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春夜喜雨

发布时间:2020-03-01 17:54:0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六年级语文教研组主题活动

主题:《在古诗词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感悟诗词意境》 形式:课例研究 主持人:武瑞枝 做研究课教师:黄新

参加人员:六年级全体语文教师 时间:2014年11月12日 活动内容:

一、主持人致辞

1、对市、县教研检查专家表示欢迎。

2、对作课教师表示感谢。

3、宣布活动主题。

4、阐述教师引导学生感悟诗词的意境美的重要作用。

一首好诗至关重要的,就是她的意境美。

如果诗的意境不美,尽管你有美的形式、美的语言、美的旋律,它也不会给人以真正的美感,也不会具有诗的艺术美,从而,也就失去了诗意美。

诗是很讲究意境的。所谓炼句不如炼字,炼字不如炼意,诗贵意境等,就是讲诗的意境的重要性。但何谓意境?意境就是诗人对社会 1 现象和自然现象感受以后产生的一种情怀,它的全部奥秘既是外部世界即境的心灵化与内部世界即意的具象化。意境的形成,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对客观事物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的具体表现;而意境的创造,则是诗人为源于生活的情意寻找一个更为典型的艺术环境的艺术实践。比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就可以称之为意境美的典范。在诗中,徐志摩对诗的意境是苦心经营和刻意追求的。他将自己对母校多年的感情浓缩在精练的诗句中,溶化到一些富有个性色彩的形象和想象中间。由于徐志摩巧妙地把气氛、感情、形象三者融合为一,因而造成一个色彩鲜明、线条清晰、匀称柔和的境界。你看,在诗人眼里,那河畔夕阳中的垂柳被镀上了一层富贵而又妩媚的金色,在轻柔的微风摇曳,婀娜多姿的影子倒映在水中,仿佛一位美艳绝伦的新娘,这新娘的艳影,在水中荡漾,同时也在诗人的心中荡漾。在徐志摩的眼中,那柳荫下波光潋滟的清泉,沉淀着他象彩虹一样绚丽迷人的梦;可以说是融情入景,把那如水中月,镜中花般的“彩虹似的梦”描绘的多么形象、鲜明,多么令人心醉,仿佛伸手就可以揽到似的。于是,他似乎乘着满载星辉的的一叶小舟,向着水草幽幽的小河深处,击拍纵歌,去寻找他彩虹似的梦。。。。。梦能寻到吗?于是几声浸透淡淡哀愁的的箫音,沉默的夏虫、沉默的康桥,烘托出一种梦幻般的惆怅,于是,便诞生了这样流传千古的名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整首诗,情因景生,景因情活,情景交融,物我一体,构成了诗 的深邃意境,给读者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2 再比如,这样的的一首诗歌〈思念〉。虽然寥寥数字。但它抓住了意境美这一要素,应该是一首很好的情诗。读了它我们可以想象,在一个春意融融的午夜,一个寂寞的男孩,独坐在窗前思念远在他乡的、心爱的女孩。春天,本来就应该是少男、少女们的季节。这首诗通过柔风、无垠的夜空、随风轻舞的柳絮,描绘了一个多么美丽、多么浪漫的春夜,但景色的愈发美丽,更衬托出男孩的寂寞,美的让人心碎!这一感情又通过一幅精彩的描述得到升华:几颗晶莹的泪滴悄挂腮边,就像露珠沾上草尖!请想象,黎明,草尖上跳动的露珠,那是多么的令人砰然心动,使人顿生爱惜之心,这更衬托出这份思念的凄楚,令人心酸。因此,这是一首很好的诗歌。

所以,我们在进行诗歌创作时,一定要注意意境的描述,抓住了意境,你就抓住了诗歌的灵魂,那你肯定就能写出很好的诗歌。

读诗的意境

从古至今,中国最灿烂的文化莫过于文字,从古朴典雅的陶器到书生文文的字画,从悠悠含蓄的古诗到引人入胜的现代小说,这些都离不开文字的修饰推敲。而对于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现代人来说,诗,这种文学艺术似乎在被人们淡忘。也许在大多数人的眼里,读诗是一种水中望月,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其实,读诗的意境并不高深莫测,只在于你是否有一颗善于发现的心。

人们写诗,或是为了反映事理,或是寄情所感,都是为了表达诗人当时的一种心境。古人写诗,讲究“逸伦之士,非理不动”,要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近而川渟岳峙,成为智者。古代

3 的诗要求最严格的就是平仄韵律了,且格式都是很有讲究的。而自从1917的新文化运动开始,现代诗诞生了,白话文的描述手法不仅通俗易懂,也取消了许多繁琐的取读结构。现代诗也没有了以前的平仄之声,更注重了艺术的联想和感情上的渲染。比如,舒婷的《致橡树》和《诗经》中的一些文章相比,我们不难看出,前者人们思想的开放,以大胆的想象来赞美爱情,而这在古代的诗词中是绝对看不到的。所以,现代诗的美感也就在此体现得淋漓尽致。

现代诗虽然大方,但也不乏委婉柔情,现代诗大多是朦胧诗。记得在《关于朦胧诗的三味、三度及三品》中说,朦胧诗有三味:“思的迷惘”、“感情的隐秘”、“艺术的新异”,应有三度:“自我表现”、“打破传统”、“艺术创新”。并把诗分为三品:“凡有积极意义,艺术技巧上有创新的列为上品;内容一般的,或富有感情而尚未临于消沉,表现手法新颖 的列为中品;内容不好,消沉颓废的,即使有比较新奇的表现技巧,列为下品。”可见,现代诗更注重意象的追求,而对于文字的斟酌就不如古人那样细致了。在艺术上,现代诗的特点是,以象征的手法为中心。作为现代诗,从韵脚上讲,有押韵的,有不押韵的,绝大部分是不押韵的。现代诗强调节奏、音律、意境。比如闻一多的《死水》,虽然表面描写的是一潭脏水,但是其实际意义是要借脏水的呆滞,霉烂来创造一系列丑恶的意象,近而揭示当时社会的混乱,表达作者厌恶痛恨之情。再如,普希金的《致大海》,明写的是大海的辽阔,歌颂大海的奔放崇高,其实诗人描写大海意在象征自由,表现诗人极度渴望自由,寄托了诗人自己的理想。

4 可见,诗以言志,不仅可以从诗中品味韵律,更可以体会诗人当时的思想感情。

作为一个读者,我们在欣赏诗的时候最重要的还是身临作者的意境。要想读出诗的美,先要了解诗人当时写诗的背景,这是独处意境的前提,比如:梁小斌的《中国,我的钥匙丢了》(见高中《语文读本》第一册),如果只是单纯的读这首诗,很难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这首诗是作者写于“*”结束后不久,当时的青年着处于迷茫之际,作者以钥匙为意象来激发青年们要重新努力,继续发奋,尽快“*”的阴霾中走出来。了解这些背景之后,此诗的意境也就不言而喻了。其次,要用心领略诗人的心境,这需要我们不断地阅读,不断地思考,不断地想象。积累多了,视野自然会丰富。当你被诗人的创作所感染,你也会有所感,有所悟,甚至是用自己的文字表达自己的感情,我想,这也许就是一个读者的最高境界了!

无论是什么诗,,或是含情委婉的,或是悲怆豪迈的,或是典雅唯美的,都会以其语言的细腻,精巧,绚烂被人们所喜爱,以其朦胧,粗犷,质朴的风格被人们所吸引。学会读诗,不仅是对文学的欣赏,更是对自身品质的修养,高尚情操的陶冶。诗,这个精妙绝伦的艺术品,将永远成为世界文学的瑰宝!

二、作课教师说课

说教材、说目标、说重难点、说教学流程、说课后反思。

三、议题内容

(一)读中感悟诗的意境

反复诵读,促进思维

我们平时的诗歌教学,往往满足于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教师常常急于将字词的解释告诉学生,结果诗歌学习变成了被动的接受和机械的记忆,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停留在诗歌的浅表。其实,诗歌学习是最具创造精神的情智活动,真正意义的解读和内化必须依赖学生的个性阅读。那么,如何在诗歌教学中,促使学生积极的思考和主动的建构呢?笔者认为,引领学生反复诵读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首先,诗歌的语言凝炼,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和抒情性,读起来节奏鲜明,琅琅上口,惟有反复诵读,才能充分感受其韵律之魅力,增强语感。其次,诗无达诂,有很多诗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同样一个意思如果用大白话说出来就索然无味了。诗歌教学重要的不是老师的讲解如何精辟,教学技巧如何高超,而是要把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引领学生反复吟咏,使学生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研讨活动中,潘琰老师在执教《江雪》一诗时,就十分关注学生的自主诵读。初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再读古诗,想象画面,理解诗意;三读古诗,感悟情境,读出诗情;四读古诗,了解作者,明白诗志;再加上欣赏录象,回归整体,背诵积累以及课后的搜集诗歌,诵读感悟,交流分享。每一次读,都有明确的目标,引领学生逐步深化认识,课堂上高潮迭起。施燕璟老师的《长征》一

6 课,也十分注重学生的诵读感悟。在与诗句的一次次对话中,学生在字里行间读出了“远征难”:路途的遥远、自然环境的恶劣、敌人的围追堵截,更读出了红军战士的大无畏精神——“不怕”,“只等闲”;在一次次的诗句诵读中,学生沉浸其中,充分体悟诗歌的崇高、豪放之美。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诗歌的教学,教师要教有所得,学生要学有所获,诵读是其精髓所在。反复诵读是一种心理感应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上生到理性认识的过程,通过这种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的诵读,来增强语感,促进思维。

(二)品味诗人遣词造句的妙处,领略诗的意境

品味语言,享受诗美

诗容聚了一个民族语言的博大精深,以最精练的形式融现实与理想、时间与空间、感性与理想、情趣与教育于一体。“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我们引导学生读诗,应着力引导学生关注诗人刻苦锤炼、精心推敲的字、句,解开诗人的心灵密码,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接下来进一步表现雨的“好”,好在“润物”。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随着和风细细地滋润万物的。然而也有例外。有时候,它会伴随着冷风,由雨变成雪。

7 有时候,它会伴随着狂风,下得很凶暴。这样的雨尽管下在春天,但不是典型的春雨,只会损物而不会“润物”,自然不会使人“喜”,也不可能得到“好”评。所以,光有首联的“知时节”,还不足以完全表现雨的“好”。等到第二联写出了典型的春雨伴随着和风的细雨,那个“好”字才落实了。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如果有意讨“好”,它就会在白天来,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惟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雨这样“好”,就希望它下多下够,下个通宵。倘若只下一会儿,就云散天晴,那“润物”就很不彻底。诗人抓住这一点,写了第三联。在不太阴沉的夜间,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见,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放眼四望:只有船上的灯火是明的。此外,连江面也看不见,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地上也象云一样黑。看起来,准会下到天亮。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尾联写的是想象中的情景。如此“好雨”下上一夜,万物就都得到润泽,发荣滋长起来了。万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带雨开放,红艳欲滴。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个锦官城杂花生树,一片“红湿”,一朵朵红艳艳、沉甸甸,汇成花的海洋。

(三)运用想象,感悟诗的意境

8 诗是最高级的语言艺术作品,文字简约,蕴含丰富,存在着想象的巨大空间,靠想象才能读出滋味来。要欣赏诗,必须发挥想象。

叶圣陶先生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关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地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他所强调的就是读诗学文中的想象。诗人靠想象把五彩缤纷的世界凝聚成文字,折射出自己的内心世界,而读者要靠想象才能把文字中的内涵充分释放,靠想象才能去探求诗人的心灵。没有想象,就不能把握作品中的形象,进入作者所创造的情景,当然也就不能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反之,如果老师能根据诗句的描述引起学生对作品中人物、景象的想象,那么就会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受到深深感染。如何启发学生想象呢?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1、“读”中想象。

朗读在诗歌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诗歌的语言含蓄凝练,只有在反复的朗读与品味中引发学生的想象、联想、才能进入用心灵感受语言的境界。读诗要边读边想,要借助想象把所描绘的形象活生生的展现在眼前,仿佛看得见,摸得着,嗅得到,使学生沉浸在诗歌所描写的情景中,潜心品味诗中的意象和意境,与诗人同喜、同悲、同乐、同忧,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没有想象,再好的诗句也只是枯燥的文字,不会成为思想符号,学生在阅读中就不会有情感的搏动与美的享受。

9 教诗歌,我要求学生口读心悟,边读边想,见到物象,见到诗人。在想象中,读着读着,字里行间很多东西就会很自然的流进学生的心田,诗文中的文字会化作一个个立体的形象,一幕一幕浮在眼前,学生就会有某种程度的会意。如当学生读到孟郊的“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时,想象中就能见到“头发花白的母亲在昏暗的油灯下,抱着儿子的衣服,一针一针,密密麻麻的缝”的情景,从而为浓浓的母爱感动。读到《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时,想象中就会看到“黄昏时,广阔无垠的大漠上,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的居于天际,又大又圆,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这雄奇壮丽的边塞风光,从而为大漠的雄浑寥廓所惊叹。读到《秋词》中的“晴空一鹤排云上”,借助想象会看到会看到“辽阔的蓝天上,一只白鹤腾空而起,直冲云霄”这令人惊喜和感奋的情景,从而被诗人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思想所感染。

借助想象,一个词会化为一个立体的形象,一句话会变成一幅生动的画面,一首诗会幻出一个感人的故事。教师要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读中想象,读出诗味,读出形象,走近作者,与作者的心灵沟通,充分体验作者的情感,走进辽阔无际的优美意境之中。忘记自我,对周围的一切,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整个心沉浸在想象的世界中。

2、“说”中想象。

10 好诗一般都具有“言已尽而意无穷”的特点,停留在字面的理解上,或仅仅死记硬背下来,不能真正理解字词句的意蕴。教学诗歌,在学生读懂诗句的基础上,可引导他们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展开想象,讲诗歌的大意,从而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如教学《枫桥夜泊》时,我让学生读熟后,根据诗句发挥想象讲故事,学生兴趣很浓,驰骋在想象的世界里,构想出一个个关于张继的美丽而忧伤的故事。随着学生的叙述,诗中“残月、乌鸦、秋霜、江水、枫林、渔火、山寺、钟声、客船”等意象一个个浮现出来了,大家在想象中来到了那个凄清而宁静的秋夜,来到了枫桥边,来到了泊在枫桥下的客船上。看到了流寓江南的落魄书生张继,一身疲惫,躺在船上,对着茫茫的夜色,久久难眠。这时,月儿已经落下去了,天色黯淡,栖息荒林之中的乌鸦,不时哇哇地叫上一两声,惊扰着不眠的张继。枫林,黑魖魆的一团,远近渔船上的灯光,忽闪忽闪的,寒山寺的钟声突然响起,远远的传到客船上,一声一声,迟缓而又沉重,打破了夜空的沉寂,敲在诗人的心上„„在叙述中想象,学生跨越千年的时空,走近了诗人,体会了他的落寞与哀愁。

借助想象说诗意,一句诗可以扩展成一个感人的故事,一幅立体的生活图景,使人身临其境,受到感染。如冰心《乡愁》中的“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这句诗,通过想象,学生在叙述中会联想到诗人小时远离家乡,在外求学,在灯光下,她看着母亲的来信,感受着那文字中流淌着的母爱,望着远方,盼望她的归来。于是,她把思念和祝福化作点点文字,贴上一张小小的邮票寄回家乡,传递她

11 思乡念母的深情。学生在想象中娓娓道来,一幕幕真切感人,读者走近了作者,成了诗人的代言人,悲诗人所悲,乐诗人所乐,引起了感情的共鸣。

引导学生在想象中叙述,在叙述中想象,在诗境的诱发启示下,思维会向着四面八方发散投射,产生无数的联想和遐思,领悟到超越诗句本身的意蕴。

3、“写”中想象。

诗歌结构跳跃,语言精练,在描写景物、刻画形象、表情达意上都有较大的限制。在充分理解原文的思想内容和字词句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改写、扩写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想象。感知诗歌的意境。学生在写的过程中,通过联想和想象把作者的语言文字转换成自己心中的形象,然后再把形象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文字。这样,会使感受中朦胧、零乱的内容更加具体、全面、清晰,促进感受的深入,实现学生和作品的亲密接触,引导他们进入诗歌的意境。

如教学《石壕吏》,学生充分理解诗意后,我引导他们把诗歌改写成记叙文,可以对情节作一点补充,增加必要的细节。在改写时,学生的想象很丰富。有的描写了石壕村在战乱中的荒凉景象,有的描写了老妇人破旧不堪的房屋,有的从容貌、衣着、神情、姿态、语言等方面对老妇人和官吏进行刻画,有的增加了官吏踢门、搜屋等细节,有的增加了老妇跪求、挥泪告别等细节„„在学生改写的文章里,可以看到被战火烧焦的村庄,荒芜的土地,倒塌的房屋,凶狠的官吏,

12 衣服褴褛的老妇人,孤苦无依的儿媳,嗷嗷待哺的孙子„„一幕幕悲惨的景象,把人带进了诗的意境中,官吏的呵斥如在耳畔,老妇的哭诉震颤着心灵,使人看到了战争的罪恶,人民的疾苦。通过改写,学生深入理解了诗的主题。

李清照的《如梦令》,语言明白如话,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那蜿蜒的小溪、夕阳映照的亭子、轻快的小舟、娇美的荷花、折翅的鸥鹭,会引起人无限遐想。教学时,我要求学生读熟后,根据自己想象改写成一个故事。学生联想到一群少女,春末穿着艳丽的衣裙,在小溪上划船嬉游,直到日暮的时候,带着疲倦尽兴归来,却忘了回家的路。在苍茫暮色中,把船划进了荷花的深处,才使这群少女惊喜兴奋起来,争着划船。那惊叫声、笑声、抢渡声、击浆声,使宁静的湖面沸腾了,栖息在沙滩上的鸥鹭也惊动了。人声、水声、鸟声混成一片„„热烈的生活场面从学生的笔底倾泄出来,词人少女时代狭小生活圈子里的这一朵浪花辉映,被词人那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美好事物的情感所打动。

借助想象改写诗歌,能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所写情意中,沉浸于具体的此时此景,又幻出捉摸不定的彼时彼景,产生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领略到诗词之外丰富多彩的世界。

4、“画”中想象。

诗歌教学的核心是品味诗中的意境,诗的意境是通过众多物象描绘所构成的情景。教学时,可让学生边读边想象,在想象中,搜索出

13 物象,想象这些物象的特征,把物象连接起来,然后根据自己的想象,把课文内容绘成一幅画,感悟诗的意境。

根据内容绘画,最初是诗中所描写的诗人形象和物象一一浮现在读者的脑际,可能有些杂乱,甚至有些模糊,但借助想象最终可调整成一幅分明有序的画面。此时眼前的这幅画就不单是视觉中的画面了,其中也整合着读者的感情,画面中甚至会增加许许多多诗中未提到的物象。至此读者就进入了诗的意境,则诗人的感情以及诗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可以不言而喻。

在教《天净沙 秋思》这首小令时,我让学生边朗读边想象,然后根据自己的想象,把课文内容绘成一幅画。学生情绪高涨,把“苦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游子”这些单调的文字符号化成了具体的形象,画出了许多各具特色的画。画中“残阳如血,停在天际。郊野,一棵光秃秃的树缠绕着干枯的藤子,一只乌鸦缩首栖息在树上。一条小溪缓缓地从桥下流过,溪边,几户人家,炊烟袅袅。一条蜿蜒的古道坑坑洼洼,沦落异乡的游子满脸愁苦,憔悴不堪,骑在瘦骨嶙峋的马上,跋涉已久的马在冷嗖嗖的西风中踟蹰”。萧瑟悲凉的画幅中,渲染出了落寞单调的秋景,恰当地表现了诗歌悠远的意境和诗人无限惆怅的心情。学生在完成这幅画的过程中,诗中游子的悲哀已缠绕在心头,从而理解了诗的意境。让学生根据课文作画,给学生提供了驰骋想象的机会,大大调动了他们的能动性,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14 许多诗内涵丰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本身就是一幅构图优美的画。如张志和的《渔歌子》的第一首,巧于构图,精于着色,本身就是一幅画面广阔、色彩绚丽的水乡春景图。诗中能看到青山、碧水、白鹭、蓝天、红花、青箬苙、绿蓑衣、蒙蒙细雨、畅游的鱼、翱翔的鸟、悠然垂钓的渔人,真是异彩纷呈,意趣盎然。让学生绘成画,诗人那与世无争的淡泊生活,高洁旷达的气质与胸怀就容易理解了。

引导学生把课文内容绘成一幅画,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5、“唱”中想象。

诗源于歌,诗的语言具有音乐美,教学时可引导学生用熟悉的曲调来唱,感受萦回在意境里的美好情思。吟唱时,脑海中要想象诗中场面、情景,沉浸在诗歌所描写的情境中,徜徉在美好的物象中,体会描绘中融入的诗人感情。让学生在吟唱中想象,情感会发酵生长,学生想象的列车会在时空的隧道中飞驰,自主探索的触角会超越时空,深入作者的内心。

教学古诗《使至塞上》时,我让学生自由朗读,突然,听到一个学生用《千年等一回》的曲调低声吟唱诗句,我趁机让她给大家唱一遍。结果,课堂沸腾了,大家拍手叫好。看到学生浓厚的兴趣,我趁势鼓励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曲调吟唱其他各首古诗,顿时,学生的思维打开了,争先恐后的举手。有的用《茉莉花》吟唱《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有的用《兰花草》吟唱《春望》;有的用《世上只有

15 妈妈好》吟唱《登飞来峰》;有的用《鲁冰花》吟唱《秋词》;有的用《我有一头小毛驴》吟唱《过零丁洋》„„语文课变成了音乐课,学生沉浸在优美的旋律中,在倾听中想象,在想象中冥思,春夏秋冬、花草树木、风云雨雪浮现出来了,诗中的那人、那物、那情、那景定格在学生心里,敲打着学生的心灵,情感发酵生长了,从而熟记了诗句,领悟了诗的意蕴。唱诗激活了学生的想象,展示了特长,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

诗歌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肥土。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想象,开拓学生的想象空间,让想象的翅膀在诗歌的殿堂翱翔,让学生感受到学诗的无穷乐趣。

四、总结

著名儿童文学理论家王泉根曾说:“爱诗懂诗从诗美艺术中汲取精神素养,这对于儿童的‘精神成人’具有特殊的价值意义。”的确,在儿童的生命成长过程中,诗歌是开启语言之门、培养文字感悟能力和丰富情感的最好媒介。诗歌教学因此显得格外重要,成功地教学一篇诗歌是一种艺术创造,祝愿我们的教学研讨,引领小学语文的课堂改革,使诗歌学习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照亮儿童心灵的天空,让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充满了快乐。

我祝愿我们的在引导学生感悟诗词意境时,能像杜甫的“好雨”,知时知节,育人细而五声.

春夜喜雨

春夜喜雨

春夜喜雨

春夜喜雨

春夜喜雨

春夜喜雨

春夜喜雨

春夜喜雨教案

《春夜喜雨》教案

春夜喜雨(教案)

春夜喜雨
《春夜喜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春夜喜雨杜甫 喜雨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