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优秀生物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9 11:34:39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七年级生物第一课教学设计 [优秀]

多彩的生物世界

——教学设计

2.1.

2.能力。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概述生物学的概念。 描述描述生物学的概况、应用以及发展前景。

(二)能力目标 运用生物学的应用例子,解释和分析、讨论生物学所面临的问题。通过分析、讨论生物学相关问题,提升学生分析现象,解决问题的

(三)情感目标

1.、体验生物学现象,交流表达生物学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生物学兴趣,。

2、关注生物学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习动机,并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3、确立学习生物学的目标,养成学习生物的习惯,树立将来在生物学方面有所建树的远大志向。

二、教学内容分析

(一)教材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1、从学科知识体系看:该课是生物学的开篇,对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起着重大作用。

本课教学的主要内容是:生物学的概念、概况和应用,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是围绕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动机,引导学生热爱生物科学展开。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与动机,引导学生热爱生物科学,突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三、教学策略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引起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和生物学的兴趣;视频演示,突出生物及概念,以及生物学所面临的问题,激发学习动机;分析讨论生物学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学;游戏结尾,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热情。

板书设计

多彩的生物世界

一、生物学: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认识自我的成长

三、生物学的当前形式

四、生物学的应用其前景

农业:杂交水稻

渔业:转基因鲤鱼

医疗:试管婴儿

教学反思

这堂课是新学期的第一堂生物,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因此我在本堂课设计上加入了游戏、视频、图片等教学材料,力图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同学们对新课程的兴趣,正是在不同的教学板块采取了多样富有变化的教学形式,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直较高,参与度也较活跃。但是具体教学中某些问题处理不够细腻,如“同学们观看到了哪些生物现象”“视频中提到什么是生物学”等问题是在视频演示中获取信息,但是不同学生获取信息能力有所差距,影响到了其对生物学的理解,再者在认清当前生物学形势板块中虽然教学思想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在改板块中教学方式略显不够多样,可能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总的来说,本堂课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其学习的积极性,也突出表现了环境保护和持续发展的等生物学意识。

推荐第2篇:生物教学设计

腔肠动物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

(1)知道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是一类结构简单的低等多细胞动物。

(2)知道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3)识记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2.能力方面

(1)通过对活体水螅和水螅切片的观察,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通过了解涡虫的生活史,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讲究卫生和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性。 (3)通过理解日本血吸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特征,进行“生物体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教育。

3.思想情感方面

(1)通过对水螅的观察,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爱科学、勇于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2)通过了解日本血吸虫的生活史,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讲究卫生和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1.水螅的形态结构和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2.涡虫和华枝睾吸虫形态结构和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3.准备活体水螅是上好本课的关键和难点。教具准备:

水螅纵切切片、显微镜、放大镜、教学软件。 课时安排:

本章参考课时2课时。

巩固练习

(可提示详细出处或加附页)

同步练习第一节

板书提纲 板书设计

第一节 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

一、腔肠动物------水螅

1.生活环境:淡水中

2.形态体色:乳黄色或浅褐色

3.生殖:出芽生殖或产生生殖细胞

二、腔肠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及其主要特征

1.腔肠动物与人类的关系:食用、药用、观赏、石油

2.主要特征: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三、扁形动物

(一)涡虫

1、生活环境

2、形态结构

3、生活方式

(二)猪带绦虫

(三)华枝睾吸虫

(四)日本血吸虫

四、扁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及其主要特征

1、扁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2、主要特征:身体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

课后反思

这两类动物对于生活在农村的孩子来说绝大多数是陌生的,所以结合生动的课件讲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推荐第3篇:生物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1.1本课在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属于新课标十大主题中第二大主题──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中的内容,本主题又包括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组织,多细胞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等三个二级主题。显微镜是生物学研究中最常用、最基本的观察工具,初步学会独立使用显微镜是初中阶段十分重要的生物技能之一,学习认识、使用显微镜对学生在后面进一步从微观认识动植物,乃至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基础,有重要意义。

1.2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自主学习、亲自实践,从而使书本知识迁移深化为一定的能力、素养,同时引导学生形成一定的情感价值观。

①知识目标:正确说明显微镜的结构与功能

②能力目标:能独立、规范地使用显微镜,能观察到清晰的物像;在认识、使用显微镜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③情感目标: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养成爱护显微镜的习惯,初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1.3 教学重点、难点的分析:

①教学重点

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②教学难点

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物象。

2.教学策略

作为本册教材中第一个技能性的操作实验,该课内容寓理论与实际于一体,是非常基础和重要的一节内容。但由于显微镜较昂贵,学生之前又没接触过显微镜。过去教师在教学微镜使用时总是把显微镜的结构、功能、使用方法、步骤、注意事项讲的十分详细,然后才让学生动手,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不符合新课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理念。结合本校学生生源较好和好奇心强的特点,我试着把本节课设计成自学+讲授+探究课,给学生创设情境,将学生的亲自动手操作为中心,整个学习过程以此为出发点,及时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因难在课堂中解决。适当引导学生进行自学和部分探究,让学生掌握显微镜的结构、功能及使用方法。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与合作在教师引导下,获得新知与能力的提高,同时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

3.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显微镜,并逐个检查(准备两个不同倍数的目镜);三种标本(写有“上”字的玻片;写有数字的透明纸;写有数字的不透明纸;),擦镜纸,纱布,显微镜的使用录像带或课件;课前每班培训几名学生,以便课上帮助教师辅导其他学生。

学生:对照课本彩图,认识显微镜各部分名称,并思考每一部分的作用;阅读课后的显微镜发展史。

4.教学程序

4.1 走进新单元 指导学生阅读二单元开篇语,观察书上细胞彩图,明确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要想探索生物的奥妙,就必须要了解细胞。

4.2 导入新课(展示图片)

让学生了解细胞非常小(提示图中物象之所以看的很清楚是被放大了百倍以上)而且形状各异。提问,引出观察细胞的工具──显微镜。

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叙述显微镜的发展史。提问:通过预习,你对显微镜的发明、发展知道了多少?我们现在用的是什么显微镜?

4.3 新课过程

认识材料和用具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桌上显微镜、玻片标本、擦镜纸、纱布等。

取镜和安放

右手握,左手托;略偏左,安目镜。指导学生看书37页:取镜和安放。强调安放目镜时,手指不要触摸镜头,对学生进行爱护显微镜的教育。

显微镜的构造

学生两人一组,看书对照实物认识显微镜各部分名称,之后回答教师指示部分的名称。(教师利用课件,点击即显示各部分名称)

显微镜的使用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鼓励,引出显微镜的使用。介绍三种观察标本:

(1)写有“上”字的玻片;(2)印有数字的透明纸;(3)写有数字的不透明纸。 对光

要求学生先看书,然后指导学生动手观察。按照先看到一个白亮的视野→放入标本→-看到清晰像的顺序(建议先观察2号标本)。

(1)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2)左眼看,右眼睁。(3)转动反光镜,看到明亮视野。

观察

学生边看书自学边操作显微镜进行观察。

(1)标本放在载物台上,压住,正对通光孔。

(2)镜筒先下降,直到接近标本。

(3)左眼注视目镜,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

强调

⑴用低倍物镜(10×或8×,即短的物镜)对准通光孔。

⑵转动转换器的手法要正确,对学生进行爱护显微镜的教育。

⑶镜茼先下降后上升,镜筒下降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以免压碎标本。

⑷左眼看目镜,右眼睁开是为了画图。引导学生继续观察。

思考并回答问题:

⑴为什么视野中看到的物像是倒的?

⑵看到的物像究竟被放大了多少倍?

⑶不透明纸上的数字为何看不清?

⑷放大倍数不同,看到的细胞个数与大小有什么不同?

5.练习反馈

1.写有“上”字的玻片标本,视野中看到的物像是(

)字。

2.显微镜的目镜5×,物镜10×,放大倍数是( );目镜10×,物镜10×,放大倍数是( );目镜10×,物镜40×,放大倍数是( )。

3.如果物像偏左,你应将标本向(

)移,才能使物像居中。

6.教学反思

上好本节课的关键是组织好学生进行探究和操作,教师最好课前培训几位学生作助手,这样看似麻烦,实际在上课时解决了不少问题,以后的学习中还会用到显微镜,所以在开始就要强调规范操作,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推荐第4篇:生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以酸雨或废电池为例,说明人类的破坏性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危害。 2.设计并完成酸雨或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的探究实验。

3.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创新实践、发散思维、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 4.提高环保意识,增强关心爱护生物圈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设计并完成酸雨或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的探究实验。

2.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增强环保意识,加深关心爱护生物圈的情感。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

(1)搜集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生物影响的图片、资料,有关酸雨的成因、危害的图片、资料,有关废电池的危害的图片资料。

(2)预习探究实验,小组成员合作,初步拟定本组探究方案。 2.教师准备。

(1)搜集由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的图片、资料,有关酸雨的知识、成因、危害的图片、资料,有关废电池的资料。

(2)设计并制作课件(图片、资料、酸雨形成动画、废电池造成危害的动画、探究提示、问题设置、诗句欣赏、数码相机拍摄的实验前后材料变化情况)。

(3)录像片段(国外有关酸雨的情况报道及治理方法)。

(4)为探究实验提供的材料用具(不同pH(pH=

3、

4、5)的模拟酸雨,废电池浸出液,清水,培养皿,标签,喷壶,小麦幼苗,浸泡过的小麦、黄瓜、大豆、菜豆等种子)。[教学方法]

探究解决式教学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培养、观察、记录等过程利用课外活动时间)。 [教学过程]

一、第一课时

(一)两分钟课前“热身”

利用两分钟课前准备时间,多媒体以新闻纪实方式展现一段有关“人类在改变地球面貌”的文字记载,然后呈现“只有一个地球”的警示语,并伴有音响效果。通过视、听的感官刺激,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改变地球面貌已经成为毋庸置疑的事实,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愿望,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另一方面为本节课的探究主题创造意境。

(二)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1.你说、我说、大家说。

通过学生交流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的图片、资料,提高了学生主动搜集信息、表达交流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关心爱护生物圈、关注社会的情感。教师予以评价、鼓励。 2.观察、思考、质疑。

(1)多媒体显示四幅画面(浓烟滚滚、江水混浊、喷洒农药、被腐蚀的佛像),学生观察、辨析,达成共识:环境污染有多种类型(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它们已经对生物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2)利用被腐蚀的佛像放大与原型的比较及佛像拟人化的问题“伤害我的元凶是谁”,创设了质疑情境,激发了学生探究酸雨对生物影响的浓厚兴趣。

(3)通过对我国于电池的产量、消费量、回收率的资料分析及专家测试结果——“一节纽扣电池能污染60万升水,一节一号电池烂在地里能使一平方米的土地失去利用价值”的了解,激发了学生探究废电池对生物影响的浓厚兴趣。

(三)确定探究主题、制定探究方案

各小组成员根据本组的探究兴趣,确定探究主题,并从教师提供的多种供选用的材料用具中,自主选择本组所需的材料用具,同时对本小组感兴趣的探究主题初步制定探究计划,通过教师的探究提示,各组将探究计划补充和完善。探究提示内容如下: 1.你选用的材料用具有哪些?你为什么要这样选取? 2.是否需要设计对照实验?如果需要,你将怎样设计?对照组和实验组在材料和条件(如环境、管理、观察记录等)上有什么要求?

3.本实验是否需要数量统计?如果需要,尝试设计一种你认为简单明了的统计格式,以便记录观察实验的结果。

4.只做一组对照实验,实验结果可靠吗?你认为怎样做,实验结果才可靠,为什么?

(四)初步实施探究方案

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初步实施探究方案。教师以多媒体提示课后的管理、记录等工作,以保证探究过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提示的内容如下:

1.课上完成实验装置,对所选用的材料进行初步处理后送到本组的“实验基地”。 2.课后小组成员继续分工合作,做好管理、观察记录工作。 3.还需做哪些工作才能完成此次探究的全过程?

(五)探究过程的课外延续

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进一步实施探究计划。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对实验材料进行定时管理、观察、记录,最终在开放性实验室中合作完成探究过程,并对记录的数据和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撰写探究报告。

二、第二课时

(一)分析结果、表达交流、教师评价

各小组组长代表全组同学在全班汇报交流探究报告,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同时展示用数码相机拍摄的实验前、后材料的变化情况图片以及各组的原始实验记录表。如果实验结果不支持假设,分析导致该结果的原因。其他同学可对各组的探究报告提出质疑,提问或发表自己的观点,使每个学生都拥有平等的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在每组发言之后,教师及时对该组的探究情况予以客观评价,既要赏识鼓励,又要指出存在的问题。各组发言完毕,教师进行总结评价:肯定学生的科学探究、分析解决问题、自评互评、合作交流等能力的提高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总结实验中出现的在以后的探究实验中应引起足够重视的问题,如设置对照实验、设置重复组等,指出探究道路的坎坷,鼓励学生在漫长的科学探究的道路上知难而进,培养自己坚韧不拔的科学探究精神。

(二)进一步认识危害性,环保从我做起

酸雨形成的动画效果加深了学生对酸雨成因的了解;三组(树林、池塘与鱼、竹林与熊猫)今昔对比图,使学生对酸雨给生物造成的危害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通过对废电池被丢弃销蚀后,内部的重金属离子污染环境的途径的动画及水俣病、骨痛病图片的观察与思考,使学生对废电池给生物造成的危害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增强了学生环保的紧迫感和使命感;通过教师提示的问题“回想你和你周围的人有哪些行为习惯曾经或正在对环境造成污染”“作为生物圈中的一员,你打算为环保做些什么”,使学生在思考的同时,明确自己的环保责任和义务,加深关心爱护生物圈的情感。

(三)环境保护,从现在做起

提示学生慎重处理实验中用过的材料用具,环保从日常的身边小事做起。

(四)解读诗句,关注全球环境

此为本节课拓展环节。通过对著名的挪威剧作家易卜生诗句的欣赏与解读,对国外有关酸雨情况报道的录像片段的观察与感悟,使学生领悟到酸雨等环境污染造成的危害由来已久,遍及全球。加强了学生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生物圈的紧迫感、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同时也将人文精神融入了科学探究中。

推荐第5篇:生物教学设计

生物教学设计

七下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Ⅰ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胸围差等活动,概述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

2.通过观察模型和演示实验,提高观察、判断、推理以及科学实验能力。 3.通过分析资料等活动,概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4.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由于学生未学到物理课中的扩散作用,且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是学生看不见、摸不着的,比较抽象) 教学重点

1.外界气体如何进入肺

2.肺内的二氧化碳如何被排出。 课时安排:2课时 Ⅱ教学过程 1.导人新课

方案一:深吸气后屏住呼吸,看能维持多久,体验气体交换的意义。 组织活动,引导学生说出气体交换的重要性。

方案二:联系自己的身体结构,对照模型或挂图,观察肺在人体中的位置,描述肺的功能。

出示模型或挂图,进行直观教学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肺的位置和功能 方案三:观看录像,小组交流讨论。

播放录像,通过直观手段引导学生了解肺的功能。 方案四:回忆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回答提出的问题。

复习旧知识,提出问题:呼吸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肺有什么功能? 2.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 2.1测量胸围差

方案一:阅读有关的课文后,一组同学上讲台给全班同学进行科学的操作,其他同学观察操作过程。课后每位同学测量自己的胸围差。 提供软尺,引导学生阅读和观察组织交流,并做出评价。

方案二:上讲台演示的同学故意进行错误的操作,让其他同学找出错误并纠正。 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强调要仔细观察,引导学生纠错。

方案三:学生课前测量自己的胸围差,上课时小组成员将测量结果展示出来,并果进行交流讨论。(课前布置,上课时引导学生交流讨论。)

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或分组讨论分析提纲中的问题,得出正确结论。 2.2在测量结束后,尝试提出问题,并进行交流讨论。 测重出示讨论提纲,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讨论提纲如下:

你和其他同学的胸围差有区别吗?你认为你们的胸围差的差别和什么有关? 胸围差能完全代表胸廓容积的变化吗? 胸围差的大小说明了什么?外界气体如何进入肺?呼吸肌运动引起胸廓容积的变化活动:将手置于肋骨处,感受呼吸时胸廓的变化,交流讨论,归纳出由于肋间肌收缩和舒张,引起胸廓的前后径、左右径的增大和缩小的结沦。

2.3组织活动,引导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探究呼吸时胸廓的变化。 2.4观察录像或模型演示,在教师的引导厂思考,并得出结论。

2.5放映有关呼吸时胸廓变化的录像或演示模型,引导学生观察,明确容积变化引起气压变化,气压变化引起换气。 2.6质疑:胸廓的变化与呼吸有什么关系?到底是胸廓扩大导致吸气,还是吸气导致胸廓扩大呢?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引导学生观察,降低学习难度。 通过打气筒给气球充气的演示说明。 2.3模拟膈肌运动

2.3.1观察教师的演示,分析讨论并归纳出膈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胸廓上下径的变化。

2.3.2通过演示引导学生观察讨论。

2.3.3小组讨论后,全班进行概括小结: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胸廓容积变化,容积变化引起肺内气压变化,从而完成呼吸运动。 2.3.4引导学生小结呼吸运动的过程。

说出日常生活中—一些有关胸廓扩张缩小与呼吸关系的例子(如冬天盖厚被子感到胸闷等)。

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经验,启发学生说出胸廓扩张缩小与呼吸的关系,留下悬念:气体进入肺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 (第二课时) 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回忆上节课所学知识,复习提问:胸廓的变化与呼吸运动有何关系?由学生的回答引入本节课内容:气体进入肺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2.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气体进入肺内之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观看教师的演示实验

a.按资料分析中的实验装置操作;

b.取两个锥形瓶,分别装入等量的石灰水,向其中一瓶内的石灰水吹气,为什么在实验置中设置甲瓶? c.用口吹入的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说明了什么? d.人呼出的气体和环境中的气体有什么区别? 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 (耳球向另一瓶内的石灰水吹气),并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3.气体交换原理

嗅到教师喷出的香水,理解气体总会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 向教室内喷洒香水,引导学生了解气体扩散的原理,说明气体进入人体也遵循3.1扩散原理。

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3.1.1观看挂图,认真听老师讲解。理清思路,综合概括。 3.1.2回忆所学知识,合作交流,归纳问题的答案。

3.1.3引导学生归纳外界气体进入人体组织内的过程,并对学生的答案及时进行反馈。

将前后知识联系起来,自己解决疑惑。

提问:进入血液的氧最终在细胞中的什么部位被利用?引导学生联系前后知识,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3.1.4小结和练习

引导学生从知识和能力两方面小蛄本节内容,并指导学生做课后练习。 课后实践

课后测量自己的肺活量,并和其他同学的肺活量进行对比。 引导学生参与课后活动,并给予评价。 Ⅲ教学反思

生物是一门实验性及探究性很强的学科,应充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这样学生不仅主动地获取了知识,领悟了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推荐第6篇:生物教学设计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部分内容,从它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的联系看,讲的是水产动物;但从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等方面看,主要是以鲫鱼为例,学习鱼类的主要特征。并通过鱼类和虾、蟹等的对比,引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概念。所有这些都是学习后面各脊椎动物的基础。同时也为学习第四章物种的多样性铺垫了必要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理解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

2、总结鱼类的主要特征

3、区别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技能性目标:尝试探究性学习方法。 情感性目标:

1、体验与人合作、交流及取得成果的情感。

2、形成动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与其生活习性、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基本生物学观点。

3、关注水产动物的生存环境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及确立的依据 教学重点:

1、鲫鱼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

2、鱼类的主要特征。确立依据:鲫鱼与其生活习性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是掌握鱼类的主要特征的基础,而这两部分又为学习后面的各脊椎动物奠定了基础。同时,利于学生理解鱼类在进化上所处的位置,所以这两部分知识应确定为重点。

3、教学难点:

1、鳃的结构及鳃内气体交换的过程。

2、探究鱼鳍功能的实验中“做出假设”和“设计实验”两个部分。

确立依据:鲫鱼的呼吸器官:鳃的结构——鳃丝、鳃耙、鳃弓,对学生来说不仅陌生,而且三者之间的关系不易搞清楚。鲫鱼的气体交换过程较为复杂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所以鳃的结构及气体交换的过程应确定为本节的难点。

关于鲫鱼各种鳍的作用的探究实验,是学生学习生物学以来的第一个探究活动,而且各鳍的作用不尽相同,又相互协作,较为复杂,所以,从提出假设到设计实验都是难点,需要教师耐心细致的指导、引导。

(四)、教材处理: 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等实际情况,这部分内容分两课时讲解。第一课时学习鱼类的特征、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区别、水产动物及其生存状况等。第二课时做探究实验,探究鱼在水中游泳时各种鳍的作用。下面主要说明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方法及教学过程。

二、教学方法及手段:

利用实物观察及多媒体演示等,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同时,应用讲述、启发、分析、讨论、比较等方法,引导学生思考一系列问题,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当中去。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总结能力。

三、学情分析及学法指导:

(一)、学情分析:目前学生多半主动学习的能力较差,但却聪明好动、思维敏捷,对观察、实验等充满好奇。因此,通过学生亲自观察、动手操作,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学法指导:本节课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可以给学生提供以下4种机会,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去。

1、提供观察思考的机会

2、提供探究、尝试、合作的机会

3、提供表达、交流的机会

4、提供成功的机会

四、课前准备:透明鱼缸、活鲫鱼、放大镜

电脑课件:

1、鲫鱼的身体分部

2、鳃的结构

3、鲫鱼呼吸的生理过程

五、具体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从课题入手,提出问题:什么是水产动物呢?大多数学生可能回答“生活在水中的就是水产动物”,这时老师通过强调其经济价值明确水产动物不同于水生动物,它是专指生活在水中的,对人类有一定的经济价值的野生或养殖动物,通过这种启发和对比非常的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接着让同学举出几种常见的水产动物的实例,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介绍“在水产动物中,鱼类是个大家族”,从而引出今天我们要重点学习的最常见的一种淡水鱼类——鲫鱼。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明确概念,通过举例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观察鲫鱼:1.观察外部形态 2.观察鳃的结构和鲫鱼的呼吸

1、观察鲫鱼的外部形态

设置思考问题(课件展示):鲫鱼与水生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特点有哪些?为什么?

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重点,但由于对鲫鱼的生活习性和外部形态,学生是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的,所以难度不大。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第一步分组观察、合作探究;第二步学生小结、教师补充; 第三部师生共同总结。

第一步: 事先准备好放在透明鱼缸中的活鲫鱼,请学生分组观察。观察时,提示学生注意观察的顺序,并要侧重观察体形、体色、体表、感觉器官、运动器官等,并用手抓一下,看看有什么感觉?(同时学生可以参看课本中图)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讨论,教师到各组巡视并与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这种小组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形式,把学生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可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共同探索的意识。 第二步:

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进行小结。然后教师做必要的补充:如关于鲫鱼的感觉器官,学生可能答出眼、耳、鼻孔等,但对其特点、作用一般不太了解。这时教师指出鱼没有眼睑,高度近视,耳只有内耳听觉范围很小,鼻孔的主要作用是嗅觉作用,可通过嗅觉寻找食物。并进一步设疑:鱼类大多生活在比较复杂的水环境中,它们是如何绕开那些险滩和暗礁的呢?这时会有一部分同学推测是侧线,但对侧线又不太了解,就要及时组织同学观察侧线的位置,并用放大镜看清侧线鳞上的小孔,然后进一步讲解正是这些鳞片上的小孔排列成行形成了侧线,它的主要作用是感知水温、水流和测定水的方位,它是适应水中生活的又一个比较重要的感觉器官。接着教师演示鲫鱼的外形图,重点显示鳃盖后缘和肛门两处分界线的位置,使学生能正确区分鲫鱼的头部、躯干部和尾部,有助于学习理解鲫鱼身体分部较少,躯干部和尾部肌肉发达并生有各种鳍,比较利于它在水中游泳。

设计意图:学生小结培养了学生的表达交流的能力;教师的补充讲解弥补了自主探究活动所获得知识不够全面这一不足,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储备。

第三部:

师生共同总结如下鲫鱼适于水中生活的形态特点:

① 体形:背部青黑色,腹面灰白色,不易被敌害发现,为保护色 ② 体色:梭形,减少水中的阻力,适于游泳

③ 体表:有鳞片,起保护作用,鳞片上有粘液,游泳时减少阻力 ④ 鳍:是鲫鱼的运动器官

⑤ 侧线:感知水温、水流,测定水的方位 ⑥ 身体分部:分为头、躯干、尾三部分,鳃盖后之前为头部,肛门以后为尾部,中间部分为躯干部。 设计意图:总结出的这些内容是对所学知识系统、直观的再现,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便于学生记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总结能力。

在第一个探究活动刚刚结束、学生的学习兴趣正浓的情况下,进一步提出:除了形态特点,适于水中生活的还有结构和功能上的特点,从而导入下一个学习内容。

2、观察鳃的结构和鲫鱼的呼吸

3、课件展示思考问题:①观察鲫鱼的口和鳃盖是怎样相互配合动作的?有什么意义?②鲫鱼的呼吸器官是什么?③鲫鱼是如何通过鳃完成呼吸的?这三个问题是这部分的关键问题,也是难点问题。

4、

为了突破这些重点、难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观察推测、课件展示、分析总结。

5、首先针对第一个问题组织学生仔细观察鱼在“吞水”的过程中,口和鳃盖的变化情况,当鲫鱼缓慢游动时,可以在靠近鱼的口前方滴几滴红墨水(不许多),然后仔细观察水是从哪里流出来,学生很快会发现口和鳃盖的交替开闭情况以及水的流入和流出方向,从而推测鱼不停地吞水,可能就是在不断地呼吸。

6、

及时引到第二个问题:鲫鱼的呼吸器官是什么?许多学生都能凭生活常识说出是鳃。但是鳃是什么样的?它有什么特点适于气体交换呢?大家都不太清楚,教师展示课件:鳃的结构。通过鳃的结构图就很容易讲清鳃有鳃弓、鳃耙和并列的两个鳃片组成,而鳃片又是由许多鳃丝组成的,鳃丝之所以是鲜红色,是因为它里面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这也正是它适于气体交换的结构特点。

7、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第三个问题:鲫鱼是如何通过鳃完成呼吸的?在指导学生阅读小辞典的前提下,播放鲫鱼的鳃呼吸的连续动画过程,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总结出如下内容:

8、

氧气

9、含氧较多的水 口 鳃丝中毛细血管

10、二氧化碳

11、含二氧化碳较多的水 鳃孔

12、设计意图:通过问题的层层递进,静、动态课件的演示,使得复杂问题具体化,抽象问题形象化,较轻松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三)总结鱼类的主要特征

教学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总结。 设计意图:这样既能反映出学生对前面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又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四)通过比较,区别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13、教学方法:采取鲫鱼和其他水产动物对虾、河蟹等对比,引导内学生自己总结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概念。

14、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引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可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教给学生学会对比的学习和记忆方法。

15、

(五)关注水产资源的生存环境

16、教学方法:通过布置学生课前自己去搜集一些由于水污染造成水产资源受到破坏的事例,课上指导学生阅读(实际用)等,深入理解水产资源的生存现状及保护措施。设计意图:提高学生对水产资源的保护意识的同时,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17、

(六)、反馈练习

课件展示习题内容,学生当堂答题,教师点评。设计意图:通过这两道重点习题,可及时反馈教学效果,做到查缺补漏,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课后反思〉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能否引导学生进入一种最佳的学习情境,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在讲授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形态特征时,将知识传授与学生的探究活动结合起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使他们在一次次解难中感受学习的快乐,学会与人合作的方法。在讲授鳃的结构及呼吸过程时,应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抽象问题形象化,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推荐第7篇:生物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2012年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章 第二节 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第1课时)教学设计

黄骅市南排河镇南排河学校

王宗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识别自己身体的某一部位属于何种组织。

2、识别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的细胞特点。

3、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人体四种基本组织。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不同组织的永久切片,思考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关系,思考细胞是如何构成组织的,并且在观察和思考中,归纳、总结和理解细胞分化、组织形成等概念。

2、通过观察活动,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方法,体会显微镜的操作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和学习,引导学生建立生物体结构的严整性和生物体结构与功能一致性等基本观点。

2、在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中,积极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培养应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

细胞分化和组织的基本概念;人和动物的基本组织。 难点

细胞分化和组织的基本概念。 教学方法

教法:情景教学法、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讨论法。

教学策略

这是一节理论性和概念性比较强的一节课,若只是老师单独讲的话学生不容

易接受,也不喜欢去学习,所以本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采用了小组合作、探讨、抢答的方式来调动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本节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学生已经知道的有关动物细胞形态结构方面的知识,通过观察,知道构成人体的细胞是多种多样的,在讨论的基础之上, 总结归纳出组织的概念.对于组织是怎样形成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观察书上示意图的基础上进行讲解,从而使学生理解人体四大主要组织的由来。

教学内容及教学对象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动物体的结构层次”是人教版生物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动物体的结构层次比植物体的要复杂得多,教材将其放在本章的第一节,且以人为例。原因是:学生对人以受精卵为发育起点比较熟悉;学生对细胞怎样构成自己的身体很感兴趣。学生不可能亲手制作装片看到多种不同种类的人体活细胞,只能看永久装片。教材采用图示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比较直观地体会到细胞分化,本节以人为例,从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到个体,按照从微细到宏大的顺序介绍了高等动物体的结构层次.在多细胞生物体形成的过程中,核心问题是细胞的分化.。本节课为第一课时主要带领学生学习重要概念:细胞分化和组织,以及能熟练说出我们人体的四大主要组织,识别自己身体的某一部位属于何种组织。

2、学情分析:

学生对动物体和人体的结构来讲是再熟悉不过了,然而初一的学生,认知世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探究、总结等方面的能力都很弱,思维能力较差,注意力不够持久,学习探究技能不够熟练。因此,学生要以“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获取知识,在教师激励的语言和幽默的方式下达到更高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热情,养成逻辑思维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精神。在不离课本但不局限于课本的基础上,学生在已知与未知的世界里,在和谐合作的气氛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本 2

节课通过观看图片、亲手实验、交流总结,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认知基础上构建出更高效的认知层次,在幼小的心灵里埋下探究未知生物世界奥秘的种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师:动物和人体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生:细胞。

师:对。我们已经知道,植物、动物和人体都是由许多细胞构成的,细胞通过分裂可以增加数量。但亿万个细胞简单地堆砌起来是不能成为生物体的,因为生物体具有严整的结构体系,只有当生物体的各种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时,才能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它们是怎样构成生物体的呢?今天我们就以人体为例来讲解“第一节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二、板书课题——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一)细胞分化和组织的概念

1、学生围绕什么叫做细胞分化和组织以及人体有哪四种基本组织及其各组织有何特点去自学课文

59、60页(12分钟)

2、师指名学生(好、中、差生)说出细胞分化的概念及时引导、指正、鼓励及表扬

随后师生共同归纳出 细胞分化概念:

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一个或一种细胞通过分裂产生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差异性的变化,这个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3、学生分组(前后两张台合为一组)讨论细胞分裂与细胞分化的区别

4、各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鼓励表扬,点评)

师提问:什么叫做组织?

各个小组踊跃举手回答,具有竞争意识,师从中点中等学生姓名回答,并表扬回答最好的小组,鼓励稍差的小组。

师生共同总结出来 组织:由许多形态、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和细胞间质联合在一起形成的细胞群。

(二)人和动物的基本组织:

1、请学生说出人和动物的四种基本组织

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结缔组织、神经组织。

师提问:人体四种基本组织各有什么主要特征和功能呢?它们分布在人体的什么位置?

2、老师展示挂图引导学生概述出人体四种基本组织的主要特征、分布位置和功能

(三)学生观察人和动物的基本组织切片(教师巡视指导)

小 结(先每个小组指名学生说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最后再由教师小结)

细胞分化,组织概念;人和动物的四种基本组织 作

1、课文P62页第2题分析题和第3题连线题

2、预习本节未学习的内容。附板书提纲:

一、细胞分化和组织的概念

细胞分化: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一个或一种细胞通过分裂产生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差异性的变化,这个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组织:由许多形态、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和细胞间质联合在一起形成的细胞群。

二、人和动物的基本组织:

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结缔组织、神经组织。

推荐第8篇:《寻找生物的家园》教学设计(优秀)

蓝色的地球是生物共同的家园,每一种生物的家园分布在地球的不同地方。生物世界是一个绚丽多姿、奥妙无穷的世界。生物圈中有多种类型的生态系统,典型的如森林、灌木、草原、湿地和海洋等,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为不同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提供着独特的生存和繁衍的条件。生物之间既存在着为生存而进行着的竞争和搏斗,又存在着相互依存、互惠互利的共生关系。正是这些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才形成千姿百态、五彩缤纷的生命形式。本课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了解地球上的生物是怎样依赖于环境生存的。

课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了解生物和它们栖息的环境;第二部分,观察周围环境中的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环境;第三部分,了解同一栖息地中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搜集资料讨论生物和环境的关系;

●能够观察周围熟悉的环境和图片来记录生物及其环境的关系;

●能够列举事例解释生物伙伴的关系和敌对关系。

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生物环境和生物的关系;

●知道生物栖息地的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生物世界的丰富多彩;

●感受生物生存世界的神奇;

●体会到生物生存方式的多样性;

●感受生物伙伴关系和敌对关系存在的合理性。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生物和环境的图片,教师准备相关的影像资料,图片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一段优美的地球各个生态环境的画面,结合影像讲述:蓝色的地球是生物共同的家园,每一种生物的家园分布在地球的不同地方。

2.朗诵小诗:树林是小鸟的家,草原是牛羊的家,池塘是鱼虾的家,泥土是植物的家……地球是所有生物的家,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它,让我们一起来爱护它。

3.谈话: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寻找生物的家园。(板书课题)

【评析】这是单元页上的小诗,它揭示的是本单元的学习任务和学习对象,作为本单元的第一课,以小诗配合优美的画面导入新课,既陶冶了情操,又很自然地充满感情地进入下阶段的学习。

二、了解生物和它们的栖息环境

1.出示企鹅、狮子、小鸟和海龟等动物,以及它们生存环境的图片,提问:这些动物分别生活在什么环境里?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活动——帮动物找家园。

2.活动:学生分组做游戏。

3.汇报交流。

4.教师小结:通过游戏活动我们知道了,这里不同的动物有着不同的生存环境。但是,在同一个环境中,除了我们图片中出示的动物以外,还有其他的动物存在呢。

【评析】在此环节放入游戏,我觉得可以活跃研究的氛围,使学生又能感悟到我们必须关爱动物的情感,因为我们是在帮他们找家。

二、了解生物和他们的生存环境

1.提问:在这些环境中应该还有什么样的生物?

2.思考:它们为什么生活在这里呢?

3.教师提供相关的图片和资料,让学生观察。

4.选择其中的一张图片,让学生认识上面各种生物和非生物

5.学生讨论:图片上的生物生存是如何依赖自然环境的?

6.教师小结:一种生物愿意长期生活在某个环境里,是因为这个环境为它提供了生存、生长和繁殖所必须的食物、水、庇护所等条件,这样的生活环境被称为生物的栖息地。

【评析】学生对什么叫“栖息地”是陌生的概念,我们有必要科学规范地帮助他们理解。结合书本,我们可以让他们朗读并用自己的话说说。

三、了解同一栖息地中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1.学生观看相关录像资料。

2.提问:画面中这些生物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3.小组讨论并在表格中作好记录。

4.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

5.谈话:你还能举出其他生物的伙伴关系和敌对关系吗?

6.教师小结:同一栖息地上不同种类的植物和动物可以在一起生活,有些可能成为很好的伙伴,有些却可能成为敌人。不管是伙伴还是敌人,他们的存在都是自然规律的体现。

【评析】利用多媒体手段是学生的信息量最大可能增加,从书本扩大到书外更广阔的自然世界,有助于学生更全面理解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四、课后拓展活动

谈话:一棵树可以成为许多生物的栖息地。找一棵树观察一下,把其中的动、植物栖息情况做个记录。要想看一看树上有多少昆虫,可把撑开的伞倒挂在树枝上,然后摇树。把摇下来的生物仔细辨认一遍,然后放回树上,不要伤害它们。要是有更好的方法也可以介绍给其他小组。

【评析】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外出调查,让学生受到一个潜移默化的教育,保护生态环境,与生物和平共处。

教学片断赏析

“了解同一栖息地中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教学片断

师:画面中这些生物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每天小丑鱼会带来食物和海葵共享,当小丑鱼遇到危险时,海葵会用自己的身体把它包裹起来,保护小丑鱼。

生:鳄鱼和鳄鸟是好朋友。鳄鱼那么凶残却不吃鳄鸟,因为他们互相帮助。真是奇怪啊!不知道鳄鱼很饿的时候会不会吃鳄鸟?

生:我看见很多动物都喜欢在他喜欢吃的食物周围生活。

师:那么动物和他们的食物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生:肯定是吃和被吃的关系啊。

师:是的,这是一种敌对关系,但是也是自然平衡的需要。我们不能破坏这种关系,一旦破坏了,后果会很严重的呀。

【片断评析】动物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和敌对关系,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我们人类不要随意去改变。我们要做的就是更多地认识大自然,和与我们生活在同一家园的动植物们,保护他们,保护我们的家园,与他们和谐共处。

推荐第9篇:生物教学总结[优秀]

2011---2012年生物教学工作总结

伊宁县四中杨丽英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在忙忙碌碌中又度过了一个学期,这个学期一直感觉很忙,但又觉得没有干出什么工作,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什么原因很忙。总结过去的工作是为了将来更好的工作,还是总结一下吧:

一、认真完成学校安排的各项工作。

今年的学校活动特别多,我除了按时完成一些社会活动外,还完成了学校安排的各项教学活动。如:参加了学校的督导检查,完成了学校教研处的档案整理工作,并走进课堂听了34节课,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并从年轻教师的身上总结自己教学中的不足。

二、进行课题研究

我们生物组的课题是《通过教学案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生物组的老师积极的进行课题研究。本学期,在理化生组做了《学案教学的优势和困惑》讲座,本组每个成员都提出了不少建议。在4月份,组织伊宁县的生物教师在四中参加了生物课题优质课汇报活动,在青年农场参加了课题交流活动。

最重要的是静下心来带领我们生物组的教师编写了《七年级下生物教学案》和《八年级下生物教学案》

三、认真备课,力求上出自己的特色

要想上好一堂课,必须在备课上下功夫,也就是 “忙”于课前, “精”于课中,反思于课后。这学期,每一节课,我的学案至少要备三遍,做到教师思路清晰,问题设计合理,并有梯度。这样在课堂上才会让学生忙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后,认真总结本节课的优势和不足,并随时调整自己的学案,以适应我们四中的学生。

四、组织学生复习,创出自己的复习特色 在复习前我写出复习计划,做到心中有数,根据学生实际编出了八套生物复习学案。先整理知识,然后做典型习题。最后做两套模拟试卷。

虽说是做两套试卷,但我通过评讲这两套试卷涵盖了初中阶段所有的生物知识,利用这两套试卷一点到面,从局部到整体进行复习。

五、根据学情,随时调整管理学生的方式

今年八年级学生在课堂上特别浮躁,期中考试后,我随时跟班听课,寻找学生成绩考得不理想的原因,并调整自己管理学生的方式。这次期末考试,这个班学生的成绩明显的提升了。

六、阅读课外书籍,提高理论水平,拓宽教师视野。

我觉得教师,不仅仅要精通自己本学科的知识,也要了解各个学科的知识,做个综合性的教师。这上上课才能得心应手,融会贯通。所以我阅读新闻成了我的必须课,新华书店也是我常光顾的地方。本学期我阅读了《人生》《三重门》《行者无疆》《如何成为百万富翁》《中学生物教学》及《读者》《青年博览》等杂志。通过阅读我觉得自己的人生充实了,对人和事的看法也和以前有了不同。

存在的不足:

我觉得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还欠缺,对学生的心理了解的还不够透彻,无法做到因材施教,在下学期一定要注意这方面能力的提高。

2012年6月

推荐第10篇:生物分类教学设计

生物分类教学设计

生物分类涉及的知识面很广,特别是对形态学知识要求很高,历来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新课标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对该部分要求“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意在让学生体验分类的方法,而不是对生物进行属或种水平上的鉴定。如何让教学重点从掌握生物分类的具体知识和技能,改变为让学生自主的掌握分类的思想方法,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所以,我选择了它作为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希望能得到各位专家的指导。对于生物的分类,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程序、综述”这样7个方面进行剖析。

㈠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的地位生物的分类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七年级下册中第13章“生物大家庭的分类”的第2节,是本章的重要内容,也是整本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既是对各类生物特征的复习,也是对生物类群的整理和归纳。学好本节内容,可以让学生对整个生物界的全貌有概括性的了解,并学习到科学的分类方法。

2、重点、难点的确定在本节课中,各类生物的特征在前面都已经学习过,学生应能很(比较)好的理解和应用。而且新课标将具体内容标准定为“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如何让学生自主的掌握分类的思想方法。

3、课时的安排由于本节课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学生又是初次尝试分类的基本方法,所以本节内容将分成3课时进行。第1课时为尝试分类和科学的分类,第2课时为给动物分类,第3课时为给植物分类。本节课我主要讲的是第2课时。

㈡教学目标的确定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拟定了下列几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知道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②知道脊椎动物分成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以及各类的主要特征。

2、能力目标:①尝试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②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动物的情感。(如何达到)a、利用学生前面学过的动物知识为基础,以及书87页的表格练习,让学生知道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又分成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以及各类的主要特征。再通过拖动动物图片,强化

学生的认识。b、通过有无脊柱这个简单的特征,使学生初步尝试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通过填写表格和拖动图片,并且讲出脊椎动物的分类依据,使学生进一步学会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通过为生物标本室的脊椎动物归类,使学生亲身体验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c、通过分组对脊椎动物标本分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探究能力。d、通过对生物标本室里各种动物标本的观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动物的情感。(与b点结合介绍:同时~~;并~~)

㈢教学的重点、难点在本节课中,使学生自主的掌握分类的思想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如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从而真正学会分类的思想方法呢?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2个活动,第一个是借助多媒体的动画功能,让学生拖动动物图片,为动物进行分类,活动很有趣,但是要求学生讲出拖动的理由(也就是主要特征);第二个是走出课堂,让学生参观标本室,参观很精彩,但是要将脊椎动物归类(同样是根据主要特征)。这样的2个活动,学生很乐于参与,而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学生就主动的学会了分类的思想方法。

㈣教学方法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本着“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思想,我大胆的改变了课堂教学模式,采用了“课堂——标本室——课堂”的新型模式。我以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为手段,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标本资源,采用了观察法、演示法、讨论法、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积极探索设计一个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主动探求知识的场所。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主动探究式教学理念。

㈤学习方***dquo;受人与鱼,莫过于授人与渔”,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仅仅为了“学会”知识,更是为了“会学”知识。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在本节课中,学生将通过多种途径,如:观察、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实践等等,来开展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㈥教学程序(附课堂教学结构流程设计表)

1、情境导入(这部分需要2分钟)a.处理:本节课通过播放各种动物图片,引出“给动物分类”的内容。【呈现】(组织学生观看并说出其名称)b.优点:由

学生比较熟悉的动物入手,通过精美的图片,一下子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欲望,使学生一上课就融入学习和探究的氛围中。并为课堂教学奠定了一个轻松、和谐的基调。

2、区分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这部分需要5分钟)a.处理:介绍科学家根据动物有无脊柱,把他们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然后提问:你知道图片上的这些动物,哪些是脊椎动物,哪些是无脊椎动物么?【呈现】(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得出结论。)邀请:你愿意帮这些动物进行分类吗?(组织学生拖动图片,将这些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呈现】)b.优点:由浅入深,通过有无脊柱这个简单特征,使学生初步尝试着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并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再通过拖动图片,进一步加深对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认识。拖动的过程,又使得课堂生动活泼起来,更好的吸引住了学生。

3、对脊椎动物进行分类(这部分需要15分钟)a.处理:介绍根据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一些特征,又可以将它们分成许多不同的类群。然后提问:你能根据书87页的提示,将这些脊椎动物分成5大类么?哪5大类?分别有哪些动物?

【呈现】(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填写书87页表格,得出结论。)邀请:你愿意帮这些动物进行分类吗?哪些是鱼类?为什么?(组织学生拖动鱼类图片,并讲出鱼类的主要特征。【呈现】)同样的方法,组织学生拖动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图片,并讲出主要特征。【呈现】b.优点:通过填写表格,发展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通过拖动图片,进一步使学生学会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并且对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有所了解。拖动图片很有趣,但还要求讲出理由,这就使得学生既乐于参与,又更好的掌握了知识。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

4、分组对生物标本室里的脊椎动物进行分类(这部分需要16分钟)a.处理:发出请求:生物标本室里的脊椎动物标本弄乱了,你能根据这些动物的特征重新分类整理吗?【呈现】然后强调进标本室的注意事项。【呈现】(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明确分工。然后到标本室,观察标本,记录。)b.优点: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亲身体验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这种走出课堂,使学生与动物近距离接触的活动,既发展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探究能力,也是对学生热爱动物的一种情感教育,并且充分利用了学校资源。

5、表达和交流分类成果(这部分需要5分钟)a.处理:组织1~2个小组交流分类成果,其他组进行补充或纠正。【呈现】b.优点:检验学生的实践成果,使学生享受到实践的喜悦。

6、疑难解析(这部分需要2分钟)a.处理:提问:鸭嘴兽、蝙蝠、白暨豚、穿山甲、海龟各属于哪类动物?为什么?【呈现】(组织学生辩论、得出结论)b.优点:使学生对脊椎动物的各类群有进一步的认识,学会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

㈦综述以上是对“生物的分类”这一节教材的认识和教学过程的设计。本着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大胆的让学生走出课堂,在热切的观察和热烈的讨论中,使学生主动而轻松的掌握了分类的基本方法。整堂课,生动活泼,学生由始至终处于一种兴奋好奇的状态,成功的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结构流程设计表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播放各种动物图片。设疑:你认识这些动物吗?观看并讲出其名称。由学生比较熟悉的动物入手,通过精美的图片,一下子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欲望,使学生一上课就融入学习和探究的氛围中。

二、区分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讲述:科学家根据动物有无脊柱,把他们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设疑:你知道图片上的这些动物,哪些是脊椎动物,哪些是无脊椎动物么? 邀请:你愿意帮这些动物进行分类吗?

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答:脊椎动物有啄木鸟虎、金丝猴、蜥蜴、青蛙、松鼠、鱼、蛇、大山雀。 无脊椎动物有草履虫、梭子蟹、珊瑚、河蚌、蚯蚓、蜗牛。拖动图片,将这些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由浅入深,通过有无脊柱这个简单特征,使学生初步尝试着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并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再通过拖动图片,进一步加深对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认识。拖动的过程,使得课堂生动活泼起来,更好的吸引住了学生。

三、对脊椎动物进行分类讲述:根据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一些特征,又

可以将它们分成许多不同的类群。

设疑:你能根据书87页的提示,将这些脊椎动物分成5大类么?哪5大类?分别有哪些动物?

邀请:你愿意帮这些动物进行分类吗?哪些是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为什么?讨论,分析,填写书87页表格,得出结论。

答:脊椎动物可以分成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拖动图片,将脊椎动物分类,并且讲出分类的依据(主要特征):红鱼属于鱼类,它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青蛙属于两栖类,它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在陆地上用肺呼吸。蜥蜴属于爬行类,它体表无羽毛,有鳞片或甲。啄木鸟、大山雀属于鸟类,它们体表有羽毛、卵生。虎、松鼠、金丝猴属于哺乳类,它们身体被毛、胎生、哺乳。通过填写表格,发展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通过拖动图片,进一步使学生学会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并且对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有所了解。拖动图片很有趣,但还要求讲出理由,这就使得学生既乐于参与,又更好的掌握了知识。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

四、分组对生物标本室里的脊椎动物进行分类请求:前段时间,我们学校的同学在打扫生物标本室的时候,不小心把里面的脊椎动物标本弄乱了。你能根据这些动物的特征重新分类整理吗?强调进标本室的注意事项:

1、标本繁多,各小组组员内要明确分工,分散记录。

2、标本不可触摸,只能观察。

小组讨论,明确分工。到标本室,观察标本,记录。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亲身体验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这种走出课堂,使学生与动物近距离接触的活动,既发展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探究能力,也是对学生热爱动物的一种情感教育,并且充分利用了学校资源。

五、表达和交流分类成果点评。小组汇总。交流。补充和纠正。检验学生的实践成果,使学生享受到实践的喜悦。

六、疑难解析

提问:鸭嘴兽、蝙蝠、白暨豚、穿山甲、海龟各属于哪类动物?为什么?辩论、得出结论。

答:鸭嘴兽、蝙蝠、白暨豚、穿山甲属于哺乳类;海龟属于爬行类。

使学生对脊椎动物的各类群有进一步的认识,学会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

第11篇:《生物入侵者》教学设计

生物入侵者

哈尔滨市116中学

张翠凌

一、教材分析:

《生物入侵者》介绍的是关于生物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可能对人类造成的危害的知识,是一篇事理说明文。通过展示一些生态环境问题,使学生在了解生态环境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关注身边生活的科学意识。由于本单元以“科学”为主题,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所以让学生在探索自然奥秘的过程中,要讲究科学精神,要有科学态度。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培养学生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引导他们学习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

二、学情分析:

说明文这种文体对初三的学生来说已经不陌生了,对于说明文的各种文体知识也基本上融会贯通了。《生物入侵者》这篇说明文虽然篇幅较长,但内容通俗易懂,只要能够认真通读几遍全文,就能把握全篇内容。因此要想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必须结合课外的知识,将课内外联系起来,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又不拘泥于文本,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

三、设计思路:

课文比较浅显易懂,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走进文本,又不拘泥于文本,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思路:首先运用情境式导语,通过多媒体展示云南滇池遭受“水葫芦”入侵前后的不同画面,给学生心灵上的震撼,使学生初步认识“生物入侵者”以及它们所带来的危害。然后通过阅读全文,初步感知什么是生物入侵者,并且理清全文作者的说明脉络。第三步骤是全文的重点突破阶段,针对

3、

4、5三个自然段我设计了“生物入侵者的危害”和“生物入侵者的入侵途径”两个研讨专题,让学生立足于文本并联系课外查找的相关资料展开讨论交流,并就这三个自然段解决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问题。最后,让学生就“如何防止生物入侵者的入侵”这一问题献计献策,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充分认识什么是生物入侵者,它给人们带来哪些危害,并通过理清文章基本脉络和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学会分析说明文。

过程与方法:运用多种朗读方法反复研读课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树立保护生态的意识,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精神。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文章内容,了解生物入侵者的危害和入侵途径。

指出说明方法并品析作用。

难点:让学生树立保护生态的意识,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精神。

3、教学方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本文教学中,我运用情境式导语,通过多媒体展示云南滇池遭受“水葫芦”入侵前后的不同画面,给学生心灵上的震撼,使学生初步认识“生物入侵者”以及它们所带来的危害。然后运用散读、精读、扫读等各种朗读方式、让学生走进文本,并以讨论的形式交流文本、走出文本,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4、学法指导:

课文比较浅显易懂,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走进文本,又不拘泥于文本,我让学生们回家以各种途径去查找有关生物入侵者的资料,并在第二天的语文课上展示,比一比看谁找得多还准确,这就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上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通过讨论交流大大丰富了他们的知识,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语:

请同学们欣赏几幅图片。(幻灯片显示出几幅优美的画面。)这是我国云南省著名的风景胜地——滇池,大家说美不美呀?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一下吗?(学生用一些优美的词语来形容画面,例如:山清水秀、旖旎多姿等。)现在的滇池变成什么样子了呢?(幻灯片显示滇池遭到破坏的图片。)你能再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一下吗?(学生答:破败不堪、惨不忍睹。)曾经清澈的湖水早已浑浊不堪,曾经宽阔的水面已经裸露出石头,水中68种鱼38种已不复存在,这一切不能不令人怵目惊心。是什么改变了滇池的面貌?原因是方方面面的,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有一种叫“水葫芦”的水生植物的入侵,它是一种生物入侵者。那么,什么是生物入侵者?生物入侵者又会带来哪些危害呢?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篇说明文《生物入侵者》,去认识它、了解它。

(二)检查预习:

读准下列加点的字的注音: 河蚌

扼制

附着

尽管

藩篱

归咎

蒲公英

疾病

混杂 .........(先指定一名同学读,然后一名同学领读,全班齐读。)

(三)初读课文

感知文本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文,思考两个问题:

1、什么是生物入侵者?

2、围绕生物入侵者作者依次从哪些方面进行了介绍? 提示:抓住语段中的关键句,筛选信息。 明确第一个问题:专家们把这种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成为“生物入侵者”。

教师追问:作者在第2自然段中明确指出蒲公英和山间溪水中的鱼虾不属于生物入侵者,它们也是从一个地区迁移到另外一个地区,它们为什么不属于生物入侵者?

学生答:它们是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条件下进行的。 教师进一步明确:由此可见,“非自然途径”是概念中最关键的词语。 明确第二个问题:第

1、2自然段介绍生物入侵者的概念,

3、4自然段介绍生物入侵者的危害,第5自然段介绍生物入侵者的入侵途径,

6、7自然段介绍学者对生物入侵者的态度,第8自然段介绍各国对生物入侵者采取的态度。

教师追问:文章从生物入侵者的概念介绍到对生物入侵者的措施属于哪种说明顺序?

学生答:逻辑顺序。

(四)专题研讨

充实文本

同学们真聪明,这么短的时间就初步把握了文章的内容。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希望同学们继续开动脑筋,争当科普小博士。

老师根据文章内容给大家准备了两个以供研讨的专题,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依据文本和自己搜集的资料任选一个专题,自由组合小组进行研讨。

1、“生物入侵者”的危害。

2、“生物入侵者”的入侵途径。

(请两名同学,一名同学读

3、4自然段,一名同学读第5自然段。教师明确讨论的要求:立足于文本,先研讨课内再交流课外。学生开始自由讨论。)

讨论后明确回答要求:回答时先说明选择的专题,先解决课内,在交流课外,其他小组可以补充。

明确:

“生物入侵者”的危害:斑贝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天牛破坏树木,红蚂蚁传播疾病,棕树蛇对被入侵地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构成极大威胁 → 学生交流课外查找的资料。

“生物入侵者”的入侵途径:日益繁荣的国际贸易使许多“生物入侵者”搭乘跨国贸易的“便车”达到偷渡目的 → 学生交流课外查找的资料。

老师也查找了一些有关“生物入侵者”的资料,与同学们一起交流。(放映幻灯片:图片并文字说明。)

植物杀手:薇甘菊

深圳西南海面上的内伶仃岛,往日浓阴蔽日、绿树摇曳,一派旖旎的风光,游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90年代,薇甘菊从东南亚传到我国,岛上长满了薇甘菊,它们如一张张巨网黑压压地笼罩在美丽的荔枝树、芭蕉树、相思树上,树木因为沐浴不到阳光而无声无息地死去,鲜花和绿草因为呼吸不到新鲜空气而枯萎,岛上的土地正蜕变成荒原。

南美水生植物:水葫芦

20世纪30年代,我国从南美引进水葫芦。人们把水葫芦用作猪饲料,并作为观赏和净化水质的植物推广种植。但水葫芦过多会覆盖水面,降低光线对水体的穿透能力,影响水底生物的生长,并增加水中二氧化碳的浓度,降低水产品的产量,因此有学者将之列为“世界十大害草”之一。

金合欢 在南非,金合欢的引进本来是用于植树造林,但却消耗了用于供应开普敦的地下水。

尼罗河鲈鱼

在非洲维多利亚湖,尼罗河鲈鱼的引进导致200多种地方鱼种的灭绝,是有记录以来最大的一次脊椎动物的灭绝。

克氏原螯虾: 克氏原螯虾常常混养在农作物(如水稻)田中。不需要人工孵化,一旦池塘投放了原种,可实现自我维持,收获后,不需要再投放原种。逃逸个体在堤坝上挖洞生存下来。它们能在临时性水体中生存,且食性广泛,建立种群的速度极快,易于扩散。对当地鱼类、甲壳类、水生植物极具威胁,破坏当地食物链;因其取食根系而直接对作物(尤其是水稻等水生、半水生作物)和天然植被有灾害性破坏;筑穴引起灌溉用水的流失及田地破坏;由于螯虾食性很杂,对鱼苗发花和1龄鱼种培育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并危害人工繁育的幼蚌。

飞机草

原产中美洲1934年在云南发现,现分布于我国台湾、广东、香港、澳门等地,危害多种植物和牧场。

蔗扁蛾(香蕉蛾)

原产非洲,1987年随巴西木进入广州,现传入我国10余个省、直辖市、威胁农作物、果树、名贵花卉等。

紫茎泽兰(解放草、破坏草)

原产中美州,现分布于我国云南、广西、贵州、四川、台湾,排挤本地植物;侵入经济林和农田;全株有毒,危害畜牧业等 。

空心莲子草 (水花生、喜旱莲子草)

原产南美洲,现几乎遍及我国黄河流域以南地区

豚草

为一种恶性杂草,原产北美洲,1935年发现于杭州,在我国见于东北、华北、华东和湖北

老师还搜集到了许多“生物入侵者”,例如:紫茎泽兰、毒麦 、互花米草 、凤眼莲、假高梁 、湿地松粉蚧 、强大小蠹 、美国白蛾 、非洲大蜗牛、福寿螺 、牛蛙 等。因为时间有限,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回家上网继续查找。

(五)研读方法

深入文本

课文的

3、

4、5自然段为我们介绍了“生物入侵者”的危害及入侵途径,层次清晰、生动准确,这和恰当的使用说明方法是分不开的。

这三个自然段主要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各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

(六)发表见解

献计献策 “生物入侵者”真是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危害,面对日益增多的生物入侵者,生物学和生态学界的一些学者持怎样的态度?请同学们快速扫读第7自然段,用笔勾画出表明学者态度的语句。

明确:一种是遵循物竞天择的法则,自然界的平衡最终会实现。另一种是人类要干预生物入侵者的入侵,决不能听之任之。

你同意哪种态度,为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面对来势汹汹的生物入侵者,难道人们真的就束手无策、坐以待毙吗?同学们有哪些好的办法?(学生自由发言:引进天敌、谨慎引种、严防严守、改造利用……)

教师小结:同学们的办法真是非常好,但其中也存在不足,“引进天敌”——在消灭了一种生物入侵者的同时会不会引来破坏力更大的新的生物入侵者,“谨慎引种”——树种对当地生态的破坏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看出来的,严防严守——难免会有疏漏,改造利用——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更行之有效的方法等着我们在座的每一名同学去探索。

(七)教师寄语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能唤起我们每一名同学保护环境、维持生态的意识。让我们努力学习,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用我们对科学的探索精神,将这一人类尚未解决的专题进行到底。 [教学反思]

国家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探究性阅读,即开放性、自主性、综合性阅读,它的阅读渠道不仅在课堂,也在课外,要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由学生进行自主加工整理,要求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方法进行综合运用才能完成阅读,对学生多方面的能力都是一种挑战。

根据课标这一要求,我在备《生物入侵者》这一课中设计了专题研讨这一教学环节,让学生立足文本,联系查阅资料,明确生物入侵者的危害和入侵途径。通过教学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说明这一方法的确存在可行性,学生喜欢、感兴趣,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将来的教学中我将继续采用这一方法。

虽然授课后收获不少,但其中也存在不足,例如,在整体感知环节中,我让学生利用文中关键句筛选信息,从而理清文章的内容,但后来才发现,直到学生疏通全文内容之后,我也没有提到这些内容是通过哪些句子概括出来的,说明我在教学过程中知识落实得不够,使我深深地认识到,教学生,不仅要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更要教给他们如何运用这一方法。

一节课的设计容易,要想做到每一节都像这样去设计就难了。因此,我要做一名探究型的教师,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做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 [点评] 这是一堂生动、活泼、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积极性的语文课。大家都知道说明文的教学由于说明性太强,教起来往往呆板、枯燥。而在张老师的这节课上,学生却表现出了积极参与的热情,真正做到了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有对科学产生了探索精神。下面我从三方面对这节课进行点评:

首先,这节课有着丰厚的知识含量。张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中,查阅了丰厚的资料,自己查,也让学生在课前查,这样在授课的过程中,老师的思想与学生的思想产生了碰撞,使学生在分析文本时有着丰厚的知识底蕴,老师在渗透文本时会更加清晰、透彻。

其次,在教学方式的设计上体现了教师的灵性。新教改强调学生的发散思维,要求老师在课堂之上要对知识进行拓展迁移。这堂课在专题研讨这一环节中,老师让学生立足于文本,先研讨课内知识,再交流课外查阅的资料,最后展示交流的成果,做到了既不脱离文本又向课外迁移延伸,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教学设计主次分明。张老师在设计的过程中,把教学重点确立在生物入侵者的危害以及入侵途径上,学生对此发表了大量的见解,对于其它方面的内容蜻蜓点水,在处理教材上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是值得每一位老师借鉴的。

香坊区教师进修学校

王蕾

第12篇:初二生物教学设计

初二生物教学设计

实验探究专题的复习

教材分析:

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生物学科学业考查的目标和要求包括三方面,即知识性目标要求、技能性目标要求和科学探究能力目标要求。其中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是:熟悉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能根据问题作出假设、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等。生物学科被列为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的考查科目。其中实验和探究部分并入有关的知识考查内容,约占20%。可见实验和探究在生物学教学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初二学生面临生物毕业考查,时间紧,学习任务重,很多学生对初一的知识已经遗忘了,而实验探究部分对学生来说更是一个难点,老师有必要帮学生归纳知识,并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探究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对照实验和模拟实验。

2、过程与方法:

熟悉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能根据问题作出假设、知道怎样提出问题、找出变量,区分实验组和对照组等。

让学生掌握常用的科学探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进一步培养学生合作分享的能力。

重点难点:掌握对照实验和模拟实验;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能根据探究课题作出假设、

找出变量,区分实验组和对照组。

教学方法:归纳法、比较法、收集和分析资料法、分组分享教学法。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实验探究的信息。

教师:课前收集若干个实验探究的信息;课前培训学生,指导小组长如何开展收集和整理资料。

教学过程:

一、课前小测(见学案)

二、确定目标,筹划策略

依据学案中“学习目标”,引领学生认定目标,在学生认定目标后提出要求、希望和必要的提示或鼓励。

三、分组分享活动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两年的学习中,哪一次实验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这个实验属于哪一类实验?为什么?请同学们用笔写下来,然后在小组内进行分享。(根据学生回答适时导入,点明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四、分组分享活动二

①先独立完成学案中的材料1,然后小组内分享,你是怎样找出变量以及实验组、对照组的?(提出问题,布置任务,培养学生团体合作的精神。)

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得出初步结论。可依据问题探究,进行有目的、有步骤的自主探究,疑难问题同组(或同桌)相互合作,必要时求得老师的帮助。

③适时交流成果。小组内进行交流分享。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总结出怎样找出变量以及实验组、对照组的规律,并依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进行点拨。

五、运用知识,实践创新

1、依据学案中材料2中问题的设置,进行知识的巩固与活学活用。

2、理清知识主干,构建知识网络,可根据新知识的主干,构建出适合自己思维特点的结构形式。教师依据学生的反馈及时释疑,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六、分组分享活动三(梳理思路,归纳方法):

你是怎样提出问题的?变量怎样找?怎样区分实验组和对照组?新课程的实施决不是教师给学生灌输知识、技能,而是学生驱动自己的学习动机机制、积极主动的构建知识的过程,这种构建是学生在自身的经验、信念和背景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与他人相互作用而实现的。所以,让学生通过同学间、师生间的学习体会和情感体验的交流,总结知识,体验学习方法,将所学知识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来增长自己的实践创新能力。

七、运用知识,实践创新:完成学案中的材料3中课堂反馈,让教师更好的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有针对性的进行查漏补缺。

八、分组分享活动五(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还想探究与这相关的哪些问题?

在课堂临近结束时,注重知识的发展延伸,让学生站在新的知识水平上重新思考“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想探究与之相关的哪些问题?”拓宽了学生探究的空间,激励学生进行课下的探究。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收获同时也带着新的问题离开课堂。

九、作业布置:完成复习资料中的实验探究内容。

板书设计:常见的实验探究方法:对照实验和模拟实验,重点针对对照实验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并能找出变量,区分实验组和对照组。

教学后记:

第13篇:生物入侵者教学设计

新课标教学网http://www.daodoc.com

19.《生物入侵者》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劫掠、栖息、藩篱、归咎”等词的读音及词义,理解“在劫难逃、五彩斑斓、束手无策、物竞天择、无动于衷”等词语的意思,并学会运用。

2.了解文中介绍的生态环境知识,了解生物入侵者的有关情况。 能力目标

1.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提高事理性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2.分析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

了解生物“污染”,增强防范意识,为建设家园、保护家园而努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难点:引导学生掌握事理性说明文的阅读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水葫芦”视频)引起学生对生物入侵者的感性认识。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

(1)① 读准下列词语

( ) ( ) ( ) ( ) ( ) 劫掠 栖息 藩蓠 归咎 五彩斑斓 .......②理解下列词语

在劫难逃 束手无策 物竞天择 无动于衷 2.四人小组讨论思考,整体感知

1)本文除了告诉我们什么叫生物入侵者,它还讲了哪些内容? 2)作者按什么思路来告诉我们这些内容的?

新课标教学网http://www.daodoc.com

新课标教学网http://www.daodoc.com 明确:1)主要内容:本文还讲了生物入侵带来的巨大危害、造成生物入侵增多的原因和途径、生物学和生态学界对“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态度以及目前世界各国对“生物入侵”采取的相应措施。

2)开篇:假设情境,引出话题,作出解释。第2-4段:具体写什么是生物入侵者及其危害。第5段:分析造成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和途径。 第6-7段;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对待生入侵者的不同态度。 第8段;目前世界各国都在采取相应措施。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逻辑顺序

三、文本探究

1)本文主要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 2)找出文中运用上述说明方法的相关语句并说明作用。

(四人学习小组合作,组内成员分工找一种说明方法的相关语句,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在班上交流)。

参考:(1)列数字:

① “十一种鸟类有九种被赶尽杀绝”------数字的变化说明生物入侵者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危害之大。

②“耗资数十亿美元”------说明生物入侵者对人类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

(补充强调:数字的运用,使语言十分准确,符合说明文的科学性特点。此外副词的恰当选用也增强了文章的准确性。如“仅”“就”等词。) (2)举例子:

① 举蒲公英等为例------说明生物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条件下进行的迁徙不会对原有的生态系统造成太大破坏。

② 斑贝、天牛、红蚂蚁等------说明生物入侵者给人类带来了巨大危害。 ③ 蔬菜、水果、宠物等------说明生物入侵是人为原因造成的。 (3)打比方:

① 课题“生物入侵者”就是一个比喻,形象生动地说明生物入侵是“移民”行为;生物入会对人类和自然造成危害。

②把斑贝比喻成“偷渡者”,形象生动地说明它是在人们不知不觉中登上北美大陆,并悄悄给人类造成危害的。

新课标教学网http://www.daodoc.com

新课标教学网http://www.daodoc.com (补充强调:生物入侵对大多数人来说比较陌生。作者采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语言更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趣味性,深入浅出,达到推广科普知识的目的。) c.为了使说明生动易懂,作者在词语和句子上还用了哪些技巧?

明确:(比喻、拟人等修辞)学生在文中圈划出具体词句,并具体分析他们的作用(可以换词语对比理解)。例如:“赶尽杀绝、啸聚山林、占领”等。

四、拓展迁移

五、质疑探究

1.各小组轮流提问题,在小组内共同讨论解决。不能得到圆满答复的,向老师提问。 2.教师分类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然后板示,全班同学共同讨论解决。 学生难以解答的问题可能有:

1)如何理解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

2)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

3)你知道还有哪些“生物入侵者”吗?你在生活中发现过生物入侵的现象吗?

教师点拨:1)生物种类的自然繁衍和迁移,是非常缓慢的,并受空间跨度的限制。但是如果这种迁移是由于人类的跨地域活动造成的,那造成的后果是不堪设想。所以在防止“生物入侵者”时,应充分考虑“人为干预”。

2)生物的自然存在和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那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某一地区的物种都是当地生物链的一环,经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形成一种平衡状态。如果由于人为的干预打破了这种平衡,等于破坏了生物链的平衡状态,就可能产生两种后果:一种是经过一个较长时期达到新的平衡状态;另一种就是产生“生物入侵者”,给当地生态和人类生活带来危害。

六、总结全文

通过本课学习,我们对“生物入侵”这一概念已不再陌生,扼制生物入侵将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怎样打赢这场战争,需要我们更加关注自然,关注科学,关注人类的发展。

七、作业:

进行社会调查,看看我们身边有没有生物入侵者,你又是怎样预防或根除生物入侵者的。写一份400—500字的调查小报告。

新课标教学网http://www.daodoc.com

第14篇:生物教学设计(3)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态系统

1.1知识目标

(1)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4)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5)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1.2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进一步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4)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3情感目标

(1)认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2)确立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3)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确立

既考虑到新课标的具体内容标准中要求“理解”的知识点,难度较大,又考虑到学生升入七年级以来进行的探究活动还不够多,因此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立为:(1)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2)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3)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4)通过“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进一步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考虑到学生往往对生产者的社会学概念和生物学概念的不同之处把握不到位,对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食物关系判断不准确,因此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确立为:

(1)理解生产者概念的内涵

(2)正确书写并分析食物链。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想想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农田,我们并不陌生。那影响水稻生长的有哪些生态因素?回顾上一小节内容:生态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然后再组织学生观察“想一想,议一议”看图,并相应的出示思考题。 (1)图中影响牧早生存的环境(非生物)因素有哪些? 意图:复习旧知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这些环境因素是怎样影响牧草生存的?

意图:分析实例来理解生态系统的内涵。并过度到“生态系统的组成”这一内容。 (3)用网罩起来的草几乎被蝗虫吃光了,而未加罩的生长的良好,这是什么原因呢?说明了什么呢?

意图:让学生充分的想象和理解并回答问题。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答题思路。二.引入新课

1.板书生态系统的概念。(学生倾听,并看书画出重点概念) 结合插图进行“资料分析”,找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并讨论它们之间的关系;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扮演动物、植物、细菌和非生物,并帮助学生寻找其中的关系。(板书生态系统的组成)并阐述各扮演的角色的作用。 2.食物链和食物网

进行“观察与思考”时,教师先讲清楚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再让学生尝试连接食物链,数图中食物链的条数,并写出所有的食物链;

做练习,发现自己处在食物网的最高位置。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把自己近一段时间所吃的食物连接成食物网,观察自己在食物网中的位置;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动物、植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弄清楚食物链的画法和规律,掌握技巧。注意食物链的最前端一定是生产者,关系只存在吃与被吃的关系,然后按箭头指向依次下去,直到最高的营养级别,而不能中途停止。一条食物链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

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尝试分析食物链中某种生物的增减会引发其他生物怎样的变化:分析时,运用动态的、联系的观点进行分析。例如,在“草→鼠→蛇→猫头鹰”这条食物链中,如果蛇的数量减少,食物链中那些生物数量会发生变化?联系实际并解答。从而引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不可能无限制的减少或者增多,但是这种自动调节能力也有一定的限度。进行“资料分析”,学生思考问题:比较出哪种生物体内有毒物质多,分析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的原因。说明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4.形成保护生态系统的意识

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情感,确立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环境的意识;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能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树立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环境的意识。

阅读并讲解关于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系统的实例,最终还是危及到我们人类自身,故使学生形成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意识。 三.巩固小结

小结:人类活动会通过食物链影响生态系统;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不应该随意把有毒物质排放到生态系统中! 出示巩固练习题;

小结反馈。学生做相关练习题。意图: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自我点评

本教学设计重视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倡导探究性学习,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全面贯彻落实了课程目标。“生态系统”这节内容中,概念、术语多,教学任务繁重。教者能依据新课标、教科书,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梳理了外显的知识目标,挖掘出了内隐的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了三维目标并围绕其展开教学,符合新课程理念和课改精神。引导学生进行了丰富的自主性探究学习。充分利用了教材中的插图、“观察与思考”“资料分析”等,引导学生进行丰富的自主性探究学习,鼓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进行自主探究,着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重视了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指导学生学习重点、难点知识时,如数食物链条数,书写食物链,分析食物链中某种生物的增减会引发其他生物怎样的变化等知识,能授学生以“渔”,使学生顺利地突破难点、掌握难点。

重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农田生态系统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探究我们自己在食物网中的位置”,加深了对“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理解和认识;并了解和阐述“关于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系统的实例”,引导学生列举发生在身边的实例并进行分析,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案例中“课件”“巩固练习”内容有所展现,将具有更好的实用性。

松阳中学

陈思

2013年9月22日

第15篇:生物多样性教学设计

《生物多样性》教学设计

高三年级 生物 郝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领会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列举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并能概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2、对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丰富和独特性有初步的认识

3、说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过程与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形成爱护生物的情感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1、生物多样性的三个方面内容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基因多样性 教学难点

1、生物多样性的三个方面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基因多样性。教学策略

多媒体演示„„引导启发„„对比分析归纳„„得出结论等多种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有关生物多样性三方面内容的视频或图片PPT。

2、学生准备:

(1)复习已学过的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的种类。 (2)生物的性状是基因控制的内容收集。 (3)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种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课

1.引起兴趣 播放《地球脉动Ⅱ片头2分钟预告》

2.情景引入

【教师】请问“生物的多样性”侧重于哪个字? 【学生】“多”字。

【教师】那自然界里的生物是怎样一个“多”法呢?有几个层次内容呢?“多”的意义何在?

【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感知生物多样性的内涵

二、合作探究

探究主题一

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设疑】

1、自然界生物的种类到底有多少种?

2、我国生物种类多样性又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学生四人一小组,先阅读资料,然后讨论资料上的思考题。

1、观看录像,从中收集到哪些信息?

2、认真阅读课本P90“资料分析”, 然后讨论资料上的思考题。 思考题:1) 表中生物类群从分类学上来说,又可以分为哪两类?

2) 表中我国已知生物类群哪种最多?哪种最少?

3) 为什么说我国是裸子植物的故乡?

4) 怎么计算表中我国生物类群总种数占世界的平均百分比?

5)在动物和植物中除上表所列出的类群外,还有哪些类群?除动物和植物外,你还知道哪些生物类群?

6)根据你的估计,你认为是否还有很多种生物没有被发现? 【归纳】我国生物种类多样性特点

1、鱼类、鸟类和哺乳类种数居世界____

2、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居世界____

3、裸子植物种居世界____被称“________”的故乡。

4、特有的珍稀动植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刚才我们了解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是什么因数决定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呢? 【学生】外界的环境。 【教师】内在的因素是什么呢? 【学生】基因

【教师】决定生物的多样性的外在因数是环境,内在因素是基因,下面我们就这两个问题分别进行讨论。

探究主题二

基因的多样性 【学生】

1、观看录像,你从中收集到哪些信息?

2、认真阅读课本P91美国大豆产量变化的事例和袁隆平通过杂交水稻品种的培育提高水稻产量的事例。分析案例并思考:两案例通过杂交提高产量的原因是什么?

3、阅读课本P92练习的第二题,小组讨论、交流小虎眼瞎的原因是什么?

(通过对以上事例的分析,明确同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的基因不同,进一步明确基因控制生物性状。通过对以上事例的介绍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护环境的意识。) 【教师】 在一定的区域内,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整体,便是生态系统。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及生物基因的多样性决定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合理过渡,概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探究主题三

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学生】

1、观看录像,思考地球上生态系统及我国生态系统分为哪些类型

2、认真阅读课本P92页的内容,分析生态系统之间及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间的关系,交流讨论。

3、列举事例,说明如何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三、达标测评

1、我国占世界首位的生物资源是(

A、裸子植物

B、被子植物

C、鸟类

D、爬行类

2、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利用(

)培育出高产的杂交稻新品种

A、染色体的多样性

B、基因的多样性

C、DNA的多样性

D、细胞的多样性

3、一个物种一旦灭绝,人类将永远失去(

A、一个营养级

B、一个基因库

C、一个生态系统

D、一个有益生物

4、生物的多样性包括(

)①基因的多样性

②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③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④动物行为的多样性 ⑤形态的多样性

A.① ② ③

B.① ② ④

C.② ③ ④

D.① ③ ⑤

5、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中,正确的(

A、生物的多样性就是指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B、生物的多样性一成不变

C、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

D、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是保护基因的多样性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共同认识了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的内容及生物多样性的意义,还有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内容的关系。

请同学们到大自然中去,做个有心人,继续关注生物,关注自然。

五、设计反思

1、确定教学目标是上好课的基础。

本节课的内容看似简单,内容宽泛,实际是各部分的关系复杂、内涵深刻。确定教学内容和目标是首要任务,我花了大量的时间,用来阅读新课标、课本和各种资料,确定了教学内容的三条线:一是确定以生物多样性为知识线;二是培养学生的资料分析为能力线;三是热爱自然、热爱生物的情感线,以及知识的创新点。

2、构建教学结构是上好课的支柱。

本节课由三大内容组成,在设计时,注意了知识上的重难点的合理安排,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合理安排,还注重了学生课堂上的心理反应,这是整个教学过程流畅的根本保证。

3、细化教学内容是上好课的前提。

本节课对每一个内容都做到了精心的设计,大到问题的提出,小到每一句话,并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都做了设计。

4、多媒体课件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将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的内容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

第16篇:《生物入侵者》教学设计

《生物入侵者》教学设计

龙山初中张举

教学目标:

1、积累重要词语

2、了解说明内容

3、理清说明顺序

4、掌握说明方法

重点难点:

目标

1、

2、

3、4都是重点,目标3又是难点。

教具准备:

投影仪、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学习目标

1、解题:人类才会有侵略行为,生物的“入侵”在文中是什么意思呢?

2、幻灯片展示文中提到的几种“生物入侵者”。(幻灯片)

3、学生齐读学习目标。(幻灯片)

二、预习交流

请两位小组代表展示小组采集的重要词语,并讲解部分词语的重要之处,其他小组的同学补充、纠正。教师强调如下词语:

始料不及为所欲为啸聚山林五彩斑斓归咎

三、预习展示

1、幻灯片出示展示活动:简说内容——梳理顺序——掌握方法(幻灯片)

2、展示活动一:简说内容(幻灯片)

①预习指导:说明文有一个特点,它往往会在段落中安排一个句子,用来概括这个段落的内容,这样的句子便是中心句,找到了中心句也就抓住了说明文的主要内容。极少数段落虽然没有中心句,但是根据段落的层次变化,读者也能用自己的语言提炼出中心句。(幻灯片)

②预习: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或提炼关键句。

③展示:小组讨论交流所找的关键句,请一位小组代表联读关键句,其他小组的同学评论、补充。

④反馈小结:学生续说句子“课文依次介绍了„„”(此处力争引发竞赛:看谁说得更简练!)教师小结“课文依次介绍了生物入侵的现象、危害、原因,以及人类的态度和对策”。(幻灯片)

3、展示活动二:梳理顺序(幻灯片)

①预习指导:写介绍科学道理的说明文,一定要按照人的认识规律 1

和思维规律来安排内容的先后,这就是逻辑顺序。(幻灯片)

②预习:学生跳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行文思路。学生小组讨论问题“课文的第

3、4段能否与第

5、6段调换位置”。

③展示:请两位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的同学评论、补充。

④反馈小结:教师发表看法“课文先引出问题,接着摆出危害,再探讨原因,最后讨论对策,这种思路体现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是一种逻辑顺序,不可调换。”(幻灯片)

2、展示活动三:掌握方法(幻灯片)

①预习指导:学生回顾常用的说明方法。

②预习:学生小组合作找出文中有代表性的说明方法,并试着说出这些说明方法的作用。

③展示:各小组选派代表发言,学生点评、补充,教师引导学生读出打比方的生动和幽默,读出数字的强调语气,读出例子的说服力。(此处的读,要把关键句和体现说明方法的句子连起来读,力争读出精彩)

④反馈小结:举例子使观点更具说服力,列数字有强调作用,打比方使说明更加生动形象。(板书)

四、课堂总结

让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结合学生的发言总结。

●提取关键句是把握说明文内容的一种重要方法。

●介绍科学道理的说明文要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安排内容的先后,也就是按照逻辑顺序行文。

●恰当的说明方法能够使要说明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清楚明白、有说服力。

板书设计

生物入侵者 梅涛

举例子→有说服力

列数字→强调作用

打比方→生动形象

预习提示:

1、认真地把课文读4遍。

2、采集文中的重要词语,包括:需要注音的词语、意思生疏的词语以及自己喜爱的词语。

3、简要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4、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生物入侵者”的?

5、试着找出课文使用的说明方法。

第17篇:生物特征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生物的特征》教学设计

榆树市第二实验中学期 陈丽红

第一节 生物的特征

教学目标:

1.学会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教学活动,逐渐培养学生观察、口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使学生成为既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又能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的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难点: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现象的分析和归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方法:侧重于“观察→讨论→归纳”式教学。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1.活体生物如:盆载的植物体1-2种;

2.动物标本1-2件;

3.珊瑚;小机器人;有关的投影片等。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展示盆栽植物和一个小机器人,说明它们的根本不同在哪里?

盆栽植物是生物。说明生物与非生物是有区别的。生物具有区别非生物的本质特征。

引导学生根据书上提供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和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说明生物的特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抽题讨论(如果学生人多可两组一题)小组选出组长、记录员、发言人。小组研究讨论结束后,可研究讨论其他组的题。待各组完成后,各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最后可以安排本小组同学补充发言,而后其他小组同学再发言补充(教师除了组织学生的活动,可以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参与他们的讨论和研究)。

下面是讨论的大致内容: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物质

(1)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自己制造有机物,并为动物提供了食物;

(2)寄生植物获取别的生物体中的有机物。如猪笼草、菟丝子、食人树等;

(3)动物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现成的有机物。如猫抓鼠吃;青蛙抓虫吃;狗吃肉;羊吃草等;

(4)细菌、真菌等分解枯枝落叶朽木动物的尸体粪便等有机物。任何生物的生存都需要营养物质。

2.生物需要呼吸

(1)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提供,植物的各项生理活动所需要的能量都是由呼吸作用提供的。

(2)人从出生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不能停止的是呼吸。成人呼吸频率16-18/每分钟。

(3)鱼生活在水中需要大量滤水从水中摄取氧气。

(4)鲸每15-20分钟就要从水中冒出呼吸一次。

(5)水生的爬行动物有专门适应水中进行气体交换的结构,如海龟它的肺能贮藏空气,

它的泄殖腔内有肛门囊,囊壁富有血管,可在水中呼吸。鳖喉部有粘膜形成绒毛突起,其上毛细血管丰富,水中气体可由此进入,可以10小时在水中不出来。

(6)水生植物有气道如藕的茎中有气道;水稻的茎杆是中空的可通气。

3.生物体都能繁殖后代

(1)许多植物能够产生种子。用种子繁殖后代。

(2)有些植物能产生秧子如白薯、草莓;小麦、水稻能分蘖;

(3)白薯、土豆能出芽。

(4)藻类、苔藓、蕨类能产生孢子,用孢子繁殖后代。

(5)细菌、草履虫等生物通过分裂生殖,产生新个体。

(6)许多动物通过产崽繁殖后代。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1)植物缺水会发蔫;水多了会涝。

(2)施肥少了长不好;施肥多了会烧苗。

(3)含羞草受到外界刺激会做出反应;捕虫植物有特殊的捕虫作用。

(4)植物有向光性、向水性、向肥性等。

(5)动物会捕捉食物逃避敌害等。

5.生物能将身体内产生的废物排出

(1)植物能够通过落叶带走一部分废物。

(2)人可以通过出汗、呼出气体和排尿等将废物排出体外。

6.生物能生长

(1)植物能由一粒种子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2)小鸟由卵孵出长成大鸟。小孩能够长成一个大人等。

7.生物还会生病、衰老、死亡

(1)植物有生有死,植物会生病。

(2)动物有生有死,动物也会生病。

8.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等等。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能说一说什么是生物吗?(根据生物的特征说) 教师:我们讨论了这么多生命现象,大家一定能够利用这些生物特征去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生物了吧。现在我们来做一下课后练习。

学生:讨论后回答。

珊瑚虫是生物,因为只有它具备了生物的特征,具有生命。而钟乳石和珊瑚是没有生命特征的,机器人也没有。

教师:回答得非常好。学完这节课后你们知道什么是生命了吧?知道怎样区分生物和非生物吗?

学生:生物体有共同的特征:需要营养,需要呼吸,进行新陈代谢,可以生长和繁殖,还有一定的寿命„„

今天我们认识到这么多的生命现象。体会到观察对我们是多么的重要。认真的、全面的、实事求是的观察和记录为科学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引导我们做出正确的判断。热烈的讨论可以拓展我们的思路,激发我们的灵感,让你迸出思想的火花。积极的归纳总结让我们得到了正确的结论,使我们的知识系统化。今天我们每一位同学都或多或少地体验了科学探究的乐趣。希望每一位同学都积极的参与。用我们自然界中最聪慧的大脑学会学习,探索生物无穷无尽的奥秘。

第18篇:生物教学设计要求

吉林省高中生物学科教学案例评审注意事项

一、基本要求

1.参评课堂教学案例(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学叙事),是作者已在实际教学中完成的教学案例。

2.课题限定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 “具体内容(标准)”或“活动建议”中列出的内容。(包括实验或基于实验的探究或调查、制作等活动)。

3.教学案例应重点阐述本人在开展本内容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采取了哪些办法解决困难;开展本内容教学的成功经验,尤其是创新之处。在阐述本内容教学过程时,既注意体现教师在课上所发挥的指导作用,又注意反映学生参与的状况。

二、内容及格式要求

教学案例总字数限4000字以内。一般应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其内容和格式要求如下。 1.标题:课题名称(通用格式为“*****的教学案例”)。标题小三号、黑体。标题和正文应在同一页面,请勿将标题单列一页。

2.署名:题目之下写作者姓名、单位(应写明所在省市)、邮政编码、联系电话、eamil等信息。本部分五号宋体。

3.教学指导思想(或教学思路):简要说明本实验教学的指导思想、理论依据和教学特色。

4.教学分析:可重点分析本内容的教学重点、难点,需要采用什么策略落实重点、突破难点。

5.教学目标:用具体、明确、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动词,描述学生完成本内容课应达成的教学目标;目标应恰当、可行。(按着《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的教学目标排序:知识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力目标)。注意不能有“培养„„,使„„”这样的用词。因为这是以教师的角度“我让你做什么”,应当是“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在教学活动中观察到学生的学习成长及教师的教学设计实施效果。”

6.教学准备:简要阐述开展本内容教学需要提前做好的准备工作。

7.教学过程:这是教学案例的主体部分。本部分需要体现完整的教学过程,应重点阐述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的办法,并反映本人在本教学中的创新之处。建议采用表格形式,分栏列出“教学步骤”(或“教学内容”)“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教学意图”等项。文字应简明扼要,无需将教师的每句话都列出。

8.问题研讨(或反思总结):提出2~3个与本内容相关的、值得反思和讨论的问题;或者对本内容教学做反思、总结,提炼经验。

1 文中字体、字号除已注明的外,均为标题小四号、黑体,正文五号、宋体。页面为A4电脑默认的形式。电子稿请保存为Word 2003及以下版本。

每节课堂教学案例电子稿在2014年10月8日前发至shenyan05@126.com的信箱。过时不候。请大家珍惜和准时。

第19篇:初二生物教学设计

初二生物教学设计

初二生物教学设计 课题:实验探究专题的复习

建安中学

吴艳红

2008.6.13 教材分析:

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生物学科学业考查的目标和要求包括三方面,即知识性目标要求、技能性目标要求和科学探究能力目标要求。其中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是:熟悉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能根据问题作出假设、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等。

根据《关于印发佛山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与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佛教考〔2007〕9号)的精神,生物学科被列为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的考查科目。其中实验和探究部分并入有关的知识考查内容,约占20%。可见实验和探究在生物学教学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初二学生面临生物毕业考查,时间紧,学习任务重,很多学生对初一的知识已经遗忘了,而实验探究部分对学生来说更是一个难点,老师有必要帮学生归纳知识,并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探究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对照实验和模拟实验。

2、过程与方法:

◎熟悉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能根据问题作出假设、知道怎样提出问题、找出变量,区分实验组和对照组等。 ◎让学生掌握常用的科学探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进一步培养学生合作分享的能力。

重点难点:掌握对照实验和模拟实验;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能根据探究课题作出假设、找出变量,区分实验组和对照组。

教学方法:归纳法、比较法、收集和分析资料法、分组分享教学法。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实验探究的信息。

教师:课前收集若干个实验探究的信息;课前培训学生,指导小组长如何开展收集和整理资料。 教学过程:

一、课前小测(见学案)

二、确定目标,筹划策略

依据学案中“学习目标”,引领学生认定目标,在学生认定目标后提出要求、希望和必要的提示或鼓励。 【教学目标宛如路标为教学指明了方向,是教学的起点与落点,而教学过程的实质是以教学目标为指导分步达成教学要求的基本方式和多元互动过程,故教学目标的确定要根据教材特点、《课程标准》、学生实际,其中,立足学生实际是关键,把学习目标定在学生的认知最近发展区内,激励学生跳起来摘取学习成功的桂冠;要注意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不可割裂。】

三、分组分享活动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两年的学习中,哪一次实验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这个实验属于哪一类实验?为什么?请同学们用笔写下来,然后在小组内进行分享。(根据学生回答适时导入,点明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创设源于学生生活的学习情境、源于学生心理需求的学习情境、源于学生的经验而又高于学生的简单经验的学习情境,而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情境,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内在学习动机,促进学习的有效性。正是通过特定的情境,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并构建自己学习的目标。】

四、分组分享活动二

①先独立完成学案中的材料1,然后小组内分享,你是怎样找出变量以及实验组、对照组的?(提出问题,布置任务,培养学生团体合作的精神。)

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得出初步结论。可依据问题探究,进行有目的、有步骤的自主探究,疑难问题同组(或同桌)相互合作,必要时求得老师的帮助。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要让学生在尽最大学力能够达到的区域内学习。如果超出最近发展区,教师应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调整。在探究中,教师创造探究条件,关注学情发展,不能把开放式搞成放羊式;学生能做的事,教师决不越俎代庖;但也不要回避必要的讲解,该讲解的就要讲透,该探究的就要探究充分;要巧妙处理突发事件,把学生的自由发展调控在课标要求的范围内。】

③适时交流成果。小组内进行交流分享。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总结出怎样找出变量以及实验组、对照组的规律,并依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进行点拨。

【学会分享和合作是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之一,教师必须创设一个互动平台,让学生在探究中形成的不完善的观点和看法,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得到补充和提高,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评析,激起主体与主导之间的思维共鸣,使个体从不同侧面实现自我完善。】

五、运用知识,实践创新

1、依据学案中材料2中问题的设置,进行知识的巩固与活学活用。

2、理清知识主干,构建知识网络,可根据新知识的主干,构建出适合自己思维特点的结构形式。教师依据学生的反馈及时释疑,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六、分组分享活动三(梳理思路,归纳方法):

你是怎样提出问题的?变量怎样找?怎样区分实验组和对照组?【新课程的实施决不是教师给学生灌输知识、技能,而是学生驱动自己的学习动机机制、积极主动的构建知识的过程,这种构建是学生在自身的经验、信念和背景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与他人相互作用而实现的。所以,让学生通过同学间、师生间的学习体会和情感体验的交流,总结知识,体验学习方法,将所学知识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来增长自己的实践创新能力。】

七、运用知识,实践创新:完成学案中的材料3中课堂反馈,让教师更好的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有针对性的进行查漏补缺。

八、分组分享活动五(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还想探究与这相关的哪些问题?

【在课堂临近结束时,注重知识的发展延伸,让学生站在新的知识水平上重新思考“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想探究与之相关的哪些问题?”拓宽了学生探究的空间,激励学生进行课下的探究。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收获同时也带着新的问题离开课堂。】

九、作业布置:完成复习资料中的实验探究内容。板书设计:常见的实验探究方法:对照实验和模拟实验,重点针对对照实验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并能找出变量,区分实验组和对照组。 教学后记:

第20篇:调查校园内生物的种类教学设计 [优秀]

调查校园内生物的种类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属教材新增的内容,旨在通过调查,认识我们身边的生物,进一步了解生物有别于非生物的共同特征。在学习方法上,从宏观到微观,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学习,而调查是科学探究的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对身边生物的调查,力求使学生认识并掌握调查的一般方法,使之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便于后续探究活动的进行。

初一学生对生物的了解有一定基础,但对生物种类的识别及科学的调查方法缺少一定的经验,本节内容也是对学生掌握科学调查方法的一次指导与训练。 学生分析

初一学生具有小学自然常识的知识基础,又对生物的特征有的了解,所以由 介绍图片中的生物特点作基础,在学校中观察到的生物作引子引出小科学家的身份,近而引出课题。又因初一学生对观察有一定的了解,但步骤不清,所以通过学生的分析及教师引导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自己去归纳出步骤,达到本次活动的目地。

教学目标 :

①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并将你所知道的生物进行归类。 ②尝试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

③初步培养学生的调查能力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④通过本课的学习引起学生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加强保护生物资源的意识。

难点和重点

重点:①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②初步培养学生的调查能力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难点:①试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状态。

②能引起学生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注意保护生物资源。

课前准备

1、准备调查表格,确定调查路线

2、生物图片

3、把观察的区域分块

教学过程

附:第一节《 调查校园内生物的种类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新课标精神的指引下,而开展一系列活动的。在此活动中我有以下感受:

1 .学生珍惜这次校本课学习机会,表现得很认真。课前,我还担心学生一走出教室,就会乱了阵脚。而实际并不这样,因他们有过实践活动的经历,也有一定的实践能力、组织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基础,所以虽走出教室,但每个人都清楚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2 .学生对学习生物产生浓厚兴趣。生物学对于学生来说,还是一个未知世界。他们会以怎样的态度来学习? 是积极进取还是消极等待,对于学好这门课至关重要。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这次调查,学生发现了许多有趣的问题,这些可以激发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去探索。

3 .学生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快乐学习。阳光、微风还有新鲜的空气,又没有应付考试的压力,心理上没有丝毫负担。这种身心俱佳状态是快乐学习的基础。再加上调查的对象,是每天朝夕相处的植物,现在以观察、研究者的身份站在它们面前,怎不兴奋。

4 .开阔眼界,又多一条获取知识的途径。学生不但学到了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更主要的是找到了通向知识宝库的一条途径,那就是科学地观察身边生物:能观察它的形态,能注意到它们一年四季有何变化,能观察它们的生长过程。以后再去植物园、动物园或远足旅游时,看到各样生物就会驻足观察和思考了,而不再是匆匆而过,视而不见了。

5 .物我合一,净化心灵。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曾说, “ 一朵微小的花对于我,可以唤起不能用眼泪表达出的那样深的心思。 ” 学生虽然不及诗人深遂的心思、敏锐的观察力。但与天地花草树木昆虫融合在一起时,心也会随着大自然的脉搏一起跳动。

郑州市第六十八中学 张征

优秀生物教学设计
《优秀生物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