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长城谣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20:39:24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长城谣》教学设计

《长城谣》教案

【教学目标】

1.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游子挥之不去的乡思乡愁,并获得审美愉悦。

2.通过学习和训练,使学生会欣赏诗歌,更好地品味诗歌。3.学习仿写诗歌。 【教学重点】

体会情感,把握意象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有一种情感,曾经流淌文人骚客的笔端,像涓涓的细流汇成的江河。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杜甫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李白 而现在,

乡愁是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

请同学们看屏幕上这些诗句,告诉我,这是一种什么的情感? 明确:乡愁、乡思。

有人说,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像华夏民族这样依恋故土,所以,只要有背井离乡,就会有乡愁,乡愁如血液一般,从古至今流淌在华夏儿女体内。今天,我们来学习《长城谣》,倾听台湾诗人席慕蓉对故国的一股深情。

1

二、作者简介

席慕蓉,1943年生。蒙古族女诗人。原籍内蒙古查哈尔盟明安旗。蒙古名字全称穆伦席连勃,意为浩荡大江河。“慕蓉”是“慕伦”的音译。她是蒙古族王族之后,外婆是王族公主。在父亲的军旅生活中,席慕蓉出生于四川。十三岁起在日记中写诗,十四岁入台北师范艺术科,后又入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1964年入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专攻油画。毕业后任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副教授,举办过数十次个人画展,出过画集,多次获多种绘画奖。1981年,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席慕蓉的第一本诗集《七里香》,一年之内再版七次。其他诗集也是一版再版。

席慕蓉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清新、易懂、好读也是她拥有大量读者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乡愁》“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一棵开花的树》。

三、赏析《长城谣》

1.回顾《乡愁(余光中)》的赏析方法,由此引入学习。2.先学生读,再教师范读,让学生作比较,谁得更好?好在哪里?

⑴正音、释词。 焉支 隘口 蹲踞 荒莽 焚起 敕勒 ......⑵学生讨论划分节奏,教师巡视指导,然后集体解决难点。 3.全体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整体感受诗的内容和情感。

4.明确诗的体裁:诗根据内容的侧重和运用表达方式的不同分为三类:叙事诗、抒情诗和哲理诗,这首属于抒情诗。

5.老师提问,启发思考:是抒情诗就要用具体的物来寄托和抒发心中的情,这个物就叫意象。

男女生轮读,想象。借助了什么意象?(长城 黄河 敕勒川 阴山下 月色)

6.探究诗的第

一、二节

⑴提问:诗人借长城这个意象,向我们回顾了什么?(学生自由朗读、讨论)

提示:回顾了华夏各族互相征战、杀戮的历史,诉说了诗人对长城难以言表的激情。

⑵提问:长城是无情的,而诗人却对长城怀有一种复杂的激情,请同学们再深一层思考,诗人心中的长城,是一座怎样特殊的建筑

2

呀?然后把你思考的结果,填在横线上(屏幕打出)①第一节:长城是 的见证。

②第二节:长城是 的象征,寄托着诗人的

之情

7.这种爱国之情非常非常的浓烈,你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第二节)这一节,是激情迸发的诗章,大家朗读时,一定要有饱满的感情。

8.自由朗诵第二节诗,朗读提示:可轻读、慢读第

一、二句,读第三句时重读、稍快,形成语气上的强烈对比,突出由抑而扬的情感波动。

9.探究诗的第三节

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情感发展至极点便演化为梦境,于是诗人梦到了记忆与想象中的故乡——“敕勒川 阴山下”,月色如水,乡愁似海。同样象征中华民族的黄河,此时也不知不觉“流进我不眠的梦中”。

⑵齐读,感受作者浓烈的思乡情怀。

11.再读全诗,感悟《长城谣》的思乡情结,力求成诵。

四、小结。

五、作业:

1.收集你所喜爱的席慕蓉诗歌作品。2.按下列要求仿写: ⑴诗句形式:

①尽管……/尽管……/你……

②为什么……/而……/有……/有……/有……

⑵可以将“①②”连起来写,也可以分开来写,也可以写一句二句。

⑶要传达一种感情。 ⑷要有具体可感的事物。

推荐第2篇:长城谣教学设计(共)

篇1:长城谣教案 《长城谣》

席慕容

班级:八(2)班

时间:2014/04/03星期四上午第二节

地点:多媒体课室

授课人:张丽芬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表现的主题,体会诗歌抒发的情感。

2、学习朗读诗歌,在反复朗读中感悟诗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握诗歌的基本思想。

难点:学习诗歌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情景教学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

播放音乐《长城谣》,长城图片

提问:谁来给我们介绍一下长城呢?

过渡:长城,对我们每个中国人来说最熟悉不过了,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无论是身在祖国还是异乡,它始终连着华夏儿女的心房。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席慕容的《长城谣》,再次谛听游子的乡音。

二、介绍作者:席慕容 ; 写作背景

三、字词快餐

焉( yān)支 隘(ài)口 蹲(dūn)踞 荒莽(mǎng) 焚(fén)起 敕(chì)勒川

四、朗读节奏训练(听录音,说说朗读诗歌应注意什么?) ?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 ?尽管/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 ?多少个隘口/有多少次悲欢啊 ?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 ?蹲踞在/荒莽的山巅 ?冷眼/看人间恩怨

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

写你/不能成篇

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

火中/有你万里的躯体

有你千年的面容

有你的云??你的树??你的风

敕勒川???阴山下 今宵月色/应如水

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 身旁流过

流进我/不眠的梦中

五、整体感知 全班同学朗读全诗,思考并回答问题

1、这首诗的主题意象是?

2、抒情主线是?

六、诗歌赏析

(一) 理清结构,分析每小节讲了什么内容?

(二) 学习第一节

1、你从简洁质朴的文字里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找出修饰“长城”这个抒情意象的词语。

为什么说长城是”无情“、”冷眼“的?

(三) 学习第二节

1、长城为什么会使诗人唱不成声,写不成篇,一提起便烈火焚起呢?

2、第二节表达了诗人对长城的什么情感?

3、”万里的躯体“,”千年的面容“分别指什么?

(四) 学习第三节

1、“敕勒川,阴山下”是出自哪首诗的?它和作者有何关系?与长城、黄河又有何关系?

2、这首诗的主题意象是长城,为什么又写到了黄河?

3、诗歌结尾写黄河“流进我不眠的梦中”,既然“不眠”,又何来的“梦”呢?说说你的理解

(五)合作探究

(讨论)这首诗的意象最重要的是长城,作者为什么要用第二人称来写长城?

(六) 小结

(七) 作业

1、背诵《长城谣》

2、完成练习册的相关内容

板书设计

长 城 谣

席慕容

第一节,审视历史,凸现长城的沧桑

第二节,借助长城,倾诉满腔的热忱 思乡之情

第三节,依托梦境,流露深沉的乡思 2 篇2:长城谣 初中音乐教案 《长城谣》

学校 北潞园学校

姓名 李雅鹤

日期 2014.4

一、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目标

在学唱歌曲《长城谣》的过程中,体验抗日战争时期我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爱国情感;感受并领悟歌曲中对家乡和亲人的眷恋之情,在潜移默化中建立对家乡、对亲人的热爱之情。积极、自信的参与歌唱实践活动,有感情的演唱《长城谣》,并尝试用歌声表达爱国情感。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聆听、表现歌曲《长城谣》过程中,通过体验、模仿、练习等方法,学习歌唱方法,逐步提高演唱技能和歌曲演唱效果。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习呼吸、吐字、咬字等歌唱方法,准确演唱《长城谣》。

2、掌握从音乐要素入手分析、处理歌曲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感受歌曲情感内涵,准确演唱歌曲《长城谣》。

准确把握歌曲各部分情绪变化,掌握一定的歌唱方法,用歌声表达情感。

(二)教学难点

1.“奸淫掳掠苦难当”这一乐句的换气及演唱速度与力度的把握。 2.歌唱的呼吸与咬字、吐字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发声练习: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设计意图:发声练习采用《长城谣》中的部分旋律有助于提高歌曲学唱的效率。《长城谣》中以开口字居多,用“a”母音做声音训练有助于本歌曲的学唱。】

(二)导入

以歌曲《长城谣》为背景音乐,播放一组抗日战争时期的图片,教师加画 外音,导入歌曲。

(画外音:一段耻辱的历史,一段痛苦的回忆。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东北三省、华北平原、甚至大半个中国。中华五千年的繁荣与辉煌都在这混浊不清的世界中晃动、消失。祖国有难,汝当前锋,无数中华儿女怀着强烈的爱国情,献出了他们不屈的灵魂与宝贵的生命。那段自从大难平地起,奸淫掳掠苦难当的岁月虽然已经过去,但每当我们回顾起这段历史的时候,内心仍然甚表沉痛??)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为歌曲的演唱和分析处理做铺垫】

(三)新授

1.简介《长城谣》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设计意图:揭示本节课学习内容,使学生初步了解歌曲的来历和词曲作者】 2.初听歌曲

教师:弹唱歌曲

学生:初听歌曲,体验歌曲情绪谈感受

【设计意图:教师范唱比播放录音使学生对歌曲的感受更直观,更亲切】 3.复听歌曲

(1)教师播放歌曲视频录音,对学生提出复听要求。学生边打拍子边小声哼唱旋律,并找出渐慢乐句。

(2)教师对该乐句(渐慢乐句)做节奏处理,解决难点。

【设计意图:带着任务聆听使学生精力更集中,打拍子有助于学生感受歌曲速度的变化,从而找出歌曲中的难点乐句,为突破难点奠定基础。】 4.学唱歌曲

(1)视唱乐谱、打拍子、填歌词

【设计意图:识谱、打拍子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在唱歌课中不容忽视,应作为常规训练】

(2)教师带学生演唱,熟悉歌曲

(3)对比聆听童声合唱《长城谣》,请学生自己找差距 (4)教师通过示范、讲方法,辅导学生解决歌唱中的问题

(5)运用tt作曲软件辅助教学,请学生演唱歌曲第一段词

【设计意图:作曲大师软件有伴奏音响和词谱同步走的功能,应用起来十分方便,也弥补了教师弹琴时顾及不到更多学生演唱效果的不足。】

(6)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反复实践、练习

(7)运用方法解决演唱问题:

预设问题一:开口字容易唱浅唱白的问题,采用搭上气先读后唱的方法解决。

预设问题二:气息浅及中低声区的歌唱位置不容易控制的问题,采用带学生做“哈气”训练,找歌唱位置的方法解决。

(8)随教师伴奏,用教师所教方法演唱歌曲

(四)歌曲处理

教师引导学生从音乐要素(速度、力度、音色)入手,分析处理歌曲,表现歌曲情感。

学生通过分析歌词内容,体验歌曲情感,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歌曲的演唱速度、力度(及音色),并大胆表现。

在此环节,教师要通过引领、启发、给予学生适当合理的评价,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评价与实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和表现歌曲,使学生认识到音乐要素(速度、力度)对歌曲演唱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与鉴赏能力。】

(五)表现歌曲

请学生根据自己对歌曲《长城谣》的分析和处理,用自然、流畅的声音充满感情地完整演唱歌曲。

(六)课堂小结

教师作简短评价,对学生提出希望。

篇3:《长城谣》教学设计 长城谣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诗歌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

能力目标:体会诗歌抒发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情感目标: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

重点:领悟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难点:融进作者的情感来提升朗读水平

教学方法:朗读教学法、情境设置教学法、讨论法、竞赛法

一、情境导入

多媒体播放专题片《长城》

长城,是我们民族的象征,早已成为每一个华夏儿女心中的永恒。对于祖籍在长城脚下,而又久居台湾的诗人席慕容来说,长城更是她心中解之不开的情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席慕容的《长城谣》,再次谛听游子的乡音。

二、作者简介 请学生简介作者

席慕容:台湾诗人。祖籍内蒙古。十三岁开始写诗,第一部诗集是《七里香》。她的诗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清新、易懂、好读,拥有大量读者。

三、目标明确

俗话说,不到长城非好汉。我们今天的任务就是要跨上四级阶梯,即听读、初读、品读、悟读

四、听读诗歌

1、指名朗读,正音。

2、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划出节奏和重音。

3、让学生说说,老师在朗读时除了注意节奏和重音外还注意了什么?

要朗读好诗歌,除了要读准字音外,还要注意节奏、重音、语气和语调,同时还要体会作者蕴含的情感。

五、初读诗歌

1、学生试读(注意节奏和重音)

2、整体感知:诗中主要选取的意象是什么? 长城

诗歌主要抒发了什么情感?

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梳理: 咏物抒怀

长城---------------思乡之情

六、品读诗歌

下面我们就通过品读诗歌来进一步把握诗歌内容,感悟诗人的情感。我们要分成三个大组进行,比一比,看哪队更棒? 合作探究:分成红绿蓝三个大组分小节边读边讨论。 红队:这节中你读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

绿队:诗歌第二小节表达了对长城的什么情感?

蓝队:诗歌结尾写黄河“流进我不眠的梦中”,既然“不眠”,又何来的“梦”呢?

学生解答问题---学生朗读---教师指导---学生再读---小组齐读

全班配乐齐读全诗

七、悟读诗歌

1、情感描摹

我们刚刚体会了这种浓烈的思乡之情,那我们可不可以用一个比喻句,把这种情感表现出来呢?

例如:这种情感像烈火一样炽烈。

2、播放朗读带,学生跟读。

3、挑战录音中的朗读

a、学生自由选读最喜欢的小节 b、推荐学生朗读(配乐)

八、拓展延伸

我们从诗中感悟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其实,这不仅仅是她对自己故乡的热爱,更是对祖国的热爱!

爱国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涌现了许多爱国事迹,你知道哪些呢?

(学生列举)

九、作业布置

1、积累表达思乡之情的名句

、有感情的朗诵全诗 2 篇4:《长城谣》教案 《长城谣》教案设计

教师 xxx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朗诵技巧——重音,学会运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朗读诗歌,在朗读中感悟诗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诗歌内容情感,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朗读诗歌,在朗读中感悟诗情。

(情感目标与价值观目标)理解诗歌内容情感,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以指导诵读为主线,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

教具准备:讲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1、导入:师唱《长城谣》“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刚才老师唱的是什么歌?《长城谣》

是啊,蜿蜒的长城不仅是美丽的风景线,而且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历史上曾有许多文人墨客为之吟唱,

2、介绍作者 席慕蓉,蒙古族女诗人,1943年生于四川,祖籍内蒙古,现居台湾。主要诗集有《七里香》、《无怨的

青春》。诗人的故乡,是她诗中的“刺勒川,阴山下”,那个莽莽苍苍的内蒙古大草原。可是因为命运的

安排,她不在那出生,也从未到过故乡。作为多情的诗人,故乡是她精神的归宿,灵魂的家园。她只有

在梦中、在诗中尽情抒发自己的乡思乡愁。此诗就是在此种情境下写成的。下面,我们一起来感受诗人

在诗中抒发的,对祖国对故乡的一片深情。

二、朗读吟诵引感知

(一)师、生朗读——交流对比引思索

1、根据讲义上诗歌节奏的划分,生默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总体感情。

追问:你觉得朗读这首诗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是激情澎湃呢,还是沉吟舒缓?

对,沉吟舒缓!因为这首诗主要抒发自己的乡思乡愁,有淡淡的哀愁于其中。

2、师朗诵诗歌,要求生注意——诗句的感情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3、生读诗歌,检验第一次朗诵后的学习效果?

4、对比师生朗读差异,启发学生注意并找出诗句中的轻重音。(板书朗诵技巧——重音重读 轻读)

追问,这些词语为什么要重读或轻读?

(二)指导学生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

1、原来,在朗读过程中,我们有些音节要轻读,有些音节要重读,这样才能突出重点,才能更好的彰显

作者的思想感情。(板书——感情) 2. 重音重读 主要方法 作用

(表达明朗的态度)(启发思考或表达真挚的感情) (控制音量的一字一顿) (显示深切、沉重的心情) ○2夺 还

(“夺、还”与前文的“争战了一部历史”相对应。凡有“争战”便有杀戮,看到血流成河、

尸横遍野的场景,人的心情往往感到非常沉重。这里运用控制音量的一字一顿的朗读方式,正

与深切、沉重的心情的相契合。) 2无情(长城作为一个没有生命的建筑,见证了这里发生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虽言无情,○1○

实则饱含了痛苦和血泪。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突出了长城是中华民族沧桑历史的见证。

这个词语朗读时,既要加长音节又要加强音量,一则启发思考“无情”的真正含义,二则强调,

在诗人心中长城是历史的见证,表达明朗的情感态度。) ○1总(总——经常性的,用以突出诗人日夜思念牵挂故乡。这里用加长音节法,传达出诗人对..

故乡的深切思念,感情真挚。)

重音轻读 (一般用于表达深沉、含蓄的细腻感情)

云 树 风 (云、树、风在中国的古典意象中均表示思乡之意,“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诗人对故乡的思念,正如那落叶对根的眷念。读这三个词语的时....

候,音量要低,而且气息、声调渐弱,感受越来越浓思念之情。)

3、提问:联系刚才老师的朗诵,想想——课文中是否还有其他重音?对于这些词又该怎么读?为什么要

这样读,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用第二人称“你”, 仿佛长城就在眼前,直接倾泻内心激荡的情感,感情强烈。) 重音重读 (强调重音,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凸显长城是历史的见证,同“无情”) 倒——顽强,这正如数千年磨难中仍屹立不倒的中华民族。因祖国而产生的自豪感,身居异乡的诗人,体会更深。

重音轻读 水 (感觉有水从心中趟过,感受诗人想象中故乡优美的月色) 梦 (跟随诗人一同感受睡梦中故乡的美好)

4、要求:根据刚才所得的体会,全班自由朗读本诗。(师个别指导)

5、生读诗歌,检验学习效果;点评、提醒注意关键点。

6、根据反复朗诵所体会到的感情,生总结思想内容。

(三) 思想主题感知与理解环节 (板书诗歌主题)

预见性回答:

(1)思想内容总结:诗为心声,诗人通过对长城的讴歌,抒发了对祖国的思念和热爱之情。

1作者的故乡在长城之外的内蒙古,而作者现在人在哪呢?台湾 (2)主题升华:○

2因为命运的安排,作者从未回过自己的精神家园,大家是否期盼诗人有一天能真正回 ○

3作者的归乡之情要什么时候才能实现呢?(祖国统一) ○

4那我们能为诗人、为这些漂泊他乡之人做些什么呢?虽然,现实中我们不能做些什么 ○

但,我们可以,衷心的祝愿骨肉同胞早日团聚,母亲祖国更加繁荣富强。

三、本课总结与作业迁移

1、(参照板书)我们班的同学都非常的认真、学的非常的好。现在,让我们来总结一下今天所学的内容?

2、作业:要求,根据今天所学,有感情的去朗读和背诵这首诗,为下节课的朗诵比赛做准备。

附注——板书设计 长城谣

席慕容

朗诵技巧:重音(重读、轻读)——情感

主题: 讴歌 赞美长城

热爱 思念祖国

篇5:1《长城谣》教案 教学内容:

《长城随想》

1.学唱《长城谣》。教材分析:

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歌曲《长城谣》体验抗日时期我国人民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歌曲练习表现质朴自然、苍凉悲壮的深切感情。

3知识与技能:练习卡农节奏,用轻柔的自然圆润的声音,适当的情绪演唱这首歌 教学重点:学唱歌曲《长城谣》 教学难点:歌唱的发声和吐字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了解长城的相关信息。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长城随想》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篇6:《长城谣》教案 《长城谣》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诗歌的感悟,获得审美愉悦。

2、通过学习和训练,使学生会欣赏诗歌,更好 地品味诗歌。

3、在学习诗歌中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4、学习会仿写诗歌。

【教学流程】

一、以“境”导读

1、有一种情感,曾经流淌文人骚客的笔端,像涓涓的细流汇成的江河。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吟唱)天上一个月亮,

水里一个月亮,

天上的月亮水里,

水里的月亮在天上。

而现在,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这是一种什么的情感?(乡愁 乡思)

2、作者简介

席慕蓉,台湾女诗人,1943年出生于重庆,祖籍内蒙古,长在台湾,20世纪八十年代回故乡。

二、以“法”引读

1、你们以前读过诗吗?读诗有什么方法?

2、先学生读,再教师范读,让学生作比较,谁得更好?好在哪里?

学生给生字注音,学生讨论划分节奏,教师巡视指导,然后集体解决难点。

焉支 隘口 蹲踞 荒莽 焚起 敕勒 ......

3、推荐学生朗读。

三、以“情”赏读

1、你认为应带着怎样的感情来朗读?

2、教师范读

⑴学生关上课本,体会诗的感情。(思乡)

⑵从哪些诗句可看出?(第三节)

⑶要做梦,须入睡;无眠,则未入睡。那作者说“无眠的梦”,不矛盾吗?如何理解这样的矛盾呢?(作者想回家乡想得夜不能寐,希望自己能早日回到家乡。)

四、以“议”品读

1、诗的感情如何表达呢?(借助具体可感的事物)

2、男女生轮读,想象。借助了什么事物?(敕勒川 阴山下 月色 黄河 长城)

3、为什么要借助长城?有何深意?(组织学生讨论:因为在所有中国人的心中长城是祖国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长城作者的心灵深度更是故乡的象征,是自己的爹娘。

4、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

教师朗诵第一节,学生想象,想到了什么?

5、这种爱国之情非常非常的浓烈,你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第二节)

6、自由朗诵第二节诗,说说要读出什么样的味来。

7、比赛朗诵,互相评论。

五、以“听”背读

1、学生推荐一个学生来范读,其他同学关上课本听读,准备背诵。

2、学生背诵。

3、假如席慕蓉就在我们教室听课,你想跟她说些什么?提些什么问题?

六、以“仿”创读

1、假如要我跟她说,我想说下面的话,同学们想听听吗?那下面我说了,你们把你们自己当作席慕蓉,那想又会跟我说些什么呢?

“慕蓉奶奶,我读了你的诗,我为你浓浓的故乡情节打动了,我也想学写一首诗,你能帮我指点点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出写作要求。

⑴诗句形式:

⑴尽管„„

尽管„„

你„„

⑵为什么„„ 而„„

有„„

有„„

有„„

⑵可以将“⑴⑵”连起来写,也可以分开来写,也可以写一句二句。 ⑶要传达一种感情。

⑷要有具体可感的事物。

2、学生朗诵自己的作品,师生赏析。 【板书设计】

板书1:焉支 隘口 蹲踞 荒莽 焚起 敕勒

板书2:

爱 国

长城——

祖国 民族

具体可感 家乡 爹娘 的事物 敕勒 阴山

月色 黄河

篇7:长城谣教学设计 《长城谣》教学设计

迎宾学校 周彦飞

一、教学内容与学情分析:

《长城谣》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六课《现代诗两首》中的第一首。《现代诗两首》都是台湾著名现代诗作家的作品,都体现了诗人的思乡之情。《长城谣》,是一首咏物抒怀的诗歌,学习本诗,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让学生了解诗歌语言和意境的优美。鲜明的节奏和和谐的韵律是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获取独特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爱国爱乡情感的有效途径。

二、教学目标:

1.把握朗读技巧,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诗境之美和作者强烈的感情。 2.难点:把握朗读技巧,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四、课时安排 : 1课时

五、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情景教学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听歌曲《长城长》,让同学们试着记住一句歌词,并思考这首歌跟什么有关系。(长城)

是呀, 长城已经成为民族的象征,祖国的象征,更成为每一个华夏儿女心中的永恒。对于祖籍在长城脚下,而又久居台湾的诗人席慕容来说,长城更是她心中解之不开的情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席慕容的《长城谣》,再次谛听游子的乡音。

(二)作者简介

席慕容,蒙古族王族之后,出生于四川,后入台北师范艺术科、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再后来入比利时布鲁尔皇家艺术学院专攻油画,多次获多种绘画奖。第一本诗集《七里香》一年之内再版七次。她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清新、易懂,拥有大量读者。

(三)学生初读诗歌,读准字音

尽(jǐn)管 焉( yān)支 隘(ài)口 蹲(dūn)踞 ( jù ) 荒莽(mǎng) 山巅(diān) 敕(chì)勒

(四)老师配乐(思乡曲)范读

(五)学生再读

(六)学生配乐齐读

(七)指导朗读技巧

1、注意字音、重音和节奏。

2、体会诗歌抒发的感情。

(八)朗读节奏训练 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 ..

尽管/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 ..

多少个隘口/有多少次/悲欢啊

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 ..

蹲踞在/荒莽的山巅 ..

冷眼/看人间/恩怨 ..

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 ..

写你/不能成篇 .

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 ...

火中/有你万里的躯体

有你/千年的面容

有你的云 你的树 你的风

敕勒川 阴山下

今宵月色/应如水 .

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 ..

流进/我/不眠的/梦中 ..

(九)学生配乐示范读

(十)诗歌赏析

(1)男生齐读诗歌第一节,全班同学思考第一节写了长城怎么样? 历次战争与“长城”

明确要点: 恩怨荣辱与“长城”

千年历史与“长城”以上内容可以各抒己见,可让学生理解“无情”、“冷眼”等词语的含义,了解作者是怎样以历史的视角、现实的笔法来写长城的。看似无情的建筑,作者却采用拟人的手法把它当人来写,“蹲踞”的姿态里隐藏了超乎寻常的客观与冷静,曾经的发光剑影,鼓角争鸣都已经湮没于历史的烟尘,一个“泠眼”亦瞥尽长城上下的千年恩怨与荣辱,唯有长城悬卧天地间成为历史的见证。

(2)全班再读第一节,要求用深沉、舒缓、凝重的语调突现历史的沧桑,配音渲染课堂气氛,营造悠远深邃的意境,帮助学生理解背诵。

(3)女生齐读第二节 ,全班思考这一节写了诗人对长城什么样的情感? 在第一节客观呈现长城的历史面貌后,诗人并没有直接倾诉对长城的赞美依恋之情,而是非常含蓄地写出了古老的长城在自己心中的地位和影响。“唱你时总不能成声”、“写你不能成篇”、“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长城已成为民族的象征、祖国的象征,作者心系长城、心系故乡,视古老的长城为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面对它,自然歌不成声、赋不成篇,又魂牵梦绕、挥之不去,和着乡情结便借助长城的“躯体”、“面容”、长城的“云”、“树”、“风”传递出来。

推荐第3篇:长城谣

长城谣

教学目标

1. 体会诗人对故乡、祖国的眷恋之情。培养学生爱国的情操。

2. 掌握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培养读诗、写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 反复2. 朗读,3. 把握两首诗的中心思想和内容,4. 体会诗人的情感为教学重点

5. 理解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长城谣》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导入

《长城谣》说课稿

泾源高级中学 冶新民

大家好!我今天说的课题是现代诗《长城谣》,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

《长城谣》是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是一个现代诗单元,作为诗歌单元,它力求唤起回忆,引起共鸣。诗歌作为一种特别的文学形式,有着极其鲜明的文体特点。其体现在各个层次的美感是极具感染力的。而本诗中表达的思乡情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普遍情感。我们在七年级课本中选编的余光中的《乡愁》一诗里已经沐浴了这种情感的光辉。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据此,结合诗歌本身特征,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知识与技能:

1、准确认读生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义。

2、朗读诗歌,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本诗悠远的意境和作者的思乡之情。过程与方法:

按照反复诵读、分析探讨艺术特色的程序进行,培养对诗歌的兴趣,提高其鉴赏能力。 值观:

体会诗人对故国家园的思念与热爱,激发爱国、爱乡情感。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1、在诵读中培养对诗歌的兴趣,提高诗歌鉴赏力。

2、体会诗人对故国家园的思念与热爱,激发爱国、爱乡情感。

本课的难点:

理解意象对于抒情的作用,并能够运用恰当的意象来表达某种情感。

二、说教法:

1、诵读法——多层诵读,逐渐深入。

2、小组协作学习——展开讨论,加深理解。

三、说学法:

本课中指导学生运用的学法具体如下:

1、诵读法——诗歌以情动人,文质兼美,适合诵读,在诵读中体味诗歌情感及意境。

2、勾画圈点法——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勾画,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3、讨论法——对某些难点,通过同学间的积极讨论参与,不仅能够加强协作,也能从其他组员那里得到启发。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集体讨论。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当众说话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通过导语让学生感悟“思乡”这是中国诗歌一个永恒主题,进而导入本课内容的学习。

(二)作者简介。

(三)诵读诗歌。(师范读,齐读,指名读。)

(四)品味赏析。

(1)第一节:刻画长城。

小组讨论,明确内涵——对长城的描述,对历史的观照。 (2)第二节:依恋长城。

小组讨论——不能成诗、成篇的内涵;意象。 (3)第三节:梦回长城。

小组讨论:;不眠的梦——希望有梦但好梦难成。

(五)再度诵读感悟。

(六)总结全诗:意境悠远;感情真挚;语言质朴。

(七)作业布置:

1、收集表达乡愁的名句;

2、将仿写的诗句抄在作业本上。

(八)板书设计。

刻画长城——历史见证,历经沧桑 依恋长城——唱不成声,写部长篇 梦回长城——思乡难眠,梦回长城

意境悠远————感情真挚————语言质朴

请同学们说出中国的象征物,如长城等。(游子思乡的载体)

二 检查预习

正音正字:焉支

隘口

蹲踞

荒莽

山巅

焚起

(注音略)

三 学海拾贝

1 作者简介

席慕容(略)

2听录音,整体感知

3 讲授第一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悲欢、恩怨、无情、冷眼)

明确:写一部浩浩荡荡的长城史,两千多年的争战和杀伐。长城作为历史的证人历尽沧桑,见证了千古的悲欢离合。使诗歌的气势一下子显得大气磅礴。

4 讲析第二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总、一„„就„„)

明确:抒发作者对长城的依恋之情和赞美。(唱、写)

追问:诗人如何抒情?

“总”字写出诗人日夜牵挂故乡;“一„„就„„”写出诗人心系长城以及长城在诗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诗人把长城当成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所以才有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的情结。

5 讲析第三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不眠)

明确:梦回长城

思考:为何以地名“敕勒”、“阴山”、“黄河”抒情?

“敕勒”、“阴山”是作者的故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由此可见诗人身居他乡,心系故园。诗人希望有梦,好梦回故乡。但好梦难成,因为浓浓的思乡情使诗人夜不能寐! 6 老师小结

诗人从小生长在长城脚下、黄河岸边,而且对于故乡,她是“少小离家老大难回”。因此,在诗人的心中,长城除了是民族的象征,还是诗人寄托乡愁乡思的意象.。这是一首咏物抒情,反观历史的抒情诗,具有民歌风味,意境悠远,感情真挚.。

当场成诵!

布置预习《一片槐树叶》,思考两篇诗歌之间共同点。

灵活机动

诵读席慕容的《一棵开花的树》,并赏析其令人回味无穷的情感!

如何让你遇见我

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为这

我已在佛前

求了五百年

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

长在你必经的路旁

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当你走近

请你细听

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

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

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

那不是花瓣

是我凋零的心

推荐第4篇:《长城谣》

复兴中学彭蓉 教学目标:

1、学习诗歌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

2、体会诗歌抒发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通过学习和训练,使学生学会欣赏诗和品味诗。重点、难点:

重点:领悟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难点:融进作者的情感来提升朗读水平。

教学方法:朗读教学法、情境设置教学法、讨论法

一、情境导入有人说,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像华夏民族这样依恋故土,所以,只要有背井离乡,就会有乡愁,乡愁如血液一般,从古至今流淌在华夏儿女体内。长城,是我们民族的象征,早已成为每一个华夏儿女心中的永恒。对于祖籍在长城脚下,而又久居台湾的诗人席慕容来说,长城更是她心中解之不开的情结。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席慕容的《长城谣》,谛听游子的乡音。

二、作者简介

席慕容:台湾诗人。祖籍内蒙古。十三岁开始写诗,第一部诗集是《七里香》。她的诗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清新、易懂、好读,拥有大量读者。

三、明确目标

俗话说,不到长城非好汉。我们今天的任务就是要学会用四级朗读法来学习诗歌,即听读、初读、品读、悟读。

四、听读诗

1、指名朗读,正音。

2、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划出节奏和重音。

3、学生说一说,老师在朗读时除了注意节奏和重音外还注意了什么?

点拨:要朗读好诗歌,除了要读准字音外,还要注意节奏、重音、语气和语调,同时还要体会作者蕴含的情感。

五、初读诗

1、学生试读(注意节奏和重音)

2、介绍诗歌中的意象

意象即艺术形象,就是在诗歌中被赋予了作者情感的,能引发联想的具体的东西。 例如:余光中在《乡愁》中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来表达自己的乡愁之情。

3、整体感知:

1、诗中主要选取的意象物是什么? 长城、黄河

2、诗歌主要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六、品读诗

下面我们就通过品诗歌来进一步把握诗歌内容,感悟诗人的情感。我们分成三个大组进行,比一比,看哪组更棒?

1、品读第一节(第一组)

提问:这节中诗人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刻画了长城的什么特点?(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悲欢、恩怨、无情、冷眼) 点拨:“悲欢”、“无情”、“冷眼”是作者用拟人手法刻画了长城的形象,表明长城是民族历史的证人历尽沧桑,两千多年的争战和杀伐,使他见证了千古的悲欢离合。(板书:审视历史,重现长城的沧桑)

2、品读第二节(第二组)

提问:这节中诗人借助那些意象抒发自己的什么情感?

明确:诗人借助长城的躯体和面容、云、树、风来抒发作者对长城的依恋和赞美。(板书:借助长城,抒发满腔的热情) 追问:诗人如何抒情?

“总”字写出诗人日夜牵挂故乡;“一„„就„„”写出诗人心系长城以及长城在诗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诗人把长城当成自己的根基和灵魂寄托之所, 所以才有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的情结。

3、品读第三节(第三组)

提问:本节诗人依靠什么进一步流露自己的什么感情?(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不眠) 明确:依靠梦境回到故乡,流露出诗人思恋故乡,心系故国的游子情怀。 思考:为何以地名“敕勒”、“阴山”、“黄河”抒情? “敕勒”、“阴山”是作者的故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由此可见诗人身居他乡,心系故园。诗人希望有梦,好梦回故乡。但好梦难成,因为浓浓的思乡情使诗人夜不能寐!(板书:依靠梦境,流露浓浓的乡思)

4、师点拨、评价各组同学品读情况。

七、悟读诗

总之,这首诗通过刻画长城来抒发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下面我们再一次听录音磁带,体会诗人那份浓烈的思乡情,品悟诗歌的韵味。

1、播放朗读带,学生跟读

2、挑战录音中的朗读

学生自由选读最喜欢的小节。

3、全班齐读

八、总结 (略)

九、作业 背诵这首诗 板书: 长城谣 席慕蓉

一、审视历史,重现历史的沧桑(咏物)——长城

二、借助长城,抒发满腔的热情

三、依靠梦境,流露浓浓的乡思(抒怀)——恋乡、思国

彭蓉

推荐第5篇:长城谣

长城谣 席慕容

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

尽管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

多少个隘口有多少次的悲欢啊

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

蹲踞在荒莽的山巅

冷眼看人间恩怨

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

写你不能成篇

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

火中有你万里的躯体

有你千年的面容

有你的云 你的树 你的风

敕勒川 阴山下

今宵月色应如水

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

流进我不眠的梦中

问题:1.诗人说长城不能“唱”,不能“写”,也不能“提”,这是为什么?

2.第三节中,诗人写“敕勒川”、“阴山”和“黄河”,有什么作用?

3.联系全诗来看,诗人笔下的“长城”有哪些特殊意义?

最佳答案

1.抒发诗人对长城的依恋和赞美之情。诗人没有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而是非常含蓄地写出了古老的长城在自己心中的地位和对自己的影响。“唱你时总不能成声”,“写你不能成篇”,“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因为,长城已成为民族的象征,成为祖国的象征,成为中华民族不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诗人心系长城,心系故乡,视古老的长城为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

长城在诗人心中,早已不仅仅是客观的物象和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民族苦难历史和丰富民族遗产的象征。所以,才会让多情的诗人歌不成声、赋不成篇,却又挥之不去,成为一种情结。

2.诗人借梦境表达自己对于故乡的思恋之情。诗人梦到的是记忆与想象中的故乡——月色之下的敕勒川和阴山山脉。通过这两句诗可以看出,故乡的山水草木在诗人心中有多么深刻而又久远的印象,而且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黄河,也时时在诗人的心中流淌。诗人虽身居他乡,却心系故国。诗人希望有梦,在梦里回故乡,但是好梦难成,因为浓浓的乡思乡愁让诗人难以成眠。“不眠”一词刻画了一位游子深沉的思乡之情。跃然纸上,令人动容。

3.伟大壮丽的万里长城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和智慧,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骄傲。保护中华原经济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它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丰碑和智慧结晶,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血脉和民族精神。表现诗人的一种爱国情怀。

长城,是中华民族历史的见证;长城,就是一部中华民族争战的历史;长城,就是伟大中华民族历史的象征。席慕蓉的《长城谣>》是一首咏物抒情诗。在这首诗中,诗人运用了唯一的,最能抒发自己情感的意象——长城,诗人通过采用联想、拟人、排比等手法,对长城形象进行勾勒,抒发了诗人对故国家园的浓郁的思念与热爱之情。全诗采用民间歌谣的形式,语言质朴,感情真挚,意境悠远,体现了诗人深深的愁思。

诗人的思维很开阔,诗歌一开始,诗人便站在历史的角度,遥望长城,由长城联想开去,联想到长城的历史,民族争战的历史,由长城上的隘口联想到民族的悲欢,从而引发了诗人深厚的民族历史感。继而,诗人对长城的形象进行了勾勒:“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蹲踞在荒芜的山巅/冷眼看人间恩怨”。“无情”、“蹲踞”、“冷眼”是对长城的刻画,诗人通过拟人的手法,使长城人格化。长城仿佛是历史的旁观者,然而长城的本身却是一部历史的演进史,有着曲折的经历。长城,见证着历史的短暂与无情。接着,诗人抒发了自己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凝聚于长城的炽烈如火的民族情感。“躯体”、“面容”是对长城意象化的描写,使长城的形象更加鲜明凸显;“有你的云,你的树,你的风”采用了排比的手法,加强了诗人的感情表达:故乡的一草一木都在思念之中,这种思念日趋强烈。在最后一节中,诗人对故乡,对长城进行了遐想:“敕勒川,阴山下/今宵夜色应如水”,勾勒了一副恬静明远的意境。月色如水,黄河入梦,诗人在这里吟唱的是思乡的深情。

变异与跳跃性性的运用是这首诗的一个特点。在诗歌的第一节里,“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蹲踞在荒芜的山巅”这两句诗运用了变异性语言写法,按照正常的语序应为“你永远是个蹲踞在荒芜的山巅的无情的建筑”。诗人通过语序的颠倒,造成句子成分的错位,使诗歌形成一种质感,一种张力,使长城的“无情”、“蹲踞”形象更加鲜明。再如在诗歌的第三节,“敕勒川,阴山下”,诗人在这里运用了跳跃性语言写法,省略了介词“在”,通过这种省略,造成了诗歌的空间跳跃性。

作为一首抒情诗,抒情是这首诗的一个最大的特点。长城作为诗人的抒情意象,凝聚着民族历史和民族精神,凝聚着中华文化传统,同时也凝聚着诗人独特的个人情感。因此,在第二节诗里,诗人的这种感情得到宣泻:“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写你不能成篇/而一提你便有烈火焚起“。诗人为何会这样?这是因为诗人早已把长城融进了自己的生命。长城厚重的历史,曲折的经历,使得诗人对长城寄托了自己深沉的感情。这种感情牵动了远离故土的诗人的思乡之情,于是,在第三节中,诗人的真挚的思乡之情得以抒发:“敕勒川,阴山下/今宵夜色应如水/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流进我不眠的梦中”。尽管民族争战的历史已过去,但是仍然触动着诗人的心弦。在这不眠的夜里,诗人的思绪拉得很远,由遐想到敕勒川,阴山下皎洁如水的月光,在长城边流动的黄河,一下子回到现实中,不由生发出深深的愁思,而诗人期待,这愁思将随着黄河一起流进自己的梦中。在梦中,会见到那魂牵梦索的故乡。

梦是不眠的,思念也是不眠的。 长城赞(教材修改后)

罗哲文

起春秋、历秦汉、及辽金、至元明,上下两千年。数不清将帅吏卒,黎庶百工,费尽移山心力,修筑此伟大工程。坚强毅力、聪明智慧、血汗辛勤,为中华留下巍峨丰碑。

跨峻岭、穿荒原、横翰海、经绝壁,纵横十万里。望不断长龙烽垛、雄关隘口,犹如玉带明珠,点缀成江山锦绣。起伏奔腾、飞舞盘旋、太空遥见,给世界增添壮丽奇观。

长城赞 (原文)

罗哲文

起春秋、历秦汉、及辽金、迄元明,上下两千多年。有多少将帅元戎、戍卒吏丞、百工黔首,费尽移山心力,修筑此伟大工程。坚强毅力、聪明智慧、血汗辛勤,为中华留下丰碑国宝。

跨峻岭、穿草原、横翰海、经绝壁,纵横一万余里。望不断长龙雉堞、雄关隘口、亭障烽堠,有如玉带明珠,点缀成江山锦绣。起伏奔腾、飞舞盘旋、月宫遥见,给世界增添壮丽奇观。

(注:对联中的“黔首”指秦朝百姓;“雉堞”指城墙;“月宫遥见”,据美首次登上月球的宇航员报道,从空中回望地球,长城是地球上人工建筑物中最为明显的标志之一。)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登八达岭

沈用济(清)

策马出居庸,盘回上碧峰。

坐窥京邑尽,行绕塞垣重。

夕照沉千帐,寒声折万松。

回瞻陵寝地,云气总成龙。

度岭见长城

丁澎(清)

岭坂风回树郁盘,长城如带雾中看。

随阳雁断天疑尽,背日风高夏若寒。

沧海不沉秦女石,浮云欲动楚臣冠。

伊州一曲先挥泪,况是亲经行路难。

登万里长城

康有为(清)

秦时楼堞汉家营,匹马高秋抚旧城。

鞭石千峰上云汉,连天万里压幽并。

东穷碧海群山立,西带黄河落日明。

且勿却胡论功绩,英雄造事令人惊。

汉时关塞重卢龙,立马长城第一峰。

日暮长河盘大漠,天晴外部数疆封。

清时堡堠传烽静,出塞山川作势雄。

百万空弦嗟往事,一鞭冷月踏居庸。

临江仙.登八达岭长城

万立丰

不上长城非好汉,岂辞坡陡梯环?

山河表里灿斑斑。千秋遗胜迹,万国发惊叹。

大隧车穿南北贯,翩跹凤舞龙蟠,建成高速坦途宽。

秋高气爽,四野有奇观。

沁园春.长城

诗酒仙

襟带山河,扼控关隘,屹立东方。

幸蜿蜒万里,身披雨雪;传承百世,见证风霜。

凛凛秦砖,巍巍汉土,铸就中华好脊梁。

登临日,寻史书人物,旧迹苍苍。

依稀勒马横枪。捍家国,英雄一怒狂。

想卫青去病,长驱漠北;哲元登禹,威震倭邦。

百战城头,心昭日月,多少男儿气血刚。

衣冠换,有古墙依旧,续写沧桑。

长城谣

席慕蓉

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

尽管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

多少个隘口有多少次的悲欢啊

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

蹲踞在荒莽的山巅

冷眼看人间恩怨

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

写你不能成篇

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

火中有你万里的躯体

有你千年的面容

有你的云 你的树 你的风

敕勒川 阴山下

今宵月色应如水

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

流进我不眠的梦中

《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推荐第6篇:长城谣

长城谣

教学内容:长城谣

知识目标:学习诗歌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 能力目标:体会诗歌抒发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情感目标: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 重点:领悟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难点:融进作者的情感来提升朗读水平

教学方法:朗读教学法、情境设置教学法、讨论法、竞赛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一) 导入新课

播放有录音的画面:余光中《乡愁》。

录音:《乡愁》朗诵。

音乐:《思乡曲》

字幕:《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

这是大家熟悉的一首诗,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在这首诗中,诗人表达了对于故乡的炽热的思念,对于祖国的深沉的眷念。而这种刻骨的爱国之情,并不是诗人所独有的,这种情感是所有被海峡阻隔了五十多年的台湾同胞 1 的共同心声。

今天,我们要学习两首由两位著名的台湾诗人创作的,同样是表达了乡愁、乡思主题的诗作。一首是席慕容的《长城谣》,



二、作者简介

请学生简介作者

席慕容:台湾诗人。祖籍内蒙古。十三岁开始写诗,第一部诗集是《七里香》。她的诗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清新、易懂、好读,拥有大量读者。

三、听读诗歌

1、指名朗读,正音。

2、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划出节奏和重音。

3、让学生说说,老师在朗读时除了注意节奏和重音外还注意了什么? 要朗读好诗歌,除了要读准字音外,还要注意节奏、重音、语气和语调,同时还要体会作者蕴含的情感。

4、小组自读。

5、组内互读。

四、品读诗歌

1、学生试读(注意节奏和重音)

2、整体感知:诗中主要选取的意象是什么?意象

诗要抒发激情,表达深刻的思想。但不能是概念的说教,也不能是空洞的口号。鲁迅说:“口号是口号,诗是诗。”(《鲁迅书信集•致蔡斐君》)上个世纪初欧美意象派的诗人提出“诗的思想最好通过塑造具体的物体得到表现。”主张诗要借助物象的描写来表达思想,也就是营构诗歌的意象。意象是诗歌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诗人借以抒情言志的具象载体。

诗要抒发激情,表达深刻的思想。但不能是概念的说教,也不能是空洞的口号。鲁迅说:“口号是口号,诗是诗。”(《鲁迅书信集•致蔡斐君》)上个世纪初欧美意象派的诗人提出“诗的思想最好通过塑造具体的物体得到表现。”主张诗要借助物象的描写来表达思想,也就是营构诗歌的意象。意象是诗歌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诗人借以抒情言志的具象载体。

2 诗要抒发激情,表达深刻的思想。但不能是概念的说教,也不能是空洞的口号。鲁迅说:“口号是口号,诗是诗。”(《鲁迅书信集•致蔡斐君》)上个世纪初欧美意象派的诗人提出“诗的思想最好通过塑造具体的物体得到表现。”主张诗要借助物象的描写来表达思想,也就是营构诗歌的意象。意象是诗歌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诗人借以抒情言志的具象载体。

长城

诗歌主要抒发了什么情感?

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梳理:

咏物抒怀 长城---------------思乡之情

3.分节研析《长城谣》、深入探究《长城谣传》隐含的思想根基:

第一节:长城最初是用来防御外地入侵的,是一种军事设施,与战争相关,那么在本诗第一节哪两句表达了这一信息?请试着概括第一节内容。

第二节:饱经沧桑的长城依然在山峦间昭示着它的伟大与坚强,多少中华儿女世代传唱与颂赞,看看我们生长在长城脚下,黄河岸边的诗人席慕蓉,表达了对长城怎样的情感?请用诗句佐证。

第三节:诗人从小生长在长城脚下,黄河岸边,而一弯浅浅的海峡,却将诗人与长城、黄河隔开,在水一方的诗人伴着泪水的目光,千里,万里,无数次的遥望,然而却无法到达,那念念不忘的长城、黄河只能一次次走进诗人的梦里。诗人思念的仅仅是长城、黄河吗?

1、赏析精彩片断。

长城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的象征,朗读全诗,说说作者通过哪些诗句表达了对祖国对故乡的一片深情?(学生在课文上圈点勾画,准备交流)

教师引导:

(1)浩浩荡荡一部长城史,两千多年的征战与杀戮,作者只用寥寥数语,就把长城演绎的悲欢离合殆尽。找出课文中凸现长城的沧桑之感最精彩的语句,并体会诗人这样写的好处。

①“城上城下征战”“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 ②“无情” “冷眼” ③“蹲踞”

( 课件展示重点句子的理解)

全班齐读第一节,要求用深沉、舒缓、凝重的语调突现历史的沧桑,配音渲染课堂气氛,营造悠远深邃的意境,帮助学生理解背诵。

(2)诗人对长城的依恋和赞美之情没有直接抒发,而是非常含蓄地写出了古老的长城在自己心目中的地位和影响。找出课文中最能抒发诗人感情的语句,并谈谈对这些句子的理解。

“唱你时总不能成声”“写你不能成篇”“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烧”

点拨:诗人心系长城,心系故乡,视长城为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所以才会日夜牵肠挂肚,魂牵梦萦。

全班有感情朗诵第二节,提醒学生朗读时注重轻重缓急,前三句在处理时,可轻读、慢读第一二句,读第三句时重读、稍快,形成语气上的强烈对比,突出由抑而扬的情感波动。)

(3)诗人从小生活在长城脚下、黄河岸边,长城在诗人的心目中,除了是民族、社稷的象征,还是诗人寄托乡思乡愁的个性化对象。那么,在诗人的梦中,故乡是什么?找出具体的句子来谈谈。

“敕勒川

阴山下” “今宵月色应如水”

全班齐读第三节,感受作者浓烈的思乡情怀。

2、再读,感悟《长城谣》的思乡情结。

3、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诗人寄托乡愁乡思的意象,除此之外,请再举出中华民族的象征体。

4、总结本诗所采用的手法

引导学生回忆《大堰河我的保姆》所采用的方法:叙事抒情,大段铺排的写作手法,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及其特色,请同学们自我感受并交流。

明确:①这首诗运用了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②这首诗富有民歌谣曲风味,意境悠远,感情真挚③语言质朴。

5、因为一弯浅浅的海峡,阻隔了与祖**亲团聚,而对祖国又念念不忘的 4 华夏儿女何止席慕蓉一人,此类的诗又何止《长城谣》,你还知道哪些这类的诗句?七里香

溪水急着要流向海洋

浪潮却渴望重回土地

在绿树白花的篱前

曾那样轻易地挥手道别

而沧桑了二十年后

我们的魂魄却夜夜归来

微风拂过时

便化作满园的郁香

全班配乐齐读全诗

八、拓展延伸

我们从诗中感悟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其实,这不仅仅是她对自己故乡的热爱,更是对祖国的热爱!(选择)

1、积累表达思乡之情的名句

2、有感情的朗诵全诗3•收集慕容诗歌作品。

4.按要求仿写

推荐第7篇:长城谣教案

《长城谣》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歌曲《长城谣》了解歌曲的时代背景,感受长城的美和祖国大好河山不容侵犯的爱国主义精神。体验抗日时期我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

2、表现歌曲的质朴自然、苍凉悲壮的深切感情,能有感情地歌唱。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逐步感知歌曲情绪,从而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学生能用连贯平稳的气息,轻柔自然的声音有感情地歌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请学生欣赏一组图片。(万里长城)

2、师:(图片结束后提问)有人曾这样说:“长城背后屹立着一个民族”。长城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力量的象征,长城是祖国历史的见证。为什么长城会像一座丰碑一样永远矗立在我们中华儿女的心中呢?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去走近长城、感受长城、歌颂长城。

(二)学习歌曲

一、完整聆听歌曲录音,感受音乐的情绪。师:刚才听到的音乐给你怎样的感觉? 分组讨:悲壮、苍凉…

二、了解歌曲

1、学生阅读歌词

2、教师介绍歌曲

师:这是一首我们都很熟悉的曲子《长城谣》,作于1937年,刘雪庵曲、潘孑农词。原是为影片《关山万里》中作插曲,后因“八一三”抗战爆发影片没拍成,但歌曲却保留了下来。那么,1937年我们国家正处于什么时期呢?

生:日本全面侵华开始。

师:在此期间,中国人民的生活是怎样的呢?请欣赏一组图片。(观看日本侵华图片) 生:讨论…

3、分析歌曲的结构。(二段体结构)

A+B 讨论: 歌曲的情绪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三、学唱歌曲

1、听老师范唱歌曲。

要求:学生仔细聆听,特别注意附点节奏及老师加重语气的关键字。

2、用“LU”唱旋律,在钢琴伴奏下可多熟悉几遍。

要求:用连贯平稳、轻柔自然的声音来演唱。 随音乐小声哼唱歌曲,再次感知歌曲情绪。

想一想:你感受到歌曲表现怎样的情感?

3、在钢琴伴奏下尝试加入歌词演唱。

要求:在唱“万、故、自、平、奸、淫、掳、掠、苦、奔”关键字时带入强烈感情。

4、再次听赏歌曲录音。

5、跟着音乐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表现歌曲情绪。

(三)拓展

1、历史的回想—展示抗日歌曲。(1)连续播放抗日歌曲。

(2)学生听音乐抢答说出曲名,并随音乐演唱。

2、课堂延伸(背景音乐《我的中国心》)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随着音乐回顾了抗日时期惨烈的历史,在歌声中感受了不一样的情感,看看我们眼前美好生活,我们要牢记前辈们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为祖国的明天努力加油!

推荐第8篇:长城谣教案

《长城谣》

席慕容 班级:八(2)班

时间:2014/04/03星期四上午第二节 地点:多媒体课室 授课人:张丽芬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表现的主题,体会诗歌抒发的情感。

2、学习朗读诗歌,在反复朗读中感悟诗情。【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握诗歌的基本思想。

难点:学习诗歌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情景教学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

播放音乐《长城谣》,长城图片

提问:谁来给我们介绍一下长城呢?

长城简介: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防北边匈奴,调动军民上百万人筑长城,将秦、赵、燕三国的北边长城给予修缮,连贯为一,西起今甘肃岷县,北靠阴山,东至辽东,俗称“万里长城”。明代为了防御北方外族侵扰,前后修筑长城十八次,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长城是是我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体系。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和坚强意志,长城内外各族人民在无数次斗争和长期交往中,发生过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吸引着历代文人墨客为它们赋诗作画,在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增添了许多优美动人的篇章与画卷。

过渡:长城,对我们每个中国人来说最熟悉不过了,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无论是身在祖国还是异乡,它始终连着华夏儿女的心房。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席慕容的《长城谣》,再次谛听游子的乡音。

二、介绍作者:席慕容 ; 写作背景

三、字词快餐

焉( yān)支 隘(ài)口 蹲(dūn)踞 荒莽(mǎng) 焚(fén)起 敕(chì)勒川

四、朗读节奏训练(听录音,说说朗读诗歌应注意什么?) ?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 ?尽管/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 ?多少个隘口/有多少次悲欢啊 ?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 ?蹲踞在/荒莽的山巅 ?冷眼/看人间恩怨

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

写你/不能成篇

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

火中/有你万里的躯体

有你千年的面容

有你的云??你的树??你的风

敕勒川???阴山下 今宵月色/应如水

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 身旁流过

流进我/不眠的梦中

五、整体感知

全班同学朗读全诗,思考并回答问题

1、这首诗的主题意象是?

2、抒情主线是?

六、诗歌赏析

(一) 理清结构,分析每小节讲了什么内容?

(二) 学习第一节

1、你从简洁质朴的文字里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找出修饰“长城”这个抒情意象的词语。为什么说长城是”无情“、”冷眼“的?

(三) 学习第二节

1、长城为什么会使诗人唱不成声,写不成篇,一提起便烈火焚起呢?

2、第二节表达了诗人对长城的什么情感?

3、”万里的躯体“,”千年的面容“分别指什么?

(四) 学习第三节

1、“敕勒川,阴山下”是出自哪首诗的?它和作者有何关系?与长城、黄河又有何关系?

2、这首诗的主题意象是长城,为什么又写到了黄河?

3、诗歌结尾写黄河“流进我不眠的梦中”,既然“不眠”,又何来的“梦”呢?说说你的理解

(五)合作探究

(讨论)这首诗的意象最重要的是长城,作者为什么要用第二人称来写长城?

(六) 小结

(七) 作业

1、背诵《长城谣》

2、完成练习册的相关内容

板书设计

长 城 谣

席慕容

第一节,审视历史,凸现长城的沧桑

第二节,借助长城,倾诉满腔的热忱 思乡之情

第三节,依托梦境,流露深沉的乡思

2

推荐第9篇:《长城谣》说课稿

《长城谣》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

《长城谣》是语文版八年级下第二单元第六课《现代诗两首》中的第一首诗。这是一首咏物抒怀、反观历史的抒情诗。诗歌通过对长城这个抒情意象的讴歌与赞美,表达了对故乡对祖国的思念和赞美之情。

2、说结构与内容

全诗篇幅较短,共三节。第一节,诗人用数十个字,概括了几千年来长城上发生的是是非非,凸显了长城的沧桑之感。其中,“夺”“还”“无情”“冷眼”是这一节的几个关键词,对理解整节诗歌内容与主题的起重要作用。第二节,诗歌抒情的主体部分,抒发了对长城的依恋和赞美之情。其中,“总”“一„便”这两个副词,增强了抒情的表达效果,对理解感情起重要作用。“万里的躯体”“千年的面容”是这节诗歌中的两个重要意象,“云、树、风”作者借用古典思乡意象,来抒发自己感情。第三节写诗人梦回故乡,感受梦中故乡的美好。考虑到诗歌教学的抽象性和这首诗的借物抒情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把重心放在对

一、二节内容的把握上。主要方法是通过对关键词语和主要意象的把握来理解整节诗、整首诗的感情。

3、说教学目标

根据单元提示、诗歌的特点和对课文的分析,我将《长城谣》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朗诵技巧——重音(重读、轻读,表达不同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朗读诗歌,在朗读中感悟诗情。

3、(情感道德与价值观目标)理解诗歌内容情感,激发爱国热情 ○1○2个目标确定为教学重点,第三个目标确定为教学难点。 其中第○

二、说学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处于主体地位。教学时,我们要考虑到学生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重点、难点与教学方法。我的教学对象是农村八年级学生,大部分学生的语文基础不是太好或者说比较差。但他们对诗歌并不陌生。在学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余光中的《乡愁》、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大堰河我的 1 保姆》、何其芳的《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等现代诗歌,感受过现代诗歌的音乐美、意境美和思想美。但是,这首诗歌,作者并不是直抒胸臆,而是把自己对祖国的一片赤诚之心,寄托在长城上来表达,因而理解起来需要一定的过渡。学生在理解长城的象征性意义上有一定的困难,但是,若用富有感情的朗诵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可能要好得多。

三、说教法

诗歌素有“三分诗七分读”之说。朗读能使眼到、口到、耳到、心到,使静止的诗活动起来,变成听得清、看得到的形象画面,能将我们很快的带入诗的意境,去领略那摇荡心灵的思想美、图画美和音乐美。《长城谣》作为一首现代诗歌,对以后的外国诗歌教学有着很好的示范作用。因此,教学时,既要让学生理解这首诗歌的思想内涵,也要让学生学会诗歌的重要学习方法——朗读朗诵法。教学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和朗诵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诗歌的教学主要靠学生自己在反复诵读中用心体会,教师不必做繁琐的讲解,只在重点处加以指导即可。教学过程以引导、提示为主,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反复朗诵,自我感知诗歌主题与情感。因此,我的指导过程大体上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整体感知阶段

第一步:我设计的导入语是七年级下册音乐书中的歌曲《长城谣》,八年级的学生对这首歌比较熟悉,学生一听到这首歌,心目中的长城形象便浮现在脑中,便于更好的理解诗歌中长城这个意象,促使学生更快的进入学习状态中。同时,用歌曲导入的形式比较新奇,学生的好奇心和情感都容易被调动起来。

第二步:文学批评中理解作品主题时有一重要原则——知人论世,从了解一个人的身世和写作背景来理解一部作品的主题。这首诗的作者是台湾著名诗人席慕容,八年级的学生都不太熟悉。教学中要帮助学生了解诗人的基本情况。其中主要应让学生明白,诗人的祖籍、故乡是在长城之外的内蒙古,而诗人现在却身在海峡的另一头。因此,我特地在讲义中详细的介绍了作者,尤其强调了作者的故乡和现居地。了解这一点后,对引导学生体会游子挥之不去的乡思、乡愁,大有裨益。与此同时,还应让学生体会到,由于台湾和祖国大陆长达半个世纪的隔绝,乡愁这种情感具有空前广泛的代表性,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期盼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感。

2 第三步:在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之后,学生对这首诗的主题应该有了一个模糊的把握,这时再让学生细读全诗,以便更确切的把握诗歌感情,明确诗歌的朗诵基调。

(二)引导感知阶段 (1)师生朗读——交流对比环节

在这个环节,首先,我设计让学生先听老师朗诵全诗。一则,让学生进一步把握诗歌的朗诵基调和理解诗歌中的重要意象;二则,为师生朗读的对比提供参照。

接着,我让学生认真对比分析师生的朗读,以引起注意朗读中的重音,激发学生思考重音对表达感情的重要作用。进而,让学生来讲述自己认真思索后的感想,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检验学生领悟能力与领悟效果。

为了让学生更准确的把握重音技巧内部的差异,以体会不同的感情和意象,我采用边示范边引导的方法,让学生感悟重音重读与轻读的具体差异。

(2)文意理解环节——分析与引导相结合。

通过对重音读法差异的深层次感悟,学生对诗歌的一些重要意象都有了一定的理解,此时老师在对一些关键词语加以点拨,便会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因此,这个环节,在点拨几个比较隐晦的意象之后,我以引导学生自己体会诗歌的几个重要意象,把握诗歌的主题为重心。

经过多次朗读和感知,加以朗读技巧的点拨之后,让学生自由朗读,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和领会到内容运用到朗读过程中去,检验学习效果。

(三)思想主题感知与理解环节

对于这首诗歌的思想主题,在多次朗读之后,一般的学生都能够准确把握,因此我让学生来回答各自的感受,检验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学习效果。对于主题升华这个层次,初二的学生一般很难想到,因此,我设计了几个提问,步步引导、层层推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的原则是突出重点、形象直观。为了体现这一原则,在设计此板书时,我简明地将授课内容的关键词板书出来,清晰直观, 同时也便于培养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

推荐第10篇:长城谣教案

《长城谣》教案

源城区第一中学 邓冬梅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情感,激发爱国热情。2.学习朗读诗歌,在朗读中感悟诗情。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情感,把握意象。2.理解诗歌咏物抒情的写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长城图片,请同学们说说,看到长城图片能想到什么?(祖国、故乡、中国、中华民族)

2.作者简介

席慕蓉:1943年出生,蒙古族女诗人,13岁时在日记里写诗,14岁入台北师范艺术科,1964年入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专攻油画,毕业后任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副教授。

1981年出版第一部诗集《七里香》,一年内再版七次。席慕容诗多写爱情、人生、乡愁。清新易懂,使其拥有大量的读者。

3.正音正字

焉支 隘口 蹲踞 荒莽 山巅 焚起 敕勒 .......

(二)诗歌赏析

1.听老师朗诵《长城谣》。2.全班齐读《长城谣》。 3.探究第一节 ⑴齐读第一节。

⑵思考:从简洁质朴的文字里你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⑶要点:历史 战争 荣辱(夺、还)悲 欢 恩 怨 ⑷借助长城,再现历史沧桑。

⑸探究问题:“无情”、“蹲踞”、“冷眼”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无情” :指长城屹立不动面对历史的变迁和争战,成为历史的见证!蹲踞:突出了长城的雄伟的姿态!冷眼:长城冷静地对待面对人世间的一切是非、成败、荣辱!

⑹指导学生用深沉、舒缓、凝重的语调朗读第一节。 4.探究第二节 ⑴齐读第二节。

⑵思考:长城为什么使诗人唱不成声,写不成篇,一提起就烈火焚起?

提示:长城是民族的象征、祖国的象征,也是作者灵魂的寄托,面对它,自然歌不成声,赋不成篇,又魂牵梦绕,挥之不去。

⑶思考:“总”,“一”和“便”的含义?

“总” 字突出日夜牵挂故乡!“一”和“便”:再次地突出心系长城,心系故乡,视长城为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 ⑷指导学生用高昂、热烈的语调朗读第二节。 5.探究第三节 ⑴齐读第三节。 ⑵探究以下问题: ①“应”指什么? 应:想象故乡的美景。

②“流进我不眠的梦中”一句既是“梦中”又为什么是“不眠”?说说你的理解。

诗人身居他乡,心系祖国,渴望梦园故乡,但好梦难成,正是浓浓的乡愁让她难以入睡。

③这是一首咏物抒情诗,最重要的意象是长城,作者用第几人称来写长城?为什么?。

提示:用了第二人称“你”来写长城;因为长城就是作者的家乡、祖国和日思夜想的爹娘!用第二人称“你”,便于更加直接倾泻内心激荡的思乡情感。

长城是这篇课文的主体意象,这是一首咏物抒情的诗。 6.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人流露的思乡之情。 7.小组朗读,合作探究。 每节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①以历史的视角,凸现长城的沧桑之感。②抒发作者对长城的依恋和赞美之情。③诗人借梦境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8.全班齐读《长城谣》,感受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9.全诗小结。《长城谣》是一首咏物抒怀、反观历史的抒情诗,主体意象是长城。抒情的主线是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但诗中也有对历史的观照和反思。

(三)拓展延伸

乡 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1.诗中用了哪些具体的形象来表现乡愁? 故乡的歌,故乡的面貌,古树的年轮。

2.“乡愁是一颗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家始终是每个人一生的守候,身在异乡,家始终是作者心中唯一的牵挂,思乡之情永远不会随时间而变淡。

(四)布置作业 (1)做《长城谣》练习

一、二。(2)收集你所喜爱的席慕容诗歌作品。 【板书设计】

长城谣 席慕蓉

见证——历史恩怨 长城 象征——中华民族

寄托——思乡情结

第11篇:长城谣学案

《长城谣.》合唱学案

一、情境导入

多媒体播放专题片《长城》

长城,是我们民族的象征,早已成为每一个华夏儿女心中的永恒。对于祖籍在长城脚下,而又久居台湾的诗人席慕容来说,长城更是她心中解之不开的情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席慕容的《长城谣》,再次谛听游子的乡音。

二、作者简介

请学生简介作者

席慕容:台湾诗人。祖籍内蒙古。十三岁开始写诗,第一部诗集是《七里香》。她的诗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清新、易懂、好读,拥有大量读者。

三、目标明确

俗话说,不到长城非好汉。我们今天的任务就是要跨上四级阶梯,即听读、初读、品读、悟读

四、听读诗歌

1、指名朗读,正音。

2、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划出节奏和重音。

3、让学生说说,老师在朗读时除了注意节奏和重音外还注意了什么? 要朗读好诗歌,除了要读准字音外,还要注意节奏、重音、语气和语调,同时还要体会作者蕴含的情感。

五、初读诗歌

1、学生试读(注意节奏和重音)

2、整体感知:诗中主要选取的意象是什么?

长城

诗歌主要抒发了什么情感?

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梳理:

咏物抒怀 长城---------------思乡之情

六、品读诗歌

下面我们就通过品读诗歌来进一步把握诗歌内容,感悟诗人的情感。我们要分成三个大组进行,比一比,看哪队更棒?

合作探究:分成红绿蓝三个大组分小节边读边讨论。

红队:这节中你读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

绿队:诗歌第二小节表达了对长城的什么情感?

蓝队:诗歌结尾写黄河“流进我不眠的梦中”,既然“不眠”,又何来的“梦”呢? 学生解答问题---学生朗读---教师指导---学生再读---小组齐读 全班配乐齐读全诗

七、悟读诗歌

1、情感描摹

我们刚刚体会了这种浓烈的思乡之情,那我们可不可以用一个比喻句,把这种情感表现出来呢?

例如:这种情感像烈火一样炽烈。

2、播放朗读带,学生跟读。

3、挑战录音中的朗读 A、学生自由选读最喜欢的小节 B、推荐学生朗读(配乐)

八、拓展延伸

我们从诗中感悟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其实,这不仅仅是她对自己故乡的热爱,更是对祖国的热爱!

爱国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涌现了许多爱国事迹,你知道哪些呢?

(学生列举)

同是黄皮肤、黑眼睛,同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不论这边的、还是海峡那边的,我们都深情的热爱着我们的祖国,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让我们饱含激情的高声唱响《中国人》

播放歌曲《中国人》

九、作业布置

1、积累表达思乡之情的名句

2、有感情的朗诵全诗

第12篇:《长城谣》说课稿

《长城谣》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

《长城谣》是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六课《现代诗两首》中的第一首诗。这是一首咏物抒怀、反观历史的抒情诗。诗歌通过对长城这个抒情意象的讴歌与赞美,表达了对故乡对祖国的思念和赞美之情。

2、说教学目标

根据单元提示、诗歌的特点和对课文的分析,我将《长城谣》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理解诗歌内容情感,激发爱国热情。

2、学习朗读诗歌,在朗读中感悟诗情。

学习朗读诗歌是重点,理解诗歌内容情感是难点。

二、说学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处于主体地位。教学时,我们要考虑到学生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重点、难点与教学方法。八年级大部分学生对诗歌并不陌生。在学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余光中的《乡愁》、艾青的《我爱这土地》等现代诗歌,感受过现代诗歌的音乐美、意境美和思想美。但是,这首诗歌,作者并不是直抒胸臆,而是把自己对祖国的一片赤诚之心,寄托在长城上来表达,因而理解起来需要一定的过渡。学生在理解长城的象征性意义上有一定的困难,但是,若用富有感情的朗诵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可能要好得多。

三、说教法

诗歌素有“三分诗七分读”之说。朗读能使眼到、口到、耳到、心到,使静止的诗活动起来,变成听得清、看得到的形象画面,能将我们很快的带入诗的意境,去领略那摇荡心灵的思想美、图画美和音乐美。教学时,既要让学生理解这首诗歌的思想内涵,也要让学生学会诗歌的重要学习方法——朗读朗诵法。教学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和朗诵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1 诗歌的教学主要靠学生自己在反复诵读中用心体会,教师不必做繁琐的讲解,只在重点处加以指导即可。教学过程以引导、提示为主,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反复朗诵,自我感知诗歌主题与情感。因此,我的指导过程大体上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长城谣》,并配以长城的图片,营造深沉的氛围。八年级的学生对这首歌比较熟悉,学生一听到这首歌,心目中的长城形象便浮现在脑中,便于更好的理解诗歌中长城这个意象,促使学生更快的进入学习状态中。

(二)这首诗的作者是台湾著名诗人席慕容,八年级的学生都不太熟悉。教学中要帮助学生了解诗人的基本情况。其中主要应让学生明白,诗人的祖籍、故乡是在长城之外的内蒙古,而诗人现在却身在海峡的另一头。因此,我特地在讲义中详细的介绍了作者,尤其强调了作者的故乡和现居地。了解这一点后,对引导学生体会游子挥之不去的乡思、乡愁,大有好处。与此同时,还应让学生体会到,由于台湾和祖国大陆长达半个世纪的隔绝,乡愁这种情感具有空前广泛的代表性,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期盼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感。

(三)、播放《思乡曲》,教师范读,学生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四)、播放舒缓的、略带哀愁的音乐,学生自由朗读,大屏幕出示重点字词及字音,进一步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

(五)、明确《长城谣》的体裁及意像

经探讨后明确:本首诗是借物抒情诗,意象主要是(长城)、黄河、

(六)、诗人借长城这个意象向我们诉说了什么?

经探讨后明确:长城——诉说了华夏各族互相征战、杀伐的历史,以及诗人自己对长城难以言表的激情。

请同学再深入一层思考,诗人心中的长城,是一座怎样特殊的建筑?思考后,填空。 第一节:长城是(华夏各族之间战争、灾难)的见证。

第二节:长城是(故乡、祖国、民族)的象征,寄托着诗人的(思乡、爱国)之情。

(七)、朗读第三节诗试用一句话概括这节诗的内容。(提示:用什么意象表达了什么情感?)

经探讨后明确:借黄河入“梦”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八)、如何理解“(黄河)流进我不眠的梦中”一句?

乡愁使我难以入眠,“梦”就是思念和想象,是了解故乡的强烈愿望。

(九)课堂小结

2 第一节 审视历史,凸现长城的沧桑。

第二节 借助长城,倾诉满腔的热忱。

第三节 依托梦境,流露深沉的相思。

(十)拓展延伸

听录音朗读《乡愁》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的原则是突出重点、形象直观。 长城谣

席慕蓉

第一节 审视历史,凸现长城的沧桑。

第二节 借助长城,倾诉满腔的热忱。

第三节 依托梦境,流露深沉的相思。

六、说作业布置

1、古往今来乡思乡愁被人们反复咏唱,你还知道哪些乡愁诗,把它们搜集整理出来。

2、课外阅读席慕容诗,说说你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第13篇:《长城谣》说课稿

《长城谣》说课稿

第一民族学校 李军萍

一、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

《长城谣》是语文版八年级下第二单元第六课《现代诗两首》中的第一首诗。这是一首咏物抒怀、反观历史的抒情诗。诗歌通过对长城这个意象的讴歌与赞美,表达了对故乡对祖国的思念和赞美之情。

2、说结构与内容

全诗篇幅较短,共三节。第一节,诗人用数十个字,概括了几千年来长城上发生的是是非非,凸显了长城的沧桑之感。其中,“蹲踞”“无情”“冷眼”是这一节的几个关键词,对理解整节诗歌内容与主题的起重要作用。第二节,诗歌抒情的主体部分,抒发了对长城的依恋和赞美之情。其中,“总”“一…便”这两个副词,增强了抒情的表达效果,对理解感情起重要作用。“万里的躯体”“千年的面容”是这节诗歌中的两个重要意象,“云、树、风”作者借用古典思乡意象,来抒发自己感情。第三节写诗人梦回故乡,感受梦中故乡的美好。考虑到诗歌教学的抽象性和这首诗的借物抒情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把重心放在对

一、二节内容的把握上。主要方法是通过对关键词语和主要意象的把握来理解整节诗、整首诗的感情。

3、说教学目标

根据单元提示、诗歌的特点和对课文的分析,我将《长城谣》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朗诵技巧——重音(重读、轻读,表达不同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朗读诗歌,在朗读中感悟诗情。

3、(情感道德与价值观目标)理解诗歌内容情感,激发爱国热情 ○1○2个目标确定为教学重点,第三个目标确定为教学难点。 其中第○

二、说学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处于主体地位。教学时,我们要考虑到学生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重点、难点与教学方法。我的教学对象是城乡结合部八年级学生,大部分学生的语文基础不是太好或者说比较差。但他们对诗歌并不陌生。在学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余光中的《乡愁》、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大堰

1 河我的保姆》、何其芳的《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等现代诗歌,感受过现代诗歌的音乐美、意境美和思想美。但是,这首诗歌,作者并不是直抒胸臆,而是把自己对祖国的一片赤诚之心,寄托在长城上来表达,因而理解起来需要一定的过渡。学生在理解长城的象征性意义上有一定的困难,但是,若用富有感情的朗诵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可能要好得多。

三、说教法

诗歌素有“三分诗七分读”之说。朗读能使眼到、口到、耳到、心到,使静止的诗活动起来,变成听得清、看得到的形象画面,能将我们很快的带入诗的意境,去领略那摇荡心灵的思想美、图画美和音乐美。《长城谣》作为一首现代诗歌,对以后的外国诗歌教学有着很好的示范作用。因此,教学时,既要让学生理解这首诗歌的思想内涵,也要让学生学会诗歌的重要学习方法——朗读朗诵法。教学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和朗诵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诗歌的教学主要靠学生自己在反复诵读中用心体会,教师不必做繁琐的讲解,只在重点处加以指导即可。教学过程以引导、提示为主,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反复朗诵,自我感知诗歌主题与情感。因此,我的指导过程大体上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整体感知阶段

第一步:我设计的导入语是张明敏的爱国歌曲《我的中国心》,八年级的学生对这首歌比较熟悉,学生一听到这首歌,心目中的长城形象便浮现在脑中,便于更好的理解诗歌中长城这个意象,促使学生更快的进入学习状态中。同时,用歌曲导入的形式比较新奇,学生的好奇心和情感都容易被调动起来。

第二步:文学批评中理解作品主题时有一重要原则——知人论世,从了解一个人的身世和写作背景来理解一部作品的主题。这首诗的作者是台湾著名诗人席慕容,八年级的学生都不太熟悉。教学中要帮助学生了解诗人的基本情况。其中主要应让学生明白,诗人的祖籍、故乡是在长城之外的内蒙古,而诗人现在却身在海峡的另一头。因此,我特地在讲义中详细的介绍了作者,尤其强调了作者的故乡和现居地。了解这一点后,对引导学生体会游子挥之不去的乡思、乡愁,大有裨益。与此同时,还应让学生体会到,由于台湾和祖国大陆长达半 2 个世纪的隔绝,乡愁这种情感具有空前广泛的代表性,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期盼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感。

第三步:在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之后,学生对这首诗的主题应该有了一个模糊的把握,这时再让学生细读全诗,以便更确切的把握诗歌感情,明确诗歌的朗诵基调。

(二)引导感知阶段 (1)师生朗读——交流对比环节

在这个环节,首先,我设计让学生先听老师朗诵全诗。一则,让学生进一步把握诗歌的朗诵基调和理解诗歌中的重要意象;二则,为师生朗读的对比提供参照。

接着,我让学生认真对比分析师生的朗读,以引起注意朗读中的重音,激发学生思考重音对表达感情的重要作用。进而,让学生来讲述自己认真思索后的感想,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检验学生领悟能力与领悟效果。

为了让学生更准确的把握重音技巧内部的差异,以体会不同的感情和意象,我采用边示范边引导的方法,让学生感悟重音重读与轻读的具体差异。

(2)文意理解环节——分析与引导相结合。

通过对重音读法差异的深层次感悟,学生对诗歌的一些重要意象都有了一定的理解,此时老师在对一些关键词语加以点拨,便会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因此,这个环节,在点拨几个比较隐晦的意象之后,我以引导学生自己体会诗歌的几个重要意象,把握诗歌的主题为重心。

经过多次朗读和感知,加以朗读技巧的点拨之后,让学生自由朗读,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和领会到内容运用到朗读过程中去,检验学习效果。

(三)思想主题感知与理解环节

对于这首诗歌的思想主题,在多次朗读之后,一般的学生都能够准确把握,因此我让学生来回答各自的感受,检验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学习效果。对于主题升华这个层次,初二的学生一般很难想到,因此,我设计了几个提问,步步引导、层层推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的原则是突出重点、形象直观。为了体现这一原则,在设计此板书时,我简明地将授课内容的关键词板书出来,清晰直观, 同时也便于培养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

第14篇:《长城谣》说课稿

《长城谣》说课稿

杨梅

一、说教材

一首咏物抒怀、反观历史的抒情诗。让学生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诗歌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方法。

诗歌通过对长城这个抒情意象的讴歌与赞美,表达了对故乡对祖国的思念和赞美之情。本次课上主要是把

一、二节作为课时二的讲解内容。第一节,诗人用数十个字,概括了几千年来长城上发生的是是非非,凸显了长城的沧桑之感。其中,“夺”“还”“无情”“冷眼”是这一节的几个关键词,对理解整节诗歌内容与主题的起重要作用。第二节,诗歌抒情的主体部分,抒发了对长城的依恋和赞美之情。其中,“总”“一„便”这两个副词,增强了抒情的表达效果,对理解感情起重要作用。“万里的躯体”“千年的面容”是这节诗歌中的两个重要意象,“云、树、风”作者借用古典思乡意象,来抒发自己感情。 教学目标:

根据单元提示、诗歌的特点和对课文的分析,我将《长城谣》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朗诵技巧——重音(重读、轻读,表达不同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朗读诗歌,在朗读中感悟诗情。

3、(情感道德与价值观目标)理解诗歌内容情感,激发爱国热情。

4、掌握托物言志和借物抒情的方法。

二、说学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处于主体地位。教学时,我们要考虑到学生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重点、难点与教学方法。在学本课时前学生已经学过余光中的《乡愁》、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大堰河我的保姆》、何其芳的《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等现代诗歌,感受过现代诗歌的音乐美、意境美和思想美。但是,这首诗歌,作者并不是直抒胸臆,而是把自己对祖国的一片赤诚之心,寄托在长城上来表达,因而理解起来需要一定的过渡。学生在理解长城的象征性意义上有一定的困难,但是,若用富有感情 1 的朗诵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可能要好得多。

三、说教法

诗歌素有“三分诗七分读”之说。朗读能使眼到、口到、耳到、心到,使静止的诗活动起来,变成听得清、看得到的形象画面,能将我们很快的带入诗的意境,去领略那摇荡心灵的思想美、图画美和音乐美。《长城谣》作为一首现代诗歌,对以后的外国诗歌教学有着很好的示范作用。因此,教学时,既要让学生理解这首诗歌的思想内涵,也要让学生学会诗歌的重要学习方法——朗读朗诵法。教学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朗读能力和托物言志的方法,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四、说教学过程

诗歌的教学主要靠学生自己在反复诵读中用心体会,教师不必做繁琐的讲解,只在重点处加以指导即可。教学过程以引导、提示为主,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反复朗诵,自我感知诗歌主题与情感。因此,我的指导过程大体上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整体感知回忆旧知识,导入新课:

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已经分组朗读,熟悉了整片诗歌,了解了作者的背景,感受诗歌带来的不同情感,对诗歌这一文体的有了相应的了解,在第二课时我将着重让学生带有情感的去朗读,更好的理解诗歌中长城这个意象,促使学生更快的进入学习状态中。同时,用歌曲导入的形式比较新奇,学生的好奇心和情感都容易被调动起来。

(二)讲解

一、二节内容,感知托物言志、借物情的写作方法

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诗人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

2 示例

我在我未来的房子周围栽上许多竹子,我要像竹子一样,做一个正直、虚心、高洁的人。

借物抒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三)举例分析

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

写你不能成篇 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

这一小段抒发诗人对长城的依恋和赞美之情。诗人没有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而是非常含蓄地写出了古老的长城在自己心中的地位和对自己的影响。“唱你时总不能成声”,“写你不能成篇”,“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因为,长城已成为民族的象征,成为祖国的象征,成为中华民族不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诗人心系长城,心系故乡,视古老的长城为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

对于这首诗歌的思想主题,在多次朗读之后,一般的学生都能够准确把握,对于主题升华这个层次,初二的学生一般很难想到,因此,我设计了几个提问,步步引导、层层推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知道伟大壮丽的万里长城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和智慧,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骄傲。保护中华原经济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它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丰碑和智慧结晶,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血脉和民族精神。表现诗人的一种爱国情怀。

五、说板书设计

第15篇:长城谣教案

《长城谣》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歌曲《长城谣》,了解旧时人民的苦难生活,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2、让学生通过自主互助学习用声音表现歌曲的速度、力度及情感变化,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3、与歌曲《长城放鸽》、《长城长》进行比较,感受不同时代同一题材的歌曲所展示的生活面貌。教学重点:

了解歌曲背景,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注意情感的处理,唱出不同情感;处理好“苦难当”的“当”字的延长记号和连音的问题。

教具准备:课件、电子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播放“长城”图片,学生谈一谈对长城的了解。

2、师小结。(长城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长城东西相距5000公里,南北跨度5500公里,可见万里长城万里长啊!但是,在解放前的抗战时期,生活在长城内外的百姓过得怎么样呢?我想用一首歌告诉大家答案。)

三、感受歌曲。

1、师有感情范唱歌曲《长城谣》,生说感受:人们生活的怎么样?

2、师小结,介绍歌曲创作背景。(日本鬼子侵略中国,给我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许多家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许多人不得不背井离乡,广大劳动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3、简单介绍作者:词作者潘孑农、曲作者刘雪庵。

四、学唱歌曲。

1、学生轻声跟唱,思考:歌曲表达了什么情绪?

2、再唱,体会歌曲的速度。

3、师弹琴,学生小声跟唱。(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学唱。)

4、处理重难点。(延音记号和连音的处理。)

5、师弹琴,学生完整演唱。

6、力度记号“渐强”加在哪一句能更好地表现歌曲?

7、师弹琴,学生分组接唱。

8、小结。唱的真棒!你们的歌声让老师觉得格外振奋!回顾这一段惨痛屈辱的历史,我想我们每一位同学的心中一定有许多感受,让我们牢记这段历史,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五、欣赏拓展,情感升华。

1、新时期,新风貌,长城也展示出新的风采。想一想,新时期歌唱长城的歌曲有哪些?(《长城随想》《长城长》)

2、听一听、比一比、说一说。(感受不同时代同一题材的歌曲所展示的生活面貌。)

3、小结。

第16篇:《长城谣》说课稿

《长城谣》说课稿

边村中学 章丽敏

一、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

《长城谣》是冀少版七年级下第一单元中的第一首歌。这是一首咏物抒怀、反观历史的抒情歌曲。诗歌通过对长城这个抒情意象的讴歌与赞美,表达了对故乡对祖国的思念和赞美之情。

2、说结构与内容

整首歌曲较短,共三节。第一节,诗人用数十个字,概括了几千年来长城上发生的是是非非,凸显了长城的沧桑之感。其中,“夺”“还”“无情”“冷眼”是这一节的几个关键词,对理解整节诗歌内容与主题的起重要作用。第二节,诗歌抒情的主体部分,抒发了对长城的依恋和赞美之情。其中,“总”“一„便”这两个副词,增强了抒情的表达效果,对理解感情起重要作用。“万里的躯体”“千年的面容”是这节诗歌中的两个重要意象,“云、树、风”作者借用古典思乡意象,来抒发自己感情。第三节写诗人梦回故乡,感受梦中故乡的美好。考虑到诗歌教学的抽象性和这首诗的借物抒情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把重心放在对

一、二节内容的把握上。主要方法是通过对关键词语和主要意象的把握来理解整首歌的感情。

3、说教学目标

根据单元提示、歌曲的特点和对,我将《长城谣》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演唱技巧——重音(重读、长音,表达不同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演唱歌曲,在演唱中感悟歌曲的感情。

3、情感道德与价值观目标:理解歌曲内容情感,激发爱国热情 ○1○2个目标确定为教学重点,第三个目标确定为教学难点。 其中第○

二、说教法和学法

《长城谣》作为一首现代歌曲,对以后的外国诗歌教学有着很好的示范作用。因此,教学时,既要让学生理解这首歌曲的思想内涵,也要让学生学会歌曲演唱的重要学习方法。教学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演唱、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歌曲鉴赏和演唱能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处于主体地位。教学时,我们要考虑到学生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重点、难点与教学方法。我的教学对象

1 是农村七年级学生,大部分学生的音乐基础不是太好或者说比较差。但他们对歌曲演唱并不陌生,而却非常喜欢。学生在理解长城的象征性意义上有一定的困难,但是,若用富有感情的演唱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可能要好得多。

三、说教学过程

诗歌的教学主要靠学生自己在反复学唱中用心体会,教师不必做繁琐的讲解,只在重点处加以指导即可。教学过程以引导、提示为主,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反复演唱,自我感知歌曲主题与情感。因此,我的指导过程大体上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播放香港歌手张明敏演唱的歌曲《我的中国心》,并配以长城的图片,歌词用文字打出,营造深沉的氛围。

透过这首歌,我们仿佛看到了演唱者那颗炽热的中国心,感受到了那份浓浓的思乡情。其实,苦苦思恋着祖国的还有许多人,接下来,让我们走进台湾作家——席慕蓉,走进她的《长城谣》。

(二)、背景资料: 席慕蓉:女诗人。蒙古族王族之后,外婆是王族公主。出生于四川,十四岁入台北师范艺术科,后入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1964年入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专攻油画,后多次获多种绘画奖。第一本诗集《七里香》一年之内再版七次,其他诗集也是一版再版。 她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清新、易懂、好读是她拥有大量读者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播放诗歌朗读录音,学生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四)、播放舒缓的、略带哀愁的音乐,学生自由朗读,大屏幕出示重点字词及字音,进一步了解歌曲内容和情感。

(五)、明确《长城谣》的体裁。根据歌曲内容的侧重和运用表达方式的不同。

(六)、抒情的主要特征:咏物抒怀。

其中的“物”——意象(即用具体的物来寄托和抒发心中的情)。 歌曲中主要意象有哪些?

经探讨后明确:“你”(长城)、黄河、敕勒川、阴山。

(七)、歌曲借长城这个意象向我们诉说了什么?

经探讨后明确:长城——诉说了华夏各族互相征战、杀伐的历史,以及诗人自己对长城难以言表的激情。

2 请同学再深入一层思考,诗人心中的长城,是一座怎样特殊的建筑?思考后,填空。 第一节:长城是(华夏各族之间战争、灾难)的见证。

第二节:长城是(故乡、祖国、民族)的象征,寄托着诗人的(思乡、爱国)之情。

(八)、演唱第三段,试用一句话概括这一段的内容。(提示:用什么意象表达了什么情感?) 经探讨后明确:借黄河入“梦”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九)、如何理解“(黄河)流进我不眠的梦中”一句?

乡愁使我难以入眠,“梦”就是思念和想象,是了解故乡的强烈愿望。

(十)、探究歌曲的抒情线索抒情重点。贯穿线索:抒情主线——对故乡的思念 第一节:追溯历史,凸现沧桑感 第二节:依恋赞美长城 第三节:抒发对故乡的思念 小结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用音乐和画面营造深沉的氛围,选择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描述祖国统一的flash动画作为结尾,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对这首诗的学习更加深入,由乡思、乡愁上升到对祖国统一问题的探究的高度,有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四板书设计: 长城谣

席慕蓉

第一节:追溯历史,凸现沧桑感 第二节:依恋赞美长城 第三节:抒发对故乡的思念

第17篇:长城谣教案

燕厦中学2012—2013学年度上学期“课内比教学”活动 音乐教案

《 长 城 谣 》

燕厦中学----陈卫锋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歌曲《长城谣》体验抗日时期我国人民的疾苦,激发学生的爱国情。

2、通过歌曲练习表现质朴自然、苍凉悲壮的深切感情。

3、注意歌唱的音高、音准、节奏和时值。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的音乐技能和演唱素养。 教学准备:ppt课件 电子琴 课 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

1、通过欣赏图片,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结。

2、谈话交流,引出课题。

二、感悟歌词

1、朗读歌词,体会歌曲中的意境。

三、简谱常识

1、把握歌曲的调式和节,掌握歌曲的唱名和音名。

2、通过对常见音乐符号的介绍,增进了学生对简谱的认识。

3、对歌曲旋律中的节奏的分析,引导学生正确地表达歌曲的情绪,力求做到有感情地歌唱。

四、教唱《长城谣》

1、范唱,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2、结合电子琴的伴奏组织教唱歌曲。

3、指导学生有节奏的合唱或分角色地演唱。

五、课后感思。

铭记历史 以史为鉴 拒绝战争 珍爱和平

六、组织下课

第18篇:长城谣的教学反思

本周我继续攻克唱歌课,讲《长城谣》,在上课前,我依旧认真备课,搜集了许多版本,选取了最简单的版本,有下载了相关公益广告的视频,搜集了很多相关图片,认真做了PPT课件,决心一定要上好歌唱课。

在几天的课上下来,我发现在课上应该多鼓励学生,多些耐心,慢慢来,不能太死板,过于着急。本来音乐课就是活泼、放松心情,调节学生日常学习压力的。应该多让学生找到乐趣,打心底里喜欢上音乐这门学科。

在接下来的课中,我先用长城的照片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产生兴趣后播放音乐,学生被气氛带动也就张开了嘴,唱了起来。

对于学生的跟唱我多进行了鼓励和表扬,学生也乐于接受。在播放短片后,学生根据对歌词的理解进而对歌曲有了深层认识,了解后就能够带着感情演唱,一节课下来轻松了不少。

《长城谣》本来的旋律本来就比较舒缓,每个班的学生都能很好地学会并唱出感情。作为奖励,我特意留出时间来为学生播放他们喜欢的歌曲、视频。经过一段时间地锻炼,我已经逐渐可以驾驭歌唱这类课程的教学了。事实证明,只要努力,找到方法,任何困难问题都不是问题,教学是如此,人生亦如此。

第19篇:《长城谣》声乐教学教案

《长城谣》声乐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歌曲《长城谣》体验抗日时期我国人民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2、通过歌曲练习表现质朴自然、苍凉悲壮的深切感情。

3、注意歌唱的发声和吐字。课时:共两课时。本课为 (2)随琴视唱歌曲歌词(为了体验歌曲的情感,也为了实际检验一下学生对歌曲的熟悉程度)。

A、请学生分析歌曲的节奏特点。

B、学生读节奏(可用“哒”或其他读法)。提示读节奏时要注意节奏的乐句。

C、在教师弹奏歌曲曲调的“伴奏”下,再读一遍节奏。 (3)学习歌曲的曲调。

A、学生随着教师的琴声试着视唱曲谱(只唱一遍,以便确定下面的练习方式)。

B、请学生分析一下歌曲的“旋律线”(可用手势来表示,注意一个乐句用一个动作)。然后一边作“用手势表现旋律线”的动作,一边进行视唱曲谱练习。

(4)学习歌曲的歌词。

A、联系前面分析过的歌词和情绪唱歌词。

B、在练习中提示要注意运用气息的控制唱好连音。 (5)用乐器演奏整首歌曲的曲调或其中的几个乐句。

3、小结(约5分钟)

(1)再听一遍歌曲录音,请学生对比一下,自己的演唱还有哪些不足。

(2)了解一下用乐器演奏这首歌曲的情况。 (3)指出下一节课的任务或课下的乐器练习任务。

授课老师:冷艳

第20篇:46《长城谣》《一片槐树叶》教学设计

《长城谣》《一片槐树叶》教学设计

韦盛海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准确认读课文下注的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义。

2.引导学生学习现代诗,了解其特点。

3.朗读诗歌,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两首诗的教学均按照倾听配乐诗、反复诵读、分析探讨艺术特色的程序进行,在第二课中增加了一个诗歌朗诵会,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提高其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诗歌的学习,体会诗人对故国家园的思念与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体会诗境之美以及作者强烈的感情。

难点:体会作者如何营造意境,如何以物寓情抒发感情。

教学突破:诵读入境,欣赏诗意;联想比较,鉴赏评价。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搜集作者的资料,准备诗歌的配乐朗诵带或录像带。2.了解诗歌朗诵的相关常识。

学生准备:1.预习诗歌,反复朗读,准确认读文中字词。2.自选一首现代诗,作好准备,参加朗诵比赛。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导入《长城谣》1.倾听,了解作者生平按醋鞅尘?br>

2、指导朗读,分析诗歌表现手法2.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及表现手法

3、导入《一片槐树叶》3.倾听,了解作者资料

一、聆听配乐诗,了解背景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导人课文,展示一些与作者或与诗歌相关的图片、幻灯片,播放配乐诗歌,帮助学生建立对其的感性认识。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现代作家艾青的诗歌,这节课我们将共同赏析一首由现代女诗人席慕蓉所作的抒怀诗《长城谣》。首先请听这首诗歌的配乐版。板书课题。1.观看幻灯片和图片,在配乐中欣赏诗歌,对其形成初步认识。

2.师:对于作者,不知道各位同学有什么了解,有谁愿意给我们简单介绍 一下? 师补充:席慕蓉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清新、易懂、好读,这 也是她拥有大量读者的重要原因。2.跟随教师提问,积极回答问题,就所了解的知识对作者做基本简介,并听取老师补充介绍诗人席慕蓉的生平以及时代背景。 生:席慕蓉是我国著名女诗人。原籍内蒙古查哈尔盟明安旗。蒙古名字全称穆伦席连·勃,意为浩荡大江河。

二、体会诗歌艺术特色及思想感情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朗读诗歌,启发学生探寻诗歌的写作手法。1.按教师要求多次朗诵诗歌,体会诗歌韵律节奏,对作者感情初步探悉。

2.抽取同学就所读讲讲自己对这首诗 的印象,诗歌所表现的内容以及要 表达的感情,并对学生的回答做补充说明。2.讲述自己对这首诗歌的感受。

3.师:长城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的象征,朗读了全诗后,有谁能告诉大家作者是通过哪些诗句表达了对祖国对故乡的一片深情?抽学生回答,检查学生掌握程度并予以评讲。3.认真思考问题。 生: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写你 不能成篇/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火中有你万里的身躯。

4.导人课后思考与练习二,分析文中含义深刻的诗句。 4.用心领悟文中含义深刻的诗句。

5.总结诗歌的思想感情及艺术特色,重点探讨体会作者如何营造意境,5.听教师评讲,细细品味这首诗歌的思想感情及艺术特色。

现代诗两首

(第2课时) 总第34课时

一、导入《一片槐树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师:在学习了席慕蓉的《长城谣》之后,接下来我们将读到一首爱国题 材的现代诗,它就是我国当代作家纪弦的诗歌《一片槐树叶》。先来听听诗歌朗诵。播放配乐诗歌,帮助学生建立对这首诗的感性认识。板书课题。1.聆听配乐诗,对诗歌形成初步感知。

2.介绍作者生平及创作经历,帮助学 生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2.听教师介绍诗人的生平,由作者的经历初步感知作者在诗中倾注的思乡爱国之情。

3.请学生课后反复颂读这首诗,在下节课。我们作为重点评析。3.倾听,课后作颂读练习。

诵读席慕容的《一棵开花的树》,并赏析其令人回味无穷的情感!

如何让你遇见我

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为这/我已在佛前 求了五百年/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长在你必经的路旁/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当你走近请你细听/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朋友啊 那不是花瓣/是我凋零的心

四、本课小结

本课的教学从播放配乐诗朗诵人手,让学生对诗歌的情感有了初步感受,然后通过反复诵读,来进一步体会诗意,最后教师指导分析诗歌的艺术魅力。

五、课末板书设计参考

第一诗段 钩勒

第二诗段 抒怀 长城 爱国思乡之情 第三诗段 感思

现代诗两首

(第3课时) 总第35课时

第三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组织朗读,分析写作手法1.反复朗读,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及表现于法

2、组织诗歌朗读会2.诗歌朗诵竞赛

一、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及思想感情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指导学生有针对性的朗读诗歌。1.多次朗诵,讲究节奏,体会诗歌所要表达的感情。

2。师:通过对诗歌的朗读,同学们对这首诗所表达的内容和抒发的情感都有了一定的了解,我想请个同学来给大家讲一下。让学生就所读讲讲自己对这首诗的感受。2.讲述自己对这首诗歌的感受。生: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国家园的深切眷恋之情。

3.对学生的回答做评价,并做一些补充说明。3.听取老师评讲,加深对这首诗歌的理解。

4.指导学生细读诗歌,探讨作者所采用的写作手法与艺术特色。4.仔细思考,共同探讨诗歌的艺术特色与写作手法。

5.总结全诗的艺术特色、写作手法和思想感情,重点探讨体会作者如何营造意境,如何以物寓情抒发感情。5.听教师总结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并体会学习。

二、诗歌朗诵会

1.师:诗歌是一种非功利性的、表现人 类心灵世界的、富有创造性的文学样式,它较其它文学更严谨、纯粹和精微。而了解和丰富文学艺术,培 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的最佳途径和切人点则是诵读——反复朗读。诗歌素有“三分诗七分读”之说。朗读能使眼到、口 到、耳到、心到,使静止的诗活动起 来,变成听得清、看得到的形象画面,能将我们很快地带人诗的意境,去领略那摇荡心灵的思想美、图画美和音乐美。为了激发同学们诵读 的热情,提高朗读的技巧,我们特地举行这次朗诵会,希望同学们好好发挥,认真体会,最后有所收获。

板书:诗歌朗诵会

2.抽学生讲述在诗歌朗诵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将内容梗概板书。学生根据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谈论自己所知道的在朗诵诗歌中应该注意的事项。(板书)

生:朗诵时应掌握节奏、重音、停顿等 技巧,做到字正腔圆,注意与一般读 书的区别。

生:要充分理解诗人的感情,正确把 握诗歌的中心思想,尽可能做到“替 诗人朗诵”。

生:根据诗歌的形象,进行大胆想像与联想,既能“替诗人朗诵”,更能“抒自我情怀”。

3.宣布活动开始,作好主持工作。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充满感情地朗诵自己所选的诗歌。

4.让同学自由发言,评选最佳朗诵者。

5.对优秀者予以肯定,总结同学的表现,列出优缺点。

6.让学生就诗歌的朗诵技巧自由发言或提问。

预计问题:

生:教师,朗诵诗歌的关键是什么呢?

生:怎样理解诗歌的形象?

生:老师,诗歌形象自古传承下来的 文化含义是什么意思?

师:理解诗歌的形象是朗读诗歌的 关键,有一些形象,表面上的意思很明了,但实际上都有另外一种涵义, 就是我们常说的寄托意义。只要看 到甲——形象,就会联想到乙——寄托意义,甲乙两者是联在一起的。 譬如:松柏寄托坚强,月亮寄托相 思,杨柳寄托惜别,秋风寄托悲凉, 春风寄托喜悦,荷花寄托高洁。

7.肯定活动,提出希望,结束活动。

练习设计

1、为下列词注音释义。

隘口 蹲踞 荒莽 山巅 些微 蝉翼

2、为什么1片“薄薄的,干的,浅黄色的槐树叶”,在诗人的心目中却是“全世界最的一片”?

教学反思

1.通过对这两首诗歌的教学,教师应该认识到不能光把语文看成是一门工具学要突出这一学科的文学性、情感性,这就要善于利用其学科功能,适时激发学生习热情,培养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用兴趣这把钥匙,打开学生智均大门,引领学生走出语文学习低迷的境地。

2.诗歌的教学主要靠学生自己在反复诵读中用心体会,教师不必做繁琐的讲在重点处加以指点即可。

作者邮箱: lswsh@163.com

长城谣教学设计
《长城谣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