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7-07 08:35:15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亲人》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

二、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1——3自然段,理解“雪中送炭、唯

一、噩耗、同归于尽”等词的意思。

2、能有感情的朗读

1、

2、3自然段。

3、知道反问句有加强语气的作用,能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4、感受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朝鲜人民与志愿军在战斗中建立的深情厚谊。

四、教学过程:

(一)简介背景,揭题释题。

1、(放《志愿军军歌》)同学们,你们听,这是《志愿军军歌》,1950年10月25日,我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共同抗击美国侵略者,在战斗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58年3月15日那天,朝鲜人民去车站含泪送志愿军踏上回国的列车,志愿军也含泪告别,彼此的嘴里深情地说着:再见了,亲人(板书课题)

2、有感情地朗读课题,读出依依不舍的感情。

3、“亲人”在生活中一般指哪些人?通过预习你知道文中的亲人指谁?课文具体写了哪几位朝鲜亲人?

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

4、小结:她们和志愿军没有血缘关系,为什么彼此称为亲人?让我们带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课文中的哪句话最能看出志愿军与大娘的深情厚谊?用“——”划出来。(板书:深情厚谊)

2、想一想,大娘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划出最让你感动的地方出示:

①洗补衣服 几夜没合眼 ②送打糕 昏到在路旁 ③救伤员 失去小孙孙

3、课文怎样赞颂大娘对志愿军的情谊? “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忘记”

4、课文中把大娘的“送打糕”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结合理解“雪中送炭”。

5、(出示投影)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吃,真是雪中送炭呀!

⑴齐读这句话,读懂了什么?从哪些词中读懂的?

(大娘冒着生命危险送打糕,可见她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从“冒、穿”等词看出。)

⑵有感情朗读。

6、自由读“救伤员失孙”这一部分,读懂了什么?从哪些关键词中体会出来的?

(丢——丢掉的是自己唯一的小孙孙的生命)(结合理解:唯一)

(背——背回的是志愿军伤员,一背一丢反映了大娘对志愿军的深情厚

7、这两件事都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紧紧抓住这句话中的哪个关键词写的?

现在你明白了为什么称大娘为亲人了吧。是啊,大娘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㈠同样,来理解小金花和大嫂对志愿军的情谊

(三)小结。

1、有感情朗读123自然段

2、志愿军与大娘、小金花、大嫂道别,来送行的人成千上万,志愿军战士多么想一一道别呀,可列车已启动,千言万语只能汇成一句话——再见了,亲人(齐读课题)

(四)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模仿课文写法写一段你与亲人道别的情景的话

附:板书

6、再见了,亲人

送打糕昏倒

大 娘

救伤员失孙

深情厚谊

小金花 救老王失母

大 嫂 挖野莱致残

《再见了,亲人》

教 学 设 计

梁家寺甘沟小学:冯致云

2017年4月5日

推荐第2篇:《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4.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从课文内容中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有关抗美援朝战争的相关文字、图像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题

1.我们每个同学都是在爱的海洋里成长,谁能说说最关心你、与你最亲的人是谁?他们是怎样关心爱护你的?

2.出示图片,志愿军赴朝鲜图

同学们,嘹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在响起。1950年10月25日,我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抗击美国侵略者,在战斗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出示图片,火车站分别图

1958年3月15日那天,在最后一批志愿军胜利返回祖国那耙豢蹋??虺?嗜嗣襦咦爬峄ㄇ袄此托校?驹妇?且埠?岣姹穑?蠹叶忌钋榈厮底耪庋?痪浠癌ぉ鍪究翁馔计??迨榭翁猓涸偌?饲兹耍ú淮虮甑悖?br>

3.读课题

①指名读课题:再见了亲人

②加标点(板书:,)再读:再见了,亲人

③体会:哪一句的感情更强烈些?(齐读)

4.提问:

①”亲人”一般指哪些人?

②”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

板书:志愿军

③课文中的“亲人”指的是哪些人?

板书:朝鲜人民

④他们是亲人吗?不是。板书:不是亲人

T:可是……(出示课题:再见了,亲人)

二、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1.诗配乐朗诵,激起学生学习积极性。

那是一个现在看来非常久远的年代……有一天,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

年轻的人们拿起了枪奔赴战场,只为能有宁静的生活,无情的战争让人们倒下,但没有人退缩,哪怕是伟人的儿子……平静的生活又回到了我们身边,但14万年轻的生命消失在滔滔江水边……

2.同学们课前也查找了相关的资料,对这段历史,你们还了解到些什么?(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是什么让不是亲人的人却比亲人还亲呢?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最使你感动的小故事,选择你喜欢的读书的方式,想一想,什么地方最让你感动?为什么?能用朗读来表达你的情感吗?可以和同桌或学习小组的同学交流讨论一下,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

2.学生自学,讨论。

3.汇报交流。

出示人物图片

你最喜欢哪个小故事?(点击人物图片)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为什么?你能读读吗?初读课文,

四、评读课文,加深理解

在文中找出“亲人”具体指的是哪些人?(用自己喜欢的线条勾划)你最想交流的是哪个故事?

根据学生的顺序,来安排三个故事的教学顺序。

1.重点理解第一自然段。

①大娘明明送去的是打糕,书中为什么说是“雪中送炭”呢?为什么这样比喻?(因为大娘想战士之所想,急战士之所急,若不是他们比亲人还亲,能冒着硝烟冒着炮火雪中送炭吗?)

②战斗异常激烈,战士们已经几天几夜没合眼了,这时,大娘……(导读,尽情让学生去感受文章感染人的语句)

③”救助伤员,失去孙孙”这一部分,你读懂了什么?从哪个词体会出来?(唯一)指导学生饱含深情的读。

小孙孙是大娘唯一的后代,唯一的希望。可是为了救志愿军,大娘却失去了他。这种情谊岂止是亲人,这真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啊!)生读。

④“您说,这比山好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谁能把这个反问句换个说法?哪种说法好些?为什么?(这句话是多么的亲切,又是多么的热烈啊!)

八年来,大娘一次次地把慈母般的爱给了志愿军,难怪志愿军们舍不得让大娘拖着疲惫的身体送了他们一程又一程,于是他们恳切地对大娘说──(学生齐读)“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志愿军对朝鲜的关心体贴都尽在这一声声恳求之中了。

过渡:还有哪个故事让你感动呢?

2.第

二、三自然段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的能力,去挖掘文中感染人的词句。

五、小结

1.我们在与朝鲜亲人告别时,回忆了许多令人难忘的往事,这一件件一桩桩令人感动的事,无不凝聚着朝鲜人民对我们的深情厚谊,所以我们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对于他们,你还有哪些感兴趣的或不明白的问题?(学生交流)

2.师生共同解决提出的问题。

3.对于比较复杂的问题留到下节课解决。

第二课时

一、赏读课文,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1.仔细默读课文想想文章里大娘、小金花、大嫂三个人的故事都催人泪下,凝聚着他们对我们的深厚情谊。那是不是朝鲜人民就只是这三个人有这样感人的事呢?(那为什么只写这三个人的事呢?(因为要写的事太多了,不可能一一记下,只能选择重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老、中、小),作者用概括的手法写全体,这是一种经常用得到的选材组材方法,你们以后写一次活动,写景就可以用这种方法)

2.快读课文想想这三个故事在表达上共同的特点?(开头亲切称呼亲人,中间回忆感人事情,结尾赞颂双方的深情厚意。)

二、精读课文最后三段,体会文章感情的升华

1.在这片土地上,不仅居住着许许多多像大娘、小金花、大嫂一样的亲人,而且还渗透着我们与亲人们并肩战斗而洒下的鲜血,还留下了许许多多我们共同浴血奋战的故事。那一件件催人泪下的事情,无不凝聚着朝鲜人民对我们的深情厚谊。而另一个个让人泣不成声的故事,更让我们看到了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一片赤诚。(投影:英雄图)

2.但此时此刻,列车的汽笛长鸣,车轮已经启动。这是一个激动人心,充满留恋之情的场面,两国人民是在捧着一颗颗赤诚的心向最亲最爱的人告别呀!同学们,让我们一起饱含深情地读读这三段吧!(齐读)

3.师引读(投影句子)

战士们登上回国的列车,望着这些可敬可爱的人,望着这片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志愿军从心底里喊了声──投影第一句。

汽笛响了,列车徐徐开动了,战士们多乡再看亲人们一眼啊!于是,他们只好请求隆隆前进的列车──投影第二句。

然而,列车飞快地向前驶去,亲人们离战士们越来越远了。他们只好挥动手,大声喊着──投影第三句。

4.小结:他们的确不是有血缘关系的亲人,可他们是比亲人还亲的人呐!

板书:(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他们之间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这是人世间最崇高、最珍贵的友谊。战争虽然离我们远去了,但我们彼此的心中切有一个共同的愿望──愿中朝两国友谊永存!(板书)

三、回顾全文,归纳总结

1.本文作者魏巍以志愿军战士的口吻,生动的记述了中朝两国军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颂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文章的写作方式回顾。

推荐第3篇:《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2.引导学生体会为什么要称朝鲜人民为“亲人”。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习从内容中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的深厚情谊。

2.引导学生体会为什么要称朝鲜人民为“亲人”。

教学过程设计:

一、了解背景,导入新课,感知亲人(投影)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大家来学习《再见了,亲人》这一课,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我们通常把什么样的人称为亲人呢? 生1:感情深厚的。

生2:关系密切的。

生3:有血缘关系的。

① “再见了,亲人”在文中出现几次?是谁对谁说的?板书:志愿军

朝鲜人民 ② 他们有血缘关系吗? 他们是亲人吗? 不是。 板书:不是亲人

过渡:可是,志愿军战士却称朝鲜人民为亲人,朝鲜人民也称志愿军战士为亲人。这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了解那可歌可泣的事,去感受那令人震撼的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亲情

师:请大家快速阅读全文,想想课文中谁把谁称做亲人?

生:(快速阅读全文,然后回答。)(志愿军把大娘、小金华、大嫂称为亲人。)

师:我们的志愿军战士为什么把朝鲜人民称为亲人呢?轻声读课文1——3自然段。

生:轻声读第1——3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志愿军战士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

生1: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非常好。

生2: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情谊深厚。 三精读课文,感受深情

师:从哪些地方能体会出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情谊深厚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1自然段说一说哪些地方让你感动,边读边用笔画一画,并把你体会深的语句读一读。

生:自由读第1自然段,用笔画出感动的地方,读体会深的语句。

师:指名读,并进行指导,让学生读出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的深厚情谊。

师:(出示课件:“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敌机来了,您丢下自

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您为了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自由读这段话,想想应该怎样读?

生:自由读这段话。

师:指名学生读。

真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哪句话能表现出中朝人民的情谊深厚呢?

生:读句子:“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

师:“你能再读读这句吗?”、“同学们认真听,并想想,这句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生:读句子。

生1:依依不舍

生2: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的感激之情。

师:“在这离别的时候,老妈妈不顾身体的疲劳,送了一程又一程,可爱的小金花紧紧地拉住叔叔的手泣不成声。”请同学们自由读第2自然段。说一说哪些地方让你感动,边读边用笔画一画,并把你体会深的语句读一读。

生:自由读第2自然段,然后汇报。

师:指名读。范读。评价、并指导。

师:“小金花和妈妈为了救我们的伤员,妈妈牺牲了。她们又为了我们付出了血的代价。我们怎能忘记,怎舍得离开?在送别的人群中何只小金花一人?中朝人民深厚的情谊牵动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分小组读第3自然段,并讨论应该怎样读。

生:小组读,并进行讨论。

师:指名读、评读。让学生汇报、补充。

生1:应该读出依依惜别之情。

生2:应该读出赞美之情。

师:“为了我们的志愿军,大娘失去了孙孙,小金花失去了妈妈,大嫂失去了双腿,为了我们,付出的是血的代价,朝鲜人民为什么对我们有这样深厚的情谊呢?”自由读4——6自然段,边读边想一想志愿军到朝鲜去做了什么呢?

生:自由读第4——6自然段,边读边想一想志愿军到朝鲜去做了什么?,然后汇报:

生1:志愿军帮助朝鲜人民保卫他们的家园而流血牺牲。

生2: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抗击侵略者。

生3:志愿军战士很勇敢。

师:“中朝人民在并肩作战中患难与共,亲如一家。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凝成了那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让我们放声朗读4——6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表达真情

师:“多么深厚的情谊啊!列车缓缓地行使着,我们离开了这可爱的土地。但是我们的心紧紧拥抱在一起,在这离别的时刻,让我们再满怀深情地对朝鲜人民说上一句‘再见了,亲人!’”。

生:(齐读)“再见了,亲人!”

小结:志愿军战士在与朝鲜亲人告别时,回忆了许多令人难忘的往事,那一桩桩一件件令人泣不成声的事情,无不凝聚着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的深情厚谊,所以志愿军战士称朝鲜人民为“亲人”。

四、赏读课文,领悟表达方法

大娘、小金花、大嫂是那么让人感动。读到这里,老师想问问大家:

1.是不是朝鲜人民中只有大娘、小金花、大嫂这三个人才有这样感人的事呢? 那

为什么只写她们三个人的事?(因为要写的事太多了,不可能一一记下,只能重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来写,大娘、小金花、大嫂代表着千千万万的朝鲜人民。 作者用概括的手法写全体,这是一种我们经常用得到的选材组材的方法,你们以后写作文时, 也可以学着用上这种方法)

2.好,下面我们再快速地浏览一遍课文,看看前三个自然段在表达上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学生快读课文后,师引: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回答,得出结论:祈使句开头,表示劝慰——中间回忆感人事情——反问句结尾,赞颂双方的深情厚谊。(投影)

五、诵读课文,升华感情

1.志愿军战士称朝鲜人民为亲人,是因为朝鲜人民为志愿军战士付出了血的代价,朝鲜人民称志愿军战士为亲人,那又是因为什么呢?志愿军有没有为朝鲜人民流血牺牲呢?你从文中哪些地方知道志愿军战士也在为朝鲜人民流血牺牲?

师述:伟人的儿子毛岸英就是牺牲在朝鲜战场上,还有在烈火中牺牲的邱少云,用胸膛堵住枪口的黄继光,为救朝鲜小朋友而牺牲的罗盛教……从同学们课前搜集到的资料中,我们还知道:从1950年10月25日参战到1953年7月27日停战,中国人民志愿军共阵亡114000余人。

在朝鲜这片土地上,有多少像大娘、小金花、大嫂这样的亲人;在朝鲜这片土地上,有多少我们志愿军洒下的鲜血;在朝鲜这片土地上,有多少感人的故事啊!那一个个催人泪下的故事,无不凝聚着中朝人民的深厚友谊。大家怎么舍得分别?

2.但是,回国的列车已经启动。此时此刻,两国人民都捧着一颗颗赤诚的心向最亲最爱的人告别!大家都深情地呼唤着亲人!就让我们一起饱含深情地读读最后三个自然段吧!(齐读)

3.引读(投影句子)

战士们登上回国的列车,望着这些可敬可亲的人,望着这片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从心底里喊了声──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列车已经开动,战士们多想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啊!于是,他们唯有请求前进的列车──列车啊,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然而,列车飞快地向前驶去,他们只好挥动手,大声喊着──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现在,女同学就是朝鲜人民,男同学就是志愿军战士,让我们分角色再深情读最

后一句。

从这三个自然段中,你体会到什么呢?(这是一个激动人心,依依惜别的场面;中朝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

4.小结:是的,他们没有血缘关系,他们不是亲人,可是,在血与火的考验中,中朝人民两国人民结下了亲如一家、牢不可破的深厚情谊,他们比亲人还亲,这真是——

(不是亲人) 胜似亲人。(板书)

5.朝鲜人民与志愿军在战争年代付出了鲜血和生命,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在我们和平年代没有流血,是不是就没有这种亲人关系呢?(投影)

附板书设计:

14 再见了,亲人

志愿军战士 ←→ 朝鲜人民

(不是亲人, 胜似亲人)

推荐第4篇:《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噩耗、刚强、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4.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 教学难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开展读书活动,了解志愿军抗美援朝,英勇牺牲的战斗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激发兴趣

1.每个同学都在爱的海洋里成长,最关心你、与你最亲的人是谁?他们是怎样关心爱护你的? 这些有血缘关系、关系亲密、给了你无限帮助的人,我们都称之为“亲人”。

2.我们中国人民与邻国的朝鲜人民跨越国界,并无血缘关系,可是当年,我们的志愿军战士却把朝鲜人民称为至亲至爱的亲人,分别时情真意切地说“再见了,亲人”,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学习魏巍写的《再见了,亲人》。(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学生简介时代背景,教师作适当补充。

二、初读感知大意 1.提出初读要求:

(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词及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思考:课文中“亲人”指谁,想想他们的哪些事感动了你? 2.学生初读课文,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3.反馈、交流

用课文的语句说出她们为志愿军战士所做的感人的事。

三、品读感悟亲情

1.是什么使不是亲人的两国人却比亲人还亲呢?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最使你感动的小故事,划出让你特别感动的内容,抓住词句说说体会,并把自己的体会用朗读表达出来。 2.学生交流,抓重点词句感情亲情:

(一)“志愿军与大娘”之情: (1)句子: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这真是雪中送炭哪! 引导学生抓住“带着”、“顶着”、“冒着”、“穿过”等词语,想象当时这样做的危险和艰难,从而体会大娘为志愿军不顾生命危险的精神。

感情朗读:朝鲜大娘愿意为志愿军付出生命,给了志愿军及时的帮助,她把志愿军看成比自己还要重要的人,能不算“亲人”吗?读出你的感动吧!

(2)句子: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您为了我们失去了惟一的亲人。

引导学生抓住“惟一”、“丢”、“背”等词来体会,先理解“惟一”的意思,再谈谈“惟一的亲人”对大娘意味着什么,接着体会大娘这一“丢”丢下的是什么,“背”起的又是什么,从而理解大娘对志愿军的感情胜过亲人。

感情朗读:朝鲜大娘为救志愿军不顾最亲最爱的小孙孙,这能不算“亲人”吗?

(3)朗读比较,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师引:大娘为志愿军所做的一切,怎么能不感人呢?难怪志愿军对大娘说一一“这比山还高比没得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出示句子)

A.请学生改成陈述句。

B.比较两句话,哪句更能体现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的深情?

(二) “志愿军与小金花”之情:

(1)句子:你回来以后,焦急地等待着妈妈,可是……小金花,你是多么刚强呀!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 A.引导学生抓住“把脚一跺”、“嘴角抽动两下”、“狠狠地说”等词句体会小金花内心失去妈妈的悲痛。 B.感情朗读,演读。

C.“妈妈牺牲不落泪”,可“跟志愿军告别却哭成泪人”,你感受到什么? D.再读句子。

(2)朗读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方法同上)。

(三)“志愿军与大嫂”之情:

(1)句子:我们清楚地记得,那是1952年的春天,……伤好以后,您只能靠着双拐走路了。

A.可抓住三个“挖”来理解它们的不同背景,再想像这三个“挖”字背后,大嫂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挖的,从而理解大嫂不顾生命危险为战士们挖野菜的可贵品质,感人至深。 B.感情朗读

(2)朗读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方法同上)。 3.朗读体会惜别深情

(1)师引:现在志愿军就要同她们分别了,此时此刻,战士们是怎样抒发自己那依依惜别之情呢?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来读一读,想想怎样读出句子中的感情。(生自由读) (2)评读。(注意体会与大娘告别的不舍,对小金花的疼爱,对大嫂的不忍心。)

4.感情朗读1-3自然段,升华情感

(1)选择自己体会最深的一个自然段朗读,注意表达出志愿军的思想感情。

(2)激情配乐朗读:

A.在这分别的日子,当我们想到大娘为我们洗补衣服几夜没合眼,想到大娘为给我们送打糕累得昏倒在路旁,想到大娘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时,我们再也忍不住了,动情地对大娘说――(配乐齐读第一自然段)

B.当我们看到泪流满面的小金花,想到她说要为妈妈报仇时的情景,禁不住对小金花说:――(配乐齐读第二自然段)

C.当我们面对拄着双拐,背着孩子,走过崎岖的山路,送了我们几十里的大嫂,想到她为了给我们挖野菜而倒在血泊里的情景时,我们再也忍不住了,深情地对大嫂说――(配乐齐读第三自然段)

四、抒情赞颂亲人

1.前来送行的人只有三个吗?课文为什么只写这三个人呢? 2.这三个人代表着千千万万的朝鲜人民。光她们三个就为志愿军战士做了那么多的事,付出了那么多的血汗,可想而知,当年的朝鲜人民为志愿军付出了多少代价,怎么不令人感动呢?说出你们的感动,说出心中的赞扬,最好能合适地选用反问句。 [设计意图:情感喷涌时,让学生适时地抒发,并尝试用反问句来表达情感,既能让学生抒发自己对朝鲜人民的赞美之情,又加强学生对反问句表达效果的认识。]

推荐第5篇: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3、学习课文,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师:1950年10月25日,中国志愿军战士奔赴朝鲜战场,和朝鲜人民浴血奋战整整八年。1958年,当最后一批志愿军即将离开朝鲜回到祖国时,面对着许许多多送别的人们,每位志愿军战士都从心里默默地说着一句话,那就是——(再见了,亲人!)板书课题。

2、师:一起回忆一下,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师: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相机板书:志愿军

大娘、小金花、大嫂)

3、他们之间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亲人?(相机板书:不是亲人)那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是亲人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走进今天的学习中去。

二、延伸情景,指导自学

(一)师指导学志愿军与大娘告别 一起看大屏幕,带着这两个问题进入自学。(出示课件

1、大娘为志愿军战士做的哪些事让你感动?

2、在文中圈画批注,体会句子表达的情感,并读出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根据学习任务,自读感悟:

2、让我们一起走进志愿军和大娘告别的感人的场景中去。

预设回答: 送打糕

生:送打糕(板书)出示句子 师:从这件事中你体会到什么? 生:大娘对志愿军慈母般的关怀。 师:你是从这句话中的哪些词体会出来的?

生:我是从 “带着,顶着,冒着,穿过”等一系列动词体会到的。 师:(课件标红齐读这一系列动词)当时的朝鲜完全被敌机封锁,到处战火纷飞、硝烟弥漫,别说是上前沿阵地,连待在村子里都十分危险,她竟然冒着生命危险去送打糕。请你通过朗读把当时的情况危急读出来。指名读

师:大娘年纪大了,但她还领着全村的妇女来送打糕。志愿军的人数很多,她们必须不分昼夜地做,而且在枪林弹雨中冒着生命危险,送到阵地上来,用自己的努力给予战士们及时的支持和帮助。这是大娘对志愿军战士慈母般的爱,谁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指名读 师:志愿军战士“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的危急关头,朝鲜老妈妈带着全村妇女冒着生命危险给志愿军战士送来打糕,真是“

”呀!学生接“雪中送炭”读出志愿军对大娘的感激之情。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生:让我们充满感激地读一读,全班齐读。

师:大娘为志愿军战士送去的不仅仅是打糕,而且是朝鲜妈妈慈母般的温暖,送来的是打胜那次阻击战的精神武器,送来了朝鲜人民伟大的爱。

师:这就叫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板书: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理解大娘失去了唯一的亲人

出示句子: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体会“唯一”

师:“唯一”是什么意思?(独一无二)

师:对大娘来说,小孙子是她唯一的亲人,可是敌机来了,她不顾小孙子,先抢救伤员,伤员比她的小孙子还重要,在她心里,伤员也是她的亲人。指名读

师:哪些动词最能体现大娘对志愿军的深厚情谊? 生:“丢” “背” 大娘丢下了谁?背起了谁?

师:大娘丢下的是自己的小孙孙,她唯一的亲人,背起的却是一个与她没有亲缘关系的人,在危急时刻,她把生的希望给了志愿军,却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的小孙孙。这一背一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我们感受到了朝鲜大娘的无限深情。指名饱含深情地读。 师:难怪文中会说——生接:这比山还高„„忘怀? 师:谁能把这句话改为陈述句?

生: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不能忘怀。 师:那我们把文中这句话换成这句话好不好? 生:用陈述表达的感情不够强烈。

师:我们一起把这种强烈的感情表达出来。生读后,师总结(所以说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二)出示大娘的图片

1、师:看,这就是当年《中国青年报》上登载的75岁的李大娘和战士张喜武挥泪告别的情景。回首往事,情更深,意更浓,就是这样一位大娘,八年的时间,她像慈母一般的照顾、爱护志愿军,谁想深情地同大娘道别?

2、指名朗读,(课件出示) 师:你的诵别含着深情。可是年迈的大娘怎么忍心和亲人分别,看到亲爱的孩子马上要离开她了,她一直爬着山坡,走啊,送啊,志愿军满含热泪地恳求她:

生再读:“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你已经几夜没合眼了„„。

师:可是,大娘的脚步依然不舍停住,看着几天几夜没有合眼的大娘,我们的战士只有心疼地一遍遍哀求她:

生再读:你读得真棒!读书就应该这样入情入境。不同的语气,包含的都是真挚的情感。现在,你想怎样对大娘诵别,就怎样对大娘诵别。齐读:

三、创造情景,引导发现

1、学到这里,谁来帮老师总结一下,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这一段的?(生说,师补充)

(①自由品读,抓住感动的事例。②圈画批注,体会表达的情感。③思考交流,读出包含的感情)

2、请用学习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方法自己学习

二、三自然段。①、按要求自学。 ②、分小组讨论。 ③、全班反馈讨论。

预设回答:(1)救老王的动词(看出小金花勇敢、机智) “同志们伤心的„你怎么落泪了呢?”(失去妈妈小金花没有哭,可是与志愿军就要分别的时候,小金花却落泪了你还体会到了什么?)

(2)“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这样高的代价指的是什么代价?)

3、指导朗读

4、看看这三段结构上有没有共同点?他们是怎样表达感情的? (首先,每个自然段都以祈使句开头深情告别,饱含了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亲人的感激。其次,中间部分都是回忆往事,老中小三个朝鲜人民付出了关心帮助,付出了鲜血甚至生命“这样高的代价”,他们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最后,每个自然段都以具有肯定语意的反问句抒情,这样的表达避免了平铺直叙,将中朝人民的深厚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这样的边叙事边抒情叫做叙事与抒情相结合,你也可以在今后的习作中借鉴。

四、拓展情景,反馈调节

1、师:这三个朝鲜亲人的故事就这样学完了。我想问大家,难道只有这三个人愿意为志愿军付出代价吗?(不是。它代表的是千千万万的朝鲜个朝鲜人民。)他们无怨无悔的付出,所以我们说他们不是亲人,(板书)胜似亲人。那我们的志愿军战士们又为朝鲜人民做了些什么呢?

2、观看图片。3.师:志愿军为朝鲜人民也是付出了太多太多。所以我们可以说:两国人民用(

)凝成了(

)的情谊。两国人民不是(

)胜似(

)。所以在分别的时候,他们才会这样难舍难分地倾诉——“再见了,亲人!”登上了火车,仍恋恋不舍地呼唤着——“再见了,亲人!”火车慢慢地启动了,那声音仍在天空回荡着——“再见了,亲人!”

4、而此时,朝鲜人民也会恋恋不舍地呼喊:(男女生分角色读) 师:再见了,亲人。他们就这样依依惜别,火车越去越远,缓缓地驶向了远方,他们会一次又一次从心底里深情地呼唤着:“再见了,亲人!”(老师学生齐读最后三个自然段)

老师小结: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相信你们一定对亲人多了一层了解,除了有血缘关系的人是亲人,对关心过,帮助过我们的人也可以叫一声亲人。

板书设计:

推荐第6篇:教学设计(再见了,亲人)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黔东南州剑河县城关二小

张忠诚

学习目标

1.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学习文章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

3.会认8个字,会写12个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噩耗、战役、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的意思及课文重点句子的含义。

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本课生字。重点指导“噩”和“嫂”的写法,正确读写生词。 2.整体课文内容,课文讲了哪些亲人,分别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揭示题目:我们班老师就有一个亲人(借本班有老师的一个亲侄子揭题),同学们说说“亲人”是什么意思?(有血缘关系的,关系亲密的人)谁是我们的亲人?

2.课文中的“亲人”指谁?(指大娘、小金花、大嫂,指朝鲜人民),他们与志愿军战士并没有真正的血缘关系,那为什么把他们也称为“亲人”呢?

3.介绍时代背景(或视频出示):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浩浩荡荡地踏过鸭绿江,开赴朝鲜,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抵抗美帝国主义者的侵略。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中朝两国人民终于打败了美国侵略军。1958年10月撤离朝鲜。在漫长的八年中,在血与火的战场上,我们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生死与共。当我们打败了侵略者,当我们完成了历史使命,当离别的日子终于不顾人们深重的感情而来临时,志愿军战士深情地说──引读课题:再见了,亲人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认识情况。A、学生交流、相互检查。 B、课件出示抽查。

C、重点指导:“噩、嫂”的书写(先让学生尝试,再订正指导)

2、生词认读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要求,自读课文

(1)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词用笔勾画、多读两遍。

(2)听读一遍课文,思考:课文中“亲人”指谁,想想作者写了他们什么事? 2.反馈、交流。

学生汇报本课写到的亲人有:大娘、小金花、大嫂(师板书),并用课文的语句说出她们为志愿军战士做了什么事。

四、再读课文,加深体验

1.在这些感人的故事中,最打动你的是哪个人的事迹呢?有感情地读一读。2.读了这些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说。

3.是的,八年的血雨腥风一起渡过,八年的峥嵘岁月共同走过,血与肉凝成的深情厚谊怎能不感天动地?怎能不牵肠挂肚啊!让我们齐声读──再见了,亲人!

五、全课总结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找出表达感情的关键词句,会用相关词语造句,会用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2.学习文章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前三个自然段的表达方法。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

3.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激情导课

1.志愿军战士离开祖国,离开家乡长达八年之久,在回国一之际,按常理说,“归心似箭”,。然而他们却不忍心离开朝鲜亲人,火车即将开动了,他们拼命挥手,深情地呼唤。全班齐读4~6段(能背的背)

2.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牵动着志愿军战士们的心呢?这节课,我们先来细细品味课文1~3段。

二、精读品味,体现真情

(一)教学第一自然段

1.请同学们放声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圈出你认为最重要的词语。并细细体会体会。

2.反馈交流(师根据学生发言,相机出示句子)

(1)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①齐读,读了这一句话,你有什么要问的吗?引导学生提出“什么事能比山还高比海还深”。

②再读课文,划出能表现出志愿军展示与朝鲜人民之间比山高比海深的事例。 ③总结:枪林弹雨送打糕;为救亲人失孙儿;为救亲人勇献身;为了亲人失双腿。 (2)出示句子:您带着全村妇女,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顶着打糕,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①学生可抓住“冒”、“穿”、“顶”、“送”等动词展开想象,体会大娘的真情。 ②指出“雪中送炭”这个词,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 ③指导学生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④指导朗读,体会感情。

(学生如果讲到其他句子,教师随机教学。)

(二)迁移学法,合作学习第

二、三段。

1.总结学法:①放声读,划句子。②读重点句,抓重点词,展开想像,体会真情。③有感情朗读,读中悟情。(课件出示)

2.按以上学法,小组合作学习第

二、三段。3.反馈交流。根据学生读的句子,随机点拨。例如,

(1)你回到村里,焦急地等待着妈妈。第二天传来噩耗,你妈妈拉响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尽。(抓住“噩耗”、“同归于尽”两个词品味。)

(2)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抓住“代价”一词,说说“代价”具体指什么?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比较表达情感的不同。)

(三)讨论写法:前三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都用第二人称;都先用一个称呼语;这样写好像面向对方说话,更便于表达感情,都是通过具体事例直接抒发作者的感情。都是用恳求的语气开头,反问的语气结尾;中间穿插追忆故事。)

三、回归整体,感受“亲人”

1.引导学生谈谈志愿军为朝鲜做哪些事。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板书:用鲜血凝成的深情厚谊),

2.“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是谁说的。还能不能理解为朝鲜人民说的。分角色读4-6自然段。

四、教师总结,并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收集有关抗美援朝中出现的感人小故事,开个英雄故事会。

推荐第7篇:《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一、背景引入,激发深情

1、出示题目

2、介绍背景 教师动情讲述: 1950年,美帝国主义发动了朝鲜战争,并炮轰中国丹东地区,把战火烧至中国边境。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200多万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战场,和朝鲜人民并肩战斗。最终,他们打败了美帝国主义,同时还谱写出了一曲中朝两国人民荡气回肠的友谊赞歌。1958年10月26日,是最后一批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的日子。

此时,朝鲜人民把自己的千般不舍化作了一声声深情的-----(学生读课题“再见了,亲人”);此刻,中国人民志愿军把自己的万般留恋也化作了一声声深情的-----(学生再读课题)。

亲爱的同学们,就让我们在这一声声深情的呼唤中走进历史,走进那依依惜别的深情(再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受整体

1、同学们,什么样的人是亲人?(具有血缘关系的人是亲人。) 你身边有哪些亲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 具有血缘关系的人才能称为亲人

我们已经读过课文了,那你能不能说一说, 在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心里,“亲人”具体指谁?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大娘 小金花 大嫂

那么,志愿军和 大娘、小金花、大嫂有没有血缘关系?(没有) 既然如此,志愿军为什么要称朝鲜人民为亲人?让我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朝鲜人民在炮火连天的日子里,究竟为志愿军做了什么?

2、学生汇报 4 教师小结 激情引领

同学们,白发苍苍的大娘为了给战士们送打糕累得昏倒路旁,更为了救志愿军伤员失去了自己唯一的亲人——她至爱的小孙孙;小金花与妈妈一起去救老王,老王得救了,妈妈却与敌人同归于尽,永远地离开了她;为了能让战士们吃上野菜,大嫂毅然来到硝烟弥漫的前沿阵地,以致被炸残了双腿,在风华正茂的年纪永远地架起了双拐„„同学们,这就是朝鲜人民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所作的,正因为这一切,我们亲切地称他们为亲人(生读课题中的”亲人”)。

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中那一部分或哪一个人物最令你感动。把最令你感动地方画出来,好好读一读,看看你能从中体会到什么。

(学生读课文,画出让自己感动的句子,结合句子谈自己的感受。教师巡视,参与交流。)

三、精读品味,体会真情

1、师:刚才大家读得很认真哪位同学说一说第一自然段中哪一部分最令你感动? 2、读悟结合,体会感动

(教师预设,可根据学生汇报调整次序)

生读“大娘送打糕”部分谈感受:

生:第一自然段中大娘最令我感动。在志愿军空着肚子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的情况下,大娘“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师:什么是“雪中送炭”? (下雪时送炭给别人取暖。)

师:这是“雪中送炭”的字面意思,还有什么情况下情况下,也可称为“雪中送炭”? (在别人有困难、需要帮助时给予帮助。) 师:课文中指的是什么? (在志愿军空着肚子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的情况下,大娘您带着全村妇女冒着生命危险给战士们送来打糕。)

师:同学们理解的非常全面而又深刻。由这件事,你们体会到了什么? (朝鲜人民非常关心志愿军战士。朝鲜人民热爱志愿军战士。朝鲜人民把志愿军战士当成了自己的亲人„„)

师:所以志愿军才会充满感激的说——“这真是雪中送碳啊!” 师:再齐读一遍

师:大娘的身上还有令你感动的地方吗

(这个地方让我感动,因为大娘为了给志愿军战士送打糕,累得昏倒在路旁了。) 师:仅仅是劳累? (还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因为她要穿过硝烟,可能会被敌人的炮弹打中。) 你是从那句话感受到的?能读一读吗?

(生读“: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生读“大娘救伤员失孙孙”部分谈感受。 师:朝鲜大娘还有什么地方令你感动?

生读句子并谈体会“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这个地方让我感动,因为大娘为了救志愿军伤员失去了自己的小孙孙。”

师:同学们,理解”唯一”吗? (独一无

二、只有这一个、再没有第二个„„) 师:“唯一”说明了什么? (大娘的亲人只有孙子一个人,大娘除了孙子再没有别的亲人了„„) 师:“失去唯一的小孙孙”就意味着什么? (大娘今后将孤独一人,当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她要独自承受,感觉生活没有了快乐,会很痛苦„„)

师:请你带着“痛苦”读读这段话。 师:你为什么读得这样好? (因为我一想到大娘失去了自己“唯一的亲人”就忍不住要流眼泪。) 师:对,只有设身处地、入情入境地朗读,才能将课文读好!

生读“大娘为战士洗补衣服几夜没合眼”部分谈感受 师:大娘身上还有令你感动的地方吗?

(为了帮志愿军洗补衣服,大娘已经几夜没合眼了。) 师:从这里你体会到什么?

(我体会到大娘对志愿军战士慈母般的爱。)

(志愿军战士就要回国了,大娘为他们洗补衣服几夜没睡觉,这让我想起了一首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

师:你真了不起,能借用古诗谈出自己的感受。是呀,大娘对志愿军战士的爱犹如母爱一般,所以说朝鲜人民和志愿军战士“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师:让我们一起把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话齐读一遍。

(齐读“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师:这是一个什么句子?(反问句) 你能改成陈述句吗?

你知道用反问句有什么好处吗?(反问句更能表达强烈的感情)。

师:是呀,这个反问句更加强烈地表达了志愿军战士对朝鲜大娘的感激和不舍之情。 师:纵然有太多的不舍,志愿军战士还是要回国了。而今,在与朝鲜人民分别的日子,这位可亲可敬的大娘也赶来相送了!此时,我们的战士深情地对大娘说——

(出示句子: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 生读。

师:然而大娘没有停下送行的脚步„„ 生再读。 师:大娘还是坚持相送„„ 生再读。

师:大娘仍然没有停下送行的脚步,她,执意要送„„ 生再读。

师:这就是我们的大娘,这就是我们的亲人!

3、小金花、大嫂也是我们的亲人,我们分小组讨论一下,“小金花”、“大嫂”自然段哪些部分最令你感动,为什么?

(1)“小金花”组汇报 师:小金花为什么让你感动? (小金花为了救老王失去妈妈) 师:你能读读相关的句子吗?

师:我有一个问题不明白,为什么小金花妈妈牺牲了没有哭,与志愿军分离时却哭了? (小金花把悲痛化成了对敌人的仇恨。) (小金花下决心为妈妈报仇。) „„

师:从哪些语句看出小金花对敌人的仇恨?(抽动了两下,把脚一跺„„) 师:你能读出小金花对敌人的仇恨吗?

师:多么刚强的孩子!可是,与志愿军叔叔分离,小金花却落泪了。这说明什么? (小金花对志愿军感情很深,小金花对志愿军充满爱„„) 师:那么该怎么读这一节?( 学生读) 师:这种对敌人的恨与对志愿军的爱产生了强烈的对比。这就是我们的小金花,这就是我们的亲人。

(2)“大嫂”组汇报

师:大嫂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动? (大嫂为给战士挖野菜,失去了双腿。) 出示句子: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您又跑到前沿阵地去挖。 师:到前沿阵地上挖会有什么危险?

师:那大嫂为什么还要去挖?(关心志愿军,把志愿军当亲人„„) 师:大嫂不顾生命危险为战士们挖野菜,感人至深。

出示句子: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师:“代价”指什么?(为给战士们挖野菜,失去了双腿。) 师:为了志愿军战士,大嫂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四、回归整体,感受“亲人”

师:同学们,这就是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所做的,他们真是我们的——亲人!难道朝鲜只有大娘、小金花、大嫂是亲人吗?

(不是,这三位只是朝鲜人民的代表。)

师:这三位分别是老中小三个年龄段,在他们身上浓缩了千千万万朝鲜人民对对中国人民志愿军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

师:同学们,只是朝鲜人民是志愿军的亲人吗?志愿军也是朝鲜人民的——(亲人)。 八年的时间里,我们志愿军也付出了很多很多,文中也有星星点点的描述,你能找出来吗?

生读书找到这些句子

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 那一回,侦察员老王到敌占区去侦察,被敌人抓住了„„ 那是1952年的春天„„我们缺少蔬菜„„

5师:同学们 ,当志愿军战士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时候,有200多万优秀的中华儿女奔赴朝鲜战场,其中36万余人将热血洒在朝鲜的三千里河山。,比如我们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的儿子毛岸英就长眠在朝鲜。同学们,你还知道哪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志愿军英雄? 邱少云——为了整个作战计划的成功,他被烈火活活烧死而没有发出一声呻吟。 黄继光——他用胸膛堵住了敌人的火力点,当战友找到他的时候,他的胸膛已经成了筛子状。

罗盛教——为了救一个落水的朝鲜孩子壮烈牺牲 „„

师:中国人民志愿军也为了朝鲜人民付出的也是比山还高比还海深!现在,你难道不想对中朝两国的友谊说点什么吗? (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非常伟!) (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源远流长!) (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板书:不是亲人 胜似亲人)

师:尽管中朝两国人民千般的不舍,万般的不愿,分别的日子还是来了。列车就要开动,望着大娘、小金花、大嫂,望着数不清的朝鲜人民,望着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志愿军深情地说——

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生读) 师:汽笛响了,紧紧拉着的手松开了,亲人越来越远了,于是志愿军战士只好请求这隆隆前进的列车——

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生读) 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中国的亲人,让他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生读) 师:可是列车却越开越远,亲人也越来越远了,战士们只好挥着手,大声地呼喊着—— 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生读) 师:“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这是中朝两国人民共同的心声(生再读)

五、课堂练笔,体味深情

这篇课文是以志愿军的口吻来说的,但是在依依惜别的时候,朝鲜人民肯定也有千言万语要表达。想一想,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请选择大娘、小金花、大嫂三者中的一个角色,写一个片段,题目也是《再见了,亲人》。

六、总结升华,延续情感

师:同学们,中朝两国人民8年的浴血奋战,生死相依,用鲜血铸成的伟大友谊跨越国界,穿越时空,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最后,让我们把所有的感动凝聚在这深情的呼唤中(生再读课题)!

推荐第8篇:《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中亲人的不同含义。

2、能力目标:

以读作为突破口,以读悟情,培养语感,有感情朗读。

3、情感目标:

学习课文,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教学重点】

1、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中亲人的不同含义;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有感情朗读课文。【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志愿军战歌》音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

同学们,刚才你们听到的是志愿军战歌,当年志愿军战士就是高唱着这首歌踏上了朝鲜的土地,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即将离开朝鲜回到自己的祖国,面对着许许多多送别的人们,每位志愿军战士都从心理默默的说着一句话,那就是“再见了,亲人!”

二、复习旧知,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一遍课文,想一想志愿军战士把谁称作亲人?他们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

三、合作学习,交流,体会情感

1、师:在这些事例中,哪位亲人的事例给你的感受最深,就学习哪件事。怎么学呢,老师为同学提供了一个自学提示,谁来读一读。

课件:默读,思考志愿军回忆了和这位亲人的哪些事?事例中的哪句话给你的感受最深,把这句话画下来读一读,想一想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请你用朗读的形式,读出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小组交流:

谁对大娘的事例感受深,小金花、大嫂、学习相同段落的同学就近两三人结合小组,进行交流。

3、汇报自学,读中悟情(大娘):

师:谁对这件事感受深,读出你的感受。谁也找的这句话读出你的理解?同学们注意听看他们哪读的不一样。

师:她是通过抓重点词语弄懂句子的含义的,大家要向她学习这种好的方法。

老师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重点指导。

课件: 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点拨:结合课文想一想雪指的什么,炭指的什么。大娘冒着生命危险给战士们送来的仅仅是打糕吗,对,你们体会的真好,是他们的精神感动了志愿军,鼓舞了志愿军使他们的斗志倍增,顽强拚搏取得了阻击战的胜利。愿意再读读吗,把大娘关心志愿军的情感以及志愿军拚搏的精神读出来。谁来读读。

课件:我们还记得„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

师:在这部分中还有哪件事给你感受深。

点拨:把你的感受读出来。抢救的是谁,是和自己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志愿军,失去的是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唯一的亲人,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朗读:面对这位可亲可敬的大娘,你一定有很多感受,愿意读出你的感受吗?(指导朗读)我也想读,听听有没有和她读的不一样的地方。为什么这样读。

师:想像一下当时的画面,进入情境感情就出来了。

4、汇报:小金花:谁对这件事感受深。

课件:同志们伤心的„你怎么落泪了呢?

点拨:学生朗读,失去妈妈小金花没有哭,可是与志愿军就要分别的时候,小金花却落泪了你还体会到了什么

5、师:还有哪件事令你感受深。

投影:“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你来读读。

问:这样高的代价指的是什么代价? 6、小结:

学习了他们的事例后,你现在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选择你感受最深的段落用你的朗读,读出朝鲜人民与志愿军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四、换位感悟

1、师:听着这样的话看着这样的战士,如果你是大娘小金花大嫂你会对志愿军说什么,任选其中一个角色练习说。

2、汇报:谁来说,你以谁的身份说。(还谁想说)

3、小结:听了同学的介绍,感到志愿军为朝鲜人民也是付出了太多太多。再读读课题你对课题有没有新的理解。

4、师:那么今天就是亲人送亲人了,让我们共同抒发一下对亲人的依恋之情吧!

五、运用悟情

1、师:既然是亲人送亲人,你能不能将这段话改为朝鲜人民对志愿军说。自己先练一练,也可以互相说说。

2、汇报:

改为:再看一眼志愿军战士,让他们再停留片刻。

3、师:志愿军不愿走,朝鲜人民不愿他们走,因为在这片土地上洒过他们的鲜血,大娘小金花的妈妈、大嫂还有更多更多的亲人为志愿军洒过鲜血;罗盛教、邱少云、黄继光、毛主席的爱子毛岸英等14万志愿军长眠在朝鲜的土地上,他们的鲜血和朝鲜人民的鲜血凝在一起。

六、渲染升华

1、师:你们说,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什么凝成的?可称之为伟大的友谊。

2、火车慢慢的启动了,让我们再读读最后三段,再次感受一下两国人民那依依不舍的深情吧!

3、师:火车越去越远,可是两国人民的心却是越来越近。

两国人民共同说着一句话:“再见了,亲人!”

4、师:多么感人的场面,咱们来写首诗吧,永远记住当时的场面。出示诗句填空“血火凝深情,依依相送行。无言默默泪。

(你我一家人“惜别知情深“有缘再相见“只见车影远”“天涯若比邻”“彼此常牵挂”。)

【板书设计】 再见了,亲人 大娘

小金花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志愿军 大嫂

【课后反思】

教学中体现较突出的几点:

1、导入中的情景创设把学生带入到了课文中,为学习课文作了很好的铺垫。两分钟预备通过录音机为学生放了《志愿军战歌》,伴随着雄壮的乐曲声,学生的情感被激活,很快的进入到情境当中。

2、从对语言的品位中,理解雪中送炭,从而进一步体会大娘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设计的三个层次,即第一层次用读读出大娘是怎么把打糕送来的;第二个层次体会大娘不顾自己的生命为战士们送来打糕,读出感受。第三个层次让学生理解雪指什么炭指什么,通过情境的创设体会出大娘对战士们的深情、对战士们的爱,以及战士们把大娘对他们的爱化作一种精神,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战士们打胜了仗。课堂教学中,层层深入的教学环节使学生对大娘与志愿军战士之间的深情厚谊以及为什么大娘把战士称作亲人的情感体会的很到位,学生情感也被调动。因此学生对这一段的朗读,读的有感情,学生的情感很到位。

3、重视了学生的朗读及教师对学生读的指导:

在学习小金花及大嫂一段时,注重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例如:学生在朗读描写小金花的刚强的语句时,学生对小金花为妈妈报仇的决心读的还不够坚决,因此委婉的指出学生读的不足及建议,通过比读的方式激励学生再读。 不足:

1、对重点段的体会没有充分体现出学生的自读自悟,而是通过教师的导语引着学生体会出来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自主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2、教学结构安排的欠妥,大部分时间是指导学生学习大娘为志愿军战士送打糕和救助伤员的事情,对小金花和大嫂的学习只是以读带讲,没有给学生朗读感悟的时间。学生对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之间的情感是一点一点的积聚起来的,不是只通过对一个段落的学习,感情就能体会出来的。因此对后两个自然段的学习,也要让学生充分的学习体会。

推荐第9篇:《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原始教案) 夏邱镇中心小学

王妮娜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并学习运用。

3、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了解陈述句与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4、有感情朗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播放《志愿军进行曲》,同学们,1950年10月,志愿军战士就是唱着刚才这首雄壮的《志愿军战歌》出国参战的。1958年3月15日那天,在最后一批志愿军胜利返回祖国的前一刻,千万朝鲜人民噙着泪花前来送行,志愿军们含泪告别,大家都深情地说着这样一句话──

1、同学们,你们都有哪些亲人?

2、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他们是亲人吗?不是。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为什么志愿军战士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呢?带着这个问题自读课文,划出表现朝鲜人民是志愿军亲人的语句,在旁边简单写写批注?

2、我们首先来看大娘,大娘是志愿军战士的亲人吗?你从哪些事情感受到的?为什么? 生:第1自然段中的大娘最令我感动。在志愿军空着肚子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的情况下,大娘“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师:什么是“雪中送炭”?

生:“雪中送炭”就是下雪时送炭给别人取暖。

师:对,这是“雪中送炭”的字面意思。还有什么情况下,也可以称为是“雪中送炭”?

生:在别人有困难、需要帮助时给予帮助,就是“雪中送炭”。

师:课文指的什么?

生:在志愿军战士空着肚子,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之时,朝鲜大娘带着全村妇女冒着生命危险给志愿军战士送来打糕。

师:同学们理解得非常全面而又深刻。由这件事,你们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觉得朝鲜人民非常关心、热爱志愿军战士。

生:朝鲜人民把志愿军战士当成了自己的亲人。

师:所以志愿军战士才会充满感激地说──

(生齐读:“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师:你生活中有没有雪中送炭的事情?举例说明一下

师:大娘身上还有别的能说明是志愿军亲人的事情吗?

生:大娘丢下自己的小孙孙,却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为此她失去了唯一的亲人,这一部分特别令我感动。

师:你知道什么叫“唯一”吗?

生:“唯一”就是只有一个。

师:请你来读一读这部分,读出你的感情。

(生读。)

师:同学们,唯一的小孙孙失去了,大娘心里会怎样?

生:一定非常痛苦。

师:对,请你再“痛苦”地读读这部分。

(生再读。)

师:我注意到你把“唯一的”和“怎么能忘怀呢”强调了出来。请你把感受到的痛苦心情读出来。再来读一读。

(生读。)

师:你为什么能读得这么好?

生:因为我一想到大娘失去了自己“唯一的亲人”,就忍不住要流眼泪。

师:对!只有设身处地、入情入境地朗读,才能将课文读好!大娘身上还有能说明是志愿军亲人的句子吗?

生:为了帮志愿军战士洗补衣服,大娘已经几夜没合眼了。

师:从这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志愿军战士就要回国了,大娘为他们缝补衣服几天几夜没睡觉,这让我想起了一首古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师:你真了不起!能借用古诗谈出自己的感受。是呀,大娘对志愿军战士的爱犹如母爱一般。所以说朝鲜人民和志愿军战士“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让我们把最后一句话齐读一遍。

生齐读:“您说,这比山还高„„我们怎么能忘怀?”

师:你们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能不能忘怀?

生:不能忘怀!谁能把这个句子变成陈述句再说一遍!哪样的说法表达的情感更强烈?

师:让我们再来读读最后这句话──

生齐读:“您说,这比山还高„„我们怎么能忘怀?” 师:现在我们来回忆一下是怎样学习大娘这一部分的?学习方法:

1.默读课文,找出事件。

2.抓住重点词句,谈体会。

3.再读课文,体会感情。

2.现在请你按照这样的方法来自学“小金花”与“大嫂”部分。

3、指生交流。

小结过渡:我们在与朝鲜亲人告别时,回忆了许多令人难忘的往事,这一件件一桩桩令人感动的事,无不凝聚着朝鲜人民对我们的深情厚谊,所以我们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同学们现在想一想,难道仅仅是朝鲜人民是我们志愿军的亲人吗?那么,我们志愿军是不是朝鲜人民的亲人?

你又是从哪看出来的?

1、指生交流。同学们说得很好,现在老师还想给大家补充一个小故事,也是本文作者魏巍在朝鲜战场上的所见所闻。大家看:补充故事。通过这个故事,你感受到了什么?

2、过渡:中国人民的好儿女,志愿军战士的血流在了朝鲜的土地上。还有我们的英雄邱少云、黄继光、我们毛主席的儿子毛岸英等无数烈士,他们的鲜血和朝鲜人民的鲜血洒在一起,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友谊是什么凝成的呢?所以说: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虽然不是亲人却„„。

3、同学们,在这片土地上,不仅居住着许许多多像大娘、小金花、大嫂一样的亲人,还留下了许许多多我们共同浴血奋战的故事。那一件件催人泪下的事情,无不凝聚着朝鲜人民对我们的深情厚谊。而另一个个让人泣不成声的故事,更让我们看到了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一片赤诚。但此时此刻,列车的汽笛长鸣,车轮已经启动。这是一个激动人心,充满留恋之情的场面,两国人民是在捧着一颗颗赤诚的心向最亲最爱的人告别呀!同学们,让我们一起饱含深情地读读这三段吧!(齐读)

4、战士们登上回国的列车,望着这些可敬可爱的人,望着这片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志愿军从心底里喊了声──投影第一句。

5、汽笛响了,列车徐徐开动了,战士们多乡再看亲人们一眼啊!于是,他们只好请求隆隆前进的列车──投影第二句。

6、然而,列车飞快地向前驶去,亲人们离战士们越来越远了。他们只好挥动手,大声喊着──投影第三句。

7、让我们再次把这种难以割舍的真情重温一遍吧!出示提示空白。

三、体会写法。

同学们,回过头看一看前三个自然段,你发现他们之间的共同点了吗?那你能仿照这样的方式,以朝鲜人民的口吻对志愿军战士说一段话吗?

四、小诗

是啊!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的深情令人感动,而志愿军战士为朝鲜人民的付出更是感人至深,这心中的感动涌动成一首小诗,大家一起帮老师完成一下: 有一种力量叫做感动, 感动是一种爱的传递。 抗美援朝的战场上,

大娘 缝衣服,送打糕,舍弃亲人

, 小金花 巧设计,用妈妈,救出老王

, 大嫂 到前沿,挖野菜,架起双拐

, 志愿军战士 抛头颅,洒热血,葬身异国

, 这些可歌可泣的事, 这些令人震撼的情, 凝结成一种力量, 那就是——感动!

五、拓展延伸:

同学们,请你想一想,你说这样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亲人仅仅是战争年代有吗?那和平时期呢?(汶川大地震、

是啊,同学们,不管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都有那么多令我们感动的人和事, 现在,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三句让我们感动的名人名言吧,让这份感动永远铭记我们心中。出示名言,读背。

孩子们,感动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请你们睁开小眼睛去看看现实的世界,有许多的人,他们不是我们的亲人,可能却胜似我们的亲人。

下课后,把我们课堂上的小练笔写到日记本上。另外,还可以搜集朝鲜战场上其他感人的故事,口语交际课上讲给大家听。

推荐第10篇:《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书香课堂《再见了亲人》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4.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从课文内容中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课前交流对亲人的认识,明白普通意义的亲人是指具有血缘关系的人。)

一、触摸历史,走近文本

(教师动情讲述) 1950年,美帝国主义发动了朝鲜战争,并炮轰中国丹东地区,把战火烧至中国边境。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30多万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战场,和朝鲜人民并肩战斗。最终,他们打败了美帝国主义,同时还谱写出了一支中朝两国人民荡气回肠的友谊赞歌。1958年10月26日,是最后一批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的日子。此时,朝鲜人民把自己的千般不舍化作了一声声深情的-----(学生读课题“再见了,亲人”),此刻,中国人民志愿军把自己的万般留恋也化作了一声声深情的-----(学生再读课题)。亲爱的同学们,就让我们在这一声声深情的呼唤中走进历史,走进那依依惜别的深情(再读课题)。

二、初步感知,走进文本 1 预习汇报 寻找主要人物

同学们,我们已经读过课文了,那你能不能说一说, 在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心里,“亲人”具体指谁?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大娘 小金花 大嫂 2 快速浏览 概括主要事迹

同学们,我们通过课前交流,知道只有具有血缘关系的人才能称为亲人,那么,中朝两国人民有没有血缘关系?(生:没有)既然如此,志愿军为什么要称朝鲜人民为亲人?让我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朝鲜人民在炮火连天的日子里,究竟为志愿军做了什么? 3 学生汇报 教师板书

(引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救伤员 失去孙孙 救老王 妈妈牺牲

挖野菜 双腿伤残 4 教师小结 激情引领

同学们,白发苍苍的大娘为了给战士们送打糕累得昏倒路旁,更为了救志愿军伤员失去了自己唯一的亲人——她至爱的小孙孙;小金花与妈妈一起去救老王,老王得救了,妈妈却与敌人同归于尽,永远地离开了她;为了能让战士们吃上野菜,大嫂毅然来到硝烟弥漫的前沿阵地,以致被炸残了双腿,在风华正茂的年纪永远地架起了双拐……同学们,这就是朝鲜人民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所作的,正因为这一切,我们亲切地称他们为亲人(生读课题中的”亲人”)同学们,本文作者魏巍作为一名战地记者,曾经在朝鲜战场与战士们一同出生入死,他曾经这样深情地说:“在朝鲜的每一个日子,我的心常常被一些东西感动着。”50多年过去了,今天当我们读起《再见了,亲人》时,心中一定会涌起和作者魏巍同样的情感。现在,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用心阅读,看看文章的什么地方深深地打动了你的心。(学生读课文,划出让自己感动的句子,结合句子谈自己的感受。教师巡视,参与交流。)

三、倾心研读 深入文本

1、师:刚才大家读得很认真,现在请你结合自己所划的句子谈谈文章的什么地方深深感动了你? 2、读悟结合,体会感动

(大娘、小金花、大嫂的故事,学生谈到谁就讲谁) 大娘

生读“大娘送打糕”部分谈感受:这个地方让我感动,因为大娘为了给志愿军战士送打糕,累得昏倒在路旁了。 师:仅仅是劳累? 生:还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因为她要穿过硝烟,可能会被敌人的炮弹打中。

生读句子并谈体会(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这个地方让我感动,因为大娘为了救志愿军伤员失去了自己的小孙孙。 师:同学们,理解“唯一”吗? 生:独一无二(只有这一个 再没有第二个……) 师:“唯一”说明了什么? 生:大娘的亲人只有孙子一个人 大娘除了孙子再没有别的亲人了…… 师:“失去唯一的小孙孙”就意味着什么?

生:大娘今后将孤独一人,当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她要独自承受感觉生活没有了快乐……

师:但即便如此,当敌机呼啸而至的时候,大娘却坚定地背起了伤员,永远地舍下了自己的小孙孙。这就是我们的大娘!这就是我们的亲人!(让学生读这段话,抓住“背起”“ 丢下”“唯一”感受大娘的大爱 )。 其实,在这8年的时间里,大娘为我们的志愿军战士付出的太多太多! (出示句子“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 师:让我们放飞思绪,想一想,在这八年的时间里,大娘还为我们的志愿军战士做过什么?同学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小组讨论)。 (师生交流) 生:大娘给战士们做棉衣。前线的伤员太多,大娘就帮护士给战士包扎伤口。寒冷的冬天,她给战士们把被子盖好。给战士们熬粥喝。……

师:同学们,尽管这都是点点滴滴的生活小事,但正是这些,却让远离祖国的中国战士感受到了亲人无微不至的关怀,母亲慈祥宽厚的疼爱!同学们,就让我们再读读这句话吧 (生自由读 展示读 教师引导学生注重“八年来”“多少”“多少”感受大娘的含辛茹苦,默默奉献,学生读得一次比一次好。) 师:同学们,透过刚才的语言文字,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大娘? 生:关怀体贴的大娘, 无私奉献的大娘 , 情深似海的大娘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大娘,情谊比山高比海深的大娘……

师:是的,她为我们付出的真的比山还高比海还深! (出示句子: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志愿军深深的感念。)

师:而今,在与朝鲜人民分别的日子,这位可亲可敬的大娘也赶来相送了!此时,我们的战士深情地对大娘说——

(出示句子: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 生读。

师:然而大娘没有停下送行的脚步…… 生再读。

师:大娘还是坚持相送…… 生再读。

师:大娘仍然没有停下送行的脚步,她,执意要送…… 生再读。

师:这就是我们的大娘,这就是我们的亲人! (出示句子: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没合眼了。您这么大年纪,能支持得住吗?快回家休息吧!为什么摇头呢?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不,永远不会。学生接龙读。) 师:大娘为志愿军所做的一切深深地感动了我们,接着谈,文中还有那些地方深深地感动了你? 小金花 生谈“小金花为了救老王失去妈妈”。 师总结:这就是小金花,这就是我们的亲人!

大嫂

生读“大嫂为了志愿军能吃上野菜失去了双腿”,谈出自己的感动。

师:大嫂,是家里的主要劳力,她上有年迈的父母需要照顾,下有年幼的孩子需要抚养,然而为了志愿军能吃上野菜,她却永远地失去了双腿。而在志愿军即将回国的日子,她也赶来了。她是拄着双拐来的,她是背着孩子来的,她的脸上满是汗水,她,已经送了几十里。这就是我们的大嫂,这就是我们的亲人。

(出示句子:看,您的孩子在您的背上睡熟了。山路这样崎岖,您架着双拐,已经送了几十里)

生读出大嫂深情的送别。

5师同学们,这就是大娘、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所作的,这就是我们中国人民的亲人!其实,在朝鲜人民的心中,中国人民又何尝不是他们的亲人呢?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近40万志愿军战士献出了他们年轻而宝贵的生命,比如我们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的儿子毛岸英就长眠在朝鲜,你还知道哪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英雄? 生:邱少云

师:为了整个作战计划的成功,他被烈火活活烧死而没有发出一声呻吟 生:黄继光,他用胸膛堵住了敌人的火力点 师:当人们找到他的时候,他的胸膛已经成了筛子状 生:罗盛教,为了救一个落水的朝鲜孩子壮烈牺牲…..师:中国人民志愿军到底为朝鲜人民做了什么,文中也有星星点点的描述,能把它找出来吗? 生读书找到这些句子

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 那一回,侦察员老王到敌占区去侦察,被敌人抓住了...那是1952年的春天...我们缺少蔬菜...6师:中国人民志愿军也为了朝鲜人民付出的也是比山还高比还海深!现在,难道你不想对中朝两国的友谊说点什么吗? 生: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非常伟大! 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源远流长!.

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板书:不是亲人 胜似亲人) 7(出示图片,出示文字,音乐响起) 师:这张照片拍摄于1958年10月26日,照片上75岁的朝鲜李大娘和23岁的中国战士张喜武相拥而泣,其实,在那样一个特殊的日子,这样的场景比比皆是。可以这样说,那一天,中朝两国人民是在情海中前行,泪雨中前进。本文作者魏巍对当时的场景还做过这样的描述 —

这不是哪一个人在哭泣,

这是全朝鲜民族在捧着他们至亲至爱的友人, 我的一滴泪,

也止不住滴在这千行泪雨中…… 这前行的队伍,不分行列, 也许这不像队伍吧?

可是这确是世界上最强有力的队伍, 这是心连着心,肩并肩的友谊巨流! 这支巨流,

行进在晨曦初露的东方, 行进在依依惜别的深情!

---------改编自魏巍的《依依惜别的深情》(生读) 8师:尽管中朝两国人民千般的不舍,万般的不愿,分别的日子还是来了。列车就要开动,望着大娘、小金花、大嫂,望着数不清的朝鲜人民,望着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志愿军深情地说—

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生读) 师:朝鲜人民又何尝不是这样的情感—— 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战士!(生读) 师:汽笛响了,紧紧拉着的手松开了,亲人越来越远了,于是志愿军战士只好请求这隆隆前进的列车——

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生读) 师:而朝鲜人民也多么希望列车能停下来,时间能停下来——

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中国的亲人,让他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生读) 师:可是列车却越开越远,亲人也越来越远了,战士们只好挥着手,大声地呼喊着—— 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生读) 师:朝鲜人民也只好挥着手,大声地呼喊着—— 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生读) 师:“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这是中朝两国人民共同的心声(生再读)

四、总结升华,延续情感

师:同学们,中朝两国人民8年的浴血奋战,生死相依,用鲜血铸成的伟大友谊跨越国界,穿越时空,这友谊行进在依依惜别的深情,行进在晨曦初露的东方!最后,让我们把所有的感动凝聚在这深情的呼唤中(生再读课题)

第11篇: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14.再见了,亲人

一、教学目标:

1、会认8个字,会写12个字。学习课文1——3自然段,联系上下文理解“噩耗、战役、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的意思及课文重点句子的含义。

2、能有感情的朗读

1、

2、3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4、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感情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理解朝鲜人民与志愿军用鲜血凝成的深情厚谊和文章的表达方法。

三、触摸历史, 走近文本

(教师动情讲述) 1950年,美帝国主义发动了朝鲜战争,并炮轰中国丹东地区,把战火烧至中国边境。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30多万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战场,和朝鲜人民并肩战斗。最终,他们打败了美帝国主义,同时还谱写出了一支中朝两国人民荡气回肠的友谊赞歌。1958年10月26日,是最后一批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的日子。此时,朝鲜人民把自己的千般不舍化作了一声声深情的-----(学生读课题“再见了,亲人”),此刻,中国人民志愿军把自己的万般留恋也化作了一声声深情的-----(学生再读课题)。亲爱的同学们,就让我们在这一声声深情的呼唤中走进历史,走进那依依惜别的深情(再读课题)。

四、初步感知,走进文本

1 预习汇报 寻找主要人物

同学们,我们已经读过课文了,那你能不能说一说, 在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心里,“亲人”具体指谁?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大娘 小金花 大嫂

朝鲜人民

同学们,我们通过课前交流,知道只有具有血缘关系的人才能称为亲人,那么,中朝两国人民有没有血缘关系?(生:没有)既然如此,志愿军为什么要称朝鲜人民为亲人?

(引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2 快速浏览课文第一段,说说你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出大娘是志愿军战士的亲人?

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为此,您再回去的路上,累得昏倒在路旁了。

师:由于这件事你们体会到了什么?

生:为了给志愿军送吃的大娘可能会付出生命的代价,因为她要穿过硝烟,可能会被敌人的炮弹打中。体现了大娘对志愿军战士的关心,大娘把志愿军战士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当成了自己的亲人。

师:什么是雪中送炭?(下雪时给别人送炭取暖)后来泛指,在别人有困难,需要帮助时给予帮助。

师:课文中指的是什么?(雪是指三天三夜不吃东西的情境,炭是指打糕)

大娘的身上还有令你感动的地方吗?

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这个地方让我感动,因为大娘为了救志愿军伤员失去了自己的小孙孙。

师:同学们,理解”唯一”吗?

生:独一无二

只有这一个

再没有第二个……

师:“唯一”说明了什么?

生:大娘的亲人只有孙子一个人

大娘除了孙子再没有别的亲人了……

师:“失去唯一的小孙孙”就意味着什么?

生:大娘今后将孤独一人

当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她要独自承受

感觉生活没有了快乐……

师:但即便如此,当敌机呼啸而至的时候,大娘却坚定地背起了伤员,永远地舍下了自己的小孙孙。这就是我们的大娘!这就是我们的亲人!(让学生读这段话,抓住“背起”“ 丢下”“唯一”感受大娘的大爱 )。 其实,在这8年的时间里,大娘为我们的志愿军战士付出的太多太多!

(出示句子“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

师:让我们放飞思绪,想一想,在这八年的时间里,大娘还为我们的志愿军战士做过什么?同学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小组讨论、师生交流)。

生:大娘给战士们做棉衣。

前线的伤员太多,大娘就帮护士给战士包扎伤口。

寒冷的冬天,她给战士们把被子盖好。

给战士们熬粥喝。

……

师:同学们,尽管这都是点点滴滴的生活小事,但正是这些,却让远离祖国的中国战士感受到了亲人无微不至的关怀,母亲慈祥宽厚的疼爱!同学们,就让我们再读读这句话吧!

(生自由读 展示读 教师引导学生注重“八年来”“多少”“多少”感受大娘的含辛茹苦,默默奉献。学生读得一次比一次好。)

师:同学们,透过刚才的语言文字,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大娘?

生:关怀体贴的大娘

无私奉献的大娘

情深似海的大娘

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大娘

情谊比山高比海深的大娘……

师:是的,她为我们付出的真的比山还高比海还深!师:这就是我们的大娘,这就是我们的亲人!

(出示句子: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志愿军深深的感念。)把这句话转为陈述句,再来体会一下感情,你有什么感受?反问句表达的感情更强烈。

师:而今,在与朝鲜人民分别的日子,这位可亲可敬的大娘也赶来相送了!此时,我们的战士深情地对大娘说——再见了,亲人!大娘对志愿军战士深情的说——再见了,亲人!

第12篇: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编写人:李宏龙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2.训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学习重难点】

1.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2.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

【学法指导】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抓重点词句诵读体会课文情感

(二)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幻灯出示分别的画面)

师:1958年,支援朝鲜的最后一批中国志愿军奉命回国。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感动的场景啊,拥抱、握手、话别„„

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列车呀,请慢一点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再见了,亲人》。亲人,多么亲切的称呼,多么动人的呼喊!

课文写了哪几位亲人?你从哪些事情中可以感受到他们是“亲人”?请同学们拿出预学案汇报。

二、展示预习成果

生:汇报:大娘、小金花、大嫂(师板书)

师:课文主要写他们——

生:与志愿军依依惜别的情景。

师:前来送别的就这三个人吗?

生:不只三人,大娘代表老人;大嫂代表中年人;小金花代表小孩。他们三人代表了前来送行的朝鲜人民。这是“以点代面”的写法。

师:从哪些事可以感受到朝鲜人民是志愿军的亲人呢?

生: A:大娘:送打糕,救伤员,洗补衣服。

你从这些事中感受到了什么?(大娘就像志愿军叔叔的妈妈,妈妈就是最亲的亲人) 谁能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生读:个别读、齐读)

B:小金花:救老王失去妈妈

从这件事中,你体会出了什么?(小金花的妈妈舍己救人的行为令我感动;小金花能化悲痛为力量,将悲痛转化为对敌人的仇恨,她是多么刚强,令我佩服。)

请你读出小金花的刚强。(生读)

C:大嫂:挖野菜失去双腿

你想对大嫂说什么呢?

生齐读:本段最后一句话。

(师作相应的板书)

八年来朝鲜人民为志愿军战士所付出的一切,足以说明他们就是亲人。

文中有不少体现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亲人般情谊的句子,请你找出来仔细体会。

三、小组学习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学习,幻灯出示要求:

1、找出文中表达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深情厚谊的句子,读一读,谈谈你的体会。

2、朗读课文前三个自然段,想一想在表达上有什么共同点。

(小组讨论时,设计野狼小组的学习情况:5号找到了让他感动的句子——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读给其他组员听,交流句子所表达的感情。通过动词想象当时的场景,感受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的感情。联系战士拼了三天三夜理解“雪中送炭”,读好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设计对“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的理解。联系大娘的三件事例理解“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认识反问句,会与陈述句进行互换,明白反问句的作用)

(设计对“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的理解。想象炸断双腿的情景感受“这样高的代价”的含义。)

设计对前三个自然段表达方式的认识。

四、交流展示

师:好了,现在请展示你们的学习成果。

生1:汇报。幻灯出示: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操作程序:读出句子——直接谈体会——其他同学描绘情景,补充理解,——其他同学通过谈对“雪中送炭”的理解,体会句子感情——感情朗读句子(个别读、齐读)。

生2: (幻灯出示)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操作程序:读出句子——直接谈体会——其他同学联系三个事例,补充理解,——其他同学通过读反问句,体会句子的强烈感情——比较反问句和陈述句在表情上的差别——读反问句。 生3:幻灯出示: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操作程序:读出句子——联系失去双腿谈体会——读反问句。

师:是啊,朝鲜人民与志愿军战士间的深情厚谊,刻骨铭心,在依依惜别的今天,志愿军对朝鲜的大娘说„„对小金花说„„对大嫂说„„幻灯出示三个自然段的祈使句子。 生:齐读

师:你发现前三个自然段段首的共同点了吗?

生:

师:志愿军真诚的请求体现了与朝鲜亲人间的深情厚谊,他们情不自禁地说:(幻灯出示前三段的反问句)

师:你发现了前三个自然段末尾的共同点了吗?

生:

师:汽笛长鸣,我们即将和朝鲜的亲人分别了,幻灯出示、学生接读: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师:汽笛长鸣,声声撕裂心肺,列车开动了,幻灯出示、学生接读: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师:列车缓缓驶出车站,朝鲜人民舞动着鲜花,追逐着列车,他们在深情地呼唤。幻灯出示: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中国的亲人,让亲人在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师:志愿军战士从车窗里探出头来,不断地挥动着手臂,他们深情地呼唤——幻灯出示: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师:列车越去越远,但朝鲜的亲人依然站在那里,他们深情地呼唤。幻灯出示: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五、课堂检测

师:你们真情的流露,仿佛把老师带到了那依依惜别的车站,请你们把你的这份真情写下来。

待学生做完后,幻灯出示,汇报:

1、《再见了亲人》一课,分别叙述了自愿军同朝鲜 ________、__________。

2、再见了__________!再见了!

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 ________,让。从这些语句中,我体会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意,我们不能忘怀?(改为反问句)

4.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改成反问句)

六、评价小结

生1:我学会了抓重点词句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

生2:在小组学习与交流中,组员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让我感受到小组学习的快乐。 生3:通过学习,朝鲜人民和志愿军战士那依依惜别的深情感动着我,让我们深情呼喊: 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第13篇: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含义,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在具体的阅读实践中,学习体会结合上下文和时代背景来理解决句子含义;在理解典型事例对表现中心意义的基础上,来体会写文章应该选取典型材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

教学本文的重点和难点应放在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和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上,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文章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准备:

学生:了解抗美援朝战争,搜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发生的故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引入,激发探究兴趣

1.出示题目:“亲人”是什么意思?(有血缘关系的,关系亲密的人)谁是我们的亲人?

2.课文中的“亲人”指谁?(指大娘、小金花、大嫂,指朝鲜人民)这句话离别的话是谁说的?

3.介绍时代背景: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浩浩荡荡地踏过鸭绿江,开赴朝鲜,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抵抗美帝国主义者的侵略。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中朝两国人民终于打败了美国侵略军。1958年10月撤离朝鲜。在漫长的八年中,在血与火的战场上,我们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生死与共。当我们打败了侵略者,当我们完成了历史使命,当离别的日子终于不顾人们深重的感情而来临时,志愿军战士深情地说──引读课题:再见了,亲人

4.课文中的大娘、小金花、大嫂,与志愿军战士并没有真正的血缘关系,那为什么把他们也称为“亲人”呢?──激发学生读课文的兴趣。

二、深入研读,展示探究过程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哪些事例说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1)大娘送打糕,昏倒路旁;救伤员,失去小孙孙。

(2)小金花,为救老王,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

(3)大嫂,为挖野菜,炸伤了腿。

2.走进情境,感受体验。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哪里看出大娘像亲人一样对待志愿军战士?划出相关句子,抓住重点词句体会。

①交流。学生说句子,自由谈体会。

②重点出示:

A、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哪里写出了“雪中送炭”的困难和危险?大娘她们仅仅是为我们送来打糕吗?还为我们送来了什么?(鼓励、希望、信心„„)抓住动词,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B、“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想象一下,说说大娘还会为我们做哪些事?

也许大娘做的事还有更多更多,这一切,怎么不使我们感动和敬佩呢?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

③引读:是啊,素不相识的大娘虽然不是我们的母亲,但却像母亲一样,甚至胜似母亲。因此,在离别的一刻,我们志愿军战士动情地说──(生读)“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师引,大娘,您就是我们的“亲人”,就是我们的母亲!

(2)小组合作学习第二自然段。

①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最感动人的句子,抓住重点词句体会。随机理解词语:同归于尽、噩耗。

②重点指导:小金花的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她的死重于泰山。但小金花为什么没有哭呢?出示句子:“同志们伤心地痛哭起来,你却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

失去妈妈的痛,对敌人的恨,这两种情感是多么真切,对比又如此强烈。有感情地朗读。

③引读:刚强的小金花,在失去妈妈的一刻,她没有哭,但当与志愿军叔叔离别时,她却哭了,她与志愿军战士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啊!所以,当志愿军叔叔与小金花离别时,关心地说──(生读)“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

(3)小组合作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指名读第三自然段:找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抓住重点词句小组交流体会。

②重点交流,出示句子:“您知道我们缺少蔬菜,就挎着篮子上山挖野菜。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您又跑到前沿阵地去挖。”

到前沿阵地上挖野菜,会有哪些危险?那大嫂为什么还要去挖呢?这说明了什么?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③引读:为了给战士们挖蔬菜,大嫂却为此付出了双腿残疾的代价,所以在志愿军心目中,这位大嫂虽然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所以,在离别的一刻,战士们满怀真情地说──(生读)“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三、再读课文,加深体验

1.在这些感人的故事中,最打动你的是哪个人的事迹呢?有感情地读一读。

2.读了这些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说。

3.是的,八年的血雨腥风一起渡过,八年的峥嵘岁月共同走过,血与肉凝成的深情厚谊怎能不感天动地?怎能不牵肠挂肚啊!让我们齐声读──再见了,亲人!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领悟写法

1.选择你最感动的一个人物的事迹,有感情地朗读。

2.学生分别读不同的故事。

3.这三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这三个自然段虽内容有别,但写法相似,这三个朝鲜人民的代表人物都为志愿军付出了数不清的日日夜夜、说不尽的关心帮助,付出了鲜血甚至生命“这样高的代价”,他们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每一段最后的一个反问句,都强烈地表达了我们对朝鲜亲人的感激和不舍之情。

二、刨根究底,再读再悟

1.可亲可敬的朝鲜人民,为什么要像亲人一样对待我们志愿军战士呢?再读课文,找出句子体会。

2.交流:

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

侦察员老王到敌占区去侦察,被敌人抓住了,关在一所小房子里,有一个班的鬼子看守着。

1952年的春天,金达莱花开满山野的时候,我们缺少野菜„„

这些描写说明了什么?

3.志愿军战士踏上异国他乡,与朝鲜人民共同浴血奋战;朝鲜人民关心志愿军战士,军民一家人,同甘共苦,都是为了什么?(为了共同的敌人,为了共同的心愿──和平,这就是爱国主义,这就是国际主义精神。)

三、创设情境,体验朗读

1.当离别的抽泣声与长鸣的汽笛交织在一起时,当我们从车窗伸出手、探出头跟朝鲜亲人再见时,当列车的轰鸣一声紧似一声时,你的心情是怎样呢?请通过第

四、

五、六自然段的朗读来表现出你的心情。

2.指名读──互评──齐读。

3.读了这几自然段,你觉得当时的场景可以用哪几个词来形容?(难舍难分、依依不舍„„)

4.正是因为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两国人民生死相依,患难与共。所以说这种友谊是伟大的友谊,这种感情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四、总结全文,回归整体

1.齐声朗读课文。

2.这篇课文是以志愿军的口吻来说的,但是在依依惜别的时候,朝鲜人民肯定也有千言万语要表达。想一想,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请选择小金花、大娘、大嫂三者之中的人以角色,以他们的口气,写一个片断,题目也是《再见了亲人》。

五、作业

1.背诵喜欢的段落。

2.摘录使自己感动的句子。

板书设计

14 再见了,亲人

大 娘

送打糕昏倒、救伤员失孙

深情厚谊

小金花

救老王失母

大 嫂

挖野莱致残

第14篇:《再见了_亲人》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新词,认识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4、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从课文和内容中体会中朝人民的深厚友谊,并指导感情朗读

2、难点:理解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为什么要互称“亲人”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幻灯片、教学挂图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略):导入新课,简介背景,学习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理清文章脉络,指导朗读

第二课时: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友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渗透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友谊。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从课文和内容中体会中朝人民的深厚友谊,并指导感情朗读

2、难点:理解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为什么要互称“亲人” 教学准备:

幻灯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明确目标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引导学生读“预习”)

2、引入课题,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二、创设情境,渗透学法

1、引语:在近八年的血与火的战场上,战士们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生死与共。当战士们打败了侵略者,当战士们完成了历史使命,当离别的日子终于不顾人们深厚的感情而来临的时候,有多少朝鲜人民赶来送行啊!在送行的人流中,匆匆地走来一位头发花白的大娘,战士们赶紧迎上去,紧紧地握住大娘的手,动情地说——(生读:“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快回家休息吧!”)

第一自然段还有哪些句子也是写送行的情景的?(指名答后两生表演体会情景)

2、战士们永远也忘怀不了大娘,是为什么?想想大娘为战士们做了哪些事,让战士们永远也什么忘怀不了?(生自读)

3、检查汇报,结合理解:

“雪中送炭”:①雪中送炭是谁在什么情况下送去什么?②雪中送炭的意思是什么?

“唯一”:①唯一是什么意思②就这么一个亲人,还失去了,这种失去亲人的痛苦大家能想象得到吗?

4、作者说这是怎样的一份情谊?战士们能忘怀吗?最后一句该怎么读?(出示陈述句和反问句,比较读并体会)

①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②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不能忘怀。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6、小结学法:①按“送行——回忆——抒发情感”分成三层;

②认真读一读,体会送行情景;

③战士们回忆了什么事?抒发了怎样的感? ④有感情地朗读

三、学法迁移,体会悟情

1、按“教—扶—放”,在第一自然段“教”的基础上,学习第

二、三自然段。

2、第二自然段小组合作学习,第三自然段学生自主探究。

3、汇报自学情况,有感情地朗读。

四、以读代讲,激情共鸣

1、指导看图,认识大娘、小金花、大嫂。

2、引语:在大娘、小金花、大嫂的身旁还有千千万万的朝鲜人民,他们之间一件件一桩桩催人泪下的事情,无不凝聚着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的深情厚谊。在离别的前夜,她们彻夜难眠;而在这送别的时刻,千言万语都汇聚成一句话——(生齐读第四自然段)

汽笛拉响了,战士们哭泣了,火车缓缓地启动,战士们挥泪惜别,深情地说——(生齐读第五自然段)

亲人们紧紧地追着列车,流着泪挥着手,战士们探出车窗,此时他们只有一个心愿——(生齐读第五自然段前一句)

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我们依恋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我们更依恋朝鲜人民,泪水模糊了亲人的眼睛,相聚不知在何年,只能千万次地呼唤——(生齐读第五自然段末句)

3、再次有感情地朗读末三个自然段。

4、军民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友谊?(用鲜血凝成的友谊)为什么互称为“亲人”?(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五、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1、填空:课文记叙了_____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开朝鲜回国时,在车站同朝鲜人民__________的情景,赞颂了中朝人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伟大友谊。

2、以朝鲜人民的口吻在插图旁写几句惜别的话。

3、交流汇报。

六、积累词句,拓展廷伸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课外搜集志愿军的英雄故事,阅读《谁是最可爱的人》 板书设计:

大娘

送打糕——昏倒在地

再见了,

救伤员——失去小孙

深情厚谊 亲人

小金花 救老王——失去妈妈

(鲜血、生命)

大嫂

挖野菜——失去双腿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资料:

当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经过中国人民志愿军和北朝鲜人民的奋勇斗争,终于打败了以美帝国主义为首的联合国军,迫使美军与中国和朝鲜签订停战协议,以三八线为分界线将朝鲜一分为二。北朝鲜后仍然称朝鲜,为社会主义国家。南朝鲜则在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扶持下,建立国家,名为“大韩民国”简称韩国。是资本主义国家。

韩是朝鲜历史上的一个国号,甲午战争后日本完全吞并朝鲜,1910年时朝鲜改国号为韩,1919年被日本长期囚禁的朝鲜国王猝死,朝鲜完全成为日本殖民地,直到二战结束后才摆脱日本殖民统治。美苏沿北纬38度线分别接受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日军的投降。之后美国极力在南部扶持傀儡政府,1950年时由极端反共的李成晚组织“大韩民国”政府。我国长期不承认这是合法政府,认为北朝鲜的社会主义政府才是全朝鲜唯一合法政府,韩国是统一朝鲜国家的一部分,所以才把韩国称为南朝鲜,后来冷战结束,朝韩关系改善并相互承认,我国也在1992年承认了韩国。

其实朝鲜人管韩国就叫南朝鲜,而韩国人管朝鲜则叫北韩,韩和朝鲜都是朝鲜国家历史上曾经用过的国号,英文单词都是一个KOREA,两国国歌也一样。人家的意识形态分歧那么严重,还能以民族大义为重承认双方同属于一个民族并且都把统一作为目标,奥运会现在总是一起入场举一面旗子,

韩国人为什么叫“高丽棒子”?

从汉朝开始,朝鲜半岛一直都是中国的附庸国。从历史来讲韩国一直都不是一个独立的国家,从国都的名字汉城就可知道。韩国与中国的关系,从文字来解释,就是汉人的臣子。趋附在中国的附属国。

到1905年,由于当时的清政府自顾不暇,不能帮助和照顾这个小国。导致日本人占据了朝鲜半岛,并对韩国开始了长达四十年的殖民统治。

日本占据朝鲜半岛后。当时有很多韩国人参加了日本殖民政府的警察部队,但是日本人狭隘的岛国思想作怪,对韩国人不信任,虽然这些韩国人对日本人毕恭毕敬坚决效忠,但是,日本人仍对他们存有戒心,不给韩国警察配备武器,这些韩国人在街上维持社会秩序时,由于没有武器,这些警察每人都手持一柄大棒上街。大棒成为了韩国警察的标志。

当时,只要有韩国人反对日本,这些手持大棒的韩国警察便用手中的大棒狠狠的打这些反抗者。 据说,这些韩国警察对自己的同胞下手,比日本人还要狠毒。他们拿着手中的大棒到处追逐着自己的同胞进行殴打。

当时,有一个西方记者在朝鲜半岛采访,目睹了这一幕,还拍下一幅著名的照片,在欧洲发表了。韩国警察手拿棒子追打自己同胞的照片,震动世界。于是,当时世界对韩国警察的野蛮行为。非常不齿对手拿大棒的警察称为高丽棒子。也就是“拿着棒子的野蛮人”,是对当时韩国警察的一种称呼。俗话就是拿着棒子殴打他人的警察。

韩国人也就成为了西方人眼中的野蛮人。由于朝鲜,人们称为高丽民族。所以当时西方人,对韩国人的称呼就是高丽棒子。并流传世界。高丽棒子,是西方人对韩国人带有侮辱性质的称谓

1950年夏,为准备参加抗美援朝,某部炮兵第一师26团开赴鸭绿江边整装待命.在五连召开的表决心大会上,好几个班的决心书上都写着“保卫和平,保卫祖国,就是保卫家乡”;有的战士在发言中写出“雄赳赳,气昂昂,横渡鸭绿江”的句子;几乎所有发言中都有“打败美国野心狼”的口号.连指导员麻扶摇将战士们发自内心的誓言记录下来,后几经修改补充,写成了一份诗歌形式的决心书.在全团出国作战誓师大会上,麻扶摇代表连队发言,这份决心书作为开场白,受到热烈欢迎.会后,新华社记者陈伯坚采访了麻扶摇,觉得诗歌写得很好,并提出将“横渡鸭绿江”改为“跨过鸭绿江”等几处修改意见,随后引用于一篇战地通讯,发表在1950年11月26日的《人民日报》上.作曲家周巍峙看到通讯后,为这首诗歌谱上曲,并冠以《打败美帝野心狼》题目,在全军、全国广为传唱.1954年,全国评选优秀歌曲,这首歌获一等奖,歌名正式定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歌曲: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 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进 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 我的爸爸去过朝鲜战场 为了保卫祖国为了保卫家乡 打败美帝保卫和平嘹亮地军歌威武雄壮 我们的先辈去朝鲜打仗 英勇战斗是民族的脊梁 鸭绿江水在静静地流淌 嘹亮地军歌在耳边回荡

抗美援朝的英雄人物 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国人民抗击美帝国主义侵略,援助朝鲜人民的自卫战争。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27日,美总统杜鲁门宣布武装干涉朝内政,扩大侵略战争,并派第七舰队武装侵略中国领土台湾,9月15日,美国纠集15个国家的军队,打着“联合国军”的旗号在朝仁川登陆。 同时,美政府不顾中国政府的多次警告,把战火引向中国边境,为了援助朝鲜人民的 抗每救国战争,保卫新中国,中国政府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定,10月8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发布命令:“为了援助朝鲜人民解放战争,反对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们的进攻,借以保卫朝鲜人民,中国人民及东方各国人民的利益,中国人民志愿军远即向朝鲜境内出动,协同朝鲜同志向侵略者作战并争取光荣的胜利。”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中国人民志愿军接受命令后,在10月19日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由司令员兼政委彭德怀率领于10月25日开赴朝鲜前线,在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抗击美国侵略军。 志愿军出国后,结合朝鲜战场具体情况创造性地运用党中央制定的“以运动战为主,与部分阵地战,敌后游击战相配合的战略方针”和朝鲜人民军密切协同,并肩作战,从10月25日到12月24日,连续发动两次反击战役,歼敌5万余人,并于12月5日收复平壤,把敌人赶回到“三八”线以南,初步扭转了朝鲜战局,在志愿军赴朝作战同时,国内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群众运动。11月4日,各民主党派发表联合宣言,成立抗美援朝总会,各地党组织对各阶层人民进行了大规模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宣传教育,大大提高了各族人民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觉悟,广泛开展了支援志愿军的活动。 大批青年工人,农民和学生踊跃报名参加志愿军,成千上万的农民,铁路员工,汽车司机和医务人员,到前线担任战地勤务和运输工作,在国内,人民纷纷推行爱国公约。捐献飞机大炮,开展增产节约,优待军人家属,支援前线斗争。至1951年6月中朝人民军队连续发动五次攻势战役,歼敌23万,终于把敌人赶回三八线附近,扭转了朝鲜战局,为一进行停战盘盘和取得朝鲜战争胜利奠定基础。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诵现出一批英雄人物。如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冒岸英等,黄继光是1952年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同年10月在朝鲜江原道金化郡上甘岭战役夺取某高地的战斗中,担任爆破任务。 在手雷掷完后,毅然用胸膛堵住敌地堡的机枪射孔,为保证部队攻客高地而壮烈牺牲,追记特等功,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英雄”称号,邱少云,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1952年10月1日随所在部队在朝鲜金化以西三九一高地参加反击战。潜伏在敌人阵地之前;此日被敌人发射的燃烧弹引起的烈火烧身。 为不暴露目标,忍受巨大痛苦,坚持不屈灭水,直至壮烈牺牲,保证了战斗的最终胜利,后被所在部队党委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被志愿军领导机关追记特等功,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光荣称号,同时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还有罗盛教,1952年1月2日,在朝鲜平安南道成川郡石田里,冒着零下20度严寒跳入冰窟救出落水的朝鲜少年,自己光荣牺牲。毛岸英是优秀的共产党员,1950年10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任志愿军总部秘书。同年11月25日在朝鲜平安北道遭美机轰炸牺牲。 在抗美援朝中,上甘岭战役是其最著名的一场战役。1952年10月8日,美帝国主义中断停战谈判,于14日发动“金化攻势”,妄图夺取朝鲜金化东北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上甘岭阵地。志愿军依托坑道,打退了敌人数百次冲击,坚守阵地四十三天,于11月25日粉碎了人的进攻。此役歼敌两万五千五百余人,志愿军指战员在缺水、缺氧、缺粮、缺弹等极端困难残酷的作战中,发扬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涌现出无数英雄人物。上甘岭战役的胜利,迫使美帝国主义于次年4月恢复了其无理中断的停战谈判。 补充:

特级英雄: 杨根思 黄继光 一级英雄: 卜个德 于泮宫 于喜田 毛张苗 王兆才 王学风 王海 王德明 孔庆三 刘玉堤 刘庆亮 刘维汉 伍先华 孙占元 孙生禄 孙振禄 许家明 沈如根 吴志洲 余新发 李凤林 李延年 李家发 陈德忠 邱少云 杨连弟 杨宝山 杨育才 杨春增 员宝山 周厚刚 张永富 张积德 吸修道 赵宝桐 倪祥明 柴云振 秦建彬 徐长富 高成山 高景灏 郭忠田 郭思志 曹玉海 曹玉功 黄家富 崔建国

雷宝森 谭炳云 魏长德 一级模范: 王兴记 罗盛教 张益仁 孙风钜

黄继光(1930~1952)

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战斗英雄。农历1930年11月20日出生于四川省中江县一个山村,他自幼家境极为贫寒,六七岁时父亲因受地主欺压,病恨交加而死。黄继光从小就给地主扛长工、割草放牛。1949年冬,家乡解放,村里组织起农会,黄继光不但成为农会第一批会员,积极斗争地主,还当上了村里的民兵。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国内停止复员并大量征兵。1951年3月,中江县征集志愿军新兵时,黄继光在村里第一个报了名。体检时,他因身材较矮开始未被选中。来征兵的营长却被黄继光参军的热情所感动,同意破格录取。

到朝鲜前线后,黄继光被分配到第十五军第一三五团二营六连任通讯员。1952年4月,部队到五圣山前沿阵地接防,本想杀敌立功的黄继光却被分配到了连队后勤。经过副指导员细致的思想工作,黄继光明白了后勤工作的重要性,样样工作都干得很出色。1952年7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经上级批准,他荣立三等功一次。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开始。10月19日夜,黄继光所在的二营奉命反击占领597.9高地表面阵地之敌。当攻击部队受阻、伤亡较大时,已任营通讯员的黄继光挺身而出,主动请战,消灭敌人的火力点。在战友负伤牺牲、自己所携弹药用光的情况下,黄继光毅然用自己的身躯堵住了敌人的枪眼,为冲锋部队的胜利开辟了通路,牺牲时年仅22岁。

黄继光的英雄壮举,获得了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最高荣誉——他那舍己为人,一心为民被志愿军领导机关追记特等功,并授予“特级英雄”称号(另一特级英雄是杨根思);所在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黄继光最后长眠于沈阳市的 补充:

邱少云(1931~1952)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他出生于四川铜梁县(1997年后属重庆市)关建乡的一个贫农家庭。15岁那年被国民党抓去当兵,1949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赴朝鲜作战。

1952年10月,为打击在上甘岭的美国和南朝鲜军队,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第29师第87团第9连战士邱少云被选派参加潜伏部队,并担任了发起冲击后扫除障碍的爆破任务。12日上午,敌机向其所在的潜伏区进行低空扫射,并投掷燃烧弹。飞迸的燃烧液燃遍他全身。为了不暴露潜伏目标,邱少云任凭烈火烧焦身体一动不动。他双手深深地插进泥土里,身体紧紧地贴着地面,直至壮烈牺牲。

战后,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文艺工作团赠给特等功臣邱少云烈士锦旗上写道:“献给中国人民志愿军伟大战士邱少云永垂不朽”。志愿军第15军全体指战员献给邱少云烈士家属的锦旗上写道:“祖国人民的光荣”。四川省人民政府和四川省抗美援朝分会给邱少云烈士家属的锦旗上写道:“光荣之家”。四川省军区司令部、政治部给邱少云烈士的家属的锦旗上写道:“伟大人民的战士,英雄不朽的功绩”。为了表彰邱少云崇高的集体主义精神和顽强的革命意志,被中国共产党志愿军某部委员会追认为中共正式党员,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于1952年11月6日给他追记特等功,1953年6月1日追授他“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称号。同年6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最高人民议会常务委员会授予“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英雄”称号,同时授予金星勋章、一级国旗勋章,并将邱少云的名字刻在金化西面的391高地石壁上:“为整体、为胜利而牺牲的伟大的战士邱少云同志永垂不朽。”

抗美援朝中国死了多少人?抗美援朝中国损失了多少经济?为什么10年后中国仍向苏联偿还朝鲜战争贷款?

1988年出版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史》统计数字为,中朝军队共歼敌109万余人(含朝鲜人民军独立作战歼敌13.6万余人),其中美军39万余人,韩军66万余人,其他仆从军2万余人。志愿军战斗伤亡36万,非战斗伤亡41万。朝鲜人民军作战伤亡26万人,中朝方面共损失100万。中国有14万英雄儿女长眠在异国他乡。在朝鲜牺牲的十几万名烈士,他们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五湖四海。其中北京市1438名,天津市977名,河北省10155名,山西省5835名,内蒙古自治区1683名,辽宁省13374名,吉林省18260名,黑龙江省8222名,山东省19685名,上海市1634 名,江苏省7268名,安徽省4151名,浙江省3732名,江西省2162名,福建省982名,河南省10673名,湖北省5167名,湖南省 10687名,广东省3186名,广西壮族自治区2915名,陕西省2802名,宁夏回族自治区461名,甘肃省1041名,青海省48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61名,四川省30789名,贵州省2799名,云南省1482名。 而位于美国华盛顿的朝鲜战争纪念碑上显示的伤亡失踪被俘总计:美军 172847 联合国军 2256523 总计:2429370 。阵亡美军 54246人,联合国军 628833人。这个数字远大于1956年美联社公布的数据。 阵亡:美军 54246,联合国军 628833 ,合计:683079; 失踪:美军 8177 联合国军 470267 合计:478444; 被俘:美军 7140 联合国军 92970 合计:100110; 受伤:美军 103284 联合国军 1064453 合计:116773。 双方都是自己统计自己的伤亡。要有水份都有。 我认为迄今为止,以双石的研究最为翔实可信,引录如下: 朝鲜战争双方地面部队损失表 7月27日,中朝联合司令部发表战绩公报。公报称: 自1950年6月25日至本日止,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共毙伤俘敌1093839名,其中美军397 543名,击落击伤和缴获敌机12 224架,击毁击伤和缴获敌军坦克3 064辆,击毁击伤和缴获敌军各种炮7 695门,击沉击伤敌军舰艇257艘。 其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创造的战绩为: 毙伤敌671 954人,俘敌46 088人,劝降435人,共计718 477人,其中美军290 000余人;击毁击伤敌坦克2 006辆、汽车3 165辆、装甲车44辆、飞机10 629架、各种炮583门;缴获敌坦克245辆、汽车5 256辆、装甲车51辆、飞机11架、各种炮4 037门、各种枪73 262支(挺)。 这是一个丰硕的战果。 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战果统计方面的严肃性是有口碑的,即或是对手,也常有称道之语。孟良崮战役攻占孟良崮后,因清点战果时发现了尚有万余人漏网,粟裕即令部队重新投入战斗,方将蒋军整编第七十四师和整编第八十三师一部全歼,就是一例。在军委作战局工作过的张清化、雷英夫等老同志也回忆说,当时毛泽东、周恩来等军委领导对统计的准确性非常重视、非常仔细、非常认真。 淮海大战时曾为歼灭黄维兵团的骑兵究竟是一个营还是一个团就不厌其烦地往返电报与参谋人员反复核实。毕竟这关系到对战场形势的基本估计,也必须认真核实。 然而在朝鲜战场上,双方大多数时间都处在阵地战状态,任何一方绝对控制战场或缴获对方全部挡案的情况都很少,除俘虏人数外,对对方的杀伤数字只能靠估计和推测。在使用远射程攻击武器时尤其如此,所以双方对战果统计数字出现误差都是难以避免的。 笔者认为,中朝军队对歼灭美军的估计数字可能偏高,美军当时虽然先后有120余万人参战,兵力最高时亦有58万之多,但在朝保持的地面部队人数最高时也只有40余万人(韩军最高兵力达到64万余人)。而对韩军的估计数字可能偏低,韩军不易捕捉,败阵后即化装四散奔逃,往往统计数低于其实际损失数。战争初期尤其如此。 中国人民志愿军也付出了重大的伤亡。 自1950年10月25日参战至1953年7月27日停战,中国人民志愿军共阵亡114 000余人,医院救治战斗和非战斗负伤的伤员383 000余人次,其中救治无效致死者21 600余人,去掉伤员因第

二、第三次负伤而造成统计上的重复数字和救治无效死亡以及非战斗负伤者,故最后确定的战斗伤亡减员总数为366 000余人。 除伤亡减员外,志愿军还有29 000余人失踪,失踪者中除在美方战俘营中的21 400余人外,尚有8 000余人下落不明,估计多已在战地或在被俘后死亡。 如此可以确定,加上失踪,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共计战斗损失390 000余人。 除战斗损失外,医院还收治过患病住院的军民450 000余人次,其中病亡者13 000余人,加上阵亡、因伤救治无效死亡等明确死亡者和失踪后估计已死亡者,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军民因各种原因死亡的人数在156 000余人左右,这是一个巨大的牺牲。 加上朝鲜人民军的伤、亡、失踪数字,中朝军队共付出628 000余人的兵员损失代价。 在战争中,中国军队共消耗各种物资560万吨,其中弹药一项即达25万吨,开支战费62亿元人民币。中国军队共战损坦克9辆、飞机231架、各种炮4 371门、各种枪87 559支(挺)。对于一个新生的国家来说,这是一个相当昂贵的支出。 为了最宝贵的独立、自主和国家安全环境,这个支出,值! 联合国军的数字与中朝方的统计大相径庭,而且前后不一。 1953年10月23日,美联社曾发表了一个数字,称联合国军方面的伤亡和失踪/被俘总数为1 474 269人,其中美军战斗伤亡及失踪人数为144 360人。 1957年,在朝鲜战争中曾担任过美步兵第七师师长、后来又先后担任过美国远东战区司令官、美国陆军参谋长、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的莱曼·兰尼兹尔上将曾在汉城对此说予以认同。但韩国方面后来声称,这个数字包括平民的伤亡。 韩国军队报出的战损数字最为混乱。 根据美联社公开的数字,韩国方面共损失1 312 836人,其中阵亡415 004人,伤残425 868人,失踪459 428人,被俘12 536人。 而1976年韩国国防部战史编写委员会出版的《韩国战争史》则声称,联合国军方面的伤亡及失踪/被俘数字是1 168 160人。而韩国军队的损失为984 400余人,其中阵亡227 800余人,负伤717 100余人,失踪43 500余人。 这个数字与中朝方估计杀伤韩军的数字相差不算太远。但韩方另外的资料声称这其中包括非军事人员的伤亡数字。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教授徐焰大校认为,细究起来,韩国方面承认的最低的军人战斗伤亡约为30余万人,失踪10万余人,失踪人数中作为战俘遣返者仅7 800余人。 战争期间,韩军曾多次陷入整体性混乱,其统计数字水分很大。美国军方的数字虽然也有过变动,但相对来说前后比较一致。 据美国方面近年的数据统计,在整个战争中,美国军队共计阵亡33 629人,其他原因死亡20 600余人,负伤103 248人,被俘后遣返3 746人,另外尚有8 142人失踪,估计也只好归于死亡一类。共计损失169 300余人。 战史专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教授徐焰大校认为,相对于韩国军队来说,美国军队这个统计数字要更可靠一些。按美国的国家体制,在死亡人数上不太可能出现大的差错,否则如果有人没有列上阵亡名单,刻上朝鲜战争美军阵亡将士纪念牌,那么死者家属肯定会折腾,一折腾,舆论界掀起的轩然大波会让合众国政府极为难堪。 笔者与徐焰教授持相同看法。不过对于美军的伤者数字,笔者认为或有偏低之嫌,按常规战争的一般规律,伤与亡的比例大致符合一比三的统计概率,而美军的战场救护条件较好,伤者所占比例似应更高,中国军队战场救护条件远不如美军,伤者比例似应更低。 其它国家军队损失情况为: 英 国:阵亡710人,负伤2 278人,失踪1 263人,被俘766人,共计5 017人。 土尔其:阵亡717人,负伤2 246人,失踪167人,被俘217人,共计3 349人。 澳大利亚:阵亡291人,负伤12 40人,失踪39人,被俘21人,共计1 591人。 加拿大:阵亡309人,负伤1 055人,失踪30人,被俘2人,共计1 396人。 法 国:阵亡288人,负伤818人,失踪18人,被俘11人,共计1 135人。 泰 国:阵亡114人,负伤794人,失踪5人,共计913人。 希 腊:阵亡169人,负伤543人,失踪2人,被俘1人,共计715人。 荷 兰:阵亡111人,负伤589人,失踪4人,共计704人。 哥伦比亚:阵亡140人,负伤452人,失踪65人,被俘29人,共计686人。 埃塞俄比亚:阵亡120人,负伤536人,共计656人。 菲律宾:阵亡92人,负伤299人,失踪57人,被俘40人,共计488人。 比利时、卢森堡:阵亡97人,负伤350人,失踪5人,被俘1人,共计453人。 新 西 兰:阵亡34人,负伤80人,被俘1人,共计115人。 南 非:阵亡20人,失踪16人,被俘6人,共计42人。 日 本:阵亡数人,被俘1人。 以上合计,其它国家军队兵员损失约为17 200余人。 几方面数字汇总,在整个朝鲜战争期间,联合国军方面所确认的最低人员损失统计数字是:联合国军的人员损失在58万人以上。而这个数字中,估计由中国军队造成的损失占2/3以上,也就是38万人以上。 也就是说,即使按联合国军方面承认的最低统计数字,中国军队与联合国军的人员损失也大致相当。这在联合国军火力强度高于中国军队十多倍,技术条件又远远超过中国军队的情况下,仅就伤亡对比来看,中国军队具有出色和高超的战斗效能,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这一点,与中国军队交过手的美军将领们是承认的。 联合国军方面宣布在战争中共杀伤中朝军队142?150余万人,其中包括中国军队92?100余万人。这个数字是根据美军战场指挥官的观察报告累加而得到的,水分极大,大大地高估了自身的战果,也直接误导了第八集团军司令官和联合国军总司令对战场形势的基本估计。联合国军司令部一再低估中国军队前线兵员数量,屡屡发起屡屡碰壁的攻势,与此有很大关系。 中国军队虽然前后有190余万人的建制部队先后入朝轮战,并在战争中陆续补充兵员50余万人,但在朝最高兵力为135万余人,其中还有近2/5的兵力是属于伤亡概率相对来说很小的东西海岸守备部队或后方勤务、铁道、工程部队,不可能在承受联合国军如此巨大的杀伤之下,还能守住一条稳固的战线,并把进攻发展到联合国军阵地的防御纵深。 至于中国军队的被俘数字,那是经过逐个清点,还是准确的。 在战争中,美国军队共消耗作战物资7 500余万吨,是中国军队的13倍,其中弹药一项即达330吨,也是中国军队的13倍;开支战费200亿美元,是中国军队的8倍。这个花费,仅次于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消费。的确是世界首富,大方,阔绰,奢侈。也很浪费。

目前中国官方认可的阵亡是183108人。(不包括志愿军 其它原因死亡,和支前民工)。抗美援朝战争中国战费是财政预算直接支出62亿元人民币,向苏联贷款30亿元人民币,战争捐款1186亿元和9970亿元人民币。合计11248亿元人民币。相当于1950年财政预算的56倍,也就是说按1950年的生产能力计算,中国需要连续生产56年以上才能攒够这笔钱还不能花掉一分钱。朝鲜战争耗尽了中国的家底。由于中国耗尽了家底,极其困难,故还贷很困难,以致10年后还在咬牙还贷。 中国被拒之于联合国之外,说明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较小,中国在世界上处于半封闭的较为孤立的境地。

第15篇: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1.从课文内容中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有关抗美援朝战争的相关文字、图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我们每个同学都是在爱的海洋里成长,谁能说说最关心你、与你最亲的人是谁?他们是怎样关心爱护你的?

2、有关课文背景

1950年6月25日,美帝国主义发动了侵朝战争,并把战火烧到了中国边境。中国人民响应毛泽东主席的号召“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年10月,我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1953年,美帝国主义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志愿军分批撤出朝鲜回国。1958年是最后一批。

3.出示课件图片,并听歌曲《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同学们,嘹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在响起。1950年10月25日,我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抗击美国侵略者,在战斗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板书课题:再见了,亲人。

4.读课题

① 指名读课题:再见了亲人

② 加标点(板书:,)再读:再见了,亲人

③ 体会:哪一句的感情更强烈些?(齐读)

4.提问:

①”亲人”一般指哪些人?

②”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

板书:志愿军

③ 课文中的“亲人”指的是哪些人?

板书:朝鲜人民

④ 他们是亲人吗?不是。板书:不是亲人

T:可是…… (出示课题:再见了,亲人)

二、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1.诗配乐朗诵,激起学生学习积极性。

那是一个现在看来非常久远的年代……有一天,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

年轻的人们拿起了枪奔赴战场,只为能有宁静的生活,无情的战争让人们倒下,但没有人退缩,哪怕是伟人的儿子 … …平静的生活又回到了我们身边,但14万年轻的生命消失在滔滔江水边… …

2.同学们课前也查找了相关的资料,对这段历史,你们还了解到些什么?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自读要求。(1)给课文标上段落序号;

(2)把不会读的生字、新词画出来; (3)画出文中的反问句;

(4)想一想课文写到了哪些“亲人”?从哪些事情中可以感受到他们是“亲人”?

2.是什么让不是亲人的人却比亲人还亲呢?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最使你感动的小故事,选择你喜欢的读书的方式,想一想,什么地方最让你感动?为什么?能用朗读来表达你的情感吗?可以和同桌或学习小组的同学交流讨论一下,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

3.学生自学,讨论。

4.汇报交流。

出示人物图片

你最喜欢哪个小故事?(点击人物图片)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为什么?你能读读吗?初读课文,

五、评读课文,加深理解

在文中找出“亲人”具体指的是哪些人?(用自己喜欢的线条勾划)你最想交流的是哪个故事?

根据学生的顺序,来安排三个故事的教学顺序。

1.重点理解第一自然段。

①大娘明明送去的是打糕,书中为什么说是“雪中送炭”呢?为什么这样比喻?( 因为大娘想战士之所想,急战士之所急,若不是他们比亲人还亲,能冒着硝烟冒着炮火雪中送炭吗?)

②战斗异常激烈,战士们已经几天几夜没合眼了,这时,大娘…… (导读,尽情让学生去感受文章感染人的语句)

③”救助伤员,失去孙孙”这一部分,你读懂了什么?从哪个词体会出来?(唯一)指导学生饱含深情的读。

小孙孙是大娘唯一的后代,唯一的希望。可是为了救志愿军,大娘却失去了他。这种情谊岂止是亲人,这真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啊!)生读。

④“您说,这比山好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谁能把这个反问句换个说法?哪种说法好些?为什么?(这句话是多么的亲切,又是多么的热烈啊!)

八年来,大娘一次次地把慈母般的爱给了志愿军,难怪志愿军们舍不得让大娘拖着疲惫的身体送了他们一程又一程,于是他们恳切地对大娘说──(学生齐读)“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志愿军对朝鲜的关心体贴都尽在这一声声恳求之中了。

过渡:还有哪个故事让你感动呢?

2.第

二、三自然段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的能力,去挖掘文中感染人的词句。

六、小结

1.我们在与朝鲜亲人告别时,回忆了许多令人难忘的往事,这一件件一桩桩令人感动的事,无不凝聚着朝鲜人民对我们的深情厚谊,所以我们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对于他们,你还有哪些感兴趣的或不明白的问题?(学生交流)

2.师生共同解决提出的问题。

3.对于比较复杂的问题留到下节课解决。

第16篇:[教学设计]再见了,亲人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

紧紧扣住“亲人”,以读体会“情”。在新课程理念下,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合作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再见了,亲人》这一课,无论是从主题、人物形象、写作方法、语言风格来看,都是实施创造性阅读教学的极好范例。 设计特色:注重学生在读中感悟,体验、拓展。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及句子的含义。

3.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4.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从课文内容中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法与学法:

情境创设法、引导点拨法、课件演示法,读悟结合归纳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搜集的相关资料。教学过程:

一、播放歌曲,导入课题

1.播放《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出示ppt1)同学们,嘹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在响起。1950年10月25日,我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抗击美国侵略者,在战斗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58年3月15日那天,在最后一批志愿军胜利返回祖国的前一刻,千万朝鲜人民噙着泪花前来送行,志愿军们也含泪告别,大家都深情地说着这样一句话──板书课题:再见了亲人(不打标点)

2.读课题

① 指名读课题:再见了亲人

② 加标点(板书:,)再读:再见了,亲人 ③ 体会:哪一句的感情更强烈些?(齐读) ④ (出示ppt2)利用一道选择题来理解“亲人”的含义。

设计意图:播放《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来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初步感知文本的写作背景。

二、检查自学,了解学情

1.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出示ppt3),指导“噩”的写法。(出示ppt4) 2.同学们课前也查找了相关的资料,对这段历史,你们还了解到些什么?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做到以学定教,重点指导“噩”的写法。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快速浏览课文,(出示ppt5)想一想: (1)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课文中写了哪些“亲人”?从哪些事情中感受到的?

设计意图:通过浏览课文,锤炼学生的阅读速度、阅读方法、阅读技巧,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披文入情,探究文本

可以根据学生的顺序,来安排三个故事的教学顺序。 1.重点理解第一自然段。(出示ppt

6、ppt7) ①大娘明明送去的是打糕,书中为什么说是“雪中送炭”呢?为什么这样比喻?( 因为大娘想战士之所想,急战士之所急,若不是他们比亲人还亲,能冒着硝烟冒着炮火雪中送炭吗?)

②战斗异常激烈,战士们已经几天几夜没合眼了,这时,大娘…… (导读,尽情让学生去感受文章感染人的语句)

③”救助伤员,失去孙孙”这一部分,你读懂了什么?从哪个词体会出来?(唯一)指导学生饱含深情的读。

小孙孙是大娘唯一的后代,唯一的希望。可是为了救志愿军,大娘却失去了他。这种情谊岂止是亲人,这真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啊!)生读。

④句式对比(出示ppt8):“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谁能把这个反问句换个说法?哪种说法好些?为什么?(这句话是多么的亲切,又是多么的热烈啊!)

⑤八年来,大娘把慈母般的爱给了志愿军,难怪志愿军们舍不得让大娘拖着疲惫的身体送了他们一程又一程,于是他们恳切地对大娘说──(学生齐读)“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志愿军对朝鲜的关心体贴都尽在这一声声恳求之中了。

⑥指导学生朗读,体会内在的深情厚谊。 ⑦归纳学习方法:一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二是找出重点词句,抒发感受;三是反复朗读,体会内在感情;

四、畅谈见解、写体会。

过渡:还有哪个故事让你感动呢?

2.运用上面归纳的学习方法自学第

二、三自然段(出示ppt9),放手让学生自学,充分发挥他们的自学的能力,去感悟、去挖掘文中感染人的词句,然后同桌交流学习收获。

3.体会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出示:ppt10)您为我们付出这么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这么高的代价指的是什么?(出示ppt11)同桌互说,指名回答。

4.课件(出示ppt

12、ppt13)展示中朝人民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体会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5.课件出示

4、

5、6自然段的内容(出示ppt

14、ppt15),学生通过饱含深情地朗读体会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志愿军战士离开祖国长达八年之久,他们多么想早日回家呀!可他们却希望“列车呀,请慢一点开”,这表达了战士们对朝鲜人民的热爱和对曾经洒过鲜血土地的眷恋之情。文章的最后三个自然段以呼唤的方式,抒发了志愿军战士的心声,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6.抗美援朝的英烈知多少(出示ppt

16、ppt

17、ppt

18、ppt

19、ppt20、ppt21)?进一步体会中朝人民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体验、拓展,总结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进一步体会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总结全文:对学生进行国际主义精神的教育(出示ppt22)。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他们之间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这是最崇高的友谊!战争虽然离我们远去了,但我们彼此的心中却有一个共同的愿望──愿中朝两国友谊永存!

2.巩固练习(出示ppt23):请你结合搜集到的资料,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捕捉信息,仿照课文段式,以大娘、小金花或者大嫂的身份写一段送别的话。

3.课外拓展:本文作者魏巍以志愿军战士的口吻,生动的记述了中朝两国军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颂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推荐阅读:魏巍的作品:《依依惜别的深情》、《东方》、《谁是最可爱的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总结全文,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文素养;课下小练笔,进一步锤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附板书设计:

14、再见了,亲人

不是亲人

志愿军—————朝鲜人民:大娘

小金花

大嫂

胜似亲人

(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第17篇:《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唯

一、雪中送炭”等词的意思。

2、通过激趣、朗读、合作交流,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3、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他们之间的情谊比山高比海深。教学重难点:

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我们每个同学都在爱的海洋里成长,谁能说说最关心你,与你最亲的人是谁?说说你对亲人的理解。(有血缘关系,最亲密的人称“亲人”。)

说起亲人,大家被亲情所感动着。然而在人们遇到危难的时候,凡是能伸出援助之手的,都会被视为亲人,例如非典时候的白衣天使,5.12地震中的武警官兵。无论是在战争时期,还是在和平年代,都有让人感动的故事。让我们的思绪回到五十多年前的抗美援朝战争中。

2、出示图片,志愿军赴朝鲜图

同学们,嘹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响起。在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浩浩荡荡地踏过鸭绿江,开赴朝鲜,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抵抗美帝国主义者的侵略。在战争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出示图片,火车站分别图

1958年10月,在最后一批志愿军胜利返回祖国的前一刻,朝鲜人民噙着泪前来送行,志愿军们也含泪告别,志愿军战士深情地说——再见了,亲人

3、读课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来?

课文中的“亲人”指哪些人?他们是亲人吗?为什么把不同国度的人是称为亲人?

二、自主学习,归类释疑

1、是什么让不是亲人的朝鲜人却比亲人还亲呢?带着这个问题自主学课文,选择你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想一想,哪些事让你感受到朝鲜人民是志愿军的亲人?读的过程中,解决生字词的读音。

2、小组交流:

(1)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把认为难写的字写一写。 (2)交流:哪些事让你感受到朝鲜人民是志愿军的亲人?

3、汇报交流

让我们一起来讲一讲,从哪些事感受到他们是“亲人”? (1) 大娘 : 送打糕,昏倒路边;救伤员,失去小孙孙 (2)小金花: 为救老王,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

(3)大嫂: 为志愿军挖野菜,炸伤了腿

三、走入情境,研读分享

教师范读大娘的故事,想一想哪些词句表现出大娘像亲人一样对待志愿军战士?划出相关句子,抓住重点词句体会。

1、交流。学生说句子,自由谈体会。

2、重点出示:

(1)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交流讨论:

“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

哪些词句写出了“雪中送炭”的困难和危险?打糕是怎样送来的? 大娘送来的仅仅是打糕吗?还为我们送来了什么?(鼓励、希望、信心……)

抓住动词,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2)“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养伤,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你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

从“救助伤员,失去孙孙”这一部分,你读懂了什么?谈谈你的感受。 从“唯一”这一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引读:是啊,素不相识的大娘虽然不是我们的母亲,但却像母亲一样,甚至胜似母亲。因此,在离别的一刻,我们志愿军战士动情地说──(生读)“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师引,大娘,您就是我们的“亲人”,就是我们的母亲! 研读句子:“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怀?” 情谊比山高比海深(板书)

四、分层应用,情感升华

1、在朝鲜战场上, 为了 付出了很高的代价; 为了

浴血奋战。两国人民用 凝成了 情谊,因此两国人民不是亲人胜似 。

2、在分别之际,这位朝鲜的阿妈妮怎么舍得志愿军离开呢?请同学们大胆想象,以大娘的口气描述一下送别的场面。

五、交流反思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阅读链接

本文的作者是魏巍,他还有一篇非常经典的作品《谁是最可爱的人》,课下大家可以找来阅读。

不是亲人

板书:志愿军————————朝鲜人民:大娘 胜似亲人 小金花

大嫂

情谊比山高,比海深

第18篇:《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14、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

胜利街小学:周湘阳

课时目标:

1、学习文章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

2、要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感悟到祈使句、反问句等句式在表达情感的特殊作用,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想情感的。

3、本课应在理解的基础上重点体会“雪中送炭”、“同归于尽”等词语。要学会理解文章内容,了解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点:从具体内容中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体会作者怎样表达思想情感的。

教学难点:学习模仿文章段落的写作手法进行练笔。

教具准备: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课题。

2、你还记得这篇文章中写了几位亲人吗?分别是谁?(大娘、小金花、大嫂)

3、浏览课文,看看这些朝鲜人民都为我们中国志愿军战士具体做过哪些事?

4、从血缘关系这层意义上讲,这些个朝鲜人民和我们中国志愿军战士并不是亲人,但他们却用鲜血和生命凝成了这胜似亲人的情谊!。

二、深入研读

1、在这些事例中,一定有打动你的事,默读课文,文中的那件事最让你感动,画出你感受最深的词或句子,并在旁边写出你的体会。

2、汇报:

(1)“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A、课文中用了一个词叫“雪中送炭”从字面意义上来看,“雪中送炭”是指———大雪中送来炭火取暖,比喻在别人需要时给予帮助。 B、我们再来课文中看看,此时的雪指什么?(饥饿、危险)

C、这段话中,你还能从哪看出当时的情况很危险?(冒、穿你真会联系课文来体会啊)带着你的感受,请你读一下这一段。

D、“雪中送炭”,这里的炭指什么呢?(打糕)仅仅是打糕吗?炭还代表着什么?(温暖、问候„„)是啊,看似简单的词语却蕴含着多么深厚的情谊啊!同学们带着你们的感受,练习朗读这段话,体会一下。

E、指名读(在最需要的时刻,我们感受到了朝鲜人民的深厚情谊!再指名读,在最危险的时刻,朝鲜人民和我们在一起!)

(2)就是这样一位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老大娘,面对自己的小孙孙和志愿军的伤员,她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谁来为我们再现一下当时的情景,指名读。 你读得这样动情,一定有特别的体会吧,能谈谈吗?为了救我们的一个伤员,大娘失去了她唯一的亲人-----小孙孙。大娘为志愿军做的这一件件事,成为了志愿军战士们最珍贵的回忆(板书:回忆),难怪在离别之际,志愿军们发出了这样深情的呼喊。

B、“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这是一个—反问句,但它没有疑问,只有强烈的肯定。女同学,请你们满怀深情地齐读:“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C、谁能不改变意思,把它换成感叹句?先指名说。

男同学们,请你们坚定地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不能忘怀!” (这深情的呼喊也是志愿军们对大娘最真挚的情感抒发。板书:抒情) D、练习用不同口吻与大娘告别:也正因为如此,所以送别的站台上,才会有这样深情的告别:(幻灯片出示: 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没合眼了。您这么大年纪,能支持得住吗?快回家休息吧!为什么摇头呢?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不,永远不会。)

假如你是志愿军战士,你会用怎样的语气来与大娘告别?(练读 指名读) 从你的告别中,我听出了“请求”的味道,可是大娘就是舍不得松手,于是,我们只好恳求她“ 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永远不会。”

是啊,大娘对志愿军战士的爱犹如母爱一般,所以说,大娘和志愿军战士“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E、同学们,这段话中,先写了告别,接着是回忆,最后再次表达了志愿军的情谊(演示两字:抒情),请同学们,在你们书上对应的地方像老师这样,做上批注。

(3)在小金花身上有让你感动的地方吗?“同志们伤心地痛哭起来,你却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

是啊,刚强的小金花在失去妈妈的一刻,她没有哭,但当与志愿军叔叔离别时,她却哭了,她与志愿军战士,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啊”

除了大娘和小金花,在大嫂身上,同样有让我们感动的地方,谁来读。 (4)大嫂:我们清楚地记得,那是1952年的春天,金达莱花开满山野的时候,您知道我们缺少蔬菜,就挎着篮子上山挖野菜。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您又跑到前沿阵地去挖。不料敌人的一颗炮弹在您的身旁爆炸,您倒在血泊里„„

为了给志愿军战士们挖野菜,大嫂却为此付出了双腿残疾的代价,所以,在志愿军心目中,这位大嫂虽“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因此,在离别的一刻,战士们满怀真情地说:“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3、同学们,现在请你们回顾课文的前三个自然段,你发现这三个自然段在写作顺序上有什么共同点吗?(在小金花和大嫂段落相应的地方做好批注)(志愿军战士就是用这样告别、回忆和抒情的方式表达着他们对朝鲜人民的深情厚谊)送君千里终须一别,你们看,火车就要开动了。

4、出示视频:中朝人民分别的场景。分别的时候到了,大家把想说的话语变成了异口同声的呼喊,那就是课文的最后三个自然段。同学们,请起立,让我们捧着一颗颗赤城的心向最亲最爱的人告别。

三、拓展练笔:

1、从课文中,我们看到了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出的许多牺牲,可是,在这一战争中,为了帮助朝鲜人民抵抗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我国派出了130万志愿军中,就有14万人光荣牺牲。其中有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甚至连毛岸英也长眠在了那,让我们看看相关的资料。

3、出示图片:解说。(美军在1951实施了灭绝人性的“细菌战”,在朝鲜西部撒布了大量带有鼠疫、霍乱、伤寒和其他传染病的动物和昆虫,把朝鲜变成了细菌武器的试验场。)

4、小练笔:

中国志愿军为朝鲜人民付出了那么多,想一想,在依依惜别的时候,朝鲜人民会对志愿军说些什么呢?请选择大娘、小金花、大嫂为角色,以她们的口吻也来写一段话,模仿课文段落的写作方法,先写告别的话语,再写对往事的回忆,最后再以抒情的口气抒发难舍之情。(出示三个角色的开头提示语)

第19篇: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八个生字 会写十二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战役、封锁、暂时、消炎、噩耗、刚强、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固而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精神的教育。

教学重点:入情入境的朗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以及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的领悟文章的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读课题,引入新课

1、“亲人”什么人是你的亲人?(有血缘关系的人)谁是你的亲人?你了解你的亲人吗?你爱他们吗?为什么?(对我的爱是无私的、无怨无悔„„)

2、在我们的生活中,没有血缘关系就没有这种无私的爱吗?(不是)在这个社会中,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也会相互关心„„

二、学习课文

1、预习了课文,文中都有谁?(志愿军战士、大娘、小金花、大嫂)是哪国人?(中国人、朝鲜人)有血缘关系吗?(没有)他们是如何成为亲人的?这篇课文需要我们关注大娘、小金花、大嫂,仔细看,他们在性别上有什么共同点?(女人)男人呢?(打仗去了)

2、出示并介绍“抗美援朝”的资料。

3、在这个时候,志愿军战士为什么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呢?

读课文,看一看书中的哪一个人?你对她的做法特别感动,反复读一读。

4、交流:大娘救小孙孙。小孙孙是她什么人?(唯一的亲人)“唯一”是什么意思?(只有一个)指名读。大娘失去了唯一的亲人,心里会怎么样?(痛苦)再读,为了救伤员失去了唯一的亲人。大娘把志愿军战士当成(亲人),再读,这样的人能不能叫亲人?(能)齐读。(我们还记得——忘怀?)

5、小结:大娘让我们难忘,因为她把志愿军战士当成了自己的亲人,志愿军战士把她当成亲人。还有哪些事让我们感动。

6、小金花为志愿军做了什么?读“侦查员老王——落泪了呢?”理解“噩耗”“同归于尽”为救老王付出的是什么样的代价?(生命)如果不救,老王就会牺牲。

7、小结:救,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不救。老王就会牺牲,带着这样的体会再读“侦查员——落泪了呢?”为了一个志愿军战士,她把自己的生命奉献出来了。这样的人我们称她是亲人。

8、大嫂,为我们志愿军做了什么事?读句子()这么高的代价是什么样的代价?(双腿受伤)她知道前沿阵地危险吗?(知道)为什么还去?(因为志愿军缺少蔬菜,她要挖野菜)志愿军缺少野菜就会怎么样?(没力气打仗)她这样做是把志愿军看做亲人。齐读

9、小结:这些人都是朝鲜人民,这三位是朝鲜人民的代表,他们面对志愿军战士,大娘不顾自己唯一的亲人小孙孙救伤员;大嫂为挖野草双腿受伤;小金花的妈妈为救侦查员老王与敌人同归于尽,他们之间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亲人,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10、火车开动了,她们怎么说?读课文4——6段。

火车前进了,她们说;火车越走越远,她们说„„

三、延伸

1、亲人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战争年代)

2、文中谁在对谁喊为亲人?(志愿军对朝鲜人民)

3、中国人民志愿军做了些什么?用横线画出,读一读。

4、出示:补充志愿军的事迹。

5、“再见了,亲人”也是谁对谁说(朝鲜人民对志愿军说)

6、在战争年代里,可以形成“亲人”关系,在和平年代里,也有很多穷苦人,在很多人的关爱下,他们也能成为亲人,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有很多。出示资料。

第20篇:《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4.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从课文内容中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重点语句,体会它们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具准备:PPT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题

出示图片,志愿军赴朝鲜图

同学们,嘹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在响起。1950年10月25日,我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抗击美国侵略者,在战斗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出示图片,火车站分别图

1958年3月15日那天,在最后一批志愿军胜利返回祖国的前一刻,千万朝鲜人民噙着泪花前来送行,志愿军们也含泪告别,大家都深情地说着这样一句话──出示课题图片,板书课题:再见了,亲人

二、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1.诗配乐朗诵,激起学生学习积极性。

那是一个现在看来非常久远的年代„„有一天,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

年轻的人们拿起了枪奔赴战场,只为能有宁静的生活,无情的战争让人们倒下,但没有人退缩,哪怕是伟人的儿子 „ „平静的生活又回到了我们身边,但14万年轻的生命消失在滔滔江水边„ „

2.同学们课前也查找了相关的资料,对这段历史,你们还了解到些什么?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题中的亲人是谁?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最使你感动的小故事,选择你喜欢的读书的方式,想一想,什么地方最让你感动?为什么?能用朗读来表达你的情感吗?可以和同桌或学习小组的同学交流讨论一下,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

2.学生自学,讨论。

3.汇报交流。

出示人物图片

你最喜欢哪个小故事?(点击人物图片)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为什么?你能读读吗?初读课文,

五、评读课文,加深理解

在文中找出“亲人”具体指的是哪些人?(用自己喜欢的线条勾划)你最想交流的是哪个故事?

根据学生的顺序,来安排三个故事的教学顺序。

1.重点理解第一自然段。

①大娘明明送去的是打糕,书中为什么说是“雪中送炭”呢?为什么这样比喻?( 因为大娘想战士之所想,急战士之所急,若不是他们比亲人还亲,能冒着硝烟冒着炮火雪中送炭吗?)

②战斗异常激烈,战士们已经几天几夜没合眼了,这时,大娘„„ (导读,尽情让学生去感受文章感染人的语句)

③”救助伤员,失去孙孙”这一部分,你读懂了什么?从哪个词体会出来?(唯一)指导学生饱含深情的读。

小孙孙是大娘唯一的后代,唯一的希望。可是为了救志愿军,大娘却失去了他。这种情谊岂止是亲人,这真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啊!)生读。

④“您说,这比山好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谁能把这个反问句换个说法?哪种说法好些?为什么?(这句话是多么的亲切,又是多么的热烈啊!)

八年来,大娘一次次地把慈母般的爱给了志愿军,难怪志愿军们舍不得让大娘拖着疲惫的身体送了他们一程又一程,于是他们恳切地对大娘说──(学生齐读)“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志愿军对朝鲜的关心体贴都尽在这一声声恳求之中了。

过渡:还有哪个故事让你感动呢?

2.第

二、三自然段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的能力,去挖掘文中感染人的词句。

六、小结

1.我们在与朝鲜亲人告别时,回忆了许多令人难忘的往事,这一件件一桩桩令人感动的事,无不凝聚着朝鲜人民对我们的深情厚谊,所以我们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对于他们,你还有哪些感兴趣的或不明白的问题?(学生交流)

2.师生共同解决提出的问题。

3.对于比较复杂的问题留到下节课解决。

板书设计:

14再见了,亲人

大娘:洗补衣服几夜未合眼

送打糕昏倒路旁

救伤员失去小孙孙

小金花:救老王失去妈妈

大嫂:挖野菜失去双腿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1、提问:

①同学们如何理解“亲人”?

②”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板书:志愿军

③ 课文中的“亲人”指的是哪些人?板书:朝鲜人民

④同学们刚刚对亲人有所理解,那你们觉得他们是亲人吗?不是。板书:不是亲人

2、复习上节内容:

志愿军战士离开祖国,离开家乡长达八年之久,“归心似箭”,志愿军们是多么想回到妻儿身边、白发双亲身边。可是他们却希望──

(齐读)列车啊,请开得慢些,„„

这是因为他们之间有着太多感人的故事......

二、赏读课文,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1.仔细默读课文想想文章里大娘、小金花、大嫂三个人的故事都催人泪下,凝聚着他们对我们的深厚情谊。那是不是朝鲜人民就只是这三个人有这样感人的事呢?(那为什么只写这三个人的事呢?(因为要写的事太多了,不可能一一记下,只能选择重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老、中、小),作者用概括的手法写全体,这是一种经常用得到的选材组材方法,你们以后写一次活动,写景就可以用这种方法)

2.快读课文想想这三个故事在表达上共同的特点?(开头亲切称呼亲人,中间回忆感人事情,结尾赞颂双方的深情厚意。)

三、结合想象,升华情感

可亲可敬的朝鲜人民,为什么要像亲人一样对待我们志愿军战士呢?再读课文,找出句子体会。

大胆想象:以大娘、小金花或大嫂的口气描写送别的场面,她们又会说什么呢?

1、拿出上节课的作业,学生自由组合进行朗读

2、请学生以志愿军和大娘(小金花或大嫂)身份进行对话

3、老师评议,升华情感

四、精读课文最后三段,继续感情的升华

1.在这片土地上,不仅居住着许许多多像大娘、小金花、大嫂一样的亲人,而且还渗透着我们与亲人们并肩战斗而洒下的鲜血,还留下了许许多多我们共同浴血奋战的故事。那一件件催人泪下的事情,无不凝聚着朝鲜人民对我们的深情厚谊。而另一个个让人泣不成声的故事,更让我们看到了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一片赤诚。(投影:英雄图)

2.但此时此刻,列车的汽笛长鸣,车轮已经启动。这是一个激动人心,充满留恋之情的场面,两国人民是在捧着一颗颗赤诚的心向最亲最爱的人告别呀!同学们,让我们一起饱含深情地读读这三段吧!(齐读)

3.师引读(投影句子)

战士们登上回国的列车,望着这些可敬可爱的人,望着这片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志愿军从心底里喊了声──投影第一句。

汽笛响了,列车徐徐开动了,战士们多乡再看亲人们一眼啊!于是,他们只好请求隆隆前进的列车──投影第二句。

然而,列车飞快地向前驶去,亲人们离战士们越来越远了。他们只好挥动手,大声喊着──投影第三句。

4.小结:他们的确不是有血缘关系的亲人,可他们是比亲人还亲的人呐 !

板书:(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他们之间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板书)这是人世间最崇高、最珍贵的友谊。战争虽然离我们远去了,但我们彼此的心中切有一个共同的愿望──愿中朝两国友谊永存!(板书)

四、回顾全文,归纳总结

1.本文作者魏巍以志愿军战士的口吻,生动的记述了中朝两国军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颂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文章的写作方式回顾。

五、课外拓展

1.关于抗美援朝的资料。

http: / / www.ebnet.com.cn / kmyc / kmyc.htm

2.关于作者魏巍的作品:《谁是最可爱的人》《东方》。

板书设计:

14再见了,亲人

志愿者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朝鲜人们

鲜血凝成的深厚情谊愿中朝两国友谊共存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