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融合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1-03 08:35:08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教学设计

化龙镇丰城初中 朱子鹏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教学思想与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整体概念。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参与度;化静为动,揭示内在规律;联系生活,体验知识生成;及时巩固新知。

一、教学目标

1、使用信息技术,解决过去存在的、在各学科教学中难以实现的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师生互动等问题。

2、通过整合、真正实现教学目标的综合化;教学过程的民主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教学技术的信息化。从而使素质教育在教学中得到突破性的进展。

3、提高教师应用媒体的教学水平,能够促进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及学习方式变革。

二、教学内容

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配备录音机、录像机、光盘等声像资料,配备适量的幻灯机、投影仪、电视机、收录机、录像机、计算机及其他辅助器材,这对教学的现代化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即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而我们应用现代技术所编制的多媒体课件就能够很好地来体现新课程的一些理念,即应用现代技术能够促进我们的课改顺利进行,为我们的课改提供一个平台。在教学中,将教师讲授的内容与多媒体计算机的形象化处理相结合,使教师的讲授与多媒体的演示融为一体,将教学中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以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三、教学活动

以网络版的《景泰蓝的制作》教学课件为例来说明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的影响。该课件为存储于www服务器上集文本、声音、图像、录像、动画于一体,用HTML和Java语言编写的超媒体教学软件。以中国古典民乐《高山流水》为背景音乐,课文朗诵配上景泰蓝制作六道工序的图片,并且用景泰蓝制作全过程录像和十几幅精美的景泰蓝工艺作品图,以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以GIF小动画作点缀,营造生动的画面效果。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切换到讨论系统bbs、在线测试、E-mail帮助上。为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探索,课件提供了丰富完整的教学资源。如:可以链接到与《景泰蓝的制作》写作顺序相似的《活板》一课的课件,提供了有关景泰蓝、中国文化及中国工艺的网站,提供了图文并茂的景泰蓝鉴赏方法等。运用网络自主探究知识和协作研究问题的能力,加速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同时也能解决个体差异的教学问题,即能满足不同基础不同水平,甚至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的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在线测试,了解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及时地按要求调整学习,自由进退,自主构架,从网络广泛的信息源中选择需要的学习材料,实现真正的个别化教学,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主体。

该多媒体课件用音乐陶冶学生情操,用动画激发学生兴趣,用图片激活学生情感,用动感文字引起学生注意,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而且对情绪智商的提高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即挖掘了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正面效应。

四、教学评价

1.能充分开发、组合和利用各种学习资源,扩展教育或学习空间,使教育摆脱学校为中心、课本为中心和教师为中心的束缚;

2.能突出学习信息单一化的局限,使学习信息的呈现形式多样化,图文并茂,情景交融,形声并举,提高教材的表现力,进而使更加有趣简便和有效;

3.能有效进行个别化教学,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发挥主观能动性,养成自主性学习的习惯;

4.能改善学生认识事物过程的途径和方法,这主要在于现代媒体能以自己的技术优势表现信息,化小为大,化大为小,化静为动,化动为静,用新的时空观念展现事物或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有效地提示事物或事件的实质; 5.能充分开发学生的右脑潜能,使左右脑的潜能得到平衡的发展;

6.能克服教师自身条件的局限性,减轻教师的劳动强度,进而促进教学深化改革,推动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综上所述,基于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合理运用,将彻底变革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无论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还是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都不可能置它于不顾,而必须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渗透。

推荐第2篇: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学设计

池菊芳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来理解、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过程与方法

1、充分利用地图等教学资源,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

2、先由学生阅读、理解教材,概括孝文帝的主要改革措施。教师选择项目进行补充讲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思考和讨论“孝文帝改革措施的历史必然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教学突破

重点突破: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是北方民族大融合趋势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 难点突破:民族融合不是汉化、民族同化。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本课采用悬念导入法导入新课,目的在于设置悬念,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师设问:两个同姓的人碰面,常常会说“五百年前是一家”,事实果真如此吗?学生对这个问题产生极大的兴趣,有各种各样的答案出现。(以“元”姓“刘”姓为例。)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中国这个多民族的国家不断发展,民族不断融合,每个民族在自身民族发展的同时,又促进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发展。”公元3世纪到6世纪,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历史时期的特征表现为社会分裂,政权分立,同时这一时期又是民族融合的高峰时期。 【新课讲解】:本课的内容层次比较分明,基本上可以按照鲜卑族的历史发展线索来安排教学。教师把它分成三个部分分别讲述,第一部分讲述鲜卑族建立政权、统一北方;第二部分讲述北魏政权传到孝文帝手里时,迁都到了洛阳;第三部分讲述孝文帝迁都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板书)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这一部分要讲清几个问题,首先要介绍鲜卑族的起源与发展。这里教师引用了一首鲜卑族的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现牛羊。”学生们可以从这首民歌中感受鲜卑族,这支北方游牧民族豪放雄浑的风格。

教师接着可以简单介绍一下鲜卑族的概况。再提问,鲜卑族曾建立政权,一度十分强大,你们知道他们在何时统一了黄河流域吗?这时候可以示意学生阅读课本,回答问题。其次这部分要介绍黄河流域统一前后少数民族的分布情况。教师这时可以提醒学生回忆前一课的内容,黄河流域生活着许多少数民族,鲜卑、匈奴、羌、羯、氐等,教师提问:“这些少数民族进入中原以后,对于中原民族的生产或生活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呢?”学生在阅读课文后可以回答,教师再进行总结,服装、饮食、家具、农业生产技术等方面,少数民族和中原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如果时间允许,教师可以在总结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插入一些趣味性的讲解。

最后要向学生解释“民族融合”这个词语。民族融合指的是几个民族在共同的经济基础上和思想基础上互相影响,形成一个从来没有的新民族,历史上的民族融合指的是民族间的自然同化。许多个民族,互相学习、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在地域、血缘、习俗等各方面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种局面。考虑到学生的接受层次,这里的讲解点到即止,不必刻意强求理解。 (板书)

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北魏政权建立后,定都在平城,后来孝文帝把都城迁到了洛阳。这部分内容的讲述可以在学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设疑: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为两个方面:平城的气候环境和地理位置。在总结时还可以联系前后文内容,如前文讲到民族融合,这也应该是迁都的原因之一;继续设疑:孝文帝迁都洛阳有何意义?(学生讨论作答)孝文帝迁都洛阳,能有效解决以上不足,并且促进了洛阳的繁荣与发展。

接着可以联系下文,迁都后,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可以简略讲解。但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在这里设置问题,让学生们紧张的神经松弛一下。如:“为什么有一些鲜卑贵族反对迁都?”学生们可能会从贵族的个人利益的角度提出观点,也可能从迁都困难的角度出发提出自己的设想,教师不必下结论。过渡到下部分内容,可以利用总结迁都的影响。孝文帝的迁都,使洛阳获得了发展和繁荣,也为孝文帝进一步实行改革创造了条件。 (板书)

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的重点,由老师的讲解为主,也穿插了一些趣味性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改革措施的内容和影响,让学生加深记忆。首先可以让学生阅读课文,然后总结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有哪些,可以归几类。

1、都——迁都洛阳。

2、说——改语言: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3、姓——改姓氏:鲜卑姓氏改为汉姓,拓跋改为元。

4、服——改服饰: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5、婚——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6、礼——采用汉族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在讲解改革措施的内容时,穿插故事以便加深记忆。

1、有一次,公元494年,有一位皇帝在洛阳街头看见一位鲜卑族的妇女仍穿着“夹领小袖”的鲜卑服装,很生气,责备洛阳城的任城王,说他行令不力,督察不严。皇帝还让史官把这件事记载下来。

2、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原因是什么?

“孝文帝这些改革措施都是在向哪个民族学习?孝文帝推行这些汉化措施后出现了什么现象?孝文帝改革成功了吗?你能给大家说说吗?”引导学生理解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孝文帝改革适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对历史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孝文帝改革后,北魏出现了几十年短暂繁荣的局面。后来,北魏分裂。具体分裂情况如何呢?

课堂小结: 我们主要学习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有关知识。在长期的社会*中,各族人民杂居相处,相互影响,彼此融合,落后的民族不断融合在先进的民族中。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通过学习,我们明白:在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界限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相互不断融合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汉族是在与周边各族的不断融合中发展的,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是不断发展、壮大的。中华民族实际上是历史上许多民族的融合体。 课堂练习:

1、439年统一黄河流域的是( ) A、三国中的魏国 B、三国中的吴国 C、氐族建立的前秦政权 D、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

2、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都到(

) A、长安 B、洛阳 C、许 D、殷

3、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改革是(

A、商鞅变法 B、管仲改革 C、李悝变法 D、北魏孝文帝改革

4、孝文帝改革主要是向哪个民族学习?( ) A、氐 B、鲜卑 C、汉族 D、匈奴

课后作业: 完成历史练习册和填充图册 。 板书设计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2、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

3、影响

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推荐第3篇:《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第3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北魏建立和统一北方的时间;了解北魏迁都的目的和意义;概述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了解北朝朝代更替的情况。

2、过程方法能力

通过学习民族大融合的进程,能够理解民族融合的含义,认识到民族融合对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深远影响,并能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的原则理解民族关系问题。

能够结合史实全面分析孝文帝改革,并能做出客观、全面地评价,从而培养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民族关系问题的正确观点,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共同缔造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基于长期交流与融合而形成的具有丰富内涵的联合共同体”;认识到民族融合、国家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理解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坚决制止旧势力,坚持改革的史实,学习那种顽强的意志力和除旧布新的勇气,树立锐意进取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学习毅力和承担挫折的能力。

二、教学要点

重点:(1)民族大融合,这是本课的主题。本课在讲述北魏建国、统一北方、改革的史实中,也贯穿了民族融合逐渐形成并达到高潮的这条主线。(2)孝文帝改革,这是本课的核心。

难点:理解民族大融合的含义,民族融合并不简单等同汉化。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我们坐的方凳、圆凳、吃的烧饼、蒸馍等,你知道它们的来历吗?它们都是我国古代民族大融合的产物。那么,我国的民族大融合发生在什么时期?它是怎样进行的呢?

讲解新课:

(一)北魏统一北方 你知道吗,北方是怎样统一和融合的?

下面大家阅读课文,思考:鲜卑族是如何兴起的?北魏是怎样统一北方的?是在何时? 十六国时期,他们逐渐强大起来,并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国号为魏,史称北魏。北魏建立后,通过长期征战,于439年统一北方。

师介绍鲜卑族:①鲜卑族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②拓拔部是鲜卑族的一支,发源地在大兴安岭的大鲜卑山。③东汉末年开始迁往内地,逐渐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学习农耕,过定居生活。

你是怎样理解北魏学习中原文化的政策的?(统一战争激起了各民族的反抗,尤其占人数最多的汉族的反抗,因此,实行汉化政策,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北魏虽入主中原,但其具有原始色彩的落后文化和生产方式与中原民族有很大差距,实行汉化政策有利于北魏的发展、封建化和巩固统治。北魏的汉化政策对北魏政治制度的建立和文化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有利于民族之间的理解和融合。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化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

(二)孝文帝的改革

1、迁都洛阳

(1)迁都的原因:为了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加强同汉族地主的联系,也为了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494年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想一想孝文帝的大臣们会同意迁都吗?假如不同意,动动脑筋想一想孝文帝会用什么理由来说服他的大臣?北魏政权迁都洛阳后,你以旅游者的身份谈一谈哪里都发生了那些巨大的变化?

(2)迁都的作用:是为了加强同汉族地主的联系,更好地吸取汉族先进的统治经验。

2、孝文帝的改革

(1)改革的社会背景:北魏统一北方后,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鲜卑族为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拓跋部为鲜卑人的一支。自东汉末年以来,逐渐南迁。南迁后,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开始学习农耕并逐步过上定居的生活;386年,鲜卑族杰出首领拓跋建立魏国,史称北魏。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分裂局面。

(2)改革的内容:①迁都洛阳②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3)主要措施: A:规定鲜卑族改穿汉族服装; B:朝廷上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C:改革姓氏,把鲜卑族的复姓改为汉族的单姓; D: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通婚; E:采用汉族的官制和律法治理国家。

(4)历史作用: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

今天我们回头看一看,在我国56个民族中,还有没有鲜卑族呢?他到哪里去了?为什么鲜卑族不见了?对此大家思考一下,孝文帝的改革给我们今天的生活和改革留下了什么启示和感慨?

(三)北朝的形成 学生看书88页了解。 学习小节:

北魏统一北方后,在黄河流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孝文帝顺应这一趋势,在其统治区域内进行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过程,进一步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

课后作业

1、北魏是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 A、羯 B、鲜卑 C、氐 D、匈奴

2、北魏孝文帝从哪些方面进行了改革?

3、想想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出现过哪几次统一局面?

4、活动与探究

阅读教材中的材料,找一找: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还有哪些?

板书设计

第3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北魏统一北方

1、北魏建立

2、统一北方

3、融合的概况

二、孝文帝改革

(一)迁都洛阳

1、迁都的原因

2、迁都的作用

(二)孝文帝改革

1、历史背景

2、改革的内容

3、主要措施

4、历史作用

三、北朝的形成

推荐第4篇:图像选取与融合片段教学设计

《图像的选取与融合》片段教学设计

安海中学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闽教版八年级上Photoshop活动四《图像的合成》中第二课时的内容,主要介绍选框工具、套索工具、魔棒工具与自由变换工具等的使用方法,通过这些知识技能的学习,最终让学生学会利用相应的选择工具创建适合的选区,进行图像的选取,并结合图层操作相关知识技能,最终实现图像的合成。

二、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在第一课时中,学习了图层的概念以及图层面板的组成,也掌握了图层的建立、删除、移动、合并等操作方法。

本课采用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师演示和课前准备的微课视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如何创建选区(即抠图)和合成图像作为知识技能。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选框工具、套索工具、魔棒工具的使用方法。 (2)图形自由变换命令的设置方法。

2、过程与方法: 能根据实际创作的需求,使用相应的选择工具进行抠图,以及利用图层合成图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创作图像作品的过程,形成积极主动学习和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参与图像作品创作的态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表达能力。

(2)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交流合作中,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提高交际能力。

四、教学重点

掌握选框工具(矩形选框、椭圆选框、单行单列选框)、套索工具(磁性套索、多边形套索、手画套索)、魔棒工具进行抠图的方法。

五、教学难点

1、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应用不同工具进行抠图。

2、选框工具、魔棒工具的操作和属性参数设置。

六、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讲练结合、任务驱动、演示讲解法

七、教学准备

1、多媒体网络教室

2、软件:Windows操作系统、Photoshop

3、资源:PPT课件、微课视频、相关图像素材

八、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情景体验(4分钟)

1、师:同学们好!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图层面板的组成以及图层的建立、删除、移动、合并等操作。

2、课件展示(结合PPT)

师:现在请同学们来看大屏幕,一起来欣赏一组图片。在欣赏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思考:看了图片后你有什么感想?

(设计意图:展示有趣幽默(晋江旅游景点合成图、、本人旅游景点合成图、憨豆先生合成图、华南虎假图)、体育海报、广告艺术(安踏平面广告、环境保护公益广告)等合成图片。激发学生兴趣,转移学生注意力,引入新课。) 师: (请学生分享)看了图片后你有什么感想?

生: a.图片让人开怀一笑。

1 b.图片想象力丰富,有穿越的境界。 c.很美,吸引人,让人感觉很舒服。 d.侵权,欺骗社会和公众。

3、点评:

师: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都能看到类似的拼接照片。 师:那它们是怎么制作的呢?(请学生回答) (学生积极响应。)

师:对了,他们都是通过图像合成创作的。 师:同学们想不想也来试一试呢? (学生积极响应。)

师: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技能就是图像的选取和融合。

(设计意图: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原有知识技能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欲望和学习兴趣。)

(二)大屏幕课件显示课题:图像的选取与融合(10分钟)

师:图像合成就在我们身边,它是依靠想象力和技术的翅膀,让不可能的事情发生!它们都是通过不同的图像各取一部分结合在一起,从而创造出一个新的图像。

1、阅读教材,归纳总结:

师:现在请同学们两分钟时间阅读教材P43-45,思考:图像合成的步骤 (请学生回答: …………) 师:(描述和板书)

a、(生:打开图片选中图像区域)创建选区——抠图 b、(生:把图像搬到另一张图像里)移动复制图像到目标文件 c、(生:图像大小、位置调整)合理编辑、修饰图像

2、教师边演示边讲解选区工具。(通过电脑演示操作,学生观看)

师:选区即选中的部分,是由一些闭合的虚线环绕而成,类似于蚂蚁行军,又叫做蚁行选区。 创建选区可以用ps工具面板中的选框工具(包括矩形选框、椭圆选框、单行选框、单列选框)、魔棒工具、套索工具(磁性套索、多边形套索、手画套索)等。

3、布置任务,上机实践

师:现在请同学们观看老师下发到你们电脑桌面的《图像的选取与融合》文件夹下的《微课1》视频进行学习,并用发下去的图片素材完成教材P44~46“将卡通人物合成到风景照中”的任务。同桌或前后桌同学之间可以进行小组讨论,也可以举手跟老师提问。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学习并上机实践,完成任务,掌握魔棒工具和选框工具创建选区的使用方法。)

4、师巡视全班,个别辅导,对知识的操作适当讲解。师:(通过大屏幕课件展示一下几点操作注意事项,并讲解。) a、使用魔棒工具时的面板属性设置:

容差值设置:容差值大小表示颜色相近程度,数值越小,对颜色精度要求越高,选择范围也就越小。

“连续的”属性:勾选时表示在图像中只能选择与鼠标落点处相连的部分,不勾选时,则选中所有与鼠标落点处颜色相近的部分。

选区的反选:通过“选择”菜单,选择“反选”命令。

2

b、选框工具操作:(按住Alt键拖动鼠标可以画椭圆或矩形,按住Shift键拖动鼠标可以画圆或正方形) 柔化选区设置:

方法

1、可以使用属性面板中“消除锯齿”设置。

方法

2、可以使用属性面板“羽化”。

d、图片的移动复制操作:选择移动图像,通过“编辑”菜单,选择“拷贝”命令;选择目标图像,选择“编辑”菜单,选择“粘帖”命令。

e、图像大小、位置修饰: 选中图像所在的图层,选择“编辑”菜单,选择“变换”—“自由变换”命令。 (设计意图:对知识的操作讲解适可而止,留给学生操作的空间,并及时了解学习情况,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讲解。)

5、点评归纳

师:大多数同学都能较好的完成本次任务,个别同学创建选区技术还有点生疏,操作较慢,稍后继续加强练习。

师:要懂得魔棒工具和选框工具适用范围。 a、魔棒工具适用范围:

适用于选择的部分颜色较纯(单色,或者几种纯的单色)如果底色杂乱,基本不考虑魔棒工具。

b、选框工具适用范围:

适用于规则选区(椭圆、圆与矩形、正方形等选区)。

(三)布置任务,巩固提高:用现有的照片进行美化创作 (略)

九、教后反思:

1、导入新课时创设的情境能否使学生意识到原来知识经验的不足,激发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2、学生自学或操作有困难时,教师是否做到进一步的讲解。

3、通过本活动的学习,是否达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学生能否懂得应用选择工具创建合适的选区进行图像的选取,使用图层进行图像的合成。

3

推荐第5篇:《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2

第17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掌握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和民族融合趋势的加强。2.掌握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和过程。 3.掌握北魏孝文帝迁都后的改革措施。 4.了解当时民族融合的具体表现。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民族大融合的内容,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

2.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在民族问题上有一个正确的观念;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2.正确认识处理好民族问题,对搞好社会稳定和经济建设,促进祖国的繁荣昌盛有非同一般的意义。

二、重点难点

重点:1.北魏孝文帝的改革。2.民族大融合。 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前面讲过,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从总的方面来看是国家的大分裂时期。从南北双方的具体情况来看:北方民族大融合,江南经济的发展是两个主要特点。上一课我们学习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今天我们来看一下第二个特点:北方民族大融合。

讲授新课: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1.北魏的建立和统一黄河流域 建立北魏的是鲜卑族的拓跋部,最初活动于大兴安岭北端东麓一带,过着游牧生活。东汉末年,拓跋部开始强大,但时强时弱。一直到338年什翼犍即位后,情况才有好转。398年,拓跋珪正式称帝,一跃而成为北方最强大国家。

北魏在征服中原过程中,开始注意吸收汉族地主进入政权。上谷的张衮、清河的崔玄伯等著名汉族豪强成了拓跋珪的得力谋士。崔玄伯的儿子崔浩,更是受宠一时。到拓跋焘即位后,在汉人地主官僚崔浩和道教首领寇谦之支持下,制定了“后文先武,以成太平真君”的治国大纲,并进行了一些汉化的初步改革。北魏国力进一步增强,到439年,完全统一了北方地区。

2.北方民族融合趋势的加强。

随着进军中原,拓跋族越来越多地接触到了中原的封建文化,拓跋族进入中原,迁汉人到平城,造成了更大范围的民族间错居杂处,原有部落组织已不能适应这种新局面;一部分汉人地主入仕后,力图按照封建方式改造拓跋族政权。这些因素,使北魏开始了封建化的进程,这是从北魏政权的上层方面来看。

从民间的经济、文化交往来看,这时候民族融合趋势也非常明显,刚才同学们已经从课本上的内容中了解到了在衣着、饮食、耕作技术方面的相互影响,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课本上的两幅插图中找到依据。

(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请回答:(1)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2)迁都洛阳有什么积极意义? 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有:

一、北魏都城平城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

二、平城的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

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积极意义在于使洛阳迅速发展成为一座宏伟壮观的城市,有巍峨的宫殿,华丽的屋宇,数以千计的佛教寺院。洛阳的人口达到五十万左右。

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除了使洛阳发展成为一座宏伟壮观的城市外,再就是原来在黄河流域出现的民族大融合趋势得到加强。

总结:本课我们的主题是北方民族的融合。我们应把握的是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趋势,促进了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反过来,孝文帝的改革,又促进了民族大融合的实现。为了揭示北方民族融合的趋势与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的内在联系,我们特用一个图示来加深理解。

推荐第6篇:多学科融合教学初探

多学科融合教学初探

【摘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语文、地理、音乐多个学科内容和教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实施教学,往往能使课堂学习气氛更浓厚,形式更生动,趣味性更强,更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受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关键词】多学科 融合 教学

我是一名初级中学的语文教师,常年除任教初中语文课外,还兼教初中地理和音乐。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常常将语文、地理、和音乐这三门学科的知识与教法融合起来实施教学,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深受学生欢迎。具体做法有如下几个方面:

1.借助与语文课文内容相关的歌曲来导学

譬如,在教学《一辆纺车》这篇课文时,我曾用演唱《军民大生产》、《南泥湾》等经典革命歌曲的方法来导入教学。引领学生了解课文时代背景。《一辆纺车》中记叙的纺纱织布,就是当年陕北解放区军民大生产运动背景下的一项重要的生产方式和劳动内容。那时,国民党反动派对解放区实行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解放区军民为了摆脱经济封锁,巩固陕北革命根据地,发展解放区革命武装力量,展开了轰轰烈烈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军民大生产运动。但距今已有半个多世纪,现代中学生无从感受那个历史时代特殊环境下的生活情境。然而,当学生们倾听着 “解放区那个嗬嗨!大生产那个嗬嗨!军队和人民西里里洒啦啦啦嗦??嗨!齐动员那个嗬嗨!”这热火朝天的劳动号子,思绪很快就会感受到军民大生产运动如火如荼的劳动场面。为学生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理解作者蕴含在课文里的思想情感奠定了基础。

2.唱着歌儿创设写作构思氛围

例如,“母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亲情。就因为它的存在,人类才得以生存、繁衍与发展。可是当要学生写以母爱为主题的作文时,不少学生无从下笔。对此,我没有作过多的引导和启发,而是选择了教学生唱《母亲》、《儿行千里》等歌曲。当学生唱着“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那三鲜馅有人给你包,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啊!这个人就是娘,这个人就是妈。这个人给了我生命,给我一个家。不管你走多远,无论你在干啥,到什么时候也离不开咱的妈!”时,很多学生茅塞顿开,一下就找到了表达母亲情感的生活情境和细节。于是一篇作文便水到渠成。

3.运用话白的表现手法,来创作校园歌曲,反映农村少年儿童的现实生活与情感

目前,广大农村中学,留守儿童占有一定的数量,我作为教育工作者,关注他们的成长。为了反映这一群体的现实生活与情感,鼓舞他们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激励他们发奋学习,健康快乐地成长,我创作了一首题为《留守娃》的校园歌曲,其歌词如下:

3.1 我三岁那年春天,爸妈把我撂在外婆家,双双奔赴南方打工,我便成了留守娃。留守娃呀留守娃,长年累月难以见爸妈。年迈的外公管我上学,体衰的外婆照料我穿呷。无论春秋还是冬夏,眼眶眶里常含着泪花,默默地品尝着生活的辛酸苦辣。

3.2 几年过去我渐渐长大,明白爸妈远方打工为的是造福这个家。爸妈请把心放下,党和政府关心咱,不管严冬还是酷夏,学校对我们呵护有加,管我们起居作息和娱乐,关注我们吃喝、成才、心里话,老师关爱胜似爸妈。学校就是我们温暖的家。

3.3 我们是健康快乐的留守娃,自尊自爱自强自信早当家,我们是健康快乐的留守娃,搏击风雨展现生命的彩虹,我们是健康快乐的留守娃,好学奋进励志图强胸怀天下,我们是健康快乐的留守娃,待来日报效我们伟大的中华。

同学们唱来,倍感亲切,深受鼓舞。今年毕业的166班曾莉丽同学深有感触地说:“龙老师,您的歌曲《留守娃》写的就是我们的生活成长经历,我们非常喜欢。”

4.把语文 课文与地理教材的相关内容融合起来教,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譬如,我在教学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三峡》和《巴东三峡》课文时,运用初中地理教学课件里有关三峡自然景观和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景观图片和地理知识来帮助解读课文。将三峡江面的窄、江水的急、曲折、多滩;峰峦的高耸、险峻;巫山变化万千的云雾等景观,生动、形象、直观地呈现给学生,有效地刺激着学生的多种感官,从而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5.采用创作诗歌的方式帮助学生领会记忆地理知识,抒发爱国情感

我在教学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辽阔的疆域,评价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时,根据本节地理知识要点,结合“活动实践”习题内容,编撰了下面这首七言律诗:“欲问中国在哪里?亚洲东部大洋西。1中低纬度北温带,没有寒带热带少。国土辽阔气候宜,胜过俄、加与巴西。内陆海洋齐兼备,蒙古、日本怎能比!”(注:1大洋西,指太平洋西岸。)这首七言诗,将语文与地理有机结合,又将知识性、思想性融为一体。朗读吟诵,既便于学生对本节地理知识要点的理解、记忆,又表现出师生浓厚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实践证明,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多个学科内容和教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实施教学,往往能使课堂学习气氛更浓厚,形式更生动,趣味性更强,更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受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推荐第7篇:信息化教学课堂融合

信息化教学之思

信息化是时代发展的最强音,信息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日益丰富并指引着人们的衣食住行。作为科技发展与文明传承的教育事业面临着信息化大军的整合与崛起。

信息发展以快捷、便利而主导人们的衣食住行。但信息化的发展也是一个渐变与飞跃的过程。在互联网时代,电子科技运用在教学中已成家常便饭,而如何把信息技术与课堂巧妙结合成为教育一线工作者的始终追求。

我从自己教学实践出发,对信息化教学课堂融合谈以下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基本运用意识的形成。

作为一线的教学者,跟不上网络步伐与现代科技发展前沿是众多一线边远教师面临的最大困境。而要能使得信息化进入课堂就得经历一个意识与实践的初级探索运用阶段。意识是发展的首因,在初涉网络世界、新鲜事物面前好奇与渴望是人皆有之,但每一个人由于天资与接受程度的不同,对现代媒体接受有着参差不齐的想法。故而在初涉阶段敢接触成为了以后发展的先决条件,也就是对兴趣激发和探究欲望启迪。比如:多观看演示、多学习理论知识、多关注相关媒体引用等等,经历依葫芦画瓢到胸有成竹的量变过程。

二、基本技术掌握并运用在教学活动中。

在尝到甜头的基础上,我们要乘势追击,对现代媒体技术进行研究,准确而很好的把握相关技术要点。做到多积累、广运用、多实践、善改善。比如:在教学中,几何画板、思维导图、优课V

3、PPT、flash、微课等要能权衡各种软件优势,课堂运用上力争熟能生巧,锦上添花。课堂教学是师生感同身受的形体语言艺术,现代教学媒体以便利直观、资源丰富、表达精准等强大功能成为教学的辅助工具,我们唯有投其所好,集众家之长唯其所用。

三、用好新鲜媒体技术,打造特色教学课堂。(信息技术融合课堂)

“一节好课”是检验一名教师基本功的最好办法,当下如何去促成一节好课。这里就少不了信息技术的整合与媒体技术的巧妙运用。好的媒体能给课堂增色,使人有耳目一新之感,更能让一个教师把个人信息化水平展现。特色是经典不变的东西,千篇1律的表达对大家来说习以为常。得法者得天下,知法者能顺应时代潮流发展,在不同的环境,陌生的情景中毅然崛起。教学要的是灵感,要的是不随波逐流,要的是哪种把技术与技巧巧妙结合的灵气。新鲜媒体以新给人一种追求感,但不能很好运用就会适得其反,不能发挥应有的课堂辅助效果。适合自己的才有可能唯自己用,贪多求新、五花八门、争相展示自己的媒体技术是很多教师接触新鲜媒体时常犯的错。就此种种,就会出现大家花大力气的学习购买新鲜媒体,却更多的把比试媒体技术占据课堂主导地位,不能顺应课堂教学所需,无边无际的进行竞技奔波,而执教者与观摩者却停留在叹服与渴求的低次次情感体验中,不能看到教学融合的效果,无法提升到信息化与课堂融合的高度,发挥媒体应有的辅助作用更定无从谈起。

四、新老并用,学会掌握前沿技术。

信息世界瞬息万变,今天的一切完全成就不了明天的美好。所以要在信息时代不落伍,就必须更新与完善。在教学之路上,传统与现代技术缺一不可,我们在追求新鲜血液的同时,千万不能忽视传统教学的优点。而现实却存在猴子掰包谷,感时新一阵风让教师没有时间成果而草率的接受新的事物。这样就会使得各种媒体技术运用间脱节,更谈不上整合各种媒体优势,打造出自己可用的教学之风。所以,在信息化逐渐深入人心的当下,我们必须有高远的思想意识,在坚持与创新中找到很好的契合点,不捡芝麻丢西瓜,不赶鸭子上架,顺应教学需求该新则新,该用则用,该全就全,该舍就舍真真的把媒体技术与教学融合到一起。

老师们:教学是艺术,在信息化教学运用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能否战胜艺术的至高点,靠的就是对新鲜技术的敏感程度,靠的就是一种敢于接受的胆魄与毅力,靠的就是万花丛中的一点绿,靠的更是永恒的追求与不懈的探索。教学者我们停不下学习的步伐,不忘初衷,坚信在庞大的信息世界里有适合自己立足之所。

推荐第8篇:4.3 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掌握十六国、苻坚统治前秦、前秦的强大和统一黄河流域。北魏政权的建立及其统一黄河流域;北魏孝文帝进行的社会改革及其历史作用;北魏都城洛阳的繁荣;北朝政权的更替和北周统一北方;北方民族的融合。

能力方面:

通过学生讨论、回答“为什么说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改革家”,引导学生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意义,培养学生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思想方面:

通过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凡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愿望的改革必能起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教学难点:民族融合。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工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北魏是怎么样发展前大起来的,还有北方似乎如何实现统一的呢?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民族大融合的进程:从西晋末年开始,匈奴、羯、氐、羌和鲜卑等少数民族统治者先后入主中原,建立政权。各族人民和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相往来,他们的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相互影响,趋向一致。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改革的社会背景: 鲜卑族为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拓跋部为鲜卑人的一支。自东汉末年以来,逐渐南迁。南迁后,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开始学习农耕并逐步过上定居的生活;386年,鲜卑族杰出首领拓跋

建立魏国,史称北魏。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分裂局面。 2)、改革的主要内容:

出示孝文帝改革内容并帮助学生从中归纳出改革的作用。

北魏建立以后,文武百官没有俸禄,战时掠夺,平时贪污,成了官吏发财的手段,加深了北魏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造成北魏政治危机和财政危机。为解决这一问题,政府一方面给官吏发俸禄,一方面严禁贪污,规定贪赃绢一匹即处死刑,而且令下以后马上执行,当年就惩办了40多个贪污的官员。 由于长期战争,人民流离失所,许多人成了无地的流民。大量流民的存在增加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同时也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因为拥有土地的农户越少,国家所能收的土地税就越少。为解决这一问题,北魏政府从485年开始,将国家掌握的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得到土地的农民需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兵役和徭役。这项措施没有触动大地主的利益。实行这一措施的结果是: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这实际是鲜卑统治者学习汉族统治经验的一个突出事例,即通过控制农民和土地获得财富,以保证封建政府的收入。

为了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加强同汉族地主的联系,也为了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494年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孝文帝在迁都前后还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他下令鲜卑贵族:采用汉姓、改穿汉族服装、学汉话、鼓励同汉人通婚。以上政策的目的也是为了加强

同汉族地主的联系,更好地吸取汉族先进的统治经验。 3)、改革的历史作用:

归纳: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并加以具体阐述。(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北方各族人民从事农业生产,注意施肥、选种、饲养等技术的提高。手工业者的地位也起了变化,他们由官府控制,改为允许民间生产,有些工匠还当了低级官吏。商品交换也日趋活跃,在孝文帝改革之前,几乎完全废弃货币,迁都洛阳后,首次铸行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改革之后,汉族地主阶级的地位得到提高,获得更多的政治经济特权,鲜卑贵族也完全摆脱了部落旧俗,完成封建化过程,汉族地主和鲜卑贵族的关系得到了调整;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改革是在民族大融合的基础上实现的;改革又反过来促进了各族的进一步融合。自五族内迁以来的二百年间,上百万人口从北而南,十几个政权交替,汉族与各少数民族、各少数民族之间 联系更加密切,虽然仍有民族矛盾和民族斗争,但民族融合却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孝文帝推行汉化措施,促使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融合。) 中国西部大地的新疆,自由不羁的生命人格,流淌的文化,持久的魅力。西部大开发,最美丽的是我们新疆!

评点]在西域风光的优美旋律中结束全课,从而使学生获取新知、提高能力的同时,内心世界得以升华,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推荐第9篇: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建湖县裴刘学校 周华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2、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

3、德育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观念,树立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4.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5.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采用多媒体展示《东晋十六国形势图》设问:①在16国中哪个政权曾经统一黄河流域?这个政权长久吗?前秦之后,你知道什么民族再次统一黄河流域吗?通过学生回答后,老师顺势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淝水之战后,前秦的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而结束北方混战局面的是内迁少数民族中鲜卑族的一支。他们强大起来以后,建立了北魏。思考:①鲜卑族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②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是哪年?③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他们在哪些方面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A.迁都的原因思考: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归纳:平城自然条件比较恶劣,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地理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而洛阳是古都,是中原政治文化的中心。可见孝文帝迁都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北魏的统治。

B.迁都的过程:借南征的名义,将百官带到洛阳后劝大家留在洛阳。 C.迁都洛阳的意义: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了洛阳繁荣,促进了民族融合。

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提问:

1、孝文帝的改革内容(汉化改革)①语言:用汉语。②服饰:穿汉服。 ③姓氏:改汉姓。 ④婚姻:与汉联姻。 ⑤政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⑥礼法:学汉礼。动脑筋: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结合我们学过的课文想一想,这是哪一项改革内容?

分组讨论:阅读东晋使者的感受,让同学们分组讨论“孝文帝改革成功了吗?改革产生什么作用?”

2、改革的作用: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四、北朝的更替。北魏分裂成为东魏和西魏,东魏被北齐取代,西魏被北周取代,后来北周消灭北齐统一北方。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统称北朝。北周统一北方进一步促进了民族间融合,为以后隋朝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课堂小结及板书设计(见课件)

●探究活动

寻找日常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有哪些?(提示:从饮食、节日、服饰、风俗习惯、文化等方面思考!)

●巩固练习(见课件) ●德育教育(见课件)

●课后作业布置。你怎样评价改革家孝文帝?

推荐第10篇: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科目:历史 年级:七年级 设计人:王世君 时间:2014-7-31 编号:18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识记: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情况,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

2、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动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

3、分析: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如何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15分钟)

一、导入(2分钟)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自制视频《东北少数民族风情片》,师生共同欣赏东北各民族独特的服饰、饮食及其他风俗学生边看边思考:短片中展现的东北少数民族的哪些习俗已经与汉族融合了?(从饮食习惯、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回答)待回答后,教师进一步设疑:历史上的东北地区还生活着鲜卑、匈奴等民族,那么这些民族为何今天不存在了呢?学生带着困惑,急于探索答案。教师由此引出本节课所讲主题。 (板书课题: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二)、展示学习目标

大屏幕展示目标(学生读目标),教师强调重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北魏孝文帝改革。难点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如何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二、先学(15分钟)

(一)自学教材(8分钟)

过渡语:让我们带着目标,根据自学指导完成自主学习部分的学习任务。好,开始!

1、北魏的建立的时间、地点、民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

2、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原因、作用?

3、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的目的?内容(语言、服饰、姓氏、联姻、汉制、学礼法,尊孔子)?作用?

(二)自学检测(4分钟)

1.南北朝初期,完成了对黄河流域统一的政权是 A.北魏 B.西魏

C.东魏

D.北齐

2.北魏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 A.匈奴族 B.鲜卑族

C.羯族

D.氏族

3.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 A.长安 B.洛阳

C.开封

D.邺城

(三)我的疑惑(3分钟)

过渡语:小组长带领本组成员解决组内的疑问和自主检测部分,解决不了的疑惑举手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1 科目:历史 年级:七年级 设计人:王世君 时间:2014-7-31 编号:18

三、后教(22分钟)

(一) 教师点拨,拓展延伸。(7分钟)

过渡语:同学们自主学习部分完成的很好(评价优秀小组)下面共同梳理下本节课的知识点,请看大屏幕。

1.教师精讲点拨,构建知识体系;(见课件)。

(二)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15分钟)

过渡语:请同学们按照要求迅速完成下面合作探究题,小组之间讨论统一答案。

(要求:1.个人独立思考,把答案写在学案上;2.组内讨论,达成统一观点; 3.小组选派代表班级展示。)

合作探究题目分两部分,一部分是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遇到的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小组长提出来,课堂上由其他小组同学解决,或者由老师帮忙解决。第二部分是老师在本学案上设计的合作探究题目。以小组为单位对学案上题目进行交流,分组分题目进行课堂展示,教师结合课件对重点、难点知识进行精讲点拨。

1、本册书中学习了管仲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系列的改革,这些改革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从这写改革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四、当堂训练(13分钟)

(一)过程:1.每组的3号同学到黑板完成,书写和题目得分计入小组量化;

2.注意时间,提高效率,总结方法和技巧。3.学生整理学案。

(二)训练内容

1、你同班4位同学在为“北魏孝文帝改 革的根本目的”争 论,你赞 同他们四个人中哪个( ) A、恢复北方农业生产 B、加速和促进北方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C、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D、巩固鲜卑贵族对黄河流域人民的统治

2、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哪一条有利于其直接控制黄河流域(

A.迁都洛阳 B.实行汉化政策 C.采用汉族统治阶级的封建统治政策 D.颁布均田制

3、下列历史现象中,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是(

A.北方统一的实现

B.封建化的完成 C.阶级矛盾的激化

D.北方民族的融合

4、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 A.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B.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C.促进中国社会封建化

D.符合人民群众的要求

5、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讲,实质上是少数民族( ) A.内迁的过程

B.汉化的过程 C.农业化的过程

D.封建化的过程

6、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形式或途径有(

①民族迁徙 ②联合斗争 ③友好交往 ④统治者的改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二、材料解析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迁都洛阳„„要求鲜卑人采用汉姓,学说汉话,改穿汉服。„„尊敬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2 科目:历史 年级:七年级 设计人:王世君 时间:2014-7-31 编号:18 阅读材料回答:

(1)材料中所反映的是哪位皇帝进行的改革?

(2)这些改革起到什么作用?

(3)我们应如何评价这个历史人物?

2、恩格斯说: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

(1)你能说出与恩格斯的话最吻合的一次中国古代改革吗?

(2)你能说出这次改革的主要内容吗?

(三)、反思收获

过渡语: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些什么?请你写在学案上面。

结束语:“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祖国大家庭中,任何一个民族都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各民族互相学习交流,同时传承自己的独特民族文化,在发展的时代里,共同创造着祖国辉煌的明天!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11篇:4.3 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理解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进程,为隋朝统一奠定了基础。 (2)通过问题导引,自主阅读材料,探讨孝文帝改革前北魏的社会状况,在分析归纳中掌握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及主要措施,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通过对孝文帝改革影响的讨论,提高学生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评价能力。

(3)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观念,认识到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主要内容。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作用(中国古代史的主线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北魏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有重大意义,因此将其作为本课重点)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民族融合的含义(学生已有知识中缺乏对民族融合的认识)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中国第一夫人—彭丽媛。彭妈妈的服饰一度吸引了大众的关注,第一夫人的服装成为时代的热点,刮起了一股时尚的旋风。中国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渊源已久。(配乐播放幻灯片中国第一夫人的服装)

在讲新课之前,我想先做两个小调查

1.咱们班的同学血型有是B型的吗?你若是,请起立。(学生起立) 师:据考证,在所有的中国人中B型血占20%,主要是由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融入于汉族的血液中形成的;所以你们的祖先很可能就是鲜卑族哦! 2.咱们班同学有姓元、穆、陆、贺、刘、楼的吗?若有,请起立。 师:很好,据考证部分姓元、穆、陆、贺、刘、楼的人,是鲜卑族的后裔;所以,你们的祖先也有可能是鲜卑族哦! 在中国古代史上,曾经也有一个少数民族首领以着汉族服饰为契机,也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你知道他还有哪些作为吗?现在就让我们穿越时空,共同学习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彭妈妈的服饰现实与历史的距离拉近能激起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通过两个关于血型和姓氏的小调查更能激起学生对学习本课的神秘感。

(二) 新授:

师:本节课我们将从三个篇章同大家一起学习:第一篇章 融合之基,建家园;第二篇章 融合之举,迁新居;第三篇章 融合之利,促发展。

师:首先来看第一篇章融合之基,建家园。大家听说过鲜卑族吗?鲜卑族源自何方?它是一个怎样的民族?在接下来的这段视频中你将找到答案。(播放“拓跋鲜卑”的简介)

生:通过观看视频解决鲜卑族源自何方?它是一个怎样的民族?

生:通过课下资料的收集观看完视频小组讨论选派代表来回答解决问题。 生:鲜卑族是发源于中国东北的一个古老的骁勇善战的游牧民族,因居于大兴安岭的鲜卑山而得名。位于今天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大兴安岭的嘎仙洞遗址,是鲜卑族拓拔部的发祥地。鲜卑的祖先从洞穴走向朝堂建立了新的家园。 师:建立新家园是什么? 建立的时间、民族、都城,统一时间又各是什么?请同学们看课本P114来回答这些问题。

生:公元4世纪后期,鲜卑人拓跋珪建立魏国,定都平城,史称北魏。公元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北方分裂割据局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事ppt7。

师:统一黄河流域以后的鲜卑族就出现了这样的一些现象,大家请看图片。从这组图片可以看出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北方出现什么现象? 生:民族融合的现象。

师:什么是民族融合呢?民族融合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同学们想像一下,面对民族融合的趋势,如果你就是北魏统治者。你会选择? 生:改革

师:对了。实行改革,促进融合。北方出现民族融合的趋势,使北魏孝文帝寻找到了促使鲜卑族强大的改革梦!为了追逐梦想,孝文帝怎么做的呢?接下来我们学习第二篇章 融合之举,迁新居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在课下收集的有关资料,在通过看视频、图片、动脑筋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接受第一篇章的知识点。并能很自然的过渡到下一个篇章。

师:首先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北魏孝文帝,谁能站起来给大家说一说呢? 生:北魏孝文帝——姓名:拓跋宏。别名:元宏;他的职业是皇帝,国籍是北魏。擅长就是精通汉文化。

师:那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如何精通汉文化的。历史学家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提到:“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

结合材料和图片请你换位思考:假如你是孝文帝,你认为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生: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文化,有效统治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原地区。

师: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北魏孝文帝采取了什么措施呢?请大家看视频。哪位同学可以说一下视频中提到了北魏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的措施呢?

生:迁都、使用汉语、穿汉服、改汉姓、学习汉法等。 师:对学生的积极回答给予肯定和表扬

师:我们先来看一下孝文帝的第一个改革措施———迁都洛阳,当时的鲜卑贵族,愿意迁都吗?请大家看《魏书》中的这段材料——(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辈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请大家结合材料思考:以太子为代表的鲜卑贵族愿意迁都吗?孝文帝怎么处理的?

生:当时一些保守的鲜卑贵族是不愿意离开平城的,平城自然条件比较寒冷干旱,其恶劣的气候环境难以适应经济的发展,偏北的地理位置不利于北魏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且北方少数民族很容易对平城形成威胁。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

师:,那为什么孝文帝还要冲破重重阻力执意迁都洛阳呢?请同学们读一读在结合教材115页第

一、二自然段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以平城为都城有哪些不利之处?

2、以洛阳为都有哪些有利之处?

生:平城之弊:地理位置偏北、气候干旱、粮食供应困难,不利于统治中原,不利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洛阳之利:是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利于统治中原地区。 师:迁都洛阳为孝文帝进一步改革创造了条件。同时迁都洛阳也推动了改革的到来。所以,迁都洛阳后,孝文帝为了巩固政权,改变鲜卑族落后的习俗,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又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孝文帝的改革具体有哪些措施?请同学们结合课文115页最后一段,具体介绍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生: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鲜卑姓氏改为汉姓,拓跋改为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师:刚才学生的回答都是按照课本上读出来的,这么长的内容不便于我们记忆,为了方便理解和记忆这些汉化措施,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一起来玩一个缩句游戏:结合提示性语言将孝文帝的改革措施逐条浓缩为三个字,而且中间必须有个“汉”字,看哪个组缩减得最好最妙?

生:学汉语、穿汉服、改汉姓、结汉亲、用汉制、学汉礼 。 师:你们非常棒!

师::北魏孝文帝的这些措施,是他坚持追梦的真实写照,也为他的圆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那么孝文帝的改革又有哪些影响呢?我们继续学习第三篇章合之利,促发展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问题解决问题哪呢过激起学生思考问题的动力,设计了一个缩字游戏能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汉化措施,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并很自然的过渡到下一个篇章。

师:这是《孝文帝出行图》 请同学们思考孝文帝会发现民间有哪些变化呢? 生:“胡人汉服”、“汉人胡服”、“胡人汉食”、“ 汉人胡食”等现象, 师: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你们的识图能力和表述能力都非常棒!这都是孝文帝改革带来的变化。那这些变化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有什么作用呢?

生: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师:孝文帝改革的作用不仅如此,请同学们看这两则材料:材料一: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

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材料二:自西晋以后,经过两百年的战乱,洛阳已是一片瓦砾。孝文帝迁都后„„„„不仅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而且商业贸易之盛远远超出平城和南朝的建康(南京),成为当时最大的商业中心。 师:上述材料说明了孝文帝改革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孝文帝的改革不仅促进了民族融合,同时也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 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师:由以上所学,我们可以看出孝文帝经过改革,学习到了先进的汉族文化,实现鲜卑族与汉族友好交往、交流交融,那在今天的中国56个民族中还有没有“鲜卑”这个民族?如果没有,那鲜卑族上哪去了? 生:没有了。与汉族融合了。

师: 1600年过去了,鲜卑族作为一个民族,已经不存在了。中华文明延续到今天,人们对孝文帝的功过做出了不同的评判:我们听听中国社会科学历史所的博士们是怎么说的。出示ppt23 师:评价孝文帝的改革,主要根据以下两个标准:一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促进历史前进;二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根据这两个标准,哪位同学再来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

生:孝文帝实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促进了北方民族

的融合,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因此他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但我个人认为,孝文帝改革忽视了保持本民族文化特点,全盘汉化,使鲜卑拓拔部逐渐融入其他民族中,也这给我们留下了一些遗憾。

师:学习历史的目的就在于以史为鉴,你认为孝文帝的改革梦对我们今天中国梦的实现有何启示?可以提示同学们从改革开放以及多民族之间的关系等角度去思考。结合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实现中国梦必须要顺应潮流,坚持改革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其他民族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实现中国梦,还必须树立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意识,各民族间要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师:同学们你们的发言真的很精彩!老师为你们点赞!

师:孝文帝改革后,北方的社会经济得到发展。阶级矛盾缓和,民族融合加强。 但是好景不长,随着魏孝文帝的去世。北魏也走向了分裂。请同学们依据课本116页最后一段来回答北魏分裂后的朝代更替情况?

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后来东魏被北齐取代,西魏被北周取代,北魏和四个王朝统称为北朝。再后来北周又灭掉了北齐,重新统一北方。581年,杨坚建立隋朝,灭掉北周,589年隋朝灭掉南方的陈,重新统一了全国。宋齐梁陈统称为南朝,与北朝合称南北朝

设计意图:本章节通过《孝文帝出行图》让学生看出来汉化现象,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这样的设计能把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主动权都放给了学生。通过对改革的影响及评价是设计了有梯度和广度的设问能增强学生动脑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从三个篇章学习了北魏统一,民族融合趋势加强。孝文帝从迁都洛阳和汉化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今天的56个民族中虽已经看不到鲜卑族了,但鲜卑族却用自己的自信和坚韧促进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鲜卑并没有走远,她已在民族交流和交融中,融入中华的血液心间。从古至今,中华大地上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从未终止过,五千年的文明史就是五千年的融和史。今天的改革告诉我们,改革会带来希望,改革会成就梦想,未来的国家要靠我们去改变。我衷心祝愿大家怀揣希望,带着梦想,在学习中创新,在创新中进步! 设计意图: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清晰明了,激情的结束语也是课堂的升华。学生易于感受这份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融合史。同时激励学生未来的国家要靠我们去改变。衷心祝愿大家怀揣希望,带着梦想,在学习中创新,在创新中进步!

课后习题

1.439年统一黄河流域的是(

A.三国中的魏国

B.氐族建立的前秦政权

C.鲜卑族建立的北魏

D.司马睿建立的西晋 2.北魏的都城最初建立在(

),后来迁往洛阳。

A.建康

B.洛阳

C.长安

D.平城

3.北魏时期,促使鲜卑族从语言、服饰、姓氏到思想观念 与汉族日趋一致的改革是(

A.商鞅变法

B.孝文帝改革

C.秦始皇改革

D.管仲改革 4.北朝包括的朝代有(

①宋②齐③梁④陈⑤北魏⑥东魏 ⑦西魏⑧北齐⑨北周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⑥

C.⑤⑥⑦⑧⑨

D.④⑤⑦⑧⑨ 5.下列内容,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的是( )

①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②促进了民族融合

③增强国家军事力量 ④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6.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提倡学习汉族文化风俗,带头将自己的鲜卑族姓氏改为汉族姓氏。这一举动带来的响是(

A.军队战斗力大大提高了

B.加速了民族融合的过程

C.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D.加速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7.孝文帝选择贵族女子作后宫,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哪项措施?( ) A.说汉语

B.改汉姓

C.联汉姻

D.学汉礼 8.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次变法?得到了谁的支持?

材料二: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魏书》

(2)材料二中的“帝”指谁?“北语”是指我国古代哪个少数民族的语言?“帝”实行

这些改革的主要历史作用是什么?

第12篇:3 促进民族大融合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农业、手工业、商业的表现;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恢复汉族礼仪制度;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汉族风俗习惯成为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鲜卑族的文化精华融入汉族文化中;

(2)孝文帝改革后北魏社会在经济、政治、风俗习惯的变化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认识经济的复苏和繁荣,政权封建化,民族的交流与融合这三个方面不是孤立的,而是相对联系的;

(3)探究孝文帝改革的最重要的历史意义在于促进了北方以鲜卑族为中心的民族大融合,消除了民族隔阂,为国家由分裂到统一奠定了基础。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史实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论证和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小组讨论:通过对北魏孝文帝历史作用的分析,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的辩证分析、比较能力,以及提高学生运用正确历史观评价历史任务的能力;

(2)查找有关孝文帝资料:认识孝文帝改革和民族融合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和中华文明的进步,民族团结和民族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还应看到其锐意改革、不断创新的精神,与时俱进是一个国家、民族不断进步的灵魂;

(2)孝文帝改革在历史上影响深远,促进了民族大融合,进而认识到孝文帝是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3)课堂讨论孝文帝改革和民族大融合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和中华文明的进步;民族团结和民族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2.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孝文帝改革对政权封建化进程的作用。 难点: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历史意义。

3. 教学用具

幻灯片。图片。 4. 标签

促进民族大融合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利用教材中的引言导入新课:

教师先出示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和河南龙门石窟的两幅佛像图片。 师:通过这些图片,你从中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生1:北魏佛教文化的兴盛。 生2:北魏石窟艺术的发展。

生3:孝文帝改革前后佛像的迥异。„„

师:这些作品的艺术风格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1:云冈石窟的佛像主要是北魏时期开凿的,这些雕像共同的特征是:面相丰满,目大眉长,鼻梁高隆,直通额际,口唇较薄,嘴角微微上翘,呈微笑之意,肩宽胸挺,躯肢浑厚健壮,神态温静具有伟丈夫的气概。体貌表现了少数民族的特征。

生2:龙门石窟的佛教造像面容清瘦,褒衣博带,性格爽朗,风神飘逸,从侧面反映了孝文帝孝文帝迁都后,大力推行汉化,带有明显的汉族文化的特征。 师:对,从上面两幅佛像造型看出,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所发生的重大变化。那么,除了服饰变化外,孝文帝的改革还引起了哪些方面的变化呢?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影响

(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1、农牧业的发展: (1)表现: ①生产工具的改进:整地碎土工具的复杂化与精耕细作; ②耕作技术的提高:“宁可少好,不可多恶”,“顷不比亩善”; ③重视兴修水利:有水田之处通渠灌溉; ④经济作物和畜牧业的发展;

⑤荒地得到更多地开垦,粮食产量提高,人口增殖。 (2)原因:

①政府政策的调整即孝文帝改革推行的均田制、三长制和租调制; ②民族大融合的影响;

③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包括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进步,水利设施的兴修等

2、手工业的成就: (1)表现:

①丝织业发展达到魏晋以来的最高水平:绢布产量大增,府存绢帛多; ②制瓷业的发展对唐宋时期北方瓷器的繁盛有直接影响:

北魏迁都洛阳以后,制瓷业又发展起来。北方青瓷在造型、胎釉、纹饰等方面与南方不同,一般器型较大,以尊、瓶、罐、钵之类居多。胎体厚重,胎色灰白,釉较厚,玻璃质强,流动性大,器表往往有玻璃质流珠现象。器物多以莲花瓣纹、忍冬纹作装饰,装饰方法有堆贴、模印、刻划多种。北方青瓷的莲花纹饰与佛教的盛行关系密切。

(2)原因:农业、商业的发展,孝文帝的扶持政策。

3、商业活动的活跃: (1)表现:

①洛阳大市场的繁荣:设有专门管理贸易和税收的官吏;货源充足、交易活跃,商人实力雄厚。如市场上金银、锦绣、瓷器、漆器等,应有尽有;全城十多万户居民中,有上万户来自各地的商人,其中包括来自远方异国的商人。 ②重新铸造铜钱;

③对外贸易有长足发展:与朝鲜半岛诸国、日本以及地中海沿岸国家都有贸易往来。

(2)原因: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孝文帝铸造铜钱,重视和支持商业。

(二)政权封建化的加速:

1、措施:

①尊儒崇经,兴办学校:孝文帝从小熟读儒家经典,建孔庙并亲自祭拜,起用儒家人士,兴办太学,教授儒家经典,培养人才。儒家文化是汉文化的主体,儒学既重外在的行为规范又重内在道德的自律,维护了封建统治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②恢复汉族礼乐制度:所谓礼乐制度是周代最早对“礼”(祭祀、朝食等仪式)和“乐”(伴随“礼”进行的乐舞)作出规定的制度,是对宗法制和等级制的强调和固定。孔子对礼乐制度加以系统的理论说明,提出“仁”的理念,高扬仁爱与和谐的思想,用以提升和深化已有的礼乐文化,使礼乐文化进一步成为礼仪文化,历代统治者沿用这一制度来维护统治。孝文帝制定各种礼仪制度,废置鲜卑族的祭祀礼仪,改用汉族的祭祀礼仪,加速了政权的封建化,最终维护鲜卑族的统治。

③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孝文帝仿汉官制,制定北魏官制。修律令,废除一些带有奴隶制成份的落后残酷的法律,保证了汉化政策与制度的施行。

2、影响:北魏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的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1、表现:

(1)生活习惯的汉化:即三个变化——

①鲜卑族经济方式的变化:鲜卑族筑起简陋的房舍,经营小块土地,最终脱离了游牧生活和部落联系,开始转向中原汉族的农业文明。

②鲜卑族的阶级成分的变化:迁居洛阳的鲜卑族劳动者陆续成为中原的农民,贵族占领良田成为中原的封建地主,有的还兼事工商业。 ③生活习惯也发生变化:汉族风俗习惯成为整个封建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 (2)鲜卑族优秀文化的融入:

①鲜卑族畜牧业生产经验的融入:如北魏贾思勰写的《齐民要术》,总结了北方先进的农牧业生产经验,对北方的经济生产起着一定的影响。

②服饰与风俗的融入:如诗歌描写汉族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③食物的融入:如教材插图《汉人胡食画像砖》就是明证。

2、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合作探究】今天我们吃着烤羊肉串,徜徉在云冈石窟中,遥想当年鲜卑人叱咤风云、横扫天下的气势,他们作为单一的民族消失了,从这个角度上说孝文帝或许被称为历史的罪人,但孝文帝的改革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大趋势,推动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少数民族的汉化进程,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鲜血液,鲜卑族及鲜卑文明在一个民族大家庭里也得到了永生。我们又谁能说得清自己身上是否流淌着鲜卑族人的血液?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凝聚力就是来自于历史上无数次的民族融合。

请大家结合孝文帝改革的三节内容,分析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何启示?谈谈你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 提示: 成功的原因:

①改革顺应了时代潮流;

②符合民族融合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③符合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

④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越见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 认识:

①先进必然战胜落后;

②改革必须符合历史潮流、顺应民意; ③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 ④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 评价:

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课堂小结

北魏孝文帝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的情况下积极地、主动地、彻底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这场改革是由冯太后和孝文帝自上而下掀起的一次改变北魏社会面貌的封建化改革运动,它使鲜卑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社会制度封建化、生产方式农业化、风俗习惯汉族化,从而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课后习题

请大家结合孝文帝改革的三节内容,分析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何启示?谈谈你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 提示: 成功的原因:

①改革顺应了时代潮流;

②符合民族融合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③符合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

④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越见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 认识:

①先进必然战胜落后;

②改革必须符合历史潮流、顺应民意; ③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 ④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 评价:

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板书 促进民族大融合

第13篇:谈数学知识与思想方法融合的教学设计

谈数学知识与思想方法融合的教学设计

摘 要:知识是数学的基础,思想方法是从数学知识中提炼出来的学科精髓,知识的产生过程蕴涵着思想和方法的产生,而怎样融合知识和思想方法的教学设计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主要探讨怎样以问题解决作为载体,以数学元的知识为主线,以高水平问题为延续来设计高三复习课,逐步锻炼学生解决问题时从操作层面往观念层面的转化能力.

关键词:知识;思想方法;载体;主线;延续;数学元;提升思想

■知识与思想方法融合教学的思考

关注数学思想方法教学已成为我国数学教育的重要特色,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教学目标已经不仅仅是知识,几乎都包含了渗透某种思想或者熟练掌握某种方法的要求,虽然教师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不乏数学思想或者方法,但是一些学生在遇到新问题时还是会不知所措,想不到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这说明知识虽已掌握,但思想方法还不能被学生所内化,自然也就谈不上灵活运用.

1.融合教学设计的载体

方法是数学的行为,思想是数学的灵魂,而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即思想方法的教学离不开问题.问题解决的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的过程,更是体验思想方法产生过程的心理活动.问题作为思想方法教学的载体在课堂中举足轻重,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顺序和心理发展顺序设计问题,在知识的传授中融合思想发展线索以及方法产生线索,才能引导学生反复探究和积极思考.

2.融合教学设计的主线

教学主线是指围绕教学重点目标铺设的、贯穿课堂教学首尾的主要发展脉络,一些教师以“为学生好”为出发点,加大课堂容量,一节课包含了多种方法,但没有突出重点,学生是囫囵吞枣,不能体会个中缘由,在遇到新问题时还是无从着手,思想方法的收获更无从谈起.思想方法教学的主线可以是某一种方法解决多个问题,也可以是一个问题的多种方法,或者是针对某一个知识点的拓展提升,让学生能体会到这节课都在围绕着某个主题探究、体验、总结,自然就能杜绝“高耗低效”的课堂模式.

3.融合教学设计的延续

思想方法的形成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维的过程,没有深层次的思维活动,是不可能形成数学思想方法的,要改变以往“一个知识(公式)→一个例题→多个练习”的“经典”授课模式,往往教师精心设计的知识点的引入,让学生思维的动力逐渐增加,但随着例题的开始慢慢减小,到完成练习的时候思维动力已几乎为零,所以教师应该重视思想方法教学的延续,将教学目标的问题设置到新的情境中,转化为高水平问题,继续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索,实现知识的深层理解、思想方法建构间的有效转化.

■知识与思想方法融合教学的案例

在高三数学复习中,很多思想方法如换元法、消元法等,学生已经非常熟悉,但却不能灵活运用,经常出现问题自己不会解决,教师一提醒就恍然大悟的情景,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在学校公开课活动中开设了《关于“数学元”的思想方法复习课》以作探讨.

1.研究“数学元”的意义

“数学元”是构成数学问题的一个基础元素,它可以是函数中的自变量x,也可以是数列中的某一项a■,也可以是一个多元不等关系式中的某个变量,很多重要的方法都是建立在对“数学元”合理把握的基础之上,只有重视微观的“数学元”的研究,才能透过知识的表层,深入挖掘隐含在知识中的思想方法,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思想方法体系,为应对新问题做好准备.

2.教学片段

设计意图:通过一个易错题,感受“数学元”的重要性.?摇

问题1 数列{an}中,满足a1+2a2+……+nan=2n, 求an的通项公式.

学生1:写出前n-1项的和,a1+2a2+……+(n-1)an-1=2n-1(※),

两式相减得an=■(原式中每一个项都看成一个“数学元”,数列的和中就有n个元,(※)式中就变成n-1个元,再相减,实现消元,但是结果对吗)

学生2:不对,我用n=1代入,求出了a1=2,显然有矛盾.(数列通项的特点,可以通过具体值检验)

学生3:an-1作为数列中的项,应该注意n-1≥1,所以n≥2,即an=■,n≥2,an=2,n=1.

学生4:我写的是数列前n+1项的和,再相减得到an+1=■,①

故an=■.②

学生:此时将①中n+1看成整体数学元,替换为n,所以②中n的取值范围应该是和①中n+1的取值范围一致,所以还是有n≥2,n=1需单独讨论(通过一个易错题的讨论体验消元,在用整体换元时要注意新元的取值范围,数列中的很多问题都可以借助函数中与“数学元”相关的方法去解决).

设计意图:通过一个问题串,感受“数学元”的可变性.

问题2 (1)已知不等式ax+1>0对于任意的x∈[-1,2]恒成立,求a的取值范围.

学生5:把x看成“数学元”,即为x的一次函数,只需保证端点-1,2代入大于零即可.

(2)已知不等式ax+1>0对于任意的a∈[-1,2]恒成立,求x的取值范围.

学生6:把a看成主“数学元”,即为a的一次函数,结果与上题相同.

(3)已知sinθ?x2+2x-1>0,θ∈0,■,求x的取值范围.(有学生开始迷茫)

学生7:令sinθ=t,则t∈[0,1],再把t看成是主“数学元”,即为t的一次函数,可求解.

(4)已知三次函数f(x)=■x3+■x2+cx+d(a

学生8:f ′(x)=ax2+bx+c≥0对于x∈R成立,有a>0且b2-4ac≥0,即S≥■,①

(提醒:此时有三个“数学元”,该怎么办呢)

学生:要消元,除以a或者b.(怎么消元最简捷呢)

第14篇: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深度融合的行动设计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深度融合的行动设计

齐齐哈尔市龙沙区大民中心校

杨伟

摘要:

理解行动研究的意义、目的;自我分析,查找问题;搜集、筛选、整理、调整和使用网络上的教学资源,根据自身实际,建设自己的资源库;尝试把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逐步走向深度融合。

关键词:

信息

教学

资源

融合

一、此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要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指出:“教育信息化工作积极推进,在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自我分析,查找问题

1.对比自身查找不足。

2.目前,没有优质的资源库。

3.还没有深入理解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理论。 4.理念还没有完全成为观念。

5.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起点很低。

三、问题诊断,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

1.对比自身查找不足

我和我们学校团队的老师多年来一直参与网络教研,对于电脑等多媒体技术掌握比较好。学期初学校安装了电子白板的配套软件,在没有培训的前提下,我校老师就已经开始使用相关设备,并开始尝试使用白板专用软件。通过本次培训,尤其是近日,我们数学5班在班主任白老师和教学秘书张老师的带领下,在班长和班委的组织下,通过自主实践,同学互帮互助,越发熟练,我相信只要用心,反复实践,一定会将电子白板和液晶电视的操作达到如使用粉笔的程度。除此之外,还要学习教师备课系统及龙学网等其它相关的软件。

2.资源问题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走向深度融合的过程中,资源是必不可少的因素,但资源库是我们当前所欠缺的。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从两方面来做出努力:一方面,将多年网络教研工作中积攒的资源分享给大家,同时在网络上查找资源,这几天的学习里,我们的培训老师给我们提供很多资源网站,我可以从这些网站中查找资源,对这些现成的资源进行筛选调整,建立索引,分门别类地建立资源库,为我所用;另一方面,我将组织培训我校老师,自己制作课件,制作电子教材,别人可以做的,我一样也能,不会可以学,也可以与同伴合作创造资源,形成更适应我们实际需求的资源。

3.资料收集与理解

掌握了技术,拥有了资源,接下来是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收集全国各地关于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尝试和已有经验,学习借鉴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理论,研究相关的成功案例,也就是广泛的学习新理念,为实际教学提供理论支撑。

4.理念内化为观念

理念再新再好是别人的,只有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观念,才能真正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服务。这是本次行动研究的重要部分。把名家的思想变成自己的思想,把先行者的经验变成自己认知并可以进行操作的行为。个人认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关键就是理念的学习和内化。

5 .将认识应用于实际教育教学,用实践检验理论假设

理论正确与否,没有实践的检验,是无法判断其价值的。只通过行动后的反思,批判,归纳和总结,提升自身理论高度和深度,再继续指导自己的行为,实现认识与实践相互促进的成长的过程。经过长期的努力,我相信,信息化与教育教学必将走向深度融合。

不怕没经验,就怕没行动。行动开始后,深度融合必将从无到有,由少到多。

四、实现行动设计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

2.自我反思法;

3.文献研究法等

五、行动步骤:

第一阶段:工具的使用,解决技术的问题;

第二阶段:建立属于自己的资源库;

第三阶段:理念的学习与内化;

第四阶段:实际教学的尝试与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第五阶段:总结经验,制定下一个阶段的行动设计

六、日程安排:

2013年6月13日——7月,制定规划,理论学习和工具使用。

2013年9月 ——10月,进一步的培训学习,与同伴成立课题小组,研究出形成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

2013年11月——12月末, 初步建立一个资源库,并逐步完善,扩充。

2014年3月,在教学中进行实践,获取第一手材料,进行调查,分析研讨,反思,找到更好的方法,

2014年5月,积极思考上一阶段的经验,准备下一阶段的行动。

七.预期目标:

通过这一阶段的努力,要实现熟练掌握基本的工具,运用白板如臂使手;建立相对完善的资源库,为课程的实施和开发奠定基础;印证自己的假设,形成个性化的关于信息化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理论框架;总结使用白板的基本技巧,走上信息化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之路。

我的汇报到处结束。 谢谢大家!

第15篇:特色建设与课堂教学有效融合的教学设计

特色建设与课堂教学有效融合的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册 26课 全神贯注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结合上下文体会新词的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并学习全神贯注的工作、学习态度,及通过具体事情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全神贯注的写法。教学重点:

理解“人类的一切工作,如果值得去做,而且要做得好,就应该全神贯注”一句话的含义。通过人物言行体会“全神贯注”的含义.教学难点:

体会并学习全神贯注的工作、学习态度,及通过具体事情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全神贯注的写法。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内容

课前准备:同学们喜欢做小游戏吗?现在,我们做一个小游戏怎么样?师先说游戏内容,老师让举左手、右手、起立、坐下等动作,你要做的与老师说的相反,我们比一比看谁的耳朵听的最认真、小脑瓜反应最机灵,行吗?(师说,生做)左耳朵,起立,坐下等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看来做什么事情三心二意是不行的,我们都得全神贯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全神贯注》。

2、板书课题.《全神贯注》。

3、哪位同学结合刚才做的小游戏说一说“全神贯注”的意思。(全副精神高度集中)

4、这篇课文讲了谁的什么事呢?

5、大家了解罗丹吗?出示作者介绍。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流利。2.读准字音:

挚友 锁门 吱吱 诞生 端详 如痴如醉 莫名其妙 仪态端庄 叽里咕噜

3、指名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精读课文,品读感悟

1、默读课文,文中哪些语句写罗丹工作时全神贯注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并结合句子想想作者如何体现罗丹的全神贯注的?并把句子画出,结合重点词句谈谈自己的体会。

2、汇报交流。

a.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哩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你能表演一下吗?他在和谁说悄悄话?(自言自语)

句式训练:一会儿上前是为了( )一会儿后退是( )嘴里还说:“ ”(罗丹一会近观,寻找细微的毛病,一会远观,观察整体,一边还自言自语,说着自己发现的问题)

b.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罗丹忽然有了灵感,想到了比较满意的修改方案,但又在反复推敲,仔细斟酌)

c.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一刻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了,罗丹越干越有劲。(罗丹在紧张忙碌地修改塑像)你看罗丹越干越有劲觉得奇怪吗?

d.他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罗丹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使塑像完美,他已完全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连同自己的朋友也忘了,完全沉醉于他的艺术世界)

e大约过了一个小时,罗丹才停下来,对着女像痴痴地笑:然后轻轻的吁了一口气,重新把湿布披在塑像上。

设计意图:第二自然段作为重点段落,要读出罗丹动作神态的变化,读出工作的时间长和如痴如醉的状态,读出罗丹全神贯注的工作情景。可通过多名学生比赛读、教师范读、看插图想象情境读等多种形式,将这一段读充分,在评读中逐步深入体会罗丹工作时全身心的投入。)

3、如何读好这部分内容?

1、说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老师还知道一种方法叫“读文成像法”,建议大家可以试一试,这种方法就是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也就是头脑中的“过电影”接下来汇报时,可以用这种方法。自由练习、指名读、齐读)

4、罗丹把朋友锁在屋里,不但没有引起朋友的气愤,而且还使茨威格有很深的感触;他说:“她一下午学到的,多年在学校里学到的还要多。他从那时起,明白了( )

5、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请结合自己的世界来谈谈。

再次出示最后一段话,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谈感受,加深对“全神贯注”一词的理解。

四、体会写法,积累语言

在天才和勤奋两者之间,我毫不迟疑地选择勤奋,她是几乎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催产婆。──爱因斯坦

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罗曼·罗兰

五、结合实际,拓展运用

同学们,罗丹的雕塑为何如此栩栩如生是由于他忘我的工作态度,那么大家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没有这种认真、专

一、坚持的态度呢?请你想一想(比如一次运动场上的奋力奔跑,一场篮球赛上的激情投篮,一场别开生面的韵律操中的精彩表演等等都给你留下了深深的记忆。)学习作者的描写人物的方法,抓住人物的心理、动作、神态、语言。相信你有妙笔生花的本领,肯定能写出不一样的精彩片段!

作业设计:

1、再次朗读文中令你印象最深的句子,进行摘抄。

2、积累名言警句 板书设计: 26 全神贯注

神态:异样的光、痴痴地笑

动作:上前 后退 踩得吱吱响,手不停的挥动

语言:叽里咕噜 眼睛闪光 世界消失

第16篇:第22课_北方民族大融合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2、过程与方法:层层设问启发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合作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法突破对重难点的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动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历史价值观。

2.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如何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3. 教学用具

幻灯片。图片。

4. 标签

第22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公元420年开始,我国南方经历了哪几个朝代?都城在哪?历史上总称什么? 2.导入新课

北魏统治北方时期,民族融和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其原因是什么呢?历史上著名的孝文帝改革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呢?今天这节课就要解答这些问题。

3、探讨新课:提问:淝水之战以后,北方处于什么状态?

设问:结束北方混乱局面的是哪一政权呢?(学生答)正是鲜卑拓跋部建立起来的北魏政权。

一、你知道吗,北方是怎样统一和融合的?

下面大家阅读课文,分组解决以下问题,并且每个学习小组还可以围绕主题提出你们更感兴趣的问题来共同探讨解决?(时间五分钟)

鲜卑族是如何兴起的?北魏政权是何是建立的?北魏是怎样统一北方的?是在何时?结合课文的图文资料谈一谈这种变化对你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了哪些影响和冲击。

二、北魏政权为什么要迁都呢?

想一想孝文帝的大臣们会同意迁都吗?假如不同意,动动脑筋想一想孝文帝会用什么理由来说服的大臣?北魏政权迁都洛阳后,你以旅游者的身份谈一谈哪里都发生了那些巨大的变化?

三、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A:政府规定,官吏按季度领取俸禄,严禁贪污;

B: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C:北魏孝文帝于494年迁都洛阳,并要求鲜卑人采用汉姓、学说汉话、改穿汉服,提倡同汉族通婚。

意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

今天我们回头看一看,在我国56个民族中,还有没有鲜卑族呢?他到哪里去了?为什么鲜卑族不见了?对此大家思考一下,孝文帝的改革给我们今天的生活和改革留下了什么启示和感慨?

4、学习小节:北魏统一北方后,在黄河流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孝文帝顺应这一趋势,在其统治区域内进行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过程,进一步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

5、课后作业

1、北魏是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 ] A.羯 B.鲜卑 C.氐 D.匈奴

2、北魏孝文帝从哪些方面进行了改革?

3、想想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出现过哪几次统一局面?

六、活动与探究

阅读教材中的自由阅读卡,找一找: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还有哪些?写一份微型历史专题报告。

课堂小结

北魏统一北方后,在黄河流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孝文帝顺应这一趋势,在其统治区域内进行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过程,进一步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

课后习题

1、北魏是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 ] A.羯 B.鲜卑 C.氐 D.匈奴

2、北魏孝文帝从哪些方面进行了改革?

3、想想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出现过哪几次统一局面?

板书

第22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北方的统一和融合

1、北魏建立

2、统一北方

3、融合的概况

二、迁都洛阳:

1、迁都的原因

2、迁都的作用

三、孝文帝改革

1、历史背景

2、主要措施

3、历史作用

四、北朝的形成

第17篇:第17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学设计[推荐]

第17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学设计 (李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2、培养学生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

3、培养学生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以穿越时空隧道为纽带,通过创设情境,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再通过动手操作,换位思考,具体分析民族融合的表现、分组对比回答、讨论等方法,化难为易,从而轻易突破难点;通过缩句游戏,让学生轻松理解掌握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最后在歌声中对学生完成民族观的正确引导,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2、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

3、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历史价值观。

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难点:①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含义。

②北魏孝文帝改革如何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大屏幕播放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在学生感受现代各民族大团结的盛况时,说:我们祖国五十六个民族亲如兄弟姐妹,和睦相处,共同繁荣发展。那么在这五十个民族中,有没有我们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呢?(学生查阅中华民族分布图后回答:没有)那么,他们到哪里去了呢?(学生迷茫疑惑)如果大家想知道,就和我一起穿越时空隧道,来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看看那时北方民族融合的情况吧!(学生带问题研读课文)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西晋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了东晋十六国的分裂时期。(展示东晋十六国地图)北方地区陷入严重的战乱。4世纪后期,哪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课件动态展示前秦统一黄河流域地图及淝水之战)什么战役后,该政权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学生答略)

2、(课件动态展示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地图及北魏骑马佣)后来,哪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再次统一了黄河流域?鲜卑族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它是怎么统一黄河流域的呢?它的统一有何意义?(学生答略)

3、动动手:回忆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中原的有关内容,让学生用方向箭头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流动趋向示意图》上画出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迁徙方向。

(学生用鼠标在地图上标识)

第18篇: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教学设计初案

信息技术与四年级语文融合的

教学设计初案

陆丰市陂洋镇三岭小学 陈慧玉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顾名思义就是结合网络、计算机、多媒体和当今较为流行的教学思想和方法进行教学活动。

一、教学目标

(一)使用PPT制作课件,解决教学中难以实现的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师生互动问题。

(二)通过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教学技术的信息化,从而使素质教育在教学中得到突破性的进展。

二、教学工具

从本校实际需要出发,配备录音机、U盘、教学视频等声像资料,并且在多媒体教室中展开在教学中。

三、教学内容

将PPT课件存储于U盘上集文本、声音、图像、录像、动画于一体。内置网址链接视频动画。

第19篇:走向深度融合的教学设计张欣[1]

黑龙江省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项目培训

走向深度融合的行动设计

齐齐哈尔市讷河市场兴旺乡团结中心小学

张欣

要:

信息技术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视野、动画”等多种传播媒介于一体,多方位,多角度,多途径地向学生传递信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生动活泼,灵活多样人机交谈的信息环境。但是信息技术无论多么优越,都应是为了教学服务,即一堂课中学生应永远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者,信息技术只能是起了辅助教学的作用。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他们之间是互相协作的关系,而不能相互替代,因而信息技术的运用应遵循适时、适用、适度的原则,即应在某些需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课题中,在恰当的时候,适当地运用信息技术,而不能滥用,绝不能喧宾夺主,取代学科教学。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融合

一、课题名称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有效融合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二、对所研究问题的陈述

信息技术在提高教学效率、便于创设情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使信息技术不只是一种辅助工具,而是成为基本的知识载体、教学媒介和交流工具。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电脑的普及,将对语文教育产生巨大影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已经提出多年,但在实际教学中却不能真正的达到“人神合一”的最佳效果。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有效地使信息技术帮助学科教学达到最佳效果。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将信息技术课程与语文教学相融合,对于深化语文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以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题旨在通过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融合的研究,学生能够自觉地、有效地使用各种基本的信息工具,进行简单的信息加工处理,并能使用这些工具去完成语文学习任务,进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

(一)研究方法

1.采用行动研究法、观察法、调查法、比较法、经验总结法等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

2.行动研究法要确立好研究人员、管理人员与实践教师的“三结合”,同时做好计划、实施、观察、反思与调整五个环节的结合。

3.观察法:对实验班课上学生的认知、情感、技能等方面进行现场观察,并作好记录。

4.调查法:在研究前和结题阶段对实验班进行专项调查,如:问卷调查等。

5.经验总结法:要求每堂研究课有实践个案,并做好小结工作;实验中期阶段积累师生作品并写出有关研究论文;结题阶段写好结题报告。

(二)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

13、6----20

13、7)

1.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2.建立学校课题组,确定课题组人员及分工;

3.组织教师学习课题研究的理论、方法及现代教育理论与信息技术;

4.确定实验班,做好研究前的准备工作;

5.进行相关信息资源的开发、收集与设计。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

13、9----20

13、12)

1.对实验班学生进行课题实施前的有关专题问卷调查与测试;

2.对教师及学生进行培训、交流、研讨活动;

3.初步确定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框架;

第三阶段:深入开展课题研究,交流、推广研究成果阶段 1.修订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2.实践课展示、检测、评估与小结;

3.完成实践课录像资料及测试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4.撰写个案分析、专题研究文章或研究论文;

5.继续深入开展本课题研究,交流、研讨、推广研究成果。

第四阶段:课题总结阶段(20

14、6)

1.进行研究资料分析与数据检测统计,撰写课题研究总报告与有关论文;

2.接受评估组结题验收研究成果。

五、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一)加强队伍建设,强化组织建设

1.通过广泛宣传发动,采取自愿报名、自由组合的方式,在教师中广纳贤才,充实课题研究队伍。从而组建了一支学校信息技术组为核心成员,各学科骨干教师参与的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融合研究”的实验课题组,为课题研究的高质量开展提供了保证。

2.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指导思想下,学校立足实际,着眼长远,确定了《桦川县第一实验小学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给本课题研究提供了有力的领导保障。

(二)强化培训,提高技能,加强研究队伍建设

1.在课题立项前后召开成员会议,就本课题研究的意义、目的、过程等认真研讨,经过充分论证,并达成共识,大家一致认为要把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融合真正运作起来,加速教学改革,把我校办成与信息时代特点相适应的现代化新型学校。

2.为提高骨干成员技能,同时也是为培训广大教师技能,课题组积极向学校争取,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多形式地开展一系列的培训,学习活动。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提供课程融合研究的理论、方法和参考模式、范例,从而启迪教师们的教育智慧和创新才能,在信息化教育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范例,从而探索出适应校情、生情的新型教学模式。

(三)健全制度,强化落实,确保课题实施“有法可依”

为了使课题研究落到实处,学校建立健全制度,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保证和促进教师学习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第20篇:教学与生活的融合

教学与生活的融合

——浅谈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

贵州省普定县化处镇戛卧小学教师:闵珂

本学科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为目标,以在品社课中想生活,在生活中想品社,即理论联系实际,把儿童当做主角,设计了一系列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在此我想凭借个人的教学实际情况,围绕走进生活、贴近学生、创设一个开放性、互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营造自由、民主、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孩子与生活联系一起,学会做事与做人,享受童年的快乐,学会感受、品位本学科的意义与内涵——健康成长。

一、开放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面对时代的迅速发展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不能局限于对学生进行其发行和情感性的教育,而应引导学生在正确的思想理论指导下通过实践活动主动了解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大家都知道品德与生活课是一门让学生学习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情感,知道道德行为的学科。因此《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都以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应以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为三条主线,教学应该指导学生热爱生活,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本学科的教学内容面对的是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为此,只要开放教学模式,创建科学性、合理性、适应儿童健康发展的教学,才能提高教学质量,达到学科真正的教学目的。

二、走出课堂,达到知行统一 众说周知,课堂虽然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但绝不是唯一渠道,生活与实践的统一,才是教学的最佳效果,尝试性的将学生带出课堂,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适当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发展,增强认识、接受教育,如学习《交通知识》认识车辆行驶规则等,就更加感受交通知识的重要性,学习“我是家庭小主人”内容时,要求学生主动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让学生亲自实践,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因此,本学科的教学,让学生能做的事自己做,能发现的事自己发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达到“教学做”统一的境界,从知行过程中体验生活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让孩子知与行内容生活化,从而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自然地延伸到课外、贴近生活、品味生活。从而热爱生活,达到知与行的完美结合,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才是创新教育的意义所在。

三、让学生当主角,培养良好的品质

根据我国现在的家庭人口情况,多数家庭人口少,孩子少的原因促使相当一部分家长比较溺爱孩子,以致孩子任性,以自己为中心,故让多数父母对孩子的教导无可奈何。对此情况,我们在学习《任性的小熊》一课时,让学生当主角(小熊),领会道理的方法,通过自身体验,知道听从父母的教导,尊敬父母才是好孩子,主动接受教育,教学效果才会良好,让学生懂得父母的爱心。所以,在活动中尽量让学生置身主角,深切体验,而非仅依靠听讲来学习,在此过程中学生自然潜移默化地提高认识,了解生活,学习中的善于恶、美与丑、好与坏,从而达到培养良好品质的教学目的,有效地提高教学水平。

四、注意知识特征,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源泉和动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科知识的结构特征,创建有趣的学习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正确引导和辅导、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针对性策划组织学科教学,创建师生的亲密关系,这也是品德与生活(社会)的魅力所在,达到趣味教学、快乐学习,才会激发学生探索研究的动力。这才是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应根据知识的特征精心备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才能成功,教学目标才能实现。

综上所述,《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要达到基础教育的目标,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健康成长。让教学与生活融合,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让孩子长大后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才。

融合教学设计
《融合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