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7-13 08:32:32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程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行动。教学设计作为教师对新课程实施的设想、计划、方案,是教师将教育理念付诸实践的起点,是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的界面。为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树立“为了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的价值取向和以课改新理念为出发点的观念,教学设计要有时代性、挑战性,要新颖独特、具有个性,要融人教师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实施新课程,一定要走好这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一、教学过程设计的出发点

1、地理教学过程设计的课程理念

过去,我们教学地理紧紧围绕教材知识、地图表格、地球仪等,以及几年来电子信息、电子备课等多种手段。在地理课上,老师们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夺得了辉煌的成功。这一点,人人皆知,不可否认。然而,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新课程.新课改的思想已深入人心,这大大促进了地理教育者进行地理改革的积极性,使得越来越多的地理教师一心一意地投身到地理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中来。他们对地理的教育教学探讨得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全面。他们一致认为:地理的教育教学要开启学生智力,发展学生思维;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学生学习需要。对这些有着强烈的时代感、责任感、急迫感的教育新理念,我们必须加以重视。

2、地理教学过程设计的基本特征

(1)教学过程设计的理论基础是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

(2)教学过程设计是解决教学问题的科学方法。

(3)教学过程设计是操作和规划教学活动的程序和过程。

(4)教学过程设计是以反馈评价对教学效果进行价值判断。

(5)教学过程设计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兼备的应用性学科。

3、地理教学过程设计的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设计是指运用相关理论和系统方法,对参与教学活动的诸多要素所进行的一种分析和策划的过程,是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教学的预谋和筹划,是对“教什么”和“如何教”的一种操作方案,它先从“教什么”入手,对学习者,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等进行分析,然后从“怎么教”入手,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运用恰当的媒体,对教学绩效做出评价,以确保教学和学习获得成功。

二、地理教学的基本内容和设计过程

1、地理教学的基本内容

(1)分析教学需求,确定教学目标,即教学目标设计。

(2)设计教学策略,即教学策略设计。

(3)进行教学评价,即教学评价设计。

2、地理教学的设计过程

(一)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的分析是进行课堂教学策略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将影响教师对教材的把握,直接影响对学习水平的确定和教学目标、学习目标的陈述,以及教学媒体的选择和使用效果等等以后各个环节。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目标是教师和学生从事教学活动的指南和出发点,是教学活动过程中所的依据,同时也是评价教与学活动的依据。教与学的目标是影响教学策略的制定和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制约教学策略的关键。教学策略是否有效,一般是以能否实现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为标准的。

(三)教学过程设计的理论指导

教学策略的设计、选择与实施的各个阶段,不可能离开理论的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设计中的每一个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的背后,必然会有相应的理论或原则作为指导,有时是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发生的。

(四)了解实际环境条件

为了使教学方案更加具有针对性,方案的制定应以一定的因素为基本依据,其中包括三个内容,学生、教师和教学条件。作为教师在这里应该深入全面地把握这三个因素。

(五)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学方法是指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教学策略解决战略问题,而教学方法解决战术问题,教学策略指导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

(六)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和确定

所谓教学组织形式,我们可以定义为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或者说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

(七)教学媒体的选择

教学媒体的选择是教学传递策略重要的内容,是教师设计教学时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面对众多的可供使用的媒体,我们需要回答怎样选择,为什么这样选择,依据什么选择等一系列问题,媒体选择的成功与否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高低。因此,树立正确、科学的媒体观是教师的当务之急。

(八)确定课堂教学过程设计的结构

确定课堂教学过程设计的结构是指将前面确定的各个教学要素,主要包括教师的活动、学生的活动、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等,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以一定的结构关系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有序的流程。

(九)形成可操作性教学过程设计方案

需要将前面各部分的工作进行全面的总结和落实,要充分考虑前面各项研究,汇集各种研究内容,将其综合化、系统化和具体化,最后产生一个由一系列表格组成的,具有真正可操作性的课堂教学策略方案。

总之,我们教学的一切是为了学生。只有你设计的空间越大,学生思考的面就越广,学生的思维更容易发展。如果你的设计很死板,是固定的模式,是无懈可击的真理,那么说明你并没有真正懂得地理教学过程设计的含义。我们以前经常强调备课要求备得很细、很周全,其实这里面就大大抹煞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创新意识,不是我们现在所提倡的课改新理念。

推荐第2篇:教学过程设计

第3节

群落的结构

教学重点:种间关系

教学难点:常见种间关系的类型以及它们之间的差别和联系 教具准备:PPT课件;狼追捕驼鹿的视频以及爱护地球视频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探究法 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 三维目标:

1.能说出群落所研究的问题 2.能举例说明种间关系

3.能划出不同种间关系中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关系图线

4.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促使学生形成一种爱护其他生物以及地球母亲的热情

导入语:

在第二章和第三章我们在个体水平上研究了呆小症、巨人症、糖尿病以及植物的向光性等问题;接着在本章的前两节内容中在种群的水平中研究了种群密度,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等问题,那种群水平是不是我们生物学研究的最高水平? 生:不是!

师:比种群水平高的研究层次还有哪些? 生:群落,生态系统以及生物圈 师:那我们今天就来共同探讨一下有关于群落的问题之群落结构 (与此同时在黑板上写出本节课的标题“群落的结构”并展示第一张池塘的图片),请问这个池塘里有哪些种群? 生:有芦苇,荷花,蜻蜓等等

师:那池塘里所有的鱼属于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的那个水平呢? 生:哪个水平都不是。原因是池塘里的鱼有很多种,如青草鲢鳙等,所以它不属于种群水平,又没有包含池塘里的所有生物所以它也不属于群落水平.师:分析的很好,请坐! 我们再回顾一下群落的概念(展示群落概念的图片并在黑板上写出“一.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师:在本章前两节内容中我们研究了,种群的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等内容;那么在研究群落时我们要关注哪

些问题呢?请同学们看一看课本71页(展示第三张图片并在黑板上写出“二.群落水平所研究的问题”)

假设以池塘为例的话,我们主要研究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空间结构,种间关系,以及群落的演替等内容。

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讨论其中的两个问题及群落的物种组成和中间关系。首先我们先看一组图片,福建的武夷山的常绿阔叶林与新疆北部的常绿针叶林。这两个地区所包含的所有生物构成的集合都可以称之为一个群落,那么这两个群落的是一样的么? 生:不一样!

师:为什么不一样?你判断的标准是什么?

生:因为群落是由不同的物种组成的,这两个群落所含有的物种的种类不同(课本图片中介绍了两个群落的组成) 师:总结的很好。我们规定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课本72也中间偏左偏下有一段文字,其中说明了武夷山和西伯利亚泰梅尔半岛冻原上分别所含有的物种的数目,请问两个地区所含有的物种的数量一样么? 生:不一样

师:那么群落中所含有的物种数目的多少我们称之为? 生:丰富度!

师:那么我们可不可以说不同的群落它所含有的丰富度不同。 生:可以

师:物种的丰富度在地球上呈现的大致规律是什么? 生: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少 师:随着海拔的升高呢? 生:逐渐减少

师:随着水深度加深呢? 生:逐渐减少

师:我们已经知道群落是由很多个物种组成,组成群落的物种他们之间是一个机械的组合呢,还是有其内部联系呢? 生:有其内在联系。

师:你的依据是什么?判断要有依据。

好,首先让我们看一段视频(狼捕驼鹿,2分钟) 从这个视屏中我们可以的得出什么结论?

生:群落中不同的物种之间是有其内在联系的(如捕食)不是简单的机械组合!

师:总结的非常好,请坐

接下来我们看一看72至73页资料,等会儿我请同学回答与其相关的一些内容。不懂的地方可以先讨论讨论(留给学生两分钟时间)

请问在单独培养大草履虫以及双核小草履虫时他们的数量变化情况类似于我们学过的哪一个类型?(同时在课件上展示两种草履虫单独培养时的时间-数量变化曲线) 生:S型

师:一开始种群的数量为什么会上升?后来一段时间内为什么其数量不再增加了?

生:一开始种群密度比较低,食物,空间等生命活动所必须的因素都是相对较充足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会增加;但是随着种群个体数量的增加,对食物和生存空间的争夺更加激烈,种内斗争加剧,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 师:解释的非常好!请坐。

如果其他条件都不变的情况下,时间顺延,请问曲线应该怎么样变化?

生:下降;原因是食物逐渐被消耗尽 师:分析的很好,请坐。

当我们把它们混合培养时,情况有没有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展示混合培养时时间-数量变化曲线)

生:混合培养起初时两个种群的数量都比较少,食物,生存空间相对比较充足,所以两个种群的数量都会增加,但是由于它们所生存的空间和食物都是有限的,随着种群的数量增加,它们之间的斗争加剧,在斗争的过程中双核草履虫占据优势,大草履虫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将逐渐被淘汰。

师:生活中不同生物争夺资源的现象是非常常见的,让我们一起看两张图片。(鬣狗与秃鹫争夺猎物,大象与狮子争夺水源) 像这样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争夺资源而形成的关系,我们称之为竞争关系(展示竞争概念图片)

师: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以种群的数量为纵坐标,那么竞争关系的图线应该是什么样的?思考一下,等会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

画。(与此同时在黑板上画出横坐标和纵坐标,让同学分析其为什么要这样画,并展示正确的曲线图)

生物之间的关系除了竞争之外有没有别的关系了? 生:有!捕食、寄生、共生

师:很好!我们先看材料中猞猁与雪兔的关系。它们两种生物之间的数量变化为什么呈现出课本上的关系?(提示雪兔是猞猁的食物)

生:猞猁与雪兔存在相关性!猞猁的数量增加导致雪兔减少;雪兔减少,又会造成猞猁减少,之后雪兔的数量又大量增加。长期调查发现,雪兔与猞猁相互制约,使他们的种群数量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内。

师:解释的很好。但如果没有猞猁了,会发生什么变化?

生:雪兔大量繁殖,会啃食树皮,吞噬大量牧草等,破坏植被,将导致水土流失!

师:回答的很好。生活中类似于这样的例子多吧? 生:多,狼吃羊,牛羊吃草(展示捕食图片)

师:同样地,我们应该怎么用图线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生共同回答,展示图片包含捕食的概念并分析图线并总结出捕食关系曲线中所表现出的三个特点:1.先增先减者为被捕食者,后增后减者为捕食者;2.数量多的是被捕食者,数量少的是捕食者;3.两个种群的数量呈周期性变化)

好让我们再看一组图片,分析其中的关系是什么?

(展示菟丝子和蛔虫图片,分析后总结出寄生的概念)

那么我们如何用数学建模的思想来呈现寄生者与寄主的关系呢?请同学思考一下,一分钟后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画出你的想法。 生:(如果对,先鼓励肯定一下,然后让其分析其中所包含的内容;如果错了,敢于尝试,不错! 然后和大家一起分析图线应该再么画,画出来之后分析其中的特点:1.起始阶段寄生者的数量会随寄主的数量的增加而增加;2.当寄生者的数量太多时会导致部分寄主死亡;3.经过一段时间的斗争二者均产生了适应性变异,所以最后二者数量都达到新的稳定阶段)

师:我们再分析下面一组图片,请同学们自己判断他们之间的关系(地衣的图片,白蚁的图片;呈现图片后得出共生的含义)

那么这个我们又如何用曲线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的呢?

(留半分钟思考,如果时间允许就请同学到黑板前做,其后步骤如寄生!)

师:刚刚我们解释了四个常见的种间关系,即竞争、捕食、寄生、共生,那么他们之间有哪些异同点? 呈现表格和学生一起做!

(做完之后播放保护环境以及其他生物的公益广告) 我们人类也是地球上的生物之一,与地球上的其他生物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我们不能很好的处理与其他生物的关系以及与地球母亲的关系,那么最后饱尝苦果的还是我们的人类。爱护其他生物,共建美好未来!

由于是工作以来第一次参加教学大奖赛,心中难免有些紧张。赛前做了充分的准备,查阅了很多的资料、图片以及视频等,心中的第一愿望并不是拿奖而是在课堂上要和同学们把问题分析透彻,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最关键的是不能有知识点上的错误。一节课下来后有成功之处但问题让然存在,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争取越来越好! 一:成功之处

1.板书的布局比较合理(图文结合)

2.工作近两年来发现学生容易在课程的中间阶段走神,为了能更好地吸引学生,所以在课程的中间阶段设计了一个狼追捕驼鹿的两分钟视频。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能够看出这一设计还是有成效的。

3.本节课的内容相对比较抽象,单纯地用语言去表述效果不会很好,为了让学生能够较轻松地消化与吸收所探讨的新内容,我使用适当数量的图片去呈现本节课的内容,从而减轻学生的负担。

4.这节课讲述的是种间关系,人也是地球上生物的一种与其它生物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有处理好人与其它生物以及我们所生存的无机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们才能更好地在地球上生存,不然人类也会走向灭亡!在偶然的情况下我想到应该在本节课的最后把本节内容升华一下,把理论与现实结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我选择了一个保护生物与地球的视频去表达我的这一设想,目的是加强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从而实现本节课情态度与价值观的所要达到的目的! 二:不足之处

1.板书还有待于提高

板书布局比较合理,但黑板上的字并不是很理想。书写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应向学生呈现出一副富含知识又充满文化功底的画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与三次讲台配合的才更加默契。 2.语言功底不够

表现为普通话说的不标准、言语缺乏启迪性、措词有时候并

不是很恰当以及有重复性语言等等 3.应急预案不健全

为了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课堂上部分学生的问题并没有充分恰当地解释清楚,导致本节课的实用性不强;对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引导不足!

4.本节课预设性强,生成性内容较少,学生的主动没能够充分地发挥。比如可以让学生在课下收集一些与本节内容有关的图片,视频以及其它资料等,在课上与大家共分享其劳动成果。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去领会所学的知识,收获付出的快乐!

推荐第3篇:教学设计(过程)

过程资料 教学设计:体会古诗词、昆曲、荷文化与苏州园林的比较法学习

(2014-04-14 17:54:51)[编辑][删除]

转载▼

第十九课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苏州园林

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园林的分类;

2:理解苏州园林的艺术特色及山水精神;

3:领会苏州园林艺术的精髓,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好地理解民族传统,将其发扬光大,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学习苏州园林的意境之美,体会中国传统宇宙观的探索。

教学难点:中国园林在世界上的地位、意义和价值。

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园林?各地不同园林风格特点?

1、看世界园林图片找出各地园林不同点。提问:是什么原因而产生不同风格的园林。

—— 一方水土养育养育一方文化,各地的文化不同。

2、学生总结什么是园林。

园林是利用天然山水地貌或人为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栽植和建筑布局,一般建造在城市中。

园林是供人们可游、可观、可居的地方。 园林是是人们精神的家园。

3、欣赏欧洲园林和东方园林的不同。

欧洲园林的代表是法国的凡尔赛宫。

欧洲园林的特点:几何形、对称、规则、人工修建、一目了然、开门见山、规模很大、多是皇家园林。人工修建说明了什么?(人对自然的改造,是一种人工美)

东方园林的特点:小而精、多是私家园林。

叶圣陶对苏州园林的描写: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条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我国古代人从开始就敬天、顺天,逐渐发展为崇尚自然、表现自然,处处离不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道家思想,“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孔孟儒家思想,所以我们的园林风格追求的是自然美。

东方园林的审美准则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二、隐逸文化

今天我们要走进苏州园林,想要了解苏州园林就必须要了解苏州文化,首先了解苏州隐逸文化。

1、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据统计清朝状元有112位,江苏49位,苏州有24位。苏州可是一个状元城,更不用说还有更多的进士。苏州有这么多做官的,但是对朝廷作出特别大贡献的却不多,因为他们不喜欢做官,而喜欢做隐士,他们可不是要隐居在山林中,而是要隐逸在艺术里,隐逸在高层次的精神世界里。这些文人雅士经过仕途的风风雨雨之后,感到身心疲惫,要回到自己童年的地方,去领略清风明月。好像他们的人生又走了一个简单的轮回,但是不一样的是去时满船诗书,回来时一车银两。明朝时有一位富商,叫沈万山,富可敌国,但是他没有给我们留下半亩园林,历史上商人和文人不能归为一类,二者之间是有楚汉鸿沟。 小隐隐于朝,中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这些大隐士隐居在闹市之中理水、叠山、建造亭台楼阁,经营花木,寄情于山水享受着“天人合一”,领略着“清风明月本无价,远山近水皆有情”的精神世界。

2、看图片,欣赏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卧石听涛,满衫松色,开门看雨,一片芭蕉。

3、从园林命名看隐逸文化

n 拙政园——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政也。 n 网师园——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n 沧浪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 可以濯我足。

三、欣赏昆曲《牡丹亭》

1、昆曲的美学特征与园林美学特征相似之处

曲折幽深,直露中有迂回,舒展中有起伏

4、营造山水的手段 :以小见大。

用一句佛家用语来形容以小见大,“芥子纳须弥”营造园林要使人感到占地不大,但咫尺之间有天地,园林虽小,意境无穷大,玄妙无比。

游览路线的特点 :曲径通幽

观看曲径通幽的图片

四、空间经营手法

1、借景——是有限的空间与无限的自然天地重叠在一起,扩展视野,加深景深。

2、障景——多用在园林入口处,把园内之景收藏起来,不会让人在入口就把景色一览全余,这就是:景越藏,意境越深。

3、敞景——先障后敞,让人峰回路转,豁然开朗。

4、点景——万绿丛中一点红,使空间主次分明,兼有凝聚视线的作用。

5、框景——利用门框、窗框门窗外看,或形成山水立轴、或幽兰扇面、或竹花鸟册。

6、对景——人对景,移步景异。景对景,你在这个景点看着那个景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7、隔景、分景——园越隔越大,园越拆越小,隔景、分景可以创造出层次感。(园中有园,景中有景)隔景有实隔和虚隔两种,实隔一般用墙,虚隔一般用廊

(叶圣陶)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8、漏景——隔景不主张将园景完全隔死,要漏景,用窗来实现,并要有窗花,可以看到墙外朦胧不清的景物,成为下一步游赏园林的引子

考考你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1、借景

2、点景

3、障景

4、敞景

五、宋词的意境也是园林的意境

《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 北宋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1、学生朗读

2、这首词轻轻地起调,很轻很淡,淡淡的阴冷,淡淡的郁闷,淡淡的愁思,回头看看房屋中挂的画屏,淡烟流水,再看看窗外飞花似梦,细雨如愁,一种甜美的感觉涌上心头。这首词我们感受到古人的生活情趣,春花秋月,细雨微风,这些事情都是人们平时熟视无睹的,无动于衷的,可是在古代文人的眼中能化成美的瞬间,生活在诗情画意之中,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花木移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就是诗的意境,也是园林的意境。

六、草木情结、荷情结。

1、在花草树木的栽种中少不了“四君子”“梅兰竹菊”,被称为岁寒三友的“松竹梅”,古代文人为什么喜欢这些植物?(这些植物能表达优雅、挺拔、傲寒的特点,这都是文人雅士借用植物的品性来比喻自己)。

3、景点题名

芙蓉榭、远香堂(取自于周敦颐的《爱莲说》中香远益清)、香洲、荷风四面亭、留听阁、藕香榭等,这些题名就像一节节相连的藕,只有这些水下相连的藕,才使我们看到苏走园林中这些美丽的荷花。

荷花所表达的丰富精神内涵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看图、品画、品诗。

盛开的荷:接天蓬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夜景的荷:千朵莲花三尺水,一弯明月半亭风。 枯荷: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

七、怎样才能更好地欣赏古典园林呢?

首先要做到“净心”,使自己心灵纯净,不染凡俗。是我们在对美进行欣赏时,要抛开一切尘俗欲念、一切功名利禄,只有这样,才能毫无妨碍地欣赏到美。如果心中装满了烦恼与世故,会对美景视而不见,很难做到欣赏美。其次要达到“静心”,不仅要做到心灵纯净,还要达到心态宁静、平和的状态,这样才能从容地体会园林之美,品味其中的意韵。躁动不安的心会看到花红柳绿、姹紫嫣红的热闹,却不会看到花开花落、云卷云舒的淡泊。

再次是要有一颗“镜心”,像镜子一样观照景物、观照自然、观照人生,不仅要看到园林之美,还要形诸于心。与镜子不同的是欣赏者的欣赏活动不是被动的行为,不是映照,而是观照,是积极主动的精神创造性行为,在对古典园林的欣赏中,不仅要会赏景还要返观内心,与景相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都知道,审美欣赏的最高层次是精神层面的欣赏,如道德、人生理想、信念等,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对四君子、岁寒三友的欣赏,自古至今久盛不衰的一个根本原因,这种富含精神内涵的景象比比皆是,有一颗“镜心”者会得到更高的审美享受。

要做到这三“心”,最基本的条件是要在人少的时候去游园,试想身边人头攒动、摩肩接踵,你怎能“净心”、“静心”?再有,去游园前应先阅读其背景知识,对园林知识、美学常识有所了解,在游览时认真看简介、楹联碑刻,有助于欣赏理解,这样才不虚此行。

我国的自然山水园如同山水画一样,可观、可居、可游,又运用抑景、透景、对景、框景等造园手法为你的观赏增添了无限的情趣,使人无论身在何处,都有可赏之景,动观、静赏皆可。以静赏为例:静坐一角,总有可览之景。静坐细观时,会有许多妙处,看竹影上墙,风来影动;看风飞蝶戏,花木摇动;看小桥流水,波光荡漾;四时之景,阴晴晨昏,风霜雨雪,各有不同。再加上堪称我国古典园林一大特色的楹联题咏,它不仅为园林增添了人文色彩、文化底韵,更通过它的表意功能给游人的观赏以提示,触发人们的联想使人体验到园林中所蕴涵的无限意境,达到化景物为情思,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若是动观,则

可边走边看,风景一层层地展开,步移景换、移步易景。总之,永远有你赏不完的景,会不完的意。在园林中,除了视觉的享受,还有听觉美感,如松涛声、雨声、水声、虫唱声、鸟鸣声、风声,若是宗教园林,还有钟磬声、诵经声。

这就是中国古典园林,咫尺山林中,自有多方胜境。它可令你流连忘返、永不厌倦。许多人以“到此一游”为荣,拍照留念,但他只是到过而已,可曾知道,景非此景,情非此情,可曾品味过园林中深邃的意境?所以,我们不必凑热闹似地赶旅游旺季,走马观花式的游览方式对于古典园林的的欣赏是很不相宜的。我们应该拣个人少的时候,在园林中漫步,让躁动的心平和下来,也许,你会有许多意外的收获。

八、小结

今天我们欣赏苏州园林的美,必须要挖掘苏州园林的文化内涵。涉潜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这些都包含那些文化呢?(诗词文化、戏曲文化、荷文化、隐逸文化、佛教文化、绘画、吴门文化等)。

今天我们是对古代风雅的体味,与自然交流的一种体验,对人生情怀的一种追思和舒展,使我们得到了心灵的净化和对美的享受。下面我们在音乐声中结束今天的课,我们再次感受音乐之美、自然之美、园林之美。

推荐第4篇: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水浒传》和《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并称为四大名著,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

大家熟悉的《好汉歌》中有这么几句:“路风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这是梁山好汉的作风,路见不平尚该拔刀相助,更何况自己受了冤屈?但是梁山好汉中也有人曾经有不平不能吼,举起来的拳头打不下,他是谁?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到的“林教头”。(板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首先,我们了解一下相关知识

小说 小说在萌芽之初是相当不受重视的,那些文人雅士都吟诗作词,视小说者为末 流。《汉书·艺文志诸子略》中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ráo)狂夫之议也。”可见小说当时的地位。即使是这样,它还是以自己顽强的生命力不断的生长完善着。六朝的志怪小说,唐代的传奇,宋代的话本、拟话本,元明的讲史(“讲史”就是说书的艺人们讲述历代的兴亡和战争的故事。讲史一般都很长,艺人在表演时必须分为若干次才能讲完。每讲一次,就等于后来章回体小说中的一回。在每次讲说以前,艺人要用题目向听众揭示主要内容,这就是章回体小说回目的起源。)都是它发展演变的历程,而到了明清的时候,古典小说达到了最高峰。以前多为文言短篇小说,明清时候,长篇得到长足的发展,中国的古典长篇小说都为章回体,每个故事前的回目都大致交代出本回的主要内容。(章回体:古代长篇小说的一种外在叙述,体式。其特点是将全书分为若干章节,称为“回”或节、则。少则十几回、几十回,多则百馀回。每回前用单句或两句对偶的文字作标题,称为“回目”,概括本回的故事内容。每回开头以“话说”、“且说”等起叙,每回末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文分解”之类的收束语,一回叙述一个较完整的故事段落,有相对独立性,但又承上启下。章回体是为方便读者阅读,在民间说书的基础上,借鉴史书“纲目体”叙事体式,并吸收诗词、戏曲的艺术营养,综合创制而成的。因符合民众欣赏习惯,所以为明、清两代长篇小说所普遍采用。)

本文 这篇课文节选自《水浒传》第十回,而林冲无端遭受迫害、终于被逼上梁山、参加了农民起义队伍的故事是从第七回开始的。故事的大致经过是:林冲本在东京当禁军教头。奸臣高俅的干儿子高衙内几次要霸占林冲的妻子,都遭到抗拒。高俅指使陆谦、富安等人设下毒计,企图置林冲于死地,于是林冲被陷害充军发配到沧州。由于鲁智深、柴进的保护和帮助,林冲一路上不仅免于被害,而且到沧州后还被派到天王堂当看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林冲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走向反抗道路的重要章节,也是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最典型的例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封建社会被压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

林冲形象的社会意义。

林冲性格的转变,关键在于一个“逼”字,“官逼民反”、“逼上梁山”。从林冲的遭遇我们可以看到加害于他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凶残、虽然安分守己,忍辱求全,尚且被逼得走投无路,愤然而起;至于广大的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群众,他们所遭受的迫害,他们所承受的痛苦就可想而知了。因此,只有奋起反抗进行斗争才是唯一出路。林冲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走向反抗道路,体现作品中心思想——“官逼民反”卑劣、阴险、狠毒。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

推荐第5篇: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第四节

连通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在实际情况中辨认连通器,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2) 知道船闸的工作原理,能用连通器原理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 通过分析日常生活中应用连通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课件、模型和挂图认识连通器,经历用“假想液片”模型推导出连通器原理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建立模型是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之一。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使学生体会物理与生活、生产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主动运用于生活、生产的意识;

(2) 通过对船闸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 STS 的理念,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1.掌握连通器的原理及应用。 教学难点:1.理解船闸的工作原理。

2.培养观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 课前准备

在前一节课后,布置学生观察:1.茶壶壶身与壶咀的连接情况和壶口与咀口的高低;2.锅炉外的玻璃管与锅体的连接情况。 教具准备

盛有水的烧杯,连通器演示器,课本第123页图10—22装置(附铁架台、夹具,并将玻璃管换为尖咀的),底面积相同的圆柱体2个,与圆柱体底面积等大的硬纸片,U形管,水片模型(比U形管内径略大的橡皮膜与比U形管内径略小的薄塑料片,中心正对,用万能胶粘牢),活动船闸幻灯片,,葛洲坝彩色图片或彩色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课前检查

1.请仔细观察过茶壶的学生举手回答:咀口与壶口哪个高?(指名回答后板书答案)

2.请观察过锅炉的学生举手回答:炉外玻璃管与锅体是否上、下相连接?(指名回答后板画图1)

二、复习提问

1.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的关系是怎样的?

2.液体内部同一深度各处、各向的压强大小有什么关系?

3.如果物体在二力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这二力应具备什么条件?

三、创设情景

问:

1.先让两位同学在讲台上演示公园里的喷泉实验。(问:谁为什么能够喷出?)

2.自来水塔为什么要高过屋顶?

3.茶壶咀口为什么要比壶口高?

四、新课教学

1.连通器

(1)连通器的定义

问:茶壶壶咀和壶把与壶身连接有什么不同?(学生答出壶咀与壶身下部相连通后,用多媒体展示茶壶结构图。)

提示学生比较该图片与图1后问:锅炉(水位计)与茶壶的形状、大小不同,结构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引导学生回答出:下部相连通的容器叫连通器。(让学生板书连通器的定义) 给出几个容器让几位同学到讲台上讲解他是怎样判断连通器的?

(2)连通器的规律

设问:连通器内盛有液体时会出现什么情况?

提示学生注意观察连通器的各容器中水面的高低关系后演示:

a.让学生做课本图10—22所示实验,一位同学向装置中灌水,另一位同学使玻璃管升高、下降或倾斜; b.另找三位同学给形状和大小不同的容器组成的连通器演示仪中灌水。

问:这些实验中,各容器里的水面有什么关系?

指名回答后老师说:我们发现了一条有用的规律。

请学生看书后再连续提问:连通器原理的前提是什么?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

请学生仔细分析课文、正确回答后板书:

(3)水面相平的道理

①老师演示双手分别握着的两个圆柱体所夹硬纸片AB静止在竖直平面内,提问:硬纸片静止时,两边圆柱体对它的水平力以及对它的水平压强的大小有什么关系?(边听学生回答边板画图2)

②演示:将水片模型置于U形管内,加水使之下移,再从另一管口加水调整“水片”位置,使之停在U形管底部的正中间。提示学生注意两边水面的关系。

问:若再向左管中加些水,塑料片会怎样移动?再向右管中加些水,又会怎样移动?(指名回答后进行实验验证)

又问:要使塑料薄片重新静止在U形管底部的正中间,两边水对它的压强大小应如何?两边水面高低应如何?

再问:若取出塑料片,那它占据的空间会怎样?(启发回答:为“水片”所填完)

再问:这时,该“水片”两侧压强的大小应如何?两边水柱的高低应如何?

交流讨论:指名回答后请学生分组交流讨论,然后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写出推理过程。(其余同学边看边看边思考)

(4)启发:假如你是一名设计师,如何给一家工厂设计茶壶,如何设计楼房供水系统?(学生抢答) 2.连通器的应用:

挂图展示连通器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自己分析其作用: (1)牲畜自动饮水器。(学生分析) (2)水塔自动供水系统。(学生分析) (3)锅炉水位计。(学生分析) 3.船闸(多媒体展示)

(1)提出问题:全世界都关注能源问题,水力是一个重要能源。我国河流水力资源丰富,可以拦河筑坝,以提高水位进行水力发电。但是,筑了坝,船就不能通行。大家想办法,怎样才能蓄水与通航两不误?

(2)引导学生提出一些设想后出示或映出船闸示意图,讲解船闸构造。(多媒体展示葛洲坝图像,介绍简况)

(3)启发、引导学生设计下行船通过船闸时阀门、闸门的开闭顺序。

教师操作演示、学生阅读课文后,板书船闸的工作原理:

操作依据:先水流(水面相平),后船行。

下行过程:

①打开阀门A ③关闭闸门C和阀门A,打开阀门B

水──────→水──────→水

②打开闸门C ④打开闸门D

船──────→船──────→船

(①②③④为阀门、闸门启闭顺序)

(4) 逆向思维:让学们自己说出船从下游到上游的过程:(学生讲解)

五、巩固新课

1.进一步讨论“创设情景”中问题1(先演示)、问题

2、问题3;2.船从下游往上行,怎样通过船闸?

学生议论后,指名回答和操作活动船闸教具。

六、布置作业

1.复习、阅读课文;

2.思考:①为什么锅炉外玻璃管中的水面能显示锅内水位的高低?

②列举应用连通器原理的实例。

推荐第6篇:教学过程设计

山美版四年级品德与社会第四课《指南针的故乡》教学设计

(一) 课前课件播放《爱我中华》。

让学生伴随着优美的音乐走进课堂,走进本课的教学内容,提高学习兴趣。

(二)谈话导入

播放课件,灰太狼去捉羊,但是却在草原上迷路了,分不清东西南北了,该怎么办?让学生来想办法,学生会提到指南针,那指南针是哪个国家发明的?

(三) 展示资料,交流探究

1、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指南针的资料。指南针的作用是什么,引出航空,旅游,南极考察都要用到指南针。

(1)学生展示资料、集体交流。教师了解学生搜集资料的方式。 (2)教师展示资料,播放课件。让学生从资料中又了解到了什么?

2、谈话。

我国古代有闻名中外的“四大发明”你知道那些四大发明的知识?学生依据课前收集的资料回答。

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发明,自愿结合分为几个小组,成立“活 字印刷术小组”、“火药小组”、“造纸术小组”,“指南针小组”每个小组可以针对这项发明的时代、条件、原理、贡献等进行研究。

3、小组共同研究。

4、集体交流,播放课件。

5、小结:这四大发明相继传入世界各地后,对世界科技文化 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是中国对于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你还知道哪些中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四)小组探究,激发情感。

1、根据学生搜集的资料情况,分类结合为各种小组(如医学小组,数学小组,天文小组),组内交流后,全班展示。

2、让学生畅谈感想。经过交流,你对中国古代文明有什么感受?学生谈出自己的感想。

3、教师小结: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智慧的民族,创造了光辉 灿烂的文化,为世界文明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作为一个中国人, 我们感到由衷的骄傲与自豪。

(五)提出问题

在古代,除了中国之外,还有哪些国家对世界做出了贡献?这时引出四大文明古国: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古代中国 展示“四大文明古国及其位置图” 在图上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交流自己搜集关于四大文明古国的资料,引导学生发现孕育四大古国的河系。 板书设计:

4、指南针的故乡

指南针

四大发明:

造纸术、火药、印刷术 四大古代文明古国:

古代中国、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

推荐第7篇: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李洪星

Unit 2

Do you want to go to Guilin?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学习如何询问他人的意愿并表达自己的意愿。运用并使用句型Do you want to -----? I want to -------.

二、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本班学生活泼好动,课堂气氛活跃,学习英语的兴趣浓厚。

三、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要求学生掌握句型Do you want to go to Guilin?Yes, I do./ No, thank you.并学会询问他人的意愿和表达自己的意愿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并熟练运用句子: Do you want to go to Guilin? Yes,I do./No,thank you.

2、技能目标:

a)能听懂课文的录音并指出相应的地点。 b)学说chant.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学会与他人沟通交流。

五、教学难点分析

1、能灵活应用句型:Do you want to go to Guilin ? Yes,I do./No, thank you.

2、能流利询问他人的意愿并表达自己的意愿。

六、教学过程:

1.热身复习

a.老师带领学生复习上一模块学习的韵诗。http://donghua.babytree.com/cartoon/13058 b.读本模块的单词。 2.导入:

告诉学生:有一家外国人到中国来游玩。他们在谈论假期安排时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意见,让我们来听听他们都说了些什么。学习过今天的课文,同学们也要使用学到的语言说一说自己的旅行计划。

Warmer

T: Hello, boys and girls.Do you like traveling? Ss: Yes, I do. T: Where did you go? S1: ...

T: What did you see? / What did you buy? / What did you go with? / How did you go?

S2: …

Activity 1 Look, listen and point.

1.出示一张中国地图,学生同桌看地图谈论,根据图片提示的内容,说出意思,用英语表达,让学生自由发言。http://map.51yala.com/ 2.教师提问题,引导学生回答,来描述。(回答对的,及时给小组加星)

T: Where is Harbin / Beijing / Kunming / Guilin / Hong Kong? Ss: …

T: 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Harbin in winter?

What is the famous place in Beijing?

What do you like about Guilin?

Do you want to go to Hong Kong? Why (not)?

3.听录音, 先完整地听一遍,注意Harbin / Beijing / Kunming / Guilin / Hong Kong上述地方的描述。

4.再听录音,跟读每个句子,注意听语音语调。第三遍听录音,分句跟读,理解意思。

5.用自己的话在小组内进行描述,每个地方说两句话。(老师提示, 可用描写方位的句子,还有抓住这个地方的特征说。可用There is / are…等句型)

6.小组展示,各派一名代表说,说对的给小组加星。

7.在小组合作的情况下,写出自己想去的地方Harbin / Beijing / Kunming / Guilin / Hong Kong,至少写两句话。仿照课本的例句写(I want to go to Beijing.Beijing is very big and very famous.)

8.小组展示,派代表在黑板上写出句子。集体订正。 Activity 2

Write down the places you want to go.Then ask and answer.

学生根据第一项内容的提示,选择句子进行练习, 仿照下列句型 A: Do you want to go to Guilin?

B: Yes, I do./ No, thank you. A: Why (not)? B: Because…

同桌练习说话, 教师巡视指导。 Activity

3 Listen and repeat.

听录音重复句子,注意特殊疑问句的语音语调,读2遍就行,抽查几个学生.

Activity 4 Listen and say, then chant.

1.听录音说chant.理解意思,指名说意思.2.拍手齐说, 分组说相结合, 3.小组展示,说的又对又快的加星。 Activity 5 Look, ask and answer.(重点练习)

1.自己先看图说意思,写出每幅图的单词或词组,不会的在小组内讨论,老师可适当帮助。容易忘记的词有:theatre, the Summer Palace, museum, ice cream。

2.仿照句型Do you want to visit the zoo? Yes, I do.Do you? 根据图上的提示,写出句子,同桌进行问答,练习说话,可让好学生板书

所写内容。( go to the park, go shopping, play football, eat an ice cream, visit the Great Wall, go to America, go swimming, by train, go to the theatre, go to the Summer Palace, go to the museum)

3.小游戏:让学生在小组内闭上眼睛,摸图,摸到哪个图,就运用句型说话。

七、课堂达标

正确用Do you want to …? Yes.I do.说每幅图, 最少写出六幅图的句子,并说的流畅。

反馈纠正: 好学生独立完成,不会的学生可从书中摘抄,也可以借鉴小组内其他同学的句子,然后读熟。

八、课后作业: 1)每天听磁带20分钟; 2)完成本单元练习册上的习题。

3)给自己的朋友或笔友发一封email,讲述自己这个周末打算做的事情。

推荐第8篇:科学与技术教学过程设计

《科学与技术》教学过程设计

由于学生的基础较差,《科学与技术》课程本身内容杂、难度大,因此,必须在组织学生认真自学的基础上,加强辅导课和形成性考核。

1、自学

首先,学生应根据文字教材,中央电大在线平台上的《直播课堂》、《VOD点播》、《IP课件》和天津电大在线平台上的学习方法指导、教学辅导、教案、练习题、考试指南进行自学。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进行导学。导学应包括本章的学习重点和难点,学习方法、练习题和思考题、网上资源和音像资源的使用、自学时间等项内容。对学生的自学(包括小组学习)应进行跟踪检查,及时了解自学情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也要自觉地重视自学和自学能力的培养。由于该课程难度较大,因此,自学时间应不低于计划学时的2倍。

2、协作学习

学生要根据独立位置、工作关系、互联网等方便条件自愿结成协作学习小组。充分利用学习小组弥补工学矛盾给学习带来的不足,互相讨论问题,互相请教问题,进行教学信息、学习信息、作业解答和考务信息的沟通。共性问题可以请教师给与解答,向教师咨询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包括学习方法、心理咨询等。

3、辅导和答疑

在学生认真自学的基础上,要抓住面授辅导和答疑环节。

辅导辅导课是帮助学生消化和掌握教学内容、解决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的疑难问题的重要环节。辅导课要以教学大纲为依据,要采取启发式、讨论式、训练式等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加强对学生基本功的训练,注重对学生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的培养。由具体办学单位负责聘请老师对学生进行面授辅导和答疑,面授课应不少于45学时。建议辅导教师根据教学要求,把教学内容划分成若干个专题进行重点讲解和训练,这样可以更有效地集中精力,重点突破,尽快掌握主要教学内容。

答疑个别答疑一般可通过在线“课程讨论区”答疑、电话答疑、QQ和电子信箱几种形式进行,根据课程进度在“课程讨论区”开展实时或非实时答疑。实时讨论主要根据课程学习容易出现的共性问题设问进行实时讨论,学生要密切注意实时讨论时间。也可以对个别学生进行面对面答疑。在电大在线平台上公布辅导教师答疑电话、电子信箱地址、定时答疑时间表。

深入学习小组进行答疑。可以给学习小组留任务,要对学习小组进行指导,包括学习方法、答疑解难、心理咨询等,还要指导协作小组如何开展活动,怎样充分利用学习小组进行助学。

学习安排

4、教学评价

本课程考核分为两种: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学期总成绩由形成性考核成绩和终结性考试成绩合计形成。形成性考核成绩占50%,终结性考试成绩占50%。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均达到及格标准,方为课程考核合格。

(一)形成性考核

1、考核目的

通过形成性考核,一方面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的指导与监督,充分发挥电大系统教师群体的优势,把现代远程教育的学习过程落到实处;另一方面积极推进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训练,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考核说明

形成性考核由五次形成性作业组成,共计50分,占总成绩的50%,

其中一次简述题;一次专题讨论题;一次综合思考题;两次客观测试题。

每次形考任务按百分制进行成绩评定。

所有形成性考核试题均由中央电大统一编制。

最迟提交

序号 内容 形式 发布时间

时间

1 绪论 简述题 第四周 第五周 20%权重

3 第一章 第六章 专题讨论 综合思考题

填空题、单选题、第八周 第九周 20%第十二周 第十三周 20%

4 测试

简答题、材料分析题 第十五周 第十六周 20%

5 测试 填空题、单选题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 第十七周 第十八周 20%

(二)终结性考试

1、考试目的

终结性考试即期末考试,主要考核学生对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与把握程度,以及灵活应用的能力。

2、考试说明

终结性考试50 分,占学期总成绩的50%。每学期末,由中央电大统一安排考试时间,统一编制试题,地方电大负责组织考试。

考试时间:90分钟。

3、考试题型

终结性考试采用四种题型:填空题、单项选择题、简答题和材料分析题。

(1)填空题:检查学生对基本原理、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共10题,每题2分,20分)

(2)单项选择题:检查学生对基本原理、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要求答案准确无误。(共10题,每题2分,20分)

(3)简答题:检查学生对重点理论的掌握程度,以及实际应用能力。(共6题,每题5分,30分)

(4)材料分析题:检查学生对具体问题的分析理解能力,以及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1题,30分)

推荐第9篇:马教学设计过程与方法

篇1:马教学设计全

马·教学设计全整理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把握科学小品的特点,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明确家马和野马的特点。 2.引导学生进一步领悟和运用拟人化的手法。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大胆发表自己看法的意识与能力。 4.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学生分析

多数学生对马有一定的印象,从电影电视上看过不同类型的马。本文语言优美、生动,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建议从四个方面促进学生发展:一是培养和提高比较阅读的能力;二是领悟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并加以运用;三是掌握阅读科学小品的方法;四是培养敢于向作者观点挑战的勇气与能力。

教学理念

1.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掌握(关于马的知识)学习课文。

2.强化自读。本文是自读课文,在教学中应强化学生的自主阅读体验。

3.加大学生思维的开放度。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提出不同的观点,并相互碰撞,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思路与辅助手段

可按“比较-品味-辩说”的思路组织教学。“比较”:引导学生运用“比较”这一方法,分析家马和野马的特点。“品味”:从品味语言和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入手,引导学生把握科学小品的特点。“辩说”:组织学生辩论,引导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媒体:可利用图片、挂图、课件等展示马的形象。

教学实施

导入建议

1.方法一:影像导入法

说明:教师准备有关马的图片或影像,在本课开始时展示或播放,并对各种马略作介绍,教师可设计如下导语。

教师:同学们,我们已经欣赏了珍珠鸟,感受了人与鸟和谐相处的美好;我们看到了身临绝境、从容飞渡的斑羚,感受到动物震憾人心的力量;我们还看到了困于笼中的老虎那不屈的精神;这些动物,我们平常很难看到。但是,马,我们却较为熟悉。法国有一位博物学家叫布封

(板书“布封”)对马进行了较为长期的观察,并把自己的感受写成了一篇文章。(教师板书“马”)。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2.方法二:比较激趣导入法

说明:这种方法是引导学生描述自己心目中的马,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理解与布封笔下的马作比较。

3.方法三:资料引述导入法

说明:这种方法有三种思路,一是引述文学作品中的马导入,如《堂吉诃德》中游侠骑士堂吉诃德骑的那匹老马(可选播堂吉诃德骑马的一些片断)、《西游记》中唐僧骑的“白龙神马”、《三国演义》中各位战将骑的战马等,可以由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也可播放影视资料。二是引述古诗中描写马的诗句,如李贺的“春风得意马蹄疾”等。三是引述有关马的典故或词语:如马不停蹄、龙马精神、马虎不得、马失前蹄、马到成功、人仰马翻、马后炮、马屁精、马首是瞻等。 互动流程

教学方案设计之一 (2课时)

一、导入

教师:同学们,你心目中的“马”是什么样子?请用你喜欢或最擅长的方式把你心目中的“马”表现出来。如果你擅长绘画,请把你心目中的马画出来;如果你喜欢音乐,就把你心目中的马唱出来;如果你喜欢写作,就把你心目中的马写出来;如果你善于演讲,就通过演讲赞美你心目中的马。

学生:(准备)

教师:下面请大家相互交流。

师生:(学生交流,展示)

教师:大家刚才描绘的是我们自己心目中的马,法国有一位叫布封的作家,他对各种马进行了认真的观察,有许许多多的感受,并在他的著作《自然史》中记录了“马”这种动物。这位博物学家心目中的马和我们心目中的马相比,有什么不同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阅读课文。

二、比较阅读,分组推进,自主探究

(一)整体比较,分组学习,把握主要特点。

教师:下面就让我们快速阅读课文,看看布封心目中的马有什么特点?请大家在阅读时,把有关阐述“马”特点的词、句勾画出来,时间6分钟。

学生:(快速阅读并勾画)

教师:时间到。大家已经勾画出了布封心目中的马的特点,下面请大家和自己心目中的马做比较,看看谁的马更有吸引力?为什么?

学生:(全班交流)

(此环节意在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布封笔下的马的特点,强调学生独立比较,若学生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可要求学生把比较结果记录下来)

教师:通过比较,更喜欢“自己心目中的马”的同学请举手(教师统计)。通过比较,更喜欢“布封心目中的马”的同学请举手(教师统 计)。看来,我们班上有些位同学喜欢自己心目中的马,有些同学喜欢布封心目中的马。“见仁见智”,我们尊重大家的个性体验。我们准备采取特殊的方式来学习这篇文章。我们把全班分成两组:“喜欢自己心目中的马”的同学为一组,请你们用一段文字把自己心目中的马描写下来,300字左右,也可以参阅课文《马》,学习描写动物的方法。同学们,不要迷信权威,既然是我们心中喜欢的,我相信大家会写得非常精彩。只要能把你心目中的马描写出来,写出情趣,并让大家分享,这篇文章的学习任务也就完成一半了。描写要求如下:

(教师用小黑板、课件或卡片展示以下内容)

①特点鲜明,语言力求生动,叙述和描写饱含感情。

②运用拟人化的手法;运用布封描写《马》的一种或两种技巧。 教师:另一组的同学们,你们有不同的任务。你们喜欢布封心目中的马。既然喜欢,我们就一起来研讨布封的这篇文章。请这组的同学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①布封心目中最好的马是什么?

②他把马分为几类?

③他更喜欢哪种马?

教学设计意图:①设计分组活动教学环节的意图是指导学生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初步把握布封心目中的马的整体特点,进而理解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果学生有自己的看法,也只有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才能提出和完善自己的见解。②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特别是敢于面对权威发表不同的意见。③如果上面的环节能够安排在上节课的末尾,让学生能够在课外完成作文,把课外与课内活动结合起来,效果会更好。如果纳入课内,应该给予充足的时间。④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全班不必统一行动。将学生分成了两组,各自围绕教学目标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分类指导,共同发展。 1.“学习课文”一组学生的师生互动流程

(1)列出比较提纲,把握两种马的特点。

教师:作者把马分成了“家马”和“野马”两类,下面我们就比较这两种马的异同,看看家马和野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你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请在草稿本上列出比较提纲。

师生:(学生阅读,撰写比较提纲,交流,补充)

教师:请大家推荐一名同学上台主讲比较提纲的内容列出比较提纲的思路,其他同学倾听,补充,也可以向主讲同学提出问题,同时也必须回答主讲者提出的问题。

提示:进行比较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三点:

一是要找到比较点。作者是从两个角度进行比较的,即从内在品质和外在体貌特征两方面进行比较的。学生也应该围绕这两个方面列出比较提纲。

二是要抓住关键词句快速确定某一比较点双方的具体内容。

在“家马”的内在品质方面,1自然段有一个关键句,“但是它驯良不亚于勇毅”,这句话中有两个关键词,即“驯良”和“勇毅”。如果再浏览这句话的前后内容,可发现前面部分主要赞扬家马的勇毅;有几

个关键词句说明了这一点,即“分担着疆场的劳苦”“具有无畏的精神”“眼看着危急当前而慷慨以赴”“精神抖擞,耀武扬威”等。1自然段的后半部分则着重说明“家马”的驯良,有几个关键词说明了这一点,即“克制”“屈从”“总是按照”“满足主人的愿望”“舍已从人”“迎合别人的心意”“执行别人的意旨”“贡献着自己”“服从”等。

3、4自然段则说明了“野马”的品质。3自然段中的“那些野马远比大多数家马来得强壮、轻捷和遒劲”“有充沛的精力和高贵的精神”;4自然段中的“绝不凶猛”“豪迈而犷野”“成群结队”“互相眷恋”“不互相争夺生存资料”等均说明了野马的品质。

在体貌特征方面,2自然段介绍了“家马”的体态特征,有些关键语句值得注意。如:“经常是披着鞍辔的”“不解除它们的羁绊”“嘴巴被衔铁勒得变了形,腹侧留下一道道的疮痍或被马刺刮出一条条的伤疤,蹄子也都被铁钉洞穿了”“它们浑身的姿态都显得不自然”“为着满足主人的虚荣而戴上黄金链条的马”等等。

作者通过与其他动物的比较赞美了马的高贵姿态,其中“马是身材高大而身体各部分又都配合得最匀称、最优美的”“头部比例整齐”“神情又恰好与颈部的美相得益彰”“眼睛闪闪有光”“目光十分坦率”等句子表明了作者的基本主张。

三是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比较。深层次比较包含两个方面:①首先是对形成这种内在品质和外在特征的原因进行比较;②其次是把作者对两种马的感情倾向进行比较。

在进行比较时,不能仅仅停留于表面,而应追本溯源。在比较中,也应引导学生抓出关键词句,如“是天然品质被人工改进过的马,是从小就被人养育、后来又经过训练、专为供人驱使而培养出来的马。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对这种动物的奴役或驯养已太普通、太悠久了”;“动作的自由就构成美丽的天然”;“既不受拘束,又没有节制”;“不屑于受人照顾”;“在无垠的草原上自由地游荡、蹦跳”等,这些语句既揭示了家马和野马有如此差异的原因,也表明了作者对两种马不同的感情。在评判同学们列出的比较提纲内容时,不应过多地看重内容本身,而应强调学生比较思维的方式和过程,特别是在尽量拓宽比较点,打开比较思路这一点上狠下功夫。

(2)比较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把握科学小品特点。

教师:现在我们再把“学习课文”的同学分成两组。每一组各写一篇说明性的文字。字数在100字左右。一组向同学们介绍布封心目中的“家马”;一组向同学们介绍布封心中的“野马”。请同学们注意自己要完成的任务。

学生:(书写,交流,互评)

教师:请大家把自己写的说明性文字与布封的有关段落进行对比。看看有什么不同,并把这些不同点概括出来。

教学设计构想:此环节意在引导学生理解科学小品与说明文的区别,从而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科学小品的特征。在引导学生把握科学小品的特征时,可强调三点:

一是多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多把事与物人格化,赋予其人的行为、心理和情感。二是运用优美生动的语言,使文章生动有趣。本文在句式

上运用了许多排列整齐的短语和句子,如“分担着疆场的劳苦,同享着战斗的光荣”“在射猎时,在演武时,在赛跑时”“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等,使文章具有较强的文学色彩。三是在说明中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感情。本文作者饱含感情,根据自己的喜好饱含感情地介绍了“家马”和“野马”。

而说明性的文字则讲究朴实、简洁、通俗、易懂,和科学小品的风格迥然不同。在引导学生把握科学小品的特点时,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科学小品的方法。

教师:请同学们再次品读这篇科学小品,争取将全文阅读两遍:第一遍体会科学小品的特点;第二遍力求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以进一步熟悉文章内容。 2.“写作小组”的师生互动流程

对这一小组的指导应集中在五个方面:一是突出“马”的特点;二是运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三是文学化的语言;四是有感情地叙述;五是适当运用比较这一方法。师生互动以学生揣摩为主,教师点拨为辅,提倡学生在模仿中创造。

(三)在评价、比较中共同发展(两个小组共同活动)。

教师:现在我们全班共同活动。刚才我们是分组活动,请同学与座位旁的同学交换自己所写的文章,最好找不是一个组的同学,互相评价,互相学习。

学生:(交换、互评,交流)

三、组织辩论活动,训练发散思维

教师:作者布封对野马是如此喜欢,对家马却略有批评,你们的意见呢?是喜欢家马,还是喜欢野马?为什么?下面我们分成两组,喜欢“家马”的为一组,喜欢“野马”的为一组,以“家马好还是野马好”为题展开即兴辩论。大家要敢于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下面就由我来主持两个小组的辩论。

学生:(展开辩论)

教师:(评点和小结)

教学小结

教师围绕“比较提纲”“科学小品”“观点阐述”等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本文的收获。

教学方案之二 (2课时)

说明:这一教学方案的特点是让学生自主阅读,全班统一活动。教师的任务是组织引导。基本教学环节为:方法介绍—自我阅读—相互交流—自我小结—自我运用。

方法介绍:教师介绍“比较阅读法”和“科学小品阅读法”(参看“教学设计方案一”),明确本文的学习方法和学习重点。

自我阅读:按照介绍的方法自主阅读,勾画关键词句,做好旁批。 篇2:马教学设计

《马》教学设计

铜川市耀州区柳林中学 杨永鹏

一、教材依据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二十九课

二、设计思想

1、指导思想

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写动物的佳作,阅读这些文章,不但可以激发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还可以引发对人与动物关系的深入思考。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2、设计理念

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所以要让学生在反复朗诵、积累优美的词句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精美之处。同时让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训练其思维与表达的能力和培养他们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3、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写动物的佳作,特别是文章的语言优美,文笔流畅,词汇丰富,同时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使作者对马的喜爱溢于字里行间,也把自己对天然野马的赞美,对人工驯养马的同情鲜明的表达了出来。

4、学情分析

马对农村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何况他们经常与动物(猪、牛、羊等)打交道,对于动物的感情是可以想象的,同时七年级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的转型期,所以本文的教学可以说是易于驾驭的。

三、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加强词句积累,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体会对比描写的作用。

2、方法和通程: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并且联系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见解。

3、情感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学生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知作者对两种生存状态下的马的不同感情。

难点:体会对比描写的作用

五、教学课时 1课时

六、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有关马的成语和词句

教师:准备多媒体辅助教学

七、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图』 图形说明: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选用

『详细教学过程』

(一)、导入 ( 幻灯片 ) 动物界当中有许多动物是我们人类的忠诚的朋友,比如马,由于忠诚和奉献也使它们失去了一些本该拥有的特质,那么它们究竟失去了什么特质呢?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让博物学家布封为我们接开这个谜底。

【出示课题】

(二)、作者简介(幻灯片) 让学生自读或点名让学生来读。

(三)、整体感知(幻灯片)

1、听音乐,学生边听边小声跟着仿读。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大声自由的朗读。

3、小组内选出代表,朗读本组选出的部分,让大家点评。

4、带着问题朗读:

(1)、在课文中,布封先生将马分为那两类?各有什么特征?

(2)、作者对这两种马各持什么态度?文中依据在哪里? (3)、找出了课文中最主要的写作方法,说说表达的作用。

【学生小组内学习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四)、合作交流(幻灯片)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精读课文思考问题: (1)、家马和野马各不相同,你更欣赏哪种马?为什么? (2)、怎样理解“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

【学生小组合作、探讨,特别第二个问题教师应正确引导,把它和当前教育应给学生一个明晰的解释】

(五)、拓展延伸(幻灯片)

马是人类高贵而真诚的朋友,但人是不是马的朋友呢?面对日益恶劣的生存环境,人类究竟该怎样对待动物?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畅所欲言,教师适时鼓励,并给予肯定,最后教师小结】

(六)、迁移积累(幻灯片)

马和我们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汉语中也有许多包含马的诗句,成语和俗语,你知道哪些呢?说给大家听,看谁积累的多?

【对表现出色的学生及时表扬,同时关注不爱发言的学生】

(七)、小结(幻灯片)

布封先生以流畅优美的语言,细腻的笔法,栩栩如生地描写了马的形态、习性、生理功能以至马的用途。布封先生的马给人以不寻常的亲切感,让我们甚至自感与亲切了许多。马的“无畏精神”,“慷慨以赴”“舍己为人”“奋勇当先”让我们感到有时自愧不如。它有人的大义,我们却缺少人的情怀,愿我们关爱动物,善待生命!

(八)、作业(幻灯片)

文章在描写马的特征时,用了许多其他的动物做比较,使用同样 篇3:马教学设计

《马》教学设计

课文分析:

作者以流畅优美的语言、细腻的笔法栩栩如生地描写了马的形态、习性、生理功能和马的用途。马在作者笔下不是画,而是舞台上的角色,一神一情,一举一动,仿佛历历在目。那细致与逼真,可以令与马为伍的人为之倾心,赞叹,令不曾接近过马的人发现许多新奇的知识。

更让人感兴趣的,还是写驯马时的传神和写野马时的赋意:驯马是忠勇屈从的形象,野马是自由的象征。

然而,布封的细腻绝非琐细。无论写什么,于品质有益者予以描写,于品质无益者概不入文;与品质关系密切者放开细描,与品质小有关系者一笔带过。全篇下来,细而不繁,丰而不杂,实而不赘,风貌秀丽舒展,犹如一株依主干风姿修剪枝叶而成型的观赏植物。

教学目的: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人工驯良的马和天然野生的马的特性。

2、学习对比的写法。

3、理解课文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重点难点:

1、重点:(1)理解人工驯良的马和天然野生的马的特性。

(2)学习对比的写法。

2、难点:理解课文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解决生字词(读一读写一写)

觑 鬣 剽悍 疆场 驯良 勇毅 窥伺 迎合疮痍 枉然阔绰 观瞻 妍丽 庇荫 遒劲 犷野 畸形 颚骨 慷慨以赴 相得益彰有过之无不及

2、朗读全文,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布封(1707-1788),法国博物学家、作家。代表作为博物志《自然史》。

2、导语: 马是人类忠诚而高贵的朋友。当你看到一匹拉着车的马喘息着默默地走过的

时候,你是否会想到在广漠的草原纵情奔腾的成群的野马,它们的生存状态不同,外形、性格也迥然不同,你注意到了吗?下面我们一起研讨布封的《马》,大家一定有所收获。

三、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课文写了两种不同生存状态下的马,找找看课文那些地方各写了那一种马?

明确:第一部分(1—2)写人类驯养的马。

第二部分(3—5)写天然野生的马。

2、讨论:人工驯养的马有什么特性?从课文中找出这些词语。

明确:(1)无畏的精神,勇毅,慷慨以赴,兴奋鼓舞,精神抖擞,耀武扬威。

(2)驯良的性格,克制,屈从,舍己从人,迎合,无保留地贡献着自 己,舍弃生命。

3、天然野生的马有什么特性?从课文中找出这些词语。

明确:(1)美质:动作的自由,自由自在的生活,“既不受拘束,又没有节制”,“因不受羁勒而感觉自豪”,“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强壮、轻捷和遒劲”,“充沛的精力和高贵的精神”。

(2)美德:“绝不凶猛”,“豪迈而犷野”,“互相眷恋,依依不舍”,“和平生活”,“欲望既平凡又简单”不“互相妒忌”。

(3)美貌:“身材高大而身体各部分又都配合得最匀称、最优美”,“它的头部比例整齐,却给它一种轻捷的神情,而这种神情又恰好与颈部的美相得益彰”,“高贵姿态”,“它的眼睛闪闪有光,并且目光十分坦率;它的耳朵也长得好,并且不大不小”,“它的鬣毛正好衬着它的头,装饰着它的颈部,给予它一种强劲而豪迈的模样;它那下垂而茂盛的尾巴覆盖着、并且美观地结束着它的身躯的末端。”

四、问题探究

4、文章在描述马的外在特征时,用了其他七种动物作比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通过比较突出的描写马的身体是大自然的杰作,盛赞马的高贵姿态。

5、本文既写了人工驯养的马,又写了天然野生的马。反复阅读课文,说说这两种生存状态中的马各有什么特性,你更欣赏哪种马?为什么? 明确:(根据课文内容描述,言之成理即可)

五、体验与反思

6、马是人类忠诚而高贵的朋友,但是人是不是马的朋友呢?

明确:人对马是“养育”“训练”“驱使”“奴役......驯养”,马成为人的奴隶。不仅如此,人还用“鞍辔”“羁绊”约束它,用“衔铁”“马刺”“铁钉”残忍地禁锢它,使“它们浑身的姿态都显得不自然”。更悲惨的是有些人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摆阔绰”,“壮观瞻” ,给马“戴上黄金链条”,把马的“项鬣编成了细辫,满身盖着丝绸和锦毡”,“侮辱马性”,使马成了人类的玩物。

7、如何理解“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这句话?

明确:首先,“教育”一词是拟人化用法,指的是人类对马的驯养。其次,“以丧失自由而开始”指马一出生就受到人的照料,被人喂养,而不是自由自在地自己去觅食;“以接受束缚而告终”,包含两层含义:(1)指马被套上缰绳,披上鞍辔,戴上衔铁,钉上蹄铁;(2)指马从思想上接受服从的观念,服从成为马的天性。文章用这一句话概括了人类对马所做的一切,表达了作者对马的深刻同情。同时也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

六、小结

这是一篇介绍马的科学小品,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用文学的笔调,描绘了马只两种生存状态下的不同形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在无垠的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的马匹”的由衷赞美,对“被人养育”“经过训练”“供人驱使”的马的深刻同情。

七、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一、二题。

2、反复朗读,体味欧化语言。

3、学习本文写法,课外仔细观察动物的活动,写一篇以动物为主角的散文。

八、教学反思

魏书生老师说过:“真正的阅读是与作者的心灵对话,如果读书的人是正在

成长的中学生,或者是世界、人类的大师和巨匠,那麽这样的读书实际上是一个文化传递、精神传递的过程,要能形成作者——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联系。”所以教师应当设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旺盛的精力和良好的兴趣领会、认同作者的感情、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采用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教学容量;帮助学生走进作者、理解作者、感悟生活;并采用激发兴趣法来激活学习思维、启迪学生智慧。

推荐第10篇:做好教学过程设计

做好教学过程设计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只有对某个问题产生兴趣,才会启动思维,才会主动去寻找解决它的办法,才会主动获取相关的知识,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并且,一个人只有在做事情时感到其乐无穷,精神才会高度集中,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才能有所创造,有所发明,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动力,也是激发创造力的必要条件。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从问题的引入和学习活动的设计上下功夫,引人入胜的开题,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因素。

我对这一点很有体会,因此,我非常重视每次课引入任务的设计,常常为设计一个任务苦思冥想,力争每节课都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1、引入趣味课题,激发学习兴趣

课题能否成功的引入,直接决定了一节课效果,每节课我都力求采用同学们最感兴趣事物来引导他们,比如学习从网络上下载软件,教材上只说明了下载的方法,我认为,这些内容并不能引起同学们的注意,更不要说产生好奇心了,我进行了以下设计:学生通常对音乐、歌曲感兴趣,对用计算机欣赏歌曲更怀这巨大的好奇和兴奋,所以当他们走进教室时,我就用REAL PLAYER 播放一首很流行、很受他们欢迎的歌曲,这一着立竿见影,他们马上被吸引过来,簇拥在计算机前,一边听,一边窃窃私语,我趁机向他们简单讲述用REAL PLAYER听歌的方法,但是学生机上没有歌曲,也没有播放器,怎么办呢,我们到网上下载一个!课题就这样悄悄引入了,同学们听得全神贯注,做得专心致志,他们不仅学会了下载软件,还学会了安装软件,兴趣也大大提高,下课很久了还不肯离去。

2、即学即用,通过学习结果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通过学习活动,在不断获得新知识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地看到自己的成果时,就会爆发出强烈的继续学习的愿望,学习兴趣也就越来越浓厚。我想这是学生们痴迷网络知识的主要原因:学会使用浏览器,就能浏览各种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学会发送电子邮件,就能和朋友们相互联络;会发帖子,就可以和许多志趣相投的网友相互切磋、相互交流,学习结果立竿见影。学以致用是任何一门学科所追求的一个目标。计算机由于可操作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在即学即用方面独具优势。作为一种工具,学习信息技术不必过分强调系统性,它的每一个应用模块都可以相对独立出来,学一点就可以用一点,如学会WORD的使用,就可以用WORD编辑文稿,而不必去学微机原理,更无需知道什么是程序设计。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边学边用的方法,学一点就让学生应用起来,不但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而且在应用的过程中,可以充分肯定学生自身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总感觉到有新的挑战,新的兴奋点,这样既保持和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作为教师,还可以有意识的扩大、增强这一效果,当某个同学的作品比较完美时,借助多媒体网的优势,我通常会给全班同学展示一下,并提出表扬和鼓励。

3、讲课内容打乱教材顺序,抽取精髓,激励同学们主动获取知识。

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并没有严格的难易程度界限,特别表现在应用软件上,比如WORD,POWERPOINT等,并不是必须掌握了所有的琐碎的基本知识如拼写检查、背景设计、模版设计等等才能作出作品,长篇大论的介绍界面、菜单、模版、版式等基本知识只会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讲授这样的课程时,我的经验是打乱教材顺序,首先抽取精髓来讲,紧紧吸引他们的兴趣。比如讲POWERPOINT时,我首先用POWERPOINT做了一个课件作自我介绍,课件中使用了文本、声音、视频、动画及幻灯片的切换,而且每一对象都进行了的动画设置,展示完成时,他们很好奇,我就带领着他们具体去实现它,简单介绍了文本、声音、图片的插入,幻灯片的切换效果的设置及每一对象动画效果的定义,然后要求他们也做一个自我介绍的课件,他们很快完成了,很兴奋,但是种种问题也出现了,为了让课件更为美观,错了的字怎么改正?字体、字色的怎么改变,幻灯片的背景如何的置换,以及我没有讲到的各种媒体的使用,如二维图形、艺术字等如何应用、调整?通过思考、实践,有的同学掌握了这些知识,没掌握的坏着迫切的心情认真听我讲解,也能以最快的速度掌握且记忆深刻。只用了短短的几个课时,大部分同学以能随心所欲的制作作品了。

这是我的几点肤浅认识。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为了紧跟科技的发展,中学信息技术教材内容的更新频率相对较高,教学方法也应随之调整,教学是一门艺术,信息技术教学刚刚起步,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共同探讨,共同完善。

第11篇:品德课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兴趣是孩子们学习的原动力。为了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我把同学们熟悉的街道,校园拍下来,制成课件。在课堂上,我让孩子们观看课件,孩子们看到自己在熟悉的环境,肯定会忍不住纷纷向同学介绍起自己上学的路线,自己家就在哪条街道上。然后,我就再指着校园问,这是什么地方?孩子们肯定会异口同声地说出学校的名称。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这个环节的设计,较好地激发孩子们学习的热情,为后面学习作情感铺垫。

(二)精心设计活动内容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精心设计了几个活动内容。

活动一:首先把住在附近的同学分成小组,在图上找出自己家所在的马路,写上自己的姓名,然后再把小巷的名字贴在相应的位置上,来考察孩子对学校附近环境的熟悉程度与自己家的位置。这个设计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实际,跟社会生活联系得非常紧密,因此孩子们都乐于参与。在写写贴贴中,他们对学校周围的环境又有了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

活动二:做小导游。向老师、同学介绍自己家的具体位置和走法。这个活动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也是非常喜欢的。通过这个活动,既能让小孩子牢牢地记住自己的住址,又能有效地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胆量;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达到了淡化说教,追求无痕的作用。

(三)参加游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做的一种活动,为了加深孩子们对道路交通安全的认识,我设计了一个“红绿灯”的游戏。游戏中我让几个同学扮演行人,几个同学扮演汽车,让他们按照红绿灯的指示通过马路,其他同学认真地看他们做游戏,然后请学生们说一说谁做得对。通过这个游戏,使孩子们加深了“绿灯走,红灯停,黄灯亮了等一等”的基本交通安全规则的理解。

(四)判断对比,巩固提高

在课堂上,我以教材图片作为引子,用演一演,议一议,说一说的方式展开教学。演——不按顺序上车和放学后到同学家玩游戏机。表演完毕后,让孩子们议一议这些行为对不对,为什么?最后,再让孩子们说一说上、下学还要注意哪些问题。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真正地懂得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同时使自觉遵守道路交通安全的种子悄悄地种植于学生心中了。

(五)读交通安全歌,升华情感

拍手歌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诵读方式,并且一边拍手,一边读儿歌非常符合一年级的年龄特点。拍手的形式多样,可以自己拍,也可以互相拍。在边拍边诵读安全行路儿歌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懂得了珍惜自己的生命,自觉遵守交通安全守则。

(六)活动延伸

为了扩大孩子们实践的空间,我将活动我将活动拓展到生活中,引导孩子们找出既安全,又快捷的上学路线图,并在家长的帮助下画出来。

板书设计

课件

第12篇:光合作用过程教学设计

篇1:优质课教案——光合作用的过程

《光合作用的过程》教案

执教者:王建锋

一、教材分析:

此部分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五章第四节第二部分内容的一小节内容。这部分内容虽然所占篇幅较少,但其的重要性与困难度都很高,学生理解起来较难,整节课知识性较强。光合作用的过程可以让学生从化学反应的角度去审视生命现象的实质,光合作用过程的学习为学习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光合作用过程中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先引导学生回忆光合作用的研究历史,再通过一系列的设问以及3d动画以激发学生学习光合作用过程来龙去脉的兴趣,从而引入到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讲解。通过运用多媒体动画演示方法讲解,学生再通过设计表格比较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区别与联系加以巩固。

二、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看模拟动画、图示步骤,能描述光合作用的过程。

2.通过表格比较,能理解光反应与暗反应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光合作用的实质

(二)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设计比较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表格,初步学会分析比较和归纳总结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同学之间的讨论,初步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并提高思维能力。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光合作用中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难

点:光合作用中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彩色粉笔。

五、教学过程: 1 2

六、板书设计

光合作用的过程

一、光反应的第一个阶段

1、场所:叶绿体类囊体

2、过程: (1)、水的光解 (2)、atp的生成

3、能量:光能——活跃的化学能

4、要点:吸收的光能去路有二,色素吸收光能不需要酶。

二、光合作用的第二阶段

1、场所:叶绿体基质

2、过程:(1)、co2的固定 (2)、atp的水解

(3)、c3的还原和c5的重新形成

3、能量:活跃的化学能——稳定的化学能 3

4、要点:整个过程需酶且c5可以重新形成 三:光合作用实质:

能量变化:光能——有机物中化学能 物质变化:无机物——糖类等有机物 扩展:化能合成作用

1、概念:p105

2、原理:硝化细菌

3、要点:能源是化学能;不是所有的细菌都可进行化能合成作用 4 篇2:光合作用的过程 教学设计

第五章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4节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二.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

光合作用的过程

一、三维一体教学目标

1、

2、

3、

能自主画出光合作用的过程,描述出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 尝试学会自主分析,深度挖掘书本上的知识。

能认识到科学是在不断的观察、实验和探索中前进的。同时建构起保护自然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及确立依据

1、

2、

3、

教学重点: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暗反应过程及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光反应、暗反应的过程 确立依据

光反应和暗反应过程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比较抽象,又是理解光合作用实质、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的基础。因此,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暗反应过程及相互关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学方法及媒体选择:讲解法、合作探究

1、教法:根据新课程理念,针对本节内容,我主要采取讲解法教学与合作探究教学相结

合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 因为光反应和暗反应过程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比较复杂,因此主要采用讲解法是学生光合作用的过程,步步分析,理清知识联系,便以学生理解掌握知识。 2.学法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过程,选择良好的学法关键在于找到教法与学法的结合点,实现教、学的统一。与讲解教学法相对应,我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分析,使他们能自主得出光反应与暗反应之间的物质与能量联系。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思考分析能力,也让学生对于知识点掌握得更加牢固。

教学过程

五、教学小结和反思

在本部分内容教学中,教学目标达成,重点难点得到突破,体现了新课标的思想-----注重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和科学素养的培养。

本节教学希望把科学知识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的载体。在实际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讨论和探究, 有关知识探究很全面,但课堂教学时间不容易控制,完成教学计划所需要的时间比预计时间长了许多,导致后面练习方面时间不够;另外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对实验的分析、讨论、设计以及语言表达等方面都显得比较薄弱,有待于多加强训练;还有对课堂生成问题应加强组织讨论,调控的能力,不一定所有问题都在课堂上统一结论,但要珍视学生有价值的提问,要敢于适当开放。

六、板书设计

第4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应用

(1)

光合作用表达式 co2+h o →

(ch2o)+o2 (2) 光合作用过程

光反应水的光解 2h2o→4[h]+o2 合成地点:内囊体薄膜

物质变化:h2o 能量变化:光→(固定在色素中)→atp(活跃的化学能) 暗反应 co2+c5 →2c3(co2的固定)

c3 →(ch2o)+c5(atp供能) 地点:叶绿体基质 物质变化:

能量变化:atp→有机物(稳定的化学能)

(3) 光合作用的本质

物质方面:合成有机物

无机物(co

2、h2o)→有机物(ch2o) 能量方面:储存能量 atp中 (ch2o)中

光能→活跃的化学能→稳定的化学能 篇3:光合作用教学设计方案

概述

“光合作用”是高中生物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生物的新陈代谢”第三节内容。光合作用是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是学生学习以后的呼吸作用、生态系统等内容的基础。结构上起承上启下作用。本课内容是高中生物的重点难点。

我们的授课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在校学生,基本采用教师多媒体集体讲授为主,学生自主学习为辅。

一. 学习内容分析

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即光能合成作用,是植物、藻类和某些细菌,在可见光的照射下,利用光合色素,将二氧化碳(或硫化氢)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或氢气)的生化过程。

光合作用一节的教学主要包括光合作用的发现,定义,过程,意义四大知识点。在学习光合作用时我们应在注重学科知识完备性、整体性、动态性、多维性、开放性的前提下,将其分成:

(1)进行光合作用的结构和物质基础(叶绿体和叶绿体色素);

(2)光合作用具体过程及其连续性;

(3)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4)与生产实际的联系,引入研究史,探索性实验设计。重构教学内容,进一步体现系

统性、层次性、生命性、逻辑性。

二. 学习者特征分析

1. 学习者已有的知识技能的分析:

我们的教学对象是高一的学生,在初中他们应经接触到了生物这门学科,并且大概了解了植物的呼吸作用,所以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2. 学习者的认知能力的分析:

高中的学生在心理与智力等方面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点高度,所以高中生在感知,想象,记忆, 思维等方面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能力。 3.学习者的学习风格的分析:

学习风格就是指-个人在学习的过程中接收信息- 保留信息-处理信息的主观偏好方式。所以在不同的个体之间学习风格会有所不同,既有场独立型又有场依存型,既有冲动性又有沉思型,相同的个体在不同的时期他的学习风格也会有所不同。但是不同个体在同一时期他们的学习风格有其共性。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的认知能力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他们可以自主的思考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学习的主动性与自主性比较高。同时高中生对外界的刺激比较敏感,所以需要得到老师与家长的肯定与鼓励。 4.学习者的学习动机的分析:

(1)高中生要面对高考,所以他们学习的目的性比较强,这种目的推动他们好好学习。 (2)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及求知欲。

(3)和别人的比较性,不甘于落后别人的挣强好胜心,推动学习。

(4)高中生考试过后都会进行班级以及年级的排名,这种高中排名将学生的成绩公布于众,所以高中生的自尊心和优越感会促进学生学习

三. 学习目标分析 1.设计理念

本节课以教师讲授为主要授课的方式,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结合多媒体,展开对光合作用的教学活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以及具体过程,训练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等方面的能力,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树立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参照的理论知识: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 了解光合作用的结构和物质基础;

? 理解光合作用的反应方程式、概念、过程、意义; ? 掌握光合作用的过程、图解和实质及在实际中的应用。

? 总结归纳光合作用过程中的主要反应以及光反应和暗反应两大阶段的区别和

联系,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 通过多媒体,对光合作用过程图解的分布展示,运用物理和化学知识理解光合

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以及学科间知识

的综合能力。

? 通过小组讨论光合作用的意义等环节,了解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如

粮食短缺、能源匮乏、环境污染等,试着提出自己的看法以及解决方案。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学生可以提出问题,通过教师的引导、小组讨论以及运用网络查询等方式解决

问题,体验和感悟大自然的奥妙。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 通过研究史的学习及实验设计与实施,培养科学态度及创新、合作等科学精神; ? 借助光合作用的物质和结构及动态变化全过程的分析,认识普遍联系、运动变

化、内因与外因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和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 借助光合作用意义分析,渗透生物学进化观点、生态学观点、生命科学价值观

等的教育。

? 通过体验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感受并学习科学家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 一丝不苟的探究精神和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

? 通过光合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的学习,意识到生物科学的价值,增强学习兴趣

和主动性

? 通过对光合作用意义的学习学生树立生物进化的辩证观点以及珍爱自然、珍爱

绿色、珍爱生命的思想意识。

? 通过试验(含设计)及相关科学方法的学习,培养初步的研究能力和运用相关

学科知识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的模式和策略

在此次教学活动中,我们采取运用地比较普遍的五环节教学模式,即激发学习动机 此次教学活动运用到的教学策略主要有启发式教学策略, 抛锚式教学策略和自我反馈教学策略等。 1.激发学习动机 教师可以通过肢体语言和微笑等非语言符号来唤起学生的注意,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做好上课的准备和进入学习的情景。 2.复习旧课

利用较少的时间简单地带领学生复习前面学过的新陈代谢与酶,atp的知识,可以采取提问的方式。这样可以检查前面学习的效果,弥补教学上的不足,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取可以联系新知识的旧知识,为接受新知识做好准备。 3.讲授新课

教师按照教学内容的结构关系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和传递教学内容,促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掌握新知识。在讲授过程中可以采取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思考,小组讨论然后回答的方式教师总结的方式教学,运用启发式教学策略和抛锚式教学策略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活跃课堂气氛。 4.运用巩固

组织学生课堂练习两道简单的习题,然后讲解答疑。这样运用自我反馈教学策略促使学生在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新知识,加强新知识的掌握程度,达到巩固效果。 5.检查效果

五. 教学环境设计

学习环境不仅仅是一种提供学习的场所,学习环境是学习活动展开的过程中赖以维持的情况和条件,是一种学习资源和人际关系的动态组合。可见学习环境对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实施之前,学习环境的设计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实例概述: 高中生物“光合作用”这一章节是自然科学的学习它会有很多动态的生命活动需要学生掌握,因此老师会应用多媒体教学设施,同时还会那一些磨具进行实例演示,创设了常规媒体和现代媒体组合的学习环境。在这种学习环境下进行教学的特点是:将多媒体与常规媒体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通过合理选择和运用媒体资源,能过创设最佳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各要素的特点:

(1)物理环境的设计

多媒体教室。电脑、投影仪、音响设备等,为教学软件的使用提供平台。

(2)教学媒体的选择

计算机教学软件(ppt演示文稿)起列了演示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的作用。

模型在学生认识生物体构造时起到了重要作用。

(3)学习资源的设计

? 视频、flash等。播放有关光合作用的演示动画,更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点。 ? 支持学生自学的光合作用学习网。

(4)人际环境的设计

教师首先创设情境提问,引出本节课的内容,这样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形成一种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然后以ppt演示文稿的为依托进行

课程讲授,同时必要时进行视频的播放与模型的展示。课后学生可以进行光

合作用学习网自学。这样整个教学过程生动、易懂。而且教师讲解和学生自

主探究相结合,学生的主动性也得到了发挥。

六. 教学评价的设计

课堂教学过程,通过学生对课堂提问的表现,对课程的反应,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等方面的评价来判断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是一种定性,主观的评价。在总结性评价中,主要从学生网站参与情况、在线小组讨论情况及学生的作业中反馈,从而反应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测试教学方案的可行性、适用性和有效性及其他情况,以便不断改变、完善方案,是教学系统设计过程及其结果更趋于有效,因此是一种定性,主观的评价。

第13篇:教学过程设计一

教学过程设计

一、学生自己动手,发现直线公理 1.设计以下学生活动:

(1)给一个点A,画直线,使直线上有A点.(不出现“经过”这个词,并且不限直线的条数) (2)用一个手指拖起一把尺子.

这个活动可以个人做,也可以小组做.做完后,教师提问:结合我们所学知识,这些现象说明什么问题?大家先做思考,不忙于回答.再做以下活动.

(3)给两个点A,B,画直线,使直线上有A和B点. (4)用两个手指拖起一把尺子.

教师让学生自己总结,这些活动说明了什么?

先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果以小组为单位,可以让各组出一个代表发言,各抒己见,最好能有些争论.

教师再设计一个问题:把你发现的结果(不用“结论”),用一句比较符合数学语言的话说出来.

学生可能说出“一个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两个点可以画一条直线”.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充分肯定,并指出:你们发现了几何中的一个重要定理.只要在文字上再稍加修饰,从语文的角度看,“一个点画直线”通不通,第二句中“可以画一条”那么可以画两条吗?

教师总结:(1)经过一点有无数条直线. (2)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

教师解释:(1)中“经过一点”是指这个点.(2)中的第一句“有”是存在、肯定有的意思.第二句“只有”是唯一的意思.用“有且只有”也表示“存在唯一”.

教师板书:经过一点有无数条直线. 直线公理: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讲解公理的含义,是经过人们长期实践得出的、大家公认的真理,也是几何的理论基础.

二、联系实际,加强对公理的认识

1.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说明直线公理的应用. 如:在墙上钉挂衣架.挖地基在地上画线.

要求学生能说出,钉挂衣架是要确定一条直线,由直线的公理,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因此只要钉两个钉子,这个挂衣架就会固定住了.而在地基上画线时,先在地上钉两根木桩,就可以拉上一条线,沿线用石灰画上白线.根据直线的公理,在实践中遇到画线的问题时,由两点就能确定直线了. 2.在联系实际时,要使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指出衣架、木条等就是一条直线,而两个钉子就是两个点.

三、两条直线的交点

1.使学生自己动手,发现两条直线的交点个数. 每人准备一个图钉和两张纸条,回答以下问题: (1)两条直线有几个交点?

(2)如果两条直线有两个交点,会出现什么情况? 第二个问题让同学通过两张纸条的运动得到答案. 2.教师总结:

(1)两条直线只有一个公共点,叫做相交,公共点叫做交点. (2)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

(3)如果两条直线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交点,那么这两条直线重合. (教师板书: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

四、课堂练习

1.读下列语句,并画出图形. (1)直线m经过点A.

(2)直线AB与直线CD交于O点. (3)三条直线,两两相交,三个交点分别是A,B,C.

(4)点D在直线n上,C点不在直线n上,C点在直线a上,直线n与直线a不相交.

(5)平面上有三个点A,B,C,如图1-5,作直线AB,直线BC,直线AC.

(6)过三点可以画几条直线?(分类讨论)

五、小结

教师设计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回答:

1.经过一个点、两个点各可以画多少条直线?

2.两条直线的交点个数可以有几个?个数不同时,两条直线的位置是怎样的?

3.举出生活中直线公理的应用实例.

4.你对几何语言中的“有且只有”是怎样理解的?

最后教师再总结两点:(1)掌握直线公理的含义.(2)两条直线相交及交点的定义.

六、作业

1.举出一个应用直线公理的实例. 2.举出一个两条直线相交的实例.

板书设计

第14篇:教学过程设计[版]

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认识到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应针对题目的具体情况,选择合理、正确的方法进行计算。

(二)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选择合理、正确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用具

教具:投影片、卡片。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小数。(口算卡片)

2.把下面的小数化成分数。(口算卡片)

0.

50.

4 0.125

0.375 0.75

0.0

30.04

0.16 3.下列分数中哪些能化为有限小数?哪些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学生用反馈牌、能用的举√,不能用的举×表示。)

4.如何判断一个分数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教师:我们已经学过小数的加减运算,也学过了分数的加减运算。如果分数、小数同时出现在同一道题中,该如何计算呢?这节课就研究这个内容。教师板书课题: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二)学习新课

1.题目中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

教师:想一想,你准备怎样计算这道题?

学生口答后,请同学按自己的想法计算出来。(请几位同学写在投影片上。)

(2)选出几位同学的投影片作评价,选择时,选出不同方法计算的,计算有错误的。 先评价有错误的计算,找出错误原因,再投影出正确的计算:

教师:请做这题的两位同学分别讲一讲自己的算法:

教师:比较这两种算法,哪一种更简便?为什么? 学生口答后,教师在例4下面板书:

解法1:小数化分数。

解法2:分数化小数,更简便。

(3)笔算下面各题:(请几位同学写投影片。)

订正后请学生观察:观察上面各题中的分数,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口答后教师在例4下方板书:分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教师:清说一说你做这组题有什么体会?学生口答后教师概括: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如果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选择化为小数计算比较简便。

2.题目中的分数不能化为有限小数。

教师:观察这道题里的分数,与例4中的分数有什么不同?

教师:这道题应该选用什么方法计算呢?请同学们试一试。(请几位同学写投影片。)

(2)选出几份学生写的投影片作评价,计算有错误的要找出错误原因。

教师:为什么这道题不选用分数化小数来计算?(教师板书:小数化分数。)

学生口答后教师板书出:有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教师:计算题一般都要求计算出精确的结果,所以不能随意取近似值,但是如果题目允许取近似值,这种题也可以采用分数化小数来计算。例如这道题:

教师:请说一说,脱式过程中什么时候用“≈”,什么时候用“=”?

学生口答后教师再说明:计算中,哪一步取了近似值,哪一步就用“≈”,没有取近似值的都应用“=”。

(3)先看一看各题中的分数有什么特点,再计算。(写本上,集体订正。)

教师:说一说做这一组题的体会。

学生口答后教师把板书补充完整: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题目中有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时,一般应把小数化成分数来计算。

计算练习:(请几位同学写投影片。)

(三)巩固反馈

1.把下列算式分组,你认为把分数化为小数计算简便的为A组;把小数化为分数计算的在B组,在题后的括号里填上A或B。(投影)

2.请选用适当的方法,写出运算的第一步。(请几位同学写在投影片上。)

3.计算下面各题。(每题都请几位同学写在投影板上。)

4.取学生投影片上有错误的进行讨论。 (四)课堂总结与课后作业

1.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怎样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进行计算。 教师板书:具体题目具体分析,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2.作业:课本151页练习三十四,2,3,4,5。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供教师参考) 小数、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是分数、小数互化;小数、分数加减计算等知识的综合运用。对不同的题目来说,或者选用分数计算,或者选用小数计算更好,所以本节教学选用了按题组让学生进行计算、讨论,目的是使学生对一般的情况取得一些判断,选择算法的经验,提高对计算题的审题能力,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最重要的是具体题目要具体分析。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安排了同学对错题的分析讨论,以帮助学生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养成良好的习惯。

板书设计

第15篇:新课程教学设计过程

教学设计是指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过程中的一切预先筹划、安排教学情景,以期达到教学目标的系统性设计

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依据教育教学理论,为了达到课程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对教学活动的诸多要素所进行的一种分析和策划的过程;教学设计既需要理论的指导,又需要发挥教师的创造性;教学设计是理性与创造、科学与艺术的融合体。

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设计与传统的教学设计比较有的以下几点突出转变: ( 1 )从知识定向到三维目标的多元定向。 ( 2 )从教学内容定向到教学活动定向。 ( 3 )从教学结果定向到问题、过程定向。 ( 4 )从教师定向到学生定向或师生交互作用定向。 ( 5 )从学术定向到实际问题定向。 ( 6 )从单一课时设计到单元教学设计。 ( 7 )从课堂教学设计到课内外结合的设计。 ( 8 )从教案完成到活动任务及组织方式的设计。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设计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 .明确知识对深化、发展学生认识的作用。 2 .关注知识形成、发展的过程 3 .注重知识形成与发展的层次性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依据心理学与教育学上的有关思想以及相关理论,针对课标要求,提出设计思路,即学生应该怎样学习,才能达到课标的要求。

二.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背景分析包括教学内容分析、学生情况分析,以及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对策等方面的研究说明。 • 教学内容分析:

( 1 )研读《课标》。 明确《课标》对本部分内容的要求及建议。

( 2 )分析教材。

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应在明确《课标》对有关教材内容目标要求的前提下,重点分析 ①教材内容的知识类型。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②教材内容的相互联系。首先分析本部分内容与前后教材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明确本部分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准确把握所学内容的深广度。其次,分析和研究教材内容和其他学科内容间的联系,学科间的综合。 ③分析本部分内容的知识脉络,确定可用的教学素材等。 ④分析和挖掘教材知识的认识功能。 2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情况分析的重点是明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与所学知识之间的差距, 分析学生的认识脉络,确定问题线索,确定学生解决问题需要的证据等,为选取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活动提供依据。 ( 1 )对学生“前概念”的分析

化学学习是以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作为基础和背景,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从而不断丰富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情意品质。

学习者可以利用其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固着点”吸收和整合新知识,从而使原有的认知结构得到“量”的扩充;当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知识存在矛盾时,这时为了获得新知识,学习者必须对其原有的知识经验做出调整或改变,从而使认知结构发生“质”的变化。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就是在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不断得到丰富、提高、发展和完善。 现代的探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方法主要有:深层会谈——诱导法和设置认知冲突法( 2 )对学生认知方式的分析

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偏爱的加工信息的方式,表现在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不同认知方式的人对于信息加工和处理的方式有差异,这种差异没有优劣之分,但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了解学生的认知方式对教学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简言之,对学生情况的分析主要是明确以下几个问题,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即先前经验)、学生还想知道什么(即自发动机)、学生能知道什么(即教学目标)、学生如何知道什么(即教学过程)。 三.教学目标设计 1 . 教学目标

1 新课程教学设计过程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归宿,确立合理、适当的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最重要的任务。而如何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则要依靠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加工以及对学习活动的组织。 教学目标的陈述必须符合下列要求:

( 1 )教学目标陈述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陈述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后学生行为的变化,不应陈述教师的教学行为。 ( 2 )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力求明确、具体,可以观察和测量。 ( 3 )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反映学习结果的多样性和层次性。

( 4 )教学目标陈述应用《课标》 “关于目标要求的说明”中的行为动词。 2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是教材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中心内容,是知识网络中的联结点,是设计教学结构的主要线索。

教学难点是指学生感到难理解或难接受的内容。这些内容,或是由于知识本身抽象、复杂而难理解,或是由于学生缺少必要的知识准备而难接受,要根据具体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基础来确定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不一定是教学难点,难点也不一定是重点,有时两者是统一的。一般来说,每节教材都有教学重点,但却不一定有难点。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教学设计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主要包括教学进程、学生活动、所需要的教学资源及教学指导策略等。 1 .教学过程设计

包括问题或活动的安排,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各个阶段、各步骤之间的过渡与衔接的设计,教学活动情境化的设计,以及设计意图等。

2 .学习活动设计 新课程倡导帮助学生自

自主生成知识或观念,重视生成的过程,活动是为学生创设的,教师在组织学习活动的时候,应该考虑活动主体 —— 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创设的情境要符合学生已有的认识水平,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使学生积极开展各种探究活动;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和需要选择调查、实验、讨论等活动类型。教师在充分理解学生知识背景的基础上,围绕课程目标的实现,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所教学生的学习活动,不能让活动流于形式,如在引发学生思考时,教学重难点其是教学难点的地方,设计活动帮助学生度过学习中的困难,或在形成后,帮助学生在实际应用活动中巩固、检测所学,体验学习的价值,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完成对知识、技能、方法的掌握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实现三维学习目标,精致的学习活动可以避免生硬的说教,可以节省繁复的训练时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 教学资源设计

确定学习本节课所需教学资源的种类和每种资源在学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明确从何处获取有关资源,如何去获取(用何种手段、方法去获取 ) 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等。 五。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包括对本节课学生学习效果以及教师自身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围绕三维目标是否达到要求进行评价。评价方式应尽可能多元化,如纸笔测验、活动表现、观察记录等。要尽可能设计出学生乐意参与,又能客观地、确切地反映每个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方法。 教学评价对提高教和学的效果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它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多年来教学评价只关注教师行为表现,而忽视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评价,在评价方式也过分依赖纸笔测验,忽视了其他质性评价方法,从而大大降低了教学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念,把课堂教学的关注点转向学生,并采取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从形成科学素养的多个方面来对学生的学习做出科学的评价。教师要根据实际的需要设计不同的教学评价方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的评价,全面地反映出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为教学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在教学评价上应体现发展性、过程性、多元性、主体性的统一。

六.教学反思 教师在实施教学之后,应该加强反思,从反思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在反思中提高教学设计能力。 在教学设计方案中将教学实施的详细情况进行记录整理,特别是学生的各种活动和各种观点。

教学后教师需要重新审视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如何 ? 教学目标是否合理、教学内容是否恰当以及所组织的学习活动是否真正让学生 投入到学习中来,取得了有效的学习结果,等等?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哪些和预期不一致的地方?自己是否采取了灵活的应对策略,

2

修正完善既定的教学方案?取得的效果如何?还存在哪些值得改进的地方?对这些问题的反思,能够帮助教师发现自己在进行教学设计和处理教学事件时所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促使教师将反思引向深入,找到提高教学设计水平和教学实施能力的方法。 经过反思,教师的原始经验不断地被审视、被修正、被强化、被否定、被加工,经验才得到提炼与升华。经过反思,教师更好地理解新的课程理念,改善教学设计观,提高教学设计能力,其教学实践水平也会逐渐得到提升。教学反思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教学设计案例及评析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采用比较、归纳、练习的教学方法,进行参与式教学,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新知。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达到发展思维、提高能力的目的,培养实事求是、勇于挑战的精神。突出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参与者,和学生共同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切身感受到化学学习的快乐,品尝学习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分析

1 .教学内容的分析

( 1 )《课标》的要求: 理解溶质质量分数的 概念;掌握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通过溶质质量分数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会从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规律,初步发展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 2 )考试说明中的要求: 解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会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包括加水稀释的计算,)了解溶质质量分数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 3 )在本学科中的地位、作用: 《溶质质量分数》是九年级《化学》(人教版)第九单元,课题 3 ,第一课时内容。溶质质量分数是继化学是的计算、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的又一重要的化学计算。学生对化学计算已有一定的经验,本部分知识所涉及的质量分数,在第四单元根据化学式的计算中,学过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在第八单元含杂计算中,学过混合物中某纯净物的质量分数的计算;本课题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与前面学过的这两种计算既有相同之处(分子、分母的确定),又有不同之处(关系量的范围不同);在今后综合计算中,仍然会涉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使本课题的学习不断延伸。 ( 4 )内容特色:

本课知识的得出与 “ 前概念 ” 有一定相似之处,具有较好的规律性、系统性。学生通过实验展开学习,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自行推出计算式,再运用反例、练习、概括解题方法等对获取信息进行加工,从而将所学知识转化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又为以后学习综合计算打下基础,做好铺垫。 2 .学情分析

( 1 )从学生的知识储备上来看: 学生已经知道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两部分组成;还知道溶质的质量与溶剂的质量之和等于溶液的质量;也会判断某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还会确定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但不会从量的角度来表示溶液的组成,却是学生不了解的,教师若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学过程便水到渠成 。

( 2 )从学生的心理特征上来看:初三学生已处于青春发育期,对外界事物及现象充满好奇心,动手欲望强烈。本节课从学生的好动欲望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用身边常见又特别喜欢喝的糖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3

( 3 )从学生的认识水平上来看: 学生在学习根据化学式的计算和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式,已经初步认识到解化学计算题,从已知入手找可知,通过所求找需求的解题思路。本节课突出在溶液的知识范围内找对关系量。

有了前期的知识准备,还必须有效调动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本节课的目的不在意知识本身,而是形成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探究事物内在本质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 . 知识与技能:初步理解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初步掌握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2 . 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实验、思考问题、习题演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通过溶质质量分数的学习,让学生体会从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规律,初步发展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四.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 溶质质量分数概念的建立 及其简单计算;

2 .教学难点: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找准 溶质、溶剂、溶液的关系 五.教学策略

1 .“建构主义理论”的“前概念”策略: 在根据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中,学生对已知量、未知量关系的分析已有一定经验,具备了一定的 “ 前概念 ” 基础。本节课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逐层训练,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总结方法。 2 .由感性到理性的策略:让学生充分感受糖水的甜度上升到理性的过程,进而解决实际问题,享受学习的乐趣。

3 .制定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 把调动学生的内驱力放在首位。本节课用 “ 制糖水,品尝甜度 ” 创设情境,用 “ 真心英雄 ” 等激励的评价语言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强烈兴趣,使其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中放飞思维、快乐学习。 六.教学流程:

七.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本节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体验了学习的过程,学习了探究化学计算的基本方法。从生活实践中体会到科学原理,并能用科学原理进一步解释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得到了体现和提高。 学生自我评价方式: 1 .谈谈本节课自己最大的收获。 2 .对溶质质量分数的认识课前与课后的对比。 学生相互评价方式:在小组合作中同组成员的作用评价。 学生评价教师:学生评价教师的教学设计、实施以及作用。 教师评价: 1 .习题检测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

4

2 .针对三维教学目标后两维目标的学生访谈。 3 .学生后续学习情况观察。 教学流程图

一、教学案例的涵义和特点

案例应该具有两方面的特征:

一、真实性。无论是事件、事故的报道,还是生活中的情境,案例都必须是真实的,而不是靠想象捏造出来的。

二、代表性。代表了一类问题或是情况,可以引发争论或思考。我国学者顾泠沅认为,“所谓教学案例是指包含有某些决策或疑难问题的教学情境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学思考水平及其保持、下降或达成等现象”。 [4] 郑金洲 教授则认为“一个教学案例就是一个实际教学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3、案例教学与教学案例的区别

案例教学( case methods of instruction )是一种教学的方法,是将案例引入教学中,通过对案例的讨论使学生掌握有关的知识 [6] 。这里的案例包括有多种形式,有医学中所用的典型病例,法学中所涉及到真实的案件,工商管理中涉及到具体管理的例子等。目前也有人将这种“用于教学的案例”统称为 “教学案例”,但它与本研究所指的教学案例是不相同的,本研究中的教学案例是指在教学实践中发生的带有普遍性、代表性的典型教学过程。通常应用在教师教育、培训以及教师研究中。

4、教学案例的特点

( 1 )教学案例是教师经验性知识的外化

( 2 ) 教学案例是教学决策的结晶

( 3 ) 教学案例是专业性知识和经验性知识的桥梁

二、教学案例研究的特点和意义

1、教学案例研究的涵义

目前教学案例研究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教师集中培训中通过对教学案例的研究来教授教学知识以及教育学理论等,另一类是中学教师作研究。

2、教学案例研究的特点

( 1 ) 情境性与过程性。也就是说我们要进行教学案例研究就必须进入到教学情境中去,强调根据特定的时空情境解释某一件事,而不是抽象的考虑问题、做出结论。而这个特定的情境就要求教学是在自然的条件下发生的,不是经过教师反复操练、学生练习得到的表演课。也就是说我们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必须是真实的、鲜活的、丝毫没有水分的。情境性就要求我们关注整个过程的发展,而不是专注于一个点,静止的、孤立的看待问题,而是要注重动态的、发展的过程,把握整个过程。只有将情境性与过程性统一起来,我们的教学案例研究才具有更大的实际价值,才能算作是一个完整的研究。

( 2 ) 合作性。在教学案例研究中,光靠单个教师的力量是不行的,需要多方面进行协调,互相交流,进行分析研究,才能在更大程度上使教学案例研究走向新的水平。首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是必不可少的。课堂教学的相关资料是进行教学案例研究的最翔实也是最具代表性的资料,如果没有教师和学生的积极配合、共同努力,可能就得不到供研究所用的教学相关资料,更谈不上 5

在其他学生资料的收集。其次,教师之间的合作也是不容置疑的。一个人的思路、想法是有限的,只有相互交流才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才能将问题剖析的更加透彻,集思广益,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多、更好。最后,高校专家和教研员的参与对教学案例研究水平的提升也是不可忽视的。高校专家具有比中学教师更宽广的视野,谙熟教育教学理论、理解更加透彻,这恰巧能弥补中学教师在这方面的不足;而教研员的参与,使高校专家和中学一线教师的沟通更加高质量、高效率,同时也有力于教学案例研究成果在推广,使其意义得到充分的发挥。

3、教学案例研究的意义

教学案例研究的对象是教学实践,研究的目的是形成一个个生动的、富有生命力的教学案例。教学案例具有真实性、典型性、时代性等特征,其备受广大教育工作者喜爱的原因至少有如下几方面:

( 1 ) 有助于教师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行为之中。

案例研究过程中,研究者通过对课堂教学行为进行观察、分析、诊断,进行多维度解读和共同研究,将具体的教学行为与理论实际联系起来进行思考,给教学行为赋予崭新理念,可以加深对教育理论的理解,反过来又指导教学实践,提升教师教育实践的合理性。

( 2 ) 促进教师对自身行为的反思,提升教育教学的专业化水平。

教学案例研究使教师经常处于一种反思状态,总结得失,明确方向,有利于培养教师形成敏锐的观察能力,提高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领悟能力。

( 3 ) 有助于教师互相交流研讨,提高其看评课等教研活动的实用性。

教学案例研究的内容贴近教师实际、材料来源丰富,写作形式灵活,易于传播、交流和研讨,因此,常把教学案例研究作为教研活动和教师培训的有效载体,引导教师研讨交流教学案例,有利于提高教师分析反思能力,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 4 ) 有利于教师深入开展课题研究,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性 。

在教学案列研究中,教师围绕选定的课题,积极扎实开展对某具体教育教学对象或现象的观察与分析,由于研究对象的个别性,研究方法的综合性,研究内容的深入性,可保证教师在时空上有条件对研究对象或现象进行全方位、多层面和多纬度的研究,为课题研究提供翔实的第一手资料。

三、教学案例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教学 案例研究的基本思路是将教学思路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发生的教学事件和处理方法如实记录下来,写成“案例过程”,然后围绕案例过程中反映出的问题通过分析或集体研讨等,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及值得探讨的问题,最终形成教学案例。具体地说,完整的教学案例研究一般要经过前期准备、收集材料、分析研究、形成案例等步骤。

1、前期准备

教师要了解当前教学的大背景,改革的大方向,并要通过有关的调查,收集相关的资料,有针对性的做一些理论准备,然后确定教学案例研究的目标、研究的任务、体例、类型、结构等。根据所确定的内容,设计教学方案,为上课做好充分的准备。

2、收集材料

收集充分的案例材料是课堂教学案例研究的基础,收集案例材料的具体方法有课堂观察、访谈与调查。

6

( 1 )课堂观察。观察是一种较为基本和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课堂观察是指教师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自然状态下,用自己的感观和辅助工具对师生的教与学行为和学生的参与状态等教学现象进行观察研究的一种方法。课堂观察可以是教师自己对课堂活动进行观察,也可以由其他教师来实施观察。课堂观察事先经过精心设计和组织,对教学情景的洞察可以获得一般观察无法达到的深度和广度,对观察的资料,可以逐字逐句整理成课堂教学实录、教学程序表、提问技巧水平检核表、课堂教学时间分配表等,以便为后续分析案例提供翔实的原始材料。

( 2 )访谈与调查。对一些课堂教学不能观察到的师生内心活动,如教师教学的目的、教学程序的意图、教学手段的运用以及教学达标的成效度等一些需要进一步了解的问题,是通过课堂观察无法实现的,需要通过与执教教师的交谈和学生的座谈,以丰富、充实课堂教学观察的材料,从这些访谈、调查的材料中,再分析课堂教学的现象,不难发现造成各种课堂教学现象与教师教学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然后再具体寻找在哪个教学环节中出现的问题,从中提炼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3、分析研究

围绕案例材料作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读,可对课堂教学行为作技术分析,可以教师自己进行课后反思,可以围绕案例中体现的教学理念进行研讨,也可以围绕教学理论进行阐释。这里的分析研究,应回归到对课堂教学基本面的探讨才能展现案例的价值,不要过分地集中于个别情境或特殊问题,而应分析教学的基本特点以及值得研究的问题,要注意对课堂教学作整体的考察和深层次的分析,否则会失去案例真正的意义和价值。案例的分析研究可以采用多种方法。

( 1 ) 集体讨论

集体讨论一般指学校或学科教研组的集体教研活动,这样可以发挥教研组的集体作用,集体攻关,分工合作,共同研究。一般是大家共同看视频文件(如果有教师当堂听课次步骤可以省略);然后授课教师介绍前期的工作,包括设计本节课的思路,以及课前和课堂中的学生情况;最后就是大家集体集思广益,谈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挖掘教学中的教育思想,解决其中的问题。

( 2 )文献调研

案例研究必要时还要进行文献分析,文献分析是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从过去与现在的有关研究成果中受到启发,从中找到课堂教学现象的理论依据,从而增强案例分析说服力。同时通过有关教育理论文献的查阅,去进一步解读课堂教学的活动。

( 3 )专家点评

专家深厚的理论基础及其对现实教学情况的了解,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一线教师在集体讨论与文献查阅中的不足,开阔视野,进一步提升研究的高度和深广度。

以上三部分在教学案例的分析研究中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使教学案例研究达到良好的效果。但并不是缺一不可的,有的学校没有条件并不是就意味着就不可以进行教学案例的研究,只要有了课前准备和资料的收集,几个教师坐到一起也可以进行讨论和文献的查阅,深入分析,找到教育精髓并解决出现的问题就可以形成教学案例,是教学案例研究成果的最直接的体现。

四、教学案例研究的呈现——研究报告的撰写

1、教学案例研究报告的呈现形式

关于教学案例研究的呈现,可以根据研究的范围,研究问题的大小等,主要分为专题性教学案例研究、综合性教学案例研究的呈现两种形式等。专题性教学案例研究报告一般是针对教学中某一方面的问题展开专题研究;综合性教学案例研究是针对教学中许多方面的问题综合起来分析,以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全面的思考和分析。

无论哪种案例研究形式一般都要有研究的重点和主题,这个主题常与当前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常见的疑难问题和困惑事件相关,具体可以从教学的各个方面确定研究的主题,如从教师教学行为的角度确定主题-如教学模式的选择、教学中的提问行为、教学媒 7

体的使用、教学评价语言、课堂教学调控行为等;也可以从学生的学习方式角度确定主题-如问题解决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另外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等角度都可以确定研究主题。确定主题要注意典型性和时代感。确定主题后可以选用不同的形式和结构来撰写课堂教学案例。本研究的教学案例采取的是综合式的呈现方式。

2、教学案例研究报告的结构

案例的结构多种多样,写作没有一个统一的格式,但从案例所包含的内容来说,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案例大致都会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 1 )标题。教学案例总是有标题的,总是要借助标题反映事件的主题或形貌的。一般地说,案例有两种确定标题的方式:一是用事件定标题,即用案例中的突出事件作为标题,吸引读者进一步了解相关的信息;二是用主题定标题,把事件中包含的主题析离出来,作为案例的标题,能使读者把握事件要说明的是什么。

( 2 )引言。主要描述一下事件的大致场景,隐晦地反映事件可能涉及的主题。使读者对案例的事件和主题大致有些了解,也可起一个“先行组织”的作用,使读者有一种阅读上的“心理准备”。

( 3 )背景。案例中的事件是发生在一定的时空框架之中的,是依托一定的背景的。一些教师善于描述事件,但常有意无意地忽略背景的描述,因为他们注意的焦点主要在问题的发生与解决上。实际上,背景的描述同样也是极为重要的,不同背景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方法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异,并且案例写就以后,读者在分析案例时,也需要参照背景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做出评论。

( 4 )问题。教学案例区别于一般事例的最大特点就在于有明确的问题意识,是围绕问题来展开的。在论述中,需要讲明问题是如何发生的,问题是什么,问题产生的原因有那些。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展示问题。尤其是用于教师培训中的案例,要能够给被培训教师一种问题的现场感,就更需要错综复杂情景的真实再现。

( 5 )问题的解决。问题发现以后,解决问题就成了重要的一环。这部分内容需要详尽的描述,要展现问题解决的过程、步骤,以及问题解决中出现的反复、挫折,也会涉及问题解决初步成效的描述。这部分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是整个教学案例的主体,切忌把问题解决简单化、表面化。当然,教育教学中也会遇到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把这样的问题形成案例时,虽然真实的解决问题的过程还未出现,但可以把解决问题的种种设想和打算罗列出来,以供读者参考、评论。

( 6 )反思与讨论。教育教学案例是由工作生活在第一线的教师自己完成的,撰写案例的过程,也就是对自己解决问题的心路历程进行再分析的过程,同时也是梳理自己相关经验和教训的过程。因而,系统地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对于提升教育智慧、形成自己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独特艺术等都至关重要。反思与讨论主要涉及的问题有:问题解决中有哪些利弊得失?问题解决中还发生存在哪些新问题?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如何进一步解决这些新的问题?问题解决中有哪些体会、启示等等。

( 7 )附录。并不是每一个案例都有“附录”部分,是否安排“附录”,要视案例的具体情形而定。“附录”中的内容,是对正文中的主题有补充说明作用的材料,若放在正文中,会因篇幅过长等问题影响正文的叙述。例如,在以课堂教学改革为主题的案例中,可以选取一节典型性的课堂教学设计置于文后作为附录。

上述教学案例包含的内容不是案例的固定结构,也就是说,不见得每篇教学案例各组成部分的题目都按上述几部分确定,只要在案例相关内容的叙述上,考虑到以上几方面并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加以组合就可以了。

3、教学案例研究报告的撰写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撰写案例要做到目标明确,描述真实具体,情节合情合理,材料选取适当,案例构思巧妙,文字表达生动。撰写课堂教学案例一般要经过撰写—讨论—修改—再讨论的多次反复的过程,不断完善;要反对“空话”与“套话”的泛滥,努力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虚实并重、小中见大”。

8

( 1 )内容要真实。案例素材要反映活生生的教育、教学、教研、管理等工作实际。对于事件原貌,不允许进行夸张,更不允许歪曲。这样,案例才具有客观真实性、理论指导性和实际操作性。

( 2 )情景要完整。教学案例要写出事件发生的背景,即写出特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如教师、学生的基本情况、教学条件、教学环境等。要写出从提出问题到设计解决方案到课上实施情况直到问题得到解决这个完整的过程。

( 3 )叙述要客观。写作教学案例的教师,对于所写的教学案例,必然有自己的观点。但是,在案例写作中,只能客观地介绍典型事例,不能直接地提出问题,直白地表述观点,流露出感情的褒贬。

( 4 )要注意更新。形势的变化,实践的发展,新理论的出现以及新的教学理念的注入要求教学案例内容要不断推陈出新,编写补充一些新的具有现实意义的教学案例,淘汰一些过时的案例,以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促进教师的进一步发展。

( 5 )要有启发性。教学案例本身既不是纯理论性的内容,又不是简单的事例,而是包含一定需要思考的内容和问题,案例中的典型事例,都是为了说明一定的问题而设立的,有的反映经验,可供学习;有的反应问题,需要对症下药地进行分析;有的反应新的理念和教学方法,需要不断的进行研究和学习,以不断完善教学……因此,教学案例一定要有一定的启发性。

总之,教学案例研究是一种适合教师的教育科研方法,对广大教育工作者全面落实课程标准、开展新教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研究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案例的研究以及案例的撰写,在我国还只是刚刚起步,一方面需要更多地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研究成果和先进经验,更好地认识案例本身,另一方面还需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共同努力、齐心协力编写出教育工作者自己的教学案例,并进一步形成案例库,改变目前教师师资培训领域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

第16篇:语文教学的目标设计与过程设计

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设计与过程设计

上海市建平中学

刊载于2008年12期《语文教学与研究》

一堂好课,绝对是事先精心设计的,且课堂上又经过教师创造性劳动,适度调控事先的教学预设与实际的课堂情境之间的差距,从而自然生成出的有活力、有灵动的智慧课堂。因此,课前的教学设计(教案)的质量,是课堂有效性的前提与保障。下面以语文教学设计为例,结合个人语文教学实践案例,谈谈如何做目标设计与过程设计。

完整的学科教学设计,应该包含三大部分:

①教什么——教学目标设计;②怎么教——教学过程设计(教师的教学艺 术);③为什么这样教——基于什么样的教学价值观。

完整的“教学预设”总是包括以下基本环节环节:

课前分析(学情分析、环境分析、教材分析)——目标设计——评价量规设计——过程设计(导引——观察、体验、解析示范——归纳——巩固迁移)——评价反馈

其中,“目标设计”、“过程设计”是核心环节。对这些核心环节加以优化,就可以大大提高学科教学的有效性。

但日常教案写作的实际问题是,“目标设计”常常形式化,笼统模糊,难以科学量化评估其教学的效度(即有效性程度);对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也常常是贴标签式的罗列,缺乏外显的形态设计。而“过程设计”又只是机械地预设课件程序,导致“课堂跟着课件走”,教师死守预设,逐一展开程式化教学。

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必要重新审视学科教学中“目标设计”与“过程设计”的基本规范问题。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

1、“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的区别

“教学目的”是指教学行为所追求达到的终极愿景,属于定性分析的范畴;而“教学目标”是指实施教学行为后,在学养、技能、情感、方法等方面预期实现的变化幅度或影响程度,是可以也必须衡量的学科教学效度的具体标杆(或指

1 标)。 “目标”的表述尽量不使用“理解、掌握、了解、培养、学会”等模糊用语;“目标”的内容尽量不使用愿景性的语言,而要用可量化评估的描述性语句。

课例:《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若把“学习因果分析的说理方法”做为教学目标之一,在表述上,可以这样描述:

①能在课文中找出运用因果分析的句子。

②能以课文为例,用自己的话解释运用因果关系的基本要求(对应分析;互相推导。)

③、能写出用因果分析表达观点的句子。

2、衡量教学目标有效性的六个维度

①范围:目标必须符合学科知识能力系列的规定以及单元目标意图 ②连续:结果必须互相关联,反映同样的价值倾向。 ③适合:目标必须适合该年级水平的学生。 ④有效:目标必须反映和说明我们对它们的定义。 ⑤弹性:目标是所有学生都可以达到的。 ⑥具体:目标不能模棱两可,而要用词准确。

3、语文目标定位的“根据”

①学生需求(即学情分析)——关注目标的“适合”、“弹性”纬度,不同年级不同学校不同班级层次学生,需求是不同的。

②国家《语文课程标准》(即知识系列与序列分析)——关注目标的“范围”、“连续”、“具体”纬度。

③课文的功能(即教材分析)——关注目标的“有效”纬度。语文课文的主要有德化、审美、益智、文化、研究、语言思维与训练等基本功能。例如,教学《合欢树》一课,就应该是以体悟“至真至诚至情”的德化为主,不应无动于衷的做支离破碎、寻章摘句的段落分析。

【目标设计课例】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课文《老王》。教学目标有三个: 第一,体悟不幸者的善良;以善良体察善良(道德情感价值观教育的内化目标)。教材设计了两个外显行为的练习,来保障落实这一目标并能量化: ① 能概括出老王的善良及杨绛的善良之处。(基本目标要求)

② 能以老王为第一人称,改写文中老王给“我”送香油、鸡蛋这一部分。(较高目标要求。这一设计比前一个目标要求更高,且很高明,既在过程体验中潜移默化受到感染教育,也落实了语文学科的读写能力目标)

第二、体会杨绛朴素中见深刻的语言(学科知识内化目标)。教材以“前任、

2 强笑、镶嵌”为例设计了一个外显行为的三组比较练习让学生比较体验。

第三,字词积累的教学目标(学科知识内化目标)。教材设计了一个外显行为的练习:会读会写“愧怍(zuò)”等词语。

这样的目标设计具体、清晰、有效、适合、有弹性。

 上海实验版高一下学期教材也选了《老王》做课文,高一教学该如何确定《老王》目标设计?可以这样设计三维目标: (1)、思想内容(情感目标)的解读定位——

对《老王》文本内涵展开讨论,多元理解、把握深刻的意蕴(如:关爱生命, 关注弱者;平等思想与人道精神;两个不幸者对不幸命运的抗争与互勉,等。) (2)、学科知识能力目标——

①语言风格的体验(平淡朴素,含而不露)

②选材立意的感悟(透过生活琐事写人情、人性,展示平凡人生及其生活况味)

③能以老王给“我”送香油、鸡蛋一节为例,说说细节描写的作用。 (3)、过程方法目标——研究性合作学习

① 学会结合背景资料,研究体悟文本中特定时代的行为心理。 ② 能用批注法精读老王给“我”送香油、鸡蛋的语段。

二、教学过程的预设

1、教学过程预设的关注点 ①各教学环节的有效性、最优化 ②各环节的教学方法、策略设计

③问题情景设计。“好钢用在刀刃上,课堂智慧用在问题上。”问题教学设计是预设教学过程的关键核心环节。 ④ 可能障碍的应变预案设计

2、课堂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

①导入课题 ②体验发现 ③迁移巩固 ④评价反馈

前两项属于“课堂教学任务”的范畴,后两项属于“课堂教学效果”的范畴。前者对后者有着决定作用,因此教学设计上尤其要注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下面着重谈谈导课设计与“体验教学”设计的操作方法。

3、导入课题的方式选择

导课的基本原则:创设适合本课教学目标的学习情境,以求在最短时间激发学生兴奋点,吸引学生注意转移到课堂来,自然贴切引出后续新课题。 下面列举几则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课前导语设计:

3  解题导入式。课例:人教版初一(下)《夜走灵官峡》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篇小说《夜走灵官峡》(板书),题目交代了故事的情节、时间、处所。作者特别用“走”,而不用“奔、闯、到、过”之类的动词,这涉及到灵官峡的地理特点。请浏览全篇,弄清楚灵官峡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

作者导入式。课例:人教版初一(上)《枣核》

有一位老人,“在没有地图”的人生旅途执著地寻梦,84岁还写了《年轮》的生命宣言。他的名字叫萧乾,现代文学史上很有个性的作家、记者、翻译家。他热爱生命,热爱祖国,即使受到不公命运,也不改一个中国心。1957年错划右派,蒙冤22年才平反。1980年70岁时应邀访美,写下散文集《美国点滴》。今天我们学习其中一篇——《枣核》

故事导入式。课例:沪版高一(上)第二单元“家庭亲情”

当今世界首富的光环,已经从比尔·盖茨转移到墨西哥电讯大王埃卢身上了。世人更多关注到他财富人生的一面,羡慕每天220万美金流入他的腰包,却很少关注他注重亲情的一面。他常感慨“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他妻子的病逝,更改变了只顾工作的习惯——每到周六,不论多忙,不论在世界哪个地方,他必定要赶回家与家人共进晚餐,享受亲情。“珍惜亲情,学会感恩”,真的是我们需要关注的课题。下面,我们就走进表现“家庭亲情 ”的第二单元。 

问题导入式。课例:《诗经•卫风•氓》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内涵丰富,不仅具有语言艺术价值、社 会德化功能,还因其现实主义传统而具有历史研究价值。

请运用抓关键词语的方法,用发现的眼光审视《诗经•卫风•氓》,你看到两三千年前中国黄河流域哪些历史风情?

情景导入式。课例:人教版初一(上)《散步》

1994年9月3日,央视〈综艺大观〉节目为中年人开办了一台专题晚会,展现了中年人内心深处的真实世界。你们的爸爸妈妈此时正步入这个年龄层,你们是否走进过他们的心灵世界,感受过他们的艰辛、重负与情怀吗?今天我们借助莫怀成的散文《散步》所描写的生活细节,感受一家三代之间的理解、尊重与浓浓亲情。

 温故知新式。课例:人教版初一(上)《大自然的语言》

课前请大家背诵《春》“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一段。

不错的,冰雪融化,草木萌发,那是春的消息;知了鸣唱,荷花玉立,那是夏的歌舞;金风送爽,丹桂飘香,那是秋的名片;雪花飞舞,银装素裹,那是冬

4 的盛装。这些景物出现,传递了季节更替的消息,成了报告大自然变化的语言(板书)。他们的学名叫“物候现象”(板书:大自然的语言——物候现象 

开门见山式(最常见的导入课题方式。课例略。)

4、课题体验的展开方式

所谓“教无定法”,因人而异多种多样。凡是合适的(适合课文类型、学生层次、教师特长的),就是最好的。大体来说有下列几种方式:

① 逐层推进式。这是教师常见的教学展开方式——题解、作者、背景、段落 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色、布置练习。

其优点是简约、流畅、自然,但易陷入按部就班程式化。

② 中心开花式。抓住文中堪称“文眼”的或对前后文起关联作用的关键词句, 设计问题情景,牵一发而动全身。

如,教学《三棵树》,可抓文中“两棵树弥合了我与整个世界的裂痕”一句设问:“这意味着在获得两棵树前,‘我’与外部世界是有‘裂痕’的,那么文章哪些地方写了这些裂痕?两棵树用什么来‘弥合’这些裂痕的?”由此展开全文的研读)

③ 结尾反观式。卒章显志、画龙点睛、深化主题、补充交代式的文章结尾处,往往可以关照全文的。如:《老王》结尾难点句“这是一个多吃多占者对不幸者的愧怍”就可作为全文突破口来展开全文研读;《陈焕生上城》的结尾写到:陈焕生上了一趟城,身份显著提高,他变得很神气,做事也更有劲了。据此设问:“陈焕生这趟进城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对于从城里回来后乡亲们对他的态度变化以及他自身的思想变化,你是喜还是忧?”由此而展开全文研读。

④ 沙龙式。即开放课堂,让学生自由讨论碰撞交流,不同的人不同角度解读 出不同内涵,感悟文本深厚意蕴,让每个学习个体都有收获。这种方式特别适合多元化主题类型文本的研究性学习。

课例:对《项链》的主题立意做开放性的理解讨论,学生可能会得出三种解读:

A.小人物的可贵:十年青春代价换取“诚信”;坚守平民的自尊人格 B.命运给人开的一个玩笑 (小事成败一个人) C.爱慕虚荣者的教训

第17篇:水平一跳跃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

水平一跳跃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非常感谢呼伦贝尔市教育局、考研室,为我们广大体育教师搭建一个交流与展示平台,这必将为提高我市体育教学水平深化教育改革,特别是农村体育的教育教学水平起到重要作用,必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和发展。下面就我所设计的这节课谈一下自己的几点想法,请专家评委予以指导: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水平

二、小学三年级上学期的教学内容。跳跃是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事情,也是深受学生喜爱的身体活动.重点与难点: 重点:单脚或双脚用力向高处或远处跳起。 难点:落地屈膝缓冲。

二、学生情况分析:

1、这一年龄段的学生认知水平有限,活泼天真、喜爱运动、想象力丰富,但自我控制能力和对动作的学习能力都比较差。针对这一情况,我在设计教学手段的时候,选择了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的、深受学生喜爱的身体练习活动, 让学生在和谐的情境和愉快的体验中锻炼身体,而不过分追求技术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不必过分追求运动强度和密度。

2、充分发挥班级的小骨干的榜样和带头作用。充分利用班级小骨干和体育积极分子的指挥能力和示范示范作用,我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帮助我实现教学任务.

三、教学目标:

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这种情况,我设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运动参与: 学生能积极参与体育课学习并充分利用场地器材进行身体练习.

2、运动技能: 初步掌握向高处或远处跃起并轻巧落地的方法。

3、身体健康: 发展弹跳能力、灵敏协调能力。

4、心里与社会适应: 体验跳跃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合作精神、竞争意识和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四、指导思想: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体育向生活、向各学科拓展。

本课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本课的教学中,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首位,在注意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强调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还特别关注个体差异,努力构建适合不同学生学习的方式与方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健康积级的生活态度和终生体育意识。

实现体育向生活的拓展,就是说在体育教学中要以教学内容为基础,把体育向生活、经验延伸开去,引导学生对生活产生个性化的感悟和体验。罗丹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的体育教学应把学生带入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让学生去展开联想和想象,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来感知、体会、发现生活中的美,进而进行实践,从而逐步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

向各学科拓展,是指在体育教学中加强与横向学科的联系。体育有着极为广泛的知识容量,它不仅与现实生活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而且与语文、数学、英语、美术、音乐等各学科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与其他学科知识间的联系,设计出具有知识张力和思维广度的教学方案,以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五、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游戏教学法、讨论法、探究法、示范讲解法、练习法等。

六、教学思路:

情景教学——以小朋友们到野外游玩为主线,以小朋友学跳跃为主要内容。 在课开始部,我设计小朋友们通过礼仪小游戏---“找朋友”,组成一个个合作小组,在游戏过程中,培养学生乐于与人相处的兴趣和行为,并且通过德育的渗透,让学生从小就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良好习惯,并且充分活动了身体。

找到了朋友的小朋友们组成若干个兴趣小组,开始进行野外活动,他们结伴而行,在前进的道路上,出现了“倒地的树干”、“小溪”、“池塘”和“山丘”等一些障碍,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思考、探究通过这些障碍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野外生存能力 (通过跳过“倒地的树干”,让学生思考并体验跳过一定高度的方法;通过跳过“小溪”,让学生思考并体验跳过一定远度的方法;通过利用“水面上突出的石块”跳过“池塘”,让学生思考并体验跳准的方法,通过爬上“山丘”,从“山丘”上跳下,让学生思考并体验从高处跳下的方法).在这一部分,德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和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走过了一段艰苦的里程,小朋友们最终到达了胜利的彼岸,在这段紧张刺激的路上,他们不但学会了跳跃的本领,而且也学会了在游戏中互相尊重,他们不但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而且从此敢于在陌生的地方进行活动。

小朋友们聚在一起,兴高采烈地分享着彼此的心得,这里响起了欢快的《让我们荡起双浆》音乐,在老师的引领下,小朋友们跳起了欢快的小朋友舞,结束了今天的活动„„

教学过程: 上课了,“小朋友们,阳光明媚,柳枝吐出了嫩芽——春天来了,咱们一起到田野里去春游好不好啊?”

“好!”

“可是在野外去郊游,我们会遇到很多困难,你们有勇气去克服困难吗?” “有!”

“很好!那我们今天就出发!可是,野外有很多困难是你无法靠一个人的力量去完成的,如果是几个伙伴结伴而行,那么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就多了一份力量、一份智慧啊! 小朋友们,你们愿意找几个朋友结伴而行吗?”

“想!”

“那好,我们现在就开始找朋友!”

“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呀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学生们唱着歌、跳着舞开始了找朋友(教师动作示范)„„找到一个,又找到一个„„.找到朋友的小朋友们还做起了拍手游戏 (教师动作示范) .“小朋友们,你们找到了几个朋友?” “三个,四个„„”学生七嘴八舌地说道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朋友是你一生的财富,在你高兴的时候,他会跟你一起笑,在你伤心的时候,他会陪你一起哭,在你遇到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会第一个站在你的面前向你伸出援助的手.小朋友们,找到这样的朋友,你们高兴吗?”

“高兴!„„”,小朋友们欢呼了,场面沸腾了! “小朋友们,我们现在继续往前走” 走着走着,道路越来越难走„„

“小朋友们, 你们看看,挡在你们面前的是什么啊?”

“有棵树倒在地上”, “我们前面的是小溪,我们前面的是池塘,我们前面的是个小山丘„„”小朋友们纷纷地叫着.“你们有没有信心通过它?” “有!有! 有! 有!”

“很好,小朋友们,我们刚才不是找了同伴吗?现在你们就跟你们找到的同伴分组进行讨论,怎样跨过这些障碍.在讨论之前,你们还要选出一个小组长,由小组长来组织全组的小朋友进行讨论, ‘这是个什么障碍?怎么跳才是跨越这个障碍最好的方法?’希望每个小朋友都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积级地进行学习”.随着老师一声‘开始’,小朋友们围成了一个个圈讨论了起来. “我要做小组长” ,“我要做小组长” „„小朋友们争着做小组长,经过举手表决,每个小组都选出了小组长.“现在我们来商量一下怎么跳吧”,小组长开始讲话了, “这是一棵倒在地上的树,我们跳的时候,往上跳才能跳得过去”.一个小朋友说.“还要跳高点”,另一个小朋友说.“跳过去的时候,脚不能碰到树干”又一个小朋友说„„

在另一个地方,一群小朋友们七嘴八舌地吵开了, “这是个池塘,我们要利用突出在水面的石头跳过去,要跳准,不然就会掉在水里淹死”, “跳过去的时候,还要站稳,不站稳也会掉到水里” „„

旁边一个地方也争论起来,“这是一条小溪,很宽,我们跳得时候要尽量跳得远一点,不然就会掉在水里”, “跑得要快一点,这样跳起来才能跳得远” „„

“这是个小山丘,我们爬上去的时候,要抓紧,小心掉下来”, “ 跳下来的时候,要蹲一下,不能直着跳下来” „„

小朋友们经过一番讨论,已经开始尝试了,教师走到学生群中,开始巡视指导.„„

一会儿,老师鸣哨令学生停止练习. “小朋友们,经过刚才的练习,你们学会了跳跃这些障碍的方法吗?” “学会了!”

“那好,老师现在在每个小组找一个代表出来示范一下,有哪位小朋友愿意出来给我们表演一下啊?”

“我,我”„„小朋友们争先表现.“跳小溪的这组,请这位小朋友出来给大伙表演一下,其余的小朋友们注意观察,他跳完之后,我要请你们中的一位或几位出来说一说,他跳得好不好,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来,有请这位小朋友”(教师做出请的动作,手掌指向某一位学生) 某个小朋友示范,本小组其它成员和其它小组成员观察 小朋友做完了示范动作

“刚才这位小朋友做出示范,其它的小朋友们,你们看清楚了吗?”

“看清楚了!”

“那么你们说,他做得好不好?”

“好!”

“好在哪里?有哪个小朋友出来说说,举手发言” “他跳得很远!” “还有别的同学发言吗?” “他动作很好看!”, “他„„”

“你们观察得很仔细,也说得很好!现在到这一组,这一组你们跳得是什么啊?哪个小朋友出来给我们说一说”

每一组都有一个小朋友出来示范,也都有评价.“小朋友们,你们刚才做得很好,现在我们继续往前走,遇到困难时,小组长要组织大家进行分析讨论,怎样跳最好,开始”

小朋友们继续往前走,他们又遇到了一个新的障碍.最后,轮换结束,每个小组都完成四个“障碍”的尝试与练习.教师鸣哨,学生停止练习.“小朋友们,经过刚才的尝试,你们是否学会了跳跃这些障碍的方法,在刚才的学习中,你们觉得哪个障碍是你最喜欢跳的,或者跳跃哪个障碍你还学得还不是很好,你现在就可以到那里再练一下,开始!”(教师做出手势让学生开始) 学生自由发挥

一会儿,教师鸣哨,学生停止练习.“小朋友们,通过了这些障碍,前面就是终点,我们继续往前走吧” 小朋友们在组长的带领下,边走边击掌,边走边靠拢.这时传来了一阵动感的音乐,开心的小朋友们在老师的带领下, 随着音乐跳起了欢快的舞蹈,教师动作示范并引导学生对第一部分动作进行创编。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的郊游结束了,今天的郊游,你们高兴吗?学会了跳跃的本领吗?开始的时候,我们做了礼仪游戏‘找朋友’,后来我们还跳兔子舞,小朋友们,你们都会做了吗?在以后的生活中,希望你们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习惯,和遇到困难时沉着冷静,敢于面对困难、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我们的郊游课结束了,下课!”

八、场地器材: 录音机或VCD一部、立柱两副、橡皮筋一条、厚垫子三张、小垫子四张、白膜纸一卷等。

水平二跳跃教学设计

音河小学 汪大海

第18篇:“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理解与设计

“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理解与设计指误

主讲人:孙向军

[关键词]过程与方法,设计,理解认识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0014 - 03 这次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之一是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明确提出。按照新课程理念,“过程与方法”不仅是中学历史教与学双方的手段,更是教与学,特别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对这一目标的设置和理解认识,存在一些争议,目前,可能会影响和制约新课程若干新理念的贯彻与落实。

近年来,笔者有机会参加了几次新课程下的中学教师说课、授课竞赛和观摩,并拜读了一些教师的新课程教学设计。在这些教学设计中,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理解和设计,角度各异、提法不一,存在诸多倾向。现将所听、所见几种理解设计问题筛选归类,扼要分析如下,供同仁思考。

一、以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方法,代替学生学习、思维、参与学习的过程和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

这是在过程与方法目标设计与理解上存在的最为突出的问题或倾向,按照新课程理念,教学目标是课程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期望与预设,其实施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然而,在目前的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与认识仍然存在着问题。即对教学目标设计的行为主体与指向含混不清,或理解为纯粹的教师行为.或在教师行为与学生行为之间游移徘徊。表现在“过程与方法”的目标上,要么设计成教师的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要么理解为教师为主的师生结合的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等等。表面上看,似乎只是一个角度和表述的问题,其实质还是反映了教学理念问题。

案例1: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高三旧课程的新设计)一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采用问题教学法,辅之以多媒体课件,并注重学法的指导。”这个设计,显然纯属教师“教法”的设计,基本没考虑“明清时期外交关系”主要内容的教学过程设计安排,未考虑怎样让学生体验、感知、学习,更未考虑引导学生运用什么方法来学习、体验和感知。

案例2: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建树“过程与方法”目标是:本课以启发学生活动为主,辅之以讲授法。主要包括四个环节:①提供历史资料、营造历史情境;②学生阅读、欣赏、理解;③学生活动、再现历史;④学生感悟、教师评价。各环节均以学主为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这个设计主要也是在考虑老师如“何教”,“启发为主,辅之以讲授法”,明确地设计了教师的“教法”;后面的“四个环节”,似乎设计出了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思路,但学生的学习“方法”是什么?看不出来。后的“均以学生为主”是“过程”的特点,还是什么?不明确。“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用什么内容?训练什么方法?培养哪类“历史思维”?都显得空泛,不得要领。

二、以“能力”代替“方法”(或能力与方法混淆)

能力与方法,是认知心理学中相关联的两个基本范畴。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心理条件,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一般能力是指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能力,通常也叫智力。新课程下的历史学科的“能力”(合学科技能),如历史观察能力与历史想象能力、搜集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理解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批判推理与创新的思维能力、综合与应用能力等。

方法,泛指关于解决思想、说话、行动等问题的门路、途径、程序等,在认知心理学上的方法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方法是指在学习过程中,为达到学习目的、掌握学习内容而采取的手段、途径以及学习所应遵循的一些操作性原则、环节。狭义的方法是指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所采取的具体活动措施与策略。包括记忆、思维、听说、阅读、观察、练习、写作、实验、参观、表演、欣赏、研究、总结、评论、创作、讨论、访问、调查、游戏、收集资料、制作图表、社会活动等。

通过具体的方法,可以训练、培养、形成一定的能力。两者在某些方面有相关之处,但并非等同的,不能简单混为一体。

案例1:七年级“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是:通“过对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作用的分析,培养学生总结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丝绸之路的教学(教的角度),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通过对丝绸之路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显然,这也是从教师教的角度设计“过程与方法”,“三个通过”“三个培养”,都是指的老师。假如“三个通过”是教与学的“过程”设计,那么“三个培养”(“培养”的行为主体是教师,应该表述为学生为主体的“学会”之类为好),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不应是能力,当然最好能进一步明确是什么样的读图识图方法、怎样的具体的分析问题的“方法”。

案例2:初中“大变革时代”的“过程与方法”设计为:“引导学生分析商鞅变法的背景及其作用,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观察历史事件的能力;利用都江堰模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引导学生评价李冰、商鞅,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这个设计主要是要通过商鞅变法、都江堰工程等重要史实的教学过程,引导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引用“两个主义”的理论引导训练学生相应的学习观察历史事物的方法,虽然显得过大些,但设计还算贴谱,然而,这里应该表述为“方法”,而不是“能力”。

在一般的课时教学目标中,按照三个维度的划分,“能力目标”应该在第一维度中结合重点“知识”学习目标的要求,进行的设计处理,在这里再作设计处理,难免重复。当然笔者所见,有一部分教师的目标设计,有意无意地在第一维度中,只设计“知识目标”没有能力目标”,而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又有意无意地添加了“能力”目标。这样设计是否恰当,可以再讨论。但问题是,不能简单地以“能力目标”置换或取代“方法目标”。否则,新课程的“过程与方法”目标要求,就在无意中被阉割和架空了。

三、方法”设计的泛化、笼统化(旧标的无效)

在“方法”目标设计中,有的设计,思考的角度、方法的设计,也还算合适,但是,“方法”不具体,可操作性欠缺,失于笼统、空泛,很难想象其能否落实和实际教学如何。

案例l:某教师在设计历史必修(Ⅲ)专题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百家争鸣”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方面设计是: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分析问题和探究问题的方法,以及搜集资料和处理信息的基本方法。”显然,这个设计在教学实施中,是没有针对性和实际意义的。因为,这只是一种泛泛的学习方法要求,本节课究竟如何落实、如何体现,根本没有涉及。这样的教学目标设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属于无效的。另一个设计:“根据自己的探究主题,有侧重地收集关于孔子、孟子、庄子、韩非子及百家争鸣的资料,并加以选择和分析,构建论据,提出并阐释自己的见解。”这一设计尽管不够完善,但是它至少在具体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等方面体现的比较好,因而是比较可行的,也容易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案例2:高二“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一 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设计为:“通过感性认识,积累历史知识,理解历史和现实问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史论结合,独立思考,合作学习。”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空洞设计。前一点,可以理解为是“过程”的思考与设计,后两点应该是“方法”的设计。三点都属

于“放之四海”皆可通用的“过程与方法”。姑且不论其“过程”设计是否贴切,即便将就着成立,也还有一个通过本节课学习“积累”什么重要知识,对什么主要内容“感性认识”,“理解”什么“历史和现实问题”的问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是新课程对学生学习方式提出的很突出的总体要求,具体在本节课中怎样实施?学生“自主学习”什么内容?“合作探究”哪些问题?都须明确设计安排。“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史论结合”也须结合本课内容实际而设计实施。是使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中的哪一个、或哪几个具体理论观点,分析理解本课中的哪些问题?这都需要具体明确,否则难脱空泛。顺便说说,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史论结合”分析问题的方法要求,既是新课程的方法要求,也是老课程一直强调的。在新课程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并能恰当运用之,分析理解重要历史事物、历史问题,是毫无疑义的。但笔者所闻所见,在诸多教学设计上,往往 流于空洞、形式。

四、过程与方法设计上的残缺

曾看到这样的情况:有的设计考虑到了过程,但方法不知所云;有的设计明确了方法及指导方法的思路,但却没有过程,看不出方法是在怎样的教学内容情境下贯彻落实的。笔者所听说课、所看教学设计,漏掉方法的有,更多的是缺失了“过程”,而孤立地思考、设计方法。

案例1:“教师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呈现历史材料创设情境,循循善诱,激发学生主动探究;通过阅读、讨论、体验感悟历史。”(强调教;有过程,方法不明确)这个设计,除去教师行为主体的痕迹之外,“过程”设计尚能看出,但在这个过程

中,引导学生主体学习的方法残缺,前一要点基本看不出方法,后一要点的“阅读、讨论、体验”则失去“过程”的依托,“阅读、讨论、体验”的“方法”也有失笼统,缺少针对性。

只有孤立的方法目标,缺漏了必要的、恰当的学习活动的过程设计,方法就失去了依托,也就无法落实,无法变成学生自己的能力。

从心理学意义上考量,“过程与方法”理应贯穿于“知识与能力”培养、“情态价值观”渗透的整体过程中,三者是不应截然分开单独实施的。退一步而言,仅“过程与方法”二者,又是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的,不可能只留用一个,而有意无意地 抛弃,舍掉另一个。

五、求全贪多、缺少选择

考虑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和实效性,一节课能围绕主要、重点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一两个有针对性的、适用的学习方法,基本就可以了。有的教学内容比较丰富,可能适合多种方法的设计引导,但也应有所选择、择其要者,不能凡适合的,不分轻重缓急,一律拿来设计使用。

案例l:必修I第一单元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过程与方法”设计为:“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讨论等方法获取知识;从对‘始皇帝’和‘皇权至上’的学习中,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并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不同,掌握比较历史问题的方法;绘制‘中央官制’示意图,学会构建知识体系;讨论‘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基本方法。”

这里涉及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法、获取信息与知识的方法、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构建知识体系的方法、评价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等等。或许这是由于高中新课程开始阶段的课时教学设计,需要指导、训练学生了解和掌握的学习历史的方法很多,而且也都是必要的,因而有“贪多”“求全”的倾向,也许这属于个例,尚可实施,但在一般的情况下,课时“方法”的思考设计还是以适合、适量为原则,须有所筛选,择其要者,以确保其有效贯彻落实。

【作者简介】陈光裕,男,1955年生,天津人,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学历史教学研究。

第19篇:教学过程

《信客》教案

执教人:龙娟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脉络,了解课文内容。

2、从信客的语言、行动和心态感受他的品格和精神。

3、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写作意图

教学重难点:从信客的语言、行动和心态感受他的品格和精神,并培养学生待人宽容,诚实守信等品质。

教学方法:

1、学生预习,教师辅导自学。

2、讨论法、问答法。

教学准备:

1、了解信客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2、掌握作者余秋雨的基本情况。

3、学生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导语

现在通讯事业发达了,电话、手机的普及、互联网的出现使我们的沟通方便多了,“信”是由“人”和“言”组成,人言为信。信的原本意思是言语真实,后发展为讲信用,在后来发展为信物,送信的人。在我国古代,一直存在送信人,被称为信差,信使,信客。这一职业到20世纪初还没有消失。作者的故乡余姚离上海

很近,很多人到上海谋生,因此,信客在这一地区还很活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余秋雨的散文《信客》,看看信客是如何生活的。

2、简介作者:

余秋雨,1946年生,我国当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曾任

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主要作品有《戏剧理论史稿》、《艺术创造工程》,文学作品有《文化苦旅》、《霜冷长河》、《文明的碎片》、《山居笔记》、《秋雨散文》等,其中《文化苦旅》获得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台湾联合包读书最佳书奖,金石堂最具影响力的书奖。这是他在研究写作之余的散文佳作。《山居笔记》获海外花文文学最高奖――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第一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快速默读课文,回答下面问题。

①文中共写了几个信客,重点写了谁?

②请你为文章的每一部分加上小标题?

(1)来由——做信客的缘起

(2)经历——怎么做信客

(3)艰险——为什么不做信客

(4)归宿——当老师,当校长也是好样的

③完成信客档案,并用一句话概括你心目中的信客究竟是怎样的人?

三、自读课文,合作探究。

同学们,我们现在对信客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现在请同学们再读课文:

①用横线勾画出震撼你心灵,让你感动的语句和片段,大声朗读,并仿照下列

句式,说说令你震撼、感动原因。

例句:文中———————句子(语段)感动了我,因为我从此句(语段)中,

感悟到了—————————————。

②信客身上主要体现了哪些可贵的品质?请在文中用波浪线勾画出来并体会。

总结:诚实守信,无私奉献,默默无闻,善良厚道,任劳任怨,胸怀宽广等。

作品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揭示人物思想感情和性格特点,从而反映作品主题。

③作者重点写了信客哪些事迹?为什么重点写?

明确:作者重点写了信客为充当代理人为乡亲料理后事、收拾遗物等和一

次遭人诬陷的经历。这样写更突出了信客默默奉献的无私品质,说明信客职务的凶险和信客仁义热心、任劳任怨、宽以待人、善良厚道的品性。

④ 作者在写信客之前,为什么先写一个老信客?

先写一个老信客,以说明信客这一职业的特点:路途艰苦;强调职业道德——“就在一个信字”,而且这个“信”字要做到一丝不苟的地步。老信客既以自己的丰富经历给年轻信客以具体切实的指点,他的惨痛的教训,又时时警醒着年轻信客。这些,都促使年轻信客迅速成为可以信赖的信客。

⑤为什么死后要与老信客葬在一起?

信客留下遗愿,死后要与老信客葬在一起,是出于对老信客的理解、同情、敬

重和感激,表达出信客的忠诚,一辈子默默奉献,对名利无所求。

⑥年轻信客结局怎样?得到大家的认可了吗? 从年轻信客的结局你获得了哪些

启示?

明确:信客虽然终年奔波,收入却很微薄,生活也较贫穷,胃病和风湿病成了

他们的职业病,而蒙受怀疑、欺凌和憎恨又让信客感到极其痛苦。

但信客任劳任怨,待人宽容,诚信无私,以自己的品行和无私的工作赢得了

社会的普遍赞誉。

信客的一生说明:诚信善良,无私奉献的人总是能赢得敬重和爱戴的。

四、拓展延伸

①信客死后,有很多人前来吊唁,如果你是其中一员,请你为信客撰写墓志铭。 参考:(概述他的生平事迹和品质,语言简练、通畅)

三十年信客生涯,风尘苦旅,奔波与家乡和上海之间,艰辛倍尝,传递两地亲

人的信物。为人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恪尽职守,诚信无私,宽容厚道。执教小学,为人师表,工作出色,桃李芬芳。思乡敬重,重口传颂,立此墓碑,永志纪念。

②感动我们的信客已经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信客这个古老的职业也消失了。但

信客的精神却还在许多行业、许多人的血液里流淌着,甚至发扬光大。下面请同学们找找你们身边像信客这样的人,通过人物刻画的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等),向我们展示他的优秀品质。

(高原邮路上的信使、教师、交通协管员、清洁工、筑路工人)

五、总结:

通过欣赏余秋雨的《信客》,了解了什么是信客以及做一名合格的信客需要具

备什么素质。我们可以从文章最后看到以诚信德名远播的信客去世时,前来吊唁的人非常之多,可见诚信之人必受人尊重。这篇文章让我们意识到诚信对于人立足社会而言是必不可少的,21世纪是个讲求诚信的时代,人无信而不立。作为新时代的主人,我们应该积极学习八荣八耻,坚决做到: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最后送大家几句话作为本堂课的结束,谢谢大家!

人背信则名不达——刘向

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程颐

没有诚实何来尊严——西塞罗

诚信为人之本——鲁迅

2005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事迹介绍及颁奖词之一二

20年行走在马班邮路上,成为世界邮递员楷模的王顺友

事迹介绍: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马班邮路”投递员,中共党员,苗族。2001年5月1日,成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2005年5月1日,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王顺友同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木里,地处四川凉山州西北角,中国仅有的两个藏族自治县之一。地势险,平地少。多少年来,邮件传递也只能靠乡邮员步行背送。直到1960年,境况才有所改变,乡邮员开始配马——马班邮路由此而生。王顺友就是马班邮路上的邮递员。二十年,每年至少330天,在苍凉孤寂的深山峡谷里踯躅独行;二十年,步行26万公里,足可重走长征21回,环绕地球六圈半;二十年,没延误一个班期,没丢失一封邮件,投递准确率100%。

1995年的一天,邮路上骡子受惊后腿乱踢,王顺友的肠子被踢破了,他捧着肚子,连走9天,终于送完邮件。当被老乡架到医院时,人已气若悬丝,奄奄一息。 1988年7月,雅砻江上溜索绳突然绷断,王顺友人摔在江岸上,邮件却弹入水中,顺江而去,王顺友跳进江中,把邮包拖上岸。

除了送邮包,王顺友还自掏腰包,从城里带回了良种送给深山中的乡民。现在,深山里不仅庄稼亩产上升,冬天这里都能吃上新鲜蔬菜。

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动地,正是在这样平凡的工作中,王顺友表现出坚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折射出强烈的敬业精神。

解说词:——在目前在很多地方,邮递员依然非常非常的重要,对于现在的很多的年轻人来说,可能孤独是可怕的,甚至就像一首歌曲唱的那样,会认为孤独是可耻的,但是我们接下来要认识的这位邮递员,孤独是他生活的一种常态,甚至会在十

四、十五天的时间里自己跟自己的歌声打交道,跟身边陪伴他的马来打交道,这个时候你就知道,孤独是让人尊敬的,孤独是伟大的。

颁奖词:他朴实的像一块石头,一个人一匹马,一段世界邮政史上的传奇,他过滩涉水,越岭翻山,用一个人的长征传邮万里,用二十年的跋涉飞雪传心,路的尽头还有路,山的那边还是山,近邻尚得百里远,世上最亲邮递员。

第20篇:教学过程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孔子拜师》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

本节课,我力求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主动探究,通过感受人物形象,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获得更多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鼓励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积累语言,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一步加深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和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习目标:

1、会认“日夜兼程 风尘仆仆 纳闷 风餐露宿 毫无保留 传授 佩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4、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教学重点:

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过程,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教学难点:

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学无止境,为人要谦逊大度、真诚无私。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了解孔子和老子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板书课题:孔子拜师

(拜字左右两边都是手的变形,右边多出的一横表示大地,两手着地下拜,表示非常虔诚。)

谁来学学古人做做拜的动作,两手四指并拢,左手在外,叠在一起(两手四指并拢,拇指自然向上,左手在外,右手在内,两手相贴平叠,掌心朝内;从胸前举高齐额,向下推出,两臂伸开;同时弯腰鞠躬,起身时自然垂手或袖手);拜师的时候应该是诚心诚意、恭恭敬敬。现在我是老师,大家向我做做拜师的动作。

各位弟子请坐。

2、了解孔子吗?来说说。孔子:名丘, 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他的一生言行,被他的学生编成《论语》一书,流传于世。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文化逐渐成为中国的正统文化,并影响到世界各国。由于孔子的卓越贡献和深远影响,他被中国人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3、就是这样的一位至圣先师——孔子拜谁为师?(老子)孔子和老子的名字里都有一个子,这是古时候对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如:孟子、墨子、荀子。我们来尊敬地称呼他们。师傅教学生叫授徒。(板书:徒)

4、让我们带着对老师的恭敬再读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①拜师原因②拜师经过③老师结果)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

1、师:下面让我们走进课文,去了解孔子和老子这两位古代了不起的人物。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小老师分行教读。

授:是交给、授予的意思,所以是“扌”;授的左边表示它的意义,是形旁,右边的表示它的读音,是声旁,像这样的字就叫形声字。形声字还有:芳。

跟老师在黑板上写一写这个字,左边的“扌”写得稍窄,右边的“受”写得稍宽。

这是古人造字的一种方法,我们的祖先真聪明,我们识字时可以利用形声字的规律来学习。

齐读词语(注意读准加点字的字音)。

三、再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1、师:生字又回到课文,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课文,找到写孔子拜师的原因、经过、结果的句子,用“ ”画出。

四、研读感悟

(一).班级交流:拜师原因

1、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 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齐读该段话。

师:谁能把孔子拜师的原因用下面的句式说一说

说话:因为孔子觉得 ,所以孔子拜老子为师。

孔子之所以 ,是因为 。 师:什么叫渊博?补充字典解释:渊:深;博:广。渊博:(知识)深而且广。

师:字典是我们的好帮手,查字典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词义。 师:孔子的知识是真的不够渊博吗?

生:不是,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

师:远近闻名?(无论是远处还是近处都听过这个名字,形容很有名。) 师:是啊,孔子当时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他还去拜师求学,这说明他?他是多么谦虚好学(板书:谦虚好学) 指导朗读。

(二).班级交流:拜师过程

1、路上。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齐读

师:相距上千里有多远?相距上千里,孔子也许从百花盛开的春天一直走到了烈日炎炎的夏天;相距上千里,孔子也许从落叶纷飞的秋天一直走到了白雪皑皑的冬天。相距上千里,没有船,没有车,全凭一双脚,孔子跋山涉水,终于到了洛阳。

师:孔子拜师还遇到哪些困难? 听——(多媒体播放风雨雷电声) 师:假如你们现在是孔子,会怎么做?

生:我会怀着永远不放弃的希望向前走着,去洛阳拜师。 师:又是风来又是雨,孔子你停一停,好吗? 生:不好,早点见到老师,就能学到更多知识。 师:天黑了,孔子你停一停,行吗? 生:不好,我得赶路。

师:困了,孔子你怎么不睡觉啊? 生:我在树上打个盹就行了。(全场笑) 师:饿了,孔子你怎么不吃饭啊? 生:我会去树林里找野果子吃。

师:在露天吃饭在露天睡觉,就是哪个词? 生:风餐露宿。

师:不分白天黑夜地走路,就是哪个词? 生:日夜兼程。

师:我们把词语送到句子中去读。

师:孔子一心拜名师,哪怕千里路迢迢!谁来读? 生(朗读):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师:她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她读得好,因为她把“兼”读得急,看出很辛苦。 生:我从“兼”字感到孔子日夜赶路,很急、很辛苦。 师:示范读。说说老师读得怎么样?

师:那你读一读。(学生朗读。)还有谁来读?(一位学生站起来朗读)她读得怎 样?

生:我觉得她读得很好,因为她把“终于”读得很重,说明孔子很高兴。 生:因为孔子终于走到洛阳,可以见到老师,很高兴,所以我读得响。 师:好,只要你说得有道理,怎么理解就怎么读。 师:孔子一心拜名师,哪怕风餐宿露、日夜兼程!谁来读? 评议

师:经过了几个月的千辛万苦,千难万险,孔子终于来到了洛阳,此时站在我们眼前的孔子会是什么样的呢?你能从文中找一个词来说说吗? 师:风尘仆仆的孔子是怎么样的?我们来想象一下

是啊,孔子为了求学,已走了上千里;孔子为了求学,很久都没好好吃顿饭。

我们从这段话中可以想象出孔子旅途劳累、风尘仆仆的样子,这样理解词语的方法就是联系上下文。联系上下文也是理解词义的好办法。

师:孔子为了求学一路艰辛,不怕苦、不怕累,从中我们体会到孔子对知识是那样的渴望,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求知若渴”。

2、相见。“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你是——”“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孔子和老子相见时有一段生动的对话。同桌分角色自由练习,然后请同学分角色朗读,直接读人物语言。

这一段对话让我印象深刻:①、“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

师:迎候的近义词?意思有什么不一样?迎候好在哪?

生:“迎候”和“等候”都是等待的意思,但“迎候”是到某个地方等候、迎候,“等候”则不表示迎接的意思。

②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师:齐读“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是孔子对学习的理解,其实这些也是孔子拜师的根本原因。这句话可以用一个成语来代替,是什么?(学无止境)

师:可是老师不明白,把老子的知识学完了,学习不就到头了吗?是这样吗? 生:知识很多,永远学不完。 师:现在是小学——

生:将来还要读四年级,三年后读中学,再读大学。 生:还要考研究生。 师:学习就完了吗? 生:还要考博士。

师:是啊,工作了,还要学习,学习是没有尽头的。

师:在我们身边也有许多人在这样做呢!比如,我们在座的老师们都很有学问了,可是,他们为了把学生教得更棒。每天还在不停地学习着,研究着。你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呢?

生:我爷爷退休了,每天晚上都还要看报纸。

生:我妈妈是医生,已经工作很多年了,但是还在不断学习医学知识......师:对,这些都是学无止境,都值得我们学习。 联系生活实际也是理解词义的好方法。

(三).班级交流:拜师结果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

①谁把写孔子的句子读读。

②你们说说孔子是怎样学习的?(勤学好问) ③谁把写老子的句子读读。 ④你们谈谈老子是怎样教的?

⑤把我们的理解送入朗读中,再次朗读

五、联系实际 升华情感

1、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对两位圣人的赞美,可以用一副对联——(板书)“上联孔子拜师谦虚好学 下联老子授徒谦和知礼 ”现在要把上下联的后四个字换一换,你认为可以用什么词语?上联——

生:求知若渴 勤学好问 师:下联——

生:毫无保留 诲人不倦 师:横批可以是什么?—— 生:——

2.补充好学的对联: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勤奋学习希望大家像孔子一样,做一个勤学好问、学无止境的人

3.《孔子拜师》的故事流传至今,对人们影响很大。我们来读读孔子的名言。再次走进这位“至圣先师”。 温故而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几句话,我们齐读一下这四句名言

六、作业

1、课后搜集关于孔子、老子的小故事,开一个读书交流会

2、熟读并背诵课文后孔子名言。

学无止境

原因 孔 子 老 子 经过 拜 授

结果 师 徒

谦求勤 诲毫谦

虚知学 人无和

好若好 不保知

学渴学 倦留礼

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