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夸父逐日教案(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5-13 21:03:49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夸父逐日教案

[创意说明]

《夸父逐日》是一篇短小的文言文神话故事,篇幅短小,内容精练,意蕴丰富,易理解。学习本文,除朗读背诵、积累一些文言词汇、了解神话故事反映的内容外,重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说话能力、思维能力。本文按照了解神话—品读神话—拓展神话激活思维的过程来学习。

[教学目标]

1、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神话故事的含义及夸父形象。(教学重点)

3、拓展思维训练、口语训练。(教学重点)

4、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神话是我们文学天地中灿烂夺目的瑰宝。女娃造人的故事还记得吗?你还读过哪些神话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女娃补天,精卫填海)

2、播放《夸父逐日》flash动画,学生根据画面用通俗易懂的现代语言复述故事。

3、讲述神话的产生和特点及《山海经》。

二、整体感悟(品读神话)

1、师配乐朗读。

2、生自由朗读,勾画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解决。逐走:竞跑,赛跑。欲得饮:想要。

饮于河:黄河。大泽:大湖。邓林:桃林。

3、展示朗读,学生个体和集体朗读结合,激发兴趣。学生当众朗读,师生一起评点(可以从字音、语气、语调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4、全文仅37个字,但故事情节波澜曲折,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

明确:逐走,入日——渴,饮于河渭——北饮大泽——道渴而死——弃杖化邓林

三、问题探讨

1、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2、你对夸父追日的行为有什么看法?你能不能写一段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

明确:夸父是一个古代神话英雄,他不向自然屈服,敢于和自然斗争,甚至为此献身,更令人感动的是,死后,他的手杖,还要化成一片桃林,将顽强的生命延续下去。勇于探索、不怕牺牲、造福人类的可贵精神

(对夸父这个人物,学生会有分歧,可能有学生认为夸父是不自

量力,教师对此也不要断然否定,应该保护学生争论问题的积极性。可以从神话故事的特点方面引导学生从积极方面理解夸父的行为,从而理解夸父的宏大的志向,巨大的气魄。)

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学生自写,然后交流。

3、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夸父口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那么,什么是“邓林”呢?“邓林”实有基础,在现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据清代学者毕沅考证,“邓”“桃”音近,“邓林”即“桃林”。“邓林”为地名之说,与“邓林”即“桃林”之说并不矛盾。我们可以认为,“邓林”既是地名,也是“桃林”,“邓林”这一地名是因“邓林”的“桃林”之义而得名的。此处,“杖”与“桃林”同为木,形象上有相通之处;夸父的口渴如焚,与提供甘甜多汁果实和成片绿阴的\"桃林\",在内容上也是相合的。夸父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这一结尾,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像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丰富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4、成语“夸父逐日”(“夸父追日”“逐日”)意为: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

5、背诵课文。

四、拓展训练激活思维

1、朗读余光中的诗。

夸父

为什么要苦苦去挽救黄昏呢?

那只是落日的背影。

也不必吸尽大洋与长河,

那只是落日的倒影。

与其穷追苍茫的暮景,

埋没在紫蔼的余烬,

——何不回身挥杖,

迎面奔向新绽的旭阳,去探千瓣之光的蕊心?

壮士的前途不在昨夜,在明晨,

西奔是徒劳,奔回东方吧,

既然是追不上了,就撞上!

2、学生四人小组讨论,谈谈读后感受。

明确:余光中的诗引领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所谓“追不上”,也并不表示gameover,面对人生的困境与僵局,不是一味的勇往直前,浪掷生命于错误的目标上,而是冷静理性地思索确认方向追逐希望,一切都将有峰回路转的突破。

转换思维的视角,便柳暗花明。这就是逆向思维。

3、拓展思维训练。

例:《愚公移山》是个寓言故事,传统看法往往从愚公移山的目的、精神的角度正面肯定愚公为修建一条通往山外的通衢大道、改善生存环境造,福子孙后代的良好动机和勇于面对困难不怕困难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逆向思维:与其搬山,不如搬家;移山贻误子孙;“愚公移山,精神可嘉,方法不当”;我们做事情仅仅具有满腔热情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科学的方法,三者结合,才能把事情办好。创设情景:

(1)精卫填海:以自己弱小的力量要填平大海,写出他敢于向大自然挑战、持之以恒的精神。

我们还可以这样思考„„

(2)蜗牛:守旧、爬行主义、慢慢腾腾、四平八稳等。我们还可以这样思考„„

„„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选代表展示讨论情况。

五、点评各组讨论结果。

六、布置作业

1、朗读背诵课文。

2、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练习。

烈日下,沙漠中,两个疲惫的旅行者取出唯一的水壶摇了摇。一个旅行者说:“唉呀,太糟糕了,我们只剩半壶水了。”而另一个旅行者却高兴地说:“。”

(1)另一旅行者会说些什么呢?

(1)两个旅行者的话分别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

1、“哎呀,太好了,我们还剩半壶水呢!”

2、第一个旅行者面对半壶水看到的是更遥远的路,凭这半壶水恐怕难以走出茫茫的沙漠,充满忧虑和悲观。第二个旅行者面对半壶水看到的则是希望,坚信有这半壶水足以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走出沙漠,充满乐观和自信。

推荐第2篇:《夸父逐日》教案

《夸父逐日》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夸父逐日》是一篇短小的文言文神话故事,篇幅短小,内容精练,意蕴丰富,易理解。学习本文,除朗读背诵、积累一些文言词汇、了解神话故事反映的内容外,重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说话能力、思维能力。本文按照了解神话—品读神话—拓展神话激活思维的过程来学习。

【教学目标】

1、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神话故事的含义及夸父形象。(教学重点)

3、拓展思维训练、口语训练。(教学重点)

4、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入语:每个民族在自己的童年时期都创造了无数美丽的神话,这些神话故事最先由先民口耳相传,后来被一些典籍所记载,于是便有了见诸于文字的神话故事。现在我们熟知的神话故事有不少,请问同学们都读过或了解哪些神话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板书)

2、板书课题。简介《山海经》。(18篇,作者不详,多认为不是出自一时一人之手。内容主要为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神话。——可择要板书)

二、整体感悟(品读神话)

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

2、展示朗读,学生个体和集体朗读结合,激发兴趣。学生当众朗读,师生一起评点(可以从字音、语气、语调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1

2、学生勾画文中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解决。

逐走:竞跑,赛跑。(走,古今异义 。古义:跑。今义:行走)欲得饮:想要。饮于河、渭:黄河、渭水(黄河最大支流,发源于甘肃渭源,到陕西潼关注入黄河)。大泽:大湖。未至:到弃其杖:遗弃,丢弃饮于河渭:虚词(介词),在道渴而死:虚词(连词),表修饰,可不译。

3、翻译全文(鼓励学生自主翻译)

参考译文:夸父与太阳赛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到北方的大湖去喝。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邓林。

4、全文仅37个字,但故事情节波澜曲折,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

明确:逐走,入日——渴,饮于河渭——北饮大泽——道渴而死——弃杖化邓林(板书)

5、学生根据译文用通俗易懂的现代语言复述故事。(强调复述故事而不是翻译)

夸父国的一个人和太阳赛跑,他迈开巨步追逐太阳,闯入烈日之中。炽热的太阳烤得他焦渴难耐,他俯下身来,一口气喝干了黄河、渭河的水,可是还不能解渴,他便前往北方的大湖去饮水,但还没等赶到,就渴死在半路上了。夸父临死时遗弃的手杖化为一遍绵延数千里的桃林。

三、问题探讨

1、夸父为什么要逐日?

明确:推其原因有:首先是对太阳的崇拜。但夸父不是跪拜在太阳的脚下,而是要追上与它并驾齐驱。其次,太阳朝起夕落,主使万物生长,而不使禾苗枯焦,对原始人是一个谜,他们渴望解开这个谜,去追逐太阳,去探寻。第三,太阳与人们的生活太密切,他们想留住给

人温暖的太阳。由于这些原因,先民们幻想出夸父这个巨人去追赶太阳、了解太阳、征服太阳。

2、你对夸父追日的行为有什么看法?

明确:夸父是一个古代神话英雄,他不向自然屈服,敢于和自然斗争,更令人感动的是,死后,他的手杖,还要化成一片桃林,将顽强的生命延续下去。勇于探索、不怕牺牲、造福人类的可贵精神

(对夸父这个人物,学生会有分歧,可能有学生认为夸父是不自量力,教师对此也不要断然否定,应该保护学生争论问题的积极性。可以从神话故事的特点方面引导学生从积极方面理解夸父的行为,从而理解夸父的宏大的志向,巨大的气魄。)

3、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

夸父口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那么,什么是“邓林”呢?“邓林”实有基础,在现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据清代学者毕沅考证,“邓”“桃”音近,“邓林”即“桃林” 。“邓林”为地名之说,与“邓林”即“桃林”之说并不矛盾。我们可以认为,“邓林”既是地名,也是“桃林” ,“邓林”这一地名是因“邓林”的“桃林”之义而得名的。此处,“杖”与“桃林”同为木,形象上有相通之处;夸父的口渴如焚,与提供甘甜多汁果实和成片绿阴的\"桃林\",在内容上也是相合的。夸父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这一结尾,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像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丰富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4、成语“夸父逐日”的含义。

意为: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消极理解则是不自量力的意思。

5、关于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这个神话在描写夸父这个形象时用了十分夸张的手法。如:口渴时一气喝干了滔滔的黄河、浩浩的渭水,但仍不能解渴。这种极度夸张的描写有力地突出了这个逐日巨人的非凡形象。

四、拓展训练,激活思维

朗读余光中的诗。

夸父

为什么要苦苦去挽救黄昏呢?

那只是落日的背影。

也不必吸尽大洋与长河,

那只是落日的倒影。

与其穷追苍茫的暮景,

埋没在紫蔼的余烬,

——何不回身挥杖,

迎面奔向新绽的旭阳,去探千瓣之光的蕊心?

壮士的前途不在昨夜,在明晨,

西奔是徒劳,奔回东方吧,

既然是追不上了,就撞上!

学生自主探究,谈谈读后感受。

明确:余光中的诗引领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所谓“追不上”,也并不表示面对人生的困境与僵局,不是一味的勇往直前,浪掷生命于错误的目标上,而是冷静理性地思索确认方向追逐希望,一切都将有峰回路转的突破。

转换思维的视角,便柳暗花明。这就是逆向思维。(逆向思维,及克服思维定式,从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思索,从而显露出新的思想,塑造新的形象。也就是反过来想一想,不采用通常思考问题的思路,常常能出奇制胜。)

例如:《愚公移山》是个寓言故事,传统看法往往从愚公移山的目的、精神的角度正面肯定愚公为修建一条通往山外的通衢大道、改善生存

环境,造福子孙后代的良好动机和勇于面对困难不怕困难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逆向思维:与其搬山,不如搬家;移山贻误子孙; “愚公移山,精神可嘉,方法不当” ;我们做事情仅仅具有满腔热情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科学的方法,三者结合,才能把事情办好。

五、随堂练习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练习。

烈日下,沙漠中,两个疲惫的旅行者取出唯一的水壶摇了摇。一个旅行者说:“唉呀,太糟糕了,我们只剩半壶水了。”而另一个旅行者却高兴地说:“。”

(1)另一旅行者会说些什么呢?( “哎呀,太好了,我们还剩半壶水呢!”)

(2)两个旅行者的话分别说明了什么? (第一个旅行者面对半壶水看到的是更遥远的路,凭这半壶水恐怕难以走出茫茫的沙漠,充满忧虑和悲观。第二个旅行者面对半壶水看到的则是希望,坚信有这半壶水足以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走出沙漠,充满乐观和自信。)

【教学反思】

这一教学设计渗透着“新课标”关于课改的新理念。它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以朗读引导字词积累和阅读理解,力图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合作学习和发展学生的审美个性;拓展神话激活思维练习跳出了文言文只注重字词积累的小圈子,开阔了学生思路,引导学生全方位看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拓展训练,激活思维

朗读余光中的诗。

夸父

为什么要苦苦去挽救黄昏呢?

那只是落日的背影。

也不必吸尽大洋与长河,

那只是落日的倒影。

与其穷追苍茫的暮景,

埋没在紫蔼的余烬,

——何不回身挥杖,

迎面奔向新绽的旭阳,去探千瓣之光的蕊心?

壮士的前途不在昨夜,在明晨,

西奔是徒劳,奔回东方吧,

既然是追不上了,就撞上!

自主探究,谈谈读后感受。

随堂练习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练习。

烈日下,沙漠中,两个疲惫的旅行者取出唯一的水壶摇了摇。一个旅行者说:“唉呀,太糟糕了,我们只剩半壶水了。”而另一个旅行者却高兴地说:“。”

(1)另一旅行者会说些什么呢?

(2)两个旅行者的话分别说明了什么?

推荐第3篇:《夸父逐日》教案

《夸父逐日》教学设计

边阳中学

陈俊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文言文中的词语解释,积累常用文言词语。

2、理解想像、夸张在神话中的作用。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把握感情基调,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2、体会短文的表现手法,深刻领悟故事蕴含的寓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古人的探索精神、征服大自然的顽强意志。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体会和理解作品形象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多角度理解故事蕴含的寓意。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在七年级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一篇神话,谁还能想起来这篇神话的名字叫什么?(生答:女娲造人)

那么,什么是神话呢?请同学们看投影:

(投影)

神话: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所以,神话作品通常具有超现实想象、夸张的浪漫主义特点。

那同学们都听过哪些神话故事呢?

(生回答: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嫦娥奔月、八仙过海等)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神话——夸父逐日(展示课题)。

二、作品介绍

关于《山海经》:(投影显示)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共18篇,作者不详,其中14篇是战国时期的作品,《海内经》4篇则为西汉初年作品。主要记述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具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山海经一书的作者和成书时间都还未确定。现代多数学者认为,它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 《山海经》全书18篇,大致可分为《山经》、《海经》、《大荒经》三部分。《夸父逐日》选自《山海经 · 海外北经》 。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小声自由读课文,并对照注释,初步理解文意。

2、学生齐声朗读。

3、学生。师点拨下列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投影)

逐走:竞跑,赛跑。

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去的地方。

渭:渭水。

河:黄河。

泽:大湖,传说其大纵横千里,在雁门山北。

邓林:桃林。

4、请同学翻译课文。

(投影)

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5、播放《夸父逐日》动画,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四、合作、探究、交流学习

1、你怎么看待夸父这一人物?现在人们常以“夸父逐日”比喻什么?

生讨论交流,代表发言。

明确:

表面看来,夸父追日的行为是以失败告终,但上古时代的神话是人类用来表达征服自然愿望的一种手段,此类神话的着眼点并不在于最终的成败,而是以此来表现那种勇于探索、不怕牺牲、造福人类的可贵精神。

夸父是一个古代神话英雄,他有理想、有抱负,不怕困难,勇于探索;他不向自然屈服,敢于和自然斗争,甚至为此献身,有牺牲精神。

因此,(投影)

夸父是一个有胆量有决心,目标远大,气魄非凡,意志坚强的英雄人物。现在人们常以“夸父逐日”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

2、“弃其杖,化为邓林”这一结尾的用意何在? 答:丰富了神话的内涵,丰满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夸父勇敢追求,死而后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

3、你如何理解这则神话的主题?

生讨论交流,代表发言。明确:

(投影)

答:这个故事表现了夸父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积极) 自不量力(消极)

4、从夸父这个人物身上,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

生讨论交流,畅所欲言。

示例: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了理想不畏艰难,不懈努力。

五、板书设计

夸父逐日

《山海经》

逐走—入日—欲饮 —不足 —渴死—弃仗—化林

六、课堂小结

《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和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这篇神话对后世影响很大,现在人们常以“夸父逐日”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

七、布置作业

《夸父逐日》这篇神话表现了巨人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就你的认识,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读后感,题目自拟。

推荐第4篇:《夸父逐日》教案

《夸 父 逐 日》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夸父逐日》是一篇短小的文言文神话故事,篇幅短小,内容精练,意蕴丰富,易理解。学习本文,除朗读背诵、积累一些文言词汇、了解神话故事反映的内容外,重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说话能力、思维能力。本文按照了解神话—品读神话—拓展神话激活思维的过程来学习。 【教学目标】

1、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神话故事的含义及夸父形象。(教学重点)

3、拓展思维训练、口语训练。(教学重点)

4、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入语:每个民族在自己的童年时期都创造了无数美丽的神话,这些神话故事最先由先民口耳相传,后来被一些典籍所记载,于是便有了见诸于文字的神话故事。现在我们熟知的神话故事有不少,请问同学们都读过或了解哪些神话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板书)

2、板书课题。简介《山海经》。(18篇,作者不详,多认为不是出自一时一人之手。内容主要为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神话。——可择要板书)

二、整体感悟(品读神话)

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

2、展示朗读,学生个体和集体朗读结合,激发兴趣。学生当众朗读,师生一起评点(可以从字音、语气、语调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2、学生勾画文中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解决。

逐走:竞跑,赛跑。(走,古今异义 。古义:跑。今义:行走) 欲得饮:想要。 饮于河、渭:黄河、渭水(黄河最大支流,发源于甘肃渭源,到陕西潼关注入黄河)。 大泽:大湖。 未至:到 弃其杖:遗弃,丢弃饮于河渭:虚词(介词),在 道渴而死:虚词(连词),表修饰,可不译。

3、翻译全文(鼓励学生自主翻译)

参考译文:夸父与太阳赛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到北方的大湖去喝。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邓林。

4、全文仅37个字,但故事情节波澜曲折,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

明确:逐走,入日——渴,饮于河渭——北饮大泽——道渴而死——弃杖化邓林(板书)

5、学生根据译文用通俗易懂的现代语言复述故事。(强调复述故事而不是翻译)

夸父国的一个人和太阳赛跑,他迈开巨步追逐太阳,闯入烈日之中。炽热的太阳烤得他焦渴难耐,他俯下身来,一口气喝干了黄河、渭河的水,可是还不能解渴,他便前往北方的大湖去饮水,但还没等赶到,就渴死在半路上了。夸父临死时遗弃的手杖化为一遍绵延数千里的桃林。

三、问题探讨

1、夸父为什么要逐日?

明确:推其原因有:首先是对太阳的崇拜。但夸父不是跪拜在太阳的脚下,而是要追上与它并驾齐驱。其次,太阳朝起夕落,主使万物生长,而不使禾苗枯焦,对原始人是一个谜,他们渴望解开这个谜,去追逐太阳,去探寻。第三,太阳与人们的生活太密切,他们想留住给

2 人温暖的太阳。由于这些原因,先民们幻想出夸父这个巨人去追赶太阳、了解太阳、征服太阳。

2、你对夸父追日的行为有什么看法?

明确:夸父是一个古代神话英雄,他不向自然屈服,敢于和自然斗争,更令人感动的是,死后,他的手杖,还要化成一片桃林,将顽强的生命延续下去。勇于探索、不怕牺牲、造福人类的可贵精神

(对夸父这个人物,学生会有分歧,可能有学生认为夸父是不自量力,教师对此也不要断然否定,应该保护学生争论问题的积极性。可以从神话故事的特点方面引导学生从积极方面理解夸父的行为,从而理解夸父的宏大的志向,巨大的气魄。)

3、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

夸父口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那么,什么是“邓林”呢?“邓林”实有基础,在现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据清代学者毕沅考证,“邓”“桃”音近,“邓林”即“桃林” 。“邓林”为地名之说,与“邓林”即“桃林”之说并不矛盾。我们可以认为,“邓林”既是地名,也是“桃林” ,“邓林”这一地名是因“邓林”的“桃林”之义而得名的。此处,“杖”与“桃林”同为木,形象上有相通之处;夸父的口渴如焚,与提供甘甜多汁果实和成片绿阴的\"桃林\",在内容上也是相合的。夸父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这一结尾,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像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丰富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4、成语“夸父逐日”的含义。

意为: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消极理解则是不自量力的意思。

5、关于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3 这个神话在描写夸父这个形象时用了十分夸张的手法。如:口渴时一气喝干了滔滔的黄河、浩浩的渭水,但仍不能解渴。这种极度夸张的描写有力地突出了这个逐日巨人的非凡形象。

四、拓展训练,激活思维 朗读余光中的诗。

夸 父

为什么要苦苦去挽救黄昏呢? 那只是落日的背影。 也不必吸尽大洋与长河, 那只是落日的倒影。 与其穷追苍茫的暮景, 埋没在紫蔼的余烬, ——何不回身挥杖,

迎面奔向新绽的旭阳,去探千瓣之光的蕊心? 壮士的前途不在昨夜,在明晨, 西奔是徒劳,奔回东方吧, 既然是追不上了,就撞上!

学生自主探究,谈谈读后感受。

明确:余光中的诗引领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所谓“追不上”,也并不表示面对人生的困境与僵局,不是一味的勇往直前,浪掷生命于错误的目标上,而是冷静理性地思索确认方向追逐希望,一切都将有峰回路转的突破。

转换思维的视角,便柳暗花明。这就是逆向思维。(逆向思维,及克服思维定式,从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思索,从而显露出新的思想,塑造新的形象。也就是反过来想一想,不采用通常思考问题的思路,常常能出奇制胜。)

例如:《愚公移山》是个寓言故事,传统看法往往从愚公移山的目的、精神的角度正面肯定愚公为修建一条通往山外的通衢大道、改善生存

4 环境,造福子孙后代的良好动机和勇于面对困难不怕困难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逆向思维:与其搬山,不如搬家;移山贻误子孙; “愚公移山,精神可嘉,方法不当” ;我们做事情仅仅具有满腔热情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科学的方法,三者结合,才能把事情办好。

五、随堂练习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练习。

烈日下,沙漠中,两个疲惫的旅行者取出唯一的水壶摇了摇。一个旅行者说:“唉呀,太糟糕了,我们只剩半壶水了。”而另一个旅行者却高兴地说:“ 。”

(1)另一旅行者会说些什么呢?( “哎呀,太好了,我们还剩半壶水呢!”)

(2)两个旅行者的话分别说明了什么? (第一个旅行者面对半壶水看到的是更遥远的路,凭这半壶水恐怕难以走出茫茫的沙漠,充满忧虑和悲观。第二个旅行者面对半壶水看到的则是希望,坚信有这半壶水足以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走出沙漠,充满乐观和自信。) 【教学反思】

这一教学设计渗透着“新课标”关于课改的新理念。它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以朗读引导字词积累和阅读理解,力图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合作学习和发展学生的审美个性;拓展神话激活思维练习跳出了文言文只注重字词积累的小圈子,开阔了学生思路,引导学生全方位看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5 拓展训练,激活思维 朗读余光中的诗。

夸 父

为什么要苦苦去挽救黄昏呢? 那只是落日的背影。 也不必吸尽大洋与长河, 那只是落日的倒影。 与其穷追苍茫的暮景, 埋没在紫蔼的余烬, ——何不回身挥杖,

迎面奔向新绽的旭阳,去探千瓣之光的蕊心? 壮士的前途不在昨夜,在明晨, 西奔是徒劳,奔回东方吧, 既然是追不上了,就撞上!

自主探究,谈谈读后感受。

随堂练习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练习。

烈日下,沙漠中,两个疲惫的旅行者取出唯一的水壶摇了摇。一个旅行者说:“唉呀,太糟糕了,我们只剩半壶水了。”而另一个旅行者却高兴地说:“ 。”

(1)另一旅行者会说些什么呢?

(2)两个旅行者的话分别说明了什么?

推荐第5篇:夸父逐日教案

夸父逐日

教学目标:

1、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汇;

2、扩写神话,体会夸父的形象;

3、了解神话的特点,探究本文的主题。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汇,体会夸父形象。

教学难点:

探究本文主题。

教学方法:

诵读法、联想想象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有没有听过夸父追日的故事?给大家讲讲你听过的故事。

生自由发言。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夸父逐日这篇神话,看看课文和你所知道的故事有什么不同。

二、文学常识

1、你觉得神话有什么特点?

归纳:

(1)远古时期人类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

(2)通过超自然的形象和想象的形式来表现。

2、《山海经》简介

《山海经》,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有《精卫填海》、《盘古开天辟地》等

三、朗读释义

1、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读。

对读错字、断句进行点评。

2、字词释义

逐走走:跑(几欲先走)

入日

欲:想要(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于:到(1)说明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原因等,一般解释为在、到、从、向等,比如于舅家见之

(2)一般放在形容词后面,解释为比、胜过,比如贤于材人远矣。

河:特定表示黄河古今异义

北:向北(代到句子中体会)名词用作状语,说明方向

大泽:大湖

道:在路上名词用作状语,说明处所

弃:丢弃

3、朗读,带着字词意思朗读,尝试理解文章内容。

4、前后座合作尝试翻译。

5、再读理解,全面感知。

四、探究、扩写神话

1、文章意思我们刚刚理解了,但是这篇神话内容相当简短,你还想知道哪些内容文中没有提到呢?

夸父是个什么样的人?

夸父为什么逐日?

夸父为什么能喝这么多水?

为什么手杖要化为桃林?

2、你想知道哪些内容,但是文中没提到,自己尽管发挥创造性想象扩写神话故事,选择一处情节,写一个片断,一组一个片段。

3、学生自由读一读。这一个小组有什么不一样的想法,其他小组有没有补充?

(1)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夸父为什么逐日?(追求光明、权威、探索自然奥秘,也是古代人名追求自然,探索自然征服自然地强烈愿望)(板书)

夸父是个什么形象?(其他小组可以补充)(高大(具体))

(2)渴,欲得饮,饮于河、渭;

为什么能喝那么多水?(生想象)

(3)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渴时奔跑的状态、渴的状态。

(4)未至,道渴而死。

倒下时天地的状态。(为什么?身体高大等)

(5)弃其杖,化为邓林。

他的手杖化作桃林有什么作用?(使夸父形象更为丰富,造福后人、舍己为人)(板书)

4、古人想通过神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也就是夸父逐日的原因。

追求光明、权威、探索自然奥秘,也是古代人名追求自然,探索自然征服自然地强烈愿望。

五、回顾复习

六、指导背诵

1、背诵技巧

2、自由背

3、集体背

七、检查学习目标。

推荐第6篇:夸父逐日教案

夸父逐日

武胜关镇中心中学:张凤玲教学目标

1、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神话故事的含义及夸父形象。

3、拓展思维训练、口语训练。

4、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神话故事的含义及夸父形象。

2、拓展思维训练、口语训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 请同学们说一说你所知道的一些古代神话故事。

生:《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嫦娥奔月》、《牛郎织女》、《七仙女下凡》„

2、师: 现在,老师播放一段“夸父追日”的动画片,请大家看后猜一个四字词语。 今天的课就跟这个词语有关。请大家翻开课本,我们一起学习《夸父逐日》。大家都知道这个动画片的名字是《夸父逐日》,动画片很有趣。今天,我们就来拜读文言作品《夸父逐日》,相信会给你带来不同的感受。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新课。

1、师:什么是童话?

生:关于神仙或神话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所以,神话作品通常具有超现实想象、夸张的浪漫主义特点。

2、师:介绍《山海经》。

3、范读课文,注意朗读节奏,然后学生自读课文。

四、自学目标:

疏通文意,积累字词。

五、自学指导:小组合作,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见多媒体)

六、检查自学情况:

逐走:竞跑,赛跑。

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欲:想要。

河:黄河。

大泽:大湖。

邓林:桃林。 ( “邓林”在现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

处。据清代学者毕沅考证,“邓”“桃”古音同,邓林即“桃林”。

5、比一比:

师: 请同学们把本文以小故事的形式给大家讲一讲,看谁讲的精彩。

生:每个小组推荐一名代表讲故事。

6、师:以小组为单位翻译课文,看哪个小组翻译得又快又准又好。

生:在本组找两名学生,一个学生读原文,另一个学生翻译。

7、出示课文翻译。

8、师:你怎么看待夸父的 “逐日”?(欣赏动画)

生:失败的英雄„„

四、学生当堂背诵课文。

师评价。

五、小组讨论。

1、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

夸父口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那么,什么是“邓林”呢?“邓林”实有基础,在现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据清代学者毕沅考证,“邓”“桃”音近,“邓林”即“桃林” 。“邓林”为地名之说,与“邓林”即“桃林”之说并不矛盾。我们可以认为,“邓林”既是地名,也是“桃林” ,“邓林”这一地名是因“邓林”的“桃林”之义而得名的。此处,“杖”与“桃林”同为木,形象上有相通之处;夸父的口渴如焚,与提供甘甜多汁果实和成片绿阴的\'桃林\',在内容上也是相合的。夸父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这一结尾,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像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丰富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2、成语“夸父逐日”( “夸父追日” “逐日”)意为:比喻人有宏

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

3.师:你怎么看待夸父这一人物?

生: 夸父敢和太阳竞跑,说明夸父是一个有胆量有决心,目标远大,气魄

非凡,意志坚强的英雄人物。

(对夸父这个人物,学生会有分歧,可能有学生认为夸父是不自量力,教师对

此 也不要断然否定,应该保护学生争论问题的积极性。可以从神话故事的特点方面引导学生从积极方面理解夸父的行为,从而理解夸父的宏大的志向,巨大的气魄。)

4、师:你如何理解这则神话的主题?

(夸父形象明确了,这一个问题也就好解决了。从夸父这一形象,我们可以

感受到古代人民敢于探索自然、走进自然的勇气和美好愿望。关键是要用神话的特点来引导学生。)

六、拓展延伸。

师:从夸父这个神话人物的身上,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

生:各抒己见。(从树立远大理想,为实现理想不畏艰难,不懈努力方面谈)

七、教师小结。

《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夸父是一位十分传奇的人物。他是一个善

于奔跑的巨人,他与太阳竞跑,口渴如焚,虽然接连喝干了黄河和渭河两条大河,仍不解渴,又赶往大泽,终于没来得及喝大泽的水而渴死。他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还能为人类造福。真是气概非凡。夸父这一神话人物形象,具有超现实的想象、夸张的浪漫主义魅力。

八、课外阅读《精卫填海》。

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枯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反,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1、自学目标:疏通文意,积累字词。

2、自学指导:小组合作,借助工具书翻译全文。

译文: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树林里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羽毛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这其实是炎帝小女儿的化身,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泳,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3、解释下列带点的词语:

⑴北二百里( 向北)⑵曰发鸠之山(叫)

⑶其状如乌(像)⑷其鸣自詨(呼唤自己的名字)

⑸溺而不反(溺水 )⑹故为精卫(所以)

⑺以堙于东海(湮没)

4、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

翻译: 它的形状像乌鸦,头部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 .

②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翻译:经常口衔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

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5、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当我们遇到困难自己应该去争取)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顾城

八、布置作业。

扩写:发挥你的想象,利用你的创造,把夸父逐日扩写成300字左右的短文。

推荐第7篇:夸父逐日 教案

《夸父逐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神话故事的含义及夸父形象。(教学重点)

3、拓展思维训练、口语训练。(教学重点)

4、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

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夸父逐日图片)同学们,看看这幅图片画的是什么,<夸父逐日>这个故事大家听过吗?(听过)那我们今天就来一起学习《夸父逐日》,相信会给大家带来不同的感受。请大家打看课本198页,大家先把脚注读一读,(从中你获取了什么信息)<是一则神话,选自山海经>那关于神话和山海经你知道哪些知识?(出示关于神话的文学常识幻灯片)。

二、整体感悟(品读神话)

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重点字词。大家先把课文读一读,勾画出不理解和重点的词语。(读后再齐读一遍,点人说自己找的词)

出示幻灯片“文言字词积累”。并在黑板上补充( 逐走:竞跑,赛跑。欲得饮:想要。饮于河:黄河。大泽:大湖。邓林:桃林。)

2、解释全文。掌握了这些重点词谁来把这篇文章翻译一遍?(点人翻译并点评)

3、展示朗读,学生个体和集体朗读结合,激发兴趣。学生当众朗读,师生一起评点(可以从字音、语气、语调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刚刚我们把文章翻译了一遍,那我们再请个人再把文章读一遍,读后点评,再齐读)

4、这篇文章不长,全文仅37个字,但故事情节波澜曲折,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点人回答,出示幻灯片)

明确:逐走,入日——渴,饮于河渭——北饮大泽——道渴而死——弃杖化邓林

三、问题探讨

1、通过这短短的37个字组成的五个画面,它揭示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2、《夸父逐日》这则神话对后世影响很大,至今还被人们广为传颂,后人常用“夸父逐日”来比喻什么?

褒义:比喻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也比喻人类战胜自然的决心和雄心壮志。

贬义:不自量力 。

3、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

夸父口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那么,什么是“邓林”呢?“邓林”实有基础,在现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据清代学者毕沅考证,“邓”“桃”音近,“邓林”即“桃林” 。“邓林”为地名之说,与“邓林”即“桃林”之说并不矛盾。我们可以认为,“邓林”既是地名,也是“桃林” ,“邓林”这一地名是因“邓林”的“桃林”之义而得名的。此处,“杖”与“桃林”同为木,形象上有相通之处;夸父的口渴如焚,与提供甘甜多汁果实和成片绿阴的\'桃林\',在内容上也是相合的。夸父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这一结尾,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像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丰富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后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4、你对夸父追日的行为有什么看法?你能不能写一段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 明确:夸父是一个古代神话英雄,他不向自然屈服,敢于和自然斗争,甚至为此献身,更令人感动的是,死后,他的手杖,还要化成一片桃林,将顽强的生命延续下去。勇于探索、不怕牺牲、造福人类的可贵精神

(对夸父这个人物,学生会有分歧,可能有学生认为夸父是不自量力,教师对此也不要断然否定,应该保护学生争论问题的积极性。可以从神话故事的特点方面引导学生从积极方面理解夸父的行为,从而理解夸父的宏大的志向,巨大的气魄。)

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学生自写,然后交流。课文讲述了夸父的故事,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同时也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与顽强的意志。这个故事对后世影响很大,现在人们还常常用“夸父追日”比喻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

5、现代学者如何看待夸父(出示现代人看夸父逐日幻灯片)

四、课堂小结

课文讲述了夸父的故事,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同时也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与顽强的意志。这个故事对后世影响很大,现在人们还常常用“夸父追日”比喻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

五、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神话故事?请说出神话名称。(可讲出一两个)

六、请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编写一篇神话故事。

推荐第8篇:《夸父逐日》教案

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能正确理解、翻译课文。 2.熟读课文,培养语感,背诵。

3.培养探究精神,能多角度理解课文。 教学重难点

积累文言词汇,熟读背诵,多角度理解两篇文章的内涵。

文言文学习重在诵读和积累文言知识。而这两个过程是枯燥的。那么如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关键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诵读方面,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激起学生的读书兴趣;积累文言知识方面,则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进行讨论式自主学习。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必字字落实,只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关键字、句式,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感。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正确翻译和理解课文。这两篇短文都反映了古人可贵的探索精神,因此教学可以采取讨论的方式,鼓励学生多角度地理解文章的内涵。鉴于此,教学方法采用:

1.诵读法。可以先让学生自读,然后去掉标点让学生自由朗读,再指名学生读,齐读;最后加上省去的成分来读。总之学生可以采取多种诵读方式,目的是能够熟读成诵,最好能当堂背诵。

2·讨论法。一个是理解课文内容的讨论,可以四人为一组,运用工具书,互相帮助,进行讨论,然后提出问题,全班在教师的点拨下共同解决疑难;另一个就是关于夸父人物形象的讨论和《共工怒触不周山》中一些问题的探究。这样可以使学生养成多角度看问题的习惯。

教学过程

《夸父逐日》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大家想听故事吗?老师先讲一个古代神话故事:很久很久以前,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部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传说这种鸟是炎帝小女儿女娃的化身。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泳,被溺死了,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鸟,经常口衔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这个故事演化为我们今天众所周知的成语——精卫填海。寓意是——比喻意志坚决,不畏艰难。 这些神话故事既有趣又有意义,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读一个神话故事,好吗?)

二、了解神话:

神话是人类最早的幻想性口头散文作品。神话产生的基础是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和人们为争取生存、提高生产能力而产生的认识自然、支配自然的积极要求。神话故事中充满神奇的幻想,把万物的生长变化都蒙上一层奇异的色彩。神话中神的形象 ,大多具有超人的力量,是原始人类的认识和愿望的理想化 。

三、推荐《山海经》 (《淮南子》)

过度:神话故事既然有那么吸引人的地方,老师知道大家平常都很爱读书,那么老师今天想向大家推荐一本里面有很多神话故事的书——《山海经》,鲁迅先生小时候就挺喜欢这本书,还专门让他的保姆阿长给他找„„„ 《山海经》是先秦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地理书。它主要记述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 (先秦即秦代以前,指公元前221年秦朝统—天下以前的历史,包括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早期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招致宾客,在他主持下编写的,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它的内容十分博杂,它保存了大量神话、传说、寓言等,在艺术追求上也有十分鲜明的特色,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四、新课学习

今天,我们就来读《山海经》里面的一个有趣的故事《夸父逐日》,相信会给你带来不一般的感受。

1、熟读成诵,培养语感

自读课文——老师范读——学生齐声朗读——去掉标点读(自读——点读)

2、背诵竞赛(出示图片)

过度:看来同学们都是挺聪明的,老师有理由相信大家在很短的时间里就能够把这篇文章背诵过来。

3、练习学习文言今译

(过度: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刚才大家背得很不错,但这是一篇文言故事,是不是真的已经读懂了它的意思,还要交流检查一下。下面以前后4人为一个小组,通过讨论完成堂上练习,如果除了练习上的还有不懂的可以加上去。 ) (大约6分钟) *逐走:竞跑,赛跑。 入日 :太阳坠落的地方 欲得饮:想要。 ...*饮于河、渭:到 北饮大泽:到北面 大湖。 邓林:桃林。 .... *弃其杖,化为邓林:他遗弃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

4.提出疑问、析疑(老师提问几个关键词)

5、指名学生进行全文翻译,师生共同点评,纠正错误。

译文:夸父和太阳追赶着赛跑,接近太阳,(非常)渴,想要喝水,在黄河,渭河里喝水;黄河,渭河的水不够喝,向北去喝大湖里的水,没有走到,半路就渴死了。 (夸父)丢掉他的手杖,(手杖)化作了桃林。

6、四人小组讨论完成以下几个问题:

过渡:全文仅37个字,但故事情节波澜曲折,喻意深刻,请大家以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1)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概括填空)

明确:逐走,入日—(渴,饮于河渭)—北饮大泽—(道渴而死)—(弃杖化邓林)

(2)结合以上的情节描写,说说你怎么看待夸父这一人物? 明确:夸父是一个古代神话英雄,他敢与太阳决一高低,可奔驰于大地,饮干大河,虽死却还化杖为林,真是气概非凡、本领非凡,不惜献身,还造福人类。他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对夸父这个人物,学生会有分歧,可能有学生认为夸父是不自量力,教师对此也不要断然否定,应该保护学生争论问题的积极性。可以从神话故事的特点方面引导学生从积极方面理解夸父的行为,从而理解夸父的宏大的志向,巨大的气魄。)

(3)根据以上分析,请你概括“夸父逐日”这一成语的喻意。

明确:成语“夸父逐日”( “夸父追日” “逐日”)意为: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

7、拓展:

过渡:夸父是一位神勇的巨人,他想追上太阳,抓住太阳,不让它坠落西山,不让它躲进大海。但他跑了整整一天,又渴又累。眼看太阳一点点坠落西山了,他自己也奄奄一息了。同学们,你能不能根据文章对夸父的描写,合理想象一下,夸父在临死之前,他的内心究竟会怎么想的吗?

请你为夸父写几句内心独白。(第一人称)

总结:《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巨人夸父对后世影响很大,这人物形象,还具有超现实的想像、夸张的浪漫主义魅力。

[视时间而定]:开展抢答,检测文言理解

五、作业

用你聪明的智慧,合理想象,丰富故事的情节,把文章扩展成一个更精彩的故事。

《共工怒触不周山》 导入

《夸父逐日》使我们认识了一位神话英雄,《共工怒触不周山》将引领我们走进远古神话的战争之中。2两则神话故事都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可贵的认识自然的探索精神,我们应该发扬这种精神,去探索未知的领域,发掘未知世界的秘密,即使是幼稚的,也是新的发现的开端。

2.翻译,整体感悟

(1)四人小组讨论、翻译,也可以互相提出问题。

(2)教师在多媒体出示需要重点理解的词。

(3)全班讨论,落实翻译。教师可以侧重指导学生注意实词的积累、常见虚词的用法及文言文中词语省略的现象,争取达到不看注释能正确解释和翻译。

(4)学生反复读课文,当堂背诵课文。

3.探究,加深理解

思考:

(1)“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2)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3)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请你作一点推测。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最后总结归纳。

参考答案:

(1)“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

(2)《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

(3)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争为帝”,即争夺部落首领的位置。他的怒触似乎包含有失败的愤怒与不甘心,而且,似乎还夹杂着与对方同归于尽的想法。当然也体现了共工庞大的气势。

4.拓展延伸

讨论:对共工与颛顼为帝而“争”,你是怎么看的?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推举代表发言。

4.小结

传说中的共工氏当然并不一定实有其事,然而他那种勇敢、坚强,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是值得我们钦佩的。

5.作业:发挥想象,描述“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战争场景。把它写成一篇短文

推荐第9篇:《夸父逐日》教案

《夸父逐日》教案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神话故事的起源,理解神话《夸父逐日》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2、运用目标:了解夸父的人物形象,体会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他意志。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夸父的人物形象,体会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他意志。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用具

课程安排:90分钟 多媒体、黑板

一、先秦文学概况以及所经过的历史形态:(15分钟)

二、神话的起源(15分钟)

三、《夸父逐日》课文进解(40分钟)

四、如何看待夸父(10分钟)

五、教师总结(5分钟)

六、作业布置(5分钟)

教学过程

一、先秦文学概况以及所经过的历史形态:(15分钟)

【教师活动】 教师先出示PPT1

师述:同学们,早在中华文字出现之前就出现了文学艺术,先秦文学就是我国第一个辉煌的阶段。它包括上古到秦始皇统一前各个时期的文学。我们先通过一组图片来了解下先秦文学的概况。 教师出示图片PPT2, 教师讲解先秦文学概况。 【学生活动】教师讲解过程中与学生互动。 教师出示图片PPT3, 【教师活动】

师述:先秦文学跨越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早期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下面我们通过几张图片来了解下这三个时期时的社会背景。 教师讲解先秦文学所经过的社会背景。。

二、神话的起源(15分钟)

【教师活动】 教师出示PPT4 师述:同学们,刚刚我们通过几张图片了解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早期封建社会这三种不同形态的社会背景。

神话是原始社会文学的主要内容,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形态的认识水平。

当然在一些书籍里也保留了一些古代神话,比如《山海经》《淮南子》《穆天子传》《吕氏春秋》等。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山海经》里的一篇神话故事《夸父逐日》。 【教师活动】 教师出示PPT5 教师引出课题并提问:同学们,你们夸父是谁?他为什么逐日? 【学生活动】学生进行自由讨论并回答。 【教师活动】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并总结。

三、《夸父逐日课》文进解(40分钟) 【教师活动】 教师出示PPT6

教师通过图片展示,指名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活动】学生齐读。 【教师活动】

教师提问“逐日、河、渭大泽、邓林”几个重点字词的理解。 【学生活动】学生进行自由讨论并回答。

【教师活动】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并进行总结。 教师出示PPT7 师述:接下来老师带来了一组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希望通过这组图片可以帮助你们更快地理解课文意思。

同学们,请你们仔细认真观看图片。尝试着看能不能在老师没有讲解课文前,通过图片就能翻译出课文内容的意思。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图片进行自由讨论,并进行课文翻译。 【教师活动】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并总结。 教师出示PPT8 教师重点讲解文中每句话的意思,并进行总结。

四、如何看待夸父(10分钟) 【教师活动】 教师出示PPT9

师述:同学们,通过我们对课文的讲解,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夸父的形象?

【学生活动】教师鼓励学生举手并提出自己的不同的看法。 【教师活动】 教师出示PPT10

教师根据学生并总结夸父的形象。

五、教师总结(5分钟)

【教师活动】

师述:同学们,通过今天的课文学习我们认识到了古代人民的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也知道了夸父是一个有胆量,有决心,目标远大,意志坚强的英雄人物,我们还看到了他为了追求光明顽强不息,坚持不懈,勇于献身,舍已为人的精神。

六、作业布置(5分钟)

【教师活动】 教师出示PPT11 师述:同学们,今天的课上到这就差不多结束了。

今天回去你们的作业有两个,希望你们能认真对待作业,别忘了作业可是平时表现里的一块哦,老师期待你们的表现。 教师讲解作业完成的形式。

【学生活动】教师及时解答学生关于作业问题。

课堂结束

推荐第10篇:《夸父逐日》教案

《夸父逐日》教案设计

七(3)七(4)唐云玲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基本的文言字词,学会翻译课文,尽量能当堂成诵。 (2)了解《山海经》有关知识及神话的含义。

2、能力目标:

(1)复述故事,拓展思维训练,口语训练。 (2)学会分析夸父形象,提高概括分析能力。

3、情感目标:

(1)认识学习夸父精神,并将其用于学习、生活之中。

(2)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感悟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精神。

2、教学难点:学习夸父精神,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兴趣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神话故事一直是大家的心头爱,你们知道的神话故事有哪些呢?

女蜗造人、女娲补天、盘古开天地、后羿射日、嫦娥奔月

2、大家发现这些神话传说都有怎样的特点? 板书

(1)人物: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都有超凡的本领,经常做出一些惊天动地的事情) (2)产生:远古人们对自然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 (3)表现手法:想象、夸张 神话的含义:关于神仙或古代英雄的故事,是远古人民对自然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具有超现实想象、夸张的浪漫主义特点。(带领大家复述)

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一篇神话,里面的神叫夸父(板书),据说他双耳挂着两条黄蛇,一只手拿着两条黄蛇,另一只手拿着拐杖,非常善于奔跑。这个奇特的神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是什么呢(逐日)。那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他究竟是如何逐日,结果如何。

(二)、《山海经》简介

《山海经》,共18篇,不是一时一人所作,大约是战国至西汉初年的作品。它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地理书,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

据说童年的鲁迅先生非常的热爱它,建议同学们去拜读一下。

(三)、朗读课文;疏通字词,翻译课文;复述故事

1、朗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和停顿。

(2)请一位同学朗读(教师纠正读音及停顿) (3)全班齐读

2、疏通字词,翻译课文

(1)学生圈点出有疑问的重点字词,并与同桌合作解决,并试着翻译出全文。 (2)请一生逐个明确重点字词,并翻译全文,其他人点评。

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饮)想要得到喝的东西,就到黄河、渭水喝水(倒装句)。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湖,就在半路上因口渴而死了。(他)遗弃他的手杖,(手杖)化成桃林。

词类活用

①北饮大泽

北:名词作状语,向北

②道渴而死

道:名词作状语,在半路上 古今异义

①夸父与日逐走

走:古义:跑。 今义:行走。

②饮于河渭

河:古义:专指黄河。 今义:泛指所有河流。 一词多义

饮: ①欲得饮 饮: 名词,喝的东西 ②饮于河、渭 饮: 动词,喝

3、复述故事

(1)全文仅37个字,但故事情节波澜曲折,夸父在逐日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事情? (我们用一个字来概括课文的相关情节) 走——渴——饮——死——化

(2)同学们把这些事情(情节)串联起来,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话复述一下故事,看我们与古人相比,谁说的更精彩?

(四)、分析形象,感悟精神

1、分析人物形象 :夸父与太阳赛跑,他拼命追赶结果却并不如他所愿。那你心中的夸父是怎样一个形象? (最好有事例来支撑你的观点)

褒义:(1)具有超现实的夸张的浪漫主义色彩

(2)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气魄//不屈服于自然,敢于与自然斗争,挑战自我,勇于探索的雄心壮志。(古代劳动人民形象)

(为何逐日——追赶太阳,与太阳竞跑,看看谁快)你们现在会像夸父那样去追赶太阳吗——不会——因为我们知道怎么也追不上——你们知道是因为你们有现代科学知识的武装,有理性的头脑分析,但古时科学不发达,人的知识有限,古人不知道,他们怎么办———只好像夸父那样去向大自然探索

(3)莫以成败论英雄——是个不怕牺牲、造福人类的英雄(以“化为邓林”来引导) 贬义:不自量力

后来人们常用 “夸父逐日” “夸父追日” “逐日” 这些词来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有战胜自然的雄心壮志。

2、这则神话为我们叩开了一扇艺术之门,它借助丰富的想象力,散发着灿烂的艺术魅力。不必说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也不必说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单是那深刻的思想内涵,就是对我们人生最好的启迪。读了这则神话,你有什么感悟? (紧扣文本联系生活)

(五)总结:

课文讲述了夸父逐日的故事,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同时也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与顽强的意志。学习了这课之后,老师希望大家在学习与生活上都要学习夸父的精神,探索能力的极限,开拓人生的阔度。

板书:

逐日过程:走——渴——饮——死——化

夸父形象:有宏大的志向 挑战自然 勇于探索 造福人类

第11篇:夸父逐日教案

夸父逐日

教学目标

1、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神话故事的含义及夸父形象。

3、拓展思维训练、写作训练。

4、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学重难点

1、了解神话故事的含义及夸父形象。

2、拓展思维训练、写作训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看图片说故事。

《后羿射日》、《女娲造人》、《精卫填海》《嫦娥奔月》

2、寻找故事共同点——神话。

3、了解神话。

4、引入课文。

二、文学常识积累

简单介绍《山海经》。

三、走进课文

1、齐读课文,注意朗读节奏及生字词。

2、小组合作探究,翻译全文。

3、理清思路,背诵全文。

(1)课文可以分为几个画面:走、渴、饮、死、化 (2)丰富课文内容,扩写原文,加入描写。

四、人物形象探究

探究夸父其人的人物特点及品质,最终落脚到“英雄”。

五、扩展延伸

1、师:从夸父这个神话人物的身上,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 (从树立远大理想,为实现理想不畏艰难,不懈努力方面谈)

2、你还能说说其他哪些英雄人物?

学生说后,老师再举例。

六、教师小结

在神话里,感受古代英雄的气概;

在历史中,铭记伟大人物的功勋;

在现实里,我们更要学习英雄们敢于探险,勇于追求的精神。

第12篇:夸父逐日

夸 父 逐 日

《山 海 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文言文中的词语解释,积累常用文言词语。

2、理解想像、夸张在神话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把握感情基调,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2、体会短文的表现手法,深刻领悟故事蕴含的寓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古人的探索精神、征服大自然的顽强意志。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体会和理解作品形象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多角度理解故事蕴含的寓意。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投影)神话: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

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所以,神话作品通常具有超现实想象、夸张的浪漫主义特点。

那同学们都听过哪些神话故事呢?

(生回答: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嫦娥奔月、八仙过海等)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神话——夸父逐日(板书课题)。

二、资料助读

关于《山海经》:(投影显示)

《山海经》:书名。18篇,作者不详,其中14篇是战国时期的作品,《海内经》4篇则为西汉初年作品。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有参考价值。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小声自由读课文,并对照注释,初步理解文意。师找学生代表朗读课文。

2、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和句中停顿。

3、学生齐声朗读。

4、学生。师点拨下列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投影)

逐走:竞跑,赛跑。

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去的地方。

欲:想要。

河:黄河。

泽:大湖,传说其大纵横千里,在雁门山北。

邓林:桃林。

5、请同学翻译课文。

(投影)

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6、播放《夸父逐日》动画,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四、合作、探究、交流学习

1、思考:全文仅37个字,但故事情节波澜曲折,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

学生合作、交流,师归纳并板书:

与日逐走——渴,饮于河、渭——北饮大泽——道渴而死——弃杖,化为邓林。

2、你怎么看待夸父这一人物?现在人们常以“夸父逐日”比喻什么?

生讨论交流,代表发言。

明确:

表面看来,夸父追日的行为是以失败告终,但上古时代的神话是人类用来表达征服自然愿望的一种手段,此类神话的着眼点并不在于

最终的成败,而是以此来表现那种勇于探索、不怕牺牲、造福人类的可贵精神。

夸父是一个古代神话英雄,他有理想、有抱负,不怕困难,勇于探索;他不向自然屈服,敢于和自然斗争,甚至为此献身,有牺牲精神。

因此,夸父是一个有胆量有决心,目标远大,气魄非凡,意志坚强的英雄人物。现在人们常以“夸父逐日”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

3、你如何理解这则神话的主题?

生讨论交流,代表发言。明确:

(投影)

通过神话,表现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自然、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4、从夸父这个人物身上,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

生讨论交流,畅所欲言。示例:

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了理想不畏艰难,不懈努力。

五、课堂小结

《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和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这篇神话对后世影响很大,现在人们常以“夸父逐日”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

六、布置作业

《夸父逐日》这篇神话表现了巨人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就你的认识,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读后感,题目自拟。

七、板书设计

夸父逐日

《山海经》

与日逐走——有宏大志向勇于探索渴,饮于河、渭斗争精神

北饮大泽道渴而死

弃杖,化为邓林—— 奉献精神

古代人民—— 探索自然征服自然

第13篇:《夸父逐日》

《夸父逐日》说课稿

实验中学 杨冬霞

设计简述

(1)从内容角度:《夸父逐日》是选自《山海经》的一则经典神话故事,不管是从字面上理解还是从主题上把握都比较易懂。茅盾先生在《中国神话研究初探》一书中说:“原始人类的思想虽然简单,却喜欢去攻击那些巨大的问题,例如天地缘何而始,人类从何而来,天地之外有何物,等等。”《夸父逐日》作为一则创世神话,亦是如此。所以,本设计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要学生时刻意识到这是一则神话,所讲故事非真实,但故事背后所体现的远古先民创作神话的精神动力是真实的,并且是具体的。夸父是远古先民心目中的英雄,让他代替自己实现自己无法完成的梦想,但还是没能实现,从这方面讲,是现实的;但结果手杖“化为邓林”,又是浪漫的。这不仅体现了神话的特色,更让我们感受到了远古先民创作这则神话的文化心理和精神寄托。 (2)从文体角度:《夸父逐日》是一篇浅易的文言文,短小精悍却意味丰富,它在历史文化的长河中流传至今,历久弥香。所以要在教学中首当着眼于民族文化的浸润传承,重心落在“文”上。但“文”的意蕴主要体现在“言”中,因此,本设计从“言”着手,把握“文”的精神。 教材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夸父逐日》是一则古老的神话经典,虽然文言版是唯一的,但白话文版本恒河沙数,不尽相同。主题思想也有了“夸父不自量力”和“夸父决心大”的分歧。为了让学生能够保持“素读”状态的理解并能从“神话”本来的意义去体悟这则神话,本设计列以下主要教学目标:

1.明确我们到底该怎样把握《夸父逐日》的精神内涵? 2.明确远古先民为什么要创作《夸父逐日》这则神话故事? 3.明确我们今天为什么还要学《夸父逐日》?

《夸父逐日》一文被编排在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即“探险”单元中,按照单元提示要让学生通过学习该文体会“探险”过程中成功的欣喜,失败的悲壮。但不论怎样都不能遏制住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激情,阻挡不了人类探索世界的激情。从本单元所选文章的产生年代讲,《夸父逐日》是最早的;从故事性质讲,也是比较特殊的,它是一则神话,一般的认识是神话是远古先民用自己的智慧探索自然世界的精神寄托和表达,对当今人们的生活和精神有着深远的影响,正如米兰·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一书中所说:“来自遥远的年代深处的神话在遥控着我们的一举一动。” 《夸父逐日》是一则浅显易懂的文言文,虽简短,但字字珠玑。也正因简短,给了我们很多的想象空间,所以在感受夸父的英雄形象时主要是结合原文和几段相关补充材料从各方面来想象夸父的形体,感受英雄的气魄。也要从神话的角度体会这样一个“失败”的英雄的锲而不舍、执着不屈的探索宇宙自然的伟大精神。

基于以上考虑,本教学设计就重点以想象为把握文章的切入点,通过补充相关资料,结合学生有限的经验来了解文本意义,感受蕴含在这则神话故事中的先民的创造精神,体悟在新时代背景下学习《夸父逐日》的必要性。正如潘纪平在《语文审美教育概论》中指出:“读者对文本的理解需要进行创造性的‘填充’、想象,通过对文本的创造性鉴赏、评价,体现解读过程中读者的主观能动性、主观创造性,从而实现文本的价值意义。” 学情分析

《夸父逐日》虽然年代久远,但在“探险”单元中是最后一篇,前面学了既“悲剧性”又“伟大”的探险家斯科特,也学了空中罹难的七名“挑战者”号航天员,还学了最终成功攀登珠峰的王富洲等中国登山队员,所以,学习《夸父逐日》一文应该已有了充分的铺垫,并且这些铺垫是来自各种探险情况下的,所以把握夸父身上所体现的英雄气概并不难。但《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和很多现代文版本的《夸父逐日》都解读这则神话时说夸父逐日“也用来比喻不自量力。”虽是消极的理解,但要引导学生理解夸父的“不自量力”是想肯定自己价值的一种表现,而非盲目的冒险,而这一切恰来自远古先民的创世文化心理。

从先民的创作角度理解时,可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既然夸父是远古先民的精神化身,为什么还要让夸父“道渴而死”,而非成功地追赶上太阳。这就要通过引入材料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悲剧”,有何不同凡响之处。再和同为神话经典的《精卫填海》相比较,深刻地认识悲剧的艺术效果。

再者,夸父“道渴而死”后手杖竟然“化为邓林”,这又该怎么理解?这就需要对“桃”意象和“桃”文化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掌握,才能真正领悟蕴含在这则神话故事中的远古先民的精神寄托。

本节课设计的意图是:力图改变古文教学过于沉闷的课堂气氛,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达到古文教学与现代化教育相结合,是一次不成熟的尝试,我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更新和完善。

《夸父逐日》教学设计

实验中学 杨冬霞

新课程标准认为,语文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关注自然,关注人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要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按照单元编排的意图和课文的特点,确定本文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文言词汇(“走”、“弃”等)以及一些文言词的特殊用法(“北”“道”名词作状语)。

(2)学会凭借语感,阅读简短的文言文。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想象,把握夸父的英雄形象。

(2)结合体验,体会先民创作夸父逐日这一神话故事的文化心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先民探索宇宙自然、追求美好愿望的顽强意志,鼓励学生在新时代学习并弘扬夸父逐日的精神。 重点难点设计

《夸父逐日》是一篇同学们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并且有的学生能一口气讲出好几种版本,就神话故事所表现的夸父勇于探索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较容易理解。但神话反映的是“先民们借助想象所表达的对自然现象、精神追求的原始理解”。因此,将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分别设计为:

教学重点:通过想象及课外知识的链接,理解夸父的英雄形象,体会夸父逐日的精神。

教学难点:在领悟神话所体现的探索宇宙自然的精神的基础上揣摩先民创作神话的文化心理。 教学策略手段

基于对以上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的考虑,本节课主要采用诵读感知、想象感悟、研读探究等方法。 由于神话内容由文言文的形式呈现,所以首先应结合注释诵读课文,培养学习文言的语感,结合原始积累,感知故事大意,以和自己所读的白话版的内容在心理形成对比。在对比思维中,有利于学生联想想象、深度感悟。而研读探究是是落实本课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必要途径。 学生课前准备

(1)通过课外书籍或网络阅读各种版本的《夸父逐日》的故事。

(2)阅读《精卫填海》《愚公移山》《普罗米修斯盗火》《弗西西斯》等中外神话故事。

教学用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神话

刚从2008年走来的我们应该对这张照片不会陌生(李宁点燃鸟巢主火炬),主人公是体操王子李宁,他这里的身份是北京奥运会的主火炬手,而奥运会开幕式的总导演张艺谋还给此刻的李宁赋予了一个全新而古老的名字——夸父。让他以“夸父逐日”的方式点燃鸟巢上空的主火炬,让他以这种形式向全世界展示我们国家古老的文化。

大家此前听说过“夸父逐日”这则神话吗?哪位同学来给我们说一下。(找2生回答)

这两位同学的回答或许就代表了我们很多同学此时对“夸父逐日”这则神话的看法和理解。我们今天要学的是《山海经》里原汁原味的“夸父逐日”,请大家把书翻到教材191页,让我们一起走进《夸父逐日》。

二、感知神话

1.自由地把课文诵读两遍,力求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顺。

(1)找一生读。同桌评价。

(2)加句读(dòu),巩固理解。

过渡:看来我们同学看着书本是能够读下来了,那老师要考查一下我们大家,看是否都读顺了文章。我们知道古人在写文言文时是不加标点符号的,我们今天所见的这些标点都是后人加的,现在,你能给这些竖排的原文加上标点吗?

夸 父 与 日逐走入 日 渴 欲得 饮 饮 于 河 渭 河 渭 不 足 北 饮 大 泽 未 至 道 渴 而 死 弃 其 杖 化为邓林 (2)齐读一遍课文。

三、探究神话

过渡:大家基本上对这个神话的内容已经有所了解。但我们今天学习这则神话的主要目的不是只了解大意,而是要透过文字去发现藏在文字背后的东西。

(1)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明确:“夸父与太阳竞跑,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追赶”往往是有目的性的,大家能否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说说夸父为什么要“逐日”呢?

明确:为人类的谋福祉。太阳是热、光明的象征,如同西方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一样,为人类盗火。

“夸父逐日”毕竟是一则神话,他是远古人类所创造的,我们想想,远古人类为什么要创造这样一则神话呢?

得到名声。其实我们不可否认,得到名声是每个人对自我价值的认定。

到底是什么,或许能从原始人类对太阳的理解中得到答案:

或者:远古人类自己的梦想无法实现 ,于是创造夸父这样一个人去替自己完成。一个伟大的使者。能够“逐日”一个英雄形象。

就我们就我们今天,如果到了晚上或着在你晚上正在学习时突然停电了,你的感觉是什么呢?我们可想而知,远古人类在面对黑暗是非常无助和恐惧的,所以要寻求光明、热量。

我们看看远古时代的世界族人和哲学家们是怎样看待太阳的—— 火地岛人、布须曼人:太阳是至上神的“眼睛”。

萨莫邪德人:太阳是善的眼睛。

柏拉图:太阳是表现在可见事物中的善的影像。

俄耳甫斯:太阳是世界的智慧。 „„ „„

这样一来,我们发现,先民的确是把自己对善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为整个人类谋福祉的想法寄托在了夸父的身上。自己无法完成,就塑造夸父这样一个英雄式的人物达到梦想。【板书】:英雄

英雄——有远大理想、为人类某福祉的这样一种人。

过渡:原始人类让自己心目中的英雄上路了,结果在途中遇到什么呢? (2)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①翻译:北——名词做状语,向北方去。状语就是放在动词前边的修饰动词的一个词语。

②夸父一口气饮尽了黄河和渭水中的水。黄河是我们国家的第二大河流,是世界第五大河流,而渭水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我们可以想象夸父喝的水的多,但是,这么多的水还是不能满足夸父的渴的程度,他想到北方的大泽继续去找水喝。

有一个成语是“气吞山河”,我们看文中所写的夸父“吞河”肯定没问题,他能吞山吗?我们看出自唐代文学家张鷟在《朝野佥载》中的一则记载:

辰州东有三山,鼎足直上,各数千丈。古老传曰:夸父与日竞走,至此煮饭,此三山者,夸父支鼎之石也。 ——唐张鷟《朝野佥载·卷五》

找一学生翻译一遍。你从这则材料中能读出什么呢?(食量大、形象高大)

那你觉得夸父是个怎样的形象?形体高大、威猛、强壮、巨人形象„„

远古人类为什么要把夸父这样一个人写得这么高大呢?

明确:是远古人类对夸父形象的一种塑造、对自己精神的一种寄托。反映了远古人类对英雄的崇拜,对高大的崇拜。更是远古人类浪漫情怀的体现。的确这都是一个浪漫的想象,所以后来都有了李白“欲上青天览明月”的念头。

【板书】:崇拜高大

我们来想想,夸父追赶太阳跑的时候,应该是往哪个方向跑的,(往西)结果后来呢?那么他改变方向的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分别是什么呢?(能够喝到水解渴、给自己补充足够的能量,再继续追逐太阳;下定决心解决问题)这体现了夸父什么样的精神啊?(执着、顽强、不懈追求、锲而不舍„„)

远古人类在夸父身上寄托了自己的远大抱负,并且让他孔武高大,崇拜着这样一个英雄,并且夸父也能够坚持不懈、锲而不舍。

【板书】:坚持不懈、锲而不舍

但,夸父成功了吗?

(3)未至,道渴而死

这个句子所有的成分齐全吗?没有,缺了主语“夸父”,还缺了什么呢?夸父要到的地方——“大泽”。“道”翻译成“在半道上”,同样是名词做状语。

我们怎么看待这个结果呢? 假如我们同学们现在有一次机会再写“夸父逐日”的神话,你们希望夸父在半道上渴死吗?(远古人类为什么要让夸父这个形象轰然倒下呢?)

不希望:因为他在进行着一项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壮举,就这样死了,实在是太可惜了。太平常了,就好像说某人干什么事情了,结果就成功了。

希望:正因为人们给夸父寄托了这么多的厚望,又让他孔武高大,应该来说追上太阳是万无一失的,但就这么死了,并且是渴死的,形成了一种情感落差,形成对比,能够引起人们的思考。

鲁迅说“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了给人看”。

我们能不能想象一下,夸父当时倒下时的情景,用简单的一段话来描述一下。可以考虑抓住人物的神情、心理以及当时周围的环境来展开想象。

悲剧主人公遭受到的痛苦并不是由于他的罪恶,而往往是由于某种外界的不可逆转的因素,这就能引起我们人们的同情和怜悯,在这种同情与怜悯中,可以使我们的灵魂得到净化和升华。也可以说,正是这个神话的悲剧性结果成就了这位旷古英雄——夸父。

人们经常和“夸父逐日”这个神话故事一起提起的悲剧神话还有“精卫填海”: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 《山海经·北山经》

精卫本来的名字叫女娃,是炎帝的小女儿,在游泳的时候被淹死了,魂魄化成为一只精卫鸟,经常从西山上衔一些微小的土、石、木头,要把淹死她的东海填平。

这两个神话的结尾有什么不同呢?“精卫填海”没有结果,没准今天她还在坚持填海呢,只是我们没有看见而已,但夸父有结果,是个明确的悲剧性的结果。

同时,这两个故事也有明显的共同点,是什么呢?(都想试图经过自己的努力,完成自己的梦想)

或许远古人类在创造这些神话的时候,就已经知道自己讲无法实现这些梦想,但他们还是要创造人物替自己去实现。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论语·宪问》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本身就是一种挑战,试图对自己进行的一种超越。所以说: 英雄之所以称之为英雄,并不在于我们赞颂的语言,而在于他们始终以锲而不舍精神对神奇而美妙的宇宙进行探索的责任感,去实践真正的生活以至献出生命。虽然他们在与不可战胜的力量进行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

到这里,应该说夸父的故事的结束了,但你想想创造夸父的原始人类甘心让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就这么走吗?于是,这个故事有了个尾声。

(4)弃其杖,化为邓林。

“杖”是什么意思?手杖,用来辅助人行走的。

夸父出来与追赶太阳,我们看他什么东西都没有带,却带了一支手杖,大家说说这支手杖对夸父来说重要还是不重要呢?那当他临死时扔掉这个手杖时,你想他是否忍心呢?其实我们看看这个“弃”字大家就能见分晓了。

“弃”:丢弃、抛弃。先让学生根据甲骨文字形猜猜是什么意思。繁体写法为“棄”,本义是“扔掉新生婴儿”,一个家庭到了“弃婴”的程度,说明肯定是遇到了极大的困难,不得不扔弃,在生活的困境中无奈的选择。但哪个母亲愿意“弃”掉自己的骨肉啊!但“弃”不是把婴儿扔到地上,而是放在簸箕里扔掉,这又说明什么呢?但有时候“弃”掉或许会被有抚养能力的人捡回去抚养,所以在“弃”的同时还抱着非常大的希望,再者,婴儿本来就是希望的化身。那么,我们也可以猜想夸父在“弃”掉他的手杖的同时,也是寄托着希望的,那这种希望是什么呢?希望别人能够继承自己的事业,把“逐日”进行到底,也就是完成整个人类所寄予给自己的梦想。于是手杖扔出去,就变化为桃林而生长在春风中。【板书】:寄托希望

为什么要化为“桃林”而不是“杨林”或“柳林”等等呢?

桃在古代被作为美好的象征。

我们课文里没有讲,桃林有多少,而《列子·汤问》篇里是这样记载的:

“„„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邓林弥广数千里焉。”

在《山海经》里光说是“化为邓林”,没有说有多少,而到了《列子》里,变成了有“数千里”广,可见其多。

四、升华神话

人类从蒙昧时代,越过荒蛮时代,等到跨进文明社会的大门时,已经缓慢地经历了几百万年的时间。在这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原始人类一直睁大好奇的眼睛,注视着周围的大千世界,他们苦思冥想,希望能对那些由于自己缺乏知识而感到神奇莫测的大自然作出一系列满意的回答,于是产生了神话。 过着群居生活的他们一群人坐在一起,仰望天空,思索宇宙自然,思索大千世界,正如近代文学家茅盾先生在《中国神话研究初探》一书中所说“原始人的思想虽然简单,却喜欢去攻击那些巨大的问题,例如天地缘何而始,人类从何而来,天地之外有何物,等等。”

夸父他进行的就是一项非常巨大的任务,宁可渴死,但他还是要去完成自己逐日的梦想。那你觉得他和我们今天的人有什么不同吗? „„ „„

人生在世,不能总是低头觅食,那样会矮化得像动物一般。人,总要仰望点什么,向着高远,支撑起生命和灵魂。

产生夸父的年代已经永远地过去了,但我们后来人应该做精神上的夸父,成为夸父的优秀弟子。不光要吃甘甜的桃子,更要捡起夸父丢弃的那根手杖。夸父是“弃其杖”,我们要“拾其杖,继续逐日”所以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总导演从那么多的神话故事中唯独选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就是要把原始人类对我们的寄托进行下去,把这种顽强的精神传承下去。

神话像是来自遥远故乡的呼唤,它呼唤着一个民族回归自己文化的原生点。

从课堂学生回应和后来同事的反馈来看,本堂课用李宁点燃主火炬来导入和总结全文以及对“弃”字的解读成了本堂课的亮点

《夸父逐日》教学反思

实验中学

杨冬霞

《夸父追日》这篇著名神话选自《山海经》,讲的是夸父追赶太阳最终渴死在路上的故事。文章很短仅仅37个字。但文章内涵很丰富。它表现的不仅是表面上的与日逐走,还有很强烈的象征意义,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勇敢坚强,以及征服大自然的雄心壮志。本篇神话弘扬了夸父身上体现出的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既然本文是一片神话,那么学习这篇课文,就要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外,还要体会神话传说的神奇,增加中华传统文化的积累。

此外,分析文中“夸父”这一神话的人物形象也是本文学习的重点。夸父的形象非常高大。夸父虽败犹荣,他的精神与天地同在。而这则神话故事描述时所展示出来的作者丰富的想象力也是课文的精髓。本课的设计主要分为分析夸父的形象和体会神话故事语言两方面。

整个课堂,我注重了引导学生从初读、解读、诵读、建构四个层面自主学习,相互探究,主要围绕“理文意、品人物、悟情理”的教学思路开展,条理清晰,教学有序,较好地达成了知识,能力,情感三维目标。

歌德曾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教学中我始终注重激发学生求学兴趣,引用视频设疑激趣导课;突出了“疏通文意,熟读成诵”这个教学重点;“合作探讨,品人物,体验反思,悟情理”中精心设计的5个问题,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创新的意识。

著名教育家叶老先生说过:“凡为教者必期达到不教。”教学中,我始终注重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受用终生。如指导学生采用圈点法抓关键词“疏通文意”,引导学生按照文章思路进行记忆背诵,让学生形成学习技能。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与合作探究能力,大胆地进行我县推广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课件的精心设计和巧妙运用,较好地营造了融洽、民主、协商、对话的课堂教与学气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很好地辅助了教学,优化了课堂结构。

第14篇:夸父逐日

《夸父逐日》教学设计

[创意说明] 《夸父逐日》是一篇短小的文言文神话故事,篇幅短小,内容精练,意蕴丰富,易理解。学习本文,除朗读背诵、积累一些文言词汇、了解神话故事反映的内容外,重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说话能力、思维能力。本文按照了解神话—品读神话—拓展神话激活思维的过程来学习。

[教学目标]

1、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神话故事的含义及夸父形象。(教学重点)

3、拓展思维训练、口语训练。(教学重点)

4、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神话是我们文学天地中灿烂夺目的瑰宝。女娃造人的故事还记得吗?你还读过哪些神话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女娃补天,精卫填海)

2、讲述神话的产生和特点及《山海经》。

二、整体感悟(品读神话)

1、师配乐朗读。

2、生自由朗读,勾画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解决。(1)给红点字注音

饮于河、渭( ) 弃其杖( ) (2)理解词语

逐走:竞跑,赛跑。

欲得饮:想要。

饮于河:黄河。

大泽:大湖。

邓林:桃林。

3、展示朗读,学生个体和集体朗读结合,激发兴趣。学生当众朗读,师生一起评点(可以从字音、语气、语调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4、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大意。(小组合作探究)

5、全文仅37个字,但故事情节波澜曲折,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

明确:逐走,入日——渴,饮于河渭——北饮大泽——道渴而死——弃杖化邓林

三、问题探讨

1、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2、你对夸父追日的行为有什么看法?

明确:夸父是一个古代神话英雄,他不向自然屈服,敢于和自然斗争,甚至为此献身,更令人感动的是,死后,他的手杖,还要化成一片桃林,将顽强的生命延续下去。勇于探索、不怕牺牲、造福人类的可贵精神

(对夸父这个人物,学生会有分歧,可能有学生认为夸父是不自量力,教师对此也不要断然否定,应该保护学生争论问题的积极性。可以从神话故事的特点方面引导学生从积极方面理解夸父的行为,从而理解夸父的宏大的志向,巨大的气魄。)

3、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

夸父口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那么,什么是“邓林”呢?“邓林”实有基础,在现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据清代学者毕沅考证,“邓”“桃”音近,“邓林”即“桃林” 。“邓林”为地名之说,与“邓林”即“桃林”之说并不矛盾。我们可以认为,“邓林”既是地名,也是“桃林” ,“邓林”这一地名是因“邓林”的“桃林”之义而得名的。此处,“杖”与“桃林”同为木,形象上有相通之处;夸父的口渴如焚,与提供甘甜多汁果实和成片绿阴的\"桃林\",在内容上也是相合的。夸父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这一结尾,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像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丰富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四、拓展训练激活思维

1、朗读余光中的诗。

为什么要苦苦去挽救黄昏呢?

那只是落日的背影。 也不必吸尽大洋与长河, 那只是落日的倒影。 与其穷追苍茫的暮景, 埋没在紫蔼的余烬, ——何不回身挥杖,

迎面奔向新绽的旭阳,去探千瓣之光的蕊心?

壮士的前途不在昨夜,在明晨, 西奔是徒劳,奔回东方吧, 既然是追不上了,就撞上!

2、学生四人小组讨论,谈谈读后感受。

明确:余光中的诗引领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所谓“追不上”,也并不表示 gameover,面对人生的困境与僵局,不是一味的勇往直前,浪掷生命于错误的目标上,而是冷静理性地思索确认方向追逐希望,一切都将有峰回路转的突破。

转换思维的视角,便柳暗花明。这就是逆向思维。 3拓展思维训练。

例:《愚公移山》是个寓言故事,传统看法往往从愚公移山的目的、精神的角度正面肯定愚公为修建一条通往山外的通衢大道、改善生存环境造,福子孙后代的良好动机和勇于面对困难不怕困难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逆向思维:与其搬山,不如搬家;移山贻误子孙; “愚公移山,精神可嘉,方法不当” ;我们做事情仅仅具有满腔热情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科学的方法,三者结合,才能把事情办好。 创设情景:

(1)精卫填海:以自己弱小的力量要填平大海,写出他敢于向大自然挑战、持之以恒的精神。 我们还可以这样思考„„

(2)蜗牛:守旧、爬行主义、慢慢腾腾、四平八稳等。 我们还可以这样思考„„ „„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选代表展示讨论情况。

五、点评各组讨论结果。

六、布置作业 朗读背诵课文。

第15篇:夸父逐日

夸父逐日

【教学目标】

1.认读写课文生字:渭、邓

2.了解《山海经》及中国神话有关知识;积累一些文言词句;朗读背诵《夸父追日》。

3.理解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夸父形象分析。4.情感目标 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难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汇。2.理解文章的主旨,分析人物形象。

3.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方法】朗读法 讨论法 【教学准备】预习课文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神话是我们文学天地中灿烂夺目的瑰宝。你喜欢神话故事吗?你读过哪些神话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

那么,我们今天将来学习一篇新的神话故事——(板书)《夸父逐日》看它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收获。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神话特点及《山海经》。 a.神话是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所以,神话作品通常具有超现实想象、夸张的浪漫主义特点。

b.《山海经》,共18篇,不是一时一人所作,大约是战国至西汉初年的作品。它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地理书,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 《夸父追日》作为《山海经》中的神话,具有很大的影响力。那么,它究竟具有怎样的艺术魅力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体会。 (板书)《夸父追日》

二、品读神话《夸父逐日》 ,整体感知。

1、听老师朗读课文,给不认识的字词注音或做记号,并通过查字典认识它们。(板书)渭

全班齐读课文。并请同学通过自己的理解,尝试翻译这个神话故事。2.带着问题, (板书)【注释】

得:表示情况允许,有能够的意思。 不足:不够; 北:向北,到北方 道:名词作状语,在半路上;

道渴而死: 在半路因口渴而死;

3.老师翻译全文:【译文】夸父与太阳竞跑,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口渴了,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喝,又到北方去喝大湖的水。还没有到,就在半路上口渴而死。他遗弃他的手杖,(手杖)变化成为一片桃林。

三、整体诵读,问题探讨

1.分析夸父形象。(提问学生:你觉得夸父是怎样的一个神话人物呢?) 夸父是一个古代神话英雄,他不向自然屈服,敢于和自然斗争,甚至为此献身,更令人感动的是,死后,他的手杖,还要化成一片桃林,将顽强的生命延续下去。勇于探索、不怕牺牲、造福人类的可贵精神这篇神话对后世影响很大。

2.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 夸父口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那么,什么是“邓林”呢?“邓林”实有其地,在现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据清代学者毕沅考证,“邓”“桃”音近,“邓林”即“桃林”。此外,“杖”与“桃林”同为木,形象上有相通之处;夸父的口渴如焚,与提供甘甜多汁果实和成片绿阴的“桃林”,

在内容上也是相合的。夸父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这一结尾,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像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丰满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四.总结

(板书)1.全文中心:本文讲的是夸父追赶太阳、长眠虞渊的故事。他表现的不仅是表面上的与日逐走,还有很强的象征意义,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征服大自然的雄心壮志,弘扬了一种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

2.《夸父逐日》对今天的我们有什么启发? 成语:夸父逐日

比喻比喻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也比喻人类战胜自然的决心和雄心壮志 ;也比喻不自量力。

知其不可而为之——伟大精神;每个人都应该是逐日的夸父

五.板书设计:

六.练习: 1.你能辨析以下词的意义吗?

①夸父与日逐走(跑) ②饮于河、渭(黄河的专称) ③北饮大泽(向北,到北方) ④道渴而死(在半路上)

2.现在请大家再次开动脑筋想想,我国古代神话中,还有类似《夸父逐日》这样主题的故事吗? a.精卫填海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yīn填塞)于海。

——《山海经•北山经》

b.刑天舞干戚

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干,盾牌;戚,大斧。 )以舞。

——《山海经•海外西经》 3.发散思维,讨论交流。

夸父逐日的坚持不懈,精卫填海的矢志不移,愚公移山的锲而不舍,让我们深深感受到神话人物征服自然的神力。一转眼人类已步入二十二世纪,人们一边在社会发展的歌声中载歌载舞,一边又为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愁眉不展。试着把这些古老的故事与当今社会现状结合起来,编写新的神话故事。

如:

1、一日,大禹来到京城,只见京城黄沙满天,大人小孩皆蒙面而行……

2、女娲来到科学博物馆,聆听了解说员关于恐龙灭绝的讲解……

3、精卫填海之后,再次光临人间,却见人间水资源枯竭…… 例:愚公植树

话说愚公移走太行王屋二山之后,精疲力竭,昏头睡去,这一睡就睡了九九八千一百年,“神舟五号”发射卫星的巨响惊醒了他,他揉揉眼,伸伸胳膊,啊,本该绿树成荫的地球怎么一眨眼就涌现出那么刺眼的树墩,而且黄沙漫天,狂风怒吼,遍地荒芜,他身感肩上任务之紧迫,一个绿化地球的计划在他心中酝酿开来,于是,他召来了子子孙孙九九八十一人,挑水植树,历尽苦难,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球上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一片片的绿荫,愚公的举动再次感动了树神柏杨,他站在半空中,大手一挥,“哗”地一声巨响,只见地球上无数苍翠挺拔的大树应运而生,地球变得生气勃勃。)

六、作业布置

1.背诵《夸父逐日》。

2.想一想,夸父为什么要逐日呢?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去做这样的一件事的?充分发挥你的想象,扩写《夸父逐日》,100字左右。

第16篇:夸父逐日优质课教案[优秀]

《夸

日》教学设计

胡状乡一中 王翠娟 13849337651 [创意说明] 《夸父逐日》是一篇短小的文言文神话故事,篇幅短小,内容精练,意蕴丰富,易理解。学习本文,除朗读背诵、积累一些文言词汇、了解神话故事反映的内容外,重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说话能力、思维能力。本文按照了解神话—品读神话—拓展神话激活思维的过程来学习。 [教学目标]

1、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神话故事的含义及夸父形象。(教学重难点)

3、拓展思维训练、口语训练。(教学重难点)

4、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点燃激情

课前小游戏:猜一猜(根据图片让学生猜故事)

讲述神话的产生和特点及《山海经》。

二、阅读质疑 自主探究

1、教师范读。

2、生自由朗读,勾画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解决。逐走:竞跑,赛跑。

欲得饮:想要。

饮于河:黄河。

大泽:大湖。

邓林:桃林。

3、展示朗读,学生个体和集体朗读结合,激发兴趣。学生当众朗读,师生一起评点(可以从字音、语气、语调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4、学生自主翻译课文,教师总结

三、多元互动 合作探究

1、全文仅37个字,但故事情节波澜曲折,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

明确:逐走,入日——渴,饮于河渭——北饮大泽——道渴而死——弃杖化邓林

2、夸父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如何理解这则神话故事的主题? 夸父是一个古代神话英雄,他不向自然屈服,敢于和自然斗争,甚至为此献身,更令人感动的是,死后,他的手杖还要化成一片桃林,将顽强的生命延续下去。勇于探索、不怕牺牲、造福人类的可贵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教师点拨:

成语“夸父逐日”( “夸父追日” “逐日”)意为: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

四、拓展训练 迁移应用

1、朗读

精卫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zhe)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 ),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yin)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译文: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部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传说这种鸟是炎帝小女儿的化身,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泳,溺水而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口衔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后比喻意志坚决,不畏艰难的人。)

2、《夸父逐日》和《精卫填海》都出自《山海经》,你能从这些人物身上找出共同点吗?

教师点拨:他们都敢于冒险、勇于创新的精神:都具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这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也正是有了这种精神,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才经久不衰,才有了好的传承!

3、你还知道哪些人具有这种精神? (示例:毛泽东 周恩来等)

五、作业布置

把《夸父逐日》扩写成一则故事。

板书设计:

第17篇:《夸父逐日》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夸父逐日》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神话和《山海经》的知识。

2、疏通文意,会翻译课文。

3、背诵课文并积累文言词语

4.理解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5、学习古代劳动人民探索自然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

3、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按要求预习。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这个单元我们已经学习了四篇关于“探险”的课文。今天我们来学一篇关于探险的神话故事——《短文两篇》第一篇《夸父逐日》。(幻灯片出示教学目标)

2、神话是我们文学天地中灿烂夺目的瑰宝。上个学期我们知道了女娲造人的神话故事,你还读过哪些神话故事?请写出至少五个神话故

事的名称。(学生写完后口头展示,教师出示幻灯片,为没写够或写错字的学生做示范。盘古开天、女娲造人、精卫填海、嫦娥奔月、哪吒闹海、愚公移山、大禹治水、后羿射日)。

3.请学生说说关于神话的这一体裁相关知识。教师出示幻灯片加深学生的认识。

神话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许多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准确的解释。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这方面的知识,所以,只好借助于想象来解决这个问题了,而这种大胆而奇特的想象恰恰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这种想象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今天的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但仍有广阔的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寻,去研究,所以,这种想象力、创造意识,都是我们今天仍迫切需要的。

二、学习《夸父逐日》

(一).教师介绍《山海经》。

《山海经》,书名,18篇。作者不详,各篇著作时代亦无定论,近代学者多认为不出一时一人之手,其中14篇是战国时作品,《海内经》四篇则为西汉初年作品。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

(二)、整体感知

1.指名读课文,要求起来朗读的学生读准字音、节奏 。其他同学

听读,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2.学生齐读一遍。读准字音、节奏 。

3.自主、合作。学生对照课文下注释,疏通文意,初步理解文句,划出疑难字词,然后小组讨论。(注意:小组成员发挥合作精神,会的同学教不会的同学。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做上记号。讨论完老师抽小组成员汇报。看哪一小组认真,仔细,看哪一小组质疑精神最强。)(时间8分钟)

出示幻灯片,强调翻译方法,出示幻灯片 对译 :对译是按原文词序,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 移位 :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移动词语位置。

增补: 增补是指古代汉语省略或表达过于简单的地方,今译时要作必要的增补。

删减: 只要译文已把原文的意思表达清楚了,个别词语可以不译

4、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小组讨论结束后,抽小组成员汇报讨论结果,及时提出质疑,教师点拨指正。重点字词:

饮于河、wèi( 渭 )北饮大zé ( 泽 ) 天柱折(she ) 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与日逐走( 竞跑,赛跑 ) 夸父逐日( 追赶太阳 ) 北饮大泽( 大湖,传说其大纵横千里,在雁门山北 ) 欲:想要。河:黄河。邓林:桃林。 一定注意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的文言句式哟!

古今异义——河:古义-----专指黄河

今义-----泛指一切河流。

走:古义----跑

今义----步行

词类活用——北饮大泽:北:名词作状语,向北 文言句式:

省略句——“弃其杖,化为邓林”等于“(夸父)弃其杖,化为邓林”。译为: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状语后置句——饮于河、等于“于河、渭饮”。译为:就到黄河、渭水喝

5、参考译文: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6.全文仅37字,但故事情节波澜曲折,如果《夸父逐日》是一组动画,大家认为有哪几个画面组成?齐心协力,共同描绘。(2分钟)

夸父逐日、饮于河渭、北饮大泽、道渴而死、化为邓林

(三)问题探究

1.你怎么看待夸父这一人物?

夸父是一个有胆量有决心,目标远大,气魄非凡,意志坚强的英雄人物。所以,现在人们常以“夸父逐日” “夸父追日” “逐日” 这些词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 2.你如何理解这则神话的主题?

通过神话,表现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自然、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拓展延伸,放飞想象

在这几个画面中任选一个,展开想象,将其扩写。老师在这先做个示范,抛砖引玉了。

我扩写的是“化为邓林”这幅画面。

扩写“化为邓林”

夸父十分疲惫,渴死在半路上。顷刻间,电闪雷鸣,北风呼啸,被丢弃在路边的拐杖腾空而起,在半空中独自旋转。突然,一声霹雳,拐杖落到地底下,粉红的桃林拔地而起,蜜蜂在桃花中采花酿蜜,蝴蝶在林间追逐嬉戏。

教学反思:

总的来说,这堂课我还是有很多的收获的:

1、学生喜欢小组合作探究,他们学的更开心。

2、老师从课堂上解放了出来。以前教古文,上文一课,口干舌燥,部分学生还注意力不集中,最郁闷的是有的学生还打瞌睡,睡着了。现在我说的少了,学生说的多了,没人打瞌睡,说到有争议的地方,学生们还会激烈辩论,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无论学生还是老师,形成了双赢的局面。

第18篇:夸父逐日说课稿

《夸父逐日》说课稿

武威四中 李竹筠

各位领导老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夸父逐日》,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夸父逐日》是人教版七年级(下)第五单元最后一篇课文,该单元是以探险为主题展开的。

《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文字简洁明了,却给人以奇特的想象,浪漫夸张。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 知识目标:

1、掌握“逐走,河、道”等词语的含义,用法。

2、背诵课文,了解神话的相关知识。

 能力目标:

1、会辨析文言文中的词语省略现象,正确翻译理解课文。

2、反复朗读,提高学生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3、深刻领悟故事蕴含的意义。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古人征服探索自然的顽强意志和挑战精神。

二、说教学方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理念,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本节课采用:

1、朗诵教学法,短文生动活波,想象丰富,意蕴深刻,都宜于诵读体味。

2、探究讨论法:通过设疑引导,鼓励学生多角度探究短文寓意,以活波思想,开阔思路。

此外我还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三、说教学过程

一)、自然导入, 我来猜

多媒体动画展示“女娲补天”的故事,让学生竞猜,并拓展举例,你还读过那些神话故事!如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盘古开天辟地,嫦娥奔月等,这些故事都有着雄奇的想像与夸张,但又和现实有一定的联系,它是在人们头脑中经过加工,改造过的现实。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夸父逐日》。

二)、资料讲坛、我做主

学生成为讲坛的主人,依据课前预习中所收集的资料,进行交流。 1.何为神话?

2.《山海经》是怎样的一本书?

三)、经典神话,我诵读

古语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我们通过朗读去感受神话的魅力。 1.教师范读全文, 学生听记生字读音和句中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力求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标准,然后以同桌竟读来检验读的效果。

3.师生评判,师生齐读。4.教师指导学生借助所学知识,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具体要求:直译为主,对号入座,字字落实,能换则换,能补则补。 学生可能提出的理解障碍及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教师给予点拨。 (1)疑难字词:逐走;赛跑;欲:想要;河,黄河。 (2)省略现象:

5.同桌交流,译读课文,学生展示成果。6.试背课文

四)、神话精髓,我探究 1.你怎样看待夸父这一形象? 学生探究后回答:

宏大志向,巨大力量和气魄,英勇的气概 2.文章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如何理解? 学生讨论,探究后推荐代表回答。

更丰富了这个英雄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这个神话更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3.探究文章主题

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五)、夸父魅力,我感受 1.夸父为什么逐日?多媒体出示 2.夸父精神给我们以怎样的启示? 生自由发挥:

示例:树立远大理想,为实现理想不畏艰难,不懈努力。

六)、拓展激活,我思维 拓展思维训练,新解经典故事

1.阅读余光中的诗—《夸父》,比较与夸父逐日的不同。

夸 父

余光中

为什么要苦苦去挽救黄昏呢? 那只是落日的背影。 也不必吸尽大洋与长河, 那只是落日的倒影。 与其穷追苍茫的暮景, 埋没在紫蔼的余烬, ——何不回身挥杖,

迎面奔向新绽的旭阳,去探千瓣之光的蕊心? 壮士的前途不在昨夜,在明晨, 西奔是徒劳,奔回东方吧, 既然是追不上了,就撞上!

2.逆向思维训练

《愚公移山》:传统看法,勇于面对困难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我们还可以这样思考:与其移山不如搬家;移山贻误子孙。

七)、布置作业

四、说课后反思

1、本节教学设计在环节上以“我”为中心,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人。

2、“我诵读,我探究”等环节锻炼了学生的朗读,思维,写作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

3、教师的引导不够,探究的环节没有将热情全部投入。

4、教师没有很好的把握节奏,整堂课节奏有些快,语速有些快。

第19篇:3 夸父逐日

3 夸父逐日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文言文神话故事,选自《山海经*海外北经》。讲的是巨人夸父追赶太阳,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作桃林的故事。这篇古代神话表现了夸父胸怀大志、英勇顽强的精神,反映了古代先民探索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的意志。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让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培养学生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和兴趣;了解这个神话故事的内容,感悟古代先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欲望和顽强的意志,体会故事蕴含的意义;引导学生体会神话故事的特点。

设计理念:

这是一篇文言文神话故事,要让学生体会文言文的特点,培养学生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和兴趣。教学时要结合以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让学生自主交流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然后再放手让学生自学,讨论疑难问题,弄懂词句的意思。注意朗读的指导,并能讲述和背诵课文。鼓励学生多元的理解人物和评价人物,体会这个故事的特点。

教学目标:

1、知道学生朗读并背诵课文。

2、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逐步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

3、引导学生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愿望和意志,体会神话故事的特点。

4、帮助学生会认“渭、邓”两个字。教学重点:

教会学生结合注释,或查阅阅读工具书理解一些文言文字词的意思,进而读懂课文的内容。

教学难点:

引导理解这个故事所揭示的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

让学生了解《山海经》,阅读《山海经》相关的故事。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让学生说一说《山海经》是怎样的一部书,读过哪些神话故事?

2、让学生说说《夸父逐日》的故事。

3、播放动画片《夸父逐日》。

4、让学生谈谈体会。

5、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学习一篇出自《山海经》的神话故事——《夸父逐日》(板书课题)。

3、读课题,并理解。

(夸父:神话传说中善于奔跑的巨人。逐日:追赶,赛跑。)

二、通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

3、指名学生朗读。

三、理解课文

1、让学生回顾以前学习文言文的过程和方法。

2、教师总结,出示自学提示。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字词的意思,进而理解句子的意思。

(2)在逐句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了解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3)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后,讨论:夸父逐日表现了夸父怎样的精神?这篇神话寄托了古人怎样的愿望?

3、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

4、读议交流。(1)弄懂词句的意思。

参考:

逐走——追赶,赛跑。

入日——太阳落山的地方。

欲——想要。

饮——渴。

河、渭——黄河与渭水。

大泽——大湖

至末——道途中。 弃——遗弃。

邓林——桃林。

(夸父口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那么,什么是“邓林”呢?“邓林”实有基础,在现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据清代学者毕沅考证,“邓”“桃”音近,“邓林”即“桃林” 。“邓林”为地名之说,与“邓林”即“桃林”之说并不矛盾。我们可以认为,“邓林”既是地名,也是“桃林” ,“邓林”这一地名是因“邓林”的“桃林”之义而得名的。此处,“杖”与“桃林”同为木,形象上有相通之处;夸父的口渴如焚,与提供甘甜多汁果实和成片绿阴的\"桃林\",在内容上也是相合的。夸父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这一结尾,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像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丰富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2)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夸父追赶太阳,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他喝,又去北方的太湖喝水。还没赶到太湖,半路上就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作了桃林。)

(3)讨论:

你怎样看待夸父这个人物?夸父逐日表现了夸父怎样的精神?这篇神话寄托了古人怎样的愿望?

【对夸父这个人物,学生会有分歧,可能有学生认为夸父是不自量力,教师对此也不要断然否定,应该保护学生争论问题的积极性。可以从神话故事的特点方面引导学生从积极方面理解夸父的行为,从而理解夸父的宏大的志向,巨大的气魄。

夸父是一个古代神话英雄,他不向自然屈服,敢于和自然斗争,甚至为此献身,更令人感动的是,死后,他的手杖,还要化成一片桃林,将顽强的生命延续下去。勇于探索、不怕牺牲、造福人类的可贵精神。】

(4)成语“夸父逐日”(“夸父追日”“逐日”)意为: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

四、体会这个神话故事的特点

(从夸父其人以及他追赶太阳,可以感受到古人想象力丰富;从文中夸父“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弃其仗,化为邓林”等细节中体会这个故事想象奇特,塑造了一个无比顽强的巨人形象。)

五、背诵课文

六、布置作业

阅读《语文同步读本》中的《杞人忧天》和《神农尝药》的故事。 板书设计:

夸父逐日 渴

饮胸怀大志英勇顽强 弃

课后练习:

1、朗读并背诵课文。

2、用自己的话讲述《夸父逐日》的故事。

3、说说你对夸父的评价。

4、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渴,欲得饮,饮于河、渭。 ②弃其杖,化为邓林。 补充建议:

1、本文篇幅短小,故事情节比较简单,且课文配有注释,因此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自主阅读,鼓励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并通过互助学习来解决这些疑难问题。

2、对于怎样看待夸父这个人物,鼓励学生多元的理解。

3、可以让学生想象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

4、对于一会古代神话故事的特点,可以让学生结合学过的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综合的谈一谈。

第20篇:夸父逐日教案设计

《夸父逐日》教学设计

[创意说明] 《夸父逐日》是一篇短小的文言文神话故事,篇幅短小,内容精练,意蕴丰富,易理解。学习本文,除朗读背诵、积累一些文言词汇、了解神话故事反映的内容外,重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说话能力、思维能力。本文按照了解神话—品读神话—拓展神话激活思维的过程来学习。

[教学目标]

1、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神话故事的含义及夸父形象。(教学重点)

3、拓展思维训练、口语训练。(教学重点)

4、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神话是我们文学天地中灿烂夺目的瑰宝。女娃造人的故事还记得吗?你还读过哪些神话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女娃补天,精卫填海)

2、讲述神话的产生和特点及《山海经》。

二、整体感悟(品读神话)

1、师配乐朗读。

2、生自由朗读,勾画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解决。逐走:竞跑,赛跑。

欲得饮:想要。

饮于河:黄河。

大泽:大湖。

邓林:桃林。

3、展示朗读,学生个体和集体朗读结合,激发兴趣。学生当众朗读,师生一起评点(可以从字音、语气、语调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4、全文仅37个字,但故事情节波澜曲折,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 明确:逐走,入日——渴,饮于河渭——北饮大泽——道渴而死——弃杖化邓林

三、问题探讨

1、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2、你对夸父追日的行为有什么看法?你能不能写一段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

明确:夸父是一个古代神话英雄,他不向自然屈服,敢于和自然斗争,甚至为此献身,更令人感动的是,死后,他的手杖,还要化成一片桃林,将顽强的生命延续下去。勇于探索、不怕牺牲、造福人类的可贵精神

(对夸父这个人物,学生会有分歧,可能有学生认为夸父是不自量力,教师对此也不要断然否定,应该保护学生争论问题的积极性。可以从神话故事的特点方面引导学生从积极方面理解夸父的行为,从而理解夸父的宏大的志向,巨大的气魄。) 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学生自写,然后交流。

3、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

夸父口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那么,什么是“邓林”呢?“邓林”实有基础,在现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据清代学者毕沅考证,“邓”“桃”音近,“邓林”即“桃林” 。“邓林”为地名之说,与“邓林”即“桃林”之说并不矛盾。我们可以认为,“邓林”既是地名,也是“桃林” ,“邓林”这一地名是因“邓林”的“桃林”之义而得名的。此处,“杖”与“桃林”同为木,形象上有相通之处;夸父的口渴如焚,与提供甘甜多汁果实和成片绿阴的\"桃林\",在内容上也是相合的。夸父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这一结尾,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像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丰富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4、成语“夸父逐日”( “夸父追日” “逐日”)意为: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

5、背诵课文。

四、拓展训练激活思维

1、朗读余光中的诗。

为什么要苦苦去挽救黄昏呢? 那只是落日的背影。 也不必吸尽大洋与长河, 那只是落日的倒影。 与其穷追苍茫的暮景, 埋没在紫蔼的余烬, ——何不回身挥杖,

迎面奔向新绽的旭阳,去探千瓣之光的蕊心? 壮士的前途不在昨夜,在明晨, 西奔是徒劳,奔回东方吧, 既然是追不上了,就撞上!

2、学生四人小组讨论,谈谈读后感受。明确:余光中的诗引领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所谓“追不上”,也并不表示

gameover,面对人生的困境与僵局,不是一味的勇往直前,浪掷生命于错误的目标上,而是冷静理性地思索确认方向追逐希望,一切都将有峰回路转的突破。

转换思维的视角,便柳暗花明。这就是逆向思维。 3拓展思维训练。 例:《愚公移山》是个寓言故事,传统看法往往从愚公移山的目的、精神的角度正面肯定愚公为修建一条通往山外的通衢大道、改善生存环境造,福子孙后代的良好动机和勇于面对困难不怕困难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逆向思维:与其搬山,不如搬家;移山贻误子孙; “愚公移山,精神可嘉,方法不当” ;我们做事情仅仅具有满腔热情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科学的方法,三者结合,才能把事情办好。 创设情景:

(1)精卫填海:以自己弱小的力量要填平大海,写出他敢于向大自然挑战、持之以恒的精神。

我们还可以这样思考„„

(2)蜗牛:守旧、爬行主义、慢慢腾腾、四平八稳等。 我们还可以这样思考„„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选代表展示讨论情况。

五、点评各组讨论结果。

六、布置作业

1、朗读背诵课文。

2、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练习。 烈日下,沙漠中,两个疲惫的旅行者取出唯一的水壶摇了摇。一个旅行者说:“唉呀,太糟糕了,我们只剩半壶水了。”而另一个旅行者却高兴地说:“

。”

(1)另一旅行者会说些什么呢?

(2)两个旅行者的话分别说明了什么?

夸父逐日教案
《夸父逐日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