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比赛(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12-30 08:32:51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比赛教学设计

《比赛》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朗读课文内容,并从中受到教育启发。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词语、句子了解课文内容。

2.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内容,能够仿写句子。3.情感目标:懂得“不要以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比”。 教学重点难点: 1.能仿写句子。

2.在理解小猫的话的基础上明白:不要以自己的长处与别人的短处比。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室、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1. 课件出示课题“比赛”,指名读。

(师:谁认识这两个字?你能用响亮的声音读给大家听吗?生:比赛 师:你的响亮,你能带大家读一遍吗?)

2.比赛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你参加过哪些比赛呢? 3.(生:跑步比赛、唱歌比赛、跳舞比赛….师:同学们的课余生活真是丰富多彩啊!如果让你选,你想和别人比什么?为什么?) 4.在一座茂密的大森林里,住着许多小动物,这一天,阳光明媚,麻雀、兔子和青蛙三个好朋友也准备来一场比赛。它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去课文中看看吧!

(课件相继出示麻雀、兔子、青蛙图片,并板书“麻雀、兔子、青蛙”) 5.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通句子,读准字音,不漏字,不加字。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添字,不漏字,读不通的句子多读几遍。课文读完之后请认真思考:麻雀、兔子和青蛙在哪里?它们在做什么呢?)

二.讲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刚才同学们读得非常投入,我也想把这篇课文读给你们听。) 2.(同学们听得可认真,接下来我要考考你们)麻雀、兔子和青蛙在哪里?它们在做什么呢?

生:麻雀、兔子和青蛙在一棵大树下商量比赛的事情。(师根据回答,课件出示句子)

3、指名读句子。( 师:谁能把这一段读给大家听?学生读。师:你的声音真响亮,“商量”

这个词谁会读?指名读。但是“商量”放在句子中要读出轻声,比如“咱们商量商量。”)

全班齐读句子。(咱们全班一起用好听的声音把这一段齐读一遍。) 4.句子告诉我们是谁和谁在大树下商量比赛的事情?

生:麻雀、兔子和青蛙。

5.课件出示我会说: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在_________。

(师:看看谁是最不怕困难的孩子,你能把这个句子补充完整吗?什么、什么和什么在干什么?你们说得可真好!)

6.它们商量出结果了吗?你从哪个句子看出来的?

生:它们三个争得没完没了。(师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句子) 师:全班齐读一遍。生:它们三个争得没完没了。 师:老师发现一个有趣的词“没完没了”,这是一组ABAC形式的词语,这样的词你还知道多少? 生:走来走去,无边无际,又大又圆,一心一意,游来游去.....师:其实像这样的词还有很多,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7.课件相机出示ABAC形式的词语,全班齐读。 8.他们三个争得没完没了,它们到底想比什么呢?

9.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对话,并板书“飞、跑、游” 麻雀说:“咱们比飞!” 兔子说:“咱们比跑!” 青蛙说:“咱们比游!”

10.麻雀为什么要比飞?(生:它认为自己飞的本领大。

师:是啊,它认为自己飞的本领能超过兔子和青蛙,所以它说出这话时有点骄傲、神气,那我们读的时候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来呢? 生:骄傲、神气的语气。 11.指名读麻雀的话。(谁来当小麻雀,读出它说话的语气?/读得真好,从你的朗读中我仿

佛看见了小麻雀那神气的样子。)

全班齐读。(咱们全班一起来当当小麻雀,有感情的朗读一遍。)

12.兔子和青蛙也认为自己的本领不错,你会读出它们说话的语气吗?(师: 请你们自由的读读它们说的话,一边读一边体会,看看怎么读会读得更好。)

学生自由练读。 指名分角色朗读。(现在我请三个小朋友分别来扮演麻雀、兔子和青蛙,模仿它们说话的语气,谁愿意试试?你们演得真好,我仿佛看到了他们神气的样子。/没读出神气的语气来,老师希望下次你能大胆一点) 全班齐读。(咱们一起来模仿。)

13.这么比好不好?(生:不好。

为什么不好?(生:因为这样不公平。生:因为它们的本领不一样。)

是啊,他们都想拿自己最厉害的本领来比赛,所以意见不能统一,于是他们三个争得没完没了。

三.感悟小猫的话

1.师:它们的争吵把谁招来了?它说了什么?

生:这样比你们都能得第一名。我想,麻雀找大雁比飞,兔子找羚羊比跑,青蛙找小鱼比游,那才好呢!(生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句子)

2.(你们真会读书,我请女生一起来把小猫说的话读一读)女生齐读。3.师:小猫为什么说这样比他们都能拿第一?

生:因为他们都是拿自己最厉害本领的去比。

师:小猫让他们去与哪些动物比赛?

生:麻雀找大雁比飞,兔子找羚羊比跑,青蛙找小雨比游。(板书:大雁、羚羊、小鱼) 师:是啊,麻雀找大雁比飞才能飞出高低,兔子找羚羊比跑才能知道谁厉害,青蛙找小鱼比游才知道谁游得最快。

4.师:从它们的对话中你明白了什么?

生:不能用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比…..师:不应该拿自己的长处与别人的短处比,要比就和高手比。不管是生活还是学习,都要善于去发现别人的优点,这样才能找到差距,从而不断进步。

过渡句:多懂道理的小猫啊,知道不用自己的长处与别人的短处比;多自信的小猫啊,它明白想要得到进步就得和比自己厉害的人比;多热心的小猫 啊,把自己明白的道理豪不保留的告诉别人。

5.(师:他让麻雀、兔子和青蛙懂得......)

课件出示句子:不应该用自己的长处与别人的短处比,要比就和高手比。 生朗读。

师:同学们,小猫值得我们去学习吗?它有什么优点值大家去学习? 生:热心、乐于助人。()

四.拓展 过渡句:森林里有这么多动物,麻雀还可以找谁比飞?兔子还可以找谁比跑?青蛙还可以找谁比游?

1. 课件出示: 麻雀_______比飞? 兔子_______比飞? 青蛙_______比飞?

小结过渡:同学们懂得可真多!是啊,不能拿自己的长处与别人的短处比,这样不好。听了小猫说的话,受到同学们的指教,麻雀、兔子和青蛙是怎么做的?

五.教学最后一段 1.指名读。(谁来说说?)

2.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句子:他们三个听了,都点点头。3.全班齐读。(咱们一边读一边做点头的样子吧!)

师:如果你是麻雀、兔子或青蛙,听了小猫的话后,你会怎样想? 指名汇报。

(课件:不应该拿自己的长处与别人的短处比,要比就和高手比。) 4.是啊,他们都明白了,他们会对小猫说什么? 指名说。 生:麻雀说:“对,要比就和高手比。” 生:青蛙说:“不能拿自己的长处与别人的短处比, 这样不好。” 生:兔子说:“小猫真是个懂事的孩子。”

5.教师总结:同学们真是爱动脑筋、善于表达自己想法的孩子,老师为你们感到高兴。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比赛,希望你们都能记住不要拿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相比。要比就和高手比,那才会为我们带来无限的自豪与喜悦。 6.熟读课文读中回味。(请同学们带着你们对课文的理解,把课文有感情的朗读一遍)

推荐第2篇:比赛场次教学设计

自主探寻 发现规律

——《比赛场次》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比赛场次》是小学义务教育教科书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好玩”这一单元的内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借助“比赛场次”的实际问题,学会从简单的情形开始,通过列表或画图的方式寻找解决问题的规律,并运用规律,培养综合应用意识。三年级下册学生已经学过了搭配问题,学生已经会用列表或画图的策略来解决问题。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让学生体会到当数量比较多时,从简单的情形开始,经历尝试验证、归纳运用的过程。学生在丰富的活动过程中掌握寻找规律的方法,并能运用此策略解决实际问题中类似的问题。

【学习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85—86页的教学内容。 【学生分析】

知识储备:学生都很喜欢体育活动,对学习素材和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此前,学生已经研究过类似“服装搭配”的问题,初步积累了一些解决问题的经验。

学习能力:这部分对少部分学生理解起来还有一定的难度。设计必须切合学生实际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提高。 【教学设想】

数学必须要贴近小学生的生活,注重培养学生对周围世界的洞察力和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要选择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数学,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体验。因此,利用握手和我班乒乓球队员的图片创设情境,引入课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为解决比赛场次的问题提供探索的平台,在设计中要给学生创造充分探索解决问题策略的空间,并帮助学生理解解决问题的策略,使学生经历寻找规律的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数学知识的形成,水到渠成,顺理成章。联系生活实际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将课堂知识拓展到生活之中,既加深了学生对数学价值的认识,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意义,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比赛活动的意识。 【学习目标】

1.会用列表、画图的方式寻找实际问题中蕴含的简单的规律。

2.经历“从简单的情形开始寻找规律”的解题过程,感悟化归的基本思想。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综合应用意识。

【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用列表、画图的方式寻找实际问题中蕴涵的简单的规律,体会图、表的简洁性和有效性。

教学难点:了解“从简单的情形开始,找出规律,算出结果”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每天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大家互相探讨,共同提高,建立了友谊,为了表示感谢,现在就请你和你小组的同伴握握手。要求:每两个同学握一次手,并说:“合作愉快!”从这个活动中,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

①每一位同学握了几次手?(说了几次“合作愉快!”) ②如果每两名同学都握一次手,一个小组4名同学一共要握几次手?(一个小组4名同学一共说了几次“合作愉快!”)

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类似的数学问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体育中的数学《比赛场次》问题(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握手活动在缓解紧张的课堂氛围的同时,也唤醒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同时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得学生对新知的探究充满兴致。】

二、自主探究,寻找规律

(一)乒乓球比赛

1.制造冲突,寻找策略

课件出示乒乓球比赛情境:咱们六一班有许多乒乓球爱好者:谢崇涛、吴玉祺、郭浩、杲睿、王超、刘翔、杜兆华、王镪、刘尚、赵玉鑫同学。如果这10名同学进行乒乓球比赛,每两名同学之间要进行一场比赛。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1)学生尝试独立解决,感受到在有限的时间里,比赛人数较多时,用列表格或画图的方法较麻烦。

(2)观察完整的表格和连线图,进一步体会人数多时,不容易数清楚。

有关列表格方法学生需明白:

表格是如何建立的?(根据参加比赛的人数列出表格。)

表格中的“√”表示什么意思?(打“√”表示进行的一场比赛)

为什么要把表格的一半去掉? (去掉部分与打“√”部分重复)

④表格中间的一条斜线表示什么意思?(自己不能跟自己比)

(3)课件出示数学家华罗庚的解决策略,引导学生体会到遇到复杂问题要“从简单的情形开始寻找规律”。(让学生感知有据可依)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方法从中感受到人数多时,通过有序列举、列表排一排、画图数一数,不容易数得清,从而引发思考。进而出现数学家华罗庚的解决策略,初步体会遇到复杂问题时可以从简单的情形开始寻找规律。】

2.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寻找规律

(1)先让学生想办法,寻找规律。(提醒学生,如果发现规律就不用往下画。)

(2)小组汇报,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质疑,结合图表进行分析,从中发现规律。

3.知识梳理 ,总结规律

(1)结合学生交流的方法,对探究过程进行梳理,引导学生得出比赛人数与比赛场次之间的关系:参赛人数每增加1人,比赛场次所增加的数目等于原来参赛的人数。

(2)概括规律

师:能举例说明你们发现的规律吗? 预设:

如果有8个人参赛,需要打的次数是

1+2+3+4+5+6+7=28(场)

如果有9个人参赛,需要打的次数是

1+2+3+4+5+6+7+8=36(场)

如果有n个人参赛,需要打的次数是

1+2+3+……(n-1)(场)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由选择寻找规律的方法,学生在列表或画图的方式中寻找实际问题蕴含的简单规律,体会图表的简洁性和有效性。并且感受到虽然方法呈现的方式不同,但本质是一致的。交流汇报是本节课的重点,学生在质疑、尝试、验证、评价的过程中发现规律,并运用规律。进一步感受到解决复杂问题的方法,从中渗透化归思想。】 4.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什么问题和这个问题的道理是一样的?

预设:

生:握手、拥抱、一条长线段上有好几个点数线段个数、数有多少个角……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将课堂知识拓展到生活之中,既加深了学生对数学价值的认识,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意义。】

三、联系实际,拓展运用

1.策略牵移,解决问题

(1)出示“联络方式”的问题,引导学生读懂规则。

(2)自主探究,寻找规律。

(3)交流汇报,进一步强化“从简单的情形开始”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设计意图:设计联络方式的问题解决,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应用意识。学生寻找到的规律可能是多种的,教师引导学生回到问题的最初情形去尝试运用规律,进一步强化“从简单情形开始寻找规律”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总结提升

寻找共性:这节课,咱们一起研究“比赛场次”和“联络方式”这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共同之处?

3.拓展应用:为我们班设计一种联络方式,并用图表示出来。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比较两个例题的异同,再次强化解决问题的策略——化复杂为简单。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综合应用意识。】

四、总结提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小结:我们刚才解决的问题,主要采取了什么策略?以后碰到复杂的问题,你会怎么做?

致名言:老子云“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设计意图:以老子的名言进行总结提升,在渗透数学文化的同时,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板书设计】

比赛场次

增加一名学生,增加的比赛场次等于上一场比赛的人数。

n个人比赛场次:1+2+3+……+(n-1)

推荐第3篇:《搭积木比赛》教学设计

搭积木比赛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搭积木比赛的游戏,从三个不同的位置观察由5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能正确辨认和画出相应的图形,发展空间观念。

2、能按照指定的从两个不同位置看到的图形,用5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教学重点:能正确辨认和画出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一组立体图形的形状。 教学难点:能按照指定的不同位置看到的图形,用几个小正方体搭成立体图形。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

正方体木块若干 教学方法:谈话法

情景引入发

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段:学什么 知识回顾

引入课题

1、孩子们,看见大屏幕上的图片和黑板上的表格,你想到了什么呢? 对,这节课我们就来进行一场搭积木比赛。(板书题目)

师: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你们一定会品尝到合作的愉快,成功的甘甜。

2、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1)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并画出相应的图形.

(2)能根据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需要的正方体的数量范围。 二段 我来学

第一场比赛:(独立完成)

1、课件出示要求:

2、引导学生观察,并板书(观察)

3、学生在方格纸中画出图形。

4、汇报交流。(重点说明怎样画出从左面看到的?)

5、课件演示

第二项比赛(同桌合作完成)

师:下面我们进行第二项比赛,在第二项比赛中我们进行三个回和的较量。准备好了吗? 课件出示问题要求

(1)同桌合作完成,看看哪桌搭的多?(两个方向)

(2)指名汇报

师:真是太棒了,同学们有了这么多的搭法。从两各方向观察,我们不能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但可以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小正方体的数量范围。那么,搭这个立体图想最多需要几个小正方体,最少需要几个小正方体呢?先猜一猜。 (3)验证 (同桌合作)

(4)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图形,还原立体图形

(三个方向

唯一性) 课件出示 结论填空

第三项比赛

(小组合作完成)

看谁搭的多。用六个小正方形搭一个立体图形,从上面看到的形状是 三段

我来用

1、

学生完成答题卡。

2、

指名汇报答案 一思

我来思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的感受是什么?

师总结:我们平常观察物体的时候,一定要记住“认真”二字,认真观察,再加上自己的想象,你就可以确定这些立体图形或平面图形的样子,同时,我们的空间能力和想象能力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推荐第4篇:比赛用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 “

3、心脏和血液循环”教学设计

南通市通州区韬奋小学 蒋志杰

【教材简析】

1、教材版本:苏教版 年级 册

*小学语文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

二、探究新知

……

[设计意图:让学生……]

三、总结延伸

……

[设计意图:课堂……。]

【板书设计】

推荐第5篇:搭积木比赛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搭积木比赛》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搭积木比赛》

教材分析: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学会了从三个不同方向观察由

3、4个小正方体组成的图形。本节课的内容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要求学生观察至少 5个小正方体的组合,画出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并根据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数目上的增加,带来的是形式上更加多样的变化,相应地,需要学生有更高的空间想象能力。为 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设置了“搭积木比赛”的情境,利用三项比赛来引导学生学习新知,注重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引导学生逐渐发现实物与他们观察到的图形之间的联系,为以后学习更深一层的立体图形的相关知识打下基础。

教学设计说明: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比赛为途径,以课件为辅助,以探究为策略,精心设计了三个比赛,让学生经历看一看、想一想、画一画、搭一搭等过程,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想象,不但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还发展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并能画出相应的平面图形。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和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爱学数学,乐学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根据两面看到的图形,判断立体图形需要的小正方体的个数。

教学难点:用6个小正方体,搭出从一面看形状相同的不同立体图形。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件、积木 教学过程:

一、以语言来“激”,让学生想学

1、同学们,法国艺术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我们是多么幸福,我们是多么快乐,我们要用自己的双眼去发现这个世界的美丽,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这个世界的美丽。今天,就请大家和我一起用我们准备的积木搭建心中的美丽!

2、出示课题,师生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生动优美的语言,激荡起学生的情感,激发起学生的热情,创设出积极进取的学习情境,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二、以比赛来“学”,让学生乐学

(一)比赛一“画一画”。

1、教师首先出示用5个小正方体搭成的一个立体图形,请学生分别画出从上面、正面、左面看到的形状,比一比哪个组画得正确。每组找一名代表到前面黑板上画。

2

2、汇报交流

⑴对于黑板上的作品进行辨析与交流。 ⑵对于其他学生在小组内展示交流。 ⑶说说需要注意的地方。

3、课件动态演示。

4、总结比赛结果,引入下一活动。

(二)、比赛二“撘一搭”

1、出示从正面看到的形状,请两组同学分别撘一搭。可以和周围同学结合。学生体会有足够多的正方体就有无数种搭法。

2、出示从左面看到的立体图形的平面图 ⑴摆出立体图形

⑵体会有许多种搭法,但搭法减少。

⑶体会根据两个方向看到的图形不能确定这个立体图形唯一的样子。能确定小正方体的数量范围。

⑷确定小正方体的数量6块,让学生撘一搭。 ⑸课件动态演示。

⑹总结比赛结果,引入下一活动。

(三)、比赛三“看谁搭得多”

1、学生搭一搭5种搭法。

2、观察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为什么能确定有5种搭法。

3、总结比赛结果。

【设计意图:在操作过程中,教师把自主学习的权利还给了学生,

3

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在操作、观察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以讨论来“教”,让学生会学

1、通过刚才的比赛,你懂得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

2、对于你自己不懂的问题,你想请教老师呢还是哪位同学?

3、师生讨论完成课件呈现的各种形式的习题。

4、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让我们大家和你一起分享。【设计意图:通过师生的讨论、交流,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心灵沟通,分享创意、完善结论的宽松环境,顺利实现原有数学知识结构的扩充和新的认知结构的建立。以层层深入,形式多样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练习,拓展延伸了学习内容,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提高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四、板书设计

搭积木比赛 画一画 搭一搭 看谁搭得多 我的眼睛我做主

4

推荐第6篇:教学设计比赛通知

关于开展2014年全县中学生物

教育论文、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及微课视频

评比活动的通知

各中学:

根据教研函【2014】205号文件精神,为进一步推动我县生物教学研究,认真总结、交流中学生物老师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取得的宝贵经验,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经研究决定,组织2014年全县初、高中生物教学论文、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微课评比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论文要求

1.观点明确、论证充分、表述准确,突出科学性、理论性、实践性。

2.立意新颖,能体现学科教育教学新理念、新探索、新成果,提出新见解、新观点、新方法。

3.能关注学科教育教学的最新进展,对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有自己的思考与研究,研究成果有一定的借鉴和推广价值。论文字数以3000左右为宜。

二、教学设计要求

1.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过程安排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学生课堂探究活动设计质量较高,能注意处理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关系。

2.对教材重点难点分析准确,教学内容设计能突出本课教学重点,能有效引导学生理解教学难点。

3.教学设计体现新课程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具有创新性,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能体现教者的教学个性与风格。

4.教学方案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能从学校教学条件出发,积极开发校本教学资源,对同类学校教学具有示范性和启发性。

三、教学案例要求

1.主题鲜明、中心突出,事件发生背景交代清楚,人物心理感受、体验和内部冲突揭示充分,表现到位,语言表达明晰、生动活泼。

2.案例的内容和形式要有特色,能用自己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对问题的分析和讨论能从理论的高度去开掘并能提炼出自己的观点,能引起人们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

四、微课要求

报送的微课材料应包含教学微视频,与微视频相关的教学设计,多媒体课件等。

1.视频时长为3—8分钟,视频格式为flv或mp4等格式。视频质量要求图像稳定、构图合理、镜头运用恰当、录制声音清晰。视频片头应显示标题、作者和单位。

2.教学设计应反映教师教学思想、课程设计思路和教学特色。 3.多媒体课件限定为PPT格式。要求围绕教学目标,反映主要教学内容,与教学视频合理搭配。

五、其他注意事项

1.参评作品必须是作者独立完成,尚未在报刊上发表过的和未获市级以上奖励的,内容严禁抄袭,文责自负。每位老师限报一件作品。

2.参赛老师须在“安徽基础教育资源平台”注册,并将参评作品作为教学资源上传至该平台,否则不予评奖。

3.我县生物教师完成的教育论文,教学设计,教学案例的电子稿以及微课视频于11月20日前发至邮箱XXXX。其中教育论文,教学设计上交纸质材料5份。

4.我县将组织评委对上报材料评选出

一、

二、三等奖,对优秀作品将送滁州市参评。

联系人:惺惺惜惺惺 电话:XXXX

XXXX教育局教研室 2014年10月8日

推荐第7篇:乡愁教学设计——比赛

《乡愁》

——教学设计

福安市德艺学校初一语文组廖素合

【教材分析】

《乡愁》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代表力作。《乡愁》以独特的想象,严谨的结构,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

【教学设想】

课前引导学生借助课外阅读材料了解作者及作品,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主题。教学时,让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由浅入深,重阅读,善启发,巧设高度,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帮助学生初步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创设情境,通过多媒体手段,唤醒学生的爱国意识,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在形式上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品悟,让学生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2.培养学生有感情诵读诗歌的能力。

3.通过情感熏陶,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去感受诗人的感情。

教学难点:对诗中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特殊意象的体会把握。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有过离开家乡、离开亲人的经历吗?当时的感觉是如何的?能和大家谈谈吗?(请两个寄宿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发言,教师适当启发)

对于思乡之情,离别之痛,早在古代就有不少诗作表达这种愁思了。你们能举出一些抒写“乡愁”的古诗句吗?(请两个学生举例)

老师也收集了几句,同学们一起读一读。

1、马致远的曲《天净沙.秋思》: “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

3、李白的《静夜思》: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古人通过这些诗句表达各自浓郁的思乡之情。下面我们随着诗人余光中一起走进他的乡愁设计。

(二)作者简介

首先请同学们借助课文P100注释对诗人先作一定的了解。把注释画下来。 生补充简介:

余光中,台湾学者。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由于政治原因,台湾海峡将台湾和大陆阻隔半个多世纪。余光中一首《乡愁》诗抒发了强烈浓厚的思乡之情,表达出大多数台湾人民的心声。

(二) 初读感知

1、请同学们一起欣赏《乡愁》配乐诗朗诵,在音画中感受诗人的情感。听完

后说说他读得好不好?如果好,好在哪里?(播放录音——使用语文版配备的录音带)

2、通过听录音朗读,同学们一定也融入到了诗人的情感世界里了,下面请同

学们一起模仿录音朗读。

3、哪一个同学来说一说录音朗读读得好在哪里?(指导朗读:注意朗读节奏、

读准重音、读出感情)

(1)结合课后思考练习三,划分诗歌的节奏。(板书:①节奏)划完的同学可以

再小声地把这首诗多朗读几遍。(出示幻灯片)

(2)除了要注意朗读节奏,还要注意什么?谁可以说一说?

——重读(板书:②重音)

(3)谁知道要把诗歌读得好,还应该注意什么?

——感情(板书:③感情)

请同学们根据以上指导大声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明确:激愤、昂扬和略带哀伤。

5.全班同学一起来有感情郎读全诗。

(四)研读诗歌,品味意象。

1.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里,乡愁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呢?(板书: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啊而现在)

2.四个时间词语代表了哪四个人生阶段?

(板书:童年 青年 中年 老年)

3.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将思乡的愁思寄寓在“明月”当中。读了余光中的这首诗,你觉得诗人在这几个人生阶段是通过什么具体可感的东西来表达乡愁的?(板书: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4.我们以第一节为例,具体感知意象的创设效果。读一读,想一想,邮票如何能表现乡愁?

(1)请一位同学示范读第一节

教师指导:朗读诗歌要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重读,而将一首诗读出感情,离不开对诗歌的理解。如:“小小”二字必须重读才能凸现其丰富的内涵。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2)邮票如何能表现乡愁?(学生朗读体会)

邮票让人联想到通信。诗人少年在外求学,思念母亲,点点滴滴的眷恋之情,凝聚在这小小的邮票上。邮票虽小,却蕴涵着诗人的乡愁。(板书:思念母亲) 师:为什么选择邮票呢?如果把邮票改成信纸可以吗?

师:为什么诗人用小小来形容邮票?(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畅所欲言。) 师帮助理解释疑:

小小不仅用来形容邮票的大小,也用来形容情感的程度。这时的思乡之情是比较淡的,如轻烟似的,一缕,两缕。

(3)诵读第一节。

5.根据第一节的学习方法,分别说说“船票”、“坟墓”、“海峡”是如何表现乡愁的?(组织形式:以前后桌为一组,小组讨论5分钟,派代表发言。)(教师适当引导)

(1)邮票是书信来往,而船票则是两地奔走的结果,凝结着诗人对新婚妻子的不尽相思,比邮票有着更浓的乡愁;(板书:夫妻分离)

(2)坟墓将母亲和“我”生死隔绝,愁思更是浓的化不开,(板书:母子死别)这些都是诗人的“家愁”。

(3)而海峡则把感情推向最高潮,由“家愁”上升到“国愁”。(板书:故乡之思→家国之情)一湾浅浅海峡,将台湾和大陆分隔多年,却割不断台湾人民对祖国大陆绵绵的思念。(板书:游子与大陆分离)

6.请同学们跟着伴奏一起诵读全诗。

(五)课文小结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事物看起来似乎没有关连,但却是诗人对乡愁的种种感觉: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这些词都是客观事物,它们有形状有颜色,具备某种形象。当诗人将它们写入作品中,并融入自己的情感——乡愁时,它们就成为诗歌的意象。我们学习诗歌要从意象处入手。因为诗人往往把自己的情绪隐藏在意象的背后,通过意象将它们暗示出来。理解诗歌的意象,能帮助我们很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

【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拓展模仿。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乡愁是

友谊是

母爱是

【板书设计】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童年邮票家愁

(母子分离)

长大后青年船票

(夫妻分离)

后来啊中年坟墓

(母子死别)

而现在老年海峡国愁

(游子与大陆分离)

推荐第8篇:组织比赛教学设计

组织比赛教学设计(2)

东大街一小

陈平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统计\"第一课时\"组织比赛\"

教学目标:

1、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和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2、通过活动,培养合作、交流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激发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数据的整理过程,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会把统计的结果在方格图上表示出来,并根据统计图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具准备:

课件、统计表、学生每人一支水彩笔、空白纸。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情境出发,创设问题情境,导入统计

1、还记得上学期的运动会吗?回想一下都有哪些比赛项目?(学生口答,师板书)

你们喜欢这些活动吗?那我们也来组织一次比赛,好吗?

板书课题:\"组织比赛\"

2、(指黑板)可是这么多运动项目,我们只能选其中一项活动进行比赛,我们该组织什么比赛呢?(生自由发表意见)

3、小朋友们意见不一致,这该怎么办呢?(生自由发表意见,师适时导入)

4、小朋友们的办法可真不少啊!这节课我们就要继续来学习统计。

二、小组合作,全班交流,体验统计过程

1、我们要怎样才能知道全班小朋友的意见呢?(生自由答)现在我们就先在小组里调查,以小组为单位,每人只能选择一项自己最喜欢的活动,由小组长做好记录。(用师发的空白纸)看哪组最快?准备好了吗?开始!

2、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师巡视指导。

3、(各组讨论完毕,排出先后次序)小朋友们表现得太棒了,我们先请冠军来汇报一下你们的统计结果!(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说说自己的记录方法,将小组调查结果展示在黑板上)小朋友觉得他们调查得怎样?

4、小朋友们觉得哪种方法更好一些呢?(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师总结:其实刚才小朋友们进行了一项很重要的工作-统计(师板书:统计)我们用来表示统计结果的这个图就是统计图。

5、刚才小朋友们的统计图做得非常漂亮了,从这几张统计图里你能知道全班小朋友最喜欢什么活动吗?(不能)那该怎么办?(制一张大的统计图)师出示统计表,让我们一起动手把这张统计图填完整,好吗?(师生一起动手填涂)

6、我们的大统计图制成了,漂亮吗?看这个统计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1)生自由提问,集体对每个问题进行系统解答。

(2)师补充生未提出的问题,供学生解答(出示课件)。

三、总结延伸

同学们制作统计图的热情真高,不知不觉下课的时间到了,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

推荐第9篇:组织比赛教学设计

《组织比赛》教学设计

南塘小学

王莉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 85页。 教材分析:

《组织比赛》是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学生对初步的统计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有一定的统计意识,经历过小组调查统计的过程,会基本的调查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再次经历统计过程,在体会统计的必要性及培养统计意识方面要有所加强,并要认识条形统计图,参与其制作过程,能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根据信息做出判断和决策。

设计理念:

统计是一种数学思想,也是认识客观事物、描述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数学课程标准更加重视学生对数据统计过程的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认识和制作条形统计图,利用数据来解决实际问题。

这节课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利用他们好奇、好动的心理特征,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中去寻找、发现、探究、认识和掌握数学,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教师还强调自主,注重合作交流。学生边调查、边收集、边分类、边整理数据,在愉悦的动手中既解决了问题,又互相启发,共同进步,增强了合作意识,还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从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活动中亲身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的过程,体 会统计的必要性。

2、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通过活动,培养合作、交流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培养初步的统计意识。

教学难点:从统计中获得简单的统计结果,进行简单的决策,体会统 计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小组调查统计表(每小组一张)、班级调查统计表、课件

学生准备:水彩笔 教学流程:

课前谈话

一、创设情境,感受统计的必要性

1、师:天气好的时候,小朋友们都喜欢到操场上去活动。瞧,这些小朋友在操场上玩得多开心呀!(课件演示)

学生说说图中小朋友在进行什么活动。(教师板书活动项目)

2、师:多参加体育活动,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我们就从跳绳、套圈、拍球和踢毽子这四种活动中选一种举行一场比赛。

学生说说最喜欢哪种活动。

3、师:我们只能组织一场比赛,可是大家意见不同,究竟选哪一种组织比赛好呢?(教师表情疑惑)

学生各抒己见,想法不一。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借助真实有趣的生活情境,通过自由谈话激发学生参与兴趣,让学生自由表达想法,使学生体会到需要统计大家的意见,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二、实践调查,经历统计过程

1、调查准备,明确要求。

课件出示小组统计表,明确统计要求。

(1)每个同学在选择运动项目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2)怎样记录小组每个同学喜欢的运动项目的情况?(学生交流调查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到调查方法的多样性,同时,对注意事项进行讨论交流,为后面的调查做好准备。]

2、调查收集, 整理数据。 (1)小组调查活动。

教师深入到各小组中,对小组合作进行个别引导、帮助。 (2)小组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提出学习要求,让学生自主地进行统计。培养学生组织、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学生的竞争意识,增强合作意识。同时,还使学生意识到在进行统计的过程中必须会更加认真,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比较统计方法。

4、统计全班最喜欢哪项比赛活动。

统计各小组数据,完成班级统计表。

5、指导学生填涂统计图。

在完成统计图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在自己的课本上填涂。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成果,总结出统计方法及注意问题,不硬性规定统计方法,让学生自己去选择合理的方法。]

三、分析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让学生说说从统计图中知道了什么?还可以提什么问题? (从统计图中可以看出,调查了几名同学,喜欢哪种比赛的人数最多,喜欢哪种比赛的人数最少,班上最好组织什么比赛等。)

师:如果我们班今天有一位同学没来,你们猜他最有可能喜欢什么活动?为什么? (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能做出决策和预测。体验统计的价值,同时渗透事物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四、趣味统计,丰富主体意识

1、师:这节课中,哪个小组表现最好呢?我们也来做个统计。

[设计意图:刚刚学习的统计知识,在这里就用上了。体会统计数据的实际运用。]

2、整理数据填写统计表。

3、制作成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设计意图:这个练习的设计再次从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让学生直接应用所学的解决问题,进一步巩固新知识,认识到统计在生活中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感受统计的乐趣。]

五、全课总结,延伸课外知识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统计,认识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将继续研究有关统计的学问。最后,老师还想问问大家,你觉得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地方需要用到统计图表吗?关于统计你还有没有什么问题要问?

[设计意图:将数学课上的统计与生活中的统计融合,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统计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推荐第10篇:教学设计比赛参考

植树问题

授课教师: 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中的内容。新课标实施后,数学教材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更为彰显。最明显的表现在于每册教材多了“数学广角”这一单元,旨在通过“数学广角”来进一步渗透数学学习的思想方法,加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标》提出:“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植树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具体情况复杂多样。现实生活中与“植树问题”类似的也有很多,如安装路灯、花坛摆花、站队中的方阵、锯木头、走楼梯等等。它们之间都存有共性,都隐藏着栽树的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因此,抽取 “植树问题”作为数学模型研究,总结这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策略,具有代表性。

本节课主要探讨在一条线段植树的问题,即使在一条线段上植树也有不同的情形:只栽一端,只栽中间,两端都栽几种情形。例1主要研究两端都要栽的植树问题,也是这一系列内容的起始课,教材以

学生比较熟悉的植树活动为线索,让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探究栽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经历猜想、试验、推理等数学探索的过程,并启发学生透过现象发现其中的规律,抽取出数学模型,再利用规律回归生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推理能力。

2、学情分析:

(1) 学生对植树问题的认识。

2、学生学习知识能力的储备。老师教的策略: 学生学的策略: 在教学中的实施:

教学方式: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尝试探索”的教学法,让学生先交流,再动手操作,继而实际验证,并通过多媒体直观演示辅助教学。引导学生以趣激思,以思促学,在创设的生活情境中尝试探索,积极参与,形成概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学手段: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际操作及多媒体教学手段。老师适时利用多媒体突破难点,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和提高,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技术准备:多媒体课件、表格、教具

教学目标:

教学流程示意图

一、激趣与引题

→伸出你的右手,观察你有几根手指?几个手

指缝?它们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

二、探究与建模

→ 1独立研究,提出假设。

2合作研究,验证模型。。 3数形结合,解释模型。

三、规律与求解

四、生活与应用↓

→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为什么要加1呢?

生活中的许多不同事件,它们都可以利用植树问题的模型来解决它。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 ↓ ↓

→ 推广到与植树问题相近的一些问题中。现实

五、梳理与方法

→两端种的植树问题,是通过怎样的办法,最

后成功解决的?进一步梳理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

六、拓展与总结

→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利用这节课掌

握的研究方法,课下自主研究植树问题中的另外两种情况。

教学过程:

各环节分别阐述设计意图、环节学情预设、教学效果分析

【设计意图:以学生灵巧的小手为载体,以游戏为活动形式引入本课的学习,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

学情预设:

【效果分析:学生在玩手指游戏时很开心,兴趣浓厚,在讲间隔时,用手指比较直观,学生容易理解。展示生活中的间隔时,学生看得很认真,为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

板书设计: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问卷式: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渗透方法比知识更重要。

2、利用我们前面研究两端都植的方法,课下自己研究一端植一端不植与两端都不植的情况。

教学反思:

第11篇:梅花 教学设计比赛

《梅花》教学设计

执教:程溢(贵州省绥阳县洋川小学)

评析:罗灿阳(贵州省绥阳县洋川小学)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音乐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梅花》

【教材分析】 王安石是宋代的著名诗人。与一般描写梅花的诗不同的是它不仅表现了梅花凌寒独自开的坚强性格,而且还表现了梅花幽香扑鼻,洁白如雪柔美的一面。大意是:在寒冷的冬天,别的花都凋谢了,只有在院墙边上的几枝梅花,冒着寒冷独自绽开。远远的看去一片雪白,难道是下起了雪?忽然闻到了淡淡的清香,原来是一片严寒中开放的白色的梅花。

歌曲为两段体,大调式。第一乐段由两个乐句构成。第一乐句的“墙”字很有特点。从时值上看,是一拍半,但作曲家却没有按常规用四分附点音符,而是用了切分节奏,在以mi为主的一拍半中,又用了一个十六分音符的fa,不仅使音乐显得有生气和活力,而且强调了第一个字的语气,使音乐的开篇即有独到之处。第二乐句给人一种柔美的感觉。在节奏上是第一乐句的重复,保持了旋律进行的统一。第二乐段的节奏和旋律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特别是第一乐句出现了最高音sol,同前一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把情绪推向了高潮,表现了“梅花凌寒独自开”的坚强性格。接着的第二乐句旋律逐渐下行,情绪逐渐平稳,结束在主音上。第二乐段又反复了一遍,更加突出了梅花坚强的性格。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歌曲《梅花》,感受梅花不畏严寒在风雪中竞相开放的特征和坚强不屈的性格。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能够用连贯、饱满、富有力度对比的声音演唱歌曲,表现歌曲的意境,力争做到声情并茂。

3、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演唱方式和表现方法对歌曲进行综合性表演。【教学重点】能用连贯的声音唱会并唱好歌曲《梅花》。 【教学难点】

1、掌握歌曲中的“×× × ×” 切分节奏。

2、第三乐句的力度变化。

3、第四乐句与结束句音准的区别。【教学准备】

电子琴、多媒体课件、打击乐器、古筝 【教学过程】

一、赏梅花之美

1、花儿都很娇嫩,但有一种花却很坚强,它能在寒雪中傲然怒放,那就是梅花(出示梅花图片)。今天的音乐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梅花的世界,领略梅花独特的美吧!(播放梅花在寒雪中盛开的课件,师弹古筝名曲《梅花三弄》配乐)

2、欣赏了这些梅花,你有什么想说的吗?(生回答) 【设计意图:音乐课标指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本环节中,唯美的梅花图片再配上教师弹奏的古筝名曲《梅花三弄》,让学生从听觉、视觉上都获得了美的享受,进而激发学生主动地去发现美、创造美、表现美。】

二、品梅花之韵

1、师:梅花不畏严寒,高风亮节的形象象征人们坚强的性格和崇高的品格,老师也想唱一首歌来赞美梅花,请同学们听一听,这首歌的歌词跟我们平常学的歌曲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后出示古诗《梅花》)

2、朗诵古诗

①播放古诗范读视频,学生跟着视频轻声朗诵。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古诗的意思吗?谁来说说?(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

②师:能学着古人的样子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吗?想想此时的王安石会用怎样的感情、怎样的表情、怎样的动作吟诵这首诗?(学生试着感受体验)

③老师弹古筝为你们配乐怎么样?我想请一名同学来领读,谁愿意。(配乐朗诵古诗)

【设计意图:首先老师用声情并茂的歌唱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创设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其次学生通过反复朗诵古诗,了解其含义及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为下一步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做好情感铺垫。】

三、唱梅花之乐

1、师:谢谢你们精彩的朗读。接下来让我们再次感受歌曲的旋律,请同学们边跟着音乐开口默唱边想想这首歌的情绪是怎样的?(跟着音乐用激光教鞭指歌词)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听觉出发整体感受音乐,通过认真聆听,感受歌曲的情绪及特点。】

2、我看到好多同学小脸憋得通红,是不是都想一展歌喉唱一唱呢,接下来我们就跟着音乐用讲悄悄话的方法轻声哼唱一遍。

3、你们的声音可真美,跟老师一句一句地来唱一唱这美妙的旋律吧,我们先来学唱第一部分(实物展示台显示歌谱,用铅笔功能标注歌曲的两个部分,再用幕布功能遮挡第二部分) ①教唱第一句时,强调“墙”的唱法(一字三音、切分节奏)

这是本首歌最难的地方,没想到同学们一遍就会唱了,真厉害,我们再唱一遍巩固一下吧! ②接下来老师唱第二乐句,看同学们有什么发现没有?

③现在我们加大难度,把这两个乐句连起来唱,不过老师还有一个要求,希望同学们能跟着音乐动动身体,面带微笑地来唱,能做到吗?看看谁唱得最投入。

4、学唱第二部分

①第一部分同学们唱得很柔美、很抒情,现在我们进入第二部分的学习,先听一下第二部分的情绪有什么变化没有?(情绪更激动一些)

②学唱第三乐句:刚才同学么听到的情绪最激动的乐句就是歌曲第三乐句,跟老师一起来唱一唱。

用怎样的力度表现激动的情绪呢?渐强(用图库功能插入渐强符号)

③学唱第四乐句: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下一句,先听听这一句的力度有变化没有?(渐弱)请同学们也用渐弱的力度来唱一下这一句。 ④动情演唱第

三、四乐句,唱出力度的对比。

⑤揭示反复跳跃记号的演唱顺序,用两种颜色的笔标注;

⑥分析两个结束句的异同:23 1—比较平,仿佛是放在鼻子下闻花,43 1—起伏大一点,仿佛是抬头闻枝头的梅花。(学生边做闻花香的动作边唱) ⑦有感情地演唱第二部分

5、小组检查演唱:四人小组跟随伴奏音乐进行演唱,边唱边听一下其余同学唱得怎样,如果有同学唱得不对,在演唱完后,请给他指出来,并帮他纠正音准。

6、同学们的歌声让老师都有些陶醉了,但这还不够,我想请同学们用你最好的声音、最好的表情、完整地演唱一遍歌曲,希望你们能唱出对梅花的赞美之情。

【设计意图:以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富有激励性的教学语言以及电子白板充分有效的运用,引导学生关注音乐的节奏特点、力度变化等特点,用分析、对比、比喻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歌曲旋律、结构特点,让学生唱会唱准唱好歌曲。】

四、抒赞梅之情

1、师:同学们歌声很美,音也很准,可惜表演方式有些单一,这不,老师带来了一些打击乐器来助兴,想不想来试一试。

①不过我们得先想好怎么打。歌曲第一部分情绪抒情优美,你们觉得应该怎么打?第二部分呢?(设计好节奏后指导学生用打击乐器给歌曲伴奏)

②部分学生使用打击乐器,部分学生演唱,老师弹古筝伴奏

2、太美了,这真是天籁之音啊!但老师觉得咱们班同学应该还会有更加精彩的表现。现在

你们开动小脑袋瓜想一想,还可以用上哪些表现方式和演唱方式让这首歌曲听起来和看起来都更美,更能表达诗人对梅花的赞美之情呢?

引导学生加入表演、朗诵、舞蹈、绘画、书法、打击乐器等方式综合表演。

【设计意图:以演唱为主,以朗诵、舞蹈等艺术表演元素为辅的综合活动,发展了学生的表演潜能及创造性潜能,使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

五、拓展延伸

1、梅花以它高尚的品格和可贵的精神感动了许多诗人和音乐家,所以关于梅花的诗词和音乐作品很多,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欣赏由著名歌唱家彭丽媛演唱的歌曲《红梅赞》,让我们在歌声中再次体会梅花的高风亮节。(播放视频的同时,出示歌曲《红梅赞》的创作背景以及要表达的思想)

2、课后收集关于梅花的诗词和音乐作品。【设计意图:通过欣赏《红梅赞》,使学生对梅花的品格有更进一步的了解;鼓励学生课后收集有关梅花的艺术作品,培养了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评析]

《梅花》充分体现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理念。首先,以优美的古筝音乐、唯美的梅花图片给学生创设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情境,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和进一步探究美的激情;其次,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古诗,使学生体验古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通过审美体验,得到心灵的陶冶;然后,以“聆听、感受音乐”为主线,让学生在反复聆听演唱中,感受歌曲的音律美、意境美;最后,通过综合性表演,让学生各方面才艺得到充分释放的同时,进一步让学生感受歌曲的美,音乐的美。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还有以下几点:

1、设计科学合理,注重情感体验;

2、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

3、结合了教师的自身才艺(弹古筝),在导入环节,学唱歌曲环节,综合表演环节都充分运用了这项才艺,让学生在古典乐器的配合下演唱古诗,更加激发了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绥阳县洋川小学

罗灿阳)

第12篇:比赛场次教学设计

《比赛场次》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 85-86页。 教学目标:

1、结合体育中的实例,探索比赛中的搭配问题,会用列表、画图的方式寻找实际问题中蕴含的简单的规律,体会图表的简洁性和有效性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从简单的情形开始寻找规律”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探究能力,发展数学思维。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综合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用列表、画图的方式寻找实际问题中蕴涵的简单的规律,体会图、表的简洁性和有效性。

教学难点:了解“从简单的情形开始,找出规律,算出结果”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同学们,知道中国的国球是什么球吗?(乒乓球)同学们喜欢打乒乓球吗? 其实体育运动不仅与健康幸福有关,还与数学有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体育中的数学---比赛场地。(板书:比赛场地)

二、联系生活,自主探究。

1、乒乓球比赛。

课件出示: 六(1)班10名同学进行乒乓球比赛,每两名同学之间进行一场比赛。

(1)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师:这类问题我们以前就学习过,那时我们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画图、列表。)

师:请同学们把书打到85页,自学85页上边的内容,然后完成表格,指名学生到大屏幕上完成表格。

学生画图,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汇报并展示

(2)从简单的情形开始,找找有什么规律? 师:同学们找到答案了吗?你有什么感受?

生:参赛的人比较多,不管是画图还是列表都很麻烦 师: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1:我们从简单的情形开始,找找规律 生2:1+2+3+4+5+6+7+8+9 师: 你是怎么发现的?让我们从简单的情形开始,找找规律。 师:如果是xxx和xxx两位同学比赛,要进行几场比赛?(板书:比赛人数、比赛场次)

生:一场

师:如果再加上xxx同学呢?说说你的想法?

生回答,师板书:1+2=3 师: 如果是4人呢?说说你的想法?

生:增加的1人,和前三个人都比赛,所以又增加了3场比赛,即:板书1+2+3=6 师:五人呢?请同学们再次打开课本,自学85页中间的内容并完善表格,不会的可以跟同桌讨论交流。

学生尝试完成,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汇报,

师:请看大屏幕, 咱们一起来看看这其中有什么规律?(出示课件),。

让学生明白:每增加一名队员,该队员都要分别跟之前的队员进行一场比赛,所以增加的场数应是(人数-1),减一是自己不和自己比。

师生共同总结: 可以用加法算式计算出比赛的场次,算式就是从1开始依次加2,加3等等,一直加到比参赛人数少一为止,所得的和就是比赛场次,如果参赛人有n人的话,那么就是1+2+3+4+…+(n-1) (3)同学们算一下10人参赛一共要进行多少场? 学生计算后,组织交流订正。

师: 如果我们班70个同学,每两个同学之间进行一场比赛,那么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生独立计算

2、联络方式。

师:还有比较复杂的问题,敢挑战吗?

出示题目:星星体操表演队为联络方便,设计了一种联络方式。一旦有事,先由教练同时通知两位队长,这两位队长再分别同时通知两名同学,依此类推,每人再同时通知两个人。如果每同时通知两人共需1分。

(1)你能画图表示出联络方式吗?

师:组织学生读题,教师边讲解,边引导学生画出

1、

2、3分钟的示意图,(课件出示) 师:请根据我们上面讲解的方法,画图表示出

4、5分钟通知的同学数。

学生讨论,指名学生汇报。 (2)师: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如果有126名同学,需要多长时间通知完?

学生讨论交流。

师小结规律:每分钟通知的人数是前一分钟的两倍。 126=2+4+8+16+32+64,所以是6分钟。

三、全课总结、再次激发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认为自己学到了些什么?

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了在有些问题比较复杂的情况下,我们就采取“从简单的情形开始,找出规律,算出结果”的策略。

板书设计:

比赛场次

比赛人数 比赛场次 2 1 3 1+2=3 4 1+2+3=6 5 1+2+3+4=10 … …

n 1+2+3+4+…+(n-1)= n×(n-1)÷2 10 1+2+3+4+5+6+7+8+9=45 10 ×(10-1)÷2=45

第13篇:比赛排列组合教学设计

《排列组合》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冀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书8

9、90页 【教学目标】

1、结合熟悉事例,经历探索、发现简单事物排列组合规律的过程。

2、能列举出3个事物的所有排列组合结果,初步体验排列组合的思想方法。

3、积极参与探索活动,激发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好奇心,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能列举出3个事物的所有排列组合结果。 【教学难点】

探索发现简单事物的排列组合规律,发展初步推理能力。

【教学准备】

PPT课件、汇报单、人物照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教师谈话引入:同学们一定都过相吧,你和你的同桌照过相吗?如果给你俩照相,考虑不同的位置,能照出几张不同位置的照片呢?应该怎样照?(同桌之间可以相互讨论一下)

教师首先肯定学生的想法,然后启发指导。

2、生活中几个人照相怎样站或坐,形成共识。

结论:2个人照相能得到2张不同位置的相片。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3人照相

1、我们已经知道了2个人照相,最多可以照出2张不同位置的照片。那么3个人照相,最多可以照出几张不同位置的照片呢?

出示情景图:瞧,聪聪一家三口来照相馆照全家福,你知道他们能照出几张不同位置的照片吗?

学生思考并猜测。

2、同学们的答案各不相同,究竟谁的正确呢?下面请同学在小组内交流探索这个问题好不好?在交流之前,谁来给大家读一读小组合作要求?

课件出示小组合作要求:

(1)小组内按顺序交流你们的方法,确定有哪几种不同的照法。 (2)把你们组的照相方法和简洁的表示方法整理在汇报单上。

3、小组展示,全班交流。

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表示方法和结果给大家展示一下?

(表示的方法可能不同,但最终照相的张数是一样的)

让学生充分展示,对有条理进行整理的小组进行表扬。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在黑板上相继粘相片。

4、小结:固定某一个人的位置,都可以照出2张不同的照片,一共有3人照相,所以一共可以照出2✖3=6张不同的照片。

板书:2✖3=6

(二)3人乒乓球比赛结果

1、同学们,你们打过乒乓球吗?打完乒乓球后你最关心的是什么?对,比赛结果。

课件出示情景图:今天,聪聪、小强和亮亮3位小朋友进行了乒乓球比赛,他们比赛的结果可能有几种呢?我们先来猜一猜谁是第一好不好?(学生回答,教师相继粘图片)

假设聪聪第一,那结果会有几种?学生思考回答。(板书2) 假设小强第一,结果有几种? 学生思考回答。(板书2) 假设亮亮第一,结果有几种? 学生思考回答。(板书2)

2、小结:3个人进行乒乓球比赛,每个人都有可能得第一,而每个人得第一时,又有2种可能的结果,用算式写出来就是一共有2+2+2=6种可能。(板书2+2+2=6)

在解决简单的排列组合问题时,可以确定第一个的位置,然后确定第二个,第三个……的位置,看看有几种可能的情况,最后把各种情况数相加。

三、达标与反馈

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3人照相和3人比赛结果的排列问题,而且用算式概括出了排列的结果有几种。对于这类排列组合的知识,你掌握了吗?想不想挑战一下自己?

1、教材90页,练一练第1题。

可用学习用品代替玩具有规律的摆一摆,再填写。

2、教材90页,练一练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

3、教材90页,练一练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

4、如果第3题中的

2、

5、7三个数字,变成0、

5、7三个数字,可以组成几个三位数?最大是几,最小是几?

小结: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学生回答。

今天,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如果在以后的学习中,大家都能积极发现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第14篇:《比赛场次》教学设计

《比赛场次》教学设计

l、了解“从简单的情形开始寻找规律”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会用列表、画图的方式寻找实际问题中蕴涵的简单的规律,体会图、表的简洁性和有效性。

3、让学生经历列表或作图寻找规律的过程,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活动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感受发现规律的乐趣。教学重点:用列表、画图的方式寻找实际问题中蕴涵的简单的规律。 教学难点:从列表、画图的方式中寻找规律。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用的电脑软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谈话引入

1、师:同学们,学校举行拔河比赛,要我们一---六年级参加,请你帮助体育老师算一算要比赛多少场?(同时课件出示题目:

学校举行拔河比赛,六年级四个班如果采取淘汰制的方式进行,要决出冠军,一共要进行几场比赛?)

2、生:采用淘汰制进行的,总共进行了3场比赛。学生汇报,不全面的互相补充。

3、对淘汰制这种形式的比赛你是怎么理解的?(可以画图说明)

4、师问:如果现在有2个队伍采取淘汰制比赛,决出冠军,需要几场比赛?3个,5个,n个队伍呢?你是怎么想的。

5、生:根据前面的回答可以看出,淘汰赛比赛场次,就是比赛的数量减去一。

6、小结:怎么得出计算规律的。

二、研究规律

1、出示题目引入课题。

(1)出示试一试:如果在运动会上,不采用淘汰赛的方式,而是每两个班级间都进行一场赛。(出示题:学校运动会,六年级四个班进行拔河比赛如果每两个班之间都要进行一场比赛,一共要进行几场比赛?)这是采用什么形式比赛的?(单循环制)你是怎么想的?你能用我们学过的方法试一试吗?

学生尝试后,师小结:看来,以前用过的画图法、列表法还是非常直观简洁的,能让我们一下子就看清楚比赛的场次了。 (2)再出示:

79附小六年级有8个班也要进行拔河比赛,如果每两个班之间都进行一场比赛,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师:如果比赛的班级换成了8个,那么应该怎么计算呢?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2、学生分组讨论,寻找规律,师个别辅导有困难的小组。

导入,这个问题比刚才的复杂了,如果再按照以前的方法,合适吗?那怎么办?。计算单循环制比赛场次,是不是和淘汰制一样呢,也存在什么规律呢?规律是什么?

请同学们自己开动脑筋,联系以前学习的知识,可以2个人或4个人一个小组进行研究

3、请小组同学来汇报找到的规律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根据学生的汇报,师作适当的提问或点拨,帮助理解其中的关键。)老师

(学生汇报自己小组怎么做的,到前面汇报过程和结果:用什么找的规律就用什么汇报。)

4、师生小结,学生谈收获,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从简单的情形开始寻找规律的策略;列表、作图的策略。不仅仅是解决类似比赛场次的问题。师点拨重点。

三、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1、谈收获,并完成试一试的练习: ⑴有7个小朋友,每两个人之间都要通一次电话,请你算一算,他们一共打了多少次电话? ⑵一场体育比赛中,一共有10名运动员。如果每两人握一次手,一共握了几次手?

⑶学校的12支球队进行篮球比赛,平均分成2个小组。每一个小组中,每2支球队要进行一场比赛。12支球队在小组赛中一共进行了多少场比赛?

⑷某铁路局从甲站到乙站台票共有 5个火车站(包括甲、乙站),铁路局要为这条路线准备多少种不同的车票? (往返车票是不相同的。) ⑸8名乒乓球运动员参加单打比赛,两两配对进行淘汰赛,要决出冠军,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2、想一想:

⑴寒假中班级为联络方便,设计了一种联系方式。一旦有事,先由老师同时通知两位中队长,这两位中队长再分别同时通知两名同学,依此类推,每人再同时通知两个人。如果每同时通知两个人共需1分,6分可以通知到多少名同学?

⑵小龙师傅办武馆教学中国武术,收了10个徒弟。他们练成本领后,又各收了10个徒弟。徒弟练成后,仍又各收了10个徒弟 ……照这样下去,到第5代传人时,一共有多少人学习了中国武术?到第10代传人时,一共有多少人?

四、拓展练习。

学校有16个班参加乒乓球团体赛,如果采用淘汰制,一共要安排多少场比赛?如果前两轮采用淘汰制,然后采用单循环制进行比赛,这样安排比赛共需要赛多少场?

第15篇:教学设计比赛通知

关于延平区小学音乐、美术近五年塑型教师

教学设计评比活动的通知

各小学:

为推动我区近五年塑型音乐、美术教师的专业成长,更好地促进新教师钻研教材、优化教学设计,我校于2015年5月举行小学近五年塑型音乐、美术教师教学设计评比,并请有关专家进行评审,评出

一、二等奖若干名,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1、教学设计内容围绕“新理念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为主题。

2、教学设计须体现新课程下的新理念、新方法。设计内容包括:教学内容分析、学生学习情况分析、设计思路、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设计等七项,字数在2000-3000字。

3、文本格式要求:教学设计请用电脑打印,使用word文档,用A4纸,上、下、左、右边距均为2cm;黑体,小二号;作者单位姓名:宋体(加粗),小四号;正文:宋体,五号。文章标题下面必须给出作者单位、姓名与联系电话。电子文件命名要求:学校名+教师姓名,并务必以“附件”形式发送到sj2002@126.com电子邮箱,并且教学设计请用A4纸双面打印一式3份交进修学校宋娟老师,教学设计截止时间:2015年5月12日。逾期上送及抄袭的教学设计一律不予评奖。

附名单:

1、“塑型工程”新任小学音乐教师

许雪芝 叶首瑜 殷平之 王雪娇 黄 文 张映赟 陈荧娜 郑家崴 翁 婧 潘 琳 李玉兰 张婕帆 王丽玮 魏 煌

2、“塑型工程”新任小学美术教师

张文娴 马莉花 冯月飞 林德烔 蔡南希 赵欣瑜 祝鸿雁 骆锦霞 丁 琳 陈 倩 丁锦惠 魏晓玲 郑 婧 张凌燕 杨 娜

南平市教师进修学校

二O一五年四月二十日

第16篇:历史教学设计比赛

皖北历史教师沙龙第7次日常学习

活动安排

历史沙龙自2010年12月18日成立以来,已组织了两次集体活动、六次日常学习活动,编制了十期学习简报,命制了若干套原创试题。

2011年远程培训工作启动后,沙龙成员参与了网络学习。现在,今年的远程培训工作已结束,沙龙的日常学习活动继续开展。下一阶段的学习活动主要是撰写教学设计。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与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基础教育研究院联合举办的教学设计创意大赛,正在进行。为了提高各位成员的教学设计水平,特提出第7次日常学习活动安排:参加“全国中学教学设计创意大赛”历史学科的比赛。比赛的具体事宜请见近几期的《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杂志,或通过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博客了解(网页:http://eblog.cersp.com/userlog6/80343/archives/2011/1506030.shtml)。

为了帮助各成员撰写教学设计,提升教学设计的水平,提高获奖的概率,特提出:

一、参赛日程与环节安排

第一环节:10月1日前确定教学设计的主题;

第二环节:10月20日前阅读20万字以上的相关学术文章或专著; 第三环节:10月30日前完成教学设计初稿的撰写; 第四环节:11月10日前完成试教及第一遍修改;

第五环节:11月20日前完成第二遍修改(如果有可能的话,可进行第二次试教); 第六环节:11月30日前定稿并完成投送事宜。

为督促沙龙成员顺利完成设计任务,建议各成员不要随意减少以上的环节,在日程安排上尽量提前不要推后。为此,在每一环节后,请向赵剑峰(zjf0077@163.com)或沈为慧(ahshenweihui@126.com)发送您的进展情况(第二环节需发送文章、专著的目录,以及阅读笔记),我们愿意对积极配合的老师给予一定的监督与协助。

二、教学设计的撰写思路与基本要求

(一)撰写思路 1.撰写教学目标

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是: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学生情况、史学成果。因此,在撰写教学目标前,须对此进行简要分析。

(1)课标分析:既要备“内容标准”,也要备“课程目标”。要对“内容标准”进行

解读1,对“课程目标”进行细化、具体化处理。

(2)教材分析:要围绕课程标准,领会编者的意图,以确保用好用足教科书。 同时,不能单纯依据教材内容来处理教材,至少要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来使用教材,最好能依据课程改革理念来整合教材内容2。

(3)学生分析:能通过一定的途径(如问卷、谈话等)了解学生在相关知识、能力方面的基础,并能据此得知大部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4)分析史学成果:阅读史学界对于相关问题的权威分析或不同认识,在此基础上用科学的史观来理解、驾驭教学主题中的核心问题。

(5)确定教学目标:综合课标要求、教学内容、学生情况、史学成果等因素,确定出相应的教学目标。

2.撰写过程设计

设计应围绕“史料教学”这一关键环节进行,该环节应有“设计意图”。意图可以考虑以下角度(仅供参考):

(1)选择史料的意图。即为什么选择这些类型的史料,而不选择别种类型的史料?在同一类型的史料中,为什么选择这些史料,而不选择别的史料?

(2)史料节选、史料组合或呈现方式的意图。即,为什么节选这些,而不是节选那些?为什么按这种顺序排列,而不是按其他的顺序排列?

(3)问题设计的意图。这样设计问题是基于什么考虑的?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做答兴趣?教学主题的核心、史料的信息?还是兼而有之?要达到什么目的?如检测什么效果?提高什么能力?

在围绕史料设计教学的时候,要追问自己几个问题:

(1)史料在阅读上有无文字障碍?在节选上有无歧义,是否违背了作者的原意?在信息上是否反映了预设的目的?

(2)学生对所选史料的兴趣如何?能否引发学生的思考与讨论? (3)问题是否与学生的水平相符?如果不符,是偏易还是偏难? (4)问题是否反映了史料的核心信息?是否突出教学主题的核心内容? 3.撰写教学评价

即一般的巩固练习、课后探究式作业等。练习或作业要围绕本课教学的中心,并充分考虑学情。

1参见江苏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北京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学科模块学习要求(试行)》、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在网上输入关键词即可搜索到)。 2参见黄牧航《谈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材处理的三个层次》(网上可以搜索到)。

(二)基本要求

1.在撰写的准备阶段,需要阅读手边所能找到、或/和网络上能搜集到的教学设计,或综合他人之长,或从中得出新的感悟。

2.重视历史的生动性。尽量避免纯理论化的分析,要尽可能地向学生呈现鲜活生动且接近真实的历史。

3.重视“史料教学”。每个案例中都应尽可能地选用史料,通过引导学生对史料进行分析,以完成教学任务。

4.重视能力的培养。设计与教学中应遵循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重视史料分析能力、辨别能力的培养。

5.关于史料的选择。所选史料应尽量考虑最新史料成果,尽可能地选用新颖的史料;如果选用大众化的史料,必须要有新的解读。同时,要避免把“史料教学”繁琐化,防止出现史料不简洁、阅读难度过大的现象。如果能兼顾文字、图片、表格等多种史料形式,则更好。

6.关于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体现出新的课程理念,防止出现以下几种现象:误把教学内容当目标;行为动词不准确,把教师当作行为主体;误把课程目标当作课时目标。尽可能地把三维目标统一起来,防止出现人为割裂的现象(不必机械地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表述,最好能把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7.关于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可用加注的形式体现出来,如在教学目标后加注应说明:为什么要确定这些目标?在史料后加注应说明:为什么要选用这些史料?在设问后加注应说明:为什么要这样设问?

8.关于教学设计的表述。不能过简,大而化之的设计难以操作,同时也不利读者的阅读;也不能过繁,每句话都写出来,如同教学实录一般,这样的设计缺乏艺术性与灵活性,不利于读者的借鉴与吸引。尤其要注意的是,不能出现师生对话。

9.关于教学的过程设计。教学设计是理想化的、预设的教学活动,因此不能出现实录性的文字。课堂上,学生如何回答问题,我们也只能进行预设,而且预设的回答最好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千万不可把“师生对话”写到教学设计中。

三、参考案例

1.王昌成、沈为慧关于“五四运动”的教学设计。请见《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1年第4期。

2.何成刚、张汉林、夏辉辉、彭禹主编的《历史教学设计》(沈为慧参写)。华东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何成刚、彭禹、夏辉辉、沈为慧主编的《智慧课堂:史料教学中的方法与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何成刚、张汉林、沈为慧主编的《智慧课堂:史料教学案例设计解析》(目录如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0月版。

4.何成刚、陈伟壁、沈为慧主编的《国外历史教学案例译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1月版。

【附】《智慧课堂:史料教学案例设计解析》目录 案例1 引入史料要游刃有余,解读史料要掘井及泉

——以《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为例

„„„„„„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 邹玉峰 李惠军

案例2 解读文字中的历史

——以《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为例

„„„„„„广东省东莞实验高中 陈伟壁

案例3 多种视角看历史

——以《王安石变法》为例

„„„„„„教育部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何成刚

„„„„„„安徽省蚌埠市怀远三中 沈为慧

案例4 探究历史问题的基点

——以《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为例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王宏伟

案例5 返回历史的现场

——以《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为例

„„„„„„„北京市西城教育研修学院 张汉林

„„„„„„„„北京市鲁迅中学 万方乐

案例6 史料教学中的批判性思维

——以《早期的西学东渐》为例

„„„„„„上海市致远高级中学 张炎林

案例7 变换视角,精选史料

——以《清新典雅的皖南古村落》为例

„„„„„„安徽省淮北实验高中 赵剑峰

案例8 构建有灵魂的历史课堂

——以《洋务运动》为例

„„„„„„广东省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 袁晓勇

案例9 进入历史与跳出历史

——以《义和团运动》为例

„„„„„„上海市致远高级中学 张炎林

案例10 基于史料的探究

——以《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例

„„„„„„北京市第四中学 徐 雁

案例11 透过细节看历史

——以《五四运动》 为例

„„„„„„安徽省蚌埠市教科所 王昌成 „„„„„„安徽省蚌埠市怀远三中 沈为慧

案例12 借助史料体会历史的感召力

——以《红军长征》为例

„„„„„„教育部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何成刚 „„„„„„安徽省蚌埠市怀远三中 沈为慧

案例13 史料教学中思想不能缺席

——以《团结就是力量:伟大的抗日战争》为例

„„„„„„江苏省大港中学 蒋其君 束鹏芳

案例14 探寻身边的史料

——以《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为例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赵玉涛

案例15 立足新的视角,挖掘有价值的史料

——以《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为例

„„„„„„陕西省西安中学 郭 蕾

案例16 在史料中看国家历史与个人体验

——以《外交舞台的拓展》为例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 彭 禹

案例17 图片史料的应用

——以《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为例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郭井生

案例18 站在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上

——以《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为例

„„„„„„陕西省西安中学 郭富斌

„„„„„„陕西省西安市教科所 闫 璟

案例19 探寻历史中的因果联系

——以《古代希腊城邦制度》为例

„„„„„„上海市闵行中学 范 江

案例20 发挥史料的价值

——以《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为例

„„„„„„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徐赐成

案例21 用史料构筑起具有历史意味的课堂

——以《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为例

„„„„„„北京市月坛中学 贾海燕

案例22 史料教学要浅入深出

——以《启蒙运动》为例

„„„„„„北京市第二中学 李建红

案例23 精选史料整合教学

——以《走向共和的艰难历程》为例

„„„„„„北京市第二中学 王 磊

案例24 打造有生命力的历史课堂

——以《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例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中学 马守信

案例25 借助史料进入历史现场

——以《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列宁》为例

„„„„„„北京市西城外国语学校 沈大富

案例26 史料教学中的资源库建设

——以《罗斯福新政》为例

„„„„„„教育部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何成刚 „„„„„„安徽省蚌埠市怀远三中 沈为慧

案例27 以史料为基点,搭建理论脚手架

——以《罗斯福新政》为例

„„„„„„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学 胡京昌

案例28 文本与现实中的历史

——以《雅尔塔体制与布雷顿森林体系》为例

„„„„„„上海市大同中学 姚 军

案例29 借助史料,激活思维

——以《两极世界的形成》为例

案例30 运用史料探究谎言背后的真相

——以“卡廷惨案”为例

„„„„„„北京市第四中学 赵利剑

„„„„安徽省蚌埠市怀远三中 沈为慧 „„„„„广东省东莞实验高中 陈伟壁

赵剑峰 沈为慧 拟 二〇一一年九月二十一日

第17篇:搭积木比赛教学设计

搭积木比赛教学设计

师: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学习过观察物体,而且我们从三个方向观察了由3个小正方体所搭出的立体图形,对吗?我们还观察过由4个小正方体所搭出的立体图形,是不是?

师:好,想不想挑战一下由5个小正方体所搭出的立体图形呢? 师:那今天我们就来进行一场搭积木比赛。 板书:搭积木比赛。

一、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想象等活动,能画出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平面图形。

2、能根据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

3、能根据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正方体的数量范围。

(指名朗读后,再强调这节课的重难点。)

二、教学过程。

1、介绍比赛规则。

2、第一项比赛。

师:那我们就一起来进入我们今天的第一场比赛。(白板出示比赛一的题目) 师:为了让大家看得更清楚,老师也准备了一张同样的立体图,我现在把它贴在黑板上。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你所看到的这个立体图形。(板书观察)然后在你手中的一张纸上画出从这三个方向所看到的形状,明白了吗? 师:那就请大家先观察,然后再来画,开始。 (学生活动)

师:都画好了吗?哪个小队到前面来展示一下你们小队所画出的3幅图。 (用展示台展示学生的作品)

师:从上面看到的是这个样子,同意吗?(把从上面看到的图贴在黑板上,并板书上面)

师:从正面看到的,大家同意吗?(把从正面看到的图贴在黑板上,并板书正面)

师:从左面看到的,同意吗?那这位同学,你能不能和大家说一说,你是怎么画出这个平面图的,因为毕竟我们从这张立体图上是看不到由左面看到的样子,是不是? (学生讲述)

师:听到他的方法了吗?谁能重复一下,他是怎么画的? (学生讲述)

师:这个方法行不行?那谁能和我们大家交流交流,我们从右面看到的应该是什么样的? (学生讲述)

师:那也就是我们无论从左面还是从右面都可以看到4个小正方形,只不过我们从右面看的时候,上面那个小正方形应该在(学生回答右面)。 (教师出示右面的平面图)

师:来看,是这个样子吗?那么根据这个从右面看到的形状怎么就画出从左面看到的呢?(学生回答把它反过来) (教师把手中的图片反过来)

师:利用左右的相对来画出左面所看到的形状。 (教师把图片贴在黑板上,并板书左面)

让小队的另外成员进行展示,并说一说左面的图形是怎么画的。

师;刚才我们听到的这个小队的两位同学都是利用了右面看到的样子,然后去想出左面看到的形状,那么在座的同学们有没有其他的方法,也能狗正确地画出从左面看到的样子呢? (学生讲述)

师:我们在认真看图的基础上,如果假定自己,我就站在这幅图的左面,大家现在想象一下,看看你能不能想象出从左面看到的样子? (板书:想象)

师:那么以上两种方法都是我们在平常观察物体的时候,所经常用到的方法,接下来,我们通过屏幕,一起再来回顾一下,刚才画出这3个平面的过程,请大家认真观察。 (播放动画)

3、第二项比赛。

师:在比赛二当中,我们将分为4个回合,那每一个回合你都要认真的准备,发挥好你的水平。 (1)第一回合。 (白板出示题目) 学生活动……展示

教师追问:如果你手中的正方体有足够多的话,在你刚才看到的基础上,你还能搭出来吗?能搭多少种?怎么就搭出无数种了? (学生讲述)

师:当给我们提供一个方向的时候,我们搭出来的立体图形,就有很多很多。(板书)

(2)第二回合。 (白板出示题目) 学生活动……展示

教师追问:当给我们提供两个方向的时候,刚才的那很多很多的立体图形还都能满足条件吗?(不能了)就在刚才很多很多的基础上,有所减少。(板书) (3)第三回合。 (白板出示题目) 学生活动……展示

教师追问:想一想,当给我们提供两个不同方向所看到的平面图的时候,我们可以确定出什么? (生说)

师:没错,也就是可以确定出搭这个立体图形我们所需要的小正方体的数量范围。(板书) (4)第四回合。 (白板出示题目) 学生活动……展示

教师追问:当给我们提供3个方向所看到的平面图的时候,我们确定了这个立体图形唯一的样子。(板书)

4、地三项比赛。(白板出示题目) 学生活动……展示

教师追问:刚才我们不是说只要给我们提供一个方向所看到的平面图的时候,我们能搭出很多很多的立体图形,这回为什么只能搭出5种了呢? (因为这次规定了小正方体的数量)

五、练习巩固。

(出示练一练的1——3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集体订正。

六、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刚才同学们说的都非常棒!老师只想和大家强调一点,就是在我们平常观察物体的过程中,一定是建立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通过你的想象,你就可以确定好这些立体图形的样子,或是平面图形的样子,那么你的空间想象能力就会得到更进一步的提高。

第18篇:微课教学比赛教学设计

微课教学比赛教学设计

1、课程基本描述

微课名称:座椅功能设计之座高篇

2、教学背景

本微课“座椅功能设计之座高篇”,属于人体工程学课程中座椅设计章节中的重点、难点。人体工程学课程面向家具设计专业学生,属于这个专业的核心课程。

座椅的功能设计包括座面、椅背和扶手三个部分,而座面主要由座高、座宽、座深、座面倾角四部分组成,在这些内容中,座面的功能设计是最基础的部分。在了解舒适的坐姿状态,理解座高与坐姿的关系,并能设计合理的座高来提高坐姿状态的舒适度的基础上,能为座椅其它部分的功能设计的学习提供帮助。

3、教学目标

通过微课程的学习,主要培养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1)掌握座高的定义

(2)明确坐姿状态下的受力分布

(3)能够分析座面过高或过低时对人体产生的影响 (4)掌握确定合理座高的方法 (5)掌握常用坐具的座高数据

4、教学方法

(1)重点、难点内容采用诱导法讲授

针对微课程中同学们普遍认为学习难度比较大的部分,如:分析座高偏高或偏低时对人体的影响,不能采取直接讲授的方式,一旦同学们觉得无法理解所讲授的内容,很容易导致失去学习兴趣。采用诱导的方式,将这些理论知识和学生的亲身经历联系起来,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去感受一下,将枯燥的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在讲授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思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知识的掌握也更牢固。 (2)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

现代教学是由网络、课件、音响等组成的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教学,因此,在讲授的过程中,根据所讲内容在理解上的难易程度,尽可能的结合最新资料。较易理解的通过图片和文字的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对于更难一些的则结合动画或视频资料等来讲授,在微课中无法实现的可以通过作业的形式要求学生在课后进行观看。多形式的教学在增加同学们学习兴趣的同时,也会进一步减轻教师授课的难度,更容易把教师对知识的理解清晰的传递给学生。

5、教学总结

本课程主要讨论的是座高确定的原则。由浅入深,首先介绍座高的概念,然后通过分析不合理的座高对人体产生的影响,从而引导学生掌握确定合适座高的方法。并通过人体测量数据和各类座椅座高的数值让学生有一个更加直观的认识。在分析不合理的座高对人体产生的影响时,诱导学生将其与生活的经验结合起来,一步步深入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本微课在基础理论知识教学的基础上,注重知识的实践和应用,将讲授原理和座高数值的应用相结合,并利用所讲的理论知识来解释座高数值确定和应用的原理,把握了知识的连贯性。

在微课的表现形式上,在图文并茂的基础上,使用Prezi软件制作镜头摇移动画,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学生对各知识点的理解。

第19篇:《婚誓》_教学设计比赛

《婚誓》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校本教材《婚誓》葫芦丝课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理念:

以审美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葫芦丝,在音乐中快乐成长。 教学目标:

1、学习5和6的吹奏方法

2、学习长音的练习。

3、准确吹奏《婚誓》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三拍子的音乐美,准确吹奏《婚誓》 难点:葫芦丝乐曲中5和6音的吹奏方法及长音的控制。 课前准备:多媒体、葫芦丝、钢琴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师生葫芦丝旋律问好!

第一环节:“音乐瞬间” (生齐奏《龙的传人》葫芦丝曲)

师:欢迎同学们来到我们的葫芦丝课堂,首先进入——音乐瞬间。 师:音乐大舞台 生:今天由我来。

设计意图:巩固复习上节课学习的乐曲,培养集体协作能力。 第二环节:“我来吹奏,你来听” 师奏《婚誓》。

- 1

做"猎虎的民族"。 二号学生:

“抢新水”和“芦笙舞会”,是拉祜族春节期间重要而独特的节日活动。“ 三号学生:

师:好的,感谢两位小导游。结束了我们的拉祜族之旅,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一首由《芦笙恋歌》作为一部以拉祜族少数民族为背景的电影曲《婚誓》。让我们出发吧!

二、乐曲教习

1、在进入拉祜族山寨之前,他们为我们设置了重重障碍,你们有没有信心攻克它。第一关卡,看大屏幕:

长音练习(把乐曲的骨干音作为长音练习曲) 1=C 4/4 5---丨5---丨6---丨6---丨 ....7---丨7---丨1---丨1--- ‖ ..让学生们自己吹一吹,发现了什么。长音需要把气慢慢往外放。 音符要吹的饱满、流畅。

恭喜同学们过了第一关卡。我们继续前进。拉祜族的人民非常友好,他们为我们准备了礼物,你们看是什么?出示歌谱!让学生在歌谱中

找到长音,试着吹一吹。指名吹奏。你们太棒了。

2、教唱乐谱

A、第一二遍老师带唱,学生跟唱。 B、跟钢琴完整的跟唱

在练习唱的时候,注意指导学生们的气息。

3、听辨练习:师吹奏乐谱,生填补空缺音符 1=C 3/4 1 2 3丨(6) (5) 3丨2 1.6丨2--丨2---‖ .师:现在请同学看乐谱,老师吹奏乐谱,你们听一听乐谱中缺少了哪些音符? 生:5和6音

3、难点讲解 高音弱吹,低音强吹

师:请注意乐谱中的

5、6两个音,只需要轻轻的吹奏,不能重吹,而低音

5、6呢,必须加大气息强度,才能吹得饱满。指明吹奏,..学生互评

5、集体练习,个别辅导

师:现在我们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练习,有不懂的地方请举手。 (以小组、接龙等多样化形式进行试奏教习) 第四环节:“音乐大融合”

- 45 -

第20篇: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方案

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方案

一、比赛时间及地点

时间:2014年5月13日(周二下午); 地点:多媒体教室

二、组织机构

长:曲东阳 副组长:曲蕾艳、鹿伟丽

员:郝成强、解伟杰、邹振乐及教研组长

评委会

考核委员会成员及教研组长

三、参赛说明

此项目考核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或者完成指定教学任务的能力,要求教师现场讲解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和预期效果。

1、教学设计应基于信息化环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针对1-2课时的教学内容进行设计。

2、教学设计可以选择课堂教学、实训教学及网络教学等多种形式,可以是一个独立的教学单元,也可以是某一个教学单元中的部分内容,但须保证其教学的完整性。

3、教学设计含教案以及现场讲解演示的ppt(含供演示用的多媒体教学资源)。

4、信息化教学设计必须是参赛教师原创。

5、赛前完成教学设计,比赛采用现场演示的形式,时间为10分钟。

四、具体安排

1、参赛人员的产生:全校教师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上报参赛教师名单。

2、分数汇总:现场公示成绩,汇总时分别去掉一个最高分和最低分。

3、奖项设置:一等奖2人,二等奖4人,三等奖6人。

教导处

2014年5月

附件:比赛评分标准

教学设计比赛
《教学设计比赛.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