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春夜喜雨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7-27 08:38:08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春夜喜雨教学设计

《春夜喜雨》教学设计

谢林

教材分析:

这首诗作于上元二年(761)春天,杜甫这时已经在成都草堂居住了两年。从上年的冬天到这年的二月间,成都一带发生了旱灾。经历过冬天的人,最懂得春天的温暖;经历过旱灾的人,最懂得雨的可贵。所以当春雨来临之际,杜甫欣喜非常,以久旱逢甘霖的心情,在诗中描绘了春夜雨景,讴歌了春雨滋润万物之功。 教学目标:

1.有节奏诵读本诗,感受古诗词带来的韵律美。并试着背诵诗歌。

2.以“喜”字为切入点,抓住古人讲究炼字的特点,体味推敲字词的妙处。3.品读杜甫,感受杜甫忧国忧民之情。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诗人遣词造句的妙处,领略诗歌意境。 教学准备:

解读教材,阅读相关的文献资料,准备课件。

一、故事导入

唐朝的皇帝唐玄宗李隆基宠爱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杨玉环,后奸臣安禄山叛变,天下大乱,史称“安史之乱”。当时有位大诗人,他正在外地探亲,因战乱无家可归。只好带着家人一路流浪到了四川成都,在浣花溪畔,建了一个茅草屋住了下来,成了黄四娘的邻居。那年秋天,刮大风,把他屋顶的茅草吹走了,一群小孩赶紧把他茅草捡走,这个诗人喊道:“别把我的茅草捡走!那是我家的!”可是诗人年纪大了,口干舌燥叫不住那群熊孩子,诗人只好拄着拐杖叹气。当时四川成都又发生了严重的旱灾,庄稼没有收成,到处闹饥荒。终于等到春天来了,有一天晚上,成都迎来了久违的甘霖。诗人心情大好,写下了一首诗。 你们知道这位诗人是谁吗?他就是杜甫,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位作者。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首诗——《春夜喜雨》(板题和作者,读题)

二、初读诗歌

师:学古诗的首先就要读好古诗。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101页,请大家自由朗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开始吧。(生自由朗读)

师:朗朗的读书声停下来了,谁有信心读一读? 生:个别读(纠字音,预设:潜、重)

师:你读的不错,美中不足的是有些字读的不是很准,大家听出来了吗?一起告诉他。请你再来读一读。(预设:都读正确了,如果在加上节奏那就更好了。) 师:(师范读)读古诗不仅要读准确,还要读出它的节奏,听听老师是怎么读的,请你们拿起笔边听边画出节奏。

(出示节奏诗)你们是这样画的吗?

哪位同学敢于向老师挑战,试着把它的节奏读出来呢? 生:个别读

师:第一个敢与挑战老师的同学,勇气可嘉,咱们先把掌声送给他吧。

(听音频)咱们先来欣赏下大师的诗歌朗读,现在我们学着他的样子,一起来读读这首诗。师:现在我们男女比赛读一读。

三、理解诗意 师:听着大家的朗读,真是一种享受,同学们,古人的语言都是很精炼的,我们这首诗很短,但表达的意思可丰富了,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理解诗歌呢? 生:查资料,问老师,结合注释。 师:现在请同学们按刚才讨论的方法去理解诗歌的大意? 师:谁来告诉我诗歌的意思。 把你知道的告诉大家。(学生汇报,不必按顺序,允许借助注释谈个别字的理解,也可以谈某句诗的理解。教师关注没有注释的词,如:俱,都的意思;独,唯独;晓,清晨。并加以点拨。学生汇报时,教师要善于倾听,对好的理解的方法要及时肯定,表扬,评价语要彰显激励性。如,你很会读书,你很会运用工具书,你抓住了这个关键字理解,很好等。最后一句在理解时可以告诉学生翻译古诗的方法,可以调换位置,即锦官城花重,就很好理解了。) 生:好雨知道下雨的节气,正是在植物萌发生长的时侯,它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地落下,悄然无声地滋润着大地万物。雨夜中野外黑茫茫,只有江船上的灯火格外明亮。天亮后,看看这带着雨水的花朵,娇美红艳,整个锦官城变成了繁花盛开的世界。

四、悟情赏析 师:请同学们看到诗题,说说诗题中哪个字最能表达诗人的情感?(喜)诗人因何而喜?(出示写作背景)

奇怪的是诗中没有一个“喜”字,但如果细细品读,又会发现处处都流露出诗人的喜悦之情。作者的喜悦之情究竟藏在诗句、字里行间的哪些地方呢?大家拿出笔圈点圈点,找出表示作者“喜”的字眼。

交流汇报:好

湿

重(板书)

四、朗读背诵

师:这首描绘并赞美春雨的古诗,表达了诗人的喜悦之情!诗人一生历经磨难,饱受颠沛流离之苦。如今,他终于定居成都,面对绵绵春雨,想到难得的安宁生活,他怎能不万分欣喜,不由得赞叹道-- 师:知时节的好雨悄悄的,轻柔的滋润着大地。面对绵绵细雨,想到他将带给锦官城一片万紫千红的美好景象,他怎能不喜上眉梢,不由得赞叹道-- 师:春雨恩泽万物,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命运。面对绵绵的春雨,想到他将带给人们期盼已久的丰收,他怎能不万分激动-- (配乐全班齐读全诗)现在全班再次读一遍这首诗。

师:这么优美的诗,要是能把他背下来就更好了,谁来试着背一背? 生:背诵(掌声送给他)

五、书写古诗

师:同学们,我们不仅要把古诗读好,理解诗歌大意,会背诵,还要把古诗写好,接下来请同学们通过书写古诗来表达对古诗的喜爱。

我们先看看可以怎么写,可以用横式也可以用竖式,现在请同学们拿出纸笔,认认真真地书写这首古诗。(然后发纸当场写,落款:xxx书)注意写字姿势:头正,身直,肩平,足安。

六、作业:

1.收集5句描写雨的诗句,感受诗人笔下不同形态的雨。2.收集5句描写春天的诗,感受春天的生机勃勃。 3.找一找杜甫其他诗歌读一读。 板书设计:

春夜喜雨

湿

推荐第2篇:春夜喜雨教学设计

《春夜喜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理解古诗。

2、体会古诗的诗情画意。

3、背诵古诗。激发学生搜集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点:联想品析诗歌,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意境 教学过程:

一、走近诗歌,激发探究诗歌的兴趣

1、同学们,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诗歌是我国文化艺术的瑰宝。小学阶段,我们也学过不少诗歌呢?下面我要考考大家,有信心吗? 当我们望着高挂下来的瀑布时,会情不自禁吟诵起了李白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当我们看到在春风的吹拂下钻出土的嫩绿的草芽时,会自然发想起白居易的诗句——

2、看来难不倒大家呀。今天,让我们一起再轻叩诗歌的大门,在诗歌的海洋里畅游拾贝吧!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一首新诗。(板书:春夜喜雨)齐读课题。设置悬念,简介背景。

二、初读诗歌,感受古诗的节奏美

1、生自由读诗,读正确通顺。适时点拨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2、这首诗的作者是(

),(板书杜甫)对这位诗人你有什么了解?生说后(出示杜甫简介)生自由读。

3、读古诗不但要读正确,还要读出节奏和韵味来,你们看过摇头晃脑读古诗的场景吗?今天我们来试试看,怎么读出这首诗的节奏和韵味呢?先听朗读录音,再出示节奏图,让同学们试试看。

师:谁愿意读一读这首诗?

指名读

师:谁再来读一读?全班同学一起来读读这首诗吧。

三、赏析诗歌,读出古诗的诗情画意

1、读出画面。读古诗不但要读出节奏,更重要的是读诗要学会想象,一句诗就是一幅画面,真正会读诗的同学,他读着读着大脑中会出现一幅一幅画面,我们试试看,自己轻轻地读着读着,你想象到画面了吗?(读—想象—看注释—再分享—读出画面)

2、读出诗人的情感。同学们,画面读出来了,但诗的情呢?请你们读诗题,哪一个字体现了作者的情感。诗中没有一个“喜”字,但是处处都体现出诗人喜悦之情。这是真的吗?下面我们就要来研究这个问题。还是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你读着读着,哪一个字、哪一组词组特别能体现诗人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把这个字圈起来,在旁边注明你体会到的原因。清楚了吗?

3、自读自悟,小组合作交流。

4、分享交流。

分联分析,根据学生情况补充。 一二句:好、知 三四句:潜、润、细 五六句:俱黑 七八句:湿、重

在此过程中启发学生通过字词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6、总结归纳古诗主题。

7、师引导学生诵读,加深理解。

8、背诵这首五言律诗。

四、拓展阅读悟诗情

1、读悟另外两首写雨的古诗,再次感悟诗歌是寄托着诗人的情感的。

2、同学们,今天我们在诗的海洋里慧眼拾贝,让我们满载而归。让我们以这次活动为起步,今后在诗海中走得更远,得到更多的收获和更大的乐趣!

板书设计:

春夜喜雨

(五律)

杜甫

知时节

润万物

雨意浓

春色美

推荐第3篇:《春夜喜雨》教学设计

《春夜喜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教会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古诗的能力 (2)体味诗词推敲字句的妙处。

2、过程与方法:有节奏的诵读本诗,感受古诗词带来的韵律美,以字的品析为切入点,抓住古人讲究炼字、炼句乃至炼意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古诗之美。把握诗歌意境,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领略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深沉含蓄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对本诗意境的理解。

古代诗歌鉴赏方法的初步掌握。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介绍

对杜甫这位诗人,同学们应该不会陌生,谁能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杜甫(712-770),字子美,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巩(今河南巩县)人,也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因为曾经做过工部员外郎的官职,因而世人又称他为“杜工部”。

它的诗有绵远悠长的画面意境,有对仗工整的句式,还有满腔的忧国忧民的热忱,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因此,后人称杜甫本人称为“诗圣”,而他的诗歌也号称“史诗”。

我们上学期学习过他的诗《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二、指导学生阅读《春夜喜雨》

1、请学生指出哪些字的读音和字形应该要注意。

当dāng

潜qián

径jìng

重zhòng

2、字词解释

(1)乃:就

(2)发生:萌发生长

(3)潜:悄悄地

(4)野径:田野间的小路

(5)俱:都

(6)晓:早晨

(7)红湿处:指有带雨水的红花的地方

(8)花重:花沾上雨水变得沉重

3、请学生讲讲这首诗的大意。

好雨知道下雨的节气,正当春天万物萌发生长的时侯应时而生。它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地落下,悄然无声地滋润着大地万物。雨夜中野外黑茫茫,只有江船上的灯火格外明亮。天亮后,看看这带着雨水的花朵,娇美红艳,整个锦官城变成了繁花盛开的世界。

三、整体感知诗歌思想感情

1、请学生谈谈初读后的感受和体会。

2、这首诗是诗人晚年(上元二年春,759年)定居成都西郊浣花溪畔杜甫草堂时所写。同学们首先看题目,这四个字中哪一个字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明确:“喜”字,“喜”是作者的一种内心感情。追问:因何而喜呢?

因雨而喜。

古人云“以我观物,万物皆着我之色彩”作者把自己的“喜”的感情寄托在雨这种景上,这种情与景的结合就是诗歌鉴赏中所说的意境,能把握景与情,才能入境。春雨有何令人欣喜之处呢?学生简单回答。例如润物等。那么,诗人到底因何而喜呢?我们需要联系作者写作背景和他的思想基础。

(1)安史之乱前夕,杜甫离开长安回陕西蒲城探亲,却不料爆发安史之乱,他一家人就过流亡生活,如今,终于在成都定居,这首诗就反映饱经战患流离之苦的杜甫获得安稳后的喜悦心情和渴望安宁的情怀。

(2)中国自古以农兴国,每一个关心人民疾苦的人,无不对各个时节的天气变化给予密切注意,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农民收成的歉与丰,杜甫是一位人民诗人,这首诗也显示出他的这种深湛淳朴的思想感情。

作者获得安宁,又看到喜人的春雨,联想到国家的安宁,百姓的丰收,怎能不喜?

3、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诗人是怎样通过诗的语言形式来表达他的思想感情的。首联写春雨的来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一个“好”字,表达了诗人对春雨的赞美。春天是植物萌发、生长的季节,正需雨,它就下起来了。诗人用拟人手法,盛赞春雨善解人意,似乎懂得人们的心愿一般。

颔联刻画春雨的特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它伴随着和煦的春风,趁着夜色悄悄地飘洒大地,绵绵密密,无声无息地滋润着万物,不求人知,无意讨好。春雨具有这样高尚的品格,诗人格外喜欢。这里的一个“潜”字和一个“细”字,历来受到诗评家的高度赞誉,可以看得出来,这两个字是经过精心锤炼的:“潜”者,好雨之来不为人所察觉也;“细”者,雨细而不骤也,——惟其细而不骤,所以能下得久,下得透,所以能“润物无声”啊。

颈联写春夜雨景:“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诗人希望好雨能下个够,他开门出来看,只见天上乌云密布,地上也是黑沉沉的,连小路也看不清,只有江中船上的渔火露出一点亮

光。

尾联“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是诗人的想象:春雨过后的翌日拂晓,整个锦官城里必然是一派花团锦簇、万紫千红的景象,那一朵朵湿漉漉、沉甸甸、红艳艳的鲜花,一定更惹人喜爱。花是如此,那田里的庄稼也肯定会茁壮成长。春雨给大地带来了蓬勃生机,给人们带来了丰收的希望,诗人怎能不赞美春雨呢!

4、理解了这首诗的含义,也了解了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是一首描绘并赞美春雨的诗。题目中的“喜”字统摄全篇。全诗八句,虽没出现一个“喜”字,但诗人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今天我们学习了这首诗,也知道了如何来学习和鉴赏一首诗。请学生试着总结看看,学习和鉴赏一首诗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整体感知思想感情 深入体味精辟字眼 查阅资料,辅助了解 发挥想象,充分联想

下面我们再来朗读这首诗,并试着背诵好吗?

四、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完成校本练习。

推荐第4篇:《春夜喜雨》教学设计

《春夜喜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二、过程与方法

多读古诗,读中积累、读中感悟、读中受到浸润和感染。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诗的意境,感受春天的美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2、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吟诵,感受诗歌优美的音符、完整的意境和蕴含在其中的情感。 【教学难点】

感悟诗句的意思,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播放音乐《春夜喜雨》)

诗歌是人类最美的语言,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在我国的诗歌发展史上,唐朝是最辉煌的时期,其间曾出现无数诗人。在这众多的诗人中间,著名文学家韩愈独独推崇两个人。他曾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杜”各是指谁呢?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杜甫的一首诗《春夜喜雨》。

二、介绍作者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人。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一号杜陵野客、杜陵布衣,唐朝现实主义诗人,其著作以社会写实著称。生于中国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又被称杜拾遗、杜工部、杜少陵、杜草堂。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虽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在身后,杜甫的作品最终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作品集为《杜工部集》。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

三、初读全诗

1、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自己的韵味。

2、试读。

3、请学生读。

4、标节奏。

5、齐读。

四、理解诗歌画面

1、一边读一边想象,把想象到的画面和大家一起交流。

2、以“我从„„诗句中仿佛看到了„„”发言。

明确一:我从“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句诗中看到了,春雨仿佛体贴人意,知晓时节,在人们急需的时候飘然而至,催发植物生长。多好的春雨!首联既言春雨的“发生”又含蓄地传达出作者热切盼望春雨降临的焦急心绪。“知时节”赋予春雨以人的生命和情感。

明确二:我从“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句诗看到了,春雨来了,在苍茫的夜晚,随风而至,悄无声息,滋润万物,无意讨“好”,唯求奉献。

明确三:我从“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这句诗中看到了作者此时的想法。瞧,听雨情景作者体察得多么细致,就连春雨洒洒,静默无声也被诗人听出来了。可见,惊喜于春雨的潜移默化,诗人彻夜难眠。诗人唯愿春雨下个通宵,又恐突然中止,亦喜亦忧,推门而出,伫立远眺,只见平日泾渭分明的田野小径也溶入夜色,漆黑一片,可见夜有多黑,雨有多密。而江船渔火红艳夺目,又反衬出春夜的广漠幽黑,也从侧面烘托出春雨之繁密。

明确四:我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句诗中看到了作者喜悦的心情。诗人目睹春雨绵绵,欣慰地想到第二天天亮的时候,锦官城将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花之红艳欲滴、生机盎然正是无声细雨潜移默化,滋润洗礼的结果。因此,写花实乃烘托春雨的无私奉献品格。

3、再次朗诵诗歌,体味诗歌意境。

五、体会诗情

1、读课题,这四个字中,哪一个字体现了作者的情感?

喜:俗话说,“春雨贵如油”,不错的,对于这珍贵如油的春雨,众人皆盼,诗人亦然。而当春雨飘然降临的时候,诗人更是惊喜不已,甚至卧床静听,彻底夜难眠,迫切希望它下过痛快,唯恐其忽然中止,于是轻手轻脚,推门远眺,静观无边黑夜的茫茫春雨,看到繁密飘洒的春雨,作者又惊喜地联想到第二天锦官城满城春色。诗歌意在盛赞春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这份对春雨的喜爱之情描绘得如此细腻逼真,曲折有致,这不能不令人惊叹杜甫洞幽显微,体物察情的艺术功力。

2、诗人因何而喜?

好:在作者看来,春雨体贴人意,知晓时节,在人们急需的时候飘然而至,催发生机。多好的春雨!

知时节:“知时节”赋予春雨以人的生命和情感,在作者看来,春雨体贴人意,知晓时节,在人们急需的时候飘然而至,催发生机。多好的春雨!

润万物:春雨来了,在苍茫的夜晚,随风而至,悄无声息,滋润万物,无意讨“好”,唯求奉献。

六、联系写作背景,体会诗歌情感。

《春夜喜雨》是杜甫在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春天,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时写的。此时杜甫因陕西旱灾来到四川定居成都

已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因而对春雨之情很深,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文章中虽没有一个喜字,但四处洋溢着作者的喜。《春夜喜雨》抒发诗人对春夜细雨的无私奉献品质的喜爱赞美之情。

七、小组合作学习。

启发:你从哪一个字或词特别体会到了作者的喜悦之情?并说明原因。

分联分析,根据学生情况补充。 一二句:好、知 三四句:潜、润、细 五六句:俱黑 七八句:湿、重

在此过程中启发学生通过字词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八、总结

盼雨——听雨——看雨——想雨,是本诗的写作思路这首诗写的是“雨”,诗人敏锐地抓住这场雨的特征,从各个方面进行描摹。前两句写了下雨的季节,直接赞美了这场雨的及时。雨仿佛知晓人们的心思,在最需要的时候悄然来临。后面六句集中写了“夜雨”。野外一片漆黑,只有一点渔火若隐若现。诗人于是兴奋地猜测:等到天明,锦官城里该是一片万紫千红吧。诗中没有一个“喜”字,但从\'潜\"“润”“细”“湿”等字,都体现着诗人的喜悦之情。

浦起龙说:“写雨切夜易,切春难。”这首《春夜喜雨》诗,不仅切夜、切春,而且写出了典型春雨的、也就是“好雨”的高尚品格,表现了诗人的、也是一切“好人”的高尚人格。

九、作业:背诵全诗。【板书设计】

春夜喜雨 唐·杜甫

首联:盼雨------知时节 颔联:听雨------细无声 颈联:看雨------云俱黑

尾联:想雨-----花红,花重

教学反思

这是我上的一堂公开课教学设计,我想要探讨的是如何让学生学会欣赏诗歌,我总结到一个词——诗情画意,即让学生从读入手,在读通、读懂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积累想象诗歌画面,体会到作者的情感,受到感染和熏陶。

整堂课下来,以下几方面做的较好:

一、以读带动课堂,分层次达到目标,遵循了教学规律。这样,学生积极性较高,学习氛围浓厚。在朗读上我采取了循序渐进的方法:

(1)让学生读出节奏,读通。(2)让学生读出韵味。(3)让学生译读,读懂。(4)悟读,边读边想象画面,感悟意境,体悟情感。

二、注重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我以读为主,根据情况采取了对读、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等形式,注重了学生主动性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例如,我让学生课前收集杜甫的生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学生做得相当好。另外,对词语的品析,相互间交流得认真、详细。

三、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很轻松的便将学生带入了情境,让学生体会到了意境美,受到浸染。

不足:

一、译读的环节突出不够,有影响学生掌握诗意的嫌疑。

二、时间把握上有问题,导致最后结尾匆忙。

一堂课下来,总是得失兼有。教学就是不断在实践中找到最适合自己和孩子们的方法,我相信,只要有勇气,有创新的决心和信心,就一定会在教学的路上走的更远。

推荐第5篇:《春夜喜雨》教学设计

《春夜喜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二、过程与方法

多读古诗,读中积累、读中感悟、读中受到浸润和感染。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诗的意境,感受春天的美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2、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吟诵,感受诗歌优美的音符、完整的意境和蕴含在其中的情感。 【教学难点】

感悟诗句的意思,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宣州区夏渡小学 周枫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春天的雨,老师予以引导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杜甫的一首诗《春夜喜雨》。

二、介绍作者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人。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一号杜陵野客、杜陵布衣,唐朝现实主义诗人,其著作以社会写实著称。生于中国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又被称杜拾遗、杜工部、杜少陵、杜草堂。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虽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在身后,杜甫的作品最终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作品集为《杜工部集》。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

三、初读全诗

1、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自己的韵味。

2、试读。

3、请学生读。

4、标节奏。

5、齐读。

四、理解诗歌画面

1、一边读一边想象,把想象到的画面和大家一起交流。

2、以“我从„„诗句中仿佛看到了„„”发言。

明确一:我从“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句诗中看到了,春雨仿佛体贴人意,知晓时节,在人们急需的时候飘然而至,催发植物

生长。多好的春雨!首联既言春雨的“发生”又含蓄地传达出作者热切盼望春雨降临的焦急心绪。“知时节”赋予春雨以人的生命和情感。

明确二:我从“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句诗看到了,春雨来了,在苍茫的夜晚,随风而至,悄无声息,滋润万物,无意讨“好”,唯求奉献。

明确三:我从“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这句诗中看到了作者此时的想法。瞧,听雨情景作者体察得多么细致,就连春雨洒洒,静默无声也被诗人听出来了。可见,惊喜于春雨的潜移默化,诗人彻夜难眠。诗人唯愿春雨下个通宵,又恐突然中止,亦喜亦忧,推门而出,伫立远眺,只见平日泾渭分明的田野小径也溶入夜色,漆黑一片,可见夜有多黑,雨有多密。而江船渔火红艳夺目,又反衬出春夜的广漠幽黑,也从侧面烘托出春雨之繁密。

明确四:我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句诗中看到了作者喜悦的心情。诗人目睹春雨绵绵,欣慰地想到第二天天亮的时候,锦官城将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花之红艳欲滴、生机盎然正是无声细雨潜移默化,滋润洗礼的结果。因此,写花实乃烘托春雨的无私奉献品格。

3、再次朗诵诗歌,体味诗歌意境。

五、体会诗情

1、读课题,这四个字中,哪一个字体现了作者的情感?

喜:俗话说,“春雨贵如油”,不错的,对于这珍贵如油的春雨,众人皆盼,诗人亦然。而当春雨飘然降临的时候,诗人更是惊喜不已,甚至卧床静听,彻底夜难眠,迫切希望它下过痛快,唯恐其忽然中止,于是轻手轻脚,推门远眺,静观无边黑夜的茫茫春雨,看到繁密飘洒的春雨,作者又惊喜地联想到第二天锦官城满城春色。诗歌意在盛赞春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这份对春雨的喜爱之情描绘得如此细腻逼真,曲折有致,这不能不令人惊叹杜甫洞幽显微,体物察情的艺术功力。

2、诗人因何而喜?

好:在作者看来,春雨体贴人意,知晓时节,在人们急需的时候飘然而至,催发生机。多好的春雨!

知时节:“知时节”赋予春雨以人的生命和情感,在作者看来,春雨体贴人意,知晓时节,在人们急需的时候飘然而至,催发生机。多好的春雨!

润万物:春雨来了,在苍茫的夜晚,随风而至,悄无声息,滋润万物,无意讨“好”,唯求奉献。

六、联系写作背景,体会诗歌情感。

《春夜喜雨》是杜甫在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春天,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时写的。此时杜甫因陕西旱灾来到四川定居成都已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因而对春雨之情很深,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

情。文章中虽没有一个喜字,但四处洋溢着作者的喜。《春夜喜雨》抒发诗人对春夜细雨的无私奉献品质的喜爱赞美之情。

七、小组合作学习。

启发:你从哪一个字或词特别体会到了作者的喜悦之情?并说明原因。

分联分析,根据学生情况补充。 一二句:好、知 三四句:潜、润、细 五六句:俱黑 七八句:湿、重

在此过程中启发学生通过字词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八、总结

盼雨——听雨——看雨——想雨,是本诗的写作思路这首诗写的是“雨”,诗人敏锐地抓住这场雨的特征,从各个方面进行描摹。前两句写了下雨的季节,直接赞美了这场雨的及时。雨仿佛知晓人们的心思,在最需要的时候悄然来临。后面六句集中写了“夜雨”。野外一片漆黑,只有一点渔火若隐若现。诗人于是兴奋地猜测:等到天明,锦官城里该是一片万紫千红吧。诗中没有一个“喜”字,但从\'潜\"“润”“细”“湿”等字,都体现着诗人的喜悦之情。

浦起龙说:“写雨切夜易,切春难。”这首《春夜喜雨》诗,不仅切夜、切春,而且写出了典型春雨的、也就是“好雨”的高尚品格,表现了诗人的、也是一切“好人”的高尚人格。

九.课堂延伸

请学生朗诵有关写雨的古诗 十.作业:背诵全诗。 【板书设计】

首联:盼雨颔联:听雨颈联:看雨 尾联:想雨

春夜喜雨 唐·杜甫

------知时节 ------细无声 ------云俱黑 -----花红,花重

推荐第6篇:春夜喜雨教学设计

《中秋节的晚上》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古诗。

3、能在朗读古诗时,感受春雨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自主识字;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引入,谈话激趣

1、出示春天的美丽图片,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并让学生说一说最喜欢春天的什么?为什么?

2、大诗人杜甫也非常喜欢春天,引出杜甫,学生说一说对杜甫的了解,教师简单介绍杜甫。

3、通过杜甫喜欢春天的雨引出课题《春夜喜雨》,板书课题。

4、简单介绍古诗的由来。

二、熟读课文,自主识字

1、教师范读古诗,提出学生听的要求。

2、明确《春夜喜雨》是五言律诗,朗读的时候应该注意

二、三分节。

3、学生自由练习有节奏的朗读古诗,并注意诗中的生字。

4、出示生字,同桌间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5、指生汇报识记生字的方法并扩词。

6、强调形声字“润”和多音字“当”。

7、同桌间互交互考认读生字。

8、指后进生认读生字并扩词。

三、再读古诗,要求做到正确、流利、有节奏。

1、自由练习朗读古诗。

2、分层次指生朗读古诗。

3、同桌间比赛朗读古诗。

四、了解古诗的意思

1、出示个别字词的意思,指生朗读。

2、学生小组间讨论古诗的意思。

3、指生汇报。

4、教师出示古诗意思,齐读。

五、感受春雨好在哪

1、指生汇报

2、教师指导总结。

3、教师相机分句指导有感情朗读。

六、假如你是一棵小树苗,你想对春雨说什么?

1、指生汇报。

2、教师出示几句话,齐读。

七、再度古诗,要求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

1、自由朗读古诗。

2、指优等生朗读古诗。

3、分小组朗读古诗。

4、男女生对读古诗。

5、齐读古诗。

八、说一说描写春天的诗词。

1、指生汇报

2、作业积累

九、指导写字

1、指导书写。

2、学生练习书写。

3、扩词。板书设计:

春夜喜雨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听了本年组两位前辈教师讲课后,再讲的古诗。本人对古诗教学一直比较迷茫,没有什么好的方法,但是在听了两位前辈教师的课和参与了领导与多位教师的评课后,终于有了一个清晰的思路。低年级的古诗教学重点是识字与朗读,我在预设当中也把这两点当成了重中之重,但是在课堂中,后进生朗读生字扩词时,先前没有练习,也没有优等生示范,导致出现了一些问题。所以我及时进行了扩词训练,所幸结果还算差强人意。再就是本人在进行朗读指导的时候有些抓不住重点,导致朗读训练没有什么时效。最后就是本人在指导学生了解古诗意思的时候对学生的期望太高,讲解的过深,浪费了一些时间。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本人在教学当中,不太善于激发学生兴趣,让整个教学过程当中呈现在一种枯燥乏味的状态当中。在今后的古诗教学中,我要一点点去改进自身存在的各种问题,让自己去不断的进步。

《中秋节的晚上》教学反思

《中秋的晚上》是结合学生生活的一篇课文,是在本节课不光要学生学会生字会读课文,更要让学生受节日全家人团聚时的甜蜜,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本节课我结合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大胆的猜一猜节日,并说一说自己在家中过中秋节时的心情与体会导入课题。之后在学习课文时我也让孩子将自己带入文中,将自己想象成文中的孩子,感受文中蕴含的情感。但是由于过于注重对于学生对课文情感的领悟,导致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没有完成,这点以后需要加以改进,调控课堂的能力需要加强。

推荐第7篇:《春夜喜雨》教学设计

《春夜喜雨》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本课设计侧重从搜集资料,潜心品读、吟诵、想象拓展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围绕“好雨”这一文眼,诵读感悟,品读文本,读中悟美,读中悟情。古今对比,感受古诗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春天、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学会“乃、随、潜、润、细”这五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3、感悟诗歌内容,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情景,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的感情。

4、激发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古诗意思,体会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妙,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背诵古诗。教具准备

教师方面:录音带

课件

学生方面:搜集杜甫的资料以及有关春天的诗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

1、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师导:春姑娘已悄悄地来到了我们的身边,绵绵的春雨悄悄地下着,飘在果园,点红桃花;洒在树梢,染绿柳芽;落落田野,滋润庄稼;降在池塘,唤醒青蛙,小朋友们,你喜欢春雨吗?

春雨在古代被称为“喜雨”,唐代大诗人杜甫就写了一首《春夜喜雨》。今天,我们就跟随大诗人杜甫一起走进盛唐,去感受那场《春雨》。

2、板书课题:春夜喜雨

二、初读古诗,自学字词。

1、借助拼音练读古诗,把不认识的字标画出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同桌合作,借助字典学习生字,要明确字的偏旁,结构,组词。

3、这些字,你如何用自己独特的方法记住它?

4、出示表格,检查自学情况,并交流自己有趣的识记方法。

5、哎呀,只顾着玩,字宝宝该回家了。你们谁能把字宝宝安全送回家,谁能?谁想试一试。指名朗读古诗、正音。

6、谁认为自己还能比他读得更好?比赛读、挑战读,引导学生读准确,读出诗的节奏美、音韵美。

课件出示,指导朗读。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7、在反诵的诵读中,你知道了什么?

三、小组合作,理解诗意。

1、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边读边画出你不懂的词。

2、对于你不懂的词,看看能不能借助字典查出它的意思。

3、把自己的学习结果在小组里进行交流,再互相自己对诗句的理解,互相补充,互相学习。

4、小组讨论。

5、汇报交流学习成果。

(1)交流时重点引导理解:知

时节

润 (2)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对古诗的理解。

6、同学们真的很了不起!靠自己的努力理解了诗意。现在老师再考考你,看看你能否通过考验?再读读古诗,看看全诗是围绕哪个词写这场春雨的?

四、精读细品,感悟“好雨”,启发想像。

1、读读古诗,想一想,为什么说这是一场“好雨”?一边读一边思考,把你自己感悟到的注出来,再和小组的同学讨论一下。

2、自读思考,小组交流讨论。

3、汇报;你们小组认为这场春雨的好表现在哪些方面?

4、学到这儿,你想说什么?

5、师配乐读,学生一边闭目听,一边努力把诗歌的语言文字变成画面。

6、刚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再现想像。

五、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1、自由练习读,努力把你对春雨的喜爱、赞美之情读出。

2、配乐展示个性读。

3、师生互动背诵,同桌互背。

六、课外延伸,拓展阅读。

交流自己在课外搜集到的有关描写春天的诗歌,教师相机课件出示有关诗句,拓展阅读。

授后反思:

教完《春夜喜雨》这一课后,我觉得古诗教学应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让儿童自主快乐学习。

1.读一读,说一说,整体感知诗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相交切磋,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在检查初读情况时,可让学生争当小老师给大家正音,既可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又可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2.在读通古诗的基础上,教师切忌逐行分析诗意。此时可适时地张贴文中插图,并问“谁愿意来当小诗人?你喜欢吗?谁愿意上来说说。”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畅所欲言。其实诗意就蕴含在这一声声的话语中。

3.读一读,听一听,感知古诗韵律。 优美的古诗是我国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每一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其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但对于刚学习古诗的一年级小学生并不懂这些。因而在教学中可借助教师自己范读,让学生从听中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以学生自己的看法来朗读,富有具性地朗读,比如:你喜欢这首诗的哪一行呢?把它读给大家听听,也分享一下你的快乐,好吗?这时学生兴趣盎然,十分活跃。

推荐第8篇:春夜喜雨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推荐第9篇:春夜喜雨

六年级语文教研组主题活动

主题:《在古诗词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感悟诗词意境》 形式:课例研究 主持人:武瑞枝 做研究课教师:黄新

参加人员:六年级全体语文教师 时间:2014年11月12日 活动内容:

一、主持人致辞

1、对市、县教研检查专家表示欢迎。

2、对作课教师表示感谢。

3、宣布活动主题。

4、阐述教师引导学生感悟诗词的意境美的重要作用。

一首好诗至关重要的,就是她的意境美。

如果诗的意境不美,尽管你有美的形式、美的语言、美的旋律,它也不会给人以真正的美感,也不会具有诗的艺术美,从而,也就失去了诗意美。

诗是很讲究意境的。所谓炼句不如炼字,炼字不如炼意,诗贵意境等,就是讲诗的意境的重要性。但何谓意境?意境就是诗人对社会 1 现象和自然现象感受以后产生的一种情怀,它的全部奥秘既是外部世界即境的心灵化与内部世界即意的具象化。意境的形成,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对客观事物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的具体表现;而意境的创造,则是诗人为源于生活的情意寻找一个更为典型的艺术环境的艺术实践。比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就可以称之为意境美的典范。在诗中,徐志摩对诗的意境是苦心经营和刻意追求的。他将自己对母校多年的感情浓缩在精练的诗句中,溶化到一些富有个性色彩的形象和想象中间。由于徐志摩巧妙地把气氛、感情、形象三者融合为一,因而造成一个色彩鲜明、线条清晰、匀称柔和的境界。你看,在诗人眼里,那河畔夕阳中的垂柳被镀上了一层富贵而又妩媚的金色,在轻柔的微风摇曳,婀娜多姿的影子倒映在水中,仿佛一位美艳绝伦的新娘,这新娘的艳影,在水中荡漾,同时也在诗人的心中荡漾。在徐志摩的眼中,那柳荫下波光潋滟的清泉,沉淀着他象彩虹一样绚丽迷人的梦;可以说是融情入景,把那如水中月,镜中花般的“彩虹似的梦”描绘的多么形象、鲜明,多么令人心醉,仿佛伸手就可以揽到似的。于是,他似乎乘着满载星辉的的一叶小舟,向着水草幽幽的小河深处,击拍纵歌,去寻找他彩虹似的梦。。。。。梦能寻到吗?于是几声浸透淡淡哀愁的的箫音,沉默的夏虫、沉默的康桥,烘托出一种梦幻般的惆怅,于是,便诞生了这样流传千古的名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整首诗,情因景生,景因情活,情景交融,物我一体,构成了诗 的深邃意境,给读者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2 再比如,这样的的一首诗歌〈思念〉。虽然寥寥数字。但它抓住了意境美这一要素,应该是一首很好的情诗。读了它我们可以想象,在一个春意融融的午夜,一个寂寞的男孩,独坐在窗前思念远在他乡的、心爱的女孩。春天,本来就应该是少男、少女们的季节。这首诗通过柔风、无垠的夜空、随风轻舞的柳絮,描绘了一个多么美丽、多么浪漫的春夜,但景色的愈发美丽,更衬托出男孩的寂寞,美的让人心碎!这一感情又通过一幅精彩的描述得到升华:几颗晶莹的泪滴悄挂腮边,就像露珠沾上草尖!请想象,黎明,草尖上跳动的露珠,那是多么的令人砰然心动,使人顿生爱惜之心,这更衬托出这份思念的凄楚,令人心酸。因此,这是一首很好的诗歌。

所以,我们在进行诗歌创作时,一定要注意意境的描述,抓住了意境,你就抓住了诗歌的灵魂,那你肯定就能写出很好的诗歌。

读诗的意境

从古至今,中国最灿烂的文化莫过于文字,从古朴典雅的陶器到书生文文的字画,从悠悠含蓄的古诗到引人入胜的现代小说,这些都离不开文字的修饰推敲。而对于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现代人来说,诗,这种文学艺术似乎在被人们淡忘。也许在大多数人的眼里,读诗是一种水中望月,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其实,读诗的意境并不高深莫测,只在于你是否有一颗善于发现的心。

人们写诗,或是为了反映事理,或是寄情所感,都是为了表达诗人当时的一种心境。古人写诗,讲究“逸伦之士,非理不动”,要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近而川渟岳峙,成为智者。古代

3 的诗要求最严格的就是平仄韵律了,且格式都是很有讲究的。而自从1917的新文化运动开始,现代诗诞生了,白话文的描述手法不仅通俗易懂,也取消了许多繁琐的取读结构。现代诗也没有了以前的平仄之声,更注重了艺术的联想和感情上的渲染。比如,舒婷的《致橡树》和《诗经》中的一些文章相比,我们不难看出,前者人们思想的开放,以大胆的想象来赞美爱情,而这在古代的诗词中是绝对看不到的。所以,现代诗的美感也就在此体现得淋漓尽致。

现代诗虽然大方,但也不乏委婉柔情,现代诗大多是朦胧诗。记得在《关于朦胧诗的三味、三度及三品》中说,朦胧诗有三味:“思的迷惘”、“感情的隐秘”、“艺术的新异”,应有三度:“自我表现”、“打破传统”、“艺术创新”。并把诗分为三品:“凡有积极意义,艺术技巧上有创新的列为上品;内容一般的,或富有感情而尚未临于消沉,表现手法新颖 的列为中品;内容不好,消沉颓废的,即使有比较新奇的表现技巧,列为下品。”可见,现代诗更注重意象的追求,而对于文字的斟酌就不如古人那样细致了。在艺术上,现代诗的特点是,以象征的手法为中心。作为现代诗,从韵脚上讲,有押韵的,有不押韵的,绝大部分是不押韵的。现代诗强调节奏、音律、意境。比如闻一多的《死水》,虽然表面描写的是一潭脏水,但是其实际意义是要借脏水的呆滞,霉烂来创造一系列丑恶的意象,近而揭示当时社会的混乱,表达作者厌恶痛恨之情。再如,普希金的《致大海》,明写的是大海的辽阔,歌颂大海的奔放崇高,其实诗人描写大海意在象征自由,表现诗人极度渴望自由,寄托了诗人自己的理想。

4 可见,诗以言志,不仅可以从诗中品味韵律,更可以体会诗人当时的思想感情。

作为一个读者,我们在欣赏诗的时候最重要的还是身临作者的意境。要想读出诗的美,先要了解诗人当时写诗的背景,这是独处意境的前提,比如:梁小斌的《中国,我的钥匙丢了》(见高中《语文读本》第一册),如果只是单纯的读这首诗,很难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这首诗是作者写于“*”结束后不久,当时的青年着处于迷茫之际,作者以钥匙为意象来激发青年们要重新努力,继续发奋,尽快“*”的阴霾中走出来。了解这些背景之后,此诗的意境也就不言而喻了。其次,要用心领略诗人的心境,这需要我们不断地阅读,不断地思考,不断地想象。积累多了,视野自然会丰富。当你被诗人的创作所感染,你也会有所感,有所悟,甚至是用自己的文字表达自己的感情,我想,这也许就是一个读者的最高境界了!

无论是什么诗,,或是含情委婉的,或是悲怆豪迈的,或是典雅唯美的,都会以其语言的细腻,精巧,绚烂被人们所喜爱,以其朦胧,粗犷,质朴的风格被人们所吸引。学会读诗,不仅是对文学的欣赏,更是对自身品质的修养,高尚情操的陶冶。诗,这个精妙绝伦的艺术品,将永远成为世界文学的瑰宝!

二、作课教师说课

说教材、说目标、说重难点、说教学流程、说课后反思。

三、议题内容

(一)读中感悟诗的意境

反复诵读,促进思维

我们平时的诗歌教学,往往满足于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教师常常急于将字词的解释告诉学生,结果诗歌学习变成了被动的接受和机械的记忆,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停留在诗歌的浅表。其实,诗歌学习是最具创造精神的情智活动,真正意义的解读和内化必须依赖学生的个性阅读。那么,如何在诗歌教学中,促使学生积极的思考和主动的建构呢?笔者认为,引领学生反复诵读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首先,诗歌的语言凝炼,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和抒情性,读起来节奏鲜明,琅琅上口,惟有反复诵读,才能充分感受其韵律之魅力,增强语感。其次,诗无达诂,有很多诗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同样一个意思如果用大白话说出来就索然无味了。诗歌教学重要的不是老师的讲解如何精辟,教学技巧如何高超,而是要把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引领学生反复吟咏,使学生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研讨活动中,潘琰老师在执教《江雪》一诗时,就十分关注学生的自主诵读。初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再读古诗,想象画面,理解诗意;三读古诗,感悟情境,读出诗情;四读古诗,了解作者,明白诗志;再加上欣赏录象,回归整体,背诵积累以及课后的搜集诗歌,诵读感悟,交流分享。每一次读,都有明确的目标,引领学生逐步深化认识,课堂上高潮迭起。施燕璟老师的《长征》一

6 课,也十分注重学生的诵读感悟。在与诗句的一次次对话中,学生在字里行间读出了“远征难”:路途的遥远、自然环境的恶劣、敌人的围追堵截,更读出了红军战士的大无畏精神——“不怕”,“只等闲”;在一次次的诗句诵读中,学生沉浸其中,充分体悟诗歌的崇高、豪放之美。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诗歌的教学,教师要教有所得,学生要学有所获,诵读是其精髓所在。反复诵读是一种心理感应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上生到理性认识的过程,通过这种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的诵读,来增强语感,促进思维。

(二)品味诗人遣词造句的妙处,领略诗的意境

品味语言,享受诗美

诗容聚了一个民族语言的博大精深,以最精练的形式融现实与理想、时间与空间、感性与理想、情趣与教育于一体。“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我们引导学生读诗,应着力引导学生关注诗人刻苦锤炼、精心推敲的字、句,解开诗人的心灵密码,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接下来进一步表现雨的“好”,好在“润物”。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随着和风细细地滋润万物的。然而也有例外。有时候,它会伴随着冷风,由雨变成雪。

7 有时候,它会伴随着狂风,下得很凶暴。这样的雨尽管下在春天,但不是典型的春雨,只会损物而不会“润物”,自然不会使人“喜”,也不可能得到“好”评。所以,光有首联的“知时节”,还不足以完全表现雨的“好”。等到第二联写出了典型的春雨伴随着和风的细雨,那个“好”字才落实了。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如果有意讨“好”,它就会在白天来,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惟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雨这样“好”,就希望它下多下够,下个通宵。倘若只下一会儿,就云散天晴,那“润物”就很不彻底。诗人抓住这一点,写了第三联。在不太阴沉的夜间,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见,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放眼四望:只有船上的灯火是明的。此外,连江面也看不见,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地上也象云一样黑。看起来,准会下到天亮。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尾联写的是想象中的情景。如此“好雨”下上一夜,万物就都得到润泽,发荣滋长起来了。万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带雨开放,红艳欲滴。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个锦官城杂花生树,一片“红湿”,一朵朵红艳艳、沉甸甸,汇成花的海洋。

(三)运用想象,感悟诗的意境

8 诗是最高级的语言艺术作品,文字简约,蕴含丰富,存在着想象的巨大空间,靠想象才能读出滋味来。要欣赏诗,必须发挥想象。

叶圣陶先生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关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地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他所强调的就是读诗学文中的想象。诗人靠想象把五彩缤纷的世界凝聚成文字,折射出自己的内心世界,而读者要靠想象才能把文字中的内涵充分释放,靠想象才能去探求诗人的心灵。没有想象,就不能把握作品中的形象,进入作者所创造的情景,当然也就不能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反之,如果老师能根据诗句的描述引起学生对作品中人物、景象的想象,那么就会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受到深深感染。如何启发学生想象呢?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1、“读”中想象。

朗读在诗歌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诗歌的语言含蓄凝练,只有在反复的朗读与品味中引发学生的想象、联想、才能进入用心灵感受语言的境界。读诗要边读边想,要借助想象把所描绘的形象活生生的展现在眼前,仿佛看得见,摸得着,嗅得到,使学生沉浸在诗歌所描写的情景中,潜心品味诗中的意象和意境,与诗人同喜、同悲、同乐、同忧,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没有想象,再好的诗句也只是枯燥的文字,不会成为思想符号,学生在阅读中就不会有情感的搏动与美的享受。

9 教诗歌,我要求学生口读心悟,边读边想,见到物象,见到诗人。在想象中,读着读着,字里行间很多东西就会很自然的流进学生的心田,诗文中的文字会化作一个个立体的形象,一幕一幕浮在眼前,学生就会有某种程度的会意。如当学生读到孟郊的“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时,想象中就能见到“头发花白的母亲在昏暗的油灯下,抱着儿子的衣服,一针一针,密密麻麻的缝”的情景,从而为浓浓的母爱感动。读到《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时,想象中就会看到“黄昏时,广阔无垠的大漠上,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的居于天际,又大又圆,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这雄奇壮丽的边塞风光,从而为大漠的雄浑寥廓所惊叹。读到《秋词》中的“晴空一鹤排云上”,借助想象会看到会看到“辽阔的蓝天上,一只白鹤腾空而起,直冲云霄”这令人惊喜和感奋的情景,从而被诗人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思想所感染。

借助想象,一个词会化为一个立体的形象,一句话会变成一幅生动的画面,一首诗会幻出一个感人的故事。教师要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读中想象,读出诗味,读出形象,走近作者,与作者的心灵沟通,充分体验作者的情感,走进辽阔无际的优美意境之中。忘记自我,对周围的一切,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整个心沉浸在想象的世界中。

2、“说”中想象。

10 好诗一般都具有“言已尽而意无穷”的特点,停留在字面的理解上,或仅仅死记硬背下来,不能真正理解字词句的意蕴。教学诗歌,在学生读懂诗句的基础上,可引导他们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展开想象,讲诗歌的大意,从而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如教学《枫桥夜泊》时,我让学生读熟后,根据诗句发挥想象讲故事,学生兴趣很浓,驰骋在想象的世界里,构想出一个个关于张继的美丽而忧伤的故事。随着学生的叙述,诗中“残月、乌鸦、秋霜、江水、枫林、渔火、山寺、钟声、客船”等意象一个个浮现出来了,大家在想象中来到了那个凄清而宁静的秋夜,来到了枫桥边,来到了泊在枫桥下的客船上。看到了流寓江南的落魄书生张继,一身疲惫,躺在船上,对着茫茫的夜色,久久难眠。这时,月儿已经落下去了,天色黯淡,栖息荒林之中的乌鸦,不时哇哇地叫上一两声,惊扰着不眠的张继。枫林,黑魖魆的一团,远近渔船上的灯光,忽闪忽闪的,寒山寺的钟声突然响起,远远的传到客船上,一声一声,迟缓而又沉重,打破了夜空的沉寂,敲在诗人的心上„„在叙述中想象,学生跨越千年的时空,走近了诗人,体会了他的落寞与哀愁。

借助想象说诗意,一句诗可以扩展成一个感人的故事,一幅立体的生活图景,使人身临其境,受到感染。如冰心《乡愁》中的“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这句诗,通过想象,学生在叙述中会联想到诗人小时远离家乡,在外求学,在灯光下,她看着母亲的来信,感受着那文字中流淌着的母爱,望着远方,盼望她的归来。于是,她把思念和祝福化作点点文字,贴上一张小小的邮票寄回家乡,传递她

11 思乡念母的深情。学生在想象中娓娓道来,一幕幕真切感人,读者走近了作者,成了诗人的代言人,悲诗人所悲,乐诗人所乐,引起了感情的共鸣。

引导学生在想象中叙述,在叙述中想象,在诗境的诱发启示下,思维会向着四面八方发散投射,产生无数的联想和遐思,领悟到超越诗句本身的意蕴。

3、“写”中想象。

诗歌结构跳跃,语言精练,在描写景物、刻画形象、表情达意上都有较大的限制。在充分理解原文的思想内容和字词句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改写、扩写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想象。感知诗歌的意境。学生在写的过程中,通过联想和想象把作者的语言文字转换成自己心中的形象,然后再把形象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文字。这样,会使感受中朦胧、零乱的内容更加具体、全面、清晰,促进感受的深入,实现学生和作品的亲密接触,引导他们进入诗歌的意境。

如教学《石壕吏》,学生充分理解诗意后,我引导他们把诗歌改写成记叙文,可以对情节作一点补充,增加必要的细节。在改写时,学生的想象很丰富。有的描写了石壕村在战乱中的荒凉景象,有的描写了老妇人破旧不堪的房屋,有的从容貌、衣着、神情、姿态、语言等方面对老妇人和官吏进行刻画,有的增加了官吏踢门、搜屋等细节,有的增加了老妇跪求、挥泪告别等细节„„在学生改写的文章里,可以看到被战火烧焦的村庄,荒芜的土地,倒塌的房屋,凶狠的官吏,

12 衣服褴褛的老妇人,孤苦无依的儿媳,嗷嗷待哺的孙子„„一幕幕悲惨的景象,把人带进了诗的意境中,官吏的呵斥如在耳畔,老妇的哭诉震颤着心灵,使人看到了战争的罪恶,人民的疾苦。通过改写,学生深入理解了诗的主题。

李清照的《如梦令》,语言明白如话,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那蜿蜒的小溪、夕阳映照的亭子、轻快的小舟、娇美的荷花、折翅的鸥鹭,会引起人无限遐想。教学时,我要求学生读熟后,根据自己想象改写成一个故事。学生联想到一群少女,春末穿着艳丽的衣裙,在小溪上划船嬉游,直到日暮的时候,带着疲倦尽兴归来,却忘了回家的路。在苍茫暮色中,把船划进了荷花的深处,才使这群少女惊喜兴奋起来,争着划船。那惊叫声、笑声、抢渡声、击浆声,使宁静的湖面沸腾了,栖息在沙滩上的鸥鹭也惊动了。人声、水声、鸟声混成一片„„热烈的生活场面从学生的笔底倾泄出来,词人少女时代狭小生活圈子里的这一朵浪花辉映,被词人那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美好事物的情感所打动。

借助想象改写诗歌,能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所写情意中,沉浸于具体的此时此景,又幻出捉摸不定的彼时彼景,产生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领略到诗词之外丰富多彩的世界。

4、“画”中想象。

诗歌教学的核心是品味诗中的意境,诗的意境是通过众多物象描绘所构成的情景。教学时,可让学生边读边想象,在想象中,搜索出

13 物象,想象这些物象的特征,把物象连接起来,然后根据自己的想象,把课文内容绘成一幅画,感悟诗的意境。

根据内容绘画,最初是诗中所描写的诗人形象和物象一一浮现在读者的脑际,可能有些杂乱,甚至有些模糊,但借助想象最终可调整成一幅分明有序的画面。此时眼前的这幅画就不单是视觉中的画面了,其中也整合着读者的感情,画面中甚至会增加许许多多诗中未提到的物象。至此读者就进入了诗的意境,则诗人的感情以及诗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可以不言而喻。

在教《天净沙 秋思》这首小令时,我让学生边朗读边想象,然后根据自己的想象,把课文内容绘成一幅画。学生情绪高涨,把“苦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游子”这些单调的文字符号化成了具体的形象,画出了许多各具特色的画。画中“残阳如血,停在天际。郊野,一棵光秃秃的树缠绕着干枯的藤子,一只乌鸦缩首栖息在树上。一条小溪缓缓地从桥下流过,溪边,几户人家,炊烟袅袅。一条蜿蜒的古道坑坑洼洼,沦落异乡的游子满脸愁苦,憔悴不堪,骑在瘦骨嶙峋的马上,跋涉已久的马在冷嗖嗖的西风中踟蹰”。萧瑟悲凉的画幅中,渲染出了落寞单调的秋景,恰当地表现了诗歌悠远的意境和诗人无限惆怅的心情。学生在完成这幅画的过程中,诗中游子的悲哀已缠绕在心头,从而理解了诗的意境。让学生根据课文作画,给学生提供了驰骋想象的机会,大大调动了他们的能动性,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14 许多诗内涵丰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本身就是一幅构图优美的画。如张志和的《渔歌子》的第一首,巧于构图,精于着色,本身就是一幅画面广阔、色彩绚丽的水乡春景图。诗中能看到青山、碧水、白鹭、蓝天、红花、青箬苙、绿蓑衣、蒙蒙细雨、畅游的鱼、翱翔的鸟、悠然垂钓的渔人,真是异彩纷呈,意趣盎然。让学生绘成画,诗人那与世无争的淡泊生活,高洁旷达的气质与胸怀就容易理解了。

引导学生把课文内容绘成一幅画,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5、“唱”中想象。

诗源于歌,诗的语言具有音乐美,教学时可引导学生用熟悉的曲调来唱,感受萦回在意境里的美好情思。吟唱时,脑海中要想象诗中场面、情景,沉浸在诗歌所描写的情境中,徜徉在美好的物象中,体会描绘中融入的诗人感情。让学生在吟唱中想象,情感会发酵生长,学生想象的列车会在时空的隧道中飞驰,自主探索的触角会超越时空,深入作者的内心。

教学古诗《使至塞上》时,我让学生自由朗读,突然,听到一个学生用《千年等一回》的曲调低声吟唱诗句,我趁机让她给大家唱一遍。结果,课堂沸腾了,大家拍手叫好。看到学生浓厚的兴趣,我趁势鼓励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曲调吟唱其他各首古诗,顿时,学生的思维打开了,争先恐后的举手。有的用《茉莉花》吟唱《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有的用《兰花草》吟唱《春望》;有的用《世上只有

15 妈妈好》吟唱《登飞来峰》;有的用《鲁冰花》吟唱《秋词》;有的用《我有一头小毛驴》吟唱《过零丁洋》„„语文课变成了音乐课,学生沉浸在优美的旋律中,在倾听中想象,在想象中冥思,春夏秋冬、花草树木、风云雨雪浮现出来了,诗中的那人、那物、那情、那景定格在学生心里,敲打着学生的心灵,情感发酵生长了,从而熟记了诗句,领悟了诗的意蕴。唱诗激活了学生的想象,展示了特长,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

诗歌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肥土。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想象,开拓学生的想象空间,让想象的翅膀在诗歌的殿堂翱翔,让学生感受到学诗的无穷乐趣。

四、总结

著名儿童文学理论家王泉根曾说:“爱诗懂诗从诗美艺术中汲取精神素养,这对于儿童的‘精神成人’具有特殊的价值意义。”的确,在儿童的生命成长过程中,诗歌是开启语言之门、培养文字感悟能力和丰富情感的最好媒介。诗歌教学因此显得格外重要,成功地教学一篇诗歌是一种艺术创造,祝愿我们的教学研讨,引领小学语文的课堂改革,使诗歌学习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照亮儿童心灵的天空,让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充满了快乐。

我祝愿我们的在引导学生感悟诗词意境时,能像杜甫的“好雨”,知时知节,育人细而五声.

推荐第10篇:春夜喜雨

春夜喜雨

杜甫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杜甫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背诵和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点]:

一、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领略诗歌意境。

二、体会作者深沉含蓄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一、古代诗歌鉴赏方法的初步掌握。

二、对本诗意境的理解。[教学方法]:

基本环节:整体感知思想感情——深入体味精辟字眼——鉴赏及方法指导 教学步骤::主观感知——互动质疑——运用联想——深入体味——朗读鉴赏——方法总结——知识迁移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了解作品内容,体会作品中写景抒情的特点。

二、抓住古人讲究炼字、炼句乃至炼意的特点,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三、初步学习诗歌鉴赏方法,把握诗歌意境,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一、对本诗的整体主观感知:

(一)导入:

本单元都是唐诗,唐朝在我国古代也叫诗唐,是中国诗歌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其间也曾出现无数的诗人,就如满天繁星,璀璨耀眼,光彩夺目,但是,在这众多诗人中间,著名文学家韩愈独独推崇两个人,他曾经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我们知道是“李白”,而这个“杜”是谁呢?对,就是“杜甫”,对杜甫我们并不陌生,哪位同学还记得曾学过他的什么诗?对,《登楼》,还记得其中的诗句吗?你还知道他的哪些诗句? “两个黄郦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那绵远悠长的画面意境,那对仗工整的句式,还有满腔的忧国忧民的热忱,使得杜甫成为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本人被称为“诗圣”而他的诗歌也号称“史诗”。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甫的《春夜喜雨》(板书)这是什么体裁?几言? 明确:五言律诗。

(二)走近杜甫

指导学生阅读提示并看多媒体杜甫介绍:

附:杜甫(712-770)字子美,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巩(今河南巩县)人,因为曾经做过工部员外郎的官职,因而世人又称他为“杜工部”他经历“安史之乱”,曾在陕西、四川、湖北、湖南等地漂流,深知百姓疾苦,他的诗反映战乱中人民的深重灾难,揭露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罪恶,表现他对人民的同情和对祖国的热爱,被称为 “诗圣”他的诗被称为“史诗”他的诗形式上讲究格律,对仗工整,语言上讲究遣词造句,曾有“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句。

同学们请注意最后一句“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形象地展示了作者是如何在遣词造句上下工夫的,同学们学习的时候,就要多注意哪些字用得有新意,用得贴切。

(三)研读新课:

1、指导学生阅读《春夜喜雨》,纠正错误读音。(屏幕显示) 当dāng 潜qin 径jng 重zhng

2、指导学生欣赏阅读,创造意境(多媒体配乐)

3、整体把握诗歌思想感情:

这首诗是诗人晚年(上元二年春,759年)定居成都西郊浣花溪畔杜甫草堂时所写。 提问:同学们首先看题目,这四个字中哪一个字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明确:“喜”字,“喜”是作者的一种内心感情。

提问:因何而喜呢? 因雨而喜。

古人云“以我观物,万物皆着我之色彩”作者把自己的“喜”的感情寄托在雨这种景上,这种情与景的结合就是诗歌鉴赏中所说的意境,能把握景与情,才能入境。春雨有何令人欣喜之处呢?学生简单回答。例如润物等。

雨是大自然的一种现象,本无所谓喜欢与不喜欢,同是写雨,看这一首《立秋日雨,院中有作》(屏幕显示)

“山云行绝塞,大火复西流。飞雨动华屋,萧萧梁栋秋。穷途愧知己,暮齿借前筹„„” 雨是“萧萧”能把房屋损坏,而自己则是“穷途”,整首诗给人的感觉是凄凉的。 问:那么,诗人到底因何而喜呢?我们需要联系作者写作背景和他的思想基础。

(1)安史之乱前夕,杜甫离开长安回陕西蒲城探亲,却不料爆发安史之乱,他一家人就过流亡生活, 如今,终于在成都定居,这首诗就反映饱经战患流离之苦的杜甫获得安稳后的喜悦心情和渴望安宁的情怀。

(2)中国自古以农兴国,每一个关心人民疾苦的人,无不对各个时节的天气变化给予密切注意,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农民收成的歉与丰, 杜甫是一位人民诗人,这首诗也显示出他的这种深湛淳朴的思想感情。

作者获得安宁,又看到喜人的春雨,联想到国家的安宁,百姓的丰收,怎能不喜?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诗人是怎样通过诗的语言形式来表达他的思想感情的。

二、互动质疑、深入体味

1、分析首联:

哪个字是诗人对眼前这场春雨的总的评价?

明确:是“好”字。好在何处?因为它“知”时节。

还好在什么地方?当春乃发生。

俗话说:“春雨贵如油”,春天正是农作物发育生长的时节,人们是多么盼望雨水从天而降啊,而雨神也好象懂得人们的心思一样,不早不晚,就在这个时节洋洋洒洒下起来了,这是不是好雨?正如《毛诗》中所言:“此灵雨也”雨知道人们的心情,这怎能不令人欣喜呢?雨本无知,可是作者用“知”这个字,是什么修辞?拟人。把无知变有知,这个“知”字用得多么传神啊!

“当春乃发生”什么意思?到了春天就应时而生。 明代王嗣奭《杜臆》中云:“谓当春乃万物发生之时也,若解作雨发生则陋矣。”“雨发生”是字面意思,往深处理解,就是雨在春天万物生长的时候才下,这句也迎合了第一句的“知”字。

2、分析颔联:

一般律诗都是按照起、承、转、合来完成,第二联应是承接上文,前文点明了“春”和“雨”,这一联就点明了题目中哪个字?“夜”,很好,并进一步表现雨的“好”,那么雨还“好”在何处? 好在润物,如何润物?细细的,这是雨的形状,春雨如何来呢?一个“潜”字写得悄然无声,“潜”是什么意思?什么修辞?还是拟人。本联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呢?无声,是从听的角度。

悄悄地进入夜中,细细地滋润万物。

这里的一个“潜”字和一个“细”字,历来受到诗评家的高度赞誉,可以看得出来,这两个字是经过精心锤炼的:“潜”者,好雨之来不为人所察觉也;“细”者,雨细而不骤也,——惟其细而不骤,所以能下得久,下得透,所以能“润物无声”啊。 是不是所有春天的雨都是润物的呢?并不如此,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随着和风细细地滋润万物的,仿佛唐诗中“天街小雨润如酥”,有没有例外?

当然有,有时侯,春雨也会伴随冷风,有时候就是伴随狂风,雨夹带着雪,这样的雨当然不会润物了,只会损物,也不会使人“喜”。清代仇兆鳌《杜诗详解》中云:风骤雨狂,亦是损物,曰潜曰细,写得脉脉绵绵,于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引言用大屏幕显示) 两相一比较,我们可以看出,老杜笔下的春雨是真正的润物的好雨。 同学们还可以进一步考虑,既然首联说雨知时节,那么雨是不是有意让人说它好呢?并不是这样,如果是有意让人说它“好”,那么它就会在白天来,造一点声势,让人看得见、听得清,正是因为春雨有意“润物”却无意让人说它“好”,所以它才悄悄的来,细细地下,不发出一点声音,既不妨碍人们的工作、劳动,连人们的睡眠也不影响,这是多么“好”的雨啊。有什么功能?润物功能,这就把“好”字落在了实处。更进一步,不光润物,还品德高尚。

3、分析颈联: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这两句和“喜雨”这个主题有关系吗?

明确:当然有关系。雨这样好,当然希望它能下透彻,倘若只下一小会,那“润物”也很不彻底,诗人正是抓住这一点,写下了第三联,只有十个字,便画出了一幅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春江夜雨图。只不过换了一个写雨的角度罢了,上联是从听觉来写雨的润物功能,而本联则从什么角度来写?是从视觉来表现雨意浓厚, 从哪里可以看出雨意浓厚呢?野径云俱黑, 本来是夜晚,云黑怎能看得见,当然是船火的照耀下才看见的,所以,作者用“俱黑”对“独明”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在一片漆黑之中,只有那一星火光是明亮的,此外就什么都看不清了,小路辨不清楚,连江面也看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乌云,作者既是以火见云黑,更是以火反衬云的黑, 王嗣奭《杜臆》中云:“野径云俱黑”知雨不遽止,盖缘“江船火明”,径临江上,从火光中见云之黑,皆写眼中实景,故妙;不然,则“江船”句与喜雨无涉,而黑云安得在野径耶?说的也就是这个意思了。

4、分析尾联: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晓”是什么意思,就是早晨,到早晨了吗?还没有,那么这两句就只能是诗人的想象了。诗人想象明天早晨将会是什么样的?花团锦簇,万紫千红,这一联不写雨了,写花的美丽了,还和喜雨主题有关系吗?是不是诗人离题了?你如何理解? 明确:这一联表面上写花,实际上还是写雨过天晴的好,由于雨的滋润,花才这样美丽;而写花也并不局限于花,只是用花来代表被雨滋润着的万物。 这一联你认为作者哪个字用得贴切,生动?

明确:上句用了一个“湿”字,表现花朵带雨的姿态,下句再用一个“重”字,刻画了水珠沾在花瓣上颤动欲滴的情景,同时,这个“重”字又与第二联中的“细”互相照应,因为花重乃细雨滋润所致,如果是骤雨,只能是花红满地,落英缤纷了。梁简文帝有诗云:“渍花枝觉重”,言经雨红湿,花枝若重也。《杜臆》:重字无人能下。 整个锦官城都是花的海洋一般,展开联想吧,田地里的禾苗呢?山上的树木呢?所有的大自然的一切不都是欣欣向荣吗?

三、阅读欣赏并尝试背诵(配乐朗读)

四、总结:

中唐诗人李约有一首《观祈雨》:“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和那些朱门里看歌舞的人相比,杜甫对春雨的“润物”的喜悦之情难道不是一种很崇高的感情吗?

(1)这首诗主要表达诗人喜悦的感情,全诗每个句子也都充满喜意,可是整首诗自始至终透露了“喜”字吗?

没有,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中云:“喜意都从罅隙里迸透”,我们读这首诗,就应该找出罅隙里的喜意,从而体会诗人那种与人民群众休戚相关的高尚纯洁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布局是严谨的,从顺序上说,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写的?

明确:它从夜晚写到晓,从物写到花,又从听觉写到视觉,从实景写到虚景,步步移动,层层深入。

(3)在遣词造句上有什么特点?

讲究炼字、炼句、炼意。注重观察生活,用字贴切、自然。

(4)情景交融,构成诗歌的意境,情与景,也是构成诗歌两个要素,《春夜喜雨》通篇写景,是否就没有写情?

明确:不是,王国维《人间词话》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诗人写景,是情中之景,而情,又是景中之情,全诗情景交融,不着痕迹,才使得诗歌本身含蓄蕴藉,使人读之,悠然神往。也使得诗歌耐人寻味。

五、一首诗,怎么知道它好,它不好,需要用心体味、鉴赏,如何鉴赏?我们可以从哪些地方入手?

明确:简单的说,我们可以从体味诗歌本身意境入手,如何入手?(屏幕显示)

1、抓住重点字来分析体味诗人遣词造句的妙处。

2、借助想象和联想。

3、分析写景的角度和层次

4、了解诗人生活的背景。

六、布置作业:

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是通过诗歌本身的语言来体味诗歌的意境,并作了初步的赏析,同学们回去以后,可以另选一首唐诗写一篇小评论,要求:不用面面俱到,只要侧重一个方面即可,如诗歌的内容、作者的感情、语言的特点、技巧等等。同学们需要多查资料,并能借助联想和想象。

附:板书设计

春夜喜雨(五律)

杜甫

雨(好)

喜:

一、应时而生 “知” 拟人

二、润物有功 “潜”、“细” 听

三、雨意浓厚 “俱黑”、“独明” 看

四、满城春色 “湿”、“重” 想

第11篇:春夜喜雨

春夜喜雨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大意。

2.领略《春夜喜雨》中的诗情画意。 3.展示收集的诗歌

教学重难点:联想品析诗歌,理解诗意,感受诗歌意境 教学过程:

一、走近诗歌,激发探究诗歌的兴趣

1.同学们,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诗歌是我国文化艺术的瑰宝。小学阶段,我们也学过不少诗歌呢?下面我要考考大家,有信心吗?

当我们望着高挂下来的瀑布时,会情不自禁吟诵起了李白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当我们回忆起浓浓的母爱时,就会自然地想起孟郊《游子吟》中的诗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看来难不倒大家呀。今天,让我们一起再轻叩诗歌的大门,在诗歌的海洋里畅游拾贝吧!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一首新诗。(板书:春夜喜雨)齐读课题,理解题意。

二、赏析诗歌

(一)感受律诗韵律美

1.那诗人眼中的春雨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01页,自由地朗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看这首诗,(出示全诗)它和我们学过的诗经有什么不同?(板书:五律)

2.这首诗的作者是( ),(板书杜甫)对这位诗人你有什么了解?生说后(出示杜甫简介)生自由读。

师介绍:杜甫“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严谨创作态度的真实写照。在我国文学史上有“诗圣”之称。他的诗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少陵集》。

老师讲解“语不惊人死不休”,并用爽快流畅的行书进行板书。引导:杜甫的是是否真的是这样的呢?我们来一起品读这首诗。

1

3.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我们学习古诗时一定要多读。把诗读流利、读出节奏。(自由朗读)

指导学生写出每一句后一个字的拼音(生sheng、声sheng、明ming、城cheng),了解律诗的押韵方法,注意韵脚的诵读,学生自由读古诗,注意抓住节奏,读出韵律美。

4.感受律诗的韵律美。谁愿意读一读这首诗?个别读,(出示诗的节奏) 分组读,齐读。同学们读出了诗的节奏、韵味。真棒!

(二)抓题眼,品诗意 1.生读诗题,抓题眼

请同学们再看题目,这四个字中,哪一个字能体现了作者的情感?(板书:喜)

3.喜就是什么心情?杜甫因什么而喜?

(三)论诗句,品诗情

1.那杜甫为什么因为这场雨而喜呢?这场雨有什么好处呢 (出示

一、二两句)

(1)谁来读读这两句诗? (生朗读

一、二两句)

(2)同学们,诗中哪个字是诗人对眼前这场春雨的总体评价? (好) (3)“好”—— 为什么是“好雨”?因为在春季农作物非常需要雨水的滋润。农谚云:“春雨贵如油”。正反映了春雨的宝贵。

(4)春雨好在什么地方? 能用诗中的句子告诉我们吗?(板书:知时节) (5)是呀,这场春雨来得真及时呀!奇怪哦!这春雨其实是想下就下了,在诗人眼里,怎么就变成了春雨知道时节了呢!作者把春雨当成了什么来写?(人)雨本无知,作者却说它“知”,我们的心,来得及时,善解人意。春雨就像我们的朋友”“就像我们(亲人)”“就像我们的„„

多好的春雨!

(6)这真是一场好雨! 怎能不令人欣喜呢?(生流利地朗读,有感情地朗读) 师:读得真好!我听出了其中的喜。 2.这场及时雨是怎样来到我们身边的呢? (1)(出示

3、4句)齐读,谁来说? (2)你从哪个字体会到的? (“潜”) (3)这个“潜”字形象地写出春雨的什么特点?

2

(4)是啊,春雨静静飘洒、不为人知。“潜”字,你还能换成别的词的吗?引入朱自清的《春》中描写春雨的部分,老师诵读,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来解读“潜”的妙处。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两三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5)它来有什么好处呢?(可以润物)(板书:润万物) (6)它是如何润物的?

是呀,春雨就是这样无私、默默无闻的滋润万物,作了好事,又不留名。人们怎么会不喜欢呢?感情读

3、4句。

(7)同学们,假如你是春雨,你有什么愿望呢?假如你是一棵小树苗,你会对春雨说什么?

(8)从同学们的话语中,我知道大家对于这场知时节、能润物的好雨是既欣喜,又感激呀。感情朗读

三、四句吧。

3.这样善解人意、解万物之渴的好雨,作者多么希望它酣畅淋漓地下个够啊。(出示

五、六两句)

(1)请男同学齐读

五、六两句。(2)这两句写的是什么情景? (3)你从哪个字词体会到喜了呢?

野径云俱黑。(说明雨继续下。下个够,是一场透雨。只有船上的灯火是明的。此外,连江面也看不见,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地上也像云一样黑。看起来,准会下到天亮。那万物多高兴呀!诗人望着这(板书(雨意浓)夜晚心中充满着喜悦呀!(有感情地朗读),

4.看着雨意正浓的情景,诗人兴奋的猜测等到天亮时肯定是:(出示

七、八两句)

(1)全班齐读

(2)诗人想象第二天早晨将会是怎样的情景?(生说意思) (3)能用一个词形容吗?

那诗中是用哪个字来形容这样的景象的? “红”和“重”

3

为什么?( “红”写的是花;“重”写出花儿有了雨的滋润,非常饱满的样子。)

师:非常正确!若不是细雨的滋润,哪有这般美丽的景象?这万紫千红的花还带着雨滴呢。 这“花重锦官城”的瑰丽景观,都是知时节、润万物的“好”雨的恩泽啊!

(4)请同学们展开联想,此时,田里的禾苗是什么样子?山上的树木呢? 那大自然的一切呢?

师:这真是一幅美丽的春景图(板书:春色美)

(5)让我们带着无比喜悦的心情,齐读这两句诗吧。 (全班齐读) 5.这首描绘并赞美春雨的诗,主要表达诗人喜悦的感情。全篇句句是“雨”,处处是“喜”,可“喜”字却一字不露。让我们满怀喜悦,一起赞美这及时的好雨吧。(全班齐读全诗)

6.诵读《春夜喜雨》

师:诗人一生历经磨难,饱经战乱流离之苦,如今,他终于定居成都。面对绵绵春雨,想到难得的安宁生活,他万分欣喜,不由得赞叹——(全班齐读全诗)

师:春雨恩泽万物,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命运。面对绵绵春雨,想到它将带给人们期盼已久的丰收,他怎能不万分激动,不由得赞叹——(全班齐读全诗)

三、拓展诵读,品诗人情怀

1.通过大家的反复品读、探究,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杜甫诗句真的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啊。

2.背诵《春晓》,比较一下,《春晓》中的“花落知多少”与《春夜喜雨》中的“润物细无声”相比,哪一种雨更喜人呢?谈谈你的看法!

预设师讲解:春雨轻轻悄悄地来,滋润着世间万物,特别是农民的农作物,又是一个好收成年。字里行间真情的流露出杜甫对人民群众的关心。不禁让我又想起了郑板桥的《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中的诗句(出示全诗: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

大家不妨也来品一品,诗人对人民大众的关怀之情。 3.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诵读《春夜喜雨》。

4.杜甫那忧国忧民的情感时刻都在感染着我们,我们在品读完杜甫的《春夜喜雨》,再来看看他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出示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感受诗人的“忧国”情怀。

4

读一读,说一说,这首诗用一个什么样的带喜字的成语来形容杜甫的心情呢?(欣喜若狂)他又为什么而喜呢?(收复失地)

(2)通过这两首诗的诵读,我们能够初略的了解了杜甫那份浓郁的忧国忧民之情,希望大家在课外多诵读杜甫的诗,更加立体的感受杜甫。

5.号称“诗圣”的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我们学过他的诗有。(展示)四人小组交流收集的诗歌。

6.同学们,今天我们在诗的海洋里慧眼拾贝,让我们满载而归。让我们以这次活动为起步,今后在诗海中走得更远,得到更多的收获和更大的乐趣!

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课外诵读有关春雨的诗词,进行积累。说一说诗人对春雨的不同感受。

第12篇:春夜喜雨

六年级语文教研组主题活动

主题:《在古诗词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感悟诗词意境》 形式:课例研究 主持人:武瑞枝 做研究课教师:黄新

参加人员:六年级全体语文教师 时间:2014年11月12日 活动内容:

一、主持人致辞

1、对市、县教研检查专家表示欢迎。

2、对作课教师表示感谢。

3、宣布活动主题。

4、阐述教师引导学生感悟诗词的意境美的重要作用。

一首好诗至关重要的,就是她的意境美。

如果诗的意境不美,尽管你有美的形式、美的语言、美的旋律,它也不会给人以真正的美感,也不会具有诗的艺术美,从而,也就失去了诗意美。

诗是很讲究意境的。所谓炼句不如炼字,炼字不如炼意,诗贵意境等,就是讲诗的意境的重要性。但何谓意境?意境就是诗人对社会 1 现象和自然现象感受以后产生的一种情怀,它的全部奥秘既是外部世界即境的心灵化与内部世界即意的具象化。意境的形成,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对客观事物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的具体表现;而意境的创造,则是诗人为源于生活的情意寻找一个更为典型的艺术环境的艺术实践。比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就可以称之为意境美的典范。在诗中,徐志摩对诗的意境是苦心经营和刻意追求的。他将自己对母校多年的感情浓缩在精练的诗句中,溶化到一些富有个性色彩的形象和想象中间。由于徐志摩巧妙地把气氛、感情、形象三者融合为一,因而造成一个色彩鲜明、线条清晰、匀称柔和的境界。你看,在诗人眼里,那河畔夕阳中的垂柳被镀上了一层富贵而又妩媚的金色,在轻柔的微风摇曳,婀娜多姿的影子倒映在水中,仿佛一位美艳绝伦的新娘,这新娘的艳影,在水中荡漾,同时也在诗人的心中荡漾。在徐志摩的眼中,那柳荫下波光潋滟的清泉,沉淀着他象彩虹一样绚丽迷人的梦;可以说是融情入景,把那如水中月,镜中花般的“彩虹似的梦”描绘的多么形象、鲜明,多么令人心醉,仿佛伸手就可以揽到似的。于是,他似乎乘着满载星辉的的一叶小舟,向着水草幽幽的小河深处,击拍纵歌,去寻找他彩虹似的梦。。。。。梦能寻到吗?于是几声浸透淡淡哀愁的的箫音,沉默的夏虫、沉默的康桥,烘托出一种梦幻般的惆怅,于是,便诞生了这样流传千古的名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整首诗,情因景生,景因情活,情景交融,物我一体,构成了诗 的深邃意境,给读者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2 再比如,这样的的一首诗歌〈思念〉。虽然寥寥数字。但它抓住了意境美这一要素,应该是一首很好的情诗。读了它我们可以想象,在一个春意融融的午夜,一个寂寞的男孩,独坐在窗前思念远在他乡的、心爱的女孩。春天,本来就应该是少男、少女们的季节。这首诗通过柔风、无垠的夜空、随风轻舞的柳絮,描绘了一个多么美丽、多么浪漫的春夜,但景色的愈发美丽,更衬托出男孩的寂寞,美的让人心碎!这一感情又通过一幅精彩的描述得到升华:几颗晶莹的泪滴悄挂腮边,就像露珠沾上草尖!请想象,黎明,草尖上跳动的露珠,那是多么的令人砰然心动,使人顿生爱惜之心,这更衬托出这份思念的凄楚,令人心酸。因此,这是一首很好的诗歌。

所以,我们在进行诗歌创作时,一定要注意意境的描述,抓住了意境,你就抓住了诗歌的灵魂,那你肯定就能写出很好的诗歌。

读诗的意境

从古至今,中国最灿烂的文化莫过于文字,从古朴典雅的陶器到书生文文的字画,从悠悠含蓄的古诗到引人入胜的现代小说,这些都离不开文字的修饰推敲。而对于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现代人来说,诗,这种文学艺术似乎在被人们淡忘。也许在大多数人的眼里,读诗是一种水中望月,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其实,读诗的意境并不高深莫测,只在于你是否有一颗善于发现的心。

人们写诗,或是为了反映事理,或是寄情所感,都是为了表达诗人当时的一种心境。古人写诗,讲究“逸伦之士,非理不动”,要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近而川渟岳峙,成为智者。古代

3 的诗要求最严格的就是平仄韵律了,且格式都是很有讲究的。而自从1917的新文化运动开始,现代诗诞生了,白话文的描述手法不仅通俗易懂,也取消了许多繁琐的取读结构。现代诗也没有了以前的平仄之声,更注重了艺术的联想和感情上的渲染。比如,舒婷的《致橡树》和《诗经》中的一些文章相比,我们不难看出,前者人们思想的开放,以大胆的想象来赞美爱情,而这在古代的诗词中是绝对看不到的。所以,现代诗的美感也就在此体现得淋漓尽致。

现代诗虽然大方,但也不乏委婉柔情,现代诗大多是朦胧诗。记得在《关于朦胧诗的三味、三度及三品》中说,朦胧诗有三味:“思的迷惘”、“感情的隐秘”、“艺术的新异”,应有三度:“自我表现”、“打破传统”、“艺术创新”。并把诗分为三品:“凡有积极意义,艺术技巧上有创新的列为上品;内容一般的,或富有感情而尚未临于消沉,表现手法新颖 的列为中品;内容不好,消沉颓废的,即使有比较新奇的表现技巧,列为下品。”可见,现代诗更注重意象的追求,而对于文字的斟酌就不如古人那样细致了。在艺术上,现代诗的特点是,以象征的手法为中心。作为现代诗,从韵脚上讲,有押韵的,有不押韵的,绝大部分是不押韵的。现代诗强调节奏、音律、意境。比如闻一多的《死水》,虽然表面描写的是一潭脏水,但是其实际意义是要借脏水的呆滞,霉烂来创造一系列丑恶的意象,近而揭示当时社会的混乱,表达作者厌恶痛恨之情。再如,普希金的《致大海》,明写的是大海的辽阔,歌颂大海的奔放崇高,其实诗人描写大海意在象征自由,表现诗人极度渴望自由,寄托了诗人自己的理想。

4 可见,诗以言志,不仅可以从诗中品味韵律,更可以体会诗人当时的思想感情。

作为一个读者,我们在欣赏诗的时候最重要的还是身临作者的意境。要想读出诗的美,先要了解诗人当时写诗的背景,这是独处意境的前提,比如:梁小斌的《中国,我的钥匙丢了》(见高中《语文读本》第一册),如果只是单纯的读这首诗,很难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这首诗是作者写于“*”结束后不久,当时的青年着处于迷茫之际,作者以钥匙为意象来激发青年们要重新努力,继续发奋,尽快“*”的阴霾中走出来。了解这些背景之后,此诗的意境也就不言而喻了。其次,要用心领略诗人的心境,这需要我们不断地阅读,不断地思考,不断地想象。积累多了,视野自然会丰富。当你被诗人的创作所感染,你也会有所感,有所悟,甚至是用自己的文字表达自己的感情,我想,这也许就是一个读者的最高境界了!

无论是什么诗,,或是含情委婉的,或是悲怆豪迈的,或是典雅唯美的,都会以其语言的细腻,精巧,绚烂被人们所喜爱,以其朦胧,粗犷,质朴的风格被人们所吸引。学会读诗,不仅是对文学的欣赏,更是对自身品质的修养,高尚情操的陶冶。诗,这个精妙绝伦的艺术品,将永远成为世界文学的瑰宝!

二、作课教师说课

说教材、说目标、说重难点、说教学流程、说课后反思。

三、议题内容

(一)读中感悟诗的意境

反复诵读,促进思维

我们平时的诗歌教学,往往满足于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教师常常急于将字词的解释告诉学生,结果诗歌学习变成了被动的接受和机械的记忆,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停留在诗歌的浅表。其实,诗歌学习是最具创造精神的情智活动,真正意义的解读和内化必须依赖学生的个性阅读。那么,如何在诗歌教学中,促使学生积极的思考和主动的建构呢?笔者认为,引领学生反复诵读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首先,诗歌的语言凝炼,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和抒情性,读起来节奏鲜明,琅琅上口,惟有反复诵读,才能充分感受其韵律之魅力,增强语感。其次,诗无达诂,有很多诗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同样一个意思如果用大白话说出来就索然无味了。诗歌教学重要的不是老师的讲解如何精辟,教学技巧如何高超,而是要把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引领学生反复吟咏,使学生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研讨活动中,潘琰老师在执教《江雪》一诗时,就十分关注学生的自主诵读。初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再读古诗,想象画面,理解诗意;三读古诗,感悟情境,读出诗情;四读古诗,了解作者,明白诗志;再加上欣赏录象,回归整体,背诵积累以及课后的搜集诗歌,诵读感悟,交流分享。每一次读,都有明确的目标,引领学生逐步深化认识,课堂上高潮迭起。施燕璟老师的《长征》一

6 课,也十分注重学生的诵读感悟。在与诗句的一次次对话中,学生在字里行间读出了“远征难”:路途的遥远、自然环境的恶劣、敌人的围追堵截,更读出了红军战士的大无畏精神——“不怕”,“只等闲”;在一次次的诗句诵读中,学生沉浸其中,充分体悟诗歌的崇高、豪放之美。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诗歌的教学,教师要教有所得,学生要学有所获,诵读是其精髓所在。反复诵读是一种心理感应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上生到理性认识的过程,通过这种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的诵读,来增强语感,促进思维。

(二)品味诗人遣词造句的妙处,领略诗的意境

品味语言,享受诗美

诗容聚了一个民族语言的博大精深,以最精练的形式融现实与理想、时间与空间、感性与理想、情趣与教育于一体。“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我们引导学生读诗,应着力引导学生关注诗人刻苦锤炼、精心推敲的字、句,解开诗人的心灵密码,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接下来进一步表现雨的“好”,好在“润物”。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随着和风细细地滋润万物的。然而也有例外。有时候,它会伴随着冷风,由雨变成雪。

7 有时候,它会伴随着狂风,下得很凶暴。这样的雨尽管下在春天,但不是典型的春雨,只会损物而不会“润物”,自然不会使人“喜”,也不可能得到“好”评。所以,光有首联的“知时节”,还不足以完全表现雨的“好”。等到第二联写出了典型的春雨伴随着和风的细雨,那个“好”字才落实了。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如果有意讨“好”,它就会在白天来,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惟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雨这样“好”,就希望它下多下够,下个通宵。倘若只下一会儿,就云散天晴,那“润物”就很不彻底。诗人抓住这一点,写了第三联。在不太阴沉的夜间,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见,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放眼四望:只有船上的灯火是明的。此外,连江面也看不见,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地上也象云一样黑。看起来,准会下到天亮。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尾联写的是想象中的情景。如此“好雨”下上一夜,万物就都得到润泽,发荣滋长起来了。万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带雨开放,红艳欲滴。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个锦官城杂花生树,一片“红湿”,一朵朵红艳艳、沉甸甸,汇成花的海洋。

(三)运用想象,感悟诗的意境

8 诗是最高级的语言艺术作品,文字简约,蕴含丰富,存在着想象的巨大空间,靠想象才能读出滋味来。要欣赏诗,必须发挥想象。

叶圣陶先生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关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地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他所强调的就是读诗学文中的想象。诗人靠想象把五彩缤纷的世界凝聚成文字,折射出自己的内心世界,而读者要靠想象才能把文字中的内涵充分释放,靠想象才能去探求诗人的心灵。没有想象,就不能把握作品中的形象,进入作者所创造的情景,当然也就不能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反之,如果老师能根据诗句的描述引起学生对作品中人物、景象的想象,那么就会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受到深深感染。如何启发学生想象呢?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1、“读”中想象。

朗读在诗歌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诗歌的语言含蓄凝练,只有在反复的朗读与品味中引发学生的想象、联想、才能进入用心灵感受语言的境界。读诗要边读边想,要借助想象把所描绘的形象活生生的展现在眼前,仿佛看得见,摸得着,嗅得到,使学生沉浸在诗歌所描写的情景中,潜心品味诗中的意象和意境,与诗人同喜、同悲、同乐、同忧,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没有想象,再好的诗句也只是枯燥的文字,不会成为思想符号,学生在阅读中就不会有情感的搏动与美的享受。

9 教诗歌,我要求学生口读心悟,边读边想,见到物象,见到诗人。在想象中,读着读着,字里行间很多东西就会很自然的流进学生的心田,诗文中的文字会化作一个个立体的形象,一幕一幕浮在眼前,学生就会有某种程度的会意。如当学生读到孟郊的“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时,想象中就能见到“头发花白的母亲在昏暗的油灯下,抱着儿子的衣服,一针一针,密密麻麻的缝”的情景,从而为浓浓的母爱感动。读到《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时,想象中就会看到“黄昏时,广阔无垠的大漠上,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的居于天际,又大又圆,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这雄奇壮丽的边塞风光,从而为大漠的雄浑寥廓所惊叹。读到《秋词》中的“晴空一鹤排云上”,借助想象会看到会看到“辽阔的蓝天上,一只白鹤腾空而起,直冲云霄”这令人惊喜和感奋的情景,从而被诗人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思想所感染。

借助想象,一个词会化为一个立体的形象,一句话会变成一幅生动的画面,一首诗会幻出一个感人的故事。教师要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读中想象,读出诗味,读出形象,走近作者,与作者的心灵沟通,充分体验作者的情感,走进辽阔无际的优美意境之中。忘记自我,对周围的一切,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整个心沉浸在想象的世界中。

2、“说”中想象。

10 好诗一般都具有“言已尽而意无穷”的特点,停留在字面的理解上,或仅仅死记硬背下来,不能真正理解字词句的意蕴。教学诗歌,在学生读懂诗句的基础上,可引导他们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展开想象,讲诗歌的大意,从而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如教学《枫桥夜泊》时,我让学生读熟后,根据诗句发挥想象讲故事,学生兴趣很浓,驰骋在想象的世界里,构想出一个个关于张继的美丽而忧伤的故事。随着学生的叙述,诗中“残月、乌鸦、秋霜、江水、枫林、渔火、山寺、钟声、客船”等意象一个个浮现出来了,大家在想象中来到了那个凄清而宁静的秋夜,来到了枫桥边,来到了泊在枫桥下的客船上。看到了流寓江南的落魄书生张继,一身疲惫,躺在船上,对着茫茫的夜色,久久难眠。这时,月儿已经落下去了,天色黯淡,栖息荒林之中的乌鸦,不时哇哇地叫上一两声,惊扰着不眠的张继。枫林,黑魖魆的一团,远近渔船上的灯光,忽闪忽闪的,寒山寺的钟声突然响起,远远的传到客船上,一声一声,迟缓而又沉重,打破了夜空的沉寂,敲在诗人的心上„„在叙述中想象,学生跨越千年的时空,走近了诗人,体会了他的落寞与哀愁。

借助想象说诗意,一句诗可以扩展成一个感人的故事,一幅立体的生活图景,使人身临其境,受到感染。如冰心《乡愁》中的“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这句诗,通过想象,学生在叙述中会联想到诗人小时远离家乡,在外求学,在灯光下,她看着母亲的来信,感受着那文字中流淌着的母爱,望着远方,盼望她的归来。于是,她把思念和祝福化作点点文字,贴上一张小小的邮票寄回家乡,传递她

11 思乡念母的深情。学生在想象中娓娓道来,一幕幕真切感人,读者走近了作者,成了诗人的代言人,悲诗人所悲,乐诗人所乐,引起了感情的共鸣。

引导学生在想象中叙述,在叙述中想象,在诗境的诱发启示下,思维会向着四面八方发散投射,产生无数的联想和遐思,领悟到超越诗句本身的意蕴。

3、“写”中想象。

诗歌结构跳跃,语言精练,在描写景物、刻画形象、表情达意上都有较大的限制。在充分理解原文的思想内容和字词句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改写、扩写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想象。感知诗歌的意境。学生在写的过程中,通过联想和想象把作者的语言文字转换成自己心中的形象,然后再把形象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文字。这样,会使感受中朦胧、零乱的内容更加具体、全面、清晰,促进感受的深入,实现学生和作品的亲密接触,引导他们进入诗歌的意境。

如教学《石壕吏》,学生充分理解诗意后,我引导他们把诗歌改写成记叙文,可以对情节作一点补充,增加必要的细节。在改写时,学生的想象很丰富。有的描写了石壕村在战乱中的荒凉景象,有的描写了老妇人破旧不堪的房屋,有的从容貌、衣着、神情、姿态、语言等方面对老妇人和官吏进行刻画,有的增加了官吏踢门、搜屋等细节,有的增加了老妇跪求、挥泪告别等细节„„在学生改写的文章里,可以看到被战火烧焦的村庄,荒芜的土地,倒塌的房屋,凶狠的官吏,

12 衣服褴褛的老妇人,孤苦无依的儿媳,嗷嗷待哺的孙子„„一幕幕悲惨的景象,把人带进了诗的意境中,官吏的呵斥如在耳畔,老妇的哭诉震颤着心灵,使人看到了战争的罪恶,人民的疾苦。通过改写,学生深入理解了诗的主题。

李清照的《如梦令》,语言明白如话,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那蜿蜒的小溪、夕阳映照的亭子、轻快的小舟、娇美的荷花、折翅的鸥鹭,会引起人无限遐想。教学时,我要求学生读熟后,根据自己想象改写成一个故事。学生联想到一群少女,春末穿着艳丽的衣裙,在小溪上划船嬉游,直到日暮的时候,带着疲倦尽兴归来,却忘了回家的路。在苍茫暮色中,把船划进了荷花的深处,才使这群少女惊喜兴奋起来,争着划船。那惊叫声、笑声、抢渡声、击浆声,使宁静的湖面沸腾了,栖息在沙滩上的鸥鹭也惊动了。人声、水声、鸟声混成一片„„热烈的生活场面从学生的笔底倾泄出来,词人少女时代狭小生活圈子里的这一朵浪花辉映,被词人那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美好事物的情感所打动。

借助想象改写诗歌,能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所写情意中,沉浸于具体的此时此景,又幻出捉摸不定的彼时彼景,产生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领略到诗词之外丰富多彩的世界。

4、“画”中想象。

诗歌教学的核心是品味诗中的意境,诗的意境是通过众多物象描绘所构成的情景。教学时,可让学生边读边想象,在想象中,搜索出

13 物象,想象这些物象的特征,把物象连接起来,然后根据自己的想象,把课文内容绘成一幅画,感悟诗的意境。

根据内容绘画,最初是诗中所描写的诗人形象和物象一一浮现在读者的脑际,可能有些杂乱,甚至有些模糊,但借助想象最终可调整成一幅分明有序的画面。此时眼前的这幅画就不单是视觉中的画面了,其中也整合着读者的感情,画面中甚至会增加许许多多诗中未提到的物象。至此读者就进入了诗的意境,则诗人的感情以及诗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可以不言而喻。

在教《天净沙 秋思》这首小令时,我让学生边朗读边想象,然后根据自己的想象,把课文内容绘成一幅画。学生情绪高涨,把“苦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游子”这些单调的文字符号化成了具体的形象,画出了许多各具特色的画。画中“残阳如血,停在天际。郊野,一棵光秃秃的树缠绕着干枯的藤子,一只乌鸦缩首栖息在树上。一条小溪缓缓地从桥下流过,溪边,几户人家,炊烟袅袅。一条蜿蜒的古道坑坑洼洼,沦落异乡的游子满脸愁苦,憔悴不堪,骑在瘦骨嶙峋的马上,跋涉已久的马在冷嗖嗖的西风中踟蹰”。萧瑟悲凉的画幅中,渲染出了落寞单调的秋景,恰当地表现了诗歌悠远的意境和诗人无限惆怅的心情。学生在完成这幅画的过程中,诗中游子的悲哀已缠绕在心头,从而理解了诗的意境。让学生根据课文作画,给学生提供了驰骋想象的机会,大大调动了他们的能动性,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14 许多诗内涵丰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本身就是一幅构图优美的画。如张志和的《渔歌子》的第一首,巧于构图,精于着色,本身就是一幅画面广阔、色彩绚丽的水乡春景图。诗中能看到青山、碧水、白鹭、蓝天、红花、青箬苙、绿蓑衣、蒙蒙细雨、畅游的鱼、翱翔的鸟、悠然垂钓的渔人,真是异彩纷呈,意趣盎然。让学生绘成画,诗人那与世无争的淡泊生活,高洁旷达的气质与胸怀就容易理解了。

引导学生把课文内容绘成一幅画,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5、“唱”中想象。

诗源于歌,诗的语言具有音乐美,教学时可引导学生用熟悉的曲调来唱,感受萦回在意境里的美好情思。吟唱时,脑海中要想象诗中场面、情景,沉浸在诗歌所描写的情境中,徜徉在美好的物象中,体会描绘中融入的诗人感情。让学生在吟唱中想象,情感会发酵生长,学生想象的列车会在时空的隧道中飞驰,自主探索的触角会超越时空,深入作者的内心。

教学古诗《使至塞上》时,我让学生自由朗读,突然,听到一个学生用《千年等一回》的曲调低声吟唱诗句,我趁机让她给大家唱一遍。结果,课堂沸腾了,大家拍手叫好。看到学生浓厚的兴趣,我趁势鼓励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曲调吟唱其他各首古诗,顿时,学生的思维打开了,争先恐后的举手。有的用《茉莉花》吟唱《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有的用《兰花草》吟唱《春望》;有的用《世上只有

15 妈妈好》吟唱《登飞来峰》;有的用《鲁冰花》吟唱《秋词》;有的用《我有一头小毛驴》吟唱《过零丁洋》„„语文课变成了音乐课,学生沉浸在优美的旋律中,在倾听中想象,在想象中冥思,春夏秋冬、花草树木、风云雨雪浮现出来了,诗中的那人、那物、那情、那景定格在学生心里,敲打着学生的心灵,情感发酵生长了,从而熟记了诗句,领悟了诗的意蕴。唱诗激活了学生的想象,展示了特长,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

诗歌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肥土。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想象,开拓学生的想象空间,让想象的翅膀在诗歌的殿堂翱翔,让学生感受到学诗的无穷乐趣。

四、总结

著名儿童文学理论家王泉根曾说:“爱诗懂诗从诗美艺术中汲取精神素养,这对于儿童的‘精神成人’具有特殊的价值意义。”的确,在儿童的生命成长过程中,诗歌是开启语言之门、培养文字感悟能力和丰富情感的最好媒介。诗歌教学因此显得格外重要,成功地教学一篇诗歌是一种艺术创造,祝愿我们的教学研讨,引领小学语文的课堂改革,使诗歌学习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照亮儿童心灵的天空,让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充满了快乐。

我祝愿我们的在引导学生感悟诗词意境时,能像杜甫的“好雨”,知时知节,育人细而五声.

第13篇:春夜喜雨

《春夜喜雨》教学设计

一、标题:《春夜喜雨》

二、设计者:杨丹 201111081927

三、课时:一个课时,45分钟

四、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有节奏的诵读本诗,感受古诗词带来的韵律美,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3、以字的品析为切入点,抓住古人讲究炼字、炼句乃至炼意的特点,体味诗词推敲字句的妙处。

4、理解、把握和学会分析诗歌的创作技巧。

5、调动学生的审美体验和感受去品读杜甫诗中忧国忧民的情怀。

五、教学重难点:

1、有节奏的诵读本诗,感受古诗词带来的韵律美,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以字的品析为切入点,抓住古人讲究炼字、炼句乃至炼意的特点,体味诗词推敲字句的妙处。

3、调动同学们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去品读杜甫的诗歌中忧国忧民的情怀。

六、教学内容

通过对杜甫的五言律诗《春夜喜雨》的诗歌意境和表达技巧的理解和把握,提高同学们对古代诗歌的解读能力。并纵观杜甫一生的人生历程,把握和体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七、教学手段

朗读朗诵、平等交流、合作探讨

八、教学环节

(一)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内容是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在我们学习之前,我想问问同学们对五言律诗或者杜甫都有哪些了解呢?同学们回想一下以前学过的知识,开启你们的思维,想想以前都学过哪些五言律诗,这些律诗大概意境是怎样的,有怎样的艺术特点?思考两分钟,我请同学来说一下。

设计目的:在这个环节,学生的回答可以反馈出很多信息,包括他们对五言律诗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对杜甫一生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生活状况和诗歌写作风格思想及特点的掌握程度;看看学生对诗歌意境和艺术特点的理解;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思维状况等等。我们都可以从这些方面了解到学生的基本情况。这对于使接下来教学有效高效有极大的帮助。

(二)全诗赏析

1、诗歌朗读

(1)同学们,请打开课本 页,大声地齐读一遍《春夜喜雨》。 设计目的:通过这遍朗读,可以让同学们先熟悉熟悉诗歌,把陌生的字词先纠正。这是阅读的最初目的。

(2)同学们读得很好,声音很洪亮。同学们,我们知道古代诗歌的韵律极强,朗朗上口,而且意境悠远,能够正确地朗读古诗,这是古诗学习的第一步。古诗的语言是高度凝练,高度浓缩的,虽然只有寥寥数字,但其中的丰富内涵却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说清楚的。诗人的内心世界更不是我们轻易可以触摸得到的。所以,我们还要沉下心来,静静地读,细细地品。请同学们各自大声地朗读并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认真地品读理解诗歌。待会老师请同学们起来朗读。

教学设计目的:让学生更加熟悉这是诗歌,并培养学生对诗歌韵律的体会,在反复的朗读中背诵这首诗歌,并在阅读过程中感悟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师:好了,时间到了。既然同学们已经朗读并仔细地阅读了杜甫的这首诗歌了。那老师想问同学们一些最基本的问题。同学们知道这首诗歌的写作的对象是什么?

生:春雨 师:创作时间呢? 生:夜晚

师:那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用一个字来概括。 生:喜

师:从哪儿看出来的啊? 生:标题

师:很好。同学们的阅读感受和观察能力非常很好。我们在赏析一首诗歌时首先要注意这首诗歌的标题。我们从诗歌的标题中会得到很多有助于诗歌赏析的信息。就像杜甫的这首《春雨喜雨》一样,我们从“春夜喜雨”几个字中就能得出作者创作的对象、时间以及基本情感。所以以后同学们拿到一首诗歌进行赏析时,首先要看诗歌的标题,从标题中我们就可以得出许多有用的信息。同学们知道一定要记住这一点。

师:好了,我们在了解了这首诗歌的写作对象和创作时间以及作者的基本情感基调之后。那老师想问问有同学知道杜甫创作这首诗歌时的背景吗?或者同学们猜想一下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和心情吧!有没有同学愿意说一下。

生:。。。。(学生的回答)

设计目的:让同学们在知识积累上调动知识,从诗歌中去寻找到一些相关的背景资料,并且可以引发同学们的思考和想象力。同时也锻炼他们提取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并且在点评学生回答得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渗入作者创作此诗的时代背景。这样就不会死板,不会中规中矩地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这样就让课堂更加活跃而有趣。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和语文功老师非常佩服。同学们都知道杜甫创作的对象是夜晚中春雨,基本情感基调是喜悦的心情。那老师想问问同学们读懂了杜甫笔下的这场春雨吗?这场春雨有什么特点?诗人写这场春雨运用了哪些手法?同学们认为哪些字词使用得比较好,说说理由。同学们可以和前后的同学5~6人一组相互讨论一下。等一下以小组的形式汇报你们讨论的结果。好了,开始吧!(此时,给出ppt《春夜喜雨》全诗,并在同学们讨论的过程中走下讲台去看看学生参与的情况)

春夜喜雨 (唐)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设计目的:增发挥同学们的主观能动性,强同学们相互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在交流探讨的过程中找到答案。

生:此诗运用拟人手法,以极大的喜悦之情,赞美了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从标题可以得出诗人写作的对象是春雨。诗中对春雨的描写,体物精微,细腻生动,绘声绘形。整首诗的意境淡雅,意蕴清幽。 师:这位同学的感悟和概括能力很好,总结了此时的修辞手法为拟人,对象是春雨,作者的心情是极其喜悦的。嗯,很好,很不错。那其他同学有别的想法吗?

生:《春夜喜雨》抒写诗人对春夜细雨的无私奉献品质的赞美之情。我认为 “好”统领全诗,用得很好。首先,“好”字含情,盛赞春雨。“知时节”将春雨拟人化,赋予春雨以人的生命和情感,在作者看来,春雨体贴人意,知晓时节,在人们急需的时候飘然而至,催发生机。多好的春雨!颔联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写春雨的到来。在苍茫的夜晚,春雨随风而至,悄无声息,滋润万物,无意讨“好”,无私奉献。尾联写的是想象中的情景。如此“好雨”下上一夜,万物就都得到润泽,发荣滋长起来了。万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带雨开放,红艳欲滴。

师:很好,分析得很透彻。这个同学认为“好”字用得好,既是将春雨拟人化,又是对春雨的赞扬。其他同学还有别的观点和看法吗?

生:老师,我认为这首诗前两句写雨适时而降,其中“知”字用得传神,简直把雨给写活了;

三、四两句写雨的“发生”,其中“潜”、“润”、“细”等词语道出了雨的特点;

五、六两句写夜雨的美丽景象,“黑”与“明”相互映衬,不仅点明了云厚雨足,而且给人以强烈的美感;最后两句仍扣“喜”字写想象中的雨后之晨锦官城的迷人景象,“红湿”、“花重”,体物可谓细腻至极。第二联所写,是诗人听出来的。诗人倾耳细听,听出那雨在春夜里绵绵密密地下,只为“润物”,不求人知,自然“喜”得睡不着觉。由于那雨“润物细无声”,听不真切,生怕它停止了,所以出门去看。第三联所写,是诗人看见的。看见雨意正浓,就情不自禁地想象天明以后春色满城的美景。这就写出了诗人无限喜悦的心情。

师:嗯,很好,思维很活跃很细腻。确实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描写得细腻、动人。诗的情节从概括的叙述到形象的描绘,由耳闻到目睹,自当晚到次晨,结构谨严,用词讲究。因此将颇为难写的夜雨景色,却写得十分耀眼突出,使人从字里行间.呼吸到一股令人喜悦的春天气息。这首诗题虽是《春夜喜雨》),但是全诗不露喜字,却又始终充满喜意。显然,诗人这种感情的产生绝不是出于一时的冲动,而有其现实基础.据史书记载,在他写作此诗的前一年,京畿一带就有严重灾荒,\"米斗至七千钱,人相食\"(《资治通鉴·唐纪》)。了解了这些,我们就更好理解,为什么一场春雨会让杜甫如此地欣喜若狂,因为这场春雨带给诗人的是无限的希望啊,希望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杜甫表面上是因雨而喜,实际上是为民而喜。所以我们结合大背景就可以体会到杜甫一生忧国忧民的情怀。

第14篇:春夜喜雨

《春夜喜雨》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 六年级(上册)第101页。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大意,

2、领略《春夜喜雨》中的诗情画意。

3、促进学生多读经典,丰厚文化底蕴,做有素质的人,激发学生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3、学会收集经典诗句并运用 教学重点难点:

1、联想品析诗歌.

2、促进学生多读经典,丰厚文化底蕴,做有素质的人,激发学生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走近诗歌,激发探究诗歌的兴趣

1、开心交流

2、同学们,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诗歌是我国文化艺术的瑰宝。小学阶段,我们也学过不少诗歌呢?下面我要考考大家,有信心吗?

当我们望着高挂下来的瀑布时,会情不自禁吟诵起了李白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当我们回忆起浓浓的母爱时,就会自然地想起孟郊《游子吟》中的诗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3、再考考大家(出示图片让学生说出相应的诗句)看来难不倒大家呀。今天,让我们一起再轻叩诗歌的大门,在诗歌的海洋里畅游 拾贝吧!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一首新诗。(板书:春夜喜雨)齐读课题,理解题意。

二、赏析诗歌, 师:那诗人眼中的春雨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01页,自由地朗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看这首诗,(出示全诗)它和我们学过的诗歌有什么不同?板书:五律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 ),(板书杜甫)对这位诗人你有什么了解?生说后(出示杜甫简介)生自由读。 师: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我们学习古诗时一定要多读。把诗读流利、读出节奏。(自由朗读) 师:谁愿意读一读这首诗?个别读,(出示诗的节奏)分组读,齐读。同学们读出了诗的节奏、韵味。真棒! 师:请同学们再看题目,这四个字中,哪一个字能体现了作者的情感? 生:喜。(板书喜)喜就是什么心情?杜甫因什么而喜? 那杜甫为什么因为这场雨而喜呢?这场雨有什么好处呢 (出示

一、二两句) 师:谁来读读这两句诗? (生朗读

一、二两句) 师:同学们,诗中哪个字是诗人对眼前这场春雨的总体评价? (好) 师:春雨好在什么地方? 能用诗中的句子告诉我们吗? (板书:知时节) 师:是呀,这场春雨来得真及时呀!奇怪哦!这春雨其实是想下就下了,在诗人眼里,怎么就变成了春雨知道时节了呢!作者把春雨当成了什么来写?(人)雨本无知,作者却说它“知”,我们的心,来得及时,善解人意。春雨就像我们的朋友”“就像我们(亲人)”“就像我们的。。。

这真是一场好雨! 怎能不令人欣喜呢?(生流利地朗读,有感情地朗读)

师:读得真好!我听出了其中的喜。

这场及时雨是怎样来到我们身边的呢?(出示

3、4句)齐读,谁来说?

师:你从哪个字体会到的? (“潜”) 师:这个“潜”字形象地写出春雨的什么特点? 师:是啊,春雨静静飘洒、不为人知。 它来有什么好处呢?(可以润物) (板书:润万物) 师:它是如何润物的?

师:是呀,春雨就是这样无私、默默无闻的滋润万物,作了好事,又不留名。人们怎么会不喜欢呢?感情读

3、4句。

师:同学们,假如你是春雨,你有什么愿望呢?假如你是一棵小树苗,你会对春雨说什么?

师:从同学们的话语中,我知道大家对于这场知时节、能润物的好雨是既欣喜,又感激呀。感情朗读

三、四句吧。

师:这样善解人意、解万物之渴的好雨,作者多么希望它酣畅淋漓地下个够啊。

(出示

五、六两句)

师:请男同学齐读

五、六两句。师:这两句写的是什么情景? 师:你从哪个字词体会到喜了呢?

生:野径云俱黑。(说明雨继续下。下个够,是一场透雨。只有船上的灯火是明的。此外,连江面也看不见,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地上也像云一样黑。看起来,准会下到天亮。那万 物多高兴呀!诗人望着这(板书(雨意浓)夜晚心中充满着喜悦呀!(有感情地朗读),

看着雨意正浓的情景,诗人兴奋的猜测等到天亮时肯定是:(出示

七、八两句) (全班齐读)

师:诗人想象第二天早晨将会是怎样的情景?(生说意思) 能用一个词形容吗?

那诗中是用哪个字来形容这样的景象的? “红”和“重” 师:为什么?

生:“红”写的是花;“重”写出花儿有了雨的滋润,非常饱满的样子。

师:非常正确!若不是细雨的滋润,哪有这般美丽的景象?这万紫千红的花还带着雨滴呢。 这“花重锦官城”的瑰丽景观,都是知时节、润万物的“好”雨的恩泽啊!请同学们展开联想,此时,田里的禾苗是什么样子?山上的树木呢? 那大自然的一切呢?(用诗句回答)

师:这真是一幅美丽的春景图(板书:春色美)让我们带着无比喜悦的心情,齐读这两句诗吧。 (全班齐读)

师:这首描绘并赞美春雨的诗,主要表达诗人喜悦的感情。全篇句句是“雨”,处处是“喜”,可“喜”字却一字不露。让我们满怀喜悦,一起赞美这及时的好雨吧。

(全班齐读全诗)

师:诗人一生历经磨难,饱经战乱流离之苦,如今,他终于定居成都。面对绵绵春雨,想到难得的安宁生活,他万分欣喜,不由得赞叹——

(全班齐读全诗)

师:春雨恩泽万物,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命运。面对绵绵春雨,想到它将带给人们期盼已久的丰收,他怎能不万分激动,不由得赞叹—— (全班齐读全诗)

三、拓展、总结1 同学们,优美的诗词往往具有非常强的韵律感,可以谱成很动听的曲子,好,咱们来欣赏欣赏吧。(升华诗情画意)播放古诗新唱。

2、在咱们学过的古诗词里,还有很多写雨的诗句,比如 还是好多描写春天的诗,能展示收集到描写春天的诗吗?号称“诗圣”的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我们学过他的诗有。(展示)四人小组交流收集的诗歌。

3、同学们,今天我们在诗的海洋里慧眼拾贝,让我们满载而归。让我们以这次活动为起步,今后在诗海中走得更远,得到更多的收获和更大的乐趣!

第15篇:春夜喜雨

《春夜喜雨》教学设计

诗歌是人类最优美的语言,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在我国的诗歌发展史上,唐朝是最辉煌的时期,其间曾出现无数诗人。在这众多的诗人中间,著名文学家韩愈独独推崇两个人。他曾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我们知道是“李白”,那这个“杜”是谁呢?杜甫。

师:对于杜甫,我们并不陌生,大家还记得以前曾学过他的什么诗?《绝句》。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杜甫的另一首诗——《春夜喜雨》。(出示全诗) 师:请同学们看这首诗,它属于哪一类?律诗。 师:几言律诗?五言律诗。

师:要学其诗,先知其人。让我们走近杜甫,初步了解其人其诗。

• (出示杜甫的简介)(生读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也因曾经做过工部员外郎的官职,因而世人又称他为杜工部 。其作品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 他亦被称为 诗圣。有《杜工部诗集》。代表作有《三吏》《三别》。

师: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我们学习古诗时一定要多读。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地朗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自己的韵味,并根据注释,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出示全诗) 师:谁愿意读一读这首诗?

师:声音响亮,读出了节奏,有自己的韵味,非常好!但是有一个字音没有读准,谁听出来了?“花重锦官城”中的“重”字应该读“zhònɡ”。

师:请同学们看注释,然后选择正确的读音。 师:知道应该读什么音了吗?应该读“zhònɡ”。

师:达到了老师提出的读书要求,真棒!全班同学一起来读读这首诗吧。 师:请同学们看诗题,这四个字中,哪一个字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喜。 师:诗人因何而喜?因这场春雨而喜。 (板书:雨)

师:那春雨有何令人欣喜之处呢? 生:春雨能滋润大地。

生:春雨能告诉我们春天来了。

生:春雨过后,我们能看到美丽的景色。

师:说得真好!其实,雨是一种极其平常的自然之景,本来无所谓喜与不喜,可进入诗中就成为诗人抒发情感的依托。因此,同是写雨,作者表达的情感却不一样。

(出示杜牧的《清明》)   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师:你从诗中体会到什么? 生:我体会到诗人很悲伤。

师:那么,我们可以说诗人因雨而悲。 (出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 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师:从这首诗中体会到什么?诗人非常思念亲人。思念他的妻子。这首诗是他写给妻子的。

师:是啊,诗人思念妻子,却不能回家,他因雨而思,因雨而愁,因雨而苦。那杜甫为何因雨而喜呢?当时,饱经战乱之苦的杜甫终于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在成都定居,过上安稳的日子,他能不喜吗? 师:是的,他喜!看到绵绵春雨,联想到国家的安宁,百姓的丰收,他能不喜吗?

师:他更喜!如果说前者是小“喜”,那后者就是大“喜”!让我们通过朗读,表达诗人的喜悦之情吧。 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也想读一读。 (师配乐朗读)

师:谢谢同学们的鼓励!请大家一起朗读这首诗,把作者的喜悦之情表达出来。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明其意,知其情。下面,我们一起来品其字,悟其境。 (出示

一、二两句) 师:谁来读读这两句诗?

师:同学们,诗中哪个字是诗人对眼前这场春雨的总体评价?好。 (板书:好)

师:春雨好在什么地方?它好像知道春天来了一样。 师:能用诗中的句子告诉我们吗?它知时节。 (板书:知时节)

师:雨本无知,作者却说它“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的修辞手法。

师:把雨拟人化,变无知为有知,这个“知”字用得多么传神啊!春雨还好在什么地方? 师:“当春乃发生”是什么意思? 生:到了春天,雨就下起来了。

师:这一句迎合了第一句中的哪个字?知。

师:俗话说:“春雨贵如油。”春天正是万物生长的时节,人们多么盼望雨水从天而降啊。而雨好像知道人们的心思一样,不早不晚,就在这个时节飘飘洒洒地下起来了。同学们,这是不是好雨?

师:它不但是好雨,还是和人们心有灵犀,不点都通的神雨呀。这怎能不令人欣喜呢?谁能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欣喜表达出来?

师:我听出了其中的喜。让我们带着欣喜之情,一起朗读这两句诗吧。 (出示

三、四两句)

师:谁来读读这两句?(朗读

三、四两句)

师:你读得字正腔圆,很有韵味,美中不足的是有个字音读得不准。大家听出来了吗?“潜”应该读第二声。 师:非常好!请大家看屏幕,诗的前两句点明了“春”和“雨”,这两句点明了诗题中的哪个字?夜。 师:它不但点了题,还进一步体现了春雨的“好”。想一想,春雨“好”在哪里?它好在可以润物。 (板书:润万物)

师:它是如何润物的?它悄悄地润物。 师:你从哪个字体会到的?“潜”字。

师:这个“潜”字形象地写出春雨的什么特点? 生:写出春雨是在夜晚下的,别人并不知道。

师:是啊,春雨静静飘洒、不为人知。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师:还有描写春雨如何润物的吗?细。

师:这个“细”字形象地写出春雨的什么特点?写出春雨非常小。

师:正因为春雨非常小,所以它是轻轻地、柔柔地润物。一个“潜”字,一个“细”字,不仅写出了春雨的特点,也写出了它的美好品格。可见,这两个字是经过作者的精心推敲而来。我们知道,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随着和风细细地滋润万物,仿佛唐诗中“天街小雨润如酥”,但有没有例外?

师:什么时候?大家想一想,春天倒春寒的时候,是和风细雨吗? 生:(恍然大悟)不是!好大的风,好冷!

师:伴随狂风而来的雨自然下得非常凶猛。如果伴随冷风而来呢,雨会变成什么? 生:变成雪。

师:这样的雨能润物吗?

师:它不但不能润物,反而会损物,自然不会使人“喜”。两相一比较,我们可以看出,杜甫笔下的春雨才是真正的润物好雨。(出示口语表达练习1)

师:同学们,假如你是知时节的春雨,你有什么愿望和想法? 生:假如我是知时节的春雨,我会滋润大地上的万物。 师:谢谢你!

生:假如我是知时节的春雨,我会让田里的庄稼快快生长。 师:太好啦!

生:假如我是知时节的春雨,我会带给人们丰收。

师:这样的春雨,人们怎么会不喜欢呢?假如你是一棵小树苗,你会对春雨说什么? (出示口语表达练习2) 生:谢谢你,春雨,是你让我茁壮成长。 生:春雨,你真好!

生:春雨,你终于来了,我太高兴了!

师:从同学们的话语中,我知道大家对于这场知时节、能润物的好雨是既有欣喜,更有感激。那我们应该怎样朗读这两句诗呢?

生:要读得轻一点,慢一点。

师:对,这样才能体现“潜”和“细”的特点。谁来读一读? 生:(朗读

三、四两句)

师:读出了味道!我们一起朗读

三、四两句吧。生:(全班齐读)

师:这样善解人意、解万物之渴的好雨,作者多么希望它酣畅淋漓地下个够啊。 (出示

五、六两句)

师:请男同学齐读

五、六两句。

师:这两句写的什么情景?写的是雨中的自然景色。

师:谁能描写一下?由于下雨,天上满是乌云,小路上一片漆黑,只看得见江上渔船里的烛光。 师:这两句直接写雨了吗?

师:这里虽然没有直接写雨,但诗人描绘了一幅意境优美的春雨夜景图,显得春意盎然,从侧面表现了春雨的可爱。

三、四两句,作者从听觉的角度来写雨的润物无声,那这两句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视觉。师:对,作者从视觉的角度写出了雨意正浓。诗中哪一句可以看出来? 生:野径云俱黑。

师:此时真的是一片漆黑吗?不是。 师:还有什么?还有船上的烛光。

师:这一点光象征着诗人心头升起的希望。他相信春雨绵绵不断,能彻底地滋润干涸的大地,所以,诗人用“俱黑”对“独明”。这一鲜明的对比,既色彩鲜明、形象生动,又富有诗情画意。同学们,这幅画面美吗?美! 师:你们能美美地读一读吗?能! 师:谁来读?

生:(有感情地朗读,但语速稍快) 师:谁能比他读得更好?

生:(有感情地朗读,重音、语速处理比较恰当) 师:我感受到了那种意境美,谢谢你! (出示

七、八两句)

师:全班同学一起朗读这两句吧。 师:“晓”是什么意思?早晨。 师:到早晨了吗?没有。

师:那么这两句是实景还是想象之景?想象之景。

师:诗人想象第二天早晨将会是怎样的情景?能用一个词形容一下吗? 花团锦簇。万紫千红。五颜六色。五彩缤纷。春意盎然。

师:同学们,这两句没有写雨,却写花的美丽,是不是诗人离题了?没有离题。

师:你是如何理解的?对!这两句表面上写花,实际上还是写雨好。由于雨的滋润,花儿才这样美丽。而写花也并不局限于花,只是用花来代表被雨滋润着的万物。同学们,这两句诗中,你认为作者哪两个字用得特别贴切、生动? 师:这里的“红”不是指颜色,而是代指“花”。大家想一想,这个“重”字和第四句中的哪个字相照应?“细”字。

师:若不是细雨的滋润,哪有这般美丽的景象?如果是骤雨,只能是花红满地,落英缤纷了。还有哪个字用得特别贴切、生动?“湿”字。

师:它写出了什么?它写出了花朵带雨时的样子。

师:这“花重锦官城”的瑰丽景观,都是知时节、润万物的“好”雨的恩泽啊!请同学们展开联想,此时,田里的禾苗是什么样子?一定更有精神了! 师:山上的树木呢?一定都长高了! 师:那大自然的一切呢?肯定更美了! 师:同学们,作者借助想象,描绘了雨后的春色,创造出一个清新、绚丽、美妙的新世界,表达了自己对这场好雨的由衷赞美,以及无比喜悦的心情,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让我们带着无比喜悦的心情,齐读这两句诗。

师:这首描绘并赞美春雨的诗,主要表达诗人喜悦的感情。全篇句句是“雨”,处处是“喜”,可“喜”字却一字不露,足见诗人的匠心独运。正因如此,这首诗成了吟咏春雨的名篇。尤其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两句,不仅用字精妙,还蕴涵着耐人寻味的哲理,历来为人们所传诵。让我们满怀喜悦,一起赞美这及时的好雨吧。

师:诗人一生历经磨难,饱经战乱流离之苦,如今,他终于定居成都。面对绵绵春雨,想到难得的安宁生活,他怎能不万分欣喜,不由得赞叹——(全班齐读全诗)

师:知时节的好雨悄悄地、轻柔地滋润着大地。面对绵绵春雨,想到它将带给锦官城一片万紫千红的美好春景,他怎能不喜上眉梢,不由得赞叹——(全班齐读全诗)

师:春雨恩泽万物,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命运。面对绵绵春雨,想到它将带给人们期盼已久的丰收,他怎能不万分激动,不由得赞叹——(全班齐读全诗)

师:同学们,“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写景,是情中之景;而情,又是景中之情。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而且不着痕迹,所以使人读之悠然神往,也使得诗歌耐人寻味。

(出示四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这四首描写春天的诗,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自由朗读) 师:请大家一起朗读这四首诗。

第16篇:《春夜喜雨》教学设计(推荐)

《春夜喜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背古诗,发展想象,感悟古诗之美。

2、教会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古诗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抽背已学的杜甫的诗。今天我们来学习唐朝诗人杜甫的另一首诗《春夜喜雨》。

解题:春夜喜雨的意思就是春天的夜晚下了一场雨,作者的心里很高兴。

二、读通全诗

1、示范读,学生听准字音,指导学生掌握节奏。

2、比一比、赛一赛。

(一)比一比谁能把古诗读正确。

①学生自己遇到不认识的字,同桌之间可以相互请教一下。

②指名读。(相机指导读准字音,教师及时评价,给读正确的同学奖励。) ③看看哪一桌读得最准确?(同桌读) ④让我们一起来把古诗正确地念出来。

(二)比一比,谁能把古诗读流利,并且读出感情来呢?

先请同桌之间读一读,如果你觉得你的同桌能闯关成功了,那就在他的诵读书上打上一个五角星。

三、诗句分析

《春夜喜雨》“喜”在哪里?

《春夜喜雨》这一诗题,感情色彩很浓,其中三个字表景物,一个字表感情。其中“喜”字是关键,直接表现出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首联“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一联直接写了“春”、“雨”两个字。春雨好,好在下得及时。春天,是万物萌发生机的季节,需要雨水的滋润。正当这个时候,雨就来了,这不是“知时节”吗?面对着这场及时雨,诗人的心里欣喜极了。其中“好”、“乃”最能体现出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颔联“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一联直接写听觉。这场夜雨是随着风悄悄地来到人间的,它轻轻地不声不响地滋润着万物,“夜”、“润”最能体现诗

1 / 2

人的心里对它充满欣喜与敬佩的心情。

颈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这一联写的是雨夜的环境。这时原野、路径、云块虽然是一片漆黑,唯有江上的船只却仍然灯火通明。它象征诗人心头升起的希望,相信春雨会绵绵不断,下很长时间,定然会彻底地滋润着干涸的大地。这里从诗人的视觉角度反映出了诗人内心的喜悦。

尾联“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一联写第二天早上诗人看到仍在带雨的花朵,想到万紫千红的鲜花开遍锦官城,诗人的心花随同春花一起开放了。

《春夜喜雨》,除诗题外,全诗不着一“喜”字,而“喜”自见,处处流露出诗人对春雨产生的喜悦情怀。这首诗主题深刻,语言优美,借景抒情,诗意浓郁,故千百年来为人们赞誉,传诵不已。

四、分析炼字用词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联中的“潜”“润”能不能换成“飘、”“淋、浇”?

“潜”这里是悄悄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春雨细密无声的特点。“飘”不好,“飘”是随风飞动的意思,不能写出春雨绵绵的特点,也无法突出春雨不为人知的特点。

“润”是慢慢地、无声无息地使物体不干枯,它和夏天的大雷暴雨不同,雷暴雨来时,雷鸣电闪,哗哗一阵,有时甚至雷声大,雨点小,呼隆一阵,“淋、浇”体现出的正是暴雨的情况。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俱”是都的意思,但“都”没有“俱”和谐。

五、齐读——自背——齐背

六、拓展延伸

学习成语。(在语言环境中应用。) 喜出望外 和风细雨

2 / 2

第17篇:春夜喜雨教学反思

春夜喜雨教学反思

古诗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语文材料的精华,所以从小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让他们从中汲取精华,完善品格是非常重要的。我的整个教案设计就从激趣入手,再到感悟,最后拓展。

上课时,我从同学们会背的课外古诗入手。同学们顿时兴趣盎然,人人争着举手背自学的古诗,这样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检查学生通过课外查找资料、课外阅读,培养了他们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大胆的展示,使学生体会到自学的快乐。

我重在感悟这个环节,我主要是通过“读”来使每个学生进行自我感悟。以读为主是当今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要做到“以读为本”、“以讲助读”,而且对古诗的学习,更要通过朗读这一主要形式来让外部语言转化为内部认识。所以,我鼓励学自读自悟,大力提倡“以读代讲”,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读书中思考、在小组中讨论、在班级中展示自我,从而培养他们对古诗的语感。这节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效果较好!

当然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如下的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引起重视的:

1、各个环节的时间把握不好,以至于课上的任务未能按时完成。

2、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地方未能因势利导,使得环节间的过渡有点强制性,不是很顺滑,结构不是很紧凑。

3、整个课堂的学习气氛不活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没有被调动起来。学生虽然能动 “动”起来,但思维却未真正“活”起来。

4、教学平台的设计有不合理的地方,原来是想通过小组学生的互相评比产生本组最佳作品,然后上传作品。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不能很好地按教师意愿执行,主要是学生在做完作业后不能立即、全部上传作业,只上传小组代表作品,使学生不能全员参与进来。教后我对教学平台进行了更新,使学生在完成作品后均可上传作品,教师任意选择作品供学生评价,这样做小组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会有很大提高。

第18篇:《春夜喜雨》教学反思

《春夜喜雨》教学反思

古诗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语文材料的精华,所以从小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让他们从中汲取精华,完善品格是非常重要的。我的整个教案设计就从激趣入手,再到感悟,最后拓展。

开课时,我让同学们通过看插图回忆杜甫写的诗,了解杜甫的写作情感。接着引出杜甫的《春夜喜雨》,同学们兴趣盎然,人人争着想知道这首古诗的内容,这样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采用不同方式的读,体会诗中的韵味。通过课外查找资料、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培养了他们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大胆的展示,使学生体会到自学的快乐。

我重在感悟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读”来使每个学生进行自我感悟。以读为主是当今 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要做到“以读为本”、“以讲助读”,而且对古诗的学习,更要通过朗读这一主要形式来让外部语言转化为内部认识。所以,我鼓励学生自读自悟,大力提倡“以读代讲”,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读诗中思考、在小组中讨论、在班级中展示自我,从而培养他们对古诗的语感。这节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效果较好!

不足之处:1.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地方未能因势利导,使得环节间的过渡有点强制性,不是很顺滑,结构不是很紧凑。2.整个课堂的学习气氛不活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没有被调动起来。学生虽然能“动”起来,但思维却未真正“活”起来。

第19篇:马建华《春夜喜雨》教学设计

《春夜喜雨》教学设计

重庆市开州区汉丰第六小学

马建华 教学目标:

1.有节奏的诵读本诗,感受古诗带来的韵律美。

2.结合注释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画面,体会诗人对春雨的喜爱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结合注释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对春雨的喜爱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品味诗人遣词造句的妙处,领略诗歌意境。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1.收集有关杜甫的资料、古诗作品。

2.收集有关写雨的古诗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上课之前我们先轻松轻松,一起来看古诗《春夜喜雨》的吟诵视频。同学们可以一边听,一边欣赏美丽的春景,还可以跟唱。刚才诗歌带给了我们诗情画意般的享受,其实所有的古诗都可以像视频中这样配乐吟诵。吟就是唱,诵就是读,我们今天就用吟诵的方法去品杜甫写的《春夜喜雨》中的诗情画意。(板书:吟诵

诗情画意)

二、诵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1.自主诵读古诗,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2.抽人读,评价。

3.古诗是一种具有韵律美的文化艺术,古诗是通过平仄的长短来表现诗歌的音韵美,吟诵的规律是平长仄短。平声字就是我们汉语拼音里边

一、二声的字,仄声就是

三、四声的字,平声字读的时候声音拉长,仄声字读的时候声音缩短,我们可以用“—”表示平声,用“|”表示仄声,用双手向两边拉表示平声,用手向下滑表示仄声.4.用符号标出诗歌平仄。

5.范读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教读。古诗除了通过平仄来表现诗歌的长短,诗人还通过平仄来表达心情,平声字往往抒发豁达、愉快、兴奋的心情,仄声字表达压抑、悲伤、低落的心情,我们读诗除了读出诗的长短,还要读出诗人心情的起起落落。

6.配合手势练读。

7.抽人读,做点评。读出古诗平仄,诵读古诗的韵味就出来了。 8.站起来作着手势齐读。

三、结合注释大体把握诗意,想想诗歌描写的画面。1.读古诗不但要读出节奏,还要读出诗情画意。一句诗就是一幅画,读诗要学会想象,读着读着就会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又一幅的画。 2.请再读诗,结合注释读诗,再想象画面,拿起笔把你想到的有关画面的关键词写在诗的旁边,帮助你记忆。 3.说说你最喜欢哪句诗,从诗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4.带着自己的想象读一读诗。

5.指导从“润物细无声”中想象到的画面。润是什么意思?从润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在春雨的滋润下,如果你是一株小草,你会怎样?如果你是一朵鲜花,你会怎样?如果你一粒种子,你会怎样?从润中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带着你的想象读一读。“润”“潜”准确生动写出了风很轻、雨很小的特点。在诗歌的长河里用润来写景的名诗句还有很多很多,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些,同学们读一读,积累积累。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 岂惟窗户清,更喜草木润。——宋•陆游 《北窗雨中作》 雨霁花木润,风和景气柔。——唐•杨衡 《游峡山寺》 露垂群木润,泉落一岩清。——唐•曹松 《宿山寺》 6.指导想象第二天春雨过后锦官城万紫千红的景象。

四、品字词,体会诗人对春雨的喜爱赞美之情。

1.画面读出来了,诗情你体会到了吗?题目中哪个字能表达出作者对这场春雨的情感?用圆圈圈出来。2.喜就是?

3.课文下面有一句话:诗中没有一个喜字,但处处都体现着诗人的喜悦之情。这是真的吗?再读古诗,你从哪个字、哪个词或哪句诗中体会到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把圈出来,并且在旁边写上你体会到的原因。可以自己做,也可以小组内合作学习。 4.抽人交流。

5.引导学生品“好”、“知”“乃”,作者运用什么方法写雨,作者把雨当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来写,从中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带着感情读一读。

6.品“潜”“润”。此时你又感到一个怎样的人来啦?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心情?带着体会读诗。

7.品“云俱黑”。作者为什么喜欢黑沉沉的天空和田野呢?简介写作背景。杜甫是生活在唐代由盛世转向衰败年代的诗人,公元759年家乡陕西玉蒲遭遇了一场旱灾,土地干涸,粮食颗粒无收,国家正遭受安史之乱,一家人颠沛流离到锦官城也就是现在的成都定居,过着种菜养花的田园生活,所以特别能体会到春雨的珍贵。云层越厚,天越黑,说明春雨会下得越大,越久,会解决旱灾,会给饱受战争苦难、忍饥挨饿的老百姓带来丰收的希望,所以作者喜欢云俱黑的夜景。听着夜晚下起的淅淅沥沥的春雨,看着黑沉沉的天空,忍不住满心欢喜,提笔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在写法上,“云俱黑”与“火独明”形成对比,衬托出春雨就是黑夜中给人民带来希望的那一片光明。 在他写作此诗的前一年,京畿一代发生严重灾荒,《资治通鉴.唐纪》是这样记载的“米斗至七千钱,人相食。”因此,杜甫一听到雨声,就感到无限喜悦,这喜悦恰好反映了诗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崇高品质。 8.品“花重锦官城”。看着窗外的雨景,作者喜不自胜,不禁浮想联翩,春雨过后,锦官城会是一番怎样的景象?除了万紫千红的景象,还会是一番怎样的景象?所以作者还喜欢春雨过后美丽的春色。也请带着你美好的想象读一读诗。

9.小结。全诗没有一个喜字,却处处体现出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这就是这首诗成为经典的原因。带着喜悦之情有滋有味地背一背古诗。

10.及时雨给农民们带来了丰收的希望,带来了诗人的好心情,也带给了我们无尽的遐想和学诗的快乐,请同学们带着你无比欣喜的心情唱一唱,跟着音频学唱古诗。把古诗平仄读和唱结合就叫吟,我们这堂课既读了,又唱了,所以我们就成了会吟诗的人。

五、拓展分享,激发学诗热情。

分享写雨的古诗词。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两首写雨古诗词,一首是李清照的一首小令,另外一首是文天祥写的《过零丁洋》,与雨都有关,但表达的是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和爱国之情,当然还有许多写雨的名篇。同样是写雨,不同的作者会表达出不同的情感。诗歌的海洋里有无数珍宝,只要同学们遨游其间一定会捡拾许多美丽的贝壳。

2.课堂总结。我们用吟诵的方法赏析了杜甫写的《春夜喜雨》中的诗情画意。学古诗就这么学:1.吟诵。2.品诗情画意。同学们表现得都非常棒!老师为你们精彩地学习点赞! 作业:1.把古诗抄写一遍。 2.把你昨天回家收集的杜甫的诗给同学分享分享。

板书设计:

吟诵

平长仄短

诗情画意

春夜喜雨

杜甫

知时节

润万物 喜

雨意浓

春色美

第20篇:《春夜喜雨》教学设计和反思

【教材简介】

这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中诗海拾贝的第二首古诗,为唐朝的杜甫所作,诗人敏锐的抓住了这场雨的特征,前两句点明了这是一场及时雨,后面写出了雨随风悄悄滋养万物,集中写“夜雨”,再到最后诗人的联想:“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全诗紧扣一个“喜”字,体现诗人的喜悦之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组诗。

2、深入学习《春夜喜雨》,通过诗后注释和赏析,了解诗句意思。

3、阅读《春夜喜雨》,通过抓诗眼的方法,感受诗人的喜悦之情。

【教学重点】

1、深入学习《春夜喜雨》,通过诗后注释和赏析,了解诗句意思。

2、通过抓诗眼的方法,感受诗人的喜悦之情。并能学法迁移,拓展课外一首古诗。

【教学难点】

通过抓诗眼的方法,感受诗人的喜悦之情。并学法迁移,进行拓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由课外写雨的诗句导入新课

二、学习《春夜喜雨》

(一)解诗题

(二)读诗文

1、引导学生把古诗读正确、流利,并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韵味。

2、通过师生共读、同桌互读、指名读等多种方式读诗。

(三)明诗意

1、回顾以前学古诗的方法,借助注释和课后赏析,小组合作解诗意。

2、提出不懂的词句,师相机点拨。

3、师生交流诗意。

总结学法:了解古诗的诗意可借助注释。

(四)悟诗情

补充材料:杜甫一生忧国忧民,当官被贬,后又被作乱的叛军所虏,冒险逃回,尔后又做官又遭贬斥,这些经历,都使他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百姓的疾苦,创作了大量关于百姓疾苦的名篇,后来,他抛官弃职,几经辗转,因陕西旱灾来到四川成都,在城西建了一座草堂定居,在这里,他亲自耕种,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也是在这个时候,写下了《春夜喜雨》这首名篇。

1、根据材料,生自由发言,说说诗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师相机介绍喜为诗眼,并介绍何为诗眼。

总结学法:学习古诗,可借助抓诗眼来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五)熟读成诵

1、深情朗读,读出诗人的喜悦之情。

2、尝试背诵古诗。

(六)小结

三、借助课外资料,进行拓展学习

1、借助自学提示,完成拓展练习。

2、师生交流

四、总结回顾

五、板书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喜→喜爱春雨

学法:借助注释品诗意

巧抓诗眼悟诗情

【设计理念】

六年级的学生对于品诗意、悟诗情这方面,还是有一些些的不足,于是,我以《春夜喜雨》这首古诗为例,让生能够结合注释,组内交流,自己能够将大致意思讲出来,淡化老师的主讲,强化学生的自主性。而在学习古诗里,抓住诗眼,是品悟诗情最好的方法,我让生能够认识何为诗眼,巧抓诗眼,从而理解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在完成上述教学中,我在进行1+X的语文主题的整合学习。以“结合注释品诗意”和“巧抓诗眼悟诗情”来将课内与课外拓展将结合,来完成我的教学任务。

春夜喜雨教学设计
《春夜喜雨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