学作为一门专门学科,则专指跨越国界和语言界限的文学比较。

2、乐黛云主编《中西比较文学教程》(1988):比较文学是一门不受语言、民族、国家、学科限制的开放性的文学研究学科。它从国际主义角度,历史地比较研究两种以上不同文学之间的关系,文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关系。在世界文学的背景上,通过比较寻各民族文学的特点和文学发展的共同规律。

3、陈惇、孙景尧、谢天振《比较文学》认为:把比较文学看做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更符合比较文学的实质,更能反映现阶段人们对于比较文学的认识。

4、2000年9月,陈惇与刘象愚《比较文学概论》修订本:比较文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二、简要谈谈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争论,谈谈你的看法。P20-P23 法国学派认为,‚比较文学不是比较‛,是国际关系史。法国学派抛弃了‚比较‛,而强调实际影响关系的‚文学关系史‛的是因为比较文学的学科合理性受到挑战。克罗齐等学者攻击比较文学的随意性太大。克罗齐认为比较是任何学科都可以应用的方法。所有法国学派加强实证性,集中研究各国文学的关系史,以此建立一门严密的学科,摆脱不确定的美学意义。法国学派主张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各国文学间的互相影响及事实联系,认为应研究对象产生影响和媒介的因素,如翻译与旅行等,必须密切‚注视着两国或几国文学之间主题、观念、作品与情感的交流‛,强调实证和注重考证同一主题、思想、情感与文学思潮等在各国文学中的起点、流传、影响与终点等‚事实联系‛‚甚至生活方面的事实联系‛ 美国学派强烈的抵制不要比较的比较文学理论。而是恢复了比较文学的平行比较和跨学科比较。韦勒克发表《比较文学的危机》对法国影响研究进行了批判。认为法国学派的研究范围太窄,并反对法国的‚二分法‛。猛烈地抨击法国学派重事实、讲考证,只求‚事实联系‛的研究方法,认为这样陈旧的方法会让比较文学成为‚一潭死水‛。批评法国学派一味注重外部研究,而忽视文学作品本体的内部研究,要求恢复文学研究的‚文学性‛。1961年,雷马克发表了《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能》一文,成为美国学派的基本的理论主张。拓宽了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范围,即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文学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知识与信仰领域的比较。强调以鉴赏和评价为主的比较研究,强调‚综合法‛的重要性。

一百多年来的比较文学的发展历程,就一直在不断总结和积累其比较研究的理论方法和学识依据。总的说来可比性主要有以下几点:

1、同源性

在法国学派的理论体系里,影响研究的对象是存在事实联系的不同国家的文学。它的研究目标是寻找两种或多种文学间的同源性关系,同源性是法国学派理论体系可比性的基础。

2、类同性

在美国学派的理论体系中,平行研究的对象是彼此无直接影响和亲缘联系的不同国家或不同民族间文学。类同性和综合性作为平行研究的可比性。类同性是指没有任何关联的不同国家的文学在风格、结构、内容、形式、流派、情节、技巧、手法、形象、主题、思潮等方面表现出的相似和契合之处。而综合性则是立足于文学,以文学与其它学科进行跨学科比较的一种交叉关系。

3、变异性

比较文学变异学的可比性在于同源中的变异性。同源的文学在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传播与交流中,在语言翻译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文本层面、文化层面产生了文化过滤、误读与创造性叛逆,产生了形象的变异与接受的变异,甚至发生他国化现象。 这三类可比性往往是相互交织的,要注意其中的复杂性。

三、什么叫主题学研究的母题研究、情境研究、意象研究,分别举例说明。P88 P90 P93 母题研究:母题是文学研究中最具有特色的范畴。母题是最原初的单位,不具有 任何主观色彩,它没有倾向性,不提出任何问题。是一个或多个民族文学作品中 反复出现的普遍的存在。但母题经过作者的处理后,具有褒贬意义,显示出一定 的态度立场,便成为了主题。母题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具体方面:一是纯粹的母题研究(如生死、别离、相思、春恨、悲秋等);二是人物母题研究(如复仇人物,贪婪人物,智慧人物)P91

情境研究:情境,有时译作形势、局面。在比较文学中,情境指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一种典型格局。情境就是一种典型的人生境遇,在这样的境遇中潜伏着一种特定的、令人紧张的情势,这种情势随着作品的发展而增强,直到作品的最后才得到解除或是悲剧性的或是戏剧性的。对情境进行研究,特别是着力探讨这些情境是怎样从一个国家(民族)传入另一国家(民族),从一个作家笔下传到另一个作家笔下,目的都是要揭示出这些情境中的具体变化及其过程,了解这些情境的鲜明的民族特征、时代色彩和个人风格。情境研究通常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文学中常见的特定情境,以及不同作家对基本情境的不同处理的研究,如三角恋爱、世代家仇;二是对情境母题的研究,文学中典范的情景在不同文化中的变异如见书本P95 意象研究:主题学中的意象,指某一民族、某一国家中具有特定意义的文学形象或者文化形象。它们在历代文学中都具有深层意义。主题学中的意象可以是一种自然现象,可以是一种动植物,可以是一种想象中的事物。我们可以通过意象研究去探讨各个国家的民族文化心理及各民族的审美情趣的差异。意象研究可以包括两个方面的研究:一是个人情趣符号的研究,如屈原的香草、美人的意象;二是文化意蕴符号的研究,如荒凉古堡、天堂地狱、松竹梅兰等。

四、什么叫比较诗学,简要说明比较诗学的发展状况。P166 比较诗学是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指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理论的比较研究。这种文学理论的比较研究,实际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比较文论”即各国文学理论的研究比较。二对各国文学总体的美学风貌和共同美学规律的研究。

比较诗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1、法国学派阶段:

由于国际比较文学界长期受到法国学派实证性影响研究的束缚,比较诗学在20世纪上半叶基本处于尚未展开的状况 基亚一再重申‚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是‚国际文学关系史‛

法国学派的‚造反者‛艾田伯《比较不是理由》批判了法国学派的保守观点,提出‚从比较文学到比较诗学‛。

2、美国学派阶段:(比较诗学产生) 突破了法国学派的藩篱之后,比较文学不可避免地走向跨民族、跨语言界限的文学共同规律的探索。

韦勒克、艾田伯、日尔蒙斯基三位学者的探索,将比较文学日益导向比较诗学。 60年代以来,文学理论大规模地涌入比较文学研究领域,成为20世纪后半叶世界比较文学研究的一大特征。1985年巴黎召开的国际比较文学学会,一半以上的论题是谈诗学或与诗学相关,而且绝大多数学者对文学理论进入比较文学研究持肯定态度。

3、跨文化阶段(中西比较诗学) 海外及台港比较诗学的兴起和发展:

海外第一部中西比较诗学的代表作是1975年,刘若愚 的《中国的文学理论》;1983年,叶维廉《比较诗学》》‚文化模子‛理论的提出;周英雄《结构主义与中国文学》、王建元《雄浑观念:东西美学立场的比较》、古添洪《记号诗学》、郑树森《现象学与文学批评》、张汉良《读者反映理论》。这坚实的阵容和丰硕的成果,显示出台港的中西比较诗学已经迈上了一个兴盛繁荣的新阶段。 大陆早期的中西比较诗学:

80年代初,比较诗学再呈新貌。《中西比较美学文学论文集》 大陆第一本系统的中西比较诗学专著是曹顺庆《中西比较诗学》:

一、注重中西比较诗学的文化探源;

二、注重中西诗学范畴比较研究;

三、将中西诗学归为五大类,即艺术本质、艺术起源、艺术思维、艺术风格、艺术鉴赏等基本问题。80-90年代,繁荣兴旺。黄药眠、童庆炳《中西比较诗学体系》

五、请简述法国学派代表人物梵第根的主要学术主张。P17 首先,他将文学研究划分为‚国别文学‛、‚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使比较文学在文学研究中拥有了自己独立的研究领域,为其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奠定了基础。但是,他将‚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严格区分则背离了比较文学诞生的初衷。

其次,梵•第根将文学的同源性作为比较文学的可比性,为比较文学研究寻找到了切实可行的学理依据。在此基础上,他又为比较文学研究建立了以媒介学、流传学、渊源学三大理论支柱共同构筑的影响研究的理论大厦。但是他却将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局限于实证,认为:‚‘比较’这两个字应该摆脱全部美学的涵义,而取得一个科学的涵义。‛

六、简述译者创造性叛逆的表现形式。P107 译者的创造性叛逆虽然各种各样,但归纳起来也不外乎有意识型和无意识型两种类型。具体又表现为以下四种情况:

1、个性化翻译

译者,尤其是优秀的译者,在从事文学翻译时,大多有自己的翻译原则,还有其独特的追求目标。个性化翻译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是‚归化‛,还有‚异化‛——译语文化‚屈从‛原著文化的现象。

2、误译与漏译

绝大多数的误译与漏译都属于无意识型的创造性叛逆。 对于比较文学来说,误译与误释有着非同一般的研究价值,因为误译反映了译者对另一种文化的误解与误释,是文化或文学交流中的阻滞点。误译能够特别鲜明、突出地反映出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扭曲与变形。除了无意误译,还存在着有意的误译,译者为了迎合本民族读者的文化心态和接受习惯,故意不用正确的手段进行翻译。这是原因之一。另外一个原因是为了强行引入或介绍外来文化的模式和语言方式。

3、节译与编译

节译与编译都属于有意识型创造性叛逆。造成节译与编译的原因有多种:为与译入国的习惯、风俗相一致,为迎合译入国读者的趣味,为便于传播,或出于道德、政治等因素的考虑等等

4、转译和改编

文学翻译中的转译和改编都属于特殊创造性叛逆,它们共同特点是都使原作经受了‚两度变形‛。转译,又称重译,指的是借助一种语言去翻译另一语种的文学作品。这种形式的翻译,无论中外古今,都很普遍。

七、简述影响研究及其三分支学说。P48 比较文学所说的‚影响‛,主要是指一个民族文学的演变过程中,或一个作家、一个作品中所显示出来的外来因素,这种因素是从本民族的传统和作家本人过去的创作中无法作出解释的;这些外来的因素经过吸收、消化,已经渗透到民族文学之中,参与了艺术创造和民族文学发展的过程,并成为它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影响研究就是要用充分的可靠的材料来阐明各民族文学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事实,探讨其中的规律,获取文学交流中的可资借鉴的经验影响。

传统的影响研究把影响的过程划分出放送、传播、接受这三方面,要求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研究,描绘出‚经过路线‛。由于研究角度的不同分出了三种不同的学问。

1、流传学

流传学是站在‚放送者‛的角度,来对某个民族文学的作家、作品、文体,甚至是整个民族文学在国外的声誉、反响或影响,进行研究。其研究的核心是放送者对接受者的影响。

2、渊源学

它是从接受的角度来研究某一文学作品的外来影响,研究它的题材、主题、思想、风格乃至艺术技巧等的来源。

3、媒介学

媒介学是对不同民族文学之间产生影响这一事实的途径、方法和手段及其因果关系的研究。媒介可以是人,可以是物,也可以是某种行为方式。传播的方法有翻译、评介、改编、借用、模仿、演出等,传播的途径则有文字交流、人员来往、各种聚会等。

八、简述利科的主客体轴理论并举例说明。P125 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保罗〃利科在《从文本到行动》一书中,对传统哲学意义上‚想象‛一词作了总结。他全面分析了哲学层面上‚想象‛一词的传统意义,认为各种想象理论的变化均可在他总结的两条轴——客体轴与主体轴上找到相应的位臵。

所谓客体轴,利科称之为‚在场和缺席轴‛。在这条轴的两端利科定位上了两种极端理论:休谟的和萨特的。按照休谟的理论,形象‚归诸感知‛,从在场弱化的意义上说,它只是感知的痕迹‛,这就将异国形象看成作者所感知的那个异国的复制品;而根据萨特的理论,形象‚基本上根据缺席,根据在场的他者构思‛,这里参考系(现实中的异国)被降为次要地位,而把对异国的文学描写视为一种创造或再创造。利科把休谟的理论称为再现式想象,而称萨特的为创造性想象。 当代形象学更接近萨特的理论,而背离休谟的理论,认为一个作者主要不是按照现实中的异国去描述,而是根据自己的体悟去创造它的。因此,形象学研究的是想象中的创造者们。而异国形象和参考系间的关系则要到利科所设立的第二根轴——主体轴上去寻找。

主体轴,按利科的说法,各种想象理论‚根据想象主体是否能意识到形象和现实间的区别而在第二根轴上展开‛。

第11篇: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论文

对外汉语专业发展问题浅析

摘要:对外汉语专业自1985年开始招生至今已三十余年,在这三十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很大成就,已从起步阶段发展渐趋成熟,为我国的汉语国际推广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虽然对外汉语这个年轻的专业已逐步走上正轨,但在对外汉语专业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科定位存在分歧,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理论与实践脱节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对外汉语专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对外汉语

学科定位

课程设置

实践途径

对外汉语专业是个新兴的学科专业,以培养对外汉语教学师资为主要目标的高校对外汉语专业从1985年开始招生,发展至今已三十余年。从最初只有四所院校开设对外汉语专业到现在一百多所院校开设此专业,对外汉语专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逐步走上正轨,为我国的汉语国际推广事业输送了大批人才,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但对外汉语专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学科定位存在分歧,课程设置不尽合理,理论与实践脱节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对外汉语专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也使很多对外汉语专业毕业的学生陷入了就业困境。 下面从对外汉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入手,提出一些改革的建议和设想。

一、对外汉语专业学科定位存在分歧

从对外汉语专业产生以来,对这一专业的学科定位就一直存在分歧。 虽然对外汉语专业在三十余年的历程中确实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但其在学科体系中的位置却颇有些尴尬。我国的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有着不同的学科体系,而代表学科建设和学科发展方向的是研究生专业的学科体系。这个学科体系分为学科门类、一级学科、二级学科,只有进入“二级学科”,才是真正具有学术地位的独立学科。在中文这个学科门类中,“中国语言文学”是一级学科,“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史”、“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等是“中国语言文学”这个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虽然“对外汉语”已经进入本科学科体系内,成为一个独立的专业,但在真正学术性的学科体系即研究生学科体系中,却没有它的位置。在目前的学科体系中,“对外汉语教学”大部分情况下隶属于二级学科“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没有独立的学科地位。也有观点认为“对外汉语教学”应归属教育学这个学科门类,这种情况下,“对外汉语教学”也只能是“课程与教学论”这个二级学科下的一个分支,还是没有独立的学科地位。

对于对外汉语专业归属于文学还是教育学这个学科门类,学界仍存在很多争议,这其实是对外汉语专业的定性问题。对于“对外汉语”这一名称,有人认为是“对外汉语教学”之省,有人认为此名根本不通,应改为“对外汉语教育”。刘珣先生在其著作《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中就提出过这个问题。他也认为“对外汉语”专业的名称不妥,全称应改为“对外汉语教学”,鉴于“对外汉语教学”作为本科专业的名称学术性不强,主张将名称改为“对外汉语教育”。这样对外汉语教学作为教育学分支,应该划分带教育学这一学科门类里。但不可否认的是对外汉语研究的本体是汉语,虽然会用到教育学的理论和成果,但其实在中文学科下展开活动的,其学科性质决定其立足点只能是汉语而不能归到教育学的门类里。 鉴于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二级学科“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下设的一个分支没有独立的学科地位,硕士博士学位点的设立、国家和省市各级重点学科的设立等都无从谈起,这些都制约着对外汉语这一学科的发展。所以从1994年以来,国家汉办和有关高校,有关专家做了很多努力,希望“对外汉语教学”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二级学科,从而可以建立起自己的硕士点博士点,但迄今未能成功。

目前比较可行的一种观点是使对外汉语从“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这一二级学科下脱离出来,以对外汉语学的名称成为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下的一个二级学科。这种设想比较可行主要是因为它满足一门学科的学科性的要求。首先它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研究对象作为其研究本体。所谓对外汉语研究,应该是一种以对比为基础、以教学为目的、以外国人为对象的汉语本体研究,这三个特点就决定了对外汉语学具有了不可替代性。同时对外汉语的立足点是汉语而不是语言学,对外汉语学的内容除了语言学知识外还涉及教育、文学和文化的内容,突破了语言学的范围,所以将其定为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虽然目前来看比较妥当但毕竟不太合理。对外汉语学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是此观点支持对外汉语学成为一个独立的二级学科的重要依据。

二、对外汉语专业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对外汉语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对外汉语专业注重汉英(或另一种外语或少数民族语言)双语教学,培养具有较扎实的汉语和英语基础,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及中外文化交往有较全面了解,有进一步培养潜能的高层次对外汉语专门人才以及能在国内外有关部门、各类学校、新闻出版、文化管理和企事业单位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及中外文化交流相关工作的实践型语言学高级人才。从对外汉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可以看出,该专业培养的是对外汉语专门人才或实践型语言学高级人才。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我们的对外汉语专业课程设置应至少包括四个模块:语言模块(汉语、外语),文化模块(知识性文化、交际文化),文学模块(古今中外文学),教法和教研模块。

但是大部分高校在实际教学的时候并没有处理好教学内容与学科性质的关系,没有处理好汉语和外语、语言和文学的比例关系。首先在汉语和外语比重及课程设置方面,有的学校过于偏重外语。如北京语言大学的外语课时约为50%,语言学课时约为27.5%,文学文化课时约为22.5%。在外语方面开设的课程有英语精读、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语报刊、英语泛读、英语写作、英语翻译、英语专题讨论、外贸英语、第二外语等,注重从听、说、读、写、译各方面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但这些外语课在全面提高学生英语能力的同时,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对于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应针对与外国人交流的能力、使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相关知识的能力以及阅读对外汉语专业论文专著的能力。外语课时比重过大容易使对外汉语专业失去特色,导致学生出现英文水平不如英语专业学生、中文知识不如中文专业学生的尴尬情况。

但有的学校外语课程比重偏小,比如河北大学由于培养方案是按类招生,第三学年再分专业培养,对外汉语专业学生本科期间外语课只有大学英语、英美报刊选读、对外汉语专业外语及第二外语,这无疑不利于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外语能力的提高。同时由于前两年按中国语言文学要求培养,文学文化课程所占比重大幅超过语言学课程的比重。虽然厚基础,广路径,但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更像是中文专业学生而非对外汉语专业学生。

对外汉语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整应该从两个方面着手:

首先,调整外语课程的比重。外语课程比重过大的高校应该适当减小英语课程的比重,把重心转移到学科根本汉语的学习上,明确外语作为对外汉语教学辅助工具的地位,从过分强调“对外”转移到突出“汉语”上。而外语课程比重较小的学校也应适当提高外语课程的比重,提高外语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提高学生阅读专业文献的能力,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外语这一对外汉语教学的辅助工具。

其次,调整语言学课程和中国文学文化课程的比重。对外汉语教学不仅要培养留学生的汉语能力,还要向留学生传授中国文学文化知识,所以对外汉语教学必须要处理好这二者的关系。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应以汉语能力的培养为重,这是后续一切工作得以进行的基础,所以对外汉语专业应增加语言学课程的比重。除了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及语言学概论的学习外,可以从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及语用等各方面更深地学习汉语知识,同时增加理论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及社会语言学等课程,使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拥有更扎实的语言学基础。

三、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

对外汉语专业是一个全新而特殊的专业,它的教学实践活动和未来的工作方向与其他专业有很大不同,它是面向外国留学生,教授外国人汉语的一个专业。现在我国开设对外汉语专业的高校越来越多,很多高校不具备开设此专业的条件但盲目从众开设了此专业。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很难找到实习的机会,从而理论与实践脱节状况严重。

目前比较多见的一种实践方式是通过在本校直接教授留学生汉语或与留学生交流实现的。但这种方式面临着很多困难,首先不是每所开设对外汉语专业的高校都有留学生;其次即使该高校有留学生,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数量往往要多过留学生的数量,而且有些留学生不愿意让本科生教授他们汉语。所以并不是每一个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都有实习的机会。

为了解决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我们必须多探索出一些实践的途径。

第一,我们可以在有外国留学生的高校对对外汉语本科学生和留学生进行分组,使几个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和一个或两个留学生一组,然后指导老师为小组布置任务,共同探讨一个话题,如留学生提出自己学习汉语时遇到的问题,小组成员共同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这不是一个直接教授汉语的过程,但我们希望在这个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学生与外国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合作能力。 第二,高校可以加强同对外汉语培训机构的合作。通过这种合作,对外汉语培训机构可以增加一批对外汉语专业学生来为其机构服务,而对外汉语学生也可以获得对外汉语教学实践机会。

对外汉语专业在这三十余年的发展过程中,的确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面临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为了更好地发展对外汉语专业,我们必须切实解决对外汉语专业学科定位存在分歧、课程设置不尽合理、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把对外汉语建设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使对外汉语成为一个真正独立的学科,从而完善对外汉语这一领域的学科体系,使对外汉语获得更好的发展。

第12篇: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资料

解释: 1.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对与语言教学相关的内外部因素进行的综合考虑,并对教学的实施进行的全面设计。它涉及教学的计划、实施、评估、管理以及与教学相关的行政管理等多方面内容,主要是对语言学习的性质、目的、过程、评估、教师和学生的作用等问题作出一般的规定和描述。

2.―正式语言‖(formal speech)

指在某些交际场合所使用的一种仔细的、非个人的公共说话模式。采用这种说话模式可能对说话者的发音、选词和句子结构产生影响。

3.―挫折期‖

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文化接受过程中经历的第二个阶段,出现时间大致在接触目的语国家文化4-5个月之后,主要表现是(也是原因)语言上有隔阂,生活上不习惯以及功课压力大。 补充:

第一个阶段:观光期(指刚接触第二语言的新鲜感、有意思感) 第二个阶段:挫折期(老师作用大,其应缓减学生的紧张和不适,教学内容尽量在生活上帮助学生) 第三个阶段:逐渐适应期 第四个阶段:完全适应期 (PS:老师在前两个阶段作用较大)

4.―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

内在主义的代表人物乔姆斯基指出,人类天生具有的一种适合于语言学习的―语言习得机制‖。这种语言习得机制离开人类其他功能而独立存在,其最终目的是使语言规则(即普通语法)内化。 补充:

离开其他功能独立存在:eg语言习得机制与智商没有必然关系,其独立存在

5.HSK:

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是为测试母语非汉语者(包括外国人、华侨和中国国内少数民族人员)的汉语水平而设立的国家级标准化考试。包括基础汉语水平考试(简写为HSK【基础】),初、中等汉语水平考试(简写为HSK【初、中等】)和高等汉语水平考试(简写为HSK【高等】) 补充:

关键词:测试母语非汉语者;汉语水平;国家级标准化考试 传统HSK考试,高等的才有口语考试 新版HSK6个级别,全部都有相应口语考试

识记: 1.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应用理论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即:总体设计理论;教材编写理论;课堂教学理论(影响较大的八种教学法);语言测试理论和教学管理理论。

2.迁移:迁移一般指学得的经验对于后来学习的影响。起促进作用的影响是正迁移;起干扰作用的影响是负迁移。负迁移也叫干扰。 (迁移与对比分析有何关系?)

3.归纳和演绎是概括过程中的两个极端。前者是由很多特殊事例得出规律、规则或结论;后者是由概括到特殊事例的运用,被包容的事实从一般原则中推论而来。

(两者正好相反;学习过程中自觉得、不自觉的运用这两个方法学习新内容)

4.第二语言教学的支撑理论包括语言学、心理学和教育学

5.语言测试的类型:

一般包括 学能测试、成绩测试和水平测试 三种

(学能测试:测试学习语言的潜能,故可以是对此语言完全没学过的人参加,此方法在中国很少,在欧美较多 成绩测试:eg期末考试,测试对知识掌握程度 水平测试:eg大学英语四六级)

6.通常认为语言的现代对比分析始于Robert Lado 在1957年发表的《跨越文化的语言学》一书。

(对比分析对听说法产生巨大影响,而听说法对功能法等后来的教学法产生巨大影响。) (重点:人、时间、书名)

7.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人才可以分为三类,即教学型人才、研究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

8.语法大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语言结构为基础,按照语法项目的难易程度编排教学内容。

9.课堂教学建设包括:建立完善的课堂教学制度、方法,具备实现教学手段的设备、条件,使教师掌握良好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技巧,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0.跟其他学科一样,对外汉语教学学科也需要有一些专门从事或偏重于理论研究的人才。如教材编写理论研究、测试理论研究、语言习得研究等,以保证学科的高水平发展。 补充:

测试理论研究:口语测试

语言习得研究:从学习者得角度,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问题eg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的影响;语言习得的顺序等等。

11.第二语言教学法理论根据大纲对教学内容描述的侧重点的不同,把教学大纲分为结果式大纲和过程式大纲。{交际法(听课法)}

12.《汉语水平等级标准》是对学习者学习和使用汉语所要达到的水平和能力的界定和描述,其本质特征就是规定统一的教学要求、统一的教学等级和统一的教学水平。

13.上世纪80年代初,由李培元等编写的《基础汉语课本》在语法点的编排和解释方面合理、精当,被认为集中了以往教材编写的各种优点。

(重点:时期,作者,哪个方面做的好)

14.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研究对象―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汉语的学习和教学,也就是研究外国人学习和习得汉语的规律和相应的教学规律。‖ (引号以内死记)

15.课堂教学是语言教学的基本教学形式,是语言教学最基本的实践。

16.著名语言学家Z.S.Harris在上世纪50年代为外语学习总结了一个公式:RTL=RSL+(RTL-RSL)。其中R代表规则,TL代表目的语,SL代表母语。 (书P20-21)

17.语言三要素指语音、词汇和语法

对比分析

Contrastive analysis 一.对比分析的确立 1.pull of 2.Fries

3.Lado(1957) lingualistcs Acro Culture 二. 三.理论前提 主要理论迁移理论

四.迁移理论

1.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 2.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又称―干扰‖) ①语际干扰

②语内干扰intralingual interference(经典分析理论不考虑其在内) Eg: ―她今天打扮得非常漂漂亮亮‖ ―我带我的家人回来中国‖ ―我一个天都很开心‖ 3.干扰和差异的关系辨:

A.干扰源于差异(Ture on Faise) 语际干扰(T) 语内干扰(F) 语内干扰源于泛化{eg:一个月、一个星期 便泛化 一个天} B.二者成正比关系(Ture on Faise)

四.强假设(strong version)和 弱假设(weak version) 强假设(即经典对比分析)的步骤:

Description selection contrast itself prediction Clifford prater 的困难层次模式:(也可以告诉大家两者不一定成正比关系,往往是是而非的最易造成干扰) Transfer(正)迁移:没有难度

Coalescence合并(汉语中亲属称谓合并到英语)

Under differentiation 差异不足 (俄语中的―弹舌音‖) Reinterpretation 再阐释(英语中的可数名词―复数概念‖的表达在双语中不止一种对应形式)

Over differentiation超差异:在母语中没有,目的语中有(汉语数量众多的―量词‖、―把‖字句等) Split分裂(一次多译) 四. 对比分析的理论危机

1.从教学实际的层面看,来自―心灵学派‖的质疑。(人类语言的复杂性和创造性绝非来自动物试验的―条件反射‖理论可以解释,否则动物就应该学会人类的语言)

2.传统的结构对比分析在语用层面的空白(即使是完全合乎语法规则的言语也未必就能成功交际——―得体性‖问题) 补充:

语言使用中3个层面 A语法层面

B语意层面,包括声调、结构、重音的变化

C语用层面,同一句话在不同的时间、场合、上下文中意思完全不同

3.忽视语内干扰的因素 继对比分析出现的偏误分析,指出语际干扰(interlingual transfer)以外还存在另一个重要的错误来源——语内干扰(overgeneralization)引起的。

Example:

1.我的中文很马马虎虎 2.sheeps

简述:

1.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教学他不同于其他第二语言教学的特点,请简述之(注意阐释和举例) 要点:

(1)教学重点不同:重视虚词;特别是语序+eg我去重庆坐飞机、我坐飞机去重庆(意思不一样);我带来一本书、我带来了一本书、我带了一本书来(意思一样);动态助词―这‖―了‖―过‖;―来‖和―去‖的问题;语音教学角度,声调很重要 (2)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不同

(3)处理各种技能训练之间的关系的原则和方法不同:―听说读写‖基本的语言技能,在有些语言中编排都可以,有些偏向于―听说‖领先;汉语一般要求听说读写一起做,汉语汉字在生活中很重要 书P111 会话含义与教学设计有什么联系(指导意义or作用)? A.上下文、语调 eg 不同的上下文一个句子,意思可能完全相反;某些词是是而非,但某些B.情况下,意思用法不同,这些会引起交际误解

C.阅读中也很重要有些意思隐含在字里行间,需要学生分析 D.中国交际文化相对比较委婉,思维方式, E.中国式的幽默有时也与留白有关系

2.会话含义的两个基本原则

美国语言哲学家H.P.Grice ,于1967年在哈佛的演讲中指出,为保证会话的顺利进行,谈话双方必须共同遵守一些基本原则,特别是所谓的―合作原则‖。请简述―合作原则‖的四个主要方面。 要点:

(1)量的准则:说话者所说的话应该包含、达到交谈目的所必须的信息量;说话者所说的话不应该超出所需的信息量

(2)质的准则:不要提供自知虚假的信息,不要提供缺乏足够证据的信息

(3)关系准则:提供的信息与交际目的要有关联

(4)方式准则:避免晦涩、避免歧义、避免啰嗦、井井有条

重点是这些准则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

(1) 量的准则:quality maximum说话者所说的话应该包含、达到交谈目的所必须的信息量;

Eg:-―昨天怎么过的?‖ –―玩‖/-―昨天早上在……然后……昨天又……‖

牛生病了,喂药的故事

警察审犯人,―挤牙膏‖式

考试中,纸条上―你会吗‖-―我会‖ 说话者所说的话不应该超出所需的信息量 That is浪费时间,容易引起新的误会

(2)质的准则:不要提供自知虚假的信息lie to me,不要提供缺乏足够证据的信息 流言就是这么产生的;要别人信服就应提供让人信服的有关信息:―据有关XXX研究分析‖

(3)关系准则:提供的信息与交际目的要有关联 鸡同鸭讲;适当加入些连接词、逻辑概括和提示;语音听力考试中、听力训练中的方法―关于xxx问题,我们的看法是……‖;训练捕捉语言和话题中的逻辑关系的能力 eg:一些提示词

(4)方式准则:四个避免 避免晦涩 -―你喜不喜欢我‖ -―你猜‖、避免歧义 你好坏啊、避免啰嗦 大话西游、避免混乱(井井有条)

简述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外汉语教学法研究的四个主要方面: 1.结构与功能结合的教学法

2.结构、功能和文化结合的教学法(A.结构语法结构与功能社会实际运用功能结合

B.结构、功能、文化结构文化背景 主要是中高级学习者) a.―教‖、―学‖结合的教学法(关键是老师怎么教,怎么教才能适应学生,怎么能达到最佳效果,学生学习哪一类学习更好,考虑学生的个人情感因素,学习风格)

b.科学综合的教学法(60年代前method 60年代后 不再拘泥与各种法的狭窄范围,而是综和各种法)

简述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一般性策略和方法?

1.突出语法教学的重难点(语法教学的重难点,包括把字句,虚词的使用,语序的教学)

2.循序渐进(开门——请开门——请打开门——请把门打开一下)技能训练

3.精讲多练(精讲——指的是要少,精炼,时间控制短 多练——操练语法的方法,分为三个方面:A.机械的操练,单纯的重复 B.有意义的操练,连线,重组句子,选择题,交际性操练,在具体的语言情景中,使用语言 ) 4.语法教学与语义,语用和功能教学想结合(过去考试重语法,而现在语法语义语用显得格外重要,比如―你去哪?‖‗吃了吗‖什么时候用) 5.重视在语篇和语境中体会句子的语法意义。(不要干瘪的讲一个句子,而是放在上下文中)

6.句型操练与语法规则的归纳相结合(动词,名词,形容词放在什么位置,主语,谓语——语法规则 句子中的替换——句型操练) 7.重视纠正系统性语法错误 (对于偶然错误不在意,对于系统错误纠结,比如英文on the street 还是 in the street 这类错误不一定要纠正,而对于―我三年学习了中文。‖对比―我三点去上课。‖矢量补语的不正确应用,属于系统性错误)矢量补语和时间状语不同。

为什么说第一语言教学和第二语言教学是两种不通性质的语言教学?请简述之。P10页

1.第二语言教学要从培训最基本的言语能力开始 第一语言教学侧重于读和写,第二语言教学侧重于听和说

2.第二语言教学要面对第一语言教学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虚拟语气,单复数....)

3.第二语言教学要面对第二语言教学中的文化障碍和文化冲突 教育者应当敏感,对此有所准备

教案设计:(评分标准)

1.教育目标清楚明晰(功能为核心)

2.教学时间安排得当(时间不受限制但要符合实际情况) 3.教学重难点把握准确

4.教学用具丰富实用(每一个用具都必须体现) 5.教学过程过程完整(最重要)

复习/导入 展示 三要素讲解(语音、语法、词汇) 分步骤操练(MMC结构) 实际应用 6.教学思路清晰 7.教学设计得当 8.课后作业设计得当 (后三条为软性标准)

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语言学界普遍意识到:为保证会话的顺利进行,谈话双方必须共同遵守一些基本原则,其中包括所谓的“礼貌原则”。请简述“礼貌原则”的六个主要范畴: 1.得体准则 2.慷慨准则

3.赞誉准则(多赞美少批评) 4.谦逊准则

5.一致原则(共同点) 6.同情准则(感情上认同)

第13篇: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合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南昌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 徐采霞 2007年9月

2)学习者学习

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

一个人掌握语言要素和语用规则的能力,是一种内在的能力,属于语言的范畴。 语言要素包括:语音、词汇、语法、文字。

语用规则:语言的使用规则,根据一定的语境对谈话的内容、言语的语音形式、词、句式以及应对方式等进行选择的规则。

语言要素+语用规则=语言知识

2.语言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

一个人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包括口 头交际能力和书面交际能力,是一种外在的能力,属于言语范畴。 语言交际能力=言语技能+言语交际技能 言语技能: 听说读写的技能

3. 语言要素、言语技能、言语交际技能的关系

二.建国以后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概况 (1)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

1)初创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ª60年代初)

1950年,清华大学成立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是我国

(2)对外汉语教学法的发展

1)初创阶段(50年代初—60年代初)

1958年,正式出版对外汉语教材《汉语教科书》。

(我国

3-3.教育学

(1)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

底层结构:跟

(2)不同点:

习得是潜意识的自然的获得;学习是有意识的掌握.

1)学习的主体不同,理解和接受能力不同。

2)学习的起点不同。

3)学习条件、学习环境、学习方式不同。

4)学习的目的和动力不同。

5)语言输入的情况不同。

6)语言习得过程不同。

二、儿童语言习得

儿童习得母语的基本过程的理论解释

①刺激—反应论

语言不是先天所有的,是后天通过刺激—反应—强化(反应后的刺激)的模式而获得的,是后天形成的一套习惯,因此在儿童习得语言的过程中,外部的环境条件是十分重要的。

②先天论

LAD假说:人类具有一种先天的、与生俱来的习得语言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受遗传因素所决定的“语言习得机制”(LAD)

“普遍语法”:即人类语言所普遍具有的语言原则。当儿童接触到具体语言时,就会不断地通过假设—验证的演绎过程对“普遍语法”的参数进行定值以形成具体语言的规则系统。后天环境的作用是次要的,只是起了触发语言机制和提供具体语言材料的作用。与生俱来的语言能力才是人类获得语言的决定因素。 ③认知论

代表人物: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

儿童语言的发展是天生的心理认知能力与客观经验相互作用的产物,是认知能力的发展决定了语言的发展。 ④语言功能论

代表人物: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

语言是交际工具,儿童习得语言就是学会如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达到自己的交际目的。

(一)语言对比分析

1、定义:是将两种语言的系统进行共时比较,以揭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的一种语言分析方法。

2、代表人物:美国 拉多

3、理论基础:结构主义语言学、行为主义心理学 迁移理论

4、观点:认为

4、偏误的来源:

(1) 母语的负迁移。

(2)目的语知识的负迁移。 “泛化” (3)文化因素的负迁移。

(4)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 (5)学习环境的影响。

5、对待偏误的态度:对偏误的本质要有全面的认识。看到偏误的积极意义;

对偏误在交际中所产生的影响要有实事求是的估计;偏误是

一、汉语作为

三、听说法(结构法、句型法)

时间:

20世纪

四、五十年代 二战时美国训练士兵 代表人物: [美]弗里斯

埃比

拉多 理论基础:

结构主义语言学 (强调先搞清语言的结构)

行为主义心理学 (刺激—反应—强化) 特点: A.听说领先,读写跟上。

B.反复实践,养成习惯。 C.以句型为中心进行训练。

D.排斥或限制使用母语(不完全排斥)。

E.大量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 ,如:录音、语音实验室、视听设备等。 F.注重语言结构的对比,确定学习难点和重点。

G.有错必纠。

三、听说法(结构法、句型法) 优点:

A.以句型作为

缺点: A.如何科学地设定和安排功能、意念项目。 B.如何把语言结构和功能结合起来。

C.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容忍态的“度”如 何把握。 D.课堂交际化难以真正做到。

E.教师培训、教材编写、测试评估还难以适应交际法的要求。

五、任务教学法

是交际法在上世纪80年代的新发展,是交际法的一种新形势。其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设计具体的、带有明确目标的活动,让学生用目的语通过协商、讨论,解决这一具体问题。

所谓\"任务\"指有目标的语言交际活动。(2001年2月,中国教育部制定《中学英语课程标准》,规定尽量采用任务型教学法)

两个理论来源:

1、交际法的进一步发展,将以表达意义为目的的活动称为“任务”。

2、

与交际法的关系: ●强调任务的真实性。

●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学习语言知识、发展言语技能 ●强调学习过程(即完成任务的过程)。

●通过前期准备、后期巩固等步骤,弥补了交际法在语言使用的准确性、流利性方面的问题。

六、认知法 (“认知—符号法”、“现代的语法—翻译法”)

观点:主张在

(1)实用性原则:“易教易学”

A.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指教材中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确定要从学习者的需要出发,教学内容必须是学习者在生活中常用的,在交际中所必需的。

B.语言材料的真实性:语言教材要尽可能选择现实生活中真实的语料,尽量避免无使用价值或仅仅为了解释语言点的“教科书语言”或“教室语言”。

C.教学方法的实用性:指教材在提供必需理论和知识的同时,更要提供大量的练习。

(2)知识性原则

指教学内容要包含一定量的新知识,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能增长知识。 (3)趣味性原则

教材的趣味性主要体现在教材内容的生动有趣和形式的活泼多样。 A.题材多样化。

B.体裁、语言风格和练习方式的多样化,版式设计、装桢、插图等形式上活泼醒目。

(4)科学性原则

A.语言的规范:要教规范、通用的语言。

B.内容组织符合教学规律:内容的编排顺序;题材内容;生词和语法点的分布;词汇和句型的重现率;练习的内容和方式……

C.反映学科理论研究的新水平,更换旧内容、慎重选择新成果……

(5)交际性原则:

A.要选择有交际价值的教学内容。

B 语言材料的组织要体现生活的真实性。 (6)针对性原则:

要适合使用对象的特点

A.最基本特点是母语,母语文化背景与目的语、目的语文化对比所确定的不同的教学要点。

B.还要针对学习者的年龄、国别、文化程度特点、学习者学习目的特点、学习者学习起点和学习时限。

三、教材编写依据

1、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是理论基础。

2、语言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是直接理论依据。

3、目的语语言学和文化是教材内容的源泉。

4、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是教材编写的直接依据。

四、代表性教材介绍

四、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

1、性质:

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是为测试汉语作为

“文化震荡症”、“文化休克”:在非本民族文化环境中生活和学习的人,由于文化的冲突和不适应而产生的深度焦虑的精神症状,表现为感到孤独、气恼、悲伤、浑身不适乃至生病。随着对第二文化的了解和适应而逐渐消失。

3、调整阶段

4、适应阶段

(四)对待不同文化的态度

1、尊重不同的文化。

2、理解与适应目的语文化。

3、求同存异对待文化冲突。

4、外为我用,发展本国文化。

5、从跨文化交际的需要出发,选择文化依附。“文化依附”:人们言行所代表和体现的是哪一种文化。

二、文化教学的层次

(一)语言中的文化因素:语构文化、语义文化、语用文化。

(二)基本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最基本的“知识文化”,学习者感兴趣、希望了解。

(三)专门文化知识:高年级的文化课,不属于语言教学,是提高汉语交际能力的文化底蕴。

三、文化教学原则与方法

(一)基本原则

1、要为语言教学服务,与语言教学的阶段相适应

2、要有针对性

3、要有代表性

4、要有发展变化的观点

5、要把文化知识转化为交际能力

(二)教学方法 “文化揭示”

1、通过注释直接阐述文化知识

2、文化内容融会到课文中去

3、通过语言实践培养交际能力

第八章重点

1、掌握几个基本概念:文化、交际文化、语言交际文化、非语言交际文化、文化休克、文化依附。

2、文化的分类及其分类标准。

3、文化的属性。

4、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以及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何处置二者之间的关系。

5、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突显现的主要阶段及各个阶段的主要特点。

6、对外不同文化的基本原则。

7、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不同层次及采用的相应的教学方法。

8、文化教学的主要原则与方法。

第14篇:《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学习心得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学习心得

两年多年凭着对“对外汉语”字面上模糊地认识,来到了这个学校这个专业。在经历了两年与文学专业学生无异的专业基础课程培训后,在大三的第一个学期,终于迎来了这门看上去与“对外汉语”专业联系最为紧密的课程“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我想就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这门课程的了解和认识。

一. 我对“对外汉语教学”的认识。

在最初选择对外汉语这个专业的时候,我对“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解大概和很多不了解的人一样,认为就是简单的“教外国人学汉语”,并单纯的认为这并不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但经过两年多的理论知识学习,加上参加“中华文化大乐园”的实践经验,特别是开了“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这门课程以来,我对这个专业有了更新,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对外汉语教学虽说是近几年才得到国家相关部门和学者的高度重视,开始蓬勃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但严格来讲,对外汉语教学从20世纪50年代萌芽到现在,已经起起落落发展了60余年,因此,它并不是像我之前想象的,是一个近几年才产生的“新兴事物”。对外汉语教学是语言教学的一种,是针对外国人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语言教学。它以汉语语言学为本体,以对外汉语学科和教学论为两翼,并与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文化学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对外汉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习者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即汉语交际能力,其基本任务的确是“怎么让一个从未学过汉语的外国留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能最快最好的学习好、掌握好汉语”(陆俭明),但这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教什么、怎样教、用什么技术手段教、如何学等方面都大有文章。就教学的对象来说,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对象大多为不能使用汉语进行交际的成年人。教学对象的国别、年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学习方法和汉语基础等方面存在的差异都需要分别对待,都要求对外汉语教学有别于第一语言教学,这就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就教学内容来类型来说,汉语的基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汉字,和基本技能包括听、说、读、写、译,以及相关的语用规则和社会文化知

识都是学习者必须掌握的。因此,要达到教学目标,必须建立起庞大系统的课程设置和课型安排体系。就教学方法来说,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对象都是一些理解能力较强,但记忆能力和模仿能力较弱的成年人,教学单元、环节、步骤和行为都要针对他们的特点。并要克服因教学对象因无法理解作为主要授课的汉语而带来的困难。针对教学对象汉语水平参差不齐,还要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不同级别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就对外汉语教师本身来说,要求也非常高。除了要具备过硬的相关汉语知识之外,还要掌握必要的中国文化知识和技能,并且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必要的外语能力。

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主要分为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测试评估四部分。在今年上半年,我曾有机会参加了“中华文化大乐园”的课程教学部分。在实践过程中,我发现教那些有一定基础的菲律宾青少年说汉语,并不是我之前想象的那么简单。首先,在使用汉语教学时,就出现了教学对象无法理解等困难。其次,如何创造出一个让所有学生都可以讲汉语的语言环境令我十分困惑。再次,如何培养那些因为父母要求才来参加夏令营的学生对汉语的兴趣,调动起课堂的积极性也是一个我无法解决的难题。另外,在给学生解释一些困惑的问题时,我也时常感到自己知识储备的匮乏。这次实习的经历,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改变了最初我对对外汉语教学的看法。

综上,对外汉语教学并不是一门简单的,关于 “如何教外国人学汉语”的学科,其庞大的体系和精密的内部结构都是现阶段尚学艺不精的我无法深刻理解的。在我对“对外汉语教学”的认识改变的同时,我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也与日俱增。

二. 我对《对外汉语教学概论》教材的理解。

这本由陈昌来主编,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作为对外汉语专业本科生和语言学籍应用语言学专业对外汉语教学方向硕士研究生必学的基础教程,是一本较为系统、科学、实用,理论性、针对性强的专业教材。教材根据不同的侧重点分成了六章,包括学科论,基础论,过程论,阶段论,课型论和研究论,非常的全面。通过学习这本教材,我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概况和方法都有了初步的了解。这本教材内容深入浅出,语言浅显易懂,即使对于我们这种刚刚接触对外汉语专

业,尚未有充足实践经验的本科生来说,是一本很好的入门教材。但是在阅读学习本书的过程中,我感觉仍有如下这样几个问题困扰着我:1.书中对于某些名词或概念的解释有些迂回,让我理解起来有点费劲。比如在教材在第一章第一节和

第二章第一节中对于母语、第一语言、本族语和第二语言的论述就稍显拗口,让我理解起来不是那么的流畅。2.有一些观点未成定论。可能也是因为对外汉语作为一个学科产生的时间并不长,相关问题的讨论和研究才开始不久,所以在对于某些问题的看法上,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这种现象也在教材中有充分的体现。比如在教材第一章第二节,关于对外汉语学科建设的论述,再比如教材第五章第二节,对于阅读技巧的论述。这可以看成是教材编写者本着客观的态度编写而成的结果,但是对于像我这种尚未全面接触这门课程,所学知识还不足以形成一个自己的观点的同学来说,这样未免信息量有点大的让我不知所措。3.理论性太强,知识抽象。也许因为这是一本“概论”的教材,基本所有的论述都停留在理论的高度,缺乏具体的实例,这样知识系统过于抽象,在理解起来对我就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如果能在每个理论方法后面都搭配一个具体的案例,这样理解起来就轻松多了。毕竟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学科。

三. 我对于学习《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这门课程的感想。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这门课程的开设,改变了最初对“对外汉语”的简单认识。在学期初的时候,我对对外汉语教学还没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在听课时,常常觉得懵懵懂懂。但随着课程的推进,我对这门课越来越感兴趣。老师的一些观点及授课方式也很特别,并不是常规的照本宣科,而是以自己的实践经验结合教材上的理论,因此通俗易懂。但在学习本门课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自身的几个问题。其一,由于大一大二的现代汉语、语言学纲要等专业课基础打得并不是十分牢固,在参与课程讨论时常常只能提出一个模糊的认识,而不能上升到精准、权威的理论高度。其二,我感觉我的知识面还不够宽广,对一些老师提出来的问题感觉无从下手。由此看来,目前的我距离一位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还差很远,要想以后从事这方面的工作,还需付出大量的努力,为自己注入更多的知识能源。

以上是我对“对外汉语教学”这门课程的一些浅薄的认识。由于我自身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都达不到一个相当的高度,因此这些认识必然有片面和局限的地

方,还请老师加以指正。在学习“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这门课程中,在老师的步步引导下,无论是在知识层面,还是在思想方面,我都收获颇丰。但我知道,这还远远不够。虽然这门课即将结课,但我不会停下学习的脚步,我会继续学习与此相关的内容,丰富我的知识储备,提高认识能力,为以后成为一名优秀的对外汉语教师打好坚实的基础!

第15篇:《对外汉语教学概论》教学大纲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英文名称:An Introduction to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课程代码:012251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学分学时数:3学分54学时 适 用 专业:对外汉语

修订人:刘亚辉 修订日期:2007年3月10日 审核人:韩明 审核日期:2007年3月15日 审订人:莫其逊 审订日期:2007年3月20日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对外汉语教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中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是本专业的核心骨干课程之一。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学生必须了解对外汉语教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掌握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所涉及的诸多基本理论知识,用这些理论知识去指导实践。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对学生今后的教学水平和研究水平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二)课程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了解并掌握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所涉及的诸多基本理论知识和教学法,以提高学生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修养,把所学知识应用于语言教学实践,为今后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和语言研究打好基础。

除了教授和讨论有关的具体内容以外,本门课程将贯穿着观察问题、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思想方法。同时,将对一部分语言现象和文化现象进行对比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求学生熟悉外语教学的理论发展及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和基本理论,掌握基本概念,具备进行对外汉语教学的能力,培养学生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并付诸研究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重(难)点、教学要求及学时分配 第1章 对外汉语教学学科论(理论讲授9学时)

理解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和特点,了解对外汉语教学的任务、内容、学科体系和结构,了解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历史、现状和趋势,掌握语言教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讲授内容: 1.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和特点。 2.对外汉语教学的任务和内容。 3.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体系和结构。 4.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历史。 5.对外汉语教学的现状和趋势。 重点: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发展历史。 难点:语言教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第2章 对外汉语教学基础论(理论讲授9学时)

掌握第一语言教学与第二语言教学的异同,了解第二语言教学法的主要流派、对外汉语教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理解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特点。

讲授内容:

1.第一语言教学与第二语言教学的异同。 2.第二语言教学法的主要流派。 3.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特点。 4.对外汉语教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重点:第一语言教学与第二语言教学。 难点:第二语言教学法主要流派之间的异同。

第3章 对外汉语教学过程论(理论讲授6学时)

了解对外汉语教学的教材评估和选用原则、对外汉语教学的测试和评估以及对外汉语教学的师资培养和评估,理解和掌握对外汉语教学的总体设计、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特点和要求。

讲授内容:

1.对外汉语教学的总体设计。

2.对外汉语教学的教材评估和选用原则。 3.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特点和要求。 4.对外汉语教学的测试和评估。 5.对外汉语教学的师资培养和评估。 重点:对外汉语教学的总体设计。 难点: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特点。

第4章 对外汉语教学阶段论(理论讲授6学时)

理解阶段划分的基本原理,了解初、中、高级阶段教学以及速成教学的教学对象、教学目标和课程设置,掌握各阶段的教学原则。

讲授内容:

1.阶段划分的基本原理。

2.初、中、高级阶段教学的教学对象、教学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原则, 3.速成教学的教学对象、教学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原则。 重点:各阶段的教学原则。 难点:阶段划分的基本原理。

第5章 对外汉语教学课型论(理论讲授15学时)

理解听力、阅读、口语、写作以及综合课教学的理论依据,了解各门课程的特点、过程、方式和课堂练习方法,掌握各门课程的教学原则。

讲授内容:

1.听力教学的理论依据、过程、方式、课堂练习方法、教学原则,以及影响听力理解的主要因素。

2.口语教学的理论依据、特点、过程、方式、课堂练习方法、教学原则,以及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3.阅读教学的理论依据、过程、方式、课堂练习方法及教学原则。 4.写作教学的理论依据、模式、方法、教学原则。 5.综合课教学的理论依据、特点、过程、方式和教学原则。 重点:各种课型的理论依据。 难点:对各种课型特点的把握。

第6章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论(理论讲授9学时)

理解几种影响较大的第二语言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了解对外汉语教学法和课堂教学技巧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了解汉语水平考试的基本情况,掌握对比分析、偏误分析和中介语理论。

讲授内容:

1.几种影响较大的第二语言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缘起、主要内容、基本特征。 2.对外汉语教学法和课堂教学技巧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3.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的概念、发展概况、理论基础、步骤、方法及其在教学中的作用。

4.中介语理论的提出、发展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5.汉语水平考试的组织机构、历史、分数等级、考试内容等。 重点:几种语言教学和学习理论、对比分析、偏误分析、中介语理论。 难点:中介语理论。

三、各教学环节的基本要求

(一)课堂讲授 1.教学方法

吸收国内外语言教学研究新成果,特别是有关第二语言教学方面的研究成果,采用启发式教学法,结合对外汉语教学光盘、教学实例,并结合适当的讨论和练习进行讲授,力求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培养学生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 3.对外语的要求

了解一些语言的特点以及汉外对比,在授课过程中,给出主要专业名词、人物的英文单词。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更加深入了解汉语与其他语言的对比,并可掌握100个左右的英文专业术语。

4.教学辅助资料

对外汉语教学光盘、对外汉语教学实况录像等。

(二)作业、答疑和质疑

1.课外作业:除教材中的习题外,布置学生每人至少听五节课,其中包含五种课型。就本课程中某个问题写一篇小论文,不少于两千字。

2.答疑和质疑:每周在规定时间和地点至少安排一次答疑。

(三)考核方式

本课程建议采用闭卷考试和平时作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

四、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是: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汉外对比。

教师在先修课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讲授现代汉语及普通语言学知识时最好能结合一些对外汉语教学实例。

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应先组织学生听几次为留学生开设的汉语课,并组织学生与留学生多接触,便于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本课程的后续课程是:对外汉语教学法。

教师在后续课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对外汉语教学法实践性较强,但在教授时也要注意结合一些理论,使学生能将理论融入到实践中,对理论的理解更为深刻。

五、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一)建议教材

陈昌来.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二)教学参考书

1.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讲义)(内部资料),国家教委对外汉语教师资格审查委员会办公室.2.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3.周小兵,李海鸥.对外汉语教学入门.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4.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5.鲁健骥.对外汉语教学思考集.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6.刘珣.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简论.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2002.7.盛炎.语言教学原理.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8.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发展概要.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0.

第16篇: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名词解释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名词解释

课堂设计:

课堂设计是对语言教学相关的内外部因素尽信综合考虑,并对教学的事实进行的全面设计,它涉及教学的计划、实施、评估、管理以及与教学相关的行政管理等多方面内容,主要是对语言学习的性质、目的、过程、评估、教师和学生的作用等问题作出一般的规定和描述。简单地说,课堂设计就是对语言教学的整个过程制定计划方案并对其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和干预。

大纲制定:

大纲制定是指对语言教学大纲的一种设计,它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的要求对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实践进行规定和描述,其主要人物集中在语言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分级上。

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按照教学培养目标和教学目的,喂分解和落实教学内容而划分教学科目、设计课程,是针对课程本身进行计划和那排的一个概念,属于课堂设计的一部分。

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主要包括专业培养目标、基本要求、修业年限、课程设置、教学进程、总体安排、教学要求和相关说明等几部分,是涉及学习者知识、能力、素质等多方面内容的综合培养方案。

语言培训:

是为学习者培训与职业工作有关或获得工作所需要地能力的一种教学形式。这种教学形式可以说是第二语言教学的一种主要的、典型的类型。相应的,语言培训计划也可以比较典型地反映课程设计的特点。

总体设计: 吕必松认为,语言教学的总体设计就是在全面分析语言的教学的各种内外因素、综合考虑各种可能的教学错事的基础上制定出最佳教学方案,对教学类型、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途径、教学远足以及教师的分工和对教师的要求做出明确的规定,以便指导教学大纲的制定、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成绩测试,使各个教学环节成为一个互相衔接的、同意的整体,使全体教学人员根据不同的分工在教学上进行协调行动。简单地说,总体设计就是喂全部教学活动选择一种最优化的方案。它既指设计过程,又指设计结果。

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具有典型意义的、标准化的教学或学习范式。国外学术界较有影响的观点认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选择教材、指导教学活动的一种计划或范型;但国内学者一般把教学模式理解为开展教学活动的一整套方法论体系,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和活动程序。

测量的信度(Reliability)

测量的信度指测量结果的可靠性、一致性和稳定性的程度。也就是说,信度指再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测试条件下,使用同一测验,对同一组被试实施多次测验所得结果的一致性或稳定性的程度。

测量的效度(Validity)

测量的效度指测量的有效性或准确性,即测量对它所要测的东西准确测量的程度。一个测验能在多大程度上测出它要测量的东西,或者说该测验能在多大程度上达到预期的测验目的,这就是效度问题。

内容效度(Content Validity)

内容效度是指测验的内容对所欲测量的内容范围或行为范围取样的代表性和恰当性程度,即指实际测验内容与预定测验内容之间的一致性程度。

第17篇:对外汉语教学概论感想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感想

我是来自泰国的罗精益,由于对汉语的热爱,我申请到孔子学院的奖学金,来到了百年学府——山西大学。在这里,我学习汉语,学习中国文化,并且深深地爱上了“她”。

在很多的课程中,我最喜欢的一门课是白老师的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因为白老师给我的感觉,非常亲切,和蔼可亲,总是面带微笑,让我感觉到异国的温暖。

当初选择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时候,我的学习目的是在泰国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做中泰交流的传播者。当初就是这样单纯简单的想法,但是通过对于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的学习,发现这个任务并不是这样的轻松简单。通过学这门课,让我学到了很多如何更好的教授汉语、汉字和传播中华文化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对外汉语教学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到现在,已经发展了60多年,随着中国实力的越来越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汉语和文化,因为在中国,对于我们这些非母语学习第二语言的留学生来说,在中国有更好的学习语言的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我提高汉语的语言能力。

对外汉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习者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基本任务是“怎么让一个从未学过汉语的外国留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快最好的学习好、掌握好汉语。”但这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教什么、怎样教、如何教等问题,通过学习基本解决了,让我掌握了基本的教学知识。 通过课上所学,我也在努力尝试着运用所学知识,学以致用。我联系对外汉语交流社社长,帮我找教室,我每周五的下午都会在文科楼的教室里免费教中国学生泰语。刚开始,不知道怎么去教,之后我运用白老师讲的语音教学和词汇教学的知识,慢慢发现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来上我的课,我很高兴,她们也亲切的叫我“罗老师”。并且,运用老师的吸引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我也会在课堂上通过奖励小礼物等一些方法,吸引大家积极的学习泰语,了解泰国文化,并且,在这样的双向互动过程中,发现我的汉语表达能力越来越好,很多同学也夸赞我,“你的汉语好棒啊!”我会谦虚地说:“谢谢,没有。”这更加激发了我学习汉语的兴趣和动力,我也会通过做些小事情帮助那些帮助过我的同学们。

在这门课的最后,白老师让班上的中国同学教我们汉语,我感觉这样很有趣,穿上汉服,说着汉语,写着汉字,感觉很快乐,课堂上也变得生动有趣了,使我越来越爱上了这门课。

说实话,有时白老师课上讲的内容由于太难,我不是很理解,印象最深的是那些偏误分析、对比分析和中介语理论,我努力认真去听、去理解,但是实在太难了,还好班上有热心的同学帮助我。由于我没有这门课的教材,难免有些吃力,而在那段过程中,很感谢白老师和班级的热心同学们,谢谢你们,我的老师和朋友们。

以上就是我对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这门课的一些简单认识与自身实践运用。由于我自身知识水平的认识能力有限,所以,对有些知识的理解不是很好,还请白老师多多指教,我认真学习,加以改正,希望在白老师的步步引导和教育下,无论在知识方面、思想方面,还是在教学实践中,都有很大的提高。我会继续学习与此相关的知识和内容,充实自身知识,提高自身能力,为以后成为一名优秀的对外汉语教师好好努力,争取做中泰文化交流的传播者!

第18篇: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习题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和语言学试卷

一、填空 (每空1分,共10分)

1.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一般分为理解和表达两种,表达能力指的是说和写的能力。2.练习是语言学习的重要一环,练习的种类有理解性练习、模仿性练习和 交际性练习等等。

3.根据阅读方法的不同,阅读可以分为略读、跳读、精读和 泛读 等几种。 4.直接法是作为 语法-翻译法 的对立物在西欧出现的,代表人物是贝力兹。 5.功能法 产生于70年代的西欧,创始人是英国语言学家威尔金斯。

6.许多学者区分学习和习得。按照一般的看法,儿童掌握母语的过程和方法是习得 。 7.瑞士著名心理学家 皮亚杰 对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和儿童语言发展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 8.有一种假说认为,存在着语言学习的最佳年龄或时期,过了这段时期,语言学习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大减低了。这种假说称为 临界期 假说。

9.典型的对比分析包括描写、选择、对比和 预测 四个步骤。

10.在目的语国家学习时,文化接受过程一般分为四个阶段:观光期、挫折期、逐渐适应期、接受或完全复原期。

三、解释术语(每小题2分,共8分)

1.HSK——是“汉语水平考试”的简称,是专为测试外国人和非汉族人的汉语水平而设计的一种考试,由基础、初中等、高等三个平行的考试组成,(初中等)考试内容分为听力理解、语法结构、阅读理解、综合填空四部分,主要形式是多选题,设计依据是《汉语水平等级标准和考试大纲》。

2.教学评估——是对教学过程中所有因素进行的评价。评估分两种: 一种是教学过程中的评估,目的是为了得到学生对教学的反馈,以便改进教学;一种是总体性评估,目的是为了评价整个教学计划的价值。

3.“语言习得机制(LAD)”假说————“语言习得机制”假说是内在主义(或心灵主义)的代表人物乔姆斯基在研究第一语言习得时提出来的,这种假说认为,人类有一种先天的语言习得机制。

4.(第二语言)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激励人们学习的内在动力。学习动机属于学习者的情感因素(或个体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一般将学习第二语言的动机分成两种,持工具动机的学习者把语言作为一种工具来学习,持结合动机的学习者是想成为目的语社团的一个成员。

一、填空题

8.现代汉语教学理论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更加强调____________ 1 9.语言教学与语言学教学的不同之处表现在____________、教学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等方面。

10.替换练习的心理学基础是____________。

11.____________是外语教学的基本方式,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途径。

12.许多外语学者在其外语达到一定水平以后,在一段时间内可能会出现止步不停的情况,这种现象被称为“____________”

13.听力课一般分为两种:精听和泛厅,前者是为了理解听力内容的细节,后者在于____________。

14.中介语是介于本族语和____________之间的一种独立的语言系统,这种语言系统是由学习者创造的。

15.水平测试和 ____________是外语测试的两种最主要的最常见的测试。

16.对外汉语教学最基本的语言观是: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___________;最基本的目的观是:培养学习者的__________。

二、选择题

17.从评分角度来看,作文属于_______。

A客观性试题 B 主观性试题 C 分立式试题 D 理解性试题 18.________指的是试卷能否客观地反映测试对象的水平差异 A信度 B 效度 C 区分度 D 准确度

19.从课程设置的角度看,《汉语语法学》、《汉语语音学》一类的教材属于_______。A特殊用途语言教材 B 语言技能类教材 C 语言知识类教材 D 文化知识类教材

20.强调在第二语言教学忠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排斥机械性训练,主张“发现式学习”的教学法流派是_______。

A认知法 B听说法C 直接法 D 功能法

21.初、中等HSK(汉语水平考试)不含_______。A客观性试题 B 主观性试题 C 分立式试题 D 理解性试题 22.影响第二语言学习的情感因素主要是______。

A喜欢和讨厌 B 容忍倾向与排他倾向 C 动机和态度 D 沉思型与冲动型 23.______理论认为,外语学习的障碍主要来自学习者母语的干扰。 A对比分析 B 偏误分析 C 中介语 D普遍语法

2 24.按照语言结构的难易程度来编排教学内容及其水徐,同时又考虑到结构所表达的功能,这类教材属于______的教材。

A结构型 B 功能型 C 结构——功能型 D功能——结构型

25.美国语言教育家克拉申对第二语言习得提出了一系列假说,其中最著名的有监控假说和______等。

A 普通语法假说 B 内在大纲假说 C 中介语假说 D输入假说

26.“汉语计算机辅助教学”从广义上将,包括用计算机辅助制定教学大纲、教材编写、学习效果分析、测试与管理等。狭义的“汉语计算机辅助教学”主要指的是______,即只针对语言训练。

A 教材编写 B 学习效果分析C 语料分析 D 教学与学习2004年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全国统一试题

一、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主观性试题、客观性试题是从____评分的客观性_____的角度划分出来的。2.认识法的理论性基础是____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言学______和__认知心理学_____。 3.对母语是英语的学生来说,_声调或送气音和不送气音______是他们学习汉语语音时遇到的最大困难。

4.HSK考试分为基础汉语水平考试、__初,中等___汉语水平考试、高级汉语水平考试三种,共分为_____11___级。

5.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认为人类先天具有一种习得语言的能力,他把这种能力称为__语言习得机制 LAD______。

6.就语言学习而言,沉思型和冲动型是两种不同的__认知方式________。

7.成绩测试主要用来检查测试对象在学习的一定阶段掌握所学课程的情况,测量他们的__学习成果________。

8.___言语交际能力______指的是一个人掌握语言要素和语用规则的能力。

二、选择题 (每题1分,共6分)

1.专用语言教学(LSP),是在_______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A.语法翻译法 B.直接法 C.认知法 D.功能法

2.保证_________的关键是测试项目和测试内容要与测试目的相一致。A.难易度 B.效度 C.区分度

D.信度 3.总体设计的根本任务是_________。

A.编写最好的教材 B.采用最有效的教学方法

3 C.设计最有针对性地考试 D.选择最佳教学方案

4.按照先后顺序可以把一个人所习得、掌握的语言划分为_________。A.母语和外语 B.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 C.强势语言和弱势语言 D.本族语和非本族语 5.对比分析的理论基础是_________ A.中介语理论 B.认知语言学 C.结构主义语言学 D.心理语言学 6.《入门阶段》、《英语初阶》是_________的纲领性文件。 A.功能法 B.听说法 C.认知法 D.听说法

7.教材可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报刊阅读》、《新闻听力》是按_________划分出来的 A.教学方法 B.教学对象 C.教学手段 D.课程类型

8.在课堂教学中,一个教学环节是由若干个_________组成的。A.教学技巧 B.教学步骤 C.教学单位 D.教学对象

一、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基础主要包括:语言学、语言学习理论 和 一般教学理论 。

2、对外汉语教学是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作为 第二语言

的教学。

3、

教材

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依据,它与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共同构成学校教学内容的主体。

4、教材评估的基础原则是实用性、知识性、针对性、交际性

和 科学性

5、语言交际能力是由言语技能和 言语交际功能 构成的。

6、记忆分为 长时

记忆和

短时 记忆两种。

7、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主要包括教学理论和 教学法

两部分。

二、选择题 (每题1分,共6分)

1、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形式是

A、语法讲解 B、课堂教学 C、听说训练 D、教材编写

2、语言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属于 。 A、水平测试 B、诊断测试 C、成绩测试 D、潜能测试

3、“听、说、读、写”既是课堂语言教学的手段,也是第二语言教学的 之一。

4 A、方法 B、目的 C、技巧 D、内容

4、对外汉语教学中,最重要的选词标准是

A、口语中常用的 B、意思单一的C、常用的、构词能力强的 D、适用范围广、文化内涵丰富的

5、非语言交际主要表现为

A、面部表情 B、服装打扮 C、体势语 D、手势

6、直接法的“直接”是指

A、不用书本,直接听说目的语 B、直接用目的语教授目的语 C、直接翻译目的语的意思 D、直接去目的语国家学习

三、术语解释(每题2分,共8分)

1、第二语言

2、表达能力

3、负迁移

4、语境练习

四、论述题(每题8分,共40分)

1、为什么许多口语教材都以会话为基本形式?

2、功能教学法的优点是什么?

3、课堂上怎样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4、为什么要区分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

5、考察语言测试质量的标准有哪些? 2002年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试题

二、选择正确答案(填上标号,每空1分,共6分)

1、我国传统的汉语“精读课”是属于什么类型的课程:( ) A、就是通常所说的语法课 B、是阅读课的一种,与泛读课相对 C、属于训练读写的综合性课 D、是听说读写全面训练的综合性课

2、完成测试(cloze testing)中“完形”一词来自:( ) A、转换生成语言学 B、行为主义心理学派 C、格式塔心理学派 D、结构主义语言学

3、直接法主张在外语教学中:(

A、应该尽量利用学生的母语 B、完全不使用学生的母语 C、有限度地使用学生的母语 D、直接把目的语翻译成母语

4、把汉语课分为会话课、阅读课、听力课,是根据什么来划分的:( ) 5 A、语言材料的性质 B、语言知识的内容 C、语体风格 D、语言技能

5、按测试的内容特点划分,“多项选择”属于:( ) A、分立式测试 B、标准化测试 C、模参照测试 D、水平测试

6、第二语言教学的中心环节和基本方式是( ) A、技能训练 B、知识传授 C、课堂教学 D、教材编写

三、术语解释(每小题2分,共8分)

1、第二语言学习策略

2、迁移

3、测试的效度

4、教学技巧

二、选择题(每空1分,共5分)

1、国内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属于

A、母语教学 B、外语教学 C、第二语言学习D、对外汉语教学

2、《教非汉族学生学习汉语的一些问题》是建国以来第一篇全面讨论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的论文,它的作者是:( ) A、王还 B、邓懿 C、吕叔湘 D、周祖谟

3、最早为对外汉语教学构建语法体系的教材是:( ) A、《基础汉语》 B、《汉语教科书》 C、《实用汉语课本》 D、《初级汉语课本》

4、对外汉语教学四大环节的中心环节是:( ) A、总体设计 B、教材编写 C、课堂教学 D、语言测试

5、强调以句型为中心反复进行操练的教学法是:( ) A、听说法 B、直接法 C、认知法 D、功能法 2000年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试题

一、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第二语言教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中,现代教学理论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更加强调以___学生_____为中心,研究的重点在“教”和“学”之间更加重视___以学习为重点________。

2、外国人说汉语难学,主要指的是___汉字难__________。

3、设计教学环节要能够体现语言、______语言学习_____和____语言教学_____的规律。

4、社会语言学家认为语言交际能力包括:___听__、___说__、__读__和__写___。

5、反对过分依赖机械性的重复操练,主张发挥学生的智力,注重对语言规则的理解和创造性的运用,目标是全面掌握语言,这种教学法是_认知法________。

二、选择题(每空0.5分,共2分)

1、《跟我学》是80年代较有影响的把英语作为外语教学的基础英语教材,它的编写意图和对象是______。

A、以情景结构法为指导,供成年人学习的。 B、以结构功能法为指导,供成年人学习的。 C、以功能意念法为指导,供儿童学习的。 D、以功能意念法为指导,供成年人学习的。

2、偏误分析的理论基础是______。

A、对比分析 B、中介语理论 C、结构主义语言学 D、心理语言学

3、_______是第二语言教学的中心环节和基本方式,是语言教师的根本任务。A、口语训练 B、技能操练 C、教材编写 D、课堂教学

4、直接法的优点之一是_______。

A、重视思维和理论知识的作用。 B、有利于学生外语思维和言语能力的培养 C、促成学生第一语言的正迁移。 D、注重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一、填空(每空1分,共15分)

1、从教学性质上看,对外汉语教学既是一种 第二语言教学 ,又是一种__外语教学______。

2、第二语言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____言语能力和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_____

3、第二语言教学的全过程和全部教学活动包括__总体设计_ 教材编写___、__课堂教学___和测试等四个环节,其中心环节是___课堂教学____。

4、第二语言测试可分为___水平测试 成绩测试 诊断测试 和 潜能测试四大类。H、S、K是一种_水平测试________。

5、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规律是由 语言规律、语言学习规律、语言教学规律等共同决定的。

二、选择填空(每空1分,共5分)

1、总体设计的根本任务是__________。

A、全面分析语言教学规律 B、选择最佳教学方案 C、协调各教学环节 D、对具体的课堂教学作出规定

2、第一部称作以结构和功能相结合的原则编写的对外汉语教材是__________。

A、《初级汉语课本》 B、《基础汉语课本》 C、《汉语教科书》 D、《实用汉语课本》

3、功能法产生于__________。

A、30年代的苏联 B、40年代末的美国

7 C、60年代初的北欧 D、70年代初的西欧

4、认知法产生于__________,其语言学理论基础是__________。A、英国 B、美国 C、法国 D、加拿大

E、结构主义语言学 F、社会语言学 G、转换生成语法 H、系统功能语法

一、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基础理论主要有:语言学 心理学 教育学

2、对语言学习发生重要影响的因素有:语言迁移 社会文化环境 学习者的主体特性和个性因素

3、编写与评估对外汉语教材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实用性原则 知识性原则 趣味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

二、选择填空(将正确答案的编号填在横线上,每空2分,共10分)

1、一份试题对学生重复测试,是验正试题___________的方法之一。A、效度 B、信度 C、区分度 D、难易清晰度

2、“听说法”的心理学理论依据是____________,这种心理学理论的创始人是___________。A、认知心理学 B、构造主义心理学 C、行为主义心理学

D、儿童心理学 E、巴甫洛夫 F、斯金纳 G、皮亚杰 H、华生

3、语言学习理论研究历来是___________研究的重要领域。A、语言学 B、心理学 C、教育学 D、对外汉语教学

4、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个需要专门研究的学科而被提出来的时间是___________。A、80年代初 B、80年代中 C、80年代末 D、70年代末

一、填空(每空1分,共14分)

(一)对外汉语教学的全部教学活动可概括为 总体设计 教材编写 课堂教学 语言测试 等四大环节。

(二)对外汉语语言要素的教学包括 语音 词汇 语法 汉字 等四个方面。

(三)作为一项处理教与学关系的教学原则,对外汉语教学应以学生为 中心 ,以教师为 主导

(四)对外汉语教师对不同民族的文化应采取 客观 尊重 的态度。

(五)HSK的全称 汉语水平考试 ,是为 母语非汉语 的学习者制订的,其初、中等共分 八 级。

二、选择正确答案 (填上标号,每空1分,共6分)

(一)我国正式出版的第一部对外汉语教材是______。A.《基础汉语课本》 B.《基础汉语》 C.《汉语教科书》 D.《实用汉语课本》

(二) 外语教学听说法产生于______国,其语言学基础是______。A.法国 B.美国 C.英国 D.加拿大

E.结构主义语言学 F.转换生成语言学 G.历史比较语言学 H.机械语言学

(三)世界汉语教学学会的会刊是______,该刊物为______。

A.《汉语学习》 B.《世界汉语教学》 C.《语言教学与研究》 D.《学汉语》 E.月刊 F.双月刊 G.季刊 H.双季刊

(四)学过800学时(在中国,相当于初等一年级)的零起点学生掌握的词汇量应约为______。

A.1000 B.1500 C.2000 D.3000

一、填空 (每空1分,共14分)

1.通常所说的大写字母“C”文化(Culture)指的是 知识文化或知识性 文化。

2.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所提出的“交际能力”的概念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语法性,即合乎语法;二是 可接受性或得体性 。

3.认知法的心理学基础是认知心理学,语言学基础是 转换生成语言学 。 4.偏误分析的理论基础是

中介语理论 。

5.一部好的汉语教科书应该具有科学性、实用性、针对性 和趣味性。

6.赛林格提出的“中介语”是指介于本族语和目的语之间的独立的语言系统。它是由 第二语言学习者 创造的语言系统。

7 广义的教学法指教学法体系,狭义的教学法指 (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技巧 。 8.按评分的客观化程度区分,作文属于 主观性 试题。 9.对外汉语教学既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又是一种 外语教学 。

10.第二语言教材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儿童汉语》、《大学英语》等是按 学习对象/教学对象 分出来的;《旅游口语》、《商务汉语》是按 学习目的/教学目的 分的。

8.对比分析的目标是找出学生在学习目的语中的( 难点 ),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教学重点。

9 9.认知法的理论基础是( 认知心理学 )和( 转换生成语言学 )。

10.HSK 分为基础汉语水平考试、( 初 中等汉语水平考试 ) 和高等汉语水平考试三种 , 共 11 级。

11.按照不同的测试目的 , 可以将语言测试分为水平测试、成绩测试

、诊断测试和潜能测试等。

12.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认为人类先天具有一种习得语言的能力 , 他把这种能力称为 语言习得机制 LAD 。

13.练习是语言学习的重要一环 , 练习的种类一般分为理解性练习、

模仿性练习和记忆性练习等。

14.就语言学习而言 , 沉思型和冲动型是两种不同的 认知风格

15.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有积极的一面 , 也有消极的一面 , 这种现象通常称为语言的 迁移作用

16.应用语言学广义上是跟理论语言学相对的 , 如社会语言学、计算语言学等 ; 狭义上则专指

语言教学 或第二语言教学 。

17.第二语言教学的重点是语言要素的教学和语言技能的训练 , 其中语言要素指的是 A.听、说、读、写 B.听、说、读、写、译 C.语素、词汇、句子 D.语音、词汇、语法

18." 专用语言 "(LSP) 教学 , 是在 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A.语法一翻译法 B.直接法 C.认知法 D.功能法

19.文化休克主要出现在对目的语文化适应过程的 A.观光期 B.挫折期

C.逐渐适应期 D.完全复原期

20.保证 的关键是测试项目和测试内容要与测试目的相一致。 A.难易度 B.效度 C.区分度 D.信度

21.教材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 《报刊阅读》、《新闻听力》是按 划分出来的。 A.教学方法 B.教学对象 C.教学手段 D.课程类型

22.错误分析的理论基础是

10 A.对比分析 B、中介语理论 C.结构主义语言学 D、心理语言学 23.语言教学中所说的言语技能指的是 A.组词造句的能力 B.口头表达的技巧 C.听说读写的能力 D.解释词义的能力

24.按照测试的内容特点划分 ," 多项选择 " 属于 。 A.分立式测试 B.标准化测试 C.常模参照测试 D.水平测试

25.语言教学的全过程和全部教学活动可以归纳为 A.理论研究、总体设计、课堂教学、测试 B.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测试 C.教学设计、课程设置、教材编写、评估 D.教学任务、教学过程、课外活动、评估

26.把汉语课分为会话课、阅读课、听力课 , 是根据A.语言材料的性质 B.语言知识内容 C.语体风格 D.言语技能

来划分的。四大环节。 11

第19篇:《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学习心得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学习心得

两年多年凭着对“对外汉语”字面上模糊地认识,来到了这个学校这个专业。在经历了两年与文学专业学生无异的专业基础课程培训后,在大三的第一个学期,终于迎来了这门看上去与“对外汉语”专业联系最为紧密的课程“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我想就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这门课程的了解和认识。

一. 我对“对外汉语教学”的认识。

在最初选择对外汉语这个专业的时候,我对“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解大概和很多不了解的人一样,认为就是简单的“教外国人学汉语”,并单纯的认为这并不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但经过两年多的理论知识学习,加上参加“中华文化大乐园”的实践经验,特别是开了“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这门课程以来,我对这个专业有了更新,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对外汉语教学虽说是近几年才得到国家相关部门和学者的高度重视,开始蓬勃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但严格来讲,对外汉语教学从20世纪50年代萌芽到现在,已经起起落落发展了60余年,因此,它并不是像我之前想象的,是一个近几年才产生的“新兴事物”。对外汉语教学是语言教学的一种,是针对外国人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语言教学。它以汉语语言学为本体,以对外汉语学科和教学论为两翼,并与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文化学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对外汉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习者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即汉语交际能力,其基本任务的确是“怎么让一个从未学过汉语的外国留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能最快最好的学习好、掌握好汉语”(陆俭明),但这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教什么、怎样教、用什么技术手段教、如何学等方面都大有文章。就教学的对象来说,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对象大多为不能使用汉语进行交际的成年人。教学对象的国别、年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学习方法和汉语基础等方面存在的差异都需要分别对待,都要求对外汉语教学有别于第一语言教学,这就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就教学内容来类型来说,汉语的基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汉字,和基本技能包括听、说、读、写、译,以及相关的语用规则和社会文化知识都是学习者必须掌握的。因此,要达到教学目标,必须建立起庞大系统的课程设置和课型安排体系。就教学方法来说,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对象都是一些理解能力较强,但记忆能力和模仿能力较弱的成年人,教学单元、环节、步骤和行为都要针对他们的特点。并要克服因教学对象因无法理解作为主要授课的汉语而带来的困难。针对教学对象汉语水平参差不齐,还要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不同级别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就对外汉语教师本身来说,要求也非常高。除了要具备过硬的相关汉语知识之外,还要掌握必要的中国文化知识和技能,并且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必要的外语能力。

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主要分为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测试评估四部分。在今年上半年,我曾有机会参加了“中华文化大乐园”的课程教学部分。在实践过程中,我发现教那些有一定基础的菲律宾青少年说汉语,并不是我之前想象的那么简单。首先,在使用汉语教学时,就出现了教学对象无法理解等困难。其次,如何创造出一个让所有学生都可以讲汉语的语言环境令我十分困惑。再次,如何培养那些因为父母要求才来参加夏令营的学生对汉语的兴趣,调动起课堂的积极性也是一个我无法解决的难题。另外,在给学生解释一些困惑的问题时,我也时常感到自己知识储备的匮乏。这次实习的经历,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改变了最初我对对外汉语教学的看法。

综上,对外汉语教学并不是一门简单的,关于 “如何教外国人学汉语”的学科,其庞大的体系和精密的内部结构都是现阶段尚学艺不精的我无法深刻理解的。在我对“对外汉语教学”的认识改变的同时,我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也与日俱增。

二. 我对《对外汉语教学概论》教材的理解。

这本由陈昌来主编,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作为对外汉语专业本科生和语言学籍应用语言学专业对外汉语教学方向硕士研究生必学的基础教程,是一本较为系统、科学、实用,理论性、针对性强的专业教材。教材根据不同的侧重点分成了六章,包括学科论,基础论,过程论,阶段论,课型论和研究论,非常的全面。通过学习这本教材,我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概况和方法都有了初步的了解。这本教材内容深入浅出,语言浅显易懂,即使对于我们这种刚刚接触对外汉语专业,尚未有充足实践经验的本科生来说,是一本很好的入门教材。但是在阅读学习本书的过程中,我感觉仍有如下这样几个问题困扰着我:1.书中对于某些名词或概念的解释有些迂回,让我理解起来有点费劲。比如在教材在第一章第一节和第二章第一节中对于母语、第一语言、本族语和第二语言的论述就稍显拗口,让我理解起来不是那么的流畅。2.有一些观点未成定论。可能也是因为对外汉语作为一个学科产生的时间并不长,相关问题的讨论和研究才开始不久,所以在对于某些问题的看法上,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这种现象也在教材中有充分的体现。比如在教材第一章第二节,关于对外汉语学科建设的论述,再比如教材第五章第二节,对于阅读技巧的论述。这可以看成是教材编写者本着客观的态度编写而成的结果,但是对于像我这种尚未全面接触这门课程,所学知识还不足以形成一个自己的观点的同学来说,这样未免信息量有点大的让我不知所措。3.理论性太强,知识抽象。也许因为这是一本“概论”的教材,基本所有的论述都停留在理论的高度,缺乏具体的实例,这样知识系统过于抽象,在理解起来对我就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如果能在每个理论方法后面都搭配一个具体的案例,这样理解起来就轻松多了。毕竟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学科。

三. 我对于学习《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这门课程的感想。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这门课程的开设,改变了最初对“对外汉语”的简单认识。在学期初的时候,我对对外汉语教学还没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在听课时,常常觉得懵懵懂懂。但随着课程的推进,我对这门课越来越感兴趣。老师的一些观点及授课方式也很特别,并不是常规的照本宣科,而是以自己的实践经验结合教材上的理论,因此通俗易懂。但在学习本门课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自身的几个问题。其一,由于大一大二的现代汉语、语言学纲要等专业课基础打得并不是十分牢固,在参与课程讨论时常常只能提出一个模糊的认识,而不能上升到精准、权威的理论高度。其二,我感觉我的知识面还不够宽广,对一些老师提出来的问题感觉无从下手。由此看来,目前的我距离一位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还差很远,要想以后从事这方面的工作,还需付出大量的努力,为自己注入更多的知识能源。

以上是我对“对外汉语教学”这门课程的一些浅薄的认识。由于我自身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都达不到一个相当的高度,因此这些认识必然有片面和局限的地方,还请老师加以指正。在学习“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这门课程中,在老师的步步引导下,无论是在知识层面,还是在思想方面,我都收获颇丰。但我知道,这还远远不够。虽然这门课即将结课,但我不会停下学习的脚步,我会继续学习与此相关的内容,丰富我的知识储备,提高认识能力,为以后成为一名优秀的对外汉语教师打好坚实的基础!

第20篇: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提纲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提纲

第一章 ;绪 论

1、对外汉语教学名称的由来及其发展

新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创始于1950年,记住对外汉语教学的重大事件:

1978年在北京召开北京地区语言学科规划座谈会,与会学者提出了对外汉语教学时一门学科的看法。

专业出版社: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专业刊物:《语言教学与研究》

《世界汉语教学》(世界汉语教学学会的会刊) 领导机构:国家汉办(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

汉语教学机构的建设:(1)海外孔子学院建设 (Confucius Institute),(2)中国国内对外汉语教学基地的建设

1983年成立中国教育学会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标志着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正式诞生。

1984年教育部部长何东昌:“多年的事实证明,对外汉语教学已发展成为一门新的学科。”这标志着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其学科地位及其命名已得到我国政府的正式确认。

1994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对外汉语教学的定性、定位、定量问题座谈会指出:“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根本的区别,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教学,教学规律也没有足够的共同点,所以它们不可能属于同一学科。”

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于1997年末,在广西南宁召开“语言教育问题座谈会”。会上有人提出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属于狭义的应用语言学这一传统提法。

元末明初供朝鲜人学汉语的有名的教材是老乞大和朴通事

2、对外汉语教学的四大环节是什么?教学大纲如何分类?

我们把对外汉语教学的全过程和全部教学活动分为四大环节,即: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测试,

3、对外汉语教学的两属性三要素是什么?具体内容要记住

4、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类型和教学模式,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特色教学模式是什么(名称及适用阶段)

汉语言专业教育

 性质:兼有专业教育和第二语言教学两种属性。  教学内容:

 言语技能教学和研究交际技能教学 汉语基础知识和汉语言理论知识教学 中国人文知识和相关专业方向知识的教学 体育、中文信息处理 第二外语的教学

汉语进修教学

 非学历教育类型

 面向长期来华进修的汉语的学习者,具有全面性、系统性、多等级的特点。  以培养学生汉语的综合运用能力为目标  期限一般为半年、一年或者更长时间。

 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是教学内容的系统化和学习的阶段性矛盾。另一个重要问题是测定学习者入学时的汉语水平。

汉语短期教学

 属于非学历教育类型。

 教学具有单一性、实用性、针对性和灵活性的特点。  最显著的特点是短时特性、整体应变性和强化性。一般设定在10周之内。美国一些第二语言教学机构设定为7周或9周,我国设定为4周或8周。

5、对外汉语教学的课程设置(p58)

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综合课

2、专项技能课

3、专项目标课

4、语言知识课

5、翻译课

6、其他课程。(参考刘本P300)

6、学科理论基础研究概述

总体来看,人们提到的第二语言教学或外语教学的学科理论基础是: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化学、哲学这五门学科。

7、学科理论基础的地位和范围:

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基础并不就是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基本理论。所说的“学科理论基础”都是各自独立的学科,他们有着各自独立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及理论体系。他们中的任何一门学科都不能单独指导和支撑起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论体系。 哲学是对外汉语教学最深厚的理论基础(74) 语言学是对外汉语教学核心性的理论基础 语言学是研究语言本质、结构和功能等语言现象本身的科学,第二语言教学是研究教授和学习语言规律的科学。

教育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础(P77) 心理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理论基础(P7

7、78) 文化学也是对外汉语教学重要的理论基础(P78)

8、对外汉语教学最根本的性质,

它既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区别于母语教学),又是一种外语教学(有别于对我国少数民族的教学)。对外汉语教学最基本的语言观是,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最基本的教学观是,要把语言当做交际工具来教,而不是当做知识体系来教;最基本的目的观是,培养汉语学习者的交际能力。

9、对外汉语总教学原则:

1、以学生为中心原则

2、以交际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的原则

3、以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为框架的原则。

教学法及流派(教学法的内容是重中之重,涵盖填空选择论述题型)

10、了解几种教学法的基本内容: 一)、语法翻译法的理论基础 二)、直接法相关内容(direct method) 三)、听说法 

  • 听说放在首位 先用耳听 后用口说(audio-oral)

反复口头操练

最终能自动化地运用所学语言材料

• 听说法又被称为口语法、结构法、语言学法、句型法、耳口法等。 四)视听法的主要特征 (1)语言和情景紧密结合。

• (2)重视口语教学,认为口语是教学的基础。

• (3)重视句型教学,强调通过情景操练句型,使学生掌握在一定场合常用的成套生活用语。

• (4)日常生活情景对话是教学的中心。

• (5)排除母语和文字作为中介,直接用外语进行释义和练习。

运用视听法的教材《新概念英语》 五)交际法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1、汉语语音教学法分为哪两种?

• 总体上可分为两种:

• 音系教学:是从汉语语音体系出发进行的语音教学,也就是从汉语单音教学开始,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声韵调和拼音等各单项的专门练习,直到掌握汉语语音系统。 • 优势:重视语音,发音标准,学生有一定听辨纠音能力,对后续学习比较有利。但趣味性较低,枯燥,忽视语调,听说习惯不好,口语不流利。

• 语流教学:是从汉语实际语言运用出发进行的语音教学。也就是把语音教学融入会话中,从会话入手,从会话中分解语音要素,把语音练习和会话练习结合起来,最终再回归到会话。

• 优点:学生学习有成就感,较快入门。但听辨纠音能力较弱,单字调发音不清。

12、语音教学的具体方法(要求能举例子)

模仿练习对比法 引导法 夸张法 直观教学 拖音法 • 以旧带新法

13、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三个阶段及主旨

• 1) 初级阶段只须教最基本的语法形式,使习得者具备区分正误的能力 • 2)中级阶段侧重语义语法的教学,使习得者具备区别语言形式异同的能力

3)高级阶段侧重语用功能语法的教学,使习得者具备区别语言形式之高下的能力 •

14、语法教学三种基本的教学方法 • (1)归纳法 • (2)演绎法 • (3)句型法

• 引导性的发现法或综合法:前面两种方法的结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分析、类推,自己发现语法规则,并进行操练。先采用演绎法,简要揭示语法规则,然后通过大量练习,在初步掌握语法规则的情况下,做进一步的归纳总结,加深对规则的理解。

15、跨文化交际 要求掌握:

1、定义

2、两种形式

3、大文化小文化 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和研究概述

16、20世纪50—70年代的教材编写概况

1958年 邓懿 《汉语教科书》商务印书馆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部正式出版的对外汉语教材以语法结构为主;

• 二、20世纪80、90年代—21世纪初的教材编写情况

《基础汉语课本》(李培元,外文出版社,1980) 《实用汉语课本》(刘珣 商务印书馆 1981) • 《初级汉语课本》(鲁健冀 北京语言学院/华语出版社 1986) 以其为主干的配套教材是我国最早编写的系列教材

90年代 北语对外汉语教学系列教材

• 从课程角度考虑对外汉语教材的分类(能辨析教材的归属)

1、语言技能类教材:包括综合技能训练和专项技能训练

2、语言知识类教材

3、文化知识类教材

4、特殊用途语言教材 (商贸、旅游、外交等)

18、第二语言习得部分,对比分析、偏误分析、中介语所you内容都是重点,包括对小知识点和大知识点的掌握

18、所谓对比分析 (contrastive analysis), 是把两种语言进行对比 , 从而确定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对比分析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预测母语对第二语言的学习所可能造成的影响 , 即第二语言学习者受母语干扰可能会出现的错误 , 从而确定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 采取相应的预防性措施。 • 对比分析强硬派与温和派的观点是什么?

19、对比分析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进入到语言教学领域是从美国结构主义学者拉多1957年发表的《跨文化的语言学》开始的。

20、( 二 ) 对比分析的理论基础

第一,各种语言之间有着许多相同点,也有许多不同点 ; 第二,各种语言之间的异同点都是可以描述的 ; 第三,各种语言之间的异同点是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中产生迁移的根源。

21、对比分析的相关概念

迁移 学得的经验对后来学习的影响。

正迁移 起促进作用的影响是正迁移 比如主谓宾句子。 负迁移(语际干扰) 起干扰作用的影响是负迁移。 我去了学校昨天 王二结婚了玉兰”、“今天总理握手我”

22、( 三 ) 对比分析的步骤与方法

1.描写 对学生的母语和目的语进行准确、清晰的描写 2.选择 选择一定的语言项目、规则或结构进行对比 3.对比 找出两种语言关系中的特殊点

4.预测 对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和难点形成预测

23、偏误分析的概念及其发展概况

1967 年 , 英国应用语言学家科德 (S.P.Corder) 将语言错误分成了失误 (mistake) • • • 和偏误 (error) 两种

失误是不成系统的、偶发的和无规律的

偏误只有学习第二语言的人才会有的 , 是成系统的、多发的和有规律的。 偏误是语言学习者由于缺乏语言能力所造成的错误。 特点是:出现频率高,生成者不能自纠。

偏误分析 (error analysis), 就是对学生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所犯的偏误进行分析 , 从而发现第二语言学习者产生偏误的规律 , 包括偏误的类型 , 偏误产生的原因 , 某种偏误产生的阶段性等等。

( 二 ) 偏误分析的理论基础

偏误分析的理论基础是中介语理论。 ( 三 ) 偏误分析的分类

从语言要素角度:语音、词汇、语法、文字、篇章 数学模式 偏误产生原因

偏误产生原因的分类:

语际偏误:由于母语的干扰而引起的偏误,又称干扰性偏误或对比性偏误。 语内偏误:第 二语言内部的发展偏误,目的语规则泛化偏误。 这类偏误一般在其母语中找不到根源,而且不同母语背景的学习者也会出现同样的偏误。比如汉语中形容词一般不单独做谓语,要么前面加程度状语要么后面有程度补语,但是如果形容词做谓语表示变化时,就不能再受“很”等表示程度的副词的修饰,而学习者常常会在学了第一条规则之后就套用在所有句式中,造出“我今天起得很晚了”之类的错误句子。 训练偏误:主要指教师不够严密的解释和引导、甚至不正确的示范,教材的科学性不强或编排不当,课堂训练的偏差等。相连的两个数词表示概数。他的孩子十

五、十六岁。

24、什么是石化现象

石化现象 ,指外语学习者的 中介语中一些语言项目、语法规则和系统性知识趋向于固定下来的状态 ,年龄增长和学习量的变化对改变这种固定状态不起作用。石化了的结构一般以潜在的方式存在 ,甚至在表面上似乎已经清除了以后 ,还是会在 中介语的使用中出现。

25、什么是中介语?

中介语是第二语言学习者所特有的一种目的语系统,这个系统在语音、词汇、文化、交际等方面,既不同于学习者的母语系统,也不同于学习者的目的语系统,这个系统是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逐渐靠拢的动态语言系统。

26、第七章语言测试部分要求掌握语言测试的分类及包括的典型考试类别。知道常见的题型属于哪个类别即可

27、语言测试的作用是什么?

28、汉语等级考试的等级及层次

29、法国字本位教学法的典型教材是什么?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教案模板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教案模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