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传播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9-23 08:36:21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

《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

授课年级:四年级

一、教材内容: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

元第二课

二、教材分析

声音的传播是本章教材的另一个重点。教材安排了一个探究活动。这也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次探究。就这个探究活动需要说明二点:⑴应该向学生先介绍一下解决物理问题所经常采用的方法,即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说——实验检验——得出结论,然后让学生沿着这个思路开展活动;⑵由于是第一次进行探究活动,应该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由师生共同完成活动,应突出教师的引导作用。而后,通过科学家们曾经做过的真空铃实验证明真空不能传声。

三、学情分析

声现象是最普遍最常见的物理现象,声音是我们重要交流的方式之一。但是学生对于“声音是如何传播的”是很迷茫的,在教学中可以让同学对声音的传播进行探究实验和动手操作实验并设计传声实验,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

四、教学设计思路

《声音的传播》是《奇妙的声音王国》这一单元的第

- 12

△ 注意安全,一定要小组合作,不能一个人动手。 ①教师引导各小组学生分组实验:隔着沙子、水和空气,倾听铅笔轻轻敲击桌面的声音。

②学生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教师指导、帮助。 设计理念【除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感受成功的乐趣,提高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在制作过程中的相互合作,让学生知道合作要相互配合,服从团队的任务分配才能更快更好地完成团队的共同任务,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4)讨论交流

塑料袋里装什么时听声音效果最好?哪个最不容易听到声音?

师:这是因为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时不容易损失,而在空气中比较容易损失,尤其是在开放的空气中更容易损失的缘故。

(5)小结:声音除了能通过空气传播,还能通过沙子和水传播。其中,沙子我们称之为固体,水是液体。所以,我们又可以说,声音能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板书)

设计理念【研究的目的是一致的,但教师应鼓励学生从不同的途径去研究,这样得出一样的结论才具有说服力和权威性。】

2.活动二:自主研究声音的传播方向

(1)讲述:设计一个研究声音传播方向的实验。

(演示实验:在墙面上敲击;水槽里击打石块;教师在学生中间说话) (2)实验的途径提示

(3)归纳总结声音的传播方向。 △ 研究固体物质中声音的传播方向。 △ 研究液体物质中声音的传播方向。 △ 研究气体物质中声音的传播方向。

分组讨论、研究,把研究报告写在活动记录上。 汇报实验结果:声音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设计理念【调动学生与别人合作欲望,并能在合作过程中做好相互的配合,共同完成一个活动任务,从中懂得:与人交往时,要相互信任,相互尊重。】 3.活动三: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这些物体是架在发声体与我们耳朵之间的桥梁,声音正是通过这些物体传到我们耳朵里的。假如在发声体周围没有任何物体声音会怎样?(学生猜测结果)

科学家们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在一个密封的玻璃罩中放进一个闹钟,人们在罩外可以听到声音,当用抽气机把罩内的空气抽去时,人们听到声音越来越小,最后消失。实验证明,如果在发声体周围没有任何物体,那么声音就不能向外传播。(课件演示)

(板书: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总结实验结论:

- 56 -

推荐第2篇:光的传播教学设计

光的传播教学设计

授课人:徐朝霞

单位:昌邑市外国语学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光在同一种均匀媒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知道光的直线传播的一些典型事例(如小孔成像、日月蚀等)。

3、记住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不要求知道光速的测量方法。

二、能力目标

1、能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原理找出本影和半影,能解决日月蚀问题。

2、会使用光的直线传播性质解释有关光现象如:影子的形成。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光的直线传播的学习,让学生正确的认识日月蚀现象,破除传统的迷信思想,树立科学的人生观。

2、用科学家对光速进行测定的不懈努力的事实,教育学生面对困难要树立信心,勇于探索。

3、利用几何知识解决光学问题,学会知识的迁移和变通。授课过程:(昌邑市主题资源网 + 极域多媒体电子教室)

授课导语: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光无处不在,那么谁知道光从那里来呢?

教学建议

1、发光的物体是光源,但是在实际的问题中,例如研究成像问题时,反射光的物体也可以作为光源处理。在教学时可以先回避这一问题。

2、光现象是人的眼睛观察到的,解释光现象往往不能脱离开人眼在什么情况下能看到物体以及人眼根据什么来判断物体的位置,因此教材中特意指出:“光射入了人的眼睛,使人眼产生了视觉反应。”又指出:“人眼在观察物体时是根据射入人眼睛那部分光线的方向和光沿直线传播的经验,来判断物体位置的详情,比较复杂,虽不作详细考察,知道上述两个基本点”,对于解释像的位置和观察范围之类的问题都是必需的。

3、本节教学中涉及了两个抽象概念:点光源和光线,都是理想的物理模型,在前面学习质点和力的图示的基础上,学生可以比较容易的理解,教材中特意对光线的概念做了进一步的说明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光线概念的理解。

教学要点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和拓宽。 重点掌握以下几部分知识点:

1、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讲解时能说明光沿直线传播的实例有:小孔成像,本影和半影等都能证明光沿直线传播。

2、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是把其它形式的能转化为光能的装置。

3、光线:光线只代表光的传播方向,它不是客现实际存在的东西,光线是光束的抽象。是在研究光的行为时用来表示光的传播方向的有向直线。

4、日食:发生日食时,太阳、月球、地球在同一条直线上,月球在中间,在地球上月球本影里的人看不到太阳的整个发光表面,这就是日全食,如a区。在月球半影里的人看不到太阳某一侧的发光表面,这就是日偏食如b区,在月球本影延长的空间里的人看不到太阳发光表面的中部,能看到太阳周围的发光环形面,这就是日环食,如c区。

5、月食:发生月食时,太阳、月球、地球同在一条直线上,地球在中间,如图所示,当月球全部进入地球本影区域时形成月全食,如图a区;当月球有一部分进人地球本影区域时形成月偏食,如图b区;但要注意,当月球整体在c区时并不发生月偏食。

6、光速:通常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为C=3.00×108m/s。注意:光在介质中的传播的速度都将小于该值。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讲解

一、复习相关光学知识

现在我们学习光学知识,在初中我们学习过,请同学们思考如下问题:

1、什么叫光源,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光源?

2、光线如何表示?

3、小孔成像说明了什么?

二、重点分析

1、光源: (l)光源:(自身)发光的物体、如:太阳、蜡烛的光焰等。(charutupian) 注意:月亮不是光源,因为月亮本身不发光,而是反射的太阳光。

在研究光现象时,为了方便研究,我们通常研究点光源的关学现象,所谓点光源,就是可忽略自身尺寸的光源,象质点、点电荷、理想气体一样,是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当光源的尺寸远小于它到观提点的距离时就可看作点光源。

(2)光源发光的过程是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光能的过程,光照到物体上,光能又可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光束射入人眼才能引起人的视觉。 光能:光具有的能量,包含在光束中。 分类: 1)、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A、太阳等恒星都是天然光源(火星不是恒星)。 B、白炽灯、水银灯、荧光灯和蜡烛等是人造光源。 2)、按光的激发方式分:冷光源和热光源。

A、热光源:利用热能激发的光源(白炽灯、弧光灯等)。

B、冷光源:利用化学能、电能激发的光源(萤火虫、霓虹灯等)。

3)、按光线特点分:点光源、线光源、面光源和体光源。(着重介绍点光源)

A、定义:凡是光源本身的大小与它被照到的物体间的距离相比可以忽略不计时,这样的光源都可以看作是“点光源”。 B、点光源是一种理想模型。点光源并非数学上的点,而是物理意义上的点,即光源本身有一定线度。

2、光的直线传播

(1)光线:表示光传播方向和路径的几何线叫做光线。在光线上标明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 (2)介质:光能够在其中传播的物质、如:空气、水、玻璃等。 注意:光能在真空中传播,说明光的传播并不依靠介质。

(3)光直线传播的条件:同一种均匀介质中。

光直线传播产生的光现象有:小孔成像、影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 光的传播过程,也是能量传递的过程。

3、影:

(l)点光源的影

点光源发出的光,照到不透明的物体上,物体向光的表面被照明,在背光面的后方形成一个光线照不到的黑暗区域。

(2)较大发光面的本影和半影。

完全不会受到光的照射的范围是本影,本影周围还有一个能受到光源发出的一部分光照射的区域,是半影,比较以上两图,光源的发光面积极大,本影区越小,无影灯就是根据此原理设计的。 注意强调:本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光源发出的光可用光线表示,但光线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光在同一种约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正因如此,才能在障碍物的背面留下影子。

4、关于证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很多,例如日食月食现象:

(1)日食:发生日食时,太阳、月球、地球在同一条直线上,月球在中间,在地球上月球本影里的人看不到太阳的整个发光表面,这就是日全食,如a区。在月球半影里的人看不到太阳某一侧的发光表面,这就是日偏食如b区,在月球本影延长的空间里的人看不到太阳发光表面的中部,能看到太阳周围的发光环形面,这就是日环食,如c区。

(2)、月食:发生月食时,太阳、月球、地球同在一条直线上,地球在中间,如图所示,当月球全部进入地球本影区域时形成月全食,如图a区;当月球有一部分进人地球本影区域时形成月偏食,如图b区;但要注意,当月球整体在c区时并不发生月偏食。

5、光速:光的传播速度。

1)、真空中的光速:各种不同频率的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都相同,均为: C=3.0×105km/s=3.0×108m/s。

2)、光在空气中的速度近似等C=3.0×10km/s=3.0×10m/s。

3)、光在其它媒质中的速度都小于C,其大小除了与媒质性质有关外,还与光的频率有关(这一点与机械波不同,机械波的波速仅由媒质的性质即密度、弹性和温度等决定)

58

2、光年: 1)、定义:光在真空中一年时间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光年。 注意:光年不是时间单位,而是长度单位。

2)、大小:1光年=Ct=3.0×108m/s×365×24×3600s=9.46×1015m。

探究活动

【探究课题】

1、小孔成像的再认识——动手制作不同的小孔成像观测器,研究小孔成像规律。

2、查阅资料,了解历史上对光传播速度的测定方法,可以参考课后阅读资料。

3、联系相关地理自然知识,注意观测发生日食和月食时的现象并研究其及规律。探究范例:

【课题】小孔成像的再认识——动手制作不同的小孔成像观测器,研究小孔成像规律。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总体设计】教师提出相关问题,可以利用典型例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过程;观察实验现象收集相关数据;分析讨论后进行组间交流。 【相关方案】

(1)在硬纸板上用锥子扎一个1mm~2mm的圆孔。在暗室中点燃一支蜡烛放在小孔前,在硬纸板的另一侧的白屏上就能看到烛焰的像。改变屏与小孔的距离,像的大小和亮度变化? (2)平行于硬板移动蜡烛,屏上像的移动方向与蜡烛的移动方向是否相同?

(3)在不同的硬纸板上分别钻出不同形状的孔,一是三角形、一是方形,孔的形状对所成像有无影响?

(4)同一硬纸板上同时有两个或三个小孔(一是圆孔、一是三角形、一是方形),则光瓶上会出现一个像还是几个像?形成的像各是什么样? 【探究实验目的】

1)要求学生写出相关的探究过程报告,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方法,由假设的提出到理论的建立需要实验的不断检验。

2)通过组内成员和组间的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意识。

3)发现学生在知识理解上的问题。

推荐第3篇:光的传播教学设计

《光的传播》

黑龙江省同江市第一小学 刘正学

教学内容:《光的传播》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河北人民出版社)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光单元的首篇内容。

教材分析:这一单元继续围绕性质与功能这一统一概念,引领学生探究学生生活中最常见、离不开的光。本课从光与我们一天的生活导入,设计了“寻找光源”、“我看见了光”两个活动。通过“寻找光源”,帮助学生认识许多物体能发光,启发学生对发光的物体进行简单的分类。通过“我看见了光”探究实验活动,引导学生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并启发学生用其他材料设计实验,来进一步验证光的直线传播。通过实际试验、实验操作和寻找生活实例等活动,让学生懂的科学原理的获得是需要反复验证的,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发现在生产和生活中人们如何利用光的直线传播的性质。

学生分析:

光在学生生活中是最常见的、离不开的,学习本课他们可能对一些生物能够发光感兴趣,有些学生还可能认为月亮是发光物体,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认知。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能说出(光在同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科学探究目标:1.能根据课本提供的标准对发光物体进行分类。2.能对问题的答案提出自己的猜想。 3.能设计实验证实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4.能从多方面证实最初实验结果的正确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愿意与小组同学一起研究光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重难点:设计实验验证光(在同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教学准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1、本课学具材料,蜡烛,手电筒,细、直、能弯曲的塑料管等。2.按组准备三块规则的纸板(长、宽约20厘米)、尺子、剪刀、固定纸板的橡皮泥、手电筒、蜡烛、火柴、塑料管等。

教学流程:

一、创设黑暗环境,激发学生兴趣,导入课题。1.(关闭所有的灯光,拉上窗帘,让学生在黑暗走进教室。)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今天的教室与以往的教室有什么不同? 生:教室太黑了。

师:怎样才能让教室亮起来呢? 生:拉开窗帘。

师:拉开窗帘。太阳光进来了。

设计意图:创设一个黑暗环境,由于违背了常规,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就被调动起来,注意力集中到光的研究上来。

师:我们要想看到东西,必须要有光,而且光必须进入我们的眼睛。那谁知道光能帮我们做哪些事情呢?

师:如果你想不起来,可以打开课本第22页,上边有一些小朋友的插图,看看有没有启发。

如:看电视、看教学投影、打电脑、信号灯指挥交通等。 设计意图:通过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光让老师清楚地看到了你们。课前老师让大家准备了一些物体,你们都搜集到了哪些物体?

生:我找到了手电筒、蜡烛、镭射笔。 生:我找到了火柴、打火机……

师:下面就让我们试试用他们能让教室亮起来吗?如果用火柴、蜡烛大家一定注意不要烧到手。

(生开始活动。分别用各种物体使教室亮起来。) 师:你们是怎样做的?

生:我们用手电筒、蜡烛、镭射笔、划着的火柴、荧光棒、打火机使教室亮起来的。

师:为什么这样做会让教室更亮呢? 生:因为他们都能发光。

师:这些发光的物体就叫做光源。

二、去疑存真合作探究,联系生活,寻找光源。1.寻找光源

我们生活在光的世界,自然界中有很多能发光的物体,谁能给大家举几个例子呢?这么多同学都举手了,看来,老师可得提几个要求了:

①你想到了一个两个发光物体不算你的本领大,如果你能想到3个,甚至3个以上,才算最棒。

②如果你一个人想不到那么多,可以在小组里讨论讨论。

③如果讨论好了,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把你们想到的写到你们的纸上。好,下面咱们开始吧。

⑵写好了吗?那个小组先说说?其它小组有补充吗

设计意图:此环节启发学生寻找我们周围的各种光源,从而对光源概念的掌握。 光的分类。

师:哪个小组来介绍一下你们都找到了那些发光的物体。 生:太阳、星星、手电筒、蜡烛、火机、电视、萤火虫 师:别的小组谁还能补充一下你们找到的发光的物体。 生:手机、电灯、夜光表、月亮。

师:同学们找到这么多发光物体,我们把这些自己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板书)。

师:比较一下太阳与这些发光物体有什么区别? 生:他们发出的光的强弱不同。

生:太阳自己能发光,手电筒要有电才能发光。

师:很好,像太阳这样自身能发光的叫天然光源。像手电筒这样人们用各种方法使物体发光的叫人造光源。

师:夜晚,我们看到的月亮又圆又亮,月亮是光源吗? 生:月亮不是光源。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听爸爸说的。

师:让我们上电脑来看一看吧!(查看月亮的资料。) 师:大家找到了这么多的光源。接下来,我们好好研究一下这些光源,分一分,哪些是自然光源,哪些是人造光源。

师:思考思考,谁说说?

生:太阳、星星、萤火虫荧光棒是自然光源。剩余的都是人造光源。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学生对光源的分类练习,培养归纳能力,拓展视野,锻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师:我们周围就是一个光的世界。有了光,我们才能看到五彩缤纷的世界,就让我们从研究光的传播一起走进光的世界。

2.研究光的直线传播

师:刚才呢,我们找到了很多光源,还给它们分了类。

师:如果打开电灯,整个房间就被照亮了;平时我们看到太阳一出来,整个大地都被照亮了,我们并没有看到光的传播路线。请大家猜测一下,这些光源发出的光是怎样向外传播的呢?

学生猜测。

师板书:光沿着----------传播。 生:发言。

师:回答的很好,但要想确切了解光的传播的规律,同学们必须用实验自己去研究。

师:今天我们的朋友小鼠标又来了。不过,他好像又遇到了难题,你们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嗨,大家好!我是你们的老朋友小鼠标,今天我遇到了一个小难题,你们能帮助我吗?下面哪种做法能让手电筒的光通过硬纸板的孔照射到墙上?

图一:三个小孔对直,图二:前两个小孔对直,第三个小孔没有对直。 师:下面请大家说说看你的想法?为什么?

生:第一幅图能看到手电筒的光,因为他们的孔对直了。 生:第二幅图能看到手电筒的光,因为他们都有小孔。 师:怎样才能知道谁的猜想是正确的呢? 生:必须要亲自试一试。

师:在实验桌上有我们的实验器材,三个中间有孔的硬纸板,手电筒,定位夹,你们打算怎样做呢?

生:将纸板用定位夹夹好,前两个小孔对直,然后用手电照着小孔,看什么时候让手电筒把墙照亮。

师:很好,不过在实验的时候请大家注意以下几点。 出示课件:注意事项:

1、三块板之间相距20厘米左右,让前两块硬纸板的孔对正,调整第三块硬纸板的位置,试试怎样做能让手电筒的光通过硬纸板的孔照射到墙上?

2、小组互相配合,耐心多做几次。

师:下面请大家说一说你们组的实验情况。

生:我们发现当三个小孔对齐时能看到手电筒的光,我们知道了光是直线传播的。

生:我们的实验和猜想一样,第一幅图能看到手电筒的光,我们知道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3.鼓励学生用其他方法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结论。

师:同学们动手动脑帮助小鼠标解决了难题,你们还能用别的方法再来证明一下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吗?

用塑料软管和蜡烛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初步结论。当用笔直的塑料软管对准蜡烛时可以看到光,而当软管折成一定角度时再看蜡烛,就看不到光。

4结合课本中的图引导学生找出生活中利用光沿直线传播的实例包括有关的技术和设备,鼓励学生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遇到的现象,同时,从另一个角度进一步验证自己的实验结论。

三、结束语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光的传播,懂得了光沿直线传播的性质,好多同学都找到了各种各样的光源,还发现了生活中光沿直线传播的例子。希望大家以后都要注意观察生活,留心我们周围的世界,那里有很多的知识等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呢!

四、板书设计

7光的传播

光源

天然光源

人造光源

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作者信息:刘正学,小学科学教师,工作单位同江市第一小学,通信地址同江市第一小学,邮编156400,联系电话13946490863

推荐第4篇:3光的传播教学设计

标题教学中运用挂图的重要性

幼儿园教学的目的是锻炼幼儿动手动脑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运用挂图使幼儿掌握基础知识,理解活动内容的重点及难点。作为现代化教学主要手段——多媒体在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但仍不能替代挂图的直观效果不具备挂图所具备的优势。

什么是教学挂图?教学挂图是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所绘制的图形教具,是教师进行各种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特征突出的教学挂图,符合直观性教学原则和幼儿思维具体形象性的特点,能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引发幼儿观察感知的兴趣和积极性,帮助引导幼儿具体理解和有序记忆所学的知识,从中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从而有效地促进教学任务的完成。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辅助教学工具竞相出现,大量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于幼儿园教育中,由以前的老式幻灯机、投影仪,到现在流行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当然,这些先进的辅助教学手段的确会让我们的课堂更生动更丰满,但作为平常的常规教学,这些手段又显得那么没有“吸引力”。由于一些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一线教师更喜欢使用随手可得的教学挂图,尤其是一些多媒体配置不丰富的地区。教学挂图以其直观形象、制作简单、易于操作等特点,在幼儿园教学中仍担任着不可缺少的角色。

幼儿园的教学挂图的主要来源于与每本教学活动设计相匹配的挂图,它一般都是按照教学的重点及难点,绘出了颜色鲜艳、绘图简单、易于幼儿理解的图片。还有就是教师自制挂图,教师自己制作挂图,是对教学内容的一个理解过程,是对教学活动进行充分准备的过程,只有掌握了课本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才能对教学中的问题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才能在备课的过程中去更多地考虑以幼儿为主体,让幼儿自己在思考的过程中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

一、教学挂图的意义:

1.能帮助幼儿了解教学内容。

在教学活动中,通过让幼儿观察挂图的内容来了解本次活动的重难点。如:在进行语言讲述活动中时,我常是让幼儿自己先观察,猜一猜发生了一件什么事,然后稍加引导,幼儿就能记住本次活动的内容,因为加入了自己理解的过程达到了事半功倍的目的,并为今后的看图讲述打下坚实的基础。 2.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

幼儿园的一节课时间很短,使用多媒体准备的时间要充分,操作要准确,如果稍有不慎,出点错那就不仅浪费教学时间,而且容易出现纪律混乱和课堂失控。使用已做好的挂图,就可以避免这样的问题让幼儿能集中精力听课。用这种教学方法既减少了课堂浪费,又提高了课堂效率。 3.巩固学习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平时活动中用过的挂图,不用立即收起来,挂在活动室的一角让幼儿在课间再次学习,使幼儿在不经意的情况下进一步掌握知识内容,在不知不觉中巩固学到知识。 4.挂图激发幼儿自主学习兴趣

首先,挂图的运用可以使活动变得生动、形象、富有趣味性,充分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如果只靠语言来传递信息,则会给幼儿以单调和枯燥的感觉。有了挂图,活动内容的表述会更生动、形象。当你像变魔术一样拿出图片时,孩子们充满了兴奋和期待,儿童形象思维占优势,这是他们的特点。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挂图,幼儿的注意力便能被充分吸引,学习兴趣也能被充分调动起来。更重要的是挂图的运用,可以促使幼儿自己动脑,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能力,让幼儿思维处于最佳状态,从而积极思考,自觉接受新知识。要发挥幼儿自由探索的主体性,利用挂图的目的是为了通过老师的教逐渐过渡到老师的不教,如果教师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利用挂图完全是老师来教,那么它的意义也就不大了,利用挂图的重要意义在于有效的图谱能够帮助幼儿自主学习。

二、教学挂图在各科学习中得运用:

教学挂图作为教学中的一个手段不仅仅是教学用具,还是教师开发幼儿潜能的一种途径,有其不可取代的作用。教师要不断发现和挖掘幼儿的潜能,制造机会让幼儿自己去动手动脑充分发挥挂图在各科教学中应起的作用。

在幼儿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幼儿简单的数学知识,还要教给幼儿学习掌握知识的方法,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为其以后的系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如何培养幼儿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呢?除了现代化教学常见的多媒体,运用直观挂图,同样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1.运用直观挂图,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在大班,幼儿有了一定的数群概念,在教学中,我们采用一图寓多解,多题求一解的方法。在看图算题中,选用了一幅图画包含许多算式的内容。

例如:挂图上的6只鸡,从种类看母鸡5只,公鸡1只;从颜色看是花鸡4只,白鸡2只;从动态看是吃米的3只,不吃米的3只。然后运用已学过的交换律,幼儿很快便能写出算式。在以后的

7、

8、

9、10的教学中,教师只需出示一幅图,幼儿就能根据图上的内容自己列式。在整体过程中,幼儿始终处于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寻找答案,缩短运算时间的有效思考氛围里。

2.分步出示挂图,提高幼儿理解能力

用分步出示的方法,展现事物的发展过程,将静态的画面予以动态的“播放”,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体现整个活动的重点。

例如:大班学习看图列加减法算式,让幼儿在看图的过程中理解加减法的含义。第一幅图上画有 3只小鸡,第二幅图上画有5只小鸡,第三幅图上画有8只小鸡,就是这样的的三幅图,我一张一张的出示,幼儿就能很快的理解其中的含义了。反之先出示8只小鸡的图,在出示3只小鸡的图,问:这是怎么了呢?为什么8只小鸡到第二幅图中怎么成了3只呢,还有几只哪去了呢?我们应该怎么列算式呢?

总之,用分步出示的方法,展现事物的发展过程,将静态的画面予以动态的“播放”, 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体现活动重点。

3.保留挂图,随时取用。

每一节数学活动的挂图可以保留,如数字图、点子图、小动物、等等。可以作为教学 资源加以保留及共享,同时在复习的时候拿出来使用很方便。

(三)在音乐活动中的运用:

图谱是挂图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图谱在幼儿园音乐活动中相对使用较多,它的作用也被许多老师所共识。利用图谱进行幼儿园歌唱活动,它符合儿童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学习特点,有利于儿童建立清晰、明确的概念。如果不借助一些教学辅助材料,幼儿要理解、表现一些音乐材料是有一定困难的。像图谱这样的视觉符号材料可以把音乐材料简单化、形象化,增强直观效果,启发幼儿在理解图谱的基础上掌握各种旋律节奏,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加深理解和记忆,从而提高活动质量。现就我个人在实际教学中的一些做法,谈一谈图谱在幼儿园歌唱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1.图谱帮助幼儿轻松理解记忆歌词

在大班《歌唱春天》的音乐活动中,我采用了象征性符号来代替歌词。例如,比较形 象的歌词就用形象的画来表示:“天空出彩霞呀”,画一个简单的彩霞表示;“地上开红花呀,”用一朵红花表示;“树上小鸟叫呀”,画一只小鸟站在树上;大家来一起拍手笑”,分别是拍手和笑脸。对于比较抽象的歌词,“嘿啦啦啦啦嘿啦啦啦,”我就用波浪线表示;“我们大家一起来呀”,用一个圆圈表示; “唱出一个春天来呀”,用“春天”二字表示。

在猜猜说说的过程中,幼儿很快明白了符号所代表的意思,这同时也是培养幼儿早期阅读,根据画面猜测图意能力的良好渗透。此时在给幼儿欣赏歌曲,幼儿是有目的地倾听,因为图谱让幼儿与音乐之间建立了一种联系,他们会为自己听出了、记住了很多歌词而感到高兴。听清听懂歌词已经不在是孩子们的负担,相反,在这一过程中幼儿可以得到愉快的成功体验。直观图片的运用不仅可以使幼儿较快地理解歌词,同时也让幼儿对歌词保持了更深刻、持久的印象。在活动后期,幼儿可以达到脱离图谱,自由演唱的效果,因为直观的视觉形象已经存在于幼儿的脑海里。

2.图谱巧妙解决难点节奏

中班“杨柳青”打击乐活动中,关于快慢的节奏掌握,使用图谱组幼儿与没有使用图谱组幼儿所表现出的再现节奏水平是完全不同的,而且具有很大差别。在无图谱组活动过程中,直接让幼儿听音乐跟着老师的节奏来拍,但老师停止时,幼儿就把握不准音乐的节奏了。

另外一组活动中,我在简谱的下面注上了一小节拍的次数,分别用手和脚的简笔画来表示,幼儿跟着学几遍后,就能独立的完成节奏的联系。分析原因在于,直观的形象帮助幼儿梳理清楚了节奏的类型,有挂图的辅助,幼儿再现节奏比较容易。从有图到无图,难点就这样轻松解决了。

在幼儿园歌唱活动中,教师的策略多种多样,挂图的有效运用可以帮助幼儿轻松理解记忆歌词、巧妙解决难点节奏、激发幼儿自主学习兴趣等等。

四、运用挂图教学的注意事项:

挂图教学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一种常见的形式,在实践的过程中,也体会到了以下几个需要注意的方面:

1.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活动的内容及特点,选择恰当的挂图,为更好地帮助幼儿理解和体验活动起到点睛作用。

2.只要能够在活动中起到作用,不要过分追求美观,能够贴近幼儿就行,不要把大把的时间花费在追求表象上,做好轻重之分。

3.教师的绘画技能很重要,挂图设计要形象、科学、准确,能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有助于教学活动中师幼的有效互动。

在教学活动中,我觉得将挂图运用到各科学习的效果也很明显。我们要把挂图这种方法,有机地运用到以后的教学活动中。相信有了这种教学手段的帮助,我们的教学活动会更加有效。

凡事都有利有弊。如果单一地追求电脑化,有些科学内容会过于浅显,而让幼儿失去实际操作和思考的机会,这样就不利于幼儿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反之,如果一味的迷信挂图,那么好多的活动形式就太单一了,尤其处于提倡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斯宾塞说过:教学要从直观开始,以抽象结束。因此,挂图的设计要处理好直观和抽象的关系,要突出教学内容的本质特征,使之具有一定的深度,让幼儿“跳一跳能摘到果子”,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同时,挂图的运用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引起教学质量变化的是使用挂图的方法,即教学设计,而不是挂图本身。应该由教学内容来选择教学挂图,而不是教学挂图来主宰教学内容。哪种设计方案,哪种媒体手段教学效度高,我们就应当选择并使用它。因为教学挂图的使用不仅仅是用多用少的问题,而主要是用实用好用活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何种教学方法的选择。

推荐第5篇:2.1光的传播 教学设计

(二)问题及例题

引入:问学生从我校观看平原县城,白天、晚上谁美,为什么?引入课题:本章(第二章光现象)我们学习与光有关的知识,今天我们先来学习这一章的第一节—光的传播。 问题1:什么叫光源?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什么叫光源。 师生活动:(1)让学生阅读教材34页内容,并观察图片2.1-1。

(2)教师补充光源有:自然光源。如:太阳、萤火虫等。

人造光源。如:电灯、蜡烛等。 问题2:光是如何传播的?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特点。 师生活动:

(1) 教师演示实验:①光在装有蚊香的瓶子中传播;

②光在滴有牛奶的水中传播;

③光在玻璃中传播。 (2) 分析例子:光能从太阳到达地球。 (3) 师生通过观察分析共同得出结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4) 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问题3:光沿直线传播,用画图的形式怎样表示一束光? 设计意图:引入介绍光线,为以后光路图打好基础。 师生活动:(1)学生阅读教材35页回答,用带箭头的直线表示“”

(2)教师在黑板上示范讲解。

问题4:生活中什么地方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知道光的直线传播的实例。

师生活动:(1)让学生阅读教材35页回答。

(2)教师总结补充:光的直线传播应用实例,如:激光准直、打靶瞄准“三点一线”、排队前后左右看齐、木工检查木块的棱是否直。

问题5:用光的直线传播可以解释哪些现象?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光的直线传播可以解释哪些现象。 师生活动:师生共同举例分析得出用光的直线传播可以解释的现象有:影子的形成、日食、月食、小孔成像、树荫下的小光斑。 问题6:打雷时是先看到闪电还是先听到雷声? 设计意图:引入、介绍、学习有关光速的知识。 师生活动:(1)学生阅读教材36页光速有关的知识。

(2)学生上黑板上完成教师事先准备好的填空题。

①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c= m/s 在空气中的速度可以认为是 m/s 在水中的速度约为真空中的

在玻璃中的速度约为真空中的 ②光在其它各种介质中的速度都比真空中的 。

(三)目标检测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练习册P17

1、

2、

3、4题

(四)小结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本节内容形成系统认识 板书:

2.1 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本身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如:太阳

人造光源。如:蜡烛、电灯

2、光的传播特点:

(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3)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举例:激光挖掘机、射击打靶瞄准、排队看齐等。

(4)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现象:影子的形成、日食、月食、小孔成像、树荫下的小光斑。

3、光速:

(1)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c=3×108m/s 在空气中的速度可以认为是3×108m/s 在水中的速度约为真空中的2/3 在玻璃种的速度约为真空中的3/4 (2)光在其它各种介质中的速度都比真空中的小

六、配餐作业:

练习册P17-P19 5—20题。

七、教后反思

推荐第6篇:《光是怎样传播的》教学设计

《光是怎样传播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光是直线传播的。

过程与方法:有依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设计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实验;通过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直线传播的;利用光的传播规律解释为什么会有影子。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及善于思考的能力;知道推测要有依据;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推理。 教学重、难点:

会用多种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径。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课件、手电筒、3块带孔的纸板、白屏 学生分组实验:手电筒、3块带孔的纸板、白屏、空心弯管。 教学过程:

一、趣味活动引入:

1、师:昨天我在网上看到一段有趣的广告,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下,你们想看吗?(播放片段)有趣吗?你觉得这段广告和平时我们看到的有什么不同?(学生自由发言,课堂气氛活跃)

2、上节课我们已经对光和影有了一定的认识,那现在我们就来回忆一下学过的识。(共同复习旧知识)

3、大家真棒!已经掌握了那么多知识,你们想不想了解更多的知识呢?(自由发言)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光是怎样传播的》。(板书课题:光是怎样传播的)在这一课中我闪要掌握两点:一是光是怎样传播的,二是为什么会产生影子。

4、提问:光是怎样传播的?(光是直线传播的)这位同学认为这条路线是直的,大家同意吗?你们都这样确定?那我说,也许它是弧线形,或者是S形、螺旋形的呢?(教师在此用手辅之以弧线形、S形、螺旋形动作)到底谁的观点正确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吧!

二、提取生活经验:

1、师:光是怎样传播的?现在我们有两种观点,认为光是直线传播的有( )人,认为光是非直线传播的( )人。我要说明一点,科学课是要以事实和证据说话的,你们说光是直线传播的,生活中你看到过这样的现象吗?

2、学生自由发表。

3、师:刚才几个同学说的很有道理,老师也找了些图片,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看,是不是能说明光是直线传播的。(出示幻灯片)

4、学生自由说自己生活中相关的感受。

5、师:听了大家的一席话,我隐约觉得你们的观点是对的,光应该是直线传播的。只是,我有个小小的请求,你们能不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这一点呢?

三、设计实验验证:

1.老师给大家准备好了一些材料(空心塑料管、手电筒),请你们运用这些材料自己设计实验证实你们的猜想?小组间先讨论好怎么做,然后再动手进行实验。

教师在班级里进行指导。

2.好了吗?哪个小组来说说你们设计了什么实验来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3.好的。我们发现用手电筒照射的时候,当管子是直的时候可以得到光斑或者我们可以看到光;而管子是弯的时候,就看不到光也没有出现光斑。

4.所以我们得出了什么结论?

现在,我们都有了统一的初步认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那如果我们能用多种方法进行验证,那我们的结论是不是就更精确了。

四、深入探究拓展:

1.老师还为大家准备了这些实验器材:四块塑料板,其中三块板中间有个小孔,还有一块没有孔。当手电筒的光通过小孔,可以在屏上留下光斑。(演示)你们能让手电筒的光穿过三块有孔的板,在白屏上留下光斑吗?

2.出示幻灯片:你能完成挑战吗:让光通过三个小孔在屏上留下光斑。 3.学生实验。

4.汇报各组实验情况:你们做到了吗?是怎样做的?(三个小孔对齐;或是让光先通过第一个小孔,再调整第二个小孔的位置,让光通过它,然后再调整第三个小孔的位置,直到在白屏上留下光斑,利用吸管穿过三个孔使三个小孔在一直线上。)(随机出示幻灯片) 5.师:这个过程容易吗?你们在实验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

生:只有当三个小孔对齐时能看到手电筒的光,如果没有对齐在最后的白屏上就不能看到光斑。

6.我们发现只有三个小孔在一直线上时,光才能通过在白屏上留下光斑对不对?三个小孔没有对齐,也就是当移动其中任意一块小孔板的位置,光都不能传播到最后的屏上。

7.可能有的小组没有观察小孔不在一直线时到底有没有光斑,现在请小组做一下任意移动一块小孔板的位置,看看在最后的白屏上还能不能见到光斑。

生:移动了小孔板后光只能传播到移动的那块斑上,在最后的屏上看不到光斑了。

8.通过我们的再次实验,我们能进一步证明什么? 生: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9.通过这么多实验的证实我们终于能把我们的猜想上升为结论了,今天我们学到的结论是?

生: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五、光的速度

1.光是直线传播的,那么它的速度怎么样呢?(出示幻灯片)你们是先看到闪电,还是先听到雷声的呢?(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2. 也就是说光的速度比声音传播的快(出示幻灯片)

六、解释影子的形成

1.投影仪的光是不是照射到了屏幕,所以我们看到了这样一块大的光斑,教师演示:当光传播时遇到了遮挡物,我们看遮挡物后面那部分还有没有光斑了?出现了什么?

生:没有光斑,出现了影子

2.那你能解释为什么会产生影子吗?而不是光斑? 生:因为光被物体挡住了,传播不过去了。

3.师:我们看,如果光能转个弯饶过物体传播的话那是不是就会有光斑了,可是光是怎样传播的,沿直线传播的,因此在被物体挡住的那部分就会出现影子。(原理:光源发出的光,照到不透明的物体上时,物体向光的表面被照亮,在背光面后方形成一个光线照不到的黑暗区域,这就是物体的影子) 4.我们可以想,雨点是不是从空中垂直落下的,没有风的时候,当伞把雨点挡住了,雨点就打不下来了,所以伞下是?——干的。因为我们知道雨点会不会拐弯跑进雨伞里?——不会。(师可配以简笔画)现在再请你联系刚刚讲到的影子,想想这里的雨点就相当于什么?伞相当于什么?伞下干的那块地方就相当于什么?

生:雨点——光

伞——物体

干地——影子 5.现在我们能解释为什么会产生影子了吗? 生: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6.出示多媒体,再看一下影子的形成。

7.现在我们来想想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也运用到了这个原理?请你举例。

七、课堂练习

1、相信大家对本课已经有了一定的掌握,那我们就来做一下练习,来检验一下大家掌握的程度。(集体练习并适当指导)

2、你能用光是直线传播解释下面这三个词语吗?(学生讨论)

八、课后拓展延伸

光能在水里传播吗?如果能,还是直线传播吗?如果能,它的传播速度和空气中传播一样吗?

推荐第7篇:光的传播教学设计完整版

光的传播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光源;

(2)知道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与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设计实验的能力; (2)经历“光是怎样传播的”探究过程,培养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等重客观事实、实事求 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继学习打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二、重点与难点

设计与组织关于“光总是沿直线传播吗”这一问题的探究活动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三、学生实验器材

激光手电、蚊香、火柴、蜡烛、盛水的小烧坏(水中放适量粉笔末)、果冻、饮料瓶

四、教学过程

1、设置情景课前启动

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伴随着舒缓的音乐,播放一幅幅美丽的城市夜景。

2、导入新课

师:伴随着美妙的音乐,同学们欣赏到了美丽的城市夜景,此情此景,同学们想对老师说点什么呢?(学生谈感受)是的,正是有了这色彩斑斓的光,城市才被打扮的如此美丽,如此迷人。对于光,同学们想知道些什么呢? 【提出问题】

生:

1、光是怎样传播的?

2、光有什么用?

3、光速有多大?

4、光为什么有七种颜色?

5、光有没有能量?

6、光源在哪里?

7、光为什么有热量?

8、光是从哪里发出的?

9、光是不是沿直线传播的?

3、新授

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关光的问题,从今天开始,我们开始进入神秘的光学世界,刚才提出的为问题我们会在今后的学习中一一解答。今天我们首先研究三个问题。

【大屏幕】

1、光是从哪里发出来的?

2、光是怎样传播的?

3、光的传播速度有多大?

师:下面请同学们先思考第一个问题:【大屏幕】光是从哪里发出来的? 师:想一想,我们所熟悉的物体那些能够发光?小组讨论,把你们所熟悉的能够发光的物体写在纸上。

生:列举如下:太阳、月亮(月亮不是光源)、星星(有些星星本身不发光)、恒星、(燃烧的)蜡烛、(发光的)电灯、路灯、萤火虫、闪电、手电筒、白炽灯、水母、灯笼鱼等

师:好,同学们举出这么多发光的物体,在物理学中我们把他们叫做光源,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光源的定义,然后判断你们所举的例子那些不是光源?小组讨论。

【大屏幕】信息快递:

一、光源:我们把能够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师:老师巡视各小组,发现问题,现场解决,找出同学们都出现问题的地方进行点拨。

师:下面请同学们把你们找到的光源分两类,我们可以怎样分呢?小组讨论。

生:自然界的光源:

人造的光源:

[大屏幕]信息快递: 自然光源:自然界存在的光源。(如:太阳、萤火虫、恒星)

光源{ 人造光源:人工制造出来的光源。(如:燃烧的蜡烛、

通电的白炽灯)

师:我们打开电灯就可以看到它发出的光,它所发出的光又是怎样传播的 呢?这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第二个问题,下面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光的传 播路径是怎样的呢?

【提出猜想】

1、光沿直线传播

2、光沿曲线传播

3、光沿折线传播

师:那位同学的猜想是正确的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猜想。同学们请看课桌上面的实验器材,请同学们大胆设计实验方案,选择你所需要的器材,以小组为单位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实验,来探究光的传播规律。

师:巡回指导、点拨

师:实验完毕后,老师让实验效果明显的小组说出他们的不同设计方案。那位同学愿意说出你们所选的器材、操作过程、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

生:

1、器材:激光笔、烧杯、水、墨水

步骤:将激光笔射出的光射向烧杯中的水

现象:光在水中沿直线传播

结论:光在水中沿直线传播

2、器材:激光笔、火柴、蝇香、饮料瓶

步骤:先将蝇香点燃,然后将半个饮料瓶罩在蝇香上面,稍等片

刻,里面会产生很多烟,然后再将激光笔射向饮料瓶中的空气

现象: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结论: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3、器材:激光笔、果冻

步骤:将激光笔射向果冻 现象:光在果冻中沿直线传播 结论:光在果冻中沿直线传播

4、器材:激光笔、烧杯、水、墨水、蝇香、火柴 步骤:用饮料瓶将点燃的蝇香和盛水的烧杯一起罩上,稍等片刻,

然后用激光笔照射

现象:光在空气、水中沿直线传播,但在水和空气的交界处发生了弯折

结论:光在两种介质的交界面发生了折射

5、器材:激光笔、蝇香、平面镜、饮料瓶、火柴

步骤:用饮料瓶将点燃的蝇香和平面镜罩在一起,稍等片刻,然

后用激光笔照射

现象:光遇到平面镜又返回到了空气中 结论:光在两种介质的交界面发生了反射

师:刚才同学们设计的实验都很巧妙,观察也很仔细认真,结论也很明显,我们发现光在水中、空气中、果冻中都是沿直线传播的,而当光通过两种不同物质时,光发生了弯折,弯折发生在什么位置(生:发生在交界处) 【大屏幕】信息快递:在物理学中,我们把能够传播光的物质叫做光的介质。如空气、水、玻璃等。

师:同学们想一想,光在什么情况下沿直线传播的呢? 生:光在同一种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师:老师自己做一个实验:点燃一支蜡烛,用激光笔射向火焰上方的空气,让同学们观察现象。

生:答:光线弯折了。

师:请同学们总结一下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小组讨论。 生: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师:通过以上同学们的实验我们得出光的传播规律,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结论】

【大屏幕】信息快递:

二、光的传播规律: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在两种介质的交界面,发生反射和折射。

师:在物理学中,为了直观形象的描述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我们引入了光线,下面我们看一下什么叫光线。

【大屏幕】信息快递:

光线:在物理学中,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将这条带箭头的直线叫做光线。

师:手电筒发出的光是平行光,而灯泡发出的光可以看做是从一个点射向四面八方的把它叫做点光源,太阳离我们非常遥远,我们把太阳射向地面的光近似看做平行光。那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怎样表示出点光源和平行光源所发出的光呢?下面请同学们拿出练习本试着画一下,作图要规范,使用刻度尺作图。

师:教师巡回指导,点拨,然后出示画得好的进行表扬 【大屏幕】出示点光源和平行光源的光线图

师:同学们回忆一下,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电灯所发出的光,我们能看到光线吗?能见到一条一条的光线吗? 生:答: 不能

师:那说明光是存在的,光线不存在。

【大屏幕】信息快递:光线并不真实存在,但光是真实存在的。 师:光线是人们 为了描述光的传播情况,而假象的物理模型。 师:接下来我们研究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

师:光沿直线传播其实就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同学们在生活中玩没玩过手影的游戏呢?( 生:玩过)哪位同学上前来给我们表演一下。(生:表演完毕)

师: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手影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能够在手的后面形成一个影子呢?小组可以讨论。

生:光沿直线传播,手不是透明的,光被手挡住了,所以手的后面形成影子。

师:现在你们知道为什么在阳光底下你的身后有影子了吗? 生:因为光被身体挡住了,光不能到达的区域便形成了影子。 师:想一想,我们生活中还有那些现象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产生的。小组讨论。

生:影子的形成、手影、日食、月食、小孔成像等 师:老师点拨日食、月食和小孔成像

师:下面请同学们帮老师解决一个问题,我想把这一排桌子排齐了,能不能用你们手头的器材来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

生:用激光笔沿桌边照射,如果光照在桌子上,就需要把桌子往里移动,然后再用激光笔照射另一边,如果两边都没有被光射到,那就说明桌子排齐了。

师: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在现代工程的测量、施工中也有广泛应用。

【大屏幕】应用:在修建铁路、公路时碰到大山,就需要挖一条很长的隧道,但是挖隧道时容易挖偏斜。那同学们想一想,有什么办法可以挖直呢?小组讨论。

生:让挖掘机沿激光射出的光挖掘。 师:我们在施工中用到的是激光准直。 师:下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应用】

【大屏幕】信息快递:

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影子的形成、小孔成像、日食、月食、手影、站队、排桌子、激光准直、打靶射击等

师:今天我们研究的第三个问题是光传播的速度。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58页自学,找出里面的知识点,然后帮老师解决下面的问题。

【大屏幕】

1、发生雷电时,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2、小明“骑“着光绕地球运行,在1秒的时间内绕地球运行7.5圈,这说明了什么?

3、在校运会上,如果你是百米终点计时员,你是听到枪声启动秒表,还是看到枪冒烟启动秒表?为什么?

生:光速比声速快。

五、总结

师:下面我们来小结一下这节课,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在知识上学到了什么?方法上学到了什么?你实验时遇到了什么困难?学习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你是怎样解决的。大家商量一下,然后来回答。 生:知识上:

1、光是怎样传播的?

2、光是从哪里发出的?

3、光速有多大?

学习方法上:提出问题———猜想———设计方案、进行试验———得出结论——应用

六、作业:

1、制作一个小孔成像仪

2、如果光不沿直线传播,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写一篇小论文。

七、板书设计

光的传播

一、光源————能够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天然光源 光源分类{ 人造光源

二光的传播规律及应用

1、光的传播规律: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在两种介质的交界面,发生反射和折射。

2、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影子的形成、手影、激光准直等

概念: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这

样的直线叫光线

3、光线{ 光线不是真实存在的,但光是真实存在的。

三、光速

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最快。C=3×10 8 m/s

教学反思

学习“光是怎样传播的”这个问题时,经历了提出问题──猜想──

设计实验──实验验证──交流总结──得到结论──结论应用,是

的,刚才我们经历的探究过程,正是科学家们进行科学研究时走过的

路程,所不同的是,科学家们在研究问题时走过的弯路更多,付出的

劳动更艰辛。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教具的地展示,不要引起课堂的

混乱。展示的讲解要简单容易,本来偏远的农村学校的学生成绩就不

是很好。注意概念的理解特别是关键字词。

提出问题

1、光是怎样传播的?

2、光有什么用?

3、光速有多大?

4、光为什么有七种颜色?

5、光有没有能量?

6、光源在哪里?

7、光为什么有热量?

8、光是从哪里发出的?

9、光是不是沿直线传播的?

推荐第8篇:《光是怎样传播的》教学设计

《光是怎样传播的》教学设计

一、激趣引入

1师:同学们,你们见过那些光呢? 生:日光,灯光,

2、师:观察真仔细,那这些光线是怎样传播的呢?生描述。(同意)师说:真的吗?我觉得光线可能是曲线传播的,可能是波浪线啊!

(不同意)师:看来大家的看法不统一了。

二、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1、师:那能说说你的想法吗?(询问不同意见的同学) 生:自由说。(正面的,表示怀疑 真的?是这样吗?噢?有没有不同意见?)生:反驳

2、师:那光线究竟是怎样传播的呢?今天让我们来研究一下。(出示幻灯:光是怎样传播的)

三、设计实验验证:

1、同学们有了猜想,那接下去就要我们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我们的猜想。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用什么实验方案。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2、请同学们来汇报自己小组里讨论出来的方案。生:拿一根弯的管子,用灯光从一头照过去,如果另外一头能看见光,就说明光是弯曲的,如果看不见那就是直射的。这个结论吗?

生:能!

2、请前面这位同学再具体说说实验方法。

3、师:说说你们是怎么做的?(生描述或者演示)

生:用镭射笔对准管的一端,打开光源,看光是不是还能通过管子照出。

4、师: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生:让弯管变弯时,光就只能照到弯曲的地方,不能从另一端出来了。

5、师:都是这种现象吗?这个现象能说明什么? 生:光是直线传播的。

五、观察光束

1、师:你们能想办法让我们亲眼看到笔直的光柱吗? 生:把手贴近物体,上下摆动,出现光柱 生:晚上把手电射向远方,会有光柱。

生:找一个有烟的地方,然后射出光会出现光柱。

2、师:同学们的这些方法都不错,大家可以回家试一试。我这里也有一个方法能让大家看到光柱。 杯子里放点淡墨水,然后把灯贴着玻璃杯。

4、师:看到什么了?生:一道笔直的光柱

师:现在我们可以回答《光究竟是怎样传播的》这个问题了吗?(指课题)

生:可以,光是直线传播的。(板书)

六、联系生活实际

1、师:孩子们,你在生活中见过笔直的光路吗?说说在那里见过?生:拿几张纸,在纸上打孔,再拿一张没有打孔的纸放在最后,看光能不能通过孔射到最后一张纸上,如果能说明光是直射的。

3、师:同学生的方法真不错,那我们就选择第二位同学的方法。请小组长到我这里领取材料,我们就试试看,开始吧!(师巡回指导)

4、反馈。

师:孩子们,成功了吗?说说你们是怎么做的?(生说实验过程,三到四组)

生1:把一张小孔板放在中间,让光源对着小孔,光斑就射在了屏上。再放第二张,让两个小孔下统一在一条直线上,第三张也是如

此。 生2:把三张小孔板贴在一起,让三个小孔成一条直线,让光源射过去,光斑也可以出现

生3:把三张小孔放在桌面上,用眼睛来调整,让三个小孔成一条线。

5、师:那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三孔位于一线,光斑出现在屏上。 三孔不在一线,光斑被挡住 。

6、教师出示幻灯,演示光通过小孔射到最后一张纸上的全过程。学生得出结论:光是直线传播的

四、进一步验证

1、师:刚才的实验已经能证明光是直线传播的了,可科学结论的得出需要反复验证,最好能用多种 方法验证,我们能用前面第一位同学说的方法来验证

生:回答(车灯,舞台上的灯,阳光,大雾天的灯)

师:看来同学们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图片,一起来看看吧! (出示图片)。

生:这些图片都说明光是直线传播的。

2、师:现在我们能解释影子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 学生尝试回答。 七:巩固作业

1、完成课堂作业。

2、当堂校对作业。

《光是怎样传播的》教学反思

当我把这节课的教案备好时,觉的这堂课应该能很顺利的上下来。所以带着轻松的心情去试教了。结果是太顺利了,我只用了二十分钟时间就把内容全上好了,学生也掌握了概念。剩下的二十分钟我只能叫学生看看书了。试教好之后,我就在考虑怎样才能把这节课的内容充实起来呢,最后我把重点放在了学生设计证明“光是直线传播”的实验方案上了,让学生先小组讨论,然后汇报再大家一起来选择实验方案,选择好之后接着做实验,实验做好之后再请学生说说你在实验中碰到什么困难,你是怎么解决的,最后大家得出实验结论。在正式上课的时候都按照我的想法来当时心里还挺满意的。但现在回想起来,表面上看似很热闹,遵循了科学课的教学方法。但是由于这一内容队学生来说太简单了,上面做的这些事情只是让学生在走“121”的原地踏步走,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真正的发展。

《光是怎样传播的》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光是怎样传播的》是教科版科学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光》的第三课内容。教材主要让学生在观察光影关系的认识基础上,探究光的直线传播特点,从而可以回过头较为科学的解释影子的成因,并且为“光的反射”这一传播特点埋下伏笔。

2、学情分析: 学生每天和光接触,对光的一些性质有他们自己的观察和发现,如他们知道光可以穿过透明物体,光可以起到照明作用等。生活中他们也接触了一些利用光的原理制作的玩具和仪器如万花筒、照相机等。并且,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对光与影关系也有了较为科学的认识,为本课的学习提供了知识基础。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科学态度,掌握了一定的科学实验方法和实验能力。而教材也对光学传播原理进行了淡化处理,着重突出了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

3、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教材和学情分析我提出以下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掌握光是直线传播这一特点。(2)过程与方法:首先是有依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再是设计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实验;然后通过是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直线传播的结论;最后利用光的传播规律解释为什么会有影子。(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和善于思考的能力;懂得推测要有依据;能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推理。

4、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设计实验并通过分析实验中的现象得出光是直线传播的。(2)难点:在推测光的传播路径时学生能否为其推测给出依据。

5、实验器材: 分组器材:手电筒、3张在同一位置打孔的长方形卡纸、屏、

教师演示:空心弯管和直管、纸质弯管

二、教学程序

根据本册教材“强调实验前后的推测、解释要有充分依据”、“学习设计控制变量实验”等教学要求,我安排了以下教法:鼓励学生观察和感受并大胆提出自己的假设,利用五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调动他们对本课内容的探究兴趣;指导学生进行模拟实验和小组讨论交流,从实验现象和小组讨论分析中得出结论,自我分析和总结。在学生学法方面主要是观察想象、小组实验和小组讨论。具体的教学步骤如下:

1、新课导入:(教师事先关上教室的灯以及拉上窗帘)问:同学们今天的教室是不是有点不同?(答:是)是不是太暗了让同学觉得有点看得模糊不清了?(答:是)呵呵,那老师还是让教室回复以往的光亮吧。(教师重新打开教室的灯光和窗帘)。导:同学们,无论是来自太阳的自然光还是人造的灯光都为我们能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学习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当光照亮周围的物体时,你们是否想过它从哪里来,又是怎样到达被照亮的物体上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光是怎样传播的》(板书:光是怎样传播的)(设计思路:从身边常见现象引入课题易让学生接受并可引起思考、研究的兴趣,也可培养学生爱思考勤观察的习惯。) 2、推测光是怎样传播的:

(1)、教师出示两幅图画分别是“阳光下的墙”和“电筒照射下的街道”贴在黑板上。要求学生凭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画出图上光传播的路线并说明其依据。(板书:推测)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后,请两个同学在两张图上画出他们各自小组的意见并解释原因。

说明:在解释推测依据时,学生可能会局限于教科书插图的解释即“舞台上的灯光”和“从云中透过的太阳光”(出示图片)。出现这种情况时,教师应鼓励学生从已学的光影关系及种种现象中寻找更多的证据如: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光源的位置和方向发生改变时,影子则发生相应改变;光不能被透明物体挡住,物体只有向光的一面才是明亮的,而背光的一面是黑暗的等都可以作为光是直线传播的依据。当然,当有学生推测光不是直线传播时此时也不给出“判断错误”的评价。(评价:完成有依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懂得推测应有依据,突破难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3、实验验证 得出结论:

(1)、导入:同学们,你们同意上面两位同学的意见吗?(学生意见可能出现分歧)不管你们的意见是什么,我要说明一点,科学课是要以事实和证据说话的。再多的言语解释也抵不过一个实验的验证。(板书:实验验证) (2)、实验设计:教师先用电筒照射黑板,在黑板上形成一个光斑,然后照射纸屏在纸屏上也形成一个小光斑。说道:同学们,你们已看到了。在使用电筒照射物体时,光经过一定的路径到达被照射物表面时会在其表面形成一个光斑。请同学利用每小组的器材做这样一个实验:在屏前面按一定距离摆放好三张打了孔的卡纸,把电筒放在离自己最近的卡纸前一定距离,要求电筒的光能够穿过前面三张卡纸的阻碍在最后的屏上形成一个光斑。并注意记录当光斑在屏上形成时前面三张卡纸的摆放位置以及不能形成光斑时三张卡纸的摆放位置。 (3)、小组实验(设计思路:教师在学生实验时要进行巡视,要注意观察学生对实验的参与度如是不是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情绪积极热情,小组成员之间是否合作密切等,学生的参与度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

(4)、得出结论:当打了孔的卡纸排成一条直线时才能在屏上形成光斑。即证实了光是直线传播的。(板书:得出结论:光是直线传播的) 说明:实验过程是以学生自行操作为主,教师则是从旁观摩指导。由于学生能力的个体差异,对完成实验有困难的学生教师给予引导,如让学生想想还有哪种位置没有尝试摆放,思考不成功的摆放方法都有怎样的共同特点等。(评价:完成了设计实验并通过实验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教学目标,让学生能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推理,完成教学重点。设计思路:改良了原有的实验步骤,不是直接告诉学生把卡纸的小孔排成一直线,而是需要学生自己在试验中总结和发现,这样得出的“光是直线传播”这一实验结论会被学生掌握得更牢固。这一发现式学习过程也更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科目标.) (5)、过渡:同学们,科学的结论往往是需要反复验证的。除了以上的实验请想想还有哪些现象可以说明光是直线传播的。

(6)、小组讨论 交流意见(设计思路:教师对学生意见不过多干涉但出现基本原理错误时要给予指导)

(7)、教师演示 师:同学们,老师也有另一种方法来再次证实我们的结论。教师用电筒照射直管的一端,另一端有光射出并在黑板上形成一个光斑。而用电筒照射弯管的一端,另一端没有光亮射出。再次证实结论。

4、利用本节内容解释影子的成因:(1)小组讨论,学生解释 (2)教师小结解释:光源发出的光,照到不透明的物体上时,物体向光的表面被照亮,在背光面后方形成一个光线照不到的黑暗区域,这就是物体的影子。(评价:完成了利用光的传播规律解释为什么会有影子的教学目标,展现了教学内容上的前后连贯性。)

5、总结内容、埋下伏笔。

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光是直线传播的。那请大家看看这个现象。(教师拿出自制的纸质弯管用电筒照射其一端,另一端竟有光射出并在黑板上形成一个光斑。)问:同学们,难道是我们的结论错了?不,我们的结论是正确的。其实奥秘就在老师的这个小弯管中。至于奥秘是什么?这个啊就留待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光的另一传播特点。(设计思路:遗留问题式的结束有利于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学生对下次课的关注度。本节内容也是基于前文光影关系而产生的,同时又与下文光的反射联系紧密,这种承上启下的结束方式也体现本节内容在本单元的地位。) 板书设计

光是怎样传播的

贴图 推测 | 实验验证

|

得出结论:光是直线传播的

推荐第9篇:光的传播教学设计1

“光的传播”教学设计 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 薛玉芬

引入新课

教师设计。班长主持为班内某一位同学(最好是特困生。单亲家庭或有特殊表现的学生)过生日,点燃生日蜡烛、小焰火,有光有声的热烈气氛,引导学生观察“听到什么?看到什么?”。

学生异口同声回答:有声音,有光现象。

教师给出主题“声现象前面已研究过了,今天开始研究光现象”。

同时板书: 第二章 光现象

提出问题

一、你看到哪些发光物体? 学生举例:太阳、电灯、萤灭虫、水母、霓虹灯、手电筒、夜明珠、点燃的蜡烛和烟火、月亮、星星„„

引导学生分类: 1.把不是光源的月亮去掉。 2.星星发光更正为恒星

3.用各种不同的分类方法把上述光源分为不同的类型

太阳、电灯、萤火虫、水母、霓虹灯、手电筒、夜明珠、点燃的蜡烛、恒星,以上物体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学生回答:都能发光,教师引导认识能自行发光的物体是光源。

引导学生分类: (a)人造光源,天然光源 (b)生物光源,非生物光源 (c)冷光源,热光源„„

二、盲人能看到光吗?我们能为盲人做些什么?

三、你最想知道有关光的哪些知识? 由学生充分发言: 1.光的传播速度。 2.光的传播路径。 3.光有几种颜色? 4.光有危害吗? 5.人类如何利用光? 6.声有声波,光有光波吗? 教师引导指出:本节课先探究光是怎样传播的,同时要了解光的传播速度的大小。

猜想假设

由学生讨论猜想: 1.光的传播路线可以是折线 2.光的传播路线可以是曲线 3.光是直线传播的

设计实验

一、设计能看到光线传播路径的实验

由学生分组讨论:在黑夜里或在烟雾中可以观察到光的传播路径。

由学生示范:喷雾器喷出一片白雾,可以观察到激光手电发出的光的传播路径。

二、设计实验观察: 1.光在空气中怎样传播 2.光在水中怎样传播 3.光在玻璃中如何传播

进行实验

学生二人一组讨论利用自带的器材,通过实验探究光的传播路径是怎样的?也可以跨小组吸取其他小组的经验,或由其他小组的实验得到启发。

讨论交流

由四组学生进行示范性探究实验公示: 1.点燃卫生香对准开口朝下的大可乐瓶,让瓶内充满烟雾,盖上盖子。对可乐瓶射出激光小手电,发现无论从哪个方面射入可乐瓶内,清晰地看到光在可乐瓶内的烟雾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在一次性透明塑料杯内倒入大半杯水,洒入一些粉笔灰,当激光手电的一束光通过粉笔灰水时,可清晰见到一束光的直线传播。

3.让光在饮料吸管内的空气中传播,不断改变光线出口的方向,当饮料管弯折时不能在管口的泡沫塑料(光屏)上见到红色的光斑,而只有将饮料管拉直时,才能在另一侧的光沫塑料上见到明显的红色光斑。说明光在饮料管内的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4.把半杯水(加粉笔灰)放入大口乐瓶内,使水面上有烟雾,当激光手电光从液面上斜射入水中时,看到光的传播路径是折线。

分析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进一步论证得出结论,光的传播路径是直线。

确认:光在空气中、在水中、在玻璃中的传播路线是直线。

光从空气传播到水里时,不是直线传播的,以后再详细研究。

实际应用

师生共同联系实际,找出生活中和生产中应用光沿直线传播规律的实例。从体育课站队,教室里排课桌,日蚀月蚀现象以及激光掘进等,让学生大量举例,广泛联系实际。

教师介绍光传播速度的大小,强调在真空中c=3×108m/s。引导学生与声速进行比较,加深对光速的了解。

作业

一、论述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小论文一篇)。

二、进一步探究你想知道的光的其他知识。

推荐第10篇:《光是怎样传播的》教学设计

《光是怎样传播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光源。

2.理解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3,经历“光的直线传播”的探究,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4,通过亲身的体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光的直线传播内容。 学会设计光沿直线传播实验。

教具准备: PPT、激光灯,果冻,光板。 教学过程

一、兴趣引入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很多漂亮的图片。

2、师:仔细观察这些光线是怎样传播的呢?学生描述。师说:真的吗?我觉得光线可能是曲线传播的,可能是波浪线啊!听取学生的意见。

二、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1、师:那能说说你的想法吗?(询问不同意见的同学)

2、师:那光线究竟是怎样传播的呢?今天让我们来研究一下。(出示幻灯:光是怎样传播的)

三、设计实验验证:

1、同学们有了猜想,那接下去就要我们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我们的猜想。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用什么实验方案。

我们阅读一下课本,看看课本的内容我们能够根据课本来设计实验么?

2.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填写实验报告单。

生1:把一张小孔板放在中间,让光源对着小孔,光斑就射在了屏上。再放第二张,让两个小孔下统一在一条直线上,第三张也是如此。把三张小孔板贴在一起,让三个小孔成一条直线,让光源射过去,光斑也可以出现。把三张小孔放在桌面上,用眼睛来调整,让三个小孔成一条线。

结论:三孔位于一线,光斑出现在屏上。

三孔不在一线,光斑被挡住 。

6、教师出示幻灯,演示光通过小孔射到最后一张纸上的全过程。学生得出结论:光是直线传播的 四,实验拓展 刚才的实验是我们验证了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那么在透明固体中呢?根据我们上一个实验,我们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我们看哪个小组设计的最完美。教师巡视,根据实验得出结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五,知识拓展

影子的形成: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传播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了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背面光照不到的地方就形成了暗区,这个暗区就是影子。没有光就不会有影子。

六:课堂练习

设计课堂习题,进行练习。 七:作业布置

学生思考一下,我们是不是可以设计实验验证光在液体中的传播方式呢?

第11篇:7.光的传播教学设计

7.《光的传播》

教学设计

兴隆镇东区小学

孔可新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根据人造光源和自然光源对发光物体进行分类。 2.能够对光传播的路线提出自己的猜想。 3.能设计实验证实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4.能从多个方面证实最初实验结果的正确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愿意与小组同学一起研究光是怎样传播的。 科学知识目标:能说出光(在同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能举例说明人民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光。 教学重点:能根据人造光源和自然光源对发光物体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能说出光(在同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教学材料: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蜡烛,蚊香,带小孔的硬纸卡及底座,手电筒,厚玻璃,激光灯。

学生准备:本课学具材料,蜡烛,手电筒,细、直、能弯曲的塑料管等。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我们要想看到东西,必须要有光,而且光必须进入我们的眼睛。一句话:有了光,我们才能看到五彩缤纷的世界。出示图片。

实际上,我们的周围就是一个光的世界。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光有什么奥秘呢?好,从本课开始,老师将带领大家一起走进绚丽的光的世界!(板书课题:光的传播)

二、自主学习

活动1:联系生活,寻找光源,并进行分类。

我们生活在光的世界,自然界中有很多能发光的物体,谁能给大家举几个例子呢?

1.独立完成(独学),小组内交流,并选出一名学生准备代表本组进行展示。

2.同学们找到这么多发光物体,我们把这些自己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板书)。3.根据教师提示把学生找到的光源分成天然光源、人造光源两类。

如有学生认为月亮是发光物体,应注意及时引导学生认知月亮本身不能发光,它只是反射太阳光;学生如果找的不是发光物体,师要引导学生设法验证。(如:把它放在黑暗的屋子里或晚上去看它,是否能看见它。)

三、合作探究 活动2:我看见了光

⑴刚才呢,我们找到了很多光源,还给它们分了类,下面,我们找找教室里有什么光源。(电灯)

如果打开电灯,整个房间就被照亮了;平时我们看到太阳一出来,整个大地都被照亮了,我们并没有看到光的传播路线。再请看老师手中的小激光器,它发出的光在远处会打一个亮点(演示)。但也无法看到中间的传播过程。请大家猜测一下,这些光源发出的光是怎样向外传播的呢?

学生猜测,师板书:光沿着

传播。生发言。

你们的猜想正确吗?生活中,大家见过光沿直线传播的实例吗?(如透过密林、云层和门窗的阳光是直的,手电筒或汽车灯射出的光直的,电影放映机射向银幕的光直的等。)

回答的很好,但要想确切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的规律,同学们必须用实验自己去研究。 ⑵老师这里给大家准备了一只手电筒和三张带孔的纸板,中间还栓有细线,下面请大家想一想,怎样用这些材料证明你的猜想。一起讨论讨论!

谁来说说?下面同学们就试试吧!

⑶学生合作探究,分组实验。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⑷学生汇报、演示实验。师适当评价鼓励并得出结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四、展示交流

1.师向学生提出学习科学的基本思想是注重学以致用,那么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2.激光准直、枪的瞄准、排队等,出示图片。最后利用光线进行光路做图完成对上述现象的分析,得出结论。

五、反馈练习

(一)课堂小结 (1).生谈收获 (2).师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光的传播,懂得了光沿直线传播的性质,好多同学都找到了各种各样的光源,还发现了生活中光沿直线传播的例子。希望大家以后都要注意观察生活,留心我们周围的世界,那里有很多的知识等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呢!

(二)当堂检测

1.下列不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的是(

A、灯炮发光时温度很高

B、烈日下用伞挡阳光

C、影子、日食和月食的形成

D、密密树林挡不住阳光“直”的追求 2.下列物体一定不属于光源有(

A、恒星

B、月亮

C、礼花

D、航标灯

第12篇:光是怎样传播的教学设计

《光是怎样传播的》教学设计

双甸小学 花 荣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光是直线传播的。

过程与方法:有依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设计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实验;通过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直线传播的;利用光的传播规律解释为什么会有影子。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及善于思考的能力;知道推测要有依据;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推理。

教学重、难点:

会用多种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径。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课件,台灯。

学生分组实验:手电筒、3块带孔的纸板、白屏、直尺。

自选活动材料:空心弯管和直管,蚊香,镭射笔,手电筒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清晨,太阳冉冉升起,万丈光芒映红了朵朵朝霞,给大地带来了光明和色彩,夜晚,华灯齐放,世界依然是姹紫嫣红,五彩缤纷。这样多姿多彩的美丽世界,是谁的杰作呢?(光)

对于光,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吗?

我们要看清这五彩缤纷的世界,必须有光射入我们的眼睛,那么,光是从哪里发出来的呢?

2、光源发出的光又是怎样照到物体上的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光是怎样传播的》。(板书课题:光是怎样传播的)

二、提取生活经验

1、猜想:光是怎样传播的。

2、在书本的图上画出光传播的路线。

3、请部分学生展示画的传播路线图,说出自己对光传播路线的想法。

4、进一步引发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事能支持“光是以直线传播的”事实。 书上已有:舞台上的灯光,从云层中透过的阳光

但应该启发认识更多,如: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光能被不透明的物体挡住,影子形象和被照物体的侧面一致。

三、设计实验验证

1、明确任务: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吗?我们必需通过实验来进行验证。

2、用课本上的实验进行验证:

(1)、学生仔细阅读书上第28-29页,明白实验的方法和步骤(最好请个别学生描述一遍实验的操作)

(2)、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观察现象。 (3)、汇报两次实验的现象 (4)、学生解释两次实验中的现象。

3、初步得出实验结论:光是直线传播的

四、深入探究拓展

1、进一步用其他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1)、提出问题:我们还可以用什么实验来验证光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2)、学生设计一至二个实验来验证光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2、解释:

(1)、影子是怎样产生的?

(2)、为什么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

3、你们还知道关于光的那些知识吗?阅读课本第29页的资料,了解有关光的知识。

五、课堂总结评价

让学生说说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学生总结后教师指着板书再次有补充性地归纳学习要点。

第13篇:光是怎样传播的教学设计

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光是怎样传播的》教学设计

教师:白永安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光是直线传播的。

(二)、过程与方法:

1、有依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

2、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实验。

3、通过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直线传播的。

4、利用光的传播规律解释为什么会有影子。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及善于思考的能力。

2、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推理。

二、教学重、难点:

会用多种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径。

三、教学方法:

实验法、演示法、提问法、讨论法。

四、教学准备:

1、教师演示:有关光是直线传播的图片和课件。

2、分组实验:手电筒、3张在同一位置打孔的长方形卡纸、屏、空心弯管和直管。

五、教学过程:

(一)、讲述电视片段引入新课:

教师讲述电视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教学新课:

1、提出问题并出示有关光的图片,让学生提出光是怎样传播的猜想。

2、教师出示实验材料,学生小组讨论如何利用材料进行实验证实猜想。

3、各个小组交流讨论结果。

4、学生动手进行实验验证猜想并填写实验记录表。

5、学生汇报操作过程及实验结果。

(三)再次验证实验:

1、学生思考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再次验证猜想。

2、学生演示验证光传播的实验。

3、学生总结实验结论。(教师板书实验结论)

4、了解其它验证光是以直线传播的例子。

(四)、解释影子是怎样产生的?

1、光是以怎样的形式照射到物体上的?

2、光在沿直线传播的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背光面,形成了一个黑暗的区域,便形成了影子。

(五)、学生了解光的课外小知识。

来自太阳的光以每秒约30万千米的速度传播,没有任何东

西比光线传播得更快了。太阳离地球的距离为1.5亿千米,从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约需要8分钟。

六、学生课堂总结。

总结今天所学,有哪些收获。

七、布置作业。

光能在水里传播吗? 如果能,是直线传播吗?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一样吗? 八板书:光是怎样传播的

光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1、师:光是怎样传播的?现在我们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光是直线传播的,另一种认为光是非直线传播的。在这我要说明一点,科学课是要以事实和证据说话的,你们说光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生活中你看到过这样的现象吗?

2、学生自由发表。(教师点评)

3、师:刚才几个同学说的很有道理,老师也找了些图片,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看,这些光线是怎样到达被照物体上的?你发现了什么?(出示幻灯片)

4、学生自由说自己生活中相关的感受。

5、师:听了大家的一席话,我隐约觉得你们的观点是对的,光应该是直线传播的。那你们能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点呢?

(三)、设计实验验证

1、师:同学们有了猜想,接下来就要我们用实验来验证我

们的猜想。

2、师:老师这里为大家准备了一组材料(教师随机出示),分别是一个手电筒,三张有小孔的纸,一张没有小孔的纸,你们能不能用上这些材料,也来设计一个能证明光是直线传播的实验呢?

3、学生小组讨论。教师指导,提示可参考书29面的实验方案。

4、组织反馈,在学生表达的基础上出示幻灯片:实验:让光通过三个小孔在屏上留下光斑。

5、规定时间,提供材料,学生实验。

6、师:请组长保管好材料,等一下我们还要继续实验,现在请各组代表来汇报一下刚才的实验情况:你们是怎样做的?(三个小孔对齐;或是先让光先通过一个小孔,再调整第二个小孔的位置,让光通过它,然后再调整第三个小孔的位置,直到在白屏上留下光斑。)(随机出示幻灯片)

7、师:你们在实验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或是应该注意些什么?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8、第二步实验要求:刚才大家的实验都做的非常好,现在老师请大家再做这样的一个实验,还是用这些材料,摆好刚才的造型,再慢慢移动其中的第二张或第三张纸,会看到什么现象?这说明了什么?

9、学生实验,组织反馈:在刚才的实验你观察到什么,这

说明了什么?(当三个小孔对齐时能在屏上看到手电筒的光,当移动第二张或第三张纸,光斑相应的出现在第二张或第三纸上,原因是光是直线传播的,当它被移动的纸挡住时,就无法照到屏上,因为它不会拐弯。当纸继续移动,不再遮挡光线时,光又透过两张纸的小孔,照在最后的屏上。)随机出示幻灯说明。

学生得出结论:光是直线传播的

(四)、进一步验证

1、师:刚才的实验已经能证明光是直线传播的了,可科学结论的得出需要反复验证,最好能用多种方法验证,我们还能用其它方法来验证这个结论吗?

2、师:请谁来说一说。(学生操作)

3、师:说说你们是怎么做的?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生:用光源对准直管的一端,打开光源,光能通过管子照出。生:让光源对准弯管的一端,光就只能照到弯曲的地方,不能从另一端出来了。

4、师:这个现象能说明什么? 生:光是直线传播的。(板书)

(五)、观察光束

1、师:你们能想办法让我们亲眼看到笔直的光柱吗?

2、学生思考,并讲述其它能看到笔直光柱的办法。

(六)、联系生活实际

1、师:现在我们能解释影子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影子总

是在背光的一面?

学生回答。

2、课外小知识

(七)、巩固布置作业

课件出示作业:

1、完成课堂作业。

2、当堂校对作业。

第14篇:《光是怎样传播的》教学设计

《光是怎样传播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科学探究:

1、有依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

2、设计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实验。

3、通过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直线传播的。

4、利用光的传播规律解释为什么会有影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及善于思考的能力。

2、知道推测要有依据。

3、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推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证明光是沿直线向四面八方进行传播的。

教学难点:会用多种方法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画光传播路线的简图、实验记录单、镭射笔、空心弯管和直管等。

学生准备:每小组准备一个手电筒、3张在同一位置打孔的长方形卡纸、屏。

四、教学设计

(一)课前活动

玩手影游戏。

(二)问题导入

刚才玩的手影游戏,必须具备的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条件——我们摸不着的东西是什么?(光)对,没错,就是光。有了光,白板被照亮了。此时,大家有没有想到一个问题:光是怎样到达白板上的?

今天我们就继续走进光的世界,去探究光是怎样传播的。出示课件:板书课题

(三)大胆猜想

1、出示课件:清晨太阳出来,房间洒满了阳光;黑夜打开手电筒,灯光照亮了前面的路。

先猜想太阳光是怎样射进房间的?夜晚手电筒的光是怎样照亮前面的道路的?再尝试画出光的传播路线。

2、在黑板上展示交流:为什么这样画?

3、出示课件:大家看一看老师画好的光传播的路线,虽然我们画的有所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光线都是直直的。说明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想法: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4、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事实能支持我们的想法? 学生自由说。

同学们说的都很有道理,老师也收集了一些现象,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看。

出示图片,教师解说。 图片1:瞧,清晨的阳光一缕缕、直直地照射在了植物上。 图片2:树林里的阳光呢?

图片3:这是舞台上的灯光,直射并且交错着。 图片4:墙缝里射进来的光 图片5:汽车的大灯发出的光

看完这些图片,我们有了更直观的感受,隐约觉得大家的观点是对的,光应该是?沿直线传播的。(板书:沿直线传播)在这里老师想给大家解释一下,这里的直线是和弯线、曲线相对的。也就是说光是直直的传播的。

同学们,这只是我们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推测的,到底光是不是真的沿直线传播呢?这时候还得打上一个问号?(板书:?)每一个科学结论必须要用严谨的实验来证明。接下来就要我们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我们的猜想。

(三)设计实验证明

1、(出示课件)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组材料,分别是一个手电筒,三张有孔的卡纸,一张没孔的卡纸(屏),四个长尾夹。

2、(出示课件)明确实验任务:

1、让光通过三个小孔在屏上留下光斑。

3、(出示课件)(1)先小组商量实验该怎么做?(2)实验验证。先小组商量实验该怎么做?商量好了,拿出材料进行实验。实验之前,老师要讲三个要求,听清楚了,老师只讲一遍,考考你们的记忆力。(1)每一个小组都有分工,材料员、操作员、观察员、记录员、汇报员,按照小组的分工,咱们比一比哪个小组合作的最好,最先完成。(2)实验完成的小组请举手示意,并且安静下来,等着老师来检查。(3)检查成功的小组请关闭手电筒,保持卡纸的位置不变,等待下一个实验。

温馨提示:不要用眼睛直对很亮的光源。

4、学生小组实验,教师巡回检查。

5、每个小组都成功了!真了不起!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是怎么做成功的?第四小组的同学有话要说吗?

6、教师出示课件,演示光通过小孔射到最后一张纸上的路线。小结:三张卡纸的小孔在一条直线上,屏上就会出现光斑。

7、演示课件:保持卡纸的位置不变,如果把第二张卡纸向左或向右移动3厘米,屏上还会出现光斑吗?同样把第三张卡纸向左或向右移动3厘米,屏上还会出现光斑吗?接下来我们继续实验。这次实验大家要填写一份实验记录单,由记录员简单的记录实验现象,并用一条箭头线画出光传播的路线,然后对比三个实验,看能得出怎样的实验结论。开始吧!

8、学生小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9、小组展示汇报。

10、一起看记录单总结:第一个实验三个小孔在一条直线上,光穿过小孔照射到了屏上,屏上出现了光斑;后两个实验三个小孔不在一条直线上,光不会拐弯,照不到屏上,屏上没有光斑。通过对比实验,我们得出结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擦去问号)

(四)用多种方法进一步验证

1、其实呀,还有很多方法来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看,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两根管子(出示直管和弯管),大家想一想该怎么做?

2、先抽生说,教师再演示实验。

3、大家还想不想看其他实验?

4、通过反复实验,我们更加肯定了结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板书:结论)

(五)应用“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规律分析、解决一些现象

1、用这个结论我们可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老师有这样一个问题:影子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学生尝试回答。

2、出示课件,齐读答案。

(六)知识补充

我们已经知道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想不想知道光的传播速度?(出示课件)大家读一读,读后有什么感受?(光的传播速度真快呀!)

(七)宣布下课

时间的速度也真快呀!不知不觉40分钟过去了,我们的合作也要结束了。非常感谢大家的配合!有机会我们再见。下课!

第15篇:光是怎样传播优秀教学设计

《光是怎样传播的》教学设计

石人沟小学 孔祥利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过程与方法:有依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设计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实验;通过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直线传播的;利用光的传播规律解释为什么会有影子。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及善于思考的能力;知道推测要有依据;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推理。

二、教学重、难点:

会用多种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径。

三、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课件,镭射笔 。

学生分组实验:手电筒、3块带孔塑料板、白屏。 自选活动材料:空心塑料管、吸管等。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同学们,现在,跟老师一起做个活动。老师请大家都闭上眼睛,闭好了吗?你能看见老师吗?(不能)接下来,你再睁开眼睛,看到老师了吗?(看到了)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呢?

嗯!我们要看清这五彩缤纷的世界,必须有光射入我们的眼睛,那么,光是从哪里发出来的呢? (光源)

2、同学们说得真好。那么,你们知道从光源发出的光又是怎样照到物体上的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光是怎样传播的》。(板书课题:光是怎样传播的)

(二)、提取生活经验:

1、大家仔细观察,现在的黑板与往常有什么不同吗?

大家猜想一下老师手中的手电筒发出的光是沿着怎样的路线传播到黑板上的呢? 导:有同学认为是直线的,有同学认为是弧线形的,有同学认为是螺旋形的。(教师在此用手辅之以弧线形、S形、螺旋形动作)怎么办?

(三)、实验探究过程

1、实践出真知。我们来想一想可以用哪些实验方法来验证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请同学们边讨论.边设计实验,比比看,哪个小组想出的办法多。

2、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实验设想

3、刚才有同学提到了用纸做实验,现在让我们再当一次小科学家,研究一下,怎样能让光通过三个小孔在屏上留下光斑?老师在这里为大家准备了一组材料,分小组讨论,动手实验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整理实验记录单。

4、实验:出示幻灯片:你能完成挑战吗:让光通过三个小孔在屏上留下光斑。

5、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的实验情况。有不同意见吗?看来大家的结果都是一样的。那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放实验过程课件: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四)、继续实验验证:

1、我们知道科学结论的得出要经过大量实验,老师这里给大家准备了吸管,我们现在就动手做一做,看看结果如何?

2、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师:那么,通过我们的再次实验,我们能进一步证明什么?(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通过这么多实验的证实我们终于能把我们的猜想上升为结论了,结论是?(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3、现在,我们大家根据生活经验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能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例子?很好,我们来看一看。这些实验有条件的话课下可以试着做一下。

(五)、实践应用

1、知道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现在老师给大家出个谜语:一个好朋友,走到哪跟到哪,就是不说话。是什么呀?影子。

2、那你知道它的原理是什么吗?

3、学生思考并说一说

4、课件出示:从光源发出的光,照到不透明的物体上时,物体向光的表面被照亮,在背光面后方形成一个光线照不到的黑暗区域,这就是物体的影子。

5、那么你还能举几个生活中光沿直线传播的例子吗。

6、大家说的非常好,老师这里有几组图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7、现在我们知道光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那么你知道光传播的速度是多少吗? 老师先问大家一个问题:打雷时闪电和雷声实际是同时发生的,我们先听到雷声还是先看到闪电?这说明了什么?

8、那么光传播的速度是多少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生阅读书中资料部分)

9、它的速度到底有多快呢?老师举个例子:世界上最快的飞机约每小时8000公里,从太阳到地球大约需要2年,飞驰的的汽车每小时100公里,从太阳到地球大约需要171年。可见光的传播速度有多快。

六、总结

1、这节课,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和探究,懂得了很多知识,谁能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收获和快乐呢?

2、既然大家都收获了这么多,那么老师来考考你。(课件出示习题)

3、最后有一个问题请大家讨论,开凿火车隧道时为了防止凿出的隧道不直,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有办法解决吗?

工程师们常常用激光束引导掘进机,使掘进机沿直线前进,保证隧道方向不出偏差。利用的就是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原理。

八、板书设计

3、光是怎样传播的

猜想 → 实验

结论:光是沿直线传播

第16篇:21 光的传播 教学设计3

《光的直线传播》教学设计

【概述】(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特征)

光的直线传播是几何光学的基础,学习光的反射规律、折射规律都要用到光的直线传播的知识。同时利用光的直线传播,又能解释影子、日月食等生活和自然界的重要现象,也是信息传递一章的基础,通过本章的学习是反射、折射现象的基础,可以提高同学热情,激发探究欲望,培养学生STS意识。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初二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对自然界中的很多现象充满好奇,动手能力较强。但刚学习物理不久,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且在他们的逻辑思维还需要经验支持。因此应以学生身边现象引入知识,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教学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是新课程标准对本节课提出的要求。根据这一要求和教材具体内容,结合学生学情,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天然和人造光源;

②理解光在真空中传播及其应用;

③了解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3×10m/s。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光的直线传播”的探究,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观察和探究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②通过探究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4)重点、难点

重点:光的直线传播。

难点:解释简单的光现象。

8

【教学策略】(模式、情境、方法)

本堂课的设计着重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创设线性探究模块,努力建构一种对话、合作与探究的课程文化,让“研究性学习”走进课堂,走进物理教学,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引导学生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学习。

构建“人文·物理·社会”三维课堂,在引导学生探究物理知识的同时,渗透以人为本的培养理念。释放学生心灵,张扬学生个性,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在此设计理念的指导下我准备采用以下主要学法:探究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通过精心设计,在教学过程中促进教法与学法的和谐统一,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活动的和谐统一。与此相适应我采用的教法主要是发现法。发现法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布鲁纳所提倡的,是从学生的好奇、好问、好动的心理特点出发,依据教师所提供的器材,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自己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而不是消极的接受者。具体体现在以下的教学环节中。

【教学资源】(材料、工具)

1.学生分组:激光笔一支、果冻一个、软橡皮管一根、带孔的纸板两张、大头针几枚、平面镜一面、白屏一张、装了水的玻璃杯(水中满了少量墨水)。

2.教师教具:小孔成像演示器(用蛋糕盒自制)、氦氖激光器(或激光笔)、水槽两个、浓度不同的糖水四种、40 瓦电灯等。

【教学过程】(过程、结构)

一、新课引入

课前利用课间休息,滚动播放一组与光现象紧密联系的优美图片和视频:影、倒影、水面下(视深变浅)物体,霞光万道、晨曦中穿透树林的道道阳光、白光通过三棱镜的色散、彩色的肥皂泡、北极光、日晕、日幻„„最后将画面停在“节日夜空中的多彩的激光”直指本课的主题。让学生欣赏绚丽天象的同时认识到大自然中有许多光沿直线传播的例子,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进入这节课的学习。

二、新课教学

1.探究光的直线传播的条件

①引导学生应用桌面上的器材,通过开放性实验探究得出:光在空气、水、以及果冻这些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但在两种介质的界面上要发生偏折。

[问题一]同学们刚才看到了许多光沿直线传播现象,但是光总是沿直线传播吗?

(先开放性分组实验,然后小组间交流实验结果)

方法一:用激光笔发出光束向滴了少量墨水的水中投射,可以看到光在水中沿直线传播。

方法二:用激光笔发出光直接照射果冻,发现光在果冻中沿直线传播。

方法三:将激光射过拉直了的橡皮管,但橡皮管弯曲就无法射过。

方法四:将几枚大头针插在一条直线上,眼睛沿这条直线看去只能看到第一根针。

方法五:将激光沿白屏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可以看到光在空气和水中的路径都是直线,在空气和水的界面上发生了偏折。

组织学生归纳得出:光在空气、水、果冻、玻璃中沿直线传播;但在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发生了偏折。

②教师演示光在非均匀糖水中传播的实验。得出光在同种非均匀介质中路径发生弯曲。

[问题二]这两个现象说明光必须在同种介质中才沿直线传播,但光在同种介质中光就一定沿直线传播吗?

教师演示:如图1,在支架上固定一个薄水槽,其中放置一个白屏来显示光的路径,事先配有四杯浓度不同的糖水,将它们按浓度从大到小依次倒入水槽(四种糖水的量按一定的比例),由于各层糖水间相互混合,所以水槽内形成了从上到下浓度逐渐变大的不均匀糖水。将一束激光从透明水槽侧面沿白屏表面75°左右的入射角,由最上层溶液斜向下射入非均匀糖水,可见激光路径在非均匀糖水中向下弯曲。同时做一个对照实验,用激光光束斜射入同种均匀的蔗糖溶液中,再对同学们观察──光的路径仍是直线。

图1

③引导学生归纳出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介绍光线的概念

由于平时我们见得最多的是光沿直线传播的情形。所以物理学中就用带箭头的直线来表示光的传播方向。比如要表示电灯的光在空气中的传播时,我们就沿光的传播路径作一些直线,(如图2)。这种直线叫做光线。

图2

3.应用:解释自然现象

①影子的形成

设问一:请同学们想想;如果电灯的光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了不透光的障碍物,在障碍物后边会有什么东西形成?演示;在一个圆筒形蛋糕盒的筒口处糊一张白纸,底部的圆洞上固定一个不透光的纸板人,打开后边的电灯,同学们在屏上可以看到一个人影,让学生分析人形的形成。

②日食 由影子的成因,顺利过度到日食。

设问二:当地球、月亮和太阳运动到一条直线上,地球处在月亮的影区时。地球上影区中的人能看到太阳吗?这种现象叫什么?

③小孔成像 演示:仍然运用前边的器材,保持电灯不动,用一个大纸板完全遮住圆筒形蛋糕盒底部的进光口。并在纸板上开一个小圆孔。

设问三:如果打开电灯,一部分光将穿过小孔射到屏上,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在屏上将看到什么?打开电灯,学生观察屏上的现象以及灯丝的形状,大家看到什么了?“V”字形的光斑,灯丝的形状也是“V”字形的。但是开口和光斑相反。引导学生分析出小孔成像的原理。

4.光的传播速度介绍: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299792458m/s,近似等于3×10m/s。3×10m/s到底有多快呢?你知道我们平时一眨眼需要多少时间吗?需要0.1秒,就在你眨8

8眼的工夫,一个以光速飞行的超人,能够飞行3万公里。这个距离让一个普通人不停的走,大约要走250天,可见光速之大。

三、小结

请同学们回想一下,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研究光的直线传播我们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带领学生回忆:在观察神奇美丽的光现象的过程中,提出光是否总是沿直线传播的问题,然后通过实验探究,在相互交流中概括出了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结论。并且运用这个结论解释了一些自然现象。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自然,不仅如此,还可以利用它改善我们的生活,提高工作效率,那么利用它你能做些什么?

四、思维拓展

射击时瞄准。给你一个玩具枪和激光器,你能想到什么?

激光准直。安装高楼电梯时,怎样使几十米高的电梯又正又直?

五、作业

试一试,制作一架小孔照相机,并用它来观察蜡烛所成的像,看一看,在什么情况下,蜡烛所成的像放大,在什么情况下所成的像较小?并试着解释为什么?

【教学反思】(执教者的课后反思)

本节课是学生的第一节光学课,新课程标准对这部分的内容要求是:“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而笔者经过深入调查初二学生的潜在知识和感性认识,知道大量学生已经积累了许多光沿直线传播的生活经验,比如从手电筒的光,汽车车灯的光等等。所以这节课设计的重点应该是激发学生热爱光学,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来认识光的传播特点,知道光沿直线传播是要有条件的。

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创新潜能。整节课,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参与探究的状态之中,他们在思考之后,自己能去选取仪器,设计实验,想到了一些非常有创意的方法。说明学生能独立地去探索、去实践。只要给他们充分发挥的时间和空间,就会激发起他们的创新潜能。

【课例点评】(听课人的评价)

(1)学生学会了如何学习。这节课的内容,在以往的教学中常常只是简单介绍了事,但是许老师改变了旧的教学方式,提供大量器材,给学生适当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经历实验过程,并在其中去想,去说,去做,去表达,去感悟,去探索物理实验反映的物理本质。“发现”了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通过探究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学生初步体会到了“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解释现象(产生问题的现象)──应用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这种探究方法,将对今后的实验研究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2)充分展现了物理实验及其教学的魅力。本课设计的富有创意的物理实验,突破了长期以来的教学难点,成功演示了光在非均匀介质路径发生弯曲的现象,实验效果非常好,让学生在经历实验探究的活动中,领略了光的奇妙(学生过去从来没有亲眼见过光的路径发生弯曲),发展了对科学的好奇心,体验了探索自然规律的喜悦。

(3)当然,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虽精心准备,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时间的限制,有一些设问比较单一,使学生的深入思考不够;课堂上缺少对学生的评价,学生的回答也比较少,整个课堂气氛比较沉闷,不是特别活跃。

第17篇: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学设计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历史3必修》的第3个专题──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课程标准要求为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从近代反抗史的角度看它是旧革命的总结和新革命的曙光

它对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进行深刻反思同时带来了对封建旧文化的彻底批判并做好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准备。

从近代探索史的角度看它是旧思想的发展新思想的肇始。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先进的中国人从师夷长技、君主立宪、实业救国与民主共和发展到了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民主科学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发生在新文化运动的后期更加进步的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改造中国的思想武器。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对多姿多彩、内容丰富的历史知识十分感兴趣尤其现在的教材图文并茂更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理性思维的能力有较大提高。但由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对历史现象的认识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所以在教学中应用创设情景、启发式谈话法和讨论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当今的学生与以往相比更需要对世界的了解与关注真实感受到历史与生活的联系历史与个人的联系。因此基础知识的讲述是必要的但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理应提到更高的层次。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识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对其的评价

能力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相互关系基本观点的理解能力。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的教学培养学生一分为二看待事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片、文字材料视频等手段创设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参与教学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和在小组讨论合作的基础上能够使学生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得出适当的结论。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方法。 3.情感价值观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的介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通过新文化运动前后的变化从高举民主与科学到传播马克思主义使学生认识到与时俱进的必要性。

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难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及对它的评价

五、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人物、事物的图片及新文化运动中一些论著的原始资料、下载相关的视频、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阅读教材、课外读物、归纳基本内容。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用《凤凰大视野》中的一段关于新文化运动的简短的视频作为导入。 这段视频将我们引入了新文化运动今天的这节课我们将走入新文化运动深入的探究视频中所提出的问题。 二讲述新课 1.新文化运动的概况 让学生阅读课本第72页第二段依据课本和刚才的视频内容找出以下四个问题的答案这些问题将会在PPT上出现 兴起的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来改为《新青年》。主要阵地《新青年》 主要活动基地蔡元培担任校长的北京大学 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鲁迅、蔡元培、李大钊用PPT分别展示这些人物的照 片 2.新文化运动诞生的历史背景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那么作为意识形态的新文化运动得以发生是由什么引起的呢 经济方面展示PPT材料一纺织工业1913年前全国共有231个工厂资本3254万元到1920年增至475个工厂资本达8275万元1919年纺纱量比1913年增加180%1919年丝出口额比1913年增加168%。 【合作探究】老师提问这个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对学生的回答作点评与总结。 老师总结从这段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资本主义在这一时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原因可以从国际与国内两个方面来分析。国际上一战期间列强忙于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侵略国内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同时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此起彼伏“实业救国”思想兴起。 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中国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根本原因

政治方面让同学们看两张图片 第一张图片是孙中山第二张图片是袁世凯在北京举行的祭天仪式。 【合作探究】老师提问这两张图片有着什么联系呢 让学生讨论并回答再对学生的回答作点评与总结。 老师总结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政体但是不久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就被袁世凯窃取了袁世凯搞复辟实行独裁统治摧毁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制这引起了资产阶级的强烈反抗。 政治方面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但袁世凯的复辟帝制的活动实行独裁统治。 思想方面我们来看一则材料 材料二孔子之道自古常新与天无极。„„近自国体变更„„使数千年来崇拜孔子之心理缺而修佛„„本大总统躬鹰重任早作夜思以为政体虽取革新而礼俗要当保守。环球各国各有所以立国之精神秉诸先民蒸为特性。中国服循圣道自齐家、治国、平天下、无不本于修身。

——袁世凯《大总统祭圣告 【合作探究】老师提问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注意划线的文字 让学生回答对学生的回答作点评与总结。 老师总结我划线的文字都表明袁世凯为了维护封建帝制重新宣扬和树立孔子的儒家传统旧道德在文化领域内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 思想方面一方面辛亥革命后民主、自由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另一方面袁世凯在思想问话领域内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直接原因 3.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可概括为三提倡三反对。首先我们来看几则材料 材料一“我们认定现在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

材料二“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 鲁迅《狂人日记》

材料三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陈独秀《文学改革论》 【合作探究】设立开放性问题假如你是新闻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在那样的历史背景下你认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哪些方面为什么要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让学生讨论并回答老师做点评和总结) 这两位先生分别是德先生与赛先生。德先生意为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赛先生意为科学主要是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强调这里的科学并不是指具体的科学技术而是指科学精神 新文化运动之所以要高举民主与科学这两面大旗主要原因在于 20世纪的中国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制度落后封建专制制度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它钳制了思想、阻碍社会的进步是造成中国落伍的根本原因所以要提倡“民主”只有民主才能实现思想的解放、社会的进步。另一个问题是科学技术的落后封建思想的盛行。历代统治者大都搞封建迷信活动目的是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让农民放弃对封建制度的“斗争”因此要提倡“科学”只有科学才能消除迷信才能追求民主。值得注意的是提倡科学实际上也是在提倡民主科学是为民主服务的。 旧道德指以孔子为代表的以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强调忠、孝、节。五常指仁、义、礼、智、信为中心的儒家传统道德。 新道德指资产阶级的道德追求个性解放、男女平等。 1 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愚昧 2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 (3)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4.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材料一反动军阀污蔑新文化运动是“异端邪说”、“洪水猛兽”守旧派文人甚至谩骂新文化运动的提倡者是“众叛亲离”“人头畜鸣”。

材料二《新青年》受到广大知识分子的普遍欢迎被誉为“青年界之金针”和青年的“良师益友”青年得此如清夜闻钟如当头一棒。 材料三新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内新思想没有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

——李时岳 材料四“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不可调和迁就”“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

——陈独秀 【合作探究】应该怎样正确评价新文化运动让学生讨论并回答老师做点评和总结 进步性 ① 猛烈冲击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 ② 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 ③ 中国知识分子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④ 为马克思注意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力的条件 ⑤ 为五四运动的爆发提供了思想基础 ⑥ 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为普及文化创造了条件 局限性 ① 对待中西文化存在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倾向比如认为儒家思想都是糟粕西方文化都是优秀的 ② 运动仅仅局限于上层知识分子没有与群众运动相结合没有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 5.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首先播放一段一分钟的十八大开幕式的视频。 【合作探究】设问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1.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2.为救国救民提供了一条新的选择促进了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 三课堂总结 新文化运动以西方先进的思想为武器对中国传统的思想进行了批判它不仅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更是一场现代价值观的重建运动。它以民主、科学为口号力图重建民族精神的核心它标榜新道德力图建立新的论理和价值判断模式它提倡新文学力图改造反映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形式。随着十月革命的胜利部分先进知识分子又转变为我国首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实践者真正找到了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理论武器。 四课后活动 根据所学内容和自身经验谈谈新文化运动中有哪些经验与教训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七、板书设计

经济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历史背景

政治袁世凯复辟

思想民主共和反对尊孔复古

兴起概况1915年陈独秀《新青年》

前期三提倡三反对 新文化运动

内容

后期传播马克思主义

进步性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评价

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否定与肯定。

第18篇:“波的形成和传播”的教学设计

“波的形成和传播”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及其形成条件;

2、知道机械波的种类——横波和纵波

3、明确机械波的传播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波的模型的建立,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2.通过对波的模型进行分析判断,提高分析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机械波形成时某个质点与介质中所有质点的关系,体会个别和整体的关系.教学重点

械波波的形成过程的分析 教学难点

对机械波在传播过程中,介质质点在各自平衡位置的振动情况和振动在介质中传播形成波的理解 教具

软绳、红布、软弹簧、多媒体课件 学具

软绳、红布、软弹簧、较大的水盆、水 教学过程

模块

一、体验与观察

师:我们来表演一个游戏。同学们分成A,B两组,按个头从矮到高的循序各站一排,A组同学站立观看,B组同学从一端依次下蹲、起立。然后B组同学观看,A组同学演示。 同学们认真表演。课堂气氛活跃。 师:观察到了什么? 生:好像是波浪在前进。

模块二:体会机械波的形成及形成条件。 投影图片

带操表演

师:观察带操表演时彩带的形状,然后用你课桌上的绳子也模仿一下带操表演。 *

*人民教育出版社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3—4 第十二章 机械波 第1节

1 学生观察后得出彩带上有的部分凹下去有的部分凸起来,然后三人一组积极的活动起来。有直接抖动的,有手握住一端拉平后再上下抖动的,还有一人握住一端不动,另一人握住另一端上下抖动的。学生积极地表演,课堂气氛再次进入了高潮,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我们看到绳子的运动也象波浪在前进,我们把它叫做绳波。我们还知道那些波?

同学们踊跃发言,都想把自己知道的第一个说出来。说出了水波,声波,无线电波等, 师:象水波,绳波,声波我们称为机械波。我们把绳子抽象成一个一个紧密相连的点。那绳波是怎么形成的,要想形成绳波必须具备什么条件才行那?

学生认真的演示,观察思考声波的形成原因,激烈的讨论,努力找出怎样不能形成绳波。通过观察,同学们最后得出了结论。

生:绳子上后面的点被前面的点带动,后面的点动起来了后就形成了绳波。当我的手握住绳子一端不抖动时,绳子形不成绳波。当我握住一段特别短的绳子上下抖动时,也不能形成绳波。所以形成绳波的条件是,首先要有振动,再就是要有振动得以传播的较长的绳子。

师:振动的形式在绳子上传播出去就形成了绳波。最先振动的点,我们称为波源,振动得以传播的物质我们称为介质。所以产生机械波的条件是波源和介质。我们把机械波分为两类,横波和纵波。

波峰一凸起部分最高点互相垂直一横波波谷一凹下部分最低点机械波

在同一直线上一纵波疏部一质点分布较稀的部分密部一质点分布较密的部分刚才见到的绳波就是横波,同学们用桌上的轻弹簧,按课本26页图12.1—5演示一下纵波。再观察横波和纵波的不同

同学们踊跃演示,认真观察横波和纵波的不同。

师:声波也是机械波,那声波是横波还是纵波那?观看视频(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avi。)

通过观看视频,形象直观的说明了声波是纵波,通过观看视频可以让学生牢固的理解记忆声波是纵波,并且对理解横波和纵波的不同起到很大的作用。 模块三:观察体会机械波的传播特征

师:我们可以把绳子抽象成一个一个紧密相连的点。为了能更好地观察每一个点的运动,我们在绳子上系一个红布,然后观察红布处绳子的运动。

生:演示后得出:红布处的点在上下的做机械振动。并没有随着绳波传播出去。 师:机械波传播的是什么呢?

学生思考讨论后得出后面的点本来没动,后来运动起来,所以传播的应该是振动形式。动起来后就有了动能,所以传播的还有能量。 师:质点获得的能量是从哪里来的? 生:是从波源传递来的。

2 师:所以波在传播振动的同时,也将波源的振动能量传递出去。波是传递能量的一种方式。 总结:机械波的实质是:

①传播振动的一种形式。

②传送能量的一种方式。即依靠介质中各个质点间的相互作用力而使各相邻质点依次做机械振动来传递波源的能量。

通过这种简单的问答形式,引领着学生思考,给学生指明了思考的方向。并培养学生通过观察,认真思考事物本质和内在规律的学习方法。学生积极思考,争抢着大声回答,比单纯的让学生看课本后填写事先印发的学案效果要好。

师:用你桌上的水盆,水,按照课本27页的“做一做”去观察水波。

通过这个实验,让学生再次去体会波传播的只是振动形式和能量,介质中的质点并没有随波迁移。 模块四:随堂练习,课堂总结 对教材内容的处理建议:

课本25页“图12.1—3横波的形成”,分别画出了波在不同时刻的图像,这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并去研究波,开始就讲的难,使学生提不起兴趣,后面几节的内容教起来就很费劲,还有最后一句话:“其它几个图是随后几个时刻各质点的运动情况”,要想让学生真正明白这句话的意思需要十几分钟的时间。所以我建议这块内容可以先不讲,等讲完第二第三节的内容之后再回来处理这一部分会好得多。课本的“问题与练习”中的第3题也是同样的处理方法。在这里处理起来费时还收不到好的效果。 教学评价:

本节课以游戏,演示,讨论,提问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尊重学生差异,面向全体学生,根据教学情况,主动有效地调节课堂节奏,使学生在这节课上积极听讲,认真思考,踊跃发言,并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共同体验课堂生活的乐趣。 课后反思:

在处理课本27页“做一做”时,在课堂上演示的效果并不好。原因一个是平时的水盆太小,看不清形成的水波,再就是在水盆里放入纸屑,纸屑很容易被水浸湿,鉴于这两点,在以后教学时课下带领学生去校园的水池边去观察体会,这样水波很明显,把塑料袋剪下硬币大小的一块代替纸屑,这样就不容易浸湿了。

第19篇:“光是如何传播的”教学设计1

“光是如何传播的”教学案例

阳泉三中 刘海洲 王勇

一、设计思想

1.挖掘教材和生产、生活中的联系,从生活走向物理

光现象在生活中极为普遍,学生的感性认识比较丰富,因此,我将光现象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让学生从生产、生活中发现有关光的传播问题,提出光的传播需要哪些条件等问题,然后进行有目的的研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

2.变演示实验为学生探索型实验

改演示实验为学生探索型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的机会,激发学生的探索潜能。在实验过程中探索物理实验反映的物理本质,从而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和掌握物理规律.探索型实验教学有助于学生自主发现新问题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突出学生自主探究

以探究光的直线传播条件为核心,重视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是处理本节课教学内容所遵循的基本原则.而且,理解光的直线传播的条件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我从教学模式上突出“探究”,让学生参与以“探究”为目的的实验活动.让学生去想,去说,去做,去表达,去感悟.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通过实验研究,让学生自己归纳出光的直线传播的条件,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同时,对于一些抽象的物理现象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直观化,让学生从直观的物理现象中自行探究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参与探究的状态之中,充分展现物理课教学的特点和魅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情感。

激发学生勇于探索自然的热情。

重点难点: 知道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课前准备:预习本节课,并在课后观察光的传播的情况,找出所存在的疑问 教学媒体:多媒体,空气清新剂,激光手电,大塑料瓶,水,香,玻璃。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联系实际提出问题,激发兴趣,引起注意.

老师:同学们,你们在早晨打扫卫生时有没有发现太阳光是怎样射进的? 学生回顾回答

老师:除此之外有没有其他的情况能说明光是怎样传播的? 学生思考举例子

老师:我们的周围就是一个充满五颜六色的光的世界,光把我们的世界打扮得如此美丽、动人,令人心旷神怡。同学们一定都想知道光的奥秘,光现象有什么规律,它是如何为人类服务,人类怎样才能更好的利用光呢?相信你学过“色彩斑斓的光现象”后,一定会有更深的体会。展示课题

(二)讲授新课  1.光源

通过图片的直观展示,对学生进行劳动创造人类文明的思想教育.

老师:光是从哪里来的呢? 学生回答:太阳 教师引导:像太阳这样自身能够发光的就叫做光源。

那么你所见的光源还有哪些?

学生寻找例子:深海中的乌贼,火把,萤火虫,蜡烛,电灯等。 请同学们把他们分分类 光源 自然光源

人造光源

那么光究竟是怎样传播的?你们的猜想对不对?我们应该用自己手中的器材来验证一下。 老师:介绍光线(物理模型法,这也是研究物理问题的一种方法) 2.探究光的直线传播的条件

以生产和生活中的自然现象为对象,让学生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技能,让学生深入探讨、自主探索和总结物理规律.

设计实验探究:演示

1、取一大塑料瓶,里面充满烟雾,用激光笔发出的激光照射,观察光传播的路径。

结论:光在 中沿 传播. 演示2:用激光笔发出的激光射入水中,观察激光在水中的传播路径。

结论: 光在 中沿 传播.演示3:用激光笔发出的激光射入玻璃中,观察激光在玻璃中的传播路径。

结论: 光在 中沿 传播.

总结: 光在 中沿 传播.最后,老师把不同小组实验中探索的共同问题投影在屏幕上,开始提问学生. (1)光可以在哪些物质中传播?这些物质有什么共同特点? (2)光在这些物质中是沿什么路径传播的? (3)光总是沿着这样的路径传播吗?有没有条件限制呢? „„

学生1:光可以在空气、水、玻璃等介质中传播. 学生2:光在这些介质中都是沿直线传播.

学生3:(疑释)这说明我们刚才的猜想是正确的. 老师:有不同答案的请回答.

学生4:光在空气这一种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在水中也沿直线传播,如果光从空气进入水中,它在分界面处不沿直线传播.并演示用激光通过有粉笔末的空气进入水中时光线不是直的.

学生5:这说明光必须在同种介质中才沿直线传播.

老师:(激疑)光在同种介质一定沿直线传播吗? 老师:我们生活在地球,它周围的大气并不均匀,请看从大气层外射向地面的阳光还是沿直线传播的吗?(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早晨太阳光线的偏转)

学生1:通过动画演示可知:早晨,当太阳在地平线以下时,我们就看见了它,就是因为不均匀的大气使光线变弯了的缘故.

总结: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是光在同种且均匀的介质中. 3.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

老师:光的直线传播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应用? 学生:检查排直队,打靶瞄准时(动画演示)要“三点一线”等.

老师:(设疑)有一个问题请大家讨论,开凿火车隧道时为了防止凿出的隧道不直,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有办法解决吗?(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教师用微机模拟激光准直来凿隧道,并演示掘进机在激光束的引导下工作)

老师:(设疑)(演示手影)请看,这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光学现象,谁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释一下?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光在均匀介质沿直线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后面光不能达到的区域便形成了影子.

老师: 日食、月食是怎样形成的呢?用多媒体动画模拟演示日食、月食的成因. 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

学生1:月球运行到地球与太阳中间并成一直线时,太阳的光被月亮挡住,地球表面上某些地区短时间内看不到太阳就出现日食.

学生2:地球运行到月球与太阳的中间并成一直线时,太阳光被地球挡住,不能射到月亮上,月亮上出现阴影,出现月食.

学生:小孔成像是怎么回事?它成的是什么像呢?

老师:你提的问题很好!请同学们观看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墨翟的介绍,并欣赏小孔成像的动画演示.

老师:(启发)通过图片介绍和动画演示,你了解到了什么? 学生:我们知道墨翟是世界上第一个论述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并最早进行小孔成像实验的科学家.且小孔成像成的是倒立的实象。

老师:(引申)同学们在明确小孔成像的特点和原理后,根据小孔成像制作针孔照相机(课后完成)。

4.光的传播速度

老师:(设疑)光的传播速度到底有多大呢?很早以前就有人感兴趣,让我们先来看一个自然现象:(播放雷鸣闪电动画)打雷时闪电和雷声实际是同时发生的,我们先听到雷声还是先看到闪电? 学生:先看到闪电.

老师:(激疑)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的传播速度大得多.

老师:(释疑)光的传播速度很大,测定光的转播速度是非常困难的.第一个测量光速的科学家是伽利略,但遗憾的是他失败了.后来经过几代科学家的不懈努力,测出的结果一次比一次精确,现在公认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c=3×108m/s.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与真空中的差不多。光在其他介质中的传播速度都比真空中的小。(看课本p36页)

(三)课后小结:学生进行。教师补充。

(四)布置作业:

1、课本p38页

1、

2、

3、4(作业本)

2、小制作:针孔照相机(参考课本p35页“想想做做”)

3、预习作业:第二节:光的反射

(五)达标检测: A层:

1、排纵队时,如果看到自己前面的一位同学挡住了前面所有的人,队就排直了,这可以用 来解释。

2、(2007重庆市)能自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下列物体属于光源的是 () A太阳 B.地球 C.月亮 D.房屋 3.运动会上,关于终点计时员开始计时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听枪声开始计时,因为枪声听得清B.看白烟开始计,因为烟雾看得清

C.看白烟开始计时,因为光速比声速大得多D.听枪声和看白烟都可以

4、“海淀区2006皮影戏”是我国的民间艺术,演员只要在屏幕和灯光之间抖动拴在道具“小兔”身上的细线,屏幕上就能出现生动活改的小兔形象.井且与道其“小兔”动作完全一致,可谓形影不离,这其中所涉及的光学知识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层:

5.发生雷电时,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是因为 。激光从地面发向月球,被月球表面反射回地球,总共用了2.5s,则月球到地球的距离为 。 6.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是 ,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 米/秒,光在其他介质中速度比在真空中速度 (选填“大”、“等于”、“小”)。

7.有一个同学举了四个例子,说明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其中有一个例举得不正确,这个例子是(

A.影子 B.太阳落到地平线下还能看见 C.小孔成像 D.看不见不透明体后面的东西 C层:

(2007山东)8.大伟同学在课外按如图所示的装置做小孔成像实验。如果易拉罐底部有一个很小的三角形小孔,则他在半透明纸上看到的像是:

A.蜡烛的正立像 B.蜡烛的倒立像 C.三角形光斑 D.圆形光斑

9.人沿着街道走向街灯,再从街灯下走远,则他的影子长短变化的是( ) A.变长 B.先变长再变短 C.变短 D.先变短再变长

(六)板书设计: §2-1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 自然光源 人造光源

2、光的传播:

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光速: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c=3*108米/秒。

三、教学后记:

以往在“光是如何传播的”教学中,教师占用绝大部分的时间在讲,确切地说是在“灌”.学生只有很少的时间去思考、学习,并且还要在教师的指定下背、写概念和规律,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课堂学习效率很低,一部分学生开始产生厌学情绪.通过探究性学习的开展,我体会颇深. 1.学生学会了如何学习

这节课中,我没有让学生去机械地记忆有关光源、影子、光线等概念,也没有让学生死记硬背光的直线传播规律,而是提供大量材料,给学生适当的时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验探究的教学过程中.这样学生通过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后,检验猜想,“发现”了光的直线传播规律.从中掌握了探索物理知识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质.这样的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做”中“学”、“学”中“悟”的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把学生真正看成一个有思维、有创新的人,而不是知识储存的仓库.当然,这只是学生接触到光学的第一个规律,但从本节实验中学生所学到的探究方法,将对今后的实验研究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2.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创新潜能

 在学生自己选择器材进行实验探究时,学生在思考探究后,自己能去选取粉笔末、烟演示光通过有粉笔末的空气(混有烟的空气)进入水中光线不是直的,非常有创意.说明学生能独立地去探索、去实践.所以,只要给学生充分发挥的时间和空间,就会激发起学生的创新潜能.另外,学生所做的“激光准直”、“果冻实验”、“小孔成像”等小实验,都是把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推向了高潮. 3.“一石激起千层浪”  这节课的学习效果如何,学生的感受就能说明一切.这节课并没有将重点放在知识结论上,而是放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上,让学生经历有意义的探究活动,体验正确的认识是怎样产生的,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本身就是探索.这种以实验探究为手段,让学生自己解开科学之谜的方法,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

第20篇: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教学设计

2.1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过程与方法

(2)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通过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感受实验的严谨性及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养成乐于探索自然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声音的传播条件。 (2)会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

(3)在探究活动中,能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

2、难点:

会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观察法、演示实验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复习声音时怎样产生和传播的

二、新课教学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活动A:

教师: 播放一段电铃在玻璃罩中用抽气机抽气声音变小的实验视频 问题:观看视频后,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如:声音不能在什么情况下传播)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活动B:播放小儿垂钓的视频 问题:为什么垂钓孩童不理过路人? 学生:讨论回答 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

演示实验:参照课本图片,一位同学在水中敲击石块,另外的同学耳朵贴在水槽的外面,试试能否听到敲击石块的声音。

问题: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让学生交流讨论,回答上述问题。

让学生交流讨论,并对以上活动进行归纳,得出结论。 活动C:教材中的图片比较感受“隔墙有耳 ”的内涵 固体可以传播声音,且比气体效果好。 随堂练习,知识小结

三、板书设计

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声音可以在可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

传播教学设计
《传播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