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用联系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8-01 08:34:56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点,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方法论)。那到底怎么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呢,具体的方法论要求有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系统的学习一下。(板书: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多媒体展示例子

只见部分,不见整体,而部分一旦离开整体也就失去了作为部分的性质和意义。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要求我们应正确处理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板书 :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 第一目: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教师:说到整体与部分,大家并不陌生,那到底什么是整体 ,什么是部分,整体与部分有什么关系,怎样处理这个关系,(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 (板书: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教师:请看大屏幕多媒体展示:

教师 : 在哲学上我们一谈到关系我们通常从两个方面谈起,还记得是什么吗?(学生回答)老师小结:对,区别和联系。我们先来看他们有什么区别 教师:,幻灯片中的 同学们考虑谁是整体,谁是部分, 学生:略

教师:结合我们生活中的整体与部分大家快速浏览课本,谁能告诉我他们的区别在哪?(学生回答)

教师: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思考 从含义 地位 作用和功能上分析

一、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板书) (1)含义不同

整体指事物的全局和发展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

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2)地位、作用和功能不同

教师:地位其实由功能决定的,发挥多大的功能就有多高的地位,整体和部分的功能不同。 如水是由氢和氧化合而成,氢和氧都没有水的功能,我们口渴喝水但不会喝氢和氧解渴。钟表由各种零部件组装而成,但任何一个零部件都不具有钟表的计时功能。也就是说整体具有部分根本不具有的功能。 教师:(过渡)整体与部分是相互区别的,同时二者有是相互联系的。 二:整体与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板书) 一:相互依赖

多媒体展示 : 钟表 的整体和部分

问题:钟表缺少了任何一个零件就不具有了计时的功能,这说明了什么? 任何一个零部件离开了钟表就都没有意义了,说明了什么? 学生:略

教师小结: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 是相互依赖的 二:相互影响

中国有这样两句话:“国兴则家昌,国破则家亡”。“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谁能分析一下两句话说明了什么呢? ( 先指出两句话中谁是整体,谁又是部分;其次思考两者之间的关系。) 学生相互讨论然后回答(略)

教师点评:“国兴则家昌,国破则家亡”作为整体的国家的状况影响着作为部分的家庭的状况。整体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功能。千里之堤毁于蚁穴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到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整体影响着部分,部分制约着整体,整体和部分相互影响。 三:两者的地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板书)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整体和部分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同学们在思考一下:整体就是整体,部分就是部分两者的地位始终不变的? 学生举例回答:略

教师小结:刚才这位同学回答很好,从他刚才所举的生活事例我们可以看出整体与部分的地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例如 :…….教师:两者的地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板书) 教师小结:(多媒体展示 整体与部分的知识点)

教师:(过渡)哲学是世界关于方法论的统一,刚才我们已经学习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的有关原理,那这些原理的方法论要求是什么呢 ,也就是说我们应该怎么正确看待和处理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辩证关系呢 。 教师:同学们讨论一下 分组 。可以举例证明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 :多媒体展示 略

二: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的方法论要求(板书) 教师: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首先呢就是要正确看待和处理整体和局部的辩证关系,其次呢 ,还要掌握一种方法,那就是系统优化的方法。下面呢 ,我们来学习

第二目 :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板书) 大家阅读课本58页(自主学习)

一、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1、系统和要素的含义及基本特征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倾向 要素是组成一个整体而相互作用的部分

教师:那大家知道怎么理解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怎么理解所说的一定意义上。 学生回答:略

教师:(多媒体展示原因)系统和要素具备一些整体和部分所没有的特点, 教师:(多媒体展示系统和要素的特点)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多媒体展示故事《田忌赛马》略 (1)、他用的是什么思维方法? (2)、说说是怎样运用这一方法的? 学生同桌交流讨论:(略) 教师点评:田忌不在意一匹马的比赛结果,而是统筹全局,注重整体目标。着眼整体性。根据对方的部署,调整马匹的出场次序。遵循有序性。通过合理安排次序,使系统结构出现优化调整注重结构优化趋向。结果: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教师:整体的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对吗? 学生:略

教师:多媒体展示“三个和尚没水喝”与“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 教师:“三个和尚没水喝”与“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 的不同结果,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学生合作探究: 学生分组讨论推举代表发言:(略)

教师总结:“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当系统内部各要素以合理的结构形成系统时,系统的功能就会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即: 1+1>2。三个和尚没水喝”当系统内部各要素以欠佳的结构形成系统时,系统的功能就会小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即: 1+1<2。

2、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

①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②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推荐第2篇:《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3单元第七第二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主要学习内容有: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等。[学生分析]

学生此前已学过唯物论的基本知识,和辩证法部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一,本作为前一节的方法论,学生学习本有一定的延续性。此部分内容与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学习将有一定的兴趣;联系的观点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这对初学哲学,对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关系不是很明确的学生来说,在学习上有一定难度。[设计思想]: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结合高二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紧密联系学生思想和社会实际,设疑问难,循序渐进,用丰富而生动的现实材料来引出和论证相关观点。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精神,前准备充分,上组织讨论,提高认识,并将思想认识内化,避免空洞说教和简单灌输。[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记: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系统的含义与特征。

2、理解系统优化的方法;综合性思维方式。

3、运用:举出生活中的典型事例,运用相关原理,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才能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最优目标;运用所学知识,剖析生活实例,说明如何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培养和锻炼综合性思维,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使学生初步具有坚持和把握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的能力,初步具有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安排自己学习和生活的能力。在处理问题时,既要看到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它们的区别,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学会运用综合性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和处理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问题。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典型事例的分析,帮助学生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及综合性思维方式等知识点的思路与方法。

2、组织学生分组探究学习,引领学生培养自主创新精神与实践的能力,以及培养集体主义的意识与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整体意识,培养全局观念,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或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努力把自己融入集体,融入社会。

2、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统筹考虑,优化组合。锻炼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树立集体主义观念,是这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最终落脚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整体和部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3、掌握系统优化的思维方法。[教学媒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时安排]:1时[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引入新:

播放奥运会开幕式《击缶》场面讲授新:

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1)整体和部分相互区别○含义不同;师问:看完录像后,我们为那壮观的场面所震憾的同时同学们有没思考过开幕式《击缶》中XX名乐手为什么会做到如此的整齐,如此的协调,从而带给我们美的享受?师问:昨天同学们预习了这个框题的内容,现在同学们用一些时间相互交流讨论一下预习的成果。(展示学生自主学习成果)多媒体显示(开幕式《击缶》场面)师问:请同学们思考在《击缶》中哪些是整体?哪些是部分?他们之间什么关系?生:答略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总结。并引导学生分析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并通过表格的形式在多媒体上显示学生的分析。引发学生思考回答:学生回答:(略)学生讨论交流自主学习的成果学生结合事例分析思考并概括整体与部分的含义学生从事探究活动:思考分析(1)哪些是整体?哪些是部分?(2)整体由什么构成?(3)整体是怎样组织起来的?(4)整体从静态(空间)看是什么?从动态(时间)看是什么?引导学生分析生活中较有影响的事例,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可以拓展思维,全面正确地认识事物;同时为今后学习对立统一规律做好铺垫。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提取有用信息的方法使学生更全面准确地认识整体和部分的含义,为后面学习提供有力保证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2)整体和部分的相互联系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整体和部分相互依赖;○整体和部分相互作用;○整体和部分的地位在一定条下是可以转化的。(3)处理好整体和部分关系○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归纳总结。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归纳总结。师问: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生:答略生:举身边事例分析师:同学们回答的相当好,做为奖励,我们听段音乐放松一下。播放音乐《天路》引入x藏问题师:分析归纳并结合x藏及海西建设的事例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局部和整体的关系,个人利益和国家集体利益的关系。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

学生探究活动:结合事例及录象探究整体和部分的区别?学生探究活动:结合事例及录象去探究整体和部分的联系?

学生探究活动:引出方法论要求,学生举例教师引导并提升。欣赏音乐,并思考音乐所反映的内容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充分利用学生身边资源及国内外时事,并通过教师引导分析上升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处理局部和整体的关系,个人利益和国家集体利益的关系。欣赏音乐,并通过音乐所反映的内容来提升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2、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1)系统的概念和基本特征(2)掌握系统优化方法必须做到的:从实践方面看:○着眼于事物的整体○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从认识方面看: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既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认识事物和系统,又要把事物和系统的各个部分、各个因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最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和准确的认识。师引导学生阅读并得分析: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系统就是诸多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要素就是组成一个整体的相互作用着的部分。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师:游戏《同舟共济》

宣布游戏规则1.各组选一名组长组织2.用2分钟讨论方案3.在地上的圈子里以站立人数多一方为胜。4.站立时间要持续3秒以上.双方各派一名监督员6.站立时脚不得踩在圈外学生游戏通过游戏让学生分析获胜的原因。从而引出系统优化的方法。生:分析略师:对学生分析进行归纳总结引出系统优化的方法。学生思考: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也可以叫做系统与要素的关系,这是为什么?从严格意义上讲,二者是否完全等同?学生游戏并通过游戏让学生明白获胜的原因。并让学生分析从而引出系统优化的方法论要求

培养学生读书、拓展思维和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激发学习兴趣、积累知识,将学习生活化。

观察学生联系实际能力并能准确等级评价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堂小结作业布置师引导探究并分析:系统优化思维极其重要。从认识方面来说,系统优化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既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认识事物和系统,又要把事物和系统的各个部分、各个因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在联系中把握各个部分,在联系中把握事物整体,统筹考虑,优化组合,最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和准确的认识。从实践方面来说,系统优化方法要求处理和解决问题时要着眼于整体功能状态的优化,力求系统的最佳效应。系统的性质是要素、结构、环境三者的函数,其中结构起着关键的作用。所以,要十分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协调有序,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功能。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国家的建设和社会的发展是“一盘棋”,个别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不利于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因此,必须从系统整体出发,搞好宏观调控。经济发展和人口、环境、资源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必须相互配合,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必须和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统筹协调起来师:对本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升师:布置研究性题目:9月29日,我校将举办校运会,规定每班参赛选手不超过1名,每位选手限报2项,请用系统优化的方法为班级设计一份最佳参赛方案

引导学生总结、提高、升华通过小结使学生对本内容有更全面的理解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积极性,并能做到学以致用本知识体系(板书参考)设计基本特征内容要求实践教学后记:

1、注重堂教学资源的发掘,保证了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利用电教媒体教学后,增加堂教学信息的密度,提高了堂教学的效果。同时增加了同学们对政治的兴趣,加深了对“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理解。

2、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和堂发言,充分发挥了学生作为堂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使老师教得生动,学生学得主动,对观点也把握得透。

3、由于穿插许多现实材料,使学生进一步感爱到学习哲学的有用性,提高了他们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4

结合学校及学生实际布置相应的开放性作业,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能做到活学活用,学以致用。

推荐第3篇: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反思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教学反思

冠县一中

张雅美

本节课在课前对于教材的把握比较透彻和准确,重点和难点也做到了突出,明确学习目标,对于学情的分析了解到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对有关联系的一系列问题并没有系统的认识,但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肯定接触过类似的问题或在不知不觉中运用过这样的思维方法。做到了心中有数、有的放夭。

堂课程教下来,教学目标完成较好,学生参与度也达到预计要求,但是我觉得对于本节课学生参与的程度还可以做的更好,教师可以再放手一些,充分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

在本堂课中,我做到了适当提问,但要注意上课提问的深度与广度,同时注意学生的反应,有时也可以插入一些小故事,调节学生心情,有时也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去讨论,然后由他们总结。此外,我觉得应利用晚自习的时间,多问一些同学觉得这堂课听得怎么样,感觉怎么样,是否清楚这堂课的重点难点,教师的方法有没有不足的,举的例子是否恰当,教师布置的作业深浅度如何等等,要充分加强与学生的沟通;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就在于时间搭配有些欠缺,最后一个探究给学生的时间比较少,个别小组对问题的探讨还不深入,浮于表面,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还需进一步加强改进。

推荐第4篇: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教案

教学目标:

1、整体和部分的含义;系统的含义及其基本要求

2、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异同点 ;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

3、结合实际,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初步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三个原则)

教学重点:结合实际,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初步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三个原则) 教学难点: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异同点 ;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包括了联系的三性——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我们懂得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道理,就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有的同学也许会问,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有什么好处?(有什么价值?)不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又有什么坏处? 举例:看到吊灯、房子在颤动,同学们会想到什么呢?——地震——振震——躲到哪里呢——三角空间,千万不能躲在床底下和桌子底下,这样就会加大了被击中的可能。 煤气泄漏——马上关闸门、开窗

印尼海啸——动物的反应——一个10岁的英国女孩看到了海面的异常,联想到刚刚在书本上学到的海啸知识,迅速呼喊周围的人逃离,这使得周围百余人因即时撤退而幸免于难。 因此,我们要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教材p57探究1:——

——人是一个整体,手包括手指是整个身体的一部分,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吴道子所画钟馗“一身之力俱在食指,不在拇指,故不敢改,若改动一个手指,就要改全身、改全画”,如果改动了这一手指,就会影响到人物的整体,所以,黄筌无法改动吴道子的画。

(过渡)正是因为整体和部分具有密切的关系,因此黄筌跟本无法改动原画。而在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要求中,很重要一点就是正确认识和处理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那么整体和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的呢,下面我们来看一下。

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1)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①整体与部分是相互区别的

整体——全局、全过程——数量上是一——主导地位——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功能 部分——局部、各阶段——数量上是多——被支配地位。 例子:苏轼在《琴诗》中写道:“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诗中琴、指头、琴声三者之间的联系表明——琴、指头三者是一个整体,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功能

(过渡)一辆“奔驰牌”汽车如果仅有车身而没有发动机,能否奔驰?有了发动机而没有轮子能否开走?

构成事物的整个部分、要素不是散乱成一团的。而是相互依赖,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因为只有这样,事物才能成为有机整体。

②整体与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a、一是二者相互依赖,各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整体由部分构成,它只有对于组成它的部分而言,才是一个确定的整体。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没有整体也无所谓部分。 例子:

“譬如一只手,如果把它从身体上割下来,名虽可以叫手,实已不是手了”列宁很欣赏这句话,并作了补充:“身体的各个部分只有在其联系中才是他们本来应当的那样。脱离了人体的手,只是名义上的手。”《燕丹子》有则故事,燕太子丹为了达到刺杀秦王的目的而讨好刺客荆轲的欢心,让美人为其弹琴跳舞。荆轲看到美人十指纤纤的玉手,长叹一声“但爱其手”太子丹令人“即断其手,盛之玉盘奉之”。显然,盛在玉盘中的血淋淋的手,已不再是能歌善舞的手了。

肉是由氮、碳等元素构成的,但是如果把这些元素分解开来使之失去联系,那么,这些抽象的物质就不是肉,人们也大概不会分别地吃氮、碳等元素,正如我们不会口渴时喝氢或氧一样。

b、二是二者相互影响。整体的变化影响部分,部分的优劣也会影响整体。特别是处于关键部位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足球队:皇马、曼联等与其他球队的比较

整体对部分的影响:姚明所处的球队是由一帮小学生组成的,与nba的球队进行比赛,结果可想而知。球队这个整体影响到了姚明这个部分的发挥。

另外,整体与部分还是相互作用的,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以班中的同学为例:

全班——个人,个人——四肢、头脑等,人脑——大脑、小脑,脑干等

(过渡)正是因为整体与部分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要学会运用全局的观点来看问题了。

(2)理解整体和部分关系的意义(方法论)

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内容来看,其方法论应包括多方面的要求。 其中有两点是最基本的、最主要的。

一是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的思想,做法是从整体出发,在整体上选择最佳行动方案,实现最优目标。像人们常说的,“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就是选择最佳方案的形象比喻和说明。

例子:东亚运动会,艾志波受伤汪强紧急增援国足后防线,当时汪强所在的队伍还有联赛要打,沈阳金德老总从全局出发,同意放人。 二是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例子:学生学习要平均,不用偏科、“跛脚”,只有每一科目都搞好了,整体成绩才会上去。 德、智、体全面发展。 汽车的配置

(总结过渡)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处处可见的,让学生举例。——机械手表的零件、风扇里的风叶„„ 整体观念重要,部分的作用也不可或缺。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那么究竟什么是系统呢?它有哪些基本特征呢?

2、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1)系统及其基本特征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优化性)分别解释

(过渡)系统和要素是自然界、社会和思维运动中普遍存在的,任何一个事物都存在着系统和要素两个方面。

(2)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要素是组成一个整体而相互作用的部分。是作为整体的组成元素、因素、方面、部分而存在。 教材p58探究

(过渡)我们学习了系统与要素的哲学道理,就要懂得去运用。 (3)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 ①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是系统优化方法的核心。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它的每一个要素都不能单独具有的功能;它要求人们对事物的属性的认识进入到“整体性”的认识,从而开拓了对事物整体性研究的新领域。

治驼背的寓言吗?说的是山东有一医生能治一切驼背,方法之独特、手术之简便举世无双。一驼背者备厚礼求治,医生说:“包你背直。”说罢,他就让驼背者伏在地上,他在驼背上放一门板,蹦上去就是几下,那驼背者起先杀猪般嚎叫:“你要踩死我呀?”医生说:“只要驼背能直,哪管生死乎?”

这就犯了不顾大局,舍本逐末的错误。 ②有序性原则

——有序性原则认为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关性有一定的规则,而不是杂乱无章的,系统内部都具有层次等级式结构,系统的各要素总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向发生作用的。 例子:生物中的天敌灭虫、元素的分子排列 ③优化原则

——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结合使整体的功能具有了趋向强化的特征,整体的功能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从而为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提供各种优化的方案。 a、田忌赛马 b、分粥

有七个人曾经住在一起,每天分一大桶粥。要命的是,粥每天都不够。

一开始,他们抓阄决定谁来分粥,每天轮一个。于是每周下来,他们只有一天是饱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

后来他们推选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出来分粥。强权就会产生腐败,大家开始挖空心思去讨好他,贿赂他,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瘴气。

然后,大家开始组成三人的分粥委员会及四人的评选委员会,但互相攻击扯皮下来,粥吃到嘴里全是凉的。

最后想出来一个方法:轮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它人都挑完后拿剩下的最后为了不让自己吃到最少的,每人都尽量分得平均,就算不平,也只能认了。大家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 同样是七个人,不同的分配制度,就会有不同的风气。所以一个单位如果有不好的工作习气,一定是机制问题,一定是没有完全公平公正公开,没有严格的奖勤罚懒。如何制订这样一个制度,是每个领导需要考虑的问题。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中,当各个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就有全新的功能;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而一切变化都是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做准备,质变就不会发生。量变引起质变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基本形式有两种:第一,由于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即事物在大小、速度、程度、和规模等方面的变化引起质变;第二,数量不变,构成事物的成分在排列方式和结构上的变化也会引起质变。《分粥》故事中,同是七人分一桶粥,有抓阄分粥、推选分粥、委员会分粥、轮流分粥四种分粥方案。谁分粥,谁先拿粥,前三种分粥方案是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没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每周饱一次、腐败粥、凉粥。只有最后一种方案,只是改变了分粥者拿粥次序,就是改变了拿粥的排列方式,分粥者不是先拿粥,而是最后拿粥,各个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终于实现了完全公平公正公开,达到了良好的意愿,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大家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这正是量变引起质变的第二种方式的体现,这种质变,也是制度创新、体制创新。

推荐第5篇: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说课稿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说课稿

单位: 作者:刘玉先 来源:本站原创录入:蓝贝编审:lanbei发布时间:2010年05月21日 点击数: 1475

各位领导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下面我准备从对教材的分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等几方面作具体阐述,希望得到各位的支持和指导!

一、说对教材的分析

1、说本框题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框题是哲学辩证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观点,既是世界观又是上一框题《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方法论》。因此它是上一框题的延续,同时学好本框题也 为学好辩证法的其他观点打下良好基础,所以它在整课书乃至整个辨证法部分 都处于不容忽视的地位。

2、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整体和部分的含义,系统的基本特征;理解整体和部分的辨证关系;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能力目标:用具体事例分析我们做事情要从整体着眼,选择最优方案,寻求最优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全局意识和顾全大局观念,培养合作精神,增强集体主义思想和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树立为集体为国家作贡献的价值观。

3、说教学重点:

整体和部分是辨证统一的关系。确立的重点的依据: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学习理论是为了指导实践。掌握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对青年学生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而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4、说教学难点:

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确立难点的依据:这一知识比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但学好这一知识对于指导学生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呢?这就需要正确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过:“教无常法,贵在得法”。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将有事半功倍之效。

二、说教法

根据新教材的理念,在教学中老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研究者,既“授之以鱼,更“授之以渔”。结合高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主要采取以下教法:

直观演示法: 利用多媒体、漫画、图片材料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方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充分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集体讨论法: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集体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

由于高二学生刚学习哲学,而哲学理论性逻辑性都比较强,又很抽象,这使得大多学生对哲学心存恐惧,认为深不可测,因而在学习过程中显得尤为被动。

2、学法:

为了让学生从被动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我主要采用了评价思考法、自主探究法、集体讨论法、总结反思法等。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设疑激趣) 播放成龙刘媛媛的歌曲《国家》

出示歌词,设问:“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没有强的国,哪有富的家”蕴涵了什么哲学道理?

(二)讲授新课

出示漫画:《坐井观天》《盲人摸象》,设问:两人共同犯了一个什么错误? 1﹑坚持整体和部分的统一 (1)﹑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学生讨论漫画,老师引导学生归纳:二者都错误地把 部分当成了整体。实际上它们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

A﹑整体和部分相互区别

a﹑含义不同。 告诉学生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去把握整体和部分的含义。

出示材料,学生阅读:张网捕雀的典故。思考:单个网眼为什么捕不到麻雀而一张网能捕到呢?

老师分析得出结论:

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这说明整体和部分 b﹑地位﹑功能﹑作用不同。

出示图片:钟和各个零部件。让学生思考:钟表是由各零部件组成,但任何零部件都不具备计时功能,这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引出

B﹑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 a﹑二者相互依赖

学生分析成语俗语:“国兴则家昌,国破则家亡”, “牵一发而动全身”,共同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老师归纳

b﹑二者相互影响

学习原理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那么这个原理给我们提供了什么样的方法论呢? (2)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的方法论

出示名句:“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世”。学生思考:这一名句给了我们什么哲学启示?

A﹑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实现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成语“一着不慎,全盘皆输”又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B﹑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可能用同学有异议:

整体功能一定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吗?学生讨论后教师强调指出:只有当部分以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才会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田忌赛马反败为胜的故事就是很好的

例证。反之如果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就会小于各部分功能之和。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就是证明了这一点。

播放儿歌《三个和尚没水喝》,过渡到第二知识点,这是本课的难点,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法,集体讨论法等。

2﹑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由于前面已经讲了整体和部分的含义,所以在这里直接给出系统的含义

(1)系统的含义(略)

学生探究:“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老师引导学生归纳:其原因在于虽然人数增加了,但部分没有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不是相互支持,而是相互制约相互拆台,结果出现了1+1﹤2的效应。通过这一分析总结出

(2)系统的基本特征 第

一、整体性原则

二、有序性原则

第三、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3)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a、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

b、要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c、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这就要求我们要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讲到这里,学生可能有疑问: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能不能理解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完全等同于系统和要素的关系呢?

教师明确指出,二者是有区别的,不能完全等同。因为系统中强调层次性有序性,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中就不强调,所以只能说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五﹑课堂小结(板书)

师生回到情景导入的歌曲《国家》,根据其设问,采用师生对话的方式,共同总结一对关系,一种方法,列出本课知识结构图表,体现知识的系统性。

(课外作业)布置研究性题目:

假设学校下个月将举办校运会,规定每班参赛选手不超过15名,每位选手限报2项。请你用系统优化的方法设计一份最佳参赛方案。

推荐第6篇:4人教版《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系统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

(2)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整体与部分辩证的关系、系统优化方法。 2.能力目标

结合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运用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才能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最优目标;运用《田忌赛马》故事,分析总结出怎样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培养运用综合性思维方式认识事物、处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分析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让学生整体感知国家政策的正确性,帮助学生树立整体意识和全局观念,树立国家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用献给祖国60年华诞的歌曲《国家》作为结束语,让学生的感情升华,情操陶冶。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用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分析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用《国家》升华,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国与家之间的关系。

2.教学难点:运用《田忌赛马》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怎样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教学活动过程】

教学导入:镜头一《中国符号 改变世界》 探究一:学生观看视频,思考

(1)视频内容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2)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学生探究交流,教师导入新课) 美国金融危机波及全球,给众多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不便。而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给世界经济的企稳回升做出了很大贡献。所以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这就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七课第二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第七课

第二框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板书)

联系具有多样性,在视频中,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联系是哪一种形式的联系?在你的身边这样的联系还有哪些?

(学生交流,教师归纳)

大家回答的很好,整体与部分的联系是普遍的,是生活中我们常见的,那我们就来学习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一、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板书)

(一)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板书) 1.相互区别(板书)

探究二:学生探究交流课本57页材料 (1)谁代表整体,谁代表部分?为什么? (幻灯片展示:整体与部分的含义) (2)黄筌为什么无法改动吴道子的画?

吴道子的画是一个整体,黄荃之所以无法改动此画就是因为画中食指是整幅画的一部 1 分,它在画中处于被支配地位,只能服从和服务于整幅画。一旦改动,则失去了其整体的功能。

(幻灯片展示:整体与部分地位、作用和功能不同)

同样,视频中出现的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地位也是不同的。中国只是世界的一部分,世界经济则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中处于统帅地位。但是二者之间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2.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板书) (学生交流,教师归纳)

中国符号,改变世界,中国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最大推动力,中国也是影响世界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体现了整体离不开部分,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同样只有在世界的范围内,才能体现中国存在的重要性及作用,所以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试一试:反映整体与部分关系的谚语、俗语很多,你能举例说明吗?

(幻灯片展示:一着不慎、全盘皆输;国兴则家昌、国破则家亡;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进步则中国进步等;)

练一练:阅读58页木桶与木板的对话,请分析一下它们的对话分别体现了整体与部分的什么关系?

(学生交流,成果展示,教师归纳)

通过大家的探究交流,我们得知整体与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那么整体与部分的辩证统一关系要求我们怎样做呢?

(二)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的方法论要求(板书) 镜头二:区域战略 科学发展

中国在2009年12月3日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发展规划》,从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角度分析国家是怎样做出这一决策的?

幻灯片展示:加快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不仅关系到环渤海地区整体实力的提升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全局,也关系到环渤海和黄河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要把发展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贯彻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保护环渤海和黄河下游生态环境的重大举措,推动这一地区科学发展。 (学生探究交流,教师归纳) 幻灯片展示:

1.国家立足于应对金融危机挑战、国家区域发展总体规划、保护生态环境,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2.重视部分的作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发展关系着环渤海地区整体实力的提升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全局,搞好局部,用局部发展推动全局发展。

中国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部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部分,由此得出,在一定条件下,整体与部分可以相互转化。如果将原来整体中的各个部分进行优化,从内部有机结构进行分析,形成更科学、更典型的整体,这时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二、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板书)

什么叫系统?系统有什么基本特征?大家通过阅读课本得出解释。 (幻灯片展示系统含义、基本特征) 无论是自然事物还是社会事物,包括人们的思想认识一般都是以系统的方式而存在。在宇宙天体中,从太阳系到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无不显示出层次分明性;每个人都同他人结成不同层次的系统,如家庭、民族、国家等。整个世界就是无数个系统组成的系统网络。

2 【教学总结】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这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在实践中要树立整体观点,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

世界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也是联系的世界,这就要求我们中国坚持改革开放,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国很大是整体,家很小是部分。“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国与家连在一起,创造地球的奇迹”。“国家”这个词很普通,普通到每个人一生中无数次的提及;也很神圣,神圣到每一次提及都会感到一种荣耀,一种责任,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愫。那我们就在《国家》的旋律中体会国与家的不可分割,结束本节课的学习。

【课堂小结】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一、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一)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二)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的方法论要求

二、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一)系统的含义

(二)系统的基本特征

(三)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

【课后作业】

中国国务院2009年12月3日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中国三大三角洲之一的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不仅关系到环渤海地区整体实力的提升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全局,也关系到环渤海和黄河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国务院指出,要把《规划》实施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贯彻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保护环渤海和黄河下游生态环境的重大举措,把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推动这一地区科学发展。

请思考:材料体现了《生活与哲学》联系的哪些观点。

【教学反思】

课堂的整体效果基本满意,教学目标达成度较高,能够落实素质教育的理念。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实现其主体地位。从学生课后反馈的情况来看,知识、能力目标基本能够掌握;学生的情感得到很大程度的升华和提升,能够积极参与集体的活动,很好的坚持全局观念和集体主义价值观。但是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也暴漏出一些问题。

1.不能整体把握材料的中心意思,提取信息、反馈信息的能力尚需提高。

2.不能够很好的做到知识与材料的相互结合,分析材料运用知识的能力欠缺,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推荐第7篇: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学案生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学案 【教学目标】

整体与部分的辨证关系及其方法论要求; 系统的含义与特征,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 【自主学习】

1、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原理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原理内容〗:整体处于统率的主导地位,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 [方法论]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寻求最优目标 〖原理内容〗: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到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2、系统优化的方法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方法论]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既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认识事物和系统,又要把事物和系统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最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合作探究】

探究一:据说燕国太子丹百般讨好荆轲,为的是要荆轲去刺杀秦王,在临行前的宴会上,太子丹特意叫来一个能琴善乐的美女为荆轲弹琴助兴。荆轲听着悦耳的琴声,看着美人那双纤细、白嫩、灵巧的手,连连称赞:“好手!好手!”并一再表示:“但爱其手。”听着荆轲的称赞,太子丹立即命令人将美人之手斩断,放在盘子里,送给荆轲。

【思考】斩断之手,还是好手吗?这段材料说明了什么道理?

探究二: “哥伦比亚号”事故的直接技术原因是,这架航天飞机外部燃料箱外脱落的一块重量不到两公斤的泡沫材料撞上了航天飞机左翼前缘的热保护部件,形成了裂孔,致使7名宇航员丧生。

问题思考: 材料如何体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这对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有什么启示?

探究三:据说山东有一位医生能治一切驼背,方法之独特,手术之简便举世无双。一驼背备厚礼求治。医生说:“包你背直”。就让驼背伏在地上,他在驼背上放一门板,蹦上去就是几下,那驼背杀猪般嚎叫:你要踩死我呀?医生说:只要驼背能直,管你生死乎?

【思考】此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探究四:田忌赛马故事

思考:他运用的是什么思维方法?

说说是怎样运用这一方法的?

【大班交流】: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

探究五:为三个和尚设计管理组织方案,使他们协调统一始终有水喝?比比谁的方案最有创意!

一、单项选择题

1.“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这句话说明(

) A.事物的联系是多样的

B.处理问题必须重视局部

C.认识和处理问题必须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

D.重视整体可以忽略局部

2.经国务院批准,2010年7月1日起,深圳经济特区的范围将扩大到深圳全市。这就有利于谋求整个特区的全面协调、和谐发展,有利于促进特区内外产业结构的科学布局,也有利于把特区内外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和管理。这体现的辩证法道理是(

) A.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B.联系是客观的、有条件的

C.要从整体着眼,优化整个系统内部结构 D.部分离不开整体,整体离不开部分

3.从哲学角度看,下面漫画《水应该往哪儿流》启示我们(

)

①各个部门相加,才能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②处理好系统与要素的关系,优化结构 ③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④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使整体功能得到发挥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④

D.②④

4.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开放度不断提高,城乡经济的关联度显著增强,农业农村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日益增多,对促进农业生产迈上新台阶、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政策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这要求国家(

) A.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消除不利因素 B.统筹全局,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C.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创造农村农业发展新规律 D.根据实际需要去建立和创造新的联系

5.马特莱管理法则认为,企业应当把精力放在20%的业务骨干的管理上,用这20%的少数去带动80%的多数,以提高工作效率。该法则告诉我们(

)

A.做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B.只要发挥关键部分作用,就能促进整体发展

C.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能成其为部分

D.要注重发挥关键部分的功能

6.2011年1月1日,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1周年。中国与东盟十国的互补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能起到10+1>11的效果。这从哲学上启示我们(

) ①整体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 ②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作用 ③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④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推荐第8篇: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教学设计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教学设计

一、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3.9 运用生活中的事例,说明事物自身“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理解矛盾分析方法的普遍意义,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解决问题抓住主要矛盾。

“祸福相倚”与“得失转化”的有关事例,揭示了对立统一关系。

用“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讨论生活中的实例,并说明其普遍意义。

“牵牛要牵牛鼻子”蕴涵着抓主要矛盾的观点。 ¨

“对症下药” “因地制宜”等蕴涵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 撰文:《矛盾论》读后感。 【地位解析】

本框内容是《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第二框。本框所探讨的 矛盾分析方法——作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可以说是整个矛盾观的归宿,整个辩证法的核心,矛盾是联系的根本内容,矛盾是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于此,整个唯物辩证法就完整地呈现给我们: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告诉我们 世界的状态是怎么样的? 接着上一单元侧重从 方法论角度 ,继续回答 “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 ”因此 , 在全书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及方法论意义,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坚持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理解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智慧,全员全程参与教学过程,每个人成为课堂的主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坚持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反对形而上学对矛盾的抹煞和否定。

学会用矛盾的观点,坚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的信心;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教学难点 :如何区分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矛盾对立统一的双方和矛盾主次方面的关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

重、难点的突破:采用创设情境、引导思考、合作探究、比较分析、迁移拓展,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主动地探究、讨论问题。

四、教学设计思想 因为是哲学课,就要努力上出 哲学味、思辨味,要不断地 怀疑与追问 。柏拉图说:“惊讶,这尤其是哲学家的一种情绪”。 1、“教”要遵循“学”的规律。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制造“认知冲突”,最大可能激活学生思维。 我们要充分信任学生、学会放手,特别是教学难点、重点,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体验。 2、遵循 “ 三贴近” 原则: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在教学中,所举事例力求从学生生活中寻找,也让学生将所学理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实现生活逻辑和理论逻辑的统一。师生互动是认知活动与情意活动的统一 。

3、遵循 “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 的理念。 教学资料的挖掘基于书本, 材料丰富但主题一致,做到形散而神不散。科学合理的处理好教材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对教材内容、顺序进行适当处理和优化重组,先讲第二目,再讲第一目。

4、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多媒体手段的使用要恰如其分。

采用的教学方法: 问题情境法、合作探究法、角色扮演法、头脑风暴法、活动启发法、分析讲授法、欣赏体验法等。

五、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 知识的迁移和整合,由旧知引出新课。(投影同步) 辩证唯物论——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从何处来) 唯物辩证法——世界的状态怎么样?(向何处去)

认识论——如何处理人与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历史的本质和规律是什么?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何在? ● 师生从哲学的使命入手,快速梳理哲学四大板块及主要内容: ●

总特征(基本观点):联系观和发展观 实质与核心(根本观点):矛盾的观点

——矛盾分析法(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根本要求:树立创新意识

整理辩证法的基本内容: (世界的状态,即世界是怎么样?) ● 互动梳理辩证法“三观”的内在联系: ● 矛盾观知识简要回顾:含义及特点

问:矛盾特殊性原理——其方法论是什么?(引出新课内容)

(二) 创设情境,引导探究 :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角色扮演】 古希腊青年尤苏戴莫斯和智者苏格拉底的一段对话,“关于欺骗、盗窃之类是否是正义的”,他们之间展开了一场辩论。让两位同学分角色扮演尤苏戴莫斯和苏格拉底。

一次,青年尤苏戴莫斯告诉智者苏格拉底,像欺骗、盗窃之类都是不正义的。于是,他们之间展开了一场辩论。 苏:“如果他在作战期间欺骗敌人,怎么样呢?” 尤:“这应该是正义的。不过我说的却是我们的朋友。”

苏: “一个将领看到他的军队士气消沉就欺骗说,援军就要来了,因此制止了士气的消沉,我们应该把这种欺骗放在哪边呢?” 尤:“我看应该放在正义的一边。” 苏:“又如一个孩子生病了需要服药,却不肯服,父亲就欺骗他这东西很好吃。由于用了欺骗的方法,竟使儿子恢复了健康,这种欺骗的行为又应该放在哪一边呢?” 尤:“我看也应该放在正义一边。” 苏:“又如,一个人因为朋友意志沮丧,怕他自杀,把他的刀剑一类的东西偷去或拿去,这种行为应该放在哪一边呢?” 尤:“当然也应该放在正义一边。” 苏:“这就是说,就连对于朋友也不是在无论什么情况下都应该坦率行事的?” 尤:“的确不是,如果您准许的话,我宁愿收回我已经说过的。” ——苏格拉底运用他擅长的“精神助产术”,反复启发诱导,帮助尤全面认识问题。告诉我们每个事物都有其矛盾的特殊性,要对事物作具体分析,进而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这就是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原理依据:矛盾具有特殊性。

含义: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特殊方法。

地位:是马克思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主义活的灵魂。

● 【 梳理教材 】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相关知识点:原理依据、含义、地位。

(易错易混) 矛盾特殊性和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原理和方法论的关系。

(难点剖析)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既然是矛盾特殊性的方法论,为什么要以矛盾普遍性原理为指导?——要分析和解决矛盾,前提是要承认矛盾、勇于揭露矛盾,也就是要坚持矛盾的普遍性。

● 【欣赏体验】选取 《红楼梦》“金陵十二钗”其中的 6 个让学生欣赏。

师问:同样是描写贵族小姐,在曹雪芹的笔下,个个栩栩如生,个性鲜明,只一两句诗就可以把她们鲜明地区分开来。为什么?

【连一连】让学生把 诗句与对应的人物进行连线。

·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林黛玉

·品格端方,容貌丰美。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机,自云守拙。——薛宝钗

·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晴雯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袭人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意义一: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把不同质的事物区分开来,即“认识世界”。)

师生探讨:一部《红楼梦》,可谓中国历代文学作品中描写人物的典范,也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正是因为作者抓住了每个人物身上最典型的个性特征,也就是事物矛盾的特殊性,做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得我们能够正确地认识事物。——得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意义一

● 【生活智慧】通过灭火、西邻用人的例子。

让学生回答在现实生活中,碰到不同的物体着火应该用怎样的方法去处理?

例子 1

木材着火——用水灭火;油锅起火——用黄沙;化学药品着火——二氧化碳或四氯化碳灭火器;等等。

v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意义二: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用不同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即“改造世界”。)

例子 2

有一个寓言故事:西邻家有五个儿子,一个质朴,一个聪明,另外三个,一瞎一驼一跛。按常理,这种家庭应该日子不好过。但是,西邻善于因人制宜,扬长避短,他让质朴的儿子务农,聪明的儿子经商,失明的儿子按摩,驼背的儿子搓绳,脚跛的儿子纺线。结果,全家人各尽所长,安居乐业。

—— 用人如器

各取所长。

【思考感悟】 “天生我材必有用”,“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我们相信每一位同学都可以找到发挥你特长的舞台,每个人都可以伟大。 ● 反对:“一风吹”、“一刀切”,一切以时间、地点为转移。

【思维延伸】我们之所以要坚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是因为:物质决定意识;矛盾具有特殊性;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联系具有多样性等。 ● 【“头脑风暴”游戏】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列举包含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成语、俗语、俚语等,一组列举违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成语、俗语、俚语等。一一对应,多多益善。(课堂气氛热烈) A 组:因材施教、入乡随俗、量力而行、量体裁衣、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入山问樵、入水问渔、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解铃还需系铃人、抽薪止沸„„

B 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鸡蛋得鸡蛋、东施效颦、邯郸学步、张冠李戴、生吞活剥、生搬硬套、抱薪救火、不分青红皂白,各打五

十、一刀切、一风吹„„ ● 【思维拓展】列表比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关系。(师生互动完成)

2、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承上启下】一个简单事物内部可能只包含一个矛盾,而一个复杂事物内部会包含多个矛盾,大到社会,小到个人,都是如此。结合学生自身存在的矛盾,比如学习和玩乐、成长与责任、理智与情感、理想与现实,而贯穿其一生的最主要的矛盾应该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可见,在复杂事物的多个矛盾中,它们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这就是接下来我们要探讨的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也是矛盾特殊性的情形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投影图示) ● 【案例解读】案例一

索尼得益于 “ 带头牛 ” ;案例二

九方皋相马

——感悟:复杂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所包含的许多矛盾,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主要矛盾是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我们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这样许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这是一种处世的哲学、生活的智慧。 ● 【 梳理教材 】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义、关系、方法论意义。 ( 1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

① 含义

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注意点:前提是在一个复杂事物中存在多个矛盾;主要矛盾只有一个 , 次要矛盾可以有一个或多个;主、次矛盾是矛盾发展不平衡和矛盾特殊性的情形)

②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A.两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例:十七大:既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要实现政治、文化、社会全面进步。(四个文明,四位一体)

B.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例:青海玉树地震前:经济建设——地震发生:抗震救灾——灾后重建,恢复经济。

③ 主、次矛盾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

A.主要矛盾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要善于抓重点,抓关键,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例:牵牛要牵牛鼻子;画龙点睛;打蛇要打七寸等

B.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

例: “荷花好看也要绿叶扶持”

C.反对不分主次,颠倒主次,抓不住重点。

例:眉毛胡子一把抓;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十个指头按跳蚤等

(注意点 )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不等于先解决主要矛盾,再解决次要矛盾,而是强调在解决矛盾的时候,有所侧重,主要矛盾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要集中力量解决它,同时也不能忽视次要矛盾,即对不同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

★【 思维点拨 】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处理主次矛盾的关系。正是由于每个矛盾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一样的,有的注定成为主要矛盾,有的只能成为次要矛盾;因此,我们应该具体分析每个矛盾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这也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意义之二: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所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作为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渗透在矛盾分析方法的各个方面。) ● 【实战演练】:下列俗语体现或违背了什么原理或要求?(互动完成)

如:眉毛胡子一把抓;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十个指头按跳蚤;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擒贼先擒王;荷花好看也要绿叶相扶;牵牛要牵牛鼻子;学会“谈钢琴”的工作方法;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等。

● 师:不论是主要矛盾还是次要矛盾,每一矛盾中的两个方面的力量又是不平衡的,都有主、次之分。这就是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矛盾特殊性的情形二——矛盾主次方面。(投影图示)

【时事回顾】 2008 年以来大事记:跌宕起伏、悲喜交加

2008 年以来,中国人民走过了一段极其不平常的历程,我们经历了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树地震、拉萨*、疆独事件、三鹿毒奶粉事件、南方罕见雪灾、甲流来袭、金融危机等等一系列重大考验,但是我们坚强地挺过来了,成功举办奥运会、世博会,神七顺利上天,实现两岸三通,积极抗震救灾,挫败民族分裂势力,成功抗击甲流,实施新农保、新医保,努力遏制高房价,全面关注校园安全。经济增长“保八”成功,大力建设民生工程,社会各项事业有序推进。

师问:如何看待中国在这阶段的发展形势?

——中国在这阶段可谓跌宕起伏、悲喜交加,成就和困难并存,但是总的来说,成绩是主流(矛盾主要方面),问题和困难是支流(矛盾次要方面)。

● 【 梳理教材 】矛盾主、次方面的含义、关系、方法论意义。 ( 2 )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

① 含义

矛盾主要方面:在一个矛盾的双方当中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 1 个) / 矛盾次要方面:在矛盾中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 1 个)。

事物的性质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 矛盾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 (例: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配以漫画题训练。 ② 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

【 温故而知新 】结合经济生活中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

公平与效率是一对矛盾的双方,它们是既对立又统一,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效率的保证。在国民收入的配中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辩证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A.对立:相互区别、相互排斥; B.统一:相互依存、相互依赖;

C.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事物的性质改变。

③ 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运用:评价人和事;看形势;评价互联网的发展;评价党的作风 ( 分清主流和支流)

★ 【难点突破一】 矛盾对立统一的双方和矛盾主次方面的关系。

前面所讲的矛盾对立统一的双方,指的是任何事物自身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双方,任何事物都有两面而不是一面,即要求我们坚持两分法、一分为二地、全面地看问题;而矛盾主次方面是对这双方的地位和作用做进一步的深入探讨,明确哪一方是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既矛盾的主要方面,另一方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则是矛盾次要方面。而事物的性质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矛盾的次要方面也会对事物的性质产生影响,它作为反对力量,与矛盾主要方面进行力量的较量,发生此消彼长的关系。这就是事物内部本身有包含促使其走向反面的力量,即事物自身的否定,辩证的否定。矛盾双方力量对比一旦发生变化,发生相互转化,事物的性质就改变了。

★ 【难点突破二】如何区分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列表比较 + 实战演练) ★【 思维点拨 】 :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处理矛盾主次方面的关系。 正是由于矛盾具有特殊性,每个矛盾双方各有其特点,决定了双方的地位和作用是不一样的,一方注定成为矛盾主要方面,另一方只能成为矛盾次要方面;因此,我们应该具体分析矛盾双方的特点,分清主流和支流,这样才能看清事物的性质和本质特征,正确认识该事物,把该事物和他事物相区分,这也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意义之一: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所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作为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渗透在矛盾分析方法的各个方面。)

● ( 3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总的方法论(师生互动完成两者的含义、关系,水到渠成)

(三)

本课小结

矛盾分析方法——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概括总结。(师生互动完成)

(四) 巩固拓展练习

1、( 2009 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

43 题) 我国正在研究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你是否赞成文理分科?请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相关道理,加以分析说明。

【 思维导航 】 :教师引导分析材料,学生充分探究,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矛盾分析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巩固知识。

观点一

赞成文理分科 人才的发展应该有所专长,有自己的拳头产品,同时又注重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即培养 “ 通才 + 专长 ” 式人才。

观点二

反对文理分科 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是紧密关联的,过早文理分科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不利于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 2、(自编材料)楼市风暴 ——“ 史上最强 ” 楼市组合拳。

1994 年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以来,中国老百姓的住房条件明显改善,人均住房面积不断增加。但是,在过多依赖市场化体制运作下, 2002 年开始全国各地房产价格不断攀升,老百姓出现了“住房难”的问题。

继 2008 年渐趋平稳, 2009 年的中国房地产市场经历了一个急转向上的行情。年初:贯彻房地产优惠政策刺激房市

;年中:加大土地供给,整顿市场秩序;年末:防范泡沫扩大,遏制房价过快上涨。

2010 年面对居高不下甚至疯狂的房价,国家颁布了“国十条”,使出 “史上最强”楼市调控政策组合拳,通过税收、信贷政策重拳出击房地产投机炒作,实行更严格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同时限制地价,首推房价问责制等等,以促进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

问:上述材料中体现了哪些矛盾分析法的道理?

【 思维导航 】 ( 1 )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既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同时又由于其不健全,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了困难。 —— 体现了用全面地、一分为二地观点看问题。 ( 2 )面对楼市出现的实际情况,国家针对性地采取宏观调控的相关措施;实行更严格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以保证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 体现了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3 )面对居高不下的房价,政府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政策组合出击,并集中力量打击房地产投机炒作。 —— 体现了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六、教学反思和困惑

1、新课改和旧思路。路在何方?迷茫不知所措——如何突破?

2、一堂课能带给学生什么?——不求终生受益,哪怕只有一个片断,一句话语,一个微笑,一个眼神,能够让学生在若干年后还记得有这么一位老师曾带给我的这一瞬间,便已足以。我想一堂好的课,应该具有以下品质:知识的传授、方法的授予、思维的激活,智慧的启迪、情感的激扬、生命意义的升华。——教育的最高境界应该是爱与道德。

推荐第9篇: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发展的两种状态,量变和质变及其基本含义。 理解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事物发展的道路和方向。

运用:(1)运用相关的原理,理解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说明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

(2)分析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关系对于我们生活和实践的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发展方向、道路和发展的形式,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提高学生处理理想与挫折、目标与过程关系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树立起发展的意识和观点,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静止观。

(2)增强学生对社会发展的信心 ,也让学生切实认识到,做任何事情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既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又要不失时机地抵住机遇,促进质变。

二、重难点

教学重点:准确地理解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 教学难点: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事物发展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三、教法学法

教法:

1、支架式教学法:通过情境展示和问题设置,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会构建知识,教师负责引导。

2、情境教学法:通过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学法: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生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每当我们学校星期或放假的时候,学校门口就会挤满了汽车,这个星期五,应该也是这样的,这些车里有接你的吗?那你们家现在有买车的计划吗?要想买车,我们得了解一下车市吧!这个月20日到29日在广州有一个大型的国际车展,我们来了解一下吧!

展示视频。

比亚迪销售副总经理李云飞在接受采访时谈到,十年前,哪个汽车生产商生产出新能源汽车,就会被别的汽车生产商当笑话看,十年后的今天,哪个汽车生产商没有生产出新能源汽车反而会被当笑话看。

新能源汽车的出现,从开始时被嘲笑,到现在大家都重视起来。这告诉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讲授新课

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师:在这次车展上有一个非常大的亮点就是它单独开设了一个电动汽车展馆,展台面积近1万平米,除了国际知名品牌,我国的自主品牌比亚迪、奇瑞、长安等车企也都带来了自己的新能源汽车。

车展正在进行中,我们当然过不去了,但是广州的小娟一家参观了这次车展,他们想在这次车展中买一辆车,在车展上他们家相中了两辆车,一辆是比亚迪秦,一辆是比亚迪G5,爸爸想买比亚迪秦,妈妈想买比亚迪G5。你是支持爸爸,还是支持妈妈?并说明理由。

在说理由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这两辆车。(多媒体展示这两辆车的性能) 你支持爸爸还是支持妈妈,同桌讨论一下吧。 首先,支持爸爸买比亚迪秦的同学来说一下你的理由。 生:略。

师:说得非常好,还有没有同学有补充的。 生:略。

师:比亚迪秦属于新能源汽车,它节能、环保、国家支持,也可以说它是符合客观规律,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我们称之为新事物。

而比亚迪G5属于传统的燃油汽车,是旧事物,新能源汽车会代替传统燃油汽车,新事物必然会代替旧事物,为什么新事物会代替旧事物呢?请大家结合课本64页第一段来回答这个问题。

哪位同学来回答一下。 生:略。

师:回答得非常完善。

师:刚才我们说了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而旧事物则不符合客观规律,不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新旧事物含义相反,是否意味着新旧事物之间没有任何联系了呢?不是,刚才大家说了,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出来的,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因素,汲取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增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并且在社会历史领域,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因此,新事物必然优于旧事物,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所以我们说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虽然说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新事物必然会战胜旧事物,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人是支持妈妈的观点买比亚迪G5的。我们来听听他们的理由吧,谁能站起来说一下。 生:略

师:简介传统燃油汽车的优点。 这也就是说新能源汽车代替传统燃油汽车不是一蹴而就的。为什么新事物在代替旧事物的时候不是一帆风顺呢?

请结合课本65页第一段的内容来回答这个问题。 生:略

师:回答的不错,他是从三个角度来说的。新事物在产生初期有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所以人们对它的认可有一个过程,旧事物开始时比较强大,顽强抵抗,极力扼杀新事物,所以说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总结:总的来说,事物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也可以说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那大家能不能用一个图示来表示一下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呢?大家思考一下,然后我请同学来画。 生:略。

师: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发现一帆风顺只是我们的美好愿望,当我们面对人生的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我们又应该如何去面对呢?

请大家结合课本65页第二自然段的内容来分析比亚迪销售总经理的理念?(多媒体展示材料)

这就是我们第一部分要学习的内容,事物发展的途径。

刚才我们说比亚迪销售副总经理的经营理念不对,那它应该怎么做呢? 生:大力生产新能源汽车

师:也就是说对于一个企业要想成成功功首先得制定正确的经营理念,接下来他需要进行技术研发,对于新能源汽车要想成为消费市场的主流,光先靠企业不行,国家还得加大财政补贴、减免汽车购置税,完善配套设施、推广电动出租车等等。那这些举措就是量变,最终占领市场主流是质变,事物的发展总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那什么是量变、什么是质变?请大家结合课本65页第

3、4自然段找出这两个内容,并和同桌讨论分析大屏幕上的内容是量变还是质变。请同学说一下量变、质变的含义。 生:略。

师:再请这位同学来辨别一下。 生:略。

师:你为什么这样判断,性质是否发生变化。 生:略。

师:前面我们学过发展,发展是质变吗?质变是发展吗?

知道了什么是量变,什么是质变。

那量变与质变又是怎样的关系呢?请结合这个内容来回答。

汽车的发展绝不是一开始就有燃油汽车、新能源汽车,最早的汽车蒸汽机三轮汽车、内燃机四轮汽车、燃油汽车、新能源汽车。从蒸汽机三轮汽车到内燃机四轮汽车是质变,质变不是结束,而是新的量变的开始,我们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从而达到新的质变。汽车发展到新能源汽车,是不是意味着汽车发展的终结呢。不是,在这次车展上,很多汽车生产商还带来了他的概念车,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那对于比亚迪团队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努力。请结合课本66页第2段回答。 生:略。

五、板书设计: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一)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发展:

①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 方法论:对未来充满信心,支持新事物成 ②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方法论:做好准备,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 (二)做好量变的准备,促成事物的质变。 1.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量变和质变 2.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方法论: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质变创造条件。

(2)只有质变才能促进事物发展,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方法论:善于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发展。 (3)同时坚持适度原则

六、课堂练习:

1、下列事物中发展新事物的是( a )

①克隆技术和纳米技术 ②包装豪华的商品 ③“3g”手机 ④人类的反祖现象

a、①③

b、①②

c、①④

d、②④

2、我国的改革开放,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这说明新事物的成长( d )

a、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 b、在其初期就完全具备并充分显示和发挥其优越性 c、是一帆风顺的,没有任何艰难险阻

d、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3、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要一代一代人持之以恒地进行下去,这表明了( a ) a、事物的质变需要量的积累 b、事物的发展道路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c、有量变就会有质变 d、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4、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似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这副对联表明的哲理是( c ) ①量变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②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③要重视量的积累 ④要看到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a、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5、下列名言名句体现量变和质变关系原理的是( d )

①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②牵牛要牵牛鼻子

③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④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为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最主要的是阐述清楚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以及事物前进性与道路的曲折性的方法论,难点是量变与质变的含义及两者的辩证关系,为了能让学生理解,需要教师例举很多恰当的例子,最好是贴进他们生活的例子,同时又要调动的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也参与进来,倡导他们自己能总结出方法论,这样师生互动的课堂才是有效的。

推荐第10篇:《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

设计者:王力攀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发展的两种状态,量变和质变及其基本含义。 理解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事物发展的道路和方向。

运用:(1)运用相关的原理,理解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说明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 (2)分析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关系对于我们生活和 实践的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发展方向、道路和发展的形式,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提高学生处理理想与挫折、目标与过程关系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树立起发展的意识和观点,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静止观。

(2)增强学生对社会发展的信心 ,也让学生切实认识到,做任何事情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既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又要不失时机地抵住机遇,促进质变。

二、重难点 教学重点:准确地理解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

教学难点: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事物发展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三、教法学法

教法:

1、支架式教学法:通过情境展示和问题设置,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会构建知识,教师负责引导。

2、情境教学法:通过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学法:

1、探究学习:组织学生课前分小组准备不同时期中华民族精神材料。

2、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生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我们上节课讲过: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这就要求我们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对待人和物,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道理。 讲授新课

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师:同学们,我们回顾一下上节课讲过的发展的实质是什么? 生: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师:那什么是新事物?什么是旧事物呢? 生:略

师: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不符合客观规律,不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是什么?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

那么下面,我们就来判断下面几个什么是新事物。

1、电脑算命

2、3g手机

3、建国初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4、计算机网络

5、人才市场

答案是:

1、3 不是新事物,其余都是。

【教师总结】 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区分新旧事物应注意以下误区:

a、不能以出现时间的先后为依据;一般说来,新事物往往是后来出现的,但并非后出现的都是新事物,如法轮功、非典。

b、不能从形式上看它是否时髦新奇,如电脑科学算命、电脑起名;美国打着民主、人权的旗号干涉别国内政;某些不法商人生产假冒伪劣产品,挂羊头卖狗肉,装次品,换包装

c、不能以暂时力量的强弱、发展速度的快慢、是否完善成熟作为依据。新事物在刚开始时力量比较弱小,带有这样或那样的弱点,而旧事物在一定时期往往有强大的力量,甚至气势汹汹。如:无产阶级刚上台遭到血腥镇压;先进生产工具开始不被广泛接受; 【过渡】 材料:手机的发展

1982年,诺基亚公司设计在轿车上的移动电话。它的重量9.5kg,和一个1周岁的小孩子差不多! “手机之父”马丁·库珀。他手上这款手机为第一台商用手机。重750克。

1991年,手机重量为250克左右。1996年秋出现了体积为100立方厘米,重量为100克的手机。此后又进一步小型化,轻型化,到1999年就轻到了60克以下。 1997年,第一款彩屏电话。

2009年,全球首款1210万像素手机––索尼爱立信idou。兼视频对话。

三星的太阳能电池手机。当电力不足时可以通过太阳能充电。蓝色地球的外壳用可再生塑料制成的,材质來源于人們拋弃的塑料水瓶。 师:现在的手机与传统手机相比,有什么优势?

因为它能接受电视节目,在人们休闲时间可以用手机看电视,更符合人的喜好,跟传统手机相比,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正因为新事物与旧事物相比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而且更符合人的根本利益和需要。所以新事物一定会战胜旧事物,所以前途是光明的。

(一)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第一,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如:1921年,中共“一大”时,只有12位代表,代表着全国50多名党员,到党的“十六”大时,出席代表2048人,代表着7000多万党员。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如此发展?

第二,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它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和腐朽的东西,吸取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如大锅饭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垄断、封闭)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放、平等、竞争、法制)

第三,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社会历史领域)如: “一国两制”方针,属新事物。它符合历史发展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必然得到两岸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二)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课堂探究】p64 辛亥革命推翻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但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袁世凯一上台就迫不及待地改国号,但他仅做了83天皇帝,就在一片讨伐声中被迫取消帝制。随后张勋借机进京,拥戴清废帝溥仪登基,其复辟行为遭到了革命党人的讨伐,张勋出逃,溥仪被迫宣布退位,复辟闹剧仅维持了12天。

a袁世凯和张勋为什么要复辟?b复辟为什么必然要失败? c新生事物的发展会不会一帆风顺?为什么? 【教师总结】a、旧事物是不会自动推出历史舞台的。 b、复辟属于旧事物,违背历史前进的方向,所以必然失败。 c、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新事物本身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人们对新事物的认可也有一个过程。

(三)在曲折的道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

材料:《选择》 有三个人要被关进监狱三年,监狱长给他们三个一人一个要求。美国人爱抽雪茄,要了三箱雪茄。法国人最浪漫,要一个美丽的女子相伴。而犹太人只则要了一部与外界沟通的电话。三年过后,第一个冲出来的是美国人,嘴里鼻孔子塞满了雪茄,大喊到:“给我火,给我火!”原来他忘记要火了。接着出来的是法国人。只见他手里抱着一个小孩子,美丽女子手里牵着一个小孩子,肚子里还怀着第三个。最后出来的是犹太人,他紧紧握住监狱长的手说:“这三年来我每天与外界保持联系,我的生意不但没有停顿,反而增长了200%,为了表示感谢,我送你一辆劳施莱斯。”在故事中,美国人过去爱抽烟,扶过人过去爱浪漫,犹太人过去善于经商,他们根据过去,把握现状作出选择。同样住监三年,同样的选择机遇,美国人、法国人选择了满足于享受,没有从长打算,而犹太人选择了创造财富,从长计议。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哪些道理呢? 学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正确的人生理想,使人们正确地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我们要学会抓住机遇,把握有利时机,发展自我,在实践中展现人生价值

师:由材料可知,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这个原理要求我们要怎么做呢?

【学生总结】方法论: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在曲折地道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

【过渡】我国古代哲人留下了许多富含这方面哲理的名言警句:滴水穿石,积沙成塔;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事物的发展总是要经过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要重视量的积累,促成质的飞跃。

2、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 (1)量变和质变的含义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 a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不显著的变化 人们在生活中看到的统

一、相持、平衡和静止等,都是事物在量变过程中所呈现的状态。

【举例】人的成长(生理、心理、学识);一个学校的发展历程;车速的快慢变化;声音的大小变化;气温的变化; b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统一物的分解、平衡和静止的破坏等,都是质变过程中所呈现的状态。

【举例】食物腐烂变质;水变成汽和冰;人民的公仆蜕变为阶下囚;人死亡

(2)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p66第一段)

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有了量变的积累才会有可能发生质变 【举例】蜗牛吃大桥

尼日利亚首都拉各斯,一座混凝土大桥突然倒塌。经查大桥设计和建造方面均无问题,罪魁祸首居然是小小的蜗牛。自大桥建成后,桥墩周围聚集大群热带蜗牛,津津有味地吃着桥墩上的混凝土,慢慢地,大桥被蜗牛蛀出了许多小孔和裂缝,遭到严重破坏。结果,当一辆载重卡车驶过大桥时,“轰隆”一声,大桥就倒塌了。蜗牛吃混凝土刚开始并不明显,如及时采取措施,惨重的结果是可以避免的。 (学生总结)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没有一定的量变,就不会发生质变。任何事物的质变都不是偶然的,更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以量变为基础,没有量的必要积累,不可能发生质变。 (教师总结)事物由量变引起质变,表现为两种情况: ①一种是单纯数量的增减引起的质变。 【举例】氧增加一个氧原子就变成臭氧。

水温的升高至100度以上变成汽、下降至0度以下变成冰。 ②一种是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排列组合上的变化而引起质变。

【举例】田忌赛马;

1、

2、

3、

4、

5、

6、7七个音符组成不同风格、旋律各异的乐曲。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单纯数量的量变不会无限制地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事物质变的发生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举例】高昂的奖励:传说古印度国王为了奖励国际象棋的发明者达依尔,问他需要什么,达依尔说:“陛下,我只要请你在64格围棋格子里,第一格放一粒麦粒,然后,每格加一个平方的麦粒。国王欣然同意给予这种奇特的奖励。但不到20格,一袋麦子就摆完了。按照这种摆法,要摆完64格就需要在18447这个数字后加上15个0,等于7300吨麦子。这种奖励不仅奇特,而且十分昂贵。

材料:在佛教《百喻经》中有 “愚人吃盐” 的故事:从前有个愚人,到别人家作客,吃菜嫌淡而无味。主人知道后,给他加了一点盐,他吃了后便觉得味道很美。而后他想,味道好是因为有盐,加了那么一点点盐就那么好吃,多加一点岂不更好吃了吗?于是,他就大吃起盐来,其结果是又苦又涩

如果数量不变,也可以引起质变吗? 如:d o g dog 狗 g o d god 上帝 二十岁麻子无头发黑脸大脚不大好看

二十岁,麻子,无头发,黑脸,大脚,不大好看。 二十岁,麻子无,头发黑,脸大,脚不大,好看。

c、事物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的循环往复,不断向前发展

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课堂探究】p66 一位世界马拉松冠军谈到夺冠经验时说,自己事先考察了马拉松的全部路程,并用沿途有特征的建筑作标志把全程分为几段,一个建筑就是自己的一个目标,一段路途的完成就是一个希望的实现。这样,漫长的马拉松全程就变成了一个个希望的愉快之旅。 这个故事对你有何启发?

(化整为零,把路程看成一个个量的积累,最后出色完成了马拉松赛程,促进了质变。)

(3)做好量的积累,实现事物的发展 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向前发展时,要果断抓住机遇,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同学们回想你们的求学历程,由小学——初中——高中,未来还要上大学。同学们现在努力学习就是为了能考上大学,让自己成为社会发展的有用之才。青年成才主要靠平时实力一点一滴的积累呢,还是关键时刻抓住机遇,实现飞跃式的发展呢? 下面我们对这个问题展开辩论: 正方:青年成才的关键靠实力的积累 反方:青年成才的关键靠机遇的把握

头哦内关穴们辩论的非常激烈。要学会全面地看问题。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所以青年成才要靠平时实力一点一滴的积累,事物的发展是通过质变实现的,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所以我们要抓住有利于自己成才的各种机遇,实现飞跃和发展。

在成才的道路上,同学们肯定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那要怎么做呢? [试一试] 列举体现量变与质变原理的成语、俗语。

1、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2、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4、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5、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

6、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7、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8、防微杜渐

9、欲速则不达 补充材料:

在量变与质变的关系上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不是有了量变就肯定会有质变。量变只有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会发生质变。

2、量变不是越多越好。当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稳定,不需要发生质变时,就要控制量的积累。

3、量变与质变不是截然分开,它们不是时间上的先后关系。

4、事物发展是在由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循环往复,不是一次完成的 本课小结:

从整体上把握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即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要求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以上两点又分别讲述了发展的普遍性,发展的实质,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等知识。

五、板书设计: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一)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事物发展:①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方法论:对未来充满信心,支持新事物成

②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方法论:做好准备,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

(二)做好量变的准备,促成事物的质变。1.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量变和质变 2.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方法论: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质变创造条件。

(2)只有质变才能促进事物发展,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方法论:善于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发展。 (3)同时坚持适度原则

六、课堂练习:

1、下列事物中发展新事物的是( a )

①克隆技术和纳米技术 ②包装豪华的商品 ③“3g”手机 ④人类的反祖现象

a、①③

b、①②

c、①④

d、②④

2、我国的改革开放,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这说明新事物的成长( d ) a、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 b、在其初期就完全具备并充分显示和发挥其优越性

c、是一帆风顺的,没有任何艰难险阻

d、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3、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要一代一代人持之以恒地进行下去,这表明了( a )

a、事物的质变需要量的积累 b、事物的发展道路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c、有量变就会有质变 d、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4、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似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这副对联表明的哲理是( c )

①量变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②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③要重视量的积累 ④要看到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a、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5、下列名言名句体现量变和质变关系原理的是( d )

①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②牵牛要牵牛鼻子

③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④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为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最主要的是阐述清楚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以及事物前进性与道路的曲折性的方法论,难点是量变与质变的含义及两者的辩证关系,为了能让学生理解,需要教师例举很多恰当的例子,最好是贴进他们生活的例子,同时又要调动的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也参与进来,倡导他们自己能总结出方法论,这样师生互动的课堂才是有效的。

第11篇: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

9.2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3分钟)

刚刚我们听了一首歌,这首歌大家都很熟悉,歌词是苏轼的名篇《水调歌头》。这首词不仅给我们艺术上的美感,而实际上也能给我们哲学上的启示,特别是其中的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揭示了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包含着对立统一,也就是矛盾的普遍性,同时,不同的事物包含的矛盾又是不同的,因而矛盾又具有特殊性。既然矛盾既具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那我们就应该学会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请同学们将教材翻到72页。(板书标题)

2、同学们在课前都进行了预习吧,下面我们给大家2分钟的时间,对照我们的学习目标再把我们预习的内容整理一下,等一下我们请小组来展示你们自主学习的成果。

(板书各分标题,学生派代表回答,教师点评)(3分钟)

3、我们已经从整体上明确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下面,我们就通过一些视频和活动来具体理解这些内容。

探究一 展示视频,小组讨论、展示,教师点评提升(4分钟)

现在我们已经理解了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下面,我们再来看一段视频,看看它又主要说明了什么?

探究二 展示视频,小组讨论、展示,教师点评提升(8分钟)

4、通过上面的活动我们看到了,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因此,我们在认识复杂事物的时候,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具体分析某一个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次要方面,这就是我们所讲的两点论;同时,因为它们的地位、作用不同,我们又不能把它们同等看待,必须着重抓住主要矛盾和主流,这就是我们所讲的重点论。所以我们说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必须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2分钟)

展示投影,板书: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5、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我们已经充分理解了,那么在实际运用中怎样区分这两个原理呢?下面,我们请同学们来动动手,根据我们的提示,发挥小组合作的力量,找出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5分钟讨论,3分钟展示及点评,共8分钟)

6、经过刚才的比较,现在我们应该能在运用中区分这两点了。在生活中,我们也要注意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前面在分析主次矛盾以及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时,我们根据它们各自不同的地位及作用选择了不同的方法论,这里实际上运用到了另一个很重要的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说,在做事情时要具体分析复杂事物包含的各个矛盾,着重抓住主要矛盾才能解决好问题,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解决矛盾的关键。同时,我们又讲到在看问题的时候要具体分析矛盾的两个方面,着重抓住主流,才能正确评价人和事,这也就说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展示投影)那么,结合前面所讲的内容,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生活中,除了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还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分钟)

7、最后,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本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展示知识框架)

8、我们说,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所以,接下来,我们就来具体运用一下我们刚才学过的知识。(9分钟)

第12篇: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教案

一、教学内容分析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是《生活与哲学》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中的第二框内容。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即对立统一,“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这一框学习的“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通过本框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在全书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学生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和综合分析的能力,但实践能力普遍较弱。本框所学知识理论性较强,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这两个概念极易混淆,学生较难理解。而且本框内容属方法论要求,需要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学生在运用理论分析实际问题上还比较薄弱。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矛盾分析方法的普遍意义,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解决问题抓住主要矛盾。2.通过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含义的学习,提高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全面的、一分为二的辩证分析的能力。

(二)能力目标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合作探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身边事例的对比分析,使学生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掌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及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框的学习,培养学生用对立统一观点看问题的意识,能自觉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分析现实问题,坚持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认识事物。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原则。 (二)教学难点

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

五、教学设计思想

学生收集、整理有关资料,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教师启发、引导、讨论、练习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式。

1.学生自学主要运用于内容较浅,学生容易读懂,《教学大纲》只要求识记的知识,力求用较短的时间快速达到学习要求,为重、难点教学留有余地;

2.教师的“讲”对于把握概念、理清思路、弄清前后知识的逻辑关系,是很有必要的。更重要的是,如何把抽象的理论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告诉学生,使其能比较轻松愉快地接受,有赖教师的“讲”;

3.学生的“议”适用于对知识要求难以理解的问题。为达到检查教学效果的目标,及时巩固知识,有待学生的“练”;

采用读、讲、议、练相结合的方法,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六、教学指导思路

1.自学思考问题的思路;2.辨证思考问题的思路; 3.分析实例问题的思路;

4.运用教材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

七、教学运用手段

采用贴近生活的实例,讨论方式等教学手段,以增强课堂教学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八、说教学内容及程序

(一)复习提问:什么叫联系?什么叫普遍联系?(学生回答略)(2分钟)

(二)导入新课: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矛盾双方的联系。提问学生讲自相矛盾的故事,这里所讲的矛盾和哲学上所讲的矛盾是不是一回事呢?本课学习完之后,同学们就会有一个正确的答案。

(三)讲授新课: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板书) 1.矛盾的含义 2.对立的含义 3.统一的含义

4.正确理解矛盾含义应注意 矛盾的含义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一段辅助文,思考并回答: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相反相成的事物和现象?这些关系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且提问学生回答。

教师分析:日常生活中还有上下、左右、大小、好坏、利弊、动静等都具有这种相反相成的关系,这说明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包含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是不同的,相互对立的,同时这两个方面又存在于同一体中,不可侵害并且当条件具备的情况下,还可以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即这两个方又是统一的。哲学上把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板书)

学习中就是有苦也有乐,苦乐是一对矛盾。苦:学习任务,升学考试压力,受到教师的批评;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学习任务的圆满完成。可见,学习是苦与乐相互依赖的事情,可谓苦中有乐,乐中有苦,苦乐急对立又统一。请同学们记住:从哲学观点看,做任何事都应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贪图安逸终将碌碌无为,要实现自己的崇高的人生价值,尤其要艰苦的拼搏和不懈的努力。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列宁语录,让学生分析它的含义

教师分析:对立统一是辩证法的实质、核心。可见对立统一在辩证法中占有何等重要的地位。那么,什么是矛盾双方的对立呢?

设疑:能否将对立理解为日常生活中的斗争、冲突?矛盾双方对立的含义怎样正确理解?

学生自学讨论,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教师讲解:哲学上讲的矛盾双方的对立和斗争是对一切具体的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斗争的概括和总结,是对一切具体矛盾斗争的共性的反映。它具有广泛的意义,内容十分丰富、具体,形成多种多样,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讲的对立、斗争,特别是政治用语中的斗争,只是哲学上所讲的斗争的一种具体的表现形式。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

“对立”是指相互排斥、相互斗争(板书)

矛盾双方的关系除了对立的关系,还有统一的关系,那么什么是矛盾双方的统一呢?学生阅读教育,自学讨论,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教师讲解:所谓“统一”是指如下两种情形:

1.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性,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存与一个统一体中。

让学生依据书中的漫画说明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的含义是什么?并且再举几个事例说明。

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磁铁中南极和北极的关系,生物体中的同化和异化的关系,教学中的教与学的关系等都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的含义就是不可分割性。漫画中滑轮上绳子两端的人谁也不敢剪断绳子就非常形象地说明了矛盾双方的统一的含义,就是它们的不可分割性。

2.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学生阅读教材,结合辅助文和小栏目,分析说明矛盾双方的地位产不是凝固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同学讨论

教师归纳:从“失败是成功之母”的格言中可以看出,矛盾双方的地位并不凝固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种转化是现实的、有条件的,并不是虚幻的、任意的。没有条件,矛盾双方是不可能转化的。

“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板书)

要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内最重要的条件是:坚定不移地贯彻招待党的基本路线。作为21世纪的青年,为了祖国富强,更要自觉刻苦地学习,艰苦奋斗,创造各种有利条件,推动宏伟目标早日实现。

懂得了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的基本含义,对理解矛盾的含义具有重要的作用,要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义,还必须注意哪些?

学生浏览教材,教师提问 投影仪打出应注意的几点:

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含义还需注意(板书)

1.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学生阅读教材举例说明你是如何理解的。

教师分析:从自由与纪律、民主与集中、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说明。 投影仪打出:

2.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既指事物内部也指事物之间存在的这种关系。以学校为例说明此观点。 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1)学生内部有教与学之间,师生之间,教学与后勤之间的对立统一的关系;(2)在学校外部,有学校与街道之间,学校与政府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由于事物范围大小的变化,原来是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关系,如果范围缩小了,就变为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反之亦然。

投影仪打出:

3.不能把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混为一谈

学生讨论逻辑矛盾的含义及危害,提示辩证矛盾的特点。 教师分析归纳。

本课小结:(5分钟)

请一位同学对这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再分别请同学回答矛盾的含义、对立的含义、统一的含义,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概念应注意的几点。

课堂练习:(10分钟)

一、不定项选择题:

1.下列观点中,符合矛盾观点的有 A.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B.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后也 C.和谐,就是美和善

D.在纯粹的光明中,就象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什么也看不见

2.你在接受别人服务时,如果想到自己也是服务者,也是为别人服务的,那么你就会尊重为你服务的人,因为尊重别人也就是尊重自己。这其中蕴涵的哲理是: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B.矛盾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

C.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有时是可以分割的 D.矛盾双方的对立是相对的,统一是绝对的 3.“相反相成”“相辅相成”的哲学寓意是 A.事物都是各以其对立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B.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 C.事物的对立就是统一,统一也就是对立

D.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二、分析说明题

2013年3月22日—30日,习近平主席访问俄国,中俄之间重申了双方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使这种建设性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更加明确、更加稳定。请你运用矛盾的观点分析说明中美两个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为什么能够建立和发展建设性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布置作业:

简要说明矛盾的科学含义。

九、板书设计

一、矛盾的含义

1.矛盾就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即矛盾就是对立统一。2.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 3.统一是指一定条件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二、三点注意 1.不可分割

2.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 3.辩证矛盾、逻辑矛盾

第13篇: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主要以“为”作为主线贯穿全课内容。设计的层次由“生活中的智慧”——“学哲学”——“用哲学”构成,可谓层层深入,教学中以“问题质疑”引发学生“思考探究”,进而感悟哲学道理。最后,让学生尝试运用哲学道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关于对中学生带手机进校园的认识,体现了作为青年学生要有“为”,必须学好、用好哲学,这既符合学生由知——行的认知规律,也有利于实现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

【教学内容分析】

本框题包括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

一、坚持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两个目。第一目中包含主次矛盾的含义及辩证关系、矛盾主次方面含义及辩证关系、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含义及关系等内容。围绕内容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第一个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领会什么是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在事物存在和发展过程的地位和作用。第二个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学会运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第二目包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地位和作用,围绕内容亦设计了一个活动、一个情境。活动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从对自身的反思中感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作用,懂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一个情境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内涵。两目所涉及的内容均是重点和难点。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

一、坚持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是矛盾分析法的重要内容,其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矛盾分析法的精髓。

【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理解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运用相关原理,分析一个复杂事物中所包含的各种矛盾,理解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形成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分析和解决各种矛盾的能力,初步学会从复杂的事物中抓主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坚信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注重学生体验过程,培养学生注重反思、发展自我的人本精神。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出示:老子画像

问生:这是老子,大家对老子了解多少?

学生回答:

教师: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无为”可以说是老子思想的基本理念。

介绍投影内容:

师:老子极力呼吁统治者为政要“无为”,实行“无为而治”,不要过多干涉老百姓的生活,从而实现“无为而胜有为”。

有人认为老子的思想比较消极,不如孔子积极。这其实是对“无为”思想的误读。

老子的“无为”其实并不是不作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的意义。

今天我们就给大家谈一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如何“为”的哲学。

【板书】坚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我们说,矛盾的观点作为唯物辩证法的本质和核心。生活中,坚持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将更能显现我们生活的智慧。

请大家先看一个实例:

出示动漫FLASH:

一个猎人要过河,带着狼、羊、菜,但每次只能带一样过河。很明显,当猎人离开的时候,羊会吃菜,而狼会吃羊。(边讲边演示)

请大家思考一下,猎人如何能够顺利地把狼羊菜带过河。

【学生演示】

教师:请大家总结一下完成这一过程的关键是什么?

生答:

教师启发:在狼羊菜中,谁是关键?

生:羊的问题是关键。

师:很明显,羊是关键。我们先要把羊带过去,过程中又要把羊带回来。 而羊问题的解决,很好地带动了整个这一复杂过程的顺利完成。 哲学上,我们就把类似于羊的问题称之为主要矛盾,而把相对于羊的狼和菜的问题称之为次要矛盾。

【展示】

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次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合作探究】:结合“猎人过河”的实例,谈一谈如何正确处理好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生答:要重点解决好主要矛盾

师问:为什么?

生: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师讲:我们通常所说的“牵牛要牵牛鼻子”“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就是这个道理。

生答:也不可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

师问:为什么?

生答: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相互依赖:如果没有狼或菜的问题,羊问题的主要矛盾也就无所谓主要矛盾。

相互影响:过程中,之所以又把羊又带回来,就是由于受解决狼或菜次要矛盾的影响。

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菜在对岸)在这一特定阶段,相比较羊的问题,狼的问题地位上升,成为主要矛盾,而羊成为次要矛盾。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所以,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师:红花虽好,还要绿叶扶持。

这就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板书】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

【投影展示内容】: 见课件

因此,生活中,面对复杂问题,我们在“为”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重为”、“轻为”的关系,才能彰显我们“为”的智慧,从而更好地推动问题的解决,事物的发展。

下面请大家再看这样一个例子:

师: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把刻在希腊北部小镇德尔菲阿波罗神庙上的“认识你自己”这句铭文作为自己的人生哲学信条。它告诉人们,人一定要有自己的认知情怀。

师问: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评价自己?

生答:

师:我们说,年轻学生,一要看到自身的优点,不能妄自菲薄,要寻求一种乐观、积极的人生;另一方面,也不能妄自尊大,要谦逊,也要看到自身的不足。

即使是被后人尊为圣人的孔子,清朝著名的戏曲作家李渔曾经这样评价过:

【投影展示】:圣人之事,犹有不可尽法者。

师:这说明孔子及其儒学也并非完美无缺,也有不足。

师反问:那孔子为什么又能被称为是圣人呢?

师总结:这就说明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事物矛盾的双方中主要的一方所规定的。

我们就把这样的方面称之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把矛盾体中的另一方称之为矛盾的次要方面。

【展示】

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一方。

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中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一方。

师:主要方面主要规定着事物的性质,我们认识某一事物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呢?我们能否忽视?孔子是如何对待自身不足的?

生答:“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焉”

师:说明也不可忽视自身哪怕是次要的不足,为什么呢?

【展示】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杀身。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师:这句话又给我们怎样的人生感悟?

生答:

师: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一定的条件下,矛盾的双方会发生转化,当矛盾双方转化以后,事物的性质也就随之改变了。所以,我们也绝不可忽视我们自身存在的哪怕是细微的不足。

【板书】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

【投影展示内容】:见课件:

师:请大家赏析一句话:

这句话是我所敬仰的一位老师最为欣赏的一句话,当然对我的触动也很大。

投影展示:二十年后,你会因为没有做的事而后悔,也会因为做过的事而后悔,但前者往往会多于后者。

师问:那位同学起来分析一下这句话

生答:

师总结:做得多,少后悔;做得少,多后悔。后悔的多还是少是由做的多少决定的。我们年轻人应积极而为。

我说,更要运用这一原理对事物的性质作出正确判断,去理性而“为”。

教师总结:

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这两个关系中好像有一些共同的东西,有的同学已经感觉到了,能不能总结一下:

生答: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也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板书】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师:认识自己是为了走出自己,发展自己。

【学生参与】建立在对自身全面认识的基础上,如何更好地促进自己的发展呢?

学生回答:

师:我这里也总结了两点,和大家共勉:

一、加强对自身的反思:南宋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说: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二、要以他人为鉴,注重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师总结:很明显,从刚才大家发言中,我们感受到我们每一个人有每一个人的不同情况,只有对我们自身作出不同的具体的分析,才能够正确地认识我们自己。同样,对待不同的优点和缺陷,也只有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态度,才能更好地促进我们的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要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它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也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投影:孔子讲学

师:从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就是依据普遍性,对冉求和仲由作出具体的分析,从而找到了解决问题的不同的正确的方法。

所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板书】坚持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

师:我们应根据具体情况的不同具体而为。

师: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矛盾分析法。我们借助这一方法,也给大家简单地谈了谈如何“为”的问题。我们说,生活中我们不仅要有如何“为”的智慧,有时侯更需要我们有正确处理好“为”的关系的勇气和决心。

用哲学:

播放视频:中学生使用手机合适吗?

【用哲学】:如何看待中学生带手机进校园问题?并简要阐述理由。

生答:

师总结:对待中学生使用手机的问题上,我们学校、老师、家长应采取一种宽容的态度,应以疏导为主,实现“无为而治”;而我们学生本人应在违反校纪校规和会严重干扰学习的问题上坚决不为,从而在自身发展的重点学业水平提升上大有作为。

祝在坐的每位同学,都能在以后的道路上,处理好为与不为,如何为的关系,创造自己的无悔人生。谢谢!

第14篇: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教学设计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课标要求】 3.8剖析自然界与社会生活中的实例,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正确看待和解决社会和自己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教材分析】本框题是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中的第二框,本课知识承接上一框题,侧重于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的方法论部分,从途径和状态两个方面告诉我们怎样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共包括两目。 本框题包括两目:

第一目,从途径上看发展,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让学生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懂得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同时也懂得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要勇敢地迎接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挑战。

第二目,从状态上看发展,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发展是质变和量变的统一。让学生懂得做事情要遵循客观规律,稳扎稳打,重视量的积累,还要抓住机遇,不失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发展

教学重点: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教学难点:

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两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哲学有了一定的认识,初步具备一定的辩证思维能力和知识归纳能力,能用所学哲理分析部分实际问题。本框知识虽然条理清晰,但是理论性较强,学生初接触,会出现较难理解的情况,尤其是新旧事物的区分及新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的问题上容易产生困惑。但是,进步、挫折、机遇、挑战,这些都是学生生活中经常碰到的问题,可以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程的生活逻辑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并在掌握知识、提升能力的同时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认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识记新旧事物、量变、质变的基本含义;理解事物发展的道路和方向,理解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运用相关原理,理解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说明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分析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关系对于生活和实践的意义。

能力目标:培养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方向、道路和形式,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失败与成功、困难挫折与理想目标、积累与跨越之间关系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现实生活中,既要看到事物变化发展的光明前景,又要看到发展过程的艰难曲折,既要具备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又要拥有一份平和的处事心态,调高自己应对社会、承受挫折的能力。切实认识到,做任何事都要脚踏实地,既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又要不失时机抓住机遇,促成质变,最终抵达成功的彼岸。对社会发展充满信心,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学策略方法1 本节课坚持三贴近原则,以国家农业部发布“推动土豆主粮化”战略为切入点,以土豆主粮化为主线,引领学生探究新旧事物的区分标准,讨论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必然性,从而掌握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以微视频小故事“国王的米粒”引导学生探究量变和质变这两种事物发展的必经状态,从而自觉做到重视量的积累,又不失时机促成质变。用争当“中国好同桌”的课堂活动帮助学生内化本课所学哲学道理,继而放眼天下,为我国在新常态下更好地发展出谋划策。通过合作探究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通过“聚焦生活引哲思”、“发现生活启哲智”、“创造生活用哲学”三个板块,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 ● 教学活动过程

课前学习活动:自主复习第八课第一框知识,理解并掌握发展的普遍性和发展的实质,自觉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反对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导入:早春三月,暖莺争树,万物复苏。在这个美好的时节里,我们又一次领略到了大自然的勃勃生机,也再一次认识到我们所置身的这个美丽世界,无时无刻不处在运动、变化、发展之中,这就要求我们用运动的眼光看世界,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聚焦生活引哲思】师:在开始今天的哲学学习之前,咱们先来玩一个游戏:我给大家几个标签关键词,请大家猜猜看,这说的到底是哪位仁兄。它,原产秘秘鲁,历史悠久;它,是尊贵国王墓前敬献的贡品;它,物美价廉,营养丰富;它,在欧洲被称作“第二面包”、“地下苹果”;它,平凡但不普通,是古今中外人们餐桌上的常客;它,被专家们相信,有朝一日,可以拯救全人类;它,还是热门游戏植物大战僵尸里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学生猜测)

对,它就是咱们最熟悉不过的土豆君。 视频:土豆改变世界【发现生活启哲智】

师:你喜欢吃土豆吗?你喜欢以什么样的方式吃土豆?你有没有想过把土豆当做主粮来吃?大家没有想过,但咱们的国家想过了。

时政链接:2015年初国家农业部发布消息,我国将启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把马铃薯加工厂馒头、面条、米粉等主粮食品,使之成为我国继稻米、小麦、玉米之后的第四大主粮。预计到2020年,50%以上的马铃薯将作为主粮消费。

对于国家的这个战略,你怎么看?

合作探究一:在我国,土豆主粮化是新事物吗? (学生个人思考,小组讨论) 生答:(教师引导和评价)

师:同学们的意见分成了两类:一类认为不是,因为土豆早已有之,人们食用土豆也已经有很长时间。但是,土豆早就被人们食用,和被人们当做主粮来食用一样吗?当然不一样了,以前那是当菜吃,是副食。另一类人为是新事物,因为这是国家新出台的正策。新出现的就一定是新事物吗?电脑算命就借用了高科技新产品,它是新事物吗?当然也不是。因为虽然借用了高科技,但是新瓶装旧酒,本质还是算命,还是封建迷信,所以还是旧事物。大家的讨论发言,其实反映了咱们在区分新旧事物时候经常犯的几个错误,以形式的新旧、出现时间的早晚或者一时力量的强弱为标准来判断,而这是不正确的。真正的判断标准应该是什么?就是是否与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怎么才能跟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呢?

那就必须得符合客观规律。只有符合客观规律,才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得发展,符合事物发展的比如趋势。从这个标准出发,土豆主粮化是不是新事物呢?答案是肯定的。

这个区分标准你掌握了吗?咱们来小试牛刀, 判断一下:大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书香社会、互联网+视野 拓展:互联网+合作

探究二:在我国,土豆主粮化是能成功吗?

(小组合作,讨论学习。学生2—3人发言,生生互评是否合理)

师:整理一下大家的发言,这次咱们的认识比较一致:土豆主粮化会成功,但是不会马上成功,需要一个时间和过程。

咱们听听专家是怎么说的。 视频:小土豆变身大主食师:这反映的哲学道理是什么呢?生:......师:(评价并总结归纳学生答案)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道理是曲折的,必然经历挫折和挑战。这要求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支持和呵护新事物,又要对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迎接挫折和挑战。

【发现生活启哲智】咱们一直在讨论主粮的问题,目前,咱们国人餐桌上最常见的主粮就是大米和白面了,老师这里恰好有一个关于米粒的故事,跟大家分享。

微视频:国王的米粒传说西塔因为发明了国际象棋而使国王非常高兴,决定给他重赏。西塔说:“尊敬的国王, 我不要您的重赏,只要您在我棋盘山上赏一些米粒就好。在棋盘的第一个格子里放一粒,第二格里放两粒,第三格里放四粒,第四格里放八粒......以此类推,以后每个格子里放的米粒数都是前一个格子里的二倍,放满64个格子就行了。”区区小数,这有何难?国王开心的命人如数付给西塔。最初几个方格中的米粒少得像几乎不存在一样,可是,往第16个格子里放米时,就需要拿出足足一公斤的米粒了,到底20个格子时,就需要满满一手推车的米了。国王很快就看出,即使拿出全国的粮食,也兑现不了他对西塔的诺言了。

聪明的,你知道要放满这64个棋格,一共需要多少米粒吗? 师:(等学生算一会儿)需要多少米粒呢?大概18亿兆粒。听上去就是个天文数字吧。如果我们建一个仓库来存放这些米,假设这个仓库高4米,宽10米,那它应该有多长呢?应该是地球到太阳的距离的2倍。而要生产出这么多的米粒,则需要咱们所有的人类不吃不喝,终日劳作整整两千年。这个小故事里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呢?请大家思考

合作探究三:往棋盘里摆米的过程中,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哪些状态? 生:稍作讨论,发言。

师:量变和质变。场所变更引发的量变,你怎么理解,能否举个例子? 生:......师:稍作点评。(若学生答不出,则教师引导点拨。) 那质变一定是发展吗? 生:讨论,分享。 师:点评。

合作探究四:往棋盘里放米粒的过程是怎样体现质变和量变关系的? 生:讨论、分享师生一起归纳知识: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在质变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要求我们重视量的积累,不失时机促成质变。不要小看一粒米,更不用浪费一粒米。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3 理顺知识:事物的发展,从途径上看,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要求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迎接挫折和挑战;从状态上看,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要求我们既要重视量的积累,又要不失时机促成质变。

【创造生活用哲学】

你理解掌握了吗?下面就让我们带着哲学的智慧返回生活,一试身手吧。 【课堂活动】争做中国好同桌一向成绩优秀的同桌在最近的考试中,发挥失利,成绩波动较大。这样的结果令他倍受打击,伤心、难过、郁闷、困惑......

1、运用本课知识,怎样帮同桌走出心中的阴影?

2、交谈中,你发现同桌某些科目的学习中存有 “临时抱佛脚”的心态,经常考前搞突击。针对这一问题,可以给他些什么合理建议?(从帮助同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本课哲理的理解和掌握。)

作为一名新时期的中学生,咱们不仅要做好中国好同桌,还要做努力成长,做国之栋梁。

当前,咱们国家进入了经济发展的新常态:PPT:新常态面临多重挑战,更蕴含多种机遇。目前,各种矛盾交织,各种风险显现,但我们更应看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正不断推进,我们完全有信心、有实力化解“成长的烦恼”。 新常态有长期性,要求我们保持平常心:冷静理性,不急不躁,顺势而为;积极主动,开拓创新,尽力而为。课后,请大家用本课所学知识,站在哲学角度,为我国在新常态下更好地发展支支招。

●教学测评

1、过程性评价:对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进行参与和点拨;对学生的发言及时恰当地展开生生互评和教师点评,发现并挖掘学生思想中的闪光点。

2、课堂活动:争做中国好同桌。运用所学知识,对同桌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进行理性分析,帮助同桌排忧解难。(目的在于检测学生对本课知识掌握和运用的能力。)

3、课后作业:2014年,以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悄然来到我们的身边,正深刻改变着中国经济的面貌。新常态面临多重挑战,更蕴含多种机遇。目前,各种矛盾交织,各种风险显现,但我们更应看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正不断推进,我们完全有信心、有实力化解“成长的烦恼”。

新常态有长期性,要求我们保持平常心:冷静理性,不急不躁,顺势而为;积极主动,开拓创新,尽力而为。

请运用本课所学知识,站在哲学角度,为我国在新常态下更好地发展支支招。(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立足国情,用本课所学知识正确面对社会生活。)4

页面:/ 1

课标分析【课标要求】剖析自然界与社会生活中的实例,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正确看待和解决社会和自己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课标解读】剖析自然界与社会生活中的实例,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正确看待和解决社会和自己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澄清思想误区,辨析实例,明确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坚持按规律办事。认识到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对未来充满信心,同时也做好准备迎接前进路上的挫折和挑战,以积极而平和的心态对待社会和人生。了解质变和量变的含义,认识到事物发展史量变和质变的统一,脚踏实地做好量的积累,不失时机促成质变,不断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能针对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阐发可持续发展的哲学依据。用哲学观点,阐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用所学知识,为国家发展出谋划策。【落实策略】本节课坚持三贴近原则,以国家农业部发布“推动土豆主粮化”战略为切入点,以土豆主粮化为主线,引领学生探究新旧事物的区分标准,讨论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必然性,从而掌握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以微视频小故事“国王的米粒”引导学生探究量变和质变这两种事物发展的必经状态,从而自觉做到重视量的积累,又不失时机促成质变。用争当“中国好同桌”的课堂活动帮助学生内化本课所学哲学道理,继而放眼天下,为我国在新常态下更好地发展出谋划策。通过合作探究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通过“聚焦生活引哲思”、“发现生活启哲智”、“创造生活用哲学”三个板块,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1

页面:/ 1

教材分析《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是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中的第二框的教学内容。在整册教材中,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讲的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相关内容,第七课的联系观与第八课的发展观,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基本特征,理解和把握好这两大特征,不但可以为后面矛盾观和辩证否定观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而且也是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必然要求。在第八课中,第一框题论述了发展的普遍性和发展的实质,告诉我们要用发展的而非静止的观点看问题。本框题知识承接上一框题,侧重于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的方法论部分,从途径和状态两个方面告诉我们怎样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本框题包括两目:第一目,从途径上看发展,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让学生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懂得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同时也懂得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要勇敢地迎接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挑战。第二目,从状态上看发展,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发展是质变和量变的统一。让学生懂得做事情要遵循客观规律,稳扎稳打,重视量的积累,还要抓住机遇,不失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发展。1

页面:/ 1

学情分析通过前面两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哲学有了一定的认识,初步具备一定的辩证思维能力和知识归纳能力,能用所学哲理分析部分实际问题。本框知识虽然条理清晰,但是理论性较强,学生初接触,会出现较难理解的情况,尤其是新旧事物的区分及新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的问题上容易产生困惑。但是,进步、挫折、机遇、挑战,这些都是学生生活中经常碰到的问题,可以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程的生活逻辑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并在掌握知识、提升能力的同时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认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

页面:/ 1

评测练习

1、过程性评价:对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进行参与和点拨;对学生的发言及时恰当地展开生生互评和教师点评,发现并挖掘学生思想中的闪光点。

2、课堂活动:争做中国好同桌。运用所学知识,对同桌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进行理性分析,帮助同桌排忧解难。(目的在于检测学生对本课知识掌握和运用的能力。)

3、课后作业:2014年,以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悄然来到我们的身边,正深刻改变着中国经济的面貌。新常态面临多重挑战,更蕴含多种机遇。目前,各种矛盾交织,各种风险显现,但我们更应看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正不断推进,我们完全有信心、有实力化解“成长的烦恼”。

新常态有长期性,要求我们保持平常心:冷静理性,不急不躁,顺势而为;积极主动,开拓创新,尽力而为。请运用本课所学知识,站在哲学角度,为我国在新常态下更好地发展支支招。(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立足国情,用本课所学知识正确面对社会生活。)测评结果:较好。大多数学生能够在合作探究中分享自己的观点,在讨论中不断修正自己的意见,获得认知上的发展。在课堂活动和课后作业中,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将所学哲学道理与生活、社会实际结合起来,理性分析,积极前行。预设目标基本实现。1

页面:/ 1

效果分析本节课坚持三贴近原则,以国家农业部发布“推动土豆主粮化”战略为切入点,以土豆主粮化为主线,引领学生探究新旧事物的区分标准,讨论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必然性,从而掌握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以微视频小故事“国王的米粒”引导学生探究量变和质变这两种事物发展的必经状态,从而自觉做到重视量的积累,又不失时机促成质变。用争当“中国好同桌”的课堂活动帮助学生内化本课所学哲学道理,继而放眼天下,为我国在新常态下更好地发展出谋划策。通过合作探究,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通过“聚焦生活引哲思”、“发现生活启哲智”、“创造生活用哲学”三个板块,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本课知识容量大、理论性强,所以在选取材料上尽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设置问题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愿说,从而把生活逻辑和理论逻辑结合起来。课程中设置了4个合作探究环节,旨在发挥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在评价时生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帮助学生站在不同角度看问题。开头的猜谜及结尾的活动相呼应,激发学生兴趣,两段视频和微课的应用服务于课程主题,较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程预设基本实现,课堂生成恰当自然。大多数学生能够在合作探究中分享自己的观点,在讨论中不断修正自己的意见,获得认知上的发展。在课堂活动和课后作业中,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将所学哲学道理与生活、社会实际结合起来,理性分析,积极前行。1

页面:/ 1

课后反思本课知识容量大、理论性强,所以在选取材料上尽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设置问题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愿说,从而把生活逻辑和理论逻辑结合起来。课程中设置了4个合作探究环节,旨在发挥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在评价时生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帮助学生站在不同角度看问题。开头的猜谜及结尾的活动相呼应,好玩有趣,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两段视频和微课的加入,服务于课程主题,较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提供时政信息,彰显思想政治课程的时政性特点。课程预设基本实现,课堂生成恰当自然。但毕竟能力有限,有些知识处理得不太到位,材料的宏观挖掘深度不够,仍需继续努力,改进提高。1

第15篇: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本课是辩证法两个总特征中的发展观点的方法论

2.重难点: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量变和质变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

2、理解事物发展的道路和方向、发展形式。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确地对待生活中失败与成功、困难挫折与理想目标之间关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静止观,增强对社会发展的信心,培养学生脚踏实地的精神,自觉树立远大理想和崇高信念。

三、教学理念

1.思路:用新能源汽车做为材料贯穿本课始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2.教法:思考、讨论、探究互助。

3.学法指导:自觉运用“发展的观点看生活学习中的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

用汽车模型导入新课。

(二)师生互动 探究新知

1、国家为什么要发展新能源汽车?

2、新能源汽车在发展的过程中会面临哪些问题?

学生展开讨论并有代表发言。

教师引导学生相互启发,自主发现,各小组归纳整理出事物发展为什么道路是曲折的,道路是光明的?

1、事物发展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引导学生将理论运用于生活之中,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在曲折的道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

2、在曲折的道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

经过以上学生的回答,教师及时的呈现量变与质变的含义。

1、量变与质变的含义

2、量变与质变的辨证关系

教师设问:量变一定会引起质变吗?量变怎样才能引起质变?

学生探究举例

通过对量变与质变的学习,呈现两个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A同学说:“只要有量的变化,就一定会引起质变,因为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B同学说:“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所以量变比质变更为重要。

学生讨论总结得出:我们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同时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3、做好量的积累,实现事物的发展

(三)情感互动 放飞理想

每个人都有自己远大的理想,只要我把远大的理想、崇高的目标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胜不骄、败不馁,在德、智、体诸方面日积月累,持之以恒,我深信同学们的理想一定会实现,你们的明天会更好!!

五、板书设计

(一)事物发展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1、事物发展前途是光明的(为什么)

2、事物发展道路是曲折的(为什么)

3、在曲折中问鼎事业的辉煌

(二)做好量变的积累,促进事物的质变

1、量变与质变的含义

2、量变与质变的辨证关系

3、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促进事物的发展

第16篇:《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点评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本课是辩证法两个总特征中的发展观点的方法论。

2.重难点:本框的重点是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三点要求。这是学习第二节内容的落脚点,也是学生能不能和会不会使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基本前提。“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也是重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要求:要认识和理解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是要把事物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就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就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2.能力要求:掌握用发展的观点观察问题的方法,增强应用这个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3.觉悟要求:通过神舟系列发射成功的内容的学习,树立发展的意识。用创新精神看待任何事物,坚持与时俱进,支持新事物的发展。

三、教学理念

1.思路:通过飞天的故事作为线索贯穿始终,取材于生活,立意于运用。

2.教法:合作、探究和互助。

3.学法指导:在生活中事例中接受哲学的方法论。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梦想的民族,同时又是一个自强不息的民族!今天,我想带领大家走进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梦……

【展示】嫦娥奔月和“敦煌飞天”的图片。

【口头设问】这两幅图片寄托了古代中国人的什么梦想?

【学生】中国人的“飞天”梦想。

【追问】在过去,梦想实现了吗?

【学生】没有。

【引导】从“嫦娥奔月”的传说到“敦煌飞天”的故事,“飞天”——这个中华民族千年来的梦想从来都没有减退过。

【展示】神五,神六图片。

【口头设问】再来看这几幅画,梦想实现了吗?

【学生】中国人的梦想成真了!

【引导】对于中国人来说,能从太空问候地球,传达中国人“飞天”梦圆时的心声。又是多么伟大的壮举呀!

【口头设问】“梦想飞天”到“飞天实现”是一个什么过程?

【学生】这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引导】然而不仅仅飞天是变化发展的,整个世界也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既然如此,我们要正确认识事物、评价事物、改造事物,就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就必须坚持什么观点?

【注解】从世界观依据和意义两个角度引出“为什么必须坚持发展的观点”。

【学生】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教师引领】那怎样才是真正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呢?我们来看一组材料。

【展示】嫦娥奔月——敦煌飞天——神舟系列……

【提示】边展示,边提问中国还有什么飞天的计划?学生纷纷说探月计划,嫦娥一号到空间站。建立太空站,进而飞向火星,等等。

【引导】中华民族的梦想也会因此飞翔得更高更远。

【口头设问】现在就请大家把“飞天”的过程归纳一下,看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学生】过去(梦想阶段)——现在(实现阶段)——未来(展望阶段)。

【引导】如果用颜色表示它的内涵,我用蓝色代表过去的梦想,用灰色和红色代表既辛酸又辉煌的现在,用绿色代表充满希冀的未来!“飞天”从过去走来,又向未来走去,这是一个艰难的三阶段。

【口头设问】用哲学的观点说明“三个阶段”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学生】中华民族的“飞天”的三个阶段存在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

【分析】正是这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构成了飞天的发展过程。实际上,世界上每一事物(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都是由其过去、现在和未来构成不可分割的过程。

【设问】既然每一事物都是由其过去、现在和未来构成不可分割的过程,启示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地看待事物?

【学生】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教师引领】也就是要求我们分析任何一个事物,不仅要观察它的现状,还需要了解它的过去,以深刻理解事物的现状,预测它的未来,以正确把握当前的行动。这就是所谓弄清“来龙去脉”。

同时,过程就是时间,正确认识时间,对于我们的国家、民族、事业和成长具有特殊重要意义。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同学们,还在犹豫什么呢,跟我来吧!让我们超越梦想,飞起来!

【教师引领】要把飞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就得进一步了解中国飞天的过去,在中国的历史上,有人做过飞天的尝试吗?谁呢?请看材料。

【材料一】14世纪末期,明朝的士大夫万户把47个自制的火箭,绑在椅子上,设想利用火箭的推力,飞上天空。可惜,一声巨响,火箭爆炸了,万户消失在了火光和硝烟中……。

【口头设问】万户的行为可笑吗?

【学生】可笑。

【引导】但是我认为他既可笑又不可笑!请看材料。

【引导】西方学者考证,万户是“世界上第一个想利用火箭飞行的人。”为纪念万户的悲壮尝试,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被命名为万户。

【引导】今天,我们中华民族终于替万户圆了这一个梦。我们再来看材料二。

【材料二】我国在载人航天领域不断突破了一系列核心技术。从具有20世纪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载人飞船,到可靠性、安全性分别达到97%和99.7%的运载火箭……一系列新技术、新创造、新成果,无不是我国航天人自主创新的智慧结晶。

(1)对比上述两则材料,说说为什么会有不同结果?

【学生1】过去生产力落后,条件不足,因而“飞天”只能是梦想,只能是望月兴叹!必然失败!现在,生产力发展了,国力增强了,火箭等技术条件具备了。因而,可以飞天了。

【引导】简单地说中国的“飞天”在不同时期所处的阶段不同,地位不一样,结果当然不一样。

(2)从觉得“既可笑”又“不可笑”的反思中,启示我们应如何正确评价过去的事物呢?

【学生2】不能用现在的标准衡量过去的做法,更不能苛求前人。对过去的事物,要用历史的眼光,我们的评价应该放在当时的历史阶段。

【教师引领】现在,飞天已梦想成真,但中国的“飞天”事业究竟处于哪一个阶段呢?请听故事。

【引导】话说“当聂海胜、费俊龙靠近月球时,听到嫦娥轻轻的呼唤来吧!兄弟,快进来坐坐!地球人都知道嫦娥是华侨。

【口头设问】如果你是太空人,根据中国“飞天”的实际,你该怎么回答?

【太空人】可惜去不了,嫦娥姐,你怎么不常回家看看呢?

【口头设问】为什么去不了?

【学生】“飞天”虽然成功了,但中华民族的“飞天”毕竟是新事物,在我国还处于刚刚起步的初级阶段。目前还不能“奔月”!

【引导】从了解飞天的过去到观察了飞天的现状,启示我们不管是自然还是人类社会、甚至人类思维,一切事物都是要经历产生、发展和灭亡的阶段,都有相应的地位。阶段不同,地位也就不同。

2.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

【引导】这就要求我们在分析当前事物性质时,认清它是刚刚产生的、是正在发展壮大的、还是行将灭亡的。根据对事物的所处阶段和地位的准确判断,来确定我们对事物的态度。

【引导】正因为如此,我们对待万户的壮举就应该充满尊敬。对现在的飞天事业要多加扶持!促进“飞天”事业这个新事物的成长。那万户到底有什么精神值得后人尊敬呢?

(3)根据上述分析,两者材料体现的共同精神主要是什么?

【学生3】两则材料都涉及了我国“飞天”事业的创新精神,具有创造性思维!万户正是因为创新精神,才获得后人的尊敬。

【导入】正如江泽民所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引入】是啊,有实力,当然有魅力!有创意,当然有潜力!正因为具有创新精神,我国飞天事业才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引入】有诗为证“ 今朝神六凯旋归,明日嫦娥又出征。突飞猛进求创新,寒宫折桂不是梦!”

【材料三】然而,神六虽然成功了,但还有很多技术未能攻克,还不能奔月,与美国等航天强国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而且这些国家的航天事业也一直在不断进步。

【设问】要实现未来的目标,缩小与航天强国的差距,我们还应该持什么精神?

【学生】与时俱进。

【引入】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我们分析研究事物,就要站在事物前进的立场上,无论自然、社会、还是人类思维领域都要与时俱进。

3.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引入】作为高中生,要坚持创新精神,应该怎么做?

【学生】制度创新,理论创新等各方面的创新。

【分析】反对一切静止的观点,思想僵化、安于现状的观念!

【引导】总结以上三层所述,要正确地想问题、办事情,就必须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引入】为了早日实现航天强国梦,缩小与航天强国的差距,不同的人提出了不同的发展观点。

【引入】正方在目前,自主创新更适合中国航天的发展。

反方在目前,外部引进更适合中国航天的发展。

【学生】发展观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只有将上面三方面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引导】而所谓“科学发展观”,核心是“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只有在坚持“联系观点”的同时 “坚持发展的观点”,这才是真正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才是“科学”的。

【结束语】是啊,当曾经的梦想都成了光荣,光荣又孕育着新的梦想。让我们与时俱进,坚持科学发展观,将“飞天”进行到底!让我们超越梦想,再创中华民族的辉煌!

板书设计

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2.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

3.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激情与理智的完美升华

——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学点评

祝国强 林月周

温州龙港高中杨仲景老师精心设计的高二哲学《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这节课,在对教材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思路的设计等方面,准确地定位成“为什么必须坚持发展的观点”和“怎样坚持发展的观点”两个方面。按照“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怎么办”的逻辑层层推进,探讨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比较完整地揭示出逻辑体系,并从与热点问题,尤其是“科学发展观”的结合中深化对坚持发展观问题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教学内容的超越。

第一,精心预设,充分体现教学目标。用“飞天梦想”事例的录像比较好地处理了理论知识教育的真正落实;通过教学情境的设计实现了教学的动态生成过程与多种方法的巧妙运用;比较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关系,从而实现三者的有机统一。

第二,更新观念,充分体现改革理念。能与学生积极互动,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尊重学生人格,激发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体现出四个性:教学目标多元性、教学内容开放性、教学评价激励性,媒体使用恰当性。能用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相结合,用“神舟六号”材料贯彻始终,让学生体验生活,引起共鸣,渗透理论逻辑。通过辩论赛形式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民主氛围,体现主体意识。

第三,准确定位,充分体现学科特色。这节课选择的时政材料体现人文性与生活化,让课堂教学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既重视知识的传授,更重视能力的培养,同时十分强调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等方面的教育。杨老师的教学基本功与自身素质良好,尤其是课堂调控能力与激情,值得肯定。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发现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有:

首先,预设成份较多。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是动态的生成,但本节课事先准备得比较充分,而动态自然生成仍显不够。

其次,前半部分分析略显单薄,后面辩论占的时间稍多一些。

第17篇:《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新

一、设计理念

《生活与哲学》具有自身特殊的课程使命,它不是一般的讲授哲学理论,而是对高中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为学生进一步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基础。基于对课程性质的理解和把握,在教学设计上我们遵循了贴近时代、贴近生活和贴近学生的设计理念。

贴近时代,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引导学生用“主次矛盾相关知识”分析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及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理解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也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现实中应用的典范。

贴近生活,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哲学来源于生活,是指导人们生活的更好地一门艺术。在设计教学情景时,我们始终紧扣社会生活主题,立足时代发展。选择了老百姓的生活梦想、移动互联网生活、诵读古诗词等环节,让学生在体验、观察生活中感悟哲学道理。

贴近学生,致力于把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的引领与适合学生成长特点结合起来。在教学内容设计时,我们从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能力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有感悟、有话说。但又不仅仅停留在生活中,把生活经验上升到社会认知,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党的方针路线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自觉认同。

二、课程内容标准

课程标准对本课的基本要求如下:运用生活中的事例,说明事物自身“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理解矛盾分析方法的普遍意义,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解决问题抓住主要矛盾。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及方法论意义。通过对“两点论”和“重点论”及其关系的探究,真正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重要原则和活的灵魂。 2.能力目标:

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能够自觉地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的观点以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认识和处理生活中的矛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坚定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需要汇聚人民的力量来完成。坚定“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的信念,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及成就,感悟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四、教学内容分析

第九课主要讲授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这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的观点既对立统一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第九课第二框题:《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两框内容之间有内在的逻辑关系。既然任何事物都是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我们在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时就必须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真正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仅要具体分析不同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事物在发展不同阶段上的不同矛盾,而且要具体分析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和同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简单来说,第一框题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第二框题则是介绍了科学的方法论。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本节课分为两目,第一目由矛盾特殊性的第三种情形“矛盾的不平衡性”引出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及方法论,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这本身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表现。只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把不同事物区分开,才能找到解决具体矛盾的正确方法。

五、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思想逐渐成熟,初步具备理性思维能力,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初步具备了矛盾的相关知识储备,但是对理论的感知和理解能力还不到位,尤其是考虑到本节课内容的难度,学生很难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根据学生特点,我采用了情景教学法和谈话式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从平凡的生活中感悟哲学道理,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升华认识,激发情感。

六、教学重点难点

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七、教学活动过程

【导入】播放视频《我的要求不算高》

刚才这段视频是关于梦想的,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梦,无数个中华儿女的梦想汇聚在一起打包成了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今天就让我们在中国梦的大背景下,一起学习《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情景展示】老百姓的梦想

展示梦想:

设问:实现这些梦想在现实中存在哪些问题?

这些问题各自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呢?

中国梦的实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存在诸多矛盾。落后的社会生产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成为决定或影响其他矛盾的关键所在。要解决这些矛盾,推动社会进步,最根本的是大力发展生产,满足人民需求。

主要矛盾决定主要任务,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决定了全党全国的主要任务和中心工作是经济建设。

这说明我们在对待复杂事物中诸多矛盾时,必须要分清主次,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知识小结:

(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1.含义:

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主导作用。 方法论:集中力量解决重要矛盾。

正是因为抓住了主要矛盾,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与此同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新的问题也不断的暴露和显现出来。比如说环境问题,在刚刚过去的2013年,如果说哪个词让你印象深刻的话,我想“雾霾”这个词一定会占有一席之地。2013年持续大规模的雾霾污染范围涉及了17个省市自治区,四分之一的国土面积,影响人口约6亿,给人民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情景展示】“十面霾伏”

活动设计:观点争锋,面对严峻的形势,有人认为,当呼吸一口新鲜

的空气都变得奢侈时,我国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是人们生存与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因此当前的中心任务已不再是经济建设,而应当是环境保护。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密不可分的,经济发展离不开环境提供的能源和原材料,环境保护也离不开经济发展提供的物质和技术支持。到底谁是当前的中心任务,关键看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党的十八大重申: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这就决定了当前我们的中心任务仍然是大力发展经济。用经济发展带动其他问题的解决。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我国环境污染的形势非常严峻,如果任其蔓延,不仅会影响经济发展,甚至会威胁到人类生存。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

这说明主次矛盾之间存在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关系。

这启示我们,在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的同时,统筹兼顾,不能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这种既一分为二,又分清主次的方法在哲学上称为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知识小结:

(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1.含义 2.关系:

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既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恰当处理次要矛盾,做到统筹兼顾。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我党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正确处理主次矛盾的关系,在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也没有忽视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了五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总格局,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国家建设需要分清主次,日常生活同样如此。作为中学生,我们生活中怎样处理主次矛盾的关系呢?来之前啊,我做了一个校园采访。

视频中大家谈到了许多问题,但都是围绕一个中心——学习。

在观看刚才采访视频时,尤其是当视频中提到上网问题时,我看到很多同学露出了会心的笑容。那么就让我们谈谈网络问题。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不可阻挡地走进了人们的生活。 【情景展示】互联网

设问:生活中,互联网给人们带来哪些便利?又有哪些不利影响? 从刚才的分析可以看出,互联网对人们生活有利也有弊,在这里,我们可以把互联网的利与弊看作是同一矛盾的两个方面。双方力量是不平衡的。

从对个人生活的影响来看,大家说,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不能一概而论,取决于个人如何对待。如果利弊我们理性对待,正确使用,便是利大于弊,利是

矛盾的主要方面,如果使用不当,则是弊大于利,弊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大家看,谁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关键看双方的力量对比,我们把在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称为主要方面,处于从属地位的称为矛盾的次要方面。

知识小结:

(二)矛盾主次方面 1.含义

在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称为主要方面,处于从属地位的称为矛盾的次要方面。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矛盾双方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关系

矛盾双方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那么,从对整个社会影响来看呢? 【播放视频】中国互联网20年

我们不难判断,从整个社会来看,互联网有利影响是

第一位的。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实践证明,国家大力支持和发展移动互联网的决策是正确的。也必将为中国梦的实现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之所以说国家的决策是正确的,主要是因为移动互联网的有利影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这说明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复杂事物中,存在诸多矛盾,由于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因此其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到这里,哪位同学能够给移动互联网做一个综合评价。

刚才这位同学的评价非常全面,又主次分明。做到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3.方法论

看问题既要重点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主流,又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知识提升】

1.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刚才我们探究了矛盾不平衡,我们在分析复杂事物发展过程时,既要着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但我们要重点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流,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但应重点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这种方法在哲学上称之为“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统一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2.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与矛盾的特殊性

刚才我们学习的主次矛盾和矛盾的次方面,是矛盾特殊性的两种情形,任何事物都是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事物,解决矛盾,必须要在矛盾普遍性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是哲学上讲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情景展示】

品味传统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什么意义?我想或许我们可以从古代诗词中获得

一些灵感。我们请四位同学进行诗朗诵,此刻你头脑中呈现出怎样的画面这对你今后的写作有何启发?

景物描写要把握不同地方、不同季节景物的特点。把握不同事物、同一事物不同阶段的特点。只有把握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把一事物同其他事物区分开。进而正确认识事物。

因此,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认识事物的目的是解决矛盾,促进事物的发展。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仅对个人生活非常重要,而且对中国梦的实现和国家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主席在去年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时,曾说过。鞋子合不合脚穿着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知道。

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具体分析中国国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只有这条道路才能够引导中国人民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正因为如此,我们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仅仅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和解决矛盾的关键,更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则和活的灵魂。

知识小结:

(三)坚持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含义

2.地位、意义

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马克思主义重要原则和活的灵魂 【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会了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方法。通过学习,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本身就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表现。 这就是今天我们所学的内容“用对立统一观点看问题”。

同学们,通过今天学习,我们深刻体会到了这两种方法对实现中国梦的巨大意义。中国梦你的梦我的梦,是每个人的梦,而幸福威海就是每个威海人的梦想。

八、课后作业

课后,让我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以威海旅游业为对象进行调查,分析该行业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提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议。为建设幸福威海,实现威海梦尽一份力。

【结束语】

同学们,通过今天学习,我们深刻体会到,中国梦的实现必须统筹兼顾,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的实现必须立足国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中国道路。

幸福威海就是每个威海人的梦想。课后,让我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以威海旅游业为对象进行调查,分析该行业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提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议。为建设幸福威海,实现威海梦尽一份力。

最后祝愿,各位同学都能梦想成真!幸福威海梦早日实现!让我们在《威海之恋》歌声中结束今天的寻梦之旅。

第18篇: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教材分析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也是永恒发展的。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矛盾,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否承认矛盾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所在。

在本课中,第一课时分析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世界是矛盾的世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第二课时是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它要求人们学会分析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学会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这两课时的内容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遵循一个严密的逻辑顺序,都是从原理到实际的运用,因此,每一个概念都必须弄清楚。

教学重点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教学难点

主次矛盾与矛盾主次方面的区别。 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

2.理解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和方法论意义。能力目标

学会在错综复杂的事物中抓住主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培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坚持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点,反对形而上学。

2.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坚信矛盾分析的方法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二、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一)、坚持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

如今都市的人们生活节奏加快,能找个比较悠闲的时间喝上一杯好茶是件很潮的事情。福鼎是中国白茶之乡。有位名家这样赞誉白茶:

灵山秀水生白茶,唐韵留香沐风华。 淡泊茗道归自然,烟雨情深醉诗家。

◇课堂探究:现在有一家生产白茶的企业,要扩大销售范围,请大家帮助做做广告。同学们针对老师黑板上三类顾客,分三组设计一分钟精彩恰当的推销词并说明设计理由。

生:略 师:(预设)女青年------美丽、青春、时尚。白茶推销的关键词:高效的抗氧化,有效抗衰老、美白排毒、美容功效、减肥;

老年人------健康、长寿、年轻态。白茶推销的关键词:保护心脑血管、降低血压、预防中风、、防癌;

出家人------饮茶能够提神益思、消除疲劳。寺庙中出家修行的人是忌讳瞌睡的,为了提神只好凭藉茶水。且僧家不与外事,清心寡欲,一香一茗,淡而有味,合乎出家修行、清苦之训。白茶推销的关键词:提神静心益思、强健筋骨、清心除烦。 师:(写出学生推销词及理由的关键词)从推销词设计中我们看到,同学们看到三类消费者的特殊性,从他们不同实际情况出发,看清推销对象的具体特点,想出有针对性的推销词,这样才卖得动白茶。否则,对女青年说白茶可以降低血压、预防中风、解毒醒酒、防癌;对老年人说白茶可以提神,美白排毒、美容功效;对出家人说白茶解毒醒酒、美白排毒、美容功效,那可真是不懂“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这个企业的白茶肯定不好卖了。这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意义:

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世界上一切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就在于各种事物内部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矛盾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因此,只有从实际出发,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把不同质的事物区别开来,这是一切认识的起点。如果离开了对矛盾特殊性的具体分析,就无法区分事物,也就谈不上正确地认识事物了。

1

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改造世界就是解决矛盾,我们正确地认识事物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正确地解决矛盾。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因此,只有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把握事物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如果不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企图用一种模式去解决不同的矛盾,是注定要失败的。

可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理论依据是矛盾特殊性原理。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3)地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思维拓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和活的灵魂,也是我们在一切实际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的基本方法。让学生结合学习及生活中的实例具体说明,教师归纳。

不同的矛盾只能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你能说出几个蕴涵这一哲理的成语、俗语吗?

如“量体裁衣”“对症下药”“量入为出”“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看菜吃饭”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解铃还需系铃人”等等。

◇课堂探究:孔子的上述做法包含着什么哲学道理?

◇探究提示:孔子对不同人所问的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回答,包含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道理。

违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去分析具体矛盾的不同特点,不管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满足于形式主义的“一刀切”“一风吹”,结果不但不会解决问题,反而使问题更加复杂化。在对待矛盾问题上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相反的成语和俗语有:“千篇1律”“人云亦云”“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纸上谈兵画蛇添足”“草木皆兵”“生吞活剥”“生搬硬套”“粗枝大叶”“不问青红皂白,各打五十大板”等。

小结:坚决反对不重视矛盾特殊性的研究,不去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把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学说变成不解决任何实际问题的空洞理论的错误做法。

(二)、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课堂探究:

福鼎市是个旅游城市。以太姥山岳景区为中心,辐射到嵛山岛、九鲤溪、牛郎岗、翠郊古民居等。但我市很多的旅游资源却没有充分开发。旅游业发展相对滞后。

师:你认为制约福鼎旅游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生:交通不便;宣传力度不够;资金不足;建设滞后,设施简陋;接待能力弱;旅游业人才匮乏等因素。

师:在这些因素中你认为哪一项是最重要的因素?为什么? 生:略 师:(小结)同学们的看法不是很相同,这说明,这些因素他们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在高速公路和动车未开通的时候,福鼎市交通十分不便,游客大多数时间浪费在旅途上,使得游客的印象往往是“旅大于游”,即便我们大力宣传;有足够资金建设,旅游设施齐全;接待能力强;旅游业人才充足也招揽不来很多的旅客。这时交通的建设对福鼎旅游有重要影响和决定性的作用。

看来发展福鼎旅游业是个复杂的问题,存在许多矛盾,当前资金不足是主要的,它支配其他几个因素,对福鼎旅游业的发展起到支配的作用,我们把它称为主要矛盾,其他几个因素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称为次要矛盾。

这几年我们市的高速路和动车开通,交通不便不再是制约我市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旅游业资金投入不足成为制约我市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可见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

师(小结)

1.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1)主、次矛盾的含义。

①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

②次要矛盾:是指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①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②在一定条件下,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可以相互转化。

2

师:运用主次矛盾知识提出发展我市旅游业的合理化建议。

生:略(政府的投资导向,吸引企业、民间资本投资旅游业。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大力拓展客源市场提升旅游产业素质。加大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六要素的整合力度,整合各方资源等)

就是说,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虽然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所以我们要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但次要矛盾反过来也会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各种次要矛盾。如:在学校有许多矛盾,但这些矛盾的中心是教学工作,因为这关系到学校的生死存亡,是学校的生命线,因此,各学校都必须把教学工作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必须抓好;同时处理好次要矛盾,否则,会影响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再如,在一个班级中,抓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主要任务、主要矛盾,这关系到每个学生的未来前途,也是评价一个班集体是否优秀的主要标志。但班级中的纪律、卫生、班风等,是保证学习质量的重要条件,学习有重要影响,因而,也必须抓好。

◇课堂探究:

刚才我们提到福鼎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的事,不知道同学们了解不了解其中有一项以核电站参观为主的工业旅游线路。国家决定在福鼎建核电站,曾引起市民的热议。有支持赞成的,也要反对担忧的,因为建核电站有利也有弊。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同学们来说说看。 利:

1.将刺激经济增长,直接带动提升GDP 2.需要大量的施工人员,能短时间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

3.提升城市知名度,就跟秦山、大亚湾这些在以往名不见经传的地方一样,可以给人留点印象 4.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电力供应 5.绿色能源

6.增加我市财政收入 弊:

1.安全隐患。20年前发生的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作为世界核电史上最严重的事故,在人类和平利用核能的进程中投下了一道阴影。核电站在运行时不能出半点差池,所以它会威胁生命。

2.核废料,核废料中不能被完全用尽的核物质仍具有极强的放射性,且具有残留时间长、毒性剧烈的特点。核废料即使贮存过百万年,其残留物质中的核辐射剂量仍能超过允许剂量的一千万倍以上,这是一般人难以想象和理解的。它会直接影响我市的生态环境 3.一旦发生战争,当地将成为重度危险区域。

4.因核电站的特殊性,所以选址在秦屿,当地后续将很难有大的城市发展。5.影响福鼎的紫菜养殖业。

核能,是20世纪人类发现的一种新型能源。有利有弊。但是,核能只要在安全、和平利用的前提下,才能真正造福人类。利大于弊,利得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弊的一方处于被支配的地位,是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一些人对核能利用仍心存疑虑,甚至谈“核”色变是没有必要的。但我们又要居安思危,因为它们相互排斥,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师:小结

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不仅表现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多种矛盾中,而且在每一种矛盾中,矛盾双方的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平衡的,有主、次之分。 2.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1)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义。

①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重点) ②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指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

这就是说,那么,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又是怎样的关系呢? (2)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

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二者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①二者相互排斥。

主要表现为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决定的。这一问题也是本框题的难点。为

3

此,把握这一问题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a.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矛盾中的两个方面力量是不平衡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力量对比上占优势,在矛盾中起主导作用,居于支配地位。

b.正是由于矛盾的主要方面

在力量对比上超过矛盾的次要方面,在地位上支配矛盾的次要方面,起着主导作用,所以在规定该事物的性质中,能起主导作用。而矛盾的次要方面,由于在矛盾中的力量对比上处于劣势,其地位和作用都居于被支配地位,所以,在规定事物性质中不起主要作用。

c.复杂事物或过程中包含许多矛盾,这些矛盾也是不平衡的,其力量、地位、作用都是不一样的。其中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直接起着决定的作用。这时,事物的性质不是由其他矛盾的主要方面所决定的,而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决定的。 ②二者相互依赖。

事物的性质固然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决定的,但不能由此而否定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性质的影响和作用。

因为构成事物矛盾的两个方面是对立统一的。没有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也就不存在了。我们说矛盾双方力量的不平衡,就是指在相互依存的条件下,对立双方力量的对比关系。倘若离开了相互依存的条件,所谓对立双方力量的平衡或不平衡,都是不存在的。所以矛盾的次要方面,对规定事物的性质不是不起作用,只是不起主要作用罢了。例如,人的生命运动,主要是由于人体内新陈代谢的矛盾所引起的。其中吸收养料,促进细胞生长的因素居于主要地位,起主导的决定的作用。但是,即使在这时,排除废料和一部分旧细胞死亡的因素也绝不是不起作用的。倘若人体内没有排除废料和一部分旧细胞死亡的因素存在,则生命中新陈代谢的矛盾运动就停止了,生命运动也就停止了。所以当我们认识事物的性质,或在促进事物转化的时候,既要充分认识和把握矛盾主要方面的主要作用,也决不能忽视矛盾次要方面的作用。 ③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区分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们相互作用、相互斗争,在一定条件下会引起两方面地位的相互转化。这时,事物就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由这一事物变成另一事物。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同学、老师、家长和自己?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想法。

※文科班补充:主要矛盾与矛盾主要方面的区别。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作为矛盾特殊性的两种情形,虽然都是讲矛盾的不平衡性问题,但二者有着严格的区别。

首先,二者外延不同,主要矛盾是就复杂事物中所包含的“诸多矛盾”相比较而言的。主要矛盾一般只有一个,次要矛盾可以有多个;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只有一方,矛盾的次要方面也只有一方。

其次,两者的内涵不同。主次矛盾讲的是“矛盾体”。可以称为“一个”或“一种”矛盾;而矛盾的主次方面讲的是“矛盾侧面”,只能叫“一方”或“方面”。正因为主次矛盾是“矛盾体”,其内部都包含着矛盾的双方,所以主次矛盾又有各自的矛盾的主次方面。

再次,两者的作用不同。主要矛盾决定事物发展的进程,其原因是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其原因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力量上超过矛盾的次要方面,在地位上支配着矛盾的次要方面。

最后,两者的方法论要求不同。主次矛盾关系的原理,要求做工作要抓重点、抓关键、抓中心,但又不能忽视次要矛盾。矛盾主次方面关系的原理,要求看问题把握本质和主流,但又不能忽视支流。 3.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方法论要求。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1)坚持两点论:

①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并不是孤立地存在和发展的,主、次矛盾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并且它们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相互转化。

因此,我们在集中力量抓好主要矛盾,同时也要注意解决好次要矛盾。次要矛盾解决得好坏,对主要矛盾的解决也会产生影响。从方法论的角度看,既要善于抓住重点,同时又要善于围绕中心抓好其他工作,学会统筹兼顾,学会“弹钢琴”的工作方法,防止“单打一”。

②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尽管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要把握事物的性质,就必须着重把握矛盾

4

的主要方面,但也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因为矛盾的主、次方面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支流对主流的发展有促进或阻碍的作用;如果任其发展,不加控制,就有可能影响和改变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因而对次要方面也不可掉以轻心,也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2)坚持重点论。

①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牵牛要牵牛鼻子”。

这是由于,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要求我们在观察和处理复杂问题的时候,必须抓住主要矛盾、抓住中心、抓住关键、抓住重点。如“牵牛要牵牛鼻子“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工作要做到点子上”“擒贼先擒王”“打蛇打七寸”“力气要用在节骨眼上”等等。只有抓住了主要矛盾,才可能把事情办好。

②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看问题、办事情要分清主流和支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是因为,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所以,要把握事物的性质,就必须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而要准确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就必须分清主流和支流,才不至于混淆事物的性质,或者不分主次。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正确分析形势、认识事物、评价个人中,要注意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我们要坚持两点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小结:

(1)理论依据: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相互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2)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含义。

①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②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3)“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联系。二者是紧密相联的。

①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②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③离开两点谈重点或离开重点谈两点,都是错误的,要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

◇课堂练习:略

第19篇: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公开课设计、目标达成度及课后反思

本学期执教抽签竞赛课一节,按照教学进度进行到《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这一部分中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这一内容,这是整个哲学乃至整个高中政治课中最难的部分,及其抽象又极其相似,教材删节的特别简单,而能力要求又特别高,这就需要教师挖掘教材、补充教材、整合教材,组内一致意见认为本部分内容不适合讲公开课,尤其是让学生主讲更是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挑一个简单的内容作秀是大家做公开课心照不宣的做法,我觉得这样做既伤害了学校的教学模式,同时潜移默化传授给学生一些不良的东西,比如形式主义、弄虚作假等。于是依然按照进度确立了课题。

一.准备工作:

1.精心设计学案,体现一个“导”字。将学生手中的教材及参考资料充分运用起来,让学生利用现有的资源学习;整合教材,按照学生现有的程度将教材按他们能够懂的方式整合,形成知识系统。

2.设计课堂结构。体现“学思用”三部课堂一般模式,同时将之具体化到本部分知识,按照内容指引,“学”“思”相融,辅之以练,检测目标达成度。需要解释的是,我们课程的特点是一个内容通过“学”掌握现象和基础,通过思考发掘形成能力,按内容定形式政治课的课堂结构适用边学边思,学思结合,如果一定要分成两个部分,学完所有的内容,然后再深入思考,会造成内容的脱节的。

二.课堂效果

1.目标达成。按照学案的导引学生付出了较之以往更多的时间充分学习,同学之间也有一些交流和讨论,通过学生展示,可以看到他们通过自学能够掌握60%左右的知识。通过交流和辩论可以掌握80%知识,通过教师的点播和答疑形成了一定的能力。这表现在用原理解决问题的快速抢答环节,准确率达到90%以上,对于本节知识而言实属不易。

2.课堂节奏。由于学生把握问题的角度不是特别精准,又做了大量的准备,因此造成一个问题的讲解占用时间过多,教师引导不过来,显得课堂不紧凑。针对学生讲解不到位,最后只好教师讲解,浪费了时间。节奏的不合理,影响了其他环节,是本节课最大遗憾。

3.知识整合。本节是矛盾观收尾章节,必须做各种维度的知识整合。从形式上看,学生形成了本部分知识的知识系统。但通关过高考题的训练,形成了知识系统仅仅是前提,应用能力的形成还需要艰苦的训练。

三.课堂评价。设计的课堂评价是采用水乳交融方式进行。我创造使用了学校要求的评价方式,采取隐性的加分方式:凡是参与展示的同学就意味着学案做的好,这是学案检查时教师确定的,学生获得学案加分,并根据其讲解的程度获得展示加分;课堂学生开动脑筋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者提出疑问或回答问题,也获得加分,加分幅度由课代表根据教师评价语言和学生的敬佩程度而定,下课之前公布给大家,有异议可以抗辩。教学实践中学生庸俗的使用的课堂评价政策会使课堂偏离方向,我曾遇到这样的事情:学生先问回答问题加几分,然后决定是否答题,还有拒绝回答问题的,说“大不了你扣我分”,学生把评价当成了目的偏离了课堂改革的初衷。隐性加分可以部分解决这个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内容上来,而不是过度关注形式。

四、课后心得

课堂设计只是一个框架,课堂生成,节奏把握总有一些出乎意料的地方,也会有一些意外收获和遗憾

本节课的遗憾是节奏不合理,前松后紧,影响课堂效率。由于时间把握不好,在简单的地方浪费了,到了深入探讨没有时间了,这在平时不是问题,但公开课有一个完整性,只好压制了学生的探讨热情,影响了课堂生成;本想创造性使用评价方式,本节课由于节奏没有把握好,设计的评价总结没有时间做,画龙没有点睛,评价不到位是不争的事实;公开课选题的确不宜过难。

第20篇: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用对立与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的含义;理解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

2、能力目标:

通过对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的学习,提高比较分析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全面的、一分为二的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框的教学促使学生坚持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坚信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二、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主次要矛盾与矛盾主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教学难点:区分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与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 教学方法:学案导学——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互动探究;师生对话——质疑提升

教学准备:用百度在网上搜索相关的图片、视频给学生直观上的感受,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索欲望,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回顾

矛盾的含义(对立统一)、矛盾的特点:普遍性和特殊性、方法论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案例:城市交通问题:在汽车给我们带来方便快捷迅速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分析其原因:车多路窄(车辆增加量与道路之间的矛盾)(根本原因)(支配地位、主要矛盾),违章停车、信号灯、城市规划、、、(被支配地位、非主要矛盾)。这说明:不同的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是不同的,因此,我们必须学会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今天,我们大家共同来学习第九课第二框的内容。【板书课题: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三)进行新课

活动探究一:同一事物中的主次要矛盾分析

【教师活动】带领同学们分析72页的活动探究,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师:简单的事物只有一个矛盾,我们找到正确的方法解决掉就可以了,如果遇到复杂的事物,存在多个矛盾的情况下,我们该怎么办呢?来, 请看毛泽东同志在辽沈战役中的做法。

【学生活动】自学课本P72辽沈战役材料,讨论、思考解决如下问题: (1)在辽沈战役中存在哪些矛盾?(2)为什么把首攻地点选在锦州?(3)首先攻打锦州这一战略决策的哲学依据是什么?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4)我军攻克锦州之后,为何不放弃解决我军与长春、沈阳之敌的矛盾?这又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

【教师活动】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板书: 主要矛盾:支配地位,决定作用;

次要矛盾:从属地位,不起决定作用,影响事物的发展; 两者之间的关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第一,原来的主要矛盾解决了,或者基本解决了,这时,原来处于次要地位的某种矛盾就会突出起来,成为主要矛盾。第二,有的时候原来的主要矛盾虽然并没有解决,但由于出现了新的条件,也会发生主次矛盾的相互转化。

方法论:a、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事物的主要矛盾;b、要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事物的次要矛盾。

易混易错:

1、任何事物都有主次矛盾(只有复杂的事物才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矛盾,才有主次之分;在复杂事物中,主要矛盾只有一个,次要矛盾可以有多个)

2、解决了主要矛盾,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主要矛盾是必要不充分条件,解决主要矛盾只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3、急需解决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二者不能划等号,在特殊情况下要先解决好次要矛盾才能解决好主要矛盾) 活动探究二:同一个矛盾的主次要方面分析(用“你”中矛盾引出)

【教师活动】(1)举例区分事物的主次要矛盾和矛盾的主次要方面:说说“你”中的矛盾:a、学习的进步与退步;b、身体的健康与否;c、师生关系的好坏;d、同学关系是否融洽;e、心情的好与坏。(多重矛盾、每种矛盾又有主次两方面) (2)师:“是药三分毒”,药一般对人体有毒害作用,但是它在抑制或杀灭病菌或病毒方面比起毒副作用更显著,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那七分药效\",我们要看的是它这方面的作用,所以必要时药我们还是要吃的.(3)师:科技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当今社会,新事物层出不穷,那么,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些新事物呢?

磁悬浮列车作为一种交通工具,具有高速,低噪音,环保,经济和舒适等优点,但人们对其安全性、磁辐射等危险性又有一定的担心。这并没有阻挡人们将它作为代步工具的步伐。2010年10月27日,日本JR东海公司表示将研发时速达500公里的磁悬浮列车。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问题:

1、人们担心药物危害,为什么不停止对它的使用?

2、人们对磁悬浮列车安全性、磁辐射危险性等存在担心,为何却阻挡不住将它作为代步工具的步伐?

3、如果对磁悬浮列车弊端不加以改造,不加以控制,出现弊大于利,怎么办? 【教师活动】根据学生反应,教师板书:(同一个矛盾) 矛盾主要方面:支配地位,主导作用,决定事物性质; 矛盾次要方面:被支配地位,影响事物的性质;

两者关系:相互依赖、相互排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a、要求我们再看问题时要着重把握事物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b、我们再看问题时还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不能忽视支流。

案例:18届3中全会把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作为重点的意见一出台,社会上有这样的闲言碎语,中国马上就要全面走资本主义道路了。用哲学观点分析上面问题。

(1)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2)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3)公有制经济在所有制结构中占主体地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非公有制经济是矛盾的次要方面,主要改革并不会改变我国的国家性质,因此我国依然是社会主义国家。

(2)如果改革不注意把握,当非公有制经济占了主体地位,事物的性质就发生了改变。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不可忽视矛盾次要方面。支流也能阻碍主流的发展。如果任其发展不加控制,就有可以影响和改变事物性质和发展方向。二者相互排斥、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探究三:区分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是处于同一复杂事物中,而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则是处于同一矛盾中。

1.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牵牛要牵牛鼻子;(事物的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 2.白壁微瑕,瑕不掩瑜;(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探究四: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1、两点论:(1)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既要善于抓住重点,同时又要善于围绕中心抓好其他工作,学会统筹兼顾,学会“弹钢琴”的工作方法,防止“单打一”。(2)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2、重点论:(1)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牵牛要牵牛鼻子”。(2)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我们既要善于抓住重点,抓住关键复杂事物,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看问题时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不忽视支流。 错误倾向:反对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和“单打一”的错误理论。反对将矛盾双方同等看待,不分主次,或者主次颠倒,混淆事物的性质;反对对待支流放任自流,不加控制,任其发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注意:“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联系。二者是紧密相联的。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活动探究四: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所谓“水火不相容”,只要着火就可以用水灭;“小马过河”。 【教师活动】板书:含义、理论依据、地位、意义 理论依据:矛盾特殊性原理;

地位: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则,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意义:(1)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2)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方法论:面对复杂事物要作具体分析,不同矛盾只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反对形而上学的“一刀切”的错误理论。

正面案例:“量体裁衣”“对症下药”“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等。

反面案例:“千篇1律”“人云亦云”“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草木皆兵”“不问青红皂白,各打五十大板”等。 【案例巩固】课本P74孔子、华佗案例。

四、布置作业:

相关练习册,善于用此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五、教学反思: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说“对话是探索真理与自我认识的途径”,本课的教学试图探索在新授课中引进对话教学,以期待通过对话,促进知识的生成、能力的提升、社会交往的发展。对话教学在操作中主要体现如下三个方面:

1、学生与文本“自主对话”,体验、感悟;

2、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启发、追问;

3、学生与学生“积极对话”,合作、探究,。在本课的教学中,对话题材的选择遵循了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学生的原则,辽沈战役的例子、磁悬浮列车、“水火不相容”等内容都较成功地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度也较高。对话教学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及时调控好教学节奏,要有教学机智,比如在与学生探讨几个成语、俗语体现的哲理时,始料不及有的学生提出成语、俗语、谚语我也不太理解,对我还是个不小的挑战。

用联系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
《用联系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