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10-15 08:36:08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

《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在前面几节内容的学习中学生已有了一些物态变化的知识,直接通过设问引入新课。升华和凝华现象虽然在生活中普遍存在,但是这些现象比较缓慢,难以被学生直接看到,看到的只是结果。在形成的过程中是否需要经过液态这个过程不是很清楚,为了突破这个难点,首先安排了碘升华和凝华的实验。教师引导学生去探究、观察、分析实验,让学生亲自领悟到固态与气态之间可以直接转变,从而得出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再通过举例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加深对知识的巩固,同时也激发学生去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综合的思维方法。

教学的重点:对升华和凝华现象的认识,对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的难点:认识升华和凝华是固态和气态之间的直接变化。

(二)、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学习物理有浓厚的好奇心,在教学中应注意将其不断上升为学习的兴趣和志趣。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不一定有正确的认识,因此需要纠正学生对直接经验的片面或错误的认识,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学生已经学习了汽化和液化、熔解和凝固,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需注意辨析各种物态变化间的区别及研究方法的相似性。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能用物理语言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主参与实验探究和分析论证的过程,训练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根据实验事实分析物理过程及其原理的思维方法,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和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升华和凝华现象中,感受成功的喜悦,体会与师生间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加深师生间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通过联系实际,感知升华和凝华是十分重要的物理现象和有广泛的应用,体会研究升华和凝华的重要价值。

(四)、教学资源准备:

酒精灯、三角架、石棉网、锥形瓶、瓶塞、小松枝、樟脑丸粉末、火柴、放大镜、小烧杯、碘、光屏、玻璃片、课件(人工降雨动画等)、投影设备、教科书等。

(五)、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教师引导学生回顾) 师:从前面的学习知道,物质一般以哪3种状态存在? 生:固态、液态、气态。

师:这3种状态之间可进行哪些物态变化呢?吸、放热情况如何呢? 生:液态与气态之间有:汽化(吸热),液化(放热).固态与液态之间有: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2、提出猜想(教师引导学生猜想) 师:那么,固态和气态之间能否不经过液态直接相互转化呢?不妨可以猜想一下。 [板书课题:升华和凝华] 生猜想:能。

一、升华和凝华

师: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证实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 生:用实验探究。

师:实验探究的内容是什么呢? 生:探究固态和气态能否不经过液态直接相互转化。(师生共同讨论实验方案) 师:请大家根据桌上提供的实验器材,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然后进行交流学生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方案,老师巡视指导。然后,各小组交流实验方案,师生共同评估实验方案的可行性,通过适当的补充、修正和完善,最后确定实验方案: (1)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固态和气态能否直接发生物态变化。

(2)实验器材:樟脑丸粉、锥形瓶、石棉网、酒精灯、小松枝、火柴、三角架、放大镜等。 (3)实验步骤:①在锥形瓶内放入适量的樟脑丸粉,并平铺在瓶底;②将小松枝插入锥形瓶内,并加上盖子;③用酒精灯缓慢加热;④加热一段时间后,撤去酒精灯。

(4)实验中注意观察的现象:①缓慢加热过程中,观察锥形瓶底部樟脑丸粉的状态变化;观察瓶内有何现象发生?②停止加热冷却时,仔细观察锥形瓶壁及松枝上有何现象发生? 学生实验:学生分小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实验结束后,交流各小组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最后达成共识,得出结论:固态和气态可以不经过液态直接相互转化。

分析论证: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现象叫做升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现象叫做凝华。 [板书]

二、升华吸热和凝华放热

师:升华过程需要吸热还是放热?请说出你的判断依据。

生:在实验过程中用酒精灯进行加热,说明升华过程要吸热。 师:凝华过程需要吸热还是放热?请说出你的判断依据。

生:升华过程结束后,把酒精灯撤去,气态物质向外放热后凝华成固态物质,所以凝华过程要放热。

三、知识应用

1、人工降雨:干冰到雨经历了三个物态变化的过程,一是干冰的升华降温;二是水蒸气遇冷凝华成小冰晶;三是小冰晶下落遇到热的气流溶化成小水珠,小水珠越结越大,小水珠的重力大于上升气流产生的浮力时,水珠下落到地面就形成雨。

2、舞台上白雾的形成:干冰粉喷洒到舞台上,迅速升华降温,使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来制造“白雾”以渲染气氛。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的升华和凝华现象,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列举说出日常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比一比,赛一赛,看哪一组同学举的例子最多?学生小组讨论,各小组交流列举的现象。教师启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留心观察各种物理现象,做一个有心人。

四、课堂练习

1、严冬的早晨,可发现玻璃窗的玻璃上有一层冰花,这是由于(

) A.室外的冷空气先液化成小水珠,再凝固成冰花,附在玻璃外壁

B.室内的水蒸气向玻璃放热溶剂化物化成小水珠,再凝固成冰花,附在玻璃内壁 C.室内的水蒸汽向玻璃放热凝华成冰花,附在玻璃内壁 D.室内的水蒸汽向玻璃放热凝华成冰花,附在玻璃外壁

2、用飞机向云层喷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是一种 人工降雨的方法。下 列出几个物态变化的过程: a.干冰迅速吸热升华

2 b.干冰吸热熔化

c.云层中水蒸汽遇冷液化为雨滴 d.云层中水蒸气遇冷凝华成小冰晶 e.水蒸气以干冰为核心凝结成雨滴 f.小冰晶下落遇暖气流熔化成雨滴

在这种人工降雨中发生的物态变化过程为(

)

A.a c

B.a d f

C.b c

D.e

3、农谚说:“霜前冷,雪后寒。”你认为这一说法有道理吗?为什么?

4、据《北京晚报》报道:2001年5月,阴天,气温约为一15℃,在新疆罗布泊沙漠上覆盖着约5~10 cm厚的积雪,然而过了约20min,雪不见了,而脚下却是干爽的沙地。

①请你推测一下,这可能是什么现象? ②说出你的推测依据.

5、冻肉出冷库后比进冷库时重,这是为什么

6、夏天,小明为了解渴,去买一支冰棒。售货员从冰柜里拿出冰棒,小明发觉硬梆梆的冰棒上沾着白花花的“粉”;一剥去包装纸,冰棒上就冒“烟”;他把这支冰棒放进茶杯里,不一会,茶杯外壁会出“汗”。

你能帮助解释这些现象吗?

(六)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通过实验探究和分析论证,学习了升华和凝华的概念、规律及其应用,大家不仅学到了物理知识本身,还学到了一些科学研究方法,感受了物理知识的科学价值。

本课为这一章的难点,我主要通过和学生一起分析霜的形成过程,来加固学生对升华凝华的理解,主要是通过对物态变化上的不同,认知分析明了概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节课是物态变化里最不常见的现象,只有通过实验来形象地将升华凝华呈现给学生,而对于窗花的形成,要引导学生去想象,由看不见的水蒸气凝华形成,并且在窗户的内侧。对于干冰的升华吸热的实验有条件还是做一下,因为学生一来不知道干冰,再来都会认为它会熔化。

推荐第2篇:《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

《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加热碘的实验让学生认识升华和凝华现象,从而得出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再联系实际分析一些自然现象,理解升华吸热、凝华放热,以及它们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学情分析:

升华和凝华是自然界中常见的自然现象,是物质在固态和气态之间直接转变的过程,但同学们对这种转变的过程和转变过程中的吸放热情况并不非常熟悉,而且也很难直接观察到,因此要掌握好这一节内容,我们可以在实际教学中把学生对本知识的掌握过程变成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活动的过程。

教学目标:

、知道什么叫升华,什么叫凝华。

2、知道升华是一个吸热过程,凝华是一个放热过程。

3、能够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凝华现象。

4、通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归纳总结,收集材料和对日常现象实验的观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探求知识的欲望。

、通过小组活动、堂的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准备:

、学具:收集的文字资料。

2、实验仪器:烧瓶、酒精灯、棉线、碘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升华、凝华现象及它们各自的吸放热情况。

2、解释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

3、了解升华、凝华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法与学法:

教法:实验法、例举法。

学法:注重实验现象的观察、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程序:

一、复习引入(3分钟)

前面我们已学习了有关自然界中物质状态及其变化的情况。下面来做一个简单的回忆和归纳。

、自然界中的物质常见的存在状态主要有哪些?

2、发生在固态和液态之间的转化过程分别叫什么?吸热还是放热?

3、发生在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变过程分别叫什么?吸热还是放热?

4、那么我们来猜一猜:自然界中,固态与气态之间能否直接转变呢?举例说明。

二、探究新知(30分钟)

<一>教师引导:

下面我们通过活动来观察物质在固态与气态之间的变化:

、先装置好实验仪器

2、观察瓶中碘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3、移去酒精灯,然后观察瓶中的变化。

4、棉线上析出的碘是怎么来的?

、下面我们来归纳一下活动中发现的一些现象。

(1)碘是怎样变成气体的?

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

(2)什么是升华?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

(3)升华时我们必须给碘加热,这说明这是一个什么过程?

吸热过程。

(4)什么叫凝华?它吸热还是放热?

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它是一个放热过程。

<二>学生交流、讨论:

1.前同学们收集的物态变化中,哪些是升华?哪些是凝华?

在寒冷的冬天,在窗玻璃的内表面会有冰花。

严寒的冬天,一直冰冻的衣服也能晾干。

衣柜里的樟脑丸逐渐变小

冰棍外表的“白粉”

烧黑的灯泡

自然界中霜的形成

2生产、生活中升华和凝华的应用。

(1)播撒干冰人工降雨

(2)舞台制造白雾

(3)利用卫生球除虫

三、教学小结:(7分钟)

四、堂练习:(10分钟)

、学生归纳总结本内容。

2、归纳出物态变化的网络图或循环图。

五、作业布置:

炎热的夏天,小亮从冰箱里取出一根冰棒,发现包装纸上附有一些小冰晶,打开包装之后,看到冰棒在冒“白气”,一会儿冰棒便成了冰水,根据此情景请你提出一个关于物态变化的问题并回答。

推荐第3篇:《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

《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升华和凝华是初中学生最难理解的一对物态变化,原因是升华和凝华的发生过程在课堂比较难观察。对这种转变的过程和转变过程中的吸放热情况不理解,对自然界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自然现象就更模糊。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从感性认识入手,从日常生活中大量的升华和凝华的事例出发,把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过程变成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活动的过程。

临朐冶源初中 孙中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②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③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能力目标

观察实验,认识物体变化,形成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3、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探索一些自然现象奥秘的兴趣及培养学生关心环境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教学准备】

教师:碘的升华演示实验器材多套;电教平台,有关视频资料。

学生:课外搜集以下物品 ①新旧白炽灯各一个;②新旧“樟脑丸”若干。

【教学设计】

一、复习提问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哪几种物态变化?发生这些物态变化的条件是什么? 学生:思考想一想,然后填写下列空白。

(熔化)(吸)

( ) ( )

液体

气体 固体

( ) ( )

( ) ( ) 教师:培养复习的好习惯且可以“温故知新”

二、引入课题

教师:除了以上四个物态变化,还有没有其它变化吗? 学生:讨论:还有没有其它物态物态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思维的方向,培养学生的联系实际 和探索思维。 学生:观看新旧灯泡的实物投影,观察、对比灯丝的粗细。

1

教师: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和质疑。

提出问题:为什么用久的灯丝会变细?

学生:思考、分析、小组讨论,回答:物体不需要经过液华过程,直接变成了气体和固体。 教师:直接引出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物体由固体直接变成气体的过程叫升华;物体由气体直接变成固体的过程叫凝华。

三、实验:碘的升华和凝华

教师:通过实验“碘的升华和凝华”让学生想想“升华和凝华”过程需要什么条件?是要放热还是要吸热?引导学生观察物态变化条件。培养学生的联系对比思维。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互逆过程现象,回答:升华过程中需要吸热;凝华过程需要放热。

四、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教师:播放雾松、冰箱内结霜的图片及冰冻的衣服变干的动画,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物态变化现象和过程。

学生:观察、思考、判断,进一步了解现实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

教师:让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升华凝华提出实例。

想一想:除此之外,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属“升华和凝华”,同学们可根据课前收集的信息回答。

学生:感受、思考、分析、讨论收集到的信息并综合应用联系发散思维,回答:

“樟脑丸”变小、“干冰”制冷、灯丝变细等是升华;

霜的形成、灯泡发黑、玻璃窗的冰花等是凝华。

教师: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感受物理来源于生活。加深对“升华

凝华“的认识。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科学世界》。让学生阅读“科学世界”的内容,学生根据所学的“物态变化”知识来对此现象做出解释。 学生: 分析、小组讨论。

教师:培养学生寻找答案的过程,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象中 的物理学道理,提高学习

物理的兴趣。

五、小结

教师:请学生对照板书进行小结。

学生:思考,总结归纳本课的主要内容,谈谈学生学习感受。

教师: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

六、巩固练习

(1)灯泡中的钨丝用久了会变细,这是由于钨丝在高温下会产生_____现象,玻璃泡发黑则是由于钨蒸气遇冷时______的结果。

(2)冬天清晨,在有人居住的室内窗户上往往会出现冰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出现在窗内侧,由大量水蒸气凝华而成

B.出现在窗内侧,由水凝华而成

C.出现在窗外侧,由大量水蒸气凝华而成 D.出现在窗外侧,由水凝华而成

(3)固态二氧化碳(干冰)可以灭火,其主要原因是它遇热____时要_______大量的热,使可燃物周围的温度降低,不能达到着火点,同时密度较大的二氧化碳又隔绝了空气,使可燃

物不易燃烧。

2

七、板书设计

《升华和凝华》

一、升华和凝华

1.升华:物体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 2.凝华:物体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

二、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三、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凝华现象

推荐第4篇: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

升华和凝华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 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 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 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过程和方法

 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

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

重、难点:

1、判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解释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教学器材:

碘升华和凝华演示仪、酒精灯、新灯泡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由雾凇的图片问:是一种什么自然现象,它是怎样形成的? 由学生猜想:〔 „„ 〕引入

二、复习回顾:物质的三态变化

问:物质能在固态和气态之间直接变化吗?

三、进行新课:

1、演示实验:碘的升华和凝华

结论:(1)、注意“直接”。(2)、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2、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

(1)雾凇的形成

(2) 严寒的冬天,一直冰冻的衣服也能晾干。 (3) 放在衣厨中的樟脑丸会越变越小,最后消失。 (4)在寒冷的冬天,在玻璃窗的内表面会有冰花。 (5)冰棍外表的“白粉”

(6)用久的灯泡内壁变黑

3、小测验 (1)、物质从固态_____变成气态叫______。 (2)、物质从气态_____变成固态叫______。 (3)、像____和____一样,升华需要_____。 (4)、像____和____一样,凝华需要_____。 (5)、下列属于升华现象的是:_______; 下列属于凝华现象的是:_______。

A.春天到了,冰雪消融;B.衣柜里的樟脑球消失了; C.清晨花草上“打霜”;

D.锅里的水烧干了;

E.玻璃窗上的“冰花”.

4、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5、课后练习:(多媒体展示) (1)、说说下列各现象中物质状态的变化并说明吸放热情况。

(2)、俗话说“霜前冷,雪后寒”,试用所学的有关知识加以解释。 (3)、云、雨、雪、露、雾、霜是十分常见的自然现象,你知道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吗?

6、小常识: (1)、降水的形成过程;

(2)、人工降雨

四、课堂板书

第四节:升华和凝华

1、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

2、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3、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

五、布置作业:完成练习册

推荐第5篇: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

《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

邹余明

一、教材分析:

1、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升华和凝华》这节课的内容,是前面已学的四种物态变化——熔化、凝固、汽化和液化的延续,由此让学生完整的知道六种物态变化,并达到课标的要求: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和培养节约用水的意识。

2、内容结构和教材特点:

在教材内容的选取上,比较注重联系生活、社会的实际,能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科学的探究兴趣,从而产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教材始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以生活中的现象为基础,通过实验探究提出概念,总结规律,并用它来解决问题。体现了新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由于升华和凝华过程不容易被注意到,一般只能根据观察到的结果进行分析、推断。本节要从生活实例入手,尤其注意区别凝华与凝固、凝华与液化的现象。

二、学情分析

认知水平:学生通过对前面知识的学习,已经具有关于物质三态、汽化和液化、熔化和凝固等知识,具有了初步的观察实验、分析和推理能力,具有初步的控制变量、转化的思想,初步的实验探究的思想。学生可用探究冰的熔化过程、水的汽化过程、水蒸气的液化过程来探究碘的升华和凝华过程,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年龄特点:初三学生刚开始学习物理不久,抽象逻辑思维水平较低,还需要经验的支持。因此,在教学中,以学生身边的现象引入组织教学,开展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小组合作为主要方式的探究性学习活动。

三、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通过观察碘升华和凝华过程,引导学生间接分析和推理日常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现象奥秘的兴趣,同时,提高学生关注环境和社会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

结合学情、课程内容和《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分别为: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知道升华和凝华现象;知道升华需要吸热和凝华需要放热;能用物理语言简单解释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过程和方法目标:A、经历观察升华与凝华的过程,能简单地描述所观察到的升华、凝华现象的主要特征。B、通过播放舞台上的\"烟雾\"等情境,让学生了解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C、通过思考,讨论日常生活中相关的升华与凝华现象,尝试应用物理知识去解释具体问题。让学生学会根据观察结果进行间接分析,从而推出物理过程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以及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程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探索一些自然现象奥秘的兴趣及培养学生关心环境的环保意识,让学生初步认识物态变化及相关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通过学习升华和凝华现象,增进对自然现象的了解,强化对科学的求知欲。

四、教学策略:

准备采用边实践、边观察、边分析、边讨论、多推理和小组交流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准备给学生提供以下机会:(1)独立观察思考的机会,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与分析归纳;(2)操作、尝试的机会,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这一教学理念。

课前准备:

教师:碘升华、凝华演示实验器材一套,多媒体课件。

学生:碘、试管、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火柴、烧杯、水。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欣赏 毛泽东诗词《沁园春 雪》以及北方雪景。 意图:让学生在欣赏诗词美的唯美同时,感受北国风光之美,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成就了这皑皑白雪和神奇的雾凇,再由白雪和雾凇的形成自然地进入了升华和凝华。

学生回顾:在黑板上自上而下写出气态、液态、固态。让学生回忆前面学过的固态和液态的相互转化,液态和气态的相互转化,并由学生上黑板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热、放热的过程,然后让学生猜测固态和气态之间物态是否可以相互转化呢?既为本节课做准备,也为学生建构关于六种物态变化的完整体系做准备,也为本节课打好基础。)

(二)进行新课:

板书:升华与凝华;出示学习目标 活动一:我来做一做:学生实验

1、在试管中放入少量碘,塞紧盖子后放入热水中,观察其中的变化。

2、过一会后将试管放入冷水中再观察其中的变化。观察物理现象。

把观察到的物理现象填入下面空格里。

加热时:固态碘由( )态直接变成( )态,条件是( )热。 冷却时:碘由( )态直接变成( )态,条件是( )热。 棉线上出现:( ),它的形状像( ),颜色是( )色。

把你观察到的物理现象与同组的同学讨论、探究一下,同时进行相互交流,得到正确答案,并得出结论。

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分析,然后小组讨论并得出结论。结论: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现象叫做升华,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现象叫做凝华。 活动二:教师播放课件:让我想一想:了解生活中物理现象 (1)旧灯泡为什么会变黑?

(2)樟脑丸变小了、冬天晾在外边的衣服干了为什么? (3)撒干冰舞台上的形成白雾是怎么回事?

学生分小组讨论,在上述几个例子中,要特别强调:物态变化中初始状态和最终状态,以及变化过程中的条件,即升华的条件是要吸热,凝华的条件是遇冷。如冰冻衣服晾干,是因为衣服下的冰吸热升华成水蒸气,初始状态是冰,最终状态是水蒸气,条件是吸热,物态变化是升华。

活动三:学生自主学习──我来试一试:解释生活中物理现象 (1)在寒冷的冬天,在玻璃窗的表面会有冰花。 (2)霜是怎样形成的?

(3)冰棍外表的“白粉”是什么?怎样形成的? 让学生讨论相互交流、共同探究、教师指导。

通过以上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应用结论去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从感性上知道物理知识是有用的,体会到物理知识的价值,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活动四:

(1)学生完成三者变化的过程。

再将物态变化有六种,可分为两大类:吸热和放热两类。 (2)共同了解水循环

教师可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小结:先让学生回忆本节学到的知识,且让这些知识同化到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去,以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再让学生从思维方法去总结,进一步掌握课题解决的思维程序步骤,即提出问题→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应用结论解决实际问题。最后教师可以肯定学生的成绩,指明学生努力的方向,体现成功教学的激励机制。 活动五:反馈检测

(1)下面关于云、露、雾、霜形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云是水蒸气升入高空时,温度降低凝结成小水滴和凝华成小冰晶而形成的。 B.雾是浮在浮尘上的空气液化形成的。 C.露是云中的小冰晶熔化成为小水滴

D.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先液化为小水珠,而后又凝固成小冰晶 (2)将下列现象与相应的物态变化用线连接起来

雪糕 化了 熔化 洒水的地面变干了 凝固 樟脑丸越放越小 汽化

树枝上生成霜 液化 用铁水浇铸工件 升华 蒸锅上方生成“白气” 凝华 (3)夏天,小明为了解渴,去买一支冰棒。售货员从冰柜里拿出冰棒,小明发觉硬梆梆的冰棒上沾着白花花的“粉”; 一剥去包装纸,冰棒上就冒“烟”; 他把这支冰棒放进茶杯里,不一会,冰棒变成一些水,而茶杯外壁在出“汗”。你能帮助解释这些现象吗? 活动六:布置作业

小组讨论完成P66习题作业,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从单

一、被动的学习转变为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使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板书设计: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内容,构建知识体系,突出教学的重点,本节课的板书,由师生共同完成。

推荐第6篇:升华和凝华

升华和凝华

1.1教情、学情分析

1.1.1教情分析

对于教材,前面已经研究了汽化和液化、熔解和凝固,学习升华和凝华后,对物态变化知识才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因此,这一节教材是物态变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教学的重点:对升华和凝华现象的认识,对规律的理解和应用.教学的难点:认识升华和凝华是固态和气态之间的直接变化.教师对新课程改革有较高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对设计和完成“升华和凝华”教学充满信心.

1.1.2学情分析

教学面对的是

13、14岁的初二学生,对学习物理有浓厚的好奇心,在教学中应注意将其不断上升为学习的兴趣和志趣.此外,对所要学习的概念,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不一定有正确的认识,因此需要纠正学生直接经验中的片面或错误的认识,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三是学生已经学习了汽化和液化、熔解和凝固,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需注意辨析各种物态变化间的区别及研究方法的相似性.

1.2制定教学目标

1.2.1知识与技能

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能用物理语言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1.2.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主参与实验探究和分析论证的过程,训练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根据实验事实分析物理过程及其原理的思维方法,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和转化的辩证观点.

1.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升华和凝华现象中,感受成功的喜悦,体会师生间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加深师生间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通过联系实际,感知升华和凝华是十分重要的物理现象和有广泛的应用,体会研究升华和凝华的重要价值.

1.3教学方法设计

从以下5个方面进行教学方法设计:(1)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学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落实.(2)设计营造民主、互动的教学氛围,通过师生讨论探究升华和凝华的实验方案、分析论证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完成知识应用的案例和课堂检测的问题等.(3)创设学习物理的情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例如,通过回顾物质三态的相互变化引入课题,通过动手实验探究升华和凝华的规律,通过解决在“知识应用”和“课堂检测”教学环节中所提出的实际问题,感受研究升华和凝华的价值.(4)优化整合现代教学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例如,适时运用投影、“人工降雨”等多媒体课件.(5)注重教学的反馈和评价,促进教学相长.做好学生的自我和相互评价、学生与教师的相互评价.

1.4教学资源准备

酒精灯、三角架、石棉网、锥形瓶、瓶塞、小松枝、樟脑丸粉末、火柴、放大镜、小烧杯、碘、光屏、玻璃片、课件(人工降雨动画等)、投影设备、教科书等.

2教学过程

2.1复习引入(教师引导学生回顾) 师:从前面的学习知道,物质一般以哪3种状态存在? 生:固态、液态、气态.

师:这3种状态之间可进行哪些物态变化呢?吸、放热情况如何呢? 生:液态与气态之间有:汽化(吸热),液化(放热).固态与液态之间有:熔化(吸热),凝固(放热).[投影物质的三态变化图(略)] 2.2提出猜想(教师引导学生猜想) 师:那么,固态和气态之间能否不经过液态直接相互转化呢?不妨可以猜想一下.[板书课题:升华和凝华] 生猜想:能。

师: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证实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 生:用实验探究.

2.3实验探究(教师启发下确定探究内容) 师:实验探究的内容是什么呢? 生:探究固态和气态能否不经过液态直接相互转化.(师生共同讨论实验方案) 师:请大家根据桌上提供的实验器材,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然后进行交流。学生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方案,老师巡视指导.然后,各小组交流实验方案,师生共同评估实验方案的可行性,通过适当的补充、修正和完善,最后确定实验方案:

(1)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固态和气态能否直接发生物态变化. (2)实验器材:樟脑丸粉、锥形瓶、石棉网、酒精灯、小树枝、火柴、三角架、放大镜等.

(3)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4)实验步骤:①在锥形瓶内放入适量的樟脑丸粉,并平铺在瓶底;②将小松枝插入锥形瓶内,并加上盖子;③用酒精灯缓慢加热;④加热一段时间后,撤去酒精灯.图1 (5)实验中注意观察的现象:①缓慢加热过程中,观察锥形瓶底部樟脑丸粉的状态变化;观察瓶内有何现象发生?②停止加热冷却时,仔细观察锥形瓶壁及松枝上有何现象发生? 学生实验:学生分小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实验结束后,交流各小组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最后达成共识,得出结论:固态和气态可以不经过液态直接相互转化.

2.4分析论证(建立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师: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现象叫做升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现象叫做凝华.[板书](揭示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的物理本质.) 师:升华过程需要吸热还是放热?请说出你的判断依据. 生:在实验过程中用酒精灯进行加热,说明升华过程要吸热. 师:凝华过程需要吸热还是放热?请说出你的判断依据.

生:升华过程结束后,把酒精灯撤去,气态物质向外放热后凝华成固态物质,所以凝华过程要放热.

师:可见,升华和凝华是一个互逆的过程.(拓展思路:物质转变为固态的途径,并结合实例分析区分变化途径的方法.) 师:固态物质可以由哪些状态的物质、通过哪些变化而来? 生:可以由液态凝固而成,也可以由气态直接凝华而成.

师:那么,由凝固而成的固态物质与凝华而成的固态物质在结构形式上是否相同?生猜想:有的说可能相同,有的说可能不同.

师:请大家通过放大镜仔细观察,刚才探究实验中凝华在小松枝上的固态物质有怎样的特点?生观察后答:具有结晶状.

[师媒体投影图片](1)屋檐下的冰凌;(2)窗玻璃上的冰花.学生观察其结构特征,与同桌的同学讨论,得出区分的方法:具有结晶状的固态物质是经过凝华而成的.

2.5知识应用(STS) (教师提供实例让学生判断升华和凝华现象,并作出解释.) 师:[投影图片:(1)生产玻璃;(2)花瓣上的露珠;(3)冰袋降温;(4)用久的灯泡灯丝变细、灯泡发黑.] 问:在这些图片中,哪些图片所反映的现象是升华和凝华现象? 生:用久的灯泡灯丝变细是升华现象、灯泡发黑是凝华现象. 师:那其余图片中的现象各反映了哪些物态变化?吸热和放热情况如何? 生:(1)生产玻璃是凝固现象,要放热;(2)花瓣上的露珠是液化现象,要放热;(3)冰袋降温是熔化现象,要吸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列举日常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师: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的升华和凝华现象,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列举说出日常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比一比,赛一赛,看哪一组同学举的例子最多?学生小组讨论,各小组交流列举的现象.教师启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留心观察各种物理现象,做一个有心人.

2.6课堂练习(用口答方式解答并评价) A组:[媒体投影(答案略)](1)农谚说:“霜前冷,雪后寒.”你认为这一说法有道理吗?为什么? 据《北京晚报》报道:2001年5月,阴天,气温约为一15℃,在新疆罗布泊沙漠上覆盖着约5~10 cm厚的积雪,然而过了一会,雪不见了,而脚下却是干爽的沙地.① 请你推测一下,这可能是什么现象? ②说出你的推测依据.

③古书《千字文》曾记载“露结为霜”,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 B组:[看动画解答问题] 师:在古代,由于科技水平的不发达,古人遇到“久旱不雨”通常采用什么办法呢?你能想出解决的好方法吗? 生:古人用拜神、求佛、祭天等方法求雨,但毫无效果.现在可用人工降雨来解决. 师:播放动画“人工降雨”,要求学生找出在人工降雨过程中蕴含的物理知识,并完成下面的练习题:

今年开春以来,我国北方部分地区出现了严重的干旱,为了缓解旱情,多次实施人工降雨,执行任务的飞机在高空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干冰进入云层,很快 为气体,并在周围 (选填“吸收”或“放出”)大量的热,使云中的温度急 (选填“上升”或“下降”),加速了水蒸气的 和 ,使云中的冰晶增多,小冰晶和小水滴增大,从而形成降雨.在下降过程中,小冰晶吸热熔化成水与小水滴一起下落到地上,少数大冰晶来不及熔化成水的,则以冰晶形式落到地上.(答案:升华,吸收,下降,液化,凝华) 2.7实践活动

(用信息快递的方式,教师作介绍,学生做实验) 教师介绍“碘与指纹破案”(投影):

在侦破案件时,常常需要从现场提取指纹,下面请大家模仿做一个实验,用酒精灯加热(宜小火以减缓碘升华的速度)烧杯(先用玻璃片盖住)中的碘颗粒,待烧杯中出现紫色气体时,将玻璃片拿去,用按有指纹(但看不见)的白屏靠近烧杯口并不断来回移动,注意观察白屏上有否指纹显现出来.下面就请同学们动手做这个实验,当一回小小侦探家.学生利用课桌上的器材,动手实验.不少学生惊呼指纹显示出来了,脸上露出了笑容,那成功的喜悦不言而喻.(教师要求学生课后通过查找资料,解释提取指纹的道理.) 2.8教学小结

(师生共同归纳)本课主要通过实验探究和分析论证,学习了升华和凝华的概念、规律及其应用,大家不仅学到了物理知识本身,还学到了一些科学研究方法,感受了物理知识的科学价值.

推荐第7篇:升华和凝华

第五节

升华和凝华

一、教学设计:

升华和凝华是自然界中常见的自然现象,是物质在固态和气态之间直接转变的过程,但我们的同学们,对这种转变的过程和转变过程中的吸放热情况并不非常熟悉,而且也很难直接观察到,因此要掌握好这一节内容,我们可以在实际教学中把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过程变成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活动的过程。

二、具体步骤:

(1) 布置同学们课前复习归纳。

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质三态是固态、液态、气态,固体和液体之间的转化、液体和气体之间的转化都已学过,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归纳和总结,提高学生梳理知识的能力,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时让同学们自觉体会和产生固态与气态之间是否会转变的疑问,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2)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资料。

布置学生通过上网、查阅图书,收集有关人工降雨的资料,弄清人工降雨的常用方法、使用材料和原理等。通过对课外知识的阅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3)观察生活中的现象。

在学习了前面关于固态和液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物态变化之后,观察日常的生活中有没有固态与气态之间直接转化的过程,并做好记录、与同学进行交流和探讨,培养同学们观察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最后在课堂上引导同学通过小组活动完成课本中设计的实验,并通过实验归纳课本中的重点知识。同时,再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一些前面讨论的现象和问题。然后,对学生收集的知识进行讨论和交流,并给予一定的评价和指导。

三、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叫升华,什么叫凝华。

2、知道升华是一个吸热过程,凝华是一个放热过程。

3、能够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凝华现象。

4、通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归纳总结,收集材料和对日常现象实验的观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探求知识的欲望。

5、通过小组活动、课外和课堂的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教具、学具、实验仪器:

1、学具: 收集的文字资料、实物、图片。

2、教具: 实物投影仪、照片、铁架台、烧瓶、酒精灯、细线、碘

五、教学重点、难点:

1、知道升华、凝华现象及它们各自的吸放热情况。

2、解释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

3、了解升华、凝华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六、课前学习的内容:

1、归纳前面所学的物态变化并了解其吸放热的情况。

2、查阅有关人工降雨的资料,了解其中的原理和涉及的物态变化情况。

3、观察生活中的物态变化,了解那些发生在固体和气体之间的。

4、与同学交流观察学习的情况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想法,并做适当的记录整理。

教学过程:(教学阶段与时间分配、教学指导、学生活动)

一、复习引入(3分钟)

前面我们已学习了有关自然界中物质状态及其变化的情况。下面来做一个简单的回忆和归纳。

1、自然界中的物质常见的存在状态主要有哪些?

2、发生在固态和液态之间的转化过程分别叫什么?吸热还是放热?

3、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属熔化?哪些属于凝固?

4、发生在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变过程分别叫什么?吸热还是放热?

5、汽化的两种方式是什么?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6、那么我们来猜一猜:自然界中,固态与气态之间能否转变呢?举例说明。学生1答:固态、液态、气态。

学生2答: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是一个吸热过程;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是一个放热过程。

学生3答:如冰化成水、铁变成铁水等是熔化;水结成冰、油变成固态油脂、蜡烛油变硬等是凝固。

学生4答: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叫汽化,是一个吸热过程;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是一个放热过程。

学生5答:蒸发和沸腾 它们的相同点:都是汽化现象,都要吸热。不同点:温度条件不同;发生地点不同;剧烈程度不同。

学生6答:能;如:衣柜中的卫生球变小冰冻的衣服干了;冬天的雪人变小了;雪花的形成等。复习巩固前面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整理归纳知识的能力。老师要帮助学生整理纠正一些不正确的答案。

二、教学过程(35分钟)

教师引导下面我们通过活动来观察物质在固态与气态之间的变化:

1、先装置好实验仪器

2、观察瓶中碘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3、移去酒精灯,然后观察瓶中的变化。

4、棉线上析出的碘像什么?

5、下面我们来归纳一下活动中发现的一些现象。(1)碘是怎样变成气体的? (2)什么是升华? (3)升华时我们必须给碘加热,这说明这是一个什么过程?

(4)什么叫凝华?它吸热还是放热?

6、课前同学们收集的物态变化中,哪些是升华?哪些是凝华?

学生活动:在锥型瓶中放入少量的碘粒,在靠近碘粒的上方悬挂一段棉线,用酒精灯微微加热。学生观察:瓶底有紫色的碘蒸汽冒出,但没有看到液态的碘。学生观察:瓶中紫色的碘蒸汽消失,瓶中细线上出现针状碘固体,非常漂亮。

学生1答:像雪(人造雪)

学生2答: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

学生3答: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

学生4答:吸热学生答: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它是一个放热过程。

(说明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教会学生如何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归纳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小结(7分钟)

四、作业布置、教师引导:

1、同学们在课前收集了有关人工降雨的一些资料和图片。下面请同学们分别交流。

(1)在这种方法中涉及哪些物理原理和现象?

(2)人工降雨的第二种方法是什么?涉及哪些学过的知识? (3)人工降雨的第三种方法是什么?又涉及哪些学过的知识?

2、除了人工降雨外,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升华、凝华,它们帮助人们解决了哪些问题?

1、学生归纳总结本课内容。

2、归纳出物态变化的网络图或循环图。

(1)食物保鲜(2)舞台制造白雾(3)利用卫生球除虫

(说明活动鼓励同学们质疑、提问、补充,提高学生合作学习和多向思维。老师提一些问题让学生解决或有的同学不太清楚的问题请学生帮助解决,使学生体会成功和帮助人的喜悦。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梳理知识的能力。另外,通过对日常现象的观察和比较,使同学们体会到生活、物理、社会的关系,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激发学生学习知识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服务的欲) 板书设计 :

升华和凝华

一、活动:

1、过程

2、观察、记录现象

3、结论

二、升华是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凝华是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

三、升华吸热 凝华放热

四、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及应用。升华和凝华

推荐第8篇:升华和凝华

《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2)知道升华吸热、凝华放热及其应用;

(3)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关心身边的环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物理道理的情感。

【教学重点】

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条件及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教学难点】

碘的升华实验和对升华吸热凝华放热的理解。

【教具准备】

樟脑丸(或卫生球) 松树枝 碘 热水 冷水 带橡皮塞的试管 烧瓶 多媒体课件 新旧日光灯管 固体清香剂

【教学过程】

一、实验激趣,引入新课

把樟脑丸碾成粉末后放入烧瓶中,用酒精灯微微加热一段时间后停止加热,过一会儿,放入烧瓶内的松枝上出现了洁白的“人造雪景”,学生观察后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引入课题。

二、探究碘的升华和凝华,得出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1、学生回顾物质的状态及其物态变化,提出问题:物质能否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或者由气态直接变为气态?学生猜想。

2、做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验证猜想。

学生观察试管中碘的状态和颜色,思考要让固态的碘的状态发生变化,可采用什么办法。

学生分组实验,用热水对固态的碘加热,轻轻摇晃试管,观察是否有液体生成,说出观察到的现象。将紫色的碘蒸气用冷水降温,观察碘蒸气的变化,取出冷水中的试管,擦掉试管外的水分,观察试管中是否有碘液体出现。

3、分析实验现象,学生归纳实验结论,得出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及吸放热情况。

三、联系实际,寻找和分析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1、学生举例,说出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预设事例,升华现象:冰冻的衣服变干、雪堆(或冰雕)没有熔化变小、灯丝变细、衣柜里的卫生球变小、固体清香剂消失;凝华现象:霜、灯泡壁变黑、北方冬天窗户结冰花、冰棒纸上白花花的“粉”、雾凇)

借助多媒体课件观看雾凇、霜的美丽画面。

2、教师展示新旧日光灯管,学生观察对比,分辨出新旧灯管,试着解释灯管壁变黑的原因。

3、展示固体清香剂、樟脑丸(或卫生球),学生说出用途及发生的物态变化。

尝试解释“人造雪景”所包含的物理知识。

4、提出问题,分小组讨论。

问题一:冰箱中的霜是怎样形成的,采用什么办法可以减少霜的形成?

问题二:霜的形成条件是气温0摄氏度以下,对农作物有害,如何防止?

问题三:升华吸热凝华放热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四、升华吸热凝华放热的应用

1、介绍干冰(即固态的二氧化碳),学生猜想干冰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观看多媒体课件:人工降雨。思考在云层中抛撒干冰为什么会促成降雨?

观看多媒体课件:在舞台上撒干冰制造白雾。思考在舞台上撒干冰为什么会出现白雾?

3、想想议议:如果要给食品降温,你想到了哪些方法?严寒的早晨,窗户玻璃上的冰花,为什么总出现在室内的一面?

五、归纳小结

六、课外探究

阅读水的故事,填写水的三态变化。调查云、雾、雨、露、霜、雪、雹等的成因及它们和人类生活的关系

推荐第9篇:升华和凝华

《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方案

罗平长底民族中学 林荣琼

一、教学背景

(一)教学内容分析

升华和凝华是“物态及其变化”一章最后学习的两种物态变化,安排在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之后学习。升华和凝华这部分内容的知识结构与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的知识结构类似,但升华和凝华的过程难以观察,物质从固态不经过液态直接转化为气态,或者从气态不经过液态直接转化为固态,并不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需要寻找证据的支持。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知道物质的三种形态、固态与液态间的转化、液态与气态间的转化,并能解释生活中相关现象。然而,由于缺乏切身感受和直接经验,受思维定式的影响,物质可以不经过液态而在固态和气态之间直接转化这一事实跟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产生冲突,不容易理解这两种物理现象。为此,教学中教师应设计好相关实验,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在实验事实基础上,引导学生克服片面或错误的认识,帮助学生把握升华和凝华现象的本质特征,促进学生对物态变化及其条件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的升华和凝华;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2)知道生活中典型的升华和凝华现象,能用升华和凝华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过程与方法:

经历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的过程,体会根据实验事实结合已有知识分析物理过程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师生合作建立升华和凝华概念以及总结升华和凝华条件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界的奇妙领会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认识升华、凝华现象,系统认识、区别六种物态变化。 教学难点:分析升华、凝华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1、实验器材:碘管、热水、凉水、酒精灯、碘、试管夹、烧瓶

2、多媒体课件、课件素材、导学案。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故事导入析:升华和凝华的条件课堂练习、一试身手

三、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1:创设情境,故事导入

教师活动: 播放幻灯片,

教师讲故事:《不在天空中的雪》、《大漠中的故事》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励学生热爱科学,走进生活。)

教学环节2:碘的物态变化演示实验 教师活动:

演示实验1:用酒精灯加热碘

向学生展示两个干净的锥形瓶、酒精灯、试管夹。

观察指导:请同学重点观察锥形瓶中碘颗粒的变化情况,包括碘的数量、颜色、位置的变化。 实验现象:随着加热时间的增加,瓶中出现了越来越浓的紫色气体。

演示实验2:冷却碘

接着上边的实验,把弥漫着紫色气体的锥形瓶冷却。 实验现象:

随着冷却时间增加,锥形瓶中紫色气体的颜色越来越淡,直至消失。 (设计意图:碘蒸气的颜色是紫色,选择碘做升华、凝华实验,方便学生观察,

具有较强的视觉效果。) 教学环节3:碘的物态变化学生实验

1、教师指导学生把碘管管放入冷水中观察碘变化

现象:各组都没有发现碘变化。

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引出概念

现象分

分组学习:日常生活中的升华与凝华现象及应用

课堂小结

2、指导学生把试管放入热水中观察碘的变化

现象:各组都没有发现液态碘的出现;试管壁上都出现了紫色晶体小颗粒。

3、讨论形成共识:固态碘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最终能变化成了气态碘;气态碘蒸气在外界冷却降温的条件下最终变化成固态碘晶体。

(设计意图:在上面的演示实验中,学生绝大多数观察的是锥形瓶中颜色的变化,对于是否有液态物质的出现,多数学生没注意观察或没观察到。此时提出“在气体产生和消失过程瓶内壁上是否有液体出现”这一问题,可以引发思考,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活动,改善了演示实验不易观察到细微变化的情况,更重要的是为学生亲身体验碘的物态变化创造了条件,为后边的难点突破奠定基础。) 教学环节4:归纳升华和凝华的本质特征

教师活动:(教师板书课题和第一个标题“

一、升华和凝华”) 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物质在升华过程中吸热。 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物质在凝华过程中放热。 学生活动:

归纳总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明确升华吸热,而凝华放热。

(设计意图:此时才板书课题符合探究的教学思路,到了应该出结论的时候才给出,符合归纳、探究的研究程序。通过总结归纳,能够形成初步的概念,进而才有可能更好地理解概念。)

教学环节5:升华和凝华的应用

教师活动

(板书)

二、日常生活中的升华与凝华现象 教师活动3:

介绍生活中的其他升华和凝华现象。

教师出示图片,提出问题:下列各图反映的是哪些物态变化的情况。 学生活动3:把握核心:抓住初末状态,结合环境温度变化情况进行判断。

1、电视剧中及舞台上的“白烟滚滚”,这种特殊效果是如何产生的?

2、雾淞俗称树挂,是严冬时节出现在吉林松花江畔十里长堤的自然现象

3、用久了的节能灯管的根部为什么会发黑。

4、冰花出现在玻璃窗的内侧还是外侧? 5.冬天的雪人没有熔化却变小了。 6.衣服柜中的樟脑丸没发生熔化却变小了。 7.寒冷的冬天,衣服被冻干了。

1、电视剧中及舞台上的“白烟滚滚”,这种特殊效果是如何产生的?

2、雾淞俗称树挂,是严冬时节出现在吉林松花江畔十里长堤的自然现象

3、用久了的节能灯管的根部为什么会发黑。

4、冰花出现在玻璃窗的内侧还是外侧?

5.冬天的雪人没有熔化却变小了

(板书)

三、升华和凝华的应用

学生活动:列举应用升华吸热和凝华放热的例子。 教师活动6:

(板书)

三、升华和凝华的应用 组织学生观看视频:

(1)干冰升华实现食品保鲜。升华吸热,能使周围温度降低。 (2)人工降雨既有升华,也有凝华。 (3)人造雪景:由于升华和凝华现象形成的。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体会物态变化的应用。

(设计意图:为了帮助学生利用升华和凝华的本质特征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相关现象,本环节采用多种方法做了合理铺垫。例如,通过实验制霜,再现霜的形成过程,补充了学生的经验,为解释霜形成的原因做了良好的铺垫,因为很多学生没有见过霜及其形成过程,解释这种现象缺少经验基础。又如,解释节能灯管变黑环节,通过呈现图15和

16、图17和18,进行了两次铺垫,帮助学生把碘的实验现象和灯管变黑这一生活现象联系起来,同时渗透了科学方法教育。) 教学环节7:课堂诊断练习教师活动:展示PPT上的练习题

1.下面几组物态变化过程都放热 的是( ) A.熔化、汽化、升华 B.熔化、液化、凝华 C.凝固、液化、凝华 D.凝固、汽化、升华

2、下列现象中哪一种属于凝华现象( ) A、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干了 B、地上结了一层霜。 C、早晨有浓雾。 D、洒在地上的水干了。

7、人工降雨常利用“干冰”,其原因是( ) A、干冰在空气中可熔化成水 B、干冰升华成水蒸汽后液化成小水珠

C、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汽凝华成小冰晶,小冰晶下落熔化成水 D、以上原因都有

8.俗话说“霜前冷,雪后寒”,这句话运用物理学知识解释,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霜形成之前的气温一定比下雪后的气温低 B.霜形成之前的气温比雪形成后的气温高

C.下霜前的气温比霜形成后要高,雪后气温一定比雪落地之前低

D.霜是在地面形成的,气温必然在0℃下,雪在高空中形成,雪后熔化需要吸收大量热量,使地面气温降

9、下列现象中,属于升华现象的是( ) A、霜的形成

B、灯泡的灯丝变细了 C、雨的形成

D、露的形成

1.将下列现象与相应的物态变化用线连接起来 雪糕 化了

熔化 洒水的地面变干了

凝固 樟脑丸越放越小

汽化 树枝上生成霜

液化 用铁水浇铸工件

升华

蒸锅上方生成“白气”

凝华

18.冻肉出冷库后比进冷库时重,这是为什么 ?

学生活动:解答练习题

教师活动:检查学生的练习情况,并提供纠正性反馈。 教学环节8: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进行课堂小结 1.升华

吸热 2.凝华

放热 3.干冰升华的应用

4.学生结合物态变化图总结常见的六种物态变化

学生活动: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总结 教学环节9:布置作业 教师活动:布置作业

1.阅读教材,完成课后的三道题。

2.【课题】调查自然界的一些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 学生活动:记录作业内容 板书设计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如下几个方面较好地体现了课标理念

1.教学内容分析和学情分析有针对性,准确抓住了学生的学习难点,通过多种方法突破难点。

固态和液态的水比较容易认知,而气态的水──水蒸气是不能引起视觉和触觉感受的,水的升华和凝华现象不容易被学生所认识,升华和凝华的条件及概念也不容易被接受。因此将升华和凝华不经历液态过程作为本课的难点,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突破。例如,利用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展现了碘的物态变化过程,丰富了学生的感性经验;采用了水浴法进行加热,从逻辑上堵住了液态过程的干扰;通过提供碘的熔点等关键资料,为分析论证奠定基础。

2.针对难点,有目的地选择、改进实验,展现物理过程,促进学生理解。

推荐第10篇:升华和凝华

升华和凝华

一、填空题

1.物质由____态直接变成____态的过程叫升华,升华时要______热,升华的相反过程叫____, 在这过程中要____热.2.衣橱内的樟脑丸,过了一段时间后变小了,这是_________现象;白炽灯用久了,玻璃泡内壁会发黑,这是灯丝先________后_________的缘故.3.冬天;冰冻的衣服在低于0℃的屋中也会逐渐变干,这是因为冰发生了____而变成水蒸 气;在寒冷的冬夜,窗玻璃上会出现冰花,它是水蒸气_________而成的.4.在文艺演出对为了加强演出效果,舞台上常见有一团团的自雾产生,这是利用干冰(固态 二氧化碳)______________时要_________热,从而使空气中的水蒸气______成的小冰晶和 _____成的小水珠而形成的.

二、选择题

5.下列现象中属于水蒸气凝华的是 A,春天,河面上的冰解冻 B冬天的早晨,在枯草、树枝上常有霜 C.江河、湖面上常见的大雾 D夏天的早晨,植物叶子上的露珠 6.下列现象中属于升华的是 A.洒在地上的水干了 B.液态碘变成碘蒸气 C.冰冻的衣服晾干了 D.冬天,窗玻璃上结冰花

7.利用固态二氧化碳可以保鲜,这是因为固态的二氧化碳 A.蒸发财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 B.升华时向周围放出大量的热 C.汽化时向周围放出大量的热 D.升华时要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 8.白炽灯用久了灯丝很容易断,这是因为 A,灯丝凝华的缘故 B.灯丝升华后逐渐变细的缘故 C.使用不细心造成的 D.钨丝用久了熔点降低的缘故 9.严寒的冬天,冰花结在窗玻璃上,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冰花结在窗玻璃的外表面 B.冰花结在窗玻璃的内表面

C.室外水蒸气温度也很低,它不能在玻璃上放热而凝华 D.室内的水蒸气温度较高,碰到很冷的玻璃迅速放热而凝华 10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冬天出现的\"雾撇\"(又称\"树霜\")美景是凝华现象 B.升华有致冷作用

C.夏末的露是水蒸气凝华而成的 D.升华在任何温度下都可发生

第11篇: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版)

课题

第三章 四 升华和凝华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什么是升华和凝华现象;

2、能说出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3、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升华和凝华现象。

(二)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碘升华凝华实验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关注,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中的道理。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2、教学难点:凝华放热。

教学方法

实验、归纳、对比

教具学具

教师:多媒体课件、烧瓶、橡胶塞、烧杯、热水、冷水、碘 学生:导学案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提出问题:

问1: 前面我们学习了哪几种物态变化? 问2:固态和气态之间能不能直接转化?

请同学们举出生活中固态和气态直接转化的实例。

学生思考,并回答:已经学了熔化、凝固、汽化和液化四种物态变化。 学生思考,同时出现两种不同的观点。 1:不能直接转化。 2:能直接转化。

认为能直接相互转换的同学举例:冰箱里出现冰霜、冬天雪人不见熔化却变小了…… 培养学生复习的良好习惯,温故知新。

利用图示将物态变化转化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提出问题:固体和气体之间能不能直接转换。引起学生猜想和举例,从而引入升华和凝华探究实验。引入升华与凝华课题。

二、新课讲授

(一)、演示探究

生活中有不少的例子都说明了固态和气态之间可以直接转换,但是这种变化非常缓慢而且不容易观察,今天我们一起用碘做一个实验,因为气态的碘是有颜色的,容易观察。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实验。 探究碘升华和凝华:

1、在烧瓶中放少量碘。摇动烧瓶在班级里展示碘。

问:烧瓶里的碘是什么状态的?瓶塞底部是什么颜色的?

请把你观察到的碘的初始状态填写在导学案中。 学生关注实验器材,同时非常关注固态碘的颜色。

1 学生可以听见碘在烧瓶里晃动时的声音,观察碘的状态一同回答:烧瓶内是固态的碘,瓶塞底部是白色的,同时把观察到的 现象填写在导学案上。

摇动烧瓶是为了让学生确定里面的碘是固态的,在班级里展示是要让所有同学都能清楚观察。为了更确信碘的凝华,所以让学生观察瓶塞底部的颜色。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记录实验现象的习惯。

2、固态碘在烧瓶里时间久了会产生气态的碘,但是非常缓慢,不容易观察,我们为了加快它的变化该怎么办呢?

问:碘的熔点是113.7摄氏度,但是酒精灯火焰的温度可以到500摄氏度,怎么样能让碘在不熔化的情况下做这个实验呢?

烧杯中加热水;将烧瓶放在烧杯上加热。(持续.......大概20s) 多数学生回答:给它加热

学生思考,多数同学回答:应该用热水给它加热,因为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的温度不会超过100摄氏度,所以这个温度下碘肯定不会熔化。

一个好的实验不仅仅是为了得到实验结果,也要使得实验现象明显、操作简单,所以要认真考虑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想方设法解决问题。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3、当固态的碘变为碘蒸气充满烧瓶后,拿着烧瓶在教室内展示并问:烧瓶底部有没有出现液态的碘?烧瓶内部你看见了什么现象? 把你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导学案中。 下面注意老师的操作:

把烧瓶放入冷水中冷却。拔出塞子。

请同学们再观察烧瓶内壁和塞子底部,你看见了什么现象? 把你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导学案中。

在晃动烧瓶时仍然可以看见碘在底部晃动而且可以听见声音,学生一起回答:底部还是固态碘,烧瓶内充满了好看的紫色气体。

学生看见紫色气体渐渐消失,在烧瓶内壁上附着了片状的固态碘,塞子底部变成紫黑色。 把观察到的现象填写在导学案上。

在展示时要晃动烧瓶,使学生确信烧瓶里没有液态的碘,碘蒸气是紫色的,所以班内所有学生都可以清楚看见实验现象。

如果不给烧瓶冷却,碘蒸气的凝华相对时间比较长,所以为了提高效率用冷水冷却。学生可以看见在冷却过程中紫色的碘蒸气越来越少,学生都能看见碘蒸气直接变成固态碘。

(二)、分析现象

1、小组内讨论并交流,检查一下你观察到的现象与其他同学是不是一致? (在提问时同时利用PPT展示) 问题1:加热前碘是什么状态?

问题2:加热过程中碘出现了什么状态?这个过程需要吸热还是放热?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加热过程中有没有液态碘?

问题3:后来的固态碘是从哪里来的,是放热所致还是吸热所致?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和讨论所观察到的现象。

学生根据PPT上出现的问题一步步回答问题,判断物体变化前后的状态。 学生回答:加热前碘是固态的。

学生回答:加热过程中没有液态的碘生成,有大量的碘蒸气出现,这个过程需要吸热,因为外界给它加热。

学生回答:后来的固态碘是碘蒸气遇到冷的烧瓶壁和塞子放热产生的。

通过交流,学生可以相互补充可能漏掉了的某些实验现象细节,获得较完整的信息,同时培养团队意识。

利用课件更直观,把学生观察到的现象总结,提高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

2 判断物态变化首先要确定物体的初始状态和变化后的末状态,在这里对学生进行判断物态变化方法的教学,使学生学会判断方法。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尝试归纳:

上面的实验说明了物体可以在固态和气态之间直接转换。

根据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是实验的最终目的,在此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板书:

物质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的过程是升华。 物质直接从气态变成固态的过程是凝华。

升华过程需要吸热; 凝华过程需要放热。

学生翻开课本看书,并记笔记。

(三)、学以致用

1、有一句俗话说的是“下雪不冷化雪冷”,是什么意思呢?

生活中还有很多升华和凝华的例子,升华吸热也利用在了人工降雨、舞台雾景等处,下面让我们一起试一试能不能解释下面的现象。

学生思考下雪与化雪这两个物态变化有什么不同。 学生可能回答: 下雪时也冷。

下雪时是水蒸气直接变成固态的雪花,是凝华过程,放热所以不冷,但是雪熔化时需要吸热,所以就比较冷。

强化凝华过程是放热的,突破难点。

利用所学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的能力。

2、分析下列现象:

(1)介绍干冰,同时展示干冰的图片。

教师: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在空气中迅速直接变成气体二氧化碳,这个过程是升华需要吸热,周围温度会降低,水蒸气会遇冷液化。 完成学案(干冰的应用)。

学生看见漂亮的干冰图片和干冰放入饮料后的现象开始兴奋…… 学生了解干冰及干冰升华吸热的应用,完成导学案。

干冰的应用在生活中还是比较多的,让学生多了解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体现物理知识的有用性,指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关注生活中的有趣现象,体现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

(2)教师: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一段时间后变小了,(PPT展示樟脑球图片)这是怎么回事呢? 提醒:樟脑球变化之前是什么状态的,后来不见了是因为变成了什么状态? 学生:樟脑球变小了其实是它发生了升华现象,变成了气体。

(3)冬天,在北方窗玻璃上常出现的冰花,地上有霜,树上有雾凇(树挂)(PPT展示冰花、霜、雾凇)。

提醒:形成过程中有没有液体的水出现,是直接从什么状态转化为什么状态? 问:冰花是在窗玻璃的内表面形成的还是在外表面形成?为什么?

学生试着进行分析,说出物质原来的状态和现在的状态,再判断发生了哪种物态变化。 学生: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树枝直接凝华形成雾凇。 学生:室内的水蒸气遇到低温的窗玻璃直接凝华成冰花。

有同学回答说是在外表面形成,大多数同学回答是在内表面形成。

学生解释:是在内部,因为凝华需要放热,室外的水蒸气温度本来就低,遇到窗玻璃不会放热,所以不能在外表面形成窗花。

3 生活中一些非常漂亮的自然现象都是可以用物理知识解释的,指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体现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

(4)问:冬天,冰冻的衣服变干是怎么回事呢?

学生:冬天冰冻的衣服上的冰直接升华成了水蒸气,所以久了也能变干。 (5)灯泡内壁发黑(PPT展示图片) 在这个过程中都包含了 哪些物态变化呢?

学生:首先是钨灯丝升华成气体,然后遇到冷的灯泡壁凝华附着在灯泡壁上。

生活中处处有物理,而且一些现象用目前所学知识已经可以解释,在此设问也提高了学生的激情,会试着解释。在这里教育学生在生活中注意观察细节的,同时乐于思考。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又学习了两种物态变化,升华和凝华,我们一起来回顾已经学习过的物态变化。 结合其他四种物态变化完善物态变化知识结构图。

梳理物态变化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记忆。

四、反馈练习

今天你到底学的怎么样呢?让我们一起完成导学案中的课堂检测部分: 物质由 态直接变为 态的过程叫升华,升华时要 热。 物质由 态直接变为 态的过程叫凝华,凝华时要 热。

哈尔滨寒冷的冬天,公园里冰雕作品会一天天减小,这是什么现象。 1.日光灯用久了,两头会发黑,这是日光灯的灯丝( ) A.钨丝先凝华后升华形成的

B.钨丝凝固形成的

C.钨丝先升华后凝华形成的

D.钨丝先升华后凝固形成的

2.冬天早晨看到的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 ) A.凝固而成的

B.直接凝华而成的 C.液化而成的

D.先液化后凝固而成的

完成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答案,并检查通过率。

学生检查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做导学案检测题部分。 核对答案,做错的同学说说自己的想法。

教学目标达标检测,及时反馈与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 针对学生在不同的问题中出现的错误进行纠正。

五、板书设计 3.4 升华和凝华 1.升华:

2.凝华:

第12篇:14 升华和凝华 教学设计

《第四节 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生活中升华和凝华现象的分析以及实验的观察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2.通过对生活中升华和凝华现象的观察与分析知道升华过程要吸热,凝华过程要放热。

3.能在物态变化中识别升华和凝华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升华吸热现象的分析知道用升华的方法可以获得低温的环境。2.通过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提高运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升华和凝华的物态变化的学习,使学生感受事物间相互联系、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受物理有用,从而使学生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中的物理学道理。

[重点难点] 重点

升华和凝华两种物态变化。

难点

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教材分析]

升华和凝华现象是学生学习中容易忽略的两种物态变化,尽管升华和凝华现象并不罕见,但却不易被学生注意。常温下樟脑块升华,下霜等现象进行得较为缓慢,且气体又很难被直接观察到。而我们是根据观察到的结果,间接分析推断这一过程的,因而教学时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分析、推理、判断的训练。

[学情分析]

对于升华吸热,学生较容易理解,但对于凝华放热,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师可以采用演示实验结合讲授的方式,来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教学过程简述]

本节我设计通过以下环节来完成。.1.升华与凝华的概念。 2.碘的升华与凝华现象。 3.升华与凝华现象的讨论。 4.小结。

环节1 升华与凝华的概念引入

将物质的三种状态写下来,然后分析学过的四种物态变化,引出“自然界是否存在固态和气态间的直接变化过程呢?”

环节2 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

观察碘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强调学生注意升华或凝华时,期间有没有液态碘出现。 观察玻璃盖片上的水珠是否蒸发。

环节3 实验现象分析

在实验中,由于没有发现有液态碘出现,因而可以推断升华或凝华是固态和气态两种状态之间直接发生的物态变化。

加热后,碘由于升华变少;观察到玻璃盖片上的水在碘凝华时,冒“热气”,从而可知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通过对升华和凝华现象的分析,使学生对升华和凝华现象有进一步的认识,并试着用升华和凝华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环节4 练习

第13篇:4.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

4.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

一、课题:升华和凝华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对生活中升华和凝华现象的分析以及实验的观察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通过对生活中升华和凝华现象的观察与分析知道升华过程要吸热,凝华过程要放热。 能在物态变化中识别升华和凝华现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升华吸热现象的分析知道用升华的方法可以获得低温的环境。

通过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提高运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升华和凝华的物态变化的学习,使学生感受事物间相互联系、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通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受物理有用,从而使学生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中的物理学道理。

三、重点:升华和凝华两种物态变化。

四、难点: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五、教学方法:演示实验法,分组讨论法等。

六、教学用具:酒精灯、火柴、烧杯、石棉网、固态碘、烧瓶、水、三脚架、药匙;

易拉罐、食盐、冰、筷子;PTT。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用PPT展示,大雾,霜,雾凇,雪的图片等。老师:同学们,想知道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吗? 学生:想。

老师:好,学完本节课,你们就明白了。看今天的课程:4.升华和凝华。

(二)新课教学

老师:首先,我们复习一下前面学习的知识,

1.物质的三种状态? 学生:固态,液态,气态。

2.固态和液态相互转化的物态变化的名称以及吸热还是放热? 学生: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熔化吸热。

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凝固放热。

3.液态和气态相互转化的物态变化的名称以及吸热还是放热? 学生: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吸热。

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放热。 老师:那么固态可以直接变成气态吗?

气态可以直接变成固态吗? 学生:可能可以,可能不可以。 老师:我们用实验探究一下。

首先,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导学案上也有,同学们带着学习目标学习本节课内容,下面同学们齐读一下。

学生:1.知道什么是升华和凝华

2.知道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3.能了解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及其应用,并能用物理语言进行解释

I.探究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

1.实验目的:探究固态和气态之间到底能不能直接发生变化

2.实验器材:酒精灯,火柴,烧杯,石棉网,固态碘,烧瓶,水,三脚架,药匙。3.①加热前碘是什么状态的?

②加热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③停止加热并冷却过程中看到了什么现象?

4.碘升华和凝华实验:①讲石棉网放在三脚架上;②把烧杯放在石棉网上;③用药匙把固态碘放入烧杯中;④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热;⑤把盛有水的烧瓶放到烧杯上;⑥停止加热。 老师:通过实验,碘的状态变化有两个过程。

1.加热前,碘是固态,加热后碘是气态,在加热过程中没有出现液态;变化条件:吸热。

我们把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板书) 升华的条件:吸热。(板书)

2.加热时,碘是气态,停止加热冷却后烧瓶底部和烧杯内壁上出现固态的碘,在冷却过程中没有出现液态。变化条件:吸热。

我们把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板书) 凝华的条件:放热。(板书) II生活中物理现象

1.在寒冷的冬天,在玻璃窗的内表面会有冰花。学生:水蒸气遇冷凝华成小冰晶。

2.窗花出现在玻璃窗的内侧还是外侧? 学生:内侧。

3.严寒的冬天,一直冰冻的衣服也能晾干。学生:小冰晶升华成水蒸气。 4.“雾凇”的物态变化。

学生:水蒸气遇冷凝华成小冰晶。 5.衣柜里的樟脑丸自然消失。 学生:升华。

6.冰棒外表的“白粉”。学生:凝华。

7.老师:霜是怎样形成的?实验用品:易拉罐,冰,食盐,筷子。实验过程:把冰放入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食盐,并用筷子加以搅拌。 老师:有什么实验现象。

学生:易拉罐的底部出现了霜。

老师:有哪位同学解释一下霜形成的物态变化? 学生:水蒸气遇冷凝华成霜。

8.老师:灯泡为什么变黑?小组内讨论一下。

学生:固态钨丝升华吸热变成气态钨蒸汽,遇冷凝华放热变成固态的钨颗粒。 9.为什么讲干冰放在空气中,会长出冰状胡须?

老师:固态的二氧化碳在空气中中发生了升华现象,吸收了空气中的热量,空气中的水蒸气热量被吸收,就发生了凝华现象。 10.人工降雨(PPT)

干冰(固态的二氧化碳)吸热升华成气态二氧化碳。空气中的热量被吸收,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或液化成小水珠;小冰晶遇到暖气后,冰晶熔化变成雨。 11.干冰的用途(PPT)

①舞台“烟雾”②制冷防腐。 III水的家族成员:(PPT)

1. 云、雨、雪、露、雾、霜怎样形成的?

①云(液化、凝华)②雨(熔化)③雾(液化)④露(液化)⑤雪(凝华)⑥霜(凝华) 2.①了解生物圈水循环②降水的形成过程。 IV小结:1.升华概念以及条件; 3.凝华概念以及条件。 V练习: 1.达标训练

①物质由

态直接变为

态的过程叫升华,

升华时要

热。

②物质由

态直接变为

态的过程叫凝华,凝华时要

热。

③哈尔滨寒冷的冬天,公园里冰雕作品会一天天减小,这是

现象。 ④冬天早晨看到的霜,是空气中的水蒸(

A.凝固而成的B.直接凝华而成的C.液化而成的 D.先液化后凝固而成的 ⑤下面哪些现象属于升华现象(

A.放在木箱中的樟脑球过一段时间会变小B.夏天清晨,草地上常有露水 C.洒在地上的水变干了D.放在冷冻室的鲜肉变硬了 2.能力提升

①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

) A.湿衣服变干B.夏天的早晨,草地上出现露珠

C.冬天,水结成冰D.放在衣橱里的樟脑丸越来越小

②下面是小丽同学列举的一些物态变化的实例,其中错误的说法是(

) A.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是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而成的 B.我们看到冰糕冒“白气”是一种汽化现象

C.利用干冰来获得低温是通过干冰升华来实现的

D.从冰箱中取出的汽水瓶表面有水,是冰箱外的水蒸气液化而成的 ③农彦说:“霜前冷,雪后寒”你认为这一说法有道理吗?为什么?

④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可以灭火,主要原因是它遇热产生————现象,要————-大量的热量,并隔绝————使火熄灭

⑤金属在高温.低压下比较容易有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用此方法可以给照相机、望远镜及其他光学仪器的玻璃镜头进行真空度膜,即在真空环境下将金属或金属化合物加热,使它的蒸气喷到玻璃上,从而度上一层极薄的金属膜,这层膜可以改善镜头的光学性能。这层膜能度上去的原理是(

) A、金属粘到玻璃镜头上的B、金属熔化后粘到玻璃镜头上的

C、金属升华后再凝华时附着在玻璃镜头上的D、金属凝固到粘到玻璃镜头上的 VI小组讨论导学案上的题 VII作业:大练习册。

九、板书设计:

4.升华和凝华

一.升华

1.概念 2.条件 二.凝华 1.概念 2.条件

十、课后反思: 1.教学设计反思

升华和凝华是八年级第三章物态变化第四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前面熔化、凝固、汽化和液化的延续,由此让学生完整的知道物质形态的六种变化。尽管升华和凝华并不少见,但却不易被学生注意,且气体不

易看见,而难于直接观察到。因此设计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让学生探究,让学生从实验中理解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得出升华吸热、凝华放热的结论。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然后再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让学生自己根据图片说出各是什么现象,不但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引起了学生对物理的兴趣,趁学生思维活跃的时候介绍干冰的作用,引发学生探究舞台上的烟雾之谜,利用探究的结论引导学生列举出升华吸热在生活中的更多应用,对自然界中一些现象做出科学的有力的解释,让学生从感性上知道物理知识是有用的,体会到物理知识的价值,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一节课的内容在实验探究和对熟悉的现象的探究中掌握,再利用水的三态变化将整章的知识串在一起,使学生对物态变化这一章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避免概念的混淆。

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安排的比较适当,知识连接的较为妥当,学生比较容易地得出了结论,对现象也能利用本节的知识作出合理的解释,在设计时加上了霜形成的实验、为加深对升华和凝华的理解,这样能使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高,理解的更好。 2.教学过程反思

从引课到进行新课教学到整节课结束整个环节的过渡还是很顺畅。在学生回答完时,未及时进行评价,进行加分,这点做得不到位;再说人工降雨的过程中用时比较长,使练习时间显得非常紧张。 3.教学成败

升华和凝华两个内容知识量不多,教学大纲没有做过高的要求,应该也是从观察实验入手,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和自然现象,丰富学生的知识,认识物态变化的特点。本节课中通过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让学生理解升华和凝华的概念是成功的,霜形成实验是成功的,升华和凝华在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虽然常见但学生并不太熟悉,多举生活中的例子,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也取得很好的效果。探究活动的安排使学生对熟悉的现象有了科学的解释。更增加了学生对物理的兴趣。习题的安排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同时检测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习题课处理疑难问题做准备。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着重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本,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而本节课的设计正是从这点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自学能力,因此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掌握的较好。

在整节课的内容结束之后,引导学生阅读科学世界,了解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和培养节约用水的意识。体现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中也应注意应首先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和探究得出结论,这样做有助于学生自觉构建相关的知识体系,了解科学发展与生活的联系运用实验的方法,将科学研究渗透到教学中来,按照学生认知规律,分步骤,有层次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分析和探究,在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同时,让学生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第14篇: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推荐)

《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

省泰中附中明珠校区 赵越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2)知道升华吸热、凝华放热及其应用; (3)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关心身边的环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

象物理道理的情感。

【教学重点】

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条件及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教学难点】

碘的升华实验和对升华吸热凝华放热的理解。 【教具准备】

碘 酒精灯 酒精 棉花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学

新闻播报:为什么大雪瞬间不见了?

二、导悟

1、学生回顾物质的状态及其物态变化,提出问题:物质能否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或者由气态直接变为气态?学生猜想。

2、做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验证猜想。

用热水对固态的碘加热,轻轻摇晃试管,观察是否有液体生成,说出观察到的现象。将紫色的碘蒸气用冷水降温,观察碘蒸气的变化,取出冷水中的试管,擦掉试管外的水分,观察试管中是否有碘液体出现。

3、分析实验现象,学生归纳实验结论,得出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及吸放热情况。

4、联系实际,寻找和分析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学生举例,说出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预设事例,升华现象:冰冻的衣服变干、灯丝变细、衣柜里的卫生球变小、干冰;凝华现象:霜、灯泡壁变黑、北方冬天窗户结冰花、雾凇)

借助多媒体课件观看雾凇、霜的美丽画面。

5、升华吸热凝华放热的应用

(1)、观看多媒体课件:在舞台上撒干冰制造白雾。思考在舞台上撒干冰为什么会出现白雾。

(2)、观看多媒体课件:人工降雨。思考在云层中抛撒干冰为什么会促成降雨?

三、导悟

例1 说说下列物质状态的变化并说明吸放热情况。 A.碘变成紫色的气体 B.卫生球变小了 C.霜的形成 D.雾、露的形成 E.水结冰 F.夏天衣服被晒干 G.冰冻的衣服边变干 H.冬天嘴里呼出的白气 I.冬天玻璃窗内的冰花

例2 下列现象中,属于升华的是( ) A.夏天,冰棍上面有一层白霜 B.夏天,冰块上面冒白气

C.潮湿的天气里,自来水管外面出汗 D.用久了的灯泡钨丝会变细 例3 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升华的是( ) A.放在箱子里的樟脑丸时间久了会消失 B.冬天挂在户外的冰冻衣服干了 C.干冰变成二氧化碳

D.放在饮料中的冰块一会儿不见了 例4 下列现象中属于凝华现象的是( ) A.冰块受热变成

B.冬天,松花江两岸的树上出现的“雾凇美景” C.水露珠在阳光下消失 D.湖面上结了厚厚的一层冰

例5 下列各组物态变化中,都放出热的是( ) A.熔化 液化 凝华 B.汽化 凝华 凝固 C.熔化 汽化 升华 D.液化 凝固 凝华 例6 夏天,小明去商店买冰糕,当售货员从冰柜中拿出冰糕时, 发现包装纸上结满了“白霜”,这是 现象;他剥开冰糕包装纸,看到冰糕冒“白气”,这是 现象;他把冰糕放在杯子里,一会儿杯子的外壁“出汗”,这是 现象;不一会儿,杯子里的冰糕全部成了液体,这是 现象。

例7 俗话说“霜前冷,雪后寒”,试用所学的有关知识加以解释。

第15篇:升华和凝华教学反思

升华和凝华教学反思

三道通镇中学代云波

一、教学设计反思

升华和凝华是八年级第四章物态变化第四节的内容,属于物质这个一级主题下的第一个二级主题,为九年级的关于物质的结构和属性的学习作好准备。本节课是前面熔化、凝固、汽化和液化的延续,由此让学生完整的知道物质形态的六种变化。尽管升华和凝华并不少见,但却不易被学生注意,且气体不易看见,而难于直接观察到。因此设计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让学生探究,让学生从实验中理解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得出升华吸热、凝华放热的结论。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然后再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让学生自己根据图片说出各是什么现象,不但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引起了学生对物理的兴趣,趁学生思维活跃的时候介绍干冰的作用,引发学生探究舞台上的烟雾之谜,利用探究的结论引导学生列举出升华吸热在生活中的更多应用,对自然界中一些现象做出科学的有力的解释,让学生从感性上知道物理知识是有用的,体会到物理知识的价值,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一节课的内容在实验探究和对熟悉的现象的探究中掌握,再利用水的三态变化将整章的知识串在一起,使学生对物态变化这一章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避免概念的混淆。

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安排的比较适当,知识连接的较为妥当,学生比较容易地得出了结论,对现象也能利用本节的知识作出合理的解释,但设计时如加上人工造“雪”实验、为加深对升华和凝华的理解,再进行两个有趣的活动:一是观看“两件衣服的对话”的动画(冬天,两件冰冻的衣服分别在太阳下、阴凉处),再次明确升华是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并没有经过液态;二是竞说升华和凝华现象,谁说对一个,课件上就显示出来,并有鼓励性的评语。这样能使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高,理解的更好。

二、教学过程反思

从引课到进行新课教学到整节课结束整个环节的过渡还是很顺畅。但在进行实验时实验要求不到位,致使有一组学生的实验仪器炸裂,引起学生的骚动,处理事故时耽误了一些时间致使实验时间过长,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注意避免。讨论舞台烟雾之谜时间过长,使练习时间显得非常紧张,思考题没有做完,显得教学过程不够完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说得过多,应将问题留给学生,让学生多说,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以上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避免。

三、教学成败

升华和凝华两个内容知识量不多,教学大纲没有做过高的要求,应该也是从观察实验入手,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和自然现象,丰富学生的知识,认识物态变化的特点。本节课中通过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让学生理解升华和凝华的概念是成功的,升华和凝华在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虽然常见但学生并不太熟悉,多举生活中的例子,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也取得很好的效果。探究活动的安排使学生对熟悉的现象有了科学的解释。更增加了学生对物理的兴趣。习题的安排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同时检测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习题课处理疑难问题做准备。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着重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本,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而本节课的设计正是从这点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自学能力,因此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掌握的较好。

第16篇:《升华和凝华》教学反思

《升华和凝华》教学反思

红岩寺中学 程华

本节课第四章第四节是前面熔化、凝固、汽化和液化的延续,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完整的知道物质形态的六种变化。尽管升华和凝华并不少见,但却不易被学生注意,且气体不易看见,而且难于直接观察。因此本节课在设计时,采用洋思中学先学后教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去学习。在借助四句诗复习前几节内容导入新课后,通过多媒体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学教材并让学生回答自己通过自学能够回答的问题,着重强调了以学生为本,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能力。而后对于学生不会的问题,用播放“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视频并让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讨论理解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得出升华吸热、凝华放热的结论。然后再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让学生自己根据图片说出各是什么现象,不但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引起了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接着在学生很好的理解升华和凝华的基础上,通过图片展示了人工降雨,舞台烟雾的全过程,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让学生觉得物理是有用的。最后安排了适量的习题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同时也检测了课堂效果。

本节课教学各个环节的安排较为适当,知识连接过渡的较为自然妥当,学生也能比较容易地得出结论,对生活中常见现象也能利用本节的知识作出较为恰当合理的解释,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还存在以下不足:

1、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说得过多,应将问题留给学生,让学生多说,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

2、对于“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本应做演示实验或播放视频让学生自己做,但由于没有器材只能用视频代替,没能做到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另外在视频展示过程中由于我不不熟悉该校电脑上所装播放器,不能将视频放大;

3、在讲“人工降雨”与“舞台烟雾”时学生由于没有学会前一节汽化与液化,解释不清“人工降雨”与“舞台烟雾”这两个现象,在教学中应当给学生深入讲解区分但由于时间关系只是进行了简单讲解,没有给学生进一步区分讲解,影响了课堂效果.总体来讲在这堂课中,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和参与者,和学生一起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以上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当避免,我觉得在今后的物理教学中应坚持做到以下几点:

1、适量安排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能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在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同时,让学生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2、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学生不会的问题,在整堂课中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和参与者。

3、今后的教学设计中也应注意应首先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和探究得出结论。

第17篇:升华和凝华教学反思

《升华和凝华》教学反思

於何文

一、教学设计反思

升华和凝华是八年级第四章物态变化第四节的内容,属于物质这个一级主题下的第一个二级主题,为九年级的关于物质的结构和属性的学习作好准备。本节课是前面熔化、凝固、汽化和液化的延续,由此让学生完整的知道物质形态的六种变化。尽管升华和凝华并不少见,但却不易被学生注意,且气体不易看见,而难于直接观察到。因此设计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让学生探究,让学生从实验中理解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得出升华吸热、凝华放热的结论。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然后再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让学生自己根据图片说出各是什么现象,不但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引起了学生对物理的兴趣,趁学生思维活跃的时候介绍干冰的作用,引发学生探究舞台上的烟雾之谜,利用探究的结论引导学生列举出升华吸热在生活中的更多应用,对自然界中一些现象做出科学的有力的解释,让学生从感性上知道物理知识是有用的,体会到物理知识的价值,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一节课的内容在实验探究和对熟悉的现象的探究中掌握,再利用水的三态变化将整章的知识串在一起,使学生对物态变化这一章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避免概念的混淆。

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安排的比较适当,知识连接的较为妥当,学生比较容易地得出了结论,对现象也能利用本节的知识作出合理的解释,但设计时如加上人工造“雪”实验、为加深对升华和凝华的理解,再进行两个有趣的活动:一是观看“两件衣服的对话”的动画(冬天,两件冰冻的衣服分别在太阳下、阴凉处),再次明确升华是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并没有经过液态;二是竞说升华和凝华现象,谁说对一个,课件上就显示出来,并有鼓励性的评语。这样能使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高,理解的更好。

二、教学过程反思

从引课到进行新课教学到整节课结束整个环节的过渡还是很顺畅。但在进行实验时实验要求不到位,致使有一组学生的实验仪器炸裂,引起学生的骚动,处理事故时耽误了一些时间致使实验时间过长,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注意避免。讨论舞台烟雾之谜时间过长,使练习时间显得非常紧张,思考题没有做完,显得教学过程不够完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说得过多,应将问题留给学生,让学生多说,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以上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避免。

三、教学成败

升华和凝华两个内容知识量不多,教学大纲没有做过高的要求,应该也是从观察实验入手,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和自然现象,丰富学生的知识,认识物态变化的特点。本节课中通过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让学生理解升华和凝华的概念是成功的,升华和凝华在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虽然常见但学生并不太熟悉,多举生活中的例子,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也取得很好的效果。探究活动的安排使学生对熟悉的现象有了科学的解释。更增加了学生对物理的兴趣。习题的安排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同时检测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习题课处理疑难问题做准备。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着重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本,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而本节课的设计正是从这点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自学能力,因此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掌握的较好。

四、再设计

由于升华和凝华的一般过程都较为缓慢而且难于被直接观察到,往往需要学生的间接分析推断这一过程,因此物态变化过程需要逐步引导,层层推进,最终揭示其中的本质。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设计先放一段展示自然界中雨、雾、露、霜、雪等现象的短片引入新课,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能更好一些。实验也可加一个“雪”的形成的实验,让学生更好的体会霜以及雾凇的形成。

在整节课的内容结束之后,引导学生阅读科学世界,了解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和培养节约用水的意识。体现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中也应注意应首先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和探究得出结论,这样做有助于学生自觉构建相关的知识体系,了解科学发展与生活的联系运用实验的方法,将科学研究渗透到教学中来,按照学生认知规律,分步骤,有层次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分析和探究,在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同时,让学生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第18篇:升华和凝华教学案例

升华和凝华教学案例

三道通镇中学

代云波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结构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2)了解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能用物理的语言进行解释。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升华和凝华现象的探究,体会探究学习的方法.(2).学会根据观察结果进行间接分析,从而推断出物理过程的思维方法。 3情感 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探究实验现象的观察,培养学生诚实的品质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通过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相信科学, 破除迷信思想。 【教学重点】

重点:对升华和凝华现象的认识。

教学策略:通过实验探索、观察思考和实例分析来加深理解。 【教学难点 】 难点:升华和凝华是物质的固态和气态之间的直接变化,而学生易误认为需要通过液态这一过程。

突破策略:加强实验指导、教师启发点拨,着重指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过程。 【教学过程 】

1、情景引入,设问

烈日当空,久旱无雨,为了解决旱情,在过去人们摆起香案,祈祷龙王爷恩惠,然而滴雨未下;而现在,派出几架飞机在高空投撤了一些固态物质,顷刻间乌云密布,下起了大雨,问:“这种固态物质是什么呢?它变成了什么?为什么会有雨形成?”引起学生兴趣,激发热爱科学、破除迷信思想。

2、导入新课,猜想

a.自然界中的物质常见的存在状态主要有哪些?

b.发生在固态和液态之间的转化过程分别叫什么?吸热还是放热? c.发生在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变过程分别叫什么?吸热还是放热?

那么我们来猜一猜:自然界中,固态与气态之间能否实现相互转变呢?

(衣柜中的樟脑丸变小;冰冻的衣服干了;冬天的雪人变小了„„)能.

3.学生实验探究 (1)人造“雪景”:在封闭烧瓶中插有小树枝,内放一些樟脑丸粉末.微微加热后停止加热,让学生仔细观察并回答

(2)观察碘的升华和凝华

①出示装在瓶里的几粒碘,让学生观察碘的状态、颜色,问:给碘加热,碘会变成什么状态?颜色会变吗?停止加热,又会变成什么状态?颜色又会变吗?让学生猜想,将有代表性的发言写在一边。

②由学生设计实验,包括器材。

对学生的实验方案给予肯定,引导学生共同筛选出较优的方案。 ③学生实验探究

让学生进行实验,教师指导,学生注意观察,用酒精灯加热,过一会儿,让学生观察。 问:

你看到试管中有什么现象? (颜色由黑变紫,碘由固态变成气态)

问:

此时有没有液态的碘产生?你如何验证?

演示:试管倾斜,让学生观察看到了什么?(有紫色气体逸出,无液体流动)移去酒精灯,试管正立,让学生观察看到了什么?(颜色由紫变浅,逐渐变黑,试管壁上有细小的冰粒形成,无液体流下)

5、学生交流结果,处理信息。

实验结果表明,碘可以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此时要用酒精灯加热;碘蒸气和樟脑丸气体可以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此时没有用酒精灯加热,而是对外放热。

6、学生举例,交流,评估

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或自然现象中的有关升华和凝华的现象,师生、生生共同交流,统一看法,对学生的举例,积极参与给予鼓励,同时教育学生要留心身边的物理现象(雪、霜、冰雹的形成,冰冻衣服也会干,积雪未熔化,但一天比一天少,樟脑丸逐渐变小、消失、有气味等)

7、知识应用

让学生解释“科学世界”和人工降雨中的物态变化,教师作评价并统一观点,指出干冰易升华吸热还可用来给食品降温,在舞台上制造“白雾”等。

8、巩固练习,创新迁移。

①用久了日光灯管(或灯泡)为什么会变黑?

②“潮湿的衣服干了”与“寒冬冰冻的衣服干了”是否一样? ③樟脑丸在空气中会变小,这是什么物态变化?

④窗户上的冰花这是什么物态变化,它一般在窗户的哪一侧?

9、小结

结合STS进行小结.10 板书设计

升华和凝华

(1)升华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升华吸热

(2)凝华

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凝华放热

(3)升华和凝华是互逆过程.

第19篇:升华和凝华教学反思

《升华和凝华》教学反思

在设计这节课时,我还是遵循学生探究为主的原则,用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并安排了碘的升华、凝华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让学生自己完成对知识的建构。上完这节课,感觉不是很满意,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分析了一下,本节课仍存在的不足之处有:

1、高估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对于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学生可能平时不怎么注意。而且都是农村的孩子,学生知识面窄了些,除了对霜有印象之外,对于其它的一些实例都不是很了解。当问道“你知道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质会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哪些物质可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学生想了好久,答不上来。有些学生甚至连樟脑丸都感觉陌生。虽然拿了些樟脑丸给他们观察,但没用过的同学对于它的升华还是难理解。下次应该拿用过的和没用过的樟脑丸给他们对比,可能效果好些。在讲钨丝的升华和凝华时,只以室内的旧灯管做例子,学生有些茫然,应该找些发黑的灯泡或废弃的灯管的灯丝 观察的实物。

2、这节课的很多例子离学生太远,如结冰的衣物也会变干、北方在冬天出现的窗花、雾凇、以及干冰等知识,由于没有此类的生活经验,学生对这些内容的接受感觉是被动的。从学生的课堂表现上看,有很多东西是难理解的,有的学生还以为霜是露水变来的。以后在课件上多找些具体且形象的图片、资料,让学生更形象地了解相关内容。

3、课堂上,我解释得多了点,因为见到学生对很多的实例不了解,只能由我讲述、引导。我想,还是在课件上多下点功夫,通过形象的实例让学生自己分析和理解。

4、学生的分组实验中,在试管中放少量碘,塞紧,用酒精灯加热,观察碘的升华,之后再观察凝华。实验中出现了一些小问题,碘多了一些,试管又小,感觉实验效果不太好。有个别组在加热时,碘颗粒好像还熔了,没有达到实验效果。查了一下相关资料,原来碘的升华实验不宜用火焰直接对盛碘的试管或瓶加热。因为这样做,有时会导致碘的熔解,而使学生误解为是先熔解后蒸发的现象。应该把试管换做烧瓶,碘再少一点,让酒精灯对石棉网加热,但石棉网离开烧瓶一段距离。使石棉网上方的热空气上升来对烧瓶内的碘加热,从而避免碘的熔解。如果能让碘完全变成气体,那是最好的。虽然以前在实验中很少遇到这样的情况,但既然出现了,以后还是要多加注意。

张兰廷

第20篇:《升华和凝华》教学反思

《升华和凝华》教学反思

白山市第十三中学:孙苑航

用新的教学方式刚刚进行了教研,对新的教法又有了一定的认识,从中发现了很多不足,同时也有一定的两点,现在将我的收获与大家分享。

一、环节准确

在环节上,能完全按照杜郎口的教学模式进行,虽然有一定的差距,但也是因为学生的个人能力、辅导时间不足等客观因素导致的,缺少软、硬件使本次教研课效果不理想。

二、心态转变

从前教学自己讲时能看到学生的听课状态,学生讲老师看不到就没有了激情,也无法发现学生是否学清楚,学生因为个人素质,心理又紧张,整个课堂只有框架环节,没有行云流水的教学过程,也没有平时的学习气氛,从而导致教学效果受到影响。通过几次样课的学习,发现这种教法不是让教师有激情,而是让学生有学习的激情,从这里我明白教师的激情不再是引子的作用,学生的学习激情才是一节好课的基础。

三、方法的逐渐进步

1、前置性作业

通过听课教师的评课,我发现自己的预习准备不详细,学生自学能力不强,应明确本课预习内容,以方便学生在课堂展示时发现知识点,以明确学生展示中能抓重点。

2、课堂测绘

课堂测绘没有及时点评,使测绘效果不突出,应想办法压缩时间,给测绘留足够的时间点评,达到测绘目的。

3、课堂驾驭能力

对新教法中的课堂驾驭能力还有待于提高,点拨语言还应该有针对性、鼓励性。

四、本课亮点

本课环节比较清晰,能突出重、难点。设计的小组互动环节中有两处组内练习和小组互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验能有效地辅助学习重点知识。

今后,还应在此教法上多做专研,细节处理准备充分些,多听成功课,以提高教学效果。

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
《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