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一堂课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5-20 08:32:36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一堂课的教学设计

一堂课的教学设计(说课稿),一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简析教材

教材是进行教学的评判凭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教师要吃透教材、简析教材内容、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

①教材内容部分要求说明讲稿内容的科目、册数,所在单元或章节;②教学内容是什么?包含哪些知识点;③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前后的联系;④教学大纲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是什么;⑤教学目标的确定,一般从知识目标、智能目标、德育目标几个方面来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的确定,教学重点是教材中起决定作用的内容,它的确定要遵循大纲、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教学的难点是学生学习时困难所在,它是依据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而定。

二、阐述教法

教师在熟悉教材的前提下,怎样运用教材,引导学生搞 好学习,这是教法问题。教学得法往往是事半功倍。在撰写说课稿时应简要地说明:①教法的总体构造及依据;②具体采用了哪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理由;③所用的教具、学具。教学实践证明,一堂课根据教材特点选用几种不同才教法结合使用,可增强教学效果。

三、指导学法

学法包括“学习方法的选择”、“学习方法的指导”、“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在拟定时应突出地说明:①学法指导的重点及依据;②学法指导的具体安排及实施途径;③教给学生哪些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概说教学程序

这部分内容实际就是课堂教学设计,但要与流水账式的条款罗列区别开,既要有具体步骤安排,又要把针对性的理论依据阐述融会其中。

拟定时应科学地阐述:①课前预习准备情况;②完整的教学程序(主要是:怎样铺垫、如何导入、新课怎 样进行、练习设计安排、如何小结、时间如何支配、如何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加大课堂的密度、强化认知效果);③扼要说明作业布置和板书设计;④教学过程中双边活动的组织及调控反馈措施;⑤教学方法、教学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学法指导的落实;⑥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及各项教学目的的实现。

在撰写时应重点讲清楚每个环节安排的基本思路及其理论依据,还要做到前后呼应,使前三个方面内容落实到实处。

五、教学效果分析

对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深广度的估计,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状况的估计。

说课活动分课前说课和课后说课两种形式,不沦是刘前说课还是课后说课上述内容必须阐述清楚。课前说课还应说疑点,说明在备课中自己拿不准的疑点,求教于其他教师。课后说课还应包括“学生学得怎样”的教学效果评估。

撰写说课稿不必拘泥于固定、呆板的模式。可以分块写清,按部分阐述;可以按照整体构思融为一体,综合论述。另外,在语言表述上,既要把问题论述清楚,又切忌过长,避免陈词滥调,泛泛而谈,力求言简意骇,文词准确,语言针对性强。要做到这些,并非易事,还需要认真学习,深入研究,多下苦功。

必修1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教学设计(说课稿)

山东省茌平县实验高中 刘秀珍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第三单元是以英、法、美、德四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为主线,展示了近代西方政治文明发展的进程。本节是本单元第一课,本课从光荣革命和议会权力的确立、责任制内阁的形成三个方面来阐述,实际也就是讲的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到发展的过程。要求让学生从中体会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含义、特点和作用,认识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是历史的巨大进步。

2.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3.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光荣革命的基本史实;《权利法案》制定的基本史实;责任制内阁的形成;内阁的构成及作用。

2.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含义、特点及作用。

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提高学生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2.通过探究体验的练习,培养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

3.通过探究合作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德育目标:

1.通过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过程,使学生认识民主与专制斗争的复杂性和曲折性;

2.通过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形成的学习,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使学生能够历史的、客观的看待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和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注意吸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

3.通过探究合作的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及其特点的分析、理解和把握。

依据:本节内容主要围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而展开,所以确立过程肯定是重点;同时本单元讲的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要求学生理解欧美代议制的特点,从而认识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是历史的巨大进步。

难点:对君主立宪制概念和特点的理解,及君主、议会、内阁的关系及各自的作用。

依据:学生在初中对近代英国史的了解侧重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过程及意义,而对《权利法案》的颁布、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和内阁制的形成等内容了解明显不够。对当今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认识也只是基于时事的感性认识层次

二、说学情

特点:高一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 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

不足:历史知识的储备不充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

对策:加强学生历史综合素质的培养。

设计理念:创建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说学法

阅读思考、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注重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

四、说教法

整体而言,本课教学我采用的是“探究式教学方法”,包括:提问法、讨论法、材料引导法、多媒体演示法等,这样既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参与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能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

五、教学思路

对于本节内容的学习,我通过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对知识进行了重新整合,把它分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含义、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形成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作用四个模块,全部围绕英国君主立宪制来学习, 同时按详、略、详、略的规律来安排本节内容的教学,注意做到详略得当,由浅入深,重点突出; 同时注意紧扣时政吸引学生兴趣;注重“论从史出” ,通过材料或学生对历史的感知得出结论。

六、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由两“布”交接班的图片、材料引出学生对英国政体的总体印象,导入课题。

当今英国的政治制度是什么? 什么是君主立宪?在它之前又是什么?

现代英国的政府机构是怎样的?

2.问题探究

分四个模块整体把握教材。在学习过程中穿插练习。

探究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含义是什么?

分组讨论:

伊丽莎白女王二世──你是怎样当上国王的?你有哪些权利?

布莱尔首相──介绍你是如何当选的?你有哪些权利?

含义:(资本主义国家)以世袭的君主为国家元首,君主权力按宪法规定受到一定限制的政权组织形式。

君主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但是没有实权。政府和内阁首相是国家政治生活的决策者和领导者。

探究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是什么?

展示:英国国家政权结构示意图

(1)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

(2)以议会和责任内阁为核心,权力中心在议会,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

(3)君主保留,但国王只作为国家的象征,“统而不治”。

探究三:英国君主立宪制是怎样形成的呢?

图示形成过程。

探究四:英国君主立宪制有哪些作用?

出示材料。

3.课堂小结

再次从整体把握教材:用本科知识结构示意图

4.知识延伸

巩固课堂新知,并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选用摘自旅游世界网、中国广播网、语文天地网的三段材料,设计问题。

材料一 英国的国家元首和理论上国家权力的最高拥有者是英国君主,目前为伊丽莎白二世。实际上女王只拥有象征性的地位,其权力的形式受到惯例和民意的约束,但是君主基本上还是可以行使三个重要的权利:被咨询的权利、提供意见的权利和警告的权利;一个君主在位的时间越长,经验与学识越丰富,他的意见就越会受到内阁和首相本人的重视,而这种君主和内阁之间的交流是在每周的例行的秘密会议中进行的;事实上在英国,拥有最高政治权力的人是内阁首相。

──摘自旅游世界网

材料二 中广网伦敦5月11日消息:正在英国进行正式访问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0日下午同英国首相布莱尔举行会谈,就中英关系和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交换了意见。温家宝说,中英关系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并面临进一步发展的良好机遇。半年多来,双方成立的双边关系互动小组的工作卓有成效,提出了发展今后关系的具体设想和重点领域。会谈后发表的《中英联合声明》,将两国关系确定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这将成为中英关系的一个新起点。

──摘自中国广播网

材料三 今天,英国首相的集权趋势还在加强。他不仅可以决定内阁组成的名单,而且还控制着内阁活动的各个方面;内阁的决定多半不是通过表决来作出,而是以首相的意见为转移;所有的内阁大臣都要服从首相的意志,,对首相负责;同首相产生分歧矛盾的大臣,除了辞职,别无他途。而名居高位的英国国王,只不过置身首相之后,代他履行批准手续而已。如此权限决定了其无所作为的方式。

──摘自语文天地网

(1)材料一中涉及到了英国国王的哪些权利?国王在国家政权中具有什么样的作用?

(2)材料二中集中体现了英国首相的哪一方面的权力?除这种权力外他还有一些什么样的权力呢?

(3)材料三体现了一个什么样的趋势?随着这种趋势的增强,会导致英王的消失吗?

5.课外探究:拓宽知识外延,引入下节课的学习。

课外探究一:17世纪中英制度对比

(1)正当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的时候,中国处在什么历史时期?采用什么政治体制?

(2)不同的政体对它们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课外探究二: 当今英美两国政治制度的比较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对美国总统罗斯福说:“总统先生,人们关心的是你在何种程度上不经国会批准而能采取行动,而你不必为内阁所困扰。而另外一方面,我从不为内阁所困扰,但我事事都得与我的内阁商量并获得内阁的支持。”

英美两国一贯关系密切,文化和传统上更是同根同源,但在政治制度上却有许多相异之处,预习第2课,试以 “英美政治制度之比较”为题试以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七、教学总结

1.本节内容学生活动很多,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但在时间上要注意安排紧凑。

2.本节课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教学,但“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是否万能?从本课教学实践来看这种教学方法对于智力好、主动性强的学生很适用,但对于那些智力一般,善于模仿思维的学生来讲,效果可能并不突出,有时还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对于这种情况,如何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活动中来,这是值得我们教者深思的问题。

3.针对文综考试的大形势,教学过程中如何贯穿政史的结合,将政治的政体的学习与历史结合起来也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http://www.daodoc.com/gzls/jszx/kb/ls1bx/jxsj/

推荐第2篇:《难忘的一堂课》教学设计

《难忘的一堂课》教学设计

上传: 吴方辉

更新时间:2012-5-28 20:00:28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学会抓住事物的精彩部分,并把它们说出来,写下来。 教具准备:小黑板、小刀六把、苹果六个 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 出示小黑板(一个学生的作文)

“今天晚上,爸爸妈妈不在家。家里只剩下我一个人。我很害怕,外面在打雷,刮着风。我害怕极了。我关掉电视,一个人躲进被窝,多可怕的夜晚„„” 师:看了这样一段话,大家觉得作者写得怎么样? 生:不好! 师:为什么?

生:他总是在说害怕,但我一点也不觉得害怕„„ 生:他没有把为什么害怕写出来„„

师:按照我们的生活经验,这样的一个夜晚,你会害怕吗? 生:会! 师:为什么?

生:“四周围黑洞洞的,就像是在电影恐怖片里。”“打雷的声音和闪电可怕,如果被打到,那可完了。”“风吹的声音可怕,树摇的影子,鬼哭狼嚎似的,真可怕可怕。”“如果停了电,更可怕。”„„

师:很好,这样的经历,老师也有过,确实可怕。那么我们能不能把这位同学的作文,修改一下,让人看了产生共鸣呢?

师生共同修改,改后作文如下:

“今天,爸爸妈妈不在家。家里只剩下我一个人。天渐渐暗下来了,屋外黑洞洞的。一会儿竟刮起大风来,风吹着外面的树木,发鬼哭狼嚎般地声音,我的心呯呯直跳。突然,一道闪电划破长空,把夜晚照得如白天一般,紧接着“轰”地一声,震耳欲聋,我的心差点就跳出来了。我赶紧关掉电视,万一雷打到我头上来,那可就惨了。我躲到床上,用被子蒙住头,一动也不敢动。后来,实在憋不住了,我探出头来,又道闪电划过,我发现窗外有一个黑影在摇动,哇„„有鬼呀!我壮着胆仔细一看,原来是树被风得摇摇摆摆的。我赶紧把头又缩进被子里面„„唉,多么可怕呀!”

师:比较一下两段文章,大家知道,经过修改后,为什么觉得好多了吗?因为,我们抓住了“可怕”这个词,并且知道,引起大家“可怕”的原因不是我们自己,而是当时的环境,如果我们把当时的环境详细地描述下来,不用我们说“可怕”,读者自然就能够体会当时的“可怕”了

二、活动:

活动一:削苹果六个苹果,六把小刀,每个小组请两个代表参加削苹果大赛。看谁削得快又削得好。 因为平时削苹果的经验不同,所以每个人削苹果的方法,动作,神态各不同,削出来的苹果也不同,女孩子削得慢些,但是削得很圆;男孩子削得快,但剩下的苹果又小又丑,大片的果肉都被连皮削掉。场下的同学也没有闲着,不停地为场上的同学加没,有几个小家伙坐不住了,甚至站到凳子上喊加油了。 师:刚才的比赛,大家觉得怎么样? 生:好玩、有趣、精彩„„ 师:怎么好玩、有趣、精彩的呢? 生:王波的动作最好看!像砍柴一样„„

师:嗯,比喻得非常贴切,还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 生:大刀阔斧,斧砍刀劈„„

师:所以大家看,王波同学削的苹果也最有特点! 举起王波的苹果,生大笑。

师:谁能用几个词来形容一下这个苹果。

生:丑八怪、瘦骨嶙峋、惨不忍睹、面目全非、棱角分明、可怜„„ 师:嗯,不错,很准确。特别是“可怜”这个词,还能够表达大家的心理。 师:还有什么精彩的地方吗? 生:余斯琪削得最好。

生:她削的苹果又大又圆,没有浪费一点。 生:她削的苹果皮都连在一起,像一条带子„„

师:其实我觉得各组的啦啦队都表现得不错。你看有几个同学都爬到桌子上了,还有二组的啦啦队最卖力了,加油声叫得最响„„

活动二:吃苹果,每组请两个同学(一男一女)上来,把刚才各组削的苹果吃掉。

在我一声令下,同学们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女生比较害羞,小口小口地吃,男生却顾不了那么多,风卷残云般,一下吃光了。比赛结束,还没等我开口,学生就说开了。

“余子鸣吃得最有趣了,嘴里全塞满了,胀得鼓鼓的,动都动不了了,苹果汗都从嘴角流出来了。” “老师,刚才张晨吃的时候一笑,全喷出来了,连鼻涕都出来了,哈哈哈!” “龙萍萍一小口一小口地吃,像鸡啄米一样。”

“李军一口下去,连苹果籽都全吃下去了,没有吐出来!”

师:啊,大家观察得非常仔细,说得也非常好。一些有趣的画面相信都存在大家的脑子里面了。下节课我们可要把这一堂课的有趣的事情记下来了。 第二课时

三、习作前指导

1、指导习作内容(学会想)

师:刚才,老师和大家共同度过了一堂非常有趣的课,我发现咱们班上的同学削苹果吃苹果的本领真是让人佩服。既然大家这么高兴,就让我们用最普通的做法记录下这美好的一节课吧!那么你觉得这节课中哪些地方最值得你们回忆呢?

(学生思考后汇报,师生相互交流。)

2、指导文章的命题

师:一篇成功的作文不仅需要有一个新颖的内容,更还要有漂亮的外衣。那就是它的名字,一个独具匠心的名字使人眼前一亮,总会有想读下去的欲望。大家是不是也会给我们自己手中的文章起名字呢? 〈要求:多给文章起几个新颖的名字,最少3,看谁起得最多而且不重复。>(学生先思考,写在纸上,然后汇报)

四、写作10分钟,不停笔。(学会写)

五、学生互相修改,复习上节课学过的修改作文的方法:抓住中心词,抓住最能体现中心词的人或事来写(学会改)(10分钟)

六、学生汇报,老师相机指导,发现学生语言中的错误。板书: 难忘的一堂课” 有趣的苹果大赛 这节课太有趣了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设计初了两个活动削苹果比赛、吃苹果比赛。每一个活动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两个活动紧紧相联,让孩子们处在不断的欢乐之中,在每个活动中我还让孩子们注意看,注意听,注意想,让他们在听、看、想中把事情记在心里,感在心里。后而又让他们说自己最感兴趣的人或事,充分调动他们感观,让其在写作文环节中有内容可说。当学生谈论印象最深的地方时,实际上是告诉学生要写什么,说什么。

在有内容的基础上又让其多说几个新颖的题目,实际上则是对孩子思维的一次拓展。另外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不停地快写,本身就是对他自己的一次挑战,在这有限的时间里孩子们会细心地去想,去写。

最后在评的时候又要让学生互评,互改,这样,学生就把上一课时中学到的修改作文的方法加以巩固,师生一起修改作文使课堂气氛其乐融融。

推荐第3篇:1.信息技术第一堂课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第一堂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信息技术这门课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讲解、总结的方法,让学生正确认识信息技术这门课程,了解信息技术课堂的要求。

3、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二、课时课型:一课时理论课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正确认识信息技术这门课。 教学难点:了解其重要性以及必要性。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

六、教学过程:

引入:欢迎各位同学走进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 我相信大家有很多的期待和遐想。今天,在这个平台上,让我们一起来期待和遐想。 师展示多媒体课件首页

师:大家以前都上过信息技术课,你们对信息技术课以及信息技术老师都有所期待,那当然我也对您们有所期待。我先来听听大家以前在信息技术课堂上都学到了些什么以及你们对现在的我和即将到来的信息技术课有哪些期待。 生:畅所欲言。

师:大家说了这么多,我对大家也有个基本的了解。现在我们一起来全面系统地认识一下信息技术这门课。

多媒体课件展示。(边展示边讲)

师:过去的文盲不识字;未来的文盲不会用电脑。 生:讨论、例举。

网上买车票、自动取款机取款……

师:这是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习电脑知识势在必得。

师:信息技术课与其他课相比,重在上机实践。机房与班级教室相比,有很多不同,所以,不同地上,上课的要求也不同。

师:在机房上课,同学们要注意什么? 生:积极发言。

不准乱动电脑、不带零食进机房……

师:总结、多媒体课件展示上机实践课的要求。

课前:预备铃响,进入机房,对号入座,不得无故迟到、旷课。 课中:遵守机房规章制度,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不断创新。 课后:整理位置,文明有序离开机房,值日生留下检查卫生及 电脑情况。

禁止乱换座位;禁止破环公物;禁止自带U盘;禁止带食物;禁止大声喧哗。 师:提到破坏公物,那同学们知道哪些行为就是破换公物呢? 生:积极发言。

猛敲键盘、鼠标;随意插拔线…… 师:总结、具体说明。

不期而至的食物对电脑可能是致命的;携带外来资料盘上机容易传染病毒;电脑很矫弱,请勿投毒给它;信息课堂以学习为主,非游戏…… 师:既然有要求,那就有相应的奖惩制度。做的好的同学表扬,多给上机机会,做的差的同学惩罚,减少上机机会。具体细节大家一起来看。(多媒体课件展示奖惩制度)

师:为了我们以后的信息技术课课堂效果更加有效,彼此的了解是基础,我们一起来做一个调查问卷。请同学们认真填写。 生:认真完成调查问卷。 师:进行简单总结。

总结:本节课主要是让同学们对信息技术课有更清晰、正确的 认识。清楚自己在信息技术课堂的要求。 七板书设计:

一、课程介绍

1、重要性

2、必要性

二、课程安排 理论+实践

三、课时安排

四、问卷调查

推荐第4篇:我最满意的一堂课教学设计

我最满意的一堂课---《生活中的负数》

教 学 设 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1-4页例

1、例2及相应习题。

教学目标:

1、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学会用正、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会正确地读、写负数。

2、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经历数学化、符号化的过程,体会负数产生的必要性。

3、感受正、负数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享受创造性学习的乐趣。并结合史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了解感悟正、负数的意义,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难点: 感悟负数的意义及0的内涵

教学、具准备: 电脑课件,记录表,温度计教具等。

教学过程

一、制造认知冲突,引课。

同学们,要学好数学就要和数字交朋友,你们对我们学过的数熟悉吗? 生:熟悉。

师:前几天,老师去图书室还2本书,恰巧遇到小丽在借书,也借走了2本。你能用数字把这件事简单、明了的记录清楚吗?

学生自己试着记录。

二、经历过程、认识正、负数。

1、(1)学生汇报各种记录方式,你能针对这些记录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吗?

第一种:用文字表示 第二种:用箭头表示。 第三种:用笑脸图、哭脸图表示

师:你的符号你明白,我的我明白,数学语言是要交流的,怎样才能让大家都能看明白呢?(要统一) 第四种:用+

2、-2表示

师总结:仅仅用以前学过的数不能清楚地表示出相反意义的量,需要一种新的数;加文字的方法记录清楚了,但有时学起来比较麻烦,符号表示的方法比较简单;前面加“+、-”号的数,与我们已经认识的加、减法的意义相符。和数学家表达的一样,这种表达有什么好处? (简明、清楚)

2、结合负数的历史介绍正、负数。(课件出示史料)

师:相反意义的量究竟怎样表示,历史上的数学家也颇费了一些周折,他们最先想到了用不同颜色来区分,由于记录时换色不方便,他们又想到了用画斜杠的方法来表示,后来他们想到了用各种各样的符号来区分。直到20世纪初,人们才想到了用这样的记录方式(出示+

2、—2)现在人们就用这样的方式来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还回2本书,我们记作+2,读作正二;借走2本书,我们记作—2,读作负二。这里的两个符号又有了新的意义,“+”叫正号,+2 就叫正数;“—”叫负号,—2就叫负数。

师出示卡片抢读:

-100、+6.8、-1.

5、36(同时贴于黑板相应位置)

师:为了简写可写36。如果去掉正号,这些数你们熟悉吗?反馈并说明正号+可以省略并将正数与以前所学的数字联系起来。

师:负号“-”可以省略吗?为什么?(无法明确意义相反的量)。

三、生活中的负数

接下来在我们的生活中去认识负数,了解负数好不好? (出示课题:生活中的负数)

1、每天晚上7时30分中央新闻联播都在准时播放城市的 天气预报,请看频幕。 三个城市气温 (出示幻灯)

图:哈尔滨:-15~-3℃ 北京:-5~5℃ 上海:0~8℃ 有负数吗?读出来。

北京-5℃和5℃一样吗?生进行比较。(负五表示零下五摄 氏度,正五表示零上五摄氏度。)

零上的温度用什么表示?零下的温度用什么表示?0呢?

这就是说零下的度数可以用负数表示,零上的度数可以用正数表示,(出示课件)

师:0正好是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一起说。(板书“0”) 想想看在我们生活中如果正好是0度时有什么感觉呢?

据我的了解瑞典的天文学家,他最早规定,他把自然状态下,水刚开始结冰时的温度为0摄氏度。(出示幻灯)

2、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是用什么工具来测量温度的呢? (1)温度计。(出示幻灯)

师:每小格代表1℃,也有的代表2℃,请生找出5℃。

找-5℃。要怎么找呢? 让生指出。

要想找出零下温度应先找到什么?(先找到0℃,这是分界点。) 师:将温度计上的数揭开,越往上温度?(越高) 那么5℃和-5℃哪个更冷?5和-5哪个数大?

读、写水银柱所表示的温度(出示幻灯)“0℃

+14℃

-10℃

-15℃”然后说说各温度所表示的意思。 比较两个温度(-10℃和-15℃)哪个更冷?怎么能说明-15 ℃比-10℃更冷了?

师:用你的动作和表情告诉我-15℃时的感觉。 -10和-15哪个数大?为什么?

我国新疆地区最冷时温度达到-40℃,大概在温度计的哪儿?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借着温度计了解了很多正数和负数。 那现在你能随便说几个正数和负数吗? (生一对一对说) 师:说得完吗?提个建议用什么符号表示。(省略号)

(2)你能用一个圈把所有正数圈出来,用一个圈把所有的负数圈出来吗?

生圈出板书的正数和负数。 你们同意他们圈起来的数完整吗?(要把省略号圈进去)

师:0,正数不要,负数不要。怎么办?(0是分界点) 小组讨论:

①所有正数和0比,有什么关系? ②所有负数和0比,有什么关系? 生汇报。

师小结:正数比0?(大)负数比0?(小)(板书:负数

3、生活中的应用。

你想不想知道我们生活中的负数呢?

(1)叔叔上五楼开会,阿姨到地下二楼取车,应按电梯上哪两个键? (2)海平面图。莲花峰比海平面高+1864米,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记作( )米。那么海平面用什么来表示呢?

(3)下图每格表示1米,小华刚开始的位置在0处。

数轴图:左-8 右+8 西

————— 东

A、小华从0点向东行5米,表示为+5,那么从0点向西行3米,表示为( )米 。

B、如果小华的位置是+7米说明他是向( )行( )米。

C、如果小华的位置是-8米说明他是向( )行( )米。 生活中你还见过负数吗?(学生举例说说)

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发现了日常生活中只要用意义相反的量,都可用到我们今天所学的正负数来表示。

四、拓展升华

师:这节课上到这个地方,大家有点累了,做个游戏吧!游戏当中,老师需要九个演员。其他同学做评委。(选九个学生到讲台前)请先介绍下自己是哪个数字?如:我是+2,+5,10000,+8844.43,-3,-6,-200,-9800,0 。

然后正数站在老师右手这一边,负数站在老师左手这一边,拿不准的站中间!(生排队)

师:同学们,你看,拿不准的0。是正数,还是负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最后按从大到小排成一行。

五、全课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只是初步的认识负数,其实在生活中还有更多的地方运用负数,希望同学们能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他们,发现他们,相信你们还会了解到更多更有趣的负数。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负数》

+ 正号

负数

- 负号

-2

+2 -100

-18

+6.8

+25

-2000

-1.5

+6000

36 ……

……

推荐第5篇:一堂课的教学反思

周三,自己在全校展示了一堂准备许久的精品课,从教态、语言、教学环节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已算“完美”了,在别的班试讲了两次,效果都很好。可是真正在自己班、在各位听课老师面前讲起来表现出的效果却是另一回事,因为——学生是富有生命力的、活动的、自己所无法控制的。

听课的老师有十六七个,再加上十几个进课堂的家长,满满一屋子人,心里想着:面对这么多听课的大人孩子们肯定很乖的吧。没想到的是,他们反而更加活跃甚至有点放肆,简直就是人来疯啊。课前预设了很多孩子们的各种反应,可是那堂课却远远的超出了自己的预设。

也怪自己反应不够灵活,孩子已经那么活跃了,就该随机应变地变换种授课方法压一压孩子们的超兴奋状态,可是,有点懵的自己加上应变能力不高,使课堂脱离了自己能掌控的轨道,反思!

非常感谢我们组各位老师和郭校长的指导。蕾蕾老师帮我设计了随堂练习,小猴子和桃子画的真是逼真;张晶老师给我指出了自己开始时课堂设计漏掉的一部分知识内容;郭校长一直以来在听课过程中手把手教我如何做好学生管理;吕老师、张老师也都对自己的课件和讲课过程提出了一些优化方案,真的是非常感谢大家的倾力帮助和指导。

但是,从上课效果来看,感觉有些辜负大家了,课堂掌控能力欠缺、关注学生方面有些差,以后还得好好学习。

推荐第6篇: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一堂课的教学设计讲解

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一堂课的教学设计

陶维林

(南京师大附中

邮编210003)

1.教学实录

课题:数列的极限。

目的:建立数列极限的概念。 过程:

教师: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了什么叫数列、数列通项的求法、仔细研究了两个特殊的数列——等差数列、等比数列。今天我们研究数列的另一个侧面:随n不断增大时,an是否“趋向于”某一个常数(虽然“趋向于”并没有确切定义,但是同学们能感觉是什么意思——由“粗”到“细”。板书:研究数列an随n增大时是否趋向于某一个常数)。

请观察下列数列,随n变大时,an是否趋向于某一个常数:

n11(1)an;

(2)an2;

(3)an3(1)n;

n2n1(1)n(4) ann;

(5) an5;

(6)an.2n大部分学生在观察、思索,有的在草稿纸上写、划,有的在议论。

n1‘趋向于’一个常数吗?”

nn11) 几乎全体学生:“趋向于1。”(板书:(1)n,ann(几分钟以后)教师:“第一个数列an1“第二个呢?” “趋向于2。”(板书:(2)n,an22)

2教师(小结):数列(1)中,an趋向于1;数列(2)中,an趋向于2。 “第三个呢?”

“不趋向于任何常数。”

教师:为什么(提问一个学生)?

学生:它一会儿是3,一会儿是-3,不趋向于一个固定的常数。 教师:噢,“朝三暮四”,不,是“暮负三”。 教师:第四个呢?

n1n“它趋向于+∞。” 2,

1 (教师提问一个学生)“ann不趋向于一个常数,趋向于‘+∞’,请问你心目中的

2全体学生都认为数列an‘+∞’是什么?”

“一个很大很大的数。”“是一亿吗?”“比一亿大。”“十亿行吗?”“比十亿大。” ……。

(学生感到不对劲)“是一个要多大就多大的数。” 教师:能确定这个数吗?学生思考片刻,回答“不能。” 教师:“‘+∞’不是一个确定的数,是用来描述变量状态的。” 第五个呢?这时学生中出现了很大的分歧。

大部分学生认为不趋于5,认为它就是5,谈不上“趋向于”“不趋向于”5。事实上,学生没有把数列看成函数。

教师未置对否。课后许多老师也觉得“始料未及”。 “最后一个数列呢?”“趋向于零。”

1 “怎样趋向于零。”“象阻尼振动一样,摆幅越来越小。” “能靠上零吗?”“不能。” “这个‘运动’会停止吗?”“不会。”

教师小结各数列是否“趋向于”一个常数的情况(暂时保留学生中的错误认识)。 教师:你们认为随着n的不断变化,数列ann1趋向于1。你们的“趋向于”我还n不明白是怎么回事,我请一个同学来解释一下什么叫“趋向于1”(提问一个学生)。

“就是无限接近1。”

“什么叫‘无限接近’?”

“就是n越来越大,an与1的差越来越小。”学生又补充说“就是距离越来越小。”

“距离比0.1要小,行不行?” “行,只要n比10大就行。”

我们用电脑来验证一下(Maple软件)。这时教室的屏幕上出现数列ann1的图象,n并同时给出y=0.9,y=1.1的图象,故意给出的n的取值范围是1,…,4。图象并不在(0.9,1.1)间。

教师:数列中的各项并不在(0.9,1.1)上,并不靠近1呀。 (片刻)“老师,你给出的n太小了。”

把n的范围设定为(10,20)时,数列的各项都在区间(0.9,1.1)上了。

教师:看样子,当n在(10,20)上时,数列的各项是在(0.9,1.1)上了,会不会n到了(100,120)间,数列有一项跑出(0.9,1.1)呢?

把n的取值范围设定为(100,120),同学们发现数列的各项离开1更近了。 教师:你们认为在区间(0.9,1.1)上,此数列有多少项。 学生:有无限项。

教师:有无限项?赞成的举手(全体同学举了手)。

再给出0.01呢,多少项以后,这个数列的各项就能在区间(0.99,1.01)上,大多数同学说100项以后,但有一个同学不加思索就说10000。

教师:对,是100项以后。刚才,我听到一个同学说10000,你算了吗? 该学生:没算。只要有就行。 教师:你们认为他的说法对不对? 学生:?,…,对。

教师:对给出的小正数0.01,只要能找到一项,使这一项以后的各项与1的差的绝对值小于0.01就可以了,不必计较大小。

(然后,就给出的0.01,0.001,用电脑进行了演示)

教师一边与学生讨论,一边板书,至此,黑板形成的板书是:

(1)ann1,n,an1。 n n>N:

100

1000

10000

…… |an1|<

: 0.1

0.01

0.001

0.0001

……

教师:我们把第二行中的数记作ε,第一行中的数记作N。

就是不论给定一个多小的正数ε(如0.1,0.01,0.001,0.0001,……),都能找到一个自然数N(如10 ,100,1000,10000,……),使aN以后各项与1的差的绝对值|an1|都小于ε,即|an1|<ε恒成立。你们的“趋向于1”是这个意思吗?

“是。”学生一致赞同。

教师小结,提出数列极限的定义(板书):对于无穷数列{an},如果存在一个常数A,无论预先指定的多么小的正数ε,都能在数列中找到一项aN,使得这一项后面的所有项与

2 A的差的绝对值都小于ε(即当n>N时,|anA|<ε恒成立),我们把常数A叫做数列{an}的极限,记作liman=A。也可以写成:当n→∞时,an→A。

n(板书本节课课题)这就是数列极限的定义。根据这个定义,我们再来查一下其他几个数列。通项公式为an1n的数列为什么没有极限呢? 2“就是不存在常数A。”(一个学生说) “那么,‘5’是数列{5}的极限吗?为什么?”

停了片刻,原先认为‘5’不是数列{5}的极限的同学对自己产生怀疑,改变主意,也认为‘5’是数列{5}的极限。

教师:对,数列{5}的极限就是‘5’。这符合数列极限的定义吗? “符合数列极限的定义。”

“无论给定多么小的正数ε,从第一项起,|5-5|=0<ε就恒成立。同学们,‘常数列的极限就是这个常数本身’赞不赞成?”

“赞成!”(齐声)

…… 2.教学设想

数列的极限一直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因为它要求学生的认识发生从形式逻辑到辩证逻辑的转变。往往是一段时间过后,甚至到了高中毕业,一些学生还弄不清“ε-N”是怎么回事。本节课就是让学生在自己对“趋向于”的粗糙认识上,经过“协商”、“会话”,来完成数列极限的“意义建构”。教师在此过程中始终注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尊重他(她)们,不把任何学生还不能接受的教师认识抛给学生,但又不忽视自己的“主导”地位,比如恰当的“设问”。积极引导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即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建构主义认为,虽然学生学习的数学都是前人已经建造好了的,但对学生来说,仍是全新的、未知的,需要每个人再现类似的创造过程来形成,即用学生自己的活动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构建起自己的正确理解,这应该是学生亲身参与的充满丰富、生动的概念或思维活动的组织过程([1])。

建构主义理论把“情景”、“协作”、“会话”、“意义建构”作为学习的四个要素或四大属性。

“情景”即要求学习环境中的“情景”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因此这节课一开始就把学生引入数列是否“趋向于”一个常数的讨论中,虽然他(她)们对“趋向于”并没有精确的认识,但是凭借他(她)们自身的感受,运用“观察”、“分析”、“归纳”,也能得到一些数列的“极限”。正是由于认识的非理性化,不少同学认为数列{5}的极限并不是5,这是正常的,这也是认识尚未理性化的必然。在这样的“情景”下,通过“会话”,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会话来不断完善学生自己的认识——教师的恰当的“设问”,学生间的“争论”,计算机的运用。当学生把几个数列的“极限”找出来后(其实不全正确),教师反问学生,“你们所说的‘趋向于’是什么含义?能否解释给我听。”把学生的认识向理性化推进。“就是越来越近。”“什么叫‘越来越近’?”“就是距离越来越小。”教师在学生亲身感受的认识基础上不断引导学生把这些粗浅的认识精确化、理性化,从而由学生自然得出:不论给出多么小的正数ε(由0.1,0.01,0.001,……抽象出来),都能找出自然数N(由10,100,1000,……抽象出来),使aN以后的各项与常数A的差的绝对值都小于ε(由“距离越来越小”抽象出来)。这正是数列的极限的定义。由于ε是任意给出的小正数,这正说明“这个‘距离’要多小有多小”。在以上的过程中,离不开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间的“协作”。其他同学可以从一个同学的发言受到启发,可以从同学间的争论来完善自己的认识,如一些同学为争论“5”是不是数列{5}的极限的举手“表态”。“协作”的过程往往也是学习者对学习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假设的提出与验证的过程,一些同学不相信当n>100时,1与1的差的绝对值小于0.01,为验证an1<0.01是否成立,打开电脑验证n>100n时,aN都分布在区间(1-0.01,1+0.01)上。从实践及理论上完成对数列极限的“意义建1+

3 构”。“意义建构”是学习的应用也是学习的目标,所要建构的是对事物的性质、规律、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正是由于强调了“情景”、“会话”、“协作”, “意义建构”就变得十分容易。当完成数列极限的意义建构以后,反过来再认识数列{5}得极限,就是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学生之间的原有分歧消失,认识达到了新的统一。在这一节课上所出现的对于数列n1{},当给出ε=0.01后找N时,一位学生不加思素地说N=10000。这正说明他理解了n数列极限的定义。这一节课的最后还让同学们举出几个极限为“3”的数列的例子,并要求复杂些,不要让老师一眼就看出来。同学们积极参与,跃跃一试,较好的完成了任务。

参考文献:

1 《中学教学全书》(数学卷)P517518,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12,第一版。

获江苏省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论文评比一等奖;

 全文发表于苏州大学《中学数学月刊》1998年11期。

推荐第7篇:怎样上好一堂课 教学总结

怎样上好一堂课 教学总结

一节好课是将简单发挥到极致的课。

一节好课是将教师的个性与自身特点尽情展示的课。 一节好课是平实中闪烁着亮点的课。

一节好课是学生经历了真实的发展变化的课。 一节好课是动静相宜,静中生慧的课。

一节好课将教学为中心,课堂为中心,课本为中心的教学目标高度整和的课。 一堂好课,从学生的表现来看,应是听得专心,思考得认真,活动得积极。教师最难过的事情,莫过于自己讲课时看见有学生恹恹欲睡或呼呼大睡了。那么,要怎样让课堂活跃起来,上好一堂课呢?我认为以下三点很重要。

一、备课重在深度

1、教参是指南。

有些老师备课不喜欢看教学参考书,而是翻看其他的各种资料,我很不赞成,因为这样做难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和编者的真正意图。前段时间某市教研室组织了一次小学数学讲课比赛。其中有5位老师同上一节课:确定起跑线。这是教研室特意安排的,这种几个人同上一节课的方式叫做同课异构。 “确定起跑线”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圆的概念和周长等知识的基础上设计的。通过该活动一方面让学生了解椭圆式田径场跑道的结构,学会确定跑道起跑线的方法;另一方面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在体育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教参上写得很清楚是让老师要帮助学生明确不仅可以通过计算“全长”之差,也可计算“周长”之差得到各跑道起跑线应该相差的距离,两条相邻跑道的差实际是2.5π。但是有的老师并没有认真钻研教参,而是一味地要求学生去计算各个跑道的长,从而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而收获非常小。因为整节课就在枯燥的计算中过去的,没有把握好重点。作为中青年教师,我们一定要把教参作为教学的必备教学资料,最好在备课前,把教参关于那节的内容通读一遍,再来开始设计教案。我们老师经常会遇到一些争论的教学问题,最后以什么为准?只有教参才能让大家都心服口服。

2、教材是例子。

我们的教学除开体育课,都有教材。那么怎样使用教材呢?我认为是尊重教材但不应该拘泥于教材。因为教材呈现知识的方式就只有一种,而我们的学生实际又可不相同。我们应该灵活地处理。比如:一年级数学上学期有一个9+几的内容。教材是这样呈现的:小学生开运动会。运来一些饮料分给运动员,问还有多少盒?箱子里装9盒,旁边有4盒。情境图上呈现了三种算法:把一盒放进去,就是十盒,还有三盒,10+3=13盒,其实这就是凑十法。点数法,一个一个地数。还有接着数数法。从9往后数,

10、

11、

12、13.那么我们怎样来应用教材呢?就是要记住教材只是呈现知识的例子,而不是真理。而我们有的老师再讲到这节内容时,问学生9+4=13是怎么想时,学生就想到了凑十法,非常简单。但是老师为了按照教材来讲,他反复地问学生,还可以怎么算。启发来启发去,学生终于知道了点数法和接着数数法。我们来反思一下,这样的教学有作用吗?我们提出计算多样化是为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如果有学生这样算的时候,我们不能说他错了。但是如果学生没有提出这些较低层次的方法,我们何必要纠缠不清呢。因为学习数学就是要会用最简单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计算的最终目的是要优化的,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凑十法的简便,从而逐渐认可并学会使用这种方法。所以,我们在备课时千万不要受教材的限制,我们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3、名师是榜样。

名师是富有教学经验和教学智慧的,我们应该多向名师学习。那么,怎么样向这些名师学习呢?我给大家提供两种方法。第一是:网上搜索名师课堂实录。因为实录把师生的交流非常完整地写出来了,我们在看的时候就能够知道老师是怎样处理各个教学问题的。比如你想上作文课,你在百度搜索上输出贾志敏作文教学实录,就会有很多课例可让大家看。如果你不知道特级教师的名字,你也可以直接输入特级教师作文教学实录。比如数学课上《因数和倍数》,你就在百度搜索中输入特级教师讲因数和倍数的课堂实录,相关信息任你选择。第二是观看课堂视频。这是最好的学习方式,你们可以在新浪UC的空中课堂中参加听课,每周二和周四晚上八点都有特级教师讲课。你们还可以直接在网上查找。我们要明确一个学习目标,学名师是为了学习他们的评价语言,他们的课堂驾驭能力,他们让学生建构知识的方法。但是现在有些老师喜欢抄名师的教案,这是非常不好的。打个比方:大家出门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如果是别人带坐车去,那么过了一些日子后,你还能够找到原址吗?而如果是你自己通过问路或者按照地图去找的,一定印象非常深刻,难以忘记。对于抄写别人的教案也是同样的道理,没有经过自己大脑思考的教学设计,一定不能成就一节好课。所以说名师教学是榜样,但不应该成为我们教学的复制品。

二、讲课贵在灵活

怎样把我们好的教学预案用好,还需要我们老师具有较好的教学基本功和教学应变能力

1、变化语调

我们面对的初中生和小学生,抑扬顿挫的语调才能吸引他们。丰富生动的语音语调是老师的一项基本功,我们应该苦练。

2、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有师问生答,师讲生问,生讲师评,生问生答等方式。生问生答就是让学生当小老师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他们觉得很新鲜,而且学生在讲的时候容易暴露他们的错误,我们就可以真好利用错误资源来讲解,也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和表达能力。师问生答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关于发言的方式。我们老师一般都是点举手的同学来发言。但从我多年的实践来看,单纯的用举手发言的形式,势必会让班上学生的学习成绩两极分化,好的更好,差的更差。一部分学生产生学习的惰性,认为自己不举手,老师就不会让他发言,他们很难专心投入学习。如何进行改进呢?我认为可以采取点名和举手相结合的发言形式。如果想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就用座位点名和随机点名、开火车发言方法,这样既能给每个同学均等的发言机会,又能够促使每位学生聚精会神地听讲。因为他们不知道,下个点名的将会是谁。如果教师想了解学生还有什么疑惑?可以采取举手发言的形式,举手提问题,使问题能够更集中。

3、有效启发

我们现在采取的教学一般都是启发式教学,旨在通过教师的启发引起学生的思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既然要启发教师就要设计不同的教学问题,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启发式教学最重要的环节。我们学校每年进新老师,让他们面试时,都要让他们上一节课。大凡给我们留下较好印象的都是会提问的老师,而一些不会启发或者乱用启发教学的老师总是让课堂显得尴尬和无奈。

要设计有价值的问题。一位老师上《司马光砸缸》这节课时,她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们想一想,司马光怎么能想到这个办法呢?老师为了让学生说司马光很聪明,司马光临危不惧。可是学生怎么答呢?一位学生说:他可能是从书上看到了这种方法。这一说不打紧,整个方向全偏了,另一位学生马上站起来说:我认为是他爸爸妈妈告诉他的,那个时候书上肯定没有写这样的事情。这样一搅合,这课可怎么收场?这不怪学生,他们又不是老师肚子的蛔虫,怎么知道老师想让他们说什么?要怪就怪老师自己的的问题没有设计好。如果这样问:司马光救人后,赶过来的大人们会怎样夸奖他呢?这时学生肯定就会说:司马光你好聪明哪,你能想出这样的办法不简单等等。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达到了教师预想的目的。

如:讲李白的《望天门山》一诗中的名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时,常规教学是这样的:这里以静写动,也有以动写静,从呼应题目“望”字可知,作者应该是站在高处的。但我却引导学生从整体感知文章,一反常态地说:“作者除了站在高处,从视觉角度,他也应该站在行进的船上。因为不站在船上,李白又怎能感觉到两岸的青山在动呢?”;

又如:我在讲鲁迅先生的名篇《孔乙己》时,打破常规思维,抓住了主人公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强烈反差,表现其悲剧色彩,即孔乙己由自命清高的穿长衫到最终不得不穿破棉袄,表现其精神追求的悲剧;孔乙己由向往坐着喝酒到最后被打断了腿再也站不起来,表现其物质追求的悲剧;孔乙己由欠钱到最终永远欠钱,表现其人格追求的悲剧。通过三条明晰的悲剧线索,将孔乙己这样一个下层知识分子被他自己所虔诚信奉的封建思想和衷心拥护的科举制度愚弄以致毁灭的悲剧形象,向全体学生展示;

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需要探究。有一位老师在教学生认天空一词。老师说:同学们,我们的上面是什么?学生说:天花板。老师急了,忙问:天花板的上面是什么?学生怯怯地答:二楼。老师快要窒息了又问:我说的是我们站在外面,上面是什么?接着学生回答时,老师无语。你们猜这位可爱的学生说什么?他说,上面是白云。怎么办?教师这样启发,就是不能把学生导到那儿去。其实问题出在哪儿?出在了老师对启发式的误解,认为什么知识需要去启发。你认识天空一词,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然后让学生说天空上有什么,不就完了吗?何必要把简单问题复杂化。

4、教师的语言

课堂上,学生听得专心,是课堂“活”的标志之一。学生听得是否专心,取决于教师的语言是否具有诱惑力。英国教育家吉尔伯特.海特认为,如果一个人善于运用语言,即使他是个二流的学者,也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否则,即使他很有才华和灵气,也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教师的语言,可能会成为诱导学生积极思考、学习的“兴奋剂”,也可能成为学生恹恹欲睡或呼呼大睡的“催眠曲”。教师的语言怎样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兴奋剂”而不是“催眠曲”呢?应具备以下特点:

丰富性:尽量使学生有所收获或启迪; 简洁性:语言精炼,不讲废话;

条理性:逻辑性强,不颠三倒四,条目清晰,不混沌不清; 形象性:语言多变化,绘声绘色,吸引注意力;

趣味性:吉尔伯特?海特指出:“幽默有各种功能,最明显的功能是幽默能使学生富有生气和积极注意。” 要使语言有意趣,就必须注意语言的幽默感。 此外,还要注意,课堂教学语言应当富有感情,注意跟学生进行情感沟通。 (1)常开故事会

学生都喜欢听故事,用自己班学生作为故事的主角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例如:我在讲授《长城》一课时,我先给同学们讲授了有关长城的故事如:定城砖的传说、孟姜女哭长城。学生听完了,开始对学习这篇课文充满了欲望。这也为上好这节课做好了准备。整节课气氛活跃,学习目标轻松完成。 (2)善于打比方

老师在讲授新知识时,用打比方的办法可以把生涩的内容深入浅出的讲出来,化难为易。如学《退位减法》时,像“100-37=”这样的题目,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觉得难掌握。为了突破这一难点,让学生饶有趣味地学,我是这样叙述的: 今天,数学王国里来了一家人,这家人十分有趣,你瞧:“0小个”是个穷光蛋,减7不够,向“十叔叔”借钱,“十叔叔”也是个穷光蛋,可是他非常乐于助人,于是向“百爷爷”借,“百爷爷”把仅有的1百元钱借给了“十叔叔”,,“十叔叔”把它换成10个十,自己留了9个,拿出一个借给“0小个”,“0小个”欢天喜地,马上用借来的10减7……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懂了。 (3)巧纠小错误

通过多年的教学,我发现,学生的错误有普遍性,错得地方都差不多,而且时常反复。怎么样让学生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呢?我们可以用“夸大其辞”、“小题大做”的办法来纠正小错误。如在练习长度单位时,我出了一题:“妈妈的身高为1.65(

)”。一位学生抢答:“厘米!”这是同学们平常爱犯的错误。我故意瞪圆眼睛,“怒”道:“妈妈在你眼里竟如此渺小,我都为你的妈妈生气了!”那位马虎的同学脸唰得红了。那天做作业时,带错单位的现象几乎没有。 (4)妙语化尴尬

在课堂上,常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尴尬事件,老师要善于用玩笑话来调节气氛,有时还能起到化尴尬为精彩,化意外为微笑的效果。记得读大学时,有一次,我们全系在阶梯教室听一位年老教授的学术讲座。当系主任引领他走向讲台时,可能因通道路滑,老教授不小心跌了一跤,顿时引起全场哄堂大笑,弄得系主任和老师都尴尬不堪。但是那位教授却若无其事,不慌不忙地爬起来,拍拍灰尘整理衣服,在一阵喧哗之后,接着便坦然说道:“人生就是这样,跌倒了爬起来,再跌倒了再爬起来。这样,你才会更坚强,更成熟。”顿时,台下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老教授这一段现身说法的开场白,比长大段说教要深刻得多,学生更容易接受,因此深深地感动了大家,也发挥了他精辟的演讲精神,当然会博得台下学子的叫好。

再看看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外交魅力吧。

建国之初,周恩来总理召开记者招待会,当一个外国记者挑衅地问新中国有多少个厕所时,周总理答道:“2个。” 在记者惊异的目光中,总理继续说道:“一个男厕所,一个女厕所嘛!”顿时笑声四起,紧张的局面轻松下来。外国记者紧追不放,又问道:“新中国有多少钱? ”周总理笑着答道:“十八元八角八分。”该记者又一愣。接着,周总理补充道:“我们新中国现在发行了面值十元、五元、二元、一元、五角、二角、一角、五分、二分、一分的人民币,加起来一共是十八元八角八分。”说完,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外国记者也知趣地停止了发问。

本来,外国记者实际是问全国实际男厕所数和女厕所数的总和,以及新中国的国民收入。前者是不可能回答得准确的,后者是国家秘密,当然不能随便透露出来。而周总理不愧是著名的外交家,巧换概念,四两拨千斤,化解了外国记者的刁难。

有一次,我们在听示范课时,那天天比较热,一位女教师穿得较薄,一走进教室一位调皮的学生就说:“老师你好性感 哟!”该老师灵机一动便说:“同学我不性感 ,我姓赵,以后你就叫我赵老师好了!”一下子就化解了尴尬的局面。 (5)追求语言幽默

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教育家最重要的,也是第一的助手幽默。教学幽默可以使语文课堂教学多一份轻松,平添几分愉悦,同时也是联系师生感情的纽带,能使学生在笑声中高效率地完成学习任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幽默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是社会和文化发展的产物。幽默可以用语言文字表达,也可以用图画、音乐和表演去表现。如在餐厅点了一杯啤酒,却赫然发现啤酒中有一只苍蝇;英国人会以绅士的态度吩咐待者:“换一杯啤酒来!”;法国人会将杯中物倾倒一空;西班牙人不去喝它,只是留下钞票,不声不响地离开餐厅;日本人令待者去叫餐厅经理来训斥一番:“你们就是这样做生意的吗?……”;沙特阿拉伯人则会把待者叫来,把啤酒递给他,然后说:“我请你喝……”;美国人则会向招待者说:“以后请将啤酒和苍蝇分别置放,由喜欢苍蝇的,客人自行将苍蝇放进啤酒里,你觉得怎么样?” 美国人的这种态度就叫幽默。

如:有一次,特级教师钱梦龙应邀到南通上示范课。快上课了,学生和观课的老师都静心地等待着,课堂气氛显得过于严肃、紧张。这时,钱老师从容地走上讲台,面带微笑,亲切地对学生说:“我出个谜语给你们猜猜,好不好!”学生们高兴地回答:“好\" ”钱老师说:“虽然发了财,夜夜想成才。打一人名,你们认识的人。”课堂上静得出奇。一会儿,一位女学生举手,她站起来,信心十足地回答“:钱梦龙。”顿时,全场欢笑起来,课前的紧张气氛被扫除得一干二净。钱老师的幽默语言使严肃、拘谨的课堂气氛得到了调节。

又如:一位老师发现,已经打了上课铃,,但有位学生未到,( 这天正好是学习《春》)就站在教室门口等了一会儿, 同学来了。老师用手摸着他的头暗示上位, 并对着大家说“: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 春天的脚步近了……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 同学的脚步近了, 人齐起来, 书翻开来, 我的心情好起来……”同学们笑起来了, 气氛轻松, 迟到的同学也不感到紧张,不仅达到了教育学生的问题,巧妙的化用也起示范、为下面的学习做好情绪铺垫铺垫的。

再如,初二的语文课上, 老师发现一个女同学在写一张纸条子,收来一看, 原来是写给一位男同学的。看着上面稚气的话,老师忍不住笑了。这一笑激起了全班同学的好奇心。几个调皮的男生大声喊:“老师,念出来!”写条子的女孩低埋着头,满脸涨得通红。全班同学好奇地期待着,老师说;“你们真的想知道?”学生一致点头。“其实是两句再普通不过的话。”老师打开纸条大声念道:“听毛主席的话,做一个好学生!”班里轰的一片笑声!那位女同学大大地舒了一口气。课后,她塞给老师一张纸条,很快跑开了。条子上写道:“您是我见到过的最聪明的最美丽的老师,我向您保证,以后会认真学习。”老师如果如实的念出纸条上的话,甚至再加上几句来严厉刻薄的批评,显然会使这位同学十分难堪,同时她也一定会对老师非常记恨。这样,在以后的课上这位同学也不会听课, 形成抵触心理,也达不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如: 《都是驴子惹的祸》

有一老农赶着毛驴进城,驴闯红灯,罚了10元。

老农怒喝驴子:“你以为你是军车啊!红灯也敢闯?”

没走几步,驴又碰翻一水果摊,赔了20元。

老农更气:“你以为你是工商城管么?想掀谁的摊儿就掀啊?”

老农牵驴回家,路过一片青草地,驴啃青草,又被罚了30元。

老农气极了,骂道:“你以为你是检查团下乡么?走到哪儿吃到哪儿?”

老农骂完牵驴去河边喝水,可驴子却发起倔脾气,扬颈不饮。

老农火了:“你以为你是大款啊,没小姐陪就不喝?”

驴子掉头就跑,岸边晒一张渔网,驴上而破之,渔翁索赔500元。

老农热泪盈眶道:“你以为这是中国电信么?上网要花这么多钱?”

驴子转身踢了老农一脚,老农忍痛骂道:“你以为你是网管么?想踢谁就踢谁?……

比如,在讲双关辞格时,如果只是一味解释概念,学生大概没有耐心听,这时如果能恰当地举例说明是最好的了。于是,老师就给大家讲了这样一个逸闻:宋朝有一个书生,觉得自己比欧阳修强百倍。一天,他心血来潮,决定亲自去会会欧阳修。他一出门,就诗兴大发,随口赋诗一首:“门前一棵树,两支大丫杈。”吟到此处再也吟不下去,这时走过一个人来接着吟道:“春来苔是叶,冬至雪为花”。书生一看,甚为崇拜,决定与此人一道去拜访欧阳修,一同和欧阳修比个高下。于是两人同坐一条船,书生又吟到:“两人同登舟,去访欧阳修。”无奈吟到此处又吟不下去了,欧阳修接着吟道:“修已知道你,你还不知修(羞)。”就这样,欧阳修利用“修”和“羞”两个同音字,巧妙地教训了不学无术又喜欢卖弄的酸书生。这则逸闻既让学生懂得了“双关”的含义,又让学生体会到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的妙处。

片断一:幽默就像“催化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一次上课回答问题,总是女同学抢先,男生热情不高,于是我说:“谁说女子不如男,我班男生礼为先!”说的女生热情更高,说的男生面露愧色,也活跃起来了。课堂提问,当女生回答很棒时我用“气质美若兰,才华阜比仙”来赞美她,当男生回答精彩时,我用“试问才子何处寻?X年X班有XX”来激励他,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的同时,增强了自信。

片断二:幽默能淡化课堂的“矛盾”。在课堂上,出现个别走神儿的现象也属正常。当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时,我从不直接点名批评学生,而是用幽默的语言收回他“飞”了的心。如:看到教室外有声响,有的同学不由自主地向外看,我会“虽说好男儿志在四方,温馨提示精彩课堂不相忘!”。发现有同学上课走神儿,我在做短暂的停顿后用目光与对方交流“我静静地看着你,傻傻地看着你,看着你悄悄回心转意”,或者用歌词“对面的女孩(男孩)看过来,看过来”,这样,化矛盾为神奇,让学生的心与我的教学靠拢。

5、激励评价

教师的评价语言要避免两种现象:第一,评价就是表扬。很多老师的评价语言单一,用“太好了”、“真了不起”评价学生,或者对同学们说:“你真聪明,大家一起表扬他。”于是同学们就一起拍着整齐的“啪啪,啪啪啪.”的掌声。通过观察,我们看到,这种缺少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口头惯用语言在低年级学生还能够起一些作用,到了高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没有因此而提高。第二,对学生的错误不做出准确的判断。为了激励学生,教师不敢轻易说学生错了。学生错误回答,教师只是含糊其辞地让学生坐了下来,没有通过让学生自主探讨或者教师指导的方式让学生知道答案。还有老师简单地说一句“好”,就让学生坐下来。回答到底正确与否,有些学生到下课时仍不清楚。我认为教师的评价语言要有导向性。教师的评价应该在正确处激发潜力,在错误处激发信心,为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例如:在教学“9加几”一课时,学生由于提前预习了,题做得非常正确,我们学校一位老师这样评价学生:“你回答的太棒了,老师知道你一定回家预习了,对吗?真是个爱学习的好孩子,给大家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以后要继续坚持。”这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肯定。再例如:“这个小组长真不错,已经把小组的工分好了。”这是对合作学习的方法的介绍。用这些贴切的激励语言有针对性地指出了学生的长处及存在的缺点。还有的比如学生上课纪律不够好,如果你说:你看刘芳坐得多好啊,我喜欢她。马上其他同学就会坐好了。尤其在低年级,评价中树立榜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很大。

三、课堂中关爱学生

1、爱的平等

我们在教学中往往把精力放在成绩好的同学身上,特别是公开课,为了追求良好的效果,忽视了对后进生、调皮鬼、不举手学生的关心。其实,每个学生都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老师的关心和呵护是心灵中宝贵的阳光。不仅如此,后进生、调皮鬼更需要给予他们关爱。当他们被老师关爱后就会激起他们学习的热情。

2、爱的巧妙

爱是无声的语言,尤其是课堂上,我们老师的每个眼神,每个动作都是表情达意的方式。学生有着敏锐的感觉力。只要我们在一些细节上给予修饰和强化,我们就能让这些巧妙的“爱”发挥它们的作用。

总之,我希望上好每一节语文课,每节课都能验证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足迹,给孩子们留下一个美好的童年。而不是钻进应试教育里,每一堂课都是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当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可以说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是最好的,只能在实际的教学环境中灵活运用。

推荐第8篇:开学第一堂课教学反思

三年级孩子即将接触英语,对英语存在好奇感,新鲜感以及陌生感。为了减少家长和孩子的疑惑,我在进班前一天,发了一份日志到四个班的班级群里。跟家长和孩子们介绍新教材,如何学习英语,提出了学习要求,布置了课前准备工作。

所以,当我走进每个班的第一堂课,孩子们都整整齐齐地坐好并将自己的姓名牌竖立在课桌上。我在第一堂课设定了三个目标:

1、自我介绍,让学生运用所学语言进行打招呼。

2、提出课堂要求,让学生学会课堂基本指令。

3、

3、让学生了解学习英语的作用。

第一节课,处理的较好的地方:

我充分利用了自己的个人资料,让学生和老师打招呼以及说再见。从现在收到的效果来看,基本上学生完成了教学目标中的第一项,即在实际情景中运用所学的英语打招呼和说再见。下课后,学生饶有兴致地和我说:Hello!/Hi!Goodbye./Bye.

忽略的地方:

在让学生交流为什么要学英语这一环节,很多孩子只限于表达出到国外可以和外国人交流这一类的作用。其时,我应该事先了解一下班上的孩子是否有游学或平时运用英语的经历,让个别同学举例说明自己的经历,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英语,这种方式应该更能激发孩子对英语这门新学科的兴趣。

推荐第9篇:历史学科同备一堂课网络大赛教学设计_

历史学科教学设计参赛模板

教学设计标题

(2010年省级培训学员拟用标题格式:教学设计标题—新课程培训Ls07……) ——副标题(如果教学设计呈现的是教学主题的某一方面,可用副标题注明)

第一部分:基本说明

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注明:高中历史必修或选修中的哪一模块,或初中历史第几册) 2.年级:

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 4.所属的单元(章节): 5.学时数:

分钟

第二部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

(一)目标制定的依据性分析 1.学生状态的分析 2.教学内容的分析

①本课所学内容对学生而言独特的发展价值 ②本课内容的知识结构

(二)目标内容 1.基础性目标 2.发展性目标

二、教学准备

1.教学材料的准备及课件的制作 2.其他

三、教学过程设计(可根据教学实际作灵活调整)

(一)告知教学目标 1.内容 2.活动

(二)复习旧知识

1.复习的内容及教学活动的方式 2.复习结果的期望

(三)呈现新知识

1.新知识的内容及教师活动和相应的学生活动 2.设计意图

3.教学活动结果的期望

(四)促进新知识的理解 1.“促进理解”的内容及教学活动策略 2.教学活动结果的预期

四、完善策略

(上述教学设计是根据当地的现有条件而写出的。请进一步思考,做一些补充说明,使设计更理想,更体现自己的期望。)

1.对教学目标、方式方法的理想化思考 2.对教学内容、教学资源选择的优化思考

推荐第10篇:那一堂课

那一堂课

①二战期间,在战火连连的曼彻斯特长大就意味着时局艰难,钱永远不够花,人们普遍焦虑。对于许多家庭来说,当铺是他们经常光顾的地方,我家也是这样。

②父亲是个坚定又手巧的人,他尝试去干各种工作,总有人来找他做木工活和手工活,他甚至还参加过一次后街的拳击比赛来维持生计。母亲既节俭又非常干净。即使在艰难时期,她的五个孩子也都是吃饱了、洗干净并穿戴整齐去上学。

③问题是,虽然我的衣服熨得跟刀面一样平整,鞋子也擦得闪闪发亮,但不都是学校要求的标准校服。虽然母亲精打细算,努力获得大多数生活用品,但我始终没有学校要求的蓝色运动服和帽子。

④每天我都被从队伍中拖出去,站在前面,作为一个不良穿着的范例警告他人。⑤每天站在其他同学的面前,我都很尴尬,眼泪都快流下来,因为只有我一个人站在那里。对我的惩罚也扩展到了不允许我参加体育队,也不许我参加每周舞蹈教室的舞蹈课,这可是我的最爱。

⑥一次,我家赢得了一家报纸的竞赛活动,可以免费照一张坐着的全家福。

⑦妈妈告诉我,那天我必须要穿着那件我最好的、蕾丝花边的、翠绿色裙子去上学,因为放学之后马上要去拍照。她不知道我即将面临的折磨。

⑧那天,我穿上那件珍贵的裙子,一点都没有平时穿它时的高兴。我心情沉重勉强来到学校,立即成为一片蔚蓝色大海里唯一一个翠绿色的目标。站队时,我没等下命令就自己艰难地走上台去,默默忍受其他女孩的窃笑和副校长瞪得像珠子一样大的眼睛。

⑨集合之后的第一节课是英国文学,是我最喜欢的老师,也是我最喜欢的课。米西微小姐让我坐在第一排,正对着她。我慢慢地起身,擦干眼泪,走到教室的前排。

⑩我的眼睛低垂着,头低着。尽管在一次次被揪出来之后,我已经尽最大努力不要表现出难过,但泪水还是再次背叛了我。⑪我在前排坐下之后,米西微小姐抬起头,仔细地上下打量我。然后她说出了在这个邪恶的地方我所听到的最好听的话。

⑫“亲爱的,我认为你是这所沉闷的学校里最明亮、最可爱的景色。我只是遗憾,我只能有幸看你一堂课,而不是一整天。”

⑬我那已经变成冰块的幼小心灵立刻融化了,我的头也抬了起来。她精心选择的字句给了我温暖,那天剩下的时间我都好像飘浮在云端。

⑭虽然英国文学是她的专长,但是那天米西微小姐教给了我,也许也教会了全班关于同情的一课,这是我永远都不会忘记的一课。她教会我在别人需要的时候一句善意的话能在对方的心里留一辈子。事实上,她体贴的话语使我灵魂中的一部分变得强大,从那以后我再没因任何人或任何事懦弱过。

(译自澳大利亚《读者文摘》 图/宋德禄)

作者:弗罗伦斯卡特利奇

《意林》2011年第24期

1. 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4分)

2. 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4分)

3.请根据语境解释第⑩段中画线句子中加点词。(4分)

我已经尽最大努力不要表现出难过,但泪水还是再次背叛了我。..

4.通读全文,试理解本文题目“那一堂课”的含义。(4分)

5.米西微小姐的话对“我”产生了哪些影响?(3分)

答案:

1.“我”因服装不合学校要求而多次受罚,米西微老师在她那节英国文学课上给了我自信,让我从此变得内心强大。

2.交待了二战期间特殊的历史背景及人们生活的艰难。为下文“我”因没有学校标准校服被罚作铺垫。3.拟人的修辞,形象生动地写出尽管“我”极力控制难过的情绪,但眼泪还是不争气地流了下来,表现了“我”内心的委屈。4.一是指米西微老师给我上的那节英国文学课;二是指在那节课上老师教会了我们人生道理,是人生中难忘的一堂课。5.米西微小姐的话,教给了我关于同情的一课,也给了我自信,让我受伤的心灵得到救治,从此再也没有懦弱过。

第11篇:同上一堂课

恩施市实验小学四

(一)班 姓 名:李玉琢 指导老师:邓迎春老师

《同上一堂课,雷锋告诉我》观后感

3月5日是第52个雷锋纪念日,老师组织我们观看了《同上一堂课·雷锋告诉我》的视频。奥运体操冠军杨威、“心灵导盲师”张龙、慈善大使孙汀娟走上讲台,用他们的亲身经历为我们解读了新时代的雷锋精神。

雷锋曾经说过一句话:“钉子有两个好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我们在学习上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善于挤和钻。”

杨威不惧挑战、为祖国荣誉拼搏的经历告诉我们要为梦想而拼搏。2004年杨威在奥运会上失利了,中国输给了日本,但是杨威和教练以及他的队友都没有气馁。通过四年日复一日坚持,夜以继日辛勤练习,在2008年奥运会他们获得了成功,杨威取得了男子全能冠军,让我们的国旗在奥运会上升在了其他国家的上面。杨威在课堂上还和同学们互动,并展示了奥运会金牌,告诉我们雷锋精神是一种坚守和坚持。

张龙老师分享了在盲校默默扎根组建武汉盲童启明艺术团,开设形体训练课的亲身经历。教我们如何做好自己,告诉我们雷锋精神是一种奉献和责任。

孙汀娟老师是湖北省慈善形象大使,她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拯救

“一斤半早产儿”壮壮的故事,再结合她自身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扶贫济困、乐于助人的雷锋精神就在我们身边,人人都能做新时代的雷锋。

观看了这部专题教育片,使我深受感动。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生,我要向雷锋学习,学习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也要向三位老师学习,学习他们为梦想拼搏,勇夺第一,无私奉献,帮助他人,热心公益,奉献爱心的精神。在生活中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传承雷锋精神。

第12篇:人口普查一堂课

“人口普查一堂课”宣传内容

留格镇第一初级中学2010.10.8

一、什么是人口普查?

人口普查就是在国家统一规定时间内,按照统一的方法、统一的项目、统一的调查表和统一的标准时间,对全国人口普遍地、逐户逐人地进行的一次性调查登记。人口普查工作包括对人口普查资料的搜集、数据汇总、资料评价、分析研究、编辑出版等全部过程。

二、为什么要进行人口普查?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多是最基本的国情,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做好民生工作,都需要有祥实准确的人口数据,而人口普查就是取得人口数据的重要途径。定期开展人口普查的目的就是查清我国人口在数量、结构、分布和居住环境等方面的情况变化,为科学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

三、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目的是什么?

第六次全国查人口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目的是查清2000年以来我国人口数量、结构、分布和居住环境等方面的变化情况,为科学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真实准确、完整及时的人口统计信息支持。

四、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登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方案》规定:人口普查登记的主要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国籍、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迁移流动、社会保障、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况等。

五、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对象是哪些?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对象是指普查标准时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自然人以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但未定居的中国公民,不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短期停留的境外人员。

六、什么是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标准时间?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方案》规定:人口普查的标准时点是2010年11月1日零时。

所谓人口普查的标准时间,就是规定一个时间点,无论普查员入户登记在哪一天进行,登记的人口及其各种特征都是反映那个时间点上的情况。根据上述规定,不管普查员在哪天进行入户登记,普查对象所申报的都应该是2010年11月1日零时的情况。通过这个标准时间,所有普查员普查登记完成后,经过汇总就可以得到2010年11月1日全国人口普查的总数和各种人口状况的数据。

七、普查对象应当在什么地方进行人口普查登记?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方案》规定:人口普查采用按现住地登记的原则。每个人必须在现住地进行登记。普查对象不在户口登记地居住的,户口登记地要登记相应信息。

八、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登记采用什么方法?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方案》规定: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采用普查员入户查点询问、当场填报的方式进行。

九、我国共进行了多少次全国人口普查?

到目前为止,我国于建国后,分别在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和2000年进行了五次全国人口普查。1986年国务院批准今后全国人口普查每十年进行一次。今年,我国将进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登记单位是什么?

人口普查以户为单位进行登记,户分为家庭户和集体户。以家庭成员关系为主、居住一处共同生活的人口,作为一个家庭户;单身居住独自生活的,也作为一个家庭户。相互之间没有家庭成员关系、集体居住共同生活的人口,作为集体户。

十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对象是哪些?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对象是指普查标准时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自然人以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但未定居的中国公民,不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短期停留的境外人员。

第13篇:同上一堂课

《同上一堂课,雷锋告诉我》观后感

今天是3月5日:第52个学雷锋纪念日。学校组织我们观看了《同上一堂课·雷锋告诉我》的视频。奥运体操冠军杨威、心灵导盲师张龙、慈善大使孙汀娟走上讲台,为我们解读了新时代的雷锋精神。

我们现在学习雷锋,就是要学习他为梦想拼搏的精神。北京奥运会体操冠军杨威就是一个例子。青少年时候的他在参加全国青少年体操比赛的时候,看到了一个冠军榜,那时候的他就梦想着有一天他的照片也能贴在这个榜单上——因为只有世界冠军才能上榜,所以,他就悄悄下立下了一个目标——成为冠军。在之后,为了实现这个梦想,达到目标,他坚持奋斗,一直坚持着。所以当08年他登上奥运会冠军奖台,领取金牌,听着国歌奏鸣时,他成功了。

我们现在学习雷锋,就是要学习他奉献与服务的精神。武汉市盲校的张龙老师,就是这样的一名实践雷锋精神的人。本来平凡的她,在下定决心为了一名盲目的学生而放弃正常学校选择盲校时,她变的不平凡了。在她的帮助下,吴迪同学由一名在7岁就无奈选择长大成为按摩师而变成一个能在国际音乐比赛上获奖的优秀音乐人。正是因为张龙老师的奉献,才培养出一位优秀的音乐人。她说,,做好自己,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这样,她很快乐。

我们现在学习雷锋,就要树立“人人都能当雷锋”的信念。从平凡的小事中,学习雷锋,成为榜样。所以我们有了一斤半婴儿壮壮的感人事例,所以我们有了武汉好人吴天祥,有了人民的好医生,有了锤钉兄弟,有了“当代小雷锋”,有了宣恩少年,有了诚信超市„„

学习雷锋,让人生更有价值。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小事做起,奋发向上、不断努力,为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添砖加瓦。

第14篇:同上一堂课

《同上一堂课,雷锋告诉我》观后感

又是一个3月5日,又到了毛主席号召全国人民“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日子。今年是学习雷锋的第52个年头,在观看了由湖北教育频道播出的《同上一堂课,雷锋告诉我》一课后,我沉默了良久,这一堂课,勾起了我对雷锋同志的记忆,眼前仿佛又浮现出雷锋他光辉而又伟大的身影„„

雷锋,这位伟大的战士,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他所做过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平凡的,然而正是这无数的平凡构成了他的伟大,他将自己那些平凡的脚印,一个个清晰地刻在人们的心中。

“我活着,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要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雷锋是这样说,更是这样做的。他的形象深入人心,直到今天,那些舍己为人的人,仍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活雷锋”。

我们现在学习雷锋,就是要学习他为梦想拼搏的精神。体操王子,08北京奥运会冠军杨威就是一个例子。青少年时候的他在参加全国青少年体操比赛的时候,看到了一个冠军榜,那时候的他就梦想着有一天他的照片也能贴在这个榜单上——因为只有世界冠军才能上榜,所以,他就悄悄下立下了一个目标——成为冠军。在之后,为了实现这个梦想,达到目标,他坚持奋斗,不怕汗水,一直坚持着。所以当08年他登上奥运会冠军奖台,领取金牌,听着国歌奏鸣时,他成功了。

我们现在学习雷锋,就是要学习他奉献与服务的精神。一名普通的老师,也能绽放美丽的绚丽华彩。武汉市盲校的张龙老师,就是这样的一名实践雷锋精神的人。本来平凡的她,在下定决心为了一名盲目的学生而放弃正常学校选择盲校时,他变的不平凡了。在她的帮助下,吴迪同学由一名在7岁就无奈选择长大成为按摩师而变成一个能在国际音乐比赛上获奖的优秀音乐人。正是因为张龙老师的奉献,才培养出一位优秀的音乐人。她说,热爱工作,做好自己,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这样,她很快乐。

我们现在学习雷锋,就要树立“人人都能当雷锋”的信念。从平凡的小事中,学习雷锋,成为榜样。所以我们有了一斤半婴儿壮壮的感人事例,所以我们有了武汉好人吴天祥,有了人民的好医生,有了锤钉兄弟,有了“当代小雷锋”,有了宣恩少年,有了诚信超市„„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生活的岗位?”雷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短暂的人生旅途中谱下了一首首助人为乐的新曲。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雷锋永不停息地为人民做下了一件又一件的好事,这些事情也许称不上是多么伟大的壮举,但正是这一点一滴的为人民排忧解难的

好事,犹如一砖一石,构筑起了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大厦,高高地耸立在人民的心中。

雷锋叔叔和一些无名英雄一样是我们大家的好榜样,在为我们的祖国和人民做贡献而牺牲的!我应该从现在开始,做一名优秀的少先队员,将来好为祖国做巨大的贡献!

同上一堂课雷锋告诉我观后感

(二)

2015年3月5日,时值全国第52个学雷锋纪念日,学校组织我们全校师生收看湖北教育电视台录制的专题节目《同上一堂课 雷锋告诉我》。半个世纪来,雷锋精神影响了一代代中国人,我们全家决定一起收看了这个节目。

雷锋同志是一名平凡而普通的共产主义战士,他把可爱的青春献给了祖国最壮丽辉煌的事业,他始终用春天般的温暖帮助他人,用火热的情怀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事业中。爷爷说,记得雷锋曾在日记中写道:一个人的作用,对于革命事业来说,一个人的作用,对于革命事业来说,就如一架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机器由于有许许多多的螺丝钉的联接和固定,才成了一个坚实的整体,才能够运转自如,发挥它巨大的工作能。螺丝钉虽小,其作用是不可估计的。我愿永远做一个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爸爸也看着我说,雷锋在日记中这样写道:钉子有两个长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学习上,也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善于挤和善于钻。

是啊,我们的身边就有许多活雷锋,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以不同的身份践行着雷锋精神。“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这是雷锋的人生理想,我们的身边就有许多这样为梦想而不懈追求,不断追求更高的生命价值的人。世界体操冠军杨威出生湖北,五岁开始练习体操,24年的体操生涯,不懈的努力终于换来奥运赛场上辉煌一刻。杨威说:“每个人都有梦想,梦想实现的那一刻固然令人激动,但梦想不在崇高,而在于你不断的坚持与努力。”杨威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的梦想实现了,也为国家赢得了荣誉。武汉盲校的张龙老师只是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她的工作是那样的默默无闻,但朴实的语言深深地打动了我,“我会在平凡的岗位上,竭尽全能,为孩子插上艺术的翅膀,让她们热爱生活,热爱职业,做一个有利于社会的有价值的人。”在奉献与服务的道路上,张龙老师走得那样坚定而踏实。湖北省慈善形象大使孙汀娟老师通过《阳光行动》栏目,为全国贫困弱势人群筹款近6000万元,是新时期当之无愧的雷锋。我无法一一细数身边的活雷锋,但每每从网络、报刊、影视媒体上了解到他们的感动事迹时,我都会油然而生一种崇敬之情。

为梦想而拼搏、奉献与服务、人人都能当雷锋,我家三代人,同上一堂课,缅怀雷锋同志,学习身边的活雷锋,留给我一段思考。带着长辈的嘱托,感受着雷锋精神的照耀,正值青春年华的我,应该怎样生活,怎样学习,似乎已经有了明晰的回答。正值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梦想之旅已经起航;文明社会,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需要吾辈奋力奔跑!

同上一堂课雷锋告诉我观后感

(三)

今天我观看了《同上一堂课雷锋告诉我》的电视节目,其中奥运冠军杨威的话使我印象深刻。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杨威在当天的讲台上说,他对雷锋精神最为感动的,就是这种坚持的信念,对自己梦想的终生坚守。“在当今社会,这种精神尤为重要。”他希望每个学生,都能坚守住自己的梦想,从现在做起,从身边每一件好事做起,坚持做 好每一件小事,最终一定会带动身边的人。他说的太好了,就像我们现在,什么都不是,但是只要我们坚持理想,不断努力就一定会成长起来,我们就像小树苗,也许两年三年长不大,但是八年,十年,二十年,一定能长成参天大树,当你长成参天大树以后,遥远的地方,人们就能看到你,走近你,你也能给人一片绿色,一片阴凉,你就能帮助别人,这就是我们每一个同学努力和成长的标准。

《雷锋告诉我》观后感

今天是3月5日,也是第52个学雷锋纪念日,所以学校组织我们观看了《同上一堂课:雷锋告诉我》的视频。

《雷锋告诉我》首先介绍了雷锋同志的生平:1940年12月18日雷锋出生于湖南望城县一个贫苦的家庭。很小的时候,他的父母、哥哥相继去世,雷锋成了孤儿。年仅7岁的雷锋自力更生,艰难地活了下来。

家乡解放成后,雷锋担任儿童团大队长。1957年,他又光荣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60年,雷锋终于如愿穿上军装,成为一名新兵。在部队上他不仅努力钻研技术,而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要是对人民有利的事,他都心甘情愿地去做。最可贵的是,他帮助别人后从不留名,总是默默离开。

可令人痛心的是1962年8月15日,年仅22岁的雷锋同志不幸因公殉职,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虽然他走了,但是他无私奉献的精神却被传承了下来。1963年3月5日毛泽东曾为雷锋题词及发表号召,此后每年的3月5日都成为官方指定的“学雷锋日”,雷锋的名字响遍全国。“学雷锋,做好事”也成了对“雷锋精神”最好的诠释。

后来杨威又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学雷锋,不仅仅是做一两件好事那么简单,而是要向雷锋同志那样立足本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

对于雷锋的名言“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每个人都很熟悉,但在今社会,这种精神尤为重要。我们作为一名普通的少先队员应该怎样学雷锋,就更值得我们深思。

我认为我们小学生学雷锋,首先要学习做一个雷锋那样的自力更生的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幼儿园老师就对我们提出的要求,可扪心自问,我们又有几人真正的做到了呢?所以我决定,从现在开始,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自己不能做的事情向别人请教后学着做。至少在生活上做到自理,不再麻烦父母。 其次,我认为学雷锋,还要学习做一个雷锋那样的好人。学雷锋,不仅在于你今天有没有做好事,更应该侧重于反思今天有没有做不符合行为规范或不利于别人的事。如果,每个人每天都能做这样的反思,那么我相信“人人都是活雷锋”就不仅仅只是一句歌词,而是一个和谐共赢的美好社会了。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为成为雷锋那样的自力更生的好人而努力吧!

同学们,请和我一起宣誓: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第15篇:同上一堂课

《同上一堂课》观后感

五六班

曾婕

今天我看了“同上一堂课”,很是感动,还受到了很多启发。

奥运体操冠军杨威走上讲台,杨威说他其实天生并不适合练体操,他的成功是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练习换来的。在当时,能有一套国家队队服是杨威最大的愿望。在2004年的体操比赛中,他同他的队友输了,当时日本人在旁边欢呼雀跃,他们却只能拎着包灰溜溜地走。当着所有中国人的面把比赛输了,杨威当时的心情可想而知。但,就是这次的输,换却了他们2008年的胜利。杨威说;“2004年的耻辱成为了他前进的最大动力。这眼睛一天到晚都是肿着的,因为倒立眼睛充血,几乎每天累到上床5秒就睡着。终于,在2008年站上了领奖台,我一直想看到我们的国旗在别的国旗之上。”事实证明,杨威做到了,完成了他15岁想登上世界冠军榜的梦想。就像段翃老师所说的那样,梦想因拼搏而成功。

我喜欢段翃老师说的那句话,只有奉献与服务才能实现我们自身的价值。武汉盲校的音乐老师张龙“收养”了一个盲童,吴迪。吴迪小时候失去了妈妈,张龙老师不忍心,所以她每周末邀请吴迪去他家。就是这小小的邀请,使吴迪有了第二个妈妈。大多数人会认为吴迪可怜,我却没这样想,我觉得吴迪很幸运,他的第二个妈妈温柔善解人意,把吴迪当亲女儿看待,给了她无限的关怀和爱,这样的吴迪和有妈妈的孩子又有什么区别呢?张龙完成了吴迪的音乐梦,让吴迪渐渐开朗了起来。也正是张龙,她让很多盲童燃起了希望。正所谓看不见的路,看得见的人生。张龙老师带来了一本书,书上全是密密麻麻的小点,没有一个字,张龙老师竟然说这就是那些盲童的书,盲童就是靠这种书来阅读的。我感到惊讶,我不知道怎么用这种只有密密麻麻小点的书来学习。其实,盲童在心里有一双同我们一样明亮清澈的眼睛。

关爱他人一直是我们所推崇的精神。我有幸亲眼见到一位慈善形象大使,孙汀娟。她通过电视手段为贫困人民筹款将近6000万元,为慈善活动做出了巨大贡献,孙汀娟所代表的‘阳光行动团队’曾获得过很多慈善奖。她在讲台上为我们讲了一个故事,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中,赵美妮怀孕了6个月,然而一次意外,让赵美妮肚子里的小生命提前降临在人世。可这个早产儿的体重不到800克,按几率来说,这个早产儿能活下来的几率几乎为零。赵美妮花光了所有积蓄,正当她想含泪活埋孩子时,这个小婴儿像能感觉到一样,哭了,一声,两声,哭的那么凄惨,悲凉。于是,赵美妮拨通了媒体的求助电话,就在照片发出的时候,募捐开始了。当捐款通道正式关闭时,已筹到了54万多元,有万余名网友捐了钱。我感到惭愧,为什么惭愧呢?每天上网的有几亿个人,而捐款的却只只有一万多人。回到正题,靠这笔钱,‘壮壮’脱离了危险,成功创造了一个新生命的奇迹。

雷锋还活着,他离我们不远,他就活在我们心中。正如孙汀娟所说,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能永不干涸,一朵鲜花,也装扮不出美丽的春天。

第16篇:同上一堂课

《同上一堂课,雷锋告诉我》观后感

广水市长岭镇中心小学 彭双烨 指导教师:袁明生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这是雷锋说的。今天老师带领我们到多媒体教室区观看视频《同上一节课,雷锋告诉我》,看完后我有很大的感触。

画面一:为梦想拼搏。梦想是拼搏出来的。奥运体操冠军杨威就是根据这句话成功拿到冠军的。杨威老师说:“我们的国旗能站在别人国家的国旗上面,是要通过不断地坚持和努力来实现的。”他又详细地讲解了他是怎样通过努力去完成儿时的梦想的。从那一张张影片中,我看到了杨威老师的努力历程,他的成功是靠一滴滴汗水来实现的。最后杨威老师:“失败了,并不可怕,但是要学会如何在逆境中调整自己的心态。”

大家一定有自己的梦想吧!那就要像杨威老师一样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吧!

画面二:奉献与服务。成为服务于他人和社会的人,只有奉献与服务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张龙,一位普通的老师,放弃了18年的音乐教育事业。来到了武汉盲校。因为有了张龙,让越来越多的残疾儿童有了希望与梦想。为了孩子们,她把自己当作模特,让盲孩们摸腰、摸殿,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们练好形体操,她为孩子们倾我所有,竭尽全能。最后张龙教师说:“只有无私奉献和不懈努力,你将会为你的家人、工作产生价值,那么你就会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这样你的生活就会无比快乐。”

大家请记住这样一句话:看不见的路,看得见的人生。

生活中还有许多“活雷锋”:武汉好人-----吴天祥;为病人精打细算的人民好医生-----王争艳;坚善良心,帮助智残工人就业的“犟妈”易勤„„.学习雷锋,让人生更有价值。通过这两个画面,让我们知道怎样树立雷锋精神:①信念的能力。②大爱的胸怀。③忘我的精神。④进取的锐取。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小事做起,奋发向上,不断努力,为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添砖加瓦。

第17篇:同上一堂课

同上一堂课,我们的价值观

——观后感

三月六日晚上,胡老师组织全校师生观看了《同上一堂课,我们的价值观》,我也不例外。看完以后,我感触颇深。

伴随着“学习雷锋,好榜样.....”优美的旋律响起,主持人陈超阿姨闪亮登场。她为我们带来一段精彩的对话:

学生说:“人们都说金子闪闪发光,而我却是个银子怎么办?” 老师说:“有个成语叫什么来着?银光闪闪,只要努力也会发光的,要不怎么叫银光闪闪呢?”

多么精辟的一段对话。随之对话中的老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党委副书记徐川出现在大屏幕上。他出了一道题:人为什么而活?台下顿时鸦雀无声,学生都陷入了沉思,我也不禁纠结这个问题,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有一口饭吃?为了有钱用,还是成就一番事业?于是我睁大耳朵等待老师的答复,他却回答说人活着就是为了信仰。好高深的一个词眼!什么是信仰呢?通过徐川老师一番诙谐有趣的语言,我明白了信仰就是用生活中平凡小事证明你是骄傲的炎黄子孙。

我是一名学生,虽不能像雷锋那样名垂千古,但我可以成为老师眼中的佼佼者;我虽不能像贝多芬那样成为旷世奇才,但我可以尽自己的努力成为社会需要的一员;从现在开始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用智慧和质疑精神打好青春底色,时刻准备为国奉献自己。

《同上一堂课:我们的价值观》视屏课堂结束了,但“新雷锋”无私奉献、助报答乐的爱国精神将在我的心中延续,雷锋行为将在我身上逐步内化成一种习惯,感染者身边每一个人,将雷锋精神发扬光大!

第18篇:小学教师教学反思:开学第一堂课

小学教师教学反思:开学第一堂课

经过一个难忘的假期,静静的校园又热闹起来!

我怀揣着对这群小家伙的思念来到了教室里,孩子们一下沸腾起来,我激动的和他们问好,开始上课。

这个假期同学们都有哪些美好的经历呀?能说给我听听吗?话题象一把钥匙哗啦啦一下就打开了孩子们记忆的大门,他们踊跃的举起了小手!

这个说:老师,我去了上海看到了美丽的东方明珠,东方明珠很高,是个塔,有两颗大的红色的圆球还有许多小的球连在一起……亮起灯的时候最漂亮 !

那个说:老师,我去了我的姥姥家……

她们家在农村,原来的房子都变成高楼了,院子周围还有养鱼池,舅舅还买了辆轿车呢!

孩子们兴奋的诉说着他们在假期的所见所闻……

一直举着小手的豆豆被叫了起来说:老师,在这个假期里我和妈妈一起去北京了,看到了**,**的城墙上有很多的彩旗,国旗随着太阳一起升起来,我还看到了鸟巢。

是呀!我们伟大祖国经历60年的风雨洗礼,到现在已经走向繁荣,还成功的举办了世界上最辉煌的奥运会,让各国人们看到了一个崭新又生机勃勃的中国,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感到自豪!

同学们用自己的小手把祖国的美丽景色画下来好吗?

看着孩子们兴奋的开始了对自己记忆的描绘,我一边巡视一边嘱咐他们注意构图,不要画小了,要适中,先想好自己要表现的是什么,一定要突出主题……

快下课了一幅幅儿童画展示在我面前,崭新的农家楼房;阳光下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堆雪人、打雪仗的美丽场景;烟花绽放的美丽夜空……我激动地说:“孩子们,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已经很优越了,而且很多的同学还到祖国各地去游玩。我们的生活环境不一样,经历不一样,想法更是不一样,每个人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只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眼睛,祖国就在我们的心里,美就在我们身边!

下课了,我走在阳光明媚的校园里,心潮澎湃,因为孩子们和我一起上了一节深刻的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课!

第19篇:怎样做好一堂课的教学分析

怎样做好一堂课的教学分析

阳春市双滘中学 周建荣

教材又是教师实施课程标准的基本载体,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也是政策性很强的课程资源,要充分认识到教科书的重要性和严肃性。第一,必须重视其他课程资源的合理、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使教科书与其他课程资源相互补充、相互整合、取长补短。第二,在使用教材上,要坚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实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想境界。

以本人的多年教学经历,我认为要上好一堂课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精心设计,是成功上好一堂课的基础

教学设计,就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设计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分析评价其结果的过程。教学设计分为教学目标的编制、教材的分析和处理、了解学情研究学生,教法的选择、教案的编写五个部分。

1、吃透大纲,明确培养目标,围绕目标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是进行教学设计的依据,只有明确目标,教学设计才能有的放矢,因此,确定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核心问题。特别用目标教学法时更是如此,教学目标一般分为“知识目标、情感目标、能力目标三大类”。我在上“数列”这节课时目标有二个:①理解数列的概念。(知识目标)②会根据数列的前几次写出它的一个通项公式。(能力目标)

2、深钻教材,把准重点、难点、关键点,做到因材施教。“重点”是教材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核心部分。各科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定理、重要方法和公式等都是重点,它是我们学习后段内容的基础,具有常用性和应用性。如“溶液”这节课中,溶液中分散系的概念,胶体溶液的性质一项就是重点。“难点”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内容。二是学生容易出错或混淆的内容。如“溶液”这节课中,根据已知条件进行浓度的表示及各浓度表示方法相互之间的转换就是难点。“关键”是指教材中起决定作用的内容,掌握它如同掌握了一个钥匙,其余内容便会迎刃而解。

教学中应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就是在教材的重要部分,舍得花时间、下力气,让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它,如“溶液”这节课中,为了讲清概念,讲解了溶液的分类方法。突破难点常用的方法有:①分散难点,逐个击破。②创设情景,联系实际,引导学生的思维由抽象到具体。③运用直观方法加强学生的感知。④对于容易混淆的内容采用对比的方法来区分各自的特点。教学内容不同,课的类型也就不同,因此要因材施教不能将理论课改为实验课,复习课改为技能训练课等。

3、精心备课,不打无准备之仗。

在吃透大纲,深钻教材,了解学情的基础上,编写教案就是教学设计的主要工作,如何编写教案,先要弄清教案的格式和结构。

一般格式:专业班级: 学科: 教师:

课题: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教案可以是详细教案也可以是简案,提倡教师写个性教案,实用教案,创新教案。建议新参加工作的老师尽量写详案,总之一句话,教学设计要像小说般的完整。

二、语言艺术,是成功上好一堂课的关键。

教师的语言分为口语与书面语、肢体语三种,如何充分发挥语言的功能,关键在于:

1、口语

语言标准、简练、不哆嗦无口头啴,消除不文明用语。

语速适中,不快不慢。语言适度,不高不低。同时还要生动,亲切,抑扬顿挫,赋有启发性。

2、书面语——板书

板书的主要内容:

①教材的内在逻辑结果②教学的重点难点③教学内容的补充板书的主要格式

①提纲式②词语式③表格式④结构式⑤图示式

板书的要求 ①内容精练,重点突出②语言科学、准确③条理清晰,布局合理④形式多样,启发思维

⑤书写规范、流畅,示范性强⑥巧用颜色粉笔,赋有艺术性

3、体态语

①表情语、微笑语、眼语②首语③手语④姿态语

三、精点导入,是成功上好一堂课的良好开端

精彩的导入会使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露,进入一种美妙的境界,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怀着一种期待、迫切的心情渴望新课的到来,常用的方法有:

1、衔接导入

2、悬念导入

3、情境导入

4、实验导入

5、实例导入

6、典故导入

7、直接导入

四、科学设问是成功上好一堂课的桥梁

1、设问直截了当。不绕圈子,干脆利落,条理清楚,主次分明,围绕问题,范围短路,语言规范,概念准确,多用短句少用长句。

2、发问巧妙。不按座次表发问,不按名册发问,不只叫成绩好的发问,不专训差生发问。

3、表述清晰。发问语言应简明易懂,问题尽量一遍清晰到位,不复述,以免养成学生不注意老师发问的习惯。

4、态度自然。要充分相信学生能够回答。

5、适当停顿。给学生思考时间。

6、耐心倾听。不要表现出不耐烦的样子。

7、正确对待意外,对待意外回答冷静处理。

8、及时评价。

五、组织教学,是成功上好一堂课的有力保证

无论是哪一位教师上课,课堂上或多或少都有呈现的不重视的学生违纪现象出现,如何正确处理学生课堂违纪现象,保证教学秩序井然有序。组织教学贯穿于教学始终,常用的处理方法有:

1、提问法。单独提问,集体提问单独回答。

2、非语言控制法。走近学生摇头示意、叹息或假意咳嗽一声,突然停止讲课,凝视学生轻拍其肩等。

3、正面提醒法。

六、课堂小结是成功上好一堂课的完美结局

怎样结束一堂新课是值得重视的,很多教师不注重结课,上课讲到哪算哪,匆匆收场,虎头蛇尾,影响教学效果。

总结课堂小结、活动和作业布置等。上课要有良好的开端,也要有完美的结束,要善始善终。

第20篇:如何确立一堂课的教学目标

如何确立一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依据和导向,要保证课堂教学顺利、有效地进行,必须首先明确和掌握教学目标。

正如大家所知道的每个单元都有一个大的教学目标:语言知识目标、语言技能目标、情感态度目标,还有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目标。具体到每一节课中也是一样的。那么如何确立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呢?在确立教学目标之前,我们应该先考虑我们所设立的目标能否实现,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是否有难度,我们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每一节课的目标是要学生能“跳一跳”就能达到的目标,而不是空洞的遥不可及的目标。

在教学目标中,语言知识目标指:语音,词汇,语法,动能,话题。语言技能目标指:听说读写。 情感态度目标指:动机兴趣,自信意志,合作精神,祖国意识,国际视野。学习策略目标指:谁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资源策略。文化意识目标指: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并不是每一节课都有这五大目标的。我们不能很牵强的制定一些目标,比如说文化意识目标。在林平老师的课例中知识目标就没有达到。也就是说实施中出现了问题。在片段12中在练习句型:What are you doing ?I’m ……..时可以说达到了技能目标中的听说目标。而且学生也是在真实的使用语言。那么如何设立教学目标,我们应该先分析教学内容,然后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设定。

如何设计课堂教学中的各个环节

课堂教学基本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环节:导入—呈现---操练---运用。那么我的作业会针对各个环节来阐述。

一、导入环节

导入是一堂课的开始,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导入环节要和后面所讲的内容有关联。为后面所讲的内容做铺垫。而且也要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且把控好导入的时间,也就说导入同时也要直截了当。比如说要讲动物MONKEY ,那么在导入的过程中可以用学过的关于RABBIT的小朗诗来导入,很快就进入了动物的话题。而且在导入的时候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歌谣,也可以是通过TPR的方法,根据具体的内容具体设计。

二、呈现环节

呈现环节有两种方式,从整体到局部或者从局部到整体。要根据所讲的内容来决定采用哪一种方式好。比如林老师所讲的HAPPY HOLLOWEEN DAY ,我觉得从整体到局部会更好一些。从整个的情景中让学生去理解这个节日的信息以及需要做写什么,要比单独的操练一个句型要好。如歌是在讲一些单独的单词,或者这个情景中涉及的内容必须是建立在知道词汇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明白,那么就要才去从局部到整体的方式。但是有时候局部和整体也是同时存在的,比如说在讲What’s this ? It’s……..而且还涉及了许多的水果类的单词的时候,就是同时存在的。因为要问学生哪一种水果怎么说时会用到句型。

三、操练环节

操练环节,也就是说练习的环节,活动的环节。我觉得活动首先是可操作性强,而且学生的参与面广,并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还达到了所设置活动能让学生会什么的目的。比如在视频片段中所提到的练习Go straight on 的活动,操作性不强,而且老师的指令也不清楚,学生也没有完全参与进来。可能是热闹了,但是学生真正掌握的是什么?我们要学会控制课堂,有时候是完全控制,有时候是半控制,有时候是让学生自由发挥。而且我们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活动设计的难以程度也不一样。

四、运用环节

这个环节是我们在教学当中容易忽视的一个环节。我们只考虑到这节课我们教给了学生什么,而忽略了学生会了什么,能用学到的知识做什么。我们在课堂应该给学生提供能真实的使用语言和交际的机会和可能性。比如说我们讲了This is ….这个句型,以及一些称谓方面的词汇。那么我们可以让学生带一张家庭的照片去和小朋友互相介绍,这就是真实的交际。

说了各个环节的设置,那么我们设计各个环节的时候也要主要教学的有序性,不要让课堂称谓活动的堆积。而是要学生从机械的到自然的能说出,到最后会运用,会交际。而且也不要把课堂弄的很热闹但是学生没有学到真实的东西。

如何让设计课堂教学活动

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在设计教学活动前要考虑学生的年龄以及兴趣。活动要可操作性强,并且能让学生使用和运用语言。 首先,活动要设计的容易操作,即可操作性强。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想如果这样说学生能否听懂?而且能保证学生的参与面吗?我非常喜欢片段中练习Can I have some …..的活动,学生通过自己编歌谣的活动能很好的掌握语言。

其次活动要保证学生的参与面,像go left 的那个活动就是图了热闹,有大部分的学生只是在观看,比如我们在讲解颜色时,可以设置一个我们来说颜色的汉语,让所有学生来指自己身上的颜色并且说出其英语。当然也是要一步一步的来,不要一下子到这一步。可以充分利用TPR的教学方法。

再次活动能激发学生的深层兴趣。我们所设计的活动不仅仅是教师发指令,学生去操作,而应该借助我们已有的教学工具,比如说录音机,FLASH 等。而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设计的活动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挑战心。不要设计学生一步就能完成的活动,时间长了,学生会觉得乏味,这样自然调动不了课堂的气氛,活动自然进行不下去。我们所设计的活动应该是需要学生跳一跳才能完成的,而且完成后学生还有成就感。

最后,我们要设置适当的信息差,促成真实的交际,让学生感觉到语言是学来运用的。比如在讲进行时态时,语法本身是枯燥的。那么可以设置一个活动1)让学生做动作,让其他的学生去说:He is Billy .He is swimming .2)制作一些小信封,发给学生然后组成句子。而且是funny sentence .3)用真实存在的事物,比如说打开教室的门让学生观察并说其他人在感什么,这样就是通过不同的信息设置,让学生一步一步去体会什么是真实的交际,并且促成真实的交际。

总之教学活动要基于教材,基于课堂的目标和学生等各个方面去设计。

目前小学英语课堂设计方面的问题以及我的改进建议

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课堂设计方法,而且课堂的设计应该是基于很多方面的。我认为目前小学英语课堂设计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学生往往不是在真实的使用语言,而是在游戏中热闹,机械的去练习语言。而且老师很容易将一篇课文的情景分开,让学生支离破碎的去理解课文的内容。

那么我们怎么样设置活动能让学生既是在游戏,在活动,而且还是在真实的运用和交际语言呢?比如说在讲解万圣节这个课例中,学生就没有真实的使用语言,而是在通过一些活动在操练所学习的句型:Can I have some ……..及其回答。我们可以让学生角色扮演,通过一个情景剧让学生去展现自己,而且也能让学生感受到真实的气氛和知道万圣节的一些信息。当然这也知识学生在真实的使用语言,而不是在交际。比如我在讲解This is ……这个内容时,在学生掌握的句型的情况下,设置一个让学生拿着自己家的照片,用This is ……句型向小朋友们去描述介绍自己的家人,这就是一个真实的交际。

我们在设置我们的课堂顺序时是从整体到部分还是从部分到整体,没有定论,但是在讲到一个情景时千万不要将她肢解。让学生在整体中去感受语言会更好。

一堂课教学设计
《一堂课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