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传统文化继承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15:23:26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传统文化的继承 教学设计

第 1 页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

麻镇中学

王妮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介绍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在现代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延续及其影响,让学生了解文化的继承性。

分析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知道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而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则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发展的消极作用。

明确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的道理;阐述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能力目标

感受中国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和传统思想等在现实生活中的深远影响,认识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培养分辨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能力,通过对“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的作用”,以及“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的分析,尝试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赏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分析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三、教学难点

传统文化在今天的影响

四、教法学法

情境教学法:将图片、贴近生活的例子等资料有机整合,将学生带入到浓厚的传统文化的氛围中,围绕着传统文化让学生去体会、去感受、去讨论、去运用,使教学中的内容、学生、教师较好地融为一体,师生共同在教学中获得新知。 合作探究法:课前的实践调查、收集资料,培养学生的共同协作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的能力。课堂上合作探究讨论,对教师提出问题的思考分析,进而提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辩证认识事物的能力。

对比分析法:从传统文化的不同表现形式中去理解各自的地位

五、教学准备

相关图片资料及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让学生课前预习教材并发现问题,搜集有关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和文化的由来及特点的相关资料。

2.思考教材中的“探究活动”

1 第 2 页

(二)导入新课 教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关于文化传播的相关内容,了解到文化传播在促进中外文化继承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上节是从横向上来讲,这节我们纵向来学习继文化的承与发展的第一个框题——传统文化的继承。在进入新课之前我们先看看本节课的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以及问题探究。

(展示多媒体第1——3张。)

教师:同学们知道我们国家的三大国粹是什么吗? 学生:针灸、京剧和绘画。

教师:很好,我们一起来看看。中国的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延续至今,显示了它独特的魅力。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先来学习第一个内容:传统文化面面观。

★ 问题探究一:

教师:究竟什么是传统文化呢?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 形成理念一: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并保留在一个民族的现实生活中。其形成过程说明文化具有继承性。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

教师:从传统文化的多方面影响,我们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继承性。传统文化包含的内容是广泛的,下面我们从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等方面,一起来感受我们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展示多媒体第4-7张。) ★ 问题探究二: 1.传统习俗

教师问:我们中国的传统习俗有哪些呢?你知它们的由来和演变吗?

学生举例:春节放鞭炮、元宵节看花灯、吃汤圆,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中秋节赏月吃月饼等。

教师归纳: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总是在潜移默化感染和熏陶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那么同学们能说说这些传统习俗为什么能够保留至今吗?

(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通过大家的探讨和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两点。 ☆ 形成理念二:

第一,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第二,传统习俗得以保留至今的根本原因:习俗具有相对稳定性;习俗符合民族心理,具有民族性。

★ 问题探究三:

(展示多媒体第8-14张。) 2.传统建筑

教师:请同学们看图片:福建的土楼、江南的水乡、陕北的窑洞以及内蒙古的蒙古包。有人说,传统民居占用了太多的土地资源,在人口日益增多的今天,我们应该将其彻底抛弃。你认为呢?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 形成理念三:

蒙古族的蒙古包,哈萨族、藏族使用的毡房,易建易拆,是移动的,使用起来非常方便,不占用土地资源;有些传统民居确实占地过多,但传统建筑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予以适度保留,不可全部抛弃。

(展示多媒体第15——16张。) 3.传统文艺

2 第 3 页

展示图片:唐诗宋词、京剧、和绘画等。 4.传统思想

教师设问:你们知道中国有哪些影响深远的传统思想? 学生讨论举例:儒家思想中的“和”、民本思想、诚信、中庸、“大同思想”等。

教师归纳总结:儒家思想等中国传统思想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课件内容填写连线。 以上只是从多个不同方面看传统文化,当然传统文化还有很多其他不同的表现形式,这里我们没办法一一列举。所以传统文化的其他表现形式就留着同学们课后再去探究。

★ 问题探究四:

教师:既然传统文化存在于现实中,那么,今天的传统文化是怎样的呢?它有着什么样的特点呢?

(展示多媒体第17——21张。)

二、传统文化在今天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 形成理念四:

(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中国传统思想、文学艺术和习俗,是在世代相传过程中一直保留着其基本特征,而延续到今天的。因此,我们说传统文化具有稳定性。但是,也应看到这种稳定是相对的,它的具体内容也会因时而变,比如,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贵和”思想以及“浩然正气”思想,今天获得了新的内涵“和谐社会”、“讲正气”,而使传统文化具有了时代感。所以,传统文化的稳定性是相对的。

(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3)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会阻碍社会进步、妨碍人的发展

教师问:传统文化如果一成不变,就会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哪位同学能列举这方面的事例呢?

(学生自由发言) ★ 问题探究五:

(展示多媒体第12张。) 教师:既然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既可能起积极作用,又可能起消极作用,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呢?如何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呢?

学生讨论:传统文化是财富还是包袱?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对待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教师问:那么传统文化中什么样的部分是精华?什么样的部分是糟粕? 学生回答。

☆ 形成理念五:

对待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的、向上的内容,应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个人才能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国家与民族才能兴旺发达。

七、课堂总结:

3 第 4 页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传统文化的含义、继承方式,传统文化的特点,以及传统文化在今天的重要性和采取的正确态度。我们要从中体会重视传统文化、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意义。

八、例题精选(幻灯片21-28张)

九、作业设计

十、教学反思:

推荐第2篇:《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内容。

【教材分析】

本框题分为三个目:

(一)传统文化面面观,

(二)传统文化在今天,

(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围绕“传统文化的继承”这条主线,分析什么是传统文化,为什么要继承传统文化,怎样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内容与现实联系非常密切,在教学时,适当补充一些图片文字和课外资料,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学情分析】

在外来文化的强烈攻势下,不少学生盲目崇尚外来文化,追捧外来文化,甚少关注我们的传统文化,不了解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通过本框的学习,从直观的赏析入手,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思辩中进一步明确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形成正确的观点。

同时高二学生经过中学阶段的学习,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接触了解了不少的传统文化,具备一定归纳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能够自主地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文化行为。这为教师引导他们通过分析传统文化的一些具体内容从而形成正确的认识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介绍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在现代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延续及其影响,让学生明确传统文化的含义、特点及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感悟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善于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从学生生活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入手,通过丰富的图片,音像资料,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增强感性认识。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探究、讨论中形成观点,掌握知识。 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观点、态度,并且能学以致用。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体现新课改学生主体地位。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赏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特别是绍兴的传统文化,分析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和爱国爱家乡的热情。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传统文化的在今天的特点, 传统文化作用的双重性。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感受身边文化

教师设疑: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我们稽山中学是一所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学校,她的前身是绍兴府学宫,投醪河环抱着校园,那么有哪个同学能解释一下“投醪河”的来历。(来自越王句践投醪出征的故事) 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

二、创设情境、合作交流,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教师:请同学们浏览书本,了解传统文化的概念及继承的四种形式。 学生看书。 教师讲解:那些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统称为传统文化。(创设情境)刚才讲到今天有一群外地中学生来参加“跟着课本游绍兴活动”,请在座的同学担任导游,介绍绍兴的传统文化,接下来分四组分别以传统习俗游、传统建筑游、传统文艺游、传统思想游为主题设计一条旅游路线,并讲出设计理由。要求每组推荐一位同学发言。

学生分四组进行讨论设计。在此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教师进行适当补充) 第一组学生代表发言。

传统习俗游线路---鲁迅故里、咸亨酒店。

传统习俗是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或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祝福”是绍兴的传统习俗,它始于元朝,每逢旧历腊月除夕前夕,绍兴城乡差不多每家每户都请“祝福菩萨”。后由于年深月久,竟演变为一年一度的习俗了。鲁迅笔下曾经有描述,鲁迅故里作为浙江省首次确立的14个传统节日保护示范地之一,在周家老台门“德寿堂”有向游客表演《祝福》里的情景,表演者准备好福礼香烛。福礼包括鸡、猪肉、鱼、鹅、牛肉或羊肉五牲福礼,及粽子、年糕、茶、酒、盐、豆腐干和炖熟的禽血。然后依次行四拜四叩头之礼。仪式完成后,一起喝散福酒、吃散福年糕,同时鲁迅故里还进行绍兴传统婚礼的表演。

第二组学生代表发言

传统建筑游----八字桥、书圣故里、仓桥直街历史街区。

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是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绍兴传统民居,色彩以黑、白、灰为基调,和谐淡雅。仓桥直街、书圣故里的民居、老台门、河埠头就展示了古城历史文化积淀,而八字桥则是我国现存最古的城市梁桥(有文字标记的)。这些都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并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教师可出示上述建筑图片,以增强直观性) 第三组学生代表发言

传统文艺游线路:柯岩——兰亭

(教师播放一段越剧视频,让学生获得艺术的熏陶,或可介绍越剧的由来) 第四组学生代表发言

感受传统思想游线路:大禹陵——府山越王台

中国传统思想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在我们现在生活中仍然可以感受到它的影响,大禹陵中我们能感受到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吃苦耐劳、克己奉公的忘我精神。府山越王台上,更能感受到2500多年前,越王勾践率领子民卧薪尝胆、发愤图强,“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转弱为强,成就霸业的壮举。(此环节为后面分析传统文化特征之相对稳定性做好了铺垫,教师可出示相关图片)

三、学习探究,扩展知识技能

教师:通过对绍兴地方传统文化的感受,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含义及其传承方式有了更深的理解。

1.传统文化的含义及其传承方式 师生一起以表格的形式进行小结。

传统习俗

传统建筑

传统文艺

传统思想

含义

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或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建筑被成为凝固的艺术

文学艺术,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

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

影响

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影响。

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有悠久的历史。蕴藏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

地位

传统文化的基础形式之一

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设疑提问)上述我们提到的这些传统文化,有些已经经历了几千年,为什么历经沧桑仍旧可以保留至今呢?传统文化具有什么特点?

2.传统文化的特征

(1)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请学生结合前面交流的内容分析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这一特点。

(请学生看书继续回归书本知识,落实知识目标)传统文化作为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2)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教师设问:今天,绍兴市委、市政府提出绍兴人民要弘扬此“胆剑精神”,请学生讲述 “胆剑精神”的由来及内涵。

学生根据前面的分组探究内容回答 教师归纳:“胆剑精神”是绍兴历史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 2500多年前,越王勾践在古越大地上卧薪尝胆、发愤图强,\"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成就霸业。此后,以\"硬骨头\"精神和\"韧的战斗\"精神为内涵的\"胆剑精神\"在绍兴代代相传。而今,\"卧薪尝胆、奋发图强、敢作敢为、创新创业\"的新时期\"胆剑精神\"更是成为绍兴城市精神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由此可以看出传统文化具有稳定性,当然,从新时期胆剑精神的内涵可以看出,它继承了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的基本特征,同时也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所以,传统文化的稳定性是相对的。课本中所提到的儒家思想中的“和谐理念”在今天的一脉相承也说明了这一特征。(教师简单讲解书本举例的儒家思想中的“和谐”理念,回归书本) 【设计意图】通过对绍兴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从中归纳出基本的知识点,上升到理性认识,既能落实知识能力目标,同时又能让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有说服力,增强可信度。

四、思维碰撞,形成理念

观点一 传统文化是财富

它架起了我们前进的阶梯,维持着我们的社会秩序,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认同感,为我们的精神提供了栖息之所。如果没有传统文化,我们的生活将失去精神家园。 统文化,我们的生活将失去精神家园。

观点二传统文化是包袱

它是一种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它钳制着我们的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控制着我们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制约着我们的价值取向。 将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进行辩论,正方观点“传统文化是财富”,反方观点“传统文化是包袱”,先分小组讨论,准备辩论的事例和观点。选出4位学生进行现场辩论,在允许的情况下,其他同学,可以进行场外的提示。在针锋相对的激烈辩论中,教师的积极引导下,使学生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形成辩证看问题的观点,进一步生成知识。 3.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1)传统文化的作用

教师:通过刚才的辩论,我们明确了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也要因时而变,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

(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教师和学生一起归纳:

如何继承传统文化,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在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中, 有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如“卧薪尝胆”精神,“和谐理念”等,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也有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我们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如儒家思想中的“自然无为、天神化”,和古代社会中的“愚忠愚孝”等要剔除。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个人才能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国家与民族才能兴旺发达。

【设计意图】通过辩论,促使思维碰撞,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观点,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学会更全面、客观的看问题,学会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培养分辨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能力,。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继承观。

五、学生践行,回归生活 【作业设计】为落实新课程生活化理念,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在感悟体验中生成、在体验生成中提高,在课堂的最后环节,教师设计一个开放性作业,要同学们能走进生活,学以致用。

投影:请在课堂探讨的基础上,为绍兴某旅行社设计一条绍兴传统文化经典游线路,线路要求涵盖传统文化继承的四种形式,并配好解说词。

推荐第3篇:传统文化的继承 教学设计

传统文化的继承 教学设计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

一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文化的继承性。分析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知道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而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则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碍社会发展的消极作用。明确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的道理;阐述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本领;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辩证观察和认识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过程:指导前学生前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探究中国传统习俗、建筑、文艺和思想,了解文化的继承性;利用堂时间让个别小组代表展示探究成果,教师在学生探究得出结论的基础上加以归纳总结;在学习中,继续与学生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其他特性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明确其作用的双重性,并树立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2、方法:案例教学法

讨论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赏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分析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传统文化的特点,对传统文化的辩证认识

三教学过程设计

、传统文化面面观

(导入)张岱年老先生的话引出题——传统文化的继承

(多媒体展示)元、明、清三代的青花瓷作品

设问: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陶瓷)什么瓷?——青花瓷

也许我们许多同学对青花瓷并不熟悉,但这种传统艺术品却与我们古老的文明的国度有着不解之缘,产于唐代,成熟于元朝,盛行于明代,而在清康熙年间达到巅峰,历史的车轮滚滚而过,几百年间,民族精神的火炬薪火相传,青花瓷不但没有灰飞烟灭,却因其珍贵而成为收藏家们的挚爱,因其绘画装饰清秀素雅而成为中国历代文人家居瓷器的首选,更因其间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而让某些人陶醉、歌唱……

今年的春节晚会上,周杰伦演唱的歌曲——《青花瓷》以其独特的魅力征服了所有的观众,歌中古筝撩拨,牙板清脆,琵琶淙淙,中国风分外动人,加上周董含糊的哼唱,一种超凡的意境盎然而生……

下面我们一起欣赏这首歌,在这之前,请大家留意:歌词中有哪些词汇传神地描绘出传世青花瓷的风采?——

(多媒体播放)《青花瓷》

学生:认真观看、思考、讨论。

师:提问并归纳总结。“素胚”“天青色”“仕女图”“牡丹”“泼墨山水画”等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词汇描摹了传世青花瓷的风采,周杰伦的唱腔柔情而古朴,略带江南戏曲的雏形,绝妙填词配复古音乐,构成了一首佳作。综观周董的歌,几乎每一首都在演绎着传统——民俗、古建筑、传统乐器以及影响着中国人几千年的“孝”都有所体现。

一言以概之,从周杰伦的歌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而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化的继承性……

2、传统文化在今天

(过渡)接下来我们再运用上述事例,进一步探讨传统文化有哪些特点?

(1)传统文化的民族性

当周杰伦站在春晚的舞台上,他要表达的不仅仅是对音乐的热爱,而是一个歌唱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年轻人,一个用传统去演绎现代、创造经典的歌手,一个黑眼睛、黄皮肤的“龙的传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的认同感,我们通过歌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可以明显感受到浓郁的中华民族风。这就是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的体现。

(2)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歌词中传达出的“孝”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之本,古代人们把它看作最重要的德行之一,甚至认为只有对长辈的绝对服从才是“孝”。而现代我们提倡的“孝”,则是周杰伦在歌词中表达出来的意思,即在长辈与晚辈人格平等前提下晚辈对长辈的尊敬,当然还有关爱和陪伴。

设问:从“孝”的演变,我们可看出传统文化具有什么特点?

也就是说,“孝”这种中华传统思想在世代相传中仍保留着基本特征――即尊敬长辈,但具体内涵却因时而变――即去除盲目的部分,封建的等级思想,顺应社会生活,强调了在人格平等前提下的尊敬与孝顺。

(3)作用的双重性

通过以上对“孝”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如果传统文化能够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内容能够与时俱进,就会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就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们成长的作用。

(过渡)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既可能起积极作用,又可能起消极作用,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继承传统文化,发挥其积极作用呢?

3、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

(展示)历届奥运会开幕式的特色

一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地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

(张艺谋)08奥运会开幕式之困惑

设问:面对浩如烟海的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如何继承,发挥其积极作用呢?

学生:思考,出谋献策。

师:总结归纳。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予以批判地继承,做到“移风易俗,古为今用”。

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的、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推荐第4篇:传统文化的继承 教学设计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设计

学科:政治 学段:高中

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年级:高二

课题:必修3第二单元

第4课第1框 传统文化的继承

教学设计 第四课 文化的传承性与文化发展 第一框 传统文化的继承 海口市第四中学 李仙花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传统文化的形式和特点,理解传统文化的作用和态度。

2、能力目标:

探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剖析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感受传统文化,领悟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树立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自觉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待传统文化态度 难点:传统文化的作用

三、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准备视频《黎族故事》,制作相关PPT课件。 学生准备:学生分小组搜集反映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的相关资料。

四、讲授新课

导入:视频《黎族故事》)

(过渡):要了解传统文化的继承,首先要观传统文化 教师展示幻灯片:

(一)合作与探究——传统文化面面观

第一组:生活中有哪些传统习俗?请概括传统习俗的影响和地位。

第二组:生活中有哪些传统建筑?请概括传统建筑的影响和地位。

第三组:生活中有哪些传统文艺?请概括传统文艺的影响和地位。

第四组:生活中有哪些传统思想?请概括传统思想的影响和地位。

教师:课前老师已经安排四个小组分别去搜集关于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的相关资料。下面,请第一组选一位代表上来展示。

1、传统习俗 学生展示

教师根据学生展示进行总结

2、传统建筑 学生展示

教师根据学生展示进行总结

3、传统文艺 学生展示

教师根据学生展示进行总结

4、传统思想 学生展示

教师总结:通过以上四个组同学们的精彩展示,让我们明确了传统文化的四种形式: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和传统思想。从中可以归纳出传统文化的内涵: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那么,传统文化又有哪些特点呢?请同学们结合课本P42第

一、二段,并阅读上述材料,思考以上问题。

(二)阅读与思考——传统文化的特点

从黎苗族茅草屋,到今天海南民族博物馆,再到五指山未来市政广场的建筑设计,让我们领略到黎苗族传统民居在现代化环境中得到了新的发展。

从“三月三”过去只是黎苗族群众纪念先祖、赞美生活、追求生活的传统节日,到今天已成为集商贸、旅游、文化娱乐及节日欢庆为一体的节日,而且活动内容也越来越丰富,新时代的特色越来越浓厚,让我们感受到黎苗族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

黎苗族传统文化是黎苗族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它产生于过去,打上了历史烙印,而且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

上述材料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哪些特点? 学生(略)

教师展示:继承性、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

(过渡)通过以上材料阅读,我们可以看出,黎苗族传统民居、三月三是不断顺应时代发展而发展的。那么,传统文化为什么要与时俱进呢?

(三)交流与共享——传统文化的作用和态度

传统文化丰富多彩:比如,黎族织锦技术、三月

三、黎族服饰、民间体育、黎族歌舞、大年初三集体打猎全村分享、早婚、多子多福……

面对传统文化,有人认为,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是财富;也有人认为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是包袱。

请你用具体事例评析上述观点。 学生:交流与分享

教师总结:通过同学们的交流,我们明白了,面对传统文化,既不能绝对地说它是财富,也不能绝对地说它是包袱。我们应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如果传统文化能顺应社会生活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那它就是财富。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此时,它就是包袱。

幻灯片展示: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

过渡:面对传统文化具有的不同作用,那么,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2、传统文化的态度 阅读与思考: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中央明确指出,要加强“四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当前,社会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打着传播传统文化的旗号,以实用、庸俗的功利化态度来对待传统文化的现象比比皆是,有的甚至大肆宣扬传统文化中消极落后的东西,良莠不分,沉渣泛起。

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教师总结: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与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应该“移风易俗”,自觉加以改造或剔除。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传统文化的继承,包括三个方面。(学生一边回答,教师一边展示幻灯片小结)。掌握了这些内容,我们走进生活,学以致用。

教师:为充分展示海南黎族苗族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打造“三月三”节庆文化品牌,助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今年三月份省政府公示了海南黎族苗族“三月三”节徽标,并在今年三月三已经正式投入使用。

教师:你知道“徽标”蕴涵了黎苗族的哪些传统文化吗?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徽标设计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展示了底蕴丰厚的黎苗族传统文化。因此,面对传统文化,我们应该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与糟粕,积极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

教师结束语:今天,我们感受了传统文化魅力,希望同学们能够进一步了解传统

文化,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课后探究:苗族姐妹节徽标设计大比拼。

五、板书设计:

推荐第5篇: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介绍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在现代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延续及其影响,让学生了解文化的继承性。

分析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知道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而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则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发展的消极作用。

明确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的道理;阐述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能力目标

感受中国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和传统思想等在现实生活中的深远影响,认识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培养分辨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能力,通过对“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的作用”,以及“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的分析,尝试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赏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分析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2.教学难点:传统文化的特点 【教学思路 】

通过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的介绍,总结出中国核心传统思想──“和合”思想。由此思想过渡到古代“大同世界”之政治理想。 ,引出中国当前倡导的建立“和谐世界”的理念。通过让学生分析“和谐世界”的理念和古代“大同世界”之政治理想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概括出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特点,体现出传统文化的时代特色。 【教学设计】 【情景导入】

歌曲《家和万事兴》,引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和”文化。结合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和”文化的展示,引导学生分析中国“和”文化的内涵。 【情景探究一】感受“和”文化

传统文化包含的内容是广泛的,从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等方面,一起来感受我们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一)年俗里的“和 ”文化。以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为例,让学生说一说有哪些年俗,并分析在这些传统习俗里蕴含的“和 ”文化。如家庭和睦、和家团圆、平安顺利等文化寓意。感受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二)四合院里的“和 ”文化。以四合院和故宫建筑为例,引导学生分析北京的四合院展现了哪些传统文化,感悟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文化之美。学生探讨后,教师归纳:四合院的建筑格局符合儒家的礼教思想和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居住在四合院,人们在满足衣食住行需要的同时,也得到了友谊和信任。院内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造景,居住者可分享大自然赐予的一片美好天地。居住在四合院,人与人之间容易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容易形成凝聚力和亲和力,有利于形成和谐气氛。

(三)传统文艺里的“和 ”文化。介绍中国书法中“和 ”字的演变,了解中国书法的演变及艺术魅力。让学生说一说:中国传统文化里含有“和”字的成语及古诗词,进一步感悟传统文艺及其中蕴含的“和”文化均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 从“大同思想”到“和谐社会”。了解“大同思想”到“和谐社会”的内涵,分析“和谐社会”的思想与传统文化的“和”、“合”思想有的关系,感悟从古至今传统思想的一脉相承。

归纳总结:传统文化的继承表现在: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传统建筑是展现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传统文艺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思想是传统文化影响的重要体现。

【情景探究二】 “和”文化在今天

说一说:“和”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及作用。

材料展示:中国梦与和谐社会。中国有13亿人口,个人愿望可能千差万别,但一个共同愿望,概括起来,就是希望社会和谐、发展、稳定,从这个意义上讲,实现中国梦,就是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又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十年*。中国民众深知和谐社会的可贵。构建和谐社会,是人们的共同理想和愿望,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促进社会和谐,是实现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义,是人们共同企盼的目标和结果。 中国的和平外交。随着中国实力的增强和国际格局的变化,一些国家和人士对中国的外交政策和战略意图仍存在不信任感或不当猜测。面对“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等等,中国重申和平外交及和平发展,致力于发展平等信任、相互支持、共同繁荣、世代友好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分析(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2)顺应社会发展的传统文化,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地促进作用;不顺应社会发展的传统文化,会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情景探究三】 如何对待“和”文化

材料一:“和”是儒家哲学重要的思想范畴之一。和”的思想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发展都能起着积极作用。

一、道德精神:“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感,“朝闻道,夕可死”的精神追求,坚毅的人格、积极的人生态度,尊老尚贤敬师和见利思义的人生准则。

二、现代价值: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团结;以人为本、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和为贵”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礼让为先、睦邻友好、和而不同的文化内涵使中国树立了良好的外交形象

材料二:“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迷信思想。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道德维系专制统治与等级社会,压抑人性,钳制思想,阻碍了科技的发展。 设问:你个人认为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应该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予以批判地继承。 【 综合探究 】

我们的家乡宁 夏历史文化悠久,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结合宁夏独特的民族文化,说一说,“和”文化在宁夏地方文化中的体现,应如何对待和发展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

推荐第6篇: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

一.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文化的继承性。分析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知道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而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则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碍社会发展的消极作用。明确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的道理;阐述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本领;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辩证观察和认识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过程:指导课前学生课前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探究中国传统习俗、建筑、文艺和思想,了解文化的继承性;利用课堂时间让个别小组代表展示探究成果,教师在学生探究得出结论的基础上加以归纳总结;在学习中,继续与学生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其他特性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明确其作用的双重性,并树立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2、方法:案例教学法

讨论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赏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分析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传统文化的特点,对传统文化的辩证认识

三.教学过程设计

1、传统文化面面观

(导入)张岱年老先生的话引出课题——传统文化的继承 (多媒体展示)元、明、清三代的青花瓷作品

设问: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陶瓷)什么瓷?——青花瓷

也许我们许多同学对青花瓷并不熟悉,但这种传统艺术品却与我们古老的文明的国度有着不解之缘,产于唐代,成熟于元朝,盛行于明代,而在清康熙年间达到巅峰,历史的车轮滚滚而过,几百年间,民族精神的火炬薪火相传,青花瓷不但没有灰飞烟灭,却因其珍贵而成为收藏家们的挚爱,因其绘画装饰清秀素雅而成为中国历代文人家居瓷器的首选,更因其间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而让某些人陶醉、歌唱„„

今年的春节晚会上,周杰伦演唱的歌曲——《青花瓷》以其独特的魅力征服了所有的观众,歌中古筝撩拨,牙板清脆,琵琶淙淙,中国风分外动人,加上周董含糊的哼唱,一种超凡的意境盎然而生„„

下面我们一起欣赏这首歌,在这之前,请大家留意:歌词中有哪些词汇传神地描绘出传世青花瓷的风采?—— (多媒体播放)《青花瓷》

学生:认真观看、思考、讨论。 师:提问并归纳总结。“素胚”“天青色”“仕女图”“牡丹”“泼墨山水画”等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词汇描摹了传世青花瓷的风采,周杰伦的唱腔柔情而古朴,略带江南戏曲的雏形,绝妙填词配复古音乐,构成了一首佳作。综观周董的歌,几乎每一首都在演绎着传统——民俗、古建筑、传统乐器以及影响着中国人几千年的“孝”都有所体现。

一言以概之,从周杰伦的歌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而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化的继承性„„

2、传统文化在今天

(过渡)接下来我们再运用上述事例,进一步探讨传统文化有哪些特点? (1)传统文化的民族性

当周杰伦站在春晚的舞台上,他要表达的不仅仅是对音乐的热爱,而是一个歌唱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年轻人,一个用传统去演绎现代、创造经典的歌手,一个黑眼睛、黄皮肤的“龙的传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的认同感,我们通过歌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可以明显感受到浓郁的中华民族风。这就是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的体现。 (2)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歌词中传达出的“孝”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之本,古代人们把它看作最重要的德行之一,甚至认为只有对长辈的绝对服从才是“孝”。而现代我们提倡的“孝”,则是周杰伦在歌词中表达出来的意思,即在长辈与晚辈人格平等前提下晚辈对长辈的尊敬,当然还有关爱和陪伴。

设问:从“孝”的演变,我们可看出传统文化具有什么特点? 也就是说,“孝”这种中华传统思想在世代相传中仍保留着基本特征――即尊敬长辈,但具体内涵却因时而变――即去除盲目的部分,封建的等级思想,顺应社会生活,强调了在人格平等前提下的尊敬与孝顺。 (3)作用的双重性

通过以上对“孝”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如果传统文化能够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内容能够与时俱进,就会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就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们成长的作用。

(过渡)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既可能起积极作用,又可能起消极作用,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继承传统文化,发挥其积极作用呢?

3、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 (展示)历届奥运会开幕式的特色

一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地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 (张艺谋)08奥运会开幕式之困惑

设问:面对浩如烟海的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如何继承,发挥其积极作用呢? 学生:思考,出谋献策。

师:总结归纳。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予以批判地继承,做到“移风易俗,古为今用”。

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的、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推荐第7篇: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 微山县第一中学 张玉峰 【教学目标】

一、知识

了解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在现代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延续及其影响,从而进一步了解文化的继承性。

分析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知道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既具有积极作用,又具有消极作用。 明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能力

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赏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分析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教学过程】

播放《说唱脸谱》视频:探究:该视频体现了中国哪一种传统文化?除了该文化外,中国还有哪些传统文化? 导入新课;

(一)传统文化面面观:

(课前请学生查找有关中秋节、四合院、京剧、“大同”思想等材料。)

传统文化包含的内容是广泛的,本课从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等方面,引导学生感受我们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活动一:请学生看图片(春节、中秋节、端午节、泼水节),学生分组讨论介绍这些习俗的由来以及这些传统习俗为什么能保留至今。

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归纳:第一,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 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第二,传统习俗得以保留至今的根本原因:习俗具有相对稳定性,习俗符合民族心理, 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活动二:请学生看图片(四合院),请一位同学介绍四合院的特点。 学生讨论:北京的四合院展现了哪些传统文化特色?

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归纳:四合院的建筑格局符合儒家礼教思想和道家天上合一思想。居住在四合院,人们在满足衣食住行需要的同时,也得到了友谊和信任。院内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造景,居住者可分享大自然赐予的一片美好天地。在四合院,人与人之间容易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容易形成凝聚力和亲和力,营造和谐气氛。

活动三:请学生看有关传统文艺(京剧、书法、武术等)的图片,请一位学生介绍京剧的由来和特点。

学生讨论:京剧至今仍能活跃在文艺舞台上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归纳:京剧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各种地方戏的精华,越来越具有魅力,鲜明的民族性使京剧至今仍能活跃在文艺舞台上。 活动四:请学生看图片(孙中山手书“大同书”),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大同”思想。 学生讨论:毛泽东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教师归纳:毛泽东所说的这句话表明,对于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道德观念等传统文化,我们应该批判继承。 以上从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等方面,我们感受到了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一)传统文化面面观

学生思考:通过对以上事例的分析,能不能概括出传统文化的内涵? 教师归纳: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从传统文化对我们产生的多方面影响中,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继承性。 活动五:自主探究:传统文化的继承形式 形式

传统习俗

传统建筑

传统文艺

传统思想

含义

影响

地位

例子

(二)传统文化在今天 活动六:多媒体展示: 材料一:古语云:“君子和而不同”、“和实生物”、“和为贵”,“家和万事兴”、“事各顺其名,名各顺于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材料二:胡锦涛总书记也指出:根据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学生合作探究:通过阅读以上两个材料,你能说出“和谐社会”的思想与传统文化的“和”、合”思想有怎样的关系吗?同时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哪些特点? 学生回答概括出后:传统文化的特点之一:相对稳定性

活动七:多媒体展示文字材料:中华民族的人无论身在何方大都会用相同的方式纪念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佳节;不同民族的人即使在同一国度,纪念各自传统文化的方式也不一样,体现了传统文化具有什么特点?

学生合作探究后总结概括出:传统文化的另外一个特点:相对稳定性 多媒体展示:

1、传统文化的特点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活动八:展示两幅图片——兰州女子杨丽娟痴迷刘德华与刘德华为父亲过生日

学生探究:他们的行为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哪一个重要的美德有联系?学生概括出:孝。 教师归纳:孝,就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辈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尔雅》:“善事父母为孝”。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的解释:“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活动九:多媒体展示两幅图片:岳母刺字和孔雀东南飞 学生合作探究:传统孝文化是否都起积极作用?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概括出

2、传统文化对于社会发展的双重作用。

一方面,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如果不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具体内涵一成不变,就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和人们成长的消极作用。

活动十: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呢?

将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进行辩论。正方:传统“孝”文化是财富,应全盘吸收。 反方:传统“孝”文化是包袱,应全盘否定。

教师归纳: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三)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活动十一:情感升华:学生合作探究:在当代我们如何尽孝呢? 教师归纳:

1、思想沟通,尊敬父母

2、小事做起,关心父母

3、自尊自强,回报父母 最后让学生观看视频《劝孝歌》,并进而总结:出世界上什么都可等待,唯有尽孝不可等待。 【板书】

一、传统文化的继承

(一)传统文化面面观

1、传统文化的含义

2、文化的继承性 (1)传统习俗的继承 (2)传统建筑的继承 (3)传统文艺的继承。 (4)传统思想的继承。

(二)传统文化在今天

1、传统文化的特点: (1)具有相对稳定性

(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2、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

(三))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教学反思】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我认为这堂课的设计总体效果很好,达到了教学前设计的目标,从我做为教者的角度我主要有以下几点感受:

1、不能过分拘泥于教材

教材固然是教学的依据,但是我们不能过分拘泥于教材。既要以教材作为方向引导,在具体教学中,又应灵活处理,甚至可以适当取舍。只要有利于学生学习便可,只要学生愿意学习便可。

2、难点的突破应打破常规,以学生为主体

所谓难点,可从两方面理解。一是学生由于其生活阅历知识结构等原因而导致的难于理解,不会应用:二是对教师来说由于知识本身的深度和学生理解力的浅度而构成的矛盾难于协调。因而,归结这两方面的原因还是与学生相关的原因较多,而“解铃还须系铃人”,我们突破难点可试着一改过去教师娓娓道来,学生听得云里雾里,甚至还有“不讲还有点懂,越讲越不懂”的局面。而应采取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法,让他们自己解决难点。

3、在新课改中,要合适地处理好“放”与“收”的关系

新课改比过去更关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有限的45分钟内如何合适地处理“收”与“放”的关系,我想应是课改向前推动的一个助推器,而本节课我觉得在这方面也存在如何处理好“收”与“放”的问题,期待与大家探讨.

推荐第8篇:《传统文化的继承》 教学设计

题 目《传统文化的继承》

姓名: 任教学校:

所教年级:高一

选用教材:高中思想政治必修2《文化生活》 课型:授新课 课时: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课时是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3《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的内容。本框题所处的第二单元《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深入文化现象的内部,从地域角度介绍了文化的横向传播,即世界文化与中华民族的交融与传播;从时间顺序介绍了传统文化纵向继承和发展,并通过整合介绍了文化创新,与第一单元相辅相成,共同完成了对文化的全面理解。第三单元谈到要发扬光大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必须采取本单元所讲的正确的文化传播、传承与创新的态度和方法。本单元介绍的文化的传播、传承、创新也是第四单元“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因此,第二单元在教材四个单元中处于核心地位。文化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又是文化创新的根基,而本框重点学习传统文化的含义、作用和继承,向前衔接了在多元化的世界文化中,如何尊重和培育自己的传统文化,向后又为今天如何发展创新传统做了铺垫,因此本框内容在教材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学习,提高学生对先进与落后传统文化的辨析能力,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

1.传统文化的含义、特点及其表现

(1)含义: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特点:历史继承性、相对稳定性、鲜明民族性 (3)表现: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

1 2.传统文化的双重性作用 (1)与时俱进——促进作用 (2)一成不变——阻碍作用

3.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本框题教学主要应集中精力解决“现实作用”和“对待态度”两个问题。

1.教学重点:传统文化的含义、特点、影响以及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依据:高中学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有比较多的感性认识,但在传统文化总体来讲有哪些特点、它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什么作用以及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应如何继承等内容缺乏理性认识,所以本课重在增强学生在这方面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突破:通过挖掘本土资源(千年建水古城),结合学生生活(春节),在相关文字和图片资料的基础上,通过问题设疑、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探究传统文化的特点以及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2.教学难点:传统文化的双重性

依据:多数中学生认识和对待事物还不能自觉地做到一分为

二、全面辩证,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比较狭隘,或是认为它是保守、封建的代名词,应完全抛弃,或是认为它是维系中华民族情感纽带,应全部保留。对这些方面如何区分和认识是需要提高认识和自身的分辨能力的。

突破: 通过观看春节相关视频及阅读材料,进行材料分析以设问导思、师生对话的方式共同探究,注重预设与生成的统一,并充分发挥启发式教学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特点分析:

高中学生信息量大,知识面广,对传统文化会有比较广泛的了解,但只停留在文化表象,缺乏对传统文化深层次的理解。部分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可能无法形成对传统文化客观与公正的评价。 2.知识障碍分析:

对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一知识点,学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学中教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动机和兴趣分析:

2 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开发本土资源,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的学习目的,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明确传统文化的含义、特点、作用及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够分辨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懂得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充分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自觉成为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享用者。

四、教学方法

教法:直观图示法、情境探究法、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 学法:自学感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五、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导案

六、教学过程(详案)

(一)导入新课

1.解析本节课要达成的课堂目标,明确任务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明确传统文化的含义、特点、作用及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够分辨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懂得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充分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自觉成为传统文化的继承 3 者和享用者。

2.图片展示:小城故事

展示千年建水古城图片(雄震东南朝阳楼,十七孔桥,朱家花园,孔庙,古城生活),导入传统文化继承性的四种表现形式,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分别写出与之相对应的文化现象。(自主学习---组内分享---小组代表展示)

设计意图:从身边事入手,让学生容易接受,感觉亲切,激发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为下一教学环节作铺垫。

(二)讲授新课 1.传统文化面面观

联系生活实际,尝试写出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分条叙述。

例:(1)传统习俗的继承: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 (2)传统建筑的继承:长城、故宫„„

设计意图:让学生更充分的参与课堂,真正充当课堂的主体。从生活观察体验中来感受传统文化。

展示: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 引导学生由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概括传统文化的含义。→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传统文化的含义及特点

通过对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了解,尝试归纳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有何特点?

(自主学习---抽查---如果存在问题,由小组内帮忙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班长解决,班长解决不了的,老师解决)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分析能力,通过传统文化的内涵可以知道传统文化具有历史继承性和相对稳定性,通过生活化的案例介绍鲜明的民族性这一特点;同时,小组合作探究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讨论、探究,产生共识,在 4 疑中思,思中辩,辩中悟,悟出传统文化的特点:历史继承性、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应有的时代性。

3.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

材料1:春节凝结了中国人的民族情感、伦理情感、生命意识、审美意识与宗教情怀。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 同时也是中国人情感得以释放、心理诉求得以满足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随着时代变迁,春节剔除了一些带有封建迷信的内容,被赋予了时代气息。在秦汉以前,贴春联的目的是驱鬼压邪,如今则是对未来的期望和祝福;在唐朝拜年目的是把仇恨解开,他们拜年的方式是下跪,现在我们的目的是团圆,方式也更多样……

材料2: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送礼、铺张浪费现象容易集中出现的时候。很多人借送红包、拜年等春节的传统习俗,行受贿之实。

阅读材料,分析传统文化有什么作用?

(自主学习---对子交流---小组合作学习----小组代表展示)

设计意图:结合春节这一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对材料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明确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传统文化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实现情感升华,突显政治学科特点。同时,引导学生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明确一成不变的传统思想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消极作用。培养学生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4.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观看视频《春节陋习面面观,不良陋习待改善》,结合所学思考:我们应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自主学习---对子交流---小组合作学习----小组代表展示)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学生交流合作,突出重难点,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真正实现把课堂还给学生。

5.传统文化在身边

5 观看视频1央视春节系列公益广告《回家篇》之《迟来的新衣》及视频2《常回家看看公益广告》,结合材料思考下列问题: (1)观看视频,谈谈你的看法?

(小组讨论---交流观点---小组代表展示----完成问题1)

(2)6月20日端午节,你准备如何过? (自主思考---个人展示---完成问题2)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结合本课所学知识,了解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冲突(“孝”与“不孝”“回家”与“不回家”),在两难选择中提升学生对事物辩证分析的能力,感悟文化,感悟生活,回归生活本身,学以致用,构建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当堂检测(自主作答--互批互改--赋分--甲乙对教--小组群教--学科小组长汇报)

1.(2014·四川文综)廉洁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楚辞》有“朕幼清以廉洁兮”之语,东汉王逸有“不受曰廉,不污曰洁”之释,《现代汉语词典》把廉洁解释为“不损公肥私;不贪污”,当代共产党人正践行“为民务实清廉”的新要求。这表明廉洁文化(

) ①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

②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继承性

③对政治经济发展有反作用

④具有社会历史性和生命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2014·安徽文综)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时代,“常回家看看”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历来被看作最基本、最重要的德行之一。过去,人们推崇“父母在,不远游”;现在,社会倡导“常回家看看”。这告诉我们,对待传统文化要(

) A.平等交流,相互借鉴

B.破除陋习,移风易俗

C.博采众长,求同存异

D.批判继承,推陈出新

3.(2014·北京文综)数间民居、一湾流水、挺拔的青松和结伴的人们…以丰子恺漫画为底稿的“中国梦”公益广告,亮相于全国大街小巷,向人们诠释着我国仁爱宽厚、孝悌友善等传统美德,引起了人们内心的共鸣。这说明传统美德(

) 6

A.只能通过特定的方式传播

B.必须按照原有的涵义理解

C.始终具有同样的社会背景

4.(2014·福建文综)精湛绝伦、底蕴深厚的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琴瑟齐鸣、管弦和谐的南音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独特的魅力赢得了世人的青睐。不过有人认为,一些面临失传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顺其自然地让它们被历史淘汰。对此,正确的态度是(

) A.反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保持世界文化的一致性 B.赞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特定的阶级和阶层服务 C.反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增强民族的文化认同感 D.赞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四)课堂小结

1.用图表的方式表示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的含义(内容)、影响、地位。

2.尝试梳理本课知识结构图。

(五)反思升华

1.本节课的核心主干是否达成知识网络构建? 2.在选择题的答题技巧和方法上是否有什么收获? 3.错题不能解决存在的原因有哪些?

(六)课后作业:“我的端午节” 精心设计:属于我的端午节。

七、板书设计

D.仍然具有巨大的时代价值

八、教学反思

把课堂还给学生

现目前各中小学都在尝试进行课堂模式改革,尝试打造高效课堂,结合我校乐育高效课堂模式及本节课的课堂教学,反思如下:

(一)优点

1、课程资源的充分利用。本课从当地丰富历史文化资源着手,整合课程资源让学生在感悟传统文化的同时,掌握知识,树立情感,培养能力,是新课改中生活化的体现。

2、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体现。整堂课的教学主要是以学生的展示活动为主,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发言,对学生的回答不要过多的点评,只归纳相关的知识点,让学生之间能有充分的思想交流和情感碰撞,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3、线索清晰,条理分明。主要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化的案例(如春节、回家)展开教学活动,课堂教学设计紧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总体而言,课堂的设计理念是按新课程的要求进行的,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所以在在知识的介绍和重点突破这两点都交给了学生去完成,注重通过在课堂上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事实证明学生的潜力是很大,对于我们政治课本上的知识,学生知道的未必就比老师少,学生也会有很多这方面的观点可以进行发掘,再加上有些观点从学生的口中表达出来会更有感染力和说服力,这样也可以更好的达到情感价值观的目标。本节课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基本上是来自自己身边的同学提供的,充分的体现了本节课的生成性,老师在这当中要做的只是点评与引导,指出学生思考的方向。这也正切合了乐育、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要求。

(二)存在的问题

1.准备不够充分。教学内容过简,在教学准备这一方面可以加大知识容量,拓展学生的视野从而更好的丰富课堂。

2.课堂教学管理能力较弱。在学生进行探究的时候对于时间的把握还不够,这反映出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8 3.重难点不够突出,材料、视频解析不够深入。本节课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但教师对重难点的把握和解析并不到位,浮于表面。

4.反馈和评价不到位。对于学生的回答应给与积极正面的评价,多鼓励学生。遗憾的是课堂上过于紧张忽视了对学生的评价。

(三)反思小结

1.教学活动中要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不应该只是一句空话,当教师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会发现学生的学习能力比我们想象得要强得多。而课堂也会因此而散发生机与活力。

2.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适度恰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也很重要,但不能过度,适度地把握,便会拥有一堂有生命力的课堂。

推荐第9篇: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li)

教学内容: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教案第课时第周日期:月日

主备课:黎舒兰

传统文化的继承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文化的继承性,分析传统文化具有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解析中华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阐述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

2、能力目标:探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的能力;分辨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领悟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传统文化的特点

难点:对传统文化的辩证认识

教学方法

实例教学法、讲授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视频:中国传统文化欣赏 运用课件中的一个传统文化的视频。让学生观察视频中的出现了何物?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东西出现在什么时候,现在还有没有?是不是过去的全都要保留下来?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含义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或者运用广东五邑中医院三伏天的针灸疗法这一事例)

(一)传统文化面面观

1、传统文化的含义——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学生思考: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是否有关联(只用简单提及,不涉及过多的内容,因为后面我们会有专门的知识讲解)相对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是母文化或本土文化;相对于现代文化,它是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文化。文化一旦形成,就会薪火相传、稳定延续下去,这就是文化的继承。这种继承非常重要,为什么呢?因为没有传统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也就是说,我们总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开始新的生活、发展我们时代文化的。而这种继承,就表现在社会生活各方面中。

2、传统文化继承性及其表现

阅读课本,指导学生完成下列表格:

(1)传统习俗(含义、作用、一些习俗的来历)

(2)传统建筑(风格、结构独具魅力:中国的皇家园林和四合院)

(3)传统文艺(诗词歌赋的文学、吹拉弹唱的戏曲、花鸟山水的绘画等,丰富的内涵) (4)传统思想(内容: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道德观念。大同观念从古至今的发展演变,由朴素到科学的过程)

(二)传统文化在今天(特点)

从课件中的传统文化的面面观(习俗、建筑、文艺、思想)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特点之一:

1.文化的继承性。(板书出来)除此以外我们还感受出什么呢?

展示课中的图片(或者例:贵和思想,浩然正气(奥运会开幕式上“和”的变化) 教材中的贵和、浩然正气等材料,总结出第二个特点 2.相对稳定性。

指导学生分析以下两则材料:你能说说“和谐社会”的思想与传统文化的“和”、“合”思想有怎样的关系吗?

“和谐社会”中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将“和”、“合”思想顺应社会生活的变化,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去掉其思想中将天神化的糟粕的内容,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3.鲜明的民族性。 例:中国红,每逢佳节倍思亲等事例。讲明作为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形成本民族的性格、心理、道德的培养有重要作用,使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两岸情结) 3.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作用。(让学生学会一分为二的分析,并且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对传统文化不加分析的表达其促进作用或者阻碍作用)。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例如,清明开设网上拜祭;如何看待“孝”文化。或者采用课本P43的两个观点。 析:“孝”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重要组成部分。在封建社会“孝”是封建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维系政权的一个重要工具;一切听命于“一家之长”的观念,使人们往往屈从于独断权威或传统的家族礼教,失去了独立的人格,形成了家族关系中的不平等。另一方面“孝”又包含尊老、敬老、养老以及亲亲、爱人、爱国的思想,是中华民族家族和睦、邻里相亲、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引出第三个部分:

(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1.传统文化的意义(对民族国家、对个人)思考:传统文化对我们是财富还是包袱,运用此观点的引入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从这个层面上可以看出近年来国家重视传统节日的意义所在)。

2.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关键在于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待合理的,健康的文化,要继续保持发扬;对待落后的、腐朽的文化,要“移风易俗”,自觉加以改造或剔除。 板书设计:

备注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推荐第10篇:08教学设计:《传统文化的继承》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 曾春林

教学目标:通过本框题的学习,使学生懂得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的特点,懂得传统文化具有双重作用,辩证的看待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传统文化的在今天的特点,辩证看待传统文化。

教学难点:传统文化作用的双重性。

教学思路:通过回顾关于文化的多样性的知识引出传统节日的由来,切入传统文化的话题。通过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绘画、传统戏曲的介绍,总结出中国核心传统思想——“和合”思想。由此思想过渡到古代“大同世界”之政治理想。由此理想与当今世界的差距,引出中国当前倡导的建立“和谐世界”的理念。通过让学生分析“和谐世界”的理念和古代“大同世界”之政治理想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概括出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特点,体现出传统文化的时代特色。由中国现代版的标志联想到传统标志,引出长城,得出传统文化具有鲜明民族特征的结论。由长城是国家的墙到城市的墙、家庭的墙、单位的墙,引出中国传统的“墙文化”。请同学分析墙文化的作用,概括出传统文化的作用具有双重性,得出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后,通过探究孔子的观点“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活动,让学生切实体验应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教具的使用:电脑课件、黑板、粉笔。

在教具的使用中,运用对比法,中国孩子和伊拉克孩子之间的对照。

运用留空法,让学生填上适当的语句表达他们此刻的想法。

运用声音与图像的配合。

运用传统戏曲和现代歌曲的对照。

材料的使用:材料丰富但主题一致,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附材料:京剧《捉放曹》录音、《我的中国心》录音。相片若干。 过程见课件

本课亮点:

首先,课堂结构体现生活逻辑和理论逻辑的统一。生活之树长青,它是我们一切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的发祥地。生活逻辑是理论逻辑的起点,理论逻辑是生活逻辑的本质。路老师从元宵节观花灯引入新课,接着又讨论元宵的寓意,引出中国人“和美”的追求。从家庭的墙,单位的墙,到城市的墙,引出中国传统的“墙文化”。“元宵”和“墙”成了意象,它是生活的又是逻辑的,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实现生活逻辑和理论逻辑的统一。

其次,教学资料的开掘基于书本,既在情理之中又出人预料。中国孩子和伊拉克孩子之间的对比,传统戏曲和现代歌曲的呼应,和谐世界和大同世界的辨别,材料的声音与图像结合,加之教师个人的艺术修养,既生发于教材之中,又溢出于教材之外。使教材这样的平面纸制媒介,自然地亲切地走入学生的心中。

第三,师生互动是认知活动与情意活动的统一。认知是行为的方向,情意是行为的动力,无情意的认知是枯燥的,无认知的情意是混沌的,师生互动的最佳状态是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的统一。在品味吴冠中先生的画《四合院》,在聆听京剧《捉放曹》,在思辨“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过程中,师生体味到四合院的温馨,捉放曹的悲凉,以及智慧的收获。

第11篇:优质课比赛《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

河源中学 曾利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依据高中思想政治课《文化生活》(必修三)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第二框题的内容而设的。第二单元的核心内容是围绕文化的传播、继承和创新即文化的传承,探讨人类文化的发展,如果说文化传播是文化横向积累的过程,那么文化继承就是文化纵向积累的过程。本课围绕传统文化的继承这个主题,继续讲述文化传承的过程。具体内容有:第一目“传统文化面面观”介绍传统文化的含义、表现形式;第二目“传统文化在今天”介绍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双重作用;第三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介绍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传统文化的继承性;分析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解析中华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阐述继承传统文化,发货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

2.能力目标:探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的能力;分辨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悟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树立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2.教学难点: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作用

四、学情分析

1.在学习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时,学生已经学习了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相关内容,对传统文化有了基础的认识。

2.河源是一个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客家古邑,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客家文化瑰丽多姿。但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较深,对自己身边的 1 传统文化容易忽视。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或地方文化进行介绍和挖掘,从而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在实践中学会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3.高二的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可以在教师引导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五、教学策略

本节课主要采用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通过视频介绍、情景创设、师生互动和总结、学生朗读、讲练结合等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学会自主学习。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七、教学过程

(一)朗读导入:

师: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独树一帜,独领风骚,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到底什么是传统文化,我们当地有哪些传统文化,他们有何特点,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的对待这些传统文化,我们又该如何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共同来探讨“传统文化的继承”这一框的内容。下面就请同学们齐声朗读传统文化的继承的内容。(教师板书)(学生读,略)

(二)讲授新课(通过播放视频进入新课教学)

播放“河源客家文化介绍”的视频进入第一目题“传统文化面面观”的新课教学。在播放视频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根据学案设计的问题进行学习并思考问题。(板书)

问题探究一:视频中“吊灯”“舞龙狮”“祠堂”,这些分别展示了传统文化的哪些方面?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通过问题设置,引导学生根据材料,回归课本,并且从历史性、民族性、时代性引出传统文化的含义。请同学回答问题,略)

1、传统文化的含义(板书)

在学生对问题的回答中,总结传统文化的特点,引出传统文化的含义。学生在书上划线、标志,教师不作具体展开。引导学生从传统文化的含义中,提炼传

2 统文化的两个特点:继承性和相对稳定性。

问题探究二:传统文化的继承性表现在哪些方面?阅读课本P39-41,并完成导学案的表格一

2、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

问题探究:小河今年刚上大学。在新生见面会上,他想向大家介绍他的家乡——美丽的河源和客家文化。 假如你是他,你会怎么介绍?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经历谈谈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并牵引着学生围绕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和传统思想方面总结。然后由老师点拨并小结传统文化的表现)(学生答,略)

(1)传统习俗的继承

①含义: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或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②影响: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影响 ③地位: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2)传统建筑的继承 ①含义: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

②影响: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③地位: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3)传统文艺的继承 ①文学艺术,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 ②有悠久的历史,蕴藏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③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传统思想的基础

①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

②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 ③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二目题:传统文化在今天

师:传统文化形成于过去,流传至今天。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有什么样的特点,对国家、社会和个人又有什么影响呢?

合作探究:材料一:清明节是中国人集中表达对逝者哀思的特定时间。扫墓、踏青、折柳等,体现了清明节缅怀、感恩和亲近自然的文化传统。近年来,网

3 上祭奠、家庭追思、献花遥祭等,为清明祭扫添增了新的表现形式,并且为大众所欢迎。既可表达我们自己对亲人的怀念,又体现了环保意识。

问题: (1)清明节在今天,它有哪些变化? (学生答、略)

(通过材料中的传统文化的变与不变,引导学生总结传统文化的继承性和相对稳定性)

1、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

2、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 (1)传统文化保留着基本特征

(2)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自主探究:材料二:清明扫墓,是许多海外华人不变的传统。海外华人不仅会为亲人扫墓,也会缅怀早期华人移民、祭拜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既表达了海外华侨华人对先祖的敬仰之情,也增强海外华侨华人的民族认同感。

问题:(2)为什么海外华人也保留着扫墓的传统呢?(学生答、略) (引导学生从传统文化的作用: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体现了一种民族情怀、民族凝聚力,总结传统文化的鲜明的民族性)

3、传统文化的鲜明民族性

(1)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 (2)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 (3)是维系民族生产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自主探究:材料三:每到清明时期,一些陈规陋习便有所回潮,例如在墓地燃香放炮,引发山火事故;在农村一些地方还因扫墓产生山林争执,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使清明节变得不再清明。

问题: (1)传统文化在这里起着怎样的作用? (2)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为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从第一课文化的双重作用考虑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的作用)

4、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

(1)传统文化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2)传统文化一层不变,则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碍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4 第三目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引导学生从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结合文化对社会、国家、民族和个人的作用来回答)

1、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原因

(1)(从民族、国家和社会的角度)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 (2)(从个人的角度看)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全面发展,更好的创造新生活。

2、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3)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教师应适当的导入第四课第二框和第五课的内容,从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对该知识点补充完整)

八、课堂练习

1、(2015广东卷)有学者认为,传统戏曲在写意的,程式化的表演变迁中体现的,古典诗词在格律、句式的变化中坚持了押韵、平仄和诗情意象,书法在不同流派的发展中扔投射出基本笔法和气韵。因此,文化的精神传承比技艺传承更重要,这一结论的合理之处在于看到了A ①发展中的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共性和规律 ②传统文化形式的创新具有不同时代的共同要求 ③传统文化所蕴涵的精神具有内在稳定性 ④对待传统文化应坚持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A ①③ B ①④ C②③ D②④

2、(2014年安徽文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历来被看作最基本、最重要的德行之一。过去,人们推崇“父母在,不远游”;现在,社会倡导“常回家看看”。这告诉我们,对待传统文化要D A.平等交流,相互借鉴

B.破除陋习,移风易俗 C.博采众长,求同存异

D.批判继承,推陈出新

3、(2013广东文综)2013年1月,教育部发布贯彻《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要求将书法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甲认为,这样可以化解汉字书写危机;乙认为,在键盘时代学书法是浪费时间。据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D)

①甲的合理之处在于认识到传统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根源 ②乙的不足之处在于漠视了新媒体时代书法的文化价值 ③书法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形成完美人格 ④书法教育传递传统文化的精神,培养审美能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2016新课标I)陕西省地方戏“华阴老腔”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声腔刚直高亢、磅礴豪迈,却因表现形式单调难以吸引观众,面临传承危机。2016年,华阴老腔演出团队与摇滚歌手与合作,将传统民族音乐与现代摇滚音乐相结合,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联袂演唱《华阴老腔一声喊》,引起巨大反响。“华阴老腔”焕发新的生机给我们的启示有A ①优秀传统文化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②满足人民大众需要的优秀传统文化才有强大的生命力 ③与现代流行文化融合是优秀传统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④传播手段与传播形式的创新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前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2016新课标II)我国杂技历史悠久,因表演技巧高超而深受观众喜爱。在现代,我国杂技融入音乐、舞蹈等元素,利用声、光、电效果,配以情景故事,既惊险刺激又妙趣横生,许多节目蜚声海内外。我国现在杂技艺术蜚声海内外,主要得益于D ①现代传媒超越时空的传播功能

②用现代流行艺术元素取代传统艺术元素

③在继承传统基础上满足了现在观众的审美需求

④以现代艺术手段展现我国杂技的民族特色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九、课堂小结

1、传统文化的含义

2、传统文化的特点

(1)传统文化的继承及其表现:①传统习俗的继承;②传统建筑的继承;③传统文艺的继承;④传统思想的继承。

(2)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保持基本的特征,又能因时而变

(3)传统文化的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产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3、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1)传统文化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2)传统文化一层不变,则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碍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4、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原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全面发展,更好的创造新生活。

5、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2)推陈出新,革故鼎新;(3)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十、课外作业

习近平强调,春节是万家团圆、共享天伦的美好时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近年来,河源将家训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有机结合,在全市开展“传扬家训,崇尚十德,日行一善”的活动。请思考:(1)家训是什么? (2)为什么要传扬家训,重视家庭、家教和家风?(3)如何传扬家训?

十一、教学评价

7 1.指导学生进行教学评价。明确评价的具体内容,以学生自评为主。肯定优点的同时,指出问题所在,以及改进建议等。

2.教师自我评价。本课采用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符合新课标要求,也符合教学需要。就地取材,更贴近学生生活,容易产生共鸣。

十二、板书设计

一、传统文化的继承

(一)传统文化面面观

1、传统文化的含义

2、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

(二)传统文化在今天

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3、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

(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原因

2、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第12篇:高中思想政治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

高中思想政治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

设计

高中思想政治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传统文化的继承》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题内容。本框题是对第三课内容的拓展和提升,在肯定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展示和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进而紧扣“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对待传统文化”这一现实性主题逐步展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从知识能力上看,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同时具有一定的认知、思辨和实践能力,为理解传统文

化在今天的作用奠定基础。 从学习心理上看,传统文化渗透在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有密切联系,学生对这一课题有浓厚的兴趣。但是,由于缺乏社会文化知识和生活经验,看问题容易产生片面性,被现象所迷惑。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由社会调查实践到感悟传统文化,由理解传统文化再到实践中辩证对待传统文化。

三、设计思想

本框题教学设计以泉州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背景,以“泉州入选全国文明城市候选名单”为引子,以学生设计 “泉州文化旅游线路”为主线,进行层层深入设问,引导学生由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现象进行分析思考概括出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和含义,进而探讨在现代社会继承传统文化的作用和正确的态度。

这样处理教材是为了贯彻新课程理念,尊重、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设

良好师生互动的课堂。针对教材内容,在教学资源的选取、教学环节的安排上,遵循“三贴近”原则,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理解生活,热爱生活,更好的融入生活。从而实现由生活知识到学科知识的升华,实现教学目标。

四、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阐述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的要求,本框题教学目标设置如下:

1、知识目标

懂得什么是传统文化;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明确传统文化的作用。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辩证分析传统文化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传统文化的表现和作用

难点: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准备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布置学生进行分组探究活动:就泉州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工艺等收集素材,并根据收集结果设计一条能够展示泉州历史文化名城风采,展现闽南文化特色的文化旅游线路。 分组合作探究,从网络、报刊以及到实地调查访问获得相关资料,并制作成课件,指定中心发言人。

(二)课堂教学 教学

环节 教学

内容 教学活动 设计 意图 多媒体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导入 播放《海峡名城泉州》城市宣传片视频,导入新课。 观看视频

体验感悟

从身边事入手,让学生容易接受,感觉亲切,激发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为下一教学环节作铺垫。 展示:播放《海峡名城泉州》城市宣传片视频。

2、活动感悟突出重点

1、传统文化面面观 (1)传统文化的表现 设问一:最近,泉州入选全国文明城市候选名单。这必将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泉州旅游,作为一名泉州人,为了向来宾展示泉州历史文化名城的风采,展现闽南文化元素,你将如何向来宾介绍你的家乡泉州呢? 设问二:“博物馆启智之旅、戏曲文化之旅”如何展示泉州传统文化特色? 设问三:传统文化主要通过哪些形式表现出来?

学生展示“泉州文化旅游线路”探究成果:博物馆启智之旅:泉州(南建筑博物馆—泉州陶瓷博物馆—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戏曲文化之旅(泉州戏曲的“五朵金花”:南音、梨园戏、木偶戏、高甲戏、打城戏)。 学生思考 讨论交流 学生思考 讨论交流

让学生更充分的参与课堂,真正充当课堂的主体。从生活观察体验中来感受传统文化。 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明确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落实教学目标, 学生展示博物馆启智之旅、戏曲文化之

旅图片和音相等相关资料。 展示:

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

传统习俗传统工艺传统建筑传统文艺 传统思想 (2)、传统文化的特点 设问:传统文化表现的各个方面,可以共同概括出哪些特点? 学生思考

讨论交流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明确传统文化的特点,实现知识与能力目标的统一。 展示: 传统文化特点:

继承性;相对稳定性;时代性;鲜明的民族性 (3)、传统文化的含义 引导学生由传统文化的特点概括传统文化的含义 学生思考

讨论交流 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明确传统文化的含义。 展示: 传统文化的含义

2、传统文化在今天 传统文化的作

用 播放余光中《乡愁》视频,同时结合08年12月15日两岸实现大三通的时政材料。 设问:闽台缘博物馆很好的展现了海峡两岸人民同根同源,但一弯浅浅的海 [1] [2] [3] 下一页

第13篇:继承传统文化——通讯

继承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

北码小学 毕作刚

北码小学组织学生观看《学道德模范,颂中华经典,做有德之人》电视专题片。为了引导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大力弘扬中华文化,教育学生“做一个有道德的人”,2012年6月6日,北码小学组织全体学生观看了《学道德模范,颂中华经典,做有德之人》电视专题片,并要求学生写观看笔记及学习感想。全体同学积极参加此项活动,有的还结合成学习小组,共同学习。在学习感想中,同学们一致认为,通过多个道德模范平凡而伟大的事迹,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光芒,更明白了自己肩负的弘扬传统文化、践行北京精神的历史重任。

通过观看《学道德模范,颂中华经典,做有德之人》电视专题片,开拓了学生的视野,陶冶了学生的情操,缩短了学生与道德模范之间的距离,学生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激发了学生们做一个有德之人的决心。

第14篇:继承优秀传统文化

当时间的沙漏漏下最后一粒沙粒,金子的本色才会如此灿烂;当贝壳的泪痕划过最后一瞬,珍珠的色彩也会如此耀眼。当六年的养分在体内积累,毛竹的生机也会如此蓬勃。

正是由于历史的洗礼,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最终诞生了华夏女儿的独一无二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使命。材料中所说的那个歌星的经历,正是由于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观念的更新形成的。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现如今,知道重阳节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感恩节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情人节的人越来越多,可知道七夕节的人越来越少了。对于我们先辈留下来的许多传统节日,我们中的许多人都几乎全都置于脑后了,这难道不是一种崇洋媚外吗?这难道是我们口口声声说到的责任感吗?然而,我们身边其实有许多人在为我们做榜样,他们能坚守自己的信念,鼓励人们学习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著名学者马寅初不就是吗?他积极提倡我们青少年应当多多学习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虽然世界正在多元化,但是,我们传统的中化文化不能丢!因此,我们是否想过,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否会被他国文化所取代?这个答案须靠我们用行动来回答。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继续发展的基石,是我们共同保护,共同继承的使命。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让我们坚定信念,共创美好未来!忆往昔,若不是司马迁的沥尽心血,怎会有《史记》的鸿篇警后人,若不是李时珍的跋山涉水,怎会有《本草纲目》的福祉遗万年代;若不是曹雪芹的五次易稿,怎会有《石头记》的哀婉催人泪?看今昔,是谁苦心钻研十余载,终使两星成?是谁奋斗十八年,终抱金牌归?是钱学森!是申雪与赵宏博。他们是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中的坚定,他们是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中的不懈。正是由于继承和传扬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才使得他们能够这般坚定,这般执着。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虽如一根小小的火柴,但仍能点亮一片星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虽如一片绿叶,但能点缀整个春天;传统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虽若驾一叶扁舟,但仍能惊动一片大海。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生命的支撑,成功的基石。

[简评:]

全文论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只在文章第二段末尾提了一下材料并作出一个判断,却再无对这个判断作任何分析论证,其余文字则完全与命题要求无干,判作“偏离题意”,依据“补充细则”中“关于评分标准”第5条,计15分。(冠华作文网)

第15篇:中华传统文化骨干教师培训班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

一、课程设计指导思想与理念

贯彻新课程要求,尊重、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开设良好师生互动的课堂。在教学资料的选取,教学环节的安排上,遵循“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理解生活,热爱生活,更好的融入生活,让学生深刻体会政治原来政治课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得如此紧密,它就是在讲我们的生活,让学生乐学、易学,爱上政治课。

二、教学内容及教材分析

1、《传统文化的继承》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模块3《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题内容。

本框题分为三个目:(一)传统文化面面观,(二)传统文化在今天,(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围绕“传统文化的继承”这条主线,分别分析什么是传统文化,为什么要继承传统文化;怎样认识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双重作用;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2、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阐述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

3、本框题地位:我们今天享有的文化,是在世代传承和创新的基础上形成的,而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只有善于继承吸取传统中精华的东西才能更好的发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让我们看的得更远。所以如果我们不理解继承,不理解继承的意义,那也不能准备把握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可以说这一框是学好下一框和下一课的铺垫,本框对整单元甚至整个文化生活的学习都非常重要。

三、学情分析

1、在“韩流”、“日潮”等外来文化的强烈攻势下,不少学生盲目崇尚外来文化,追捧外来文化,甚少关注我们的传统文化,不了解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通过本框的学习,从直观的赏析入手,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思辩中进一步明确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形成正确的观点。

2、高二学生经过中学阶段的学习,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接触了解了不少的传统文化,具备一定归纳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能够自主地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文化行为。这为教师引导他们通过分析传统文化的一些具体内容从而形成正确的认识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3、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在体验,感受中形成、归纳知识点。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介绍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在现代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延续及其影响,让学生了解文化的继承性。 分析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知道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而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则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碍社会发展的消极作用。

明确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的道理;阐述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培养分辨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能力,通过对“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的作用”,以及“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的分析,尝试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2、过程与方法

从学生生活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入手,通过丰富的图片,资料,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增强感性认识。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探究、讨论中形成观点,掌握知识。 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观点、态度,并且能学以致用。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体现新课改学生主体地位。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赏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分析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五、教学重点、难点

文化的双重作用;辩证看待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继承观。

六、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探究法、讨论法、引导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第16篇:4.1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原教案)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介绍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在现代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延续及其影响,让学生了解文化的继承性。

分析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知道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而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则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发展的消极作用。

明确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的道理;阐述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能力目标

感受中国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和传统思想等在现实生活中的深远影响,认识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培养分辨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能力,通过对“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的作用”,以及“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的分析,尝试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赏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分析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三、教学难点 传统文化在今天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

相关图片资料及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让学生课前预习教材并发现问题,搜集有关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和文化的由来及特点的相关资料。

2、思考教材中的“探究活动”

(二)讲授新课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关于文化传播的相关内容,了解到文化传播在促进中外文化继承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将一起继续学习和探究新的内容: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继承。

在进入新课之前让同学们看几幅图片,看看有没有同学了解这些传统文化的

来源,知道它有哪些特点。 问题探究一:

(1)你知道它们的由来吗?

(2)你能列举出传统文化的哪些特点?

一、传统文化面面观

展示图片:针灸 京剧 书法和绘画

(中国风歌曲:半城烟沙 半面妆 悲曲 长衣袖 床前明月光 春熙路旁 蝶离飞 断桥残雪

发如雪

故人叹 蝴蝶 花甲 花落随 回音 诀别诗 看穿 兰亭序

梨花香 龙鳞 庐州月

牡丹江 娘子写 七夕 千里之外 秦月楼 青花瓷 青衣 清明雨上 如果当时 若相惜 三国恋

少年游 诗人的眼泪

蜀绣 谁动了我的琴弦 苏三说 岁堤春晓 桃花开 天下 无瑕 西关

西厢 月光 仙剑问情 潇湘雨 笑望蝶

烟花易冷 一句一伤 忆长安 姻缘 葬英雄 诛仙恋 醉赤壁 醉青楼)

师问:我们能否运用以上事例,进一步探讨传统文化有哪些特点?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传统文化是:

1、历史上沿传下来的民族文化,产生于过去,打上了历史的烙印;

2、本土文化,是人们长期共同生活的积淀,带有自己民族的特色,

3、既存在于历史中,也存在于现实中;

4、渗透在现实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师设问:通过以上事例的分析,能不能概括出“传统文化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探讨,可以分小组讨论)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并保留在一个民族的现实生活中。其形成过程说明文化具有继承性。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从传统文化的多方面影响,我们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继承性。

结论:文化具有继承性。

传统文化包含的内容是广泛的,下面我们从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等方面,一起来感受我们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1、传统习俗

师问:我国传统习俗你知多少?你知它们的由来和演变吗? 学生举例: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

师设问: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中秋节的由来呢?(学生发言) 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八月节。时在夏历八月十五日,正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它与春节、元宵节、端午节并称四大传统佳节。两汉时已具雏形,时在立秋日。唐朝时出现观月、赏月、饮酒对月等活动。北宋太宗年间,始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八月是作物收获季节,庆丰收、贺团圆,“花好月圆人寿”便成了中秋节的主题。中秋节阖家团圆,月亮升起时,献月饼、瓜果以祭月,这一习俗延续至今。

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总是在潜移默化感染和熏陶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问题探究二

设问:你能说说这些传统习俗为什么能够保留至今吗?(学生讨论)

通过大家的探讨和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两点。

第一,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第二,传统习俗得以保留至今的根本原因:习俗具有相对稳定性;习俗符合民族心理,具有民族性。

2、传统建筑

请同学们看图片:北京的四合院和菊儿胡同,故宫,福建的客家土楼,陕北的窑洞,江南的水乡,蒙古的毡房等。

问题探究三: 有人说,传统民居占用了太多的土地资源,在人口日益增多的今天,我们应该将其彻底抛弃。你认为呢?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蒙古族的蒙古包,哈萨族、藏族使用的毡房,易建易拆,是移动的,使用起来非常方便,不占用土地资源;有些传统民居确实占地过多,但传统建筑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予以适度保留,不可全部抛弃。

3、传统文艺 展示图片:《诗经》、四大名著、京剧、传统书法和绘画等。

4、传统思想

师设问:你们知道中国有哪些影响深远的传统思想? 学生讨论举例:儒家思想中的“和”、民本思想、诚信、中庸、“大同思想”等。

师归纳总结:儒家思想等-----中国传统思想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在我们现在生活中仍然可以感受到它的影响,更详细内容且听下一个探究活动详解。

以上只是从多个不同方面看传统文化,当然传统文化还有很多其他不同的表现形式,这里我们没办法一一列举,就像奥运会开幕式上因为时间的关系,张艺谋导演也没办法将中国全部的特色文化都搬到舞台上。所以传统文化的其他表现形式就留着同学们课后再去探究。

师:既然传统文化存在于现实中,那么,今天的传统文化是怎样的呢?

二、传统文化在今天

请同学们看图片及视频短片:

问题探究四:

1、你知道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打上了哪些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烙印吗?

2、印章早在四五千年前就已经在中国出现,是渊源深远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这体现了传统文化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3、这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会徽体现了:

中国的传统思想:诚信;

中国传统文学艺术:印章、篆刻与书法; 中国的传统习俗:用红色表达着强烈的生命感和旺盛的生命力,代表着喜庆、

热烈与祥和。

„„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的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因时而变。

老师归纳以上内容,大家一定受到了启发,你能说说还有哪些内容吗?(自由发言)

传统文化体现在会徽上,这说明了:

会徽从传统思想、文学艺术和习俗的角度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今天,各民族保持自己的民族文化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传统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1)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会徽中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学艺术和习俗,是在世代相传过程中一直保留着其基本特征,而延续到今天的。因此,我们说传统文化具有稳定性。但是,也应看到这种稳定是相对的,它的具体内容也会因时而变,会徽就是将保留至今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很好的结合在一起,使传统文化具有了时代感。所以,传统文化的稳定性是相对的。

(2)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民族性的特点,那么,在现实生活中,传统文化会起着怎样的作用呢?

请同学们看以下两个材料:

材料一:古语云:“君子和而不同”,“和实生物”、“和为贵”、“家和万事兴”、“事各顺其名,名各顺于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材料二: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指出:根据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问题探究五:设问:通过阅读以上两个材料,你能说说“和谐社会”的思想与传统文化的“和”、“合”思想有怎样的关系吗?(学生讨论)

学生探讨后,教师归纳:

“和谐社会”中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将“和”、“合”思想顺应社会生活的变化,去掉其将天神化的糟粕的内容,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3)顺应社会发展的传统文化,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通过以上对“和谐社会”思想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如果传统文化能够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内容能够与时俱进,就会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的作用。

(4)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会阻碍社会进步、妨碍人的发展

传统文化如果一成不变,就会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哪位同学能列举这方面的事例呢?(学生自由发言)

既然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既可能起积极作用,又可能起消极作用,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呢?如何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呢?

以传统思想“孝”为例。

教师启发:“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家庭

和睦,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孝”里包含了尊老、敬老、养老等积极的一面,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大孝子,有很多孝的典故,如卧冰求鲤、为母埋儿等。我们在被他们的孝心感动的同时,在继承他们孝的思想的同时,是否还有其他一些的感触、思考呢?或者说传统道德里的“孝”有没有不符合我们时代要求的一面呢?

问题探究六

请问:在今天,我们应如何认识“孝”道呢?

传统“孝”里有一些愚孝的成份,例如《论语》里说的“父母在,不远游”“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等,我想也是值得商榷的。

在物质条件不太富足的古代社会,在面临生存危机时,人们更需要物质上的满足,往往认为让父母衣食无忧,锦衣玉食,那就是孝了。而在物质生活得到巨大改善的今天,很多老人也不需要向子女索要生活费,老人更需要的是精神的慰藉,希望子女多点陪在身边,常打打电话,常回家看看,就象歌曲《常回家看看》唱的那样。

在现代社会中也涌现了许多的孝子,他们可能没有卧冰,没有埋儿,但一样感人肺腑。如湖北“一女养八老”的刘春枝。

所以,对待包括“孝”在内的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的、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个人才能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国家与民族才能兴旺发达。

课堂小结:设问: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你能够归纳出我们今天学习“传统文化的继承”这一框,应该形成哪些基本理念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传统文化的继承性:在了解传统文化形成的基础上,感受文化的继承性。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所起到的作用: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在现实生活中,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内容与时俱进的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们成长的消极作用。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如何让传统文化在继承过程中得到发展,是我们下一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课堂练习:

1、下列属于传统文化的是( ) ①传统习俗②北京故宫、长城③张家界自然风景区④《论语》⑤达芬奇《最后的晚餐》⑥延安宝塔

A、①②④⑤⑥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⑥ D、①③④

2、下列关于传统文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传统文化打上历史的烙印 B、传统文化带有自己的民族色彩 C、传统文化只存在于历史中

D、传统文化渗透在现实生活中的各个角落

3、“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这句话主要强调了文化的( ) A、继承性 B、积累性 C、稳定性 D、民族性

4、下列属于传统文化的特点的是( ) 1)、具有民族特色 2)、一旦形成永不变 3)、具有强大的继承性 4)、在本民族有广泛的认同感 A、124 B、234 C、134 D、123 5.在传统文化中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的是

A、传统习俗

B、传统建筑

C、传统文艺

D、传统思想

6、2005年4月,5月台湾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先后率团访问大陆,受到大陆民众的热烈欢迎。大陆民众最感动的句是“我们都是中国人”。因为:

A、讲这一句话就能实现中国统一

B、我们的传统文化的血脉中,有着对祖国统一的认同感 C、国民党、亲民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D、台湾所有的政党都是承认一个中国的

课后作业: 材料一:清明节是中国人集中表达对逝者哀思的特定时间,祭祀扫墓是其中一项重要的节目活动。

材料二:每到这个时期,一些陈规陋习便有所回潮,有的在墓地燃香放炮,把墓地搞得乌烟瘴气,引发山火事故;有的搞祭品攀比,助长奢靡之风;还有的借祭祖扫墓之名,搞封建迷信;有的在祭扫活动中动用公车,甚至用公款支付有关费用;在农村一些地方还因扫墓产生山林争执,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使清明节变得不再清明。

因有人说我们应该取消明节举行祭祀扫墓活动,你赞同吗?并说明你的理由。

补充资料:

1、京剧:作为一个独立的剧种,京剧的诞生大约在1840年至1860年。京剧是徽剧汉剧在吸收其他地方戏营养的基础上形成的。京剧有明确的角色分工;在念白上改用京字京韵;在音乐上以西皮、二簧为主要曲调,并以胡琴为主要伴奏乐器;在表演上唱、念、做、打并重,并有固定的程式规范。京剧是中国戏曲最有代表性的一个剧种。

2、针灸:起源于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针刺法,萌发于新石器时代,当人们发生某些病痛或不适时,用尖锐的石器按压疼痛不适的部位,使原有的症状减轻或消失。最早的针具是砭石,后来逐渐发展成青铜针、铁针、金针、银针,直到现在用的不锈钢针。灸法的起源与火的发现和使用有着密切关系,当身体有不适时,用火烘烤得以减轻,继而用各种树枝作为施灸工具,逐渐发展到针灸。针灸早在公元6世纪就传到了朝鲜、日本等国,现在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

已传到世界各地。

3、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近代经过考证,关于中国文字起源,一般认为在距今约5000-6000年左右的黄河中游仰韶文化时期,已经创造了文字。我们的汉字,从图画、符号到创造、定型,由古文大篆到小篆,由篆而隶、楷、行、草,各种形体逐渐形成。在书写应用汉字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世界各民族文字中独一的、可以独立门类的书法艺术。

第17篇:高中政治教案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原教案)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介绍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在现代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延续及其影响,让学生了解文化的继承性。

分析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知道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而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则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发展的消极作用。

明确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的道理;阐述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能力目标

感受中国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和传统思想等在现实生活中的深远影响,认识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培养分辨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能力,通过对“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的作用”,以及“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的分析,尝试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赏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分析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三、教学难点 传统文化在今天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

相关图片资料及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二)讲授新课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关于文化传播的相关内容,了解到文化传播在促进中外文化继承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将一起继续学习和探究新的内容: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继承。

在进入新课之前让同学们看几幅图片,看看有没有同学了解这些传统文化的来源,知道它有哪些特点。 问题探究一:

(1)你知道它们的由来吗?

(2)你能列举出传统文化的哪些特点?

一、传统文化面面观

展示图片:针灸 京剧 书法和绘画

师问:我们能否运用以上事例,进一步探讨传统文化有哪些特点?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传统文化是:

1、历史上沿传下来的民族文化,产生于过去,打上了历史的烙印;

2、本土文化,是人们长期共同生活的积淀,带有自己民族的特色,

3、既存在于历史中,也存在于现实中;

4、渗透在现实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师设问:通过以上事例的分析,能不能概括出“传统文化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探讨,可以分小组讨论)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并保留在一个民族的现实生活中。其形成过程说明文化具有继承性。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从传统文化的多方面影响,我们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继承性。

结论:文化具有继承性。

传统文化包含的内容是广泛的,下面我们从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等方面,一起来感受我们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1、传统习俗

师问:我国传统习俗你知多少?你知它们的由来和演变吗? 学生举例: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

师设问: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中秋节的由来呢?(学生发言)

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八月节。时在夏历八月十五日,正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它

与元宵节、端午节并称三大传统佳节。两汉时已具雏形,时在立秋日。唐朝时出现观月、赏月、饮酒对月等活动。北宋太宗年间,始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八月是作物收获季节,庆丰收、贺团圆,“花好月圆人寿”便成了中秋节的主题。中秋节阖家团圆,月亮升起时,献月饼、瓜果以祭月,这一习俗延续至今。

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总是在潜移默化感染和熏陶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问题探究二

设问:你能说说这些传统习俗为什么能够保留至今吗?(学生讨论) 通过大家的探讨和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两点。

第一,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第二,传统习俗得以保留至今的根本原因:习俗具有相对稳定性;习俗符合民族心理,具有民族性。

2、传统建筑

请同学们看图片:北京的四合院和菊儿胡同,故宫,福建的客家土楼,陕北的窑洞,江南的水乡,蒙古的毡房等。

问题探究三: 有人说,传统民居占用了太多的土地资源,在人口日益增多的今天,我们应该将其彻底抛弃。你认为呢?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蒙古族的蒙古包,哈萨族、藏族使用的毡房,易建易拆,是移动的,使用起来非常方便,不占用土地资源;有些传统民居确实占地过多,但传统建筑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予以适度保留,不可全部抛弃。

3、传统文艺

展示图片:《诗经》、四大名著、京剧、传统书法和绘画等。

4、传统思想

师设问:你们知道中国有哪些影响深远的传统思想?

学生讨论举例:儒家思想中的“和”、民本思想、诚信、中庸、“大同思想”等。 师归纳总结:儒家思想等中国传统思想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在我们现在生活中仍然可以感受到它的影响,更详细内容且听下一个探究活动详解。

探究。

师:既然传统文化存在于现实中,那么,今天的传统文化是怎样的呢?

二、传统文化在今天 请同学们看图片及视频短片:

问题探究四:

1、你知道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打上了哪些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烙印吗?

2、印章早在四五千年前就已经在中国出现,是渊源深远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这体现了传统文化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3、这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会徽体现了:

中国的传统思想:诚信;

中国传统文学艺术:印章、篆刻与书法;

中国的传统习俗:用红色表达着强烈的生命感和旺盛的生命力,代表着喜庆、热烈与祥和。

„„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的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因时而变。

老师归纳以上内容,大家一定受到了启发,你能说说还有哪些内容吗?(自由发言) 传统文化体现在会徽上,这说明了:

会徽从传统思想、文学艺术和习俗的角度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今天,各民族保持自己的民族文化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传统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1)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会徽中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学艺术和习俗,是在世代相传过程中一直保留着其基本特征,而延续到今天的。因此,我们说传统文化具有稳定性。但是,也应看到这种稳

以上只是从多个不同方面看传统文化,当然传统文化还有很多其他不同的表现形式,这里我们没办法一一列举,就像奥运会开幕式上因为时间的关系,张艺谋导演也没办法将中国全部的特色文化都搬到舞台上。所以传统文化的其他表现形式就留着同学们课后再去

定是相对的,它的具体内容也会因时而变,会徽就是将保留至今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很好的结合在一起,使传统文化具有了时代感。所以,传统文化的稳定性是相对的。

(2)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民族性的特点,那么,在现实生活中,传统文化会起着怎样的作用呢?

请同学们看以下两个材料:

材料一:古语云:“君子和而不同”,“和实生物”、“和为贵”、“家和万事兴”、“事各顺其名,名各顺于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材料二: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指出:根据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问题探究五:设问:通过阅读以上两个材料,你能说说“和谐社会”的思想与传统文化的“和”、“合”思想有怎样的关系吗?(学生讨论)

学生探讨后,教师归纳:

“和谐社会”中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将“和”、“合”思想顺应社会生活的变化,去掉其将天神化的糟粕的内容,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3)顺应社会发展的传统文化,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通过以上对“和谐社会”思想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如果传统文化能够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内容能够与时俱进,就会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的作用。

(4)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会阻碍社会进步、妨碍人的发展

传统文化如果一成不变,就会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哪位同学能列举这方面的事例呢?(学生自由发言)

既然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既可能起积极作用,又可能起消极作用,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呢?如何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呢?

以传统思想“孝”为例。

教师启发:“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家庭和睦,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孝”里包含了尊老、敬老、养老等积极的一面,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

子为父隐”等,我想也是值得商榷的。

在物质条件不太富足的古代社会,在面临生存危机时,人们更需要物质上的满足,往往认为让父母衣食无忧,锦衣玉食,那就是孝了。而在物质生活得到巨大改善的今天,很多老人也不需要向子女索要生活费,老人更需要的是精神的慰藉,希望子女多点陪在身边,常打打电话,常回家看看,就象歌曲《常回家看看》唱的那样。

在现代社会中也涌现了许多的孝子,他们可能没有卧冰,没有埋儿,但一样感人肺腑。如湖北“一女养八老”的刘春枝。

所以,对待包括“孝”在内的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的、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个人才能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国家与民族才能兴旺发达。

课堂小结:设问: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你能够归纳出我们今天学习“传统文化的继承”这一框,应该形成哪些基本理念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传统文化的继承性:在了解传统文化形成的基础上,感受文化的继承性。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所起到的作用: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在现实生活中,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内容与时俱进的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们成长的消极作用。

时,在继承他们孝的思想的同时,是否还有其他一些的感触、思考呢?或者说传统道德里的“孝”有没有不符合我们时代要求的一面呢? 问题探究六

请问:在今天,我们应如何认识“孝”道呢?

传统“孝”里有一些愚孝的成份,例如《论语》里说的“父母在,不远游”“父为子隐,许多大孝子,有很多孝的典故,如卧冰求鲤、为母埋儿等。我们在被他们的孝心感动的同

第18篇:政治学科教师招聘《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政治学科教师招聘《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传统文化的继承。2.理解传统文化的特征。 【能力目标】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确立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态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辩论赛,激发对政治学习的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传统文化的特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难点】

树立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三、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情景创设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环节

一、视频导入

播放《天天向上-中华礼仪之美》,学生通过视频观看,了解到中华5000年的传统文化,无论是衣食住行等各方面。

环节

二、新课讲授 (一)传统文化面面观 1.传统文化的含义

学生通过观赏视频,结合日常生活说一说自己心中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概念总结: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概念解析:学生小组内分享各自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加深对概念理解。 (1)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打上了历史的烙印带有民族色彩 (2)保留在现实生活中—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渗透到各个领域 (3)具有相对稳定性—一直存在,世代相传 2.传统文化的继承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传统文化的图片或资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并且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解说,例如其产生和变革的过程,表现形式等。

傣族泼水节(图片配乐)—感受传统习俗 配乐朗诵唐诗宋词—感受传统文艺

小组介绍中国传统建筑:故宫、吊脚楼、蒙古包—感受传统建筑 赏读孙中山手书“大同书”—感受传统思想 活动总结、教材梳理: (1)传统习俗的继承

概念: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地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2)传统建筑的继承

概念: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中国古代建筑意气独特的结构体系、优美的艺术造型、丰富的艺术装饰,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地位: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3)传统文艺的继承

概念: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焰。中国传统文艺,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为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地位: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传统思想的继承

概念:传统思想,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等。 地位: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总结后,提出问题:传统文化的特征 (二)传统文化在今天

学生组内讨论总结传统文化的特征,并结合生活实例解说。 1.相对稳定性

(1)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 (2)相对稳定性—它的具体内涵能够因时而变 2.鲜明的民族性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紧接着,教师引发提问,传统文化有什么作用?小组结合日常生活讨论。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总结出: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愚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案例展示:

近年来,“国学热”可谓持续升温——从有大学开办国学院、国学讲座,到接连出现的国学短信、少儿读经班、“孟母堂”及国学博客圈,以及汉服热、成人礼的兴起;放大到国际背景,从全球联合祭孔,到孔子学院在不少国家纷纷建立,以及汉语热在世界范围的升温等等——所有这些都引起了学术界和媒体的强烈关注,引发了如何重新评价儒教与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在现代中国的地位及作用、当代中国是否需要“重振国学”、“重振国学”该如何接续文脉等问题的争论。引发学生思考,我们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学生思考后,会产生不同的答案,将这些答案大致分为两种观点,组织辩论赛。 经过辩论学生总结出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辩证认识,移风易俗。

(1)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2)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加以改造和剔除。

环节

三、巩固提高

教师给出一些关于传统文化继承的小情景,学生用所学知识演绎,展示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从而对所学知识加深记忆,加以利用。

环节

四、小结作业

学生分享本节课的收获,以学生叙述,教师执笔代写板书。课后回顾本节课所学,并能将所学知识加以利用,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五、板书设计

以上就是中公资深讲师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的讲解,希望能对考生有所帮助!

中公讲师张梦娜

注:本文章用于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版权为“中公教师考试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或摘编。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公教师考试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文章来源:中公青海教师考试网

第19篇: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识记传统文化的含义及其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了解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2) 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以及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的重要意义。

(3) 理解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懂得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理解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2、能力目标

(1) 结合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我国的发展道路,体会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和作用。

(2) 学会辩证地观察问题、认识问题,善于区分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3) 利用教材提供的情景和问题,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初步探究学习的能力。

3、感情、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内容,我们要认识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确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理解继承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成为传统文化自觉的传承者和享用者。

二、教学重难点

1.文化继承与发展的辩证关系 2.传统文化在今天的影响

三、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本课学习要点的介绍 (1)、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2)、传统文化的特点 (3)、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新课导入

学生活动:P39的活动材料,多媒体图片展示

①针灸起源于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针刺法萌发于新石器时代,当人们发生某些病痛或不适时,用尖锐的石器按压疼痛不适的部位,使原有的症状减轻或消失。最早的针具是砭石,后来逐渐发展成青铜针、铁针、金针、银针,直到现在用的不锈钢针。灸法的起源与火的发现和使用有着密切关系,当身体有不适时,用火烘烤得以减轻,继而用各种树枝作为施灸工具,逐渐发展到针灸。针灸早在公元6世纪就传到了朝鲜、日本等国,现在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已传到世界各地。 ②京剧,清朝光绪年间形成于北京。其前身为徽剧,通称皮簧戏,同治、光绪两朝,最为盛行。同治、光绪年间皮簧班中陆续出现了一批著名演员,他们善于吸取其他地方戏的各种优点,并在艺术形式方面敢于革新尝试,迅速促进了皮簧戏的发展,终于形成一个崭新的剧种----京剧。近百年来,这个剧种遍及全国,已成为中国影响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剧种。

③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近代经过考证,关于中国文字起源,一般认为在距今约5 000-6 000年左右的黄河中游仰韶文化时期,已经创造了文字。我们的汉字,从图画、符号到创造、定型,由古文大篆到小篆,由篆而隶、楷、行、草,各种形体逐渐形成。在书写应用汉字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世界各民族文字中独一的、可以独立门类的书法艺术。

4、内容分析

(一)、传统文化面面观

1、传统文化的含义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保留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对稳定性。

2、传统文化的继承性:文化的继承性表现在文化经过积累和较长时间的发展一旦形成,就 薪火相传,不断延续下去。——稳定并持久,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

3、传统文化继承的表现 (1)传统习俗的继承

A.概念: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B.地位: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例如: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2)传统建筑的继承 地位:(建筑是立体的文化,凝固的艺术)中国古代建筑以自己独特的结构体系、优美的艺术造型、丰富的艺术装饰,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并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例如:我国的建筑分为宫廷建筑、民用建筑、宗教建筑、桥梁建筑、园林建筑和城市建筑几大部分。 天坛简介:圜丘的尺度和构件的数量集中并反复使用“九”这个数字,以象征“天”和强调与“天”的联系。天坛祈年殿以圆形、以蓝色象征天,殿内大柱及开间又分别寓意一年的四季、二十四节气、十二个月和一天的十二个时辰(古代一天分十二时辰,每时辰合两小时)以及象征天上的星座──恒星等。处处“象天法地”是古代“明堂”(中国古代帝王专用的一种礼制建筑,处处象天法地)式建筑仅存的一例,是中国古文化的载体。

(3)传统文艺的继承

──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中国传统文艺,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等为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

(4)传统思想的继承 A.概念:传统思想,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是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B.地位:中国传统思想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经和整个中华民族血脉相连,成为民族精神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是中华民族经济文化的核心。

例如:古语云:“君子和而不同”,“和实生物”、“和为贵”、“家和万事兴”、“事各顺其名,名各顺于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指出:根据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和谐社会”中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将“和”、“合”思想顺应社会生活的变化,去掉其将天神化的糟粕的内容,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二)传统文化在今天

1、传统文化的特点 (1)相对稳定性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A.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稳定性 B.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相对稳定性 学生活动:举例分析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 例如:我国传统文化崇尚“浩然正气”,今天我们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正气”,同时赋予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内涵;南京一中的“正人文明公约”,增加了学生的修身养性。

(2)鲜明的民族性

──作为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精神根基) 学生活动:学生朗读“乡愁”的诗,感受两岸文化的共同性,体现民族性。

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席慕蓉:“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2、传统文化的内容应与时俱进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要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

学生活动:阅读P1-3/42,了解传统文化在今天的发展具有哪些显著的特点?并举例分析。

(1)传统文化必须与时俱进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能够而且必须因时而变。 例如:我国古代婚礼分六个阶段,称为“六礼”,依次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与现在的婚礼有巨大的差别。

(2)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

学生活动:前面我们学过的文化具有怎样的双重作用?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起促进作用,落后的腐朽的文化起阻碍作用)

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与时俱进的传统文化)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消极作用。

(提示:划分标准不是性质的优与劣,而在于是否变化发展) 例如:前面举例的“和”“合”思想发展到“和谐社会”思想。而忠的思想相对发展的就慢,甚至发展为“义气”,反而是有害于社会。

(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学生活动:P43的观点,你赞成哪一个,为什么? (既不能全盘接受,也不能全盘否定,其意义在于)

1.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意义)

(1)从民族、国家、社会的角度来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

(2)从个人角度来看,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例如:忠、愚忠、义气;忠、忠于人民(而不是某个人、君主)的利益、以社会发展为己任

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1)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学生活动:列举一些积极的传统文化内容 例如:宽容、仁厚、诚信

(2)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例如: “二十四孝图”中的“刻木事亲”“埋儿奉母”的故事让人感到冷酷无情;“孝感动天”“卧冰求鲤”“哭竹生笋”迷信思想严重;这些具体做法是不可取的。“埋儿奉母”: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卧冰求鲤”: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3、观点碰撞

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是财富 ?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是包袱?

4、课外作业

过年,曾经是多么让人心跳,让人渴望的字眼。贴对联、放鞭炮,在热闹的人群中放声欢笑。但这一切,正在逐渐淡去,是外来文化的冲击,还是传统文化的丧失?怎样营造浓浓的过年气氛,值得每个人去思考。

你认为春节所传递的哪些传统文化值得我们去传承?

第20篇:传统文化的继承 教案

传统文化的继承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懂得什么是传统文化;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明确传统文化的作用。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辩证分析传统文化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传统文化的表现和作用

难点: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教学方法】情景讨论法、小组探究法、分析讲授法、活动启发法。 【教学设计】

2006年6月10日,中国迎来了第一个文化遗产日。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将被确定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为什么我国要设立遗产日?(政府重视保护传统文化。)

一、传统文化面面观

传统文化包含的内容是广泛的,下面我们从四个方面: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和传统思想,一起来感受我们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1、传统习俗

请学生说说你知道哪些中国习俗吗?(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你知道上述习俗的由来和演变吗?(以端午节为例。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因遭到楚国当朝权贵排挤,而在政治上不得志。楚国灭亡后,屈原为表达对楚国的忠诚投汨罗江自尽。屈原死后,人们担心屈原的尸体被江中的鱼给吃掉,于是往江中投入饭团喂食,以保住屈原的尸体。)

P40探究——你能说说端午吃粽子的习俗为什么能够保留至今吗?(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传统习俗得以保留至今的根本原因:习俗具有相对稳定性;习俗符合民族心理,具有民族性。)

2、传统建筑

中国地域辽阔,不同民族的民居有不同的建筑风格,即使是汉族,在不同的地域也有不同的建筑风格。你所知道的传统民居有哪些?(蒙古包、竹寨、窑洞、苏州园林、上海石库门、周庄水乡建筑、北京四合院。)

现在的北京城是700多年前的元代开始兴建的。正规的四合院是坐北朝南,由北房、南房东西厢房四面围合而成,并由此而得名。四合院建筑的布局,是以南北纵轴对称布置和封闭独立的院落为基本特征的。大家知道北京的四合院展现了哪些传统文化的内涵吗?(四合院的建筑格局符合儒家的礼教思想和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居住在四合院,人与人之间能产生一种凝聚力与和谐气氛,一种安全稳定感和归属亲切感。)

P40探究——有人说,传统民居占用了太多的土地资源,在人口日益增多的今天,我们应该将其彻底抛弃。你赞同这种观点吗?(传统民居并不一定占用了太多的土地资源,比如蒙古草原上的蒙古包,它作为少数民族的传统民居是可移动的。传统民居即使是占用了太多的土地资源,我们也可以在保留原风格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加工改造。如北京菊儿胡同住宅楼的设计,即保留了四合院的建筑风格,又改变原来的平房四合院的模式,改为高层建筑四合院,节约了土地资源,又保留了传统文化。)

3、传统文艺

你知道哪些传统文艺形式?(古代文学、传统戏剧、传统绘画。)

作为一个独立的剧种,京剧是在徽剧汉剧吸收其他地方戏营养的基础上形成的。京剧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各种地方戏的精华,使京剧越来越具有魅力,以及鲜明的民族性使京剧至今仍能活跃在文艺舞台上。

4、传统思想

《大同书》描绘的大同社会的蓝图大致是:去掉了国界,军队和监狱都不存在,地球合成一个公政府,管理公共生产事业和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没有等级之分,无种族之别,男女各自独立;家也毁灭了,男女“婚姻之事不复名为夫妇”,儿女由公政府抚养,人们生老病死之事,“皆政府治之”。总之,这种大同社会是个“至平、至公、至仁”的社会。

P41探究——“毛泽东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毛泽东的话表明了对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道德观念等传统思想继承的重要性。这些思想经过几千年发展,是中国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有重大影响。)

通过以上分析,能不能概括出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并保留在一个民族的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其形成过程说明文化具有继承性。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从生活中传统文化对我们的影响,是可以感受到文化的继承性。)

请学生从含义、意义、地位三个角度总结归纳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

二、传统文化在今天

1、传统文化的特点

既然传统文化存在于现实中,那么今天的传统文化是怎样的呢? 请同学们看图片:

你知道“会徽”蕴涵了哪些中国的传统文化吗?(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思想:诚信;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学艺术:印章、篆刻与书法;体现了中国的传统习俗:用红色表达着强烈的生命感和旺盛的生命力,代表着喜庆、热烈与祥和。)

这些传统文化体现在会徽上说明了什么问题?(传统文化体现在会徽上说明了:会徽从传统思想、文学艺术和习俗的角度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今天各民族坚持自己的文化民族特性是至关重要的,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一直保留着其基本特征,它的具体内涵也会因时而变。会徽中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学艺术和习俗,是在世代相传中一直保留着其基本特征,而延续到今天的。因此我们说传统文化具有稳定性。但是也应看到这种稳定是相对的,它的具体内容也会因时而变,会徽就是将保留至今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很好的结合在一起,让传统文化具有了时代感。所以传统文化的稳定性是相对的。

阅读书本P39,了解传统文化还有哪些特点?(历史性、民族性、现实性、渗透性。)

2、传统文化的内容应与时俱进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民族性的特点,那么在现实生活中,传统文化会起着怎样的作用呢? 请同学们看以下两个材料:

通过阅读以上两个材料,你能说说“和谐社会”的思想与传统文化的“和”、“合”思想有怎样的关系吗?(“和谐社会”中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将“和”、“合”思想顺应社会生活的变化,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去掉其思想中将天神化的糟粕的内容,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通过以上对“和谐社会”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如果传统文化能够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内容能够与时俱进,就会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就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们成长的作用。

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既然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既可能起积极作用,又可能起消极作用,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呢? P43探究——你认为,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是财富还是包袱?(传统文化中能够符合社会发展要求,体现时代精神的因素是社会的财富,应当予以保留。如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对于我们今天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仍有积极意义,赋予共产党员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时代新内涵。反之是社会发展的包袱。如封建社会女人裹脚,极大地摧残着妇女的身心。这种封建陋习继续保留与我们讲求男女平等的文明社会是格格不入的,应当予以剔除。)

请同学们看图片:

思考: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应该如何认识“孝”道?(“孝”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之本。在封建社会,“孝”被异化为封建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维系政权的一个最重要的工具;一切听命于“一家之长”的观念,使人们往往屈从于独断的权威或传统的家庭礼教,失去了独立的人格。另一方面,“孝”从它本身意义出发,所包含的尊老、敬老、养老,以及亲亲、爱人、爱国,正是中华民族的一大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家庭和睦、邻里相亲、社会稳定的重要内在因素。因此,孝道已被列为中华传统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所以我们要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的、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2、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

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个人才能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国家与民族才能兴旺发达。

传统文化继承教学设计
《传统文化继承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