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民族民间舞蹈教案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12-12 18:09:28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高中音乐 民族民间舞蹈维吾尔族舞蹈 教案

民族民间舞蹈——维吾尔族舞蹈

(体态、动律、手位训练)

教学版本:

北京舞蹈学院附中教材 教学目标:

1.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挺拔而不僵,微颤而不蹿,上身撒得开,脚步不离散的规范动作。2.通过动律、手位的训练让学生们了解维族人能歌善舞的特点。 教学重点:

1.维族舞蹈的体态及动律特点。

2.

八个手位所具有的多样化、多层面及富于变化的艺术特色。 教学准备:

1.课前搜集有关维族人文、地理、风俗等方面的资料。2.

维族音乐的剪辑。

3.VCD、电视机、录音机。

教学方法:

首先放维族的音乐方式引导, 通过老师表演让学生产生兴趣,再介绍维族人能歌善舞的特点,最后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音乐《达板城的姑娘》

二、

欣赏体验

老师表演一段具有浓郁维族节奏的“赛乃姆”,让学生们感受维族的民族风格。

2.介绍维吾尔族人文、地理、风俗。 课件展示: 通过播放课前搜集的几个维族舞蹈组合来加深学生们对该舞种的了解。 3.提出问题: 维族舞体态、动律有什么特点

讨论得出: ①上身挺拔而不僵,上身撒得开。 ②微颤而不蹿,脚步不离散。

三、实际教学

1.手位主干动作(八个手位)。

要求:

注意基本手型,四位手至八位手都有反面手位,手位之间替换动作常常用绕腕转换。

2.摇身动律

要求:

摇身动律是一侧肩胛骨带动后背,形成推送慢、收回快的前后摇动,应特别注意摇动的附点节奏与下身点颤动律的协调配合。 3.舞姿与脚位

(1) 提裙式前点步 做法:

双手自然下垂于体旁,双手捏住体旁的裙边,前方点步位,手腕与后侧上提90度,将裙摆拉开。 要求:

提裙式前点步为静止的舞姿动作,可用一侧胸腰。 (2) 托帽式后点步 做法:

右后点步位,体对8点,左手顶手位,右手在八位手上立腕,手心向上,感觉用右手脱住帽子,眼看8点方向。 要求: 提胯立腰,胸腰对8点上方走。 (3)

高举火把旁点步 做法:

右脚重心前点步,左手除大拇指外,四指形成捏空心拳于顶手位,右手自然下垂,眼看2点。 要求:

高举火把旁点步为固定舞姿,一般配合动律出现。 (4)

双手叉腰后点步 做法:

体对1点,右脚重心后点步位,双手虎口叉腰 。

四、小结

在维族舞教学当中,动律与手脚的配合协调性还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眼、头的表现还没出来

六、作业(编排)

请同学们课后用今天所学的知识编排六个八拍的小组合(节奏的灵活性)

七、结束语

这节课让我们感受了维族舞蹈有别与其他民族艺术独具魅力的民族风格,浑然一体而鲜明独特,也同时领略了维族舞的热情和奔放,只有热爱自己的生活,才能感受到其中的喜悦!

推荐第2篇:少儿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心得

少儿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心得

作者:育红小学刘馨蔓 时间:2011-3-12 22:50:52

通过学习中华民族民间舞1-6级的考级课程,使我对中华民族民间舞考级课程的教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及思考。这套舞蹈教材1-6级的教授对象主要是幼儿儿童。作为幼儿儿童本身具有好动,好模仿的性格以及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感知特点。这套民族民间舞的教材恰恰符合了教授对象本身的特点。我是一名还没有真正教过幼儿儿童的舞蹈教师,因此在学习了这套民族民间舞教材之后让我对如何教好幼儿儿童的民族民间舞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及思考。以下是我对中华民族民间舞教学的一些想法。

一.中华民族民间舞教学的重要性

常常看到电视上的“小童星”们唱着“对面的女孩看过来”舞着周杰伦的“双截棍”。当时觉得他们很可爱,可是之后也让我陷入深深的思考。这些孩子们将是祖国的未来,我们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该如何继承和发展下去呢?作为蕴含了民族文化背景,风土人情,生活习惯,民族精神等丰富内涵而最终表现为与浓郁的民族特色音乐相结合的民族民间舞,自然是舞蹈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材。通过这套教材让孩子们去了解中国的各个民族及民族文化,同时也通过了解各个民族及民族文化来更好的掌握,学习好民族民间舞蹈。

与此同时,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孩子们是否能掌握,学习好民族民间舞蹈至关重要的环节。俗话说:“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老师。”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多么的重要。

二.对中华民族民间舞教学方法的思考

1.培养幼儿儿童对民族民间舞蹈的兴趣及感受能力

兴趣是儿童学习的内驱动力。因为幼儿儿童年龄比较小,他们的注意力,自我控制力都比较差。往往停在某一个事物上的时间都比较短,如果在教学中不注意方法,强迫孩子们把精神长时间集中在一件事情上是难的,而且孩子们会很疲惫,同时对这件事情也会失去兴趣。所以我认为首先要让孩子们对民族民间舞产生发自内心的好奇和兴趣,才能使孩子们学习好民族民间舞蹈。

(一)通过讲故事的方法。例如:在教授《小熊舞》时,可以根据舞蹈组合的动作顺序,先编一个有关小熊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在听完故事后,老师在配上《小熊舞》的音乐,让孩子们跟着音乐自由发挥,去想象自己就是那只小熊,同时老师用规范形象的动作(肢体语言)去引导大家。在孩子们把对听故事的兴趣,不知不觉转移到对小熊形象的扑捉上后,利用孩子们的好奇心和兴趣进行下一步的教学。

(二)利用幼儿儿童好模仿的性格,进行教学。例如:在教授《小鸡啄米》,《蹦蹦兔》,《小象洗澡》等,可以先让孩子们运用自己的肢体去模仿他们眼中的“小鸡”,“小兔子”,“小象”的形象。然后配上舞蹈组合的音乐,让孩子们用心去感受音乐,是优美的,欢快的,还是笨拙的,让他们用自己扑捉到的动物形象来表达音乐的情绪。这一环节,可以培养孩子们的感受能力以及创造性的表现力。

(三)借助游戏的魅力。做游戏是幼儿儿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游戏给孩子们的感觉是有趣的,轻松的,互动交流的活动。而课堂中进行的往往是单一的,个体的,有制约性的活动。把游戏溶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孩子们在游戏中不知不觉的学习舞蹈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法。例如:《跳皮筋》,可以真的扯一条皮筋,让孩子们跟着老师的动作来跳,这样孩子们就在游戏中轻松的,有趣的完成了所要学习的舞蹈组

合。利用这种方法也会渐渐的培养起孩子们对学习民族民间舞蹈的兴趣和信心。这也是这套民族民间舞考级教材的魅力所在。

(四)创设环境,营造民族民间舞蹈的氛围。我想可以根据教材组织一次“中国各地民族旅游活动”教师可以把所要教授的民族民间舞蹈划分成几个单元。例如:第1站可以先带领孩子们去辽阔的大草原--蒙古。当然不是真的去了。可以把教室布置成草原的感觉,有蒙古包,有一群群的小羊羔。让孩子们穿上蒙古的服装,放着蒙古特色的音乐,在这种氛围下教师可以进行《剪羊毛》,《小骑手》的教学。第2站可以带领孩子们去往水果丰富的新疆,同样把教室布置成具有新疆特色的,挂满一串串的葡萄。穿上新疆的民族服饰。在那里我们可以带领孩子们学习《尝葡萄》。依次类推。这种方法可以给孩子们营造一种直观,新鲜,身在其中的氛围,对于所要学习的民族民间舞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教师生动的语言讲解,对各个民族风土人情,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有着直观的了解。这种方法还可以配上图片,影象,民族特色物品等资料的运用。

2.重视培养儿童的创造性表现能力和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在让孩子们对民族民间舞产生兴趣的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孩子们的创造性表现能力和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在我看来,以往的教授过程,教师只注重孩子们的动作是否标准到位,单纯要求孩子们模仿老师的动作,用口令训练孩子们的动作。等孩子们的动作差不多达到老师的要求后,再配上音乐。我认为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这样一方面会使孩子们刚刚建立起来的兴趣,在这一环节丢掉,另一方面抹杀了孩子们创造性的表现能力。这样教出来的孩子们动作会很死板,没有表现的欲望,只是为了动作而动作。应该培养孩子们“以情带舞”。先让孩子们感受音乐,体会音乐是怎样的一种情绪,配合教师的启发,结合孩子们的想象力和表现力,从而让孩子们对这段音乐产生想要表达的感情,配合教师规范,感情投入的表演(注意一定是表演)使孩子们在这种氛围下进行学习。在初步掌握后,教师再把重点难点以及孩子们还没有掌握的地方加以纠正巩固。

3.注意教师的语言

根据教授对象本身的特点,教师的口头表达要生动形象,简明清楚。要充分利用好肢体语言,因为肢体语言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孩子们年龄小,课堂纪律很难维持。而良好的课堂纪律又是教学质量和进度的保证。过于严厉的语言会破坏整堂课的气氛,而且很容易打击孩子们的自尊心和信心。因此我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语言也很重要。教师在教授幼儿儿童时应多采用鼓励,表扬的语言,采用评比,比赛,奖励的方法.给孩子们学习好民族民间舞的信心。

4.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人,而且是幼儿儿童。每个孩子们的性格,身体条件都不会是完全一样的。因此教师不能采用一种方法来对待教育所有的孩子。应根据每个孩子的情况和特点,采用多种方法来进行教学。我认为这样就会避免“广播操式”的舞蹈,死板的舞蹈动作,做作的,好无发自内心的舞蹈表演。中国的民族民间舞蹈大部分是各个民族的人民在劳作中或劳作

之余表达心情,情绪时产生的舞蹈。他们就是“以情带舞”。所以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情况,不同性格的孩子,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孩子们学会感受音乐,学会用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心情,情绪。“以情带舞”达到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目的。

以上是我这次通过学习民族民间舞考级课程,对民族民间舞考级课程教学所产生的思考和想法。希望孩子们能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学习民族民间舞蹈。让孩子们感受音乐的美,动

作的美,通过舞蹈表达发自内心的美。从舞蹈得到快乐。作为一名小小的舞蹈教师希望自己能为中华民族民间舞蹈事业的继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阅读全文(68) | 回复(1) | 引用通告(0) 浓郁的民族情

作者:育红小学刘馨蔓 时间:2011-3-12 22:46:51

中华民族民间舞蹈,泛指我国56个民族的各种舞蹈的总称。由于各民族人群在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影响下,其生产、生活、历史、习俗在民族性的基础上必然带有自然界给予的印记,尤其民间舞蹈文化更是具有地域性,有着各民族自身独特的色彩和风格。

我在实际教学“中华民族民间舞”课程中,选取了民族风格浓郁、文化底蕴深厚、地方特色鲜明,对培养学生全方位的协调能力具有良好作用的几大民族的民族舞蹈进行教学,包括汉族(东北秧歌、云南花灯)、藏族、蒙族、维族、傣族、朝鲜族。

在不长的授课过程中,我对此课程的教学有以下几点浅显的认识:

一、对“中华民族民间舞”课程教学的认识

在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中,教师只有深刻地了解中华民族舞蹈文化,具体掌握并能准确地用肢体体现各民族舞蹈的风格特征,才能够透彻地对学生进行民族舞蹈深层次文化内涵、具体风格特点的讲解、示范与指导。

在教学中,我看重对学生进行民族民间舞蹈的单纯性教学,即通过教学让学生准确地把握民族舞蹈的传承,表达出民族的性格、气质和人文精神———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

以上种种,既可以说是单纯模仿,又可看作是对各民族舞蹈的自身认同,即民族气质的模拟。这对学生的文化素质、民族艺术修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教师在课堂上的启发、引导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否将本是单纯的、特定的各民族舞蹈表现出异彩纷呈的情感色彩,就要求学生将自身的艺术修养及艺术想象力作为现实的载体了。

二、对“中华民族民间舞”课程教学方法的认识

1、介绍民族舞蹈的民族文化、地域特点、生活环境及民俗风情。

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民间舞蹈的生成演化,与其他传统艺术门类一样,是与其相应的生存地域、民族习俗、地形气候、历史制度、文化背景,甚至宗教信仰紧密相联的。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演变、整合,最终形成民间舞蹈各自稳定的结构和特点,并符合民族自身独特的美学追求。因而,在学生学习不同民族舞蹈前,教师应首先向学生介绍本民族的民族文化、地域特点、生活环境及民俗风情对舞蹈风格形成其特点的影响,让学生从感性上有基本的民族认知。

2、教授各民族舞蹈成形的风格特点。在整个民族民间舞蹈的教授过程中,此部分为最直接的环节。这个部分在教学实施中可分为四个层次进行:

a、基本形态与动作的教授

教授各民族的民间舞蹈,首先要求学生掌握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肢体形态及动作特征,这是各民族在长期的自然环境条件下,形成的特殊的各自不同的舞蹈中最为核心的部分,也是最具特色的部分。例如:藏族的松驰、维族的挺拔、朝鲜族的含蓄、傣族的柔美及线条感、汉族东北秧歌的哏、浪、俏等等。b、从单一到复杂的系统性教授

在系统教授民族舞蹈时,要采取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教授方式。由于各民族舞蹈的节奏律动都不是单一存在的,因此在教授过程中,要把握纵深发展与横向扩展同时进行的尺度。例如:藏族舞蹈可分为:谐(旋子)、卓、踢踏。这三种同为藏族舞蹈,但属于不同的表现形式,身体的发力点及节奏处理各不相同,那么在教学中就应着重对学生进行比较性地讲解与教授,同时也要注意各种类深浅程度的协调。c、气息在舞蹈中的运用

这里所谓的“气息”,是指舞蹈者有意识把握的艺术性呼吸。艺术性呼吸是从感性地维持生命的生理需求上升为理性地运用情感,心理、精神和审美观点去进行形象思维,是舞蹈过程中,人体通过气息的处理、把握、运行所达到的内心节拍和风格韵律高度统一协调地表现,能体现出不同民族的不同风格。在民族舞蹈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注意不同的气息控制,既能体现出不同风格的民族舞蹈,又可将同一民族不同节奏特点的舞蹈呈现得淋漓尽致。例如:朝鲜族舞蹈中包含了古格里、安旦、扎津古格里、它令、阳山道、沙尔普里、挥毛里等近10种不同节奏型的舞蹈种类,从气息的控制上来看:

古格里:韵律柔物,动作舒展,节奏连绵不断;

安旦:韵律哏顿,情绪高昂,动作大方,节奏跳跃;

扎律古格里:韵律清脆,活泼,动作灵敏,节奏提升感强;

它令:韵律重、沉,情绪诙谐,动作潇洒,节奏撑展;

阳山道:韵律颠波,情绪激昂,动作流畅,节奏悠荡;

沙尔普里:韵律平稳,情绪含蓄,动作缓慢,节奏宁静;

以上不同节奏型的体现,都依靠对气息的控制。

d、培养学生的协调能力与学习能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是学生学会几个固定的、程式的动作就算大功告成,而是通过民族民间舞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肢体的协调能力与肢体的可支配能力;让学生的肢体在将来的学习中能够更快更好地接受

新知识。

以上教学的四个层次,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过相互作用,相互促进,达到和谐统一,使学生在螺旋式的教学中稳步成长。

三、再现民族文化的认同

这个环节的教学,着重于培养学生对各民族自身的认同感。这要求教师能够对学生在此方面进行更深层次的启发与引导,再次回到民族文化、地域环境、历史环境以民俗风情各方面对学生进行客观、深刻的分析与讲解(可用影像资料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让学生从这种“软”的精神意识上对各民族再认知。这个阶段较之前面所提到的初次认知,有着“感性———理性———感性”的飞越性认识,能将民族的东西尽可能地融入到学生的心灵里,通过学生艺术化的肢体使“民俗”文化向“高雅”的舞台演化,使学生在舞蹈表演时从心理上对各民族具有真正的自身的认同感。

推荐第3篇:少儿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心得

少儿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心得

作者:育红小学刘馨蔓 时间:2011-3-12 22:50:52 通过学习中华民族民间舞1-6级的考级课程,使我对中华民族民间舞考级课程的教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及思考。这套舞蹈教材1-6级的教授对象主要是幼儿儿童。作为幼儿儿童本身具有好动,好模仿的性格以及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感知特点。这套民族民间舞的教材恰恰符合了教授对象本身的特点。我是一名还没有真正教过幼儿儿童的舞蹈教师,因此在学习了这套民族民间舞教材之后让我对如何教好幼儿儿童的民族民间舞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及思考。以下是我对中华民族民间舞教学的一些想法。

一.中华民族民间舞教学的重要性

常常看到电视上的“小童星”们唱着“对面的女孩看过来”舞着周杰伦的“双截棍”。当时觉得他们很可爱,可是之后也让我陷入深深的思考。这些孩子们将是祖国的未来,我们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该如何继承和发展下去呢?作为蕴含了民族文化背景,风土人情,生活习惯,民族精神等丰富内涵而最终表现为与浓郁的民族特色音乐相结合的民族民间舞,自然是舞蹈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材。通过这套教材让孩子们去了解中国的各个民族及民族文化,同时也通过了解各个民族及民族文化来更好的掌握,学习好民族民间舞蹈。

与此同时,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孩子们是否能掌握,学习好民族民间舞蹈至关重要的环节。俗话说:“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老师。”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多么的重要。

二.对中华民族民间舞教学方法的思考

1.培养幼儿儿童对民族民间舞蹈的兴趣及感受能力

兴趣是儿童学习的内驱动力。因为幼儿儿童年龄比较小,他们的注意力,自我控制力都比较差。往往停在某一个事物上的时间都比较短,如果在教学中不注意方法,强迫孩子们把精神长时间集中在一件事情上是难的,而且孩子们会很疲惫,同时对这件事情也会失去兴趣。所以我认为首先要让孩子们对民族民间舞产生发自内心的好奇和兴趣,才能使孩子们学习好民族民间舞蹈。

(一)通过讲故事的方法。例如:在教授《小熊舞》时,可以根据舞蹈组合的动作顺序,先编一个有关小熊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在听完故事后,老师在配上《小熊舞》的音乐,让孩子们跟着音乐自由发挥,去想象自己就是那只小熊,同时老师用规范形象的动作(肢体语言)去引导大家。在孩子们把对听故事的兴趣,不知不觉转移到对小熊形象的扑捉上后,利用孩子们的好奇心和兴趣进行下一步的教学。

(二)利用幼儿儿童好模仿的性格,进行教学。例如:在教授《小鸡啄米》,《蹦蹦兔》,《小象洗澡》等,可以先让孩子们运用自己的肢体去模仿他们眼中的“小鸡”,“小兔子”,“小象”的形象。然后配上舞蹈组合的音乐,让孩子们用心去感受音乐,是优美的,欢快的,还是笨拙的,让他们用自己扑捉到的动物形象来表达音乐的情绪。这一环节,可以培养孩子们的感受能力以及创造性的表现力。

(三)借助游戏的魅力。做游戏是幼儿儿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游戏给孩子们的感觉是有趣的,轻松的,互动交流的活动。而课堂中进行的往往是单一的,个体的,有制约性的活动。把游戏溶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孩子们在游戏中不知不觉的学习舞蹈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法。例如:《跳皮筋》,可以真的扯一条皮筋,让孩子们跟着老师的动作来跳,这样孩子们就在游戏中轻松的,有趣的完成了所要学习的舞蹈组合。利用这种方法也会渐渐的培养起孩子们对学习民族民间舞蹈的兴趣和信心。这也是这套民族民间舞考级教材的魅力所在。

(四)创设环境,营造民族民间舞蹈的氛围。我想可以根据教材组织一次“中国各地民族旅游活动”教师可以把所要教授的民族民间舞蹈划分成几个单元。例如:第1站可以先带领孩子们去辽阔的大草原--蒙古。当然不是真的去了。可以把教室布置成草原的感觉,有蒙古包,有一群群的小羊羔。让孩子们穿上蒙古的服装,放着蒙古特色的音乐,在这种氛围下教师可以进行《剪羊毛》,《小骑手》的教学。第2站可以带领孩子们去往水果丰富的新疆,同样把教室布置成具有新疆特色的,挂满一串串的葡萄。穿上新疆的民族服饰。在那里我们可以带领孩子们学习《尝葡萄》。依次类推。这种方法可以给孩子们营造一种直观,新鲜,身在其中的氛围,对于所要学习的民族民间舞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教师生动的语言讲解,对各个民族风土人情,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有着直观的了解。这种方法还可以配上图片,影象,民族特色物品等资料的运用。

2.重视培养儿童的创造性表现能力和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在让孩子们对民族民间舞产生兴趣的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孩子们的创造性表现能力和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在我看来,以往的教授过程,教师只注重孩子们的动作是否标准到位,单纯要求孩子们模仿老师的动作,用口令训练孩子们的动作。等孩子们的动作差不多达到老师的要求后,再配上音乐。我认为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这样一方面会使孩子们刚刚建立起来的兴趣,在这一环节丢掉,另一方面抹杀了孩子们创造性的表现能力。这样教出来的孩子们动作会很死板,没有表现的欲望,只是为了动作而动作。应该培养孩子们“以情带舞”。先让孩子们感受音乐,体会音乐是怎样的一种情绪,配合教师的启发,结合孩子们的想象力和表现力,从而让孩子们对这段音乐产生想要表达的感情,配合教师规范,感情投入的表演(注意一定是表演)使孩子们在这种氛围下进行学习。在初步掌握后,教师再把重点难点以及孩子们还没有掌握的地方加以纠正巩固。 3.注意教师的语言

根据教授对象本身的特点,教师的口头表达要生动形象,简明清楚。要充分利用好肢体语言,因为肢体语言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孩子们年龄小,课堂纪律很难维持。而良好的课堂纪律又是教学质量和进度的保证。过于严厉的语言会破坏整堂课的气氛,而且很容易打击孩子们的自尊心和信心。因此我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语言也很重要。教师在教授幼儿儿童时应多采用鼓励,表扬的语言,采用评比,比赛,奖励的方法.给孩子们学习好民族民间舞的信心。 4.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人,而且是幼儿儿童。每个孩子们的性格,身体条件都不会是完全一样的。因此教师不能采用一种方法来对待教育所有的孩子。应根据每个孩子的情况和特点,采用多种方法来进行教学。我认为这样就会避免“广播操式”的舞蹈,死板的舞蹈动作,做作的,好无发自内心的舞蹈表演。中国的民族民间舞蹈大部分是各个民族的人民在劳作中或劳作 之余表达心情,情绪时产生的舞蹈。他们就是“以情带舞”。所以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情况,不同性格的孩子,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孩子们学会感受音乐,学会用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心情,情绪。“以情带舞”达到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目的。

以上是我这次通过学习民族民间舞考级课程,对民族民间舞考级课程教学所产生的思考和想法。希望孩子们能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学习民族民间舞蹈。让孩子们感受音乐的美,动作的美,通过舞蹈表达发自内心的美。从舞蹈得到快乐。作为一名小小的舞蹈教师希望自己能为中华民族民间舞蹈事业的继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阅读全文(68) | 回复(1) | 引用通告(0) 浓郁的民族情

作者:育红小学刘馨蔓 时间:2011-3-12 22:46:51 中华民族民间舞蹈,泛指我国56个民族的各种舞蹈的总称。由于各民族人群在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影响下,其生产、生活、历史、习俗在民族性的基础上必然带有自然界给予的印记,尤其民间舞蹈文化更是具有地域性,有着各民族自身独特的色彩和风格。

我在实际教学“中华民族民间舞”课程中,选取了民族风格浓郁、文化底蕴深厚、地方特色鲜明,对培养学生全方位的协调能力具有良好作用的几大民族的民族舞蹈进行教学,包括汉族(东北秧歌、云南花灯)、藏族、蒙族、维族、傣族、朝鲜族。

在不长的授课过程中,我对此课程的教学有以下几点浅显的认识:

一、对“中华民族民间舞”课程教学的认识

在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中,教师只有深刻地了解中华民族舞蹈文化,具体掌握并能准确地用肢体体现各民族舞蹈的风格特征,才能够透彻地对学生进行民族舞蹈深层次文化内涵、具体风格特点的讲解、示范与指导。

在教学中,我看重对学生进行民族民间舞蹈的单纯性教学,即通过教学让学生准确地把握民族舞蹈的传承,表达出民族的性格、气质和人文精神———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

以上种种,既可以说是单纯模仿,又可看作是对各民族舞蹈的自身认同,即民族气质的模拟。这对学生的文化素质、民族艺术修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教师在课堂上的启发、引导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否将本是单纯的、特定的各民族舞蹈表现出异彩纷呈的情感色彩,就要求学生将自身的艺术修养及艺术想象力作为现实的载体了。

二、对“中华民族民间舞”课程教学方法的认识

1、介绍民族舞蹈的民族文化、地域特点、生活环境及民俗风情。

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民间舞蹈的生成演化,与其他传统艺术门类一样,是与其相应的生存地域、民族习俗、地形气候、历史制度、文化背景,甚至宗教信仰紧密相联的。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演变、整合,最终形成民间舞蹈各自稳定的结构和特点,并符合民族自身独特的美学追求。因而,在学生学习不同民族舞蹈前,教师应首先向学生介绍本民族的民族文化、地域特点、生活环境及民俗风情对舞蹈风格形成其特点的影响,让学生从感性上有基本的民族认知。

2、教授各民族舞蹈成形的风格特点。在整个民族民间舞蹈的教授过程中,此部分为最直接的环节。

这个部分在教学实施中可分为四个层次进行:

a、基本形态与动作的教授

教授各民族的民间舞蹈,首先要求学生掌握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肢体形态及动作特征,这是各民族在长期的自然环境条件下,形成的特殊的各自不同的舞蹈中最为核心的部分,也是最具特色的部分。例如:藏族的松驰、维族的挺拔、朝鲜族的含蓄、傣族的柔美及线条感、汉族东北秧歌的哏、浪、俏等等。

b、从单一到复杂的系统性教授

在系统教授民族舞蹈时,要采取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教授方式。由于各民族舞蹈的节奏律动都不是单一存在的,因此在教授过程中,要把握纵深发展与横向扩展同时进行的尺度。例如:藏族舞蹈可分为:谐(旋子)、卓、踢踏。这三种同为藏族舞蹈,但属于不同的表现形式,身体的发力点及节奏处理各不相同,那么在教学中就应着重对学生进行比较性地讲解与教授,同时也要注意各种类深浅程度的协调。

c、气息在舞蹈中的运用

这里所谓的“气息”,是指舞蹈者有意识把握的艺术性呼吸。艺术性呼吸是从感性地维持生命的生理需求上升为理性地运用情感,心理、精神和审美观点去进行形象思维,是舞蹈过程中,人体通过气息的处理、把握、运行所达到的内心节拍和风格韵律高度统一协调地表现,能体现出不同民族的不同风格。

在民族舞蹈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注意不同的气息控制,既能体现出不同风格的民族舞蹈,又可将同一民族不同节奏特点的舞蹈呈现得淋漓尽致。例如:朝鲜族舞蹈中包含了古格里、安旦、扎津古格里、它令、阳山道、沙尔普里、挥毛里等近10种不同节奏型的舞蹈种类,从气息的控制上来看:

古格里:韵律柔物,动作舒展,节奏连绵不断;

安旦:韵律哏顿,情绪高昂,动作大方,节奏跳跃;

扎律古格里:韵律清脆,活泼,动作灵敏,节奏提升感强;

它令:韵律重、沉,情绪诙谐,动作潇洒,节奏撑展;

阳山道:韵律颠波,情绪激昂,动作流畅,节奏悠荡;

沙尔普里:韵律平稳,情绪含蓄,动作缓慢,节奏宁静;

以上不同节奏型的体现,都依靠对气息的控制。

d、培养学生的协调能力与学习能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是学生学会几个固定的、程式的动作就算大功告成,而是通过民族民间舞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肢体的协调能力与肢体的可支配能力;让学生的肢体在将来的学习中能够更快更好地接受新知识。

以上教学的四个层次,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过相互作用,相互促进,达到和谐统一,使学生在螺旋式的教学中稳步成长。

三、再现民族文化的认同

这个环节的教学,着重于培养学生对各民族自身的认同感。这要求教师能够对学生在此方面进行更深层次的启发与引导,再次回到民族文化、地域环境、历史环境以民俗风情各方面对学生进行客观、深刻的分析与讲解(可用影像资料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让学生从这种“软”的精神意识上对各民族再认知。这个阶段较之前面所提到的初次认知,有着“感性———理性———感性”的飞越性认识,能将民族的东西尽可能地融入到学生的心灵里,通过学生艺术化的肢体使“民俗”文化向“高雅”的舞台演化,使学生在舞蹈表演时从心理上对各民族具有真正的自身的认同感。

推荐第4篇:藏族民间舞蹈教案

中华民族民间舞蹈

——藏族踢踏舞

教学目标:

1、能掌握藏族舞蹈的基本体态和动律,并主动探索藏族舞蹈与生活的关系。

2、能学会藏族踢踏舞六个基本动作,并在学习基本动作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基本体态和动律的肢体体验。

3、

4、能用所学动作创编一个小组合。能了解藏族舞蹈的主要分类。

教学重点:

1、

2、初步掌握藏族舞的基本体态、基本动律。学会藏族踢踏舞的基本动作。

教学难点:

1、

2、体态、动律的准确掌握,并能将其贯穿始终。把握踢踏舞基本动作节奏、风格。

教学设想:

在民族民间舞蹈的学习中,风格及动律的把握非常重要,本课是以通过探究生活与舞蹈的关系,来进行基本动律及体态的学习,也就是说,不是为了学动作而学动作,而是通过对生活的了解,联系到舞蹈动作的学习,从而使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以便于他们更加迅速、更加准确的把握舞蹈风格。

由于藏族踢踏舞是用脚踏音乐的节奏来舞蹈,其步法的变化,一般

1 是与音乐节奏的变化相协调。因此本课以节奏为线条,贯穿舞蹈动作教学的始终。在动作的学习中,采取自己探索步法、给舞步取名等多种方式,不断巩固体态和基本动律,加深学生对舞步的记忆。活跃课堂气氛,并为后面的自主编排队型打下基础。

创编环节采取老师提出要求,学生根据要求完成的方式来进行,既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验了舞蹈的乐趣,也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舞蹈道具(长袖)

第一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设计情景导入:

1、了解学生的经验准备情况: 师:同学们,听说过“踢踏舞”吗? 生:答(播放课件)

师介绍:大家刚才看到的是爱尔兰踢踏舞,在国外,踢踏舞主要分为爱尔兰踢踏舞与美式踢踏舞,爱尔兰踢踏舞是爱尔兰的一种民间舞蹈。

2、情景设计,教师示范导入课题

师:我们中国的民间舞蹈中也有踢踏舞。前不久,老师到一个少数

2 民族地区采风,跟当地人民学了一小段踢踏舞,现在我跳给大家看一看,请你们来判断一下,老师跳的是哪个少数民族的舞蹈?在体态、动律上有哪些特点?(教师示范)

生:藏族。

师:对了, 刚才老师所跳的,就是藏族的“堆谐”。

“堆”是指雅鲁藏布江上游地区的定日,拉孜,萨伽等地势较高的地区。而“谐”在藏语中就是舞蹈的意思。所以,堆谐的意思就是——雅鲁藏布江上游地区人民所跳的农区自娱性圈舞。

由于它的舞蹈中有许多踢和踏的动作,因此也被称为藏族踢踏舞。(出示课件:课题名称)

二、藏族踢踏舞的学习

(一)基本体态及动律的学习。

1、找出藏族舞基本体态及基本动律,并练习。

师:看了老师跳的这段藏族踢踏舞后,请你们说一说藏族舞在体态和动律上有什么特点?老师的上身是怎样的?是直立的?还是前倾的?是紧张的?还是松弛的?

生:上身松弛,略微前倾 师:膝部动作有什么特点? 生:膝部有连续不断的颤。

2、探索藏族舞基本体态形成原因。

(1)提出问题:

师:那么藏族舞为什么会呈现出这样的特点呢?

3 生:„„ (2)观看图片

师:现在,老师就给大家看一组我在西藏采风时所拍到照片,看同学们能不能在其中探寻出藏族舞动作的特点形成的原因。

第一张:巍峨连绵的雪山。

第二张:崎岖的山路。

第三张:雄奇的布达拉宫。

第四张:虔诚跪拜的藏民。

(3)探索交流

A、为什么藏族舞会有“上身松弛、略前倾”这样的特点? 生答:„„

老师补充:西藏在解放前是农奴制,农奴除负担一定的实物和货币地租,还要承担各种极其繁重的劳役,世代被束缚于庄园领地之上,领主可以将农奴随意馈赠、转让或交换,并使用各种私刑,以防止其反抗与逃亡,他们的生活非常的艰苦。

总结形成原因:农奴制;农奴饱受压迫;地位卑微;虔诚的宗教信仰。

B、为什么“膝部会有连续不断的颤”

生答:„„

总结形成原因:高原生活环境恶劣,山路崎岖,为减轻自体力负担。

第二课时

一.藏族踢踏舞基本动作的学习。

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学习藏族踢踏舞,也就是堆谐。它的主要特点是脚踏音乐节奏,配合上身的松弛随动,载歌载舞。而藏族人民的服装衣有长袖、脚蹬长靴,所以在跳舞的时候,会舞动长袖、踏地为节来烘托热烈的舞蹈气氛。

1.老师给大家准备了长袖,请大家穿上,体验一下长袖舞蹈的感觉。(1)冈打的学习

老师把刚才跳的那段舞蹈再跳一次,请大家仔细看、仔细听,老师是不是踏着音乐的节奏舞蹈的?踏出了哪几种节奏?是用什么舞步踏出这些节奏的?

生:“XX XX”、“XX X”

师:大家刚才说出来的,就是藏族踢踏舞中最常见的节奏。

师:大家记不记得老师用了哪些舞步踏出了“XX XX”这个节奏? 学生回忆动作,引出“冈达”。 2.教师引导学习“冈达”。

除了“冈达”,还有“踢”和“踏”的动作。 (1)第一基本步、第二基本步的学习A、第一基本步的学习:

在冈打的学习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第一基本步。 B、第二基本步的学习

师问:在第一基本步的基础上稍做变化,就是第二基本步。请同学

5 观察老师做了哪些变化?

生答:步法,上肢动作有变化。

学习第二基本步。 (2)摆步、摇步的学习。

师:同学们刚才看老师跳舞的时候,觉得老师的动作是不是一成不变的?

生:不是

师:其实藏族人民非常聪明,同样是“XX XX”这个节奏,通过步法的调整,造成了强弱的变化,再配合多变的上肢动作,就使舞蹈动作变得丰富多彩了。老师跳另外两种舞步,大家看一看,听一听,是不是像老师所讲的这样的?

A、摆步的学习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根据动作特点,教师给出舞步名称:摆步 师问:老师刚才是不是在原地做的? 生答:不是

学生练习用摆步进退。 B、摇步的学习

师问:在摆步的向上抬脚变成向前踢出,就变成了摇步。 教师示范,学生学习。 学习摇步之后, 师:可不可以拉手做?

师:藏族人民在欢庆节日的时候,都会载歌载舞,现在我们也来边唱边跳。同学们会不会唱《我的家乡日喀则》?我们在小学就学过,现在,我们就和着自己的歌声,拉手跳摇步。

学生尝试。

(3)退踏步、抬踏步的学习

师问:刚才我们所学的第

一、二基本步、摇步、摆步都是用“XX XX”的节奏,“XX X”是藏族踢踏舞中另一最常见节奏,现在开始学习用步法踏出这个节奏。

A、退踏步的学习教师示范,学生学习。 师:是不是只能面对一点做? 学生面对不同方向练习。边唱边跳。 B、抬踏步的学习

学习动作,根据动作特点,提示学生准确说出动作名称。 (4)复习巩固

A、师:我们已经学会了六个藏族踢踏舞的基本动作,一起来回忆一下。

教师随意说出舞步名称,学生跳(第一基本步,第二基本步,摆步,摇步,退踏步,抬踏步)。

B、请学生与老师一起舞蹈。

第三课时

7 一.创编组合 1.导入:

老师也看到大家舞蹈时非常的快乐。其实,快乐是踢踏舞的本质。 师:现在请大家看一组藏族人民在欢庆节日时跳舞的照片。(播放有照片的课件)

师问:前面我们说堆谐是雅鲁藏布江上游地区人民所跳的一种农区自娱性圈舞,那么是不是始终在一个圆圈上跳?

生答:不是,有时一个,有时两个。

来,我们也围成圈边唱边跳,体会一下藏族人民跳舞时那种喜悦的心情。

2.按要求创编

不过,老师要给大家提出几个要求,请大家运用刚才我们所学的几个基本动作,根据老师的要求来编排。(所唱歌曲《我的家乡日喀则》)

要求:

A、出场形成一个圈。时间两个八拍。 B、一个圈变成两个圈。时间两个八拍 C、两个圈流动起来。时间两个八拍

方法:将学生分成两组,分别设计如何完成要求A和要求B,然后由学生代表指挥大家一起完成。第三个要求全班一起设计完成。老师根据学生情况提出修改意见。最后三段连贯展示。老师点评。

3.老师补充结束动作。 师:同学们跳得开不开心?

8 学生:开心!

师:那你们怎么表达你们的开心? 学生欢呼

师:其实藏族人民在跳到高兴的时候,也会喊出来! 老师示范结束动作。口念“咻咻咻咻„„。” 学生学习结束动作。 4.整体表演

师:好了,现在我们就把把“咻咻„„”这组动作加到我们自编组合的结尾。完整表演一遍。

师:老师都被你们的喜悦感染了,想和你们一起舞蹈了。大家对自己的作品满不满意?学生回答:满意!

那我们就给自己鼓鼓掌!

四、拓展

1、请观看录像判断,这是不是藏族踢踏舞。

师问: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今天我们学习了藏族的踢踏舞,现在老师这里还有两段藏族舞蹈,请大家帮我判断一下,这是不是藏族踢踏舞?

播放一段弦子和一段锅庄。

生答:是

2、探讨舞蹈特点。师:从哪里判断出来的呢?

引导学生从体态,动律,动作特点,音乐等方面来判断。

9 师:两段舞蹈分别是藏族舞蹈中的另外两种较有特色的类别,一个是弦子,藏族称为“谐”,另一个是锅庄,藏族称为“卓”。那么大家能不能说说,他们各自有什么特点呢?

引导学生分析(出示课件):

弦子:柔美开朗、舒展连绵。锅庄:粗犷豪迈,洒脱奔放。

二、总结

师:为什么同一个民族的舞蹈也会呈现出这么多不同的风格特点呢?不仅仅是藏族舞,其他的民族,如:蒙古族、傣族、还有我们湖南的苗族、土家族等等,这些民族的舞蹈都风格各异,他们舞蹈特点的形成,和这些民族人民的生活也有着很密切的联系。希望大家走进生活,用我们的双眼去观察生活,并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对这些民族的风土人情多做了解,为我们以后更快更好的掌握这些民族舞蹈奠定基础。

中华民族民间舞蹈 ——藏族踢踏舞

钱庄子完全小学

王丽艳

推荐第5篇:音乐与民间舞蹈教案

音乐与民族舞蹈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授课地点:

授课教师:

(一)课时教学目标:

1、了解音乐与舞蹈之间的有机结合,相互依存的内在联系,认识舞蹈中的音乐与音乐中的舞蹈因素,两者之间互为相应的人文现象,能用简洁的语言描述。

2、判断舞蹈形式、风格;依据音乐中的节奏律动、音色等舞蹈因素,展开丰富的舞蹈场景的想象与联想,能描述或用动作表现。

(二)教学设想与思路:

1、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本课教学试图以音乐和民族舞蹈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引导学生了解音乐与民族舞蹈相互依存的关系,进一步学习和了解中华民族民间音乐与民族舞蹈,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2、体现音乐以审美体验为核心,通过观看影象资料,聆听音乐、模仿动作、讨论与交流等学习形式,使学习内容丰富多彩,生动形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并尊重个体不同的音乐体验和学习形式。以提高学习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重点难点:舞蹈中的音乐与音乐中的舞蹈因素,两者

之间互为对应中的律动特征。

(四)教学方法:开放式实践课

(五)教学程序与策略:

一、组织教学:

1、课间播放舞蹈图片及音乐

2、欣赏舞蹈片段《奔腾》

提出问题:(1)欣赏的这段舞蹈什么类型的舞蹈?现代舞?古典舞?还是民族舞?【答:民族舞】 (2)你是根据什么方面来判断的?

【答:①肢体动作所产生的视觉感受②音乐的旋律、节奏、伴奏乐器所产生的听觉感受】

二、教学展开:

1、揭示课题

2、提问:什么叫民族舞?

【讲解:民族舞蹈作为反映民族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广义上讲,中国有56个民族,56个民族是56朵绚丽的花,每朵花都绽放着独特的光彩,每朵花都有自己盛开的方式。每个民族都有他们自己的古代舞蹈,宫廷舞蹈和其他的舞蹈形式,这种在自己民族当中流传和发展的舞蹈,就是民族舞蹈。从狭义上讲,一个民族特有的或专有的舞蹈形式,就是民族舞蹈。民族舞蹈可以反映一个民族的生活习俗、人文秉性和民族特质。 】

3、欣赏两个舞蹈片段回答问题:

片段一与片段二有什么相同点、不同点?【答:片段一没有音乐,片段二有音乐】

4、再次欣赏片段《洗衣歌》,小组讨论问题: ①音乐与舞蹈的关系是什么?【有机结合、密不可分】 ②在民族舞蹈中音乐起了什么作用?【烘托、渲染】 ③联系两者之间的桥梁是什么?【节奏律动】

5、欣赏《北京喜讯传边寨》的其中两个片段 要求:根据音乐展开对舞蹈场景的想象

6、在音乐背景下介绍《北京喜讯传边寨》的背景及内容

《北京喜讯到边寨》 作曲:郑路、马鸿业。乐曲创作于1976年,生动地表达了"四人帮"被粉碎这一特大喜讯传到祖国南方边寨后,人民群众欢呼雀跃的庆祝场面和精神面貌。乐曲采用中国苗族、彝族民歌的音调作素材,反映了喜讯传到边寨时苗族和彝族的人民欢心雀跃的心情。在优美辽阔的旋律引导下,乐曲把我们带进中国南方边寨的一个华丽的舞蹈场面。

三、教学拓展:

1、欣赏舞蹈动作分析:应采用什么类型的音乐?

2、根据音乐,创编舞蹈动作

3、创编成果展示

四、总结:音乐是看得见的舞蹈,舞蹈是听得见的音乐

推荐第6篇:枫亭民间舞蹈教案

枫亭民间舞蹈《弄狮》

和顺职中 王宁 设计意图:

“舞狮”是莆田的民俗特色舞蹈,舞狮,莆俗叫“弄狮”。是民间一种为老少所喜爱的舞蹈形式之一。它与舞龙齐名,故有“弄龙弄狮”的俗谚。因我们地处惠北,靠近枫亭可以看到这个民俗表演。舞狮时,有大狮,也有小狮。小狮一般只有一只,多的有

二、三只。大狮由二人合演:一人在前面,戴着狮头面具,两手扶着面具不时地作出摇摆抖颤的姿态;另一人在后面,弯着腰曲着背藏于狮身披内,跟着前面那个人的步伐走。如狮子忽上忽下,时快时慢,二人间须亦步亦趋,走则同步,跳则同跳,滚则同滚,配合和谐,浑成一体。如稍一差池,不仅会出洋相,而且会危及安全。“弄狮”的打击器乐是锣鼓铙钹。此舞种有四种节奏型:(1)鼓 :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2)钹 :戚戚戚,戚戚戚,戚戚戚戚戚戚戚。(3)大锣:„„„„„„„„„„„„„„关(4)铙: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节奏简单明了,乐器音色铿锵响亮,富有民俗特色,易于幼儿接受和喜爱,我们尝试让幼儿用各种感官感受“弄狮”的风俗特点和模仿、学习演奏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让幼儿学习简单的“弄狮”表演动作,变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为幼儿学习和发展的载体和手段。本主题适合大班,分2次进行。

活动内容:大班综合活动>活动目标:

1、感受弄狮的风格特点和民间乐器的主要特征,喜爱中国的传统民族文化。

2、能用穿插、粘贴、系、拧、卷等各种技能综合运用小组合作设计夸张的狮子。

3、学习演奏常见的民音乐器,提高幼儿的音乐感受力,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和合作表演的能力。

4、在亲子制作过程中进一步增进老师、家长、孩子之间的情感,体验快乐。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 (1) 开展枫亭元宵踩街的系列活动,观看民间艺术活动的录像,让幼儿初步认识和了解了一些简单的风俗习惯及传统文化等。

(2) 掌握几种乐器的节奏型:鼓 :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

钹 :戚戚戚,戚戚戚,戚戚戚戚戚戚戚。 铙: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

大锣:„„„„„„„„„„„„„„关。 (3)初步有简单的“弄狮”舞蹈动作经验。

2、物质准备:

(1)鼓、钹、铙、大锣等乐器、录音录像带、录音机、电视等电教设备。 (2)以上四种节奏型的节奏卡。

(3)主要材料:泡沫塑料蛋糕盒、废旧布料、旧纸箱

辅助材料:彩色颜料、空易拉罐、铃铛、中国结、红黄绿各色绸布、毛根、羽毛、即时贴、剪刀、铅笔、单双面胶。

活动过程:

【活动一】

(一)初步感受“弄狮”的特点。

1、观看“弄狮”的录像

2、提问:录像里的人们在干什么?你看了觉得怎么样?是怎样表演的?和平时听的节奏东有什么不一样的?

(二)引导幼儿认识并尝试演奏各种乐器。

1、出示鼓、钹、铙、大锣等乐器,问:谁知道它们叫什么名字?怎样演奏?(引导幼儿根据生活经验互相交流)

2、幼儿自由敲击几种特色乐器,感受其音色,了解其演奏方法。

3、游戏〈〈猜猜我是谁〉〉,进一步巩固对民间乐器的认识。

(三)感受辨别各种乐器的节奏。

1、看第二遍录像,要求注意观察表演者的表演,倾听各种乐器的节奏。

2、提问:什么乐器是用什么节奏?幼儿说出,并让其演奏出来,师张贴节奏卡及相应乐器图卡,其余幼儿跟学。

3、幼儿持乐器分别进行练习。

(四)初步学习合奏。

1、引导幼儿看着乐谱进行合奏练习。

2、按乐器分类站成简单队列进行演奏。

(五)以踩街形式,先进演奏走出活动室。【活动二】

(一)欣赏表演激发兴趣:

1、邀请家长进行弄狮表演,几名幼儿用乐器伴奏。——狮子敬礼:狮子点头的动作。

——狮子出洞:狮子踏步出洞,左右探视观察。

——狮子跃河:狮子走路遇到障碍物(像石堆或小沟等) ——仆步发威:狮子遇到敌人,表现威猛、恐吓对方的姿势。 ——舔脚甩头:狮子饱餐后舔爪的动作。

2、谈谈说说:请幼儿说说看出了狮了做了哪些动作。

3、学学刚才的弄狮动作。

(二)幼儿创意设计狮子:

1、引导幼儿欣赏弄狮的道具。

师导语:“你觉得狮子威风吗?为什么?”

师导语:“你觉得哪个部位最好看,用到了哪些材料?”

师导语:“还可以用到哪些材料?”

2、激发幼儿创作愿望:

师导语:“你想怎么做?”幼儿讨论。

3、自愿分组结合,家长介入策划。

自动分为两队,一组制作头部,一组制作身体。

(三) 亲子同动手制作:

1、利用泡沫蛋糕盒做狮子的头部,用旧纸箱做龙的头部,身体部位自由选择材料制作与装饰。

2、提醒幼儿与家长辅助材料的运用。(教师根据材料进行分配,避免雷同)

3、相关辅助材料:彩色颜料、空易拉罐、铃铛、中国结、红黄绿各色绸布、毛根、羽毛、即时贴、剪刀、铅笔、单双面胶以及材料超市中各种材料。

(四)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1、教师提醒家长为幼儿提供动手机会,在幼儿需要帮助时给予言语与动作指导。

2、鼓励大家善用巧用废旧物进行装饰。

(五)以踩街形式表演出活动室。

1、家长与幼儿拿好制作成的弄狮道具组成狮队和演奏队。

2、展示自己组的作品。

3、进行热闹有趣的弄狮表演。

【活动延伸】

提供各种乐器和弄狮的道具于表演角,让幼儿自由选择乐器和伙伴进行模仿弄狮或创编练习,在自己由活动中体验交流、合作、创编的乐趣。

活动反思:

“弄狮”不是我们本地的特色,但是因为在枫亭旁边,所以家长会带孩子去看,大人孩子都很喜欢,它以其雄浑热烈的气氛和轻松欢快的演奏形式吸引着孩子,为幼儿喜欢和接受,我想用它丰富幼儿的节奏感和表现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载体,引导幼儿听辨各种乐器的音色和节奏。而且我利用了农村家长资源进行舞狮表演激发兴趣,活动中提供家长与幼儿共同合作的机会,使孩子即了解了传统“弄狮”的表演方式,又有了与家长接处的美好时光。最后,我把精心准备的主题进行中的许多的乐曲,乐器、舞狮道具等来了个大综合展示,既渲染出过新年热闹喜庆的气氛还有利于家长幼儿对于整个主题的综合回顾,体现整合的理念。

推荐第7篇:浅析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浅析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舞蹈是一种经过提炼、加工、美化了的人体动作表演艺术,它能够表现人的思想、情感以及人与自然和社会之间的矛盾。在舞蹈的众多组成部分当中, 民间舞蹈是最具典型性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它以生动活泼的艺术形式, 丰富淳朴的表现内容, 活跃在人民的生产生活当中,是世界各民族的祖先们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是深入了解各民族文化传统的“百科全书”,是一种可视的、运动着的、非物质的“活的文物”,是一种“人类活态文化财产”。当今,传承与发展民族民间舞蹈传统文化,已成为了世界各国政府与文化艺术界的共识。传承和发展民族民间舞蹈文化遗产,合理的拓展和创新,才能推动民间舞蹈文化的全面发展和更大繁荣。

在远古时期,舞蹈便作为一种肢体语言存在。随着历史的发展,民间舞蹈已不仅仅局限于巫术活动和对神崇敬的表达。而在内涵里,民间舞蹈作为文化积淀的传承手段,其自身的层面有了本质的飞跃。因此,民间舞的传承性成为中国民间舞蹈发展基本特征之一。民间舞是在一种群体化的自我审美中来完成传承文化的过程。它从最初的个体感情抒发,演绎成群众集体创作的成果,又从最初的田间地头式的劳动讴歌发展成为一种自我娱乐,并在娱乐中接受传统文化及民族精神的陶冶,因此群众性和娱乐性就必然构成了民间舞蹈发展的另一基本特征。民间舞蹈文化的发展植根于民族,昌盛于时代。

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性。下面我们一起深入研究如何传承民族民间舞蹈这个问题。

舞蹈教学是舞蹈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之一。舞蹈教学是一种口传身授的教学方式,它通过教师的指导与动作的统一,传授给学生的一种最直接的方式。在民间舞蹈的教学中掌握民间舞蹈的形态非常重要,但更重要和最困难的是认识和理解这些形态背后的文化内涵,应在教学中不断尝试从民间舞蹈文化切入,找到其深邃的内涵,这是支撑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最主要的源泉。因此,给学生一个立体的知识结构,使民间舞蹈教学的传承不仅停留在肢体语言表达的层面上,而且要从文化的深层次上进行文化背景的拓展,来增加学生的舞蹈文化底蕴,来更深层次的认识民族民间舞蹈的内涵,让她们了解民族文化、民族背景、民族信仰、民族习惯,使学生整体掌握民族民间舞蹈的精华,让学生不仅知道动作怎样做,还要知道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体现一种什么寓意。让学生将技术性与知识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舞蹈形态在舞蹈文化的支撑下更有内涵,更富表现力。

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不仅要通过口传身授来传承中华民族民间舞,还需要通过大自然给予更多的原生态的素材,因此“采风”也是舞蹈教学中较为重要的一点。“采风”是民族民间舞中最直接、最自然的保留和传承民间舞蹈的方式,它通过舞蹈者亲自深入各民族地区,来体验民族风情,少数民族人们会亲自传教她们土生土长、原汁原味、最具特色的舞蹈,传授一些少数民族具有传奇色彩的神话,这些都是最直接的、最清晰的得到少数民族的天然素材和最淳朴的所谓原汁原味的“原生态”舞蹈。这对舞蹈元素的积累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在现在看来,我国许多大专本科院校已经忽略了这样一种舞蹈教学方式。他们只是单一重复着舞蹈最基本的训练,这样的单一的重复使舞者的思维狭窄,没有更好的想象力与创新思维,反而使舞蹈变得更为单板。不要忘了舞蹈来自于生活,如果没有亲身体验生活,哪来的五彩斑斓的舞蹈动作和内容丰富的舞蹈作品,一部作品中即使有再高超的技巧也掩盖不了作品的空虚,更不必提舞蹈事业的发展与传承,只有真实地体验了生活,多角度的观察和审视生活,这样的作品才能给人更多的激情与启迪。但大专本科院校美术系的学生会有这样的机会,学校让学生出去写生,让学生融入大自然,体会大自然和感受大自然给人们带来的美景,这样会给学生更多的灵感、素材和想象,从而得到创新,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以上只是的民间舞蹈传承只是对于学习舞蹈的艺术生而言,但是这类艺术生只占世界人口的一部分,因此对于大部分的非艺术生来说,就要有针对性的方法去传承民族民间舞蹈。

这样就通过民间舞文化的美育教育,使学生更加热爱美,懂得民间舞美之所在,让民间舞拥有更加广泛的群众基础。经过对各种民间舞的学习,潜移默化着学生的心灵,陶冶情操,培养高尚的品质和对美的敏锐感悟力,从而净化心灵,提高个人修养与素质。

民间舞文化以美育为最高原则,形式并不重要,技术动作的学习也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美,让学生学会如何欣赏舞蹈美,体验舞蹈美,领悟民间舞蹈的精髓。普及民间舞文化对学生良好体态的养成有很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使学生身体协调,还更能促进身心共同发展,气韵相通,以神带形,神形并茂。普及民间舞文化能够在两种气质上深刻地影响学生:一是民族气质。让学生在学习某种具体民间舞蹈的同时,接受那一民族的文化熏陶;二是自身气质。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并在表演中加强自身的信心。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形成自然美的体态,并与美的心态相结合,让自己的气质更文雅,更富活力与魅力。

民间舞蹈文化代代相传,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不断丰富自身而日臻完善,世界文化的频繁交流,民族舞蹈艺术也面临着一个如何在坚持与发展优秀的民族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的舞蹈艺术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节奏一起跳动,我们舞蹈工作者要与当代社会生活,与当代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我们的舞蹈作品要要深刻鲜明地表现人们现代化的思想、愿望和审美追求,只有这样民间舞蹈的精髓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掘和发展。

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是最古老的艺术形式,它贯穿了几千年漫漫的时光,不断发展变化并影响着其他的艺术形式。它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有着罕见的生命力。随着时代的变迁它在不断发展和变化,正是这种顽强的生命力使得民间舞经受住了考验,生生不息。没有一门艺术可以像民间舞那样,能够最直接、最生动、最富感染力,也是最直观地表现该民族人民的性格、气概、气质、生活方式、本质精神、物质文化、生存状态乃至宗教信仰等等一切。民族民间舞在世界的美学史上有着不可代替的重要地位,已成为世界文化构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我们要重视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永葆这一文化载体的生生不息灿烂美丽。

推荐第8篇:藏族民间舞蹈

浅析藏族舞蹈的内涵及它的多元化发展

【摘要】本文探讨了藏族舞蹈蕴含的文化内涵及其在多元文化中的生存发展现状它的创新变化。藏族舞蹈是一种文化表征,它用人类自身的形体动作和思想情感来表现社会活动,体现民族历史,传情达意,抒发情怀。它是一支具有独特文化和宗教内涵的舞种,对于它在多元文化环境中的发展变迁应引起我们的关注。此论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和以及实地观察得出的结论。论文从藏族舞蹈的文化文内涵谈起,分析了藏族民间舞蹈的发展概况,对于特点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它的宗教色彩进行具体阐述,以及分析了藏族舞蹈在多元文化环境中的将会如何应对考验,怎样才能既不失自己本民族的的特色又适应潮流。

【关键字】藏族,苯教,宗教乐舞,多元化

【引言】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历史的沉淀下各个民族累积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其中之一便是舞蹈文化,他们总是喜欢用本民族的民间歌舞来表达自己喜怒哀乐的情感,在劳动之中或劳作小憩之中以及各项节日之时他们都会歌舞一番,可以说歌舞就是他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我国各民族地区社会结构、经济类型、生产方式等方面的制约,千百年来民间舞蹈是在特定的时空、特定群体中传承的,这些民间舞蹈会受到宗教礼仪、祭祖祁神、年节聚会、生产劳作、婚丧嫁娶等各种民俗现象的影响,所以民间舞蹈具有各自的特点同时也容纳了深远而广泛的文化内涵。随着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经济迅猛发展以及通讯交通等的大力改善,各民族的物质文化生活都有了空前提高,许多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都被大力开发成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业,使他们加深了与外界的联系,开阔了视野,他们还通过电视、电影、广播、报刊等先到媒体方式认识和了解最新的信息。当然这些色彩纷呈的科学文化知识丰富了少数民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但同时也在改变着他们的思维方式、生产生活和价值观念等。例如:西方的迪斯科、现代舞、卡拉OK等娱乐方式迅速传播,尤为青年人亲睐,传统的民间舞蹈不再是少数民族的唯一舞蹈形式。由此可以看出民间文化在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等多种文化的影响下呈现出了多元多样复杂的变化趋势。

那么,藏族舞蹈在多元文化环境中将会如何应对考验呢?怎样才能既不失自己本民族的的特色又适应潮流的发展呢?

一、简述西藏藏族舞蹈的发展概况

长久以来,西藏就以她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壮丽的自然风光和奇特的人文景观著称于世,勤劳智慧的藏族人民在这块神奇富饶的土地上,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藏族舞蹈就是这一文明智慧的结晶。藏族先民们在漫长的“沧海变桑田”、“猕猴变猿人”的历史演变中,在征服大自然的斗争和阶级斗争的风云变幻中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古老歌舞艺术,例如:卡尔歌舞、羌姆舞、藏戏舞等。

由于西藏地域辽阔,人口居住分散。各地区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劳动对象不同,尤其是地理条件的差异和宗教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舞蹈形态和形体动作。

就目前发掘和发现的古代舞蹈以及前藏、后藏各西部地区藏族民间舞分布的现状来看:有顿足为节,连臂踏歌,热烈欢腾的农村“果谐”①;有踏步为节,重脚下节奏点子变化,热情欢快的“堆谐”②;有以歌为主,歌舞结合,悠扬雅曲的“囊玛”③;有踏地为节,“喳”、“顿、踏相结合。顿挫有力的“达谐”④;有注重情绪表现,舞姿优美豪放的农牧区“果卓”⑤;有圆润舒展,长袖翩翩,铃声震荡,粗犷激扬,重技巧动作,表现狂热情绪的“热巴”铃鼓舞;有羽锤翻飞,气吞山河的“色玛卓”⑥和“卓谐”⑦;有配合剧情表演、自成一体的藏戏性格舞蹈;有伴合劳动,激发劳动热情的“勒谐”哑剧性系列舞“羌姆”⑧,以及稀世罕见,古色古香,具有西域风味的宫廷乐舞“噶尔”⑨等等。从规律上看,既有“舞靴”,又有“舞袖”;从韵律上讲,既有“圆滑风”,又有“顿挫风”,既有“点”的强烈音响,又有“线”的圆曲流动,呈现出同一民族不同形态的多风格特征。因此,西藏被称为“歌舞的海洋”并非溢美之词,而是藏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真实写照。

藏族民间自娱性舞蹈可分为“谐”和“卓”两大类。“谐”主要是流传在藏族民间的集体歌舞形式,其中又分为四种:《果谐》、《果卓》(即《锅庄》)、《堆谐》和《谐》⑩。

(1)《果卓》流行地域广阔,不同地区的称谓不同。萨迦地区称之为“索”,工布地区称之为“波”或“波强”,藏北牧区称为“卓”或“锅庄”。《果卓》是 ①②圆圈歌舞。 俗称踢踏舞。 ③内庭歌舞。 ④林区圈舞。 ⑤旧称锅庄舞。 ⑥后藏的大鼓舞。 ⑦前藏腰鼓舞。 ⑧俗称“跳神”。 ⑨供云乐舞。 ⑩阿旺克村 《西藏舞蹈通史》 湖南文艺出版社1995年9月第一版。

1 古代人们围篝火、锅台而舞的圆圈形式的自娱性歌舞,其中包括“拟兽”、表示爱情等舞蹈语汇。农、牧区舞蹈风格不同且各有特色。

(2)《果谐》的突出特点是融入了羌族原始舞蹈动作。舞时男女分站、拉手或搭肩,舞者轮流伴唱共舞,不时加入呼号,动作以身前摆手、转胯、蹲步和转身等为主,活泼而热烈。

(3)《堆谐》最早流传于雅鲁藏布江流域,地势高耸的日喀则以西至阿里整个地区的圆圈舞,后来逐渐盛行于拉萨。这是最早出现的由六弦琴乐器伴奏的舞蹈。后来逐渐演变成了在小型乐队伴奏下的、以踢踏步为特色的男子表演舞蹈《踢踏舞》。而传统的《堆谐》,则在舞时以男女体前或体后交叉拉手区别于其他圆圈舞形式。这与羌族的《洒朗》和古格王朝宫堡遗址壁画中的舞蹈形式相同。可见公元10世纪时已有《堆谐》舞蹈存在。

(5)《谐》也称为《弦子》,因由男舞者边领舞边以弦乐二胡或牛腿琴伴奏而得名。藏语称之为“叶”或“康谐”,流行于西藏自治区的昌都及青海、甘肃等地,尤以四川省巴塘地区的《弦子》最为著名。各藏族地区的《弦子》形式相同,动作缓慢舒展,细腻流畅。

《卓谐》和《热巴卓》是藏族舞蹈《卓》的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卓》以表演各类圆圈“鼓舞”为主,其中也有以原始“拟兽舞”为素材,加工整理后所形成的表演舞蹈。在《卓》的整个舞蹈中以歌时不舞,舞时不歌为特点,技巧性表演占舞蹈的主要地位。

除民间自娱性舞蹈外,从公元15世纪噶丹颇章王朝起,藏族开始有了专门在王宫表演的专业性歌舞。供藏族宫廷和上层贵族欣赏的《囊玛》,在18世纪末,八世*时,融入了内地乐曲和江南舞姿。舞蹈由慢速到快速两部分组成。随着时代的前进,《囊玛》经过增添和改编,现已成为表演舞蹈呈现在舞台上。

此外,《噶尔》是由被称为“噶尔巴”的男性儿童表演的“乐舞”。多用于驱邪迎祥、歌颂政教等方面。从这种舞蹈的伴奏乐曲、乐器和舞姿、服饰上看,《噶尔》明显地受到过中原和西域“乐舞”的影响。

除以上介绍的民间舞蹈外,历史悠久的“藏戏”中的舞蹈也值得一提。藏戏曲调高亢,舞蹈性强,节日剧目《朗萨姑娘》、《顿月顿珠》、《苏吉尼玛》、《卓瓦桑姆》等,深受民众喜爱。在拉萨唐代所建大昭寺大经堂的“寺庙落成庆典图”壁画上,就绘有一位头戴白色面具、手持法器的戏人,正在边作舞边全神贯注地逗引着两头由人披兽皮装扮的“牦牛”,一旁还有击鼓作乐的伴奏者,其神态个个栩栩如生。这幅“寺庙落成庆典图”上的“戏兽舞”形象,不但说明早在千余年前的西藏已有“戏兽”表演,而且经历各个时期延续至今的“白面藏戏”和它的唯一传统剧目《西容仲孜①》在唐代已是十分成熟的节目。

二、藏族舞蹈蕴含的宗教文化内涵

从上面的内容中可以看出藏族舞蹈不仅是远古文化的遗存,而且汇聚和融合了多元宗教文化,从而衍变和形成藏民族的文化习俗和民族心理,孕育出藏民族文化中独特的舞蹈艺术。那么他究竟蕴含了怎样的宗教文化内涵呢?从原始苯教时期、佛教前宏期、佛教后宏期及当代的几个历史时期便可获知②。

(一)原始苯教时期的藏族舞蹈

①② 藏语意为:西容县斗牦牛。

周翔飞

《神秘的藏族宗教仪式舞蹈“羌姆”》

2 早在蒙昧时期,世居青藏高原的藏族先民就有了图腾崇拜和一些较为简单的祭祀行为,后来,在此基础上产生了藏族原始的多元巫教——苯教①。在漫长的岁月里,原始巫教创造了形形色色、无以数计的神灵鬼怪,巫师通过主持祭祀仪式,根据人们的想象和臆测,制作出多种图腾面具,并配以动作和音乐,这大概是藏族原始舞蹈形成的滥觞。

祭祀作为一种远古文化的遗存和原始乐舞的起源,方式有多种,主要有煨桑、血祭和跳神等。在先民祭祀仪式中,血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关于苯教杀生血祭,不仅在历史文献多有记载,而且还从原始时期有关天、地、山、川等形成的一组问答歌《斯巴宰牛歌》中亦不难得到印证。

藏文化里把祭祀中的乐舞表演称为“羌姆”,而羌姆的原意是指“舞”或“跳舞”,并非专指宗教舞,后来由于约定俗成,便成为专指寺庙及民俗中的宗教祭祀乐舞。早期藏语中把羌姆称为“喇巴”,即降神或神舞。“喇巴”一词源于苯教。

②苯教师在降神时,口念颂词,击鼓狂舞,至高潮时还能骑鼓飞跃。到了公元8世纪,“喇巴”的颂唱在民间衍变出“谐钦”,即赞颂吉祥的大型歌舞。“喇巴”是苯教女巫乐舞,用以祭祀神灵,驱邪送崇。“且索”反映苯教的十三位天神的勇猛,在鼓钹的伴奏下,十三位头戴战盔、身穿皮甲的武士挥刀狂舞。后来,由于受佛教的限制,这些苯教乐舞只能在远离佛教寺院的山寨里表演。

除祭祀外,苯教巫师善于占卜。占卜时常配以跳神、巫术等。如鼓卜时,巫师身着白色皮袄,身佩符咒物,左手持一把木剑,右手拿单面鼓③。巫师首先要祈请苯教祖师辛饶弥沃且及妻子、母亲和七十五位贡保神、五体神、十三位斯巴等的护佑,并随着鼓点起舞。此外,线卜、箭卜、鸟卜、骰卜、经珠卜等与此相似,每一种卜都显现出一种原始的乐舞。在原始苯教时期,大凡祭祀仪式都有数名祭师参加,气氛庄重、神秘,鼓钹敲击的节奏和动作相互配合,使羌姆舞蹈的表演逐渐群体化、统一化和规范化。

(二)佛教前宏期的藏族宗教乐舞

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了吐蕃,并从印度、尼泊尔、中原等地开始引进佛教,藏王松赞干布先后从唐朝和尼泊尔迎娶两位公主为妃,两位公主进藏时各带一尊释迦牟尼像④和各种经典、工具、生产技术等,随行人中有不少艺术家。两位公主的进藏推动了西藏文化艺术的发展。到公元8世纪赤松德赞亲政后,继续实行开放政策,选派吐蕃优秀青年到中原、印度去学习,组织人员翻译中原、印度的史书、经典,这时中原的各种乐器、乐谱、印度的音乐理论等传入西藏。为了削弱苯教日益扩大的特权,巩固王权,赤松德赞开始发展佛教,迎请了印度著名僧人寂护。寂护到西藏后受到苯教和拥护苯教的大臣们的反对,被迫返回。不久,赤松德赞在清除了当时反对佛教的大臣之后,再次请来莲花生和寂护入藏传教。莲花生是印度佛教密宗大师,他进藏时吸取寂护的教训,倡导佛教西藏化,宣讲密宗时采用更接近苯教的某些说法,例如采取“凡与众生有益者,即多在而未毁”。据说,在他来西藏的路上受到了苯教的干扰。苯教的一种厉鬼将各种锋利的杵像雪花似的投向师身,大师化积雪为湖,厉鬼纷纷坠入其中,被沸滚的湖水煮烂,最后莲花生收其为佛教神灵,成为指点迷津、引入善道的精灵,守护墓地或天葬台。在藏传佛教的羌姆中就有髑髅神乐舞,舞者头戴髑髅面具,手拿法 ①② 包括天苯、摸苯、赞苯等。

民间传说苯教师发功时可骑鼓腾飞。 ③传说这种单面鼓背面是由神灵掌握,只要敲响正面,神灵就会知道,很快就降临到巫师身上。 ④ 分别供放在拉萨小昭寺和大昭寺。

3 器,身穿绘有人体骨骼的服装进行表演。

在宗教乐舞中,牦牛与神鹿或同舞,或独舞。在佛教寺院的雕塑、绘画中也能看到各种形象的神牛。拉萨希荣地区民间还表演神牛乐舞,它以唱腔、念白、表演融为一体,既有原始宗教的祭祀仪式内容,又有民间歌舞的娱乐性。该舞蹈由人表演,两人一组,表演者头戴面具,身披牦牛皮。伴奏用一鼓一钹,舞蹈热烈、狂放。传说,莲花生还用其法力征服了苯教万神殿中的长寿五姊妹、十二丹玛女神、众罗刹、泰乌让及众多的苯教神灵,并接纳他们为佛教护法神。这些神在佛教后宏期大多编人了寺庙羌姆,被称为护法神乐舞。在莲花生的协助下,赤松德赞在山南修建了西藏佛教史上第一座剃度僧人出家的桑耶寺①。在桑耶寺的壁画中就有表现该寺落成的开光大典上,来自四面八方的艺人表演卓舞的盛况。在举行桑耶寺奠基仪式上,为驱魔禳妖,洁净场地,莲花生以印度佛教无上瑜伽金刚神舞为基础,吸收苯教仪式,创作并表演了金刚乐舞,这是藏传佛教乐舞的肇始。白面具藏戏也是这个时期产生的一门综合性艺术,它是古代藏族先民在狩猎乐舞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后来藏族乐舞不仅在服饰、面具上,还是在乐器上都基本沿用了苯教时期的乐舞。

(三)佛教后宏期的藏族宗教乐舞

后宏期佛教再度在西藏兴起,并从神灵、教义、仪轨、活动、派系等各方面都形成了浓厚的雪域风格特色。同时,藏传佛教在传承中形成了宁玛、萨迦、噶举、格鲁四大教派和众多支系。寺庙羌姆的形成主要在后宏期,这与后宏期众教派的形成以及佛教在西藏的复兴和发展有着一定的关系。藏传佛教后宏期各教派的乐舞形成情况大致如下:

宁玛派形成早于其它教派,因此,不仅其教义中融进了不少苯教的东西,在其仪式中也有不少苯教的成分②;乐舞中用的乐器也采用苯教的法器③。宁玛派重“伏藏”,曾出现许多获得伏藏的僧人,其中,约在12世纪,宁玛派拧巴④古若曲哇就曾获得伏藏《喇嘛桑堆巴》经书。他根据经书《白玛嘎当》的内容,编排了大型藏传佛教乐舞“古鲁村节”,主要表现莲花生的八个变化,或称八种智慧。

萨迦派的创始人是昆·贡却杰布。他改进并充实了《金刚橛修供》乐舞,使其成为萨迦寺最早的羌姆之一。萨迦派还有著名的“玛索尔玛羌姆”⑤、“孜玛尔多加羌姆”⑥、“冬季大法会羌姆”、“夏季金刚羌姆”等四大乐舞。到萨迦派第四代祖师,通达五明的萨班贡噶坚参时期,佛教乐舞得到进一步发展。

噶举派支系繁多。起初有两大传承,即香巴噶举和塔布噶举。香巴噶举于14—15世纪开始衰落,而塔布噶举则不同。塔布噶举创始人玛尔巴精通密教“时轮金刚法”、“欢喜金刚法”、“大手印法”等,后传给弟子米拉日巴。米拉日巴首创“无上瑜伽密”男女双身修法,所以噶举派寺庙乐舞不同于其他用隐晦手法反映的密宗“欢喜佛”乐舞和杂技性瑜伽乐舞。噶举派的密宗面具夸张、狰狞,具有威慑性,动作及音乐重气势力度,意味摧伏魔怪的威力,弘扬佛法。公元14世纪,西藏出现了一位著名僧人唐东杰布,他看到衣食不周的贫穷百姓难以渡河,于是为筹集建桥经费,组织了一群年轻美貌的藏族姑娘,以白面具藏戏为基础,同时吸收民间歌舞和宗教乐舞的服饰、道具等,编创了蓝面具藏戏,以弘扬佛法, ①②传说,大殿屡建屡塌,疑为魔鬼作崇,于是请来了卓舞队,用击鼓乐舞表演来迷惑魔鬼,大殿才得以建成。 如血祭,用人体器官进行祭祀。 ③如伴奏用的乐器“达如”是用人的两个头盖骨做鼓身,绷上人皮;冈令号用少女的膝骨做成,等等。 ④取得宁玛派最高学位或僧官地位的人。 ⑤黑面怒相护法神。 ⑥黑面怒相护法神。

4 教化众人。

1417年,宗喀巴大师创立格鲁派,格鲁派虽是藏传佛教各教派中形成最晚的一个教派,此教派源于阿底峡大师,正式创始人是阿底峡的大弟子仲敦巴。据《噶当书》记载,噶当派乐舞共有三百六十种。宗喀巴大师曾在噶当派认真学习过这些乐舞,后来他为祈愿大法会的乐舞设计了音乐和动作,他对乐舞的演奏及表演很严格,一招一式都表达一定的含意,舞者不能随意改变或发挥。自清朝以来,格鲁派乐舞从服饰的制作、表演人数和乐队到道具设施,都显现出自己的特点。

此外,遍布雪域的每一座寺庙,几乎都有一些反映本寺、本地神祗的乐舞,他们组成了藏传佛教宏大的乐舞群。

(四)当代的藏族宗教乐舞

新中国成立之后,藏族宗教乐舞得到进一步发展。但“十年*”期间,藏族文化不同程度地遭到冲击和损坏。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实行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藏区被毁的寺院开始重建和开放,宗教活动和乐舞表演得以恢复。人们在继承传统乐舞的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与时俱进,给乐舞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注入了新的活力。宗教乐舞也越来越多地引起外界的注意,有不少寺庙乐舞还被邀请到国内外表演,促进了宗教乐舞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特别是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这时候的宗教乐舞不仅只是祭祀神灵、祛鬼禳妖的仪轨,而且它作为一种传统文化,人们希望从中得到审美愉悦和美的享受。同时,人们不仅使原来带有随意性的表演逐渐规范和程式化,而且开始注意到宗教艺术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需求,使藏族乐舞艺术得到空前的发展。

三、分析藏族舞蹈在多元化环境中的发展变化

传统的藏族舞蹈随着世界“多元化”倾向的加速必定会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但这种影响不应是消极的,因为每个民族都是以宏扬本族文化为立足点的,但在民族交融的过程中,人类走入了很多“误区”,最典型的结果就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越来越少。这不仅说明人类文明遗产的“走失”速度在加快,更说明人类“民族素养”的变化程度加剧,民族观念的自我意识走到了“丧失”的边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正是在世界多元经济和多元文化这一新格局的大环境下进行生存和发展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我们在引进发达国家先进技术、设备时,西方的意识形态也随之涌入国门,西方文化以不可避免的冲击影响着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

那么传统的藏族民间舞蹈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迁呢?它要如何在这种环境中生存发展呢?如何才能既不失自己本民族的的特色又适应潮流的发展呢?

(一)藏族舞蹈发生变化的的表现: 社会转型的加速,促进了传统藏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变迁。藏族舞蹈的发展呈多元、多样、复杂的发展态势,即藏舞文化内涵和功能的多元性,藏舞生存时空的多样性,藏舞群体观念的复杂性,以便适应社会各方面的需求。

1.藏舞文化内涵和功能的多元 藏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变迁,首先表现在其内涵和功能的大包容量,在当代社会多元文化的相互渗透浸染下,使其古今交错、新老混杂。90年代初,藏传佛教各教派寺院,把法舞《羌姆》搬上民俗节日赛马会进行展演,这在佛教史上是

5 前所未有的事。数百年来,《羌姆》作为藏传佛教法事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方式始终恪守传内不传外的原则,即遵循在寺院内由喇嘛僧侣表演的规则。现在寺院的*和喇嘛自愿地把法舞和群众性民间歌舞联合演出,从而使《羌姆》冲出了寺院的禁锢,增强了表演性、娱乐性,淡化了佛法的神秘感、威慑感,把宗教和世俗的关系拉近了,这一作法在全民信教的藏区很有积极意义。可以说,这是新时期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落实的结果。《羌姆》法舞的变化,不仅体现在表演时空的移位和表演程序的简化,更重要的是加强了人神同乐、宗教世俗化的发展。

2.藏舞生存空间的多样性

民间舞蹈生存传衍的空间包括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随着当代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这一空间呈现出多样、交叉的立体式形态。绝大部分的民间舞蹈仍然在原产地传承发展,它们较多地保留着民舞的原生形态,或原生和变异并存的状态,只要这个地区和民族继续保留着适合于民间舞蹈生存的民俗活动空间,民间舞蹈将与人民永存。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世界多元经济和多元文化这一新格局的大环境下发展,同时在引进发达国家先进技术、设备时,西方的意识形态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在党的文艺政策和民族政策指引下,这些地区的多数领导和有关人士,不是消极防御,更不是闭关自守,而是采取兼收并蓄,本土外来并存的态度,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处理这一文化矛盾。比如利用传统的节日,采取歌舞搭台、经济唱戏的方式,既满足了广大群众祭祖祈福、歌舞自娱的心理需求,同时也向国内外游客、商家展示当地的民族风情,加强双方的经济技术开发与合作,促进经济发展,创造了宽松和谐的氛围。

3.藏舞群体观念的复杂性

如今生产生活水平提高了,享受着现代文明带来的物质成果。但是,人们仍然希望得到祖先神灵的庇护,使自己的生活幸福、事业发达,家族兴旺,寻根念祖、祈求祖神保佑的思想并未消除,通过参加祭祖民俗活动,同胞共跳果谐、羌姆、鹿神舞等,与祖神进行勾通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寄托的观念依然在一部分人心中延续。当然,民众也在努力使民间信仰适应新生活方式的需要。

在这种情况下,藏族民间舞如何保持它的本土风味,又如何进行发展创新呢?改革开放以来,对于藏族民间舞蹈如何在多元化的环境中生存发展的问题,是一个认识过程的。传统文化如何适应现代化的需要,引起藏学舞蹈界对传统民间舞蹈生命力的反思。在世纪之交,当我们面对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伟绩时,就这些疑问和困惑就显得清晰而明朗了。越来越认识到,藏族民间蹈是植根于人民生活沃土中的传统文化,藏民间舞蹈是在特定的民俗事象中传承发展的,只要这个民族仍然保留着适于民间舞蹈生存的民俗活动空间,民间舞蹈将与人民永存。作为某一特定民间舞蹈形态和风格的传延,往往伴随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或需要而消失或延续。藏族民间舞蹈必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处于文化转型期,各种艺术节、文化节、旅游节、文化村等形式,为藏族民间舞蹈、各民族舞蹈、中外民间舞蹈的互相交流、吸收,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二)我们要继承、借鉴、创新,让藏族民间舞蹈在多元化环境中发扬光大

社会的新形势,要求文艺创作多方位、多层次、多样化,更要求提高舞蹈艺术的适应能力和使用价值。这是历史的必由之路,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发展总趋势。我们要饮势利导,把握住机遇,才大有可为。我们要学会继承和借鉴,向民族的传统舞蹈学习,也包括向外民族、外国的优秀舞蹈文化学习。世界

6 范围的文化交流活动已是 当前的一股文明潮流,起势头将越来越猛。在这股潮流面前,有人忧心忡忡,于是就有“保持民族舞蹈纯正性”的口号提出。这个口号在那些面临着帝国主义、殖民主义文化侵略的地区,为了维护民族和民族文化的独立,是有其现实意义和进步作用的。但是,从古今中外的历史来看,现实中并不存在与世隔绝的“纯正性”。地区之间,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总是在进行着,只有范围的大小,程度的深浅,时间的久暂的差别,这是历史事实。特别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的事实。我们学习外国舞蹈可以借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即“我们要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藏族舞蹈在多元化环境中发展要重视这些。

四、结束语

人类的审美知觉、审美情趣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各个时代有各个时代的审美观和审美情趣,这就是时尚。杨丽萍的《云南映象》一出,论者见仁见智,主张保持民间舞原生态者似乎找到了有力论据,但细看起来,这当中有没有相当的时尚因素?艺术是需要合乎时尚,需要与时俱进的,要处理好历史和现代的关系,继承和创新的关系。这些问题已经摆在我们面前。

简言之,处于多元化环境中的我国藏族民间舞蹈,必须要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适应,必然要受到国内外文化环境的制约和影响。总的趋势是适应不同的职业,文化层次、审美情趣群体的需求,横向开拓多层次、多功能、多种风格特色,高品味、高立意、高水平的民间舞蹈作品;在接纳吸收各民族和外来舞蹈文化的同时,发展本土民间舞蹈文化,使之跟上社会前进的步伐!

参考文献: [1].直贡嘎尔 《羌姆与西藏文化艺术》[J].西藏艺术研究,1989。 [2].王辅仁 《西藏佛教史略》[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2. [3]阿旺克村 《西藏舞蹈通史》[M] 湖南文艺出版社1995年9月第一版 [4]孙景琛 《舞蹈艺术浅谈》[]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年版 [5]于平主编 《中国舞蹈艺术》第一辑[]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 [6]强巴曲杰 谈新世纪做好藏族传统舞蹈的传承与自主创新[J] 《中国艺术研究》 2006 第四期

推荐第9篇:安徽民间舞蹈

安徽民族舞蹈

摘要:安徽省民族民间舞蹈共有650余个,独具特色的约有100余个。代表性的安徽民间舞蹈有花鼓灯、傩舞、巫舞、龙舞、狮舞等。花鼓灯在全省流行区域最广、参与人数最多、影响最大,在汉民族舞蹈中占有重要地位。花鼓灯舞蹈热烈奔放、粗犷诙谐,包括舞、歌、锣鼓演奏和有简单情节的小戏等部分,每个部分均可单独表演。舞蹈是花鼓灯主要构成部分,分大场、小场、盘鼓。花鼓灯的动作多源于生活,如“簸簸箕”、“端针匾”、“双扯线”等,有的是对自然现象的提炼和升华,如“风摆柳”、“风吹荷花”、“燕子试水”等。建国后,花鼓灯艺术得到长足发展,专业舞蹈工作者与花鼓灯艺人共同创作了大量广受欢迎的花鼓灯节目,代表性作品有《花鼓灯》、《刘海戏金蟾》、《玩灯人的婚礼》、《摸花轿》、《江南春早》、《欢腾的鼓乡》等。

关键词:花鼓灯、傩舞、巫舞、龙舞、狮舞

一.花鼓灯

花鼓灯,是我国淮河流域,特别是淮北一带农村十分盛行的歌舞形式。相传,最早的花鼓灯只是跑跑队形,做几个简单的动作,扭两下身段。到了后来,淮河的水灾消退,庄稼丰收,人们便开始大闹花鼓灯。于是花鼓灯从自娱性向表演性方向发展,丰富了舞蹈动作和表现力。解放后,优美多彩的花鼓灯再次受到舞蹈工作者的重视,通过不断的交流提高,使花鼓灯从原来的民间广场演出形式发展成为舞台表演艺术,并加以完善。

花鼓灯歌舞艺术包括舞蹈、歌唱和小戏。歌时不舞,舞时不歌。在民间人们给花鼓灯艺人起的绰号有“小金莲”、“小白鞋”、“草上飞”等,就不难看出花鼓灯舞蹈非常讲究脚下工夫。动作溜得起,刹得住,放和收十分鲜明,既有速度、力度的对比,又有拧倾、刚柔、动静的对比。舞蹈中男子还要有精彩的翻筋斗。花鼓灯中女子叫兰花,男子叫鼓架子。男女在表演上十分细腻,手绢和扇子是花鼓灯舞蹈的表演道具,运用十分奇妙,在诸多同样道具的汉族民间舞中特别突出,使得它既有北方的刚劲古朴,又有南方的灵活秀丽 。

花鼓灯在民间流派众多。就流传地域和表演风格上来看,大致可分凤台和怀远两大代表性派。凤台派讲究男女角色的传情,动作小巧玲珑,优美细腻,怀远派讲究动作轻捷,风流洒脱。

花鼓灯艺术是我国民族民间优秀艺术,在全国乃至国际上都有较高的知名度,作为中国汉民族舞蹈的杰出代表和中国九亿农民艺术代表,在世界舞蹈艺术中有独特地位,是我国重要的文化艺术资源,被誉为“东方芭蕾”。 花鼓灯是传播于淮河流域的一种以舞蹈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艺术形式,是一种比较完整系统的民间艺术形式,有歌有舞有戏剧,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最丰富的艺术语言,它的舞蹈动作刚健朴实、欢快热烈、动作洒脱,表演风格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它的音乐源自民歌,题材广泛,节奏多变,或高昂激越或婉转纤柔,是汉民族最具代表性和震撼力的民间舞蹈。从古至今,始终以华夏文明的主体形象出现,屹立于世界舞蹈之林,在世界上有着广泛的影响。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花鼓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狮舞

北狮的造型酷似真狮,狮头较为简单,全身披金黄色毛。狮舞者(一般二人舞一头)的裤子,鞋都会披上毛,未舞看起来已经是维肖维妙的狮子。狮头上有红结者为雄狮,有绿结者为雌性。北狮表现灵活的动作,与南狮着重威猛不同。舞动则是以扑、跌、翻、滚、跳跃、擦痒等动作为主。

南狮又称醒狮,造型较为威猛,舞动时注重马步。南狮主要是靠舞者的动作表现出威猛的狮子型态,一般只会二人舞一头。狮头以戏曲面谱作鉴,色彩艳丽,制造考究;眼帘,嘴都可动。严格来说,南狮的狮头不太像是狮子头,有人甚至认为南狮较为接近年兽。南狮的狮头还有一只角,传闻以前会用铁做,以应付狮舞时经常出现的武斗。传统上,南狮狮头有「刘备」、「关羽」、「张飞」之分。三种狮头,不单颜色,装饰不同,舞法亦跟据三个古人的性格而异。

徐水狮舞在中国民间艺术表演中占有重要地位,1953年,曾到首都北京参加全国民间艺术汇演,并代表国家多次出访演出。曾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举行的“第四届世界青年联欢节”的比赛中获一等奖。河北省杂技家协会于2001年10月正式命名北里村为“杂技狮舞之乡”。目前,由于狮舞道具昂贵、培养新人不易等原因,徐水狮舞面临传承危机,亟待有关部门加以抢救、扶持。

天塔狮舞在力量中融入技巧,特技中渗透文化,堪称一绝;这种高台表演,空中造型优美,显示出动人的魅力。

“黄沙狮子”始创于北宋年间,主要活动于浙江临海市西北山区白水洋镇的黄沙洋一带。此地民风剽悍,朴茂近古,崇尚习武,且狮舞风俗由来已久。这项传统表演艺术的最大特点是把民间精湛武艺与传统狮舞表演巧妙地结合起来,舞武一体。它不但能在地上翻滚嬉戏,又能在高台上表演各种风趣的动作。表演时,演员在八仙桌上翻飞的同时,还兼耍“过堂”、“桌上筋斗”、“下爬点”、“悬桌脚”、“叠罗汉”等翻桌动作。跳桌是整个表演中难度较高的,四十几张桌子呈梯形相叠,跳桌到最高时,由九重桌子堆叠起来约有三丈二尺高,一个“绝”字就落在最高的第九重桌子的四只脚上——桌脚朝天,一个艺人就在这四只桌脚上跨步移动,脱鞋脱袜,尽显绝技。 黄沙狮子舞武一体,娱神娱人,刚柔相济,具有独特的地方文化特征,寄托着民众美好的期盼,从大年三十开始到二月初二这一段时间,艺人们要走村串乡地去表演。黄沙狮子的中心区域黄沙洋及其传播地的百姓们祈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财两旺、吉庆平安,都祈盼狮舞为他们赐吉祥,消灾降福,热热闹闹地度过节庆。

醒狮,属于中国狮舞中的南狮。历史上由唐代宫廷狮子舞脱胎而来,五代十国之后,随着中原移民的南迁,狮舞文化传入岭南地区。明代时,醒狮在广东出现,起源于南海县。现流传于广东、广西及东南亚各国华侨中间;在广东境内主要分布在佛山、遂溪、广州等县市。 醒狮是融武术、舞蹈、音乐等为一体的文化活动。表演时,锣鼓擂响,狮舞人先打一阵南拳,这称为“开桩”,然后由两人扮演一头狮子耍舞,另一人头戴笑面“大头佛”,手执大葵扇引狮登场。狮舞人动作多以南拳马步为主,狮子动作有“睁眼”、“洗须”、“舔身”、“抖毛”等。主要套路有“采青”、“高台饮水”、“狮子吐球”、“踩梅花桩”等。其中“采青”是醒狮的精髓,有起、承、转、合等过程,具戏剧性和故事性。“采青”历经变化,派生出多种套路,广泛流传。遂溪醒狮在表演上从传统的地狮逐步发展到凳狮,由凳狮又发展到高台狮、高竿狮,由高竿狮又发展到桩狮。桩狮的难度也在不断增大,如增加了走钢丝、腾空跳等表演类。最高的桩接近3米,跨度最大达3.7米,充分体现了“新、高、难、险”的特色,被誉为“中华一绝”。广州市的沙坑醒狮的道具造型特点是:狮头额高而窄,眼大而能转动,口阔带笔,背宽、鼻塌、面颊饱满,牙齿能隐能露。表演分文狮、狮舞和少狮三大类。通过在地面或桩阵上腾、挪、闪、扑、回旋、飞跃等高难度动作演绎狮子喜、怒、哀、乐、动、静、惊、疑八态,表现狮子的威猛与刚劲。

林城青狮由20世纪初客居长兴的河南人传入本地。据传授的老艺人讲,古代有一头“青狮”,它英勇善战,为了保卫国家,忠贞不屈,死守皇宅,平反了奸贼内乱,皇帝为了奖励它,特赐予王位,钦笔“狮王镇宅”也由此而来,之后经过流传演变,人们扎狮舞狮,狮舞由此而来。20世纪

五、六十年代,林城青狮活动较频繁,表演范围也较广,除在本县各地演出外,行迹还涉及安徽、江苏等地区。

三.傩舞 傩舞原是古代祭祀性的原始舞蹈,舞者配戴形象狰狞的面具,装扮成传说中的\"方相氏\",一手持戈、一手持盾,边舞边\"傩、傩„„\"地呼喊,奔向各个角落,跳跃舞打,搜寻不祥之物,以驱除疫鬼,祈求一年平安。现存傩舞主要分布在江西、安徽、贵州、广西、山东、河南、陕西、湖北、福建、云南、广东等地,各地分别有\"跳傩\"、\"鬼舞\"、\"玩喜\"等地方性称谓。

赣傩的驱鬼逐疫、求子祈丰的仪式后来又扩展到祈福、纳吉、求财、兴旺等多种内容。如神词赞诗中的\"一愿家家庆吉,二愿夫妇均安,三愿田禾大熟,四愿猪牛兴旺,五愿五谷丰登,六愿大众千秋\";\"求嗣者,早生贵子\";\"读书者,聪明智慧,求功名早登金榜;农耕者,一籽落泥,万籽收成;做技艺者,上家相请,下家相迎;做生意者,一钱为本,万钱为利\",等等。

傩面具是傩文化的象征符号,在傩仪中是神 的载体,在傩舞中是角色的装扮,有假面、神像、圣相、头盔、鬼面、脸壳等多种称呼。赣傩现存面具约400多种3000多个。萍乡傩面的古朴浑厚,婺源傩面的夸张奇异,南丰傩面的色彩亮丽,可谓赣傩面具三大特色。南丰现存傩面120多种2300多个,神鬼人兽,造型各异。以开山面具最有特色,人兽合一,狰狞凶悍,犄角、獠牙、火眉、金目、黥面、剑鬓和青铜镜等意象符号造型,反映了传说中以蚩尤为方相的傩文化演变痕迹。傩面具的材料原有铜制,后多为樟木或杨木雕刻,色彩大俗大雅,表现了新老民间艺人的精湛工艺和民族的审美情趣。有的傩班面具雕刻后,还要举行开光仪式,使其充满神灵之气。

四.巫舞

巫舞的定义:“人类与神灵通话的语言”。这是人类舞蹈的又一个历史定义。

巫舞是人类舞蹈文化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人类的舞蹈是从巫舞开始走向舞蹈艺术的发展之路。他对后世人类舞蹈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就社会活动而言:巫师职业的神圣性,决定了巫舞的神圣性,这使舞蹈的高雅性质得以进一步的强化。舞蹈是一种高雅的文化活动,舞蹈是上流社会的人必备的一种素质,这是至今,全世界的文明国家都很明确的一个共识。

就舞蹈的形式而言:巫舞改变了狩猎中动作的不确定性,而形成一些可以相对固定的动作和套路。这对人类舞蹈的研究,发展,和舞蹈文化的传播,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历史过程。

就舞蹈的技术而言:巫舞突破了狩猎攻防动作的局限性,较全面的挖掘人的形体语言的表达功能,丰富了人类舞蹈语言,为人类舞蹈艺术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龙舞

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因舞蹈者持中国传说中的龙形道具而得名。龙的形象源于中国古代的图腾,被视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并把它看做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的神物。因此有的地方久旱不雨时,便舞龙祈雨;有的地方插完秧,舞龙驱虫。龙舞历史悠久,汉代已有了形式比较完整的龙舞。据汉代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记载,当时在四季的祈雨祭祀中,春舞青龙,夏舞赤龙和黄龙,秋舞白龙,冬舞黑龙;每条龙都有数丈长,每次5~9条龙同舞。经过劳动人民近2000年的创造发展,现在民间的龙舞不仅有很高的技巧性,而且表演形式越来越丰富多彩。其中流传比较广泛的有以下几种。龙灯也称火龙、金龙。用竹篾扎成龙头、龙身和龙尾,3~10多节不等,节数多为单数。节与节之间以100~170厘米绸布相连,再用色彩绘成龙的形象。每节中都燃有灯烛,节下装有木柄,供舞时握持。舞蹈时,一人手拿\"宝珠\"(球形的彩灯),在龙头前领舞,表现龙抢宝珠。龙灯的动作有\"龙摆尾\"、\"金龙蟠玉柱\"等。龙灯多在节日之夜舞弄,有些地区还同时施放烟火、爆竹,在鼓、锣、钹、唢呐等乐器的伴奏下,显得气势更加雄伟、舞姿更加生动。布龙也称打龙。它和龙灯稍有不同,节内不燃烛,一般长10多节。舞弄起来,左耸右伏,九曲十回,时缓时急,蜿蜒翻腾。布龙的特点是动作快、幅度大、舞姿轻捷矫健,多由两条布龙一起表演\"二龙抢球\"。布龙的动作有\"金龙喷水\"、\"雪花盖顶\"、\"白鹤展翅\"、\"双跳龙门\"等。草龙主要流行于南方各地。龙用稻草、青或柳枝等扎成。有的地方还在龙身上插满香火,所以也称香花龙。一般于农历五月和六月间的夜晚舞这种龙,舞起来星光闪闪。过去闹虫灾时多舞草龙;有的地方在祈雨时舞弄,并向龙泼水,故又称水龙。百叶龙主要流行在浙江省。舞蹈开始时,人们分别手持装有木柄的荷花灯、荷叶灯和蝴蝶灯,穿插起舞。最后一只大荷花灯变做龙头,蝴蝶灯化做龙尾,其他灯结成龙身,犹如一条花龙腾空而起。段龙主要流行于江苏省。龙头、龙身和龙尾互相不用布相连,只在龙头和每节龙身上扎230~300厘米红绸。段龙多由妇女舞弄,轻盈优美,具有江南水乡舞蹈特色。

板凳龙将长板凳用彩绸或稻草扎扮成龙的形象,舞时,两人分执板凳前腿,一人执板凳后腿,上下起伏舞动。一般是几条板凳龙一起作舞,有的还边唱边舞。纸龙主要流行于湖南省。用10~13厘米宽、数米长的皮纸条系在一条短棍上,一人持短棍挥舞,纸条便似龙一样盘旋飞舞。这种龙舞只求神似,不求形似。龙舞是中国人民在传统节日里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舞蹈,具有极为广泛的群众性,不仅在街头、场院可以舞弄,而且还到各家各户去表演,有贺喜之意,称\"送灯\"。龙舞也流行于一些少数民族中。世界上有华人居住的国家和地区,也保持着喜庆节日舞龙的习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每逢重大节日集会,人们都要以舞龙来欢庆。同时,各种形式的龙舞,经整理加工,运用灯光、纱幕等装置,被搬上舞台表演。在1957年第6届世界青年学生和平与友谊联欢节上,辽宁省金县的龙舞,获得了金质奖章。

推荐第10篇:中华民族民间舞蹈教案 藏族踢踏舞

中华民族民间舞蹈教案 藏族踢踏舞

教学目标:

1、能主动探索藏族舞蹈与生活的关系,并掌握其舞蹈风格的主要分类。

2、能初步掌握藏族踢踏舞的风格特点。

3、能初步学会藏族踢踏舞的基本动作,并用所学动作创编一个小组合。

教学重点:

1、初步掌握藏族舞的基本动律。

2、学会藏族踢踏舞的基本动作。

教学难点:

1、连续不断、有弹性的“颤,以及上身的松弛、随动。

2、“颤”动律的贯穿。

3、把握踢踏舞基本动作节奏、风格。教学设想:

在民族民间舞蹈的学习中,风格及动律的把握非常重要,于是我设想通过探究生活与舞蹈的关系,来进行基本动律及体态的学习,也就是说,不是为了学动作而学动作,而是通过对生活的了解来学习舞蹈,从而始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也便于他们更加迅速,更加准确的把握舞蹈风格。

由于学习的是藏族踢踏舞,所以在动作的学习中,我采取了老师示范,学生观察踏法、听辩节奏及强弱规律的方式来学习。不同的踏法组合在一起,形成不同的舞步和不同的节奏,也造成了强弱规律的不同。师生互动。采取载歌载舞的方式。活跃课堂气氛。练习过程多样化。让学生根据动作特点,设计不同练习方式。为后面的自主编排队型打下基础。

创编环节的设计是模拟藏族人民跳堆谐的场景,因为堆谐就是一种农区自娱性圈舞。采取老师提出要求,让学生根据要求创编的方式,既让学生体验了舞蹈的乐趣,也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组合的创编中来。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舞蹈道具(长袖) 教学过程:

一、情景设计、课堂导入:

1、观看三段藏族舞蹈片段,分别为藏族的弦子、锅庄、踢踏舞。

师:刚才大家看到的这些舞蹈是哪个民族的舞蹈?

学生回答:藏族。

2、比较三种藏族舞蹈的异同,找出藏族踢踏舞基本体态的特征。

师:同学们能不能说出这三段舞蹈分别属于藏族舞中的哪一种?

学生回答:……

师:这三段舞蹈分别是藏族舞中的,弦子、锅庄和踢踏舞。那么,这三种藏族舞分别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回答:弦子:柔美开朗。锅庄:豪迈粗犷,洒脱奔放。踢踏:欢快热烈。

师:那有没有什么共同点呢?

学生回答:上身略前倾,很松弛,膝部有连绵不断的颤,舞袖。

二、学习与创造

(一)基本体态及动律的学习。

1、根据老师讲解和图片展示,探索藏族舞基本体态及动律形成原因。

(1)导入: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藏族的踢踏舞。要学好一种舞蹈,最重要的,就是要正确的把握它的舞蹈风格。风格是什么?风格就是这种舞蹈所特有的体态特点和动律特点。而体态特点,动律特点的形成,往往和这个民族的生活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所以,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藏族人民的生活,一边探寻舞蹈特点形成的原因,一边来学习藏族舞蹈的基本体态和基本动律。

师:西藏在解放前是农奴制,农奴除负担一定的实物和货币地租,还要承担各种极其繁重的劳役,世代被束缚于庄园领地之上,领主可以将农奴随意馈赠、转让或交换,并使用各种私刑,以防止其反抗与逃亡。生活非常的艰苦。

第一张图:巍峨连绵的雪山。

第二张图:崎岖的山路。

第三张图:雄奇的布达拉宫。

第四张图:虔诚跪拜的藏民。

第五、六张图片:藏族服装

那么大家现在是不是可以从刚才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内容里,找到藏族舞蹈形成这种基本体态和基本动律的原因了呢?

学生回答:是

提问

A、为什么“上身松驰、前倾”——农奴制;农奴饱受压迫;地位卑微;虔诚的宗教信仰。

B、为什么“膝部有连续不断的颤”——高原生活环境恶劣,山路崎岖,为减轻自体力负担。

C、为什么“舞袖”——服装为长袖。舞袖烘托舞蹈气氛,表达喜悦心情。

老师今天也给大家准备了长袖,请大家穿上长袖,来感受一下。

3、踢踏基本动作的学习。

(1)导入

师:在掌握了藏族舞的基本体态、基本动律后,我们就开始学习藏族踢踏舞。既然是踢踏舞,就少不了用脚踏地,发出不同的声音,踏出各种节奏。现在老师跳一段踢踏舞,请大家观察,老师用了哪些方法踏地?

学生回答:踏法——脚掌打地、全脚踏地、向后点地。

(2)由学生回答导入基本踏法的学习。

脚掌打地——藏族踢踏舞中把这种踏法称为“冈达”。有单脚冈达,也有双脚冈达。

全脚踏地——可以轻踏,也可以重踏。还可以在不同的方位踏,比如往旁和往前。可以双脚交替踏。

向后点地。

(3)学习基本动作

这几种基本的踏法,可以组合出许多不同的舞步来。

①、第一基本步。

师:现在老师跳一个基本舞步给大家看一下,请大家说出,这个舞步是由哪几种踏法组成的?

老师跳第一基本步。

学生:用了冈达和全脚踏地。

师:同学们说得很正确,这个动作就叫做第一基本步。现在请大家跟我一起来做一下这个动作。 学会脚步后,教上肢动作。

练习完整舞步。

②、第二基本步。

师:刚才我们学会了第一基本步。现在,老师把第一基本步,在踏法的组合上做一点点变化。就形成了一个新的舞步——第二基本步。请大家注意看,老师在踏法的组合上做了什么变化。

生:用一个全脚踏地,代替了一个单脚冈达。

开始学习第二基本步。

师:同学们找出了脚步上的变化,那么有没有注意老师上肢动作的变化?

让学生模仿出来,引入上肢动作教学。

练习完整舞步。

③、摆步的学习

师:我们现在学会了第一基本步和第二基本步,大家发现没有,这两种舞步踏出的节奏都是“XX XX”。现在老师做另外一组动作,请大家听一下,踏出的节奏,是不是“XX XX”。

老师跳摆步。

学生回答:是一样的。

师:也只是在踏法的组合方式上做了变化对不对?

学习摆步,让学生说出,摆步是由一个单脚冈达和一个全脚踏地交替组合而成。

学会动作后老师提问:是不是只能在原地做?

学生回答,并让学生到前面示范,带领大家一起做。

④、摇步的学习。

把摆步的向上抬脚变成向前踢出。形成新的舞步——摇步。

师:摇步可不可以拉手跳?

学生回答:可以。

师:藏族人民在跳舞的时候,经常会手拉手,边唱边跳,那么我们现在也一边***,一边手拉手来跳一下。

唱《美丽的家乡日喀则》,拉手跳摇步。

⑤、退踏步的学习。

师:前面老师说了,踢踏舞少不了用脚踏地,发出各种声音,踏出各种节奏,而前面我们所学四个舞步,都只有声音、强弱的变化,而没有节奏的变化。那现在老师就跳另外一个舞步给大家看,大家听一听,踏出的节奏是不是变了?

老师跳退踏步。

学生回答,由“XX XX”变为“XX X”。

师:那老师又是用哪些踏法踏出了这个节奏呢?

学生回答:向后点地,全脚踏地。

模仿老师动作,学习退踏步。

⑥、抬踏步的学习。

师:还有没有别的方法来踏出这种节奏呢?大家可以自己尝试用各种踏法组合一下。

师:刚才看到同学们所用的方法各不相同。其实藏族踢踏舞中,还有一个动作,踏出来的节奏,也是“XX X”。这个动作就叫做抬踏步。

学习抬踏步。

(4)熟练巩固

我们现在已经学会了藏族踢踏舞的6个基本动作,现在老师放一段音乐,请大家自由的用刚才所学的动作,来踏出声音,为音乐伴奏。

4、创编组合 (1)导入:

师:快乐是踢踏舞的本质。藏族人民踏脚舞袖,为的都是表达喜悦心情。现在大家看到的,是藏族民在欢庆节日时跳舞的一组照片。大家发现没有,他们都是在什么队型上跳的?

学生回答:圆形。

师:对,藏族人民在欢庆日跳堆谐的时候,都是唱着歌围成一个或者两个圈,时而流动,时而静止,时而向圆心聚拢,时而散开,时而还会发出各种欢呼声,气氛非常的热烈。所以,我们也围成圈边唱边跳,体会一下藏族人民跳舞时那种喜悦的心情。

(2)按要求创编

师:不过,老师要给大家提出几个要求,请大家运用刚才我们所学的几个基本动作,根据老师的要求来编排。并且要求大家边唱边跳。(所***曲为《美丽的家乡日喀则》)

要求:

A、出场形成一个圈。时间两个八拍。

B、一个圈变成两个圈。时间两个八拍

C、两个圈流动起来。时间两个八拍

方法: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讨论如何完成要求A,另一组讨论如何完成要求B。然后,两组分别派代表,指挥全班同学按讨论出来的办法完成要求A、B。要求C由全班同学一起讨论完成。

回顾完成三个要求所用的方法。将三个要求连贯完整展示。老师点评。

(3)老师补充结束动作。

师:同学们做得非常的好!好,那大家是不是能感受到藏族人民在跳堆谐时的那种开心喜悦了?

学生回答:是!

师:你们一般在很高兴的时候都会怎么做?

学生回答:会蹦起来,会喊!

师:其实藏族人民在跳到高兴的时候,也会用声音来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好那就让我们一起喊出来!

老师示范结束动作。口念“咻咻咻咻…………” 学生学习结束动作。

(4)整体表演。

师:好了,现在我们就把大家刚才编的组合再一起展示一遍,把“咻咻……”这组动作加到我们自编组合的后面。所有的同学都边喊边向中间靠拢,围成两个大圈,作为我们这个组合的结束。

师:太好了,老师都忍不住被你们的喜悦感染,想和你们一起舞蹈了。大家跳得开不开心?学生回答:开心!

来,让我们自己给自己鼓鼓掌!

5、小结

刚才大家很出色的完成了老师交给的在圈上完成队型变化的任务。请大家想一想:如果要把“堆谐”这种舞蹈搬到舞台上展示给大家看,能不能始终在一个圈上舞蹈呢?

学生回答:不能。

师:为什么?

答:因为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要让观众都感受到我们的快乐,就要

增加舞蹈的观赏性。所以我们需要用更丰富的队型及层次的变化。

师:非常好,那大家课后就试着把堆谐编排成一个小舞蹈。

三、拓展

1、观看录像,介绍爱尔兰踢踏舞。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藏族的踢踏舞,其实在国际上,最富盛名,最具影响的踢踏舞是爱尔兰踢踏舞。

播放一段爱尔兰踢踏舞。

2、探讨区别。

师:爱尔兰踢踏舞和我们藏族的踢踏舞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学生回答:体态,上肢动作……

师:同样是踢踏舞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区别呢?

学生回答:因为生活环境,文化,宗教信仰……的不同。

四、总结

艺术源于生活,每一种舞蹈,其特点的形成都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无论是中、西方舞蹈的风格迥异,还是中国各个民族舞蹈的异彩纷呈,归根结底都是由于生活环境,民族文化,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各方面的差异造成的。所以,希望大家在今后的舞蹈学习中,能够主动的从这些方面着手,从生活中探寻舞蹈风格特点形成的原因,从而使我们更好、更加准确的把握舞蹈风格。

第11篇:试论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情感训练的重要性

共7页 第1页

试论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情感训练的重要性 On The Importance Of Emotion In The Teaching Of

Folk Dance Training

学 生:祝祯祺 指导老师:王晓晖 三峡大学艺术学院

摘要:情感与舞蹈息息相关,特别是民族民间舞表演中如果没有情感也就无艺术性可言,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舞蹈之情含于内,显于外,不管舞者动作多么玄妙,技巧多么突出,都不应忽视本身应具之情。教学中所有内容最终都要在舞台上实践,惟有融情者才能真正领会舞之精髓,舞之精神,从而达到更高的表演与欣赏价值。民族民间舞教学中如果不带情感的做动作只能称之为模仿,要用从内心迸发出的情感来演绎每一个动作,才能使舞蹈动作带有灵魂。舞蹈教学中不仅是肢体动作的训练,也是感情交流、陶冶情操的重要手段,还是感受不同民族的生活习俗的重要方式。

Abstract: Emo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dance, especially if there is no emotion in the national folk dance performances there is no artistic statements, cannot cause a rapport with the audience.Of dance contained within, on the outside, no matter how mysticism dancer moves, Tips how to highlight, feeling itself should not be overlooked.All elements need to be in the teaching practice on the stage, but the thaw to truly grasp the eence of dance, dance spirit, so as to achieve higher performance and appreciation of value.Without emotion in the teaching of folk do the action can only be described as imitated, to spurt inside of emotions to interpret every gesture, to make the choreography with a soul.Training not only of body movements in dance teaching, are also important means of communication, cultivate feelings, also is the important way to feel the customs of different ethnic groups.关键词:民族民间舞蹈 风格特点 情感训练 情感表达

Keywords:Folk dance Style features Emotional training Emotional expreion

前言

情感是舞蹈最重要的表现特点,而舞蹈的情感表现能力一般由内在感受能力和外在表现能力所构成,要培养学生的民族民间舞情感表现能力,就必须注意对学生外部形态动作和内部情态进行双重培养。民间风俗是民族民间舞蹈深刻丰厚的内涵,民族民间舞蹈是民间风俗的艺术性的表现。形态动作上模仿是十分重要的,决定着观赏者对民族民间舞蹈作品区分的第一要素。舞蹈艺术的灵魂存在于舞蹈者的内心情感中。人要以自己的内心感觉、理解,去支配外在动作,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以情动人的目的。舞蹈以人自身为工具和手段,它能最直接地体现人内在的情绪、情感和思想的内容。这种情绪上的感染可以推动观众情绪的产生,及达到有一种要舞蹈的欲望。在舞蹈教学中一旦脱离了“情”,那么动作就成了

共7页 第2页

一味的模仿,枯燥乏味。舞蹈课堂教学发展到今天已不再是纯粹的动作模仿。舞蹈教学,是艺术形体个人情感与人类情感的表现,在特定动作中得到合一的一种规范训练。无论是基础训练还是民间民族舞组合以及成品舞的学习,都是具有一定民族性和一定历史背景的,因而不能忽视这一特征,对舞蹈来说也包含其风格韵律,因为这些东西往往是某个民族情感的凝化。舞蹈艺术“情感”语言的“叙述”是通过形体动态实现的。

1、民族民间舞蹈的概况

1.1 民族民间舞蹈的起源与发展

民族民间舞是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在功能上划分大概可以分为:祭祀性舞蹈、自娱性舞蹈、礼仪舞蹈、生产劳动传衍舞蹈等种类,这也可以看出民族民间舞直接反映了社会生活,表现了人们深刻,发展的思想感情。同时我们也可以了解到各民族人民的生活劳动、民间习俗、祭祀传统等各种方面,它借助于身体的形体造型和有节奏的韵律来表达跳舞者的情感。可以说民族民间舞蹈是各民族生活与劳动的缩影,也是各民族原始的崇拜的形式。虽然各民族的舞蹈不同,但都是各民族通过舞蹈来反映他们本民族不同程度的民族心理、审美情趣、风俗习惯、居住环境、经济基础等文化现象。而每个民族民间舞蹈的体态特征、节奏特征、风格特征、步伐特征、情感表达特征等都可以深入了解这个民族与其他民族图腾崇拜,地理气候的不同。民族民间舞蹈是中国人民长期以来勤劳与智慧的结晶,包含了情感、观念、信仰、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现在的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性,因为在原生态舞蹈中加入现在的编舞技法,一定程度上会是民族民间舞蹈的味道不再纯粹,而单纯发展原生态舞蹈又不能与时俱进,不够新颖。现在受到外来文化尤其是西方现代文艺理念的影响,中华民族民间舞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步变化。西方的动作、节奏、叙事等手法冲击着中华民族民间舞的发展及其形式化,民族性的元素减弱。

1.2学院派与民间派舞蹈教学训练上的区别 学院派是由编导,舞者将他们的思想,情感注入到舞蹈作品的创作和表现中,将这个加工、美化后的成品呈现在舞台上,给观者以美的享受,在将舞蹈呈现给观众之前,而通过加工这一系列的手法来使得学院派的舞蹈作品更加完整,条理更加清晰,感情更加丰富。学院派呈现的舞蹈作品固然很美,但总有一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感受。然而民间派的舞蹈是完全来源于生产劳动、宗教信仰、地理环境等元素的,一切朴实姿态,贴近人们生活,日常习俗,完全没有被修饰过的动作,构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原生态舞蹈,是“纯天然”的。学院派的教学过程中,从一开始的组合到后来的舞蹈剧目都是有统一的规格要领,手脚的位置、距离、姿态都是有固定标准的,学院派的舞蹈有一个共同的要求,那就是规范。比如说,一提及到胶州秧歌,就马上会想到三道弯,而一说起藏族,就要会颤膝,虽然千娇百媚,赏心悦目,但多少会有死板的感觉,可能就是由于固定的格式束缚了舞者的动作。但学院派的教学形式可以很好的帮助初学者来掌握动作要领,从而使动作更加到位。而民间派舞蹈没有经过加工,纯粹的表现人们的生活思想,例如各个少数民族在自己的习俗节日里会选择自己的舞蹈表达形式,来传达感情,祭祀,生产也是同样。再比如藏族人民生活在高原上由于气压的问题,让生

共7页 第3页

活在高原的藏族人民就自然而然会有向下的动作特点,他们那里有一种活动,一群藏族人民会聚集到一起一直跳一种舞蹈到三天三夜,而且这个过程中,没有变化,总是一成不变,循环往复的。这就是原生态的舞蹈,这就是最单纯,最传统,最原始的舞蹈形式。综上所述,学院派的教学就是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而民间派是只要是合理的就是正确答案。

2、民族民间舞蹈中的情感表达

2.1风格韵律与情感表达

从民族民间舞蹈的音乐不同就可以感觉到舞蹈风格的不同,就能体现出各民族的差异性。比如蒙古族舞蹈的基本训练,常用脚位,大八字位昂首挺胸、左手叉腰,右手持鞭由下往前向头上举做扬鞭的动作,头看前方。同时提示眼前是一望无垠的草原,你能看得很远。在介绍民族特点如热情、率直的性格,骠悍有力等风格韵味时,调动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不如自己想象体会原来所了解的维族的热情能歌善舞,挺胸昂头和蒙族的热情洒脱的区别,自己区分两种风格的不同。其次,就是要很好的运用节奏来触发感情,音乐中的强拍出现时,很容易让人进入状态,自然而然的就把情绪带到舞蹈中,节奏在动作语言表达某种情感中是不容忽视的。如维族舞中常用的一系列的切分节奏,这种强烈的节奏在舞蹈里面有助于启发与之异质同构的情感,最后通过自己的再创造,展现出舞蹈的内容。再比如维族舞蹈中赛乃姆的舞蹈姿态大多是从生活中提炼的,如最常见的有托帽式、挽袖式、拉裙式、抚胸式等。基本体态是昂首挺胸、头高高昂起、立腰拔背。赛乃姆在步伐上的特点是膝盖既有控制又不僵硬,小腿灵活轻巧,和鼓点结合紧密。步伐用得最多的是三步一抬,脚步平稳,略有微颤。走第四步时动力腿脚掌蹭着地向后小踢,显得步法非常干脆、灵巧。这是赛乃姆舞蹈的风格特点,也是维族人民的情感表达方式,这些是和维吾尔族人民的生活习俗、性格、服饰等特征分不开的,在当地生活中,当他们遇到开心的事情时,头部和颈部就情不自禁地摇动起来,这些动作被吸收在赛乃姆中,表现了维吾尔族人民风趣乐观的精神面貌。

2.2 功能作用与情感表达

在民族民间舞蹈起源于生活,与生活息息相关,例如秧歌舞中飞扬的大红色宽绸带,飞扬的气势就把舞者欢快的心情展现无遗,再加上中国人最喜欢的红色,喜庆的情感跃然而出。傣族的伊拉贺舞是傣族新年“泼水节”和“开门节”必跳的舞蹈,其中各种盛水的工具并没有具体的形状、颜色要求。但是其中一定要盛着清水,在高度的旋转中,各式的器皿夹杂着晶莹的水珠四散开来,让人情不自禁跟随着舞者一起憧憬新一年的希望。祭礼舞蹈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舞蹈和巫术仪式舞蹈,在原始宗教中人们把与自己氏族有密切联系的动物和植物作为自己氏族的族徽或图腾标志,把其奉为自己的祖先或保护神,在图腾崇拜的仪式中,人们用舞蹈颂扬祖先和神明的功绩,以求神明的庇祐。藏族舞蹈就带有很强烈的宗教元素,受宗教礼俗的影响,舞蹈多是由从左往右旋,而且只有心中有信仰,将虔诚的宗教心理,才能给舞蹈渲染上许多宗教的色彩。藏族不同类型的舞蹈中都体现藏民所共同具有的民族生活习惯和风俗信仰,所以形成了较统一的运动规律和美学概念。而这些规律构成了独特的藏族舞蹈的风格,其膝有规律的屈伸和

共7页 第4页

颤动,也是藏族各类舞蹈均有的动作特点。若要较好完成民间舞表演需要肢体达到在松驰中的协调而不僵硬,主要是依靠训练膝部屈伸来实现。

在生活中都有情绪的宣泄方式,舞蹈中也有。例如在庆丰收的舞蹈中,人民就利用在劳作时的动作来展现大家团结一致的开心心情;在土家族舞蹈中的“撒尔嗬”,也叫跳丧舞。虽然字面上是一件悲伤的事情,但是智慧的土家族人民将悲事用舞蹈的方式来为死者家里解忧愁,化大悲为大喜。

3、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的情感训练

3.1学习者外部形态的的表现力

舞蹈艺术是具体,有形的肢体艺术,主要是以形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作为舞者,首先就要有一个灵活、协调的外部形体。在外部形体达到一定的标准后,还必须具备掌握各种不同风格,动率的舞蹈能力,这是学习舞蹈中最关键的一环。舞蹈表现力的优劣往往就是透过手指、脚趾尖的延伸,肢体转动的方向、屈伸的程度,和对动作点、线、面的把握这些看似细小却最不能忽视的地方显露出来,注意每一个细节,动作便赋予感情,舞蹈感染力也就随即增强了。舞者在舞蹈过程中,面部表情始终贯穿其中,是整个舞蹈艺术形象、动作美感的焦点,只有完全投入舞蹈中,理解动作要领,注意把握舞蹈的整体风格,仔细揣摩角色,把自己融入音乐的情感中,才能做到形神兼备。我们应该深刻的认识到,舞蹈动作是为舞蹈主题服务的,而舞者的面部,则是为舞蹈的整个灵魂服务的。舞者在舞蹈过程中,面部表情始终贯穿其中,是整个舞蹈艺术形象、动作美感的焦点,只有完全投入舞蹈中,理解动作要领,注意把握舞蹈的整体风格,仔细揣摩角色,把自己融入音乐的情感中,才能做到形神兼备。我们应该深刻的认识到,舞蹈动作是为舞蹈主题服务的,而舞者的面部,则是为舞蹈的整个灵魂服务的音乐的情感和美感都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领略了音乐的感染力,有意识的注意音乐节奏,使节奏、想象和舞蹈联系起来,让舞蹈在舒而不缓、紧而不乱、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自由而又有规律的节奏中进行。

3.2学习者内部情感的培养

任何一种舞蹈没有情感的融入,都只是机械的运动,毫无美感可言。可以说,舞蹈之所以如此动人心弦,也正是因为它完美地将肢体语言和人的思想感情结合在一起。这一点在民族民间舞蹈中表现的最为明显。人们在劳作、在欢庆节日时一些即兴动作演变而来,在民间舞里,一举一动都包含了人们最真实的情感。舞蹈老师应该培养自己对舞蹈艺术的热爱之情和对学生的耐心。感染别人首先要感动自己,教师的一言一行会对他们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喜欢才可能做到最好,教师对舞蹈的热情无论在课上或课下都会有不经意的流露,这能激发他们对舞蹈的向往和喜爱,使他们在充满希望、充满乐趣的环境中汲取舞蹈的知识,诱导他们最大程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为他们在舞蹈方面的学习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因为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地域、生活习性的不同,教师可以进行语言文字的引导为学生创造出想象的空间,使学生的情感可以找到寄托调动自身的感情,可以对情感进行二度创造。许多民间舞蹈会运用道具还寄予感情的抒发,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不同的舞蹈道具可以进行不同的情景设定,道具的舞动多具有某种象征意味,可以为此来寄托舞者的情感。道具的运用可以引导情感的寄托更好的设定舞蹈情

共7页 第5页

感所表达的情景。无论“情感”和“表情”在民间舞中都有其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作用。,“情”的表现不在是面部表情的夸张,我们更应当注重内在的感受。过分的外在表现力及表情的浮夸,不仅不能给人带来美感的享受和情的感染力,会使得舞蹈动作脱离了本身要表达的内心情感。“情感”与“表情”不能得到良好的处理,掌握到适合的度,不但不能解决动作木讷,没有生命力的问题,还会让人厌倦了这种为了表演而表演的外在表现力。

3.3 情感训练对于非专业舞蹈生的重要性

非舞蹈专业生有事动作到位但是表演总不到位,抓不住作品的中心思想,不明白自己作为载体的作用,甚至都不知道究竟要表现什么。有的跳得很熟的作品,却说不清道不明其作品的内涵和为什么而舞的道理,这无一不表明我们的学生缺乏专业综合素质,缺乏舞蹈感受能力。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要多听音乐、多看剧目、多看书、多分析、多体验生活,学会观察,必须逐步学会用自己的身体语言创造属于个人的对生活与情感的独特体会的表现方式。有事动作味道不正,或者空洞无味,其实这就是舞蹈感受能力不太好,没有从内心将自己的情感散发出来,即使动作再到位也让观众觉得整个舞蹈作品是干巴巴的。如何用你的肢体出动观众的内心,关键就在于要仔细体会编导的内心体验和自身的内涵感受。因此,舞者一定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更深层次地认识生活和感受不同的生活形式,并在吸取文化精髓的同时,获得艺术品位的提高与心理智慧的发展,形成较为严谨的理论思维,从而提高舞蹈感受力和表现力,塑造更丰富的舞台形象。

结束语

舞蹈是艺术通用的语言,舞者和观舞者可以是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生活背景的,但是舞蹈无需通过语言来共通,而是通过肢体、音乐和舞者的情感直接进行一种精神上的情感交流,这样即使是金发碧眼的外国同胞也能被感动,因为也许他们没有见过民族舞中外观、音色奇特的乐器,也许他们没有杰出的民族舞蹈中绚丽多姿的服装、头饰,但是他们看懂了舞蹈中的喜怒哀乐,他们在翩翩舞姿中完成了与中国舞者的一种情感的汇集和交流。 加强民族舞蹈中的情感表现也有利于增加舞蹈的感染力和亲和力,有助于民间民族舞蹈的发展。丰富的情感是所有艺术作品生命力的源泉,想要一件艺术作品或是一种艺术形式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就必须将真挚的情感融入其中。环顾当今舞蹈世界,各种舞蹈缤纷复杂,发展呈现了丰富多彩的态势,那么民间民族舞蹈必须利用抒发情感的表现是作为一个突破口,从而在各种舞种中站稳。只有牢牢地抓住了观众的情感,与之在精神上产生一种共鸣,才能把民间民族舞蹈的魅力充分发挥出来,让它真正成为被大众接受和喜爱的艺术形式。

通过情感的训练,使民族民间舞蹈课堂教学不再是一味的模仿性教学,而是把外在形态和内在情感的有机结合,处理两者之间的联系,是内在表现与外在表现的统一体。情感是舞蹈的基本要求,是身体发挥到极致的情感表现,是将情感融入舞蹈课堂中使课堂教学不在枯燥、乏味,给予民族民间舞蹈课堂真正的灵魂和生命力。

共7页 第6页

致谢本篇论文是在指导老师王晓晖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在论文写作分析的过程中,王晓晖老师给予了指导,并提供了很多与该课题相关的重要信息,培养了我对事情研究分析的严谨态度和创新精神,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非常有利于我现在和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共7页 第7页

参考文献

[1]资华筠、王宁、资民筠、高春林,《舞蹈生态学导论》,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 [2]中华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编,《中华民族民间舞集成》(湖北卷),中国ISBN中学,1995 [3]于平著,《舞蹈生态学》,北京舞蹈学院,1998 [4]纪兰慰、邱久荣,《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5]于平,《风姿流韵—舞蹈文化与舞蹈审美》,中国人民出版社,1999 [6]王向峰,《美的艺术显形》,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刘建,《无声的言说—舞蹈身体语言解读》,民族出版社,2001 [8]潘志涛主编,《中国民间舞教材与教法》,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9]罗雄岩,《中华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10]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11]朱寿兴,《人的美感性存在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 [12]温柔著,《舞蹈生理学》,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第12篇:试论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情感训练的重要性

综合大学舞蹈专业开设采风课的可行性研究

1

目 录

1、舞蹈采风课程含义与分析 ...........................................................................................................4 1.1什么是舞蹈采风........................................................................................................................4 1.2舞蹈采风课程的作用 ...............................................................................................................4

2、舞蹈采风课程的作用 ....................................................................................................................4 2.1舞蹈采风课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 2.2舞蹈采风课程可以丰富教学内容 .........................................................................................5

3、综合舞蹈大学开设舞蹈采风课的优势 .....................................................................................5 3.1从学生方面来看,学生参与舞蹈采风课程的必要性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从教学方案来看,开设采风有何重要性 ..........................................错误!未定义书签。

4、综合大学舞蹈教育中的民间舞采风课程开发的价值定位 ...................................................9 4.1民间舞蹈采风课程开发是落实加强实践性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 .................................9 4.2民间舞采风课程开发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10

5、从民族民间舞的角度来看为什么要开设采风课 ..................................................................10 5.1开设采风课和学生学习民间民族舞有何相关性 .............................................................10 5.2开设采风课能让学生如何学习民族民间舞 ......................................................................11 结束语 ...................................................................................................................................................11 致谢 .......................................................................................................................................................12 参考文献 ...............................................................................................................................................12

2

(一)研究的内容:

1、舞蹈采风课程含义与分析 1.1什么是舞蹈采风

舞蹈采风是对研究对象进行以感受为主并在其间获得舞蹈创作灵感,以参与观察、非结构反弹和模仿复制为主的方式收集舞蹈动作、文化背景等相关资料,并通过这些资料分析来理解和解释其舞蹈动作现象的一种研究方式。舞蹈采风既是采集舞蹈动作素材、了解特定区域人民的民族历史即原始自然的生活状态、获取舞蹈创作灵感、感悟特定民族精神的方式,同时也是一种舞蹈理论建构的方式。 1.2舞蹈采风课程的作用

舞蹈采风课程的内容是学生需要通过深入到民间中直接感受,而非课堂所传授的知识技能,课程的组织和实施方式是以学生的亲自参与为主,而非以教师的课堂教学为主。同时是以学生实践能力发展为目标,以学生深入到民间民俗的体验、体会、清楚了解民间舞蹈的活动为课程的组织方式,以使学生获得直接的体验和丰富的经验为根本目的的一种课程开发模式。从这里足以看出,民间舞蹈采风课程是与课堂民间舞教学相对应的一种课程开发模式。所以,舞蹈采风课程能够很好的对学生形成能力培养。

2、舞蹈采风课程的作用

2.1舞蹈采风课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高校的舞蹈学专业学习而言,除了重视艺术实践以及教育实习等实践课程外,更加应立足本土,充分发掘和利用各地民间舞蹈的教育资源,在课堂学习民间舞蹈的基础上,要努力改进和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还要更加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学习方式,创设实践课程,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舞蹈采风课程可以丰富教学内容

学习者通过展开调研、收集信息、整理报告等的民间舞蹈采风模式,能够引导学习者深入民间、深入田野调研的民间舞蹈采风课程。同时也可以培养学习者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将民间舞的教学与民间舞采风、科学研究相结合,激发学习者的积极主动性,为他们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创设良好的环境。

3、综合舞蹈大学开设舞蹈采风课的优势

3 专业采风为拓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生可以通过专业采风有目的地为创作、设计收集大量素材;向社会学习,向民间学习;继承、弘扬、民族性的传统文化艺术;艺术设计专业采风是一种集专业教学和实践教学于一身的开放式、综合化的教学模式,是学生学习与实践的最佳平台。它兼有专业教学、专业考察和社会实践等多重任务和意义,是学生提高专业素养最有效的艺术实践方式之一。为现代艺术设计积累丰富的民间艺术元素,从而达到课堂与课外、学校与社会的有机结合。

3.1从学生方面来看,学生参与舞蹈采风课程的必要性

艺术源于生活,作为艺术设计的学生应该将自己的设计灵感深深地植入到民族艺术和民间文化的沃土之中,从艺术设计专业的角度去理解和研究民族民间艺术,创造性地发掘和利用本民族民间艺术的能力。如何使专业采风课程真正成为专业设计与实践教学的延伸,用以拓展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空间,对于培养学生感悟民间民族艺术和专业设计能力有着普遍的现实意义。我国民族艺术和民间文化不仅丰富,而且根基厚实,影响深远,作为专业设计元素,可以说取之不尽,用之不完。专业采风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学生面向社会、深入生活,从传统文化民族艺术中汲取丰富的创作素材,感悟其文化底蕴,深入体验、学习其艺术语言和表现技巧,开阔艺术创作视野,为后续课程摄取和积累必要的创作素材。因此,专业采风要根据专业特点,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外出,选择带有鲜明传统文化特点以及具有专业价值的民族艺术集中地区进行考察,让同学们亲身感受到民间民族艺术的设计精华,对当地的民风、民俗和历史文化进行了解,捕捉设计灵感,获得第一手资料作为设计的前提元素。艺术源于生活,作为艺术设计的学生应该将自己的设计灵感深深地植入到民族艺术和民间文化的沃土之中,从艺术设计专业的角度去理解和研究民族民间艺术,创造性地发掘和利用本民族民间艺术的能力。如何使专业采风课程真正成为专业设计与实践教学的延伸,用以拓展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空间,对于培养学生感悟民间民族艺术和专业设计能力有着普遍的现实意义。

我国民族艺术和民间文化不仅丰富,而且根基厚实,影响深远,作为专业设计元素,可以说取之不尽,用之不完。专业采风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学生面向社会、深入生活,从传统文化民族艺术中汲取丰富的创作素材,感悟其文化底蕴,深入

4 体验、学习其艺术语言和表现技巧,开阔艺术创作视野,为后续课程摄取和积累必要的创作素材。因此,专业采风要根据专业特点,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外出,选择带有鲜明传统文化特点以及具有专业价值的民族艺术集中地区进行考察,让同学们亲身感受到民间民族艺术的设计精华,对当地的民风、民俗和历史文化进行了解,捕捉设计灵感,获得第一手资料作为设计的前提元素。专业采风广泛利用校外的各种资源,构建了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充分拓展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深度和广度,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专业设计品位,使学生在采风过程中不仅亲身感悟到少数民族服饰艺术的基本特征,还能够用全新的视角,更深刻地感悟到其艺术魅力,并最终将民族元素运用于专业设计之中。因此,专业采风对培养学生形成民族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的设计风格和提高专业设计能力而言,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途径。

培养学生对专业资料、信息的搜集整理能力任何艺术设计与创作都离不开与专业相关的资料搜集,丰富的资料信息不仅是专业设计的前提和基础,还可以能动地激发创作灵感。现代社会人才能力结构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对知识的获取能力、知识的运用能力和知识的创新能力上。因此,专业采风课程正是基于学生对专业知识获取能力培养的考虑,要求指导教师应根据专业需要有目的地组织学生收集、整理素材,研究、挖掘生活和传统中的文化艺术资源。通过访问民间艺人,走进艺术作坊进行实践操作,参观考察各种民俗活动,让学生从中

发现有价值的信息,指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利用多种有效手段获取专业素材,教会学生如何整理与归纳信息,以及如何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并合理恰当地利用信息。学生要对获取的资料、信息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出不同民族特定的服饰造型、结构、惯用的色彩和形式特征,发掘和体味出它的意蕴、美感和其中的民族审美习惯,并形成图文并茂的考察报告。由此可见,专业采风让学生对搜集、归纳整理资料、信息的意义有一定的认识,锻炼了他们分析提炼资料、信息的能力,同时也提升了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审美鉴赏能力,并使之能够服务于专业学习与实践。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意识和工作能力,团结是各项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同学们能不能团结协作,将直接关系到专业采风课程是否能够顺利完成。因此,专业采风不但要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还应强调学生团结协作意识、团队精神以

5 及综合能力的培养。我们抓住专业采风同学们需要在一起共同生活和学习这个有利时机,建立了一系列的培养措施。首先,要求同学与同学之间、同学与教师之间建立起和谐的信赖关系,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其次,建立多交流、多沟通,互相帮助、团结一致、和谐融洽氛围的机制。在专业采风过程中有时会遇到一些同学有高原反应、水土不服和身体不适等情况,此时大家都会发自内心地伸出援助之手去帮助需要帮助的同学,充分体现出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精神。与此同时,在专业采风的过程中教师还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处事能力,引导他们增长自我管理、自我培养的意识。例如在办理购买火车票、租住旅馆、联系车辆、洽谈参观访问等事宜的时候,让学生学会和各方面人打交道。而且当遇到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困难时,同学们都会共同出主意、想办法,处处凝聚集体的力量。实践证明,专业采风课程对于人才的培养是全方位的,它可以有效利用社会这个大课堂,来培养和拓展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团结、友爱、互助的美德,自理自立的能力,个体对集体的适应能力,与他人之间进行交往和协调的能力,调整、控制和改变同学之间关系的能力以及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成果展示设计能力。专业采风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表现与交流的平台,全面展示专业采风成果。当专业采风课程结束后,同学会根据自己专业的特点,以采集的各地风土民情为素材精心制作参展作品,其中包括创作实物、摄影作品、绘画作品、手工艺品以及幻灯和录像等多种作品形式。在他们的作品中除了可以捕捉到最新的时尚信息,还充分显示以民族服饰文化为根基的创新意识和设计方法,很好地将民族服饰元素融入现代时尚设计当中,使设计作品传递出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的底蕴和深藏其中的民族精神。通过他们所展示的作品让人看到了成功的服装设计能力培养源于根基作用,而这个根基就是重点突出和透析出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的内涵。是专业采风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民族资源的丰富多彩,而这宝贵的资源必将成为他们今后职业生涯设计与创作的灵感源泉。

3.2从教学方案来看,开设采风有何重要性

民俗采风这门课程在艺术设计学科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几乎所有学校都会强调培养学生在民俗采风中的观察、感悟与体会以及表达的能力。由于民

6 俗采风的最大特点是深入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浓郁的地方进行实地和现场考察和学习,这远比书本上和网络上获得的知识更具直观性。所以舞蹈采风能够以让学生更深刻地获得现场的经验的。而在教学内容上更不能仅限于动作原理和技巧的范畴,还要注重在美学、民俗学、工艺美术理论方面对学生进行讲解,这有助于学生对绘画对象的体会和表达,更重要的是这些教学内容真正体现了民俗采风课程实地考察的价值。作为造型基础内容的课程,可以在民俗采风课之前设置一定数量的风景写生课程,让学生提早进入能熟练表达风景对象的状态,避免占用采风过程中大量时间解决造型基础问题。

民俗采风课程设置避免了学生因为技巧的不熟练必然占用大量时间来学习这些技巧,根本无暇顾及这门课所涵盖的其他内容和知识点的优势,同时使学生保持轻松自信的学习状态,也有利于激发兴趣,更好地发挥细致观察研究的能力和创作力。其次,在民俗采风课程的前期安排相关地域的工艺美术史论课程和相应地域的民间艺术理论课程。作为民俗采风,民间文化和艺术形态是重要的考察内容,学生如果不做足相关的功课,对当地文化和艺术形态一无所知,无疑对于这门课程的学习会形成巨大的障碍。民俗采风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历史与文化,置身于美之中,这是游学式的教学模式所特有的优势。舞蹈采风还能积极引导学生的发现和创造力。民俗采风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从僵硬的书本理论中跳脱出来,真正走进现实鲜活的民俗艺术形态中,学会在现实中去融会贯通书本里的艺术规律,更要训练从现实生活中挖掘和提炼美的能力。

综上所述,艺术设计专业民俗采风课程是一门课程信息量大、涵盖知识面广、综合性强且实践性要求极高的课程,对于目前此课程的教学定位、理念和方式方法都需要进行改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民俗采风这门课程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学生在课程中实实在在地受益。

结语

专业采风是艺术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过程,它为学生提供了课堂教学延伸和拓展的一个广阔空间。专业采风作为学校教学的有益补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通过不同角度探索获取知识,对于学生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起到关键作用,并具有其他教学形式所不能替代的功能。实践证明,有效利用专业采风的教学功能是提高学生艺术素质、增强艺术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7 同时也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艺术设计专业民俗采风课程是一门课程信息量大、涵盖知识面广、综合性强且实践性要求极高的课程,对于目前此课程的教学定位、理念和方式方法都需要进行改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民俗采风这门课程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学生在课程中实实在在地受益。

4、综合大学舞蹈教育中的民间舞采风课程开发的价值定位 4.1民间舞蹈采风课程开发是落实加强实践性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

众所周知,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自于实践,素质更需要在实践中养成;所以舞蹈采风课程就是立足于学生实践的基础之上,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基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开发的民间舞采风课程,在课程形式上已经不再遵从课堂民间舞教学的组织形式,而寻求与民间舞学科课程截然相反的组织形式。舞蹈采风课程的开发,既促进了学生本土民间舞的学习,也丰富了舞蹈学专业实践课程,拓展了舞蹈专业课程体系的外延。因而民间舞采风课程的开设是舞蹈学专业落实加强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完善舞蹈学课程方案的重要改革。

4.2民间舞采风课程开发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我们都知道,课堂的民间舞教学注重的是学习前人,提炼、总结已有的动作知识技能,其主要在于使学生学习继承前人提炼总结的文化遗产。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人才。要培养这样一个时代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不仅要有知识,还要有运用、转化创造的能力。不仅要有感性的认识、理性的支撑,还要有情感作为动力。这是一个细致复杂的培养过程,民间舞蹈采风课程作为一门将身体动作、思维、情感以及社会实践能力的不同层面和谐结合在一起的课程,对人的综合素质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民间舞教学中,主要采用言传身授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高效快捷地掌握民间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动作技能。这对舞蹈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知道什么时候以何种方式来运用成功智力的三个方面,要比仅仅具有这三方面的素质更为重要。学生只有当把所学的知识有所应用、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时,才是最有效的知识。而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目标开发的民间舞采风教学与课堂民间舞教学相反,要求学生走出教室,走向民间采风调研,这种课程形式恰恰弥补了民间舞课堂教学的不足。

8

5、从民族民间舞的角度来看为什么要开设采风课 5.1开设采风课和学生学习民间民族舞有何相关性

民间舞蹈采风,能够让学生及时捕捉到民间舞蹈的相关性知识。在采风课中同学能够感受到民间舞蹈的艺术魅力,对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后期的实践学习提供很大的方便。学生在采风活动中能够感受到特色文化有进一步的认识,从而增强了他们感受艺术内涵的能力。 5.2开设采风课能让学生如何学习民族民间舞

我国民族艺术和民间文化不仅丰富,而且根基厚实,影响深远,作为专业设计元素,可以说取之不尽,用之不完。专业采风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学生面向社会、深入生活,从传统文化民族艺术中汲取丰富的创作素材,感悟其文化底蕴,深入体验、学习其艺术语言和表现技巧,开阔艺术创作视野,为后续课程摄取和积累必要的创作素材。因此,专业采风要根据专业特点,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外出,选择带有鲜明传统文化特点以及具有专业价值的民族艺术集中地区进行考察,让同学们亲身感受到民间民族艺术的设计精华,对当地的民风、民俗和历史文化进行了解,捕捉设计灵感,获得第一手资料作为设计的前提元素。专业采风广泛利用校外的各种资源,构建了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充分拓展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深度和广度,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专业设计品位,使学生在采风过程中不仅亲身感悟到少数民族服饰艺术的基本特征,还能够用全新的视角,更深刻地感悟到其艺术魅力,并最终将民族元素运用于专业设计之中。因此,专业采风对培养学生形成民族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的设计风格和提高专业设计能力而言,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途径。开设着力引导学习者深入民间、深入田野调研的民间舞蹈采风课程,以学习者自主提出问题,深入田野展开调研、收集信息、整理报告等的民间舞蹈采风模式,培养学习者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将民间舞的教学与民间舞采风、科学研究相结合,激发学习者的积极主动性,为他们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创设良好的环境。专业采风作品汇报展的整个过程由学生自行设计策划、制作完成,指导教师只是提一些建设性的意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感受、学会积累、学会思考、学会学习。通过专业采风作品汇报展,显示了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范,并从中深刻体会到专业采风不仅可以满足对专业知识和技艺的学习愿望,还提升了审美能力和鉴别能力。通过作品汇报展,学生学习

9 的热情被激发调动起来,他们不再拘泥于一门课程范围的限制,而是将传统建筑文化、服饰文化、工艺美术文化以及山水之间获取的设计灵感,变为自己所用的素材,从而使设计构思更加丰富,设计方法更加多样化。由此可见,专业采风不但能够为培养高层次的艺术设计人才起到有益的引导作用,而且还将为学生今后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例如,采风方法的培训、采风相关问题的文件查询、采风方案的设计、采风活动的实施、采风信息的处理、采风总结等。确定这种组织形式的出发点是促进学生主体性活动,使学生获得民间舞蹈有关动作、队形、服饰及其与当地民族文化的关系等各种经验,以及资料收集、调研、记录、信息、加工、处理的直接经验,基于这种课程的开设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课程。这种课程的开发,既促进了学生本土民间舞的学习,也丰富了舞蹈学专业实践课程,拓展了舞蹈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外延。因而民间舞采风课程的开设是舞蹈学专业落实加强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完善舞蹈学课程方案的重要改革。了解舞蹈和当地民族的文化关系以及对采风的信息处理等这几个阶段,不仅有益于学生对课堂上福建民间舞所学的动作技能的消化理解和风格的掌握,更能极大地培养和提升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这其中包括:获得收集信息能力,民间调查访问能力,舞蹈拍摄记录能力,动作形态分析能力,处理收集信息能力,撰写调研报告的能力,以及情感态度和意志在内的非智力因素。在采风中,这一情况激起了学生对其家乡传统舞蹈文化继续探索研究的热情和传承的责任感。

综上所述,民间舞采风过程能够促使学生逐步建立有效的应用分析能力、创造性和实践性能力这三个层次的智力结构,将学生的分析能力、创造性和实践能力与情感和社会关系的不同层面和谐在一起进行教育的实践性课程,对人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要有效地开发这门课程又取决于教学策略的采用,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 齐心合力在实践过程中作深入持久的探索,为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舞蹈人才而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10

致谢

大学学习生活就要结束了,回首人生这段宝贵时光,我真诚的感谢给过我悉心指导和亲切关怀的老师和同学们。

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不仅在我的论文选题、提纲确定、写作细节等方面给出了中肯的建议与指导,同时他渊博的学识、严谨务实的治学及豁达的人生态度,也令我在耳濡目染中受益匪浅。老师不但在学习方法和做事方法上给予我指导,更帮我树立了明确的价值观以及长远的人生发展目标。老师不仅是我学习上的老师,更是我精神上的导师,在此向老师致以我最诚挚的谢意!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的同学也给予了极大鼓舞和帮助,在此一并谢过。

最后,我还要对本论文中参阅过的所有文献资料的编撰者们表示深深的敬意与诚挚的感谢,正是他们的工作为本次研究奠定了基础。感谢一直默默支持我的家人,他们的理解与包容是我最坚强的后盾。

参考文献

[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2]门秀萍.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开明出版社,2003版. [3]滑*.研究型学习导论.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

[4]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版.

11

第13篇:民族教案

56个民族56枝花

——高宏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有五十六个民族。

2、了解少数 民族的名称,知道我国民族分布情况。

3、培养学生的探究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尊重和理解少数民族的礼仪习俗,增进民族团结。二,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师:有一首歌唱得好《56个民族56枝花》,我们都知道我们国家一共有56个民族,这56个民族就像56朵鲜花一样盛开在祖国的大地上。在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中哪一个民族的人数最多呢? 生:回答

师:在这个多民族大家庭中汉族是人口最多的民族,约占总人数的90%以上,其余55个民族人数之和不到10%,因此习惯上将它们称为少数民族。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近这些少数民族,了解这些少数民族的情况。

(二) 了解民族名称

1、在这些少数民族中,说说你知道的少数民族的名称。

2、把你知道的少数民族的名称说给你的同桌听。

3、播放录像《我国的56个民族》。音乐《56个民族56枝花》边听音乐边看录像,看看从录像中你还能找到哪个你不知道的少数民族。

4、提问:听了歌曲说说你的感受?说说你又知道了哪个少数民族的名称。

5、小结:在我国的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大约有1600万,人口最少的是珞巴族和赫哲族。

(三)了解民族分布

1、这么多的名族又是如何分布的呢?看书27页我国的民族分布图。

2、怎样来看这幅图?

3、同学们先总体看,在具体看。了解少数民族分布的特点。

4、师总结:分布广;聚居;杂居;散居。

5、在我们周围就散居着一些少数民族,说说在我们鞍山市有一个什么自治县?你的邻里、亲属、同学中谁是少数民族?

6、在我们学校有一些回族的同学,学校为了尊重他们的生活习俗,特意为他们准备了午饭。

7、国家为了保障少数民族的权力,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成立了民族自治区,除了民族自治区之外还有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1300多个民族乡。

(四)走进少数民族

1、播放《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

这是哪个民族,主要生活在我国的什么地方?说说你看了录像之后的感受。

由这些美景不由得让我们想起《敕勒川》这首诗,齐背《敕勒川》。

2、播放《坎儿井》

说说你从录像中了解到什么?为什么维吾尔族人会发明坎儿井?他们是怎样做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3、播放《布达拉宫》录像

这是什么建筑?是哪个民族的象征? 说说你了解的藏民族。

(五)总结

56个民族都有自己古老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长期以来形成了特有的民风民俗,请同学们课后从衣、食、住、行、礼仪、节日、歌舞等方面查阅资料,下节课我们就来共同交流。

第14篇:民族教案

学年:2013—2014学年

学期:2013年秋季学期

学科:民族团结教育

年级:益民六年级一班

任课教师:张宗琼

民族团结教育教学计划

本册教材的教学任务、要求及重点:

教学任务:中华大家庭、华北地区民族、东北地区民族、西北地区民族,共五课。

教学要求及重点:

1、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五十六个民族及各民族的名称。

2、了解少数民族生活的地方,地大物博,有迷人的自然风光。

3、了解大多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有的民族还有自己的文字。

4、了解我国56个民族,各民族服饰各有特色,五彩缤纷、绚丽多彩。

5、了解各民族为了适应生活和劳动生产的需要,创建出了风格各异的住房。

6、了解由于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的自然、经济环境不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饮食习惯。

7、懂得在历史的长河中,各民族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创造了大量优秀的文学和艺术作品。

8、了解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多姿多彩,源远流长。

9、了解各少数民族有许多风格各异的传统节日。

10、懂得在开发祖国疆土的漫长岁月中,各族人民共同保卫和建设了我们的国家。

11、了解勤劳勇敢的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开拓了祖国的疆土的同时,涌现出了许多民族的英杰。

12、懂得我们要维护各民族大团结,中华各民族人民亲如兄弟姐妹,互相帮助,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维护祖国统一。

二、教学措施:

1、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学习。学生除了学习教科书的知识外,鼓励引导学生要多书报、多听新闻报道,试着了解少数民族的发展变化,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

2、要注重资料的搜集和收集,加强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辅助资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了解一些少数民族的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的情感,初步培养学生尊重少数民族的情怀。

3、课堂上贯穿“自主学习,互动交流,探究发现”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少数民族,用自己的心灵感受少数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少数民族,用自己的方式研究少数民族,帮助他们发现和解决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他们在乐中学,做中学,在愉悦中学习成长。

4、有些内容距离学生现实生活比较陌生,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教学中要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兴趣、接受能力来组织教材内容,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在学习内容上,注重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在呈现方式上,注重文图结合、灵活展现,在活动内容上,注重可操作性。

5、适时灵活渗透安全、环保等教育。如在进行多彩的中华家园这一单元中,向学生结合“创卫”进行家乡环保教育,在进行知我中华,爱我中华这一单元中,向学生进行民族大团结的教育。

第一课 中华大家庭

教学目标:

1、知道祖国的全称,知道祖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2、了解祖国面积和人口及在世界的位置。

3、了解少数民族的集聚地。

4、感受祖国的地大物博。

教学重点:少数民族人民在保卫祖国、建设祖国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了解我们的国家吗?好,这几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了解一下我们的祖国——伟大的中华民族。

二、指导阅读,了解祖国。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在世界的东方,太平洋的西岸,她的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公里,海洋面积300万平方公里。其中的陆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俄罗斯、加拿大)

1、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由56个民族组成。其中,汉族人口最多,(11.6亿),其他55个民族人口较少(1亿多),由于这些民族相对于汉族来说,人口较少,所以称这些民族为少数民族。(汉族占全国总数的91.59%,少数民族占全国总数的8.41%)

2、少数民族人口分布:

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青海省、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其他省份也有数量不等的少数民族居住。

3、各民族使用的语言文字

中国不仅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也是一个多语言、多为主的国家、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回族、满族通用汉语和汉文。

三、引导观察人民币:图案

领会祖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地大物博,风景优美,民族间的平等。

四、教师:同学们通过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伟大的祖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奋斗。为了更好的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了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是十分必要的。下一节我们就分民族的了解一下。

五、作业

2、回家把你所学到的知识讲给你的父母亲属听。

第二课 华北地区的民族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生活中比较熟悉的汉族、回族、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等民族在饮食、服饰等方面特有风俗。

2、在生活中调查、收集、整理主要少数民族风俗图片等资料,提高识图能力和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3、在生活中自觉形成民族间和睦共处,互相尊重的情感和态度。教学重点:

在生活中了解回族、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在饮食服饰等方面的特有风俗。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中华大家庭的每个成员。本课介绍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和维吾尔族。

二、走进民族花园

1、汉族;

你对汉族有多少了解? (学生讨论)

汉族广泛的分布在我国各省、市、自治区,人口约为11.6亿。不仅是中国,而且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语言文字、习俗: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汉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是春节,还有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你能说出几个节日的风俗吗?

2、蒙古族:

蒙古族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辽宁省、青海省、甘肃省到呢个等地。(581.4万人),传统产业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 语言文字、习俗:

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蒙古族是一个游牧民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 传统节日有春节(白节)、“那达慕”大会、马奶节等。

3、回族

回族主要分布在宁夏、甘肃、青海、新疆等省、自治区。并散居在全国各地。过去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手工业和商业。 语言文字、习俗: 回族通用汉语和汉文。

回族女性普遍戴盖头,盖头颜色有绿、黑、白三种颜色 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是回族的三大节日

4、藏族

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和青海、四川、甘肃、云南等省、人口约为541.6万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 语言文字、习俗:

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献“哈达”是藏族人民最普遍的一种礼节,象征想对方表达自己纯洁、诚心、忠诚和尊敬。

藏历年是藏族民间最盛大的传统节日。

5、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湖南省也有少量的分布,人口数量约为839.9万人。善于种植粮、棉和瓜果。

语言文字、习俗:

维吾尔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传统节日有古尔邦节、肉孜节(开斋节)、诺若孜节(类似汉族的春节)。

三、学生阅读课文

回族的号帽

四、思考:

1、回族男子通常会戴什么颜色的号帽?

2、蒙古族的“马头琴”的名称的由来,是否与马的头部有关?

3、你还知道哪些少数民族节日?

五、小结:

这几课我们了解了汉族及几个少数民族,领略了少数民族的风采。我们要尊重少数民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课后我们调查一下我们的家乡都有哪些少数民族。

第三课 华北地区的民族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等在我国的分布范围和饮食、服饰等方面特有风俗。

2、在生活中调查、收集、整理主要少数民族风俗图片等资料,提高识图能力和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3、在生活中自觉形成民族间和睦共处,互相尊重的情感和态度。

教学重点:在生活中了解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等饮食、服饰等方面特有风俗。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中华大家庭中的汉族、回族、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个新成员。本课介绍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

二、走进民族花园

1、苗族;

你对苗族有多少了解? (学生讨论)

苗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贵州、湖南、湖北、云南、广西等省、自治区,人口数量约为894万,主要从事农业。 语言文字、习俗: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新创苗文。 苗年是苗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2、彝族:

彝族分布在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青海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地。人口数量约776.2万,主要从事农业。 语言文字、习俗:

彝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民族舞蹈和音乐独具特色。 火把节、彝族年是彝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3、壮族

壮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广东、贵州等省,人口数量约为1617.9万,以农耕为主,是我国人口数量最多的少数民族。 语言文字、习俗:

壮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新创壮文。 “壮锦”享誉海内外。 春节是壮族最隆重的节日

4、布依族

布依族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等省、人口约为297.1万人。主要从事农业。 语言文字、习俗:

布依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新创文字。 布依族享有“水稻民族”之称。 春节是不一族最盛大的节日。

5、朝鲜族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辽宁、黑龙江等省,人口数量约为192.4万人。主要从事农业,以擅种水稻而闻名。 语言文字、习俗:

朝鲜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朝鲜族喜欢穿素白服装,能歌善舞。

朝鲜族主要传统节日:元日、燃灯节、秋夕等。

三、学生阅读课文

苗族传统

四、思考:

1、苗族人民居住的吊脚楼一般分为几层?

2、他们主要住在哪一层?

3、你还知道哪些少数民族传统?

五、小结:

这几课我们又了解了几个少数民族,领略了这些少数民族的风采。我们要尊重少数民族人民的风俗习惯。

第四课

西北地区的民族(上)

教学目标:

了解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的分布区域、人口数量、语言文字、主要文化特点、风俗习惯等基本情况,对上述五个民族形成初步认识。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设问:在已经学过的民族中,哪些民族聚居在云南省? 过渡:云南省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省份,除去我们已经学过的10个民族以外,其余的46个民族在那里均有分布。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

二、导学

第一环节:认一认

引导,过渡:满族主要居住在辽宁、北京、河北、吉林、黑龙江等省市。在我国少数民族中,有两个民族的人口超过100万,一个是前面已经学过的壮族,另一个就是满族。 设问:旗袍是哪个民族的传统服饰? 知道学生阅读教材。 第二环节:想一想 见芦笙的图片。

设问:这是哪个民族的乐器?它与哪个民族的什么乐器很相近?

设问:根据我们已经学过的关于苗族的知识,你能说说侗族主要居住在哪些地方吗? 学生回答:略。

指导学生填写民族基本情况表。 第三环节:玩一玩。 活动:抛彩包。

设问:你知道瑶族有多少人?主要居住在哪里?瑶族最隆重的节日是什么?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第四环节:听一听。

引导:有一个民族,特别偏爱白色。他们建造的房子总体色调是白色,传统服装的色调也是偏白色,男子通常穿白色的对襟上衣,外面套一件黑领褂;妇女是白上衣,在套一件蓝色、红色或黑色的坎肩,腰上系着绣花的小围裙。

设问:这是哪个民族?居住在哪里?有多少人口? 学生回答:略。 第五环节:讲一讲。

设问:土家族有多少人口?他们主要居住在哪里?他们传统节日是什么? 第六环节:你问我答

同桌两个学生一问一答将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的节日复习一遍。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请你总结一下这些民族的芦笙舞中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第五课

西北地区的民族(下)

教学目标 :

了解哈尼族、哈萨克族 、傣族 、黎族、傈僳族的分布区域,人口数量、语言文字、生活方式等基本情况,形成对五个民族的感性认识。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讲故事:哈尼族的蘑菇房

过渡:哈尼族的蘑菇房是哈尼人智慧的体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和傈僳族吧。

二、导学

第一环节:认一认

活动:民族名称我知道

活动方式:了解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和傈僳族这五个民族的正确读法和写法,听写这五个民族的名称,比一比,看谁掌握得又快又正确。 第二环节:讲一讲

设问:你知道什么是梯田吗?简单说说梯田的特点。 设问:这些梯田有什么特点?

设问:你知道哈尼族有多少人口吗?你还知道哈尼族那些情况?

归纳、过渡:哈尼族有景色如画的梯田,有别具一格的蘑菇房,都是因为他们居住在山区。我们现在再去看一看居住在高山山麓、河谷、盆地的哈萨克族,他们是怎样生活的。 第三环节:说一说

教师向学生展示云南以及新疆的风光图片。通过书中图片对比引导学生了解哈萨克族的民族的概况,并填写民族的基本情况表。 第四环节:认一认

活动:这些我知道

活动方式:展示羊肉串、竹筒饭、活血等让学生辨认,指出是哪个民族的食品。 学生活动:略。

设问:你知道傣族有多少人口吗?他们居住在哪里?你知道傣族有一种以动物名字命名的舞蹈是什么舞蹈吗? 播放视频:《孔雀舞》

归纳:傣族人喜欢孔雀,喜欢跳孔雀舞。 第五环节:看一看

设问:你能说出下列作物名称吗? 点拨:这些作物都是黎族人种植的。

设问:你知道黎族有多少人口吗?主要居住在哪里?黎族重要的节日有哪些? 学生回答:略。 第六环节:试一试

游戏:我是小小神箭手

活动方式:将碗倒扣在桌子上,在碗上放一枚鸡蛋,学生利用自制地“弓箭”,在一米左右地地方将箭射出,能够射中鸡蛋着为胜着。 设问:知道这是哪个民族的“强项”吗?

第六课 西南地区的民族(上)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围绕主题进行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重点学习运用网络搜集资料的方法。

2、使学生了解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了解一些常见的民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他们的民族服饰和生活习惯等。

3、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体验各民族之间平等、和谐的幸福感,加深学生对祖国的热爱。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初步了解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今天我们学习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出示课题)

二、学习民族花园,了解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

1、佤族

佤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人口数量约为39.7万,主要从事农业

2、畲族

主要分布在福建 、浙江等省,人口约为71万,主要从事农业等。

3、高山族

主要分布在台湾、福建等省,中国大陆地区的高山族人约为4461人主要从事农业和渔猎业。

4、拉祜族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人口数量约为45.4万,主要从事农业

5、水族

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地,人口数量约为40.7万,主要从事农业等。

总结资料的形式:

各名族 的 文字(书籍、报纸、杂志„„)和非文字(图片、实物、歌舞„„)

6、学生尝试在图书馆里运用网络查找资料的方法。

三、交流搜集到的资料,了解民族知识。

1、看着你们个个笑逐颜开的笑脸,听着你们热烈的讨论,老师就知道你们的收获不小,想和大家交流吗?

2、除了这些民族的知识,你还知道哪些民族的知识。(让学生畅所欲言,尽情展示)

四、总结谈话,激励学生共建和谐、幸福的中华大家庭。

1、同学们!不管我们身穿哪种颜色哪种款式的衣服,不管我们居住在祖国的哪个角落,我们永远都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祖国永远都是我们共同的家!让我们共同祝愿:祖国万岁!中华大家庭永远和谐、幸福。

2、课后同学们自由结组,自己动手创作一期以中华大家庭为主题的手抄报,下节阅读指导课我们继续交流。

第七课

西南地区的民族(中)

教学目标:

知道这五个民族所在地理位置。

了解这五个民族的民居建筑、利益习俗、服饰、饮食、歌舞、节日等。 能说出这五个民族某些民族特色,尊重这些民族的民族习俗。 教学重难点:

了解这五个民族所在地理位置、人口数量、从事什么。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已经了解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谁知道我们国家有哪些成员?请你们说说你知道的我们国家民族的名字。刚才同学们说了好多少数民族,看,它们就分布在我们伟大祖国的四面八方,除了同学们说道到,你们看,还有一些其他的少数民族

民族百花园自由组队重点调查了解这五个少数民族:民族的分布,人口,生活方式和节日四方面介绍。

二、阅读与思考:

1、达斡尔族

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斡尔族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布特哈旗、阿荣旗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区、梅里斯区、富拉尔基区(主要居住在罕伯岱村、洪河村、全和台村、海雅屯)、龙江县、富裕县、嫩江县、爱辉县;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县。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达斡尔族人口数为132394。使用达斡尔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无本民族文字,主要使用汉文,少数人兼用满文、蒙古文和哈萨克文。由于居住分散,达斡尔语形成了布特哈、齐齐哈尔和新疆三种方言,但语音、词汇、语法的差别不大,可以互相通话。达斡尔族是一个不屈不挠的民族,是一个团结的民族。明末清初,沙俄南侵,是达斡尔人首先打响了抗俄的第一枪。

2、仫佬族

在他们本民族的语言中,“仫佬”一词就是“母亲”的意思。主要聚居于广西罗城等县,其余散居在罗城附近的宜山、柳坡、都安等地。人口15.9万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仫佬族主要从事农业,以水稻、玉米为主。耕作技术、作物种类和生产工具基本上与附近的汉、壮族相同。仫佬族山乡素有“煤乡”之称,采煤已成为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仫佬族节日较多,一年中除十月十一月外,每个月都有节日。三年一次的“依饭”是仫佬族最隆重的节日,有庆丰收、保人畜的意思。

3、羌族

主要聚居区是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汶县。羌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 早在三千多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他们主要生活在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羌族以农业为主,以畜牧业为副,以狩猎和多种副业为辅助。 羌族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另一说为藏语支 )。分南、北两种方言。许多人懂汉语。没有文字,长期通用汉文。羌族的祖先党项羌曾创造使用过西夏文。

4、布朗族

现有人口约9.2万,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勐海县的布朗山和西定、巴达、打洛山区,其余的散居在临沧、思茅等地。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代。唐时称“朴子蛮”,元、明、清时称“蒲蛮”,由于居住的地区各异,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称。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称为布朗族。布朗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无文字。布朗人兼操汉语、傣语和佤语,部分人通晓汉文和傣文。

5、撒拉族

撒拉族,自称撒拉尔,汉文史籍中称\"撒刺\"、\"撒拉回\"等。全国撒拉族有8.7万多人,主要居住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和相邻的化隆回族自治县,以及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还有少数散居在青海省西宁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乌鲁木齐中、伊宁市等地。撤拉族有本民族的语言,其中借用了一些阿拉伯语词汇。撒拉族全民信仰伊斯兰教,而且十分虔诚,严格地遵守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尊奉《古兰经》、圣训,履行五大功课。

三、小结:

这几课我们又了解了几个少数民族,领略了这些少数民族的风采。我们要尊重少数民族人民的风俗习惯。

第八课西南地区的民族(下)

教学目标:

知道这五个民族所在地理位置。

了解这五个民族的民居建筑、利益习俗、服饰、饮食、歌舞、节日等。 能说出这五个民族某些民族特色,尊重这些民族的民族习俗。 教学重难点:

了解这五个民族所在地理位置、人口数量、从事什么。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已经了解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谁知道我们国家有哪些成员?请你们说说你知道的我们国家民族的名字。出示地图(地图上标有代表56个民族标志):刚才同学们说了好多少数民族,看,它们就分布在我们伟大祖国的四面八方,除了同学们说道到,你们看,还有一些其他的少数民族

民族百花园自由组队重点调查了解这五个少数民族:民族的分布,人口,生活方式和节日四方面介绍。

二、阅读与思考:

1、毛南族

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的环江县,毛南族以农业为主,以饲养业和副业为辅,主要种 植杂粮、少数地区种植水稻。毛南族自称“阿南”,意为“当地人”,说明他们是该地区的土著居民。 毛南族有自己的民族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没有民族文字,曾用汉字音义拼记过毛南语的民歌等,称“土俗字”。毛南人多通壮语及汉语,现通用汉文。

2、仡佬族

仡佬族有43.7万多人,主要散居于贵州省的西北、西南和北部,少数居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省。仡佬族人和中国古代“僚”人(音老)有密切关系。大约在2000年

前,古代僚人就在贵州过着定居的农业生活,后来不断迁徙散布到其他地区。仡佬族主要从事农业。手工打铁业比较发达,因此,史书上把有些地方的仡佬称为“打铁仡佬”。

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现在只有四分之一左右的人还会说仡佬话。汉语是大多数仡佬族进行交际的主要工具,不少人还会讲苗语、彝语或布依语。仡佬族没有民族文字,普遍使用汉文。仡佬族信仰多神,崇拜祖先。

3、锡伯族

现有人口数量约为18.9万。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地区的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和辽宁、吉林等省。锡伯族是古代鲜卑人的后裔。16世纪编入蒙古“八旗”后,其社会组织发生了急剧变化,生产上转入稳定的农业经济。 18世纪中叶,清屏蔽为巩固 西北边防,将部分锡伯族迁往新疆,尔后这些锡伯族在伊犁河谷屯田定居,开拓了自己的第二故乡。锡伯族以勇武骑射著称。他们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

4、阿昌族

主要居住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和梁河县。阿昌族自古以擅种水稻而闻名。阿昌族是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古代汉文史籍曾记载的“峨昌”、“娥昌”、“莪昌”或“阿昌”、“萼昌”等,都是对阿昌族不同时期的称谓。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称为阿昌族。阿昌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由于长期和汉、傣等民族交错杂居,所以阿昌人一般又能讲汉语、傣语。

5、普米族

主要居住在云南西北高原 的兰坪老君山和宁蒗的牦牛山麓。少数分布于丽江、永胜、维西、中甸以及四川的盐源、木里等地,与当地民族杂居。普米族自称“普英米”、“普日米”或“培米”(“白人”)之意。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普米族。 普米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 。许多普米人 还兼通汉、白、纳西、藏等民族的语言。普米族崇拜自然、崇拜祖先、信仰多神,少数人还信仰道教和藏传佛教。

三、小结:

这几课我们又了解了几个少数民族,领略了这些少数民族的风采。我们要尊重少数民族人民的风俗习惯。

第九课 中南地区的民族

教学目标:

知道这五个民族所在地理位置。

了解这五个民族的民居建筑、利益习俗、服饰、饮食、歌舞、节日等。 能说出这五个民族某些民族特色,尊重这些民族的民族习俗。 教学重难点:

了解这五个民族所在地理位置、人口数量、从事什么。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已经了解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谁知道我们国家有哪些成员?请你们说说你知道的我们国家民族的名字。出示地图(地图上标有代表56个民族标志):刚才同学们说了好多少数民族,看,它们就分布在我们伟大祖国的四面八方,除了同学们说道到,你们看,还有一些其他的少数民族

民族百花园自由组队重点调查了解这五个少数民族:民族的分布,人口,生活方式和节日四方面介绍。

二、阅读与思考:

1、德昂族

现有人口数量约为1.8万。 主要散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县和临沧地区镇康县。德昂族是西南边疆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渊源于古代的“濮人”。史书记载的“茫蛮部落”是德昂族的先民。新中国成立后称崩龙族,1 9 8 5 年,根据本民族的意愿,改名为德昂族。其宗教信仰、生活习俗,基本与傣族相同。德昂族有自己的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昂语支。不少人通晓傣语、汉语或景颇语。

2、保安族

有人口数量约为1.7万。主要聚居在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保安”是保安族的自称,历史上曾被称作“回回”、“保安回”等。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保安族。保安族有本民族的语言,无文字。保安语属阿

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大多数人通晓汉语。保安族信仰伊斯兰教,在家庭生活习俗及社会等方面与当地回、东乡等民族大体相同。保安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兼营牧业和手工业。很早就会冶铁的保安族,有着高超的制刀技艺,他们制作的腰刀,锋利耐用,精致美观,在当地各族群众中享有盛名,被称作“保安刀”。

3、裕固族

现有人口数量约为1.4万,主要分布在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酒泉市黄泥堡裕固族乡。裕固族,源于唐代游牧在鄂尔浑河流域的回纥。9 世纪中叶,其中一支迁徙到今甘肃河西走廊的敦煌、张掖、武威一带,史称河西回纥。他们与邻近各族交往相处,逐渐形成为一个单一民族。裕固族自称“尧乎尔”。新中国成立后,统称裕固族。裕固族现使用三种语言,裕固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汉语、汉文是裕固族共同交际的工具。裕固族主要从事畜牧业,信奉喇嘛教。在风俗习惯上近似藏族。

4、京族

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市的(氵万)尾、山心、巫头潭吉4个自然村。京族以渔业为主,以农为辅,属沿海渔业和农耕混合的经济文化类型。京族的祖先原居越南吉婆。后来有一部分人自越南 涂山沿海捕鱼来到巫头岛等地定居,至今已有4 0 0 多 年的历史。京族过去被称为“越族“。新中国成立后, 正式定名为京族。京族有本民族语言,通用汉语文,信仰天主教、道教。

5、塔塔尔族

现有人口数量约为4890,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宁、塔城、乌鲁木齐。当数散居在布尔津、奇台和南疆的主要城市。塔塔尔族史称“达旦”、“鞑靼”、“达怛”等。2 0 世纪初起,该族部分人迁入新疆,遂成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塔塔尔族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有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文字。由于长期与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共处,因而这两个民族的语言、文字也逐渐成为塔塔尔族的日常用语和通用文字。塔塔尔族信仰伊斯兰教。

三、小结:

这几课我们又了解了几个少数民族,领略了这些少数民族的风采。我们要尊重少数民族人民的风俗习惯。

第十课

华东地区的民族

高山族,现有人口4 0 万,主 要居住在中国台湾省,其余3000 多人,散居大陆福建、浙江等沿 海地区。

高山族有许多支系,主要包 括阿美人、泰雅人、排湾人、布 农人、鲁凯人、卑南人、曹人、雅美人和赛夏人。平埔人因为散 居台湾各地,2 0 世纪后已基本 汉化。

高山族地区处于台湾中部山 区、东部纵谷平原和兰屿岛上, 海拔5 0 0 至2 0 0 0 米,属热 带和亚热带气候,森林覆盖面积大,素有“森林宝库” 的美誉。 高山族以稻作农耕经济为主,以渔猎生产为辅。

高山语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各地区高山语 差别较大。目前起码有1 5 种语言,大致可分为“泰雅 ”、“曹”、“排湾”三大语群。没有通用的民族文字 。散居于大陆的高

山族通用汉语文。 基层组织——社

高山族的基层组织是“社”,社是自然村寨,小社 由一个氏族组成,大社由数个氏族组成,一般上千人, 小社五六百人,实行民主政治,重大问题由社大会决定 。社首领包括头目(领袖)、祭司(或巫师)和长老会 。是社的最高权力机构。头目领导耕战、渔猎,裁决内 部纠纷,帮助祭司组织祭祀活动。

多数高山族社以会所(会廨)作为社的活动中心, 也是男性年龄组织的教育训练场所。年龄组织是社内部 以年龄为序的一种等级制度。各支系的年龄等级划分有 多少之别,大致可分为幼年、少年、青年、壮年和老年 等级别。凡男性,都要归入相应的年龄等级,担负一定 的社会分工。每隔数年,要举行一次晋级礼。从少年开 始,严格按照性别施以基本训练。男性是狩猎、耕战方 面的技能训练;女性是纺织、家务及采集方面的训练。 男子一旦成年,要举行隆重的成丁礼升入青年等级,进 入会所食宿,并参加集体劳动和作战。青年们在成丁礼 之后,被承认是部落正式成员,才有权参与社政治生活 。

高山族社对少年男子的教育培养十分重视,成年人 教给他们如何制造渔猎工具及武器,带他们去狩猎,让 他们学习投石、角力、奔跑、掷标枪、射箭和搏杀等, 给他们讲说社的历史、传说及英雄故事。有的社在少年 进入会所前,还要间断性停食,即吃一天,饿两天,以 锻炼少年们的吃苦精神和忍耐能力,在断食中仍能保持 乐观情绪和昂扬斗志者才配受到厚爱与看重。 从5 0 年代起,台湾高山族的社组织逐步走向地方 行政管理,而且过去五六十人的大家族日趋缩小。但是 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及文化习俗的许多传统仍然在社会生 活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第15篇:民族教案

《民族政策常识》教案

杨 行 第一课 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教学目标】:

1、了解在我国辽阔富饶的土地上,生活着5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数量最多,其他55个民族较少。

2、知道55个少数民族的名称和他们都生活在祖国的什么地方。【教学重点】:了解少数民族的名称和他们生活的地方。 【教学难点】:了解少数民族的名称和他们生活的地方。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上)

一、谈话引入新课:

在我国辽阔富饶的土地上,生活着5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数量最多,其他55个民族人数较少,习惯上称为少数民族。同学们,你知道这些民族的名称吗?他们都生活在祖国的什么地方?让我们一起漫步民族花园,去寻找中华民族大家庭的56个兄弟姐妹把!

二、学习新课:

1、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少数民族的名称。

2、在小组内朗读并背诵《中华民族歌》。

3、阅读并思考,待下节课回答:我国一共有多少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约占全国总人数的百分之几?少数民族呢?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居住在祖国的哪些地方?你们班有少数民族学生吗?他们都是哪个民族的?

4、唱一唱:全班齐唱《爱我中华》,之后,说一说对这首歌的理解。

5、想一想,连一连。待下节课向同学们说一说:认真阅读资料卡中的内容,然后与同学说一说我国有多少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再连一连。

广西壮族自治区 呼和浩特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南宁 宁夏回族自治区 拉萨 西藏自治区 银川

2、接上节课继续指导学生进行资料阅读。内蒙古自治区 乌鲁木齐 出示资料: 我们伟大的祖**亲,有着56个优秀儿女,在辽阔富饶的祖国大地上快乐地生活着。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大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1.5℅。其他55个民族人口数量虽较少,但他们居住的地域范围却非常广阔,从我国东北的乌苏里流域到西北的帕米尔高原,从海南岛的椰树林到内蒙古的大草原,都居住着我们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我国少数民族集中居住的地方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广西、西藏、宁夏、新疆、甘肃、青海、云南、贵州、四川等省、自治区。这地方大都位于祖国的边疆,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少数民族人民世代为保卫祖国边疆、建设边疆而奋斗不息。

伟大祖国的56个兄弟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和睦相处,团结互助,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共同开拓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3、在小组内进行回答,再指名回答。

我国一共有多少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约占全国总人数的百分之几?少数民族呢?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居住在祖国的哪些地方?

4、在全班进行统计:你们班有多少少数民族学生吗?他们都是哪个民族的?

三、课外拓展

小调查:你的家乡居住着哪些民族?这些民族有哪些特色的生活习俗?向你周围的人呢了解一下,并把你调查的结果记录在资料卡上。

板书:

1、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内蒙古自治区 乌鲁木齐 广西壮族自治区 呼和浩特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南宁 宁夏回族自治区 拉萨 西藏自治区 银川 汉族91.5℅ 少数民族8.41℅

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内蒙古 广西 西藏 云南 贵州 宁夏 新疆 青海 四川

第二课时

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下)

【教学目标】:

1、了解在我国辽阔富饶的土地上,生活着5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数量最多,其他55个民族较少。

2、知道55个少数民族的名称和他们都生活在祖国的什么地方。【教学重点】:了解少数民族的名称和他们生活的地方。 【教学难点】:了解少数民族的名称和他们生活的地方。 【教学过程】:

1、认真阅读资料卡中的内容,然后与同学说一说我国有多少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

资料:新中国成立后,在少数民族集中居住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让他们自己管理本民族的事物。现有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还设立了1173个民族乡。我国的五个民族自治区分别是: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

2、指名说一说:我国有多少个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

3、根据上节课的学习,指名学生在黑板上连一连。

4、指导学生找一找

教材第六页:下面的地图展示了部分民族在我国各地的分布情况,找一找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地区是哪些,在地图上分别标出五个自治区。

在教材上的地图上填完后,在教师出示的地图上让学生指着说一说。

5、做一做

动手做一张自治区拼图,可以请其他同学评价和欣赏,还可以和同学比赛,看谁拼得又快又好!

(1)材料:透明薄纸、纸板、彩色笔、尺子、剪刀、铅笔

(2)步骤:将透明薄纸覆在中国地图上,把地图上各地区的轮廓画下来;然后将透明纸覆在纸板上,用铅笔在透明纸上沿着刚才画的轮廓,再次用力地刻画一遍,这样地图的痕迹就会留在纸板上了。在纸板上画出中国地图上的五个自治区,还可以画出其他地区。然后给这些地区涂上不同的颜色,要记住,相邻的地区不可涂相同的颜色。用剪刀把不同的区域小心地剪下来,一个漂亮的拼图就做成了!

6、课外拓展

(1)小调查:同学们,你的家乡居住着哪些民族?这些民族有哪些特色的生活习俗?向你周围的人(父母、邻居、居委等)了解一下,并把你调查的结果记录在资料卡上。

(2)小制作:请同学们找相关的资料,了解某民族的基本情况或习惯,并制作一张该民族的精美卡片。在同学之间交流并展览。

第二课

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上)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懂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开辟了中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新时代。

2、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政策是民族平等和名族团结

3、“三个离不开”、“三个尊重”

4、各民族平等的基本出发点、名族平等的核心分别是什么。

5、我国各少数名族享有平等权利的主要标志。

6、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在现实生活中用实际行动促进各民族平等和团结。

2、使学生树立今天努力学习、长大后为发展繁荣和自己家乡的经济做出贡献。

3、在现实生活中做到“三个尊重”,从而培养学生用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民族平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懂得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2、通过学生感受到自己家乡快速发展变化,是得益于国家的政策,从而产生热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并树立长大后报效祖国,建设家乡的远大理想。【教学重点】:

1、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

2、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教学难点】: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中华民族?其构成、分布特点是什么?

2、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一般特点是什么?

二、导入新课

三、进行新课

(一)展示学习目标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开辟了中国各民族(

)的新时代。

2、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政策是什么?

3、什么是“三个离不开”、“三个尊重”?

4、各民族平等的基本出发点、名族平等的核心分别是什么?。

5、我国各少数名族享有平等权利的主要标志?

6、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

7、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8、如何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9、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二)学生自学

(三)达标测评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开辟了中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新时代。

2、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政策是民族平等和名族团结

3、各民族平等的基本出发点是反对民族分裂、反对名族歧视。名族平等的核心是同等的地位和我权利。

4、“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三个尊重”:尊重和发展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5、少数民族人民以平等地位和汉族人民一起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这是我国各少数名族享有平等权利的主要标志。

6、大量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的民族政策,是促进少数民族干部地区发展、协调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

7、如何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1)首先要靠国家的扶持。 (2)要靠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帮助

(3)主要还要依靠西部各族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4)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培养各类少数民族人才。

8、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人民生活水平还是比较落后的,我们的祖国是一个整体,如果这种情况得不到改善,中国不可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能实现长治久安。

9、如何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

无论是实现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还是实现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教育和人才都是最关键的因素。

四、课堂练习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五、课堂小结

回顾课本内容后归纳课本重难点。

第二课 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懂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开辟了中国各民族繁荣的新时代。【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在现实生活中用实际行动促进各民族平等和团结。

2、使学生树立今天努力学习、长大后为发展繁荣和自己家乡的经济做出贡献。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懂得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2、通过学生感受到自己家乡快速发展变化,是得益于国家的政策,从而产生热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并树立长大后报效祖国,建设家乡的远大理想。【教学重点】: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 【教学难点】: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意义有哪些:

第一,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特别是要把经济搞上去,是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迫切愿望,也是实现各民族人民共同富裕、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

第二,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需要,对祖国的繁荣富强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三,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是巩固别边防的需要。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2、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什么: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特别是把经济搞上去。

3、如何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国家根据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特殊措施,帮助、扶持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并动员和组织汉族发达地区支援民族地区。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机遇。

在西部大开发中,国家将加大对民族地区支持的力度,同时通过政策引导吸引国内外资金、技术、人才等投入民族地区的开发。

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除了国家的支持和沿海地区的帮助外,民族地区的各族人民还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科技教育,实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5、宁夏回族自治区是以回族为主体少数民族,汉族占多数,长有满、东乡、蒙古等少数民族散居的民族自治地区。

6、宁夏这块宝地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开发出来的。自元代回回人进入宁夏后,近800年来,宁夏的回汉关系一直和睦相处为主流,回汉人民共同奋斗,进一步开发富饶的宁夏。

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尤其是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宁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8、西部大开发,给宁夏的更快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第三课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民族区域自治的涵义、重要性。

2、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什么。它们都有哪些自治权。

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认识到民族区域自治的重要性

2、通过学习、懂得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从而在现实生活中维护。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非常符合我国国情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而在现实生活中热爱维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通过自己家乡的巨变,从而感受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作用。

3、通过学习认识到国家集中统一领导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的关系。【教学重点】: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

2、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

【教学难点】:大量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开辟了中国各民族(

)的新时代。

2、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政策是什么?

3、什么是“三个离不开”、“三个尊重”?

4、各民族平等的基本出发点、名族平等的核心分别是什么?。

5、我国各少数名族享有平等权利的主要标志?

6、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

7、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8、如何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9、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二、导入新课

三、进行新课

(一)展示学习目标:

1、民族区域自治的涵义、重要性?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3、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有哪些自治权?

4、大量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要性?

5、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

(二)、学生自学

(三)达标测评

1、民族区域自治的涵义、重要性: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1)建立民族自治地方

以一定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域为基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 和国家的关系 (2)设立自治机关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的县长由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

(3)自治机关依法行使自治权:自治权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

3、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有哪些自治权? (1)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 (2)享有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权利。 (3)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 (4)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 (5)保持或者改革并民族风俗习惯。

4、大量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要性

(1)大量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关键

民族问题的最终解决,要求培养造就一支德才兼备、密切联系群众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

(2)少数民族干部对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5、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

(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保障了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平等权利,极大地满足了各少数民族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愿望。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的民族分布状况,有利于促进各民族的团结。

(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有利于把国家的发展和少数民族的发展结合起来,发挥各方面的优势。

(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力的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

四、课堂练习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五、课堂小结

回顾课本内容后归纳课本重难点。

六、布置家庭作业

七、下课

第四课

我国的民族和经济

【教学内容】:

1、民族的基本特征;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宗教的本质和社会作用;我国的宗教政策。

2、民族的定义: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它是一个历史范畴。

(1)共同语言:民族成员进行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活动和交流的工具。 (2)共同地域:民族生存,生活的自然环境.这是形成民族的物质基础。 (3)共同经济生活:民族内部的经济联系.这是形成民族的物质纽带。 (4)共同心理素质:民族的共同爱好,历史传统,风俗习惯,民族尊严等,主要表现在共同的民族文化和民族习俗方面.它具有极大的稳定性。

3、民族的四个基本特征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它们是识别民族的依据。

【教学重点】:

1、民族一经形成就具有很大的稳定性,尤其是共同的心理素质有极大的稳定性。

2、不要把民族的基本特征与各民族的具体特点相混同。(1)我国有56个民族,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

(2)我国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以汉族为主体,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教学难点】:

(1)祖国统一大业是各族人民共同完成的。

(2)祖国的辽阔疆域和多种经济是各族人民共同开拓的。

【教学过程】:

1、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建立。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从而铲除了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根源,民族关系发生了根本改变,已经由压迫和被压迫,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转变为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一、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1.我国的新型民族关系

新中国成立以后,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级根源,逐步形成了①平等、团结、互助、②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2.处理民族关系的三个基本原则

民族平等。各民族虽有人口多少和发展程度上的区别,但绝无③高低优劣之分;我国各族人民都对祖国的发展作出了贡献,都是国家的主人,都④依法平等地享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依法平等地履行应尽的⑤义务。

民族团结。民族的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⑥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⑦国家统一的基础。各民族共同繁荣。这是由⑧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3.处理民族关系的三个基本原则之间的关系

它们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⑨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⑩前提条件。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的发展,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1、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2)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它包括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3)自治权的地位和内容: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立法自治权、变通执行权、经济自治权、文化管理自治权、其他自治权。

◆ 温馨提示

一方面,要坚持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维护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局部利益,要服从国家的整体利益;另一方面,国家要充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保证民族自治权的实施。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显著的优越性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三、我国的宗教政策

1、全面正确地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

(1)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这是我国宗教政策的核心内容。包括两个方面:既保护信仰宗教的自由,又保护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其目的是为了保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的宗教活动,制止和打击利用宗教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

(3)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这是我国宗教自治的根本原则,这一原则体现了我国国家主权和尊严。同时又要积极发展宗教方面的对外友好关系。

(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这既是社会主义社会对我国宗教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各宗教自身的要求。我国广大教徒是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的,同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 温馨提示

不能认为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就是鼓励公民信教,对全体公民进行唯物主义、无神论教育才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不能认为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就是限制公民宗教信仰自由,政府只有依法对宗教事务进行管理,才能保障宗教信仰自由;不能认为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不利于宗教领域的对外交往,我国支持宗教界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不能认为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宗教的性质就会发生变化,宗教在本质上还是唯心主义的。

第五课 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教学目标】:

1、了解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2、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教学重点】: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教学难点】: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教学时间】:二课时

1、民族风俗习惯的含义:

指的是各民族在服饰、饮食、居住、生产、婚姻、丧葬、节庆、娱乐、礼仪等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共同喜好、风气、习俗和禁忌等。 民族风俗习惯是民族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一种反映,在不同程度上表现了各民族独特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历史传统和心理感情,是民族特点的一个重要方面。

2、为什么要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民族风俗习惯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民族风俗习惯具有民族性,是民族心理素质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民族风俗习惯对民族关系有很大影响。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体现了尊重兄弟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族感情;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有利于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

3、党和国家对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是什么:

党和国家把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权利,作为一项重要的民族政策。

4、新中国成立后,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宪法都明确规定了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5、如何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首先要从思想上认识它的重要意文。要认识到民族风俗习惯不是少数人或个别人的小事情,而是具有广泛而深厚的群众性和民族性的大问题。如果对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不理解、不尊重,就会伤害少数民族人民的感情,就会影响民族的团结。

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要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要从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中体现出来。

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就必须使少数民族享有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自由。

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还必须注意将民族风俗习惯与宗教信仰、封建迷信区别开来。

6、保持或改革民族习惯,应当由谁来决定:

对于一种风俗习惯,是保持还是改革,是奉行这种风俗习惯的民族内部的事情,应当完全由那个民族的人民自己决定,其他民族不能干涉,不能越俎代庖,更不能强迫命令。民族风俗习惯是历史上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一般说来,其中有些是健康的、进步的,有利于民族发展的;也有些是落后的、有害于人民身心健康和生产生活的,不能一概肯定或一概否定,而要进行具体分析,在民族自觉自愿的基础上决定取舍。

7、民族风俗习惯的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与本民族的居住条件、经济生活、宗教信仰有关。

8、我国宗教问题:我国是一个多种宗教的国家。在我国普遍游行的宗教有佛教(包括喇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

9、我国各民族一般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有的少数民族几乎全民族信仰某一种宗教。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有一定的联系,但不是一回事。

10、正确处理宗教问题的意义:全面贯彻党的宗教政策,对于维护国家安定和民族团结,对于发展国际交往和抵制国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影响对我国进行渗透和颠覆活动,对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夜以继日的建设,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11、党对宗教问题的基本政策: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是党对宗教问题的基本政策。这是一项长期政策,是一直要贯彻执行到将来宗教自然消亡的时候为止的政策。

12、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概括起来,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6条规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

13、如何全面理解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每个公民既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

14、宗教信仰自由与遵守国家的法律的关系:宗教信仰自由受国家法律保护,宗教活动必须在法律和政策范围内进行,国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15、宗教信仰问题属于思想认识问题,因此不能用简单的强制方法支处理。

16、青少年的宗教信仰问题: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是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要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努力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克服唯心主义偏见,抵制封建迷信活动,坚决反对邪教。

17、保障信教自由,不妨碍加强普及科学教育的工作,更不妨碍加强反迷信的宣传。国家不允许强迫任何人特别是18岁以下的儿童入教、出家和到寺庙学经。

第八课时

民族政策常识习题

一、单项选择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据此回答第

1、2题。

( )1.我国民族平等政策的核心内容是

①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 ②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 ③各民族都要履行相应的义务 ④权利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 )2.下列事件能体现各民族平等的有

①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中,55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代表 ②维吾尔族的吐尔逊江夫妇举债救治汉族弃女 ③国家保障各民族保持或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权利 ④在审判新疆“7·5”事件少数民族犯罪嫌疑人时,使用其本民族语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3.2009年9月,天津大学一名哈萨克族女大学生阿依努尔·胡马台不幸患上急性重症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费用需100多万元。为了挽救这个平凡女孩的生命,全国各地、不同民族的人们,纷纷伸出援助之手,积极捐款,用爱温暖着阿依努尔。这一事件 A.体现了各民族同胞团结互助的精神 B.说明少数民族享有特殊权利 C.体现了民族平等的基本政策 D.说明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 )4.下列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理解正确的是

A.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 B.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 C.民族自治权包括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文化等领域的自主权 D.在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前提

( )5.在新疆“7·5”事件中,被81岁高龄的哈米提·艾合买提老人救助的人中,有抱着孩子的维吾尔族妇女,也有惊恐万分的汉族同胞。这反映了 ①哈米提·艾合买提具有助人为乐的精神 ②我国各民族之间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 ③我国各族人民自觉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 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有极大的优越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二、材料分析

材料一:2009年9月2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白皮书。白皮书说,新中国6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的民族政策适合中国国情,符合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各族人民的拥护,是正确和行之有效的。

材料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状况。(GDP:亿元,人均GDP:元)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我国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有哪些?(至少写出3个)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结合材料一谈谈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2.材料一:2008年12月9日,教育部颁布了《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全国中小学设置民族团结教育课程。2009年,国家将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全国小学阶段考查和中考、高考及中等职业教育毕业考试范围。 材料二:2009年9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新疆的发展与进步》白皮书。白皮书中指出,在新疆,加强各民族间的团结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是做好新疆一切工作的重要保证。通过坚持不懈的民族团结教育,各民族平等团结的观念和“三个离不开”的思想不断深入人心,各民族间互帮互助、互敬互爱蔚然成风。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国家为什么如此重视民族团结?

(2)“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是指什么?作为中学生,我们应如何以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

第16篇:民族教案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教计

通海三中政治教研组 顾绍彪 【课标要求】阐述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能用实例说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明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了解自治机关和自治权。

3、理解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国情,具有显著优越性 能力目标:

1、从材料﹑视频中提取﹑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

2、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并拥护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而承担起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的历史责任。

【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生活在汉族地区,受到实际情况和生活阅历所限,对少数民族地方实行的区域自治知之甚少。本课理论性强,距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理解本课内容有一定难度。

【教学重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 【教学难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课前准备】 教师查阅搜集整理资料,设计制作课件。学生预习本课,搜集西藏自治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状况及风俗习惯等具体资料。 【教学过程】

播放《爱我中华》MV 学生活动:时政播评 导入新课: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是什么?(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我国成立了五个自治区,五个自治区的名称是什么?(西藏、内蒙古、广西、宁夏、新疆)那么这些地方与其他地方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呢?

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 第七课 第二框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展示学习目标。

围绕两个核心问题进行探讨:核心问题一: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核心问题二:为什么要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围绕“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阅读教材。

1、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学生活动:阅读自主探究(P76-77)

导学问题:含义(重点)?自治地方?自治机关?自治权?

学生逐一回答,朗读。民族区域自治相关概念文字不多,但是内涵很丰富。继续深入解析。

继续分步设疑,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讨论问题: 学生自主探究:

①民族区域自治就是少数民族地区人民自己管理自己吗?

②是不是所有有少数民族的地方都实行自治呢?为什么?

③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1272个民族乡(镇),这些民族乡(镇)都是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吗?

④自治机关与一般的地方国家机关有什么不同?西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厅是自治机关吗?

⑤拓展延伸:联系学过的“一国两制”内容,比较民族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异同。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解析。 (1)含义(重点) ──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使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内部事务) 概念解析:

①前提:国家的统一。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

②范围:少数民族聚居地方。不是少数民族居住地。

③核心:是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2)民族自治地方──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

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民族自治地方: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1个自治县(旗)。民族自治地方面积已占全国总面积的6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5%。陕西省没有自治州和自治县。

拓展阅读:你知道吗?民族自治之最。

拓展阅读:民族自治地方的三种类型

(3)自治机关──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享有一般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享有和行使自治权)

学生活动:思考西藏自治区政府与陕西省政府区别联系,进而突出其双重性地位。

.(4)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含义:自治机关根据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政策,自主地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力。

‚主要自治权:学生活动思考回答具体事例体现了什么自治权?

第一,立法自治权

事例:据统计,自1965年以来,西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共制定了220件地方性法规和单性条例。其中包括《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管理条例》《西藏自治区环境管理条例》《西藏自治区对外国人来藏登山管理条例》《西藏自治区信访条例》《西藏自治区学习、使用和发展藏语文的决定》《关于维护祖国统

一、加强民族团结、反对分裂活动的决议》等

第二,变通执行权 事例:在执行全国性法定节假日的基础上,西藏自治区还将“藏历新年”、“雪顿节”等藏民族的传统节日列入自治区的节假日;根据西藏特殊的自然地理因素,西藏自治区将职工的周工作时间规定为35小时,比全国法定工作时间少5小时;1981年,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从西藏少数民族历史婚俗等实际情况出发,通过了《西藏自治区施行的变通条例》,将《婚姻法》规定的男女法定婚姻分别降低两岁,并规定对执行变通条例之前已经形成一妻多夫或一夫多妻婚姻关系,凡不主动提出解除婚姻关系者,准以维持。 第三,经济自治权

事例:在税收方面,全国只有西藏一直执行比全国低3个百分点的税收优惠政策,而且对农牧民一直免收各种税费;在金融方面,西藏一直实行比全国低两个百分点的优惠贷款利率和低保险费率政策。

第四,文化管理自治权

事例:对农牧民实行免费医疗,农牧民子女上学实行免费吃住等政策。

第五,其他自治权

事例:民族自治地方的企业、事业单位依照国家规定招收人员时,优先招收少数民族人员,并且可以从农村和牧区少数民族人口中招收。

了解民族自治区之最。

过渡:以上我们探究认识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那么为什么在解决民族问题上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呢?

下面我们通过一段材料思考归纳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什么客观必然性。

展示课件材料----中国自秦汉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中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特别是近100多年来,面对着外敌的入侵,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各族人民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如:西藏人民抗英抗日武装——回民支队。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各民族人民形成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的民族关系。同时,统一成为了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要求,也成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些都为我国在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供了便利条件。 教师提出问题:结合上述材料谈一谈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哪些有利条件?

学生自主思考、归纳展示探究成果。

教师归纳解析。

2、为什么要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必然选择:

①历史特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

②现实情况

a、“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社会基础

b、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政治基础

通过讨论我们知道了客观的历史和现实情况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所以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一个必然选择,那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到底好不好?

多媒体播放视频资料——A、西藏农奴制;B、西藏发展成就展。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阅读教材、完成五个自治区名称标注、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归纳总结。

教师根据各组讨论发言内容,灵活处理,引领学生归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2)、现实意义(显著的优越性)

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教师引导提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正确选择,那么作为祖国未来的青年学生如何对待这一制度呢?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归纳总结: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实行它是由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是适合我国国情的选择,而且在长期的实践中显示出了不比的优越性,成为了我国的一大政治优势,作为祖国未来的青年学生要通过学习理解和拥护它,进而承担起坚持和完善的历史使命。 课堂练习:略

本课小结:本节学习了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通过学习深刻领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我国国情,对于维护和实现民族地区人民的权益,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等,有重要意义。

第17篇: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舞蹈表现力的提高分析

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舞蹈表现力的提高分析

【内容摘要】民族民间舞是中国舞蹈艺术宝库中的奇葩。近年来,伴随着舞蹈事业的整体发展,民族民间舞蹈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特别是广大高校,更是成为了民族民间舞蹈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但是纵观整个教学过程,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舞蹈表现力的缺乏,成为了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最大短板。文章结合教学实践,从舞蹈表现力的含义谈起,并对如何提高学生的舞蹈表现力进行分析。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蹈舞蹈表现力人才培养

一、舞蹈表现力的含义

所谓舞蹈表现力,是指舞蹈者利用自己的肢体,对舞蹈作品的表现程度。这种程度包含多个方面,如舞蹈作品的情感、风格、韵味等,都是表演者需要着力表现的方面。同样的舞蹈,同样的舞蹈动作编排,不同的舞蹈者却能够给人带来不同的感觉,甚至是同一个表演者,在不同时间或心境下,也会有着不同的艺术表现。这种感觉上的差异,就是舞蹈表现力。或者更加通俗地说,我们觉得一段舞蹈跳得好,跳得有味道,跳得有感觉,就是舞蹈表现力强;反之,如果一段舞蹈表演结束后,给人的感觉是干巴巴的,不能给观众以触动,那么其艺术表现力就弱。作为民族民间舞蹈来说,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也从客观上造成了民族民间舞蹈的丰富性,每一种舞蹈都有其典型的风格特征,如果不能将这些风格特征突出表现出来,也就失去了表演的意义。现实教学中一个常见的情形是,学生对某一种民族民间舞的动作掌握相当熟练,能够流畅地表演完整个舞蹈,但是给人的感觉却是干巴巴的,不但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反而会让人觉得少了些什么。其实少的就是舞蹈表现力,学生们既没有相关的体验作为基础,也没有用心去表现,使得民族民间舞蹈表演成为了单纯的舞蹈动作展示。所以说,充分提高学生的舞蹈艺术表现力,已经成为了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关键所在。

二、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舞蹈表现力的提高措施

1.对舞蹈作品进行深入的体验

民族民间舞蹈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民族文化的产物,要想表现好作品,就要将其还原到民族民间文化中进行体验,每一个舞蹈,每一个动作,都来源于该民族、该地区的生活,对形成该舞蹈生活既没有认知,也没有体验,何谈舞蹈表现?其所起到的是一种根基的作用,根基不牢固,所有艺术表现都是空洞的。但是如此重要的一个方面,却没有得到教师的充分重视,还是按照舞蹈训练的思路,看看动作是不是熟练和到位,如果能够流畅地表现出整个舞蹈作品,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样的舞蹈表演只是单纯机械地模仿,丝毫没有舞蹈表现力可言。所以要想获得舞蹈表演质量本质的提升,就要从体验作品入手,将其放置到孕育其产生的环境中,去体验,去考量,去感受和理解这种舞蹈的真谛。比如东北秧歌,很多教师和学生知道,东北秧歌的基本特点是“稳中浪、浪中哏、哏中翘”,但是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特点,这种风格来源是什么?这就要将其放到民俗文化中去考量。东北秧歌历史悠久,其是以唐代??H民族中的“踏锤”这种舞蹈为原型的,所以东北秧歌中,有很多跺、摆、扭、颤等动作,这些动作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现有的艺术风格。了解到这些内容之后,不用教师多说,学生们自然就会去表现。真正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所以在民族民间舞蹈表演之前,不要一开始就是动作的学习和模仿,而是从作品本身入手,对作品进行挖掘,从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为充满感情地表现舞蹈打下良好的基础。

2.善于抓住典型的动作和体态

中国有个成语叫做画龙点睛,意思是说,画一只龙时,只有画上了眼睛,这只龙才能有生气。后来比如讲话或者做事情,能够抓住关键点。民族民间舞蹈的表现也是如此,我们之所以能够对某一种舞蹈印象深刻,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每一种舞蹈中总会有一个或几个典型的动作和体态,彰显出该舞蹈所特有的风格,也就是龙的眼睛所在。而对于舞蹈表演者来说,如果能够抓住这些关键的动作或体态,自然也能够获得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如藏族舞蹈,其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屈”的动作特别多,著名舞蹈编导张继刚创作的藏族舞蹈《母亲》中,就有大量双腿弯曲或体态前倾的动作,但是这些动作的大量存在,并没有给观众带来不适应,反而觉得十分自然和亲切。藏族舞蹈家卓玛在表现中,也将这些动作做得扎实到位,获得了感人至深的表现效果。为什么这几个动作如此具有代表性,其成因又是什么?其实这个动作的由来,和藏族人民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等有着很大的关系。西藏地区海拔较高,气温常年偏低,人们需要穿上厚重的皮袍才能御寒,这样一来,因为厚重的皮袍,使得全身上下只有小腿部较为灵活,所以藏族舞蹈中经常会出现松腰的姿态和弯曲的动作。而且西藏地区藏传佛教盛行,人们的宗教信仰十分虔诚,经常要弯腰、俯身和磕头,这些动作的完成都要靠膝盖的弯曲来实现。在这些原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了藏族舞蹈中典型的体态和动作。学生们在对此有了充分的了解后,就能够在表演中自觉地进行表现,自然也就抓住了舞蹈的关键。

3.创造切题的教学情景

民族民间舞蹈起源于民间,更确切地说是起源于该地区人民的劳动生活中,由劳动人民创作和表演,田间地头和村寨之间,就是表演场地,其他劳动人民就是观众,有着强烈的环境性特征。但是高校的舞蹈教学中,没有了这个真实环境,所以在舞蹈表现力上就会有所欠缺,而且其表演多是在舞台上,也从客观上给舞蹈表现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对此教师可以通过舞蹈环境的创设,对这一问题进行有效的弥补。首先是将课堂舞台化。现代教学技术可谓高度发达,各种多媒体技术也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教师则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设施,营造出一个类似于舞蹈真实场景的课堂,当学生感受到了这种风情和韵味时,舞蹈表现力就会得到相应的提高。如藏族舞蹈中,很多学生面对左右摇摆这个动作,都会出现节奏不均匀的现象,很多动作做得不够扎实。对此,笔者在教学中使用了多媒体手段,利用网络搜集了一些藏族地区优美的风光景色,将其用投影仪播放出来,并同时播放具有代表性的藏族音乐。学生们眼前是秀美的风光,耳边是动听的音乐,自然将自己想象成了一个藏族同胞,做起动作来也是格外扎实,之前存在的一些问题都得到了有效的解决。其次是课堂的生活化。民族民间舞蹈来源于生活,对其最好的表现方式,莫过于将其还原到生活中去。所以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当条件允许的时候,将舞蹈课堂还原到生活中去。比如一些民族民间舞蹈表演,多是在村寨的空地上表演,对此教师可以利用“三下乡”等机会,带领学生来到农村地区进行表演,感受农民群众的热情和质朴。在这种环境下的舞蹈表演,一定是充满艺术表现力的。

4.提高教师的科研和示范能力

学生舞蹈表现力的提高,一个关键环节在于教师,需要教师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示范表演能力。首先是科研能力。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当主动学习各类民族民间舞蹈知识,特别是中国的民族民间舞蹈,门类众多,博大精深,更需要教师做广泛的收集和细致的整理,要求对常见的十几种民族民间舞蹈有较为明确的认识和把握。而且必要的时候,还要深入舞蹈的发源地进行采风,了解该地区的历史发展、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审美习惯等,通过实地实景地观察,验证自己的理论研究。

其次是表演示范能力。教师标准、投入的示范,能够帮助学生对该舞蹈有最直观的认识,并不是要求教师要掌握多么高难度的舞蹈技巧,而是重在一种情感、神态、动率的投入和对“风格性”的追求。举例来说,同样是东北秧歌的教授,有的教师是双手抱胸,在舞蹈队伍中走来走去,对动作不到位的同学予以纠正。而有的教师则是站在队伍的最前排,带领学生一起舞动,将东北秧歌那种泼辣、开朗和豪放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两者相比,显然是后者教学效果更好,所以说,教师要让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自然会被激发,从而提高舞蹈表现力。

结语

综上所述,《毛诗序》有云:“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舞蹈这种突出的艺术表现力,早在千年之前就得到了充分的认可。但是受到多种原因的影响,舞蹈表现力的缺失却成为了当前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最大短板,应该引起教师的充分重视。而且作为民族民间舞蹈来说,因其所具有的民族性特征,所以对这种舞蹈表现力的要求更高,没有了舞蹈表现力,也就没有了舞蹈风格可言。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多个方面就这一问题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之用,引起更多教师对这一课题的充分关注,使学生的舞蹈表现力得到充分提高,将民族民间舞蹈更好地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韩琳.高校舞蹈教学中舞蹈表现力的研究[J].成功(教育).2010(11).

[2]张亚琳.舞蹈艺术中的情感表现[J].青年文学家.2011(05).

[3]马虹.舞动真情[J].大舞台.2011(01).

[4]汪超.浅析舞蹈表演应注意的几个方面[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3).

作者单位:郑州师范学院

(责任编辑:鞠向玲)

第18篇:民族村 教案

文档仅供参考

《民族村》主题活动总结与反思

《民族村》主题活动总结与反思:

一、创设民间艺术氛围,幼儿在充满民间艺术氛围的环境中,通过与环境和

材料的合作,从中他们受到了民间艺术美的熏陶,萌发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将民间艺术教育与教学活动有机相连。如:在“民族花伞”这一主题中心活动中,让幼儿画《美丽花伞》,有意识地在教师环境中放置美丽的民族花伞,使幼儿在活动画中观察其特征、花纹的装饰,激发幼儿绘画地兴趣,由于有了环境的感染,幼儿在绘画时,用不同的民间色彩将民族花伞打扮的特别漂亮。

二、萌发了幼儿初步感受美的表现美的机会。充分利用各种活动,让幼儿在活动区中轻松愉快地表现自我,萌发了幼儿的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在“民族大联欢” 中,小朋友在音乐录影带下表演,幼儿穿上各种民族服饰,伴随各族音乐旋律翩翩起舞。艺术活动“壮族绣球”、“小小设计师”中幼儿画的画,剪的剪,贴的贴。他们一双双灵巧的小手绘制出一幅幅、一件件精美的民间小肚兜、民族娃娃画像,从他们绘制的一件件艺术作品,宣扬了中华民族艺术长盛不衰的民族文化。

课堂教学,几乎没有幼儿的选择自由:从教学活动内容、材料、方法、时间、空间、合作伙伴等方面,供幼儿选择的余地十分有限,指定远远多于选择,选择的范围也是很小的,因为活动目标和内容单一,材料欠丰富,很少考虑个性差异。

文档仅供参考

文档仅供参考

[元宵节主题活动方案]:欢乐元宵节

[活动目的]

1、激发幼儿参与制作元宵活动的兴趣,体验大家一起庆祝节日、分享劳动成果的快乐。

2、指导幼儿学习用团、捏、滚等技能制作元宵;在做元宵、煮元宵的过程中感知滚动、沉浮等生活、科学常识。

3、引导幼儿了解元宵节的意义、民族习俗及元宵的来历、品种等。

[活动准备]

1、做元宵需要的材料:糯米粉、各种馅、水、电炉、锅等。

2、教师、幼儿提前收集关于元宵节民间习俗的资料。

3、音乐《喜洋洋》等。

4、布置好活动场地。

[活动过程]

一、开场白(以喜洋洋音乐为背景音乐)

(教师和幼儿站立在前面)尊敬的各位小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大三班教室里喜气洋洋,热闹非凡,因为我们马上就迎来我们的元宵节,孩子们,你们高兴吗?为了迎接我们元宵节的到来,我们一起给他们表演一个节目,好不好?

二、(小朋友们表演的真棒,请大家送给他们一点掌声,好吗?)孩子们请坐,老师知道你们不仅节目表演的好,而且都是爱动脑筋的小朋友,下面老师就来考考你们,哪位小朋友知道元宵节在什么时候?(正月十五)元宵节人们有什么习俗?(吃元宵、打灯笼等)小朋友们真聪明! 老师补充材料:元宵的来历

三、小朋友们看,今天高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几样礼物,( 教师展示几种元宵)问:这是什么? 你知道它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吗?(糯米粉、各种馅、水、电炉、锅等)孩子们,元宵这么漂亮,课前我们准备好了这些材料(展示做元宵需要的材料)你想用这些材料来做元宵吗?

四、大家先不要着急做,谁知道元宵分几部分?元宵是什么形状的?我们怎样把元宵做成圆的呢?(把它捏圆了、用滚的方法、把元宵包好后放在手里团)小朋友们真聪明,我们现在就开始做元宵。

五、小朋友们,我们这里有做元宵的材料,大家把做好的元宵放进自己面前的小盘子里。呆会儿把你自己做的元宵煮给你吃,谁做得多,谁吃的多。

幼儿开始制作,教师给以适当的辅导和帮助。(放背景音乐喜洋洋)

六、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

现在,小朋友们都已经做完了,我们看看谁做的又快又好。接下来就是我们的“快乐恰恰恰“时间。请各位小朋友吃自己的元宵。老师统计好个数,给小朋友煮元宵。(老师动员做的多的小朋友让给做的少的小朋友。)

七、煮元宵、吃元宵。

小朋友们仔细观察,看元宵在煮熟前后有什么变化?(元宵煮前沉在锅底,煮熟后浮起来了。元宵煮熟后比煮前大一些)小朋友们越来越聪明,也越来越善于观察了。好,现在我们就来享受我们自己的劳动成果。

八、教师总结

今天,小朋友们在一起渡过了一段快乐的时光,我们不但知道了元宵节吃元宵,还知道了怎样去做元宵。小朋友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学会了观察。只要我们平时稍加留心,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地方非常的奇妙,值得我们我们去看。

本次活动到此结束。祝大家元宵节快乐

文档仅供参考

文档仅供参考

文档仅供参考

第19篇:民族理论教案

《民族理论常识》授课教案

学校:沾益二中 年级:高一年级 (1-4班)授课教师:谢家龙 (5-8班)授课教师:张利鹃

0

《民族理论常识》授课教案

第一讲 民族概论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了解民族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

2、明确社会主义时期民族的特点和“两个共同”

一、民族概念:

民族是“民族理论和政策”课程的研究基本对象。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21世纪之初的世界局势变幻莫测,发展极为迅速。经济的全球化、文化的多元化,意识形态的形形色色,使今天的世界更加丰富多彩。民族作为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一种人们共同体类型,与现实世界存在和发生着各种联系。

(一)定义〈由于分析角度的差异存在着学术上的歧义〉(范文谰与苏联学者的不同观点) 民族概念的四个来源:

1、西方学术界对于民族的认识。

民族一词最早出现于公元四百多年前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所著《历史》一书。此后,尤其是十九世纪以来一些新兴的资产阶级政治家、民族学家先后给民族一词以各种理解,诸如有民族是“由血统、语言、历史等因素联系在一起的广泛的人们共同体”,意大利马奇。瑞士德国的布伦奇里。还有的认为它是“生活在同一规律下并为同一立法机关所代表的人们共同体”,有人指出:“民族首先是一个文化的共同体,而不是政治的实体”,如此等等,众说不一。

英语中与民族相近的词汇主要有这样几个:

nation ; nationality;ethnicity ;ethnic group;Race

2、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概念。介绍中国历史上的“族”类表述。

有学者考证,我国“民族”一词为外来词〔有蔡元培介绍西方民族学时引进和由梁启超从日语中引进之说〕,它是我国近代进行民主革命要求的产物,也是外国民族主义思想传人的产物。

3、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的民族概念。

4、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概念。

斯大林的民族定义,该定义有三层含义:

1、民族是一个人们共同体;

2、具有四个特征(共同的语言、地域、经济生活、表现在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

3、稳定性。是当今世界最普遍的一种人们共同体类型。

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阐述了民族的六要素: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6+1模式)。

详细解释这六要素。并且进行个案分析。 民族概念的几种用法:

1、中华民族:

2、具体的56个民族

3、民族=国家:

4、56个民族之内的亚民族集团„„ 民族与氏族、部落、种族、国家、阶级等其它人们共同体的联系和区别。

关于“少数民族”一词的使用:少数民族一词在我国是专指除了汉族以外的55种民族,它是一个约定成俗的相对概念,是相对于汉族人口的数量众多而言的概念,没有任何民族歧视的含义。少数民族称谓在我国已使用了半个多世纪,最早是1924年孙中山先生主持制定的国民党一大“宣言”中使用。我党最初是在1926年《中共中央关于西北军工作给刘伯承的信》中提出的。建国后领导层也使用“兄弟民族”的称谓。这些称谓约定俗成为人们的习惯用语。

国外对“少数民族”一词的理解与使用情况:

国际社会中对于少数民族这个词的使用是不同的。国际人权文书中,一直未能就“少数民族”的法律含义取得共识。前苏联一直沿用少数民族称谓。罗马尼亚对却境内非罗马尼亚族称为“共居民族”,有时也称少数民族。美国、西欧等国使用的“少数民族”一词。

(二)我国的民族识别 1.民族识别的原因 2.民族识别的依据 3.民族识别的实践

恢复与更改民族成分的政策要求。 个案分析:贵州穿青人

二、民族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

(一)民族的形成:

时间是在由原始社会末期过渡到阶级社会初期的过渡阶段。

形成条件:生产力水平逐渐提高、家庭、私有制的出现、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逐渐解体、地缘关系代替血缘关系。

(二)民族的发展:

由于各民族形成的条件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各民族的发展在道路、方式和速度上既有一致性又有差异性。在中国,各民族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实 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各民族应该从本地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寻找适合自己的方式,加速实现现代化。

(三)民族的消亡:

讲解民族消亡的时间、条件和原因。民族融合是民族消亡的表现形式在此需要区别民族融合与民族同化的概念。

民族的消亡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我国对这方面的认识曾经走过了一段曲折的道路,付出了代价。(个案分析我国

五、六十年代曾经出现过的人为刮起的“民族融合风”)。

三、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充分繁荣发展时期 原因、基本理论、进行个案分析。

四、中国各民族的基本情况

1、中国的民族。(正视民族共同体存在的客观性以及民族问题存在的客观性)

2、民族人口(各民族人口悬殊大。相对数与绝对数。重视少数民族的权利和利益问题的现实依据)

3、民族的分布: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插花交错。其中,民族自治地方占全国总面积的64%〈包括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和120多个自治县〉;我国陆地边境线2 .1万公里其中少数民族地区占1.8万公里,沿边境线分布着我国9个省、自治区的135个县、旗、市、市辖区,其中,民族自治地方107个;有30多个民族跨边境居住。(各民族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民族关系的重要性、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

4、各民族的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进行个案分析。 思考题:

1、怎样认识民族六要素?

2、民族与宗教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

3、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是什么?

4、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时期?

《民族理论常识》授课教案 第二讲 《民族问题及特点》授课教案

教学目标:

  要求学生对于民族问题的概念、产生的原因、特点有比较系统的了解,帮助学生对于民族问题能够进行理性思考。

帮助学生理解搞好民族关系的重要性。

民族问题,是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各种民族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50年代,毛泽东主席提 出了“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之论断。40多年以后,江总书记在总结中国数千年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又指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 ”,还提出了“民族宗教无小事”的名言。

一、什么是民族问题:

1、民族问题的概念:民族问题是一个有特定内涵的科学概念。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1992年中央对于民族问题的阐述。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对于民族问题概念的重申。包括了民族自身的发展,民族与国家、与阶级、与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具体解释这“一个发展三个关系”的内涵。

2、民族问题的表现形式:

民族成员个体之间的矛盾和问题。

民族群体之间的矛盾和问题。

以国家与国家关系的形式反映出民族关系。

间接关系:民族自治地方与非自治地方或其他国家机关的矛盾和问题。

民族问题的内容可以包括:政治对立、经济利益冲突、文化碰撞、军事对抗„„

3、民族问题产生的原因。

主要有两类:民族自身的原因和社会原因。前者主要表现在民族差异方面。个案分析。后者重要表现在社会制度和政策、社会环境、各种社会关系、社会意识、民族之间政治、经济利益的矛盾和冲突、国内外分裂势力的影响等方面。比如:在分析制度原因方面:马克思主义奠基人曾经精辟地指出私有制是阶级社会中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二、民族问题的特性:

1、长期性:民族共同体将长期存在,其消亡是在共产主义实现以在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的今天,民族交往日益频繁、利益的多元性等因素带来了民族问题方面的许多新情况;同时一些敌对势力利用民族关系进行破坏„„后,各种民族问题的解决也需要长期的过程,比如民族意识。

2、复杂性:其复杂性源于民族种类的众多,彼此的差异和与其他社会问题的交织。

3、敏感性:因为它与人们的民族感情和民族意识紧密相连。与群体利益紧密相连,与政治问题紧密相连。

4、国际性:由于民族分布的原因,当一国有某个民族而国外也有这个民族的时候,一国的民族问题往往容易引发国家关注,甚至引起国际干预。比如科索沃问题。 5、重要性。

(组织学生进行主题发言,之后进行课堂讨论)

目前许多民族问题出现了三个基本动向:一是“明显的政治化倾向。二是“国际化倾向。”:三是民族问题有明显的暴力倾向:表现在它与恐怖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恐怖主义正在日益成为民族分裂主义势力用来实现其政治目的的手段。在当前特定的时代背景条件下,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在民族问题上制造事端 推行其“西化 ”和“分化”战略,增加了我国民族问题的复杂性和敏感性。

三、我国现阶段民族问题的特点:

当前,我国的民族问题的内容主要是:一民族地区的经济虽然有了长足发展,但总体水平还低,与发达地区 还存在很大差距。二是因民族差距的存在,在经济权益、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等方面,还时常发生影响民族关系的矛盾和纠纷。“现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少数民族和 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文化发展的问题上。”换言之,主要是缩小各民族发展上的差 距,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问题。其特点主要是四个交织:

(一)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的交织

(二)现实问题和历史问题的交织

(三)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的交织

(四)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的交织

四、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华民族问题的解决

社会主义的性质、制度为各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保证。

各民族共同繁荣: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发展观。在1957年青岛民族工作会议上由周恩来总理提出并指出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政策上的根本立场。其含义:一是指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各项事业都得到不断发展,特别是经济建设得到发展;二是各民族自身都得到发展进步,民族素质得到提高;三是各民族自身固有的优点和特点得到充分展 现。该原则的目的是要全方位的促进各民族的全面进步。各民族不但要有平等的生存权,还要有平等的发展权。我国在1982年宪法中指出:国家尽一切努力,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当然,强调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并不等于同步繁荣,这也是我们理解该原则的重点。因为在事实上,各民族的发展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过去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在我们要承认差距,也要正视差距,更要缩小差距。因此,在步骤上必然要经历不同的过程。具体表现为:

(一)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

(二)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与民族问题

(三)社会主义本质与民族问题

(四)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与民族问题

(五)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与民族问题

(六)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指导思想与民族问题 思考题:

1、在当今世界,民族问题是否具有现实性?为什么?

2、与其他社会问题相比,民族问题有什么特点?

3、处理好民族关系在我国有什么重要性?

6

《民族理论常识》授课教案 第三讲 中国的民族状况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2、增强学生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意识

一、各民族共同创建了统一国家

中国的历史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历史,“各个少数民族对中国的历史都作过贡献”。在以往几千年的民族历史进程中,我国境内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并以中华文化为纽带,紧紧凝聚在一起,共同奠定了伟大祖国的千秋基业。

中国长期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境内56种民族被统称为中华民族。中华民族的家园坐落在亚洲东部,西起帕米尔高原,东到太平洋西岸诸岛 ,北有广漠,东南是海,西南是山的这片广阔的大陆上。其四周有天然屏障,内部有结构完整的体系,形成一个地理单元。也形成了中华民族生存的空间范围。在长期的交往过程中,中华各民族之间在经济上互补,文化上互相交流,政治上互相依赖,甚至血缘上相通。形成了各种不能割舍的天然联系。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56个民族单位是多元,中华民族是一体。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在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它的主流是由若干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具特点的多元统一体。

用史料进行比较分析,以形成一个宏观印象。

小结:长期以来,这世界上多少古老的文明衰落了、中断了;多少庞大的帝国分裂了、消失了。而世界民族之林里,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虽然历经劫难,屡遭挫折,却千百年来延绵不断,仍然以其丰姿巍然屹立。这是为什么?这种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的原因是复杂的。但是其中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这就是我国各民族——构成中华民族的各个分子,对于中国的统一和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

(一)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疆域

疆域构成中华各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条件。从很早的古代起,各民族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祖国这片辽阔、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共同开拓了祖国的疆域。

(二)各民族共同发展了祖国的经济和文化

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他不但有悠久的历史,还有发达的经济和灿烂的文化,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创造方面对于人类都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们保持世界上最发达的大国的地位达九百年之久。而中国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同样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三)各民族共同维护了祖国的统一

中国的历史过程说明:祖国的统一是我国各民族共同完成的。在历史的长河中,各民族不但创造和发展了自己各具特色的民族特性,而且通过交流、同化、融合、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尽管各民族有消长,有兴旺,有的民族消失了,有的被同化了,有的则形成了,壮大了。但是,各民族共同凝聚而成的中华民族这个整体却延绵持续,保持了我国可是发展的连续性和推陈出新的创造性,这在世界上实为仅有。由56种民族组成的这个整体,曾经受过无数次的严峻考验,包括外来的打击、内部的分裂,但是由于各民族之间的血肉相联、休戚与共的关系,使统一始终成为中国各民族关系的总趋势,每次分裂之后都能够形成新的统一和更加长久的密切联系,这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突出的事实。在世界史上,具有如此内聚力的民族唯我中华民族。

(四)各民族共同创建了新中国

个案分析。

(五)各民族为中华民族的强盛共同奋斗

今天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各行各业中都有各民族的成员。为中国的腾飞添砖加瓦。

二、维护国家的统

一、安全和利益(布置学生主题发言)

(一)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

(二)各族人民都要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

(三)自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三、我国的民族问题是国内事务

(一)民族问题与国家主权

(二)民族问题的国际关注与国际干预

(三)反对一切外部势力利用民族问题对我国进行渗透、破坏和颠覆活动

四、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一)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两个方面:既有矛盾、冲突的方面,又有交流、合作、相互依存的方面。后者是民族关系的主流。中国长期统一就是直接表现。

(二)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我国各民族具有根本利益的一致性。我国国家法律的保护、党和政府政策的引导,社会制度的保证、民众的普遍认同都成为了实现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条件。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我国非常现实的需要。

当前我国民族关系上的“三个离不开理论”。这是由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国情所决定的。反映了目前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基本特点。 思考题:

1.如何理解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为什么说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 3.如何理解我国的民族问题是我国的内部事务? 4.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5.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民族理论常识》授课教案

第四讲 民族平等

教学目的:

1、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平等理论的主要内容

2、了解和掌握我国民族平等的政策

一、民族政策概述

(一)什么是民族政策?

政策研究被作为思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成为目前世界范围内最为引人注目的领域之一,

民族政策属于社会的公共政策范畴。民族政策,顾名思义,是党和政府为解决民族问题协调民族关系、实施对少数民族 的 管理而制定的行动准则。在任何一个多民族国家内部,民族政策历来是党和政府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特定的统治集团的民族观和他们的利益要求。

(二)世界范围内有各种不同类型的民族政策。

(三)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体系

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是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该体系的建立是与党和政府在解决国内民族问题、协调民族关系上的政策目标联系在一起的。一般说来,可以将其分为政策原则和政策措施两大类别。政策原则体现党和国家关于处理民族问题的大政方针和基本思路。政策措施则 是党和国家关于处理民族问题的一些具体的规定,具有较强的可操着性。该体系还可以从宏观、微观等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

二、民族平等的含义和基本内容

(一)民族平等的理论渊源

民族平等来源于提一般的平等原则。平等作为一种法律的、政治的和社会关系的概念,作为一种政治口号,是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提出来的。但是作为一种思想观念的出现最早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希腊城邦制度的特点;奴隶制的等级划分;平等最初是针对公民的特权而言的,“人是理性的动物”,作为人都应该拥有相同的权利是平等思想的基本出发点。)从人类平等思想的连续性看,它经历了一个将奴隶排除于人之外到承认同一社会等级内部的平等再到由理性所决定的人都应该是平等的这样一个认识上的深化过程;从平等思想的传播看,它由最初个别思想家的一种思想观念逐渐成为公众舆论,再成为一项司法原则。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成为了资产阶级实现自己的社会变革目的的政治口号,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民族平等的主张。

10    资产阶级提出民族平等的理由:

动员和组织民族运动是其必然的手段、民族平等成为实施动员的政治口号

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的民族平等思想,主张在消灭私有制条件下实现民族的真正平等,并且使民族平等成为一种真实的民族关系。

(二)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是各民族不分大小,、强弱、先进或者后进都一律平等。因为各民族都是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都以自己的方式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各民族在人类发展史上都有自己应有的位置。

二是民族之间没有优劣、贵贱之分,只有发展上的先进和后进之别,而这些发展上的差距不是天生的。对于发展落后的民族,只要给他们创造发展的条件和提供发展的机遇,他们就一定会获得进步。主张各民族都应该拥有平等的权利和地位,坚决反对任何民族拥有任何特权。

三是主张民族平等应该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不是仅仅在法律上、政治上。

四是主张消灭阶级、消灭私有制。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观与资产阶级民族平等观的根本区别。五是主张胜利了的无产阶级甚至不惜以对待自己的不平等来抵偿现实生活中实际形成的不平等。从而实现真正的平等。

无产阶级要实现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使命,就必须团结各民族人民。而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基本前提,民族团结是民族平等的结果,二者相辅相成。列宁说过:“没有什么比对待民族不公平、不平等更能够阻挠无产阶级团结的发展和巩固了”。斯大林认为“事实上的不平等仍然是一切不满和摩擦的根源”。因此,实现民族平等成为无产阶级极其马克思主义政党民族观中的主要原则。

(三)民族平等的基本含义

是指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异同,都在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

三、国家保障各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

坚持民族平等是我党的一贯政策。个案分析

四、维护法律的尊严

(一)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及其基本含义

民族平等是以公民在法律面前的一律平等为前提的。公民在法律面前的一律平等基本涵义是:第一,在我国,法律对于全体公民都是统一适用的,所有公民依法享有同等的权利并且承担同等的义务。第二,任何权利受到侵犯的公民一律平等地受到法律的保护,不能够歧视任何公民;第三,在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要保证诉讼当事人享有平等的诉讼权利,不能偏袒任何一方当事人。在刑事诉讼中要保证诉讼参加人依法享有的诉讼权利。第四,对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必须同样地追究法律责任,依法给予相应的法律制裁。不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成员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都必须同样地尊重法律的规定,都必须懂法、守法。没有拥有特殊权利的公民,也没有拥有特殊权利的民族,

(二)权利和义务的对立统一关系

权利和义务关系上相辅相成的关系,奠定了民族平等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基础。没有只有权利而不承担义务的民族共同体,也没有只有义务而没有权利的民族共同体。在社会生活中,民族的平等往往要通过民族成员个体的权利和义务表现出来,并且成为调整特定社会关系的法宝。比如: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祖国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维护国家统一是指:维护国家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任何人都不能够以任何方式分裂国家、接受外国势力支配、割让领土、服从外国势力或者要求外国势力干涉中国内政;必须坚决反对外来侵略或者危害国家政权统一的行为。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是指:每一个公民都有责任维护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同一切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言行作斗争。任何人都不能够以任何形式制造民族矛盾和民族冲突。该法律规定是我国实现既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因此,对各民族公民而言,自觉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坚决反对任何分裂国家和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就是责无旁贷的义务。在这个问题上权利与义务实现了完美的统一。

(三)各民族都有维护法律尊严的义务

个案分析。

1、学法、知法、懂法、守法是维护法律尊严的具体表现,也是任何一个民族公民的义务

2、培育公民良好的法律意识

3、善于用法律手段解决民族关系上出现的问题 思考题:

1、民族平等与一般的平等原则有什么样的联系和区别?

2、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如何保障各个民族的平等权利和合法权益?

3、贯彻和执行党的民族平等政策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民族理论常识》授课教案 第五讲 民族区域自治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为什么我国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民族区域自治是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民族关系的制度保证,是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和政权学说的一部分,涉及国家的结构形式、政权性质等问题。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必须长期坚持个不断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律保障,必须全面贯彻执行。

一、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律定位

1.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2.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解释并且分析以上两个对于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律定位的原因和内容。

必须明确几个相关的概念:

政治制度、国家形式、国家结构形式、联邦制度、单一制国家

二、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

(一)定义: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解析该定义的内容。

(二)原则:

(三)特点:

(四)类型:

三、为什么我国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一)理论依据:

(二)现实依据:

(三)该政策的优越性;

(四)该政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五)目前自治地方的数量、分布、人口

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坚持与完善 必要性、执行内容、法制保障、监督机制

思考题:

1.如何理解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地位? 2.如何理解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依据和特点? 3.如何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4

《民族理论常识》授课教案 第六讲 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政策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系统了解我国为什么要制定相关政策;

2、掌握这些方面的政策的具体规定和要求。

一、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政策

“发展才是硬道理”是时代主旋律。“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落后就要挨打”。中国的发展始终包含着所有民族共同的繁荣发展。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 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

以胡锦涛为首的中央提出了两个“共同”的理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是目前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共同繁荣发展,就是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只有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才能具有强大动力。只有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各民族团结奋斗才能具有坚实基础。”“共同团结奋斗,就是要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上来,凝聚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来,凝聚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上来。

 相关的方针和政策

1、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个案分析)

2、坚持改革开放,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

3、大力扶持边境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加快发展

4、发达地区”对口支援”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5、坚持自力更生,努力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二、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社会发展政策

(一)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与发展政策 1.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概况

2、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功能

3、民族语言文字平等政策

法理依据:

政策内容:“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

(二)各民族都有保持和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1、各民族的风俗习惯都是长期历史发展的产物。

2、风俗习惯的社会功能。

3、我国对于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规定:

法理依据:通过法理分析知道: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实质上是坚持民族平等原则的具体体现,对于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侵犯也就意味着对于民族的平等权利、对于少数民族成员个体的民主权利的践踏。因此法律把侵犯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视为犯罪。《刑法》将其纳入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的范围而给予惩罚。

政策内容:“各民族都有保持和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风俗习惯的三种分类。凡是有利于民族团结和人民团结的、有利于经济文化发展的、有利于民众生活和身心健康的风俗习惯就属于好的或者是比较好的。应该提倡、发扬。反之就是不好的。应该改革。至于在一定时期内无法区分好与不好的,则顺其自然。

4、改革风俗习惯的原则规定。

(三)少数民族卫生事业的发展

(四)少数民族体育事业的发展

(五)其他文化发展政策

三、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开发人才资源

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是解决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关键,是管长远、管根本的大事。要努力造就一支宏大的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开发是一项战略任务,要大力培养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

(一)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要意义

1.少数民族干部在民族地区革命和建设中有着特殊作用 2.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

3.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坚持民族平等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问题

16 4.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实现和巩固国家统

一、民族团结的重要保障

(二)造就德才兼备的民族干部队伍

1、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

2、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基本要求

(三)人才资源开发

1、人才资源开发的意义:当今世界,人才和人的能力建设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人类有着无限的智慧和创造力,这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不竭的动力源。开发人才资源,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已成为关系到当今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发展的重大问题。

2、培养造就“三支队伍”

少数民族地区的党政干部队伍建设。

加强少数民族专业技术干部队伍建设。

企业干部队伍建设。 思考题:

1.如何理解“两个共同”的内涵和意义? 2.如何理解加快发展与解决民族问题的关系? 3.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有何重大意义?

4.我国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政策是什么?

第20篇:大班民族教案

民族教育活动名称:少数民族

活动目的:

1.加深对少数民族的了解,知道有关少数民族的风俗、民情、文化等知识,有尊敬少数民族的情感。

2.鼓励幼儿大胆地说。

活动重点:能运用语言大胆地说出少数民族的风俗、民情、文化。 活动流程:师生交流——幼儿竞赛 活动过程: 一.师生交流

师:听说你们知道很多关于少数民族的事情,你们愿意去考考他们吗? 幼儿和老师交流

要求:大胆地考问老师。 二.幼儿竞赛

师:刚才你们考了老师很多问题,现在老师也要考考你们。

(一)抢答题

如:云南地区有多少少数民族?

哪个少数民族喜欢吃手抓饭? 世界上时间最长的狂欢节叫什么民族? 要求:谁先抢到板谁回答。

(二)必答题

要求:每人抽取一张纸,每组轮流回答。 三.结束评价。

民族教育活动名称:多彩的少数民族

活动前言:“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是不是对这一歌词挺熟悉的啊,小朋友们是否知道五十六个民族都是那些吗?在你们的身边或是周围有没有少数民族的小朋友呢? 活动目标:

1、感受少数民族的风情,激发幼儿热爱少数民族的情感。

2、在交流分享中了解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的风俗习惯及特色。活动准备:

幼儿前期经验、调查表、PPT等 活动过程:

一、讲讲知道的少数民族

价值取向:回忆已有的经验,引出内容。

1.教师:最近我们正在研究一些少数民族,谁知道什么叫少数民族?你都知道哪些民族?请你们用好听的、有节奏的声音说说你知道的少数民族的名字。(这里你的要求是用好听的节奏说,那么用什么样的节奏呢,最好你先预设一个节奏,比如老师先有节奏的说一说?) 2.出示地图(地图上标有代表56个民族标志):刚才小朋友说了好多少数民族,看,它们就分布在我们伟大祖国的四面八方,除了小朋友说道到,你们看,还有 (让幼儿简单知道一些其他的少数民族

3.这么多的少数民族,你们知道一共有多少个吗?(用数字表示出来)

总结:哇!祖国真大啊,原来我们一共有56个民族了,每个民族都有它们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特色,藏着好多好多有意思的秘密。

二、幼儿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

三、价值取向:

通过相互学习初步了解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三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及特色

教师:前几天,老师让你们自由组队重点调查了几个少数民族,今天请你们来说说你们的发现,轻轻的商量下派个代表上来介绍。(把幼儿的调查贴在黑板上,每个队从少数民族的吃,穿,住,运动四方面介绍)。 1.第一组幼儿代表介绍:维吾尔族

①幼儿介绍维吾尔族的风俗习惯及特色。

教师:你今天介绍的是什么族?(维吾尔族)你可以从这个地图上找出它的位置吗?(在地图上维吾尔族的旁边插上小红旗,幼儿介绍)

②幼儿提问,幼儿解答。

教师:刚才这个队的小朋友介绍了许多关于维吾尔族的知识,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吗或者有什么还想要了解的?(幼儿之间互相提问,解答)

③放PPT提升,梳理幼儿的经验

教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些维吾尔族的介绍,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PPT)

服装:式样宽松、洒脱,色彩对比强烈

维吾尔族的姑娘-:维吾尔族姑娘以长发为美,婚前梳十几条细发辫,婚后一般改梳两条长辫

维吾尔族的花帽:是维吾尔族美丽的标志之一,四楞小花帽,冬天是用皮做的,夏天用绫,有的帽子前面插上动物的羽毛,帽子的花纹是四边对称的。

舞蹈:他们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女孩子擅长扭脖子,男孩子一般单膝着地,会耸肩膀,女孩子会围着男孩子跳舞。

这里老师要引导幼儿边看边观察,老师可以通过讲解和提问穿插的方法和幼儿产生互

教师:让我们带上四楞帽子,一起来跳一段维吾尔族舞蹈吧。(播放音乐背景,教师领舞,幼儿学一些基本的动作)

特产:维吾尔族不仅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还被成为“水果之乡”呢,知道为什么叫它水果之乡吗?(产葡萄)维吾尔族是我们中国的最大面积的葡萄生产基地,除了葡萄你们还知道有那些吗?(哈密瓜,巴丹木,无花果,葡萄 香梨)。 2.第二组幼儿代表介绍:蒙古族(找一找地图上在哪里插上红旗)

①幼儿代表介绍他们的风俗习惯及特色。

②幼儿提问,幼儿解答。

③放PPT提升,梳理幼儿的经验(PPT)

教师:来看看老师准备的蒙古族的资料

服装: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男子腰带上多挂刀子,火镰,鼻烟盒等饰物。女子用红,蓝色手帕缠头(回忆比较一下和维吾尔族的衣服有什么不一样)

蒙古包:包就是家的意思。蒙古包是造在大草原上的,蒙古包的最大优点就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里面的内饰也很多有。。。。

摔跤: 蒙古人还有献哈达,敬酒,敬茶等风俗习惯,(最老爱幼、老师介绍礼貌用语,幼儿学

勒勒车是北方草原上的古老交通运输工具,它轻便宜骑。

蒙古人有草原马背上的民族的称号(跟音乐学骑马的动作)

蒙古族是一个世界民族,哎世界各地都散落着蒙古部族。

看的时候和刚才一样提问和讲解和幼儿产生互动 3.第三组幼儿代表介绍:藏族

①幼儿代表介绍他们的风俗习惯及特色。

②幼儿提问,幼儿解答。

③放PPT提升,梳理幼儿的经验

服装:宽腰,长袖,大襟。冬天长袖长袍,夏天穿无袖长袍,腰前系一块彩色的花纹围裙。(刚才看了维吾尔族和蒙古族的衣服你们觉得少数民族的衣服都有一个什么特点)

西藏是世界上住的最高的民族,谁知道为什么?(因为有个青藏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称。

采花节: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是藏族传统节日采花节。传说,很久以前藏族的人们以采集和狩猎为生,以树叶和兽皮做衣服。一天,从远方来了一位叫莲芝的姑娘,她美丽善良,心灵手巧,教会了当地人们开荒种地和织布缝衣,还采来百合花为人们治病。有一年五月初五这天,莲芝上山采花,被镍风卷下悬崖摔死了。人们很悲伤,便在这一天上山采花纪念她。久而久之,形成了采花节。

西藏特产酥油茶

出示哈达这是什么?为什么哈达是雪白的?为什么要献哈达?学习献哈达的动作)

藏族同胞特别喜欢哈达,把它看做是最珍贵的礼物,每次有喜庆之事,远客来临,或远行送别都要以献哈达以表敬意。献哈达也有他们的礼节,是这样献的,教师演示。

教师:刚才我们知道还有哪个民族也献哈达的?(蒙古)那今天我们也来体验一下他们的风俗,把最珍贵的礼物和祝福去送给远道而来的客人老师,献哈达的时候送上你的祝福话。(背景音乐,送哈达)

三、结束部分

价值取向:激发幼儿继续探索民族风情的兴趣

1.教师:今天我们知道了这3个民族的知识,了解了他们的不同风俗习惯及特点,除了这3个你还了解其他的民族吗?(抽2个简单介绍,表扬幼儿勇敢)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我们一起来看看。(诸多民族风俗节日的多媒体,边看教师简单的说明) 2.小结:这些少数民族和我们一样都是中国人,我们五十六个民族生活在一起,一起劳动,一起唱歌跳舞,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共同建设我们的国家。

教师:让我们一起邀请客人老师一起来跳我们的民族集体舞吧!

民族民间舞蹈教案范文
《民族民间舞蹈教案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