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与教学策略(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21:41:51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小学语文教学策略与教学设计

一、填空题:

1、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语文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3、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 )。

4、儿童的说话能力建立在(听话 )能力的基础上。

5、以某种意义上讲,小学语文教学是以(教学目的)为中心的教学。

6、(语文概括 )是语文能力的基础。

二、名词解释:

1、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语文素养的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

2、课程目标: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完成规定的教育任务和学科内容,使学生达到的培养目标。

3、阅读能力:是人运用眼睛接受文字语言信息的能力。

4、学习策略:主要是指在学习活动中,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而学会学习的规则、方法和技巧;它是一种在学习活动中思考问题的操作过程;这是认识策略在学生学习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三、论述题:

1、结合实践,谈谈听、说、读、写能力训练的难点分别是什么?

1、听话时的注意力难以集中,对语言的辨识能力,对语义的理解能力较差,要加强记忆话语的能力,听话时的联想和想象力等。

2、在说的过程中,不能清晰、准确的表达,普通话不标准。

3、在读的过程中,理解词、句、段、篇的能力较差,诵读能力有待加强。

4、在写的训练中,一是在内容上不能够把自己要说的事写清楚,二是书写形式不规范。

2、评价《趣游奇妙的拼音王国》教学设计中的情境创设。

(1)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复习的兴趣。(2)能按声母表的顺序正确读准23个声母、24个韵母。会正确拼读音缀及句子。(3)造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推荐第2篇:习题课的教学设计与教学策略

习题课模块课的教学设计与教学策略

习题课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课型之一,是教师主要以习题讲解为平台与学生互动的教学过程。通过习题课教学,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梳理、辨析和巩固所学知识;并进一步引申、拓展,帮助学生完成对课程基本理论和概念的升华;总结提炼技巧与方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习题课也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发现教学不足,促进教学反思和提高的一个有利时机。

一、习题课的目的和意义

习题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情况和运用能力的有效途径,习题课则是教师通过对习题讲解帮助学生整理基本的知识要点,针对学生习题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的纠正和指导,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解题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以利于学生后续的学习和研究。

1.以习题课为契机,完成课程梳理的目的

习题课的首要目的就是利用学生对复习考试关注度比较高的心理,以习题课为契机,完成课程梳理。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对习题课关注度比较高的心理,要让学生明白习题课有为考试服务的功能,通过对习题的练习可以了解考点,即突出习题课的“应试性”。同时不失时机地完成正课教学中未完成的教学任务。由于习题课往往都是在章节内容或课程内容结束后进行的,学生会因习题课有较多的考试备选试题,能够得到很多考点信息,关系到考试的成绩,会投入比平时更多的注意力和精力,有充分的学习动机和热情,学习效率较高。教师若抓住这个时机对知识进行梳理、巩固,归纳解题思路、总结解题方法,以考点带会知识点,培养他们通过习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效率会较正课教学时高。

2、强化重点、深化与活化知识

与课程正课和总结课教学相似,习题课也有对章节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的功能,但出发点和目标侧重点不同,章节总结课对章节内容的梳理和总结,主要侧重知识结构和逻辑关联,而习题课对章节内容进行梳理是要解决学生在知识理解和消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大多反馈于学生的课后练习,反馈后的梳理和总结,侧重学生对学科中重要概念与重要定理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在对知识内涵把握上要比正课教学更精细(否则,学生做练习时可能会出错,或者这些内涵就来自于学生练习中错误的提炼),通过典型例题的讲解和归纳,“借题发挥”,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深化重难点把握,以题为载体,深化与活化知识。

3、习题课具有补偿和提高的功能

任何教学活动都有着使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和能力的目的,教师也有责任通过教学的各个环节,对学生的知识薄弱点和能力欠缺方面进行有针对性地训练和培养。习题课就是其中一种重要的教学补偿手段,它针对学生知识和方法的薄弱点,精选一些与教材内容相联系的习题,集中地进行分析和讨论,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并通过练习来巩固和训练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另外,教学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任务和目的:正课讲解阶段注重知识传承,以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取较多的信息为主要目标;章节总结课则是以继续获取信息和信息筛选、信息整理为主要目标;习题课教学过程中,既有信息获取、信息加工的任务,更有信息应用的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与教学的纵向延伸和横向发展相关联。纵向延伸是指对基本概念和规律的完善和拓展。在习题课上,常常可以结合基本概念和规律,讨论一些典型问题或易犯的错误,以便对概念、规律的内容和含义、成立条件和适用范围有确切的理解。在教师的指导下,按不同阶段,纵向延伸,进一步发挥出习题的潜在功能;另一方面,横向

发展则是指对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分析、归纳。在习题课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不但会从纵向分析问题,而且还要会从横向分析和研究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对所研究的问题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而在分析和研究问题时,可以把问题逐步横向发展形成一个习题群。通过分析和训练,也有利于拓宽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通过纵向延伸、横向发展和系统扩充,充分发挥习题课的补偿与提高作用。

4、习题课教学是培养学生知识、方法、技能的有效手段

通过例题讲解和习题练习,传授方法、培养能力是习题教学的主要目的。习题课教学不是着眼于求解几道习题,而是着眼于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教会学生总结解题规律,掌握解题思路和方法。为此,教师应多方设法调动学生的能动性,通过习题的讲、评、议,启迪思路,传授方法,培养能力,重点放在问题的分析上。引导分析,启迪思维:在学生思考分析时,教师适时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分析,知道如何利用已知条件,翻译隐含条件,领悟问题探索的方法。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原因,及时指导纠正错误,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两点。一是例题和习题难度的设置。习题课上例题和习题的难度并不是同一水平线的,它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有不同的难易度。这个难度的提升是在学生充分掌握了基础之上的提升,它主要表现在对概念、公式变形能力,以及知识点的深化或者是将知识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考察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学生的参与与实践。学生能力的培养应当从知识、方法和实践三个方面入手。培养和检测这些能力的有效方法就是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知识和方法的掌握程度、实际动手能力都能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并且在实践中得到发展。因此,在能力的培养中强调个人参与实践的重要性。习题课恰恰就是在教学过程中,由学生参与实践的一个重要环节。习题课之前,学生独立完成习题练习,习题课上通过老师的讲解和点拨,对自己的薄弱点进行完善,课后通过练习巩固知识和能力,这些都需要学生亲自参与。

5、习题课是对“易错题”的有效再利用,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习题课的另一个目的就是对学生习题练习中的易错题进行分析和总结,从而对学生的知识进行查漏补缺,梳理、巩固,进而提高学生能力。当代科学家、哲学家波普尔认为:“错误中往往孕育着比正确更丰富的发现和创造因素”。首先,教师通过“易错题”的分析,可以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点,在习题课上可以有针对性的对某些知识点重点讲解,帮助学生补缺补差。其次,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易错题”,设置悬念,启发学生去分析错误的根源,让学生知道错在哪里,为什么错,该如何改正,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从发现错误中吸取教训,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对基本技能的掌握,还可以培养他们严密的思维习惯。由此可见,学生习题练习的“易错题”是有很大价值的,教师要在习题课上把握机会,充分利用“易错题”的价值,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提升能力。

二、习题课的特点

1、习题课的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

习题课虽以讲解习题为主要内容,但它并不是一种个别答疑和对答案的行为,它是一种课型,一种有的放矢,有教学目标的课。习题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即通过安排有侧重的习题讲解,对知识点进行巩固、扩展,掌握解题方法和思想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解题技能以及实际应用能力。没有明确目标的习题课很容易变成为单纯的例题讲解和习题训练,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也不能形成知识间的横向联系。这样的例题安排就能不发挥典型指导作用,习题课也不能发挥应有的巩固、梳理作用,更不易揭示习题的规律性。为了避免这种没有目标的习题课的盲目性和低效率,教师不但要自己明确这两个教学目标,还要让学生在课前做到心中有数,明白习题课的目的,为上课做好准备。

2、习题课的教学时间跨度长,延拓到课前、课中、课后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不仅应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有效获得知识的

方法,使他们主动积极地去学习。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主动积极地去学习,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生主体作用的主要内容。我们的研究工作集中在不仅要研究课堂上应该实现什么功能,而更多地研究在课堂上如何实现这些功能,为什么要实现这些功能,有些功能如果仅在课堂上实现,那么课堂的效率就比较低,为了尽可能有效地实现教育教学的功能,我们提出课堂教学的纵向延拓:从课中延伸到课前和课后。在习题课教学中,课前: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体现在课前的课下进行,一方面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独立思考地完成课后作业,教师通过收集作业并批改,提取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应提前把习题课所选取的习题(分层习题:基本题、提高题和综合题)布置给学生,教师在习题课之前收集学生的作业并认真研读,研究作业情况有两个作用:一是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依据之一,另一是作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信息进行收集;课中:教师收集学生之前参与教学的信息,这些信息是教师讲授习题课的重要依据,学生积极参与习题课教学活动的结果以教师作为载体在课堂上呈现,这种形式既实现了学生积极参与习题课教学的全过程又使得课堂教学高效有序,教师课堂教学过程呈现学生的一些好的解题思想、思路、方法,对学生是极大地鞭策和鼓舞,能极大地调动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课后:习题课结束后,教师编制一套与习题课水平相当、题型相似习题,让相似课后练习,以检验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掌握和理解情况,并进一步熟悉和验证教师总结出的解题思想、思路和方法,帮助学习消化吸收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以巩固学习效果,强化解题能力。由此可见,习题课并不仅仅是一次时间很短的课堂教学活动,它是一个需要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巩固的一个完整教学过程,并要注意与最后的课程复习总结模块有效对接。

3、习题课的教学空间跨度大,从课堂延伸到社会,走向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现代社会要求学生全面发展,不光有丰富的知识还要有扎实的实践能力,要求学生全面综合能力的提升。单元小结和习题课都是对前面所学内容的梳理、巩固,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但与单元小结课相比,习题课是在前者的基础上,进一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工程实践问题,并建立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例题的讲解和分析,加深对理论概念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在精讲分析典型例题之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实际问题如何通过剔除次要矛盾而突出主要矛盾,并把去伪存真的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进而给予求解,真正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成一个整体,让学生认识到课堂知识与今后实际工作的密切联系,把它当成今后参加社会工作的一项必备的技能去倾力加以对待,把习题练习看作是一项最基本的表现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锻炼。

4、习题课的引领作用

教师的教学效果有教学质量考核,而学生的学习检测和评价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考试,因此学生对考试非常看重。考试的主要内容是解题,尤其是理工科,而习题课的主要内容就是习题讲解,可以对考试起引领作用,学生会因此对习题课比较关注。教师可以抓住学生这种因为考试而对习题课关注度比较高的心理,以考点带会知识点,以习题课教学为平台贯彻教育教学的一些先进思想和理念,发挥习题课对引领功能,以习题课为契机,完成对知识点的梳理、巩固、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5、适合多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使用,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有效途径

学生作为学习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学习的习惯和思维特点,每一门课程也有自己不同的特点,针对不同的课程和不同的学生,要求教师在上课时要根据各自的特点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习题课教学也是这样,习题练习是一样的,但是教师可以根据侧重点不同和学生学情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从问题出发,就有沿着“问题—探索—问题解决—升华”和“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举一反三”等思路,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观察、联想、思考、探索解题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同时,这也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一个过程。例如“问题----探索”培养学生独立学习,

自主探索的能力,“问题解决---升华”培养学生归纳、顿悟的能力,“问题---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问题解决---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由此可见,习题课教学适合多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使用,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习题课教学的备课要点

习题课教学主要是通过习题讲解完成,习题的质量关系着教学效率的高低,为此在选题时要对习题进行精选,选择具有启发性、典型性、规律性和针对性的习题,采用“多变、多析、多问、多解”的导向法组织习题课教学,鼓励一题多解,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进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同时习题的选取要与解决实际问题相联系,习题是实际问题的抽象,可以帮助学生学以致用。一堂好的习题课,应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系统性, 理解知识间的纵横关系,利于教师通过习题教学,拓展学生思路,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习题课之前备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习情况对教师教学设计有很大影响,为了使学生得到知识和能力的双重发展,教师在习题课教学前就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对教学环节的作用和影响,要时刻明确教学环节要以学生为主。课前对学生的了解主要表现在,对学生知识掌握水平的了解、发放的练习完成情况和质量的了解、学生平时作业中的错误以及好思想、好方法的了解,也就是备知识掌握情况、备学生易错点、备平时学情、备学生解决综合问题能力和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收集学生哪些知识已经掌握,哪些还比较薄弱,练习中容易出现哪些错误,哪些是重难点,根据这些情况去设计习题课的教学内容,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有侧重。

2、备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

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互相联系,共同反映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是一个学科的教学纲要,其中包括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以及讲授和实习、实验、作业的时数分配等。它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形式规定一门课程教学内容的文件,它包括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等。列入教学大纲的教材的广度和深度,一般应是学生必须达到的最低标准。教学大纲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检查和评定学生学业成绩和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因此,教师在准备教学计划时,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全面深入的了解教材,在此基础上根据上面备学生的情况,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有效的教学设计,才能让学生更容易的掌握学习内容,完成学习目标。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连接学生和教师的桥梁,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材料,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为此,在上课前,教师要深刻、全面的理解教材,只有教师先吃透教材才能对其内容有所把握,才能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去调整、丰富、完善,使教学内容更充实、完善、富有挑战性。习题课之前教师要充分了解教学计划、熟悉教学大纲、驾驭课程教材。

3、备教法

教法即教学方法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内容、完成教学目的而运用的教学手段,它是由一定的教学原则指导下的方式组成的,是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它直接关系到讲课的效果。教学方法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好坏之分,只有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具体的学生、具体的教师而言的,与当时的教学情境相适应的比较有效的方法。为此,教师要想上好习题课,就要有丰富的教学方法储备,这样才能适应不同的状况,进行不同的教学方法选择。但是,目前习题课的教法比较单一,基本上都是采用“讲练式”教学。不可否认,采用“讲练式”教学的习题课,只要教者组织得好,把握得好,其效果也是很好的。但如果教师在给学生讲解典型例题以达到示范作用时,仅以一个具体题目为依据,就题讲题,学生自己练习时,

教师无法进行具体指导,这样的习题课只能使学生“依样画葫芦”,学生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相反,在习题课上,如果把重点放在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上,放在解题方法的发现过程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去发现新情境中的基本关系,重新组合已有的知识经验,把握解决问题的方向,寻找解题的途径,这样才能真正起到示范和引导的作用,从而收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正如前所述,习题课教学适合多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使用,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有效途径。在习题课教学中要把握以下两个问题。

(1).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提出与学生认识规律有所差异的问题,形成一条由问题(或问题组)构成的教学主线,促使学生出现认知的需要,即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了浓厚的兴趣学生就容易产生学习动力,学习动力会使学生主动去学习、探索,这样学生就进入了有意义自主学习的心理过程,利于学生进行有意义、有效的学习。

(2).启发学生立疑释疑。立疑是通过学生主动学习与独立思考,教师适当的引导,使学生找出疑难、发现问题,加深学生的感性体验,这是一个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过程。释疑是当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要给学生留有机会进行一个深入思考和探索,自己动脑、动手,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尝试解决问题。然后,在教师启发下,学生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备最新科技成果

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主要是学习书本上的经过实践证明、总结的知识,然而现代社会是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知识大爆炸的年代,许许多多新的知识和科学技术涌现出来,这就使得相对于现实生活,书本上的知识就显得有些落后,缺乏贴近生活的真实感,不利于激起学生的学习情趣,也不利于学生学以致用,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注意引进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与知识点相关的最新科技成果,或者生活中运用到这些知识点的例子,让学生明白本门课程知识的实际用途、在生活中有哪些运用、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是什么等。有利于学生了解学科发展的趋势和运用,对学生以后不论是继续深造、进行研究还是走向社会工作,都起到一个引领性的作用,最新科技成果将书本和现实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是学生未来发展的指引。教师设计的习题要与生产实践相联系、与最新科技成果相联系。

5、选题科学、合理、实用

习题是习题课教学的主要内容,教师通过例题和学生易错题的讲解,完成对知识点梳理、巩固、完善的目标,并通过习题讲解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习题对习题课教学而言是灵魂性的,它关系着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质量,因此,科学合理的习题选择就显得尤其重要。

习题的选择首先要满足夯实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功能,通过习题讲解使大多数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有所进步、有所提高;习题的选择要能代表大多数学生所反映出来的问题,这样才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吸引学生听课, 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达到所设定的教学目标;习题的选择要能揭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习题的选择要适于知识的拓展与延伸,适于对问题的反思和总结;习题的选择要与解决实际问题相联系,帮助学生学以致用。

6、与研究课有效对接

研究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而习题课不仅是学生理解、掌握、巩固课本知识的一种有效手段,还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在习题课教学中选取一部分具有开放性、探索性的题目,让学生大胆地、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探索和求证,可以培养学生探索的兴趣和研究实际问题能力,为研究课的教学打下基础。

四、习题课教学模块设计参考模式

在大学课程(尤其是大学理工科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中,习题课是承上启下、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一堂好的习题课,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和深化基础知识,消除困惑,纠正存在的问题,梳理知识结构,完善知识系统,理解知识间的纵横关系,同时也加强学生实践运用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对科学知识的研究和探讨,增进学生对科学的研发激情和创新能力。

1、学生主体性的习题课实现

首先,教师把习题课之前选择的具有针对性、典型性、启发性和系统性的备讲习题提前分发给学生,让学生试做,可以是独立进行,也可以是分小组讨论,习题课之前教师收集学生的作业并认真研读,教师整理学生做题情况,学生做题信息是教师讲授习题课的重要依据,学生积极参与习题课教学活动的结果以教师作为载体在课堂上呈现,这种形式既实现了学生积极参与习题课教学的全过程,又使得习题课教学效率高、节奏快、课堂教学有序易掌控,教师课堂教学过程呈现学生的一些好的解题思想、思路、方法,对学生是极大地鞭策和鼓舞,能极大地调动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2、教师总结章节基础知识,凝练重点难点内涵 与章节小结课相比,习题课是在前者的基础上,进一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工程实践问题,并建立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习题的讲解和分析,加深对理论概念的理解。习题课的开篇1般要对本章节的基本概念、定理、原理和理论进行梳理,一方面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了解本章需要掌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强化其中的重点、难点,主要的目的还在于凝练重点难点的内涵。习题课中的小结与章节小结各自有所侧重:章节小结侧重于知识的逻辑性和知识结构的系统性,给学生留下本章知识系统的一张网;而习题课中的小结侧重强调知识的运用和对知识内涵的深入剖析,否则解题时会出错,换句话说:知识内涵精细的把握来自于教师多年教学中的提炼,这种提炼一方面来自于对教学的研究,更多的可能来自于习题的求解过程,这一点青年教师往往没有这种体验,我们提出这个问题,就是为了引起青年教师的关注。

3、课堂分层教学,多重目标的实现

习题课教学要采取分层教学,这里的分层教学不是给学生分门别类,把学生分成好、中、差,而是习题选择分成基础题、提高题和综合题,各有其教学目标。大学教育与中学教学的目标有所差别:高中教育是选拔性教育,它的实际功能是为不同层次的高校挑选同类学生(功能的评价不是本项目的研究课题);高等教育是水平教育,通俗说就是过关考试教育,对给定的大学,学生要通过一门课程的考试,他应该达到的水平有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否则他就不能通过该门课程。高中教学与此不同,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定位教学,水平较差的学校,教师教学的难度较低,学生的目标是层次较低的高校,水平较高的学校,教师教学的难度较高,学生的目标是层次较高的高校;而在一所给定的高校中,学生毕业的门槛应由高校的水平决定,也可以说是由该学校大多数学生水平决定,而不是由个别学生的水平决定学校的门槛。

基础题以“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举一反三”为主线,注重基础和知识点的梳理、巩固、完善,并通过习题讲解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提高题以“问题—探索—问题解决—升华”为主线,加深理解,提高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间的纵横关系,开拓思路,熟悉解法,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题的选取要与解决实际问题相联系,习题是实际问题的抽象,去除次要因素,突出主要问题,理工科课程多强调逻辑性、严密性、系统性和应用性,选择一些学科研究的前沿动态为基础的习题,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加强和巩固教学过程中学生以解决问题为准则的研究型实践性训练。

4、加强解后评析,注重思想启迪

习题解后的评析,不仅能及时理清学生的解题思路,引导学生反思解题过程,同时对训练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特殊的功效。引导学生深化习题,挖掘习题内涵,进一步拓宽知识,做到融会贯通,通过评析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把知识讲活,从而达到培养思维变通性、创造性,开拓学生解题思路,提高解题效率。习题解后的评析可帮助学生归纳、整理、升华知识,实现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综合能力、迁移能力、运用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的整体提高。

5、检测与再思考

学生的学习过程分为感知—理解—巩固—应用四个阶段,通过正课教学、章节小结、习题课教学三个环节,学生对教学目标基本达到感知—理解—巩固,为了让学生把对学科知识的综合能力、迁移能力、运用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落到实处,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习题课结构类似的习题留给学生习题课之后再练习,这种解题再思考习题可以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独自消化、揣摩、思考,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在做题过程中得到落实和升华,常言说:听一遍不如看一遍,看一遍不如做一遍,做一遍不如讲一遍,讲一遍不如辩一辩,这里的辩一辩实际就是再思考习题的自我练习。 参考文献:

[1] 张银娟,王永科,李明.研究型教学模式下的工科课程教学设计[J].科技信息,2012,(35):246,355 [2] 赵菊珊,马建离.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与教学竞赛[J].中国大学教学,2008,(1):58-61 [3] 张波.高校教师教学技能存在的问题与改进举措[J].中国高教研究,2007,(4):91-92 [4] 张志明.当前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现状及提高策路[J].邢台学院学报, 2010,(3):86-88 [5] 王芙蓉,何生,侯宇光.高校青年教师专业课教学能力的培养途径[J].中国地质教育,2010,(4):55-58 [6] 刘伟,朱西平,刘洪兵等.结合理论力学谈高校青年教师教案的撰写[J].力学与实践,2013,(35):85-88 [7]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三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214

推荐第3篇:《英语(新目标)》八年级教学策略与教学设计.

《英语(新目标)》八年级教学策略与教学设计

一、正确合理使用教材

无论使用哪套教材,我们都牢牢把握这样一个理念: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以教材为样本,创造符合学生实际的教材。教师在读懂、读透教材的基础上,做到挖掘、深化、跳出教材,使教材服务于学生,真正体现“带着学生走向教材”这一理念。 1.1 合理安排课时

从课时来讲,我们每个单元基本是安排六课时左右。由于我校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小学的英语基础十分薄弱,所以在七年级的时候,有时甚至会安排七课时(见课件)。语言输出的基础是在获得大量的语言信息输入后才能发生。七上所有的话题对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词汇量大,目标语没有重复性,学生需要有个知识积累的渐进性和心理的适应过程。所以七年级时每个单元的第一课时通常需要大半节甚至整节课的时间来解决Section A部分单词,这样才能保证目标语的顺利介入和后续的语言活动的顺利开展。到了八年级,我们在课时上做了一定的调整(见课件)。八年级二十二个话题中有八个话题是复现的,并且从起始阶段我们就介入单词音标教学,并贯穿始终,到八年级时学生的单词拼读能力已经慢慢形成,所以我们把词汇融入目标语和篇章教学中。同时我们加强了Section B的语篇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对于Self-check的内容,我们不做单独处理,而是根据教学需要把它融合在Section A 或Section B中。

1.2 灵活处理教材

无论是哪个阶段,我们都需要根据每个单元的难易程度、话题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师上课需要的不同,对教材进行适当改编、重组,做到Section A 和Section B 的协调统一。如八年级上(见课件):Unit 7 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这个单元的话题是讲述制作食物的步骤。根据教学安排,我们把三种食物的制作过程集中放在第一节课进行展示,起到了较好的效果。英语(新目标)书面文字量少,所以我们依据学生的实际状况与教学的具体需求尽量丰富教学步骤与内容。八年级时,我们经常给学生补充跟话题有关、有利于学生表达的单词和句子结构。 我们相信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原则:书上有的不一定都要教,老师教的不一定都要会,学会的不一定都要考。

二、话题教学活动设计

在《英语(新目标)》的教学中,我们始终贯彻话题结构和语言功能相结合的原则,以任务型教学理念为指导,以合作学习为模式,培养学生用英语交流信息、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教学设计上,把学习生活相结合作为指导原则。新课程标准也明确告诉我们,语言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生活”。所以我们的教学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以引起他们的共鸣。当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设计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不同的。七年级时,我们通过各种形式巩固词汇,操练目标语,而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我们更强调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培养他们运用语言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同时给予他们足够的能力体验,让他们在想象和创造的空间里感受到英语语言的魅力。下面我举几个例子: 2.1 游戏

语言游戏是一种积极的学习方式。对于任何年龄阶段的学生来说都永远乐此不疲。如七下:Unit 4 I want to be an actor.为了复习有关职业的词汇,我们开展了这样一个游戏(见课件)。同样一个游戏,在八年级时我们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八上:Unit 3 What were you doing for vacation?(见课件)。在这个游戏中,七年级的学生输出的是词汇,八年级的学生输出的是符合场景的句子,而且想象的余地更大,要求更高。 2.2信息调查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调查是一种非常实用也是我们经常采用的教学形式。(见课件) 七年级下:Unit 3 Why do you like koalas? 这份调查表的目的是通过与同伴之间信息差的交流进一步巩固目标语。(见课件)八年级上:Unit 1 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先分别了解其他组内某个同学的信息,然后把信息在小组内综合,最后评选出符合条件的the English star / sports star / the Chinese star in the cla。所以这项任务不是一个简单的信息交流活动,而是以调查为载体,学会将信息归纳综合,然后表达自己的观点。 2.3 创造性活动

进行创造性任务活动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给学生提供充满刺激和挑战性的语言学习和语言输出机会。在整个八年级教学,我们非常重视这一点。 (见课件)

八上:Unit 2 What’s the matter?

Unit 6 I’m more outgoing than my sister.“Cla Chairman Wanted”(P35) Unit 12 What’s the best radio station?

“Design an idol clothing shop / restaurant / ...? 在八年级, 我们还开始尝试一种高层次的语言活动—辩论。它能激活学生所有的语言细胞和思辩能力,能让学生把自己的生活实践和语言知识自主地结合起来。如八年级上:Unit 6 I’m more outgoing than my sister.虽然在辩论中学生所表达的观点还是比较幼稚,论据不够充分,但是他们快速的英语思维的反映让我们感到非常兴奋。 2.4

如八年级上Unit 7: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这个话题对于欧美国家的孩子来说,是他们非常熟悉的生活经历,但是对于中国的学生来讲,他们却缺乏类似的生活体验(见课件)。怎么上好这节课呢?我们决定尝试现场展示,将三种食物的过程直接制作给学生看。每完成一道食物,就邀请学生进行品尝,课堂效果出乎意料的好,直到现在学生对那堂课仍然记忆深刻。有趣的是我们在制作 banana milk shake过程中发现了一个问题.(见课件)。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我们要求学生课外为父母做一道菜,并拍成照片,制作成小报,父母给予评价,最后在班级中进行展示。我想在这样一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享受到是创造的快乐,是语言活动为生活服务的快乐。

当然我们还有其他很多教学活动的设计,如竞赛,表演,用关键词编故事等,在这不一一列举。从前面讲述的可以看出,我们初二年段教学活动设计最大的特点是关注学生的社会生活和学习生活的结合,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使用英语的能力。

三、阅读策略的培养

在七年级英语新目标教材的使用中,我们发现教材本身语言结构简单,阅读量小,导致学生阅读能力差,尤其体现在查找信息,归纳信息和推断主旨大义等方面。英语课程标准中对语言技能的五级标准做了如下规定(见课件)。根据这个标准,中学英语阅读理解通常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出题(见课件):理解短文的主旨要义;理解短文的具体信息;根据上下文推测“生词”的含义;做出简单的推理判断;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理解作者的意图或态度等。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不论是从应对考试,还是从语言能力培养的角度讲,对学生阅读技能的培养都是十分重要的。针对这个问题,我们从八年级开始增加了对学生阅读策略的培养以及阅读信息量的增加。

3.1抓住课堂阅读教学的时机,培养学生阅读技能。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要立足课堂.“授人于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要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拓展一个无限的学习空间。正确的学习策略的养成将是学生受益终身的事。下面我举两个例子,仅供大家参考。 八上:

Unit 1 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 Section B 3a

1) 阅读文章第一句,猜测文章的主旨, 为阅读行为的具体展开做好铺垫。 2) 快速阅读短文,归纳文中提到的健康生活的方式, 培养学生提炼信息能力。 3) 再次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4) 根据表格提供信息,判断自己是否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将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为写作做铺垫。 八下:

Unit 8 Why don’t you get her a scarf? Self-check 2 1) 快速阅读短文,归纳文章的主旨

2) 再次阅读语篇,划出新单词并与释义配对。 3) 给语篇设计一个题目

4) Discuion: Is it good to send gifts for your friends’ birthday?

4.2 增加课外阅读量,提高阅读能力。

事实上,七年级的时候我们也一直在进行阅读策略的培养 ,但是毕竟教材的阅读材料太过于简单,认识到这一点,八年级时我们加强了课外阅读量。

1、Daily report.从八年级开始,我们在每节课前利用五分钟时间进行free talk.(见课件)。由于我们是小班制授课,每班20人左右。这样每个学生每学期可轮到2~3次。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需要通过课外阅读来进行题材的选择和信息的加工。

2、课堂补充阅读材料。根据每个单元的话题, 我们在课堂上适当补充课外阅读材料,既作为教学活动的延伸,也训练了阅读能力。如八上:Unit 2 What’s the matter with you? (见课件)。现在,A层的学生每二周一次学习新概念英语第二册,目的也是扩大阅读视野。

3、进行自主阅读。从八年级开始,我们对部分阅读能力强的学生提出自主阅读的要求,要求他们每周阅读一篇英语短文。

4、阅读能力测试。我们每周在课后进行一次阅读能力自测。内容是一篇阅读理解或完形填空。学生要求记录下完成的时间,再看正确率。

八年级下每个单元后都有reading部分,词汇量大,语篇长,所以我们要尽早起步,早点让学生学会阅读。当然,如果有其他更为理想的途径,希望大家能赐教。 读、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在读的技能的恰当培养与训练中,学生写的能力,尤其是对语篇的谋篇布局能力也会获得提升。接下来我要讲的是对八年级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四、写作能力的提升

《英语(新目标)》特别强调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八年级的教材同样在每一单元的Section B都安排了写作活动。虽然每单元的写作都是紧紧围绕着本单元的话题展开,专题性很强,但是句式相对单一,这就造成了学生尝试自主表达的时候句式结构不够丰富多变,文章的深度与广度达不到一档作文的要求。所以我们采取循序渐进地方式来使学生的写作能力逐步提高。(见课件) 第一步是正确写句。强调学生写对目标语,用对目标词汇。第二步是根据所给例文正确仿写,保证篇章内容完整、正确。第三步指导性写作。第四步自主写作。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一方面我们把每单元教学过程中安排的一些教学任务最终落实到写。比如前面提到的像调查等最后都落实到笔头。另一方面通过定期上写作课,提供学生多种开放性的写作材料,教会学生写作基本思路的酝酿过程,了解作文的评价标准。(见课件)。第一步:看图片,给每幅图写出两到三个关键词。在写作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一定要先学会把握信息,对信息进行处理、分析和归纳。词是语篇的基石,所以我们写作的第一步是找出关键词。。第二步:根据关键词写出一到两句主题句。从关键词拓展为主题句是一个质的变化,将主题句拓展为篇章是一个质的飞跃。所以正确的主题句的确立关系到整篇文章的成败。第三步:小组讨论设想所有可能的结局。这给学生留下了思维的空间。第四步:语篇输出。经过前面几个步骤的积累和沉淀,学生能将零散的言语信息转化为完整的篇章形式,使英语思维能保持一致性和连贯性,在最后完成文章时做到一气呵成。第五步:教师点评学生习作。教师通过这种方式告诉学生作文的评价标准。第六步:学生小组活动。选择其中一位同学的习作集体互评。这时学生用自己已有的学习经验并结合教师提供的作文评价标准对所有的信息进行推敲、分析、整理和归纳,这样使学生再一次从与同伴的合作中锻炼了自己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并在文章的点评过程中熟悉了评价的依据,这对他们今后的写作是受益无穷的事。最后,选择几个学生朗读他们修改好的作文,并选择其中优秀的作文进行展示。通过这样的写作训练,学生谴词造句、谋局布篇的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最后,七八年级单元测试中写作要求也有很大不同。(见课件:七年级与八年级单元测试卷作文的比较。)七年级:通过这种方式降低写作的难度,使每个学生都能尝到成功写作的快乐。八年级:试题更接近中考要求,开放性强,自主性大,能力要求高。

六、知识体系的落实

《英语(新目标)》提倡淡化语法,强调学生在语言的实际应用中去注意发现语言的规律,进而运用规律举一反三。但是事实上,我们的学生在离开课堂之后并没有多少听说英语的机会,他们十分缺少环境英语的反复刺激,课堂的容量和时间毕竟有限,所以我们还是坚持适时对知识点和语法点进行归纳。

1、每个单元后期,会让学生对重要的短语或句子结构进行整理和归纳,包括Section A 和Section B中的语篇我们也是在完成对文章的整体处理后,把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列举出来。2) 对某些单元的知识进行补充。如:八上 Unit 10 I’m going to be a basketball play.我们把将来时的概念引入,并比较will 和be going to的用法。但是尽管我们在教学中一直坚持适时地进行知识体系的归纳和总结,毕竟话题为纲的教材特点使知识体系出现断层。比如谈论过去的经历就是学生比较薄弱的地方。虽然在七年级下出现以一般过去时为功能的话题时,我们把一般过去时(规则与不规则用法动词的过去式)的用法进行归纳与小结,并以书面材料的形式发给学生,课后还做了相应的练习,但是由于此后的话题没有涉及这个内容,学生很快遗忘了。所以学生在这方面的错误比较多。我们也一直想如何去弥补这一点。也正因为本套教材的这些特点,我们一直主张教师出卷时以学生学什么、教材要求什么、老师教什么,考试就考什么为原则,也就是说出卷的老师对于教材应该有相当的认识。我们一直是坚持自己命题,主张测试卷的原创性。

推荐第4篇: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教学设计 对信息技术教学的理念及认识

一、信息技术课的课程理念与目标体系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理念

1.满足21世纪社会发展对社会成员的要求

21世纪是高度信息化的社会,如果信息技术课程不能为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学习、工作、生活与竞争的需要提供支持,就会使学生被信息化社会所淘汰。因为在信息化社会中,信息素养已成为和体现传统文化的“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生存能力之一,不可或缺。从这个意义上完全可以说,缺乏信息素养就相当于信息化社会的新“文盲”。

2.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信息技术课程要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信息技术课程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另一方面,未来的社会是终身学习的社会,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远程教育是主要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课程应该使未来的社会成员具备利用各种信息工具和各类信息资源进行学习的能力,这样才能有利于人的素质不断发展。

3.要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的学习工具,并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

我们认为,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重要功能是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来改善自己的学习方式,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为了实现这一理念,在课程设计时应该加强“做中学”、“学中做”等实践环节。信息技术在学校的作用,不应仅局限于教学的媒体和工具,它是新的学习方式的支撑,更是一种新的文化,是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的延伸。

4.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与认知发展水平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特别是信息技术中有关技能的学习更是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与其他课程比较而言,信息技术课程有更大的主动发挥的余地,而失去了学生的主动性,课程就会死板、枯燥;再有,信息技术课程要体现出不同学段的目标,在内容上要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相对应。

5.加强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联系

我们认为,信息技术课程要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所帮助。使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是实际有用的,是必不可少的,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在信息素养的培育是以下四种途径的综合作用的结果:即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打下基础;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教学的整合)是主要渠道;信息技术在学校管理中的广泛应用提供了信息素养的培育氛围与环境;社会家庭中的信息教育提供了特色与发扬其特长。如何加强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联系呢?可以在课程内容和课程资源等方面加以考虑。

(二)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体系

关于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体系,我们认为可以从目标领域和目标层次两个方面来考虑:

1.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领域

我们考虑把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领域分为基础领域、基本领域和发展领域三个层面。

(1) 基础领域:掌握信息设备与设施的操作;

(2) 基本领域:培养信息处理的基本能力;

(3) 发展领域:通过评价信息、应用信息,实现问题解决。

2.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层次

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层次包括信息技术课程的上位目标、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等。

(1)信息技术课程的上位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2)关于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目标,我们认为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

·培养采集、加工及发布信息等处理信息的基本技能;

·明确并接受参与未来信息社会特有的道德规范与法律法规;

·能够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通过评价信息、应用信息解决具体实际问题。

(3)信息技术课程的学段目标。

我们可以依据信息技术课程的上位目标,结合信息技术课的具体目标和不同学段中 小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各个学段的信息技术课程目标。

二、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和任务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规定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了解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

2.能够使用常用信息技术工具,初步形成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能感受并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

(二) 过程与方法

3.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能够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4.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存储和管理。

5.能采用适当的工具和方式呈现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

6.能根据任务的要求,确定所需信息的类型和来源,能评价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7.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有计划的、合理的信息加工进行创造性探索或解决实际问题。

8.能对自己和他人的信息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能归纳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9.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激发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10.能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

11.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活动

■ 以学生为中心

■ 操作与基本知识相结合

■ 利用信息系统来学习

■ 注意信息素养的全面培育

■ 注重学习强于传授

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原则

1.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创新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

2.合理选用并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

3.从问题解决出发,让学生亲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

4.关注基础水平和认知特点差异,鼓励个性化发展

5.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适应能力

教和学都是为了满足学习者学习的需要。

(社会的需要、个人发展的需要,解决学习者现状与期望之间存在的差距)

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与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之间的区别

■ 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结构

■ 教师是教学系统的中心,教师是主动,教师利用讲解,媒体向学生传授知识。

■ 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知识灌输对象。

■ 教材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内容。

■ 教学媒体则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方法、手段。

■ 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结构

■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 学生是知识意义建构主动建构者。

■ 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对象。

■ 教学媒体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的主动认知工具。

会话、资源、情境、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的四个方面

以学为主教学设计原则

■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 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

■ 强调“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

■ 强调对学习环境(非教学环境)的设计

■ 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非“教”)

■ 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

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方法

■ 教学目标分析

■ 分析教学目标,以确定当前必需学习与掌握的知识的“主题”,活动的主题应包含教学目标中所需要的教学内容(知识点)。

■ 不可以用“意义建构”取代“教学目标”,意义建构是围绕着所学知识来进行意义建构的。

■ 情境创设

■ 信息资源设计

■ 教学方法的设计

■ 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

■ 协作学习策略的设计

■ 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的评价设计

■ 教学结构的设计

学习环境的设计

■ 学习环境是学习资源和人际关系的组合

■ 学习资源包括学习材料(信息)和学习者学习认知的工具(获取、加工、保存信息的工具),学习空间(教室或虚拟网上学校)。

■ 人际关系包括学生间的人际交往和师生间的充分的人际交往。

■ 学习的氛围,教学所采用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

■ 任务情境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核心

■ 任务情境是指呈现给学习者的问题解决情境。

■ 任务情境蕴含着等待学生学习的知识和智力操作。

■ 任务情境的真实性是指任务情境与知识、技能被应用的实际情境相联系的程度。

■ 情境的创设的方法

■ 教师的范例

■ 两种效果的对比

■ 小故事

■ 真实的事件(学校运动会、班报)

■ 情境创设的形式:

■ 课件、教师的讲、学生的谈、故事等

■ 情境的创设的注意事项

■ 情境要有连续性,最好不要用互不相干的情境应用于各个小任务,这样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利于培养学生处理综合问题的能力。

■ 情境的创设应简单而实用,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如:文章的编辑一课,可以采用两篇文章比较,让学生分析哪一篇更好、为什么好,进而教学生如何让文章更漂亮。

■ 导趣要真实可信(昨天老师去抓老鼠)。

■ 导趣不要用对学生无意义的课件或录相(赵本山和宋丹丹的„„没爹没娘说“多利”克隆)

■ 情境的创设要适合儿童生活经验,不切实际的情境使学生养成了说假话的习惯,不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人生价值观。

信息资源的设计

■ 教材的使用

■ 课前、课中、课后的使用教材。(培养学生的利用教材的能力、会读书的能力,这是一种个人成长过程中基本的学习能力)

■ 与教材相对应的数字化的教学资源的准备。

■ 网络资源的准备。

■ 第四册教材的使用,教师应自已利用学校局域网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条件。

■ 农村远教工程中服务器的使用

■ 研究性学习中信息环境(资源)的设计。

教学使用的注意事项 ■ 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由于每个地区的硬件条件的差异,教材的适用性有一定差别,教师应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 信息技术属于理科的范畴,教材的运用上要遵循理科书籍的使用方法,更多是参阅、研读,不能像读语文课文的方式来读信息技术的教材。

■ 信息技术的教学不能用齐读卡片形式(常用工具栏)

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的选择

■ 教学的组织策略:

■ 示范— 模仿教学策略(曲线的画法„„ 佳木斯市 田丽燕)

■ 游戏教学策略

■ 任务驱动教学策略

■ 主题性的研究性学习教学策略?

信息技术教学中几种主要的教学方法

■ 讲授法

■ 演示法(课件演示、教师演示)

■ 讨论法

■ 训练和实践法

■ 合作学习法

■ 示范模仿法(教师或学生模仿演示)

■ 强化法

■ 教学方法

■ 尝试指导学习法:尝试教学中如果学生发生困难,教师应及时指导演示,不能浪费时间。尝试学习法之间,教师一定要做好诊断性的评价。(阿城图形的环绕方式)

■ 迁移学习法:WINDOWS是一个系统的操作软件,很多知识是可以迁移,尝试性的教学手段经常运用。画图与金山画王之间的迁移。

■ 研究性学习法

教学中应注意的事项

■ 不要用课件来代替教师的讲授演示。“课件的讲解”实际是“电灌”的一种表现,媒体本身缺乏交流的特性,永远也代替不了教师的语言。媒体的演示可以来创设情境,呈现微观和宏观的事物演示。

■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也也易砸自己的脚”多媒体是双刃剑,师生交流不畅,教师的亲和力下降,滋长了教师的依赖性

■ 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不能以牺牲时间作为代价,从教学设计上看多数没有考虑时间的设计。我们国家学校的条件、人数、资源的缺乏客观地限制了新的教学方式的运用。(北京京东学校)

■ 要保证70%以上的时间给学生上机操作,不能创设情境及评价占用总课时30%。

■ 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品德的教育。

■ 课程整合不能是整景,而应是有效率的整合。

学习的方法策略设计

■ 自主、尝试学习

尝试教学要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为基础,尝试的任务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原则,课前要做好前置性评价\诊断性评价。

■ 合作学习

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是保证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重要保证,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基础,而协作学习策略的设计则是为了使学生在个体意义建构的基础上,通过与他人的协商,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

■ 自主学习

■ 自主学习能力

■ 确定学习内容表的能力(指为完成与给定问题有关的学习任务所需要的知识点清单)

■ 获取有关信息与资源的能力

■ 利用、评价有关信息与资源的能力

■ 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

■ 支架式教学策略:教学可以创造最邻发展区,教学为学生搭建脚手架。

(1) 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

(2) 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

(3) 独立探索—最初可以由教师引导,逐渐减少,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让学生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登。

■ 抛锚式教学策略(基于真实事件的教学策略)

(1) 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2) 确定问题,将问题或真实事件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

(3) 自主学习(案例:《旅游计划我来做》)

■ 随机进入教学策略

(1) 确定主题

(2) 创设情境

(3) 独立探索,从一个主题的不同的角度,不同侧面进行自主学习。(案例:《保护动物》从不同的角度展开。)

合作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 合作学习现在几乎成了一种泛式,好像一节课如果没有合作学习就不会体现新课程的思想,往往牵强的合作学习无意义、浪费时间,起不到好的教学效果。

■ 合作学习要与研究的问题密切相关。具有不良知识结构的知识,发散性思维的问题,越是需要合作学习,对不良结构知识可以采用科研小组、分工合作的方式,这是一种深层次的合作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但要注意合作中的分工,还要避免学生的包办代替;良性知识结构的知识更适合教师的演示、讲解,

二、三人之间的合作学习,这是一种比较浅层次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的形式

■ 二人或三人间的知识性的交流学习(学生间语言更有利于知识的传递)

■ 多人间的合作研究性的学习

分组最好要有不同的目标、任务和研究方向,小组内的合作要有效率,合作要有深度。

■ 角色的分配:

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真正地能进入角色,深度的思维。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收集信息、鉴别信息、组织信息、提炼信息和解决问题。(保护动物:科学小组、社区小组、环境保护研究小组、政策法规小组)

■ 交流:信息技术是以操作为主的学科,但绝不意味着要淡化交流。

■ 师生交流是课程改革的要求,课堂应是一个师生平等交流的课堂,教师的指导、帮助、参与无不有语言的交流。

■ 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应注重课堂上研究氛围和生生的交流。由于条件不一样,学生的水平不一样,生生间的交流有助于培养合作精神,学生间的演示、互助更有利于沟通和理解。

■ 课业(作品)的评价更充斥着语言的交流,不仅有口头语言的交流,也可以有书面的交流(EMAIL、BBS)。

■ 信息技术教育的研究性要求学生有语言的交流(研究方案的制定、研究的过程、总结评价都需要语言的交流。)

■ 但交流、讨论一定要有必要性。教师设置的问题是否值得学生去讨论,讨论是否能真正地解决问题,无效的分组、讨论是浪费学生的生命。

教学结构(模式)的设计

■ 小任务的事件驱动模式:是一种以典型作品设计

(适合用于低年级的学生)(建构主义与行为主义)

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主动性还较差,自学能力不强,更需要教师的引导。

■ 学习者起点水平分析

■ 预备能力的分析(可以诊断性评价)

■ 目标技能的分析(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 学习者学习态度分析(观察、会谈等)

■ 学习者学习风格分析

■ 场依存性—场独立性

■ 沉思型—冲动型

■ 这是为什么高年级与低年级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应有所区别

■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项目型作业或实践活动

(适合用于高年级的学生)(建构主义与认知主义)

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自学能力、合作的意识较强,更有主见,这时教师应布置综合性较高的学习任务和活动。

任务驱动教学策略

■ 任务设置的合理、高效而实用,高效而实用的任务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前提。

■ 任务驱动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发挥创造了条件。

■ 教师是任务的提出者,学生的指导者;学生是完成任务的主人。教师的工作是设计好学习的任务支架:创设情境、设计问题、新知的传授、提示点拨和指导学生独立完成。

■ 学习的任务要有层次

■ 基本任务

■ 提高任务

■ 开放性的任务

(画风筝„„ 鸡西碱场学校? 刘丽莉)

■ 任务一,在画图的时候,有时需要一些图片中的颜色,如何选取呢?(相比较:在颜色盒中选取„„颜色)

■ 任务二,怎样获取在颜料盒中找不到的色彩?(在自定义颜色中寻找找不到的色彩)

■ 任务三,探究教师出示的图画中,天空的云彩和地上的绿草是怎样画出来的。(用喷枪画草地)

■ 任务四,创作一幅画,用画图工具把你设计的风筝画出来,看谁创作的最棒!

可以看出每个小任务解决一个知识点,而且有层次,有内容,有学习的方向。每个问题产生探索的愿望。

■ 任务不太笼统,“怎样把我们的文章变得更漂亮”“为亲人画一幅画”,“做一张有自己特色的幻灯片”,不如做一个例如“元旦贺年卡”等更具体的任务,随意的任务让学生很难去把握,也不利于锻炼学生的深度的思考、深度的思维。

■ 任务又不能太简单化,如“设置字词的红颜色、大小12”作为任务,它是一种学习的目标,任务驱动要有一定的情境,任务所创设的情境有利于学生的深度思维的发展。(不如为古诗配字,加音乐更好)

主题性的研究性学习教学策略

■ 研究的问题可以是学生身边的事情或者学生容易工作的问题(科学的饮食\天气\日常学习活动)。

■ 研究的问题也可以是能够引起学生对外面世界和未来生活的好奇与向往的问题(历史\环境)。不要被狭隘的生活教育观所限制。

■ 主题的提出可以是教师提出,也可以是学生们提出。

■ 要考虑解决问题的可行性(资源的分析和约束条件、学习者能力的分析)

主题化的教学与任务驱动的区别

■ 主题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综合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 任务驱动是借助事件驱动学习信息技术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 主题教学一般只有一个主题,而任务驱动可以有多个相关的小任务完成

■ 主题教学学生主动参与程度更高,对问题思考的更深;而任务驱动的实质是行为主义的成分要更高,学生相对是被动的,跟着老师的设置的任务来学习。

教师的作用

■ 指导者

■ 任务的设置是否合理

■ 情境创设合理、生动而实用

■ 问题的提出是否具有扩展性,能否引起学生的深度的思维

■ 引导学生正确的评价

■ 帮助者

■ 为学生研究问题提供有用的素材

■ 为学生提供有利的技术支持,引导学生自主而有兴趣的探索

■ 为学生的学习行为出谋划策

■ 引领者: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 参与者

■平等地研究

■平等地学习

■平等地活动

■平等地评价

■ 组织者

■ 组织如何学习

■ 组织学习资源:教师组织的学习资源一定要有效,无效的学习资源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影响了教学。

评价要从三维目标的角度开展评价

■ 知识与技能目标:信息技术是以操作技能使用为主的学科,重视学生的技能目标培养。

■ 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任务驱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重点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的素养。

■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鉴别和抵制网络上不健康的东西,利用主题性的具体研究性的问题,开展爱国主义、爱环境、爱家人、爱护动物、爱人类等。

■ 信息技术教学的评价要以学生的表现性评价、作品评价为主,作品的创作是提高信息技术能力的重要的手段。表现性评价目标不能笼统处理,而是应该有非常具体的要求,目标明确。关注学生成就评价时,应尽量体现课程的综合化。

■ 限定性表现性评价:按要求作一个多媒体作品

■ 拓展性表现性评价:用多媒体作一个演示方稿

■ 下达任务之前教师应出示任务评价表,让学生有明确的目标。评价的内容要给学生发展的空间。

■ 前置性评价(安置性评价)、诊断性评价的运用(教师更关注学习结果的评价,忽视诊断性的评价,教师更应借此判断采用什么教学的方法及手段)

■ 评价的方式(评价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平台)

■ 作品(电子文稿、电子图画、电子小报、图表、电子文章等形式)

■ BBS(使用熟练了自然就产生的效率)

■ E-MAIL

■ 谈论

■ 电子调查表

■ 电子档案袋

■ 量规表格

■ 综合任务的报告

■ 教材的最后一课可以与期末的评价结合起来进行

评价的注意事项

■ 如何形成作品:信息不等于知识和能力。形成的作品不能简单化,从网上找到的信息不加提炼地、没有深度思索而随意地堆砌信息的作品,不能深刻地解释和阐释所要研究的主题。质量较高的作品一定透视着学生的思想的作品。

■ “引导学生创作出具有丰富内涵的图画的体验与表现”,这一点可能是所有课程中的共同的难点。是三维目标的具体体现。

■ 不能用教师问学生的操作的方式来评价学习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这种方式也是一种机械的记忆。我们更提倡导一种有意义的记忆(奥苏贝尔:意义学习的理论),通过任务的完成来达到认识、记忆知识的过程。

■ 评价要以鼓励为主,作品的展示一定要让学生感到成就感。

推荐第5篇:教学策略设计

教学策略设计

教学环节:4.揭示“平面”的意义。

师:这节课,我们只研究立体图形上平平的面,我们把这样平平的面叫做平面。(板书平面)

【设计意图:通过摸一摸立体图形上的面,让学生初步感受到除了圆柱的侧面以外,其余的立体图形上的面都是平平的,构建了“平面”的概念,让学生深刻理解“平面”的含义。】

(二) 描一描,体验“面从体生”。1.引导学生思考画平面图形的方法。

师:同学们,有什么办法能把立体图形上的平面搬到纸上呢?先自己静静地想一想,要是有困难的,可是在小组里一起讨论一下办法。

学生可能会想到以下的方法:描一描,印一印,剪一剪„„ 老师要肯定学生想出的各种办法。 2.明确画图要求。

师:我们就用描一描的办法,把立体图形上的平面搬到纸上。活动之前请听清楚老师的要求。第一个要求:每人选择自己喜欢的两个立体图形,描下几个不同形状的平面。第二个要求:描完后,在小组里说一说,你画的图形是从哪个立体图形的哪个面上描下来的。听明白要求了吗?开始吧!

3.学生开展描一描的活动,师巡视指导,收集学生的作品。4.汇报、交流。

师:同学们,都描好了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些同学描出的图形。看看哪位小朋友最会听,最会学习。

师:能说说你这个图形是从哪个立体图形上的哪个面描下来的吗?

让学生指着立体图形的面,说画法:我描出的是长方体上这个长长的面。我描的是正方体上这个方方的面。我描出的是圆柱上这个圆圆的面„„„„。

5.揭示“平面图形”的意义。

师:这么多的图形,全都是从立体图形的平面上描下来的,它们都叫做平面图形。(板书:图形)

【设计意图:借助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柱等立体图形,以描的方式画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很好的帮助学生体会“面从体生”、“面在体上”,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平面图形和简单的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三)分一分,体验特征。

1.明确活动要求。

师:同学们,你能把这些平面图形按形状分一分类吗?(能)在活动之前,先听清楚老师的要求。第一个要求:请小组长把袋子里的平面图形卡片倒在小白板上,四人小组一起想一想,哪些图形是同一类的,就把它放在一起。第二个要求:分完后,说一说每一类图形都有什么共同特点。(为每个小组准备各种图形若干个)

2.小组开展分一分的活动,师巡视指导,请一生到黑板上进行分类。3.汇报、交流。

师:同学们都分好了吗?请小组长上来展示一下你们的成果。 小组长上前展示小组的分类情况。 师:能说说你们是怎样分类的吗?

引导学生说出分类情况:我们把这些平面图形分成了五类,这几个图形是同一类,这几个图形是另一类„„

4.认识各种图形的特征及名称。(1)认识长方形。

师:你们为什么把这三个大小一样的平面图形分成一类呢?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手指着长方形这类图形)

引导学生说特征:这类图形都有四个尖尖的角,四条直直的边,其中有两条长长的边,两条短短的边。(说明:由于学生还没有认识边的概念,在这里,要跟学生介绍边的意义。)

师小结特征:说的多好啊!只要有这些特点的平面图形,我们就把它叫做长方形。(在这类图形的上面板书:长方形。) (2)认识正方形。

师:这一类图形又是怎样的呢?(手指着正方形这类图形)

引导学生说特征:这类图形也是有四尖尖的个角,四条直直的边,并且每一条边一样长。

师小结特征:同学们真会观察,像这样有四个角,四条边,每一条边一样长的图形,我们把它叫做正方形。(在这类图形的上面板书:正方形。) (3)认识平行四边形。

师:这一类图形又有哪些特点呢?(手指着平行四边形这类图形)

引导学生说特征:这些图形也是有四个尖尖的角,四条直直的边,但它跟长方形、正方形不同的是有两条斜斜的边„„

师进一步引导:你能用手比画一下这两条边是怎样斜的吗? 学生比画并说明:这两条边都是向同一个方向斜的。

师小结特征:你真会对比啊!像这样有四个角,四条边,其中有两条边向同一个方向斜的图形,我们把它叫做平行四边形。(板书:平行四边形。)

(4)认识三角形。

师:这一类图形又是怎样的呢?(手指着三角形这类图形) 引导学生说特征:这些图形都有三个尖尖的角,三条直直的边。

师小结特征:像这样有三个尖尖的角,三条直直边的图形,我们把它叫做三角形。(板书:三角形)

(5)认识圆形。

师:最后一类图形又有哪些特征呢?

引导学生说特征:这些图形没有尖尖的角,没有直直的边,圆溜溜的。

师小结特征:像这样没有尖尖的角,没有直直的边,圆溜溜的图形,我们把它叫做圆形。(板书:圆形)

5.深化“面从体生”的思想。

利用课件,师进行引导:在长方体上,我们能找到长方形,在正方体上能找到正方形,在圆柱上能找到圆形,三棱柱的上面能找到三角形,三棱柱的侧面还能找到长方形,四棱柱的前面是平行四边形,上面则是长方形。

小结:同一个物体的表面可能找到不同的平面图形,我们在讲的时候一定要指明是哪个物体的哪个面是什么图形。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分一分的活动,把不同的平面图形进行归类。其中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观察、比较、概括等数学思考方式,才能把具有相同特征的图形分成一类,这样各种图形的特征就显而易见了。】

(四) 找一找,进一步感受“面在体上”。

1.过渡语: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物体的面都是我们今天学过的平面图形。你能找一找、说一说吗?

2.学生在小组里找一找、说一说。

3.交流、汇报。引导学生进行完整的表达。如:书本的上面是长方形„„ 4.欣赏生活中的平面图形。(课件出示)

师:早上去上学,小区里的篱笆上有平行四边形,到店里喝早茶,糕点上有平行四边形,吃饱了来到学校,我们学校门口都能找到好多平面图形:伸缩门上有平行四边形,地上画线区域里有黄色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

【设计意图:找一找的活动,能让学生在辨认中巩固平面图形的认识,进一步感受“面在体上”,体会到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和探究数学现象的意识和能力。】

三、分层作业、拓展提高。

过渡语:这些平面图形在生活中真是无处不在呀!如果我遮住它们的一角,你们还能认出它们吗?

1.猜一猜,白云下面是什么图形。师:你能猜一猜白云下面是什么图形吗? 学生猜图形。

师:学生可真会辨别啊!一下子就猜中了白云下面的图形。要是老师都把他们混在一起,你还能辨认出来吗?(课件出示第二个练习)

2.填一填。(书第5页第2题)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本第5页,自己独立完成第2题,做完后请在小组里交流做法。 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在小组里交流。

老师要引导学生说明理由。如:为什么觉得4号图形是正方形呢?那6号图形为什么不是平行四边形呢?

3.数一数(书第5页第3题)。

师:平面图形还可以拼出美丽的图画呢!看,这是一只„„蜻蜓(课件出示练习3)。你知道它分别有哪些图形组成的?各种图形又有几个呢?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让个别学生点着图案数出各种图形的个数。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的层次的3个练习,主要是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能区别、辨认出它们。】

四、创意图案、延伸创造。(书第3页第2题)。

1.师:用立体图形上的不同图形,能画出许多美丽的图案。请欣赏。(课件出示图案)

2.师:请同学们用立体图形上不同图形,描画出自己喜欢的图案。3.学生自主画出自己喜欢的图案,并在小组里交流画法。 4.展示同学的作品。

立体图形得到平面图形的过程,再次感受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验创作的乐趣。】

五、回顾全课、畅谈收获。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能说说长方形是怎样的吗?正方形呢„„

具体目标:1.知识技能:通过摸一摸、描一描、分一分、找一找等活动,使学生能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能够辨认和区分它们。

2.数学思考:在摸一摸、描一描、分一分、找一找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类、对比、归纳、概括以及动手操作等能力。在活动中使学生充分体验“面在体上”,明确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问题解决:在各种活动之前,要求学生听清要求,培养了学生理解能力和审题的习惯。

4.情感态度:通过创设多层次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快乐,并在交流、讨论、汇报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能力,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师生活动:4.揭示“平面”的意义。

师:这节课,我们只研究立体图形上平平的面,我们把这样平平的面叫做平面。(板书平面)

【设计意图:通过摸一摸立体图形上的面,让学生初步感受到除了圆柱的侧面以外,其余的立体图形上的面都是平平的,构建了“平面”的概念,让学生深刻理解“平面”的含义。】

(二) 描一描,体验“面从体生”。1.引导学生思考画平面图形的方法。

师:同学们,有什么办法能把立体图形上的平面搬到纸上呢?先自己静静地想一想,要是有困难的,可是在小组里一起讨论一下办法。 学生可能会想到以下的方法:描一描,印一印,剪一剪„„ 老师要肯定学生想出的各种办法。 2.明确画图要求。

师:我们就用描一描的办法,把立体图形上的平面搬到纸上。活动之前请听清楚老师的要求。第一个要求:每人选择自己喜欢的两个立体图形,描下几个不同形状的平面。第二个要求:描完后,在小组里说一说,你画的图形是从哪个立体图形的哪个面上描下来的。听明白要求了吗?开始吧!

3.学生开展描一描的活动,师巡视指导,收集学生的作品。4.汇报、交流。

师:同学们,都描好了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些同学描出的图形。看看哪位小朋友最会听,最会学习。

师:能说说你这个图形是从哪个立体图形上的哪个面描下来的吗?

让学生指着立体图形的面,说画法:我描出的是长方体上这个长长的面。我描的是正方体上这个方方的面。我描出的是圆柱上这个圆圆的面„„„„。

5.揭示“平面图形”的意义。

师:这么多的图形,全都是从立体图形的平面上描下来的,它们都叫做平面图形。(板书:图形)

【设计意图:借助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柱等立体图形,以描的方式画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很好的帮助学生体会“面从体生”、“面在体上”,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平面图形和简单的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三)分一分,体验特征。

1.明确活动要求。

师:同学们,你能把这些平面图形按形状分一分类吗?(能)在活动之前,先听清楚老师的要求。第一个要求:请小组长把袋子里的平面图形卡片倒在小白板上,四人小组一起想一想,哪些图形是同一类的,就把它放在一起。第二个要求:分完后,说一说每一类图形都有什么共同特点。(为每个小组准备各种图形若干个)

2.小组开展分一分的活动,师巡视指导,请一生到黑板上进行分类。3.汇报、交流。

师:同学们都分好了吗?请小组长上来展示一下你们的成果。 小组长上前展示小组的分类情况。 师:能说说你们是怎样分类的吗?

引导学生说出分类情况:我们把这些平面图形分成了五类,这几个图形是同一类,这几个图形是另一类„„

4.认识各种图形的特征及名称。(1)认识长方形。

师:你们为什么把这三个大小一样的平面图形分成一类呢?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手指着长方形这类图形)

引导学生说特征:这类图形都有四个尖尖的角,四条直直的边,其中有两条长长的边,两条短短的边。(说明:由于学生还没有认识边的概念,在这里,要跟学生介绍边的意义。)

师小结特征:说的多好啊!只要有这些特点的平面图形,我们就把它叫做长方形。(在这类图形的上面板书:长方形。) (2)认识正方形。

师:这一类图形又是怎样的呢?(手指着正方形这类图形)

引导学生说特征:这类图形也是有四尖尖的个角,四条直直的边,并且每一条边一样长。

师小结特征:同学们真会观察,像这样有四个角,四条边,每一条边一样长的图形,我们把它叫做正方形。(在这类图形的上面板书:正方形。) (3)认识平行四边形。

师:这一类图形又有哪些特点呢?(手指着平行四边形这类图形)

引导学生说特征:这些图形也是有四个尖尖的角,四条直直的边,但它跟长方形、正方形不同的是有两条斜斜的边„„ 师进一步引导:你能用手比画一下这两条边是怎样斜的吗? 学生比画并说明:这两条边都是向同一个方向斜的。

师小结特征:你真会对比啊!像这样有四个角,四条边,其中有两条边向同一个方向斜的图形,我们把它叫做平行四边形。(板书:平行四边形。)

(4)认识三角形。

师:这一类图形又是怎样的呢?(手指着三角形这类图形) 引导学生说特征:这些图形都有三个尖尖的角,三条直直的边。

师小结特征:像这样有三个尖尖的角,三条直直边的图形,我们把它叫做三角形。(板书:三角形)

(5)认识圆形。

师:最后一类图形又有哪些特征呢?

引导学生说特征:这些图形没有尖尖的角,没有直直的边,圆溜溜的。

师小结特征:像这样没有尖尖的角,没有直直的边,圆溜溜的图形,我们把它叫做圆形。(板书:圆形)

5.深化“面从体生”的思想。

利用课件,师进行引导:在长方体上,我们能找到长方形,在正方体上能找到正方形,在圆柱上能找到圆形,三棱柱的上面能找到三角形,三棱柱的侧面还能找到长方形,四棱柱的前面是平行四边形,上面则是长方形。

小结:同一个物体的表面可能找到不同的平面图形,我们在讲的时候一定要指明是哪个物体的哪个面是什么图形。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分一分的活动,把不同的平面图形进行归类。其中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观察、比较、概括等数学思考方式,才能把具有相同特征的图形分成一类,这样各种图形的特征就显而易见了。】

(四) 找一找,进一步感受“面在体上”。

1.过渡语: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物体的面都是我们今天学过的平面图形。你能找一找、说一说吗?

2.学生在小组里找一找、说一说。

3.交流、汇报。引导学生进行完整的表达。如:书本的上面是长方形„„ 4.欣赏生活中的平面图形。(课件出示)

师:早上去上学,小区里的篱笆上有平行四边形,到店里喝早茶,糕点上有平行四边形,吃饱了来到学校,我们学校门口都能找到好多平面图形:伸缩门上有平行四边形,地上画线区域里有黄色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

【设计意图:找一找的活动,能让学生在辨认中巩固平面图形的认识,进一步感受“面在体上”,体会到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和探究数学现象的意识和能力。】

三、分层作业、拓展提高。

过渡语:这些平面图形在生活中真是无处不在呀!如果我遮住它们的一角,你们还能认出它们吗?

1.猜一猜,白云下面是什么图形。师:你能猜一猜白云下面是什么图形吗? 学生猜图形。

师:学生可真会辨别啊!一下子就猜中了白云下面的图形。要是老师都把他们混在一起,你还能辨认出来吗?(课件出示第二个练习)

2.填一填。(书第5页第2题)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本第5页,自己独立完成第2题,做完后请在小组里交流做法。 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在小组里交流。 老师要引导学生说明理由。如:为什么觉得4号图形是正方形呢?那6号图形为什么不是平行四边形呢?

3.数一数(书第5页第3题)。

师:平面图形还可以拼出美丽的图画呢!看,这是一只„„蜻蜓(课件出示练习3)。你知道它分别有哪些图形组成的?各种图形又有几个呢?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让个别学生点着图案数出各种图形的个数。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的层次的3个练习,主要是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能区别、辨认出它们。】

四、创意图案、延伸创造。(书第3页第2题)。

1.师:用立体图形上的不同图形,能画出许多美丽的图案。请欣赏。(课件出示图案)

2.师:请同学们用立体图形上不同图形,描画出自己喜欢的图案。3.学生自主画出自己喜欢的图案,并在小组里交流画法。 4.展示同学的作品。

立体图形得到平面图形的过程,再次感受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验创作的乐趣。】

五、回顾全课、畅谈收获。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能说说长方形是怎样的吗?正方形呢„„

推荐第6篇:设计与教学策略的认识

设计与教学策略的认识

教师既是设计者又是实施者。教学设计是教师开展好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性工作和重要环节,能否上好一堂课,前期的教学设计至关重要。教师要通过教学设计把教与学的理论与教学实践活动紧密联结起来,侧重于寻找恰当教学方法、做出正确教学决策。

教学策略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教学策略的制定是教学设计的核心环节。不同的教育理念会产生不同的教学策略,而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又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它体现在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具体活动中。

1.共同点:

教学设计与教学策略各有各的内涵,在具体内容或编写环节上有交叉或重叠部分,所追求的目标都是“如何让学生学得更好”,教学设计时在各个环节都必然要考虑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运用。而教学策略选择与运用时,又必须全盘考虑教学的整体设计,把各种要素组织成为一个融会贯通的整体。当教师具有了教学策略的意识,就有可能从整体上系统地规划教学行为,由原来割裂式的点状教学转化为体现整体意识的结构教学。

2.不同点 1.表现方式不同

教学设计是对整个教学活动的计划和安排,它的结果性表达形式是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策略可以表达成有形的方案,也可以表现成一定的思维方式,在具体的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可以体现为面对各种偶然突发事件而采取应对的方案,也就是说,教学策略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对教学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的追求。

2.应用的时空范围不同

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开展前的准备工作,它可以是对整个单元的设计,也可以是对整节的设计,教学实践可以依据预先做好的教学设计而展开。

教学策略不仅在教学活动开展前的教学设计中体现,还要体现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

推荐第7篇:小学语文教学策略与教学设计第二次作业

(小学语文教学策略与教学设计)第二次作业

1.常用的识字方法有哪些? 答:汉字是表意性文字。教学中要根据儿童年龄特点和学习心理特点,恰当运用多种识字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在此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并陶冶学生的审美能力。主要的识字方法有:

1、笔画、结构分析法。

2、组字归类识字法。

3、比较辨析识字法。

4、联义联想识字法。联义联想是利用造字规律进行识字教学的一种方法。教学中运用较多的是象形联想、指事联想、会意联想三种。

5、形象识字法。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识字的效果,有些生字可以通过编一个故事、儿歌、谜语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使学生一下子就能记住,而且不易忘记。有一些形近字,可采用转字盘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

6、结合生活识字法。

7、游戏识记法。有拼一拼。画一画。编一编。说一说。

8、识字加减法。加减法是对已经学过的熟字进行笔画的加减,得出要学的生字的方法,这样的方法学生易学易记,又能延伸出一系列的汉字,从而扩大识字量,学生们很喜欢。

9、谜语法。猜谜语是学生喜欢的一种游戏,它不仅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培养想象力。

不管采用哪种识字方法,都要注意发挥学生识字的主动性,调动学生识字积极性,这样学生才记得住,识得牢。

2.阅读教学强调“整体把握”有何意义 ?

答: “整体把握”是《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一种重要理念,在课程标准中多次出现。它的涵义在两种意义上被使用。一种是指整体直觉的文章把握方式,也就是不通过逻辑的层层推导,而是涵泳沉潜于作品之中,凭借直觉,对文本整体作灵感式的体悟。所谓“整体把握能力”,就是运用这种方式来解读文章的能力。

实现整体阅读要懂得教学改革的意义 ,“整体阅读”这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指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过程中对课文侧重整体把握、整体理解的一种教学模式,顾名思义,这种教学模式着眼于文章的整体,从宏观上居高临下驾驭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内涵。同时,这种教学模式恰恰能够培养学生养成动脑的良好读书习惯,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理解的能力,进而达到一种“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境界。语文的整体阅读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和大局观念,通过整体阅读,使学生做到,在纷繁的材料中能分清主次,在众多的现象中能看出本质,在复杂的事件中能把握主旨,实现整体阅读要把握文章思路。

教学方法而言,“整体把握”的方法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例如,有的课文可以采用诵读的方法,让学生整体感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品味美妙的语言文字。有的课文可以采用思路教学的方法。实现整体阅读要抓好文章的关键环节:第一,要抓住整体,课的开头是“龙头”起导向作用,要充分利用新异感,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对全篇的整体感知,可以通过声情并茂地朗读,辅之以电视画面,使学生很快入境。第二,分析局部应不忘整体,我们强调整体阅读不是排斥局部分析理解,而是强调局部分析要为理解整体服务,分析细节是引导学生寻幽探胜的必经之路,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细节、突出整体,过多过细的提问影响我们对文章的整体把握,或散乱无序,或冲淡主旨。课堂问题的设置应少而精,扣住主旨,牵一而动百,吃透文章内涵,领会文章精神意图。总之,对于一篇篇完整优美的课文,经过教者指导下的整体阅读,才能使学生真正形成一种整体阅读习惯和意识,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观点,赏析和评价文章的好坏、是非、美丑,吸收正确的、美的,批判扬弃错误的、丑恶的。这样,我们也就达到了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

3.“对话式”教学对学生发展有什么意义 ?

答:教学对话主要包括:(1)“人与文本的对话”,包括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2)“师生对话”,包括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这是一种实践性对话,是在人与文本对话和个体经验基础上进行的合作性、建设性意义生成过程。(3)“自我对话”,一种反思性对话,是个体对自身内在经验和外在世界的反思。

对话式教学强调的是师生的交往、互动。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当中,“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术语: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他们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基于此,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教师的活动延伸在学生的活动中并影响着学生的活动,而学生的活动同样也延伸在教师的活动中并影响着教师的活动,二者之间形成了融合区域,教学活动成为一种交往式的创造性的活动。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民主性、互动性、开放性、生成性是对话式教学的基本理念。对话式教学因此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这样,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融为一体。课程也因此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这不仅意味着教学观的根本转向,也意味着课程观的重大变革。在这种背景下,教学改革才能真正进入教育的内核,成为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能动力量,成为教师与学生追寻主体性、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

推荐第8篇:初中物理教学策略与教学过程设计1

学科分类号

0702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中文):初中物理教学策略与教学过程设计

(英文):Junior middle school physics teaching strategy and teaching

design

学生姓名:

孙永帅

号:

0910407050

别:

物理与信息工程系

业:

物 理 学

指导教师:

宋克慧

起止日期:

2012.10—2013.05

2013年 5 月 16 日

怀化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诚信声明

作者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成果不存在知识产权争议。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成果。对论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的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作者承担。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作者签名:

目 录

要............................................................................................................................I 关键词............................................................................................................................I Abstract ..........................................................................................................................I Key words ......................................................................................................................I 1 前言............................................................................................................................1 2 对中学物理教学的一些思考....................................................................................2 3 教学策略与教学过程的简介....................................................................................2

3.1教学策略简介...................................................................................................2 3.2 教学过程简介..................................................................................................3 4教学策略与教学过程设计的步骤.............................................................................3

4.1 了解教学对象..................................................................................................3 4.2 分析教材..........................................................................................................3 4.3 确定教学目标..................................................................................................4 4.4 确定教学重点、难点......................................................................................4 4.5 思考教学策略..................................................................................................4 4.6 初步确定教学流程..........................................................................................5

4.6.1 新课引入................................................................................................5 4.6.2 新课教学................................................................................................5 4.6.3 知识小结................................................................................................5 4.7 教学过程..........................................................................................................6

4.7.1 语言方面................................................................................................6 4.7.2 互动方面................................................................................................6 4.7.3 提问方面................................................................................................7

5 实习教案实例及分析................................................................................................7 6 课题总结与展望......................................................................................................17 参考文献......................................................................................................................18 致 谢............................................................................................................................19

初中物理教学策略与教学过程设计

中学物理,是中学生第一次接触物理知识,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作为一名老师应该激发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对这门课程的内容感到好奇,那么,作为老师的我们在教学前,一定要想好教学的策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才能更好的把握整个课堂,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

中学生,物理教学,教学策略与教学过程设计

Physics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teaching proce

Abstract High school physics, the first contact is f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physical knowledge, therefore, in the proce of physics teaching, as a teacher should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this course, curious about the content of this course, so, as a teacher in front of the teaching, we must find a good teaching strategies, using a variety of teaching methods, to better grasp the whole cla, thus improving the students' learning efficiency

Key words

Middle school physics teaching, teaching strategy and teaching design

I

1 前言

作为一名中学物理教师,我们要面对的是一群,活泼、天真、充满活力的少年,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对未知的事物,充满了期待,对一些现实中的现象充满了疑惑,而我们的物理课程就是要来解决他们的疑惑,引起他们对未知物理现象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对物理这门课程充满期待,这是我们得责任。我们作为物理老师,要怎么样做才能达到这样的教学目的呢?我们的教学一定要有策略,不能想当然的把书本上的知识死搬硬套的加在学生身上,当然我们的教学过程也必须附有教学魅力,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实验教学,室外探究教学等等多种教学手段,课堂上我们得语言可以丰富,幽默,富有吸引力,才能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我们的教学内容上,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要制定良好的教学策略,拥有附有教学魅力的教学过程,我们就必须了解什么是教学策略,什么是教学过程,以及之间的关连。

本文中,我会对物理教学策略,物理教学过程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并通过介绍来说明,教学策略对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意义,教学过程中,作为物理老师的我们需要重视的方方面面,以及制定一个优秀的教学策略与教学过程设计所需要的条件。并通过在教育实习中,对教学策略与教学过车的把握和运用,来验证了优秀的教学策略与教学过程在课堂反应中去取得的良好的教学效果。

1

2 对中学物理教学的一些思考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1]初中物理是中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物理这门课程,在接触这门课程以前,中学生对生活中的许多物理现象,感到好奇,感到神奇,当他们接触到物理这门课程时,一定是充满了求知欲的,而这时就需要教师来引到他们,利用他们的求知欲,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知识的动力,让他们轻松的走进物理学习这个大门。“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物理教师更是如此,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无处不在,而教师的教学场所,也不能只局限于教师,在学习不同的知识时,教师可以选择不同的场地进行教学,例如,在讲光的知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将学生和实验仪器带到室外,充分的利用室外的阳光,并且可以在室外讲解光的反射,光的直线传播,等知识点,如果条件允许,也可在阳光下为学生门“洒”出一道彩虹。教学方法不要拘泥一格,只要想学习,哪里都是教室。 3 教学策略与教学过程的简介 3.1教学策略简介

教学策略,英文名称“teaching strategy”,是当代教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自20世纪70年代末这一术语提出以来,国内外学者对其的界定既呈现一些共性,又表现出一些明显的分歧。其共性为:教学策略有一定的目标,是在特定教学情境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而产生的。其分歧在于对一些基本概念缺乏统一的认识。[3]有人就把教学策略看成是教学设计。如阿姆斯特丹(D.G Armstrong)把教学策略定义为:“有系统地安排教师活动,用以帮助学生达到某一单元确定的

2

教学目标。”[4]我认为教学策略是实施教学过程的教学思想、方法模式、技术手段这三方面的简单集成,是教学思维对其三方面进行思维策略加工而形成的方法模式。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的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绝大多数教学策略都涉及到如何提炼或转化课程内容的问题。[5]

3.2 教学过程简介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过程也是一个必须以交往为背景和手段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追求与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6]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能动地进行认识活动,自学调节自己的志趣和情感,循序渐进地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的技能,以促进学生智力、体力和社会主义品德、审美情趣的发展,并为学生奠定科学世界观的基础。 4教学策略与教学过程设计的步骤

4.1 了解教学对象

具体分析所选班的学生的基础、学习情况,及学生对本次课的知识的理解能力,通过这次课学生可以在哪些方面得到提高。教师要做到应材施教,“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7],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基础,才能更好的分配课堂的时间,课程讲解的重点难点,知识点讲解的繁与简。 4.2 分析教材

分析教材所涉及的内容,对内容进行分层,哪些内容是学生必须掌握,是学生容易掌握,哪些内容较深,与学生目前的知识水平有哪

3

些差距,学习的内容对学生有哪些实际的帮助。初中物理知识,绝大多数可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与之对应的生活现象,而这些知识也是我们必须教会学生的。毛泽东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8]因此,理解教材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 4.3 确定教学目标

分析教材所涉及的内容,对内容进行分层,哪些内容是学生必须掌握,是学生容易掌握,哪些内容较深,与学生目前的知识水平有哪些差距,学习的内容对学生有哪些实际的帮助。 4.4 确定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学生的基础,以及对物理现象,知识的了解,突破教材,来确定学生在学习本次课时的重点、难点知识点。从而确定在教学过程中,对各个知识点讲解的详略。 4.5 思考教学策略

根据对学生基础的了解,对教材的了解,对重点、难点的把握,和已经确定的教学目标,来思考适合这节课内容的教学策略。“教学策略具有综合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等基本的特征。”[9]是运用实验教学,多媒体教学,探究教学,还是传统教学。教学方法不一样,显然教学效果也大不一样,从长远来看对学生能力的发展的影响也不一样[10]。

4

4.6 初步确定教学流程 4.6.1 新课引入

在整个教学流程中,新课的引入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过程,新课引入,一定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动力,杜威主张教学“以儿童自己的冲动为起点以达到最高水平鹄的”[11]正是要解决教学的内在动力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教师的身上,只有学生将注意力放在教师身上,学生才能跟随着教师的思路,去思考,去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4.6.2 新课教学

在新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重点、难点,在对重点、难点的讲解过程中,要注意到学生对教师讲解的知识点的回应,是不是能了解,清楚。教师还要分配好对各个知识点讲解的时间,从而从容的把握整个课堂。 4.6.3 知识小结

在知识小结的时候,教师要观察学生对知识点的反应,从而了解到,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在根据从学生身上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布置课后作业,以及后面课程中,确定习题讲解时的重点,让学生能够将教师讲解的知识全部接受。

5

4.7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实施,是检验教学策略、教学流程是否适合学生的标准,也是整个新课学习的重中之重,教学过程的好坏,决定了整个新课教学的成功与否。而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该注意到那些方面呢。 4.7.1 语言方面

作为教师要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那么自己的教学方式,就需要有魅力,而这个魅力怎么来呢,这就需要教师具对教学内容有透彻的理解,自身的语言要具有吸引力,对物理课来说,这门课程本身就贴近生活,所以教师可以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书本上的物理问题,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的语言风趣,幽默。让学生在欢笑中,了解,理解物理知识。 4.7.2 互动方面

课堂是学生与老师共同的课堂,做为课堂的一部分,学生不只是整堂课的观众,他们也是整堂课的主演,要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所以课堂不能缺少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这个互动可以是提问,可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做实验,可以是学生帮助老师在黑板上讲解一道题目等等。不能因为学生成绩的好坏,来决定参与互动的学生,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机会。

6

4.7.3 提问方面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12]在教学过程中,提问是一个了解学生对知识理解程度的好方法,当然提问也需要一定的技巧,提问的问题应该从易到难,并且给予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还不能因为学生没有回答正确问题来则被学生。要让学生在问题被提出的时候,学会主动去思考,培养他们自主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13] 5 实习教案实例及分析

为了进一步体现教学策略与教学过程的紧密联系,我将用实习时的实习教案《平面镜成像》,来进行教学策略与教学过程的分析。 【教材分析】

平面镜成像是在学习了反射定律的基础上来进行学习的,是反射定律的深化和延伸,平面镜在生活和生产科研方面有广泛的应用,所以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通过学习,可巩固光的反射,同时又为学习光的折射增强理解运用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4.初步了解凹面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凸面镜对光的发散作用,了解它们的应用。

7

二、能力目标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通过观察感知球平镜对光线的作用。

三、德育目标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和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球面镜的光学性质。

教学难点:1.虚像的概念,2.球面镜的应用。 【教学准备】

平面镜(大小形状各不同)、口径相同的平面镜和凸透镜、投影片、凹镜、凸镜、激光演示器、玻璃板、相同的蜡烛两支、火柴、夹子两个、8 K白纸一张、图钉、透明胶条、小平面镜。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教师拿几个生活中常用的镜子让学生观察,可以看到它们都是平的。用它可以照出人的“面孔”和各种各样的“物体”,并与物体本身的形状一样。我们把这样的镜子叫平面镜,把出现在镜子里的“面孔”

8

物体叫做像。

再让学生观察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像,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当你改变与平面镜间的距离时,像怎样变化?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有怎样的关系?像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有关系吗?这些问题,并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新课学习

(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向学生示范并说明探究活动的目的和做法。

目的:(1)研究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和物体有什么关系。(2)研究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像下图那样,将一张8开的白纸用图钉或透明胶条固定在水平桌面上,用两个夹子夹住一玻璃板,竖立在白纸上。

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观察到玻璃板后面出现了蜡烛的像。

另拿一支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使它与前面蜡烛的像重合(左右移动,直到从不同位置看上去它们都重合在一起),这时后一支蜡烛的位置就是前一支蜡烛的像的位置。改变玻璃前蜡烛的位置,

9

把实验再做两次,每次都记下两支蜡烛的位置。

在白纸上画出玻璃板的位置,移开玻璃板,用刻度尺画实直线,把每次实验中两支蜡烛位置的位置连接起来,量出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记录下来并比较它们的大小,再用量角器测量看它们是否与镜面垂直。

把测量结果填写下表中。

2.学生分组实验

以上把教材的演示实验再改为学生实验,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自己进行分析总结,既有利于知识的学习,也有利于能力的培养。 3.在实验基础上得出成像特点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回答:①平面镜中的像与物体大小是否相同?怎么知道的?②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是否相等?怎么知道的?答:①平面镜中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因为无论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是远还是近,一支蜡烛与另一支蜡烛的像总是重合的。

②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因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

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①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②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10

③像和物体的连线垂直于镜面。 4.应用知识

讨论:身高 1.6 m的人站在穿衣镜前,离镜 0.5 m,他在镜中的像多高?像离镜多远?当他后退 0.5 m时,像高和像到镜面的距离怎样变化?

解答 (1)像高 1.6 m,像离镜 0.5 m。

(2)人后退 0.5 m时,像高不变。像到镜面的距离增加 0.5 m。

(二)平面镜成像原理

对于平面镜的像是靠光的反射形成的,我们能看见物体,是因为有光射入眼睛,我们也能看到物体在平面镜里的成像,成像的光是从哪里来的呢?边板画边讲授,进行解疑,具体做法可按下面步骤进行:

1.在黑板上画出平面镜,先给出一个发光点S。然后提问学生:

你们知道S能发出多少条光线,方向如何?射到平面镜上的光线有多少条?其实S能向四面八方发出无数条光线,所以射到平面镜的光线有无数条。

2.让学生选出一条入射光线,并画出它的反射光线,再选出另一条入射光线,并画出它的反射光线。这两条反射光线沿传播方向能否相交?如果人的眼睛正处于这两条光线传播的路径上,会觉得这两条

11

光线是从哪里发出的?并在图上画出一只眼睛。

分析可知:

①这两条反射光线不能相交。

②当眼睛正处于反射光线的路径上时,根据光线直进的经验,眼睛会觉得反射光线好像是从它们的反向延长线在镜后的交点S1发出的。边讲边把这两条反射光线用虚线向镜后延长,得交点S′。

4.由上可知:

①S′是S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延长线的交点。但镜子后面实际上并没有这个发出光线的点,所以S1叫虚像。

②物体上的每个点在镜子里都有一个像点,所有的像点就组成整个物体的虚像。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

(三)凸面镜和凹面镜

1.球面镜:反射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的镜子叫球面镜。

2.球面镜的分类

a.用球面的内表面作反射面的叫凹面镜。

b.用球面的外表面作反射面的叫凸面镜。

3.凹面镜的性质及作用

a.凹面镜的性质

演示实验:用氦氖激光器平行射向凹面镜。

现象:反射光会聚在一点上。

结论:凹面镜能把射向它的平行光线会聚在焦点上。

我们知道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平行光经凹面镜后能会聚在焦点

12

上,那么,如果把光源放在凹面镜的焦点上,光源发出的光经凹面镜后是否平行射出呢?

演示实验:把光源放在凹面镜的焦点上

现象:光源发出的光经凹面镜后成平行光。

结论:如果把光源放在凹面镜的焦点上,光源发出的光经凹面镜后将成为平行光。

b.凹面镜的应用

①根据凹面镜会聚光的性质,可以制作太阳灶、太阳炉,天文学家们用凹面镜作大型反射式望远镜,还有耳鼻喉科医生用凹面镜会聚光观察耳道情况等。

十一届亚运会的火种,是藏族初二学生达娃央宗,在青藏高原上,利用射入凹面镜的太阳平行光,反射后会聚在焦点的性质,把火炬点燃而取得的。

②根据从焦点射向凹面镜的光线,反射后成平行光的性质,手电筒、汽车头灯、军事上的探照灯等用凹镜作反射面,其作用就是使放在焦点附近的灯泡发出的光向同一方向近似平行地射击,使光束集中,亮度大,照射的距离远。

4.凸面镜的性质及作用

a.性质

演示实验:用氦氖激光器演示平行光入射凸面镜。

现象:平行光线经凸面镜后变得发散。

结论:平行光线经凸面镜后发散。

13

b.让学生手拿一个凸面镜,观察自己的像。凸面镜所成的像是缩小的。

c.凸面镜的应用:汽车上的观后镜、马路拐弯处的镜子以及香港汇丰银行大楼上的月光镜都是凸面镜,其目的是扩大视野。

运用多媒体,让学生观察,球面镜在生活的运用。

三、知识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主要学习了以下几个问题:

1.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和成像原理。

2.平面镜的应用:成像和改变传播的方向。

3.球面镜的分类。

4.球面镜的性质及应用。板书设计平面镜成像

一、平面镜成像

1.特点

①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②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和物体的连线垂直于镜面。

2.原理:像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是虚像。

二、平面镜的应用

1.成像。

2.改变光路。

14

三、球面镜

1.定义:反射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的镜子。

2.分类:凹面镜、凸面镜

3.凹面镜的性质及应用

性质

①凹面镜能使平行光会聚在焦点。

②使焦点发出的光线平行射出。

应用

①太阳灶、太阳炉、内窥镜等。

②探照灯、手电筒、汽车头灯等。

4.凸面镜的性质及应用

性质:凸面镜能使平行光线发散。

应用:凸面镜可以扩大视野,如汽车上的观后镜。 教学设计说明

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而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作用、共同活动的过程。 在本课时教学设计时,我以现代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课程理论为指导,首先关注学生的学,体现新课程的核心理念,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转变为动态的观察者。也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课程对我们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才能更好的推进课程改革。 教学反思分析

15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理解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得出,能直接应用平面镜成像规律作出相应物体的虚象,并且找到物体和像之间的关系。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无法在光屏上会聚成像的,所以是虚象。平面镜成像到底有什么特点呢?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有很多这方面的体会,知道物像是左右相反的,但是对于物像的大小关系、位置关系确没有感觉,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我们设计了一个课堂演示实验:

器材:平板玻璃一块,长短和粗细相同的两支蜡烛,一张白纸,火柴。 实验步骤:

1、在白纸上固定好平板玻璃,并对平板玻璃的位置作好记号。

(思考题:为什么选择透明的平板玻璃?这样作有什么好处?)

2、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前的白纸上。

3、在玻璃上找到蜡烛的像,并将另一支未点燃的蜡烛正好放置在像的位置,观察。

(思考题:观察到未点燃的蜡烛和点燃蜡烛的像重合说明了些什么?)

4、将平板玻璃两侧的蜡烛的位置作好标记。

5、取下蜡烛、玻璃并在白纸上作图来研究物像的位置关系。

(思考题:物体和像在其位置上有什么特点,跟平面镜又是什么关系?)

实验进行的过程中要一个步骤一个步骤细致地展现给学生看,

16

并且让他们带着思考题去看实验,最后归纳观察到的现象得出相关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物像等大,物距等于像距,物像连线垂直于平面镜,平面镜所成的是一个虚像。

在理解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后,学生就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平面镜所成的像有这样的特点,我本来以为可以用平面镜成像原理来解释,但是发现学生并没有全等三角形的知识储备,后来才知道这部分内容不需要学生去证明为什么,只需要掌握通过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即光的反射能够作出物体对应的虚像就可以了,而做出来的虚像就能体现平面镜成像的相关特点。

通过这节课我了解到教材的处理要花很多的心思,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的知识背景,另一方面要把握教学的度不能为了清楚讲明白一个问题而扩大知识点的难度、深度要求。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们了解到,我们在进行新课教学前一定要有一个教学策略,而教学策略的制定,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来考虑,要考虑到,学生现在了解的知识范围,了解学生感兴趣的方方面面,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这样才能丰富物理课程的教学过程,才能更好的将知识传授与学生。

6 课题总结与展望

物理教学,需要好的教学策略,只有好的教学策略才能创造出优秀的教学过程,只有优秀的教学过程才能让学生,对物理课程充满兴趣,对学习物理知识更有动力,而作为老师的我们就需要去创造出

17

好的教学策略,这就需要我们去更用心的去了解学生,了解这门课程,只有用心才能更完美。

参考文献

[1]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本社,2002,6:56

[2] 中学语文课程研究中心:语文3[M],北京,人民教育出本社,2010,9:54

[3]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7:217

[4] 高佩.中学教师实用教学技能[M],上海:中国劳动出本社,1991,9:144

[5] 施良方:课程理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8:142

[6] 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6:180

[7] 霍懋征:人物[J],北京,人物杂志出版社,2010,7:5

[8]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3:145

[9]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5:32

[10] 柳斌主编: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6:46

[11] 赵祥麟等译:学校与社会明日致学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88

[12] 张伯行:学规类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6,:24

[13] 孔子:论语为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4:7

2 18

致 谢

在这大学生活即将结束的时候,心中充满了感激,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宋克慧文老师一直给予我的指导和帮助,从论文的选题、文章的结构及编排、论文的内容研究直到最后的成文,都给予了我细致的指导。他严谨的治学态度、渊博的知识和认真负责的态度都使我受益匪浅。

感谢全体同学和身边每一个朋友的陪伴以及对我的关心和帮助,帮我改掉身上的缺点,让我长大,也让我的大学生活多姿多彩!也让我更懂得珍惜!

谢谢我的父母,没有他们辛勤的付出也就没有我的今天,在这一刻,将最崇高的敬意献给你们!

本文参考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在此,向各学术界的前辈们致敬! “书山有路勤为径”!我将永远牢记导师的教诲,不断地在实践中总结、反思,提高自己的教学研究水平。

推荐第9篇: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设计与教学策略

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设计与教学策略

1、教材分析:

《组合图形的面积》是人教实验版五年级数学上册五单元的一课。

2、学情分析:

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直观操作,对组合图形的认识不会很难。学生已经系统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但是对于方法的交流、借鉴、反思及优化上需要教师的引导,所以,要重视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让活动有实效,真正让学生在数学方法、数学思想方面有所发展。所以我设计教学目标如下:

3、教学目标:

(1)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了解平面组合图形的特点,理解计算组合图形的多种方法。 (2)能根据各种图形的特征和条件,有效的选择计算方法,实现算法多样化和合理化。 (3)结合具体题例,感受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必要性,产生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探索活动中,理解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多样化。 教学难点: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实现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合理化。 关键:学会运用“分割”与“添补”的方法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5、教具:

多媒体课件

6、教学过程

为完成本节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根据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我在教学本节课时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和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组合图形的趣味性,体会到数学的魅力。 所以制定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这样的数学问题(课件演示:生活中的物品,提取出组合图形)

(1)小华家新房子装修铺地板,需要买多少平方米地板?

(2)学校要油漆教室的门,油漆工按面积收费,每个门油漆的面积是多少? (3)教学楼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4)小明家粉刷房子侧面墙,平均每平方米用0.15千克涂料,需要买涂料多少千克?

2、要解决这些数学问题需要哪些知识做基础呢?

复习五种基本图形及面积计算公式,课件出示上面提取出来的组合图形,引导学生自主观察思考,这些图形与学过的基本图形有什么不同?课件演示闪动组合图形中的基本图形,复习他们的面积公式,这样的设计,找准了新知的最佳切入点,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学习新知搭好了脚手架。然后引导学生认识组合图形的意义,像这样由基本图形组合而成的新图形,就叫组合图形,生活中的这些数学问题都和组合图形的面积有关。 (揭示课题板书)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学生独立与小组合作交流解决组合图形面积计算问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学得的知识才最深刻。此处我设计让学生合作交流解决 “小华家地板买多少平方米”这一生活问题,并将提取出来的组合图形印成练习题单下发到各个小组,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在分一分、画一画、算一算中发现,真正的转变教师的角色,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获取更多的解题方法。)

2、小组汇报学习情况

汇报时用展台将学生的学习成果演示出来,学生会出现两种方法,一个是“分割法”一个是“填补法”:

(1) 将组合图形分割成两个长方形

(2) 将组合图形分割成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 (3) 将组合图形分割成两个梯形

(4) 将组合图形分割成两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5) 将组合图形填补上一个小正方形,使它成为一个大长方形,再用大长方形的面积减去小正方形的面积,等几种情况。

学生边演示边汇报,我随着板书。其他同学能清楚地与自己的思路进行比较,并及时发现错误纠正过来。课堂上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能够发现5种方法,对于这些方法,我并不要求每个学生都去掌握,也没有急于对这些的方法的优劣作出评价,而是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方法,并阐述理由。让学生通过比较、讨论、反思得出: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要把组合图形转化成学过的基本图形。对于分割的方法,分割图形越简洁,其解题方法也将越简单。这也是告诉学生:要从多角度来思考问题,通过不同的途径来解决问题。

3、师生总结分割法、填补法。

(此处在学生观察比较上面几种方法的不同之处的基础上,再总结出求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学生不仅仅是解决了几个数学问题,更重要的是学会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能够达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目的,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使学生对图形由直观印象上升到抽象的归纳理解。

(三)、实际应用,拓展提高

1、师:根据相关条件分割, 能计算分割后的面积。(书中76页第1题)

(分析:通过两个层次的分割,使学生明白在组合图形的分割中,需要根据所给的条件进行合理的分割,分割的图形越简洁,计算起来越简便。)

2、书中第2题,认真观察图,选择有用的数据,你想怎样计算?把你的方法在小组里交流。指名汇报。对于不同的算法,师生共同分析,提升比较简便的方法,加以指导。

(分析:这道题又是对上一题的补充,拓展,同学们都能用分割法把这道解出来,但是又添补法时到底能不能解决这道时,同学们就会发出疑问,可是当老师适当的进行点拨之后,就会是另外一种情况,整体代法的介入不仅是对这道题的一个有效的补充,而且也为六年级求圆的面积时做下一个伏笔,现时也充分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教学理念。)

3、书中第3题,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并计算,然后说说自己的想法。

(分析:习题形式多样、难易适度,这样既巩固了本课所学的知识,又能让学生体会到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通过上面的两道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全课总结

学习这节数学课,你有什么收获,或者有什么心得? (学生可以说知识上的收获,也可以说情感上的收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又将本堂课的内容进行了总结.也可以评价他人的学习表现,生生互动评价,学生既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又共同体验成功,促进发展。)

7、作业:

1、书中76页的试一试 2、书中76页的实践活动。

(分析:布置了两个分层作业,第一个作业是一个基础题,每名学生都应该认真独立完成。第二个作业是实践活动,这样的作业给学生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学生都认识中队旗,但如果想计算出它的面积,学生可能对于它的数据不是很了解,学生想了解到准确的数据,可能会对过同伴互助,或者是向课代表请教,有的学生可能问家长,还有的学生可能通过网络去了解等等,这样的作业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8、板书设计

组合图形面积

分割法 填补法

(板书简洁,重点难点突出,一目了然。)

推荐第10篇: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设计.doc题型总结

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设计

1.给出若干种典型的教学模式,要求根据学习者特征及教学目标,以一种教学模式为依据设计教学过程。(典型的教学模式及其应用)

2.选择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导入方式(选择)

3.教学设计中小组合作学习阶段的步骤和分组策略(合作学习方式的理解和运用)

4.给出教学流程图,要求指出指定步骤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教学过程设计)

5.选择与学生有意义学习有联系的选项(选择)(有意义学习)

6.按照加涅的九大教学事件,将教学方案补充完整。(加涅的九大教学事件)

7.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汇报阶段的设计。(合作学习方式的理解和运用)

8.给出不完整的教学设计方案,要求根据已有知识点,提出能引起学生思考的问题,并能和下一个知识点产生联系。(教学过程设计)

9.根据学习者特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选择)(教学方式的选择)

10.给出教学活动,指出该活动的目的,给出教学目的,分析教学活动的合理性,指出不合理指出并做相应修改。(教学过程设计)

11.给出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教学内容和资源的确定)

12.给出加涅的九大教学事件,指出其中一个教学环节属于哪个阶段,且为某一个阶段设计教学活动,活动步骤不少于两个,并编号。(加涅的九大教学事件)

13.给出教学设计方案,要求指出方案中存在的两个问题,并给出修改建议,同时提出在实施教学设计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两个问题,并给出预防措施。(案例分析)(教学过程设计)

14.给出教学设计方案,要求从过程安排、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等角度针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及教学资源使用等做评价。(word表格)(案例分析)(教学过程设计)

第11篇:文言文教学策略设计

文言文教学策略设计

一、激活语感 古今贯通

现代汉语是从古汉语发展来的,语义和语法系统虽有变化,但古汉语的许多现象多保留在现代汉语中。学生已有一定的现代汉语语感,如果把古今打通,激活学生沉淀在大脑中的不清晰的语感,新的知识和旧的感知结合,学生就不是死记,而是明其理,知其然。这样的学习一定是高效的。举例说明:

还是前边提到的“金就砺则利”中的“就”,学生都懂“各就各位”、“就近入学”、“你把身子就过来”的意思,但一般不会问自己这里的三个“就”当什么讲,我们把这三个语句和“金就砺则利”中的“就 ” 字比较,学生就能明晓其动词用法。再让学生体会工具书解释的“就”表示“靠近、走近、登上”和句中翻译为:“放上”的关系。这种教法学科专业知识丰富了,教师明白了词的解释还有语言义和言语义之别,他注意到学生对“就”做动词的用法在语感中是知晓的,所以做了个教学支架,让学生比较古今。这样的教学,学生能够记得牢,再遇到有“就”做动词的古文句子就能推断了。换个角度看,古今贯通了,反过来会帮助学生提高现代汉语语感,有利于积累书面语词汇。这个教学行为的背后,是学科专业知识、教学法知识及学生认知的知识三者的融合。

激活语感,古今贯通是文言教学的普遍性教学策略。它还适用古代是单音节词,现代作为多音词语中一个语素的词义推断。

“对曰” 对 -- 对答 — 答 — 回答 “遂逐齐师” 逐 — 追逐 — 追 — 追赶 “寒暑易节” 易 — 交易 — 交 — 交换 “狼亦黠矣” 黠 — 狡黠 — 狡 — 狡猾

词类活用的各类现象在现代汉语中大多有相对应的例子: 比如使动用法:端正态度、繁荣市场、稳定情绪、安定人心、自圆其说。再如:《陈涉世家》中“狐鸣呼曰”“狐”是名词做状语,译成“像狐狸一样”这种现象如果要给学生讲解的话,联系“笔直”“天蓝”“苹果绿”“土崩瓦解”这类词语的构词法来理解,“笔”在“笔直”里的意思就是“像笔一样”,“天”是“像天一样”。宾语前置等句法现象在成语里也有保留:“何陋之有”、“时不待我”等。

二、明察疑难 比较辨异

一个词的一个义项( A 义项)古今一致,但并不意味着学生就能在文言中识别它,而要看这个义项和另外的义项( B 义项)在现代汉语中使用的情况,当 B 义项可以做词单用,并是高频词,而 A 义项只能在多音节词中出现,那么它就会是学生认知的难点。当在和别的词组合中,张冠李戴的解释在孤立的语句中似乎也讲得通时,那一定是学生要出错的地方。“等死可乎”就是典型的例子。“等一会”“等车”“你快想办法,别等死”,“等”当等候,等待,是个高频的用法,“等”表“相同”“一样”讲反不被学生认可。遇到这种情况就要用比较辨异(辨别异同)的办法来解决。

前边提到“月色入户”中的“户”如果教师做个这样的PPT,恐怕学生就不会再把“户”当做窗户了。 户 篆字 门当户对 门户开放 夜不入户 户口

门 篆字

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通过学生认知的错误,分析其原因,找到问题的症结,运用自身学科知识的优势,设计好梯子,在比较辨别异同中,帮助学生掌握好知识。这种梯子一方面体现知识体系的内在规律,一方面是用变化比较的方法来设计的。这样的经验多了,也就能做到《学记》里说的“防患于未然”了。

三、词义系联 明晓语理

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绝大多数是多义的,怎么让学生较好的理解和记住一词多义呢?

请看常用词“解”和“固”的词义关系:

①本义是指地势险要,城墙坚固,成语有固若金汤。②词义扩大,泛指坚固,结实,成语有根深蒂固。③由实指虚,引申为坚决:“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战国策·齐策》)④坚决,不改变用于坏的情况就是固执:“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如若孀妻弱子。”(《列子·愚公移山》)⑤事物由固到衰,固相对于衰,就是本来: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六国论》)

我们分析了以上两个多义词的各个义项的关系,也就明白了多义的理据。只有理解的东西记忆才牢固。所以教师在讲解、点拨文言词语是要择机引导学生关注常用文言词义项之间的关系。这样由语感到语理,不仅有利学生掌握常用的文言词语,还做了思维力的训练。常用的文言词,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卡片来梳理用法。学生对义项间的关系熟习了,就可结合语境来推断词义。

以上是从文言的角度来讨论的,下边从文章的角度来说:

初中教材文言文课文(不含诗词)主要有三大类:①写景状物类(大致是 15-20 篇,主要是游记,不同版本的教材选得比较集中的是:《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桃花源记》、《陋室铭》、《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等)②史传类(《曹刿论战》、《陈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隆中对》、《出师表》等)③诸子散文类(主要选自论语、孟子、墨子、韩非子、列子等,文体有语录体、故事、议论文等)。

我们把这三类选文按表达方式划分,可以看出大多数文章是侧重记叙描写的,这符合初中学生的学习需要和他们的认知水平。为了便于教学我们再把它们分为写景抒情类和叙事类(议论类只有 2-3 篇)来讨论。显然从阅读理解、积累的角度及教学策略看,二者是有较明显区别的。

写景抒情类散文着重指导学生诵读体情,如《醉翁亭记》历来人们称赞文中多用陈述句,并以二十一个“也”字作句尾,形成一种别致的咏叹句调,来抒发太守乐而忘返的复杂心绪。除了这个特点之外,还奇妙地用了二十三个虚词“而”,有的连接状语和谓语,帮助描述动作的情状,如“杂然而前陈者”、“起坐而喧哗者”。有的连接两个前后有因果关系的主谓词组,如“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有的用于连接两个谓语,如“往来而不绝者”,把来往的人多与延续时间长两方面紧连。有的连接前后有因果关系的两个谓语,如“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前句使人恍如既看到漫山遍地的野花竞相开放,又闻到鲜花的幽香,后句则使人像在酷暑烈日当空时置身于横柯上蔽的浓荫之中,顿觉凉爽。有的“而”是连接两个句子的,如“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把酿泉的潺潺水声和水从两峰间飞泻直下的气势由“而”紧连,则水之声势并现。反之,若不用“而”,就会使人觉得潺潺水声与水之气势互不相关,影响了表达的准确和描述的效果。文中绝大部分“而”用于顺接,少部分用于逆连。如“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三个“而”是用于逆连的,把禽鸟之乐、宾客之乐、太守之乐这三种乐在内容上的不同之处委婉含蓄地表现出来了。

写景抒情类散文的阅读要让学生明确写的是什么景,特点是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抓住了景物描写,才能缘景悟情。下边我们看《记承天寺夜游》的一个教学设计片断。

缘所见之景 悟所寄之情 ⑴添一添,品意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丛中蛙鸣不断,空中流荧飞舞,村中狗吠鸡鸣,几处纳凉处人笑语阵阵。)

你认为添上这些语句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添上语句后感觉不好,原文以如积水空明的月光和如藻荇交横的竹柏影来描写月色,不仅创设了一个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意境,而且写出了月色的皎洁与空灵。情景交融,景色和心情相吻合,寥寥数字,妙笔生辉。 然而要添加的语句后则写夏夜的嘈杂之声,破坏了原文的清幽淡雅之意境。

⑵删一删, 品修辞

A、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B、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你认为删去原文中的“如”盖竹柏影也,可以吗?为什么?

明确;删去后当然不好。因为原句

(一)用比喻,将整座庭子注满了水,水本来是天色之物,实有其物,看似却无,月光不正是如此吗?“空明”二字,更是绝妙,用“空”去修饰一种色调,不仅出奇制胜,而且更显空灵。原句

(二)把庭中当作水中来比喻,说藻荇交横,给人如临水池之感,最后以“盖竹柏影也”点透真情,这样明暗交替,使人自然而然地步入一个空灵、皎洁、恬静的月夜之中。而删去后,就不能表现苏轼淡泊、豁达的心境。

史传体的文章要深入理解文本中的人物、事件和作者的思想观点,则要明了历史背景,知人论事。这种深入理解和知识的积累对学生终身发展是有作用的。杨老师的课例《陈涉世家》较好的提供了历史背景。有条件的学校要安排学生上网收集课文的背景资料。

从阅读能力测试的角度看上边提到的两类文章都要注意信息性阅读的训练。阅读测试理论把阅读能力分解为:理解、欣赏、评价三个层面。理解是阅读能力的核心,理解体现在信息的确认、信息的提取、信息的解释、信息的整合几个方面。文言文有一定的阅读障碍,是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的好材料。什么是信息的确认、信息的提取、信息的解释、信息的整合呢?下边就文言文阅读测试举例说明:

信息的确认:

把比较难的句子翻译成白话,让学生辨认对错,就是信息的确认。请看下边的例子。 下列句子不符合《孟子二章》原文意思的是一项是: A.(发生这种情况)委屈地走开,是地利不如人和啊。 B.征服天下不靠强大的武力,而要靠得人心。 C.国家因有忧患而生存,因沉于安乐而衰亡。 D.人常常犯错误,犯了错误才能改正啊。 信息的提取:

按要求把文章中有关的内容找出来,就是信息的提取。比如问《核舟记》描述的桃核上有几个人,其中在看书的是谁?“若听茶声然”的人是谁?又如《陈涉世家》陈涉为起义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信息的解释:

和文章中一句话、一个问题有关联的内容是什么,就是信息的解释。比如,曹刿认为鲁国“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 又如:《岳阳楼记》中登楼者面对洞庭湖的不同景色或“感极而悲”,或“其喜洋洋”,这样的情怀分别源自他们怎样的人生经历或思考?(用原文回答)

“感极而悲”源自: _________________ “其喜洋洋”源自: _________________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信息的推断:

从文章写出来的一些内容推断出文章没有直接表示出来的意思,就是信息的推断。比如《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庄子在故事的结尾说:“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其中的“安”和故事开始惠子问庄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中的“安”是一个意思吗?从两人对话的内容可以推知惠子说的“安”是指“怎么”,庄子却把它换成“哪儿”推断的根据是“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和“安”做疑问代词可以表“怎么”(“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和“哪儿”(“沛公安在?”)

信息的分析、整合:

根据要求从原文中多处找到相关内容做分析后概括回答,就是信息的分析、整合。 请看下边的一道中考题。 唐太宗论弓矢

上谓太子少师萧璃日:“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日‘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日:‘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 !”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从这个语段中,你可以看出唐太宗是一位怎样的君主 ? 学生从“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不难回答唐太宗是一位关心百姓疾苦,政事得失的皇帝。答案的另一个要点是要从他和工匠的对话后,悟出“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 ”这个道理,分析出唐太宗还是一个善于反思,悟性高的皇帝。

这里还要谈谈人文性的问题,入选进教材的古诗文一般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华,在“缘景悟情”和“知人论事”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古人健康积极的思想感情,学习感悟审美的方法和乐趣。但古人受时代的局限,其思想观点有些是有争议的,甚至是落后的。遇到这种情况要让学生提出质疑,要用普世的价值观来审视古人的一些主张。

第12篇:教学策略和教学设计、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第三节

化学教学策略

一、教学策略概述

“策略”一词源于大规模军事行动的计划和指挥,一直与“方法”“步骤”同义。在教学领域,“策略”主要指教学活动的顺序安排和师生间连续的有实在内容的交流安排。

教学策略(teaching strategy)自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提出以来,人们对它的界定既有共性,亦有分歧。教学策略和教学设计、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之间在概念上有相近或易混淆之处,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对教学策略特定内涵的深刻理解。

1.教学策略与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开展之前的准备工作,是对整个教学活动的计划和安排,其表达形式是教学活动方案。而教学策略则要在教学准备阶段进行设计、谋划,形成一定的方案,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策略是教学设计的组成部分。教学策略和教学设计各有自身的内涵,在具体内容和环节上有交叉、重叠的部分。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考虑教学策略的制定、选择与运用;教学策略选择与运用时又必须通盘考虑教学的整个设计。 2.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

从教学理论到教学实践的转化,是从教学理论到教学模式再到教学策略,再到教学方法,再到教学实践。可见教学策略是对教学模式的进一步具体化。教学模式包含着教学策略。教学模式是能用于构成课程和课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在课堂或其他场合教学的一种计划或范型,具有简约化、概括化、理论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特点。教学模式规定着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属于较高层次。教学策略比教学模式更详细、更具体,受到教学模式的制约。从教学研究的发展来看,先有教学模式研究,然后才有教学策略研究。 3.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作用所采取的方式、手段和途径。教学方法是更为详细具体的方式、手段和途径,它是教学策略的具体化,介于教学策略和教学实践之间,教学方法受制于教学策略。教学展开过程采用什么方法,受教学策略支配。教学策略从层次上要高于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策略则包含有监控、反馈内容,在外延上要大于教学方法。

4.教学策略的定义

教学策略(teaching strategy)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一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的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教学策略具有综合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等基本特征。

教学策略包括教学活动的元认知过程,教学活动的调控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执行过程。教学策略不同于教学设计,也不同于教学方法,它是教师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活动的整体性把握和推进的措施。教师在教学策略的制定、选择与运用中要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人手和着眼,要兼顾教学日的、任务、内容、学生的状况和现有的教学资源,灵活机动地采取措施,保证教学的有效有序进行。教学策略是一系列有计划的动态过程,具有不同的层次和水平。

制定和选择教学策略的依据是教学的具体目标和任务、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本身的素养、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

第13篇:初中数学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

几年来我部在数学教学实践中,一直研究和探索“负担轻、质量高”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积累了一定经验,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此略作介绍,与大家共享。

一、教学模式的探索

基础学科探索“负担轻,质量高”的教学模式,目的是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保证教学的高质量。要做到“负担轻”,就必须提高课堂效率,加大课堂容量和密度,树立课堂解决问题的思想。为此,我部组织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坚持教研、教改、科研一体化,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研究启发式、探究式教法,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效率。

(一)教学模式探索的必要性

1.参与社会竞争的需要。我校是一所民办学校,在社会激烈竞争下,如何求得生存、求得发展?我们的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用我们创造性的工作,办出自己的特色,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家长和学生的要求。我校创办初期,学生来源复杂,许多家长由于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孩子,只要求学校管好孩子“别出事”。随着我校教育教学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家长对我们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再局限于“不出事”,而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考上大学。随着良好的校风校纪形成,不仅优秀学生勤奋好学,而且问题学生也期盼进步。家长的希望、学生的期盼给我们提出了严峻的课题——如何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使家长放心、学生满意?因此,做好培优、转差工作就是我们攻关重点。

3.素质教育的要求。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初中教育的目的由向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的新生和为社会培养优良的劳动后备力量的双重任务转变为“提高全民素质,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培养各级各类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的公民素质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把“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在出人才的问题上,江泽民主席指出“要鼓励冒尖,鼓励和支持当领头雁,鼓励和支持一马当先”。教育目的的转变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对我们提出了更高标准,要求我们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全面发展;我们不仅要“防差、转差”,而且要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4.我校课程改革的需要。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我校开发了综合能力课程、个性特长课程并纳入课程计划,排进课表。探索“负担轻,质量高”的教学模式,就是要确保学生学好基础学科课程,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充沛的精力和良好的基础,进行综合能力课和个性特长课的学习和研究。

(二)教学模式探索的途径

在“负担轻、质量高”教学模式的探索中,我们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并借鉴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主要的方式是师生全员参与,

1.全体教师参与“负担轻、质量高”教学模式方案的制定。

2.全体教师根据个人对方案的理解,独立设计教学方案,人人上研究课,及时总结。3.综合集体智慧,骨干教师就不同课型上示范课,再总结、提炼不同课型的模式雏形。 4.所有师生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能力、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

5.从评价中找经验,从经验中找规律,让教学模式经得起实践检验。

(三)三种课型的教学模式。

我们以数学教学常见的三种课型——新授课、复习课、练习课为研究对象,经过理论验证、反复实践,总结出三种课型的“负担轻、质量高”教学模式。 1.新授课“诱导探究·效果回授”的教学模式。 它的结构程序由五部分组成。

(1)激趣引入,明确目标。把问题作为教学出发点,创设情境,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形成认知冲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在“似曾相识,似懂非懂”中进入学习状态。如学习“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时,教师提出:“不用其它工具,你能用一张矩形纸片折叠出一个等边三角形吗?”学习“垂直于弦的直径”时,教师用“破镜重圆”导入新课,都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

(2)启发诱导,探究新知。选准新旧知识的切入点,为发现新知识创造最佳心理环境,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通过动脑动手,尝试解决新的问题,激励学生而不是强加于人,启发独立思考而不是直接告诉结论。这种模拟数学家的发现过程,更能给学生带来成功的快感,纠正了传统教学中重教轻学,重知识轻能力,重结论轻过程现象。如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时,教师出一组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让学生先求出它们的根,再计算两根的和与积,通过观察、比较、概括,自己得出结论,最后就一般情况加以证明,这样学生就有一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学习“圆内接四边形性质”时,教师诱导:“三角形的每个内角虽然不能确定,但它的内角和是不变的;圆内接四边形每个角的大小虽然不定,但其中也包含着不变的量,你能找出来吗?”学生通过类比发现了结论。 (3)变式运用,深化理解。通过不同层次的新知运用和变式训练(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使学生深化了对新知的理解,训练了技能,同时对知识、技能、方法进行分类、归纳、总结,达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目的。训练内容要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单一到综合的原则。

(4)总结提炼,认知升华。数学是有严密体系的知识系统,各部分内容相互联系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课堂教学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训练技能,更要善于引导学生不断总结提炼,揭示内在联系,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最终形成科学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达到认知的升华。 (5)达标检测,效果回授。针对教学目标,紧扣教学重点,结合学生实际,编拟一组达标检测题,当堂检测,当堂反馈。教师要根据信息反馈情况,及时进行点评和教学目标调控。这样就避免了内容学完课上完,教学效果还是“一笔糊涂帐”的现象。

这种教学模式就是让学生在“质疑、探索、发现、解决”中培养学习能力,掌握学习方法,营造一个“人人有事做,人人要做事,人人有成功”的教学氛围。 2.练习课“忆·讲·练·测”的四题组教学模式。

与忆、讲、练、测相对应的题组分别是复习题组、教练题组、巩固题组、检测题组。 (1)忆。学生通过完成“复习题组”,回顾基本概念、公理、定理、公式、法则、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这组题的题量可根据内容灵活确定,应该是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解决的,并且所花的时间不宜太长。

(2)讲。教师精心设计“教练题组”,揉和知识、解题技巧和数学方法,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讨论。这组题题型要比新授课中出现的新颖,应尽可能精选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归一的典型习题,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这是习题课的关键部分。这里的“讲”,不单指教师的讲解,也包括学生解决问题的表述。

例如,在“三角形、梯形中位线定理的应用”习题课中,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如图,在梯形ABCD中,AB//CD,以AD、AC为边作□ACED,DC延长线交EB于F。求证:EF=FB。此题先由学生讨论,相互启发,拓宽证题思路,通过添加辅助线(见下列图形)找到八种不同证法;教师再补充归纳添加辅助线的方法:构造三角形中位线,或梯形中位线,或全等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 ? (3)练。这是为深化、巩固知识、方法而编制的一组“巩固题组”,学生尝试独立解决,教师巡视,给问题生更多的照顾,根据情况进行个别指导,发现妙解还可以让学生演板,给以鼓励。有时可以在学生完成练习后进行归纳小结,总结规律,使知识结构系统化,这是习题课的重头戏。

(4)测。为更全面、细致地获得反馈信息而设计一组“检测题组”,这组题的难度应略小于教练题组和巩固题组,并要有一定的坡度。如果学生训练有素或课堂时间充裕,最好当堂评价,及时反馈。

这种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题组为形式,以练习为主线,以“三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为重点,以提高思维能力为目的,通过解决逐步加深的问题,掌握解题方法,提高解题技巧,培养独立思考、创造思维的能力。

3.复习课“归纳——诊断——示例——提高——总结”的五步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就是通过对知识要点的归纳,形成认知体系;通过诊断练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典型例题示范,领悟思想方法;通过综合练习,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研究教学策略

民办学校不能象重点中学那样挑选学生,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参差不齐,且悬殊很大,如1997年初一新生中仅有16.3%的学生达到我镇中学录取分数线,但在2000年中考中,我们不仅培养出顺德市中考状元和第五名,而且数学单科的优秀率超过省一级学校北滘中学;2001年全国数学竞赛我们夺得全国一等奖。取得这样的成绩,靠的是什么?原因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是我们选择了正确的教学策略。雷杰卢斯 (Reigeluth)认为,教学策略实际上包括三类策略:组织策略,授递策略和管理策略。我们的教学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施分层教学。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如果教学系统是切合实际的,如果学习者在学习困难的时候和在困难的地方能得到帮助,如果学习者具有足够的时间达到掌握,如果对掌握能规定明确的标准,那么绝大多数学习者的学习能力都会有所提高。人的智力和能力有差别,但不能人为夸大这种差别,如果提供合适的条件,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进一步学习的动机等方面都能得到提高。基于这种认识,我们进行了不同形式的分层教学。 1.班级分层。

将同一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分成若干层次,在不同的教室同时上课。这种分层在不同时期根据不同要求,形式也不同。如1996年上学期初二年级在普通班的基础上分出了一个加强班;1997年的初二年级分出了一个加强班、四个普通班和一个优班;1998年初

一、初二年级各分出了若干个普通班和两个优班,取消了加强班;1999年初

二、初三在优班中通过选拔,各组建了一个特优班。

不同类型班级的教学要求也各不相同。加强班适当降低教学要求、放慢进度,借鉴上海闸北八中的“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的思想进行教学;普通班以中等生为基准,按照各科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授课,适当进行提高训练,鼓励普通班为优班输送优秀学生;优班教学的基准点为中上层学生,按照教学大纲的“较高要求”授课,适当增强技能、技巧训练,要求双率均达100%;特优班不仅有优班的要求,而且要适当渗透竞赛内容,重点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鼓励冒尖,教学进度可适当加快,用“富裕”的时间发展个性。 2.学科分层。

同一班级,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成绩,将学生分成若干层次(一般分为A、B、C三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如 李健民老师在数学分层教学中总结出的“四统四分”方法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详见本期第21页) 3.交叉分层。

同一班级的数学与其它某一学科(如物理、化学)交叉分层,将学生分为两大层次,交叉在不同的教室同时上课。这种分层必须在绝大多数学生两科的水平基本一致的前提下进行,对于极少数一科好一科差的同学,本着“宁高勿低”的原则。这种分层所占比例不大,主要在初三复习阶段实行,因为教师要增加一倍的工作量。

(二)坚持个别化辅导。

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进行个别化辅导,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以1996年加强班的数学教学为例,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到了初二还不会分数的加减运算。我们通过研究、分析认为,学习困难学生可分为三种类型:智力型——反应迟钝、智商偏低、智力发展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平均水平;动力型——智力正常,头脑灵活,但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远大理想和抱负,学习态度消极;外因型——由于受个人疾病、家庭变故、周围环境等影响而出现心理障碍,因而意志薄弱,耐挫性差,学习焦虑等。在个别化辅导中,我们采用了课前补缺,先练后讲,作业面批,螺旋上升等办法,使这个班中考的数学及格率达80%,而且三分之一的学生达到优秀。 再如2000年中考状元马颖,她的弱科是数学,主要表现是基础知识不扎实,解题思路不开阔,计算粗心大意等。老师有针对性地对她进行个别辅导,有时还要占用她少量的强科时间辅导,使得她中考数学达到了113分(满分120分)的高分,并以总分超过第二名17分的成绩夺得当年顺德市中考状元。

(三)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每个教室都装备成多媒体(电脑、实物投影仪、大屏幕、电视机、录音机、放像机等)教室,这为我们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造了有利条件。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特别数学CAI课件),不仅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而且从某种意义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和思维方式。我们的做法是: 1.培训教师。

加强理论学习,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学习常用教学软件的使用,如PowerPoint、Author ware、《几何画板》等;数学教师参加广东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等级考试,全部达到初级水平,其中85%的老师达到了中级水平。 2.研发课件。

在课件的开发中,我们坚持教师自行研制,把设计者的意图体现在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任务的安排和教学交互的活动中,这样设计的课件才更切合教学实际。设计基本思路是:学生因素、适宜的内容→确立教学目的、设计教学方案→制定辅助教学策略、完成课件制作→实施课堂教学→反馈分析、修改完善。 3.合理运用。

我们认为,计算机辅助教学不能为了“用”而用,搞“花架子”,也不是用得越多越好,而是要用得恰当,用得合理。目前,有60%以上的课在使用计算机辅导教学,师生反映良好;数学教师李裕达的计算机辅导教学课例《切割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受到专家的好评,获得了全国一等奖。

(四)重视数学竞赛辅导。

我们进行数学竞赛辅导,目的有两个:一是通过辅导发现数学人才,参加各类竞赛出好成绩,但这毕竟是少数学生;二是让更多的学生通过辅导培养数学爱好,开阔知识视野,领悟思想方法,体验数学魅力。

(五)发挥教师的人格力量。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教育其实就是教师对被教育者的一种潜移默化的行为,教书育人,贵在身体力行,重在情感交流。教师不但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表率,也是行为准则的模范,从某种意义说,教师的育人行为其实就是学生对教师人格行为的不断认可和信服,继而才有学生的自我教育和学习。

2000年数学中考之所以能取得优异成绩,除了有一批教学经验丰富、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有三位数学教师是班主任,占这届数学教师人数的50%,且从初一一直带到初三,他们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心理状况有深入了解,与学生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他们不仅是师长,懂得如何领导学生去实现目标,用爱心去感召学生,而且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得知识的帮助者、建议者和参与者,与学生平等相处,在学生学习动机的驱驶、学习策略的选择、学习方法的习得、学习任务的明确等方面给予足够的支持。在学习的道路上,教师和学生实质上也就是事实利益上的合作伙伴,教师只不过是特殊的“领航员”或“舵手”而已,合则进,散则退,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要把“船”划到既定的“彼岸”。

(六)加强学法指导。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存在这样的现象:重视教而相对地忽视学,重视教学方法改革而相对地忽视对学生学习规律、学习方法等的探索,造成费时较多效果不佳的状况。因此,加强学法指导应成为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并把它作为教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数学学法指导的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学习方法体系的指导。

指导学生拟定自学计划,指导学生学会预习,指导学生读书、做笔记、写心得、绘图表的方法,指导学生有效记忆的方法。 2.应考方法的指导。

教育学生树立信心,端正考试观,考试按先易后难的次序作答,审清题意,明确要求,仔细检查。

3.学习心理的指导。

教育学生学习时要专注,不受外界的干扰,要耐心仔细,独立思考,要学会分析学习的困难,克服自卑感和骄傲情绪。

(七)强化课堂组织与管理。

现代教育心理学和教学论的研究告诉我们:课堂教学的效果不但取决于教师如何教、学生怎样学,还取决于一定的教学环境。因此,整个教学过程都需要教师精心组织,力求上课达到三个境界:开头,引人入胜;中间,波澜起伏;收尾,余音不绝。

教师的教学领导作风主要有三种典型类型:专制型、民主型、放任型。良好的课堂气氛需要教师以民主作风去组织教与学,这种教学作风,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的内在动机,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有利于师生之间知情双向交流与反馈,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教师对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进行更多的认可和赞赏,使学生产生成功的满足感。

第14篇:初中数学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

初中数学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

几年来我部在数学教学实践中,一直研究和探索“负担轻、质量高”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积累了一定经验,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此略作介绍,与大家共享。

一、教学模式的探索

基础学科探索“负担轻,质量高”的教学模式,目的是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保证教学的高质量。要做到“负担轻”,就必须提高课堂效率,加大课堂容量和密度,树立课堂解决问题的思想。为此,我部组织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坚持教研、教改、科研一体化,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研究启发式、探究式教法,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效率。

(一)教学模式探索的必要性

1.参与社会竞争的需要。我校是一所民办学校,在社会激烈竞争下,如何求得生存、求得发展?我们的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用我们创造性的工作,办出自己的特色,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家长和学生的要求。我校创办初期,学生来源复杂,许多家长由于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孩子,只要求学校管好孩子“别出事”。随着我校教育教学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家长对我们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再局限于“不出事”,而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考上大学。随着良好的校风校纪形成,不仅优秀学生勤奋好学,而且问题学生也期盼进步。家长的希望、学生的期盼给我们提出了严峻的课题——如何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使家长放心、学生满意?因此,做好培优、转差工作就是我们攻关重点。

3.素质教育的要求。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初中教育的目的由向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的新生和为社会培养优良的劳动后备力量的双重任务转变为“提高全民素质,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培养各级各类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的公民素质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把“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在出人才的问题上,江泽民主席指出“要鼓励冒尖,鼓励和支持当领头雁,鼓励和支持一马当先”。教育目的的转变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对我们提出了更高标准,要求我们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全面发展;我们不仅要“防差、转差”,而且要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4.我校课程改革的需要。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我校开发了综合能力课程、个性特长课程并纳入课程计划,排进课表。探索“负担轻,质量高”的教学模式,就是要确保学生学好基础学科课程,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充沛的精力和良好的基础,进行综合能力课和个性特长课的学习和研究。

(二)教学模式探索的途径

--------------------------精品

文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

在“负担轻、质量高”教学模式的探索中,我们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并借鉴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主要的方式是师生全员参与,

1.全体教师参与“负担轻、质量高”教学模式方案的制定。

2.全体教师根据个人对方案的理解,独立设计教学方案,人人上研究课,及时总结。

3.综合集体智慧,骨干教师就不同课型上示范课,再总结、提炼不同课型的模式雏形。

4.所有师生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能力、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

5.从评价中找经验,从经验中找规律,让教学模式经得起实践检验。

(三)三种课型的教学模式。

我们以数学教学常见的三种课型——新授课、复习课、练习课为研究对象,经过理论验证、反复实践,总结出三种课型的“负担轻、质量高”教学模式。

1.新授课“诱导探究·效果回授”的教学模式。它的结构程序由五部分组成。

(1)激趣引入,明确目标。把问题作为教学出发点,创设情境,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形成认知冲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在“似曾相识,似懂非懂”中进入学习状态。如学习“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时,教师提出:“不用其它工具,你能用一张矩形纸片折叠出一个等边三角形吗?”学习“垂直于弦的直径”时,教师用“破镜重圆”导入新课,都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 (2)启发诱导,探究新知。选准新旧知识的切入点,为发现新知识创造最佳心理环境,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通过动脑动手,尝试解决新的问题,激励学生而不是强加于人,启发独立思考而不是直接告诉结论。这种模拟数学家的发现过程,更能给学生带来成功的快感,纠正了传统教学中重教轻学,重知识轻能力,重结论轻过程现象。如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时,教师出一组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让学生先求出它们的根,再计算两根的和与积,通过观察、比较、概括,自己得出结论,最后就一般情况加以证明,这样学生就有一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学习“圆内接四边形性质”时,教师诱导:“三角形的每个内角虽然不能确定,但它的内角和是不变的;圆内接四边形每个角的大小虽然不定,但其中也包含着不变的量,你能找出来吗?”学生通过类比发现了结论。

(3)变式运用,深化理解。通过不同层次的新知运用和变式训练(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使学生深化了对新知的理解,训练了技能,同时对知识、技能、方法进行分类、归纳、总结,达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目的。训练内容要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单一到综合的原则。

--------------------------精品

文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

(4)总结提炼,认知升华。数学是有严密体系的知识系统,各部分内容相互联系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课堂教学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训练技能,更要善于引导学生不断总结提炼,揭示内在联系,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最终形成科学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达到认知的升华。

(5)达标检测,效果回授。针对教学目标,紧扣教学重点,结合学生实际,编拟一组达标检测题,当堂检测,当堂反馈。教师要根据信息反馈情况,及时进行点评和教学目标调控。这样就避免了内容学完课上完,教学效果还是“一笔糊涂帐”的现象。

这种教学模式就是让学生在“质疑、探索、发现、解决”中培养学习能力,掌握学习方法,营造一个“人人有事做,人人要做事,人人有成功”的教学氛围。

2.练习课“忆·讲·练·测”的四题组教学模式。

与忆、讲、练、测相对应的题组分别是复习题组、教练题组、巩固题组、检测题组。

(1)忆。学生通过完成“复习题组”,回顾基本概念、公理、定理、公式、法则、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这组题的题量可根据内容灵活确定,应该是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解决的,并且所花的时间不宜太长。

(2)讲。教师精心设计“教练题组”,揉和知识、解题技巧和数学方法,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讨论。这组题题型要比新授课中出现的新颖,应尽可能精选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归一的典型习题,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这是习题课的关键部分。这里的“讲”,不单指教师的讲解,也包括学生解决问题的表述。 例如,在“三角形、梯形中位线定理的应用”习题课中,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如图,在梯形ABCD中,AB//CD,以AD、AC为边作□ACED,DC延长线交EB于F。求证:EF=FB。此题先由学生讨论,相互启发,拓宽证题思路,通过添加辅助线(见下列图形)找到八种不同证法;教师再补充归纳添加辅助线的方法:构造三角形中位线,或梯形中位线,或全等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

(3)练。这是为深化、巩固知识、方法而编制的一组“巩固题组”,学生尝试独立解决,教师巡视,给问题生更多的照顾,根据情况进行个别指导,发现妙解还可以让学生演板,给以鼓励。有时可以在学生完成练习后进行归纳小结,总结规律,使知识结构系统化,这是习题课的重头戏。

(4)测。为更全面、细致地获得反馈信息而设计一组“检测题组”,这组题的难度应略小于教练题组和巩固题组,并要有一定的坡度。如果学生训练有素或课堂时间充裕,最好当堂评价,及时反馈。

这种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题组为形式,以练习为主线,以“三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为重点,以提高思维能力为目的,通过解决逐步加深的问题,掌握解题方法,提高解题技巧,培养独立思考、创造思维的能力。

3.复习课“归纳——诊断——示例——提高——总结”的五步教学模式。

--------------------------精品

文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

这种模式就是通过对知识要点的归纳,形成认知体系;通过诊断练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典型例题示范,领悟思想方法;通过综合练习,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

选择了正确的教学策略。雷杰卢斯 (Reigeluth)认为,教学策略实际上包括三类策略:组织策略,授递策略和管理策略。我们的教学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施分层教学。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如果教学系统是切合实际的,如果学习者在学习困难的时候和在困难的地方能得到帮助,如果学习者具有足够的时间达到掌握,如果对掌握能规定明确的标准,那么绝大多数学习者的学习能力都会有所提高。人的智力和能力有差别,但不能人为夸大这种差别,如果提供合适的条件,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进一步学习的动机等方面都能得到提高。基于这种认识,我们进行了不同形式的分层教学。

1.班级分层。

将同一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分成若干层次,在不同的教室同时上课。这种分层在不同时期根据不同要求,形式也不同。如1996年上学期初二年级在普通班的基础上分出了一个加强班;1997年的初二年级分出了一个加强班、四个普通班和一个优班;1998年初

一、初二年级各分出了若干个普通班和两个优班,取消了加强班;1999年初

二、初三在优班中通过选拔,各组建了一个特优班。不同类型班级的教学要求也各不相同。加强班适当降低教学要求、放慢进度,借鉴上海闸北八中的“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的思想进行教学;普通班以中等生为基准,按照各科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授课,适当进行提高训练,鼓励普通班为优班输送优秀学生;优班教学的基准点为中上层学生,按照教学大纲的“较高要求”授课,适当增强技能、技巧训练,要求双率均达100%;特优班不仅有优班的要求,而且要适当渗透竞赛内容,重点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鼓励冒尖,教学进度可适当加快,用“富裕”的时间发展个性。

2.学科分层。

同一班级,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成绩,将学生分成若干层次(一般分为A、B、C三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如李健民老师在数学分层教学中总结出的“四统四分”方法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详见本期第21页)

3.交叉分层。

同一班级的数学与其它某一学科(如物理、化学)交叉分层,将学生分为两大层次,交叉在不同的教室同时上课。这种分层必须在绝大多数学生两科的水平基本一致的前提下进行,对于极少数一科好一科差的同学,本着“宁高勿低”的原则。这种分层所占比例不大,主要在初三复习阶段实行,因为教师要增加一倍的工作量。

--------------------------精品

文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

(二)坚持个别化辅导。

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进行个别化辅导,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以1996年加强班的数学教学为例,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到了初二还不会分数的加减运算。我们通过研究、分析认为,学习困难学生可分为三种类型:智力型——反应迟钝、智商偏低、智力发展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平均水平;动力型——智力正常,头脑灵活,但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远大理想和抱负,学习态度消极;外因型——由于受个人疾病、家庭变故、周围环境等影响而出现心理障碍,因而意志薄弱,耐挫性差,学习焦虑等。在个别化辅导中,我们采用了课前补缺,先练后讲,作业面批,螺旋上升等办法,使这个班中考的数学及格率达80%,而且三分之一的学生达到优秀。

再如2000年中考状元马颖,她的弱科是数学,主要表现是基础知识不扎实,解题思路不开阔,计算粗心大意等。老师有针对性地对她进行个别辅导,有时还要占用她少量的强科时间辅导,使得她中考数学达到了113分(满分120分)的高分,并以总分超过第二名17分的成绩夺得当年顺德市中考状元。

(三)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每个教室都装备成多媒体(电脑、实物投影仪、大屏幕、电视机、录音机、放像机等)教室,这为我们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造了有利条件。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特别数学CAI课件),不仅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而且从某种意义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和思维方式。我们的做法是:

1.培训教师。

加强理论学习,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学习常用教学软件的使用,如PowerPoint、Author ware、《几何画板》等;数学教师参加广东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等级考试,全部达到初级水平,其中85%的老师达到了中级水平。

2.研发课件。

在课件的开发中,我们坚持教师自行研制,把设计者的意图体现在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任务的安排和教学交互的活动中,这样设计的课件才更切合教学实际。设计基本思路是:学生因素、适宜的内容→确立教学目的、设计教学方案→制定辅助教学策略、完成课件制作→实施课堂教学→反馈分析、修改完善。

3.合理运用。

我们认为,计算机辅助教学不能为了“用”而用,搞“花架子”,也不是用得越多越好,而是要用得恰当,用得合理。目前,有60%以上的课在使用计算机辅导教学,师生反映良好;数学教师李裕达的计算机辅导教学课例《切割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受到专家的好评,获得了全国一等奖。

(四)重视数学竞赛辅导。

--------------------------精品

文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

我们进行数学竞赛辅导,目的有两个:一是通过辅导发现数学人才,参加各类竞赛出好成绩,但这毕竟是少数学生;二是让更多的学生通过辅导培养数学爱好,开阔知识视野,领悟思想方法,体验数学魅力。

(五)发挥教师的人格力量。

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教育其实就是教师对被教育者的一种潜移默化的行为,教书育人,贵在身体力行,重在情感交流。教师不但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表率,也是行为准则的模范,从某种意义说,教师的育人行为其实就是学生对教师人格行为的不断认可和信服,继而才有学生的自我教育和学习。

2000年数学中考之所以能取得优异成绩,除了有一批教学经验丰富、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有三位数学教师是班主任,占这届数学教师人数的50%,且从初一一直带到初三,他们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心理状况有深入了解,与学生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他们不仅是师长,懂得如何领导学生去实现目标,用爱心去感召学生,而且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得知识的帮助者、建议者和参与者,与学生平等相处,在学生学习动机的驱驶、学习策略的选择、学习方法的习得、学习任务的明确等方面给予足够的支持。在学习的道路上,教师和学生实质上也就是事实利益上的合作伙伴,教师只不过是特殊的“领航员”或“舵手”而已,合则进,散则退,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要把“船”划到既定的“彼岸”。

(六)加强学法指导。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存在这样的现象:重视教而相对地忽视学,重视教学方法改革而相对地忽视对学生学习规律、学习方法等的探索,造成费时较多效果不佳的状况。因此,加强学法指导应成为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并把它作为教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数学学法指导的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学习方法体系的指导。

指导学生拟定自学计划,指导学生学会预习,指导学生读书、做笔记、写心得、绘图表的方法,指导学生有效记忆的方法。

2.应考方法的指导。

教育学生树立信心,端正考试观,考试按先易后难的次序作答,审清题意,明确要求,仔细检查。

3.学习心理的指导。

教育学生学习时要专注,不受外界的干扰,要耐心仔细,独立思考,要学会分析学习的困难,克服自卑感和骄傲情绪。

(七)强化课堂组织与管理。

--------------------------精品

文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

现代教育心理学和教学论的研究告诉我们:课堂教学的效果不但取决于教师如何教、学生怎样学,还取决于一定的教学环境。因此,整个教学过程都需要教师精心组织,力求上课达到三个境界:开头,引人入胜;中间,波澜起伏;收尾,余音不绝。

教师的教学领导作风主要有三种典型类型:专制型、民主型、放任型。良好的课堂气氛需要教师以民主作风去组织教与学,这种教学作风,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的内在动机,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有利于师生之间知情双向交流与反馈,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教师对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进行更多的认可和赞赏,使学生产生成功的满足感。

本论文获嘉兴市论文评比二等奖)

一、提出问题:

从事高中数学教学近十年,看今日之高三数学教学,虽“素质教育”呼声很高,“减负”之声不绝于耳,但“考上大学,榜上有名”的功利目的驱使着学生们通过大量练习来学习数学,师生鏖战于“题海”中,早已身心疲惫。这样的数学教学模式对于掌握基本运算能力,逻辑演练能力,和常规解题能力确实相当有效,然而,大量的模仿性练习,使得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十分薄弱,应用数学的意识不强。学生往往不能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不能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去,对所学数学知识的实际背景了解不多,而当面临一种新的问题时却办法不多,对于诸如观察、分析、归纳、类比、抽象、概括、猜想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了解不够;这样的数学教学模式,既不利于在越来越注重应用与创新的高考中取得好成绩,也不利于将来从事需要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工作。

面对高三学生,即将升入大学的莘莘学子,对他们来说,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模式才是最好的呢?

二、提出观点:

我们提倡在高三数学教学中实施问题解决教学。从数学教育的角度来看,问题解决中所指的问题来自两个方面:现实社会生活和生产实际,数学学科本身。--------------------------精品

文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

问题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其对于解决问题者的新颖性,使得问题解决者没有现成的对策,因而需要进行创造性的工作。要顺利地进行问题解决,其前提是已经了解、掌握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能力,在问题解决中要综合地运用这些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能力。在问题解决中,问题解决者的态度是积极的。此外,在学校数学教学中,所谓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别于数学家的创造性工作,主要指学习中的再创造。因而,从数学教育的角度看,问题解决的意义是:以积极探索的态度,综合运用已具有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能力,创造性地解决来自数学课或实际生活和生产实际中的新问题的学习活动。简言之,问题解决教学就是创造性地应用数学以解决问题的教学活动。

顾泠沅认为,学习数学要吃“三个馒头”.前两个馒头是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最后一个馒头是“创造性的问题解决”.西方教育认为第三个馒头重要,只吃第三个馒头,那些没有吃前两个馒头的大多数学生就吃不饱了,于是数学考试成绩很不理想.中国数学教学则老是只吃前两个馒头,结果也是吃不饱.虽然大多数人都吃到半饱,可是长期缺乏“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到了高三中后期,在学生已经较熟练的掌握了“双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逐步培养了“三大能力(基本运算,逻辑思维,空间想象)”的前提下,此时,最重要的是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通过一些典型的数学问题教学,针对问题解决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反省性提炼整合,让学生亲身体验比较完整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和常用方法,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要结合实际,强化应用,着力培养学生实践数学、应用数学的意识,以及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仅是适应高考改革的需要,也是培养具有较高数学素质的新世纪T型人才的需要。

我们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教师的教学方式,重要是的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营造一个轻松、宽容的课堂气氛;教学活动具有创造性,可以结合课堂具体情境和学生的兴趣即兴发挥;知识的学习不必遵循固定不变的程序,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应该根据学生的需要因势利导;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学习数学的过程与数学解--------------------------精品

文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

题紧密相关,而数学能力的提高在于解题的质量而非解题的数量,解题要重在研究解题的方向和策略。要善于从题目的条件和求解(或求证)的过程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作为于记忆系统中的数学认知结构,提取相关的知识,推动题目信息的延伸,归结到某个确定的数学关系,从而形成一个解题的行动序列,这就是解题方向。题目信息与不同数学知识的结合,可能会形成多个解题方向,先取其中简捷的路径,就得到题目的最优解法。解题过程中不断进行这样的思考和操作,将使数学能力得到有效地提高。

三、问题解决教学的具体实措原则:

问题解决教学”应遵循淡化形式,注重实质的原则;创设情景,自觉学习的原则;设置层次,分类指导的原则;三个过程有机结合的原则;积极推进,循环上升的原则;突出过程,激励探索的原则;分组学习,强化活动的原则;联系实际,注重实践的教学原则.

四、问题解决教学的关键因素:

(一)提倡探索、猜想、发现的问题解决意识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首先是要让学生具有积极探索的态度,猜想、发现的欲望。要设法鼓励学生去探索、猜想和发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经常地启发学生去思考,提出问题。

(二)提倡实践数学、应用数学

用数学是学数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必须重视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入数学课题,最后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可以考虑把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银行事务、利率、投资、税务中的寻找问题。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数学课题都要从实际引入,数学体系有其内在的逻辑结构和规律,许多数学概念是从前面的概念中通过演绎而得,又返回到数学的逻辑结构。

(三)教给学生一般的问题解决的过程和思想方法

在一些典型的数学问题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反省性提炼整合,通过回顾、总结、反思引伸、推广、变式训练,让学生亲身体验比较完整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和常用方法,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精品

文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

由于实际问题常常是错综复杂的,解决问题的手段和方法也多种多样,不可能也不必要寻找一种固定不变的,非常精细的模式。笔者认为,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是:1.首先对与问题有关的实际情况作尽可能全面深入的调查,从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对问题有一个比较准确、清楚的认识;2.拟定解决问题的计划,计划往往是粗线条的;3.实施计划,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要对计划作适时的调整和补充;4.回顾和总结,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及时的评价。

问题解决的常用方法有:1.画图,引入符号,列表分析数据;2.分类,分析特殊情况,一般化;3.转化;4.类比,联想;5.建模;6.讨论,分头工作;7.证明,举反例;8.简化以寻找规律(结论和方法);9.估计和猜测;10.寻找不同的解法;11.检验;12.推广。

(四)以问题为中心

1.一个好问题或者说一个精彩的问题应该有如下的某些特征:(1)有意义,或有实际意义,或对学习、理解、掌握、应用前后数学知识有很好的作用;(2)有趣味,有挑战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投入进来;(3)易理解,问题是简明的,问题情景是学生熟悉的;(4)时机上的适当;(5)难度的适中。

2.习题形式作些改革,适当充实一些应用题,配备一些非常规题、开放性题和合作讨论题

(1)应用题的编制要真正反映实际情景,具有时代气息,同时考虑教学实际可能。(2)非常规题是相对于学生的已学知识和解题方法而言的。它与常见的练习题不同,非常规题不能通过简单模仿加以解决,需要独特的思维方法,解非常规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3)开放性问题是相对于“条件完备、结论确定”的封闭性练习题而言的。开放性问题中提供的条件可能不完备,从而结论常常是丰富多彩的,在思维深度和广度上因人而异具有较大的弹性。

五、问题解决教学的数学教学结构

创设情境,定向激励;设问启发,领会新知;回顾整理,明确结论;练习反馈,校正补偿;总结概括,深化提高.问题系列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引导学生完成学习目标的阶梯式路标,通过问题系列把学生引向了“探索学习”之路.问题--------------------------精品

文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

解决教学的数学教学结构分四个基本环节:

1.具体问题数学化

具体问题数学化中的问题,可以是与学生已有的生产、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问题,也可以是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提炼出的新问题.问题解决应首先使具体事物能够转化成数学问题,然后再运用相关数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实现数学化,并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引出数学知识的框架结构,理解所学知识在问题解决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间的联系,明确学习目标,产生迫切学习的心理倾向.这个环节的教学一般要经历:提出问题—猜想—建构—明确目标—讨论五个环节.

2.数学材料逻辑化

在具体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必然会用到一些相关概念、方法和结论等.在这一环节中,要按照数理逻辑的要求,揭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对概念给出定义,对结论确定其表达方式并作出证明.这一过程是建立在对概念的定义方式、结论的表述方式和证明方法等进行反复筛选、优化的基础上.在传统数学课堂教学中,这一环节最能引起教师重视,积累了丰富的操作经验.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也要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观察、试验、归纳、类比、大胆猜想.教学活动围绕数学知识的逻辑化形成过程及推理过程展开,突出过程与方法,重视逻辑化知识的系统归纳和整合,使学生理解知识,形成概念,掌握课题基本结论的表达形式和推理证明方法,充实和完善原有的认知结构.

3.逻辑知识应用化

首先是前两个环节中所建构的数学逻辑知识的应用,包括巩固性应用和变式应用,要让学生感知和体验数学知识应用的基本规律和方法,对练习中学生表现出的知识缺陷和问题,及时进行矫正和补偿.其次是逻辑知识的实际应用,即向学生呈现生产、生活和相邻学科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和深化所学到的逻辑知识,增进对数学的理解,体验数学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情境过程、建立模型的过程、问题解决策略与方法的解释过程、数学问题的拓展再生过程和由此产生的相关问题的解决过程,即所谓“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拓展”模式.

4.问题学习反思化

--------------------------精品

文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

在问题学习之后,教师围绕问题学习内容组织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认真、细致、系统地反思,并书写问题学习报告.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概括知识结构,升华思想方法;归纳问题解决的范围、策略与方法;总结经验教训,写出学习心得体会;合作交流,教师评价激励.

“问题解决教学”的数学教学结构,各个环节不一定在同一节课中同时出现,有时需要几节课才能完成一个环节,但在每一个问题的教学中应有相对完整的体现,只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水平的教师可有不同的要求.问题可大可小,各种教学模式可灵活选用.

六、问题解决教学的意义:让学生学会学习!

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正的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这是高三师生的共同愿望。

基于问题解决教学来建构完善知识结构,并形成能有效解决问题的知识网络,培养学生实践数学、应用数学的意识,以及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问题解决教学的基本思路和重要特征。

--------------------------精品

文档-------

第15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与教学策略问题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与教学策略问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中启动思维的起点。在数学教学中,作为教师要善于提出具有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使学生见疑生趣,产生有趣解疑的求知欲和求成心。

以我教学“三角形内角和”在新授结束后的一个小片段为例:

师:(出示一个大三角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生:180 °。

师:(出示一个很小的三角形 )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生:180 °。

师:把大三角形平均分成两份。它的(指均分后的一个小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生有的答90 °,有的180 °。)

师:哪个对?为什么?

生:180°,因为它还是一个三角形。

师:每个小三角形的度数是180°,那么这样的两个小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

这时学生的答案又出现了180°和360°两种。

师:究竟谁对呢?

学生个个脸上露出疑问,经过一翻激烈的讨论探究后,学生开始举手回答。

生1:180 °,因为两个三角形拼在一起,就变成了一个三角形了,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总是180 °。

生2 :我发现两个小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拼接在一起的两条边上的两个角没有了,就比原来两个三角形少180 °,所以大三角形的内角和还是180°,不是360°。

师:表扬:你真聪明。演示 :

这里我通过提出两个具有思考性的问题,层层设疑,使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波澜起伏,时刻处在紧张而又兴奋的学习状态中。在教学设计中通过这么一个小小的策略,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第16篇: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和教学策略的定义

一.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教学设计理念

根据教学法的真实性原则,设计学习活动,提供话题和真实任务,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思考,发挥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面向全体学生,强调学生的参与和实践。创造合作学习型活动的必要条件,包括明确的小组活动目标,小组成员积极依赖的关系,成员间面对面的交流,注重学生社交技能的锻炼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能力。 2.主要采用的教学与活动策略

◆课前调查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做好学习准备; ◆课中进行听力训练、交流分享、问题探究等活动 ——激发学习兴趣,引导认知的多样性。 ◆课后延伸活动

——小组活动,拓展认识。 3.关键问题:

◆课前的调查表设计要简单明确,适合学生能力; ◆课堂学习活动教师要注意引导,借助媒体促进学生思考;

◆做好教学资源平台,使学生获取更多感兴趣的内容,为学生后续学习服务。

二.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特定的目标,依据教学的主客观条件,特别是学生的实际,对所选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等的总体考虑。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

1、不存在能实现各种教学目标的和最佳教学策略;

2、没有任何单一的策略,能够租用于所有的教学情况。

所以,有效的教学需要有可供选择的策略来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而且需要不断予以相应的监控、调节和创新。

所谓策略选择,是指对教与学的活动程序、组织形式、方法和媒体等的相对最优的选择, 所谓调节,主要是指由于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多种因素的交叉干扰,如学与教、师与生、知与行等矛盾之中交织着矛盾,任何好的策略,在运用中都不会十全十美,那就需要在教学全过程中,随时注意已选定的正在运用中的策略可能出现的不协调,及时给以相应的调整、补充以至创新等;

所谓监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应随时注意策略运用的效益、缺漏等,使策略过程与认知过程同步。

教学策略的特点有:

⑴ 明确的针对性。策略化的教学是依据教学目标,针对学生实际、教材特点,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程序等教学诸因素和谐统一的最佳设计。

⑵ 典型的灵活性。即不具有规定性和刻板性。为了目标的实现可以采用各种可供使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方法、程序、手段等,在教学过程中,还将根据需要不断改变和调整。

⑶ 没有任何单一的策略能够适用于所有的教学。

⑷ 教学活动程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都是教学策略的载体。没有教学方法、教学形式以及教学活动,教学策略半无所适从。选择、调节、监控、创造等都要依据于这些因素。所以有效的教学需要提供可供选择的多种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以便完成不同的教学目标。

一般地,教学策略有两类:

⑴ 产生式教学策略

是指让学生自己产生教学目标,学生自己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安排学习顺序等,鼓励学生自己从教学中建构具有个人特有风格的学习。也就是说,学生自己安排和控制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主动地处理教学信息的地位。 优点:

① 可以积极地把信息与他们自己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对信息的处理过程主动深入,因此学习效果较好;

② 允许学生自主地设计、实践和改善他们的学习策略,从而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③ 产生式教学策略主要出自学生自己,因此可以激发起学生对学习任务和学习过程、学习策略的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等。

不足:

① 设计不妥,可能导致认知超载或情绪低落,或是需要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学习;

② 学习的成功依赖于学生先前已具有的知识和学习策略的广度。

⑵ 替代式教学策略

这种教学策略在传统教学中比较常用。它更多地倾向于给学生提出教学目标,组织、提炼教学内容,安排教学顺序,指导学生学习。主要是替学生处理教学信息。

优点:

① 比产生式教学策略效率高,它能使学生在短期内学习许多内容;

② 知识储备有限和学习策略不佳的学生可以获得成功的学习。

不足:

① 因为学生智力投入少,信息处理的深度不够,因此学习效果不如产生式策略好;

② 由于教学安排过于周密,学生在学习中被动学习多于主动学习,

第17篇:地理新课程的教学策略设计与创新

地理新课程的教学策略设计与创新

2006-1-28 18:04:00 BY 李家清

地理教学策略是指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之上,为实现地理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实施的总体方案。教学设计是围绕新的教学目标,对“教什么”“怎样教”和“如何学”进行的规划。我国中学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的课程理念,体现了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精神,构建了完整的中学地理课程新体系,现已逐步进入地理课程的实施阶段。地理课程实施就是地理教学过程,也是实现课程改革目标的关键。因为无论地理课程体系多么完美,离开了地理课程实施,一切课程目标都只能成为空中楼阁;先进的教育思想,只有通过地理课堂教学实践过程力口以渗透、贯彻、体现,才能落实。

一、选择与设计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策略

学生是教学认识的主体。如何发挥学生在地理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是地理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的重点。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地理课堂活动的,他们能极大地丰富教学过程的生动性、有效性。发挥学生在地理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就是要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地理教学策略,“为学习而设计教学”,体现“为学生发展而教”。充满生命活力的地理教学策略,在过程与方法上,要高度重视和充分引导学生参与多样化的学习,既包括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也包括合作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

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是学习地理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接受学习中,地理知识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进行地理学习的心理机制是“同化”,学生是地理知识学习的接受者。接受性学习对于学习以地理事实、地理材料、地理名称、地理数据、地理分布、地理景观为内容的地理陈述性知识是一种有效学习。

传统的地理教学也多运用接受性学习的教学策略,但不是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其弊端是灌输——接受,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状态,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地理知识、结论讲清楚,把学生作为知识的“容器”,要求完完全全地“记下来”,学习的有效性差。新课程要求将这种被动的接受学习改变为积极的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正如奥苏贝尔所倡导的“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通过“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学习”等方式,促进新旧知识的“同化”,形成学生自己的认知结构,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合作式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班级中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认知过程,而且还应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交往意识、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例如,初中地理在学习“地区发展差异”内容时,可运用合作式学习方式,组织学生搜集能反映世界不同国家发展水平的资料,进行比较并开展讨论,通过板报、小报、宣讲等形式展示和交流;在学习“乡土地理”,认识自然条件对家乡的社会、经济、生态、文化、生活诸方面的影响,家乡的生态环境状况、存在的问题以及改善措施时,可运用合作式学习,组织学生围绕家乡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开展地理调查,通过班级或小组讨论,就家乡某一方面的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又如高中地理在学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时,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活动,如南水北调,可扮演“调出区”居民与“调入区”居民角色,开展对话,交流看法;学习“城乡规划”时,提供有关资料,进行城乡规划的模拟练习,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分别提交规划方案,开展交流、评价。 探究式学习是指从课堂教学或现实生活中选择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获得地理知识,促进地理技能、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的学习过程。

例如,在新课程高中地理中,学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时,可以本地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变化为主题,开展探究式学习;学习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时,可联系本地实际,探究某一工业企业布局及该企业原料供应与市场特点;在有关天文观察、土地利用、流域治理、灾害监测、地质考察、地貌形成与演化、“导游”体验、“购房选房”、乡土调查等内容的学习中,可组织学生联系实际开展探究式学习。

二、选择与设计“交往”的开放的教学策略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的本质是交往。地理课堂的教学过程,就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信息的过程。传统的教学是把这种交往仅作为“师传生受”的过程。新课程的教学观要求把这种交往变革为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只有平等的“对话”,才能实现智慧的撞击,经验的共享,心灵的契合和理性的升华。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间、学生间的信息交往,既包括地理需要、地理兴趣、地理知识、地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还包括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方面,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往,实现师生互动,在“沟通”与“对话”中实现师生共同发展。

加强教材知识与生活世界的相互联系是选择和设计开放的地理教学策略的基本途径。实际上,生活的世界中蕴藏着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地理教育资源。在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过程中,一旦教师将生活中的地理教育资源与地理教材知识两者相融通起来,学生就会感受到书本知识学习的意义与作用,就有可能会深深意识到自己学习的责任和价值,就有可能增强自己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动机。地理课程中所涉及的饮食、服饰、住房、出行、商业、城市、民族等知识,既是书本地理知识,又是生活的地理。引导学生从书本的世界走向生活的世界,不仅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开放性,有利于促进地理理解,而且还可以激发联想、生成创意。

三、选择与设计韵律和谐的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舞台,教学过程就是师生协奏曲。只有选择与设计韵律和谐的地理教学策略,才能奏出美妙的乐章。从时间进程看,地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一般应有序幕、情境进入、展开、高潮和尾声等环节。情境的“预演”和呈现材料、融入经验的“体验”是设计韵律和谐的教学过程的基本策略。情境的“预演”就是创设进入学习“课题”的环境氛围。例如,有的教师在讲“黄河”时,先播放有配乐的“黄河颂”,激起学生对“母亲河”的热爱和关爱,就是很好的“预演”策略;展示黄河泛滥、洪水肆虐的图片,结合“98洪水”危害,就是呈现材料,融入经验的“体验”策略。

许多教师有一种相同的感受,观摩一节优秀的地理课,是一种美的享受。好的地理课,韵律和谐,环环紧扣,水乳交融,激情跌宕,师生共鸣。教学过程中,亲和度强:教师的教学智慧和情感明显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度大:学生活动积极,发言踊跃;整合度高:学生地理能力培养、地理技能的掌握、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融合在地理知识的学习过程之中。

四、选择与设计引领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策略

“过程与方法”是新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引领学生学会学习也是地理教学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学会,也要会学。学会,重在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解决当前问题的能力,是一种适应性的学习;会学,重在掌握方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新信息以及提出新问题,是一种创新性学习。方法是一种“知识”,而且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知识”。地理学习方法就是地理策略性知识。地理策略性知识既包括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领会和记忆策略;还包括一些辅助性策略,即学生为了维持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而采取的诸如学习时间的计划和安排,学习过程的自我监控等策略。

经历过程与记取结论同样重要。实践表明,当要求学生对地理学习内容进行自由回忆时,善于学习的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类(编码)的策略对学习材料进行梳理,而有学习问题的学生,则往往继续机械重复学习内容。学习过程的编码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学习的策略。编码是学习中信息流由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的重要过程,其策略是构建知识点间的联系方式。地理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诸如类比法、比喻法、联想法、韵律法、情景法、质疑法、拓展法等方法,都是很好的编码策略。记忆是有效地识记、保持的过程。浓缩法、谐音法、图式法、联想法、口诀法等方法是记忆地理知识的有效方法。

辅助性学习策略的使用与个体的元认知能力有关。元认知是指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认知,“它一方面使个体了解自己信息加工的过程和能力,另一方面又使个体懂得如何采取措施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信息加工过程”。引导学生经常进行反思性学习,是帮助学生掌握辅助性学习策略的基本途径。

原载《地理教学》2003年第12期

第18篇:高中政治课的教学策略设计与创新

高中政治课的教学策略设计与创新

河源市龙川县实验中学 魏谨

教学策略是指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上的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实施的总体方案。系统的政治课学科体系,科学的教学思想,只有通过课堂教学实践过程加以渗透、贯彻、体现才能落实。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是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

一、选择与设计引导学生爱学习和学会学习的教学策略 要引导学生爱学、学会、更要会学。爱学,重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激发学生渴求知识的心理需求;学会,重在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解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是一种适应性学习;会学,重在掌握方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不断地学习甚至是发现新知识、新信息及提出新问题,是一种持续性、创新性学习。方法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一旦形成往往会受益终身。高中政治课学习方法就是政治课的策略性问题,政治课的策略性问题既包括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领会和记忆策略,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策略,还包括学生为维持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而采取的诸如学习时间的计划安排,学习过程的自我监督与控制等策略。

经历学习过程与记起重要指示、理论同样重要。教学实践表明,当教师要求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回忆时,善于学习的学生会运用知识分类、构建体系的策略对学习材料进行梳理,而有学习问题的困难学生

1 则往往只会机械地重复学习内容,找不到内在的联系,导致所学的东西杂乱无章,难以掌握。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诸如类比法、联想法、情景法、质疑法、拓展法等方法,这些都是很好的构建知识间联系的策略;帮助学生掌握浓缩法、图式法、图表法、联想法等方法,这些是记忆重要知识的有效方法;帮助学生掌握收集整理信息法、质疑法、讨论对话法、辩证法等方法,这些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引导学生经常进行反思性学习,这是帮助学生提高对学习时间的计划和安排,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监督和控制的策略,它能提高学生对学习活动的认知水平。

二、选择与设计开放的教学策略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交往。课堂教学过程,就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信息过程。传统的教学观是把这种交流仅作为“师传生受”的过程。新课程的教学观要求把这种交流变为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只有平等地“对话”,才能实现智慧的撞击,经验的共享,心灵的契合和理性的升华。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间、学生间的信息交流,既包括本学科的知识、兴趣,又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还包括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方面。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往,实现师生互动,在沟通与“对话”中实现师生共同发展。 加强教材知识与生活现实的相互联系是选择和设计开放的政治课教学策略的基本途径。实际上,现实的社会生活中蕴藏着巨大的政治课教育资源。在学习与学生的思维生活实际、与学生的终身发展有意义

2 的知识的过程中,如果教师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政治课教材知识两者融通起来,学生就会感受到书本知识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就有可能更加意识到自己学习的责任和价值,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政治课本中许多内容既是书本的知识,又是现实生活社会实践的知识,引导学生从书本的世界走向生活的世界,不仅体现了教学的开放性,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政治知识、理论的理解,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选择与设计充满生机活力的教学策略

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如何发挥学生在高中政治课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是政治课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的重点。学生作为一个个独特的个体,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与思考、灵感参与政治课课堂活动的,他们能极大地丰富教学过程的生动性、有效性。发挥学生在政治课教学中的主体性,就是要构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教学策略,“为学生而设计教学”,体现“为学生发展而教”。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政治课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和方法上,要高度重视和充分引导学生参与多样化的学习,既包括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也包括合作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例如:在学习高二哲学“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时,我将全班学生分成三大组,把事先准备好的生动、有趣,富有哲理的教学材料展示出来,各组分别讨论,以组为单位发表意见、看法和认识,然后进行总结,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会相互鼓励,增强合作意识。

四、选择与设计具有实践性、探究性的教学活动策略 具有实践性、探究性的教学活动是指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智能结构特点,采用社会调查、考察、参观、访问等形式,放手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参与活动和操作,发展学生的各种智能。也可以成立一个课题小组,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问题,让学生自己找答案;给学生一个悬念,让学生自己去讨论;给学生一个难题,让学生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机遇,让学生自己去抓住;给学生一个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发展,使活动与知识的探究、问题的解决、能力的提高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在学习高一经济常识“我国现阶段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分配形式”时,我组织学生参观、访问我县的民营企业,要求学生首先拟好调查提纲,指导学生调查十几年来,国家对私营经济政策的逐步完善过程;企业自建立到现在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单一生产到多种生产和经营的艰苦创业的历程;企业向国家上缴税收逐年变化的情况;企业吸收就业人数的情况;企业对管理人员和工人的收入分配方式等。通过实践性学习活动既培养了学生联系实际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能力,也促进了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发展。

第19篇:克服教学缺失与教学过度的教学策略

克服教学缺失与过度教学到课堂高效的教学策略

甘肃省临洮县程家铺初中

李永忠

730500

课堂高效是我们每个教师追求的目标,但是我们每一个教师都不可避免的遇到过影响课堂高效的拦路虎—教学缺失和教学过度,如何克服教学缺失和过度教学,实现课堂高效,成为我们在教学上探讨的热点话题。

所谓教学缺失,是指教师的教学行为不到位,使得课堂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所谓过度教学,指当绝大多数学生已经理解了相关学习内容时,教师仍然简单地重复着刚才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对于那些已经理解了的学生来说,这就是过度教学;对于那些尚未理解的学生来说,如果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发生变化,这也是一种过度教学。

教学缺失和过度教学都影响着课堂高效的实现,因为当一个教师无法准确把握教学的进度、强度、数量等,尤其教师缺乏教学机智、先进的理念、有效地策略时都会造成教学的缺失和过度教学。要实现课堂高效,应该讲究以下策略:

一、眼高手低明方向、科学发展求高效

常言说:谋定而后动。教学首先要谋定,教师如何谋定?就是要做到眼高手低。所谓“眼高”就是教师要站在通盘研读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的高的角度审视教材, 准确把握教学的进度、强度、数量等,不要局限于某一章节、某一课,忽略局部在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尤其合理、科学的确立教学进度,对实现课堂高效至关重要。“手低”就是教师在教学准备和教学中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的基础之上确立教学方向和策略。教师在做到眼高手低的基础之上确立相应的教学策略,实现课堂高效。

科学发展观对于教学也显得十分重要,因为我们实际的情况是容易培养出聪明的孩 1 子,不容易培养出智慧的学生。一个智慧的学生是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人,而聪明的学生缺少或者少有这些智慧型学生的特点。对比两者我们发现培养出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智慧型学生是我们的期望和工作要求,坚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就是培养智慧型学生,有了智慧的学生定能实现课堂高效。

二、顾此失彼破难点、破解疑难抓关键

我们在研究课堂教学时往往发现教师为了求全责备、面面俱到,结果造成课堂教学重点不突出、难点没有突破、关键没有抓住,课堂效率低下。为了克服这一状况,教师要做到顾此失彼。所谓顾此失彼就是教师紧紧抓住能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知识点和技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开展教学,决不可为了一些细枝末叶弱化重点和难点。因此,“顾此失彼”即抓住重点、难点、关键,全力解决这些;弱化或者暂时放弃某些方面。大凡成果的教学无疑是在这方面成功的。笔者在教学中总结出了教师顾此失彼的“三讲三不讲”:

“三讲”是教师对学习目标要讲明;目标导学要讲清;普遍疑难和易混易错的问题要讲透。

“三不讲”是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能解决的问题不讲;学生没有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前的问题不讲;不是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不讲。”

三、左顾右盼知学情、心细如发找问题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教学中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理念。很多教师很难理解这一理念,往往在教学中很难操作。其实,实现这一理念的有效方法就是左顾右盼知学情。因为,我们要克服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的现状,就是要克服教师滔滔不觉地讲授,放低视角,左顾右盼观察学生的反应,心细如发地关注学生板演、争论、发言等活动中寻找学生的学习困难、错误、问题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情,

2 不断调思路,改进方法。只有这样就能够在教学中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实现课堂高效。

三、南征百战施谋略、教法灵活的高效

做人需要智慧,教学更需要智慧。教学的智慧无非就是教学的有效的、丰富的教学策略。我们往往在探讨有效教学策略时,认准单一的或者有限的方法,其实,对于需要智慧的教学活动来说,丰富的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所谓南征百战施谋略就是这个意思。如果把教学放在解决难题、消灭知识困难的角度去认识教学,教学与战争有了相似的地方,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仅要具有南征百战的战略决心,更要有南征百战的谋略,教师既要有战略的精确高度,又要有战术的灵活有效。

课堂教学中学生期望教师的教学方法能更丰富灵活一点。一是因为学生在单一教学方法上容易倦怠,二是因为不同学生的学习方法不一样。如果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就会给学习方法与教学方法不匹配的学生造成不良影响。许多学生的厌学并不完全是学生的主观努力不够造成的,并且很少教师认为与自己的教法不适应学生的而造成的。要让教师掌握多种教学方法并不困难,但要让教师实现多种教学方法间的自由转换,对教师的教学智慧就构成了极大的挑战。从教学缺失到有效教学,最终的决定因素是教学智慧。从过度教学到有效教学的决定因素,仍然是教学智慧在起作用。这就意味着,对有效教学的追求必须指向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科学素养的提高。

四、冲锋陷阵夺红旗、协同作战得胜利

课堂教学的高效,既需要教师的努力,更需要学生的参与。但更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协同合作。就像齿轮一样,尽管需要每个轮子都尽力转动,但要向外输出动力,就必须要求轮子与轮子之间协同转动。如果轮子之间各顾各转动,往往是内耗动力而不是外输动力,协同作战才能得胜利。

3 要让课堂发挥最大的效率,肯定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与投入,但在教师与学生投入有限的情况下,相互照顾到对方的进度,将过量的教学进度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接受度,或者将过量的学习接受度用于促进教师的教学进度,才是最佳的选择。当教师一味地加快教学进度而不顾学生的学习接受度,或者学生只管个人的学习接受度而不顺应教师的教学进度,都很难让课堂效率最大化。

对学生来说,建立激励的竞争机制非常有必要。在教学中班上常常出现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接受度超过教师的教学进度,这就是我们常讲的“吃不饱”的学生。对于这些学生,一方面教师要引导他们更深刻与更宽泛地学习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要让他们发挥“标兵”的作用,激励他们勇往直前夺红旗,做学习标兵,积极参与部分教学内容的讲解过程,总结并向其他同学讲解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思路,如此一来,可以避免这部分学生因为肤浅地理解了教学内容而止步,也可以借助于学生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总结而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他们从别人的失败和错误中汲取有益的成分壮大自己。

教育心理研究发现:教师讲授时学生记住率5%,学生阅读的记住率10%,教师演示的记住率为30%,学生讨论的记住率为50%,学生实践的记住率为70%,学生教别人的记住率为95%。可见学生教学生的学习效率是很高的。

总之,课堂高效必须建立在教师的智慧、在师生协作、生生互助、丰富、灵活、多样的教法之上。

第20篇:初中英语听力教学难点与教学策略探讨

初中英语听力教学难点与教学策略探讨

近年来,随着英语新课程标准的提出,我国英语教育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完成了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同时,新的教育标准也对英语听力做出了语言学习的基础要求。听力训练是一项长期的教育任务,需要日积月累。而在我国的初中英语听力教学过程中,听力始终是非常薄弱的环节。旨在从初中英语听力的教学难点和问题出发,对英语听力教学提出新的教学策略,促进中学生英语听力水平的提高。

初中英语听力教学难点策略英语能力的提高,要依赖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提升和全面的发展。随着英语新课程标准的逐步实施和推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听力在英语语言水平能力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听力教学是英语教学中的一大难点,也是初中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提高初中生的英语听力水平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广大教师和学生付出艰苦的训练和精力。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摸索听力教学规律,展开适应新课改的听力教学。

一、初中英语听力“教”与“学”中的难点

1.教学方法传统,教学设备落后

中学英语教室的听力设备落后,无法提供适应时代发展的听力工具,教学条件有限。即使目前多媒体的广泛使用,大大促进了英语听力教学的发展,但是大部分教师和学生尚不能给予听力足够的重视,许多听力的教学设备和教学方法处于落后水平。

2.学生词汇量欠缺

许多学生的单词量词很少,生词太多,造成学生对单词都是似曾相识,不能理解重要细节,有的学生既听不懂又讲不出,词汇量严重不足,能积极使用的词汇则更少。

3.学生听力联想记忆能力低

学生在听录音的过程中,面对一些长句子,甚至是一些段落的题目时,不能进行有效记忆。

很多时候,只是专注于一个单词,而不是针对全句去练习,造成听力听不到重点内容,耽误了听力时间,造成听力技巧落后的现象。

二、加强初中英语听力教学的有效策略

听力训练在教学步骤上一般分为三部分,即听前、听时、听后三个部分,首先从这三个步骤的处理角度出发,提出各个步骤的听力准备方法和指导策略,注重培养学生在听力各过程中的技巧运用。

1.听前预习

这一阶段主要是以熟悉听力题型、熟悉听力句型以及听力题目的答案等准备阶段。比如,可以从确立听力期望、话题、动机以及语言教学训练开始。教师对学生进行听力训练时,先从基础的语音入手,再到短语、句子、对话和语篇。从最开始的简单词句着手,教师要尽量降低学生答题的难度和要求,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让学生既能够听懂简单句子,又能够做到对自己的听力进步充满信心。同时,教师也要告诫学生的基本听力技巧提升方法:①养成良好的听力习惯,熟悉题型、题目、题中出现的单词;②要加强语音训练,多听、培养语感;③多阅读,扩大单词量和科普知识。

2.听时细心

这个阶段才是听力的关键时期,也是教师最难控制的阶段,平时所有的练习和听力技巧的展现,都是这个阶段的考验。这个过程应该以信息理解和技能训练为主,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形式各样的任务,这种习题的任务可以依赖于听力题目的本身,也可以采用常规知识的考察。这样,一方面,可以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成就感。这些任务还应该遵循层层递进的原则,符合认知规律的发展规律。教师还应从听力过程入手,注重培养学生的听力策略。听力过程的练习,单单依靠教师的教授策略显然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们自己多练习,多熟悉听力的考试规律,培养自己的语感,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这样才能在听力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成绩和效果。

3.听后检查

这个阶段是听时的延伸,主要是巩固听力信息和技能评估听力效果。对于这个阶段的成绩,教师要核对答案、评估学生对所听内容的理解程度,同时还要对照学生的前后期的听力答案,检查学生听力是否有所提高,哪里还需要重复训练和特别指导,等等,这些统计和思考便于及时调整听力训练策略,纠正学生不恰当的听力习惯。对于学生自身而言,自己也应该建立一个评价体系,把每一次自己在听力训练中的得与失进行检查,及时改正不良的听力习惯。

三、运用不同方法创新教学

在具体的解题任务上采取的教学策略,分任务型教学、自我监控、记忆策略和选择要点策略。

1.任务型听力教学策略

任务型听力教学是交际教学法的延伸,主要强调的是针对听力命题的直接任务来进行匹配。通过听完整的文章和文字介绍,来提高听力理解能力。任务前阶段主要是根据听力材料布置听力任务;任务中阶段由学生模仿听力任务,进行真人演示,任务后阶段是结合学生听力任务的完成所反映的问题进行词汇、语法及听力策略的专项训练。

2.自我监控策略

在听语篇内容时,经常会发生不由自主地失去对语篇文章的注意力,这种原因可以是由于听力词汇不熟悉,或者是注意力瞬间终止等现象。在这样的情况下,听力习惯强的学习者可能会及时停止这种情况,转而把注意力集中到听力材料上,而听力习惯弱的学习者,可能会遇到生词就会出这种意识停止的状态,而不能使自己很快地回到对材料的熟悉当中。

3.记忆策略

这个策略是说即使听力学习者的理解能力很强,也难以记住长段文章或会话中的全部细节,必须依赖于记忆策略的帮忙。听力强的学习者,在听的过程中一般都善于利用英语特有的呼吸停顿,抓住有利时机快速记下有用信息如时间、人物、地点等细节内容作为笔记内容的储存,从而利用这些文字信息和有特点的单词作为基础信息来加深其对语篇的内容理解。而听力差的学习者则可能不善于作笔记,对不熟悉的单词和一些敏感词汇也做不到记录,常常抓不住做笔记的有利时机,在听写时候错失了许多有用的词汇和信息量,这就需要多加练习和有针对性的单向训练。

四、结语

初中英语听力作为中学英语教学非常重要的环节部分,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来提升。听力水平是一个复杂和艰巨的提高过程,只有进行大量的听力练习和听力教学工作,抓住处理听力难点的理论研究,才能创新出更多更合理的解决英语听力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参考文献:

[1]蔡晔.沸腾英语:听力分层突破[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

[2]赵丽婷.教师在初中英语听力教学中的中介作用[D].长春师范大学,2013.

教学设计与教学策略
《教学设计与教学策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