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摘星星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1-13 08:36:58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摘星星教学设计

小学二年级下册艺术第八单元 课题一:我就是你的眼睛

歌曲《摘星星》教学设计

木城一小 翟秋香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摘星星》。 教学目标:

1、你能跟着歌曲《摘星星》的伴奏,在同学们面前展示一下自己的歌喉吗?

2、同学们一齐唱歌曲《摘星星》,你能给大家表演一下吗?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演唱《摘星星》。 教学难点:

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体会盲童的生活世界。 感受歌曲的节奏规律和旋律的高低,让学生独自演唱。 教学准备:课件 口风琴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出示主题:我就是你的眼睛

一、创设情境,提问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老师有一个愿望,你们想知道吗? 生:想。

师:现在老师给大家唱一首歌曲,老师的愿望就在这首歌

里,只要你认真听,我相信同学们都能很快找到老师的愿望。 播放歌曲伴奏。 师:请学生回答。

生:老师的愿望是想把天上亮晶晶的星星摘下来送给盲童当眼睛。(大致一样即可)

师:对。老师的愿望就是我们大家的愿望,我们都想把天上最亮的星星摘下来送给那些身有残疾,而看不见光明的盲童孩子。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唱歌曲《摘星星》。板书课题:《摘星星》。

师:同学们,盲童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你知道吗?现在大家听老师朗诵一首配乐盲童诗,就能感受到盲童的心灵世界,一起走进盲童的心里,感受盲童的每天生活。

《盲童》

从小我就是一个盲童娃娃, 在摸索探求中渐渐长大。 虽然我看不见五彩云霞, 心中却盛开着芬芳的鲜花。 虽然我看不见奔腾的江河, 汹涌的波涛却在我脑海拍打。 燕子在为我吟唱着春天的故事, 小溪在为我讲述着金秋的童话。 我不寂寞,我不忧伤,

我的知音,我的朋友遍天下。

二、学唱歌曲《摘星星》,出示曲谱摘星星。

1、欣赏歌曲《摘星星》。教唱歌谱。

2、讲解附点四分音符。用儿子、爸爸和妈妈来比喻比较恰当。爸爸胆子大,儿子胆子小整天跟在爸爸后面,爸爸力气大声音大,所以拖延的时间很长,妈妈是八分音符经常跟在儿子身后。这样的家庭才完美,这样的节奏才好听。

2、指导学生按节奏朗读歌词,重点指点附点四分音符的节奏。

3、歌曲结尾有一个这样的分段记号,谁能给大家讲讲怎么来唱。它叫什么?这首歌有几段?

4、让我们跟着音乐对口形,心里默默唱。听听歌曲的节奏规律。

5、请大家跟着老师的弹奏来轻轻唱一遍。

6、请大家放开声音来唱一遍。

7、请小朋友跟着伴奏来唱。

8、男女生各唱一段,男生第一段,女生第二段,看哪队唱

的好,能感动大家?

9、让我们有感情地来演唱一遍。

三、拓展:播放歌曲表演唱。找学生单独演唱其它学生上堂表演。学生可以自己大胆创编动作。 老师找一名学生用布或眼镜把眼睛遮住扮演盲

童,两名同学表演摘星星送给盲童,体验友爱的真谛,感受一下盲童的生活。角色互换表演。

师:盲童虽然看不到但却听得到,他们都渴望有一双美丽的眼睛,让我们来帮助他们,当他们的眼睛。让我们大声说:“我就是你的眼睛”。

四、课堂小结。

我们的周围那些盲人,他们看不到阳光、花草、山水和美丽的世界,让我们走进他们的世界,送去我们的友谊和爱心,我们眼睛里如花的色彩会开放在他们的心里。

五、结束:

唱着歌曲《摘星星》走出教室。 板书: 歌曲《摘星星》 1=D 四二拍

附点四分音符的节奏:

教学反思:

推荐第2篇:摘星星教学反思

摘星星教学反思

摘星星>教学反思

(一)

健康活动《摘星星》这节教学活动主要让幼儿体验双脚纵跳的快乐。培养幼儿喜爱星星的情感。

在活动设计上基本按照教材的基本教学流程设计,本节课通过谈话引导幼儿说出月亮和星星是好朋友,引出活动主题,教师引导幼儿自己想办法去摘挂在绳子上的星星,给他们一个自己想办法的机会,发挥他们的创造力。这一环节的目标只要幼儿愿意以身体动作表达对星星的喜爱之情就可以了。

活动反思:本节课前面还算顺利,由于后面一个环节和小星星一起跳舞,我觉得要事先教幼儿几个动作,不然有些幼儿不会跟小星星跳,以后要谨慎,做好事先的准备。

摘星星教学反思

(二)

宁静的夜晚,闪烁的星星,妈妈的期望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摘星星》一课语言生动,贴近孩子的生活,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本课的人物对话较多,教学本课时,我让学生采取多种方式阅读,如自由读。分角色读,大声读。小声读……在阅读中要让学生充分朗读文中的对话,并读懂对话的内容,体会\'比赛摘星星\'的情趣,并在朗读对话时让学生展开讨论,如:未未能摘到星星吗?为什么?妈妈期待的那一天是什么时候?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培养合作意识和交际能力。

未未长大后要给妈妈摘一颗最大最亮的星星。他能摘到吗?这个问题 学生讨论非常热烈,回答的理由各种各样,不管学生怎样回答,我都给予肯定,从学生的回答可以看出本课的朗读教学比较成功。

推荐第3篇:摘星星教案

摘星星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妈妈和未未是怎样\'摘星星\'的.体会妈妈对孩子的期望,体会浓浓的母子情.

4,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的意识.

教学重点: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按笔顺规则书写8个字.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妈妈对孩子的期望,体会浓浓的母子情.培养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的意识.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词语卡片,音乐《闪闪的星星》,课文朗读录音,课文插图,一面镜子和一碗水.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老师在黑板上贴上一些小星星,请学生看黑板:小朋友们,你们看,今天我们的教室里多了好些小客人,你们喜欢它们吗它们也想着能和同学们交上朋友,你们听,它们还会唱歌呢!

2,听音乐《闪闪的星星》,可让学生一起唱\'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挂在天上放光明,好像许多小眼睛.\'

3,引入课题:小朋友们想不想把这些小星星摘下来,让它们和你交朋友板书课题:摘星星.复习再认\'摘\'字,指导读准翘舌音.

4,读了课题,你能提什么问题吗(谁摘星星怎样摘摘下来了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翻书到17页,一边看课文一边听课文录音.

2,说一说:课文里的未未和妈妈是怎样摘星星的

3,自由读课文.将不认识的字划记出来,借助课后的生字表读准字音.如果还有不认识的字,可请教同学或老师.

4,同桌互相听读课文,将课文读准读通.

(三)检查反馈,认读生字

1,读准字音.

我们的黑板上,星星们都在眨着眼睛,盼望大家把它们摘下来呢,在每一颗星星的后面都藏着一个生字娃娃,你要是能把生字读准,并教会大家记住它,着颗星星就属于你了.

2,学生自愿上台\'摘星星\',当小老师带读生字,如有错误,师生集体纠正.注意读准翘舌音:赏,梳,妆,叔,后鼻音:镜.

3,小老师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个生字的,其他同学如有不同的记字方法,鼓励他说出来.

4,引导学生分类识记生字,形声字:嘿,碗,溜,梳,镜,宇

比较记忆;未——末,赏——常

5,自主积累词语.

给生字找朋友.

未来欣赏一碗水一溜烟

梳妆抽屉镜子宇宙

(2)认读词语:淡淡的月色闪闪的星星凉凉的夜风

幽幽的花香

(四)巩固生字,再读课文

1,开火车认读生字.

2,游戏:给生字找帽子,将生字卡片贴在对应的拼音下面.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课文,进一步巩固生字读音.

4,检查评价,请学生朗读这篇课文,教师适时评价,注意鼓励.

(五)作业设计

1,回家多读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自己做本课的生字卡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检查学生自己制作的生字卡片.

2,开火车认读生字,词语.

3,指名朗读课文.

(二)理解课文,感悟朗读

1,过渡:春天来了,你们看,院子里多美呀!(出示课文插图)

这是什么时间(夜晚)你看见了什么引导学生看图说出图意.(图上有月亮,星星,花儿,未未和妈妈在观花赏月.)描述一下你眼中的月亮,星星,花儿.(如:镰刀似的月亮,眨着眼睛的星星,挨挨挤挤的花朵)课文中是怎样写的呢

2,指导朗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淡淡的月色,闪闪的星星,凉凉的夜风,幽幽的花香.嘿,真醉人.\'

齐读这一段,说说读后的感觉,比较一下课文中的描写和同学们刚刚说的句子,谈谈不同的感受,体会\'淡淡的,闪闪的,凉凉的,幽幽的\'几个叠词的好处.

指名读,集体评价,指导读出幽静芬芳的春夜之美.齐读第二自然段.

3,过渡:妈妈和未未比赛摘星星,他们各自想了什么办法

4,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后,指名回答.这个问题的答案在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5——9自然段)板书:妈妈——一碗水未未——一面镜子

5,分组合作学习,两名同学表演妈妈和未未的动作,另外两名同学朗读相关段.

指名表演,适时评价.看是否读出了妈妈和未未的心情,语气.

比较\'撒满了镜子\'与\'映在了镜子里\'的不同,体会\'撒满了镜子\'的\'撒\'字的好处.

6,过渡:妈妈和未未真的摘下了星星吗未未有什么想法

7,学习课文的最后4个自然段.

指名读.未未有什么想法你觉得他能摘到星星吗说说你的理由.相机结合\'神舟五号\'宇宙飞船补充宇航员的有关知识.

你喜欢课文中的未未和妈妈吗为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妈妈对孩子的期望.了解未未是个有理想的好孩子.)

春天的夜晚很美,因为有了未未的理想,有了妈妈的期望更美了.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

有感情地齐读课文最后4个自然段.

(三)回课总结,拓展延伸

1,学了这篇课文,我们认识了一个有理想的好朋友——未未,你觉得他是个什么样的孩子(聪明,有理想的孩子)

2,谈谈你有什么理想.

3,读格言: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

(四)作业设计

1,你还能想出别的办法摘星星吗回家后做一做\'摘星星\'的游戏.

2,阅读从小立志的故事,搜集有关的宇航知识.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指名朗读课文.

2,开火车认读本课11个生字,并给它们口头组词.

(二)识字写字

1,认读本节课要学写的字:

未摘想端面镜叔船

2,观察字形,说说这几个字中有没有我们本节课学的生字,哪些是我们以前认读过的字.

本课的生字:未叔镜

以前学过,本课也出现了的字:摘想端面船

3,自主识字.

读字音,看字形,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字,再根据意思组词.

和同桌交流,把学习的方法介绍给小伙伴.

指名说说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组了什么词,全班交流,老师适时评价.

4,学习书写.

(1)观察要书写的字,说说要注意些什么.

未:与\'末\'比较,第二笔横比第一横长.

摘:右边不是\'商\',\'商\'字里面是\'八口\',而\'摘\'的右边有\'十口\'.

叔:右边不是反文旁,而是\'又\'字.可用顺口溜的方式帮助记住\'上上下小右又——叔\'.

船:右上部是\'撇,横折弯\'.不要写成\'几\'字.

端:左窄右宽.右下部不要加一横.

镜:左窄右宽,右下部不要少一横.

想,面:上下要均衡.

(2)出示字卡,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对照笔顺,试着写一写生字.

(4)学生在写字本上练习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5,将写得好的作业展示出来,表扬鼓励.

(三)巩固练习

1,连一连

未摘面端叔船想镜

条花茶父只子来念

2,填空.

一( )水一( )镜子一( )风

( )的星星( )的夜风( )的月亮

板书设计:

妈妈 一碗水一碗星星

期待

摘星星

未未 一面镜子 星星撒满 长大飞上天

推荐第4篇:幼儿教案摘星星

丁家幼儿园教学活动备课表

活动名称:摘星星 备课教师:见娜 班 级:小班/科学领域 指导教师:见娜

活动目标:

1.学习分类,6以内的数数及认数。 2.激发幼儿学数的兴趣,培养动手能力。 活动准备:

1.1―6数字卡各一张。

2.星星10颗,大的6棵,小的4颗(其中大的5个角的红星星2颗,金黄的3颗,大的6个角的黄星星1颗,小的4个角的绿星星3颗,小的4个角的蓝星星1颗)

3.把剪好的星星放在天空上。(黑板上) 活动过程:

1.幼儿观察,说说星星有哪些颜色,哪些星星大?哪些星星小,每种星星各有多少?

2.按星星的大小不同,形状不同,分别进行分类。

3.教师出示数字卡,幼儿根据卡片上的数到“天上”摘星星。 4.教师拍手,幼儿根据拍手次数到“天上”摘有几个角星星。如师拍4下,便摘4个角的星星。

5.幼儿根据教师说的要求摘不同颜色的星星。如教师说摘3颗

1 红颜色的星星,幼儿便摘3颗红颜色的星星。

游戏建议:

还可以根据加减算式的得数摘星星。

2

推荐第5篇:音乐游戏:摘星星(版)

中班艺术活动:摘星星(音乐游戏)

【活动目标】

1.积极参加音乐游戏,能用动作大胆表现自己对歌曲的理解。2.能与同伴相互配合,有初步的规则意识。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音乐《摘星星》

2.环境创设:事先在卡纸上画好星星并裁剪下来,背面贴上幼儿熟悉的、易用动作表演的图画,贴在活动室墙壁上。3.材料配套:教育挂图《摘星星》 【活动过程】

一.结合课件或出示星空图片引题。

引导语:今天,我们要跟星星做游戏。现在请小朋友跟着老师一起去跟星星问个好吧! 二.引导幼儿学唱歌曲。

1.出示教育挂图《摘星星》,引导幼儿逐句理解歌词。

引导语:小朋友们看,月儿是什么样的?月儿弯弯好像什么?谁想在船上做?坐在船上想干什么?

2.播放音乐,并引导幼儿按节奏朗读歌词。

引导语:现在请小朋友跟老师朗读歌词。 3.引导幼儿再次熟悉音乐。

引导语:现在请小朋友跟着老师一起唱一遍。 4.鼓励幼儿大胆地边唱边自编动作表演。

引导语:有没有小朋友想上来,和老师一起边唱歌边表演。 三.组织“摘星星”游戏。 1.介绍游戏玩法

引导语:接下俩我们来玩游戏。被我邀请上来的小朋友,动作要轻一些,不要把月亮船吓跑了,也不能用力拉,会把月亮船拉坏的。在听到前奏时,我请上来的小朋友按节奏分组,6个小朋友乘一条月亮船,边唱边表演。当音乐停止时,月亮船的小队长去摘一个星星,将月亮背后的小动物表演出来,船上剩下的小朋友跟坐在下面的小朋友来猜一猜是哪种小动物?现在请一组小朋友上来示范一遍。

2.组织幼儿分组游戏。

引导语:现在请小朋友上来表演。分俩组,每组只要六个小朋友。 【活动延伸】

区域活动:将月亮船、星星投放在表演区,让幼儿继续表演。

推荐第6篇:摘果子 教学设计

加减法

(一)

摘果子

教学内容:课本第26页 摘果子 教学目标:

1、通过“摘果子”这一生活情境,体会减法的含义。

2、能正确口算5以内的减法,会填、写减法算式。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情境教学,体会减法的含义。

2、培训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笑笑家的院子里有棵果树。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果园里的果子成熟了。有一天,笑笑家来了位客人,笑笑想摘些果子让客人尝尝,于是她就提着篮子去摘果子。(课件展示图片,板书课题——摘果子)

二、探究新知

1.引导学生观察图,说说笑笑摘果子的过程。2.根据图,提出问题, 并引出减法。 3.用小棒代替果子摆一摆。

4.摆一摆,说算式。(教师可以先举例)

三、巩固练习

做一做。(课件展示)

1.课本第26页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试做,然后进行交流、反馈。

2.课本第26页第(2)题,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一说图中的故事,然后把图中的故事用小棒摆一摆,最后引出减法的算式。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摘果子”这课,你有哪些收获呢? 生:„„.

五、布置作业

课本第27页“练一练“的1-5题;《指导丛书》第12页。

推荐第7篇:《摘苹果》教学设计

《摘苹果》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本节课主要是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这部分内容是在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及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中只提供了“摘苹果”这一情境,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该怎样算,用什么方法,没有用法则一类的东西去制约学生,打破了“教材设计算法——教师示范算法——学生记忆算法——训练强化算法”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是列举了几种方法,目的是鼓励学生自己探索计算的方法,并通过与他人的交流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这样让学生自己支探寻、体会算法,通过自己的建构来学会计算。 学习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发展估算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4、教学难点:怎样合理地估算及算法的多样化。

导学策略:让学生在情境中通过尝试和合作探究的方法,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计算。 学具准备:练习本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计数器、小棒等。 学习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摘苹果”主题图

淘气摘了17个苹果,笑笑摘了38个苹果,一个箱子可以装60个苹果,如果把淘气和笑笑俩人摘的苹果装在这个箱子里,这个箱子能够装得下吗?

师:同学们,估一估,这个箱子装得下吗?让学生讨论这一个问题的含义,想出解决的方法。汇报时,让学生讲讲是怎么估算的。 学生可能会说出以下估算方法:

生1:把38看作40,17+40=57,57〈60,装得下。

生2:把38看作40,17看作20,40+20=60,60=60,装得下。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尝试解题。

学生列出的“17+38=?”让学生尝试计算,并让学生有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

2、探索算理。

请学生汇报,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补充,学生可能有以下方法: 方法一:10+30=40 7+8=15 40+15=55 方法二:借助计数器,先拨出17,再在个位上拨出8,个位上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个位上写5,十位上的1加上3再加进上来的1就是5,和起来就是55。 方法三:17+30=47,4 方法四:竖式计算

1 7 + 3 8 --------- 55 用竖式计算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在小组中说说,请学生汇报总结出两位数进位加法列竖式的方法,(进位加法要牢记,相同数位要对齐。先从个位加起来,个位满十要进一。)

3、比较方法。引导学生对不同算法进行比较、评价。

三、学以致用,巩固新知。

1、完成课本第71页的“算一算,说一说。

学生在书中列竖式独立完成。汇报时,请学生上台板演,集体订正。

2、串项链。(完成“练一练”第1题。)学生估一估,说方法。

3、完成课本第72页的“练一练”的第2题。

先在心里默算1分钟,然后想想每个问题的联系,再独立做题。

4、课本第72页的“练一练”的第3题。

学生在书中列竖式独立完成,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掌握计算和书写的方法。 森林医生。(第72页“练一练”的第4题。)

同小组讨论有什么错误;请学生按顺序说发现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

四、知识拓展,解决问题。

5、课件出示课本第72页的“练一练”第5题:我们去春游

6、问题:每辆车最多能坐60人,哪两个班坐一辆车最合适?

7、先让学生看懂题目的意思。把各班人数做成卡片,让学生进行搭配,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交流。

五、畅谈收获,总结课堂。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板书设计:

摘苹果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

一共摘了多少个苹果?

1 7

+ 3 8

--------------

5 5

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此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在情境中通过尝试和合作探究的方法,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计算。

教学时我充分利用课本的“发新书”的情境(多媒体展示)引入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体会计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加法算式的过程。首先,放手让学生提出有关问题,接着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其次在探讨算法时,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计算方法,并给学生交流、展示的机会。但从学生的发言中反映出学生的思维还不够发散,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要注重算法多样化这方面的引导。

在教学中我还存在以下不足:

1、注重算法的多样化。在教学活动中,对于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要让学生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组织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进行自主的探索性学习,大胆地让学生自己动脑、自己发现、自己描述,并通过小组讨论、汇报等形式相互补充,体现算法多样化。

2、关注中下生,比如在学生做“试一试”这道题列竖式时可以请几名中下生到黑板上板演,暴露学生容易犯错的地方,然后引导学生发现错误,有助于学生加深印象。

推荐第8篇:摘南瓜教学设计

《摘南瓜》微课设计

——整十数加整十数、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朝阳小学

王晓梅

亲爱的同学们,我知道咱们最喜欢玩游戏了,下面我们来玩个开火车的游戏好吗?

生:好。(希望在开火车时,同学们能认真听、仔细想并快速的作出判断。)

17-7=

16-4=

10+10=

15-3= 8+10=

19-10=

10+5=

12+6= 下一站:8个十是(

)。

46里有(

)个十和(

)个一。

6个十和9个一是(

)。 火车带我们来到挑战台:

2个十和3个十合起来是(

)个十,你能用算式表示这句话吗?

生:2个十和3个十合起来是5个十,20+30=50。

你们真了不起,作为奖励老师带领同学们到南瓜园去看看,你瞧!小阳一家正在进行摘南瓜比赛呢?(课件出示)这是他们的比赛成绩,从中你观察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回答。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自由提问:

1、爸爸和妈妈一共摘了多少个?

2、妈妈和小阳一共摘了多少个?

3、爸爸比妈妈多摘几个?

4、爸爸和小阳一共摘了多少个?„„

同学们提的问题真多呀!今天我们先来解决其中的两个问题:

1、爸爸和妈妈一共摘了多少个? 学生列算式:40+30=

(板书:40+30)

这个算式该怎样计算?想一想,把你的想法跟你的小伙伴们说说吧!(小组合作探究:利用手中的计数器、小棒等)

学生交流汇报:

1、数一数:50、60、70

(板书:数一数)

2、摆小棒(让孩子上台展示)

3、4个十和3个十是7个十,就是70

4、用计数器:先在十位上拨4个珠子,再在十位上拨3个珠子。【孩子在上台拨珠子时,引导学生为什么要在十位上拨。在拨的过程中体会算理】

师点拨:在计算40+30时,我们要先在计数器的十位上拨4个珠子,表示4个十,再在个位上拨3个珠子表示3个十,4个十和3个十是7个十,就是70。

学生一边拨一边说,让学生体会到几个十找几个十。

刚才同学们说的这些方法,实际上都是利用了数的组成,这也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新方法,用“数的组成”进行计算。(板书:数的组成)

知道了爸爸和妈妈一共摘了多少个,那爸爸和小阳一共摘了多少个?又该怎样做呢?算式:40+3,你能试着用我们刚才学的新方法解决吗?

学生同桌交流并汇报。

你们太棒了!不过老师有个疑问,刚才我们都是拨了3个珠子,为什么结果却不一样呢?你能帮着解决吗?(学生汇报)

通过学生的交流和探究得出结论: 几个十要和几个十相加, 几个一要和几个一相加。

你们太了不起了,带着我们的发现去做几道题试试吧。 20+40=

90-50=

50+2=

4+30= 这个方法太奇妙了,那下面的几道题,是不是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来解决呢?请试试看吧!

56-50=?

23-3=?

让学生先自己说说看,然后再集体订正。

同学们今天表现真棒,请看黑板,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用数的组成来解决整十数加整十数、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推荐第9篇:《数星星》教学设计

《数星星》阅读导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了解故事内容。学着做一个勇敢和懂得爱的孩子。

2、

3、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喜欢阅读、自主阅读。 让学生学会与人分享阅读感受。

二、教学重点:

1、

2、激发阅读欲望。掌握阅读方法。

三、教学难点: 学会评价书中精彩片段。

四、教学过程:

(一)、质疑激趣:

1、谈话:最近老师读过一本书,急切想跟大家分享,分享前请大家听一首曲子,播放歌曲《数星星》,听完大家有什么感受?(指名说说)在歌曲中,同学们找回了童年,也找回了童年的天真烂漫。而今天老师要跟大家分享的这本书名就叫做《数星星》,但它的内容远远不是在夜空里数星星那么简单,想知道其中的故事吗?看了这本书就知道了。

2、质疑:(1)、当你看到朋友遇到困难和危险你会怎么做呢?

(2)、当你看到家人正在完成一项危险的任务,你会尽力相助吗? 大家看完这本书,一定会有更清晰的认识。

(二)、交流读书方法:

1、同学们,转入四小的你们,是多么幸福,我们学校有图书馆了,班上也有图书角了,相信大家也读了不少书了。谁来说说你读过的哪些书?一般是怎么读的呢?(指名回答)

2、看看名人是怎么读书的?(齐读,交流体会) 名人读书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毛泽东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3、老师们有什么阅读方法呢?老师总结了一下,有这些: (1)不断品味,随时记录。

(2) 一卷在手,有始有终。

(3) 边读边想,展开翅膀。

(4)专注品读,心静如兰。

(5) 带着疑问,边读边思。

3、同学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法进行整本书的阅读。

(三)、欣赏封面和底面,了解本书的价值。

1、我们看一本书要从封面读起。只要仔细观察,你会在封面上发现很多信息。仔细观察封面,你有什么发现?(一个黄色头发的小女孩,眼睛透亮,她似乎要告诉我们什么。)在这个女孩身上发生了什么故事呢?你是否对此感到好奇?

2、底面的内容也很重要,告诉我们很多信息:(1)本书荣获多项大奖。(告诉我们这本书确实有读的价值,一定能带给我们很多惊喜。) (2)、还有两段评论(出示),指名读两段话,并谈谈你读懂了什么?(故事的主题、背景和主要内容)

(四)、欣赏序中的《勇气的力量》

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这篇文章的部分段落,有关本书的精彩情节部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五)、读目录,猜情节

浏览这些目录,一共有十八篇,你对哪些标题感兴趣,猜猜这个小节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指名说,发挥想象猜故事)

(六)、走进故事,感受精彩片段。

1、安妮向窗口望去。窗口映现着天空的边缘,有树枝在风中轻轻摇曳。四周的一切看起来是那么熟悉,那么舒服。危险只像是古怪的幻想,像吓人的鬼故事或妖怪故事一样,不可能发生。安妮感到很安全:她睡在自己的房间里,隔壁就是父母,她的好朋友就睡在她旁边。她打了两个哈欠,就闭上眼睛睡着了。

导读:自由读这段话,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教师提示:这段话的描写已经暗示了危险即将到来,会有什么危险发生呢?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2、安妮松了一口气,放松了攥紧的右手。那只右手到这时候还攥着艾琳的项链。她松开手看看,手掌上竟然印出了那颗“大卫之星”的痕迹。

导读:指名读;学生质疑。

4、出示第十五节安妮和德国士兵对话的片段。导读:从段落中你认识了谁,你能感受到她是一个怎样的女孩? 小结:从刚才几个片段的交流,我们能够感受到故事的动人和精彩,也能够感受到小安妮带给我们的力量,那是勇气和爱的力量,让我们捧起这本书吧,还有更多的收获等待着我们呢!

(七)、总结

最后老师送给大家一段话: 阅读,终生的承诺

世界上最动人的皱眉是在读书时那苦思的刹那; 世界上最自然的一刻是在读书时那会心的微笑。 自己再累也要读书; 工作再忙也要读书; 收入再少也要买书; 住处再挤也要藏书; 交情再浅也要送书。 最庸俗的人是不读书的人; 最吝啬的人是不买书的人; 最可怜的人是与书无缘的人。

同学们,让我们与书为伴,让阅读成为我们终生的承诺!

推荐第10篇:数星星教学设计

《数星星》教学设计

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城郊东溪小学

吴志华

学习目的:

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理解词语“法西斯”“纳粹”。2.从文本人物对话中体会战争带给人类造成巨大的伤害。 3.体会书中主人公安妮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的机智、勇敢。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读

一、看封面,引发讨论

1.从封面、书名你知道了什么? 你想从这本书知道什么?

二、阅读内容简介

1.通过读内容简介你又知道了什么呢? 2.补充资料,了解历史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7年或1939年-1945年),是至今为止,人类社会所进行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破坏性最大的全球性战争。交战双方是以英国、法国、苏联、美国、中国等国组成的同盟国,与以德国、日本、意大利等法西斯国家组成的轴心国集团。战争进展到最高潮时,全球有61个国家和地区参战,有19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战火遍及欧洲、亚洲、美洲、非洲及大洋洲五大洲;交战双方同时也在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及北冰洋四大洋展开战斗。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4万多亿美元付诸流水。最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胜利结束。

在欧洲战场上,1939年9月1日,德军集中强大的兵力,在大批飞机、坦克的配合下,对波兰发动了突然袭击。波兰军队根本无法

1

抵挡德国法西斯的“闪电战”。英、法对德国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1939年9月,波兰覆亡。1940年4月9日攻占丹麦和挪威,5月10日攻占荷兰、比利时、卢森堡、随后进攻法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纳粹分子为排除异己和推行种族主义,在国内和被他占领的国家建立集中营,集中营也称“死亡之营”。据统计,在集中营大约有500万犹太人、战俘被屠杀。成为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 3.理解关键词语意思

法西斯的意思: 20世纪30、40年代达到顶峰的各种崇尚暴力的国家主义和极权主义运动。

纳粹的意思: 宣扬种族优秀论,认为“优等种族”有权奴役甚至消灭“劣等种族”;强调一切领域的“领袖”原则,宣称“领袖”是国家整体意志的代表,国家权力应由其一人掌握;鼓吹社会达尔文主义,力主以战争为手段夺取生存空间,建立世界霸权;反对共产主义思想体系和社会主义制度,恶毒攻击马克思主义理论。

三、初步了解故事,阅读书本序言

1.梅子涵先生的《我向文学献词》、张剑鸣的《勇气的力量》

四、精读小说第一章

1.讨论话题: 哪些话语看出战争对人们造成巨大的伤害?巨大灾难?

(1——5页:小孩在大街上比赛跑步都不行,被德国兵训斥:“回家去!回家去念书。以后不准跑。你们跑起来就像是女流氓。”第四页:安妮吓得抖起来,从眼角的余光她可以看到商店前的那个女人已经躲进店里去了。艾琳平时的脸颊是红的,但是现在已经吓白了。她

2

黑色的大眼睛睁得更大了。第六页:艾琳小声说:“真是吓死我了。”第七页:德国占领丹麦以后,大家就没有真咖啡喝了,甚至连茶叶也买不到。两位妈妈喝的是香料叶子泡的开水。妈妈担心地问。罗森太太满脸惊吓得问。但是两个妈妈的脸上仍然充满了不安的表情。第十页:“没有牛油。”妈妈回答,“你知道,我们早就没有牛油吃了。”)

四、布置阅读任务

1.阅读一星期

第二课时

阅读讨论课

一、明确书中主人公,理清人物关系

艾琳

妈妈

爸爸

妹妹(克丽丝)

彼德 (姐夫)

亨利(大舅)

安妮

莉莎(姐姐)

二、阅读活动讨论

(预设话题)

话题一:

小说目录细读,为什么小说章节大部分用人物的话语?说来听听。

1.引用德国士兵的话语有以下章节:

( 1.跑什么? 2.那个骑马走过的人是谁?5.黑头发的是谁? 10.让我们打开棺材 15.我们的狗问到了肉香) 2.引用安妮的话有以下章节:

(3.席尔斯太太到哪儿去了? 9.为什么说谎?11.彼德,我们是不是很快见面? 12.妈妈在哪儿?) 3.猜猜作者这样安排目录的意图

讨论话题二: 故事中的哪些部分让你印象深刻?说来听听。

讨论话题三: 主人公安妮在战争中有什么表现?说来听听。

讨论话题四: 安妮和我们读过的抗日小英雄王二小、小兵张嘎、雨来故事,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相同之处?不同之处?说来听听。

先阅读《小兵张嘎的段落节选》和《数星星》进行对比阅读 。 (不同之处:中国文学作品写小英雄人物时,会有一些比较血腥的场面描写;也往往会忽略了孩子的心理描写。其实孩子面对侵略者时,

4

是恐惧的。而中国作家却把小英雄写成没有一丝胆怯,面对敌人应答自如、镇定自若,如同大人一般,这是一个写作误区。而该书的作者很好把握了孩子的心理,安妮面对恐惧想起了小红帽的故事,帮她克服了一些恐惧。作者也尽量避免写血腥的场面。)

三、理解书名《数星星》涵义。

解释一:在以色列耶路撒冷大屠杀纪念馆,有一个儿童馆。馆中央是巨大的蜡烛,闪烁的烛光通过立体棱柱反射到黑黝黝的屋顶,像无数的小星星在夜空中闪烁,四周一片漆黑,一个声音伴着低回的音乐念着遇难的犹太儿童姓名。此情此景,令人想起二战期间那一百万惨遭恐吓、凌辱、监禁、枪杀、毒气熏乃至焚尸灭迹的100万犹太孩子。那些幼小的生命,就像一颗颗明亮的小星星在黑暗中倏然流逝。轻轻地来,悄悄地去,未见青史垂名,惟有天地恢恢。

解释二:星星代表孩子,数星星表示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让更多人回忆或者记住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帮助人民打败侵略者,像安妮一样机智、勇敢的孩子们。

四、推荐阅读:

1.《小兵张嘎》是著名作家徐光耀的代表作。

2.《鸟雀街上的孤岛》 作者:(以色列)奥莱夫 译者:李文俊 3.《少女苏菲的航海故事》作者:(美国) 沙伦.克里奇

译者:王玲月

第11篇:《画星星》教学设计

《画星星》教学设计

大丰市第一小学 沈娟

一、设计思想

LOGO语言的学习,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发展需求,适时地为他们引入程序设计的思想,介绍一些基于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的编程方法,让学生了解加深理解运用信息技术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基于《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纲要(试行)》的引领,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课设计采取游戏学习、体验学习的方法,通过让学生关注关键词、自主尝试探究、小组合作总结等多种形式实现知识的建构和信息能力的培养。

二、教材分析

《画星星》是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编写的《小学信息技术(五年级)》教材中的第六课,是用LOGO语言画角数为奇数的正多角星。LOGO语言是拓展活动中程序设计模块的一个初始学习,它比较适合小学生心理及年龄特点。本课是LOGO语言中repeat命令实践的第三课,也是logo语言基本命令和基本操作的再运用。如何使学生“在快乐中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创造”,熟练正确运用logo语言基本命令显得非常重要。

三、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为小学五年级学生,对logo语言的学习有了很浅显的认识,但程序命令容易让学生有畏难情绪,注意力不能持久、集中。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抓住学生感兴趣的事和物,利用学生爱表现的特点,通过学生游戏学习,自学、合作学习、小组讨论等体验学习的方式将知识融入到活动中,给予充分鼓励和肯定,并且让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习惯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熟练掌握重复命令的使用方法;掌握用重复命令编写画角数为奇数得正多角星的方法,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自学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海龟绘制正五角星、正七角星、正十一角星和正十三角星等的画法分析和命令语句的归纳概括出REPEAT语句绘制角数为奇数的正多角星的方法,进一步熟悉REPEAT语句。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关注信息、尝试探究、实践操作、巩固拓展”,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提高,培养学 1

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使学生在经历由浅入深的思维过程中,培养学生深度探究的思维习惯和学习态度,感受程序编写带来的思维乐趣,“在快乐中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创造”。

(四)行为与创新

通过海龟绘图的画法分析,体验海龟行走路线,感知语句实现方式;通过让学生尝试指挥海龟绘奇数的正多角星、满天星星的过程中体验思维创新的力量,激发创新思维的火花,允许学生使用不同方法绘制图案。

五、课时安排 安排1课时。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 重点:学会使用repeat命令画角数为奇数的正多角星。

(二)难点:归纳总结出画角数为奇数的正多角星的公式。

七、教学策略与手段

教师演示,结合教材,利用任务驱动的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演绎运用。

八、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摘星星

学生活动:学生一起打开桌面上文件名为“摘星星”的flash游戏,将海龟命令和中文意思配对起来,点亮圣诞树。比比看谁的记忆力最好。看看能点亮几颗星。

(学生做游戏)

【设计意图:精心设计“摘星星”的flash小游戏,配上圣诞节的主题音乐,将之前已经学习的海龟命令和中文意思以游戏的形式进行配对,即起到复习旧知的目的,将原本枯燥的logo语言命令复习通过学生做游戏的形式呈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玩中复习之前学过的logo命令,从上课效果看学生很感兴趣玩得很开心,并且之前学过的logo命令也得到了巩固和加深。接着顺理成章地导入今天的课题“画星星”。】

(二) 复习旧知,导入课题 1. 揭题:《画星星》。

2. 复习:画星星之前先考考大家前一节课如何使用“REPEAT”命令画正六边形? 学生活动:学生用两种方法说一说,明确要学着用类似的方法来画星星。

(课件显示两种方法表达式)

【设计意图:画星星和画正多边形的方法基本都是一致的,关键是掌握角度的画法,以及重复的次数,在本节课刚开始的时候让学生了解画正六边形的画法,然后让学生了解正五角星的每个内角的度数,通过这样我想下面很多学生自己就能够画出正五角星了。】

(三) 自主学习,新授知识 1. 找规律

学生活动:学生打开书本第20 页,先来关注导学牌的提示,找出本课的关键词,并在书上画一画。

学生活动:学生了解了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让学生先来探究一下正五角星的画法。 (在黑板上展示实物正五角星图)

学生活动:,观察这颗正五角星,找出特征?(生:边长相等,它的5个角也相等。)

学生活动:再看一看书本第20页下部分内容,还能得到了什么重要信息?(生:它内角总和是180度.) (课件展示:对于角度为奇数的正多角星,它所有的内角相等,总和正好是180。)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通过读本课的导学牌提示,让学生自己去找本课的关键词,目的是想让学生关注课本,能根据学习需要确定信息需求,能够甄别信息,找准信息关键词,学会学习,学会自主获取信息。这一环节我通过学生读课本找出本课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

2. 生画五角星

学生活动:知道了规律,请学生算出正五角星的一个内角180/5,在课件中标出36度。

请同学们结合书本第21页上半部分内容自学或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自学画一画。同时明确这里老师设定的正五角星边长为100步,并且请学生注意小海龟实际的转动角度。

3.导出表达式

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正五角星的画法

REPEAT 5 [FD 100 RT 144] 请学生说一说144是怎么算出来的 REPEAT 5 [FD 100 RT 180-180/5] (课件展示这两种方法)

4.完善画五角星

鼓励学生这两种方法都很好,并且请没有完成的同学们继续完成,完成好的同学们在小组内做好小老师。

学生活动:两种方法,一种是自己计算出转动的角度,另一种是写出表达式请小海龟帮助我们计算,哪种方法更好一点呢?我们在下面的画星星中再进行比较。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看书学习,找出规律,正多角星的每个内角相等,每条边相等,每个外角相等。因为上一节课的正六边形的画法学生已经掌握,所以我认为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对于正五角星的画法可以通过自学完成,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的孩子的理解力和创造力是我们不可预计的,大胆放手让孩子学会自己去画,即使是画错了,但我认为孩子成长了,比完成一个没有生命力的图形更重要。】

(四) 探究学习,归纳画法

1. 画正七角星 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画一画正七角星。

学生活动:第一组、第二组和第三组尝试用第一种自己算角的方式来画,剩下来第四组、第五组的用第二种利用表达式让小海龟算的方法来画,分小组PK,看看哪种方法先画好,来验证一下这两种方法哪个更简洁方便些。

这里我们就不使用CS清屏复位了,我们可以使用PU和PD等命令让小海龟移动下位置(师边说边操作)

(生分两种方法画星星)

学生发现在算七角星的时候180/7除不尽,从而比较出用小海龟算的方法更简便。

【设计意图:本环节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哪种方法好,而是让学生分小组进行画正七角星,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海龟算的方法好。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在“体验”中获取新知,学生结合书本自学或小组合作学习。】

2.画一画

学生活动:学生用让小海龟算的方法画一画正七角星、正十一角星和正十三角星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并给与指导) 展示两个学生的作品

3.总结公式

学生活动:自学书上第22页内容,小组间相互讨论,归纳总结出画角数为奇数的正多角星的公式,写在书上第23页的成果篮中。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并给与指导)

(利用实物展示台展示各小组归纳的公式,学生共同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前面的学习画图学生对正多角星的画法已经有了认识,在这一环节,我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探究归纳总结出画角数为奇数的正多角星的公式。通过画五角星的的方法来画一画正七角星、正十一角星和正十三角星,小组间相互讨论,学生通过尝试、体验、操作、比较、合作,自主得出画角数为奇数的正多角星的公式结论,让程序命令学习深入浅出,增强了学生学习程序设计的信心。】

(五)巩固拓展练习,让星空不孤单 配上音乐展示只有几颗星星的夜空画面

师:瞧,昨天是圣诞节,可我们的夜空多孤单啊,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利用刚才我们归纳的公式画出更多的正多角星,让我们的星空热闹起来吧。

(学生操作尝试画出不同的星星,教师给与指导)

教师巡视记住两个学生的机号,展示学生作品

【设计意图:让星空不再孤单,让学生利用海龟命令的再创造。出示一个布满各种不同星星的星空,为了让星空不再孤单,配上背景音乐让学生画多个不同的五角星。在轻松的音乐声中完成各自不同的有创 7

意的作品。最后完成了满天星。给予足够的时间给学生去操作,去自己创作作品,并且进行了适时的指导,从课堂上的表现看,学生不仅能够完成本节课的基本任务,还给我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学生在拓展训练中很有想象力、创造力。】

(六)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一节课的时间过的很快,我们比一比哪个小组得到的星最多? 师:太棒了,那你们能告诉老师今天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呢? (指名回答)生:画星星,用logo语言画星星快捷方便!

师:知道吗,我们的小海龟本领可不止这些哦,瞧,小海龟还可以画出色彩缤纷的正多角星呢 (展示课件有色彩的正多角星)

师:今天我们画的正多角星是没有颜色的,怎么让我们的正多角星穿上鲜艳的衣服呢?这就是我们下节课要探索的内容。

【设计意图:最后我抛出问题:今天我们画的正多角星是没有颜色的,怎么让我们的正多角星穿上鲜艳的衣服呢?让学生学生带着问题,带着兴趣走出课堂进行思考学习,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探知新事物的兴趣,培养了小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

第12篇:《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

备课大师:免费备课第一站!

3 星星变奏曲

教材分析

《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这首诗在诗歌主题、创作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这首诗是一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它运用象征手法,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在艺术手法上它以情境的变换来丰富“星星”的意象和深化追求光明的主题,因此诗的语言凝练形象,意象丰美,句式灵活多变,在遣词造句方面有独特的美,适合学生在品味中积累,在积累中提高。教读本文,应简介朦胧诗产生的背景,将这种创作现象与社会整体环境相联系,为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主旨和诗人的写作风格提供知识平台。教学活动还应强化诵读,在熟读中,揣摩语言,感知“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能力目标

1.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2.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生活的美好,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揣摩诗歌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突破方法:朦胧诗,是特定年代特定诗人的特定诗歌。这样的几个“特定”,跟学生都很遥远。所以,这种种“特定”必须由老师直接讲述给学生。而对于第二个教学重点,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通过理解语句的内涵,感悟诗歌的意境的方法来解决。

突破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诗中的“意象”,并分析其所代表的苦难与美好来理解诗

对诗人理想和信念理解的一种方法。 教学方法

1.诵读感悟法:诗要在读中品、读中悟。这首诗歌含蓄朦胧,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在熟读中揣摩诗歌语言的意蕴和情味,领会“星星”的象征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从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2.合作探究法:对于语言的鉴赏和学习,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切磋琢磨中互相补充,互相提高。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设计

(一)

(多媒体展示浩渺星空的图片并配乐克莱德曼的《星空》)请同学们诗意地描述星空画面

http://www.daodoc.com/ http://www.daodoc.com/ http://www.daodoc.com/ http://www.daodoc.com/ http://www.daodoc.com/ http://www.eywedu.net/

第13篇:数星星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数星星的孩子》是人教版新课标语文实验教材第四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是一篇融描写人物、科学知识、思想品德教育为一体的优秀教材。课文讲的是我国汉朝的张衡从小就爱好天文,具有认真钻研的精神,长大以后成为著名的天文学家的故事。同时,课文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充满童趣的画面,而在小张衡天真烂漫的求知故事里,却又蕴涵着深刻的成才之理。

全文共有6段。前五段具体写出张衡小时候如何爱好天文、细心观察天象,琢磨星星的运行规律,第六段主要讲张衡长大以后成为著名的天文学家。课文紧扣题目用五段写张衡小时候的故事,重点突出,同时也告诉人们,张衡能成为著名的天文学家除了长大以后刻苦钻研以外,跟从小爱好天文是分不开的。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具有好动、好问、好奇等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和活动所吸引,他们已能说完整的话,能配合老师在创设的情境中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懂得较少,需要在教学上涉及到这些知识。二年级上半学期学生已积累一定的学习方法,包括提出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等,教学时应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目标:

1. 认读9个生字,会写生字“数”。

2.正确朗读课文,学习课文第

1、5自然段。教学重难点:

1.认读9个生字,会写 “数”字

2.学习比喻句,理解张衡小时侯怎样数星星。 教学准备:

歌曲《小星星》、课文插图、卡片 教学过程:

课前:欣赏歌曲《小星星》;交流自己所观察到的星空。

一、激趣导题

1、师:知道课前听的那首歌唱的是什么吗?(板书:星星)

2、交流自己观察到的星星。

3、引出课题。师引:在这晴朗的夜空中,星星一闪一闪的,真多呀!平时我们说天上的星星多,是用哪些词语的?(结合学生回答,出示:“无数”“数不清”并正音“数”是多音字,齐读1次)你有没有数过天上的星星到底有多少颗?古时候有个孩子最喜欢数星星,而且把满天的星星数清楚了,你们想认识他吗?(想)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个——shǔ星星的孩子(板书)。 齐读课题,正音:“孩子”的“子”读轻声。

2.学习“数”:出示卡片,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个“数”字?(根据学生回答,师范写,生书空。临写1个)

二、听故事,初步感知课文。

过渡语:这个数星星的孩子到底是谁?请同学们边听故事《数星星的孩子》边想。 师朗读课文后生答,板书:张衡

三、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师:那张衡是个什么人呢?请打开课文第29课,自己轻声地读,要求: (1)用序号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碰到生字宝宝就请课文下面的小动物来帮忙读准字音,并在文中圈出来,想办法记住它的字形。

(3)张衡是个什么人?在文中找到有关的句子。 2.学生自学 3.读后检查

(1)找到这些生字宝宝了吗?(卡片出示星星宝宝) sǎ yù yǎng shǎ jù zǔ chǔ héng hàn 撒 玉 仰 傻 距 组 楚 衡 汉 谁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小老师领读,指两名读,齐读) 重点指导平翘舌音、后鼻音。

(2)这些生字宝宝感到很孤单,想请你们帮忙找个朋友,谁愿意?(学生为生字组词) 师:这些生字宝宝很感谢你们为它们找到了朋友,拼音不见了,你们还认识它吗? (3)去拼音读(分组读,齐读)

(4)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宝宝?给“撒 仰”做个动作。 (5)开火车读 齐读

(6)让学生找出书上含有生字的句子读一读。

三、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过渡语:大家把生字认识得这么好,老师相信你们书也一定读明白了,谁能说说张衡是个什么人呢?

1.指名答,出示最后一段 (1)谁喜欢读这段话?指名读。

(2)自由读,你读懂了什么?请告诉老师。 (3)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情况适度指导

教学汉朝:中国古时候的一个朝代,离我们现在有一千七八百年。 教学钻研:非常认真、非常细心地研究,不怕苦,不怕难。

教学天文学家:研究天上的太阳、星星、月亮这些天体分布在哪儿,怎么运行的专家,叫天文学家。

(4)谁能给“著名”换个词? 2.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师:张衡不但在天文方面有非凡的贡献,而且在其他方面也很出色,我们一起读读这段话

四、学习第一段

(一)、过渡:这篇课文就是写张衡小时侯是怎样数星星的呢?我们先来学习第一段课文。学生默读课文,要求:

1.找出描写美丽星空的句子,用“——”画下来。 2.张衡是怎样去数星星的,请圈出动词。

(二)、反馈 1.美读星空的奇妙

(1)找出描写美丽星空的句子(生答)出示:晚上,满天的星星像无数珍珠撒在碧玉盘里。(男、女生读)你读懂了什么?(如: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碧玉盘”是怎样的,在文中“碧玉盘”指什么?

视情况随机指导:读出星星很多,很美,很亮。 星星很多,从哪几个词语可看出来?(满天 无数)

小结:星星就像——珍珠一样美/亮;不仅是星星很美,夜晚的星空也很美,就像——碧玉盘一样。星星在碧玉盘一样的夜空下显得更美了。

(2)“满天的星星”还像什么?(生答) (3)那么美的星空,那么美的句子,谁能美美地读一读?指导朗读:“珍珠碧玉盘”要读的亲切、可爱。(指3名读,生评价谁读得好,齐读)

(4)谁还能用“像”来说一句话? 2.感悟张衡如何数星星 (1)体会数星星的动作

师:小张衡看到这么美的夜空,多么喜欢呀!他是怎么去数星星的?(生答) 1)表示动作的词有哪些?并圈出来。(生答)板书:坐 靠 仰 指 数

2)师:看看自己,这些动词都圈出了来没有?跟老师的对一对。课件出示句子:一个孩子坐在院子里,靠着奶奶,仰起头,指着天空数星星。一颗,两颗,一直数到了几百颗。(师依次圈出来)

2)读一读句子,全班同学做“坐、靠、仰、指、数”的动作:

3)一个学生来表演张衡数星星,老师当奶奶——全班同学边读课文边按这几个动作数星星。 (2)比较句子 对比读:

“一颗、两颗,一直数到了几百颗。” “一颗,两颗,一直数到了几百颗。 这两句有什么不一样?哪一句好?

让学生体会:用逗号停顿的时间较长,表示张衡一边数一边想,一边数一边记,小张衡数星星多认真呀!(分组读,齐读)

(2)让我们带着对张衡的敬佩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3.小练笔

(1)读着读着,你想对小张衡说点什么吗?(动笔写出自己想说的话)(让学生深深地感受张衡的善于观察、耐心、细心、能干。)课件出示:

小张衡,我想对你说:“ 。”(2)反馈

五、总结过渡

同学们,多少个夜晚,小张衡就是这样仔细、耐心、认真、刻苦地数星星。奶奶、爷爷见了,又是怎么说的?小张衡又是怎样数星星的?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板书: 数星星的孩子 ↓ 数

张衡 → 坐 ☆ 指 ↓ 靠 仰 天文学家

第14篇:星星合唱队 教学设计

星星合唱队 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探索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景。

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观察挂图,说图意。

引出问题:

1、合唱队人数比原来多了还是少了?

2、合唱队现在有多少人?

二、探求新知。

1、根据问题开展估算活动。

我们知道了合唱队原来有52人,今年有9人毕业,又新加了 15人,谁能估计一下,现在的人数比52多还是少? 说说你的估计方法。

因为毕业的人数少,新加入的人数多,所以现在的人数比52多。

2、探讨运算方法。

谁来说说怎样求现在合唱队有多少人? 列出算式:52-9+15=58(人) 竖式:

52

43

- 9

+15

————

————

43

58

(减法数式要注意个位不够减时,从十位借1当10,用12减9) 还可以有以下列法:15-9=6(人)

52+6=58(人) 即现在合唱队有58人,和估算结果相同。

三、完成练一练1:先看情境图,说明其义,再解答: 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探求解答。生试讲:

1、根据问题开展估算活动。

我们知道了车上原来有56人,到站后,下车27人,又上车19人,谁能估计一下,现在车上的人比56多还是少? 说说你的估计方法。

因为下车的人比上车的人多8人,所以现在车上的人数比原来少。

2、探讨运算方法。

谁来说说怎样求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列出算式:56-27+19=48(人) 竖式:

56

29

- 27

+19

—————

————

29

48 (减法数式要注意个位不够减时,从十位借1当10,用16减7,加法数式要注意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进位1要写得小。)

还可以有以下列法:27-19=8(人) 56-8=48(人) 即现在车上有48人,和估算结果相同。

四、巩固练习。

1、商店里原有89台电脑,卖出去35台后,有运进18台,现在商店里有多少台电脑?

2、计算。

68+25-39

92-47+36

3、独立完成其余习题。

五、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 书 设 计:

星星合唱队

52-9+15=58(人)

56-27+19=48(人)

52

43

56

29

- 9

+15

-27

+19

————

————

————

-----------

43

58

29

48

第15篇:《小兔摘果子》教学设计

《小兔摘果子》教学案例

张庄镇中心幼儿园

刘王玲

一、教材分析:

《小兔摘果子》是一个讲述活动,本次活动符合季节的变化特征,帮助幼儿来认识秋天。同时也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性和口述表达能力,通过几幅挂图的关系也培养了幼儿的思维逻辑性。通过这个活动让幼儿大胆的想大胆的说。

二、活动目标:

1.发现画面之间的关系,理解画面主要内容。2.尝试依据画面提供的线索构思故事情节。 3.愿意在集体面前讲述自己的想法。

三、活动重、难点:

1.展开想象,补充缺少的故事情节,培养幼儿的思维逻辑性。2.有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千篇1律。

四、活动准备: 1.教学挂图。

2.纸和笔人手一份。

3.和教学挂图尺寸一般大的空白纸张,当做挂图三。

五、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观察教学挂图,引发幼儿的观察兴趣。a.出示教学挂图,引导幼儿观察每一幅画面。 b.幼儿观察挂图,教师提醒幼儿想一想:画面中有谁?发生了什么事情?

2.通过提问引导幼儿理解画面并讲述画面内容。a.教师手指挂图一,提问:这是什么季节?小白兔准备去做什么? b.引导幼儿观察挂图二,然后提问:小白兔怎么了?它为什么站在苹果树下哭?小白兔遇到了什么困难?

3.启发幼儿展开想象,补充缺少的故事情节。

a.出示挂图三和挂图四,引导幼儿观察挂图三的空白画面和挂图四,并请幼儿猜一猜、说一说:这时会发生什么事呢?小白兔摘到苹果了吗?它是怎样得到苹果的?应该在空白页上画什么呢? b.引导幼儿再次观察挂图

一、挂图二和挂图四,启发幼儿根据图片关系,推测挂图三的内容并提出自己的想法,对幼儿的想象给予肯定和鼓励。

c.鼓励幼儿想出各种方法,将自己的想象画在纸上,为挂图三填补合适的内容。

d.将幼儿想象内容统一贴在空白纸上,对幼儿提出的小兔摘果子的方法进行分类,引导幼儿讨论,哪一种方法最方便最可行。 4.依据图片内容和自己的想象进行完整讲述。

a.引导幼儿根据挂图已有画面和自己的想象进行完整讲述,对幼儿富有创造性的讲述给予鼓励。

b.引导幼儿认真倾听他人的讲述,并能说出别人讲述中的合理之处。

【简析】《幼儿园指导纲要》语言领域教育要求强调鼓励幼儿用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发展语言表达能力。指导要点指出,幼儿的语言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思维、社会参与水平、交流技能、知识经验等方面的发展是不可分割的联系在一起的,语言教育应当渗透在所有的活动中。在这个活动中各个方面都有体现,对幼儿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

《小树叶找妈妈》教学案例

张庄镇中心幼儿园 董丽勤

活动目标:

1、运用各种感官感知树和树叶的主要特征及之间的亲密关系。

2、参与相应情境,欣赏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美,理解诗歌所表达的含义,萌发爱护树木的环保意识。

3、结合自己所了解的树与人、动物、环境的关系等知识经验,进行诗句的创编,发展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活动准备:

1、树叶每人一片。

2、活动室布置成树林场景,小熊木偶一个。

活动过程:

(一)以小树叶引入,进入树林 “小朋友带着小树叶,唱着《大树妈妈》的歌到树林找大树妈妈玩,好吗?”

(二)欣赏树林美景,探索树和树叶

1、幼儿运用肢体语言,表现各种树枝。“这里哪些树你认识?”“松树的树枝怎么长?”(柳树、榕树、芒果树、龙眼树呢?)

(让幼儿作手势,双手向两边平举。“松树的树枝是横生”等)

2、根据树叶的不同特征,帮小树叶找妈妈

“小朋友,快去找小树叶的妈妈吧。你们要看好它们长什么样的,不要找错。”

3、回忆和巩固动物、自然现象、人与树的关系

“今天我们帮小树叶找到了妈妈。小树叶很高兴。因为小树叶喜欢和妈妈在一起,还有谁喜欢和树妈妈在一起?”用动作表现它们与树在一起的情景。

(三)保护树妈妈,学习、创编儿歌

1、通过情境对话,熟悉儿歌内容。

“看,谁来了?是大树妈妈的朋友吗?”教师操作小熊木偶“它想干什么?你猜它用什么造房子?你是怎么知道的?”“小鸟、松鼠会怎么说?”(不行,不行!)

2、幼儿讨论小熊不能砍树的道理,如大树是小鸟的家等。

3、小朋友一起来帮小熊想办法,“小熊要住在哪儿?”

4、学儿歌:老师把刚才发生的事编成一首儿歌。教师完整地朗诵儿歌。请幼儿边跟教师念儿歌,边做相应的动作。 5.创编儿歌 :“树的那些朋友会阻止小熊的砍树行为吗?为什么?” 启发幼儿仿编第

二、三句诗,鼓励幼儿大胆想像、表达。

(四)唱歌跳舞,共同欢庆

大树妈妈又多了一个好朋友,真开心!咱们一起来唱个歌(旋律为《洋娃娃和小熊跳舞》)庆祝一下吧!

附儿歌:《小熊砍树》

小熊要盖房,上山去砍树。

小鸟说:别砍,别砍,树是我的家。

松鼠说:别砍,别砍,我在树上住。

为了朋友都有地方住,

小熊不盖房,小熊不砍树,

夜晚睡在树洞里,甜甜美美打呼噜。

区域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类活动,体验成功的快乐情绪。

2、继续激发幼儿主动发现、探索、操作的兴趣。

3、培养幼儿自主、坚持、专注的心理品质。

活动流程:

投放材料→幼儿自主探索→师生共同分享成果 玩沙活动:造树林 (材料:沙池(湿)树枝)

手工:叶贴(泥塑) 材料:树叶、图画纸、胶水(橡皮泥)

科学:树叶变红 (材料:红墨水、树叶) 语言:(播新闻)看图书 (材料:(自制电视)图书)

计算:打扮树妈妈 (材料:大可乐瓶剪成树状、树叶、花片)

常识:小树叶找妈妈 (材料:照片、树叶)

《奇妙的数字“0”》教学设计

张庄镇中心幼儿园 李瑞敏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让幼儿对“0”有初步的认识,让幼儿在现实生活中通过自己的观察和了解对“0”有更深刻的的认识和了解。 活动目标:

1.了解、知道“没有了”可以用“0”表示,并初步了解“0”还可以表示其他,如“起点”、“界限”等,探索“0”在生活中的作用。

2.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好奇和求知欲望。

3.培养幼儿的观察、思维及动手操作能力。活动重﹑难点:认识“0”以及“0”的多种含义。 活动准备:数卡若干、直尺、温度计。 活动过程:

一、弹律动引入新课

1.幼儿跟着律动进入新课。 2.“猪八戒大耳朵,猪八戒偷西瓜,东瞅瞅,西望望摘个西瓜尝一尝。小朋友,我们一起去看看猪八戒偷吃了几个西瓜。”

二、学习“0”的含义 ㈠认识数字“0”,知道没有了可以用“0”表示。 1.出示猪八戒吃西瓜的图片。提问:

⑴地里有几个西瓜?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 ⑵猪八戒吃了几个西瓜?地里还剩几个西瓜?我们用数字几来表示? ⑶西瓜太好吃了,猪八戒把地里剩下的1个西瓜也吃了,地里

还有西瓜吗?你能用哪个数字来表示?

⑷出示数卡“0”,引导幼儿说“0”像什么,初步感知“0”的形状。

⑸儿歌形象识记“0”:“数字零,圆圆的,扁扁的,像鸡蛋。” ⑹师小结: 0和

1、2一样,也是一个数。2.进一步认识数字“0”,知道“没有了”可以用“0”来表示。 ⑴班里有几位老师分别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 ⑵三位老师都开会了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 ······

(二)了解“0”还可以表示“起点”、“界限”。

1.寻找直尺中的“0”,并知道“0”在这里起的是什么作用?(是“起点“的作用。

2.观察温度计,了解“0”表示“界限”的含义。3.数字排队游戏,感知“0”表示“起点”的含义

(三)联系生活实际,让幼儿了解“0”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1.教师提问:你在什么地方见过“0”? 2.幼儿自由讲。

(四)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数字宝宝“0”,知道它可以表示“没有了”、“起点”、“界限”等意义。其实,它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小朋友只要仔细观察,一定会发现更多关于0的奥秘。

三、活动结束

小朋友随着音乐排队到室外游戏。 【简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0”无处不在,知道“0”在现实生活中的多种含义,通过幼儿自己的观察,在形象记忆的基础上,对“0”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小兔乖乖教学设计

张庄镇中心幼儿园

王勤玲

一、设计意图

《小兔乖乖》是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三个小兔宝宝活泼可爱、聪明机智的形象已深得幼儿的喜爱,反面角色大灰狼则是幼儿心中“坏蛋”的代名词。结合小班幼儿的特点,我设计了本次活动,巧妙地将情景游戏纳入语言活动中,让幼儿在轻松快乐的游戏环境中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同时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

二、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愿意在集体面前大胆地说话。

2、学说相应的短句,如:“你是×××,我就不开门!”

三、活动准备

小兔跳的律动音乐、木偶、布景等。

四、活动过程

(一)教师和幼儿回忆故事,引出活动 师:“小朋友,你们听过小兔乖乖的故事吗?故事里面有些谁?”(幼儿回忆故事中的角色)。 师:“今天我们就来当小兔子,你们想当谁呀?”(幼儿回答:红眼睛、长耳朵、短尾巴。)

出示兔妈妈木偶,引导幼儿说兔妈妈的话。

(二)出现大灰狼

1、传来敲门声。师:“咦,是谁在敲门?”(请幼儿猜)

2、引导幼儿说:“你把尾巴伸进来让我们瞧瞧!” (出现门慢慢打开,一条大灰狼的尾巴伸了进来。)

3、引导幼儿猜猜是谁,并说出理由。师:“是不是大灰狼呢?”(出现大灰狼的头。)

4、师:“真的是大灰狼,开门吗?”(引导幼儿学说相应的短

句,如:“你是×××,我就不开门!”)

5、(出现大灰狼不见了。) 师:“看,大灰狼看见你们把门关得紧紧的,走不进来,只能灰溜溜地走了”。

(过渡:幼儿听音乐做小兔的律动。)

(三)出现大老虎

1、传来敲门声。师:“又是谁在敲门?”(引导幼儿猜。) “我们问问它。”(幼儿集体问:“谁呀?”)

2、传来老虎的回答声:“我是你们的妈妈”。师:“是我们的妈妈吗?”(请幼儿说出让他把尾巴伸进来。) (出现门慢慢地打开,一条大老虎的尾巴伸了进来。)

3、引导幼儿观察尾巴,猜猜动物,并说出理由。

4、师:“到底是谁呢?”(出现大老虎的头。

5、师:“真的是大老虎,开不开门?”

引导幼儿学说相应的短句。

6、引导幼儿想出对付大老虎的办法。

(过渡:小兔子本领真大,把门关得紧紧的,大灰狼、大老虎都进不来。我们休息一会儿,睡觉吧。)

(四)兔妈妈回家

1、传出兔妈妈的敲门声和唱歌声。师:“咦,是谁在敲门呢?”(引导幼儿猜) 师:“是不是妈妈呢?我们来看一看。”(出现门慢慢打开,兔妈妈出现了。)

2、师:“真的是妈妈呀!”(幼儿边唱边开门:“就开就开,我就开,妈妈回来了,就把门儿开。”)

3、在幼儿唱的过程中,出现兔妈妈木偶。师:“小兔子,你们乖吗?妈妈不在的时候,发生过什么事吗?”(幼儿讲述先前发生的事。)

师:“你们真乖,妈妈拔了那么多的萝卜给你们吃。”(教师给幼儿每人一根,幼儿听音乐边跳边离开教室。)

【简析】《纲要》指出要给孩子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 鼓励〃 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本活动课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有创设情景回忆故事,讲述故事给孩子们的语言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发展空间。让孩子们在快乐的氛围中得到进步。

孩子的语言在生活中积极主动的发展起来了。同时教师也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引导幼儿用语言进行交往。

第16篇:《天上的星星》教学设计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11.《天上的星星》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本文是一篇批读课文,

西师版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就出现了批读文的教学,到现在学生已经积累了很多学习批读课文的经验。在教学设计中我主要是采用了“抓重点词句体会”的教学方法,在学生充分自主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想像、赏析、理解,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 充分发挥个体的主体性,利用批注,去感受作品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领悟作品的内容, 并逐步学会自主探究阅读、习作的知识和方法,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理解、学会欣赏。

教学目标

1.随文认识本课生字,正确、工整地书写本课带有生字的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学积累优美词句。

3.能读懂课文,想象“月明星稀”的景象。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对星星的 喜爱之情。

4.能仿照旁批,写出自己读课文的体会。

教学准备

朗读磁带,有关夏夜星空的文字、图片资料。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词语引入课文学习

课件出示以下词语:

无聊

榆树

陡然

蓦地

调皮

鬼精灵

灿灿的

灼灼的

弱弱的

漠漠的

面面相觑

不得其解

目不暇接

大吃一惊 精光灵气

没精打采

天涯海角

1.抽生读词语,齐读词语。

2.如果能够体会一下词语的意思,你能读得更好。读这些词时要把词语的含义连同你 的想象都留存在心间。再读一读,好吗?相信在后面课文的学习中你会理解得更好。

知识改变命运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3.在你们心中,星星是什么样子的?在夏天的夜晚,你数过天上的星星吗?还记得当 时的情景吗?请你说一说。

过渡:

夏天的夜晚,天上有无数的星星闪闪发光,星星们就像孩子们那样调皮、可 爱,让夏夜的天空显得那么的热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天上的星星。 (齐读课题)

二、快速读课文,理清思路

快速读文,边读边想: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们”对星星的喜爱?

三、精读课文,品味星星的“热闹”和“月明星稀”的景象

1.生自读文,把自己体会最深的句子勾画出来,并在课文旁边批写自己的体会。

2.学生汇报交流。

(课件出示以下句子,随学生的汇报呈现。)

预设

1:啊,两颗,三颗„„不对,十颗、十五颗„„奇迹是这般迅速地出现,愈数愈多。

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让学生理解数字和省略号的作用。

预设

2:一时间,夜空一片闪亮,像陡然打开了的百宝箱,灿灿的,灼灼的,目不暇接。这 些星星又像是无数沉睡的孩子,蓦地睁开了光彩的眼睛。

“目不暇接”是什么意思?你能从这两个句子中找出一对近义词吗? (陡然——蓦地) 这两句话用了什么写作方法?把什么比作什么?体会比喻句的好处。

预设

3:它们真是一群孩子呢,

一出现就要玩一个调皮的谜儿! 这些鬼精灵, 从哪儿来的?

是一个家族的兄妹?还是从天涯海角集合起来,要开什么盛会呢?

从这句话体会孩子们对星星的喜爱之情,星星像孩子一样调皮、可爱。

预设

4:夜空再也不荒凉了,星星们都在那里热闹:有装熊的,有学狗的,有操勺的,有挑 担的,也有高兴极了,提了灯笼一阵风似的跑的„„

知识改变命运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从“热闹”一词体会到什么?星星们是怎样“热闹”的呢?这些都是对星空中一些 星座的描写。你能根据平时对星空的观察,发挥自己的想象,用“有„„有„„有„„”来 说说星星们热闹的样子吗?

3.星星是这样的美,天空是这样的热闹。可当月亮出来了时,会是什么样子呢?我们

为什么“大吃一惊”?请你认真读一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月明星稀”的内容,用“” 勾画出来。

(1)学生自读课文。

(2)全班汇报交流。

教师相机引导:

①我们为什么会“大吃一惊”?

②“面面相觑”是什么意思?

③我们似乎明白了什么?

你从哪些词语可以体会到我们对星星的喜爱?理解 “可怜”“不忍心”“不再声张”“不让大人们知道”等句,体会孩子们对星星的怜惜之情。

四、总结,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1.本文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文章读起来更加生动、优美。

2.学了本文,体会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写在课文旁边的空白处。 (可从文章感情、表达方法、字词积累、写作等方面来谈。)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知识改变命运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知识改变命运

第17篇:《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优秀)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

长镇民族初级中学

刘华报

【教学目标】

1、了解朦胧诗及其特征。

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4、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5、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教学设想】

1、《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这首诗在诗歌主题、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全诗运用象征手法,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2、教读本文,应简介“朦胧诗”产生的背景,将这种创作现象与社会整体环境相联系,为了更好地把握诗歌主旨和诗人的写作风格提供知识平台。课文借用了“变奏曲”这一音乐术语,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教学活动应强化诵读,在熟读过程中,揣揣摩语言,感知“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对于形象的丰富内涵的理解,可引导学生合作研究,鼓励有创意的个性化阐发。以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朦胧诗的审美特征;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 难点:体悟“星星”的象征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江河的《星星变奏曲》是—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全诗含蓄朦胧、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在熟读中揣摩诗歌语言的意蕴和情味。领会“星星”的象征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从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2、联想想象法:全诗运用象征手法,围绕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学习这首抒情诗,要创设氛围激活学生思维,借助对形象的感悟,把握丰富内涵,深人体会诗中的思想情。

3、讨论探究法:如对“星星”形象的感悟,可引导学生活跃研讨,提高审美意识。【教学步骤】

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莫扎特欢溢童趣的钢琴名曲《小星星变奏曲》)请同学们用心倾听并诗意描述月夜星空的情景。

(学生回答)的确,这茫茫夜空中闪现的点点光明,令人遐思。对于经历过心灵劫难的诗人江河来说、“星星”便成了点燃他灵感源的导火索,因此而催生出一曲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星星变奏曲》。今天,我们就—起学习这首诗歌。(板书文题、作者)

同学们,起步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之交,八十年代蔚为大观的朦胧诗潮,无疑填补了那个*的历史年代中诗意的空白。舒婷,顾城等无数富有才情的青年诗人的歌声渲染出时代的色调,建构起一个新的诗学主题。诗人江河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诗作《星星变奏曲》,去体悟朦胧诗独特的审美特征。

二、资料助读

1、朦胧诗简说: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批“*”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

朦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食指(郭路生)、芒充(姜世伟)、多多(栗世征)等在“*”中就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诗人加入。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1979年《诗刊》发表了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1980年又以“青春诗会”形式集中推出了17位朦胧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朦胧诗随即成为一股诗歌潮流,并且涌现了一大批广为流传的代表性作品。

朦胧诗—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蓄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一层朦胧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2、作者简介:

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他的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

三、诵读,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全诗,学生听读,整体感知涛歌内容。提示:《星星变奏曲》抒情细腻,意境优美。全诗由两个基本对称的诗节构成、每一节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具有一气呵成的气势和浓郁的诗意氛围。朗读时要感情饱满,注意音量、语速和诗歌内趋力的和谐。

2、学生参考课本后播音员丁建华所淡的朗读感受。自由诵读全诗,体会诗中的情境意蕴。

思考:

⑴ 这首诗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抒情写意,那么诗中的星星有着怎样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渴望?

这首抒情诗以“星星”象征光明。即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但诗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显现的不是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光明,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著追求的理想。整首诗都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抒情写意,展示了现实与理想的背离。显示诗人对光明的渴求。诗节之间随句式的转换,意象的丰富,诗的情境也由温馨美好转为寒冷严酷。氛围的对照中,表现了诗人勾追求光明而献身的决心;诗人愿意在天上的星星疲倦的时候。燃烧自己,代替它们照亮黑暗的大地。

⑵ 多层次的意象迭加是朦胧诗的鲜明特征之—,请找出诗中其他的生动意象,并简要分析内涵。

这首诗歌含蓄朦胧,意境优美。诗人总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地表现经验,如用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用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这种表现方式。和我国古代的诗词非常相像。

3、学生合作探究: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变奏曲,是音乐术语。变奏为作曲基本技巧之一。即通过装饰、改变时值或节奏、改变音符进行方向或次序、改变和声或调性色彩等手段。使音乐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以变化的面貌出现,谓之变奏。系统地运用变奏手法作成的乐曲称“变奏曲”,其结构为“变奏曲式”。 学生以诗歌体式入手研讨、回答,教师明确: 《星星变奏曲》──诗的上下两节,共同以“星星”为主要意象,来表现追求光明的主题,并且结构对称,基本句式、修辞手法和一些用浯也是相同或近似的,因而具有同样的韵律。但诗的下一节与上一节相比,情境、意味发生变化并形成强烈对照,基本句式和—些用语也有所变异。

这种情形就如同音乐,既保持原有的墓本轮廓而又以变化的面貌出现,使上下两节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所以,诗题叫“星星变奏曲”,可谓名副其实。

四、研读揣摩

1、指名学生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⑴ 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柔软得像…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⑵ “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境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⑶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蕴。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足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2、学生自由诵读诗歌第二节,思考:

(1)诗中“每一首诗都是—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星星的颤抖,是人心灵的颤抖。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

⑵ 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瘦小的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⑶ “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3、学生听读全诗,深入领悟诗歌独特的审美特征。

五、课堂练习

1、诗中之象,即作者笔下塑造的形象,可以是人、物、景,这些是诗的根本,因为作者必须借形象来说活,请分析《帆》的意象。

《帆》

蔚蓝的海面雾霭茫茫,孤独的帆儿闪着白光!…… 它到遥远的异地寻找什么?它把什么抛弃在故乡?…… 呼啸的海风翻卷着波浪,桅杆的弓身在嘎吱作响…… 唉!它不是要寻找幸福,也不是逃离幸福的乐疆! 下面涌着清澈的碧流。上面洒着金色的阳光…… 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 ⑴ 意象是 A、的 的帆。

B、的大海, 的海风, 的浪。

C、碧流, 阳光, 异地。

⑵ 意象组合构成了三幅画面,分别是 、

2、诗之魂,诗人无论怎样塑造人、物、景,都绝不单单是人、物、景,诗的意象是为诗魂服务的,诗之魂,即作者的思想、情感、观点、感情等。⑴ 请找出《帆》这首诗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话。

⑵ 从这些话中你觉得作者塑造的“帆”象征什么?三幅画面象征什么?

3、根据要求写两段话。每段话都要包括下面三个词语,且不少于40个字。 高山 溪流 大海 ⑴ 描绘一种情景。 ⑵ 表达一种感悟。 〖参考答案〗

1、⑴ 孤独 不安分 蔚蓝 呼啸 翻卷 清澈的 金色的 遥远的

⑵ 离乡远去 挣扎奋斗 享受宁静

2、⑴ 唉,它不是要寻找幸福,也不是要逃离幸福的乐疆。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 ⑵ 象征有志追寻真理,渴望冒险与斗争的青年,青年进入中年的三个阶段。3、略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有人说,一个聪明的民族,是敢于反思敢于自我正视的民族。朦胧诗潮就是对那场文化浩劫的沉痛反思,作为代表诗人之一的江河的诗作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星星变奏曲》即是真正的对与光明的呼唤,温柔的静穆中让人体验了咸涩的沉重,浓郁的诗情氛围让人轻松中心灵震动。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对于身处逆境的个体,乃至民族,这种信念永远是鲜亮的。

七、作业

1、课后阅读其他朦胧诗人如舒婷、顾城、北岛等的代表诗作,深入体会朦胧诗的审美特征。2、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这节课让我充分的体会到了学科整合的魅力,通过整合不但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是也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 教学反思 1、诗歌教学重在让学生进入意境当中体会诗人的感情,除了用课件帮助之外重点应该让学生朗读,通过朗读去品味语言。而在整体感知部分,让学生听配乐朗读,很多学生的朗读欲望被调动起来,但我确没让学生读,而是通过听来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2、在探究问题的时候,应该先让学生提,教师补充,而我忽视了课堂上应随时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问题是为了读,在读的过程中感悟诗歌的意境,而我只是引导学生进行了探究,没有进一步的去读。

3、拓展写作我设计让学生试写诗歌,这对学生来说难度太大,应该让学生根据好的句式进行仿写,或者通过“增、换、删、改”语言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进行。

第18篇:《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推荐)

教学目标:

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点

2,感知“星星”领会其象征意义

3,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4,感受时代脉搏,体味生活的美好,激发自己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教学过程:

一:题解与作者

1,大家都学过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热闹自由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朦胧诗:就是在抒情写意上含义朦胧的诗。以舒婷、顾城、江河等为代表。是一批文学中成长的诗人。朦胧诗如水中之月,雾中之花。易牵人情思,引人遐想。体验到别有滋味的朦胧美。

3,学生介绍作者

江河,原名于友泽,19xx年生,19xx年高中毕业。19x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他的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到政治抒情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

二:诵读,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然后点拨,提示。这首诗抒情细腻,意境优美,朗读时要感情饱满。

2,学生自由读全诗

3,齐读全诗

三:问题探究

1,学生读全诗,思考如下问题:

(1),星星象征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渴望?

讨论明确,星星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2),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讨论明确,“柔软的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感觉。

(3),写“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这是将“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形成类比联想,心想像中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景象与缀满繁星的景象类比,使人意会到令人向往的诗一般的生活境界。

(4),“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讨论明确,“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5),怎样理解下面几句诗的内涵

在寒冷中寂寞的燃烧?

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师生互动,完成以上问题。

四:内容整合

1,结合研讨练习一,反复朗读全诗。

2,本诗以星星为主要意像,并以假设为前提,抒情写意。展示了理想与现实的距离。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向往与追求。以及虽然迷茫,而不失坚定信念的执着精神。

五:小结

写法:

1,诗歌意像选择很精心,蕴含深厚。

2,本诗含蓄朦胧,意境优美。

板书设计:

星主要意像:星星(象征光明,向往和追求理想)

变情境:温馨美好―――寒冷严酷

曲向往光明―――――否定现实

第19篇:《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三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了解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成就。

2.理解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比拟、对比等修辞手法。

3.学习朗读朦胧诗歌的技巧,学会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

4.学会比较阅读的方法,通过诗内物象的对比,理解诗歌主旨。

5.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6.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学重点:

1.了解朦胧诗的审美特征。

2.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

教学难点:

理解“星星”的象征意义。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著名诗人郭沫若写过一首《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介绍朦胧诗:

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等为代表的—批“*”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朦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食指(郭路生)、芒充(姜世伟)、多多(栗世征)等在“*”中就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诗人加入。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1979年《诗刊》发表了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1980年又以“青春诗会”形式集中推出了17位朦胧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朦胧诗随即成为一股诗歌潮流,并且涌现了一大批广为流传的代表性作品。

朦胧诗—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蓄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一层朦胧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三、作者简介:

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他的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

四、诵读,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诗歌朗读,学生听读,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提示:《星星变奏曲》抒情细腻,意境优美。全诗由两个基本对称的诗节构成,每一节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具有一气呵成的气势和浓郁的诗意氛围。朗读时要感情饱满,注意音量、语速和诗歌内趋力的和谐。

2.学生参考课本后播音员丁建华所谈的朗读感受,自由诵读全诗,体会诗中的情境意蕴。

五、新课讲授:

1.诗歌中是否有相似或反复的诗句?提示学生,这些反复的诗句就是结构标志,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诗句之间是否有不同之处。

明确:“如果„„谁不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和“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

2.分析:“如果„„谁不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和“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

明确:“如果„„谁不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是肯定句,而“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是否定句。前一诗节是肯定结构,而后一诗节是否定结构。

3.请学生划出诗歌中出现的物象,提醒学生注意这些物象的不同。

明确:星星、诗、蜜蜂、柔软的晚上、湖、睡莲、萤火虫、春天、鸟、白丁香、寒冷、苦难的诗、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瘦小的星。

4.指名学生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明确:“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境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明确:“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蕴。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是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六、课堂小结:

这首诗歌含蓄朦胧,意境优美。诗人总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地表现经验,如用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 七:作业布置:

研讨与练习

二、三。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星星变奏曲》。

二、新课讲授:

1.诗中“每一首诗都是—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明确:“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星星的颤抖,是人心灵的颤抖。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

2.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明确:“瘦小的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3.“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明确: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在第二节中诗人用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

4.体会作者营造的两种意境,以及如何处理这两种意境?

明确:全诗有两种意境:一种是光明与美好的,一种是寒冷和残酷的。光明和美好的意境是诗人所追求和向往的,而寒冷和残酷的意境是诗人所厌弃和憎恶的,但也是诗人所生活的现实环境。

5.理解“星星”的象征含义,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渴望?

明确: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分析:这首抒情诗以“星星”象征光明。即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但诗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显现的不是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光明,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著追求的理想。整首诗都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抒情写意,展示了现实与理想的背离。显示诗人对光明的渴求。诗节之间随句式的转换,意象的丰富,诗的情境也由温馨美好转为寒冷严酷。氛围的对照中,表现了诗人为追求光明而献身的决心;诗人愿意在天上的星星疲倦的时候。燃烧自己,代替它们照亮黑暗的大地。

6.学生合作探究: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提示:变奏曲,是音乐术语。变奏为作曲基本技巧之一。即通过装饰、改变时值或节奏、改变音符进行方向或次序、改变和声或调性色彩等手段。使音乐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以变化的面貌出现,谓之变奏。系统地运用变奏手法作成的乐曲称“变奏曲”,其结构为“变奏曲式”。

学生以诗歌体式入手研讨、回答,教师明确:

《星星变奏曲》——诗的上下两节,共同以“星星”为主要意象,来表现追求光明的主题,并且结构对称,基本句式、修辞手法和一些用语也是相同或近似的,因而具有同样的韵律。但诗的下一节与上一节相比,情境、意味发生变化并形成强烈对照,基本句式和—些用语也有所变异。

这种情形就如同音乐,既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又以变化的面貌出现,使上下两节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所以,诗题叫“星星变奏曲”,可谓名副其实。

三、课堂小结:

“星星”是光明的使者,诗人向往光明,追求自由,在黑暗和冰冷的现实中,他愿意燃烧自己,引领他人寻找光明。“星星”是诗歌意象,暗含诗歌的主旨;“变奏曲”是诗歌的特色,揭示诗歌的主题和结构,因此,欣赏诗歌要学会抓住诗题和诗眼。

四、本课总结:

《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派代表人物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本诗在诗歌主题、创作手法和诗歌技巧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全诗由两个基本对称的诗节组成,每一节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一气呵成。诗人以“星星”象征光明,塑造一系列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但诗中的“星星”又有特定的情境和意义,它的光芒不同于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星光,这正展示了现实与理想相背离,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著追求光明的理想。

五、作业布置:

研讨与练习一。

第20篇:《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5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4.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5.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教学设想

1.《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这首诗在诗歌主题、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全诗运用象征手法,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2.教读本文,应简介“朦胧诗”产生的背景,将这种创作现象与社会整体环境相联系,为了更好地把握诗歌主旨和诗人的写作风格提供知识平台。课文借用了“变奏曲”这一音乐术语,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教学活动应强化诵读,在熟读过程中,揣揣摩语言,感知“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对于形象的丰富内涵的理解,可引导学生合作研究,鼓励有创意的个性化阐发。以提高审美意识。

3.重点:了解朦胧诗的审美特征;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 4.难点:体悟“星星”的象征意义。 5.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江河的《星星变奏曲》是—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全诗含蓄朦胧.意境优美,

引导学生在熟读中揣摩诗歌语言的意蕴和情味。领会“星星”的象征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

从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2.联想想象法 全诗运用象征手法,围绕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学习这首抒情诗,要创设氛围激活学生思维,借助对形象的感悟,把握丰富内涵,深人体会诗中的思想情。

3.讨论探究法 如对“星星”形象的感悟,可引导学生活跃研讨,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莫扎特欢溢童趣的钢琴名曲《小星星变奏曲》)请同学们用心倾听并诗意描述月夜星空的情景。(学生回答)的确,这茫茫夜空中闪现的点点光明,令人遐思。对于经历过心灵劫难的诗人江河来说.“星星”便成了点燃他灵感源的导火索,因此而催生出一曲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星星变奏曲》。今天,我们就—起学习这首诗歌。(板书文题、作者) 同学们,起步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之交,八十年代蔚为大观的朦胧诗潮,无疑填补了那个*的历史年代中诗意的空白。舒婷,顾城等无数富有才情的青年诗人的歌声渲染出时代的色调,建构起一个新的诗学主题。诗人江河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诗作《星星变奏曲》,去体悟朦胧诗独特的审美特征。

二、资料助读 1.朦胧诗简说

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批“*”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

朦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食指(郭路生)、芒充(姜世伟)、多多(栗世征)等在“*”中就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诗人加入。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1979年《诗刊》发表了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1980年又以“青春诗会”形式集中推出了1 7位朦胧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朦胧诗随即成为一股诗歌潮流,并且涌现了一大批广为流传的代表性作品。

朦胧诗—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蓄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一层朦胧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2.作者简介

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

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

的代表诗人之—。他的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

三、诵读,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全诗,学生听读,整体感知涛歌内容。

提示:《星星变奏曲》抒情细腻,意境优美。全诗由两个基本对称的诗节构成.每一节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具有一气呵成的气势和浓郁的诗意氛围。朗读时要感情饱满,注意音量、语速和诗歌内趋力的和谐。 2.学生参考课本后播音员丁建华所淡的朗读感受。自由诵读全诗,体会诗中的情境意蕴。

思考:

(1)这首诗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抒情写意,那么诗中的星星有着怎样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渴望? 这首抒情诗以“星星”象征光明。即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但诗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显现的不是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光明,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著追求的理想。整首诗都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抒情写意,展示了现实与理想的背离。显示诗人对光明的渴求。诗节之间随句式的转换,意象的丰富,诗的情境也由温馨美好转为寒冷严酷。氛围的对照中,表现了诗人勾追求光明而献身的决心;诗人愿意在天上的星星疲倦的时候。燃烧自己,代替它们照亮黑暗的大地。

(2)多层次的意象迭加是朦胧诗的鲜明特征之—,请找出诗中其他的生动意象,并简要分析内涵。

这首诗歌含蓄朦胧,意境优美。诗人总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地表现经验,如用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用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这种表现方式。和我国古代的诗词非常相像。 3.学生合作探究: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变奏曲,是音乐术语。变奏为作曲基本技巧之一。即通过装饰、改变时值或节奏、改变音符进行方向或次序、改变和声或调性色彩等手段。使音乐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以变化的面貌出现,谓之变奏。系统地运用变奏手法作成的乐曲称“变奏曲”,其结构为“变奏曲式”。

学生以诗歌体式入手研讨、回答,教师明确:

《星星变奏曲》——诗的上下两节,共同以“星星”为主要意象,来表现追求光明的主题,并且结构对称,基本句式、修辞手法和一些用浯也是相同或近似的,因而具有同样的韵律。但诗的下一节与上一节相比,情境、意味发生变化并形成强烈对照,基本句式和—些用语也有所变异。

这种情形就如同音乐,既保持原有的墓本轮廓而又以变化的面貌出现,使上下两节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所以,诗题叫“星星变奏曲”,可谓名副其实。

四、研读揣摩

1.指名学生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柔软得像„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境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蕴。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足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2.学生自由诵读诗歌第二节,思考:

(1)诗中“每一首诗都是—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星星的颤抖,是人心灵的颤抖。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 (2)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瘦小的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3)“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3.学生听读全诗,深入领悟诗歌独特的审美特征。

五、课堂练习

1.诗中之象,即作者笔下塑造的形象,可以是人、物、景,这些是诗的根本,因为作者必须借形象来说活,请分析《帆》的意象。

蔚蓝的海面雾霭茫茫,孤独的帆儿闪着白光!„„

它到遥远的异地寻找什么?它把什么抛弃在故乡?„„

呼啸的海风翻卷着波浪,桅杆的弓身在嘎吱作响„„ 唉!它不是要寻找幸福,也不是逃离幸福的乐疆! 下面涌着清澈的碧流。上面洒着金色的阳光„„

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 (1)意象是A 的 的帆。

B 的大海, 海风, 浪。 C 碧流, 阳光, 异地。

(2)意象组合构成了三幅画面,分别是、、。 2.诗之魂,诗人无论怎样塑造人、物、景,都绝不单单是人、物、景,诗的意象是为诗魂服务的,诗之魂,即作者的思想、情感、观点、感情等。 (1)请找出《帆》这首诗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话。

(2)从这些话中你觉得作者塑造的“帆”象征什么?三幅画面象征什么? 3.根据要求写两段话。每段话都要包括下面三个词语,且不少于40个字。

高山 溪流 大海 (1)描绘一种情景。 (2)表达一种感悟。

参考答案:

1.(1)孤独 不安分 蔚蓝 呼啸 翻卷 清澈 金色的 遥远的 (2)离乡远去 挣扎奋斗 享受宁静

2.(1)唉,它不是要寻找幸福,也不是要逃离幸福的乐疆。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

风暴里有宁静之邦! (2)象征有志追寻真理,渴望冒险与斗争的青年,青年进入中年的三个阶段。 3.略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有人说,一个聪明的民族,是敢于反思敢于自我正视的民族。朦胧诗潮就是对那场文化浩劫的沉痛反思,作为代表诗人之一的江河的诗作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星星变奏曲》即是真正的对与光明的呼唤,温柔的静穆中让人体验了咸涩的沉重,浓郁的诗情氛围让人轻松中心灵震动。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对于身处逆境的个体,乃至民族,这种信念永远是鲜亮的。

七、作业

1. 课后阅读其他朦胧诗人如舒婷、顾城、北岛等的代表诗作,深入体会朦胧诗的审美特征。

2.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摘星星教学设计
《摘星星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