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找拱形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8-01 08:32:15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找拱形》教学设计与反思

《找拱形》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圆顶形、球形等弧形结构与拱形有紧密联系,生物体构造中存在着拱形结构。

过程与方法:能识别生活中的拱形、圆顶形和球形等弧形结构的物体,并通过联想、推理与实验对弧形结构的物体作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生物体构造与其生活的联系和科学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体验科学与技术结合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圆顶形、球形等弧形结构与拱形有紧密联系。

难点:能识别生活中的拱形、圆顶形和球形等弧形结构的物体

三、

三、教学准备:

完整的和剖成对半的乒乓球若干个;完整的和剪开的塑料瓶若干个;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研究了拱性的力量,并揭开了拱形承载重物的秘密,谁来说一下这个秘密是什么呢?你们知道哪些拱形的建筑物?引出圆顶形、弧形的概念。

(二)研究圆顶形、球形承受压力的特点 1.观察圆顶形物品(图片)的形状有什么特点。

2.提问:这些物体为什么做成圆顶形,它们承受压力的能力如何?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了解?

3.观察实验分析:

( 1 )观察剖成两半的乒乓球,看球壳的厚薄,捏一捏乒乓球的软硬。

( 2 )估计一下,把半个乒乓球扣在桌上向下压它,能承受多大的压力?(实验)

( 3 )你们认为圆顶形承受压力的能力如何?它与拱形有联系吗?试着解释一下圆顶形承受压力的特点。学生各抒己见后演示课件说明圆顶形可以看成是若干拱形的结合。

( 4 )提问:拱形的拱脚是要用力抵住的,圆顶形为什么不需要?

4.出示整个乒乓球:两个半球形可以组合成一个球形,球形与拱形会有什么联系?

( 1 )演示课件说明。

( 2 )说明:球形也可以看成是若干个拱形的组合,球形在各个方向上都是拱形。球形的任何一个地方受力,力都可以向四周均匀地分散开来。这使得球形比任何形状都坚固。

5.我们还能列举出哪些类似拱形受力特点的形状?

教师出示图片介绍中国国家大剧院,悉尼歌剧院。

(三)塑料瓶形状的分析

1.谈话。看来我们周围利用拱形增加材料强度的例子很多。(出示塑料瓶)这是生活中非常常见的塑料瓶,它的形状设计包含了哪些科学道理?

2.指导研究。

( 1 )观察:塑料瓶上部、中部、底部是什么形状,表面还有哪些形状?

( 2 )观察剪开的塑料瓶,各部分的薄厚相同吗?

( 3)推理:(以底部为例)塑料饮料瓶底部大多做成圆顶形,为什么?

3 .研究其他部位的形状。

(四)生物体中的拱形

1 .我们研究了人工设计的物体。我们自己身体中存在着拱形结构吗?有什么意义?

2 .观察乌龟、贝壳、蛋壳,这些形状对它们自身有什么意义? 3.还有哪些生物体中存在着拱形结构?

(五)小结:研究了拱形之后,你有什么感想?

(六)板书:

人工设计的物体 生物体

↖ ↗ 找拱形 ↙ ↘

圆弧形 圆顶形 球形

(拱形的组合)

(七)教学反思:

本课的重点即让学生以拱形为基础认识圆顶形、球形的受力特点。本只能通过出示图片,实例,通过讲解让学生在脑中构想(其实不知道学生是否能真正去消化这样的理解。)对于圆顶形、球形的教授,我都以它们与拱形的关系为先,帮助学生理清,然后进一步探究它们的受力,至于球形的讲解,基于对圆顶形受力特点的理解上,结合教科书的讲解,简单地跟学生进行了梳理。如果利用多媒体制作一个flash,利用多媒体动画让学生观察到圆顶形是以拱形的拱顶和拱脚连线的中点为轴旋转一周而得、球形是以拱足的连线为轴旋转一周而得效果会更好。

总的说来,本课学生学习后不能真正的理解透,这是我本身的基本功不扎实,如果我能利用多媒体制作flash的话,效果会更好,在以后工作中除了加强动手实验能力,还要在制作课件上多下功夫。

推荐第2篇:找拱形教学反思

“找拱形”一课选自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 “形状与结构” 单元(第四课),找拱形教学反思。在第三课“拱形的力量”探究活动中,学生已经通过实验研究认识了拱形受力的特点。本课“找拱形”就是要在圆顶形、球形、不规则弧形结构中找出拱形的特征和异同,使学生对拱形结构的认识进一步扩大和加深。试图引导学生在经历“解释圆顶形、球形承受压力特点” “推理塑料饮料瓶形状设计中的科学道理” “寻找生物体中的拱形”等探究活动中用已有知识解读物体的形状与结构,对弧形结构的物体作出合理的解释,发展学生的联想和逻辑推理能力。

本节课的设计思路还是紧贴教材,侧重于“找”拱形,希望通过一节课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活跃思维,积极寻找建筑中的拱形、生活物品中的拱形、以及生物体中的拱形,并且认识到拱形结构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教学活动中有几个亮点,其中一个环节是请一位勇敢的孩子上来测试圆顶形能承受多大压力,结果同学们呼声很高地选出了班上最壮最高的男生,其实学生是聪明的,并不是因为勇敢等于壮,但他们希望能用最重的同学来测试,以此才能心服口服地说服自己,原来圆顶形真的能够承受这么多力啊,好厉害。圆顶形也确实不辜负众望地撑起了壮壮男生的体重,其他同学发自内心地鼓掌。

另一个环节是小组观察抽屉内的“神秘物体”,找拱形。因为有悬念的设计,所以孩子们异常兴奋,我们小组是勺子、你们小组是鼠标、他们小组是透明塑料瓶……然后就要求细致的观察,记录和小组合作交流。最终派选代表上到讲台的位置,拿着我们小组的“神秘物体”,边展示边介绍给全班同学,同时实物投影展示小组的活动记录,学生都以掌声鼓励着交流同学,教学反思《找拱形教学反思》。 学生们很质朴很扎实地参与着每一个活动,尽管不善于积极发言,但是我看得到,大家都在课堂中收获到了知识和欢乐,我也跟着很快乐,一直微笑着。

但课堂当中也留下了一些遗憾之处。前面观察感受圆顶形塑料壳和球形塑料壳的时间过长,使得后面生物体中拱形的认识时间紧张,很多好的想法没有足够的时间表达了。例如,原本希望是可以让小组讨论2分钟,看一看、摸一摸人体当中的拱形,并交流小组共识。也希望通过人体模型的呈现更直观地,来总结介绍,从上到下,头骨、耳廓、牙齿、下巴、肋骨、脊柱、关节、足弓等部分的拱形,以及他们的作用。其他生物体中的拱形也不能很好的扩展,只是把自己准备材料的鸡蛋和大葱中的拱形展示给学生,但其实蜗牛、贝壳、海螺、螃蟹等很多海洋生物中都存在拱形。

对于圆顶形是否会产生外推力的猜想,学生很多都认为会产生,这是我未预料到的,还好先前鲁冬菊的课堂中我看到了一种很好的活动处理,因此我马上现学现用了,请了4个孩子当讲台前围成圈,呈现不拉手可以无限外退,但拱足之间其实是紧紧相连的,所以学生手拉手,一旦双手紧拉,那就很难向外退了,因此也很好得解决了难点,圆顶形不产生外推力。

其他还有不足的是,多媒体的使用不熟练,以后要多加练习;ppt要两手备份。活动记录

(一)的设计,原本想借鉴测试的固有模式(1进入2,2进入3),尽管有趣味性的部分但没有得到最大的课堂效益,学生只是发现了,觉得还好玩,但事实和不写的效果是相同的。教学需要花哨的部分,但要花哨到点子上,这样的设计可以有,但是要再琢磨、再推敲。很多物体中拱形的设计并不是纯粹为了能承受更多力,有些是因为美观,有些是因为生物进化的需要,所以选择“神秘物体”的时候,最好是从生活当中拱形能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强度的角度来寻找物品。还有,小组的汇报交流其实是团队成果的展现,所以不能光是请某某同学来发言,而应该是请第几小组的代表来发言,这样更能体现出小组的团队概念,也是尊重学生主体的一种体现。教师在课堂中要相信学生、迎合学生,多给孩子参与的机会。

推荐第3篇:找拱形教案

找拱形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圆顶形、球形等有和拱形相似的特点,可以承受很大的压力。

过程与方法

1.能用已有知识对常见的弧形结构承受力的特点作解释。2.发展观察、联想和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关注生物体构造与其生活的联系和科学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体验科学与技术结合的乐趣。

2.意识到思考问题时需要多角度、多思维看待。

二、教学准备

乒乓球、一个拱形、两个拱形叠加的结构、10个拱形叠加的结构、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以往教学时,发现学生很难入手去寻找圆顶形、球形与拱形的联系;找到联系后对圆顶形和球形的受力特征又很难完整贴切地概括出来,基于这些原因,为了帮助学生突破思维的难点,将重难点设为:

圆顶形、球形等弧形结构与拱形的联系,及它们承受力的特点分析。

重点:圆顶形和球形的受力特点 难点:圆顶形和球形与拱形的联系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拱形的力量,那拱形结构在承载重力时有什么特点? 师:就因为拱形结构有这样的特点,所以我们生活中很多的建筑和物体都是拱形的(课件出示书上的三幅图)。像这些圆弧形的结构就是拱形结构。

2.引入新课:那在我们周围还有很多圆弧形的物体,它们是否与拱形有相似的特点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找找找生活中的拱形。(板书课题)

二、圆顶形和拱形

1.课件出示锅盖、安全帽等,问:观察这些图片,这些物体做成了什么形状?有什么特点?(引出圆顶形、球形)小结:这类顶上是圆的结构,我们叫圆顶形。(板书:圆顶形)

2.出示半个乒乓球,问:这是什么形状?看一看、捏一捏,它的厚薄、软硬如何?那你觉得它能承载多大的压力呢?

3.教师演示实验:用3个半个乒乓球承载书本。看了这个实验,你有什么话要说?

4.圆顶形的乒乓为什么能承载这么大的压力?它与拱形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实验一:学生实验:

一个拱形和两个拱形交叉而成,比较承重力 1.在这个实验中哪些条件要保持不变?

(材料、拱形的宽度和跨度、倒塌的标准等)

要求:四人合作,一人轻轻放垫圈,三人观察,组长做记录,记录到记录单上。

2.学生实验 3.汇报

4.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5.结论:两个拱形交叠而成的结构,它的承重能力明显大于一个拱形的承重能力,而且外推力变小了。

出示受力示意图进行解释。 过渡:那三个拱形相互交叠呢? 生:„„(更厉害)

实验二:演示三个拱形组成的材料 得出什么结论?

师:那如果是许多个拱形组合呢?

出示材料,有10个拱形组合在一起的,问10个拱形组合在一起,成了一个近似的什么形状?(圆顶形)它能够承受多少的重物呢?放钩码或螺帽实验。

现在你又能得出什么结论呢?(圆顶形可以承载更大的压力)为什么呢?因为它可以看成拱形的组合,它有拱形承载压力大的特点,而且不产生外推力。

师:老师请三位小朋友上台,我们来做个游戏。首先,三位小朋友围成一个圈,各自向后退。而后,相互之间拉起手后,再向后退。为什么现在他们退不下去了?(因为他们要共同退开,但又互相牵制,所以这些外推力相互抵消了。)

生:„„

师:对!那我们从这个游戏中,我们明白了圆顶形可以看成是拱形的组合。它具有拱形承受压力的优点,却没有拱形受压时向外推的力。因为,它的拱足之间是互相连接起来的,就好像小朋友之间拉起了手一样,同心协力,共同抵抗外力。板书圆顶形的受力特征。

过渡:把两个半个的乒乓球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完整的乒乓球。

三、球形与拱形

1.师:老师这里有个完整的乒乓球,像它这样的形状我们把它叫做“球形”。

你觉得像这样的球形它坚固吗? 2.学生同桌对推乒乓球

为什么我们使劲地挤压乒乓球,而乒乓球却纹丝不动呢?

刚才我们研究了拱形和圆顶形的联系,那球形,它跟拱形又有什么相似之处?

师:球形也可以看成是若干个拱形的组合。(乒乓球及拱形演示) 球形在各个方向上都是拱形。球形的任何一个地方受力,力都可以向四周均匀分散开来。所以,球形比任何形状都更坚固。 (课件出示)

过渡:球形、圆顶形都可看做是拱形的组合,那么在生活中还有这样类似拱形的结构吗?师课件出示:一些著名的建筑物: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中国国家大剧院,大家看,这些建筑结构的内部空间都很大,但是里面却连一根柱子都没有,建筑师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过渡:生活中还能在哪找到拱形?

四、生活中的拱形

师:昨天布置同学们回去找找拱形,有找到吗?请汇报。

1.学生汇报生活中的拱形 2.师出示课件介绍 介绍仿蛋结构

五、课后拓展:矿泉水瓶中的奥秘

请同学们回家观察研究塑料饮料瓶,并填好P35的观察记录表,想想塑料饮料瓶的形状设计包含着呢些科学道理? 板书设计:

4

推荐第4篇:找拱形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圆顶形、球形等弧形结构与拱形有紧密联系,生物体构造中存在着拱形结构。

(二)过程与方法:能识别生活中的拱形、圆顶形和球形等弧形结构的物体,并通过联想、推理与实验对弧形结构的物体作合理的解释。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生物体构造与其生活的联系和科学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体验科学与技术结合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

圆顶形、球形承受压力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生物体的拱形形状对它们自身有什么意义

四、教学准备

1、完整的和剖成对半的乒乓球若干个;

2、完整的和剪开的塑料瓶若干个;

3、安全帽、贝壳、锅盖、灯泡、鸡蛋等;

4、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在讨论拱形建筑时,关于这一类物品(出示圆顶形物品、建筑)是否属于拱形有了争议。接下来,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类物品。要想了解它们与拱形是否有联系,我们要从哪些方面去研究?(形状、承受压力的性能)课件演示拱形的形状与承受压力的示意图。

(二)研究圆顶形、球形承受压力的特点

1、观察圆顶形物品(课件图片)的形状有什么特点。

2、提问:这些物体为什么做成圆顶形,它们承受压力的能力如何?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了解?

3、观察实验分析: (1)观察剖成两半的乒乓球,看球壳的厚薄,捏一捏乒乓球的软硬。(出示实物乒乓球)

(2)估计一下,把半个乒乓球扣在桌上向下压它,能承受多大的压力?(演示实验)

(3)你们认为圆顶形承受压力的能力如何?它与拱形有联系吗?试着解释一下圆顶形承受压力的特点。学生各抒己见后演示课件说明圆顶形可以看成是若干拱形的结合。

(4)提问:拱形的拱脚是要用力抵住的,圆顶形为什么不需要?

4、出示整个乒乓球:两个半球形可以组合成一个球形,球形与拱形会有什么联系?

(1)学生推理,演示课件。

(2)演示握鸡蛋,说明:球形也可以看成是若干个拱形的组合,球形在各个方向上都是拱形。球形的任何一个地方受力,力都可以向四周均匀地分散开来。这就是我们平时捏不破鸡蛋的道理。另外比如电灯泡,为了更透亮,玻璃壳很薄,但做成球形,就比较坚固了。

5、我们还能列举出哪些类似拱形受力特点的形状?

(注:这个环节学生可能举出身体结构中的例子,如头、肩等。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后面“塑料瓶形状的分析”与“生物体中的拱形”的活动顺序可以灵活调动)

(三)塑料瓶形状的分析

1、谈话。

看来我们周围利用拱形增加材料强度的例子很多。(出示塑料瓶)这是生活中非常常见的塑料瓶,它的形状设计包含了哪些科学道理?

2、指导研究。

(1)观察:塑料瓶上部、中部、底部是什么形状,表面还有哪些形状? (2)推理:(以底部为例)塑料饮料瓶底部大多做成圆顶形,为什么? (3)验证:比较平底瓶与圆顶形底瓶的承受压力能力。 (4)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3、小组自主研究其他部位的形状。

4、汇报交流。

(四)生物体中的拱形

1、我们研究了人工设计的物体。我们自己身体中存在着拱形结构吗?(板书:找拱形)

2、观察乌龟、贝壳、蛋壳,这些形状对它们自身有什么意义?

3、还有哪些生物体中存在着拱形结构?

(五)小结:研究了拱形之后,你有什么感想?

推荐第5篇:《找拱形》教案及反思

《找拱形》教案

蒋银

一、教材分析

《找拱形》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 “形状与结构” 单元中的第四课。在第三课“拱形的力量”探究活动中,学生已经通过实验研究认识了拱形受力的特点。本课“找拱形”就是要在圆顶形、球形找出拱形的特征和异同,使学生对拱形结构的认识进一步扩大和加深。试图引导学生在经历“解释圆顶形、球形承受压力特点” “寻找生物体中的拱形”等探究活动中用已有知识解读物体的形状与结构,对弧形结构的物体作出合理的解释,发展学生的联想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圆顶形有和拱形相似的特点,可以承受很大的压力。

2.过程与方法:用已有知识对常见弧形结构承受力的特点作解释。通过观察、实验来分析解释这种现象,并能与生活相联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科学技术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重难点

1.认识圆顶形和球形,在生活用品、生物体中找拱形 。 2.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并能说出自己的见解。

四、教学准备

圆顶形塑料壳3个,一个完整的乒乓球,剪开的半个乒乓球。

五、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1.我们在上一课中知道拱在承受压力时会向下向外传递承受的力,各部分相互挤压,结合紧密,所以能承受很大的力,如果抵住拱足呢,拱又能承受更大的力了。

2.在生活中,许多建筑物都设计成拱形→图片欣赏拱形建筑

(二)认识圆顶形

1.生活中还有许多圆弧形的物体:锅盖、安全帽(ppt),你能在这些物体上找到拱形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找拱形(板书)。我们把这些物体的形状叫做圆顶形(板书)

2.为什么这些物体要设计成圆顶形?我们来感受圆顶形承受力的特点。

(1)出示:一个圆顶形塑料壳

(2)请一位同学看一看塑料的厚薄、捏一捏皮的软硬、再把它扣在桌面上压一压感受一下。你发现什么?

(3)演示:三个这样的圆顶形塑料壳扣在桌面能承受多少本书?

(4)发现:圆顶形能承受很大的力。

3.圆顶形和拱形有什么相似之处?

(1)能在圆顶形中找到拱形吗?(教师手持圆顶形塑料壳)

用手比划一下拱形

(2)直接出示被剪开的半个乒乓球,你有什么发现。

4.圆顶形是拱形的组合,但是圆顶形与拱形有没有不同的地方呢,同时出示剪开的乒乓球和完整的半个乒乓球。实验:三个同学围成一个圈,同时往外退,发现了什么?

追问:有什么办法让剪开的乒乓球承受更大的力? 试着用透明胶粘住剪开的拱足,你有什么发现?

5.总结圆顶形的特点:圆顶形是拱形的组合,能承受很大的力,且不产生外推力。

(三)认识球形

1.生活中还有这些圆弧形的物体:灯泡、乒乓球、球形建筑,这种物体的形状有什么特点?导出:球形(板书)

2.为什么这些物体要设计成球形?猜测:承受的力大。预设:(1)两个圆顶形组成一个球形,所以球形像圆顶形一样承受力大。

(2)用力按圆形的乒乓球,虽然乒乓球的塑料软而薄,但承受的力大。

实验、交流感受(很难压瘪)。

4.总结球形的特征:球形任何一个地方受力,力都可以向四周均匀散开,所以球形比任何形状都坚固。(教师手持球形塑料壳比划,并画出简图)

(四)认识生活物品中的拱形

1.很多生活物品中也有拱形。

2.小组探究、交流。

总结:勺子、鼠标、水杯、笔、风扇外壳、灯泡、雨伞、纯净水桶等。

(五)认识生物体中的拱形

1.人体的结构巧妙,我们的身上能找到拱形吗?

2.小组活动,看一看自己和小组成员的身体,摸一摸找到拱形,说说身体中拱形的作用。

3.交流人体中的拱形结构

(1)头骨:保护大脑

(2)肋骨:保护内脏

(3)足弓:承受整个人的重量——“扁平足”

4.除了人体中有拱形,其他生物体中有吗?

动物:龟壳、海螺、贝壳、螃蟹、鸡蛋——保护身体„„

植物:西瓜——坚固 葱管叶子——轻巧、坚实„„

(六)随堂练习

(七)家庭作业

回家观察饮料瓶,完成书上35页表格。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不仅是让学生知道圆顶形是拱形的组合,还要了解圆顶形、球形的受力特点,它为什么能承受很大的力,和拱形比,它又有什么特点。确实,如果本节课和“力”脱离了就毫无深度可言了。因为有了这些活动的设计,所以学生能很好的感受圆顶形受力的特点。

在本课中存在不足之处:

1、学生回答问题、讨论交流不是很积极,平时要多注重培养。

2、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要适当延长,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

3、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少,这样在课的后半段,以至于部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

4、上课的语速有点快,以后要多注意。

在科学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活动的设计中我还需要考虑的更全面。

推荐第6篇:《拱形的力量》教学设计

《拱形的力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了解拱形受到压力时,能把向下的力向下和向外传递给相邻的部分,拱形能承受更大的压力。同时体验科技的力量、创造的快乐。 【课前准备】图片资料,纸,课件。

【教学重点】弄清拱形可以向下和向外传递承受的压力。 【教学难点】拱的受力原理和如何更好地发挥出拱的受力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课:

柔软无力的纸,做成拱形怎么就变“坚硬”了?古代城门为什么都做成拱形?

二、动手操作,验证假设

1、设计对比试验

试验A:一张台历纸,现在把它平放在跨度为8厘米的两本厚书上,再在台历纸中间轻轻放上一角钱的硬币,会发生什么现象?放上二个、三个、四个„„请同学们画出受力图,然后思考如何让一张纸承受更大的压力呢?

试验B:把台历纸弯曲成拱形的时候,两边用书抵住,再放上硬币,大家猜一猜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奇迹呢?学生动手操作,发现拱形结构能承受较大的力。

2、动手试验

10分钟时间,组内完成实验,看看相同材质的台历纸,弯曲成拱形后,哪个组的拱形能够承受更多的压力。

3、交流探究

总结:当我们使用相同材质的纸板时,我们把拱脚的位置垫得越高,这个拱形能够承受的压力就越大。

4、播放课件,图示解析:当拱形受到一个压力的时候,它就会把这个压力分解成向下的压力和向外的推力,此时当我们抵住这个力,拱形就能承载很大的重量。拱形是所有结构中唯一一个产生外推力的结构,所以拱形结构又叫推力结构。

三、搭建拱形桥

利用拱形的特点,人们用小块的砖、石材也可以建造很大的拱。现在我们看一段视频,利用积木来搭一座拱桥,看他搭得好不好。全体观看积木拱桥。

小结:拱形承载重量时,能把压力向下向外传递给相邻的部分,拱形各部分相互挤压,结合得更加紧密。拱形受压会产生一个向外推的力,抵住这个力,拱就能承载很大重量。

四、各式各样的拱桥

1、游戏:捏鸡蛋

刚才同学们通过实验发现了拱形结构能承受更多的压力,现在请同学们看老师手中的鸡蛋,薄薄的蛋壳也能承受很大的压力。然后让学生通过用手握、捏鸡蛋来体验,加深对“拱形的薄壳鸡蛋能承受较大力”的认识。

2、前面看到的图片,都是人们受了生物的启示。人们利用拱形的特点,设计出很多种拱桥。下面,请看有关拱桥的知识。(拱桥 历史发展 基本分类 中国拱桥 中国著名拱桥)

3、播放课件:

(1)、桥面在拱上方:这种设计的优点是桥下空间高,便于船的通行。 (2)、桥面在拱下方:这种设计的有点是桥板拉住了拱足,抵消拱向外的推力,减少了桥墩的负担。桥面也比较低而且平坦,方便通行。

五、拓展延伸

同学们,今天我们探究拱形的力量,探究得很有力度,我们通过实验探究,弄清拱形能承受更大的力的秘密。对了解生产、生活中的拱形,起到一定的作用。其实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的拱形形状的物体。比如在我们的身体内就存在着拱形的物体。大家可以在下课之后去发现我们身边存在的拱形。尝试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释它们。

推荐第7篇:拱形的力量教学设计

《拱形的力量》教学设计

郴州市九完小 邓 旭

一、【教材分析】

《拱形的力量》是教科版科学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三课,学生通过前面两课的学习已初步了解改变材料的厚度和形状会增强抗弯曲能力。在本课中,提出了一种新的形状——拱形。拱形结构是一类很重要的结构,应用广泛。拱形结构有的书又叫推力结构,它的特点是把受到的压力分解成向下的压力和向外的推力,是所有结构中唯一产生外推力的结构。研究拱形的承重特点更具趣味性和挑战性。教材精心设计了几个体验和实验活动,让学生了解到拱形的结构特点是把受到的压力分解成向下和向外的推力,通过提出问题——尝试——总结经验——改进实验,再尝试——在获得成功的探究过程中找到拱形承受巨大压力的原因,认识拱形受力的特点。

二、【学情分析】

通过本单元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对增加材料厚度和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增加物体抗弯曲能力的探究已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在这氛围下相信进一步探究拱形,学生们的热情会更加高涨。

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拱形受到压力时,能把向下的力向下和向外传递给相邻的部分。如果能抵住拱形的外推力,拱形就能承受更大的压力。

过程与方法

2、根据学生原有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学习水平,我对本节课的教学流程作了如下处理:①激趣导入,引出问题。②大胆假设,自主探究。③总体评价,归纳小结。④探究活动延伸。这样处理符合认识论过程和科学探究的要求,既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又“注意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使课程结构自然流畅,学生易于接受。从提出问题走进探究,在做中学,又带着问题走向生活、社会,把探究的空间拓展到课外,拓展到了日常生活。

3、能够边实验边思考,逐步深入地研究一个问题。能根据观察到的拱形产生的形变来推想它受力的状况。学生在实验探究活动中,如何进行实验,如何分工合作,如何处理数据,实验中出现与探究课题不同或与生活常识有矛盾的问题,应如何对待,也需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并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的方法,一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逐渐提高;二是教师在实验过程中给予恰当指导。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让学生了解拱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体验科技的力量、创造的快乐。

四、【教学重点、难点】

1、弄清拱形可以向下和向外传递承受的压力,设法保持拱形的形状,使它承受更大的压力。

2、拱的受力原理和如何更好地发挥出拱的受力特点。

五、【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相关的图片资料,做拱形的纸,课件(教师用)。铁垫圈、螺帽若干,垫板(三层板裁小长21cm、宽10cm大小),自制搭拱积木(二至三组)。

2、学生准备:每生带四五本书用于抵住拱足。

六、【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师:请同学们看一张图片,这一张图片是什么?(课件一)

生:鸡蛋

师:鸡蛋,大家都认识。

师:今天老师也准备一个鸡蛋,真正的鸡蛋。

师:今天老师用鸡蛋做一个有趣的游戏,在做游戏之前,我请全班推选一名最强壮、最有力气的同学上来和老师一起完成这个游戏。

师:游戏是这样的,把鸡蛋放在手心中,五指并拢。在鸡蛋上均匀地用力。我给你一分钟时间,看看你能不能在一分钟之内,把鸡蛋弄碎。下面的同学猜测一下,这位同学握住一个这么薄的鸡蛋会出现什么的结果呢?我们拭目以待。我一喊开始,下面的同学为他喊加油!好吧!

师:开始,加油!加油!加油! 师:鸡蛋弄碎了吗? 生:没有

师:你感到吃惊吗? 生:吃惊 师:你想有什么问题问老师吗?

生:就是想知道一个小小鸡蛋为什么没碎? 师:我想这个同学的疑问也是大家的疑问。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想大家对这个问题有一个答案。 师:下面,请同学们跟随老师的步伐一起来研究拱形中的学问《拱形的力量》

揭示课题《拱形的力量》

二、新授

师:(1)请同学们观察几张图片(课件三--八)

师:(2)这些建筑在形状上有什么共同之处?(课件九)

生:拱形。

师:猜一猜:为什么这么多的建筑物都有带有拱形的呢?(课件十)

生:拱形抗弯曲能力强。

生:可以承受很大的压力。

师:是这样的吗?

师:下面我们来做个实验:测试纸拱承重能力

师:做这个实验需要的材料:1张卡纸,若干垫圈。

师:做这个实验的步骤:

1、做拱形时,把纸先卷一卷再松开,做成一个拱形。

2、垫圈必须轻轻地放在中间。

3、拱足距离相同。

4、观察纸拱是怎样变形的。

5、实验操作完后,整理好实验器材。 师:请同学们按照实验步骤结合拱形示意图开始实验吧! 师:实验做完了吗?哪组同学来汇报实验结果。

师:刚才在做实验时发现纸拱有什么变化?

生:有。

生:“纸拱”向两边伸展。

师:请大家再在上面加一个垫圈,观察一下是不是有新的变化,纸拱随着压力的增大,你发现它的形状有什么变化?

生:拱形的足伸展得更大了,最后就平了。

师:哪个部分承受着垫圈的重力?(拱顶)

师: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纸拱”为什么会向两来伸展开去? (课件演示:垫圈的重量压在了拱上,拱的全部重力传到两个拱足,这个力向下,向两边传去,使拱足在垫板上向外滑动,拱就伸展开了。)师:拱形承载重量时,能把压力向下、向外传递给相邻的部分,拱形各部分相互挤压,结合得更加紧密。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知道了纸拱受力变形的原因,你有什么办法使纸拱不容易变形,能承受更大压力?承受几个垫圈你能预测一下吗?用实验检测下看行不行。

生:用东西抵住拱足。承受4个垫圈。

三、让拱形承受更大的压力

师:怎么使纸拱承受更大的压力?你打算怎么做?先将自己的方案写下来,再汇报。

师:(教师演示课件说明:拱形承载重量时,能把压力向下和向外传递给相邻的部分,拱形各部分相互挤压,结合得更加紧密。拱形受压时会产生一个向外的推力,如果能抵住这个力,拱就能承载很大的重量。)

师:从同学们刚才的实验中我们看到抵住拱足的物体的多了、重了,拱的承重能力就增强了!

师:那现在老师有个问题了,要是我们继续在旁边加书本,拱是不是会一直都这样,承受的物体越来越多呢?(引出极限、“限载”的含义)

师:大家都非常认真,终于将拱形的受力情况分析的清清楚楚。

四、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都做了一回拱桥设计师,玩得很有兴致,探究得很有力度,我们通过实验探究,弄清拱形能承受更大的力的秘密。对了解生产、生活中的拱形,起到一定的作用。

师:找一找我们身边有哪些拱形结构?

五、分享学习体会: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其实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的拱形形状的物体。比如在我们的身体内就存在着拱形的物体。大家可以在下课之后去发现我们身边存在的拱形。看能不能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释它们。

六、课堂测验:

(一)、知识广场

1.拱形受力时 能把压力( )和( )传递给相邻的部分。拱形各个部分受到压力时会产生( ),如果能抵住拱形的 ( ),拱就能承受巨大的压力。

2.赵州桥就是根据拱形能增加( )的原理造成的。

(二)、问题城堡;

你认识哪些建筑物属于拱形建筑?它们都是什么材料制成的?

古代城墙的城门、石拱桥等。 它们一般是用石头制成的。

推荐第8篇:拱形的力量教学设计(材料)

《拱形的力量》是教科版科学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三课,学生通过前面两课的学习已初步了解改变材料的厚度和形状会增强抗弯曲能力。在本课中,提出了一种新的形状──拱形。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了“拱形的力量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助到您。拱形的力量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拱形能承受很大的力;

让纸拱承受更大压力,不仅抵住拱足一种方法;

2、过程与方法

深入思考,提出增强拱形承重能力的方法,并动手实践探究,自己发现拱形的力量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拱形结构在生活中的应用。

激发学生课后继续探究拱形的承受力的浓厚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设计实验让纸拱承受更大的压力。

难点:如何更好地发挥出拱形承受的受力特点。

三、教学准备

学生材料:各种纸拱、垫圈、记录单

教师材料:自制课件、演示用的凳子

四、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课件出示:赵州桥(图片)

还记得赵州桥吗?桥洞什么形状?(拱形)

2、这座桥离我们这么久远,为什么还这么牢固?(生发言)

3、今天,我们就从“拱形的力量”上去找找答案。(板书:拱形的力量)

(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认识拱形

1、要研究拱形,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拱形。

2、介绍拱形:纸拱上面最突起的部分叫做“拱顶”;下面与左面接触的部分(即纸拱的这两端)叫做拱脚,也叫拱足;两拱足之间的距离叫“跨度”。

活动二:拱形承受压力的测试

1、接下来,我们就用纸拱来代替石拱桥,垫圈代替桥上的重物,进行“赵州桥”承受压力的模拟实验。实验前,有几点想法与大家交流下:

(1)认真观察,及时记录。

(2)垫圈如何放?(①轻放②一个一个地放(实物演示/课件出示)③正中间)

(3)实验中,如果纸拱褶皱了,还能继续用吗?(换纸拱)

(4)倒塌标准?(以纸拱碰到桌面为准)

(5)老师遇到一个问题:垫圈放到第三个塌下去了,我们说这个拱形能承受几个垫圈?

课件出示:温馨提示1、2、3

2、现在,请同学们像老师这样把纸先卷一卷再松开,做成一个拱形,放在纸板上。

3、材料员领取垫圈,开始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汇报。

(1)哪个小组愿意把自己组的发现与大家一起分享?

(预设:拱形承受力不好;拱形承受力强;)

(2)说的具体些,垫圈放上去,纸拱怎么样了?

(预设:马上塌了)

(3)纸拱的“拱脚”又有什么变化?

(预设:很快向两边伸展开了)

活动三:挑战——让拱形承受更大的压力

1、老师比较贪心,我想让我们的纸拱能承受更大的压力,你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

2、小组讨论,确定方法。(看看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多)

3、全班交流,各小组确定研究因素。

(预设:跨度;宽度;抵住拱足的数量……)

4、好,我们来比一比,看看哪个小组的纸拱最有本事。

5、材料员领取相应的材料和记录单,开始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6、全班交流汇报。

(三)课堂小结

通过改进实验,大家的纸拱承受压力的能力都大大增强。全班都挑战成功,祝贺你们。

拱形的力量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拱形由于可以通过材料向下和向外传递承受的压力,所以能够承受较大的压力。

过程与方法:能根据拱形结构的形变来分析受力的状况;能够在实验的过程中进行思考,逐步深入地研究拱形比平形能承受更多压力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拱形结构与技术的结合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到不断深入研究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在结构性活动中构建“拱形由于可以通过材料向下和向外传递承受的压力,所以能够承受较大的压力”的科学概念

教学难点:能根据拱形结构的形变来分析受力的情况。

教学准备:做拱形的纸(7),课件(教师用),铁垫圈,塑料杯、镊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1、谈话:上节课我们基于[各种形状的钢材]这一现象研究了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研究,谁能来说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与平的横梁相比,改变形状后抗弯曲能力会增强呢?(预设:改变形状后,虽然减小了纸的宽度,但却增加了厚度,从而大大增强了纸的抗弯曲能力。

2、老师今天还带来了一些具有悠久历史的建筑图片,在这些建筑在设计上都运用了一种形状?请大家仔细看是什么形状?(播放课件:拱桥、拱门……)学生介绍发现——拱形(预设)

3、一问:这些建筑都采用了拱形设计会是什么原因?

4、学生谈初步看法(预设: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5、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拱形是不是真的能增强抗弯曲能力,它的承重力到底有多大?[拱形的力量]

二、拱形与横梁承受压力的比较测试

1.怎么研究呢?是不是增强了抗弯曲能力还需要跟什么作个比较?

2.用同样厚度的纸条,分别搭一个拱形的纸桥和平桥,它们承受垫圈数量情况会有什么不同吗?

4.演示实验,并记录(重复)。

5.从实验中[有什么发现]?这些信息说明了什么?[解释]

6.二问:为什么同样的纸片,拱形能承受更大的压力?

7.学生发表观点(并画示意图)

8.看来刚才的实验我们认为是进一步支持了我们同学的观点,是吧?刚才在测试拱形承受力的实验中,谁还有其他什么发现?它的形状发生了什么变化?

9.学生汇报交流,纸拱受压时拱足向两边推开。师介绍拱形:下面与纸板接触支撑拱的部分叫做“拱足”(板书标出拱足)教师引导分析:垫片在拱顶的压力是向下的,而产生让“拱足”向两边外推的力是怎么来的?(并画示意图)

10.面对这种的一种现象,你又想怎样继续研究?为什么会想到这个问题?

三、使拱形承受更大的压力

1、用物体抵住拱足能不能增强纸拱的承重能力?怎么做?

2、学生小组讨论,制定实验方案。

3、如果用两本书抵住后真的增强了它的承受力,接下去你们还想怎么做?

4、实验、并记录。

5、学生汇总数据。

(1)分析、观察数据,对比拱足被抵住前后数据的变化,[有什么发现]?

抵住拱足的书本越多,能承受的垫片就越多。

(2)[怎么解释?]用物体抵住拱足能增强纸拱的承重力;

6、三问:为什么抵住拱足能增强纸拱的承重力?

7、学生尝试解释(追问:还是因为改变形状的原因吗?通过今天的研究,你对于结论的得出又有什么新的看法?)

8、小结:(拱形承载重量时,能把压力向下向外传递给相邻的部分,产生外推力。抵住这个力,拱就能承受很大的重量。)

9、思考:是不是无限的增加两侧抵住拱足的书本,拱形的承重力也会无限的增加?

四、搭建一个瓜皮拱

1、谈话:说得真不错,为了表示奖励,今天老师送大家一个礼物,想要吗?

2、课后活动:冬瓜拱承重力挑战。并思考其中的原因。

五、巩固落实

1、看教材,回顾所学

2、完成作业本,并记忆关键知识点

六、拓展延伸

我们的古代人民就利用聪明才智巧妙的利用了拱形的力量,作为更富有创造精神的现代人在我们的生活中又是如何利用拱形的呢?请大家课后收集生活中见到的拱形,并将它们记录下来。

拱形的力量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理解科学概念:拱形受到压力时,能把向下的力向下和向外传递给相邻的部分。如果能抵住拱形的外推力,拱形就能承受更大的压力。

能力方面:

能够边实验边思考,逐步深入地研究一个问题。能根据观察到的拱形产生的形变推想它受力的状况。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让学生了解拱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体验科技的力量、创造的快乐。

教学重点:

学生在实践探究中能根据拱形的形变来分析拱形受力的状况。

教学难点:

学生能根据拱形受力后形状的变化,分析出拱形受力的状况。

教学准备:

学生:拱纸3条、垫圈30个、实验记录单、螺帽若干个

教师:拱纸10条、平纸3条、垫圈30个、实验记录单、螺帽25个、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回顾 复习旧知

1、横梁的抗弯曲能力与什么有关?

2、纸梁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有什么关系?

3、为什么改变形状能提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二、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1、导入:同学们,(师出示一张纸)看老师手中的这张纸。(把它平放着,用手托住纸的两端将纸平放在两手之间,纸塌下去了)它连自身的重量都承受不起,这样柔软无力的纸你能用什么办法让它至少能承受自身重量不塌下去吗?然后思考如何让一张纸承受更大的压力呢?

2、还记得我们学过的课文《赵州桥》吗?

课件展示美丽的赵州桥图片及多幅拱形建筑图片。提问:观察这些图片在形状上有什么特点?(拱形)“这座赵州桥离我们这么久远,为什么还这么牢固呢?学生观察,发表各自建议。谈话:是这座赵州桥里面有拱形吗?还有很多建筑物也设计成拱形,如天安门城楼、法国铁塔、相城中心商贸城、悉尼大桥等,为什么人们要把建筑物设计成拱形呢?”拱形真的有这么大的力量吗?(板书课题:拱形的力量)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拱形的力量”(板书)

三、动手操作 验证假设

1、师:要了解拱形的力量有多大,我们不妨拿一张拱纸和一张平纸来做个比较,(出示拱纸、平纸)

2、师:(1)这两张纸的材料和大小都一样,跨度都是12厘米,现在如果在纸的中间轻轻地放垫片(出示垫片),你们估计一下哪张纸的承重能力强一些?

(2)检验一下,以碰到这个面为标准。请数好。

3、相同材料和大小的纸,哪种形状的承重能力强一些?

4、现在你的脑海中冒出了什么问题?

为什么拱形纸的承重能力比较强呢?你能做出自己的解释吗?

5、刚才大家只关注纸能承受几颗垫片,忽略了它在承重过程中形状的变化,看一看当老师在两种纸上各放1个垫片时,平纸和拱纸的形状各有什么变化?放2个、3个垫片呢?

6、学生汇报:平纸向下凹,拱纸的脚(拱脚)向两边推(伸展)开去。

如果再在上面加一个垫片,平纸往下凹得更厉害了,拱脚也向两边推(伸展)得更开了。

7、(1)静止的拱脚向两边推开,说明肯定对它施加了一个力,我们把这个力称为外推力,那么这个外推力来自于哪里呢?(垫片向下的压力)

师出示悬空的垫片,这样吗?压在拱纸上的垫片对拱纸产生了一个向下的压力。

(2)垫片的压力是向下的,而“拱纸”的拱脚怎么会向两边推(伸展)呢?谁能解释一下这种现象?(向下压的力传向两边,所以,“拱脚”才会向两边推。)

8、小结:

(1)动画演示(拱形受力状况)。

(2)出示文字(拱形承载重量时,能把压力向下向外传递给相邻的部分,产生外推力。)

四、总结提高 理论升华

当我们把台历纸弯曲成拱形的时候,两边用书抵住,再放上硬币,大家猜一猜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奇迹呢?学生动手操作,发现拱形结构能承受较大的力。

深入组内,观察学生的实验过程。

总结:当我们使用相同材质的纸板时,我们把拱脚的位置垫得越高,这个拱形能够承受的压力就越大。

课件展示,图示解析:当拱形受到一个压力的时候,它就会把这个压力分解成向下的压力和向外的推力,此时当我们抵住这个力,拱形就能承载很大的重量。拱形是所有结构中唯一一个产生外推力的结构,所以拱形结构又叫推力结构。

五、搭建一拱 参与体验

1、师:刚才研究的拱都是老师发给大家的,想不想亲自动手来造一个拱呢?(投影:齐心协力来造拱)。

2、10个学生为一组搭建一个拱。

3、其他同学自由选择:

①看同学造拱,参与讨论。

②改进或继续拱纸的研究。

4、拱的承重测试。

5、对做得好的学生奖励拱形结构的知识小卡片。

六、探索奥秘 拓展延伸

同学们,今天我们探究拱形的力量,探究得很有力度,我们通过实验探究,弄清拱形能承受更大的力的秘密。对了解生产、生活中的拱形,起到一定的作用。其实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的拱形形状的物体(课件展示)。还有在我们的身体内就存在着拱形的物体。(课件展示)大家可以在下课之后去发现我们身边存在的拱形。看能不能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释它们。

七、课外作业

制作一座纸桥

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抵抗弯曲的方法,还有桥的不同种类,课下请同学们结合所学过的知识,组内研究并制作一座桥。

推荐第9篇:六年级《拱形的力量》教学设计

六年级《拱形的力量》教学设计

六年级《拱形的力量》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认识拱形能够向下并向外传递承受的压力,所以能够承受很大的压力。

2.能根据观察到的拱形产生的形变来推想它受力的状况,并通过瓜皮拱的受力情况推测拱形受力时各部分相互挤压的作用,进一步理解拱形承重的原因。

3.能积极参与合作学习,并在研究过程中边实验边改进,不断加深研究。

2重点难点

重点:

1.认识拱形受力时可以将力分散,并向下和向外传递,在拱足处转化成外推力和向下的力。

2.知道抵住外推力,可以使拱形承受更大的压力。

难点:瓜皮拱的受力情况推测拱形受力时各部分相互挤压的作用,进一步理解拱形承重的原因。

3教学过程

3.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

1.图片:各种拱形结构的建筑物(课件出示)——这些建筑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拱形结构,板书拱形)

2.古今中外,从城市到相间,拱形建筑到处可见,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拱形。

活动2【活动】研究拱形

(二)研究拱形

1.人们为何要将建筑物做成拱形?你是怎么想的?,真的如大家所说,拱形能承受很大的力吗?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拱形的力量,导入及板书

2.要研究拱形的力量,必须先要制作拱,看看我是怎么做的(演示纸拱的制作)

3.猜猜看,这个纸拱能承受多大的压力,也就是能承受多少个垫圈?

4.到底怎样,让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测试一下,请大家先了解一下实验的要求:(课件展示)

5.分组实验探究

6.交流板书:可承受一定的压力

7.在刚才的实验中,你还发现了什么?(拱足怎么啦?)板画(师板画拱形——同时介绍拱形的拱顶和拱足)

(1)拱足向外移动了,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拱顶受到的压力到了拱足变成了向外的推力,拱足部分真的有两个外推力吗,我们不妨体验一下:两人合作,一人拱顶处使力,另一人两个手指抵住拱足,体验外推力;

8.除了外推力,向下的压力还有吗?(演示实验:沙平面受力压痕,板画完整的受力图)

9.现在谁来说说看拱形受力有什么特点。课件:拱形受力时可以将力分散,向下和向外传递,在拱足处转化成外推力和向下的力。

10.进一步探究:如果我们不抵住拱足处的外推力,拱就会变形,那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让纸拱不变形?(课件)这样做,承受的压力可能会怎样,真的吗?那我就按照你们的方法来试试看(演示实验)

11.交流:发现了什么?(1)承载力变大,(2)板画:形状又有改变)

12.从中你会提出什么新的探究问题?(怎样才能使纸拱承载更大的压力;如果我们用四本书分别抵住拱足处的外推力,拱承受的力将会„„六本呢?真的如大家所说吗?你觉得这个实验怎么做,实验时还要注意什么?课件4本书及温馨提示:6人一组,跨度不变,书本紧靠拱。

14.交流:说说你的发现——抵住拱足的力量越大,拱形承受的压力越大。课件: 结论

活动3【练习】延伸与拓展

1.研究瓜皮拱

课件:(1)梯形的五块瓜皮做成拱瓜皮为什么不垮呢?

(2)受压时会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么?

课件结论:拱形受压,不单拱顶和拱足处受到力,其实拱形的每一个地方都受到力的作用。

瓜皮拱把受到的力向下、向外传递给相邻的部分,拱形的各部分相互挤压,结合得更紧密。所以在一定的重物下瓜皮拱不垮。

2.课件师述:拱形建筑,肯定不是靠人的力量抵住拱的外推力的,比如拱桥的拱足会顶住河的两岸,抵住外推力时需要的的力量来自于河堤的岩石或地面,力量强大,可以保证拱桥的稳定和坚固。

3.课件运用:现在你能解释为什么古代的城门大多是拱形?

拱形的力量教学反思

(一)教学设计反思

1、第一个实验环节中(探究纸拱是否有力量)不该过早揭示结论,而是让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使之成为学生的内化知识。

2、第二个实验环节应由教师抛出问题“怎样让纸拱不变形?”再由学生自主提出将拱足抵住。并设计实验。

(二)教学过程反思

1、教学板块衔接处不够顺畅,一时紧张竟遗忘一个穿插小实验(让学生两人合作用手指抵住拱足感受其向外推力)

2、由于时间控制不够到位,以致结尾处未对西瓜皮拱的承重原理进行分析阐述,从而缺少对本课知识点的牵引与加固。

(三)存在问题反思

1、设计的教学内容环节较匆忙,没有给学生留下充分活动、感知、体验的时间。

2、教学板块设计意图应以学生探究为目的,而不是教师传授知识让学生验证。

3、运用教学语言不够熟练,精简,并出现了多次口误。这是不应该的。

(四)改进措施反思

1、教学设计应更严密、更科学。尤其要预留出学生活动的时间。

2、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提高自己教学语言表达能力。多听、多学、多练。 整堂课学生们在一种欢快的气氛中学习新知识。在教学中,让学生分组自己动手去掂一掂,让学生自主探索,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在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获取新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经过这次课堂教学的反思在日后的常规教学中我一定注意自身教学语言的规范精炼,不断扎实自己的科学基本功,并时刻铭记新课改标准的要求、指示: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探究性学习,以“玩”的形式学习。

推荐第10篇:六年级科学上册 找拱形教案 北师大版

找拱形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圆顶形、球形等有和拱形相似的特点,可以承受很大的压力。

过程与方法:

1.用已有知识对常见弧形结构承受力的特点作解释。

2.发展观察、联想和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科学技术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完整的和对半剖开的乒乓球,完整的和剪开的塑料饮料瓶。

教师自己准备:类似拱形、圆顶形和球形的物品或相关图片,若干根相同的硬纸条(演示拱形拼成圆顶形和球形)。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周围有许多圆弧形的东西。它们和拱形有没有关系?

二、认识圆顶形、球形,研究它们承受压力的特点。

1.观察:观察课本中圆顶形建筑和物品的插图,或观察教师提供的图片。

2.这些物体的形状可以叫做什么形状?

3.演示:圆顶形与拱形有联系吗?演示几个相同的拱形可以拼成一个半圆形。

4.提问:我们看到的这些物体为什么做成圆顶形?圆顶形承受压力的能力如何?

5.观察、实验、分析:观察剖成两半的乒乓球,看球壳的厚薄,捏一捏塑料皮的软硬。你们估计一下,把半个乒乓球扣在桌上,向下压它,它能承受多大的压力?现在我们在三个这样的半个乒乓球上摞书,看能摞多少本?实验演示。你们认为圆顶形承受压力的能力如何?试着解释一下,为什么半个乒乓球能承受这么重的书?(适时提示:拱形的拱脚是要用力抵住的,圆顶形为什么不需要抵住?想一想,如果几个人手牵手围成一个圆,每个人都努力向外退,能走开吗?为什么?)

6.教师讲述:两个半球形可以组合成一个球形,球形也可以看成是若干个拱形的组合,球形硌个方向上都是拱形的。球形的任何一个地方受力,力都可以向四周均匀地分散开来,所以球形比任何形状都更坚固。巨大的贮油罐做成球形就是这个道理。电灯泡为了更透光,玻璃壳很薄,但做成球

用心爱心专心 1

形,它就比较坚固了。

三、塑料瓶形状的分析

1.谈话:在我们周围利用拱形增加材料强度的例子很多。我们来做一个“关于塑料瓶形状的研究报告”。你们可以先观察塑料瓶的各部分的形状,看哪些部位包含了拱形,与剖开的塑料瓶对比,试一试强度上的差别,写出发现。

2.小组研究,教师巡视。汇报交流。

四、认识生物体结构中的拱形结构

1.谈话:我们研究了人工设计的物体。我们自己身体中存在着拱形结构吗?人的肋骨是什么形状的?有什么好处?头骨是什么形状的?有什么好处?人的脚骨也是拱形的吗?它能使人的脚承受更大的重量且有弹性。

2.提问:

观察龟壳、贝壳、蛋壳等,说说这些形状对它们自身有什么意义?

3.小结:研究了拱形后,你们有什么感想?

板书设计:圆形拱形环形

贮油罐、电灯泡

塑料瓶

肋骨、头骨、脚骨龟壳、贝壳、蛋壳

用心爱心专心 2

第11篇:找规律教学设计

“找规律”在新教材中是一个独立的单元。作为新单元第一课的“找规律”,非常重要。本单元是从形象的图形排列规律、颜色交替规律慢慢过渡到抽象的数列规律,如果这节课没有把握好,那么对学生后面的继续学习将造成障碍。 教学目标:

1、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

2、经历探索发现规律的过程,初步体验寻找事物规律的思考方法,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

3、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准备:课件、学具盒、彩色笔、涂色卡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播放歌曲“新年好”。

(学生很高兴跟着唱。)

师:听了这首歌,同学们想到了什么?

生1:想到过年的时候很好玩。

生2:想到过年的时候有礼物。

生3:想到过年的时候很幸福。

2.课件出示主题图──小朋友在漂亮的教室里跳舞。

师: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生1:有彩旗、灯笼和花朵。

生2:有很多小朋友在跳舞。

师:这些彩旗、花朵和灯笼是不是乱摆乱放的?

生:不是,是有顺序的。

师:他们的摆放都有规律的,都按照一定的顺序摆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找规律。(板书──找规律)

二、引导探究、认识规律

1.课件出示彩旗图。

师:我们先来找找彩旗排列的规律。

(彩旗按红、黄交替出现,最后一面没有颜色。)

师:猜一猜,这面旗会是什么颜色?

生1:是黄色的。

生2:下一面是黄旗。

师:都猜是黄旗,看看对不对(点击鼠标,最后一面旗是变为黄色,学生欢呼)。猜得真准!你们是怎么想的?

生:因为小旗是按照红色、黄色这样的顺序一直摆下去的,所以红旗的后面是黄旗。

2.课件出示灯笼图和小朋友的队列图。

师:彩旗的规律我们已经找到了,那么灯笼的摆放和小朋友的队伍又有什么规律呢?下一个灯笼会是什么颜色,下一个小朋友是男孩还是女孩?把你发现的秘密小声地告诉同桌。

(学生思考、交流。)

师:谁愿意把你的发现向全班宣布?

生1:我通过观察知道下一个灯笼是紫色的。

生2:我通过观察知道男孩的后面是女孩。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点击鼠标。)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灯笼是按紫、金黄这样的顺序一直摆下去的,所以下一个灯笼是紫色。

生2:小朋友是按男孩、女孩这样的顺序一直排下去的,所以下一个小朋友是女孩。

3.课件出示彩花排列图(将原课本中的“红、绿”排列改为“绿、红、黄”三种颜色的排列)。

师:教室里还有彩花,它的规律和彩旗、灯笼的规律一样吗?你发现了什么?小组里讨论讨论。

师:猜一猜下一朵花是什么颜色的。

生:下一朵是绿色的。

师:再下一朵呢?

生:再下一朵是黄色的。

4.小结:彩旗、灯笼、彩花的摆放和小朋友的队伍都是有规律的,都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出现。

三、动手操作、巩固发展

1.涂一涂。

a.实物投影,出示涂色卡1(课本89页“涂一涂”)

师:老师这里有张卡片,想请大家帮个忙,能按照规律涂颜色吗?(学生动手涂色)

师:谁愿意上来展示你的作品!(指明学生上台展示、评议)

b.师:还想不想做涂色比赛?请拿出另一张涂色卡(课本89页“做一做”)继续涂色。

(学生涂色)

师:四人小组的同学互相评一评,涂对了吗?

(学生评议、订正错误)

2.摆一摆、猜一猜。

a.摆一摆(设计规律,摆学具“○、△、☆”)。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些规律,小朋友们能不能自己创造新的规律?用学具把它摆出来。

(学生动手操作。)

b.猜一猜。

师:小朋友真会创造,别的小朋友创造的规律是怎样的呢?大家愿不愿意猜一猜?猜对的会赢得大奖!

生:(兴奋)愿意!

(请学生在实物投影展示作品,自己提问:“小朋友们,你们能猜猜我按规律摆的吗?”,自己请同学回答,答对的老师给予奖励。)

生1:他是按圆、三角、星星这样的规律摆的。

生2:他摆错了,前面是按红五星、黄五星这样的顺序摆,后面是按三角、圆、星星这样的规律摆,他摆的是两个规律。

师:(指着一位学生的作品问)老师想用你的作品给大家提个问题,可以吗?(生:可以。)按照他摆的规律,下一个学具会是什么呢?

师:谁能像老师这样提出两个不同的问题呢?

生:小朋友们,你们能猜出我摆的规律吗?如果从左往右看,下一个学具是什么?如果从右往左看,下一个学具又是什么呢?(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回答。)

师:还有谁想上来展示作品?有这么多呀!四人小组的同学互相猜一猜。

四、联系生活、运用规律

1.联系生活找规律。

师:指用两三种学具我们就能创造出这么多规律,真是小小发明家,表扬自己。(连续表扬三次。)

师:哎,你们发现了吗?刚才我们的掌声有没有规律?

生:有,是按照慢慢快快快的规律拍手的。

师: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的规律,还有哪些东西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呢?谁来说说。

生1:我身上衣服的花纹是有规律的。

生2:我家地板上的瓷砖也有规律的。

生3:马路上的斑马线也是有规律的。

2、欣赏规律的美:课件播放有规律的生活图片,并让学生说说发现了哪些有规律的布置或图案。

2.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师:老师想请大家帮个忙:我买了一块花布想做窗帘,可是买回来之后又觉得这块布缺花边,所以想请大家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帮我设计一种花边,你们愿意帮这个忙吗?

五、全课总结

第12篇:找规律教学设计

找规律教学设计(四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苏教国标本四年级下册50—5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对几种事物进行搭配的过程,初步发现简单搭配现象中的规律,能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抽象、概括、合作和交流等活动中,感知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符号感和数学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学会有序地思考,掌握求两类事物搭配的方法。

教学难点:探究两类事物搭配的规律并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同学们,今天你吃了什么早餐? (生答)看来,大家都知道科学合理的膳食搭配不仅能填饱肚子,还能给我们提供丰富的营养,请看老师今天的早餐(出示课件),老师想选择一种饮料和一种点心,可以怎样搭配?有几种搭配方法?

馒头 豆浆 面包

蛋糕

2、同学们真聪明,刚才你们帮老师解决的问题涉及两种事物——饮料和点心的搭配问题,生活中还存在着许多像这样的搭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简单的事物的搭配问题,并从中找到规律。板书:找规律

二、引导探究,发现规律

1、课件出示例题情境图:

同学们喜欢木偶吗?小红也喜欢木偶,周日上午到少年宫学习木偶戏,顺便到商店买一个戴帽子的木偶娃娃,用来做跳舞的道具。 (1)(出示3个木偶娃娃)小红买一个木偶娃娃有几种选择? (2)(再出示2顶帽子)买一顶帽子有几种选择?

(3)提问:如果买一个木偶娃娃再搭配一顶帽子,你认为小红可以 有多少种选配方法?注意:思考片刻

想一想,猜一猜

2、自主活动。

谈话:到底有多少种搭配方法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现在咱们小组合作,请拿出实物图片试一试、配一配有多少种选配的方法,把你的意见在小组里交流,并做好记录。 (1)学生活动

(2)教师巡视,关注学生中出现的不同的搭配方法。

3、有序探究。

(1)整理和展示搭配方法。

师:刚才同学们合作得很好,哪一组愿意给大家介绍下你们的搭配方法? 生1:先选帽子......(到讲台前边演示边说选配的过程) 师:我有点乱了,你能再说一遍吗?愿意接受帮助吗?别急,再想想,你会说好的 问:为什么会出现重复、遗漏的情况呢?怎样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板书:有序 师:哪个小组是有顺序有条理的搭配的? 生2:先选帽子......师:注意到刚才这一组同学说的一个词吗?分别(或依次),在数学中就表示有序的意思,

1 师:真不错,说的很有条理,大家都能听明白,掌声,谁再来说一遍? 刚才这两组在搭配时都先选谁?与谁搭配?

(2)对比:通过刚才的观察,你更喜欢哪一组同学搭配的方法?为什么?(M同学搭配得又快又有序) 指出:搭配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摆放,这样不会重复、遗漏。

提问:M同学是怎么搭配的?你能再说一遍吗?(学生根据观察再说说搭配过程)

提问:还有不同的搭配方法吗?(要求:有序搭配) 生3:先选木偶......师:你很有创见,请再响亮的说一遍

(3)质疑:为什么在刚才的猜测中会有3种、8种出现呢? 板书:不重复、不遗漏

看来有序的搭配是非常重要的

(4)小结:(课件演示)一共有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可以先选木偶,3个木偶中的第一个木偶有2种戴帽子的方法,第2个木偶也有 .....第3个木偶同样......每个木偶可以配2顶不同的帽子,就是3个2种,一共有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也可以先选帽子,2顶帽子中的第1顶帽子有3种搭配木偶的方法,第2顶......每顶帽子可以配3个木偶,就是2个3种,一共有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不管先选木偶娃娃与帽子搭配,还是先选帽子与木偶娃娃搭配,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摆放,这样才不会重复、不会遗漏。(指板书)

三、图形代替,探究规律

1、自主创新。

刚才,我们进行木偶娃娃和帽子的搭配时,用的是实物图片,能不能想一种既清楚又简单的办法来有序地表示出所有的搭配方法呢?

学生交流:图形、数字、字母、写名称......师:同学们想到的方法真多,老师用三角形表示帽子,用梯形表示木偶,用什么方法表示搭配?(连线) 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图形表示帽子和木偶并用连线的方法表示搭配吗?请在作业纸上试一试,想一想怎样选配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2、汇报交流

学生小组活动,教师选几份不同的

师:同学们想到的方法真多,有写名称的,有画实物图的,有画简单图形的,还有用字母或数字表示的,还想到了连线的方法,既清楚又简单。用图形或符号来代替物体,帮助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方法,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可以多加运用。

师:说说你是怎样搭配的?还有不同的搭配方法吗?

3、小结:(课件演示)可以先选帽子,每顶帽子可以配3个木偶,2个3种,一共有6种选配方法,也可以先选木偶,每个木偶可以配2顶不同的帽子,3个2种,所以一共有6种选配方法。

4、改变例题的条件,学生再次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

师:增加一个木偶......师:通过你们口答的速度,我感觉你们发现了一个秘密:

木偶娃娃的个数、帽子的顶数与搭配方法的种数这三者是什么关系呢?。 根据回答,板书:木偶的个数×帽子的顶数=搭配方法的种数,这就是搭配的规律。

5、看书质疑

6、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自己探索出两种事物进行搭配的 规律,简单地说搭配方法的种数就等于两种事物个数的乘积。

四、拓展延伸,实践应用

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许多像这样的搭配 题,现在我们一起运用这一条规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早餐搭配问题

刚才,你们帮老师搭配了早餐,如果再增加两种饮料,同样选择一种饮料

2 搭配一种点心,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2、路线问题

课件出示第1题图谈话:小红买好道具后从商店去少年宫,途经街心花园 (课件出示线路图),你能算出有几条路线可以走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师:你能说出是哪8条路线吗?(不好表达,引出字母、数字)

3、挑选服装问题

师:小红是个爱漂亮的女孩,每天总想穿出新花样,她这个季节的衬衫有3 件,裤子有2条,还有三条裙子。

(1)课件出示第2题图(裤子和裙子依次出)

问:你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穿衬衣和裙子,有几种 不同的穿法?穿衬衣和裤子呢?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

学生独立思考、解答,再小组交流。

汇报时学生交流不同的算法。

“3件上衣和2条裤子3条裙子”竟然会有15种不同的搭配,看来只要我们学 会搭配,一定能每天穿出新花样。

4、发展题(留思考时间)

谈话:最后老师要出道难题考考你们,看看谁能成为今天的智慧星,现

在春暖花开,穿上春装,感觉特清爽。胡老师有一些衬衫和裙子,一共可以有12种不同的穿法,猜一猜胡老师可能会有几件衬衫和几条裙子?

学生说,师板书

师:通过对这位同学的思考,你知道他是怎样一下想到这么多方案的? 师:这么多的方案,你们是怎么想出来的? 再次强调有序思考

五、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有序思考探索了搭配的规律,通过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和 会呢?聪明、有心的同学会发现,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有 数学。

六、板书设计: 找规律 木偶的个数×帽子的顶数=搭配方法种数 3×2=6 有序、不重复、不遗漏

第13篇:找规律教学设计

《找规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找规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的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找规律”一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去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推理能力。与一年级下册相比,本节课最大的变化就是图形排列规律稍复杂一些,它们的排列呈现形状和颜色的循环变化。本课在内容的选择上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 学情分析:

鉴于学生对周期排列规律的了解,我充分为学生提供猜想、活动、交流的机会,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使学生在描述、思考和讨论交流活动过程中充分感受图形循环的规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知道并且能找到图形的排列规律,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数学。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并且能找到图形的排列规律,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数学。

难点: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操作、推理等找出图形的排列规律,并能设计一定的图形规律。

教、学具准备:课件、卡片等。 教学流程:

一、游戏——“换座位”引入,激趣铺垫,揭示课题。

1、学生介绍平时是如何换座位的?

2、游戏——换座位

【设计意图:教师将墙面与地面的装饰图案押后处理,先以叙述每周换一次座位的游戏切入主题,吸引学生去观察、去发现其中的排列规律。以学生不停的依次坐第一组来揭示出其中循环排列的规律。这样的安排,分散了难点。】

二、引导探索,寻找规律。

(一)、出示墙面,合作探究。

师:这是老师家厨房的墙面和地面的图案。我们先来看墙面。

1、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每一行都有哪些图形?

2、再看看,每一行的图形又是怎样排列的?仔细观察,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

3、下面请大家4人一组的进行讨论,听清老师的要求: (1)讨论的时候从不同角度去说,如斜着看、横着看、竖着看。 (2)呆会儿汇报的时候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清楚。 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倾听,指导。 汇报交流,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发现。

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你还发现了什么规律?

4、教师根据学生说的,运用课件,对循环排列的规律进行动态展示,帮助学生建立表象。

师:你们发现的规律都对,像这样几个图形按一定规律不断改变自己的位置,我们把这样的排列叫做循环排列规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多角度的观察,使学生了解观察的角度不同,规律不同。但横着看,竖着看,都呈循环排列。通过不同角度,不同方位的观察,分析,逐步深化寻找循环排列规律的方法,发散学生思维。】

(二)、寻找地面图案的规律。

师:我们已经找到了墙面图形的排列规律,地面上的图形排列规律又是怎样的呢?请你用观察墙面的方法再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什么规律呢?

1、学生独立思考。

2、指名说。

3、如果再排一行,它们该怎么排列?

4、对比,发现不同。

师:虽然它们的规律一样,但仔细观察,对比一下,墙面和地面什么地方不一样?

【设计意图:以墙面图为例,师引导学生学习观察图中图形变化规律的方法:确定观察角度、观察每组的图形、观察每两组图形之间的位置移动变化过程,为接下来的学生自主学习做了一个好的示范。】

(三)、教学例1。出示三组水果

师:多有趣的规律呀,同学们学会了吗?为了奖励大家,老师还为同学们准备了许多好吃的水果。

1、启发学生思考:仔细观察,想一想水果的排列与墙面、地面的排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发现主题图是按行列方正的形式排列,而水果图是排成了一行。

2、你能按照规律摆出第四组吗?

3、指名上台摆:说说你为什么这么摆?

4、教师小结规律。

三、巩固提高,升华知识。

师:现在,老师想邀请你们去参加动物王国的联欢会。瞧,动物们排着整齐的方阵在欢迎你们呢!(电脑出示三排小动物)

1、猜一猜。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它们是怎样排列的?有什么规律? 按照这个规律,请你们猜一猜,第四排它们又该怎样排列。

2、摆一摆。

出示教材P115页做一做,竖着摆三组

师:规律不但可以横着摆,还可以竖着摆,仔细观察这四种图形的排列规律是怎样的,你们能按照规律摆出第四组图形吗?

学生动手摆,指名学生上台摆, 师:你是怎么想的?

3、画一画。

出示教材P117页第1题。

师:仔细观察,你能发现规律画出第4组图形吗? 独立完成。

汇报: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设计意图:从猜一猜到摆一摆,再到画一画,是一个逐步加深的过程,也是知识点逐步确立、巩固的过程。通过摆一摆,逐步理解掌握规律的过程。】

四、动手实践,创造规律。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些规律,也用规律解决了一些问题。那同学们能不能自己动手设计一些规律。

学生动手操作。师巡视有代表的图展示。 师:你说按什么规律摆的? 学生互相欣赏作品。

【学生自己动手设计规律的图案,学习的兴趣必然浓厚,他们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有了进行独立思考的动力,就会想出各种规律,这就是创新的火花。同时,学生的动手能力、审美能力都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五、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你觉得这节课谁表现的最好,谁有进步?

小结:美丽的世界还有很多的规律,希望同学们能用自己的智慧去发现它,运用它,将来把我们的生活打扮得更加美丽!

第14篇:找规律教学设计

《找规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秀林中心南秀林小学 杜玉辉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115页-116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使学生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理解“有规律的排列”,引导学生发现图形的简单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图形的简单排列规律。 教学设计思路:

1.“看规律”,从教材情景图导入,充分观察,充分交流,充分评价。2.“识规律”,感悟图形排列特征。

3.“赏规律”,感受有规律图形的审美价值。4.“做规律”,用规律知识创造生活美。 教学准备:

课件,图形纸。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同学们,这么多老师来听课,紧张吗?跟老师一起活动活动,放松放松。

一、创设情境

课件出示羊村大门。

师:这是哪呀?马上就是六一了,想不想知道羊羊们怎么过六一?那咱们去看看,谁想去?都等不及了,那还等什么,出发!芝麻开门,不开,一起喊。咦?原来是密码门。让我们一起动动脑筋猜猜密码吧。

课件出示:密码3313313__ __。

师:仔细观察动脑想一想,你能把密码补充完整吗? (生: 331331331。有规律的。)板书规律。 输入密码,密码门打开了。

二、自主探究

课件出示:美丽的羊村。

师:羊村花红树绿,环境优美。看彩灯高挂、气球飘飘,多喜庆呀!怎么没人来迎接咱们呀,都在忙什么呢?快快到村里找找吧。

课件出示:喜羊羊布置舞台。

师:看,这是谁?原来喜羊羊在布置舞台墙面呢。这墙面好看吗?不光是好看,喜羊羊设计的墙面还有藏着规律呢?让我们一起来找规律。(板书课题)

师: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生自由发言。

生很容易找斜行规律——每一斜行图形都是一样的。

师:图中还有其它的规律,我们再来找找看。老师给你一个小提示——课件出示:第二行和第一行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指名回答:图形没变,位置变了。

师:位置怎么变了呢?请大家拿出手中的学具,看一看,这是第几行?你能把它变成第二行吗?动手撕一撕,拼一拼。

生活动,汇报:把第一个圆形撕下来放在五角形的后面就变成了第二行。 师:接下来你能把第二行变成第三行吗?我们请四个同学上来,你当指挥帮他们变一变。

师生活动。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哪个同学们说一说这些图形的排列有什么规律? 指名小结。

师:不仅观察仔细,而且表述完整,真了不起,表扬他!

师: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这些图形的位置变化,就能发现不同的规律。那我们还可以怎么观察呢?

生:看竖行。

师:同桌俩讨论,找一找竖行排列有什么规律? 指名汇报。边汇报,边用课件演示。

师: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这么多规律。懒羊羊看了喜羊羊设计的墙面,觉得很好玩,平时什么都不愿意做的他居然动手铺地面,那他铺的地面有规律吗?有什么规律呢?(课件出示地面图案) 师:认真观察,地面图案有什么规律? 生汇报。

师:如果我们继续往下铺,该铺什么颜色的砖呢?聪明的孩子开始开动自己的脑筋了。谁来试一试呢?

生:第一块是绿色的第二块是蓝色的第三块是红色的第四块是黄色的。 师:会动脑筋的孩子就是不一样,很快就找到了答案。 师:谁来铺下一行?

生:蓝色、红色、黄色、绿色。 师:继续铺下一行。

生:红色、黄色、绿色、蓝色。 师:谢谢你又帮忙铺了一行。

师:我们已经帮懒羊羊铺了四行砖了,大家看看上面的四行和下面的四行,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上面的四行和下面的四行是一样的。

师:同学们想不想看看铺满后的效果?(想) 课件出示铺满后的效果

师:老师能铺得这么快,就是因为我们大家发现了其中的规律。有了规律我们做事情的时候就又很快,而且有规律的事物又整齐又漂亮。

三、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一。 师:沸羊羊听说咱们找到了好多规律,他有点不服气,瞧,他来出题考大家。谁来迎接他的挑战。

课件出示:羊羊照相。

第四次该怎么照了呢?同学们能不能用我们刚才找规律的方法找它的规律帮着着们排好队呢?

指名汇报。 师:沸羊羊看到大家完成地这么快,他又出了一题,出示115页例一。自己能独立完成吗?

生独立完成,汇报。

师:真厉害,沸羊羊连声说:佩服佩服,二年级的孩子们都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有一颗会思考的大脑!

基础练习二:

爱美的美羊羊看到大家学得这么好,也做不住了,她拿来了自己的手帕,想让大家给她设设计计,谁想帮她?

咱们一起来看一看她有什么要求。出示美羊羊的要求:请大家利用圆形、三角形、正方形、五角形等图形,帮我帮我设计图案或者是花边,一定要有规律哦。说说你打算怎么设计?

师:动手吧,咱们比一比,看谁的设计最有创意最美!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小组选出作品,贴在黑板上,互相评议。

师:同学们设计得真漂亮!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大家的杰作吧!

能说说你最喜欢哪一幅吗?为什么?你还有什么好的建议或意见对他说吗?

四、拓展延伸:

师:大家设计得非常漂亮,老师这也有几张美丽的图片想请大家欣赏一下, 美吗?美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用心去体验,一定会感受到生活的美,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马上就要六一了,老师希望大家用我们本节课学习的有关规律的知识,开动脑筋,用我们的双手装扮我们的教室,度过一个快乐的六一。最后祝大家六一快乐!

第15篇:《找春天》教学设计

《找春天》看图写话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按要求写句子,并能把句子写具体,成一段通顺的话。

2、了解春天景色的特点,培养学生乐于感受生活、大方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基本的写话能力。

3、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乐于表达、正确表达的语言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

能围绕一个主题,写几句通顺的话。

四、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孩子们能来电教室上课你兴奋吗?现在我们就仔细地看看这儿与我们教室有什么不同,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提出本节课要求希望孩子们不仅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还要有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巴,并给予奖励。

创设情境,听音乐导入。

孩子们你们喜欢听音乐吗?老师特地为大家准备了一首,现在放给大家听, 请大家用心听,仔细看。 播放《春天在哪里》视频,说说音乐中的画面美吗?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鼓励孩子把话说完整,初步感受春天景物特点。 引导看图,练说春天。

1、过渡:孩子们除了喜欢听音乐外,还希望看美丽的图画吗?出示找春天图,并提示学生做一个不但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还要有一张能说会道 的嘴。鼓励学生认真观察,大胆发言。

2、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春天)你喜欢春天吗?为什么?(春天很美,万物复苏。)你从图上哪些景物看出春天的美?

3、引导学生逐个景物领略其中的美 。鼓励学生说自己的感受,能把话说完整即可,还可以说具体。

4、引导学生由图中景物说想象中的景象,把看到的说美,量力而行。

5、找代表说,并鼓励学生按顺序介绍美景

6、说说图中美景带给你的感受。

7、总结:春天是个五彩缤纷的季节, 画家用画笔勾勒春天,诗人用诗歌赞美春天,我们同学也不应甘心落后,咱们也把图中的美景写下来,与他们比一比。 写春天

1、给画面起个名字,并提醒孩子写图时加上时间,地点,人物等。

2、提醒学生写作注意事项:(1)题目居中,开头空两格,第一行用完后顶格写。(2)写完一种景物后别忘了使用标点符号。(3)注意写字姿势。 展示作品,修改作品。

1、实物展台展示学生写后作品。从学生格式,标点,字对,句顺,内容等修改,做好一项得到一面旗。

2、从上面几个方面边读边修改。

3、总结。

第16篇:找规律 教学设计

找规律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9页~60页例1,以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2、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重点】

让学生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规律

师:我们小区里下个月准备开展一个敬老活动,布置会场的时候出现了两张方案,如果你是主办方,你会选择哪一种方案?并说一说你的理由。

学生举手回答:第二种,盆花、彩灯、彩旗都是有规律的摆放的。 师:大家同意吗?物体按照一定的规律摆放,就让人感觉比较美观、得体。而且我们找到了其中的规律,还可以解决很多问题。

二、自主探究,体会多样的解题策略。

1、首先我们先看盆花(点击出示盆花小图) 师:从左边起,盆花是按照怎样的规律摆放的?

生:盆花是按照一盆蓝花、一盆红花、一盆蓝花、一盆红花的顺序依次摆放的。

2、深度提问: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的花?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请你在你的练习纸上把你的想法写下来。出示小组交流要求:

1、独立思考,把你的想法写在练习纸上

2、在小组里交流你的想法

3、组长汇总,准备全班交流。

等会我们来比一比,看哪一组想到的方法最多。

师:同学们已经在小组里交流了自己的想法,谁愿意把你们小组的想法展

现给全班同学? (1)画图的策略:

○●○●○●○●○●○●○●○

(○表示蓝花,●表示红花)第15盆是蓝花。

(2)列举的策略:左起,第

1、

3、5„„盆都是蓝花,第

2、

4、6„„盆都是红花。也就是单数是蓝花,双数是红花,所以第15盆是蓝花。 (3)计算的策略:把每2盆花看作一组,15÷2=7(组)„„1(盆),第15盆是蓝花。

学生说,师板书:15÷2=7(组)„„1(盆)答:第15盆是蓝花。 针对算式,教师提问:算式中每个数各是什么意思?你能解释一下吗? 教师继续问:那余下的1盆指的是哪一盆?为什么?(第8组的第1盆)

强调:第15盆花的颜色和每组中的第几盆花相同?

师小结:刚刚大家想到了用画图、列举、计算三种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说明大家都在认真思考,相信后面的学习也难不倒你们。

三、独立尝试,逐步优化解题方法

师: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彩灯,彩灯是按照什么规律摆放的? 生:彩灯是按照红、紫、蓝、红、紫、蓝的顺序依次摆放的。 师:照这样排下去,从左边起第17个彩灯是什么颜色?请你选择一种合适的方法来试一试。

展示画图和计算两种方法,并请同学解释计算方法中每一个数表示什么意思。

针对余数提问:如果余数是1,那它是什么颜色的彩灯?那没有余数呢?

„„

有没有哪位同学用列举的方法?(没有) 师:看来列举的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

分别统计用计算、画图两种方法的人数。针对画图的同学提问:如果我想知道第100盏彩灯的颜色,你会选择什么方法解决?为什么? 师:看来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这类问题是最实用、最简便的。 2.出示“试一试”

师:下面就请大家用计算的方法来算一算从左边起第21面彩旗和第23面彩旗分别是什么颜色。

提问学生:你们列出的算式中为什么用4作除数?

师:通过大家的合作交流,大家已经能发现规律,而且能利用规律来找到某个位置上物体颜色。下面我就来考考你们是不是真的都掌握了。

四、多样练习,加深对解题方法的理解

1、朱老师这里有四组图形,你来看一看下面哪几组图形是按规律排列的?

指着有规律的图形问:你能不能告诉我按这样排列第32个图形是什么?

2、小红在学习了今天的知识后准备按绿、黄、蓝、红的顺序穿一串漂亮

的串珠送给她的好朋友,你知道第18颗珠是什么颜色吗?第24颗珠呢?

3、十二生肖是我国一种传统的纪年方法,我国通常用十二生肖来表示不同的出生年份。你们知道今年是什么年吗?再过多少年会又出现蛇年? (提问学生)你今年属什么?

那你知道今年多少岁的人与你是同样的属相吗?

五、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1、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物体排列中的一些规律。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其实在我们的大自然中许多现象也蕴含着这样的规律。(春夏秋冬、日落日出、月圆月缺、潮涨潮落„„)人们也从中得到了许多启示,把这些规律应用到了我们的生活中(红绿灯、花纹饰品、装饰花边„„)只要我们平时注意观察,相信大家还会发现更多有趣的数学问题。

第17篇:找规律教学设计

《 找 规 律 》

青洛中心学校:陈朝兴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59~60页例l及相应练习。 教材分析:

本节课把常见的、有固定周期规律的现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发现具体现象里的周期规律、对现象的后续发展情况作出判断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教学活动,激发探索兴趣,培养探索精神。 学情分析:

在四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探索过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关系的规律和几个物体进行搭配或排列的规律。从中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和独立探索解决简单数学规律的能力。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也曾多次经历寻找数或图形简单排列的规律过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操作、观察、猜测等活动去发现规律并能正确计算按周期规律排列的某类物体或图形共有多少个。 教学设计理念: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与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在教学中应当有层次性,由浅至深,从生活上升至数学理论。教学设计针对学生已有知识,引导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教学内容的呈现也应

该针对以上特点,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教学过程:

一、帮助学生理解“依次重复”的意义。

师:同学们,喜欢吃水果吗?平时都喜欢吃那些水果?(适时可以请个别学生回答)想知道老师平喜欢吃什么水果吗?

(请看大屏幕:老师有个习惯每天吃一个水果,这是老师近半个月每天吃水果的情况我们来共同看一下,第一天吃的是?第二天、第三天„„第十二天,坏了老师后面的3天只顾着吃了却忘记把吃的什么水果记录下来,那该怎么办呢你能帮助老师分析一下后3天吃的什么吗?那第十三天、第十四天、第十五天。同学们你们太了不起了没有看到老师吃却能说出老师每天吃的是什么水果。 提问:能告诉我,你们是怎么知道的?(有规律)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苹果、香蕉、橙子、苹果、香蕉、橙子„„不断的重复出现。引导学生说出“重复”(板书:重复)

师:如果我们将这些水果分组该怎么分呢?(出示多媒体课件)

师指着课件说:这三种水果为一组,这也是三种水果为一组,接下去还是三种水果为一组,我们就说以3个为一组。课件出示:以(3)个为一组。

师:我们先看第1组:排在第一个的是苹果,排在第二个的是香蕉,排在第三个的是橙子。第2组呢?第15组呢?谁能简单概括一下每组排列情况?课件出示:每组按(苹果、香蕉、橙子)的顺序排列。

师:像这样,以几个为一组,每组按一定的顺序排列,我们就称它们为依次重复。 (在“重复”前板书:“依次”)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找出有关依次重复现象中的规律。(在“规律”前板书“找”)

二、继续引导学生探究“依次重复”的规律。

1、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物品就是按“依次重复”的规律摆放的。请看大屏幕(出示情景图)。

提问:你看到哪些物品是按“依次重复”的规律摆放的呢?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盆花、彩灯、彩旗

师:我们先来研究一下关于盆花的问题。(课件只留下盆花,其余隐去。)

师:说一说,它们是怎样依次重复的?(同位讨论)谁先来分一分。 出示:以(2盆)为一组,每组按(蓝、红)的顺序排列。 出示问题:左起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

师:大屏幕上显示出几盆花,你能看到第15盆花吗?那该怎么办呢?请同学们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方法画一画或写一写。

师:大多数的同学都已完成,刚才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我们的同学都非常的善于思考,运用自己的智慧找出几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哪位小朋友愿意把你的方法与大家共同分享一下? 学生练习反馈。(出示多媒体课件) (1) ○○○○○○○○○○○○○○○

○表示蓝花,○表示红花,把15盆全画出来,第15盆是△,所以是蓝花。

(2) 蓝、红、蓝、红、蓝、红、蓝、红、蓝、红、蓝、红、蓝、红、蓝 师评析:这两种方法都是列举。(板书:列举)

(3)蓝花摆在奇数的位置,红花摆在偶数的位置。第15盆是奇数,所以是蓝花。 师评析:根据奇偶数推想出第15盆花的颜色,这种方法就叫它推想吧。( 板书:推想)

(4)15÷2=7(组) „„1(盆)

师:你能说出这道除法算式中各数的含义吗? 提问:左起第15盆在第( )组的第( )盆。

(课件演示,并验证。)师:通过计算得出第15盆在第8组的第1盆,和每组的第1盆一样是蓝花。这种方法就叫计算法。 (板书: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这环节的教学,使学生知道解决“依次重复”现象产生的数学问题的几种不同方法,体会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2.同学们非常棒,用聪明的大脑和勤劳的双手很快解决了盆花的问题,现在我

们一起来看彩灯。出示彩灯图案:

说一说,彩灯是怎样依次重复的?该怎么分一分呢?(课件演示) 出示:以(3盏)为一组,每组按(红、紫、绿)的顺序排列。 提问:左起第17盏彩灯是什么颜色的? 师:用你喜欢的方法解答。

学生反馈,师板书:17÷3=5(组) „„2(盏) 思考:左起第17盏彩灯在第(

)组的第(

)盏。

刚才这位同学用计算的方法解答的,用计算法解答的请举手,请问你采用什么方法解答的?(列举法)

左起第151盏彩灯是什么颜色?

学生列式:151÷3=50(组) „„1(盏),并回答第151盏排在第()组的第()盏。

师:做这题时,你选择了哪种方法?为什么都异口同声的回答计算的方法,怎么没有采用列举的法完成?现在你认为哪种方法应用更普遍和计算简便? 师引导学生发现计算的方法更具有普遍性。——体现方法的优化。 思考有余数时怎样判断?(余数是几就找每一组的第几个) 提问:左起第18盏彩灯是什么颜色?排在第几组的第几盏?

引导学生先推导出第18盏彩灯是第17盏彩灯的下一盏是绿灯即第6组的第3盏。(列式:18÷3=6(组))

想一想:没有余数时又怎样判断?(找每一组的最后一个)

(设计意图:关于“第18盏彩灯是什么颜色?”我认为这一问题不要先计算,再寻找答案,上面已经知道了第17盏彩灯是绿色,那么第18盏彩灯就是第17盏彩灯的后面一盏,一看便知是红色的。)

3.盆花和彩灯的问题都被我们聪明的同学很快解决了,下面我们来解决最后一个关于彩旗的问题。(出示彩旗图案:要求先分一分,课件演示。)

(预设:

1、以2面为一组。让学生各抒已见,及时纠正。

2、以4面为一组,让学生判断对错。总之这个分法的判定权利交由学生处理。) 学生讨论后出示:以(4面)为一组,每组按(红、红、黄、黄)的顺序排列。 提问:照这样排下去,左起第21面彩旗是什么颜色?第30面呢? 板书:21÷4=5(组) „„1(面)

学生判断是红色;

30÷4=7(组) „„2(面)

学生判断的红色。 提问:

1、为什么余数不同,彩旗的颜色却是相同的?

2、要想使所求彩旗的颜色是黄色,余数是多少?讨论可以是0吗?

3、思维拓展:请你设计出一道题,照这样排下去,使得左起所求彩旗的颜色是黄色,应当是第几面彩旗?说出你的想法。(小组讨论)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对学生来讲颇有难度,但能让学生跳一跳,才摘到桃子。可以想象,学生一开始可能会出一些数据比较小,容易通过观察便能提出的问题。这时,需要老师在验证结果时,恰当地引导学生寻找数学方法,运用方法提出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再次得到锻炼。)

三、运用“依次重复”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师:同学们非常出色的完成了盆花、彩灯、彩旗的问题,请同学们运用我们刚才所学的知识去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第1题:天色已晚,妈妈叫小明打开灯,淘气的小明一连拉了9次开关。请你们说说,这时灯是亮还是不亮?为什么?(学生尝试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9÷2=4(组)······1(次)

灯是亮的

第2题:(书上“练一练”第1题)(指名板演,其余的同学在下面完成)

21÷3=7(组)

答:第21枚摆的是黑子

第3题:水果娃娃考考你: 第67个水果是什么?怎样想的? 67÷4=16(组)······3(个) 答:第67个水果是大西瓜。

四、全课总结(师生共同总结)。今天这节课你学习的愉快吗、满意吗、愿意把

你的收获与大家共同分享吗?

五、欣赏生活中“依次重复” 的美妙现象。

大自然中确实存在着很多依次重复的现象,如:霓虹灯、日出日落、月缺月圆、春厦秋冬以及一周七天,每周从周开日始,到周六结束;中国人的十二生肖,第一个是鼠年,最后一个是猪年„„(让学生在悠扬的音乐中感受规律之美)

六、板书设计:

找规律—(依次重复)

方法:

1、列举(画图)

15÷2=7(组) „„1(盆)

2、推想

3、计算

17÷3=5(组) „„2(盏)

151÷3=50(组) „„1(盏)

18÷3=6(组)

有余数时:余数是几就找每一组的第几个

没有余数时:找每一组的最后一个

第18篇:找春天教学设计

找春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9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春天的美景,体验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中去的情趣。 3 热爱春天,愿意去观察、发现。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古诗引入 示古诗《早春》,老师范读或由会读的同学朗读,再说说早春的特点。

春天刚刚到来的时候,脚步轻轻,若隐若现,羞羞答答,躲躲藏藏。我们必须留心观察,才会发现春天的踪迹。当我们发现春天的时候,心里一定会荡起一阵惊喜,体验到发现的快乐。让我们先读读课文,看看文中的小朋友在春天里发现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大屏幕)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想办法记住生字。2.在小组里由组长带领大家学习自己不认识的生字,注意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3 组派代表汇报本组认识的生字,交流识字方法。

(三)再读课文,感知发现

自读或小组合作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读后说说课文中的小朋友发现了什么。

( 四)、(大屏幕)指导写字,完成课后练习“找找说说”

1.重点指导“溪、摇、躲、解”四个字。注意提示和范写容易写错的笔画和部件。

2.采取同桌合作学习的形式,完成“找找说说”的练习。

(五)、选读课文,自主积累,练习背诵

1.展示读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或段落,说说自己读后的体会。2.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兔子、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积累。可以读读背背,可以读读抄抄,也可以试着默写。然后让部分学生展示交流自己积累的词句或段落。3.练习背诵课文。( 六)、迁移运用,拓展想象

1.画出自己在春天里的发现,然后写一句话。2.齐唱《春天在哪里》的歌曲,在想象中结束。

第19篇:“找规律”教学设计

找规律

认识规律

1、(出示一叠笑脸),看这是什么?笑脸奖给发言积极响亮的小朋友。老师把其中一个红色的笑脸帖在黑板上。 师贴红,问:猜,下一个会是什么颜色? 贴蓝,继续猜。

贴黄,继续猜。„„

黑板上贴:红蓝黄红蓝黄红蓝黄 (1)问:为什么你们猜得越来越统一了?

(2)接着往下读,把规律读出来?(继续贴:蓝黄)

(3)读得完吗?你们总是在读什么?(红蓝黄)你们在重复读什么? (4)我们把“红蓝黄”称为一组。你能不能想个办法把它们一组一组分割开来?

(5)小结:不管怎么画,都有一个什么共同点?(都是3个一组)

比较这几种画法。(小朋友们的这2种方法都很好,为了画法统一,画起来更加方便简单我们统一用竖线)

(6)这样一画,你觉得看起来怎么样?

(7)黑板上有几组?我们一组一组来读,学生读,师相应板书:一

三。

问:你发现了什么?(每一组都是一样的,第一个都是红„„)

(7)继续猜后面的笑脸是什么颜色?

(8)什么原因你猜得到后面的颜色?(板书:重复 ) (9)现在你对规律有什么新的认识?

(10)小结:原来规律是一组一组重复出现的。 (11)回忆一下:刚才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来认识规律的? 问:读有什么好处?

画呢?(使我们更容易找到规律了

看样子“读”和“画”是我们认识规律的两大法宝,我们要好好运用哦!

第20篇:《找规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思维训练《找规律》

教材及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主要为直观图形的形状、颜色的变化规律,所借助的铺垫有:简单几何图形的认识、美术智能及生活经验。让孩子们体会到生活中有规律事物的美感和规律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较为发达,对单层次规律的找寻较为容易,根据他们对单层次规律的过程探索,他们对图形的形状、颜色的视觉刺激和形象来建立“多层观察找规律”的模型,解决含多层次规律的问题。最后发挥他们对知识的迁移能力、想象力和渴望展示的斗志,来解决多种多样的题目,实现“形象──模型──运用模型──体验生活”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设计思路:

我希望能够让孩子们全面有序的思考,聚焦某一点后,借助这一点的平台去完整的找规律,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创设好的情境,让学生能最快的感知到规律”,用有孩子们熟悉的“课堂常规训练”引入,无意识感知规律──有意识感知规律──这样的感觉就是规律,初步体会到什么是规律。

二、体验规律的形成过程是理解规律的基础,也是建模的初步”。借助孩子们熟悉和喜欢的动画人物—柯南,借助帮柯南断案和分析线索的过程,聚焦不同的层次,从而更加有针对性的寻找规律。

三、“让孩子们充分展示,体验成功”,在侦探训练营里,观察思考,合作探究,和学生一起发现规律,创造规律,尽情感受规律的美。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找出直观事物的变化规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和逻辑思维的能力,提高合作交流的意识。 (3)情感目标:感受到数学的美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发现图形的简单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 找出稍复杂的图形排列规律。(既含形状规律,又含颜色规律的多层次规律。)

突破方法:

“多层观察”的学习策略及尝试教学法。

教学流程:

一、生活中,我找一找(培养主角意识)

1.跑步号令“121”及相应的跑步动作引入,让学生发现有重复的地方,实为无意识感知,板书规律,让孩子们有意识根据规律继续发号令,感受什么是规律。 (点:由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过程让孩子们聚焦动作和声音的重复上,由视觉听觉的刺

激初步感知这样的感觉就是规律。) 2.这样重复至少三次以上,我们说这样的动作和声音是有规律的。板书课题“规律”。

二、学例1,我涂一涂(提供主角的展示空间)

(一)小旗规律的形成,体会“多层观察”的学习策略。

1.六一儿童节快到了,我们一起来设计一个有规律的联欢会会场吧。 2.讲解小旗图:

(1)先画出小旗,引导出这是它的形状并板书。(第一层) (2)涂上红色、黄色,引导出这是它的颜色并板书。(第二层) (3)引导按“多层观察”找规律。

从形状上看,有没有变化?

从颜色上看,有没有变化?颜色变化的规律是什么?从左到右,从右到左呢?

如果分组,几个为一组?

(点:通过画图的过程体会“多层观察”中的三层,聚焦其中一点来找规律,有的放矢,有序全面的找规律,学习“多层观察”法的学习策略。)

(二)试一试,完成例1:

1.你能用这样的方法来继续布置联欢会会场吗?把正确的答案圈到书88页。 2.汇报交流:哪层有规律?是什么规律?(结合课件)

(点:给孩子们充分的空间,让他们尝试用“多层观察法”解决问题,能初步找到找规律的聚焦点,并能叙述出规律。)

3.回归主题图:你能从图上找到什么规律?板书:找。

三、学例2,我闯难关(展示主角形象)

(一)我们进入了游艺场,大家一起来闯关。1.师摆生猜例2第1题。

你是怎么猜到的?引导用多层观察法。

(二)闯关2:

1.自己用红三角形,黄色的圆形和绿色的正方形创作规律。 2.汇报展示。引导:按“多层观察发”交流规律。

3.一生说摆的前几个,其余的猜下一个是什么,是怎么猜到的。

(点:交流合作,发挥集体的创造性。孩子们利用学习策略这个拐杖,结合以前的认知来尝试解决含多层次规律的问题,实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并且这个过程是逐渐深入的。既突破了难点,又实现思维的整和性)。

四、两道题,我比一比:(完善主角形象)

1.小红旗和例2第二题比较,它们的规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总结:(1)一个是2个2个一组,一个是3个3个一组;

2)一个只有颜色的规律,一个既有颜色,又有形状的规律。

(点:对比,让孩子们体会到规律既可以是单层的,也可以是多层的既可以是2个2个一组的,也可以是3个3个一组的,体会规律的多样化。)

五、学会了,我练一练:(发挥主角潜能)

(一)基本练习: 1.请按规律填下去。

(既是对本课内容的效果反馈,也对人民币单元有了复习。)

2.89页做一做。

六、总结:

1.让孩子们自己来总结。

2.师:我们除了按照事物的颜色、形状来找规律外,生活中还有很多图画、动作、声音的规律,勤于思考、善于观察的孩子一定会发现这些奇妙的规律。

七、课间休息(感受生活中的规律): 多媒体出示生活中的规律(开合的小花,红绿灯等)

教师拍手的动作。

八、创作规律:

1.你还能想到你身上或者你身边有规律的事物吗? 2.你能用动作或声音或图画来自己创造一个规律吗?

(让孩子们体会到规律是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途径展示出来的,体会到规律的奇妙和

数学的美感。

3.争当服装设计师。给服装涂上有规律的颜色。

(点:分层次的练习让各个层面的孩子都有展示的空间,同时,让孩子们通过视觉、听觉多种途径体现规律的无处不在和趣味性,也巩固了对规律的认识。)

评析: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以书本知识为平台,从中挖掘出立体的多维度的思维空间,在了解学生基础上,教学设计的难度、广度、深度都进行了适度地拓宽。力求将节奏明快、流畅、

层层有序递进、融数学、美学、艺术等为一体的场景展现给大家。如果用多元智能理

论来解读本节课,预设的亮点为:

一、教师以构建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将数学思想(规律)以动作、声音、图画、操作、语言(有声、无声的肢体语言)等形式为载体,潜意识地传递给孩子,让孩子“意会”

规律,符合一年级儿童的认知水平。 在“找”中,构建听、视、触、猜等综合的思维平台,巧妙地渗透了学习策略的指导,从而“言传身教”找规律的正确信息。同时融新课标理念于孩子的思维成长的每个环节。本节课你将欣赏到“梅花透露春消息”的诗意,这个过程实际属于多元智能理论中的暗示教学法(什么叫规律,怎样找规律及有序思维的学法指导)。

二、在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方面,数理逻辑智能(辨别、比较、归纳等)粉墨登场,语言智能、空间智能、人际交往智能等参与合作,为学生“找规律”建模,共创情境空间,

从而调动“内潜”的积极性。

三、练习中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为主角,共同把枯燥的书本知识打造成丰富多彩的生活知识,从而把本课推向艺术课堂的高潮。

找拱形教学设计
《找拱形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